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红楼春趣课堂笔记

红楼春趣课堂笔记

时间:2023-06-01 08:51:38

红楼春趣课堂笔记

红楼春趣课堂笔记范文1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作家曹雪芹花费了十年心血铸就的一部文学巨着。它展现了广阔的社会背景,描绘了当时中国社会的风情世俗。这部文学名着对中国古典小说的创作水平,是一次巨大提升。因此,与《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一起,被誉为中国四大古典名着。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红楼梦读书笔记,请您阅读。

红楼梦读书笔记1《红楼梦》,一部含笑的悲剧。

《红楼梦》不只描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由荣华走向衰败的三代生活,而且还大胆地控诉了封建贵族阶级的无耻和堕落,指出他们的种种虚伪、欺诈、贪婪、腐朽和罪恶。它不单指出这一家族的必然崩溃和死亡,同时也暗示了这一家族所属的阶级和社会的必然崩溃和死亡。

曹雪芹笔触下所创造和热爱的主人公是那些敢于反判那个垂死的封建贵族阶级的贰臣逆子;所同情悼惜的是那些封建制度下的牺牲者;所批判和否定的是封建社会的虚伪道德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

一边是木石前盟,一边又是金玉姻缘。一边是封建社会下必须追求的功名光环,一边是心驰神往的自由之身。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为我们展现了这场无声的较量。

我们感叹贾、林两人爱情的悲剧的时候,看到了造成悲剧的一个重要因素:林黛玉的清高的个性,她的个性与当时的世俗格格不入,无法与社会“融合”,她的自卑情结正是她自尊的体现,也是她悲剧的开始。

红楼梦读书笔记2《红楼梦》通过四大家族由胜而衰的过程和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展现了一段错综复杂的家族兴衰史,揭示了封建末世的人间百态。

其中元春省亲、宝钗扑蝶、黛玉葬花等经典情节,充满了诗情画意,被广为传诵;所塑造的多愁善感的林黛玉、聪明灵秀的贾宝玉、稳重端庄的薛宝钗等大量人物,形象丰满,风采各异。曲折生动的故事情节令人抚怀感叹,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令人永远难忘。

透过他们的人生遭遇,看到的不仅是一场场悲欢离合、命运浮沉的人生大戏,更是一部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书中的人物之多、场面之盛,在中国古典小说创作史上是空前绝后的。

掩卷沉思,泪水长流。宝玉和黛玉悲剧式的结果,让我感怀不已。可冷静思考,生活在封建社会的他们,结果自然是注定的。想到自己,成长在一个日新月异的美好新社会里,生活在一个幸福美满的和谐大家庭里,我要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持之以恒地刻苦学习、增强本领,用最优异的成绩去拥抱美好的未来!

红楼梦读书笔记3在这个周末,我把《红楼梦》这部古典名著粗略地读了几遍,一部中华公认的鸿篇巨著,让千百万人研究探讨的文学作品,就着这样让我草草的读完了。

《红楼梦》是一部含笑的悲剧,《红楼梦》不只描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由荣华走向衰败的三代生活,而且还大胆控诉了封建贵族阶级的无耻和堕落,指出他们的种种虚伪、欺诈、贪婪、腐朽和罪恶。与其说它是一部小说,倒不如说它是一部包罗万象的明清历史画卷。

在《红楼梦》中,我认为林黛玉最为悲惨,林黛玉虽为“主子姑娘”,却又被称为“小肚鸡肠”,但她除了一颗痴心外别无其他。对于她和贾宝玉的爱情悲剧,我认为重要因素是:林黛玉的清高个性,她的清高个性与当时的世俗格格不入,无法与社会“融洽”,她的自卑正是她自尊的体现,也是她悲剧的开始。

黛玉是这样的可怜,然而宝钗是那样的无情。宝钗,堂堂公侯之女,堂堂千金大小姐,竟顶别人之名嫁给一个不爱自己的男人,难道她不明白当宝玉掀开红盖头之后,发现林妹妹变成了宝姐姐便会大失所望,便会把她冰在那儿,不再理会,这会叫她情何所堪。也许她根本没想到原本一个“任是无情也动人”,也会落个独守空闺的下场。

当我合上《红楼梦》后,不禁感叹:“真是说不尽红楼梦,道不尽红楼梦,每阅一回《红楼梦》,便多生一种人生的情怀。”

红楼梦读书笔记4当我读完《红楼梦》时,几乎发了半天呆。书中红楼女儿的悲惨下场,令我悲痛万分,宁荣二府从“金满箱、银满箱”到“陋室空屋”的惊天巨变使我不禁倒抽一口冷气,真好似“呼啦拉大厦倾,灯惨惨黄昏近。”

想当初,宁荣二府车水马龙,繁华一时,极为奢华,到头来却陋室空屋、衰草枯肠。宁荣二府中的人物都曾拥有过金银珠宝,住着华丽堂,谁曾想沦为贱民,他人皆谤?

宁荣二府从兴盛到衰败的过程,让我沉思良久。是人无止尽的贪婪和欲望,因为嫌弃乌纱帽太小,可却怎么料到枷锁扛身上,一些人妄想不劳而获,可是最终却被送进了铁窗下。

权力的争斗,社会的黑暗,导致了红楼大厦的倾覆。在这样一个封建社会,大观园中的男男女女们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虽然林黛玉琴棋书画无不精通,才情气质人人赞,可到头来,年纪轻轻就郁郁而死;宝钗凡事稳重,识大体,诗词赋会样样精通,原是金玉良缘,可偏只念木石前盟,可叹端娴处子,到底误终生;迎春才貌双全,可叹却遇中山狼,一味骄奢淫荡,叹芳魂艳质,一载去悠悠……

才情万种的红楼儿女们散的散,去的去,曾经的繁华人生如一场梦!

《红楼梦》中的一切都是那么让人心酸,合上书本,我觉得我离红楼儿女的故事是多么的遥远。我沐浴在党的春风中,生活在新中国,我是多么幸福啊!

红楼梦读书笔记5这个暑假里,我十分认真地阅读了名著《红楼梦》。我想,红楼梦应该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所以我发表的任何评论和感想都希望大家能够多多指点。

《红楼梦》,又名《石头记》,是清代文学家曹雪芹所著。故事情节十分曲折,主要描写了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凄美爱情故事,反映了那个年代对个性解放和人权平等的要求,闪烁着初步的.民主主义精神。《红楼梦》还叙述了荣国府和宁国府由兴盛走向衰败的过程。

虽然有的同学对我说,读《红楼梦》不读死人才怪。但是,我仍然热忠于它,热忠于它动人心弦的故事情节。我爱故事中的主人公,尤其是爱故事中的“凤姐”,――王熙凤。

大家都知道,王熙凤在故事中扮演的是一个反派角色。可是,我仍然喜欢她。这并不因为她美丽的外表,而是因为她的才能。王熙凤是荣国府炙手可热的管家婆,王熙凤凭着她的万人不及的聪明才智和猴一样的敏锐和精灵,征服了贾家上下人的心。王熙凤办事十分泼辣,因此,在贾家十分有威信。

但是,人无完人,这样的精明能干的女子到底也不完美。王熙凤的不贤良和弄权舞弊,也遭到了世人的严厉谴责。但是,事实上,曹雪芹却十分同情这个使人毛骨悚然的“杀人犯”。为什么?

这谁也不清楚,也许只有问早已长眠于地下的梦阮了,然而,最后,王熙凤的身体因不堪精神上的折磨,也就很快垮了下来,她的心理就是变态的,最后的那次精神病发作以及她的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变态,都是薄命所致。

其实,王熙凤的本性并不坏,她每有恶念,莫不是有人推波助澜,趁热打铁,就只能她孤军奋战,是不会有那么多人冤死的。但是她一有善念却总是事与愿违,徒劳无功。

红楼梦读书笔记6《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名着之一,我读完它感触颇深。它讽刺了我国古代封建恶势力独霸一方的丑态与它最终将会走向灭亡的必然命运。

《红楼梦》里面的任务各有个的特点。给我印象深刻的有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等。贾宝玉这个人由于从小被祖母与母亲溺爱而造成每日与女孩儿们玩乐,不顾学业,而且多愁善感的性格特点,但也是因为这样,他的父亲贾政才会不喜欢他,宝玉也很惧怕他的父亲。虽然大观园里的人尽是心灵肮脏,不过也有真情在,贾宝玉与林黛玉真心相爱,最终却套不过封建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命运。

林黛玉也是多愁善感、经常落泪,都说她心眼小,可是只有她才拥有贾宝玉这个知己。薛宝钗在大观园里可算是最有心机的一个了。她为人处事很能干,蒙住了很多单纯人的眼睛,她人缘极好,却得不到宝玉对她的真爱,她极力讨好没一个人连贾母也不在话下。王熙凤是最泼辣的一个了,不仅办事干练,而且心直口快,常噎得人说不上话来,她处处不吃亏,人们称她“凤辣子”,却逃不过早逝的命运。

