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科研人员管理制度

科研人员管理制度

时间:2023-06-02 10:00:11

科研人员管理制度

科研人员管理制度范文1

关键词:农业科研院所 科研经费管理 问题 对策

近10年来,国家对农业科技加大了投入,明确要求财政对农业的投入要高于国民经济增长比例,农业科研院所的课题经费总量快速增长,对于财政支农的资金监管力度也随之加大。如何管理好科研经费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科研活动的进展及效果。从根本上来说,科研经费管理就是科研管理的重心之一,惯穿于整个科研活动始末。然而我国农业科研院所在课题经费的使用过程中存在着管理不规范、缺乏强有力的监管、现行制度的不完善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制约科技资源的高效利用,影响了农业科研院所的发展。

一、农业科研院所在课题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预算编制脱离实际需求

科研人员在预算的执行过程中,常常会出现“有预算的用不了,要用的没有预算”的尴尬局面。比如,人员经费中的劳务费和专家咨询费,间接费用中的绩效工资、管理费用均不能满足实际开支的需要。而课题经费预算中,又常常会列支大量的设备购置费,其中有不少的设备是重复购置。

(二)预算的执行缺少必要监管

农业科研院所大多实行的是课题制管理,课题经费多由课题主持人负责,而财务人员不参与课题项目的管理,仅限于会计核算。只对课题组成员提供的票据,审核其真伪,核算报销金额是否准确,费用是否是按预算项目开支,是否违反相关会计法规,但无法判断经费支出的合理性、真实性、合法性。这就使得财务人员不可能对项目经费的使用进行全面的监督和管理,弱化了农业科研经费的财务管理。由于这种监管的缺失,导致了有些项目支出超出预算,而有些项目经费还未开支;又或者实际发生和预算明细核对不上,为了应对专项审计,引起大量调账。

(三)结余经费的管理不规范,分配不合理

由于科研项目结余经费的分配不合理,其管理也一直不规范,现在对于一部分科研项目经费采用“零余额账户”的管理模式。在当年没有用完的经费将收回国库,第二年下拨科研经费也将根据情况被削减。这就使得科研人员不是想方设法节省开支,而是千方百计的如何花钱了,很容易就出现提前支付项目开支,重复购置设备等问题,造成了科研经费的变相浪费。

二、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农业科研自身的特点加大了预算编制和执行的难度

农业研究具有受环境条件影响大、可控性差、周期长、连续性强等显著特点,编制农业研究项目时依据少、不可预见因素多,增加了预算编制的难度。农业科学研究中最主要的不可预见因素就是自然因素,致使研究项目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经常性调整试验规模、试验方法等,项目经费预算的各项目开支也随之要进行调整。

大多农业科研工作需要在田间进行,根据农作物生长情况和季节进行管理,其中耕地、施肥、除草等田间管理需要雇佣农民来完成。由此就造成临时劳务费发放随机性大,费用也高,且无发放标准。仅有发放明细表,只能起到领款凭据作用,由经办人签名后将款项领走,财务部门无法审核其真实性。另外,对于基层农业人员提供的劳务以及田间管理的一些费用,如农户试验调查费、基地出差食宿费等,都没有相关的制度可遵循,造成了没有正规发票而难以入账。

(二)国家现行体制和相关政策的问题

首先,在科研项目经费中能够用来列支人员相关的费用支出科目是劳务费和专家咨询费。对于劳务费原则上只允计列支聘用人员的工资,且人员经费预算占项目经费总预算比例严格控制在15%以内。对于专家咨询费也根据专家级别标准制定了严格的限制规定。我们找不到能够为在编人员的劳动开支的条目,人员费用所面向的对象都不是有正式编制的科研人员。大部分农业科研院所都是差额拨款,因此科研人员除了做国家项目课题的研究,还要自主创收,来弥补工资差额部分。这就加大了科研人员的压力,使之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做科研中去。随着十二五规划纲要的实施,已允许科研项目在间接费用中列支绩效支出,但是远不能解决目前的困境。其次,在我国科研管理体系中,长期存在着“见物不见人”的现象。主要表现在课题经费申请中,对于设备购置费的预算很容易得到认可和批准,所以为了最大限度的获得科研资金,往往会在申请中设以较大比例的设备费,而其中有不少的设备是属于重复购置。

(三)科研经费管理制度的不完善

农业科研院所过分强调财务部门的服务职能,淡化了其监管职能,对于科研经费管理没有建立健全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科研经费的内控制度应当贯穿项目立项、预算、执行和监督的全过程,覆盖整个科研活动的各类业务和事项,实现全过程、全员性控制、不存在内部控制空白点。农业科研院所对于项目任务管理和科研经费管理是分两条线进行的,并没有把经费管理相嵌到项目任务管理中去。从项目立项到编制预算,再到预算执行,最后项目任务完成进行结题验收,财务部门并没有全程参与。对于项目经费中的各种实际开支,财务部门无法判断其真实性、合理性,更谈不上监督管理,仅仅只是起到会计核算报账的作用。

(四)相关专业知识的缺乏

由于课题主持人只管科研进度,不理解财务规定,也没有与财务人员进行有效的沟通,所以在编制项目预算时,凭经验预计支出,没有将项目预算与项目研究目标,相关政策和经济合理性结合起来,存在着较大的随意性,使得预算编制不合理。尤其对于预算中的各项目支出不知如何合理分配,控制比例是多少,最终导致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经费过剩或不足。财务人员相关的农业科研方面的专业知识溃乏,对于项目完成过程中发生的费用支出是否与项目相关、是否合理,缺乏必要的认知,也没有与科研人员进行协调,只能机械地照搬财务制度,容易造成科研经费的浪费或者干扰了科研项目的顺利进行。

三、完善农业科研院所课题经费管理的对策

(一)科学编制项目预算

科研项目的预算编制涉及到科研和财务两个领域,需要两部门相互配合。因此,科研院所要对项目预算编制给予足够的重视。编制项目预算时要遵循相关性原则,符合有关政策法规,经济合理、科学的确定各项目开支的比例。针对农业科学研究中的不确定因素,可采用预算总额控制,各项目支出在一定比例范围内进行编制。改变传统粗放编制方法,采用滚动预算编制方法,细化每项开支、每个环节、每个时点。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随时了解项目执行进度,根据项目实际执行情况,按年度在一定范围内及时调整预算各项目开支。

(二)相关部门完善现行体制与制度

在农业科技计划执行的过程中建立科研人员合理的收入机制,适当地提高人员相关费用、管理费用、间接费用的比例。可取消科研经费中关于农业科研院所正式在编科研人员不能提取劳务费的规定,做到按劳分配。同时也可扩大管理费用、间接费用所核算的范围,使之与农业科研院所的管理相匹配,将各项日常管理开支、综合费用以及固定资产使用费等都囊括在内。农业科研院所还可针对横向科研课题资金使用灵活这一特点,建立激励机制,鼓励科研人员与企业合作开发创新。用横向科研经费来弥补纵向经费不足、经费难以开支的问题。

对于课题经费结余,相关部门应统一结余经费管理办法,鼓励科研经费结余,妥善处理剩余经费。结题后的剩余经费,要在限定时间内进行清理,可拿出一部分对课题组成员及相关参与人员进行奖励,其余部分应及时划入单位的科研经费管理,支持其他科研项目的研究。这样一方面提高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效地避免资金浪费。

(三)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

加强财务收支管理,规范财务报销审批手续,严肃财经纪律,农业科研院所要根据《会计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项目资金管理办法》、《内部控制制度》等有关规定,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真正的做到用制度管钱,靠制度管人,按制度办事。首先,建立能够适应课题制的、灵活应对市场变化的经费预算管理制度,放宽项目支出的科目限制,增加项目成本科目设置,增加人员经费、管理费用、间接费用的比例。对在职科研人员劳务成本、固定资产使用费以及难以直接计算的费用按一定方法分摊计入项目成本,以此来补偿科研经费实际开支的需要。其次,为了加强科研经费执行的监管,需要完善科研院所的内部控制制度。通过内部控制制度,建立科研经费管理的事前预防,事中监控和事后反馈机制,使科研经费管理形成良性循环。财务部门参与科研经费预算编制,了解课题研究具体内容,提出合理的财务建议,做到事前预防。在预算执行进程中,加强对各项支出的审核,制定权限审批机制,对于一些重大支出,采用集体联签制度。对项目经费按项目节点、季度、年度编制经费实际开支与预算差异对比表,动态的跟踪经费的执行情况。在项目经费核算中设立信息反馈系统、超支预警系统,将预算执行情况及时准确地与课题主持人进行沟通指导,做到事中监控。科研课题结题实行课题执行情况验收和经费审计双查制度,查找问题和漏洞、减少浪费、完善制度,做到事后反馈。第三,针对农业科研的特点,制订一套切实可行的报账制度。有条件的单位可以实行科研用地集中管理,组建自已的科研用工队伍,借鉴企业的人工成本管理制度,核算劳务费用。对于科研人员下乡蹲点、调查试验,无法提供票据的情况,可以按照当地消费水平,每人每天发放定额的直接补助,不再报销食宿费,不发给公杂费。

(四)提升人员的专业知识和素质

在科研经费管理中,财务人员除了具备会计核算,财务管理等专业知识外,还应该对科研动态、项目研究等进行关注。因此,财务人员除要加强财务业务知识的学习,了解国家会计相关法规,还要努力提升其它业务知识的积累。科研人员对国家相关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及相关国家财经制度了解不充分,在财务成本管理上存在欠缺,应积极向科研人员宣传国家财经政策,让他们了解各项财务制度、流程和要求,使之与财务人员相互配合,从而提高农业科研院所的科研经费管理水平。

四、结束语

总之,管理好科研课题经费是一项严肃认真和十分重要的工作。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如何用好课题经费,做好经费预算管理,合理控制经费支出,加强监管力度,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是科技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进一步完善课题经费管理体制,提高科研管理水平,是农业科研院所今后工作的重点。

参考文献:

[1]张克平.基于事业单位科研经费管理模式的研究[J].当代经济,2013(18).

[2]付小燕.现代农业科研事业单位科研课题(项目)经费财务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2009(1).

[3]纪开芳,杨铸宏.农业科研课题经费预算编制中的难点与对策[J].云南农业科技,2005(5).

[4]杨淑君.加强科研课题经费管理的思考[J].财经界,2012(12).

[5]李霞,吴国香,董合忠.省级农业科研院所课题经费变化特点和管理对策[J].中国农学通报,2013(32).

科研人员管理制度范文2

【关键词】 科研机构 科研项目 全过程管理

面对世界科技快速发展、学科交叉和技术融合加快的新趋势,国家进一步加大“十二五”时期的科技投入,着力解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作为推进技术创新与加快实践应用重要力量的科研机构承担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863计划、97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等一大批科研项目,并且在关乎国计民生的各个领域具有一定的技术创新和成果应用。然而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不得不承认,长期以来由于历史因素和科技管理体制的原因,科研机构在科研项目管理中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深层次问题,尚需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一、科研机构科研项目管理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1、普遍重视项目申请,轻视过程管理

为了推进科技事业的发展,国家、省、市各级科技计划项目主管部门(如科技部等)每年都会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在相关领域部署一些科技项目,申报指南,受理项目申请等相关事宜。当开始申报项目时,科研机构各个部门都非常重视,一方面科研人员会仔细研读项目申请指南,并开展广泛调研,积极查阅大量国内外文献资料,认真分析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严密地论证项目的可行性和必要性,进一步制定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案,并进行科技查新,确保研发方案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在国内外具有领先水平。另一方面科研管理部门也会全力支持做好项目申报工作,积极与项目主管部门协调联系,指导科研人员编制预算,并确保准时上交各类上报材料等。

然而,当项目申请成功后,很多科研人员和科研管理人员往往不重视实施中的具体细节,科研人员忙于再申请新的项目、参加各类学术交流会、研讨会等,无法集中精力开展技术攻关与实验工作;科研管理人员又开始协调新的项目,忽视项目执行中的监督管理。这样的现状很难保证科研项目的顺利实施与结题,更谈不上取得创新性的研究成果。

2、内控机制不健全,项目管理流于“形式”

科研机构内控机制是科研项目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一直以来科研机构对科研项目管理相对较为宽松,科研政策的制定也以鼓励科研人员积极争取科研项目为导向,在科研项目管理上,内控制度建设相对比较薄弱,未能形成统一规范的科研项目管理机制与协调机制。

在科研项目管理中,经常出现科研人员与科研管理人员各自为战,二者缺乏有效的协调沟通,相互之间职责不清,流程不明,扯皮推诿,以至于部分人员消极怠工,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致使科研项目管理流于“形式”,对科研项目申请、立项、执行、结题的全过程管理更是无从谈起,很大程度上阻滞了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

3、职称考评制度不科学,不利于科研项目管理

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科研机构亦在稳步前进,但是面对世界科技强国,我国在科技创新方面仍存在明显不足。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除我国综合国力相对不强、科技创新基础薄弱等客观因素外,与现行的科研机构职称考评制度也有很大关系。

现阶段由于改革步伐缓慢,多数科研机构在职称考评中仍采用科研成果量化考核形式,以论文、专利和著作的数量及科研项目的数量作为衡量被考评人水平的重要条件。这种量化的考核方式一定程度上能够促使科研人员申请项目、、申请专利的积极性,但是若“尺度”把握不当,这种过度量化不科学的考评方式将会导致科研人员急功近利,片面追求数量的功利化倾向,以至于有些科研人员“弃本逐末”,不潜心研究从事有可能取得重大突破的创新研究,长期以往将极不利于科研事业的发展。

