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企业信息管理

企业信息管理

时间:2022-12-30 03:50:34

企业信息管理

企业信息管理范文1

科技部徐冠华部长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提出,“十五”期间科技部将拿出8亿元资金组织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并在去年对宝钢、一汽等19项大企业信息化项目安排国债贴息支持的基础上,继续把企业信息化建设作为国债贴息重点支持的专项,力争用5年时间在国家重点企业中基本实现信息化。

长期以来,政府十分重视企业管理信息化工作,将此作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中的重大举措,大力推动企业,尤其是国有大中企业,积极采用企业资源计划(ERP)、供应链管理(SCM)和客户关系管理(CRM)等先进信息化管理系统。为指导该项工作的健康发展,2001年我们在江苏省计划发展委员会的支持和参与下,对省内100多家大中型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应用现状和今后打算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重点企业进行了深入地实地考察。现将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建议的措施和途径作简要介绍。

一、当前企业管理信息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1.相当数量企业对实施先进信息化管理系统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实施此类系统的主动性不强,系统实施仍然处于自发状态,存在一定盲目性。

2.企业改制和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进程比较缓慢,企业的落后管理模式与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先进管理理念相冲突,观念更新、企业业务流程重组和组织重组的任务非常繁重。

3.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软件市场较为混乱,市场制度建设滞后;软件价格高,对环境要求高,超出相当数量企业的经济承受能力和管理基础环境;软件商的服务与企业的要求有较大差距,在实施过程中,企业需要依赖于软件商提供更全面和完善的服务,但大多数软件商提供的服务仍然停留在“以我为主”的理念,缺乏实施信息化管理系统的专业咨询机构。这样,在系统实施过程中企业缺少可依赖和可靠的指导者、权益维护者和风险分担者,不利于系统的推广应用。此外,还缺乏软件开发人才和应用人才。调查中,有60%的企业认为缺乏相关技术人才和人才流失是制约系统应用的关键因素;软件开发人才的缺乏,同样制约了管理系统软件的“本土化”进程。

5.政府对信息化管理系统应用的引导和支持不够系统、不够有力。存在多头管理的情况,计委、经贸委、科技管理部门等都分别有自己的鼓励和扶持政策,相互协调不够。

二、推进企业管理信息化的措施和途径

针对上述情况,为实现企业管理信息化的战略目标,应进一步明确推动先进信息化管理系统应用的最终目标是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而政府的推动应侧重于营造有利于系统应用的行业和社会环境,这是设计政策措施的总体思路。

政府推动企业管理信息化的措施和途径有以下三个方面:

1.通过有效的政府行为,进行直接倡导和推动——政府举措

(1)进一步明确推动企业管理信息化的战略意义,将推动系统应用纳入发展规划,并切实加以落实。

(2)政府适当投入,建立并逐步完善支持系统应用的宣传、交流、研究的信息沟通系统。

(3)努力培养积聚软件开发的相关人才。教育部最近在全国批准一批高校成立软件学院,就是这方面的重大举措。

(4)积极鼓励、推动软件开发商、用户与学术界的联合或合作,研究和开发适合我国国情和具有竞争力的先进的管理系统软件产品。

(5)建立并逐步完善支持先进管理系统应用的培训系统。为此,可以采用选拔、委托,授权中介机构或直接组织等形式,利用社会资源,并需要精心规划和设计。

(6)建设系统应用的示范工程。注意对示范工程的跟踪评价并引入滚动机制,确保示范工程的示范性。

(7)要有直接的政策激励(直接政策激励通常包括政府补贴、政府采购、税收优惠和贷款安排等)。这类激励政策可能在短期内产生较明显的效果,但亦可能产生负面效应,因此只能将其作为推动系统应用的辅助手段。此外,要采取措施确保有限资源的合理使用。

2.通过行政影响软件供应商行为——供应商行为

(1)建立和维护开放高效的行业环境,限制地方保护等形式的不公平竞争,在开业、融资,人才供给、信息获得、研究咨询等各个环节,通过社会、市场系统的不断完善,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2)研究和建立行业和行业行为规范。成立由政府部门、专家、软件商和用户代表组成的行业指导委员会,为规范行业行为、促进行业健康发展提供制度和组织保证。

(3)加大扶持力度,鼓励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本土化”软件的开发。这类软件一经市场检验、受用户欢迎,政府可以考虑以信息提示、企业和品牌宣传、产品推荐、后续研发支持等形式予以扶持。

(4)积极推进管理软件领域的国际合作。鼓励软件企业通过软件成熟度(CMM)标准的国际认证,为国产软件进入国际市场奠定基础。

(5)建立高水平的系统应用的咨询机构。要求专业咨询机构具有较好的跨学科的知识结构,除了能给予企业以正确的系统实施方法的指导外,还能根据不同企业的特点给予系统规划、流程重组、软件选型、风险控制、项目组织实施等全过程的帮助。政府还可以通过行业指导委员会等积极推进面向系统有效应用的咨询服务。

3.通过政府影响管理系统用户的行为——用户行为

(1)加快企业改制和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步伐。先进软件系统在企业的有效应用直接要求企业在战略、组织、文化等深层面的变革与之相适应,重要的是要保证事业责任心强、注重学习、勇于和善于领导变革的领导者走上岗位,并使他们具备推动变革必要的权力和影响力。

企业信息管理范文2

本文论述了企业电子商务活动中信息资源管理的管理目标、管理层次、管理模式和管理内容等问题。

关键词电子商务信息资源管理企业营销

电子商务改变了企业的竞争方式、竞争基础和竞争形象,使企业的营销业务拓展到全球。企业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而进行的关于竞争对手、竞争环境、竞争策略的竞争情报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是企业信息资源管理能力和水平的较量。企业信息化带动了电子商务的发展,促使企业通过信息资源管理来实现电子商务活动中的信息资源优化利用,并追求企业的最大效益。信息资源管理在企业营销中具重要作用,成为企业运行电子商务中快速反应、正确决策、增强竞争力的重要保障。

1企业电子商务活动中信息资源管理的目标

电子商务采用信息技术手段将贸易活动中商务文件、货币甚至商品的流动,通过Internet以网络信息的形式进行传输,为人类创造了一个广阔的商务空间。网络信息流动不受时空限制的优势,使任何一个企业的商务活动范围都可以扩展到全世界,极大地提高了商品的营销率。电子商务以其显著的信息优势为企业奠定了激烈竞争中的生存之源和立足之本。电子商务的信息优势主要是指企业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即提高企业宣传商品、分析目标市场、决策支持及新产品开发等方面的信息能力。这些信息优势主要取决于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目标。信息资源管理目标不仅制约着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而且也决定了电子商务信息优势的发挥与创造。

企业电子商务活动中的信息资源管理目标主要是:a•借助安全的信息网络,保证与电子商务相关的信息进入企业的营销活动中;b•根据电子商务活动的需要采用相应的信息技术和信息设备;c•树立信息资源是战略性资源的观念,设置信息资源管理者的合理地位;d•建立并实施一系列有关收集、加工、传递营销信息及产生决策信息的科学方法;e•接受政府有关电子商务法律、法规的指导,保障企业电子商务活动的安全运营;f•寻求社会提供技术与商务等方面的支持,降低电子商务活动中来自信息网络、信息设备、交易人员及不法分子的威胁;g•为所有企业职员提供信息素质教育、培训的机会,使他们具备从事电子商务活动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

综上所述,信息资源管理的基本目标是借助信息技术、信息政策、信息人才等条件,实现企业电子商务数据的完整性、可靠性,并消除商务信息安全隐患、减少商务信息冗余,增强企业处理动态和静态条件下的内外部信息能力以提高企业的营销效益。

2企业电子商务活动中信息管理的层次

电子商务是通过Internet进行的多项商务信息活动,包括网络广告、网络交易、网络支付、网络服务、网络信息交流等。Internet以其特有的开放性和交互性,不仅为企业提供了图文并茂的电子商务交易手段,而且实现了企业在网上同任意地区的任何客户直接进行咨询、洽谈、订购和签约,并在金融信息化的基础之上实现完整的电子商务活动。这种信息活动必须实施科学的信息资源管理,才能保证企业电子商务的安全正常运行。企业电子商务活动中的信息资源管理是由营销信息管理、信息系统管理和商务信息活动管理三者组成的统一体。

a•营销信息管理是指对企业电子商务活动中各类信息进行收集、加工、组织、传递,形成各种商务信息和决策信息,并实现企业电子商务活动既定目标的管理层次,是企业电子商务信息资源管理的核心内容。

b•信息系统管理是指对涉及企业电子商务活动的信息系统要素(信息网络、信息系统、信息技术等)进行合理地计划、集成、控制,保证实现营销信息的充分开发、有效利用,满足企业内外部对各类营销信息需求的管理层次,是企业电子商务信息资源管理的基础内容。

c•商务信息活动管理是指对企业电子商务活动中的各类环境要素(人员、政策法规、营销策略等)进行综合性规划、协调、指导,以保证企业电子商务的正常运营,最终实现企业电子商务战略目标的管理层次,是企业电子商务信息资源管理的保障内容。

企业电子商务活动中明确信息资源管理的层次,将有助于制定和落实电子商务的信息安全措施、普及应用信息技术、加强网络信息交流、改善企业营销信息利用率、提高电子商务的经营决策,为企业电子商务活动提供良好的信息安全环境,创立电子商务的信息优势和竞争优势。

3企业电子商务活动中信息资源管理的模式

企业电子商务活动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息资源管理的水平和质量。要保证信息资源在电子商务活动中战略性资源的地位必须要制定科学的管理机制,否则,将导致信息冗余、信息污染、信息隐患等问题。因此,企业电子商务活动中的信息资源管理应是集技术管理、经济管理、人文管理于一体的高层次、战略型的综合管理模式。

3•1技术管理模式技术管理模式是保证信息技术在企业电子商务活动中有效应用的管理手段。管理的重点内容是采用信息网络和多种信息系统来保证各类营销信息的获取、存储、加工、传递,并产生有效的决策信息;采用防火墙、信息加密技术等措施,增强营销信息的保密性和安全性。

3•2经济管理模式经济管理模式是保证企业电子商务活动通过信息资源管理创造经济新增长点的管理手段。管理的重点内容是合理配置信息资源,评估信息网络、信息系统的经济效益,分析信息成本,确定信息商品价格,预测信息资源的经济效益,预测企业电子商务的发展方向,研究竞争对手,了解商贸政策等。

c•人文管理模式。人文管理模式是完善电子商务的信息安全环境,保证企业电子商务正常运营的管理手段。管理的重点内容是:企业员工的信息素质教育、企业信息人才的配备、规划电子商务的信息战略、制定信息政策保证信息资源(营销信息、信息人才、信息技术、信息设备等)发挥最大效益、利用信息法律解决电子商务中的信息安全隐患等。

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企业的生产、管理都将紧密围绕营销信息来组织实施。企业采用信息资源综合管理模式,有利于企业决策者在安全的信息环境中加快信息的传递、提高信息的利用率,保证战略管理的实施;控制信息环境、促进信息利用与信息输出同步发展,有效地进行信息战略控制;筛选、分析信息,支持竞争战略的制定。

