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科研成果

科研成果

时间:2023-05-30 08:55:05

科研成果

科研成果范文1

关键词 科研成果 评价体系

1 科研成果评价的概念及作用

科研成果即科研人员通过对一个问题的认识和研究, 采用不同形式所表达出来的研究结果,如论文、著作、专利、标准、品种、产品、图纸等。科研成果的评价即用科学民主的方法对科研成果进行分析和评判,以此来考察管理部门在资助科学方面的政策及相关措施,审查科研经费的使用效果,证明科研工作的效率和成就,向公众展示科学研究的价值。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科教兴国已成为全国上下的共识,各级政府及高校都加大了对科技的投入。如何加强科研管理,尤其是如何评价投资效益,成了投资者和科研管理部门考虑的重要问题。

1.1为科研管理提供信息

科研评价的重要作用之一。在于详细地向资助机构报告科研的执行情况、存在的问题和取得的成就。资助机构常常需要这方面的信息,以考察他们所要投资的对象及其取得的各方面成就。可以说,评价是获取科研管理信息的一种重要来源。

1.2阐述职责及其履行情况

评价是公共部门阐明其责任的一种重要手段。公共部门不仅要让纳税人理解公共资金资助的科学研究提供了哪些收益,而且,需要通过评价证明它们的资助工作获得了有价值的结果,从而有助于争取更多的经费支持。

1.3为科研决策提供建议

评价可以对科研决策产生直接影响。例如,对科学政策进行评价,可以发现它产生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后果,为下一阶段制定科学政策提供有价值的经验和建议。特别是对期限较长的研究活动,评价对研究决策的影响尤为显著,因为,它在下一阶段能否获得连续资助依赖于对上一阶段研究绩效的评价。

1.4提高质量与绩效

评价是资助者、管理者和研究人员认识其工作质量和绩效的一种机制。通过评价,可以提供成功与失败的有关证据,分析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向人们揭示成功与失败的过程,同时也可以促进研究人员努力使自己的研究符合评价框架内确定的质量标准,从而影响研究人员的行为。由此,评价能提高研究活

动的质量和绩效。

2 科研成果评价的主要方法

在我国高校科研评价经历了大约行政评价、同行评议、指标量化评价和国际科研计量评价四个发展阶段,主要使用的评价方法可以归纳为评议和计量分析。

2.1评议方法

评议是某一或若干领域的专家采用同一种评价标准,共同对涉及相关领域的某一事项进行评价的活动,其评价结果对有关部门的决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目前多采用同行评议,它也是合理判断研究绩效的最基本方法。

由于同行评议是一个主观过程,它依赖于评议者的看法和过去的经验,因此,在这种不完美的环境中,利用同行评议合理判断研究绩效不仅要遵循同行评议的运作机制、过程、方法与程序,而且更应该注重针对具体评价目标与对象,采用适当的评价战略。

2.2计量方法

计量方法可以把复杂现象简化为指标及相关数据,从而可以对研究活动进行数值上的比较。一般而言,有两种类型的计量方法:一是文献计量法。以出版物、出版物的引文和专利、专利的引文为对象;二是经济计量法。主要与资金的测度有关,范围包括从成本/效益分析到R&D经费。

其中文献计量分析在研究评价中的作用是其他方法不能替代的,因为,对于某些组织性和结构性较强的问题,如某个国家与其他国家比较在各学科领域的研究影响力;国际合作的规模和特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在新技术开发中的作用;学科结构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等等。尽管“学科同行”能根据自己的专长对它们进行定性评判,但是,这些评判一般都是零散的,而组织性和结构性较强的问题需要从整体上进行评价,特别是对于交叉学科研究以及具有特殊社会和经济目标的研究,经验证明,同行不能对它们做出较圆满的评判。而且,现代科学发展迅速,新的特征不断涌现,即使是科学家,也不能清楚地阐明科学研究的

资源和其他形式的馆藏资源。在成员馆之间实施公共检索、馆际互借、文献传递、联机合作编目,特别是发放大学城内各成员馆通用的图书证或读者证和复印优惠等,从而达到成员馆之间各种馆藏资源的共享,为大学城内各高校的教学和科研提供更高的文献保障水平。

(2)人力资源共享。各成员馆人力资源的积累是不同的,就专业人员而言,不仅是数量和水平层次的不同,更重要的是专业方向和特长的不同。通过联盟,使各成员馆的专业人员及其他各种人员实施互通有无,调剂使用,从而在整个联盟范围内实现人力资源的共享。

(3)信息资源共享。这里的信息资源,是指上述馆藏资源以外的,图书馆运行中各种经营管理信息如各种资源提供商信息、价格信息、读者信息、人才信息、技术信息等。这些信息资源的共享,对各成员馆自身的运行和经营管理有利。

(4)其他各种物质资源共享。尤其是馆舍和运输工具等,如举办各种学术报告、展览、联宜、学习等活动时所需馆舍的调剂使用;再如人员和物资运输时所用车辆的调剂使用等。通过联盟以实现资源共享。

2.3有利于协同发展

大学城图书馆联盟建立后,以资源共享为出发点,将各成员馆的发展纳盟的总体范围内,进行统一规划,协同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馆藏建设。首先,各成员馆不要片面追求“大而全”、小而全”,在联盟的统一规划下,避免不必要的重复采购,扩大整个联盟馆藏的覆盖面,减少资金浪费;其次,对于某些价格昂贵的馆藏资源(特

别是电子资源,如具有多媒体功能的电子图书阅读器,不仅价格贵,而且产品升级快,不定型),小馆无力购买,合各成员馆之力共同购买,大馆节约了资金,小馆也获得了无力购买的资源。

(2)员工培训和继续教育。可以由联盟统一规划,多渠道组织员工开展继续教育;并集全联盟的力量,将各成员馆的员工合在一起,按不同专业方向和不同水平层次,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培训.不断提高员工的素质。

(3)馆舍和其他物质资源的建设。馆舍的新建、改建和扩建,在选址、规模、规划等方面,不仅要和本校的总体规划协调;而且还要和整个大学城图书馆联盟内各成员馆协同发展。除馆舍建设外,其他物质资源的建设,也可纳盟的统一规划之内协同发展。

2.4大学城图书馆联盟的独特优势

大学城图书馆联盟与其他的图书馆联盟相比,至少还有如下独特的优势。

(1)各高校图书馆的地理位置相近而且集中。结成联盟后,各高校师生可以更加方便地利用各成员馆的各种文献资源,有利于读者节约时间和费用。

(2)大学城内各高等院校是按整体规划建设的,其目的是为了各校的公共设施和后勤服务形成规模效应。因此,各高校图书馆的方方面面,也会随之形成规模效应,这对大学城图书馆联盟的建立和建设非常有利。

(3)我国大学城本身都是近年来的才兴起的。各高校图书馆的馆舍、各种设施和其他资源,有的刚建成不久的;有的还处在拟建或在建之中。因此大学城图书馆的联盟与其他图书馆的联盟相比,可以更具整体性、计划性和科学性。

(4)各高校图书馆在服务对象、开放时间、服务和管理方式等方面所具有的共性,使联盟更具可操作性。就服务对象而言,都以高校师生为主;就开放时间而言,都有相同的寒假、暑假和作息时间;此外在服务和管理方式也很类似。这是其他图书馆联盟所没有的独特的优势。

3 大学城图书馆联盟的途径

大学城图书馆联盟建设的途径,主要包括联盟合同的订立;联盟机构的设置;联盟运行机制的建立等。对此,笔者有以下看法和建议。

3.1 联盟的合同应由各高校校长订立

大学城图书馆联盟是通过订立合同创办的,但该合同不能由大学城内各高校图书馆之间订立,因为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不同,不是法人实体,没有民事行为能力,由此订立的合同没有法律效力。所以大学城图书馆联盟的合同应由各高校之间,并由各高校校长(法人代表)或受其委托的人出面依法订立。

同时,只有各高校校长统一思想,更新观念,高度重视,才能保证联盟的有效运行,因为每一个成员馆不仅仅拥有权利,还要承担义务。如每一个成员馆都是各种资源的输出馆;都要在联盟的统一规划下运行;各成员馆之间还要共担一定的风险。

3.2 应设立专门的组织机构

大学城图书馆联盟是大学城内各高校的一种横向联系,需要强有力的组织形式才能达到预期效果,所以应当设立专门的组织机构。至于该机构是否法人实体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如有条件,最好将其办成非赢利性的有限责任公司(法人实体)。董事会由各高校校长组成,当然各高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由校长(法人代表)全权委托分管图书馆的副校长或图书馆馆长加人董事会。董事会下设执行机构,由该执行机构具体操作,并对董事会负责。须注意,该执行机构宜小不宜大,我国著名的图书馆联盟——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简称CALLS)的专职人员也只有9名。大学城图书馆联盟机构的专职人员应由各种专业人员担任,尤其是首席执行官,应由专业经理人担任。

其实,设立非法人实体的专门机构也不错。当然,有时会不大方便,如每一次集团采购合同的订立,都要由各校盖章签字。

3.3 应建立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

要使大学城图书馆联盟获得预期的效果,还应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首先是制度,要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按制度办事,联盟才能有效的运行;其次是流程,特别是要制定各种科学的操作规程,并要严格执行。严格按规程操作很重要,CALLS联机编目,约有90%的重复记录是由于人为原因造成的。第三是标准化,由联盟组织各方面的力量制定统一的标准,或选用同一标准,以供联盟和各成员馆共同执行。

参考文献

1 林倩青.图书馆联盟: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方式选择[J].津图学刊,2004(4)

科研成果范文2

北京丰科伟业医学研究院由最初的单一经营中药材产品,到如今的玻璃器械、医疗器械、保健品等,已成为一个实力雄厚的科研实体。公司是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科技开发研究型企业,依托首都技术信息资源优势,运用先进的科技资讯,敏锐地捕捉商业先机,以市场为导向开发大众化科研项目,带领一批慧眼识珠的小本投资者快速稳妥地走上了致富路。凭着雄厚的科研实力和对市场远景的精确把握预测,与广大投资加盟者一起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米糠麸皮提取钙磷粉

合肥的汤小泉最初是在杂志上看到钙磷粉项目的。钙磷粉广泛应用于医药、生物、化工等领域,是一种贵重的医药用品,可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恢复人体内磷平衡,是一种贵重的滋补强壮剂。经过仔细了解他还知道,利用钙磷粉可以制成多种成药,有补脑及治疗神经炎、神经衰弱、幼儿佝偻等功能,市场对钙磷粉需求量越来越大,一直畅销不衰,北京丰科伟业医学研究院提取钙磷粉已申报国家专利(专利申请号:200710122848.1)该工艺利用玉米、麸皮、米糠其中任何一种原料均可提取(100公斤原料可出产品25公斤)。当听说提取工艺简单,无需机电设备,生产场地也只要两间30-40平方米的平房时,汤小泉动心了,他一直在寻找这样的项目。