大观园里的人物我喜欢的要数探春了,他心机不如宝钗,文学功底不如黛玉,可是她为人爽朗,而且冷眼看一切,或许她有一点孤高自诩,可是能在混浊的世界里冷眼看一切的又有几个呢?但她的命运同样也是远嫁,离开家乡,离开父母。贾母可算是仁慈的了,她疼爱孙子孙女们,甚至连与自己毫无血缘关系的小孩子也疼爱,可是她的话何尝不暗藏玄机呢!黛玉刚进荣国府时,贾母让她做上座,她不肯,贾母说了句“你是客,本应如此。”暗示了她从来没有把黛玉当成是自家人,虽然表面上和谁都很亲切,可是她不过是假慈悲罢了。

读完《红楼梦》让我见识了人间的美与丑、善与恶,让我懂得人们之间并不只有美好的事物,也有肮脏与丑陋的灵魂。

红楼梦读书笔记7在课本里学了《红楼梦》中林黛玉进贾府那一段,也看了关于课文的电视剧,来来去去,倒对这以前不怎么感兴趣的《红楼梦》生出些兴趣来。于是找书来翻了两翻,却也有了些感受。

红楼春趣课堂笔记范文2

摘要:初中语文常见的教学导入方法有幽默故事导入法、简介背景法、精彩广告法、实践操作法、学科穿插法等。

关键词:初中语文;导入法;参考

初中语文教学中,课堂导入直接影响到一堂课的成败。很多老师在教学中积极探索有效的导入法,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现笔者不揣浅陋,摘取一些被证明有效的导入法例举于下,以供同行参考。

一、诙谐故事导入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是最重要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嘛。幽默故事就有这一功效,因为学生都爱听故事。这样教师就可从中发现学生的童心,青春的激情,也就享受到与学生一起成长的快乐。比如在学习《竞选州长》一文时,我就用幽默故事导入:马克·吐温在发表《竞选州长》后,一次偶然的机会遇到了纽约州州长霍夫曼,霍夫曼见到这位大名鼎鼎的小说家,便恶意攻击说:“马克·吐温,你知道世界上什么东西最坚固吗?什么东西最锐利吗?我告诉你,我的防弹汽车的钢板最坚固,我手枪里的子弹最锐利。”马克·吐温笑着回击说:“我以为世界上最坚固、最厚实的是你的脸皮,而最锐利的还是你的胡须。你的脸皮那么厚,可你的胡须居然能够刺破它长出来,还不锐利吗?故事引得同学们前俯后仰的笑,我乘机提出:“马克·吐温的语言特色就是幽默、辛辣,你能从《竞选州长》中说说这种特点吗?”学习了这篇课文后,让大家各抒己见。

二、背景介绍导入法。语文教学中,散文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含义,而古代散文中包括杂记、童话、民间故事、寓言、传说等。如《岳阳楼记》、《小石潭记》等可直接简介游记知识导入:游记是描写旅行见闻的一种散文形式。游记取材范围极广,可以描绘名山大川的秀丽瑰奇,可以记录风土人情的诡异阜盛,可以反映一人一家的日常生活,也可以一国的重大事件,并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游记文笔轻松,描写生动,记述翔实,给人以丰富的知识与美的感受。但《岳阳楼记》是带议论色彩的,《小石潭记》则是带抒彩的。而叶圣陶的《古代英雄的石像》可简介: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它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的手法塑造人物,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童话的语言通俗、生动、形象,情节离奇曲折、富于趣味性。对自然景物往往作拟人化的描写,能适应儿童的心理、情趣,激发人们的想象,便于接受和转化。

三、广告引用导入法。广告在当今世界无处不在,广告是艺术和科学的融合体,而广告词就是它的灵魂。广告词中蕴含哲理或深意。有的言简意赅、语短情长;有的启人深思、暗寓禅机。譬如我在上《纪念白求恩》一课时,用了广告词引入:“生命花朵的绽放,源自你鲜血是浇灌。”“同在一片蓝天下,共享生命的感动。”“他人的第二次生命=一片爱心+一份行动。”白求恩先生不顾生命的危险救护伤员的伟大精神不正如让激情的血液流入他人的心田吗?让别人的生命得以延续吗?而的《回忆我的母亲》一文,这样导入:“您是火种,点燃了我的心灵之火;您是石阶,承受着我一步步踏实的向上攀登;您是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我的前程。”如此一来,学生被这广告词吸引住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便可理解了。

四、参与实践导入法。实践,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可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青少年的思维活动往往是从动作开始,经常动手,可以刺激思维发展,提高智力水平。在课堂上采用实践操作导入,可以大大的活跃课堂的气氛。正所谓听来的记不住,看到的记不牢。只有动手做过了,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这种“做中学”的方式把学生的学习情感和生活经验融为一体,表现了知识的无穷魅力。如,我在教学《秋思》时,事先叫学生准备好画笔、颜料。正课开始,我就说:“同学们,今天我们来比赛画画,请根据《秋思》的内容,画一幅画,看谁画得又快又好。”学生一听,可来劲了,涂彩的涂彩,勾描的勾描,忙得不亦乐乎,整个课堂气氛被调动起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迎刃而解了。又如,上《我的叔叔于勒》时,可让学生画“人钻到钱眼里去”,寓意此人六亲不认,从而导入这个人就是于勒。让学生动手实践操作,充分体现导入艺术的“活”和学生的“动”。“活”与“动”工作做得好,就能既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又对所学内容理解深化。在实践中,印证了所学的知识,而且也大大的增加了能力。

五、跨学科穿插导入法。我国著名教育家袁振国教授指出,文科教育的过程,是精神享受的过程,是提高生命质量的过程,是体验和提升生命价值的过程。因此,切忌孤立的看待语文教学。

在教学中,把各学科知识进行渗透,整合,往往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如教学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时,可用地理知识进行导入:北国的秋天很特别,不像南方的秋天,有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北方远离赤道,气候较南方冷些,但一样令人难舍,请欣赏《故都的秋》。

还有《沁园春·雪》的导入,可穿插历史背景:遵义会议以后,红军经过整编,提高了战斗力。指挥红军,声东击西,四渡赤水,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然后渡过金沙江,冲出了敌人的包围圈。红军继续北上,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冰封雪盖的夹金山,穿过杳无人烟的大草地,进入甘肃、陕西,之后三大主力军团会师,宣告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此时,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于是教师立即转入正题:看到了延安的大雪山,于是对北国冰封的瑰丽景色抒发了自己满腔的热情。豪放之情淋漓致尽——“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其中豪言壮语真是让人叫绝——“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一代伟人给我们留下意境雄浑、气象恢宏的词作精华——《沁园春·雪》,大家一定能从中受益匪浅。导入这一“导火线”便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而言之,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语文教学的新课导入方法没有固定的模式。但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想,只要认真学习新课改理念,勤于探索,精心设计“序幕”,找到开启学生学习兴趣大门的金钥匙,就能使导入为课堂教学服务,发挥“剂”作用,突破语文教学第一关,保质保量地搞好语文教学。

红楼春趣课堂笔记范文3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课堂教学

阅读是文本、学生以及教师之间的对话过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语文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进行高效率的阅读,培养他们对语文阅读的兴趣,同时引导他们进行发散思维和研究性阅读,并从中获得成长的启迪。

一、引导学生有效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语文新课标对高中生的要求是课外练笔不少于两万字,课外阅读不少于一百五十万字,而且要能在四十五分钟之内写出六百字左右的文章。但是迫于高考的压力,大部分学生只能把有限的时间投入于题海之中,很难再抽出时间课外阅读,这样就容易导致语文积累严重缺乏,阅读和作文问题层出不穷。对于这样的问题,语文教师可以定期举行专题阅读,作为拓展和课堂延伸阅读,比如“红楼梦”、“苏轼”等,都可以作为阶段阅读的目标,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查找、阅读相关内容,并整理出阅读笔记,然后定期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交流自己近期的阅读感悟和总结,可以是对文本的感悟,也可以是对阅读方法的总结,也可以是自己对某一文人的看法等等,让学生在交流的时候尽情发挥,也可以让大家在互相的交流中获得更多的信息,这样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语文教师还可以把阅读笔记当作任务,定期检查,及时给出有效建议,并将做得好的阅读笔记在课堂上进行表演,让其他学生观摩,这样可以让学生在阅读中注意有效地积累各种信息,长久坚持就可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提高。

二、创设教学情境,增强学生阅读兴趣

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创设丰富的阅读教学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同时也有利于在宽松的教学氛围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高中语文教师可以利用丰富的课本知识来创设情境,在创设情境的时候可以利用多种手段,如表演、音乐等等。在学习《茶馆》这篇情境性比较强的课文时,笔者曾经依据故事人物把学生分为几个小组,然后让他们自己选定一个场次分角色表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发地进行组织、编剧、导演等。当然,要想让自己的表演成功,学生会自发地将文本多读几遍,揣摩剧中人物的表情和心理,经过多次阅读,肯定对课文的理解就会有所加深。同时,通过自己的表演,学生对阅读的兴趣也就得到激发,在表演的时候,语文教师还可以播放事先准备好的背景图片,让大家都能更快地进入《茶馆》的情境,此次《茶馆》的表演相当成功,学生的表演有点出乎笔者的意外,学生们的精心准备和认真的态度让笔者大吃一惊。此外,在教授诗歌单元的时候,语文教师可以播放部分诗歌的录音带,配乐朗诵的诗歌往往会让学生沉醉其中,“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个温暖的名字;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愿你有一个灿烂前程;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个温暖的名字;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在这柔美的音乐和朗诵之中,学生的灵感和兴趣也就能得到激发。此外,欣赏过后,语文教师还可以进一步让学生自己练习朗诵,自己挑选诗歌和背景音乐在课堂上进行表演,而整体表演的效果往往是跟学生对诗歌本身的理解和阅读是息息相关的,教师也可以从侧面了解到学生的阅读情况。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笔者发现很多平时不怎么阅读的学生在课外的时候还开始看《红楼梦》等文学书籍,这说明学生的阅读兴趣以及被激发出来。

