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红楼梦结局

红楼梦结局

时间:2023-05-30 09:05:15

红楼梦结局

红楼梦结局范文1

作者之谜――

关于《红楼梦》的作者,已争论了200多年,现在公认的说法是清代文学家曹雪芹。但也有人认为是曹雪芹在石兄《风月宝鉴》的基础上改写而成的,还有的说“曹雪芹”是“子虚乌有”,不过是“抄写勤”的谐音。但是石兄是谁?抄的又是何人之作,一直也没有人得到确切的考证。而从目前已有的文献中可以说明:曹雪芹创作《红楼梦》不仅书中有交代,与他同时代人的诗文笔记中也有许多记载。但在《曹氏宗谱》里又没有他的名字,他的家世生平也有许多不解之谜。

书名之谜――

《红楼梦》开卷第一回说:“从此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人色,白色悟空,遂易名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至吴玉峰题曰《红楼梦》。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成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作者一连提出五个书名。这些书名谁先谁后,彼此之间是什么关系?为什么曹雪芹最为欣赏的《金陵十二钗》竞默默兀闻,而不知名的吴玉峰所题的《红楼梦》却盛行于世?为什么早期抄本大部分题名《石头记》?东鲁孔梅溪为什么又题作《风月宝鉴》等等,都是难解之谜。

背景之谜――

《红楼梦》到底写的是哪个朝代的事情,作者在书中没有做具体的交代,于是许多研究者通过对书中有关服饰、发型、官职、陈没、称呼的描写,反复推论,并得出各自的结论。有人认为是明朝,有人认为是清朝,并具体到康熙和乾隆年间。还有人持“非明即清”的观点,认为故事不是发生在明朝就是清朝。其实作者在书中已借用空空道人之口说出“元朝代可考”,也就是有意留下一个悬念,成为千古之谜。

主题之谜――

有关《红楼梦》的主题,至少有5种说法。一种认为《红楼梦》是政治小说,反映一段不可言明的“历史问题”;一种认为是爱情小说,讲述了宝、黛、钗的三角恋情;一种认为是曹雪芹的自传,是一部不可明传的“家史”;一种认为是作者发泄不满的愤世之作;还有一种认为是虚幻小说。从《红楼梦》诞生至今,对其主题思想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过,成为一个最难解的谜团。

写作地点之谜――

《红楼梦》写于何处,也是红学界争论不休的焦点,目前比较通行的说法是北京西郊,并涉及海淀区的健锐营正白旗、红旗村、白家疃、杏石口、南辛庄、门头村等地,但具置很难确定。1971年4月居住在香山正白旗39号的舒成勋,维修房舍时,在西耳房的西山墙上发现了一批诗文墨迹,和有关曹雪芹的传说相合,并引起史学界、红学界、文物界的关注,经过考证,有人认为这里是曹雪芹晚年居住和写作《红楼梦》的地方。但也有相当多的人持怀疑态度,他们逐条考查了题壁诗的出处,得出都是转抄古书中的结论。尽管被称为“曹雪芹纪念馆”(也称曹雪芹故居),但并不为一些红学研究人士所认可。

后四十回之谜――

最为流行的说法是曹雪芹只写了前八十回,后四十回是由高鹗增补的,其结局并不是《红楼梦》本来的面目。也有人认为曹雪芹已写完了一百二十回,只是后四十回没有最终定稿就去世了,高鹗只不过简单整理了一下,人们在传抄时便署上了他的名字。此外还有“一百零八回”之说和“一百一十回”之说。但曹雪芹究竟写了多少回呢?恐怕永远也不得而知。

大观园之谜一

大观园是《红楼梦》人物活动的主要场所,仿佛是一座迷人的世外桃源。然而红学家对这块乐土位于何方,也有几种针锋相对的意见:一种认为大观园“明北实南”,也就是说作者写的是北京,而他心里要写的是金陵(南京)。并且具体指出大观同就是现在的南京利济巷大街的原清朝江宁织造署衙门遗址。另一种认为大观同“北主南从”,主要写北京,问接描写了一些江南的景观。有人甚至明确指出大观园就是北京什刹海李广桥附近的旧恭王府。近年来又有人考证,说大观同是以圆明园为蓝本写成的。但作者到底以何处景致为原型而写,也成为兀解之谜。

脂评作者之谜――

在《红楼梦》之中,有很多眉批、夹批、回前回后批,这些批语的批者署名多为脂砚斋等。这位脂砚斋是何许人也?红学家对此各持己见。有人认为是曹雪芹之叔父曹口。有人认为是曹雪芹的堂兄弟,有人认为是曹雪芹本人,自己边写边批,有人认为是曹雪芹的好友敦诚和敦敏,还有人说是曹雪芹的续妻,即《红楼梦》中的史湘云。诸如此类,难以说得明白。时至今日仍有研究者,在不断研究探索。

人物数量之谜――

《红楼梦》中到底写了多少人物,众说纷纭,至今也没有一个确切的数字。从清嘉庆年问开始,就有人做过统计,但公布的数目不一。近年来还有人动用电脑进行统计,可统计出的数字也不一致。比较被人认可的统计是975人,其中有姓名称谓的732人,无姓名有称谓的243人。

红楼梦结局范文2

关键词:史湘云;人物刻画;《红楼梦》电视剧翻拍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29-0126-01

文学巨制《红楼梦》堪称中国四大名著之首,其以宝、黛爱情为主线,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描绘了一幅封建王朝“由盛而衰”的巨幅画卷。小说中塑造了以“金陵十二钗”为代表的、诸多鲜明的女性形象,其中以“枕霞旧友”自居的史湘云,其天真、娇憨、豪爽、大气的个性特点,一直广为读者所喜爱。但是由于《红楼梦》原作的缺失以及高鹗续书脉络中与原著的明显差异,87版《红楼梦》在拍摄时并没有沿用高鹗的续本,而是邀请周汝昌、王蒙、周岭、曹禺、沈从文等多位红学家重新创作,因此在结局设置上呈现出与高鹗续本南辕北辙的差异。

一、史湘云人物形象概述

史湘云是曹公落笔最多的几个角色之一,《红楼梦曲》中道其“英豪阔大宽宏量”、“霁月风光耀玉堂”,预示了她文中生性豁达的性格特点。“烤鹿肉割腥啖膻”(四十九回)、“醉眠芍药P”(六十二回)等情节都表明她是一个不拘小节、风流倜傥的豪爽女子;芦雪亭(五十回)、凹晶馆(七十六回)、海棠社(三十七回)三度联诗证明其才思敏捷、才华横溢。她虽自幼父母双亡,为叔婶抚养长大,不曾浸淫于娇惯的生活之中,但终归是金陵世勋史侯家的小姐,贾府史老太君娘家的孙女,故而也是一个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充满豪情的女性形象。

二、史湘云人物结局探佚

由于曹雪芹《红楼梦》80回以后的情节早已遗失,所以目前市面通行的高鹗、程伟元续书版本,行文中关于史湘云结局的设置,是不能作为曹雪芹行文立意依据的。《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中提到曹雪芹的行文手法乃“草蛇灰线,伏脉千里”,因此有关史湘云的结局遭遇可以通过前80回的文字脉络中找到蛛丝马迹。其中较为重要、也较为清晰的就是来自第五回的金陵十二钗判词、红楼梦《乐中悲》曲以及第七十六回与林黛玉中秋联诗。(红学界部分认为第三十一回“因麒麟伏白首双星”一节预示了史湘云最终的情感归宿,但对此并未形成较为统一的观点,故本文暂不对这一情节展开分析)。第五回的判词和《乐中悲》曲非常明确地指出了其自幼父母双亡的人生遭遇,并通过“湘江水逝”、“云散高堂”等字样,揭示了其日后夫妻生活短暂、情境悲苦的局面;第七十六回史湘云与林黛玉凹晶馆联诗,“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一句被红学界公认为预示二人日后宿命的谶语,“寒塘孤影,落寞凄凉”,只言可见其悲剧氛围。

三、87版《红楼梦》电视剧对于史湘云结局处理表现方式的优劣

(一)悲剧结局的肯定性延续

87版《红楼梦》对于原著最大的尊崇就是没有照搬高鹗续本“兰桂齐芳、家道复兴”的结局,而是根据前文中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以及曹雪芹惯用的“伏线”之法,延续了春夏秋冬太极章法最后的大悲结局。比如四大家族的彻底没落(非续本中的“家道复兴”),等。而对史湘云“安排”,电视剧的最后是这样刻画的:从狱神庙逃过一劫的贾宝玉孤身一人带着林黛玉唯一留给他的遗物――玻璃绣球灯,遇到了被迫沦落风尘,在花船之上被迫陪酒的史湘云。只是此时的宝二爷已经无力救助自己的云妹妹,只能在史湘云无助的呼喊中,望着那艘划船渐行渐远。史湘云与林黛玉的悲剧宿命,也恰恰印证了当初联诗时的那句“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

(二)对人物性格的背弃

虽然87版电视剧对史湘云进行了悲剧结局的设置,但是沦落风尘、卖笑陪酒确实不符合其性格特征的。前文中已经提到,史湘云虽没有娇生惯养的生活状态,但骨子里却有与生俱来的豪情,她不是那些只会在深闺之中对月感伤的怨女,亦不可能为了维系生存而废弃自尊、沦为封建社会掌权者(男性)手中的。《红楼梦》“寿怡红夜开群芳宴”一回中,史湘云占“海棠”花签,外加前文中其咏白海棠以及其在诗作白海棠中的情感表达,都预示了其性格之中与海棠的相似性,即清高孤傲、自尊。

综上所述,87版《红楼梦》电视剧拍摄相对而言是成功的,它延续了曹雪芹埋伏于前80回的悲剧脉络,在史湘云的结局设置上延续了小说行文败落的主题。然而针对小说中的史湘云“英豪阔大宽宏量”,寒灯孤影、风尘为妓显然是不符合其性格特点的。曹雪芹《红楼梦》原作的缺失,让史湘云真正的结局变成了一个永远解不开的文学谜题。因此,读者在阅读《红楼梦》文本或观看相关的影视剧作品时,唯有把握行文主旨,思想脉络,才能对其中的人物形象有更为清晰的认识。

红楼梦结局范文3

《红楼梦》是一部永远也不会过时的文学杰作,因为它有真正高潮的写作技巧。作者在这本书里,用各种艺术手段,塑造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这些形象都具有各自鲜明的特点,这就是这部小说历久弥新的艺术魅力之所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以红楼梦心得作文600字,供大家学习。

以红楼梦心得作文600字1“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曲红楼蕴含人间悲欢情愁,是多少人留下了惋惜之泪。

曾经,我一直认为那富丽堂皇的大观园是温柔的女儿乡,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地方。而现在重读红楼梦的我知道自己错了。在那如此富裕的红灯绿酒生活下,竟掩盖了世界如此肮脏的一面。小说的内容很多,但令我最动容的贾宝玉和林黛玉那爱情悲剧。

或许吧,林黛玉是有些小肚鸡肠,是有些娇柔做作。但我们仍从她的一言一行中感受她的温柔与多才。我也并不否认薛宝钗很完美,她的大方,孝敬是书的亮点。但是,她在完美,也只是封建社会的塑造品,没有自己的思想,如娃娃般只知道一味的服从长辈的命令。相比之下,叛逆的贾宝玉和孤寂冷傲的林黛玉却给我另一番体会。

“花飞花谢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也许有人会说花谢是自然规律,又那样假惺惺的葬花呢?你们不懂,黛玉这是把花比喻自己,感叹自己会不会这些花一样,等到花期一过,也会像花儿一样孤零零的落下,没人问?我只能佩服作者了,黛玉葬花已经暗示了最后她悲惨的结局。

当所有人都沉浸在与亲人团聚时的喜悦中,只有黛玉在哪独自一人伤心。没人会懂她,自从她踏进贾府的那一刻,她必须小心谨慎,注意自己的言行,一不小心说错了什么或做错了什么,就会惹来人的嘲笑。寄人篱下久了,使她变成了在一些人看来小肚鸡肠的样子。

当贾府一片喜气洋洋时,所有人都在为贾宝玉和薛宝钗的婚事做准备的时候。潇湘竹院却是另一番景象,面色苍白的黛玉等着贾宝玉的到来,没想到等待的却是心上人要成亲的消息。哭,恨已经无济于事了,黛玉带着无奈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有些人认为这本书无非只是写了一个三角恋爱的纠葛,但《红楼梦》也折射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以及人们不知反抗的观念。·葫芦僧乱判葫芦案,尤二姐的吞金自杀。。。。。。都证明了当时社会的黑暗。

从这本书中,我明白了,我们要有反抗精神。如果当时薛宝钗不答应嫁给贾宝玉,那故事的结局就不会这样了。所以我们在现代这个社会,要有反抗精神,不要到以后再后悔!

