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古代历史故事

古代历史故事

时间:2023-05-29 18:20:57

古代历史故事

古代历史故事范文1

1、车胤囊萤夜读。车胤(约333年-401年),字武子,南平新洲(今湖南津市)人。东晋大臣。从小家里一贫如洗,常无油点灯,夏夜就捕捉萤火虫,用以照明,自此学识与日俱增。车胤囊萤照读的故事,在历史上被传为美谈,激励着后世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

2、屈原洞中苦读。屈原(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屈原小时侯不顾长辈的反对,不论刮风下雨,天寒地冻,躲到山洞里偷读《诗经》。经过整整三年,他熟读了《诗经》305篇,从这些民歌民谣中吸收了丰富的营养,终于成为一位伟大诗人。

3、范仲淹断齑划粥。范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日),字希文,汉族。苏州吴县人。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从小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省吃俭用。终于,他的勤奋好学感动了寺院长老,长老送他到南都学舍学习。范仲淹依然坚持简朴的生活习惯,不接受富家子弟的馈赠,以磨砺自己的意志。经过刻苦攻读,他终于成为了伟大的文学家。

4、司马光警枕励志。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实,号迂叟。汉族。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 ,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是个贪玩贪睡的孩子,为此他没少受先生的责罚和同伴的嘲笑,在先生的谆谆教诲下,他决心改掉贪睡的坏毛病,为了早早起床,他睡觉前喝了满满一肚子水,结果早上没有被憋醒,却尿了床,于是聪明的司马光用园木头作了一个警枕,早上一翻身,头滑落在床板上,自然惊醒,从此他天天早早地起床读书,坚持不懈,终于成为了一个学识渊博的,写出了《资治通鉴》的大文豪。

(来源:文章屋网 )

古代历史故事范文2

一、在历史遗迹的教学中挖掘思想教育内容

教学古代文明中的重要历史遗迹要让学生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营造过程,培养学生们热爱劳动、尊敬劳动人民的感情。在全世界辽阔的土地上,到处都有令人神往的名胜古迹。他们是古代劳动人民辛苦劳动的结晶,闪烁着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如:我国的成都平原都江堰水利工程、长城、龙门古窟、赵州桥等,外国的有埃及的金字塔、雅典卫城、索非亚大教堂等,他们显示着古代优秀文明,也展示着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教学这些内容时除提供相应的历史资料的同时,更要引导学生去理解这些工程的建造过程。如在学习成都平原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时候就可以让四个学习小组讨论李冰等人在修造时所利用的建造原理,可能遇到的困难、解决困难的办法等几个方面去进行。同样的方法可以用在世界历史对古代埃及金字塔的学习中去。

二、在古代思想学说的教学中挖掘思想教育内容

一些思想学说的教学中,老师要帮助学生获取当代社会生活中需要的人生价值观。在学习“中华文明的勃兴中,从孔子思想中获取正确的学习方法,如:温故而知新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三人行必有我师矣等。要学会从古人的哲学中获取正确看待事物的方法,如在学习老子的学说中要学会遇到困难要看到事物的两面性,学会把困难向容易的一面转化;在学习孟子和荀子的思想时,要从中获取保护生态平衡的观点,孟子主张不要过分捕捞鱼儿,按时令进山伐树等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从而与当今提出的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观点相结合。

三、在历史故事教学中挖掘思想教育内容

首先要在文献成书故事中挖掘思想教育内容。在对一些科学文献的学习中,教导学生除了体会理解古代科学家科学理论外,还要学习对他们的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求是的刻苦精神。如祖冲之注意学习前人的成就,但又不盲从;贾思勰在写《齐民要术》时注意向有经验的农民学习,并参加农业生产实践;郦道元是在实际游历了许多重要地方后才完成《水经注》的;李时珍经过27年的辛苦实践最终成书《本草纲目》;达尔文经过实地考察才写成《物种起源》一书等等。对这一类的知识的成果容易识记,对科学家们的优秀品质需要进行讨论才能真正感悟。可以指导学生设想科学家们所在的时代前景中的具体环境然后进行讨论,这样可以增加对科学家的成书过程的理解(尤其是成书的艰辛),增强对科学家的尊敬之情。从而培养学生的刻苦钻研、敢于创新的精神,获取正确的探究科学问题的方法。第二是要在重大历史史实中挖掘思想教育内容。众多的历史史实的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应有的历史情怀。如在对戚继光的抗倭故事、香港澳门回归的学习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对“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罗斯福新政”等的学习中体会优秀的政治家的博大精深的治国方略,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宏大政治理想。在对资本主义发展史的学习中,除体会资本原始积累的血腥外,更应体会资本主义取代封建社会的进步性。在“最可爱的人”的抗美援朝史实中除获取国阮主义精神外,还要从、等人的事迹中挖掘出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做事应有的坚定信念和坚强毅力。在对战争学习中,要让学生体会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毁灭性灾难,从而培养学生们珍惜生活、热爱和平并树立为维护世界和平献身的理想。从元谋人、北京人、生活与现代人生活的中体会人类社会的发展,感觉理解到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来断发展的,以及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从而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念。第三是要在成语故事中挖掘思想教育内容。初中历史内容故事性很强,而故事中孕育着思想深刻的教育内容,而故事中孕育着思想深刻的教育内容,教师要合理运用,尤其是古代的一些成语故事。如“卧薪尝胆”中的勾践始终不忘志向立志奋发的情怀,“破釜沉舟”中的项羽誓破秦军,不顾一切获取胜利的英雄气慨都能激发学生情趣。老师要利用这些故事内涵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的斗志,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管鲍之交”、“围魏救赵”中比较管仲鲍叔牙与孙膑、庞涓截然不同的关系和结局,体会团结友爱的重要性。有的故事含有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精神,如瓦特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故事,在这类故事的学习中也要注意学生的心理体验,通过合理的讲述和讨论来挖掘这些精神财富,培养同学们从身边小事做起,立志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

四、结语

总之,初中历史教育在培养学生文化素质、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因此,我们不能只重视知识教育,而淡化思想内容的教育,要时时刻刻注意挖掘思想教育内容为我们的思想教育服务,利用有效的教学资源使学生在心理上得到恰当的体验,情感上得到一定的震撼,精神上得到最大的升华。

古代历史故事范文3

几多往事待追忆

“五百余年多少事,风云幻变日纷纷,宫华梦散笙歌静,宫阙巍峨紫禁城。”

这首诗说的是明、清两代王朝风云翻滚的500多年历史,如今已风流云散,一去不返。然而,昔时的巍峨宫殿、紫禁高墙仍然保留在人间,诉说着多少兴亡旧事,把过去的讯息传递给我们,传递给子孙后代。

不仅是故宫建筑如此,其他任何一座古建筑,一处古迹,甚至近代的建筑也是如此。它们的主人和在这里发生的许多事情都如梦幻般的飞逝了,然而我们还可以从这些古迹、古建筑身上,把许多往事追忆回来。有人说建筑本身就是一本刻划着岁月的书,在它身上记载了许多历史的故事。俄罗斯作家果戈里曾经描写道:“建筑同时还是世界的年鉴,当歌曲和传说都已经缄默时,只有它还有话说!”中国有一句古话“见了故物,如见故人”,这种生动的描写,的确是任何优美的诗歌都不能代替的。

古迹的讯息往往还能飞渡重洋,到异国他乡去传根接代,化作他邦的花果。我在很早的时候,就听说过唐朝鉴真和尚克服了重重困难东渡日本的故事,对他那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十分钦佩。同样,印度的佛教文化艺术也是飞越喜马拉雅山和沙漠戈壁来到中国,在中国大地上开花结果,成了中国的东西。在现存的中国著名文物古迹中,佛教文化古迹就有很多。

历史文化古迹有着一种巨大的魅力,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的心弦为之扣动,不知引发了多少人的沉思。“发思古之幽情”有时不仅使人伤感于昔时的兴亡往事,而且还能使人们从中获取教益。更能陶冶性情,抒怀。