如今汤小泉学成技术归来,他又雇了一个人,两人一天可生产50公斤成品,丰科伟业研究院常年收购钙磷粉16元/公斤,现在汤小泉已经赚了近4万元钱,而且加工钙磷粉后的渣子颜色味道不变,可作高蛋饲料,他都卖给了养猪户,这一笔又赚了好几千元。

鸡蛋提取卵白肽

卵白肽是一种国内紧俏的生化物质,广泛应用于食品、医疗、化工等行业,可增强免疫调节功能,在临床上也是有效的消炎剂,也可以将卵白肽加在牛奶或奶粉中,以增强食用牛奶和奶粉的婴儿的免疫力。

卵白肽还是一种具有杀菌作用的天然抗感染物质,对多种炎症有较强的治疗效果,对人体无任何副作用。北京丰科伟业医学研究院开发的超细卵白肽项目荣获卫生部“天然药物研究开发优秀成果奖”,卵白肽市场价格5300元/千克,生产卵白肽1千克需要鸡蛋200千克及化工原料400元左右,综合成本大约2000元,1人7-8天生产1千克,生产中所需化工原料全国各地化工商店均可买到。

丰科伟业研究院常年收购卵白肽4500元/千克,常年培训技术,四季均可生产,当月即可盈利。已经有上百人在丰科伟业研究院学会了鸡蛋提取卵白肽的技术,获得了不菲的收入。江办南昌的葛成在报上看到丰科伟业的科研成果面世后,果断地赶到北京学习,如今短短的一个月他已经收获了2.5万元。

废水提银效益好

废水提银项目已经过多少人验证了,这个项目特别适合小本创业者投资:一不用办营业执照,二不用办税务登记证,三不用租房子,四不用雇人,五不用愁销路,六没有风险。关键就是要有含银废水来源。丰科伟业研究院收购白银价格每公斤3800元,只要回收白银10公斤就返还学员培训费。

黑龙江省大庆市的方新岩从医院、印刷厂、彩扩部收集废水废料,第一个月他收取废水160公斤,废胶片132公斤。他来到丰科伟业拜师学艺。一个星期后,于宾利用学到的技术从这些废水废料中提出白银8.9公斤,扣除成本,净收入2.9万元。第二个月又赚了2.6万元。如今他已有积蓄14万元,正准备在城里买个楼房哪。

家庭养殖螺旋藻

人类社会进入了21世纪,科学研究的领域范围逐渐由宏观延伸向微观,在这一过程中发现了许多对人类极有价值的海洋生物。螺旋藻是海洋无私奉献给人类的一块海洋瑰宝,它素有海洋软黄金的美誉,它在人体保健和疾病预防等方面的功效可以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健康问题、社会老龄化问题是上到党中央、下到每家每户的老百姓都十分关心的问题,螺旋藻就是一种能让这些问题得以大大缓解的海洋保健植物。

1940年,法国的克里特博士发现在非洲乍得湖畔的佳姆族人从湖面上捞取一种深绿色的微小植物,拌以辣椒及香料晒干食用,后经当时著名藻类专家坦格尔鉴定,这是一种深青色的丝状微藻,只有在高倍显微镜下才可以看到螺旋藻呈螺旋形,故称螺旋藻,俗称蓝藻,诞生在35亿年前的湖水中。

北京丰科伟业医学研究院是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科技开发单位,研究院运用先进科技资讯,在本院科研部的主任李博士带领下,研制开发出庭院养殖螺旋藻技术,该技术投资小,盈利快,养殖占地只用20几平方米水池即可,能让小本投资者快速而又稳妥地走上致富路。

本院长年收购螺旋藻粉120-150元/千克。

北京丰科伟业医学研究院

地址:100070北京丰台区郑王坟97号院华星臂达商业文化园B区2号119室

科研成果范文3

[关键词] 科教兴村;农村科技推广;障碍;对策

[中图分类号] F12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6)10-0121-03

[基金项目] 广东省软科学研究项目(编号:2004B7102031)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向安强,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北京科技大学博士生,研究方向为科技史、科技与社会。

(广东 广州 510642)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到村实际是推广运用和转化成果的问题,是充分发挥国家、协会和企业等多元推广服务组织,促进先进成果和高新技术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的研究表明,我国政府的农业科研投资强度只有0.23,仅相当于国际上最贫困的30个国家政府农业科研投资强度简均数的1/3,而技术推广投资强度也才相当于国际上低收入国家上世纪80年代的平均水平。科技成果推广对农村社会经济的推动具有重要作用。

一、新形势下农村科技推广障碍因素

1.因农业科技推广体制不健全而难以适应市场经济。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农业科技推广体制不稳定,不能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表现在:农业科技推广行政倾向性强,推广机构单一,科研机构与推广机构双轨运行,推广经费严重不足,不利于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科技普及受到种种因素的制约,各级政府的预算中虽然有了一定数目的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的财政经费,但很大程度并没有落实到农业科技推广中去,而是流向了有更高的资金回报率的地区和部门,农业技术普及资金真正用于农业技术提高的部分越来越少。

2.农业科技人员的研究(农业科技成果)与农民(技术吸收转化能力差)实际需求的错位。农业科技成果与农业、农村实际需求错位,农民对科技成果需求不迫切,农民整体素质偏低,市场化观念亟待提高。一方面由于科研创新管理体制与激励机制不合理等原因,科研人员没有深入农村,缺乏生产部门和农民实际需求的信息,造成科研成果的理论性、学术性强,而实际的适宜性及效益性差,甚至研究的成果与市场没有接轨,没有推广价值。另一方面农村、农民囿于在农村、农业的范围内,缺乏与城市、工业的联系,缺乏与科研院所及科研人员的沟通。相当一批农民还没有意识到“科技兴农”和“科技兴村”的威力。许多困惑农民的问题,本来很好解决,但是由于不能理解科技意义或守旧观念,导致专家和农民很难沟通。一些专家指出,农民科技意识的缺乏比科技知识本身的缺乏更让人心焦。

3.农业技术推广和服务资源缺乏协调整合与优势综合。农业技术推广和服务资源丰富,但整合能力和综合优势尚未发挥。我国目前有省市县农业科技推广和各级各类农业科教单位,是近代农业科教的发源地,技术力量雄厚。他们尽管不断地开展送科技下乡,开设技术服务咨询热线电话,开展农民增收科技行动计划,提供技术职业培训及市场信息服务,宣传和新闻媒体等单位在“科教兴农”知识传播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所有这些成功都面临着政府职能改革,经费仅靠项目支撑,公益很大程度上靠热心人参与等困惑,难以做到有机统一地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提供持续的、动态的、公益性的、社会共享的科技推广服务。各种资源在农业科技推广工作中的定位不清楚,任务不明确,长期经费无保障,再加上各单位自身改革发展的要求,要承担更重要任务的能力明显不足。在基层,乡镇农业科技推广的公益因乡镇站办公条件、推广设施不足难以发挥功能。在“稳定公益性,放开经营性”改革实施中,大部分乡镇站原有房屋、经营设施条件已出售,转租给分流人员,有的地方连最简单的电脑和仪器设备都没有,相当一部分公益性农推人员仍然需要从事副业或第二职业以补充收入的不足。农民反映在需要时难以找到农技人员,长此以往不但现有公益性职能难以发挥,甚至还会走上服务+经营的老路,使当前改革流于形式。

4.适合国情的长效农技培训机制亟待建立和完善。目前对农民的培训基本上还是靠基层干部通过邀请专业技术人员讲课和个别手把手辅导来实现。专业人员所到之处,纯粹不懂的在看热闹,想听的由于时间仓促听不透彻,这样效果又会大打折扣。大多数农民还是靠天吃饭,一些农民在农业生产上不投入、疏于管理,生产效率低下;虽然很多地区的乡村两级都曾组织过生产改良、科学管理等培训,但对大部分农民效果不大:有的干脆不来听讲,有的听完就完了,也不应用。培训没有按照市场规律办事,很难形成双赢的互动机制。此外,基层农技推广力量逐年弱化,目前乡镇农技站管理体制不合理,不能适应目前农业科技推广的需要。在机构改革和小城镇建设中,有些地区的农技站几十年积累起来的资产被平调或变卖,资产流失的同时也失去了服务的基本条件,以前的“七站八所”合并为“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农技推广站只是一个岗位,乡镇一级的农技人员开展工作还不如以前直接,使农技推广工作受到一定阻碍。可见,建立和完善适合国情的长效农技培训机制,已是当务之急。

5.农技推广人员难以适应新农村发展的科技需求。在科技推广体系中决定效率的关键是推广人员,在推广过程中对人员知识、素质和敬业精神的要求最为全面。目前,我国在科技推广与经营管理、市场信息传输的结合这一方面,与国外相比差距较大。现有乡镇农技人员专业素质和技能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生产多样性和产业化发展的需要。随着市场经济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产业化规模生产的发展,原有的传统农业和生产门类已在逐步与世界接轨。一些发达城市郊区农业已在向都市农业、生态农业、设施农业、绿色农业和观光农业发展;农业生产门类也在从以粮为纲,以猪为首,向捕鱼摸虾多种经营、特种养殖等全面开花型转化。所需技术五花八门,专业性极强,特别是知识产权的保护,新技术的商品化等,这些都对农村科技推广人员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和要求。而现有的乡镇农村科技推广人员大部分仍然是传统农业教育培养和锻炼出来的,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知识面和专业技能的局限,也影响到他们公益职能的履行能力。因而出现了目前部分地区存在的种稻的不懂高效低毒农药的使用方法、养螃蟹的不懂养虾、兽医难以诊断禽流感、农民谋求新技术难以入门等现象。农技从业人员的老化、文化水平低则更加剧了技术推广的难度。

二、破解农村科技推广难题的对策

1.进一步落实相关政策,确保农技推广机构的稳定。乡镇应该重视新组建的“农业服务中心”工作,加强管理,为他们推广农业科技工作创造一个好的工作环境,尽量使农业科技人员不被“挪作他用”。2006年中央1号文件把“加快改革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作为第十二条单独列出,明确提出“要按照强化公益性职能、放活经营的要求,加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改革力度。强调对公益性技术推广工作,各级财政要在经费上予以保证。”要求“有关部门要抓紧提出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这表明,党中央加快改革农技推广体系的前提是强化公益性职能,关键是保证履行公益性职能的经费,目的是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因而保留国家农技推广体系,尤其是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是不可缺少的。

