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校培养方案

高校培养方案

时间:2023-05-30 09:25:53

高校培养方案

高校培养方案范文1

关键词:高校;人才;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F241.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6-0201-02

1 高校制定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的必要性

1.1 制定合理高校人才培养方案是当代大学生自身发展的要求

刚入学的大学生对于大学生活都是憧憬和懵懂的,在他们眼中读大学就意味着向一份好的工作迈进了一步,而这些都是需要高校制定合理的培养方案,指导大学生在大学生活中充实自己,毕业的时候成为社会要的人才。我国已经进入了自主择业的阶段,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竞争的激烈,必须在大学中打造竞争优势,才能在激烈的求职竞争中脱颖而出。而在大学中人才培养方案作为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对如何提高质量、如何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合格人才提供了必要的依据。都要通过制定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来实现。

1.2 制定合理高校人才培养方案是高校自身强大发展的需要

自1999 年全国大规模扩招以来,学生的质量问题成为备受关注的焦点,入学大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自觉性、文化素质等有了相当大的差别。这些对教学质量的提高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影响。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期,对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生不再是社会的稀有资源,那种只要在大学混几年就能找到理想工作、不讲教育质量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可以预料,哪所高校坚持了人才培养的精英意识,为社会输送了市场需要的高素质的时代精英,那所高校就可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哪所高校忽视了人才培养工作,没有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培养的人才知识贫乏、能力欠缺、素质不高,得不到社会的认可,哪所高校长此以往必将关门歇业。

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实质上意味着人才培养质量已成为高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这就迫使各高校把人才培养工作放在前所未有的高度,狠抓人才培养工作,竭尽全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最大限度的满足社会需要,人才培养是高校内涵建设的关键,抓好内涵建设就是构筑人才高地,就是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以服务求支持。

2 高校制定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

2.1 课程教学内容和体系不完善,需要深化改革

我国已经进人大众化教育的行列,高校本科教育不是培养现成的高级专门人才,而是未来高级专门人才的毛坯,高校如何在课程结构上进行调整,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因素。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是教学计划,而教学计划的核心是课程。所以,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大学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其是否科学、合理对大学能否高质量的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至关重要。目前,对于大多数普通高校来说,不断地开发出新的课程,尤其是一些边缘学科的交叉学科,其能力是极其有限的。在课程教学体系和内容上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教学内容重复,学时设置不合理,各学科之间教学衔接不上,课程重点和难点不明确等等。

探索人才培养方案的重点和难点在进行课程教学内容和体系的改革过程中,要正确处理灯以下几种关系:(1)传统内容与现代内容的关系。要用现代观点来审视、选择和组织传统内容,使传统内容和现代内容能很好地结合起来。(2)传授知识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关系。既要传授知识,又要突出素质的培养,着重传授动态的、发展的、整体的科学思维方法,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获取知识。(3)教与学的关系。既要保证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4)个体与整体的关系。要充分认识每门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作用。正确处理好某门课与其先行课、后续课之间的关系。因此,一定要遵循“统筹规划,试点先行,全而推进,投入倾斜,注重实效”的思路。

2.2 教学组织形式不合理,实践实训课程培养目标与企业要求存在差距

对于很多高校的学生来讲,实践也许被考试、课堂的理论教学所掩盖,实践仅仅是课堂理论教学的重复。对于上实践课来说,现在的学生仅仅满足于如何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而没有考虑如何才能更加进一步地完善。而教师也仅仅满足于如何使学生按照课堂上教师讲解过的方式进行实验,如果出现别的方法,即使没有错误,也认为是错误的。实践是根据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这种问题的解决没有固定的答案。由于个人的理解、生活经验、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解决方式肯定不同。现在学校一般都要求有教案,包括实验课。这样,教师在评价学生解决问题的时候,不得不按照自己的解决方式来评判,无形中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性。

“实训就是按照人才培养规律与目标,对学生进行职业技术应用能力训练,从而达到让无业者有业,让有业者乐业的一种培训手段。”是中国传统的教育模式和社会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偏差和距离的问题,如何缩小课堂知识及教学模式与企业实践应用之间的差距是我国未来一段时间需要长期解决的问题。目前能采取的解决方式之一就是借助建立实训基地,帮助大学生们完成通向就业的最后一公里路程。据了解教育部已在全国认定了6个实训实习基地,而能接受到实训的大学生依然很有限。

2.3 学科设置不合理,缺乏特色

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存在着过分专业化和学时分配不恰当的弊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是历史经验加人际情感的实用理性。近几年,一些高校片面理解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急功近利地增设短专业和实用学科,致使基础学科与社会、人文学科教育进一步削弱,造成一部分学生文化功底薄弱,基本文化素养与伦理修养低下,在就业市场与工作岗位上缺乏竞争力与发展后劲。此外,我国高校的课程内容过于陈旧,与现代科技发展的高水平相差甚远。

每所高校肩负的人才培养任务、定位与思路都会根据自身所处的地域、层次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来确定。不同类型的高校,它的学术贡献、人才培养层次、为社会服务的方式以及在高等教育中发挥的功能和作用也有所不同。因此,高等学校的办学特色是形成办学多样化的有效途径,是高校在教育市场中具有竞争力的表现,也是学校吸引生源、提高社会地位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表现。实际上,在高校的学科设置上存在很大的重复,像会计、计算机、英语、物流等专业,几乎所有的高校都有,不大顾及学校自身的特色,使得所有学校课程设置相近,浪费了资源,也失去了本校应有的特色。

3 解决的对策分析

高校制定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最终就是要培养适合社会需要,有强大竞争力的优秀高校毕业生。谈起竞争力,很多的同学都会把竞争力和职业能力混淆,实际上,你的就业竞争力要比你的职业能力的范围广很多:掌握信息的多少、沟通能力、人际关系的广泛程度等等都能够提高或者制约你的就业竞争力。大学生的培养问题将会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高校制定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对于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我们一方面在要求高校的就业指导部门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完善培训机制、加强就业引导、提供信息服务等各个方面为我们大家提供有利条件之外,高校一定要根据社会的发展需求制定和优化大学人才培养方案,指导学生能够成为综合素质很高的优秀毕业生。

3.1 贯彻科学的发展观,转变陈旧的教学观念

金融危机下,大学毕业生遭遇了比以往更严峻的就业寒流,国家领导人总理几天前说过这样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大学生不仅要懂知识,还要掌握技能,更要学会生存。”

高等教育具有三个方面的功能即培养人才、发展科技、为社会服务,这三个功能主要是通过高等学校来实现的,就高校来说,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功能就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在科学技术日益发展、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深刻地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形势下,如果不适时改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调整优化培养计划、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就难以培养出适应时代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适应社会需求,优化调整专业设置,也是高校着眼大局发展和谐大学的基本思路。任何高校的发展只有在全局中定位,才能发挥优势,拓展思路。和谐大学建设的目标是“和而不同”,也就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和”指要符合国家教育方针,顺应教育发展规律,“不同”指学校要有自己独特的办学理念。科学发展观是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作为高等学校的管理者,要认真研究一些带有方向性、根本性的重大问题,在更高的起点上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2 要注重优化培养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着重培养大学生实用职业才能

2008年高职毕业生初次就业率比2007年增长了近5个百分点。全国一半以上省份的高职就业率已经超过本科就业率。

这说明在高等教育中,高职教育的培养方案适合了当代企业对毕业生的实用职业才能的要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发展和生存,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知识结构的多样性和实用性也有越来越强的要求。现代企业对求职者的知识结构要求是拥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并能够根据社会的发展和职业的具体要求,将自己的知识科学地组合以形成合理的结构。

高校在进行课程设置的时候要能体现出大学生的实用职业才能的培养。更多的鼓励大学生参与实践课程,给大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大学生在校期间,既应从课堂学习书本知识,也应重视读无字之书,加强实践锻炼。在不断接触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大学生还会发现自己的所学有所不足,从而做到缺什么补什么,以进一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通过社会大课堂的锻炼,学生不仅可以提高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能提升自己的职业素质。

参考文献

[1]杜立文,杨中强,宋士清.高校制定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的思考[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2]路海萍.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J].理论界,2007,(5).

[3]蒋菲.创新人才培养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研究[J].教书育人,2006,(5).

