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观察植物的作文

观察植物的作文

时间:2023-05-29 17:38:16

观察植物的作文

观察植物的作文范文1

.引言

植物学中的课堂实验,论文联盟是指配合植物学课堂教学,借助标本、仪器、试剂,运用实验方式进行植物学的教学活动。

1.高职高专植物学实践教学现状及问题分析

通过走访相关学校并查阅有关资料.对部分高职植物学实践教学现状作了调查,经过认真的分析总结,得出以下教学现状:

1.1高职高专职植物学实映教学效果差

现有的植物学实践教学效果差,造成这个局面的主要原因有:一方面由于教师没有进行深入研究,不注重实践技能和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学生不够重视,只注重理论学习,轻视实践。

1.2教学改革排挤基础课

科学知识的迅猛发展,要求学生在相同时期内学习更多更新的知识.基础课的学时被压缩,从中挤出时间新课得以开设,这是大势所趋.植物学课时一减再减,己成为不争的事实。教师有束手无策之感。

1.3经费的不足影响实验教学效果

经费不足,在高职高专学校生物系尤为突出,致使野外实习不能按质按量完成,走走形式而己,有的学校干脆取消,教师带领学生在校园、公园溜一圈了事。

2.对策分析

面临植物学教学的困境和挑战。除了进行整体改革之外,还应采取余下对策:

2.1转变思想观念

作为教师,应加大教学研究力度,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核心,努力提高教学质量,要克服重理论轻实践的不良倾向。

2.2教育行政管理机关应采取激励机制,推动 植物学教学研究

在生物教学过程一中,包括教师、学生、教材和教法四个方面的因素。其中,教学方法贯穿在教学过程的所有环节中,所有的教学目的和任务,只有通过它才能有效地完成。

目前,在 植物学实践教学中,教学方法不尽科学,以致于不能很好地完成应有的教学目标。

本文重点针对上述现象,以实践教学为切入点,探索植物学实践教学改革,提出 植物学实践教学中的实践技能和能力目标.从教学方法上入手,结合实践教学内容,提出科学的培养方法。

3.植物学实验教学改革方法探讨

3.1植物学实践技能的培养

植物学实践技能是能力培养的基础,没有实践技能。无从谈起实验能力,故应加大实践技能培养研究。

从教学实践看,这一过程分为四个阶段,且各具特点:第一阶段:从教师那里掌握了技能的目的、任务、有关知识和条件.在此上基础进行初步实施。特点:学生的注意力作用大、效果差,教师的指导作用大。第二阶段多余的动作和紧张性的减少和消失,各种动作开始向准确和灵巧过渡,使所有动作能恰当衔接起来,组成一个整体。特点::靠学生独立和教师指导因素相结合而进行。第三阶段动作速度加快和动作的协调性.准确性更加完善,而且视觉“控制”减弱和动觉“控制”加强。特点:学生独立完成。第四阶段:在稳定性的基础上产生灵活性,即创造性。特点:学生独立完成,也可在教师启发下完成。

3.2植物学观察能力的培养

观察则是人们获得感性认识的一个重要途径。在植物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至关重要,它是培养其他各项能力(如思维能力、实验能力和自学能力等)的基础。

3.2.1注重观察的设计与指导

在每项观察活动中,首先向学生讲满楚观察的目的,观察的对象以及怎样进行观察和观察时思考什么问题。这样学生通过有目的的观察.再加上有计划地启发和诱导,不仅能够很好地理解植物学知识,还能培养独立进行观察的能力。

3.2.2采用科学的观察方法

在观察活动中,采用科学的观察方法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获得植物学知识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注意采用科学的观察方法,主要有。

①顺序法观察要有程序。观察植物标本和模型时,要按照一定顺序,进行观察。教师首先讲清植物体器官的名称,自然位置,然后指导学生由表及里,由局部到整体,由宏观到微观进行认真观察。

②用比较的方法进行观察,比较其异同点,掌握事物的特点及其本质属性.在植物实践教学中,用比较法观察有单项比较和多项比较两种方法。

单项比较观察例如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期时期的结构特征:观察比较单、双子叶植物根的构造的区别:观察松茎次生木质部的结构成分在三个不同切面上的特点。

多项比较观察相近植物的花器可进行多项比较观察,这是分类依据,为培养后续的野外实习的植物识别和鉴定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③解剖观察法通过实验解剖进行观察,可以认识植物的解剖结构和特点。例如:根、茎、叶的内部结构,雌蕊子房的室数及心皮的数目等。是了解形态结构惯用的方法。

④系统观察法由于植物的生长发育或某种生理变化,很难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完成,因此观察时就得打破这种限制.可进行不间断的观察,并及时做好观察记录.这种方法在植物生理学和植物生态学中经常用到。在形态、解剖部分也用到。如:观察种子的萌发,子叶出土、留土,并发育成新枝(或花)等。

⑤观察与思考结合法教师在观察过程中提出各种启发性问题,这样不仅能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观察的对象上来,减少和克服随意性观察,还能引导学生抓住不质特征,使学生在观察实物时,开动脑筋.边观察边思考:要提醒学生特别注意不要轻易地放过那些异常现象,积极思考,努力搜寻与之有联系的情况.学生将主动的直观与抽象思维相结合,通过感性材料进行抽象思维,形成正确的概念、判断和推理,认识本质,只有这样才能对观察对象产生深刻的印象。

3.3植物学实验能力的培养

在学生实践技能,观察能力培养的基础上,初步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3.3.1操作能力

操作能力即动手能力,要求教师具备独立操作,设计实验的能力。基本程序如下:

3.3.2整理分析能力

在上实验课时,要求学生对观察的结果,进行思维、分析,而不是照着结构画一张简图。

这种分析思维能力可结合观察能力进一步培养,二者不能截然分开,观察能力是基础,思维分析能力是核心.二者相辅相成,在观察中进行思维,在思维中进一步观察。

3.3.3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成为各学科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刹.下面是在植物学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首先,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告诉学生只要不墨守成规,能别出心裁,标新立异地提出事物发展的新观点、新设想、新方法.都是创新。

第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精神很重要的就是要勇于怀疑.勇于批判。引导学生在可能发生事情中预想不可能,在不可能中要求可能的途径。

第三.教学生创新方法。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依据创造教育的探索性原则,动态性原则,个性化原则,引导学生做研究性实验。

4.结论

观察植物的作文范文2

(一)怎样写物品

1、抓住特征

从大小、形状、颜色、质地(制造材料)等方面,对所写的物品仔细观察。因为不同的物品有不同的特点,即使是同一种物品,也会有某些席位的区别,也有它自己的独特之处。抓住物品的特点写,就是抓住了这一物品是区别于另一物品的地方写。

2、按照一定的顺序

(1)按总――分――总的顺序写。

(2)按物品各部分的空间顺序写。

(3)有的物品,须按先外后内的顺序写,即先写外表,后写内里的顺序。

3、状物需要想象和联想

展开想象和联想,不仅使所状之物更加具体生动,还可以开拓作品的意境,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二)怎样写动物

大多数小学生都喜爱小动物,看了以后总想把它们写出来。到底用什么方法,才能写好描写小动物的作文呢?

