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红楼梦人物关系图谱

红楼梦人物关系图谱

时间:2023-05-29 18:23:02

红楼梦人物关系图谱

红楼梦人物关系图谱范文1

最近,新版电视连续剧《红楼梦》正在全国各省市电视台热播,《红楼梦》作为中华民族家喻户晓的古典文学瑰宝,如今又重新在神州大地热了起来。在小说《红楼梦》问世以来的数百年间,不但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也逐渐引起了绘画界的关注,200多年来各种与《红楼梦》题材有关的绘画作品不断问世,并经久不衰。

古籍拍场的抢手货

据笔者查阅有关资料获悉,现在我们仍能看到的较早的《红楼梦》绘画作品是清乾隆五十年(公元一七九一年)由萃文书屋木质活字印刷的、一百二十回本的二十四幅《红楼梦图咏》木刻插图本。《红楼梦图咏》为清代著名画家改琦所作。作品采取我国木刻版画的传统形式,精心描绘人物情状,虽然是以白描手法绘制,但“铁划柔丝,蓦然销魂”(此言系后人评说),却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原作的精髓。后者评价《红楼梦图咏》为“愈拙愈媚,跌宕人古”。清代画家吴友如等人根据《红楼梦》所绘的《点石斋画报》,将西方绘画的透视技巧揉合进去,构图紧凑,典雅大方,在绘画手法上又前进了一步。清末画家王钊所绘《红楼梦插图》精美细致,线条流畅,至今仍为不少《红楼梦》绘画爱好者所津津乐道。

目前像《红楼梦图咏》、《点石斋画报》等仕女画图谱早已成为国内春秋两季拍卖会上“古籍善本专场”的抢手货。如在2010年1月下旬江苏省拍卖总行举办的古籍善本专场拍卖会上,一套1函4册的清光绪年间线装刻本《红楼梦图咏》,最终以38000元的价格落槌。据古籍专家介绍,如果拍卖会上有清乾隆年间活字印刷的一百二十回本二十四幅《红楼梦图咏》的木刻插图本,那拍卖价格最起码要达到数十万元一套。

连环画市价走高

一部《红楼梦》,成了仕女画创作极好的题材,数百年来长盛不衰,并成就了一代又一代的名画家。我国现代许多著名的人物画画家对《红楼梦》也是情有独钟,一套精美的《红楼梦》连环画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曾经轰动一时,著名画家张令涛、胡若佛、董天野、钱笑呆等人,有着雄厚的仕女画功底,所绘《红楼梦》人物个个神形兼备,气韵生动,栩栩如生,可说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传世佳作,目前这套存世很少的、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品的老版本连环画已成为广大收藏爱好者竞相追逐的精品,市场价高达人民币5万多元。在近年来的一些拍卖会上,刘旦宅、戴敦邦等名家创作的《红楼梦》题材仕女画也频频以高价拍出。

小型张走俏邮市

刘旦宅的《红楼梦》绘画作品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他所绘制的工笔人物画《红楼梦――金陵十二钗》先后在1981年11月和1982年4月被两次搬上邮票画面,特别是刘旦宅先生绘制《红楼梦》小型张,在邮票市场深受集邮爱好者的追捧,现最新价已高达1300多元,而12枚一套的《红楼梦――金陵十二钗》邮票的市场价也达到了150余元。近年来,一些前卫的青年画家在《红楼梦》绘画领域上又有新的发展,开始尝试用油画形式来表现《红楼梦》肖像,欲步《蒙娜丽莎》之后尘,更是传为美谈。笔者坚信,一旦这些新的《红楼梦》绘画形式获得人们普遍认可的话,那它一定也会成为收藏市场的新宠而被大力追捧。

纵观数百年来《红楼梦》绘画之沿草,《红楼梦》除了可称为仕女画创作永恒的题材外,它更是成为收藏市场永远的宠儿。

红楼梦人物关系图谱范文2

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可谓家喻户晓。人们习惯于从文学欣赏的角度去读这天下奇书,然而,锐意创新者却另辟蹊径,对书中有关吃的文化细加推敲。

北京有家食品公司在对食品糕点进行创新时,经人点拨想到了《红楼梦》,因为《红楼梦》中有许多地方写到了当时的糕点,如贾母送人的瓜仁松油穰月饼,刘姥姥初进大观园时尝的藕粉桂花糖糕等。这些糕点制作讲究,色香味俱全。

不久,这家食品公司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中秋晚会上展出了红楼系列糕点,令到会的人们大饱口福。后来,红楼系列糕点上市,人们争相购买。有位顾客为了能买到一套红楼糕点,特意在商店开门前3个小时赶到门前等待。

20世纪70年代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时期的稀世文物,轰动了全世界。那一件件艺术瑰宝体现了华夏文明的灿烂和博大,是全人类无价的精神财富,其中包括一些养生之道的秘方以及自创养生操的图例。

湖南省马王堆制药厂从中看到了巨大的商机,根据竹简《养生方》开发了西汉古酒。这种养生酒以西汉时期人们的养生秘方为基础,利用现代科学技术酿制而成,深受消费者的喜欢,不仅在国内畅销,还远销东南亚及欧美各国。

在台湾,人们以拥有西汉古酒为誉。这种酒在台湾市场上虽然价格一再上扬,但仍供不应求。

另外,西汉古酒的包装也融入了古时风韵,设计精美,在第八届世界包装大会上获得了 “世界之星”奖。这是我国商品包装设计首次赢得国际性的奖项。

古为今用,对于开发富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产品具有积极的意义。我们在发明创造过程中,如何运用这种方法,不断推陈出新呢?一般来说,可以采用再现、反求和联想这3种方式。

再现古代遗风,是我们运用古为今用法首先应该想到的方式。台湾商人吴霞剑借鉴《清明上河图》中古帆船的样子生产古船模型,就是成功的案例。

一天,吴霞剑去博物馆看展览,偶然间看到了《清明上河图》,画上有一艘古帆船,不由地想到:外国人都喜欢在案头放一艘西班牙帆船或葡萄牙帆船式样的古船模型,惟独没有中国古船模型。是不是可以设计一些中国古船模型呢?

于是,他走访了许多古籍图书馆和博物馆,设计出50多种古船式样,然后雇佣能工巧匠,大张旗鼓地生产起中国古船模型来。新产品进入市场后,期望一帆风顺的台湾人争相购买,或陈案头,或馈赠友人,产品被一抢而空。

第二年,外国人对中国古船模型也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中国古船模型成为了畅销商品。

反求历史上科技成果的设计原理,开发出失传的珍品,是人们运用古为今用法的另一种表现。例如,历史悠久的指南车,是一种能够自动定向和具有反馈性能的机械传动装置。据记载,它最后一次出现的时间是1171年,失传已有800多年了。1982年,上海一个发明家经过多年的研究,制作出了指南车模型,让指南车再次面世。当教师讲解机械原理和自动控制原理时,这种模型可以给学生非常直观的认识。

红楼梦人物关系图谱范文3

【关键词】红楼梦 人物赏析 价值 效用

《红楼梦》中融合了人生社会,也反映出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在这部伟大的作品中,作者有效的使用了我国书法、绘画、诗歌、歌赋和音乐等多种元素,把社会人生悲剧表现的淋漓尽致,特别是在描写十二钗中,其内容充满了诗情画意,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这些都侧面反映出了曹雪芹多方面的艺术才能和学富五车的知识涵养。

1 突破传统的人物个性描写方式

鲁迅先生认为《红楼梦》的要点在于“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坏的,大为不同,所以其中所叙人物,都是真实的人物。”这段话的主要内容有两方面的含义,首先《红楼梦》中人物个性描写方式和传统不一,还有就是《红楼梦》中人物个性的展示十分到位,使得他们更加符合实际的人物,增加了作品的可信程度。 第一,《红楼梦》中的人物个性描写和过去不同,主要是指《红楼梦》突破了古代小说的枷锁,不只是把美人和美玉进行比较,贼人和老鼠比较。在传统的小说中,对女子外貌进行描写时,通常会说:“柳叶眉,杏核眼,樱桃小口一点点,杨柳细腰赛笔管,说话燕语莺声”;在描写文质彬彬的书生时,就会用到“温文尔雅,身着白衣,手持折扇,闲看落花漫随云舒。”所以剑眉星目就被贴上了英雄的标签,而贼眉鼠眼就被认定为叛臣贼子。曹雪芹在编写《红楼梦》时,改变了这种传统的人物描写方式,运用多个角度进行人物描写,使得人物刻画更加生动形象。曹雪芹在刻画人物的时候,根据自己所处时代,发挥自己的主观认识,对有缺陷的人物进行描绘,从而表现出人物的复杂性。在《红楼梦》中宝玉是其中的中心人物,作者曹雪芹希望在他身上能够展现出自由平等的愿望。在刻画宝玉这个人物的时候,虽然具有理想化的成分,但是曹雪芹并没有把他刻画的高不可攀,而是在他的身上添加了一些贵公子的恶习。金钏儿的死和宝玉的轻薄调戏脱不了干系;因为自己内心的怨气,对着开门晚了的袭人进行一通乱踢,使得袭人口吐鲜血;在面对家族责任上,宝玉不但不反思图改,还反过来讽刺探春,没有任何责任意识。单单从一个人物刻画就表现出了,曹雪芹在进行人物刻画的时候,善于改变传统,运用不一样的模式来增加人物的真实感。这里所指的实际性就是指人物面貌的真实。他们虽然在身份地位和所处环境等方面存在不同,但是他们也具有自己独特的一面。身为贾府中的千金小姐,元春温柔善良,迎春墨守成规,探春精明能干,惜春不谙世事。这些都是她们精神层面的展示。因为这些不同角度的真实,使得作品中的人物和实际生活中的人物有了对比,其中所展现的魅力也就更加迷人。

2 注重多角度的描写

《红楼梦》在刻画人物的时候,改变了传统小说人物脸谱化的情况,在关键人物身上可以发现,其性格是通过多方面来展示的。《红楼梦》中的人物刻画更加注重其中的实际性,把人物行为放到作品中的社会环境。通过这种方式,作品中的人物就具备了不同的性格特征,也具有其独特的魅力。前面我们也说过,曹雪芹也并没有因为贾宝玉是《红楼梦》的主角就肆意夸大美化他,而是把他放在了作品中的社会环境中,根据逻辑思维来刻画人物性格。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作家不仅仅是进行创造,还要进行真实的记录。作家根据社会生活的秩序和有关事情发展的逻辑思维,真实的记录有关人物的动作和语言等内容。

王熙凤是世故圆滑的典型代表。该作品从多个角度来刻画王熙凤,把这个人物描写既丰富,又具有真实感。在贾府中她是一位年轻的掌权人,王熙凤是所有人物关注的焦点。而且她自身世故圆滑、八面玲珑,深受老祖宗和下人们的广泛关注。她有时趋于奉承讨贾母的欢心,有时又聪明机智得到了王母等人的信任,有时又幽默风趣得到了宝玉等人的尊重,有时又热情豪爽使得众人诚服,有时恩威并施管理家业。作者通过不同的角度,来展现王熙凤的复杂性。首先,她自身能力比较强悍,不但能够管理贾府的有关事宜,甚至于宁国府的事情,她也能很好的处理。

3 美丑对比,侧面烘托

其中的美丑对照,侧面烘托,是指作者在进行人物刻画的时候,注重把人物进行相关的对比,也就是处境类似的人物在针对同一件事情时的不同反应,从而表现出人物的独特性。赵姨娘的身份是个主子,但是出身却是奴隶,所以在家族中地位不高。在家族中,她不但要受到王夫人的压迫,还要受到下人们的歧视。所以她用尽方法使王熙凤和贾宝玉悲痛死去。但是,赵姨娘的女儿探春在面对同样处境的时候,却使用了不一样的方法。她想尽可能的挣脱自己是庶出的身份,自认为是正牌小姐,和母亲以及弟弟不相亲近,而是和宝玉黛玉等人亲近。所以探春知道在这个社会环境中,礼法的巨大作用,所以在生活中运用礼法,使自己占据优势地位。在解决家务进行掌权时,赏罚分明,但是不承认舅舅的亲人身份。通过这些描写,我们可以看出赵姨娘在举动有其内在的因素,探春的有些行为过于绝情。但是,这些不能只运用我们的道德观念来进行评价。曹雪芹在刻画其他人物时,也使用了这种描写方式。刘姥姥进行大观园,针对不同的人进行不同的言语,针对公子小姐的戏耍,装做一无所知,针对焦大又说出狠话。不同的层面来描写刘姥姥,使得她这个角色显得更加的世故圆滑。她的性格优缺均有,美丑对比,不能凭一词来判定。并且,曹雪芹在人物描写的时候,还运用了人物对照进行补充。

4 结束语

《红楼梦》在人物个性描写方面的价值是巨大的。这主要是因为曹雪芹自身高超的写作能力,而且敢于改变传统的观念,进行大规模的创新思维。曹雪芹在进行人物个性描写的时候,不仅改变了传统的人物个性描写方式,还对人物的个性进行了多角度的描写,并且把人物的美丑进行对照,作为补充描写,使得人物个性在作品中更加具有真实感,也表现出了曹雪芹的现实主义精神。

【参考文献】

[1]李树民.从“同在性”到“连续性”――试论明清长篇小说人物性格呈现方式的嬗变[J].甘肃社会科学,2012,(6):127-130.

