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红楼十二钗

红楼十二钗

时间:2023-05-29 18:04:02

红楼十二钗范文1

    一 多愁善感的人物性格特征

    林黛玉是金陵十二钗之冠,也是贾母非常疼爱的外孙女,曹雪芹将林黛玉塑造成了符合中国人传统审美标准的美人,清新脱俗,宛若天仙,才华横溢,性格孤傲,又不沾人间烟火。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林黛玉属于性格柔弱的类型,这与她的家庭出身和成长环境是密切相关的。林黛玉前世是三生石旁边的一株绛珠草,受到赤霞宫神瑛侍者的甘露恩惠,便愿意跟随其下凡人间还尽眼泪。今世的林黛玉则成为了林如海和贾敏的独生女,年幼时因为其母亲身患重病不幸去世,而其父也因病身亡,才被迫寄养在荣国府。从林黛玉的生长环境可以得知,她自幼生活在较为凄凉的家庭氛围中,很早便感受到人世间的炎凉。一个人的生长环境是决定性格特征的因素之一,林黛玉柔弱的性格便是自身生长环境的一个侧面反映。

    由于林黛玉身体虚弱,每天必须吃药治病以维持健康,于是产生了一种独具魅力的病态美。“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这首诗恰如其分地将林黛玉的整体形象进行了概括,暗示她是一个具有卓越才华和俊美面容的奇女子。在进入贾府之后,尽管受到了很多人的宠爱和珍视,但是每天仿佛生活在阴影之中,童年的凄凉经历让她对周围的事物提高了警觉,增强了自我防护意识,只要有一句话不顺她的心意,便会暗自流泪,独自伤心,由此可以总结出林黛玉在贾府里的生存规则就是不能多讲一句话,不能多走一步路,这进一步加强了林黛玉多愁善感、孤芳自赏的性格特征。林黛玉平时寡言少语,喜欢安静的生活环境,在贾府大院里很少与其他姐妹们嬉戏玩耍,只愿同贾宝玉在一起,在住进大观园的潇湘馆后,取名为潇湘妃子,并在院落中种植了翠绿色的竹子,意在显示出她的清高。

    林黛玉的多愁善感并不意味着性格懦弱,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彰显出其叛逆的一面。《红楼梦》是女性的悲剧,同时也是女性的赞歌,它通过文学的形式沉痛地打击了封建社会的礼教制度,揭露出封建礼教扼杀人性的本质特征。林黛玉恰恰是曹雪芹反击封建礼教制度的先驱人物,虽然她体弱多病、性格孤僻,但是在她的内心深处却隐藏着对封建制度的痛恨和对自由婚姻的向往。在林黛玉和薛宝钗之间究竟选择谁做贾宝玉的妻子,一直都是贾府高层所关心的问题。随着接触的深入,贾宝玉越来越发现林黛玉才是自己唯一的知己,她能够了解自己内心的所思所想,与自己志同道合。薛宝钗尽管可爱可敬,但没有林黛玉那种叛逆的特质,非常顺从封建礼教的安排,于是难免与贾宝玉在心理上产生了一些隔阂。在封建礼教制度的深刻影响下,贾府的高层即贾宝玉的祖母和父母,愈加发觉薛宝钗更加符合儿媳妇的标准,因为她能够很好地将与贾宝玉之间的爱情控制在封建礼教允许的范围内,而不是像林黛玉那样有着明显的流露。林黛玉尽管是贾宝玉的挚爱,但没有权利选择让她做自己的妻子,而是必须顺从长辈们的意愿,顺从封建礼教的安排。林黛玉多愁善感的性格中隐含着柔弱和叛逆,正是这种复杂的性格特征赋予了她与众不同的人物特色,成为中国古典文学史中的重量级人物。除了林黛玉之外,《红楼梦》中还有不少女性具有多愁善感的性格特征,却罕有林黛玉那种敢于反抗封建礼教的叛逆特质。如果故事中的人物性格特征具有一定的相似度,而在文学作品中又有主次之分的话,则次要人物的加入往往是为了更好地反衬出主要人物的鲜明个性,增强读者对主要人物的认同感,使主要人物的命运得到更加全面的展现。

    二 圆滑世故的人物性格特征

    薛宝钗是薛姨妈的女儿,拥有着显赫的身世,她举止典雅,容貌俊俏,优越的家境使她从小享尽荣华富贵,因此对封建礼教制度并没有太强烈的反抗心理,甚至劝说贾宝玉为了光宗耀祖应该投身仕途,在官场上有所作为,在日常生活中善于讨好贾母等长辈并颇具心计,由此可见,薛宝钗为人处世的圆滑世故。与林黛玉被迫流落在贾府不同,薛宝钗进贾府可谓是风光无限,车水马龙,豪华气派,足以显示其不凡的身世地位。圆滑世故的薛宝钗在贾府里左右逢源,同样也深得贾母的喜欢,她的性格与林黛玉截然不同,热情开朗、善于交际,在众人面前落落大方,是中国古代典型的大家闺秀。薛宝钗自幼熟读四书五经,再加上父母的教诲和在官场中的耳濡目染,自然造就了其善于揣测别人心理的本领。在她看来,世事洞察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她心思缜密,做事较为谨慎,有违封建礼教的事情几乎不做,可以说是一个忠实封建礼教的守卫者。当贾宝玉挨打之后,薛宝钗给他送药时说“若能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于忍受这样的皮肉之苦”,意思就是如果当年听我的劝说熟读四书五经考取功名的话,就不会这样惹长辈生气了。见贾宝玉不予理睬后又接着说“就算你不喜欢读书,也必须假装出一副爱读书的样子来”。这令贾宝玉非常反感,从这里可以看出,薛宝钗和贾宝玉在价值观取向方面有着本质的不同,为今后他们的婚姻悲剧埋下了伏笔。

    与林黛玉的单纯可爱不同,薛宝钗善于见风使舵、阿谀奉承,为了更好地表现出这一性格特征,曹雪芹刻意在多个故事情节中进行细节描写。贾母过生日,众人陪伴贾母赏花,此时的贾母看见娇艳的花朵不禁感叹岁月无情,并说“花开虽好,只可惜白发不是赏花人啊”。薛宝钗却灵机一动,马上安慰说“老祖宗是越活越年轻,赛过南极老寿星”。心情失落的贾母听到这一番话后颇为高兴,并夸赞薛宝钗懂事听话。《红楼梦》在塑造人物形象的时候,有一个突出的技巧,就是扼住人物某一方面的性格特征反反复复地推敲描写刻画,然后在这一主要性格特征的基础上再拓展其他方面的性格特征,从而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充实,当然,在塑造薛宝钗这个经典的人物形象时也不例外。薛宝钗这一人物形象绝非仅仅代表着阴险狡诈、八面玲珑、沽名钓誉的势利小人,而是寄托着作者曹雪芹复杂的情感和感慨,一方面赞美这位少女的聪明可爱,怜惜她悲惨的命运结局,另一方面又痛恨她对封建礼教制度的百般顺从,自己本性纯真的一面已经被消磨殆尽。

    贾家是一个矛盾重重、派系复杂的大家族,为了赢得自己的生存空间,薛宝钗善于处理各种人际关系,深知明哲保身的处世哲学,即“事不关己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正如脂评所说:“待人接物不亲不疏,不远不近,可厌之人末见冷淡之态,形诸声色;可喜之人亦未见醴密之情,形诸声色。”薛宝钗特别注意迎合和揣摩贾府中地位显赫人员的心思,以求博得他们的一致认可,对于贾府中地位卑微的赵姨娘等人也没有一味地鄙视和排斥,这种温和中庸的态度使她在贾府中收获了很好的人缘。贾母称赞她稳定平和,就连从不夸赞他人的赵姨娘也发自内心地评价她“真是又大方又得体的大户人家姑娘”。薛宝钗的这种圆滑世故不应该被绝对地否定和批判,在那个特殊的历史年代和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圆滑世故的性格同样也是自我保护的有力武器,可以最大限度地防止别人的侵害,为自己的生存发展赢得机遇。薛宝钗做事周密细致,富有热心,在分送礼物时,不论与自己关系好的,还是与自己关系生疏的,都不忘送一份,以显示自己的情谊。这种做法符合她圆滑世故的性格特征,也使她在勾心斗角极为严重的贾府里广受好评,这一点无疑是令人敬服的。

    三 阴险狡诈的人物性格特征

    在《红楼梦》中,最符合阴险狡诈这一人物性格特征的当属王熙凤,王熙凤是王夫人的侄女,贾琏的妻子,她长着一双丹凤眼,两弯柳叶吊梢眉,体格风韵,妩媚多姿。同时,王熙凤精明能干,是贾府的实际大管家,并深得王夫人和贾母的信任。王熙凤的性格中具有中国古代女性罕有的独立思想,在那个父权和夫权思想极为严重的封建时代实属不易,代表了中国古代女性争胜好强的一面,然而她的阴险狡诈却让人唾弃。王熙凤对丈夫的不顺从,更多地是因为女人内心深处的妒忌心理,她对金钱和权势的掌控欲望,则更多地显示出了她的贪婪心理。

    在为人处世中,王熙凤就像一个高水平的心理学家,非常善于察言观色和揣摩对方心思,经常对方还没有开口,她就凭借着自己的经验和推理得知对方要说什么,这在很多场景中都有着充分的展现。能够及时地顺应对方心意,急转直下而又不落虚伪的痕迹,这样的本领在《红楼梦》里,只有在王熙凤身上可以发觉得到,因此,后人在评价她的时候总是感叹其机变之神速。王熙凤的阴险毒辣在日常生活的小事中不足以得到充分体现,一旦她遇到关乎自己切身利益或者人格尊严的事情的时候,便会使出浑身解数,将这一性格特征展现地淋漓尽致,而且她在与人争斗的过程中往往会迎难而上不甘示弱,不但在气势上要压倒对方,更要在心理上保持强者的姿态。

    四 热情豪爽的人物性格特征

红楼十二钗范文2

关键词: 小说《红楼梦》 薛宝钗 非凡才能 世俗世故

又读《红楼梦》,颇有感触,尤其是对薛宝钗。薛宝钗是和林黛玉可以作众多类比的女性,但正是这种类比,使得人们在同情、喜爱貌美如花、温柔多情的林妹妹的同时,不自觉地把宝钗放在对立面,薛宝钗似乎成了阻断宝黛爱情的罪魁祸首,从而为众多“红迷”所贬抑。那么宝钗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在小说《红楼梦》的字里行间里我发现她是一位具有非凡才能的人物。当然,她也有世俗世故的一面。她不浪漫,太现实,甚至为了达到目的使用一些非常手段,这在彰显她的聪慧的同时,也让人们看到一个圆滑甚至狠毒的宝钗。然而从辩证的角度着眼,宝钗性格中既有美感因素,又不乏世俗因子;既才能非凡,又富于心计。

一、优雅淡定的性格与为人

林黛玉的多愁善感、温柔多情、柔弱美丽与稍有叛逆的品性让千万“红迷”为之着迷。相比之下,薛宝钗的形象长期以来就埋没在这样的阴影下。要认识薛宝钗,我们只有抛开林黛玉光环的掩映,实实在在地认识这位非凡的人物。说薛宝钗是非凡的,不仅因为她有着不亚于黛玉的美貌姿色、温柔性情,不乏探春、熙凤的管理才能,而且因为她比大观园里的所有人更明智、现实、理性、大度而热情。况且她貌美却不施粉黛,善于管理却不显狡猾自私。这无疑增加了薛宝钗形象的完美度。

宝钗知书达礼,温敦聪颖,胸襟宽阔。“忽来一个薛宝钗,年纪虽大不多,然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而且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故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但是那些小丫头们,亦多喜与宝钗去顽”(《红楼梦》第五回)。作为富室娇女,她能如此的大方、大度实难能可贵,这是一种天生的平和心性,也是良好教养的结果。她不事奢华:“薛姨妈道:‘姨娘不知道宝丫头古怪着呢,他从不爱这些花儿粉儿的。’”(《红楼梦》第七回)“及进了房屋,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无;案上只有一个土定瓶中供着数枝,并两部书、茶奁、茶杯而已。床上只吊着青纱帐幔,衾褥也十分朴素”(《红楼梦》第四十回)。处于富贵侯门、挥金如土的环境中,却能具有朴实的生活作风,这正彰显了宝钗优雅淡定的个性。

薛宝钗同样有着非凡的才华。在贾府中,文才上能与林黛玉伯仲抗衡的,只有她。便是惜春画画,她也能说出一大篇见解来。治理家务上的本领,在大观园的改革中就已充分表现出来。她顾全大局,又施播恩惠,落得人人满意。即便是最后仓促与宝玉成婚,受到冷遇,仍是能够把委屈埋在心中,应酬周旋,想办法修复宝玉的心理症结。宝玉出走后,虽“暗中垂泪,自叹命苦”却仍打起精神来过日子,并没有像黛玉一样,动不动就萌发死的念头。

薛宝钗堪称完美,若放在皇宫禁苑,她是一位能够母仪天下的标准典范;若放在富室豪门,她是一位贤良能干、恩威并施的主母;若下嫁了白衣秀士,她准能相夫教子,让他们出将入相;若相公是位风雅之士,她还能与他吟咏唱和,谈古论今。

薛宝钗就是这样一个既成熟理智又心理健全的女子。后人大约出于偏爱黛玉的原因,把她说成是窃取别人爱情的奸恶之人,这在人性上有失公允。

二、世俗功利的思想及本质

当然,这样的薛宝钗还不是完整的薛宝钗,在她非凡的才能潜质背后,在欣赏了她的温顺柔情之余,又能让人体察到什么呢?首先我们看看薛宝钗为什么来到贾府。在宝钗来贾府之前,薛家已经败落了,而贾府却是豪门,薛姨妈深知这其中的利害关系。虽说豪门深似海,但为了家族的前程,让自己女儿跳入豪门内宅成为宝眷无疑是唯一速成法。而且亲眼看到逐渐败落的贾府在元春成为贵妃后又兴旺起来,这为她提供了范例。面对京城,心中已盘算好了宝钗(也是薛家)的两条路,一条是“备选公主郡主入学陪侍,充为才人赞善”(《红楼梦》第四回),荣升为皇帝的小老婆。如果此路不通,再行第二条,做皇帝的小小舅子(老婆之弟为小舅子,小老婆之弟故为小小舅子)、贾宝玉的大老婆。

薛氏母女来到京城后,见竞争当皇帝嫔妃的人太多,并且都是“仕宦名家之女,皆亲名达部”(《红楼梦》第四回),知此路不通,于是住入贾府中的梨香院,宝钗的精彩人生开始上演了。作为“道德楷模”,宝钗在大观园中是首屈一指的,论聪敏博学,她在大观园中也是谁都望尘莫及的。她能参透“温良恭俭让”这些道德面具,知道凭这些足以赢得掌握宝玉婚姻大权的贾府老太太、太太、奶奶们的喜爱。宝钗运用这些,如同武林高手运用绝世奇功的心法字诀一样,深透每个字诀,就能化成无数招式,“以不变应万变”应付突如其来的攻击。侠士的武功能练到如此登峰造极的地步,就足以笑傲江湖了,而宝钗自然能笑傲大观园。

史老太君也领悟宝钗之不凡,一次忍不住对薛姨妈道:“提起姊妹,不是我当着姨太太的面奉承,千真万真,从我们家四个女孩儿算起全不如宝丫头。”(《红楼梦》第三十五回)薛姨妈听了,忍不住露出了得意的笑容,“宝玉之妻”这尊号,对宝钗来说,已是探囊之物,垂手可得。

