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鲁迅故居

鲁迅故居

时间:2023-05-30 09:26:12

鲁迅故居范文1

绍兴似乎从古至今是一个出名人的城市,也可以说,这个城市是以名人而新的。但是一踏上绍兴,脑海里便只有“鲁迅”这个深刻的印象罢。也是因为鲁迅,给绍兴添上了些许浓郁的“书气”。

绍兴总会给予人一种“老夫子”式的感觉。在冬天里,绍兴可算是生冷的,只不过还带一点清新,让人从沉闷中释放出来。昨晚的雪还未化完,便堆积在檐上。小水珠从中渗出来,极有声韵地“嗒叭”垂下来。“横眉冷对千夫指”的鲁迅的孩提住所就坐落在绍兴市区。第一次看见,真仿佛是几十年前的古镇,永不褪色的意蕴,与这日新月异的城市相映成趣。在鲁迅故居的一条街上,有不少民间特色工艺品摆在那儿。还有弥漫的臭豆腐的香味飘散,似乎再次强调了绍兴的饮食特色。中间的水道上三三两两的停着乌篷船,似乎还在重现昔时的江南水乡。不少戴着乌毡帽的游客与老人穿插在人群中,别有特色。

在这个昔日的辉煌的大户人家里,虽是大年初二,却还是挤满了前来探寻的游客,不乏有闻名而来的老外。鲁迅的故居已大部分被修建,只留下故屋里的木板中的裂缝去探个仔细了。最真的,还是鲁迅故居里破损不堪的椅子,还有不成样子的一触即崩的棉絮,还有鲁迅睡过的木床,反应着当年这个伟大的历史人物的点点滴滴。我们还从被从远处“搬”来的三味书屋中看到了鲁迅所用的课桌与椅子,桌子上的那个“早”已经依稀,只是那黑白拓片还在描写着这一段“轶事”。则在“百草园”中,或许上面的杂草们已经做了几十年的替更,但是那片土地还在,洁净的轻纱一样的雪把这方寸土地轻轻地盖住,令人不禁想觉三尺土追寻当年鲁迅的脚印。这时下起了淅淅沥沥的雨,从那连珠中,竟让人品味出一段江南的气息。更像是一幅水墨画,挂在故乡的记忆中。

鲁迅走了,带来了一拨又一拨或许永无止尽的来凭吊的人们,绍兴的故居还在沉睡中,让游客忍不住多窥一眼,庸俗的土墙还在大话着上个世纪,如今,只能从一个个故事与猜想中,扪问当年时节。

一片属于绍兴的棕黄色,记忆中的人儿还在吃着茴香豆,喝着温黄酒,安静地听着,属于乌篷船的故事……

鲁迅故居范文2

各位游客们,大家好,我是来自绍兴的沈导游,长话不多说,现在就由我带着大家去鲁迅故里走一走,感受一下那里的美丽风景吧!

到了,这就是我们今天的目的地-鲁迅故里。首先,马上你就可以看到这条街的左边就是著名的咸亨酒店,它坐北朝南,门外塑有鲁迅笔下人物孔乙己的雕像,里面有我们绍兴著名的土特产,比如臭豆腐,茴香豆,莓干菜和热腾腾黄酒等,想去品尝品尝的游客不妨到里面坐一坐。

再往前走,就进入了鲁迅故里的后门,这整条街是用石板铺成的,所有的建筑都是砖瓦结构,很有江南水乡的特色,这条街也十分热闹,人也非常多,所以后面的游客千万别掉队。再往前走,左边有鲁迅先生生活的地方-鲁迅故居,它的门前还有一条小河流过,是以前的交通要道;故居的后面是百草园,他童年时代的乐园,玩耍嬉戏的地方;三味书屋是清末绍兴城里有名的私塾,鲁迅12 岁--17岁就在这里求学。这些地方里面的家具基本上都是当年的原物,保持着原状。大家可以去自由地参观一下,联系鲁迅的一些作品可以增加大家的游兴。

另外要想买些土特产的可以在这条街去看一看 ,许多小商店都可以买到,绍兴土特产是好吃不贵,引来许多游客的关注。

各位游客们,祝大家旅游愉快,两小时后在咸亨酒店门口集合。

鲁迅故居范文3

关键词:鲁迅故居 景点介绍标志牌文本 日语翻译 文化异同

一、引言

绍兴是一座拥有2500年历史的文化古城,地处长江三角洲南翼,浙江省中北部杭甬之间,下辖绍兴县、诸暨市、上虞市、嵊州市、新昌县和越城区,是世界文豪鲁迅先生的故里;且素有“东方威尼斯”的美誉,并荣获联合国人居奖和2008年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素有“水乡、桥乡、酒乡、书法之乡、名士之乡”的美誉,是首批部级历史文化名城、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是长江三角洲南翼重点开发开放城市。笔者发现,在鲁迅故居景区内的标志牌上已出现了英、日、韩等多国语言。仔细审视日语翻译,就会发现,虽然标志牌上的汉语词的日译直接沿用汉字有积极的一面,但过分使用,妨碍了翻译目标的实现。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绍兴鲁迅故居内景点的日语翻译进行探讨与研究。

二、景点介绍标志牌文本的翻译方法与技巧

笔者之所以选取绍兴鲁迅故居内几个主要景点的景点介绍标志牌文本为研究对象,是因为标志牌长期竖立在景区内,目标读者为游客,影响力较大。下面选取若干标志牌文本,分析说明绍兴鲁迅故居内景点的日语翻译策略。

(一)直接沿用汉字

汉语文化词的日译,译者往往沿用日文中的汉字来直接表述。日译过程中沿用汉字的方法,源于中日两国在语言文字和文化上的历史渊源。例如,“小堂前”直接译为“小堂前”,“注意安全”直接译为“安全注意”,“三味书屋”直接译为“三味書屋”,“百草园”直接译为“百草園”等等。

直接沿用汉字的译法能否实现原文与译文间信息上的对等,能否获得日本游客的理解,受日本游客的汉字能力和汉文水平所影响。这种方法实际上是一种“不译之译”,并不是所有的汉语词都适用这个方法,只有当日本语言文化中有类似甚至相同的事物,或者日本人基于自身语言文化去理解异文化中的类似事物时,才可实现信息上的对等翻译。

(二)沿用汉字的基础上增添解释性文字

许多时候,翻译汉语文化词需要在沿用汉字的基础上添加解释性文字。例如:

(1)座楼为五间楼屋,前有廊,后有披,较为宽敞,是周家的主要生活宅区。其中位于座楼中间的小堂前是周家平时会客的场所。

译文:座楼は五間からなる高層の建物で、前部に廊下、後部に軒下のある広いもので、周家のおもな生活するところでした。真ん中にある小堂前という部屋は、周家の人々がふだんお客を接待したり、祖先を祀ったりしていた場所でした。

(2)寿家台门系清代建筑,是鲁迅塾师寿镜吾家人世居之地,由门斗、厅堂、座楼、平屋与厢房等组成。其中东厢房为三味书屋,寿镜吾在此设馆教书。

译文:寿家台門は清時代の建築で、魯迅の塾の師である寿鏡吾一家が代々住んでいた住居です。門外の小屋、大広間、座楼、平屋、脇部屋などからなります。そのなかでは東の脇部屋が三味書屋で、寿鏡吾はここで教室を設けて学問を教えていました。

(3)绍兴旧时耕读之风盛行,私塾星罗棋布,三味书屋即为其中之一。今特辟“三余书屋”场景演示,使观众体味鲁迅当年读书情景。

译文:紹興はかつて学問がとても盛んであったため、私塾がたくさんありましたが、三味書屋はそれらの一つです。現在「三余書屋の復活して見せるのは、当時魯迅の勉強生活を体験してもらうためです。

例(1)中,原文没有提到小堂前还是用来祭祀祖先的地方,译者却在日语中添加了这一内容。笔者认为,进行文化词的日语翻译时,是否需要在沿用汉字的基础上添加解释性文字,需要根据两点进行判断:一是翻译目的,即是否需要日本游客了解该文化词的文化内涵;二是该文化词承载的文化内涵是否属于通过解释说明后日本人就可以理解的异文化。若文化词并不重要或者通过解说后日本人仍然难以理解,则可以考虑适当删减。

(三)适当删减

适当删减主要是为了顺应目的语文化的标准和规范,在保持原文和译文主要信息对等的前提下,实现文体功能的对等。

三、景点介绍标志牌文本翻译中出现错误的原因

(一)理解错误。例如,“鲁迅笔下风情园”译成“魯迅筆下風情園”,笔者认为不太妥当。很多情况下,这个汉字可能在日文中也有,但其意思是完全不同的,这就需要翻译人员认真仔细核对才行。又如,“鲁迅祖居”译成“魯迅の祖父母の家”,在这里,“祖居”是指周家世世代代居住的地方,并不只包括祖父母。再如,“闺房”译成“女の子の部屋”,在日语中本来就有“閨房”这个词,在日本人看来并不需要翻译成“女子的房间”。