高校培养方案范文2

关键词:人才培养方案 制定理念 高职教育 执行

中图分类号:C35文献标识码: A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理念与高职教育的命运和前途息息相关,如何制定顺应社会发展、切实有行、符合学校特色和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需要先进、科学的制定理念。

一、制定依据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应在认真贯彻《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以及学院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精神和要求大框架下制定。通过市场调研,依据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专业岗位需求、岗位能力和素质要求、学生就业去向等,经过学院、二级学院专题研讨会、教研室研讨等研讨形式教研室讨论等形式,在能力素质培养、课程体系等方面提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

二、.教育教学理念

(1)素质教育理念

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根据这一原则,人才培养方案应把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就业能力放在首位。公共必修课和公共选修课模块课程的设置,体现这一理念。

(2)能力培养理念

高职高专是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体系,其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因此,人才培养方案不宜强调理论的系统性、完整性和深度,课程设置应服从能力本位的教育目标,注重培养学生具备工作岗位需求的知识和技能。根据这一理念,课程设置中应排除与学生工作岗位需求关联不大的课程,加强实践知识的学习,使学生获得工作岗位需求的知识和能力;同时,应该加强课程实践、实训力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服务区域经济理念

人才培养方案要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要做好市场需求调研、分析工作,使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及时跟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专业教师应深入企业以问卷调查和面谈的方式获得了企业一线的宝贵资料,对课程设置起到很大的指导作用。

三、教育教学改革思路

(1)以工作岗位需求为改革准则

高职高专教育应以就业为导向。作为高职高专院校,教学改革应该始终以学生就业的工作岗位需求为准则。开设岗位需求对应的职业课程,选择岗位需求对应的教学内容和要求的教学方式,加强岗位需求所需的职业技能培养,开展应对求职课程,在培养专业学生时,做到“实用为主,够用为度”,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就业为指导。

(2)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

经过多次调研,在学生应具备的实践能力中,企业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求相对靠前,因此专业改革中,坚持实践能力的培养,对开设实践课程,给同学们实践动手的机会,实现就业的零距离上岗。

(3)实行“主辅修制”的人才培养模式

“主辅修制”人才培养模式指专业+辅修模块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应用专业与不同职业方向模块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方式。该模式增加了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累积,进而拓宽了学生的就业渠道,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就业岗位和就业机会。

四、坚持专业特色

(1)坚持“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设置专业课程。在教材的选择、教学内容的选择以及教学方式的选择方面做到以本专业学生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和学习特点为依据。

(2)在课程体系结构中着重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3)课程设置上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根据自己的需求和社会就业的需求,选择利于自己发展和就业的模块课程进行学习,提高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能力,培养学生成为具有“一专多能”的高职人才。

应以上制定理念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应在执行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突出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自主学习意识和终身学习理念。针对本专业学生学习意识差的特点,在第一学期授课过程中,各授课教师要共同努力、互相配合,有意识地加强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学习习惯;

(2)选择适合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理念的教材和授课内容以及相关的教辅教学资料;

(3)采用与课程和学情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高校培养方案范文3

高校开展音乐教学就是为了培养优秀的音乐人才,而优秀的音乐人才必须具备对于音乐的热爱、一定的审美素质、丰富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能够在实际活动中应用音乐技能和基础的音乐知识。可以说,专业的音乐技能不仅是成为一名优秀音乐人才的必要素质,还是增强音乐教育师资力量的重要元素。而钢琴课程专业的学生要想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和综合素质,高校就必须配备完善的教学体系,提高音乐教学的整体质量,使学生的能力发展更加全面。

一、河北省普通高校钢琴人才培养现状

(一)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无论是什么高校,培养钢琴人才的目的都有着很强的职业性和多元化,因此大部分钢琴专业学生在毕业后普遍从事钢琴演奏或教学等相关工作,高校一定程度上能够把握这个培养方向。然而钢琴人才的层次不同,最后所从事职业的层次也有着很大的差异性,如有些人毕业后是专业的钢琴演奏家,而有一些则只是从事了和钢琴有关的职业;有些人毕业后在学校担任音乐教师,而有些人在钢琴特长班担任专业的音乐教师,高校在培养钢琴人才层次方面还有着一定的缺陷,对于人才的培养目标并不明确,这也让学生对毕业后所从事的职业并不清晰,无法在学习期间中制定出正确的职业规划。

(二)人才培养方式较单一

目前,河北省的诸多普通高校在课程设置上普遍仿照专业艺术院校的钢琴课程,因此课程内容更加注重于理论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而忽视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这就造成大量学生在毕业后虽然具备良好的技能知识,却无法适应企业岗位的发展和实际应用的需要,缺乏了高校教育本身所具有的意义。加上河北省的高校钢琴教材都是基于专业艺术学院所改编的,有些甚至直接选用了专业艺术院校的教材,不仅缺乏针对性,也不具有时代性和创新性,尤其是在信息时代,学生如果无法及时获取信息和动态,就会使自身的素质、技能和思想发展受到严重阻碍。

(三)人才培养关系不协调

在钢琴课程设置中,我国的普通高校普遍采用一对一的指导方式,但有时也会因为学生多而采取大班教学,再加上有些学生课后并不会主动找教师解决,造成部分学生无法跟上课程的整体进度。即使每个学生学习的内容都一样,因为自身具有的能力不同,使得学生间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在经常落后于别人的情况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大大降低。在现在的高校中,学生基本上只在课堂上和教师有交流,这就使学生有问题时无法及时寻找教师来解决,而师生间缺乏交流又是造成学生问题增多的重要因素,这就产生恶性循环的现象。

二、河北省普通高校钢琴人才培养方案

(一)明确教师职责

在培养钢琴人才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具有长远发展的目光,而不是局限于短期教学效果的任务追求。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高校钢琴教师,首先必须明确自身的职责,需要完成的不仅仅是学校布置的教学任务和专业技能的教学,更是要重视对学生的性格、审美、态度和价值观等品质的培养,对学生的成长负起责任。在钢琴教学中,不能为了让学生进步而一味增加学习难度,这样只会让教学误入歧途,让学生对自身的定位更加模糊,从而影响钢琴演奏的质量。这样的演奏是不正规的,不具任何音乐的魅力。钢琴教师应当正确引导学生的发展方向,有针对性地制定每个阶段的学习计划,预防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脱节。

(二)拓宽学生知识面

只有兼具扎实专业技能和全面文化知识、素养的人,才是一名高素质的音乐人才。然而目前我国普通高校在钢琴课程设置方面并不完善,只开设了钢琴技能和伴奏等相关的课程,却没有针对钢琴的系统学习课程,这就造成部分学生的专业课程学习情况良好,因为不重视钢琴课程而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进行死板练习。因此,普通高校在进行钢琴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充分重视对学生知识体系的全面构建,不仅注重提高学生钢琴体系内的技能,还应注重相关艺术和文化等方面的知识教学,从而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培养出高素质的钢琴人才。

(三)发挥学生主动性

有经验的教师在教学中常常能发现,适当的启发能够让学生进入自主学习的状态,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得学生学习到的知识全面而深刻。这种方式不仅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潜力,还能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的能力。而就钢琴教学来说,教师也可以使用这种方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研究的能力,如在教授学生乐理、和声及曲式等综合知识的过程中,可以先学生了解作曲家的背景和曲谱的结构、特点等元素,让学生学会即使没有教师的教导也能够进行独立思考并正确弹奏的能力,再引导学生将所学的曲谱和原有的曲谱展开对照,从而培养学生独立研究的能力。

三、结论

普通高校音乐教学中,钢琴教学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进步,它逐渐受到广大学生的喜爱和欢迎。然而在实际的调查中发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明确,加上学生的学习水平具有很大的差异性,这使得高校必须采用更加有效的措施来确保钢琴教学中的学生地位,如转变教学观念、完善教学体系和优化教学模式等,从而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培养出高素质的复合型钢琴人才。

高校培养方案范文4

1.1选拔有学习积极性的学生

有的学生会有急功近利的思想,遇到科研困难就没有动力,坚持不下去。学习的内动力源于其高远的理想和明确的学习目标,加入科研团队的学生应该最有学习激情,最能够自主学习、主动实践。为此,我们在初期就应该对学生的能力、基础和素质进行考查,选拔出一批有强烈科研探究兴趣的优秀学生进行培养。

1.2全面而坚实的培养

对学生的培养以提高其从事科研工作能力为目的,但本科生初始接触科研工作时通常会比较茫然,无从下手;因此,教师初期的引导和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可以帮助学生尽快入门。我们认为这里的培养不仅应该包括技能方面的训练,还应该包括观念的改变,帮助学生端正学习的态度;另外应该特别注意资料的总结、传承和共享,这样后续的学生学习效率、上手速度会越来越好。

1.2.1专业技能的培养

实践证明,要想取得好的效果,最好从低年级的本科生中就开始寻找培养目标。因此,本科生参与科研的早期不要以论文和技术为重点,要以培养他们提出问题和设计课题的能力为目标。学生初始会茫然无措,希望老师可以指定详细而具体的小任务,这时不能只给一个大题目,否则学生会觉得无法上手,没有成就感。我们采用的方法是循序渐进。前期会给初步选拔出的学生统一安排入门练习,每一项练习都会有详细的参考资料、步骤指导、进度要求;开始的练习会主要面向编程、基本算法、相关研究领域基础知识,可以借鉴ACM编程训练的方法[4];后期会根据每位学生的基础、进度、研究兴趣等作相应调整,鼓励学生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递进而规范的密集训练是非常有效的,学生在这些练习中逐渐进步,逐渐成长,可以迅速打牢根基。这种过程会让学生真正学有所得,带来很强的成就感。

1.2.2端正思想和态度

不同于其他工作,科研需要厚积薄发,探究者要耐得住寂寞,投入精力钻研。有的本科生初始接触科研时,比较浮躁,希望速成。这时应对学生正面引导,调动学生内在学习积极性,使他们能够努力充实自己。要成功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可以尝试隔绝及正面榜样作用。比如建立一个单独的实验室,让学生少受外部浮躁气氛的影响;另外,高年级同学成功的案例,也会给他们以激励;树立个人和先进小组典型,为学生的学风建设提供一批身边看得见、学得了的榜样。