红楼梦人物关系图谱范文4

2000年首套邮票《故宫古物邮票——文房四宝》于1月12日推出,全套4枚,分别以台北故宫博物院推荐的笔、墨、纸、砚文房四宝为题材,以“明嘉靖 彩漆云龙笔”、“明隆庆 龙香御墨”、“宋 蔡襄 澄心堂贴”和“宋 哥窑 青磁蟾蜍砚”古文物为画面,介绍了中国古代精致的艺术品。笔黑纸砚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特色的书写工具,笔、墨、砚始于新石器时代,纸为东汉时蔡伦所发明。隋唐以后,由于社会经济的发达和文人雅士对四种书画工具要求的提高,笔黑纸砚的制作进入兴盛时期。唐代的造纸技术,更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快速传播。此套邮票特请台北帮宫博物院编审简松村先生规划,由瑞士哥瓦锡厂以彩色影写版承印。

2月2日,发行《台湾南部区域第二高速公路通车纪念》邮票一套2枚,同时推出小型张1枚。台湾南部区域第二高速公路总长约134公里,涵盖台南县、台南市、高雄县、高雄市、屏东县等五县市其中高屏溪斜张桥最为壮观,全长为2617米,横跨高屏溪。其西段采用单塔不对称式斜张桥的设计,主体结构桥塔为a字型,高1835米;侧跨跨径为180米,为预力混凝土箱型梁;主跨跨径为330米,为全焊接式钢结构箱型梁。整座桥深具结构力学与美学之特色。第一枚邮票以该桥桥塔特写为图案,第二枚则以台南系统立交桥鸟瞰图为主题,小型张展现出高屏溪斜张桥的壮丽景观。此套邮票由中华彩色公司以彩色平凹版印刷。

“二十四节气”系列的首套邮票《二十四节气邮票——春》于2月3日推出。全套6枚以横连形式设计,图案描绘了春的六个节气“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之农村景象。“二十四节气”一直是炎黄子孙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事依据。数千年来,此套中国独有的历法,始终遵循天体运行与四季替换的规律,从未出错。节气对于农业社会而言,更与春耕、夏种、秋收、冬藏等大事息息相关,也是人们生活起居作息之规范。中国的二十四节气歌诀“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代代传诵。此套邮票上的农村景象,随着节气之变化而巧妙转换:春光明媚、春雨绵绵、春雷惊蛰、春分播种、清明祭祖、谷雨催生。此套邮票由大观视觉公司总监王炳南先生创意指导,中央印制厂以彩色平凹版承印。

3月16日为东吴大学建校百周年,特发行《东吴大学建校百年纪念邮票》一套2枚。东吴大学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建校于苏州。因地属古东吴,故称“东吴大学”,是我国现存最早设立之西制大学。1954年台设东吴大学法学院,1960年迁入台北市外双溪校址。后增建校舍并增设学系及硕士、博士班。1972年,位于博爱特区之城中校区竣工,自此拥有两个校区。第一枚邮票图案以该校外双溪校区之校门及综合大楼为图案,第二枚则以城中校区法学院的公平正义雕像、外双溪校区的校标及安素堂为主图,衬以该校校训。此套邮票由王炳南先生创意指导,中华彩色印刷公司以彩色平凹版印刷。

为彰显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之精华,于4月12日推出《中国古典小说邮票——三国演义》(第一辑)。此为继1997年、1998年分别发行《西游记》、《红楼梦》邮票之后,所发行的第三组中国古典文学特种邮票。第一辑《三国演义》邮票全套4枚,同时推出小全张1枚。此套邮票分别以“三英聚义”、“关公夜读”、“三顾草庐”、“草船借箭”为图案。设计者以工笔淡彩手法描绘。小全张则以大幅的诸葛亮人物形象作边饰,图像清雅大方。邮票图案委请台湾大学中文系吴宏一教授规划,中华彩色印刷公司以彩色平凹版承印。

5月5日发行《二十四节气邮票——夏》,全套6枚。邮票图案以“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为主题,用六连印方式设计,分别展现出立夏苗壮、雨水小满、芒种谷熟、夏至蝉鸣、小暑蒲扇、大暑尝瓜之农村景色。该连印票既可以每枚独立成画,合起来又形成一幅完整的季节景色画作。

5月20日台湾地区领导人更换,为此发行纪念邮票一套2枚,同时推出小全张1枚。由李光棋设计,中央印刷厂以彩色平凹版印制。

6月21日推出《台湾北回归线标志邮票》一套3枚,以台湾的3座北回归线标志为主题图案,分别是:嘉义下寮标志、花链舞鹤标志、花莲静浦标志。“嘉义下寮标志”位于水上乡下寮村,建于1908年,是世界最早建立的北回归线标志,也是嘉义第一代北回归线标志。该标志因受台风侵袭而残破不堪,于1921年在原地用木头建成临时性的第二代北回归线标志。第三代标志则于1923年建立,塔身由花岗岩砌成。1934年,第四代标志建立,因遭受1941年大地震而毁损。邮票图案展现的是第五代及第六代北回归线标志,分别于1941年、1955年建成。第五代标志用钢筋水泥灌浇而成,高约14米,碑身呈三角形,三面刻有“北回归线标志”字样,碑顶为3个环圈构成的座标仪。第六代标志形似锅盖,立体感强,颇具现代建筑风貌。“花莲舞鹤标志”位于瑞重穗乡舞鹤村,建于1933年。该标志顶部呈斜角状,其下有一根双向箭头指标,碑身刻有“北回归线标志”字样。“花莲舞鹤标志”位于丰滨乡静浦村,与舞鹤标志相距30公里。该标志以白色建材建造,圆柱形,上刻“北回归线标志”字样,圆柱中间开有一道纵向宽夹线。此套邮票由中华彩色印刷公司以彩色平凹版承印。

为适应邮政业务需要,7月5日发行《二版十竹斋书画谱邮票》(续三)一套2枚,沿用第三辑蔬果类的“佛手柑”及第四辑的“梅”为主题图案,票面文字改为自左至右排列。《十竹斋书画谱》为纸本册页式,明朝胡正言在南京开设书坊时编选,以木版套色印刷出版,分为书画册、墨华册、翎毛谱、兰、梅、竹、果、石等八谱。有序有引,无目录页次。诗与画各为一页,共有140幅,诗文140首,均为江南吴派画家和著名诗人的作品,堪称风趣高雅之画谱。邮票由中华彩色印刷公司以彩色平凹版印制。

7月20日推出《台湾神木邮票》一套2枚,将宝岛树干最大的“台湾巨无霸神木”及树龄最高的“眠月神木”展现于方寸之中。台湾巨无霸神木生长在苗栗县泰安乡,属红桧树,树龄约二千年,树围宽达25米,树高55米;支干分叉多枝,直上云霄,雄伟壮观。眠月神木位于嘉义县阿里山乡,亦属红桧树,树龄约三千年,树高50米,树围23米。相传一勘探专家午夜梦迥,目睹巨木身影映照地面,伴随月影,充满诗情画意,故命名为“眠月”。邮票由中华彩色印刷公司以彩色平凹版承印。

《二十四节气邮票——秋》于8月4日发行,依然以六连印形式设计。图案描绘出“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之农村景象,展现了秋收季节、暑气终止、初秋凉意、枫叶正红、秋末霜降、寒气正现之景观。

为因应民众用邮需求,8月24日发行《松竹梅改值邮票》一套1枚,以库存《松竹梅邮票》面值750元之邮票(竹图案),用寓意祥瑞的团龙图案将面值划销,改印350元,作为改值邮票推出。由中央印制厂改印。

为提高民众对毒花、毒草等有毒植物的认识与防范,避免误触误食而造成伤害,特于9月8日推出《有毒植物邮票》全套4枚,分别以全株有毒、花与茎毒性最强的“石蒜”,全株有毒、果实毒性强、吃半个果仁就会致死的“海檬果”,根与叶可泡茶饮用、但种子剧毒会致命的“鸡母珠”,以及全株含剧毒、燃烧枝叶烟雾也有毒的“夹竹桃”为主题图案。此套邮票委请台湾博物馆植物学组郑元春组长规划,由中华彩色印刷公司以彩色平凹牌印制。

9月21日为台湾省大地震一周年。为加强地震研究与防灾教育,于当天发行《地震邮票》一套3枚,分别以“测量震网络、遍及全台”,“紧急救灾、全民动员”,“防震教育、防患未然”为主题。台湾居太平洋地震带之西侧边缘,常发生地震灾害。1999年的九二一大地震,使台湾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受重大的损失。此套邮票的画面为台湾省测量震网站、主要断层带、救援工作和防震教育。邮票由中华彩色印刷公司以彩色平凹版承印。

为配合业务需要,10月3日发行《添印二版十竹斋书画谱邮票》一套3枚,沿用《二版十竹书画谱邮票》面值为1元、35元及10元的邮票印制。

为让民众对台湾岛上之生物瑰宝——蜻蜒有进一步的了解,于10月11日推出“台湾蜻蜓系列”的首套邮票《台湾蜻蜓邮票——溪流蜻蜓》一套4枚,同时发行小全张1枚。宝岛台湾孕育着无数珍奇美丽的昆虫,除了大家熟悉的蝴蝶外,还有美称为“飞行宝石”的蜻蜓。目前有勾蜓、春蜓、晏蜓、弓蜓及蜻蜓五科,种类达105种,其数目与欧洲的总数几乎相等。“溪流蜻蜓”邮票以台湾体型最大的“无霸蜻蜓”,身体黑色、有黄色斑纹的“钩尾春蜓”,特征为暗红褐色翅膀的“善变蜻蜓”,以及喜欢停在溪旁地面或溪石上之“乐仙蜻蜓”为主题图案,背景配以溪水、河流、溪石,小全张则全幅展现在溪边草木及溪石上停息的4种溪流蜻蜓,迷人的宝岛生物景观令人百看不厌,受不释手。邮票委请预防医学研究所连日清博士和林业试验所叶文琪先生规划,中华彩色印刷公司以彩色平凹版印制。

为宣扬中华文化,介绍中国古代精致的艺术作品,于10月26日发行《故宫鸟谱古画邮票》(2000年版)全套4枚。此为1997、1999年后,继续以台北故宫博物院推荐的“鸟谱”所发行的邮票,选用“山花雀”、“燕雀”、“白八哥”及“了哥”为画面。清朝宫廷画院画师所绘之“故宫鸟谱”全套十二册,台北故宫博物院现存有四册,共六十开,每开右幅画花鸟,对幅为汉、满文图说。因每幅画幅与邮票比例不尽相同,为求票面设计美观大方,每幅均采取透底去背方式,撷取精华部分作为邮票图案,使画面更臻完美。邮票由中华彩色印刷公司以彩色平凹版承印。

本年度最后一套“二十四节气”系列邮票——“冬”,于11月3日推出。此套六连印邮票依据中国历法冬时始自立冬日,经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到立春前一日为止,分别描绘出立冬日补冬、小雪缓缓下、大雪压高山、冬至吃汤圆、小寒梅花开、大寒冰雪地之农村景象。

11月8日为淡江大学建校50周年,特于当天发行《淡江大学建校五十周年纪念邮票》一套2枚。淡江大学创立于1950年,为台湾省第一所私立高等学府。初期为淡江英语专科学校,1958年改制为文理学院,1980年升格为大学。现已发展成为拥有9个学院、41个系所之综合大学。此套邮票以校园内最具历史风味的宫灯大道、宫殿式教室以及该校校五层楼高之船型建筑“海事博物馆”和书卷广场为主图。邮票由中华彩色印刷公司以彩色平凹版印制。

11月20日发行《添印二版十竹斋书画谱邮票》一套1枚,沿用《二版十竹斋书画谱邮票》面值为25元的邮票印制。由中央印制厂以彩色平凹版承印。

红楼梦人物关系图谱范文5

 

然而,当民间艺术工作者准备以更大的热情投入.挖掘、整理民间艺术遗产工作的时候,这项具有重要意义昀事业却被历次政治运动所抑制。这时候,是人民自己保护了自己的创造。他们中有的把世代相传的乐谱和舞蹈用的道具藏匿于山洞>有的偷偷地把技艺传给自己的后代……

 

一九七六年十月,“四人帮”一倒台,民间艺术如枯木逢春。刘三姐的故乡又唱起了山歌,大西北的莲花山上,“花儿”又漫上了每一个山头。从一九七九年开始进行的《民歌集成》、《民间舞蹈集成》收集、编辑工作,迅速在全国展开。在三年多时间里,仅民间舞蹈就搜集到八千多种形式。这次民间音乐、舞蹈比赛中的不少节目,就是根据集成中的素材创编的。

 

新的面貌新的创造_这次民间音乐、舞蹈盛会令人欣到,随着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人民开始富裕了,对生活有了新的追求,对美有了新的理解,古老、传统的艺未形式已无法充分反映他们的生活,无法准确、鲜明地表现八十年代的精神风貌,因此,民间'艺术家们大胆地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溶入自己的创造,使民间音乐、舞蹈无论是题材、内容还是表现形式都现代化了。

 

此次获大奖的《元宵夜》趣味横生,二十五岁的编舞者在山西民间舞蹈动作、技巧、风格的基础上,以新颖的构思和独特的舞蹈语言,通过一对小夫妻元宵夜看花灯时=系列有趣的细节,把现代农民的生活

 

在舞蹈比赛中获大笑的双人舞《元宵夜》罗更前振情态表现得细腻、真切、幽默。就连那些带着点村寨“野〃味的民间集体舞,如《打歌》,也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

 

中国的民间舞主要是道具舞,传统的道具有扇子、旱船、鼓、红绸等。这次比赛可以看出*民间艺术家们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道具具有更强的艺术魅力。《江河水》中那淡蓝色的长纱,在几分钟的舞蹈里,一会儿是妻子为丈夫带的“孝”,一会儿是丈夫挑水的扁担,一会儿是妻子缝补的f衣,一会儿是捆绑丈夫的绳索……悲怆、凄凉、幸福、甜蜜,无时不在倾诉舞蹈者的感情。

 

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本届比赛评委、著务拜蹈艺术家贾作光评价说:这次比赛,民间艺术家们表现了很强的表演能力和很高的艺术水平》>他们的节目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浓厚的生活气息,独特的民族风格。在艺术上不是守旧、复制,也不是全盘否定传统,而是扬弃,是创造。他们将色彩、服装、道具、动作、技巧、表情整个地化成了感情的语言,真可谓:情寄于舞,舞表其情,神形兼备,情舞交融。著名舞蹈家、评委许淑英激动地说:“我简直不知该如何给他们打分,实在太好了!他们的节目是我们坐在屋子里无论如何也搞不出来的。”

 

此次比赛的舞蹈部分特别引人注目。其实,声乐和器乐节目的比赛也同样令人鼓舞。蒙古族歌手满小是一位难得的女中音,她的演唱,带着草原的辽阔和悠远,人们都说,只要她唱下去,前途将和草原一样远大。器乐比赛比声乐、舞蹈更具体地展现了近几年挖掘民间艺术的成绩。仅这次进京参赛的管乐中,就有十几种鲜为人知的乐器第一次与观众、听众见面。如鹰笛、骨哨等。新疆和阒艺术馆将冬不拉、热瓦甫等几种乐器合而为一,创制出新乐器——迪里塔尔(意为心中的歌),弹奏起来十分动听。

 

