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自然力量

自然力量

时间:2023-05-29 17:48:55

自然力量

自然力量范文1

大自然的力量,既可以带来灾难又可以造福人类,这是大自然的力量。

在前几个月,深圳刮来了台风,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吹到了树,吹断许多电缆……还带来了暴风雨让人们出不了门。

在08年的汶川大地震中,造成了许多人——没父母,没亲人,还让许多人无家可归,还损失了巨大的财产,在这次地震中,损失了过亿人民币,这一些灾难都是大自然的力量。

只要人们力用好大自然的力量就可以把灾难变成造福人类的力量,在近期,我国发明了——风力发电机,让风力转化成点力,造福人类。

现在我国正在发明一种——海浪发电机,在未来几年就可以使用了!

只要人类利用好大自然的力量就可以把灾难变成造福人类的力量,这就是大自然的力量。

广东深圳宝安区元芬小学六年级:陈真恒

自然力量范文2

中医文化是民族瑰宝

早在上个世纪末,世界顶级富豪、美国微软公司董事长比尔・盖茨就曾高瞻远瞩地预言道:“谁能掌握住医学、生命科学,谁就能掌握住21世纪乃至今后更长时间内全球经济的命脉,下一个世界首富,必定将出自生物医药领域。”在全球皆大力倡导回归自然的今天,继化学药物、生物制药和基因工程类药品之后,以中草药为代表的纯天然药物,因其并无明显毒副作用的特性,以及在治疗局部疾病的同时能够显著调节人体免疫功能、给药途径方便等等优势,广受世界人民的青睐和推崇,一跃成为最具发展前景的药物种类。

权健自然医学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下文简称为“权健自然医学”)成立于2004年,本部位于渤海之畔的天津,是一家融合中医药秘方搜集和整理、养生调理品研发以及中医学研究和教育于一身的产业化集团型企业,总占地面积约8万平方米,注册资金8500万元,年产值逾百亿元。自创立之初,便将“弘扬中医文化,促进全民健康”作为责任和使命的权健自然医学始终保持着清醒和冷静的头脑,犹如一位忠诚且又热忱的园丁,用心地灌溉着祖国医药文明这方珍贵的沃土,为中医中药神髓的承袭和发展默默地贡献着力量。

世界卫生组织(WHO)相关统计资料显示,截至目前,全球范围内经由纯天然药物对自身病症进行调理和治疗的患者约近40亿人。由于化学药品、生物药品和基因类药物导致的药源性疾病的致死案例不断增多,人们愈发倾向于选用纯天然药物和自然疗法。与此同时,广大发展中国家综合医疗水平的日益提升、全球人口老龄化趋势愈发明朗、人类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等等诸多的因素,促使人们对治疗用药和预防用药的认识普遍加深,需求亦不断走高。另外,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致使恶性肿瘤(癌症)、艾滋病、心脑血管疾病等等疑难杂症的发病率频繁上升,这样的情势,决定了人们对纯天然药物渴求的强烈。

权健自然医学从祖国悠久、浩瀚的中医药文化宝库当中汲取养分,并视这一无价的资源为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命脉。早在企业还完全处于概念阶段之际,董事长束昱辉便已认识到加强对中药资源的保护、研究开发和科学利用,强化中药知识产权保护,鼓励自主创新,保障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中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的意义是何等的重要且深远。

“中医和中药是华夏文明的杰出代表,倘若连这个根基和本源都丧失了,那么,推进中医药长远发展的恢弘愿景,岂不是天方夜谭?”束昱辉如是道。正是出于这样的担忧,尽管如今的权健自然医学早已经奠定了其在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翘楚地位,然而,以束昱辉为核心的权健人却从来不曾片刻中止为了继承和保护中医药文化所付诸的努力。多年以来,束昱辉带领权健同仁挖掘、搜集和整理的针对各类疑难杂症进行调理和治疗的民间中药秘方多达600余例,大量科学而缜密的临床验证配合完善的产业化链条,成就了权健自然医学丰富且又多元的产品阵容,一个又一个市场神话和生命奇迹因此诞生。用束昱辉自己的话说,这已然不再是他一个人肩担的责任和使命,而是权健自然医学为了促进全人类的健康这一崇高的目标和伟大的事业而进行的探索和尝试。

慈善事业是社会责任

权健自然医学推崇并且追求《周易》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精神境界,视其为企业的核心价值趋向。在宏观企业文化构建方面,秉承并且发扬《道德经》中“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内在哲理,使得以“产品文化”“管理文化”“经销商文化”为代表的独树一帜的企业文化梯次得以成形和成熟。

在大力推行道德文化建设的同时,权健自然医学积极塑造“感受爱、创造爱、传播爱”的大爱品格,树立“忧系家国,救苦救难”的慈善意识,融“企业价值”与“社会价值”于一身,真正做到“取之于社会,馈之于社会”。

“一个企业只有设置有利于社会的企业文化,并不断坚持,才能有牢固的企业根基和持续发展的动力。我们权健坚持推行道德文化,道德文化的最高境界就是慈善文化,慈善文化也就是大爱文化。但光有文化还不够,文化的意思并不是冠冕堂皇的口号,它应该是配合企业行动一起,产生出有明显效果的慈善行为。”束昱辉把道德文化定为权健的企业文化,并着重强调它的现实意义。

2005年至今,权健自然医学年均投入2000万元,面向社会困难群体开展疾病无偿救助。与此同时,积极支持地方扶贫以及教育事业。

2013年4月22日,束昱辉通过中国农工中央向雅安地震灾区慷慨捐赠1亿元人民币善款,作为灾区救助以及各项灾后重建项目支持之用,捐赠仪式于2013年5月2日下午3时在四川省政协举行。

除此之外,2008年,束昱辉向汶川地震灾区捐献巨资和大量物品;同年至今,束昱辉持续资助天津武清区西柳行小学;2010年,束昱辉向青海玉树地震灾区捐款并资助多名当地儿童完成学业;2012年,束昱辉向天津武清区豆张庄乡政府捐款,用于扶贫济困……所有的善举,都是权健自然医学一贯倡导的“企业唯有有益于社会,才具有存在的价值”这一理念的生动体现和有力的证明。

“金钱只有用在最合适、最需要的地方才是财富。如果没有放在有需要的地方,就是一种浪费;如果把金钱放在没有意义的地方,就是一种遗憾;这时候金钱就仅仅只是印刷品而已。所以能够用金钱去帮助更多人,是一种幸运,也是社会价值的体现。”权健自然医学集团董事长束昱辉如是说。

无论是了解束昱辉,亦或是权健,慈善都是绕不过的话题。多年以来,权健公司与束昱辉一直积极参与慈善公益活动,这已经成为一种习惯。

束昱辉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鼓励权健人行动起来,践行慈善。“我们权健有一个说法是,人在做事天在看。这就要求我们在行动上拿出更多的案例,把行动变成说服力和带动力。如果你每天都强调宣传你和你的企业如何有爱心,但却始终不付诸实施,长此以往,就会给人留下虚假、虚伪的印象,这样的企业不真实,也不可能拥有持久的生命力。企业应该是一个通过行动产生带动的平台,而不是宣传阵地。在这一点上,说一万句不如做一件事。”

从2006年权健的企业经营状况逐渐好转开始,权健自然医学就坚持每年做慈善。除了在教育和赈灾上的投入,因从事医药行业经营,慈善推广还包括实实在在的治病救人,帮助那些有经济困难的病人减轻病痛,延续生命。

据不完全统计,每一年,权健在慈善救助上的花费都超过2000万元。

权健自然医学董事长束昱辉悬壶济世,施行公益的声名远播,全国各地很多人都带着希望来到天津,希望权健自然医学能帮助他们重获健康。这其中不乏大量家庭贫困、无力承担巨额医疗费用的人。每每遇到这种情况,束昱辉都会毫不迟疑地做出决定――安排他们进入权健医院,免除所有的医疗护理费用。

在权健公司内,员工常常会看到那些通过权健调理而康复的病人,带着自己的家属,来向公司和束昱辉赠送感谢信和锦旗。如今,权健和束昱辉收到的锦旗已经数不胜数。束昱辉把推行公益慈善的意义看得很重,对金钱的态度却很淡然。也因此,在做企业经营时,往往更注重的是民族道义和责任。

品牌力量是企业未来

一路行来,束昱辉领导下的权健自然医学始终秉持“质量至上,服务至上”的理念,凭借一腔赤子的热忱情怀和矢志不渝的坚韧品格,拼搏进取、精臻谋业、攻坚克难、奋勇争先,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赞誉和好评,权健的品牌影响力也为企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自然力量范文3

当人类的社会生活方式在反生态的轨迹上运行了数个世纪之后,关于人与自然如何相处的问题终于变得迫切起来,并成为当今世界的发展主题之一。

记得多年前,由世界自然灾害引发的关于“人类是否要敬畏自然”的辩论席卷中国学术界,正反双方的唇枪舌战堪称惨烈。而当交战焦点集中在“保护自然应该以人为本还是以自然为本”的观点上时,辩论成了持久战。这一辩论的本质是保护环境的基础态度及由此衍生的方法和尺度问题。由于中国人长久以来信奉利用自然、人定胜天的勇猛精神,因此,这也是现实社会与中国传统人本观念的思维碰撞,更是对国人千百年来基本自然道德观的质疑和反思。其目的非常明显,就是要寻求保护自然的基本宗旨和可持续力量。

突然有一个想法,也许这个时候,他们应该到丽江来,仔细地看看丽江的山山水水,认真地读读纳西的东巴经,感受一下丽江的石板路和三眼井。在这里,或许更容易找到答案。

丽江地处云贵高原与青藏高原的接壤之地,是世界公认的生物多样化和文化多样化保存最为完好的地区之一,是同时拥有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记忆遗产和世界自然遗产三大世界遗产的神奇之地。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里,当世界范围的生态环境遭受人类无节制的纷扰的时候,丽江却一直保持着人与自然极度和谐的生存状态,成为罕见的生物天堂。其中,除了丽江地区复杂的地理环境和独特的气候条件之外,纳西族的文化特性无疑是造就这一自然人文奇观的核心因素之一。这一点已得到世界学者的公认。

与目前世界环境保护的精英模式不同,丽江纳西族的自然文明是全民式的。由于纳西族早期的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对自然的依赖,因此,对自然的崇敬和爱护通过宗教等形式融入到纳西族的神圣祭祀和日常生活中,并成为一种与生俱来的道德观。这使得纳西族对环境的保护抛弃了所有生硬的成分,而变成自然而然的生活习性。这一点在纳西族的自然图腾崇拜、丽江古城依山傍水的格局、纳西族的用水文化及纳西族的宗教仪式中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丽江由此成为一个标本,而当所有人都为丽江这样一个五彩斑斓的心灵家园惊叹陶醉的时候,我们想说的是:相信道德的力量。

自然力量范文4

这世界如此之大,虽说没有相同的两片叶子,可是我却仍然存在怀疑,万一有呢?