以红楼梦心得作文600字2读《红楼梦》时,我发现曹雪芹的文采真的很好。《红楼梦》涉及了很多当时的社会情况,简直是一部历史书。它揭示了很多当时的社会现实,很能引起读者的思考。

第一次读这部书时,由于我比较喜欢林黛玉,因此我最关心的是贾宝玉是否能和林黛玉在一起。看完后,我有一段时间都不是很开心,因为金陵十二钗的命运都挺悲惨的,而且里面的四大家族都衰落了,太悲剧了。我不喜欢太悲惨的结局,所以我会想如果是曹雪芹写完整本书,结局会不会不一样呢?我那时真的很想知道为什么要以这么悲的结局来为这部书画上句号。

第二次看《红楼梦》是因为我发现了一个不同的版本,我想看看这两个版本会有什么不同。当我拿起这部书时,我不像第一次看时那样觉得它无聊,因为我发现开始部分已经涉及到它的高潮,甚至能从中看出结局是悲伤的。我发现这部书真的不一般,因为它环环相扣,甚至可以说从每一个部分推测另一个部分的情节发展,真的很有研究价值。

我发现了一部好书是不能只读一遍的,因为每读一次都会有不同的体会,不同的认识。如果我只读一次《红楼梦》,那我可以确定我会后悔的,因为我忽略了很多东西。而且带着个人色彩和片面想法去看一部书,我们会错过很多东西的,尤其会对很多问题缺乏思考,这对我们的阅读是很有害的,因此我总是反复的去看一部书,去看一部我认为值得看的书。

对于《红楼梦》,我思考了一些问题,也和别人一起讨论过。从《红楼梦》中,我看到了很多有关当时的社会问题,看到了封建社会的腐败和下层人民的无奈与凄苦。我觉得作者能体会当时百姓的心情,同情他们的遭遇,或者说,在某个程度上也表达了他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对自己的遭遇的无奈。

读一部好书,值得我们花费大量的时间去研究,去思考,因为我们能从中得到更多。对一部好书就如何一个作者在交流自己的思想。

以红楼梦心得作文600字3红楼梦是一部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小说以讲述上层社会中的四大家族为中心图画,真实、生动地描写了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全部生活,是这段历史生活的一面镜子和缩影,是中国古老封建社会已经无可挽回地走向崩溃的真实写照。

独对红楼梦里的爱情故事情有独钟。

红楼梦里的爱情故事还真是不少。首先,就是宝黛的红粉痴恋。在红楼梦里要数这两个人的爱情最纯洁了。从两小无猜,青梅出马,到长大后的坠入爱河。曹公简直就是顺水推舟,让读者感到,世间又一份千古流芳的爱情故事诞生了。它的出现是那么的自然,几乎没有人怀疑过,它的出现是那么纯洁,纤尘不染。但是生不逢时的爱情就是痛苦的代名词。黛玉性格里独有的叛逆和孤僻,以及对世俗的不屑一顾,令她处处显得特立独行,卓尔不群。

花前痴读西厢,毫无避讳;不喜巧言令色,言随心至;崇尚真情真意,淡泊名利……种种这般,都使得她象一朵幽然独放的荷花,始终执著着自己的那份清纯,质本洁来还洁去,一如碧玉般盈澈。用一个普通人的眼光看她,最欣赏的还是黛玉的诗情画意,灵秀慧黠。黛玉每每与姐妹们饮酒赏花吟诗作对,总是才气逼人,艺压群芳。

无论是少年听雨歌楼上的诗情,清寒入骨我欲仙的画意;还是草木黄落雁南归的凄凉,花气温柔能解语的幽情;无不体现出她娟雅脱俗的诗人气质。最叹息的是黛玉的多愁善感,红颜薄命。黛玉的身世,注定了她的孤独无依,而她的性格,又注定了她的寥落忧伤。

纵使大观园里人来人往好不热闹,可是这里没有她可以依靠的亲人,没有她可以倾诉的知己,只有风流多情的宝玉让她芳心暗许,却又总是患得患失。于是她无奈着“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悲哀着“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套无情”,伤感着“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终落得“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的凄凉结局。

《红楼梦》巨大的社会意义不仅在于它写出了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更在于它以这个爱情悲剧为中心,写出了当时具有代表性的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向腐朽的封建制度敲响了沉沉暮鼓。同时,小说通过对封建叛逆者的歌颂表达了新的朦胧思想,也敲响了新世纪到来的晨钟。

在中国文学,还没有一部作品能像《红楼梦》这样把爱情悲剧写得既富有激动人心的力量,又能深刻全面地揭示出它的社会根源,从而对封建社会作出深刻有力的批评。

以红楼梦心得作文600字4如果五千年的文化成就是各有千秋的伟业,则《红楼梦》必是不赞一词,千秋万代的惊世巨着。

如果色彩斑斓的文化阵地是一代伟人梦想的天堂,则《红楼梦》必是其中最耀眼的一方。

如果历史遗留的文化巨着是大海里的浪涛,一浪高过一浪,则《红楼梦》必是浪涛的波峰,屹立在珠穆朗玛的顶峰,独现其风采,俯视其万物。

《红楼梦》的横空出世,使千篇巨着都甘拜下风,俯首称臣。

走进《红楼梦》,顷刻间大观园的大门为我们打开,使我们认识了温顺世故的袭人,出世孤高的妙玉,怯懦的迎春,忍气吞声的尤二姐,敢于反抗的尤三姐和晴雯,以及泼辣能干的探春。

红楼一梦,写尽了大观园的来历和曾经繁盛的景象,也写尽了大观园里豆蔻年华的热烈,但在那个年代,“男尊女卑”的封建传统观念造成了大观园里的重重悲剧:跳井而死的金钏,孤守青灯泥佛的惜春,含冤而死的可卿,青春守寡的李纨,被折磨至死的迎春,还有远嫁的探春……在封建社会的残害下,那一个个灵动鲜活的生命,那纯洁如雪善良的心灵,那如天使般的笑脸,无不让人为之叹息。

而晴雯却是这重重悲剧的典型代表,她性格倔强,敢怒敢言,敢爱敢恨,她不卑躬屈膝,也绝不向封建势力低头。她说:“难道谁比谁高些……即使冲撞了太太,我也不受这口气。”她谁都不愿奉承,也不想奉承,宁愿得罪别人,也不受窝囊气,可见她是多么的狂傲。

抄检大观园时,在气势汹汹的势力面前,众人无不战战兢兢,俯首帖耳。唯晴雯不然,她“挽着头发,闯了进来,豁锒一声,将箱子打开,手提箱底,往地下一倒,箱里之物都被倒了出来。”这正显示了她对权势的蔑视,但也预示着她悲惨的结局。

然而红楼梦的主旋律在于宝黛之间的爱情故事。在大家的心目中,宝玉的形象简直坏透了,他被家长们看成是“不肖的孽障”、“混世魔王”。唯有和他从小一起长大,从不向他讲那些“混账话”的。

在贾府“一年三百六十日,风霜刁剑严相逼”下生活的林黛玉,是她,也只有她,才是的知己。社会相逼,使他们产生了爱的火花,而他们的爱情却是不被支持的,他们爱的越深,当时的社会也就会对他们伤害的越大,他们俩的弱小力量加之黛玉有病在身,怎能和社会力量相较量的。最终,他们的爱情被当时封建社会酿成悲剧,黛玉离开了大家。

读完了《红楼梦》,仿佛走进了这座深宅大院,使我们把一切美景尽收眼底,开阔了眼界。我不得不拍手惊呼:“此书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

以红楼梦心得作文600字5本来以为可以写很多文采飞扬的文字要述说我多红楼的感慨,可是细细想来却也有些迷茫,迷茫这亘古不变的历史,也迷茫这千言万语的爱情故事。有人说红楼梦是一部女人的血泪史,更是对清王朝衰落的见证。但还是有很多人值得我们去深究。比如荣国府的贾宝玉。

宝玉,这个出生便咬着一块玉,并且深受贾母疼爱。但是他人关于他的说法很多有人说他是“孽根祸胎,混世魔王”;有人说他是“乖僻邪谬,不近人情”;有人说他是“潦倒不通庶务,愚顽怕读文章”,“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然而我说他是多情的。

他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就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觉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其父贾政认为其必是“淫魔色鬼”“酒色之徒”。其实不然,他对薄命司令青春守寡的李纨、“枕霞旧友”的湘云、远嫁的“蕉下客”探春、悲观绝完后青春出家的“藕榭”惜春、跳井而死的金钏儿、含泪而死的可卿……他无不痛心疾首黯然悲叹。“春恨秋悲皆自惹,花容岁月貌为谁颜?”

说宝玉是个情圣,集中地体现在他对林黛玉的爱情之中。他们的爱情是一种新型的,历从未有过的,属于未来的爱情。这种爱情如此纯真、深挚、坚贞。林黛玉本是一个"情痴"、"情种",他为爱情而生,又为爱情而死,爱情是他的生命所系。只是,这个世界不符合他的梦想。他对林黛玉爱得真诚,爱得执著,始终如一,至死靡它。然而,他们爱情又是经历着风吹浪打,始终分隔的。在那样的环境里,其痛苦可知。

红楼梦结局范文4

一 引言

在美学与德国哲学的洗礼下,王国维将西方的思想融入到对《红楼梦》的探究中,它突破了传统的美学观与文学观,接受了叔本华、康德等人的“游戏说”,王国维认为“美在自身,而不在其外”,这种文学观念突出了文学的审美特性。《红楼梦评论》中所阐述的文学观是一种新的思想与价值取向,它开辟了独立的文学批评,因此,它在文学界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学术价值。

二 《红楼梦评论》中的悲剧美学

王国维生活在文化融合、裂变和冲突的时代,因此,王国维将中国哲学作为基础,将西方哲学作为辅助,将西方哲学和东方哲学融会贯通。对《红楼梦》悲剧美学的阐释和发现,指的是将叔本华的悲剧美学观点转变为自身的文艺思想,将文艺实践和文艺理论相结合,将中国传统思想和西方思想相结合。《红楼梦评论》将庄子和老子的哲学作为基础,阐释了痛苦的本源,又以佛家的思想解释了如何解除痛苦,使人生超脱。在王国维的思想之中,传统的伦理思想和宗教观念具有很重要的位置,有着浓厚的学术功底和学术兴趣,在融合了叔本华的悲剧哲学之后,将西方思想作为立足点,创作了《红楼梦评论》。

