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

时间:2022-06-14 08:27:28

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范文1

人们对于有效教学理解上出现的关于有效和高效的混淆,实质上是由于对有效教学的主体、准备、关注和评价在理解上产生了偏差。有效教学的主体是谁?如何看待有效教学的准备?有效教学关注什么?有效教学怎样评价?搞清楚这些问题,才可能正确理解有效教学的过程和结果,也才可能辨明过程的有效和结果的高效之间的关系。

1.有效教学主体——学生全体而非个别

教学是由一系列事件组成的活动系统,这一系统不可或缺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相比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有效教学的特色在于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尽情展示师生的互动性和努力营造教学的和谐性。有效教学的课堂,表现得更加民主、更加开放。然而,潜在的教学危机也因此产生。部分学生由于性格开朗、善于表达、勇敢积极等特点,在课堂上分外活跃,相比于那些生性胆怯、腼腆内敛、不善言谈的学生,他们成了课堂的真正赢家。这样的有效教学,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只是面对少数学生的有效,而不是对每一位学生有效。任何形态的教学,没有不是以学生的发展作为目标的,这里的学生当然指学生全体。没有使得学生获得发展的教学,即便形式再多样、内容再鲜活、气氛再活跃,无论从何种角度来看,都是华而不实的。这样的教学算不上成功,更谈不上有效。没有以学生发展为旨归的教学谈不上有效,而没有面向学生全体的有效教学不是真正的有效。面向学生全体,这是有效教学突出有效的应然价值诉求,而学生全体,是有效教学应当而且必须坚持的主体。

2.有效教学准备——重师生效益的共赢

有效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全体而非个别,这是针对在课堂教学现场中具体的操作而言的。任何教学,不可能离开师生双方的共同准备和参与;而有效教学,更要体现这种准备和参与的“有效”,这里说的有效不等同于“实效”。多数情况下,教师和评价者把“有效”与“实效”对等,以至于只在乎“实效”这种实然状态而忽略了“有效”的应然状态。在教学准备阶段,有效教学应该考虑到师生双方的共同“有效”,即师生效益的共赢。我们常常看到一些公开课,单从教学现场的实况来看,无疑是优质的。但是,从教学准备等隐匿的角度去考量,恐怕这样的“优质”会不攻自破。就从时间投入讲,有的公开课在前期准备上花费师生双方的时间是常态课的几倍甚至十几倍,这样看似很精彩的教学,其实并不符合有效教学的内在要义。从教育经济学的视角来看,这种是投入和产出失衡的教学,根本无所谓“经济”。因此,在看待有效教学时,不能仅仅将目光停留在展现出来的、外显的现象层面,还应该有对“外象”进行“内思”。有效教学更应该追求师生常态化的、内在的有效,而非与此相反。

3.有效教学关注——师生双方而不是一方

任何教学都离不开教师和学生,有效教学不同于传统教学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关注点不仅仅在学生,也不仅仅在教师,而是师生双方。有效教学是教师引导下全体学生充分参与的教学活动,关注的重心不只是学生或者教师一方。在教学实践中,把关注的重心由师生一方转为师生双方不仅仅意味着关注对象的转换,深层次上体现为教师观、学生观和师生关系观上的进步。有效教学关注的重点在师生双方,就是要关注教学中师生彼此获得了怎样的发展和在何种程度上获得了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有效教学的内涵就不仅仅是指学生的“有效”,也非片面的教师“有效”,而应该是师生的“共效”。

4.有效教学评价——重过程而不是结果

教学评价既可以是过程性的评价,也可以是结果性的评价。有效教学不等同于高效教学,它在评价上重视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对于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程度、师生之间的交流对话,包括学生探索欲望的激发和质疑问难精神的培养以及教师自身获得的发展都是评价的内容,而这些都是在关注师生双方的教学过程中形成的。有效教学追求过程的有效性,在过程上是以师生的持续、健康发展为旨归的。高效教学着眼点在结果,更多的侧重于比低效教学高出的部分。过程之于结果的不同就在于过程的动态发展性,而结果之于过程的不同则为静态固定性。有效教学不可能是一劳永逸的,理应有一个变化、发展过程,这就要求必须在教学的动态进程中去把握有效教学的有效,这种有效可以是短暂的,也可以是不连贯的,因为动态中本不可能有恒定。有效教学运用过程性评价,就是要为有效教学评价留有“缝隙”甚至“空白”,让教学片段充分进入评价视域,以师生的发展作为评价的重要内容,关注教学演进、变化的全过程而不只是最终的结果。

有效教学范文2

陶行知先生在《每事问》中有这样一句话:“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课堂提问是调动幼儿思考、积极主动获取知识、发展智能的重要教学手段。随着“有效教学研究”的深入开展,“有效提问”成为教师提高课堂提问质量的目标。围绕这一主题,通过观摩大班语言活动“住在‘鸟窝’里的小鱼”,对教师的课堂提问进行全方位的观察、记录、分析,具体得出以下报告。

第一次尝试:关注教师提问的类型和幼儿回答的类型

活动前,为了确保数据的精确性和观察问题的全面性,做了明确的分工,并对每一种该提问类型的概念进行了详细的界定。活动中,本着一丝不苟的态度,对教师的提问进行了观察与统计。并通过小组评议,提出改进建议。

一是从教师提问的类型上看,过易的问题所占比重偏大。课堂提问应有一定的思考价值,使幼儿通过对有一定难度问题的思考,转变成“想说、敢说、乐于说”,从而促进其思维和语言的有效发展,达到“最近发展区”。

二是从幼儿回答的类型上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侧重提问事实性问题,幼儿的认知记忆性回答用得比较多,这样的提问比较封闭、单向,幼儿的回答处于被动状态。教师应尽可能使所提出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第二次尝试:关注各教学环节中教师的引导和理答方式

在第一次研讨的基础上,第二次研讨的主题我们定位于“各教学环节中教师的理答方式”。同样,对人员进行了明确分工,两位教师分别进行一个教学环节课堂提问的跟踪记录,两位教师关注教师各教学环节的引导,一位教师负责关注教师的理答方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活动,激发兴趣

(出示多媒体画面)它是谁?猜猜它会住在哪里呢?

二、分段讲述故事,帮助理解故事内容

1.讲述故事第一部分。

(1)小鱼儿原本生活在一个怎样的家庭?

(2)怎么会变成孤孤单单一个人的?

2.讲述故事第二部分。

(1)小鱼儿失去亲人后的心情是怎样的?谁能用故事里的词说说?(理解词语“悲伤”)

(2)谁发现了小鱼儿?它会对小鱼儿说什么呢?(引导幼儿大胆猜测讲述,继续讲述故事,学习故事中小鱼儿与小鸟之间的对话)

(3)小鸟发现了小鱼,怎么说的?小鱼儿是怎样做的?小鸟又怎么做的?小鱼儿又是怎么说的?小鸟又是怎么回答的?(引导幼儿用故事里的话说)

(4)看见悲伤的小鱼儿,小鸟心里会怎么想?又会怎么做呢?(鼓励幼儿大胆想象、猜测)

3.讲述故事至结尾。

(1)小鸟为小鱼儿做了些什么?

(2)小鱼怎么会住在鸟窝里呢?

三、完整欣赏故事

1.听了这个故事,有哪些地方让你觉得感动?

2.如是你是小鸟,遇见了悲伤的小鱼,你会怎么做?

3.小鱼儿得到小鸟和我们小朋友的帮助后,心里又会想些什么呢?

四、经验迁移

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帮助过别人或者被别人帮助过呢?那时的心情怎样?

经过小组评议,提出改进建议。从教师的理答方式上看,教师使用的理答语言比较贫乏,虽然教师能对部分幼儿的回答给予回应,但大多时候都在复述幼儿的回答,缺少更细致与贴切的评价,不能更深入地提出问题,引导幼儿进一步探讨与交流,直接影响了整个课堂的效益。因此,应注意慎重“理答”。

第三次尝试:关注教师在教学中对于潜在教育价值的挖掘以及幼儿在活动中的发展

潜在教育价值的挖掘,关系到课堂效果的有效性;课堂效果显著,幼儿才能得以发展。因此这次我们决定从“教育价值的挖掘”、“幼儿的发展”两方面入手进行分析,并对小组成员也进行了分工。

一、教学目标呈现

1.理解故事中小鸟和小鱼儿之间的友情,并能用较完整的语言表述。

2.初步了解故事的内涵,感受故事中浓浓的温情。

3.体验帮助别人和被别人帮助的快乐。

二、小组评议

在教学的导入环节,有这样一个问题:“猜猜它会住在哪里呢?”有一位幼儿是这样回答的:“我猜它是住在很深很深的大海里的。”教师及时给予了积极地回应,接下来几位幼儿的回答:“我猜它是住在清澈的小河里的。”“我猜它是住在湛蓝湛蓝的大海里的。”……进一步丰富幼儿的语言词汇。并且在幼儿回答问题时,教师能要求孩子用较完整的语言表述,体现了大班孩子的语言教学特点。

完整欣赏故事时,教师的语言优美、柔和,有助于幼儿良好倾听习惯的培养。此外,背景音乐的播放,在感受小鸟和小鱼之间的友情时起到了升华作用,给孩子以美的情感体验。

在最后的环节——经验迁移中,提问孩子帮助别人和被别人帮助的经历时,教师能及时给予引导,适时给予评价,使得故事中的情感得以升华。一个集体教学活动,其教育价值不能仅仅流于故事表面,而应深层次地挖掘其隐含的教育价值。所以在把握孩子的前期经验时,注意要与教学内容相结合,特别要在把握孩子的经验基础上,将其经验上升为知识。

三、研后的体会

有效教学范文3

摘要:新课程改革为数学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但也潜伏着许多无效、低效甚至负效的教学环节和教学细节. 本文通过透析课堂细节,探求有效教学,提高数学教学实效.