今天看了电影《寂静岭》,虽然很多人看完之后都觉得恐惧,有些暴力血腥,有些不可接受,可是我却感觉还好。也许是今天白天上课在教室看完了《大白鲨》之后,变得平静一点了。

我想我永远忘不了这个画面,鲨鱼咬住了快要下沉的船,船上的人因为受到倾斜力的作用,不得已向下滑去,正好要滑到鲨鱼的嘴里。那个人拼死想要保持自己不动,想要抓住救命稻草一样的感觉。

可是,到最后因为他的脚很快就被鲨鱼够到了,整条腿都被鲨鱼吸进嘴里,再然后,就是他被鲨鱼从腰间咬断,吐了一口血,就被吞进去了。

说实话,那一刻我哭了,虽然说出来有点丢人,但是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不是害怕,而是一种,感觉对生命的敬畏。

生命其实一直都是那么脆弱啊。

就好像平时,我们也会吃肉吃动物的肉,也会碾死过一只蚂蚁,我想,这大概也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吧。

自然力量范文5

【关键词】人力资源质量 生态维度 绿色发展

20世纪末,面对自然资源的枯竭、环境的恶化,布伦特兰等人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理念,即“既能满足当代人的发展,又不会对后代人满足发展的能力构成危害”。世界各国都积极推动可持续发展,体现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绿色发展”更是上升为我国的国家战略。绿色发展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本要求。

一、人力资源质量与生态意识

广义来讲,人力资源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力。狭义来讲,人力资源指企业的员工。人力资源质量包括劳动者的知识水平、专业技术水平、健康水平、劳动态度等方面。20世纪初,对汽车等企业的管理经验总结,使人力资源对企业发展的作用开始进入研究范畴。20世纪60、70年代,以舒尔茨为代表的经济学家,认为人力在整个国家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进行了量化研究。人力资源无论对企业还是国民经济发展都起着巨大作用,而人力资源质量更起着关键作用。实现“绿色发展”这一国家战略背景,对人力资源质量提出了新的衡量维度――生态意识。

事实上,无论是从中国董仲舒的“天人之际,合而为一”到古罗马奥勒留的“人与宇宙的和谐”,还是从公元前500年的《五十奥义书》宣讲的“宇宙之大,蝼蚁之为,等无差别”到当代英国学者庞延的“地球生命依赖于关系平衡”,都体现了人类的生态意识。但生态意识却一直未能构成人力资源质量的必然维度。究其原因,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生态意识并未成为一种普世的行为意识,未能成为具有普遍性的社会行为准则;二是缺乏相应的物质基础,大多数人还在为满足生活基本需要而努力;三是人类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发展阶段大都处于关注自我发展阶段,较少关注他人和自然的发展。因此,对企业或社会来说,短期内构建人力资源质量的生态维度难度较大。

二、构建生态维度的难点

一方面,解决思想和现实的脱节及矛盾问题。生态意识和现实行动常被描述为“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生态意识与企业或国民经济追求效益的矛盾贯穿于生产经营的具体活动中,这一矛盾是构建生态维度的难点。基于生态意识的生产方式意味着清洁生产的实施。清洁生产以节省能源、降低原材料消耗、减少污染物的产生量和排放量为目标,是集约型的增长方式。它的基本手段是改进工艺技术,最大限度的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水平和改变产品体系,更新设计观念,争取利用最少的自然资源和排放最少的废弃物到自然中去。清洁生产要求改变以牺牲自然为代价的、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走内涵发展道路。但是,在人力成本上升、经济结构性调整期,技术的实现、管理的落实,带来的新增成本,无疑影响构建生态维度的决心。

另一方面,优化现有人力资源结构。我国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以中等教育为主,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9.28年。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力数量不多,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每十万人口,受大专及以上教育人口数只有8930人,受高中和中专教育人口数只有14032人。相对而言,受教育年限越长,对精神层面的需求越高,生态意识更容易建立。同时,据抽样调查显示,全国45岁以上劳动力占总劳动力1/3左右,这一部分人力资源,思想容易固化,生态意识的形成难度较大。因此,现有人力资源结构,是构建生态维度的又一难点。

三、生态维度难以构建的原因分析

(一)人类整体意识的缺乏

人的意识是一切行为的基础,改造意识使其无所顾忌的掠夺自然,而生态意识使其持续、合理的利用自然。生态意识的缺乏,或者相关意识的普及程度较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力资源质量的生态维度构建。

一是系统意识不足。在地球这个大承载体下,人处于自然生态大系统中。这一系统有两个基本要素:人和自然。人类是生产力的重要构成要素和体现生产关系、社会关系的生命实体,它是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统一体,作为生产者,人类能够开发、利用自然,并且能通过技术进步实现对自然的合理开发与利用;作为消费者,将资源转化为自身消费的产品,其消费的剩余物和废弃物又都回到自然之中。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关系。实践中,过分强调了人的能动性,忽略了自然的作用,打破了人与自然这一系统固有的平衡。可以说,持有系统的观点,认可人是自然生态系统的一部分,才可能构建人力资源质量的生态维度。

二是公平意识不足。在许多人眼中,自然为人类服务,受人类奴役,它的地位比人类低;因此,得不到人类的尊重。自然基本上是默默无闻的为人类服务,即使受极不公平的对待,它也没有任何代言人站在人类面前替他喊冤。每次决策的时候,自然都不可能和人处于同一公平的位置。然而,自然需要我们公平的对待,并像对待自己人类同胞一样,自然需要发展、需要保护。偶尔,自然以它自己的方式――洪水、沙尘暴、气温上升、雾霾等,威胁着人类生存的环境,抗议着人类的不公平。所以,生产经营活动中,需要以平等的态度去看待自然,站在自然的角度去开发自然。

三是生态意识未普遍建立。无论是系统意识,还是公平意识与生态意识,其实早已在一定范围的人群中形成。但是受多数人和既得利益团体的阻碍,他们的影响是有限的,不可能在更广范围内形成生态意识,社会也不可能开展生态友好型的各类生产经营活动。只要生态意识为成为普世的行为意识,不同意识团体之间的经济效益就会有差距,掠夺自然通常会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这严重影响企业、个人对构建生态维度的态度。

(二)现阶段人类的需求与生态意识不匹配

人类的需求,表现在单个人的需求和社会整体的需求。一般来说,单个人的需求按层次大致可分为物质需求、社会需求和精神需求,它们是逐个实现的。社会整体的需求也是如此,包括物质需求、文化需求等。在前一层次的需求尚未满足时,多半会忽略下一层次的需求。利用自然提供的原材料生产产品满足自身生活需要,属于人类初级层次的物质需求;重视自然及其保护,属于人类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也就是说,只有物质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它给人类带来的边际效用极小或趋近于零,并且人类在所处的社会中得到满足时,或者,赏心悦目的自然给人带来极大的效用时,生态意识的需求才有可能在人的需求中得到体现。同样,只有社会的经济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社会才会出现更多的需求。无论对单个人,还是对社会而言,物质需求是基础,物质水平决定这一个人或社会的基本状态。现阶段,很大一部分人还在为更丰富的物质生活而努力,他们不可能看见自然的处境,即使看见了,也会漠不关心。因为他们没有精力和能力。除了几个少数的所谓发达国家外,人类社会仍处于一个不高的物质水平上,因此,现有的物质水平未能为人类的需求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也就未能为人力资源质量的生态维度构建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

(三)人类未正确认识自然

人类以掠夺的方式利用自然还起因于对自然的认识不够和误解。自然的具体状况在不同地区千差万别,相应的资源和环境禀赋也大相径庭。现代化的运输工具为弥补资源或环境的这种不均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正是这一便捷的工具,使资源的使用者和原产地失去了直接的联系和面对面的交流,更失去了正确了解资源存量和环境状态的机会。同时,资源禀赋丰裕的地区也会产生错觉,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心态开采和利用资源,对人力资源质量也不会有生态维度的需要。技术进步,一方面提高了自然资源利用的效率,另一方面也使人类误会技术无所不能而忽视现实的自然状况。

以上从人的意识、人的需求和人对自然现状的认识三方面,分析了人力资源素质的生态维度难以构建的原因,至少在短期内是难以构建的。但是,在绿色发展理念的推行下,生态教育体系不断完善,生态环境奖惩措施不断健全,生态维度逐渐成为人力资源质量的重要内容。

四、结论和建议

构建人力资源质量的生态维度,是落实绿色发展的基本要求。但大多数生产经营方式与生态意识截然相反,产生这一矛盾的原因在于人类整体生态意识薄弱、物质基础不够、人的需求层次尚低。短期内,生态维度难以成为人力资源质量的普遍衡量标准。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绿色发展成为企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目标,生态意识的相关内容也会成为人力资源质量的基本维度。

在构建人力资源质量的生态维度的过程中,要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需要有关非正式制度和正式制度的相互补充和相互促进。非正式制度是“人们在长期交往中无意识形成的,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并构成代代相传的文化的一部分”。非正式制度主要包括价值信念、伦理规范、风俗习性、意识形态等方面,从根本上影响着劳动力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它通过人们间的示范作用、相互影响及监督而形成,其达到预期的效果具有时滞性;因此,其可行性和现实性常常受到质疑,但非正式制度能够形成正确的意识形态和行为准则,并能被真正接受和遵从,是构建人力资源质量的生态维度的治本方法。正式制度指人们有意识的创造一系列自然保护的政策法规。正式制度明确界定相应主体在自然保护中的责任和违反相关规则的惩罚措施。就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来说,将资源节约、循环利用等生态意识贯穿于各个环节和岗位,并制定相关的奖惩措施。正式制度具有强制性,可在短期内实现效果,且效果也容易观察。但只有形成相应的习惯和行为准则才是一项成功的正式制度。

参考文献

[1]鲁枢元.自然与人文[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年.