二、加强科研机构科研项目管理的几点建议

1、转变观念,实施科研项目信息化管理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转变观念是科研机构做好科研项目管理工作的逻辑起点。科研机构应加强思想教育,从一线科研人员、部室领导到主管领导都要转变观念,不仅要重视科研项目的立项申请,也要重视立项审批后的执行控制和结题验收后的项目推广应用等中后期的管理工作。

特别是,随着科研机构承担科研项目种类、数量、以及经费体量的增加,科研项目管理工作更加比较繁琐复杂。科研机构更应摒弃传统的人工运用Excel、Word等办公管理模式,运用新的管理理念和方式,采用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构建科研项目信息化动态管理平台,从科研项目管理流程与内容出发,结合单位自身情况,在科研机构内部营造一个相互联系、相互沟通的信息环境,构建科研项目管理、学术活动管理、科研成果管理、科研经费管理、收发文通知管理等信息的收集、传递、处理、贮存、反馈、利用的综合管理平台,确保科研人员和科研管理人员之间的快捷沟通,充分发挥科研信息的作用。

通过信息化管理,不仅可以实时、动态地反映科研项目各项管理工作情况,有效加强科研项目的过程管理,确保科研项目按照任务目标按时保质完成,而且还可以节省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宝贵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增强科研管理的科学性、规范性,大大提高科研机构科研项目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水平。

2、完善内控,加强科研项目全过程管理

科研项目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项目申请、立项执行、结题验收、推广应用的一系列过程。由于科学研发工作的不确定性,即使立项之初规划再好,也不可能预见到执行中所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并事先做出对策。因此,科研机构应不断完善内控制度,依靠科学先进的制度进一步规范执行,加强科研项目全过程管理。

在科研项目全过程管理工作中,科研管理人员、科研人员都是参与管理的主体,科研管理人员是对内、对外联系的桥梁纽带,科研人员是从事技术攻关、实验研究的主力。科研机构应制定合理可行的措施,进一步加强内控建设,加强科研项目从项目申请至推广应用的全过程管理。一是,在项目申请审批阶段,科研管理人员负责联系科技项目主管部门,密切跟踪项目相关的最新政策及要求,指导科研人员积极申报科研项目。同时,科研人员调研国内外最新现状,结合单位自身研究方向,制定合理可行的项目申请方案。为了保证科研项目申请的成功率,科研机构可以邀请同行业领域专家,对申请项目进行综合论证分析,并给出指导建议。二是,在项目实施执行阶段,科研人员按照任务书研制周期、研究内容、时间节点等要求,制定详细计划,有条不紊地开展技术攻关、实验测试等研究工作。同时科研管理人员负责项目实施中期检查和信息反馈,跟踪项目进展各个环节,强化动态管理。三是,在结题验收归档阶段,科研机构应及时上交项目总结、经费使用情况报告、项目经济社会效益、取得的成果等资料。同时还应依据任务合同书要求,对项目专利、文献等相关知识产权的取得、使用、管理、保护等情况进行考核评价,并做好项目资料归档工作。四是,在后期推广应用阶段,科研管理人员应加强科技成果的申报宣传,动员科研人员申报科技奖项的积极性,提高申报质量。同时,科研机构还应加强科研成果的转化工作,可以通过学术研讨、召开成果推广应用会等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宣传方式,加强与企业的密切联系,推动产学研紧密结合发展,进一步促进科研项目管理工作的开展。

3、完善职称考评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评机制

职称考评制度与科研项目管理工作的健康发展息息相关,科学合理的考评制度有利于促进人才的优化配置,激发科研人员、科研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然而,随着现代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传统的以论文、专利等量化指标的职称考评制度,不仅不利于科研机构人才队伍的建设,而且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科研项目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为了促进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确保科研项目管理工作的有序良性发展,科研机构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和学科特点,建立科学合理的职称考评制度。具体而言,科研机构应不断完善职称考评标准、改进考核方式,针对科研人员和科研管理人员,分别成立职称考评委员会,在职称考评中,不能仅以论文、专利数量为考核指标,还要同时兼顾科研人员参研项目属性,经费体量等各方面因素,综合客观的进行考评。对于科研人员,应根据其承担的科研任务,指导学生数量和情况,争取经费情况,发表文章数量和取得科研成果质量等指标进行综合考核,给科研人员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氛围,进一步激发其从事一线科学研究的热情。对于科研管理人员,应根据其争取的科研项目立项情况、经费体量、管理制度建设、后期推广应用等指标进行系统考评,为科研管理人员提供一个很好的发展平台,使其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科研项目管理工作中。

三、结语

在科技强国的今天,科研机构已成为国家科技事业发展中一支重要力量,加强科研项目的有效管理事关国民经济的长远发展。科研机构应转变观念,开创科研项目管理新思维,探索科研项目管理新机制,加强科研项目全过程管理,完善人才考评制度,充分发挥科研人员、科研管理人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进一步推进科研机构科技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谢飞:浅谈科研项目管理[J].中国科技信息,2007(17).

[2] 靳云全等:高校教师科研评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科技与管理,2007(4).

科研人员管理制度范文3

关键词:科研经费;财务管理;预算管理;科研经费监督机制

科研经费是科研单位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促进科技进步的保障,是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随着政府、社会、企业对科技投入的不断增加,科研经费在科研单位资金总量中所占的份额越来越大。建立科学、有效的科研经费管理机制,加强科研经费管理,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对保障科研单位多出人才、多出成果,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多年来,各政府部门一直在研究建立既适应科研特点,又有利于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科学基金和科研计划专项经费的管理机制,如实行“基金制”和“课题制”等管理方式。但是,由于受旧的管理方式和观念等因素的影响,相关制度不够协调,整个财务制度并未做相应改变。目前,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以下问题。

1.管理制度方面。管理制度是科研经费管理的重要依据。目前,在管理制度中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管理制度滞后。科研单位科研经费管理中执行的各种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大部分是前几年制定的。随着财政制度改革和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近年来,科研单位逐步实行了部门预算、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支付和收支两条线等,进一步强化预算管理,规范和细化支出项目。但是,现有专项经费管理办法的规定是针对传统科研管理模式制定的,办法过于笼统,缺乏可操作性,在执行过程中不易把握。另外,现行的财务制度也未做相应改变。如目前科研单位实行的是1998年1月1日起执行的《科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与现行财政制度改革和科技体制改革没有完全配套。

(2)管理办法多,执行难度大。目前,科研单位科研经费管理中执行的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很多,如863、973、社会公益类、基础类、948、农业专项等,每一项经费都有各自的管理办法,差异较大。在支出科目设置方面不尽合理,有的项目统一预算科目;有的项目不统一预算科目;还有的项目预算科目设置与研究工作发生的支出内容不衔接。在成本支出方面有的可以开支人员经费和管理费,有的不行,造成财务管理和科研管理比较困难。

(3)管理制度监督不力。总体上看出,目前我国大部分科研经费监督缺乏有效的监督系统和机制,监督制度不完善,导致执法不严,存在重复或缺位。另外,现行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对支出内容作出规定,但是缺少强约束规定,造成超范围支出和支出结构不合理现象时有发生。

2.预算管理方面。预算管理是科研经费管理的重要内容。目前,科研经费预算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三个方面:

(1)预算编制的依据不科学。长期以来,我国的科研项目预算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科研活动的全部成本。经费预算规定的支出条款与完成项目的实际支出内容不能完全相符。科技经费管理部门在确定科研项目预算时,总是认为承担研究工作的科研单位已经获得了部分财政拨款,如科学事业费。因此,政府再拨科研项目经费时,就不按全成本拨款了。

另外,申请项目的主持人在编制科研项目预算时,绩效预算意识薄弱,主要是凭经验估计,与财务部门结合不够,不能很好地利用财务信息编制科研项目预算,导致科研项目预算编制不够经济合理,小支出、大预算、预算支出结构不合理等现象时有发生。

(2)预算的约束力不够。一是表现为科研人员的预算法律意识薄弱。预算一旦通过合法程序,具有法律效力,不得更改。但有些科研人员缺乏预算法律意识,对科研经费管理需要遵循的有关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和财务管理的规章制度了解较少,在预算执行中有的科研项目随意变更预算,有的调整预算支出结构。二是表现为科研人员缺乏预算执行的意识,认为预算编制是要钱,只要经费到位,想怎么用就怎么用,导致在科研经费支出中,有的项目没有按批复的预算执行,有的没有按科研项目的进度执行,决算与预算差异较大。三是财务部门的控制和监督力度不够。预算批复书一般由项目主持人保管,财务部门只是按照财务规章制度监督管理科研经费的使用,很难对科研经费的预算进行控制和监督。

(3)缺乏绩效预算。绩效预算的主要目的是考核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包括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争取下一年度预算的依据。目前我国绩效预算尚处于试点阶段,大部分科研项目经费还没有实行绩效预算,因此,绩效预算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3.管理手段方面。科研单位已实现了会计电算化,使会计人员从繁杂的手工记账中解脱出来,提高了财务工作效率。但目前会计电算化有一定局限性,很难满足现代科研经费管理的要求。

(1)数据处理模式简单。会计电算化主要是代替了手工记账,缺乏对科研经费相关财务数据的分类统计,以及对数据中所暗含的经验和规律进行深层次处理和分析,因而不能有效地体现科研经费财务管理的科学性,也不能为管理者提供决策有用的财务信息。

(2)财务专业性强。会计电算化使用的是根据会计核算要求开发的财务专用软件系统。系统按照会计科目生成借、贷、余三栏式账簿,并据此编制财务报表。现行报表所提供的财务信息科研人员不易掌握,削弱了利用财务信息指导科研项目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控制的作用。

(3)难以实现信息共享。由于财务数据对安全性要求较高,一般单位实行财务局域网络环境,与外界网络物理分离,使科研经费信息难以实现共享,导致信息传递不及时。

二、建立科研经费科学管理机制的措施

通过对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分析,可以看出,要进一步加强科研经费管理,提高科技投入产出效益,保障科技创新,就必须向管理要效益。科研经费管理就是在管理政策的指导下,制订项目经费预算,根据管理规定和课题合同监督项目执行过程中的经费支出,在项目验收结题时对经费进行决算和处理结余资金等。科研经费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使项目主管部门、项目承担人和项目承担单位三方利益最大化。要实现这一目的,必须建立以制度建设为根本,以预算管理为核心,以信息技术为手段的科研经费科学管理机制。具体措施如下:

1.建立和完善管理制度,依法管理科研经费。建立科研经费科学管理机制,要以制度建设为根本,将科研经费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科研经费管理是一项政策性、科学性很强的工作,在实际工作中,要使科研人员和财务人员共同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就必须制定和完善一套适应不同性质研究工作要求,并具有可操作性的经费管理办法。

(1)修改和完善现有的管理办法。目前,我国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建设工作的当务之急是要适应新形势,尽快修改和完善现有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尽量统一项目经费管理办法及其实施细则,尽量统一各类科研计划的预算科目。大力推行课题制,实行科研经费全成本核算。对横向科研经费,科研单位要制定

相应的内部管理办法。在办法中要明确规定科研经费的使用原则、支出范围、审批程序、资产管理、知识产权、控制监督等内容。

(2)贯彻落实管理办法,依法实施科研经费全程管理。一是要加强科研人员和财务人员对管理办法的学习,深入领会办法精神。二是科研人员和财务人员必须自觉遵守管理办法,保证制度执行。科研人员要严格按管理办法规定使用科研经费;财务人员要严格按办法规定对科研经费的每一笔支出进行把关,并按办法要求建立科学的科研经费核算体系,对科研经费管理实施全过程监督和控制。

(3)完善科研经费监督机制,实现经费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具有约束力的法律法规是保证科研经费监督制度化和规范化的前提。建立科研经费监督体系和监督制度,一是科研项目承担者、被授权或委托负责项目组织实施的管理机构,要按要求向主管项目部门汇报项目执行和预算执行情况,自觉接受项目主管部门的检查和审计,对检查或审计结果实行公告。二是项目承担单位要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和监督制度。通过完善的制度、健全的体制、规范化的运作、严密的程序,保证科研经费管理和使用的公开、公平,提高经费使用效率。

2.强化科研经费预算管理,提高投资使用效益。建立科研经费科学管理机制,要以强化预算管理为核心。科研单位的科研经费以政府投入为主,预算管理是科研经费管理的重要内容。

(1)科学合理地编制预算。预算管理的关键是合理制定项目预算,实事求是地根据项目实施的需要核算课题成本,建立科学的预算体系和预算标准。一是在国家财力不能满足科研单位基本支出时,政府主管部门应重新认识和定义科学研究活动的成本,为合理编制科研项目预算提供科学依据。二是大力推行绩效预算,要以上一年预算绩效考核情况,作为下一年编制预算的依据。三是提高科研人员预算编制的意识,实行科研人员与财务人员相结合的预算编制模式。

(2)严肃预算执行。预算执行是项目实施阶段的科研经费管理。预算执行的主要内容是:依据国家政策和项目合同对经费使用的规定,督促和监督项目承担人按照项目预算执行,保障资金安全,降低财务风险。一是实行科研项目合同制。通过合同形式约束科研活动的行为。严格要求项目负责人全面认真地履行科研合同,按质按量按时完成科研任务;对违约的科研人员应给予严肃处理,情节严重的还要追究法律责任。二是严格按批复的预算执行。预算一旦通过合法程序,即具有法律效力,不得更改。因此,科研人员要转变科研经费使用观念,提高预算意识,按批复的预算科目安排科研业务支出。

