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职业发展趋势

职业发展趋势

时间:2023-05-29 17:44:59

职业发展趋势

职业发展趋势范文1

摘要:会计因其专业本身的技能性和特殊性及就业容易这一特点,成为常年来各大高职高校的热门。但是,目前很多高职会计教学的现状并不符合高职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出来的学生并不适用于社会。随着这几年,高职会计教学改革的逐渐深入,其会计教学出现职业化的发展趋势。本文从目前的教育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教育改革几个角度出发,预测高职会计教学的职业化发展趋势。

关键词:高职会计教育;职业化;应用型

近几年,在中国,无论是大学还是高职,会计无疑是每年招生季的最热门的专业之一。然而,在当前中国,高职的会计教育存在很多多年来我们忽略或轻视的问题,而这些正是阻碍高职会计教学发展的因素。如今,越来越多人提出高职会计教学应该职业化,通过改革,向社会输出真正的适应社会发展的应用型职业会计师。

一.高职教育的现在及问题

1.1.当前在中国的教学现状

为了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既能面向生产、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又拥有扎实地掌握会计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既能熟悉会计业务,又能精通与会计业务有关的电子计算机技术,具有较高的会计专业实际操作能力和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这是高职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但是,很多高职普遍存在学生综合职业实践能力差。

近年来,中国的高职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从高职学院的数量,学生规模、到教学质量都有很大的进步。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提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目前各高职都做了很大的教育改革,但是,由于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使得高职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严重脱节。

1.2在中国主要存在的问题

A.学科体系的教育模式,忽略职业的实践能力的培养。

B.忽视身为会计应有的职业道德教育。

C.校外实践难以实现,校内实践内容单调。

D.师资队伍素质不够,缺乏“双师型”教师。

E.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手段落后。

二.今后的职业化发展趋势

2.1.职业化及其重要性

随着社会和世界经济的发展,社会,企业等用人单位对会计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增多的同时,也提出了越来越多的新要求。而现实中,高职会计专业的毕业生找不到心满意足的工作,用人单位找不到符合其要求的员工,这一矛盾正是突显了高职会计教育存在跟不上时代与现实发展的问题,职业化改革刻不容缓。目前,在中国,许多省级市级的重点高职院校正致力于教育改革,力图改变旧有的教育模式,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其中,会计教学的职业化改革尤其引人注目。

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实施〈职业教育法〉,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要面向基层、办出特色”。即是说学生进入高职后必须实现职业化,社会化和成人化等几大转变。在这其中,职业化对于培养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的高职院校和将来要步入社会寻求发展的高职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可以说,职业化是从事会计事业的个人,用人单位,乃至国家的重要竞争力。因此,会计教学职业化是一种工作状态的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

2.2.高职会计教育的职业化

目前,在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会计专业的改革与建设步伐也在不断加快,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其职业化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

A.落实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会计实训课

将学生作为一个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员工看待,根据国家劳动部、社会保障部制订的专业岗位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和不同企业会计专业岗位的用人标准去设计教学计划。同时,兼顾核算职能和管理职能,将理论教学与实训并重。

B.建设模拟实验室,实现手工与电算化模拟一体化

一些高职强化了模拟实验室的建设,解决会计岗位自身的职业能力训练问题,并且建立以ERP企业经营实战模拟沙盘为基础,同时纳入企业内部各部门的校内模拟仿真实验室,从而实现手工模拟与电算化模拟一体化。

C.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

建设了较高职业化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吸收了一些企业会计岗位专业人员参与职业教育活动,或者鼓励专职教师竞聘企业专业职务,或定期深入企业挂职,从而实现师资队伍的职业化。

D.会计实训课的考核方式改进

改进了以往不客观的考核方式,现在许多高职院校已经开始采用单人现场测试和职业资格证取得相结合的考核方式。

E.强化职业意识教育

以往,高职会计教育时只注重学生掌握书本上的知识,学习一些尖深难懂的理论,很少注意到培养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意识。而现在一些走在改革前沿的高职在授课时以职业价值观为核心,以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为切入点,以职业技能培养为载体,加强对会计专业学生职业知识教育和职业情感、职业态度的培养,使学生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提高学生职业化程度。

三.总结

在我国,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的方方面面的影响,高职的会计教学曾一直止步不前。职业化教育的理念,为我国高职会计教学提供了契机与方法。坚持高职会计教育职业化,打破传统的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方式。而现在,在国家和政策下,高职会计教学职业化改革正在如火若荼地进行,会计职业化发展趋势明显,可以想见,在不久的将来,高职会计教学能真正走向职业化,为社会、国家培养出专业的职业会计人才!

参考文献:

[1]黄缨.积极实施会计案例教学法[J].发展研究,2005,11.

职业发展趋势范文2

依据《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精神,国家将推动加快修订《职业教育法》。依法确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基本架构,明确各级政府的职责,规范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等主体的权利、义务,将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成果法制化,明确职业教育的社会化分工,明确职业教育的体制、经费、地位和形式,将使我国职业教育的实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效提高职业教育法律地位和社会价值。

2专业建设

根据教育部2006年《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16号文件精神,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决定了高职教育的专业要紧跟产业的变革及行业的发展,才能保证专业建设方向的正确,特别是专业群的拓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可见,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首先要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即实现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的协调和有效对接。

2.1视行业发展建设专业

高职教育的本质属性决定了高职教育的专业要紧跟行业的发展,才能保证专业建设方向的正确,特别是专业群的拓展。21世纪高等职业院校专业建设将面向市场,以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互为基础,以服务社会经济发展为目标,不断更新专业建设、以满足社会市场需求。

2.2视职业岗位更新专业

岗位能力培养的要求将决定高职专业建设内涵要随着市场岗位变化而变化。涉及专业方向调整和专业内容更新两个方面。特别是随着产业的升级转型、国家人事政策调整、企业管理体制和经营方式革新变化,企事业单位岗位也要随之发生变化,一些旧的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岗位和工种不断淘汰,一些新的岗位和工种不断出现。因此,专业建设必须与职业融通,随着岗位和工种变化而变化。例如,笔者所在的榆林地区随着产业升级转型,导致发电行业和煤炭深加工与利用专业市场人才紧缺。这样原有的矿山机电专业和应用化工专业就得做出相应调整,以适应这些变化。为此,我们在应用化工专业基础上,又开设了煤炭深加工与利用,形成了煤化工技术专业群。一些新技术也要求专业建设内涵随之变化,才能适应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的需求。

3办学模式

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是21世纪高等职业教育的趋势。“校企合作”应体现、发展和应用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是指高职院校和相关企业或行业在共同育人方面遵循平等互利的原则进行优势互补的合作,是一种将学校的教育资源和企业的各种资源整合,将学校把课堂设置到企业,让学生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进行学习,企业将学生视为正式员工,按企业要求进行管理和考核,目的是培养适合企业或行业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

3.1培养方式

21世纪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进行课程开发和产品研发、共同合作育人外将会是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式,各种订单班、冠名班、学徒班、工学交替班将不断出现。随着“慕课”在全球的新发展,有关职业教育大规模网上课程也将会应用而生,开放的高等职业教育也将成为一种趋势,部分课程可以实现网上读学分,部分专业技能可以实现网上考取专业技术资格证。未来将会开放高等职业大学建设,深化网络数字化大学改革。未来国家开放高等职业大学将是教育部直属的,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实施远程开放职业教育的新型高等学校。而且制定学习成果认证和“学分银行”相关制度也是一种趋势。通过开放式教学,充分发挥校内校外的各种优势,培养大批实用型、复合型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

3.2培养对象

为了增强劳动力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新世纪职业教育将作为终身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将实现终身化和全民化。高等职业教育得到迅速发展。大职业教育观念包括职业教育、技术教育与培训在内,它们都是职业教育的一部分,并且要把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及成人职业教育相结合,开展全民职业教育。全民职业教育就是职业教育的学制和课程要灵活多样,并且要开展职业咨询与职业指导,使全体公民在不同程度上都能获得生存和发展的能力,从而促进国家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增强社会凝聚力。

4结语

职业发展趋势范文3

关键词:职业教育;教学方法;发展趋势;实践要求

作者简介:于萍(1987-),女,山东烟台人,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徐国庆(1971-),男,江西高安人,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职业教育教师教育、职业教育基本理论。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1)33-0016-04

我国的职业教育历程跌宕起伏,新世纪的大力推进使其在内涵发展的新生中昂首阔步。其中,课程与教学是内涵发展的两翼。当下,工作过程本位的课程改革正在紧锣密鼓地行进中,但是,教学领域的革新之旅却仍步履蹒跚。为了保证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的稳健有力,教学研究,尤其是教学方法的研究,显得尤为迫切。本文在明晰职业教育特点的基础上,指明其教学方法的几大趋势,希望能为职业教育教学的理论构建和实践探索抛砖引玉。

一、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构建的逻辑起点――职业教育的特点

研究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切入口是什么?这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实际上,在普通教育及学术教育领域,教学方法的研究课题已取得了相当丰硕的成果。这对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探索有一个很好的借鉴启示作用。但是,在实际的研究中常会出现借鉴过度,即生搬硬套的问题。为了规避这一问题,本文决定从职业教育的特点出发,在职业教育相对于普通教育、学术教育的特殊土壤中培育出其独特的教学方法体系,勾画出富有职业教育特色的教学方法的前景蓝图。

