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核心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

时间:2023-05-29 18:20:57

核心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范文1

关键词:核心价值观;学生培养;爱国精神;时代精神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1-0040-02

一、引言

所谓核心价值观,是基于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深度认知,是从中国发展实际出发,符合现阶段社会发展的价值观念。价值观是一种理念范畴,是一种认知观点,受价值观的影响,我们通常会决定做什么事情,采取什么行为,以什么样的理念来处理所遇到的事物。任何人的生活都离不开价值观的指导,而每个人的生活都在受价值观的影响。

二、从核心价值观的作用和地位来看弘扬背景

在大学生思想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弘扬核心价值观,这是从青少年成长、教育实际特点出发的。核心价值观是一种正确、全面的价值导向,更是一种有深刻影响和导向的价值思维,大学生在校期间所接受和教育和形成的价值观念对其终生成长、进步都有着重要作用。正如“种瓜得瓜”的瓜豆理论一样,大学生教育会在很短时间内就将自身所学理论转化为具体行为。正是价值观的行为导向作用,让我们必须得重视培养学生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念[1]。

弘扬核心价值观,也是从当前大学生成长所面临的环境出发的。“近朱者赤”理论和“孟母三迁”的故事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周围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发现不同环境给人所带来的影响是不同的,人的行为往往是受主客观作用共同影响的。对大学生培养而言,更是如此,大学生由于自身年龄和思维发育并不成熟,因此很容易受到其他思想价值观念的影响。随着当前社会文化交流融合不断深化,各种各样健康与不健康的文化都在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如何在价值观错综复杂的背景下,去繁从简,让学生健康成长,就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清晰准确地告知学生什么是正确的核心价值观,什么是必须遵守的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符合人才培养的价值理念。通过核心价值观的准确弘扬,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坚定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规范,能让学生对自身所处环境和不同价值观念有准确辨析,从而帮助学生正确对待个人成长与价值观培养。

弘扬核心价值观,更是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所决定的。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前进动力,决定整个社会未来发展的方向,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更是继承人。大学生群体的思想状况,决定了未来几十年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物资逐渐侵蚀大学生的思维观念,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自由主义等盛行,同时学生散漫、守旧、懒惰等意志精神更是屡见不鲜,在很多学生看来,爱国与自己无关,而创新改革与自身关系更小。而有关这一系列理论的教学与传播对学生来说,也无关紧要。如果任由这一趋势发展,那么大学生的思维观念、价值导向必然忽略国家的概念,忽略时代创新的存在价值,这将让整个社会发展出现致命性的打击和影响。大学生的成长状况与思维理念,决定了整个社会发展的进度。而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爱国与创新更是对民族未来和国家长远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的思维理念[2]。

三、爱国是根本、创新是要求――培养学生爱国精神与时代精神的必要性

开展思想政治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形成健全的性格和良好的习惯。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创新为基本的时代精神都是当前学生成长、发展所必须具备的理念精神。如果学生未能形成爱国精神,那么他就很难融入到整个社会发展、建设中。只有学生具备了爱国精神,他才会知道自己首先是中国人,国家社会发展依靠谁等,这也是学生结合具体实际,进行正确发展的必然要求。而只有学生具备了创新精神与能力,学生才有可能适应竞争激励的社会环境。具体而言,之所以要培养学生具备两种精神,这是因为:一方面,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内核与典范,也是人才培养的根本。一直以来,我们都十分重视开展爱国教育,通过向学生讲述优秀的爱国故事,结合言传身教,很多学生都感受到了爱国主义的要求和精神内涵,学生也清楚地了解到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价值与意义。而爱国主义的前提就是爱社会主义,很多优秀的科学家为了祖国的利益,放弃了自己在海外的优异生活。因为在科学家的心里,祖国母亲高于一切,祖国才是自己情感的归宿。爱国主义的积极影响,让每一个人的自我价值都得到了有效体现。正是因为爱国主义是根本,决定了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充分重视开展爱国主义。而只有学生养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才能说明整个思想政治教学活动是成功的,才能说明教学是有成效的。另一方面,以创新发展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决定当前人先进性的重要基础。学生是否符合发展要求,学生的理念是否能与发展进度相匹配,这是教学活动的重要内核。在纷繁复杂的时代,日新月异,与时俱进,可以说是整个时代最重要的特点,在这一背景下,如何才能将学生培养与时展相同步,实际上就需要有针对,有重点的开展教学培养。时展的特殊背景,让我们必须将发展创新赋予整个教学活动,同时也要重视学生的时代精神。以往我们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往往发现,学生缺乏关注时展所需要的使命感和敏感性,学生这一精神的匮乏,实际上就决定了整个教学活动的质量是有限的,而学生的发展前景则较为黯淡。因此,要让学生从根本上理解时代精神,通过价值观念的引导,达到教学目的。创新发展的时代精神是开展学生培养的必然要求。

四、弘扬核心价值观――学生爱国精神、时代精神形成的作用与价值

(一)学生爱国精神缺失,时代精神不足需要有体系化的价值观念教学与传播

正如很多人所说,当今“90后”大学生多是享乐的一代,只知道享受,不懂得观察社会,更不知道怎么去关心社会问题。事实上,在某些方面,一部分学生确实存在这一现象,但随着社会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如今各国文化、意识形态交流已经成为一种社会惯例。欧美文化、日韩文化等通过现代互联网技术和手段被广泛传播于我国,由于外国文化较强的包装性,以及其与中国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截然相反的特点,因此,其一经传播,就很容易使得学生认为外来文化优于国内文化,久而久之,“哈韩”、“哈日”、“亲英美论”就成为很多学生的观点。在这些学生眼里,一切外国文化都是好的,我们的文化都是不好的。这就使得我们开展民族观念与国家概念传播教学受到极大影响。

进入当前时代,世界发展日新月异,每一天都是一种变化,学生成长所面临的环境更加复杂,社会发展对学生的要求也更多。电脑、互联网、智能手机、智慧城市,都让青年人感受到了机遇与挑战所带来的压力。学就有可能满足社会发展要求,赶上时代变化;而不学,就一定会被社会所淘汰。而这正是时展的客观表现。然而在这一背景下,很多学生并不能充分认识到时代精神的作用与价值,一些学生认为新事物接受和学习太难,缺乏动脑精神,这就让学生很难适应时展与创新的要求。正是学生爱国精神缺失,时代精神不足,需要有体系化的价值观念进行教学与传播[3]。

(二)弘扬核心价值观能为学生爱国精神培养提供重要途径与渠道

实际上,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充分认识到了爱国主义培养的作用与价值,也认识到了目前多数学生在这一精神理念上的缺失与不足,但问题在于目前教学过程中,一直未能寻找到一种体系化的价值观念作为理论教学的基础。如果只是凭借故事教学,其教学理论深度又不够,而如果只是单一的空洞理念也会让学生感觉枯燥,以往的爱国主义教学由于缺少体系化的理论指导,其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核心价值观中倡导从公民个人、国家、社会三个层面进行爱国精神培养,不仅涵盖了学生的思维体系,更是帮助学生从更深层次了解爱国精神的内容与实质。核心价值观的弘扬,能够帮助学生从根本上形成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正确精神理念。

(三)弘扬核心价值观能帮助学学生形成全面完善的时代精神

当前时展需要创新,只有创新,才有未来。而想要培养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就必须结合相关理念教育,帮助学生形成全面完善的时代精神。通过学生合理创造、完善发展,从而实现自身对当前社会发展的最精准认知。以往价值观教育,更多关注的是某些具体的内容,忽略了培养学生对整体宏观大局的理解和认知。学生所处的时代,决定了学生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对待社会发展。将核心价值观弘扬与学生成长紧密结合,不仅能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理念,更是从学生成长融入时展的环境大熔炉。

五、结语

核心价值观是对社会主义价值理念的直观有效反映。是整个社会文化思想的核心、精华,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教学活动中,不仅是从学生成长实际出发,更是针对学生全面思想价值观念培养所提出的价值理念。利用价值观内容,培养学生对爱国精神与时代精神的认知和了解,实质上是建立在充分了解学生基础上的教学活动。如果在培养大学生时,仅仅依靠只言片语,很难从根本上帮助学生对爱国精神和时代精神形成体系化的认同。因此,这就需要一个成熟的、符合实际、有生命力的价值理论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如此。

参考文献:

[1]周洪韬.浅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J].求实,2013,(11):36-39.

