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有效教学研究

有效教学研究

时间:2023-05-30 09:36:59

有效教学研究

有效教学研究范文1

[关键词]美国;有效教学;研究;启示

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是为了提高教师的课堂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教学理念。美国有效教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上半叶,涌现出许多研究成果,对教育实践产生了巨大影响。教育改革的核心是教学改革,教育工作的关键是教学。回顾美国有效教学研究的历程,总结可兹我国借鉴的经验教训,对于解决我国基础教育中的观念落后、教学内容方法陈旧、效果低效甚至负效等问题,进一步推动教育改革的深入和教育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国外有效教学研究的逐步深入

教学是西方教育家始终关注的问题,教学思想的研究在西方古已有之,夸美纽斯、赫尔巴特等著名教育思想家都曾对教学的原则、内容和方法进行过详细的阐述。美国以有效教学为主题的研究始于19世纪30年代,迄今为止共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主要揭示进行有效教学的教师应该具备的特征,第二个阶段主要研究教师的有效教学行为,第三个阶段主要研究有效教学行为的标准。

1.归纳进行有效教学的教师的特征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占据重要地位,是教学活动的发起者和组织者。因此,美国研究有效教学的学者的首先关注的是具备何种品质的教师才能进行有效教学。1931年,卡特尔(Cattell)面向254名教育官员、教师培训人员、教师和学生,请他们指出好教师应该具备的最重要的品质。调查结果发现,被调查者认为好教师应该具备的最优秀的品质依次为人格和愿望、智力、同情心和策略、开放的头脑、幽默感。[1]

芝加哥大学心理学家盖茨尔斯(Getzels)和杰克逊(Jackon)认为,不仅应该指明教师从事有效教学应该具备的品质,而且还应该对这种品质进行准确的测量。他们对超过800项关于教师品质测量的研究项目进行调查,发现这些研究中的多属标准化心理测验,检验的是教师的精神病理学状态,对于学校的有效教学没有任何意义。为此,他们为此进一步探讨有效教学的教师应该具有人格特征,其研究成果被收入《教学研究手册》(第一版)(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ing)。

瑞安(Ryan)与其同事合作观察研究发现,在热情、自律、富于感染力和想象力与冷漠、散漫、乏味和墨守成规这两极之间,越是接近前者的教师越可能教学更有成效,越是接近后者的教师越可能教学低效。

至20世纪70年代初,关于进行有效教学的教师特征的研究成果大量涌现。概括起来,这些特征分为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宏观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如整洁和有魅力、善良亲切、有智慧、思想开放、有幽默感等。第二方面是微观的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特征,如理解学生、严格要求、知识丰富、教学方式灵活多样等。

这种从教师品质的角度研究有效教学的成果发表不久,就招致一些学者的批评。这些学者认为教师品质虽为有效教学的必要条件,但并不能保证具有这些品质的教师的教学都是有效、成功的教学,良好的教师品质与教学效果之间并非存在直接的对应关系。以教师品质为视角的有效教学的研究因为将教师品质和学生成绩机械地联系在一起,完全忽视教师在课堂上表现,从而被称为黑箱研究(Black-box Research)。

2.探讨有效教学行为

自20世纪60年代起,随着有效教学研究的深入,学者对于教师特征为视角的研究所具有的局限性的理解不断深化。他们认识到,与教师具备的特征相比,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行为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更为巨大,与学生成绩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70年代,邓金(Dunkin)和波德尔(Biddle)提出了预定变量、环境变量、成果变量、过程变量在内的教学研究模式,进一步阐释教师教学行为与教学效果之间的关系。其中的预定变量指的是教师的形成性经历、培训经历和教师特质。过程变量包括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两个方面。过程变量,尤其是其中的教师的教学行为,与结果变量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因此要成为一个好的教师,除具备良好的素质,创造生气勃勃的课堂气氛和秩序井然的外在环境之外,更需要有成效的教学,寻求能够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成长的教学策略。[2]

在邓金和波德尔模式的影响之下,许多学者纷纷将研究的焦点转向对教师教学行为及相关问题,发表了许多对教学实践具有重要影响的成果。

(1)关于学习行为

教学过程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师的教学过程无从着手,更谈不到有效。美国的学者对于学生的学习给予了很多的关注。著名心理学家加涅把学习的内容划分为智力技能、言语信息、认识策略、运动技能、态度共五种类型,论述了有效学习这些技能的条件,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包含有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结果在内的教学理论体系。

布鲁纳指出,学生学习现有知识的过程与科学家探索人类未知世界的过程并无本质上的区别,一切知识都必须通过学生的主动发现,并内化到已有的知识结构之中。他认为“发现学习”需要“发现教学”,教师要创设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情景,鼓励学生探索发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对照的方法。

为了纠正布鲁纳理论中存在的偏差,布鲁姆提出了“掌握学习”的理论。他认为只要有适宜的条件和足够的时间,除2%~3%有缺陷的学生之外,所有的人都能学会一个人在世上所能学会的东西。因此,教师只要对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进行诊断性评价并据此确定教学的方案,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运用反馈矫正机制,就能实现有效教学。

在学习理论的指导之下,美国许多学者进行了实验研究,认识到学生的经验、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语言等方面都存在明显差异,自主学习是能够实现所有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自主学习,学生主动地进入学习过程,对学习内容进行推理,进行批判性思考,取得复杂程度更高的学习效果。

(2)关于教学行为

关于学生学习过程的研究表明,教师的教学行为对学生学习成绩有很大的影响,教学效果优劣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决定于教师在课堂上所实施的教学行为。因此,研究者采取直接观察等方式,总结出了一些最能产生最佳教学效果的教学行为。

1973年,心理学家罗森夏(B.Rosenshire)福斯特(A.J.Furst)在回顾五十多项研究的基础上,归纳出10种最能产生有效教学效果的教学行为:提出清晰的描述、指示和说明;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热心研究教学内容和学生,通过讲演、姿态和眼神表示热情;引导学生讨论,鼓励学生发表意见;教导学生严肃对待学习任务;认真备课,为学生创造学习机会;经常使用结构式评论组织、介绍和明确诸多活动;站在不同的认知水平上提出问题并给予解释;较少采用批评性意见;指定难度适当的材料等。[3]

1986年,著名教学论专家布罗菲(Brophy J. E)古德(Good T. L)在维特罗克(M. Wittrock)主编的《教学研究手册》(第三版)中撰写“教师行为与学生成绩”的章节,把教学行为划分为制定计划、呈现信息、提问学生、应答反馈等几个类型。此后,二人又合作出版《透视课堂》一书,论述以最佳的方式传授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组织课堂教学,有效地处理课堂问题,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实施差异性教学,评价学生等教师经常采用的教学行为。这本书已修订再版达十次之多,被美国教师视为进行有效教学的经典参考书目。

曾在国家教师认证评估机构任职的鲍里奇(G.D.Borich)在《有效教学方法》(第4版)一书中,总结出清晰授课、多样化教学、任务导向、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确保成功率五种关键教学行为,此外还有利用学生的思想和力量、组织、提问、探寻、教师影响等五种与有效教学相关的辅教学行为。鲍里奇认为,教师的教学要想有效,就必须清晰地解释呈现教学内容,灵活多样地开展教学活动,紧紧围绕教学任务组织教学,增加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时间和精神上的投入,提高学生理解和完成作业的成功率。在这本书中,鲍里奇还论及教学目的和目标、课堂管理、评估学生等理论问题,阐述了直接教学策略、间接教学策略、提问策略。[4]

3.制定有效教学的标准

有效教学方法的推广、有效教学策略的实施,固然需要教师主动的参与,但教师评价机制的规范与引导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此外,美国学生在国际学生测验中表现不如人意,也是促进美国修订有效教学标准的重要原因。一段时间以来,现有的教师评价体系无法区分教学的高效与平庸、有效与无效,优秀的教师得不到承认和鼓励,教学质量低劣的教师不能被及时发现,无法开展有效教学的教师仍旧占据教学岗位。因此,制定适合中小学实际的有效教学评价标准,推动相关领域的研究,成为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有效教学研究的焦点。

