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古代名人

古代名人

时间:2023-05-31 09:33:16

古代名人

古代名人范文1

东汉时期的大科学家张衡认为,除夕之夜是一年中观察天象最好的时刻。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所以他一生中除夕之夜大都是在观察天象中度过的。这与众不同的过年方式,无疑是科学家拥有崇高追求的一种反映。

三国时的著名文学家曹植,于魏明帝太和六年(公元232年)参加朝廷举行的庆贺元旦的盛大宴会,有感写了一首《元会》诗。诗中有这样的描写:“俯视文轩,仰瞻华梁。愿保兹善,千载为常。”这是以诗歌记述春节最早的作品,史料和文学价值甚高。

唐代诗人高适,晚年曾出任彭州刺史转蜀州刺史,再迁剑南节度史。后来调往京城途中暂住“旅馆”,恰逢年末,于是作诗,以叹时光流逝。

大诗人杜甫,求仕长安,滞留十载。40岁那年,杜甫在其堂弟杜位家过春节。杜位当时为京官,又是宰相李林甫的女婿,春节过得相当排场。杜甫受困京城,寄人篱下,作诗之余,除了借酒还能如何?

中唐时期以苦吟著称的贾岛,每逢岁末除夕,都要把自己一年所作之诗庄重地摆放在桌上,斟酒、焚香、跪拜,极为虔诚地祝曰:“此吾终年之苦心也!”借以总结创作经验,企盼新的一年能够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来。

五代后蜀君主孟昶,是我国春联的创始人。每逢春节,他总是命殿中学士作联语,题桃符,置寝门左右,以贺新年,图个喜庆。有一次,他觉得学士所题桃符联语不工,便命笔自题一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不仅对仗工稳,且含喜庆之意,遂成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副春联。

宋朝大文豪苏轼,由于受“文字狱”的牵累,一生多在外地为官。岁暮思归,写了三首新年诗,分别题作《馈岁》、《别岁》、《守岁》,其中以《守岁》描写除夕心态最为真切。

民族英雄文天祥,曾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名句传世。他抗敌失败后,被元军囚禁于大都达四年之久。他置生死于度外,在狱中过年时,赋诗咏除夕,以示热爱生活,抒发正气与豪情。

明代著名的江南才子唐伯虎,能诗善画,风流倜傥。但此人不会治家理财,结果弄得生活困顿潦倒。热闹美好的除夕之夜,他却跑到庙中去欣赏梅花,以示清闲、高雅,苦中有乐地度过新年。

明代大航海家郑和,为了沟通我国与外国经商交往的渠道而奉旨“七下西洋”,经过37个国家,历时28年,完成了世界航海史上最伟大的创举。在这28年中,郑和有24个除夕之夜是在水上度过的,成为在海上过年次数最多的名人。

古代名人范文2

1、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卢纶

2、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苏轼

3、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

4、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苏轼

5、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李贺

6、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

7、何期今日酒,忽对故园花。——文森

8、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李白

9、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白居易

10、燕子不曾来,小院阴阴雨。——蒋春霖

11、小扇引微凉,悠悠夏日长。——顾太清

12、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马戴

13、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张炎

14、洞庭有归客,潇湘逢故人。——柳恽

15、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范仲淹

16、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白居易

17、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杨慎

18、客睡何曾著,秋天不肯明。——杜甫

19、野店桃花红粉姿,陌头杨柳绿烟丝。——赵孟頫

20、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杜甫

21、琉璃钟,琥珀浓,小槽酒滴真珠红。——李贺

22、雁过斜阳,草迷烟渚。——周紫芝

23、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程颢

24、渡江天马南来,几人真是经纶手。——辛弃疾

25、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秦韬玉

26、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

27、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李煜

28、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武元衡

29、枝枝相纠结,叶叶竞飘扬。——李白

30、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杜甫

31、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韩愈

32、三载重阳菊,开时不在家。——文森

33、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杨巨源

34、夕阳西下,塞雁南飞,渭水东流。——康与之

35、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李延年

36、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许浑

37、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郑谷

38、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白居易

39、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白居易

40、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李商隐

41、一寸相思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李冠

42、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陈与义

43、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黄庭坚

44、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

45、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欧阳修

46、东飞伯劳西飞燕,黄姑织女时相见。——萧衍

47、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杜甫

48、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贾岛

49、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王昌龄

50、晓迎秋露一枝新,不占园中最上春。——杜牧

51、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

52、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欧阳修

53、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

54、阴生古苔绿,色染秋烟碧。——李白

55、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

56、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几何!——韦庄

57、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李白

58、陌上风光浓处。第一寒梅先吐。——李弥逊

59、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王昌龄

60、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

61、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薰笼坐到明。——白居易

6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

63、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

64、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

65、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常建

66、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朱敦儒

67、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王维

68、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杜荀鹤

69、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张九龄

70、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苏轼

71、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杜甫

72、关河底事空留客?岁月无情不贷人。——于谦

73、阿婆还似初笄女,头未梳成不许看。——袁枚

74、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

75、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李之仪

76、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周朴

77、冬夜夜寒觉夜长,沉吟久坐坐北堂。——李白

78、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高适

古代名人范文3

时下网民,能拥有一个很“潮”的签名档是很有面子的事。跟帖灌水无须报上姓名,朋友们一见那别具个性的签名档便自然不会张冠李戴误作他人了。而在现实生活,人们虽然越来越多地依赖电子文稿,但签字署名还是要亲力亲为,一手漂亮而不失特色的签名不仅代表着品位而且具有识别个体的法律意义。然而翻阅史籍,我们却发现古人其实也有自己的“签名档”。

古人的“签名档”最早称“押”。《韩非子》一书中有“田婴令官具押券”,可见战国时人们已经开始使用“押”的形式在文书中进行签署了。

唐朝时,读书人之间流行草书连笔署名,号为“花押”。日语中也有“花押”一词,意为个人化的署名,是日本平安时期从唐朝借用的汉语词汇。12世纪中叶的欧洲也是用“花押”来表明签署人的身份,但它多是一种图形签名,后来英国玫瑰战争就是以红玫瑰图案为“签名档”的兰开斯特家族和以白玫瑰图案为“签名档”的约克家族之间爆发的战争。

古人的“签名档”颇具个性。南朝的文学家何敬容的签名就与众不同,他署名时把“敬”字分得很开,“苟”写得很大,而“文”却写得很小,名字中的“容”字中含有一个大大的“父”字,于是同时代的陆捶便有意骂他为“苟既奇大,父亦不小”。在北朝,许多少数民族贵族汉化程度不高,书写汉字比较困难。比如那位创作《敕勒歌》歌曲而被广大小学生记住姓名的北齐贵族斜律金原名叫斜律敦,由于写不好这个“敦”,就改名为斜律金,但署名时还是不像“金”字,齐高祖高欢就指着宫殿尖尖的屋角,让他临画,估计他的签名远远看上去就像一座小房子。另一位叫库狄干的北齐贵族也很有意思,他在署名时常常把“干”字的竖画由下而上穿在两横上,别人讥笑他为“穿锥”。可见这些古人的“签名档”带着浓浓的个人特点,若是有人临仿他们的签名去盗开“支票”,怕是需要一定的想象力的。