(3)加强预算监督和控制。在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和单位内部审计三位一体的审计模式下,一方面开展项目执行中期检查,分析存在问题,对自然灾害等客观因素引起的问题,要及时调整项目内容和经费;对挪用、转移资金等主观因素引起的问题,要及时处理,终止项目,严重者追究法律责任。另一方面在项目结题验收终期要进行决算和审计,还要大力开展项目绩效考评,推广绩效预算。

科研人员管理制度范文4

(东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辽宁 沈阳 110004)

【摘 要】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高校科研投入力度持续增加,在对我国科技发展提供强大支撑的同时,也对科研经费的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包括《教育部关于进一步贯彻执行国家科研经费管理政策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通知》(教财【2011】12号)、《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加强中央部门所属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意见》(教财【2012】7号)、《国务院关于改进和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11号)等。如何加强科研经费管理,优化科研经费资源配置,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益,成为高校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为此,本文就加强科研经费精细化管理,完善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机制建设等进行探讨。

http://

关键词 高校;科研经费;制度;激励;建设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国家对科研经费投入的快速增长,高校承担的科研项目和经费数量均呈现大幅增长趋势,科研经费已成为学校重要的资金来源,在支持高校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发展科技及服务社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为保证科研工作顺利实施,科研经费管理是显得尤为重要,如何科学、规范地使用科研经费,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建立科研经费精细化管理系统,将直接影响着科研质量、科研水平和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以及高效科研事业的健康发展。科研经费精细化管理系统如图1所示。

1 科研经费预算管理

1.1 科研经费预算管理的必要性

进行预算管理,是对项目进行过程管理的重要依据和手段。通过规范预算及预算管理,通过规范预算和预算管理,对加强项目管理有重要意义。加强预算管理,是实施科研项目绩效管理的重要内容,是对科研项目进行绩效评价的重要依据。因此,建立真实有效的预算管理制度、充分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率,从而保证科研活动的顺利进行,进而提升科学管理水平、增强未来竞争力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2 科研经费预算编制

预算编制工作是科研项目预算管理的重要内容,按照预算的开支范围和开支标准,进行预算总额与分科目预算额度的分项控制,兼顾预算的金额、内容及执行进度,规范使用科研经费,维护预算的严肃性,提高合规性,加强预算的准确性、前瞻性和效益性。

首先,提高对财务预算重要性的认识。要重视和关注预算管理工作,将预算管理作为财务管理的中心环节,构建科学健全的预算管理体系。加强对预算编制人员有关预算知识的普及工作,学习国家的财政政策、财务制度、政府集中采购制度、海关进口审批、环境保护、消防安全规定等政策,财务部门要有专人及时有效的提供财务制度方面的服务和监督,提高编制预算者对预算的认识,协助项目负责人按规定提供编制预算数据。

其次,要开展摸底调查。全面掌握预算的基础资料,有助于提高预算编制的准确性,使预算各项收支都有充分依据,尤其是通过对市场开展深入调查,作为预算编制的有力依据。

此外,对科研预算进行审计。建立预算执行审计的内部控制体系,确保预算执行审计范围的深度,有效降低审计风险,避免产生资源的浪费。

2 加强科研项目过程管理和资金监督

高校科研经费的规范使用与管理是科研项目顺利通过验收的重要支撑,是高校科研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石,其科研经费管理体制和机制建设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只有不断加强和完善,才能为高校科研管理发挥实效。

2.1 建立预算管理预警制度

利用信息化平台对预算的执行进行监控,实施项目动态管理,将项目预算、支出信息实时提醒,及时将经费的使用情况反馈给管理者和使用者,以便做出相应对策和调整,保证项目预算的顺利实施。这样既减轻了财务人员的工作量,又能及时通知项目负责人,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1-2]。

2.2 加强过程管理和监督

加强在研项目动态管理,定期或不定期检查项目执行情况。要注重于执行力的监督,加强对制度适用性的监督。对现行制度的实施情况,要充分履行监督检查职责,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适时完善修订各项制度。要不断拓宽监督渠道,整合监督力量,切实督促制度落实,增强制度的约束力,为科研事业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

加大对违规行为的惩处力度。建立完善覆盖项目决策、管理、实施主体的逐级考核问责机制。要加强科研项目和资金监管工作,严肃处理违规行为,按规定采取通报批评、暂停项目拨款、终止项目执行、追回已拨项目资金、取消项目承担者一定期限内项目申报资格等措施,涉及违法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2.3 加强科研经费审计

依据国家有关法规政策和学校规章制度对科研项目执行、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情况等进行检查监督,建立健全科研经费使用约束监督机制,加大科研经费的监督检查力度,加强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审计部门应从项目的经济型、效率性和效益型三个角度对科研经费从立项到结题的整个过程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价[3]。

加强财务审计,变事后审计为事前介入和全过程参与,监督经费执行预算的合法性、合规性、效益型和有效性,真正发挥审计的管理职能。内部审计部门要将科研经费的审计纳入年度审计工作计划,定期检查和抽查各项目科研经费的使用状况,针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认真整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应完善纪检监察组织建设,原则上应设立纪律检查委员会,并明确负责纪检监察具体工作的干部,确有需要的,应设纪检监察室,强化党风廉政建设,将科研经费监管纳入党风廉政建设体系[4]。

3 完善科研经费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3.1 制定科学合理的科研经费财务管理办法

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应共同研究制定科研经费财务管理办法,实施“统一管理、集中核算、单独记账、专款专用”管理体制,对科研经费实现精细化管理。严格核定科研经费的开支项目、开支范围和开支标准,特别是对纵向科研项目中的差旅费、劳务费、车辆维持费、电话费等制订严格的开支比例,严格控制与课题不相关的费用支出。另外,要加强科研经费结题管理,科研项目结束或通过验收后,管理部门应及时通知财务部门已结题课题的相关信息,财务部门应及时反馈项目负责人在规定的时间内办理结账手续,避免长期挂账,及时处理科研结余经费,防止科研经费的浪费与流失。

3.2 建立健全信息公开制度

在高校科研管理中,要注重建立科学研究统计数据公布制度,每年定期公布全校科学研究的有关数据,及时向全体科教人员通报除涉密及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有关科研工作发展动态,公开项目立项信息、课题成员、资金执行进度、大型仪器设备购置等情况,接受监督。运用竞争来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以促进科研管理目标的优化实现,只有努力营造科学研究氛围,不断增强创新能力,才能真正发挥优势,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和生存力。

3.3 强化项目负责人责任制

为保证科研项目经费安全合理使用,高校应建立完善的经济责任机制,强化项目负责人负责制,项目负责人应按照国家各级各类科技计划和经费管理的有关规定和项目合同(任务书)要求开展科学研究和使用经费,项目负责人应对所承担项目经费的使用和管理负主要责任,自觉接受有关部门的监督和检查,对科研经费使用的相关性、真实性、有效性和合理性承担相应责任[5]。

3.4 建立科研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对高校的科研工作工作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是以人为本的体现,对实现高效科研管理任务和目标具有保证作用。政策的制定既要宏观上整体把握,又要兼顾多样性,考虑不同学科、不同职称的教师,要有一定的层次性、递进性和循序渐进的原则。

(1)目标激励。科研激励机制的运行首先要建立目标激励机制,由科研管理部门从高校所处的环境,所具有的条件等现状出发,根据学校整体发展目标确定科研发展目标,并将目标量化具体到每个研究部门。根据现有各部门特点制定发展计划,尽可能将研究成果量化,并在一定限期内监督检查。

(2)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物质激励是激励的主要模式,以按劳分配的原则,通过分配上量的差异来激励科研人员做更多贡献,通过经济杠杆的调节,创建合理的奖酬分配体制和公平环境,激励科研人员积极从事科学研究,追求最大化科研效益。事实上人类不但有物质上的需要,更有精神方面的需要,因此高校单用物质激励不一定能起作用,必须把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地调动广大科研人员的积极性。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特点而采用不同精神激励机制,赋予工作以更大的挑战性,培养科研人员对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其次可以运用参与激励,通过参与科学研究,形成广大科研人员对科研单位的归属感、认同感,以进一步满足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3)科研管理激励。第一,建立培训、学术交流的激励机制。在信息知识时代,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坚持信息沟通交流对科研人员的研究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是保持科研人员创造能力的重要保障。第二,建立科研团队激励。科研团队是以科学研究为内容,由共同的科研目标和工作方法相互承担责任的科研人员组成的团队,通过对科研团队的激励,满足团队成员的合理需求,创造出一种增加工作满意度的氛围,调动个人的积极性,激发工作和学习兴趣,使科研团队充分体现、发挥个体的个性和特长,进而提升团队的战斗力和创新力。第三,建立激励导向的科研项目基金激励。针对科研管理部门管理需要设立专门的发展基金,用于帮助科研人员申报项目,或资助一些有潜力的课题,基金对调动科研人员的科研积极性,开展实际的科学研究工作有很强的激励作用[6]。

4 建立科研服务体系,提高科研项目管理水平

4.1 加大统筹,建立全过程服务体系

建立形成涵盖项目申报、项目实施、预算执行、结题验收、成果保护及推广应用的全方位科研服务体系。根据实际情况配备科研秘书,协助签署、审查项目合同、协议;根据学科特点和项目需求,合理配置资源,为科研项目执行提供条件保障;督促科研人员按进度完成科研任务,掌握项目执行进度,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确保项目顺利有效实施。

4.2 夯实队伍,加强科研服务队伍建设

高校要根据科研工作发展新形势的需要,重视科研管理队伍建设,加强对项目执行人员经费使用的指导,安排和落实专项资金,对科研项目负责人、财务管理人员、科研管理人员等进行经费预算、使用、管理等方面的专项培训,形成结构和规模合理、专职与辅助相结合的专业化、高素质科研队伍,提升科研管理队伍的政策水平和业务能力。

http://

参考文献

[1]申倚冰.科研院所财务预算管理问题浅析[J].中国外资,2013(4):82-84.

[2]徐晨.浅谈科研事业单位的全面预算管理[J].安徽水利财会,2011(3):17-18.

[3]何岸.高校科研经费全过程管理模式探索[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4):94-97.

[4]蒋科.高校完善科研经费管理机制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65-68.

[5]李海涛.对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的思考[J].高校财务,2013(4):109-111.

科研人员管理制度范文5

[论文摘要]在调查我国国立科研机构知识产权管理现状的基础上,分析知识产权管理机制中存在的问题,然后以马普学会、法国国家科研中心、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为例,介绍国际著名科研机构的知识产权管理策略,最后针对我国国立科研机构的知识产权管理机制建设提出对策和建议。

国立科研机构是由国家(中央政府)建立和资助的各类研究机构,包括国家大型科研机构、部门所属研究机构和其他各类研究机构。国立科研机构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主要承担与国家使命有关的基础研究和关键竞争前沿技术的开发,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国国立科研机构每年产出大量的科研成果,但是对这些科研成果及相应知识产权的管理状况却不尽人意。在调查我国国立科研机构知识产权管理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借鉴国际著名科研机构的知识产权管理举措,为完善我国国立科研机构的知识产权管理机制提出对策和建议。

1 我国国立科研机构的知识产权管理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1 知识产权管理机构情况

目前,我国国立科研机构设置知识产权管理机构主要采取了挂靠式和独立式两种管理模式。挂靠模式下,知识产权管理部门一般都挂靠在科技主管部门内,没有专门的知识产权办公室或专业管理人员。管理人员一般管理科研成果的奖励、鉴定等,并在原有管理模式之下兼管知识产权管理。独立模式是成立专职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配备必要的设备和一定的经费,并确定一定数量的专业管理人员。智力成果的产生及知识产权的形成、转移、许可和转化都由知识产权管理机构来统一管理。

笔者对我国64个国立科研机构的调查显示,设有专职知识产权管理机构的单位有7个,占总数的11%左右;由科技部门(如科研开发处、科技处、计划财务处、科技投资管理处等)管理的46个,约占总数的73%;由外事部门兼管的4个,占6%;由科技部门和外事部门共管的3个,占4%;由其他部门兼管的4个,占6%。关于知识产权管理人员的配备,在被调查的科研院所中,配备专职管理人员的有5个,占8%;配备兼职人员的单位有42家,占66%;个别单位既有专职人员,又有兼职人员,专兼职人员都没有的单位有17家,占总数的26%。有许多知识产权工作量大、面广、任务艰巨的科研机构也没有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和专职的管理人员。根据访谈中了解的情况,目前许多科研机构所从事的知识产权工作都是停留在专利统计、奖励申报和审查等流程性、事务性的管理层面。知识产权管理兼职人员往往未经专门学习和培训,缺乏工作经验,并且常因人员变动而难以保证。

1.2 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建设

根据笔者调查,在64家国立科研单位中,制定了知识产权管理内部规章制度的有20家,占31%,这说明,有2/3以上的调研对象正在建立或根本没有建立单位内部知识产权规章制度。根据对科研机构的管理制度所做的具体调研,除了少数知识产权工作开展较好的科研机构制定了知识产权管理规章制度,且内容比较全面之外,其他绝大多数科研机构的知识产权制度本身存在很多问题,如制度建设滞后、修订不及时、偏重知识产权的申请和授权等。以某科研机构为例,其关于科技成果的管理制度,基本上都是20世纪90年代末制定的,部分内容亟待更新。