在日本东京国立剧场,西珐高原上独特的“牦牛%自观众席间腾跃而起,彬彬有礼地向全场致意。随后“牦牛”在观众的喝彩声中,以其独特的舞姿蹒_跚登上舞台。这是中国西藏藏戏面具艺术团在今年九.月下旬参加第一届亚太地区国际艺术节活动时,演出的“牦牛舞”的开场。

 

中国西藏藏戏面具艺术团这次带给国际艺术节的.《扎西雪巴》、《甲鲁温巴》、《苏吉尼玛》、《楼台惊观》、《老夫老妻》、《阿杂曰》、《牦牛舞》等传统面具藏戏共三组十一个节目。演出的主要地点是东京和札幌。艺术团除单独演出,还和斐济、泰国、曰本等国的艺术团体Mff演出了四场。

 

曰本人民对古老血+U藏戏的热情,远远超出了艺术团的预想。艺术节期间,凡有西藏面具戏演出的场次,观众总是爆满。为满足观众要求,偌大一个曰本的国立剧场,不得不尽最大努力增设临时座位。—些^藏戏迷”以搞到三组面具藏戏的票,一观中国带去的全部藏戏节目为自紊。不少日本友人边欣赏蔵戏边议论“据说,日本人种是从西藏传来的,所以日语数字的发音和藏语差不多,和服也同藏装很相似。今后一定争取去西藏进一步学习、了解藏戏。”

 

面具藏戏始于公元十三世纪末,至今已有六、七百年历史。起初庫在举行密咒驱鬼献贡时,由二十八位咒术师,头戴面具,手持标帜,按鼓点狂舞。后来,面具发展到各类飞禽走兽头像并逐步演变成反映髙原风土人情的独具特色的藏戏。因此,这届国际艺术节筹委会点名遨请西藏面具艺术团参加溃出。

 

面具藏戏的内容,以反映高原民情风俗和古朴美好的历史风貌为主。情节多为驱除妖魔、搭救无辜、喜庆丰收,说愿吉样等寓意“善恶有报”的传统故事。反映高原农、牧民生活的乐观诙谐、妙趣横生的折子戏也有相当比重。

 

面具藏戏的乐器简单——只有一鼓一钹,却能为说、》|、眺协调伴奏,并能表现出舒展轻盈、粗矿激越的音乐艺术形象。这决定了面具藏戏演员要有很高的唱、念、舞、做等表现人物性格的基本功。

 

曰本友人还对各种人物面具的颜色表现出罐厚的兴趣。不少人在台下、剧场门口、车内、餐厅向演员了解这方面的知识,艺术团的同志们便详细介绍。中真民族学院讲师洛桑多吉还阳参加这届国际艺术节的朋离们作了题为《论藏戏脸谱一-“巴”》的学术报告。’共有H■—种颜色的藏戏面具,.标志着不同性格人物的内涵^白、黄、红、绿、深蓝等色面兵,分別象征温和、广博、权力、威猛和勇士1冗、紫红、阴阳(黑白)$色面具,分别表示怒容、凶残和两面派。一位日本朋友对此评价道:同面具藏戏艺术团一起活动,集娱乐性、知识性、研究性为一体,很有收获。

 

西藏面具戏;5动了东濂。日本文化厅长官大崎C对藏戏面具艺术tilw演员们说:“西藏面具戏,就是看通宵也不觉长。”艺米家们用实践说明,真正的、有感染力的艺术必须和人民在一起。文化部副部长英若诚动情地说:u有人说民间的不如专业的,从技术上说,可能是这样。但构成艺术的不仅仅是技术,更重要的是与人民的联系!”舞蹈艺术家贾作光呼吁专业文艺工作者应向民间艺术家学习,向生活学习,向传统学习。他说,近些年来,有的专业舞蹈工作者考虑如何表现自我较多,强调学习:外国较多,而有忽视人民火热生活,忽视本«我们祖先在几千年的历史过程中,创造了灿烂3传统文化艺术,其中发展最早的就是工艺美术,从_始社会一直繁荣到现在,不仅品种丰富,形式多样,而且技术精美,用途广阔,包括衣、食、住、行各方面,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上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反映每一时代的经济、政治面貌,也表现了中华异族的独特艺术风格和审美风尚,是我们一份极其宝贵的遗产。”“《红楼梦》中记录了那么多具有真实性和历史价值的工艺品,如果把它系琢地整理出来,班行分析、研究,无疑可以为工艺美术史提供补充参考资料,比考证贾宝玉是曹雪芹还是纳兰成德,要有意义得多。”“都一兵同志近年来致力于工艺美术的理论研究,对《红楼梦》所记载的丰富的工艺品,花了长时间钻研,写成了这本《〈红楼梦〉工艺集成》,可谓独具慧眼,开辟了一项《红楼梦》新的研究课题

 

这鸯过去不曾被人注意而又极有意义的课题。”以上是浙江美术学院邓白教授为即将出版的《〈红楼梦〉工艺集成》一书所写的序言中的几段话。都T兵的论文《〈红楼梦〉中工艺品探源》在《浙江工艺美术》杂志上发表后,引起了专家、同行们的高度重视。去年年底,他荣获省工艺美术学会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颁发的优秀论文一等奖。都二兵一九六三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附中五年后,他卸去杭州市的一个区文化馆馆长的职务,来到省工艺美术研究所专门从事工艺美术的理论研究。一次,他跟所长闲聊时,到《红楼梦》中记述的精美工艺品,这激发起他探索、研究《红楼梦》工艺,美术的兴趣。后来,邓白教授建议他把论文修改、补充,作为工艺美术学校的教材。于是,都一兵经过三年半的努力,写成了这本书.都一兵告诉记者I“《红楼梦》中共有二百九十七处文字与工艺美术品有关,它记述了雕塑、抽纱、剌绣、陶瓷、竹木藤草制品、金厲工艺品、漆器、花画、玩具、珍珠制品、玻璃器皿、彩灯、烟花、风筝、工艺盆景、文房四宝等十六大类、四百二十多个品种。此外,还有波斯国玩器等二十多种舶来工艺品。”在研究过程中,都一兵阅读了《清史稿》、《云锦》、《陶雅》、《文物》等四百多本书刊,整理、积累了厚厚一大叠剪报、照片资料和笔记本。据考证,小说中写的一万三千多件工艺品,都是当时现实生活中可査考的,大部分与史料记载相符,不少工艺品的名称至今尚沿用,如“富贵长春”宫锻、“福寿锦长”宫绸、须眉笔.雪浪纸、走马灯、京式风筝、满天星烟花、脆香珠、同心如意等。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伞的国家,远在北宋的《清明上河图》中就有反映。可是以往史料记载,中国绸伞始于一九三二年,这是为什么职?都一兵在《红楼梦》第五十回中贾母“打着青绸油伞”冒雪游大观园的一段描写中,找到了例证,从而将我国绸伞的历史至少上推了两百年,过去有的专家认为,中国藤器工艺出现在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而十八世纪中期成书的《红楼梦》中,有亨处写到藤器工艺品,恰恰纠正了上述观点。都一兵说,《红楼梦》还向我们揭示了中国工艺品的兴衰史。曹雪芹记载的孔雀裘,是用孔雀后尾上翠绿色的羽毛搓捻成线,与其它丝线、金银线交织,制成的一种髙级织锦,是丧专供皇室制作袍料、披氅用的从《红楼梦》第五十二回“勇晴雯病补孔雀裘”一节的描述中可以得知,专门管理皇家织造方面的机构——江宁织造府可能拥有这类明代织物的藏品。所以晴雯看到贾宝玉那件烧了个洞的孔雀裘,说这是孔雀金线织的,并抱病把它织补好。

红楼梦人物关系图谱范文6

我们这一代因为所受的教育而造成的某类惊诧,这些年大有减退。但是二十几年前可是不一样,忽然看到正面的人物有人说他“坏话”,那种感觉就是惊诧。琉璃厂海王旧书店上世纪初原是海王公园,有一张海王古董摊的老照片反反复复被用在各种画册里,这张照片的远景是公园的北楼,后来成了中国书店的办公楼。一层出售古旧书,淘书客习惯管它叫“三门”,旧书业闻人雷梦水就在这上班。我没见过雷梦水,只是冒冒失失给老人家写过信。印象至深且让我感激的是,老人送给我一册《台湾竹枝词选》。“三门”设有“内柜”,供行政级别高的人和熟人选书,我从未被延入内柜。也不知怎么着就想起《孔乙己》里的一段“我从十二岁起,便在镇口的咸亨酒店里当伙计,掌柜说,样子太傻,怕侍候不了长衫主顾,就在外面做点事罢。”外柜分成旧书部和古书部,掌管古书的老店员好像姓孙,一见我们进来就说风凉话“没书了啊,书都让书贩子捣腾走了”;这老孙头还有轰人的一招,人一进去他就关灯。我们后来聊起此人,有书友说好几回都忍不住想揍他。我正是在三门买到四册一函的《活叶国文》,看到一个叫贺扬灵的人说郑振铎“坏话”。

贺扬灵题目是《为今日研究国学者聊进一言》,其中有两处说到郑振铎“郑振铎氏在现在中国一班寡学青年的眼里,谁不认他是一个贯通中西的学者。曾记得他考《孔雀东南飞》的诗,胡说是见于《文选》,我而今还要问问他:到底是出于胡刻《文选》,还是宋刻《文选》?我都没瞧见过。或者商务印书馆特为他另外著了一部新版《文选》,上面载有《孔雀东南飞》这首诗吧?唉,‘烦恼皆因强出头’,你只怪得你自己不该‘尝试尝试’罢了。”还有一段“数年来,一般争学时髦的老少宗师,大张整理国学的旗鼓,到处呐喊,闹得中国文坛,一日也不得安宁。不通如郑振铎氏,亦要老起面来凑热闹,什么《文学大纲》,什么《中国文学者生卒考》――望之俨然一大国学家了。其他上于郑,下于郑的,亦‘三日三夜话不尽’了”。

我当时正痴迷郑振铎,他的名著《插图本中国文学史》(1961年人文版)是我的第一本藏书,也是父亲残留在北京的唯一的书。我喜欢明代版画,也是受了这书的感染。古故事古诗词因了版画的缘故,感染的效果真是使人到了低回不已的地步。我中了此书的毒,买了《唐诗画谱》《诗馀画谱》等一堆新出的版画书,当然是大上其当。翻刻古版画尚做不好,翻印本更是谈不上。黄裳先生曾说“鲁迅、西谛主持重刻的《十竹斋笺谱》是非常成功的,但荣宝斋曾经翻刻过一种古版画集(书名记不真切了)却是一种完全失败的作品。它告诫我们,只凭工细的线条是不能使某些并不只是依赖线条的纤细而成功的原作复活的,有时得到的却是完全相反的效果。”(《晚明的版画》)上当之后,我甚至将限量320部的《中国古代木刻画选集》低价转让给了朋友,后来此书在拍卖会上屡创佳绩,我也只能堕甑不顾了。为了留个念想,转让之前我将郑振铎的序复印,而当时复印机还不很普及。

追求失败,但是追索旧版《插图本中国文学史》的工作却一直在进行。此书的最初本是1932年北平朴社出版的,封面很有特色,满面的小篆,纵七横九,圆形的时钟图案居中,“插图本中国文学史郑振铎著”正好12个字占据12个钟点,时间定格在八点二十二分,是早晨八点还是晚上八点,只有设计者知道了。大约十三四年前,这书(四册平装)在中国书店的一次古旧书拍卖会露面,无底价起拍。当时的拍卖参与的人很少,大厅里只有稀稀落落的几十号人。我记得和我争拍这书的是京城很有名的藏书家孟宪钧先生,互相认识,争到一千元时孟先生让给我了。过了不久,在潘家园摆书摊的一位老先生,因为他专门出售跟《红楼梦》有关的古旧书,我们背地里叫他“红楼梦老头”,他告诉我郑振铎这书的初版本他也有,错漏字很是不少,当时就出了勘误表,问我有无,我说书里没有,老先生复印了一份给我,上面说明是“第一至第三册”的勘误,“第四册以下勘误表,当附于第五册内分送”。

我远不是一个细心的人,就在写本文之时,我才发现我拍得的这书,竟然是吴晓铃先生的旧藏,盖着吴先生的印,连盖印时覆的小纸片还在呢。吴晓铃与郑振铎有着很亲密的师生关系,郑振铎遇难之后,吴晓铃为他做了很多事写了很多文章。我也是刚才醒悟到,吴晓铃(1914―1995)去世之后,他的藏书陆续被拍卖,我后来拍到的多部周作人旧版书也是吴的旧藏,当时的拍卖会有模有样的旧书也许多数是吴的旧藏。

一九五七年作家出版社重版《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在初版60章的基础上又增加了4章,计64章,可是离初版预告的82章,仍欠18章“未竟之作”。是书友告诉我海淀旧书店有售书品上佳的“五七版”,我闻讯马上骑车十五华里至该店。我收藏最多的还是六十年代的人民文学版,有四套,为什么重复买,因为一次比一次的品相好。去年底惊悉人文版除了平装本之外另印了一千部精装本,这个消息害惨了我,精装本来来回回与卖家商议了两个多月,最后取书掏钱之时还是引来围观书贩的惊呼,同行的书友说我疯掉了。最新的一个坏消息是,《翕居读书录》的作者白撞雨先生称他收藏的北平朴社版是上下两册的精装本,对于自认为已将《插图本中国文学史》版本收集齐全的我无疑是一沉痛打击,为了核实这个精装版本,我又花费500元买了定价680元的《翕居读书录》。

以上种种,真是应验了郑振铎所言“一书之全,其难如此”。

谢其章

上海出生,久居北京。近年勤于撰述,出版多部藏书藏刊的专著。计有《书蠹艳异录》、《蠹鱼篇》(台湾)、《都门读书记往》(台湾)、《漫话老杂志》、《旧书收藏》、《创刊号剪影》、《封面秀》、《梦影集――我的电影记忆》、《“终刊号”丛话》、《搜书记》、《搜书后记》、《漫画漫话――1910-1951社会相》等。香港书界誉为“谢氏书影系列”。另于报章杂志发表文章千余篇,多涉猎文坛旧闻掌故,对提升古旧期刊的版本地位出力尤多。

红楼梦人物关系图谱范文7

细数2010年上半年的电视剧,怕再也没有哪部剧能动摇新版《红楼梦》(下简称“新红”)的江湖地位。众人在围观该剧的同时,手边的西瓜皮烂番茄都派上了用场,砸得导演李少红只有招架之功没有还手之力。面对强大的观众压力,李少红云:”我觉得拍砖不是不能拍,希望大家拿出高质量的来!“

于是,为了实现“新红”剧组从导演到演员的这个崇高理想,高质量的砖,从四面八方呼啸而来,拍得鲜血淋淋,拍得尖叫声四起,拍砖声惊得曹老爷子都想要问天再借五百年。

砖头1号

李少红你到底看没看过《红楼梦》

“新红”首映后,迫于四面八方涌来的足够再造个万里长城的砖量,李少红绝地反击称:“你们都是黑,都是没看过《红楼梦》原著的!”