关键词:透视;课堂细节;探寻;有效教学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新课程改革为数学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几年的改变,我们已欣喜地看到,过去枯燥、刻板的数学课堂变得更情境化、生活化、活动化,“满堂灌”“一言堂”正在被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取代,教学设计从重视“预设”到更关注“生成”,自主学习、交流合作、实践探究正在成为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 然而,理性地、细细地品味和反思目前的一些教学现象,我们感到,空前繁荣的数学课堂教学背后,无效、低效甚至负效的教学“毒瘤”正以各种不同的形式潜伏于我们的许多教学环节细节中,影响我们的教学绩效,影响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 因此,消除“毒瘤”,刻不容缓.

[⇩]案例回放

1. 案例1一节高二“不等式证明”公开课的教学片段

一次高二数学公开课,某教师端着一个装有水的杯子并拿着一包盐进入教室. 学生大惑不解:哇,今天教师上化学课?

学生安静后,教师往杯中放些盐,然后让几个学生上讲台舔舔盐水,再加些盐,又让这几个学生舔舔盐水. 教师问:盐水有什么变化?全班学生齐答:盐水变咸了.

教师再问:用化学的语言说,盐水变咸了表明了盐水的什么变大了?你能用一个数学模型来表现这个生活常识吗?

学生思考、交流后,得出不等式:>(a,b,m都是正数,且a0,q>0,p3+q3=2,求证:p+q≤2.

学生思考片刻后,教师各种解法“精彩纷呈”“妙解连珠”,学生则“惊心动魄”“拍案叫绝”:

证法1(均值换元法)令p=1+α,q=1+β,则p+q≤2⇔α+β≤0.

p3+q3=2⇒3(α+β)+α3+β3=-3(α2+β2)≤0⇒(α+β)(α2-αβ+β2+3)≤0,又α2-αβ+β2+3=α-

2++3>0,所以α+β≤0,故原不等式成立.

证法2(反证法)设p+q>2,则p>2-q⇒p3>(2-q)3.

所以p3+q3=2⇒(2-q)3+q30,则+=1. 于是可设p=tcos2θ,q=tsin2θ,代入p3+q3=2,变形后得t3==. 又1-sin22θ≥,

于是t3≤8. 又t>0,所以t≤2,故原不等式成立.

证法4(判别式法)令p+q=t>0,则令q=t-p,p3+q3=2,得3tp2-3t2p+t3-2=0,因为p∈R,于是Δ=9t4-12t(t3-2)≥0,解得t3≤8,又t>0,所以t≤2,故原不等式成立.

……

4. 案例4一节高一“正弦定理”的定理引导发现过程教学片段

某校举行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比武――课堂教学比赛,课题为《正弦定理》. 对正弦定理的发现,某教师有如下教学过程.

师:对斜三角形,我们已知一些关系. (学生口述,教师板书)

角的关系为A+B+C=180°.

边的关系为a+b>c,…

师:那么边与角之间有何关系呢?你打算怎样获得?

师:(点拨)可否从特例――直角三角形入手,展开探究?直角三角形的边与角之间有何关系?

生:sinA=,sinB=.

师:这些式子从美学的角度看,不对称、不和谐. 你能将它们加工改造为一个和谐对称的等式吗?

生:(无反应,不太明白教师何意)……

师:(启发)sinC=1=.

生:(茫然)……

生:(在教师的不断启发下)==.

师:斜三角形是否有类似的结论呢?

生:(部分学生信口回答)应该有吧.

师:从美学角度看,应该有,不然便太遗憾了!我欣喜地告诉大家,你们已发现了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正弦定理.

生:(众生无明显愉悦表情和成就感)哦!

[⇩]细节透视

1. 案例1虚构问题情境,教学华而不实

创设课堂情境的目的是为了拨动学生求知心弦,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掌握知识,感悟“数学源于生产生活实际”,而不是为了追求课堂的虚假热闹. 案例1所创设的问题情境是小朋友都具有的生活常识,问题看似来源于学生生活实际,教学过程看似生动活泼,但对高中生来说实属华而不实,其追求的是课堂热闹而非课堂实效.

事实上,就这一教学环节而言,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用不等式这一数学模型去描述“盐水变咸了”这一客观事实,根本无需花时间让学生去发现或体会这一常识. 高中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数学认知水平已经达到了较高的程度,许多实验操作完全可以在心理图示中完成,虽然一定的具体实物操作有时是必要的,但必须是教学所需要的和有效的. 我们的教学不能为了所谓的“生活化”“情景化”“活动化”而故意去造作停留在思维表层的所谓问题情境.

2. 案例2教师角色越位,例题功能丧失

求解应用题,读题审题是极其关键的. 然而教师读题与学生自己读题审题的教学效果完全不同,我想这大概也是高考不允许监考教师读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解数学应用题,读题审题过程是一个对信息的提取、转换、处理、加工等复杂的思维过程,教师读题往往会有意识地加重在关键词上的音调,重复诵读甚至解释重要的信息,而这些恰好是学生欠缺且需要慢慢学习和感悟的. 就本例而言,学生应该没有文字和知识障碍,读题审题完全可以而且也应该由学生自己完成. 从表面上看,教师在这一环节中发挥了其教学的主导作用,但对高中生而言,教师做的是“包办代替”“越俎代庖”,大大降低了应用题教学的训练性和实效性.

教师读题审题不利于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长此以往将弱化学生阅读理解、信息提取与处理、数学建模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效果必将事倍功半、低效甚至无效.

3. 案例3片面追求多解,学生雾里看花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一题多解本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好方法、好途径,但各种解法(念头)必须在教师的适当启发下源于学生. 这种没有经过学生的思考、交流,而仅出自教师的“多解”“妙解”,学生往往只能“雾里看花”,收效甚微. 这大概是一些教师常常抱怨学生“这类题讲过,为什么还是不会做”的重要原因吧. 这样的教学与其说是在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和多角度探究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不如说是教师在“兜售”自己的思维产品,卖弄自己的“聪明”“智慧”. 由于教师与学生在解法上的“多”与“妙”的反差,不少教师似乎有同感:学生一届比一届笨了,自己则“感觉”一年比一年“聪明”.

课后访谈得知,案例中的证法大多数学生是没有想到的. 这些证法都是一些“偏法”,而非“通法”,为何不让学生先尝试通法(比较法、分析法、综合法)呢?如用综合法证,同样简单明快.

因为p>0,q>0,

所以p・1・1≤,q・1・1≤,所以p+q≤=2.

从证法1、2不难看出,条件p>0,q>0似乎是多余的. 事实上,教师若能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条件再做一番探究,则将增加本例的教学实效,自然生成的教学资源将得以更合理、充分的利用.

4. 案例4层层设置圈套,“主导”变为“主宰”

案例4中“观察特例――引导探究――提出猜想”,其教学设计与我们的新课改理念非常“形似”,但稍加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若不是教师的步步精心设计,学生能真的猜想出正弦定理吗?从表面上看,学生思维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步步深入,师生之间多向互动,但实际上学生是在亦步亦趋地进入教师设计的思维圈套,教师的“主导”演变成了学生的“主宰”. 学生虽然“探求”到了正弦定理,但其思维仍保留在低层次上,难以感知和体验定理的真正发现过程.

[⇩]反思感悟

所谓有效的课堂教学,即有效教学,是指通过教师一段时间的课堂教学之后,学生获得了具体的进步或发展. 课堂教学有没有效益,或者说效益如何,我们不能只看课堂的外在表象,而应看课堂每一个环节或细节的教学对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产生的真实效果. 对于学生的学习而言,评判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唯一指标是“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上有无具体的进步或发展”.