[2]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6年.

[3]孙祖芳.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中人力资源因素分析[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105-111.

[4]庄友刚.准确把握绿色发展理念的科学规定性[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6(1):89-94.

自然力量范文6

一、易学自然观

《周易》包括《易经》和《易传》两部分,实际上是上古巫文化化出的符号、周初时期占筮验词集锦和战国末年理性诠释的统合。作为《易传》的十篇释文已经完全脱离卜筮,建立起一套以阴阳为纲阐释变化的理论体系。汉兴,《周易》作为官学传习和研究的对象,被尊称为“五经”之首;汉易已经纳入阴阳五行学说,隋唐时期易学即以其理性向科学领域渗透;进而逐渐形成以符号系统与以阴阳为纲纪相结合的范畴体系和理论结构。

易学对宇宙的基本观点是:阴阳相涵相因、流变会通,构成一个合谐互补的有机整体。

张立文教授在《王船山易学思想略论》〔1-191〕中指出:船山的本体哲学,统体会通于和合。所谓和合者,就是“阴阳未分,二气合一,氤氲太和之真体”。《易传》有言“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作者认定道器是虚实范畴,虚与实的主要差异在于隐与显。“形而上者是隐也”,隐不是无,而是潜在,是形而下所以存在的根据。“形而下者是显也”,指有形质的东西,“即形之成乎物而可见可循者也”。即此可知,显指可见可循的事物和现象,隐指寓于“器”而起作用的现象背后更本质的东西;而隐又不是虚无,“道不虚生,则凡道皆实也”。从而推定道乃实存之体,得出道器交与为体、相涵相因、流变会通的两系统结构论。

道和器的关系究竟如何?就逻辑上讲,“形上者乃形之所自生”,因为凡器皆有形,由“形”逻辑上得出对应于“形下”必然存在着“形上”。就二者的主从关系讲,“当其未形而隐然有不可喻之天则,天以之化”,依此概括二者的关系为:道是器存在的依据;道通过器而表现自己,一切显性的运动变化之因皆源之于道。再就孰先孰后的角度讲,是“理不先而气不后”,二者既不存在先后、本末之别,也就从根本上排除了天理、神创的观念。

张教授立足于人文(兼及自然)阐述问题,认为“王船山道器、气关系,充分体现和贯彻了《周易》和合人文的精神”,本文专门讨论自然而不涉及人文。依据形上学本体哲学,自然界的物理客体应该分两类,即“形之已成乎物”和“未形”,二者的本质区别在于形下之“显”和形上之“隐”。

小结:易学自然观是两系统结构论。从静态角度讲,“万物(包括宇宙自身)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从动态角度讲,“阴变阳,阳变阴,其变无穷”。所谓的易,就是讲阴阳变化之理的学问,即“易以道阴阳”。

二、两种物理学理论

物理学作为一门学术的名称,是从亚里士多德的希腊文著作延续下来的,这个希腊词的意思是探讨自然的秩序和原理的“自然学”,亚氏又称其为自然哲学。大约到18世纪中叶,由于学科内容的分化,自然史和化学从物理学中独立出来,18世纪后半叶法国讨论过留下的物理学意味着什么,结果是把物理学分为一般物理学和特殊物理学。前者指牛顿力学或由《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导出的以数学描述质点运动的传统,后者包括声、光、电、磁等广泛领域。通常都把这种划分说成是数学科学传统和实验物理学的分离。

1829年,泊松把当时法国物理学的思想倾向归为两类:物理力学和解析力学。他把前者的特征描述为“它的唯一的原理是把一切还原为分子运动,而这些分子是把力的效果从一点传到另一点并保持这些力之平衡作用的核心”,即期望用天体运动的牛顿平方反比定律数学格式,精密地描述宇宙一切现象,称牛顿范式;而后者则强调现象的解析格式,轻视对物理原因进行讨论,称非牛顿范式。1840年以后,牛顿范式的地位被非牛顿范式所取代;与之同时,拉格朗日原理被泊松和哈密顿予以发展,使力学成为完全分析的形式,并且以能量取代力的概念体系。本应该由之意识到“根本不存在纯粹的力学现象,实际上运动总是结合着热和电磁的变化,它们也规定运动”〔2-9〕,从而结束牛顿的“力学神话”,可惜的是西方哲学没有能够为物理学提供合适的自然观,以后的物理学就在迷茫中走了许多弯路。对两种范式的本质差异,一般都视为用几何法还是用解析法的数学问题。

19世纪30年代之后,随着实验物理学的成熟,出现了实验物理学和理论物理学之区分;物理学的理论又分原理理论和构造理论两类。前者是先使用分析法在经验中发现自然过程的普遍特征(即原理),然后给出各种过程必须满足的数学形式的判据,比如牛顿力学;后者又叫“假说—演绎”法,即先确立“想象的原理”(即“假说”),然后采用反证法通过由原理导出的结论对原理进行证明,给出的内容与经验所显示的现象吻合得愈多愈一致,特别是能够从假说来预言现象并得到证实,这种构造理论就愈成功。依据这种分类方法,一般都承认17世纪牛顿的《原理》和惠更斯的《论光》就分别代表了原理理论和构造理论。对这两种理论划分的依据主要在于思维方式,即前者采用分析法而后者采用综合法。

三、两类物理客体

牛顿的《原理》和惠更斯的《论光》,从近代物理学奠基开始,两种截然不同的理论分别传承为两种体系,即牛顿范式——原理理论,惠更斯范式——构造理论,其本质差异不在思维方式和数学形式之不同,也不在是采用数学方法还是实验方法之别,而在于研究的客体分属于根本不同的两类。

以质量对物体进行计量,并假定质量都集中在一个质点,以相互传递力的作用描述运动,是牛顿范式的核心观念;非牛顿范式研究的光、热、电、磁等现象,都不能以质量进行计量,最终认识到了这种现象都与“能量”直接相关,并且以能量取代了力学概念体系。

而今首当其冲应该明确的是物理学根本就不直觉研究“物质”,正象无法品尝水果一样,因为二者都是抽象的类概念。物理学只研究质量、能量、电量、时间和空间之间的关系,两种理论的适用范围不同,前者是关于质量系统的理论,后者则适用于能量系统。以往不适当地把能量说成是物质运动的形式(如“能即运动”)〔3-526〕,是产生混乱的肇端。现代物理学已经确认物理客体分两类:宇观上有分立的天球和连续辐射,微观上分粒子和场,粒子物理学分费米子和玻色子,理论物理学称其为物质粒子和相互作用;物理学理论也分用质量计量和时空描述、用能量计量和位形描述两个系统。“我们首先把宇宙的物质内容分成两个部分:“物质”即诸如夸克、电子和缪介子等粒子,以及“相互作用”诸如引力和电磁力等等”〔4-38〕。当代著名物理学家霍金居然会说出如此不合逻辑的荒唐话,不难看出“物质”这个误用概念带来的混乱是何等严重。

物理客体不能用“物质”这个概念进行抽象和概括,而应该分为质量和能量两个系统,二者的本质差异有3:1、分立和连续;2、有无静质量;3、量传递时物理客体仅只振动而不发生运动方向的位移。确认能量系统存在的依据有5:1、德西特从广义相对论场方程得出没有物质的宇宙时空解;2、无限的(负能电子)海的发现;3、爱因斯坦说:“依据广义相对论没有以太的空间是不可思议的”;4、3K微波背景辐射证明“空间”不空;5、粒子物理学的实验发现,绝大多数粒子为瞬息亿变的动态网络。

“全〖ZZ(〗空间〖ZZ)〗充满着相互作用着的各种不同的场”〔2-387〕,这种分布着某种物理量的空间,不同于经典物理学中作为参量的空间。“场从数学上表述了能量局域性概念”,“是一个具有无穷多自由度的动力系统”〔2-353〕。即此可知,一切自然现象虽表现为质量系统单元个体的运动和变化,动变之因却源于能量系统的作用;而能量系统本身不通过作用于质量系统的效应也根本就无法观测。物理学早已将物理客体分为弥散态粒子和凝聚态物体,3K微波辐射发现之后,就应该从分类学的角度再增添一种连续态网络;进而将弥散态粒子分为质量子和能量子,如此一来,物理世界图象就会变得非常清晰。

物理客体分物体、粒子、网络三类,分别用质量、电量(或荷质比)、能量计量;人类生活的现实世界属于质量系统(从天球到原子乃至质子、电子),能量系统则是一切运动变化的动力之源;所有的共振态、复合态粒子均属于能量系统的动态网络,只有那些稳定的能量子才有现实意义;不同能量子的有序组合构成信息(从质量系统讲,传递信息必须有载体,而对能量系统,信息和载体则合而为一,于此无暇展开讨论),可以用于操作质量系统的变化和存储一切自然现象。