4企业电子商务活动中信息资源管理的内容电子商务为企业提供了一条崭新的营销途径,它不仅为企业创造了全球性的贸易环境,而且促进了企业营销向异地化和多元化方向发展

实施企业电子商务活动中的信息资源管理,营造完善的企业电子商务信息环境,将直接促进企业电子商务活动的健康发展。

4•1创立Interanet和Extranet通过Interanet实时连通企业内部单位,加强企业内部各单位的联系,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和信息反馈的速度;借助Extranet宣传企业产品和服务、树立企业形象、沟通与外界的商贸联系,并阻挡非授权用户使用或窃取企业重要信息,保证电子商务的安全运行。

4•2建设信息系统如事物处理系统、知识工作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和高层主管支持系统等。企业依靠信息系统,实现对决策、控制、操作、分析问题和创造新产品及其服务所需信息的收集、加工和反馈,以保证企业在电子商务中通过信息系统获取最大效益。

4•3普及信息技术采用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提高企业的产品开发、生产、销售、管理和决策等业务环节的自动化程度;采用信息通信技术手段,加工处理宏观信息、产品流通信息和价格信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市场快速反应能力;采用安全的加密技术、数字签名、电子安全交易认证、防火墙、虚拟专用网等信息技术,确保电子商务的安全运行。

4•4开发信息资源主要包括企业内、外部信息,如政策法规信息、市场行情信息、客户信息、行业信息等。企业要依靠信息网络和信息系统加工和传递企业内部信息,以合理配置企业各种资源,杜绝浪费、节约资金、减少消耗、降低生产成本。企业需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建立高速大容量的外部信息采集、加工和传输系统,制订合理的产品价格,缩短产品设计、生产、流通周期,调整生产任务和产品结构,开发新产品,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对企业采集的各种信息应及时进行存储、加工、分析、预测,以提高企业管理者的决策水平,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超级秘书网

4•5设置首席信息经理(CIO)CIO是企业电子商务活动中实施信息资源管理计划的规划者和指导者。CIO主管企业的信息中心,负责企业营销信息的收集、加工、处理和传递,建设和维护企业电子商务活动中的信息网络、信息系统,保证信息渠道的顺利畅通,为企业电子商务活动中各参与者提供全面的信息服务。

4•6增强信息人力资源管理为保证电子商务的运营,企业需培育和引进一批高素质的数据处理人才、信息技术人才和信息管理人才,以帮助企业决策者筛选、分析信息,支持竞争战略的制定。同时应对企业员工开展信息素质教育,培养企业员工具备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的意识和能力,掌握必要的信息处理手段,树立良好的信息道德,并最终形成企业信息文化氛围,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

4•7规划信息战略企业的信息战略要关注企业信息文化的建设,努力营造重视信息资源及信息资源共享的文化氛围;明确企业电子商务活动中产生的信息是企业的公有财产,除因道德、法律和商业机密等特殊原因的限制,企业范围内信息资源的使用应是自由和方便的;制定企业部门和员工的信息责任,监督和保证企业部门和员工在信息的处理、使用和传播过程中必须与国家、企业的政策法规和道德规范相一致。

4•8颁布信息政策法规信息政策法规是指保证企业在网络环境下正常运作,促进企业电子商务发展的一系列指导性文件、条例、法令等。信息政策法规是企业实施、控制和协调电子商务的重要因素,对企业的电子商务活动提供具有导向性和约束性的行动准则。企业采用信息政策法规调动和约束各方行为,协调电子商务各参与方的利益,确保电子商务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高媛等·电子商务·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0

2钟守真·信息资源管理概论·天津:南开大学出版计,2000

3丁蔚,倪波·知识管理系统与企业电子商务·图书情报知识,2001;(3)

4李枫林,胡昌平·电子商务活动中的信息管理规范·情报学报,2001;(5)

5霍国庆等·信息资源管理思想的升华·图书情报工作,2002;(4)

6王雅轩·电子商务时代的ERP-ERP与电子商务的整和·情报科学,2002;(5)

企业信息管理范文3

关键词:石油企业;信息安全;管理手段

0引言

随着信息化建设进程飞速发展,作为信息载体的计算机、互联网已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各个层面得到广泛应用。计算机网络的开放性、灵活性和广泛性在全面数字化的今天给经营管理带来了便捷、高效、有序的工作环境,同时也带来了较大的安全管理隐患。黑客的出现、安全漏洞的增多、管理的交叉混乱、恶意的网络攻击使网络安全管理遭受了较大的冲击,成为信息化健康发展的绊脚石。网络信息管理疏于安全的防范将危及到企业生产经济的有序发展。石油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任何风险都可能导致国家经济受到重大影响。因此,提高石油企业信息安全意识,加强信息管理应以保瘴服务和应用为目标,强化安全意识、制定周密的安全手段从而构建完善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

1加强企业信息管理的必要性

1.1企业信息管理概念

企业信息管理是通过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和设备,以网络技术和网络设备实现企业管理的自动化,进而对企业进行全方位和多角度的管理,以此来促进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优化配置,进而通过企业资源的开发和信息技术的有效利用来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信息管理的主要内容,一般包括企业未来的经济形势分析、预测资料、资源的可获量、市场和竞争对手的发展动向,以及政府政策与政治情况的环境变化等等。企业信息管理与制订企业发展战略、制订规划、合理地分配资源是密切相关的。同时,企业的信息管理也应当包括企业内部的信息资源,如财务管理信息、物资库存、钻井施工、职工档案管理等多方面的内容,并且促进企业的全面发展。

1.2企业信息安全管理的必要性

企业信息的存在方式有着多样性,而进行企业安全信息管理的主要目的,在于保护企业的信息安全,保证企业能够顺利的参与到市场经济活动中,进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构筑起信息安全管理系统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可维护性、可验证性的目标,使企业安全信息管理能够通过有效的控制措施来实现。第一,企业管理的信息具有很强的保密性和完整性的特点,因此其对于企业的生产势力、科技含量、资金流动、企业的综合竞争力等多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对于企业的商业形象与合法经营也至关重要,因此加强企业信息安全管理是必要的。第二,由于网络自身所具有的开放性特性,决定了企业信息管理也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安全威胁,比如计算机病毒、黑客等,以及计算机诈骗、泄密等问题,也说明了加强企业信息安全管理势在必行。第三,企业对于信息系统产生的依赖也从另一方面暴露出了信息管理系统的脆弱,公共网络与私人网络的连接增强了信息的控制难度,使得信息在分散化的管理模式下,集中、专业控制的有效性大大减弱。另外,由于很多信息管理系统设计的缺陷,其自身就存在着不合理之处,这对于信息安全管理也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基于此,对于企业信息管理的安全性也成为了当前企业管理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2加强企业信息管理安全的防范措施

2.1不断完善信息管理系统

随着企业信息化的发展,目前应用的管理系统有PKI、邮箱、AD域、普OA、合同系统、A6、ERP、网络、操作系统、A7、档案系统、物采系统、OSC、视频会议、企业微信、门户网站、宝石花、数字营房、会议保障、E2、一体化、RTX、移动应用、短信平台。信息系统的连续稳定运行越来越重要,一旦系统中断,将会给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带来混乱,而数据一旦丢失,后果是不可估量的。为此,信息管理系统的投入和使用,是建立在充分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一段时间的运行和观察,才能够投入使用。在不同的部门进行信息系统的引入时,应当按照部门的实际情况,通过多方引进,使用统一的信息管理系统。对于信息安全来说,首先要解决的就是系统是否能够通过安全验证对用户进行有效的管理,并且赋予不同等级的用户不同的使用权限,这样则能够有效的防止无权访问信息的用户对核心区域的访问,保证信息不会被盗用。同时,为保证信息系统的连续稳定运行,应采用双机服务器和从服务器。一旦发生服务器故障,由从服务器自动接替主服务器工作。

2.2有效的设备管理

设备安全主要涉及到由于自然灾害、人为因素造成的数据丢失。信息安全应建设完善的容灾备份系统,容灾备份系统一般由两个数据中心构成,主中心和备份中心。通过异地数据备份,实时地将主中心数据拷贝至备份中心存储系统中,使主中心存储数据与备份中心数据完全保持一致。同时,对于管理系统中使用的设备品牌、机型、内部配置以及使用时间等信息都要进行专门的记录,通过这些记录,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同时也能够通过这些信息判断出信息的使用效率以及运行情况,对于设备的损坏或者是丢失情况都能够及时地了解。

2.3加强对人员的监督与管理

企业信息安全不单纯是技术问题,而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人,人是设备的主要操作者,因此对于信息的安全管理,就需要加强对人的管理,需要操作人员具有足够的安全意识,对于每一位操作人员进行相关的培训,对于唯一的用户名和密码等信息要进行妥善保管,同时让操作人员认识到泄密会导致的严重后果,增强责任意识。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及意识的培养,管理人员才能养成定期维护、按时打补丁、及时更新的操作习惯,以不变应万变的态度应对各种网络攻击手段。通过不断的加强过程管理,通过对每个细节的严密审查,能够有效减少人为出错的现象,同时通过科学的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刺激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加强自身的责任意识。

2.4网络传输安全

企业信息管理范文4

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ResourcePlanning,ERP)的主要思想为系统化,企业以ERP为基础实现管理信息化时,是将内部信息系统、供应链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网上交易等集中在一起,通过各种资源的优化配置,为企业经济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及全面的信息支持。通过ERP的支持,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实现会更加方便,且有助于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基于ERP的企业管理信息化开展的必要性

2.1是企业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经营过程中面临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加上中国加入WTO的影响,全球化的竞争使企业的经营面临更大的压力,为积极应对这些压力,企业要加强管理,增强自身实力,而企业管理信息化可以有效地帮助企业提升竞争力。在企业进行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ERP起着核心作用,通过ERP,企业可以建立起完善的信息化管理系统,以系统化的思想实行企业管理,使企业更加适应市场竞争的需求。

2.2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第一,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业务量会大幅增长,这使得原有的信息管理系统无法很好地适应大量的业务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因此,必须要优化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第二,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只有提升核心竞争力才能保持自身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第三,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企业的发展必须要实现与国际接轨。基于以上原因,为实现自身发展,企业必须实行管理信息化,通过ERP的战略管理优势,有效提高企业效益。

2.3顺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及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生产依赖于科学技术,管理也变得更加信息化。知识经济时代对企业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基于ERP的企业管理信息化,以科学技术为依托,实现企业的信息化管理,与知识经济时代的特点相一致,是顺应时展的需要。

2.4是企业深化改革的需要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企业也要建立相应的现代管理制度。因此,企业实行了体制改革,使其产权、权责更加明确,从而有效地保证企业的发展。企业发展过程中突出的问题就是如何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促进企业更快更好的发展。而企业在ERP系统的基础上,可实行管理信息化,合理配置企业的内外部资源,发挥资源的最大作用,促进企业的繁荣发展。在企业内部,ERP系统可以帮助管理人员对人力、财力、供、销等环节进行合理的控制;在企业外部,ERP系统与SCM、CRM实现了整合,有效降低了中间环节的成本,使企业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提升企业竞争力。通过ERP系统,企业改革的步伐将会加快。

