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有效观课议课

有效观课议课

时间:2023-05-30 08:55:21

有效观课议课范文1

一、尊重参与者相互平等的主体地位

在听课中,不禁授课者要做好准备工作,听课者更应了解所听课的目标,内容,并综合分析学生的情况。在此基础上,授课教师与听课的老师们沟通一下,说说自己想让大家听什么,使听课教师有明确的注意指向和问题期待。这样,使两者的关系成为平等的,共同围绕课堂进行教学对话,商讨教学办法的伙伴关系,而不是成为被评论的“接受者”和评论的“批判者”。

二、确定观课主题

做好授课教师与观课教师课前相互沟通、协商,了解授课教师,确定观察主题,使授课教师和观课者课前达成充分理解和信任,形成共同的观课议课主题,以引导观课方向,促进议课深入和深刻。最好的做法是,进入课堂之前对授课教师和观课议课教师进行短时间培训,培训内容包括观察主题的设定,观察角度的确定、注意事项等,必要情况下还可以成立若干个观课议课小组分工负责。

三、钻研教材,加强学习

明确了观课主题后,授课教师和观课教师都要深入研究教材、研究课标、研究教法,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心理特点、兴趣爱好等情况。观课过程中,观课教师要思考“假如这堂课由我来教学,我该怎么教学?”通过思考可以使观课者在观课中真正有收获,使观察和研究一节课的过程成为学习、提升自己专业素质的过程,使观课者不做旁观者,而是置身其中也可以使议课时参与者能够站到一定的理论高度上来,防止分析、研究处于低水平状态。

四、在对话中提升老师

在议课中,忌一棍子打死人,忌结论性语言,双方可以就课堂中的问题及现象展开讨论,而不是以合格或者不合格简单概括。每个老师总有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所以一方面在评议的过程中,不能以“这样教好(不好)”来下结论,而应探讨“为什么你这样设计,你是怎么想的?”揭示授课者背后的教育理念追求和个人的教育动机。另一方面,议课主张以学定教,实施有效教育,所以在评议的过程中还应注意从学生学习状况和学习效果入手。

1.有效观课需要主动思考

有效的观课需要观课教师主动进入,积极思考。思考的内容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观察老师教的行为和学生学的行为时,必须思考授课教师行为背后的教学理念和教育追求,这种思考使我们对课堂教学的研究和讨论不是就行为而行为,而是行为和理念统一,理论和实践统一。必须判断和思考授课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否收到了预期的效果,思考学生的学习效果与师生的教学行为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这种思考使我们致力于从效果出发研究教学、改进教学,通过观课议课追求有效教学。

第二,需要思考“假如我来执教,我该怎么处理?”这种思考使观课者不做旁观者,而是置身其中。对“假如我来执教,我该怎么处理”进行思考,一方面是让自己在观课中真正有收获,有改变,使观察和研究一节课的过程成为自己学习这节课、准备这节课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可以防止自己在议课时信口开河,使自己关于教学改进的意见建立在可以操作、可以转变为实践行为的基础上,从而使议课能够真实地对教学实践产生影响。

第三.需要思考议课时交流什么和怎么交流。观课议课致力建设合作互助的教师文化,合作是共同的,互助是相互的,在授课老师无私地提供了参与者研究和讨论课堂教学的案例和平台以后,观课老师应该怎么办?“看而不说,道义何在?”我们认为,从授课老师的教学获得启迪和帮助以后,观课老师应该真诚地提供自己的经验、表达自己的意见让他人分享,这是对观课议课参与者的道义要求。

在观课过程中主动思考需要转变观念。观课议课强调:进课堂观课,不是为了完成学校布置的听课任务,也不是只为了帮助授课教师,而是为了自助,即为了自己认识教学、理解教学,为了自己的专业成长。也就是说,首先是自助,然后是帮助,因为是为了自己更有收获,所以需要自己更加积极主动。

促进参与者主动思考同时需要一定的话语结构约束。在福柯笔下,人是被话语控制的主体,话语结构具有规训和约束人的思想、精神乃至身体的力量。就我们看来,“看而不说,道义何在”的话语要求强调了参与者表达意见的责任。“假如你来教,你会怎么处理”的提问和质询不仅约束了参与者表达意见的立场,而且要求参与者对自己表达的意见必须认真思考和掂量。

2.有效观课要为议课做准备

观课议课借助了“案例教学”的思想。可以说,“观”是选取教学案例;“议”是对选取案例的讨论和分析,是案例教学。教学案例是蕴涵着问题或困惑的教学故事。课堂上时刻在发生着故事,但教学案例中的场景和故事不是课堂实际教学过程的简单重复,选取案例需要取舍和加工。西安交通大学附属小学雷玲副校长说过这样一个教学故事:在二年级的涉及心理健康内容的一次教学活动中,授课老师布置了一项全班同学共同参与的学习活动,同学们参与十分积极和热情。活动结束,授课老师说要发五角星评价和奖励积极参与的同学们,同学们都很高兴。可是,老师只给靠近讲台的前面的五位同学发了五角星。当老师停止发放五角星的时候,雷校长发现一些同学显得很失望,有的还叹了气。

问题和困惑是教学案例的核心要素。在上述故事中,如果把结论封闭起来,雷校长可以说:“你只发给那几个同学,又不说明原因,学生会觉得不公平。”但这样的故事没有了疑惑,也就没有了讨论的可能,它就不成为议课的案例。如果不是把结论封闭起来,而是发现开放的需要讨论的问题,这个故事可能就有了这样的困惑和问题:“为什么只发五位同学?这样做会出现什么结果?”这样就预留了他人发言的空间,并有了由此展开对话的可能。这样,观课中准备案例就不能仅仅准备故事,而且需要准备问题和困惑。正是故事中的困惑和问题,以及对问题和困惑的多种认识和理解,才使案例教学(这里的议课)具有魅力和价值。

3.有效议课要致力推进有效教学

钟启泉先生认为:“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的效益在于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观课议课追求有效教学,主要有这样三个方面的设计和实践:

首先,在思想上坚持以学论教。以学论教,就是以学考察教,以学改进教。它强调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和状态作为观课议课的焦点,以学的方式讨论教的方式,以学的状态讨论教的状态,以学的质量讨论教的水平和质量,通过学生的学来映射和观察教师的教,通过以学论教,实现有效教学。

其次,在路线上从学习效果入手。与“教师的教育假设教学设计课堂上教师教的行为学生学的行为学生学的效果”教学路线不同,观课议课的“以学论教”采用一条逆向路线:从学的效果考察入手,思考学生应有的学习行为;再从如何引起学生学习行为思考教师应有的教的行为;从此反思原有教学设计和教育观念的合理性,在反思中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设计。它强调议课要围绕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习状态,紧扣教学效果,探讨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方法。

有效观课议课范文2

(马龙县王家庄小学云南马龙655100)

【摘要】观课议课是现行教师进行教学研究活动,在职学习和提高的主要手段。通过观课议课活动,能够更好的促进教师更新教学观念、加强合作、增进情感交流、促进教师间的互助协作精神。在观课议课活动中教师相互学习、相互交流,从中获得教学技能和经验,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http://

关键词 观课议课;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有效途径

观课议课是授课教师和观课教师充分收集和感受课堂信息,彼此围绕相关信息进行对话和反思,以改进课堂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研修活动,是教师在互动中获取经验、自我提高的过程。同时也是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经常性的不可缺少的教研活动,是教师促进教学观念更新、教学经验交流、教学方法探讨、教学艺术展示、研究成果汇报、教学水平提高的重要途径和主要手段。因此,观课议课是教师研究课堂教学,促进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观课议课是教师的专业学习与合作性研究

首先,观课议课是教师的在职专业学习。由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未完成性、终身性,教师需要在职进行持续的专业学习,观课议课就是教师的一种在职学习,一种重要的专业发展途径。教师通过参与观课议课,可以加深对教育专业的理解和对学生学习的充分了解和研究,从而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

其次,观课议课也是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一种有效合作研究方式。因为观课议课本身就是一种由分工组成的合作体,它为教师的专业合作提供了有效的机会和平台,教师借助于观课议课共同体,开展自我反思和专业对话,探究具体的课程、教学、学习、管理上的问题,促使该合作体的每一位成员都得到应有的发展。

二、同事间的互助观课议课有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

观课议课实际上就是对教师的教学案例进行课后讨论,实质上就是案例分析,整个活动过程具有案例教学的作用。同事间的互助观课议课就是要通过观课议课活动在教师之间形成互助指导,使教师共同感兴趣的问题得到切磋,使教师关注的问题得以进行案例分析,从而达到共同进步、共同提高的目的。

同事之间的互助观课议课活动,双方都是抱着一种相互学习、相互促进、解决共同教学难题的心理来进行观课议课活动的不存在考核和评价问题。授课者重视发展与学习,而不是表现,在课堂上能够真正表现自我,展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从而使课堂能够保持自然性。观课议课者不是以评价者和考核者的身份进行观课议课,而是以学习者、研究者和指导者的多重身份进行观课议课,他会有针对性地进行观课议课,更多地指向提高课堂教学和其他课堂行为的有效性上;授课者也会勇于尝试困难的课题和具有挑战性的活动,并且乐意向观课议课者请教怎样解决自己正在面对的困难,双方都以诚相待,能够针对问题进行深入讨论从而共同受益,共同提高。