没想到,这个绝地反击击毙的,是她自己。

“新红”进行演员海选那阵儿,李少红就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昂首挺胸地说:“我第一次读《红楼梦》是在‘’期间,当时只是出于好奇,想看看封建社会是怎样的,读后觉得《红楼梦》鬼话连篇,跟自己没什么关系,这是本坏书,最好不要看。”

回忆起此事,竟无语凝噎。李少红,您老到底看没看过《红楼梦》,给个准话儿啊。要是真看过,您能保证跟我们看的是同一本儿不?

砖头2号

“霍启要小姐”

“新红”每集都有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旁白。每隔5分钟,一个浑厚的男中音就会从“画外”飘来:“雨村断了此案,急忙做出通志,告令侄之事已完毕,不必多虑……”、“这梨香院原是……”。

不管电视画面中那十几口人,是坐是躺,是横是竖,这上了闹钟准点打卡的旁白,阴魂不散地镌刻在每个演员的表情里,与每一句台词无缝焊接。它来时,就好像念着紧箍咒的唐僧由远及近,带给你无尽的头痛。此所谓,戏不够,旁白凑。

旁白,这一切都是旁白。如果你觉得画面实在惨不忍睹,倒不如就当成广播剧吧,还可以边做家务活边收听。只不过“新红”提供的是白话修订版,或许考虑到“霍启要小解”会有歧义,带来不好的负面影响,所以剧组特为大众着想,改成了“霍启尿急”。

砖头3号

知否?知否?管她谁胖谁瘦?!

作为林黛玉的扮演者,你可以不美,但一定不能肥,谁见过嘴唇可以切一盘子的肺痨病人呢?

也难怪黛玉“从会吃饭时就吃药了”,但是吃了这么久的减肥药也没见有什么效果啊,假药害死人啊!每次想起“新红”中黛玉那结实的身板儿丰腴的体态,总有种梦回唐朝的幻觉。典型的营养过剩,智商不足啊。

要说当年陈晓旭饰演的林黛玉美得有多惊世骇俗倒真不一定,但是人家的一颦一笑都是那么回事儿。比如漱口吐水这么庸俗的事儿,陈晓旭做了就那么优雅,可换作“新红”的蒋梦婕做,怎么就显得那么猥琐呢?只见剧中的林妹妹吐得如此豪放,如此不知检点,简直让人看了也反胃。想吐得优雅,那都得用袖口遮住,这人尽皆知的道理到“新红”这儿反而没谱儿了,还敢拿出来吓人。

砖头4号

争吐,争吐,看谁吐出新高度

当然,“新红”的恐怖也不在蒋梦婕一个人身上。继“黛玉喷水图”抛砖引玉之后,“薛姨妈喷茶图”和“湘云喷饭图”都后浪推前浪,这足以让黛玉惨死在沙滩上。

可怜了一旁的薛宝钗,目睹了湘云喷饭发生的全过程,气得个杏眼圆睁。怎么着,不服啊?不服也来喷两口儿呗!

砖头5号

“表妹比我大两岁”

“新红”中,贾宝玉问袭人道:“你表妹多大?”袭人回:“17了,快要出嫁了。”

不要怀疑,在封建社会,17岁出嫁已经算晚婚了,这句话倒是为数不多的没什么问题的台词。但是袭人紧跟着又说了一句足以颠覆地球自诞生以来最简单逻辑的话――“我今年15了。”

忽然听到一种石化继而破碎的声音,来自观众内心深处……原来,袭人的表妹比她早生了两年。

砖头6号

论算数在族谱中的作用

“雨村道:‘正是,方才说这政公,已有衔玉之儿,又有长子所遗一个弱孙。这赦老竟无一个不成?’”

这可是曹老爷子著的原文,口口声声称尊重原著的李导活生生将其篡改成了:“雨村道:‘又有长子所遗一个玄孙。’”

哎呀妈呀,玄孙是曾孙的儿子,曾孙是孙子的儿子,孙子才是儿子的儿子啊……连蹦三级可差着辈儿哪,折了大寿了。

砖头7号

姑娘们,出来接客了

老版贾宝玉运气不好,演了个万花丛中一点绿的角色,还没有机会与辣妹近身。

“新红”中的贾宝玉,那可就爽歪歪了,连捉个迷藏都不忘袭胸姐姐妹妹们。这古人灵魂深处的,都被导演李少红挖掘出来了。

要说贾宝玉胸袭薛宝钗是为了摸她心口上挂的那把锁的话,那贾宝玉摸林妹妹时,黛玉表现得显然就是埋怨贾宝玉不够实际啊――“男人,我最讨厌只做样子不给力的那一种。”

砖头8号

哼哼哈嘿,快使用凌波微步

《红楼梦》原著里的二仙,也就是一个僧一个道。到了“新红”则被包装成为魔幻僧道,因为此二人功力十分了得。

甄士隐抱着女儿英莲走到门前(插个题外话,也不知道这个门前的范围是多大,走得连门都看不到了,也叫门前?),魔幻僧道看到甄士隐之后,两人三步并作两步,两步变成凌波微步,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儿响叮当之势,瞬间移到了甄士隐的旁边。这不算完,两个人还以身边的群众演员为参照物,以甄士隐为圆心,以两人距离为半径,以每秒测不到多少米的速度完成了N个同心圆,直到把小英莲吓哭,才依依不舍地离去。话说,大侠啊,功夫好不要用来欺负小孩子嘛。

砖头9号

李式特效,专治不服

要说画面特效,“新红”绝对不是做得最炫目的,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它是做得最眩晕的。该剧无数次使用“普通动作――突然快进――突然又普通动作”的特技,实在让人头晕目眩,呕吐效果好过IMAX里程碑巨作《阿凡达》。

举例来说,仅黛玉从扬州出发到面见贾母的2分钟剧情里,该特效井喷式使用多达13次,频率之高令国内外导演叹为观止,令电视机前的观众带着指南针才能找到遥控器。

这自创的李式特效,不扶不行啊,扶了也得晕倒。

砖头10号

北的哪门子上

贾夫人仙逝扬州城后,再次响起男中音旁白:“他们经过扬州,转大运河一路北上,历时数月,开春之时进入了都中。”

话说林黛玉家原本就在扬州,母亲也死在扬州,去贾府必然是由扬州出发。那林黛玉她是怎样“经过扬州”的呢?

再者说了,从扬州去往金陵,北的哪门子上啊?

恍然大悟,为什么明明在都中做生意的冷子兴,说的是一口地道的京片子,原来,李导把“都中”当成了首都北京啊!于是才有了“转大运河”,于是才有了“北上”,于是要“历时数月”。真是够远的。

砖头11号

今儿个真高兴

话说林黛玉到了贾府,先要见见夫人行个见面礼。每每提到自己母亲,都要梨花带雨,泪流满面。

演员蒋孟婕长得胖就算了,凑合当唐朝版看。无奈她演技又奇差。以前听说过演员对付哭戏哭不出来的招儿,什么猛烈思念已经过世的家人啊,或者突然想起刚分手的男友啊,最不济的也能往眼睛里滴点眼药水以求效果逼真。但是这蒋黛玉怎么哭得比笑还喜庆呢?让人疑惑,不知滴了什么牌子眼药水。难道就是传说中的,一点XX明,两眼真失明?!

砖头12号

林妹妹的迹象色

虽说古代染布技术有限,但纵观全剧目前出现的角色,无论主角配角还是路边打酱油的,都不至于让人觉得服饰颜色稀缺。唯独是林黛玉家的人,独爱绿色。黛玉本人一身黄绿,丫鬟一身浅绿,老爹一身青绿,绿油油的一片无不强调着他们仨存在的迹象。不如再签个经纪人吧,以“吉祥三葱”的组合出道。

砖头13号

NBA中国赛移师“新红”

红楼梦人物关系图谱范文8

从稔禅师居河北赵州的观音院,故称赵州禅师。赵州禅师三称“吃茶去”,意在消除学人的妄想分别。一落入妄想,就与本性乖离。只有“遇茶吃茶,遇饭吃饭”,除去一切颠倒攀缘,才是参禅的第一步。因此清代湛愚老人赞道:“吃茶去三字,真直截,真痛快!”禅茶之名亦从此大盛。

茶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神农尝百草的传说,神农的故事最早见于秦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因此,至少在秦汉之前,我们的祖先已经开始用茶了。而到了唐代,茶作为一种极受文人喜爱的饮品,其精神文化逐渐成型,并被文人们雅化,赋予其独特的艺术审美。陆羽的 《茶经》 便是一部茶文化的集大成者。《红楼梦》作为古典小说的最高峰,其对传统文化可说是无所不包。具体到茶文化,《红楼梦》则泡出了属于明清时代独特的茶香。

红楼茶录

言及《红楼梦》里的名茶,必须要强调《红楼梦》的小说性。尽管现代学人将其定位成“现实主义的最高峰”,但我们不得不指出,《红楼梦》毕竟是一部小说,不是历史也不是传记。曹雪芹的如椽巨笔真真假假、空空,似是而非地写下了许多似真似假、似有似无的故事。我们在阅读的时候万不可信以为真,真把《红楼梦》当成了《本草纲目》或者《茶经》,按图索骥,结果便是缘木求鱼,适得其反。

明了此再来看《红楼梦》的茶。在前八十回中,提到茶的地方有260多处(一说273次),仅就有名有姓的茶来看,则有仙茗一种,名茶七种,另有外国茶一种。第五回里,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警幻仙子差人捧上了仙茗“千红一窟”,并称:“此茶出在放春山遣香洞,又以仙花灵叶上所带之宿露而烹。此茶名曰‘千红一窟’。”这颇具诗意的来历连读者都觉得“清香异味,纯美非常”,不过这自然是艺术化的虚构,在现实中是找不到的。所谓“千红一窟”亦即“千红一哭”,暗含了书中女子的悲惨命运。曹雪芹极善运用谐音法暗示人物命运,此即一例。

第八回贾宝玉在薛姨妈家吃得大醉而归,茜雪端茶上来,宝玉因问茜雪道:“早起沏了一碗枫露茶,我说过,那茶是三四次后才出色的,这会怎么又沏了这个来?” 枫露茶,单听名字便极具诗意。许多学者认为此茶亦属曹雪芹虚构,按《红楼梦大辞典》的解释,枫露茶需要先取香枫的嫩叶,入甑蒸之,滴取其露,然后将枫露点入茶汤中,即成枫露茶。脂砚斋在枫露茶后点明此茶与“千红一窟”相对,想必同取仙花甘露之意。此茶性慢耐沏,更兼香气浓郁,所以深得宝玉喜爱。又按,枫叶属红,更应了宝玉爱红之癖。可见,《红楼梦》一书,一草一木亦不可等闲视之。

同样,第五十四回王熙凤为贾母预备的杏仁茶也是配制而成。清童岳荐在《童氏食规》中指出“:冰杏茶:冰糖、杏仁研碎,滚水冲细茶。”《本草纲目》里提到杏仁的功效:“其用有三:润肺也,消食积也,散滞气也。”按,元宵夜贾母喊饿,王熙凤预备的鸭子肉粥和枣儿熬的粳米粥不是太腻就是太甜,贾母都不甚喜欢,王熙凤生怕贾母嫌这杏仁茶也甜,不过贾母显然深知这茶的功效,杏仁茶对年高之人在节下消食化气有极好之效用,所以单选了此茶,可谓养生之茶。

另一处养生之茶出现在第六十三回。宝玉过生日,管家婆林之孝家的晚上来怡红院查夜,听说宝玉白天吃了面怕停食,赶紧吩咐袭人去沏壶普洱茶。普洱茶产自云南普洱山,是深受欢迎的名茶之一。据清王士雄的《随喜居饮食谱》记载:“普洱茶:善吐风痰,消肉食,凡暑秽、痧气、腹痛、干霍乱、痢疾等症初起,饮之辄愈。”因此林之孝家的便让袭人沏些普洱茶来消食。袭人、晴雯则赶忙说沏了一盅子女儿茶,关于这女儿茶,争论颇多。有许多学者认为女儿茶是普洱的一种,而《红楼梦大辞典》引用了《中药大辞典》的记载:“女儿茶,异名岩果紫、黄茶根、女儿红。”按,《四川常用中草药》中也记载此茶“清热消积、活血通经。治食积,肝经积滞,月经不调……”因其治食积,故袭人等人沏茶与宝玉消食。可见贾府的大丫鬟们对各种茶理也甚是精通。

第四十一回贾母带刘姥姥去栊翠庵,妙玉亲自捧茶与贾母,贾母先说:“我不吃六安茶。”妙玉笑道:“知道,这是老君眉。”贾母便十分满意。六安茶产自安徽,属十大名茶之列,属绿茶,有极强的祛湿解暑消化功能。可能有人会问:“贾母等人既然是刚刚吃完酒肉,岂不是应当喝绿茶消腻吗?”六安茶固然可以消食,但功效过强,不适合老年人虚弱的脾胃。贾母和妙玉都是深懂茶道之人,因此妙玉才说是老君眉。关于老君眉,也存在着种种争议。老君眉同样不见于《茶谱》,故而历来有湖南洞庭湖君山所产的白毫银针茶、福建武夷山的岩茶和安徽六安银针等诸多说法。持白茶意见者认为白毫银针与六安银针的外形满布白毫,针长如眉,故称老君眉。而持岩茶论者则认为岩茶茶性温和,对肠胃的刺激不似六安茶般强烈,因此认为是武夷岩茶(另有邓云乡主珍眉茶,亦属绿茶,当不确)。