小结:物理客体分两个系统三种态。质量系统和能量系统确实属于“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状态;作为两系统“中介”的弥散态,是演绎世间万象的“大舞台”;何以产生质量和电量,是现实世界存在的最根本机制。

四、时间和空间

无论哲学还是物理学,时间和空间都是一对非常重要的范畴,同时又是亘古至今争论最多直到今天还没有取得共识的两个概念。16世纪之前,基本上没有留下多少值得关注的重要论点;牛顿为了创立完整的力学体系,不得不提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时空构架。他认为物质是在绝对空间中运动,时间不跟任何物质对象相关、自身等速地在那里流;时间和空间各自独立互不相关。亦即是说时间和空间仅只是描述运动的参量。

现代物理学的发现则是:“广义相对论用空时结构的几何性质来表示引力场”〔2-328〕,场不但“是某种物理量的空间分布”,还是“一个具有无穷多自由度的动力系统”〔2-353〕。很显然,时空结构应该被理解为改变物体或带电粒子运动状态的作用量。

依据质能两系统结构论看待,即使在牛顿力学体系中,时空结构也是作用量而不是描述运动的参量。比如牛顿力学的第一号自然力——重力G=mg,如果没有g作用于m,物体就不会自由下落,很显然g是使m自由下落的作用量。如果用电磁作用相类比,g可以被称为引力场强,其作用效应跟电场作用于电量没什么两样。自从发现了动量和能量守恒之后,牛顿力学方程基本上已经不再使用,足以说明牛顿力学非常片面,能够沟通三个领域最基本的物理量只有动量和动能,根本就不需要力这个概念。

时间和空间究竟指什么?答曰:二者分别是对能量系统单元个体持续性和广延性的计量,恰如用质量计量物体、用电量计量带电粒子那样。

“空间一时间未必是一种可以认为离开物理实在的实际客体而独立存在的东西。物理客体不是在空间之中,而是这些客体有着空间的广延性”〔5-112〕。爱因斯坦如果对中国古典哲学稍有理解,就会再说一句:这些客体还有着时间的持续性。这种“物理实在的实际客体”即指能量系统而言。

能量系统虽是连续态,探究其具体作用时却需要量子化。假定其最小单元为h,由ε=hν=h/T可知,只要测出周期T,即可以知道具体的能量值,同理测出波长即可知动量。故而可以说时间和空间是对能量系统两种属性的计量。

董光璧教授猜想对于不同的相互作用,应该“各有其时空结构”,是有道理的。用于电动力学的时空结构已经非常成功,“对于电磁相互作用,相对论提供的时空结构和量子论提供的能量结构,既在逻辑上自洽又与经验相符”〔2-429〕;而对于质量,发挥作用的时空结构有ι2t-2和ιt-1两种,对行星的运行则有R3/T2=K。

小结:时空不是独立的存在,而是用于计量能量系统属性的概念构架。对于物体或带电粒子,不同的时空结构作用于质量和电量可得能量和动量;对于能量系统,只需要用T和λ对基本单元个体计量,即是能量和动量。

五、两种运动

讨论过物理学不应该使用“物质”这个哲学范畴,明确了物理客体分质量、能量两个系统,确立了质量、电量、能量和时空是基本的物理量,并且弄清了时(T)空(λ)可以直接作为计量能量和动量的基本量,不同时空结构又分别是驱动质量或电量的基本作用量之后,还应该讨论一下运动形式问题。

亚里士多德很早就提出自然运动和强迫运动区分之必要,物理学界至今都没有认真对待。所谓自然运动,应该是不受人的干预,不准附加任何人为条件的运动,比如自由落体、自组织系统的变化和行星运转等(下文称绝对运动);所谓的强迫运动当指人为增添了特设条件的运动,比如将物体抬高、摆钟和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的许多运动。

牛顿力学除自由落体之外,几乎都有附加条件,将运动定义为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位移,运动的基点建立在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即力)之上,并将物体看作一个质点等,基本上都属于质量系统的相对运动。现代物理学发现的因果关系被破坏,基本上都产生于对绝对运动和相对运动的作用机制之混淆。

“一个钟所处的引力势越低(深),它走得越慢,而那里发出的光在引力势较高处去接收就会发生红移”〔5-92〕,亦即是说原子钟在那里发出的光频率较小,周期变大。如果是摆钟,依据T=2πL/g,由于g变大,周期就必然变小。两种钟的结果居然完全相反,基于什么原因呢?这就恰好能够说明相对运动和绝对运动的作用机制不同,显示的结果就必然会适得其反。由于原子钟的频率直接决定于能量子的频率,属于绝对运动;而摆钟的周期则由作用量g与弹性势的平衡决定,属于相对运动,g变大时相对而言等于固定不变的弹性势变小,故而钟的周期亦随之变小。“量子理论和每一种合理的真实世界观念都冲突”〔6-127〕;“量子力学改变了古典物理学的因果观和实在论”〔2-328〕。这些观念产生于发现了绝对运动和相对运动效果迥异,感到困惑的原因是没有树立起时间和空间“不再是事件在其中发生的被动的背景”,“相反的,它们现在成为动力学的量”〔4-53〕,根源在于没有突破“物质”一元论的樊篱。

问起广义相对论场方程的意义,通常的回答是:“物质和能量要使时空向其自身弯曲”〔4-60〕,反过来弯曲时空的曲率又决定着物体运动的路径。这种表述本来存在一个因果互易的逻辑循环,只需要将误用概念“物质”去掉,就变成了非常明晰的单因(能量)决定单果(质量运动路径)的关系。再如“势函数V表示质量系统对空间任意点的引力作用”〔2-361〕,实质上则是势函数表示任意时空点对质量的趋动作用。作用和被作用的因果关系弄颠倒的原因,许多都出在用相对运动的观念去解释绝对运动;产生这种观念的根源又非常久远和牢固,先是哲学上把物质说成第一性,继而近代科学一开始就决定只研究属于第一性的质量和重量,外加担心宗教神学找麻烦,所有物理学理论就都必须把物质或质量说成是运动变化的起因。依据两系统结构论,动因仅来源于能量系统。

宇观上的星体都是绝对运动,很早很早之前就受到许多哲人的关注,他们的不少观点由于跟相对运动的理论不合,都受到了冷遇。欧拉认为“一切物理过程都是以太与物质相互作用的结果”〔2-180〕,欧多克斯认为“日、月和行星分别固定在想象的匀速转动的天球上,星体本身不动,它们随着天球运动”〔2-51〕,笛卡尔的观点更明确:“宇宙空间充满媒质的旋涡运动,天体被媒质的旋涡推动”〔2-145〕;最直观形象的描述莫过于那个阴阳互动的太极图,那是华夏先民无数代人仰观俯察智慧的结晶。天空中所有星系或星系团无不都是一个涡旋,其中不少涡旋的中心根本就找不到质量(被称为质量丢失的暗物质)。很显然这些涡旋都是能量积累形成的畸变时空,那些特定的R3/2=K的不同旋线上,都可能会有星体在做自然运动,根本就不需要什么引力作为向心力,自然也就没有必要去找切线力的源。

易学中虽说没有“自组织”这个词,王船山却早就讲清了自组织的作用机制。“阳变阴合,乘机而为动静”,“二气之动,交感而生,凝滞而成物我之万象”,如果将质量子和能量子类比为阴阳,这种说法还满有道理的。

小结:运动有相对和绝对之别。因果关系被破坏的原因大都生之于用相对运动的理论去解释绝对运动,根源在于物质一元论不能作为物理学的哲学基础。

六、唯物宇宙观

科学思想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世界各地都是沿着自己的传统在发展;从16世纪开始,随着西方殖民主义的掠夺,希腊传统的科学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如今所说的近代科学,主要指希腊科学传统的扩展,其间也不乏阿拉伯、中国和印度等地科学成果的积累。物理学思想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跟古希腊哲学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古希腊哲学的自然观主张人与自然分离。

在古希腊文化传统中,从公元1世纪基督教创立开始,就出现了理性和信仰、哲学和神学的纷争,科学思想的发展亦被打上深深的烙印。基督教成为国教之后,“知识服从信仰”成为教会的基本准则之一,于是就有人提出“学问来源于经验”与之抗衡。

基督教创立不太久,某些护教派发现那些愚昧贫乏的教义抵抗不住古希腊、罗马文化,特别是哲学,就开始从古希腊、罗马哲学中寻找为教义辩护的依据,从而发展出貌似科学的神学,进而宣布真正的哲学和真正的宗教是同一的和信仰先于理性的原则。中世纪的欧洲几乎一切学术都在宗教神学的桎梏之下,自然科学也不例外,布鲁诺被活活烧死,伽利略遭受终生监禁,都因为他们的理论对神学不利。

唯物主义宇宙观针对信仰先于理性提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自然科学总算找到了哲学基础。由于近代科学确定只研究属于第一性的质量和重量,而不研究与感觉有关的第二性,即把意识范畴留给宗教,总算争得了一席之地。当我们立足于现代科学的成果和困惑,去反思物理学发展的历史时发现,把物质和意识的关系视为全部、特别是近代哲学重大基本问题的唯物主义哲学,根本就不能作为物理学的理论基础。为了从神学桎梏下挣脱出来,选择第一性、第二性之分的哲学虽说必要,终归总逃不掉为临时应付而“举债”付出更高的代价。

物质和意识对立,对立的双方是自然和人,这是古希腊自然与人分离自然观的延续。这种哲学适用的范围应该是人天系统,即探讨的中心课题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而物理学则属于纯客观地探讨自然界的秩序和原理的学问,亦即是说它只研究物质和物质之间的联系、相互作用和运动变化规律等问题,丝毫不涉及物质与意识关系的内容。故而我们认为,唯物主义宇宙观虽说使物理学摆脱了宗教神学的束缚,而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却不能做为物理学的哲学基础。