2.5是民族软件产业发展的需要

当前,我国大部分企业在管理时都应用了ERP系统,不仅提高了企业自身竞争力,同时也促进了国民经济的蓬勃发展。不过,在应用ERP系统的过程中,我国必须要拥有自主产权的ERP式软件,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企业管理信息化。当前,我国的民族软件产业发展的比较迅速,如用友、金蝶等,未来,我国的民族软件产业将会发展的更好,企业ERP系统的实施与民族软件产业发展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二者共同发展。

3基于ERP的企业管理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3.1缺乏统一的战略规划

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实施依赖于企业长期的发展战略规划。通过统一的规划,建立完善的管理信息化方针和策略。然而,企业对战略发展计划的认识存在很大的不足之处,由于缺乏战略管理,管理信息化的建设缺乏统一的规划,导致企业信息化管理存在很多风险隐患。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由于业务不断增长,其管理会变得越来越复杂,如果在管理过程中,忽视企业发展现状,一味地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将会影响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发展,甚至导致企业管理信息化的终止。

3.2ERP软件缺乏适应性

当前,我国的民族软件产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从总体上看,我国自主产权的ERP软件还比较少,发展也不完善,很多企业在实施ERP系统时依旧应用国外的软件。在应用的过程中,由于文化和管理技能无法与国外的ERP软件实现有效融合,出现了一系列不适应的问题。另外,企业在建设ERP系统的过程中,存在盲目购买ERP软件的现象,不考虑适应性,片面追求软件提高管理效率的性能,最终导致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出现软件不适应的问题,影响企业ERP系统的建设。

3.3企业管理信息化的观念落后

很对企业对管理信息化都存在认识上的误区,他们简单的认为,信息化就是通过管理软件对企业进行管理,这种错误的认识导致管理软件的定位仅仅是软件。实际上,企业管理与管理软件之间是不可分开对待的,管理软件应用的实质还是对企业实行科学的管理,只有将管理思想、管理方法等与管理软件有效融合,才能真正实现管理信息化。另外,还有的企业在建立ERP系统时,过分依赖ERP,认为建立了ERP系统之后,企业所有的管理问题都可以得到解决,由于这种观点并没有对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进行深入了解,过分强调了ERP的作用,因此难以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3.4缺乏企业管理信息化专业人才

企业在实现管理信息化时,专业人才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然而,在企业实际的发展过程中,还缺乏足够的信息化专业人才,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实现。

3.5管理系统选择的失误

在企业建立管理信息化的过程中,信息化的质量并不完全取决于软件本身,还受到软件公司的影响。因此,企业在选择ERP软件时,不仅要注重软件自身质量,还要注重软件公司的选择。一般来说,在选择软件公司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软件公司的规模;软件的成熟度、灵活度及口碑;软件技术路线的成熟度;软件商的实施能力等。通过这些方面的实际考察,可以充分认识到软件商的实际情况,从而有效地选择出实用、有效、适用的ERP软件。另外,在进行软件选择时,可以通过软件的优选组合,发挥软件的最大功能。

3.6企业管理信息化实践比较少

我国对企业信息化的研究已经较为深入和成熟,并且已建立了系统的理论体系,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尤其是在将管理信息化中的理论内容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时,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难以在实际应用中真正发挥效果,带动企业信息化管理的进步与发展。在企业经营的过程中,即使具备先进的管理理念,但如果将其不能转化为实际的管理行动,那么管理信息化就如纸上谈兵,无法发挥实质效应,从而影响企业的发展。

4基于ERP的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实施对策

4.1以项目计划来实现对项目的管理

在对项目进行管理时,为保证管理的有效性,就需要建立科学的项目计划。但是由于企业一直处于动态的发展变化当中,其信息管理内容也是时刻变化的,这就要求企业的项目计划随着企业实际情况的变化而不断调整,要保持其动态调整的状态,以满足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动态需求。为达到这一目标,企业在进行项目计划分析时一般会采用WBS分析法。通过项目计划的实施,有效的实现项目管理的目标。在制定项目计划时,要保证项目计划具有较强的可实施性,而且还可以实现EPR的各项功能,同时,还要明确各项工作落实到人并明确工作完成时间。

4.2以业务流程优化为基础

在EPR软件中,最为重要的内容就是业务流程优化及知识管理,如果缺乏这两项重要的内容,那么EPR软件就是IT黑洞。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要对自身的实际管理状况有清晰的认识,这样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因此,在实行企业管理信息化的过程中,企业要以EPR软件的业务流程优化为基础,对企业自身的业务流程进行优化,从而保证业务按照规定的流程执行,提高业务流程的速度,最终实现企业的科学管理。

4.3赢得决策层的充分支持和授权

在企业实行管理信息化的过程中,决策层除了要提高重视程度之外,还要给予项目经理充分的支持和授权。对企业来说,决策层是管理的实施者,通过对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活动的了解,做出经济决策,处理各种问题,以便于实现企业经营的最终目标,从这个角度来看,企业中真正实施管理信息化的人员为各级企业领导。ERP软件具备特有的管理思想与管理模式,企业在利用ERP软件建立ERP系统时,要根据软件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结合企业的实际,优化企业的组织结构,从而真正的发挥管理信息化的作用。

4.4培养更多的管理信息化专业人才

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实施离不开专业人才的支持,因此,企业要通过相应的措施培养出更多的管理信息化专业人才。在进行培训的过程中,要注意骨干力量的培养,保证骨干力量既具备专业的管理知识,也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技术,另外,还要充分调动人员参与培训的积极性。

4.5完善企业的信息化建设

我国企业在进行管理信息化建设时,需要格外注意的问题之一就是如何处理技术供应与应用需求之间的关系,使二者的供求达到平衡协调的状态,并保证应用需求的主导地位。随着互联网的诞生,企业的管理理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企业中人力资源的作用也更加重视,这就要求企业在实现管理信息化的过程中利用好ERP系统完善信息化建设,以实现企业人力资源的科学、合理配置。

4.6建立健全管理创新机制

在企业运营过程中,创新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管理创新,企业可以实现更好的发展。ERP系统非常复杂,企业在利用ERP系统实现管理信息化时,要完善管理创新机制,以便真正地发挥ERP系统的作用,实现企业竞争力的有效提高。

5结语

企业信息管理范文5

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不可能孤立存在的,它与企业的发展紧密相连,这一点在电力企业中的表现尤为突出。电力是一个传统的行业,近年来,随着经济的持续走高,对能源的需求日益加大,客观上促进了电力工业的快速发展,电力企业也在这个过程中同步发展壮大,然而,企业的管理水平、核心竞争能力等并没有得到相

应的提高。由于电力行业至今仍然带有强烈的垄断性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和延缓了电力企业管理创新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紧迫感,因此必须借助一定的手段,信息化就是当中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作为重要的管理手段,信息化会带来企业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的提高,进而带来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反之,企业发展了,经济实力增强了,也为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最简单的例证是,企业有实力(资金)才可以使信息化的装备水平不断改进。

信息化与企业的管理水平是相辅相成的。企业管理水平是基础,信息化是工具和手段。没了基础,手段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在管理水平较低、管理制定不健全的情况下,信息化程度却很高,这是不可想象的。而管理水平的提高,特别是社会发展带来的快节奏工作要求,会对信息化的发展自然产生需求拉动。

信息化与企业管理水平之间是辩证的关系,二者循环往复,不断促进,多年来的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20世纪80年代,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开始发展,但当时企业的发展还未达到一定水平,管理水平也未达到一定高度,信息化发展不是很快,到了20世纪90年代,信息化的发展步伐逐步加快,尤其是到了21世纪,信息化建设无论在国家电力公司、省网公司还是下面的发、供电企业都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

二、体制改革和管理创新是电力企业信息化的根本力量

市场经济是信息化发展的最好土壤。在市场经济中,市场主体是多元分散的,决策也是分散独立的,市场主体决策的正确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信息的状况,而信息化为此提供便利、有效的手段,所以市场化程度越高,就越可能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技术的成就,为经济决策服务。

反过来看看目前国内的电力企业,最近在报刊、电视等媒体上频繁出现以电力行业为代表的垄断行业员工福利居高不下的报道,显然,电力企业已经被指认为垄断行业中的典型。也就是说,电力是目前国内市场化程度最低的产业,因此,电力企业缺乏信息化建设乃至管理变革的最原始动力就不难理解了。客观地说,在目前的经济体制和市场机制条件下,要求电力企业从根本上推进的信息化建设是不现实的,因为这必然要以管理创新为前提,而管理创新从根本上来说,又必须要以充分的市场化为前提。

因此,电力企业信息化的出路从根本上来说要靠大力推进体制改革,加快电力行业的市场化步伐;而作为电力企业本身来说,管理层必须树立长远的战略视野,切实地认识到市场化终究是不可避免的,以管理变革为切入点,带动信息化建设;同时,也以信息化建设为手段,提升电力企业的管理和运营水平。

三、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出路与构想

(一)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出路

(1)确立信息化建设与企业转变管理方式的辩证关系

业务需求驱动信息化建设,信息化促进管理变革和业务能力的提升。电力企业的信息化要获得成功,必须牢固树立信息化是固化基础管理、活化综合管理、建立风险管理、强化战略管理的重要变革工具;是实现企业发展、控制运营成本、挖掘企业价值的有效手段的思想。要树立信息技术是管理变革的第一推力的观念,通过信息化来推动管理现代化,将信息技术的应用与企业现代化所引发的管理和组织变革同步考虑和改进。

信息化建设和企业转变管理是一个循环、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须明晰电力企业的发展战略,认清电力企业的管理特性,客观评价电力企业的信息化现状,认真运用swot等现代管理工具进行深入分析,瞄准国内外先进标杆,实现管理变革和信息化建设的全面推进。

(2)注重信息化建设的过程和策略

信息化引发企业变革,形成基于信息网络环境下的全新企业运行和管理模式,是现代化企业发展的必然过程。因此信息化不是单纯的项目组合和信息堆积,也不是用信息技术手段对现有的管理模式照葫芦画瓢式地“数字化”描述,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

基础环境的不断调整、变化、发展、再调整、再变化、再发展导致信息化建设没有固定的成功模式,因此要注重建设策略。电力企业还处于改革进程中,信息化建设应实施规划先行、实施紧随、稳步推进的螺旋式递进策略,重点突出对核心业务的支持,注重先进性、针对性和操作性的有效结合。

(3)正确把握和运用“一把手”在企业信息化中的作用

信息化是“一把手工程”,在这“一把手工程”中,重要的不仅仅是“一把手”在信息化工程中

的组织者地位,而是要把“一把手”对信息化在企业战略中的定位,“一把手”对信息化带动管理变革和创新作用的认识,“一把手”坚定不移地把信息化进行到底的决心,“一把手”将新技术、新理念运用到管理创新中的能力,影响并渗透到企业文化及员工思想行为中,从而使全体员工融人到“一把手工程”的企业氛围中,形成一种强大的企业文化,把信息化作为自我加压