曹雪芹的创作具有很大程度上的虚构,比如前文提到的枫露茶、女儿茶和老君眉,在现实中很难找到确定的茶种,我们现在也只是根据当时人的笔记杂谈略微猜测一下,并不能下断论。如果单从艺术角度讲,曹雪芹笔下的老君眉不单效用极佳,单看名字亦满含恭维之意。妙玉虽自称“槛外人”,却也深谙应酬交际,所以此茶深得贾母欢心。简单一杯茶道出了人情,红楼这杯香茗极需细品。

此外,《红楼梦》还提到了暹罗(今泰国)进贡的茶,《红楼梦》第二十五回说到,王熙凤曾打发丫头送茶叶给黛玉、宝玉和宝钗等。这日碰面,凤姐问起:“尝了可还好不好?”宝玉嫌这茶不大甚好。宝钗说:“味倒轻,只是颜色不大好些。”凤姐自己也说尝着没什么味儿:“还不如我每日吃的。”独黛玉说:“我吃着好,不知你们的脾胃怎样?”第十六回,王熙凤自夸家世的时候说:“……那时候我爷爷单管各国进贡朝贺的事,凡有外国人来,都是我们家养活。粤、闽、滇、浙所有的洋船货物都是我们家的。”可见,王熙凤是比较容易接触这些洋茶的。

上善择水

明清时期,无论在茶叶类型上,还是在饮用方法上,都与前代差异显著。从明代开始,饮茶改以散茶为主,饮法改煎煮法为瀹饮法(沸水冲泡),我们现在的饮茶方式便承接了明清时代的方法。而对散茶的直接冲泡自然对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陆羽在《茶经》上就说:“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张大复《梅花草堂笔记》言:“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水十分,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试茶十分,茶只八分耳。”第四十一回妙玉给贾母和刘姥姥诸人泡的茶用的是“旧年蠲的雨水”,雨水在泡茶水中属上品,旧年蠲的雨水经过密封保存,质量更佳。所以贾母才吃了半盏,可见老祖宗平日对泡茶之水甚是讲究。而刘姥姥就有些外行,直称:“好是好,就是淡些,再熬浓些更好了。”殊不知水以清轻甘洁为佳,旧年雨水质轻是水好的标志,所以贾母等人对刘姥姥的评价开怀大笑。这个小小的细节把不同人家对茶的品味刻画了出来,前者重茶味,后者看重的是茶意。

因为对水的讲究,所以才有了对各地名泉的排位。乾隆皇帝曾特制一个小银斗,测量全国名泉之水的轻重,水质越好重量越轻,最终测定了北京玉泉山的泉水为首。乾隆还称量了雪水,比玉泉水轻三厘,因此以雪水烹茶最佳。以雪水沏茶,古已有之,陆游便有《雪后煎茶》一诗,直赞“雪液清甘涨井泉,自携茶灶就烹煎”。妙玉请宝钗、黛玉喝的梯己茶便用的是五年前玄墓蟠香寺梅花上收的雪。林黛玉问道:“这也是旧年的雨水?”被妙玉毫不留情地贬了一把:“你这么个人,竟是大俗人,连水也尝不出来……隔年蠲的雨水那有这样轻浮,如何吃得。”统观全书,敢把林妹妹称为“俗人”的也只有妙玉了。这也可见妙玉对自己茶道的自信,而宝钗、黛玉则未免相形见绌了。不过,这场茶之盛宴也将妙玉孤高自傲却又通达人情的特点展现了出来。

续书作者也屡次提及茶。第一百一十一回惜春招待妙玉,吩咐丫鬟“开上年蠲的雨水,预备好茶”,这里又提到了旧年的雨水。看前八十回,曹雪芹无论写景写人写物件,从来没有重复之笔。各种茶名只出现一次,写完妙玉用雨水沏茶招待客人,再写便用雪水,极雅而不重复。以此而观续作者,窃以为其行文潇洒乃至学问博识,比起曹雪芹,那真是差了不止一截。

茶具艺术

明代废团茶,改用沸水冲泡,烹茶的器具也随之简化了,而整体的风格也呈现出返璞归真的迹象,从崇尚金银转为推崇陶瓷制品。其对茶具精美度的要求则比前代还要严格。《红楼梦》中出现的茶具种类繁多,而且是“按头制帽”,不同等级和层次的人物拥有的茶具有细微的区别。

第五十三回写贾府开夜宴,贾母令众人在“花厅之上共摆了十来席。每一席旁边设一几,几上设炉瓶三事,焚着御赐百合宫香。……又有小洋漆茶盘,内放着旧窑茶杯并十锦小茶吊,里面泡着上等名茶。”洋漆是元明之际传入我国的日本技艺,在器具的描金方面达到了极高的造诣。贾母之席既有洋漆茶盘的富贵,也有旧窑茶杯的古朴典雅,再加上十锦小茶吊的秀气古拙与上等名茶的清韵,活现了老祖宗审美的不凡。当然,也从侧面体现了老人家喜热闹、讲排场的贵族气。

同样是喜热闹、讲排场的人,王熙凤的茶具也多为填漆之作。填漆茶具在明以后大盛于贵族之家,填漆是以五彩漆堆成花色,磨平后便显现出器具纹路的光滑细腻。作为贾母的掌上明珠,贾宝玉的茶具也极为丰富,袭人为宝玉、黛玉斟茶,用的都是小连环洋漆茶盘。还有具备保暖功能的暖壶,真可谓应有尽有。

《红楼梦》不仅提到了这些较为名贵的茶具,也有雅到极致的茶具。第四十一回,众人在栊翠庵吃茶,用的是官窑脱胎填白盖碗,只贾母用成窑五彩小盖钟。这里的盖碗应当是清初官窑烧制胎质极薄的甜白釉盖碗。贾母的小盖钟更是来历不凡,成窑产于明成化年间,以五彩者为上,明谷泰在《博物要览》中就说:“成窑上品,无过五彩。”但就是这样名贵的瓷器,仅仅因为刘姥姥喝了一口茶便被妙玉弃之不用了。这位“槛外人”的私藏可谓甚丰,带宝钗和黛玉去喝梯己茶,宝钗用的“瓟斝”是晋代的王恺珍玩过,苏轼也曾见过的珍稀古玩。黛玉用的是汉代题了垂珠篆字的“点犀qiao(上喬下皿)”。宝玉来蹭茶,妙玉拿了个绿玉斗,宝玉开玩笑说要世法平等。妙玉挖苦说这种“俗器”贾府也找不出一个来。虽然显得高傲,但也显现出这位空门之人的来历不凡。接着又寻出了“九曲十环一百二十节蟠虬整雕竹根的大盏”,让见过不少世面的宝玉都吃惊不已。两件宝物两杯茶,妙玉对宝玉的青睐从这里便可窥见一斑了。

茶俗文化

本文开篇即提到了一件与茶有关的禅门公案。事实上,饮茶不仅渗入到了日常的生活中,更与传统的文化精神相融合,从而赋予饮茶以新的审美内涵。《红楼梦》中便涉及到了许多的茶俗文化。

第二十五回黛玉去看望被烫伤的宝玉,适逢凤姐也在,便问黛玉送她的暹罗茶如何。黛玉觉得不错,于是凤姐还要叫人再送些过去,顺便要黛玉帮她办些事情。林黛玉听了笑道:“你们听听,这是吃了他们家一点子茶叶,就来使唤人了。”凤姐当然是不饶人的,立马笑道:“倒求你,你倒说这些闲话,吃茶吃水的。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做媳妇?” 凤姐的这番似真似假的玩笑话,恰好道出了古代茶为聘礼的习俗。宋人《品茶录》说:“种茶树必下子,若移植则不复生,故俗聘妇,必以茶为礼,义固有取。”(据清阮葵生《茶馀客话》)比曹雪芹略早的李渔在其小说集《十二楼》里的《夺锦楼》一文中,第一回以“生二女连吃四家茶,娶双妻反合孤鸾命”为标题,“连吃四家茶”指的就是接受了四家的聘礼。这便是饮茶与风俗民情融为一体的典型例子。

贾府中人来客往,各色交际应酬都少不了茶,但吃茶的用意却各不相同。第四十一回,妙玉道:“岂不闻‘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骡了’。你吃这一海便成什么?”这固然是打趣宝玉的玩笑话,却也反映了当时吃茶的一些实际情况。《红楼梦》中的公子小姐们自然多是品茶之意,因此用水和茶具都十分讲究,也代表了文人墨客们的审美情趣。第四十一回妙玉在栊翠庵请宝黛钗喝的梯己茶可以说是一次极具写意的茶会,充满了诗性的美感。而在贵族家庭中,就是一般的喝茶也有不少的讲究。第三回林黛玉初进荣国府,刚吃完饭,便“各有丫鬟用小茶盘捧上茶来。当日林如海教女以惜福养身,云饭后务待饭粒咽尽,过一时再吃茶,方不伤脾胃。今黛玉见了这里许多事情不合家中之式,不得不随的,少不得一一改过来,因而接了茶。早见人又捧过漱盂来,黛玉也照样漱了口。盥手毕,又捧上茶来,这方是吃的茶”。应当说,林家的这种喝茶法是比较懂养生的,既保护了肠胃,也有惜福爱物之意,不至于浪费好茶。所以脂砚斋直赞黛玉之父林如海是“一派书气”。林家虽然也是世袭的贵族,但林如海从科第出身,还是前科的探花郎,“虽系钟鼎之家,却亦是书香之族”。因此黛玉的行为举止才会优于常人。

红楼梦人物关系图谱范文9

Issue Date: No. 69, 15/11/2011

Title: 论雷死人不偿命的翻拍剧

Section: 15小资夜话Chic!Night Talk

Author:

Starting Page: 116

Page range:116,117,118,119

在电子产品质量堪忧的当今时代,比电视机更容易坏的是遥控器。在茫茫广告中偶尔插播的电视剧中,比没完没了的续集更惹不起的是没皮没脸的翻拍剧。新版《红楼》贵气逼人的铜钱头惊得我们哭笑不得,新版《还珠》气势恢宏的《礼运大同篇》歌舞吓得我们目瞪口呆,……是我们老得快?还是世界变化快?翻拍剧翻拍剧,乃们毁完一剧又一剧,如你们所愿,电闪雷鸣的天空下,已经满目皆是经典的尸体……

现场摘要:

翻拍剧和雷剧是时下炙热的文化产物,而现场参与讨论的,主要是70后这群与时代、时尚有所脱节的“老家伙”们,爱憎评论难免带有主观色彩,8090后,为你们而拍的戏你们怎么说,我们真想知道……

出场嘉宾:

小雨:34岁,职业经理人

四喜:35岁,记者

砖家:28岁,自由职业者

没听说过有翻拍剧超过第一部的

主持人:今晚我们的话题是关于电视剧的翻拍,最近有很多翻拍剧目在播出,像《水浒》、《三国》和之前的《红楼梦》,包括现在的《还珠格格》也是翻拍版。我们作为观众,肯定会免不了将新版本和过去的版本相对比,肯定会有很多不同的意见,大家可以谈一下自己的想法。

小雨:我觉得翻拍剧都挺雷的,最受不了的就是新《红楼梦》,那个铜钱头的造型真是天雷滚滚,两个主要人物贾宝玉和林黛玉我看着很不舒服。宝玉用了大小两个演员,而林黛玉从头到尾都是一个演员,他们搭在一起我觉得很奇怪,还有黛玉最后那个“裸死”,我实在无法接受,一点都没看出美的地方。我很能理解所有的创作者都想颠覆原有的模式,打造自己心目中的经典,但是没有必要在早已被观众认同的经典细节上改动。我很少看翻拍剧,最近倒是觉得新《水浒》还可以,可能不像之前对《三国》和《红楼》寄的希望那么大,所以也没什么失望。

四喜:《三国》拍的还可以可能是因为请的都是比较资深的演员吧,《红楼》的演员实在是太年轻了,也许在形象上是比较符合原著的,但是对古典名著的理解还是有限的,之前搞不好都没看过,看也不一定看得懂。我记得87版的《红楼梦》也曾经有一个海选演员的过程,是从全国各地甄选过来的一批年轻人,有专业演员,也有非专业的,他们在一起生活了大半年的时间,每天有红学家给他们讲课,让他们接受古代礼仪的培训,让他们同吃同住,培养大观园兄弟姐妹一样的感情。角色都是根据个人的表现最后才决定的。我觉得这个艺术创作的态度比较靠谱。而这次的《红楼梦》据说拍的时候是很缺钱,演员经常被制片方拉出去做一些商业活动来争取赞助。我觉得这样的创作会比较浮躁,而《红楼梦》是一个需要静下心来体会的东西。小演员们明显没有掌握《红楼》的精髓,而李少红又是一个特别主观的导演,她所有的戏都有她浓重的个人风格,她拍的是她李少红心目中的《红楼梦》,和她的《橘子红了》之类的作品一样,都有一种阴测测的、诡异的感觉。《水浒》的演员都比较资深,可能驾驭得比较好。

砖家:我觉得翻拍是一个怪圈,有第一部深入人心之后,就没听说过有翻拍的超过第一部。是不是也是因为大家都先入为主呢?不是导演的能力问题,只是我们的观念问题。

四喜:那就要问问那些没看过87版《红楼》的人怎么说了,我们是70后,我们对那一版的印象实在太深刻了,所以难免先入为主。我很想知道80后90后的观众是怎么看待新版《红楼》的。

主持人:现在已经很少有小孩子会去看古典名著了。

砖家:比较走红的都是网络小说。

小雨:小演员们看的可能只是剧本里的《红楼梦》,是李少红的《红楼梦》,不是原著《红楼梦》。

四喜:《红楼梦》以前在我们的课文里都有节选呀,虽然只是一两篇,但是不会激发他们通读原著的兴趣吗?就算他们现在不流行看那些所谓的世界名著了,可是“四大名著”是最基本的,也不看了吗?