职业教育存在的基础是工作体系相对于学术体系的独立存在[1]。职业教育与工作世界的紧密联系及其技术应用性赋予了职业教育不同于学术教育的独有基因。职业教育的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职业教育知识、技能和经验的特点

首先,所学知识的性质具有特殊性。在职业教育中,程序性知识和陈述性知识都很重要,前者尤为重要。这是由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所决定的,职业教育要培养的是能实际“做事”的人,而不是善于进行理论思维或设计与规划的人才[2]。

其次,知识和经验在头脑中的表征方式具有特殊性。职业性学习的三种表征方式是:(1)片段式的、情境性的――表征是基于个人的、情境的或是情感的体验,属于个人知识;(2)概念性的或语义性的――指概念和原则以及他们的定义解释,相当于命题性知识;(3)行动性的――指在以上两种表征方式的作用下可以做些什么,即程序性知识。基于此,我们可以说,职业性学习就是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个体的亲身体验,把一定的概念原理用行动表现出来。在职业教育中,这三种表征是相互联系、共同服务于技能的获得的,学习可以从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开始。一些学生喜欢把理论应用于实践,而另一些学生则更善于从实践经验中学习理论和概念。接受职业教育的人更倾向于行动表征,他们的智力并不低于学术体系里的学生,只是普通教育没能提供给他们把行动表征体同概念表征联系起来的方法。所以,他们在职业教育中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

(二)学习内容的选择方式和组织方式的特点

职业教育选择和组织学习内容的原理和方法与学术领域中的不同。学习内容的选择除了要考虑学习者和知识体系外,更要满足工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当然,普通教育或学术教育也要考虑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但两者的满足程度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职业教育更讲究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不断深化校企合作。

目前,工作世界对职业教育课程的影响存在着三种表现形式:第一种,以德国为代表,坚持职业性原则――提倡对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的整体性分析。第二种,以英国为代表,课程内容的组织是以能力本位培训框架内独立分散的工作场所胜任力为根据的。最后,基于对严格行为主义或认知主义的不断批评,出现了不同于前两者的第三条道路。它的学习观是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的,这种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对选择和组织学习内容的启示是:(1)过程性――个体不断建构自己的意义性知识,获得渐进式发展;(2)社会性和情境性――创造有意义的学习环境;(3)整体性――依赖于构成能力的整体观念,利用职业中关键任务整合知识。这种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要求教学的灵活性、创新性和卓越性,同时教师要有高水平的专业化。

(三)学习场所的二元性特点

与普通教育或学术教育以教室、课堂为主要学习场所不同,职业教育牵涉到学校和工作场所或实训基地的同时性学习,这种双元性的安排类似于学徒制,但更强调结构化的工作经验项目。在工作场所的环境中进行学习,提供了通过真实工作进行学习的机会,又称为“真正的学习”。

这种二元性提出了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一是不同学习场所间学习迁移的问题。二是教学过程如何提供最好的互补性活动,以使职教学习者能够反思和整合从不同场所和经验中学到的知识。这强调了发展“学会学习”和有效利用非正式学习事件能力的重要性。职教教师也因此多了一个“联结专家”的重要角色,要帮助学习者有效地联结他们所经历的多种学习形式。

(四)职业教育学习者的特点

与普通教育学习者相比,职教学习者有不同的特点。

首先,从社会学看,职业教育的学习者是一定社会的弱势群体,如妇女、儿童、中高考失利等社会处境不利的人群[3]。这就强烈要求一些支援,如针对有特殊需求学习者的读写、计算和咨询服务等。所以,职教教学要做好充分的服务准备以应对学习者的不同需求。

其次,从心理学看,职业教育学习者的学习偏好不同于学术课程的学习者。正如我们所见,他们更倾向于活动性、经验性和合作性的学习方式,视觉图像学习优于口头言语学习,同时,又更依赖于教师的用心指导。这些特点对职业教育教学提出了挑战:如何应对教室和工作场所的不同学习风格,如何处理教师与学习者学习风格不匹配的问题等。

至此,已初步论证了职业教育相对于普通教育或学术教育的特殊之处,这就为进一步探索职业教育的教学法奠定了逻辑基础。

二、职业教育教学方法发展的核心内容

为了使教学方法更好地突显职业教育的特点,近年来,职业教育领域一直在努力运用心理学、系统学等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教学方法改革,并形成了教学方法的以下发展趋势:

(一)职业教育教学趋向以学生为中心

身处信息时代,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工作环境不断变化、终身学习以及学习型社会的脚步一步步逼近,这些必然影响着人们学习方式的改变,要求学习的自主化、个性化。如今,好的教学不再仅仅是知识从教师到学生的有效传递,而更多地被理解为促进学生优质化学习的教学。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职业教育教学也正从教师中心转向学生中心,更加追求自我导向学习――学生有权决定学什么、怎么学、在哪里学。教与学的责任逐渐被教师和学生所分担。因此自我导向和学会学习的技巧需要被教授,教师需要给学生们提供能促进这些技能发展的教与学的体验。简言之,职业教育教学的焦点正从教师转向学生,学习者正在从被动接受者变成整个学习过程的积极参与者[4]。

职业教育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突出表现在学生角色的转变上。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中心,并且与学习促动者、学习情境和必要的学习资源相关联。必须意识到,作为整个过程的中心,学生的知识、态度和自我导向学习的技能是整个学习过程得以发挥功能的关键。而教师作为关键的学习促动者,要循序渐进地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技巧,帮助学生了解哪些资源是必要的、哪些资源是可获得的、哪些是缺失的,还要使学生充分认识学习的情境、认清情境中的支持因素和学习障碍。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重新考虑并放弃珍视已久的传统的实践经验,比如作为“舞台的权威”以及其他一些以教师为中心的方法。

(二)职业教育教学趋向以活动为中心

教育大师陶行知这样看待教学:“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所以,要想把学生教好就必须诉诸于“做”,坚持以活动为中心。在职业教育中,这种趋势表现得尤为明显。原因有:首先,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技术、技能型人才,就是实际“做事”的人才。“做事”的能力只有在“做事”的过程中、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才能得以培养。其次,如前文所述,职业教育学习者的学习风格以动觉型和互动型居多,他们的知识表征方式以行动表征为主。所以,他们会更倾向于以活动为中心的学习方式。

教学的活动中心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要解放学生的身体,使其成为教育经验的有机参与者。这就需要克服身心二元论,促进身体活动与理解意义的精神活动的整合。同时,要教育学生有意义地、雅致地运用身体,调动各种感觉器官,与心智一起在尝试与承受结果的联结中创造有意义的学习经验。其次,活动类型多样化并保持彼此间的持续互动。学生的学习活动有很多类型,例如,问题―解决式、课题―研讨式、游戏―参与式、社区―服务式、科学―实验式、事件―调查式、技能―操作式、劳动―体验式、任务―合作式等[5]。但是教学的活动中心化并不是追求活动类型的多样性,重要的是多样的活动要彼此联结互动,共同服务于学生知识的获得、职业能力的发展,提高活动的有效性。

(三)职业教育教学趋向整合性

职业教育致力于职业能力的培养。罗日叶在《整合教学法》中将能力界定为“对于个体而言,能力是为了解决某一情境族,以内化的方式调动一套整合了的支援的可能性。”由此可见,职业能力的培养要通过整合的方法来实现。尤其是当职业教育的学习兼顾学校和工作场所时,这种整合的趋势表现得更加明显。

那么,职业教育该如何实现教学的整合化呢?首先,教师要有“联结”、“整合”的本领,帮助学生做好不同学习场所知识的合理迁移和整合,彼此补充。同时,教师队伍要善于利用团体组织来整合教学智慧与教学资源。其次,为了整合学业的获得,要积极开发支持工具(一套呈现给学生的物质因素)、“背景化”教与学的过程、构建具有整合功能的问题情境。通过问题情境激活已有知识网络、同化新的学习经验、结构化学业的获得[6]。最后,可以借助项目统合整个教学过程,使学生在获得项目成果的过程中提高能力。项目教学在职业教育领域越来越受到青睐,它在促进知识学习、社会交往、能力培养和产品制作的整合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

(四)职业教育教学倾向于采用以团队为基础的教与学的方法

在职业世界里,由于工作组织形式的变化,团队的合作精神与能力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因此,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也越来越重视学生合作力的发展,而且,实践证明,团队教学的有效性值得期许。

教与学方法团队化趋势的具体表现有:首先,这意味着教师团体需对学习经验持一个更加整体全面的视角,需要知道使这些学习经验互相补充、彼此增价的方式。这些团体需要吸收一些不是教师但一起工作的人和可能提供丰富经验的学习者加入。这些“他者”可能包括学校的后勤人员和工作场所的导师。这是一个趋向于多学科和跨组织的方式。其次,在学生中间,合作学习越来越受到重视,这尤其体现在项目教学中。项目教学以学生在项目小组中的自我组织和自主学习为教学活动的主要形式。项目小组是区别于常规教学组织形式的一种特殊的教学集体,小组内部每个成员所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任务必须明确,小组成员要自我负责、共同协商、共同组织,不仅以团队的形式出现,而且以团队的文化来保障每个项目成员都能够在项目活动中进行有效的学习,注重人际交往、团队合作和其他工作生活中的关键能力[7]。