1998年,由美国联邦教育部教育研究与提高办公室资助的“教育、多样性与卓越研究中心”(CREDE)发表了题为《教学至关重要:有效教学实践的标准》的报告。该报告由多尔顿(Stephanie Stoll Dalton)主持,是与二十多家研究机构及大学合作研究的结果。为了确保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不同种族的学生都能接受良好的教育,该报告提出了如下五项基础教育阶段有效教学的标准。

第一,教师和学生共同参加富有成效的活动。教师与学生共同设计活动计划,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将学生分组,对学生间的积极协作进行监控并提供支持。

第二,通过课堂教学发展语言能力,提高文化素养。教师要倾听学生的谈论熟悉的话题,通过示范、引导、探究,复述、释疑、提问、表扬等形式为语言发展提供帮助,通过多种活动将语言发展与文化素养和学科知识联系在一起,鼓励学生以学科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第三,建立学校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教师要以学生熟悉的内容开始教学活动,设计对学生来说有意义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在家庭和社区联系和运用所学的知识。

第四,教授复杂思维的能力。教师要确保学生对所学内容形成整体性认识,对学生提出有挑战性的要求,设计可以促进学生思维向更高水平迈进的教学任务,帮助学生完成与现实生活经验有密切联系的、较为复杂的学习任务。

第五,通过对话组织教学。教师与学生谈话时有明确的学术目标,指导学生在谈话中表达自己的观点、判断和推理,通过谈话中的提问、复述、表扬、鼓励等方式帮助学生的学习,指导学生准备证明自己完成谈话目标的作品。[5]

曾就职于美国教育考试服务部(ETS),开发过《课堂行为评价标准》的丹尼尔森(Charlotte Danielson),1996年为美国“督导与课程开发协会”编写了《提高专业实践:教学的框架》。鉴于教学是复杂程度很高的活动过程,该报告说明了在设计与准备、教室环境、教学、专业责任4个领域(Domain)教师要具有的条件或达到的标准。例如在教学领域,教师要能够借助口头语书面语言与学生进行清晰准确的交流,使用提问与讨论的技巧,使学生参加教学过程,向学生提供有益的反馈,根据学生的实际调整教学计划等。为了便于实施,4个领域被细分为22个部分(Component)、66个要素(Element)。每个要素都有“不合格”、“合格”、“熟练”、“优秀”四个层次的具体要求。

二、美国有效教学研究对我们的启示

我国全面“普九”以后,教育教学设施和条件大为改善,教育手段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落后的教育观念和陈旧的教学方法,不少教师没有适应新课程形势的意识和能力,无法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在这种形势下,总结美国有效教学研究的经验,深化我国有效教学领域的研究,提高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教育实践的水平,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有效教学的研究应紧密结合实践

有效教学作为一项教学改革研究,其价值与发展的前途取决于它能否为解决现实教学问题提供帮助。最近一段时间以来,我国虽然对有效教学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但研究成果多为在思辨性研究基础上进行的理论探讨,有影响的实证性研究较为少见。对比而言,美国的有效教学研究具有鲜明的实践性。美国教育研究协会2001年编辑出版的《教学研究手册》(第四版),涵盖教学研究的基础、教学研究方法论、学科教学研究、学习者研究、教学政策研究、教师和教的研究、社会文化背景和教师角色、各个学段的研究共八个与实践紧密相连的部分。为此,我国教学研究应该加大理论与实践融合的程度,引导理论研究人员深入实践,吸收有实践背景或正在从事教学经验的教师从事教学活动,提高研究成果的针对性和适用性。

2.关注学生的有效学习

教与学本身就是教学过程的两个方面,有效教学包括有效的教和有效的学两个方面。目前我国学术界对“有效学习”还鲜有提及和论述,个别研究虽涉及有效学习,并没有把“有效学习”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对象来对待,学生在有效教学过程的地位没有得到充分地体现。在美国有效教学的研究中,关于学生的研究,特别是关于学生有效学习的研究占据较大的分量。《教学研究手册》(第四版)有专门的章节论述关于学习者研究,涉及适应学习者个别差异的教学、创造性和天才学生的教学、双语学习者的教学、轻度残疾学生的特殊教学等方面。鲍里奇著的《有效教学方法》一书有三章的内容论述了学生的个体差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合作过程等方面的内容。我们应该借鉴美国的研究思路,认识有效教学与有效学习之间的密切关系,在研究过程中将有效教学和有效学习两项研究紧密相连,从有效学习的角度出发研究有效教学,在有效教学的背景下研究有效学习, 构建“有效教学有效学习”这样一个“双有效”的研究格局。

3.研究不断深入、领域不断扩展

有效教学是一个教师和学生共同参加,经济、文化、科技等因素牵涉其中的复杂过程,人们对有效教学的本质、各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的认识有一个从浅入深的过程。在美国有效教学研究的早期阶段,学者们以社会理想的标准定义有效的教师,以为具备一定特征的教师就一定能进行有效的教学。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者逐渐认识到教师的心理特征与教学行为之间并无密切的相关,转而研究对学生的认知和情感产生积极影响的有效教学行为,探讨有效教学的策略和方法。为了增强有效教学研究对实践的指导,学者后来又将研究的焦点转向有效教学的评价标准,并将这种标准逐层分解,转化为可操作的评价教师教学是否有效的工具。我国已有的有效教学的研究大都停留在浅显的层次,关于有效教学的主要影响因素、实施的具体方法和内在机制等难度较大的问题,研究成果还较为贫乏,谈“应该”、“必须”的多,谈“为何”以及“怎样”的少。因此,我们应该在美国有效教学研究的过程中总结经验,找准研究的切入点,以有效教学行为及评价标准为突破口,深入研究有效教学行为与有效学习之间转化的机制,得出对教育实践和广大教育具有指导意义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Chiris Kyriacou(1997), Effective Teaching in Schools: Theory and Practice, Starly Thornes Publishers, P.5.

[2]高文.现代教学的模式化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94-125.

[3]江绍伦著.教与育的心理学[M].邵瑞珍等译.江西教育出版社,1985:18.

有效教学研究范文2

一、研究过程与方法

笔者在华南师大附小三年级(1)、(3)、(4)班进行了两个星期的研究。这三个班均各有学生48人,从上学期期末考试平均分来看,这3个班水平相当,两两平均分的差距均在0.5分以内。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访谈法,教育叙事研究法,教育测量法。

(一)第一阶段

在小学阶段,加、减、乘、除的竖式写法是笔算教学的重要内容,其中除法的竖式相对特殊。人教版将笔算除法三个核心板块分布在三个年级,具有代表性的三节课是三年级上册《有余数的除法》例1(以下简称板块1)、三年级下册《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中笔算除法的例1(以下简称板块2)和四年级上册《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中笔算除法的例1(以下简称板块3)。板块1是学生第一次接触除法竖式。学生在平均分的情境中,用表内除法来算结果,没有大问题。但是如何结合分的过程领悟竖式的书写格式及每一步的意义是关键。板块2在这三个板块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学重点是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形成运算技能,难点是理解算理。这节课很关键,如果让学生吃了“夹生饭”,势必会给板块3的学习,带来严重的“后遗症”。那如何教学才能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呢?笔者再次认真研读了教材和教学参考书,领会到动手操作是最易于激发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和想象的一种活动,直观操作可以有效帮助学生理解算理。于是笔者决定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探究讨论,掌握除的顺序和竖式写法。基于以上理解,笔者在三年1班进行了试教:

笔者由教材主题图引入,首先解决例1。42÷2是怎样算的?请每个学生动手摆小棒,表示42平均分成两份的过程。然后指名汇报。

接着学生独立尝试列出竖式。先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展示不同的笔算方法,可能出现的笔算方法:

师生重点交流方法1和方法2,对两种竖式展开讨论。学生认为两种竖式都挺合理。

(二)第二阶段

课堂实录:复习口算除法和有余数除法竖式。

教学例:42÷2

1. 每个学生动手摆小棒,说明口算42÷2的过程。引导学生回答:先分4整捆,再分2根,4捆是4个十,把4个十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个十;再把2个一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1个一,2个十和1个一合起来是21。

2. 教学42÷2竖式写法。教师边多媒体演示讲解边完成竖式:“我们分小棒的时候,第一次分的是4捆,相当于十位上的4,用4除以2,商2,就是每份有2捆。这2捆表示的是2个十,所以“2”要写在十位上,和被除数上的“4”对齐。2×2=4,4-4=0,十位分完了;第二次分剩下的2根,也就是个位的2,用2除以2,商1,就是每份有1根,个位商1;1×2=2,2-2=0,个位分完了。”

