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管理学四大职能论文

管理学四大职能论文

时间:2023-03-27 16:52:44

管理学四大职能论文

第1篇

论文关键词:TAFE课程模式,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工作任务

 

1.研究背景

1.1 TAFE课程模式内涵

TAFE学院即澳大利亚技术和继续教育学院,是倡导“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典范[1]。TAFE课程模式是国际公认的比较成功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采用以能力为本位(CBE)的指导思想,是按照澳大利亚国家制定的职业岗位技能标准和获取职业资格证书的框架,同时以行业组织制定的职业技能标准――培训包和国家统一的证书制度为依据,以提高能力素质为原则进行课程设置,主要体现在灵活的模块化课程设计、实用性的课程内容和标准化的课程形式[2]。教学内容注重实用性,以学生获得实际技能为教学重点。

1.2研究意义

伴随教高16号文(2006)、国务院41号文(2009)、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广东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的贯彻和落实,我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教学理念的深入,“职业导向、能力本位、项目载体、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的开展,原有《客房管理》课程改革滞后教育学论文,课程开发体系特别是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已不适应职业能力培养要求,学生不容易达到酒店客房岗位技能标准。因此,本文借鉴TAFE课程模式对改变《客房管理》课程重学科知识传授、轻岗位能力培养的课堂教学,重试卷考试、轻技能的考核方式,重以教师为主导、轻以学生主体的角色错位,促进教师参加生产实践,提升“双师素质”,编写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用性教材,提高学生知识运用、岗位技能和综合素质,实现学校与社会就业的无缝链接,均具有一定的研究和现实意义。

1.3国内外研究述评

国外比较流行和成熟的高职课程模式研究有北美的CBE课程模式、德国的“双元制”课程模式、国际劳工组织的MES课程模式、澳大利亚TAFE课程模式(吴缨,2008)。各课程模式特点表现在:(1)CBE课程模式对改变传统学科课程有积极作用,但注重强调满足社会经济需要,强化教育经济职能,而忽视人的潜力开发和个体培养;(2)“双元制”课程模式中企业可参与高职教育,缓解高职教育经费短缺和理论实践脱节问题,但难以同时满足个人全面发展和社会需求;(3)MES课程模式可缩短培训与就业的距离,有助于提高人的学习效率。但此课程模式适合于员工短期培训,对于高职教育暴露出明显不足(马达,2009);(4)TAFE课程模式体现了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质量观(黄日强,赵函,2008)论文的格式。其课程设置围绕社会、行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以培养人的实用技能为主教育学论文,对人的潜力开发、个人发展、职业需求等方面可以弥补以上模式不足,是CBE课程模式、“双元制”课程模式和MES课程模式的内在统一和应用,有一定的参考性和借鉴性。

目前国内学者对TAFE课程模式的研究主要有三种观点:(1)TAFE课程模式理论研究。黄日强(2005)、熊少微(2007)从TAFE学院的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了理论研究;(2)TAFE课程模式论证研究。马长世(2001)以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为例从TAFE课程开发内容和特点等方面进行了论证研究;(3)TAFE课程模式实践应用性研究。胡海燕(2007)、张东(2008)、张倩(2008)借鉴TAFE课程模式在《商务秘书》课程、商科类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中进行应用和探索性实践。因此,剖析我校《客房管理》课程教学现状,结合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制定的课程标准和“技能包”,借鉴TAFE课程模式,对原有《客房管理》课程进行改革与创新。

2.基于TAFE课程模式下的《客房管理》课程改革

2.1改革思路

针对我校《客房管理》课程改革的滞后及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借鉴TAFE课程模式,以酒店客房岗位标准所需职业能力为导向,分三个阶段:首先改革学科知识结构的课程体系,以客房岗位工作过程构建项目课程项目教学体系;然后改革传统的难以与能力标准对应的课程内容,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以能力项目为载体设计教学活动;最后改革传统的试卷考核方式,构建“本土化”的课程考核评估体系(见改革思路示意图)。