1、写外形

首先,观察小动物(包括昆虫)的外形,一般是写小动物的静态。在观察时,包括颜色、长相、个头都要如实写出来。其次,要抓住特点,不能面面俱到什么都写。三是按顺序:先整体-再局部-最后整体。概括写整体,具体写局部,用总分关系的句群。最后,为使描写更形象、具体,要展开丰富的想象,恰当地运用比喻。特别要注意提醒小学生“像――”、“犹如――”、“仿佛――”等喻词的使用。

2、写习性

写小动物,还要细心观察它们的动作、静态和生活习性,这些是小动物的动态方面。例如写它们吃食物、嬉戏的样子,相互追逐争斗的情形,如何筑巢、休息的情况等等。

小动物也有感情、情绪,这要靠小学生从它们的叫声和动作中,用拟人的方法去体会和想象,这样就能写出小动物的性格,显示出它们的活泼和可爱,实际上也就写出了小学生自己的感情。

(三)怎样写植物

提起植物,小学生的脑海里会出现许多花草树木的样子,但是要将平时熟悉的植物写成作文,很多同学却感到很难,有的觉得无话可写,有的三言两语就写完了。怎样才能写好植物呢?首先,写前要细心观察所写的植物,并做观察记录。观察时,先看整体的形状(外形)特征;再看颜色、枝叶的细部特征及生长环境,并把所看到的详细情况记录下来。其次,安排好写作顺序。

1、可以从整体到局部

先写植物的整体特征,再写它的局部特征。例如以主干、枝、叶、花、果等为序,并突出写其中的一两部分。另外写的时候,要求学生从各个角度去详细地描绘、刻画。例如描写树叶,就写它们的形状、颜色和给人的感觉等;描写花,就写它们的大小、香味、色彩、花期等,使人有如身临其境。

2、按照植物的生长过程进行观察

很多植物的生长、发育、开花、结果直至衰亡,每个时期的形态各不相同的,所以,可以按照植物的生长过程进行观察。

3、写观察日记

可以用写观察日记的方法。来描述某种植物在一段时间里的生长、发育情况。

4、以四时变化为序

很多植物在不同的季节里各具特色,所以,还可以其四时的变换顺序。

5、托物抒怀,借物咏志

写植物,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外形和色彩的描写上,还应该在文章中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感悟人生的哲理、高尚的道德情操、对美好理想的追求等等。用这种方法,要借助例文进行必要的指导,培养学生丰富的联想能力,在描摹植物形态的同时,赋予它们一定的象征意义。

很多状物类记叙文常常是通过描摹物体的外形特点,来揭示某种深刻的意义。作者先描写了物体的外形特点,再写物体做过的动作过程,最后由这件物体联想到农民,想到农民们也像该物体一样辛勤地播种、耕耘、收割,“为别人贡献多,为自己留得少”。这样把物体与农民联系起来,突出农民们辛勤劳动,为大众服务的精神。这样的描写,文章才有一定的思想性、可读性。

怎样才能使状物文章的写作目的明确呢?

首先要仔细观察所写的物体,熟悉并掌握它的特点,分析思考这些特点与人或事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观察植物的作文范文3

【关键词】自然地理野外实习 野外调查 综合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189-01

自然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自然环境的特征、发生、发展和分布规律的一门学科,是正确认识地球表面自然环境各组成要素相互联系和地区差异的科学。其课程的实践内容是在教师的带领下,让学生走出校门,置身于大自然之中,实地验证课堂上所学的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过程,通过自然地理野外实习,不仅能让学生们掌握自然地理野外调查的基本技能,应用所学知识综合观察、分析和解释实习地区自然地理系统的特征,并能从中得到启发,开创新的思维,从而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动手和独立工作等综合能力,下面以我校自然地理野外实习―庐山为例进行浅述。

一、实习内容设计:

庐山实习以植物和土壤地理为主,还包括植物生境与土壤形成的自然条件,如庐山的地质、地貌、气候、水文等的调查和观察,主要以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首先进行实习地点的地质、地貌、气候、水文等植物生境的调查:主要内容包括认识庐山地区基本地层、岩石及构造特征、山地地貌的基本类型及其成因、气候特色及气候的垂直带性差异,并对长江与鄱阳湖进行观察。

(二)植物地理野外实习:主要包括调查庐山植物群落的基本特征、观察并分析植物生长与环境的关系、山地主要植被类型,研究庐山植被垂直分布的特点、掌握植物地理野外调查的基本方法。

(三)土壤地理野外实习:主要包括庐山土壤类型调查、观察各种土壤的剖面特征并分析其形成、观察各土壤类型的关系、掌握土壤的野外调查基本方法。

(四)地理野外专业技能的运用:主要包括培养学生阅读地形图、地质图,分析了解区域地质地貌概况,熟练运用罗盘、地质图进行野外定位、定点及岩层产状的测量,并绘制地质地貌与河谷结构图,学会标本与样品的采集方法等技能。

二、实习线路的设计:

(一)路线1及其实习内容:

牯岭―西谷―锦绣谷。观察西谷形态及成因,测量岩层产状,观察有争议的古冰川地貌遗迹(如西谷中的飞来石、冰窖等),观察锦绣谷河流袭夺现象,袭夺湾、裂点(天生桥)、上下谷地形态和风口(花径);锦绣谷发育,岩性、产状、节理等与谷坡上峰林地貌的发育;谷底重力地貌,砾石谷地及成因分析,观察山下土壤分布规律及植被分布状况。

(二)路线2及其实习内容:

牯岭―大校场―植物园―含鄱口。认识常见植物,植物形态和生态环境条件;观察古红土和山地黄棕壤剖面;东谷(向斜谷)(宽谷、U形谷)的形态特征和成因,大校场(次成谷)的形态特征和成因;牯岭、女儿城(次成山)的岩性、产状,山脊形态特征和成因;裂点(茭芦桥)上、下河谷纵、横剖面的差异及其发育特点;河流袭夺(汉口峡河)等。注意观察有争议的古冰川地貌遗迹(如大校场冰川谷、东谷冰窖等)。

(三)路线3及其实习内容:

牯岭――月照松林――庐山二小附近的空军疗养院――小天池一带。观察黄山松林和落叶阔叶林群落,学习植物群落调查的基本方法。观察沼泽土遗迹。

(四)路线4及其实习内容:

牯岭――三宝树――电站大坝。观察柏林、常绿落叶混交林,进行植物群落样方和样方调查,观察山地黄棕壤剖面。

(五)路线5及其实习内容:

牯岭――大校场――大月山。观察山地棕壤,山地灌丛草甸土剖面;观察沿途山地黄棕壤向山地棕壤的变化,观察沿途植被的变化及大月山(背斜山)的岩层产状。

(六)路线6及其实习内容:

牯岭――五老峰――三叠泉。沿途观察植物群落外貌,学习填绘植被图;观察土壤垂直变化规律,三叠泉观察山地黄壤剖面。七里冲(向斜谷)(宽谷、U形谷)形态特点与成因分析,谷旁堆积物特点与成因;三叠泉裂点南(青莲寺谷:裂谷)、北谷地的形态特点、流向与岩性、构造与新构造上升运动,谷地发育上的差异性;三叠泉上游古地面(夷平面)特征。观察五老峰的岩性、产状、地质构造与地貌的关系,五老峰单面山与断层崖地貌(断层崖切割现象、坡度、崖上新发育的沟谷状况),五老峰山南的丘陵地貌,鄱阳湖湖滨地貌。

(七)路线7及其实习内容:

早上下山。中途在秀峰、白鹿洞书院停留,观察马尾松林和常绿阔叶林,观察红壤剖面。下午回到九江市区。

(八)路线8及其实习内容:

观察中国第一大河长江的水文状况,观察长江中游湖群的水文特点;观察长江中游平原地貌,游览市区,观察江南人文景观,注意与岭南人文景观作对比。

三、实习成绩的评定:

(一)考核方式:采取综合考核的方式。根据学生的实习表现(包括纪律性、出勤情况、团结协作精神、资料准备情况等)和上交的实习报告综合评定实习成绩。

(二)评分标准:采用百分制,考核内容及百分比为:实习纪律(5%)+实习表现(20%)+实习记录(25%)+实习报告(50%)。

四、实习效果的评价:

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离开了对自然现象的实际观察,自然地理教学如同纸上谈兵,按上述线路及内容所设计的实习,我们在实施过程中先由教师进行实地讲解,然后由学生分头观察、记录、测量、画图,回基地后写实习日志与总结,通过一周的实习,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学生不仅学会了野外地理的工作方法,还加深了对地学野外考察的方法与过程认识和撑握。

参考文献:

[1]郑庆荣,孙二虎,徐茂祥.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模式与内容的设计研究.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9(5).

观察植物的作文范文4

【关键词】 细胞晶体; 实验材料; 蒜

晶体(crystal)是植物细胞生理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代谢产物之一,也称后含物。它有不同的形态和成分,一般分为单晶、簇晶和针晶体3类。常见的有草酸钙晶体,它的形成降低了草酸的毒害作用,所以,晶体的有无与某种生理过程是相适应的[1,2]。《植物学》或《药用植物学》课程教学中的植物细胞后含物观察实验中,最常用的观察材料是选用夹竹桃(Nerium indicum Mill.)叶片的永久制片或新鲜鸭跖草(Commelina communis L.)叶片,但选用这两种观察材料的共同缺点是,晶体数量并不多,学生观察寻找时往往耗时较长;晶体的形态也比较单一(夹竹桃叶片中的为簇晶;鸭跖草叶片中的为针晶);另外,鸭跖草还受生长季节的限制。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对多种植物的观察发现,蒜(Allium sativum L.)可以作为观察植物细胞晶体的良好的补充材料,现介绍如下。

1 仪器与材料

1.1 器材光学显微镜、镊子、解剖针、载玻片、盖玻片、吸水纸、单面刀片、蒸馏水、培养皿、胶头滴管。

1.2 材料蒜(新鲜蒜头或陈年蒜头)。

2 方法及步骤

2.1 材料处理任选一个陈年蒜头,剥去外层比较厚、杂质多的干鳞叶,选取内层色白、透明度好的鳞叶,用单面刀片切成3~5 mm小块,用镊子夹取放入盛有蒸馏水的培养皿中软化(浸泡10~20 min或更长时间),以免制作临时装片时产生气泡;如果是新出土的蒜,浸泡过程可省略。

2.2 制片方法在清洗干净的载玻片中央用胶头滴管滴1滴蒸馏水,用镊子夹取一块处理好的鳞叶材料放于水滴中,并用解剖针将其轻轻拨平,盖上盖玻片,用拇指压片,再用吸水纸将盖玻片周围逸出的水分吸干,即可显微镜下观察。

3 观察

在10×10倍光镜下,可见有大量无色透明的晶体存在,在10×40倍光镜下,单个的晶体形态清晰,属于单晶类型,从形态上可分为三种类型,即长柱状晶体(图1a)、短柱状晶体(图1b,d)和方形晶体(图1c)。由于晶体为无色透明体,其与周围衬质之间的对比度较低,显微镜调焦不精确时,实物图像会略显模糊,故观察时,显微镜焦距一定要调准,并合理调节显微镜光线的强弱和虹彩光阑。

4 讨论与分析

选用蒜的干鳞叶作为材料时,由于鳞叶具有一个自然弧度,故切取的小块宜小不宜大,否则压片时很容易产生气泡,影响观察效果;干鳞叶具有一定硬度,用水浸泡后,压片时容易充分展开,避免产生气泡。

实践证明,压片时用蒸馏水效果更好,杂质少,清晰度高,必要时便于照相[3]。条件不具备时,用自来水代替蒸馏水也能获得一定的观察效果。

以蒜为观察植物细胞晶体的材料,晶体数量多、单位视野中晶体的密度大,便于寻找;晶体形状多样,有利于学生对植物细胞晶体形态多样性的理解,实验效果好。另外,由于蒜取材方便,克服了实验受植物生长季节的限制,成本也很低。

综合以上情况,把蒜作为观察植物细胞后含物—晶体的一种补充材料,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好方法。

参考文献

1]周云龙. 植物生物学(第Ⅰ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44.

观察植物的作文范文5

“苔藓植物”一节教材的内容描述很少,主要编排了一个“观察葫芦藓”的活动,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自主建构对苔藓植物的科学认识。因此,组织好学生进行科学的观察成为本课教学成败的关键,它是教学的重点亦是教学的难点。基于同学们在生活中已有对苔藓植物的感性认识,笔者以此为起点,采取了切实有效的教学策略:古今观察,引发探究;观察记录单,引领探究;巧妙追问,深入探究;现实观察,再启探究……使学生在观察中探究,在探究中发展知识、发展能力、发展情感,课堂教学取得了满意的教学效果。

