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农村经济管理专业就业方向

农村经济管理专业就业方向

时间:2023-04-12 08:21:35

农村经济管理专业就业方向

农村经济管理专业就业方向范文1

关键词:农村;经济管理人才;村官

一、形势、政策与农村经济管理人才

改革开放以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已经由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于2002年8月29日通过,自2003年3月1日起施行,为了促进我国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我国多次强调“三农”问题在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重中之重”的地位。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又提出,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正是由于党中央的重视,我国农村经济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经济得以不断地发展、壮大。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与壮大,对农村经济管理干部队伍的要求也日益突出。我国2010年4月29日,中央组织部下发通知,5年内选聘10万大学生村官增长为5年内选聘20万大学生村官,2010年全国选聘3.6万名大学生村官。

大学生村官是指到农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助理或其他村"两委"职务的,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应届或往届大学毕业生。村官的作用非常大,要使农村经济能得到长足地稳步发展,必须有一大批素质较高的农村经济管理专业人才。

农村经济管理人才是指了解农业技术,掌握了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企业管理等方面知识,能够在农村从事农业经济管理与市场营销工作,为各级政府部门、涉农事业单位制订各项政策提供资料,促使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的复合型管理人才。

二、农村经济管理人才的数据与分析

1.调查数据

本人自2011年至今,对农村管理干部队伍进行了多次广泛的调查,2013年7月初对湖北省黄冈市一个乡镇和一个村管理干部调查,资料统计见表1和表2。

2.数据分析

从表1和表2中可以看出:农村管理干部队伍中,本地人占的比重较大,外地人才占的比重较小;年龄结构偏大;文化程度对乡镇来说还可以,但对于村来讲,明显偏低;从性别来看,男性偏多;从工作年限来看,当地干部比较稳定,工作时间较长,但外来干部流动性较大。

三、农村经济管理人才存在的问题

1.专业性不足

由于国家的重视,采取了各项鼓励政策支持大学生到农村,村官数量得到增多,但在这些大学生当中,真正的农村经济管理专业人才非常之少,2011年4月13日,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到中国农大作国情报告,在谈到农业生产中的人才问题时,韩长赋说:“我在农村基层的科技推广站发现,大学生去得很少,在大学生村官中,涉农专业的学生比例也偏低。当然,这是多种原因造成的,农业部准备和有关部委一起启动农业技术员的特岗计划,吸引更多涉农专业大学生到农村科技推广站工作,这样才会对农村有实实在在的帮助。”

2.农村经济管理人才不稳定

大学生“村官”聘期为2至3年,到2013年,每年都有一批大学生“村官”面临期满流动问题。为了指导各地做好大学生“村官”期满流动工作,中组部等部门制定下发了《关于建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明确提出了大学生"村官"聘任期满后的"五条出路",即留任村干部、考录公务员、自主创业、另行择业、继续学习。但是,真正能长期扎根于农村,从事农村经济管理的很少。

农村经济非常繁杂,内容非常丰富,花个2到3年时间,刚对农村经济有所掌握,就换岗了,再换个大学生进来,这样,大学生村官流动性太大,不利于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不利于大学生的进一步发展,不利于“三农”目标的实现。

3.整体素质不高,知识不全面

农村经济管理人才在农村干部队伍中所占的比重偏低,而且,这部分经济管理人才当中,有一部分是靠自学成才的,实践能力强,但理论知识并不扎实,还有不少干部整体素质不高,他们“专”字不错,但太过“专”,只懂一方面知识而忽视了另一方面知识,但“全”字不够,不能作为农村经济管理复合型全能型人才,如有的懂农业但不懂工业,有的懂经济而不懂管理,有的懂财务而不懂市场营销,农村经济要得到稳定持续发展,必须有一大批既懂农村经济又懂财务、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四、农村经济管理人才队伍问题的原因分析

1.专业不对口原因

因为目前绝大多数高等院校主要面向城市面向工业企业培养大学生,而真正面向农村培养的较少,尤其是开设农村经济管理专业的院校更是为数不多,所以,大学生毕业后,因为专业对口问题,主要工作去向当然首选城市。同时,有部分大学毕业生,毕业时选择了农村,但由于其工作过程中,所遇到的知识和问题都与大学期间所学的无关,认为大学四年白白消费,于心不忍,于是,就选择离开农村,还是到城市发展。

2.传统观念原因

少数学生,由于传统观点影响,总认为农村不如城市,城市发展机会多,发展空间大,于是就选择城市,放弃了就业农村机会。还有些家长将孩子送到农村锻炼,只是当做日后高升的资本,当做转向城市机关的桥梁与过渡,一旦时期到来,马上就将其子女调离农村。

3.城乡差别原因

我国长期以来,城乡之间存在着较大区别,农村经济比不上城市经济,农村收入比不上城市收入,农村生活水平比不上城市生活水平,农村交通、子女上学等生活条件比不上城市生活条件,所以部分学生情愿在城市受苦不愿到农村锻炼,还有部分学生因意志不坚定,受不了农村艰苦工作,或者因落后的交通条件等而放弃农村或者由农村工作转向城镇工作。

4.城镇化原因

由于城镇化步伐加快,不少农村经济管理人才,转向城镇经济管理,致使农村经济管理人才更加缺乏。

五、改善农村经济管理人才现状的建议

1.国家政策扶持

2013年2月22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公报显示,年末全国大陆总人口为13540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69万人,其中城镇人口为71182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52.6%,比上年末提高1.3个百分点。农村人口64222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47.4%。农村经济在全国国民总值中也占据较高的比重,农村经济发展关系到我国十二五目标的实现,关系到国家的长远发展,应得到重视。

据统计,2013年中国将有600多万名大学生毕业,同时,由于全球经济不景气,加上以及雅安地震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这样,一方面大学生就业严峻,另一方面,广大农村急需人才,形成鲜明反差,所以国家应该制订各项政策支持大学生到农村就业,特别是农村紧缺的农村经济管理人才。

(1)加大对学生村官的扶持。采取各种措施鼓励大学生到广大农村,亲身体验农村生活,将理论联系实际,在农村发挥更大的作用。

(2)加强农村经济管理人才的定向培养。在大学招生之际,就签订定向培养协议,毕业后必须回到广大农村,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一定年限。

(3)鼓励高等院校培养农村经济管理人才。国家应该采取各项优惠政策,鼓励高等院校大力培养农村经济管理人才,由国家出具政策,对农村经济管理专业学生,依照师范生,在校期间,学费由政府买单,学生免费学习。

(4)建立大学生扎根农村的长效激励机制。为了保持农村经济管理人才的稳定性与持续性,建立大学生扎根农村的长效激励机制,如退休时加以奖励,按照在农村工作年限制定对应的级别与待遇……等。

2.改善农村环境

由于历史原因与现实原因,我国目前还难以完全消除城乡差别,城乡差别太大,肯定会影响到大学毕业生的择业方向与稳定性,所以,为了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就业,扎根农村,应不断改善农村条件,如交通、生活、娱乐、子女上学……等问题,为大学毕业生扎根农村创造更好的环境。

3.进一步完善高等院校农村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根据农村调查,农村经济管理人才应该具备各种知识,既要懂到农业生产技术、农村经济特点、农村政策,又要懂得市场营销、电子商务、财务管理、会计,还要懂得计算机信息处理、信息检索等知识,所以,高等院校应该加强完善农村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培养动手能力强、知识水平高、综合素质好的应用型农村经济管理人才。

4.加强宣传

为了实现农民增收,强农富农的战略目标,就应该多方共同努力,由于目前许多学生受到家庭及社会有关方面影响,对农村发展趋势尚不清楚,甚至存在着误解,所以,应该通过大学生村官网、报纸报刊……等各种形式,大力宣传农村政策及各项优惠政策,让大学了解农村,更好地服务农村。

5.改进高等院校培养模式

目前大多数高等院校将培养方向定为城市工业、商业服务业等,而将培养目标定于农村的高等院校相对较少,所以,要鼓励高等院校适当转变办校观点,根据市场需求适当调整专业设置,同时,由于农村应用型经济管理人才的全面性,应鼓励高等院校与广大农村进行村校合作,共同培养应用型农村经济管理人才。

农村经济管理专业就业方向范文2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阜阳;农业经济;经济管理

1新农村建设背景下阜阳农业经济管理的重点发展方向

在当前的新农村建设背景下,阜阳市要灵活运用现有的政策与资源,采取合理的策略,提升阜阳市的农业经济管理水平。这一工作对于阜阳市的农村发展起到了无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1.1产业化方向

安徽阜阳地区的农村建设还要根据国家的政策来进行,这就决定了安徽阜阳市的农业经济管理还需要向产业化的方向发展,这主要体现在:目前我国对于新农村的建设大多是与其他产业合作进行的,例如,农业+旅游模式下的生态农业、农业+互联网模式下的电商农业、农业+资源模式下的循环农业等,都是国家积极推进的几种农业发展模式。阜阳市的农业经济还应该借鉴相关的成功经验,形成一条有效的阜阳农村经济产业链。

1.2现代化方向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在经过近几年的发展之后,已经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而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转型,现代化必将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必经之路。对于阜阳市而言,阜阳市政府人员应该根据阜阳市的经济发展趋势,制定出适应阜阳市地区发展现状的有效管理制度,对有效的管理模式进行探索。在现代化农业发展过程中,可持续发展理念是其应该把握的重点方向。可持续发展下的经济管理模式是促进阜阳地区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前提。为适应阜阳市的市场经济发展,现代化与可持续是阜阳农业经济管理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

1.3信息化方向

在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下,电商+农业的发展模式成为现实,这就得益于众多信息化技术,这些信息化技术具有一定的先进性,为新农村建设与农业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对于阜阳市而言,其农业经济管理与建设还要立足于信息化技术基础上,将其特色农产品如闻集草莓、行流菊花、宁老庄包金梨等搬上电商平台,重点发展其现代化、信息化农业。另外,信息化技术为农业经济管理提供了新的管理模式,使得农业经济管理工作更加便捷、准确、高效。

2目前阜阳市农业经济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直以来,阜阳市都是安徽省的农业大市,常年粮食总产量高达50多亿公斤,有“百亿江淮粮仓”之称。在这一背景下,对阜阳市的农业经济管理成为提高阜阳市农产品产量、农民收入的有利保障,但是,现阶段,阜阳市的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中依旧存在一些不和谐的音符。只有将这些不和谐音符消除,才能使阜阳市的农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2.1阜阳地区农民对农业经济管理的认知不清晰

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的一项长远工作,且为了更好地推进新农村建设,我国各地区政府都对中央政府的相关文件进行了详细的解读。阜阳市政府在2016年了最新的《阜阳市新农村规划建设设计导则》,以提高阜阳地区人民对新农村建设的理解。但是由于阜阳地区大多数农民的文化水平较低,且对农业经济管理的概念不清晰,认知不足,使得阜阳地区的农民不能积极配合这一导则,阜阳市的很多新农村建设政策更是得不到落实。另外,阜阳市部分政府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还有待提升,与农民的沟通依旧存在一些细节方面的问题。这些因素都导致了阜阳市农民对农业经济管理的认知存在问题。