教师追问:商中的“2”,“1”, 2×2=4的“4”分别表示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得出被除数分掉了4个十,4个十减4个十得“0”,这个“0”可以省略不写。

3. 试一试用竖式计算 ,学生独立做完后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课后,同事给笔者提出意见:第一,练习量太少了,一共只练了5题,不利于巩固新知,形成计算技能。第二,老师牵引的痕迹比较重,没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听了同事的意见,笔者再次思考:扎实有效的练习对学生特别是中下学生的后续学习十分有益,也是避免学生学习上的两极分化的有效措施。那从哪里挤出练习的时间呢?笔者发现例题的情景引入对教学重难点并没有什么帮助,可以直奔主题进行重点知识的教学。

二、结论与思考

(一)结论

通过本次研究,研究者找到了“一位数除两位数”笔算除法的有效教学模式:课前复习有余数的除法竖式,接着让每一个学生动手操作研究如何把42根小棒平均分成两份,并用语言表达分的过程。再通过教师结合操作过程对除法竖式写法的讲解,让学生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过程,实现学生对笔算除法算理的正确构建。最后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述笔算除法的过程并进行一定量的练习,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有效教学研究范文3

一、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教学效益

切实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构建民主课堂,使得学生能够积极投入到学习中,自觉探究与实践,从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解决问题。构建和谐、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强调理论知识同实际工作和实际经验的融合,引导学生“既从书中学,更从实践中学”,从“重结果”转向“重过程”。需要基于学生的差异,寻求适合每一个学生成长的个性化教学方式,从“统一规格”转变为“个性教学”。[1]

一是对于任职教学课堂时间较短的特征,经过组织各种比赛、组织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等,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特长。

二是按照学生成分复杂的特征,采取小班化教学,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敢于挑战困难、解决困难和问题的能力。

三是加强启发式、问题式教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讨论问题,并在这种激励讨论的氛围中锻炼和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思维的方式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强化“平台”意识,深化教学方法改革

一是构建交流研讨平台,形成互动争鸣的氛围。加强“平台”意识,交流互动为主要目标。在教学组织开展过程中,需要尽力构建一个课内和课外、院校与部队、国内与国外、现实与虚拟、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多维互动平台,从而形成一种深入探究、互动交流的氛围,从而强化学习、启发教育。[2]为了深入挖掘校内外教学资源,拓宽交流互动的渠道,实施案例教学、问题前导式教学、无原案想定教学及小班研讨式教学新型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在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及不同领域的思维碰撞中,激化思想,强化学习,开阔视野、提高学习能力。

二是构建自主学习的平台,激发学员学习动力。加强“平台”意识,重点在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努力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提高课程设置的弹性程度,扩大学生自主学习内容,不同培训班次上适当延长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同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展现自我的机会。在专题研究、问题前导式教学、案例教学、学术交流和小班教学中,鼓励学生站在讲台上,充当“教师”,为学生营造一个能够自由发表自我意见的愉悦、放松的环境,鼓励学生卸下心理包袱,积极发言。

三、强化“实效”意识,加强信息化资源建设

一是要尽力摈弃“技术中心论”的错误思想,克服把工作重心逐渐从前期的“以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为主”转移为“以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主”,强化学校信息资源自身的构建和提高整体信息服务能力,分析教育环境信息化建设成效,重点在于运用成效,考察使用人员使用的程度和使用背后支持的教育理念,“建”是为了“用”,学生必须按照自己的个人需求,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学习,充分利用教学资源。

二是高度重视各学科专业特色信息资源库的建设,强化建设质量,逐渐形成本学科独具特色、前沿、系统和全面的信息资源库。一方面是信息资源硬件环境建设。主要体现在校园网、多媒体课室、小区教育宽带网、教育区域网、网络教室、各级资源中心等的硬件建设;[3]另一方面是信息化软件资源建设与应用。软件资源建设表现在各种应用多媒体素材(包括图形、文字、动画、图片、视频、音频)、软件平台建设,优秀教学案例、电子教案、题库、电子文献(包括图书、期刊、报纸)及多媒体课件积累和建设。

有效教学研究范文4

有效语文课堂教学要求课堂教学行为能够体现正确的学科价值取向和明确课堂教学目标责任制,力求在课堂上构建学生完满的精神世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品质,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同步协调发展。

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指在语文学科基本素养形成的基础上,使学生汉语应用能力、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有利于学生优良精神建模的形成,有利于优良阅读生态的改善。

我们的课堂从无效低效转型为有效课堂是以教师角色的转变为前提的。美国著名的教育家西伯尔曼在1970年曾出版过一本著作《教室里的危机》。著作中曾提出这样一个判断,课堂要做到真正转型,必须体现两个要素:第一,课堂气氛是否转变?第二,学习方式是否转变?所谓班级氛围的变革,是指走向人性化的理解和相互信赖的班级氛围;所谓学习方式的变革,是指教师并不是全部知识的源泉,教师不包办代替,而是采取使学生的学习变得容易、照顾学生个别差异的形式。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一、构建民主与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语文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扬民主教学思想,让学生始终拥有安全、自由、开放的心境,无拘无束,敢疑敢问,敢说敢为。在课堂上教师只有与学生真正地进行了思想和情感交流,教学才能切入学生的经验系统,课堂生活才成为师生共存的生活,才能实现有效教学的目的。

在这里,我们提倡教师要“贴”着学生教。

何谓“贴”?即由学生提供对话的话题,教师跟着学生的思路走,学生自己能理解的就不教,不能理解的才教——教师是作为一个“守望者”、参与者的角色而存在的。从空间感觉上讲,教师是居于学生之后、若即若离的。这就是“先学后教”的教学理念。

为什么要“贴”?因为在课堂对话中,教师提前做了深入研读并且阅读了大量的资料,从而“垫高”了自己,做好了课堂对话的充分准备,似乎达到了与文本平等的地位。但是由于受生活阅历、阅读能力、研读程度的影响,学生是处于弱势地位的,因此在学习和对话中,他们难免会出现肤浅、片面甚至是错误的解读。所以在学生最需要教师的时候,教师便要适时地降临,否则,学生的学习“从流飘荡,任意东西”,教师的存在又有何意义?

怎样“贴”?一句话,需要教才教,需要教一定要教好。一般手段为穿插引用、寻章摘句、咬文嚼字、慢研细磨、吟诵美读。比如写作背景,不必要在导入课文后,不分青红皂白就机械地推出大篇幅的文字介绍,而是放在学生解读文本最需要的时候,或者说是离开背景不行的时候,教师“雪中送炭”,酣畅淋漓地“浇它个透”!这不但选择了点拨的最佳时机——学生思维“愤”“悱”之时,而且使课堂教学面貌呈现出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跌宕之美。

二、注重对教材的准确把握

语文课程改革的关键是课堂,这是大家的共识,但一位普通语文老师一学期能上几节公开课呢?一个普通班级的学生一学期又会有几次机会听教师上公开课呢?更多的是听教师的常态课。只有常态的语文课才能让学生聚沙成塔,只有常态的语文课堂才能让学生潜移默化。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了我们的语文课堂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教材教师钻研得不够深入,教学设计过于简单,各式货柜、模式化的现象较为严重,不少教师还存在着抄袭他人现成教案的现象。个别教师在集体备课前缺少对教材的深入钻研,甚至刚拿到基础教案就随便进入课堂。二是目标意识不强,随意性大,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意识淡薄,完成也好,不完成也罢,脚踩西瓜皮,滑到哪儿是哪儿;有些老师虽然也预设了一些教学步骤,但如何做到前后照应,过渡自然,点评、引导恰如其分等就显得很随意。三是课堂太浮躁。有的老师为了追求完美,追求创新,在课堂上运用了许多时尚的教学技巧,如刻意追求“导入”的新奇,刻意追求“讨论”的热闹,刻意追求“结语”,而对语文学科的本位——语言,却漠然处之,甚至不闻不问。

为了改变课堂低效的现状,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一)广博的吸纳是为了更好地倾吐,输入的信息只有经过头脑的加工再自主地输出,才能成为自身素质的积淀。“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想实现有效教学,教师必须有充实的知识。因此,作为语文教师每周都要认真读书,自主学习各种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