自然界是一个有机整体,要探讨其运动变化的规律,就不应该将所有的物理客体用“物质”一个概念概括。因为变化只能发生在至少两种客体之间,如MN和NM;而MM则是永远无法观测的。

“科学史界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站在现代科学的立场寻找历史来龙去脉的做法有误入歧途的危险,转而采取从原来的境况中重新阐释科学思想”〔7-2〕,不少人发现了《周易》中保留着自然学的原初形式,可以为科学发展提供有益的哲学启迪。本人沿着这条进路摸索多年,学习探寻的心得是,物理学只有依据两系统结构论的自然观,才可以讨论变与不变。

易以道阴阳;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阴变阳,阳变阴,其变无穷;阳变阴合,乘机而为动静;二气之动,交感而生,凝滞而成物我之万象——仅依据上述五句富涵哲理的格言,对物质、时间、空间、运动和因果关系等重要概念做一些简要的剖析,就可以理出一条新的思路。如果依据两系统结构论,对物理学的概念和理论进行一次新的整合与梳理,极有可能会将物理学带出当前的困境。不当之处,敬请各位师长、同仁指正。

参考书目:

1、朱伯昆主编《国际易学研究》第三辑,华夏出版社1997年版

2、董光璧等著《世界物理学史》吉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4、(英)霍金著《霍金讲演录》湖南科技出版社1995年版

5、倪光炯等著《近代物理》上海科技出版社1979年版

自然力量范文7

【关键词】热力系统;设定;热力学第一定律

一、热力系统的理论阐释

(一)热力系统

热力系统(Thermodymaic system)是指选取控制容积(control Volume)使其控制面(control surface)内包含所要分析物质与设备。系统的分类是依有无质量交换而定。若控制表面对质量流动封闭,则称为控制质量系统(control mass system);若控制表面对质量流动开放,则称为控制容积(control volume system)或称开放系统(open system)。另外,孤立系统(isolated system)是指系统与外界无质量无能量交换的系统。

如果没有外来因素的影响,系统的状态不发生任何改变,称系统处于平衡状态。在热力平衡中:热平衡是指系统具有单一温度;机械平衡是指系统具有单一压力;相平衡是指系统工作介质各相间的质量具有单一的比例;化学平衡是指系统的工作介质组成成分具有单一百分比。

(二)热力学定律

热力学第一定律描述每个物理过程间能量关系,然而它并不讨论是否这些物理过程会发生。热力学第二定律(Second Principle of Thermodynamics)则提供上述问题的门槛以决定系统是否到达热力平衡。

热力过程通常可以区分为三类:自然过程、非自然过程、以及可逆过程。自然过程通常为不可逆且趋向平衡的过程。气体自气室膨胀到另一真空气室、因气温梯度所产生的热传导、室温下结合氧原子与氢分子成水分子、过冷水的结冰等等均属于自然不可逆过程。反之,我们可以想像如下的逆反应:无外力作用下气体收缩、气体自低温流向高温等等,这些现象在自然界中是不可能自然发生的。这种不可能性即可由热力学第二定律来描述。自然过程虽为不可逆的,然而我们可以通过将自然过程分成无限多个小过程而使每个小过程的不可逆性减低。因此可逆过程可说是一种理想化的趋近过程。可逆过程因此可被定义成一系列和平衡状态差别狠小之状态,其热力状态连续而缓慢地改变。绝热过程中熵为增加的,因此如果考虑一个很大之系统,系统中包括了原始系统加上所有热能交换的物体,则这个大系统可以被视为是绝热的系统。基于上述概念,可以粗略地说:宇宙的熵在每一个自然过程中是增加的。

(三)热力图的功用及座标选择

热力图(thermodynamic diagrams)对于快速了解气体垂直结构或某一区域的大气特性有极有效的辅助功用。热力图上通常包含了一组温度、压力以及湿度等气象探空资料,而这些热力图可提供下列多种信息:(a)气体的垂直稳定度;(b)两等压面间气体的厚度(温度);(c)气团种类;(d)其它多种信息。

为了得到所需的资料,可利用不同的座标,设计多种热力图以适合不同需要。通常设计这些热力图要考虑下列几点要素。(1)等温线(isotherms)和绝热线(adiabats)的角度:通常角度越大,图形对于垂直温度梯度的变化较敏感。这种特色对于分析综观尺度系统(例:锋面和气团)有极大的帮助。(2)有多少热力线(isopleths)为直线:因为直线有利于绘图和分析。(3)若图上的面积代表能量(例如:湿空气块循环作功),则此类图形称之为等积图(equivalent)或者面积保守图(area-preserving)。(4)若有些热力线(例如:干、湿绝热线)全等于气块位移的座标,此时对于分析较有利。(5)若纵座标为高度的单调函数,则此类热力图对于分析气体的垂直座标构造更为方便。

二、基于热力学第一定律的热力系统设定模式分析

自然力量范文8

关键词:夸父 悲剧 精神 审美

在漫长的蛮荒的远古时期,古人在面对未知与恶劣的外在环境时,总以或崇拜、或畏惧的心理来解释所有的自然现象。这是一种不自觉的行为。由于当时人类自身的弱小,他们常常以幻想的方式塑造或神化一些英雄人物,来表达战胜自然险阻的愿望。在中国远古神话中有这样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夸父。《山海经.海外北经》记录了夸父的故事:“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桃)林。”【1】(p136)据考证,夸父是一个族名,而这则神话中的夸父是一个夸父族人。对于夸父追日原因及意义的研究,前人已有不同的看法,但究竟是为何因还没有一种令人十分信服的说法。本文将不细究夸父逐日这则神话所反映的本原,而是仅从审美与文化的角度来探究夸父行为的悲剧形象及其精神困于自然现实的无奈,所体现出来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族精神。

一、 英雄之悲剧美

《山海经》是战国时人对于流传已久的神话传说的记载,也是收集记录古代神话最多的一部神话古籍。在生产力极为低下原始时期,古人面对一些未知的自然现象,或恐慌、或敬畏。通过阅读神话故事,我们可以发现原始先民对于自然现象、世界的产生、宇宙的形成等问题已经有了自己原始而朴素的感受和领悟。在强大未知的大自然面前,人类显得十分弱小,求得生存,这对于先民来说是最基本的要求。先民为了生存不仅要躲过洪水、战争、猛兽等的袭击,还要不断的制造工具用以狩猎,克服来自外界的生存挑战。神化的英雄人物的产生也是基于此。在那个时代,原始的先民需要有这样的英雄,以振奋与自然对抗的决心和信心。“造神,既是中华先人面对盲目自然力的压迫、深感其自身力量之渺小与脆弱、因而不得不把暂时为人所无力把握的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幻化为巨大的神灵偶像。”【2】(p7)

《山海经》中的神话人物命运往往是悲剧性的。他们往往是为了对抗自然困境以保护人类的生存,以自身弱小的力量来对抗强大的外界势力。如精卫填海、后羿射日、夸父逐日等等,都反映了人类为生存敢与强大的天、神来对抗,这是一种不畏强势的抗争精神。“中国古代神话中的英雄群像和悲剧情结,传达出了先民们向死亡抗争的积极精神和无畏态度,一直激励着历代人民坚韧而不绝望地向自然威力发起了挑战。”【3】(p12)

在《山海经.大荒北经》中夸父被认为是自不量力:“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诚然,夸父是一个失败的英雄,在当时先民不可能了解更多先进的自然科学和地理知识,在大自然面前人类的力量极其的弱小,也许是为了生存或者是某种祭神活动等使夸父有了这样的行为。所以不能将其理解为愚蠢或自不量力。夸父用尽全力地去突破自身限制的束缚,大步流星的奔向太阳。这时的夸父由于连续的奔波造成的疲倦以及遭受太阳的炙烤,“渴欲得饮”,不可避免的悲剧即将发生了。夸父将河渭的水都喝光了,继而“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夸父不是死于放弃理想、停止追逐,而是死于饥渴,死在追逐理想的路上。“悲剧的结局往往是生命形式的变形“【4】(p22)那种奔腾的喜悦至此已化为深深的无奈与遗憾。但是最终依然困于缺水,缺乏自然外物的支撑,他失败的倒下了。来自于自然外物的束缚正是夸父失败的原因。

悲剧性是属于美学范畴的。神话中的悲剧精神是英雄人物不满足于现实,不畏惧自然神力,以自身弱小的能力、坚定的意志、冷峻的情感向自然神力提出挑战以突破人生困境的精神。在美学范畴中,悲剧性的产生往往是由于悲剧人物以一种积极的态度为实现理想而进行的努力与外在力量产生矛盾冲突并不可避免的失败了,从而引起人们悲痛、激奋的情感体验。夸父的悲剧在于他逐日的个人行为与自然运行规律形成了一种对立与冲突。这种矛盾是无法调节的。夸父积极勇敢探索的结果只能是失败。他的牺牲是必然的。夸父追日付出了巨大的体力,耗费了很多精力,他在艰巨的实践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受到了来自现实的打击。饥渴,这一现实的困难与伟大的理想产生了巨大的矛盾冲突,夸父饮于河、渭,又北饮大泽,还未到达目的地时他轰然倒在了追逐太阳的路上。这一壮举体现了人类与现实困难斗争的伟大实践力量。袁珂先生认为夸父是在“追求光明“,并且“夸父的牺牲遗留给人的不是悲哀的印象而是振奋的感情。”【5】(p152)因此这种实践力量带给读者的除了对于夸父悲剧的遗憾还有一种昂扬的审美感受。所以不得不说夸父的这一形象同样是崇高的。崇高是指在外在形式上显示出实践的艰巨过程和斗争痕迹,从而诉诸心理情感的昂扬。夸父的形象是极其壮美的,在气势上是非常雄伟豪壮的,他的体力和肚量惊人,并同现实的艰难做了超越与征服的努力,显示出伟大的实践力量。所以可以说夸父的实践斗争是崇高的,而不可避免的失败确实悲剧性的。

二、失败中的伟大

在探索自然规律与挑战个人能力极限的过程中,他没有丝毫的畏惧和犹豫。夸父输给了自然力量,但他的这种实践行为给读者带来的并不是挫败感,失落感,而是一种激励人心的力量。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当夸父融入太阳的光环时,夸父的光辉形象已然竖立在读者心中了,给人以奔腾的喜悦和亢奋的激情。夸父的伟大在于他以自己的行动为自己的理想进行了追赶太阳的实践。当夸父不惧艰险、不以万里,以一种雄伟的气势、强健的力量追赶太阳并融入太阳的光晕中时,他的形象是如此耀眼炫目,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和鼓舞,和敬畏的审美体验。夸父的行为体现了原始先民对于未知的自然现象的探索意识和追求真理的精神,在人类弱小的童年时期在面对自然威胁时不正是需要这种探索的心理需求吗?