2.2阜阳市的农业经济管理机制有待完善

虽然阜阳市已经逐渐改变了其传统农村的面貌,但是其在发展过程中依旧遇到了管理机制方面的问题。现阶段,阜阳市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其自身的市场经济发展,不能满足市场经济管理的需求,使得阜阳市的农业经济管理效率较低,管理活动缺乏执行力,这一点无疑是不利于阜阳市的农业经济管理的。

2.3阜阳市农业经济管理队伍建设专业性不足

新农村的建设需要众多基层行政管理单位的积极参与,还需要一支专业的农业经济管理队伍,负责阜阳市新农村建设工作与农业经济管理体制等多方面的工作。但是由于阜阳市人才短缺,农业经济管理方面的人才数量较少,尚不能满足阜阳市经济管理工作的需求。另外,由于阜阳市农村地区的经济条件、文化水平、地理位置等众多因素的原因,使得愿意投入到阜阳市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中的人才较为缺乏,使得阜阳市经济管理队伍的建设存在专业性方面的不足。

3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提升阜阳市农业经济管理水平的几点对策

3.1更新阜阳市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与经济管理方面的观念

要推进阜阳市农业经济管理工作,首先要从更新阜阳市农民的农业经济管理观念着手。阜阳市农村地区各个乡镇都应派遣专人学习阜阳市经济管理方面的知识与政策,并将其中的重点知识总结出来,向农民讲解与其生活息息相关的政策与方针,使阜阳市农民认识到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与其切身利益密切相关,进而通过政策优惠等措施提升农民参与到管理工作中的积极性,推进阜阳市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3.2建立健全阜阳市的农业经济管理机制

科学、合理、细致、完整的农业经济管理机制是阜阳市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必备条件。对阜阳市的经济管理机制进行完善还需要对阜阳市经济管理工作的流程、环节进行合理的规划,避免其无序开展。另外,阜阳市农业经济管理机制的健全还需要根据其实际情况来进行,要切实根据阜阳市的土地流转情况、劳动力情况、土地使用情况等进行管理与调整,进一步发展特色农业,形成有阜阳特色的农业产业链。

3.3提升阜阳市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阜阳市农业经济管理工作还应该向信息化方向不断发展,这就需要做好阜阳市信息化农业发展的基础工作,尤其是做好阜阳市农业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总结工作,尽最大可能提升信息利用率。实现阜阳市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信息化还需要从以下两方面来进行:一方面,提高对阜阳市农村基础信息化工程与设施的建设力度,使得在硬件方面满足阜阳市农村信息化水平提升的需求,扩大阜阳市的局域网覆盖范围,为阜阳市的闻集草莓、行流菊花、宁老庄包金梨等特色农产品进入电商行业提供硬件基础。另一方面,还需要为阜阳市发展信息化农业提供软件基础,即通过对阜阳市农业的信息分析,对阜阳市农业的生产、销售渠道进行扩充,并为其信息化农业发展提供合理的信息管理系统。

3.4提高阜阳市农业经济管理队伍的专业性

人才的建设是经济管理工作的前提,一支专业的经济管理队伍无疑能够对阜阳市的农业生产活动开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而提升阜阳市农业经济管理队伍的专业性主要依靠以下措施:首先,完善阜阳市农业经济管理队伍人员的考核制度与薪资制度,使得经济管理人员的专业性更强,待遇更好,进而吸引更多的专业性人才。其次,在管理队伍内定期开展培训工作。根据阜阳市的具体情况,每隔一段时间,组织队伍内的人员学习最新政策、交流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心得,不断提升队伍内人员的专业素养与道德素养,进而更好地帮助阜阳市的农民,并提高农业管理工作水平。“三农”队伍的建设就是专业队伍的真实写照,队伍内的每一个人员都拥有较高的专业素养,能够切实解决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做好“上传下达”工作,与农民进行良好的沟通交流,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4结语

农村经济管理专业就业方向范文3

摘要:近几年,中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很快,但也存在合作社内部管理机制不健全,组织人员素质一不高,合作社组织规模偏小,信息手段落后,资金运作比较困难等问题,以湖北省襄樊市为例,综合阐述了襄樊市现阶段农村合作组织发展的现状与主要特点,分析了襄樊市农村合作组织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快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思路与建议。

关键词: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规范;发展

一、襄樊市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现状与主要特点

(一)发展现状

截至2008年3月底,全市共有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654个,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150个,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成员总数16.3万个,入股农户0.93万个,带动周边农户14.4万户。据统计,2007年,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销售农产品总值6 165万元,统一组织购买农业生产资料4 068万元,培训成员和农民37 805人次,注册商标30个,通过农产品质量认证的农民专业合作社26个。

(二)主要特点

1.在发起方式上,由初始的农户自发组织为主,逐步向兴办实体的多元化方向发展。有三种基本类型:一是能人或专业大户牵头,农民合伙兴办;二是由基层政府部门或集体经济组织牵头主办或参与组建;三是由农业龙头企业创办。

2.在合作内容上,以特色农产品的生产与销售合作为主,并逐步把合作拓展到产前、产中、产后的各个环节与领域。

3.在动作机制上,逐步由松散型的专业协会向紧密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转变。近几年,特别是《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正式颁布施行以来,随着人们对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认识的不断提高,出现了一批动作比较规范、示范效应较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

4.在合作区域上,以乡村内的区域合作为主,少部分为跨乡镇乃至跨县(市)区域合作。

5.在发展模式上,目前,全市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由以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农户模式为主,逐步向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农户、合作组织+合作组织所办企业+农户等多种模式发展。

6.在经营理念上,逐步由初级产品生产经销向品牌化、专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

7.在发展趋势上,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步伐加快,带动能力不断增强,而且已经由数量增长转向规模扩张,内部管理逐步走向规范化。

二、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

(一)思想认识不够统一,导致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水平参差不齐

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一方面需要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另一方面需要广大农民群众的广泛关注和热情参与。目前全市大多数地方的领导,对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工作比较重视,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得到了长期发展,不少地方的农村专业组织已经成为农民利益的“代言人”和“保护神”。

(二)内部管理不够规范,导致其效能的发挥存在很大的差异

1.一部分农村专业经济协会没有登记注册,没有章程,有的虽然有章程,但制度很不规范,虽然农民专业合作社都进行注册登记但一部分还未实质性开展工作。

2.制度不够健全,没有切实有效的管理制度和操作方法。不少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与农户间的关系是松散的买卖、供应关系,没有真正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紧密型合作组织,大多数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内部还没有建立起风险保障机制,一旦出现价格销路等风险,合作组织避免风险能力脆弱,最终会给入会农民带来损失。

3.组织机构不够健全,一些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未设财务管理机构和监事机构。

4.有些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在重大项目和重大经济活动中决策不够民主,办事不够透明,普通会员很少参与决策与管理。

(三)会员自身综合素质不高,人才较为缺乏

目前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中的农民带头人大多数综合素质还不够高,适应市场经济的意识和能力还不够强,懂技术,善管理、市场开拓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比较缺,从而导致对政府及政府部门的依赖性增强,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专业合作性经济组织的创新与发展。

(四)现有的合作社组织规模偏小,影响力带动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目前,全市成立的15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中,会员人数100人以上的只有27个,仅占18%,农民专业合作社规模过小,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和影响。

(五)信息服务手段落后

目前,相当一部分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没有先进的信息传递手段,有的为了加强信息服务,只有靠电话联系和通过看报了解,信息反馈迟缓,影响了交易,降低了社员的收入,同时也改变不了农民在交易过程中的“弱势”地位。

(六)资金运作比较困难,外部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1.资金周转困难,目前最突出的问题是资金问题,有的虽然成立了组织,但资金运作困难,作用难以发挥。有的地方虽然制订了信贷扶持优惠政策,但贷款额度极其有限,使得合作组织虽在运行,但举步维艰,难以发挥更大作用,资金问题成为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快速健康发展的瓶颈。

2.扶持资金偏少。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虽然是“民办、民管、民受益”的互助合作组织,但在其发展初期离不开各级的支持和扶持。目前,与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较快的地区比还有不小的差距,除思想认识外,主要差距是在资金扶持上。

转贴于

三、加快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启式与建议

(一)必须进一步准确把握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培育发展的方向与定位

在当前的形势下,应抓好以下五个转变:一是由松散型向紧密型转变。由组建成立松散型的专业协会向紧密型的专业合作社转变;二是由无序性的自我发展向组织、引导、扶持培育性发展转变;三是由管理粗放型向管理规范型转变;四是由“官办”向“民办”转变;五是由低层次的联合向高层次的合作转变。每一个专业合作组织要基本达到“四有”:即有发展目标;有自己的主导产业;有一个善经营、会管理、事业心强的领头人;有一个充满活力的利益联结机制。

(二)必须进一步加大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培育发展的声势和力度

具体地讲是要搞好“四抓”:一是抓领导。要引起各级主要领导的重视和关注,领导要真正地把合作经济组织的培育发展工作抓在手上,目前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靠农民自发组织、部门参与指导协调的较多,但真正以党委、政府的名义总结推广典型、召开会议,加大推广的力度还远远不够。因此,各地必须加大领导力度,明确主管部门和专门班子抓好合作组织的培育发展工作。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主要任务在基层,县、乡两级必须要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去抓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培育发展工作,培育发展专业合作组织是各级农村经营管理部门的重要职责,在乡镇综合配套改革中,经管队伍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要从组织体系上加强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培育发展工作。二是抓试点。各级各地都要抓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示范试点,合作组织试点要尽量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和村务公开试点三位一体,有机结合,试点要有代表性、科学性、指导性和推广性。三是抓培训。培训工作的导向要明确、力度要加大、层次要提高。

(三)建立健全内部管理机制

1.要加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内部制度建设,建立和完善以专业合作社、协会章程为核心的内部管理制度。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循序渐进,不要急于求成,坚持边发展边规范,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管理条例》及有关合作经济组织要求和本组织的实际情况,逐步完善各项内部管理制度,建立健全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现代产权制度,建立科学的劳动用工和分配制度。

2.要建立合作经济组织工作发展的激励约束机制。制定负责人的考核办法,考核指标既要有静态指标,还要有发展指标。要有专门组织进行考核,认真兑现奖惩。

3.要加强民主管理制度建设。完善代表大会制度,建立健全民主选举制度和民主决策程序。以民主协商、公开、公正的方式处理内部各项事物,创新参与管理的方式和方法。

(四)发展信贷合作组织

虽然政府的财政资金可以支持农民合作组织的发展,但政府的财力毕竟有限,不可能使财政资金成为解决农民合作组织资金问题的主要手段。所以,要使农民合作组织在资金方面得到更大的帮助,为其成长创造更好的条件,就有必要在政策上扶持和鼓励农民发展自己的信贷合作组织。

(五)加强对合作社成员的教育工作,努力营造一种合作文化来促进其健康发展

早期西方合作经济运动能快速发展,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资产阶级革命胜利以后特别是在工业革命以后,在空想社会主义者等的广泛宣传下,合作思想得到广泛的传播,广大农民树立起了强烈的合作意识和自助、民主、平等、公平和团结的价值观,为后来西方合作经济运动的发展奠定了广泛的人文基础。

反观中国的基本国情,可以发现我国的现在农业人口受教育程度比较低,综合素质也不高,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强调对入社社员的教育,不仅是灌输农业技术,更重要的是帮助树立平等、互助、合作的新价值观,培养他们的参与意识、民主意识,为今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奠定基础,否则难免会导致组织发展的走形、变味。

参考文献

[1]张海涛.绥棱县社关于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调查与思考[R].绥棱县供销合作社,2008-09.