到了宋明清时期,文人墨客在进行书画落款时,更是把“签名档”艺术推到了极致。宋徽宗赵佶是著名的书画家,他的“签名档”被人称为“绝押”,其外形有点像写得松散的“天”字,实际上赵佶玩的是拆字游戏,把“天下一人”四字连贯在一起,来表明自己不仅是君临天下的皇帝,且在艺术造诣上也是天下第一。另一位以“山人”闻名的书画家朱耷的“签名档”也是别具一格,其款识“山人”四字一气呵成,上下连贯,远远看去,既像“哭之”又似“笑之”。朱耷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七子宁献王朱权的后人,在经历国破家亡后,面对清朝统治者,他只能用自己的“签名档”来表明不愿与仇人合作的态度了。

(选自《广州日报》)

古代名人范文4

现代人“三伏天”面对三十几度的高温,可以躲进空调房里,但是古代人却没这么幸运,不少古代名人居然是因暑热而死。

苏轼:旅途劳顿,暑热中去世

有关苏轼的轶闻趣事数不胜数,但很多人并不知道,这位大文豪竟然是因暑热而死。

据史料记载,元v八年(1093年),大宋朝廷因掌握实权的高太后去世而风起云涌,各派势力权斗激烈,最后旧党大臣们失势,苏轼被新党大臣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又被贬至惠阳(今广东惠州市),隔了几年,他被再贬至更远的海南岛。当时的海南尚未开发,文化落后不说,还道途偏远,湿热异常,完全是达官显贵们畏惧的险途。

还好,苏轼心理素质不错,在这外放的数年间,他以苦为乐,努力适应艰苦生活,读书写作,甚至还创造了许多美食,结交了很多穷朋友。后来逢宋徽宗上台,徽宗皇帝爱苏轼之才,加之正赶上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的朝廷大赦,于是特别恩准苏轼北归。但是此时的苏轼已经老了,身体极差,又正赶上夏季高温,终因旅途劳顿中暑。慌作一团的家人没有采取什么有效的抢救措施,苏轼于当年七月二十八日去世。

赵明诚:赴任途中中暑病倒

赵明诚是宋代著名的金石学家,也是著名的诗人,但是他最让世人知晓的身份应该还是女词人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系出名门,父亲赵挺之是宋徽宗时的宰相。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也就是苏轼去世的这一年,他在父亲的主持下,与当时礼部员外郎李格非的女儿李清照结婚。婚后的赵李二人夫唱妇随十分恩爱。但是好景不长,没过几年金兵开始南侵,时局动荡,家中财物丧失殆尽。

为了能够养家糊口,赵明诚急需出仕为官。于是在建炎三年(1129年)五月,赵明诚接受朝廷任命出守湖州。按宋朝规定,地方官员任职前,要到中央报备,有些还需要接受皇帝的当面问询。赵明诚也不例外。得到准确任职信息后,赵明诚就马上冒着六月的酷暑奔赴建康(今江苏南京),准备觐见在此避难的宋高宗。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此时的建康正是高温肆虐,赵明诚赶路心急不注意防暑,才几天就中暑病倒。李清照得知丈夫病危心急如焚,带着惊慌和忧虑,赶到建康去见丈夫。然而回天乏术,赵明诚还是于八月十八日去世,年仅49岁。从此李清照将自己对丈夫的思念,全部放入其词作中,创作了一首首脍炙人口的名作,至今仍为文学爱好者们所吟诵。

郑成功:37岁天热突发不适

南明永历十二年至十四年(1658年-1660年),郑成功三次出兵抗清,在福建沿海取得多次胜利。但是由于这时的清廷已经站稳脚跟,力量太过强大,因此郑成功转变策略,开始收复被荷兰人占据的台湾。永历十五年(1661年),郑成功亲率将士二万五千人、战船数百艘,自金门出发,经澎湖,向台湾进军,经激战,终于将台湾收复。

然而,令人不解的是,就在郑成功取得胜利后不到一年,他却突然去世,年仅37岁。史书对郑成功去世的记载模糊不清,传闻多种多样。其中与郑成功同时代的李光地写有一本书叫《榕村语录续集》,该书记载,郑成功之死,是因为突发不适。当时,一个叫马信的亲随,找来医生治疗,医生认为郑成功是天热中暑,遂“投以凉剂,是晚而殂”。如果将郑成功去世时间换算成西元纪年大约是公元1662年的6月23日,这天正是夏至前后,中暑可能性还是极大的。(据《中国新闻网》)

古代名人范文5

历朝历代,寒窗之下皓首穷经的书生,总是希望得到名人的品评,因为草根要进入上流社会,名人品评就是他们的才学证明、晋身之阶。当年,李白一句“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便代表了他们的心声。于是,“一经品题,便作佳士”“赏识之下,率为闻人”的机遇,让他们梦寐以求。在历史长河中,名人品评之风绵延不绝,无论荐书抑或品人,都留下了许多精准、精致、精彩、经典的品评,它们在历史的尘埃中,至今熠熠闪光。

东汉末年的“月旦评”曾经闻名遐迩。“月旦评”的领军人物是汝南名流许劭,他好臧否人物,品评诗文,每月初更新品题,时称“月旦评”。在品评的过程中,许劭辨别好坏,评判正邪,不浮夸也不贬损,不溢美也不中伤,要么不评,评则不隐晦,因此,“月旦评”比皇帝授官时诏书上的文词更加让人信服,一旦评出,便成公论。

人人喜欢许劭,又惧怕许劭。他任汝南郡功曹时,郡内大小官吏对他敬畏有加,奸邪者更是浪子回头,纷纷改正自己的操行。他的老乡、时任冀州牧的袁绍,素以骄横跋扈著称,每次出行,前呼后拥,招摇过市。但当袁绍回乡省亲之时,却担心奢华的排场被许劭撞见,为其所不齿,只好轻车简从。

曹操名声不显时,多次备厚礼,恭恭敬敬去拜访许劭,希望得到许劭的评语,但许劭不肯品评。情急之下,曹操不惜实施“下三滥”手段,对许劭进行胁迫,许劭被纠缠得没法,只好说:“君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曹操竟惊喜交集,大悦而去。

唐宋之际,名人品评依旧蔚然成风。江东年轻人项斯,才高八斗却屡试不第。愁闷之际,他听说国子祭酒杨敬之是位伯乐,善于提携后进,便带着自己的作品去拜见。杨敬之阅后,大加赞赏,兴奋地写下《赠项斯》:“几度见诗诗总好,及观标格过于诗。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项斯。”对项斯的人品和作品给予了高度评价,项斯从此名动京师,不但考上了进士,而且诗名远播,《全唐诗》收录其诗歌就多达88首。李贺年少时,韩愈听说他诗才好,是棵好苗子,亲自上门试其才学,惊讶异常。后来,韩愈还多次写信给李贺,劝他考进士。当有人因李贺父亲名叫“李晋肃”,说“晋”与“进”同音,需要避讳而不能参加进士考试后,韩愈义愤填膺,挥笔写下《讳辩》一文,大鸣不平,其中,“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一段话,掷地有声,不但揭穿了对方妒才的“西洋镜”,还使李贺声振当时,名扬后世。

如果说韩愈提携后进,还有一个推动古文运动目的的话,那么宋代欧阳修对后进的品评,则纯粹是由衷的赞叹。1056年,当时还籍籍无名的苏洵,怀揣自己的文章,拜访了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读了苏洵的文章后,击节道:“后来文章当在此!”他随即向宋仁宗上《荐布衣苏洵状》说:“(苏洵)履行淳固,性识明达……论议精于物理而善识变权,文章不为空言而期于有用。”在皇帝和士大夫间极力推誉,苏洵一举成名。而当欧阳修后来阅读了苏轼的文章后,更是欣喜若狂,立马提笔写下自己的“读后感”:“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读到后生的好文章,欧阳修竟然兴奋得像孩童一样,爱才之情,溢于言表。苏轼不久便在欧阳修主持的科举考试中高中进士。其实,不单苏洵父子,其他如文彦博、司马光、曾巩、王安石这些响当当的人物,都在布衣屏处、未为人知的时候得到过欧阳修的激赏,并通过他的推荐而步入了士林。可以说,在提携后进上,欧阳修有一双点石成金的妙手。