核心价值观范文2

一、军人核心价值观的确立及其重要意义

军人核心价值观是价值体系中最基础的部分,是军队履行使命的精神支柱。时代变革与社会的转型,我军面临着两个方面的挑战:一是在价值观念多元的时代如何塑造主流精神;另一个是军队的使命任务有了新的拓展,要保证高标准履行好使命任务,必须在提高硬打击能力的同时,激发官兵的战斗精神,这无疑需要具有包括理想信念在内的核心价值观作支撑。

世界绝大多数军队都有其核心价值观。美军更重视核心价值观的建设,甚至军兵种和院校都拥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例如,美国空军核心价值观是:“正直、进取、忠诚、坚毅、无畏和奉献精神”;美国海军的核心价值观是:“荣誉、勇气、奉献”。著名的西点军校是“责任、荣誉、国家”。这些核心价值观都是他们教育训练的内容,以促进官兵品格的形成和战斗精神培养。日本、印度、俄罗斯等国家军队也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如法国军队强调的是“纪律、忠诚、献身”,印度军队倡导的是“克制、自尊、守纪、集体精神”,等等。

我们应从我国国情、军情和我军的性质宗旨出发,确立我军的核心价值观。当代中国军人的核心价值观可以概括为:使命、忠诚、纪律、牺牲。当代军人核心价值观必须为“打得赢”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必须为“不变质”提供坚实的思想政治基础;必须为和谐军营建设提供行之有效的基本准则;必须为官兵的全面发展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

军人核心价值观是军队“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着我军凝聚力、战斗力的形成。在“高度现代化的全球化时代”,“软实力”成为愈益凸显的影响战斗力的重要因素,世界各国特别是大国军队尤为重视军队的“软实力”建设,尤为重视军人核心价值观建设,重视军人核心价值观教育及其养成,以便在当今多元文化价值观的激荡碰撞中更好地凝聚军心,增强战斗力。

军队履行使命需要强大的战斗精神作支撑,而战斗精神源自广大官兵心灵中坚守的核心价值观。看一下中国的文化史,军事文化是特殊一脉,这种文化已经对军队和军人的价值取向作了深度定位,比如“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的价值判断,“古来征战几人回”的千年追问,都映射出军队是一个承载最大牺牲的集团,这是不可更改的价值选择和道德底线。

二、坚定奉行当代军人核心价值观

当代中国军人的核心价值观的体系中,使命是核心,忠诚是前提,纪律是条件,牺牲是要求。

使命。我军是一支党绝对领导下的执行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而我军长期以来坚持的就是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目标为目标,并用实践证明了它的真理性。这就决定着使命意识必须是核心价值的重要内容。全军优秀士官的典型代表,海军哈尔滨舰燃气轮机班长朱桂全充分体现了军人的神圣使命。朱桂全从军19年,大胆进行技术改进,勇于改革创新,由一个“执掌装备”的普通士兵成长为成绩突出的“革新能手”,先后获得13项技术革新成果,挖掘了现有装备潜能,促进了部队战斗力建设。从新兵到五级士官,一干就是19年,他用青春和热血履行了军人的使命;谱写了一曲当代军人的奉献之歌。

忠诚。任何国家都强调军队的忠诚,甚至把忠诚与否作为鉴别一支军队及其成员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职业素质和道德标准。基于我军的成长历史、国家的政治制度、人民根本利益的实现途径诸因素,我们长期以来所奉行的是“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国家,忠于社会主义。”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教授方永刚,用生命奉行着当代军人的核心价值观,他是一名忠诚的战士!“今天我给你们上课,感觉很幸福……”方永刚的最后一句话,淹没在一片掌声中。学生们的记忆里,将永远定格这么一幕:教学楼前110级台阶的陡坡,他们的方教授竭尽全力,一步一步向上攀登……迈步之前,方永刚整了整军装。远山如黛,他的目光,久久地停留在前方6个鲜红的大字上――使命――忠诚――献身。人民网网友盛赞“永刚精神”,“他是一个忠诚无畏的战士!”

纪律。纪律是军队的生命,是战斗力生成的重要保证,历数古今中外的军队发展史,无不把建立和执行铁的纪律作为建军的重要原则。制定什么样的纪律,并不仅仅表现为集团的行为规范,还反映着集团的政治理念,因为向谁执行纪律,纪律维护的是哪个集团的利益,纪律要达成什么样的政治目的,在不同军队有着不同的要求。我军历来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是一支纪律严明的威武之师。战斗英雄忍受大火烧身的极大痛苦,也决不暴露部队的目标,确保了部队战斗任务的完成,堪称遵守纪律的楷模。

核心价值观范文3

“价值”一词本来是经济学的术语,从20世纪初叶以来,逐渐成为人文社会学科的通用概念。从语义学的角度看,“价值”一词已被引申为“意义”或“作用”。而“价值观”的说法则意味着对“价值的一定信念、倾向、主张和态度的系统观点”(引自1999年版《辞海》)。据此,“学校核心价值观”即有关学校这一社会组织的基本功能、作用以及存在意义的系统判断或基本主张,是关于什么是学校、为什么办学校以及怎样才能办好学校的系统观点。“学校核心价值观”,主要是由作为学校价值建设主体的干部、教师和广大学生提出并践行的,也可能由社会或政府的有关人士提出主张并以此去评量学校的诸多方面的表现。因为既然学校是一个事关公众利益的社会组织,那么认识与评量学校就不仅是学校从业人员的私权利,而且是社会大众的公权利。讨论“学校核心价值观”建设问题,正是顺应教育民主化进程的好事,也是有利于不同学校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整体推进学校价值观念建设的大事,是值得大力倡导的。

当然,对“学校核心价值观”建设问题的讨论是在延伸中共中央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过程中形成的,各级各类学校确实也有从本校实际与学生身心发展需要出发去有针对性、有侧重地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义务与责任。但是对学生进行以政治价值、道德价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并不能取代学校的干部、教师对学校这一社会组织存在价值的哲学思考,并不能取代学校干部、教师对学校文化,特别是对具体的本校的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建设倾向和理念的选择。据我了解,大多数论者关注的焦点还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问题,还是学校文化建设的路径与策略问题,这正反映出当代中国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的总趋势,反映出当代中国教育实践工作者越来越关注从本体论的角度去思考教育问题,这又是一件值得赞誉的新变化。

在我看来,探讨“学校核心价值观”问题,至少应该思考并回答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学校存在的意义或价值是什么?也就是说,社会、国家为什么要设立学校这一专门组织,家庭为什么要把孩子送到学校组织中来?社会与家庭对学校组织的功能与意义的认识有共同点,也有矛盾冲突的地方,社会中的不同阶层、不同人群、不同家庭对学校价值的认识也是同异并存,那么,当几者之间发生矛盾甚至冲突时,学校的根本责任又该如何实现?怎样才能让学校在帮助个体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充分体现学校的社会价值?在我看来,这是一个极需高度智慧破解的难题。

第二,什么是好的学校教育,什么是好学校?一切价值判断,归根到底是对好坏的评判,而好坏作为一种主观色彩很浓的判断,是与评价者的立场、态度和主张息息相关的。不同的价值追求,会带来学校的不同的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而不同的价值追求,又与评价者对学校存在的意义与价值的基本判断紧密关联,与评价者在学校教育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获得的利益紧密相关。

第三,怎样建设好学校,怎样实现学校核心价值体系的导向与促进功能?“学校核心价值观”不仅是一种理念或主张,而且必须转化为全校师生的具体行为与实际追求,成为生活在全校师生身心之中的活生生的文化现象,这样才会真正成为学校实现学校教育价值的有力保障。从这个角度说,由于任何一所学校教育价值的实现都在相当程度上有赖于社会家庭的支持与监督,都受限于也受益于社会核心价值体系,所以学校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也不仅仅是一两所学校自己的事,还必须主动争取社会、家庭的支持与帮助。