《客房管理》课程改革思路示意图

2.2改革内容

2.2.1改革学科式的课程教学体系,构建基于客房岗位能力的课程项目

改革原有以学科结构为主的课程体系,根据客房岗位能力分析,《客房管理》课程培养的能力可分解为基本素养、专业基本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及综合能力。各种能力原则上是相互独立,一般按岗位工作任务流程从认知到适岗、轮岗、竞岗的层级性来安排顺序,也可以根据岗位工作环境、教学资源等情况调整。然后根据各种能力进行构建课程项目。每个项目都有教学目标、能力标准、活动过程、相关知识、能力鉴定等。在设置项目时,对于知识含量非常大的教学内容,独立设置项目。对于那些知识含量比较少的内容,则根据内容之间逻辑和层级关系教育学论文,可合并形成一个项目,可以把同一个任务领域的几个单项任务合并在一起,也可以把几个不同任务领域的项目合并在一起,利用这种方法重组《客房管理》课程项目体系,每个项目又有多个工作任务,分理论篇项目和技能篇项目(见表一)。

表一 课程项目和工作任务表

 

项目(理论篇)

工 作 任 务

项目(技能篇)

工 作 任 务

项目一

认识客房

任务一:清晰客房概念

任务二:了解客房的类型

任务三:了解客房设计

任务四:绿色客房

项目一

宾客抵店前的准备

任务一:走客房及空房的卫生清洁

任务二:房间设施的清洁与保养

任务三:公共区域卫生清洁与保养

项目二

了解客房部

任务一:了解客房部的主要作用

任务二:明确客房部机构与业务分工

任务三:了解客房部员工岗位职责

任务四:明确客房部与其他部门的关系

项目二

宾客抵店时的迎接

任务一:宾客入住前检查与准备

任务二:普通客人的入住迎接

任务三:VIP客人的入住迎接

任务四:入住接待过程中质量控制

项目三

了解客房服务质量管理

任务一:选择合适的客房服务模式

任务二:设立有效的客房服务项目

任务三:制定科学服务规程及质量标准

任务四:加强客房服务管理与质量控制

项目三

宾客住店期间的日常服务

任务一:对客房服务进行质量管理

任务二:住客房的卫生清洁

任务三:日常接待服务

任务四:特殊接待服务

任务五:宾客投诉的处理

项目四

了解客房成本控制与管理

任务一:客房人力资源成本控制与管理

任务二:客房设施设备成本控制与管理

任务三:客房用品成本控制与管理

任务四:客房部预算的管理

项目四

宾客离店服务

任务一:宾客退房前的准备

任务二:送别客人及行后检查

任务三:损坏及带走物品的处理

任务四:客房遗留物品的处理

项目五

客房安全管理

任务一:认识客房部安全系统

任务二:客房部钥匙管理

任务三:火灾的预防与处理

任务四:防止盗窃

项目五

客房综合技能实训

任务一:标准客房综合技能实训

第2篇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7.03.002

Analysis and Research on Information Management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chievement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HUANG Yuan

(Changji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Wuhan, Hubei 430070)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order to better carry out scientific research management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put forward a kind of suitable for the management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chievement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o construct a framework of scientific research management system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Keywords vocational college; scientific research achievements; management

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高等院校越来越重视学科建设,与此同时,高校科研成果的数量不断增大,产生了大量的科研信息,对科研成果的管理方式提出了更高的目标。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科研管理系统能够保证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的进行科研成果管理。[1]如何充分利用这些现有的资源和技术为职业院校科研和管理服务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1 高职院校科研成果的特点及分类

1.1 高职院校科研成果的特点

(1)应用型研究成果少。与更高层次的高校相比,由于之前高职院校较为重视基础性研究,所以科研成果大多为基础性研究成果。大部分应用性研究成果则体现为论文、专著等,数量虽多但质量及其层次较低。[2]其中,大多为省部级科研科技项目及横向项目,国家级科研项目较少。

(2)技术水平较低。高职院校更注重基础性研究,对应用性研究缺少关注,从而产生多为基础性研究成果。大部分的应用性研究成果倾向于实践的操作性,忽略了理论研究。虽然部分科研成果实用性较高,但由于这些实用性成果没有直接用于产业开发,从而对一些理论研究没有重大突破进展。从整体水平上看,高职院校很少有技术水平较高的科研成果,比较重视应用性研究而忽略基础研究,这就导致科研水平不能朝纵深方向发展。