同事之间的互助观课议课活动,教师要做前期的准备工作,授课教师要与观课议课教师相互沟通、相互协商确定观课主题,共同合作设计教学,提出观课议课的焦点问题。观课议课教师要熟悉教材,了解这节课编者的意图,弄清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熟知教学内容的重难点,明确这节课的教学目标等。授课教师面对变化不定的课堂教学情境,在适当调整计划好的教学策略的情况下,演绎教学过程。观课议课教师身临其境,准备充分,对授课教师的教学和课堂上学生的反应表现,仔细观察,并与计划的教学进行对比、反思,能看到平时看不到的问题。授课教师通过课后自省,与观课议课教师共同讨论分析,寻求问题的答案。讨论的结果或达成的共识对改进教学和管理具有即时性和情境性,对于指导授课教师当前的教学富有时效性,对于观课议课教师具有教学借鉴作用,这无形中就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同事之间的互助观课议课活动,能够激励教师重新审视、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教师已有经验是建构新能力的固着点,教师总是用已有的经验来同化或顺应新的理论,如果不对自己原有的经验进行分析和反省,新的理论和方法就不会被内化和应用到课堂教学中。

三、观课议课能够促进教师间的互助协作精神

由于教师的工作特点,决定了教师的主要工作场所是教室,工作的对象是学生,每个教师的工作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教师间往往缺乏沟通、了解和合作,时间一长就会形成各自为阵,孤芳自赏的境地,不利于教师专业的发展,更不利于教师间的团结互助。观课议课活动是人际间的群体性活动,它有着协调角色、沟通意见、融洽感情的功能。广泛的开展观课议课活动,能够有效缩短教师间的距离,通过观课议课活动教师间彼此真诚交流、平等对话、相互碰撞思想的火花、增强情感的交流、促进教师间的互助协作精神。同时,通过观课议课活动教师分享了集体的智慧,学到了好的教学经验和方法,实现了优势互补,使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行为得到不断更新、重构和迁移,达到了相互学习、彼此支持、增进友谊、共同进步、共同提高的目的。

四、观课议课能够促使教师进行教学反思

有效观课议课范文3

一、转变参与角色,引导主动介入

我校教师历来有较好的互助氛围,每个学科都自发性地组织了由几个骨干教师组成的“帮扶团”。一旦某位教师有上课、比赛任务,其他教师都会倾囊相助。如何把这种“小团体学术氛围”扩大到学校层面,引发教师专业成长的自觉内需?我们发现观课、议课是完善这一想法的有效载体。首先,观课、议课活动的参与面较广。作为学校的常规性研修活动,每学期都安排有两次听课周活动,执教教师的覆盖面大,观课、议课则人人都要参与。其次,课堂教学是最基本的教学活动,其质量关系着学生的学习质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是每个教师的迫切希望。基于此,我们提出了“互助式观课、议课”的校本研修模式,引导教师在互助中转变参与角色,激发参与内需。

互助式观课、议课校本研修,是一种基于课堂教学研究的同伴互助式研修方式,它旨在营造一种平等、民主的教学研究文化。因此,我们首先改变以往听课、评课活动中暴露出来的积弊,把观课教师从“局外人”变为“局中人”,卷入到课的设计、研讨中来。在课堂教学前,观课教师需提前介入,在观课前与作课教师沟通交流,明确观课目的。观课教师围绕观课目标,可查阅相关资料,搜集有关信息,对课堂教学有粗线条的教学预设,使自己对要观察的问题有一个全面的把握,做到心中有底。议课时,围绕观课重点,以“改进、发展”为主要议题,倾听作课者的意图和想法,深入对话,相互提出建设性建议,以期逐步完善。

二、制度保驾护航,引发参与内需

任何活动的有序开展都依赖于一套完善成熟的制度。学校层级的观课活动,既要面向全体教师,又要有一定的侧重与主题,努力做到:观课前提前介入,合理安排;观课中指向清晰,明确任务;观课后加强交流,督查反馈。

学校每学期一般安排两次听课周活动,涉及各个学科的大部分老师。为使活动更为有效,在排定执教教师后,要求教师在一周前把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意图上传到博客研修平台,供其他教师参阅,了解观课的相关教材的教学目的、任务、过程等。为使议课更加深入,教学部门可以加强教师观课、议课的技术培训,教给教师记录课堂实录、分析课堂现象的方法,并指导教师在观课活动中对课堂进行技术观察,如有的老师记录师生对话,有的老师观察教师在课堂的行进路线,有的老师记录学生的练习时间及练习的投入程度,有的老师记录教师课堂提问的数量等。有了观课技术的支撑,再加上教师在课前对观课内容和观课任务了然于心,就能最大限度地引导观课教师做好“课前准备”。

为使活动更加有效,每次听课周,学校要求教师听三节以上的课,同时必须观察一节不同学科的课堂教学,以达到“跨越学科、开阔视野、丰富教学”之目的。在议课交流后,每位教师需在研修平台上评议三节课,一节需根据观课主题详细阐述自己的想法,提出改进的意见等,另两节可以简要阐述。这样详略得当,既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又保证了议课质量。

三、观课主题明确,细化观察视角

每次听课周活动,我们根据参与教师的特点或观察的视角,确定不同的观课主题。如学期初期,可以结合学科教学常规检查,开展以此为主题的观课、议课活动。如本学期初,数学组对一至六年级的常规听课周作了如下安排:一年级:合理分析学情;二年级:助教方案的使用;三年级:课堂练习的时间和效度;四年级:课堂练习本的使用;五年级:学生回答问题的广度和深度;六年级:师生、生生间的评价。教师观课、议课主要围绕这一视角展开。又如,在期末来临之前,学校可安排以研讨复习课有效性为主的听课活动,就复习课的类型、复习课的课型、复习课练习的设计等展开讨论,做到一课一议,凸显研讨的价值。有时,听课周可安排特定年龄阶段的教师参与,如新教师满师展示课,中年教师教学风采展示周,名师课堂品味集等,以展示一个年龄阶段或一个特定群体为目的的听课周活动。不管是哪种类型的观课、议课,都要求做到活动前确定明确的观课主题,细化观察的视角。

为使观课的切入视角更小,观察思考更为深入细腻,有时可以根据研修要求分组进行观课、议课。如把观课教师分为三组,分别观察课的导入环节、展开环节、练习环节,思考每个环节的教学目标是否明确,教学结构是否科学合理,教学重点是否突出,教法是否灵活多样,有什么优点和不足,并做好翔实的记录,使观课者能在认真听的基础上有效地“议”。

四、议课集思研讨,实现互助共赢

议课是观课后思想的输出,是教师智慧的相互碰撞。议课时,每个教师都必须拥有话语权,切忌骨干教师唱独角戏,其他教师群体失语。议课时,首先要耐心听取执教者的想法、意图及在备课过程中的思考。所谓“子非鱼,焉知鱼之乐”,执教者对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肯定有比观课者更深入的思考,认真倾听执教意图,才能使执教者有被尊重的感觉,才能形成一种平等和谐、轻松交流的氛围。议课是参与者围绕共同的话题平等地交流,需要参与者用平和、平等的态度真诚交流,发现问题,提出合理建议,解决问题。如上述一年级数学的观课主题是“合理分析学情”,执教老师选择了《找规律》。第一次观课后,老师们提出了“如何让学生理解什么是规律”“如何让学生在幼儿园认识规律的基础上从规律的外部形态指向规律的内部特征”等教学问题,并提出了具体可操作的改进措施。执教老师在吸取、内化之后,改进了自己的教学,第二次施教时,教学效果明显提升。

有效观课议课范文4

李祖华,天津市西青区实验小学副校长,西青区教研室兼职教研员,西青区创造教育学会秘书长、小学数学教育学会副秘书长;曾获得人教版小学数学实验教材全国优秀教师、全国科研先进个人、天津市第三、四届基础教育教改积极分子、天津市基础教育科研先进个人、天津市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优秀课评选活动先进个人、西青区第三届专业技术学科带头人、西青区课程改革实验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一、观课议课产生的背景

以往的研讨课活动,听课教师就是一支笔、一个本步入课堂,把听评课当成任务,听课者不是用心地观察和思考,而是为了完成规定数量的听课记录。一谈到评课,很多教师总觉得这应是专家和教研人员的事情,离教师的日常工作比较远。必须要评课时,教师惯用“教学目标合理、教学方式多样、教学效果明显”等话语点评。而上课者也只是完成任务而已。怎样解决听评课过程中的这些问题,经过思考,我尝试通过观课议课扭转这种局面。下面谈谈我对“观课议课”的理解。

二、什么是观课议课

观课议课是一种平等民主的教学研究文化,以人为本是观课议课的核心理念。以教师为本,要引导教师敢于直面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还要激发教师参加做课的积极性,更有效地促进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反思。以学生为本,从观察学生、倾听学生、研究学生入手,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观课是有目的地进行课堂观察,观的对象更重要的是师生行为。议课,是大家一起商议,一起讨论如何将这堂课完成得更好,提高课堂效率。如果说评课着重强调课“好不好”,那么,议课更强调课有没有价值,给人以什么启示。如何进行观课议课呢?下面谈谈我的一些做法。