当然,在推动“学校核心价值观”建设的过程中,学校还应该积极主动地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与实践建设中汲取指导思想与力量源泉,因为这是学校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思想与方向保障,也是学校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背景条件。

核心价值观范文4

1引言

人本管理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风靡全球的一种新型管理模式,它的兴起与繁盛表明了管理学与伦理学的融合趋势。人本管理是一种把“人”作为管理活动的核心和组织的最重要的资源,把组织内全体成员作为管理的主体,围绕如何充分利用和开发组织的人力资源,服务于组织内外的利益相关者,从而实现组织目标和组织成员个人目标的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活动的总称。从以上定义出发,我们可以认为现代企业管理着眼点已经从对“物”的管理转向对“人”的管理,将“利用人”工具理性与“为了人”价值理性相互结合。人本管理的核心价值观是以人为本,即尊重人,关心人,激发人的热情,满足人的合理需要。企业只是满足人的需要的一种工具,它以满足人的需要为终极目标,保证人的幸福和自由全面的发展。

人本管理是时展的产物。它在知识经济时代显示出新的特征,在不同企业里它的表现形式多样化,但其核心价值观始终是企业生存发展之灵魂。

2人本管理的思想始于对人性的假设

任何一种管理理论方法或实践均以一定的人性假设为基础,如何认识人的本质或本性,是管理学上理论纷争及其发展的本源。从管理发展历史来看,对人性认识假设大致经历了古典时期的“完全理性人”假设、西蒙的“有限理性人”假设、泰罗的“经济人”假设、梅奥的“社交人”假设、马斯洛的“自我实现人”假设、史克思的“复杂人”假设。基于这些假设而产生的X理论、Y理论、超Y理论(权变理论)等多种管理理论,都源于对人性善恶价值的不同判断。如X理论假定人性恶,人总是好逸恶劳、自私的,安于现状的;而Y理论假定人性善,人在一定环境中具有创造性,有实现自我的内在需求。这两种理论侧重于人的客观理性。而超Y理论假定人既追求经济利益,又有情感、社会需求,外部环境对人的影响很大。

人本管理的人性假定是“主观理性人”,这一观念融合了以上几种假设。它认为人具有客观理性——人的行为的客观后果是有利于最充分实现自身的利益;且具有主观理性——每一个人都依据自我偏好集对各种事物作出独立的主观价值判断,并依照这种主观价值判断作出趋利避害的行为决策,力求能最大化地实现自己的利益。这种客观与主观相统一的人性假定,既承认个体主观效用的多维性,又认识到客观上满足需要的实际效果,便于人本管理采用多种激励方法,运用经济的物质手段或非经济的精神手段,最大限度地创造企业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在现实中,这种“主观理性人”假设更符合个人价值取向多元化的现状,体现个人目标理性与工具理性的辩证关系,从而为企业人本管理奠定了较为全面且真实的思想基础。

3人本管理的本质是对人文资源的开发

人是管理的资源,由于这种资源是通过文化积淀、显现、发挥而开发的,所以人文资源与人力资源不同,后者沿用的是“利用人”工具理性逻辑,前者注意到工具理性与“为了人”价值理性的融合,更加显示资源的文化意义和文化价值,因而采用柔性管理与激励分散化方式,注重人际关系的协调与团队精神的塑造。

人力资源开发主要是发现人才,爱护人才,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体现出“企业靠人”的观点。但善待人并善用人是不够的,因为企业里的人并不愿意象牺牲品或小孩子一样被利用,他们希望对自己的资源拥有管理权,希望能感受到自已是在对有意义的事业做出个人的贡献。因此,管理者必须相信人是企业中最有价值的财产,相信他们有能力取得卓越成绩,并且帮助他们发现自己行为的意义,指导他们获得事业成就感,这就体现出“企业即人”的思想。企业是人的集合体,这种“高度的信任文化”和“相信人的潜能”遵循的原则也是基本的有关所有人类关系和组织普遍准则,如公平、正义、诚信、正直,这些原则是不证自明的,它们象自然法则一样,不管你是否遵守,它们都在发挥作用。企业能否最有效开发人的潜能取决于企业坚持这些基本准则的程度。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推动经济的作用日益明显,这就使企业管理必须考察知识活动过程,但知识的载体是人,所以研究知识活动规律的同时,应尤其注重对企业的人文资源进行开发。因为相对于原材料、机器设备这些有形资产而言,专利技术、商誉、企业伦理等是无形资产。无形资产的使用没有排它性,并且使用得愈多,价值愈高。企业价值观是无形资产的基础,也是企业人文资源中的精髓。“作为赢得成功的企业的哲学的实质,价值为所有的职工提供了共同方向,并指导他们的日常工作,成功的企业经营是因为它们的职工对组织价值的确认、信奉和实践”。兰德公司通过调查世界100年不衰企业发现,这些企业价值观的共性有三点:第一,人的价值高于物的价值;第二,共同价值高于个人价值,共同价值是个人价值得以实现的保证;第三,社会价值高于利润价值,用户价值高于生产价值。知识经济条件下的企业竞争不只是产品力、销售力、服务力之间的竞争,而且是核心价值观释放、显现出来的企业文化力、形象力的竞争。

4人本管理的目标——企业为人

企业是员工与社会相互沟通、联系的中介组织。企业赢利不仅为了提高员工生活质量和工作质量,为股东及其他资产所有者带来可观利润,更为重要的是企业为社会、为人类创造着有价值的产品与服务,满足了人类物质与精神上的需求,因而大多时候企业的谋利行为是与社会利益相一致的。但现实中企业往往认为经济价值高于一切,这主要由于体验价值的主体处于各种身心需要没有完全满足的境况之时。但正如个人的需求在物质上是有限的,在精神上是无限的,人的革命意义不仅是为了维持肉体的物欲满足,而更多地是追求精神的自我满足一样,企业行为也不仅仅是追求产值与利润等经济效益,而更多地是为社会进步与人类的共同利益作出应有的贡献。企业的终极价值,不仅在于维系企业的生存发展,而是为了促进整个社会乃至人类的全面自由发展。

企业若能把握终极的价值目标,就能在实践中避免种种片 面、陕隘、短期的逐利行为。强生公司1982年收回市场所有止痛药胶囊(因有人发现胶囊中含氰化物成分)损失了7200万美元,市场占有率由原先37%降至7%,但此举之后5个月回复至28%,3年后恢复正常,并由此奠定了强生在消费者心目中的诚信基础。“企业为人”承认企业本质的服务性,就不会满足于提供优质产品,更主要的是看这些产品是否真正发挥了为社会和人的发展服务的功能。发达国家的投资市场上,色情、烟草、军火、、污染这五大行业不具备股票道德指数,许多投资者在交易委托书中声明禁止将自己的资金投向这五大行业。一个有远见、具备真正竞争意识的企业,应该保持企业行为和终极价值观的统一,应当为它的所作所为负责。“如果仅从今天规则,就不可能利用机会创造完美的利益,就不可能利用高尚的竞争道德创造新的利益。事实上,这恰恰是企业利益、社会利益和长远的最大的利益之所在”。

人本管理就是在“重视人、尊重人、服务于人”这种核心价值观引导下,通过多种多样的管理手段与方法,贯彻、信守、发挥着价值观的驱动作用,维持与稳固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5核心价值观在现代企业中的作用

从企业的生存来看,核心价值观是企业生存的基石。IBM公司CEO小托马斯·沃森认为:“为了生存并取得成功,任何一个组织都必须具备一整套健全的信念,来作为它一切制度和措施的前提;其次我还认为,公司取得成功的惟一最重要的因素便是忠实地严守这些信念;最后我认为,公司在它的生命历程中,为了迎接瞬息万变的环境的挑战,必须做好改革其自身的一切策略,惟独不改变的是它的信念”。在以变化为支点的企业文化里,产品周期愈来愈短,物流周转愈来愈快,管理手段日新月异,但惟独只有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是颗不变之心。这种核心价值观使企业不只是一个经济的实体,更具备了一个独立人格精神实体的基本要素。企业的产品与服务只是价值的符号和载体,它们在为企业创造经济利益的同时,更在为企业树品牌、创商誉、建名声。因为只有突出人在企业中的主体和主导地位,强调人的理想,高扬企业为人服务的价值观,并融于企业经营理念之中才能成为企业共同的信仰、信念与理想,才能树立起企业的形象。这种核心价值观是基点和灵魂,所以它既是企业生存之道,又是企业克服种种困难的法宝。