三、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的实践要求

教育体系中的任何因素从来都不是单独发挥作用的。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发展离不开课程、教师、教学资源等各方面的配合与支撑,也就是说,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对其他教育因子提出了相应的实践要求。

(一)课程体系的建设

课程是教学的主要实施载体。只有建立在课程改革基础之上的教学改革才会是有力和有效的。因此,为了完成教学方法的突破,必须勇于突破基于学科逻辑的三段式课程体系,加快建设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具体表现为:课程体系的开发要以校企合作为基础;课程内容的选择要以工作任务为参照点;课程内容的组织要以项目为单位;课程类型的设置要坚持选修与必修、活动课程与核心课程等多元并举的准则等等。

(二)教师能力的建设

教师在课改和教改中所发挥的关键作用是毋庸置疑的,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趋向性发展迫切要求更新教师的能力结构、扩充教师的能力领域、丰富教师的能力词条。例如,要更加重视发展教师的社会联系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促进学生学习的能力、项目组织与管理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自我发展的能力等等。总之,要顺应教学方法的变革趋势,开发多因素、多层次、多领域的教师能力模型。

(三)教学资源的建设

要提高教学方法改革的有效性,优化教学资源是基础。教学资源指教学所需要的所有材料、手段、器具、设备、场地等的总和。为了给教学方法的改革提供丰厚的物质条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教学资源的建设:一是建设书本教材及配套练习。在教材结构方面,采用螺旋式和范例式相结合的教材结构类型,以项目或探究性活动为主线、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相整合的编排序列;在教材内容方面,内容的选择坚持前沿性、实践性、多元性、丰富性、趣味性等原则。二是建设多层次的实训基地。校内和校外实训基地起头并进,共同创设一种能够有效地促进教与学双向互动的社会交往情景和职业情景,使学生能在浓厚的职业氛围中锻炼和提升从事并胜任某一职业岗位的能力。三是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职业学校要加强建设针对性强的网络教学资源如专业图片素材、虚拟仿真课件、实况操作视频、情景视频以及相关专业的高新技术知识和各种最新动态、相关职业背景前沿等。

总之,对职业教育教学法的研究要深深扎根于职业教育特点之上。本文尝试着基于职业教育的特点初步探讨了教学法的一些发展趋势,并简述了教学法改革的实践要求,旨在为职业教育教学法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7.

[2]徐国庆.工作体系视野中的职业教育本质[J].职业技术教育,2007,28(1).

[3]卢洁莹.生存论视角的职业教育价值观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08.

[4]Hugh Guthrie, Roger Harris, Michele Simons, and Tom Karmel.Teaching for 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TVET)[J].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er and Teaching.

[5]余陈营.浅谈中职教育课堂教学和教学法[J].福建建材,2009(5).

职业发展趋势范文4

 

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其实起步较早,在我国的民民国时期中等职业教育就已经开始出现,在建国之后,由于社会群体文化水平不高,中等职业教育的人才需求极大,导致了在一段时间内中等职业教育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我国的普通高校开始扩招以来,中等职业教育已经逐渐成为人们眼中的下等教育。生源数量与质量都严重下降,发展缓慢,也逐渐跟不上社会的发展需求。

 

一、我国中等职业当前的发展形势分析

 

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当前阶段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现代化发展的一种重要指标,对我国的技术人才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从宏观方面来看,当前阶段我国的“三农问题”还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同时工业化发展还处于初步阶段,城镇化率正在不断提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转移,这就为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宏观环境。

 

近年来,我国的各级政府都逐渐意识到中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意义,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与扶持政策来鼓励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但是从总体上来看,我国当前的中等职业教育形势让人担忧。根据教育部的统计数据显示,自2004年之后,我国的中等职业学校数量与学生数量都在明显下降,同时中等职业教育的骨干教师数量也逐步流失。而当前阶段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规模还无法满足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的技术型人才的发展需求。由于我国实行的是9年义务教育,在初中毕业之后,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中断学业参加工作,也可以选择继续读高中。我国当前的初中毕业生约有26%选择走向社会参加工作,而这部分学生虽然所占得比例较少,但是由于基数较大,数量也较多,当前的中等职业教育已经无法容纳这么多的学生学习。

 

二、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现存问题分析

 

(一)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的综合素质较差

 

由于本科教育的逐渐普及,以及学生家长对孩子的关心,当前我国大部分的学生都选择读大学这条路,而中等职业教育在社会中受到了严重的歧视。因此,中等职业教育不管是从师资力量与办学管理等方面都还较为落后。根据教育部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约有900多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通过了教育部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办学验收,升入了高等职业教育的行列。同时在当前阶段,中等职业教育中的行业企业受到了严格的控制,许多企业的办学行为由于不符合当前的法律法规规定,都被迫停止办学,或者被改作其他用途。这对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造成了严重的削弱。

 

(二)政府与社会的重视程度不够

 

今年,随着中央经济政策的调整,各级地方政府对中等职业教育已经开始逐步重视起来,但是从总体上来看,其中是程度还远远不够。与普通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相比,地方政府给与中等职业学校的师资力量与资金支持力度较少教育资源的分配完全不合理,从而导致中等职业教育的毕业生技能与其他院校的毕业生相差较大,使得社会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产生一定的歧视。于此同时,高等教育的学生在就业方面还存在着较大的压力,但是社会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却逐步加大。

 

三、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趋势分析

 

(一)特色化发展道路

 

随着我国的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以及行业细分的不断深入,我国在将来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必然不断加深,这就使得拥有专业技能的毕业生在就业竞争中能占据优势。因此,中等职业教育必然会采取特色化发展道路。根据社会需求对学校的办学结构与专业设置进行调整,从而使其与社会需求相一致。其次,还应该根据行业特色,为社会提供行业定制人才。

 

(二)加强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我国未来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一大趋势,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应当与企业一起建立人才合作培养机制,不断增强社会服务能力,积极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同时也可以以企业为依据,在企业中对学生进行实际技能的培训,而企业也可以依托学校,对企业内的工人进行定期的培训。最后,学校也可以与企业签订毕业生就业合同,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

职业发展趋势范文5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 经济发展 可持续发展 发展趋势

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其实起步较早,在我国的民民国时期中等职业教育就已经开始出现,在建国之后,由于社会群体文化水平不高,中等职业教育的人才需求极大,导致了在一段时间内中等职业教育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我国的普通高校开始扩招以来,中等职业教育已经逐渐成为人们眼中的下等教育。生源数量与质量都严重下降,发展缓慢,也逐渐跟不上社会的发展需求。

一、我国中等职业当前的发展形势分析

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当前阶段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现代化发展的一种重要指标,对我国的技术人才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从宏观方面来看,当前阶段我国的“三农问题”还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同时工业化发展还处于初步阶段,城镇化率正在不断提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转移,这就为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宏观环境。

近年来,我国的各级政府都逐渐意识到中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意义,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与扶持政策来鼓励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但是从总体上来看,我国当前的中等职业教育形势让人担忧。根据教育部的统计数据显示,自2004年之后,我国的中等职业学校数量与学生数量都在明显下降,同时中等职业教育的骨干教师数量也逐步流失。而当前阶段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规模还无法满足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的技术型人才的发展需求。由于我国实行的是9年义务教育,在初中毕业之后,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中断学业参加工作,也可以选择继续读高中。我国当前的初中毕业生约有26%选择走向社会参加工作,而这部分学生虽然所占得比例较少,但是由于基数较大,数量也较多,当前的中等职业教育已经无法容纳这么多的学生学习。

二、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现存问题分析

(一)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的综合素质较差

由于本科教育的逐渐普及,以及学生家长对孩子的关心,当前我国大部分的学生都选择读大学这条路,而中等职业教育在社会中受到了严重的歧视。因此,中等职业教育不管是从师资力量与办学管理等方面都还较为落后。根据教育部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约有900多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通过了教育部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办学验收,升入了高等职业教育的行列。同时在当前阶段,中等职业教育中的行业企业受到了严格的控制,许多企业的办学行为由于不符合当前的法律法规规定,都被迫停止办学,或者被改作其他用途。这对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造成了严重的削弱。

(二)政府与社会的重视程度不够

今年,随着中央经济政策的调整,各级地方政府对中等职业教育已经开始逐步重视起来,但是从总体上来看,其中是程度还远远不够。与普通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相比,地方政府给与中等职业学校的师资力量与资金支持力度较少教育资源的分配完全不合理,从而导致中等职业教育的毕业生技能与其他院校的毕业生相差较大,使得社会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产生一定的歧视。于此同时,高等教育的学生在就业方面还存在着较大的压力,但是社会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却逐步加大。

三、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趋势分析

(一)特色化发展道路

随着我国的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以及行业细分的不断深入,我国在将来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必然不断加深,这就使得拥有专业技能的毕业生在就业竞争中能占据优势。因此,中等职业教育必然会采取特色化发展道路。根据社会需求对学校的办学结构与专业设置进行调整,从而使其与社会需求相一致。其次,还应该根据行业特色,为社会提供行业定制人才。

(二)加强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我国未来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一大趋势,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应当与企业一起建立人才合作培养机制,不断增强社会服务能力,积极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同时也可以以企业为依据,在企业中对学生进行实际技能的培训,而企业也可以依托学校,对企业内的工人进行定期的培训。最后,学校也可以与企业签订毕业生就业合同,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

参考文献:

[1]赵小红,都丽萍.我国三类残疾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及对策[J].中国特殊教育,2014,(01).