、自我完善、自我提升和自我创新的自觉行动。

(4)切实加强信息的标准化工作

企业信息化进展到现在,之所以形成众多的“信息孤岛”,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信息化过程中忽视信息标准化这项基础工作,如技术平台的标准化、信息编码的标准化等。

企业信息化需要总体规划,需要从最底层的业务流程调整和优化做起。但任何企业级的信息系统都不可能涵盖企业的所有业务活动,因此资源整合和系统集成是信息化进程中永恒的话题,而标准化则是资源整合和系统集成成功的基础。

(5)信息安全和运维体系建设是信息化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

随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已渗透到企业各业务领域,信息安全问题日渐突出。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信息安全防护系统建设的同时,构建强壮的it运维管理体系不容忽视。如何将静态的被动式运维管理转变为动态的主动式运维管理,使信息技术运维的风险降到最低,是信息化过程中必须关注的重要环节。

总之,信息化发展不能与企业的管理现状相背离。必须仔细审视自身现状,找到信息化的准确定位和恰当的切人点,探索与之相适应的信息化发展道路。

(二)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思路

(1)总体目标:作业层实现流程网络化,提高工效;管理层实现定量化,提高质量;同时实现决策支持智能化,有效提高企业管治和竞争力。上述目标的实现,有赖于下列各项工作:

――建立和完善信息系统体系,消除信息孤岛,实现数据集中管理和信息共享,通过数据整合,保证企业管理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与唯一性,

――建立电力企业一体化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构建信息系统运行环境支撑平台与通信网络基础平台,创建高效、有序、统一的企业信息技术环境,实现信息系统的安全、稳定、可靠运行,

――完成公司主营业务(财务、营销、生产、人力资源、工程项目、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

(2)建设思路:

――构建一体化的信息系统体系框架。按照“专业开发,应用集成”的一体化建设部署,构建信息系统体系框架;

――通过统一的信息应用集成平台(eai)实现各主营业务管理信息系统间的信息交换与业务整合;

――通过统一的企业信息门户(eip),实现应用系统的信息共享,为电力企业管理决策提供信息支撑;

――建立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与运行环境支撑平台,保障信息系统的安全与稳定运行;

――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内容主要包括“三个平台一个中心”,即信息网络平台、信息安全平台、应用集成平台和区域性数据中心。信息网络、信息安全平台与数据中心与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同步进行、适度超前。

四、加快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意见和建议

1、理顺企业信息化管理体制,实践规范、有序和高效的企业信息化建设模式。需要指出的是,信息化建设的投资策略应该以信息化规划实施为依据,创造条件落实信息技术规划类专项计划资金。

2、大力推进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按照管理数据区域性集中处理和存储的要求建设信息化基础设施,为各主营业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应用创建良好的信息技术环境。

3、加快信息安全基础设施(pki)系统及防病毒体系建设,逐步完成数据中心和容灾数据中心的建设。

企业信息管理范文6

实现档案的信息化管理,首先要将档案信息数字化。所谓档案的数字化,是指利用数据库技术、数据压缩技术、高速扫描技术等手段,将纸质文件、声像文件等传统介质和已归档保存的电子档案,系统组织成具有有序结构的档案信息库。档案信息数字化的内容有两个不同层次:一是档案目录信息的数字化,二是档案全文信息的数字化。

1企业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必然性

企业档案的信息化管理是信息时代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信息化建设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主线,企业管理的信息化是企业生存与发展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档案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一部分,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企业OA办公软件的应用及各种电子设备的投入使用,诸如文件的起草、核对、签发等工作全在网上办理,形成档案的形式已发生了变化,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时代和企业发展的需要,必须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对档案进行管理,所以说档案的信息化是档案管理在网络时代的发展的必然趋势,其终极目标是建立数字化档案室。

企业档案的信息化管理是企业加强市场竞争力的必然选择。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信息的应用面越来越宽广,企业管理面临着网络化、信息化的变革,企业的竞争力和企业的信息化程度有着很大的关系,企业档案是企业知识资产和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信息化程度直接左右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2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意义

提高工作效率。传统的档案检索方式是档案管理人员在档案管理系统中通过模糊查询、分类查询档案题名或题名关键字等方式检索到档案的档号,然后按照档号去库房相应位置调阅相关档案,占用大量时间和人力。信息化后,可直接在档案管理系统中通过查阅关键字后查看档案全文信息。据统计,信息化后档案管理人员的查档时间可节约40%,档案利用率将比传统档案管理的利用率提高5~10倍。

保护原始档案。档案信息化后,档案管理者可以向档案利用者提供电子版或打印稿供其查阅,这就减少了多次复印、翻阅对原始档案纸张造成的腐蚀和损坏,有效保护了企业的档案资产。

提高档案信息利用的时效性和服务效率。信息化后档案资源在一定权限内可实现共享,并能远程服务,时效性强,从而能为企业生产发展提供高效优质的档案服务,企业整体工作效率得到有效提高。并能提升档案管理部门在企业中的地位,脱离了过去单纯的档案保管模式,转而成为企业的信息中心。

3档案信息化管理面临的问题

企业信息管理范文7

1 信息化档案管理的特点论文联盟

1.1 一体化的管理模式

在过去,企业档案管理的实现是不同部门对其内部文件进行整理、分类并归档的过程。而信息化的档案管理则改变了这一状态,信息化的管理模式可以将企业的文件,部门的基本文档进行有机的结合,从而实现归档与管理的同步,将不同部门对于同一事务或者同一事务的不同角度的记录归入档案数据库中,实现档案管理的一体化。通过对档案管理自动化系统的应用,实现公文和业务性文件整理与归档工作在同一时间完成,既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节省劳动力,而且提高了档案管理的准确性。从事档案管理的工作人员可以从繁杂的工作中抽离出来,从而获得更多的学习时间,加强档案管理信息资源的开发。与此同时,负责档案管理工作的部门也能够通过自动化系统对公文以及业务性文件的管理状态进行随时的掌控,以便尽快的做出指导,实现档案管理的预见性。

1.2 方便存储与查找

企业的行政部门与业务部门,可以通过对档案管理自动化系统的应用,将已经形成的有查考利用价值的文件随时存储到服务器上。而档案管理工作人员他也可以把原有档案的扫描件存储到服务器上。这样,只需要通过身份验证,用户就可以通过企业内部的局域网查找所需要的档案信息,即节省了时间,又节省了资源,真正实现了信息化档案管理给企业的工作带来的方便。

1.3 档案业务管理自动化

企业档案管理工作非常复杂,其全过程不仅包括统计、鉴定、借阅还包括了参考资料的编研工作,甚至是资料的销毁,这都需要管理人员定期对档案的情况进行分析,而且企业领导的决策提供参考资料。实现档案信息化管理模式,可以对档案进行随时随地的管理,例如各种数据的统计、各种报表的打印、借阅登记、催还提醒等,这样可以便于领导或各部门通过电脑获取所需要的资料和数据,避免了因为距离问题而造成的时间浪费。

2 企业档案管理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2.1 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意识不足

实现企业档案管理的信息化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需要大量的时间来逐步完成,而且投资较高。因此部分企业选择继续使用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而将资金更多的用于例如设备改造、产品销售等直接投资上,疏于对档案的管理,忽视对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导致管理人员缺乏经验、缺乏服务意识,使得档案管理水平一直处于落后的地位。然而,事实上虽然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应用不能直接为企业创造效益,但是通过对档案的合理管理能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可靠的支持,间接为企业创造价值。对档案管理模式的忽视必然会阻碍企业的发展。

2.2 档案管理信息载体的破损

在企业信息化的背景下,磁性载体的电子档案成为继纸质载体的图文档案之后的又一重要管理对象。通过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许多企业实现了工程设计、施工和产品研发中的二维绘图、三维仿真模拟设计的图文并茂的多媒体信息。在档案管理信息化中常见的载体有胶片、磁带以及光盘等,这些载体会因为各种原因而发生破损,例如自然老化、害虫的侵害以及使用过程中的损伤等。这些都有可能严重影响文档等信息的使用,严重的还会导致系统运行出现问题。

2.3 标准化建设不够完善

档案信息管理的标准化指的是在档案实体管理向信息管理转变过程中,必须有相关的规范与标准对其进行指导。信息化是一个非常严密的信息系统,各个业务环节的相关信息为数据处理的准确性、及时性以及可靠性提供了保证。但是随着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实现,为企业档案管理信息化提供数据计算的标准却难以满足企业的需求,企业管理和业务流程以及工作程序标准、数据交换等标准都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否则这些原本是为企业发展提供支持的因素将给企业内部或企业之间的数据交换或资源共享造成诸多不便,甚至会严重制约企业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 改善企业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通过对企业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分析,可以看出,只有在一定范围内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完善档案管理人员的培训,才能彻底实现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 完善档案管理制度

所有工作的顺利展开与进行都离不开规范的要求和对标准的参考,企业档案管理也不例外。实现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前提是健全的管理制度与明确的部门职责,而同时这也是档案管理部门为企业提供更高级别的服务的先决条件。所以,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现代化的企业必须要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制度,尤其要制定档案自动化管理制度,通过合理的制度规范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实现。

3.2 加强监管工作

在企业建立局域网时,要有计划的实施档案一级管理,对于文件从形成到归档的全过程要实施监管,尤其是从文件行程的最初阶段,以保证文件的整个生命周期都能在可控范围内,使整个过程都做到规范化、标准化并努力贯彻执行。

3.3 理顺工作流程

不同企业的工作流程不一样,相应的档案管理自动化程序也是不一样的,所以要明确各部门工作的先后顺序,例如档案部门与文书,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档案管理信息化过程中避免走弯路。档案管理要与企业所讲

转贴于论文联盟

求的效应原则保持一致,尽量以最少的投入来保证企业对于信息资源需求的满足。理顺档案管理工作的流程,首先要做好数据收集与资料库的维护工作;另外要充分利用计算机的功能,根据企业发展的需求,及时编写一些档案文件汇编,并提供企业领导用于决策所需要的信息。

3.4 实现管理工具的信息化

从事档案管理工作的人员除了要做好文件的分类、归档等工作外,还要积极参加档案管理软件的功能开发工作中,充分了解企业档案管理的全过程和档案专业管理的全部内容。在工作当中,要及时征求各部门的意见,分析档案管理与各论文联盟部门之间的联系,并将分析结果交给软件开发人员作为依据选择最合理的设计方案,使设计出的软件能够最大程度满足企业的需要,从而真正实现管理的自动化和信息化。

企业信息管理范文8

1.在我国许多企业当中,全面预算管理体系作用的缺失

在我国企业当中能够充分发挥全面预算管理体系作用的企业并不多见,在实际工作中企业预算管理水平低下常表现为:

(1)缺乏全面预算管理的组织机构,以及体制不健全:许多企业没有专门和机构人员规划、制定、实施、控制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2)预算管理的覆盖范围还不全面:如企业中有的项目投资就没有编预算,仅凭简单的估算就确定投资金额,缺乏科学合理的投资预算方案。(3)预算考核工作做的不全面:如有的企业收入预算和项目投资预算,都没有进行预算考核。(4)预算考核不严格:即使在有预算考核的项目中普遍也存在不严格,不精确的情况,考核过程中人为干扰考核的情况时有发生,最终使许多考核工作流于形式。(5)预算指标制定的准确性有时难以保证:企业制定预算指标时,往往依据的是历史的数据和资料,由于企业的情况是经常变化的,而且历史的数据和资料本身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准确性也难以保证,这导致预算指标制定不准,而对新的项目的预算指标,又人为主观臆断的成分较多,这也会使预算指标不准。而预算指标的不准确,又使企业在考核部门业绩时,对部门的积极性带来负面影响,对企业生产造成不利因素。

2.企业实施信息化的全面预算管理的必要性

一个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生产经营范围广,操作人员众多,生产岗位的情况复杂,企业的外部环境经常变化,国内外原材料市场和产品市场更是每天都在波动。如果没有全面预算管理这一战略性举措,企业就不能在正确预测的基础上,通过优化配置企业资源来适应市场的变化,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高效持续发展。

但企业中全面预算管理往往效果不理想,如上所述企业中全面预算管理存在着诸多问题,其关键原因之一,就是企业对信息资源的管理滞后,导致大量预算管理信息不能及时处理,信息传递速度缓慢,信息资源不能共享,也无法对预算项目的资金进行及时跟踪、控制,对预算的分析无法全面及时地进行,预算偏差不能及时发现、调节和纠正。企业在实施ERP项目中,及时推行信息化的全面预算管理,为解决全面预算管理中的这些“瓶颈”问题创造了客观条件,在ERP系统平台上,企业可以构建新的信息化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并制定新的全面预算管理战略,对预算业务中的各个环节和监控点,重新进行规划、管理、控制。从而极大地发挥信息化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的作用。

3.构建信息化的全面预管理体系的条件

(1)实现信息化全面预算管理,要有明确的战略目标,坚持正确的战略导向,这是构建信息化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的基础和依据。(2)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成功,如ERP项目的实施,是企业能够实现信息化全面预算管理的技术保障和基础,只有实现了信息流对资金流、物流的协调控制,才有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化的全面预算管理。(3)基础数据要准确、全面,历史资料应尽可能齐全。(4)要建立一个专门的高效的预算管理组织职能机构和一套行之有效的科学管理制度。(5)企业领导必须带头遵守预算管理的各项制度,不搞特殊,不乱开口子,减少人为干扰,使各项预算处在可控状态,保证企业的各项预算的落实。

4.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之下,制定企业的信息化全面预算管理体系战略目标

推行信息化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战略,首先要转变那种认为企业过去没有信息化全面预算管理,企业也照样发展的错误观念。许多企业正是因为没有信息化的全面预算管理,使预算预测不准,控制不严,导致企业存在着固定资产投资超资、流动资产超储、损失浪费严重的现象,错过了很多发展的机会,削弱了企业的竞争力。在我国企业中,信息化的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目标,一般为以下几个方面:

(1)在科学正确的发展观指导下,优化企业资源配置,有效控制经营活动的各项支出,追求企业利润最大化,保障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2)建立信息化的科学合理的确实可行的预算规划、编制,控制、分析、考核体系。

(3)为各生产经营环节设定科学、合理、先进的业绩标准,将责任落实到每个员工身上,通过全面标准的提高和完善,优化公司目标管理,提高全公司的生产经营效益,强化企业竞争力。

(4)建立和完善以流程和预算为基础的绩效考核体系,为领导决策提供支持。

(5)通过公司预算管理工作的信息化、规范化、系统化、提高员工素质,创建优秀的企业文化,提升企业形象。

5.在ERP系统平台上,构建信息化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

(1)构建和企业实际情况相适应的全面预算管理模型。全面预算管理是由一系列预算构成的体系,各项预算之间相互联系,关系比较复杂,构建信息化全面预算管理体系,首先是要规划好建立在跚系统平台上的预算管理模型。预算管理模型必须与企业的财务系统、计划系统、销售系统、采购系统、生产系统等和预算管理体系密切相关的子系统相匹配,并结合企业自身的情况,在对预算管理流程进行深入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应用业务流程重组等先进的理论和方法来设计信息化的全面预算管理模型。预算管理信息系统划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全面预算管理编制系统,重在期初预算的编制及定期预算数据的动态调整;第二部分是全面预算管理控制系统,重在预算指标体系的考核、预算数据的监控、经理查询等内容,目的是配合预算管理委员会,对预算管理中的具体工作进行计算机管理和控制。

(2)构建信息化的全面预算编制系统。企业ERP中的预算编制系统是建立在预算管理模型基础之上的,是一个相对静态的系统,企业主要在每年期末编制第二年预算时使用。可分为经营预算、投资预算和财务预算。经营预算包括销售预算、生产预算、生产成本预算、生产单位成本预算、销售及管理费用预算等;投资预算包括固定资产购置、扩建、改造及修理等;财务预算包括现金预算、预计利润表、预计资产负债表等。

(3)构建信息化的全面预算管理控制系统。用计算机进行全面预算管理,不单单体现在预算的编制中,更重要的是对预算进行控制和管理,它包括:责任中心考核体系的建立与管理、预算指标体系的控制与调整、预算对比与分析、经理查询等几个部分,在ERP中构建全面预算管理体系要特别突出ERP对信息处理量大,处理速度快和数据集中处理的特点,强调面向企业运作流程,实现业务—财务一体化,取消手工单据和手工报表的编制和传递,在业务处理同时自动产生会计信息,提高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工作重点由简单的记录、统计转向预测、监控、分析等管理方面,真正实现信息流、资金流和业务流程的集成统

(4)建立对信息化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负责的专职部门。在ERP系统中要使预算管理体系能发挥其作用,还要对组织机构的职能部门进行结构重组,建立新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负责的专职部门,赋予相应权力并实施新的预算管理制度。其步骤如下:

①增设预算管理委员会,由各法人代表、各部主要负责人及财务负责人组成,由总裁担任主任。②实行与会计“集中核算”模式相适应的“集中预算”的企业预算管理模式,并由指定的财务系统某一职能部门具体统一管理。

6.建设信息化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实践经验总结

在建设信息化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时,要达到既定的效果,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关注:

(1)全面预算管理要与企业发展战略相结合;企业全面预算管理要服从于企业战略目标,并且是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保障体系。

(2)全面预算管理要突出重点:全面预算管理强调企业的生产经营和投资活动全过程管理,但不能不分主次,要对影响企业利润目标和战略发展的关键环节和重点过程实行重点管理。

(3)遵循先易后难,分步实施的原则:许多企业由于员工和管理者的观念和素质有待改变和提高,基础资料不全,生产经营过程复杂,信息量大,因此,信息化的全面预算管理在企业实施必须先从容易做的开始,循序渐进不断完善。

(4)坚持全过程控制的原则:对在企业实施了ERP以后,为进行全过程控制提供了条件和可能,要加强事前和事中控制的力度,将控制的重点前移,以达到更加主动控制预算资金的效果。

(5)坚持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努力做到责任明晰,权、责对等,并与经济利益挂钩,奖罚分明。

(6)坚持客观真实的原则:对预算指标定得不准,或者因外部原因造成原来预定的指标无法完成时,应及时调整纠正,使全面预算管理体系更加科学合理。

企业信息管理范文9

1.前言

发电厂是人才、技术和设备密集的流程型生产企业,信息化基础较好。为了实现既定的企业生产和经济目标,发电厂对设备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要求高;同时为满足增加效益的需求,发电企业必须优化自己的生产要素,使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处于最佳结合状态。而要使管理科学化,具有可操作性,就必须采用计算机辅助管理,达到信息加工的自动化,提高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这就需要有一套符合发电企业生产经营特点的先进的管理信息系统。

2.发电企业行业背景和生产特点

2.1.行业背景

基于电力行业对国计民生的关键作用,我国在电力发展上先后提出“电力是先行官”,“能源工业的发展要以电力为中心”和电力工业要适当超前发展等指导方针。为改变电力工业在发电、输电、配电等环节的一体化垄断体制,国务院于正式批准了《电力体制改革方案》。此次电力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是,打破垄断,引入竞争,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健全电价机制,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电力发展,推进全国联网,构建政府监管下的政企分开、公平竞争、开放有序、健康发展的电力市场体系。电力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为在发电环节引入竞争机制,首先要实现“厂网分开”,将国家电力公司管理的电力资产按照发电和电网两类业务进行划分。发电环节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将国家电力公司管理的发电资产直接改组或重组为规模大致相当的5个全国性的独立发电公司,逐步实行“竞价上网”,开展公平竞争。

随着中国加入WTO和电力行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电力市场将更加开放,电力市场由卖方市场走向买方市场,发电企业也在逐渐由纯粹的生产型企业向生产经营型企业转变。通过“增产节约”满足社会需求并增加企业效益是电力生产的主要目的。由于规模经济的需求,电力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生产技术日趋复杂,生产和管理的信息量剧增,管理工作量日益繁重,为满足企业增加效益的需求,必须优化企业的生产要素,使企业的物流、人流、信息流处于最佳结合状态。传统的管理方式如报表处理等已日益不能适应生产的发展,而企业综合管理和经营决策提供的信息太少,信息集成度不高,成为管理的一大缺陷。因此,加快信息化建设,借鉴和引入先进的管理模式,使信息技术真正转化为生产力,是今后发电企业经营管理的发展方向。

2.2.生产特点

发电企业的生产具有如下一些典型特征:

1)生产工艺过程复杂;

2)产、供、用同步完成,没有产品库存;

3)设备可靠性要求高

4)资产密集、多专业的集成;

5)火力发电厂对燃煤消耗量大、煤质要求严格;

6)水力发电厂的发电负荷受季节、气候的影响较大;

7)体制正逐步从“计划型”向“市场型”转变。

3.中国发电企业信息化历程-从MIS到ERP

在未采用信息化管理系统之前,发电企业的生产和经营管理中的大量数据信息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信息收集、处理、传递以手工为主,工作效率低下;

*管理层次多,信息反馈不及时;

*既懂电力生产和管理,又懂信息技术的高端技术人员欠缺;

*信息纵向传递滞后,横向交换不及时;

*数据分散、冗余,信息共享性差。

从20世纪60年代起步的电力行业信息化,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由于各省市电力企业独立规划和运作,始终没有形成统一的信息化标准规范。加之复杂的专业应用使得同一企业各职能部门只根据自身的需求单独立项,开发功能单一、开放性较差的专用系统,往往使一个电力公司内同时运行着成百上千的计算机系统。这些不同的系统功能不同,开发工具不同,结构也存在很大差异,而最大的问题就是数据的不可兼容,最终形成了数量众多的“信息孤岛”。这种情况给企业领导的经营和决策造成了很大的混乱。

能够改变这一现状的ERP(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ResoursePlanning)是一套统筹管理企业内部所有部门的集成式信息系统。早在20世纪七十年代一出现就被称为企业竞争的“必要武器”。目前世界500强企业中,全部采用ERP实现对生产经营的管理。