砖家:反正我是没看过这些书,这些名著都看的是电视剧。我想《西游记》这种题材在书上的描写肯定没有戏剧来得生动吧。

四喜:我觉得恰恰相反,《西游记》的书写得很精彩,是真正的九九八十一难,电视只不过挑了一些情节。

砖家:我对先入为主是很有感触的。我以前看了一部名著《傲慢与偏见》,先看了书,然后马上看了05版的电影,我觉得电影拍的非常好,后来发现网络上一边倒都是支持95年BBC拍的6集的哪一部,我也找来看了,但是我还是觉得05版比95版强很多,这就是先入为主吧。

主持人:先入为主肯定是有的。从客观的角度看,现在很多片子的新版和老版同时在播,你骂完了新版,再去看老版,其实从那些早期笨拙的制作中也会挑出很多毛病,比如特技、妆容,有很多看不下去的地方。

小雨:是的,我原来多么喜欢83版的射雕,但是现在回过头去看,就觉得那些布景也太假太土了,但是看新版的,我又没有办法把新的演员和我心目中的黄蓉郭靖联系起来。

燕子:翻拍的电视剧除了新《水浒》,别的我很少看。如果比较起来,新拍剧的画面肯定是精彩好看了许多,但是人物我还是喜欢老版的。

有时候经典也是比较出来的

四喜:现在观众之所以对翻拍这么反感,甚至没看的时候就先有了抵触情绪,主要是因为翻拍剧一下子涌出来太多了,难道我们现在已经没有新鲜的创作题材了吗?就只能一遍一遍的抄冷饭吗?不光是电视剧,电影也是这样,《白蛇传》、《倩女幽魂》这样的故事都在被反复的翻拍。

主持人:创作贫乏可能跟编剧的待遇有关吧。之前听到一条关于TVB编剧集体辞职的消息。现在好的编剧很难找,翻拍毕竟有原版作为底子,投入编剧的成本不会很高。另一方面,翻拍原著比较容易有话题,更容易宣传。哪怕是反感的人也想等着看看到底有多烂。出演新版本角色的演员也会广受争议,然后得到关注。

四喜:所以说,这样拍出来的片子有卖点,投资方肯定不会亏本,风险比较小。

砖家:我觉得翻拍剧还是需要的,因为电视剧也是时代文化的产物,像你们说的现在回过头去看以前的作品还是太粗糙了,你们觉得好大多是因为感情的因素吧。

四喜:有时候经典也是比较出来的,第一版的《还珠格格》刚刚出来的时候,也有很多人骂,但是第二版出来之后,之前的《还珠格格》简直被奉为经典了。

小雨:经典也是强调出来的,以前老版的四大名著电视剧在电视台播出的频率很高,几乎每个暑假都要播一遍,所以在我们脑海中,这些经典的形象一直被强化,已经根深蒂固了,我们肯定是很难接受新形象的。

四喜:我印象当中,87版的《红楼梦》刚刚播出的时候,也是有批评的声音的,一些红学家就曾经对它挑剔过,我作为一名普通的观众,对它也是有一些意见的。比如电视剧的很多情节参照的是高鹗改写的版本,而熟悉红楼的读者都知道,那些和曹雪芹原创的是有区别的。扮演林黛玉的陈晓旭现在已经被奉为经典,但是当初好多人都嫌她不够漂亮,怎么能扮演我们心目中的“世外仙姝”林妹妹呢?反正观众总是要挑剔的。现在越来越是这样了,不管什么影视作品出来,几乎都没有一致的赞扬声,一致的批评倒是经常有的。

主持人:说起一部经典剧会成就一个演员,我感觉一部太经典的戏也会毁掉一个演员,比如陈晓旭,她的林妹妹形象太深入人心了,以至于她没有办法再创作超越这个形象的角色。因为演了《红楼梦》,她一生的情绪几乎都沉浸在戏里无法自拔,似乎连命运都和这部戏紧紧联系在一起。如果没有拍这部戏,她的人生可能完全不同。

评论永远比电视剧来得精彩

燕子: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欣赏角度,我们抱着我们的经典不放,但是现在的年轻人说不定根本没法接受那些老掉牙的版本。

四喜:是的,他们会觉得87版的《红楼》实在是太老了,妆也化的雷人,说话的腔调也让人没法接受,只能代表老一辈的审美。但是我很想知道,难道新版的翻拍剧,就能代表这个新时代的精神吗?

砖家:只是时代的产物吧,没有到精神那么高的层面吧。

四喜:那作为文艺作品,总能体现这个时代的文化特征吧?

砖家:哎呀,现在太乱了,哪有什么文化特征?我前些日子看了几眼新版《还珠》,简直没法接受这居然是琼瑶的作品。琼瑶不是出了名的纯爱吗?怎么里面动不动就亲到一起去了,尺度那么大?

小雨:琼瑶也要与时俱进嘛,据说这些情节都是她为90后特意加的。

燕子:可是据说90后完全不领情啊,骂她最多的也是90后。

四喜:这个片子实在是太黄了,关于永琪向小燕子解释圆房的那一段台词,简直是公然开黄腔啊……

小雨:琼瑶阿姨也真是不容易了,该退休了。

四喜:都说咱们广电总局的片审制度是很严格的,我看现在也未必,你们有没有看永琪和欣荣格格圆房的那场戏?说是《金瓶梅》的镜头绝不会有人怀疑。

主持人:都说李晟扮演的小燕子是在刻意模仿赵薇,其实我觉得李晟也很冤,如果她创造出一个全新的小燕子,肯定会被痛骂,但是她现在按照原来的模式演,现在又说她一点创意都没有。翻拍剧对演员也是很大的挑战。

四喜:演员演经典也是成王败寇,你看那个新的林黛玉扮演者,除了得到一个“蒋带鱼”的诨名之外也没得到什么。

主持人:没有啊,蒋梦婕现在还是挺红的。最近又接了好几部戏。媒体都是很现实的,即使她有的都是负面的人气,但至少她有知名度啊。很多观众也想看看她演别的戏还是不是那么雷。

四喜:你说我们骨子里是不是都有强迫症啊?为什么一边骂还要一边看下去,越是别人说不好的我们反而越是会好奇?

小雨:我觉得是因为网络互动的关系。以前不爱看最多换台,现在上网一看评论,七嘴八舌一讨论,你就会想看看究竟是不是大家评价的那样,其实争议就是最好的宣传。

砖家:现在是评论永远比电视剧来得精彩。

四喜:我觉得现在是一个审丑时代,没有人要看美的、好的东西,关注点都在丑的、怪的东西身上。甚至好的东西大家会觉得假,丑的好像才被认为是真实的、可信的。

主持人:主要是微博之类的个人媒体现在占据了舆论的主导。

燕子:现在言论自由了,而且交流方便了,以前就算有多少反面意见,也很少听得到,传播途径没有这么丰富。顶多是街头巷尾的议论一下。

小雨:李少红拍完《红楼》接受访谈,说起新剧不被认同,当场就发飙了。是因为现在的人越活越真实,不吝展现自己的个性了,还是一种炒作的方式呢?想引起更多的关注?

四喜:李少红拍的是她心目中的红楼梦,我觉得这就是她自说自话的地方,红楼是中国的文化遗产,不是你想拍成什么样就拍成什么样的。

天下创作一大抄

主持人:现在的雷剧太多了,也不是只有翻拍剧雷而已,像很多穿越剧也很雷。

四喜,我经常在想,是不是只有我们觉得很雷,而大多数人并不觉得雷?否则为什么这么多人爱看?收视率还那么高?如果片子不赚钱,怎么会一部接一部的拍,怎么能赚到钱?还是有市场呗。

燕子:我最近看了几集《步步惊心》,我觉得也挺雷的,人物又丑,剧情又拖沓。我情愿去看TVB的戏,至少轻松愉快,没什么营养,但是解乏。不像这个《步步惊心》,看起来这个郁闷,笑又笑不出,哭又哭不出,哭笑不得的感觉太难受了。

小雨:那这个戏为什么这么热啊?

砖家:没什么可看的呀。

四喜:也是,现在除了这些雷剧,就是一些红色大戏:谍战、军旅……你替90后想想,他们能看什么?

主持人:现在不像以前,就那么几个制片厂,精挑细选好本子去拍,现在随便什么人,只要有钱就能拍片,太乱了。

四喜:这是一个整体创作态度的问题,从根源上讲,对编剧太不重视了,现在拍戏大部分资金都用在演员、特技、宣传上面,在剧本上的投入太少了。很多有才华的编剧都做不下去了,因为没法养活自己。现有的编剧也被制片方控制,完全是根据制片方的要求来“攒”一个本子,创作态度已经改变了。而且最近的翻拍风真是越来越邪了,那些20年前拍过的戏再来翻拍还说的过去,现在是有很多戏,一走红马上被翻拍,有什么热门的题材,大家就一窝蜂的上去拍。

砖家:这不就是抄袭吗?

主持人:创作这个东西很难界定的。

砖家:《步步惊心》我也看过几集,我感觉吴奇隆这个角色就是抄袭的,表面上冷冷的不爱讲话,私底下特别关心女主角,这不就是抄《傲慢与偏见》里面的达西先生吗?

(现场大笑)

四喜:达西先生就是后来所有言情小说里面固定的一种男主角类型,如果你说这是抄,那包括琼瑶在内,谁没抄过这个男主角呢?这不能算抄吧?如果算抄,琼瑶所有的小说都有西方小说那些情节和人物关系的影子。只能说那些生的早的作家比较占便宜,因为能写的题材都被他们写尽了,晚出生的人就只能抄了。

主持人:作家往往都有很丰富的阅读量,经过长久的素材积累,在写作的过程中自认而然的就流露出来了,这也不能算抄袭。

四喜:那翻拍总算抄袭吧?

小雨:也不能这么说,翻拍名著也是传承文化的一种方式,好的作品不是就应该世世代代流传吗?

砖家:对,这叫向经典致敬!呵呵。每个时代的作品都有每个时代的影子

四喜:对,我最关心的就是他们能不能代表这个时代?如果真的代表这个时代我就无语了,我只能说我与这个时代脱节了。

砖家:有些戏可以代表啊,比如说《武林外传》,很经典啊。

四喜:这个戏我还不算反感,但是你说是经典?好吧,理解。

主持人:现在的片子耗资越来越巨大,宣传力度也越来越多,在一片骂声之后,他早就赚得盆满钵满了。现在的影视更注重营销,不注重创作了。谁都不甘心做小制作的电影……

四喜:当然,谁甘心做小制作的电影?只要有钱,没有一个导演不想拍大片的,谁不想大把大把的银子撒下去,大场面大效果拍出来?拍电影图的也是一个爽字,谁有钱不会花呀?包括那些地下电影导演,难道他们不想走到阳光下?难道他们不想烧钱?

燕子:我觉得首先在选择剧本的时候导演应该充分尊重创作人的本来意图,其次创作人也应该源于历史实事求是的创作,第三,在充分尊重现代人的意图方式的基础上要把握好这个度。

小雨:现在老是一窝蜂的抢一个题材了,谍战一红都上谍战,穿越一红都上穿越,还是百花齐放好。

一句话总结

燕子:现在很多的电影电视都商业化了,片面追求商业的价值而忽视了人文的情怀。特别是很多古典剧本的拍摄都尽量接近现代的方式,都是为了迎合现代人的口味,从而创造他们的商业利益。像新《还珠》这样的戏对小观众们真是没什么好处,我觉得这样的戏没有意义。

四喜:如果我说的算的话,我希望以后不管是翻拍也好,新拍也好,创作态度要认真一些,不能纯粹奔着钱去,要留下一些意义。

红楼梦人物关系图谱范文10

《红楼梦》这本书是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曹雪芹和高鹗呕心沥血,把一个个性格鲜明的人物跃然在纸上。《红楼梦》造就了众多不朽的艺术典型。小说中有名姓的人物就多达480余人,其中能给人深刻印象的典型人物至少也有几十个。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中学生《红楼梦》读后感2021年最新范文,欢迎参阅。

中学生《红楼梦》读后感一今年暑假我读了几本书籍,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是我最喜欢的一部小说,读完它后我感触很深。

要说说我的感受,当读到”天上掉下个林妹妹“,多愁善感的黛玉时,总会情不自禁的落泪。一定是”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的她令我产生了无比的怜爱。无论是自己的离别伤心事,还是草木枯荣,四季更替,她都会黯然泪下。也许她真如书中所写的绛珠草,来到世间”还泪“一般。她真实的向人们展示了那水一般的柔肠,她对于一切世间的丑陋、难堪,就只能是暗自落泪,这不禁让人觉得又爱又恨。书中另一个主人公是贾宝玉,他虽不是女孩但一样是那么细腻柔肠。他与那些灵气、清秀的女孩相差无几。宝玉厌恶”男尊女卑“的思想,他对丫环毫不歧视,反而他会挺起胸膛保护她们、怜爱她们。当宝玉得知无力帮助她们时,他伤心欲绝。他追求完美,追求独到的美!内心的美、行为的美,他的身上总散发着一种别人没有的美。他不是一位女子,但它更像一位愿意拯救那些女子的”美“的勇士!另外,薛宝钗那宽豁开朗的胸襟无疑让人产生敬佩之情。而心狠手辣的王熙凤恰恰相反,心胸狭窄,贪财,泼辣让人发指!

这些人物形象都令我印象深刻,我认为作者正是通过这些文字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一切事物虽然都会消亡,但人性的善良和秀美总是人心所向希望追求的。

中学生《红楼梦》读后感二《红楼梦》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写出了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和独特性。作者善于根据人物的不同地位,以不同的手法,对人物进行多层次、多方位的描写从不同的角度刻画他们的特征。特别是书中的主要人物,他们往往具有复杂、多面的性格,不要说宝钗、袭人,即使像豪爽单纯的史湘云、道貌岸然的贾政,也不是由单一特征所构成的。

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是全书的主要内容。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也超出了”才子佳人“的模式。贾宝玉不是才高八斗、金榜题名的状元郎,而是蔑视功名利禄、”于国于家无望“的情痴林黛玉爱贾宝玉只是为了自己的心,从不曾劝贾宝玉去求什么功名利禄。正是在超脱了世俗偏见的共同理解的基础上,宝黛之间建立起相互爱慕高于其他一切的纯真爱情。

这种爱情支持贾宝玉在冲破封建思想束缚的路上走得更远,爱情的毁灭使他割断了同封建家族的最后联系。贾宝玉最终弃世出家了,他对这个世界的彻底绝望实际上表达了曹雪芹对当时社会的无情否定。

中学生《红楼梦》读后感三《红楼梦》以贾府衰亡为主要线索,全书以贾府为中心,描写上至朝廷,官场,下到市井、乡里的人情世故和风尚习惯,可谓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最吸引我的就是上至宝玉,金陵十二钗,下至丫头都是那么的具有才华,个个都出口成章,让我刮目相看,更让我崇拜得五体投地。印象最深的就要数黛玉和宝钗了。

黛玉或许是从小体弱多病,又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因此养成了她多愁善感的个性,她的眼泪总是又多、又细、又长。空有了一颗玲珑心和无人可及的诗情才艺,真是让我倍感遗憾啊!