[2]刘昀.荆州市农村职业教育现状调查与发展对策研究[D].长江大学,2013.

[3]刘海莹.广东省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现状与发展对策[D].华中师范大学,2012.

职业发展趋势范文6

关键词:国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我国职业教育;职校学生就业

一般来说,教育可以分成三类:一类是小学和中学,这是提供基础性的教育;第二类是职业教育,要让学生利用这个技能加以实践;再往上是大学教育,主要是基于知识的传播与应用。作为教育,它要提供三方面的内容,学生通过学校的教育能够掌握知识,掌握技能。对于大学来讲,更关注的是基于知识的使用,而职业教育则更多的是实用性的技术、技能。而那些研究机构,他们更关注的是如何创造出更多新的知识、开发新的应用。”欧特克亚太区新兴市场教育总监乔治・亚伯拉罕(George Abraham)认为1,“职业教育,更多的是要鼓励这些学生掌握实际的技能,去解决现实社会所存在的具体问题。

一、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及趋势

“中国制造”的重要差距之一是职业人才的差距。从世界范围来看,我国中职学生所占比例达到或高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略低于欧盟21国,而我国高职学生占普通高等教育学生比例约为45%,高出世界平均值近一倍,高出发达国家一倍多,中国已建成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高等职业教育。

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不是建立第二个以升学导向的教育制度,也不是建立第二个无职业资格的学历证书的教育制度,它仍然是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教育制度。

我国职业教育是以培养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技能人才为目标的教育,不管是中等职业教育,还是高等职业教育,都是以技能型人才培养为目标。职业教育的每一级都构成完整的职业资格,可根据劳动市场的需要就业,而在个人需要时还可重新回到职业院校再次接受教育,所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又是符合终身教育需要的开放性的教育制度。

我国的职业教育模式具有以下六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是坚持五个对接:职业教育的专业和产业企业岗位对接、职业教育专业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和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和职业教育证书对接、职业教育和终身教育对接;第二个特点是深化产教融合;第三个特点是聚焦内涵建设,不断提高办学质量;第四个特点是扩大优质资源;第五个特点是服务社会公平;第六个特点是推进综合改革。2

二、我国职校毕业生就业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我国职校毕业生就业现状

1.我国职校毕业生数量及就业率均呈上升趋势

《2013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显示,2012届高职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0.4%,与2012届本科毕业生91.5%的就业率基本接近,初次就业率仅次于985院校,从量上看,高职毕业生的毕业情况并不差。

据教育部统计数据,2012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总数为658.21万人,就业学生637.51万人,就业率为96.85%。其中,普通中专、职业高中、成人中专三类学校毕业生538.00万人,就业学生520.54万人,就业率为96.76%;技工学校毕业生120.21万人,就业学生116.97万人,就业率为97.30%。

2.我国职校毕业生就业去向多元,升学比例提高

普通中专、职业高中、成人中专520.54万就业学生中,进入企事业单位就业392.50万人,占75.40%;从事个体经营67.65万人,占13.00%;升入高一级学校就读的60.39万人,占11.60%,比2011年增加2.22个百分点,毕业生升学比例提高。表明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衔接取得新进展,职业教育学生成长“立交桥”初步打通。

3.我国职校毕业生就业渠道多样,但以学校推荐为主

2012年在本地就业的中职毕业生为363.01万人,占69.74%;异地就业156.37万人,占30.04%;境外就业1.17万人,占0.22%。学校推荐就业403.26万人,占77.47%;通过中介服务实现就业36.54万人,占7.02%;其他渠道就业80.74万人,占15.51%。学校推荐仍是就业主渠道,但通过其他渠道就业的人数及比例在逐年增长,毕业生就业渠道有所拓宽。

4.我国职校毕业生就业产业分布合理,但以第三产业居首

伴随产业结构调整,毕业生就业的产业分布区域合理,进入第一产业就业的46.53万人,占8.94%;进入第二产业的173.89万人,占33.41%,比2011年下降约5个百分点;进入第三产业的300.12万人,占57.65%,比2011年增长约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为毕业生就业的主要领域。

5.我国职校毕业生就业专业优化,加工制造专业就业走俏

根据《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2010年修订)》确定的19个专业类别,加工制造类毕业生人数、就业人数、就业率均名列前茅,为别为107.56万、105.44万和19.99%、97.38%;石油化工类就业率居其次,达97.38%;旅游服务类、交通运输类、信息技术类和财经商贸类就业率在平均水平以上;教育类、土木水利类、轻纺食品类、医药卫生类、农林牧渔类就业率保持在96%以上。

6.我国职校毕业生就业总体向好,地区差距缩小

深圳、宁波、大连、重庆、江苏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等6个地区就业率超过98%。广东、上海、厦门、北京、浙江、福建、安徽、河南、四川、湖南、青岛、青海、广西、天津、云南15个地区毕业生就业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与2011年相比,就业率在98%以上的地区和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地区各增加1个,表明各地区就业差距整体呈缩小趋势

(二)我国职校毕业生就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应对措施

1.我国职校毕业生就业率高,但仍需要提高就业质量

上海市职成教育所有关研究人员通过问卷、实地走访等形式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中职毕业生高就业率下同时存在就业质量不高这一问题,值得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在保证高就业率的同时,不断提高中职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既是实现中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更好地发挥中等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功能的内在要求。提高中职毕业生的就业质量,需要各级政府、社会、学校和家庭的长期共同努力,逐步建立起有利于形成技能型人才成长良好环境的长效机制。

2.我国职校教育中出现就业低移化问题

职校学生有相当多学生文化基础方面素质偏低,而由中职对口升上来的学生专业技能好,而文化基础一样薄弱。高职与中职是同类型但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都是培养面向生产、管理与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由于高职教育理论研究不够深入,经验积累不够丰富,内部关系没有理顺等原因,高职与中职在教学方式与课程体系方面有很多相似处,为兼顾高等性,甚至出现高职学生技能不如中职学生的现象。夹在普通高等教育和中职及培训机构之间的高职教育,陷入了理论水平不高,专业能力不强的两难境地,出现了职校教育低移的现象,这必然导致职校学生就业低移。

3.我国职校毕业生就业前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需要重视

职校以培养适应需要的技术型人才为主要办学目标,既要求学生有职能,又要求有正确的观念和充分的职业准备。但经调查发现,职校毕业生对自己缺乏全面认识,对未来职业也缺少了解;对步入社会的转换角色,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以致就业后在工作中心理承受能力低及自信心不足。因此,对中职校毕业生在就业前的心理健康教育非常有必要。

三、发展职业教育对就业的作用分析

(一)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有利于解决我国就业结构性矛盾

中国解决就业结构型矛盾的核心是教育改革。通过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来解决中国教育结构调整和改革问题。通过教育部具体的四项改革,最终使我国的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要符合市场需求的结构,课堂、教材,教法,老师,所有的观念都要紧紧围绕市场,从而解决就业增长与就业的包容性的问题。

(二)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有助于提高劳动者的技术能力,对促进就业具有重大意义

现代职业教育的特色就在于培养的人才具有技术性和技能性,一切教育教学环节都为实现这一培养目标服务,它克服了重理论轻实践、重课程体系完整性轻岗位需求等传统教育思想所形成的弊端,突出了职业教育特色,提高了受教育者的综合职业能力。即便失业,也能从容应对再就业。

(三)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有助于毕业生创业

通过职业教育培训,打破“一政府,二国企、事业单位,三私企、个体”的就业观念,使失业者意识到“工作无贵贱之分”,有利于在就业选择中,更倾向于灵活就业。也可以自己创业,一方面实现了再就业,另一方面还能对经济做出贡献,带动就业,即实现了以培训带动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

结论:通过上述,发展职业教育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今后应该在发展职业教育方面持续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张少辉.中职教育教材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09.

[2]李国强,金环.我国中职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成人教育,2009.

[3]许明.职业教育对就业增长贡献的现状分析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7.

[4]尹晓燕.职业教育培训破解就业难题[J].中国培训.2009.

[5]中国劳动统计年鉴社编辑部.2002-2006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劳动出版社,2006.