大观园中的丫头们见宝玉与黛玉好,便以为黛玉必为宝玉之妻,却不知道宝钗虽未更多地接触宝玉,但她的一切行动,就如同釜底抽薪般奏效。宝玉婚姻决策者史老太君、王夫人之意自不必说,大观园中的明眼人都看得出,就连身处深宫的元春也知道。她见过宝黛两人的诗,两人的诗就如同李纨所评:“若论风流别致,自是这首(黛玉诗);若论含蓄浑厚,终让蘅稿(宝钗诗)。”(《红楼梦》第三十七回)所谓诗如其人,深谙封建礼法的元春当然是“心有灵犀一点通”。于是在端午节送礼时,特意给宝玉和宝钗送一样的礼,而黛玉的礼却同探春三姊妹一样。(《红楼梦》第二十八回)“宝钗收了礼,心领神会,随后宝玉来看她的红麝串子时,她毫无顾忌地露出了一段酥臂,使宝玉顿时成了一个呆雁”(《红楼梦》第二十八回)。此时她已胸有成竹,认定“金玉良缘”指日可待,不然深谙封建礼法的她不会这么不小心让宝玉看到这段酥臂。不可否认,当时宝钗的酥臂对宝玉的诱惑力是极大的,宝钗也深知这点,她不只认定“金玉良缘”,更想赢得宝玉的心,降服宝玉,带他走上仕途。然而宝玉是补天的灵石,本质是纯洁的,不是世俗的。宝钗虽然智商极高却无法理解这些,她陷入世俗纷争的泥沼中太深了。她只能步入李纨和元春的悲剧后尘,力争到了一张荣耀的“结婚证书”,但那个男人,她终究无法得到,成了没有灵气的混浊物。

看到这些,不禁感慨:唉,苍天为何要如此捉弄人世间呢?想她不过是个十几岁的闺阁弱质,如果把她看得心机太深,仿佛是奸诈狡猾的大阴谋家,我想是有点小题大作了。她只是一个善于适应环境,有能力把各种关系处理得完美的小姑娘罢了。

三、爱情与前程的较量,理想与现实的错位

与林黛玉的爱情竞赛,使薛宝钗的理想与现实出现错位。薛宝钗是冲着前程来的,本想夫贵妻荣,实现其人生目标,但薛宝钗与贾宝玉在人生道路问题上存在着思想上的鸿沟,这才是薛宝钗不可逾越的鸿沟。

作为一名女性,在男尊女卑女性被剥夺了话语权的封建社会中,薛宝钗不可能有独立实现其“青云之志”的机会,她必须借助于外力,借助于“好风”。因此薛宝钗唯一的出路便是通过婚姻觅得一位好夫婿,通过夫婿的金榜题名、仕途高升、立身扬名而妻凭夫贵,实现她的“青云之志”。在成为皇室一员的希望落空之后,她只能寄希望于她身边的可能实现她“青云之志”的人了。而这时贾宝玉成了她本不多的选择中的佼佼者。再加上以贾府地位之高,宝玉地位之重要,又有“金玉良缘”之说,这“宝二奶奶”的宝座还是值得一争的。

不管她是有意也好,无意也罢,总之她是卷到这场爱情纷争里来了,并且在这场纷争里还占有不小的优势。她讨得贾府上下的欢心不说,更重要的是在贾府的最高统治者元妃眼里她可不是一般的人物。在元妃赐给贾府众人的物件里,唯有她与宝玉的一样。这是贾府最高统治者对她的看重,聪明的薛宝钗怎能不理解这其中的含义呢?于是从不爱红色、从不爱好首饰的薛宝钗便把这串御赐的红麝香珠天天笼在手腕上,这同她脖子上的金锁一样时刻提醒着周围的人们“金玉良缘”的存在。这时她内心里想必早已认定这“金玉良缘”了。

有了贾府上下的交口称赞,有了元妃的看重,薛宝钗离她的“青云之志”便更近了。剩下的就是劝导“富贵闲人”“无事忙”贾宝玉走上“正途”“立身扬名”了,而在这里她却遇上了难题。她劝导宝玉一番俗事为人的道理却被宝玉直斥为“好好一个清净洁白的女子,也学的沽名钓誉,入了国贼禄蠹之流!”宝钗试图用自己的力量来“挽救”宝玉,但是他们二者在本质上是冲突着的。他们两人永远也不可能走到同一条路上。薛宝钗最终获得了宝玉夫人的名分,但宝玉依然无法帮其实现“夫贵妻荣”的人生理想。爱情上的南辕北辙,理想与现实的大相径庭,注定了薛宝钗的悲剧人生。

与黛玉的超尘脱俗比起来,薛宝钗是入世的,是红尘中的尤物。与黛玉的薄福早夭之相对比,她又是宜夫宜子、宜室宜家的。她有着坚韧的生命力,无论怎样的挫折都不能让她轻言绝望放弃。小说中用牡丹来暗喻她,她的雍容娴雅、聪明大气,也只有国色天香的牡丹差可比拟。但个性的完美,也强不过造化这只翻云覆雨的手的拨弄。薛宝钗嫁给贾宝玉,正应了红颜薄命之说,一个让人分外怜惜的女子,嫁与东风枉自嗟。

参考文献:

[1]马建华.从商人文化看薛宝钗.红楼梦学刊,2000,(4).

[2]朱伟明.两种生命的存在方式――林黛玉、薛宝钗形象及其文化意义.红楼梦学刊,1994,(1).

红楼十二钗范文3

再看大的方面,即“大处着眼”,则《红楼梦》章法结构之对称,更是显而易见了。比如:

一、第一回,贾雨村中秋吟诗: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晴光护玉栏。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脂砚朱笔眉批:用中秋诗起,用中秋诗收,又用起诗社于秋日。所叹者,三春也,却用三秋作关键。——此批明确指出,《红楼梦》全书结束,时序在中秋佳节,内容“即诗”,与第一回“中秋诗起”,正呈前后对称之势。

二、第一回,香菱上场。疯癫僧人对怀抱香菱的甄士隐口念四句言词,道是:惯养娇生笑你痴,菱花空对雪澌澌,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脂砚在“好防佳节元宵后”句旁批:前后一样,不直云前而云后,是讳知者。我们知道,脂砚所谓“云前”,是指元宵节香菱的丢失及随后而来的甄士隐家遭火灾,而“云后”是指贾府元宵节元春的暴亡及随后而来的贾府被抄。甄士隐家遭民火,贾府家遭战火。而“元宵节”,实乃霍启之始,(脂砚点明:“霍启”谐“祸起”。“菱花空对雪澌澌”其中含义之一,是寓香菱后为薛潘霸占,同时,亦宣告香菱元宵节后死亡。)甄士隐家落难,实与贾府落难,成前后对称之势。而时序,均以元宵节为“祸起”。香菱后来死亡了,而贾府湘、林后来亦同归死亡。香菱确有谐“湘、林”之意。

三、第二十一回:“贤袭人箴宝玉,俏平儿软语救贾琏”,此实乃后面“薛宝钗借词含讽谏 王熙凤知命强英雄”一回的引文。换言之,二十一回的“贤袭人”与八十回后“薛宝钗”回,正呈前后对称之势。(庚辰本二十一回脂批节录如下:按此回之文固妙,然未见后之卅回,犹不见此文之妙。此曰“箴宝玉,软语救贾琏”,后曰“薛宝钗借词含讽谏 王熙凤知命强英雄”;今只从二婢说起,后则直指其主……何今日之玉犹可箴,他日之玉已不可箴耶?今日之琏犹可救,他日之琏已不能救耶?“箴”与“谏”无异也,而袭人安在哉?——宁不悲乎?!)

四、庚辰本第十七至第十八回,有一条脂批明确指出:至末回“警幻情榜”,(类似脂批,另有多条)。而“情榜”故事发生的地点在太虚幻境。此与第一回甄士隐梦中地点相呼应。但更重要的,是与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呈对称。我们可以确知,“警幻情榜”里,有正钗、副钗、又副钗,而宝玉是“诸艳之冠”,与“绛洞花王”相合。但“警幻情榜”里,决不会有所谓的一百另八“脂粉英雄”(周汝昌老师之观点)。因为此说与贾宝玉神游太虚境不合,破坏“对称”。第五回“太虚幻境”里,正钗、副钗、又副钗,均择要录之,有神龙见首不见尾之神效,结尾“太虚幻境”录出一百另八“脂粉英雄”,岂不味同嚼蜡,“神效”尽失?至于畸笏批“至末回‘警幻情榜’,方知正、副、及三、四副芳讳,”实是针对于脂砚的错批而引发的议论。因为脂砚未见雪芹的“后卅回”,却想当然地批又副册“想为金钏、玉钏、鸳鸯、茜雪、平儿等人无疑矣”。(畸笏所言的“方知正、副及三、四副芳讳”,实是为加重批驳语气而已,而不是说真有正、副、再副、三四副芳讳。此犹如贾母斗牌时说笑,“我那里记得什么抱着背着的?”此“抱”据“鲍二家的”而来,但“背”字只是顺嘴说说,凑趣而已,实无义。

五、第四十三回,巧姐生病。刘佬佬应王熙凤之请,为之取名“巧姐”,并说:“这叫做以毒攻毒以火攻火的法子,姑奶奶定要依我这名字,他必长命百岁,日后大了各人成家立业,都从这巧字上来”。靖藏本于此有脂批曰:“应了这话固好,批书人焉得不心伤。狱庙相逢之日,始知‘遇难成祥,逢凶化吉’,实伏线于千里,此后文字不忍卒读。”——这足以说明,贾巧姐将来的命运,必与刘佬佬说的这段话,成遥相呼应之势,也即是“对称”。

事实上,带有脂批证明的“大对称”、“小对称”,在《红楼梦》一书里,我们还可以找出许多。

《红楼梦》里许多谶语式的语言表达,都可以来为“对称”两字作佐证。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吧:第二十二回,有隐寓众多姐妹最终命运的“春灯谜”。这“春灯谜”发生在元宵佳节,无独有偶,五十回及五十一回,共有十四首“春灯谜”(包括宝琴怀古诗),出现在元春省亲后的第二个元宵节之前夕,如果我们承认并看重“对称”一说,则可以很快领悟到,二十二回“春灯谜”,与五十回、五十一回“春灯谜”,正是两相对称。故,五十回、五十一回之“春灯谜”、“怀古诗”,性质与作用当与二十二回春灯谜一样。——当然,其侧重点不一样,具体细化、深化程度会不一样,但对于贾府最终结局,对于金陵十二正钗及宝玉最终命运,必有明文交代。

情节上的对称还有很多:如晴雯之死与黛玉之死。实际上,她们二人之死,明显是一种对称。晴雯死时,宝玉不在身边;而黛玉死时,宝玉同样不在身边。再有,晴雯之死与黛玉之死一样,均是受诬而死。她们俩人同是芙蓉花,当然,也同是花神。宝玉诔晴雯,脂批明说“实诔黛玉”。因此,我们说晴雯与黛玉是一种“对称”,一点不差。

第二十八回,写到蒋玉菡与宝玉互换汗巾子,其中隐寓着蒋玉菡与袭人将来成婚之事。八十回后,蒋、袭果然成婚,并侍奉宝玉、宝钗(据脂批)。此即是前后照应,明显对称。十八回,元春省亲,那场面、那气派,真是“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然到了全书结尾处,贾府被抄,家亡人散,其场面之凄凉、悲惨,决不是我之笔墨所能形容。前后对比,天壤之别。这当然是大比照,但同时,当然也是大对称。

《红楼梦》一书里,“对称”实在是太多太多了。比如黛玉、湘云先后死于芒种节;比如秦可卿之死与尤二姐之死(实代表二尤)均死在冬季;又比如宝钗扑蝶与黛玉葬花,晴雯撕扇与麝月篦头,等等,无处不见对称之影。即便是红楼人物,也能见到对称,比如林黛玉与薛宝钗,晴雯与袭人,尤二姐与尤三姐,贾琏与贾珍,刑夫人与王夫人,贾母与刘佬佬,贾环与贾雨村,甚至贾宝玉与薛蟠……。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认为:《红楼梦》章法结构,具有明显的对称性,这一对称性,实已形成铁律,而且可以看出,这铁律根本就是曹雪芹的有意而为,“既定方针”。它并不是在某一点、某一处、某一层面上偶然地呈现,而是在《红楼梦》书中各个层面、各个角落、甚至在各个人物中普遍地、全面地呈现,研究《红楼梦》,必须了解与把握书中这一对称性铁律,体会曹雪芹的匠心独运。

红楼十二钗范文4

关键词:《红楼梦》掉包计

《红楼梦》后四十回续作的优劣是红学界争论的焦点之一。多数学术界评论家为后四十回中凤姐“掉包计”致使的“黛死钗婚”拍案叫绝,认为这是《红楼梦》描写得最成功、最精彩的情节:一边是宝玉正在鞭炮齐鸣、锣鼓喧天地洞房花烛,一边是黛玉怀着对宝玉的恨,孤零零地等待死亡的到来。极喜与极悲在同一时间上演,成功地突出了《红楼梦》浓烈的悲剧主题。因此“林黛玉焚稿断痴情,薛宝钗出闺成大礼”、“苦绛珠魂归离恨天,病神瑛泪洒相思地”就成了后四十回中催人断肠、哀婉不止的情节,曾被作为《红楼梦》悲剧的高潮而入选中学教材。很多人读《红楼梦》,因黛玉之死而失去了继续往下看的动力。但从逻辑上分析,凤姐瞒天过海的“掉包计”果真合理、果真具有可行性吗?

掉包计的诞生,源于袭人的担心。宝玉“自失了玉后,终日懒怠走动,说话也糊涂了”,时不时地疯癫、神魂失散。袭人得知贾母和王夫人、凤姐谈及要宝玉娶宝钗冲喜,想借宝钗的金锁压压宝玉邪气的消息后,心里想到:“若是如今和他说要娶宝姑娘,竟把林姑娘撂开,除非是他人事不知还可,若稍明白些,只怕不但不能冲喜,竟是催命了。我再不把话说明,那不是一害三个人了么?”贾母、凤姐等人之前未考虑到宝玉娶宝钗会给宝黛钗三者造成的恶果,今听袭人一说,才想到利用“掉包计”偷梁换柱,明对宝玉说娶黛玉,却暗迎宝钗。但这看起来可以瞒天过海、天衣无缝的做法并未改变袭人的担忧。

“掉包计”本是想借“金玉良缘”来冲喜,达到使宝玉之病痊愈的目的。但它更是恶毒的“催命计”,极具荒谬性。最根本的是,掉包计起不到为宝玉冲喜治病的作用,反而让其空欢喜一场,造成“变喜为丧”的悲剧。因失了玉而精神异常的宝玉,受不得一丁点儿刺激,只能予以慰藉、疏导、满足。宝玉听见要给自己娶黛玉为妻,之前的失玉之病顿时好了大半,精神抖擞,冲喜也达到了目的;但如果宝玉掀开盖头,没有任何心理准备地发现自己娶的不是黛玉而是宝钗,一切不是真相大白了吗?知道黛玉因此谢世,发现自己完全受骗,跌进最冷酷的冰窟里的宝玉必将疯狂,会因精神突受巨大刺激而悲痛欲绝、神智失常,就如之前紫鹃骗他说黛玉要回苏州的光景一样,要么疯、要么傻,更有性命之虞。冲喜,本来希望借喜事慰藉宝玉的心灵、安静其灵魂,让他好起来,但是这么一种“冲喜”加“掉包”产生的心理的强烈反差,不就消喜加病,化喜为催命了么!