唐宋以后,品评之风,仍然不绝如缕,留下了许多文坛佳话。不过,虽然那些品评精彩绝伦,但名人却像鸟儿珍惜羽毛一样,珍惜自己对他人的品评,不浮夸,不妄语,真诚表达内心深处的感动或惊喜。

古代名人范文6

著名收藏家、珠海汉东博物馆馆长郭汉东鉴赏后表示,这批古砚举世罕见,传承有序,极具文物、收藏与欣赏价值,建议有关部门组织力量将其回归祖国,并以这批砚台为基础在重要城市设立中国古砚博物馆。

关于这批古砚已经专门成书,这套名为《新见海外中国古代名人砚》丛书共14册6800页,是有史以来最大的砚台著作,是各大图书馆作为馆藏之用的好资料。本刊独家编发丛书的序言,以飨读者。

呈现在我们面前的1290方古代砚台,是一个华人家族近300年来之收藏,现在存在海外。将如此之多的中华文房第一宝完好地保存到如今,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执着的文化追求、坚定的文化信仰以及雄厚的经济基础,是难以想象的。

在经历了近现代鸦片战争、中法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亥革命、抗日战争等一系列战争和动荡之后,无论怎样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这个家族的历史功绩以及这批国宝的历史价值都不为过。在世界民族文化之林中,中华文明之所以成为惟一没有中断的持续性文明,正是有千万个这样的文化家族以及千千万万的像这个家族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呵护,这也正是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年人类历史长河而立于不败之地的奥秘。

最大的古砚群

这批砚台总数为1290方,为有史以来发现的最大古砚群。据考察,目前海内外各大博物馆所收藏的古代砚台不过400方。我国台湾地区故宫博物院所收藏的古代名砚约300余方,大陆故宫博物院院藏文物珍品大系《文房四宝・纸砚》所收的古砚141方,日本二玄社出版的集日本全国古砚收藏之大成的五巨册《古名砚》所载的中国古代名砚共348方。清朝皇室和当时藏砚大家所收藏名砚也没有超过300方的。由清朝乾隆皇帝钦定的集皇室名砚之大成的《西清砚谱》所收录的名砚共239方,乾隆中后期的宫廷砚石刻工沈汝瑾(石友)的《沈氏砚林》收录藏砚158方,《四库全书》总编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砚谱》收录藏砚共126方,曾任中华民国大总统的徐世昌的《归云楼砚谱》收录家传遗砚和自藏砚100余方。

名人之冠

在1290方砚中,出现了1215位砚铭人,其中90%以上是唐代以来的重要历史人物,包括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哲学家、书法家,例如,历代皇帝有宋徽宗赵佶、明太祖朱元璋、清高宗乾隆等;王子有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宁王朱权、清高宗乾隆第十一子永等;大军事家有宋代岳飞、明代徐达、清代曾国藩等;著名宰相有唐代张九龄、清代刘墉等;大诗人有唐代李白、宋代苏轼、元代柯九思、明代李东阳、清代龚自珍;大哲学家有宋代张洽、元代欧阳玄、明代陈献章、清代黄宗羲等;大书法家有宋代米芾、元代赵孟、明代文征明、清代王文治等。

对于同一位砚铭人,在同一方砚台上的多处铭文不同内容,并钤盖不同印章,均只算作砚铭1次。1215位砚铭人在1290方中共砚铭3391次。砚铭较多的有清宫三希堂(83方)、乾隆朝四大书法家之一的王文治(81方)、乾隆皇帝(80方)、清代军机大臣汪由敦(50方)、清末大臣、民国大总统徐世昌(43方)、清代大学士纪晓岚(41方)、乾隆朝四大书法家之一的翁方纲(39方)、清代书法家邓石如(38方)、清代山水画“四王”之一的王(38方)、清代内阁大学士董邦达(30方)、明代收藏家项元汴(27方),等等。

在每方砚上的砚铭人,少则1人,多则上十人,最多达100人以上。编号为InkI0001的汉代建安十五年瓦砚,即有宋代米芾、宋末元初赵孟、元代杨维桢、清代陈邦彦、汪由敦、梁诗正、董邦达、励宗万、裘曰修、张若霭等10人铭文。编号为InkIII0558的端砚,即有竹人等100位人士就黄山景点铭文并钤印。

在每方砚上的铭文字数,一般有数十字,大多有数百字,最多的达到上千字。编号为InkI0098和InkI0099的两块[汉]建安十五年(210年)瓦砚的砚铭均在500字以上,编号为InkI0046的瓦砚,即被清代砚癖金农篆刻上了《千字文》。

在1290方砚台上,有6000余条砚铭。其铭文,内容十分广泛,文化内涵极为丰富。有的是征引文献典籍以抒发理想、教喻子孙,所引用的文献典籍种类繁多,经史子集,四书五经,二十五史,笔记野史杂文,无所不包。有的是原创诗文、辞赋、警句、楹联。有的是记述砚石质量、制砚经历、砚传历程、砚史嬗变、砚友情谊。将6000余条砚铭汇编成册,将是亘古通今的砚铭大全,对于增长见识、扩宽视野、陶冶情操、激励后学,魅力无穷,价值无限。

砚品举世无双

瓦砚系用两汉、魏晋南北朝殿瓦改制而成。由于这些殿瓦由澄泥特制而成,质地细密,宜于制砚。瓦砚质地细润,坚似石,性能与澄泥砚接近。历史上的瓦砚主要有未央宫瓦砚、石渠阁瓦砚、铜雀台瓦砚等。古瓦砚流传至清代已极为稀罕,流传至今的数量极其稀少。当今国内一些博物馆,亦以能够收藏到瓦砚为荣,甚至将其作为镇馆之宝。检点现在能够收集到的大陆以及台湾地区以及日本、韩国的古今300余种砚台图录、砚谱、砚着,瓦砚总数不到200方。在这批砚台中,共有瓦砚370方。其中,带有明确汉瓦标志的瓦砚255方,包括注明“建安十五年”瓦砚51方、“石渠秘阁”瓦砚3方、“未央宫东阁”瓦砚20方、未注明出处的瓦砚181方;唐代至清代仿制或自制瓦砚113方,包括有明确标志或可以识别的“仿建安十五年”瓦砚42方、“仿未央宫北温室殿”瓦砚16方、“仿未央宫东阁”瓦砚6方、明代宫廷自制瓦砚7方、“仿宋东阁”瓦砚1方、未注明的仿汉瓦42方。

上述仿制或者自制瓦砚的价值并不亚于真正的汉代瓦砚,有的本身就是由汉瓦改制而成,如InkII0226号砚,先为南唐李后主(960-975)所使用,传至北宋仁宗皇佑三年(1051)、再传至清代乾隆使用;InkII0230号砚,先有唐代开元二十一年(733)进士、唐代著名诗人刘春虚赋诗《阙题》,后有明代著名画家姚绶(1423-1495)题铭,再为明代收藏大家项元汴(1525-1590)收藏;InkII0232号砚,为清代乾隆皇帝因“万国寺主持祈雨功德”,而“为扬佛法”,将“三希堂”砚,铭刻“大清帝国”之后,御赐万国寺传经阁藏。