二、基于观察的探究性教学过程

1.古今观察,引发探究

“上节课我们一起以贯众为例学习了蕨类植物,了解到蕨类植物是一类比较矮小的植物,那么在陆地上的植物中有没有比蕨类植物更为矮小的植物吗?”笔者在教学中以这一问题自然引入课题。接着,让同学们结合自己在生活中的观察,谈一谈对苔藓植物的认识。“苔藓植物特别矮小,像铺在地上一样”“它生长在阴暗潮湿的地方”……在同学们描述的基础上,教师可这样过渡:“同学们对苔藓植物的认识,应该说都是通过观察而得到的。观察是我们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方法。其实,我们的古人也同样对苔藓植物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并进行了生动的描述。”利用多媒体依次展示两首古诗“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王维《鹿柴》”、“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袁枚《苔》”。让学生阅读古诗并说一说古人通过观察看到了苔藓植物的什么特点呢?“苔藓植物生长在深林”、“苔藓植物生长在白日不到处”、“苔藓植物会开花,花如米小”在同学们回答的基础上,教师顺势追问:“古人观察到了苔藓植物能够开花,你在生活中有没有看到呢?它到底有没有花呢?苔藓植物究竟有什么样的结构和特点呢?”在问题的驱动下,组织学生进行“观察葫芦藓”的活动。

2.观察记录单,引领探究

如何引领学生进行科学的观察探究呢?教师首先向学生明确观察探究的基本要求:两人一组,合作观察。然后多媒体展示并每组分发一张观察“葫芦藓”记录单(见附注),把观察内容具体化,保证学生的观察探究有目的、有内容、有所获。在学生观察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巡视指导,使观察探究顺利开展。

3.巧妙追问,深入探究

在同学们科学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生生互动进行反馈交流,同时进行自评、互评等评价活动,教师巧妙追问,进行点拨、延申。如测量葫芦藓植株的高度,不同的组有不同的回答“1.8cm”、“2.5cm”、“我们组测量了两次,一次1.6cm,一次2.4cm”……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应如何科学地进行测量呢?”此情此景,相信同学们不难得到科学测量的方法。

在同学们深入认识葫芦藓叶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葫芦藓还有哪些其他的结构呢?这些结构有什么特点呢?”同学们一致认为“葫芦藓除了有叶,还有根和茎,并且成熟时能产生孢子囊,但是没有花、果实和种子。”并且同学们也觉得“光靠观察看不出根和茎的特点”。教师在肯定同学们上述观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观看教材配套光盘提供的视频“观察葫芦藓”,让学生通过视频对葫芦藓形成正确的认识“其根为假根;茎柔软,没有输导组织;没有花、果实和种子,依靠孢子进行繁殖”。

4.现实观察,再启探究

在同学们科学认识葫芦藓的基础上,教师可进一步引导学生将葫芦藓与贯众作一对比,思考“葫芦藓和贯众都没有花、果实和种子,那它们是怎样来繁殖后代的呢?”、“葫芦藓和贯众都生长在阴暗潮湿的地方,那为什么葫芦藓特别矮小呢?”通过问题的思考,同学们一方面可以认识到葫芦藓和贯众都是孢子植物,都是依靠孢子进行繁殖;另一方面对葫芦藓和贯众在结构方面的差异性也得到了更深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同学们的辨证思想。接着,教师以问题“在地面上的植物中,苔藓植物长得特别矮小,好象毫不起眼,微不足道,那么苔藓植物是否真的毫不起眼,微不足道呢?”启迪学生对苔藓植物价值的思考。此时,教师可话峰一转“那我们在生活中能否时不时地看到苔藓植物呢?”以此唤醒学生保护苔藓植物的意识。“古人尚有‘应怜屐齿印苍苔’的情怀,作为当今的我们应该怎样来保护苔藓植物呢?”从而引导学生参与到“保护苔藓植物,我有一招”的活动中,为保护苔藓植物献计献策。

三、教学体会

观察植物的作文范文6

关键词:幼儿 种植 培养观察力

中图分类号:G613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4.211

1 源起:种植园中的一次对话

种植课上课了,笔者和小朋友手拉着手来到种植园里。正和身边的小朋友讲述如何播种的时候,听到了这样一段对话:

小朋友1突然大声喊起来:“大家快来看青菜叶上有一条青虫。”

小朋友2好奇地问道:“这是什么?”

小朋友3抢着回答:“我知道,我知道,这叫毛毛虫。”

小朋友4仰着红扑扑的小脸蛋说:“我在我们家的田里经常看见的。”

这时,其他几个小朋友也大声说道:“我家田里也有的。”

这是笔者没想到的,原来平时小朋友们都挺注意观察周围生活。由此而感――笔者为何不利用我园的种植课程培养小朋友的观察力呢!这一教育资源可是培养小朋友观察能力的有效途径啊!

2 “培养”策略

观察是获取周围信息的源泉,是儿童认识世界、增长知识的重要开端。观察力既是幼儿认识世界,获取知识的重要能力,又是幼儿在感觉与知觉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能力。本文将从培养幼儿观察能力的角度着眼,结合日常种植园实践活动中的探究和反思,谈一谈在种植活动中如何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

2.1 营造幼儿喜欢观察的氛围

我园最优越的环境就是大自然,是取之不尽的教育资源。可以使幼儿的生活生动有趣、丰富多彩,同时它也是幼儿学科学的重要场所。

大自然是丰富多彩的,可让幼儿观察了解植物的生长奥妙。如在“种植园地”观察种子发芽的活动中,引导幼儿在阳光充足及阴凉的不同环境下同时进行黄豆的种植。通过观察,幼儿就能发现,虽然同是浇水,阳光充足的地方,黄豆苗就长得非常茂盛;而在太阳晒不到的地方,黄豆苗却长不好。由此,孩子们知道了植物的生长既需要水的滋润,又离不开阳光的沐浴。

2.2 培养幼儿观察的兴趣

兴趣是孩子们学习的原动力。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为他们精心挑选他们所喜欢的、感兴趣的植物是关键。第一,选择合适的植物――容易成活,生长期短会开花结果的植物,这些植物便于幼儿观察。第二,教师要对观察给予积极的影响。

在种植课上,蒋昊小朋友在青菜叶上发现了一条青虫,笔者抓住机会利用问题引导幼儿有目的地观察认识青虫。从寻找青虫的五官到观看青虫爬行,再观察青虫寻找的食物等一系列活动,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

在播种的过程中,孩子们发现不同的种子种植的方法也不一样,“种子宝宝什么时候能长出来?”“大蒜应该哪边朝上?”从收集种子――播种种子――给种子浇水施肥――除草松土,笔者采用了抛出问题的方式,引导孩子们自己说说播种的全过程。

经过实践发现在种植活动、户外活动、游戏、散步等自由、轻松的氛围中最容易捕捉到孩子的兴趣。因此,日常活动中我们要懂得保护和利用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他们观察得兴趣。

2.3 教给幼儿正确的观察方法

有了观察兴趣,还必须在观察方法上加以指导。

首先,引导幼儿通过实验进行观察。例如在开展“蔬菜沉浮”的活动时,笔者给每组幼儿准备了四只容器、四种蔬菜,让幼儿自己猜一猜,什么蔬菜会沉下去的,什么蔬菜会浮上来。经过一番猜测,笔者再让他们自己操作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测结果是否正确。笔者一边巡视,一边提出问题:“小朋友通过观察你们发现了什么?”孩子们争着说:“胡萝卜是沉的,大蒜头是沉的,青菜叶是浮的,韭菜也是浮的。”笔者对孩子的发现给予了充分肯定,孩子们个个充满着成就感,脸上洋溢着笑容。一次小小的实验让孩子们充分体验了观察的快乐。