宝黛二人都是情痴,达到了爱的极致。小说中用不少笔墨描写了两人间的“不虞之隙,求全之毁”。在贾母、凤姐等人听及袭人之言,定下“掉包计”后,接着发生的两件事恰恰印证了袭人的担忧不是多余的:其一,黛玉无意间从傻大姐那儿得知了宝玉将要娶宝钗的消息,心里“如同一个疾雷”,迷迷痴痴地去问宝玉。两人对着脸傻笑,黛玉问:“宝玉,你为什么病了?”宝玉笑道:“我为林姑娘病了!”吓得袭人和紫鹃面目改色;其二,第九十七回,凤姐为了试试宝玉,便问他说:“给你娶林妹妹过来,好不好?”宝玉大喜。由此,贾母、王夫人、凤姐得知袭人所言不差,宝玉的确是中意于黛玉的。“爱河之深无底,何可泛滥?一溺其中,非死不止。”明知宝黛爱情至深,却对宝玉的心病不理不睬、视而不见,愚蠢地一意孤行,给宝玉造成强烈的精神刺激,这在逻辑上说得过去吗?

上面说道,宝黛都是极痴之人,他们俩的病根是相同的,一样的相思、一样的痴情、一样的精神病。所以如果黛玉知道宝玉“抛弃”了自己而与宝钗结婚,肯定会无比痛楚;更何况是用“掉包计”,会使她遭受一种被欺骗、被无视、被侮辱的沉重打击,这对寄人篱下、敏感异常、爱使“小性儿”的黛玉来说是致命的一击。宝玉因失玉而口齿不清、精神失常,需要冲喜治病;黛玉羸弱多病,因听得宝玉宝钗之事而突然重病,迷惑了本性,亦需“冲喜”之举。何不直接遂了两人的心意,将宝黛撮合在一起来冲喜,救二人之命,两全其美?为何拆分宝黛,使“苦绛珠魂归离恨天,病神瑛泪洒相思地”?这是逻辑上的又一次荒谬。

“掉包计”不仅会伤害黛玉和宝玉,也会使宝钗受辱。在前八十回中,作者是将宝钗作为一位端庄稳重、举止娴雅、豁达大度的淑女塑造的。作为“金玉良缘”中的带金之人,她和“木石姻缘”中的黛玉平分秋色、不相上下。原作者对黛玉宠爱有加,对宝钗亦是如此。贾母、凤姐采用“掉包计”让宝钗和宝玉完婚,但深明大义的宝钗会因自己的自尊遭到践踏而饱受屈辱,怎甘心顶着别人的名字嫁与宝玉?

“掉包计”不仅在逻辑上站不住脚,且策划“掉包计”的贾母、凤姐形象与前作构成了无法理解的矛盾。慈善的贾母和精明的凤姐,怎么可能在后四十回中突然一改前态拥护“金玉良缘”之说,抛弃黛玉,冷酷无情地让黛玉含恨而逝?这样的态度转变太突兀了!

“掉包”这一计谋荒谬至极。关于宝玉娶宝钗造成的后果,袭人已言在前,何况是掉包之后呢?黛玉知晓宝玉娶宝钗后的痴傻及宝玉听到自己要娶林妹妹后的欣喜反应,及之后黛玉为情迅速夭亡、宝玉因情致疯,就都证明了袭人的担忧不是多余的。凤姐有一句话:“这个话,原只说给宝玉听,外头一概不许提起,有谁知道呢?”结果贾府上下的人全部都知道了。如果宝玉一闹,贾府的颜面何存?“掉包计”所产生的后果百害而无一利。不掉包全二命,一掉包死二命,是贾母、凤姐不愿为、不忍为,也不会为之事。

“掉包计”是一出“催命计”。黛玉之死,伤贾母之心;宝钗受辱,伤薛姨妈之心;宝玉之疯,伤所有人之心。整个《红楼梦》的人物关系都包含在其中,万人同悲,何喜之有?“掉包计”不仅不合逻辑,同时也破坏了前八十回中和谐精妙的人物关系构思。

所以,立足于全书来看,特别是对于前八十回,“掉包”一计,无疑是荒谬的、粗糙的,也是有违原作者之意、逆前八十回之旨的。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前八十回作者精妙深奥的构思、隐晦曲折的爱情寓意,令读者和续作者在体味其主旨和三人爱情结局上有所“隔”,致使续作在处理三人爱情结局上陷入了棘手的拆分和乱点鸳鸯的窘境。另一方面,这种荒谬的“掉包”写法源于追尘索稗的野史戏曲。这些野史戏曲为了达到某种结局而刻意安排曲折离奇的情节,但在事理上往往是不合逻辑的。

参考文献:

红楼十二钗范文5

关键词:《红楼梦》;诗词;人物形象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26-0034-01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一部集传统文化大成的巨作,汇聚了中国传统艺术文化中的诗词、歌赋、中医、书法等。在诗词方面,《红楼梦》囊括了诗、词、歌、谣等多种文体形式,作者曹雪芹利用诗词推动了故事的发展、塑造了人物的形象与性格、隐喻了人物的命运。

一、诗词对人物外形的刻画

《红楼梦》中的诗词具有多种功能,不仅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凸显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的魅力,还发挥了刻画人物外形的重要作用,即通过借喻、衬托等手法,凭借唯美的诗词将人物外貌形态刻画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例如,在《红楼梦》第三回中,就用“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微微”直接凸显了林黛玉的外貌特征。曹雪芹在人物外形描写上一反中国传统小说以叙述文字为主的常态,诗情画意使得人物描写的语言更具吸引力,也促使小说中的人物更加鲜活。“似蹙非蹙”“似喜非喜”“泪光点点,微微”将林黛玉的病态美描绘出来,让读者自然而然产生一种怜惜之情。除了直接描述以外,在《红楼梦》第三十七回《咏白海棠》诗句中,其中“冰作影”就是对宝钗形象的描述。

二、诗词对人物性格的映现

有人将《红楼梦》比喻为一个巨大的诗词王国,在这一王国中,诗词不仅刻画了人物的外形,还勾勒出人物的性格,表达了曹雪芹对各个人物的情感。在小说第三回两首《西江月》就巧妙地展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哪怕世人诽谤。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既通过诗词对贾宝玉进行了讽刺与嘲笑,又突出了贾宝玉的性格。同样,黛玉咏白海棠的七言律诗生动地展现了其性格特征:“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其中,“半卷”与“半掩”展现了林黛玉的潇洒自如、不受羁绊的性格;“碾冰为土”既表现了白海棠的冰清玉洁,同时也展现了林黛玉的聪慧过人、脱尘拔俗;而林黛玉的感时伤怀、幽怨悲戚的个性更通过“秋闺怨女拭啼痕”展现得淋漓尽致。而宝钗所作的咏白海棠则展现了她的自尊自重、玉洁冰清与品德端方。宝钗的性格在《红楼梦》第三十八回的诗词《螃蟹咏》中有更加突出的体现:“桂霭桐阴坐举觞,长安涎口盼重阳。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酒未敌腥还用菊,性防积冷定须姜。于今落釜成何益?月浦空余禾黍香。”这首诗词看似是称赞螃蟹的味道鲜美,但从诗词的字里行间却能看出宝钗的性格:精通事故人情、作诗含蓄老练,虽表面平和宽容,但却不软弱糊涂,极有心机。

三、诗词对人物命运的揭示

《红楼梦》中的诗词揭示了人物的命运,发挥了推动情节发展的关键作用。在金陵十二钗判词中就对书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命运结局进行了披露,为《红楼梦》一书奠定了基本基调,也为读者把握人物命运变化的线索提供了依据。例如,金陵十二钗判词中湘云的判词如下:“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展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判词的前两句交代了湘云的身世、家境与遭遇,而后两句则揭露了这位拥有豪爽性格的少女最终难逃命运,人生中的美景只能如水逝云飞。宝钗与黛玉的判词则为:“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钗雪里埋。”其中“可叹停机德”赞扬了宝钗的良好品德,在《红楼梦》中,宝钗是代表了中国传统女性之美,她矜持美丽、行为豁达,虽少言寡语,但却聪明谨慎、安分随时。宝钗的“传统”也酿造了其在婚姻与人生中的悲剧,贾家的败落使得“金钗雪里埋”的暗示最终成真。黛玉是一个清高自傲的才女,她拥有大观园中无人匹敌的才华,但却由于个人遭遇养成了多愁善感的性格,且过于敏感,容易陷入内心的矛盾与纠纷中。林黛玉与贾宝玉的爱情在多重阻碍之下最终也难以实现,造成了“玉带林中挂”的最终结局。《红楼梦》中的主人公对自己的命运也有着相应的看法,例如,在《葬花吟》中有:“未若锦囊收艳骨,一g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黛玉用一首《葬花吟》感叹、揭示了自己的命运:花儿终将落去、时光终将消逝,一切事物都会划归有无之中。一句“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更是暗示了黛玉最后的结局。

四、结束语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代表作,曹雪芹用诗词将人物形象刻画得饱满生动,对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行了深刻解剖,对人物的命运进行了披露揭示,将景物描写、环境描写与人物刻画紧密结合在一起,可以说达到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艺术成就的顶峰。探索研究《红楼梦》既应该把握小说情节的发展,同时也应该加深对诗词的理解和思考。

参考文献:

红楼十二钗范文6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红楼梦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红楼梦的知识主要内容

《红楼梦》原名《石头记》,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婚姻悲剧为线索,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史为轴线,浓缩了整个封建社会的时代内容。《红楼梦》内容丰富、情节曲折、思想认识深刻、艺术手法精湛,是我国古典小说中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

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点

贾宝玉:率性单纯,温和善良,没有功利心,富有同情心,厌恶封建社会的仕宦道路,反对“男尊女卑”的封建道德观念。

林黛玉:敏感细心,易伤感,天真率直,绝顶聪明,悟性极强,蔑视功名权贵,与宝玉同为封建社会的叛逆者。

薛宝钗:稳重随和,多才多识,雄心勃勃,举止娴雅,热衷于“仕途经济”,恪守封建妇德,而且城府颇深,能笼络人心。

王熙凤:精明强干,贾府的实际大管家;尖酸刻薄,两面三刀,心狠手辣,极尽权术机变、残忍阴毒之能事。

史湘云:心直口快,快人快语,乐观豪爽,心怀谈单,才情超逸,诗思敏捷。

贾探春:情趣高雅,才识不凡,精明能干,曾以出色的能力管理过偌大的贾府,个性刚烈,有“玫瑰花”之诨名。

妙玉:禀性极其高洁、怪癖,才情不凡。

李纨:一生奉行“三从四德”,性格随和、平淡,心慈面软。

袭人:温柔和顺,小心谨慎,但十分工于心计。

晴雯:风流灵巧,高傲泼辣,机敏尖刻,快言快语,光明磊落。

《红楼梦》常考知识点

1、《红楼梦》原名《石头记》,该书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三人的爱情婚姻悲剧为核心,以(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史为轴线,浓缩了整个封建社会的时代内容。

2、《红楼梦》的作者是(清)代作家(曹雪芹),相传后40回是(高鄂)所作。

3、《红楼梦》又名《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等。

4、《红楼梦》的两条主线是(贾府由盛到衰的演变过程)、(宝、黛、钗的爱情婚姻悲剧)。

5、金陵十二钗指的是:(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贾元春、贾迎春、贾探春、贾惜春、贾巧姐、李纨wán、史湘云、秦可卿、妙玉)。

6、“品格端方,容貌丰美,行为豁达,随时从分。

”——薛宝钗

7、“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如秋波。

虽怒时而若笑,即嗔时而有情。”——贾宝玉

“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贾宝玉

8、“心比天高命比纸薄”——晴雯

“撕扇子作千金一笑”——晴雯

9、“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

转眼吊斜辉,湘江水逝楚云飞。”——史湘云

10、“情天情海幻情身,情既相缝必主淫。

漫言不有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秦可卿

11、“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贵如兰。

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袭人

12、“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未世运偏消。

清明涕泪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贾探春

13、贾府的媳妇,稳重贤惠,本分随和,青春丧偶,统领众姐妹,曾负责海棠诗,此人便是(李纨)。

14、《红楼梦》中,有“小宝钗”、“小黛玉”之称的两个人分别是(袭人)、(晴雯)。

15、《红楼梦》中“未见其人,先文其声”的是指(王熙凤),该人最善弄权术,例如毒设(相思局)、弄权(铁槛寺)、逼死(尤二姐)、破坏(宝黛)最后落了个”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的悲剧下场。

16、《红楼梦》中颇具叛逆性格的三人是:(贾宝玉)、(林黛玉)、(晴雯)。

17、举出贾府中醉生梦死、声色犬马的两名男子:(贾赦)、(贾琏)。

18、“四春”之中,性格比较懦弱的是(迎春),精明志高、具有管理才能的是(探春),最后出家为尼的是(惜春)。

19、因吃酒醉卧怡红院的人是(史湘云),最泼辣狠毒的女子是(王熙凤),最具有管理才能、大胆改革的女子是(贾探春)。

20、贾府的“四春”分别是:孤独的(元春)、懦弱的(迎春)、精明的(探春)、孤僻的(惜春),取“_原应叹息_”之意。

21、最具叛逆性格的丫鬟是(晴雯),涉及到她的情节有(撕扇子作千金一笑)。

最卑躬屈膝的丫鬟是(袭人)。性格最刚烈的丫环是(鸳鸯)。书中还刻画了一个善良风趣的农村老妇人,她就是(刘姥姥)。

22、《红楼梦》中,“绛珠仙草”指的人物是(林黛玉),“神瑛侍者”是(贾宝玉)。

23、潇湘妃子指的是(林黛玉),蘅芜君指的是(薛宝钗)。

24、《红楼梦》中被人称为“病西施”的是(林黛玉)。

25、“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分别指(林黛玉)、(薛宝钗)。

26、“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暇。

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这首诗提示了《红楼梦》中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其中“阆苑仙葩”指的是(林黛玉),“美玉无瑕”指的是(贾宝玉)。

27、《红楼梦》中有两位小姐当上了王妃,此二人是(元春),(探春)。

28、《红楼梦》中结的两个诗社分别是(海棠社)和(桃花社),社长是(李纨和林黛玉)。

29、《红楼梦》中最热闹的情节是(元妃省亲),最有趣的情节是(刘姥姥进大观园),最凄惨的情节是(黛玉焚稿)。

30、“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的作者是《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此诗的名字是《葬花词》,此诗意在喻人,悲叹自己的命运,控诉社会的黑暗,其思想性与艺术性均达到最高境界。

31、“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

”一曲红楼多少梦?情天情海幻情身。作品塑造了三个悲剧人物:

(林黛玉),为爱情熬尽最后一滴眼泪,含恨而死;

(贾宝玉),终于离弃“温柔富贵之乡”而遁入空门;

(薛宝钗),虽成了荣府的“二奶奶”却没有赢得真正的爱情,陪伴她的是终生凄凉孤苦。

32、《红楼梦》中,有一个女子,她模样标致,语言爽利,心机极深细,但“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这个人是(王熙凤);

还有一个女子,她寄人篱下,渴望真挚的爱情,但在森严冷漠的封建大家族中,只能凄婉的唱出“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这个就是(林黛玉)。

33、《红楼梦》中有一个人物说:“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

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这句话是(贾宝玉)说的。

34、《红楼梦》中“两弯似蹙笼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

态生两靥之愁,妖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昭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千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这写的是(林黛玉),她有的性格特点(多愁善感、多才多艺)。

35、《红楼梦》第六十六回,“情小妹痴情归地府,冷二郎冷入空门”中的情小妹是(尤三姐),冷二郎是(柳湘莲)。

36、下列贾宝玉在太虚幻境看到的判词,请指出这些判词分别预示了哪个女子的命运。

①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林黛玉和薛宝钗)

②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香菱)

③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王熙凤)

37、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时,饮的仙茶叫(千红一窟),品的酒叫(万艳同杯),听的歌曲名叫(红楼梦)。