三、观课议课的实践探索

1.明确课的类型。

要观的课不是评比课,没有评价等级之分,教师不必考虑涉及自身利益的功利性问题。课堂原汁原味,代表教师水平的常态课,同时也是具有普遍意义和本校教师群体特点的可圈可点的课例,提前下发课题,观课者课前交流,理解教材。

2.确定观察视角。

我们所说的观课不是泛泛地进行课堂观察,观课者要选择一定的视角。我校以天津市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达标验收中课堂评价的六条标准,面向全体、师生互动、媒体使用、精讲多练、目标达成、课后反思为依据,并结合我校的课堂教学实际,确定了六个观察视角,制定了相应的观察表:一是课堂结构观察表(包括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所用时间、教法学法、板书);二是教师课堂提问有效性观察表(包括问题、学生回答方式、教师理答方式);三是课堂教学过程学生行为观察记录表(每五分钟一个时段,以小组为单位观察学生的注意力);四是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观察记录表(包括回答问题、演示、板书等);五是教学评价方式观察记录表(包括内容、方式、被评价人的表现);六是教学媒体使用情况观察记录表(包括手段、主要内容、使用效果)。每位教师在观课过程中只负责一个观察视角,完成表格的填写,同时在观课中整体感悟课堂。

3.分析提升。

观课后,首先请上课教师叙述自己的设计意图,说一说课堂教学中成功的亮点和值得改进的地方。其次是观课教师结合自己负责的观察表进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对课堂观察的总结和分析的过程不仅是呈现观察结果,应从实际的课堂说起,因为某一环节这样的处理,课堂才更精彩;或者课堂中应怎样引导和组织,那么,课堂就会更具活力。又如,议课教师还可利用假设的形式议课:如果我借班上课,在这一环节会这样处理……你怎么认为?这个环节实际上是教师对观察研究过程的总结反思,是教师研究性学习的深入。

针对出现的种种问题,观课者与上课教师一起商议,形成解决类似课堂问题的设想或方案。如一节课超时,通过课堂结构观察表中的教学环节、所用时间的统计,探讨哪些地方浪费了时间,哪些环节可以取舍,是否做到了精讲多练。如,通过对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观察记录表的统计,发现有的学生一节课被提问了多次,而有的学生一次也没有被叫到,学生参与率不足50%,没有做到面向全体学生。解决的方法是教师在课堂上要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不能将“学生参与”变成学习好的学生的专利。在提问时要照顾到坐在后面和两侧的学生。通过教学评价方式观察记录表我们,发现一些课堂中学生大胆想象、思路敏捷、见解独特,课堂“亮点”纷呈,精彩不断,可教师的即时评价却显得单一、平淡,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学生深入探究的兴趣,造成了学生与深层次理解、感悟擦肩而过。再如,通过教学媒体使用情况观察记录表,我们发现有的教师过分追求视觉形象,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降低了教学效果,把多媒体形声化的优点变成了缺点。有的教师把信息技术应用重点放在机械训练的量上,是学习材料的简单堆砌和罗列。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在不同的教学环境中,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和传统教学手段(教科书、直观教具、板书)应是一种融合的关系,两者应该配合使用。该用信息技术的时候要用好用足,不该用的时候坚决不用,教师要通过语言讲授、教具演示、板书设计和信息技术的密切配合辅助教学。

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够在议课活动中解决,我们将一些不能及时解决的问题作为校本教研的主题,进行后续的研究。

四、进行观课议课的效果与反思

有效观课议课范文5

让我们先来剖析一下“听课评课”与“观课议课”的字义。

“听”与“观”:“听”,从字形分析,左边是“口”,强调的是说和讲;右边是“斤”,强调的是称重。概括起来,“听”就是要我们称一称在课堂上教师说的和讲的有多少份量。从这一点上讲,“听”,强调和关注的是教师讲的效果,关注教师讲述的价值和意义。而“观”不同,从字形分析,左边是“又”,意为再次或第二次;右边是“见”,意同现,有发现之意。“观”的字义强调的是再次发现和第二次发现,“再次发现和第二次发现”可以理解成“见人所未见”。所以,“观”的最大价值在于能有效观察和发现课堂上其他同伴没有发现的意义,而这个意义,最根本的是在于观课者本身的智慧和思考。

“评”与“议”:从字形分析,“评”与“议”左边都是“言”,可见,它们都很强调语言的表达,“评”与“议”最重要的区别是右边,分别是“平”与“义”,“平”强调的是平常,平面,意为用平常的习惯与方式来反馈我们见到的现象与问题。“义”却有两层内涵,一是意义之义,强调观察与表达的角度和内容必须有相应的意义。什么样的内容才是有意义的呢?柏拉图说:“没有经过思考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人生。”同样,不经个性思考的内容,是没有交流意义的,只有经过自己智慧思考的问题,才有交流的意义和价值。二是朋友之义,议课是一种朋友之间的交流,理应和谐与平等,因此交流时不可以任性,也就是必须顾及朋友的感受和接受的态度,强调用善意方式来表达与交流。

由此字义剖析可以判断,从听课评课到观课议课,不只是两个字的改变,也不只是研究行为和方式的改变,背后是一种观念的转变,是一种理念的更新,这种改变和更新集中体现在:由“听课评课”关注教师的教,转变为“观课议课”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学;由原来关注课堂教学中问题的发现,转变为更多关注观课者对课堂问题的思考。这种变化与新课程的教育理念是相适应的。

一、观课的“入乎其中”

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道:“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这则文字所含的哲学思想,对为文、处事、做人以及认识社会皆具指导意义。做诗如是,教学研究莫不如此。有人把观课议课比作一次迷宫寻宝活动,如果我们不能正确走进迷宫,就不可能顺利寻得宝藏,也无法顺利走出迷宫。所以,寻宝成功的关键是顺利的入。如果说观课是一种入,议课则就是一种出,只有深入其中,出,才能游刃有余。那么观课“入乎其中”的关键在哪呢?

1. 明确的观课主题

观课的主题不等于上课的课题。上课的课题指上课教师上课的具体内容,是由课程设计决定的;观课主题是指观课活动组织者或执行者预先确立和提出的,整个研讨活动所针对和围绕的具体问题和方向。很多观课议课活动之所以低效,首要问题就是没有明确的观课议课主题。明确主题,对观课议课活动来说,其重要意义至少有以下三点:第一,可以保证活动的各个环节有明确的方向,使活动沿同一个方向不断深入。第二,便于观课教师“先做功,再做课”。做功,要求就这主题提前做一些学习与思考的功夫,观课时带着相应的认识和思考,或者是困惑,这样,观课的思维才能保证其活跃。第三,议课时,不偏不倚,能有效保证议题不议人,有利于创造和谐的研讨氛围。

如何有效确立观课的主题呢?观课的主题既可以来源于实践活动中的困惑和困难,也可以来源于教学实验和创新;可以来源于个体,也可以来源于群体。根据主题确立的实际,具体操作时,可以对主题进行分解,分解成若干个更小的议题,使主题可观可议,便于观课者分别从不同角度对主题进行观察。

2. 有效的观课记录

在传统的听课活动中,很多老师习惯于将教师在黑板上板书的内容完完整整记录下来。这种做法最大的问题是:一方面记录了很多无效或无用的东西,对后面的议课根本没有多少帮助,这是一种无效或低效的浪费;另一方面,因为记录板书,花费了观课教师大量有限的时间与精力,让观课教师没有办法在课堂上对有效的问题进行及时的捕捉和深入地思考。

基于观课的目的,观课教师记录的重点应当是一些有价值或者是价值较大的内容,所谓价值较大,理应是经过自己的思考和过滤的,不经思考的东西是缺少自我价值的。从这一点讲,不仅要记录课堂上发生的精彩与不精彩,更要记下自己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也可以记录课堂教学中我们的困惑与不解,并就这些困惑与不解,作一个深入的剖析。记录的内容不能空泛,要有助于自我的感悟与提升,要有助于观后的议课交流。

二、议课的“出乎其外”

为了避免将议课变为评课,议课活动中有几点必须非常明确。

1. 我是谁,为了谁的问题

有一个笑话:有一天“我”字丢了一撇成了“找”字,他决定找到那一撇。他找很多人问那一撇是什么。对于那一撇,商人说是金钱,政客说是权力,明星说是名气,军人说是荣誉,农民说是丰收,工人说是工资,学生说是分数。最后,“我”蒙了,难道这就是我找的那一撇?他觉得这不是他要的,所以“我”仍在找那一撇。

其实,现实中很多时候,我们一开始往往很清醒自己是谁,自己为什么行走,但后来行走久了,慢慢就会迷失自己,迷失方向。当一个人开始迷失自己和方向,他就渐渐不知道自己是谁了,也开始忘记当初自己为何出发了。其实,观课议课也一样,搞清楚自己是谁,观课议课又为了谁,是非常必要的。为什么在议课时很多教师喜欢质问别人问题,喜欢用“为什么”来发问?甚至用评判的方式来评断课的优劣,其中很重要原因,就是他们连自己是谁都忽略了,更忘记了自己参加活动是为了谁的问题。