三、引导学生的发散思维及研究性阅读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善于从课本内容寻找突破口,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和研究性阅读,让学生得到多方面的启发。比如,《故乡》中的名句“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样的句子可以引发学生的创新思考,激励学生从困境中找出路,这对于学生的成长和人生观的形成来说是非常有利的。再如,学习《沁园春雪》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文章的意境,再进一步揣摩作者的气魄和心境,这样学生就可以得到很多积极的思想,这也可能会对他们的人生产生正面的影响,这样的思考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阅读能力。“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阅读应该是主动地进行研究,而不是被动地接受,语文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提问,并进行研究性阅读,让学生带着疑问去阅读,并自己寻找其中的原因,这样能训练学生阅读的思维,从而也就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比如,在讲授《荷塘月色》的时候,语文教师可以就文章第一句话发问:“是什么导致作者颇不平静的呢?”,让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去阅读文章并寻找答案,当然,“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肯定会有自己的见解,教师可以在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做出解答之后加以引导,与学生一起分析作者写作的背景,与学生一起进行研究,从而就可以得出答案不是单一的,政治、文化、经济、家庭以及信仰等方面的原因导致作者“心里颇不平静”,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我们就可以看作是一个小小的研究性课题。

四、鼓励批判性阅读

学生从阅读中得到的信息往往是不同的,但是当前高中生的学业压力往往较大,所以大多缺乏自己独立的思考,容易照本宣科,只是一味地听语文教师的分析和讲解,并且牢牢记住,思维狭隘,很难有质疑和批判。然而,阅读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我们的语文教学也不仅仅是为了高考,而应该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部分,这就要求广大高中语文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为学生的阅读营造一个宽松的氛围,鼓励学生对课本文章进行质疑与批判,让学生保持思维独立和个性独立,敢于自己判断,敢于说出自己不同的观点。因而在课堂上,语文教师应该允许学生打断自己的分析,在学生发表自己建议的时候,教师也不应急于否定学生的意见,更不要用自己的标准去强制他们听从,在适当的时候,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自由辩论,让学生自由发挥,当然,为了避免混乱与无序,教师也应当进行引导,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教师绝对不可以以自己的分析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与思考,而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积累经验,尊重学生的不同意见。

参考文献

[1]刘欣.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实践与探索[J].科教前沿,2009.

[2]朱远波.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初探[J].教育科研,2010,11.

[3]蒲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探讨[J].读与写杂志,2010,02.

[4]王伟明.高中语文自主阅读教学的设计[J].教学设计,2005,04.

红楼春趣课堂笔记范文4

【关键词】文化;音乐;美术;语文

一、音乐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1.用歌曲导入课文

随着MP3、手机、电脑等现代化设备的普及,不论是小学生,还是中学生,他们听歌曲几乎成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运用歌曲导入课文进行教学,可以使语文课堂更加生动活泼,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如在教学选自《红楼梦》的《林黛玉进贾府》时,可以用歌曲《枉凝眉》或《葬花吟》的播放导入,使学生不仅了解这两首曲子的歌词是曹雪芹本人的诗作,也会被曲中的悲剧气氛所感染,进而去关注小说中的人物命运,对学习这一课产生浓厚的兴趣。又如,在教学李清照的词《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时,可以播放歌曲《月满西楼》来导入课文,学生在欣赏乐曲的同时,对学唱这首曲子和学习歌词也产生了兴趣。而歌词本身就是这首词的原文,如果学生学会歌唱这首歌,就恰好完成了对整首词作的背诵,达到了一箭双雕的学习效果。诸如此类,《荷塘月色》、《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故都的秋》等篇目可以分别用歌曲《荷塘月色》、《好汉歌》、《晚秋》等导入,这里不再赘述。

2.配乐朗读或背诵

学生天性喜欢听音乐,喜欢唱歌。因此,我们在教学时要牢牢抓住这一特点,适时诱导,把他们学习的心思转移到课堂学习中来。在教学一些抒情性散文时,我们可以用轻音乐来进行配乐朗读。如教学《囚绿记》、《葡萄月令》、《动人的北平》等。在学习一些古代散文时,配以古筝。二胡等古典器乐演奏的音乐来诵读。如教学《师说》、《兰亭集序》、《游褒禅山记》等。在背诵较短的诗词时,还可以根据大家熟知的旋律为诗词配曲进行歌唱,熟练后自然而然地就背会了诗词。如《卖报歌》、《心愿》、《牧羊曲》、《敢问路在何方》、《三月里的小雨》等歌曲,它们的歌词字数简短,曲调悠扬,很适合于给大多数古典诗词配曲。这样一来,大大提高了学生背诵古诗词的效率,也活跃了语文课堂的气氛。

二、美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1.象形字的学习

象形字在所有汉字中比重虽然不大,只有200多个,但它是构成其它汉字的基础。因此,如果明了了这些象形字的含义,就可以推知好多汉字的意义。象形字是根据事物的形象比画出来的,所以运用美术的方法理解和学习象形字就更为简便。如“首”字,造字者只用几根头发和一层头皮来代表头盖,用一只眼睛来代表整个面部,合起来指人的头颅;“企”字的象形是一个人和一只脚,特别显出这个人在脚上用力,因而有“企望”的含义;“鼠”字则特别显出老鼠的一张大口,里面有两对锋利的门牙,还有浑身的毛和长尾巴,人们一看到这个字,就不会猜成它是其它什么动物了。更多的象形字在《字源》中有详细解释,我不再一一列举了。

2.用图片导入课文

图片最大的特点就是醒目,语文教学中运用图片导入课文,能使学生产生极大的热情,一下子就把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了。可以是现成的美术作品,若有条件,也可以播放幻灯片。如教学《沁园春・长沙》时,可以播放或展示关于秋景的图片进行导入;教学《雨霖铃・寒蝉凄切》时,可以展示出画有亭子、江水、船只、苍天、人物离别的图片,将学生带入到离别的情境中;在教学《小狗包弟》时,可以播放或展示几组关于狗的图片,提问学生喜欢哪类狗,进而引导他们去关注文中小狗的命运等。

3.用简笔画指导背诵和理解文章含义

红楼春趣课堂笔记范文5

关键词:初中语文 阅读方法 语文素养

阅读是人们获得信息、了解外界的一种重要手段。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的阅读水平高低直接影响语文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因此,在语文教学中,阅读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笔者将从培养阅读兴趣、掌握阅读方法、用好阅读课堂三个方面进行探讨,以提高阅读教学质量,挖掘学生的阅读潜能。

一、培养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习积极性中很现实、很活跃的心理成分,它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爱因斯坦也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老师在阅读教学中最首要的方法就是要培养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笔者认为,要培养初中生的阅读兴趣,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一是要营造愉快的阅读氛围。快乐是每个人追求的目标,学习不能成为一种痛苦。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就一定要先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阅读氛围,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因此,教师从走进课堂那一刻起,就要将微笑传递给学生,从而在心理情感上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阅读氛围。同时,还可以借助一些辅助手段,帮助学生放松情绪,更好地阅读,笔者就曾尝试过根据阅读材料的特点,放一段合适的音乐,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文字的魅力,同时享受音乐和阅读带来的双重美感。

二是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阅读是一种享受,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在不同的时间读,读不同类型的文章。在实际教学中,很多老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喜欢限制学生的阅读范围,尤其是反对学生看小说(特指内容积极、健康的小说),这极大地压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一些经典的小说如《红楼梦》、《简爱》等不仅能带给学生文字的美感和心理的满足感,也能教学生明白道理。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在正常的阅读课和规定的阅读资料外,还该鼓励学生加强课外阅读,扩大阅读范围,增加阅读时间。

三是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阅读方式。学生在阅读中会产生这样那样不同的想法,有些想法甚至会显得偏颇,这是正常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新课标也要求学生在阅读中对人物和事件要有自己的感想和理解。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不同见解和独特感受,对那些偏颇的想法,不能“一棍子打死”,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有效引导,保护他们的阅读积极性。

二、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但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教给他们正确的阅读方法。笔者通过教学实践中要归纳为以下几种:

1.分类摘记法。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养成摘记的习惯。对文章中的好词好句好段,甚至整篇的好文章,分门别类地摘抄在笔记本,便于查阅和背诵。同时要注重摘抄形式的规范,像词语注音、释义、例句,要统一在一种常规格里。对于一些基础比较扎实的学生,还可以鼓励他们试着写读书笔记,在读写双重训练中提高学习的语文能力。

2.精读和略读法。指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注重将精读与略读法相结合。告诉学生,对于一般读物,可进行略读,对于自己感兴趣和优美的文章,特别是摘记下来的东西,就必须精读。这样,既能提高阅读质量,又能加快阅读速度。