2.创新推广理念,探求新的推广方法。全国各地在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机制方面有一些研究与实践,如南平的“科技特派员”模式,宝鸡的“农业科技专家大院”模式等,都取得了很好的经验。从农村现状看,普遍的问题是农民的素质偏低,难以适应当前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是一个由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科技的进步与发展最终要表现在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上来,但这种转化需要一个载体。因此,首先必须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的经验,坚持以提高农民素质为核心,大力加强农民的科技教育,以农广校、农函大、职业学校、县委党校、乡镇农民学校、村民文化学校为载体,在更大的范围、更广的领域,进一步加强农民的科技教育工作。

3.建立农技推广服务创新体系:公益性与经营性分离。按照“稳定公益性、搞活经营性,建设适应市场农业发展要求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的总体思路,在对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和经营性机构的性质及职能科学定位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的改革创新,实行公益性与经营性分开。例如将现在的两块牌子、一套班子、一体化运作的农技站,分设为农技站(公益性)和农业综合服务公司(或站)(经营性)两个各自独立的机构。分设后的农技站保留事业单位性质、垂直管理体制、稳定技术骨干、财政全额拨款、保证基本工作场所与设施、加强改革创新的原则,实行以农业主管部门管理为主的双重管理,即农业主管部门负责农技站人事、财务、业务的管理。分设后的农业综合服务公司,则确定为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或者自负盈亏的企业单位均可,其人、财、物全部下放到乡镇一级基层全权管理,全面推向市场。

4.多层次全方位地培训科技推广人员。多层次开展实用技术培训,把提高农技人员的素质作为农业科技推广的突破口。必须重视和加强基层科技人员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工作,积极创造条件,为基层科技人员提供进修、培训、外出考察等学习机会,不断“充电”,以适应新形势发展的技术需要。其技术培训应注意几个转变:

――由“治标”型向“治本”型转变。首先是以提高农技人员的科技文化素质为本,让其帮助农民改变认识、改变观念、树立信心、提高自我发展的能力;其次是以保护环境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本,让他们引导农民实行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改变过去单一的种植和掠夺式的生产方式;其三是以发展“二高一优”的农业项目为本,让他们引导农民积极引进良种良法,开发低投入高效益的生产项目。

――由“单一”型向“综合”型转变。改变过去培训采用一般性号召、一般性工作、一般性措施的作法。一是要用“捆绑”式的培训,根据各地产业规模的需要将几个单位、多个部门的培训队伍组织在一起,发挥部门和专业优势,实行优化组合、相互配套,使培训内容更加贴近生产者和经营者需要,以便更好地发挥总体效应。其次是搞“复合”培训,将过去注重产中服务培训,拓展为产前、产中、产后的系列培训,既抓眼前的短、平、快,又抓中长期发展,有利于实行分类指导。培训方法由简单的资料、粉笔加黑板,拓展为影视、音像、试验、示范、讲解、释疑相结合,有利于培养受训者对科技知识的消化吸收能力。

――由阶段性培训向系统性培训转变。阶段性培训是在特定环境和条件下采取的权宜之计,是一种短期行为;要使科技文化素质得到提高必须接受较为全面、系统的教育。因此,一要积极倡导农村科技示范户向科技人员拜师学艺,通过二、三年的跟班培训,能够比较全面的掌握专项技术,通过考试成为上等级的农民技术人员;二要积极选送中青年农民参加“农函大”、“农广校”的学习,参加“二农”学习的农民学费建议由县、乡二级财政补贴;三要配合教育系统抓好职业技术教育,选送有丰富经验的科技人员到职校担任教员,并鼓励职校学生接受三年的正规教育后回到农村带头参加农村产业化建设;四要选派有专业基础、有敬业精神、乐于奉献的中青年科技人员到农业高等院校深造。

5.建立科学的用人机制和激励机制。必须认真落实鼓励科技人员的政策措施,对做出重大贡献的科技人员给予表彰奖励,对表现突出成绩显著的科技人员给予重用。要进一步研究制定或完善科教兴农的鼓励政策,切实解决农业科研和推广人员在工作遇到的实际问题,例如对下农村开展工作的农技术人员要给予一定补贴。科教兴农的业绩应在工作考评中予以肯定,做出较大贡献者应予表彰奖励,提升职务、职称和工资待遇时要优先考虑;农业类院校可积极创造条件,如设置“农业推广人员奖励基金”;在职称评定中要充分注意推广工作特点,制定相应的合理评价标准,进一步鼓励一部分人员安心从事农业先进技术推广工作等。

6.加快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建设。按照新形势发展的要求,充分发挥现代通讯网络的作用。建设统一、有效、向全社会开放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信息传播系统。可以通过设立专门的电视广播频道、互联网站、专业服务热线电话和各类信息报道,因时因地因需常年提供社会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信息服务。通过直接的面对面互动、网上互动、信件互动等,使农业科研人员更多地了解农民的实际需求,促进农业科研选题更加符合农村的实际需求。农民在需要任何一门现有适用技术时,可以了解农业科研的最新动态及不同科研机构的研究特长,从而寻找自己最适合的互动单位和最需要的新技术,可以随时获取信息帮助及诉求渠道。把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建设作为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会提高农业科研成果的转化率,从而提高有限的农业科研资源的使用效率和效果。农民有效的互动机制可以首先在较小的范围内(如研究与推广单位与周边社区等)互动,在经验积累的基础上逐渐扩大到更大范围。

7.逐步建立农村科技中介组织。农村经济中介组织,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改革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产物,在调节农村生产关系、推进农村产业化进程、提高农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及对接国际市场等诸多方面发挥着日益显著的作用。因此,在有条件的地方应逐步建立乡镇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充分发挥其农村科技中介组织的作用。但是,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和科技中介组织的发展,总体上仍处于自发状态,比较薄弱、亟需引导、规范和培育发展,需逐步建立。

8.加大农业科技投入,确保农业科技推广经费的需求。发展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工作的多元化投入,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高科技企业、示范园区和专业示范户以及各类科教单位、各行业协会、学术团体的作用。要创造条件,鼓励他们承担任务明确、经费落实的公益性、科教服务工作,提供社会共享的持续动态的技术示范培训及信息等任务。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必须建立立足于农业科技推广体系自身的动力机制。公益性由政府投入,但投入后的效益还得靠人去实现,公益性农技推广人员积极性的调动和相应的管理要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完善。经营性作为市场行为也有政府的规范和导向问题,它的动力机制来自于赢利,但政府要通过政策引导,让经营性农技推广做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举。

参考文献:

[1]中日农业科学技术交流文献陈列室编.农业科技推广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2.

[2]郭开源.农业推广工作管理[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7.

[3]姜长云.“三农”问题的多维透视[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 2004.

科研成果范文4

1.1以科技创新为主线,抓项目、上档次、出成果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于2002年承担省级以上科研项目只有96项,科研经费达到106万元。全院审定农作物品种21个,鉴定成果16项,获奖成果23项。到2008年承担省级以上科研项目达到995项,科研经费达到1.3亿元。审定品种51个,鉴定成果20项,获奖成果20项。新上部级项目30项,国家支撑计划项目“黄土高原退化草地植被恢复”项目其动,单项经费2000多万元使全院的项目质量和经费额度明显提高。一直到2013年承担省级以上科研项目962项,科研经费1.5亿元。其中新上省级课题159项,部级课题80项,审定品种50个,鉴定成果25项,获奖成果23项。全院科研课题的数量和质量有了进一步提高。

1.2以成果转化为中心,求推广、重配套、出效益

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整合优势资源,2001年成立了以山西农业高新农业技术市场,省内外43个科技企业入住,成为山西省最大的农业高新技术与产品的集散流动场所。年交易额达3个亿。极大地促进了山西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广度和深度。同时以强盛种业、大丰种业为代表的一批科技成果转化实体,建立了较为稳定的农作物良种繁育基地和原料生产基地,将科技成果组装配套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健全了产业开发的生产经营体系和重点推广体系。2003年山西省农科院申请到省级以上科研项目90项,到位经费2055万元,其中国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0项,经费550万元。2004年全院重点实施五大工程,即农业重大、关键技术攻关创新工程、特色农业科技示范工程、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工程、科研创新能力建设工程和人才培养工程,进一步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科研成果与市场需求结合。构建了全院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产业开发的基本框架。到2013年,全院实施了53项示范推广项目、推广新品种235个,集成配套适用技术260,组装高产高效种养模式30种,为山西省农业生产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得到了政府的认可和社会的赞誉。

2、现阶段制约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因素

多年来,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在新品种的选育、引进和推广,新技术的自主研发和引进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各项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有效地促进了山西省农村经济的发展,但在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中仍然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间题。

2.1竞争型成果偏多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偏低

对一个科研单位的农业科技成果总体来说,如果竞争型成果偏多,则这个时期的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就不可能很高。山西的农业科技成果主要分布在种植业组、蔬菜果树林业组、畜牧业组、食品加工生物医药食用菌组、电子信息自动化组、装备制造电气组、化工环保材料组7个领域。每年大约申报300个左右项目,可以得到国家的经费资助有180项左右,产生经济效益突出的项目只有50项左右。争取到国家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只有7~10项,其转化率仅在35%左右,在农业增产因素中科技只占3~40%,而发达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大多在50~80%。例如,据对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调查,经营型成果和突破型成果在一起只占成果总数的11.56%,其余皆为竞争型成果。这极大地增加了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难度。竞争型成果过多,也说明我国现行农业科技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投资浪费的问题。

2.2综合配套性技术不足,经济效益上的可行性缺乏

降低科技成果的使用成本、提高比较效益,对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来说,意义尤其重要。例如,2000年我们引进日本的塑料薄膜技术,但因价格昂贵,只被应用于经济价值较高的花卉、蔬菜等领域。后来,科技人员不断进行技术攻关,以降低塑料薄膜的厚度和成本,由此引发了我国农业的“白色革命”,使该项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的各个领域。近年来,我们引进以色列等国的滴灌技术,该技术不仅设备昂贵,还需要精细的人工维护,且该技术的综合利用率低,无论企业、还是农户,受市场波动影响,其生产经营规模极小,酿成部分农业科技成果使用成本偏高而社会经济效益却不高的后果。我国农业科技成果综合配套性不足,单项成果多,技术综合配套性不足,也是影响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促进其转化,在保证这些技术成果仍然具有使用价值、没有失效的情况下,只有继续支持和完善相关的综合配套研究。

2.3成果针对性不强运行机制尚不完善

山西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主要采用的是以计划为主、以专业推广机构为主体,利用行政手段进行机制运行。成果推广项目的选题、立项直接面向政府和上级,导致所选的研究项目与现实生产联系不紧密,造成了成果针对性不强,农业科技成果与生产脱节,与农民需求脱节的倾向。调查表明,目前有80%的农业科研人员愿意从事高产技术的研究,60%的农业主管领导与70%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愿意从事推广高产技术工作,均与农民实际技术需求不同。因此,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运行机制尚不完善,脱离用户现实需求的农业科技成果供给体制。