右上图是帕克・帕尔默在《教学勇气》中提出的“真正的学习共同体”结构图。我们不难发现,图中已没有观课者和上课者之分,无论是观课者还是上课者统称为求知者,他们共同围绕上课教师提供的案例主题一起探索与求知。对于每一个活动参加者来说,每个人都是求知的主体,议课活动的目的很明确,即是为了在观课议课中实现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并在此过程中有效促进议课教师的共同成长。所以说,在议课活动中,一味提出问题,甚至质疑别人,或者评判课堂优劣,既违背了主体目标的追求,同时由于缺少自己个性深思,缺少了“发现的意义”,对共同成长缺乏促进意义。

观课议课时,只有深入其中,经过自己的深入思考,将自己思考的困惑、结果、感悟,与同伴共同分享,才能引起共鸣,最终促进共同成长。

2. 议什么,如何议的问题

有人说,课堂教学是方寸间的艺术,可以在有限的时间与空间里展现出无穷的智慧。所以,议课的重点是课堂上闪现的智慧和思考,包括上课教师的智慧,学生学习的智慧,还有观课时我们个性的思考和困惑。对这种智慧的关注,或是困惑的探索,重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第一,关于“人的教育”问题。新课程三维目标中明确提出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但我们发现,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大部分课堂对此关注相当不够。观课时有意识对这个问题进行观察和思考,议课时可以就这个问题“探讨上课教师的智慧表现或观课者的智慧见解”。第二,关于“用教材教”还是“教教材”的问题。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来说最大的一个变化是“教师对课程的处理空间被扩大”。新课程下教师的教学能否摆脱过去“教教材”的局限,真正实现“用教材教”,这是需要勇气,更需要艺术和技巧的,可以说这里有着无限的智慧与艺术空间,这也是新课程下大家乐此不彼的一个话题。第三,关于教学“情”“趣”的问题。动人心者,莫先乎情;课堂教学方式的选择要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意识的方式很多,教师的用心的艺术在哪里,背后有着什么理念在支撑?第四,关于“因学而教”和“差异教学”的问题。最成功的课是学生的成功,面对几十个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差异就是资源,教师“顺学而导”和“因学而教”的艺术同样是我们教师关心和关注的重要话题。

有效观课议课范文6

关键词:观课议课;课堂教学;反思

2015年4月在成都参加培训学习期间,聆听了成都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陈大伟老师的《观课议课与理想课堂建设》讲座。听完这次讲座后,对真正意义上的听课、评课,甚至观课、议课、理想课堂有了新的认识。以下是我对《讲座》的整理,希望能对我们今后开展教研活动有所启发和帮助。

一、听课、评课

目前,听课、评课仍是中小学校本教研和教学指导的主流形式。

1.对听课、评课的认识

(1)对听课、评课的认识,既熟悉又陌生。(2)开展听课、评课研究,既普通又重要。(3)对听课、评课的要求,既严格又宽松。说它熟悉、普通和要求严格,是因为听课、评课是每一位教师都做过的事,是每一所学校都会开展的常规教研活动,是有学校制度保证的事。说它陌生,是因为我们一路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说它重要,是因为听课、评课的质量,直接反映一位教师业务素质和专业能力,能反映一所学校教研水平的高低。说对它的要求宽松,是因为学校里平时听课、评课走过场的多,动真格的少。

2.听课、评课的作用

学习别人弥补自己(理解力);帮助别人,成就自己(指导力);点评别人,提升自己(鉴赏力);要想评好课,必须会听课!

3.听课的技术要领

听课要关注什么?关注教学目标;关注教学过程;关注教学方式;关注学生反应。

如何梳理听课记录?听课时梳理:听课时,顺便将能够说明相同问题的素材梳理出来,做相同的记号,把印证不同观点的素材用不相同的记号区分出来。听完课后梳理:就是从有相同记号的听课素材中,提炼出主要观点,然后以观点统领相关听课素材,为有理有据地评课打好基础。

4.支持听好课的工具

一张表:要熟悉本地区使用的课堂教学评价量表,它既是评好课的主要依据,也是听好课的有力工具。一个本:用好听课记录本。

5.评课的技术要领

评课是什么?所谓评课,是指对课堂教学的成败得失及其原因做切实中肯的分析和评价,并且能够从教育理论的角度对一些课堂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

评课主要评什么?关注教学目标,评议教学理念;关注教学过程,评议业务水平;关注教学方式,评议教学能力;关注学生反应,评议教学效果。

怎样评?对所听的课能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所提的观点和看法要符合现代教育理念和新课标精神;所提的观点和看法要有事实依据。

评课的原则:促进发展原则:尊重授课教师的劳动,把发现课堂教学的闪光点放在第一位,避免求全责备;实事求是原则:优点要谈足,不足也要点透,不能含含糊糊;就课论课原则:要以新课程理念为依据,结合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好要指出好在何处?为什么好?差要说明差在哪里?为什么差?差异对待原则:授课教师情况不同,听课目的不同,评课的重点也就应有所不同。

6.评课的类型

从覆盖面来看:包括全面性评课、片断性评课。从侧重点来看:研究性评课、针对性评课、延伸性评课、追踪式评课。从功能上看:包括诊断性评课、激励性评课。从参与主体来看:包括反思性评课、指导性评课、互动式评课。

7.前听课评课中存在的问题

听课被动式、任务式、盲目式、应付式;评课过程形式化;评课内容表面化;评课结论两极化;评课效果零散化。

二、观课、议课

观课、议课正在为越来越多的学校和老师接受,它是听课、评课这种教研形式的继承、发展和超越。

1.支持观好课的观课工具

要熟悉课程标准的要求,要熟悉新课程下好课的标准。用好听课记录本。

2.评课与议课的区别

评课是比较和判断,对课堂好坏下结论、作出判断有评与被评之分,被评者往往处于失语状态。要根据预设的标准,较为零散地提出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议课是围绕观课所收集的信息讨论、发表意见,议的过程是展开对话、促进反思的过程超越了谁说了算,强调彼此间的平等参与,谁都有自我表达的权利和倾听、理解对方的义务。

3.观课、议课的局限性

虽然观课、议课比听课评课更专业、更有研究和指导的价值,但是这种新的形式它的局限性,需要专门对教师进行培训,费时费力,在教师人数少的学校难以有效开展。提出议课,并不是要否定评课,评课是水平性的评价和选拔性评价,而议课属于发展性评价。

三、观课议课目标:建设理想课堂

1.改善学生在课堂上的存在状态,让学生经历美好的课堂生活。

2.改善教师在课堂上的生活状态,创造教师的幸福生活。

3.对教学内容做有价值的选择和改造,为学生幸福生活奠基。

有效观课议课范文7

一、课堂观察的概念及要素

课堂观察就是通过观察对课堂的运行状况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谋求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促进教师发展的专业活动。课堂观察具有以下三个要素:观察者必须具有明确的观察目的,凭借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有关辅助工具,在课堂上收集资料,并进行分析与研究。课堂观察的焦点是关注知识的传授,关注学生的发展。

二、课堂观察的程序和框架

课堂观察作为一种专业的听评课方式,与传统听评课相比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课前,知道要听什么,怎么听;课中,知道要聚焦什么,记录什么;课后,知道依据什么,建议什么。

1.课堂观察的程序

课堂观察的程序分为课前会议、课中观察和课后会议。课前会议需在被观察者上课前一天召开,会议时间大约15分钟,会议主要内容包括被观察者说课、观察者与被观察者对话、确定观察点和观察准备、明确课堂观察以后的讨论时间和讨论地点、开发观察工具。课前会议还需要被观察者提供学生座位表,表中需要标注5~8名学优生和5~8名学困生,以使观察者了解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布情况。

课中观察包括明确观察任务、携带观察工具、提前进入现场、选择观察位置、如实做好记录。

课后会议包括被观察者自我反思、观察者从不同角度进行定量或定性分析、观察者与被观察者间思考和对话、对被观察者的结论和建议。

2.课堂观察的框架

课堂观察的框架分为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课程性质和课堂文化四个维度,每个维度包括5个视角,每个视角包括3~5个观察点,共计68个观察点。

三、课堂观察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

1.课堂观察是教学反思之源

教师对课堂教育教学活动的反思是多维度的,可以反思新理念是否有效落实,反思教学方法的运用是否合理有效,反思课堂教学是否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反思课堂评价是否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自我反思的广度和深度有赖于反思的材料,基于课堂教学实践的第一手材料仅仅靠教师自身的回忆是远远不够的。由于缺乏对课堂深入细致的观察,教师对课堂的印象只是松散的、不完整的,也是不准确的。一个典型的案例是一位教师在观察了自己的教学录像后,惊讶地说:“这是我上的课吗?竟然问了100多个问题,不可能!”通过课堂观察,教师可以深层次地反思自己的课堂,改进自己的教学,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促成自己专业的成长。

2.课堂观察促进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通过课堂观察的分享交流,促成了教师的合作共享,使得课堂观察活动不仅仅是教研活动,而且还是科研活动。通过交流、分享,在教学实践和教学理论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它既是一个验证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也是一个实践操作升华为理论的过程。理论―实践―交流―理论,如此循环往复,教师的教育思想在升华,实践能力在增强。交流透视本质,分享揭示规律,通过交流可以透过课堂的表面现象,去深入认识教学的本质。也就是说,通过课堂观察及反思,可以从现象到本质、从表象到规律,抓住主要的实质问题,通过分享概括出教师上课突出特点和主要问题。通过课堂观察、反省、计划、行动这一系列活动螺旋式持之以恒地进行,形成了教师自己动手做研究的过程。随着以课堂观察为起点的教育行动研究的实施,能更有效地促进教学的改革和发展,促进教师专业的持续成长和教育质量的提升。