3.1.传统MIS系统的应用情况分析

传统的电厂MIS是根据电厂的管理组织结构形成的一种树状结构体系,它基本上与电厂的行政管理体系结构相符合,各部门将其生产经营的各种数据通过不同的方式录入计算机(数据库),通过一定的处理,供各类人员查询和统计,把用户的工作转移到计算机上,实现了无纸(或少纸)办公,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生产力和生产效率。传统意义和功能上的电厂MIS只能起到比较单纯的数据收集的作用,实现生产、运行、管理数据的采集、存储、展现的功能,但存在几个主要的问题:

(1)由于计算机技术和管理理念的局限性,传统的MIS系统多处于单项应用或局部集成应用阶段,一般包括物资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资产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政务管理系统等涉及电厂生产和经营的各个方面的多种分立系统,它们形成了“信息孤岛”和数据等信息的“截流”,缺乏总体数据规划、数据(应用)整合,部分数据有冗余或二意性,不能融合到整个管理信息平台上。特别是电厂的生产实时信息,如DCS、SCADA、SIS,水调水情监控等信息,不能充分的为MIS所用,不能为决策和数据挖掘服务。

(2)数据基本上是一种相对的静态,数据分析的功能很少,缺少有效的决策支持,电厂领导在决定申报电量和电价时,不可能亲自去查阅大量基本数据,而且这些数据可能散布在电厂各个部门,于是决策多依靠经验判断,存在很大的盲目性。

(3)对设备的管理通常局限在设备的台帐、检修记录、消缺记录等单一静态的记录上,设备从发现缺陷到检修消缺的管理过程缺乏科学的管理流程以及对流程的监督考核管理。

(4)功能上缺乏与电力市场技术支持系统的接口和相关的辅助服务功能,只实现了单一的接收信息和报价的功能。

(5)信息编码标准不统一,缺乏接口技术和手段,子系统移植性较差,局部之间的数据接口并不能实现业务整体集成,信息的利用率和整合程度不高,不能充分利用企业整体资源。

3.2.全局集成优化的ERP系统

在当前的电力市场环境下,电厂管理信息系统的目标是“充分利用电厂的生产和经营的数据,合理规划生产管理流程,实现计算机辅助管理和辅助决策,为电厂的经营目标服务”。从需求来看,要求电厂的管理信息系统以企业内部网为依托,以经济分析、成本管理和报价辅助决策为目标,在对大量生产、经营、交易实时和历史数据信息进行有效组织和控制的基础上,运用最新的计算机技术、电力经济分析方法和决策分析模型实现生产经营指标动态分析、投入产出比较、电价趋势分析、预报以及报价方案分析、评估等功能。这样,传统的电厂MIS已经不能满足新形势下的电厂需求,作为独立的发电企业,电厂对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厂迫切需要将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引入电厂MIS,来强化管理流程。通过数据整合的技术,将电厂生产的实时系统数据引入到MIS中,形成一体化的管理信息系统平台。同时要求在传统电厂MIS系统的基础上,能完成根据设定的条件和数学模型,对生产和运行的数据进行分析,通过采用数理统计方法、非线形多元矩阵、人工神经元网络、决策树等辅助决策模型对数据流进行处理。从而得出各类优化目标下的辅助决策,甚至给出推荐的上网电量和电价。减少盲目性,提高竞价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另一

方面,能通过灵活的流程定义,将设备检修、消缺等典型工作进行规范,增加设备资产管理方面的功能,加强对设备的监测和跟踪,通过项目管理、物料管理,采购管理、人员管理,来提高设备检修的效率,减少设备检修的时间,达到对设备资产运行状态的动态考核。

ERP的概念由美国GartnerGroup于90年代初首先提出,仅经过几年的时间,ERP已由概念发展到应用,并被认为是当前最先进的管理思想。最初ERP的思想主要应用于传统的制造业,它一般分为财务、仓库、采购、分销、制造等模块。从广义来讲,电厂也是一个生产企业,它同样存在原材料的采购、存储、消耗,产品的生产销售、财务的结算。即信息流、资金流和物资流在企业的流动。将ERP的管理思想和软件结构用于电厂MIS的建设中,是解决电力市场中发电企业的新需求的可行方法。

在电力市场环境下的电厂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从技术层面上看,需要综合采用动态企业建模技术(DEM)技术、企业应用集成(EAI)技术、组件技术、工作流(WorkFlow)技术、数据挖掘(DataMining)技术,企业资产管理(EAM)技术、决策分析模型等来架构,通过这些技术手段,将发电企业的全部信息整合在一个统一的平台上,在ERP的思想指导下,运用可定义的工作流,对生产调度、设备运行等原子的业务模块进行规划;用采用合理的决策分析模型,对企业的生产成本、设备折旧、物资消耗、报价策略进行分析,完成一个发电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此外,还需要通过信息安全技术,来保证电力市场中的对手不能了解到本企业的经营状况、发电成本、报价策略和报价信息等数据。

3.3.发电企业ERP系统的发展方向

发电企业的ERP系统实际上将信息、业务、人等全局资源进行有机集成。通过集成,使得流程得以疏通,效率得以提高,内部的各项管理控制程序得以真正贯彻。管理软件系统的技术焦点是集成,简单单一的系统容易实现,复杂系统需要解决系统内部之间、内外部之间的集成。随着应用环境的不同,需要解决异构系统间的集成,解决分布式计算环境下的集成,解决业务层面上的业务逻辑集成等。ERP是管理思想与信息技术的结晶,是企业经营管理的工具。随着行业环境的变化,管理思想、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发电企业管理新需求的提出,电厂新一代ERP系统具有以下几个大的发展方向。

基础业务平台:为了实现ERP系统的功能集成,应该使系统基于一个统一的业务基础平台,能够将具体业务功能与系统底层的系统服务功能(包括安全、权限、工作流、系统日志等)分离。在此基础上实现基于业务流程的功能集成。

组件化:采用基于业务基础平台的组件化技术,实现业务功能的“封装”,建成组件库和企业业务模型库,以业务基础平台为基础,保证系统应用时可针对企业特点灵活构建,真正实现贴身化的服务。

企业信息管理范文10

关键词:企业;信息;安全管理

中图分类号:U283.4 文献标识码:A

企业信息安全管理是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系统地分析网络与信息系统所面临的威胁及其存在的薄弱点,提出有针对性的抵御威胁的防护对策和控制措施,这是企业推进信息化进程和促进生产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是保障企业信息系统正常运行、高效应用和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

1我国企业信息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1.1缺少企业信息安全的法规和规范。企业信息安全是一个比较新的领域,目前还缺少比较完善的法规,即便现有的法规,由于相关安全技术和手段还没有成熟和标准化,法规也不能很好地被执行,安全标准和规范的缺少,导致无从制定合理的安全策略并确保此策略能被有效执行。

1.2存在物理安全风险。物理安全是指各种服务器、路由器、交换机、工作站等硬件设备和通信链路的安全。风险的来源有:水灾、火灾、雷击等自然灾害,人为的破坏或误操作外界的电磁干扰,设备固有的弱点或缺陷等。物理安全的威胁可以直接造成设备的损坏、系统和网络的不可用、数据的直接损坏或丢失等。

1.3信息外泄现象时有发生。进入信息化时代后,企业的诸多资料都由原先的纸介质变成了电子文档。电子文档的特点就是复制十分容易,许多跳槽的员工和竞争对手都会将这些资料通过各种手段带离企业。而且,在企业信息管理系统中,大量购、销、存等业务、财务数据、文档及客户资料,以存储介质形式存在于计算机中,由于电磁辐射或数据可访问性等弱点,受到人为和非人为因素的破坏。数据一旦遭到破坏,将会严重影响企业日常业务的正常运作。因此,保证数据的安全,就是保证企业的安全。

1.4缺少安全管理制度和责任性。目前企业的安全解决方案,基本上只是一个安全产品方案,这使人们误以为企业的信息安全只是信息技术部门的工作和责任,与其他人员不直接相关.但是一个企业的信息系统是企业全体人员参与的,因为他们才是企业信息系统的提供者和使用者,他们是影响信息安全系统能否达到预期要求的决定因素.

2加强我国企业信息安全管理的几点建议

2.1全面提高职工的信息安全知识素质,加强安全文化建设,提升防患水平,防微杜渐。对于信息安全工作的开展,不是系统管理部门的事,也不是系统使用部门的事,而是全体员工的事,必须要提高全体员工的信息安全意识。通过培训和考核等措施,提高员工对公司信息安全的认识,让信息安全成为业务开展的一部分,才能有效提高公司整体信息安全水平,也是信息安全工作得到有效的支持和推进。在此基础上,要建立适应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信息安全文化,只有加强安全文化建设,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

2.2完善企业信息安全管理制度。首先,数据安全管理制度,即确保数据存储介质(设备)的安全;定时进行数据备份,备份数据必须异地存放;对数据的操作需经主管部门的审批、同意方可进行;数据的清除、整理工作需两人或两人以上在场,并由相关部门进行监督、记录。第二,准入管理制度。准入管理又称密码、权限管理,通过准入系统可以判断请求登录的用户是否是合法的、值得信任的。一个安全的准入系统则需要收集请求登录者的以下信息:一是请求方式。当同一网段在单位时间内多次请求登录或多次登录用户、密码错误者,就应在一定时间内封闭其所在网段的请求,并发出报警信号。二是系统安全验证,即对登录用户的操作系统进行安全证,并提示登录用户进行一系列的修复操作。三是检测设备自身数据是否被修改或篡改,并对登录户相应的操作进行记录备案。

2.3采取传统的信息安全防范策略。物理安全策略:包括环境安全、设备安全、媒体安全、信息资产的物理分布、人员的访问控制、审计记录、异常情况的追查等;网络安全策略:包括网络拓扑结构、网络设备的管理、网络安全访问措施、安全扫描、远程访问、不同级别网络的访问控制方式、识别/认证机制等;数据加密策略:包括加密算法、适用范围、密钥交换和管理等;数据备份策略:包括适用范围、备份方式、备份数据的安全存储、备份周期、负责人等;身份认证及授权策略:包括认证及授权机制、方式、审计记录等;灾难恢复策略:包括负责人员、恢复机制、方式、归档管理、硬件、软件等;事故处理、紧急响应策略:包括响应小组、联系方式、事故处理计划、控制过程等。

2.4实施、检查和改进信息安全管理体制。企业应按照规划阶段编制安全管理体系文件的控制要求来实施活动,主要实施和运行ISMS方针、控制措施、过程和程序,包括安全策略、所选择的安全措施或控制、安全意识和培训程序等。在实施期间,企业应及时检查发现规划中存在的问题,找出问题根源,采取纠正措施,并按照更改控制程序要求对体系予以更改,以达到进一步完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目的。信息安全实施过程的效果如何,需要通过监视、审计、复查、评估等手段来进行检查,检查的依据就是计划阶段建立的安全策略、目标、程序,以及标准、法律法规和实践经验,检查的结果是进一步采取措施的依据。