从企业的发展来看,核心价值观是企业发展的竞争力。产品、技术、人才在企业竞争中的确重要,而更为重要是对这些重要因素的态度、价值导向和处理哲学。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就是在管理中对各种因素、关系进行厘清梳理,选择值不值得做,在许多值得做的事情中应该选择哪一件事先做。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有会什么样的行为文化,有什么样的行为文化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物质文化。企业坚守以人为本的信念,才能深切、真实、诚恳地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遵守道德规范,珍视与企业有关的所有人员(从客户、供应商、雇员到股东)的利益,超越一般意义上的服务,关心全社会乃至人类的长远利益。一个拥有如此高远价值目标的企业,拥有如此博怀的企业,才能获得用户持久的忠实,员工真挚的忠诚,以及社会广泛的支持,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建立在信用、信任、信誉基础上的合作与协作能产生内聚力和激励力,不断激活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并在共同的价值观引导下,促使员工在行为方式上产生共识,形成一个协调融洽、相互信任、高效率的有机整体,产生巨大的生产力和强劲的竞争力。

核心价值观范文5

核心价值观是社会群体判断事物时所依据的是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政府和人民共同为之努力奋斗的价值取向,也就是共同理想。雷锋精神的核心元素中,既坚持了社会主义的制度要求和原则立场,又体现了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和远大理想,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当年总理对雷锋精神的精辟概括:“爱憎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哪一样不是与核心价值观有关!我们所倡导的核心价值观,就是为了不断提升公民道德素质和文明程度。

然而,在市场经济建设的实践中,某些领域、某些地方过度借用实用主义伦理学作为基础,忽视了人的社会性存在,忽视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忽视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经济社会发展演变成为单纯的经济增长。发展观上的失误偏差带来了价值判断上的误区,单纯以物质效果作为判断工作成效的标准,以财富多少作为评价人生价值的尺度。由此,物质主义、消费主义获得了发酵的土壤,精神虚化,感情冷漠,诚信缺失,社会物化现象非常严重,从而超越物化,回归人性,情感关怀,人伦和谐成为普遍的心理诉求。

正是因为这些问题的存在,雷锋精神在这个时代就更显示出它的特殊价值。它给人们提供了一个构建合理人际关系道德体系的目标参照,引领人们更好地处理自己同他人,个人同社会的关系,在互助友爱、服务、奉献的基础上创建和谐温暖的社会生活,实现个人道德和社会道德的同步提升。它给人们提供了一种坚定信仰、乐观向上的榜样力量,启发人们更加注重精神追求和理想信念,在积极进取敬业奋斗的过程中,形成高尚纯洁的道德空间和社会进步的合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整体发展。在这方面以共产党员、抗日英雄赵尚志名字命名的尚志市很出色。前不久,尚志市委专门召开了常委会议,讨论通过了《争做尚志好人,学习雷锋月活动实践方案》,把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争做尚志好人学雷锋月活动,涌现出了大批道德模范。尚志市元宝镇元宝村总支书记张宝金,把小说《暴风骤雨》中原型光腚屯,变成今天的亿元村,并被命名为全国文明村,他被授予全国第四届道德模范提名奖。尚志市一面坡镇长营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张秀林连续五届被评为全省党风廉政建设先进个人,哈尔滨市第三届道德模范。他克己奉公,使长营村跨入全国500强村行列,是尚志市人均收入最高的小康村;同时他凭借非凡的人格力量,多次换届选举都以满票通过。比如说:村上规定,本村青年应征入伍,一年可补助20__元,可儿子当兵8年,他没要过一分钱。就因为这件事,他儿子所在部队特意发函向尚志市民政局询问,工作人员问他为啥不给张忠喜兵役补助费?他说“不为别的,就因为他是我儿子,就因他爹是村党支部书记,别人都可以有,就他不能有。”类似的道德模范尚志市还有很多,因而使这个英雄的城市锦上添花。

核心价值观从公民个人层面上看,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从雷锋精神的基本内涵来看是“助人为乐”、“爱国精神”、“敬业精神”,无论哪一种精神内涵,他们都是做人的基本素质,或者说是合格公民的基本要素。我们呼唤“雷锋精神”,实际上就是要唤醒渐渐沉睡的道德底线。佳木斯市中学教师张丽莉,以自己舍己救人的英雄壮举,赢得了全社会的钦敬、仰慕与喝彩,也与社会上麻木不仁、见义不为的现象形成鲜明对比。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专程赴哈尔滨代表党中央、国务院看望张丽莉。刘延东指出:张丽莉奋不顾身,舍己救人的英雄行为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高尚的道德情操,诠释了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展现了人民教师爱学生的大爱情操,塑造了人民教师勇于担当的光辉形象。她不仅为佳木斯这个城市争了光,也为教育这个行业树立了榜样。教师承担着几亿学生的教育培养工作,可以说是民族脊梁的支柱。如果广大教师都能像张丽莉那样,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我们的民族是大有希望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华民族精神的灵魂,而雷锋精神是基本的道德精神,是民族精神的主流,应该最真实地落在尘世凡埃上。学雷锋,首先是提高素质,当雷锋精神牢牢铭刻在心中并落实在行动上,而不需要别人提醒时,这境界自然提升了,这正是我们永远追求的目标。(编辑:琛哥)

核心价值观范文6

亚里斯多德说:“我们养成习惯,然后习惯造就我们。”习惯蕴含着文化。让“忠诚、务实、简单”的员工核心价值观真正在大庆石化落地,就需要关注行为规范养成在企业中所发挥的影响力,引导员工以“主动积极”的心理意志,来突破旧习惯的侵扰,用真正有益的思想与行为来取代不良的旧习惯。这是企业对员工职业素质、职场行为最集中也是最基本的期盼。

一、实现文化理念的落地,必须促进员工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近日,根据国家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公司企业文化处历时一个多月,组织编写了《员工核心价值观与行为规范》,旨在引导和规范员工的价值观念、职业操守和日常行为。笔者认为,这不仅可以培育员工的责任意识,提高尽责能力,而且可以更好地促进员工核心价值观的落地。

第一,设定标准――要量化。设计好员工行为规范的制度蓝本和量化标准是基础。公司即将出台的《员工核心价值观与行为规范》,从职业道德、职业行为、文明礼仪等方面设定了标准,同时,又重点阐述了“忠诚、务实、简单”的理念以及三者的联系。既有内涵,又突出了标准,量化了内容,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员工行为。

第二,执行制度――要固化。笔者认为,有没有完善的制度,对一个企业来说,不是好和坏之分,而是成和败之别,要么成,要么败。没有制度是一定要败的,没有习惯养成也是有缺陷的。在执行制度中,只有通过激励反复刺激,通过故事广泛传播,把共同遵守的行为固化下来,才能形成企业共有的习惯。才能从员工的思维习惯、行为习惯、道德习惯养成中,实现其共同价值观和共同愿景。

第三,培养习惯――要赏罚。要构建和实行企业文化建设日常奖励机制,增强良好行为意识,力求按规则使自己文明待人处事,形成良好习惯和素养。核心价值理念不仅发挥规范员工思想和行为的作用,而且也像家教,一个人一看就像有“家教”,意思就是做任何事情都有规范,它是培育习惯非常关键的一环。

二、员工行为规范的养成,要在认同中推行并实施

一名员工加入企业,对核心价值观的了解必然要经历一个过程,这就是:认知,即了解和知道企业的文化;认可,即同意这个文化;信任,即相信企业所倡导的文化;认同,即行为习惯与企业的要求一致,企业文化是习惯不是制度,从“约束”到“信仰”,对于员工尤其如此。

第一,助燃员工激情。现在的员工在工作中普遍不会甘心被冷落,都在设法让你重视他。由于他们普遍受过良好的教育,通常都要更加进取。所以,企业要构建更为舒适、轻松的生产生活环境,因势利导和循序渐进地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助燃员工心中的激情,在履行岗责中体现价值,在认真工作中积累成功。