注解:

职业发展趋势范文7

关键词:职业教育集团;发展趋势;展望

一、我国职业教育集团产生的社会背景

2009年2月,在海口召开的2009年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会议暨全国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经验交流会上,教育部要求建立健全职业教育集团的运行机制,加快推进职业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2010年,总理在职业教育座谈会上指出,教育部和其他相关部委要允许学校进行探索试验,支持和鼓励改革探索的试点,教育发展活力、动力都是来自于实践的探索和试验,集团化办学是各地职业教育探索和试验的重要内容。国务委员刘延东在2012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对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给予了肯定,指出集团化办学是加强行业指导、建立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对话机制的重要实现形式。

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教育规划纲要》,决定实施“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工程”,要支持一批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学校建设,促进优质资源开放共享。2012年3月5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应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作为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系统中的一个关键环节,职业教育集团(以下简称职教集团)必须与时俱进,内外结合,积极探索一条适合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道路。

二、职业教育集团的性质和类型

(一)职业教育集团的性质

职业教育集团具有行业组织和教育实体双重属性,集中体现在教育功能、社会功能和体制功能上。职业教育集团主要是以某一职业院校或企业作为牵头单位,同时又因为教育是非盈利的公益事业,因此具有以下特性:(1)组织性。集团要有内部规章制度和负责人,并经常进行活动。(2)非盈利性。集团不是只为某个学校或企业积累财富,获得的利润必须继续用于集团。(3)自发性。参与者都是自愿参加,不存在任何强制,无论是开展活动或管理组织都是自愿参与。(4)民间性。集团不是政府的一部分,不是由政府官员主导的董事会领导。(5)自治性。集团自己控制自己的资金和活动,不受外部或政府的控制。职教集团的教育功能主要体现在对于改善我国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优化教育资源,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具有积极的作用或意义。职教集团的社会功能,是指职教集团的组建与发展对于促进就业、教育公平、区域协调发展所具有的作用或意义。而职教集团的体制功能是体现在对于改革我国传统教育体制、建立与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教育体制所具有的作用或意义。

(二)职业教育集团的类型

1.按照学校、企业所处地理位置和隶属关系不同分类。一是区域型职业教育集团。由地方政府统筹和牵头,围绕区域发展规划和产业结构特点,组建面向本地区支柱产业、特色产业,打破传统的城乡分割办学体制,以城市学校带动农村学校、以县城学校带动乡村学校为目的,吸收行业企业参与,以推动区域职业教育共同发展、实现教育公平而组建的职教集团。其特征表现为地理位置、办学活动空间和服务空间上的区域性。

二是行业型职业教育集团。由行业主管部门、行业组织、骨干企业或职业院校牵头,围绕行业人才需求,企业依托产业、技术和丰厚的职业教育资源,以企业的人才需求为依据,联合其他企业和职业学校,本着互利共赢、优势互补的原则,把这些技术资源、教育资源加以整合,使之形成合力,共同满足企业人才需求和推进行业职业教育发展的办学联合体。国外很多大型企业集团开展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属于这一类。其特征表现为由行业主管部门牵头、有行业性企业或企业集团参与、行业提供支撑服务。

三是区域型与行业型相结合的复合型职业教育集团。复合型职教集团就是既有区域型职教集团的特征,也有行业型职教集团的特征,即行业型职教集团具有区域性的特点,区域型职教集团也主要是以专业(行业)为纽带组建。在现实中,纯粹的专业性和区域性职教集团比较少,许多职业教育集团都属于复合性类型。其特征表现为组建职业教育集团的牵头单位可以是一所职业院校,也可以是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主管部门。

2.根据各成员单位实现集团化办学的结合关系分类。一是校校联合。它以国家示范院校或骨干院校为龙头,多所学校联合组建教育集团,纵向可涵盖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横向可涵盖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集团成员学校之间联系紧密,有统一的领导协调组织,集团成员学校之间资源既可以共享,各分校又具有相对独立性。

二是校企联合。集团成员既有学校,也有企业,还包括其他行业。学校是集团的主体,企业或行业是为学校教育服务的,包括教育投资、提供办学条件等。这种办学模式符合国家“形成政府主导,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作用、社会力量参与的多元化办学格局”精神。集团一般实行开放式、动态式管理。

三是合并重组。这是一种实质性合并的形式,并入单位通常是学校、企业或其他实体,一般以联合办学的形式加入集团,不再具备独立法人的资格。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实行资源共享,实现地域和空间优势互补、人才的优势互补、职业学校内部管理的优势互补,从而达到相互融通、共同提高、共同发展的目的。

职业教育集团还新出现跨部门、跨地区、跨领域、跨专业协同育人的结合模式。这是一种新形势下创新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是扩大职业教育规模、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能力的必然发展趋势。以贵州省铜仁职业教育学校为例,由铜仁职业技术学院牵头成立,统筹全市职业教育发展。具体做法是在各区县职校挂分校的牌子,实行“一套人马、两块牌子”;专业设置上依据各区县产业特点及学院办学资源统一布局;干部人事及利益分配上,由学院统一领导和管理,各分校校长由各中职校长兼任,并依据办学规模及办学效益按比例分成;各分校可依托当地政府,整合县域行业企业职教资源,创建有地方产业发展特色的中等职业学校。这也是贵州省首家职业教育集团学校,探索一条适宜本地区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之路,标志着我国地方职业教育驶入规模化、集团化、品牌化发展之路。

三、职业教育集团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目前,全国30个省市成立了700多个职业教育集团,集团成员20000多家。其中,50%以上的中职校和90%以上的高职校,合作企业近20000家,研究机构700多个,行业组织1000多家。职业教育集团办学涉及的行业包括信息技术、石油化工、汽车、商贸、旅游、酒店管理、装备制造、现代物流、数控技术等100多个。集团内部成员学校在校生超过1000万人,约占全国在校生总数的30%,形成了一批有特色、成规模、效果明显、影响广泛的职业教育集团,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发展的态势初步显现,但同时也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集而不团”,凝聚力不强,难以发挥集约效应

松散型是目前我国职教集团的主要组建模式,各职教集团实际上是一个松散的联合体。多数职教集团仅仅是成员单位的简单叠加,从资源、组织结构到制度的集成非常有限,在人、财、物等方面的融合度很低,学校的教育资源和企业的实训资源、岗位的就业资源也无法实现有效整合。从组织结构来看,成员独立性很强,没有形成一定约束的产权关系,成员之间没有实质性的捆绑和约束,不会对成员个体形成发展障碍;成员进出集团自由,对集团不承担长期的义务和责任;各种集团活动都是建立在各方利益共享的基础上。因此,这种模式的弊端也显而易见,集团缺乏明确、常设的领导机构或执行机构,内部管理大多实行理事会制,但是定期会议和临时会议制度、决策机制、章程、运行办法等尚无详细明确规定,有关工作目标和任务、经费和资产管理等描述也较笼统,缺乏专业、行业特色。由于集团成员之间的关系过于松散,在人、财、物等方面很难进行相互融合,要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是非常困难的。而且从发展的角度看,集团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受很多不确定因素的制约,难以进行长远的发展规划。这些问题都可能会导致职教集团有名无实,流于形式,最后造成集团整合发展能力较差。

(二)政府干涉过多,企业参与性弱,校企合作层面窄

在职教集团组建原则上,山东、浙江、河北等省教育厅都提出“自愿参加”原则。在职教集团组建和发展中,由政府撮合甚至是用行政命令强制推动的情况非常突出,政府干涉的痕迹非常明显。如要求某些学校与企业加入,政府官员兼任理事会负责人、代为起草教育集团章程等。在职教集团起步阶段,职教集团的调控能力、办学自、资金等均有限,政府适当地发挥引导与推动作用是必要的,如果缺少政府支持,将直接影响集团的生存和发展。校企合作是衡量职教集团运转情况的重要指标,但是由于多数企业与学校缺乏必要的利益纽带,因此不会真正关心集团运转或参与集团活动。由于企业参与热情不高,导致集团内的校企合作层次较浅,大多数校企合作的形式仍然停留在企业提供部分就业岗位、实训资源及学校承担企业部分培训任务等浅层次上,在专业建设和课程开发、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技术研发等领域进行多层面、全方位合作的还比较少。

(三)龙头作用不强,集团内联系弱,缺乏沟通与协作

由于多数职教集团是政府利用行政力量组建起来,而不是市场力量推动,一些牵头企业或学校在职教集团成立后,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对于集团事务投入财力与精力不多,且集团的内部管理制度也不健全。牵头单位对与自己相关的事务关注较多,对于集团其他成员之间的合作关注较少。牵头单位的领导成为集团的实际负责人,有些职教集团甚至沦落为牵头单位的附属机构。还有些职教集团内部存在多个核心,导致牵头单位无法有效地发挥作用,不能真正起到龙头作用。

四、对我国职业教育集团发展的展望

总体上看,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还处在探索阶段。职业教育集团的发展是一项艰巨任务,涉及到政府、学校、企业、行业等多个领域的系统工程,同时也是职业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我国职业教育集团的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依然很多,学校、行业、企业覆盖面不足,成员间合作关系不紧密,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健全,支持与保障政策不完善,集团化办学的教育、产业和社会效益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等。因此,从问题入手,以中央财政支持为基础,改革创新为强大动力,有效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办学的任务十分艰巨而紧迫。为推动职业教育集团化的长远和健康发展,政府应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政策环境,职业教育工作者也应更积极地深入研究,为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提供理论支持,职业院校和企业、行业应加强合作,实现资源和优势的互补,共同推动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相信通过共同努力,多管齐下,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会成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主力军,成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推动力。

参考文献:

[1] 曹晔.我国职业教育集团几个问题的基本认识[J].广

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2009,(2):37-

39.

[2] 方华.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

发展研究,2006,(3B):50-53.

[3] 石伟平.境外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经验及启示[EB/

OL].安徽职业与成人教育网,2009-06-18.

[4] 刘宝.安徽省职业教育集团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

职业技术教育,2010,(34):31-34.

[5] 杜旭东,张伟.我国职业教育集团的发展趋势[J].天津

市教科院学报,2009,(1):57-60.