3、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途径

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农业科技成果从研制到应用的各个环节,只有各级政府、科研单位、推广部门、科技企业、农业专业协会、农民之间积极协作,上下联动,才能加快新技术、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步伐。

3.1开展研究机构与企业合作的成果转化新机制

要提升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的档次和水平,就要以科技创新为主线,围绕为山西农业现状,整合资源优势,拓宽横向联合,重点抓好农作物、畜禽新品种选育、绿色农产品的研制等方面,积极争取国家课题,加大投资力度,高起点,上档次,出大成果。首先做好种子企业的整合、兼并与重组,全面清理山西省农科院各研究所主办的科技企业和经营实体,适当保留主营业务和研究所科研方向一致的科技企业,脱钩或注销其他类型的企业和经营实体,现代种业做大做强。把大丰和强盛建成山西省最大的“龙头”种业。按照“育繁推一体化、产学研相结合”的思路,进一步探索育种研究机构与企业开展合作研究、成果转化的新机制、新路径、促进科研成果尽快形成现实生产力。

3.2创办科研与推广相结合的科技成果转化新基地

通过与政府、企业联合的方式,创办科研与推广相结合的科技成果转化新基地,解决好科技成果转化的中间环节,对实验室成果进行放大试验、组装配套、完善工艺流程,为规模化推广应用提供成熟的配套科技成果。通过抓典型,树样板,让农民看得见,学的会。采用技术培训、承包、科技扶贫、咨询、示范推广等多种形式,实现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针对农业生产中全局性、关键性问题,选择具有一定实用性、商品性和较高经济效益前景的成果,组织力量集中开展产业化研究,加强对现有单项科技成果的组装、集成、配套和二次开发,建立成果数据库,增强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尤其要对具有较大市场潜力的科技成果重点推介、宣传,促其快速转化。要充分发挥科研院所的自身优势,密切联系生产实际,加强科技成果的研发和储备力度。

3.3设立保护与补助农业科技成果的新机制

科研成果范文5

科研处成果管理科2021年工作计划

1.修订《铜仁学院学术不端行为查处细则及处理办法》和《铜仁学院学术交流活动管理办法》。规范我校学术研究,提升我校学术讲座、学术会议质量,确保学术讲座、学术会议符合国家思想文化发展方向。

2.做好贵州省科学技术奖的申报工作。

3.积极组织申报“千”层次人才、优秀青年人才工作。

4.做好科研成果的常规管理及年终审核工作

5.完成大学科技园常规工作要求任务进程,积极组织铜仁学院大学科技园结题。

6.发挥铜仁学院科协作用,做好科普宣传工作

7.从新修订《铜仁学院知识产权管理办法》,组织符合条件的老师积极申报铜仁市知识产权奖励。

科研成果范文6

关键词 大学生创业;高校;科研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8-0001-02

1 引言

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的重要时期,大学生自主创业已经成为带动就业、拉动发展、激发社会创新热情的重要手段。每年,我国高校都会创造出大量的科研成果,而真正能够投入市场,进行科研成果转化的比例却非常小,这样就造成科研成果的大量浪费。而且,中国毕业生人才丰富,但创业者严重缺乏,创业成功率低,这不仅造成就业岗位的竞争加剧,而且从很大程度上造成人才的流失。因此,解决当前大学生创业难的问题具有重大意义。经过对本课题的研究后发现,利用已经形成具有转化潜力的科研成果来进行大学生创业,将会是一条新型的创业道路。

2 科研成果转化与大学生创业的统一性探索分析

大学生创业难的原因 根据麦可思的调查可以知道,对于愿意在毕业之后进行创业的大学生占总数的20%左右,然而到最后真正投入创业中的大学生只有2%左右。学历越高的大学生进行创业的比例往往越低。根据统计,高职本科毕业(2013届)的创业比例为3.3%左右,而普通本科毕业生的创业比例为1.3%左右。因此对其原因进行分析,探索创业人数比例下降的最终原因[1]。

1)资金不足,缺少启动资金。大学生通过四年的专业知识积累,创业时在知识、人才、技术等方面要比普通的创业者有优势,但资金是大学生创业最薄弱的环节。大学生由于创业资金匮乏,即使拥有好的创业项目或创业想法,都很难实现创业梦想。

2)创业的能力低。大学生创业能力低,一是专业技能低,二是自我认识的能力低。大学生创业专业技能调查的报告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62%)认为自己的专业技能一般,甚至有少部分学生(24%)认为自己的专业技能较弱,只有10%的学生认为自己的专业技能比较好。有关研究也提出,对于大学生来说,创业失败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创业能力不足[2]。麦可思创始人指出:“大学生在选择创业方向和项目时往往集中在与自己所学专业相关性很小的领域,即‘所创非自己所学’。”这就导致大学生在创业时忽略了自己的专业知识优势,从而造成创业的专业技能低。对于自我认识能力方面,主要是大学生初步创业,缺乏经验,从而不能正确评估自己的能力,容易高估或者低估自己,导致最终选择创业的人数少。

3)没有很好的团队以及创业方向和项目。据大学生创业失败调查报告显示,29.6%的学生是因为没有找到好的创业团队而失败,25.6%的学生是因为没有好的创业方向和项目而失败[3]。很多成功的企业家J为,组建创业团队时不要倾向于“明星效应”。所以更多的观点支持于创业起初,要选择有高度的责任感、勤奋踏实、为人谦逊的创业者。在现实中,很多创业团队往往是由一些要好的大学同学组成,每人出一份钱,合伙创业,但是这样的创业团队往往都没有取得成功。因为他们缺乏行业经验,加之缺少明确的分工与定位,使得创业团队的战斗力大大下降。

高校面临的科研成果无实际应用的原因及分析 不可否认,科技成果对国家经济发展具有重大促进作用,发达国家经济迅速增长的75%来自于科技的进步。针对国内外科研成果转化结果的调查研究显示,以美国、日本等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的科研成果转化率高达80%左右,而我国才30%,相互之间巨大的差距应当引起重视。2005年1月,清华、北大、复旦等20所学校联合完成关于“大学生科技成果转化的探索与实践”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每年我国的高校研究成果有6000~8000项,而投入市场进行应用的不到10%。高校科研成果不能进行实际应用,将会导致科研进程的恶性循环,缺失市场的推动作用会导致科研领域得不到进一步发展[4]。

对于高校科研成果低转化率的现象进行分析,发现最主要的原因在于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平台不健全,缺乏相应的制度指导。另外,科研人员的科研成果转化意识较为薄弱,可能是造成这种现象的另一种原因。科研人员主要的精力在于对科学现象的研究与探索上面,而科研与市场之间有一定的屏障,尤其是缺乏相应的制度引导,将会导致科研成果长期得不到社会的评价,从而导致资源浪费,进一步地阻碍了科研成果发展的可能性。

3 科研成果转化与大学生创业的统一性解决思路

建立创业共同体 针对我国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低,高新技术产业化困难等种种影响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限制性因素,通过研究认为,高校创新成果转化推进机制不健全是影响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化远远不能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原因所在,从而导致高校的创新能力尚未结出丰盛的创业成果。

基于以上所面临的困难,通过建立师生共同创业的体制机制,以生物医学工程交叉学科科技创新为驱动力,促进大学生依托实验室既有的高科研成果来创业,将一方面有利于引导大学生发挥自身知识技术创新优势,开展富有技术含量的创业模式;另一方面能够有效地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提升科研附加值,为大学生创业开辟一条新路。

创建师生共同创业模式 大学生创业存在资金不足、创业能力低、没有很好的团队以及创业方向和项目等问题,并且单纯地由教师参与科研成果转化,存在科研转化意识淡薄等问题。于是通过构建师生共同创业模式,并与科研成果转化相结合,来达到同时解决大学生创业与高校科研成果转化这两个领域中存在的问题。在努力构建的创业实践平台中,其中促进学生“边操作边学习、边学习边研究、边研究边创业”的研究思路,将会有效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研究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4 大学生实际创业难问题的解决办法

根据所做的问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案,对其进行实际的实验探索。通过北京工业大学与北京医疗卫生产业合作,采用工程手段与生物学理论相结合的方式解决了许多临床医疗面临的难题。根据构建的以具有转化潜力的高科研成果推动大学生创业的模式可以看到,以具有转化潜力的科研成果来促进创业,一方面能够推动学校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开展,另一方面能有效地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而且能够提升科研成果的附加值。

对于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低的现状,根据实际存在的问题分析,认为创业能力低是导致创业难、成功率低的最主要的原因,通过师生共同创业与高科研成果相结合,可以很好地提高创业的成功率来解决这一问题。因此创建北工大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大学生创业平台,由学生与指导教师组成创业共同体。通过建立的以具有转化潜力的科研项目推动大学生创业的实践基地,研究师生共同创业的模式,将教师和学生组织到一起,在创业共同体内部计划性地开展内部交流活动。这样一来,教师可以及时在学生创业过程中遇到技术难题时做出指导,维持创业共同体的成功运行。

除此之外,通过开展创业教育系列培训和实践平台“双引擎”,打造以提高学生整体能力和综合素质为重点的创业系列课程培训。这不仅完善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且有助于了解学生创业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并且通过开设创业难题解答课,以及在实践中邀请有经验的本领域中的创业者进行讲座分享创业经验,能够很大地开阔学生的创新思维。

5 实现完善大学生创业政策和制度的“双保护”建议

大学生创业是一个复杂且艰辛的过程,不仅需要超强的创业能力,还需要社会各方面人员的参与和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对于国家来说,需要建立健全完善的大学生创业的法律制度,营造一种有利于大学生创业、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条件。在大学生创业过程中,国家需要提供全方位的创业法律信息服务,增加有利于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条件、政策,尽可能减少大学生创业过程中的风险等一些长效性的重要措施。对于大学生创业与科研成果转化的问题解决,将是一条上至方针政策、下至师生参与的,全社会都要参与行动的长远道路。

6 创业共同体所得到的经验成果

通过建立师生共同创业的创业团体,以生物医学工程交叉学科科技创新为驱动力,推进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创新科研成果的转化。在建立的北京工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创业共同体实践模型中,本科生获得在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中已经成立的项目“基于物联网的空气净化系统”,通过制作基于该项目的空气净化产品,得到多个净化器协同工作完全自动净化空气的成果转化产品。

7 结语

本课题的研究证明,通过依托具有转化潜能的高校科研成果进行转化来推动创业的方式是大学生创业的一条新路。大学生以自身的科研成果作为基础进行创业,一方面有利于发挥他们自身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提高创业模式的技术含量,推动创业发展;另一方面能够有效地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提升科研附加值,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多样化发展。本课题依托北京工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科研成果,以生物医学工程交叉学科科技创新为驱动力,建立北京工业大学特色鲜明的生物医学工程师生共同创业模式,为生物医学工程领域推进创新科研成果转化以及学校在医疗健康领域产业孕育探索新的途径。

参考文献

[1]关于大力推M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J].中国人口年鉴,2011:87-89.