“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夸父因连续的追赶和奔跑以及来自太阳的炙烤,造成了体力的下降,急需饮水。夸父竟然一口喝干了河、渭之水,居然还没喝够,继而去北饮大泽。这是一种多么雄伟的肚量,这种气吞山河的气势给人以震撼和敬畏。夸父最终“未至,道渴而死”,牺牲在了“渴欲得饮”的路上。夸父的这种为实现宏愿不惜牺牲自我的精神正是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勇于探索、不惧艰险的民族精神。“为达到自己的目标,抱定一种持之以恒、勇往直前的精神,表现出了一种凌厉无前的顽强意志和壮烈崇高的人格魅力,而这恰恰是华夏先民所推崇的生命价值观:生命意义的价值永远高于生命本身。”【6】(p213)

夸父不懈的坚持让我们想起了古希腊神话中的西西弗斯。西西弗斯因为触怒了天神,被罚到世间受苦。他的任务是每天要把一块大石头推向山顶。然而,之后石头又会自动的滚落山底。所以,前功尽弃,第二天西西弗斯必须得重复前一天的工作。但是他不相信宿命的力量,每天都不懈的做着努力,重复着不可能成功又毫无意义的事情。西西弗斯也是一个失败者,与夸父相同,不可避免的要面临失败。支撑他坚持下去的是他内心中不败的信念和力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并没有受到惩罚,相反,他得到的是内在精神的充实。他的命运是属于自己的,内心的强大的毅力就是在告诉世人:天神的惩罚是要给他已永久的挫败感,但他自己却从中获得了力量。西西弗斯在与强大的自然力量进行对抗,基于自身力量的微薄,他的努力、他的激情同夸父一样都能够振奋人心。

另外,夸父伟大的地方还在于,他倒下时”弃其杖,化为邓林”。据清毕沅考证,邓林即为桃林。《汤子。列问》这样记载:“夸父弃其杖,尸膏肉所浸,生邓林,邓林弥广数里。”这里描写“邓林弥广数里” ,可知桃林之大,夸父的手杖之大,夸父的形体之大。夸父的壮烈的死给人的感受不是忧伤的,他不是悲惨的死去,而是以另一种方式永存在世间,他的精神是不死的。精卫,另一位神话英雄,她也是死于自然力量的强大,死后的她化成了精卫鸟,日复一日的衔石填海,即使死去,她也不忘复仇,以另一种存在形式继续着与强大自然力量的抗争。夸父死后化为邓林,给他人的支持不也是在继续着对自然的抗争吗?这是一种奉献自身的精神,夸父的血肉之躯化为了一片桃林,为后人继续追寻梦想提供了休憩止渴的地方,这是一种无私的造福后人的精神和伟大品质。

康德认为:美不仅与对象有着密切的联系,内在精神也是美的条件之一。“精神是人身上生机勃勃的原则……人们常说,一段话,一部著作,社交中的一位太太等是美的但没有精神。”【7】(p147)他认为审美的表象能够激起情感的愉悦。夸父追日并融入太阳光圈的炫目之美确实给予人们美的审美体验。而夸父追求理想的不懈精神、勇往无前的精神,奉献精神更是他美的所在。一个人如果光是外在形象方面能给人以审美方面的感受,但没有内在精神的活力与伟大,那么这个形象是单调的没有精神的外在躯壳。夸父的探索精神、奉献精神产生在人类童年时期是极其伟大的是中华传统文学中非常有价值的一部分。

结 语

总之,夸父作为一个远古传说中的神话人物,他勇于探索自然、英勇无畏、利用自身伟大的能量去追寻理想并付诸实践,追求光明,他光辉的、壮烈的形象、气吞山河的气势是崇高的、壮美的。在付出巨大代价之后不可避免的失败了,他是一位可歌可泣的失败英雄,主体的死亡这是夸父形象的悲剧价值所在。夸父作为神话人物永久的为后人所传诵,他是古代神话中非常耀眼的一颗明星,更为可贵的是夸父虽然困于束缚,但依然能够勇往之前、不懈的追求理想,最终不忘奉献自身,造福后人,这种伟大的民族精神值得后人永远记诵与流传。

参考文献:

[1]韩格平. 山海经译注[M]. 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3.

[2]朱立元. 天人合一――中华审美文化之魂[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3]张文杰.中国古代神话的悲剧性精神[J]. 2003.

[4]岳欣莹.论中国古代神话的悲剧性因素[J].2009 .

[5]袁珂.古神话选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1982.

自然力量范文9

生命之河有不同的方向,但都有同一个愿望,那就是希望生命能够远行,能够历经千山万水,奔流向前。生命的开始和结束都没有太多的不同。因此,生命最重要的是从生到死的那一段旅程怎样走,怎样才能活出精彩和成功。

我一直试图看透成就事业的本质,以期获得生命前行的力量。我曾经经历无数次的失落迷茫,千回百转在浓雾叠嶂中徘徊踟蹰,在一次次愚蠢的错误后终于有所醒悟。在盘点过去几十年的生活后,我发现有三种力量在我生命的成长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一种力量是承受的力量。能够坦然接受生命中一切苦难和失败的力量。我们和命运抗争的最常见方式是抱怨,但抱怨是一服毒药,只会使自己越来越陷入可怜的境地。我心中曾经充满过抱怨和怨恨:为什么我的父母一无所有?为什么我考大学一次次失败?为什么我得了万人讨厌的肺结核?为什么我出去教课就被记过、处分?为什么领取一个办学执照我就得把自己喝死好几次?有一天我终于想明白,既然苦难和失败不可避免,那还有比坦然接受生命中发生的一切更好的办法吗?海伦·凯勒坦然接受了自己失明的现实,霍金坦然接受了自己瘫痪的现实,司马迁坦然接受了自己被宫刑的现实。在接受现实后,他们依然不放弃追求,成就了与众不同的人生。当你坦然接受生命中的苦难和失败时,你心里顿时变得像平静的湖水一样,照得见碧蓝的天空和一片片白云,心里变得了无挂碍,了无尘埃。

第二种力量是奋斗和努力的力量。我们常常讨论命运问题,会抱怨自己为什么没有出生在富贵之家,为什么必须从一无所有开始奋斗。但有时候,平白无故地拥有一些东西并不见得是一件好事。有些东西也许不能改变:我们改变不了自己的出生境遇,也改变不了自己的长相和身高。但我们应该坚信,奋斗和努力是改变命运的最重要力量。我非常庆幸自己一路走来,尽管走得磕磕绊绊,但却从来没有放弃。我们也许没有好的运气,不能一个筋斗踏上青云,但通过奋斗和努力,我们一定能够创造一些必然的成就。从一个农民到大学生,从一个讲话不完整的人到被认可的老师,从一无所有到拥有上市公司,我这一路走来,处处都是奋斗和努力的汗水结晶。

第三种力量是助人为乐、与人为善的力量。我们发现很多人为了自己的成功,不惜一切代价地践踏着别人往上爬。他们通过巧取豪夺、明枪暗箭、造谣中伤等来达到自己升官发财的目的。大学里就常常有年轻的学生干部为了小小的权力而无所不用其极,认为这就是未来谋取自己人生成功的手段。好在让我们欣慰的是,那些以别人的牺牲为代价来获取自己功利的人最后往往没有很好的下场。我相信这个世界就是一面镜子,镜子外面是你,镜子里面是别人和社会:你对镜子里的人笑,他就会对你笑;你对镜子里的脚相加,他也一定会对你拳脚相加。成功需要别人的帮助,而要获得别人帮助的唯一办法就是先帮助别人。助人为乐、与人为善是每一个人都拥有的力量,而且不需要任何成本投入,你随时随地都可以把这种力量发挥出来,形成你人生的正面气场,把自己置于一片祥和的人际关系中成长。不管你被人欺骗过多少次,暗算过多少次,背叛过多少次,请一定相信这个世界上大部分都是好人。请记住,在你身上有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那就是“the power to be nice”——助人为乐、与人为善的力量。

每个人的生命之路都是不同的,但生命前行的力量是可以相同的,这些力量让我们能够安装上生命的发动机,飞向任何一片我们想要到达的天空。

自然力量范文10

关键词:宋玉悲秋;宇宙能量;异质同构;整体性

中图分类号:I20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3)10―0095―02

“悲哉!秋之为气也。”在中国传统文学中,“悲秋”是一个源远流长的主题。相较于《诗经》和屈原的《离骚》,宋玉的《九辩》以异质同构的模式和对社会、人生、自然的自觉意识开启了悲秋主题的先河。宋玉文学意识的觉醒,让他充分意识到人的本质及自我能量的可怕,他甚至被自己的发现惊呆了。他能够认识到自己是自己,别人是别人,自然是自然。并且意识到文学就是表现出自己,表现出自然,表现出自己与自然的关系,尤其通过人与自然的关系来凸显自我。宋玉在此基础上更深地表现了民族的觉醒,表现出民族与自然的关系,通过对民族与自然关系的感悟,深化、细化了民族情感。70年代末,黑格尔提出“理念大厦”的口号,并宣称理念内部充满了矛盾的扩张,并能够外化成各种物质形态;但马克思却认为,黑格尔的观点是主观唯心主义,如果换成唯物主义辩证法,这种思维就是正确的。那么我们可以大胆假设,也许很久以前,当时的宋玉就已经参悟出 “能量大厦”的观点,即能量能够外化为各种物质形态。就是说,宋玉意识到了中国文化艺术的本质是借自然力量强化人类的情感能量,意识到文学意识的觉醒也就是能量不断激增的过程,并且借此使其表现手法体系化、细致化、深刻化、内敛化。