(二)印刷错误。印刷人员在印刷时没有认真做好核对工作,造成日文的词形、词义产生了歧义。

(三)思维定势。很多日本游客在看到景点的日文翻译时第一直觉就是这不是日本人写的。其原因是,我们在翻译的时候十分容易按照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去遣词造句,从而无法判断这样写出来的日语是否地道。

四、纠正错误的有效途径

(一)提高认识,制定统一细则

随着绍兴市的国际化发展进程的加快,准确、合理、规范地日译景点中的标志牌文本是当前必须尽快解决的一大问题。因此,政府部门应当制定日文翻译细则。如果像《汉英公示语词典》那样,中日之间也有一部专门针对公示语的规范性字典或词典,就会避免许多麻烦。

(二)掌握对象国的文化与风俗习惯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在进行中日文翻译时,必须考虑到中日两国的文化,掌握对象国的文化与习俗,翻译时才能做到“信、达、雅”。景点介绍标志牌上的相关外文介绍是面向外国游客的第一窗口,如果这些译名、译文完全按照中文的习惯,将会给外国游客造成困扰。因此,翻译人员应当不断提高自身的日语水平。

五、结语

本文主要探讨了绍兴鲁迅故居内景点介绍标志牌文本的日语翻译问题。笔者认为,翻译时应充分考虑中日两国的文化异同,除直接使用对应的日语汉字外,还应综合运用增添解释性文字、适当删减等翻译方法。另外,本文研究的语料主要来自个体景点文本,若是建立中日对译的旅游文本平行语料库,就有望将量的研究与质的分析结合起来,从而获得更全面深入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郭建中.文化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

[2]高宁,杜勤.新编汉日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3]王秀文.日本语言、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4]何燕.试论外宣与旅游翻译中的改写[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鲁迅故居范文4

鲁迅的家在绍兴城南的一条老街上。

据说,这条老街基本保留了鲁迅生前的样子,即清末民初时的建筑风格。窄窄的青石板路,两边是粉墙黛瓦,竹丝台门。一条小河从鲁迅家门前流过,乌篷船在水中晃晃悠悠……

鲁迅祖居、鲁迅故居、鲁迅纪念馆,还有我们十分熟悉的百草园、三味书屋、咸亨酒店等,都集中在这条独具江南风情的历史街区上。走进鲁迅的家,如同走进鲁迅的作品,那故事,那场景,仿佛在我们的眼前晃动……

鲁迅祖居被当地人称之为“周家老台门”,仪门上方悬挂着一块蓝底金字的“翰林”匾,鲁迅的祖父周福清在清同治年间被钦点为翰林,这对周家来说是莫大的荣耀。四进院落有廊屋贯通,空地上点缀着假山、石池和微缩的盆景,也有高大的芭蕉,翠绿的叶子伸向天空,把白墙乌瓦衬托得生机盎然。

从鲁迅祖居向西行不过半里就是鲁迅的家,即鲁迅故居。其规模和结构与祖居基本相似,坐北朝南,青瓦粉墙,砖木结构,分为六进,有大小房屋80余间,连同后面的百草园在内,占地约4000平方米。

鲁迅故居建于清嘉庆年间。清末周家逐渐衰落后,于1918年整个屋宇卖给了朱姓人家,鲁迅戏称为“朱文公的子孙”。

我们踏进昔日鲁迅的家门,沿井边长廊入内,前进就是鲁迅一家当年的住处,鲁迅1881年出生在这进房子的西首第一间。辛亥革命前夕,鲁迅回到故乡,先后在绍兴府中学堂和初级师范学堂任教,期间也住在这间屋里,房中的一张铁梨木床是鲁迅睡过的原物。

老屋的后面是名气很大的百草园。

其实,百草园就是一个不大的菜园子,但对童年的鲁迅来说,却是他的乐园。他在这里玩耍嬉戏,品尝紫红的桑椹和酸甜的覆盆子,在矮矮的泥墙根捉蟋蟀、拔何首乌。夏天在园内纳凉,听阿长讲美女蛇的故事;冬日在雪地上捕麻雀、塑雪罗汉……

每个人都有过这种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快乐生活,但又不能不随着童年的结束而结束。当年,鲁迅也是恋恋不舍地告别了童年,告别了百草园:

“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复盆子们和木莲子们……”

鲁迅走进了一个崭新的世界,掀开了他人生重要的一页,为他后来成为文学家,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他不情愿地走进了三味书屋。

三味书屋在鲁迅祖居的对面,紧临着一条小河,穿过青石小桥,一扇黑油的竹门旁,镶嵌着一块小石条,上面镌刻着鲁迅的字:“三味书屋”。

同行的游人见之,立即兴奋起来,有人大声背诵道:

“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

“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这些源自鲁迅著作的话,逗得游人们掩口而笑。

三味书屋是当年绍兴城内一所颇负盛名的私塾,也是鲁迅的塾师寿镜吾先生的家。鲁迅十二岁开始到这里读书,前后长达五年之久。

“三味书屋”的原名为“三余书屋”,寿镜吾先生的书房的额枋上仍悬挂着“三余斋”。“三余”取义于《三国志》裴松之注,即董遇所说:“为学当以三余,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晴之余。”意思是奉劝人们要利用一切空余时间抓紧学习。

三味书屋座落在寿镜吾先生家的东侧厢房,房正中挂着“三味书屋”的匾额和松鹿图,两边的对联写道:“至乐无声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诗书。”

“三味”的解释有多种,其中一种解释是古人对读书感受的比喻:“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这三种体验合称为“三味”;第二种解释出自宋代李淑的《邯郸书目》:“诗书味之太羹,史为折俎,子为醯醢,是为三味。”这是把诗书子史等书籍比作美味佳肴,喻为最好的精神食粮;第三种解释来源于寿镜吾先生的祖训:“布衣暖,菜根香,读书滋味长。”

也有专家认为“三味”是借用的佛教语言,“三味”即“三昧”,是梵文samadhi的音译。原指诵读佛经、领悟经义的三重境界:一为“定”,二为“正受”,三为“等持”,意思是说,诵经之前要止息杂念,做到神思安定专注;领悟经义态度必须端正,具有百般恭敬的虔诚;学习过程中要专心致志,保持始终如一的精神。随着佛教思想与汉民族文化的融合,“三昧”逐渐引申为对事物本质精神意义的概括,有“个中三昧”、“得其三昧”等说法,用来比喻领悟学问的精确与深刻。

鲁迅的座位排在三味书屋的北墙边,是一张带抽屉的长方形桌子,桌子后面放着一张略嫌低些的椅子。这儿光线较暗,空气也显得潮湿。他的书桌右角,有一个刀刻的“早”字,据说有一天,鲁迅上学迟到了,受到寿先生的责备,他就用小刀刻下了这个方方正正的“早”字以自勉。

寿先生每年只收八个学生。他认为多收了教不过来。其教学的严谨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寿先生是位很爱读书的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描写中我们就可以体味出来。鲁迅写道:

“……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你看,“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多么专心、多么入神、多么陶醉、多么令人羡慕啊!

今天还有哪位先生能有这样的情致和神态!

鲁迅祖居和鲁迅故居之间,是一座中西结合、朴素庄重的新颖建筑物,黑漆竹门上方镶嵌着郭沫若手书的“绍兴鲁迅纪念馆”六个金色大字。纪念馆的序厅安放着两米多高的鲁迅塑像,影壁上镶嵌着鲁迅手迹:“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迅生平事迹陈列以鲁迅的思想发展为主线,按照时间顺序和活动地点分为五大部分。共展出鲁迅生平的600多件展品,其中有实物、手稿、信札、照片、模型和美术作品、书刊及各种版本的鲁迅著作。真实形象地再现了鲁迅的光辉业绩及其思想发展的历程。

纪念馆的定位,是以毛主席对鲁迅的总体评价为主线,即鲁迅先生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毛主席和鲁迅是同时代的两位伟人,毛主席一生敬仰鲁迅,阅读鲁迅,学习鲁迅,也号召党员干部读一读鲁迅。他多次表明:“我跟鲁迅的心是相通的。”

鲁迅是毛主席最赞赏的知识分子。1940年,毛主席在《新民主主义论》中赞曰:“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在此后的四十年里,鲁迅由一位独立的文学家,逐渐演变成了无所不能的政治工具。仅以文革时期为例,“四人帮”利用鲁迅,清除了许多对立面。使鲁迅形象被歪曲,鲁迅作品被割裂,鲁迅生平被篡改。以至于改革开放后,一些专家为了还原鲁迅的本来面貌,作了许多拨乱反正的工作……

今天,鲁迅的政治外衣被脱掉了,可鲁迅的经济外衣又被隆重地穿戴起来。

虽然,鲁迅的后人对“鲁迅经济”十分反感,也不时在各种场合进行声讨。但经济了的鲁迅和当年政治了的鲁迅一样,是不以某些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鲁迅笔下的许多人物如今都在绍兴开设了店铺,如孔乙己、阿Q、闰土、华老栓、祥林嫂等等,他们不仅生意兴隆,同时也繁荣了这条历史文化街区……

我在“咸享酒店”的门口看到孔乙己的全身塑像时,不由得一阵欢喜,“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这句孔乙己的“名言”,立即涌出我的嗓子眼。

还有“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这些迂腐、穷酸、强词夺理的“名言”,既令人同情孔乙己这个人,又对那个残害知识分子的时代感到无比的愤慨!