悲剧艺术最早出现在古希腊时代,并且在当时产生了许多优秀的悲剧作家,王国维《红楼梦评论》中的悲剧意识来源于西方的悲剧理论,并在其思想的影响下突破了传统的文学观与美学观。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的第一章就明确指出欲望是生活的本质,而人生之所以痛苦,就是来源欲望的满足与否。由此可见,王国维认为,人生的本质就是悲剧的演化。作为西方的悲剧家,叔本华认为,人在意志的驱动下不断产生欲望,论文联盟这些都为《红楼梦评论》奠定了一定的思想理论依据。王国维认为,《红楼梦》体现了人生的悲剧色彩,并且文中的人物也蕴含着个体生命的悲剧。王国维在《红楼梦》中看到了充满深刻的悲剧思想,并站在与传统乐天思想相背离的高度上,对该文学作品进行评价,这些都在无形中表现了王国维独到的文学素养与审美眼光。悲剧来源于哲学,将人的本质作为最本质的问题,是人对自我意识的发掘,哲学的归宿和出发点是人,悲剧的归宿和出发点也是人,《红楼梦》将人作为描写的目的,是其悲剧理论的重要基础和内容。在《红楼梦评论》中,王国维认识到,生命和人世都不能让我们得到满足,《红楼梦》通过优美的文笔向我们展示了人世的巨大痛苦,展示了人们通过减少生活的欲望而获得的解脱。但在实际生活的过程中,解脱主要有两种方式:第一,觉察自身的痛苦;第二,观察别人的痛苦。例如,贾宝玉的解脱就是一种悲壮和悲剧的解脱,将生活作为立足点,将悲剧的苦痛作为基础,最终成就人世的解脱,正是《红楼梦》这部作品伟大的原因。

叔本华的悲剧理论是王国维《红楼梦评论》悲剧美学的主要来源,并且对《红楼梦评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王国维认为,《红楼梦》之所以为悲剧,主要就是其文中塑造了带有悲剧色彩的人物,并且认为《红楼梦》的结局就是悲剧人物在经过漫长的痛苦挣扎后最终放弃了生活的欲望,从而在精神世界上得到了解脱。《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就是典型的悲剧人物,他目睹了大观园中的生命走向痛苦与绝望,并深刻感受到个体在悲剧命运中的渺小,最终他在悲剧性的人生中寻找到解脱的方式,放弃了世俗的享乐与美好。在王国维的思维意识中,只有没有了欲望才能真正得到心灵上的解脱,故而,他认为贾宝玉最终真正走上了解脱的道路。由此可见,在西方悲剧理论与哲学思想的影响下,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深刻揭示了富有悲剧色彩的悲剧美学。但是,由于叔本华是唯心主义的代表,所以王国维的悲剧理论也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因此,应从西方哲学悲剧思想的角度客观评价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

在叔本华的悲剧理论中,悲剧主要被划分为三种,其中一种的悲剧是由于命运的不幸造成的,另一种是由于他人的陷害造成的,还有一种就是由于人物的相互差异而造成的,在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中,也深刻揭示了这个观点。王国维认为,《红楼梦》中的悲剧也体现在这三点,但是,他觉得《红楼梦》悲剧中最后一种最感人。在《红楼梦》的故事情节中,更大的悲剧体现宝黛之间的爱情,由于人物性格以及命运的不同,黛玉与宝玉最终都走向了悲剧的结局,他们在痛苦的挣扎过后,终于找到了解脱各自痛苦的方式。王国维正是看到了别人忽视的悲剧性,以悲剧的角度对《红楼梦》的评价做了新的诠释。由此可见,王国维的《红楼梦评价》对中国的传统悲剧模式来讲是一种新的突破,对中国悲剧美学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王国维认为,悲剧能够将真善美相结合,在没有建立完善的美学历史的前提之下,使用美学理论对悲剧进行审查,在深层次上对人类进行研究。通过对悲剧的了解,使民族避免浅薄而带来的危害,虽然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的悲剧美学具有一定程度上的消极意识,但是转变以往中国悲剧的开展模式,对中国悲剧的发展有深远的意义和影响,为悲剧美学提供了新方法和新思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通常使用艺术审美的方式对痛苦进行逃离和忘却,王国维反对以文载道的思想,重视在文艺中存在着的独立价值,具有强烈的反对封建传统的意识。在《红楼梦》中,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悲剧,甚至于整个大家族的兴衰,都是由于人和人之间的矛盾产生的,是因为人内在的问题,在通过痛苦的经历之后得到解脱,将中国的传统思想和西方的悲剧思想相融合。在使用悲剧理论的过程中,王国维从小说无功利的、人性的和艺术的角度出发,避免了外部环境对现实生活的干扰,将人作为本体进行结构和剖析,对人性进行道德评价,通过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对悲剧的固有性和深刻性进行揭示,让读者有振聋发聩的感受。王国维的美学和哲学观点,正是对人生的关怀,对人生意义和人的问题的阐释。

转贴于论文联盟

王国维的悲剧意识突破了传统的乐观主义精神,在他的精神世界内一切始于悲者,他认为,传统的喜剧美学没有真正正视现实的弱点。因此,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中揭示了中国传统的文化崇尚,由于中国人不喜欢悲痛,所以,中国悲剧必须要通过喜剧的结局呈现出来,而中国的作家正是抓住了人们的这一心理特征,所以,小说往往是呈现完美的结局。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中深刻批判了传统文学的某种狭隘、庸俗的观念,为了真正地体现人性的真、善、美,王国维觉得有必要宣扬悲剧的存在价值,王国维从人性的角度描绘了人生本质的痛,同时深入探讨了悲剧中善的伦理价值。所以,在王国维眼中,悲剧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它不仅可以净化人的灵魂,同时也呈现了人生的价值取向。因此,在王国维的思维意识中,悲剧是人性真、善、美三者的有效结合,并在关于美学的探讨上有着重要价值。

三 《红楼梦评论》的学术价值

1 表现在悲观主义与美学思想上

在《红楼梦评论》中,王国维接受了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与美学思想,他对人生的内涵做了新的诠释:“生活之本质何?欲而已。”王国维认为,人们由于无法满足欲望,必然会产生对生活的痛苦,这些虽都是暂时的,但是欲望一旦满足后,将会产生对生的厌倦。所以,生活、痛苦、欲望三者无法超越,最终构成了悲剧。在王国维的眼中,文学不仅在于表面上这种生活、痛苦、欲望的结合,同时也蕴含着要从悲剧的生活中解脱出来,他认为“吾人之知识与实践之二面,无往而不与生活之欲相关系,即与痛苦相关系……然则,非美术何足以当之乎?”在王国维的思想意识中,对于人物的描写都离不开痛苦与解脱的纠结,因此,要想与欲望作斗争,就要学会从痛苦中解脱出来。由此可见,《红楼梦评论论文联盟》的学术价值也体现在悲观主义与美学思想的探讨上。由此可见,王国维是站在美学的角度上,用西方的美学理论来审视《红楼梦》中的人物,并且深刻揭示了个体生命所呈现的悲剧命运,这种新的观念对作品本身而言也是一种突破与创新,不仅扭转了传统的悲剧模式,同时也对中国悲剧的探究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2 突出地表现在文学艺术的独立与自由上

在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中,他的悲剧思想打破了传统的乐观意识,这不仅唤醒了民众的悲剧意识,同时也促使人们在生活的痛苦中解脱出来。在德国美学思想的影响下,王国维的悲剧说、游戏说都冲击了我国传统的文学观,并且与原有的文学观有着明显的区别。王国维认为,《红楼梦》中描写了人在痛苦中的解脱,如文中的贾宝玉身上所折射出的就是在封建社会中痛苦挣扎的影子,最终摆脱了对世俗的束缚。同时,王国维还认为《桃花扇》与《红楼梦》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二者都表现了世人厌世,想要寻求精神上的解脱,但他认为,《红楼梦》中的解脱才是真正的解脱,而《桃花扇》中的解脱非真正的解脱,由此可见,王国维将《桃花扇》与《红楼梦》进行对比,实质上就是将文学与人生、国民、历史、政治等问题的结合,并且在生活中反映出文学艺术的独立与自由。在《红楼梦》中的个体生命中,贾宝玉与林黛玉是代表独立与自由的典型形象,处于封建社会的特殊环境中,为了追求生命的价值,他们毅然选择了对个体自由的向往,但是,最后在命运的压迫下,他们只好放弃了最初的追求,选择了解脱的道路。由此可见,《红楼梦评论》的学术价值也体现在文学艺术的独立与自由上。

3 突出地表现在文学观与美学观的转变上

《红楼梦评论》突出了王国维新的文学观与美学观,他认为,“文学美术亦不过成人之精神的游戏”,文学则是“可爱玩而不可利用者”,这种新的文学观与价值观强调了文学非功利性的一面,并且赋予着新的审美特征,这在无形中也突出了“消遣”与“游戏”的独特性。王国维的这种文学观集中体现在富有开创性的评论中,他站在美学的高度上揭示《红楼梦评论》的重要价值,从历史的角度看,他用西方的现代思想批判了传统的文化思想。同时,《红楼梦评论》也是一种新的文学批评,它从人生的角度出发,突破了传统的文论诗学,这在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价值。由此可见,《红楼梦评论》的学术价值主要体现在文学观与美学观的转变上。

红楼梦结局范文5

《红楼梦》翻译成英文后有2500页,400多个人物也让读者一头雾水。陈宝琳决心将其简化改写。

中国人熟悉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悲剧,但林黛玉与贾宝玉的爱情故事却不为西方所知。原因可能是这部中国古典著作翻译成英文后有2500页,书中涉及到400多个人物,让普通的西方读者望而却步。不过很快,英语世界的读者就要看到一部另类的《红楼梦》了。同名小说7月在美国出版,作者陈宝琳(Pauline Chen)说她并不想忠实于原著。她改写的《红楼梦》主要聚焦于大家族内部财产转移,权力斗争,还有阴谋、背叛和爱情。

陈宝琳早年是一位律师,但是一直热爱文学。在普林斯顿获得博士学位之后,1996年她搬到俄亥俄州,在奥柏林学院教授中文和电影。她的授课内容就包括讲解《红楼梦》这部中国古典名著,正是在这段时间里,陈宝琳产生了改写小说《红楼梦》的念头。

众所周知,曹雪芹的原著并没完成,流传最广的版本后四十回由高鹗续写。陈宝琳一直想写出自己的结局。2000年儿子出生后,陈宝琳辞掉工作,每天早晨家人还没醒来的时候就开始写作,她出版的第一部作品是一本儿童书籍,写了一个生活在俄亥俄州的台湾、美国跨文化婚姻家庭的生活。《红楼梦》是陈宝琳第一本写给成人的小说。

在陈宝琳的《红楼梦》中,她简化了情节,着眼于三个年轻女人的内心生活。贾府里运筹帷幄的儿媳妇王熙凤;顺从,理性的薛宝钗,其实她从来没有在意过财产;代表着自由精神的林黛玉,在成为孤儿之后,这位很久没有联系的表亲卷入了一场家族内部的权力和政治斗争之中。

林黛玉在这场宫廷剧中扮演了灰姑娘的角色。她感情真挚,作为冷眼旁观的局外人。无法融入北京上流社会的生活方式。她对爱情忠贞不渝,勇敢无畏,这让她与她的亲戚们格格不入。不过黛玉与贾府光彩夺目的表兄,未来的家族继承人宝玉相爱了,但是贾家为宝玉指婚宝钗,宝钗为了职责隐藏了自己真正的愿望。同时年轻的王熙凤为了挽救贾家的财政危机而奋斗,而她的丈夫因为她不能生育而遗弃了她。

美国媒体评论说这是中国版《唐顿庄园》。联系三个女人命运的是一块玉,这块神秘的玉石在宝玉诞生时含在他的嘴里。这块石头好像能够预言宝玉和他整个家族那奇异的不平凡的命运。