(3)科研成果转化资金不足。相对于本科院校,高职院校对科研投入较少,而由于经费的不足,使得很多项目无人做,很多经费可能只在项目开发初期就用完了,项目中期成果转化的经费几乎没有,这就造成只对一些投资小的项目研究,高职院校的科研成果大多产生于一些小规模的项目,经费问题也成为高职院校科研成果转化的障碍。

1.2 高职院校科研成果的分类

结合高职院校自身的特点,根据一些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大学或者科研机构编制的索引工具所收录的期刊,及根据一些学术指标确定的科研论文的类型,并以国家、省、市的出版社或科研机构为标准来划分科研的级别。[3]从科学研究的整体上讲,高职院校的学术研究成果主要分为五类:学术论文、学术著作、科研课题、应用成果、技能竞赛。

(1)学术论文:学术期刊论文成果课分为四类,第一类为SCI收录的论文,第二类为EI、ISTP收录的论文、第三类为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论文,第四类为一般学术期刊发表的论文。

(2)学术著作:著作可分为5类,第一类为国家级规划教材,第二类为省级规划教材,第三类为一般教材,第四类为公开出版的教辅、实验实训教材,第五类为学校内部使用的教材。

(3)科研课题:科研项目可分为5类,第一类为国家级项目,第二类为省(部)级重点课题、第三类为省(部)级一般课题,第四类为国家级学会、协会课题,第五类为校级课题。

(4)应用成果:应用成果包括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软件著作权。

(5)技能竞赛:技能竞赛包括国家级,省级,院级技能竞赛。

2 如何构建高职院校科研管理系统

2.1 科研成果的管理模式

科研成果的管理关系到整个科研管理的质量,采取四级管理模式较为合理,系统用户分为四个层次,分别为:普通教职员工层,部门管理员层,教科研处管理员层和系统管理员层,系统管理员拥有对系统的所有权限。

普通教职员工能够对教职工自己的个人资料进行管理,并能查看相关科研动态信息,并且能够利用系统增加、删除、修改、查询自己的科研项目信息,同时能直接生成统计教职工个人科研工作量的excel表格。在申报课题方面能够上传研究课题的立项、开题、中期、结题等相关资料,只有通过教科研处的管理员审核之后这些资料才有效(图1)。

图1 教职工权限图

部门管理员权限能够新增、删除、查询、修改本部门的所有资料,统计本部门的工作量,生成本部门统计数据表格。同时能够新增、查看、修改动态公告和最新通知等信息(图2)。

图2 部门管理层权限图

科研处管理员能够对教职工的课题申报的整个过程进行管理,能设置科研项目的分类和各种项目的分值,并能查看各个项目分类生成的报表。科研处管理员还能及时发布科研动态信息(图3)。

图3 科研处管理层权限图

图4 系统管理员权限图

系统管理员的主要任务是本系统的安装、配置、管理和维护工作,为系统的安全运行做技术保障。同时可以对用户权限进行更改,还能对所有用户账号进行新增,删除,查询,修改等操作(图4)。

2.2 科研管理系统的性能

从总体上来,一个合格的科研管理信息系统要做到以下几点:

(1)准确率。这是衡量系统性能好坏的一个重要指标,如果系统的准确率低那么在整个项目的申报过程和统计方面就会出错,从而影响整个科研项目。

(2)易用性。对系统管理?T来说,系统的安装,配置,维护操作应该是简单方便。对用户来说要易于操作,在不同的硬件环境下也要易于使用。

(3)健壮性。当系统出现错误提示的时候,用户依然能够正常使用,可以执行错误处理,系统依旧能够正常运行。

(4)安全性。安全性对于系统来说至关重要,只有已经授权的用户才能访问系统,同时要对用户的身份进行鉴别,防止非法用户入侵系统,使系统数据库遭到破坏。不同的用户有不同的权限进行不同的操作,例如教职工用户登录后可以修改自己的个人信息和密码,提交自己的科研信息,查询科研分数,网上申报项目。部门管理员在权限上只能对本部门的人员情况进行管理,审核人员的申报信息。