(二)通过集体备课来讨论怎样上课,再通过听课、评课来进行总结,最后来议论收获和反馈,做到及时反思总结经验教训。我们力争用这样的方式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多年来,语文教学低效性一直是困扰语文教育界的难题,我们不断反思、探索,尤其是新课程改革以来,人们更是在新理念的引导下寻求新的出路,但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许多与“有效教学”背道而驰甚至啼笑皆非的现象,如,课堂上的表演作秀、对已有经验的照搬全抄、为法而法或一法到底……笔者认为,有效教学应以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根基,既关注课堂的即时效益、更关注学生的持续发展。它不是简单的某种理念的生搬硬套,而是精心研究学情、静心分析教材后的经验总结。

有效教学研究范文5

如何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自主、互动的学习,并且达到最有效的学习效果呢?这是个一线数学教师永恒的话题。

实践研究,我确信数学课堂师生有效互动的策略研究,能够建立良好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促进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

一、有效互动教学的理念

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是教学是艺术还是科学之争的产物。它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有效教学理论认为学生在洋溢着关爱和协调的学习共同体中学习成效最佳。如果教学的时间能够充分用于课程学习,课堂管理的机制能致力于推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那么,就能提高学习的成效。因此,教师应为学生的主动建构提供学习材料、时间以及空间上的保障,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保持有效互动的过程,形成对知识真正的理解,获得对该学科学习的积极体验与情感。

二、研究对象的选择与处理 确定实验班级

对象确定以后,用观察法、谈话法、调查法研究分析学生无效或低效的互动行为和分析教师无效或低效的互动调控教学行为的表现及原因,再让实验教师实施课堂教学计划、研究者、协作教师到课堂听课,按计划观察记录教学过程,搜集有关的课堂教学资料,课后分析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无效或低效的教学行为。最后确定有效互动的策略。然后在实验班施加实验因子,实验后再作测试、统计,加以纵向比较、分析。为了使在课堂观察中搜集到的教学资料真实可靠,系统、深入、具体地揭示课堂教学中存在着的问题与缺陷,从而改进课堂教学行为,提高互动的有效性,上课教师必须保持教学的自然状态,真实地表露自己的行为,不要害怕暴露问题。

三、学生无效或低效的互动行为的现状透析

合作交流注重形式,忽视实质,缺乏实效。(1)没有明确分工,也没有互助合作。在合作学习时,你只管说你的,我只管说我的;你只管做你的,我只管做我的。说完了,做完了,合作也就完了。(2)交流时忽视倾听,小组汇报的仍为指定发言人自己的看法。经过小组交流,别人对他有什么帮助,他从中吸收多少,有效地利用了多少来,都无法显现,交流成果仍属个体行为。这种现象占100%(3)“小权威”一统天下,学习困难生依赖盲从。少数人讨论,多数人“搭车”,没有思维碰撞,达不到集思广益。(4)讨论时不能围绕重点,却在枝节问题上争吵,耗费时间。

剖析以上诸多现象出现的原因主要是:1、教师更新理念不到位,认为“退居二线”,学生放任自流,就是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2、指导合作不得力;把握小组合作契机不恰当;调动学生参与合作的度不充分,面不广泛;留给小组合作时间不充足。3、学生的合作能力及探究能力薄弱。

在教学实践中,我充分认识到数学课堂有效互动的策略的确给学生的发展带来了一个全新的空间,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有效实施对提高课堂效率是十分有效的。但在研究的过程中,由于研究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只在教育教学方式上进行了粗浅的探索,其深度和广度都有待大家进一步研究提高。课堂有效互动策略的运用,需要教师有灵活驾驭课堂的技巧,教师应怎样调控课堂更有效?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效果如何检测?这些还有待于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

有效教学研究范文6

初中英语在语法、语言表达、写作等方面的要求进一步提升。对于一般的初中生来说,英语学习的难度比较大,主要还是学习方法没有把握好。研究性学习方式是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对英语学习的主动性,使得学生可以有效参与到英语学习之中,勤于张口,勤于动手,更好地解决英语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

二、研究性学习理念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基于学生自我探索、讨论的学习方式。在这种方式中,教师扮演的是一种指导的角色,在学生进行自我探索、相互讨论的过程中进一步实现知识能力的提升。这种学习方式重点放在学生的自主探索方面,实现自我知识网络的构建。英语学习需要学生参与的主动性较高,这样才能有效实现学生对语法知识、动口、动手能力的提升。研究性学习理念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提升英语学习的这些能力和素养。这种学习理念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首先,研究性[1]。问题研究具有研究性的特征,学习过程中以问题为导向,进行相关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最终实现相关问题的解决。其次,应用性。在理论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将相关的知识点应用到實际之中。最后,过程性。学生对英语语法等知识点需要一个学习过程,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过程。因此这一学习方法具有一定的过程性。

三、研究性学习应用于初中英语的具体措施

(一)学生英语学习能力的分层

英语教学中,学生之间是存在相互差异的[2]。这与他们的学习兴趣、学习方法有着直接或者间接的联系。学习能力的不同造成学生在接受英语新知识的过程中存在差异性。教师需要进一步了解班级中不同学生的基本情况,多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这样才能有效提升对学生情况的有效了解。然后根据学生的基本情况,教师需要将其进行有效分类,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三类,这种分层为后期的研究性学习分组提供依据。

(二)组建研究性小组

在英语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被有效的分组,这样才能实现更加有效的研究和讨论。教师需要将不同学习能力和水平的学生分在一组,这样可以有效提升一个组内学生的研究性,不同能力的学生在不同方面有着各自得特点。例如:一个研究性小组需要包含英语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三种类型的学生,这样可以实现学生之间的相互帮助,同时学困生在英语学习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是他们一定具备其他的能力和素养,可以实现研究性小组的有效互助。在组建研究性小组之后,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让学生知道研究性小组员之间需要团结合作的,按照不同的分工,进行相互配合,最终实现有效学习。例如:教材中有关于“healthydiet”的话题,不同的学生需要归纳相关的材料,一个小组的学生收集的资料就会很多,这就是集体的力量。

(三)设计研究性的问题

研究性学习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更多集中在对于英语口语的练习上。学习小组中的不同学生针对教师设计的开放性问题,收集相关的资料,应用英语进行相互交流,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得到有效提升。例如:“Parkconstruction”这一话题背景下,教师让学生以一个公民的身份参与这一问题的讨论,学生需要进行相关问题资料的查找。这类问题都是属于开放性的问题。没有具体的对与错,学生之间的辩论的目的就是进行有效英语口语的交流。这些问题的设计不仅需要兼顾开放性,还需要对其生活性有所要求,这样可以有效提升他们对英语学习的有效性提升。例如:旅游是现在人们的生活方式,学生们在寒暑假都随着自己的父母外出旅游。教师可以设置一个旅游选择的话题,这样问题的探讨一方面具有开放性,同时也是学生们都经历过的,具有一定的生活性。

(四)组织学生收集资料和讨论

当研究性问题布置之后,学生需要进行相互的配合,收集学习资料。一个学习小组的学生需要相互配合,不同的学生查询不同的学习资料,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收集资料。然后,研究小组需要进行相互讨论,不同的学生对待问题的看法是不同的,需要相互进行交流和沟通。学生在小组内对相关的话题进行充分讨论,最终形成相关的观点和意见,这一过程可以帮助学生提升了英语口语能力,同时也实现了学生对这一话题的整体观点。

(五)开展讨论会及教师点评

不同的研究小组之间在观点上存在差异性。教师可以组织一场讨论会。这一讨论会的主要目的在于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的锻炼。在全班人的面前进行相关问题的英文阐述,是很锻炼人的事情。教师可以运用这样的讨论会不断提升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和勇敢精神。最终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教师点评一方面需要对讨论的话题进行点评,另一方面还需要重点放在学生英语表达能力的点评上。在点评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兼顾鼓励式的评价和问题的指出。因为学生在全班面前英文表达相关的理念,这样就需要教师进一步对其进行鼓励,实现他们自信心的提升。因此教师需要在指出问题的同时兼顾鼓励和表扬[3]。

四、结语

英语教师需要提供学生研究性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具备这样一个学习环境,学习意识和能力,不断提升他们对英语学习的有效性理解。借助话题资料的收集,讨论等过程中,实现对英语语法、表达能力等方面的有效提升。同时学生在进行英文讨论的过程中,需要勇气和胆量,因此教师的点评需要兼顾鼓励和表扬,这样才能实现学生对英语学习自信心的提升,最终实现学生英语研究性学习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韩小平.关于提高中学英语课堂教学效率的研究[A].第三届世纪之星创新教育论坛论文集,2016,12(01):145-146.