3.课堂观察让教师更加关注学生的发展

在课堂里,学与教是整体不能割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按照“以学论教”的思路,课堂观察实可简化为如下的准则:学生该听的听了没有?该做的做了没有?该想的想了没有?该说的说了没有?哪些是学生该听、该做、该想、该说的内容,教师应是明白人,这成了课堂改进的瓶颈和关键。在他人的课堂中,给了我们走近学生并站在学生立场上观察课堂的机会。一旦我们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观察课堂,就会给我们两个非常大的启示:一是决定课堂进程的并不是教师的教学设计,而是学生的学习进程;二是判断课堂教学成功还是失败的标准,并不是教师本人能力如何与表现如何,而是教师教学对学生学习的引导与帮助有多大。在他人的课堂上,如果我们放弃学生立场,就会与上课人结成同盟,将课堂中的优势归因于教师个人的能力,将课堂中的劣势归因于学生或者外在的环境,从而错失站在学生立场设计与体验课堂教学的机会。当我们在他人的课堂中,能够站在学生立场上体验课堂进程并感受到课堂真正的目的,再次回到自己课堂时,不但会改变自己的课堂理念,而且会让自己的课堂教学离学生学习更近,因此让自己的课堂教学变得更有深度。

4.课堂观察可以落实有效教学

有效观课议课范文8

关键词:语文;观摩课;分析;评议

一般而言,语文观摩课有四种不同方式。第一种是示范型,指优秀教师向新教师或实习教师演示的教学,旨在培养他们的教学能力;第二种是提高型,指富有教学经验的教师去听取新教师或实习教师的教学,以期帮助他们提高教学水平;第三种是研讨型,指为了开展教学的研究工作进行的观摩教学,从教学实践中总结经验,选用最优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整体水平;第四种是检查型,指为了检查教学效果,了解学生对语文课的反应所进行的教学。无论哪一种类型的观摩课,都必须重视对其进行分析与评议。

一、语文教学观摩课分析的方法

观摩教学决不是单纯地到课堂上听听、课后随心所欲地发表一些意见了事。为了达到观摩教学的有效目的,观摩者听课前必须和教师一样钻研教材,通晓教材的知识体系,认真阅读教师编写的教案,明确这堂课的教学方法,有条件时还要和学生谈谈话,初步熟悉一些学生的情况。听课时应该注重以下几方面的观察。

1.观察开课教师的组织能力和教学风度

从一定意义上说,教师是一堂课的“总导演”,全班学生都在听其“指挥”和“调度”,学生组织纪律性的好坏,注意力集中与否,都取决于教师的组织能力与教学风度。

2.观察开课教师的教学效果是否达到了预期目的

这也是衡量一堂课优劣成败的尺度。语文课的教学目的可从学科知识性、思想政治教育、开发学生智力等方面去观察。听课者应注意学生的各种动态和反映,及时发现教学中的问题,要用事实来说明是否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并把它作为评议中的依据。

3.观察开课教师教学的内容是否正确

教师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技能务必要准确无误,否则就可能以讹传讹。如笔者在学校时常发现有的教师语音说不准或书写不规范,就予以记录,课后向任课教师提出,促其纠正。

4.观察开课教师教学方法是否有独到之处

活动的各个方面,又要有重点的深入观察其一、两项教学方法的运用有无独到之处,并且和自己对比,扬长避短,这对多方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都有好处。

此外,观摩者还要注意确定课的类型和结构是否恰当,师生感情是否融洽,是否能做到教学相长,对班上的突发事情教师的应变能力如何等等。

二、语文观摩课的评议

听课后少不了要进行一番议论、评价,这些评头品足就是评议。语文观摩课的评议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是观摩者和被观摩者之间的思想交流,它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步骤。

1.评议的原则

(1)评议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评议者要力求创造一种和谐、民主的氛围,不能受某些心理因素的影响,或有所偏爱,胡夸乱捧,言过其实;或肆意责备,苛责求全,强加于人;或轻描淡写,不痛不痒,敷衍了事。不准确、不公平、不负责的评议所产生的后果势必会适得其反。

(2)评议要带鼓励性。通过评议不但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而且任何一堂课的评议都不能使教师过于失望,要评出执教者进一步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信心和决心。因为任何一位有成就的教师都是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的。

2.评课的步骤

(1)观摩者认真整理听课记录。观摩者应在评价前系统地整理听课笔记,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酝酿,相互交换意见,以便发言时有充分的根据,有效地提高评议水平。

(2)教师的自我分析。自我分析与介绍备课过程,说明备课中自己是怎样考虑、组织教材的,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如何解决的,若未能解决也应加以详细说明。

自我分析应着重说明执行教案的实际情况。课内的教学活动是把教案中的书面内容演示出来,给人以直观的感觉,教师应分析教学中的得与失,课堂上若有变更教案内容的情况,一定要说清楚变更的原因及实际效果。

3.观摩者的评议

观摩者在整理听课记录,充分准备酝酿后方可进行发言,发言应注意以下三点。

(1)选取教学过程中重要事例,说明是否达到教学目的一堂课时间虽说不长,但师生的活动可能不少,观摩者应能从教育学、心理学、语文教学法的理论高度来分析所观察到的教学活动是否有利于达到教学目的。如《松树的风格》一文,不论教师运用何种方法,都应达到两个目的:掌握“象征、联想进行说理抒情的方法”,学习“要求与人的甚少,给予人的甚多的共产主义风格”。若偏离了这两点,就很难谈得上是一堂成功的课了。

(2)指出教师教学中的主要优缺点。

(3)分析教学成败原因,指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有效观课议课范文9

一、观课应是出于自身专业成长的需求

众所周知,教师专业成长是教师幸福生活的必由之路。应该说没有天生的优秀教师,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成长和发展成长为幸福的教师。当你无法从容掌控课堂时、当你组织教学活动学生无精打采时、当你的教学效果始终上不去,“困于心,恒于虑”之时,你是否有改变目前痛苦现状的冲动和决心,你是否有将工作中的困难转化成生活中的幸福的信心和决心,只有你有了坚定的信心和决心,你才能付诸于行动,你才能坚定而从容地去参加观课、议课等教研工作。你才能明白根本出路在于成长,你才能享受教学工作带来的幸福。实际上,观课是一个观摩、学习、思考、借鉴的过程,只要虚心向智者学习,只要功夫一到,自然会旁观者清,使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但有少数教师是为了完成学校规定的观课任务而观课,这样的观课又有什么收益呢?

二、观课应有备而往,入“宝山”则满载而归

在观课活动中,经常看到有一些老师夹着本拎着笔匆匆地走进教室,在他们看来,观课只要带着耳朵听、带着笔去记就行了,这样只是为了完成观课任务而去观课,对于自己和授课教师帮助不大。只有观课前做到有备而去,才能使观课者全身心的投入到课堂之中,全方位的收集课堂信息,提高课堂观察与议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议课时,你就会拥有更充实更客观的材料,说理就能更充分、准确,见解也可能更深刻、精炼,从而促进双方的专业发展。

观课前要做好那些准备呢?

1.提前与授课教师打招呼,了解上课内容,了解学情,了解授课教师的教学经历和风格。2.熟悉课程标准,把握教材内容,研究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构思教学设计。3.提前与授课教师协商观课目的、重点,可以是双方教学工作中的困惑,可以是双方感兴趣的教学话题,也可以是双方所承担的研究课题。这样就能带着问题或主题去观课,议课时就有共同的话题,就能进行深刻的沟通和碰撞,避免你说东我说西,各执一词,从而提高观课议课的效益。4.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观课最好是集体活动,这样在观课后的议课中大家各抒己见,才能有所广益。

三、带着“尊重”去观课

1.尊重课堂:课堂在教师心中是一个庄严神圣的地方,在观课时我认为要做到:提前进教室,不能在教学开始后,很轻率地敲门打断师生的教学;在课堂上集中精力关注和研究教学,不做与本堂教学无关的事;不与其他观课者闲聊、议论,有问题课后交流;无特殊情况,不中途离开。2.尊重学生:首先,进入教室后,观课者首先要面带微笑,要表达出对学生的友善和自己愉快的心情,让学生对你的到来不感到厌烦。不要在观课时干扰学生的学习活动。如果学生有困难,观课教师可以帮助他;如果学生有进步观课教师可以鼓励他,让学生感受到有教师在身边是一件舒适的事。3.尊重授课老师:首先,提倡观课前打招呼,不主张推门听课。因为一般教师认为推门听课是一种“突击检查”、“突然袭击”,容易使双方“心理对立”,招致对方的反感,甚至造成人际关系不和谐。其次,带着尊重欣赏的眼光能充分感受和挖掘授课教师的优点,体会到他成功的喜悦,同时能以积极的态度感觉到教学过程中暴露出的不足。