三国时期赤壁大战,孙、刘联盟以少胜多,击败了曹操大军,这一重大的历史事件凝聚在赤壁古迹之上,被世代相传下来,多少诗人词家为之讴歌咏唱,舞笔挥毫,留下了动人的诗篇,更增添了古迹的光彩。唐朝诗人杜牧的一首《赤壁》怀古七绝,广为传颂了一千多年: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是一首咏史的诗,从沉沙的兵器说起,写到人和战争的胜负。寓言英雄任务的成败,受到客观偶然因素的影响,以“铜雀春深锁二乔”的曲折语言概述了这场战争的成败。而另一首坡的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则更以万马奔腾的气势描绘壮丽河山,咏叹古代英雄人物的功绩,抒发诗人怀古的情思,成了一首千古绝唱。

古迹是文明的标志

文物古迹是各个时代人类文明的标志。我们翻开一部人类文明的历史,马其顿、亚历山大的武功,大流士的改革与专制,释迦牟尼、耶稣基督的说教以及中国秦始皇、汉武帝的绩业,虽然已随历史流转的步伐滚滚向前,有如大江之东流,一去不复返,但是凝聚着他们历史时代标志的文物古迹,仍然长存人间。埃及的金字塔,希腊、罗马的神庙、城堡、剧场,亚洲的佛寺和欧洲的教堂,始皇、汉武的高坟巨冢仍然巍巍屹立。万里长城永不倒,成了中华民族的象征。可以说,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有他们每一个历史时代的精华,文明的结晶,共同树立了人类文明的标志。

历史文化古迹,还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它极具突出的地区和民族性的特点。它所传递下来的讯息不是单一、直线及僵滞的,而是多样的,曲折的,变化的,反映了世界上多民族、多国度的文化内涵。世界上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文化都有他各自的特点,包括语言文字、风俗习惯、文学艺术、衣冠服饰以及等等。各自的文化特点都是在不同的客观物质条件下形成的。地理环境、气候、温度、雨量、风力、积雪、日照等等都有直接的影响,加上民族文化的其他因素,造就了各式各样的历史文化古迹,并反映出丰富多彩的人类文明。例如,当我们看到方锥形高大的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的时候,我们立刻想到的是埃及的古老文明,纸草、棕榈、旋涡、钟形的柱头形式,反复的墙壁浮雕,反映了古代埃及的繁荣文化。

文物古迹的另一个重要意义,还在于它是历史的见证人,也可以说是实物的历史。特别是我们中国既有3000多年有准确历史可考的历史,又有丰富的文物古迹作为例证,历电的可靠性就更加增强了。

古代历史故事范文4

我们曾经阅读过的关于树木的大多文字,多数从植物学出发,因为知识有限,也许很难得到愉悦的阅读感受,但是《树之声》不同,其中讲述的是每一棵树的故事,让人觉得亲切。《树之声》责任编辑杜非说:“我们正是看中了这里的人文故事,所以决定出书。最开始是阿南史代在国博的一个图片展,有人推荐去看了看,找到阿南史代,一聊,求学时主修东亚历史地理的阿南史代最看中的就是每棵古树的文化故事,这也正是我们需要的。”

其实有关古树的这些作品,到2007年编辑出书之前,它们也有着自己的一个游历过程。阿南史代于2004年在北京植物园举行了名为“北京雄树”的摄影展;在“一个桌子”餐馆,她的“古树名木”摄影作品展览了一年多; 2005年,她的“北京的银杏树”摄影作品展,成为大觉寺银杏节的一个组成部分;2006年,她与齐友昌先生举行了多次名为“北京的古树”摄影绘画联展;2007年,这些作品在北京的多所学校巡回展出,以支持“绿色奥运”。

关于这些古树摄影作品的拍摄,杜非还回忆起,当初和阿南史代聊天的内容。阿南史代的初衷是研究北京的庙宇。然而,这些遗迹经过社会变迁,已经面目依稀。这时,阿南史现了能指引她走近目标的线索。历经劫难顽强生存至今的古树往往能提示所在地的历史,它们多次帮助她识别、确认自己正在寻找的历史遗迹,于是她逐渐将古树作为最重要的研究对象。

阿南史代说过“我选择古树来代表北京,因为它往往是唯一能够证明曾存在过的古遗址的事物。有很多古迹历经多次重修,但不再让人感觉古老。但古树身上充满逝去的时光,能够给北京历史的许多时代提供一幅幅好地图。比如,在北京郊区有一座建立于辽代的佛寺,但在蒙古人统治时期,这座庙改为基督教教堂。当阿南史代寻访到那里的时候,寺庙已荡然无存,只留下两块石碑。只有一棵一千年的银杏树标示着这个地方曾经有一座寺庙的存在。“离寺庙还有很长一段距离时,我就远远地看到那棵大树,立刻知道我找到地方了。”

和现在拿着《树之声》寻找古树的读者一样,阿南史代之前寻找古树也是有这样那样的故事,她的女儿和司机都是她找古树中的重要助手,“房山区的贾岛松,我们整整找了一天,天快黑了,我本来说算了,但一想到找了这么多次古树,从没有一次失败过,所以还是继续找下去。后来,有一个村民突然告诉我贾岛松就在他们家后面,可是他家后面是很深的一座山呀!山上没有路,很难走。我让我的女儿先走,因为她走得比我快。女儿很不解地问我:‘妈妈,这里都是松树,我怎么知道哪一棵是贾岛松?’我告诉她:‘你一看,就知道了!’15分钟之后,我听到一声惊喜的喊叫,我知道她找到了。这棵贾岛松和其他的松树不一样,你一看就知道。它很老,松枝面积特别大,所以很多人可以在树下喝茶论诗。”

说起古树保护,杜非说,阿南史代对古树的热爱和激情可以感染她身边的每一个人。“在制作《树之声》期间,也有很多的感触,比如阿南史代是个注重细节的人,她会因为一个细节重新跑去门头沟确认。这让我对古树也有更多的认识,现在关于古树保护方面的细节是不是能够得到更多重视。比如一棵古树,牌子上也只有一级,二级,什么名字,不够详细,是不是可以公布更多的信息,让普通人也更了解这些古树?”

采访的最后,我们聊起《树之声》的名字,杜非说这里还有一个小故事:当时制作图书的时候,北京市对外友协副会长刘树声也多次参与,大家觉得这个名字不错,所以就定名《树之声》了。

13.阿南史代遍访北京古树,这棵龙泉寺的古树,春夏秋冬,她都去拜访过。龙泉寺千年银杏有两棵,石阶周围的这棵是魁梧的雄性银杏,桥边还有一棵雌性千年银杏,它们被看做一对。

14.这是关沟大神木,居庸关不远处南口镇四桥子村里,它是一棵30米高的千年银杏,阿南史代认为秋冬是拍摄古树的最佳季节,因为这样才能看到古树最美的姿态。

15.明十三陵,是一个很重要的古树聚集地,松柏众多,现如今五百年以上的松柏有1200多棵。很多古树都被游客和观赏者起了名字,比如卧龙松、鬼龙玉树、鹿角柏等。

古代历史故事范文5

关键词:古名人    文化旅游   开发前景    名人效益。

如今经济日益发展的时代,人们有了越来越多的时间关注文化,用通俗方式传播传统文化的电视传媒百家讲坛的节目存在,表明了大众对于传统文化本身的兴趣。2011年中国文化旅游年,人们在休闲的时候,不仅仅是关注自然景观,而是越来越多地在意旅游本身的文化内涵。原有的文化旅游资源在如今旅游成为各个省市经济发展非常重要的经济来源之一的状态之下,打造古名人文化效应,进一步提升城市品牌,成为很多城市发展文化旅游的一个重要开发的方面。