1.3 知识产权管理激励机制

1.3.1 经费支持知识产权机构健全的科研机构每年都有一笔经费(大约在10万至30万元),用于申请国内专利以及维持专利所需的年费。一般课题组支付专利申请费,科研机构支付维持费。有的研究院所每3年进行一次专利评审,如果某专利有效益,则继续支付专利维持费,否则研究院所就不再支付专利维持费了。根据调研结果,在对专利申请的激励方面,64个参与调研的国立科研机构中有48个制定了支持专利申请的经费补助政策,并且政策的规定比较具体,操作性强,基本上的得到了落实。

1.3.2 科技奖励在对科研人员的奖励(主要是专利法规定的针对获得专利授权的奖励)方面,调研结果表明,绝大部分的科研机构对科研人员获得知识产权都进行了奖励,一般是针对不同的成果方式事先制定不同的奖励标准,并定期兑现。

1.3.3 利益分配在知识产权利用(主要是专利的实施)过程中,科研机构通过对知识产权的转让或许可使用可以获得相应的报酬,这部分报酬一般可以按照一定比例在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之间进行分配,不同单位有不同的规定。但是,关于支付科研人员专利实施报酬方面不容乐观。许多科研机构都没有落实对科研人员报酬的支付,只有少数科研机构以变通的方法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支付。这一方面是由于国家相关法律规范的缺失;另一方面也不能排除资金限制和部分科研机构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1.4 我国国立科研机构知识产权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分析

1.4.1 知识产权管理意识偏颇 我国国立科研机构在知识产权管理中呈现重数量、轻质量,重申请、轻利用的特点。之所以重视知识产权,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科学论文和专利数量正在成为科研人员升职、晋级、评聘的关键要素,也成为科研机构彰显其科研实力的重要指标。因此出现了科研人员为求数量而将一些市场前景不明,价值不大的成果申报专利,或者将一个专利分拆成多个专利的情况。另一方面,目前我国国立科研机构的知识产权管理在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专利统计、奖励申报和评审等事务性工作方面,而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利用和产业化等知识产权管理下游阶段的工作还远没有提上日程,导致我国专利技术应用转化率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从整体上来说影响了我国的科技竞争力。这些简单化的认识曲解了知识产权制度的社会意义。

1.4.2 缺乏专职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和专业知识产权管理人才 目前我国国立科研机构的知识产权管理通常属于科技处的职能,科技处工作内容繁多,对知识产权管理重视程度不够,这就使知识产权工作往往局限在成果管理的工作层面,缺乏对知识产权的申请、保护和利用上中下游管理工作进行有机结合的统筹考虑,难以进行全过程的管理。此外,负责知识产权管理的工作人员中很多都没有法律背景,也不具备相关专业知识,难以实现知识产权的高层次管理。

1.4.3 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不健全 根据上文对国立科研机构知识产权制度建设情况所作调查,目前2/3以上的科研机构还没有形成规范的内部知识产权管理规章制度。而在已经制定规章制度的科研机构中,除了少数几个单位制度建设比较成熟、可操作性强之外,其他绝大多数科研机构的知识产权制度本身也存在诸多问题,有待完善。

2 国外著名科研机构的知识产权管理策略

2.1 德国马普学会(MPG)

马普学会(The Max-Planek—Gesellschaft,MPG)是德国也是国际知名的综合性学术科研机构,成立于1948年,旨在推动科学领域的研究,下设80个科研机构和一些临时研究中心。

MPG在众多研究计划中积累了相当多的研发成果,其中不乏有商业价值者。因此,MPG在1970年设立了马普学会专利办公室,后转制为嘉兴创新公司(Garching Innovation GmbH,GI),负责对研发成果的管理和知识产权的应用。

GI的工作人员包括科学家、经济和法律专家以及专利工作人员,主要任务是:向研究所提供知识产权应用方面的信息;向科学家提供知识产权方面的建议;评估发明人的知识产权及其商业价值;聘请专利律师确定专利申请范围、谈判专利许可和优先协议;引导发明人与企业合作;在评价发明人思路、风险基金申报、支持的获取等方面给予指导;在知识产权应用过程中提供数据库、保护期限、商业利益划分、会谈和发明人联系方面的帮助等。

GI非常重视专利申请的审查与评价,认为专利申请的审查有利于对专利转化的可行性进行研究和审查,从而可以促进专利的后期转化,同时也有利于对非专利信息和专利信息的收集和分析,并借此判断专利是否能反映技术发展的趋势。GI的知识产权管理工作在实际操作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不仅提高了MPG的专利申请数量和质量,而且通过专利技术许可和创办新公司等方式加快了专利技术的产业化过程,实现了专利技术的经济效益。

2.2 法国国家科研中心(CNRS)

法国国家科研中心(Centre National de la Recher—che Scientifique,CNRS)成立于1939年,是欧洲最大的基础研究机构,下辖7个学部和2个国家研究所。

1992年,CNRS协同其他国家科研机构成立了法国科学发明和转化公司(FIST S.A),作为管理其科研成果的专门机构。FIST L6j的服务包括:评价和选择创新项目、制定和执行保护战略,并将新技术进行直接的或在线的产业合作研究、资金注入和技术转化合同谈判、帮助发现和管理初创企业等。

CNRS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促进知识产权的应用,包括:①制定创新法(Innovation Law,1999),以此来鼓励研究人员成为企业家,并通过孵化器和其他鼓励措施对其进行支持;②建立信息中心,促进实验室研究信息的传递,鼓励向缺乏研发能力的中小企业进行技术转让;③进行专业培训,通过对科技人员与产业界的合同关系、知识产权管理和其他相关培训来增强实验室创新成果向私营部门的转化应用。

2.3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NIH)是世界上最大的医学研究及资助机构,成立于1938年,目前共拥有27个研究所及研究中心。

NIH非常重视科技成果的管理和转化,专门成立了技术转让办公室(The Office 0f Technology Transfer,OTT),对NIH的发明资产进行评价、保护、监控和管理。OTT的职责包括对每个研究项目进行评估、跟踪和管理,监督专利实施、谈判、许可证合同,提供合作研究和开发合同(cRADAS)政策回顾等。

在NIH中,OTr占有重要地位,直接受NIH主任管辖。OTT的办公室虽然设在NIH总部,但实际上所有的运作却是渗透到NIH每一个组成机构之中。OTr在NIH的每一个机构和研究中心都设有“技术发展协调员”,负责与具体项目科学家进行联系,了解项目情况。为了促进技术转让,OTr在美国的许多大学都设有自己的技术转让办公室,如加州大学、马里兰大学、华盛顿大学等。技术转让成功后,OTT会给予大学一定比例的许可费收益。

在经费支持方面,与马普学会各研究所承担专利申请费用不同,NII-I的专利中请费用不需研发机构承担,而是由OTT统一负责,而且对于任何有商业应用价值的产品,OTr都会尽力促进其商业化运作。另外,为促进研发机构的成果产出,OTT还规定,成功实现技术转让后将技术转让费的15%或25%返还给技术研发机 构,但不得超过15万美元。

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国际著名科研机构非常重视知识产权管理工作,都设立了独立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这些机构逐渐发展演化成专职的知识产权管理公司,配备了具有多种学科和知识背景的管理人才。一方面对科研机构的科技成果产出进行评估,选择合适的知识产权保护方式;另一方面积极开展科技成果和知识产权的商业和产业转化与利用,促进先进科技在各创新单元之间的流动,既实现了自身的经济利益也发挥了知识产权的价值。

3 完善我国国立科研机构的知识产权管理机制的对策建议

3.1 树立正确的知识产权管理意识

要积极开展对科研人员和其他管理人员的教育和培训,一方面要明确保护知识产权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要树立正确的知识产权价值观。政策制定者也要从有利于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的角度来制定政策,引导科研机构以更加合理的方式来评价科技成果和知识产权在机构科技评估和人员竞聘中所发挥的作用。

3.2 加快建立专职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

知识产权管理机构是知识产权管理的“作战部”、“参谋部”和“后勤部”,设立专职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有利于集中人力、物力和资金从整体上规划和组织知识产权的创造、申请、保护和利用的全过程,有利于充分调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使其集中精力专职服务于知识产权管理工作。

3.3 实行知识产权管理人员从业资格证书制度

知识产权管理人员的素质能力直接决定了知识产权管理水平的高低。随着科技发展和新型科研合作方式的形成,科技成果产出和知识产权管理工作将变得越来越复杂,特别是在全球研发网络背景下,知识产权管理工作可能会涉及多国利益,因此要求知识产权管理人员不仅要具有法律背景和相关专业技术知识,还要能够灵活处理涉外知识产权事务。实行从业资格证书制度有利于培养更高层次的综合型知识产权管理人才。

3.4 完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

对知识产权的有效管理依赖于合理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应该包括以下方面:科技成果登记制度;评估、选择申请专利的种类及保护方式的制度;科技成果及专利资助和奖励制度;知识产权质量评估制度;科技保密制度;对职工调入和离职人员签订知识产权保护协议制度;职工离职后的竞业限制制度等。此外,知识产权管理制度的建设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应该与时俱进,根据实际操作情况及时进行调整和补充。

3.5 为知识产权管理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

知识产权管理费用主要包括专利申请费、审查费、维持费和费以及对专利申请人和单位的奖励费用和用于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的办公费用等。充裕的知识产权管理资金能够激发科研人员和知识产权管理人员的热情和积极性,保障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科研人员管理制度范文6

关键词:科研经费管理;农业科研单位;财务风险

一、新形势下我国农业科研单位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特点

(一)科研项目经费来源的多样性

目前,我国农业科研单位的经费来源趋于多样性,多层次性,例如共同承担着来自地市级、省市主管部门以及国务院部委等专项科研经费项目等。另一方面,若按照类别分析,科研项目可分为公益性行业转向、国际科技计划、省级科技技术、市级科技计划以及发改委项目等等,不同来源和类别的科研项目在经费管理的要求上也呈现不同。

(二)科研项目经费下达的矛盾性

随着科研项目朝着国库集中支付趋势发展,因此通过国库下达的科研项目经费比重也越来越高,但国库资金的科研项目经费支付一半采取直接支付形式,可以采取财政授权支付的比例相对较少,一般只占据当年下达经费的30%。由于我国农业科研项目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有着跨季节、跨年度的明显特点,很多农业科研单位的科研项目资金必须需要垫支,这与国库集中支付不允许直接垫付资金存在矛盾性。另一方面,经国库下达的科研项目经费有着结转次数以及使用进度的要求,这就导致在科研项目经费下达后,存在突击花钱的现象。

(三)管理的领域半径从内部拓展到外部

在我国,单一化的农业科研单位无论是在研发技术上还是研发资源上都是有限的,近几年,为了解决这一研发问题,具备不同研发优势的科研单位已经开始进行共同合作,并申报科研项目,这种方法已经成为科研项目申报的主要力量。但同时,共同合作申报的科研项目在管理领域上已经由内部扩展到了外部,导致管理相对复杂和困难。

二、新形势下农业科研单单位科研经费管理现状分析

(一)项目经费管理不严,忽视高级人才的培养

就目前来说,我国很多农业科研单位只是重视内部科研技术人才队伍的建设和管理,从而忽视了对会计人员的培养和队伍建设。在一些农业科技单位中,企业虽然非常重视对高级人才的培养,但却忽视会计人员的岗位培训,这使得企业内部会计队伍人员结构和专业素养上无法满足企业发展现状。此外,还有很多农业科研单位会计人员因缺乏经验,其在科研经费支出核算过程中,对宏观政策把握不准,无法有效按照相关政策规定和项目预算对经费支出进行控制,这就造成了科研单位内部支出账目混乱,项目经费管理不严,影响科研项目的正常进行。

(二)缺乏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制度,影响财务决算的统一性

随着我国农业科研工作与经济发展和建设联系的日益紧密,科研经费的来源逐渐呈现多元化,例如来源国家政府的下拨经费、社会各界的横向科研经费等。但当前,我国关于科研经费管理的政策制度均是针对具体项科研项目制定的经费管理办法,缺乏一个统一的,对各类农业科研项目经费适用的规范性,统领性管理制度。科研单位内的各类项目管理和资金管理办法无法匹配,造成资金管理和监督口径缺乏统一性,在具体的会计核算中,科研单位无法用统一管理尺度衡量项目经费支出,这就给单位内部的经费管理和核算工作增加了难度,财务分析缺乏可比性,财务信息缺乏准确性,不利于企业的科研项目决策。

(三)重项目立项论证,轻经费预算编制

我国很多科研单位在科研项目进行前,只关系如何有效、快速争取到科研项目经费,从而导致重项目立项论证,轻经费预算编制的现象发生。在部分农业科研单位内,公司在申请科研项目研发立项时,在申报项目预算过程中要求科研人员在较短的时间内必须提交预算单,但因工作量大、时间紧,从客观因素上就导致了公司的科研人员无法按照本年预计实施内容对经费进行测算,而是对可能用到的科目之间按比例分摊进行经费预算编制,这就导致该公司项目预算编制缺乏科学性和准确性,从而阻碍了科研项目的顺利实施。