四、 观课者应用心观察,积极思考

首先,在课堂上一般观课者较多地注意观察教师教的行为,其次,在观察教师教的行为时,一定要和学生学的行为结合起来、和学生学的效果结合起来,毕竟学生是课堂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应该以学为本,以学论教。

其次,在观课时,一定要积极有效地思考,一般有以下两方面:

1.在观察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时,思考授课教师行为背后的教学理念和教育追求,这种思考使我们对课堂教学的研究和讨论不是就行为而行为,而是行为和理念的统一,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必须判断和思考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否收到了预期的效果,思考学生的学习效果与师生的教学行为之间有什么联系,这种思考使我们致力与从效果出发研究教学、改进教学。

2.需要思考“假如我来上这节课,我该怎么处理”?这种思考使观课者不做旁观者,而是置身其中。这样的思考,一方面使自己在观课中真正有收获,有改进,使观察和研究一节课的过程成为自己学习这节课、准备这节课的过程。另一方面是防止自己在议课时信口开河,可以使自己关于教学改进的意见建立在可以操作、可以转变为实践行为的基础上,能够真实地对教学实践改进产生帮助,直至“重构”和“重建”出更好的教学设计。

五、观课者应捕捉课堂亮点

有效观课议课范文10

关键词:主题研究观课议课主题研讨资料积累

主题研究是指教师围绕课程实施中带有普遍性的重点、难点问题提出主题,组织合作团队,通过理论学习、课例研究、围绕主题的交流研讨,以及后续连环跟进等研究行动,以获得对这个问题的理解,达成共识,并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师在主题研究活动中的行为将发生深刻的变化。从参与活动的教师层面来讲,过去在参与教研活动之前,不知道作课教师要讲什么内容,听课、教研带有很大程度上的盲目性,漫无目的。听课后的研讨单纯在评价作课教师的教学行为。从教学环节的设计、到学习方法的指导、课题的引入、板书设计、作业的设计等,可以说是无所不容,可细细品味,又什么都没有说透,参与活动的教师做为一个旁观者冷静地置身事外,就课论课。并且活动过后没有后续活动的跟进,没有深入的反思研究,对教师今后的教学缺乏实际指导意义和价值,教研活动高耗低效。

而在有主题的教研活动中,从主题的提出和确立,教师就开始参与其中。主题的选择可以是教学实践活动中的困惑和困难,也可以是教学中的实践创新。主题确立之后,就是同组同学科的教师共同学习、交流的过程。学习笔记,交流解决问题的策略,聘请有经验的教师或者专家进行讲座等,这是一个积累认知的过程。不只是执教者要认真学习研究,所有参与活动的教师都必须提前学习和思考,这样才能在集体备课、观课议课时有共同的话语和不同的见解,进行理论学习,可以为以后的议课找到相关的理论依据。孔子说过:“不忿不启,不悱不发”。 这是孔子启发式教学的名言,愤与悱是内在心里状态在外部容色言辞上的表现,愤者,心求同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在教学时必先让学生认真思考,已经思考相当时间但还想不通,然后可以去启发他;虽然思考并已有所领会,但未能以适当的言辞表达出来,此时可以去开导他。教师的启发是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进行的,启发之后,应让学生思考,获得进一步的领会。教研活动,也是同样的道理,教师必须对所确定主题有了相当程度的思考之后,教学研究活动才会收到实效。

接下来就是集体选择课例,付诸行动的时机了。集体备课之后,推举一位教师代表实施。大家带着学习交流的成果深入课堂,观课议课,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研讨,讨论既定的教学目标实现与否,讨论制定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否达成了预期目标,观课教师是作为活动的参与者、活动的主人出现,并不是单纯的评价作课教师的行为。课例的观摩研讨之后,参与活动的干部教师就前段的主题研究活动进行反思,考虑还有那些后续行为跟进,直到大家达成共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最终策略。以上一系列的行为组成一个完整的主题研究活动模式。

课例后的主题研讨是活动成败的关键,关系到主题研究活动是否走过场,能否落到实处,能不能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起到示范引领的作用。

首先,主持人用方向性很强的语言引领主题发言,然后就是授课教师和观课者进行对话研讨。以前的评课类似于终结性评价,教师准备了,讲完了,就接受大家的评议,有的说好,有的说糟,或者当面说好,心里说糟。议课不是下结论,不是单纯地使听课者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而是解决问题,不断地对所提问题进行质疑,并且关注解疑问难的过程。如:课堂上发现授课教师所设计的教学环节效果不明显,自己就要首先思考:如果是我,我会怎么思考?怎么设计?这样设计效果如何?同时,还可以问一问授课教师:对于这个环节原来你是怎么设计的?今天怎么会这样设计?原来那样设计效果如何?今天做调整后感觉如何?今后再上此节课会再做什么调整?为什么这样做?像这样不断地追问,不断地思考,我们的议课主题才会不断深入,议课质量才会不断提高。

2011年11月,我在一所农村小学听了一节五年级语文课《新年来了》,这是一首诗歌。这是一节很朴实的课,没有多媒体,没有各种形式的表演,课堂上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授课教师把课的重点放在了理解感悟诗歌的内容上,如何利用好文本对学生进行语感的培养,如何让学生体会诗歌语言节奏和美感,却没有体现。课后参加教研活动的教师,肯定了课堂的亮点,指出了不足,并且提出了自己在现代诗歌教学中的困惑,研讨活动主题鲜明地围绕现代诗歌的教学展开,是真实而鲜活的,得到了所有参加教研活动老师的充分肯定。

反观当前教研活动中议课评课存在着一些需要注意的现象:(1)评课流于形式,浮于表面,浮光掠影,浅尝辄止。(2)顺情说好话,盲目称赞,形势一派大好。(3)评课注重星星点点,不深刻,没实效。(4)只肯定现象,缺乏方法的探索。缺乏问题的质疑,缺少研讨的氛围,趋于走过场。

因此在议课时,要力避这样几种情况发生:一是远离或游离主题的议课。议课者无视研讨主题的存在,信口开河的评说一通,不能切中研讨主题。二是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议课。评课者在观课过程中原本就没有议课发言的思想准备,只是想听一听别人怎么说。在要求发言时就三言两语敷衍了事。三是按照过去的习惯议课。评课者或只说课的优点,或只说课的缺点,或轻描淡写地提一点建议,不能按研讨主题的需要议课。四是重复别人的评课意见。议课者在议课时没有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只是重复一番别人说过的话,或干脆说同意上述老师的意见等。

我们要通过对教学细节的分析深入理解先进的教育理念,深入研究教学策略的改进,并在广泛讨论、形成共识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出解决问题、后续行为跟进的一些具体策略和措施,以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推广成功经验。

有效观课议课范文11

关键词:形象化教学法;计算机网络;协议分析;网络仿真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7)14-0121-02

在当前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内涵建设和高等教育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建设背景下,形象化教学法作为有效的传统教学法,结合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具体课程新的知识,仍有很多值得探索的地方。《计算机网络》课程是计算机学科相关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用形象化教学法改善传统的理论分析讲解课堂教学方式,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大学生乐于投入到形象化的、探索性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具有重要意义。结合当前信息技术发展,在“抽象概念形象表述、理论知识实践呈现”的形象化教学原则下,为有效提升计算机网络课程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大学生学习兴趣,把形象化课堂教学融入课堂教学中是始终值得探索的。

1形象化教学的意义

形象化教学方法旨在避免照本宣科和纯文字的讲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利用实物及工具软件辅助于课堂教学,减轻学习理论知识的难度,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计算机网路课程的理论性和应用性都比较强,概念比较抽象,有一定的学习难度。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形象化课堂教学的目标人群为刚开始接触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的大学生,他们对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基本原理还比较模糊。采用直观的、形象化的教学法符合人类认知的特点,对于提升刚开始接触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的大学生的计算机网络知识认知效率具有很大的帮助。结合当前多媒体教室的课堂教学条件,开展形象化计算机网络课堂教学,利用网络相关实物及网络工具软件辅助于课堂教学,通过实体展示及仿真印证,避免纯文字的讲解,通过形象化教学法促进理论学习与实践认知的融合,可使计算机网络课堂教学更加直观,使学习过程变得轻松并使学生对网络知识点印象深刻。

2算机网络课堂教学的形象化方法

形象化教学法从广义上讲,应该包含了直观演示、虚拟仿真、对比、类比等,旨在把抽象的理论知识直观地、形象化地讲解。在计算机网络课堂教学中具体采用的方法可分为如下几类。

1)实物展示法,把一些计算机网络线缆、网络物理设备带到课堂,可以充分利用实验室更替废弃的集线器、小型交换机、小型路由器等实物,带到课堂上实物展示,并结合计算机网络知识点开展讲解。

2)网络仿真软件法,利用计算机网络仿真构建软件,虚拟构建中小型网络,帮助大学生认知网络拓扑、实体网络基本构成等。网络仿真软件的应用使学生容易深入理解网络系统结构和复杂的网络协议,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比如网络仿真软件PacketTracer6.0除了支持模拟网络构建,还提供动画演示数据包在网络中传输的过程以及数据包分析功能,这使得抽象的计算机网络概念变得易懂,教学变得生动形象。-引