38、《红楼梦》中最长的一首诗是(贾宝玉)写的《芙蓉诔》。

39、贾宝玉佩戴的玉叫(通灵宝玉),薛宝钗佩戴的是(金锁),史湘云佩戴的是(玉麒麟)。

40、有一位作家曾对他的作品“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这位作家的名字是(曹雪芹)。

41、“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朝春尽红老去,花落人亡两不知!”这首诗出自《红楼梦》中人物(林黛玉)之手。

42、《红楼梦》中第一回写了“女娲补天”的故事,写出神瑛侍者和(石头

绛珠仙草)的故事,还写了(甄士隐)和贾雨村。

43、“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这是古典名著《红楼梦》中人物__林黛玉__写的诗《葬花吟》中的句子。

44、《红楼梦》中塑造了两个叛逆者的形象,这两个人物是(贾宝玉)、(林黛玉)。

45、女娲炼石补天所遗灵石在(青埂峰上),是(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把这块石头带入红尘。

46、贾府姐妹中,迎春的父亲是(贾赦),探春的父亲是(贾政),惜春的父亲是(贾敬)。

47、冷子兴演说中曾谈到贾赦有两个儿子,长子名叫(贾琏),次子则是(贾琮)。

48、探春最初并不引人注目,但在(辱亲女愚妾争闲气)中显露志趣抱负,又在(敏探春兴利除宿弊)中表现出精明才干,使凤姐对她刮目相看。

(填写《红楼梦》回目中的相关文字)

49、《红楼梦》中表明贾府收入主要书回的情节在第(五十三)回的(除夕祭宗祠)一事上,表明贾府“排场费用,又不肯将就省俭”的主要情节是(元妃省亲)和(元宵开夜宴)两件事。

50、《红楼梦》前八十回中,有两处描写暗示了黛玉夭亡,宝玉出家的悲剧结局,一处是在第(二十三)回,另一处是在第(三十)回。

51、根据书中描写,在模样和性格上与林黛玉相似的人还有(龄官)和(晴雯)。

52、甄士隐的仆人(霍启)丢失了他的爱女(英莲),他的岳父(封肃)又很势利,只有丫环(娇杏)反成为“人上人”。

53、《红楼梦》中所说的“金玉良缘”的象征是(薛宝钗)的(金锁)和(贾宝玉)的(通灵宝玉),“木石前盟”是指开篇神话中(绛珠草)和(神瑛侍者)的“还泪之说”。

54、来自于《红楼梦》的著名故事

木石前盟 金玉良缘 李代桃僵 黛玉葬花 晴雯撕扇 宝钗扑蝶 湘云醉眠 元妃省亲

55、出自《红楼梦》的歇后语

狗咬吕洞宾——不识好歹 小葱拌豆腐——清的清白的白

贾宝玉的丫环——喜(袭)人 刘姥姥出大观园——满载而归

林黛玉葬花——自叹命薄 坐山观虎斗——坐收其利

推倒油瓶不扶——懒到家了 刘姥姥进大观园——眼花缭乱

锯了嘴子的葫芦——没口齿 瘦死的骆驼一一比马大

读《红楼梦》有感第一次接触红楼梦是初中吧,看的电视剧。真正看书是在高二,当时用了整整一年才把它看完。而且当时兴趣也不是很大,就是偶尔拿出来看看。

当看完第一遍时,很多都没搞懂,就只知道宝玉、黛玉、宝钗他们三人之间的感情纠纷,而且里面的人物关系也不是很清楚。当时觉得黛玉很爱哭,真是典型的女人是水做的一样,哪来的那么多泪水,而且觉得太爱斤斤计较了,心眼儿小不能容人。宝钗这人不错,算是理想中的妻子形象吧,人和善大度,很会体恤下人,感觉没有多大心计。印象最深刻的是可卿,是一个温婉贤淑,待人热情,很会照顾人的人,是一个好妻子。最同情的是迎春,一个美丽的可人,就葬送在那个豺狼般的丈夫手里,当时看的我眼泪都掉了。宝玉的话,觉得比较叛逆,算是一种新新人类吧!很会讨女孩喜欢,也很会怜爱女孩,很会逗女孩开心的人,还有点粉面小生的味道,而且对自己的决定不够坚持,决心不够大。对凤姐当时就觉得泼辣有心计。晴雯也给我比较特别的感觉,是个心灵手巧的妙人。袭人就只是决定挺规矩的人。刘姥姥的身份特别,所以也留心了,觉得她胆子不小,面皮够厚,也很会讨好人,很会看人脸色做事。

到大学后,看了很多人关于红楼梦的评论。再次接触时,发觉自己当时的看法挺单纯的。在他人评论里看到可卿是我沉迷在个人欲望中的人,不是那么完美,也不是一个好的妻子儿媳,我很吃惊,就在我买的那本书里找证据。可是我没能找到确切的证据,只有焦大的醉语“每日家偷狗戏鸡,爬灰的爬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中,隐约的看到了些模糊的痕迹,最后在脂砚斋评石头记里明确看到了。我从中看到了人性丑恶的一面。

红楼十二钗范文7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高度艺术性的伟大作品,甚至代表了中国古典小说艺术的最高成就,其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典型的人物形象塑造上。《红楼梦》探索人物灵魂的深处,描写不同人物的精神面貌,塑造了出众的、不朽的艺术形象。本文将对薛宝钗的形象作简要分析。

一、天生丽质,才华横溢

论长相,薛宝钗是艳冠群芳,别具风流。原文中对宝钗的外貌是这样写的:“生的肌肤莹润,举止娴雅”(第四回)、“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第八回)。如果说林黛玉的美是一种病态美,那么她则鲜艳妩媚,是一种健康美。

此外,她天资聪慧、博学宏览。幼年时富有文化教养的家庭环境和聪慧的心灵,造就了她深厚的艺术修养和广博的知识,可谓是“诸子百家”无所不通,唐诗宋词无所不能。如元妃归省亲时让宝玉把诗中“绿玉”改为“绿腊”,可见她对典故远比以“杂学旁收”著称的贾宝玉熟悉。她在诗歌创作中提出要“各出己见”、“不与人同”、“要命意新奇,别开生面。”其诗构思新颖,意境深邃,具有雍容典雅、含蓄深厚的风格。在大观园的诗人中,只有林黛玉可以与之抗衡。

二、为人宽厚、豁达大度

第七回讲宝钗的“热毒”后紧接着说“幸而先天壮,还不相干。”(甲戌侧批:浑厚故也,假使颦、凤辈,不知何如治之。)意思明显是说,宝钗比黛玉、凤姐要宽厚。林黛玉对于后进贾府的宝钗,一直存着戒心。第八回《探宝钗黛玉半含酸》、第四十二回《潇湘子雅谑补余香》等回数,尽管黛玉一次次挖苦讥笑宝钗,可是宝钗却“浑然不觉”,从未心存芥蒂。后来黛玉自己也说“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多心的人,只当你心里藏奸。从前日你说看杂书不好,又劝我那些好话,竟大感激你。……比如若是你说了那个,我再不轻放过你的;你竟不介意,反劝我那些话,可知我竟自误了。” 论口才,宝钗不比黛玉差,第三十回宝钗借扇机带双敲,开一个“负荆请罪”的玩笑,就搞得宝玉、黛玉二人面红耳赤的。然而看到“宝玉十分羞愧,形景改变,也就不好再说,只得一笑收住。” 从上面这些都可以看出她待人的宽厚,为人的真诚。

史湘云要开社做东道,但是缺钱不好办事,宝钗资助她办了螃蟹宴;林黛玉的药需要燕窝,但是又不便和贾母凤姐张口要,宝钗从自己的月钱中拨出银两;邢岫烟的冬衣当掉了,处境窘迫,她命莺儿瞒住众人取了回来……在大家有困难时,宝钗都给予了及时的援助。不但如此,她非常小心不把这些事张扬,给当事人留足体面。

遗憾的是,有些评论者运用了非白即黑的逻辑来评价《红楼梦》中人物形象,戴着有色眼镜来评判,割裂了人物的性格,认为薛宝钗是阴险狡诈之人,认为宝钗做这些全是为了拉拢,为了博得一个好名声。然而,宝钗为何不在拉拢了人之后大胆地在其它事务上面下决断,当第二个“王熙凤”或“贾探春”。相反却依然是‘不干己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其实,她根本就看穿了世事,不愿意去趟这滩浑水。我想宝钗“山中高士”的名谓应该是她真实写照。

三、封建礼教下的受害者

《红楼梦》中宝玉、黛玉是爱情悲剧,宝玉和宝钗是婚姻悲剧,宝钗同样是受害者。在那样的时代,叛逆者的爱情是悲剧,安分顺时、维护封建道德者的爱情照样是悲剧,两类青年都没有好的出路, 我要强调的是,悲剧是封建伦理道德造成的,宝钗又有什罪呢?她也应该有爱情、有幸福,她也象其他人一样,有着一颗少女的心。

在一次和黛玉的谈话中她说道“你当我是谁?我也是个淘气的,从小儿七八岁上,也够个人缠的。我们家也算是个读书人家,祖父手里也极爱藏书。先时人口多,姐妹弟兄也在一处读书,弟兄们也有爱诗的,也有爱词的,诸如这些《西厢》、《瑟琶》以及《元人百种》无所不有,他们背着我们偷看,我们也背着他们偷看。后来大人知道了,打的打,骂的骂,烧的烧,丢开了。”从纯洁的少女到封建伦理道德的维护者,不是很深刻地揭露了封建道德和礼教的罪恶吗?尽管如此,她心中仍有一些爱情的火焰, “宝钗扑蝶”的寓意不是很清楚吗?在大观园和宝玉的接触中,她也产生了违反封建礼教的爱情。宝玉挨打后,宝钗去看他,对宝玉亲切稠密,大有深意,说道:“别说老太太、,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 ,刚说了半句又忙咽住,不觉眼圈微红,双腮赤,低头不语了。在红香圃宴席上, “宝玉可巧和宝钗对了点子,宝钗便覆了一个‘宝,字方 ,意指宝玉所佩的“通灵宝玉” ,这就引的宝玉必须射一个“钗”字,意指宝钗的金锁,这就触到了“金玉姻缘”问题。又如,三十六回里描写宝玉正睡午觉,宝钗进屋坐在宝玉旁边帮宝玉绣鸳鸯兜肚,能说宝钗对宝玉没有心思吗?就是劝宝玉注重功名富贵,也是宝钗爱宝玉的表现,劝得切是因为爱得滦,谁不希望自己的恋人变得更好一些,更符合自己的理想呢?正因为爱得深才劝切,不然象她这样一个“不干己事不张口,一间摇头三不知”的女子,是不会讨人厌、惹人唾骂的。

在那样的环境里,宝钗接触到的异性只有宝玉,在她那少女的心中产生爱情是自然的事。所以,我想宝钗对宝玉的爱未必不纯洁,也不一定是象有些人说的那样,是想爬上“宝二奶奶粉的座,因为书中并没有这方面的描写。宝玉是不是一点也不爱宝钗呢?我看未必。就连黛玉也说“我很知道,你心里有‘妹妹’ ,但只是见了‘姐姐’,就把‘妹妹’忘了”。那么宝玉自己的行动又如何呢?

一次,宝玉想看宝钗香串子,可巧宝钗左腕上笼着一串,见宝玉问她,少不得褪来。作品中有这样一段描写:宝钗原生的肌肤丰泽,一时褪不下来,宝玉在旁边看着雪白的胳膊,不觉动了羡慕之心……忽然想起‘金玉’一事来……”还有一次,宝玉挨打,宝钗去看他,几句肺腑之言使得宝玉非常动情,“听得这话如此亲切……红着脸……越觉心中感动”。这些都说明宝玉是爱宝钗的。

那么为什么说他们的婚姻是悲剧呢?因为宝玉爱的只是她的容貌,而讨厌他的封建正统思想。这样一来,他们难免会产生矛盾,他们的婚姻不肯幸福。所以宝钗也是封建制度下的被损害者,从某种意义上说,她更为不幸。

红楼十二钗范文8

悼红轩里的曹公,用他的惊世之笔,构建了一座红楼,红楼四角斜挑,极其富丽,我隔着那纷飞的雨丝,执着一盏琉璃灯,默默凝视红楼里灯芯下,十二位佳人曼妙的身姿。

她们都有一颗纤巧玲珑的心,她们的灵魂是纯白的,不与世俗同污的,她们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闪着炫丽的火花,绚染了黑夜。

不要说王熙凤不配,在个泼辣精明的女人是曹公笔下女子中,对古时女子三从四德的束缚,打破得最彻底的,熙凤笑起来很媚很妖,她会讨好贾母,会处理大观园的各种事务,她有铁碗强悍的作风,这在中国古代女子中多么少见啊!

林黛玉无疑是红楼之主,虽然她与宝钗并列金陵十二钗之首,但无可厚非,她比宝钗有个性得多,不喜欢就不喜欢,讨厌就是讨厌,干干脆脆,不似宝钗的端重圆滑。宝钗会生辰上点贾母爱吃的菜,点贾母爱看的对,而黛玉却对宝二爷说“是沾了别人的光!”多么赤裸裸的厌恶,干净得犹如琉璃。

黛玉是幸运的,因为她早逝的命运,那个时候的荣国府虽不似当年那般奢侈,至少还没有遭受的灭顶之灾,这不由让我想起了另一个人,纳兰容若。

纳兰容若—相国公子,御前一等侍卫,富贵泼天,但却不快乐,他三十一岁寒疾而死,在他死之前,家势如日中天,可他死后,家道败落,黛玉便是化了容若的影子,他们之间有太多的相似了,其实宝玉也是容若的另一个影子。也是,乾隆阅《红楼》时曾笑曰“此乃明珠家事也”

曹公的确运用了纳兰词中的很多场景,林黛玉与宝二爷的初见,难道不是“人生若只如初见”?还有那“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消魂”用来形容黛玉与宝玉的关系真是经典。曹公还化用了“半世浮萍随逝水,一宵冷雨葬名花”黛玉葬花,惊艳之极,阅过之人,莫有忘之。还有许多许多《红楼》中的小细节里,有容若淡雅是身影,才气的诗词。

再说红楼里我最钦佩的,还是四丫头惜春,极少有人喜欢这个心冷口冷,心狠意狠的四丫头,只知道安意如喜欢她,还为她写了本《惜春记》,很可惜,我没有看过。但我是真正喜欢她的,对她有爱…也有恨。

一个人,怎么可以这样如此固执得不要世俗亲情的牵绊,只求独卧青灯古佛旁?每想到这里,心中便涌出一股怒意。

可看到韶华之龄的惜春,一身缁衣,念经独坐,又不得不对她存疼惜。爱和恨调成的百味汁,我闭眼喝下。

人到情多情转薄,冷丫头把什么都看透了,她比宝钗聪明,知道月圆则亏,水满则溢,世事本无常,镜中花,水中月,到头来终不过是一场空

忽然,想起了《镜花缘》中的唐小山,她也是把什么都看透,什么都悟彻了,独在蓬莱仙岛修道,不理世俗。

这时,红楼了的灯烛被掩灭了,我看不见佳人美妙的倩影,终究无法穿过雨幕,打开窗阁去触摸她们的笑靥,春雨寒冷彻骨,我无可提着漂浮的琉璃灯,坐在珠帘摇晃的车里,听着那辚辚车声辗过深夜寂静的街巷,突然,清雅的词句回想在夜中:

红楼十二钗范文9

P键词:幻笔 钗黛 儒道 贾宝玉

引言

曹雪芹先生对普天之下的女儿们都秉承着一种怜惜与尊重之情,更以其生花妙笔塑造出了薛宝钗和林黛玉这两个寄寓着复杂文化内涵的女性形象。他笔下的女孩儿,钟灵毓秀,或天真活波,或爽朗阔大,或娇憨痴顽,或温柔内敛,个个生动异常。关于薛林两位,历来争议颇多。读者中的“拥薛派”与“拥林派”各执一词,有的甚至到了“几挥老拳”的地步。但在红楼梦一书中,作者并未明确表示出对两人的喜恶态度,而是时刻将两人对举,并由此出现了“钗黛合一”的说法。

一、关于“钗黛合一”

一个是艳冠群芳的牡丹,一个是袅袅婷婷的芙蓉;一个是“杨妃”,一个是“飞燕”;一个扑蝶,一个葬花;一个有金玉良缘,一个有木石前盟;一个风姿绰约,皓腕雪白,对贾宝玉有着潜在的“性的诱惑”,一个是绝对精神的化身,与贾宝云进行着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恰如俞平伯先生在《红楼梦辨》中所讲:“书中钗黛每每并提,若双峰对峙,双水分流,各极其妙,莫能上下,必如此方极情场之妙,必如此方极文章之妙。”有人把这段话简单概括为“钗黛合一”[1]。

其实最早提到“钗黛合一”观点的是庚辰本第四十二回前脂砚斋的评语:“钗玉名虽二个,人却一身,此幻笔也。今书至三十八回时,已过三分之一有余,故写是回,使二人合二为一。请看黛玉逝后宝钗之文字,便知余言不谬矣”。黛玉逝后宝钗之文字,我们如今已难得见。但纵观前八十回,我们确实可以发现不少“钗黛合一”的证据:第五回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时所看到的金陵十二钗判词,作者将钗黛两人合咏一首;警幻仙姑许配给宝玉的女子,“其鲜艳妩媚,有似乎宝钗,风流袅娜,则又如黛玉”;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时,黛玉抽到的芙蓉花签上要求抽到该花名者“自饮一杯,牡丹陪饮一杯”,而抽到牡丹花的正是薛宝钗……自从“钗黛合一”观点出现后,不断有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阐释。红楼梦开篇作者自云“假语村言,真事隐去”,曹雪芹先生模糊的态度以及从虚处落笔的写作手法致使红楼梦成为一部充满隐喻和象征意义的作品,如果我们从钗黛两人所被寄予的人格理想和精神追求的角度来看,或许可以说薛宝钗待人接物上的圆融练达,性格中的随分从时,温柔敦厚,恰恰符合了儒家所追求的仁者之美;黛玉天真纯洁,为情而生为情而死的至情至性以及充满诗意的生存方式,恰恰暗合了道家法天贵真,崇尚自然的审美理想。两个人代表了两种截然相反的审美观,走向了两种性格的极端。但就中国古代传统的士子而言,其思想渊源向来颇为复杂,不可能纯是儒家或纯是道家,往往是二者兼具。贾宝玉作为曹雪芹着意刻画的一个作者影子式的角色,正是这样一个儒道杂糅的形象。他对待儒道两家,绝不是单纯的直观接受,而是有所取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儒道观。

二、儒家重“德行”与道家尚“性灵”

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仁和礼,讲究道德修养,注重个人品行,崇尚君子之风。君子应当刚柔并济,内敛光华,虽然有着极高的才能,但绝不刻意显山露水。君子的秉性如同玉石一般,温润平和,不急躁不锋利,于无形之中化百炼钢为绕指柔。君子应当有宽容如海之气度,能容他人所不能容,待人和煦,举止从容有度,使人如沐春风。首先,薛宝钗有着非常好的道德修养,品行高洁,被曹雪芹赞誉为“山中高士晶莹雪”,说她有“停机德”。 薛宝钗当初进京是因为皇上崇诗尚礼征采才能,为才人赞善之职备选。她所居住的蘅芜苑,“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无,案上只有一个土定瓶中供着数枝,并两部书,茶瓯茶杯而已。床上只吊着青纱帐幔,衾褥也十分朴素。”非常简朴清苦。不因富贵而铺张浪费,清正廉洁,这种品质正是儒家文人历来所推崇的。薛林两人都是被作者赋予了文化人格的人物,从某个角度来看,她们两人身上的女性特征甚至有些模糊。单看这间房子的布置摆设,我们绝对想不到这是一个十五六岁女孩儿的闺房,反而更像是一位深居简出儒雅自持的士子住的地方。黛玉的房间也曾被刘姥姥误会为宝玉的书房。实际上,在《红楼梦》里,作者将女子的地位,“由以往的男子附庸提升到了与须眉分庭抗礼,甚至是较男子更高的地位。他的目光不再仅仅局限于女子姣好的面貌与柔美的形态,而是更关注她们的内心世界,将她们作为一个人,甚至是一个仕人文人来看待。”[2]其次,薛宝钗心胸阔大,颇具君子之风。面对黛玉的刻薄言语,她从来不会斤斤计较。即使是宝玉当面折辱,她也绝不气恼,拿袭人的话来说就是“真真的宝姑娘叫人敬重,自己讪了一会子去了。我倒过不去,只当她恼了。谁知过后还是照旧一样,真真有涵养,心地宽大。”吴戈在《评薛宝钗》里就说她“蕴藏着中国封建士大夫身上所能够有的极深的思想修养和那个时代的人们心目中,最‘好’最‘高’的‘美德’。”[3]在墙倒众人推,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的贾府里,薛宝钗却能够做到对所有人一视同仁,对喜欢的人不会表现得特别亲近,对不喜欢的人也不会嘲讽鄙夷。不受众人待见的贾环,宝钗“素习看他亦如宝玉”。从来没有什么身份地位的赵姨娘,宝钗送礼物时也不会忘记给她们一份。惹得赵姨娘一通感慨:“怨不得别人都说宝丫头好,会做人,很大方,如今看起来果然不错。他哥哥能带了多少东西来,他挨门挨户送到,也不露出谁薄谁厚,连我们这样没时运的,他都想到了。”薛宝钗这个人,在品行方面近乎完美,找不到任何可以诟病的地方。正因如此,她能够得到上上下下几百号人的交口称赞。八面玲珑的王熙凤在人际关系复杂的贾府都难免四处树敌,唯独薛宝钗,让所有人如沐春风,并赢得了完美名声。在儒家历来重视的人际关系方面,她做到了理想中的“人和”。

相比儒家推崇的圣贤道德,道家更看重的是性灵。向往逍遥自由超然物外的人生境界和不拘一格任性洒脱的名士风采,追求真追求纯,不重集体而重个人。林黛玉身上集中体现了道家的审美理想。林黛玉自称“草木之人”,前生本是西方灵河岸上的一株仙草,受天地精华,得雨露滋养。本就至真至纯,不染尘埃,如同她所埋葬的那些花瓣,质本洁来还洁去,来于自然归于自然,跟风露草木自然景物有着天然的亲近感跟和谐感。她所居住的环境,几千竿翠竹掩着一脉清泉,P尾细细龙吟森森,是寂静而清幽的。她的生活方式,“把屋子收拾了,掠下一扇纱屉;看那大燕子回来,把帘子放下来,拿狮子倚住;烧了香就把炉罩上。”充溢着美感跟诗意。更兼灵心善感,草木摇落,四季流转,都极容易触动她的情思,落之成诗,字字句句,皆是她的真情流露。不同于宝钗的圆融温厚,黛玉身上有着极为锋利的棱角,她不隐藏不遮掩,有什么便说什么,不怕得罪人,你喜欢也好不喜欢也好,我的性格就摆在那儿任人评说,不会卑躬屈膝去讨好任何人。周瑞家的送宫花,她心里不满直接就说出来“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她平时看不惯薛宝钗的言行,清虚观打醮一节,贾母看见张道士送上的礼物里有一个赤金点翠的麒麟,一时想不起谁家孩子也带着这么一个,唯独宝钗记得,林黛玉直接讥讽“他在别的上还有限,唯有这些人带的东西上越发留心”。她不喜欢你,会明明白白表现出来,她喜欢你,也会明明白白表现出来。一派天真赤诚,不会耍手段,不会明里一套暗里一套。当黛玉对薛宝钗的态度改观后,便对宝钗袒露心声:“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个多心的人,只当你心里藏奸。从前日你说看杂书不好,又劝我那些好话,竟大感激你。往日竟是我错了,实在误到如今……怨不得云丫头说你好。我往日见她赞你,我还不受用,昨儿我亲自经过,才知道了……”从此和宝钗亲密和睦再无嫌隙之心。磊磊落落,月白风清。不同于宝钗的锋芒内敛,黛玉有着极为突出的个性,有才华便要展露出来,凡事任性而为,活得肆意而自在。元妃省亲,林黛玉想的是大展其才将众人压倒;大观园里结诗社作诗,黛玉仰仗自己才思敏捷,众人各自思索,独她或抚梧桐,或看秋色,或又和丫鬟们嘲笑。等到大家都写出来了,她提笔一挥而就。颇有些特立独行恃才傲物的魏晋名士风采。而薛宝钗每次作诗,则是一派谦谦君子的风度,或是“我也勉强了一首,未必好,写出来取笑儿吧。”或是“有却有了,只是不好”,在儒家看来,这不是虚伪、矫情,而是礼貌秩序,用谦逊的语言来表示对彼此的尊重。儒家讲“礼”,而礼节的内在,就要心意的诚恳和恭敬。

三、儒家重“学问”与道家尚“才情”

儒家历来多学识渊博严谨踏实的鸿儒,相比之下,道家则更多贵己重生潇洒飘逸的隐士。儒家士大夫积极用世,以拯救天下苍生为己任,道家隐士退居山野以荃性保真为本心。落实到写诗作文上,儒家的审美观推崇广博精妙的典故,一丝不苟的韵律和深刻厚重的寓意。侧重对现实人生的观照;道家的审美观偏爱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语言,象外之象韵外之致的玄妙意境以及跳脱法度之外的自然协律,侧重内在真情的自由抒发。作为大观园里文化素养水平最高的两位女性,宝钗胜在学问,曾被宝玉称为“一字师”,无论是绘画、戏文、诗词典故,还是日常经济,无所不知;黛玉胜在才情,诗作风格风流别致。她欢喜时作诗,忧伤时也作诗,可以说是红楼梦里唯一一个将诗歌奉为生命法则去践行的“真正诗人”,其短暂一生宛如一首忧伤悲切的长篇歌行。第十八回元妃省亲,宝玉情急之中用了元春不喜欢的“绿玉”二字,多亏宝钗在旁提点,最终用同是指代蕉叶的“绿蜡”替换掉了“绿玉”;黛玉见宝玉独做四首律诗大费神思,替他代作“杏帘在望”一首,大得元春赏赞。贾元春还因诗中“一畦春酒绿,十里稻花香”一联,直接将“浣葛山庄”改为“稻香村”。宝钗学问之广博,黛玉才思之敏捷,由此可见一斑。有人说红楼梦里的诗词就像水草,放在水里面好看,拿出来就不好看了。诚然,红楼梦中的诗词多是出于闺阁之手,或许并没有多么宽宏阔大的气象,多么悲天悯人的情怀,但它们妙就妙在能够恰到好处的展现出每个人的个性色彩,一人有一人的风格,一人有一人的气度。同是咏白海棠,宝钗是“珍重芳姿昼掩门”“淡极始知花更艳”,优雅自持;黛玉是“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灵巧别致;同是咏菊,宝钗是“空篱旧圃秋无迹,瘦月清霜梦有知”,沉着浑厚;黛玉是“孤标傲世携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清冷孤傲;同是咏柳絮,宝钗是“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立意高远;黛玉是“漂泊亦如人命薄,空缱卷,说风流”,凄凉悲恻。文如其人,诗为心声,宝钗诗作胜在含蓄浑厚,有一种沉着冷静的态度在里面;黛玉的诗作胜在不落窠臼,能言他人所未言,浓郁的感情跟灵巧的构思宛若天成。两种不同风格恰恰代表了儒道两种文化不同的审美趋向。而且单就诗歌而言,纵览全书,宝钗写得最多的是五言律、七言律这种对偶工整,格律严格的诗体;而黛玉尤其擅长葬花吟、桃花行、秋窗风雨夕等自由奔放流走跌宕的长篇歌行体。一如儒家之森严有度与道家之无所拘束。

四、儒家重“节制”与道家尚“自由”

在感情方面,薛宝钗遵循中庸节制的原则,从不肯轻易表露自己的情感。即使心中有属意之人,也不曾露出毫分。宝玉挨打,宝钗难得的真情流露,说了半句心疼的话,又急忙咽了回去。黛玉则是一任自己的感情自由流淌。整个贾府上上下下都认定了她跟宝玉是一对儿:王熙凤一再打趣儿她“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做媳妇儿?”;贾母说她跟宝玉“不是冤家不聚头”;连贾琏派给尤二姐的下人兴儿都说“将来准是林姑娘定了的。因林姑娘多病,二则都还小,故尚未及此。再过三二年,老太太便一开言,那是再无不准的了。”黛玉整个人仿佛就是为情而生,一切的争吵、埋怨、计较,都是源于爱,一切的欢喜、忧伤,也都是源于爱。人人都说林妹妹小性儿,爱哭,殊不知林妹妹只为宝玉一人流泪,只对宝玉一个人小性儿。第二十二回史湘云直言说出唱戏的龄官扮相像黛玉,黛玉并不因此而气恼,她生气是因为宝玉向史湘云使眼色,“跟她远不跟她近”,人人都可以取笑,唯独宝玉“不比不笑,比人比了笑了的还厉害呢!”第四十九回写到薛宝琴来到贾府后深得贾母喜爱,老祖宗特地派人嘱咐宝钗不要管紧了她,想要什么尽管去说,不要多心。琥珀跟湘云都说贾母偏疼宝琴,黛玉心里肯定气恼。谁知黛玉一点儿也不放在心上,丝毫没有生气的样子。可见黛玉并不是一个气度狭小之人。只不过宝玉对她来说太过特别。

除了爱情,在其他涉及感情的方面,薛宝钗也是非常节制中庸,“君子之交淡如水”,对人不会特别亲昵,也不会显现出疏远。曹雪芹说她“任是无情也动人”,薛宝钗这个“冷美人”有时候甚至到了近乎冷漠的地步。在金钏投井事件中,金钏这样一个鲜活生命的消逝,在她看来“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不过多赏他几两银子发送他,也就尽主仆之情了”。薛宝钗虽然也跟小丫鬟们玩闹取笑,但在她的观念里始终有着森严的尊卑等级观念,贾环与香菱、莺儿等玩围棋,明明是贾环耍赖,她却训斥莺儿“越大越没规矩,难道爷们还赖你?还不放下钱来呢!”;莺儿跟玉钏一起去宝玉房里给宝玉送荷叶汤,玉钏儿向一张杌子上坐下,莺儿不敢坐,袭人忙端了个脚踏来,莺儿还不敢坐。可见宝钗平日是如何要求自己的丫鬟的。不过宝钗的好处在于“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她只会这样严格规范自己的下人,对于其他人,她不会多说,更不会多管,且为人宽厚,小丫鬟们也是“素日多与她玩耍”。黛玉则截然相反,脂砚斋的批语中透漏红楼梦末回有一个“情榜”,情榜里对黛玉的评价是“情情”。第一个“情”字是动词,第二个“情”字是名词,就是说黛玉对对自己有情的人“有情”。在红楼梦里,林黛玉跟自己的丫鬟紫鹃情同姐妹,名义上是主仆,实际上却是无所不谈的知心朋友。除了宝玉之外,黛玉还会对紫鹃耍小性儿,说什么我吃不吃药与你有什么关系之类的浑话,这都是对自己最亲最贴心的人才会做出的行为,黛玉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她真正把紫鹃看作自己的亲人。这是黛玉珍贵的地方,她最看重的是“真情”,而不是什么“身份”“地位”。紫鹃作为一个丫鬟,她能感受到黛玉对她的尊重与依赖,不仅在生活上关心照料黛玉,更是竭尽所能地替黛玉操心终身大事,她为了黛玉去试探宝玉,在确认了宝玉的真情后又一个人自言自语替黛玉盘算:“一动不如一静。我们这里就算好人家,别的都容易,最难得的是从小儿一处长大,脾气情性都彼此知道的了……”红楼梦最打动人心的地方就是这些小细节,一个“自言自语”,把紫鹃一片真心为黛玉的赤诚都刻画出来了。黛玉跟紫鹃之间的真情,让人动容。