3.质疑问难法。质疑,就是提出问题。质疑的方法有求异质疑法,即从相反的角度提出问的方法;发散质疑法,即从事物不同角度提出问题的方法。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带着问题去阅读,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终达到理解文章、提高阅读能力的目的。

三、充分利用好阅读课

课堂是教学的“主战场”,教师要充分利用好阅读课,采取灵活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1.充分利用多媒体

多媒体技术因其形象性、生动性等特点已被广泛运用在现代教学中。在语文阅读课上,充分利用多媒体利用,可以让学生更为直观地体验到文章所要表达的意思和情感。如在上朱自清的《春》时,我一边指定学生朗读,一边播放课前根据文章内容制作的FLASH,让学生通过一张张在春天拍摄的图片,真实、直观地感受到课文所描述的一幅幅关于春的真实场景,从而感受到文章以及春天的美。

2.情景式教学

情景式教学最大的优点就是将死的课本变为活的场景,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通过表演、对话等方式直接参与到教学中,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也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记忆和理解文章所表达的内容与情感。如在上《威尼斯商人》时,我便让不同的同学分别扮演公爵、安东尼奥等主人公,并要求他们加入想象的场景、动作和姿态,利用表演再现文章真实场景,不仅拉近学生与课本的距离,使课文内容迅速成为表象,同时促进了学生对文本世界世界的理解和感知。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把握好阅读这一语文教学的重头戏,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阅读教学质量和学生的阅读能力,挖掘学生的阅读潜能。

参考文献:

[1]王世堪.中学语文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俞彩娥.文学教育[M].武汉:武汉市报刊发行局,2010.

[3]宋坚.文学教育[M].武汉:武汉市报刊发行局,2010.

红楼春趣课堂笔记范文6

年华似流水。几十年过去,不少事情已经模糊,有的搜索枯肠而不可得,但有几件事仍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

小时候,我住的小屋里挂着一幅山水画。这只是一幅极普通的画,清晨看到,晚上看到,一天少说看到三四次,竟百看不厌。有时凝视久了,自己也仿佛进入画中“徜徉于山水之间”,甚得其乐。入了神,自然乐在其中。家里有一部《评注图像水浒传》,一打开,就被一幅幅插图吸引住了。梁山雄伟险峻,水泊烟波浩淼,水面有无边无际的芦苇,山上有一排排大房子……这一切,在我幼小的心灵里好像就是家乡长江边焦山一带。那时读《水浒传》,会不知不觉把焦山一带风景当做梁山泊背景,我似乎目睹何涛、黄安率领的官军在茫茫荡荡的焦山下,在芦苇水港中走投无路、狼狈逃窜的情景,犹如身历其境,真是津津有味。以后年龄增长,也曾重读《水浒传》,虽然理解比小时候深入,但是形象却不如那时鲜明。后来才懂得,这就是形象思维的作用,生动的形象可以形成深刻的记忆。

学生时代的生活乐趣,很大程度来自读书。书,给我以广阔的天地,而其中编织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的,竟是一本让人看不上眼的石印本《千家诗》。

祖国的大地山川气象万千,家乡的山山水水也美丽非凡。一年之中,风光流转,阴晴雨晦,丽日蓝天,风云变幻,真是美不胜收。《千家诗》中很大部分诗歌歌咏祖国风物,按春夏秋冬时序编排,打开书往下念产,四季风光就活生生地展现在眼前:“万紫千红总是春”,“春城无处不飞花”;“绿浓夏日长”,“五月榴花照眼明”;“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梅雪争春未肯隆,骚人搁笔费评章”……吟诵这些诗句,春花秋月,夏云冬雪,一年四季都沉醉在诗的意境之中。诗句中丰富的颜色给生活涂上了绚丽的色彩“红紫芳菲”,“橙黄橘绿”,“黄鹂鸣翠柳”,“白鹭上青天”,令人眼花缭乱,心旷神怡。脑海里常常浮现五彩纷呈的世界,沉浸在美的享受中,生活情趣浓浓郁郁。

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也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的印象,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国文教师教古文喜欢大声朗诵。记得一次教辛弃疾的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享有怀》,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此后我每次登上满眼风光的北固楼,望着滚滚长江水,回顾千古兴亡事,总是感慨万端。不用说,这首词我至今还能背得滚瓜烂熟。我就是从那时开始爱读辛弃疾词的。也是在初中读书时,来了一位代课的国文老师,是年轻的新派人,他喜欢教白话文。有一次,教到田汉《南归》中的诗/模糊的村庄已在面前/礼拜堂的塔尖高耸昂然/依然是十年前的园柳、屋顶上寂寞地飘着炊烟"。老师朗诵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这种感情传染了整修教室,一堂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这几句次镌刻在我心上,几十年过去,至今还能信口背出。此后,我对新文学更有兴趣,读了许多有名的中外小说,开阔了眼界,使自己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了。如今只要稍一回忆,就仿佛看到国文老师那左右摇晃的身子和那注满情思的眼睛。

老师常对我们说:“你们光念几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课外要有计划地文坛认认真真读点好书;多读书,读好书,能丰富知识,增添智慧,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谆谆教导铭刻在心,使我一生受用不尽。

往事依依,金色的回忆唤起我的青春激情,催我不断奋进。

红楼春趣课堂笔记范文7

关键词:小学语文;儿歌教学;学习习惯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03-0047-01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教学要通过诵读儿歌、童谣和古诗,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确,从襁褓中的呀呀学语,到难忘的天真童年,我们哪一个成年人不会读两句“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啊!妙用儿歌不仅遵循了科学的教学法则与规律,更宣扬着人性的真善美,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传统与精神。下面是笔者在低年级教学过程中妙用儿歌的几点做法。

一、动静结合,写出汉字迷人的墨香

当前,“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电视节目受到了全面人民的喜爱和关注,收视率居高不下,这在以言情、古装、武侠、悬疑等为主题的影视市场极为罕见。这一现象至少告诉我们,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当前人们提笔忘字,汉字书写缺笔少画、笔顺不规范等现象已经非常严重,我们需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写好汉字,为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作出自己的努力。

如此现状,与我们低年级写字教学效率低下有着直接的联系。为此,《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一二年级的学生要掌握汉字书写基本的笔画、笔顺、偏旁部首、间架结构,养成良好的汉字书写习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笔者把低年级学生喜闻乐见的儿歌与写字教学巧妙地结合起来,起到了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以一年级下册识字1课堂教学为例,这一课的生字以“春天”为主题,从“气象”“草木”“动物”“花朵”不同方面揭示了春天的特征。识字之前,笔者先引导学生们诵读了儿歌《春风》:春风有一张神奇的嘴巴,它轻轻一吹:吹绿了柳树,吹红了桃花,吹来了燕子,吹醒了青蛙……由于课堂上引入了这则儿歌,学生们在音韵流畅、富有春天气息的朗诵中自然升华了对汉字书写的兴趣,在写生字的时候非常认真,因为他们要书写汉字迷人的墨香,描绘美丽的春天。受教师的影响,一名学生在写“阳”的时候,还自己编成了“包耳旁,高又高,日字紧挨在其旁”,受到了全班同学的赞赏。

二、依托教材,读出课文丰富的情感

现行的苏教版教材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与心理特征,选编了很多有趣的儿歌,为我们语文教师依托教材进行朗读教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以这些儿歌为载体,引导学生读出了课文丰富的情感,在夯实朗读技法的同时,还促进了他们语文素养与人文精神的同步提升,推动了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

以一年级上册《家》教学为例,书写教学时,笔者就不断地自编儿歌指导学生书写,如“云”是“一横短,一横长,撇折起笔在中央”。在此基础上,笔者更注重激发学生们朗读儿歌时丰富的情感,借教材内容渗透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珍惜现在美好生活的积极情愫,试图在他们有效的心灵里埋下真善美的种子。指导朗读时,笔者首先要求学生们要准确读出句子的节奏,如蓝天/是/白云的家,树林/是/小鸟的家,小河/是/鱼儿的家,泥土/是/种子的家……

其次,笔者要求学生们针对其中“我们是祖国的花朵,祖国就是我们的家”一句展开研读,通过雄鸡啼鸣般的祖国版图,谈到祖国悠久的历史、辽阔的草原、广袤的沙漠、雄伟的长城等。还没等我说完,学生们就继续开始了,说儿歌中还写到了蓝天白云、树木森林,有坚强的爸爸、温柔的妈妈,有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看着他们脸上的骄傲与自豪,笔者指导他们将这种情绪延伸到儿歌朗读当中,自然升华了他们的阅读情感与人文素养,达到了理想的课堂效果,也将素质教育真正落在了实处。

三、潜移默化,拼出拼音神奇的魅力

众所周知,汉语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仍在使用的表意文字,汉语拼音在传承民族文化、推动社会发展方面的意义重大而深远,如果把汉语比作一棵大树,拼音就是滋养汉语学习的庞大根系。遗憾的是,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现在的小学生对汉语拼音的熟稔程度甚至比不上对英语发音规则的理解,这不能不说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悲哀。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我们语文教师教学方法的单一、死板,抑制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桎梏了他们的想象思维。为此,笔者结合儿歌语言美、韵律美、简洁美的特点,将其穿插在汉语拼音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般地拼出了拼音神奇的魅力,取得了良好的课堂效果。