在这样的文化旅游氛围中,更好地打造文化旅游品牌,对于整个省的旅游文化提升有着积极的意义。对于河北省古名人文化资源的梳理,探讨、规划、对于我们进一步开发、提升古名人文化的品质有着积极的意义。

1河北省古名人文化旅游景点概述。

河北省曾经从传说时期的黄帝时期,经历了五千年的古代文明。保定、沧州、秦皇岛、唐山、承德、张家口、廊坊、沧州、石家庄、衡水、邢台、邯郸各个地区都有自己的古代名人资源,可以感觉到在这片土地的每个角落都散落着历史的记忆,那些历史人物、故事、传说沉淀出的是河北省的整个历史,在美好的风景呈现的时候,仿佛可以感受到历史的脉搏跳动。河北省的古名人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梳理,而这些古名人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整个的自然资源也是密切相关的,它不可能脱离整个的旅游状态,了解各种不同的古名人文化的存在方式,才可能更确切细致地开发和提升古名人文化旅游的内在品质。

第一类关于历史传说类的景点:孟姜女庙也称“贞女祠”。秦皇岛因公元前215年秦始皇东巡到此拜海求仙并驻跸于此而得名,是我国惟一一座以帝王名称命名的城市。灵山相传灵山乃女娲娘娘补天炼石处。沧州千童祠记载着秦代方士徐福率童男童女、百工巧匠成功东渡的故事。武灵丛台,相传是战国埋藏赵武灵王(公元前325年至公元前299年在位)所建,距今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京娘湖风景区特别是宋太祖赵匡胤千里送京娘在此地梳妆、搭衣之传说。回车巷位于邯郸市区串城街南段,相传战国时赵上卿蔺相如曾在此处为大将廉颇回车让路,故名蔺相如回车巷。邯郸黄粱梦吕仙祠是依据唐代沈既济所著传奇《枕中记》故事而建的。邯郸学步桥学步桥原为木质浮桥,明万历年间(1617年)改建为石桥,解放后重建,已非过去学步桥之真面目。邯郸涉县娲皇宫是我国规模最大、肇建时间最早的奉祀中华始祖女娲的古代建筑群。

第二类关于古名人的故居墓地遗址:正定是三国名将赵子龙的家乡,也是曹雪芹先祖曹彬的故里。邢台内邱扁鹊庙风景区据记载始建于汉,是祭祀中医圣祖扁鹊的重要场所。清东陵位于遵化市境内,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宏大、体系最完整、布局最得体的帝王陵墓建筑群。定州碑林院中高大的封土之下保存着一座完好的东汉墓室,距今已有1700年的历史。满城汉墓、清西陵、兰陵王墓等。

第三类关于名人的历史事件:避暑山庄是中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张家口下花园鸡鸣山景区,名山自有众人攀,北魏文成帝、唐太宗、宋太宗、辽圣宗、辽萧太后、元顺帝、明英宗、清康熙帝等历代帝王都先后登临鸡鸣山,历史上曾有秦始皇、曹操、唐太宗等九代帝王登临的千古神岳碣石山。

在这些已经开发的古名人文化资源中,我们可以感觉到文化历史的久远和厚重,但是大部分的已经开发的资源,力度和规模都有所欠缺,而有的开发耗费巨资,却没有能真正打造出古名人的文化效应。所以从不同的角度理清出现有的资源和开发状况,对于我们进一步地提升古名人文化旅游的品质有着重要的意义。

2河北省古名人文化资源开发可借鉴的成功范式。

探寻名人名胜对于旅游者而言,是在旅游放松身心的过程中可以欣赏美丽的山河大川,并同时感受拂面而来的文化气息,使旅游者徜徉于有着深厚的名人文化内涵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就有必要更好地打造古名人文化旅游的品质。关于名人与旅游的关系,“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句唐诗人刘禹锡的名言已经很清晰地告诉我们,自然景观的美丽尚需名人效应给以推广,使更多的人能够欣赏美丽风景,感受到文化的厚重,润物细无声地渗入每个人的心灵深处。从大家对于古名人文化开发的探讨中,值得借鉴的成功方式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寻求因名而贵的物,因名而胜的地方。比如说“江南三大名楼”的岳阳楼、滕王阁、黄鹤楼是因为范仲淹、王勃、崔颢的文句而闻名。

第二是寻求名人文化旅游打造的成功范例。比如四川省绵阳市把“李白”这张牌打得很响,李白文化氛围很浓,李白文化游很火。绵阳市有青莲镇李白故里、市区李白纪念馆、太白公园、海灯武馆、太白洞等有影响的景区景点。李白故里风景名胜区景点众多,陇西院、太白祠、太白碑林、李白衣冠墓、磨针溪、洗墨池、粉竹楼等均为省级文物单位。

第三是寻求名人文化旅游打造的积极建议:比如开发建设名人纪念馆、博物馆;开发建设名人和名人事迹雕塑;开发建设名人陵园;开发建设名人文化广场;开发研制名人文化旅游商品。随着现代旅游业的发展,世界各国均将自己的历史和名人当作高品质的特色旅游商品进行开发。可出版发行名人事迹图书、音像制品;可设计名人或名人事迹的精美图案的纪念品、发行纪念币、纪念章、面塑、泥型、木雕、袖珍式的便于携带的名人半身或全身的铜像、名人字画墨宝。

第四是寻求河北省名人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设想:开发中华“三祖”文化,清帝史迹文化旅游资源开发,邯郸——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文化资源综合开发,邯郸有中国“成语典故之乡”美誉,将旅游与古今文化密切结合,提升其品质,充实其内涵。

第五是寻求适合推广名人文化的各种节日活动,以及大型的实景表演,还有现在所新的推广出来的经典影视剧的拍摄和放映。比如庐山放映《庐山恋》,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戏剧表演等等。

以上的内容只是在中国古代名人文化旅游开发中的一些小的范例,我们可以通过资料的查阅和实地的考察,学习那些旅游发达地区的开发的精髓,规划河北省古代名人文化开发的前景,并真正地打造属于河北省独特的文化旅游品质,创造出真正地品牌,实现名人文化的效应。

3河北省古名人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前景规划。

在这么多灿若晨星的古名人文化的资源和遗迹中,打造古名人的名牌效应和经典旅游路线才是最重要的,同时我们也需要记住所有的那些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和抛洒热血的人们,但是不一定全部用物质实体的打造来完成这样的文化记忆。所以进行整体规划就是最重要的了,并且要在做规划的时候,同时要消除恶性竞争,单纯为了旅游的经济效益,不尊重真正的历史事实。河北省名人类型众多,在燕赵大地的这些古名人们在中国各个不同领域都取得非凡的成绩。在这些古代名人中,他们所表现的业绩与这片土地的相关性各不相同,关联性有多有少,现在以人物为中心,以出生地或者祖籍为宗旨,在原有的已经开发的古名人文化旅游的基础上,来规划河北省古名人的文化旅游前景。

第一,开发最有价值的历史传说旅游。胡服骑射、奉公守法、药王摘匾、背水一战、围魏救赵、完璧归赵“、鹿”的传说、黄梁美梦、猛张飞工笔画美人,金石为开这些历史传说的背后都有着动人的故事,有的还彼此相关,但是对于同一个古名人的历史传说最好有一个整体的规划,避免割裂和重复。

第二,开发帝王类的名人文化旅游。赵武灵王、燕昭王,关于他们的故事有很多,都是对于当时社会发展有着积极意义的。而秦始皇这个人物,他的传说众多,并且洒落在各地,比如千童祠,比如求仙入海处,还有他的出生地,死亡地都不在一个地方那么就寻找最可以遗存的遗迹来开发这个古名人文化,真正地达到可以有开发性。