1.2.3因材施教,激发学生获取知识的兴趣和渴望

不同学生的情况不尽相同,需要因材施教,多和学生沟通,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个性化培养。很多学生往往重视知识,忽视批判性思维,大部分都不敢或不会提出创新性思路。孙学军老师在这方面的经验值得借鉴,他有意识地培养学生阅读文献的技巧,要求他们寻找并提出这些文献存在的缺陷,以创新性思路为标志,提高学生对最新进展的眼光和悟性。对基础好、科研能力较强的学生加大力度培养,可以让他们尽早从一个小的课题入手,独立进行信息调研、资料查阅、方案设计等,促进这类学生独立意识的发展,鼓励其进行创新思索。方案得到肯定、实验平台顺利搭建、,看到科研成果会让这些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也给他们更多参与科研的自信,提高了参与热情。对于基础差一些但态度认真的学生,前期可以让其循序渐进地进行入门强化训练,阅读和分析文献,撰写综述,锻炼基本功,使其逐步具备开展科研的能力;我们尝试安排团队里的这类学生做偏工程类的课题,这类课题易上手,很快可以看到成效,一个小项目的成功可以给学生带来极大的成就感,从而激发他们获取新知识的兴趣和渴望。同时,要了解对不同的学生最有吸引力的是什么。有的学生对科研探索有浓厚兴趣,就需要着重培养这类学生在学习中的创造性和独立性,锻炼其科研创新的能力,帮助其寻找到科研兴趣点。还有的学生目标是就业,与企业对接的科研项目、对其就业有帮助的技能的吸引力则要强的多。青年教师应多站在学生的角度上考虑,尽可能为不同学生创造机遇,做到教学双方的互利共赢。

2科研团队建设

2.1严格的进度检查与研讨班的规范管理

中国学生大多习惯被动学习模式,很多时候并不适应源于自主性的自我管理与学习探究。为了激励学生有足够的动力获取新知识,以及确保整个科研团队的高效有序运行,适度的外部施压和有效的学生管理制度必不可少。这就需要对科研团队成员的学习工作进度进行严格的进度检查,建立常态规范的研讨班制度。平时的学生管理可以有多重形式,比如常态的周小结、阶段性的研讨班汇报、邮件组即时通信工具等的信息交流沟通、鼓励学生多听学术报告等。在这种固定而常态的沟通过程里,成员们可以比较分析,找出差距,同时又能相互激励、相互督促,从而明确自己的学习方向,充分调动科研的积极性,促进整个团队科研水平的提升。当学生的工作有阶段性成果想向大家展示时,我们会安排时间召开研讨班,一学期中每位同学至少要作一次报告。研讨班上,成员们可以参与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逐渐学会如何着手进行调研、查阅资料、设计方案等,这些既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造精神,也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

2.2走出去、请进来,交流的重要性

对于刚起步、基础比较弱的课题组,为了打破僵局,一个可行的方法就是派学生出去交流——根据需要和可能,推荐部分优秀学生去外校或研究所交流参观、毕业实习等,在交流的同时,提升能力。这对学生有较大的激励作用,丰富的研学经历会是学生就业或读研的有利筹码。除此之外,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我们会让学生多走出去,参加一些学术会议和外面的学习研讨班,认清自己的局限,调整努力的方向,开阔学术思路,并经常性地邀请一些校内外专家来团队介绍相关学科前沿信息,在扩展学生的眼界和知识面的同时,也可以扩展青年教师的交际圈。

2.3淘汰机制与奖励制度

保持适度淘汰,这可以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增强责任意识。态度不端正的学生留在团队中,会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态度端正、优秀的学生,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发展机会,比如可以适当地提高其补助的额度,优先配备各种实验设备,鼓励其、申请专利及各级项目,资助其出去参加学术会议、交流实习等。另外,每年可以在团队中树立典型,给予其精神上的鼓励以及适度的物质奖励。完善的奖励制度可以激发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热情。

3目前的成效

本科生科研选拔培养方案实施一年多来,取得了明显效果。团队的研学风气良好,学生多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培养和提高;对教师个人而言,则增加了科研助力,可以更高更新的视角去统筹安排科研队伍的科研工作,节省出精力去争取更多科研课题,从而促进整个科研团队的积极良性运转。目前,团队中本科生同学结合其科研实践,积极参加各类竞赛,已经获得2014年英特尔杯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嵌入式系统专题邀请赛全国一等奖、第三届“中国软件杯”大学生软件设计大赛国家一等奖、2014年第九届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竞赛全国二等奖、第五届“蓝桥杯”全国软件大赛全国三等奖等众多奖项。

4结语

高校培养方案范文5

关键词:工程管理专业;培养方案;矿业高校

作者简介:王一新(1980-),男,河南焦作人,河南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讲师;王伟超(1979-),男,河南新密人,河南理工大学研究生工作部副部长,讲师。(河南?焦作?454000)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0-0039-02

自1998年国家调整本科专业目录,工程管理专业出现在专业目录中,并于1999年正式招收工程管理专业本科生。根据2004年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将“管理科学与工程”设为管理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并下设八个二级学科:工程管理、工业管理、管理科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房地产经营管理、项目管理、产品质量工程和工程造价(八个本科专业)。从全国开设工程管理专业的高校来看,基本上都是以管理学、土木工程等为主干学科,下设有工程项目管理、房地产经营管理、投资与造价管理、国际工程管理和物业管理等五个专业方向。[1]

如何体现具有矿业背景的专业特色、适应工程管理人才的培养和发展需要、不断完善工程管理专业培养方案,是矿业高校工程管理专业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河南理工大学工程管理专业发展介绍

河南理工大学是具有百年办学历史的河南省重点建设的骨干高校,其前身是1909年由英国福公司兴办的焦作路矿学堂,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所矿业高等学府和河南省建立最早的高等学校,历经河南福中矿务学校、福中矿务专门学校、福中矿务大学、私立焦作工学院、西北工学院、国立焦作工学院、焦作矿业学院等重要历史时期,1995年恢复焦作工学院校名,2004年更名为河南理工大学。

2001年,河南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增设工程管理专业并于同年开始招收第一届工程管理专业的本科学生。

1.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具备土木工程技术及与工程管理相关的管理、经济和法律等基本知识,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能在国内外工程建设及相关领域从事投资与造价控制、项目决策和全过程管理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2]

2.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工程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土木工程技术知识;受到工程项目管理方面的基本训练;具备从事工程项目管理的基本能力。毕业生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掌握土木工程技术知识;掌握相关的管理理论和方法;掌握相关的经济理论;掌握与工程项目建设相关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了解国内外工程管理的发展动态;具备运用计算机辅助解决管理问题的能力;具有从事工程项目决策与全过程管理的基本能力;具备阅读专业外语文献的基本能力,基本的专业外语文献翻译写作能力;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2]

3.主要课程

工程管理专业主要设置课程为:管理学原理、经济学、运筹学、工程力学、房屋建筑学、工程结构、土木工程施工、工程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工程合同管理、工程估价、工程项目管理1、工程项目管理2等。[2]

4.就业或发展方向

工程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就业方向为:各类建筑施工企业、房地产企业、工程咨询公司、设计院从事投资与造价管理、工程项目管理、工程规划、工程咨询等方面的工作;各类企业及公司从事项目建设论证、建设规划、建设管理、投资管理工作;政府及有关管理部门从事投资与项目管理的行政管理工作;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从事教学、科研方面的工作。毕业生工作一定年限,具备相应的实践经验,可进行注册造价工程师、注册建造师、注册监理工程师、注册咨询师、注册评估师、注册招标师等考试,取得相应注册执业资格。[2]

5.修业年限及授予学位

修业年限:3~6年弹性学制;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士或工学学士。

二、课程平台及学分比例分析

河南理工大学工程管理专业培养方案分别设置了通识教育、专业基础、专业教育、实践教学和素质拓展共五个课程平台,六个课程模块:必修课程、选修课程、专业基础课程、集中实践环节、独立设置的实验课程和创新学分模块,分为必修和选修两种类别。课程平台及学分比例详见表1。

三、工程管理专业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分析

河南理工大学工程管理专业培养方案的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共设置了39个学分,占总学分的20.31%,修读时间从第一学期到第八学期共14个环节。其中设置了工程经济、工程估价和工程项目管理这三门专业主干课程的课程设计,并强化了工程项目管理软件实训、工程算量与计价软件实训、工程招标与投标报价实训,从而更加有效地结合工程管理实践,使学生更好地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工程管理专业集中实践教学环节详细设置见表2。

四、完善矿业高校工程管理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的建议

1.完善课程设置

对于具有矿业背景的高校,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比较偏向工科理论,工程技术类课程的设置偏多,经济、管理、法律方面的课程设置力度不够,而工程管理学科的研究方法是工程技术与管理理论的结合,[1]培养方案应体现出交叉学科的特点。然而,在总学分一定的条件下,通识教育类课程已经占了38.55%的学分,若要强化经、管、法类课程的设置力度,急需更加均衡地设置课程学分比例,适当删减不必要的工程技术理论课程,课程设置侧重体现工程管理专业交叉学科的特点,从而更好地培养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

2.充分体现矿业院校的学科特色

矿业背景高校的工程管理专业的本科教学培养方案要充分体现矿业院校特色。在保留必要的矿业工程技术类课程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些矿业企业或矿业工程项目管理部门的教学实践环节,同时,在日常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引入矿业工程项目方面的案例,并编制矿业工程监理和造价管理等方面的教材或者讲义,创建具有矿业特色的精品课程,以体现河南理工大学的矿业特色。

3.全面开展教学实践环节

工程管理专业本科学生普遍动手能力不强、实践能力较弱,[1]因此,应强化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学实践环节。可以通过校企联合或者建立实习基地等方式落实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等实践环节活动,这要求工程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思路有所更新与发展,更应面向工程实际,[3]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组织能力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丁华军.财经类高校工程管理专业本科教学培养方案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1,(16).