[2]国鲁来.农民合作组织发展的促进政策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6,(6):4-11.

农村经济管理专业就业方向范文4

[关键词]积极管理 农村经济 新农村建设

中图分类号:T58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13-0335-01

我国长期以来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其突出的特点就是农村地区幅员辽阔、农民人数众多,因此也就构成了目前我国和谐社会中的重要基础。而对于目前我国所提出的新农村以及和谐农村建设,其中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实现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保证各地农村经济可以实现稳定、快速以及持续增长,对其经济结构进行不断的调整、升级和优化。而实现农村经济的繁荣发展的一个关键就在于实现科学有效的管理模式,在管理中求发展,只有实现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构建,才能保证农村经济可以一直沿着科学发展和和谐发展的道路的稳定向前,才能保证经济发展始终符合我国社会发展的整体要求。从这点意义上说,实现农村经济管理的加强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农村经济总体管理要求

对于农村经济上的管理应该具备整体的管理思路和要求,主要就是需要围绕窝工对于农村建设的基本思路,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的,实现农业综合效益的提高以及农民收入上的增加,同时在落实农村经济行政管理的主体职能的前提下,保持行政管理、监督以及执法这条主线,实现农村在经营体制上的创新,坚持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以及我国“三农”政策的具体规定,保证农村经济管理上的经常化、规范化和法制化,并不断探索经济管理中的新方法、新途径和新方式,实现经济管理中的农村集体资产上的财务管理、农村土地承包管理以及对农民负担监督管理。

二、农村经济管理的管理任务

(一)农村财务和资产管理

在财务和资产管理方面,首先必须要建立与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管理监督体制,在加强对农村财务民主管理的同时实现对审计职能的强化,并对现有的财务管理模式进行改革,积极的推行农村的开机委托的制度,在有能力的地区做好电算化试点,并加强对农村集体资产上管理,确保资源要素合理流动以及集体财产上的安全。

(二)实现农民负担上的切实减轻

就对农民负担的减轻方面,主要需要对农民负担实现监督管理,当前农民的减负问题基本落实,主要是需要对农村负担反弹的防治,在具体的监督管理内容上,包括对资金筹集和劳动统筹上的管理、农民负担监督检查、负担检测、负担以及负担事件的查处以及归责等方面的问题和落实,同时需要对农民负担的专项治理进行强化,并对相关制度进行落实和健全。

(三)实现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

首先在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方面,需要紧紧围绕农村服务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依照农村市场发展的具体要求实现多种形式上的农民专业合作,做好相关专业合作上的示范和试点工作,重点加强当地的规范和培育工作,对专业合作上的经验进行总结,并做好相应的推广工作,从而提高农民对农村市场的进入程度;而在农业社会化服务方面,首先要实现对工作机制的转变以及机构队伍上的稳定,并对社会化的服务制度的有效组织形式实现积极的探索,还包括对民主管理制度以及灵活的服务机制进行探索,从而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

三、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上的加强

(一)提高经济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在目前我国农业以及农村经济不断发展的现实阶段,在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加强方面,将我国有关的农村政策切实落实,并实现其政策的经常化、制度化以及长期稳定,这是目前实现农村经济稳定发展,维护和实现广大农民群众利益、极大限度上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以及解决农村矛盾的重要关键和保证。这就要求各地各级农业部门首先在思想认识上对农村经济管理实现高度的重视,并加强相关的指导和领导工作,将农村经济作为新农村建设工作中的重要内容,此外当地的党委以及政府也要给予足够的支持和重视,保证相关管理工作在经费、设备等条件上的齐备。

(二)加强经济管理机构和队伍建设

当地经济管理机构需要按照政府以及党委的相关要求,首先对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体系实现健全,并制定出较为完善的管理体制,同时实现对管理队伍的建设。尤其是在我国的乡镇地区,经济管理需要对人员进行合理的编制,定岗定员,确保所有的地区都有专门的管理人员负责经济管理工作。根据目前国家所提出的农业技术推广办法,将业务经费以及人员经费都纳入到经管的财政预算当中。此外地方上的农经管理机构需要承担出相应的行政监督和管理工作,实现农经工作中的强化和改善。

(三)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提高农经执法水平

按照依法治国方略,加快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工作的法规制度建设。一是农经执法责任制度。各地要制定农村经济经营管理执法岗位和执法责任制,明确岗位执法责任。依据当地的分工,履行好自己的农经执法职责。二是建立工作规章制度。制定一整套落实农村土地承包、减轻农民负担和农村财务管理的执法管理制度和措施,形成科学的操作规程和有效的工作方法,确保国家各项政策的落实。

(四)加强调查研究

针对农业和农村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农经管理要转变工作方法,加强调查研究,特别是对涉及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村稳定的重大问题,要进行深层次、系统的调查研究。同时,适应农村经济发展对信息化的新要求,继续加强农经统计信息工作,搞好统计监测体系改革,及时做好农民收入统计汇总分析工作,为党委、政府制定农村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五)加快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根据省、市关于加快农业加工业发展的有关指示精神,围绕优势产业带布局和加工企业发展要求,认真搞好农产品加工业原料生产基地建设规划,争取国家的支持。抓好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试点。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农户联接龙头企业、市场的纽带,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载体,也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壮大的重要组织形式。

参考文献

[1] 康华.多策并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J].乡镇经济,2005,(07) .

农村经济管理专业就业方向范文5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新农村建设;措施

1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发展趋势

11.1农业经济管理现代化发展

现代化农业经济管理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方向,在未来发展中,加快建设新农村,必然要促进农业经济管理现代化发展。具体来说,农业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发展首先需要加快建设农业生产活动的现代化。传统农业生产中,主要是依靠农民劳动力实现生产发展,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生产活动现代化发展,运用机械生产代替手工生产,有效提高生产力发展,促进农业经济管理现代化,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其次,实现农业生产深加工,借助现代农业技术支持,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技术性。同时,农业生产深加工,有利于实现农业经济内容的多样化,拓宽农业经济发展渠道。农业经济管理需要适应经济多样化发展趋势,采用现代化管理手段,促进农业经济长远发展。

11.2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发展

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经济管理中,是农业经济发展适应信息化社会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提高发展水平和发展质量的要求。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能够对农业生产、经营等各项经济活动提供科学合理的指导。同时,还可以通过利用信息化技术,分析市场变化数据,明确农业市场变化趋势,对农民农业生产安排做出合理指导,促使农业生产经济效益最大化。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发展符合时展趋势,是新农村建设下农业经济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

11.3农业经济管理市场化发展

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经济市场化是必然的,因此农业经济发展要求农业经济管理必须市场化。实现市场化的农业经济管理,是将农业生产、经营活动融入市场中,利用市场法则实现优胜劣汰,进市场与农产品双向满足,从而促进农业经济整体的优质、快速发展。同时,加快农业经济管理市场化发展,促进农业经济快速融入市场,既可以促进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又可以为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提供稳定的材料来源,实现农业发展与市场需求一体化。

2新农村建设下农业经济管理现状

22.1农业经济管理制度不完善

现阶段,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农村经济发展也有了很大程度上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但就农村居民而言,其家庭经济水平的提升多是依靠外出务工、个体经营等方式,依靠农业生产的相对较少。同时,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点,虽然我国是农业大国,但是其他产业的发展也应当重视起来,共同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我国在农业经济管理方面,呈现出了较大的劣势,最为主要的就是管理制度不完善。由于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业经济管理的有效性难以充分发挥出来,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22.2农业经济管理模式陈旧

一方面,当前我国大部分农村对于农业经济管理仍然是采用人工管理为主,例如,通过人工记录生产数据等,造成管理模式陈旧。当前信息技术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水平不高,其覆盖范围也十分狭窄,造成农业经济管理模式不能实现创新,管理效率不高,制约农村农业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在新农村建设中,很多农村引入了现代信息技术管理设施,然而由于受到管理人员专业水平的限制或其他等一些原因,导致设备利用率低,实际管理方式仍旧是以人工为主,农业经济管理模式难以实现真正的创新。

22.3农业经济管理认识不足

从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角度来说,其管理认识不足也是制约新农村建设下农业经济管理有效性的重要原因。当前,很多农业经济管理人员不能正确认识到有效管理措施对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不能及时转变管理观念,提高自身专业水平,严重制约了农业经济管理效用的发挥,限制农业经济的发展。

3新农村建设下农业经济管理有效措施

33.1建立完善的农业经济管理制度

加快农业经济管理制度体系的改革,建立完善的农业经济管理制度,是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发展农业经济的必然措施。农业经济管理制度在改革完善的过程中,需要适应当前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趋势,并根据农村本地经济发展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具体来说,实现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改革,首先需要加快转变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发展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农业经济结构,从而以此制定符合发展要求的农业经济管理制度。其次,农业经济管理需要重视提升农产品价值,通过完善制度管理,加快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方式,促进农产品销量,打开市场,促进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

33.2实现规模化农业管理,加大信息技术投入力度

农村农业生产较为集中,当前在新农村农业经济建设中,很多农村已经实现了集体化生产。集体化生产便于整体的机械化操作,以及集中管理,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农业经济管理措施。而当前农业经济管理重点,是加快集体化生产向规模化发展。规模化的农业管理有利于农业生产与市场经济的对接,促进农业经济市场化,适应当前时展的需求。同时,规模化农业经济管理为农民提供了更稳定的农产品销路,极大的促进其农业生产积极性,进而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与此同时,提高规模化农业管理有效性,必然要加强对信息技术的投入力度,从技术角度给予农业经济管理最大的支持。例如,引进农业经济管理系统,实现对农产品市场信息数据的收集、分析、处理,从而为管理人员预测农产品市场趋势,对农业生产进行市场评估和科学指导,以降低农业生产风险,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33.3加快培养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

农业生产、经营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发展环境等对农业经济发展都有较大的影响。因此,专业的农业经济管理人才对农业经济管理措施有效性有重要影响。培养专业的农业经济管理人才,首先需要加强现已有的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定期对其进行专业技术与职业素养的培训,加快其转变管理思想观念,树立现代化、信息化、市场化的管理理念,以及适应其发展的管理技能。其次,重视农业经济管理人才的引进,尤其是信息系统管理人才,从而加快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发展。同时,还可以加强与农业经济管理水平较高的地区管理人才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吸收借鉴相关成功经验,提高自身管理水平,从而促进新农村建设下农业经济管理有效性。

4总结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实现整体发展的重大战略性举措,是新时期我国发展建设的重要任务。农业经济管理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农业经济发展水平,新农村建设下,通过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实现规模化农业管理,加大信息技术投入力度,加快培养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从而提高农业经济管理水平,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农村经济管理专业就业方向范文6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新农村建设;措施

1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发展趋势

11.1农业经济管理现代化发展

现代化农业经济管理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方向,在未来发展中,加快建设新农村,必然要促进农业经济管理现代化发展。具体来说,农业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发展首先需要加快建设农业生产活动的现代化。传统农业生产中,主要是依靠农民劳动力实现生产发展,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生产活动现代化发展,运用机械生产代替手工生产,有效提高生产力发展,促进农业经济管理现代化,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其次,实现农业生产深加工,借助现代农业技术支持,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技术性。同时,农业生产深加工,有利于实现农业经济内容的多样化,拓宽农业经济发展渠道。农业经济管理需要适应经济多样化发展趋势,采用现代化管理手段,促进农业经济长远发展。