五、贾宝玉思想体系中的儒家文化与道家文化

钗黛两人在儒道两方面各自趋向完美。“薛宝钗象征的是儒家的理性精神,她是政治的、社会的、群体的、物质的;而林黛玉象征的是道家的情感世界,她是天性的、自然的、个体的、精神的。”[4]对待儒家文化,贾宝玉的态度颇为复杂,既有尊儒的地方,又有反儒的地方。他尊的是先秦孔孟之道,反的是后世被异化了的儒家文化。贾宝玉是非常尊重孔子的,他曾经说过只有孔子才有资格被比作万古长青的松柏。他骂国贼禄鬼之流,但从来没有说过孔孟圣贤的坏话。而且贾宝玉行为处事中也有暗合儒家文化的地方。先秦儒家要求人要有仁爱之心,讲孝悌。贾宝玉是一个非常孝顺的人,自己园子里的花开了,他亲自灌水插好送到老太太、太太屋里,拿秋纹的话来说:“我们宝二爷说声孝心一动,也孝敬到二十分。”不仅对待自己的亲人如此,对待普天之下的女儿贾宝玉都有一片“仁爱”之心,真诚地为她们的命运遭际感伤,怜惜尊重每一个女孩儿。贾宝玉反感的是贾雨村一类借助仕途经济来满足自己的权力欲望的官场之人,他看不起那些“文死谏,武死战”的文臣武将们,认为他们只是为了成就自己的名声,并没有真正替天下黎民百姓做什么贡献。后世的伪道学们开口圣贤闭口道德,压抑人们的正常欲求,实则已经偏离了儒家文化人格。贾宝玉对待薛宝钗的态度恰如他对待儒家文化的态度:一方面他敬重宝钗的学识涵养,欣赏其美丽姣好的容貌;另一方面他又非常反感宝钗劝他走仕途经济的道路,认为好好的一个清净洁白女儿,反倒也学得沽名钓誉,入了国贼禄鬼之流。贾宝玉内心真正喜欢并且引为知己的是林黛玉。他的思想体系中很大一部分是和道家文化切合的。他跟黛玉一又卣媲橹馗鲂灾夭徘椋渴望自由无碍的人生境界,凡事纵情纵性,对自己的感情丝毫不加以节制。封建社会历来是“男尊女卑”,但到了贾宝玉这里却完全颠倒了过来,在他看来,“女子是水做的骨肉”,他“见了女子便觉得清爽”,能在这些女孩子面前尽片刻心,他便感觉到真心的愉悦。他同情普天下所有女孩子的悲惨命运,对待从不劝他走仕途经济的林妹妹更是一往情深,亲口对紫鹃说:“活着,咱们一块儿活着,死了,咱们一块儿化烟化灰。”值得玩味的是,曹雪芹先让宝玉跟黛玉相爱,以黛玉泪尽而亡的悲剧告终;后让宝玉跟宝钗结合,以宝钗守寡的悲剧告终。或者是在暗示我们单靠儒家思想或道家精神都不可能完成自我救赎。只有“钗黛合一”,以儒家精神进取,以道家精神修心,方能达到“兼美”的理想境界。

注释:

[1]俞平伯:《八家评批红楼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第90页。

[2]薛寒冬:《绿玉红香共言春――论钗、黛所代表的不同文人精神》,赤峰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3]吴戈:《评薛宝钗》,江淮论坛,1980年,第4期,第84-90页。

红楼十二钗范文10

[关键词]红楼梦 贾母 人性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8-0056-03

仪态万方、声口各异的人物形象是《红楼梦》中炫目亮丽的风景线,红学研究者关注这一领域势在必然,其中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乃至贾探春等形象有关研究论著、论文很多。相形之下,贾母这一极重要的形象,处于相对弱势的研究领域。尤其是在论述贾母对待宝玉的婚姻问题时,前人历来都认为贾母是一个维护封建纲常的、高踞于贾府之上的“太上皇”,是她和王熙凤用“掉包计”逼死黛玉,让宝钗冒充黛玉的名字嫁给宝玉,残忍地扼杀了宝黛的爱情。在我看来,我们看待一个人物,并不能单因为这个人物的身份就把他类型化,这是不公平的做法,必须要从人物的性格、爱好等一些细腻的方面来进行考察,这样才能更深刻地认识人物。本文拟从身为一个老祖母的贾母这一人性方面,探讨贾母对宝黛的爱情即“木石前盟”的态度。

一、慈祥的老人――贾母

在传统观点的认识中,贾母是一个很讨人嫌的形象,王昆仑的《红楼梦人物论》中说:“贾母对孙儿孙女等等年轻人固然都当作晚年不可缺少的娱乐安慰,看来也都很爱惜,可是若发现了年轻人有入于违反纲常礼教的危险时,她就立刻板起封建正统的脸来。”而王朝闻所著的《论凤姐》中,更是直呼贾母为“老地主婆”,厌恶之情,溢于言表。这样的看法,大抵是因为在程高本的后四十回续书中,贾母以自己的名义做出了最高的决定――为宝玉娶了宝钗,破坏了宝黛的婚姻。但贾母真的是一个面目可憎、心肠冷酷,只管自己享乐,不顾他人死活的老太太吗?我不认为是这样的。

贾母是“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的史家小姐,嫁给了荣国公的长子贾代化,在《红楼梦》一开场的时候,就已经是一个“鬓发如银”的老妪,她虽然被大家称为老祖宗、老封君,是贾府的封建大家长,但实际上已经是不管事的了,每日就是和孙子孙女们说说笑笑,安富尊荣,在牌桌和戏台前打发时间。因此,我们在看待这个人物的时候,就不能够单纯从封建家长这个方面来进行分析,更应该从一个老年的女性这个立场来出发。老人的心灵是孤独的,因此更需要亲情的抚慰。我们可以看到,贾母是多么喜欢她的晚辈们围绕在她的膝下,她将孙女们都留在自己这里,姐妹们起诗社,她冒着雪也要去找她们玩一会儿,亲戚家的女孩子们也是见一个喜欢一个,岫烟、李纹、李绮,都是她留在大观园里的,甚至远亲家的姑娘喜鸾和四姐儿,因随家人来贺寿,也被贾母留着住下,还吩咐家人说:“有人小看了他们,我听见可不依”。这样的一个老太太,已经不同于《西厢记》中的崔老夫人,她的形象更丰满、更真实,也更富有人情味。起码,在这些孙子孙女面前,贾母并不是一个封建卫道者的形象,而是一个慈祥的老奶奶,所以,贾母不可能如续书上所写,对黛玉冷酷无情,将她置于死地而不顾。恰恰相反,贾母一直对黛玉疼爱有加,从来也没有忽视过这个外孙女。

二、贾母心目中的孙媳

在为宝玉选择妻子的这个问题上,毫无疑问,贾母有着最高的决定权,因此,谁更能讨得贾母的喜欢,谁的成功率就大一些。贾母喜欢的和欣赏的是什么人呢?

贾母平时最喜爱凤姐,这是不用多说的,因为她活泼大方,能言善道,总是能把贾母哄得开怀大笑,是贾母的开心果;在丫鬟里,贾母第一喜欢的是鸳鸯,少了鸳鸯,她是连饭也吃不下的。鸳鸯是一个性情刚烈的女子,口角锋芒也是毫不让人的。所以,贾母喜欢的女孩子,几乎都是一类人,都是性情直率,机灵活泼,能言善辩的。这些女孩子身上,都隐约有黛玉的影子。但是,没有一个人身上有宝钗的影子!老太太喜欢黛玉,因为她有讨贾母喜欢的个性和能力。

从亲情上来说,林黛玉是贾母嫡亲的外孙女,是她所疼爱的小女儿留下来的惟一的骨肉。黛玉父母双亡,投靠都中的外祖家,一进贾府,自然得到了贾母的万般怜爱。因此,虽然是寄居的身份,但是由于有了老太太的宠爱,林黛玉在贾府里“饮食起居,一如宝玉”,脂批也说:“黛玉乃贾母溺爱之人 ”(二十二回)。如果贾母真如续书中所写得那样极其冷漠、势利,那么敏感多心的林黛玉恐怕早就被贾府摧残掉了,也就不可能有《红楼梦》这部奇书了。

薛宝钗是王夫人妹妹的女儿,她自己虽然生得“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且行为豁达,随分从时”,家里是为皇室采办货物的“皇商”,但是她和贾母并没有什么血缘关系,感情上已经是隔了一层了,自然不如黛玉与贾母之间来的亲昵。

当然,贾母对宝钗也是很不错的,谁能不喜欢宝钗这个标准淑女呢?当宝钗在贾府过第一个生日的时候,就是这位老太太出了二十两的银子,交给凤姐去置办戏酒,宝钗自然也很识情知趣,当贾母问她看听何戏,爱吃何物时,宝钗就“总依贾母往日所喜者说了出来”,这当然令贾母更加喜欢,于是,贾母有一次就当着薛姨妈的面夸奖了宝钗,“提起姊妹,不是我当着姨太太的面奉承,千真万真,从我们家四个女孩儿算起,全不如宝丫头。”“家里的四个女孩儿”,这其中自然是包含有黛玉的,因此,就有人认为,这就是贾母喜欢宝钗,不喜欢黛玉的一个有力证据。可是我们必须要注意,贾母夸奖宝钗是因为在这之前宝钗先讨好了她:“我来了这么几年,留神看起来,凤丫头凭他怎么巧,再巧不过老太太去。”精通人情世故的贾母必须要把这个人情返回去,更何况还当着薛姨妈的面,因此,贾母称赞宝钗,不过是一句顺水推舟的场面话,是出于礼貌,并非出自真心。贾母对宝钗的真实看法,我们从第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金鸳鸯三宣牙牌令》中可以看出一点端倪。刘姥姥二进荣国府,贾母携她游览大观园,先去了黛玉的潇湘馆和探春的秋爽斋,然后,来到了宝钗住的蘅芜苑。进门之后,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如“雪洞一般”,再仔细打量一番,发现宝钗的房里“一色玩器全无,案上只有一个土定瓶中供着数枝,并两部书,茶奁茶杯而已。床上只吊着青纱帐幔,衾褥也十分朴素。”这立即引起了贾母的不满――

……“使不得。虽然他省事,倘或来一个亲戚,看着不像,二则年轻的姑娘们,房里这样素净,也忌讳。我们这老婆子,越发该住马圈去了。……”并进一步说:“我最会收拾屋子的,如今老了,没有这些闲心了。他们姊妹们也还学着收拾的好,只怕俗气,有好东西也摆坏了。我看他们还不俗。”

“他们姐妹们”当然指的是黛玉和探春,贾母就是刚从她们的屋子里过来的,换句话说,黛玉和探春是不俗的,而宝钗虽不能说得上“俗”,但她的审美观和贾母却是相冲突的。后来贾母赏了宝钗几样东西,还说:“我的梯己两件,收到如今,没给宝玉看见过,若经了他的眼,也没了。”说得那样珍贵,好像连宝玉都不舍得给似的。可是,鸳鸯却笑着说:“这些东西都搁在东楼上的不知哪个箱子里。还得慢慢找去。明儿再拿去也罢了。”――却原来是堆在不知道哪个箱子里,找都很难找到的玩艺儿。这原来也不过是贾母的场面话而已。由此对比在潇湘馆里,贾母对黛玉的窗纱略有褪色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立即命人更换,亲自落实此事,在凤姐拿来一匹样纱之后,仍不忘强调找出银红色的给黛玉糊窗户,比较这两种不同的言行态度,我们就可以体会到,贾母对宝钗再好也是亲戚份上的客气,对黛玉确实真心宠爱。贾母在宝玉的婚姻问题上最后做出的决定,不可能会是“弃黛取钗”。

三、贾母对“木石前盟”和“金玉良缘”的态度

学术界历来说贾母反对宝黛相爱,最主要的证据就是第五十四回中,“史太君破陈腐旧套”,针对女先儿说的《凤求鸾》的故事进行了严厉的批评――

……“这些书都是一个套子,左不过是些佳人才子,最没趣儿。把人家女儿说的那样坏,还说是佳人,编的连影儿也没有了。开口都是书香门第,父亲不是尚书就是宰相,生一个小姐必是爱如珍宝。这小姐必是通文知礼,无所不晓,竟是个绝代佳人。只一见了一个清俊的男人,不管是亲是友,便想起终身大事来,父母也忘了,书礼也忘了,鬼不成鬼,贼不成贼,那一点儿是佳人?便是满腹文章,做出这些事来,也算不得是佳人了。比如男人满腹文章去作贼,难道那王法就说他是才子,就不入贼情一案不成?……”

这段话通常被认为是贾母向宝玉和黛玉发出的严重警告:“凡是要求恋爱自由的青年男女,都是‘鬼不成鬼,贼不成贼’的。像贾琏那样‘不论香的臭的’都要,本是无关大礼的。可是一发现林黛玉和宝玉恋爱,这外祖母就对从来爱惜的外孙女残酷无情。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贾母才做出了最高决策,破坏了宝黛的婚姻。诚然,在这段话里,贾母确实流露出了十足的封建正统思想,竭力维护着封建礼教,但是,这段话是她洞察到了宝黛之间的爱情后所做出的警告吗?若说是,那为什么老太太不像王夫人的做法一样,要宝玉马上搬出大观园,断绝了宝黛之间的来往,将这段感情及时的扼杀掉,而仅仅是给予不明显的警告?而这种含混的警告显然是起不到什么作用的,一向精明强干的老太太应该不会这样失策,那么,贾母所说的这段话的意味就要重新考量了。

在我看来,作者安排贾母的“论书”,和宝钗在第四十二回中“论画”的目的是一样的,都是作者借书中人物之口来表达自己的文艺观点,由贾母的这一番言论,我们也会容易联想到《红楼梦》第一回里,对于当时流行的小说有这样的评论:

“……历来野史,或讪谤君相,或贬人妻女,奸淫凶恶,不可胜数。更有一种风月笔墨,其污臭,屠毒笔墨,坏人子弟,又不可胜数。至若佳人才子等书,则又千部共出一套,且其中终不能不涉于淫滥,以致满纸潘安、子建、西子、文君、不过作者要写出自己的那两首情诗艳赋来,故假拟出男女二人名姓,又必旁出一小人其间拨乱,亦如剧中之小丑然。且鬟婢开口即者也之乎,非文即理。故逐一看去,悉皆自相矛盾,大不近情理之话……”

比较一下这两段言论,语气虽有所不同,说的却是一个意思,“史太君破陈腐旧套”,破得不过还是那些千部一腔、千人一面的旧式小说,是作者文艺观点的表现。同时,这样写,也比较符合贾母的身份,也符合她见多识广的个性,仅凭这一点,我们并不能够凭此认定贾母反对宝黛的结合。

对于宝黛之间的感情,这个精明的老太太未必没有察觉到,只是这个老夫人不同于我们在一般文学作品中见到的那种势利、冷酷的封建大家长,她并非一个恪守礼教的老太太。她在当女孩子的时候也是很顽皮的,曾经从枕霞阁上掉了下来,头上被木钉碰出了个坑,现在虽然老了,但根据她自己说的“当日我像凤哥儿这么大年纪,比他还来得呢。”因此,贾母对于女孩子们也是极为宽松的,并不以家长的身份进行压制,也没有拿一套那个时代的对女人的要求来把她们教育成“三从四德”的女性。黛玉、湘云、鸳鸯、晴雯,甚至王熙凤都是在这种宽松的环境中发展了自己的个性。贾母还是一个仁厚的长者,刘姥姥参观大观园时,好些话说得都不甚得体,贾母并没有嘲笑她,反而说“也是有的”;我们也只看见王夫人等人向外撵丫头,从来也没有看见老太太对哪个丫头疾言厉色过。这样一个比较开明的、心慈面善的老太太,对于宝黛之间的爱情也是一样的宽厚,她虽然察觉到了宝黛之间的感情,却没有加以干涉,而是顺其自然地发展下去。宝玉和黛玉都是贾母的“心肝肉儿”,从小在一处长大,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将来果真结合了,也必定是一段好夫妻,正是怀着这样的想法,贾母才任由宝黛自由地发展他们的感情,也正是因为有了贾母的庇护,“木石前盟”才能够存在。

但是仅凭贾母的喜好,我们就说贾母是完全地否定“金玉良缘”也是失之偏颇的。虽然在感情上,贾母是偏向林黛玉的,但是“宝二奶奶”不仅仅是贾宝玉的妻子,是贾家这个显赫家族的媳妇,还是荣国府未来的当家人,她的一举一动都关系着家族的名望和声誉,因此,这么重要的人,不可能仅凭着个人的喜好来进行选择,必须要找一个能担当得起这个重任的女子。在这个方面,林姑娘又不如宝姑娘,身为贾府当家人的贾母也深知这里面的利害关系。所以,她在感情上虽然更中意黛玉,但是在理性上又认为宝钗对这个家族来说更为合适,在两个女孩之间举棋不定,这的确是一个“鱼与熊掌”的选择。

那么,在“木石前盟”和“金玉良缘”之间,贾母到底更偏向于哪一方呢?