高校培养方案范文6

关键词: CCAI; 高职院校; 实践能力; 人才培养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章编号:1006-8228(2012)04-63-02

Practical ability building of students based on CCAI

Wang Pengfei, Chen Jianyao, Wang Zhongsheng

(Shaoxing Vocational & Technical College,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Shaoxing Zhejiang 312000, China)

Abstract: The authors first indicate in this article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raining the practical ability in professional colleges and propose cloud service platform to improve students' ability to apply the idea. Then they introduce the applicability and scalability of CCAI platform. Finally they propose a training program based on CCAl platform with essential factors such as training objectives, training process, training modes and the evaluation, in order to enhance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development.

Key words: cloud computing assisted instruction; vocational college; practical ability; alent training

0 引言

2009年Horizon Report分析预测:云计算将在未来的几年成为教育的主流技术之一,它将影响教学模式和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随着技术的发展,云计算提供的功能和服务日趋丰富与完善,对于学校用户,有了更多可供选择的教学支持平台。用户可以通过SUN、微软或是Google等云服务商提供的服务来搭建自己学校或专业的学生培养平台。有了云计算辅助平台,高职教育模式可以摆脱课堂教学与微格教学的圈子,将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延展到课外,延伸到网络。借助云服务平台,学校和教师可以充分发挥CCAI教学的优势,将其作为提高学生应用技能、探索新知、协作学习、获取信息与资源、课堂反馈与评价的综合性学习平台[1]。

1 CCAI平台分析

使用CCAI平台,有利于学生围绕选定的任务主题,以网络协作的方式开展实践项目方案的设计、修改与完善;有利于老师及时把握学生实践项目执行进度和学习过程,及时安排任务计划、辅助指导和学习资源等;有利于师生、学生间的交流与沟通,适时调整学生实践项目设计能力的培养方案,以使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能够达到预期目标。CCAI平台与教学活动的结合,使学生的课余时间与上课过程有机整合,丰富了沟通交流的渠道,拓展了学生实践设计能力培养的时问和空间。平台的主要功能与特性如下[2]:

⑴ 在云端进行数据操作

云服务平台实现了数据的网络化存储与计算。学生与教师可以直接在网络上修改与存储数据信息。

⑵ 云环境中集成常用软件与服务

云服务平台集成了教学常用的软件与服务,用户可以通过CCAI平台实现内容的在线编辑。

⑶ 在线协作功能

目前云服务商为用户提供了各式各样的协作平台,师生可以在平台上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定制学习任务、项目的多人协作等。CCAI平台为团队成员之间目标任务的制定、方案设计、实施与开展提供了有力的环境支撑。

⑷ 平台易用性

云服务平台具有可视化、易操作的特点,充分体现了“以用户为中心"的思想,各种信息资源的添加只需简单的步骤就可以实现。同时平台提供了友好的操作界面、简单的操作流程。借助该平台,我们可以以Google网上论坛作为课程载体,辅之以Google文档开展在线协作,来构建课程学习平台和实践应用项目,实现培养目标。

2 培养方案设计

2.1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以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学、做、用、鉴”模式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学改革理念。教学过程,包括能力型课程体系、技术应用型教学内容、实践性教学活动和职业能力评价,贯穿能力本位的指导思想和基本要求。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它以职业能力为依据,立体组合教学策略与资源,将教学目标、教学活动、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评价集合在一起,通过教与学、学与用、用与考、主体与主导、学校考评与社会考评等各种子系统的有机结合,实施教学全过程[3]。

图1 人才培养模式

2.2 培养目标制定与方案设计

培养目标与方案设计主要考虑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意识与态度、知识与技能、应用与创新三个维度上的实践应用能力。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使学生能够对项目设计方案和内容有较深入的理解,并在各种不同情境下选取合适的实现方法和能够有效运用;②学生能够在团队中协作完成任务方案的设计;③学生能够得到自主学习支持和适时的指导;④将知识点与能力演练相结合,在实践中体现设计方案的指导作用。教师在培养方案的实施过程中,应形成一套完善的教学方法体系和模式并有所创新。

根据高职学生特点,教师要将项目的学习情境分解到多门课程和案例中,明晰每个学习情境对应的岗位工作任务,以避免学生面对综合项目无从下手、对知识乃至课程产生畏难情绪的情况。在分解每个综合性项目为多个任务时,每个任务可以分解为多个子任务,在能够完成子任务的前提下,要求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完成综合性任务,进而推进到完成整个学习情境对应的项目。这种递进式模式可以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功率,也拉近了课程教学和岗位工作任务之间的距离。

3 实施过程与效果分析

项目任务准备工作:首先在CCAI平台上提供相应的网络资源、项目实现设计方案和步骤、项目实践指导手册、项目资源素材库等支持性材料,学生可以参照这些材料在老师指导下设计本小组的项目实现方案,并让各小组能够清晰地了解小组成员之间要合作完成的任务目标、设计时间及每一阶段应该完成的主要学习任务。具体过程如图2所示。

图2 实施过程

教师在部署完项目任务后,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制定任务实现方案,教师在此过程中进行引导与检查,学生通过协同工作进行任务实施以及测试与纠错工作。教师对学生测试的结果进行评价并反馈给学生,最后形成总结报告进行小组间的沟通交流。

图3 满意度调查

如图3所示,从实施的结果看,绝大多数学生对采用的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和方案认可和支持,认为这样的培养方式能够有效促进师生、学生之间沟通与实践能力的提升,为今后正式走上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专业基础。其中:①82%的学生认为自己在经过项目设计能力培养后,能够在项目实践方案设计完毕后,自觉地对方案进行反思,并修改完善;②在任务方案设计时,有78%的学生认为实践学习活动的开展要重点依据项目实施步骤和实践能力目标而有针对性地设计,22%的学生认为在项目执行过程中,要优先考虑自己熟悉的方法设计实现方案;③93%的学生会考虑平台的辅助效果、易用性、便捷性等因素,选择平台工具来辅助设计;④90%的学生认为自己通过实施方案设计分析出了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另外40%的学生认为他们能够给小组成员提供相应的学习支持,其余60%的同学认为在小组支持和老师指导下能够完成实践项目预期目标,同时设计能力和开发经验得到明显提高[4,5]。

4 结束语

我们在分析高职学生自身特点和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利用CCAI平台开展了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通过制定培养目标与方案设计,开展实践教学活动,从实施过程与效果分析看,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成果,为其他学科专业课程的教学提供了有益参考。

参考文献:

[1] 何克抗,林君芬,张文兰编著.教学系统设计[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钟志贤著.信息化教学模式―理论建构与实践例说[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3] 任友群著.技术支撑的教与学及其理论基础[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高校培养方案范文7

中图分类号:G423文献标识码:A

Private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tudents'

Vocational Ability Training Scheme Research

LIU Zhengmian, LV Zhi, LI Ximei

(Xi'an Peihua College, Xi'an, Shaanxi 710065)

AbstractThe students in priv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eet with increasingly intense employment competition; therefore,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vocational competence makes much difference. Meanwhile, great efforts must be taken to deepen the education reform so as to enhance their vocational competence. This paper defines vocational competence in private higher learning, analyz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some aspects of students’ vocational competence development.