[2]李娅娌.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研究:以斯坦福大学商学院创业教育实践为例[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8.

科研成果范文7

关键词:电力科研单位;科研成果;市场推广

中图分类号:F407.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6-0-01

一、引言

市场推广是指企业为扩大产品市场份额,提高产品销量和知名度,而将有关产品或服务的信息传递给目标消费者,激发和强化其购买动机,并促使这种购买动机转化为实际购买行为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电力科研单位科研成果的市场推广有其特殊性。主要在于,电力系统有一定的封闭性,电力科研单位进行市场推广的思路很难扩展,找不到合理的科研成果推广模式;再者,电力科研单位面向的市场比较固定,导致了电力科研单位的一部分科研成果难以得到推广,也就难以得到增值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增加,影响了其科研水平的提升和科研人员的积极性。针对其特殊性,对电力科研单位市场推广的研究尤为重要。

二、电力科研单位科研成果市场推广的形式

科研成果的市场推广形式日益多样化,如研发人员直接推广,设立专门部门推广,通过科技产业园区集中推广,委托中介服务机构进行推广,通过科技成果现场推广会议进行推广,基于信息网络和计算机技术的推广信息平台进行推广等。而由于电力科研单位存在特殊性,一些推广形式并不符合当前电力科研单位的实际情况。例如,受电力科研单位科研成果管理机制影响,研发人员不能将个人成果直接推广;大部分电力科研单位并未设立专门的部门负责科研成果推广;电力科研单位的科研领域固定且有限,难以大批量投入科技产业园区集中推广等等。从当前我国电力科研单位的实际情况出发,适合我国电力科研单位实际情况的科研成果市场推广模式有以下几种。

(1)设立专门部门进行成果推广

很多电力科研单位针对科研成果转化专门设立了类似于成果推广、科研开发、技术转移等科研管理职能部门,这些职能部门的主要职能是向社会和企业宣传、展示和推广电力科研单位的科研成果,并在与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成果合作过程中代表电力科研单位进行合同谈判、合同审查和签订等工作。利用这种方式进行市场推广不仅可以提升电力科研单位的整体形象,也可以对产品进行更好的评估和完善。

(2)委托中介机构进行成果推广

科研中介机构进行成果推广是一种应市场需求而生的推广方式。通过中介方的中介,不仅可以为成果生产方找到合适的合作伙伴,也可以免除企业因找不到合适技术和成果的烦恼。另一方面,技术研发和生产应用是科研单位和企业各自的优势,而他们对成果转让或技术许可等贸易活动规则及其谈判技巧一般都疏于掌握和应用,通过中介方专业化的推广中介服务,可以有效解决电力科研单位和其他企业在直接谈判中出现的僵局和困难,进而提高合作的成功率。

(3)多元化的推广转化载体

由于科研成果推广和转化的日趋普遍,科研成果推广的载体也日益多元化。例如,电力科研单位可开展科研成果现场推广会议,集成果展示与促进合作为目的,是科研成果推广方与转化方最直接、最及时的交流方式,有一定的专业针对性,可专门针对电力科研单位的科研成果。但这种会议往往因为投资费用高而受众有限。

随着信息网络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科研成果推广信息平台也成为一种重要的推广方式,如国家科技成果网、国家科技成果信息服务平台等。电力科研单位也可以设立自己的科研成果推广平台,对电力系统的科研成果进行登记和推介。以科研成果推广转化公共服务平台为载体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优化了推广转化工作的宣传手段,搭建了电力科研单位科研成果快速推广与转化的社会沟通桥梁,有一定的实践可操作性。

上述几种科研成果市场推广形式,可以相互融合和借鉴,可以在发挥各种方式优势的基础上相互配合应用,从而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共同促进电力科研单位科研成果的市场推广。

三、电力科研单位科研成果市场推广的模式

电力科研单位科研成果市场推广模式包括四个方面:市场调查和分析、产品规划与管理、终端建设与人员管理以及宣传与推广。

(1)市场调查与分析

对于电力科研单位而言,要进行科研成果的市场推广,首先也应该进行市场调查与分析,对电力科研单位自身的情况进行总结,调查科研成果潜在的竞争对手的相关信息,掌握可能合作对象,包括生产企业、中介机构等单位的情况,分析和调研科研成果所在市场的需求度,为科研成果的市场推广做好充足的准备。

(2)有效的产品规划与管理

在电力科研单位中,目前可进行推广转化的科研成果大致分为两类:技术和产品共存的高端产品以及小部分技术创新、与企业合作可快速进行市场推广的产品。技术和产品共存的高端产品目前需求量较大,为合作企业带来了丰厚的利润,但由于目前电力科研单位的体制限制,使得电力科研单位及其科研人员无法分享这部分收益,降低了电力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尽管产品已经投入市场,但并没有为电力科研单位带来收益,因此这部分产品的市场推广还需要相关政策的支持。小部分技术创新、与企业合作可快速进行市场推广的产品市场则很容易被打开,一是由于很多企业可自行生产产品,加之电力科研单位的技术权威性,合作模式较为成熟;二是科研成果的技术市场比较成熟,只要完成剩余部分技术的开发,产品便可快速投入市场。但是,由于在与企业合作的过程中,电力科研单位的利润分成比率较高,而且合作模式和利益分配模式受到一些政策的制约,所以有些企业没有与电力科研单位合作的意愿。因此在电力科研单位科研成果市场推广的过程中,应该针对这部分产品进行策划分析,首先开拓合作市场,通过减少利益分成等方式促进与企业的合作,形成稳定的合作模式,从而推动产品的增值转化与市场推广。

(3)终端建设与人员管理

对于电力科研单位科研成果的市场推广,科研成果的终端可以理解为购买科研成果的生产厂商或运用其技术的企业,包括对有形产品和无形产品的包装和宣传等硬终端,以及市场推广人员素质的提升、企业形象的塑造等软终端。在进行终端建设时,需对市场推广人员进行培训和管理,使其在掌握市场推广专业技术之余,对推广的科研成果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同时需要有效的人员管理机制,保证市场推广人员和科研人员的有效管理,达到塑造电力科研单位形象的目的,从而促进其科研成果市场推广的顺利完成。

(4)宣传与推广

有效的宣传已经成为促进产品生产销售并提高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是企业或产品发展的催化剂,在提高企业社会地位的同时可以为广大消费者提供信息服务,也接受市场和需求方的监督。另一方面,可以明显地看出各部门的阶段成果,提高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责任感,使更多的人在宣传推广活动中获益。电力科研单位在对科研成果进行宣传与推广时应注重以下几点:

一是应注重电力科研单位品牌的宣传。由于电力系统相对封闭,面向的市场又相对固定,所以许多电力科研单位的品牌效应还不明显,很多电力科研单位不重视对其品牌的宣传。所以对于如何打造品牌、维护品牌的问题,是摆在电力科研单位面前的一个问题。

二是形成独特的企业文化理念。电力科研单位在进行产品或技术的市场推广的过程中要建设和宣传自己独特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培养员工和目标客户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建立起与客户的信赖和依赖关系。

三是创建宣传平台。电力科研单位可以在电力系统内或面向社会创建以宣传最新科研成果为目标的宣传平台,如“某电科院(电网)科研成果网”、“某电科院(电网)科研成果信息服务平台”等。

四、总结

电力科研单位拥有多项科研成果和专利技术,在进行科研成果转化增值的市场推广方面有很多亟待推陈出新的方面。具体的建议有以下几点:

(1)成立相关部门或小组进行市场推广

在进行科研成果的市场推广之前,电力科研单位应成立相关部门或小组负责科研成果的市场推广活动,或者选择现有的职能部门主要负责、其他部门协调工作。这不仅可以体现电力科研单位对科研成果转化增值的重视程度,也可以调动科研人员及其他职能部门人员的工作过积极性。

(2)进行科研成果市场调查与宣传推广活动

在进行科研成果的市场推广时,首先应进行市场调查,包括对政策环境、经济环境以及社会文化环境的调查等;在符合市场要求的前提下,可适当地对产品进行包装和规划,提高产品的可观性;同时应进行对科研成果和电力科研单位的宣传推广活动,以达到扩大企业知名度、树立企业形象、促进产品销售的目的。

(3)强化对产品后续服务的重视程度

科研成果推广后,仍需重视成果技术的完善工作,特别是成果转化中的非技术工作。在科研成果的研发过程中,科研人员很难全面考虑到其应用效果的实际情况。因此,在推广之后还必须认真分析成果转化在技术上可能存在的不足和相关的因素,考虑安排对工艺和相关技术进一步完善的工作。推广之后的后续服务不仅对本次推广的科研成果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也可能对以后的推广活动产生影响。

参考文献:

[1]王忠儒.我国科技成果推广转化的现状及其对策[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0,31(2):36-39.

[2]刘长威.高校科技成果推广方式分析[J].科技与创新,2009(01):30-32.

科研成果范文8

“抓教研促教学,科研兴组出成果”是我们初中英语组的核心战略。开展教育科学研究,实施“科研兴组”战略,以科研促教研,以教研促教学,是加强教研组建设、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

我校初中学生主要来源于校周边居民划片。初中生入校之际,在学习风格、学习习惯、学习基础和学习动机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而我校的初中英语课堂教学都采取大班授课的方式。受传统教育方式影响,教师通常在备课时制定相同的教学目标,在课堂上采用相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方式在学生间产生了很大的教学差异。究其原因,不难发现在课堂中,教师们容易忽视个体学习兴趣、目的和动机的差异,忽视个体学习习惯和风格的差异,忽视个体智力水平的差异,忽视个体接受能力的差异。这种教学模式如果不改变的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两极分化,给教师的日常教学带来许多困难。如何帮助学生建立学好英语的信心,缩小学生间的差异,提高班级学生的整体水平,从而有效避免现阶段初中英语学科普遍存在的两级分化的现象,是初中英语教师重点研究的课题之一。

从2010年初,初中英语组的教师们认真学习了差异教学理论,在总结和反思初中英语教学一线工作的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差异教学的内涵和初中英语教学的特点,采取了差异前测、制定有差异性的教学目标、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设计弹性作业和多元评价、进行提优补差的辅导和训练五种初中英语教学策略。

通过对差异教学实验前和实验后学生学习兴趣、预习习惯和完成作业的情况三个方面比较来看,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了,学习习惯优化了,作业的质量和效率都得到了提高,这种进步也决定了学习成绩的必然提升。在研究中,教师们深深地感到,差异教学满足了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学生的课堂主体性能够被尊重,所以唤起了学生个体的乐学和会学。教师不再是迎合个别优等生,而是充分考虑学情,设置适合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在目标的指引下,采用多样化的方法和途径,帮助每个学生获得发展。通过设置有选择性的作业内容,并从多角度评价学生在学习前、学习中和学习后的学习态度和效果,使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优势和劣势,提高英语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事实上,任何教学方法和途径的选择,都是为了有利于学生的语言学习。差异教学在我校英语课堂实施三年多来,在取得成效的同时,也存在很多操作层面的难题,还需要教师在实践中进行更多的探索。

科研成果范文9

关键词:美术教学;科研

邓小平同志指出:院校的任务,“一是教学,二是科研”。美术院校既是科学研究的前沿力量,又是中坚力量。只有逐步增加科学研究的比重,认真搞好科学研究,才能把美术院校建设成为既是教学的中心,又是科学研究的中心。美术院校的职能、任务与教学对象,都客观地要求我们把科研与教学结合起来,多出成果,多出艺术人才.