其次,引导幼儿有比较地进行观察。在“蔬菜影子对对碰”的活动中,笔者把几种蔬菜放在一起,先让孩子们观察蔬菜叶子的大小、形状、颜色等,再让他们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从而比较蔬菜的异同,最后让孩子们说说哪种蔬菜对应哪种影子。这种比较观察的方法能使幼儿掌握事物的异同,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对提高幼儿的观察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再次,引导幼儿利用多感官进行观察。在开展聊一聊“荸荠”的活动时,笔者让小朋友试着用手摸一摸、用眼睛看一看、用鼻子闻一闻,充分借助身体的各种感官感知荸荠的外部特征,孩子们果然很有兴趣,有的用手摸摸,说荸荠是硬的、有点光滑,有点毛;有的用嘴巴尝尝,说荸荠甜甜的;有的仔细观察,说荸荠有的黑黑的,有的红红的。这时,笔者鼓励孩子们把自己的发现与大家一起分享。通过多种感官观察,使孩子们全面了解了荸荠的基本特征。

看孩子们聊得兴趣正浓,笔者又以表格的形式让他们说说其他蔬菜水果的基本特征:

[[蔬菜、水果\&颜色\&形状\&手感\&味道\&番茄\&\&\&\&\&黄瓜\&\&\&\&\&芒果\&\&\&\&\&]

]

以表格式聊聊事物的特征,孩子们很少见到,因此,孩子们各抒己见,对这一新形式的观察方法报以了极大的热情,他们个个讲得头头是道,把三种事物的基本特征表达得准确无误。由此可见,观察形式的多元化对于孩子观察能力的培养起着积极的作用。

3 “培养”思考

通过实践与研究发现,观察力的培养除了能发展孩子们的智力外,更重要的是孩子们的多种能力也能在观察过程中得以实现。

作为农村幼教工作者,我们要充分利用乡村丰富的资源来解放孩子的空间,让他们和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瓜果、蔬菜交朋友,从而扩大幼儿的眼界和动手能力,培养他们的观察和思维能力。

总之,观察是幼儿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Z].

[2]张俊.幼儿园科学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唐国庆.创新教育与教学实践[M].湖南大学出版社,1999.

[4]学前教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观察植物的作文范文7

关键词:负压封闭引流;植皮术;对症护理

植皮术广泛应用于皮肤及软组织临床治疗中,但是容易引发皮片坏死、创面感染等症状,增加手术失败风险[1]。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可应用于各种疑难复杂的创面植皮术中,效果良好。为了分析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植皮术中应用的护理观察效果,在2012年11月~2013年11月,本院对收治的植皮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实施常规护理与对症护理,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2012年11月~2013年11月本院收治的86例四肢皮肤缺损需植皮患者临床资料,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3例。观察组中男患者26例,女患者17例,年龄在12~71岁,平均年龄为(36.33±5.31)岁。其中烧伤后肢体瘢痕挛缩15例、烧伤大面积12例、溃疡创面9例、急性开放性骨折伴皮肤缺损7例。对照组中男患者28例,女患者15例,年龄在13~70岁,平均年龄为(36.33±5.31)岁。其中烧伤后肢体瘢痕挛缩16例、烧伤大面积12例、溃疡创面9例、急性开放性骨折伴皮肤缺损6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以及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相比较,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用作对比。

1.2方法

1.2.1治疗方法 患者取中厚皮片,在陈旧性创面作邮票状植皮,新鲜创面作大片植皮,同时在皮片上作若干个引流小孔。观察组植皮后覆盖Vacuseal,并保证紧密接触创面,在创面贴封透明薄膜。在创面边缘应该防漏气, 接负压吸引装置,压力为80kPa,创面形成均匀压力。对照组植皮后采用常规缝线创面,采取凡士林油纱、碎纱条进行包扎,两组患者在手术后,应用石膏托外固定中凡关节周围植皮。

1.2.2护理观察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术后护理,观察组实施对症护理观察,具体如下。观察组在完成创面后,保持相应强度的负压,防止在植皮区聚集分泌物。①负压引流管的护理:护理人员严格保证引流管的畅通无阻,观察引流液性质,作出及时的处理。注意引流瓶应该低于创面,在更换引流瓶过程中,用用钳子夹住引流管,避免引流管内液体回流到VSD等;②创面护理及观察。在应用负压引流技术后,可以在1w左右换药,以减少患者换药的痛苦程度。同时,指导患者取合适,减轻肢体的肿胀程度,保持有效持续的负压引流,及时处理负压失效情况;③肢体功能护理。护理人员应该指导患者进行肢体功能锻炼。针对患者实际恢复情况,为其制定个体化、针对性的护理康复练习计划,鼓励患者进行肢体功能锻炼,以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1.3疗效判定 ①优:皮片全部成活,创面无分泌物;②良: 皮片大部分成活,创面出现较多分泌物;皮片与创面贴合过松;③差: 皮片无成活, 创面形成脓苔,分泌物过多,无法愈合。总有效率=(优例数+良例数)/总研究例数×100%。

1.4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优良率为95.35%,对照组患者优良率为65.12%;两组患者优良率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皮片从移植于受区到成活时间大约为2w,创面出现大量异物,造成植皮感染,无法保证成功的植皮操作。Vacuseal 海绵具有良好的吸附机体分泌物特性,并无免疫活性与毒副反应。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植皮术中应用优势在于[2]:促进肉芽组织生长、实施细菌繁殖的抑制功能、使创面床更加湿润、促进患者伤口快速愈合、提高患者生命质量等。同时,加强对症护理观察的效果,主要体现如下[3]:形成均匀的压力,紧密接触创面与附着皮片;彻底吸附分泌物,保持使植皮区清洁湿润,促进皮片下血管网生长,提高植皮成活率;改善局部微循环,减少手术时间,促进创面的新鲜肉芽生长,减少交叉感染风险,改善患者预后情况等。

通过以上研究表明,观察组患者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王玲,任文清,古兰,等.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植皮术中的应用及护理[J]. 中国美容医学,2012 ,21 (8 ):354-355.