在书中的第二十五回里,有一处极有趣味的小品,非常值得玩味。宝玉烫了脸,姐妹们都前往怡红院探视,大家聊天,说起暹罗国进贡的茶叶来,大家都说不太好,只有黛玉觉得味道不错,凤姐就跟她打趣道:

“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众人听了一齐都笑起来。……李宫裁笑向宝钗道:“真真我们二婶子的诙谐是好的。”林黛玉道:“什么诙谐,不过是贫嘴贱舌讨人厌恶罢了。”说着便啐了一口。凤姐笑道:“你别作梦!你给我们家作了媳妇,少什么?”指宝玉道:“你瞧瞧,人物儿,门第配不上,根基配不上,家私配不上?那一点还玷辱了谁呢?”……

这句话看似是对黛玉的打趣,但甲戌本里在这个地方有一条夹批云:“二玉事在贾府上下诸人,即看书人,批书人,皆信定一段好夫妻,书中常常每每道及,岂其不然,叹叹。”看来,贾府的上上下下都认为将来宝玉娶的必然是黛玉,这是大家的一致看法,那么,这其中自然也是包括上至贾母,下至小厮在内。

看来,贾母对“木石前盟”不但不反对,反而还是支持的,这种态度在书中的第二十九回表现最为明显。黛玉和宝玉因为张道士提亲的事情吵架了,闹得宝玉要将那玉砸碎了,表白自己对“金玉良缘”的抗议。这件事轰动了阖府上下,对这件事老太太的态度是什么呢?老人家居然急得哭了出来,“我这老冤家是那世里的孽障,偏生遇见了这么两个不省事的小冤家,没有一天不叫心。真是俗语说的,‘不是冤家不聚头’。几时我闭了这眼,断了这口气,凭着这两个冤家闹上天去,我眼不见心不烦,也就罢了。偏又不这口气”。贾母称“两个玉儿”是“小冤家”,他们之间“不是冤家不聚头”,这等于是贾母亲口承认了宝黛之间的关系,难怪该回脂批云:“清虚观贾母凤姐原意大适意大快乐,偏写出多少不适意事来,此亦天然至情至理必有之事”。“二玉心事此回大书,是难了割,却用太君一言以定,是道悉通部书之大旨”。

有了贾母的肯定,宝黛的婚事,就已经成了一个公开的秘密,不但主子们心里有数,就连仆人也知道得很清楚。贾琏和凤姐的仆人――兴儿,在向尤氏姐妹介绍宝玉的婚事时就说:“只是他已有了,只未露形。将来准是林姑娘定了的。因林姑娘多病,二则都还小,故尚未及此。再过三二年,老太太便一开言,那是再无不准的了。”这是在前八十回的《红楼梦》中,最直接、最明确地表示贾母支持的是宝黛的婚事。

贾母对“金玉良缘”又是一种什么想法呢?在第五十回《芦雪庵争联即景诗 暖香坞雅制春灯谜》中,贾母欲与宝玉求配宝琴,这也成为了贾母不喜欢黛玉的另一个证据。固然,在此时贾母好像没有选择黛玉做宝玉的媳妇,但是已经提了好多年的“金玉良缘”也没有纳入贾母的视线范围,她选择了宝钗的堂妹薛宝琴。

宝琴是贾母最喜欢的一个女孩子,她一进了贾府,贾母就爱若掌上明珠,“喜欢的无可不可,已经逼着太太认了干女儿了”,并把连宝玉都舍不得给的一件凫靥裘给了她,还向薛姨妈打听她的年庚八字,想要为宝玉求配,得知她有了人家才悻悻作罢。贾母是真的想要把宝琴聘给宝玉吗?看她对宝琴的喜爱程度,我们不能轻易地怀疑这个想法的真实性,但是,大家是有着通家之好的亲戚,彼此间的家事都很了解,宝琴又是和李纨的婶母以及邢夫人的侄女一起进京的,在这种情况下,贾母有可能不知道宝琴已经订婚的事情吗?她干嘛放着好好的“金玉良缘”不要,偏偏向薛姨妈讨已经是许了人的宝琴?这不过是作者所用的一个暗笔罢了,是明问宝琴,暗拒宝钗。而且贾母之所以会选择宝琴,主要原因就是贾母喜欢宝琴的年轻心热、说话直率,还爱开玩笑。相比之下,宝琴的性格是更接近黛玉、湘云,而并非宝钗的,这样看来,贾母在宝玉婚事上所作的选择就很明了了。

对于这一点,薛姨妈恐怕也是明白老太太的意思的,于是,在第五十七回《薛姨妈爱语慰痴颦》中,就明确地说出要把黛玉配给宝玉,“我想着,你宝兄弟老太太那样疼他,他又生的那样,若要外头说去,断不中意。不如竟把你林妹妹定与他,岂不四角俱全?”在这里,薛姨妈的目的很清楚,这是她在洞悉了贾母的意思后向黛玉卖人情、套近乎。若说这是为了表明薛姨妈的虚伪、阴险,以薛家母女的行事方式,对于此事必是十分低调的,岂会如此骄傲,到黛玉面前来卖弄自己的胜利?这种种的迹象,无非是要说明,宝黛可成配偶,已经是确凿无疑了,只等着老太太的一句话了。

在宝玉的婚事上,贾母虽然有权做出决定,但是她也不能完全不考虑宝玉的母亲――王夫人的意见。王夫人自然是不喜欢黛玉的,这从她撵走了“眉眼有点像林妹妹”的晴雯我们就可以看得出来,她喜欢的是宝钗,在这个问题上,贾母和王夫人之间是存在分歧的。如果只能二中选一的话,我想贾母还是会选择黛玉的。不过,若是宝钗做媳妇,她大概也无法强烈反对。这样,我们也就能解释为什么贾母早就认准了黛玉,却迟迟不做决定,以至宝黛的心事“终虚化”,落得一人惨死,一人出家的悲惨结局。

在《红楼梦》的人物群像中,贾母形象血肉丰满,鲜活复杂,她开朗、善良,热爱生活,具有极高的艺术修养,对孙子孙女们更是怜爱有加,是一个可亲的老奶奶。在对待最疼爱的孙子――宝玉的婚事上,贾母虽然在情感与理智方面左右为难,摇摆不定,但是她还是选择了与自己血缘关系更近,也更符合她的审美要求的黛玉,但谁料到世事无常,在《红楼梦》八十回后,贾母早死,贾府发生了重大的变故,宝黛的婚事终成了“水中月”“镜中花”。

【参考文献】

[1]曹雪芹.红楼梦.

[2]周汝昌.周汝昌点评红楼梦.团结出版社,2004年.

[3]周汝昌.红楼夺目红.作家出版社,2003年.

[4]梁归智.石头记探佚.山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

[5]刘心武.随云散.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

[6]蔡义江.蔡义江点评红楼梦.团结出版社,2004年.

红楼十二钗范文11

关键词:《红楼梦》;《石头记》;出典释义;概括性

中图分类号:I207.4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3-0130-03

《红楼梦》一书有五个不同的异名,分别是:《石头记》、《情僧录》、《红楼梦》、《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有这么多异名,鲁迅认为并没有实际意义,只是“多立异名,摇曳见态”[1]罢了。

在这些书名中,影响最小的要数《情僧录》,可见空空道人命的这个书名没有得到人们的认同。虽然大多数红学家认为《风月宝鉴》是《红楼梦》的“旧稿”,但因其中风月笔墨太多,曹雪芹对于“风月笔墨”反感,大加删芟,主题变了,书名也重新考虑了,因而弃之[2]。《金陵十二钗》这个书名,虽然是曹雪芹亲自命的名,并对它情有独钟,令人遗憾的是,《金陵十二钗》完稿不久,由于脂砚采用《石头记》之称,而失去了流传的机会,所以至今没有发现题作《金陵十二钗》的《红楼梦》旧稿。《石头记》这个名字,被认为是《红楼梦》的本名[3],并且早期的抄本也都题作《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在红学家那里也得到了重视,可是在大众中间并不非常流行。唯有《红楼梦》这个名字能够流传至今,叫得最响,深受人们的青睐,这是为什么呢?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本文就从《红楼梦》这一书名的来历、出典释义等几个方面来讨论这个问题。

一、《红楼梦》这一书名来历

《石头记》作为正式定名是曹雪芹和他的合作者一致同意的,为什么《红楼梦》被采用正式的书名,并且它的势头越来越来大,最终取《石头记》的地位而代之?这必须首先弄清楚《红楼梦》一名究竟始于何时,如何来的?

《红楼梦》作为书名,其实在程、高刻本出现之前就开始流传,在脂砚斋的批注中又多次出现。据邓遂夫统计,甲戌本有两条,庚辰本有五条[4],其他的如己卯本也有。如:

(1)“妙!设言世人以应如此法看此《红楼梦》一书,更不必追究其隐寓。”(甲戌本第五回眉批)

(2)“一部《红楼梦》,淫邪之处恰在焦大口中揭明。”(甲戌本第七回眉批)

(3)“有客题《红楼梦》一样,失其姓氏,唯见其诗意骇警,故录于斯:

‘自执金矛又执戈,自相戕戮自张罗。

茜纱公子情无限,脂砚先生恨几多。

是幻是真空历遍,闲风闲月枉吟哦。

情机转得晴天破,情不情兮奈我何。

凡是书题者,不可(不以)此为绝调。诗句警拔,且深知拟书底里。惜乎失石[名]矣。“(庚辰本第二十一回回前总评)

(4)“问的却极是,但未必心应。若能如此,将来泪尽夭亡,已化乌有,世间亦无此一部《红楼梦》矣。”(《庚辰本第二十二回夹批》)

(5)“《红楼梦》写梦,章法总不雷同,此梦更写得新奇,不见后文,不知是梦。”(庚辰本第二十四会会后总评)

(6)“一部大书,起是梦,宝玉情是梦,贾瑞淫是梦,秦之家计长策又是梦,今作诗也是梦,已并风月鉴已从梦中所有,故《红缕[楼]梦》也。余今批评,亦在梦中。特为梦中之人特作此一大梦也。脂砚斋。”(庚辰本第四十八回双夹批)

(7)“反说可笑,妙甚!若必以此梦为凶兆。则思反[返]落套,非《红楼》之梦矣。”(庚辰本第七十二回双夹批)

(8)“《红楼梦》第三十回终。”(己卯本第三十四回回末)

可以说,所有的这些称书名为《红楼梦》的批语,都揭示出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当初确实存在过一部书名为《红楼梦》的早期稿本。尤其例(1)和例(4),批书人十分自然的把所批之书称为“一部《红楼梦》”。此外,据资料记载,郑振铎藏本书名作《石头记》,但其缝标作《红楼梦》,以及现流散到苏联的一个脂评本,每回前面都有《石头记》的题名,唯第十回回首题为“《红楼梦》第十回”,同时第六十三回、六十四回、七十二回末,标有“《红楼梦》卷”、“回终”字样。这都说明,在采用《石头记》作为定名之后,《红楼梦》这个书名已经被使用过,不过势力较弱罢了。

甲戌本出现之后,《石头记》作为定名的局面开始动摇,社会上开始出现直接标有《红楼梦》的抄本。如今存梦觉主人序本和舒元炜序本,就都标有书名为《红楼梦》,并且梦觉主人对《红楼梦》这一书名作了解释,虽然未必精当,但是最早的。又如曹雪芹的同宗室诗人永忠、明义也用过《红楼梦》的名称。永忠《延芬室集》收有题为《因墨香得观红楼梦小说吊雪芹》诗3首;明义的《绿烟琐窗集》收有20首专门的《题红楼梦》诗,并自注道:“曹子雪芹所出所撰《红楼梦》一部……”据周汝昌先生考证,这20首诗大约作于乾隆三十五年至四十年(一七七零至一七七五)[5]。可以看出,此时,《红楼梦》一名的影响渐渐占上风了。

我们今天看到的最早的把书名正是标称为《红楼梦》的抄本,是解放后在山西发现的梦觉主人序本,这个本子与甲戌本属同一个系统[6]。周春在《阅红楼梦随笔》记载:

“乾隆庚戌,有人告诉他看见过两种《红楼梦》抄本,‘一为《石头记》,八十回,一为《红楼梦》,一百二十回’。”

这说明,程、高本出现之前,有以《红楼梦》为正式标名了。程、高本出现后,《红楼梦》作为正式书名便取代《石头记》了[7]。

由此我们可知,《红楼梦》作为书名历史已久,为读者所接受和习用,也就十分自然了。

二、“红楼梦”三字出典释义

查“红楼”一词的出典,唐代时人们就开始使用,不过含义不同。它的本意是指“朱色之楼台”。但在李白的《陌上赠美人》中“美人一笑钱珠箔,遥指红楼是妾家”,白居易的《秦中吟》中“红楼富家女”,韦庄的《长安春诗》云“长安春色本无主,故来尽属红楼女”,李商隐的《春雨》诗“红楼隔雨相望冷, 珠箔飘灯独自归”,“红楼”二字的用法是相同的,指富贵人家所居之华丽楼宇,后成为富家闺阁的代称。陈寅恪先生的《元白诗笺证稿》中记载了“红楼”的又一用法。再如元稹《梦游春十七韵》:“……秋月照潘郎,空山怀谢傅。红楼嗟坏壁,金谷迷荒戍,石压破阑门,门摧旧。虽云梦觉殊,同时终难驻。”白居易的《和梦游春诗一百韵并序》:“……因寻常浦水,渐入桃花谷。到一红楼家,爱之看不足……”元稹诗中“红楼”与“金谷”对用,并不是专指女子居处,而是指家族衰败而导致园林的残破。白居易和诗中“红楼家”着重指铺陈庭园的宏大。可见他们这里所用的“红楼”显然是富贵人家庭园的代称。而《红楼梦》一书所描写的正是贾府这样一个富贵之家由全盛到衰败的具体过程,那宏大富丽的大观园,就是这个家族兴衰的象征,这和元诗所写韦门的角度很有相通之处。笔者觉得说“红楼”一词取义于此,是很有道理的。