一、科研与美术教学的关系

对于一名大学的美术导师而言,应具备系统的美术、教育理论知识及过硬的专业技能,科学的教育方法和较强的教学能力,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保障整个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在教学工作中,教学和科研是两个相辅相成的部分,这两个内容的协调和平衡是教师发展的重要内容,同时也直接关系着学校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因此必须得到充分的重视。综合来看,教学和科研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从多年的教学经验中可以看出,教学和科研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立的,但是同时在一些方面又是相对统一的。首先,从对立面来看,不可否认的是,教学和科研是存在冲突的,教学目的和科研目的具有明显的不同。对于教学而言,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进行知识的传输,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而科研则是对知识的创新与创造;从对个人素质的要求方面来看,教学除了专业技能之外还需要道德、人格以及表达能力等方面的要求,但是在科研方面则主要侧重对知识的创造性和智力的高要求,对表达能力、口才等方面要求较低;最后从时间上来看,因为一个教师的精力是固定并且有限的,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学中去自然会减少科研方面的投入,从而影响到科研成果的质量和科研能力的提高,反之也是如此,因此处理好科研与教学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尤为重要的方面。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可以得到的结论则是教学与科研是相对统一的,同样从目的角度来看,教学和科研的目的虽然在细微的方面有一定的冲突,但是在大的方向上都是以推动社会发展为共同目标,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因此可以说二者是统一的。另外在长远的影响上来看,教学和科研是相辅相成的,互相起到促进和提高的作用。对于教学而言,首先,科研的创新能够提高教学的质量,是教学内容的丰富和深化的基础,并且能够将教学的方式和方法多元化,从而最终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其次,教学对科研也是有促进作用的,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教育出优秀的人才,而优秀的人才同时也是在为未来的科研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另外在教学的过程中由于师生之间的互动和总结也会深化科研的内容。对于个人而言,教学是果,科研是根,所以要真正做到教学与科研的统一和谐就需要不断研究教学手段和内容,避免出现教学的空洞,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同时要想得到优秀的教学成果必须加大对科研的投入力度,奠定好根基才能够更好的结出教育的果实。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教学和科研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所以在我们具体的工作和考核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需求和工作性质来进行权衡。对于一位高校的美术教学和科研工作者而言,科研重于教学的方式更为适合。因为大学生对于教师的学术水平要求更高,相对而言对于教师的表达和口才能力则要求较低。所以对于一位高校教师而言,保障更高的教学质量需要以学术质量为基础,尤其对于大学的美术教学而言,科研不可忽视,没有科研学校就难以出现名师。

二、美术教学中应用科研成果对美术院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科研与教育不是单纯的对立或者互不相关,从大量的科研成果实践工作中我们可以看出,“应用”、“推广”、“转化”,是关于科研成果的三个重要的推广方式,虽然在一些理论书籍中没有对相关概念进行明确的解释和分类,但是它们之间还是具有一定的区别的。首先,“应用”是指的科研成果被一些相关人员的小范围使用,使用范围相对较小。“推广”则具有更大的范围,主要是指某些成果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内得到广泛的应用,范围小的情况下不能算作推广,只能算是应用。例如在农业方面有的科研学者表示,当某项科研成果推广的覆盖面应达到适宜推广面积的15%以上方可称之为推广。在美术科研方面也是如此。“转化”则是在应用的基础上,更多的强调了理论向成果的转变,将效益转变为现实。这三个概念都包含了理论和实践的充分结合。本文针对科研成果的应用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方面是选择一些对学生专业发展有利的成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学习经验,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另一方面是运用一些科研知识进行课堂教学,从而丰富课堂内容,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科研能力,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最终提高美术的教学质量,更好的为社会输送人才。因此,在美术教学中科研成果的应用对美术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1、应用科研成果有利于美术专业学生观念的更新

观念的更新是美术专业学生成长的重要环节。然而,现行的美术教材已不能满足这种需要。我国现在发行的美术教材,大都存在内容陈旧落后,缺乏时代性,国际性和最新的艺术思想与学术信息等问题。如果美术教学仍然根据教材照本宣科,不能把那些新的科研成果及时传授给学生。那么,学生就会跟不上社会前进的步伐,像井底之蛙一样眼界狭窄,这对他们的专业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因此,必须结合教学内容,有重点,有选择性地把最新、最先进的科研成果纳入教学内容中来,不断摈弃陈旧的知识,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论水平,使新的、先进的理念内化为美术学生的专业素质,促进学生的专业成长。

2、应用教育科研成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现在我国大部分中等本科院校的教学都存在“重教学,轻科研”的现象。教师缺乏科研能力是重要的原因之一。由于教师缺乏科研能力,他们不能将新近的教育科研成果应用于自己的实践中。结果事倍功半,成效不大,使教学工作很难提高到更高一层的水平。如果教师具备了一定的科研能力,就能批判性地选择和接受新的教育理论,并将自己的科研成果运用到教学中去。在教学进程中学生受到教师的启发,可以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促使他们向研究者的角色转变。

3、应用科研成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教学中应用科研成果,就必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这样能够大大提高教学质量,避免学生出现读死书的情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用科研成果,还可以通过借鉴性的研究,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和思考,通过课题的自主选择和调查研究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促使学生转变为主动的“学习者”,最终保障教学质量。

三、科研成果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如果将科研和教学进行形象的比喻,那么可以联想到车的两个轮子,科研和教学作为两个轮子承担着整辆车的运行,而车轴则是结合与运用,只有通过结合与运用才能够实现教学成果的充实,教学课堂的优化,科研成果在教学中的应用,结合与运用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内容。

1、运用科研成果,既要“遵书”又要“求新”

科研成果的运用首先要做到的是“遵书”,所谓“遵书”就是紧扣教学大纲,根据教材内容来进行讲授。但是,同时科研成果运用到美术教学工作中还要“求新”,所谓“求新”就是在现有的课堂内容和教学基础上不断的深化教材内容,创新教学方式。对于教师而言,教材是教师授课的工具。对于学生而言,教材是获取知识的媒介。“遵书”能够将教材精华内容系统的传授给学生。“求新”则能够紧随社会动态,将最新的科研成果补充到课堂上,避免在教学中照本宣科,满足不了学生对知识的需求。书上的成果固然是精华,但新的科研成果也是尤为重要的。所以在课堂的授课过程中,必须充分把握教材的观点,围绕教材内容进行学术研究的观点介绍,从而扩大学生视野,启发学生创新,促进学生自主思考,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运用科研成果,要概括精辟

科研成果的运用必须在进行总结和研究之后才能够在课堂上进行讲授,高于现用教材并且成熟的科研成果才能够让学生真正的体会到科研成果的新。所以在科研成果的运用过程中要注重科研内容的精辟概括,保障科研成果的实用性,让学生受到启发,引起学生的思考。

3、科研成果的运用必须恰当

如果将科研成果的恰当运用比喻为一部电影中的插曲,那么插曲的应用得当可以让整个电影水平升华,推动剧情的发展,反之则会成为败笔。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内容就需要对科研成果进行正确的运用。首先,科研成果的应用必须扣紧主体。这就需要教师根据科研成果的内容进行大量的积累和筛选,从而抓住真正有价值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另外需要注意的是,科研成果的运用终究只是辅助,不能够喧宾夺主,必须有个范围的保障,以教材为基本点,相互配合,避免将课堂做成学术讨论会。所以科研成果的运用必须把握好度。

4、运用科研成果,要巧妙安排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科研成果运用于课堂教学,不能随心所欲、临堂应付。这就要求科研成果的运用必须是符合基本的教学要求。教学的目标和大纲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基础,科研成果的运用必须与之配合,运用到什么地方,什么时间更适合都需要进行斟酌,不能再课堂上信马由缰。在应用中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综合课堂教学的目的和全局结构,采取科学安排,将科研成果的理论渗入到教学课堂中去,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科研成果的运用要注重一个活字,通过准确生动的插入和讲解让学生更多的思考。除此之外,学生参加科研也是一个重要的教学方式。通过教师的指导,发挥学生主体性,提高学生积极性。通过学生的自主参与来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通过业余时间的研究活动来更好的得出学术价值高的科研成果。对于教师而言具有更好的教学效果,对于学生而言也有更好的学习效果。总而言之,在美术院校的教育中,将教学和科研结合起来,通过科研和教学的有机权衡来实现科研兴教的目标,真正的将教学科研提到办学的中心上来,以教学目标来引导科研,以科研成果促进教学,真正形成一个教学和科研的良性循环,从而促进学校的办学水平的全面提高。

作者:吴秋萍 胡博 单位:黑河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

参考文献:

科研成果范文10

1.1高校科研成果脱离了社会的实际需要

科研成果本身的先进性、创造性、成熟度、可操作性是科研成果转化的关键因素。[1]首先,很多高等院校立项的初衷就偏离了为社会服务的方向,立项的原因主要是为了评职称、涨工资、买房子等个人利益,对科技成果转化的问题缺乏深刻认识,由此导致了立项的意义偏离社会和企业的实际需求;再者,由于长期以来受经济办学模式和研究模式的惯性所致,一部分从事科研人员在研究选题时,只注意文献的检索,专为学术而研究,成果远离市场需求,远离市场。在高校,许多教师和学生有很多奇思妙想,但是这些想法和实践得出的成果要转化为现实的产品,市场才是关键,科研成果需要十分契合市场的需求,有突出的竞争优势才能够吸引投资,得以转化,但是高校的很多科研成果在这些方面往往很难完全符合市场的要求,从而很难将投资者的目光吸引过来。

1.2企业的科研水平对高校的科研成果也严重的不适应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是科技创新和进步的主力军,技术创新是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前提。现代企业越来越重视可记得创新在企业中的作用,为了节省资金企业往往和乖哦等学校进行合作,利用高的那个学校的科研力量来增强企业的科研能力。但是企业对高校科技成果的消化、吸收高校的科技成果,最后必须通过企业的行为才能转化为生产力。一方面企业需要创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高校也有许多这方面科研成果,但由于许多企业缺乏对高等学校科研情况的深入了解,特别企业是对高等学校科研运行机制了解的更少,对高校的研究能力和水平知之甚少,另一方面高校对企业的科技成果需求不甚了解,所以二者很难结合到一起。另外,一些企业热忠于所谓的“概念”炒作,不愿意真正投资于高新技术,致使许多高新技术的转化中途夭折。