构建有效教学,提高教学实效,首先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学生观、质量观,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努力把课堂营造为学生自主学习、交流合作、实践探究的“活动场”“学习场”“展示场”,而不是教师的表演舞台.

有效教学范文4

关键词:有效提问;课堂教学;小学数学;教学效果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有效提问以其高效性,在教学策略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课堂上的有效提问不仅能够实现即时的教学反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够让学生从小养成勤思考、多动脑的好习惯。

一、有效提问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1.促进师生沟通,实现及时反馈

小学课堂上可以观察到,小学生大多是年幼的孩子,不会主动和老师交流自己的课堂感受,因此,老师很难了解到学生明白了什么、明白了多少、还有什么疑惑等问题。上课期间,教师向学生进行各方面知识的提问,以此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根据得到的反馈信息再实施下一步教学计划,能够使学习更加高效。

2.吸引学生注意,保持课堂活跃

作为7~12岁的儿童,让学生认真连续听课是困难的。学生往往很快就会对课堂失去兴趣,尤其是在抽象而枯燥的数学课上,更会使学生产生厌倦的情绪。在具体的数学教学中,合理利用提问这一有效手段,能够将学生涣散的精神集中起来,开动脑筋、思考问题,强化学生对知识的印象,让课堂时时刻刻处于一种老师认真讲课、学生积极思考的良好氛围中。

3.开发学生智力,培养思考习惯

孩子的天性就是爱玩,特别是处于小学阶段的儿童,因此,让他们愉快地进行小学数学的学习是十分重要的。以此为基础,能够使孩子初步形成学习意识,同时也有利于后续教育的进行。难度适宜的课堂提问,可以使学生开动脑筋,这也是他们产生思考意识的第一步,有利于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和智力的开发。

二、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有效提问的策略

1.把握提问时机,最大限度地保障提问效率

在课堂进行过程中,教师应把握好课堂节奏,确定提问的时机。要在知识点结束后及时提问,趁热打铁,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强度。同时,提问不应过于频繁,使学生感到过于疲惫。例如,在进行“认识立体图形”这一课的教学时,教师首先进行立体图形的介绍之后,可立即提问:“生活中有哪些物体是长方体、球体的?”学生思考观察后即可轻松得出答案。有些学生可能会误答出其他立体图形的物体,此时,可继续下一个立体图形的介绍,并讲解它们之间的区别。利用对比的手段,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问需要具有灵活性,抓住课堂情况,有效进行。

2.增强参与感,尽量给每个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

面对不同基础水平的学生,教师应注意提问的难度,应适合大部分学生,给所有学生“努力思考就能得到答案”的感觉。教师要最大限度地照顾每个学生的感受,不是说要为了基础较差的学生放慢讲课进度,而是要吸引学生加入目前的课堂,让他们接受新的知识,让每个孩子都有参与课堂的感觉。例如,在进行三年级的“年、月、日”教学时,由于本课的内容与之前的学习内容关联不大,是一个吸引落后学生跟上课程进度的好机会。课堂上,教师可对日常生活中的计时单位进行提问,如“二月有多少天?”此类问题属于常识类问题,任何学生都可以作答,并且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今后学生可能会更加仔细地观察生活中的细节,达到一举两得的效果。

3.提供思考时间,让学生进行充分思考

教学过程中,往往存在一些值得学生深入思考的问题。此时,教师应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让他们发散思维,拓展自己的思考深度和宽度,形成更加有效的思考方式。例如,在“统计”一课的学习中,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和横向复式统计图的理解,是本节课的重点问题。教师在介绍完基础概念之后,不妨向学生提问“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含义?为什么要采用这种形式?”提问后空余3~5分钟让学生用于思考,空余期间,可进行一些简单的提示,如“从横轴上的数字进行思考”“它的面积代表什么意思呢?”等,帮助学生找到切入角度,让他们学会自主思考。

4.增加课堂末提问,给学生一个课下学习的契机

无论是课堂内容的延伸,还是新内容的学习,都可以通过一个提问来引起学生的兴趣,让他们愿意去思考、去读书,以此满足自己的求知欲。课堂末的提问是对课堂的延续,可以帮助学生形成随时随地思考的好习惯。例如,在进行完“加法的交换律”和“加法的结合率”的学习后,可以顺势提出问题“那么乘法是不是也会有相似的特性呢?请同学们课下思考。”以此来为下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铺垫。

小学数学的课堂教育需要灵活利用提问这一有效手段,提问不仅仅是一种教学策略,还是一门值得深入研究的学问。合理有效的提问,可以提升小学阶段数学学习的效率,与此同时,它对成长中的小学生还具有深远影响。利用提问的手段,将使学生成长为逻辑完整、思路清晰的栋梁之材。

有效教学范文5

中图分类号:G633.3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8-0171-01有效教学,简单通俗的理解,就是有效果的教学,实际上有效教学更强调的是教学不仅仅有效,而是怎样才能做到最有效,亦即效果最佳效果最好,严格说它对应的是低效教学。有效教学的范围目前主要指的是课堂教学。

从以上两个方面出发,窃以为,目前广大教师最为关注的议题-有效教学,似乎改为课堂有效教学或者课堂高效教学似乎更为恰当些。要实现有效或者高效,从常理上看应该主要做到两个方面――确定目标和合适的方法。确定目标,做任何一件事都是有目标的,攻击一个靶子,医治一个病患,完成一件事情首先要确定目标,目标不明,方向不清,乱打一通是很难做到有效地,更谈不上高效,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就是我们的靶心,如果连靶子在哪儿都不清楚,怎么能做到有效呢?当然,教学有自己的特殊性,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很可能不止一个,因此就需要我们认真研读教材和大纲,明确主要目标兼顾其他目标。

目标明确了,就剩下为完成这个目标而采取的方法和手段了。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教学目标不仅仅是教师的目标而更主要的是学生的目标,例如一节数学课的教学目标。三年级数学"比算乘法"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在弄清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算理的基础上,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和书写格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准确计算的能力。

(3)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个教学目标的达成,必须是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亲历、体验、思索、感悟而才能实现。从这个角度上看,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而选择方法,这个方法就必须从学生出发,为学生一切思维活动提供服务,而不是想着怎样通过自己的行动达成目标。传统教学中,教师主控课堂填鸭式的教学就是这种错误的集中体现,它强化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却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就注定了这样的教学是无效或者低效的教学。"放手课堂,把课堂还给学生"的呼吁可以说切中了要害。效果是体现在学生的身上,一切教学活动都要为这个效果服务,设置问题,创设情景营造氛围、演示课件、小组活动等等一切课堂活动都要围绕"有没有作用有没有效果"这个目标出发,就要思考,问题是不是切合实际能不能调动学生思维,创设的情景营造的氛围是不是有助于学生情感的激发,能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时间程度怎样做才恰到好处,演示课件是否必要,是不是有助于学生理解,怎样演示效果最好。小组活动怎样分组,用多少时间,目的是不是明确。

总之一句话,课堂每一个环节的目标是不是明确,有没有发挥效益,是否有助于学生思考发展,应是衡量一节课高效或者低效的主要参数,只要有那么几个问题、讲解、活动、讨论没有目标没有效用,白白占用了时间,那么这节课就很难说是有效或者高效的了。

有效教学范文6

 

    内容摘要:随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制度的推进,小学英语教学改革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也随之成为当今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成为教育教学专家、学者和教师们认真探索的重要课题之一。有效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活动方式将逐渐被我国英语教育工作者认识和接受,它将成为我国英语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新走向。

    自本人从事小学英语教学五年来,在学校领导及同事的关心和支持下,自己在英语教学上发展比较平稳,教学质量比较稳定,出现整体良好的局面。但在教学过程中总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有的学生跟不上英语教学的进度,学习英语非常吃力,单词记不住,有的学生甚至丧失了学习英语的兴趣,根本不想听课,这样导致优生更优、差生更差的情况,说明在整体良好的后面,还有不足之处,这就让我对自己的课堂教学有了新的审视,即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

    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英语课程应把是否提高了学生的英语学习意识和兴趣,是否增强了学生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以及学生是否养成了英语学习的好习惯等作为评价教学有效性的依据。有效教学强调教学效果,注重学生通过一段时间在教师引导下努力学习所获得的进步与发展。有效教学应该包括有效果和有效率两个层面。我们知道,小学英语教学的主要途径是课堂教学,而课堂教学又是在教学活动中得以体现的。因此,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是顺利达到教学目标的可靠保障。

    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强调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学生应是教学活动的中心。而课堂教学既有“教”的活动,也有“学”的活动,教师通过一定的途径把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学生再通过个体对知识的理解和一定的训练途径来获取信息、掌握知识。因此,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既体现“教”的有效性,更体现“学”的有效性,而学生的课堂活动对课堂的有效性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 为了提高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学得轻松愉快,教师应设法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课堂教学达到更佳的效果,使学生喜欢英语,从而根本上解决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问题。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是目前教学过程中的重要课题之一,本人在教学工作中总结了以下几点方法与大家一起探讨:

一、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来安排教学课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新课程改革强调形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经验和兴趣,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因此,教师要走进学生的生活,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要对学生有较多的了解,了解他们的认知水平,了解他们所关注且经常谈论的话题,这样才能有针对性的安排学生们喜欢的课程。在课堂上学习课本内容时,我们可以适时地穿插一些话题,比如目前最受学生欢迎的热门明星,神九发射,以及正在进行的欧洲杯球赛等内容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让他们有话可讲,也喜欢讲,甚至争着讲,激活学习气氛,提高学生兴趣,达到英语教学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敢于创新,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

    为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保持学生的兴趣,巩固学生的热情,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实现教学活动的民主性,积极创设开放式教学氛围。毕竟单一的教学方法再好,学生听久了也会觉得枯燥乏味。比如记单词这一项内容,老师可以通过图片、实物、同义解释、情景等不同的形式来呈现,让学生理解词的意思。然后再通过句式、对话或是情景等不同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操练,使学生掌握并学会使用。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同学们能在欢快愉悦的气氛中自然而然的记住了单词,并且很难遗忘。

三、照顾各个层面的学生,系统安排教学任务

    由于学生现有的语言能力以及学习方式等方面存在的差异,英语课程教学设计不但要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还要考虑学生的不同情况。只有尊重学生的差异并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才能真正面向全体学生。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法,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和激励全体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安排要注意发挥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要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创设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

四、关心爱护学生,加强与学生的感情沟通

要让学生对英语课堂保持浓厚的兴趣,教师的课上得好自不待言,教师的人格魅力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的魅力既来自课堂上表现出来的才华和能力,幽默风趣的个性,教师在课堂外对学生的关心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在生活上多关心学生,跟他们平等相处,成为他们信任的朋友,让学生发自内心地喜欢你,感受到你对他们的关爱,这对于帮助学生搞好学习,提高成绩,起着莫大的作用。所以,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英语学习上的情感态度,给以多些关爱,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这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五、加强备课与课后总结的学习

    备课是教学的重要行为之一,是教师上好课的关键,如果备课无效,教学就必然无效。我们花气力备课实际上是“磨刀不误砍柴工”。所以备课的研究应比教学其他环节的研究更为重要。然而,许多教师十分注重备课,也精心地去上课,可是大部分教师上课,上完了也就完了,并没有很好地进行课后总结。教学经验是教师的一笔富贵财富,它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这些经验只有从每一堂课后认真的总结,找出缺点与差距,才能转化为教师的战斗力。如果不注重总结,将是教学资源极大的浪费。