(四)忽视科研项目经费监督机制建设,缺乏管理约束力

我国很多农业科研单位内部缺乏专门、完善的科研经费管理和监督机制,甚至有的单位并没有建立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这就使得内部管理人员没有制度的约束而不能严格履行经费监管职责。有些项目下达部门虽然签订了协议,但缺乏管理约束力,使得内部科研经费管理工作实施困难。

三、优化农业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有效策略

(一)统一管理理念

首先,统一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理念。相关会计人员和管理人员必须重视对科研经费的管理,并利用前期项目经费支出和应用情况,对其进行分析,从而为后面项目经费预算编制提供数据参考,在科学的经费预算体制下,使科研项目活动顺利进行。科研经费管理者也要认识到,通过对科研经费实施管理,来达到对科研项目活动的监督,既能准确反映出项目实施的进度,又能杜绝项目舞弊现象;财务人员也要提升经费管理理念,主动加强对科研活动流程的了解,掌握科研人员对经费的需求度,转变由以往单纯的、机械的、被动式的经费核算,转为主动介入科研活动和项目经费拨出,使得财务信息对科研项目活动起到良好的指导、纠正作用,赋予经费鲜活、有效的生命力,也能在此过程中提升工作自信心,增强经费管理理念,并主动参与进去,为经费的有效管理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完善管理制度

农业科研单位还要完善管理制度建设工作,打破传统行政管理框架,例如,可以将单位内财务人员、管理人员以及科研人员制定到专门的科研项目组中,并明确每一个项目组的负责人和监督人,赋予每个人明确的职责权利,且科研项目组可以随着项目的结束和再次建设而改变。在科研项目实施期间,还应要求所有成员共同参与到经费管理工作中,使所有流动资金和费用支出透明化,防止出现贪污现象。基于此,合理的管理制度可以有效约束单位人员的行为,提升所有者的参与积极性,通过有效整合三方资源,从而为经费管理有序进行提供保障。

科研人员管理制度范文7

我国正在进行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科研经费改革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科研经费制度涉及国家宏观的预算及科研政策,涉及科研预算编制、项目审批、经费拨付与管理、经费使用等诸多环节,贯穿于科研过程始终。在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背景下,如何适应人才创新发展的规律、激发科研活力,继续完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是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应关注的问题。

加强宏观科研体制的顶层设计

我国实行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分离的科研管理体制。自然科学与哲学社会科学有差异,且当今哲学社会科学对自然科学的支持已远远不足,但不意味着两者是彼此无关的领域。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应是科研共同体关系。我国应注重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相互协调,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宏观科研体制。我国科研资金的配置较为粗放,碎片化严重,科研资金使用效率低已是不争的事实。针对这些问题,我国已基本建成公开统一的国家科技管理平台,并初步建立部际联席会制度,这些改革措施有助于改善我国科研预算分散和非体系化的现象。然而,既有改革还不能完全解决源头科研资金分配合理化的问题,缺乏科学家的主体性参与,不利于发挥科技民主以及把握科技政策前沿;缺乏对哲学社会科学的统筹,不利于发挥科技的人文关怀,不利于发挥哲学社会科学传承文化和国家治理机制的功能。在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背景下,可考虑筹建国家科研体制改革协调领导机构,协调与宣传部门、政府部门的关系,整合科研改革体制和职能,加强我国科研政策和科研管理体制的宏观顶层设计。通过加强科研管理体制的顶层设计,酝酿国家的宏观科研政策,建立与之相协调的科研资金分配机制,实现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协调发展,这是我国科研体制改革所应解决的重大制度架构问题。

改革科研项目资助的行政化审批体制为科学家自治体制

目前,我国采取以同行评议为基础、以科研基金为主体并以课题项目为依托的科研资助制度。然而,课题项目的评审、资助及使用整个流程的行政化色彩浓厚,特别是财务报销制度,已经严重束缚科研活力。同行评议的引入有助于提高评审的科学性,但评议专家的确定、评审程序流程等均有待完善。国外的一些科研评审机构强调科学家共同体和科学家自治。例如,德国DFG同行评议系统的专家都是采用学会推荐和直接选举的方式产生,并且定期改选。我国的学会和研究会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行政性,而同行评议专家如何产生可能也有待追问。从评审流程来看,评审反馈机制及监督制约机制还有待加强。项目评审及资助与否的决定作为具体行政行为,信息公开和说明理由应是基本的要求。从科研经费资助管理主体来看,单就国家社科基金管理委员会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委员会来看,其行政化色彩仍是浓重的。基金会本是独立运作的法人主体,依照章程承担预定功能,有其组成和运行规则。而我国的各级社科基金和自然科学基金的组成、运行规则及法律性质仍然是行政化的。固然,我国需要对国家的科研基金进行管理,但管理与运作是不同的。国家的科研资金最终是交给科学家使用的,以行政化的方式建构科研资金的管理体制,不利于提高科研资金的效率。应进一步改革基金会的行政化属性,建立基金会与政府机构二元分离的机制。强化基金的法人治理,强调科学家参与决策及科学家共同体治理的基金会治理理念,确立政府机关与科研基金会的合理边界。

改革科研人员类比公务员的工资待遇为科研人员优先的制度

课题制是目前各国实行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而我国的课题制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存在过于僵化和激励机制不合理等问题。美国等国家的人员费与工资存在相互抵充的关系,并且课题经费用于支付人工工资是国外课题经费的惯例。而我国实行科研人员的全额工资制,工资奖金等劳动报酬与课题经费相互分离,彼此不发生冲抵和重合关系。财政部门的理由大体也在于保证公务人员待遇的平等性。然而,德国公立大学、研究机构的教授、科研人员属于国家公务员,其最新的科研经费改革将公务科研人员与非公务科研人员同等看待,而不将公务科研人员作为公务员看待,允许公务科研人员从课题经费中获取智力劳务补偿收入。我国的课题预算制度借鉴的是西方的制度,并且我国基本是公立科研机构主导,但现在西方的体制机制比我们要灵活许多。在我国,大部分科研人员固然属于事业编制或公务员编制人员,但将公务员与科研人员等同并且按照同样的待遇进行工资激励显然是不妥的。特别是考虑到我国公务科研人员的工资待遇并没有体现合理的差异化原则,科研人员工资待遇不高甚至低于同单位行政人员等现象,在科研经费管理上允许科研人员获得智力付出补偿或者获得奖励的规则具有合理性。我国已确立人才优先的理念,应改革将科研人员类比甚至公务员化的观念。除合理提升科研人员工资待遇外,在科研项目经费中增设人才激励类预算报销科目,进行制度创新也是可行的。目前改革措施中的绩效支出制度,不直接归属于从事研究的科研人员支配,没有考虑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差异,对科研人员的激励力度不强。应继续推进科研激励改革,在科研预算中增设“科研激励”或改进“绩效激励”科目,根据资助额度设置不同的提取比例限制,增强课题组对经费的支配权限。通过改革类似的制度设计,实现在科研预算中既见物又见人的既定政策思路。

改革过程管控的“课题制”为结果导向的“合同制”

课题制本是我国科研经费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的结果,也是国际通行的科研资助制度。但是,从当前的科研体制改革来看,行政化的课题制存在进一步改革的必要。我国的课题项目从管理的角度分为横向课题和纵向课题。所谓纵向课题,即按照招标主体的行政层级,将课题分为部级、省部级等级别类型。而所谓横向课题,即不强调课题委托方的级别而是以委托方和受托方主体平等,并以双方协商为基础的课题合同为依据的课题类型。从理论上来讲,横向课题和纵向课题的管理是不同性质的课题类型,至少横向课题应实行灵活的课题管理制度。然而,我国无论横向还是纵向课题,行政化色彩都是浓厚的。我国正在改革这种严苛、僵化和不切实际的课题财务管理制度。课题制与行政化不是必然绑定在一起的。有必要将这种行政化的课题制改革为去行政化的合同制,去除行政化课题制所带来的财务报销和管理成本,真正把科研人员从报销的繁文缛节中解放出来。按照民商事合同规则定位资助方与受资助方的关系,合同制可以按照委托合同、承揽合同、技术开发合同等既有规则进行建构。合同制强调取消或弱化严格的财务过程管理制度,减少流程控制,实行科学家和项目组的自我管理,增加资金归属的明确性和使用的灵活性,并以事后救济的方式解决资金使用的合规性问题。合同制应与学术共同体的自我规范和治理相配合,并强化学术道德和学术诚信,加强学术不规范的惩戒力度。合同制还涉及一系列的体制机制问题,涉及科研项目拨付和管理主体改革以及事业单位改革等。鉴于我国大多数科研机构和大学已经或正在进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其民商事主体地位逐渐得以确立,合同制的思路具有法理基础。逐渐放松对课题严格的预算和财务报销的管制,探索合同制和结果导向是可行的思路。建立充分体现人才创新规律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要求深化科研经费改革,包括但不限于建构顶层科研管理机制、统筹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科研管理、推动科研基金法人化改革、实施政府和基金会分开,弱化行政化的课题经费管理制度、逐步探索实行合同制,实行课题项目与人才激励二元化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建构普惠与特惠相结合的科研及经费资助和支持制度等。需要强调的是,科研经费“见物不见人”的弊病尚未得到根本扭转。放松科研项目财务制度的过程管控,增强预算和预算科目的灵活性,赋予科研项目组对科研经费的支配权和调整权限,加大激励力度、允许课题经费列支“科研激励”等类似智力补偿的项目等,并逐渐过渡到合同制的管理模式,是可以尝试的思路。

作者:王伟伟 单位: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法学所

科研人员管理制度范文8

【关键词】 高校科研 科研管理 体制机制 科研人员

【中图分类号】 G311 【文献标志码】 A

一、引言

目前,国家正在构建科技创新体系,高校是创新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高校作为国家高科技人才聚集地,智慧资源集聚,拥有显著的学科优势和人才优势。所以,高校在做好人才培养的本职工作外,应该结合国家科技需求和国际科技前沿,发挥自身优势,做好科学研究工作。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工作,不仅为学科建设提供强有利力的支撑,而且对高水平的人才培养起着积极地促进作用。

高校科研管理作为高校行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科研管理的能力和水平直接影响到高校的科研水平和学术成就。通过统筹考虑科研队伍、科研平台、科研成果、科研政策以及科研环境等诸多方面因素,在人、财、物等科研条件方面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制定完善的科研管理体制机制,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和学术氛围,为科学研究工作保驾护航。

二、问题

虽然高校拥有大量的高层次人才,智力资源汇聚,但是在新的科技创新体系下,高校科学研究依然存在种种问题,对高校科研带来新的挑战。

1. 科研管理体制机制需要创新

目前,大多数高校都实行学校科技处、学院二级科技管理体制下的项目负责人制,学校科研管理部门负责统筹管理,制定有关科研政策和管理规定,组织编制学校科技发展规划,代表学校对全校科研项目进行全过程管理等;学院(系)则负责学院的具体科研管理工作,协调本单位项目的人员分配条件保障,对项目完成情况进行考核,与科研人员联系和沟通;项目负责人是科研项目具体实施责任人,在学校和学院两级管理下,对项目组织、人员调配、经费支配、项目实施等独立行使权利。这种机制下,科学研究工作基本处于单兵作战的状态,难以形成强大的凝聚力进行跨学科跨团队的资源整合,以团队合作形式从事高水平的科学研究。

2. 科研人员积极性需进一步释放

近几年国家财政部、科技部、教育部等相关部门了一些了政策和办法,对于规范科研项目经费使用起到了指导性的工作,同时国家加大对科研经费的审计力度,发现科研经费的违规使用与不规范等问题,也查处一些科研腐败案件,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受到一定的打击。另一方面,科研人员的奖励激励机制亟需创新。目前,科研项目经费中用于激励科研人员的绩效支出比例非常低,导致科研人员科研积极性没有得到有效的激励和释放。

3. 具有高显示度的成果凤毛麟角

目前,高校的科研考核评价体系仍然普遍强调规模和数量,高校科研管理重视项目申报而轻视项目过程管理,重视经费投入而轻视成果产出,大量低质量的论文和专利仅仅是为了项目验收需要而产出的,但真正具有显示度的科研成果却凤毛麟角。同时,高校科研在从事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很少跟踪市场的需求,无法真正体现科研的核心价值和本质功能,使得大量的科研成果根本无法应用到市场,转化为经济社会价值,这就造成了包括人才、科研经费等在内巨大的社会资源浪费。

4. 科研管理人员水平亟待提高

高校科研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参差不齐,整体管理水平有待提高。第一,大多数管理人员不是管理专业出身,尤其是工科院校,科研管理人员大多要求有工科背景,优势在于他们对学科方向和研究领域比较了解,对于科研管理工作有所帮助,但是他们的管理理念和素养有待提高;第二,大多数科研管理人员管理和服务意识不强,很多通知和政策等信息未通过分析和加工便出去,工作中仅仅充当了上传下达的传声筒作用;第三,由于高校缺乏对科研管人员的激励措施和制度,科研管理人员普遍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强、工作热情不高。尤其高校行政的特殊性,科研管理高岗的晋升渠道很窄,导致科研管理岗位人员流动性很大,影响科研管理工作的正常进展。

三、对策分析

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应该在“注重规模、突出特色、提升水平”的指导思想下,发挥高水平人才汇聚的优势,紧跟国家战略需求以及国际科技前沿,做好高校科学研究管理与服务工作,目的在于提升高校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