2.5加强信息安全监控,保障信息系统安全运行。在信息安全监控、信息安全配置和系统访问控制方面,信息管理部门借助先进成熟的信息技术,充分挖掘和利用现有资源功能潜力,进一步提升企业信息系统的安全防范能力。例如,加强信息系统监控管理和风险评估,优化信息系统安全架构,开展入侵检测分析防范、核心网络冗余和服务器架构调整等工作,确保公司信息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统一企业桌面安全管理体系,建立网络运维管理系统,加强接入层管理、桌面安全管理和安全监控管理,有效保障联网计算机的安全运行。优化企业内外网连接架构和访问控制策略,增加网络出口流量监控环节,使有限的网络带宽资源得到合理分配和充分利用。针对因特网浏览用户违规现象较多,造成非授权用户占用大量网络资源的问题,加强用户访问监控,严肃处理违规用户,加强保密教育,促进用户规范使用信息系统。

2.6构建信息安全管理团队。信息安全管理团队是由决策者、管理者以及计算机、信息、通讯、安全和网络技术等方面的专家为提升企业信息安全管理水平而组建的团队。信息安全管理团队是企业信息安全管理的直接管理者,其管理能力、技术能力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企业信息安全管理的效率。因此必须增加对企业内部信息安全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的定期培训,同时与外部专业技术企业建立长期有效的外部技术支持网络,才能对企业信息安全事件做出及时、快速、准确的响应,确定并及时排除突发事件,使企业的风险和损失最小化,最终形成一套有效的一体化管理体系,给企业带来更大的管理效益与管理效率的提升。

综上所述,随着网络普及和企业信息化业务的不断拓展,信息成为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信息安全保障能力成为一个企业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提高企业信息安全管理的效率,为企业决策提供信息支持,确保企业信息数据安全、可靠、真实,为企业发展和经营管理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企业信息管理范文11

1.1人本管理适应了信息化企业生产方式的转变

(1)大量生产方式是通过劳动低工资和大量资本投入来实现的,它将生产技术专业化,每个工人只会一种技艺,缺乏灵活性,只是“机器的一种延伸”。工人不关心产品质量,只期望通过产品的增加来达到大量生产的要求。

(2)JIT生产方式主要是通过适时适量生产、弹性配制员工数及质量保证等手段,利用信息技术来降低成本,以求最大利润。这时的员工已不是大量生产厂下只依图生产、依命令工作的机器。他们有了一定权力,逐步成长为身怀多种技能的高级蓝领,在工业中的作用日益增强。

(3)精益生产方式是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和普及下诞生的。它强调彻底消除浪费,最大限度地发挥“命运共同体”中每一组织、每一员工的能力和积极性,以谋求企业经营效益的提高。这种“人本”管理思想,成了精益生产方式在企业中运用和发展的重要手段。

(4)敏捷制造是将柔性生产技术,有技术、有知识的劳动者与能够促进企业内和企业间合作的灵活管理集成在一起,通过所建立的共同基础结构,对迅速改变的市场需求做出快速反应。在这其中技术和信息的载体是人,管理的主体是人,管理的客体是也最终归结为对人的管理,人进一步确立了敏捷制造企业管理中的核心地位。

1.2人本管理促进了信息化企业组织形式的转变

企业信息化要求企业组织形式与信息输入、输出、控制等相一致。因而传统组织形式很难适应企业信息化的需求。

吉尔布雷斯曾精辟地指出,组织形式变化的目的是为了降低信息处理难度和增加信息处理能力,信息技术是网络式组织结构的最大诱因。在这种结构中,各单元间运用信息技术,通过人本管理形成共同的价值观,构成有机网络结构。

1.3人本管理满足了企业经营方式的转变

1.3.1建设与信息化配套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在企业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和遵守的,具有一定行为规范性的价值观体系。统一明确的价值观,良好的传统和行为能对企业的未来起到巨大的作用,特别是在知识经济和信息化大潮中,企业必须加强建设,反映企业信息化趋势和要求的新文化。

1.3.2提高组织的柔性化

企业信息化要求组织要有充分的柔性化,以适应千变万化的环境。组织柔性化又分为员工柔性化、结构柔性化和组织间柔性化。

(1)员工柔性化。即要求操作员工完成以前需由计划员工、操作员工、维修员工等分别完成的工作,因而工作范围和部门间的界限变得模糊,他们更多地以项目小组形成工作,每个人都参与决策的制订,有问题时共同协商。

(2)结构柔性化。不少管理学家提出,横向网络组织结构比层次结构更具柔性化。一个具有结构资源柔性化的组织可以取代其他组织形式,如组织柔性化能取代业务处理过程专门化、任务专业化等,同时还可以减缓陈旧性,提高决策合理性,减少传统结构中存在的多界面。

(3)组织间柔性化。组织与外界机构的关系柔性化,企业应致力于真实、可靠的组织信息传递。

1.3.3高管人员要重视

企业信息化的实施,不可避免地冲击了现行管理体制中不符合科学管理规律的作风和习惯,容易导致冲突。试想:如果没有行政上强有力的支持,没有高管人员的积极参与,信息化遇到的阻力将是多么的巨大,信息化的成功实施将是何等不易。而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则必然要求企业高管人员首先要提高以人为本的觉悟。

1.3.4改善员工激励

在团队式工作条件下,人的自我价值已不再在于权利和等级,而在于创造和工作。员工对级别、地位的看法发生根本变化,知识和能力将构成企业价值的基础,级别、地位的竞争将渐渐淡化。组织的核心由职权转向人际关系能力和善于把握方向的能力。员工的报酬将不再依据职位的高低,而是根据能力和贡献来评判。通过改善激励体系和方法并科学有效地实施,一定能使员工各尽其用、发挥特长与潜力,人人都能在自己的领域不断实现自我价值,不断取得他应得到的经济的、社会的和自我实现需求的满足。

企业信息管理范文12

当今世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信息化速度迅猛,世界面临着信息化、全球化的两大趋势。在科技先进和信息化先行的发达国家,又涌现了知识经济的浪潮,这给经济管理和传统经济管理理论带来许多新的情况和新的课题。信息基础设施升级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知识的生产存储、分享和使用在技术上更为可行、经济上更为合算,经济活动中各种要素的配置、组合方式将更为合理、更有效,企业经济管理之间竞争的重点在知识、资讯、科技综合体——知识型的人才,而经济管理中各种要素的管理归根到底是对高素质人员的管理——知识型员工的管理,知识型员工管理是企业成败的关键因素。

一、有关知识型员工的几个基本概念

1.知识工作与知识型员工

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对知识工作的定义是:利用知识与技术提高生产率,使知识具有生产性、生产力特点,从而对管理理论产生重要影响的知识管理活动参与过程。随着科技的发展,知识工作的含义也随之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特别是进入信息经济时代,知识工作又有了新的内涵,即信息经济时代条件下的知识工作,是以知识和技术的应用与创新为主要特色的经营管理活动参与过程。这一时期,知识工作的核心内容是学习新知识、创造新产品,即知识工作的一切目标都是围绕着知识的创新服务的。所以,新的知识工作的概念应是指对知识的学习、利用和创造发展新知识的活动。

彼得·德鲁克也提出了知识工作者的概念:知识型员工是指,一方面能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知识提高工作的效率,另一方面知识型员工本身具备较强的学习知识和创新知识的能力。知识创新能力是知识型员工最主要的特点。此外,知识型员工的工作主要是一种思维性活动,知识的更新和发展往往随环境条件的变化而有所适应,具有很大的灵活性。所以,知识型员工兼具知识性、创造性、灵活性等方面的特征。加拿大著名的学者、加拿大优秀基金评选主审官弗朗西斯·赫瑞(FrancesHoribe)认为:“简而言之,知识员工就是那些创造财富时用脑多于用手的人们。他们通过自己的创意、分析、判断、综合、设计给产品带来附加价值。”本文认为,知识型员工是指在一个企业组织之中用智慧所创造的价值高于其动手所创造的价值的员工。

2.信息经济、知识经济、工业经济

信息经济是工业经济发展起来的,也被称为“后工业经济”,它以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为指导思想,而工业经济主要以单一的,尽可能多地利用自然资源,以获最大利润为指导思想。知识经济是工业经济发展的更高阶段,是工业经济生产力发展一定水平必须结果,是对工业经济的超越。不少学者认为,知识经济是信息经济的另一种表达方式,应该说信息经济是一种以信息等相关产业为支柱的一种经济时代,也是从工业经济发展起来的,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早期表现,知识经济要求更高的国民素质和经济发展水平,是信息经济的高级阶段,其内涵进一步扩大。总之,从发展顺序来看应该是:工业经济——信息经济——信息经济。现在我们所处的社会是信息经济的时代,并不断向知识经济时代迈进,所以目前的知识型员工的管理应属于信息经济时代的管理。

3.知识管理、信息管理与知识经营

信息经济时代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发展为知识型的管理,简称为知识管理,它是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创新的能力,为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新的途径。纯粹的信息管理则是对企业信息进行分类等。知识不等于信息,知识是信息与人类认知能力结合的产物。知识与信息的不同是知识管理、信息管理这两种管理最大的不同点。知识管理包括对人的管理和对信息的管理,它是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知识管理有利于企业信息处理能力与员工的创新能力相结合,进而增加企业应变能力和预见能力。20世纪末发达国家不少企业在企业总经理与信息部经理之间设立一种知识主管(CKO)的新职位,并作了适当的分工,信息部经理重点负责企业技术与信息的开发应用,而知识主管主要从事企业创新和培养有创新能力的员工。无论是信息管理还是知识管理,都主要是针对知识型员工的管理,只不过知识管理是更高层次的管理。管理相对于经营来讲,它是根据企业的经营决策所确定的一定时期的经营意图,即经营方针、目标、战略、计划的要求以及下达的具体任务,组织生产活动,并保证实现。从企业管理的分层来看,管理在企业中的地位属于执行层,而知识经营属决策层,所以知识管理与知识经营之间是执行与决策的关系。

二、知识型员工的特点

知识型员工具有比其他员工更强的竞争性,必须调整公司,把公司建成知识型公司,并建立有利于知识型员工彼此进行合作的创造性方式。彼德·德鲁克说:“知识型员工不能被有效管理,除非他们比组织内的任何其他人更知道他们的特殊性,否则他们根本没用。”为此,必须充分了解及掌握知识型员工的特点,才能管理好知识型员工。

1.独立性

知识型员工拥有较强的独立自主性,这种员工不喜欢上司把要做的每一件事的计划与措施都已安排的非常明确,这样使员工觉得自己是被上司完全摆布,缺少自主性。一般说来,知识型员工倾向于独立自主,这种特性表现在工作场所、工作时间方面的灵活性要求以及宽松的组织气氛,知识型员工不仅不愿意受制于物,甚至无法忍受远处上司的遥控指挥,而更强调工作中的自我引导。

2.创新性

创新是知识型员工最重要的特征。库珀解释说:“知识型员工之所以重要,并不是因为他们已经掌握了某些秘密知识,而是因为他们具有不断创新有用知识的能力。”知识型员工从事的不是简单重复性工作,而是在易变和不完全确定的系统中充分发挥个人的资质和灵感,应对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推动着技术的进步,不断使产品和服务得以更新。