3)网络分析软件法,利用计算机网络协议分析软件,在多媒体教室教师机上联网抓包分析,结合分层思想,对计算机网络协议格式进行真实呈现讲解。使其成为大学生学习网络知识和分析解决网络问题的工具。常用的网络协议分析工具软件有Wireshark、Sniffer Pro、Netxray、Iris等。

4)网络命令演示法,利用常用的网络命令,在多媒体教室中的教师机上演示网络命令的功用,并结合计算机网络原理知识开展讲解,提升大学生基础网络命令的掌握程度和对网络的认知程度。

5)基本网络配置演示法,在多媒体教室中的教师机上演示基本网络配置,让学生便于在自己的计算机上实践配置,提升对计算机网络基本配置的认知度和对网络理论知识的认知程度。

3形象化教学的分层实施

计算机网络课程知识的组织一般按照分层的思想,对不同层知识点开组讲解。按照TCP/IP五层网络理论模型,对应不同层的知识点,如下表1,实施形象化教学具体如下。

1)物理层,采用实物展示法,讲解分析物理层传输介质时,可运用压线钳、双绞线测试仪等便携工具,在课堂中现场演示双绞线的制作,结合五类双绞线和RJ45接口水晶头实物展示,按照TIA/EIA 568A、568B线序标准简单演示制作直连线、交叉线、全反线的过程并用便携的双绞线测试仪测试,把计算机网络物理层的机械、电气、功能、过程特性进行直观演示和分析说明,通过直观的方法加深学生对物理层的理解。

2)数据链路层,采用网络分析软件法,在课堂上对帧的结构通过Wireshark协议分析软件解析展示,使学生能够对互联网中真实存在的数据帧结构形象化认知,可使学生产生工具兴趣并初步学会用Wireshark协议分析软件自己开展实验验证网络知识。采用实物展示法,结合数据链路层知识点,现场展示二层设备,比较二层交换机和集线器实物的异同等。

3)网络层,采用基本网络配置演示法,结合IP地址、子网掩码知识的讲解,演示多媒体教室机上常用的Windows操作系统的基本网络配置方法,直观地讲解静态配置中IP地址、子网掩码、默认网关的基本作用。采用网络仿真软件法,可利用计算机网络仿真构建软件PacketTracer,虚拟构建中小型网络,帮助大学生认知网络拓扑、实体网络基本构成情况。采用网络分析软件法,对IP数据报的结构通过Wireshark协议分析软件解析展示。采用网络命令演示法,演示ping、arp、tracert等命令的功能,同时运用Wireshark协议分析软件抓包演示分析,并结合IP协议、ICMP协议、ARP协议讲解其原理。

4)传输层,采用网络分析软件法,在课堂上用Wireshark软件分析TCP、UDP协议段的结构,分析协议端口,演示TCP三次握手、流量控制与拥塞控制的过程等。采用网络命令演示法,演示netstat等命令,展示主机打开的连接,并结合TCP协议、UDP协议讲解其原理。

5)应用层,采用网络分析软件法,在课堂上运用Wireshark协议分析软件,可选取常用的HTTP协议,开展HTTP协议语法、语义及同步分析讲解。采用网络命令演示法,以telnet程序为基础,手动构建HTTP请求GET协议命令的执行,演示请求过程及HTTP应答情况,帮助学生深刻认识应用层协议的运行过程。

有效观课议课范文12

[关键词]课堂观察;体育课堂教学;观察技术;教师合作;校本教研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4634(2012)03-0102-04

课程改革已经从理论普及发展到了具体实施阶段,这是课程改革的攻坚阶段,其重心正走向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研究方式也从单兵作战向团队协作方式发展。致力于促进学生学习和教师专业发展的课堂观察,就有了走进教研组的外推力;而课堂观察基于合作的研究理念、量化的技术方法、严密的科学程序,是其走进教研组的内驱力。

听评课是教师专业生活与专业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专业学习的重要途径,曾经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发挥了一定作用,但长期以来听评课只被当作一种对教师的单项考核、一种要完成的任务,有时甚至成为个别教师的难堪或尴尬,丧失了其本真的专业价值。然而,毋容置疑的是,缺少研究一技术一合作的传统听评课正在变得徒有其表。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在湖北省教授专家团队的指导下,努力探索课堂观察的操作方法,创建了课堂观察这种新的听评课范式,并在校本教研中创造性地加以落实和推广。

1 课堂观察的理论构建

1.1 课堂观察的内涵

课堂观察,顾名思义,就是通过观察对课堂的运行状况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谋求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促进教师发展的专业活动。课堂观察的意义首先在于改善学生的课堂学习,关注学生在课堂内是怎样学习的以及学习的有效性等。课堂观察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课堂观察对教师的专业要求以及课堂观察所提供的研讨平台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开辟了一条很好的途径。作为一种研究方法,课堂观察要求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除眼睛、心智外,还要借助一定的观察工具和分析方法,以提升洞察课堂的深度和广度。观察者可以运用不断完善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使用编码表、项目清单等科学的量化研究工具。

教师参与课堂观察的目的是对课堂教学增值的途径提出建议,以提高实践能力,促进自身专业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由于课堂观察的方式、手法受课堂情境迅速变化、及时性和事件流阶段性及脉络性特点影响,课堂观察的观察内容应细化,观察点应准确,观察角度应专业、更有针对性。

1.2 课堂观察的框架

观察课堂,首先要理解课堂,要理解课堂则必须解构课堂。基于课堂教学构成要素的知识以及实践中的智慧总结,颇具创造性地建立了一种课堂分析框架(也叫课堂观察框架,见表1):4个维度-20个视角-68个观察点。该框架为教师理解课堂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支架,也为教师选择观察点、开发观察工具提供了参照体系。

表1中的“维度”是对课堂的一级解构指标。其理论依据是:学生和教师是课堂中的主体,课程是将这两个主体联系起来的纽带,师生围绕课程展开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会产生特定的文化。其实践依据是听评课中要追问的4个核心问题:学生学得怎么样?教师教得怎么样?课程(教材)处理得怎么样?课堂感受怎么样?因此,课堂观察中要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课程的性质、课堂的文化,但“维度”没有操作性上的意义。

表1中的“视角”和“观察点”是对课堂的二级和三级解构指标。按照“尊重规律、避轻就重、紧扣课改”的原则,“视角”呈现了每个“维度”在当前教育教学环境下最为重要的要素,按照“基于课堂、紧扣课标、抓住关键、可观察、可记录、可推论”的原则,选取了在当前课堂教学中最为关键的问题作为“视角”下的“观察点”。并以举例的方式、问题的形式呈现“观察点”,以期引领教师理解和思考课堂。

1.3 课堂观察的程序

为了提高课堂观察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课堂观察活动需要一定的程序保障。具体来说,包括课前会议、课中观察、课后研讨3个环节。

1)课前会议。课前会议就是要做好思想和方法上的准备。教师要进行课前说课,说课内容除包含常规说课的基本要素外,还包括课堂活动设计的创新之处及意图、困惑之处、与观察者的交流等。观察者要明确观察目的,确定观察点,选择观察量表;要了解授课教师的教学设计、主要教学环节、学情以及观察量表的使用方法。

此环节首先要明确观察目的,确定观察点。观察目的是通过课堂观察分析授课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是否有效。通常反映在教师教学设计中的教学活动是教师根据自己的主观判断和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主观分析设计的。只有借助科学量表观察真实的教学活动,才能得出有价值的经验总结和教学建议,为教师明确下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提供更科学的依据。

其次,要选择和开发合适的观察量表。观察者要了解授课教师的教学设计和主要教学环节,并据此选择观察点和观察量表,进而熟悉观察量表的结构及观察和记录的方法,特别是统一观察参数和注意事项。制定课堂观察量表的目的是为了获得用于分析案例的数据或细节。

课前会议是课堂观察的起点,其作用十分重要。准备越充分,观察者就越能从课堂教学中收集到更多有用且详尽的资料。

2)课中观察。课中观察指观察者选择恰当的观察位置和观察角度进行观察,它是整个观察过程的主体部分,所采集的信息是课后研讨分析的基础。因此对课中观察的活动或行为的表述要特别注意科学性和可靠性:一方面要像常规听课一样,全程记录课堂的主线;另一方面,根据观察量表中的相关要求及时记录课堂实况。课中观察要以记录客观事实为主,即看到了什么,表象是怎样;尽量减少主观判断,即判断效果怎么样。

3)课后研讨。课后研讨是基于证据的推论过程,重在明晰优势、寻找特色。课中观察结束后,授课教师从教学目标、主要教学行为和教学预设与生成等方面反思教学过程;观察者根据自己收集的信息,展示观察到的现象,依据课程理念、教育理论、学科特点等要素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的建议;组织者先提供足够的时间供观察者分析数据、整理观察结果,之后再进行集体研讨、评课。

2 课堂观察技术的应用

从课堂观察研制始,三闾学校体育组就开始了课堂观察的实践,作为先行者,课堂观察之旅基本上是按照培训一实践一总结一培训这样的模式运作,具体操作如下。

2.1 课堂观察知识的培训

作为一种新范式,课堂观察对习惯于传统听评课的教师来说,在理念和技术上的冲击很大,且其较高的专业技术含量,也要求开展课堂观察之前,教师必须认识、理解、接受课堂观察。组织课堂观察的理论与实践知识的培训,是将课堂观察的理念和技术化为可行的实践之前提,对教师形成正确的观念并在正确观念的指导下行动,意义重大。

通过讲座式和互动式两种研训方式,教研组对课堂观察的知识基础展开了重点培训。这些知识基础包括两部分,一是关于“什么是课堂观察”的知识,与此相关的问题有:(1)何为课堂观察?它的理念是什么?