本书告诉英语读者,欲望、野心和传统如何让一个名门望族出现,又如何让它毁灭。这是英语文学的传统主题之一。

陈宝琳说她发现《飘》和曹雪芹的《红楼梦》之间有惊人的相似性,不同的地方在于《红楼梦》中没有白瑞德似的人物来让三角恋爱更加复杂。但是两部小说都涉及到上流家族的衰落,两个女主角之间同样非常紧张。在《飘》里,斯嘉丽非常嫉妒韩媚兰,因为她们共同爱着一个男人艾希利,后来,韩媚兰死后,斯嘉丽忽然意识到她与韩媚兰之间的联系比跟艾希利还要强烈。

陈宝琳说,斯嘉丽和韩媚兰之间的关系让她想到了黛玉和宝钗,她们之间有着奇怪的友谊,尽管两人爱着同一个男人。她们之间的关系,启发陈写出了自己版本的《红楼梦》结局,这个结局没有高鹗的结局那么悲惨。而小说的谜底要到最后一页才会揭开。

红楼梦结局范文6

关键词:《红楼梦》 高鹗 封建君主专制

一、高鹗的生平背景

高鹗生活在约1738年至约1815年,清代文学家。字兰墅,一字云士。因酷爱小说《红楼梦》,别号“红楼外史”。汉军镶黄旗内务府人。祖籍铁岭(今属辽宁)。根据《遂宁张氏族谱》中的记载:他父是读书人(见《砚香词・一枝春》),有田产,住在京郊(见《行酒》和《题竹雪撷芳诗卷》诗)。他少年喜冶游,常同“少时酒伴”,“趁蝶随蜂,浪赢两袖香留。”(见《砚香词・声声慢》)。三十岁左右曾远离北京,到京西北长城附近某地教家塾,也可能做过幕宾。这就是嘉庆六年张问陶在《赠高兰墅鹗同年》诗里所谓的“侠气君能空紫塞”。在考场上折腾了很久后,他终在乾隆五十三年中举,六十年成进士。历任内阁中书、汉军中书、内阁典籍、内阁侍读、江南道监察御史、掌江南道监察御史、署给事中,刑科给事中。他的同僚们对其评价:“兰墅天才明敏,遇事如锥脱颖,无所不办”(徐润第《郭艮斋遗涂继畲书》)。而后人从同为顺天乡试同年举人的张问陶《赠高兰墅鹗同年》诗注“传奇《红楼梦》八十回后,俱兰墅所补”中,考证出高鹗是《红楼梦》后40回之作者。

二、世人知高鹗独不知

《红楼梦》作为皆封建社会末期四大名著之最,而其中高鹗续书的《红楼梦》通过木活字印刷后使其更为广泛传播。作为现今最通行的本子,如此,这种续书还是与同时代的其他各种《红楼梦》续书胜过一筹。。高鹗一生为功名而奔碌,在清高宗乾隆五十三年一举登科是高鹗人生转折点,而作为世代读书人的子弟,高鹗也深受儒家文化所染,在文字狱极盛的时期高鹗能将《红楼梦》续写完整,是对其利于流传有不可磨灭的功劳。

但是作为优秀的红学爱好者来说,高鹗难道不知道曹雪芹《红楼梦》的结局吗?他又为何要改写《红楼梦》的结局呢?在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饮仙醪曲演红楼梦”中警幻将新制‘红楼梦’ 十二支取与贾宝玉演上,其中改变原著最大的是《飞鸟各投林》中“好一似食净各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作者原意。但续书存在严重缺陷,根本之点是背离了曹雪芹原著的精神,结尾写贾宝玉科考中举,贾府衰败后居然又“沐皇恩”、“延世泽”、“兰桂齐芳”、“家道复初”等等,显然有背原作主旨,也未能摆脱“大团圆”的中国式剧情。而且该书还过多渲染了神鬼显灵、因果报应之类的迷信色彩。然而作为有名的“红楼外史”难道高鹗不知道曹雪芹原著的主旨吗?显然不是的。

(一)从当时社会政治来看,乾隆五十六年,高鹗、程伟元将《红楼梦》前80回和后40回合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并以木活字排印出来,结束了《红楼梦》的传抄时代,使其得以广泛流传。而此时的中国,正处于中国封建君主专制的至高点时期,封建社会的鼎盛不至是中国大多数士人能清楚的认识到封建社会已走到末期。且在文字狱极为严酷的时代,高鹗又为何能够大胆的以木活字排印出书,这都与其改写《红楼梦》的大结局有关系。最后贾府竟然“沐皇恩”、“延世泽”、“兰桂齐芳”、“家道复初”等等,明显站在统治阶级封建士大夫的地位向百姓普及皇家的恩泽,此意得到皇帝的默许,也才能使其免于“文字狱”,并得到官运亨通。

(二)从高鹗的创作风格来看,以乾隆五十三年他在顺天中举为分界限。前期多写词,词风近于五代的花间派,多香艳轻丽之作;后期逐渐转化为封建士大夫,因为勤职,而一再得到上司“操守谨,政事勤,才具长,年力壮”的考语;其晚年作品,就很难见到浮艳之词。这中可以看出其世界观还是是属于儒家思想体系的,艺术观汲取儒家注重修辞立诚,表情达意的积极一面。这说明高鹗创作的艺术成就是有时代的、阶级的局限性,高鹗后期成为封建士大夫,已然成为封建统治者的代言人,在阶级社会中宣传有利于统治阶级的思想。

(三)从高鹗诗词流传不全来看:首先,麟庆在《鸿雪因缘图记》里记载嘉庆十七年四月沈春皋邀高鹗等人赋的芍药诗,未见;他的挚友薛玉堂、徐润第、妻弟张问陶都有赠他的诗,但却未见一首他酬和的诗;其次,词只有乾隆五十三年以前的,自那以后,却未见一首;诗只有五律、七律、七绝,而无一首五绝,恐怕都有散佚;最后,高鹗的门人华龄说高鹗《月小山房遗稿》“手抄遗诗一帙”,增龄说他的文笔不过是“吉光片雨”,可见丢失甚多。但是为何前期的诗词为何能保留,而后期的诗词却反而遗留不下来。若不怀疑史料的考证,则后期说明高鹗在文字狱严重时代的创作因抒其心性、消其郁结而不能见诸于世。而《红楼梦》一编则说明高鹗有意于倾向封建统治阶级的立场而编,使得完整的《红楼梦》因符合统治阶级而能流于后世而功不可没。

(四)高鹗写诗以盛唐为宗,旁及其他,从他成功地化用杜甫的许多诗句看,知他学习杜甫特别用力。可惜他出身名族,念念不忘于制艺;后来做二等京官,所接触多封建社会中上层人物,长期局囿于京城,没有象杜甫那样,湖海飘零,目睹时艰,这就决定了他的诗所反映的社会生活不可能很广阔。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红楼梦》若是高鹗所创并没有所谓的封建社会即将破朽的思想寓于其中,或最多仅是朝代更迭叹息。所以高鹗始终都是站在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而著书,并不会去想改变他的保守思想,更不会续书《红楼梦》原著的主旨。

(五)高鹗基本上是受儒家思想影响,不怀疑现存秩序的人,并非真的在落榜后“净心皈古佛”的。所以他在科举上是失败了再干,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他有少量诗词,如《看放榜归感书》、《庚戌三月寓斋枕上闻风雨声》、《荷叶杯》、《小游仙》等就真实地刻绘了他从屡困场屋到终于金榜题名的真实图景。其中《小游仙》二首写他一旦成进士被皇帝接见时,好似范进中举的过度激动而疯癫。仅录第二首:大罗天上会群公,偷饮流霞气似虹。不道玉阶真个滑,致教臣朔笑儿童。

也由于他深悉落榜的难堪辛酸,到他嘉庆六年做乡试同考官时,他从给封建统治阶级遴选真才着想,评卷非常认真。在《灯下阅卷作呈那绎堂诸同年》诗里,自道他兢兢业业,不顾劳乏,“品花深恐太匆匆,摘艳寻香午夜中”的情境。这些都说明高鹗本人是有心出仕的,而作为中国文人不仅自己想建功立业,而且还将自己的希望寄予学生,而这样的未来始终都是靠封建统治阶级实现的,而高鹗续书《红楼梦》是绝不会去反对自己的阶级的。

三、高鹗续书《红楼梦》之功过

中国文化始于鬼神,上古社会智慧蒙昧,迷信发达,宗教巫术之风大兴。至商人信仰上帝与鬼神,国有大小事必先卜问鬼神,信巫,鬼盛,淫祀,故巫与史生。巫者,以舞降神者;史者,记事者。及周,周人敬天保民,以理性为本,人格化的上帝为理性化的天子代基,商人的宗教迷信之风仅存楚地。但商卜祝问天之形式却保存,有史官从事之,以舞降神而不得存。文化进入二十世纪之后,马克思唯物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范围才逐步扩大,并最终成为中国共产党创立的思想理论基础。仅现有史料文字记载,最保守的说法,从《诗经》中的一些诗篇出现的时候起,即公元前11世纪,中国文学史这条长河已经延绵了3000多年了,这其中封建迷信社会时的文学更是为我国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若是没有封建社会,一个民族将不是一个完整的民族,而作为后人为之骄傲的优秀历史文化遗产也就为此不会存在。而《红楼梦》作为封建社会末期的优秀名著之一,其中无论是封建阶级思想,还是宗教迷信思想,也是构成本书的优秀读点之处。若是主观的用马克思唯物主义去分析该作品,恐怕有些以偏概全。高鹗续写《红楼梦》后四十回,将曹本《红楼梦》补写完整,不论能否与曹雪芹同日而语,但是使其利于广泛流传,在当时后世相较于其他任何版本都是不可超越的。

参考文献:

[1]《红楼梦》冯聿飞校注 花山文艺出版社2011年版

[2]《中国文学史・第四卷》袁行霈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第2版

[3]《中国文学古籍选介》魏凯、阴通三、石林 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12月第1版

红楼梦结局范文7

《红楼梦》这本书是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曹雪芹和高鹗呕心沥血,把一个个性格鲜明的人物跃然在纸上。《红楼梦》造就了众多不朽的艺术典型。小说中有名姓的人物就多达480余人。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名著红楼梦读后感650字左右,欢迎阅读!