檀木砚,系用珍贵的紫檀木制成。紫檀木的浓香配上墨香,沁人心脾,怡人自得,为文人墨客所神往。明代已有书法大家珍玩檀木砚。清代乾隆皇帝在80大寿时,特地以檀木砚作为珍品御赐王公大臣。由于檀木砚难以保管,当今存世的檀木砚几近绝迹。现在所能见到的砚谱,仅有个别提到过檀木砚,但无一例外,任何砚谱均缺乏檀木砚实物。在这批砚台中,檀木砚55方,其中明代传承下来的檀木砚22方,清代乾隆皇帝宸翰、御赐、御笔檀木砚12方。这批檀木砚的出现,将极大地丰富我国古代檀木砚存世的数量,使我国名砚家族中增添实实在在的新丁,更将推动我国檀木砚的研究。

端砚作为我国现存的名砚之首,历史悠久,品种众多。在1290方砚台中,端砚945方,其中,仿汉瓦端砚19方、瓦形端砚136方,带石眼的端砚181方。在带眼端砚中,有的石眼达十个,有的石眼达数十个,如InkIII0666清代著名词人朱彝尊(1629-1709)铭“鸡眼马肝”砚有石眼24个。

填补砚学空白

在这批砚台中,有39方铭刻书信、原创著名诗词和书画理论砚,分别是:

唐代大诗人的唐诗砚13方,有李白《夜泊牛渚怀古》、《秋登宣城谢北楼》砚、李白《渡荆门送别》砚、刘春虚《阙题》砚、柳宗元《渔翁》砚、张祜《宫辞》砚、李商隐《乐游原》砚、宋之问《渡汉江》砚、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砚、韦应物《秋夜寄邱员外》砚、张籍《秋思》砚。

唐宋大诗人“瓦砚诗”砚2方,有唐代朱梁祖《谢朱梁祖大砚瓦状》砚、宋代晏殊《古瓦砚诗》砚。

宋末元初大书法家的书信砚5方,有管道升《秋深》砚、邓文原《家书》砚、黄《与德懋书》砚、袁桷《雅谭》砚、龚《教授》砚、饶介《士行》砚。

宋元明清大诗人的诗词砚11方,宋末元初邓文原《五言律诗(伯夷颂)》砚、宋末元初张雨《送柑二诗帖》砚、元代张渊《五言古诗》砚、明代徐霖《篆书四言诗》砚、明代董其昌《延津感旧词》砚、明代钱溥《为尊翁寿诗》砚、清代郑板桥《游焦山》砚、郑板桥《赠金农诗》砚、清代张维屏《新雷》砚。

元代、明代和清代大书画家题书画及书画理论砚8方,有元代赵孟《周文矩子建采神图跋》砚、明代陈继儒《书法秘籍》砚、明代项穆《书法雅言》砚、明代徐渭《葡萄图》砚、明代于谦《题公中塔图并赞》砚、明末清初笪重光《画筌》砚、清代郑板桥《题画竹》砚、清末民国吴昌硕《刻印偶成》砚。

上述砚均不见历史记载,属于首次发现,填补了我国砚学研究、书信研究、书画理论研究、书法研究、诗词研究等一系列空白。如InkI0010管道升《秋深》砚,系管道升给婶婶的问安、馈赠家信。当时季节渐入深秋,书信表达了关心长辈的思念,并讲述了家庭亲戚往来情况。砚铭为楷书。此前,管道升的这封家书,作为书法作品,用行书写成,被称为《秋深帖》,广泛流传,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对于《秋深帖》,专家确认其为赵孟所书。专家根据此帖页末尾的落款字迹模糊推测,可能是赵孟代夫人回复家信,而他信笔写来一时忘情,末款署了自己的名字,发觉之后,深爱妻子的赵孟觉得署自己的名字不妥,所以连忙又改了过来,现在还可以看出涂改之迹。管道升《秋深》砚,此前未见著录。《秋深》砚的发现,弥补了管道升《秋深帖》没有管道升书写的历史缺陷。

砚学博物馆

在制形方面,所有1290方砚,包括了已知的各种各类制式,诸如圆、长、正、椭、随等几何形,辟雍、风字、箕形、抄手、太史等制形,花鸟鱼虫、飞禽走兽、动物植物等肖形,兰亭、蓬莱、龙门、祖师等人文象形,应有尽有。

在雕刻方面,汇集了不同时期、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各种砚雕作品。迄今为止的砚著所介绍过的砚雕形式和风格,无论何种,在1290方砚台中都可以找到范例,如InkIII0761钤印“苍”、落款“苍梧人家藏”的《端溪砚坑图》砚,将端州砚坑的名称、地理位置、周边环境、开采状况以及洞内情形刻画和介绍得十分清晰具体。

值得特别一书的是砚面书法。而在这一方面恰好为各种砚台著作所忽略或遗漏。究其原因,也许古代的制砚和赏砚专家本身就是书法大家,对此不屑一顾;而现代的评砚专家,对各种书法的研究功力,尚达不到评鉴的地步。如果罔顾这批国宝中的书法艺术与价值,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将会被大大湮没。我国书法宝库中的篆书、隶书、行书、楷书、草书等各种书法形式,以及各种书法形式中的不同流派的书法,如甲骨文、金文、籀文,隶书中的“秦隶”、“汉隶”,行书中的“行楷”、“行草“,楷书中的“欧体”(欧阳询)、“虞体”(虞世南)、“颜体”(颜真卿)、“柳体”(柳公权)、“赵体”(赵孟),草书中“章草”、“今草”、“狂草”,1290方砚台都有范例。每方砚的书法,结构自然,布局井然,笔法简朴,古雅精美,都是书法宝库中的明珠。此外,更有弥足珍贵的刻符、鸟虫书、石鼓文砚。编号为InkII0052砚,即是一方铭刻石鼓文的砚。石鼓文这种被称为“石刻之祖”的文字,是集大篆之大成,开小篆之先河,我国书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意义的文字,被历代书家视为习篆书之圭臬,有“书家第一法则”之称誉。

传承有序

在1290方砚台中,唐代18方、五代十国1方、宋代49方、宋末元初27方、元代18方、元末明初6方、明代166方、明末清初51方、清代948方、清末民国6方。

根据每方砚台的铭文和图刻以及材质,每一方砚都可以书写成一个传承故事。前书InkII0052石鼓砚,系道光辛丑年(1841年),由以精于金石著称,并以收藏石鼓砚为癖的朱善旗,以重金从历任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大学士曹振镛(1755―1835)之孙曹绍棣之手购得。曹振镛之父更是在乾隆朝官至太子太保的曹文埴(1735―1798)。曹家父子从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到道光十五年(1835),历三代皇帝,把持朝政75年,清王朝几乎有三分之一历史都在他们的影响之下。此砚在曹文埴时,已被视为曹家镇斋之宝,曹文埴特将其斋堂命名为“石鼓斋”。或许大清王朝的若干重要檄文就是用石鼓砚的浓墨写就。

这方砚曾经不幸,在曹振镛去世5年之后,其孙子就将镇斋之宝转换主人。这方砚也十分有幸,它的第一新主人,是清代收藏大家朱为弼之子,家底雄厚,使石鼓砚在鸦片战争的战乱之后得以妥善保管起来。更有幸的是,在经历多次战争的洗礼之后,这方砚还保存到如今。