第二,提倡“阳光管理”。事实上,在这个注重交流和追求相对民主和管理文化的时代,员工更希望平等、双赢、共享。所以,只有贯彻人本思想,让员工在认同中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才能避免滋长坐享其成、好逸恶劳的不良习性和“做一天和尚敲一天钟”的颓废思想。

第三,倡导“个性化管理”。目前,针对员工需求多元、思想活跃的实际,我们要正视“个人主义”,实施不同的多样化的相应管理,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团队精神。

三、让养育好的性格,成为员工行为规范的定盘针

爱因斯坦指出:“智力上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性格的伟大,这往往超出人们通常的认识。”

第一,好性格养育的入手点,首先是训练和养成员工的责任心。心理学中,责任心是一种自觉地将份内事情做好的重要人格特质,意味着一个人必须做什么或不能做什么。所以,要实现好员工核心价值观的落地,必须从养育员工良好性格入手,激发他们干事创业积极性。

第二,引导员工重新审视、主宰自己心态及工作态度的性质。不断校正人心和人的行为偏差,实现人与事的最佳匹配。先学会做人,才能会做事、做成事。

核心价值观范文7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灵魂。当前,改革开放进入攻坚期,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提升学校德育工作水平,显得尤为重要。

认准学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要内容。党的十报告强调:“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好学校德育工作,必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根本导向,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德育工作的始终。要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青少年,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青少年,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的崇高理想;坚持不懈地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青少年,激发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热情;坚持不懈地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青少年,塑造青少年良好的品德、健全的人格以及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找准学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方法途径。要在青少年群体中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成为青少年共同价值追求和自觉行动。要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编写特色教材,设置特色课程,增强课堂教学的启发性与感染力,深入浅出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学;要发挥社会实践的养成作用,鼓励广大学生走出校园,开展志愿服务、义务劳动等公益行动,逐渐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价值追求和行为习惯;要发挥良好社会氛围的熏陶感染作用,充分利用网络教育、各类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和载体,大力宣传“三个倡导”,营造全社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浓厚氛围。

形成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强大合力。宣传部门要发挥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统筹协调作用,积极利用新闻舆论、文明创建、文艺作品、议事协调等手段整体推进。教育部门要不断健全家访、家长会等学校与家庭之间的沟通机制,努力纠正学生在行为规范、价值观念上的不良倾向。文化部门要坚决取缔干扰教学的文化场所,严厉打击有害学生的文化产品,创造有利于学生成长的社会文化条件。司法部门要积极做好学生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增强学生学法遵纪守法意识。工青妇等群团组织要以道德讲堂、社区帮扶、心理辅导等形式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重视单亲家庭、离异家庭、留守儿童、特殊学生等青少年群体正确价值观的养成。

着力抓好师德师风建设。师德师风是教师职业素质的核心,是做好学校德育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当前,师德师风建设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有些学校存在重智轻德的问题,有些教师存在责任、自律、法制意识不强的问题,等等。对此,要构建长效机制,严格管理。一是完善激励引导机制,把师德师风作为“优秀校长”、“模范教师”等评选的重要条件;开展“师德师风先进集体”、“师德师风标兵”等表彰活动,组织巡回演讲、现场会等学习活动;把师德师风考核情况作为职称评聘、晋级晋职和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二是完善学习教育机制。开展好“师德师风教育月”活动,实现教育活动的规范化、制度化;将职业道德教育纳入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等培训项目的必修课程。三是完善责任追究机制,坚决实行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度。同时,广大教师要修身立德,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严格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努力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楷模。(责任编辑:翁淮南)

核心价值观范文8

关键词:自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马克思主义自由观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由价值理念的提出

自由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价值追求。现代唯物主义和现代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的理论体系覆盖了他本人关于未来社会形态科学社会主义的全部观点,社会是由人所共同组成的,人的需求和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马克思所提出来的自由的观点,正是立足于人们所需要的根本观点、根本需求为了人发展的需要而提出的。斯宾诺莎说:“自由不在于随心所欲,而在于自由的必然性。”[1]自由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本质要求。历史上的封建时期,奴隶时期是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自由的,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迎来了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是民主的,自由的,开放的,是能促进人们思想观念发展的一种社会制度,这也是人们所希望达到的一种生活状态,是自由的。

二、马克思主义的自由理念观

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自由是一种集体主义自由。马克思主义的自由理论不仅仅是关注个人发展的自由论,也是关注集体自由的理论,集体自由得到保障,个人自由才能够得到保障,如果只关注个体的发展而忽视集体,那么我们不可能获得集体的发展,也不可能促进社会的进步。马克思认为,没有人是可以独立在集体之外的,个人自由和集体自由之间是有相互关系的,个人自由受集体自由的束缚和制约。人的自由不可能是纯粹个人主义形式的,是要以社会背景和社会关系为前提的。没有人能够离开集体独立生活,但同时集体的建立也离不开个人。马克思主义自由理论中的自由是一种实践性的自由。实践出真知,我们的任何思想观点,或者是生活行为都是需要通过实践来实现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其实思想理论再好,也不如实践来得好,我们可以把我们脑中的思想观念,心中所想要表达的想法通过实践来展现出来。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由的本质在于人的实践,通过实践人们既表达出了自己心中所想,脑中的一些思想观念也得以验证,同时又可以按照自己本身的意愿达到自己所需要达到的目标。马克思主义自由理论中的自由是全体社会成员都可以真正享有的自由。在历史上,自由只是相对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的少数人的自由,封建社会地主阶级以及贵族通过强取豪夺剥夺了人民的自由权利,是权力对人的奴役的表现,人民没有真正的自由。马克思认为能够使全人类都享受到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人人生而平等,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每个人都有享受自由的权利,马克思恩格斯提出:“实现人的自由的条件: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自由人的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2]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由价值理念的实质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自由是一种真实的自由,是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万事万物皆有其规律性,我们不论做什么事情都是有其目的性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自由,是指人们不受外界的约束干扰和强迫自主自觉的活动,自由不是能够摆脱自然规律的虚无缥缈的幻象,而是我们能掌握其中的自然规律,能够让其为我们所需要达到的目的服务。真正的自由是建立在一个“真”的基础上的。这里所谓的真就是人们在自由活动的同时,必须符合事物的客观规律和其本质,我们不能不遵循这些本质或者打破它的规律。社会主义所倡导的自由不仅是符合事物的客观规律的,而且还是提倡人性的,能够体现出人性的真善美。现实中的自由是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权利是我们在这个社会中生存所享有的一种特殊的权限。在我们所生活的社会中,我们拥有很多的权利,比如说接受教育权,获得报酬的权利以及获得人身安全保护的权利等等。我们的权利是受法律法规的保护的,但同时我们有我们所必须要承担的义务和责任。这是我们做人的一个底线,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也是个人高尚道德情操的体现。权利是义务的载体,这里所说的自由是指人们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可以得到社会以及法律的确认,并受到法律法规的保障,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并进行活动的权利。理想中的自由是个人自由与社会自由的高度统一。个人自由是比较狭义的自由理念,而社会自由是广义的自由理念。但是这并不代表着社会自由要凌驾于个人自由之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自由是一个“自由人的联合体”。在这个理念的倡导下,每个人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不受他人因素的干扰。也不会以牺牲个人自由为前提而成全社会自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自由一直是指向于个人的精神和行动的自由以及个人和社会的自由的一个高度统一。个人自由和社会自由之间两者互为补充,同时又互为条件,两者之间的目标是趋向于高度的统一。

参考文献:

[1](苏)戈卢宾科.必然和自由[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13.