有效教学范文7

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我国目前的中小学教学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教师很辛苦,学生很痛苦,然而我们的学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这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而且还需要提供多种问题解决的方案。其中一种方案就是如何使得我们的教师拥有有效教学的理念,掌握有效教学的策略或技术。否则,我们即使有理想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其结果也只能是纸上谈兵。因此,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到来之际,讨论有效教学的理念与策略,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了。一、有效教学的理念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特别是在受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核定运动之后,这一概念频繁地出现在英语教育文献之中,引起了世界各国同仁的关注。有效教学的提出也是"教学是艺术还是科学"之争的产物。教学是艺术,这是20世纪以前在西方教育理论中占主导地位的教学观。它倡导教学是一种教师个性化的、没有"公共的方法"的行为,一种"凭良心行事"的、"约定俗成"的行为,主张影响教学过程的因素是复杂的,教学结果是丰富的,难以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但是,随着20世纪以来科学思潮的影响,以及心理学特别是行为科学的发展,人们才明确地提出,教学也是科学。也就是说,教学不仅有科学的基础,而且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于是,人们开始关注教学的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的理论基础,以及如何用观察、实验等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教学问题,如程序教学、课堂观察系统、教师与学生的行为分析、教学效能核定的指标体系以及教学行为——结果变量等。有效教学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来的,它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为了更好地把握这种理念,先来了解它的本来含义。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所谓"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它的逻辑必要条件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即教师首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学是在学生"想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的;二是指明学生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所学的内容,即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到什么程度以及学什么,学生只有知道了自己学什么或学到什么程度,才会有意识地主动参与;三是采用易于学生理解的方式,即教学语言有自己的独特性一一让学生听清楚、听明白,因此,需要借助一些技巧,如重复、深入浅出、抑扬顿挫等。如果教师在讲课时不具备这些条件,那么即使教师教得十分辛苦,也不能称之为真正的教学。因此,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何谓"理念"?理念就是一个人具有的准备付诸行动的信念,它既是一种观念,也是一种行动。具体地说,有效教学的理念主要包括下列这些内容。1.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首先,要求教师有"对象"意识。教学不是唱独脚戏,离开"学",就无所谓"教",也就是说,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其次,要求教师有"全人"的概念。学生的发展是全人的发展,而不是某一方面(如智育)或某一学科(如英语、数学等)的发展。教师千万不能过高地估计自己学科的价值,而且也不能仅把学科价值定位在本学科上,而应定位在对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上。2.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教师在教学时既不能跟着感觉走,又不能简单地把"效益"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教学效益不同于生产效益,它不是取决于教师教多少内容,而是取决于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3.有效教学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如教学目标尽可能明确与具体,以便于检验教师的工作效益。但是,并不能简单地说量化就是好的、科学的。有效教学既要反对拒绝量化,又要反对过于量化。应该科学地对待定量与定性、过程与结果的结合,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业成就与教师的工作表现。4.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持续地追问"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我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5.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所谓"策略",就是指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采用的一系列具体的问题解决行为方式。具体地说,按教学活动的进程把教学分成准备、实施与评价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系列的策略。有效教学需要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的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作出决策,并不要求教师掌握每一项技能。按照目标管理的教学流程,有效的教学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教学的准备、教学的实施和教学的评价,并据此来划分教师在处理每一阶段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种种具体的问题解决行为方式。二、教学准备策略教学准备策略主要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前所要处理的问题解决行为,也就是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如教案)时所要做的工作。一般说来,它主要涉及形成教学方案所要解决的问题。具体说来,一个教师在准备教学时,必须要解决下列这些问题:教学目标的确定与叙写、教学材料的处理与准备(包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主要教学行为的选择、教学组织型式的编制以及教学方案的形成等。课堂教学叙写的是目标,而不是目的。教学目标是教师专业活动的灵魂,也是每堂课的方向,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然而我们的教师对此研究得不够,往往误把"目的"当作"目标",导致一堂课的任务也要写上"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提高学生写作技巧"或"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等这些对得不明、错得不白的语言,或者说是"正确的废话",对实际的课堂教学没有管理或评价的价值,也就没有具体的指导意义。规范的教学目标应该包含四个要素:1.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因为判断教学有没有效益的直接依据是学生有没有获得具体的进步,而不是教师有没有完成任务。如"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与争辩能力"等,这些写法都是不规范的,因为目标行为的主体是教师,而不是学生。2.行为动词必须是可测量、可评价、具体而明确的,否则就无法评价。如有位教师在写《海燕》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时,写了"培养学生革命的大无畏精神;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这种写法不仅主体不对,而且也无法评价"革命的大无畏精神"和"学生的写作技巧"到底"进步"了多少。3.行为条件是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为评价提供参照的依据。如"根据地图,指出我国的首都北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了解‘环境保护要从我做起''''的道理。"或"在10分钟内,学生能完成15道简单计算题。"4.表现程度指学生学习之后预期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用以评量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如"就提供的某一道应用题学生至少能写出3种解题方案","通过这一堂课的学习,学生至少能记住4个单词"等。目标表述的是基本的、共同的、可达到的教学标准,而不是无法实现的最高要求(理想)。如有一位高中教师上一课时的"克隆技术",他写的"教学目标"是:1.认知目标(1)理解克隆的概念(2)了解克隆技术的一般过程(3)认识克隆技术在生活实践中的运用(4)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科的兴趣2.能力训练目标把克隆的知识与教学相关内容相联系,培养观察、分析、综合、归纳及思辨的能力。3.情感训练目标在相互讨论的过程中,激发的协作精神和竞争意识。4.德育培养目标通过研究、讨论克隆技术在实际中的运用情况,帮助学生树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观点,初步形成看待问题的科学观和方法论。显然,这位教师不了解目标陈述的技术,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行为主体混乱;有些行为动词不明确;有些是目的而不是目标:目标分类不科学;简单问题复杂化。可以想象,这位教师的教学过程是没有目标导向的,只能凭经验行事。教学准备的结果是教学方案,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教案。对教案的管理其实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管理教案的目的是为了后续教学实施行为即45分钟的课堂效益。然而,目前对教案的管理有一种倾向,那就是走向过于繁琐的所请规范化、标准化,对所有的教师采用同样的模式进行统一管理,而且管理的要求过于具体、过于详尽、过于死板,这可能是教学管理的大忌。我们知道,对教案的规范化管理对新教师和欠胜任教师来说是必要的,但对合格教师尤其是优秀教师而言,过于规范可能是弊大于利。教案可以是物化的书面计划,有时也可以是头脑里的思路。既然是合格教师或优秀教师,教学准备的产物应该是多样化的,大可不必追求一种形式或模式。教学实施本质上说是一种艺术,需要个性化,而没有个性化的教学(包括教案),就不可能有独特的教学风格。再者,这种自上而下的管理容易使教师产生不信任感。如果把这种管理权部分交给学生,由学生来评价教师的备课是否认真与充分,形成一种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校本管理模式,可能会带来更好的效果。需要强调的是,教学准备后的实施不是贯彻计划,而是要根据课堂情景进行调整。导致调整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班上学生的反应。研究表明,教案过于详尽的教师在上课时对学生的反应反倒不敏感,较少鼓励学生谈自己的看法和进行讨论。相比准备计划简略的教师所教的学生,准备计划详尽的教师所教的学生在学习态度上的表现要差些。这就说明,如果教师不随机应变,过于详尽的教案就有可能起副作用。教案毕竟是带有主观性的设计蓝图,实施时的灵活性非常重要,新教师与专家教师的差别往往也就在于此。三、教学实施策略教学实施策略主要是指教师为实施上述的教学方案而发生在课堂内外的一系列行为。一般说来,教师在课堂里发生的行为按功能米划分主要有两个方面:管理行为与教学行为。课堂管理行为是为教学的顺利进行创造条件和确保单位时间的效益;而课堂教学行为又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直接指向目标和内容的,事先可以作好准备的行为,这种行为称之为主要教学行为;而另一种行为直接指向具体的学生和教学情景,许多时候都是难以预料的偶发事件,因而事先很难或根本不可能作好准备,这种行为称之为辅助教学行为。课堂教学实施行为分为主要教学行为、辅助教学行为与课堂管理行为三类。课堂教学行为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综合体,让教师了解这些行为类别,不是要求每个教师都非常熟练地掌握每一种技能,这既非可能,也无必要。有些技能并非依靠培养或培训方案来获得,而是取决于教师本人的课堂经验与人格素养。然而,重要的是,每一位教师都要学会选择。选择教学行为的依据主要有教学的目标、内容、学生准备程度、时间和教师自身素养等。行为是为目标服务的,什么样的目标决定用什么样的行为。同样,内容对行为也有制约作用,如体育与数学的目标不一样,内容也不一样,所采用的教学行为也应该不一样。学生准备程度主要是指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动机准备与知识准备,不同阶段的学生智力发展水平是不同的,同一班级的学生的学习动机准备也有可能是不一样的,因此,要求教师在选择教学行为时,还要研究学生的准备程度。对每位教师来说,其他四种因素有可能是相同或差不多的,但是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却不可能是相同的。因此,在选择主要教学行为时,教师应该根据自己的特点,尽可能地发挥自身的优势,弥补自己的不足,这是最重要的。世界上不可能有"说话像演说家,写字像书法家,上课像表演家"那样的教师,我们不要奢望每位教师都去做这种不现实的理想的人,但是我们可以要求每位教师都去按自身的优势来选择合适的教学行为,设计自己个性化的教学,创造独特的教学风格。如有的教师可能粉笔字写得不好,让他花很多时间去练习,结果也不一定有多好,但是他的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强,那么他就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语言优势,利用电脑或投影仪来代替自己的板书,照样可以成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我们倡导每个教师都应该做这样的聪明人,而不应将种种不现实的要求强加给每一位教师。四、教学评价策略教学评价策略主要是指对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与结果做出的系列的价值判断行为。评价行为贯穿着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而不只是在教学活动之后。教学评价策略主要涉及学生学业成就的评价与教师教学专业活动的评价。尽管"评价"一词早就在我国的教育文献中出现,而且出现的频率也很高,但是,评价的背后用以支撑的先进的教育理念却没有具备,许多人还以为评价与考试、测验没有什么区别。评价比考试、测验先进在什么地方,它的意义何在。1.评价的指导思想是为了"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而考试与测验是为了"选择适合教育的儿童"。也就是说,评价的主要功能是改进或形成,而不是鉴定或选拔。它的直接目的是为教师改进教学或学生后续学习提供全面而具体的依据,而不是给学生分三六九等。2.评价的对象和范围突破了学习结果评价的单一范畴。如知识掌握程度检查,它已经扩大到整个教学领域,还包括对学生掌握知识过程的评价和对教师教学过程的评价等。3.在方法和技术上,它不是单纯的定量分析,而是发展到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4.评价重视受评人的积极参与及其自我评价的地位和作用,也就是说评价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管理、选拔,而且是让受评人学会自我评价。5.评价更加重视对评价本身的再评价,使得评价是一种开放的、持续的行为,以确保评价自身的不断完善。学生学业成就的评价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即测定或诊断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及其达到目标的程度。因此,它是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也是衡量教学是否有效的重要指标。假如评价的结果是学生取得了进步,说明该教师的教学是有效的;反之,假如评价的结果是学生没有什么进步,说明该教师的教学就没有多少效果。从评价活动的组成来看,学生的学业成就评价包括确定学业成就评价的依据、编制学业评价的试题、实施以测验为主的评价活动、对测验结果进行分析等几个方面。需要教师具备试题编制技能,而目前由于有大量的试题集,有部分教师经常照搬照抄练习题和考试题,导致自己本来应该具备的试题编制技能的丧失,这样的后果是不可想象的。如目前学生学业负担过重和作业量过大等问题,其中教师方面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自己能否编制试题。经过我们的研究,会编试题的教师如果心态正常,一般说来,他的学生课业负担就不会太重。反之,教师自己很少或几乎不编试题,他所教的学生往往负担就过重。教师课堂行为的评价特别是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在西方国家是非常普遍的事情,然而在我国却很难推广。这里面主要有两方面的问题:一是观念与认识问题,如学生观、评价观、感情分等;二是技术问题,即不知道怎样操作。要使学生评价达到一定的信度与效度,必须处理好以下这些技术问题。1.首先必须明确本校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哪些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设计评价指标。2.评价指标控制在10一15个,而且必须是具体、明确,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就能做出判断。3.尽可能收集定量与定性两方面的信息。4.指标的产生尽可能广泛听取本校教师和学生的意见。5.开学初就应把评价表发给每位教师,并告诉教师,在期末将由学生从这些方面来评价教师的教学,便于教师学会自我管理。6.尽可能每次让一个学生同时评价5门或更多门学科的教师。这样每班随机取样15名即可,以避免个别班主任集体作假。7.由于所有量表都有一定的风险,因此统计结果的处理需要谨慎。如不能给教师排名次,也不能当作发奖金的唯一依据。可以告诉每一位教师两个分数,一个是他本人的总分,另一个是全体专职教师的平均分。得分较差的教师可以用个别谈话的方式处理,或者对他们下个学期的教案进行规范管理。如果这些问题得到合理的解决,学生评教师的科学性就可以得到保障。经过研究,在学校采用学生评教师制度可以促进学校管理的校本化和民主化,有助于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教育观,有利于改善学校的人际关系,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也有利于改善学生在学校时的心理环境。下面就是一所高中采用的学生评价教师课堂表现的量表,仅供参考。

有效教学范文8

关键词:声乐;有效教学

所谓有效教学,是指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学生掌握教学的有效知识量(即新观点、新材料、学生不知、不懂的,学生有所得、有所感的内容)的程度达到了有效教学时间和总教学时间的最大比值,最大限度减少教学浪费的过程。有效教学对于声乐教学来说,就是要在有限的课时内,师生双方密切配合,最大限度地控掘出生的声乐潜能,加大声乐有效教学量,提高声乐教学的效率。

在现行声乐教学中,不仅存在着大量的教学效率低,学生成才速度缓慢的低效教学,还存在着学生声乐水平停滞不前的无效教学,更有甚者,导致学生声乐水平倒退和坏嗓的严重的教学失误也时有发生。

造成低效教学和无效教学甚至严重的教学失误的原因很多,但主要原因不外乎三点:一是声乐教师没有真正掌握歌唱艺术的真谛,缺乏正确的歌唱艺术观念,因而无法引导学生顺利地进行声乐学习;二是声乐教师不懂得或不遵循声乐教学心理,缺乏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训练手段;三是学生不具备学习声乐的嗓音条件、乐感和良好的心理品质。因此,必须迅速扭转声乐教学中大量存在着的低效教学、无效教学甚至严重的教学失误的不利局面,大力提倡并实施声乐的效教学。