InkI0011汉建安十五年瓦砚,上有生活在明代万历年间(1573-1619)的一丘居士宫巍然以及清代的乾隆皇帝、大臣于敏中、王杰、金士松、陈孝泳以及宫廷砚石工师门应兆的铭文。其中,乾隆铭文为:“内府库藏,分典守各司,全不相授受。偶搜所弃,石泓复得三十,皆琼久,或端溪旧,或澄泥,乃识。天家何不有此瓦。虽非汉唐宋,亦二百年用以久,质古制古,兴墨宜佐我文房之四友。一以惕,是召公言;一以惭,非坡翁手;翁于二,犹以为多。题此纷呈,徒自丑。乾隆戊戌御题。”盖有乾隆的钤印“会心不远”、“ 德充符”、“大观”。显然,这段铭文是由砚石工师门应兆草拟并刻制。

为了显示功绩,门应兆唯恐后人读起这段御铭时,称道乾隆皇帝而忘却自己,便在砚面不显眼的地方,加上了“子吾铭”三个小字。门应兆出身于端砚之乡的端州,为端石刻工,后捐为监生。因善界画楼阁、人物及花卉,并善写真,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经军机大臣奏请,为编纂《西清砚谱》而到南书房负责挑选和绘刻各种砚品及撰文。就是这样一位被破格使用的砚石工师,并不感激皇恩浩荡,反而利用挑选砚台、篆刻铭文的便利,将一些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砚台排斥在《西清砚谱》之外,在给乾隆篆刻砚铭时故意留下暗记,以显示铭文由其草拟和刻制。

学术价值

通观1290方砚台,每件都是宝物。它们所释放的信息,是各个中国传统文化领域研究不可多的第一手资料。

对历史学研究来说,研究这批砚台,可以廓清一些历史事实。我国的历史书关于唐代的李商隐生卒年代的记载为“约813-约858”。InkII00296砚显示,李商隐于壬午年(862年)作《乐游原》,其卒年比已知年代晚了3年。对于近现代史研究,有些砚铭文也具有非常珍贵的价值。在这批砚台中,有多方砚来自抗击英国鸦片输入者起源地三元里,包括三元阁主人之砚,也有不见经传的清末维新人士黄均儒于1913年书铭“维新革命”砚。

对文学研究来说,研究这批砚台,可以加深对一些文学作品的认识和理解。唐代大诗人张籍(765―830?)的《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被收入各种古代诗歌集,甚至被收入中学《语文》课本,但是没有显示作者写作的时间。InkIII0802砚表明,张籍创作《秋思》是壬午年(802年)冬。当代文学著作在提及“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诗句时,都一致将作者归为清代龚自珍(1792-1841)《己亥杂诗》。但是,在InkII0126砚上,蔡道宪(1615-1643)已经铭刻这两句诗。

对于哲学研究来说,研究这批砚台,可以发现一大批著名历史人物的哲学思想和古代文化人的哲学思想变化轨迹,还可以纠正一些数据错误。关于“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的哲学思想,当今的哲学乃至文学著作都归结为近人王国维(1877―1927)(《人间词话》)。其实,早在王国维前200多年,王原祁(1642-1715)就已经在InkII0092砚上铭刻了这一思想。

古代名人范文7

由于中医行业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传男不传女,所以中国古代很少有女子行医的,以至于人们一提到“古代名医”,想到的都是男性。其实,在中国古代,也有很多受人爱戴的悬壶济世女名医。

西汉时期,河东(今山西省复县)有位叫义妁的民女,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有记载的女医生。她拜长安第一名医郑无空为师,苦学医术,悬壶济世,一时间被誉为“女中扁鹊”。汉武帝闻其名,便将义妁召进宫中做了女侍医,专为皇太后治病。汉武帝册封她为西汉历史上第一位女国医。

西晋的鲍姑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施灸家。鲍姑,晋代上党(今山西省长治)人,医家葛洪之妻。葛洪去世后,鲍姑继承丈夫衣钵,来到岭南苦心钻研医术,尤长于灸法,以治赘瘤与赘疣擅名。她的灸术流传了几代。鲍姑去世后,岭南人民修建鲍姑祠,以志纪念。

唐代女道士胡愔,号见素子,居太白山(位于陕西郡县南)。她在养生长寿和吐纳导引等方面提出自己的见解,着有《黄庭内景经》《黄庭外景图》《补泻内景方》等。

宋代有两位女名医,一位是着名妇科医生郭敬仲的母亲冯氏,她擅长治疗妇科诊病,曾入宫为太后诊病,一剂便见效,被宋高宗封为安国夫人。另一位是女外科医生张小娘子。张小娘子医术高超,临床经验丰富,尤其对患有疮疡痈疖的病人可谓是刀到病除, 立竿见影,受到了时人的爱戴。

谈允贤,明代女医生,江苏无锡人,其祖父、祖母精通医药,将全部秘方和制药工具传授给了谈允贤。谈允贤看到很多妇女患了妇科病后羞于诊治,便专攻妇科,由于她苦心钻研,终于成为当地的“妇科专家”。50岁时,她写成了医学着作《女医杂言》,收载妇科病案31例,涉及流产、经病、产后诸疾、腹中结块诸证,成为我国古代极少见的专科医案书。

清末女名医曾懿,字伯渊,清咸丰二年(1852)出生于四川华阳县一个官绅家庭。曾懿一生行医无数,着有《医学篇》一书,分为《诊病要诀》《杂病秘笈》《幼科指迷》《寒温指迷》《妇科良方》《外科纂要》等六辑,对后世影响很大。

古代名人范文8

本期中国古代名人,就让我们一起回到古代了解乐圣李龟年。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古代人物是有多厉害。也见识一下古时候没有现在的高科技,又怎么能够成为一等一的出名人物,能够在短短的人生里有一定的辉煌历史。

李龟年,唐时乐工,李龟年善歌,还擅吹筚篥,擅奏羯鼓,也长于作曲等。和李彭年、李鹤年兄弟创作的《渭川曲》特别受到唐玄宗的赏识。安史之乱后,李龟年流落到江南,每遇良辰美景便演唱几曲,常令听者泫然而泣。李龟年作为梨园弟子,多年受到唐玄宗的恩宠,与玄宗的感情非常人能及,唱了王维的一首《伊川歌》:“清风明月苦相思,荡子从戎十载余。征人去日殷勤嘱,归燕来时数附书。”表达了希望唐玄宗南幸的心愿。唱完后他突然昏倒,四天后李龟年又苏醒过来,最终郁郁而死。

李龟年是开元初年的着名乐工,常在贵族豪门歌唱。唐玄宗时,李龟年、李彭年、李鹤年兄弟三人都有文艺天份,李彭年善舞,李龟年、李鹤年则善歌,李龟年还擅吹筚篥,擅奏羯鼓,也长于作曲等。他们创作的《渭川曲》特别受到唐玄宗的赏识。由于他们演艺精湛,王公贵人经常请他们去演唱,每次得到的赏赐都成千上万。他们在东都洛阳建造宅第,其规模甚至超过了公侯府第。安史之乱后,李龟年流落到江南,每遇良辰美景便演唱几曲,常令听者泫然而泣。杜甫也流落到江南,在一次宴会上听到了李龟年的演唱,就写了一首《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李龟年后来流落到湖南湘潭,在湘中采访使举办的宴会上唱了王维的五言诗《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多相思。”又唱了王维的一首《伊川歌》:“清风明月苦相思,荡子从戎十载余。征人去日殷勤嘱,归燕来时数附书。”表达了希望唐玄宗南幸的心愿。但此时玄宗已是风烛残年。李龟年作为梨园弟子,多年受到唐玄宗的恩宠,与玄宗的感情非常人能及,唱完后他突然昏倒,只有耳朵还有是热气,其妻不忍心殡殓他。四天后李龟年又苏醒过来,最终郁郁而死。