[2]苏钦灵.巧用多媒体,快乐教英语——浅谈如何有效地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提高乡镇中学英语语法课堂效率[J].中学生英语(高中版),2013,15(04):124-125.

[3]王惠萍,叶菊芳,吴娇娇,乔依晨,等.农村中学英语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对教学效率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以湖州为例[J].新课程学习(中),2013,12(07):162-163.

有效教学研究范文7

关键词:高中地理;有效教学;策略改革

一、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现状研究

本次的调查问卷总数为400份,经过筛选,选出来有效问卷388份,其中男生193人,女生195人,基本实现性别平衡比例。

1.高中生学习地理的主动性不强

由调查的数据可知,能较主动地学习社会生活中与地理有关的现象和问题的学生所占比例为34%,一般是在教师的敦促之下学习地理知识的学生所占比例为44%,不喜欢学习地理知识的学生所占比例为22%。由此可见,高中生学习地理的主动性不强。大部分学生虽然有意向,但不能将地理知识与现实问题相联系,学生的积极程度整体不是很高。

2.高中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有待提升

由调查高中生实践应用能力方面的数据可知,28%的学生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所学地理知识,20%的学生认为地理课学到的知识有益于自己的生活,但是还不能解决实际问题,52%的学生认为自己不能够将所学的地理知识应用到社会生活中。由此可见,地理生活化教学没有切实提升学生的问题意识,但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地理生活化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同时,关于教教学模式方面,如今的课堂,仍有74%是以教师讲课为主,而以学生参与为主的课堂和师生互动的课堂只占26%。大部分学生很想参与到课堂之中,喜欢与教师互动、与同学合作的教学模式。56%的学生认为教师的教学模式比较死板,方法不灵活,课堂没有吸引力。52%的学生认为教学内容枯燥无味,不能真正应用到社会生活中,学习没有意义。

二、打造高中地理生本课堂的教学策略探析

1.以生活现象为切入点,实现地理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在课堂教学中,地理教师应当以生活现象为切入点,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境,并从中引出学习课题,使学生感受到地理知识的生活意义和价值,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和动力。

同时,为了使学生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有效建构,教师应当为学生提供大量的事实证据,灵活导入,将生活现象引入地理教学,并将地理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为学生建构知识提供有力的支撑。例如,在学习高中地理必修一《全球气候变化》的“大气环流”部分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最近的气候变化情况,利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分析各地气候类型,以及形成此类气候变化的原因。

2.以互动合作为落脚点,提升学生的问题意识

互动合作,能够激发学生的实践精神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思维、修养的全面提升,实现知识技能与人文修养的高度融合。首先,教师要利用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引导学生形成提问的习惯。其次,要引导学生学会合作搜集信息,提高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思维,逐步培养问题意识。要让学生学会提问,就要改变传统的教法。在预习中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在实践中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

3.以学生的发展为根基,面向全体学生的成长

所有的教学策略,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学生,让学生整个过程都必须参与到教育教学活动中。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终身发展的能力,使全体学生都能成长为不同类型、不同领域的专业人才。

4.以灵活激励为主线,构建师生互动机制

首先,教师应该及时学习先进的理论知识,努力更新教育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从讲台上走下来,融入学生中,运用情感策略,与学生建立双向沟通的合作关系,激励学生不断进取,促进学生发展。

其次,教师应该改善知识结构,掌握新的技能与方法,转变工作方式。积极参与课题研究,着力提升自己的思悟能力。只有用先进的理论知识指导实践,才能丰富教学方式,重构课堂教学。

笔者在高中地理多年教学实践的基础上,通过深刻的反思与总结,提出了当前解决高中地理教学问题的一些途径,希望更多的学者和教师能够关注高中地理教学,使更多的智慧投向高中地理的教学改革。笔者相信通过无数教育实践者的不断努力,高中地理教学研究的实践水平一定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邵志豪.高中地理课程中活动的设计与教学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有效教学研究范文8

【关键词】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有效研究

我是一名从事近三十年教学的教师,一直以英语教学为主,对于初级中学的教育教学还算是具有一定经验的,可是对于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理论的提出似乎不太适应;但为了不影响教学、不影响学生,就对高效课堂、学习过程和探究创新作了扎实的学习、思考和研究,现在总结一点浅显的经验,与同行共同交流。

1.“学案导学”的概念、意义和作用

什么是“学案导学”?所谓“学案导学”就是以“学案为载体、”导学为方法,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学为主体,生生、师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

“学案导学”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为宗旨,打破过去只以教案教学的常规,通过“先学后教、问题教学、导学导练、当堂达标”,让学生直接参与、亲身体验和感悟知识形成的过程,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结论、创新知识程序和方式方法。

学案导学与学习过程、探究创新和高效课堂密切相关、互相促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是“授人以鱼”、而是“授人以渔”,不是奉送真理、而是教育学生发现真理,不是运用新的教学模式、而是培养创新能力。

2.“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有效研究的过程及其方法

使用学案改革教案,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变重知识传授为重能力发展,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一次本质意义的教育教学改革,它以学生的自学信息反馈为依据、以师生互相活动为载体、一发现问题自我探究为主线、以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为目标,注重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和学习策略教育,有效的弘扬了学生的主体性、合理性、完整性、科学性和高效性,体现了现代教育的发展性、前瞻性与预见性。

2.1“学案导学”的实施是奠定有效课堂的前提和基础:

2.1.1明确的教育教学目标:目标的制定是树立在“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和“一切为了发展学生”的新型理念之中;针对本节的课程标准,制定出符合学生实际的学习目标;目标的制定要明确,具有可检测性,并与本节当堂达标题相对应。

2.1.2清晰的教育教学思路:学案设计思路应该具有:

2.1.2――1树立“先学后教”的理念,学案要以“学”为中心去预设,主要解决学什么和怎样学的问题;

2.1.2――2教师在设计本部分内容时,要用学生的眼光看教材、用学生的认识经验去感悟教材、用学生的思维去研究教材,充分考虑学生自学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思维问题;

2.1.2――3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每个知识点学完后,要配以适当的题目进行训练,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2.1.3合理的教学诊断补偿:

2.1.3――1设置的题目重在诊断和新知识有联系的旧知识让学生掌握情况,目的是发现问题后及时进行补偿教学,为新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排除障碍;

2.1.3――2有利于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1.3――3为下一个步骤的实施打好基础。

2.1.4有效的巩固知识方法:当堂形成知识网络,及时复习,力避遗忘,让学生进行自我总结,达到巩固。

2.1.5及时的覆盖达标测试:紧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选择能够覆盖本节课所学内容的题目,对学生进行达标测试,以掌握本节课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且针对反馈情况进行及时补充。

2.1.6准确的教学评价总结: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战场,如何在课堂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和自主发展的教学目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打造创新性人才成长的基础,是当前教育改革十分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评价总结的价值不可低估。

2.2“学案导学”的实施是课前准备和课堂程序:

2.2.1整体感知:现代教学改革的目的不是看教师教案备了多少,教师讲了多少,而是要通过评价知道学生学习了多少,懂得了多少的问题;

2.2.2深入研读:学习过程主要包括学习的主要环节、形成以及相关学习活动、每个知识点的形成过程;

2.2.3品味赏析:“学案导学”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为宗旨,打破过去只以教案教学的常规;

2.2.4拓展迁移:通过“先学后教、问题教学、导学导练、当堂达标”,让学生直接参与、亲身体验和感悟知识形成的过程,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结论、创新知识程序和方式方法;

2.3“学案导学”的实施是课前准备和探究创新:

以“学案导学”为载体,强化学生的自学行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引发、诱导、启迪、导学、导练,把学生由听众席推向表演舞台,让学生在探究创新之前实施五个动作,即:动眼看、动耳听、动脑想、动口说和动手做;参与知识创新的过程是学生自我领悟知识的内涵、牢固掌握知识要点、学会学习和探究创新的关键。