1. 科技创新,体制先行

国家在创新驱动发展的这条道路上前行,颁布了一系列的管理办法和政策,对于科技发展做了长远规划。高校作为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紧跟国家的改革步伐,步调一致地进行科技管理体制创新工作。在高层次的人才引进和培养、营造良好的创新科研环境、加强基础研究和国际合作与交流、改革创新科技考核和评价机制、完善奖励激励制度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体制机制创新工作。

高校两级科研管理部门应积极配合,结合自身的学科方向和研究领域,紧跟国家战略需求和国际科技前沿,做好科技发展的顶层设计。科技发展规划对高校的科学研究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科技发展规划的指导下,逐步进行实施,完成各阶段的研究任务。通过对科研队伍、科研平台、科研政策等方面的优化配置,提升高校的科研水平和科研能力,产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提升高校在学科和研究方向的影响力。

在科研组织架构方面可以突破传统的院系科研组织模式,瞄准科学前沿和国家发展的重大需求,在若干关键领域组建相应的跨学科研究平台,汇聚高水平科研队伍。通过跨学科交叉融合,进行交叉学科培育和发展,提升高校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努力争取国家重大重点科研任务,催生出高显示度创新科研成果。

2. 营造良好的科研h境

科研环境的好坏决定着高校整体科研水平的高低。科研环境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通过合理的资源配置,加强科研平台建设和加大科研经费投入等措施创造良好的科研硬环境,使得高校科研在基础条件上获得充分的保障;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科研政策,培养锻炼高水平的科研管理队伍,以及创造良好的研究环境和学术气氛等措施提供良好的科研软环境,使得科研人员能够在舒适的科研环境和浓厚的学术氛围中,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进行科技创新工作,提升高校的整体科研水平。

在考核激励方面建立分层分类考核机制,通过对科研人员进行分类,将科研人员分为教学科研并重型和专职科研型,通过细化考核指标,使科研人员发挥各自优势进行科学研究,实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最大限度地发挥智力资源,激发科研人员的科研热情,产出更多更大的科研成果。

3. 加强管理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同

高校科研管理涉及科研项目管理和科研经费管理,项目管部门和经费管理部门应加强沟通与协同。高校可根据自身情况成立科研财务管理部门,主要职责是修订和完善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的管理政策,对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的相关政策进行宣传和培训,同时在科研人员编制经费预算时给予积极的帮助和指导,监督科研人员使用好科研经费,及时地发现科研经费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同时,成立科研财务管理部门,有利于解决科研管理人员不懂财务,财务管理人员不懂项目管理的问题,大大地提升高校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的管理能力。

4. 提升科研管理人员水平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高校科研管理者必须具备四个方面能力:第一,管理能力。科研管理人员对科研项目进行全过程跟踪和管理,同时对科研经费、科研人员以及科研平台等相关科研要素进行全方位的协调与配置,因此,科研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保障了科研项目的顺利进行;第二,服务意识。科研管理者的服务意识非常重要,尤其是基层科研管理人员,他们直接面对科研人员,在科研项目管理政策和流程方面对科研人员进行宣传和指导,避免科研人员在管理流程上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第三,学习能力。科研管理人员的学习能力对于高水平的科研管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科研管理人员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提升对自身工作的体验,培养科学高效的管理和工作方法,才能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提升创新管理的能力。第四,研究能力。管理研究对于科研管理人员来说,是更深层次的理解和实施科研管理的途径。高校应该积极组织科研管理人员开展管理研究工作,比如:对国内外高校科研管理现状的研究,国家科技重大需求以及科研政策解读等,通过一系列的管理研究工作,提升科研管理人员工作能力和水平。

高校科研管理面临一系列问题,需要科研管理者发挥聪明才智,在科研体制机制、科研政策、奖励机制、考评体系、科研队伍以及科研管理人员等一系列科研相关的要素中,积极进行改革创新,营造良好宽松的科研环境,完善符合科研规律的考核评价机制,提高科研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管理水平。通过激励机制的创新,最大限度地激发科研人员的科研热情,创造出高水平科研成果,为经济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张现红,张军.国家创新w系中高校科研管理人员的角色扮演[J].文学教育,2014,(12):24- 26.

[2] 李婧娴,王辉.对二级管理下高校科研秘书队伍建设的思考[J].管理观察,2014,(3):84- 88.

[3] 孟庆湘,邓艳波.高等院校科研管理模式创新性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11):1- 2.

[4] 王志刚,张俊杰,姚虎.张晓妮高校科研管理人员的现状及问题[J].中国高校科技,2015,(1):44- 45.

科研人员管理制度范文9

高等学校是国家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高新技术研究的重要力量,国家对教育科研投入的不断增加,高校的科研项目不论是在数量上还是类型上都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科研经费也大幅增长。“十一五”以来,中央科技经费的财政投入每年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2009年达1 521亿元,各地方财政的投入在2009年总和已经超过中央的直接投入,全国财政科技支出年均增长25.5%,“十二五”期间国家科技研发经费投入占GDP的比例将达到2.2%。科研经费在推动和促进高校教育事业、科研事业、科技创新、服务社会的贡献日益突出,但是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现状却存在诸多的缺点和不足。中国政协调查研究表明,我国高校科研经费用于项目本身的只有40%左右,大量科研经费流失现象普遍存在。如何管好科研经费、用好科研经费,最大程度地发挥科研经费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高校开展科研活动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二、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不合理

科研课题的数量及经费额度已成为衡量高校综合实力和学术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科研经费的申请难度越来越大,竞争越来越激烈。科研经费主管部门有责任和义务对提供了资金进行管理和监督,有权检查科研人员的课题的执行情况和研究成果。而科研活动具有不确定性,科研人员未必能按计划完成预期目标,在研究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新的问题,Ziman(2002)提出,科研人员需要为特定的科研项目提出详细的研究计划书,甚至于在事先承诺做出具体的研究成果,是自相矛盾的。朱苏飞,马健(2009)研究指出,按计划进度分批拨款制度弊大于利。按科研进度进行拨付,科研人员会将大部分精力放在预期的阶段性目标上,以更好的完成科研进度,而获得科研经费。这种管理制度并不能够最大化的减少科研风险,降低科研成本,还会使科研人员丢失掉创新的灵感,阻碍科技的进步。

(二)科研经费核算制度不合理

多数高校对科研经费的使用都不进行成本核算,只注重科研工作者得到实惠。学校重视科研经费的总量,至于通过科研工作取得了多少经济效益并不在意,甚至认为“宁可学校赔钱,也要支持科研”。因此,从事科研所用的房费、水费、电费、固定资产使用费、管理费,参加科研工作人员的工资、奖金等都不计入科研成本,而是从教育事业费中支出。高校科研经费核算制度比较简单、笼统,或未分类制定相应的经费管理办法。财务处无法判断科研设备的购置、利用是否合理,容易造成科研设备重复购置和利用率低下的浪费现象,科研固定资产大部分由课题组保管使用,更有甚者为了逃避国有资产的管理和监督,购置固定资产时化整为零开具发票,造成国有资产的严重流失。

(三)科研经费成为新的腐败工具

部分科研人员以学术的名义,利用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的漏洞或者伪造印章或相关材料骗取科研经费。科研经费管理处很少核实印章和手戳的真实性,只是对报销金额和项目进行检查,这就为科研经费的流失带来了机会。科研设备是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购买设备的经费占高校科研经费的很大一部分。科研人员购买科研设备,并不对所有人公开,只是向科研经费管理处报销票据,双方没有协同作战,形成了科研经费管理的漏洞。高校实行先自行支付事后核查报销制度,财务部门在核查报销时很难核实科研设备的真实用途与课题是否相关。因此,就导致了“夹带现象”即科研人员在购买科研设备和实验室器材的同时购买私人用品,并一同开票报销。

三、高校科研管理问题的成因

科研经费的申请难度加大,科研经费主观部门和科研人员之间的进行重复博弈,科研经费主管部门在设计按计划进度分批拨款制度的时候,是出于通过制度安排来激励科研人员敬业,并且在最大程度上减少科研风险,降低科研成本的初衷。各大高校往往以科研成果的数量来评价科研人员的业绩,并直接和职称的评审相关。这就容易使科研人员为了获得科研经费和更好的业绩评价,只是追求论文的数量,不重视整体质量,科研人员不能静下心来搞科研,发论文的目的只是为了完成任务和职称评审。

科研项目管理与财务管理脱节。 科研经费的管理主要是学校科研处与财务处两个部门,科研处往往注重于争取项目或提取管理费用,对科研经费的使用情况是否合乎财务管理制度认为应由财务部门掌握,而财务部门也会认为科研经费是他们争取来的在执行财务制度时相对于学校经费的管理要相对宽松一些, 再加上课题负责人缺少财务管理意识使项目管理与财务管理脱节。

科研人员廉洁意识不高,在利益和金钱面前把握不了自己。有些科研人员会觉得课题是自己申请,经费想怎么用就怎么用,这些思想的存在造成了科研人员对科研经费支出的无序性和随意性,形成了科研经费的腐败现象。管理部门监管不到位,实践中,许多高校都制定了专门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科研部门、财务部门、课题项目负责人各司其职,对科研经费的报销程序上规定的比较严,但现实管理中却并非如此。财务部门不负责课题预算工作,也不参与科研项目的管理,只是在科研经费报销中审核审批人签字和相应的票据的真伪,对科研经费是否真正用于科研项目,用于科研项目的经费的多少则无法进行监控,看似严谨的审批流程却因审批人员放松警惕而漏洞百出。

四、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对策分析

(一) 完善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制度

高校应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出一套适应学校科研经费管理的制度,并不断予以完善。在制定科研经费制度的过程中细化实施细则,明确科研经费开支范围和口径,明确科研经费的使用与管理中的职责和权限确定。从根本上治理高校科研经费使用的问题,充分调动高校科研人员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加强和完善高校科研经费的预算管理,科研项目编制预算是科研经费管理的关键步骤,其合理性至关重要。在项目的立项阶段,根据项目实施的需要核实项目成本,合理制定预算;项目实施阶段应根据项目预算,保证经费开支的计划性和合理性,监督项目预算的执行;在项目结题阶段,要对科研项目的预算执行情况进行检查、评估。强化科研经费的预算管理,有利于保证项目的有序开展和实施,有利于控制课题经费的支出范围,进一步优化科研经费的支出结构。

(二)科学的核算科研成本

科学核算科研成本,可以使管理部门掌握科研项目成本的真实构成,对科研项目的经济效益进行较为准确的分析,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能。全成本核算的关键是科学区分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并合理分摊间接成本。对科研经费的成本核算可以采取措施,首先,对原先未计入科研直接成本的项目,如固定资产使用费、燃料动力及水电费等,可通过安装水电表、计费电话等设施,制定固定资产使用费率,在科研经费中据实列支,保证成本计量的相对准确性。其次,由上级部门出台相应的管理规定,在保障科研成本核算科学性的基础上,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现全成本核算。

(三)充分发挥审计监督职能,加大科研经费报销核查力度

学校审计部门每年抽查审计科研项目经费的使用及执行情况,科研、财务、审计、监察联合组织开展专项检查,实施科研项目的预算、实施、结题的全程监督和重点课题的跟踪监督,加强对科研结余资金的管理。严格科研经费报销程序,加大科研经费报销单据的核查力度,是完善科研经费报销制度的重要举措。有错必纠,原始凭证必须由经办人、证明人、审核人和课题负责人共同签字后才能报销。对于签字,不符或者出现替代签字,假冒签字的现象一律不予放过,对于这种现象应该及时上报学校监察部门给予相应的处罚。财务部门在审核报销票据的同时要审查票据的真实性和时间相符性对于有问题的票据还可以再次向经办人、审查人和科研管理部门进行核对,在项目结束后还应该保留对核查失误的项目进行追踪问责的渠道。

(四)加强科研经费管理的廉政化建设

以人为本,人是有限理性的,在科研经费管理过程中应加强对人的管理,加强科研人员的防腐教育工作,提高科研人员的廉洁意识,建立科研经费使用诚信制度;明确各管理部门及项目负责人在科研项目实施和科研经费使用过程的责任,完善经费使用过程中的审批流程及支出控制,强化大额经费支出、经费转拨、项目劳务费支出管理。使科研人员从内心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和科学研究的使命,热爱科研工作,积极努力的工作,而不是被动的完成任务。对科研设备进行有效监管,严格控制科研经费的开支范围和标准,对与科研无关的支出禁止在科研项目中报销。在审核报销时不仅需要审查购买科研设备的手续和票据,还需要通过各种方式审查科研设备与课题的相关性,防止课题组成员用课题经费购买与科研无关的设备。为了杜绝科研设备被“私有化”学校应该建立严格的科研设备追踪制度,从科研设备的购入、使用、处理进行全程登记。

科研人员管理制度范文10

科研立项是高校开展科研的主要形式,借助立项,引导人财物合理投入,最终实现符合需求的研究成果的产出.从投入到产出,这个过程充满变数,实施一定的质量干预,不但对高校自身发展有益,也符合外部经费投入方的利益。

科研对于高校的发展意义重大.一方面,高质量的科学项目研究有利于形成高质量的科研成果,有助于夯实高校学科发展框架,从而为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构筑良好的学科基础;另一方面,高质量的科学项目研究过程常常具有高标准、高强度的特点,可以充分锤炼参与人员的科研能力,有效提升他们的整体科研素质.此外,持续而稳定的高质量科学项目研究可以为高校树立良好的科研形象,赋予外界足够的信心,为高校进一步争取校外研究经费打下良好基础。