(来源:文章屋网 )

古代名人范文9

一、营妓

在这个时期,妓女的一个很大发展是出现了营妓。营妓始于汉,历六朝、唐、宋而不衰。“一曰,古未有妓,至汉武始置营妓,以待军士之无妻室者”。其实,如上一章所说,妓女在秦汉以前已经出现,而且勾践采取过“游军士”、管仲采取过“女闾”的做法,不过到了汉武帝的时候,把设营妓作为一项制度定下来而已。汉武帝是个具有雄才大略、好大喜功的皇帝,他对外连年征讨,用兵很多,所以如何稳定军心、提高士气成了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设营妓就是这方面的措施之一。其他还有许多对军人优待的措施,如《汉书·冯康传》说:“赵将李牧为边将,居边军市之租,皆自用飨,赏赐决于外。汉魏尚为云中守,军市租尽以给士卒,出私养钱,五日一杀牛,以飨宾客军史舍人”等等。

在汉朝未正式地设立营妓以前,有一种妇女“抑配”军营的制度,所谓“抑配”,就是强制地许配。汉朝的大将李陵率领军队出关东,把一些强盗的妻子押送到军中随军“抑配”给一些士兵当老婆,这些女人不愿意,躲在车中不肯出来,李陵把她们搜查出来后,用剑把她们都斩了。当然,这种“抑配”制在当时并不普遍,而且有不少缺点,士兵甚众,而随军妇女不可能很多,否则将使军队臃肿,行动不便;而有人有妻有人无妻又易造成矛盾,所以后来从统治者看来,还是设置营妓,让士兵们共同享用、平均发泄性欲为好。妓女也要作一些“服务”。

关于营妓,在以后的历史上也多有记载,如夏侯淳征孙权有功,曹操曾赐给他“妓乐名娼”,于军中享用。北魏元琛任秦州刺史时,“诸羌外叛,屡讨之不降,琛令朝云假为贫妪,吹篪而乞,诸羌闻之,悉皆流涕,迭相谓曰:何为弃坟井在山谷为寇也?即相率而降。秦民语曰:快马健儿不如老妪吹篪”。朝云就是当时元琛征讨诸羌时的随军妓女,看来营妓除供士兵发泄性欲以外,有时还有配合军事行动的作用。又如,南朝萧梁时章昭达奉命出征途中,“每饮食,必盛女伎杂乐,备羌胡之声,音律姿容,并一时之妙,虽临敌而弗之废也”。宋后废帝每出入去来,尝自称刘统,或自称李将军,与右卫翌辇营女子私通,每从之游,持数千钱供酒食之费。齐废帝尝与左右无赖群小20余人共衣食,同卧起。帝独住西州,每夜辄开后堂,与诸不逞小人,至营署中淫宴。这都无疑是沿袭汉代的营妓制度。

二、家妓

家妓就是畜养在家庭中的妓女,而不是在坊曲或军中的。畜养家妓的风气始于汉代,而极盛于南北朝。这种情况,历史上记载很多,例如晋朝的谢安在东山畜妓,每出游,必以女妓从。《晋书·陶侃传》:“媵妾数十,家僮千余,奇巧宝货,富于天府。”《魏书·高阳王雍传》:“又与元义同决庶政,岁禄万余,粟至四万。妓侍盈房,诸子端冕,荣贵之盛,昆弟莫及。……后多幸妓,侍近百许人。”以上情况,都说明了这个时期家妓之盛。在这些官僚、地主、富豪家庭中的家妓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她们只是主人的一种娱乐和发泄性欲的工具,没有任何人身自由,主人对她们有生杀予夺之权。

如曹魏时的曹璋看中了别人的一起名为白鹘的马,就说“予有美妾可换”,结果实行了交换。《玉台新咏》中《和人以妾换马》一诗中所说的其实指家妓。曹操有一名家妓,色艺超群,尤其是她的歌喉最好,无人能及,但是,这个女人性格不好。曹操讨厌她,想杀她,可是又舍不得她的歌喉,于是就选美女百人一起训练,其中有一个女子进步到可与那家妓相媲美的程度,曹操就把这个家妓杀了。又如西晋王恺有一次请王敦等人来家中做客,命家妓吹笛,有个吹笛妓女略有小忘,王恺就叫人把她活活打死了。

第二,这些家妓与妾略有不同。

家妓对主人多以歌舞乐曲提供艺术与娱乐服务,所以必须对她们施加这方面的训练,当然,她们也要提供性服务,这就要看主人的喜欢与需要了。正因为如此,晋朝的殷仲文劝宋武畜妓,宋武说:“我不解声。”这就是说,我不懂音乐(可能也不喜欢音乐),畜家妓有什么必要呢?而妾,则不一定需要经受什么训练,也不必有什么艺术才能,只需陪主人睡觉,供他发泄性欲而已。同时,还可以看到,家妓的地位比妾略低。后魏有个叫高聪的人,畜家妓十多人,不管她们是否为他生过子女,一概注籍为妾,以悦其情,笼络人心。可见,家妓的地位似介于妾与妻之间。应该指出,家妓在史以及中国古代艺术史上都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她们往往是所处时代歌舞艺术的代表,她们为了符合当时统治阶级的需要,绝大多数受过严格的艺术训练,具有良好的文化教养。以石崇训练翔凤等妓女为例:“石季伦爱妾名翔凤,魏末于胡中得之,年始十岁,使房内养之。至十五,无有比其容貌,特以姿态见美。妙别玉声,巧观金色。……崇常择美姿容相类者十人,装饰衣服大小一等,使忽视不相分别,常侍于侧。使翔凤调玉以付工人,为倒龙之珮,萦金为凤冠之钗,言刻玉为倒龙之势,铸金钗象凤凰之冠,结袖绕楹而舞,谓之‘恒舞’。欲有所召,不呼姓名,悉听珮声,视钗色,玉声轻者居前,金色艳者居后,以为行次而进也。使数十人各含异香,行而语笑,则口气从风而飏。又屑沉水之香,如尘末,布象床上,使所爱者践之,无迹者赐以真珠百琲,有迹者节其饮食,令身轻弱。故闺中相戏曰:‘尔非细骨轻躯,那得百琲珍珠。’”从以上可见,翔凤等家妓从十几岁起就在石崇的亲自指导下学习歌舞,既接受严格的基本功训练,又进行身材、舞姿的修炼。石崇是通过重奖的刺激来促进与实现这些的。因此,这些家妓的歌舞艺术(当然还有其它艺术如杂技等)大致可以代表当时这方面的艺术水平。西汉傅毅的《舞赋》详细地描写了当时的大型歌舞水平;而张衡的《二京赋》又具体地描写了当时“角抵百戏”(即杂技)表演的盛况。

在这些家妓中,有不少人乐器演奏也很出色,例如魏王饮宴时既有“楚姬舞于前,吴姝歌于后”,也有“越女鼓瑟于左,秦娥泛筝于右。”汉武帝时的张骞从西域引进“胡乐”以后,出现了一些擅长演奏某种乐器的家妓,如箜篌妓、琵琶妓、鼓吹妓等,例如东汉的刘康家中就有一名“鼓吹妓女宋闰”,当时相当出名。有的女妓还多才多艺,乐器、歌舞全面发展,例如北魏女妓徐月华,“善弹箜篌,能为《明妃出塞》之歌”,她有一次“徐鼓箜篌而歌,哀声入云,行路听者,俄而成市”。《玉台新咏》中有不少描述妓女的诗,反映了这方面的状况。