至于“梦”字,如前面所引,脂砚斋在庚辰本四十八回末有一长批。这些例证虽然琐细了些,但宝玉神游太虚境和秦可卿托梦的确是书中的大关节处。又如甲戌本第一回石头与僧道对话的一段文字中的有这样四句:

“那红尘中有却有些乐事,但不能永远依恃。况又有美中不足,好事多磨八个字紧相连属,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世归空。”

又如脂砚斋在第四十八回中评香菱梦中说梦话所批:

“一部大书起是梦,宝玉情是梦,贾瑞淫又是梦,秦之家计长策又是梦,今作诗也是梦,已并风月鉴亦从梦中所有,故红楼梦也。”

脂砚斋批“四句乃一部之总纲”。这石头与僧道的对话,结尾应验了。这些思想,与李后主词“往事已成空,犹如一梦中”(《子夜歌》),苏轼词“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是梦”(《西江月・平山堂》)很相似。梦是这一书的灵魂与主旨,红楼之中时时有梦,处处有梦,并且全书以梦开始,又以梦作结。从《红楼梦》内容来看,作者一开始的自叙以及与他的家世生平相结合,慨叹兴亡,追思往事的味道是很浓的,所以说小说本身就是作者“曾经历一番梦幻之后”所作。但曹雪芹追忆并非惋惜和留恋,更多的是指责和鞭挞,这就超越了个人兴衰际遇的狭小范围,成为对整个时代和社会的控诉书了。这是曹雪芹的可贵之处。

刘梦溪先生在《〈红楼梦〉新论》中指出:“《红楼梦》起初仅仅是指十二支曲子或第五回,并不足概括全书。”但是,他在《论〈红楼梦〉前五回在全书结构上的意义》中说:“第五回是全书的一个关键。”十二钗簿册是“全书的写作的提纲和阅读的提纲”,既然如此,题名由此概括而来,也应该可以想象了。实际上,从第五回终十二钗簿册及“红楼梦”曲子所反映的思想来说,也绝不是对红颜薄命的悲叹,而是通过对书中主要人物命运的预设和构想,来反映了贾府整个家族的衰败。如《恨无常》:“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分骨肉》:“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怨”;《虚花悟》:“这的是昨贫今富人劳碌,春荣秋谢花折磨”;《聪明累》:“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等等。特别是《收尾》的《食尽鸟投林》,描绘的“落了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凄凉场面,远远不是儿女私情、风花雪月所能包揽尽的。这些内容又和僧道对话、《好了歌》及注中表现的思想情绪是一致的。所以,即使把第五回“红楼梦”曲子的名称扩大概括为全书的书名,也是在情理之中的。

三、《红楼梦》一名最具有概括性

我们知道《金陵十二钗》这一书名是因书中有12女主角,这却忽略了男主人公贾宝玉,没能用上,合情合理。可《石头记》是本名,并且脂砚斋在抄阅、重评时仍用,那后来《红楼梦》一名为什么成为压倒一切的“总名”,笔者觉得“红楼梦”这一书名更具概括性,能更好地涵盖全书的主旨。

其一,曹雪芹同时代的人明义所见“曹子雪芹所处所撰”的稿本,却明明白白地标以《红楼梦》的,永忠“因墨香得观”的那部小说,也明明的标作《红楼梦》。这就是说曹雪芹确实用《红楼梦》作为“总其全书之名”的,这是因为从《风月宝鉴》的以“戒淫”为主旨的风月故事转移到以描写“儿女真情”――宝黛爱情悲剧和大观园女儿的悲剧上来。曹雪芹在《太虚幻境》的判词及《红楼梦》曲子里,早已预示了宝黛及大观园儿女们的命运都是不幸的,均不可能有更好的出路,只能“万艳同杯(悲)”、“千红一窟(哭)”、“怀金悼玉”。雪芹将自己的住处命名为“悼红轩”,因“红楼”一梦成空,故“悼”之。“悼红”的含义与《红楼梦》的含义是相通的,这两个书名号中的一个“红”字是共通的,“梦”与“悼”又相通。所以《红楼梦》的书名既关合“轩”,又切合《金陵十二钗》的所有女子的悲惨结局。书名的词感又鲜明艳丽,为其他各名所不及,故能压倒一切而成为“正名”。“《红楼梦》是新名,《石头记》是旧名”[8]。也可以说《红楼梦》为“新”稿名,《石头记》为“旧”稿名,即“石头”所“记”者盖“红楼一梦”也。故《红楼梦》有压倒《石头记》而成为“总其全书之名”。

其二,从文义来看,《红楼梦》这一书名最佳,其他四个皆有瑕疵。《金陵十二钗》指的是书中的12个女主人公,可是曹雪芹呕心沥血创作的文学巨著,难道仅仅是为了纪念几个女子吗?男主角贾宝玉又该置于何处?故用《金陵十二钗》根本说不过去。《石头记》固然浑朴自然,不加雕饰,可惜男人味太浓了,无法体贴照应书中众多的女性形象。《凡例》说它是“自譬石头说记之事”,就是把石头当作摄像机之类的东西,本身不具人形,亦无个性可言。可是“楔子”里却明明写着石头是要下凡到那“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去“受享受享”的。那么《石头记》就应当释义为石头的自传才是。霍克斯(David Hawkes)英译本取名为The Story of the Stone,取的是第二义。若取第一义,似乎应译为The witness of the Stone[9],书名存在歧义,不是最好的。至于《情僧录》这一书名,禅气过重,不够“含蓄蕴籍”。从表面上看,《石头记》和《情僧录》的性质相近,均有“实录其事”的意思,侧重于形式。《风月宝鉴》有“戒妄动风月之情”的意思,侧重于内容。它们合起来的意思是“石头”所“记”或“情僧”所“录”的都是风月故事,寓劝诫于其中,教人《风月宝鉴》要看“反面”,莫看“正面”。显然这些名字都有以偏概全之嫌,名不副实。当然这四个书名分别从不同侧面点题,毕竟并不离谱。但是,最好用一个名称能涵盖四义,合为总名,这样就非《红楼梦》莫属了。“红楼”不仅照应十二钗和怡红公子贾宝玉,而且“梦”字,则是本书主旨“到头一梦,万境皆空”之所在,亦寓禅机,真可说“味外有旨,天趣盎然”[10]。

其三,《红楼梦》一名最能体现曹雪芹的本义。我们翻开《红楼梦》一书就可以见到,曹雪芹对书中大大小小的各种命名都非常讲究,不落俗套。特别是在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中,通过贾宝玉较系统地表达了自己的见解,总结一下有三点:首先,要“新雅”。如进园时见到桥亭建筑,贾政要题为“泻”。宝玉说“粗陋不雅”,主张“莫若沁芳二字,岂不新雅”。其次,要“含蓄蕴籍”。如在蓼汀花溆,诸清客题为“武陵源”或“秦人旧舍”,宝玉认为:“这越发过露了,秦人旧舍说避乱之意,如何使得。”不愿带上批评政治的明显色彩,也可见曹雪芹未必会给全书题名带上“石能言”这样明显的典故。最后,要“概括无余,两全奇妙”。如在怡红院有人题为“崇光泛彩”,宝玉批评说:“此处蕉棠两植,其意暗蓄红绿二字在内,若只说蕉则棠无着落,若只说棠则蕉亦无着落,故有蕉无棠不可,有棠无蕉更不可。”“依我题红香绿玉四字,方不两全奇妙?”由此观之,《石头记》之名比较平庸又侧重于结构,而《红楼梦》则十分新雅醒目,既照顾到全书结构,又隐括了全书内容,而且余味无穷,而《石头记》则要略逊一筹了。

总之,“红楼梦”一名能够流传至今,并受到人们的青睐,这主要是因为这一书名具有其他书名所不具有的优势。

――――――――――

参考文献:

〔1〕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240.

〔2〕周绍良.红楼梦学刊(第一辑).雪芹旧有《风月宝鉴》之书.

〔3〕刘梦溪.《红楼梦》新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11.

〔4〕邓遂夫.红学论稿[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7.266.

〔5〕周汝昌.红楼梦新证(下)[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1072.

〔6〕〔7〕刘梦溪.《红楼梦》新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186.

〔8〕俞平伯.影印《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十六回后记.

红楼十二钗范文12

纤弱的李沁有着一颗足够宽容的心,不介意任何人拿她与姚笛(“红楼梦中人”选秀宝钗组冠军、王熙凤饰演者)、白冰(成年版薛宝钗饰演者)进行对比。

在年轻人泛滥的新《红楼梦》剧组中,她是最稳重的那个,别人开玩笑、打闹、吵嘴时,李沁却真的像宝姐姐一样坐在旁边,微笑观看。“我跟宝钗比较像的地方就是什么事都不太表露在外,很淡定。和别人相处的时候,我也希望能和大家保持好关系,不要斤斤计较,凡事以和为贵。”

叶锦添说:李沁的面相清秀、五官精美,薄薄的身体倒有一点儿纤弱之气,用她来演薛宝钗会使观众产生一种不一样的感受。她的戏曲底子,自然会成为很大的助力。

A面李沁:宝钗该大胆讲出爱

Hers:薛宝钗被称为“封建淑女”,身为“90后”的你怎么把握好演绎的尺度?

李沁:很幸运,曹雪芹写《红楼梦》时昆曲正盛行,书里面又涉及了大量的昆曲元素,我想这也是导演选择我的原因之一。拍摄过程中,我需要努力去掉表演中的“舞台范儿”,让言谈举止更自然。与归亚蕾老师搭戏时感觉特别好,能够被她的情绪带动,学到了很多的东西,也就最大限度地区分开现代女生与封建淑女。

Hers:你最不能理解或不能接受薛宝钗的哪个选择?

李沁:也许是从小就学习昆曲的缘故,我做事、说话都会慢条斯理的,话也很少。所以现实中的我真的与宝钗非常像,做事时总希望能“圆滑”一些,对大家都好。不过,我不太赞同她把对宝玉的爱埋在心里,如果是我,我会大胆地讲出来。

Hers:你怎么看待宝、黛、钗三人之间的关系?

李沁:黛玉和宝玉是两小无猜,但是宝钗对宝玉的感情也是真的,只不过她是单方面的付出,只把爱藏在心底,可能在现在的社会,这样的女孩会比较少了吧。我很喜欢宝钗和黛玉小时候与园子里的姐妹们在一起的感觉,而且宝钗对黛玉也是很怜惜的,会经常照顾她。如果让我来设定结局,我会希望“有情人终成眷属”。

B面李沁:不会爱上贾宝玉

Hers:放下所谓的“近亲关系”,在现实中你是否会爱上宝玉那样的男生?

李沁:现实中我还没遇到过宝玉这种类型的男孩,不知道会不会喜欢。也许不喜欢,因为他对每个女孩都太好、太照顾、太怜香惜玉了。

Hers:专属于你的购物经、着装经是什么?

李沁:理智消费,我买衣服不是很挑品牌,舒服的、适合自己的就好,也会买一些比较潮流的。像今年比较流行的轻薄的牛仔、蕾丝,这些元素都会出现在我的衣橱里。上次我们去录一档节目,编导说让我们穿自己的衣服就好,我就挑了一件军装风的糖果色T恤、一条牛仔短裤,搭配一双坡跟蕾丝加牛仔凉拖,不会太高调,又有流行元素。

Hers:什么样的场合会让你选择化一个夸张的妆?聊一聊你的护肤秘诀。

李沁:工作需要的时候会化妆,一般情况下我都素颜逛街、上课。因为拍戏的时候会化很重的妆,所以对于艺人来说,护肤时会比较注意清洁,接下来就是进行一些基础的护肤程序。

Hers:假如给你一个穿越的机会,你希望自己在《红楼梦》里变成谁?

李沁:王熙凤。这个人物跟我的性格反差很大,会很过瘾的!

娱乐圈的炒作先驱“刘姥姥”

非常时代,非常消费,便有非常手段。刘姥姥换成大龄平庸女青年,推手换成浪哥,酒宴开在互联网上,看客换成我们,就成了天仙妹妹。当然,真金白银还是真金白银。

几十两银子的“打秋风”

你想知道一个人能最大限度引起多少人的厌恶吗?去看芙蓉姐姐。

你想知道一个人能最大限度招致多少人的反感吗?去看罗玉凤。

你想知道一个人能最大限度令多少人唾骂吗?有个姑娘叫马诺。

张爱玲说:最可厌的人,如果你细加研究,结果总发现他不过是个可怜人。

《红楼梦》里那位乡下贫婆子,虽生于山野,却很明白生存之道,便是“豁得出去”。从古至今,“秋风”从来不好打。翻遍正史野史,也只有《儒林外史》张静斋和范进“打秋风”的例子。

刘姥姥拼着一张老脸,却不能不说她智勇双全。倘若混入娱乐圈的大小明星们有其一半乖滑伶俐,只怕不容章、范等女子横行天下。刘姥姥要抱富贵人的大腿,钗、黛等是逢迎不上的。小姐们眼睛全在头顶上,可容不得一星半点烟火气。平儿、周瑞家之流权势太小,做不得主。

因此,她目标明确,策略得法,要抱便抱大观园董事长贾母的大腿。宴会上一出双簧,唱得天衣无缝,幕后推手则是园内CEO琏二奶奶。二奶奶捧,刘姥姥逗,老太太呵呵一乐,几十两银子落了腰包。

芙蓉与凤姐的“刘姥姥精神”

娱乐圈堆满金钱,也堆满名利,但更多的是失败与辛酸。它永远只把包装过的东西拿到你面前,幕后是什么,谁也不知道。因为我们都知道,娱乐圈的“秋风”最不好打,要打,就要付代价,沉重的代价。

所谓:别当真,当真你就输了。

蓝洁瑛的疯癫失态,媒体大肆报道渲染。照片上那个女人,五官依稀仿佛有些春三十娘的模样。只是蓬头垢面、大腹便便,哪见一点风流俊俏、媚眼如丝?有需求才会有市场,“人性”是最有趣的书,一生一世看不完。既然观众有需求,那就剥光了、放大了拿出来看,没有明星生造也要造出来,要诀只需一个:投其所好。

芙蓉姐姐荣登《时尚先生》,进军影视,出场费已涨到15万元人民币。她可以笑傲红尘,自信满满地说一句:我在娱乐圈这趟酱油,谁能比我打得成功?凤姐面临封杀,大有窦娥六月雪之冤屈。同为雷帝,天壤之别。罗玉凤说:我只是想买个房子呀。

我们看了,我们笑了,我们骂了,可是我们也糊涂了。这场戏码,究竟便宜了谁?

眼看她起高楼,眼看她宴宾客,眼看她退场了。

第三只眼看新《红楼梦》:

不说白话文,这个可以有

关于新《红楼梦》台词不够现代的观点,我誓死不能同意。不可否认这一版的《红楼梦》的确在风格把握与造型设计上存在种种缺陷。但考虑到《红楼梦》的成书年代,以及曹老先生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的良苦用心;考虑到它妙笔生花、字字珠玑,若改得再白话一分便更流失一分韵味的份儿上,还是不改的好。

毕竟,具有后现代主义精神的片子我们并不缺乏。我则坚定地认为,一味逢迎,才是对观众的不负责任。李少红使用原著半古半白的台词,这部分的坚持我十分尊重。

井上三尺:女,湖北武汉人,满族蓝旗。喜清静,爱香茗。嗜书、好画、摄影、设计、旅行,清静闲人一名。已出版作品《奇书》《完美世界前传之人鱼传说》《一起去看玄妙的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