鲁迅故居范文5

美国旅游规划学家因斯克普说过,“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旅游业已日渐发展成为一项重要的社会经济活动。”[1]不可否认,当今旅游业已成为一个城市重要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一个城市的部级旅游景点往往是一个城市的文化象征。绍兴自古以来人文风雅、景色秀丽,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也是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绍兴作为旅游之乡,其文化底蕴十分久远。如何发展文化产业,更好地完善各项部级旅游景点的设施,笔者认为,合理开发利用高校资源,将旅游景点开发与高校资源相结合,提高旅游景点的硬、软件设施,是一条极为有效的途径。

一、不容忽视的软件力量

“旅游景区是旅游活动的核心和空间载体,是旅游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激励旅游者出游的最主要目的和因素。”[2]位于浙江省绍兴市市区鲁迅中路上的鲁迅故里,是一条独具江南风情的历史街区,是原汁原味解读鲁迅作品、品味鲁迅笔下风物、感受鲁迅当年生活情境的真实场所。一条窄窄的青石板路两边,一溜粉墙黛瓦,竹丝台门,鲁迅祖居(周家老台门),鲁迅故居(周家新台门),百草园,三味书屋,寿家台门,土谷祠,鲁迅笔下风情园,咸亨酒店穿插其间,一条小河从鲁迅故居门前流过,乌篷船在河上晃晃悠悠,此情此景不能不让人想起鲁迅作品中的一些场景。精心保护和恢复后的鲁迅故里已成为立体解读中国近代大文豪鲁迅的场所,成为浙江绍兴的“镇城之宝”。

鲁迅故里作为国家AAAAA级景区,需要具有绍兴特色的人文情怀、体现以人为本的软件设施。笔者在研究调查中发现,鲁迅故里仍存在诸多需要改善的地方,如鲁迅故里特有的文化内涵得不到体现,导致与周边文雅的人文环境格格不入……针对这一系列问题,本着以人为本的改进原则,结合当前国家提倡的大学生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笔者特提出以下将景区服务提升与高校文化资源相结合的设想。

(一)作为一种充满历史沉淀感的文化,鲁迅文化逐渐在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失去它原有的光泽

现有的地方高校文化应给它注入新鲜的血液,使之继续发扬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和精神。鲁迅笔下有着诸多形象鲜明的人物,如《祝福》中的祥林嫂、《阿Q正传》中的阿Q等等,倘若能将《祝福》、《阿Q正传》、《药》、《孔乙己》等具有鲜明人物特色的小说,通过场景的衬托和人物的表演形式展现出来,能使游客更直观地了解到小说中的人物特征和深刻主题。故此,鲁迅小说的舞台场景表演,能生动形象地将故事情节和灵魂思想传递到游客心中,更好地发扬和宣传鲁迅文化。可以采用的方式为,地方高校的话剧社定期到现场表演相关的主题话剧。这不仅能增加鲁迅故里的看点,丰富其人文情怀,同时也能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虽然鲁迅故里门票已经实行了免费制度,但讲解费用依然不菲,于是许多游客选择了自行游览

在调查中笔者发现,游客中存在着广泛的走马观花现象,无法深刻领略鲁迅文化的内涵。为了同时满足对鲁迅文化的学习和讲解费用最低化的双重需求,笔者认为景区内可以增设大学生志愿者讲解团队。景区可在高校进行讲解员选拔工作,分为中文讲解和外语讲解两大部分,招收对讲解工作有兴趣并有能力的大学生,对他们进行培训,为景区提供免费的讲解工作。志愿者在经过一定时间的学习和练习之后,被合理安排在景区各坐标点。他们既充当讲解员的角色,帮助游客更好的理解文化背景,又充当解答者的角色,回答游客提出的问题,如各景点的方向位置。这对大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外语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也对景区人力成本的节约带来了方便,达到了互利双惠的效益。

(三)景区内垃圾桶的设计和摆放并不具备和鲁迅故里大背景相吻合的文化特色

景区内的垃圾桶各式各样,并不统一,而且许多垃圾桶存在破、旧、脏的现象,与充满人文气质的建筑格格不入。并且景区没有提供独具特色的鲁迅故里的地图(景区入口角落里的石碑简介地图过于注重美观艺术,线条复杂,许多游客表示无法看懂,而门票上的直线式简易地图又太过简单,另外景区门口的店铺只提供绍兴市地图并没有鲁迅故里地图的兜售)。笔者认为,可以充分利用地方高校美术人才的资源,设计出既具有绍兴特色又能宣传鲁迅文化的垃圾桶以及独具匠心的特色手绘地图,放在售票处供游客选购(建议可收取一定的费用)。这既能给美术生实践运用、展现才能的机会,又能在潜移默化中向游客宣传绍兴的文化实力。

(四)目前,鲁迅故里景区的游览是免费的,但仍需领取门票

笔者建议,在门票的设计上,可以充分利用美术学院的大学生资源,将它设计成邮资门票,并设计出特色邮戳,即在邮资明信片的基础上增加副券,充当门票使用。可充分利用门票的正面宣传鲁迅文化,包括他的生平简介、文化精神内涵、作品内容摘要、人物形象画等;至于门票的反面,游客只需撕下副券,写上想说的话和地址邮编投进景区内的邮筒即可向亲人朋友传达祝福。这种特色门票可以充当景点的“名片”,游客可以收藏也可以邮寄,是在全国宣传鲁迅文化绍兴特色文化、扩大景区知名度的最便捷的方式之一,其产生的积极影响可以从郭沫若故居、南京总统府、毛泽东纪念园等先例景点中得到印证。

(五)绍兴独具特色的黄酒文化在鲁迅笔下有着深刻的体现

在鲁迅故里的步行街上,有着许多家黄酒商铺。但经调查研究发现,除了特地来买黄酒的游客之外,外地的游客很少会购买如此重的黄酒。但即使游客不能带走黄酒,却能带绍兴独特的黄酒文化。黄酒店可以利用简易的传统酿酒工具,现场讲解黄酒酿造的过程,让游客感受到黄酒文化的魅力。针对这一问题,笔者认为,地方高校酿酒专业(如绍兴文理学院)的大学生可以充分利用专业优势,在景区的黄酒店进行讲解演示工作。既能推广黄酒文化,又能巩固大学生的专业知识,丰富实践经验。

在绍兴地方高校,有众多的专业都涉及绍兴特色文化,比如方言学、越剧文化课、中国现当代文学等,也设有话剧社、口才社、吴越文化研究社、越剧社等相关优秀社团。地方高校的学生们在课堂中亦在课余的生活中感受着浓厚的绍兴文化、鲁迅文化,可以为鲁迅故里景区的人文化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因此,若能将景区建设与高校文化资源进行对接,将两者完美地结合起来,必能得到旅游景区人文内涵的提升。

二、以人为本的硬件改善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旅游业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时代。在这个旅游业兴旺的当今社会,如何打造出人性化且独具特色的旅游景点成了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作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点,景区不仅需要将具有审美功能的自然风光与深厚的文化底蕴相融合,各种方便游客游览具有实用价值的设施也必不可少。这些设施在公共空间中营造出一种舒适氛围,提倡以人为本,使游客的游览变得更加方便快捷,也使游客们更好地了解风景中蕴含的人文文化。景点中常见的石凳、饭店、监视器、路灯、指示牌、厕所、垃圾桶等等,都是方便游客观赏游玩的必要设施。只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周全的环境设施两者兼备的景点,才能成为反映城市文化、时代特征和历史底蕴的代表性景点;只有对景点设施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才能使得许多优势得以发挥。完善景点的设施将会使景区更加人性化,使越来越多的游客重复游览,且能更加大力弘扬绍兴的深厚文化。如何从与地方高校文化资源对接入手改善硬件设施,笔者有以下几点考虑。