名著红楼梦读后感650字左右1“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首《葬花吟》让多少人心悲意恸。一曲《红楼梦》,唱出了一个时代的悲喜兴衰。当大雪落的白茫茫一片真干净时,以往的繁华富贵仅有留在薄薄的书页中了。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这是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国运昌隆,皇恩永续,似乎一切都欣欣向荣,万象争辉。少有人看到,整个社会从最底层至最上流,皆是一番淤泥拥阻,浑浊不堪的景象。底层百姓失田弃地,难以维持生计。不愿受辱遭害的,毅然别过人间。硬挣着命活下来的,不是被官府算计,就是被大家族盘剥,最终也免不了悲惨的命运。大家族间更是利益纠葛,为了钱势互相倾轧,争权夺势,与官府沆瀣一气,弄得民不聊生。就是家族内部也是无休止的勾心斗角,最终还是难逃家破人亡的结局。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花知是谁?林黛玉喟叹的不止是她一个人的悲哀,也许不久后的他年,不光是这倾城倾国的林妹妹,就是这天下无二的大观园内的一草一木也怕是不知何处去了吧。世间的欢乐终归于幻灭,回想起来,也可是是做了一场梦而已。纵使清纯洁净如妙玉之类,也终究落得个狼狈退场。在那个污浊不堪的时代,有谁能够出淤泥而不染呢?个人的悲剧如流沙攒聚,渐渐汇成无限的沙漠了。他年葬侬知是谁?不知。慢慢风尘把它们都埋葬干净了。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这是最凄凉的一句联,也是林黛玉对自我结局的最为精准的预测。《红楼梦》是一出悲剧,剧中的每个人都被牢牢困在命运的蛛网上。有的人在奋力挣扎,筋疲力竭。有的人早已放弃抵抗,迷迷糊糊地等待毁灭的到来。他们的悲剧并非巧合与偶然,而是与整个社会的沉沦密不可分的。预言从一开始宝玉梦游太虚时就得见端倪。不然,高鹗何以续作后四十回?何不读出大团圆的皆大欢喜的结局?宝黛二人是天上仙灵转世,死后自会幻化作仙灵重归天界,可那些血肉之躯呢?还是一朝春尽,终归尘土。

由此看来,一部《红楼梦》的内涵太丰富,叫人无法全部参透。一首《葬花吟》又怎能概括得尽?真真是红楼一世界。

名著红楼梦读后感650字左右2黛玉葬花可谓是《红楼梦》的一大经典,只葬花这一件小事就将她的的形象展现的淋漓尽致。

黛玉的一生是个悲剧,而他与宝玉两小无猜的情感也注定是一个悲剧,有许多人不喜黛玉多疑的性格,可竟不知她有她的苦衷。黛玉小小年纪,父母先后离开人世,过着寄人篱下的孤单生活,这就使本就多愁善感的黛玉,变得更加敏感多疑,从而铸就了她孤傲清高的性格。也正因他的个性并非贾母所喜欢的,注定黛玉无人可以依赖,于是她怀着一颗纯真的心和对世俗的怨愤离开了人世间,实现了她“至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的誓言。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这是红楼梦中对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判词。薛宝钗作为一个封建社会女子的典范,深受贾府上下人等的喜爱。正如脂砚斋评价说:“在任职务不清不输,不远不近,可恶之人未见冷淡之态,形诸声色;可喜之人亦未见醴密之情,形诸声色。”

正是这样一个端庄得体,落落大方的特点,使贾母王夫人对他青睐有加,而薛宝钗“事不关己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的态度,完全是遵循封建主义的明哲保身的哲学。宝钗头脑里浸透着封建主义思想,她是一个忠实信奉封建道德和封建理教的淑女,但即使这样,她也是一个悲剧角色。嫁给宝玉后,明知宝玉心心念念想着他的林妹妹,却还要苦心经营这段夫妻关系,年纪轻轻就要接受宝玉出家,自己支撑家业的惨痛事实。不得不说,这样一个贤妻良母的形象,当真叫人可悲可叹!

大观园,是一个梦,一个极尽人间财富堆切堆砌出来的美梦,是神仙在人世的宅邸,是文人墨客心之所向。这里生活的女孩儿,哪个不是集天地之灵气,吸日月之精华的存在,她们结识社,赏菊花,猜灯谜,评戏文,吟诗作对……真真如神仙般的日子。然而愈美好愈不真实,愈不真实,愈易一朝毁之。

终于,桃源逝去,美梦破碎。“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红楼终究让人们怀念与向往,可是这边桃花落地时,终究只是一捧镜花水月。到头来这只是一场梦……

名著红楼梦读后感650字左右3《红楼梦》是一部中国末年封建社会形态的百科大全书。小说以讲评领导社会形态中的四大亲族为核心图画,真实、具有活力地描画了十八百年上半叶中国末年封建社会形态的所有生存,是这段历史生存的一面镜子和缩略影像,是中国古老封建社会形态已经无可重新挽回地走向解体的真实写照。把一个个的人物写的活龙活现,有以神话故事中的女娲氏为开头引出着一故事——石块记。有以甄居士为线索着手即终了了整个儿的故事。

在很远的大洋对岸又一个国家——英国。她诞生了一位伟大的、出色的、有天授的,剧作家他就是莎士比亚。他用他一生的经历发扬了本国的独有的一种艺术方式——诗剧。那时一私人的共同体,他那时期不灭的魂灵,以各种方式表达着自个儿、充实着自个儿。正如莎士比亚与诗剧的微妙关系同样,曹雪芹及其《红楼梦》,就是我们中华人的共同体永不磨灭魂灵的一小批。

与其说他是异步伟大的著作,还不如说它是中国通史。与其说那是写权贵的生存,还不如说是当初当前局势的真实写照。从一点儿点的细节来讲,那种语言的吸引力表现出来出来,用形象具有活力的语言刻画了千千万万的人物形象。从人物的一举措不动、一颦一笑、一张一弛。一丝一一无不张显出人物的独特的地方,可谓那种语言的叙述找不出一斯漏洞。而从其中又能够看出一私人的共同体进展的问题,具体的症结,具体的人民的生计国计,无不与此有关联。这不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又是一部柬书。

面前说都都是前八十回,然后四十回我觉得正好相反。从其中有很多的漏洞,例如贾稀玉在前八十回的一回中已经暗中示意到其是一杯具人物,而到高鄂的笔下它又成了一个乐于学习又加入考试而考取举人,从一个顽童到一个好学之人,这半中腰几乎没有啥子相连,是很令人不可思议的。

并且在最终又丢下已经怀胎的宝钗出家为僧。并且据闻高鄂是由于一个前一任官吏的赞助,取续写红楼的,我觉得一个最初的心愿就不那末纯洁的人,况且也没有道理解到曹雪芹的写的《红楼梦》。是没有办法写好的。再说假想曹雪芹同样的来塑造人物是十分难的,不是容易到达的。我看见还不如留下这四十回不写,给人以遐想的空间,仍然听美妙的。

名著红楼梦读后感650字左右4读罢红楼,心中酸酸的。不知是为了啥子。是为了荣宁二府的家破人亡?红粉美女的女人的香消玉殒?仍然入垄分子的欺世盗名?好似每种都有一点儿。但老是感到那不是所有。从一个男子的角度剖析,我豁然豁朗,这是忌妒。我在隐约当中对稀玉萌生了醋劲。说来也真是羞愧,但是有几个男的看见一个纨绔子弟的四周围没来由的搅扰招数承担不了数的美貌女子而不心酸呢?

说到这,红楼梦里的感情故事还真是数承担不了数。首先力推的,就是宝黛的红粉痴狂。在红楼梦里要数这两私人的感情最纯洁了。从两小无猜,青色的梅子出马,到长大后的坠入感情的河流。曹公简直就是向水流方向推舟,让读者觉得,世界上又一份千古流芳的感情故事诞生了。它的显露出来是那末的天然,几乎没有人置疑过,它的显露出来是那末纯洁,一点灰尘不染。

但是生不逢时的感情就是苦痛的代表名称的词。黛玉性情里独有的叛逆和怪癖,以及对世俗的掉以轻心,令她各个地方显得特立孤行,卓尔不群。花前痴读西厢,一无避忌;不喜巧言令色,言随意至;推崇真情真意,淡泊名位利益……种种这般,都要得她象一朵幽然独放的芙蕖,始末执着着自个儿的那份清纯,质本洁来还洁去,一如碧玉般盈澈。

用一个平常的人的目光看她,最欣赏的仍然黛玉的诗情画意,灵巧秀丽聪明而狡猾。黛玉每次与姐儿们饮酒赏花吟诗做对头,老是才气逼人,艺压各种美丽芳草。不管是少年听雨歌楼上的诗情,清寒到达极点我欲仙的画意;仍然草木黄落雁南归的寂寞冷落,花空气温度柔能解语的幽情;无不表现出来出她娟雅脱俗的写诗作家气质。最长叹的是黛玉的多愁多病,红颜命苦。黛玉的长期的境遇,注定了她的伶俜无依,而她的性情,又注定了她

的寥落忧戚。纵使大观园里人来人往好不闹热,但是这处没有她能够有赖的亲人,没有她能够诉说的密友,只有风流多情的稀玉让她芳心暗许,却又老是患得患失。于是她怎奈着“天止境,何处有香丘”,悲哀着“3??香巢已垒成,梁间家燕套无情”,因感触而悲伤着“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终捞得“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进入梦境来”的寂寞冷落最终结局。

与其说林黛玉在贾府的地位和自身的软弱无能是杯具的原因,不如把职责轨道万恶的封建社会形态以元春为首的封建集团无情的扼杀了稀玉和黛玉之间的感情。

名著红楼梦读后感650字左右5《红楼梦》是以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为线,以“木石前盟”为因,“绛珠还泪”为由,展开叙述。以四大家族由盛转衰的历程体现当时社会的腐败等等。具玄幻色彩,集饮食文化、建筑美学等等于一书,极具鉴赏价值,可谓是历史巨作。

其中很多角色都是耳熟能详了罢。且说林黛玉乃居“金陵十二钗”正册之首之一,本是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一棵绛珠仙草,为报神瑛侍者的滴水之恩,故决定倾泪以还之。也就有了“神瑛灌溉”、“绛珠还泪”之说以及后来的红尘之事。

“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极为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一位比西施还美的“病里佳人”模样。林黛玉自小体弱多病,喜哭,其中也寓意着故事的结局终是个悲剧。

她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也是一位多愁善感的美人,与李清照有几分神似,却又略胜几分。在写菊花诗中,她所作的《咏菊》以“题目新、诗也新,立意新”而一举夺魁,她的诗极具有她自身的`个性。“满纸素怨”“难解愁心”便是她自身性情和命运的寄托。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俯身葬花,泣吟一曲《葬花吟》,此诗以血泪凝成,字字发于林黛玉的内心,是怜花,也是她对自己身世遭遇的感叹;是写花,也是在写自己,情抒发得尽致淋漓,全诗如泣如诉。

她是一位情感清晰的女子,毫不遮掩,爱就是爱,恨就是恨,喜怒全表现在脸上。皆觉得她尖酸刻薄,清高孤傲,全府上下唯贾宝玉一人知她。

贾府上下除贾宝玉外都觉得她不若薛宝钗端庄大方,善解人意,讨得人欢喜。可谁又知薛宝钗喜怒皆藏于心,不表于色,更令人难猜真实呢?

贾宝玉是林黛玉的知己,亦是她的心慕之人。他看上去似乎是一个叛逆的形象,但实则是一个敢于反抗当时社会,反对科举,不喜约束的一个形象。他可以说是曹雪芹理想的化身。

红楼梦结局范文8

从小便爱看红楼,喜欢冰清玉洁的黛玉,喜欢率直的湘云,喜欢泼辣的王熙凤,喜欢懂事的袭人,喜欢——里面的所有人物。近来听说要重拍《红楼梦》,看见报纸上热闹的宣传,不禁也来了兴致,回家从书橱里翻出了〈〈红楼梦〉〉。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红楼梦第二章读后感,请您阅读。

红楼梦第二章读后感1遍读红楼,我一直认为那如水的黛玉本不该入京都,进贾府,冰清如她,高傲如她,那金丝笼般的大观园本不适她脾性,性情不顺,又何来欢乐之言?

她不是湘云,幸生来英豪阔大宽宏量,他只是个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的娇弱女子。所谓如鱼饮水,冷暖自知。聪敏如她,又怎能不知众人对她的宠护尊崇大都是看了贾母颜面,又怎能不知自己吃穿用度虽与贾府众位小姐并无差处,甚至高出甚多,但自己终究是客,寄人篱下,又怎能不知贾府终不是林宅,大方之家繁文缛节多之又多,稍有出入,便落人以口舌,授人以柄实。贾府中的人情冷暖凉了黛玉的心,淡了她的性,如一块美玉独卧冰雪,岂能不一触即碎?