Key wordspriv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vocational competence; training scheme

民办大学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产物,已经成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民办大学规模持续扩大,满足了社会的需求,为国家经济建设培养了大批应用型人才。随着高等教育快速走向大众化,大学生就业问题异常严峻,民办院校的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更大,多数企业在招聘时考虑的关键因素就是求职者的个人能力与职位要求的匹配程度,因此,职业能力成为民办院校大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这就给民办院校提出一个新课题:如何有效地提高在校本科生职业能力,建立民办院校大学生就业的比较优势,促进学生顺利就业。

1 民办院校本科生职业能力的界定

职业能力指人们从事职业活动所必须具备的本领,是成功地进行职业活动所必须具备的知识、技能、态度和个性心理特征的整合。①

民办院校本科学生主要是“三本”生源,个体差异呈多样化,这就要求民办院校因材施教,构建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民办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应用性人才应面向基层,具备社会发展、经济建设中第一线工作的实际能力和创新能力,这种能力既包括扎实的专业知识、技术技能,也包括品德、意志等综合素质。因此,民办院校本科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具体表现为:

1.1 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指大学生应具备良好的品德修养、健康的思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工作责任心、爱岗敬业、诚实守信,遇到挫折良好的心理承受力。

1.2 基本的文化综合素质

随着人才竞争的国际化, 社会需要的是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社会职业更新的速度加快,也出现了很多的跨专业行业,因此,大学生不仅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培养一些各种职业类型应具备的基本技能:较强的语言及文字表达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运用外语解决技术问题和交流的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等。②

1.3 专业技术能力

专业技术能力指一个人从事具体工作时应具备的专业知识,专业经验知识、专业操作技能。专业技术能力是职业能力中的核心能力,随着职业的日益细化,无论从事何种工作,都必须具备过硬的专业技术能力,专业技术能力是大学生的生存之本。

1.4 社会能力

社会能力指一个人在从事职业活动中,人际交往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社会能力是大学生走向工作岗位,融入社会生活,职业发展的必要职业能力。

2 民办院校本科生职业能力发展的现状

2.1 大学生建设职业能力的意识逐渐建立

面对社会就业压力的现实,民办院校的多数大学生认识到提升自我能力的重要性,民办院校实行“毕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教育制度,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许多学生能够主动参加校外职业技能培训,并获取所学专业职业资格证书,为日后顺利就业做好 “硬件”方面的准备,但是大学生在撰写求职信、简历、面试时表现的差强人意,说明大学生对培养自我综合素质这些“软实力” 方面关注不够,主观上将职业技能等同于职业能力,说明大学生对职业能力认识存在偏差。

2.2 大学生自主参加社会实践培养职业能力

社会实践是学生了解社会,体验职业生活的重要环节,部分大学生利用节假日,寒暑假等课余时间自主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参与方式主要是家教、兼职促销等短期工作。社会实践活动能够积累学生社会经验,加强实际应用能力。但是,由于学生自身的社会资源限制,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领域狭窄,从事与自己专业相关的专业综合实践比较少。专业能力是职业能力中的核心能力,虽然学生自主式社会实践对职业能力培养有促进作用,但对学生尽快获得核心职业能力收效甚微。

2.3 大学生对自身现有的能力与专业和职业所需的能力缺乏应有的了解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积累经验的重要时期,职业能力培养需要经过认识自我、塑造自我、完善自我、开发潜能、全面提高自身的职业能力。由于学生对社会了解较肤浅,认识水平有限,对自身现有的能力、就业目标、专业和职业所需的能力缺乏深刻、全面的了解,导致学生在专业学习、职业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盲目性,不能有针对性地加强弱项训练,不利于职业能力科学合理、全面有效的建设。

3 提高民办院校本科生职业能力应采取的策略

3.1 学校要更新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背景下,民办院校办学要增强与社会的紧密结合,强化竞争意识,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发展趋势, 民办院校对人才培养模式要呈现多样化。要树立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育理念,以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塑造为重心,培养适应社会经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培养应注重应用型知识的传授及操作型技能的培养。学校要在进行充分人才市场调研的基础上,改革教学模式、课程体系、更新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实践教学,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突出对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培养,适应职业发展的要求。

3.2 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深化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

改革课程体系、调整教学内容, 改进教学方法是实现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环节。③

(1)课程体系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课程体系建设要坚持市场导向原则,职业导向原则,使其有一定的灵活性。课程设置的目标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重基础、宽口径,专业知识学习与职业技能培养相结合。增强通识教育课程,拓展专业口径,达到专、博结合,提高综合素质。加强专业基础课、注重实践课、扩大选修课比重,优化专业课程模块,强化综合实训课开发,增加专业课的实验、实训、实习教学时间,使学生专业知识及职业技能得到全面发展和提高。

(2)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要反映本专业领域的最新技术发展及相关技能, 同时与国家职业标准相衔接,不断汲取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对知识与能力的要求。 课程教学方法适应课程教学内容需要并利于因材施教,在教学中采用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体现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例如采用“实际操作训练”、“现场教学”、“案例剖析”、“参与式”、“讲座式”、“讨论式”、 “课堂演练”、“启发式”等各种教学形式,并科学运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

3.3 强化实践教学,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3.3.1 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首先,根据各专业需要,加强实验室、实训室的建设,加大投资力度,完善实验教学设施,保证实践教学内容的需要。其次是安排学生足够的实训时间,使学生真正融入实训环节,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再者是建立一些与实践教学相关的规章制度,约束实践教学中的老师和学生,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学生通过参加与生产要求相近或相同的实训,能够真正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④

3.3.2 加强校企合作,积极开拓校外实践基地建设

校外实践基地能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职业环境、规范的职业技能训练,与校内教育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学校应扩大与企业合作建设校外实践基地,充分利用校外基地,让学生参与企业经营活动实践,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实际操作机会。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在实际工作中,解决工作中的具体问题,在实践中增强和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3.4 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就业指导, 建立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科学管理体系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应重视学生专业技术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全面拓展,学校要建立科学的职业规划教育管理体系。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学生对自己的知识、 技能、 兴趣、 动机等自身特征和所处的环境状况进行认识、 分析, 从而为选择最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职业和职业发展通道, 并由此对自己大学的学习和素质提高做出全面的规划。⑤

3.5 扩大“双师型”教师队伍, 建立教师资源优势

教师是学校资源中最宝贵的教育资源,优质的教师队伍是民办学校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⑥民办院校应扩大“双师型”教师队伍,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互相融通。

学校根据不同专业对职业技能教育的要求,从科研单位、企业单位引进一些有实践经验和学术能力的中高级技术人才充实师资队伍,改善师资结构。并对他们进行高等教育教学理论培训,培养教学经验,保证“双师型”教师适应教学需要,提高教学水平,保证教学质量。

专业实践能力是民办院校专业教师重要的核心能力。民办院校的专业教师理应成为“双师型”教师,教师要既具备一定理论知识,又具有相应专业实践技能;既能胜任理论教学,又能胜任实习实训指导。因此, 民办院校要增加教师的进修条件和机会,加强教师的在职培训, 鼓励教师积极参加与本学科有关的社会实践活动,把实践经验反馈教学、应用教学,不断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为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提供基本保障。

(西安培华学院2010年校级课题资助项目 编号:PHKT030201011)

注释

①庞世俊.职业能力概念及相关问题研究综述.职业技术教育,2008(28).

②张有声.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③樊继轩,张锡侯.民办本科高校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教育与教究,2010(4).

④张凤林.论民办高校学生职业技能培养中的“五个结合”.新理论版,2009(10).

高校培养方案范文8

“学研产结合”这一教育培养模式提出已久。2009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再一次通过了《中国产学研合作教育发展宣言》,将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办学、合作发展成为中国产学研合作教育发展的新理念、新目标和新任务。然而,纵观中国当代高等教育发展,“学研产”这一培养模式虽然已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然而在实践中还存在着重理偏文的尴尬局面。一方面由于学科性质原因,理工科院校在学科成果向市场产品转化的过程中具有明显优势,国内众多知名理工科院校均与社会相关企业单位建立联系,从而真正实现资源共享,双赢互利的目的。而文科院校则由于学科成果难与市场产品直接接轨,许多理论研究只能沦为纸上谈兵。影视专业作为其中一部分,虽然具有操作性强、实践性强等特点,然而由于专业本身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弊端,造成社会对于其教育成果的排斥和否定,表现为传媒机构对于学生生产能力的置疑以及对其生产水平的担忧,因此,在实行“学研产”教育培养模式的大潮中,诸多影视专业仅限于学生在集体创作的过程中撰写论文,组织教师进行指导,并针对相关理论知识进行讲座,最终将学生作品予以展映便完成了所谓的“产出”过程。独立院校影视专业与其他高校相比更存在着影响力不足、学生整体水平偏低等劣势,因此,在实践“学研产”的发展道路中更面对着重重阻碍。东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在总结自身优势与不足的基础上,结合实践办学指导方针,借鉴国内外同类院校办学特色,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率先拓展了影视人才“学研产”教育培养模式新思路。