观察植物的作文范文8

生物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本研究方法的实验科学,在生物学的教学中,必须重视对学生的实验能力的培养。

九年制义务教育生物教材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增加了大量的实验,其目的在于加强生物学科的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所谓实验能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操作能力:熟练使用显微镜、解剖器、安装实验装置、自行设计各种实验步骤、采集制作植物、动物标本;②获得知识的能力:即在实验过程中通过聆听、观察、阅读、质疑、记录分析实验结果等途径获得知识的能力;③整理分析能力:通过表解、图释记录实验的结果,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整理,找出实验成败原因,并能解释实验现象,写出实验报告;④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应用与实验有关的知识寻求解答问题的能力。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呢?在生物实验教学中,我首先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采取以下不同的组织形式,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1.模拟实验:刚进中学的初一学生好奇心强、好动,他们做实验时,注意力分散在实验仪器及用品上,不注意听讲、看老师的示范,在实验过程中不认真操作,观察实验现象不细致。此时,我一般采取模拟方式进行实验。如《显微镜的作用》一课,先讲解显微镜的结构和作用,操作显微镜时边讲要点、边做示范,学生边模仿操作。这样模仿操作完显微镜后,再让学生独自操作一两遍,经过几次这样的训练后,学生就基本上学会使用显微镜了。模拟实验教学方法的好处是有利于培养学生认真、细致、严谨的科学态度,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

2.分段实验:在模拟实验的基础上,再以分段实验的方式训练学生。如在《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细胞》一课,把实验分为制作并观察洋葱表皮细胞、制作并观察蕃茄果肉细胞、观察叶表皮永久装片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实验过程是老师先讲实验操作的要领、做示范,然后学生再独立操作、观察。学生操作观察时老师巡回辅导,一个阶段完成后再进行下一个阶段。各个阶段完成后,老师以问答的方式让学生说出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洋葱表皮细胞近似长方体,蕃茄果肉细胞近似球体,叶表皮细胞形态不规则,但它们都有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老师再补充说明,植物细胞都有细胞膜,但由于它太薄,而且紧贴细胞壁,用光学显微镜是不易观察到的,最后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不同的细胞形态不同,但它们都有相同的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分段实验不仅给学生提供独自操作的机会,培养学生独立操作能力,而且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逐渐学会观察实验现象,收集实验资料,归纳总结得出结论,从而主动获得知识。

3.独立实验:经过一段时期分段实验的训练后,学生可在老师的指导下,独立操作实验。方法是实验前,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认真熟悉实验目的、方法、步骤、实验所需的药品、材料。教师提出实验要求,讲清要点,然后再让学生独立操作。教师在操作过程中巡回指导,若发现带共性的问题,要让全班停下来,统一纠正后再继续实验,最后总结实验,指导学生完成实验报告,这样就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独立实验的能力。通过以上的组织训练后,学生能比较熟练地使用显微镜;能用解剖器解剖小动物;学会植物标本和昆虫标本的采集、制作,初步具备了独立实验的能力。

4.开展课外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实验能力的培养仅靠课堂实验教学是不够的,还要尽可能的开展生物课外活动,让学生对植物、动物、环境污染、人口问题等进行调查、研究,使他们有机会自己设计完成实验。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运用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去观察现象,分析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从而主动获得知识,进一步提高实验能力。从八四年以来我和其它生物教师一道,坚持组织开展了学生生物知识竞赛,动植物标本的采集制作,野生动植物邮票集邮,农业林业经济植物的调查等一系列课外活动。在活动中学生写了不少的观察日记和小论文,他们采集制作的《植物蜡叶标本》、《野生动植物集邮》、小论文《什邡主要经济植物种类调查》等作品,分别获得了盛市级奖。课外活动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能力。由于初中阶段重视了实验教学,学生渐渐获得了学习生物的方法和能力,使他们对生物学的好奇心转变为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为高中学习《生物》打下了基矗高中生物教师反映:我校升入高中的学生与其它学校升入高中的学生相比(以前我县乡村初中学校的条件差,开展生物实验很困难),我校学生使用显微镜熟练、实验能力强、实验效果好,理解掌握知识速度快,学习效率高。多年来的生物教学使我深深地体会到,作为一名生物教育工作者,应该重视实验教学,加强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使他们对生物学产生浓厚兴趣,掌握学习生物学的方法和能力,以便在现代生物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形势下,为他们的一生不断获取新的知识和将知识运用于实践创造条件。

观察植物的作文范文9

【摘要】 研究改良墨汁灌注法,使之适用于卵巢移植后新生血管的显示和观察。配制墨汁固定灌注液,小鼠卵巢肾被膜下移植后36h,麻醉状态下将墨汁灌注液通过左心室灌注固定小鼠,灌注后取材进行移植物与移植部位血管贯通的观察。结果,可见有贯穿肾组织至卵巢组织之间被墨汁填充的微血管,移植物内的卵泡及间质腺周围微血管中可见墨汁充盈或墨汁颗粒,灌注的成功率达到100%。表明甲醛墨汁灌注法可清晰地显示卵巢移植早期血流贯通的状态。

【关键词】 墨汁灌注;卵巢移植;血流贯通

随着组织工程技术和器官组织移植研究的深入进行,血管新生的研究已不再仅仅局限于肿瘤学。血管重建的实效性研究已成为组织修复、移植物与受体血流贯通及血管重建干预效果的有效检测指标之一[1]。微血管主要包括微动脉、微静脉和毛细血管等,通常是指管径小于300μm的血管,移植组织与受体组织血管贯通的初始阶段是微血管的形成。本文将以卵巢器官移植为对象,对小动物器官移植后的血管灌注方法的改良进行总结,旨在为小器官移植的血管贯通研究提供更好的显示方法。

1 材料与方法

1.1 墨汁灌注液的配制

中华牌墨汁(一得阁)∶PBS∶40%甲醛为4∶5∶1,灌注液中同时含0.5%肝素,配制好的墨汁固定液要经过滤。

1.2 实验动物

成年雌性昆明小鼠16只,体重20-24g,随即分为正常组和卵巢移植组,各组8只动物。适应性饲养1周后开始试验。

1.3 卵巢移植

卵巢的摘除及移植:0.5%戊巴比妥钠腹腔注射麻醉小鼠(0.03 mL/g),背卧位,常规消毒后,在肋脊角处切开皮肤及肌肉,在肾下级找到卵巢,自输卵管处结扎卵巢动静脉,完整切除双侧卵巢,将卵巢一分为二,在肾上级将肾被摸切用一小口,使用显微手术镊将半卵巢由肾被膜切口处移入肾脏下端,滴加培养液后,依次缝合手术切口。

1.4 正常对照组和卵巢肾被膜下移植36h后,采用腹腔注射0.5%戊巴比妥钠麻醉小鼠后,逐层打开胸腔,将注射器于心尖部插入左心室内,在1min内匀速注射1.5~1.8mL灌注液,同时右心耳开窗放血,注意观察小鼠的眼、耳、口腔黏膜、趾端及鼠尾。当它们均变黑时,表明墨汁到达了末梢血管,灌注成功。停止灌注约2min后取材,组织块在PBS液中冲洗2~3遍后置于4%多聚甲醛液固定24h、石蜡包埋。组织切片厚度在5μm以上,常规漂片、烘烤后HE染色,在显微镜(Olympus PM- 10AD)下观察血供建立情况并拍照。