11.2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发展

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经济管理中,是农业经济发展适应信息化社会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提高发展水平和发展质量的要求。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能够对农业生产、经营等各项经济活动提供科学合理的指导。同时,还可以通过利用信息化技术,分析市场变化数据,明确农业市场变化趋势,对农民农业生产安排做出合理指导,促使农业生产经济效益最大化。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发展符合时展趋势,是新农村建设下农业经济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

11.3农业经济管理市场化发展

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经济市场化是必然的,因此农业经济发展要求农业经济管理必须市场化。实现市场化的农业经济管理,是将农业生产、经营活动融入市场中,利用市场法则实现优胜劣汰,进市场与农产品双向满足,从而促进农业经济整体的优质、快速发展。同时,加快农业经济管理市场化发展,促进农业经济快速融入市场,既可以促进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又可以为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提供稳定的材料来源,实现农业发展与市场需求一体化。

2新农村建设下农业经济管理现状

22.1农业经济管理制度不完善

现阶段,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农村经济发展也有了很大程度上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但就农村居民而言,其家庭经济水平的提升多是依靠外出务工、个体经营等方式,依靠农业生产的相对较少。同时,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点,虽然我国是农业大国,但是其他产业的发展也应当重视起来,共同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我国在农业经济管理方面,呈现出了较大的劣势,最为主要的就是管理制度不完善。由于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业经济管理的有效性难以充分发挥出来,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22.2农业经济管理模式陈旧

一方面,当前我国大部分农村对于农业经济管理仍然是采用人工管理为主,例如,通过人工记录生产数据等,造成管理模式陈旧。当前信息技术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水平不高,其覆盖范围也十分狭窄,造成农业经济管理模式不能实现创新,管理效率不高,制约农村农业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在新农村建设中,很多农村引入了现代信息技术管理设施,然而由于受到管理人员专业水平的限制或其他等一些原因,导致设备利用率低,实际管理方式仍旧是以人工为主,农业经济管理模式难以实现真正的创新。

22.3农业经济管理认识不足

从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角度来说,其管理认识不足也是制约新农村建设下农业经济管理有效性的重要原因。当前,很多农业经济管理人员不能正确认识到有效管理措施对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不能及时转变管理观念,提高自身专业水平,严重制约了农业经济管理效用的发挥,限制农业经济的发展。

3新农村建设下农业经济管理有效措施

33.1建立完善的农业经济管理制度

加快农业经济管理制度体系的改革,建立完善的农业经济管理制度,是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发展农业经济的必然措施。农业经济管理制度在改革完善的过程中,需要适应当前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趋势,并根据农村本地经济发展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具体来说,实现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改革,首先需要加快转变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发展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农业经济结构,从而以此制定符合发展要求的农业经济管理制度。其次,农业经济管理需要重视提升农产品价值,通过完善制度管理,加快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方式,促进农产品销量,打开市场,促进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

33.2实现规模化农业管理,加大信息技术投入力度

农村农业生产较为集中,当前在新农村农业经济建设中,很多农村已经实现了集体化生产。集体化生产便于整体的机械化操作,以及集中管理,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农业经济管理措施。而当前农业经济管理重点,是加快集体化生产向规模化发展。规模化的农业管理有利于农业生产与市场经济的对接,促进农业经济市场化,适应当前时展的需求。同时,规模化农业经济管理为农民提供了更稳定的农产品销路,极大的促进其农业生产积极性,进而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与此同时,提高规模化农业管理有效性,必然要加强对信息技术的投入力度,从技术角度给予农业经济管理最大的支持。例如,引进农业经济管理系统,实现对农产品市场信息数据的收集、分析、处理,从而为管理人员预测农产品市场趋势,对农业生产进行市场评估和科学指导,以降低农业生产风险,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33.3加快培养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

农业生产、经营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发展环境等对农业经济发展都有较大的影响。因此,专业的农业经济管理人才对农业经济管理措施有效性有重要影响。培养专业的农业经济管理人才,首先需要加强现已有的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定期对其进行专业技术与职业素养的培训,加快其转变管理思想观念,树立现代化、信息化、市场化的管理理念,以及适应其发展的管理技能。其次,重视农业经济管理人才的引进,尤其是信息系统管理人才,从而加快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发展。同时,还可以加强与农业经济管理水平较高的地区管理人才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吸收借鉴相关成功经验,提高自身管理水平,从而促进新农村建设下农业经济管理有效性。

农村经济管理专业就业方向范文7

关键词:合作社;现代农业;组织管理;风险规避

中图分类号:S-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632159

引言

建国以来,我国农村基层组织结构与管理体制经历了从社队制、村组制到社区制3次重大改革。国家城乡协调发展战略的基本要求是从城乡分离向城乡一体转变,构建城乡一体的基层组织和管理体制;农村服务从农民自我服务为主向社会发展服务为主转变;农村社会从静止、封闭向开放和流动转变;基层民主自治制度从“村民自治”向“居民自治”转变;农村社区从生产和行政共同体向社会生活共同体转变。相当长时期内,我们采取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的发展战略,通过及一系列配置措施和政策,大规模地动员和吸纳乡村资源以快速推进工业化。据估算,改革前,国家通过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形式从农村隐蔽地吸取了8000亿元资金。城市社区长期处于优先发展地位,对农村社区的生存发展产生了严重的挤压。目前,恢复农业活力、重建农村社会功能和经济功能成为重要议题。

十八届三中全会着力强调要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农村组织的管理涉及到农村经济关系和社会功能。农村组织不仅是农民自主管理的产物,其自身所具有的独特作用使其有承担农村社会管理的社会基础和能力。社会组织属于农民的自发组织,本质上是为了维护农民权益。具体而言,农村组织能够起到提供农村公共产品和服务,反映农民诉求,协调农村社会关系,化解矛盾及规范行为,促进农村社会稳定等方面作用。组织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还具有“政治性”的特征,组织在应对环境诸种限制性要求的过程中,拥有自由和自主的领域。正如福柯说的“在任何形式的公共生活和权力的任何操演当中,空间都是根本性的”。

国外学者通过研究发现,农民规避风险的需求是建立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重要起因。因为小农面对巨大的生产和市场风险,需要组织化来规避风险。土地在农民中的平均分配形成了对组织化的需求;农民的农业生产规模较小时,需要组织起来应对生产和销售中的风险。国内一些调查研究认为,我国农民专业组织的发育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市场发育程度、生产专业化水平和商品化程度、政府支持、乃至户主的文化水平等影响因素紧密联系。

200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颁布为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基本形成了以产品类组织为主体、服务类组织积极补充的格局。国家是农村社会管理的主体。但“由一元管理主体向多元管理主体的转变”是社会管理历史演变过程的总趋势。农村社会管理存在着整体的结构性碎片化问题。农村组织在非营利性、志愿性、自治性的特性、整合社会资源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农村社会组织在创新农村社会管理中起着基础性作用,必须形成政府主导、农民参与、社会组织协同共治的农村社会管理新模式。在我国现有农村土地分散和小规模经营这种土地制度短期内难有根本性突破的背景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对农民融入经济市场化和国际化轨道中生产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形成的以产品类组织为主体、服务类组织积极补充的格局意味着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成为了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主要工作内容。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食品需求转型,农业结构的基本转化,导致了农产品品种、生产、销售等内容发生了巨大变化,各种经济作物种植得到迅猛发展。为了提高农民经济收入,进行大规模产业转型升级。传统家庭承包经营户在加速分化,许多从商品生产者逐渐衰退为生计型小农,而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量涌现。我国将形成以承包农户、种养大户和家庭农场为基础,以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和各类经营组织为支撑,多种生产经营组织共同协作、相互融合、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最初的,也是最重要的目的――规避风险。虽然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经济功能之外的社会功能不断增强,但是,其经济功能是其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在全球化的今天,农业现代化发展趋势已经势不可挡,已成规模。农业产业的现代化对于农业、农村、农民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有着巨大影响。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组织发展依托于现代农业发展,这就要求社会,尤其是农村社区对于现代农业的正确认识并采取适当的农业发展模式与行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在积极接纳和理解现代农业的过程中,其组织与管理模式直接影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在现代农业生产过程中,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挥着怎样的作用,其组织和管理的逻辑、人员结构、方法途径值得探究与分析。

1 D村农业合作社的组织与管理模式

为了探究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现代农业生产过程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分析其组织和管理的逻辑、人员结构、方法途径。笔者在在福建省S县D村进行了调查。

1.1 D村农业生产现状

S县位于闽浙交界处,武夷山麓东南侧,属传统农业县。总人口16.53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19万人,农业人口12.34万人。D村生态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2年,倡导人是当时的村主任。作为一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其成立的最初的,也是最重要的目的是,规避风险的需求。D村种植的主要经济作物是烟草、玉米、毛芋、山露和竹笋。订单农业,作为现代农业产业的一种经营方式是当地农业的支柱。其中烟草、山露、玉米以及林地生产的竹笋都是以订单农业的形式存在的。特殊的订单农业使得村民的生产和销售有了一定的保障。

1.2 D村农业合作社组织管理模式

山露的种植发展历史体现了农业合作社的组织管理模式。一开始,山露的种植是因为S县达食品有限公司(食品加工公司)需要农户提供食品加工原材料而在县内部分地区与农户合作,由公司提供种子,农户种植、收割后卖给亚达公司,亚达食品有限公司采用的“公司+基地+农户”(订单农业)的发展模式,吸引了村庄许多多农户参与,迅速形成了超过133400m2的山露菜种植规模。亚达食品有限公司利用山露菜茎秆通过加工保鲜,生产成罐头以保持山露菜的原有风味和方便运输、保存,远销日本。

亚达食品有限公司采用公司+农户的模式,在初期保证了D村133400m2露菜的销路,为村民带来了一定收入。但是,在种植山露菜两年后,即2012年,那位给东边村提供山露菜订单保障的顾问跳槽后,山露菜的销售就成了问题,种植山露菜的农户面临销售危机。如何解决农户的销售危机,规避农户生产风险成为了难题。当时恰逢D村在积极申请并建设生态农村,希望积极发展生态农业产业,包括生态农业种植和加工。村委看中了山露菜和竹笋的“生态作物”的特点,希望能促进山露菜和竹笋的种植,发展生态农业产业,提高村民收入。

在此背景下,D村在村主任为首村委会的带领下开始筹备成立村合作社。村委会宣称建立合作社的目的是满足农民规避风险的需求(满足村民在农产品生产、销售需求),建立食品加工厂对山露和竹笋进行粗加工在保持山露菜的原有风味和方便运输、保存的基础上,大力拓宽农产品的销售途径。要成立一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并不容易,需要符合2007《合作社法》的多项规定,还要面对合作社业务范围,村民入社的条件和途径,选址,资金等诸多问题。

合作社的注册、条件、证明等法务和程序由村长执行。所有村民都能入股合作社,但是只有董事才能参与管理(董事由村委主要领导和合作社股份较多的几位组成)。村委会一开始将合作社和食品加工厂建立在村里的废弃住宅区,但是由于部分村民不愿意以自己的宅基地入股合作社,因此合作社不得不将合作社和食品加工厂地址定在村庄对面的山下,挖山填土。于2012年正式成立并定名为S县D村生态种植专业合作社。