成果考核制度缺陷。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对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商品化缺乏明确的计划和指标要求,对科研成果的转化软约束。大多数高校管理部门仍按教学机制运行,科技系统的结构格局和资源配置不合理。只重评估研究前期理论成果,不重评估后期成果社会效益,科技成果主要*相关专业人士进行“评估”,而不是按照成果的市场转化前景和可能效益来评估。

1.4资金的缺失使许多高校科研成果束之高阁

在我国,从课题研究到实验室成果的研究经费,大都是由高等院校自己组织或者通过国家科技项目拨款或自筹资金投入的,[2]虽然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对科研的重视,对高校的投入也越来越大,但是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教育经费在国家预算中的所占比例还明显偏低。资金上的欠缺使得某些高等院校,虽然有好项目,也有好的人才,就是缺乏资金和设备导致项目流产,或者进度缓慢,或者虽然已经取得成果,但是缺乏推广,形成不了生产力。因此,许多科研成果实际上成了放在保险柜里的一纸空文,如同鸡肋一样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二增强我国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手段

2.1建立合理的科研管理体制制度

最大程度地减少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对科研项目是否入选的干预,关键是要在科研领域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和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建立科研项目“同行评审”机制。科研项目的评审人员,必须是科研和学术同行,对评审项目拥有足够的前沿知识,而不宜采用如候选人的职务、职称、资历、学术组织成员等与专业水平无关的标准。同时,要坚持利益相关时的回避原则,凡是评审者的个人利益会影响评审结果,或评审结果会影响评审者个人利益的,都应当实行回避,尤其要防止朋友、同学、学生、导师、同事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相互评审”。最后,还要保证项目评审人员对评审对象做出独立评审,评审机构在综合所有评审人员的意见后,再得出最终评审结果。

2.2高等院校的科研立项要面向市场

要加强高等学校与企业、科研机构的联合协作。高校科研人员积极从事技术发明,并通过专利许可和技术转让等形式,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高校科研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在开展科技创新的同时,不断为社会提供经过严格科研训练的各类专业化人才。为了促进科研成果推广的顺利进行,要多方面采取措施。要面向市场需要,加强立项的审查工作;要积极采取那些技术开发与推扩使用紧密结合的组织形式;要采用各种形式,进行技术转让或入股;要加强技术培训和宣传工作;要面向广大企业的技术改造,采用新的技术成果,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使科研成果形成显示生产力,才能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2.3增加科研投入

科研的基础是科技经费的投入,高等学校要加大对科研经费的投入,尤其重点学科、重点项目的投入,使之有充足的资金组织精兵干将,有充足的资金购买各种试验设备,高校财务部门应及时掌握国家有关政策、教育主管部门的重大决策,协助院领导和各部门认真规划,加强预算的科学性性、可信赖性,尽量通过项目申报等方式来争取财政拨款。[3]为科研创造最好的条件和环境。同时,也要加大对科研成果转化的投入,建立起专业的科研成果推广人或者借助社会上专业的科研成果中介人,最大程度的利用社会资源,是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这不仅会创造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带回的资金又可以反过来增加对科研的投入,形成良好的资金循环链。再者,科研投入不单单是学校的事,也是政府的事情,事实上在中国主要是考政府的投入,政府要在资金安排上把对学校的投入放在最顶端,把科研投入作为重点,政府还要努力的做高等学校和企业的“媒人”,努力促成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2.4高校要进一步完善其科技成果推广体系

要注重和技术需求方或潜在技术需求方进行多方面、多层次地沟通和交流,注意把研发人员、技术需求者以及投资机构、社会科技服务中介机构都吸引到统一的平台中来,通过多种形式进行科技成果的评估、检测、包装和推广。要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的配套条件,这需要政府牵头,吸纳企业、高校、市场和技术中介等组织参与并使各方面共同努力。特别是各相关方需要协调利益关系,分担风险,共同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配套条件建设。

总之,基于高等院校组织结构与其职能上的独特性,要将我国传统上以教学为主的高等院校塑造成教学与科研并重的机构,就必须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扬长避短,充分发挥高等院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独特作用。

[1]马陆杰浅论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在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中的作用中国论文下载中心07-01-26

科研成果范文11

【关键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 股权激励 转化机制

一、前言

2015年,我国专利的申请量和受理量均较上年大幅增加,接连5年排在世界第一。相关资料表明,中国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率在15%~20%,部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不足10%,而西方发达国家则达到60%~70%。相比之下中国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率如此之低,值得政府和科研机构深思。科技成果只有走出实验室,得到有效地产业化才能满足现实生产发展的需要,实现大学的社会目的。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环境下,创新越来越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高校作为中国科研的重要主体之一,使其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是时代亟待破解的难题。

笔者通过大量的查找,在多个网站和书刊中与科技成果转化和股权激励相关的研究文献较少。我国内相关研究主要是有两个重点,一是如何建立科技成果转化中股权激励机制,二是探讨各种股权激励的方式,及在各种科技成果转化方式中如何确定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的股权数量。“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股权和分红激励实施办法”是国内科技成果转化与股权激励最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该办法对股权激励的实施的主体、激励方式、激励对象、激励方案的限制性条件等做了明确的规定说明。主要的股权激励方式有入股奖励、收益分成、股权奖励、股权出售、期权奖励、分红奖励六种。

二、科技成果转化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我国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低

本人想找到近年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找到切确的数据分析来说明转化率的现状,本人查询了国家统计局网站、国家知识产权局网站等网站均未能直接查询到我国及我国高校的科技成果实际转化率,这让我感到困惑和值得思考。

在此我借鉴清华大学教授在演讲中的话:“我国科技成果的转化率相当低”,30%,我不晓得是从哪里来的,我个人的体会要低很多”。也就是说有70%的科研成果不能转化为生产力来推动社会的进步,这些创新只停留在理论和科技上的创新,没有形成生产力的创新。这样造成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

(二)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原因

1.研究的课题市场定位不准确,未能根据技术市场的现实需要来找准研究课题。现在大多的高校科研人员的市场观念弱,在研究课题的选择时通常不清楚企业的技术需求,脱离技术市场的需求,对企业的技术需求、生产能力和销售能力不了解。这种封闭的科研,形成当前许多的研究成果止步实验室的困境,很难实现转化。

2.科研人员的成果转化观念不强。当今国内大多高校在教师职称的评定时,过分要求在刊物中的数量,获得何等奖项,但对教师的教学水平、工作能力和对学校贡献重视不足,许多科研成果在通过鉴定或专利受理后便被束之高阁,而不是着力把技术成果的市场化,不追求市场化所带来的转化收益。

3.缺乏配套资金。校办企业是当前科研成果转化的主要方式,高校大量的设立校办企业必然面对资金不足问题。高校不是企业,不是以盈利为经营目的,高校对科技企业的资金投入因此也是有限的,外部融资是决绝科技企业资金短缺的举措之一,融资费用与企业的风险的高低与资金的多少相关,科技企业是资金投入大和经营风险高,使得外部筹资比较困难。

4.校企联合喜忧参半。高校作为科研机构能过针对企业的生产选择研究课题,提搞课题研究的针对性,企业作为技术的使用方,提供课题研究的资金,拥有的产业规模和市场份额,形成了产学互补。但这种产学模式也有较多的不足之处。第一,部分企业缺乏长远眼光,不诚信的行为损害高校的利益,产学模式不能长期合作。例如部分企业不遵照技术转让协议,山寨科技成果,用于专利申请。科技成果一旦实现产业化,产品中的技术就容易被山寨,校企的合作关系也就发生微妙的变化。第二,科技成果转化的收益分配问题。校企合,企业不用为使用科技成果直接支付资金成本,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收益从企业使用技术带来的利益中取得。生产经营的成本直接影响企业的利润,而高校一般不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在成本、利润的计算上,企业往往损害高校的利益。有的企业遇到技术成果转化的困难,不认真的寻找原因,解决问题,轻易否认技术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校企合作备受考验。

5.没有完善的科技成果交易市场。目前我国缺乏统一开放的成果交易平台,供给和需求信息不畅通。

6.收益分配机制不健全。高校、学院、科研团队、科研人员的利益分配直接影响到科研人员的工作热情,不同高校的科研经费不一,导致我国专利法在各个高校具体实施中未能得到全面贯彻,科研人员的合理收益未能得到保护,科研人员的工作热情不高。

三、运用股权激励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建议

高校科研成果作为一种资源,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作为科技成果的供应方,高校应当主动作为,建立成果转化中心,搭建交易平台;在成果转化中引入股权激励机制,盘活科研的无形资产,把科研人员从校办企业中解放出来。

股权激励模式的优点:科研人员从成果转化中获取的收益可以是长期的,可以随着公司的发展增值,而不是科技成果转化后或是几年之后与该科技相关的收益无关,增强科研人员继续研究的积极性;科研人员无需被企业的经营运作困扰,可以全身心的投入到科研创新中去;高校无需为创办校办企业和高校科技园所需的资金、人员及其运作困扰,可以把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集中到教学和科研中。

(一)完善股权激励实施办法

1.建立科技成果转化中心。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是一个综合的科研成果管理中心,主要分为对内和对外两部分职能。对内的话,课题的申请、立项、成果申报、专利申请及科技资料档案等行政性工作;对外的话,负责科技成果的市场转化工作,主要负责市场宣传、寻找转化企业、评估企业、成果作价评估、制定转化方案、签订技术转让合同。

2.配渥ㄒ档娜嗽薄3晒转化中心工作人员必须是专业的人员,拥有过硬的专业技术知识和强硬工作能力。因为科技成果的生命力就在于成功的转化,成果若是未能成功的转化,那么在课题研究上的人力、物力、财力的付出将会是徒劳的。工作人员应当有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很强市场洞察力、很强的风险评估和驾驭能力、精准的科技成果价值评估能力、过硬的产权保护知识和法律知识。

3.制定科学的利益分配模式。遵照我国的专利转化法,根据高校自身的经费情况,建立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制度。针对各种不同的股权激励模式,制定相匹配的收益分配模式。平衡高校、学院、科研团队、科研人员之间的利益分配,激励科研人员进行科研和科技成果转化。

4.做好高校科技成果的宣传及反馈市场需求。高校科技成果的供给与企业的技术需要不匹配,科技成果转化中心要搭建一个科技成果交易的市场平台,企业的技术需求能够让高校得知,提高课题研究的针对性,优秀的技术成果让企业认知,合理的分配研究课题,避免重复研究。