黛玉的悲哀在于她是一个有文化、有诗情、有个性,有追求却生活在封建专制统治下的一位贵族小姐,封建统治对女子的束缚本就令人咂舌,男尊女卑、三从四德、三纲五常……太多的太多禁锢了那个时代女子的发展,而贵族更是如此,他们居于社会上层,有着较高的地位,对礼仪规矩也有着更多的要求与讲究,站立坐卧,一颦一笑皆有其规,她不似宝钗,珠圆玉润,人情练达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她亦不会如宝钗般因顾忌着女子无才便是德而雪藏自己的才华,反之,她还要将她那堪比潘江,恣肆的才情展现得淋漓尽致,《葬花吟》,《桃花行》……佳作名篇比比皆是。

她亦非妙玉,天生孤僻,她所以遗世独立,只因她有文化,她看到了一些寻常人所看不到的,领会了一些寻常人所不能领会到的社会黑暗,然黛玉生性如兰,高洁傲岸,她最最不屑的便是苟同于世俗,因而她寄情于景“愿奴肋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因而她坚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她也不是惜春,看破红尘,独卧青灯古佛旁,朝夕相处间,不知不觉时便渐而芳心暗许于那个对于她呵护宠爱有加的表兄宝玉,郎情妾意虽未明见于纸面,二人却也心知肚明,皆是纵有三千弱水只取一瓢饮之。

黛玉更不是迎春,隐忍退让,生性懦弱,他与宝玉,一个阆苑仙葩,一个美玉无瑕,本是天作之合,只是到底天意弄人,心事终虚化,众人图着金玉良缘之说棒打鸳鸯,然情比石坚的黛玉却不会委曲求全,于宝玉大婚之日焚稿断痴情,泪尽人亡,含恨而终。一代佳人香消玉损,渐而被众人所淡忘,渐至遗忘,惟有馆外那片湘妃竹林伴风日夜吟哦,妄自嗟叹。可谓是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

性格所致,或许黛玉的结局并非偶然而是必然,但我依旧认为黛玉她不该入京都,进贾府。她该是属于那如水的江南的。她该是衣炔飘飘于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她该是于西湖水畔乘姑苏夜凉,看陌上春柳,赏溪间飞花,对江枫渔火,听燕语呢喃;该是于画船听雨看春来江水绿如蓝;她所居的,该是那三分入画七分羽化的江南美景;她所饮的,该是那一半凝魄一半散氲的江淮流水,伴她终老的,该是那白衣若雪风流倜傥共守一生一世一双人的江南才子……

春恨秋悲皆自惹,花容月貌为谁研。

红楼梦第二章读后感2《红楼梦》,大家应该都非常熟悉这本书吧,是曹雪芹所著的,四大名著之一。

在图书馆一次偶然的邂逅,我翻开了这本书,认识了她——林黛玉,她最后可以说是患忧郁症死的,但他(她)给我留下了很深(深刻)的映像。她那张眉清目秀的面孔,天真的想法,还有和贾宝玉的那段悲惨(令人感伤)的爱情故事......

上个星期,回头望了望图书角,又发现了《红楼梦》这本书,又(一时)心血来潮,借接回家看看,回顾回顾这本中国的经典名著。

我觉得,当时的社会很奢侈,贾府的贾母很有权势,说话很有分量,贾府上下全都听她的。但她特别疼爱贾宝玉,把他当作心肝宝贝。也许因为是贾府上上下下都是姑娘,只有贾政(贾府的老爷)和贾宝玉两个男人吧。贾宝玉有一个表妹叫林黛玉,她很爱哭,但很有才华,很漂亮,也就是那个令我映像最深的人物。

做诗、画画样样精通。她和贾宝玉很谈得来,经常一起玩耍,但别人都说宝钗比林黛玉好,唉......不过,林黛玉不是很坚强,还有些疑心病。现代的孩子要坚强些,不要那么多愁善感。我觉得,林黛玉在我心里是《红楼梦》里最喜欢的人物,也是最让我感动的人物。最后他们贾府也是死的死,嫁的嫁......

最后,还是以悲剧(悲惨的结局)结束了这段故事,贾宝玉和林黛玉那绝后的爱情故事真是让人深思。

想想红楼梦,真的想别人说的那样“红楼梦中梦难醒”,但林黛玉的知书达理还是我们女孩子要学习的哟。金乐怡.周雅琪.陈晨芸,都写得不错。

红楼梦第二章读后感3《红楼梦》是一部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小说以讲述上层社会中的四大家族为中心图画,真实、生动地描写了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全部生活,是这段历史生活的一面镜子和缩影,是中国古老封建社会已经无可挽回地走向崩溃的真实写照。把一个个的人物写的活灵活现,有以神话故事中的女娲为开头引出着一故事——石头记。有以甄隐士为线索开始即结束了整个的故事。

我总认为红楼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体现了一种败落的趋势,不管是家族的,爱情的,仕途的,都是走向没落,这在喜聚不喜散,爱好大团圆结尾的中国古典小说中并不多见。

我不得不感谢续者高鄂,尽管他在很多方面跟不上曹雪芹的思想,但他至少让黛玉死了,管她登仙还是辞世,至少她别了宝玉,很好很好。

不是说我天生残忍喜欢看别人的悲剧,但是,不是有句话说吗?塞翁失马,焉之非福?对于黛玉这样一个脆弱的封建少女来说,死,是她的解脱,是她所有悲剧的终结,是她的幸福。当她在地下安静的沉眠时,看着宝玉仍在凡世寻找出路,不得不说,她还是幸福的。

相比之下,应该说,宝钗是一个深受传统思想文化禁锢的女孩,文中也没有提及她究竟是不是喜欢宝玉,只是明示了贾府最高权威元春站在了宝钗的一边。没人会在意宝钗的意见,她和宝玉一样。只是封建贵族制的牺牲品。

宝玉犯错挨了打,宝钗义正言辞,劝道“你是要改过了罢。”于是她被学者定位封建统治的卫道士。等我们看到了红楼的结局:黛玉的惨剧,宝玉的悲剧,宝钗的闹剧。

品读之后,就会发现能够受伤也是一种福气,即使是像黛玉那样失恋了,一夜之间老了十岁也不介意,假如能大哭一场就好了。有多少人能像她一样抱着自己的抱负与才华和对宝玉的爱和恨走呢?

我的意思是:假如有一种人生归宿可以选择,那么,死于伤心,比活在心如枯槁不发芽的灰暗生活里,更合我意。

林黛玉那种“碧云天,黄花地”的哀愁,并不是空泛无由的,好的感情总是最接近人类美的本质。女子对此的追求要更偏执些,注定也要受更多的苦。

宝黛二人的故事告诉了我们:感情是一种如此稀缺的资源,除了珍惜,我们别无它法。

红楼梦第二章读后感4“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曲红楼蕴含人间悲欢情愁,是多少人留下了惋惜之泪。

曾经,我一直认为那富丽堂皇的大观园是温柔的女儿乡,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地方。而现在重读红楼梦的我知道自己错了。在那如此富裕的红灯绿酒生活下,竟掩盖了世界如此肮脏的一面。小说的内容很多,但令我最动容的贾宝玉和林黛玉那爱情悲剧。

或许吧,林黛玉是有些小肚鸡肠,是有些娇柔做作。但我们仍从她的一言一行中感受她的温柔与多才。我也并不否认薛宝钗很完美,她的大方,孝敬是书的亮点。但是,她在完美,也只是封建社会的塑造品,没有自己的思想,如娃娃般只知道一味的服从长辈的命令。相比之下,叛逆的贾宝玉和孤寂冷傲的林黛玉却给我另一番体会。

“花飞花谢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也许有人会说花谢是自然规律,又那样假惺惺的葬花呢?你们不懂,黛玉这是把花比喻自己,感叹自己会不会这些花一样,等到花期一过,也会像花儿一样孤零零的落下,没人问?我只能佩服作者了,黛玉葬花已经暗示了最后她悲惨的结局。

当所有人都沉浸在与亲人团聚时的喜悦中,只有黛玉在哪独自一人伤心。没人会懂她,自从她踏进贾府的那一刻,她必须小心谨慎,注意自己的言行,一不小心说错了什么或做错了什么,就会惹来人的嘲笑。寄人篱下久了,使她变成了在一些人看来小肚鸡肠的样子。

当贾府一片喜气洋洋时,所有人都在为贾宝玉和薛宝钗的婚事做准备的时候。潇湘竹院却是另一番景象,面色苍白的黛玉等着贾宝玉的到来,没想到等待的却是心上人要成亲的消息。哭,恨已经无济于事了,黛玉带着无奈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有些人认为这本书无非只是写了一个三角恋爱的纠葛,但《红楼梦》也折射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以及人们不知反抗的观念。·葫芦僧乱判葫芦案,尤二姐的吞金自杀。都证明了当时社会的黑暗。

从这本书中,我明白了,我们要有反抗精神。如果当时薛宝钗不答应嫁给贾宝玉,那故事的结局就不会这样了。所以我们在现代这个社会,要有反抗精神,不要到以后再后悔!

红楼梦第二章读后感5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题记《红楼梦》,一部书中人物的悲剧。

曹雪芹不仅描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由荣华走向衰败的生活,而且赞美了封建礼教下纯真的爱情。一边是木石前盟,一边又是金玉姻缘。一边是封建社会下必须追求的功名光环,一边是心驰神往的自由之身。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为我们展现了这场无声的较量。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悲剧爱情故事浓缩了这场较量的全部硝烟。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假假真真,让人琢磨不透《红楼梦》中的一切,书中有多达900多个的人物,其中我有一个最喜欢——探春。“才自清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泣,千里东风一望遥。”“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恐哭损残年,告爹娘,休把儿悬念。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牵连。”

在那样一个千顺从,万顺从的时候,只有她敢于去抗争,敢于去维护自己的尊严。

一个敢于同命运、同邪恶斗争的人,才是生活的强者。而她“分骨肉”的无奈或许就是这个时代的悲剧了。在《红楼梦》中的一段情节——黛玉葬花。

红楼梦结局范文9

[关键词]《红楼梦》 艺术成就 分析研究

[中图分类号]I207.4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4-0080-01

鲁迅在《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中说到:“自从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红楼梦》不同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首先表现在它严格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上。《红楼梦》开宗明义申明自己的创作主张,不蹈历来野史的旧辙,不同于“千部一腔,千人一面”的才子佳人小说,而是“按自己的事体情理”,写“半世亲见亲闻”的人物,“期间离合悲欢,兴衰际遇,俱是按迹循踪,不敢稍加穿凿,至失其真”。这便摆脱了旧小说创作的窠臼,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表现出时代的社会风貌和特征。第四十二回借宝钗论画,进一步指出“你若照样儿往纸上一画,是必不能讨好的。还要看纸的地步远近,该多该少,分主分宾,该添的要添,该藏该减的要藏要减,该露的要露”。这一观点说明作者提倡的是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提高了艺术的真实,而不是生活的简单记录。曹雪芹正是以十年的艰辛,对于生活素材的精心选择、加工、提炼和高度概括,才创造出了《红楼梦》这样典型、集中、精美、真实反映生活的作品。它像生活本身一样丰富多彩、深厚、自然、逼真,表现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高度成就。

在人物塑造上,《红楼梦》表现了令人惊叹的艺术成就,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上,描绘了一大批活生生的典型形象,其中不少人物如凤姐、宝玉、黛玉、宝钗、刘姥姥等早已在生活之中流行,成为不朽的艺术典型。其他像晴雯、袭人、湘云以及贾政、贾母等放在书中次要地位来描写的人物,也无一不个性鲜明,生动形象,呼之欲出。尤其是对相类似的人物,作者能同中见异,写出了他们之间细微的乃至本质的差别,如黛玉和妙玉都是孤高成性的人物,但他们又不相同:一种是傲世的孤高,一种是出世的孤高。在黛玉的孤高中,使人感到热;而相反妙玉的孤高让人感到冷。迎春、探春、惜春都是贵族小姐,思想情趣、爱好、性格的差别是那么鲜明。正如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中所说的“都是真的人物”一样,在创造人物方面,作者的表现手法极其丰富多彩。