[6] 张良,文振华.职业教育集团持续发展的实践探索与思

考[J].职业技术教育,2011,(32):47-50.

职业发展趋势范文8

关键词:校内模拟实习 公司制模拟实习 校企结合 双师型教师队伍

相对于培养专业理论知识丰富的本专科学生的高等院校来说,中等职业学校的一大特点就是培养有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的中级技术和管理人才。本文从学校、学生和企业三方面分析了职业中专会计专业的现状和学生实习与就业时的困惑,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与改进措施,让职校会计专业学生就业有路、上岗有能。

一、职业中专会计专业的现状及其原因

时常会碰到自己已毕业的学生在商场里当导购员或其他无关本专业的工作,其中不乏在校时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这令作为会计老师的我非常困惑和不解。

1、职业中专会计专业的现状

一方面,学校教学结构和开设的科目不合理,“重理论,轻操作”。教学重点放在理论的学习和报考会计从业资格证方面,认为学生在毕业前只要考出会计证就万事大吉了,导致学生只有书本上的理论,而缺乏实践训练。校内的模拟实习和顶岗实习只是走走过场,不能让学生了解到今后从事的工作的业务流程和实战性。

另一方面,作为一名会计工作者,不仅要具有会计的基本知识和理论,还要对管理、审计和法律知识具备一定的了解。而我们的学生毕业后动手能力弱,独立处理业务能力差,遇到问题无法主动出色地解决。用人单位对职校出来的会计专业的学生不放心,也不称心。

2、造成职业中专会计专业现状的原因

(1)教师队伍不专业。

很多教师自己的实际业务操作能力就是镜里看花,水中望月,没有真正到企业或公司去体验过实际的会计工作,在教学生时也只是纸上谈兵。有的即使毕业实习时参与了企业会计工作,但也只是做做出纳,简单地记记账,没有涉及到整个会计流程,造成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在会计实习过程中,往往按照自己的理解和想象来指导实习,有可能会和会计制度、会计规范发生冲突。

(2)学校会计模拟实验室的资源落后。

模拟实习这一实验教学手段模式单一、内容简单、方法落后,有的就是给学生几张凭证、账页,几套模拟业务,让学生机械地做分录、填凭证、登账簿。这些枯燥的工作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一些教科书中没有涉及的工作,比如如何与银行打交道、如何到税务局缴税和买发票、如何开具各种票据等,更是云里雾里。

二、职业中专会计专业的应对措施

1、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专业教师不仅要具备深厚的会计理论知识,还要具备扎实的会计实务操作能力。可引进一批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和会计领域的学术带头人来为校内的老师充电,更新他们的知识库,扩展他们的专业视野。可聘请有经验、理论知识过硬的会计人员担任辅导老师,教授学生一些会计技巧,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强化学生的技能训练,增强学生迅速适应社会的能力。

2、整合和改进学校的会计资源,建立全新的会计模拟实验室和实习体系。

应健全会计档案资料,购置各种凭证、账簿、报表等,同时创建软硬件齐全的会计实验室,使会计实验室和计算机机房一体化并配备多媒体教学。在实习的组织形式上,可创建公司制的模拟实验室:一般以四到五人为一组,分别扮演出纳、会计、制单、审核及主管等角色,有序协同完成相应的业务处理,并定期进行轮换,通过财会角色的扮演,让学生亲身经历财务工作全过程。除了教授学生基本的会计模拟流程外,可开设各种兴趣小组,比如会计电算化、点钞小组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三、职校会计专业的发展趋势

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校外实习机会,可以尝试建立校企合作机制,学习我校和鲁泰纺织在服装和纺织方面的合作。比如和新星、银座等企业建立长期的人才培养和培训机制,使实习与就业结合起来,走见习与就业一体化道路,这样既可以解决毕业生就业时与实际脱节的现象,又能消除私企老板对实习生不放心的顾虑,从而达到双赢。

总之,面对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就业市场,想办法提高学生的就业率是当务之急。这离不开学校、学生和企业三方面的共同努力。希望学校和企业能携起手来,共建一个和谐的就业新体系,达到校企共商、校企共建、校企共享、校企共赢的全新局面。

参考文献

[1]谭利云 提高企业规模实习的教学技能【j】.职业技术教育,2006,(29):84-86。

职业发展趋势范文9

近年来,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另外一种新的发展阶段。随着高等院校扩招,高职生源也大幅度减少,高职院校高考录取分数线也随着下降,因此,引起了生源质量下降、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人才竞争力减弱等连锁反应。根据《2013年中国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报告》分析,84456份(全国各地的毕业生就业调查问卷)样本中有10.33%的学生没有求职压迫感,还没有要找工作的打算;有58.24%的毕业生从未收到过任何offer,然而在收到offer的41.76%比例中,已签约的仅占6.05%。

我国长期处于国际分工产业链的末端,难以增加足够的“白领”岗位,劳动力供过于求的现象一直没有很好的改善,加上近年来大学扩招,供求比例失衡,全球经济低迷,企业市场发展不好,继而选择保守的人才发展战略,开源节流,人才招聘的要求相对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前景无疑是雪上加霜。

新的“读书无用论”兴起,并在社会上扎根。大学毕业生“毕业即失业”的现象屡见不鲜。贫困大学生群体借钱读书,中途辍学情况也普遍存在。农村的孩子成绩若只能上专科的,他们更倾向早点到社会打工赚钱,减轻家庭负担;在城市地区,也有很多父母和小孩认为赚钱的多少就是衡量读书是否有用的标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形式逐步走稳,各行各业蓬勃发展,社会上很多人会认为读书既浪费时间又浪费金钱。

二、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观现状分析

目前“90后”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大学生的主力军,随着首届“90后”毕业生开始求职,新形势下他们遇到不少新情况和问题,就业观也跟着发生很大的变化。

全球经济低迷,国内经济发展速度放慢,由快速到理性的稳步发展。高职院校学生有其独有的群体性和时代性的特征,更容易接受新事物,更加看重自己的生活和兴趣,加上市场经济带来的多元意识形态的影响,高职院校学生就业选择趋向多元化,求职意向除国家机关、事业、国有单位外,还会更多考虑外企、私企、中小企业等等,同时创业也是他们未来就业的一个趋势。

高职院校学生求职更实质性地考虑薪酬待遇和个人晋升的问题,在投简历和选择就业单位时,既会考虑到工作能带来相应的报酬,也重视单位能否有很好的发展前景,能否有更多的自我提升机会,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就业观功利化氛围渐浓。

三、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观存在的问题

根据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观现状分析,虽然有良好健康的一面,但还存在相当多的问题亟待解决,需及时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观加以引导,向良好的方向发展。从内外因的角度分析,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观问题有如下几个方面:

1.自我定位不准确、求职期望值偏高

高职院校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期间,普遍没有能准确把握自己的优势和缺点,在职业定位、职业方向上盲目追求。社会价值多元化意识的氛围下,高职院校学生处于一种多重价值和人格构建的关键时期,自我发现和表现欲强烈,想有高收入,以经济价值来衡量个人价值的实现。他们的这种期望往往在找工作单位时被认为是一种眼高手低的表现,缺乏踏实干事的责任心,也间接加大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的难度。

2.就业心态不健康,受不良心理困扰

现在高职院校学生都是以“90后”为主体,大部分从小就处在优裕的环境中,对于父母长期形成一种依赖,毕业找工作不着急,理所当然地认为家里会帮他们找到很好的工作,甚至帮他们买房,买车等;有些总希望跟一群同学应聘到同一个单位,认为日后能互相照应,形成一种依赖心理;有些在就业过程中过低地估计自己的实力,没有勇气面对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有些在校时成绩比较好、荣誉较多、做的“官职”比别人大,理所当然地认为自身所找的工作就比别人要好,忘掉自身的实质特点,盲目攀比,在求职过程中却是四处碰壁,事事不如意。

3.高职院校生源素质不高

根据目前的大环境,高校扩招,高职生源因此有所减少,高职院校为了保证生源数量,只好在招生时降低各项标准,因此,也造成生源质量有所下降。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后,往往缺乏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上课态度马虎,缺乏专业知识的基础。大多数情况下,很多高职院校建校时间比较短,教学管理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师资力量不能满足生源教学需求,教学设备从软件到硬件基本上都是从零开始,由施工到落实到开始利用还需较长的时间,加上高职院校学制只有两年或三年,课程设计到学生实践、实训的时间和机会都不能很好的保证,导致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大学生与高技能一线工作的实干型人才有一定的差距。

4.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缺乏

虽然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都会感到就业形势严峻,但是他们很少结合人生观、价值观及时代赋予青少年的精神对自己进行全面性、科学性的分析。高职院校虽大部分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指导课程,但课程设计与学生的实际情况还不能有效结合,任课老师一般较年轻,都是从高校毕业直接到学院任教,没有太多工作经验与阅历,很难分享实质性的求职、职业生涯规划、就业等方面的方法和经验。加上学生对自身的价值、兴趣、个性等问题考虑还不够成熟,对于所处的内外环境把握不够准确。因此,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欠缺科学性,就业规划能力薄弱。