(一)景区内各式店铺不符合鲁迅故里的文化特色

通过对景区内各式店铺种类的统计,笔者发现有一部分店铺极不符合鲁迅故里的文化特色,如珍珠店、玉器店等。为了能更好的带给游客直观的文化视觉和独具特色的精神享受,景区中可以还原鲁迅小说中提到的店铺,又如孔乙己常去的咸亨酒店。店铺可以提供茴香豆、绍兴菜和黄酒,并还原里面的场景布置(柜台、木桌凳、粉板、铜钱等)和人物形象设定(孔乙己、掌柜、伙计),让游客身临其境,使之从视觉、听觉、味觉、嗅觉上感受鲁迅笔下的人物,感受绍兴特色文化。另外,可以增设免费看书、有偿喝茶的书屋,书籍类型包括鲁迅的文集、国内外学者对鲁迅的研究性书籍、低龄儿童阅读的连环画和小人书等。景区可与地方各高校合作,大学生可将店铺经营作为创业的第一步,并将所赢得的利润全部投入景区建设,这既为大学生今后创业提供了宝贵的实战经验,又能完善景区内的店铺规划。

(二)给游客提供干净整洁的参观环境

在公厕和室内休息室的音乐设置上,建议可以由地方高校文学专业的学生,以及高校广播电台的各类学生组成志愿者,增设鲁迅的说书评书项目,或者具有绍兴文化特色的地方乐曲。既能给游客舒心、新颖的享受,又能营造特色的文化氛围,从细节上陶冶人们的人文情操。对于景区环境,也可以和学生党员取得合作,对景区进行义务打扫,给游客提供一个干净整洁的参观环境。

(三)鲁迅故里的游客中心有轮椅、雨伞、婴儿车供游客借用

据调查,只有轮椅1辆、婴儿车2辆、雨伞16把,而且借用时间都不得超过3小时。一般而言,如果只在鲁迅故里进行走马观花式游览,3小时足够;但如果想要细细品味黄酒文化、想要在咸亨酒店喝酒吃豆聊天、想要在书屋看书小憩,那么3小时是远远不够的,更何况是行动不方便的残疾人。因此,建议增加借用设备的数量,并且延长借用的时间,只要当天在景区关门前归还即可。

鲁迅故里是国家AAAAA级景区,是绍兴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已成为绍兴重要的人文博物馆之一。它作为全国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无论是建筑风貌,还是故居的文化内涵,都有特定时代的文化意义,保护鲁迅故里、改进景点不足之处对于传承绍兴悠久历史文化,发扬鲁迅文化内涵具有重要意义。对鲁迅故里的硬、软件改善能进一步发挥鲁迅文化的社会教育功能,更好地发展绍兴旅游产业。通过对鲁迅故里景点的改善,能使其更好地迎合市场,促进绍兴历史文化的传承,达到文化效益与经济效益协调发展。

鲁迅故居范文6

八道湾十一号是一所三进的四合院,坐落在北京西城。中国现代著名作家鲁迅、周作人和社会活动家周建人――人们称为“周氏三兄弟”或“周氏兄弟”曾在这里住过。

周作人被国民政府判刑后,八道湾十一号里陆续住进别的人。尤其是唐山大地震后,搭建了很多临时建筑,致使院子凌乱不堪。新中国进行的两次全国文物普查,这所院落都没有被登记注册。1996年6月间,《光明日报》刊登了八道湾胡同随东冠英小区的开发将被拆毁的报道。消息一传出,立即引起一片议论之声。不少文化界知名人士撰文呼吁开发商“手下留房”,并希望有朝一日将八道湾的现有住户搬迁出来,恢复这座院子的本来面貌,保留一段历史,保留一种文化,保留一部分城市的记忆。据报载,北京市规划局为此发函给负责东冠英危改小区规划建设的房地产公司,要求报告原规划方案。由于政府部门的干预,房地产开发项目暂停。

当时,赞成保护八道湾十一号的意见占上风,但也有另外一种声音。鲁迅之子周海婴就不同意保留这所院子,他说:“据我了解,国家文物部门经费很困难,拨出巨款来修缮十一号院的可能性几乎没有。就现在这么一副破旧不堪的样子,将来和周围小区建筑对比起来,那是一番什么景象!春节期间,我和周建人(鲁迅的弟弟)的两位女儿对此交换了意见,一致同意不保留八道湾十一号院。我们认为,再以保护鲁迅故居的名义来保留十一号院是不合适的,可能产生一些负面效果。”他的理由之一是:“八道湾的房屋以北房最佳,而父亲本人根本没有享受过,而‘苦雨斋’又与鲁迅不搭界。他早年住过的屋子,又都破损不堪,而且听说现在也不是原屋了。要说北京的鲁迅故居,西三条才是。因为这是他用自己的钱独立购买的,并且也是居住过的。由此可见,保护八道湾实际等于保护周作人的‘苦雨斋’。那么,汉奸的旧居难道是值得国家保护吗?”

反对意见比较集中的一点,是全国纪念鲁迅的机构已有六个,北京也已经有一家规模较大的博物馆,不必再增加同类设施了。针对这种观点,有人举出外国的例证反驳说,俄罗斯人为他们的伟大诗人、近代语言与文学的奠基人普希金修建了很多纪念设施,不仅在大大小小的城市里有,就连偏远的米哈伊洛夫斯克或三山村,在小路旁或树林边,也会见到写着“普希金曾在这里散步”,“这里是普希金读过书的地方”的木牌。俄罗斯人甚至还为普希金的奶娘也建立了一座纪念馆。

关于保护名人旧居的重要性、必要性、迫切性,我们可以讲出很多正确的理念。但究竟怎样保护,如何利用,做起来才知道艰难。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代,资金和土地都是急缺品,市区人口又不断增加,需要更多大容量建筑,这是现实的需求。

2009年7月13日的《京华时报》报道说,八道湾胡同十一号院――鲁迅和周作人的故居也在拆迁范围内,但将作为校内文物保留。

当我和同事们赶去为老院拍照留影的时候,院内三十六户人家已经迁走大半。问起留下来的几户居民,他们说因为补偿太少,不愿搬迁,正跟拆迁办商谈价格。院里的居民当然知道这里原是鲁迅、周作人兄弟的故居。有些人对此持无所谓的态度。一位居民说,总有很多人来看鲁迅住的地方。“鲁迅住这里那是多少年前的事了,关注这个有什么意义!”当然,也有居民表示,鲁迅兄弟三个都在这里住过,应该保留,以后肯定有价值。

北京市规划委的文件称,院落的保护通过了北京旧城风貌保护与危房改造专家顾问组的论证,规划、文物专家多次到现场实地勘察,指导方案的修改和完善。方案充分考虑了旧城历史风貌的保护,用围合式的建筑形式对整个方案进行布局;根据历史资料对鲁迅家族旧居予以尽可能的保护复原;对前公用胡同41号、43号、45号三处文物普查院落予以保留;为尽可能地保护前公用胡同肌理,将前公用胡同沿线平房进行了修整和复建;并通过过廊、铺装等方式对八道湾胡同肌理、走向和区域历史记忆予以保留和标志;同时,通过对建筑退台、色调、坡屋顶等细部处理,使教学楼与鲁迅家族旧居更好地协调和过渡。

无论如何复原,拆迁后,这个地区的胡同肌理肯定会大大改变。虽然在总体规划中考虑了这一点,在学校院内用转了几道弯的回廊演示胡同的格局,并在路上立牌说明,周边也保留了几座四合院与之呼应。但纪念馆设在校内,观众进出不便,怎样解决维持教学秩序、保障安全与免费开放、服务社会之间的矛盾,是一个问题。当初,北京阜成门内宫门口西三条鲁迅旧居旁为建博物馆,拆掉周围大片民房,只保留半截胡同。现在观众只能靠照片、绘图来想象当年鲁迅在此居住时的情形了。八道湾十一号周边环境,今后也只能靠这种办法模拟得之了。

鲁迅故居范文7

关键词:景区服务;高校资源;人性化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1-0098-02

美国旅游规划学家因斯克普说过,“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旅游业已日渐发展成为一项重要的社会经济活动。”[1]不可否认,当今旅游业已成为一个城市重要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一个城市的部级旅游景点往往是一个城市的文化象征。绍兴自古以来人文风雅、景色秀丽,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也是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绍兴作为旅游之乡,其文化底蕴十分久远。如何发展文化产业,更好地完善各项部级旅游景点的设施,笔者认为,合理开发利用高校资源,将旅游景点开发与高校资源相结合,提高旅游景点的硬、软件设施,是一条极为有效的途径。