一、细节描写生动传神

作者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提炼富有特征的细节,加以精雕细刻来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如凤姐第一次出场(第三回),作者着墨水多,仅抓住一个富有特征的细节,未见其人,已闻其声,让人感到一股飞来的泼辣生气;再从黛玉的暗忖中,已反衬出那与泼辣生气俱来的威严。同时,也善于通过大事件、大场面集中描写人物。

二、细节描写入微细致

作者善于以心理描写深刻地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如第三十二回,写黛玉在背地里听到宝玉引她为知己,称赞她不讲“仕途经济”的“混账话”以后的一大段心理描写,把人物心理描写感情的种种变化,细致而又迅速的心理活动淋漓尽致地刻画出来了,丰富了人物的性格。

三、人物性格的多层次描写

作者善于根据人物的不同地位,以不同的手法,对人物进行多层次、多方位描写,从不同的角度镂刻他们的特征。特别是对书中的主要人物,他们往往是复杂、多面又合乎逻辑的统一体。不要说宝钗、袭人,即使像史湘云那样豪爽的少女,道貌岸然的贾政,也不是由单面特征所构成的。

《红楼梦》在景物、环境描写方面成功地继承古典诗词情景交融的特点,如潇湘馆的竹林、垂地的湘帘、满地的苍苔。通过对环境景物的渲染,烘托出人物的性格、气质,产生如诗如画一般的意境。

四、结构布局严谨缜密

红楼梦结局范文10

看红楼,看世间兴衰荣辱;读红楼,读人间欢乐悲伤;品红楼,品人生酸甜苦辣。让我们一起看红楼、读红楼、品红楼,为我们的心,增一分感动;为我们的精神,添一笔财富!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红楼梦的读后感,请您阅读。

红楼梦的读后感1“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曲红楼蕴含人间悲欢情愁,是多少人留下了惋惜之泪。

曾经,我一直认为那富丽堂皇的大观园是温柔的女儿乡,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地方。而现在重读红楼梦的我知道自己错了。在那如此富裕的红灯绿酒生活下,竟掩盖了世界如此肮脏的一面。小说的内容很多,但令我最动容的贾宝玉和林黛玉那爱情悲剧。

或许吧,林黛玉是有些小肚鸡肠,是有些娇柔做作。但我们仍从她的一言一行中感受她的温柔与多才。我也并不否认薛宝钗很完美,她的大方,孝敬是书的亮点。但是,她在完美,也只是封建社会的塑造品,没有自己的思想,如娃娃般只知道一味的服从长辈的命令。相比之下,叛逆的贾宝玉和孤寂冷傲的林黛玉却给我另一番体会。

“花飞花谢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也许有人会说花谢是自然规律,又那样假惺惺的葬花呢?你们不懂,黛玉这是把花比喻自己,感叹自己会不会这些花一样,等到花期一过,也会像花儿一样孤零零的落下,没人问?我只能佩服作者了,黛玉葬花已经暗示了最后她悲惨的结局。

当所有人都沉浸在与亲人团聚时的喜悦中,只有黛玉在哪独自一人伤心。没人会懂她,自从她踏进贾府的那一刻,她必须小心谨慎,注意自己的言行,一不小心说错了什么或做错了什么,就会惹来人的嘲笑。寄人篱下久了,使她变成了在一些人看来小肚鸡肠的样子。

当贾府一片喜气洋洋时,所有人都在为贾宝玉和薛宝钗的婚事做准备的时候。潇湘竹院却是另一番景象,面色苍白的黛玉等着贾宝玉的到来,没想到等待的却是心上人要成亲的消息。哭,恨已经无济于事了,黛玉带着无奈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有些人认为这本书无非只是写了一个三角恋爱的纠葛,但《红楼梦》也折射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以及人们不知反抗的观念。·葫芦僧乱判葫芦案,尤二姐的吞金自杀。都证明了当时社会的黑暗。

从这本书中,我明白了,我们要有反抗精神。如果当时薛宝钗不答应嫁给贾宝玉,那故事的结局就不会这样了。所以我们在现代这个社会,要有反抗精神,不要到以后再后悔!

红楼梦的读后感2《红楼梦》,它是四大名著之一。

它是一部千古不朽的人生大戏,《红楼梦》所呈现的,主要是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故事,这是一个不朽的人生悲剧。

我从去年开始,就一直琢磨着《红楼梦》,虽然几个月就把它给看完了,但我还有许多看不懂的地方,便一句一句地理解。

《红楼梦》主要以宝玉和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描述了贾家荣、宁国府之间,表现在婚姻、建筑、文化、财产等各方面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其中最让我羡慕的则是塑造出的一大批栩栩如生、各阶层的人物形象。比如: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史湘云,就连作者寥寥几笔勾勒的晴雯、紫鹃、雪雁等丫鬟,都成为了我国文学画廊中的著名艺术典型。

《红楼梦》所讲述的,是一个令人称羡的大家庭,原本荣华富贵,后来因家庭成员获罪以致被抄家,逐渐走向没落,终于繁华成空的大悲剧。

因此,将林黛玉和贾宝玉的故事作为主力呈现,也适度传出了《红楼梦》的主要精神。

黛玉和宝玉的悲剧,肇始于封建社会中,婚姻大事向来由父母决定,子女本身并没有资格决定。贾宝玉的父亲命他娶薛宝钗,他就非娶不可,尽管实际上他心里喜欢林黛玉。婚姻大事他无法自主,最终导致了林黛玉、贾宝玉和薛宝钗三个人的悲剧。

当我看完《林黛玉焚稿断痴情 薛宝钗出闺成大礼》和《苦绛珠魂悲伤离恨天病神瑛泪洒相思地》时,听着悲伤的音乐。我实在控制不住自己激动的心情,情不自禁地落下泪来,那不争气的眼泪始终还是把那页给模糊了呢!傻傻的我本以为结局会是贾宝玉和林黛玉幸福地生活在一起,是啊!王子与公主生活只是童话故事而已,然而,这么悲惨的结局我却怎么也想不到。

当黛玉听完傻大姐的话后,就直吐鲜血。不住地流泪。因为她接受不了这个事实,黛玉她恨宝玉,恨他为什么不理解自己。她把宝玉送给她的那绢子往火上一撂,顿时化为灰烬。熬了一天,黛玉已经奄奄一息。突然,她高声叫道:“宝玉、宝玉,你好……”狠心两个字还没来得及说,只见黛玉两眼一翻,一缕芳魂就这样随风而逝。

黛玉死的时候,正是宝玉娶宝钗的同一个时辰。只因潇湘馆离新房很远,听不到潇湘馆这边悲恸的哭声。

这真的是个不朽的悲剧啊!

我为黛玉和宝玉感到悲哀,宝玉最后竟然出家当了和尚,因为他知道林妹妹是为自己而死的。便在灵柩前放声大哭。

一个风光显赫的大家族,就这么没落了!不知看过《红楼梦》的朋友们,是否都和我一样,为他们感到悲哀、痛心?

红楼梦的读后感3“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情。”

记得几年前初读《红楼梦》时对于书中人物除了我们那位多情的玉兄之外印象最深的就是袭人了。

这么说来自己也觉得十分奇怪而此话叫大家听了自不免更加称奇了罢莫不都要问:读罢“红楼”不仔细记忆“十二钗”中的女子反而对一个丫鬟念念不忘怕不是也受了宝玉之染而犯了呆劲罢?然而当时我确实就是这样只是“呆呆”地喜爱袭卿一个。

有些朋友听说我如此总是要怀上一种同我辩驳的态度来对我说:“袭人那么讨厌你还喜欢她有毛病!”甚至有时还会因为这事同我争个面红耳赤总之是要我“放弃”袭人、要我同他们一般地去厌恶袭人。但我却始终“固执己见”从不曾动摇过分毫闹到最后此事在我与友人们之间也就不了了之。

其实说到朋友们嫌恶袭卿的根本原因我却也知道并且理解——那全是由于“高某人”之故事情的根由只是我们那时所读到的还都是百廿回通行本《红楼梦》(其时我也尚还不知“石头”的其他版本)在思想上大大受到了后面伪续四十回中“高兄”劣笔的“感染”。

说句实话当我将百廿回通读过一遭之后也曾多少对我以前的想法产生了质疑觉得是否自己从前“看错”这“丫头”了?但由于我实在是爱喜她在先而且爱得深、喜得切所以念头挣扎了一回也就不再去理会袭卿后来的“大转型”了只还将她当作心中的最爱。之后的几年这等念想一直不改无论旁人如何嗔谤于她。这或许就是我的“恋到痴处尽包容”罢。

直到后来我由于受了“红潮”的影响也开始自行“钻研”(不过也就是自娱自乐罢了)起《红楼梦》这才逐渐对它有了略深一层的了解得知了它竟还有许多异本、晓得了“程高本”的伪劣之处。如此我便更加确定了自家先时对于袭卿的看法与“爱恋”我便更加不再“惧怕”于朋友们的争驳了。

记得最开始喜欢上袭人还只是因为从书中看到她温柔贤惠、知事通理处处都从宝玉一面设想总觉同双儿(金庸先生《鹿鼎记》中人物)有些相似但她又比双儿有过人的地方便是她对于宝玉的一些“不是”总不会像双儿那样过分地去迁就并非事事都大顺其意而行之。

红楼梦的读后感4情系两世,却以泪水告终……

————题记

有些情意,你给予了并没有放在心上,而接受的人,不知将这份情意珍藏了几世。结好比纯洁的绛珠草,为了偿还神瑛侍者前世的雨露之恩,为了木石前盟,愿追随他的脚步,以一生的眼泪相伴,来到了人面多换的人间,踏入了繁华而又浑浊的贾府,开始了一生寄人篱下的偿还……

可老天已对她有所眷顾,在荣誉至高的贾府,他遇到了前世的恩人,却早已没有了前世的记忆,"两弯似蹙非蹙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这是宝玉第一次见黛玉,感觉娇小而又姿美,甚是眼熟。

从那以后,前世情人相遇,再续前缘,在大观园演绎令人揪心的唯美恋情。情再深,也深不过老天的安排。宝钗的出现,仿佛夺走了林黛玉的一切,原本林黛玉以聪慧典雅获得众人的芳心,一夜传出"宝钗为黛玉所不及"的众人对宝钗的称赞,更有"金锁配宝玉"一说,令她心凉。再多的泪水,再深的痴情,也经不住一年又一年的春流夏,秋流冬。众人说她爱耍小性子,其实并不是,而是她不服气,不服气前生前世的情谊落入他人手中,白费一枉心思,白费了痴痴的深情。那一颗颗饱含忧伤的泪珠,是多么的无可奈何,又能有多少人懂。

入府不久,又传来父亲因病而逝的消息,使她更加无依无靠,寄人篱下,饱受嘲冷。她以为花儿和她的命运相同,便为花儿找归宿。然而花儿的归宿找到了,那自己呢?还是独自一人,流连在这情缘望着宝玉,只是可望而不可即。

凄凉之夜,远处锣鼓喧天,喜气渲染整个贾府,一对新人步入洞房。而黛玉,只是静静地倾听着远处的喧闹,等待着自己的凋零,等待着自己从奄奄一息到全身冰冷。一句话的话音还未落,一代佳人离世,只留下不甘心的哀怨与无可奈何。不过好在,宝玉没有受到世俗繁华的迷惑,看透人间情谊,不忘木石前盟,只心系黛玉,离家远行。黛玉的眼泪也算没有白流。