记得在讲授一年级上册汉语拼音“ao ou iu”一课时,笔者发现学习过程中很多学生经常将“iu”与“ou”相混淆,并且在标调时有些犹豫。对此,我给学生们编写了下面这则儿歌,引导他们顺利突破了这个教学难点。六合县有个六十六岁的陆老头,盖了六十六间楼,买了六十六篓油,堆在六十六间楼,栽了六十六棵垂杨柳……这首儿歌带着绕口令的效果,学生们在读的时候兴味盎然,相互指正,激发了他们探究拼音知识的好奇心,针对其中的“六”“楼”“油”“柳”“牛”等字他们反复拼音、纠正、朗读,很好地强化了他们的拼音意识。

总之,作为儿童文学中一个独特的分支,儿歌以其自身强大的生命力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扮演着举足重轻的角色。因此,充分地妙用儿歌,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红楼春趣课堂笔记范文8

[关键词]同课异构;语文课堂;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32-0046-03

[作者简介]罗春玲(1981―),女,广西来宾市人,硕士,广西来宾实验高级中学教师,中学一级,广西普通高中改革高中语文学科专家组成员。

“同课异构”是一种新的教研方式,是同一节的内容,由不同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理解,自己备课并上课。

语文课堂案例分析是语文教育理论与语文教育实践相结合的一种有效的研究方法。笔者以“一人一课多教”的方式,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对高中语文必修3第一单元《林黛玉进贾府》进行“同课异构”教学实践。教学的具体内容为,王熙凤和林黛玉的肖像对比分析,教学的对象为笔者所在学校高一年级学生。

一、传统的“讲读”教学方法

(一)教学对象及其情况

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普通班学生。学生学习底子薄,基础差,课外阅读量少,对学习提不起兴趣,有厌学现象。

(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

(三)教学过程简述

通过课前学情调查,笔者发现该班学生平时阅读量很少,除了看过《西游记》这本故事情节比较丰富的小说外,对其他几部经典名著特别是对《红楼梦》一无所知或者知之甚少。即便接触过这部作品的学生,也因为小说篇幅长,文字晦涩而选择了放弃。另外,该班学生在学习方面表现得不够积极,不喜欢回答教师的问题。对于不感兴趣的人和事,在情绪上显得相当叛逆和消极。笔者根据普通班学生在学习基础、学习态度及学习情绪方面的实际情况,运用讲授式教学方法实施教学过程。讲授式教学方法是最传统的教学方法。郑桂华在《语文有效教学――观念・策略・设计》一书中提到,只有当学生不明白的时候,讲授才是最有效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笔者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出发点,专门针对学生比较感兴趣但又超越了他们的认知范围,他们想解决但又无法解决的问题,紧扣教材,适当拓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且注重鼓励,尊重学生的观点。笔者首先以“你是否看过87版《红楼梦》的电视剧”作为导入,创设一种情境,让学生对问题产生兴趣。当问到“为什么要将王熙凤的出场安排在林黛玉见了众女眷之后”这个问题时,有些学生用了当下比较流行的语言,如“耍大牌”“装神秘”“摆谱”等,对此,笔者并没有予以否定,而是表扬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受到鼓励,学习的情绪就来了。另外,笔者巧妙地设计了一些问题,如“王熙凤算是一个美女吗”“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林黛玉”“你如何看待生活中那些穿着大红大绿的人”,这些都是比较贴近学生实际的问题,在不断的启发和引导中学生逐步接近教学主题。笔者把教学的重点放在王熙凤和林黛玉二人的肖像分析上,指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整个教学过程气氛比较轻松,师生关系很和谐。

(四)教学反思

课后,笔者对本节课教学效果进行检测,对该班学生进行随机调查,询问学生是否喜欢教师这种上课的方式。共有47名学生参与调查,这些学生都投了赞同票。理由是:教师的讲解细致、生动、清晰;教师边讲边问,不容易分散注意力,比较容易理解课文;因为一直比较喜欢这个教师,所以喜欢她的课;不想站起来回答问题,不用做什么费心思的事,所以喜欢听教师讲。

通过学生的反馈,明确了本课的成功之处,表现在:

1.笔者通过细致、全面、清晰的“讲”,使学生对文本能有进一步的理解,并产生了学习的兴趣,在学习的状态上表现出不排斥,进而积极、主动地参与,没有出现不良的学习行为,这堂课是有效的。

2.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实际,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巧设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注重启发和引导,对学生予以鼓励,尊重学生的想法。对教学适当降低难度,抓住主要问题,有的放矢,不事无巨细地“满堂灌”。

3.笔者与学生建立了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本身就是知识库与资源库,如果学生能从教师身上取而用之,收获也是巨大的。对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尊重、信任、鼓励必不可少,时常对他们予以表扬,是增强学生学习信心,增加其学习动力的有效途径。

二、问题讨论法

(一)教学对象及其情况

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尖子班学生。他们基础较好,学业成绩比较突出,有一定的阅读量,思维活跃,接受能力较强,喜欢讨论与交流。

(二)教学方法

问题讨论法

(三)教学过程简述

通过课前学情调查,笔者发现该班学生有一定的阅读基础,大部分学生都看过四大名著中的一部或两部。问及是否看过《红楼梦》时,全班只有一个学生对其比较感兴趣,在初中时就认真阅读过,对作品中的相关人物和情节比较了解。其余学生都是因为觉得《红楼梦》无趣而放弃继续阅读。笔者通过课前预设问题,先让学生进行思考,再以课堂讨论的形式解决问题。问题如下:

1.为何将王熙凤的出场安排在林黛玉见了众女眷之后?

2.王熙凤初见林黛玉,为何表现得如此放诞无礼?

3.透过王熙凤的肖像(头饰、服装、眉目)看出她怎样的性格特点?

4.初见林黛玉,从王熙凤的言谈举止中,看出她怎样的内心世界?

5.林黛玉的肖像(眉目、神态、风韵)有什么特点?

6.对林黛玉肖像的描绘为何不似写王熙凤那样极力铺陈渲染,而只是简单勾勒?

笔者在课前预设了一些问题,要求学生先自学。其实这些问题的难度并不大,但要求学生在堂上展示他们的自学成果时,学生表现得不积极,回答问题的人比较少,甚至还出现了对文本的误读,如“林黛玉在王熙凤的心中不是很重要”“王熙凤很做作、轻浮”等,这些都是不熟悉文本,妄作评价的具体表现。当问及第一个问题“为何将王熙凤的出场安排在林黛玉见了众女眷之后”,学生就把教辅资料上那些程式化、书面化很强的语言搬了下来。过分依赖教辅书,没有经过自己的思考,以致不能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述,答案很空很泛。当问及第二、三个问题“王熙凤初见黛玉,为何表现得如此放诞无礼”“透过王熙凤的肖像(头饰、服装、眉目)看出她怎样的性格特点”时,学生陷入沉默,课堂出现较长时间的冷场,笔者再对这些问题进行引导时,如“王熙凤第一次见黛玉,为什么表现得同别人不一样,她到底是什么用意?”学生的回答是“王熙凤善于察言观色,逢迎贾母”。回答依然是对文本最表面意思的概括,根本没有触及到最本质的东西。王熙凤为什么察言观色?为什么逢迎贾母?学生不清楚要从这个角度来答。还有问到“从王熙凤的眉眼看出她怎样的性格”时,学生的回答还是仅仅停留在对字面的理解上――“比较凶”,但是对于作者为什么要如此写“王熙凤的凶”,学生无从回答。必须得经过教师的多次引导,集合众人的智慧,才能最终得出问题的答案。所以,堂上讨论的环节进行得并不顺畅,而且一大半时间都得依靠教师。

(四)教学反思

笔者通过观察学生课堂表现,发现这节讨论课其实上得并不成功,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没有科学的预设,就没有全新的生成。笔者在课前预设的几个问题,只是针对文本中的某个片段和内容,是单维度的,不够灵活也不够开放,预设的弹性很小。学生在没有对文本进行认真解读的基础上,只是片面地想得到某个问题的答案,这实际上已经是把学生的生成空间给局限住了。教学中的生成源于预设,具有弹性的预设才能使生成更有方向和成效。

2.将文本“孤立”起来的做法是错误的。学生在预习时,主要依据笔者预设的几个问题,学生并没有充分的时间去搜集相关材料,手头上就只有教材和教辅资料。学生自身没有太多积累,课前又没有充分的准备,匆匆预习一下就要展开讨论,效果肯定不尽如人意。在教学的过程中,没有将讨论作为一个整体看待,只是为讨论而讨论,忽略了课前更为重要的储备知识的过程。没有对学生搜集资料做具体指导,没有将文本内容做适当拓宽。学生的视野狭小,手头上的材料又不够丰富,在课堂上自然无话可说。

通过两次对《林黛玉进贾府》同一教学内容进行实践比较,笔者得出一个结论:在动态的过程中调整教学行为方式可以达成最佳的课堂效果。“同课异构”的实施,实际上是一种连续、有序、动态的过程。课堂新的生成实际也都是在这个动态的过程中产生的。教师前一教学行为产生的效果会直接影响下一教学行为的再实施。教师就是在不断的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多向、循环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教师应改变过去那种教条、死板、沉闷的教学方式,根据教师本人的具体情况及学生的学情,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灵活应对可能影响教学目标达成的各种不利因素,变不利为有利,变被动为主动。

参考文献:

[1] 陈玉秋.思维学与语文教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 李彦福.聚焦课堂教学[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9.