一、不容忽视的软件力量

“旅游景区是旅游活动的核心和空间载体,是旅游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激励旅游者出游的最主要目的和因素。”[2]位于浙江省绍兴市市区鲁迅中路上的鲁迅故里,是一条独具江南风情的历史街区,是原汁原味解读鲁迅作品、品味鲁迅笔下风物、感受鲁迅当年生活情境的真实场所。一条窄窄的青石板路两边,一溜粉墙黛瓦,竹丝台门,鲁迅祖居(周家老台门),鲁迅故居(周家新台门),百草园,三味书屋,寿家台门,土谷祠,鲁迅笔下风情园,咸亨酒店穿插其间,一条小河从鲁迅故居门前流过,乌篷船在河上晃晃悠悠,此情此景不能不让人想起鲁迅作品中的一些场景。精心保护和恢复后的鲁迅故里已成为立体解读中国近代大文豪鲁迅的场所,成为浙江绍兴的“镇城之宝”。

鲁迅故里作为国家AAAAA级景区,需要具有绍兴特色的人文情怀、体现以人为本的软件设施。笔者在研究调查中发现,鲁迅故里仍存在诸多需要改善的地方,如鲁迅故里特有的文化内涵得不到体现,导致与周边文雅的人文环境格格不入……针对这一系列问题,本着以人为本的改进原则,结合当前国家提倡的大学生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笔者特提出以下将景区服务提升与高校文化资源相结合的设想。

(一)作为一种充满历史沉淀感的文化,鲁迅文化逐渐在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失去它原有的光泽

现有的地方高校文化应给它注入新鲜的血液,使之继续发扬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和精神。鲁迅笔下有着诸多形象鲜明的人物,如《祝福》中的祥林嫂、《阿Q正传》中的阿Q等等,倘若能将《祝福》、《阿Q正传》、《药》、《孔乙己》等具有鲜明人物特色的小说,通过场景的衬托和人物的表演形式展现出来,能使游客更直观地了解到小说中的人物特征和深刻主题。故此,鲁迅小说的舞台场景表演,能生动形象地将故事情节和灵魂思想传递到游客心中,更好地发扬和宣传鲁迅文化。可以采用的方式为,地方高校的话剧社定期到现场表演相关的主题话剧。这不仅能增加鲁迅故里的看点,丰富其人文情怀,同时也能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虽然鲁迅故里门票已经实行了免费制度,但讲解费用依然不菲,于是许多游客选择了自行游览

在调查中笔者发现,游客中存在着广泛的走马观花现象,无法深刻领略鲁迅文化的内涵。为了同时满足对鲁迅文化的学习和讲解费用最低化的双重需求,笔者认为景区内可以增设大学生志愿者讲解团队。景区可在高校进行讲解员选拔工作,分为中文讲解和外语讲解两大部分,招收对讲解工作有兴趣并有能力的大学生,对他们进行培训,为景区提供免费的讲解工作。志愿者在经过一定时间的学习和练习之后,被合理安排在景区各坐标点。他们既充当讲解员的角色,帮助游客更好的理解文化背景,又充当解答者的角色,回答游客提出的问题,如各景点的方向位置。这对大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外语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也对景区人力成本的节约带来了方便,达到了互利双惠的效益。

(三)景区内垃圾桶的设计和摆放并不具备和鲁迅故里大背景相吻合的文化特色

景区内的垃圾桶各式各样,并不统一,而且许多垃圾桶存在破、旧、脏的现象,与充满人文气质的建筑格格不入。并且景区没有提供独具特色的鲁迅故里的地图(景区入口角落里的石碑简介地图过于注重美观艺术,线条复杂,许多游客表示无法看懂,而门票上的直线式简易地图又太过简单,另外景区门口的店铺只提供绍兴市地图并没有鲁迅故里地图的兜售)。笔者认为,可以充分利用地方高校美术人才的资源,设计出既具有绍兴特色又能宣传鲁迅文化的垃圾桶以及独具匠心的特色手绘地图,放在售票处供游客选购(建议可收取一定的费用)。这既能给美术生实践运用、展现才能的机会,又能在潜移默化中向游客宣传绍兴的文化实力。

(四)目前,鲁迅故里景区的游览是免费的,但仍需领取门票

笔者建议,在门票的设计上,可以充分利用美术学院的大学生资源,将它设计成邮资门票,并设计出特色邮戳,即在邮资明信片的基础上增加副券,充当门票使用。可充分利用门票的正面宣传鲁迅文化,包括他的生平简介、文化精神内涵、作品内容摘要、人物形象画等;至于门票的反面,游客只需撕下副券,写上想说的话和地址邮编投进景区内的邮筒即可向亲人朋友传达祝福。这种特色门票可以充当景点的“名片”,游客可以收藏也可以邮寄,是在全国宣传鲁迅文化绍兴特色文化、扩大景区知名度的最便捷的方式之一,其产生的积极影响可以从郭沫若故居、南京总统府、纪念园等先例景点中得到印证。

(五)绍兴独具特色的黄酒文化在鲁迅笔下有着深刻的体现

在鲁迅故里的步行街上,有着许多家黄酒商铺。但经调查研究发现,除了特地来买黄酒的游客之外,外地的游客很少会购买如此重的黄酒。但即使游客不能带走黄酒,却能带绍兴独特的黄酒文化。黄酒店可以利用简易的传统酿酒工具,现场讲解黄酒酿造的过程,让游客感受到黄酒文化的魅力。针对这一问题,笔者认为,地方高校酿酒专业(如绍兴文理学院)的大学生可以充分利用专业优势,在景区的黄酒店进行讲解演示工作。既能推广黄酒文化,又能巩固大学生的专业知识,丰富实践经验。

在绍兴地方高校,有众多的专业都涉及绍兴特色文化,比如方言学、越剧文化课、中国现当代文学等,也设有话剧社、口才社、吴越文化研究社、越剧社等相关优秀社团。地方高校的学生们在课堂中亦在课余的生活中感受着浓厚的绍兴文化、鲁迅文化,可以为鲁迅故里景区的人文化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因此,若能将景区建设与高校文化资源进行对接,将两者完美地结合起来,必能得到旅游景区人文内涵的提升。

二、以人为本的硬件改善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旅游业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时代。在这个旅游业兴旺的当今社会,如何打造出人性化且独具特色的旅游景点成了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作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点,景区不仅需要将具有审美功能的自然风光与深厚的文化底蕴相融合,各种方便游客游览具有实用价值的设施也必不可少。这些设施在公共空间中营造出一种舒适氛围,提倡以人为本,使游客的游览变得更加方便快捷,也使游客们更好地了解风景中蕴含的人文文化。景点中常见的石凳、饭店、监视器、路灯、指示牌、厕所、垃圾桶等等,都是方便游客观赏游玩的必要设施。只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周全的环境设施两者兼备的景点,才能成为反映城市文化、时代特征和历史底蕴的代表性景点;只有对景点设施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才能使得许多优势得以发挥。完善景点的设施将会使景区更加人性化,使越来越多的游客重复游览,且能更加大力弘扬绍兴的深厚文化。如何从与地方高校文化资源对接入手改善硬件设施,笔者有以下几点考虑。

(一)景区内各式店铺不符合鲁迅故里的文化特色

通过对景区内各式店铺种类的统计,笔者发现有一部分店铺极不符合鲁迅故里的文化特色,如珍珠店、玉器店等。为了能更好的带给游客直观的文化视觉和独具特色的精神享受,景区中可以还原鲁迅小说中提到的店铺,又如孔乙己常去的咸亨酒店。店铺可以提供茴香豆、绍兴菜和黄酒,并还原里面的场景布置(柜台、木桌凳、粉板、铜钱等)和人物形象设定(孔乙己、掌柜、伙计),让游客身临其境,使之从视觉、听觉、味觉、嗅觉上感受鲁迅笔下的人物,感受绍兴特色文化。另外,可以增设免费看书、有偿喝茶的书屋,书籍类型包括鲁迅的文集、国内外学者对鲁迅的研究性书籍、低龄儿童阅读的连环画和小人书等。景区可与地方各高校合作,大学生可将店铺经营作为创业的第一步,并将所赢得的利润全部投入景区建设,这既为大学生今后创业提供了宝贵的实战经验,又能完善景区内的店铺规划。