我认为,实施声乐有效教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重视声乐“选苗”

要实施声乐有效教学,首先必须重视“选苗”。没有好的声乐“苗子”,再好的声乐教师,再伟大的声乐教育家也将在声乐教学上无所作为。

为了确保选准声乐“苗子”,首先必须合理设置考试科目,改革考试内容。一方面在专业上不能过分强调演唱水平、形象和嗓音条件,要重视考生的音乐素质和音乐基本素养,另一方面,要加强对考生文化成绩的要求,贫乏的文化知识,必定会扼制学生艺术、教育才能的发展。其次,招生学校要把好专业面试关。一是要坚决刹住招生考试中找关系、走后门等舞弊行为。把“关系生”、“后门生”拒之门外;二是要加强对考生思想品质和心理品质的考查,真正选拔出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俱佳、思想品德优良和具有良好心理品质的考生作为未来的培养对象。再次,教育主管部门和招生院校要严格控制招生规模。近几年来,由于盲目扩招,生源质量明显呈下降趋势,许多专业素质和文化素质较差,甚至五音不全的考生也鱼目混珠进入校园,给声乐有效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二、加强声乐教师的教学能力

要实施声乐有效教学,拥有一些好的声乐师资队伍是关键。意大利女高音歌唱家莱·泰巴尔迪直截了当地宣称:“歌唱和秘密就是找到一位好教师”。的确如此,声乐学生如果遇不到一位好教师,还不如不学或者自学,而声乐要完全靠自学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声乐教师要努力学习、钻研,不断探索和积累,从以下五个方面切实加强声乐教学能力。

第一,声乐教师要有总的正确的歌唱艺术观念,掌握正确的唱法。只有老师明白了,学生才可能明白,如果教师本人都没有搞懂正确的唱法,教学时难免陷入“盲人骑瞎马”的境地。因此,声乐教师尤其是刚毕业的年轻教师,要通过各种渠道的学习和提高,形成正确的歌唱艺术观念。尽可能多的掌握多种风格的作品演唱。

第二,要有个好耳朵。声乐教学这门艺术主要通过听觉来进行,声乐中的绝大多数问题,只能说一个梗概和一般原则,更具体的就要靠听觉去把关了。声乐教师必须借助敏锐和有经验的听觉去准确地判别学生发声和演唱时的音准、节奏、音质、音色、共鸣、气息、读字等情况,并及时对学生的发声和演唱作出调整。教师不应该只是掌握一大把方法,方法固然重要,如果耳朵不灵,辨别不清,就不知道方法往哪里用,甚至可能引导到错的方向上去。

第三,声乐教师必须具有“对症下药”的能力。每一位声乐学生在声乐学习中或多或少都存在着歌唱发声技巧和歌唱艺术表现上的问题,声乐教学实质上就是师生合作,及时发现问题和动用有效的训练手段逐步解决问题的过程。我们不妨把声乐教师比喻为医生,把声乐学生比喻为患者,教师用听觉去判断学生的歌唱发声,就相当于医生通过望、闻、问、切和运用先进的仪器检测设备,为患者诊断出病因。而用有效的训练手段解决学生的问题,则相当于“对症下药”。作为一名优秀的声乐教师,训练手段必须是又多又好,以解决好声乐学生可能遇到的众多难题。第四,声乐教师应具有较强的舞台演唱能力和一定的钢琴伴奏能力。“善歌者使人继其声”。

具备示范歌唱能力的教师可以使“言传”与“身教”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他的教学更具魅力,更令人信服。一位具有较高的舞台演唱能力的声乐教师必定同时具有很好的范唱能力,而好的范唱不仅是激发学生兴趣最有力的手段,还能使教师从生硬的、喋喋不休的理论讲解中解放出来。学生通过聆听教师的范唱,不仅可以直接模仿教师的歌唱方法,还可以体会教师对歌曲的理解和艺术表现,达到对作品深层次的理解和把握。试看国内外一些著名的声乐教育家:意大利的巴拉、吉诺·贝基,我国的沈湘、周小燕他们都是集演唱与教学于一身的“双料”大师。而不具备良好舞台演唱与范唱能力的声乐教师,在他的教学环节中就会因为缺少这一环,令人感到遗憾。

较强的钢琴伴奏能力,也是上好声乐课不可或缺的。好的歌曲伴奏可以使学生从教师那里得到对作品情绪的提示、意境的烘托与情感的交流融合,使学生更好地进入作品,投入到声乐作品的二度创作中去,完美地表达作品。

第五,声乐教师必须具有全面的文化艺术修养和相关和科学知识。声乐是音乐、诗歌和演唱技巧完美结合的艺术,好的演唱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发声技巧、丰富的情感体验和浓厚的文化底蕴基础之上。因此,作为教师他必须从“重技轻艺”的误区中走出来。使自己具有较高的文学修养、史学修养、语言修养、美学修养和音乐理论修养,并知晓一些姊妹艺术,同时他还必须具备相关的物理学知识、生理解剖知识,并懂得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总之,声乐教师的修养越全面、知识结构越完备,越有可能成为声乐教育家,越有可能培养出大量优秀的声乐人才。

三、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教学从来都是师生共同完成的,声乐教学更以其特殊的“师徒”关系,离不开师生间密切的配合,良好的互动。

1987年美国高等教育协会发表了题为《高等教育教学新动向》的报告,该报告在总结美国高校50年的教育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良好本科教育的七项原则,其中首项原则就是鼓励师生间的接触。该报告认为课堂内外学生与教师经常的接触是影响学生动机和参与的最重要因素。教师的关心能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并激励学生努力学习。而学生很好地了解一些教师的情况,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业追求,鼓励他们对自身的价值和未来进行思考。

传统的声乐教学过分地强调教师的权威性和主导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始终处于言听计从的被动地位,学生的主体作用无法得到实现。

要实施有效教学,必须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首先,在很大程度上声乐教师与声乐学生是合作伙伴关系,学生成功了,老师就成功了,学生失败了,老师也就失败了。因此,师生之间应该经常地进行学术交流、思想感情的交融,建立良好的合作与互助关系。其次,应建立无权威性的学习环境,在教学中教师不要主观、武断、生硬、居高临下地对待学生,在一切可能的教学环节上,都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允许不同意见的存在,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和质疑。第三,教师是为了学生而存在的,教师应加强师德修养,增强服务意识,努力成为学生所期待的良师和益友,学生也应该养成讲文明、懂礼貌的习惯,尊重教师的劳动。

四、遵循教学规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所谓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而应是教师正确地、恰当地组织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自己的智能活动去探索获得知识、技能,并在探究获取中进一步发展智能的过程。

教学过程的本质决定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则体现在把学生自主的学习活动有效地组织起来,把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一方面,声乐教师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示之以范,培养学生对学生歌唱的正确动机、浓厚的兴趣、真挚的情感、顽强的毅力。真正把学生吸引到歌唱中来,全身心地投入声乐学习。另一方面,教师必须按照大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心理特点,选择适应学生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学习,使学生学会学习。大学生自我意识较强,声乐教师就应该保护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引导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自主学习或与同学结成学习伙伴进行合作式的声乐学习;大学生的认识能力较强,尤其是思维达到了较高的程度,教师就应该鼓励和指导学生在课堂内外探索式地进行声乐学习和研究;大学生的理想大都比较明确而富有社会意义,声乐教师就应该热情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学生的前途,当好他们的参谋。

有效教学范文9

关键词:声乐;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对于声乐教学来说,就是要在有限的课时内,师生双方密切配合,最大限度地挖掘出学生声乐潜能,加大声乐有效教学质量和效率提高。

在现行声乐教学中,教学效率低主要原因三点:一是声乐教师没有真正掌握歌唱艺术的真谛,缺乏正确的歌唱艺术观念;二是声乐教师不懂得或不遵循声乐教学心理,缺乏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三是学生不具备学习声乐的嗓音条件、良好的心理素质。因此,必须迅速扭转声乐教学中存在的低效教学、无效教学的不利局面,大力提倡并实施声乐有效教学。

我认为,实施声乐有效教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重视声乐“选苗”

要实施声乐有效教学,首先必须重视“选苗”。没有好的声乐“苗子”,再伟大的教育家也将无所作为。

为了确保选准声乐“苗子”,首先必须合理设置考试科目,改革考试内容。一方面在专业上不能过分单独强调演唱水平、形象条件,要重视考生的音乐潜质和基本素养,另一方面,要加强对考生文化成绩的要求,缺乏文化知识,必定会扼制学生艺术与教育的发展。其次,招生学校要把好专业面试关。一定要坚决刹住招生考试中找关系等舞弊行为,把“关系生”拒之门外。二是要加强对考生思想品质和心理品质的考查,真正选拔出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俱佳,具有良好心理品质的考生作为未来的培养对象。再次,教育主管部门和招生院校要严格控制招生规模。