[3] 郑金洲.行动研究指导[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红楼春趣课堂笔记范文9

内容提要:不论课内课外,处处留心皆语文。教师要走进学生,听学生的心声,观学生的言行,和学生打成一片,教学生感兴趣的东西,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关键词:课堂内外; 群言堂; 互动;

午后第一节课罢,同学们在楼道里闲话:一个说作家“马识途”的名字是从成语“老马识途”而来;“王若飞”将军的名字来自《木兰诗》“关山度若飞”;一个说小说家张恨水原名心远,“恨水”二字出自南唐李后主《相见欢》“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流”句;冰心原名谢婉莹,“冰心”一词出自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绝句《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意在表白其玉洁冰清的操守与品格……我觉得有趣,就迎了过去,众人聚拢,和谐融融,七嘴八舌、畅所欲言:著名出版家邹韬奋,原名恩润。“韬奋”是一九二六年他在上海主编《生活》周刊时用的。他解释说:“‘韬’是韬光养晦,‘奋’是奋斗不息,不过自勉罢了!”

上课铃声打乱了我们的闲聊,这节课恰巧讲到了“文化常识――‘名与姓’的探究”。课堂上,同学们的情绪更加高涨。我让大家积极发言,说出自己知道的有关姓名的趣事。话音刚落,学生一说:上世纪三十年代,东北有一对志同道合的青年作家,女的是张莹,男的叫刘鸿霖。张莹二十岁时,为反抗包办婚姻,投身革命。一九三二年,她与刘鸿霖结婚,合写了小说集《跋涉》,之后张刘二人取笔名为“萧红”“萧军”,谐音“小小红军”,表达了其追求光明,患难与共的坚定信念。后来萧军干脆改姓萧,子女皆姓萧。

学生二道: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原名文。在南京金陵大学求学时,对社会和人生问题发生了兴趣,并接受了明朝哲学家、教育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改名知行。后来他在教育实践中悟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道理。一次,他在征求意见本上看到学生写的一段话:“先生既相信行是知之始,为何仍名知行,何不翻它半个筋斗”。受此启发,遂改名为“行知”。

学生三说:原名兆铭。广东番禺人,留学日本。早岁入同盟会,致力革命。一九五零年参与创建中国同盟会,并任《民报》主笔,以“精卫”的笔名发表了大量驳斥保皇谬论、宣扬革命思想的文章,恣肆,酣畅淋漓。“精卫”原是《山海经》里记载的一只神鸟,相传是炎帝的爱女,叫女娃。因游东海不幸淹死,于是化为精卫鸟,每天不懈地衔西山木石去填东海。汪以“精卫”为笔名,目的是显示其反清的决心和不屈不挠的斗志。可惜,此人晚节不保,终堕落为汉奸,成为中华民族的败类……

真乃:星多天空亮,人多智慧广;“众人拾柴火焰高”。我肯定了他们的成绩后接着说,胡适原名洪驿,他就读于上海澄衷学堂时,因听国文教师杨千里演讲达尔文“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原理,思想震动很大,故更名为“适”。一九三二年清华大学入学试题中,陈寅恪先生出了一道十分有趣的对对子小题,上联是“孙行者”,只有一人对了“胡适之”(胡适字适之),理由是“胡”与“孙”二者相合“胡孙”,谐音“猢狲”,是连绵词,又均为反犬旁,“猢狲”是猕猴的一种。“适”是动词,意为“行”, “之”“者”均为文言虚词,所以“孙行者”对“胡适之”属“工对”,受到陈寅恪激赏。陈大师当即表态说:“就凭这三个字,这个考生想上清华的哪个系都行!”这个考生就是后来的著名语言学家周祖谟。

有的文人则干脆采用拆字法。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他取“舒”字的一半,自命“老舍”。老舍的一生就像一部长篇小说,他以他的情感诠释了善恶更迭的人情;曹禺原名(万)家宝,他将姓氏“”拆为“草”(谐音为曹)与“禺”两部分,化为“曹禺”。曹禺的一生就像一个戏剧舞台,他以他的人格演绎了变幻莫测的世态。

名字的由来比较复杂,著名漫画家廖冰兄,因幼年丧双亲,与妹妹廖冰相依为命,故取笔名为“廖冰兄”,意为廖冰的兄长。郭沫若闻之道:“哦,原来邵力子的父亲叫‘邵力’,郁达夫的妻子叫‘郁达’!”居里夫人的丈夫就一定是居里了。

下课铃响了,接着是课外活动,但同学们的求知欲未减,纷纷要求深入探究“姓”与“名”的学问。只见大家纷纷打开电脑,在网上边搜寻相关内容边互动了起来……

韩哲敏,教师,现居甘肃会宁。

红楼春趣课堂笔记范文10

1.英美文学教学的现状分析及重新定位

自从20世纪初英美文学课进入大学课堂以来,已经走过了百年历史。但是,近年来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文学课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英美文学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存在课时少、内容多、学生重视程度不够、教学方法单一等问题。各个高等院校外语专业的教学重点也已由文学转为语言教学、翻译实践等。在当今社会中该如何定位文学课?如何让英美文学教学适应新形式下英语专业学生自身发展的要求,已成为英语教学工作者日益关注的焦点。

英美文学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具备人文精神和良好文化修养的高素质外语人才所不可或缺的重要课程。首先,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是作家个人的一种艺术创作,而且体现了一定时期艺术发展所达到的水平,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经常学习和欣赏这些作品,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欣赏水平。其次,文学是一个国家社会生活的形象反映,是时代的纪录、民族的心声。英美文学发展史上出现的无数优秀作品,为学生们提供了无比丰富的艺术形象、生活画面和社会知识,是他们了解英美国家的历史和现状的宝贵材料。最后,文学史与文学选读相结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大大提高学生们的英语水平。优秀的文学作品中词汇丰富,语言精炼,表达准确,形式灵活。学生经常阅读这些作品,对扩大词汇量、完善语法知识和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2.英美文学教学的新思路

2.1英美文学课程中人文素质教育的渗透

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就是提高人的文化修养、理论修养、道德修养,就是要教会学生怎样做人、如何处事。英美文学学习和人文素质的培养是密不可分的。

阅读和学习文学作品,绝对不是简单的猎奇寻古、消遣娱乐、消磨时光;文学是人类文化中最璀璨的珍宝,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有深度、有广度的文学学习。在英美文学作品中,有大量优秀的散文和诗歌,学生可以通过深入学习这些优秀散文和诗歌,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例如,20世纪美国著名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Robert Frost,1874-1963)的诗歌《雪夜停林边》(Stopping by Woods on a Snowy Evening),是一首很漂亮的押韵诗。在这首诗中,诗中人赶着马车来到一片树林边上,尽情地欣赏着夜色中的树林和白雪。美景醉人,他久久不愿离去。但他最终还是不得不选择离去,因为他的人生道路还未走完,他的任务还未完成,还有许多事情正等着他去做。正如诗中所言“The woods are lovely,dark and deep/But I have promises to keep/And miles to go before I sleep/And miles to go before I sleep”。教师在对这首诗歌进行分析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面对人生中使命与诱惑的问题,这样,学知识与学做人就有机地统一起来。

2.2引入英美文学与中国文学的比较教学

在教学中适当地进行中外文学对比分析,可以使学生更加直观地评价中外文学的价值,在更好地理解英美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同时,树立对本国悠久灿烂文化的自豪感。例如,教师可引导学生对英国作家亨利·菲尔丁(Henry Fielding)和中国作家曹雪芹的作品进行比较。前者的代表作《汤姆·琼斯》标志着18世纪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最高成就。小说内容丰富复杂,人物众多,但结构布局精巧严密,情节生动,几乎构成了18世纪英国社会生活的全景,具有诗史般的规模和气势。而就在同时期的东方文明古国——中国,一个名叫曹雪芹的人在“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终于完成了《红楼梦》——这部代表了中国古典小说语言艺术的巅峰,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小说。它那现实主义的高超手法,达到了文学创作的顶点;它那忧国忧民的思想深度,打破了狭隘的文人情怀。《红楼梦》一书反映的是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代的社会生活画面,是当时中国封建社会的缩影。由此可以看出,亨利·菲尔丁和曹雪芹两人的作品在人物塑造和反映社会生活等方面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种同时期中外文学作品的比较,可以帮助学生以中国文学为参照体系来分析和评价外国文学中的重要文学现象,从而更准确地评价中外文学的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除以上比较之外,笔者认为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和思考。譬如,《汤姆·琼斯》和《红楼梦》两部文学巨作虽有以上相似之处,但菲尔丁的主要目的是要诗史般地表现18世纪中期英国社会生活的整体,抒发他的观感,因此小说中所写的社会生活对于人物的行动、人物之间的冲突以及人物的命运的影响大多是外在的表面的,致使人物的思想行为与社会矛盾缺乏内在的联系。小说的结局是美和善终于战胜丑和恶,其乐观主义情绪是很明显的,其内容和思想倾向是对18世纪英国正处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社会大环境的反映。与此相比,《红楼梦》中曹雪芹对现实社会包括宫廷及官场的黑暗,封建贵族阶级及家庭的腐朽,封建的科举制度、婚姻制度、奴婢制度、等级制度,以及与此相适应的社会统治思想、社会道德观念等,都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并提出了朦胧的带有初步民主主义性质的理想和主张。而这些理想和主张正是当时正在滋长的资本主义经济萌芽因素的曲折反映。通过以上深入的对比分析,既有利于学生准确认识外国文学的成就,了解当时的历史与社会,也可以帮助学生认识中国优秀文学传统的价值,了解本国的文学发展史和社会发展史,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以及学习、继承和发扬本民族优秀文化和文学传统的自觉性。