3.“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有效研究的意义及其价值

开展“自主探究、学案导学”实验、探索与研究,是“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有效研究的意义及其价值。

有效教学研究范文9

关键词: 数学课堂 教学方法 教学方式

“改变教学方式,更新原有的教学模式”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内核。随着这项改革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不断深入,“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也获得了新的内涵,因此研究有效的教学方式,是我们迫胁需要研究和更新的,并且在新课程教学改革中日愈凸现出数学教学方式的研究是在所有学科教学和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新课改的有效实施和不断深化有赖于有效教学方式方法的研究和推广。

一、创新数学教学方式的意义

1.数学教学方法的开发主体

有效的数学教学方式方法的研究来源于课堂,所以课堂是众多要素研究的主体和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把课堂作为主要内容,是因为学生是有效课堂的主体,是最核心的课程研究资源。学生在数学课堂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互动性、探索性和思考性及钻研精神,所采用的数学学习方法和策略,所获得的磨炼与考验,所形成的和谐的课堂气氛,以及学生的自测和考试成绩,等等,都可以作为数学课堂有效教学方式方法的研究对象。

2.数学教学课堂的核心价值

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研究对教学进度的制定和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十分重要,但是当教学资源得到满足时,即教学上所需要的基本条件已基本实现甚至相当完备时,有效的教学方式才是决定有效教学能否达到有效数学课堂实践的决定性因素,也可以说是最关键因素。所以数学课堂教学方式的开发研究对于提高课程的有效性、转变新的授课方式和学习方法具有重要意义。把学生作为主体的教学方式既可以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又可以丰富教师的教学手段,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可以增强师生之间互动的和谐性,优化教学环境和提高教学效率,等等。

在新课标理念下,我们要结合数学课堂教学的特点和实际,合理有效地研究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优化数学教学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必然选择。因此数学课堂有效教学方式方法的研究前景广阔,意义深远。

二、数学教学有效性的开发原则和途径

1.数学课堂有效教学方式的原则

数学教学中,有效课堂以学生为主体研究的思想必须切合师生和客观现实的需求,必须有利于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必须以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根本出发点。因此,以学生为主体的有效教学方式方法的研究应遵循以下原则。

(1)优先性原则。当我们有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思想后,我们会发现,可供数学教学有效性的开发与研究是丰富多样的,因此我们在开发数学有效课堂的时候,应从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实际与需要出发,合理选择和开发利用数学课堂教学中所需要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资源,力求做到“合情、合理”,突出教学的“重点性”、“针对性”。

(2)需要性原则。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是教育教学的主体,但作为研究对象,它又有客体的一面。因此,在研究有效教学的方式与方法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各种客观因素,比如年龄特征、认知水平、个体差异、知识建构和智力水平等,力求做到“合理、有效”,突出有效教学方法的“适应性”、“人本性”。

2.数学课堂有效教学方式方法的途径

(1)数学课堂有效性从精神层面进行探究。数学新课标中的三维目标之一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数学学习中,学生的思维观、逻辑观影响着其对数学学习的情感、态度和意志。学生个体在数学学习中的各种表现往往容易在同学间相互影响、相互感染,产生某种认识、情感甚至行动上的“共鸣”。所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刻苦学习精神、团结协作精神、反思批判精神、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等,都是有效教学方式方法可供参考的有价值的教学资源。

(2)数学课堂有效性从语方层面进行拓展。课堂语言是进行思想交流和情感表达的主要方式,数学的学习是语言之间的碰撞,探讨,提升乃至突破的。实践证明,通过数学语言的表达,可以更好地构建学生的数学思维,通过语言的技巧流可以催化学生文理学习的相互融合,又可促进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思想的共识,思维的拓展,情感的交流。

(3)数学课堂有效性需要构建学习共同体,营造互动氛围。子日:“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数学的学科特点和学生间在年龄、思维特点、数学推理逻辑等方面的相似性,决定了学生在数学学习上有诸多共性。教师高效地挖掘和利用这些共性能在学生中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感染和激励的效果。在这个共同体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学生的讨论、思维碰撞、交流感受既能激活自己,又能感染别人,这是构建有效数学课堂最有效的教学方式。

(4)数学课堂有效性注重思维的创新。新课程提倡开放的数学课堂,在引发师生间思想的交锋,激烈的讨论同时也可以促进学生灵感的产生。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在思考和讨论交流中会产生一些新颖奇特的思想、可能作出独别蹊径的妙解、可能出现令人措手不及的“问题”,这些稍纵即逝的思维创新,表达出学生最原始的思维轨迹,容易被教师忽略,而这却是有效教学手段中最宝贵的课堂资源。这种资源教师不可强求,是事情演变过程中生成的,我们要将它的价值最大化,让它成为有效数学课堂的亮点素材。

(5)数学课堂有效性要注重学生的课后自测反馈。数学有效教学不仅要注重课堂信息与资源,更要注重课后学生的自测与反馈。为了使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充分利用课余时间,通过调查,我制定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提高教学效率的“每日一测”的训练,学生通过出题,答题,评分,纠错,再订正等一系列自测手段巩固课堂知识,满足求知欲的思考性练习等,课后自测成为新课程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着重研究的因素。

数学课堂有效教学方式是新时代新课程实施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项目,是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进行深入探究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有效教学研究范文10

关键词:小学英语课堂;教师;学生;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 G62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9-6426(2013)03-021-03

一、课题的提出

(一)背景

纵观现在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学生学习英语主要是通过模仿来进行,教师和学生之间最多的互动环节是围绕着语言知识和技能的讲解开展,往往缺少语言的真正运用和掌握程度的反馈,因此,在课堂上,语言内化和使用的能力还是没有得到很好的训练和培养。要真正提高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能让英语的学习成为语言的学习。“语言学习过程就是语言使用的过程。”另外,尽管教师在课堂上创设各种情境使学生更多地在真实情境中使用语言,但这种短暂的运用仍然与真实环境有很大的差别,导致了英语课堂上学生学习的有效性较低。因此,要学好英语这门语言,最大限度地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十分重要。

(二)现实意义

《英语课程标准》中强调,英语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作为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而这两者地位和作用的体现,都要以课堂为主要载体。因此,只有做到三者兼顾才能更好地提高小学英语课堂的有效性。

1.学生方面:小学英语课普遍从三年级起始。学生在一、二年级养成了一些数学和语文的学习习惯,注重读写的模式已渐渐根深蒂固。如此前提下,学生在三年级一接触到“听说领先,读写跟进”的英语课模式时,习惯定势为他们的英语学习必定产生负面影响。所以,要想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首先必须培养听和说的习惯,通过师与生、生与生有效的听说交流,来促进英语课堂效率的提高。

2.教师方面:教师应逐渐培养学生重视听说的语言学习习惯,并在课堂教学中更多地关注各种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包括呈现新知的有效性、语言操练的有效性、交流运用的有效性和巩固拓展的有效性,以及评价方式的有效性。从这些方面综合促进整个英语课堂教学效果。

3.课堂方面:应根据不同课型采取适当的教学形式。课堂各环节应层层递进,环环相扣,使语言的学习和使用在流畅的教学流程中自然而然地展开,各环节之间衔接紧凑,提高课堂教学的密度。改变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听、机械跟读、背诵的模式为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较真实的场景中运用英语做事情、进行交流的形式。教师将课堂创设为最接近学生生活经验的真实有效的场景,学生在真实场景中的交流运用,从而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

(三)理论依据

课堂是学生学习语言知识,提高语言技能,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形成跨文化意识的最主要的途径和场所。有效的英语课堂应关注学生对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语言的学习、操练和运用越是有效,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就越高。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包括了教师教的有效性、学生学的有效性和课堂整体的有效性三个方面。我们分别从这三个方面,对如何提高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进行初步的研究。

二、概念界定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包括有效的教学方法、有效的教学过程和有效的教学结果。

学生有效的学习活动、教师有效的教学活动以及有效的英语课堂,综合提高这三者的有效性,才能达到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三、研究目标

通过对小学英语课堂有效性的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以促进小学生的课堂英语学习效率,提高小学英语教师的技能,使教学相长,也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打下基础,使英语学习交际性的目标更为突出。