第三,开发文学艺术类的名人文化旅游。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北魏散文家杨衒之。北朝魏、齐时无神论者、文学家邢邵;北齐文学史学家魏收。隋代诗人卢思道。唐代诗人崔护、李峤、卢延让、卢照邻、刘长卿;唐代散文家李华。金末文学家、文学批评家王若虚。元代杂剧作家关汉卿,元代戏剧家李好古、尚仲贤。北宋文学家刘筠、柳开。明代文学家马中锡,明代散曲作家赵南星。清代学者、文学家纪昀。清朝祖籍河北丰润人文学家曹雪芹。他们给后世留下了很多的典籍,是可以很好开发和充实文化旅游的资源。

第四,开发政治类的名人文化旅游。商末孤竹国叔齐、伯夷。战国末期燕国高渐离。秦南越国王赵佗。西汉大臣窦婴。三国时蜀国将领赵云、张飞。唐代政治家魏徵;唐朝名相宋璟。南宋抗元将领张世杰,宋代民族英雄李若水。元代政治家、法学家何荣祖。

第五,开发科学家类的名人文化旅游。春秋战国名医扁鹊。东汉名医邳彤。南朝宋齐间科学家祖冲之,齐梁间数学家祖暅之。隋朝经学家、天文学家刘焯,音韵学家陆法言。唐初史学家李百药。五代造墨名家李廷。金朝著名医学家刘完素,金末元初著名医学家李杲“,金元四大家”之一。中国元代的大天文学家、数学家、水利专家和仪器制造家郭守敬,元代数学家李冶。明末清初历史学家傅维鳞。

嘉庆至道光年间的名医王清任。他们在各个领域的前沿贡献值得后人尊重和学习。

第六,开发艺术家类的名人文化旅游。汉代造诣很高的音乐家李延年。隋代画家展子虔。五代后唐画家胡瓖。元代书法家、诗人鲜于枢。唐朝文学家、书法家李阳冰。南宋画家赵伯驹太祖七世孙,太祖第十一世孙赵孟坚。元代著名画家刘贯道。北宋皇帝画家赵佶,河北涿县人。

在民间传说和故事中有着与之相关联的古代名人,虽然有的名人只是在这片土地上是短暂的存在,但是依然带来了最为夺目的光彩,所以在我们的历史记忆中应该书写他们每个人的传奇,那怕是轻微的,却也是非常必要的。而且在这些资源与已经开发的资源之间有着比较大的差距,因此我们有必要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整合,打造全新的古代名人文化的旅游品牌。

注释。

①李卓文。三峡名人文化与旅游开发[j].三峡大学学报,2003.

②熊春水。打造文化旅游胜地 应打响陶渊明品牌。九龙网,2006.

③许文建。河北省区域文化旅游资源立体开发。ssfcn.com.2007,7.

参考文献。

[1]龚绍方。旅游规划与开发[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7,(1)。

[2]李天元。旅游学[m].北京:教育论文" target="_blank">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

[3]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5)。

古代历史故事范文6

最美古镇提名:走马古镇

地理位置:位于九龙坡区

重要档案:走马古镇历史可追溯至汉代,明代中叶开始鼎盛。2007年“走马镇民间故事”被国务院列入首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该项遗产同时进入重庆市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其中唯一一项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被国务院命名为第四批“历史文化名镇”。

提名理由:这里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曲艺之乡,可以听到上万个世代相传的民间故事,这些故事都是“部级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

走马古镇位于九龙坡区,处于巴渝中心地带。走马古镇的历史,可追溯到汉代,至明代中叶开始鼎盛起来。因其西临璧山、南接江津,有“一脚踏三县”之称,是重庆通往成都的必经之地,是成渝路上的一个重要驿站,往来商贾、力夫络绎不绝。这些来往的行人把各种新鲜事也带到了走马古镇,不计其数的民间文化作品、故事也被创作出来,世代相传。如今,走马古镇尚存的古驿道遗址、古街区、铁匠铺、老茶馆、明清建筑古戏楼和孙家大院,慈云寺遗址等。2008年走马古镇被国务院命名为第四批“历史文化名镇”。 走马古镇自古盛行说故事,喝茶,看川剧的习俗,文学气息尤为浓烈,街上随时能看见的老茶馆里围坐在一起,喝茶讲故事。1990年,走马镇被重庆市文化局命名为“民间文学之乡”; 2007年“走马镇民间故事”被国务院列入首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该项遗产同时进入重庆市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其中唯一一项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走马桃花节是重庆市生态旅游的品牌节,每年春季三月份举行,历时10余天,有数十万人参与。截至2009年走马桃花节已经成功举办了11届。到走马古镇游玩,可以遇见最具巴渝特色的民俗。二、五、八是走马镇的赶场天。每逢赶场人来人往、肩挑马驮的场镇熙熙攘攘。新年的走马古镇老街,龙灯、花船、连萧、龙狮轮番上演。灯笼点亮的新年夜,戏楼茶园座无虚席、人头攒动。这里有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中国的格林兄弟”的魏显德、魏显发老人讲述走马民间故事,当地人习惯称为“讲圣谕”,教人行善不要作恶,堪称走马人百年流传的家训;民间文艺活动川剧、评书、打花鼓、打合叶、杂技等好戏连台;小孩子提着烘笼满街追闹,烟花绚烂、爆竹声声,还有香气诱人的担担面、醪糟水、荷包蛋、桂花炒米糖,让人乐享古镇新年不夜天。

古代历史故事范文7

【关键词】宫廷题材;电视剧;审美特征

作为一种“复古”的艺术形式,宫廷题材电视剧以真实的历史人物为抓手,通过形象化的叙事,勾勒出古代宫廷复杂、多样的情节。观察发现,宫廷题材电视剧多是以帝王将相、王公贵族、后妃格格之类的权贵人物作为焦点来演绎真实的或者虚构的历史场景。从《开国皇帝》、《开国皇妃》到《末代皇帝》再到《末代皇妃》,从《秦始皇》到《唐太宗》再到《康熙王朝》,从《昭君出塞》到《后宫争妃记》再到《还珠格格》,不胜枚举。从这一系列剧名可看出曾经轰动历史的那些人物被重新塑造,登上了电视剧这一新的媒介形式,成为不折不扣的主人公。在众多题材的电视剧中,宫廷剧几乎占了中国大陆电视剧创作的半壁江山。那么,宫廷剧何以受到青睐?这要从它的审美特征谈起。

满足了大众对古代宫廷生活和封建权力的好奇心

中国有两千多年的封建史,这种漫长的封建史孕育出中国特有的文化底蕴,由于古代严密的封建等级制度的存在,民众对古代神秘的宫廷生活和封建权力所知甚少,众多的演艺、小说也都蒙着浓厚的政治色彩,有的甚至被歪曲。这就导致了宫廷生活和一些权力的斗争渐渐与普通大众疏远。在普通人眼中,宫廷生活给了人们无尽的遐想。直到现在,人们还想探究古代光怪陆离的生活,总是对古代充满向往。宫廷剧便以其特有的艺术形式满足了大众的精神需求,因为宫廷题材的电视剧可以把宫廷生活和权力运作淋漓尽致地展现在大众面前。通过对历史材料的通俗洞察,采用巧妙的方式将宫廷历史生活化、封建权力日常化。例如:通过观看《汉武大帝》,我们可以很好地了解汉武帝时期的风俗、民情及这一时期的时代背景、汉武帝的权力是如何一步步得以巩固都在平实的日常生活中所展现。这就使受众不是一味地凭空猜想,而是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那段汉朝历史。宫廷剧剧情通常借助于某一历史时期的政治、军事等大事件来演绎。然而宫廷剧又不是生硬地阐述这一时期的政治、军事事件,而是把这些事件当做剧情开展的背景来演绎。宫廷剧总是结合人物具体的生活和情感,来侧面反映当时的历史面孔。