一、注重学研产教育模式的贯通性

美国综合大学极其重视实践训练对于影视专业的重要性, 在课程设计中强调相关动手能力的培养。比如纽约大学规定,学生在学习其专业核心课“摄影与想像”时, 必须保证每周8小时的实验时间。南加州大学影视制作专业也设有专门的实践课程,以此来训练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以及团队意识。而在我国,大部分的影视专业学科设置上存在着理论实验混为一谈、理论浓墨重彩实践草草了事的现象,导致学生背下长篇大论的书本知识后面对摄像机仍不知所措。实践创作中缺少统一的标准和切实有效的指导,大部分的创作仅集中于毕业前最后一年的集体创作,个人实践训练的系统性因此遗失。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在正确审视了影视专业发展现状后,确立了将“学研产”这一培养模式贯穿于学生整个四年的教育培养体系,再一次明确了“学即理论知识层面上的基础学习、研即专业方向上的深入探索、产即产出媒介传播产品以及产出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媒介应用型人才”这一发展思路。改革方案施行以来,教学效果显著,学生成绩斐然。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贯通的培养体系中得到锻炼和强化,进一步为其融入社会媒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东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的影响之下,新媒介时代的学研产人才培养方案在其他同类高校中渐渐蔓延,以东北农业大学学院为例,在继承中求创新:2010年初,对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与主持艺术、摄影、动画、广告、新闻等专业培养方案进行全面调整,将理论学习与实践创作分离开来,压缩理论学时,明确实践内容,鼓励学生在实践中钻研理论,强化技能。以《premiere视频剪辑》课程为例,由原来的48学时改为16学时,教师在16学时中完成对于premiere软件操作方法的基本讲授,使学生明确剪辑影片的基本方法和流程,而摄像课程也由原来的48学时改为16学时,在教学时间内,教师负责讲授摄像机的使用方法以及摄像的基本原则,使学生能够掌握摄像机操作的基本技能。之后在为期一周的实践课程中,将设置针对premiere和摄像课程的实践项目,如以校园为主题拍摄三分钟短片,要求在短片中实现小景深的拍摄效果,剪辑中包括3处字幕的设计、3组特效的运用等等,实践课老师全程指导,这样既可以避免理论实践课程模糊不清的弊端,又可以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实践创作,使得学生从大一开始变能够完成若干部完整作品,为最终的“产出”奠定坚实基础。

二、掌握多门艺术学科的共融性

艺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包含影视、音乐、舞蹈、绘画等诸多艺术门类。这些艺术门类既包含其传播途径、外在形式的差异性,也包含其精神内涵、审美要素中的共通性。熟悉并掌握相关艺术门类的审美特征,把握多门艺术学科的共融性将有助于影视专业学生的生产与实践。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率先参与多艺术类专业多学科交叉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学研产思路相结合,通过对影视专业学生进行音乐、舞蹈、绘画等在内的艺术学科的学习,将整个艺术体系分解后重新整合,使得学生在接受审美教育的同时,加强了自身的审美鉴赏能力,在学研产的“学”的环节中,真正实现了从根本上把握艺术发展规律,为之后的“研”的开展奠定基础,为“产”的实施提供保障。

三、积极引进与整合社会媒介资源

学研产的实施与推行离不开社会媒介资源的整合与参与。引进社会媒介资源有助于“产出”平台的真正实现,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创作潜质,激励学生创作动力。丰富的社会媒介资源为学生实践的开展提供了一个步入职场前的仿真职业环境,使得学生提前介入实际工作状态,提高专业学习效率,扎实专业操作技能,实现影视院校培养实践性创作型人才的最终目的。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广泛构建学生实践平台,紧紧围绕联合创作课程,将学生作品推荐社会媒体进行展映,将优秀学生融入电视节目的制作之中,使得校内学习与校外实践有机统一,而学生的专业能力也在这一整合链条中得到充分的锻炼与提升。

纵观国内外诸多影视院校,莫不以人才培养为天职,而如何培养能够真正为社会所用的影视人才,从而真正实现大学理念,一直是教育思想家关心的话题。目前的高等教育界,讨论大学理念已成为一种时尚。这是时代的使然,是高等教育在改革开放中的一种进步。它伴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不断扩大和延伸着自己的内涵,虽然对于大学理念这一概念理论家们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描述,但究其根本,大学理念是关乎于“大学是什么"的关键所在。对于影视院校而言,大学理念便落实到“影视院校是什么”“影视教育如何开展”“影视人才的价值如何体现”这一系列具体问题之上。而现如今,实践证明,影视院校推行以联合创作课程为核心的学研产教育培养模式是实现大学理想的正确途径。在这一培养模式下,学生真正成为了“影视专业人才”,教育真正也实现了对“人才”的培养。

在“学研产”的三个环节中,最难实施的便是“产”。为学生搭建产出平台,与社会建立密切联系是众多影视专业院校面临的最大难题。学研产的全面推进除了广泛整合社会媒介资源之外,还应充分利用网络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影响力大的特点进一步拓展学生产出平台――建立学生影像产品网站,将学生成果投入到飞速发展的网络环境之中,既是教学成果的展示平台,又为其走向全国提供了有力的砝码。人才培养模式的确立关系着学生未来的发展和社会的期望,在“学研产”这一科学模式的引领下,各大影视院校还应从学院与学生的自身情况出发,结合社会需求,积极拓展“产出”新领域,将学习、研究、产出落实到实处,只有将“产出”系统化才能实现高校与社会之间媒介产品的产业化,从而将大学理念落实实处。因此,“学研产”发展之路任重道远,而现在,还仅仅是个开始。

本文系2014年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背景下高校影视艺术教育研究》研究成果 项目号12542015

参考文献:

高校培养方案范文9

分配合理、前置与后继课程的连贯性、课程整体设置的稳定性,以及符合课程考核要求等状况。同时,安排和开展好各项实践教学环节。

鄙人以浅显之笔,借于他山之石略谈几点思考。

关键词 地方高校 音乐学专业 人才培养方案

在音乐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上,依据地方高校的办学定位特点和社会需求,确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形成有力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的依据,形成“平台+模块+课程群”结构的课程体系,将实践性教学环节贯穿于人才培养过程中,以便建立特色鲜明的、具有时代特征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方案。

一、地方高校音乐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的基本程序

人才方案的制定首先是人的因素,只有充分调动广大的教育教学及相关人员共同投入到此项工作中,才能达到较为优化的效果。从系领导班子及专业学科带头人要进行多次研究探讨,同时以教研室为纽带成立人才培养方案研讨小组。对方案进行多次修订,并邀请有关专家进行指导,以便达成了相对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

二、音乐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目标、规格要求及其特点

在其培养目标表现上讲,音乐学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掌握音乐学科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具有现代教育观念和良好文化素养、职业道德,富有创新能力的基础音乐教育工作者和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的应用型人才。

在其培养规格要求上,不进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具有爱岗敬业、遵纪守法、团结协作、诚实守信的良好品质。具有扎实的学科基础知识,具有适应新课程改革的现代教育理念和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能运用计算机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并具备相应的教育教学能力和一定的教学研究能力。系统掌握从事学校音乐教育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从事音乐专业工作和适应相近专业工作的素质和能力;了解音乐专业的发展趋势和新进展,具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和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与此同时,具有创新精神和终身学习能力分析、处理和应用能力,形成良好的责任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自学能力;具有科学的思维方法、求实与探索精神。

在其专业特点上看,具备师范性、专业性、基础性特点。高师音乐学专业相对于专业音乐院校的培养目标而言,有着师范性的特点,相对于普通学校的音乐素质教育而言,有着专业性的特点,如果音乐学专业的本科阶段相对于音乐学专业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学习阶段而言,具有基础性的特点。

三、音乐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其知识、能力结构

为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与成才志向,体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分类指导,促进各类学生成长成才,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广阔的平台。音乐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根据学校要求推行(4-X)+X人才分类培养模式。也就是基础理论学习(2年),分层次培养阶段及其实践过程。

音乐学专业学生知识结构表述体现在,掌握与本专业有关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以及熟悉一定数量的中外优秀作品,并能利用这些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工作中的基本问题,了解音乐领域的最新成果和发展动态,并具备适应相邻专业工作的基本素质,掌握音乐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了解相关学科的一般知识和基本理论等。

音乐学专业学生能力结构表述体现在,具备胜任中小学音乐教学所必备的音乐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多项音乐专业基本技能技巧的能力,具备丰富的民族音乐和多元文化.学科综台的知识和能力,掌握面向全体学生、发展个性、注重实践、提倡创造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掌握科学的教学评估理论、方法,具备正确评价自身.他人教学工作和学生学习状况的能力,以及学习、享受、传授音乐的艺术能力。

四、音乐学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构建体系

根据音乐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的要求,结合其专业特点、培养模式,建立系统化的“平台+模块+课程群”课程体系。

结合地方高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音乐学专业的特点、社会需求和学生的个性要求,设置了专业方向模块课,建立了人才分类培养模式。前两年是专业技能基础课和专业理论基础课的主要学习阶段,后两年为分层次培养课程和实践课程的学习阶段。课程体系由通识教育、专业教育、教师教育和公共实践四个平台组成。从音乐学培养目标来看,主要是为中小学培养合格的音乐教师,因此他们需要具备胜任中小学音乐教学所必备的音乐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多项音乐专业基本技能及教学能力。

为此,在前两年中需要开设和加强了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主干课程。如:钢琴基础、声乐基础、舞蹈基础等音乐表现类课程,开设了音乐感受与鉴赏类课程。如乐理与视唱练耳、中国音乐史与名作欣赏等课程。另一方面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在五、六学期开设了以“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合唱·合唱指挥”等专业主干课程,强化了音乐教学能力的培养,使专业课教学加强了针对性和实用性。另一方面为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根据分层次培养的要求,设置了职业技能强化课程、专业知识拓展课程两个方向的模块。

在职业技能强化课程模块中, 五、六学期开设的声乐∕器乐∕钢琴∕舞蹈教育课程作为专业基础技能课程的延续,不仅增加了专业技能课程的深度和难度,而且融入并加大了教学技能的培养;开设音乐教学技能训练、钢琴配弹与即兴伴奏、电脑作曲、音乐录音与编辑等课程,进一步加强学生音乐教学技能的同时也增加了音乐创造类课程的分量,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同时,开设的声乐∕器乐∕钢琴∕舞蹈课程,不仅加大了专业基础技能课程的深度与广度,也提高了学生专业技能的能力。