宋玉正是在这种清醒的意识中,逐渐摸索出人的能量与自然能量的统一点,也就是西方心理学所说的异质同构理论,但是他又不得不生活在力图控制自然又无法控制并敬畏自然的矛盾中。最终,宋玉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在这无法改变的矛盾中找到了完美的契合点,即文学需利用宇宙的一切能量,借自然的力量强化人的情感力量,这也就是文学艺术的本质。宋玉的悲秋也正是建立在这种本质的基础上的。从宋玉开始,中国的悲剧传统正式登上了文学的历史舞台。

一、宋玉悲秋与“异质同构”

“悲秋”,是普遍存在于中国民族心理中的集体无意识,即由人生一事联系到自然的草木一秋,节候更替,生物的自然生长与灭亡都不免引起人们对生命盛衰的慨叹。说:“物质的进化总是由低阶段向高阶段进化,只是不同的学者和思想家对此有不同的看法。”这里所说的物质进化,也就是生命哲学的表现,即生命的本能和生命的冲动,例如火山爆发和对人生价值实现的强烈追求。但是在进化的同时个体生命必须受宇宙和自然的制约,因而,生命个体敬畏自然,恐惧自然,并由此形成民族心理“悲情”的集体无意识。正如存在主义哲学的观点“人生就是学习死亡”,提到这种集体无意识,就不得不说到中国古代文论中一个重要的审美范畴――意境。童庆炳先生主编的《文学理论教程》将意境的定义描述为“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这就说明,在文学作品中,情与景早就结下了不解之缘。文人受外物的感染,抒发感情,这种主观的情感因景而生,又反过来作用于景。就如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篇中所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宋玉正是利用思维的跨越性,以想象和联想为核心,充分调动宇宙的能量,为抒情服务。也就是说,宋玉能够运用自然的能量来创造各种意象,为自己抽象的情感找到一个形象的物质外壳,思维作为一种超能意识的特点也正是通过这种文学意识的觉醒而显现出来的。格式塔学派是20世纪兴起的,它对心理学派有着广泛的影响。关于审美体验,这个学派提出了一种独特的学说,即“异质同构”说: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具有两种属性,一种是物理性(非表现性),一种是表现性。在格式塔心理学派看来,审美体验就是对象的表现性及其力的结构(外在世界)与人的神经系统中相同的力的结构(内在世界)的同型契合。也就是说,在外部事物的存在形式、人的视知觉组织活动和人的情感以及视觉艺术形式之间,有一种微妙的对应关系,一旦这几种分属不同领域的“力”的作用模式达到结构上的一致时,就能够激起人的审美经验,这就是“异质同构”。例如,一个土块的破碎能够自然而然地唤起人们对同样生命幻灭的恐惧,一棵小树的枯死也同样能够唤起人们对死亡的悲叹。正是在这种“异质同构”的作用下,“非物质的心理事实”与“客观的物理事实”达到了某种契合,从而使外在的、客观的事物表现出内在的意蕴来.。这一理论从“心-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入手,“将人的生理领域、心理领域和外在对象视为彼此关联的整体,是现代文艺美学发展史上的一次突破性创新”。从某种角度来看,宋玉充分运用自然能量来强化能量的方式正与格式塔学派异质同构的观点不谋而合。

下面我主要借宋玉悲秋的几个意象来看看其思想根源与自然能量的异质同构性。

在《九辩》里,宋玉借自然的力量塑造了好多意象,如秋气、秋水、秋夜、白露、严霜、凋树、落花、暮秋、黄昏、月缺。这些来自于自然的力量与宋玉的情感力量产生心灵的契合点,大自然的生存规律和宇宙循环的本质给了宋玉综合的悲感,宋玉的悲情又经过整合移于自然景物,这也就是格式塔所说的异质同构性。自然的力量对人类情感的力量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也就是中国人骨子里的悲剧性格形成的主要原因。宋玉登临的哀婉悲秋,自然中景物的变换,节候的更替,让他感悟体验了生命盛衰的过程,生命的个体存在于浩渺的宇宙自然中时,天地的广无边际,山水日月的永恒往复,就会引起人们生命短暂、人生渺小的凄然感叹。然而宋玉正是将这种对自然力量的正视和敬畏巧妙地用于表现情感,并强化情感。宋玉似是能在这自然的节气中反照自己,感受同样的生命律动。无生命的事物尚且如此,那么鲜活灵动的生命体如“鸿雁”、“寒蝉”、“鸡”这样的自然力量则更能唤起宋玉心中的审美体验。“燕翩翩其辞归兮,蝉寂漠而无声;雁雍雍而南游兮,鸡啁哳非悲鸣。”“澹容与而独倚兮,蟋蟀鸣此西堂。”创作主体进入客体之中进行关照,客体因之也以其情感投射物的形象呈现在作者面前。燕子辞别的舞蹈,寒蝉无声的静默,鸡低婉的悲歌,都刻画得生动传神,并能进一步融入作者主体的人格精神,将“物性”与“人性”巧妙地融于一体,以强化其悲怨之情。作为同样两种生命体的存在,它们似乎心心相通,雁的思归也正是我渴望归乡的情感驱动,这也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心物同构。

二、宋玉悲秋与“整体性”原则

在宋玉悲秋意象生成的过程中,还有一个现象值得我们深究,那就是宋玉在运用自然力量深化情感力量的创作过程中,他完整的辞章却并不是把对象大卸八块,再随意拼凑成一个意象;相反,他使用一种模糊不清的朦胧、直觉、整体性的思维方式来看待对象,把对象视为不可分割的整体,并力图把握其全景和深层内涵。单个意象如此,多个意象的组合更不例外。宋玉《九辩》中其悲秋的意象首先建立在“异质同构”的基础上,并企图合力获取辞章的整体美和意境,但这个过程绝不是对各个意象精密透视之后的组合。这正符合格式塔心理学的整体性原则,即整体大于部分相加之和,整体决定部分要素的性质和意义。著名文学批评家艾略特曾说:“用艺术形式表现情感的唯一方法是寻找一个客观对应物,换一句话说,是用一系列实物场景、一连串事件来表现某种特定的情感,要做到最终的形式,必然是感觉经验的外部事实一旦出现,便能立刻唤起那种情感。”在这里所说的,用一系列实物场景、一连串事件来表现某种特定的情感,正是“整体性原则”的具体体现。无论是情感还是意象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都有一个主旋律,全文则围绕该主旋律层层展开。

下面我们主要结合《九辩》进行分析。作者宋玉在首章即写出了暮秋让人悲伤的景象,为下面抒写怨情安排了一个适当的环境,并提明“我”离乡背井,客居他乡,为下面字句中“意”与“象”的融合及辞章的进展做好铺垫。纵观全文,宋玉所塑造的“整体意象”综合起来为其所要抒发的“整体悲感”服务。其整体悲感主要来源于对自然和人生辩证哲学的敬畏,和中国文官制度对文人造成的永恒悲感。

谈到宋玉的整体悲感,我们就不得不提到中国人骨子里的悲剧性格。中国是一个四面环山、一面环海的封闭式国家,它地大物博,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要的经济方式,落后的生产力无法对自然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因而自然对于居住在这里的食草民族有着强大的神秘感,致使他们崇尚自然,并且对自然有着本能的恐惧感,他们力图控制自然,却无能为力。从宇宙本质的观点入手,人作为物质形态,就必须履行宇宙能量等级跃迁的本质,即在保存现有的生存状态基础上,极力改变现存状态,并努力进军更好的状态。但是按照这种理论,能量越强,漏洞越多,生命也就越脆弱。这也就是文学、艺术、哲学、人生的永恒矛盾。人们总是奢望社会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基础上发展进步,但是事实并不能遂人愿。人作为物质形态,他们必须遵循生命哲学,源于生命的本能和冲动趋使他们追求人生价值的实现,但是庞大的自然又让人们意识到生命的渺小,一种无意识的危机感油然而生。在某种程度上说,这种人与自然的矛盾和物极必反的人生辩证哲学是中国人民悲剧性格的主要来源。自宋玉的文学意识觉醒之后,这种普遍的悲剧性得以登上文学的舞台。

另一个根源也就是中国的文官制度。提到文官制度,儒家思想可称其为始祖。组成文官制度的主要是两个元素,一是帝王专制,二是贫穷的文人。自古就很少有明君与贤士能够密切配合的例证,名君与贤士不可调和的矛盾也就体现了当时政治的主旋律。在社会制度中有人制和法制之说,所谓人制就是明君和贤士配合来完成统一,这也就有了一个不可避免的漏洞,即专制;所谓法制,就是法律说了算。当时的中国实行人制,使得中国的文官制度也渐趋畸形,文人除了当官无事可做,“学而优则仕”(《论语》)和“学成文武业,卖给帝王家”(《西游记》)就是最好的例证。这种畸形的文官制度致使中国文人都有怨妇情结,他们总以被丈夫抛弃的妻子和无家可归的弃儿形象出现,似茫茫人海的漂泊者和失业者。中国文官制度的畸形趋势让中国文人成为政治的乞丐,他们总是羞羞怯怯地向君王呼喊:“圣明的君主,请赏识我吧!”他们的低姿态,似是在向君王摇尾乞怜。他们不敢直面向帝王申诉反抗,这也正是文人多以含蓄、委婉的笔触抒情的原因。正是中国文人这种特殊的社会地位,使他们能够作为中国民族的头脑,将其本阶级的悲剧通过文化和思想扩散为整个民族性格的悲剧。宋玉作为专职文人和文学意识觉醒的领头人,也通过悲秋将抒发贫士不遇的郁结展现在世人面前,并成为此后历代文人效仿的焦点。