(二)给游客提供干净整洁的参观环境

在公厕和室内休息室的音乐设置上,建议可以由地方高校文学专业的学生,以及高校广播电台的各类学生组成志愿者,增设鲁迅的说书评书项目,或者具有绍兴文化特色的地方乐曲。既能给游客舒心、新颖的享受,又能营造特色的文化氛围,从细节上陶冶人们的人文情操。对于景区环境,也可以和学生党员取得合作,对景区进行义务打扫,给游客提供一个干净整洁的参观环境。

(三)鲁迅故里的游客中心有轮椅、雨伞、婴儿车供游客借用

据调查,只有轮椅1辆、婴儿车2辆、雨伞16把,而且借用时间都不得超过3小时。一般而言,如果只在鲁迅故里进行走马观花式游览,3小时足够;但如果想要细细品味黄酒文化、想要在咸亨酒店喝酒吃豆聊天、想要在书屋看书小憩,那么3小时是远远不够的,更何况是行动不方便的残疾人。因此,建议增加借用设备的数量,并且延长借用的时间,只要当天在景区关门前归还即可。

鲁迅故里是国家AAAAA级景区,是绍兴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已成为绍兴重要的人文博物馆之一。它作为全国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无论是建筑风貌,还是故居的文化内涵,都有特定时代的文化意义,保护鲁迅故里、改进景点不足之处对于传承绍兴悠久历史文化,发扬鲁迅文化内涵具有重要意义。对鲁迅故里的硬、软件改善能进一步发挥鲁迅文化的社会教育功能,更好地发展绍兴旅游产业。通过对鲁迅故里景点的改善,能使其更好地迎合市场,促进绍兴历史文化的传承,达到文化效益与经济效益协调发展。

将鲁迅故居的保护与绍兴地方高校资源充分结合,一方面,对于鲁迅故里更突出了强有力的保护力度,充分利用地方高校资源,对鲁迅故里景区进行改造提升,凸显绍兴地方及鲁迅文化特色,使其更有原汁原味,突出了景区的人文性,对于弘扬鲁迅文化及绍兴历史文化有相当大的价值与意义。另一方面,为绍兴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平台。大学生参与当代名人故居的保护,充分利用专业优势,对于其提高创业创新能力、全面提升自身人文素养及综合素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旅游景点改进和地方高校资源相结合最终可达到双方的互利双赢。

绍兴鲁迅故里与地方高校资源的成功结合案例,有助于绍兴其他景区借鉴其先进经验,整合高校资源,整体提升旅游景点品质,构建起绍兴特色的景区保护与开发群,并将其经验辐射至全国;同时,促进地方高校及学生的发展,实现大学生人才培养计划,造就多方面、多领域、多层次的人才,全面提高绍兴的文化魅力与城市活力。

参考文献:

鲁迅故居范文8

事件

从今年6月1日起,绍兴鲁迅纪念馆(鲁迅故里)免费开放,开放范围包括鲁迅故居、百草园、三味书屋、鲁迅祖居、鲁迅生平事迹陈列馆、鲁迅笔下风情园、土谷祠等。从过去门票每人80元,到现在的“0”元门票,景区的做法自然赢得好评声一片,前往参观的游客更是络绎不绝。为了控制客流量,保护景区文物,景区规定每天只提供4000张的免费门票。原本这是一件好事,没想到票贩子却闻声而动,多次排队领取免费门票,再以10元、20元不等的价格倒卖给游客。由于免费开放首日适逢周末,又是“六一”儿童节,外地和本地游人纷至沓来,尽管景区领票处的3个窗口全部开放,但蜿蜒的领票队伍始终不见尾。许多游客受不了长久等待、耗时费力,只得乖乖地向票贩子购票。

声音

景区推出“0”元门票本身是件值得赞颂的事情,但在实行过程中却变了味,其实遏制黄牛票的现象不仅仅是景区的事,游客也应积极配合,只有大家都不买黄牛票,票贩子才无立足之地。

――绍兴市民刘先生

评论

在报上和网上同时看到绍兴推出了免费景区,感觉非常高兴。但这之后所演变出来的“黄牛票”现象,恐怕令鲁迅故里的管理方都始料不及。

对于鲁迅故里免费开放为何会引来“黄牛”?许多游客与市民认为,这与鲁迅故里“免费不免票”、限量供应4000张免费门票有关。对此,鲁迅故里相关工作人员解释,免费不免票,是全国各地都采取的惯例做法,并不是鲁迅故里特有的。免费门票的形式,目的就是限制客流,保护文物。不过,针对市民提出的问题,管理方表示,他们将出台举措严厉打击票贩子。

管理部门还希望绍兴市民,最好不要挤在双休日或黄金周、小长假里来“免费游”,尽量把“黄金时间”让给外地游客。笔者以为,免费参观作为与国际接轨的“以人为本”行为,是一件应该扶持并发扬光大的好事。但“免费大餐”的推出,关键是要建立一个有序的“绿色通道”,也就是一定要方便快捷。免费参观并不是恩赐行为,不是当地政府赐予人民的恩惠,也不是一场大型的旅游作秀,事实上它是一次带动旅游经济发展的良好契机。既然免费参观了,就不用设置那么多条款来约束,敞开大门,拆掉心中所设的那道无形的围墙,也就是敞开了心怀。

保护文物的方式有很多,限制客流也可以通过文明参观、分区开放等有效手段来进行。同时,杜绝“黄牛票”的现象也不仅仅是景区管理部门的事情,游客也应该积极配合,主动跟黄牛票说不。只有大家齐心协力,“0”元门票才能够真正地名至实归。

鲁迅故居范文9

早上下了一场雨,洗刷掉了昨日的风尘,今天我们决定去鲁迅故居。

在学堂里,我亲眼目睹了鲁迅使用的带有“早”字的课桌。鲁迅自是人上之人,但少有人知道鲁迅的光辉大多来源于一个“早”字。这个“早”字,其实是鲁迅早年时期为了不让自己迟到,才刻在课桌上的。但从另一个角度来想,写下“早”是一种行为,一个座右铭,他践行了一生。我站立课桌旁久久不愿离去,心灵得到启迪与震撼。

游览一代文豪鲁迅故居之余,还或多或少地了解了一些当地原生态风土人情:优美的社戏、宁静的水乡,偶尔一艘脚摇乌篷船驶过,船夫头戴毡帽、手持黄酒碗,一看就让我们似乎回到了鲁迅先生笔下阿Q生活的时代一样,令人痴迷、令人陶醉。

马上就过年了。这天不知谁提议要去柯岩风景区,就立即得到了大家的积极响应。买了门票进去后,只见花草如荫,还时不时传来几声鸟啼。幽幽的竹海深处又见一座寺庙,梵歌阵阵、香烟袅袅,让人感觉到临仙境般的空静。

忽然,前面出现了水潭,碧水悠悠影印着蓝天青山,一个红影闪了出来,“啊!鲤鱼!”我叫道。自从来到这儿,我甚至对冬天的概念都改变了。顿循着水源,很远就听到了“哗哗”的水声,“瀑布!”我惊道。只见一条银链倒挂在陡崖之间,轰轰作响的水声在山谷间久久回荡。

继续往前走,前面出现了一个湖。湖倒并不奇怪,令人称奇的是:湖中竟有一个像萝卜一样的小山,足似立锥,上丰下削,自有一种奇异和惊险。上面还长了草,中间有一棵年逾千载的古柏,据说,此物号称“天下第一石”,又名“龙骨”,此处三国时期曾是采石场,是能工巧匠们创造的奇景,我真被劳动者的智慧与能力所折服。

今天就是除夕了,一大早我就被这迎接新年的炮声震醒了,鞭炮声此起彼伏,年味十足。晚上彩灯、霓虹灯五颜六色,闪闪烁烁,漫天的烟花笼罩着夜幕,笼罩着富庶整洁的小城。简直是灯的海洋,烟花的世界。

那夜真美,真热闹!到了11点钟,饺子基本包好,我们所有人还在看着春节联欢晚会,等待着那神圣的零点钟声的到来。

“5、4、3、2、1,新年快乐!”我跑了出去,只见烟火顿时沸腾,黑夜犹如白昼,把一个高楼林立、山水相依、古代与现代凝重结合的绍兴柯桥镇点缀得美轮美奂。

2012年是崭新的一年,也是富有挑战性的一年,虽然关于2012年有一些“预言”,但是我相信,人类只要积极环保,爱护自然,建设美好家园,明天一定会更好!