从外部经费投入方的角度看,资助高校开展科学项目研究其实就相当于投资,对于项目研究而言,最好的投资效益无疑就是获得符合预期的高质量科研产出.显然,只有高质量的科学项目研究才最有可能形成高质量的科研产出,而高质量的科学项目研究又必须建立在对过程进行严格质量管理的基础上.因此,从响应外部要求的角度出发,对高校科学项目研究实施严格的质量管理非常必要。

2从传统质量管理的角度看高校科研项目质量管理现状及难点

当前国内高校对科研项目的质量管理重视程度普遍不够,对项目的管理大都只停留在简单的中期检查和结题检查层面上,导致了科学项目研究过程的随意及结果的低效.过程随意意味着研究行为散漫,或是研究步骤随意更改,或是实验(试验)流程不认真不严谨,或是团队配合混乱等.结果的低效表现为研究经费及研究人力的浪费、研究设施的非合理损耗等,或者表现为低质量乃至不符合要求成果的产出。现状不如人意,改变却迟迟未至,原因有多方面,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传统质量管理对科学项目研究活动的不适应性,这种不适应表现在三方面。

(1)科学项目研究过程缺乏稳定的质量控制点.质量控制点,即收集质量反馈信息并下达质量监控指令的关键点位.传统质量管理正是通过锁定若干稳定的质量控制点,然后借助对这些控制点的监控来实现质量监管,质量控制点实质就是传统质量管理运行的着力点,是最重要的运行保障.科学项目研究活动作为一种探索未知的活动,它以一个或若干个假设为起点,对假设进行论证,得到若干否定或肯定的结论,然后形成新假设,对新假设进行论证,产生新结论……如此不断循环这个过程,直至最终结果的产生.在这个充满变数的过程中,根本无法锁定稳定的质量控制点,这就让传统质量管理无从着力。

(2)科学项目研究过程缺乏稳定的评价标准.传统质量管理借助一套稳定的评价标准对对象进行衡量考察,评价标准就相当于传统质量管理的尺子,是传统质量管理运行不可或缺的工具.科学项目研究过程是由一个一个假设串联而成的,假设可以有评价标准,但不稳定,随着研究条件或认识的改变,评价标准也随之发生变化,即科学项目研究过程缺乏稳定的评价标准,这就让传统质量管理无尺可用。

(3)科学项目研究过程难以进行直观核查.传统质量管理面对的对象必须直观明白,唯如此才能对对象展开直截了当的观察、计算、对比、分析和评价.科学项目研究是一种高度智力化的活动,它有直观表现的部分,但最核心的部分一形成假设和论证假设的思维过程却具有强烈的隐性特征,如果不能把这部分直观地表现出来,那就很难对它进行衡量评判,这就让传统质量管理无对象可查。

3全面质量管理思维及其对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的支撑点分析

全面质量管理思维最早由美国通用电气公司质量经理阿曼德·费根堡姆提出,他认为:全面质量管理是为了能够在最经济的水平上并考虑到充分满足用户要求的条件下进行市场研究、设计、生产和服务,把企业各部门的研制质量、维持质量和提高质量活动构成为一体的有效体系”同时强调“执行质量职能是公司全体人员的责任”.全面质量管理成为迄今为止让企业受益最多的质量管理理念,它不仅提高了产品与服务的质量,而且在企业文化改造与重组的层面上对企业产生深刻的影响,使企业获得持久的竞争能力,因而也受到了最多企业的青睐和追捧。

全面质量管理的不同之处在于:①它把质量管理覆盖到企业经营管理的每一阶段每一环节,把质量管理权赋予企业的每个部门每个员工,实现全面质量管理的全过程化及全员化,这种全覆盖式的质量管理更系统更严密,因此更容易发现问题改进问题;②它提出了动态质量管理思想,追求持续的改进,对产品质量有永无止境的追求;③它出现了管理态度的转变,全面质量管理通过正面激励来诱发持续的质量创新行为,从而推动质量的持续改进,在正面激励下员工对待质量的态度是主动的,而在主动参与的行为下,这种持续的质量改进可以达到一个惊人的高度。

全覆盖、持续改进、主动参与构成了全面质量管理思维的三大支撑,深入分析这三大支撑,发现它们恰可消除科学项目研究过程于传统质量管理的三点不适应。

(1)全覆盖一人人皆为质量控制者,处处皆是质量控制点.全覆盖思维强调全员参与和全过程控制,在这一思维模式下,人人皆为质量控制者,处处皆是质量控制点,显然,全覆盖思维突破了传统质量管理需要稳定质量控制点的局限。

(2)持续改进一标准也是动态变化的.持续改进思维强调的是不满足、挑战极限、积极突破的精神,这是一种螺旋上升式的突破性思维.从标准制定的角度看,不存在最优标准,只有更优的标准,这一刻的变化在下一刻也许就被改变.在这一思维模式下,标准也是动态变化的.显然,持续改进思维突破了传统质量管理需要稳定评价标准的局限。

(3)主动参与一不在门外徘徊,自可洞悉所有.主动参与强调不仅项目研究人员主动参与项目研究,项目监管人员也要主动参与.前者己是天然的参与者身份,因此对自己和项目组其他成员的工作了如指掌.后者的参与则要求他们对项目多了解、多观察、多感悟,从而真正把自己融入到项目研究中,如此才能品出真门道.主动参与思维有助于对科学项目研究过程的深入洞察。

4思考与对策——运用全面质量管理思维构建一个高校科研项目质量管理模型

4.1模型构造的基础性工作

1)分解科学项目研究流程,形成初始质量控制点.

依据项目计划书,可以对项目进行初始分解.如图1所示,从左至右,依据箭头所指次序,首先根据计划书初拟技术路线分解出由若干具体实施构成的实施方案,然后确定每个具体实施所对应的待实现分目标.当这些分目标都实现了,那么理论上预期目标也就实现了.根据项目计划书进行的分解称为初次分解.初始分解完成后,初始质量控制点便全部展现.图1中直线所指为质量控制点,如技术路线的监控.实施方案的监控、各具体实施的监控、各分目标的监控等,监控会形成实时监控信息流.借助监控信息流可以对初始分解流程进行局部调整甚至重新分解,如技术路线的重大调整有可能形成重新分解,从而形成新的质量控制点。

2)建立基于网络的有限公开日志空间一对智力化运动进行显化和监管的重要基础保障

科研日志,是如实记录科研活动中各类显性科研行为及各个隐性科研思维过程的最重要科研文档.借助这个文档,可以实现对研究人员隐性智力化运动的显化处理,可以实现对科研活动的适度监控.然而由于两个原因,日志在当前的运行情况并不理想:一是工作量问题,撰写日志被认为会占用研究人员宝贵的研究时间;二是词不达意的困惑,研究者需要有较好的文字或语言表达能力才能清楚表达思维.要让日志在质量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首先必须处理好这两个问题.对于第一个问题的处理,一方面通过制度的形式把日志内化成科研活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借此促使研究者养成每次研究必写日志的良好习惯,同时运用激励手段,把撰写日志的工作量及日志产生的影响纳入科研绩效考核.第二个问题的解决途径包括:根据学科特点建立基本囊括最重要信息点的标准化表达模块;允许采用包括文字记录、录音、录像等在内的多种日志表现方式;让研究者在反复的日志撰写中提高。

智力化活动是一个动态的演变过程,而往往外界的适度刺激有助于让这个演变过程产生加速反应.遵循这个特点,我们尝试构建基于网络的有限公开日志空间,如图2所示.这是基于某个特定项目而形成的日志空间互动图,矩形虚线框代表日志空间,这是一个远程网络访问空间,空间内分三个区:项目组内部讨论区、日志浏览区及公共讨论区.按照适度保密与适度监控的宗旨,空间内三个区采取有限公开原则.其中,项目组内部讨论区仅供项目组成员讨论专用,日志浏览区和公共讨论区既供日志撰写者和项目组其他成员访问,也允许授权访问者进入.该日志空间的整个互动流程如下:首先日志撰写者通过网络把日志上传到远程网络日志空间,日志在远程网络空间出现后,一方面位于不同地点的其他项目组成员可以借助客户端远程登陆空间进行浏览及讨论,另一方面授权访问者也可凭科研管理部门发放的账号和密码远程登陆空间进行浏览及讨论.借助持续的讨论,引发原日志思维的持续演变.

3)确立监控模式和监控手段.

全面质量管理强调的是由内及外的监控理念,首先通过调动内部人员的积极性,尽量从源头上杜绝问题,然后才是外部的监控,我们也把这个理念应用到科研项目的质量管理中.如图3所示,对科研项目的监控分为两层:内控层和外控层.内控层主要由项目组全体成员及二级单位科研管理机构组成.通过适宜的激励调节,激发他们的质量意识,调动质量管理能动性,促使他们竭力实现甚至超越每个质量控制点的质量要求;外控层由学校科研管理机构和授权监控员组成,一方面是及时接收并分析内控层反馈的项目质量管理信息,从而有效监督内控层对质量精神的贯彻落实情况,另一方面对项目各质量控制点的实施情况展开具体监控,严密防控被内控层遗漏的质量问题,从而确保项目研究质量精益求精。

对项目进行质量监控,可以针对日志内容展开,也可针对具体实施现场展开.对内控层而言,以具体实施现场监控为主,日志内容则作为事后评估的依据;外控层则恰好调转过来,日志内容是他们实施监控的重点,具体实施现场监控则作为必要时的补充.无论是针对日志内容还是具体实施现场,监控手段主要靠比对和评估.比对是质量控制员何以是项目研究人员、科研管理机构人员或外控人员)依据各质量控制点的既定标准对具体实施效果进行比照查对的一种监控手段,通过比对可以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评估则是评估联合体何由项目组成员授权监控员或由二者联合组成)对标准不明确的实施过程按照一定的原则和科学精神展开讨论进而形成结论的一种监控手段。

4)监控的组织保障和制度保障.

质量监控要顺利开展,必须要有严密的组织保障和制度保障.

在组织保障方面,如图3所示,主要有学校科研管理机构、二级单位科研管理机构、授权监控员、项目组成员四级保障.各级保障的具体构成及监控职能如下:

学校科研管理机构:由学校科研处和科研管理委员相关人员构成,监控职能包括向二级科研管理机构下达质量管理任务、遴选并管理授权监控员、监督二级科研管理机构对质量精神的贯彻情况、对二级科研管理机构和授权监控员反馈的质量信息及时处理等。

二级单位科研管理机构:包括二级单位主管科研副职和若干专职科研秘书,监控职能包括根据学校科研管理机构下达的质量管理任务做好实施计划并组织实施、为项目组提供力所能及的研究支持、及时向学校科研管理机构汇报项目质量信息等。

授权监控员:由来自校内或校外各学科领域的人员按自愿申请的原则组成,由学校科研管理机构以专家库的形式进行动态管理,授权监控员直接对学校科研管理机构负责,凡入库人员均需签订保密协议.授权监控员可自由挑选项目,数量不限(以不超过5项为宜)学校科研管理机构审批同意后即予以授权并建立监控档案,授权监控员凭授权账号密码可自由登陆日志空间查看项目实施日志,必要时可经学校科研管理部门协调进行适当的现场监控,根据反馈信息的重要性(可分为结构性发现和技术性发现两类,每类又各含若干级次)授权监控员可获得一定积分,根据积分累计数值授予对应级别和奖励。

项目组成员:成员为项目组全体人员,监控职能为监督其他组员在其分工内的质量实施情况,并及时向组长和二级单位科研管理机构汇报,根据反馈信息的重要性,组员也可获得一定奖励积分。

在制度保障方面,主要是推动各级组织正常运作的系列制度安排,如针对二级科研管理机构履行质量管理职能的激励制度、针对授权监控员履行质量监控职能的激励制度、针对项目组履行质量管理职能的激励制度等.通过系列制度安排^有力推动整个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转。

4.2模型运作描述一以一个具体科研项目为例

某具体科研项目的整体质量管理流程可由以下六步构成。

1)某科研立项进入学校科研管理部门后,学校科研管理部门立刻为该项目开通日志空间,建立质量管理档案,并把该项目质量管理任务下达相应二级单位科研管理机构,同时从监控员专家库中为该项目遴选出若干名质量监控员并予以授权。

2)二级单位科研管理机构会同项目组成员共同制定质量管理方案并上传日志空间,质量管理方案内容包括初始质量控制点的确定、各监控分目标的确定、监控任务分工等。

3)项目研究人员根据研究进展实时上传研究日志,二级单位科研管理机构根据项目研究需要为项目研究提供所需条件。

4)项目组成员根据质量管理方案,按照分工对所监控组员日志进行查阅,履行质量管理责任,二级单位科研管理机构则定期娜页目所有日志,通过比对的方式履行质量管理责任.授权监控员不定其月登陆项目日志空间查阅日志,有必要时可进入项目现场监控,通过比对和评估等方式履行质量监控责任.一旦产生质量监控信息,及时反馈学校科研管理机构,由其登记备案并立即转发给二级单位科研管理机构和项目组,在规定期限内二级单位科研管理机构和项目组须作出反应。