宫廷大剧《武则天秘史》向我们讲述了武则天从一名卑微的宫女,经过残酷的宫廷政治斗争,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的动人故事。当然这只是这部宫廷剧的主线。其实仔细分析,这部电视剧并没有一味地去描述武则天血雨腥风的政治斗争和不为人知的权力运作,而是把她的成长和权力的巩固过程融入到她与亲属、大臣的日常交锋与纠缠中,这样便拉近了受众和古代人物的距离,受众可以很明显地感觉到历史就在昨天发生,而不是发生在遥远的过去。这也是宫廷剧的精髓之所在,通过这样日常化描述历史事件,使人们对历史的了解更加具体、更加真实。《雍正王朝》中,围绕着康熙数个皇子的夺位之争,向我们展现出古代宫廷权力斗争的运作方式和规则。诸如此类的种种宫廷大剧,说明宫廷题材电视剧就是通过形象化地再现历史人物和故事,达到一种对受众普及历史知识和教育的理想效果。

借助扣人心弦的情节,紧紧抓住受众的个人情感

历史是一部不朽的长歌,无论是一统六国的大秦、继往开来的大汉,还是千秋万代的盛唐、催人泪下的大清,都深深步入历史的长河中。在这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长河中,存在着数以万计的可歌可泣的故事,这些故事至今仍在被人传唱。宫廷题材的电视剧正是抓住了这些感人肺腑的动人情节来满足人们对古代历史的探寻。纵观历史风云,不论是后宫的争宠夺势,还是朝堂的尔虞我诈,总有演绎不完的勾心斗角、权术运用、明争暗斗。这些矛盾冲突的焦点拉近了电视剧与人们的情感纠葛。人们往往与这些情节的发展共呼吸,时刻洞察故事情节的进展历程及结果。历史本身的发生发展远远高于作家的想象力。这也是宫廷剧受宠的原因所在。受众在欣赏宫廷剧的时候,常常喜欢把自己的人生经历和历史事件加以联系,以宣泄自己的种种情感。同时人们往往把历史事件的发展期望化,喜欢把自己的情感期望加在历史故事的发展结局中。《贞观之治》中,在战乱再起、山河破碎的危急关头,李世民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力排众议,做出了倾其府库与颉利媾和以换取生养发展时间的艰难战略抉择,从而使唐朝避免了兵连祸结、一蹶不振的危险。观众在看这段剧情时必定是如坐针毡,唯恐故事没有向期望的方向发展。一部好的宫廷题材电视剧往往是多条情节线索复合推进,多重矛盾错综交织,在复杂的矛盾情节中演绎曲折有致、波澜起伏、引而不发的宫廷事件。武则天从一个卑微的宫女一步步走到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其间多少权力运作、勾心斗角的场景引发人们的深思,足以让人们感到惊心动魄。《铁齿铜牙纪晓岚》里和与纪晓岚斗智斗勇,可谓逸趣横生、诙谐幽默,在给人快乐的同时也让人们在和与纪晓岚之间作出了抉择,到底孰对孰错,总有评论。就连“戏说”宫廷剧也同样运用大量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来感染受众,《康熙微服私访记》中,故事情节风趣幽默,但大多都是虚构创作,且都植入了艺术手段,但是同样矛盾凸显、交织,在皇权和其他人权利的矛盾斗争中彰显皇帝的大爱。客观地说,几乎所有的宫廷题材电视剧都是借助于官场的你争我斗、光怪陆离的环境变换、形形的人物性格,揭示无所不用其极的权术谋略和人性内涵,营造了丰富生动的戏剧情节,从而紧紧地抓住了受众的个人情感。

借助人物的个性化塑造,打破古代与现代的时空感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我们可以通过多种艺术形式了解历史,但是唯有宫廷剧能够更活灵活现地展示动人心弦的历史画卷。宫廷题材的电视剧通过塑造个性的人物形象,从而缩短了古代与现代的时空距离。整个历史就是一部人的历史,只有活生生的人参与的历史才能构成真正意义的历史,历史中所发生的种种事件都是由有血有肉的大小人物去参与和经历的。所以,活动在历史进程中的人物,才是历史的主角。通过历史中的人物,我们才能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和风土人情。通过虚构历史中的人物及由人物演绎的种种故事,我们便不知不觉地产生了对古代历史的一种大致认识与思维逻辑。根据不同时期的宫廷剧,我们便对不同朝代的人物、风土人情有了不同的理解。成功的宫廷题材的电视剧往往能够实现人物普通化、人性普遍化,以此来贴近剧中人物。我们知道皇亲国戚在中国历史上是权力的象征,然而在电视剧中,他们常常被演绎成人类中的普通个体。历朝的诸位皇帝,他们在现实中虽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但是在宫廷剧中却被描写为具有大爱、仁义、有人情的普通人物,这样便缩短了受众和剧中人物的距离,拉近了和他们的关系。而电视剧中的普通平民,更加和我们现代人物相似,他们都是活生生地生活在我们现代社会的,或为父亲、母亲,或为儿子、丈夫,这样使受众更容易融入历史,由此及彼地加入历史的长河。

综上所述,宫廷剧正以其特有的审美在千家万户中走红,丰富着人们对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的文化需求。本篇抛砖引玉,希望引起学界和业界的重视,使宫廷电视剧今后更好地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受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古代历史故事范文8

言以赋文舞史为用

舞蹈传说与典故,党允彤编著,中国文史出版社,2014

如果人类可以诗意地栖居,是不是可以诗意地做学问?新近出版的一本精致读物――《舞蹈传说与典故》,倒是巧妙地循行了“诗意地做学问”这样不失严谨而又十分写意的思路。所谓诗意,不是随心所欲、天马行空,不是无法无章地自说自话,而是尽可能从事物本体真实性存在的角度出发,简明扼要、深入浅出、活跃自由、融会贯通地去完成。《舞蹈传说与典故》在舞蹈史艰深的术业专攻中,以史为据而又不被史所缚、看似信手拈来实则暗藏深意,尤其书中许多妙趣横生的故事和人物,其实需要以大量的历史考据为基础。

妙趣横生的舞蹈史画

史,之所以迷人,除了“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的原因之外,还缘于“史”本身的生动性和鲜活性。从哲学的意义上讲,我们今天存在的介质、个体与外部世界的相互关联、现代生活的点点滴滴无一不是从历史之中走向未来。史,横切可见其嶙峋峥嵘之貌,纵贯可见其丰满雄豪之姿,实在不仅仅是些许“已过去了的事”在今天的赘述,舞蹈史更是这样。它固然是架构在诸多烦琐与细碎的史料搜集和整理之中,但它完全可以不只是艰涩难懂、令人望而生畏的故纸堆。有赖于前辈先师们的梳理与整合,舞蹈史的大致轮廓基本可见,而在此基础上尝试寓教于乐地趣味性阅读无疑是一块新的土壤。

《舞蹈传说与典故》乍看是本故事书,细嚼是本生动的舞蹈史画。它着眼于历史中真实的人物与故事、贯穿起舞蹈史中重要的转折与变革,将许多标志性事件与现象囊括其中。例如,中国古代流传之巾舞,相传其缘起于楚汉之争时的“鸿门宴”。故事发生在项庄舞剑欲刺杀沛公之际,项伯以巾袖阻挡刺向刘邦之剑,此史实在《史记・项羽本纪》中有详细记载。此舞其后之所以名为《公莫》,是从其“公莫害沛公也”之原意而来。像这样的实例,在舞蹈史中比比皆是,可以说就是这些人们熟悉抑或是不熟悉的舞蹈作品和历史人物彩线串珠般关联起整个波澜壮阔的舞蹈史诗篇。书中还提及许多至今还让我们魂萦梦牵的古代美人:西施的响屐廊、翘袖折腰的戚夫人、掌上之舞的赵飞燕、与王昭君相关的《明君》、杨玉环的《霓裳羽衣》,等等。讲故事而又不被故事所累,纵向线性的历史框架为其间所有的舞蹈神话与传说搭建起完整的结构铺排,这样的整体构思可谓巧妙而独特。