反之,宝钗从小就在大户薛家出生,又有母亲和哥哥的疼爱,她的性格就大家闺秀所具备的大气了,因此也更得长辈们的喜爱了。更是“是非面前绕道走”,连丫头们都喜欢她。而我又觉得她虽然表面上是风光了,但做每件事都要思前想后,肯定是件特累的事。

《红楼梦》里对每个人都是刻画得入木三分,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心思,读了以后真是受益匪浅,更感到世态炎凉,真真假假,到头来都是“赤条条,来去无牵挂”。

《红楼梦》引人入胜的地方数不胜数,真不愧为是文学史上的瑰宝啊!

中学生《红楼梦》读后感四怡红别院驻在烟雨楼前,停在台阶拦我越走越远。一角的天,满眼的弦,奈何不了前世的缘。

窗外的落红已是满眼,桌上的书已成山,只是那红楼韵却又神似地穿透出来,揭开了那尘封的泥,为我引一段线。

最爱她似笑非笑的迷人眼,最爱他似懂非懂的勾魂颜。最怨她捂脸葬花情已伤,最怨他撑脸开盒吃胭脂。最爱他们的幼稚,最爱他们的叛逆。

是第几次,翻开那厚重的书页,淡淡的书香拂过鼻尖,已记不清。

只是,那些捧书细读,字典在旁的朝朝暮暮,像是蒙上了一层细细的轻纱,从眼前掠过。此刻,雾里看花。

太白小时不识月,竟呼作白玉盘。而小时的我,不懂红楼,却也真真地落了泪。

是太小了吧?还未经世事,不问悲欢离合,不管七情六欲。只是生离死别,大概还是懂了的。

漆黑的夜,呼啸的风,她斜卧在榻上。阵阵白烟像是幽灵,一点点允吸着她的精魂。泪似乎已经流干,只剩下涩涩的痛。那熊熊烈火吞噬着她的情,他们的曾经。那些娟秀的字体,情意的诗句终将燃成灰烬,猎猎作响。

雪似的手绢,冰似的人儿,终在这火热的情中融化。突兀的留下了那格格不入的红,呕心沥血的红,她终究还是放手了。

用一世的泪,还了他的滴水之恩。遂了愿,了了情。

在学堂的第三个年头,少不更事的我,为这段情,这个人,流了泪。不懂爱,不是因为爱,只是那份至死的执着,箍紧了我充血的心脏,丝丝入扣。

到了此刻,我已不会为了那份纯真的年少情而落泪。只是,心中还是会有些抑郁,挥之不去。

身处红尘,只是过客的我,已明白,往事如烟,不必忧愁。

只是,还是爱捧着书傻笑,望着天思念,还是会幼稚得像天上纯洁的云。不过,我们还是被时光的风磨出了些许棱角。我们已习惯了反抗老师,顶撞父母,我们叛逆得像草原上驰骋的马。

对于宝黛,有人感动于他们的爱情,有人感动于他们的悲剧。而站在十几岁的尾巴上的我们似乎已学会了感动于他们的真实。

他们不会掩饰自己的悲伤,他们可以狠毒地道出心中的不悦,他们有勇气翻看开那本罪恶的《西厢》。但他们最真实的莫过于他们躲不过人世的网,再怎样躲避,逃脱,不过是自己织网,独自死亡。

但至少,他们曾努力过,努力冲出那银丝的网,却已足够。

都道“不求天长地久,但求曾经拥有”非也。于我“不求结局如愿,但求有过奋斗!”这已足够,这便足够。

人生如梦,梦如人生。捧一杯红茶,梦一回红楼。

中学生《红楼梦》读后感五红楼梦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代表了中国长篇小说的水平。

红楼梦又名石头记,共一百二十回。主要写的是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这部作品屹立于世界文学之林,也是中国的四大名著之一。

红楼梦里的人物都有自己的特点,如:林黛玉多愁善感,贾宝玉非常聪明,薛宝钗非常大方,王熙凤精明能干……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贾宝玉和林黛玉。林黛玉这个多愁善感的女孩总会让人对她产生怜爱,很多事都会使她落泪,这个敏感的女孩让我无法忘记。

文中,贾宝玉这个主人公让我觉得他不虚伪。他不爱读书的原因正是因为他不想为了所谓的官而装虚伪。他想到什么说什么,从来不说谎,他能和黛玉以及大观园里的其他姐妹处的关系很好,是因为他能读懂她们的内心,能看到她们的内心。贾宝玉无为却善良真实。

文中曾经的宁荣二府多么繁华,单单一座大观园就让人惊叹。可是就因为后辈太爱财,无视律法,不知满足,不思进取,才会衰败。

我觉得红楼梦是一本神奇的书。一开始我并不是特别喜欢,可是当我读完一章的时候,不知不觉被里面细致形象的描写吸引。他带我走进古人的生活,让我看到了一个个性格鲜明的人物,还有一首首美丽的诗词。以我现在的知识,还无法更深的解读这本书,但我依然被它所吸引。

中学生《红楼梦》读后感六名园筑何处,仙境别红尘。“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这是黛玉低吟着的悲凉诗句一直被古往今来传唱着。这句诗出自于曹雪芹的手笔似乎也暗示了《红楼梦》的悲惨结局和它之中蕴含着的作者对封建社会独有的苍凉与无奈。

前几天,我刚读完《红楼梦》。第一次读时,那大观园的繁杂与喧闹,宝玉的轻浮,黛玉的忧郁、清高,宝钗的大方,凤姐的见风使舵、心狠手辣……总之,这本书只是记录了晚中清时一户人家的兴衰史,当时,我就是这样理解的

但当我再一次细细品读之后,随着见识的丰富,这本书在我心中,不仅只意味着一个俗气的故事了,他开始有了更深远的寓意,那故事背后所揭示的那些不为人知的悲伤与凄惨,也让我领略到了曹雪芹这个怀才不遇的文学者的深刻思想和反叛观念。

回想的黛玉初进荣国府,府中上上下下,都一片欢迎。然而,当她父亲死后,那曾经对她嘘寒问暖的人,便一点点冷淡下来。而当她在生命最后的时候,又有谁管过她的死活?

她的一生,正如她当年所吟唱的诗句一样: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掉陷渠沟。

中学生《红楼梦》读后感七红楼梦,本身就是一个梦。功名利禄尘与土只是梦一场。如水男儿身,如痴女儿梦。从两个癞头和尚巧遇顽石开始,到宝玉看破红尘,决意出家而终。都只能说明,梦醒终了。是了还是结,是结还是了,这是作者留给世人的大问号。在梦境与现实中穿梭,在理想与利欲前挣扎。在小说中的每一个人,用生命的苦痛熬成一锅药水,用无止休的调味,才让每一朵生命之花开的如此绚烂夺目。

红墙绿瓦,粉饰了一个世家;高瓴楼阁,威严了一个世家;杨柳晓风,浪漫了一个世家;脂粉朱钗,放荡了一个世家。在我看来,他们昼夜玩乐,聚众不完全是纨绔;在我看来,他们喜爱优伶,日日笙歌不完全是沦丧。他们酗酒成性,贪得无厌不完全是尸虫。那——只是一个时代的悲哀。既然时光给了他们一个时代,他们也只有用生命面对这个时代。既然无法改变,无反抗,也就选择了大多数生命行走的方式。沉迷,堕落。当着些已是主导,还有哪里剩下了光和热?面对他们,不论是故事中的他们,还是真实的他们,我能感受到的,只有痛。不论是被剥削的劳动人民,还是剥削人民的统治阶级;不论是义薄云天的大侠,还是小偷小摸的市井混混;不论是戍守边关,奋勇杀敌的将士,还是见利忘义,杀人如麻的歹徒。都只是一个人,一个可怜人。一种是身体煎熬,精神崩溃;一种是正享受着自以为是的成功,被上帝玩弄于鼓掌之中。也许,也只有曹公能写出这种切肤之痛。像心贴着心,感受互相灵魂的跳动。

有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的宝哥哥;有脸若银盆,眼如水杏的宝姐姐;有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的林妹妹。宛如水中月,镜中花。可是,既有了她,有何必有她。既有木石姻缘,有何来金玉良缘?你是那倾国倾城貌,我是那多愁多病身;你有灌溉之恩,我并无此水可还。潇潇雨打芭蕉,句句紫鹃啼。一个人的劫数,三个人来还。三生石畔,是谁误了谁?

贾宝玉是可怜的。他遇早了仙人,来错了时代。一个以金榜题名为要务,当官封爵为目标的时代。一个封妻荫子,光耀门楣的时代,跌跌撞撞的跑来了贾宝玉。本不想功名与富贵,放浪呼山水,却被迫埋头苦读,献身科举;本来与林妹妹亲梅竹马,却与宝姐姐“喜结良缘”,也只是敢怒不敢言。一个女儿心,进了男儿身。独自忍受别人的不解,寂寥与落寞是他一生逃不掉的情节。

林黛玉是可怜的。因为她是绛珠仙草。所以才对落花有惺惺相惜的感觉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个如花美眷,在埋葬花的同时,也埋葬了自己。而她来到这里只为一个目的,只为一件事,一个人。她比任何人都要纯粹。神瑛侍者,才是她一直的牵挂。在她越来越少的眼泪中,隐射着她越来越短的生命。在她几近干涸的眼眸里,是痛恨,抑或是欣慰。

薛宝钗是可怜的。她没有大荒山无稽崖下的前世之盟,没有太虚幻境中的甘露之约。她饱读诗书,清新婉约。她向上对父母孝顺,兄妹友爱,向下对丫鬟佣人体贴。恪守妇道,礼义廉耻,是近乎完美的红粉佳人。只因癞头和尚赠金一枚,无故被卷入这场**中。在与宝玉成亲之时,人们只为被骗的宝玉痛哭流涕,忘了谨遵父母之命,明知是冒充她人,也只能硬着头皮,闷不做声的宝钗。将错误错误下去,这是薛宝钗的悲哀,是传统美学的悲哀。她的灭亡,也是一个时代的灭亡。

王熙凤是可怜的。纵然她卖弄才干,贪财敛物。手段毒辣,心肠狠毒。费尽心机,讨得贾母与王夫人欢喜,对下人极尽刻薄之能事。将一家大小事务揽入怀中,自鸣得意。生时风光无限,死时草草了结,枉负了卿卿性命。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家富人宁,终有个家散人亡各奔腾。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忽喇喇似大厦倾,混惨惨似灯将尽。最终,她也被压在自己的这座大厦中,不能翻身。她死时,我没有一丝痛快,只有愈沉重的心。

花袭人是可怜的。从小为奴为婢,也兢兢业业的走完了奴才的一生。晴雯是可怜的。心比天高,却身为下贱,花容月貌,死于流言。鸳鸯是可怜的。一个弱女子用极为刚强的方式为主子尽忠,用无法挽回的错误表明心迹。赵姨娘是可怜的。命运的安排使她带上了奴才的帽子,而她自己也承认自己身份低下。在这样一个社会里她只能活在他人的嘲笑和白眼里,忍受着来自各个方面的辱骂、斥责、嘲弄。最终也死在别人的玩笑当中。

红楼梦,注定是一首为天下可怜人谱写的缅歌,他们以不同的身份,不同的经历,不同的态度参与其中。他们没有一个让我感到厌恶,即使是传统意义上的十恶不赦,即使在当时我也怒不可遏。读完之后才发现,笼罩他们的,是整个大清王朝。

中学生《红楼梦》读后感八前不久,爸爸妈妈给我买了一套《红楼梦》连环画。我可高兴了!一有空我就拿来看,简直爱不释手。

《红楼梦》原名叫《石头记》,是清朝文学家曹雪芹写的。《红楼梦》写的是家财万贯的贾家,经过了一连串的打击,终于像薛家一样,一败不起。

在荣国府里,贾母日夜祈祷,也没能挽救贾府衰败的命运,到头来:凤姐病死,宝玉生病,黛玉病死,……最后自己也伤心地离开了人世。

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呢?

薛家因薛蟠倚财仗势打死人,案子由应天府审理。薛家花了不少钱去打发官府,使薛蟠逍遥法外。薛蟠整日花天酒地,挥霍无度,最后弄了个家破人亡,一败不起。

我要问贾府的人们,平平安安的过日子不好吗?非要把自己打扮成西施,住的屋子像皇宫,有个三妻四妾吗?