2.3文化意识在英美文学课程中的导入

文学是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而中西文化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异则给中国的学生学习英美文学设置了不小的障碍。因此,教师在英美文学教学中要注意文化的导入。这样,学生在了解英美文化的同时,就可以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力。例如,从一些英美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发现中西国家地理环境的差异。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东风”即是“春天的风”,夏天常与酷暑炎热联系在一起,“赤日炎炎似火烧”是常被用来描述夏天的词语。而英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海洋性气候,报告春天消息的却是西风,英国诗人雪莱的《西风颂》正是对春天的讴歌。英国的夏季正是温馨宜人的季节,常与“可爱”、“温和”、“美好”相连。莎士比亚在他的一首十四行诗里把爱人比做夏天: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Thou are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而在通过学习文学作品从而了解中西文化差异的这一过程中,学生也会增加学习英美文学课程的兴趣,从而主动地将英美文学课程的学习当成是了解英美国家文化的有效途径。这样一来,文学学习和文化意识的树立两者有机结合,相得益彰。

3.对英美文学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

3.1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应用

多媒体技术具有信息容量大、内容丰富、效率高、覆盖面广等特点。在英美文学教学中,充分应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能扩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能使抽象的语言具体化,枯燥的内容直观化,深奥的知识浅显化,从而有效地突破教学的难点,凸现教学的重点,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例如,在本文第二部分提到的比较文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去搜集将要进行比较的两位作家的相关资料,如作家生平、写作背景、相关作品及写作风格等,并制作成POWERPOINT的形式。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展示相关图片、播放声音和影像等资料,对两位作家及作品进行更加直观的对比讲解。现在,大量的中外文学名著已被拍成电影、电视剧。课堂上教师可以从文学选读教材中选取作家代表作中的经典部分所对应的影像资料作为课堂的导入给学生播放。这种更加直观、更具针对性的教学手段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英美文学的兴趣,从而充分调动他们学习英美文学的积极性,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文学作品。

此外,笔者认为多媒体技术在英美文学教学中的应用绝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上,在课外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也应该充分发挥其作用。譬如,在学生阅读完有关作品后,教师可以提供相关网站,有计划地让学生通过多媒体在线学习系统自己阅读相关作品的信息,观看由英美文学名著改编成的电影。观看电影前可以先给他们准备一些思考题,看完后要求他们就这些问题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并写成观后感。这样,在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观能动性的同时,也使英美文学课堂教学得到了有效延伸,从而既扩大了课堂容量,又从根本上解决了当前英美文学教学中存在的课时少(一般每周2-4节课)、内容多的问题。

3.2建立互动式教学模式

红楼春趣课堂笔记范文11

一、重视非智力因素,培养良好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从属于非智力因素,而非智力因素又是学习的驱动剂。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后来的学习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良好习惯的培养,远比教给孩子具体的知识更加重要。

1.培养认真写字的习惯,提高写字质量。写字教学是最基本的语文技能训练,是实用性的启蒙教育。为落实课标提出的“多认少写,注重写字质量”,首先从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入手。

(1)掌握正确的握笔姿势、坐姿。教师采用编儿歌等形式,将学生写字习惯的培养融入情趣之中。如教学生念《写字歌》,要求学生在写字时做到“头正、身直、脚放平”,练《写字操》,让孩子心中牢记“三个一”,即“胸离桌沿一拳、眼离桌面一尺、指离笔尖一寸高”。教师在写字教学中,可以组织“一帮一合作伙伴”,互助合作,互相提醒,共同提高。

(2)培养整洁的书写习惯。教师运用浅显生动的比喻,告诉孩子们:“整洁的作业是美丽的天使,人见人爱。”激励孩子们争做“美丽的小天使”,实行作业星级制,给优秀作业盖上“笑脸”印章,学生传阅欣赏佳作。“书写潦草的作业就像丑陋的小怪物”“橡皮擦没有擦干净的地方,就像怪物的影子。”这些善意的提醒,让孩子们愉快地消灭了“小怪物”和“小怪物的影子”。

(3)寻找规律,预防写错字。学生写字常常发生多笔少画的现象。如“没、朵、四”这些字中都有“竖弯”,而学生经常写成“竖弯钩”。笔者就编了顺口溜“没、没、没,‘几’字爬上楼,扔掉小钩钩”;“朵、朵、朵,花朵没长小钩钩”;“四、四、四,四的肚里没钩钩”。学生读得饶有兴趣,印象深刻。再如孩子们写“浇、晓”常多写了一点,“栽、裁”常少写了一点。笔者让孩子们观察两组字,引导学生发现易错部位有个相似部件,总结出规律,编成顺口溜“长的有‘点’,短的没‘点’”。学生以后遇到类似的字也就不会写错了。

2.培养良好的听课习惯,提高课堂效益。作为刚刚进入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如何能让他们在40分钟的课堂上认真听讲,非常重要,也实属不易。笔者给学生一个细化的、可操作性强的要求,充分调动孩子们的眼、耳、脑、嘴的功能,告诉孩子们:听老师讲课和同学发言时,“小眼睛”要注视着说话的人,“小耳朵”要听清每一句话;“小脑袋”要边听边思考,“小嘴巴”在听完后要发表自己的意见或评价同学的发言,思路与老师的教学始终保持同步。课堂上经常发现孩子们因词汇贫乏,表达能力有限,很难讲出完整的句子。教师要引导学生在一句话里尽量把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四个要素交代清楚。教师的示范是说完整话训练中十分重要的教学手段,以课文中的句子为例,给学生做出正确的示范,规范学生的表达。如《雨点儿》一课,笔者让学生模仿课本中的句子“雨点儿从云彩里飘落下来。”进行说话训练,说一说“(谁)从(哪里)(怎么样)”,这样就降低了说话的难度。

二、突出趣味性,获得积极体验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之者”是学习的动力,“乐之者”是学习的目的。教师要想方设法增强教学趣味性,以达到乐学的目的。

1.开发形式多样的课中操。低年级学生好玩、好动,注意力维持的时间不长。在一节课的中间安排“课中操”,给学生1—2分钟时间活动,动静搭配,调节精神,调整听课情绪,是大有裨益的。当然“课中操”活动的内容要与课堂教学有关。如在教学《荷叶圆圆》时,“课中操”与课堂教学有机融合在一起。在上完“荷叶是青蛙的歌台”这部分课文内容时,笔者让小朋友们一起去听听青蛙“呱呱”的欢歌,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歌曲《小青蛙找家》中边唱边跳,“一只小青蛙,要呀要回家。跳跳、呱呱,跳跳、呱呱,跳跳跳、呱呱呱,跳跳跳、呱呱呱。小青蛙回到了家,呱!”孩子们放松肢体,愉悦心情,以更加充沛的精神和愉快的情绪投入到下半节课的学习中去。

2.多采用直观化的教学方式。低年级儿童偏向于感性思维,直观化教学是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的必然选择。平翘舌音、前后鼻韵母音、鼻音边音是方言区拼音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我运用直观的动作演示法,用手势提示发音要领,让学生跟着一起做:发平舌音,手掌平伸;发翘舌音,手指上翘;发鼻音,耸耸鼻子;发边音,伸出食指;发前鼻音,双手前伸;发后鼻音,双手向脑后伸。师生还可以共同构思设计“拼音字母操”,通过摆手型来记住字母的形,以加深记忆。

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使用,更好地创设了直观、形象、有趣的教学环境。如教学《柳树醒了》一课,通过播放课件,让学生听听美妙的音乐,看看春天美丽的画面,欣赏品味形象化的词句:“春雷跟柳树说话、春雨给柳树洗澡、春风给柳树梳头、春燕和柳树捉迷藏、孩子们和柳树玩耍……于是,柳树醒了,柳枝软了,柳梢绿了,柳絮飞了……”整个课堂教学声情并茂,孩子们在轻松愉快中学习新知。

3.善用儿童化语言组织教学。简洁生动、抑扬顿挫、富于天真烂漫色彩的儿童化语言使教师更具亲和力,使孩子们更加乐于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孩子们喜欢哪位老师,他就喜欢学习哪门功课。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更多一份爱心和耐心,要精心设计自己的教学用语,语调上舒缓有致,语速上放慢柔和、语气上更夸张、语汇上更多地采用形容词叠用、摹声等儿童化因素,用亲切、自然、纯真的语言来吸引儿童的注意。当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的时候,教师要善用事先约定好的一些朗朗上口的有趣的顺口溜组织课堂教学,如“小眼睛看黑板,小耳朵认真听,小脑瓜赶快动起来!”。在识字教学和拼音教学中,随时运用自创自编的顺口溜,也能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如在一年下册《识字七》的教学中,指导孩子们认识“赢”这个字时,要让学生很快掌握有一定难度:笔画多,不好写。教师就用“拆字法”编成顺口溜——“亡口月贝凡,输赢很平常”。学生轻而易举地记住了“赢”这个笔画极为复杂的字。