古今融通的机缘际会

历史与当下之间的时空距离使历史呈现出隐约朦胧之美感,同时又带来一些冷漠的疏离感。很多不喜欢读史的人,很大程度上是缘于历史貌似与现实生活的宇宙之隔。虽然是以史为线索进行关联,《舞蹈传说与典故》一书中却拥有十分鲜明的现代气息。

时至今日,舞蹈早已不是专属于贵族的娱乐方式,其强身健体、沟通交流、宣泄情感、传情达意、交友联谊等功能在现代社会早已物尽其能。但这难道是我们现代人的创造和发现吗?历史中原初的舞蹈之功能又是如何呢?《舞蹈传说与典故》一书完全以现代人的视角和口吻,将这些极富时代感的命题一一呈现。最早的健身舞――《阴康氏之乐》、唱歌跳舞谈恋爱――《宛丘》、《东门之》、必须领情的舞蹈“以舞相属”、用舞蹈讨来的地盘――刘发之舞、古代的“迪厅舞”――踏歌等,所有这些书中都用最具时代的标签加以标注,既消解了可能出现的陌生感,又最大限度地在当代文化中找到对应项辅助理解。除了以现代文化的视角重述舞蹈历史之外,《舞蹈传说与典故》一书也很敏锐地借助了大众传媒文化传播的力量。比如,舞蹈《兰陵王》的主人公究竟是何许人也?这一舞蹈作品虽在大陆已经失传,又为何能够在日本传承至今?又有热播电视连续剧《甄执》中拟梅妃旧态而作的《惊鸿舞》,其舞貌真颜是何模样?书中传去日本的《兰陵王》、传说中的《惊鸿舞》两篇,为读者揭开舞蹈历史人物的神秘面纱。电视可能是当代传媒中最有拥趸的平台之一,此书中充分利用了这样优势的文化资源,想必这样古今融通的机缘际会使更多徘徊在舞蹈圈之内与之外的读者们宾至如归吧。

雅俗相依的并蒂花开

中国舞蹈史中一直有宫廷舞蹈和民间舞蹈两条发展线索。虽然是不同功能、风格迥异的花开两枝,但在整个舞蹈史的发展中这两者互有增损,却也一直共存相生。中国古代舞蹈中之“雅”大体有两块组成,一个是单纯“雅乐”的部分,还有相对于流传和繁衍在民间的歌舞,主要在宫廷中进行表演的乐舞。这两个部分的所谓“雅”都在《舞蹈传说与典故》一书中有所涵纳,比如等级森严的乐舞制度(雅乐体系)、打败了商纣王(周代《大武》)、《秦王破阵乐》的来世今生等书中章节。而舞蹈史中的所谓“俗乐”虽然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具体内容不尽相同,但大致都是流传在民间的舞蹈,例如春秋战国时期的新乐、汉代的百戏、魏晋时期的清商、唐代的踏歌等也都呈现在《舞蹈传说与典故》一书之中。

在我国古代舞蹈发展史中,也常有这样的现象:流传在民间的歌舞后被收入宫廷乐舞之中,又或者原为宫廷乐舞后流散在民间广为流传。该书中最为典型的实例莫过于汉代的《巴渝舞》、魏晋时期的《白舞》《前溪》,它们原都是各地区很有风格的民间舞蹈,在逐渐进入宫廷豪门的过程中,其表演风格也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于是作者就从最直观的历史人物故事入手,从舞蹈的原初形态,直至其变化、衍生的过程和原因、最终的样貌等进行梳理。又比如唐代宫廷“健舞”之中唯一的汉民族舞蹈《剑器》,后因公孙大娘出宫后行走江湖、传授技艺,因此百姓在民间也有机会得观其舞姿。诸如此类鲜活而又鲜为人知的精彩史实,在《舞蹈传说与典故》一书之中借由“吴道子的灵感”“杜甫与公孙大娘”“凌波微步,罗袜生尘”三个章节,又运用了吴道子之画《地狱变相图》、王维诗《赠裴将军》、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等史料将剑器舞在变化中的发展较为翔实地讲述,可谓是妙笔生花、匠心独具。

艺术本就很难真正地界分“雅”与“俗”,大雅亦可能落入俗臼,大俗亦可成为新“雅”,何况舞蹈史的发展中二者实为你中有我而互相依傍。但更为细致和清晰、分门别类的划分又是做研究和考察的必要手段,于是像《舞蹈传说与典故》这样将史实呈现与讲述故事这两者统一在一个维度当中进行分析,不失为一种并举共观的新思路。

中西兼济的总体关照

相对中国古代舞蹈史,普通读者对西方舞蹈的发展脉络会更显陌生,其关注度也相对更弱,即使是有赖于如今如此之纷繁的国际艺术文化交流,许多人对西方舞蹈的了解也仅止于《天鹅湖》。而该书中传说与神话的叙述视角是否仅限于中国舞蹈史的梳理?西方舞蹈能否也从此角度进行尝试?其实,讲故事这种形式最早就是西方文化体系下所产生出的艺术形式。源于希腊罗马文化根源的艺术形式本就是戏剧,而故事情节的铺排和演进则是戏剧中最紧要的要素之一。

《舞蹈传说与典故》一书紧紧抓住这一要素,除了在中国舞蹈史的领域当中有所担当,西方舞蹈史的阵地也同样令人着迷。本书下篇西方部分通过人物、故事对古典芭蕾舞、现代舞、当代芭蕾等进行了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解读,尤其是对许多西方舞蹈中基本的特征、风格甚至常识性的普及都最大限度地向普通读者敞开了心扉。比如,古典芭蕾的选材标准:到底什么才是三长一短?古典芭蕾与生俱来的皇家气度和贵族血液究竟缘何而起?立在足尖上跳舞究竟是偶然还是必然?其实,仙女和天鹅一直是西方芭蕾中难以割舍的情结,书中“首次穿上足尖鞋”“又一次的仙女”“不可不知的三大舞剧”“天鹅死了”等若干吐故纳新的人物故事穿针引线般把古典到现代的芭蕾发展史娓娓道来,这究竟是镜像还是倒影,抑或是模拟后的复制,还是深谙之后的颠覆,可由每一位读者在细细品味之后有所感悟。

除了芭蕾自身的革新之外,芭蕾舞与现代舞就如同书中所述,两者像极了“一对欢喜冤家”,千丝万缕地纠结在一起,展现着西方舞蹈不同时期的天与地。当代文化的碰撞交汇之中,西风东渐之貌虽常被提及,但东风西进也早已是不争的事实,东方文化的基因在西方舞蹈发展中的印记比比皆是。这一对回环往复的历史现象也被原来越多的学者予以关注。《舞蹈传说与典故》书中“老妻与少夫”“《易经》中汲取的灵感”“你会选择哪一个”在与当代读者的对话中勾勒出西方现代舞的发展主线,进而梳理出西方现代舞之中的东方文化的精神气韵,轻描淡写之中显露出大开大合、纵贯中西的瑰丽风貌,尤可窥见作者在文化的自强自立中立足于本土、着眼于世界的学术远瞩。

古代历史故事范文9

吴姐姐讲历史故事读书笔记

历史,仿佛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面明镜,让我们看到前辈的丰功伟绩,看到当时社会风云的种种教诲。看看历史,使人明智。其实历史并非那么遥远,它可以与当今社会融会贯通,让我们少走弯路,指导我们前行。

《吴姐姐讲历史故事》是吴涵碧从盘古开天地到明朝写的历史故事,这套书里,吴姐姐将各个朝代的起源、兴衰、才人名将描写的极其细致,随着吴姐姐的笔墨,我们跟着她走进历史,为成功者高兴,为失败者遗憾,为有冤屈者抱屈,为宽容大度之人喝彩,为小鸡肚肠之人愤怒……体会人物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

吴姐姐将历史中的人物的特点形象描写的淋漓尽致:杨皇后一生与世无争;杨坚处心积虑抢皇位;张丽华狐媚惑主;陈叔宝昏庸无能;独孤皇后善妒;杨勇爱好奢侈……

读了《吴姐姐讲历史故事》,我也找到了一些规律: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在古代,你只有让自己强大起来,才会有生命保证,才会受人尊敬。然而,你也必须要有伟大的理想,要有成为皇帝的梦,因为只有这样,你才会磨练自己,在这个充满血腥的世上存活下来。

读《吴姐姐讲历史故事》,体会其中事理,你定会诧异一声——历史原来这么有趣。

古代历史故事范文10

中国,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国家,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文明的国家,一个古老而神秘的国家。而历史是了解一个国家的唯一途径,就这样,历史成为了一门学科。下面就由我担任导游,带你们去领略这片“海洋”的美丽风光吧!Let’sgo!