2 结果

正常对照组结构完整的卵巢组织中血管显示清晰,尤其是围绕卵泡膜外层的微血管分布清晰,管腔内可见细小墨汁颗粒(图1,见封2)。卵巢移植组显示清晰的肾脏组织结果中血管系统灌注充分,肾小体轮廓分明,肾小管周围直小血管被切成不同断面。移植的卵巢组织紧邻肾皮质表面,结构清晰,可见有贯穿肾组织至卵巢组织之间被墨汁填充的微血管,移植物内墨汁也已充斥在移植卵巢的卵泡和间质腺周围的微血管中(图2,见封2)。灌注的成功率在这次组合卵巢移植组均达到100%。

3 讨论

在微血管的观察方法中,HE染色法是实验室最常用的方法。其方法简单快捷,技术容易掌握,但所显示的微血管均为断面,血管的连续性差,尤其是不具备观察移植物与受体部位血管贯通的状态。内皮细胞的免疫组化染色法是目前国内外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但苏木精复染可使细胞核着色,新生血管在无细胞核的部位所形成的血管管壁非常薄,故技术要求较高;除此之外,观察微血管的方法还有很多,如:树酯灌注扫描电镜观察、超薄切片透射电镜观察、微导管法及MRI等,其中微导管法和MRI可以进行微血管功能性的研究。但这些方法需要的设备和技术要求较高,广泛应用相对困难。

墨汁灌注后光镜下观察到的黑色线条,显示的为微血管内径,灌注的组织学切片不仅可显示微动脉、微静脉,还能很好地显示毛细血管,并可观察组织和微血管的结构。墨汁灌注后,不仅可显示微动脉、微静脉,还能很好地显示毛细血管,并可根据墨汁的痕迹观察血管的走行分布。当墨汁灌注与组织切片和HE染色技术相结合还可观察组织和微血管的结构[2]。

墨汁灌注是一种传统的观察血管分布的检测方法,大多数的灌注方法都要使用生理盐水快速灌流冲洗,再将固定液和墨汁灌注入血管[3]。这些方法将冲洗和固定及墨汁灌注分步骤进行,其优点可以充分扩张血管,墨汁充盈良好。但操作过程复杂,墨汁灌注液中配有明胶成分,需要在温热的条件下加压灌注[4]。为了观察促血管化因素对无血管吻合卵巢组织移植物血管化的影响,我们使用了墨汁灌注法,目的在于观察移植物与受体移植部位的血供重建时间。由于新生的血管建立在两种不同组织质地的器官之间,操作过程和灌注液的浓度均可影响结果的观察。本文所采用的方法是将固定液与墨汁混合,灌注前无需冲洗血管,而是借助于血管内的血液与一定量的墨汁固定液混合,将墨汁固着在血管内。灌注固定液内的甲醛达到4%,为常用10%的福尔马林,能够产生很好的固定作用。同时,无明胶的灌注液稀薄,可以通过较细小的微血管。待血管固定后,将标本制成切片。由于墨汁不与一般的化学试剂发生反应,灌注后可同时附加其它组织学制片技术。同时,经过滤的墨汁颗粒细小,可以进入微小的毛细血管,能更有效地显示血流贯通的行程,可用于新生血管走向和重建的研究。

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操作简便、可信度高,费用低,其灌注过程基本能反映其生理性血液灌流过程。需要注意的是灌注速度不可太快,灌注量不能过大,否则墨汁溢出血管,污染周围组织影响观察,但灌注量太低将会影响微血管的充盈。

参考文献

[1]党玲,孙静,贺晓亮,等.小鼠卵巢器官不同部位移植的效果比较[J].中国组织工程与临床康复,2009,13(18):3530-3534.

[2]张卫光,冯风之,夏家骝,等.几种微血管形态学观测方法间的比较分析[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03,21(3):408-410.

观察植物的作文范文10

一、农村小学科学观察教学的现状

(一)观察实验盲目性

小学生天性多动,对于新鲜事物好奇,但是没有持久观察能力。在课堂观察中,发现很多学生的注意力容易转移,不能对一种现象进行长久观察,学生不能对科学观察的目的进行掌握,大部分学生存在“看热闹”的心理。而造成这一种现状的主要原因是教师本身不能把科学观察项目设计得具有趣味性,不能捕捉到学生感兴趣的点。教师在带领学生观察淀粉中加碘的科学实验中,当学生看见淀粉加入碘变成蓝色时,学生们都兴奋地叫起来,但是在实际的观察陈述中,学生观察到的并不是整个现象的全部过程,仅仅是现象的片段而已。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并不知道观察现象的目的,只是在教师指挥下观察与记录。

(二)学生不能积极参与观察活动

在学生观察与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热衷于对结果的谈论,但是在实际的科学观察时并不是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投入到任务中去。造成这样的结果主要有两方面:第一,学生对观察的事物不感兴趣;第二,教师不能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不能鼓励学生全员参与其中。

二、提高科学观察能力的策略

(一)加强学生观察结果的讨论

观察实验从日常观察到科学观察可以通过学生之间的共同参与和交流来达到目的。科学的观察实验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中进行思考、讨论和组织他们观察现象变化。通过教师正确的引导可以让学生能够进行自我调整,并且寻找观察中现象产生的证据。例如在植物生长高度观察实验中,首先要学生连续数周对植物的高度进行观察与记录,观察完毕时,需要教师公布所有学生的测量结果,并让学生对这些数据进行组织展示。计划以学生分组形式进行观察与学习,使学生集中讨论植物一天的变化,然后小组成员一起绘制变化图形进行分组展示。讨论对于小学生科学观察能力非常重要,学生在对新鲜事物具有认知的情况下进行观察实践,有助于主动投入。而观察之后的讨论部分是将学科知识、问题和实践相结合的共同问题。在讨论中学生能够提升自己的逻辑分析能力。

(二)观察绿豆芽生长的教学实例

观察课题1: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吗?