(二)合理选择股权激励模式

股权激励模式的选择需要考虑科研成果的转化价值、科技成果后续研究的需要、实施转化的公司的经营情况、科研人员的喜好。股权激励只适应转化企业为股份制企业,不适应是非股份制企业。

1.相关的技术研究比较成熟,公司实施转化后的不需要技术的更新升级。即公司只需要一次性买断技术专利,不需要后续的对科研人员的激励。对该类科研成果可以选着入股奖励、股权出售。

2.相关的科研技术处于继续研究开发阶段,公司产品的更新升级主要依赖技术的进步。此类科研成果的转化中激励模式的选择,主要是考虑提高科研人员在后续研究中的积极性,可以选择股权奖励、期权奖励,对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进行奖励。

3.公司经营情况较好,处于成长期的公司。可以选择入股奖励、股权奖励、股权出售、期权奖励。首先,此类公司的经营业绩不断上涨,股市青睐此类公司的股票,股票的价值会上升;其次,是这类公司可用于购买科技成果的资金不富足,想比之下较看好不用直接支付现金的成果转让模式;再者,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看好公司的股份。

4.公司处于成熟阶段,投资需求较少,有稳定的现金流,趋向回报股东。对于该类公司可以选择入股奖励、股权奖励、股权出售、分红奖励,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比较看好公司的分红而愿意持有公司的股票。

5.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的喜好也是选着何种股权激励方式的主要影响因素。有的科研人员比较喜欢直接的转化收益,现金为王,对于该类科研人员应倾向于收益分成和分红奖励;对于那些偏爱高风险和高收益的科研人员,则可以选择股权奖励、股权出售、期权奖励。

参考文献

[1]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股权和分红激励若干规定的通知

[2]郭晓川.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研究现状评述.研究与开发管理,1996,(3):25-29.

科研成果范文12

1.1大量农业科技成果得到及时有效熟化和转化

随着国家科技部和财政部农转资金项目启动,河南省各级科技、财政主管部门高度重视,积极宣传,大量科研院校和企事业单位申报踊跃,经专家严格评议,省科技厅、财政厅联合审定,截至2013年,河南省共获取国家农转资金支持项目达260项,占全国总资助项目的3.7%,获资助金额16520万元,位居全国农转资金总资助金额前列,科技成果涉及种植业、畜牧水产养殖业、农产品加工、生态环境与节水、农业装备与信息等技术领域,争取到的项目数量、资金总额均居全国各省、市、区前列,河南省年度获得国家农转资金支持情况如下图和下表所示。为促进河南省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河南省于2004年特设立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财政每年拿出700万元用于支持农业科技成果的中试与示范,2006年省科技计划体系改革,设置了成果转化计划,并将星火计划700万元并入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整合后每年共有1100万元用于这个计划,初步建立起政府财政投资、信贷支持和企业自筹等多渠道投入,政府、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科技企业及项目区农民等多主体参与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大力促进了河南省农业科技成果走向正常化和规范化。截止2013年,我省共支持318项成果得到熟化和转化,资助资金达9640万元。科技对河南粮食生产的贡献率和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已分别达到45%和40%左右,远远超过全国的平均水平。

1.2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

(1)构建了三级投入保障体系。设立农转资金成果转化计划以来,河南省新乡、濮阳等8个省辖市设立农转资金专项,郑州、洛阳等部分省辖市对国家农转资金项目实行了1∶2或1∶1相关资金的匹配,项目承担及协作单位均按承诺对所立项目实施了资金匹配,初步形成了国家、省、市三级立体投入保障体系。

(2)与相关国家和省科技工作和计划进行了结合。在实施过程中,农转资金专项注重与国家相关科技计划,如国家科技支撑计划、863计划,省科技惠民计划、科技攻关计划以及省重大专项等相衔接。在支持的农转资金转化项目中有60%以上来自省部级以上科技计划。

(3)大批先进适用技术成果进入生产领域。据统计,截止2010年河南省共转化推广农业新品种8070个,新设备2.5万套,新材料3700多种,新技术新工艺4800多项,建立中试线、生产线9000多条,获专利授权10179项,建立试验示范区6万多个,良种推广面积近13亿亩。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吸引大量单位自筹、企业资金,并带动大量社会资金注入该项工作。部级的大奖全部来自于该转化类项目,如我省农业科技界三个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小麦新品种郑麦9023、玉米新品种郑单958和浚单20)都是在国家转化资金项目扶持下迅速、大面积的推广后获得的大奖。如今我省种植面积最大的两个小麦品种矮抗58和郑麦366在审定当年即获得国家、省转化资金支持。通过农转资金项目的研究、实验、示范和培训等过程的实施,各项目能够在原有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新的探讨和提升,项目实施单位科研和研发能力得到提升,转化能力得到提升,了解了市场需要、产品基层信息和实施示范区域,清晰了研究成果到市场的转化具体过程。

1.3促进了产学研的结合

农转资金项目的实施有效促进了企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三者相结合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2001~2010年期间,转化资金支持的项目中各类企业立项数将近占了一半,鼓励企业建立和投入研发中心的积极性,推动企业与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的紧密协作,促进了涉农科技企业的发展,加快了农业的组织创新和发展方式转变,累计使转化企业获得产品销售收入283亿元,技术服务收入1.2亿元,利润71亿元,缴税12亿元,创汇2.7亿美元。

合作方通过选定合作项目、签订合作协议等形式,共同开发和推广了一大批新技术新品种,提高了涉农企业和农业科研机构的技术自主开发、集成创新和转化应用能力,获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通过产学研项目的实施,科技资源得到进一步整合,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体系得到不断完善,成为涉农高等院校、农业科研机构参与农业科技推广的内在动力,极大地调动了各地区、各单位从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积极性,形成了全省范围内的良性互动。如河南省科学院生物所承担的国家2003年度转化项目“白阿魏蘑菌种及栽培技术实验研究”,采取“研、产、销”一体化和“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运作模式,使该项目技术迅速在全省得到推广,仅种植规模在100万袋以上的规模化生产基地就有6个,其中清丰县种植规模达到1500万袋,形成小产品、大产业的发展局面。

1.4培养了人才队伍

农转资金转化项目在执行期内吸引了大量科技人员深入农业生产实践一线,推动了农业科技新成果及时、有效得到转化,对创造就业机会、提高劳动力素质、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通过各类农业科技项目的引导和实施,培养出了一批在科研、教学和生产实践、科技管理等不同岗位、不同层面从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人才队伍。

(1)先后设立了中原学者、创新人才基金和杰出青年基金,吸引了高端人才从事高水平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2)通过国家和省级科技计划项目的实施,推动了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大批科研人员创新转化两不误,涉农科技企业、龙头企业成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主力军,开创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主体多元化的新局面。

(3)通过实施新农村建设示范工程培育大批农村乡土人才也逐渐成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力量,形成了“飞鸽牌”和“永久牌”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队伍互动的新格局。据统计,截止2010年已完成监理验收的项目在执行期内农业企业新增就业人数高达27.5万人;共举办各类培训班49448期,累计培训1387.9万人次,带动农民2284万人,新增就业人数77万人次,同时培养了农业领域大批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增强了农业农村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2河南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不足

目前,我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突出体现为:

(1)成果转化率相对较低。据统计,河南省农业科技成果的总量很大,每年生产出200~300多项农业科技成果,其中省级成果转化项目35项,国家的24项,星火6~7项,农业科学技术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比重为42%,但相比发达国家达到60~80%而言则相对较低。另一方面,真正能够应用于生产、产生实际效益的科技成果很少。世界发达国家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在65%~85%之间,而我省仅为30%~40%,受农民欢迎易于应用的成果仅占10%左右,有40%~60%的成果在应用中有一定技术难度,还有30%的左右的成果农民不愿意接受。

(2)成果转化主体单一。目前我省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高校占据农转资金项目转化的主体,涉农企业在申请项目数量上还没有优势,没有充分发挥科技型涉农龙头企业在成果转化中对农民的带动作用。科研单位、高等院校与企业相联合的机制还需进一步提升。

(3)成果转化渠道单一。河南省每年投入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专项资金(包括国家、省、市三级项目)仅有5000万元,每年能够支持的项目百十项左右,不到应支持成果的5%,也不到申报支持的20%,而目前的农转资金转化的主体—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能够相匹配的资金相对较少,与大量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需求差距很大,使得大量农业科技新成果因缺乏资金支持无法转化,导致潜在的农业生产力不能发挥应有的科技支撑作用。

(4)成果熟化程度不够。科研院校项目的立项大多数是由课题小组申请后获得的,而不是根据市场需求而确定的,在这种情况下,科研人员的科技成果往往只注重学术上的价值,对于科技成果的市场前景,研究、开发、推广的可能性以及科研成果产业化过程中的成本和收益关心较少,造成农业科研选题与生产结合不紧,农业科技成果结构失衡,偏离市场需求,成果转化效率低等问题。

3进一步做好河南省成果转化工作的建议

当前,我省正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实现河南特色的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时期。为进一步做好河南省成果转化工作,首先要客观对待我省在国家农转资金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紧紧围绕河南省“三农”科技需求,以优化提升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国家粮食核心区建设、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为重点,完善政策,加大投入,创新机制,整合创新成果,集成配套转化一大批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先进技术成果,为河南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1)积极推动农转项目资金总量的增加。收集外省农转资金项目实施信息,学习借鉴经济发达省市成果经验。一方面继续争取国家、省、市财政投入更多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扩大项目支持数量,从财政专项资金和贷款贴息等方面对经过认定的转化项目给予扶持,增强支持力度。二是继续深化科技与金融的合作,积极带动地方财政、金融机构和社会力量的投入,发挥好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推进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投资体系,依托项目实施,吸引更多的企业、农民和信贷资金,增加转化投入逐步建立多元化、多渠道、可持续的资金投入机制。三是进一步整合科技、农业、综合开发等科技投入,以及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组织、农户等投入,增强科技成果转化合力。四是创新投入方式,采取后补助、优秀项目滚动支持等多种形式,鼓励企业和科研单位转化创新性强、技术水平高的转化项目,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资金保障。

(2)进一步推动成果转化方式创新,鼓励产学研结合。近年来,我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在实施过程中,重点支持了一批涉农中小企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产学研相结合模式取得了良好成绩,产学研结合已被证明是推进科学研究同经济建设相结合的有效途径。

(3)促进农业科技研究与市场相结合、提升成果的实用性。着重引导科研人员选题深入实际和市场,把当前农业发展需要与未来发展目标相结合,根据地区实际特点,因地制宜地制定研究课题,并根据实际生产力变化特点,客户机发展的新动向对课题不断修改、完善,使农业科研选题实现“商品化”、“市场化”,使农业科研机构与其所进行的科学研究利益挂钩,提高科研人员选题的积极性与实用性,在考虑先进性的同时,要体现其可转化性,体现社会和经济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