首先,我们进入的是历史故事的海洋,这里有非常多的故事,琳琅满目。有黄帝战蚩尤,大禹治水,姜太公钓鱼,楚汉战争,赤壁之战,八王之乱,玄武门之变……等等,俗话说得好,读史使人明智,这些故事有遭人唾弃的,有拍手称快的,一些故事也可以反映出为人处事的道理。比如商鞅变法就告诉我们要积极改革内政;“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就启示我们要重视人民的作用,不能欺压人民。

我们继续遨游,来到了绚丽多彩的历史文化的海洋,这里有唐诗,宋词,还有许多文学着作。成就较高的就是被我们后世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名着”的:《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故有读《西游记》品是非善恶;读《红楼梦》品人生百态;读《三国演义》品乱世风云;读《水浒传》品救国好汉。

最后,我们来到了具有高度文明的历史科技成就的海洋,这里有中国历史上的发明及科研成果。有世界上最早的医学着作《黄帝内经》,我国古代四大发明,圆周率……,有些文明比欧洲早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在这片海洋中,我们既可以感受科技人文气息,也可以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成果。

怎么样?历史的这三大洋是不是非常迷人呢?遨游在历史之海是快乐的,那一片“神秘的海域”的迷人风光时时刻刻在吸引着我,于是,我又“钻进”了那片“神秘海域”……

广西梧州蒙山县蒙山文华实验学校 初三:姚博

古代历史故事范文11

历史影像资料的运用

历史影像资料是指在历史事件发生时能够被影片制作者或他人所拍摄的真实的历史材料。①

1.视频影像资料

历史视频影像资料是指相关记录性影片、电视片及以其他方式摄制的视频资料,运用视频影像资料,最大的作用是能够真实、直观地展示历史事实,无须过多说明。它们及时记录下历史事件发生的过程、历史人物的形象和行动,堪称最真实、最客观的影像,弥足珍贵,无可替代。《爱新觉罗・溥仪》、《紫禁残梦》以及《探索・发现》栏目播出的《中国远征军》、《撼天记》等采用的大量历史影片资料,取自当时拍摄的新闻影片。对某些独一无二的影像来说,无论多么残旧,创作者都难以割舍。在创作《梅兰芳1930》时,编导就说:“找到了当年梅兰芳在美国访问时不到两分钟的影像资料的时候,这珍贵的画面我一秒钟都没有剪掉,因为它太重要了。”②

《故宫》第10集《从皇宫到博物院》中运用了1903年由一位美国人拍摄的故宫黑白影像,画面上已有大量的线条、雪花,但它是现存最早的关于故宫的影片资料,其价值不言而喻,这时画面的残破、模糊、摇晃反而更能显示出富于历史感的真实。

2.照片资料

历史照片的资料价值仅次于历史视频资料。莫高窟发现者道士王圆现存的影像只有一张照片,《敦煌》运用这张照片,胜于很多文字描述。《复活的军团》和《探索・发现》栏目播出的《马王堆传奇》,分别大量运用了上世纪70年代考古工作者对兵马俑、马王堆汉墓进行发掘的照片,很好地表现出当时的事件过程和时代气氛,弥补了视频的不足。

文献资料的运用

文献资料指可信度较高的历史书籍、档案、日记、报刊、图画等资料,通过对这些文字记载、图画的详细拍摄展示,从侧面印证事实,表明历史事件、人物存在的具体形态。

1.档案、书籍、日记、报刊等文字资料

历史档案、书籍、日记、报刊等文字记载是十分珍贵的佐证材料,在历史纪录片中得到广泛的运用。

档案被《故宫》创作者列为首要文献,几乎每一集中都有相关档案的展示,且并非泛泛使用。“片中一定要有重要历史档案的展示,如:诏书、奏折、起居注,古代紫禁城的图纸、烫样儿等如能找到也可利用;这些档案的使用不用多但要精准……事件的选取以大家过去有耳闻但知之不详的东西为佳。”③如第10集《从皇宫到博物院》中叙述清帝退位过程,一般观众并不了解此事,通过详细展示隆裕太后颁发的退位诏书,观众了解了具体操作者、清廷态度等。

除了权威的史书,以竹简、木简、石刻文字等不同形式存在的其他文字记录,也可能对史实的叙述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复活的军团》第五集《举国之战》,除引用《史记》的文字记载,还以湖北秦墓竹简为重点,通过对竹简所录小官吏自传和士兵书信的展示解读,阐释秦朝兵役制度、法律制度、农业生产制度等,使历史事实特别细致可信。

近代以来,多种报刊出版发行,文献资料愈加丰富。关于中国近代、现代、当代历史的纪录片,如《寅年记忆》系列等,多次展示当时报纸的报道,佐证和叙述史实。

2.图画资料

图画资料包括各种质地的画卷,如纸、布、帛画及壁画、石刻画等。历史图画可以直观地展示出某些历史信息,为历史叙述提供很多精准深刻的细节。《故宫》第3集《礼仪天下》中展示了清代宫廷画《耕织图》,画中有个农民装扮的中年男人,他是康熙皇帝第四子胤的化身,为了讨好重视农业的父亲,他找人精心创作了这幅绢画,把自己和妻子儿女变身为农家人。后来他如愿登上皇位(即雍正皇帝),也十分重视农业,每年做一天农民。从画中观众感受到宫廷争斗的紧张氛围,并窥见了雍正皇帝心机深沉的个性。

文物资料的运用

1.有代表性的历史物品

各个时期有代表性的历史物品,浓缩着不同时代的经济、政治、文化内涵,透露出丰富真实的历史信息。

《复活的军团》对秦始皇兵马俑坑中保留下来的文物进行认真考证,从兵马俑的形象、服饰、神态、队列,以及佩带的武器、储备的战车、马匹等情况,还原秦朝的军队制度、武器水平等。

《故宫》第9集《宫廷西洋风》从大量宫藏文物入手,通过展示新法地平式日晷仪、铜镀金写字人钟、手摇计算机等各种西化的宫廷器具,分析清朝皇帝对西方文化的态度。他们只是用西方科技成果点缀生活,并没有真正意识到科技的巨大作用,由此埋下了闭关自足、落后挨打的种子。

2.历史史迹、遗址、建筑

历史事件过去后,其发生地、相关历史建筑是沉默的见证者。对历史事件发生地的拍摄展示,可以提供历史事件的部分面貌,帮助观众感知和想象历史现场。《故宫》中有大量的宫殿建筑空镜头,以太和殿、储秀宫等前殿、后宫分别表现在此发生过的朝政故事、后宫争斗。《探索・发现》栏目播出的《黄埔军校》多次展示现存的黄埔军校旧址,依此叙述黄埔军校的历史。