四、培养高职院校学生正确科学就业观的措施

1.在课程学习中需灌输良好的职业就业意识

培养社会应用型技术型人才是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在学习专业课程时,高职院校学生在班集体、机构等群体中,要树立团队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技术意识,既要教师在课堂上灌输,也需要高职院校学生自身主动学习和培养这些职业意识。团队意识,高职院校学生经过三年的培训,进入单位并转变角色,员工的工作表现,会影响整个企业的发展;责任意识,从历年来企业用人单位对员工工作考核总额和素质来看,工作责任心是考核和评价的首位,工作责任感就是明确自身工作职责,能承担自身工作中的疏忽和错误,使命感和责任感是职 业意识中必备的构成部分;服务意识是树立企业文化,展现企业素养的一个平台,真诚服务、尊重备至、从顾客的方面考虑问题;技术意识就是完善自身素质和工作单位的工作质量、产品质量,培养这种意识,前提要有过硬的技术做后盾,努力成为企业单位的优秀员工,学生在大学期间要加强专业技术的教育意识,不断学习,吸收新的知识,提升这种核心竞争力,为带动日后所在企业单位的核心竞争力转变和提升的速度贮备力量。

2.系统开展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

全国各高校都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但课程的大部分内容还只停留在课堂教学、理论灌输等等,而大部分高职院校虽有开设,但过于简单,往往在大一的一个学期就结课,时间短促,内容不具体,不实际,上课效果不理想。高职院校学生只是表面认识就业难,只产生要考证,未来只想成为打工阶层的一种模糊概念,大部分都不会往更深的方面去考虑。

高职院校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应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为基础,根据各年级学生的特点,大一新生第一学期学期较短,基础课程和活动较多,应注重素质和能力培养,扩展交际人物圈,而这段时间设置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学生时间和精力都不能得到保证。按实际情况,大一第二学期、大二第一学期这两段时间分别设置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从自身因素、所处学校、家庭环境分析,让学生了解到目前的自身条件,适合哪种职业,结合专业的介绍和了解,清楚现在要从事的职业情况,会使其有针对性地提升外语及计算机应用能力,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多锻炼心理素质,累积与社会接触、承担活动或事务的技巧及经验,课程内容适当补充一些适应大学生活的心理健康知识;大二第二学期设置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介绍现行的就业制度、国家对大学生就业及创业的扶持政策、相关保护保障大学生求职的法律法规、毕业需要的各项手续、实习时需要填写的资料、如何整理个人档案、如何寻找一份适合自己的实习等等;大三学生的时间都放在实训和找工作当中,毕业生的在校时间较少,毕业考试较紧张,精神压力大,适当开设一些如何调节毕业心理的课程,补充介绍就业毕业等手续,这样具体设置人性化的教程内容,容易让高职院校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认识自我,深入考虑就业求职的方方面面。

3.专业设置应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

目前,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与当前社会、地区经济发展结构存在一定的脱节情况,高职院校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服务体系不完善,这需要高职院校建立与社会、地区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深入推进教学和课程改革,转变就业指导理念,强化校内的服务意识,加强与地区的企事业单位的联系和合作,定期组织校园招聘会,强化与企业的合作,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定量定批输送重点校企需要培养的人才,开展定期到优秀的民办企业参观,社会成功人士的励志讲座等活动,通过校园网、微博、微信、BBS、飞信等大学生主要流行的媒体,及时准确大学生的就业招聘信息,期间并加大步伐提升教师的就业专业化水平,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走在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就业观的前列。

4.办好学习就业心理咨询室

近年来,学生学习、就业压力较大。如今高职院校学生是“90后”新生代,从小受到父母的保护较多,很多时候都处于顺境,在校关系冲突,在外求职碰壁等等心理困惑无从释放,学生心理得不到及时的调适。因此,要在高职院校办好心理咨询机构,适当开展心理咨询服务,开通心理咨询热线、网络咨询平台等,同时要加强教师对这方面的学习。高职院校职业技能培养与高职学生积极健康的就业心理素质的培养,二者同样重要,不能有所偏废。

五、总 结

职业发展趋势范文10

关键词:职业高中篮球教学 教学改革 发展趋势

一、引言

近些年,职业高中体育在职业高中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篮球运动在我国开展较为普及,也是职业高中体育教育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目前职业高中篮球教学存在如下诸多问题:

① 重视篮球技术的提高,忽视篮球运动的趣味性和娱乐性

职业高中篮球教学中,过于强调技术、技能的学习和提高,要求技术动作的准确性,忽视篮球教学的体育价值,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不到应有的提高。

② 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单一乏味

篮球教学过程中,大多进行简单单一的传球、运球和投篮等技能的学习,与篮球运动有关的基础知识很少教学,没能针对篮球运动的特点进行恰当科学的教学安排。

③ 教学评估手段不科学、不合理

篮球教学评估,仍然局限在学生的技术水平和运动成绩,忽视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学习积极主动性。

依据教育部颁布的《全国职业高中学校体育教学指导纲要》,职业高中体育教学改革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身心健康和终身体育的需求,必须对职业高中篮球教学进行切实可行的改革,才能满足职业高中学生对体育教学多样化、多元化的需求,对体育兴趣和技能提高的需求,对强身健体、身心健康和终身体育的需求[1]。

二、职业高中篮球教学改革的影响因素

① 职业高中体育教育的政策文件

政策文件是行政部门行使职权的手段和表现形式。《全国职业高中学校体育教学指导纲要》是职业高中体育教学和篮球教学的指南针和指挥棒,它的颁布给职业高中体育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的机遇和契机。户外拓展训练、攀岩、越野等休闲性、娱乐性的体育项目走进校园,正是纲领性的政策文件对职业高中体育积极健康开展的重要保障。

② 职业高中体育教育的资源状况

资源是国家或地区可支配的财力、人力和物力等资源的总称。职业高中体育资源,主要指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人力资源在职业高中体育中,主要与主管体育的领导、体育教师和学生、体育教学事业是否得到发展有直接的关系。物力和财力资源方面,主要体现在用于体育教学改革的专项经费、体育场地和器材的投资、体育教师的培训费用是否能得到保证。目前职业高中的体育资源状况严重影响了篮球教学和教学改革的顺利开展。

③ 职业高中体育教学的内容和方式的设计

职业高中体育教学方式的设计,直接关系着体育教学的内容。依据篮球运动的特点和体育教学的特点,教学内容设计上,不仅要有专业性的篮球理论课学习,而且要有篮球技术实践课学习,还要有篮球游戏。教学方式上,可以采用开放型的教学模式,不仅让学生在篮球课程中提高竞技技能和水平,也能提高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2]。

三、篮球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

① 娱乐和休闲体育趋势

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这就需要充足的时间和活动以满足人类健康和精神方面的需求,而娱乐和休闲体育正是这种需求的必然产物。娱乐和休闲体育指的是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之外的空闲时间进行的体育活动,它不仅能帮助学生强身健体,还能帮助学生调节身心,舒缓压力。篮球作为传统的职业高中体育教学内容,一直深受广大学生喜爱。但在目前的篮球教学中,只重视学生篮球技术的提高,从而造成学生热爱篮球运动,但不爱上篮球课。因此,篮球的教学改革首先应该使篮球教学娱乐化、休闲化,有利于增进学生身体素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3]。

② 健身与竞技并重体育趋势

在一般职业高中,都有单项的专业校队和系队等。因此在职业高中体育教育中,不仅要面对普通学生,还要面对体育特长生或者专业体育运动员。在职业高中篮球教育中,既要健康也要成绩,既要保证普通学生的健康体魄,又要提高体育特长生的竞技水平。对于体育特长生,按照竞技体育的要求培养,科学安排学习和训练,以期能在校际篮球比赛、职业高中篮球联赛等专项比赛中获得佳绩。

③ 终身体育趋势

终身体育是指在一生中不间断进行体育活动的总和。终身体育需从学生时代做起,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学会必要的体育知识和技能,科学运用,主动积极地参与体育活动,养成良好的终身体育锻炼习惯,以达到增强体质,保持健康的目标。改革体育教学,激发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提高学生的终身体育技能,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习惯,对于向社会输出身心健康、高素质、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完成职业高中教育的远大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4]。

四、结语

本文归纳了目前职业高中篮球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影响职业高中篮球教学改革的重要因素,并对篮球教学改革发展的趋势提出了探索性的研究,希望能被广大职业高中篮球教育者借鉴与参考。

参考文献:

[1] 刘传进.职业高中体育教学改革存在的若干问题[J].体育学刊,2011,(3):28.

[2] 吕晓辉.体育院校篮球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2,(11):62-64.