仗势欺人,看着别人痛苦,你们却哈哈大笑,这样不好!不能因为你们家财万贯而去欺负平民,不能因为要升官发财而不顾天理。

为什么不做个好官?为什么不做个好人?不就是图那几个钱么?有钱也不代表有了一切呀!像一些农民,他们在金钱上确实十分贫穷,物质上十分贫乏,但他们在精神上并不贫穷,他们的生活过得很快乐很充实。

红楼梦人物关系图谱范文11

氯沙坦对血管紧张素II致培养的牛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刘慧青,张岫美,魏欣冰

非洲爪蟾卵无细胞凋亡体系的建立 田辉凯,张红梅,姚小皓,李学军

牛磺酸对次氯酸诱导的大鼠肝细胞核核苷三磷酸酶损伤的保护作用 李菊香,李载权,庞永正,唐朝枢,杜军保

内皮依赖性超极化因子在血管舒张中的作用 赵慧颖,陈满秋,王秀英

海洋硫酸多糖类药物聚甘古酯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其特性研究 陈騉,辛现良,耿美玉,朱建春,杨明,李勇

含亚甲基缩醛键的寡脱氧核苷酸的合成及杂交性质的初步研究 余建鑫,张万年,张蕾,周有骏,吕加国

圆滑番荔枝种子化学成分研究 孙兰,朱久香,余竞光,余冬蕾,李德宇,周立东

山药多糖RDPS-I的结构分析及抗肿瘤活性 赵国华,李志孝,陈宗道

鱼腥草素钠与β-环糊精包络常数的电泳法研究 夏之宁,项顺锋,李珍义,孙冠芸,曾令高

芍药总苷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研究 邹忠梅,徐丽珍,杨世林

灵芝三萜成分分析 马林,吴丰,陈若芸

结肠定位壳聚糖包衣氟尿嘧啶脂质体的制备、形态与体外释放 魏农农,陆彬

在质子解离平衡中测定左氧氟沙星的亲脂性 孙进,王淑君,陈丰,陈济民

新决明内脂诱导HepG2细胞内脂质代谢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 欧子辰,杨大坚,张亚鸥,黄文秀,陈士林,方宏勋,肖培根,杨梦苏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同时测定人血浆中伪麻黄碱和苯海拉明 韩莹,陈笑艳,谢智勇,钟大放

超氧化物歧化酶药用研究的进展 张翊,王军志,吴勇杰

与骨靶向药物有关的骨亲和性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郑虎,黄文才,楼荣良,翁玲玲

阿托品对褪黑素抑制猫丘脑后核群诱发放电的影响 邹丹,李经才,张瑞德

人参皂苷Rg1可能通过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途径抑制细胞凋亡 方芳,陈晓春,朱元贵,周宜灿

17β-雌二醇长时程作用促进成骨细胞HOS TE85 45Ca摄取及间质矿化 孙兰,岳赟,杨京,刘景生

DNA芯片技术用于贝母的基因分型和种类鉴别 蔡佩欣,胡学善,黄文秀,陈士林,方宏勋,肖培根,杨梦苏

新型淀粉衍生物的合成及其对肌酐的吸附研究 于九皋,杨冬芝

金钱草中黄酮苷的分离与结构鉴定 崔东滨,王淑琴,严铭铭

马尾松松针中木脂素类化学成分的研究 冯卫生,毕跃峰,郑晓珂,王新亮,李军

HPLC-MS(TOF)法测定人血浆中多奈哌齐的浓度 陆益红,文红梅,李伟,池玉梅,张正行

水和非水毛细管电泳-电导检测法分离测定水杨酸类药物 韦寿莲,莫金垣

HPLC万古霉素手性柱和手性流动相添加剂法分离酮洛芬对映体 叶晓霞,俞雄

血清中美西律的柱前衍生化-液相色谱荧光检测 张慧,余琛,刘罡一,贾晶莹,洪有采,徐修容

鲑降钙素吸入粉雾剂的制备及其药剂学性质研究 熊莲洁,朱家壁

奥沙利铂的水合反应及其酸度的影响 高文桂,普绍平,刘伟平,刘祝东,杨一昆

紫杉醇纳米乳剂的体内外考察 何蕾,王桂玲,张强

血栓靶向尿激酶脂质体的制备及其体内溶栓效果 王向涛,李沙,张小滨,侯新朴

纳米载体药物应用的研究进展 温涛,贾涛,王义明,罗国安

太平洋侧花海葵中四个新神经酰胺的鉴定 张淑瑜,汤海峰,易杨华,李玲,周大铮,邹峥嵘

甘西鼠尾根化学成分研究 陈万生,贾鑫明,张卫东,娄子洋,乔传卓

白花前胡丙素C-3′和C-4′反式结构类似物的半合成 孔令义,吴献礼,闵知大

己烯雌酚在多壁碳纳米管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及其电化学测定 孙延一,吴康兵,胡胜水

RP-HPLC法测定大鼠血浆中丹参酮IIA浓度及其药代动力学研究 乔晋萍,侯佩玲,李亚伟,再帕尔·阿不力孜

灯盏花素在家犬体内的药代动力学 蒋学华,李素华,兰轲,杨俊毅,周静

罗红霉素在犬体内的代谢转化 张淑秋,张丽锋,邢杰,钟大放

海藻酸钠-壳聚糖微囊成型机理及其对大分子药物的载药、释药研究 李沙,侯新朴

焦谷氨酸油醇酯作为经皮渗透促进剂及其促渗机理 成志毅,陈浩凡

不同分子量葡聚糖-地塞米松连接物的体外靶向释药特性 周四元,梅其炳,刘莉,张邦乐,李晨,周瑾

盐酸多奈哌齐胶囊及片剂的人体生物等效性研究 郝歆愚,丁黎,李丽敏,卞晓洁,张胜强

哌嗪二酮衍生物的合成研究进展 林浩,王德心

有抗疟活性的丙烯酰胺类化合物的合成和三维定量构效关系研究 程卯生,闫冬,王千里,张莉,沈建民

辛伐他汀对家兔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组织作用的蛋白质组研究 于雁灵,芮耀诚,杨鹏远,樊惠芝,黄珍玉,杨芃原

抗IV型胶原酶单抗3G11与力达霉素偶联物的抗肿瘤作用 王风强,尚伯杨,甄永苏

糙叶败酱中木脂素成分研究 李廷钊,张卫东,顾正兵,刘文庸,周静,陈万生

仙人掌中一个新α-吡喃酮成分的分离与结构鉴定 邱鹰昆,窦德强,裴玉萍,吉川雅之,松田久司,陈英杰

流苏石斛化学成分研究 毕志明,王峥涛,徐珞珊,徐国钧

小檗碱-四苯硼钠缔合纳米微粒体系的共振Rayleigh散射光谱及其分析应用 邹节明,江洪流,王力生

HPLC-ELSD法测定四季青中三萜及其皂苷的含量 解军波,毕志明,李萍

高精度散射光度滴定法 李成容,詹先成,易涛,李志毅,杨秀岑,王亮

多波长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栀子中的三类成分 徐燕,曹进,王义明,罗国安

脂质体粒径的分光光度法检测 牛国琴,潘俊,陆伟跃

阿昔洛韦脂质体的制备和稳定性的初步考察 吴骏,朱家壁

α-取代的对甲磺酰基苯丙烯酰胺的合成及抗炎活性 敖桂珍,张奕华,季晖,邓钢

仙人掌(Opuntia vulgaris Mill.)中的一个新生物碱 蒋建勤,叶文才,刘玉红,陈真,闵知大,楼凤昌

当归化学成分研究 黄伟晖,宋纯清

重组腺相关病毒2型/人凝血因子IX的质量研究 高凯,王军志,饶春明,吴小兵

九州虫草的核苷类成分及不同部位两种活性成分含量的分布 孙迎节,吕鹏,凌建亚,张晗星,陈畅,张长铠

喹诺酮类抗生素在蒸发光散射检测器中响应因子的一致性考察 洪建文,胡昌勤,盛龙生

阳离子脂质材料和聚乙二醇对脂质体细胞转染率及膜流动性的影响 严文伟,齐宪荣,魏来,费然,丛旭,王宇

磷脂膜色谱用于评价药物与有序磷脂膜的相互作用 孙进,程刚,何仲贵,王淑君

双氯芬酸钠脉冲控释微丸的研究 郭涛,郑春丽,宋洪涛,隋因,党大胜,孙学惠

古糖酯的稳定性研究 张真庆,赵峡,管华诗

天然抗肿瘤药喜树碱衍生物的研究进展 潘显道,王存英

反式曲马朵在大鼠小肠中吸收的立体选择性 刘会臣,李保欣,顿彬,王永利

异亚丙基莽草酸对H2O2损伤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 马怡,孙建宁,徐秋萍,郭亚健

阿魏酸钠对甘油致小鼠肾脏氧化性损伤的拮抗效应 廖长秀,汪晖,彭仁琇,孔锐

结合亚油酸对胰岛素抵抗模型MSG肥胖小鼠的影响 孙素娟,申竹芳,陈跃腾,唐玲,丁世英,谢明智

蝙蝠葛苏林碱在兔血浆浓度监测及药代动力学 顾世芬,师少军,陈汇

小檗碱对葡萄糖吸收的抑制作用 潘国宇,王广基,孙建国,黄志江,赵小辰,顾轶,刘晓东

S-(2-18F-氟代乙基)-L-蛋氨酸的合成及其放射药理活性 唐刚华,王明芳,唐小兰,罗磊,甘满权

三尖杉碱和桥氧三尖杉碱衍生物的合成及抗肿瘤活性 叶仙蓉,吴克美

网脉橐吾的倍半萜类成分 檀爱民,何红平,杨虹,张勉,王峥涛,郝小江

马尾松松针中木脂素类成分的分离与鉴定 冯卫生,郑晓珂,王彦志,毕跃峰

川东獐牙菜一个新(口山)酮的研究 谭桂山,徐康平,李福双,徐平声,胡高云,姜德建,李元建

酸枣仁皂苷E的结构鉴定 白焱晶,程功,陶晶,王邠,赵玉英,刘毅,马立斌,涂光忠

银杏黄酮的体外II相代谢及其临床应用 诸敏,姚彤炜,曾苏

高效毛细管电泳法研究盐酸班布特罗国产胶囊与进口片剂的人体生物等效性 史爱欣,李可欣,孙春华,曹国颖

含氮化合物的构型与构象变化对核磁共振图谱的影响 华丹宇,易大年,刘基宁

卡德沙星主要相关杂质的分析和鉴定 马仁玲,周红华,刘荣,王尔华,盛龙生

N-[8-(2-羟苯基)氨基]辛酸钠对胰岛素溶液的胃肠道吸收促进作用及机理 祁荣,平其能,赵卫

渗透促进剂对多肽类药物肺部给药促渗作用的机理 王智瑛,张强

盐酸他克林前体药物的研究 蒋煜,张彦,张志荣

红楼梦人物关系图谱范文12

从《芈月传》《琅琊榜》再到《如懿传》,一批历史类网络小说近来成了热门IP,改编影视剧频掀“古风”热潮。上周,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的网络文学研讨会上,雷达、阎晶明、施战军等文艺评论家,围绕当下热门网络小说提出,网络文学长期以来就有对传统文学精髓的吸收;这些作品产生的人气投映出的恰是中国传统文化这块“磁石”对大众的强大“引力”。套用流行的说法,古典文学才是当下流行的网络小说背后的最大IP。

名著都读不下去

知名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发起一项“死活读不下去前10名图书”的调查,结果《红楼梦》高居榜首,成为“最难读”之书。其他古代三大名著悉数上榜。

3000多位读者参与,而且他们还梳理出读者“难啃这些名著”的理由,以示有根有据。

这份榜单中,《红楼梦》排第一,此后依次是《百年孤独》、《三国演义》、《追忆似水年华》、《瓦尔登湖》、《水浒传》、《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西游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尤利西斯》。

除了《尤利西斯》等少数由于语法句式原因难以读懂的小说外,其余上榜小说理应毫无阅读障碍,“《西游记》也在其中?这本书很好读啊。还有《水浒传》也非常通俗,几乎就是白话文。怎么会成了读不下去的书呢?”

但现实就是如此。上海作协副主席王晓明说,现在即便是大学中文系学生也是不读《红楼梦》和托尔斯泰的。在正统文学研究者眼里神圣的世界名著,在现在很多青年读者眼里已经变得如此之轻。

“死活读不下去”的原因有很多。比如《红楼梦》,有读者就抱怨书中人物关系太多,完全弄不明白关系。还有读者抱怨《红楼梦》中的诗词太多,妨碍了对故事的理解。至于《瓦尔登湖》,有读者表示基本不知此书所云,“第一页翻了十遍,内容依然陌生”。

不过耐人寻味的是,上榜的10本书绝大多数都是被读了几百年,因为大家都觉得好,才成为名著的,而怎么到了今天读者手里就“死活读不下去了”呢?

结语:

读名著是个好习惯,但一不留神就可能遇到粗制滥造的译本,浪费买书的钱事小,浪费了你宝贵的时间才是最可惜的。好在互联网除了给译者偷懒提供了便利之外,也给读者鉴别版本创造了条件。通过搜索,根据口碑选出信得过的出版社、靠谱译者和经典版本,应该不是难事。总之,外国名著水很深,随便摸一本来读,吃亏的很可能是你自己,一定切记!

“碎片化阅读”让厚重之作走开

文学研究者郭庆红坦言,这个结果确实让评论界有点不知所措。“人物太多”也好,“诗词太烦”也好,“不知所云”也好,其实质都是现在的一些读者已经不知道如何“对付”厚重的名著了,“他们最好一目了然,浅显易懂。”

这就是常年“碎片化阅读”和“轻阅读”的结果。郭庆红提醒记者注意,参加此次网络调查的读者,清一色是网友,习惯的是网络阅读。而网上泛滥着大量碎片化内容。这些碎片化信息虽然短小精干,有时也能给人一种“智慧的闪光”,但相比经过时间检验的那些厚重之作,当然有不少还是流于浅薄的。还有一种阅读风气就是,认为阅读就是为了轻松,拒绝甚至鄙视读“费劲的读物”。而当这一切成为习惯,名著也就到了“死活读不下去”的地步。

读得下去的网文

在读不了名著的当下,中国古典文学却在与另一种方式进行转化式生存。

“我们的网络文学,正在跟传统文化、悠久的历史,产生非常奇妙的结合。”在文艺评论家阎晶明看来,这种“结合”不仅指历史的题材,也在于古典的叙述方式、对经典文学元素的应用。

此前就有不少网友戏称《芈月传》里的人物是在用《诗经》谈恋爱。芈月与黄歇约定私奔,用“交交黄鸟,止于棘”做暗语;芈姝春心萌动,说出“既见君子,云胡不喜”;秦王大婚时,则念诵“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小说中许多提及历史风物的细节,比如当时的乐器有哪些、女子从几岁时开始学习演奏,以及古人如何行医、如何婚丧嫁娶等,评论家梁鸿鹰认为,这些细节增加了历史的还原度,更从与百姓息息相关的生活情景中,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鲜活、瑰丽之处。

在贴着“叛逆”“新潮”等印象标签的网络文学中,其实“古典”“历史”一直是最为流行的题材之一,传统文化的精髓始终渗透其中。且不说《明朝那些事儿》这类直接聚焦历史的故事,“宫斗文”如《甄执》《如懿传》,“穿越文”如《步步惊心》《回到明朝当王爷》,都有史可循。就算是《花千骨》这样架空历史的“玄幻文”,里面的妖兽也大多出自《山海经》。

从一些优秀的网络历史小说中,不少专家学者还读出了古典小说的叙事感。情节的推进、氛围场景的铺陈、人物的说话方式,包括“章回体”式的结构,都与《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古代的历史演义小说一脉相承。

转化源自于文化精神的认同

“为什么《花千骨》《琅琊榜》等改编的电视剧影响这么大? 这在整个中国文学的格局中,都是特别重要的现象。”评论家雷达提出的这个问题,也引发了与会专家的热议。

《人民文学》主编施战军认为,这些作品所传递出的传统文化价值观,正是它们受欢迎的原因:“像四大名著这样的传统小说之所以能流传至今,它的核是什么?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文化精华的核又是什么?是仁义礼智信。没有这个,老百姓是不会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