村委会积极宣传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必要性和村民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好处,但是由于前景的不明朗,村委会提出的村民以土地或者资金入股的建议并没有得到很多村民的支持,最后只有5位村民加入,他们筹集资金自己盖了厂房购买了生产设备进行食品粗加工。采取工厂化管理,合作社法人是村主任,村主任任厂长,负责管理整个工厂的生产、经营和销售。工厂每年生产每年2~3个月,期间会从本地村民中雇用短工50~70人参与生产。D村生态种植专业合作社,主要经营竹笋和山露菜粗加工、销售。其加工的原材料都是来自当地农民种植的,主要是来自东边村村民种植的竹笋和山露菜。合作社与村民的关系是“合作社+农户”模式与亚达食品有限公司的“公司+基地+农户”(订单农业)模式如出一辙。合作社和村民协商确定村民种植规模和要求,合作社负责以市场价收购村民种植出来的竹笋和山露菜。合作社雇用当地村名将收购的竹笋和山露菜进行粗加工,加工之后对外销售。

1.3 农业合作社面临的风险

国外学者Miles通过研究发现,农民规避风险的需求是建立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重要起因。因为小农面对巨大的生产和市场风险,需要组织化来规避风险。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基本形成了以产品类组织为主体、服务类组织积极补充的格局。虽然有学者认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实际上时农民依法自愿联合组成,对内不以营利为目的,实行民有、民管、民享原则,为其成员提供生产经营服务的经济合作组织。但是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主要功能仍然体现在对农民农业生产的经济风险的规避上。东边村生态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山露菜的销售问题导致的风险。

2 结语

随着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和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不断发展。传统家庭承包经营户在加速分化,许多从商品生产者逐渐衰退为生计型小农,而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量涌现。以此为背景下引申出了 “公司+农户”、“合作者+农户”等以订单为连接点,连接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民的经营模式。农民专业合作社其对内不以营利为目的,为其成员提供生产经营服务的本质被弱化。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组织与管理与村委会有紧密关系。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尤其是农民经济合作社,多是由村委会或村庄“能人”倡导建立的,村委会或是组织者或是重要参与者。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主要领导层也是由村委会主要干部和村庄“能人”构成。他们在村庄这一个既定的范围内运用权威维持秩序,满足公众的需要。在各种不同的制度关系中运用权力去引导、控制和规范公民的各种活动,以最大限度地增进公共利益。

因为农民规避风险的需求是建立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重要起因,因此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组织与管理是在合作社成员面临巨大的生产和市场风险,需要组织化来规避风险的时候发挥其作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主要功能仍然体现在对农民农业生产的经济风险的规避上。这是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基本形成以产品类组织为主体、服务类组织积极补充的格局的重要原因。与学者的“理想类型”“农民依法自愿联合组成,对内不以营利为目的,实行民有、民管、民享原则,为其成员提供生产经营服务的经济合作组织有着极大区别。

参考文献

[1]项继权.从“社队”到“社区”:我国农村基层组织与管理体制的三次变革[J].理论学刊,2007(11):85-89.

[2]发展研究所综合课题组.改革面临制度创新[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8.

[3]梁玉泉.农村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理论逻辑与现实需求[J]. 天津农业科学,2015(4):68-71.

[4]秦晖.农民的权利需要自己来维护[J].人民论坛,2009(13):6.

[5]周小花.农村社会组织在农村社会管理中的作用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33):16458-16461.

[6]R.Normann,Organizational Innovativeness:Product Variation and Reorientation,Adminiserative Science Quarterly,vol.16, 1971,203-215.

[7]Kimball.Miles S.Farmers’Cooperatives as Behavior Toward Risk[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8,(1):224-229.

[8] Albaum.Melvin.Cooperative Agricultural Settlement in Egypt and Israe[J].Challenge,1966(5):221-225.

[9]郭红东,蒋文华.影响农户参与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行为的因素分析[J].经济研究参考,2004,(63):10-17.

[10]徐志刚,张森,邓衡山,黄季j.社会信任:组织产生、存续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来自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经验[J].中国软科学,2011(1):47-58,192.

[11]张尚仁.“社会组织”的含义、功能与类型[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28-32.

[12]吴新叶.农村社会管理何去何从:整体性治理视角的尝试性解读[J].理论探讨,2013(2):145-149.

[13]林国铨.加强农村社会管理的对策和方法[J].台湾农业探索,2011(5):60-63.

[14]张云英.农村社会组织:农村社会管理创新的基础[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1-4.

[15]S宗智.中国的隐性农业革命[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10.

农村经济管理专业就业方向范文8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管理;财务管理

一、引言

全面加强农村经济财务管理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首先,他和农民的利益密切相关,还是促进我们农村实现持续进步的发展的重要的保障和一切的前提。以现在的状况来看,我国的新农村经济管理方面还依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与不足之处,这从整体上拉低了我国的财务水平的管理效率。由此来看,增强新农村建设财务问题以及管理的规范化与专业化就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我国新农村经济财务管理上的不足之处

1.账目记录混乱,缺乏科学合理规范

通过问卷调查以及相关资料的分析,我们发现,目前我国农村财务管理方面记录账目混乱的情况十分的普遍,缺乏一定的科学合理性规范,管理方面的小路很低等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包含在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1)会计人员登录不规范

有很多的财务管理人员不能够根据财务管理要求来进行会计账簿的登记,因此就出现了会计账簿登录的不规范,十分混乱以及完成性不高等情况。比如:固定资产的登记不分明,与实际情况相悖,有账却没有实际货物;没有设置应付科目;总账与明细账目没有对应起来;有的总账缺少明细账,对于同一种经济业务的账目处理前后不能够对应起来等。

(2)原始凭证缺少完整规范性

在开始设置收款收据时不能形成同一性,不能及时的入账;收款人没有签字或者盖章。甚至有很多都是白条入账,没有相关的珍贵发票,经办人也没有进行签字或者盖章;现金支出超大额,正规发票缺失;对于基础建设项目的协议内容不完整,并且合同也不够规范。

(3)专人管理财务缺失

管理财务人员非专业或者缺乏专人指导,在岗管理人员短期内变换频繁。有一部分管理人员并不是专业财务人员,知识暂时性的代为管理,因此缺乏专业性的财务知识,管理水平较为低下。缺乏完整的会计管理制度,人员的更换也不能够及时的进行相关手续的完整交接,所以导致了很多人同时管理,收入与支出登记出现重复,跨及资料最终不知去向。

2.不能够对集体资产进行规范性管理

(1)农村的各种土地、鱼塘、设施等等是农村的主要的经济来源。有一部分的农村在对集体资产进行分配时缺乏正规的手续,合同条款的内容不清晰,就算上面又做出明确的规定但是却很少有人能够遵循和执行,最后导致经营方式被破坏,甚至出现集体的资产被抢夺,农村的集体利益受损。

(2)农村的集体资产是所有村民共同打拼、努力劳动的成果,需要大家规范性的管理与重视,但根据现在的状况来看,部分农村并没有设置资产总账,没有形成完整的资产管理制度,因此也不能够公开资产的明晰与去向等问题,也不能够吧总资产的账目的变动的情况公开性的作出说明,缺乏公开性即透明度缺乏。与此同时,有些村干部利用自己的职权以及这个漏洞,,把总的资产借用或是私自借与他人,出租集体资产为自己谋私利,这将会导致很多的款项没办法及时的收回,损害了大部分农民的自身利益。

3.不能全面落实农村财务公开

(1)对于农村的管理而言,财务的公开就显得十分的重要和关键,因为它能够让农民及时的了解到财务的变动状况,然而有很多的村级干部没有全面的落实财务公开制度,缺乏认知,未能够将集体财务具体的明细进行透明化,这使得很多的农民产生了怨言,使得发生矛盾冲突。

(2)部分财务管理人员责任心缺失

由于部分的财务管理人员文化水平不够高,职业素质偏低,缺乏高度责任心。在平时的财务管理过程中,态度马虎,行事十分敷衍,对于应该公开的相关财务信息不公开或者是没有及时的公开,这影响了财务公开的质量。

三、怎样做来提升农村经济管理水平

1.构建且完善财务管理制度,使得工作流程更加规范

在实际的财务管理中我们要积极地创建并完善好各项财务管理的制度,对工作的流程进行严格的规范,根据相关的制度办事,确定到美俄环节的财务管理都能够发挥到实处。根据需要登记,确定各项业务的正确记录,及时公开明细账目,保证财务信息的透明度,保障村民的各项利益。

2.增强农村集体财产的监督

农村的集体资产是大家共有的,因此我们要加钱对集体资产的管理力度,可以设置一个专项的监督小组,适时的公开集体财产的存货以及去向,并且严格按照原有的规定进行集体资产的分配,当有决定出售或者转让集体资产时,必须先进行小组的决策并通过专人小组进行认证,以此保障集体利益。

3.加强财务管理人员的培训,提升业务管理水平

由于现在很多农村财务管理人员非专业,而财务管理人员的 业务水平会直结影响到整体的财务管理质量,因此专业性还是十分重要的。所以要通过专业性的训练来培训农村财务管理人员,加强他们的法律意识以及专业性知识,以此提高他们的财务管理水平,使得他们做到专业化和规范化,以此保证村级管理工作的科学规范合理化。

四、结束语

综合以上内容,我们了解到,农村的经济管理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工作之一,也是促进农村社会主义新农村逐步发展的保障,所以必须加强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创建合理化的财务管理制度,正视其中的不足并采取措施应对,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伍晓玲,农村财务管理研究概述 [J].广东农业科学.2014,20 04)222-224.

[2]唐家海,财务监控视角下农村财务管理建设探析[J].财会通讯.2013,10 02);770-780.

[3]贾宗武,赵拴文,对加强农村财务管理的思考[J].财会研究.2014,64 20);355-357.