5)—旦通过监控确定有重大结构调整,项目组必须对研究流程进行重新分解或局部调整,从而形成新的质量控制点和控制目标,及时日志空间以利于后续监控的开展。

科研人员管理制度范文11

关键词:农业科研 事业单位 经费管理 问题 对策

科研经费是知识生产、科技创新的基本条件和重要保障,是科学研究的物质基础之一。随着我国科技事业的迅速发展和规模的不断扩大,一般农业科研事业单位科研经费也呈现大幅度增长趋势,科研经费也已成为科研事业单位主要的资金来源之一。在国家进一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形式下,改革和创新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方式的呼声也越来越高。目前农业科研事业单位管理中存在什么样的问题,如何规范农业科研单位科研经费的管理,是单位财务人员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一、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修订相对滞后

科研经费的来源从中央财政到地方财政各级,管理上从中央到地方各级财政,一般中央出台科研经费管理的改革指导意见,各地区各部门再结合实际情况贯彻落实。而近几年,政策变化频繁,地方在贯彻落实的时候,会有一系列的规章需要修订,而每一级经费管理部门在修订时,往往需要等待或者参考上一级的制度修订,这样制度修订交替过渡时间过长,在新旧制度存在改革性变化时,科研经费使用部门在制度执行上存在一定的困难,新旧政策交替期,制度修订的滞后会加大科研经费管理部门与科研人员之间的矛盾及冲突。

(二)项目经费管理难度大

科研经费来源的多层次、多样性带来经费管理的复杂性。科研经费来源于国家各部委、省级主管部门及地市的专项拨款。经费种类多种多样,有公益性行业项目、国债项目、国家发改委专项、省重大科技专项、农业专项资金等。由于不同渠道的资金来源对管理和核算的要求不同,且各类资金一般都有各自的管理办法,项目经费管理、结题、审计要求等各不相同,这给财务和科研管理工作带来较大难度。

(三)项目管理与经费管理相脱节

一些单位的科研项目管理、经费管理等一系列工作均由单个部门负责,各部门担负着自拟标准、自行执行、自我裁决的职责,科研管理部门、财务部门、项目负责人在项目经费管理中的职责和权限不明确,各方所获取的信息不对称,缺乏内部相关职能部门间的相互制约、配合和沟通,造成项目管理与经费管理相脱节。

(四)预算编制不合理

虽然科研经费有简化预算、下放预算调剂的趋势,但并没有取消预算。科研项目经费预算一般由项目负责人根据自己以往的经验进行编制,编制过程中缺乏科研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的参与和指导,没有一个完善的流程来规范项目的管理。即便财务人员参与到项目的预算当中,也很难对材料用量、差旅次数等进行核定,仅能对价格或者费用标准等方面提出意见与建议。并且科研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确定过程,随着科研进展,技术研究路线或者技术指标很可能随时调整,经费的使用方向随时发生重大调整和变化。预算编制不合理,为完成项目任务,在实施过程中,科研经费的实际使用很容易与预算相偏离。

(五)会计核算不统一规范

科研项目的预算科目一般根据经费管理办法确定,与政府收支分列科目的经济分类存在一定的差异,不同财务人员对同类费用匹配经济分列科目时存在差异,或者虽一致但费用与经济分类科目的匹配不正确;此外,财务人员和项目组成员对费用的归类也可能存在差异,这样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很容易产生偏差。

(六)科研项目结题后结余经费管理不规范

已完成并通过验收课题的结余经费,有的经归口部门批准后,可留给依托单位,用于补助其他科研项目;有的按原渠道收回主管部门,由主管部门按照财政部关于财政拨款结转和结余资金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但这两种情况执行起来都比较困难,导致已结题项目的结余经费长期挂账,结余经费得不到有效的利用,降低了资金的使用效率。而在目前,资金大部分通过国库零余额账户结算,国库对资金有使用进度、结余结转要求,项目结余资金在等待批准后再安排使用(尤其跨年度批复),往往又不符合国库资金使用进度的要求,可能影响到项目结余资金的结转,不利于科研经费存量资金的盘活。

二、科研经费管理的对策分析

随着科研投入的加大,国家虽然有放松科研经费管理的趋势,科研经费使用部门的自越大,管理的责任也就越大。农业科研事业单位应主动通过各种办法加强对科研经费的管理。

(1)农业科研事业单位应加强炔靠刂疲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制定有关科研经费的管理制度。虽然很多专项资金都制定有各自的经费管理办法,但从整个农业科研单位来说,还涉及项目的预算编制和合同管理、预算执行及调整、会计核算报销规定等一系列内部的管理,如有相应的制度或者规范的内部流程来指引相关工作,可使得科研经费管理整个流程有据可依,标准统一,减少管理中“各自为政”的混乱局面。

中央有政策旨在扩大科研单位科研项目资金管理权限,包括项目预算调剂自,劳务费分配管理自,间接费使用管理自,结转结余资金按规定使用自。下放给科研单位的权利越多,责任越大,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越重要。在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同时,明确、清晰、行之有效的制度是管理好科研经费的关键。

(2)科研管理是一个过程管理,经费管理是其中的重要组成,应明确各方责任,共同管理。项目管理一般实行法人管理下的项目负责人制,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应明确单位法人、项目负责人、科研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的职责分工,各方共同配合做好科研经费的管理和使用。并且要加强各方之间的协调与沟通,减少因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管理混乱。

(3)提高财务人员的专业素养,规范科研经费的会计核算。单位内部尽可能建立统一规范的内部指引,规范财务人员的会计核算,减少会计核算的随意性。近年来,制度的修订更新较快,应加强财务人员对新的项目经费管理办法等各类财经法规等的知识培训,与时俱进的做好财务管理工作。同时对某些特殊的科学研究,财务人员可适当对科研基地进行考察,加强与科技人员的沟通,更好地了解科研的过程,更好地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服务。

(4)加强科研人员对财经法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内部控制等方面知识的宣传,使得科研人员对经费管理办法有所了解,促使科研人员更好的配合做好科研经费的管理工作,从源头抓好经费的管理。尤其在2016年科技创新大会后,中央财政对科研经费管理部分权利的下放,更应该让广大科技工作者明白,下放经费管理权只是为了使经费管理更加灵活,项目承担单位的监管责任更重。虽下放权限,但是在遵守财经法规的同时,保证经费开支与项目相关、合理合规使用经费仍然是必须的。

(5)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搭建科研管理和经费管理一体化的信息系统,科研管理过程的重要过程和节点都必须体现在信息系统上。虽然可以通过制度建立、内部控制的完善来加强科研经费的管理,但在科研经费的整个管理流程中,如果能够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将科研管理和经费管理放在一个统一的平台上,这样就能使得整个项目的过程管理更加清晰、完整,也方便科研、财务人员统计分析数据,发现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促使科研经费的管理工作更加完善。反过来,完善的管理能更好的促进科研工作的开展。

(6)农业科研单位应探索合理薪酬管理制度,搭建有效的配套管理机制,合理保证公正、公平,提高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推动形成体现增加知识价值的收入分配机制。我国的农业科研事业单位带有公益性质,同级财政部门保障的薪酬制度必然难以实现科研激励效果,也容易滋生科研人员腐败的心理。目前的科研经费管理逐步允许人员费、间接费用中列支绩效支出,项目承担单位应在国家政策框架内,建立健全符合自身特点的人员费、间接经费管理方式。

参考文献:

[1]李莉.加强农业科研单位内部控制管理的思考[J].江苏农业科学,2012,(11):448-449.

[2]刘肖玲.浅谈如何提高会计人员素质[J].时代经贸,2007,(11):68-69.

[3]王光艳,刘牧群.科技创新中的科研经费管理模式探讨[J].中国高效科技,2011,(4):31-33.

[4]王x明,刘红梅.科研经费管理机制探讨[J].中国农业会计,2006,(7):21-23.

[5]张玉凤.浅谈科研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问题[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5,(8):51-52.

科研人员管理制度范文12

关键词:新形势农业科研单位项目经费管理

一、当前农业科研单位现状

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农业科研经费拨款不断增加。各单位科研经费来源多样,有农业部、省、市、本单位四个层面,涉及科技重点攻关、科研公益、自然基金等领域,如何科学管理这些科研经费,提高使用效率,促进农业科研单位多出成果、出好成果,是新形势下摆在财务人员面前的重要课题。

笔者在参与科研经费的管理工作过程中,发现有些课题负责人认为项目经费是自己争取的,可以自由支配,特别是横向争取的经费使用混乱,存在挤占、挪用、浪费等现象,影响了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不利于科研出成果。针对以上现象,笔者认真分析、研判,找到了问题症结是“管用脱节”。一方面,财务人员只管科研经费的收支,不重视实施的过程,监督不到位;另一方面,科研人員课题多,一人承担或参加多个课题,项目任务重,而课题负责人自由、随意支配科研经费,导致科研经费管理混乱,科研人员的科研积极性和创造性不高。

二、科学合理地加强科研项目经费的管理

科学合理地加强科研项目经费的管理应采取以下四种措施。

(1)全程监管。科管科、财务科分工负责,全程监督管理课题实施、经费使用情况。科管科负责监督检查课题实施执行情况;财务科参加审核项目进展、经费使用、设备购置、结题、结账、验收等全部实施过程。课题负责人每季度召开会议,向财务科、科管科汇报项目经费使用情况及项目进展情况。这样做既可以接受相关科室人员的监督,也可以接受群众的监督,保证项目经费的正常使用。

(2)成本核算。课题负责人与财务科共同编制预算表,制定课题经费使用预算表。科研经费独立核算,重点保障课题的申报、评奖及成果运用、出差等方面提倡节俭,出差人员避免性别奇数,一律不准报销出租车票。另外,公共设施使用费、水电费、办公室电话费、网络费等与课题相关的列入各自的课题经费支出中。这样做既减少单位公用支出,又让课题组成员养成节约的良好习惯。

(3)绩效奖励。对发表SCI收录文章奖励:1区10000元,2区8000元,3区6000元,4区4000元(“区”分类按最新公布为准)。本单位主持的课题(项目)所取得的新品种,获得国家植物新品种权或部级(省级)审定或登记的奖励10000元;职务发明专利获得发明专利证书的奖励2000元,获得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证书的奖励1000元;主持制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分别奖励10000元、5000元、3000元。课题获得各级各类科技奖,除由颁奖单位发给成果奖证书和奖金外,本所再发给配套奖金奖励:部级一等奖30万元、二等奖15万元、三等奖8万元;省(部)级一等奖8万元、二等奖4万元、三等奖2万元;厅(市)级一等奖3万元、二等奖2万元、三等奖1万元。

(4)资产管理。课题负责人与公共实验室、财务科共同协商实验仪器的购买。首先由课题组负责人提交设备购置的书面申请给公共实验室,公共实验室根据申请进行审核,审核遵循三个标准,设备购置是否在课题预算当中,设备是否重复购置,设备购置是否有必要,之后提交到财务科,由财务科审核,设备购置是否符合课题预算,最后由单位负责人进行总把关。

监督管理科研经费的实践过程中,单位负责人及财务人员应该对工作高度负责,根据自身岗位,认真履职,需同时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高度负责,勇于创新。工作高度负责,开拓创新。财务人员要与科研人员面对面进行耐心解释,加以指导,增强科研人员合理、规范使用科研经费意识。认真对待科研经费管理中出现的漏洞,积极进行归纳整理、分析汇总,想方设法进行解决。二是外出取经,制订办法。为了制订合理、有效的科研管理办法,提高科研人员、财务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单位负责人组织相关人员到兄弟单位学习交流,讨论心得,汲取别人成功的经验为本单位所用。三是配套制度,有效实施加强科研经费支出管理,严格执行支出审批程序和手续,建立“一项一卡”制度,实行专款专户管理;制定《科研管理办法》,进一步推动新措施的有效实施。四是全程监管,规范运作。全盘掌管课题资金的使用,财务人员根据课题预算表和决算表、财务项目支出表、财务原始凭证、固定资产台账、公共实验室的实物资产、科管科的课题结题验收材料,全程监管课题经费使用情况。

以上管理办法及措施使单位的经费走向规范化、制度化,节省了经费开支,有效调动了广大科研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单位的科研工作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

三、科学管理科研经费的启示与建议

随着国家对科研单位的科研经费投入的不断加大,建立科学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已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科研经费的科学管理,是科研项目顺利实施的重要环节,加强科研经费的管理是科研项目顺利完成的重要保证。要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制定科学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把内部监控寓于单位各项资金管理的各个环节,发挥好财会人员的监督作用,才能防微杜渐,推进科研事业单位防腐倡廉工作,促进科研事业单位稳步健康发展。

现在,各科研单位的科研管理已经制度化和规范化,每个课题的经费开支按照管理办法有序运行。深思多年来的工作经历,笔者认为科研经费的管理尚有一些问题需从制度设计等更高层面加以解决,以促进科研资金管理更加规范和高效。为此,笔者建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规范制度。单位负责人及课题负责人经常参加财务法律法规知识等方面的培训,了解财经业务,为研究制定规章制度奠定基础,完善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制度。

(2)加强监管。建立独立的单位内部审计部门,推动科学使用科研经费日常监督,同时接受外部监管,信息公开化,促进科研项目规范化发展。

(3)警钟长鸣。提高科研人员合理使用经费意识,组织全体干部职工观看廉政教育的影片,聘请高级会计人员做财务知识专题讲座,强化思想教育。

参考文献:

[1]苑红.科研机构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统计与管理,2016,(2):62-63.

[2]谭长容.财务工作中的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研究[J].管理观察,2016,(1):172-174.

[3]沈远江.企业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与财务核算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总会计师,2015,(5):9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