三、采用多变形式,调控学生注意力

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把听、说、读、写、思、画、唱、玩等多种形式巧妙结合,相互渗透,既可调控学生的注意力,又能使课堂教学更加活泼、生动、有效。

1.把游戏引进课堂,在游戏中学习。“小孩子生来是动的,以游戏为第二生命。”(陈鹤琴语)儿童好游戏乃是天然。学前班和一年级的语文教学有一个相同点就是寓教于乐,游戏是幼小衔接的桥梁。游戏与教学内容相结合,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相得益彰。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汉语拼音教学尽可能有趣味性,宜以活动和游戏为主”,在汉语拼音教学中,把枯燥的拼音练习融入有趣的各类游戏中,赋予枯燥的字母以生命,让妙趣横生的“动感”字母进入课堂。为了读准字母,笔者设计了“闯关”、“走迷宫”、“放鞭炮”、“夺红旗”、“开火车”等游戏;在学习《汉语拼音字母表》时做“给字母娃娃排队”、“连字母成一只小动物”等游戏;为了区分声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做“带拼音娃娃回家”、“找朋友”等游戏;为提高拼读的正确性、熟练度,设计“我是小翻译”、“给声母找朋友”、“给动物挂牌子”、“给家具贴标签”、“汉语拼音扑克牌”、“认识小伙伴”(每一个小朋友桌上贴上写有名字拼音的纸片)等游戏;复习巩固汉语拼音,玩“拼音游戏宫”、“逛拼音王国”等游戏。游戏激发了学生学习汉语拼音的兴趣,将机械重复的练习转变为生动活泼的游戏,让学生充分体验语文学习的快乐。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游戏是激趣的妙招,但是学生容易过度兴奋。因此,在游戏前必须讲好游戏规则和纪律要求,让课堂教学始终有条不紊。

2.学科互相渗透,创设美的情趣。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机融入孩子们喜爱的绘画、音乐、舞蹈、表演等因素,不仅使孩子们获得更为丰富生动的感受,还容易把学生带到特定的情境之中,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更加五彩斑斓,生机盎然。教学《春雨的色彩》中,让学生表演唱《小雨沙沙》,唱出了春天的美好。教学《邓小平爷爷植树》导入新课时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孩子们在歌声中增进了对邓小平爷爷的了解。在《夏夜多美》教学中,让学生展示课前自己绘画的夏夜美景,比一比谁画的美,说得美。在《王二小》教学中,播放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展现了小英雄的可敬形象。学科之间的有机渗透,在课堂创设了另一种美的情趣,还拓展了知识的空间。

四、巧借家长之力,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

小幼衔接工作,除了教师做出的努力外,家长的配合也至关重要。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家庭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学校的教学、教育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学校教育需要得到家庭的支持和配合。教师可以通过家访、家长会、家校联系卡、电话、短信、电子邮件等形式,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把学校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具体要求告诉家长,及时将学生在幼小衔接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反馈给家长,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引导学生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1.在生活中识字。开展“与身边的汉字交朋友”活动,在家长配合下,有意识地让孩子们在大街上、电视上、车厢里、食品包装袋上等地方随机地接触和积累识字,并把记住的字和家人、伙伴们一起交流分享。学生建立“汉字储蓄罐”,将所学存入“汉字储蓄罐”中。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有关家庭用品用具的字词,制作成自己喜欢的卡片,在家长的指导下,贴到家里相应的地方,提高识字量和汉字的巩固率。

红楼春趣课堂笔记范文12

论文摘要:今天人们意识到了中国文化在对外交流中的重要性,也发现了大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学习与继承还需要提高。文章提出了中国丈化因素在英语课堂中参与的必要性,分析了高职高专学生对中国文化了解的现状,并提出了解决方法。

一、英语课堂中中国文化因素参与的必要性

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包括知识、信仰、风俗、法律、艺术、道德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其它能力和习惯。它是反映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任何一个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背景、思维方式等无不在其语言中体现出来。因此,文化与语言是密不可分的。语言的沟通以及双向的性质决定了英语的学习者必须要学好英语的文化,同时也不能忽视本国语文化。然而,人们发现在实际的沟通中,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对富含中国文化的语言存在空白,即使是学历较高的博士也是如此。因此有人提出了中国文化失语症。中国文化失语是南京大学从丛教授提出来的。他提出很多高学历的学生,如博士生,有较高的英语水平,有较高的中国文化素养,却没有文化大国学者应有的独立的文化人格。与外国人的交流中无法体现一种独立的文化人格。不懂得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词语的英文表达,不知道“confucius”就是中国的圣贤孔子,不懂得红楼梦的英文表达。背诵了十来年的英语单词,不懂得油条、包子的说法比比皆是。因此他呼吁:要重视中国文化在英语课堂中的渗透,以便培养英语学习者的独立文化人格,在对外的交流中能有效地传输中国文化。深人学习中国文化有助于大学生更好地了解中西文化,更好地进行沟通。目前,很多国家都在开设汉语课程,学习中国语言与文化,以便更好地了解中国,作为对外文化交流主体力量的大学生,更有必要学好中国文化,以便在实际的沟通中更好地排除不必要的误解,达到良好沟通的目的。本文试图从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角度探索如何进行中国文化因素的渗透。

二、高职高专学生对中国文化了解的现状

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来源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普通高中毕业生,此类学生经过了正规的高中学习,具有一定的语言基础,但英语总体水平不高;另一类是从中专、职业高中升人高职院校的学生,这类学生文化基础知识偏低,英语基础尤为薄弱。他们的专业具有实用性强的特点,因此,可能使用英语交流的机会也多。但是由于很多学生英语基础不扎实,因此英语语法的知识还需要巩固与提高。笔者对所执教的医学高职高专学校的学生进行了包括口头、书面的中国文化素质调查后发现:他们对于文化知识,包括英语国家文化以及中国文化有着较浓的兴趣,但是对于文化词汇的了解还很少。笔者调查了英语护理系以及口腔医学系的100名学生发现:这些学生存在严重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平时阅读或者书本中出现的文化词语如:春节、瓷器、中秋、剪纸等正确率最高,而对于馒头、油条、中药、玉器、佛教、孔子等知之甚少,对于海峡两岸、三好学生、三个代表、四大发明等几乎一无所知。而这些词汇都是选出来的比较常用的中国文化词汇。学习基础好的学生会尽量地用可能的表达写出与中国文化词汇相近的意思,而基础较薄弱的学生则一片空白。在其中一个班级调查时笔者只让他们写出英文单词,而另外一个班级则提示他们可以尽量通过猜测写出意思,结果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结果发现第一个班级学生只写出平时书本出现或者他们记住的单词,而在另外一个班级,学生则发挥了最大的主观能动性,除了写下已学过的词汇外,还各显神通,有很多学生翻译得还比较靠近。

大学生作为文化层次较高的群体,承担着对外文化交流的主要任务。而我校英语护理专业方向的学生毕业后可以通过雅思考试到英语国家从事护理工作,有很多使用英语进行沟通的机会,因此对英语国家文化的学习 以及在英语课中学习中国文化也显得更为紧迫而重要。通过文化知识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鉴别能力,培养独立的文化人格,以及更好地学习不同语言的文化。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第一,高校应开设一定的人文学科公共选修课,举办人文讲座、演讲,举行各种文化交流活动。高校可以考虑开设一门真正让学生学习、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必修课。近年来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节目的较高收视率说明了在当前情况下各个层次、各种职业的人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在提高。大学生应注重自身人文修养,大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应注重培养自身的人文素质,发展健全的人格。另外,大学生应消除“功利主义”的思想,花点时间学习传统文化知识,积极参加各种人文讲座、文化交流活动等。

第二,学生中国文化失语的原因除了学生本身对中国文化重视不够的原因外,还有课堂中缺乏中国文化因素的英语学习内容,使得他们接触的中国文化的内容非常有限。对于非常重视考试成绩的他们在考试中也没有中国文化知识方面的测试,因此,学生没有学习中国文化知识的压力。英语教材中没有中国文化的信息使得教学大纲改革的很有必要。只有教学大纲带动教材以及相关测试的改动,才能使学生更多地了解中国文化。

第三,教师可以在课堂增加中国文化知识的输人。比如在课堂上让学生轮流做一个简短的ppt,介绍中国的文化精徽,可以介绍各自家乡的特色建筑、手工艺、饮食以及民俗风情,或者介绍中国的文学名著,如(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笔者经过一个学期的试验,发现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表达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对于中国文化的兴趣有所增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时间有限,主要起着一个引导作用,因此学生只要课后能坚持学习,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就能得到提高。

教师还可以以补充材料的形式,选择优秀的描写中国文化的素材作为教材,或者是中国文学的译文。比如,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赛珍珠的《大地》,华裔作品《喜福会》,中国作家用英文写的作品如林语堂的(京华烟云)、《生活的艺术》等,还可以阅读英美国家人士对中国典籍的翻译作品,比如,理雅各、辜鸿铭、卫利等翻译的《论语),还有其它的经典作品如(西游记)、(红楼梦》的翻译作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