二、提高声乐教师的教学能力

要实施声乐有效教学,拥有一些好的声乐师资队伍是关键。意大利女高音莱・泰巴尔迪直截了当地宣称:“歌唱的秘密就是找到一名好教师。”因此,声乐教师要努力学习、钻研,不断探索和积累,从以下五个方面切实加强声乐教学能力。

第一,声乐教师要有正确的歌唱艺术观念,掌握正确的唱法。只有老师明白了,才能教好学生,如果教师本人都没有搞懂正确的唱法,教学时难免陷入“盲人骑瞎马”的境地。因此,声乐教师尤其是刚毕业的年轻教师,要通过各种渠道学习和提高形成正确的歌唱艺术观念,尽可能多地掌握多种风格的作品演唱。

第二,要有个好耳朵。声乐教学这门艺术主要通过听觉来进行,声乐中的绝大多数问题,只能说一个梗概和一般原则,更具体的就要靠听觉去把关了。声乐教师必须借助敏锐和有经验的听觉去准确地判别学生发声和演唱时的音准、节奏、音质、音色等情况,并及时对学生的发声和演唱做出调整。教师只是掌握一大把方法,方法固然重要,如果耳朵不灵,辨别不清,就不知道方法往哪里用,甚至可能引导到错的方向上去。

第三,声乐教师必须具有“对症下药”的能力。我们不妨把声乐教师比喻为医生,教师用听觉去判断学生的歌唱发声,就相当于医生通过望、闻、问、切和运用先进的仪器测试,为患者诊断出病因。而用有效的训练手段解决学生的问题,则相当于“对症下药”。作为一名优秀的声乐教师,训练手段必须是又多又好,以便解决好声乐学生可能遇到的众多难题。

第四,声乐教师应具有较强的舞台演唱能力和钢琴伴奏能力。“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具备示范歌唱能力的教师可以使“言传”与“身教”有机的结合起来,使他的教学更具魅力,更令人信服。一位具有较高的舞台演唱能力的声乐教师必定同时具有很好的范唱能力,而好的范唱不仅是激发学生兴趣最有力的手段,还能使教师从喋喋不休的理论讲解中解放出来。学生通过聆听教师的范唱,不仅可以直接模仿教师的歌唱方法,还可以体会教师对歌唱的理解和艺术表达,达到对作品深层次的理解和把握。

第五,声乐教师必须具有全面的文化艺术修养。声乐是音乐、诗歌和演唱技巧完美结合的艺术,好的演唱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发声技巧、丰富的情感体验和浓厚的文化底蕴基础之上。因此作为教师,必须从“重技轻艺”的误区中走出来,使自己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美学和音乐理论修养,并懂得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总之声乐教师的修养越全面、知识结构越完备,越有可能成为声乐教育家,越有可能培养出优秀的声乐人才。

三、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有效教学范文10

一、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

在写字教学中,多媒体的合理运用会使教学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1、利用多媒体进行示范。这能解决教师在桌上示范,又没有几个人可看到,贴在墙上示范,书写又较困难,却容易遮挡学生视线的问题,解决了因学生看不清示范而让教师一个个示范下去的耗时问题,能抽出更多的时间去讲更多的内容。

2、利用多媒体,进行作业讲评。教师用视频展示台就能让学生看出字的好坏,并上来直接修改,还可以多幅对比,甚至把制作好的字重叠在所写字上,来比较写不好的原因,这样更形象直观,有利于学生尽快掌握汉字书写。

3、利用多媒体,进行作品欣赏、临写、创作也可创设书写的良好氛围。

二、处理好主导和主体的关系

我们教学的对象是学生,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所以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主导性应有机结合。在课堂上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多让学生看看,想想,说说,写写。特别是学生的书写时间要充足,评论要充分,不可成为教师的一言堂,只教不练,或只下命令该怎么做,更不该包办,抢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堂课没有学生的参与不是完整的课,也不符合课改的要求,而且这个参与应是全体参与,人人参与,更重要的是有效参与。同时,教师也不能只想着让学生书写,而忘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或只引不导。教师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遇到难写的还是要讲解示范的。只有有机结合,才能提高写字的教学质量,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三、教学方法要灵活运用

1、示范要有目的,要明确清楚,讲解要清晰易懂。象上述的那位教师,就可以通过书写横折钩和竖弯钩让学生来明白写法,体会折与弯的不一样,这远比那些问话要好得多!这才是有意义的事!

2、方法要多变,体现智慧教学。

教学方法不可太传统,甚至一成不变。应根据教学的内容等来选择方法。如运用口诀教学法:即教师通过分析,找出字的规律,编成朗朗上口的口诀,去教育学生。然后,使学生也能逐渐养成这种方法,自己找寻规律特点,自己编口诀帮助写好字。或运用几何形体教学法,或运用游戏习字法,还有欣赏借鉴法、拜师求学法等等。

3、要经常运用对比分析,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眼力,也就是学会“看”:有哪些字写得好,好在哪;有哪些字写得差,差在哪,如何改进;有哪些字是讲究对称的,有哪些是注重平衡的;有哪些笔画是有联系的,关系如何……只有不断地通过比较分析,才能将字型结构安排得体,才能将笔画轻重粗细表现出来,才能将笔画之间的关系体现出来。这种比较分析比盲目的临摹书写效果要好的多。

4、要注意学生的兴趣的保护和激发。写字好坏评价时尽量以鼓励为主,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兴趣性。每个孩子都可以作为鼓励的对象,我们老师要不吝啬任何鼓励性的语言,鼓励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在学生作业本上的某些好字或某一好的笔画上,画上圈,写上赞语。鼓励的方式也可以多样些,可以是口头的或是书面的或者是物资的如加星星,赠书法作品等;时机要准确些,可以着眼于已写好的字,也要着眼于写字的过程;当然程度要适当些,鼓励还是要实事求是的,有时还可以寓批评于表扬中。

5、课堂要打破常规,利用一切有用的资源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教师要敢于打破课堂教学常规,实现教学阵地的多方位,可以是教室上,也可以在操场上,还可以在展览馆;教师要敢于运用现有的资源,如学校的书法廊的作品,班级的写字角的作品等;教师也要敢于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教学,如电脑收集制作书法作品,VCD教学片的播放;教师还可以运用人力资源,如,书法教师的资源,学生写字特长生的资源,让学生向教师学,向同学学,教师教学生,学生教同学。只有多方位的教与学,我们的写字教学才能出成绩,才能出人才。

四、加强自身的书写修养

要提高学生书写技能,教师是写字教学有效性体现的关键人物。当前写字教师的教学技能还不能与其他学科的教学技能相比,是远远落后于其他学科的。写字教师如能念好“七字经”, 写字教学才能真正抓好,

1、写――打铁还得自身硬

写字教师首先应该自己会写字,而教师的书写,其实还有更高的一种意义存在,那就是实践出真知。教师在书写过程中,会有许多困惑和感悟:哪些字比较难写,哪些字容易写错,哪些字其实可以稍加注意笔法就可以写好,等等。而这些就是教师的第一手资料。教师可以从中找出规律,想出方法,有利于学生提高写字水平的效果。

2、读――读书万卷始通神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教学不能再跟以前那样照本宣科,一味地讲解教材,而是要师生互动,要联系实际生发,扩展。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贮备,更要有很好的悟性,今天的读书体验就是明天的课堂实践。只有教师书读多了,知识面广了,领悟能力强了,在课堂上才会如鱼得水,游刃有余。

3、思――三思后行得其解

作为写字教师,需要“三思”。一思写字教学的现状 。二思写字教材及教学方法。写字教材由于书写者的不同,所写的范字字体也不同,有些字型已经有所改变,有些笔画已经变化。面对这样的情况,需要教师能认真钻研教材,才能成竹在胸,课堂教学时才能合理运用教法,游刃有余。三思教学成效。写字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多认字,会写字,写好字。所以,随时进行必要的教学调整、强化,以利成效的显著提高。

4、听――洗耳兼听易可为

有道是“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在写字教学中,我们做教师的,也要学会倾听。听同道的。在教学中存在着怎样的问题,难免“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个时候,可以多请教同道。也可以听听同道的讲课,从中学习他的优点及成功之处。同时,我们也要蹲下身来,虚心地听听学生的意见。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习上的好坏他们是最清楚的。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有时候甚至可以采纳学生的意见去上课去评改。

5、说――打开天窗说亮话

所谓“说”,最主要的就是讲授和讲评了。说,要说得有艺术性,要有吸引力,有条理性。那么,讲授些什么呢?可以讲写字姿势,可以讲观察方法,可以讲运笔的方法,又可以向学生讲汉字的结体方法并适时渗透思想教育,如避让关系等,还可以讲书法方面有关的文学、艺术介绍。

6、赏――满园花树雅俗赏

欣赏,在写字教学中是很重要的一环。在欣赏活动中,写字教师更要深刻理解欣赏的方法,也要会欣赏学生的作品(作业),还要会欣赏学生。教师要能看到每一个学生的优点,能看出每一个学生的努力,多让他们写写字表现表现,使他们觉得老师很看得起自己,使他们觉得自己的进步很大,使他们有积极进取的兴致,那样,学生的书写水平会大幅度地提高的。

7、忍――忍中成长才有得

在写字教学中,教师最头痛的事就是苦口婆心、呕心沥血地指导学生,但学生的字是徘徊不前甚至每况愈下。这种情况下,大多教师是忍无可忍置之不理,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不理想。如果教师有“忍”的功夫,则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忍一时,海阔天空!在老师的忍中,学生在不断地学习,在一次次的失败中成长,最后,一定会有收获,甚至是硕果,“功到自然成”!