职业发展趋势范文11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发展现状 发展对策及趋势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5-0046-01

目前,河北省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相对比较快速,但还不能达到“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要求。因此,本文对河北省高等职业教育现状及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为推动河北省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为发展社会经济服务。

1 发展现状

1.1河北省高等职业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河北省高职教育最初是在20世纪80年代创办的,目前已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全省高职院校数量、在校生人数、年招生量,分别占全省高校总数、在校生总数、招生总数的55.2%、59.6%、54.2%,这些数据表明河北省高职教育已占据了相对重要的位置。目前河北省高职院校呈现出公办、民办,行业企业办学等共同发展的格局,办学规模较大,学科门类也较齐全。

1.2成型的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各高校的基本任务是培养以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为第一线的高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为主,同时把工学结合、产学结合、校企合作作为培养学生的基本途径,加强“订单培养”,鼓励“校企结合”。

2 存在的问题

2.1社会对高职教育存在着一定的偏见,不能够引起一定的重视

很多人认为,高职教育的教育层次低,一般成绩较差学生才会去高职院校,认为高职院校是培养技工的学校。对高职教育重要性的弱化,致使很多企业不积极的参与到办学中,不能够大力支持高职教育。甚至高职院校对自己本身也看不起,把精力放在升级本科上,而不是本身院校的建设发展上。

2.2专业设置不能够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高职教育主要培养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而普通高校主要培养学术型和工程型人才。很多高职学校设置的专业与本科院级相似,学生学到了皮毛却得不到实际锻炼,这样就达不到培养技术型人才的目的。另外很多高职院校在设置专业时,盲目跟风,什么专业“热”,就开设什么专业,甚至夸大该专业的班容量和班数。这样使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率较低。河北省的主导产业是钢铁,石油化工,装备制造,食品,医药,建材纺织等,而与这些产业相对应的高职专业却相当低,远远达不到需求量。而与第三产业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却是大大超出了所需。

2.3高职院校很难实现真正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

很多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条件很差,这与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有很大差距。一些企业规模不大,还处于起步阶段,而劳动力市场人才过剩,使得企业不用与学校合作培训,也能找到合适的人才。企业会将资金用于改善设备货规模的扩张上的利益要远远大于把资金用于员工培训上。这样,在校企结合的运行机制还未成熟时,企业是不愿意培养可能是竞争对手的高技能人才的。

2.4“双师型”教师缺乏,教师整体水平较低

高职院校中“双师型”教师的含金量较低。一部分教师只是拿到相关的资格证书,而没有参加实际的技能测试;而有些兼职教师来自企业,有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但理论知识匮乏,缺乏实际的教学能力;再就是一些教师的专业技能应用水平不高。目前高职院校教师多来自于高校毕业生,没有相关专业的从业经验,所掌握的技能不能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

3 发展趋势与策略

3.1消除社会对高职教育的偏见,强调发展经济必须要重视高职教育的理念,加强政法和行业企业的重视

政府应把高职教育加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加大财政拨款使高职院校能够改善设备条件和教学实验设施。政府应制定一些优惠政策来调动企业支持高职教育的积极性。让其在“工学结合”的过程中成为主体,主动投资,成为高职教育的实训基地,让企业管理人员参与课程设计和课题教学,使“工学结合”更加有效地进行。

3.2合理地对专业进行优化,设置科学的课程体系

设置专业前,先了解该地区的产业规划和布局和企业发展现状、方向及用人趋向。密切关注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多变性和对人才需求的急迫性,实现专业设置满足社会需求。为了达到河北省“十二五”规划提出的优化“三大产业”的目标,大力发展与农业、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石油化工、机电一体、新材料、新能源开发、旅游、文化、商贸物流、金融保险、服务外包等产业相关专业。另外在设置专业时,不能只考虑本地经济需求,也要考虑到全国乃至国外经济发展对人才专业的需求,打开省外,国外的就业途径,提高学生就业率。

3.3提高教师的素质,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在引进教师的时候,对“应用技能”要严把关。可以从企业引进一些有工作经验的员工对其进行教师资格培训,成为“双师型“教师的组成部分;另外可以让在职教师深入到企业中,加强技术能力锻炼;建立短期和长期结合的培训机制,为教师能够保证其技能实践能力适应时展而创造条件和机会;再就是要规范教师职称评定标准,从制度上保证”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高职教育对河北省的经济建设和发展有重要的作用,也提供了大量的专业人才。但是还没有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这需要我省高职教育必须以市场的需求为导向,走国际化和开放式发展之路,来满足经济建设所需要的高技能,实用型人才培养,这将是河北省高职教育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李田贵,徐睿达.河北高职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改革与开发, 2011(5).

职业发展趋势范文12

云南省德宏州德宏职业学院云南德宏678400

摘要: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事业的深入发展,高职院校护理教学实践中也出现了许多不适应现阶段医疗卫生护理人才培养的问题。因此,本文将主要针对现阶段高职院校护理教学中的现状展开探讨,并预测护理专业教学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高职院校护理教学;现状;发展趋势

1 护理教学改革目标

在我国实施教学改革的背景下,发展护理专业,培养适应于社会主义医疗卫生事业人才的目标应根据卫生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要求而设定,即要坚持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社会岗位需求为标准,以提升学生技能为核心培养高素质技能型护理人才,积极推进卫生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努力适应岗位要求。在此教学理念之下,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应适时调整课程设置,深化教学改革,努力提升学校的教学品质,从而促进本校护理专业的发展。

2 现阶段护理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2.1 护理专业课程设置偏离了现代护理职业要求。现代护理职业教育要求培养拥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了解现代医疗和医疗技术发展情况,同时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应急处理能力的高素质护理人才,而在护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上,过于突出医学理论知识和医疗理论,对于护理的相关临床知识和见习课程设置则较少,这严重偏离了现代护理的要求,造成了护理理论与临床工作的脱节。

2.2 护理专业教学模式偏离教学目标。在护理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教师偏重于向学生传授医疗理论知识和护理基础知识,这与医学教学极为相似,学生的护理实践相关知识准备不充足。此外,职业学院学生的实习大部分是在毕业前,而学生接受理论教学则是在入学初,这样就拉长了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融合的时间,往往导致学生在护理实习过程中遗忘理论知识的现象频频发生。

2.3 护理专业教师教学方式欠妥。在护理教学中,教学方式同样对学生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在护理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的教学方式与教学大纲相违背,对学生护理技能的发展并没有起到辅助作用。在实践教学中,有一部分教师不敢放手让护生参与护理技能操作,考虑护生容易出现差错或者是操作不熟练,任何操作只是自己实施,让护生站在一边观看,从而使护生接触临床操作机会减少,不能实践护理技能的基本操作。而也有一些教师认为临床实习必须提高护生的操作技能,但忽略了临床护理理论知识的引导,容易使护生机械性操作,抓不住重点而导致学生不知道自己该具体做些什么,并没有很好地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帮助自己完成临床护理工作。

2.4 护理专业教师专业素质有待加强。虽然我国的护理教学已经取得了进一步的突破和发展,但是护理专业的师资力量建设仍然是造成职业院校护理教育发展薄弱的主要因素。就一般情况而言,职业院校在招聘护理专业教师时,过分突出教师的学历,而往往许多高学历硕士、博士人才都是刚刚从校门走出来,毕业后直接参与了护理教学,他们的理论性知识储备较为丰富,也了解当前护理专业最新的学术动态,但是他们缺乏实践机会,在教学过程中容易造成教学内容和实际护理工作脱节,引发学生学习的误区。此外,由于近年来各高职院校纷纷扩大招生规模,学生数量与在校教师数量的比例不协调,教师资源不足严重影响了护理教学的质量。

3 护理教学发展趋势

3.1 护理教学课程体系建设将更加完善。按照护理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构建护理专业的新课程体系是护理专业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护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应包括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选修课等模块体系,本着删繁就简、推陈出新、合理兼顾的原则构建综合课,既进行学科之间的横向淡化,也进行学科之间的纵向淡化,如将人体解剖学基础、生物化学基础、生理学基础三门课整合为正常人体学基础;将心理学基础、精神病护理两门课整合为心理与精神护理;将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五官科护理学整合为护理专业技术实训等。同时,新增心理与精神科护理、护理伦理、卫生法和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应试指南等与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有关的课程。

3.2 护理实践教学将更加突出。依据高素质护理人员的培养目标,职业学院在进行护理教学的过程中应增加护理实践教学,丰富学生在护理岗位中实践经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体来说,护理教育中的实践教学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步骤:淤依据护理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改革护理实践教学,即在护理教学中保证护理教学中要有足够的演示性实验环节,还应该相应增加护理自主设计和综合性护理实验等内容,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护理实验技能。于完善护理实验环节,规范护理实验程序,形成以评估-计划-实施-评价为主要内容的新型实验模式,促进护理教学规范发展。盂突破现在的护理教学模式,将护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融合,搭建护理理论与实训一体化教学平台,从而促进学生综合护理能力的提高。

3.3 加大实验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在护理专业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质量往往决定了学生的学习质量,因此,为了加强护理专业教学,还应加强学校的师资力量整合和发展。首先,要加强本校内部的师资力量建设,对本校在职的护理专业教师应定时安排时间帮助教师脱产,让教师回归到护理岗位上,增加他们的护理经验,并学习最新的护理方式。其次,为了加强护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学校还应聘请部分工作在一线岗位的优秀的护理人员到学校组织护理实践工作,与学校的教师加强经验交流,同时也可以现场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获得第一手的护理经验,提升学生的护理技能。

4 小结

由此可以看出,护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的学科,这就需要在护理教学中正视存在的问题,并积极进行教学改革,使护理教学适应现今医学事业发展的需求,只有这样,才能为我国培育出高技能的人才,促进护理专业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许慧红,金玉筑.情境教学在基础护理教学中的运用[J].护士进修杂志,2009.

[2]朱凌燕,胡三莲.护理教学质量控制小组在临床护生带教质量考核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09.

[3]韩敏.山西省护理英语教学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基于ESP理论指导下的护理英语教学改革探讨[D].山西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