一晃十几天过去了,我们一行人告别了美丽的绍兴,踏上了回家的旅程。翻着这一路旅游的照片:鲁迅故居、蔡元培故居、祖居、西湖、雷峰塔……我的眼睛湿润了,说实话,我真的喜欢这里了。不仅喜欢她厚重的历史,更喜欢她蓬勃发展的今天,都像电影似的深深印在了我心灵的底片上。

鲁迅故居范文10

母爱——天下母亲永远的执着,是春天、是沃土,是流水、是光芒,让我们受益无穷。每个成功人士背后,都有一个伟大的母亲默默无闻,细致无微地支持。

孟母教子的故事绵延至今,家喻户晓。孟母可谓天下母亲之典范。

“孟母三迁”是很感人的。孟年幼,父早死,母守节不嫁。起初他们住在墓地旁,孟子和邻居小孩学大人跪拜、哭嚎,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母就搬到市集,靠近杀猪宰羊的市集居住,孟子学做生意和屠宰之事。于是,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每月夏历初一这个时候,官员到文庙,行礼跪拜,互相礼貌相待,孟子见了,都学习记住。孟母才满意

“断机教子”讲的是孟母鼓励孟子读书不要半途而废的故事。孟子少年读书不用功。孟子放学,孟母正坐在机前织布,她问儿子:“会背诵《论语》了吗?”孟子总是翻来复去地背诵一句话。孟母听了又生气又伤心,就把刚刚织好的布割断了,麻线纷纷落在地上。教训儿子说:“学习就像织布一样,你不专心读书,就像断了的麻布,布断了再也接不起来了。学习如果不时时努力,常常温故而知新,就永远也学不到本领。”孟子很受触动,从此以后,他牢牢地记住母亲的话,起早贪晚,刻苦读书。

孟子少年时,有一次东边的邻居杀猪,孟子问他的母亲说:“邻居为什么杀猪?”孟母说:“要给你吃肉。”孟母后来后悔说:“我怀着这个孩子时,席子摆得不正,我不坐;肉割得不正,我不吃,这都是对他(孟子)的胎教,现在他刚刚懂事而我却欺骗他,这是在教他不讲信用啊。”于是买了邻居的猪肉给孟子吃,以证明她没有欺骗。。“买肉啖子”的故事就这样流传。

岳飞的母亲姚太夫人,据称是古代四大贤母之一,教子精忠报国。她作为母教典范和妇女楷模,在国家危亡之际,励子从戎,精忠报国。

金兵大举入侵中原,岳飞第二次投军。临行前,姚太夫人把“精忠报国”四个字刺在儿子的背上,让他永远铭记在心。

岳飞投军后,很快因作战勇敢多次打败金军,受到宗泽的赏识,称赞他“智勇才艺,古良将不能过”。后来成为着名的抗金英雄,为历代人民所敬仰。当然岳飞的成功并非全靠母亲的四个字,这与岳母平时的言传身教离不开的。

鲁迅的母亲虽然在思想上与新时代的青年有些隔阂,但通过鲁迅的文章,我们也可以看到鲁母是一个不平凡的女人。她勤劳勇敢,善解人意,培养出两位国际级的文学大师。鲁迅偷偷考入了师范学校,虽然制服,饭食,书籍,宿处,都由学校供给,入学要交十元的保证金。这是一笔巨款!母亲作了半个月的难,把这巨款筹到,而后含泪把儿子送出门。鲁母唯一的靠手,即三姐出嫁后,家中只剩鲁迅母亲自己,她还须自晓至晚的操作,可是终日没人和她说一句话。新年到了,鲁迅回到清炉冷灶的家中,母亲终于笑了。当听说鲁迅还须回校,楞住了半天。到亲人该走的时候,还是十分理解只说了一句“去吧,小子!”从这些小事可见一斑。

高尔基笔下的母亲是一位战士,一个伟大的人。革命者是她的孩子,当孩子被捕时她便成了一位战士,为民主科学而奋斗。她用生命换来了人们一丝觉醒、一丝自由的希望。

鲁迅故居范文11

鲁迅笔下涉及亲人的文章不多。对于朱安,由于鲁迅始终对这位原配夫人不接受、不喜欢,两人形同路人,所以没有在其文章中留下一个字。即使在纯粹私人化的日记通信中,鲁迅都没有提到过朱安的名字。

在鲁迅留下的所有文字中,朱安只在他的日记中出现过三次,均以“妇、眷属”称之。我们就日记中提到的朱安依次试做分析:

《鲁迅日记》1914年11月26日在记载当天的活动中有如下一笔:“下午得妇来书,二十二日从丁家弄朱宅发,颇谬。”

丁家弄朱宅是朱安在绍兴的娘家,朱安是不识字的,这期间她很可能正在娘家省亲,信肯定是由别人的,写信者应该是她的兄弟,因为平时与丈夫没有书信往来,这一次突然写信,内容应该不同于平常的家信,很可能涉及隐秘之情、之事,一般不会让旁人。这一年朱安三十七岁,与鲁迅结婚超过了八年,两人离多聚少,始终分居。这一年鲁迅三十四岁,在北京教育部供职,一个人住在绍兴会馆,除了上班,业余时间和精力大部分用于辑录古书、收集金石拓片和研读佛经上。婚后的八年,他只在绍兴待了一年半左右,常年住在学校,偶尔回家,也极少住宿,即使住宿,也是与朱安分居。

朱安让人的这封信里说了什么,信件没有留下,不好妄加揣测。多数研究者认为,说是朱安劝鲁迅纳妾。一个三十七岁的中年妇女,婚后八年还没有孩子,再怎么贤惠孝顺,按照传统的“妇德”标准,无儿无女,不能给周家延续香火,也算是一种过错。而此中的内情难与人言,鲁迅常年和她话都不说,怎么会有孩子?所以有人认为此信是朱安劝说夫君纳妾,似乎也在情理之中。朱安让人的信没有留下,具体内容无人可知。不管怎样,鲁迅是连信都没有回,只以“颇谬”二字做答,说明他对朱安的态度十分绝决。

《鲁迅日记》1919年12月24日:“下午以舟二艘奉母偕三弟及眷属携行李发绍兴,蒋玉田叔来送。”

当时鲁迅回到绍兴,卖掉新台门旧屋,举家北迁,定居北京,“眷属”自然就是指朱安。他虽然在感情上不接受朱安,但作为自己名义上的太太,他的“眷属”,自然应在随行之列,朱安虽然得不到丈夫的爱,但是在旧式大家庭中的地位是稳固的,她才是鲁迅明媒正娶、名正言顺、花轿抬进门的原配夫人。

《鲁迅日记》1923年8月2日:“下午携妇迁居砖塔胡同六十一号。”

这是鲁迅一生中最痛苦、最消沉的时期,此前的7月19日,鲁迅、周作人兄弟失和,相濡以沫几十年的哥俩反目为仇,鲁迅决计搬出八道湾。遇此变故,这时的朱安不知所措,朱安信任丈夫,敬重丈夫,依赖丈夫。在她的恳求下,鲁迅这才“携妇迁居”,从有几十间大房子的宽敞宅院搬到借住的三间小房。

鲁迅从1912年5月1日至1936年10月去世,二十多年始终坚持写日记,内容涉及上千个历史人物及事件,是研究鲁迅的重要资料。但是在他的日记中只有三处写到了朱安,没有指名道姓,只以“妇、眷属”代之,似乎生活中没有朱安这个人,可见他们夫妻关系的异常,可见朱安在他心目中的地位之低。这种封建包办婚姻造成的痛苦成了他不愿触及的伤疤。

【原载2012年3月4日《西安晚报・专栏》本刊有删节】

鲁迅故居范文12

一、长妈妈和祥林嫂都是青年守寡,且都没有名字

《阿长与山海经》的结尾,鲁迅说:“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罢。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鲁迅猜测长妈妈是“青年守寡的孤孀”,但不完全肯定,并且不知道她的真实姓名。长妈妈被鲁迅祖母称为“阿长”,只是因为家里先前的保姆叫阿长,离开后,长妈妈来补了她的缺,大家叫顺了口,就仍旧继续叫下去。至于她的真实姓名,反而湮没了。《祝福》中也没有出现祥林嫂的名字。祥林嫂为了避免守寡后被婆婆卖掉的命运,逃到了鲁镇鲁四老爷家来做工,“大家都叫她祥林嫂,没问她姓什么,但中人是卫家山人,既说是邻居,那大概也就姓卫了。”鲁镇人估计祥林嫂姓卫,也仅是猜测而已,“祥林嫂”这个称呼,是随第一个早逝的丈夫祥林而来。可悲的是,在第二个丈夫贺老六死后,祥林嫂再次来到鲁镇,成为众人不齿的对象,大家仍旧称呼她“祥林嫂”,而不是“老六嫂”,说明祥林嫂的第二段婚姻得不到世人的承认。长妈妈没有名字,足以引起读者的同情,没有名字的祥林嫂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同样没名字,同样是寡妇,同样是做工,但长妈妈在鲁迅家有着一定的地位,祥林嫂就没有那么幸运了。长妈妈是周家的保姆,本是伺候周家大少爷鲁迅的,但她睡相不好,使小主人很难受,虽屡遭祖母提醒也不能改掉,但周家也没有将她换掉。祥林嫂的境遇就没那么幸运了,她初次来到鲁四老爷家,因为是寡妇,就遭到鲁四老爷的鄙视。夫死子丧后再到鲁家,成为鲁四老爷眼里的丧门星,连祭祀时的饭菜也不让她沾手。长妈妈和祥林嫂为什么在生活中受到的待遇迥异,主要原因可能是长妈妈守寡后没有再嫁、始终恪守着封建礼教“从一而终”的信条,而祥林嫂则违背了这一信条――哪怕这种违背是违心的。同时,鲁迅一家人相对来说比较开明,很和善,而鲁四老爷则是顽固的程朱理学信仰者。这也是长妈妈和祥林嫂在生活中待遇不同的一个原因。