悲秋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根源则是整个民族的文化情感积淀,它主要源于整个民族对自然感悟的升华。这里所说的对自然的感悟,来自于整个食草民族,并反作用于中国的历史文化,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发达的史学为文人提供了一种沧桑的历史纵深感。宋玉在传统中国悲秋文化的基础上,融入了自己的人格,赋予了秋意象丰富的精神内核。既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共性,又体现了宋玉强烈的个性特征。在这里,宋玉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他将农民、最低阶层对人生、自然的感悟加以锤炼和综合,使其更加深刻化、内敛化,并以此借文学和思想的力量感染整个民族。

这三种悲感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成为“悲秋”的精神内核,并以“构”的形式贯穿于《九辩》始终。它就仿佛一条隐形的丝线,将文中各个意象巧妙地串联在一起。所有意象交织在一起,互相渗透,这也就是前面提到的宋玉悲秋意象的整体性原则。这些外在的自然力量,被宋玉以情感符号的形态串联在一起,以一个整体的形象来抒发综合悲感。

三、结语

宋玉开启了中国古典文学“伤春”、“悲秋”的传统,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借景抒情的基调和基本表现手法,其对情景交融及意境的创造也起到了一定的典范作用,自此宋玉悲秋成为重要的文学典故。本文主要结合格式塔心理学的异质同构原则和整体性原则对宋玉悲秋的主题和意象进行分析,力图在自然力量和情感力量的融汇上进行新的尝试。试图对这位古典文学悲情的集大成者借自然能量开辟的情感表现的新天地加以分析,对人与自然的一致性和人文主义思想的开启进行探讨。

[参考文献]

[1]童庆炳.文艺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胡安民.艺术格式塔异质同构论[D].曲阜师范大学,2005.

[3]童庆炳.文艺心理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自然力量范文11

[关键词]“互联网+”;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

[DOI]10.13939/ki.zgsc.2017.10.291

自然资源属于一种公共物品,自然资源直接影响社会的安全、济的发展以及人民的生命健康。政府对其进行集中管理,因此政府担任着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保护的责任,因此产生了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是环境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深度交叉融合的一种审计模式。作为新型综合性审计,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也面临着许多困难和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在“互联网+”时代,如何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使互联网与这种新型工作相结合,促进有关工作有质量、有效率地开展,已经成为当前政府和审计部门关注的问题。

1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 自然资源资产信息获取较难

自然资源具有基数大、种类多、易变化等特点,测量与记录涉及非常专业的学科,包括了水资源、国土资源、森林资源、农业资源、生物资源、海洋资源、能源资源等。自然资源资产信息大多由政府职能部门、科研院所和社会团体掌握,一般采用不同的计量方式与计量单位,根据各自具体的作业目标进行测算。审计人员需要花费大量精力获取信息并将不同来源的自然资源资产信息转化成审计所需要的信息,大大增加了审计的难度。如果信息不及时更新、信息不准确,数据分析和审计判断也会出现较大误差。

1.2 审计人员的专业能力难以胜任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工作涉及的学科众多,包括环境工程、农业、海洋业等。我国当前的审计工作人员大多是审计、会计等财经专业,其知识结构与知识储备远远不能满足工作要求。[1]同时,鉴于该项工作的特殊性,审计证据的收集、鉴定与评价,环保工作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评定,有关人员责任的认定,对审计人员专业素养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很多审计人员都难以胜任工作。如果加入大数据审计模式,对审计人员的数据收集、处理能力亦提出更高要求。

1.3 事前控制力较低、问责追责难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工作目标是将领导人、自然资源监督管理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纳入到考核中,监督各部门及其管理人员切实履行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利用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责任。但是离任审计是一种事后审计,难以发挥事前控制的作用。当自然资源被浪费以后,会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并且长时间难以恢复。而且由于目前常态是先离后审而且环境问题也具有特殊的滞后性,考核体系目前也在建立完善过程中,几乎没有延续性,几乎无法及时问责追责。

2 基于“互联网+”模式下的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意见

2.1 利用“互联网+”模式中的云计算功能

在当前形势下,审计人员需要较方便地从不同组织获得自然资源资产信息,因此迫切需要建立统一的自然资源资产信息系统。实际情况是要对大量的不同部门的尚未标准化的自然资源资产数据进行处理和整合,具有相当大的难度,因此需要更强大的操作平台和更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在“互联网+”模式下,借助云计算科技技术,云计算可以实现分布式处理、分布式数据库、云储存以及虚拟化技术,利用云计算的这些优势能有效地对大量的数据进行处理,并深入挖掘数据。在云计算条件下已经被收集到的自然资源资产信息能有效地被转换,利用云计算功能对其数据进行处理与有效分析。[2]同时,云计算能实现监测信息相应变动,及时发现自然资源政策中不合理的方面,提供更加有效的改进与参考的意见。另一方面,云计算会提供一个便捷安全的网络途径,审计人员可以获得全面准确的信息,实现联网审计。

2.2 利用互联网加强对数据的分析

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管理中会出现审计力量不足、专业能力不胜任的情况,从而不能满足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要求,因此要着重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在审计全覆盖以及审计力量比较薄弱这两个冲突中做出合理的取舍,需要对数据进行不断的挖掘,采用大数据分析能有效地达到这点要求。对审计的重点进行分析,在审计力量不足的情况下,要集中审计力量在审计中的重要领域,从而使得工作效率提升。其次,利用大数据优势,相关的审计机关也可以适当地借助网络对审计力量进行整合,有效地利用社会审计以及内部审计的成果,从而弥补审计力量不足的情况;加强与环境专业人才的联系,或者加强与各个高校间的合作,让其为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提供更多的专业人才。此外,还能利用互联网提升审计队伍的素质。通过网络课堂的方式,让审计人员在网络中学习,最终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

2.3 建立相应的互联预警机制,及时处理问题

在目前的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监督,因此采用现代的信息技术能有效地加大监督力度。将信息技术与离任审计相结合,建立起联网预警机制,当出现问题时能预警预报。互联网的优势众多,包括信息交换的速度快、对资源整合的效率快、具有较强的分析数据的能力。结合任中审计,充分地采集自然资源资产信息,实时监控与分析自然资源资产变动情况,重点观察异常变动情况。设置自然资源资产管理数据红线,当超过红线时,要及时地启动预警机制,并对超过红线的原因进行分析,结合实际情况,决定是否需要进行专项审计调查,采取及时的补救措施挽回损失。

2.4 建立监督平台,促进公众监督,制定相关法律法规

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使用需要相应的法律法规以及公众监督,才能扎实有效促进其可持续发展。首先,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开通网上咨询通道,让公众参与到法律的制定中来,为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问责制度提供合理的参考依据。[3]与此同时,利用现存的数据进行大数据分析,从而提供一个更加具体统一的考核标准。其次,要对环境问题设置问责追踪卡。建立数据监督平台设置环境问责追踪卡片,记录领导干部审批的项目建设,严格追踪其建设对环境所造成的危害,从而能追踪到责任的源头。最后,建立结果公告机制。为了方便公众监督,应落实将自然资源资产相关的审计项目在网站公布,公众可以随时阅览,同时,公众可以举报领导干部的不正当行为,加强公众监督。

3 结 论

总而言之,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机遇与挑战共存。“互联网+”模式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支持,与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相结合,有利于促进自然与经济的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助理审计发挥免疫系统功能。同时也要求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利用好这个平台,不断提高专业胜任能力、协作能力、联网审计能力。

参考文献:

[1]陈伟.云计算环境下的联网审计实现方法探析[J].审计研究,2015(7):66-73.

自然力量范文12

1、个别百姓想告倒个别干部,简直就是蚍蜉撼树,自不量力。

2、你们这群乌合之众,竟想打败我吕布,真是痴心妄想,自不量力!

3、你们这些人真有些自不量力。

4、小明自不量力,向我们的篮球教练发出挑战。

5、刚入门的小木匠非要在鲁班门前摆弄斧子,当然显得有些自不量力了。

6、印度阿三自不量力,不断往藏南运兵,想威慑天朝达到其永久霸占藏南的目的。

7、《战国策·齐策三》:“荆甚固,而薛亦不量其力。”

8、做任何事之前我们都要“三思而后行”,不要自不量力,那样只能是失败。

9、李花主任是谁,自己在李花主任面前卖弄,真是不自量力。

10、鸡蛋碰石头根本就是自不量力。

11、就说我们殿试都是侥幸名列上等,并非真才实学,()何敢自不量力,妄自谈文。

12、老鼠向猫挑战,真是自不量力。

13、一个小伙子千里迢迢的从云南来到这,只见他拎着两个大包,汗流浃背,一个五大三粗的汉子,一马当先替他拎包,谁知包太重,那汉子自不量力,被累倒在地。

14、哎,他这么瘦弱竟然跟健壮如牛的老师打球,真是不自量力。

15、潮州小桥贵过故宫,高价门票自不量力。

16、小丁自不量力,硬拿鸡蛋去和石头碰,怎么肯能不失败那?

17、小桃才学了几天的模特就想去参加国际模特大赛,也太自不量力了点吧!

18、凡事我们都要量力而为,绝不能自不量力。

19、在这期节目中,电视台邀请到的两名社会学者当面对张尚武发难,质疑他的动机,并直言张尚武对不起每月万余元月薪,称其不自量力,只是陈光标炒作自己。

20、你这是螳臂当车,自不量力!

21、我实在自不量力,居然在校明星篮球运动员面前,想运球过人,失败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