在专业知识拓展课程模块中,开设音乐教育科学方法研究、音乐教育学、曲式与作品分析、音乐美学等课程使学生加深了对音乐学科特点的深刻理解,使之初步具备一定的研究能力,并为其继续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加大了实用性和应用性,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

另外,根据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求和综合素质教育需求,应该构建以戏剧音乐鉴赏、中外舞蹈作品赏析、中国当代流行音乐、钢琴调律、音乐课件制作、地方区域音乐与文化等富有地方特色课程构成的任选课课程群。加强音乐与相关文化的联系。体现文化素养基本知识的广泛性、音乐专业技能的全面性。开阔学生视野,也开启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实践课程是实践与理论课程相结合的重要环节,贯穿着教学的全过程,按照相关文件要求合并乐理、视唱练耳、中国音乐史与名作欣赏、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等必修专业理论基础课,在减少课内理论学时情况下,加强各种实践环节的教学,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时间,赋予学生学习的主动权。针对音乐学专业的不同模块的需要,开设音乐教师技能训练、舞台艺术表演、重奏与合奏等实践性课程,以课程的形式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得以确立。同时组建了管弦乐团、国乐团、合唱团、舞蹈团等,针对基础教育所需要的各种实践能力,开展创新型实践活动,给予学生较多的时间去深思、去练习、去实践,较好地完成知识、技能的传授和转化,使学生在教学实践、社会实践、艺术实践中的综合能力得到了全面提高。

五、地方高校音乐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的启示

通过地方高校音乐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思考和认识,使我们一定程度上明确了培养目标,建立了新的培养模式,重构了以学科知识体系、学生身心发展和社会需要三个维度为体系的课程体系,以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专业技能教育,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和任选课程相结合的课程模式。将实践教学贯穿于整个音乐教育教学阶段的全过程,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增强了实践应用能力实现了人才培养的多样化与个性化特点。

参考文献:

[1]曹理.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

[2]陈雅先.论音乐文化与音乐教育的关系[J].音乐研究,000.

[3]何绍芬.试论地方本科院校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J] 中国成人教育,2011.

[4].应用型人才培养对策的思考[J].彭城职业大学学报,2003.

高校培养方案范文10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培养方案策划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培养方案策划,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培养环节中的重要一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培养环节,是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培养过程相互关联的若干阶段,也就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培养过程的具体工作程序,一般而言,这一过程可分为策划、实施、评估三个阶段,策划是这一过程的灵魂与核心。

一、确定目标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培养过程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过程,这一过程的各个阶段的任务必须在明确的目标指引下完成,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培养过程要坚持目标导向原则。“只有确定准确的目标,才能提出实现目标的教育内容、措施、方法,并根据目标的要求,选择教育的时机、人员。”具体而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培养目标要考虑以下三方面内容:

(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具备相应的教学能力。一是注重教师自身知识结构的完备与和谐;二是注重教师授课内容的理论性与逻辑性;三是注重教师授课方法的灵活性与艺术性。

(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具备相应的职业道德素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与敬业精神就是对学生最好的教育元素。“面对着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始终起着榜样的作用,是大学生的精神支柱与行为的楷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一言一行始终成为大学生学习的标尺。”

(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具备相应的科研能力。在科研工作中,教师对理论与实践的把握更加准确,思想更加深邃,而深邃的思想更能触动大学生的心灵。

二、制定方案

目标明确之后,策划者就要根据既定目标进行具体方案的设计。方案制定是一个动态过程,要经过以下几个阶段:

1.调查研究

调查研究是策划的准备阶段,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培养方案策划的基础。在这一阶段,策划者必须运用科学的社会调查方法,根据培养目标,开展积极、详尽的社会调查。调查过程应分为信息搜集与信息处理两个阶段。

(1)信息搜集。这一过程应注意以下问题:一是全面。调查应涉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培养过程的所有要素,即主体、客体、介体与环境要素。具体围绕以下几方面内容展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现状调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提升需求调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培养过程主体现状调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培养过程介体要素调查(包括现状调查与发展趋势调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培养环境要素调查(包括积极因素调查与消极因素调查)。二是发展。在现实生活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培养过程各要素的实际情况在不断发生变化,各种影响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但各自又具有不同的发展趋势。因此,调查者应建立起信息搜集与监测的日常机制,密切关注调查对象实际状况的各种变化,确保信息的准确性与时效性。

(2)信息处理。在前期调查的基础上,策划者应依据科学的程序与方法对其掌握的信息进行认真仔细的分析与研究,得出调查结论,以此作为方案制定的可靠依据。调查结论应包括以下内容:一是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培养理论研究与实施现状的分析,具体包括关于理论研究现状,培养模式现状,相关各部门、机构、单位以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一线教师对该问题的认知现状,培养条件现状等问题的分析和总结,分析中注意对问题的挖掘;二是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培养需求现状的分析,分析中注意从国家发展、高校发展,大学生发展以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身发展等方面加以总结。

2.方案拟定

方案拟定就是根据已掌握的信息资料及确认的目标,运用恰当的思维方法形成创意、制定计划的过程。这是整个策划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环,应包含以下几个步骤:

(1)目标的再次确认。这是在具体方案设计之前必须在头脑中再次确认与理清的一个问题。策划者对已确定的目标深刻研究,充分领会,严格以目标为导向,才能保证方案正确的方向,不至于在策划阶段出现偏差,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培养的最终效果。

(2)构思轮廓。方案策划是一个思维过程,构思轮廓是这一过程的起点。策划者在经过前期调查与目标确认、细化等充分的准备工作之后,要设计出方案的基本框架。这一阶段至少应完成两项工作。首先,设计主题。主题是策划的灵魂、核心,是对整个培养活动的高度概括,主题要独特新颖,但必须服务于目标,并准确反映需求。其次,确定方法。根据培养目标,培养方法应体现出以下特色:一是情感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培养活动不能是一种冷冰冰的、无视客体需要、甚至会使客体产生消极情感的培养模式,而应该是一种关注人性、满足人的爱与被爱的需要、充满情感的培养模式。这种模式中的各个要素都要体现出对受教育者的关爱,注入更多的情感因素,注重以情感人。二是开放性。一方面,策划者应该思路开放,勇于创新;另一方面,培养工作应通过广泛的人际交往、人际互动来展开。素质培养应走出灌输。灌输是一种传统的教育方法,其有效性已得到验证,而其弊端也逐渐暴露。克服灌输的弊端,素质培养应寻求人际互动。同时,素质培养不能仅仅依托课堂、讲座等教育途径,要放开思路,寻求和探索更为灵活有效的培养方式,建立起全面、立体的培养格局。

(3)设计细节。当方案的基本框架确定之后,需要进一步细化,确定方案的所有细节,并估计方案的实施结果。在这一阶段,应将所有细节工作确定并落实,包括培养活动的具体时间、地点、参与人员、基本步骤、经费预算与落实,这些问题在细节设计阶段都需要周全考虑,并认真落实,确保方案的有效性与可操作性。

3.方案确定

在方案拟定阶段,策划者已经设计出了具体而详尽的方案,但方案可能不只一个。基于开放的视角,策划过程应鼓励更多的人参与,让思路相近的策划人员组成一个创意团队。所有策划人员应解放思想,大胆创新,运用创造性的思维方法,尽其所能把一切可能的方案都列举出来,为最终方案的制定提供更广阔的思考与选择的空间。进入方案确定阶段后,方案的最终策划与决策者应组织相关人员对根据培养目标拟定出的各种备选方案进行讨论,评价,反复论证,选择出最优方案;如果各种方案均不理想,就应重新拟定,力争制定出符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培养目标的最佳方案。

参考文献:

高校培养方案范文11

关键词:陕西;地市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优化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2-0027-03

人才培养方案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对人才的知识结构、培养环节、课程体系的设计、配置与构建,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要素之一。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实施蓝图,是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纲领性文件,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实践化、具体化形式,是实现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的中心环节。在日常教学管理和运行过程中,人才培养方案是组织教学活动和安排教学任务的重要依据。

2004年前后,陕西省9个地市相继将原来市属的部分中等专业学校升格组建为高职院校。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地市高职院校已成为陕西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这些地市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使命,其人才培养先要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两个根本问题。由于这些院校升格时间较短,对于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等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要素缺乏深入的研究和实践。因此,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才结构需要,科学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成为陕西省地市高职院校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必须深入思考、探索和实践的重要课题。

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的基本原则

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实现教学目标与岗位要求相一致,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相一致,教学环境与生产现场相一致,教学组织与生产管理相一致,使人才培养方案更加体现培养目标的时代性、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学习方式的自主性和教学过程的实践性,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遵循高等教育教学和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 高职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既要遵循高等教育的一般规律,达到高等教育的基本规格要求,也要遵循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突出应用性、实践性,达到现场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应用能力的要求。

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 坚持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把能力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理论教学以“必需、够用”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实践教学以能力培养为重,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强化学生专业核心技能和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就业创业能力和职业岗位迁移能力。