两玉的唯美世恋,凄凉的结局,也让我感受到了古代封建社会"爱情战胜不了制度"的残忍。 情系两世,却以泪水告终……

红楼梦的读后感5闲读《红楼梦》,赞黛玉之风华绝代;叹黛玉之才华横溢;怜黛玉之命途坎坷。潇湘馆那幽深的竹林里,藏着林黛玉多少哀怨愁思。

"心较比干多一窍, 病若西子胜三分。"

出身书香门第,列侯世家。父亲风流儒雅,母亲温婉贤良,黛玉身为名门娇女,享尽父母呵护宠爱,自幼得到悉心教养,本应无忧无虑,快乐成长。然而事与愿违,母亲经受不住失子之痛身染重疾而撒手人寰,父亲也为朝廷鞠躬尽瘁。年幼的黛玉痛失双亲,父母留给他的只有病弱的身体和满腹的才华。小小年纪便寄人篱下,本应天真烂漫的小黛玉学会了察言观色,养成了敏感细腻的心思。黛玉的悲剧在她小时候就开始了。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身处贾府,黛玉看似深受贾母疼爱,可与宝玉比肩,还有众多姊妹陪伴,也应该健康成长才是,而细品《红楼》这些只是表象而已。黛玉初进贾府,两位舅舅都没有见她,两位舅母开始也还只是客气。而当家人二舅母王夫人后来对黛玉的厌恶之情竞溢于言表,公然在骂她不喜欢的丫头晴雯时捎带把黛玉也骂了,"很看不上她那狂样子".看似疼爱她的贾母,在她到贾府时还没为她准备房间;在除夕夜宴上,只因黛玉让贾宝玉替自己饮酒,贾母便借批书含沙射影指责黛玉行为不检点。所谓至亲骨肉就是这样用一些貌似无心的行为凌迟着黛玉敏感脆弱的心。使得她在大观园锦衣玉食却孤苦无依。潇湘妃子之诗风流别致,却有着抹不去的哀伤,一首《葬花吟》正是她自己的悲歌。

"香魂一缕随风散,愁绪三更入梦遥。"

红楼梦结局范文11

《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其人物刻画深刻,故事情节曲折。曹雪芹在他的巨著《红楼梦》中的大观园,更是清代园林在书面上的最杰出代表,无论从选址、造园设计理念、景观营造、植物配置均达到了登峰造极、无与伦比的最高境界,集中国古典园林中园林景观艺术以及园林意境美之大成的“天上人间诸景备”。

中国古典园林力求不仅要有优美的景色,而且要有幽深的境界,应有意境的设想。使人能见景生情,因情联想,创造了幽深的诗情画意。植物因具有丰富的色彩、各异的姿态和芬香的气味,使其在古今园林中都占有重要地位,可以说“无园不木”,是创造园林意境美得重要构图手法,运用植物的特征、姿态、色彩给人的不同感受,更易产生比拟联想。大观园中的植物品种齐全,含义丰富,园中以植物花草寓指园中女性,显出植物景的象征意蕴,对于这些人物,曹雪芹深入地写出他们性格的复杂性和丰富性,更是通过植物来比拟人物的性格。

大观园是书中主要人物的居住场所,诸多故事都是发生在这个“天上人间诸景备”的虚构园林中,尤其以书中的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为最重,对于他们所居住的庭院更是细致刻画。

一、人物性格与园林意境美的相互体现

1、人物性格与园林意境美的相互关系

大观园中的萝风轩、拢翠庵清冷充满禅意,怡红院富贵华丽,潇湘馆清幽高洁,衡芜院雅致素静,稻香村自然质朴,与其住在其所内的人物性格完全吻合。

园林植物人格化是大观园植物景观的一个显著特点,也是曹雪芹对传统造园理论的创新。大观园的园林景观营造遵循“人园合一”原则,与人物性格相吻合。

2、运用植物形态美比拟人物性格

李辰冬《(红楼梦)在艺术上的价值》中说:“曹雪芹描写人物的目的,就在给人物一种个性。因为内心的不同,形之于外,即令最细微的室内陈设,也因之而异。”他认为,不但陈设,因心理的殊异,于是体格也因之差别。反之,从一个人的外貌,往往也可知道一个人的内心。

譬如,薛宝钗看上去“行为豁达”,而实际是深具机心;林黛玉看上去“小性儿”、“尖酸”、“多疑”,而实际是直率单纯。把人物性格写得丰满,曹雪芹在植物选择时充分注意到植物的精神属性美,如莲之高洁、菊之隐逸、竹之劲节。在赋予花木蕴涵时,大量运用了比拟手法,如怡红院中暗喻宝黛爱情的“蕉棠两植”,蘅芜苑只有“冷香”却无花木的植物景观,以及潇湘馆内点点泪斑的湘妃竹,无不暗示着人物的命运和结局。

二、大观园内宝黛钗的人物性格及园林意境营造分析

1、怡红院

贾宝玉作的《怡红快绿》云:“深庭长日静,两两出婵娟。绿蜡春犹卷,红妆夜未眠。凭栏垂绛袖,倚石护青烟。对立东风里,主人应解怜。”

大观园中最雍容华贵、富丽堂皇的院落,是别号“绛洞花主、富贵闲人”,绰号“无事忙”的贾宝玉的住所。

怡红院为清代建筑风格,粉墙灰瓦,简洁淡雅。院外有竹、垂柳及碧桃等各种植物,运用障景手法进行构图,“一径引人绕着碧桃花,穿过一层竹篱花障编就的月洞门,俄见粉墙环护,绿柳周重。”园内运用碧桃作为骨干树种,建筑周边种植垂柳,桃和垂柳搭配,突出“怡红快绿”的春季植物景观,红色的碧桃花、翠绿的垂柳叶与白色的墙面。怡红院内配植花木色彩多为红色,突出了宝玉爱红、吃红、恋红的嗜好,具有象征意义。

2、潇湘馆

宝玉作的《有凤来仪》云:“秀玉初成实,堪宜待凤凰。竿竿青欲滴,个个绿生凉。进砌防阶水,穿帘碍鼎香。莫摇清碎影,好梦昼初长。”

潇湘馆为书中林黛玉的居所,书中黛玉是阴柔美的典型,“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整日伤感落泪,不能自已。

潇湘馆中植物种类仅有5种,主要有竹类、芭蕉、苔藓、梨、单瓣水仙等。潇湘馆内群植湘妃竹,亦是象征黛玉的风骨,也暗示黛玉命运的悲凉。“翠竹夹路,苍苔布满”,潇湘馆栽植苍苔地被植物,苔藓一般生长在空气湿度高和人为活动较少的地方,这表明黛玉与人少交往,庭院内苍苔遍地。同时也象征黛玉寄人篱下,通过苍苔表现出她孤寂的心理和身世,透出悲音。院后栽植芭蕉,此景亦为黛玉所爱,后院“大株梨花兼着芭蕉”,突出梨的姿态和春季繁茂的白花;体现苍白的园林意境美。

3、蘅芜苑

宝玉作的《蘅芷清芬》云:“蘅芜满净苑,萝薜助芬芳。软衬三春草,柔拖一缕香。轻烟迷曲径,冷翠滴回廊。谁谓池塘曲,谢家幽梦长。”

蘅芜苑的空间布局突出的是皇家苑固之风。五间清厦连着连棚,四面出廊,绿窗油壁,其建筑如“雪洞一般”,没有装饰,园内无一花木,满园异草,清香馥郁,表现的是“薪芷清芬”的主题。蘅芜苑里,杜衡、蓝兰等异草奇香,“三径香风飘玉蕙,一庭明月照金兰”。书中兰草象征的是显贵,仕文化的发扬。宝钗一心维护封建家庭秩序,推崇仕途经济,蘅芜苑栽培兰草,营造蘅芜院朴实无华的景观效果。植物的色彩以绿色或冷色系为主,绿色或冷色能给人以沉静的感觉,同时暗喻宝钗的冷美人的性格和低调的为人处世风格。选用香花的藤本和草本植物,无其他花木,院中藤萝就着大玲珑山石与建筑檐柱攀缘而上,形成障景,遮挡山石和建筑生硬的线条,是垂直绿化的成功典范。

三、结语

《红楼梦》中的大观园是清代园林的继承与发展历史,无论从相地、立意、布局到建筑、植物都展现曹雪芹的杰出艺术凤范,全面反映了我国明清时代的造园理论、造园艺术、造园手法。从意境的表现方式上看:主要采用了植物人格化的处理方式,园林植物有人一样的性格特征,见其园而知其人。

在宝黛钗的居所内中,书中主角的情感和意念在周围的景象得到充分发挥,即寓情于景、景中有情,使这些居所具有悠远、含蓄、雅逸的园林意境,使人回味无穷,尤其是园中那些植物赋予了强有力的生命,使人有一种强烈的直觉体验与顿悟。

红楼梦中园林意境的表现构图手法对现代造园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大观园中的建筑空间布局、植物配植的营造模式,对现代园林中小中见大、曲径通幽的场景理论和技法具有一定的启发和指引作用;尤其是植物配置采用比拟联想的拟人手法,不仅使园林意境赋予一定的情感,同时也赋予一定的文学艺术魅力。《红楼梦》不仅仅是一本文学巨著,也是一本中国园林的百科全书。

参考文献:

[1]潘宝明.巧撷百花,装扮红楼――红楼梦中花的描写在情节艺术中的作用[J].名作欣赏,1990(3):75-78.

[2]吕启祥.花的精魂,诗的化身――林黛玉形象的文化意韵和造型特色[J].红楼梦学刊,1988(3):41-46.

[3]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4]罗哲文.中国古园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5]张世君.《红楼梦》的庭园结构与文化意识[J].红楼梦学刊,1994(1):105-106.

[6]俞晓红.《红楼梦》花园意象解读[J].红楼梦学刊,1997(增):324.

[7]顾平旦,曾保泉.红学散论[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

[8]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0.

[9]改琦.红楼梦图咏(上、下)[M].北京:中国长安出版社,2003

[10]王小慧.建筑、文化、艺术及其传播[M].北京:白花文艺出版社,2000.

红楼梦结局范文12

从我识字以来,就阅读过连环画、故事书、小说、名著等。在这书中,让我挑选一本最喜欢的书,还真不容易,因为我的每一本书都被我深深的喜爱者,我都会被书中情节所打动,我都会跟着故事情节或笑逐颜开,或泣不成声。我选了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我不禁对它爱不释手,还白“吃”不厌。在我的书柜中,就有四本红楼梦,每一本是一个我的读书档次。

我总认为《红楼梦》最伟大、最成功之处,就在于它是一种凄凉、败落的美,在这本书中最引我注意的莫过于林黛玉。林黛玉是一个生性娇弱的女子,她没有宝钗的落落大方,也没有史湘云的大大咧咧。正象贾宝玉所说:“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施胜三分。”

也许,她因病而死是我早就料到的后果。可我怎麽也料到,一个从小到大受人疼爱的她死时,竟没有贾母、宝玉在床边看她。读到这里我的眼泪已经把书溱湿了,可我觉得这样很好,因为她再也不会葬花悲哀,也不会为焚书而哭泣。有人说,黛玉是被气死的,的确,她是含恨而终的,可我反对,她自幼多病,本身注定的结果,谁又能把它改变呢?:“含恨而终”只是黛玉无故死去的一个借口吧!

初读《红楼梦》,我并不与冰心奶奶的想法相同,我只是觉得林黛玉非常可怜,那时,我都已经为她的身世而流泪。

《红楼梦》最吸引我的是什麽地方呢?人物?语句?内容?我觉得应该是结局吧!我并不是嘲笑它的结局的悲观吧,我只是觉得受苦的人升天,让可恶的人惨败,结局真的不错。

此时此刻,我又想起了那首诗: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

都云作者痴,水解其中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