核心价值观范文9

关键词:主导价值观;主流价值观;核心价值观;辨析;融合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269(2013)03-0089-03

价值观既是基础性的讨论话题,也是一个日久弥新的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国家、社会和人的价值观发生着变迁和分化。主导价值观、主流价值观和核心价值观的主体和内容各自发生着变化,在现实生活中常常被混淆使用。只有理顺它们之间的差别,才能迎接价值观多元化带来的挑战。

一、价值观的导入

从人文社科学的角度来看,“价值”就是指“好坏”。生活中只要是可以用“好坏”来进行描述的内容就是价值,凡是需要“好坏”判断的问题就属于价值问题;价值不是事物本身,而是事物在人面前、在与人发生关系时所具有所表现出来的一定作用、意义,这就是价值的本质。价值不是独立存在的,价值存在于关系当中。价值形成的实质是主体对客体满足自身需要的肯定,能满足社会主体需要的价值评价标准就能被人们所接受,能使社会主体的利益预期转化为现实的价值标准就具有合理性。价值的社会主体可以是社会人,也可以是由社会人组成的特定群体。

“价值观”是评判“好坏”的标准。在当前,中国存在多种价值观。从静态的角度看,中国共存着五种价值观:民本位价值观、权本位价值观、钱本位价值观、欲本位价值观、个体本位价值观。五种价值观分别认为“人民”、“权”、“钱”、“个人享受”、“个人利益”是好的。我国价值观是不断变化的。转型期中国人的价值观出现了五大变化,即从传统价值向现代价值、从他人导向向自我导向、从义务导向向利益导向、从集体取向向个人取向、从理想主义向现实主义转变。价值观的作用在于指导主体的行为,对于个人、群体、社会和国家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价值观的辨析

主导价值观、主流价值观和核心价值观是生活中常用的三个概念,而且常常被混淆使用。其实,它们在价值主体、强调重点、具体内容上都有所差异。每种价值观都可以通过联系各自最紧密的关键词来加以区分。

(一)官方与主导价值观

主导价值观通常被称作“官方”所推行的价值观。“官方”在阶级社会中通常是指统治阶级,具体的载体形式可以是政府,也可以是政党。主导价值观由“官方”提出并付之于宣传和引导,其流动方向是自上而下,代表着“官方”的利益诉求。

主导价值观的最主要特征是其导向性。它反映的是一种价值取向,既可能是现实的利益需要,也可能是未来的利益需要,或者说是一种价值理想。官方通过一定方式推行主导价值观,要求人们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使得每一个社会成员明确官方倡导什么、反对什么。当个体的行为符合主导价值观,官方会予以肯定,反之则会批评。主导价值观的功能在于形成一定的压力,指导人们去选择、调整或者放弃自己的某种价值观。因此,主导价值观具有统一思想形态的作用。

1949年以来,我国构建了以集体主义为导向的社会主导价值观。我们曾经片面强调整体价值,无条件要求个体为整体做出牺牲。传统的集体主义价值观的缺陷是缺乏对人的主体性的承认和尊重。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应该坚持以社会为本位、突出人的主体性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当代中国社会主导的价值观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因为它们都是社会本位的价值观念,具有最广泛的现实基础。

(二)媒体与主流价值观

中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是大众认可的、老百姓期望的、媒体宣传的人性真善美和社会公平正义。它主要通过大众媒体表现出来。主流价值观是“大众的”,它的运行方式是自下而上的。多数原则或大众化原则是判断价值观是否属于主流价值观的根本标准。主流价值观的生成有由质向量的转化过程。在媒体不发达的时代,社会精英(主要是“中间阶层”或“中产阶层”)掌握话语权,通过主流媒体发出自己的声音成为主流价值观。主流媒体是主流价值观形成的支柱。

在社会转型期,主流媒体和主流价值观有分离倾向,表现为主流媒体常受到民间舆论的质疑。其原因有两点:一是中国的阶层分裂和固化,主流媒体所倡导的主流价值没有流动;二是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发展让主流媒体哑然。掌握话语权的意见领袖发出的声音被多元的价值所稀释,新兴媒体让“沉默的大多数”发声成为可能。但是近年来,一些“非主流”的价值观念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诟病,原因是恶俗、低俗、庸俗、拜金等现象在媒体中频频出现,污染了人们的视觉。

(三)体系与核心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常存在于理论体系当中。我国核心价值观的生成历程离不开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和最高抽象。

中国的核心价值体系历经变迁。首先是以“等级制”、“三纲五常”、“学而优则仕”等为代表的儒家主导的价值观体系,然后是主张“主变”、“无为”的道教和提倡“皆空”、“修善”的佛教观念构成的儒家为主、道佛为辅的中国传统价值观体系。鸦片战争后,儒家思想主导的价值观体系受到冲击,中国的大国心态和民族自信受到打击,此时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在其中国化过程中融合了儒家和道家思想,形成了新型的核心价值观体系。时至今日,经过归纳和发展,中国形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普遍性,它支撑和影响着所有的价值判断;二是民族性,它建立在在民族文化基础上;三是崇高性,它反映社会和人类的发展方向。那么,中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什么?禹国峰认为有两个:一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二是实现共同富裕,而吕晓东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词是人本、公正、民主、和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度抽象和概括性的。它的立足点是人类社会发展和社会和谐。核心价值观本质上是一个分层的概念。它将价值观视为一个同心圆,在核心价值观的内部就可以划分为一级核心和二级核心等。党的十报告用24个字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次归纳了中国当前的核心价值观,分别是在国家层面上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在社会层面上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在公民层面上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三、价值观的调和

当前的中国社会存在价值多元化的趋势。价值多元的深刻基础在于现实生活中主体存在的多元化,市场经济和全球化使得价值多元化更趋明显。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外界信息的多元化和获取信息手段的多样化更会冲击个体的价值观。价值观多元化导致“价值冲突”和“价值迷失”,“价值观大讨论”再次被提上日程。

在当前,主导价值观与主流价值观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冲突。其具体表现形式是公众对政府信任的缺失。当有关政府公信力的社会热点问题出现的时候,公众对政府的官方解释不接受或持怀疑态度,或对政府颁布实施的某项政策存在抵触情绪。价值观是评判“好坏”的标准,不同种类的价值观是相互对立而存在的。如果主导价值观缺位,非主流价值观横行,必然出现所谓的“信仰缺失”和“道德沦丧”等现象。

核心价值观范文10

在当下中国,创业已然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大学生创业近年来再掀高潮。根据麦可思研究院《201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 显示,2015届大学毕业生中有3%选择了自主创业。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普通本专科毕业生人数680.9万估算的话,2015届大学生中约有20.4万人选择了创业[1]。在“双创”政策的推动下,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也迅猛发展,在全球创业教育中有后者居上之势。但我国目前创业教育整体上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尤其是创业价值观方面的引导还相对较少。当前高校创业教育更应注重创业价值观的引导,让有创业理想的大学生能够把追求物质利益、承担社会责任和实现个人发展有效地统一起来,为提高当下大学生的创业能力,提升大学生创业者的价值追求发挥作用。

一、创业价值观的内涵及特征

(一)创业价值观的内涵

价值观是关于价值的一定信念、倾向、主张和态度的观点。起着行为取向、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尺度的作用。价值观作为社会意识,本质上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是在一定社会环境中、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而创业价值观作为价值观的一种,在大学生创业过程中发挥着引领性的作用,而国内对于这个方面的研究较少涉及。通过对创业价值观的研究能够了解当下大学生创业中的思想动态、价值取向、创业精神以及在创业过程中遇到实际问题时采取的手段方法,为国家政策的制定和完善提供宝贵的经验,为高校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提供数据资料,从而有效提高创业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最早提出创业价值观定义的张进辅(2006)认为,创业价值观是主体以自己的需要为基础,对创业目标的重要性的认识和在创业时采取的行为方式的判断和选择的标准,它指导和调节着人们的创业目标和创业行为[2]。在一个大学生的创业过程中,作为意识形态的创业价值观对他的创业行为起着调节和指导作用。他的创业目标、创业手段、创业的过程都受到了创业价值观的影响。因此,笔者对创业价值观的定义是创业者以自己需要为基础,在自我意识的引导下,在创业者进行创业性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对创业者的创业目标和创业行为进行指导。

(二)创业价值观的特征

大学生的创业价值观既有一般价值观的特点,又有其独特的内涵。笔者认为创业价值观主要有以下特征。

一是自主性。创业价值观的形成是指创业者根据自己的需要在创业性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因此就体现出了自主性的特点。创业价值观的自主性是指创业价值观本身的特点直接同主体创业者的特点相联系,创业价值观的特点表现或反映着创业者主体的内容。因此,创业价值观的自主性主要体现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确立的同客体之间的一种创造性关系,而不是一种自然的现成关系。