四、研究内容

(一)学生课堂英语学习的有效性

包括英语学习兴趣,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学习方法策略的形成,学习习惯的培养,以及最终学习成绩的提高。

(二)教师课堂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包括有效备课,有效组织教学活动,有效地进行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结合,有效的课后反思,有效的教研活动。

(三)小学英语课堂活动的有效性

包括课堂容量与密度,流畅的教学环节,真实有效的情境创设,活动的形式与参与面,活动目的是否有效地为教学目标的达成服务,活动中与活动后的有效评价。

五、研究对象

三至六年级全体学生。

六、研究方法

(一)调查问卷法

编制学习情况调查表,对目前的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程度进行问卷调查,通过统计调查表数据,了解学生学习的有效性程度,教师教学的有效性程度和课堂活动的有效性程度现状。

(二)数据分析法

通过对调查表数据的综合分析,发现问题,查找不足,发现影响课堂有效性提高的关键因素,制定有效的应对措施,提出能够促进英语课堂有效性逐步提高的方法与策略。

(三)案例对比法

三至六年级各选出一个实验班,运用能促进课堂有效性提高的各种有效措施和方法进行教学,每学期对实验班与同年级其他班的各项数据进行对比,了解课题实施各阶段的实验效果,继续发现不足,肯定成绩,调整措施。

七、研究的过程

(一)成立课题组,制定实验计划,在日常教学中提高实验意识

课题组教师认真在日常教学当中执行实验计划,有针对性地、有目标地开展课题实验,在实践中摸索提高课堂有效性的最佳途径。课题组教师各自对本班的实际情况进行及时地反思,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仔细剖析。检验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素材,提高科研能力。

(二)课题组成员加强教研,交流得失,积累实验材料

1.课题实验与教研活动相结合

每学期初制定好教研活动计划,突出课题研究,开展集体备课活动。由课题组长组织教师学习有关课题有效性的理论知识,了解课堂研究的方法与步骤,探讨实验专项议题。每周利用教研活动时间,组织教师集体备课,把握教材的结构特点,深挖教材的内涵,有效地利用教材为教学服务。课题组成员各抒己见,集思广益,确定有针对性的、可操作性强的教学策略。通过分析对比典型案例,及时交流各实验班在研究过程中的得失,交流实践经验,谈论个人反思与困惑,群策群力,不断寻求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策略并随时整理补充实验素材。

2.课题实验与听课评课活动相结合

每学期按照学校的整体工作计划开展人人作课活动,每月定期开展课题研究课的听课评课活动。课题组教师定期作公开课,通过听课、说课、评课,增进教师间的合作、交流,发挥群体效应,促进每一位教师能力的不断提高。并定期邀请市、区教研员参加课题研究课的听评课活动,为教师的课堂教学与课题研究提高科学引领,促进课题研究工作更有效的开展。

(三)专家引领,深化实验,感悟有效策略

1.有效讲座,更新理念

课题组的教师们通过多种渠道,观看和聆听了省、市教育专家的评课与讲座。教育专家们科学的理念深入到每一位课题组成员心中。有效的教育教学理论学习,扩大了教师的视野,提高了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拓宽了教师解决问题的渠道,从而深化了课题的研究。

2.优化课堂,提高实效

我们把课堂教学和教学反思作为课题研究的主要载体,通过公开研讨课、汇报课、名师示范课、同课异构等有效方式,促进课题组成员的专业成长。评课研讨中,专家引领实验教师独到、深刻地剖析课堂教学行为,由点到面以学定教,解决如何有效进行课堂教学引导等策略,提高教师备课、授课、评课、反思等业务能力。

八、研究成果

回顾实验过程中走过的路,从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来看,我们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第一,课题研究过程中,通过对学生的观察,发现学生的学习兴趣整体提高,他们更喜欢英语课,英语教师在他们眼中的地位已经与语数教师相同甚至有所超越。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得到培养和加强,学生学习能力整体提高,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了一些科学的学习方法,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培养,出现了一批批尖子生,大批学生在桥西区英语技能大赛中获一、二、三等奖。学生的书写更加规范、美观,在每年一次的英语书写竞赛中学生的书写越来越令人赏心悦目,学校的展示栏中出现了众多学生的英语作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实验班的英语成绩与非实验班相比进步明显,各次考试的班级平均分高出其他班级4到8分,三率均高出10%左右。

第二,教师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不断进行理论学习、课题实践、信息反馈、调整教学与评价手段,自身素质得到培养和提高。使我校英语教师队伍的水平得到整体提升,掌握了科学的教学理念,并能够在教学实践中独立操作。一位教师参加全国优质示范课评比中分获一、二等奖,成长为省级骨干教师、市级名师、学科带头人;多位青年教师参加市、区级优质课评比、说课比赛获一等奖,在全市送课下乡活动中作示范课,成为桥西区英语骨干教师、区中心教研组成员。

课题组成员围绕实验课题进行较深入的探讨实践,促进教师自身教学行为的转变和专业成长,实验教师的整体素质得到不断提高。课题组教师两次参加全国英语教师技能大赛获一等奖,参加市英语教师技能大赛获二等奖。课题研究过程中,实验教师们使学生自主学习成为自觉的教学实践,优化学生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全面和谐地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性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实验教师在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过程中,成长为一支好学上进、乐于探索的团队,积累了一定的实验教学经验策略。多篇论文获部级、省市级优秀论文评比一等奖,三篇论文先后在部级正式刊物发表,还有课题实验过程中撰写的众多优秀论文已整理成册――《小学英语课堂有效教学论文集》,并由我校教导处统一印发给全体教师传阅,并邀请桥西区小学英语教师进行观摩,受到大家的肯定与好评。四位教师的五份优秀教学案例获市级一、二等奖。

第三,我校形成了一套科学的教学模式。即:有效教学八要素:“目标―主线―分层―情境―活动―参与―能力―评价”。有效课堂八要素的形成,饱含了所有课题组教师在三年的课题实验过程中的辛苦探索、无数次成功与失败的经历,无数次反思与分享的收获,这八个要素逐渐成为每一位教师每一节英语课关注的重点,成为构成每一节有效课堂的灵魂。这一有效的教学模式在2010年国培活动中在来张家口教育学校参培的全国各地骨干教师面前展示,获得圆满成功。课题主持人以“有效课堂八要素的教学模式”为主要内容为全国骨干教师们做讲座,并且受到教师们的广泛好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初步形成,带动着更多的青年教师迅速成长。即使新上岗的教师,也能快速入手,按照这样的模式操作。

九、存在问题及今后继续探索实践的方向

在课堂研究的过程中,由于个人理论业务水平的局限性,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继续探索研究。

(一)学生层面

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了,却不一定能保持长久。运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活动、评价手段最初的有效程度将随时间的推移降低,学生习惯成自然,没有新鲜感,降低了兴趣,兴趣不能长久保持。面对这一问题,我们如何在将来不断改进方式方法,让学生始终有新鲜感,如何能使学生长期保持学习兴趣是学生获得学习良效全面发展的重要前提和保证。

(二)教师方面

骨干教师个人的素质提高了,团队力量增强了,但仍有新教师和能力较薄弱教师需要不断成长,教师发展的不均衡的问题仍很突出。教师很少有机会打开门学习一些其他省市和兄弟学校的先进经验,缺乏学习培训的机会。

在个人积极进步的同时,团队的力量如何更有效地带动起每一位成员的发展成为今后我们仍需努力的方向。如何开拓学习渠道,开发和利用有效的教师学习资源,请专家,观摩好课,利用网络都是我们需要不断努力的方向。

(三)课堂教学方面

我们在近三年的课题实验过程中总结出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能否经得起长期的教学实践的考验成为结题后将面临的更严峻的新课题。今天的有效教学八要素不代表永远有效,当更多的不同特点的新教师、不同时代的新学生来临,我们该如何改变和适应,如何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长期保持下去? 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学习理论业务知识,学习新课标,重视学情,随着时展不断更新观念,充实更加科学的教学理念,并继续在教学过程中改进教学模式,让有效课堂教学模式在不断变化中求发展,在不同时期、不同教师、不同学情中探索不同模式。

三年来,课题组教师不断地探索、反思、改进,不断统一思想,更新观念,提高认识,使课题研究取得了初步的成果。课题已接近尾声,但针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和探索不会结束,我们将继续常抓不懈。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Z].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11.