有效教学范文11

关键词:有效教学;有效评价;教师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3-0253-01

课堂教学评价则是课堂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教学过程中,少不了对学生进行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有助于沟通师生之间的情感,激励学生,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树立信心,对学生的成长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不论学生说的正确与否、表现的好与差,教师都应该做出必要的反馈和评价。随着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不断探索与实践,有效的课堂教学离不开教师有效的评价越来越引起老师们的关注和认同。

1.目前课堂教学评价普遍存在的两种方式

1.1 激励性评价。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在学习活动得到老师的肯定,就会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并获得成功的喜悦,在学习中即使遇到困难也会努力钻石,尽力克服。所以说,激励性的肯定评价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1.2 期待性评价。一个班学生多,层次有所不同。对于学习有困难及缺乏主动性的学生来说,教师根据实际情况作出期待性评价。比如,一些平时不爱说话的学生,老师主动让他起来完成一些简单的学习任务,赋之期待性的语言如"试试看,你肯定行的","你的普通话不错,老师想听你读读"等。而在他们完成任务以后,作出这样的评价,如"读的真好啊!我就说你可以的","真不错,如果声音再大点就更完美了","如果下次你能自己主动站起来,我就更高兴了"。在老师这些真诚的期待中,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尝到成功的喜悦,对激励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无疑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

2.目前课堂教学评价普遍存在的几个问题

2.1 评价存在单一性。每当有学生答对教师的问题,教师就会一声令下:"表扬他!"全班学生就会例行公事般地来一句"嘿!嘿!嘿!你真棒!"这种现象在一节课上会出现多次,久而久之,学生听的麻木了,也就失去了激励作用。这些协同的表扬和鼓励,容易使评价失去了应有的作用和意义,变得苍白而空洞。

2.2 评价存在单向性。多数课堂的教学评价仅限于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而缺少互评这一评价方式,这样就导致学生缺乏了认识自我,发展自我,激励自我的过程。教师主宰了课堂,垄断了评价,从而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受到了冲淡。

2.3 评价存在模糊性。在课堂上,我们经常听到一教师的评价是"你真棒!","你说的很好!","非常好!","嗯,再想想呢?"等等,这样的评价虽然也会具有一定的激励作用,但指向性不强,受表扬的学生只知道自己受到了老师的肯定,但不知所以然。有不足的同学也只知道自己哪里没做好,但不知从何处改进。"棒"在哪里?"好"在哪里?学生懵懵懂懂。

3.课堂教学评价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3.1 教师的评价要因人而异。学生在完成一项学习任务之后,期盼得到老师的表扬是人之常情。但鼓励和表扬应该因人而异。如当一个平时不大敢发言的学生举手回答了问题,老师对他的表扬就应该"隆重"些,有时尽管他回答错了,也可以从发言的声音、站立的姿势等方面对其进行赞扬。同时,对于基础较好,平时回答问题也很出色的学生,老师在表扬的同时也应对他们提出更高的期望和要求,以激励他们不断探索和进步。否则,他们长期处于满足状态,就会失去求知欲。

3.2 教师的评价要客观真实。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务必恰如其分,准确而得体。在学生眼里,评价是老师对学生的一种态度、一种看法。因此,教师要提高评价言行的自觉性,减少盲目性、随意性。对学生的评价要具体,切忌抽象,这样才会产生理想的效果,否则就没有任何积极意义。对于不尽完美的回答,教师也可以一分为二,指出优劣,让学生受到激励的同时,也能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3.3 教师的评价要及时。教师的评价既不能超前,又不能拖后。超前的评价,会让学生觉得教师的评价言不由衷,言过其实,没有太大的价值和意义,而滞后的评价则会让学生觉得自己的表现没有得到尊重和重视。如果教师能够及时肯定学生所取得的成就,特别是能够指出学生在某一具体方面取得的进步,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4 教师的评价要全面。对于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应从多方面进行评价。评价首先要以人为本,将重点放在自我发展上,多角度、全方位地对学生在各方面的进步给予肯定。另外,教师的评价既要有对个人的评价,还要有对小组的评价;既要有对方法的评价,还要有对成果的评价;既要有对知识技能的评价,还要有对学习方法的评价,从而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正确而具体地认识自己,发掘他们的潜能,促进他们的发展。

3.5 教师的评价要机智巧妙。和教学形式一样,教师的课堂评价也不能单一和老套,左一个"你真棒",右一个"你真棒",学生听后肯定感到腻烦。而丰富的评价语言则会给学生以新鲜感。如情景评价:你读的真好,我好像就看到一只快乐的鸟儿在树林里快乐地飞来飞去;又如比喻式评价:你甜甜的声音仿佛是沁人心脾的春风;再如幽默式评价:你读的这么响亮,小动物都该被你吓跑啦!我们应该小点声音啦!这样,在愉悦的氛围中,学生立刻会意自己哪儿做的好,哪儿还需要改进,让整个教学过程达到师生和谐的美好境界。

有效教学范文12

世界教育改革与发展核心的理念之一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然而现今,很多时候,我们的教育使得很多学生讨厌学习,不善学习。一谈起学习就焦虑不安。特别是应考这根指挥棒在牵着教师与学生的鼻子走。使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吃力,以致教师与学生在精神层面都得不到那种学习快乐的享受。但现实总归是现实,这种现实目前还不是我们教师个人所能改变的,那唯有的,我们只有改变我们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策略,使我们的教学变得更轻松,令人最满意,工作更有效.

通过对《有效教学》这本书的学习,它给我带来惊讶不己的好消息。它讲述了教师怎样经营好课堂的秘诀,启迪我们怎样积极学习和负责任。书中用简洁的笔墨描述了大量教学策略,这些策略完全体现了培养学生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发展性,启迪了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与模式。

对于奋斗在一线的教师来说,无论是旧的,还是新的教育理念与模式,都是通过教师自身的教育理念而表现出来。所以通过《有效教学》的学习,我的心得一是认清我们真正的教育理念。记得一个故事,说一个人看见三个泥瓦匠在干活,就问他们在干什么,他得到了三个回答,第一个说我在砌砖头,第二个挺起身,非常自豪地说,我是全国最好的泥瓦匠,第三个说“我在盖大教堂”。他们三个人的回答,正好代表了三种人的心态。第一种人就是赚工资,养家糊口的那种,我们身边充斥着很多这样的人。第二种人则是非常麻烦的一种,他们往往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里面非常优秀,但要命的是他们陶醉于自己的领域,拒绝考虑所有自己不熟悉的领域,从而即狂妄自大,而又非常虚弱,非常难合作。第三种人,他能够准确知道自己工作的最终意义,从而将自己的劳动有机地结合到其他人的劳动中去,实现一个辉煌的目标。我们的教育理念非常重要。可能在讲话中,我们会流利地运用着“素质教育”“以学生为本”,但在实际教学中继续着早已习惯的应试教育,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行为。通过学习,教师的这种口是心非,积极性与创造性被激活了,新的教学理念与模式具体化为教师可以理解并付诸于真正实施。:

从《有效教学》中学到课堂教与学互动的实用策略是我的心得之二,这个课堂策略,促使学生能积极参与教学。这些策略使教师不再需要用物质刺激和奖惩的办法迫使学生去学习,教室变为所有人积极向上的学习场所,完全符合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达到轻而易举让他们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知识之中,这是无价之宝,并且不断地形成他们的人生观,并且培养出最美好的人生,这些策略使我们的教学并没有脱离学校的日常安排,反而使课堂呈现出全新的活跃气氛。

我是惟一的,我的学生也是惟一的。学校、老师是孩子成长的桥梁,培养自尊,有自信,朝气蓬勃,助人为乐,敏于合作,勇于进取,不怕失败,迎接挑战的新一代人材,愿我们把一切有效的革命学习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