坚持学生全面发展 坚持文化知识学习与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既要关注学生专业技能训练,也要关注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更要关注学生继续学习、终身发展的需求,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 正确处理好社会需求与人才培养工作的关系。既要兼顾社会需求的多样性、多变性,动态适应,及时调整,也要保持人才培养工作的连续性、稳定性,稳中求变,推陈出新。

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的机制与流程

开放性和职业性是职业教育两个重要特征。学校和企业之间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已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共识和有效途径。只有企业真正融入到人才培养过程中,才能真正体现人才培养过程的开放性、实践性和职业性。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各专业主动吸纳行业企业全程参与,探索形成了“学院主导、系部主体、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人才培养方案开发机制,形成了“更新理念市场调研(行业、企业、人才需求、职业岗位标准等)系部研讨方案设计专家论证(院系两级教指委、行业企业专家)方案修改再次论证完善方案方案定稿通过审核方案实施”的人才培养方案开发流程。

人才培养方案开发应关注的几个关键点

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是指人才培养质的规定性,主要明确培养什么类型的人才。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决定性要素,侧重于解决人才培养的方向问题,是高职教育质的规定性,这种规定性把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中职教育区别开来。《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发挥引领作用”。《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从上述国家政策文本规定的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即政策目标来看,不同历史阶段,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不同的,具有动态变化特征。时至今日,关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究竟是培养技能型人才、高技能型人才、高端技能型人才、技术性人才,还是技术技能型人才,在理论界仍然存在较大争议。不同教育类型具有不同的培养目标,其培养目标定位既要符合国家教育方针,也要体现各自教育类型的特点。笔者认为,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类型,其人才培养目标既要符合党的十提出的“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针要求,也要符合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的特点。从实践目标来说,陕西地市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为:培养热爱祖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具备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

调研分析主要职业岗位 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具有较强的职业针对性和定向性。因此,其人才培养规格与职业岗位密切相关。只有明确了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岗位,才能由此确定胜任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标准。在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过程中,各专业在对区域人才需求和毕业生跟踪调研的基础上,与行业企业专家合作,充分了解各专业面向岗位(群)的主要工作任务和任职资格要求,认真分析职业岗位(群)任职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科学设计人才培养规格 人才培养规格是指学校培养人才的质量标准,具体是指受教育者应达到的综合素质。人才培养规格主要解决人才培养的质量问题,实质上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化。人才培养目标如果不能具体化为人才培养规格,就缺乏可操作性,无法落实到教学全过程。在不同的社会、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人才培养规格。现代人才学研究已经证明,人才应具备知识和能力。知识由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组成,基础知识指人人都必须掌握的知识,专业知识则因为专业的不同而不同。能力则包括创造能力、竞争能力、表达能力等,所有这些能力又都是以知识为基础而存在、发展和完善的。既然人才是由知识和能力这两大要素构成,那么怎样才能获得知识和能力呢?这就涉及人才培养规格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六条规定:“实施职业教育必须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传授职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进行职业指导,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陕西地市高职院校承担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的使命。这种类型的人才应加强职业道德、职业精神、专业核心技能、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应具备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如表1所示。

优化重构课程结构体系 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的是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关键在于合理的课程设置和完善的课程体系。职业教育是“能力本位”课程,是一种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动态课程结构。按照什么样的纵向关系及横向关系排列组合各类课程,必然成为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问题。按照精简、整合、重组的课程设计要求,立足于各门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和功能及其相互关系,优化重构课程结构体系。各专业按照职业岗位(群)分析确定的典型工作任务,按照“公共课适用、基础课够用、技能课实用、拓展课丰富”的要求,构建形成了“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任意选修课+专业选修课+集中实践教学环节”的课程体系。公共必修课主要包括思政课、高等数学、大学语文、大学英语、体育、计算机应用基础等课程,要求全院统一,旨在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专业必修课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核心,以必需、够用、实用为度,根据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和学生专业核心能力发展需要开设,其中专业基础课要求大类一致。公共选修课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主要开设市场营销、公共关系、社交礼仪、艺术欣赏、演讲与口才、应用文写作、办公自动化、养生与健康等8门公共选修课,拓展学生的综合素质;专业选修课由专业所在系部根据学生发展实际确定,拓宽学生的专业素养。

系统设计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性是职业教育有别于其他教育类型最鲜明的特点。职业教育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决定了其教学过程必须突出实践教学环节。为了增强实践教学效果,各专业按照职业技能主导的原则,围绕行业企业对学生实践能力的需要,增加实践教学时数,提高实践教学比重,丰富实践教学内容,系统设计实践教学项目,减少演示性、验证性实训项目,增加综合性、仿真性、生产性实训项目,使学生掌握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为此,我们单独设置了集中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公共实践教学环节和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其中,公共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入学教育、军事理论与训练、社会实践、安全教育、健康教育、心理教育、环境教育等项目,提高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课内实训、单项实训、综合实训、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项目,重点强化学生的专业核心技能。

参考文献:

[1]董毅.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J].高教探索,2010(3).

[2]管晓刚,程金涛,闫卫平,等.注重研究性,突出实践性,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J].中国大学教学,2007(4).

[3]王明伦.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规格定位的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2,23(13).

[4]王进鑫.适应知识经济挑战,变革高校人才培养规格[J].中国高教研究,2001(3).

高校培养方案范文12

[关键词]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 人才培养方案 方案设计

高职院校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经过几年的建设取得了很大进步。同时期,我国房地产业方兴未艾,飞速发展。带来了许多新的政策、形势和问题。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房地产业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理论基础

人才培养模式是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理论基础。我国目前在高职院校中实行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探索与构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学院经过几年的实践,初步形成了知识、能力与素质协调发展,以“三个结合”为特色的高职院校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其基本内涵: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技能结合、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结合。达到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论水平,实践操作水平,并进而成为适应房地产行业发展具有一定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理论教学与实践技能结合:指理论课程教学及实训教学内容与房地产工作实践内容的结合;某些课程,如工程招投标和合同管理课程,开创模拟公司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扮演企业管理人员、招标人、投标人等各种角色,招标、投标程序都模拟现实中的操作程序。还有些课程与学生日后参加的考取职业资格证结合。

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结合:体现为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在课程设计中,按照工作过程要求和学生学习认知规律重新序化课程内容,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相结合,职业核心能力的学习与工作岗位相结合,构建“边工作边学习,为工作而学习”培养模式。

“三个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体现出企业参与了育人的全过程;突出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知识教育与能力、素质训练的同步性等方面特性,实践中是行得通的。

二、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

1.设计原则:本着有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有利于提高专业建设质量和有利于提高教学管理效率,体现公共课程领域与专业领域;本着能反映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反映专业特色建设要求和反映职业资格证书要求,体现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模块化课程;本着课程教学实验教学合一、产学结合落实(校内)实训和校企合作落实校外 (顶岗)实习,构建相对独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本着必修选修课相结合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

2.课程体系结构及课程设置的原则和依据。基于专业群规划与设置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结构应有五部分组成:(1)必修课程。这一学习领域课程应使学生尽可能在人文素质、职业素质、思想道德、数理基础、外语交流及学习能力等方面打好一定的基础。(2)专业技能学习领域课程。该学习领域课程应能为各专业方向学生构筑一个基础理论较为宽广、核心技能要求明确,能为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与迁移提供良好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综合性核心课程及核心技能实训模块。

3.注重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以及素质教育课内与课外的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将素质教育活动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之中。为了让学生在德、智、体、美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方案要求学生不但具备认知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而且具备交流、创新、创业和组织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

4.人才培养方案的主要内容。人才培养方案应当包括:专业简介、专业培养目标及人才培养规格、专业职业行为领域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学习领域课程体系、学习领域课程描述、教学计划表、专业实训、实施条件、实施要求、专业管理共九个部分组成。

5.课程体系基本建设。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建设:由公共学习领域、专业技能学习领域、专业综合技能学习领域、公共选修学习领域、素质教育五部分构成。原则上,课内总学分数限定在150学分左右。其中公共学习领域是学校课程,为全院学生所必修,占比例20%;专业一般学习领域和专业综合学习领域课程是按照专业而设置,所占比重约70%;选修课,约占10%;原则上,课内教学总时数控制在1800学时以内。实践学时不超过1900学时。

6.课程设置及安排。课程体系是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核心部分,重新构建高职教育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是高职教育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课程体系改革的主要目的是改变传统的“学科本位”课程观,采用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能力本位”课程观。课程体系的构建应根据本专业目标岗位的实际需要,综合各岗位的工作任务、内容、职责等要求,由企业专家组主导起草《岗位职业标准》;在分析职业岗位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的基础上,将学科体系的课程内容进行解构,按工作过程中的行动体系选择、序化课程内容,通过理出的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并归纳出行动领域;由行动领域并基于真实工作过程构建课程体系(学习领域)。

课程学时与学分。所有课程均以16学时/学分计算所需的总课时,以0.5为最小学分单位。独立设置的各类实习、实训、毕业设计每周计1学分,军事训练2学分,入学教育、毕业教育各1学分,顶岗实习每周计1学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