作者简介:

农村经济管理专业就业方向范文9

关键词:凉山州;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6-0-01

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农民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依照加入自愿、退出自由、民主管理、盈余返还的原则组建,按章程进行生产经营活动,谋求全体成员共同利益的经济组织。从外延上来看,它是当前我国农村各类专业合作社、消费合作社、专业协会、综合服务社等组织的总称,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是适应我国农村改革和发展的一项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

截至2010年底,凉山州共有各类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1838个,成员11.2万人,带动农户45.3万户,实现销售收入12.2亿元。

一、凉山州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数量少、规模小、发展不平衡

从凉山州的实际情况看,不少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都存在生产经营规模过小、产值小、会员少、市场占有率低等问题。就合作经济组织在凉山农业特色支柱产业中的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在畜牧业、蔬菜和林果等产业,而粮食、油料等产业就很少,总体上呈现出发展不均衡的现象。这也说明某些产业的初级产品市场需求已趋饱和,而本地精深加工发展十分薄弱,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2.运营机制不够完善

大多数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十分松散,在内部运行机制上很不完善。一是章程不规范。大多数合作经济组织的章程要么流于形式,要么规范性差,有的合作经济组织甚至连章程都没有;二是制度不健全。在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民主决策方面缺少可靠而有效的机制,使得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面临极大的不确定性,组织成员的利益也难以得到有效保障;三是利益联结不够紧密。不少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还停留在单纯的提供市场信息、推广技术、代购某些生产资料等中介或科技服务的状态,与合作经济组织成员间的利益联结不够紧密,在合理有效的利益分配机制构建方面则是更加缺乏。

3.外部环境有待改善

一是一些地方对发展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对合作经济组织的关心、支持缺乏力度,出台的某些扶持办法缺少可操作性。二是部门服务不到位。在对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管理上,存在着诸如多头管理、登记程序繁冗、收费标准不一等问题。三是氛围不够浓厚。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发展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重大意义宣传教育不够,导致很多地方的干部、群众对发展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认识不清,心存疑虑,甚至有不少错误的看法。

4.组织成员合作意识差,专业人才缺乏

由于长期的小农经济的影响和部分农民对合作经济组织的错误认识导致合作经济组织成员较为注重眼前利益的实现,缺乏应对现代市场经济的能力和长远眼光,缺乏长期互助合作的思想和理念,合作意识较差。同时,由于市场规律的作用,大量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专业人才流向城市,导致农村专业人才极度缺乏,直接影响了合作经济组织的生存与发展。

二、加快凉山州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1.提高认识,加强引导

首先,要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开展通俗易懂和灵活多样的宣传活动,引导基层干部群众正确对待农民组织化,充分认识到分散无序的农户没有竞争力,在市场经济中处于被动地位,正确把握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内涵、地位和作用,增强农民群众的合作意识。其次,要抓好典型示范。各县市要选择1-2个产业有特色、发展有潜力、组织有活力的新型农村合作组织典型,帮助他们做大做强,并通过各种形式广泛宣传。第三,要注重培训指导。有针对性地制定培训计划,培养一批能够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把握合作组织基本理论和具体操作方法的管理人才,在基层干部和农民中间造就一批熟悉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基本知识的骨干。

2.科学推进,因地制宜

由于各县市现实条件存在差异,合作组织的建立和发展也要结合本地农村发展的实际和要求,采取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方法。坚持“发展与培育特色主导产业相结合”和“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紧紧依托和发挥当地的比较优势,以优势特色主导产业为导向,从农民合作要求和市场需求出发,积极引导农民组建体现主导产业特色的专业合作组织。

3.完善制度,健全机制

要坚持“办一个、成一个”的建设理念,加强对现有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指导服务,建立健全各项内部管理制度,构建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支持合作组织自我完善服务体系,扩大营销功能,发展对外经营,不断提高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形成产权明晰、服务优质、制度健全、利益联结稳固的经济利益共同体。对较为成熟的新型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要积极引导它们向更宽的领域、更深的层次和更紧密的利益联结形式发展。积极探索和引导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进行再联合,使合作组织成员数量、带动户数、空间跨度、合作领域能够得到较大发展。

4.优化环境,多方扶持

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需要政府部门积极引导和扶持。一是资金扶持。政府财政应当安排一定数量的资金,建立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基金,提供贷款担保和贴息等。财政支农要向新型农村合作组织示范项目倾斜。银行、信用社等金融机构要积极给予信贷支持。二是税收优惠。要严格按照国家有关税收政策规定,对合作组织销售的自产农产品或简单加工农产品,以及为农户提供技术服务、培训业务等方面,给予少征或免征各种税费。三是服务到位。各涉农部门各司其职,积极配合,认真执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优惠政策,积极营造支持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良好氛围。

5.创新服务,健全法规

农村经济管理专业就业方向范文10

关键词:新农村 新局面 新任务 新管理

中图分类号:F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10-177-01

社会主义农村经济管理的重要任务是认识和利用农村经济管理的客观规律性,指导农村经济管理的实践,搞好农村经济管理,以不断提高社会经济效益,加速农村经济的专业化、现代化。实践证明,对社会主义农村经济管理的经验进行认真的调查总结,探求其运动的规律性,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

一、新农村面临的新局面

要做好农村经济管理工作,首先必须了解农村经济正在发生的重大变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进行的一系列改革,给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强大的生机和活力,使农村经济面貌发生了历史性进步。当前农村经济管理面临着新的任务。

1.目前农村经济体制为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合作化经济体制,农民成为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者。他们在合作经济的指导下,可以自己决定自己的经营方针、能够处理自己的产品,为了发展生产,他们拥有自己的生产资料。农村经济这一重大调整,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发展商品生产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2.目前农村已向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农工商综合经营的方向发展,尤其是乡镇企业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和生产力的发展应运而生,蓬勃兴起,已逐步发展成为农村经济的主体。

3.广大农村把市场机制引入了农村生产,农民面向市场、追逐市场已成为我国农民进行生产的基本目标。农村生产机制的这一深刻变化,使农村经济管理贯穿从生产到流通的全过程。

4.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每个生产者都把能获得最高经济效益作为自己的经营目标。奋战在农村中的农民,也在千方百计地寻求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的途径。农民这种日益增强的效益观念,为农村经济管理提出了一个重要任务。

5.作为农村经济主体的农民,目前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化中,本身还存在着许多和市场经济不适应、需要我们在经济管理工作中重视的问题:一是农民虽有了经营权,但缺少决策能力;二是农民科学文化科技水平较低,劳动专业化技能较差,虽有积极性,但缺少科学性;三是农村信息手段落后,经济信息量少,虽有自,但应变能力差。所以农村虽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劳力资源,但是转变成全面的经济优势也并非容易。农村这些新特点为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提出了新任务、新课题。

二、农村经济管理的新任务

目前,要根据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适应农村经济的发展,努力把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1.要把发展乡镇企业作为农村经济管理的主要任务。要毫不动摇地对乡镇企业的发展实行积极扶持、合理规划、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方针。搞好经营管理体制的改革,坚持政企分开的原则,放手让企业真正独立自主地经营管理;在企业内部管理上有条件要实行两权分离,实行委托制,以提高经济效益;要实行产业、产品的转型提升。对高投入、高排放、高污染、低技术、低效益的产业和产品要淘汰出局;创造条件,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努力,发展农村服务业。

2.提高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促进产销的良性循环。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产品的商品率日益提高。如何使农村的各经济成份之间、各产业之间、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环节之间保持平衡、协调发展,也是当前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为此,必须在大力发展生产的同时,同步地提高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也就是说,要在经济规律的指导下,积极支持各类从事供销活动的组织,充分发挥有组织的市场调节作用,并逐步在农村中形成一个以中心集镇专业市场与众多农村集市连接的市场网络。农民可通过市场反馈的各种信息来确定自己的市场经营、产品生产和产品价格以及产品的营销方式。根据市场需求指导生产,改变生产结构,使生产和需求自发地调节,互相适应。

3.积极开展经营决策咨询工作,全面提高经济效益。农村农民的生产经营实际上是投资、决策的工作,如何提高投资决策的成功率,减少决策风险是提高经济效益的关键。农民生产经营、投资决策,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市场需求信息为决策依据,还要请农村经营能人,专业技术人员和经济管理人员进行咨询论证,以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减少盲目性,这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保证。

4.搞好集体经济投资决策,提高资金使用的安全性和效益性。集体资金的筹集、分配和合理使用是农村经济管理的重要任务,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努力提高资金效益是提高经济效益的核心,随着生产发展,尤其是农村乡镇企业的蓬勃兴起,资金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实践证明,投资决策正确与否对于集体资金运行经济效益有决定性影响,必须加强对集体资金的运用管理,对投资方向、投资项目和投资方案要进行现场调查、专家论证、村民大会或代表会进行民主讨论,然后进行科学决策,以便提高资金的时间价值,使资金在运行中不断地创造出新的价值。

5.加强经济联合与合作,促进经济发展。不断改革完善农村经济管理体制,建立以横向经济联系为主、纵横交错的网络化经济组织体系,是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另一重要任务。在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发展的时期,面对整个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生产的社会化、专业化程度的不断发展,每个生产者要求得到发展并在竞争中取胜,必然要求联合。因此只有联合才能促进各种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组合,使资源、资金、劳力、人才、技术等要素各得其所,从而形成新的生产力;联合可互相取长补短,拾遗补缺,把各方的优势集中起来形成更大的优势,以便产生系统效应,起到放大生产力的作用;联合容易抓住经济发展中的生长点和获得高的经济效益;联合可打破地区封锁和部门分割的局面,逐步建立起和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促进经济结构的合理布局,提高全社会的劳动生产率。因此,一定要积极支持和鼓励各种形式的经济联合与合作,达到发展经济、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慧.企业资金风险管理与防范[j].时代报告,2011(8)

农村经济管理专业就业方向范文11

关键词:农业技术人才 ;农村“原生态”人才 ; 市场化配置 ; “柔性流动”; 整体效能

中图分类号:F12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7)01-0094-03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只有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的新农村人才队伍,形成促进农村产业开发、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帮助农民增收致富、引领农民变革思想、带领群众建设家园的骨干力量,才能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才能实现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因此,西部欠发达地区要紧紧围绕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大力培养有用人才,切实加强新农村人才队伍建设。

1.平凉市新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分析

近年来,平凉市在新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截止2005年,全市有农村人才156 737人,其中,作为新农村建设领头人的村社干部4327人,专业技术人才14 539人,乡土人才134 460人,引领产业发展的“能人”3 410人。初步形成了一支由农村“原生态”人才和城市支持和帮扶农村的专业技术人才组成的新农村人才队伍,为农村经济建设、社会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具体来讲,平凉市新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有以下几个特点:

1.1转变人才观念和实施人才开发并重

新农村建设需要多方面、多层次的人才。目前,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深入推进,平凉市上下对人才的重要性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人才是农村第一资源”、“人才投入是收益最大的投入”、“有用即人才”、“没有人才就没有新农村”等观念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与此同时,市上研究制定了“五带两区一园”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各级党委、政府把人才队伍建设纳入新农村建设的计划中,既注重现有人才的培养和开发,又注重人才的引进和使用,特别注重农民人才的培养和开发,全市组织实施了人力资源培训“万千工程”、“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和农民“绿色证书”培训工程,近三年来培训了一大批掌握一至两门实用技术和务工创业技能的农民人才,比较可喜的是其中一部分成为民营经济的“小巨人”。据统计,全市有3.87万农民进入商贸流通和餐饮服务领域,各类民营企业发展到838户,有735个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活跃在城乡市场,农村信贷信用村达到350个,信用等级户发展到16.9万个,这些农民已经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带头人和新农村建设的排头兵。可以说,农村“原生态”人才、城市专业技术人才和市外省外专家人才“三位一体”,在全市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1.2培育人才市场和加强政府引导并重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流动的大趋势和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平凉市积极制定优惠政策和配套措施,鼓励人才合理流动,“人尽其才”,鼓励各方面的人才到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作用;同时,打破地域、身份和户籍等限制,组织了专家咨询委员会、聘请技术顾问、“星期日专家”等,通过“柔性流动”方式吸纳人才,为新农村建设服务。静宁县靳寺村聘请甘肃农业大学教授作技术指导,帮助修建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科技园区;泾川县聘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14名专家教授,参与指导农业综合开发科技示范园区建设。目前,全市有340多名专家和技术人员通过这些方式,与乡村联合进行产业开发、技术推广等工作。此外,全市建立了比较完善的人才市场体系,市县两级都建立了人才交流中心,部分乡村还建立了人才服务站。各级政府在注重完善人才市场体系建设的同时,利用人才市场,引导各类人才参与农村产业开发、技术推广和项目建设,近三年来,有280多名新分配的大学生进入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和农村。