再现性影像的运用

编导依据史料,通过拍摄或动画技术再现历史场景,形成真实性较强的再现影像,这里不包括不少人推崇的虚构性再现。

1.模拟再现拍摄

模拟再现影像强调知识性和说明性,编导依据文献记载将历史场景再现,不使用专业演员,不重视情感表现而注重操作者的动作步骤,目的是突出相关的科学原理和知识技能。

如《紫禁城》第一集《宫门大开》中,故宫专家再现了建国之初修复古代书画的情景,展示了修复的五个常规步骤。

《故宫》里也有大量着力于科学性说明的再现画面,如古代工匠的雕玉流程、古玉的开采、瓷器的制作、科学仪器的操作等,都将具体动作步骤演绎得十分清晰,演示者面貌却很模糊。

2.动画再现

有些难以拍摄的场景,创作者运用现代二维、三维动画技术再现,或将动画结合小部分实景拍摄进行再现,比如《故宫》里明朝紫禁城的空间布局和建筑式样还原、明朝的紫禁城建筑工地等场景,都是根据宫廷档案记载用三维动画创作出来的;万人运大石、明成祖阅兵、康熙登基大典、李自成攻入北京等场景,则属于现代动画技术和少量实景拍摄的结合。④

历史纪录片编导往往不满足于较少的影像资料,不满足于面对历史场景发生地进行无边际的想象,便通过各种方式再现、还原历史和营造画面,力求将历史文化阐释得生动活泼。

“历史题材纪录片文本范式创作的核心是对历史文献的搜集和再构成。”⑤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历史纪录片将多种历史资料综合运用,叙述历史过程、编织历史故事,以满足阐释历史、服务现实、普及历史文化的需要。

【本文为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科教兴国战略与科教电视创作”(项目号:2010B060900086)部分研究成果】

注释:

①【德】埃尔文・莱赛:《合法的手段――纪录电影与历史》[M],载单万里:《纪录电影文献》[C],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版,第571页

②周兵:《在创作方法与受众的审美能力之间寻求一种张力――真实再现的探索》[J],《现代传播》,2003年第6期,第66~67页

③④周兵:《创新、实验、传承 ――〈故宫〉创作构想和反思》[J],《现代传播》,2006年第1期,第90~94页

古代历史故事范文12

一、偷换概念

本来是这个意思,设题者却故意换成那个意思,即偷换概念、偷梁换柱、以假乱真、混水摸鱼、混淆是非、顾左右而言他。譬如:

例1,1917年王国维写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了《史记・殷本纪》所载内容的真实性。(2016・全国卷Ⅰ第1题D项)

我们先看原文:“1917年王国维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史记・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将原文与选项比对一下,立即就可发现,命题者偷换概念,把“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偷Q成了“内容的真实性”这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可混淆,不可替代。看清了,就可选出D项是不正确项。

二、范围失当

任意扩大或缩小范围,故意把部分当整体,或将整体当部分;或混淆数量多寡等等,是命题者的设误手段之一。譬如:

例2,旧史学的研究既缺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又缺乏科学的考古资料。因而它受到古史辨派的无情批判。(2016・全国卷Ⅰ第2题B项)

此项就犯了范围扩大化的错误。原文只是说“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并没有泛指旧史学。

三、无中生有

原文根本没有的东西,命题者却说有,也是命题者常用的设误法之一。譬如:

例3,若想证实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的客观存在,还要依靠地下出土的新材料。(2016・全国卷Ⅰ第3题B项)

此项的错误是,原文已指出“《殷本纪》中的商王世系基本可信,司马迁的《史记》也确如刘向、扬雄所言是一部‘实录’”“《史记・夏本纪》中所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也不是向壁虚构的”,并未讲“还要依靠地下出土的新材料”。这就是无中生有之设误法。看清其伎俩,解题不难也。

四、颠倒是非

把对的,说成不对;或者把不对的说成对的。这就是典型的颠倒是非。设题者常常以此手法设题。譬如:

例4,现代小说家尝试用新的方式讲故事,会削弱小说的故事性,这将降低小说对虚构的依赖,小说的个人表达功能却会因此得到强化。(2016・全国卷Ⅱ第3题B项)

该项“现代小说家尝试用新的方式讲故事,会削弱小说的故事性”的表述是合乎原文意旨的,“小说的个人表达功能却会因此得到强化”与原文“难以言喻的个人经验”的表述相关,也可合理推出。但“这将降低小说对虚构的依赖”的推论与原文第4自然段“将虚构和表述的重心挪到故事之外”的表述不符。从该句可知,现代小说并非不要虚构了,而是虚构的功能指向发生了变化,从故事之中挪到了故事之外。因此,该说法与原文不符,颠倒是非,是错误的。

五、肯否失当

“肯否失当”,即肯定与否定失当的简称。把肯定的说成否定的,或者,把否定的说成肯定的。这跟颠倒是非有些类似。譬如:

例5,现代小说不太注重一个故事如何来讲,因为故事情节已不再是现代小说最重要的因素,人们更注意故事之外的附加意味。(2016・全国卷Ⅱ第2题C项)

此项开头说的“现代小说不太注重一个故事如何来讲”,与原文不符,看原文第4自然段相关语句,如“对待故事的方式复杂多变”“取决于讲故事的方式”等等,可以确证,现代小说的特点,恰恰是看重“如何讲故事”的。看重,是肯定;不看重,是否定。这就是肯定与否定失当。

六、逻辑混乱

事物之间是有一定的逻辑性的,不能违背逻辑。而命题者却常常设置一些逻辑混乱项来测试考生。譬如:

例6,传统故事和早期小说的本质差异在于,前者是故事的口耳相传,后者则是作家创作加工后的游历见闻。(2016・全国卷Ⅱ第1题B项)

此项中关于“传统故事和早期小说的本质差异”的相关信息,可见于原文第2自然段“除流传形式上的简单差异外,早期小说和故事的本质区别并不明显,经历和见闻是它们的共同要素”一句。该句阐明:传统故事和早期小说的本质差异不大,都以经历见闻为主,其主要区别在于流传形式。因此,它们的本质区别在于“流传形式”。该项引导出的两相比照部分,未着眼于“流传形式”,形成一个逻辑完整的表述:虽然前半句的“口耳相传”讲的是流传形式,但后半句的“游历见闻”,则没有继续从“流传形式”(如记录和阅读)的角度来讲。关于两者“本质差异”的表述,逻辑混乱,与原文不等值,是错误的。

七、强加因果

把原因和结果颠倒,这叫颠倒因果;而把两者之间无因果的,却强加上一个因果关系,这就是强加因果。譬如:

例7,“五四”之前,很多涉及历史的神话传说之所以没有成为广泛使用的史料,是因为这些作品在史学和文学归类问题上存在争议。(2016・全国卷Ⅲ第3题B项)

根据原文第1自然段“在‘五四’以前,史料范围并非如此宽泛,文学作品在大多数史学家眼里也并非史料,有些文献到底属于文学还是史学,一两千年来都没有一致的看法。”可知,上面所说“之所以……是因为……”,是命题者强加的因果关系。

八、说法绝对

很多命题者都非常喜欢用一些绝对化的概念来叙述选项、设计选项,什么“最佳”、“一定”、“完全”、“不能”、“第一”……这些都是绝对化词语,看到这些词时,一定要谨慎判断。譬如:

例8,电视剧《康熙王朝》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了虚构,其中部分情节与历史事实有出入,不能从这类作品中发掘史料。(2016・全国卷Ⅲ第2题D项)

我们仔细看原文,原文最后1个自然段,第一句说“上面说的是介于文学与史学之间的文献,至于纯粹的文艺作品,当然也能从中发掘史料”,这里明明是说“也能”,而解说项中的“不能从这类作品中发掘史料”的“不能”说法绝对化而错误。

九、张冠李戴

混淆人物或事物,把这个人、这件事,说成是那个人、那件事。这就是张冠李戴。命题者也喜欢这么干。譬如:

例9,王国维在《古今新证》中认为,有些历史学家如果能充分利用史料,就不会“疑古”,怀疑尧、舜、禹等人物的真实性。(2016・全国卷Ⅲ第1题C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