第三,家妓的物质生活远比一般平民优厚。

这是因为,她们既是主人的一种娱乐和发泄性欲的工具,那么主人对她们也要像维修保养工具那样对待,像喂狗以肉、喂猫以鱼那样对待,以达到自己享用的目的。这些官僚、地主、富豪不仅以畜妓弃之多以炫耀其权势与财富,同时,也把这些家妓蓄意打扮,锦衣美食,以夸耀其地位与奢侈豪华。例如《南史· 徐君倩传》:“为湘东王镇西谘议参军,颇好声色,侍妾数十,皆佩金翠,曳罗绮,服玩悉以金银。”《宋书·恩倖传》说,阮佃夫“权亚于人主,宅舍园地,诸王邸第莫及。妓女数十,金玉锦绣之饰,宫掖不及也。每制一衣,造一物,京邑莫不法效。”西晋石崇畜成百上千名家妓,“皆蕴兰麝,被罗縠”、“曳其绣,珥金翠,丝竹尽当时之选,庖膳穷水陆之珍”。北魏元雍“妓女五百,隋珠照日,罗衣从风”。元琛还专为妓女”造迎风馆于后园。窗户之上,列钱青锁,玉凤衔铃,金龙吐珮,素柰朱李枝条入檐,妓女楼上坐而摘食”。看来,这些家妓是作为一种高级装饰品、奢侈品而流通于男人世界,任其男人支配和使用的,不论她们的物质生活是多么优厚,她们只不过是男人的祭品而已。

三、官奴隶

这个时代的宫妓和家妓都和奴隶制度有密切关系,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是没有人身自由,不得已而为之的。这个时期的奴隶来源,一是俘虏。当时,战祸频仍,首先是连年征讨,以后是三国之战,五胡十六国袭扰黄河流域,为我国历史上种族大变动、大转移时期,胜则为王,败则为寇、为俘虏,一些被征服了的民户也被徒为“杂户”、“营户”,并世代相袭,即使换了朝代,仍然要做奴隶,其妻儿老小,概无出头之日。北齐后主武平七年三月,即公元563年,括杂户女年二十以下十四以上未嫁者,悉集省,隐匿者家长处死刑。这此杂户和营户的女儿可以任意被集中起来,作为各种形式的妓女,供男子蹂躏。二是罪犯家属。前面所述的“抑配”制度与此就有密切关系。又如《魏书·刑法志》说:孝昌以前(按即公元525年以前)天下淆乱,法令不恒,或宽或猛。及尔朱擅权,轻重肆意,在官者多以深酷为能。至迁邺,京畿群盗频起,有司奏立严刑:凡强盗杀人者首从皆斩,妻子及同籍配为‘乐户’;其不杀人、赃不满五匹,魁首斩,从者死,妻子亦为‘乐户’;小盗赃十匹以上,魁首死,妻子配驿,从者流。

《魏书》所谓“乐户”,即指女乐、倡优等歌舞艺人的户籍,乐户与营户、杂户一样,被认为身份低贱,不属于良民,乐户中的女子就是妓女。凡乐户“皆用赤纸,其卷以铅为轴”。由于是盗贼的家属而受株连,终其身沉沦于女乐、娼妓之途,而且世世代代几无出头之日,这实在是非常悲惨的。这种状况,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都是实行的。如晋朝的范坚犯了死罪,他的女儿乞恩辞求,自愿没为奚官奴,以赎父命。宋女巫严天为劫坐没入奚官。这里的“奚官”就是为娼。《隋书·刑法志》上也说:“梁制:大逆者,母妻姊妹及从坐者,妻子妾女,同补奚官为奴婢。其劫盗者,妻子补兵。”又说:“魏、晋相承,死罪重者妻子皆以补兵。”所谓“补兵”也就是补入营妓的行列。

四、私妓

所谓私妓,是指在城市妓院中出卖肉体的妇女。她们不同于家妓,不是专门属于某个官僚、地主或富豪所有,不是对个别或极少数人出卖肉体,不是专门为军队服务,而是面向社会的一切男子。她们中的绝大多数主要不是以高超的歌舞技艺来博取男子的欢心,她们没有这样的训练条件,而且一般男子也付不起这么高的价钱,她们的存在主要就是为了解决社会上众多的男子性饥饿的问题。由于战争频仍,也由于生产的发展,人口流动大大增加,一些将士、手工业者、商人、市民以及一些散兵游勇,都是她们的顾客。当然,私妓是有不同层次的,由于社会各阶层人士的需要不同,私妓也有高、中、低的区别,高级妓女往往是有色有艺,文化素养很高,才思敏捷,甚至为家妓中的佼佼者所不及。她们并不随便向嫖客献身,而往往和一些上层人士,包括那些文人雅士,保持一种有一定友谊成分的此唱彼和的交往。这种妓女和嫖客的关系决不单纯是性交关系,而可能有一些志同道合的成分,甚至有爱情的成分。当然,这种高级妓女是很少的。

在秦、汉、魏、晋、南北朝这一时期,虽然私妓已经出现并较春秋时期有所发展,但由于这时商业经济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市民队伍还未形成规模,都市文化发展较为缓慢,所以虽然家妓在上层社会相当普遍,而在市井商业性的卖淫现象并不普遍,只是到了六朝时,当时中国最繁华之地江南一带的城市中,私妓才较为活跃。关于这一情况,《玉台新咏》和《乐府诗集》的一些诗中都有所反映。例如,有一首《襄阳乐》:“朝发襄阳城,暮至大堤宿。大堤诸女儿,花艳惊郎目”,反映出当时这一地区私妓之盛。《浔阳乐》:“鸡亭故人去,九里新人还。送一却迎两,无有暂时闲。”

《石城乐》:“生长石城下,开窗对城楼,城中诸少年,出入见依投”,则反映出当时期客之盛,妓女们几乎是应接不暇。值得注意的还有一首《夜度娘》:“夜来冒霜雪,晨去履风波。虽得叙微情,奈侬身苦何?”前两句反映出那时的官僚、贵族也有嫖妓的,甚至皇帝也有留宿娼家的,(如梁简文帝《鸟栖曲》曰:“青牛丹毂七香车,可怜今夜宿娼家。娼家高树鸟欲栖,罗帷翠被任君低”,这是他私生活的写照。)不过他们往往是招妓上门侍宿,所以上诗所述的那位夜度娘才“夜来冒霜雪,晨去履风波”。南朝的沈约有一首《早行逢故人车中为赠》的诗:“残朱犹暧暧,余粉尚霏霏,昨宵何处宿,今晨拂露归”,也反映出一个送身上门的私妓的情况。《夜度娘》诗中的“奈侬身苦何”句,表现出当时的妓女身不由己、命如黄花的悲叹。

至于当时的嫖客,除了前引诗中所述的“城中诸少年”与少数官僚、贵族外,当以商人为多。这类人多行商飘泊在外,又有一些资财,往往以宿娼作为一种生活的补充。据释宝月《估客乐》二诗云:“郎作十里行,侬作九里送。拔侬头上钗,与郎资路用。有信数寄书,无信心相忆。莫作瓶落井,一去无消息。”“大媥珂峨头,何处发扬州。信问媥上郎,见侬所欢不?初发扬州时,船出妻津泊。五两如竹林,何处相寻博。”从诗意看来,语言似出一妓女之口,而所送所问的“郎”则是一个商人。当时,私妓在长江一带的城市中较为发达。开始出现了个别名妓女,甚至流传后世,这就是南宋、南齐时的姚玉京和苏小小。