1.3理顺管理体制与发挥人才作用并重

平凉市坚持从不同人才的实际情况出发,不断创新人才管理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竞争上岗、分配激励和绩效管理制度,特别注意破除人才条块分割、单位所有制等壁垒,引导新农村建设急需的产业开发、乡镇企业管理、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和市场营销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合理向农村流动,并在政策上向人才倾斜,为他们提供信息、工作条件等方面的便利,把管理工作的侧重点放在服务和保证上,从而实现了人才管理从“管住、管死”向“管好、管活”的根本性转变。在农村“原生态”人才的管理和作用发挥上,针对不同人才的具体情况,细化了选拔、培养、管理、使用的具体措施,泾川县坚持把建设自富能力强、带富能力强的“双强”型村社干部队伍与优化村级党组织设置结合起来,以“党员推荐、群众推荐、直接选举”的形式,从乡镇企业经营者、农村技能型人才和科技明白人中选拔了186名村党支部书记,占到全县村支书总数的89.3%,并在41个村开展了推荐、考试、公开选拔相结合的村支书选拔试点工作。目前,全市有1 370多名懂经营、会管理、善营销的农村技能型和实用型人才活跃在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龙头企业和产业基地建设中,成为联接统一大市场和分散的个体农户中间的桥梁和纽带。

2.平凉市新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尽管平凉市在农村人才队伍建设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从建设新农村的要求来看,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

2.1从人才结构上看,不合理的问题比较突出

平凉市共有村社干部4327人,农民技术人员5.6万人,农村实用型人才9.3万人,引领产业和龙头企业的经营型人才3 410人。人才数量约占全市农民总人口数的8.7%,即相当于每万人中拥有人才870人,只相当于东部地区的1/4,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从现有人才队伍的类型和层次上看,新农村建设最急需的是技术型人才和经营型人才,但这两类人才比例偏低,在技术型人才中,真正懂农业科学技术知识、信息技术和网络知识以及金融、贸易、法律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更少;村社两级干部与农民的关系最直接,他们与广大农民群众有着共同的利益和最为直接的联系,是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组织者、领头人,经过多年的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双培双带”工程的实施,村社干部在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和致富带富能力上都有了明显变化,但是仍然缺少像卢定华、杨丕基、张佐明、王有仁等一批能力强、素质高的村干部,尤其是优秀的村支书。从学历和专业结构上看,村社干部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526人,占12%,中专和高中程度的2 082人,占48%,初中及以下程度的1 719人,占40%;在526名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村干部中,熟悉金融、贸易、管理、营销和信息技术等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相关的专业人才较少;全市有农民188.3万人,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2.85万人,占1.51%,中专和高中程度的15.8万人,占8.39%,初中程度的45.47万人,占24.14%,小学及以下的124.2万人,占65.9%,可以看出,在农民劳动力中,初中以下程度的占绝大多数,较高学历人才和懂经营管理和市场营销的人才十分贫乏。

2.2从人才布局上看,不均衡的问题比较突出

平凉市地域跨度相对比较大,自然资源、交通通讯和生产发展程度的差异也比较大,新农村建设人才分布上也存在很大的不均衡。从地域分布上看,总体可以概括为,在人才拥有量方面,市、县城市比乡镇多,以农业专业技术人员为例,全市共有专业技术人员14 539名,其中市级4 245名,占29.2 %,县级7 781名,占53.5%,而与广大农村联系最为密切的乡镇仅有2 513名,占17.3%;从农村“原生态”人才的分布上看,条件和实力好的村比偏远落后的村多,以崆峒区为例,由于受自然条件等因素的制约,农村可以分为中部川区、北部塬区和南部山区三部分,中部川区有8个乡镇 102个村,这里自然条件好,交通方便,村级集体经济实力强,农村人才也相对较多,占农村劳动力总量的24%;而北部塬区和南部山区有11个乡镇252个村,占村数的71.2%,农民人数占69.7 %,而人才的拥有量却比较少,仅占劳动力总量的8%。新农村人才的专业分布也很不均衡,在技术人员中,农业技术人员相对较多,而工业技术、信息技术、电器技术和机械操作技术等方面的人才比较少,目前广大农村急需的那些有市场理念、掌握市场规律和信息、会经营管理、能够把农村产业、分散农户与千变万化的市场紧密联结起来的中间人、经纪人和组织者也比较少。农业技术人员相对较多,但情况也不容乐观,全市现有农业技术人员中,高级技术人才17名,中级435名,初级5 320名,但是,82.7%的农业技术人员在市、县两级,乡镇仅占17.3%。在乡镇的农业技术人员,除一部分年龄偏大或即将退休外,大部分人的专业知识老化,更为严重的是有70%左右的人改行从事其他经营活动,直接从事农业技术服务的仅占30%左右。

2.3从管理体制上看,不顺畅的问题比较突出

尽管在人才管理体制特别是科技人才管理体制改革方面下了大力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制约因素较多,这方面迈的步子还不够大,与发展市场经济和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差距尚远。突出的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不彻底,新的技术人才管理体制尚未完全形成,在一些单位和局部还存在人才单位所有的壁垒,一部分人才参与新农村建设和服务还有后顾之忧,到农村领办创办经济实体、作技术指导、开发产业的农业技术人才有4 976人,占总量的34.2%。二是除了村社干部以外,大量的农村“原生态”人才基本上处于自生自灭、无序管理状态,从近几年的实践看,对这些人才的培养培训方面采取了一定措施,市上开展了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农业科技知识培训,培训了部分种养殖大户和技术人才,县乡也在这方面做了一定的工作,但在人才的选拔、管理和使用上,措施没有完全跟上去,有计划有组织地管理和使用这些人才还做得不够,大多数人才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和农村经济发展情况,力所能及地发挥作用。

2.4从作用发挥上看,不充分的问题比较突出

在各级党委、政府的积极引导下,部分农业技术人员走进了农村,或创办领办经济实体,或参与产业开发和技术推广,对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起到了积极作用,日益受到农民群众的欢迎,他们本人也找到了发挥作用的空间和实现个人价值的机会,但这部分人才仅占农业技术人才的15%左右,绝对数量较少。在农村“原生态”人才中,除对村社干部有计划有组织的选拔、培养、管理和使用外,其他人才的作用发挥也有很大的局限性。农村龙头企业、农民协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方面的人才在新农村建设方面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目前全市有龙头企业236户,专业合作经济组织735个,但与农村产业发展和农民的需求相比,引领产业发展的人才数量不足,分布上也不均匀,一些偏远山区农村更是缺乏这方面的人才;农村技能型人才和实用型人才数量比较多,分布行业和范围广,对新农村建设的服务更为直接,这些人才或拥有一技之长,或有某方面的本领和能力,在新农村建设中起着拾遗补缺的作用,但是由于这类人才分布范围广,比较分散,培养教育和组织管理没有跟上,人才的整体效能发挥得不够充分,因此,如何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使用这类人才,发挥他们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生力军作用,是一个需要深入探讨并加以解决的问题。

3.加强新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

解决新农村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的这些突出问题,应坚持从农村实际出发,顺应市场经济发展趋势和人才成长规律,从理顺人才管理体制机制入手,进一步改进和规范人才培养、引进、使用、评价、激励等工作环节,充分发挥人才在新农村建设中积极作用。

3.1把握人才配置的市场化趋势,完善人才储备机制

在农村人才资源开发的初始阶段,政府利用行政手段加以推动是必不可少的,但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人才开发的不断深化,人才的需求供给和人才的流动配置主要由市场来决定,“找工作到市场,要人才靠市场”的观念逐步被全社会所接受。因此,必须遵循市场规律,引入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各类专业协会的自身作用,把人才的培养、输出、引进以及智力、技术的交易逐步推向市场,最终走向人才资源市场化配置的轨道。积极探索制定符合新农村建设实际的各类人才界定和评价标准,广泛开展摸底调查,切实弄清现有各类人才的基本情况,分门别类登记建档,建立农村人才信息库,把农村人才纳入整个人才队伍的统一管理之中。把储备人才与项目结合、与产业结合,形成主导产业、优势产业与人才相结合,把项目建设过程变成了人才结构调整的过程,为经济发展供给新的血液,形成人才带动产业、经济吸引人才、人才发展经济的互动格局,实现人才成长与经济发展同步进行的良性循环。

3.2把握人才流动的自主化趋势,完善人才吸纳机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的竞争已经拓展到了国际舞台,限制人才流动的各种强制性措施越来越少,人才自身的主动权、选择权和流动性越来越大,人才流动由“刚性流动”向“刚性与柔性流动并举”转变,由小区域流动向跨市、跨省、跨国流动转变。适应人才自主化流动趋势,抓住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将农民作为农村人才开发工作的主体,实行“以城带乡、人才反哺”。一方面,大力引导人才密集的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医院等事业单位,通过人才柔性流动、人才包村帮扶、单位对口支持、科技下乡等多种形式,组织各类人才到农村开展服务。另一方面,根据农村在各个季节的不同需求,通过院校合作,乡院合作、村企合作等活动和载体,积极组织乡村向城市争取人才和智力支持,大力发展农村产业,积极引导大学生到农村就业、创业、志愿服务。

3.3把握人才构成的多元化趋势,完善人才培养机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分工越来越细,人才的构成也进一步向层次化、多元化、精细化、专业化方向发展。人才的层次结构与分布格局产生了新的调整与重组。必须按照农村市场经济发展新阶段的要求,积极探索适合农民和农村特点的教育和培训模式,挖掘农村内部资源和力量,建立解决农村人才问题、提高农民致富能力的长效机制。统筹制定和规划农村人才培训工作,从农村社会经济实际出发,坚持走发展和产业化经营相适应的路子,坚持市场导向,注重实际效果,整合相关部门力量,充分利用各级教育培训设施、人才等资源,做好农村人才的教育和培训工作,尤其要从人才开发的源头入手,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增强农村自身的造血功能,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夯实农村基础教育。

3.4把握人才效能的整体化趋势,完善人才整合机制

当今社会,人才的竞争,不仅仅是人才个体素质的竞争,而是人才政策和制度、人才管理体制和模式、人才群体效能的竞争。为此,营造一个地域的人才优势,不仅仅靠人才个体素质,更依仗于人才的最佳配置与布局,依仗于人才创造性的激发和人才整体优势的聚集。因此,必须通过人才整合,不断完善机制,更好地培养人才,让其更好地发挥作用。首先,应制定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做好人才工作首先必须科学规划,增强人才队伍建设的计划性和科学性,这是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的基础和前提。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建设重点,对人才队伍建设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对人才需求进行科学预测,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制定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统筹实施。其次,应完善人才工作政策。对人才工作中出现的情况和问题进行认真的调查,加强对人才政策的研究,逐步形成比较系统的人才政策体系。第三,应抓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实施的组织协调和督促检查。对人才队伍建设规划,要认真组织实施并协调各方力量,各司其职,形成合力。加强人才工作的宏观管理和督促检查,确保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和各项人才政策的贯彻落实。