3.骄傲性

专业技术的发展和信息传输渠道的多样化改变了组织的权力结构,职位并不是决定权力有无的惟一因素。知识型员工由于具有某种特殊技能,往往可以对其上司、同僚和下属产生影响。也由于自己在某一方面的特长和知识本身的不完善性使得知识型员工并不崇尚任何权威,如果有的话,那就是他自己。

4.流动性

在信息经济时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国家与企业之间竞争的焦点表现在技术的竞争上,技术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的竞争,特别是知识型员工的竞争,这一大环境为知识型员工的流动提供了宏观需求。另一方面,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不断深入,国与国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这为知识型员工的流动提供了可能。信息经济对传统的雇佣关系提出了新的挑战,“资本雇佣劳动”这个定律开始受到质疑。因为在信息经济时代,资本不再是稀缺要素;知识取代了它的位置,长期保持雇佣关系的可能性不断降低。

5.成就性

与一般员工相比,知识型员工更在意实现自身价值,并强烈期望得到社会的承认与尊重,并不满足于被动地完成一般性事务,而是尽力追求完美的结果。因此,这种员工更热衷于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把攻克难关看作一种乐趣,一种体现自我价值的方式。

6.复杂性

复杂性主要指的是劳动的复杂性。首先,劳动过程复杂。知识型员工的工作主要是思维性活动,依靠大脑而不是体力,劳动过程以无形的为主,而且可能发生在每时每刻和任何场所。加之工作并没有确定流程和步骤,其他人很难知道应该怎样做,固定的劳动规则并不存在。因此,对劳动过程的监督既没意义,也不可能。其次,劳动考核复杂。在知识型企业,员工独立自主性并不等同于员工之间不需要配合,员工的工作由于科技的发展一般并不独立,他们的工作一般以工作团队出现,通过跨越组织界限以便获得知识综合优势。因此,劳动成果多是团队智慧和努力的结晶,这使得个人的绩效评估难度较大,因为分割难以进行。第三,劳动成果复杂。成果本身有时也是很难度量的。比如,一个市场营销人员的业绩就难以量化,原因不仅在于营销效果的滞后性,也在于影响营销业绩因素的多样性。

三、知识型员工的管理策略

信息经济时代是一个崇尚知识的时代,员工的聪明才智比以往都体现出更高的价值,知识员工成为企业的主要资源,他们的创造力是公司价值增值的源泉,生产工具开始转移到了知识型员工的手中,因为知识型员工的生产工具是存在其大脑中的知识。所以,企业的管理也应做出一些变革和调整。

1.充分发挥员工独立自主性

由于知识型员工具有独立自主性特征,企业应更加重视发挥员工工作的自主性和创新性。通过授权为团队提供其创新活动所需要的资源,包括资金、物质上的支持,也包括对人员调用,并利用信息技术来制定他们认为是最好的工作方法,建立自我管理正式组织及非正式组织。自我管理式团队的形式也符合企业信息化的要求,能使信息快速传递和决策快速执行,提高企业的市场快速反应能力和管理效率,并且也能满足知识型员工工作自主和创新的需求。知识型员工更多地从事思维性工作,固定的工作场所和工作时间对他们没有多大的意义,而知识型员工也更喜欢独自工作的自由和刺激,以及更具张力的工作安排。为了鼓励知识型员工进行创新性活动,企业应该建立一种宽松的工作环境,使他们能够在既定的组织目标和自我考核的体系框架下,自主地完成任务。

2.员工与产品平等对话

在工业时代的公司中,社会分工明确,大多数工作的定义方式使得员工和管理者很难看到完整的过程。工业时代的工作并没有给人们一个对于产品属性的清楚的认识,过程中重要的部分和产品被锁定在一个黑箱中,作为个人的贡献者看不到,员工对自己的工作在整个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地位缺乏认识,他们只是被期望去适应一个大过程中的一个小部分。人们被培训去做某件事,而且被告知不能偏离固定的程序,员工的想象被认为是不重要的甚至是碍事的,员工的知识几乎没有真正的价值。于是,员工通常对过程和产品容易采取一种目光短浅的做法。在信息时代,工作所包含的不仅仅是一个过程和一个产品,而是一个生产许多产品和对这些产品进行改造的过程。在生产某种产品时,并不是孤立地看待过程和产品,而是把它们放在员工的想象和知识的更大的视野中。员工对过程和最终产品的掌握,激励他们去使用其技能、想象和知识,通过技术的变革来产生产品的变化。这样的过程有如员工与产品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对话。由于员工掌握了过程,他们发现自己的想象空间得到了拓展,并会因受到鼓励而更大胆地去想象,去发明,去创造。

3.鼓励员工参与企业管理

与一般性人才不同,知识型员工一般来说不习惯于受指挥、操纵和控制,他们往往追求较强自主性,所以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要照应到这一特点,给予知识型员工以一定的权力,参与企业的发展决策和各级管理工作的研究和讨论。处于平等的地位商讨组织中的重大问题,可使员工感到上级主管的信任,从而体现到自己的利益与组织发展密切相关并因此产生强烈的责任感。同时,主管人员与部属们商讨组织问题,对双方来说都提供了一个取得别人重视的机会,从而给人以一种成就感。根据日本公司和美国公司的统计,实施参与式管理可以大大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一般都可以提高50%以上,有的甚至可以提高一倍至几倍。

4.创造一个良好的软环境

良好的软环境即注重人情味和感情投入,给予员工家庭式的情感抚慰。索尼公司董事长盛田昭夫认为,“一个日本公司最主要的使命,是培养它同雇员之间的关系,在公司创造一种家庭式情感,即经理人员和所有雇员同甘苦、共命运的情感”。《财富》杂志评出的最受欢迎的100家最佳公司中的几十家慷慨地为员工提供“软福利”——即那种能够进一步协调工作与生活之间关系的各种便利,诸如在公司内部提供理发和修鞋等多项生活服务,以及免费早餐等看起来不起眼的福利,这为员工提供了极大的方便。这类福利使公司表现出富有人情味,接受调查的员工都说他们非常珍视这一点。目前,许多企业都定期举办各种宴会、联欢会、生日庆祝会、舞会等,通过这些活动,不但可以加强人与人之间的联系,管理者还可以倾听职工对企业的各种意见和建议。总之,知识型员工要求获得尊重的需求非常强烈,管理者应经常深入下属,平等对话,并经常活动,加强人际沟通。把企业建成一个充溢亲情的大家庭,使得员工有明显的归属感,而不是成为组织的边缘人。

5.正确的激励

激励活动是由谁激励、激励谁和怎样激励这三个主要要素构成。正确的激励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关键之所在,正如美国哈佛大学的管理学教授詹姆斯所说:如果没有激励,一个人的能力发挥不过20%~30%,如果施以激励,一个人的能力则可以发挥到80%~90%。激励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它自身是有规可循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激励活动规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激励必须考虑人的需求(依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第二,激励必须制度化、规则化,且具有相对稳定性。第三,激励具有全员性,即必须针对全体员工,这样才能起示范作用。第四,激励应当公开、公平、公正。美国的知识管理专家玛汉·坦姆仆经过大量实证研究证明:激励知识型员工的四个因素依次为个体成长、工作自主、业务成就和金钱财富。知识型员工由于其文化水平较高,更多的是考虑其发展潜能和成就感,并获得与其贡献相匹配的合理公正的报酬。所以,企业在进行激励选择和设定时应针对性地满足知识型员工的需要,从而激发其工作的积极性。当然,还应该注意对工作进行设计,因为对于知识型员工而言,有意义的工作本身就是一种享受、一种激励因素。

6.加强员工的培训与教育

由于科技发展高速化、多元化,大部分知识型员工发现,知识与财富成正比例增长,知识很快过时,需要不断地学习新知识,只有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才可能获得预期的收入。因此他们非常看重企业是否能提供知识增长的机会。如果一个企业只给其使用知识的机会,而不给其增长知识的机会,企业不可能保证员工永远就业,当然也就不能指望员工对企业永远忠诚,同时,大多数高素质的员工在一个企业工作,并不仅仅是为了通过工作挣钱,而是更希望通过工作能得到发展、得到提高。而企业举办的各类培训,则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知识员工的这一需求。在信息经济时代,人才的竞争将更加激烈,企业必须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因此,在知识型员工更加注重个人成长的需要前提下,企业应该注重对员工的人力资本投入,健全人才培养机制,为知识型员工提供受教育和不断提高自身技能的学习机会,从而具备终身就业的能力。

7.积极创造个体发展空间

知识型员工对知识、个体和事业的成长不懈地追求,某种程度上超过了他对组织目标实现的追求,当员工感到自己仅仅是企业的一个“高级打工仔”时,就很难对企业绝对忠诚。因此,企业不仅仅要为员工提供一份与其贡献相称的报酬,使其分享到自己所创造的财富,而且要充分了解员工的个人需求和职业发展意愿,为其提供适合其要求的上升道路,给员工创造个体的发展空间,给员工更大的权利和责任,只有当员工能够清楚地看到自己在组织中的发展前途时,他才有更大动力为企业尽心尽力地贡献自己的力量,与组织结成长期合作、荣辱与共的伙伴关系。所以,企业必须根据自己的职位资源,为知识型员工提供足够大的成就实现机会空间。当然企业还可通过其他方式加强员工与企业的关系,如:目前已经出现的股权激励就是对知识型员工的管理策略的一种尝试。股权使得员工把自己的创新活动看成是一笔可观的投资,因而更能激发其全心全意地投入自己的精力,实现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的一致趋向。股权激励是一种可行的激励方式,体现风险分担,利益共享,员工的收益与企业的发展前景紧紧捆绑在一起。

8.管理方式分散化

知识型员工具有较强的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以及处理、应用知识和信息的能力,这些能力提高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因而常常不按常规处理日常事情。和这些人员进行交往时,传统的官僚管理作风只会碰壁,因此需对知识型员工实行特殊的宽松管理,尊重人格,激励其主动献身与创新的精神,而不应使其处于规章制度束缚之下被动地工作,导致员工知识创新激情的消失。应该建立一种善于倾听而不是充满说教的组织氛围,使信息能够真正有效地得到多渠道沟通,也使员工能够积极地参与决策,而非被动地接受指令,这就需要一种新的管理方式如分散化管理,在信息经济时代,分散化管理已经成为一种必要管理趋势。在组织中拥有较高职位的管理人员并不一定拥有较多的信息,电脑网络的存在使我们进入了一个平行的世界,知识型员工也由于自己的专长而自负,对权威的顶礼膜拜已经成为历史的陈迹。为谋求决策的科学性,更重要的是求得知识型员工对决策的理解,定期与雇员进行事业的评价与探讨,吸收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施以“分散化管理”,应是信息经济时代管理的一种趋势。

[参考文献]:

吉雷:“浅淡知识型员工的管理”《中国培训》,2001年第4期,第59~60页。

吕兵,张钢:“企业知识型员工的激励机制建设策略”,《西南金融》,2001年第1期,第22页。

肖光强:“知识型员工的管理策略”,《企业改革与管理》,2001年第2期,第13~14页。

孙建国:“论信息经济条件下知识型员工的激励”,《前沿》,2001年第3期,第9~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