传统的教科书是教师在课堂上发出疑问,怎样才能让绿豆芽生长得更好?并且让学生们感受植物生长需要哪些必须条件。围绕着豆芽生长与阳光的话题进行对比试验。由于该试验需要学生在课下进行,因此,在课前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将绿豆芽种子分为在阳光下和黑暗中状态下种下,然后让学生在家中对发芽状态进行观察与记录。

观察课题2:绿豆芽生长对水的需求

这部分的活动需要教师来完成,然后由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观察与记录。因此,在上课之前,教师应该对实验进行充分的准备。在具体观察中发现绿豆芽的跟向着纸潮湿的方向生长,教师在帮助学生理解现象的同时,需要让学生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让学生们分析植物为什么会这样生长。将植物适应环境的能力渗透给学生,以此感受大自然神奇的力量。

观察课题3:植物形态结构与生活环境联系

香蕉生长在热带和亚热带,由于阳光充足、水分多,因此,叶子比较大,而松树生长在温带地区,针形叶子有效减少水分蒸发。这些植物形态说明植物本身具有自适应能力。在以上的讨论,可以让学生明白,不同植物生长在不同的环境中,环境能够影响植物生长,而植物也能适应环境。为了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学生就能结合植物的自适应特质,对本节课中绿豆芽为什么在不同环境中呈现出不同状态进行解释。在观察中,细心的学生能够将绿豆芽变化用相机记录下来,用极具说服力的实验证据说明观察过程。

观察植物的作文范文11

关键词:生态园林;园林设计;植物配置

改革开放以后,社会的发展迅速,随之而来的生态环境也在不断恶化。如何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当务之急。生态园林的建设,符合社会当前的现状,体现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生态园林的出现,也标志着现代园林的建设方向。生态园林的生态功能,不仅能创造一个和谐的自然环境,也能为人类提供一个理想的居住环境。

1生态园林的概念

生态园林的基本概念,我们可以从3个不同的方面进行阐述:一是具有生态特性,符合一般的生态系统观念,能够净化空气,绿化环境。二是具有园林特性,生态园林也是园林的一种,它可以为人们提供一个美丽、舒适的活动空间,符合一般园林的基本要求。三是具有科学特性,生态园林是一项较为科学的设计,里面的植物都具备一定特性,有独立的意义。同时也会进行科学管理。总之,生态园林是现代园林建造中的首选。

2生态园林设计中植物配置要点

2.1场地的测量与勘察

在园林设计时,应当考虑选地的地质问题,对预选场地进行一定的勘察,充分了解当地的地质。对当地的气候也应做一定的调查,只有符合建设园林的条件,有一定的把握,才能作为生态园林建设的场地。在生态园林的设计中,应考虑当地植物的特性是否与需要种植植物存在一定的共同点,需要种植的植物是否满足地质气候等条件。我们不能为了生态园林美观种植一些不符合气候的植被,导致生态收益较低。在生态园林植物搭配中,以生态特性和美观特性为主。在园林中种植一些能改善生态环境又具有一定观赏价值的植被。

2.2考虑绿地自然情况

在植物配置方面,要考察当地绿地的自然情况,让后结合考察分析的结果,选择一些符合种植的植被。考虑到植被的生长规律,然后,将这些植被进行合理的搭配,形成一个小型的生态循环系统,必要时可以进行人工干扰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2.3植物的季节搭配

季节的变换,也使得植物在不同地变换。但是有些植物是一年四季几乎长青不变。我们可以考虑在园林中适当地栽种一些长青植物,避免因进入冬季,整个园林呈现“光秃秃”的尴尬场面,使园林看起来死气沉沉,不符合生态园林建设的宗旨。

2.4园林绿化树种的选择

在树种的选择中,也要考虑是否对外界造成影响的问题,例如杨树,春天时候杨絮飞舞,可能会影响到周围的环境,在生态园林中不能种植此类影响他人的植物。园林树种的选择要慎重考虑,避免选择种植以后还需不断更换的植物。

3生态园林设计植物配置时应注意的问题

3.1协调植物之间的关系

两个物种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彼此相互依存,双方获利。例如:兰科植物、云杉、桦木、雪松、核桃、桑等植物与菌根具有共生关系;一些植物中的分泌物对另一些植物的生长发育有利,如黑接骨木对云杉根的分布有利,皂荚、白蜡等在一起生长时,互相都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另一些植物的分泌物则对其他植物的生长不利。可见在配置植物种类时,也必须考虑到这一因素。

3.2关于植物群落

植物的生长都有一定的群落性,并且有一定的范围。通过研究观察,不同层次的分析可以判断群落的组成,然后分析这些构成的植被,进行合理的分配,保证在不同层次的群落都有一定的良好生长。在植被群落方面,要下足功夫,还可以引进外来适应能力强的物种。根据不同的物种,搭配不同植物群落,能够展现出不同生态系统,使园林的生态系统展现多元化。在植物群落中,还可以进行人工调整,人工修剪等。

3.3植物配置应突出地方特色

在城市园林中栽种的植物应依据地方特色来配置,各个城市由于文化、自然条件、经济、历史等的不同,建造的规模也不同,在植物配置时要融入当地的地方特色,体现当地的自然风格,由于每个地方的环境不同,所处的自然也会不同,只有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才会建造出属于当地特有的人文景点,不仅会为当地增添不一样的人文情怀,同时对当地的生态环境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4结语

总之,生态园林的建设,不是简单的种植植物就行,还需要科学管理,科学种植。在这方面,我们要多学习,多思考中国园林的精髓,参考外国园林的建设,创造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绿色生态园林。

参考文献

1刘红,邹凤云.浅谈生态园林设计中的植物配置方案[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12)

观察植物的作文范文12

一、写动物

1、写外形。首先,观察小动物(包括昆虫)的外形,一般是写小动物的静态。在观察时,包括颜色、长相、个头都要如实写出来。其次,要抓住特点,不能面面俱到什么都写。三是按顺序:先整体一再局部一最后整体。概括写整体,具体写局部,用总分关系的句群。最后,为使描写更形象、具体,要展开丰富的想象,恰当地运用比喻。特别要注意提醒小学生“像--”、“犹如--”、“仿佛--”等喻词的使用。

2、写习性。写小动物,还要细心观察它们的动作、静态和生活习性,这些是小动物的动态方面。例如写它们吃食物、嬉戏的样子,相互追逐争斗的情形,如何筑巢、休息的情况,等等。小动物也 感情、情绪,这要靠小学生从它们的叫声和动作中,用拟人的方法去体会和想象,这样就能写出小动物的性格,显示出它们的活泼和可爱,实际上也就写出了小学生自己的感情。

二、写植物

1、可以从整体到局部。先写植物的整体特征,再写它的局部特征。例如以主干、枝、叶、花、果等为序,并突出写其中的一两部分。另外写的时候,要求学生从各个角度去详细地描绘、刻画。例如描写树叶,就写它们的形状、颜色和给人的感觉等;描写花,就写它们的大小、香味、色彩、花期等,使人有如身临其境。

2、按照植物的生长过程进行观察。很多植物的生长、发育、开花、结果直至衰亡,每个时期的形态各不相同的,所以,可以按照植物的生长过程进行观察。

3、写观察日记。可以用写观察日记的方法。来描述某种植物在一段时间里的生长、发育情况。

4、以四时变化为序。很多植物在不同的季节里割据特色,所以,还可以其四时的变换顺序。

5、托物抒怀,借物咏志。写植物,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外形和色彩的描写上,还应该在文章中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感悟人生的哲理、高尚的道德情操、对美好理想的追求等等。用这种方法,要借助例文进行必要的指导,培养学生丰富的联想能力,在描摹植物形态的同时,赋予它们一定的象征意义。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