3.5把握人才评价的效益化趋势,完善人才使用机制

目前对人才的评价,已经逐步由过去的看学历、看资历,向看能力、看实绩、看效益转变。以绩效评价人才的优劣已成为社会普遍的共识。因此,在工作实践中,必须遵循各类人才成长规律,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完善各类专业技术人才评价标准,健全人才评价制度和组织,改进人才评价方式和手段,形成科学的社会化的人才评价机制。积极发展社会化的专业技术人才评价组织,加强行业自律和政府监管,推动人才评价的社会化进程。积极探索资格考试、业绩考核、水平能力测试和同行评议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大力推行评价结果公示制,建立专业资质证书鉴证制度,推动人才评价诚信体系建设。打破专业技术职务终身制,大力推行“个人申报、社会评价、单位聘用、政府调控”的职称评聘制度,对贡献突出的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定不受学历、资历、结构比例限制,实行特别评聘。

3.6把握人才激励的综合化趋势,完善人才更新机制

以事业留人、以感情留人、以适当的待遇留人,已成为吸引和激励人才的重要手段。也就是说,在人才的更新使用工作中,应更多地关注人才的干事创业环境和实现人生价值、关心人才的成长和社会成就,关心人才的情感依托等问题,善于用伟大的事业凝聚人才,坚持用崇高的精神鼓励人才,努力用真挚的感情关心人才,注意用适当的待遇吸引人才,使人才充分享有实现自身价值的自豪感、贡献社会的成就感、得到社会承认和尊重的荣誉感。进一步完善农村人才开发的激励和保障机制,建立健全农村优秀人才的选拔和表彰制度,通过宣传和树立典型,起到“培养一批能人、带动一方百姓、搞活一片经济”的效应。积极发挥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培养、凝聚人才的作用,整合资源,增强功能,逐步形成专业合作组织与龙头企业合作培养人才、发展经济的格局,积极发挥专业大户等农村高层次人才的带动作用。加大对农民技术职称的宣传力度,提高农民群众和用工单位对农民职称的认识,增强农民技术职称的市场实用性,认真落实有关优惠政策,使农村人才真正成为农村最吃香、最受欢迎、最受尊重的人,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头作用,扩大辐射影响。

农村经济管理专业就业方向范文12

关键词:县域;农村金融机构;建设

县作为中观层次,经济发展需要金融支持。因为金融具有推动作用,如能选准资金投向,在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现状条件下建优化的产业结构,就能加快产业调整,更好地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一、县域农村金融机构建设的必要性

1.农村金融机构建设与完善能满足县域经济发展需要,增强县域资金流动。目前,商业银行进行了战略性调整,纷纷把分支机构从经济相对落后的农村、县乡撤出,把经营利润低的项目进行合并与转移,放弃了县域地区,特别是在贫困县域,形成农村金融服务真空。因此,建立农村金融机构,完善机构经营管理制度,能满足县域经济发展资金需要,为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和中小企业发展的资金瓶颈。县域经济中、特别是贫困县和少数民族县,只有在金融的支持下才能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才能推动企业发展。

2.农村金融机构建设与完善能促进资金安全运行,促进县域优势产业发展。农村金融机构建立与完善,可以把筹集到的闲置资金进行合理转化,使分散资金有效集中,合理和安全的运作与投资,提高资金效率。同时,资金只有在金融机构体系内部合理运动,安全性才能有保证。农村金融机构建立与发展能优化投资安排,灵活调度与使用资金,毕竟金融机构拥有大量专业技术人员,有丰富的资金调度经营经验,能找到具有发展潜力的产业,让资金和产业进行结合,确保资金使用的最佳效果。

3.农村金融机构建立与完善能创造多样化金融服务,满足县域经济需要。农村金融机构是在打破传统商业银行制度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按照县域经济发展特点和现实,充分农村经济地域性、季节性、资金需求分散性和贷款条件相对不完全性的特点,设计出符合农村经济需要的金融服务,突出了“农性”,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农村金融机构作为县域金融市场主体,能激活农村金融市场,转化资金使用方向,有效地进行资金融合,为供需双方提供有效的融资渠道,改变农村信用社独家垄断局面,促进各金融机构良性竞争,提高三农服务水平。

二、县域农村金融机构建设的模式

1.强化农村信用社定位,优化信用社资产结构。首先,要坚持农村信用社的支农主体地位。农村合作银行可采用商业银行模式,在经营中要以农为主,以支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为核心,尽可能地满足县域经济发展需要。其次,要立足县域,坚持资产与负债的优化管理,在国家宏观政策指导下,采用灵活的信贷政策,为三农发展服务。最后,在确保资金安全的前提下,信用联社工作要在管理模式上进行创新,改变管理和服务方式,设计符合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金融产品。

2.建立村镇银行,服务农村经济。首先,对村镇银行要给予资金、技术和人才支持,保障村镇银行经营管理需要。银行监督管理部门要进行严格监管,确保资本金及时到位,控制信贷规模,合理限制贷款投向,用灵活的机制促进村镇银行发展。其次,要控制信贷风险,灵活信贷政策。村镇银行贷款对象是农户和中小企业,具有特殊性,因此应灵活信贷政策,采用担保简单,手续简便,小额信用原则进行贷款,但同时要加强风险控制,避免风险产生。

3.发展农村资金互助组织,吸收转化民间资本。首先,要积极发挥农村资金互助组织的作用,实现资金优化组合,提高闲置资金的运行效率。农村资金互助社是互助性机构,为社员提供存款、贷款、结算等业务,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民间资金短缺,实现资金的互通有无,实现农村资本的优化,提高资金的运行效率,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其次,要强化资金风险控制技术,完善贷款评价体系,增加专业技术人员,确保贷款安全,以实现资金的良性循环与周转。

4.设立农业保险公司,分散农业经营风险。首先,要扩大经营对象和范围,把所有的农户和中小企业纳入经营对象,吸收大量的保险基金,增强服务能力。要合理、科学地设计保险产品种类,尽可能与农村和县域经济的实际需要结合起来,扩大农业保险的覆盖范围。其次,要通过引进战略合作伙伴,吸引外来资金进入,采用多元化的资产重组方式来增强企业的资本实力。最后,要进行全方位地调查与研究,设计符合农民和中小企业需要的保险产品,制定合理的规避风险措施,在农业生产各个环节上采用预防和干预机制,降低农业风险,实现公司稳健运行,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

5.组建专业性担保和贷款公司,实行专业化运作。首先,要进行专业化、规范化运作,帮助农民和中小型企业进行融资。担保和抵押贷款公司要实行独立法人体制,专业化运行,摆脱行政的干预,独立经营。专业性担保融资机构要对资产价值评估、贷款对象核准和贷款户信用价值评价等方面进行科学性、专业化运作,保证贷款安全和盈利。其次,担保融资机构要尽可能地为企业融资提供专业化的服务,在资产评估上要坚持市场化,在融资条件方面要科学化,在信用评级上坚持实际化,千方百计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的优惠担保,解决中小型企业的资金不足。

6.扩大邮政储蓄银行功能,实现小额信贷支持。邮政储蓄银行是县域经济中新出现一种新型的金融机构,其分布地域广,和县域经济结合紧密,在经营网点规模上有着特殊优势。首先,要加快经营体制转变,实行存贷结合的银行经营模式,增强经营实力。在经营中,要在量力而行的原则下开展小额信贷,为中小企业和农户服务。其次,要转变经营理念,实行资产负债管理,树立资产风险意识。

三、县域农村金融机构建设的策略

1.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创造农村金融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建立特色和支柱产业,形成良性经济发展圈。只有县域经济发展了,新型的农村金融机构就更具有生命力。当前,县域经济发展的重点在于发展特色经济,建立支柱产业,形成以支柱产业为龙头,辐射相关产业的产业集群,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建立农业专业化组织,完善农业服务体系。对县域经济中的市场、土地、林权、财产等一系列制度进行改革,解决农民贷款抵押物少,价值变化大问题,确保与金融需要的配套制度改革得于落实。完善动产担保制度,建立信用评价体系,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创造资金安全稳健运行机制。要规范财产质押制度,强化房屋、土地和资产的担保制度,实行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进行信用准确评级,为中小企业和农民提供融资的外部条件,寻找信贷资金运用可能性。要利用现有资料建立企业和农户信用数据库,实现信息共享机制,保证信用评价公平,增强信贷资产的质量和效益。

2.加大扶持力度,提供必要支持,增强农村金融机构发展能力。向农村金融机构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政府要在税收和财政方面给予优惠,必要时向农村金融机构增加信贷资金。积极动员和组织大型的战略伙伴进入,增加农村金融机构资本金,提高抵御风险能力,在可能时利用财政进行补贴,以分担农村金融机构风险,鼓励其发展。鼓励县域经济中的优势企业和农业特色企业向农村金融机构融资。中小企业向农村金融机构进行融资时,政府要给予贴息鼓励,这既支持了企业发展,又支持了产业和金融的有机融合,形成良好的银企关系。

        3.建立科学管理制度,控制农村金融机构风险,确保机构稳健运行。完善农村金融机构法人治理结构。信用社可以建立合作银行制度,农保公司实行股份制,专业性的担保贷款机构要采用有限公司制,邮政储蓄银行要企业化。强化与完善监督制度。建立审慎的市场准入制度,对农村金融机构设立,在确保注册资本金及时到位同时,要审核发起人资质、机构章程和制度,确保农村金融机构规范运行。强化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保证机构高效和规范,减少风险产生。农村金融机构要接受银行监督管理委员会及分设常驻机构的监督,业务上要受人民银行监管,经营中要遵循中国经济与金融各项法规。建立和完善相应经营管理制度。建立资金来源制度,灵活筹措资金,开拓符合农村需要的存款产品,增加资金来源。建立严格贷款制度,坚持财产评估,实行贷款三查制度,完善项目贷款和信用贷款的基本条件等,用科学的制度来保障资金安全,提高农村金融机构管理水平,实现科学规范的企业运行。建立相关和配套制度,如财务管理、资金调度,人员考评和岗位设置等。

4.增加资本实力,扩大服务,实现农村金融机构的有效扩张。县域金融机构要扩大信贷资金来源,增加资本实力,除利用自身积累资金和吸收存款外,可采用资产整合方法,引进战略合作伙伴,实现股份制等,尽可能达到巴塞尔协定规定的最低资本要求,减少不必要的坏账。实行多样化服务模式,创设符合县域经济需要的服务与产品。采用稳步发展的战略,先从低风险业务入手,开办适合县域经济和农民需要的业务,如小额授信贷款、联合担保、机动车保险,质押贷款等,在经营经验丰富时再向其他业务发展。利用自身优势,建立信贷档案资料,方便中小企业贷款和农民生产贷款。建立金融服务网络,增加服务对象。在县域经济较好的地方建立农村金融主要服务机构,如县城、建制镇和工矿区。在农村建立高效代办点,尽可能为农民和农业专业化生产者服务。

5.建设一支合格的农村金融人才队伍,提高农村金融机构的业务水平。要对现有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和提高,增强服务能力。专业技术人员岗位培训重点在业务拓展和风险控制方面,可以采用邀请专家到行讲授和自行提高学历培训的办法进行,方法上可以采用集中学习、网络培训等。要学习新的金融理论,开展服务竞赛,提高职工专业理论水平。积极引进优秀人才,可从农行和商业银行中吸收有经验人员,提升村镇银行管理水平,也可到高等院校进行专业招聘补充人员。

参考文献:

[1]杨连波.农村金融机构面临的风险及防范对策[j].财会月刊,20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