梅禹金在《青泥莲花记》中记载:“姚玉京娼家女也,嫁襄州小吏卫敬瑜,溺水而死,玉京守志养舅姑。常有双燕巢梁间,一日为鸷鸟所获,其一孤飞悲鸣,徘徊至秋,翔集玉京之臂,如告别然。玉京以红缕系足,曰:‘新春复来,为吾侣也。’明年果至,因赠诗曰:‘昔时无偶去,今年还独归。故人恩义重,不忍更双飞。’自尔秋归春来,凡六七年。七年玉京病卒,明年燕来,周章哀鸣。家人语曰:‘玉京死矣,坟在南郭。’燕遂至坟所,亦死。每风清月明,襄人见玉京与燕同游汉水之滨。至唐李公佐撰《燕女坟记》。”看来在古人的记载中,认为姚玉京虽然是娼家女,但品德很好,文才也好,甚至感动了燕子。此事在《南史孝义传》上也有记载。

苏小小是“钱塘名娼,南齐时人,写有《西陵歌》。”所谓《西陵歌》是苏小小所写的诗:“妾乘油壁车,郎骑青骢马,何处结同心?西陵松柏下。”这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首出自妓女之手的诗歌,这可能是她私妓生活的写照。也可能是她对真正爱情的向往。她的墓在西子湖畔,一说在嘉兴,后人对此有许多诗文与传说,寄托了对这一代名妓的遐想与怀念。例如宋朝何蘧的《春渚记闻》中说:“司马才仲在洛下梦一美妾,搴帷而歌。……且曰:‘后相见于钱塘。’后才仲为钱塘幕官,廨舍后堂苏小墓在焉。……不逾年而才仲得疾,所乘画水舆曦泊河塘,舵工见才仲携美人登舟……而火起舟尾,仓皇走报,而娼家已痛哭矣。”

又如唐朝的徐凝作《寒食诗》云:“嘉兴郭里逢寒食,落日家家拜扫归。只有县前苏小墓,无人送与纸灰钱。”直到清朝,还有些文人雅士写诗怀念她,如朱竹坨诗云:“歌扇风流忆旧家,一丘落月几啼鸦。芳痕不肯为黄土,犹幻胭脂半树花。”这时,苏小小已离世千年,早成黄土,有些文人对她仍低徊不尽,可见其魅力与影响之大。“歌扇风流”等语,也正是她妓女生涯的写照。

以上所述的这些妓女,无论是营妓、家妓还是私妓,以及一些宫妓,其下场大都是较为悲惨的。其中只有极少数佼佼者能从妓女“攀龙附凤”,进入贵族阶层,如李夫人、赵飞燕等。当然,这是要有一定条件的:首先是由于貌美而被皇帝或其它大官、大贵族所宠;其次是要有一定的手腕以巩固主子的欢心,并在宫闱的勾心斗角中获胜;三是要有儿子,以及儿子最后能继位。以上三者缺一不可,汉武帝的宠妾李夫人对这点就看得很清楚,她对汉武帝说:“我以容貌之好,得从微贱受幸于上。

夫以色事人者,色衰而爱弛,爱弛则恩绝。上所以拳拳顾念我者,乃以平生容貌也。”有无儿子,儿子能否继位,更为关键。如秦时邯郸姬(秦始皇之母)、曹魏卞皇后(曹丕之母)、东晋安德陈太后(安、泰二帝之母)等都是母以子贵,儿子做了皇帝,她们的地位才算最后巩固。相反,赵飞燕虽被汉成帝立为皇后,“母仪天下”,但因为无子,在平帝即位后便被废为庶人,最后以自杀了此一生。

更多的妓女是从良,这是许多妓女十分向往的一种归宿,她们深知人生如朝露,红颜易老,当妓女不可能当一辈子,所以,在为娼时一有机会,就“择枝而栖”了。唐代名妓徐月英的《叙怀》诗:“为失三从泣泪频,此身何用处人伦。虽然日逐笙歌乐,常羡荆钗与布裙”,则反映出古代妓女的共同心情。妓女从良之事很多,例如魏武帝有一名宫妓名卢女者,擅鼓琴,后来被“放出嫁为尹更生之妻。”《古诗十九首·青青河畔草》中所说的“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也是这个意思。所谓“荡子”,不是指行为不轨之人,而是指经常离家外出的游士或商人等。当然,从良也并非一定幸福,所嫁非人、遗恨终身的事也常常发生。

古代名人范文10

根据研究和考证,中国有着漫长的历史,在这历史的长河中,不同的时代下涌现出不一样的名人,今天我们要介绍的就是中国古代名人之一有着宗圣之称的曾子。

曾子(公元前505年—公元前435年),名参(shēn),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人(山东嘉祥县)。是中国着名的思想家,孔子的晚期弟子之一,与其父曾点同师孔子,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曾子主张以孝恕忠信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他的修齐治平的政治观,内省、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至今仍具有极其宝贵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曾子参与编制了《论语》、着写了《大学》、《孝经》、《曾子十篇》等作品。

曾子在儒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后世尊奉为“宗圣”,是配享孔庙的四配之一。

孔子去世后,曾参聚徒讲学,有不少弟子,相传他就是儒家子思、孟子一派的创始人。曾参在孔门弟子的地位原本不太高,不入“孔门十哲”之列,直到颜渊配享孔子后才升为“十哲”之一[。唐玄宗时追封为“伯”。中唐以后,随着孟子地位的上升,曾参的地位也随之步步高升。北宋徽宗时加封为“武城侯”,南宋度宗时加封为“国公”,元至顺元年加封为“宗圣公”,到明世宗时改称为“宗圣”,地位仅次于“复圣”颜渊。

曾子师从孔子,积极推行儒家主张,传播儒家思想。孔子的孙子孔汲(字子思)师从参公,又传授给孟子。因之,曾参上承孔子之道,下启思孟学派,对孔子的儒学学派思想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和建树。曾参是孔子学说的主要继承人和传播者,在儒家文化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曾参以他的建树,终于走进大儒殿堂,与孔子、颜子(颜回)、子思、孟子比肩共称为五大圣人。

曾子性情沉静,举止稳重,为人谨慎,待人谦恭,以孝着称。齐国欲聘之为卿,他因在家孝敬父母,辞而不就。曾提出“慎终(慎重地办理父母的丧事),追远(虔诚地追念祖先),民德归厚(要注重人民的道德修养)”的主张。又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即“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来源:文章屋网 )

古代名人范文11

2、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

3、满招损,谦受益。(尚书大禹谟)

4、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史记报任少卿书)

5、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

6、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白居易放言)

7、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

8、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刘希夷)

9、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白居易长恨歌)

10、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公孙丑)

11、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离思)

12、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13、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14、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玻(史记留侯世家)

15、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16、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楚辞卜居)

17、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18、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19、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

20、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左传)

21、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礼记礼运)

2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23、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史记高祖本纪)

2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25、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26、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27、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

28、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

29、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

30、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国语)

31、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凉州词)

32、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养生主)

3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34、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35、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36、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尚书)

37、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

38、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39、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李将军传)

40、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4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42、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礼记学记)

43、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论语)

44、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上)

45、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

46、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礼记中庸)

古代名人范文12

辅车相依,唇亡齿寒。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君子贵人贱己,先人而后己。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相知在急难,独好亦何益。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