二是社会历史性。作为创业主体的人具有社会性和历史性的特点,因此决定了作为人的意识形态层次的创业价值观具有历史性的特点。马克思说:“我们的需要和享受是由社会产生的,因此,我们对于需要的满足和享受是以社会为尺度,而不是以满足他们的物品去衡量的。”根据马克思的观点,主体的教育需要归根结底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而创业也只有通过人的社会实践才能实现。所以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职业及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创业价值观是不同的。创业价值观的社会历史性要求我们用社会和历史的眼光来思考创业现象,在研究创业价值观时,必须紧密联系人们当时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而不能孤立地去看。

三是可塑性。大学生的创业价值观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创业价值观不是一层不变,而是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个体自身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因此具有一定的可塑性。个人作为创业价值观的直接承担者,在个人或由个人构成的社会的不断发展过程中,他的创业价值观也必然不断更新和变化。因此创业价值观教育作为创业者本人的自身发展需求,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创业价值观教育不仅满足了个体接受创业思想理念、创业道德规范和创业知识的需要,而且还能使主体不断产生新的需要,从而不断地发展更新。

二、大学生创业价值观现状分析

大学生的创业价值观对他们的创业价值取向、创业精神和创业手段都起着引导作用。因此,创业价值观的教育不仅仅关系到创业者能否成功创业,还关系到整个国家的活力和未来。通过对上海师范大学278名学生进行创业教育问卷调查,同时又对8名成功创业的学生进行了深度访谈。结合我们的实证研究,得出了目前大学生创业价值观的现实状况。

(一)创业价值取向分析

创业价值目标是人们思考、确定并追求的对创业有重要意义的目标,它涉及“为什么”创业的问题,是个体创业行为的动因,是创业价值观的核心。从创业价值目标的定位看,青年??业者的创业价值目标有以下几种价值取向:一是对社会、对国家做出贡献;二是积累财富;三是挑战现状;四是谋求个人发展;在对社会、国家贡献方面。在调查中发现有85%的被调查学生希望对社会、对国家做出贡献,这说明当代大学生绝大部分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国家意识,并想要建功立业。在对于“希望积累财富”的回答中,被调查者选择完全符合和符合的比例很高占87%,不好说的占13%,较不符合、完全不符合无人填答。此项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希望积累财富,说明创造财富已经成为新一代大学生的人生主要追求目标之一。再对“是否乐于挑战现状”的答题中,2/3的大学生乐于挑战自我,反映了我国在转型期的整个社会的基本特征。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大部分人期待改变自身现状,为实现美好生活而奋斗。51%的学生认同创业是“谋求个人发展的一个途径”。在对创业打算的主要动机方面,选择解决就业的学生只占填答者的19%,追求自我实现占43%,多一种人生体验的占34%。通过调查问卷我们可以看出,当前大学生的创业价值观并非如有些媒体所评论的缺乏责任感,以自我观念为主。当代大学生的创业价值观可以说是越来越成熟的,虽然大部分学生创业是希望积累财富,但绝大多数也同时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国家意识,希望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努力来创造财富。这与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的全面发展并建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是不谋而合的。

(二)创业精神分析

大学生普遍认为坚定创业的信念是影响创业是否成功的主要因素,说明大学生意志力强,热情丰富。在调查中显示有80%左右的大学生选择“自己乐于面对并努力克服实践中的困难”,不符合的比例小于5%。这说明当代大学生主流仍然是积极向上的,能乐于面对困难并迎难而上,并没有所谓的“遇到困难就退缩,没有吃苦精神”。但是通过对已创业的大学生的深度访谈中发现急于求成,缺乏市场意识及商业管理经验是影响大学生创业的重要因素。当下大学生虽然具有一定的书本专业知识,但是缺乏必要的实践能力和经营管理经验成了他们的软肋,很难立马胜任管理者的角色。因此,每个创业的大学生在创业初期都要经历一个较为痛苦的时期,其中的挫折和失败犹如家常便饭,而新创业的大学生一旦遇到预期与现实造成强烈的反差,如果没有坚定的信念和坚强的意志,往往容易选择放弃创业。因此,在创业教育中需要对学生进行正面的引导和教育,使大学生确立积极的创业精神和生活态度。

(三)创业手段分析

创业价值手段是人们为了达到创业价值目标而采取的途径和方法,它涉及“怎样进行创业”的问题,它是创业价值目标的实现[3]。通过调查问卷我们发现,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会遇到诸如资金、财务管理、组织运营等各方面的问题。大学生创业者在处理这些问题时的方式方法也是各式各样的,通过这些方式方法能够反映出当下大学生创业者的某种价值取向。例如:通过调查问卷我们发现,在对“自己了解公司注册流程”的回答中,完全符合的仅占4%,较符合的占17%,不好说的占25%,较不符合的占33%,完全不符合的占21%。可见创业教育还需要加强学生创业手段方面的培训,使其符合法律和道德规范。此外,通过深度访谈,我们发现目前大学生创业中普遍存在着自我观念为主,市场意识淡薄的倾向。不少大学生创业者很乐于向投资人展示自己的创业计划书,大谈自己技术的领先和独特,但却很少涉及这些技术和产品有多大的市场空间。谈到市场,也多半只是计划如何做广告,对目标市场定位与营销手段组合等重要方面,则全然没有概念。甚至由于受到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会采取一些非常规手段来进行推广。同时,有少数大学生创业手段合法性低,是法制观念薄弱的表现。

三、以核心价值观推进创业价值观教育的实施策略

在我国社会的重大转型期,社会发生深刻的变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大学生积极创业,在高校中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推进大学生创业教育,是我国高校在新形势下践行科学发展观,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实际需要。同时,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推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途径。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24字精炼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以人为本的理念基础上共同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把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和谐社会主义的终极价值。这与当下大学生的创业价值观是不谋而合的。因此,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指导思想融入当前大学生的创业思想教育中去,以社会主义理论引导学生的创业价值取向,以社会主义理想激发学生的创业精神,以社会主义法律道德规范学生的创业行为,培养既有创新精神又有创业能力的人才,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质量具有现实意义。但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大学生创业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采取合适的手段和方法,如果以直白的政治性语言或口号进行教育往往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因此,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方式来潜移默化地推进核心价值观教育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影响力。

(一)借鉴大众文化的价值观宣传形式

主流价值观的宣传一般采取主流文化的方式。“主流文化”主要是指由政府推动和主导的一种主流价值观,旨在凝聚国民共识并为国家发展提供可靠精神动力。而大众文化以其活泼的表现方式、工业化的制作手段以及商业化的运作模式很快赢得广大群众的喜爱。流行音乐、电视电影、广告等大众传媒方式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尤其是当下自媒体的迅速发展,微博、微信的出现更加速了文化的多元化?M程。如果借助大众文化的传播方式,以流行的符号赋予核心价值观教育以新的表现形式,以现代的技术手段给予核心价值观教育以新的时代气息就会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例如在学生创业教育中,通过《创业合伙人》《首席执行官》等创业励志电影教育、创设情景教育等方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格化、形象化、具体化的角色和情景中,让学生在欢笑和泪水中增强核心价值感的认同。

(二)淡化显性的意识形态宣传,采取隐性传播方式

长期以来,对大学生的意识形态的教育采取的都是显性意识形态传播方式。在新媒体迅速发展的时代,这种用直白的政治性语言,口号式的表达方式,主流媒体的权威以及学校的课程设计为主要渠道的传播方式越来越被受众所边缘化。学生对这种宣传方式始终存在着越来越强烈的反感情绪。因此,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大学生创业价值观教育时也应采取隐性的意识形态传播方式,这也更符合当代大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水平。在学生的创业教育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镶嵌在项目活动中、案例教学中,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核心价值观范文11

惠普公司做任何决定,做每一件事,都要把客户放在第一位。要创立一种企业文化,构建一种管理模式,从而激励并授权员工为客户的最大利益工作。惠普公司把“热忱对待客户”置于“惠普之道”七大核心价值观念之首,明确了公司生存与发展的根本理念。