(2)为何要构建课堂观察框架?维度、视角、观察点是如何构建的?课堂观察框架有何用?(3)为何要建立课堂观察的程序?(4)何为课前、课后会议的程序和内容?需要多少时间?要达到什么目的;二是关于“怎样开展课堂观察”的知识,与此相关的问题有:(1)课堂观察的操作流程是什么?

(2)怎样利用课堂观察框架确立观察点?(3)观察时为何要使用观察量表?何时、怎样开发?

(4)课中观察应注意什么问题?(5)怎样处理观察数据?如何由数据得出观察结果?如何根据结果推论?(6)为什么要组建课堂观察的合作体?(7)如何撰写观察报告?如何撰写课堂观察课例?

2.2 课堂观察技术的实践

课堂观察是在个体分工合作基础上的团队合作行动,因此,课堂观察的实践涉及了个体和合作体两个方面的技术实践,下面分别加以介绍。

1)个体的技术实践。在一次课堂观察中,观察者的观察流程大致可以概括为:确立观察点一开发观察工具一进入课中观察一作出推论建议一撰写观察报告。

确立观察点。课堂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要求观察者进入课堂之前,应明确自己的观察目标,以便观察时能聚焦课堂中的某些问题、现象和行为。确立观察点的依据是课堂观察框架,从中寻找“我”感兴趣的问题,或被观察者的要求,或合作体的共同目标。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不是所有的课堂现象都可以成为观察点,只有遵循可观察、可记录、可解释的原则,才能实现观察目的。譬如,“动作技能是怎样提高的”和“动作技术是怎样掌握的”这两个观察点,相比较而言,后者的可观察性、可记录性和课后的推论更具可操作性。

开发观察工具。只带着观察点走上操场,可能依然难以观察或者难以记录信息。需在观察前将观察点转化为可以操作的观察量表,在表中列出观察点分解后的要素。但观察点都有许多构成要素,若将它们都设计成观察指标,既无必要也不太可能。解决的办法是先厘清观察指标的逻辑体系,再根据可观察、可记录、可解释、抓大放小的原则筛选。譬如,研究学生对运动知识技术的理解和运用,首先,要以认知层次为序先确立观察指标:(1)用言语和身体去解释、展示所学的知识技术;(2)基于这一知识技术作出推论和预测,从而解释相关现象、解决有关问题;(3)运用这一知识技术解决变式问题;(4)综合几方面的知识技术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5)将所学的知识技术迁移到实战演练和问题中去。其次,对教师和学生从教学环节1到教学环节N的典型行为进行记录。一般而言,观察量表的开发流程是:观察者研究分析观察点的构成要素一观察者设计初稿一教研组研讨一观察者定稿。可见,开发观察量表的过程就是理论学习和实践反思的过程,量表具有“此人此表”的个人色彩,具有。“此情此景此课”的针对性,它实质上反映了观察者的学术水平和专业涵养,是决定观察质量最重要的因素。

进入课中观察。应注意的问题,一是观察者应提前进入操场,与学生进行适当交流,以便对该班的学习和教学情况有所了解。二是根据观察点的性质、观察量表的特点、班级的实际情况选择观察位置,以适宜获取信息、不影响学习和教学为原则。

作出推论建议。该环节有3个步骤。(1)信息处理,筛选剪裁;(2)建立框架,分析结果;(3)适当推论,总结记录。

撰写观察报告。撰写课堂观察报告,起到督促双方深度思考的作用,积累第一手教研资料。

2)教研组的技术实践。教研组的课堂观察实践活动,一般都会经历以下3个阶段。

试行阶段。其目的是理解课堂观察的理念和技术,学会利用观察框架,熟悉课前会议和课后会议的流程及规范。其内容由各成员基于自己的兴趣依托各种媒体从观察框架中寻找。

此阶段出现的问题:(1)防止观察点的零星和片面;(2)解读观察量表蕴含的理论,详实记录观察内容;(3)加强合作交流;(4)在规定时间内对相关问题的研究和表述简明扼要,具体可感;(5)总揽全局,对观察信息进行推论,防止片面性;(6)撰写的观察报告不落窠臼,标新立异。

此阶段的进步:(1)听评课程序上的健全,使教研组的听评课有了更多研究的意识;(2)开始重视听评课的技术,如有意识地收集和研究观察量表,评课时开始重视证据;(3)因规定了课前和课后会议上的内容和程序,使课前说课和课后反思比较聚焦和规范;(4)因观察点的选择,使听课者在课堂上的观察比较聚焦,课后会议出现了全组成员都能说也想说的可喜局面,激烈的争论时常出现,评课时等级观念没了,教研组的听评课被搅活了。

发展阶段。面对试行阶段出现的问题,经过认真研究,决定以观察量表、课前说课和课后反思、课后推论为突破口。观察量表从课前开发(选择)到课中记录再到课后分析,贯穿于课堂观察始终。它会迫使观察者明确自己的观察目的,促使观察者对观察内容和教学设计进行深入研究,促进观察者找到观察信息通向教学建议的桥梁。但此阶段,教研组成员还不具备完全自主开发量表的能力。策略是选择两条腿走路,一是发挥教研组的集体智慧,加大研究成熟量表的力度,争取能为“我”所用;二是对成熟量表进行适度的改造,加入“我”的元素。对被观察者的课前说课和课后反思进行了反复训练,务求理解前述8个问题(课前5个,课后3个)的含义,并规定表达方式和时间。对观察者的课后汇报作强行规定,若不能基于“观察信息一观察结果一观察建议”汇报,将被警告或取消发言。

此阶段的主要问题:(1)量表还难以做到为我所用,时有捉襟见肘之感;(2)依然没有实现全程合作的愿景;(3)观察报告难以全面反映观察的目的、方法、途径、结果、推论。

此阶段的进步:(1)随着量表的深入学习与改造,出现了课前自觉的小范围合作;(2)课前说课和课后反思有了明显进步,基本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观察者的课后汇报也大体能做到从证据出发,由点及面作整体分析;(3)持续跟进研究的能力得以提升。

熟练阶段。针对发展阶段的问题,认为突破的关键在于完全自主开发观察量表。由此,此阶段出现了4个特征:(1)全程合作研究。由于落实“观察者初稿一教研组审议一观察者定稿”的量表开发流程,保证了合作从课前会议就开始;由于不同观察者的量表可能要合作观察记录,课堂上不同观察者的位置选择、记录方式、关注点都有合作的要求;课后的信息整理、分析和建议构成了相互支撑的体系;(2)开展跟进的主题研究。量表的自主开发,从而有能力针对一堂课的创新、困惑,教学思想、策略、行为,个人的教学、风格诊断等设计出一个较为完整的观察研究体系;(3)形成自由民主、科学严谨的教研文化。量表是根据研究目的、内容、观察者特征、观察条件设计出来的,整个观察过程,都会有头脑风暴,都会见仁见智,每个人都会为了支持自己的观点,而努力寻找课堂证据,引经据典;(4)观察报告和课例的体例因研究脉络的清晰而得以规范和创新。

3 结论与建议

1)课后会议上观察者不仅要汇报,更要讨论与反思,并在课结束时形成几点结论,提出改进教学行为的具体建议。此外,观察后的反思还应延续到课堂观察后的教学实践中,使课堂观察真正发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

2)课堂观察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做,只有具有一定专业素养的教师才能做好。不管是观察量表的开发与使用,还是课堂记录的技巧、课后分析报告的撰写,都需要进行前期的培训。因此,教师在课堂观察前一定要学习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根据观察的目标选择观察点,制定相应的观察工具等。

3)课堂观察需要被观察者抱着上家常课的心态来上课,要求被观察者具有愿意接受他人观察并不受现场观察影响的心态。然而在日常教学中,尤其是在公开课时,许多教师为了使自己的课好看而反复磨课,有些教师不仅在同年级的不同班级中磨课,甚至在不同年级或者不同学校进行磨课。如果课堂观察者观察到的是一节经过反复“打磨”的课,观察意义就大打折扣了。

4)如果说教学是一门艺术的话,课堂观察则是运用科学的方法解决教学艺术中的一部分问题,它善于对课堂行为的局部进行分析与诊断,而不善于对课堂事件的整体的、综合的、宏观的把握。课堂观察的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教师在研究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的过程中,还要积极探索其他的研究方法。

5)针对课堂观察记录内容不定向、无重点的问题,建议观察教师有意识地准确定位,可根据自己的研究目的事先确定一个研究专题,课堂上进行针对性观察。

6)针对观察者对随感的记录不够多且形式较笼统的问题,建议观察者避免多且具体地记录教师行为,而要加强对学生反馈的具体内容的记录,从学生角度反映教师行为。

7)针对课堂观察后评价多于反思、肯定性评价多于否定性评价的问题,建议观察者重视对随感的记录,养成实践反思和批判反思的习惯,增加对教学策略运用的观察和对教学行为反映的教学观念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