同样都是寡妇,同样都没有名字,同样都是在人家做工,然而在世人眼里,二次改嫁的祥林嫂的命运却比青年守寡的长妈妈悲惨得多。个中原因以及社会启示,何其深刻,发人深省。

二、长妈妈和祥林嫂、柳妈等人都很迷信

长妈妈的迷信,包含了十足的愚昧与阿Q精神。他给鲁迅讲述长毛掳人的故事,说到长毛掳小孩与好看的姑娘,鲁迅认为“她一定最安全了,既不做门房,又不是小孩子,也生得不好看,况且颈子上还有许多炙疮疤”时,她竟然变得严肃起来:“我们就没有用处?我们也要被掳去。城外有兵来攻的时候,长毛就叫我们脱下裤子,一排一排地站在城墙上,外面的大炮就放不出来;再要放,就炸了!”

妇女脱裤子的威力竟然超过了大炮,荒诞而又可笑。长妈妈是抱着严肃的态度对鲁迅说长毛的故事的,说明她并非凭空捏造来糊弄小孩,她的极端愚昧的精神状态充分暴露。现实生活中像长妈妈这样迷信色彩很重的人,在小说《祝福》中除了祥林嫂,还有柳妈。祥林嫂因为嫁了两个丈夫,并且都死去了,在柳妈看来,祥林嫂将来死了进入地狱,阎王是不会对她从轻发落的,因为祥林嫂在阳间没有遵守“从一而终”的教条。他会把祥林嫂用大锯锯成两半,分给两个死鬼丈夫,这使祥林嫂感到非常恐怖。她最终听从柳妈的意见,向土地庙捐门槛。沦为乞丐后,见到“我”,首先就是问灵魂有无的问题,但没有得到明确的答案。在“祝福”之夜,怀着对阴间无比的恐惧,孤零零地爬向了坟墓。

长妈妈认为妇女脱裤的威力胜过大炮,祥林嫂认为自己将在死后受到阎王的惩罚,柳妈认为祥林嫂捐门槛可以赎罪,都是荒诞不经的迷信,鲁迅对此当然都持否定态度。长妈妈虽然迷信,但心地善良,这是鲁迅怀念她的主要原因。当幼年的鲁迅对《山海经》魂牵梦绕而不可得的时候,她给鲁迅带来了《山海经》,使鲁迅得到极大的精神享受,并由此对文学产生了兴趣。迷信的长妈妈善良的品质在《祝福》中也有反映:迷信的柳妈劝祥林嫂捐门槛的举动,显然是出于好心,是为了能让祥林嫂免除在阴间的罪过。虽然她的建议最终导致了祥林嫂精神的崩溃,但柳妈善良的本意却是不能否定的。

善良的长妈妈很迷信,正是社会底层的淳朴民众思想心态的反映。这种现实反映在文学作品中是有其现实基础与社会基础的。可以说,迷信的长妈妈,在某种程度上是《祝福》中祥林嫂与柳妈的现实雏形。

三、《祝福》与《阿长与山海经》中的“规矩”

长妈妈教给幼年鲁迅许多规矩,首先是对儿童的规范:“不许我走动,拔一株草,翻一块石头,就说我顽皮,要告诉我的母亲去了。”毋庸置疑,这种规范,对儿童活泼好动的天性是一种扼杀,显然是要不得的,因而鲁迅很反感。其次是大众规矩,比如:说人死了,不该说死掉,必须说“老掉了”;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里,不应该走进去;饭粒落在地上,必须拣起来,最好是吃下去;晒裤子用的竹竿底下,是万不可钻过去的……这些规矩,有的在《祝福》中得到直接的反映。如说人死叫“老掉了”,“祝福”之夜,“我”问鲁四老爷家的短工,四老爷和谁生气,骂谁“谬种”,短工回答祥林嫂“老了”,也就是“死了”,引起了“我”的震惊。这是最明显的文学作品对现实世界的客观真实的反映。

在长妈妈教给鲁迅的所有规矩中,最令鲁迅印象深刻的是正月初一醒来吃福橘的事情。长妈妈在除夕之夜就“极其郑重地”告诉鲁迅,正月初一见到自己第一句话必须要说:“阿妈,恭喜恭喜!”以此获得一年中的“顺顺溜溜”。鲁迅第二天醒来,按照长妈妈的说法做后,她竟然“十分欢喜似的,笑将起来”,而且将沾满喜气的福橘塞到我的嘴里。像这种要孩子恭喜、吃福橘的规矩,显然是一种吉利文化。在长妈妈眼里,顺序是不能错乱颠倒的,很重大,也很神圣。《祝福》中也讲到了祭祀的规矩,也是很神圣的仪式,要求保持祭品的洁净。像祥林嫂这样再嫁且死了两个丈夫的“败坏风俗”的女人,别说祭祀的饭菜,就是酒杯、筷子和烛台,也是不能经过她的手的,“否则,不干不净,祖宗是不吃的”。长妈妈讲规矩,且对有些规矩,执行是很严格的,不能更改,否则她认为会给人带来一年中的晦气,不顺溜。有些规矩固然反映了人们的良好愿望,但我们从中也可以看出鲁迅的故乡绍兴当时民众思想的顽固,对迷信思想的深信不疑。严格的生活规矩与浓厚的迷信思想在民间广泛存在,且在民众心中根深蒂固,体现在小说《祝福》中,最明显的就是祝福夜祭祀大典举行的神圣性和严格性。正是祭祀的规矩,使得“不干净”的祥林嫂最终丧失了继续生活的勇气,沦为了人见人厌的乞丐。长妈妈相信许多与迷信有密切关系的规矩,这只是社会民众思想的一个缩影;《祝福》将这种思想加以扩大,创造了一个庄严肃穆、天地圣众醉醺醺的“祝福”大典,正是这祭祀大典直接导致了祥林嫂的毁灭。

四、长妈妈的“切切察察”

长妈妈令鲁迅最反感的举动,就是她的“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似乎长妈妈总是喜欢背地里谈论别人的家长里短,家务琐事,并且谈起来煞有介事,伴随着一定的手势与表情。这是幼年鲁迅很不欣赏的地方,鲁迅甚至说:“我的家里一有些小风波,不知怎的我总疑心和这‘切切察察’有些关系。”长妈妈虽然是鲁迅怀念的对象,但她毕竟是下层民众中的普通一员,有着旧社会农村民众的共同缺点:饶舌多事,将议论别人作为生活的调剂品,津津乐道甚至乐此不疲。鲁迅笔下的鲁镇民众又何尝不是千千万万个长妈妈呢,正是他们构成了祥林嫂生活的社会环境。

祥林嫂再来鲁镇,夫死子丧,内心的隐痛可想而知。此时的祥林嫂,是多么需要人抚慰她心灵的隐痛。“镇上的人们也仍然叫她祥林嫂,但音调和先前很不同;也还和她讲话,但笑容却冷冷的了。”在众人眼里,祥林嫂既然没有为前夫祥林守节,而是再嫁贺老六,这就触犯了封建礼教“从一而终”的教条,就不值得同情。祥林嫂不厌其烦地向人们讲述阿毛的惨剧,是想唤起人们对她的怜悯,甚至能对她说一些贴心的安慰话。唯有如此,内心的惨痛才能稍稍平复。但我们且看鲁镇人听了阿毛的故事后的表情与反应:

这故事倒颇有效,男人听到这里,往往敛起笑容,没趣的走了开去;女人们却不独宽恕了她似的,脸上立刻改换了鄙薄的神气,还要陪出许多眼泪来。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她的话,便特意寻来,要听她这一段悲惨的故事。直到她说到呜咽,她们也就一齐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叹息一番,满足的去了,一面还纷纷的评论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