[2] 王蔷.小学英语教学法―从理论到实践[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3.7.

[3] 张小皖,沈龙明. 小学英语有效教学―实用课堂教学艺术[M]. 长春: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1.

有效教学研究范文11

一、“以问题为纽带”策略

研究性学习的本质是“发现”,是一种“基于问题的学习”。从问题出发,以探明问题为主旨,以问题解决为主线,是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特点。“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本身就是一种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问题”是建构学习的载体,即在问题的驱动下,学生通过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积极思考、合作交流进行学习。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学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课堂。教学不只是以知识的传授为目的,更主要的是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他们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加深问题的理解深度,形成解决问题的独到见解。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要鼓励并善于启发、引导每一名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设想,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对同一问题的多元理解,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问题。比如,以“头脑风暴”的方式让学生就某一个共同关心的问题展开讨论,让每一个学生从自己的角度阐述对该问题的理解,并提出自己的疑问,从而拓展每位学生的思路。

二、“以学定教”策略

“以学定教”中的“学”是指学生,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是我们教学的起点,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方式、学习实践、学习体验、学习经历、学习效果等,采取多元的教学策略,实施因材施教。由于学生的学习基础、理解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不同的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的理解程度也不同。因此,教师要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适时实施分层教学。比如,个别学生不会查阅文献资料,教师就要对他进行文献检索个别指导,而针对大部分同学都不会撰写研究报告这一实际情况,教师就应该进行面上的教学和指导等。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的巨大动力,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因素。兴趣能引起和保持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欲望,问题能促使学生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途径,形成研究性学习的内在动机。学生的兴趣是多元而广泛的,比如去除地面上的口香糖的好办法、滇池水污染的调查、青少年近视情况的调查、网络对中小学生的利与弊、蚊子的繁衍与危害等等。因此,在教学中如果能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入手,将有助于教学效果的大幅提升。

三、“实践体验”策略

实践性是研究性学习的又一基本特点。研究性学习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以发展学生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能力为直接目的的。因此,研究性学习更强调实践体验,即“做中学”。在研究性学习中,能力的养成比习得知识更重要。在学习之前,学生可能对即将学习的知识并不了解,也没有相应的技能,但是,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通过边做边学,他们便会获取相关知识,掌握技能或方法,并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和自豪,从而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究学习的欲望。比如,有些同学原来不知道查阅文献资料和实验操作的基本程序,不知道如何设计调查问卷以及如何进行调查统计,不知道如何制作成果展示的PPT等,但通过研究性学习的“做中学”,这些内容都学会了。这比教师单一的讲解传授要强得多,也印证了中国的一句谚语:“我只是听,就会很快忘记;我看到了,就会记住;我亲自体验过,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我亲自动手做了,才真正学到了知识。”

四、“合作学习”策略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任务型学习,把课题研究的目标任务分解到每个学生个体,强化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再通过小组有效合作整合课题研究的总目标任务。社会心理学家戴维・约翰逊和罗杰・约翰逊的研究表明,合作学习的学力提升力优于个人学习。由于合作学习可以为拥有多样能力与个性的儿童共存共生、交流彼此的差异、互惠学习做好准备,因此,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打破自我封闭状态,开展共同讨论,突破思维局限,获得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灵感,从而提高教学效益。当然,教师要对合理分组、规范操作、明确任务、组内和全班交流等方面进行有效的指导,如,明确小组内资料的查阅、研究报告的撰写、成果展示PPT的制作等各项任务的分工,避免出现有的忙、有的闲或相互扯皮等情况。

五、“开放性学习”策略

研究性学习是非固定时空、非标准答案的一种学习方式,它突破了教材的局限和学校的时空界限,突破了传统技术的局限。从研究内容上看,可以是科学方面,也可以是人文方面;可以是某一学科及其延伸,又可以是某几个学科的综合与交叉;还可以是社会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有意义、有价值的问题。从研究时空上看,除了课堂,可以把研究学习活动延伸到课堂以外的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中,也可以把研究学习活动延伸到各类书店、图书馆、科研院所等场所,即可以是能够开展学习活动的任何时间和地点。从研究手段上看,值得一提的是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网络和信息技术的普遍使用为学生查阅资料和获取信息提供了捷径。因此,教师应打破原有课堂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多渠道、多方式、多手段地开展研究性学习。

虽然研究性学习更强调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但它并没有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它是一种有指导的发现学习。在研究性学习的“问题情境阶段――实践体验阶段――表达交流阶段”的各主要环节中,教师都要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实时适当的指导,以保证研究性学习顺利而有效地进行。

有效教学研究范文12

关键词:预习习惯;教学方法;学习兴趣

高等数学与初等数学相比较,其深度与广度都有了前所未有的提升,这也给高等数学的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因此,开展高等数学有效教学方法的研究对促进高等数学教学效率的提升是非常有价值的。

一、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

在高等数学教学实施过程中,一些教师对于课前的预习活动缺乏应有的重视,认为预习活动的开展对于大学生来说并不是一件重要的事情,大学生的数学基础一般来说都比较好,课堂的接受能力也相对比较强,预习活动的开展对于教学的实施并不会有太大的影响,相反,还耽误了大量的学习时间。这样的认识显然是比较片面的,对于高等数学教学效率的提升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学生的预习活动。教师在每一次开展高等数学教学活动前,都要在备课中对于即将讲授的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的研究,要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需要制订出预习的要点,并形成预习提纲,这样的预习方法,不仅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也在教学实施中突破了许多学生自身存在的学习障碍,将一些重点的教学内容提前让学生进行研究,能够使课堂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内容更加容易突破,节省了大量的教学时间,促进了教学效率的有效提升。

二、要善于运用设疑讨论的教学方法

高等数学的概念是非常丰富的,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只是采用机械讲授的方式,不仅比较枯燥,而且学生对相关概念的理解也比较困难,这对于高等数学教学实施的有效性发挥是非常不利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对于相关概念的教学不能采取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而要善于将这些概念转化成不同的问题,并且要深入研究它们之间的彼此关联性,根据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以问题设计的方式加以串联,让环环相扣的问题引导学生理解高等数学的概念,化难为易,化复杂为简单,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并且要针对不同的问题,组织学生开展广泛的交流与讨论,教师可以积极地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成为学生合作讨论中的一分子。教师在讨论过程中,既可以作为讨论活动的裁判,也可以成为讨论活动的辅导者,及时掌控讨论活动的有效进行。对于在讨论中发现的一些普遍性的问题,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探寻问题的答案,树立学生参与数学研究的信心,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有效提升。

三、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等数学的概念与公式是非常庞杂而难以理解的,这些公式与概念给初学的学生带来很大的学习困难,很多学生因此失去了学习高等数学的信心,对高等数学的学习失去了兴趣。面对这样的教学现状,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要,依据学生现有的学习水平,灵活运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以教学方法的巧妙创新促进教学效率的有效提升。对于一些重要的数学方法、数学概念以及数学公式,教师要引导学生自编一些便于记忆的口诀,这些口诀对促进学生理解这些内容是非常实用的。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采用“对对联”的方式,将一些重要的数学方法与数学解题规律加以总结,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复杂的问题,这些教学方法的创新与运用,不仅可以更好地提升高等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也可以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学习高等数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采取以教促学的教学方法

教师在高等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改变旧有的只以教师的教作为教学的唯一方式的陋习,大胆创新,安排学生与老师进行角色互换,让学生代替老师在讲台上讲课,学生老师在对数学问题的讲解与分析中,对于数学问题的理解也会因此而更加深入,下面的听众对于学生老师的提问、质疑、评判与交流,都是非常好的数学思维的锻炼方式,通过学生老师的教学开展让高等数学教学实施更加高效而充满情趣。

五、教学实施中要善于总结

总结对于高等数学教学效率的提升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不仅要对数学方法、定理、概念等内容进行及时总结,也要对它们之间内在的联系进行及时的总结,不仅如此,还要在不同的章节讲完后进行及时的总结,通过这样的总结帮助学生构建高等数学的知识体系,促进教学的高效实施。

开展高等数学有效教学方法的研究对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提升是非常重要的,现阶段针对高等数学有效教学方法的研究还有许多亟须解决的问题,因此开展相关问题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