惠普公司遵循“热忱对待客户”价值观的例子很多。一次,使用惠普公司生产的财务管理设备和相关软件的美国美洲银行,从2005年1月开始,在处理租赁申请时出了问题,无法及时检验和批准大量的租赁申请。美洲银行请惠普公司来解决问题。惠普公司立即派出专家到美洲银行,计划用三天时间把堆积起来的大量租赁申请处理掉。专家到后,发现问题的关键是是银行的相关业务流程与惠普公司的软件系统已经不能很好匹配,对于银行来说,只把申请处理掉是权宜之计。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客户遇到的问题,惠普公司的专家决定延长工作时间,随后,经过与银行一起分析大量资料,终于找到了问题的关键因素,进而改进了惠普公司提供的软件系统,使得惠普公司提供的软件系统与银行处理租赁申请的业务流程高度匹配,极大提高了美洲银行处理租赁申请的工作效率。

信任和尊重个人

惠普公司一贯认为:公司应该致力于建设激动人心的,能够挑战员工聪明才智的工作环境。每个人都可以在这样的环境中做出贡献,不断成长。公司坚信:如果拥有了合适的工具,获得了有效的支持,每个人都愿意并且能够做好工作;人与人可以精诚合作,完成不寻常的工作。公司致力于招聘优秀而富有创造力的人才,以组建具备多方面能力的团队。惠普公司把“信任和尊重个人”作为“惠普之道”核心价值观念之一,体现了公司“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

惠普公司对员工个人的信任和尊重无处不在。惠普公司最初于1967年在德国伯布林根的工厂实行了上班时间灵活安排的制度,现在这种做法在惠普公司已经广泛采用。根据上班时间灵活安排的制度,员工可以上午很早来上班,或者上午9点来上班,完成规定的工时就离开。当然,这种作息安排并不适合所有的工作,但是实践证明适合大多数工作。正如公司的创始人帕卡德所说:“实行上班时间灵活安排的制度是尊重人、信任人的精髓。这表明,公司知道员工个人生活很繁忙,相信他们能够同上司和同事一起制定既方便个人、又公道合理的作息时间表。”

追求卓越的成就与贡献

惠普公司深信:公司业绩的基石是公司的成就和员工的贡献,所有的惠普人,尤其是管理人员,都应该保持激情,心怀承诺,努力实现并超越客户的期待。公司必须应用能够使自己获得优良绩效的更佳方法。

为了“追求卓越的成就与贡献”,惠普公司较早引入了目标管理法。惠普公司的成功经验表明:使用目标管理法,首先要明确公司的总目标,并确保公司各层次的员工对总目标取得一致意见。确定总目标后,各级经理必须保证手下的员工清楚地理解公司的宗旨和目标,进一步明确自己所在部门的具体目标。各级经理同时还应该促进员工之间的良好沟通和相互理解,以使员工能够灵活地履行职责,实现目标。有效运用目标管理法,还要求员工必须对自己的工作有足够的兴趣,能够积极实施工作计划,面临问题时,能够提出解决办法,敢于承担风险,高效完成任务。

注重速度和灵活性

惠普公司始终要求自己以比竞争对手更快的速度获得成功。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公司必须精心应对市场挑战,致力选用优秀的人才。公司一贯强调,管理层要及时做出正确决策,并且要及时授权员工在自己的工作领域内做出决策。

保证公司的速度和灵活性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其中惠普公司在公司组织方面的工作卓有成效。为了保证速度和灵活性,在企业规模扩大的同时,惠普公司不断实行适度分散的战略,具体做法是把企业的业务相关部分组合起来,形成分部,这就是惠普公司“划小结构”的管理实践模式。到了60年代中期,惠普公司已经建立了十多个业务分部,每个分部都是一个独立自主、相对完整的组织,负责自己产品的开发、制造和销售。

惠普公司实施“划小结构”的组织模式,创造出了一种能够促进员工发挥干劲、主动性和创造性的环境,使员工获得了为共同的目标而努力的广泛自由。

专注有意义的创新

惠普公司从成立起,就确认自己是一家技术公司,应该发明有用的和有意义的产品。公司认为,只有努力去准确解决客户的问题,才能实现客户的价值,才能使公司事业兴旺。公司发明是为了应用,而不是为了发明而发明。

靠团队精神达到共同目标

惠普公司指出,团队有效合作是成功的关键。公司的员工要组成一个团队来实现并力争超越客户、股东与合伙人的期望。公司认为,供应商、分销商也是组成公司团队不可缺少的部分,与他们密切合作,是公司成功的保证。

员工之间及时的沟通以及融洽的关系对于企业营造团队氛围,增强团队精神很重要。为了创造机会使员工随意沟通,彼此熟悉,惠普公司在成立后,每年在公司所在地区为所有员工及其家属举办一次野餐会。野餐会主要由员工自己来计划和操办。公司负责购买食品和啤酒,机械车间的员工负责烤牛肉和烙汉堡馅饼,公司的领导和高级管理人员负责上菜。在野餐会烹调和餐饮的过程中,公司领导可以见到所有员工及其家属,员工之间可以随意交流畅谈,气氛热烈而融洽。惠普公司的野餐会极大促进了员工的沟通交流,培养了员工之间密切的关系,深受欢迎。

坚持诚实与正直

核心价值观范文12

企业核心价值观在整个企业文化体系中居于核心的地位,是企业文化能否对企业经营发挥正面作用的关键,核心价值观的确立与落实也是企业文化塑造的核心内容,关系到企业文化建设的成败。

正如做一件事情之前我们要先对这件事情本身进行评估考量,在确立和落实企业核心价值观之前,我们对企业核心价值观本身要有充分的认识:

一、企业核心价值观是否是企业真正的价值观

我记得在一次高层管理人员培训会上作过一次现场调查,我开始问了他们一个问题:你们想不想成为富豪,结果是异口同声:想,我接着问,你们是不是真的想成为富豪,多数人楞了一下,仍有约一半人举起了手,我接着再问,你们是不是已经有了清晰的让自己成为富豪的具体思路,大伙沉默,只有两三人举手了。财富那么吸引人,但真正去想获得财富的人却为数不多,真正去想并且有足够的决心和勇气的就更少了,这值得我们企业界朋友深思!

道理其实是一样,我们在确立企业核心价值观之前,应该反问自己一下,那是不是我真正的价值观,我是不是已经有了去贯彻落实这个价值观的思路和决心,比如我们的企业家确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那么就要反思一下,你是不是出于内心的对员工的尊重,你准备通过哪些方式来落实这个价值观。

二、企业核心价值观是否符合企业大环境的需要

多数企业在这一点上已经有了共识,这里的大环境是指企业面对的市场、顾客、员工、国家、社区等一切对企业可以产生影响的因素,企业在确立自己的核心价值观之前,应该考虑到自己的价值观能否满足顾客、员工及社会的需要,与社会价值观、道德观念、政治观念能否协调,与行业环境、区域环境及人文环境能否共生,企业价值观不仅不能和企业环境产生冲突,而且还应该对企业各项环境产生积极的正面的影响。

有的企业家朋友会这样讲,企业要有自己的个性,要去改变环境嘛,我在这里纠正一下,适者生存,正如生物相对于生态环境一样,企业只有先适应环境,然后才能去影响环境,其实你只要适应了,生存下来本身就改变了环境,毕竟环境里多了‘你’这么个元素嘛。

三、企业核心价值观有没有自己的特色

我们很多企业在这方面存在着较大的误区,一位服装行业的企业家朋友在一次会上兴冲冲的对我说:“我在三个月前请了某某公司(国内著名的通讯设备供应商)的一为专家,参照他们的基本法制定了一整套公司的核心价值观,并且建立了一套鼓励创新与竞争的管理制度,公司的企业文化大功告成,我现在总算可以松口气了”,我当即问他,你是为了什么去确立核心价值观,你的员工接受这些价值观吗,你的顾客会怎么看,他沉思了一下向我表示,还没来得及认真思考这些问题。

最终这家企业在我们的协助下否定了那一套搬来的价值观,经过多次的调查探讨,确立了适合其行业特点和企业特色的以‘亲和、自然、和谐’为主体的核心价值观体系,通过一系列的运作,很快得到了员工和顾客的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