(5)数据库设计。合理进行数据库的设计是保证系统能够高效运行的基础。良好的数据库要能保证数据存取效率高,数据的存储空间大,数据库系统的运行管理效率高。由于在系统运行过程中不断有新数据的添加进来,造成数据量不断增加,这对数据库的要求就更高了。

第3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教学;

[作者简介]张映红,柳州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广西柳州545000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6)10―0201-03

高职院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面向基层、面向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实用型、技能型、管理型和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专门人才,而人才培养又主要是通过教学活动来实现的。教学工作是高职院校的中心工作,教学管理是高职院校教学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是高职院校的重要活动,因为教学管理是以教学的全过程为对象,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运用现代科学管理的理论、原则和方法,对教学工作进行决策、计划、组织、实施、检查、指导、总结、提高,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和学生积极性,以保证教育教学目标的活动。所以教学管理的优劣直接影响教学质量高低,教学质量的高低又决定着高职院校的整体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目前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指导下,各高职院校高速发展,而教学管理上没有及时采取应对措施,使高职院校在发展中出现了下列不相适应的现象,从而影响教学质量。

一、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四个问题

问题一:专业建设不够专业。

专业是高职院校根据社会分工需要和学科体系的内在逻辑而划分的学科门类。高职院校是按专业设置组织教学,进行专业训练,培养专门人才的。而今高职院校专业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不明显,专业的发展缺乏与社会经济发展及办学条件等之间的整合,专业内容更新理论和新技术滞后,品牌专业不突出,反映办学特色和水平,在社会上有一定的认可度的优质专业、精品专业少,故专业建设较差。

问题二:技能人才不够技能。

高职院校教学没有摆脱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知识讲授为主,进行“粉笔+黑板”式的课堂教学;课程基本还是沿袭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三段模式;技能课程的建设薄弱,缺乏有效的各专业技能实训教学模块,课程设置整合能力差,只能对现有教学内容进行修补或拼凑等,没有体现内容本位与能力本位的多样化结合;符合高职院校各专业特点的课程教材少,课程建设薄弱,国家级的重点课程、精品课程也就寥寥无几,造成高职院校培养的“技能型”人才特色不鲜明。

问题三:执教不够严格。

高职院校在扩招后,生源多了,教学资源却少了,如教室紧缺、实验室、实训场所紧张,实验仪器、设备不足,专业课程和实训教师严重超课时,宿舍等公共设施建设太慢等;为了缓解教学资源的不足,某些学院采用托管法,把学生分散到各地中学,严重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给教学管理带来诸多困难,从而降低了教学质量。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出现对教学工作计划、教学进度执行的随意性,对教材理解不透,集体备课很少,只求上完课,不管课堂教学效果;几乎没有建设课程考试题库,谁教书谁出考试题,教考不分离,教学资源的优化能力差,教学管理效率低,故教学运行管理滞后于高职院校的发展。

问题四:质量监控不够。

教学质量监控偏重于课堂教学,而对其他教学环节和教学过程则较少监控;对理论教学的监控较重视,而对实践性教学环节监控较少或监控不力。对学院教学秩序监控严格,而对教学内容的研究、教学与社会的紧密联系重视不够,对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更少;对教师的教学理论素养较重视,而对教师的实践能力的素养较放松,“双师型”明显不够;对学生的理论知识的考核较重视,而对学生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缺乏有效的评价方法;教学评价还是以老师讲课质量和学生书面考试成绩为主的教学管理现象。教学质量评价过程中没有社会行业(企业、部门)人员的参与,因此无法突出高职院校教育特点的质量评价体系。

二、高职院校教学管理问题的四项成因

成因一:观念滞后,简单模仿。

由于平时工作繁重、压力大、进修学习机会少,对于理论性的研究涉及较少,缺乏教学管理方面的新思想、新观念。大部分教学管理人员认为自己的工作就是周而复始地排课、调课、听课、安排考试、教学档案管理等,这种重复而繁杂的工作往往使他们缺乏主观能动性,缺乏创新意识,因此对教学管理中的专业建设,没能积极地从本学院的发展、专业技术领域、社会发展需求、教育规律等方面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分析,而是简单地模仿本科院校专业设置,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不注重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使高职院校变成压缩型的本科,高职院校的职业能力教育就不可能有所突破,所以专业建设较差,国家级、省级的优质专业、精品专业少。

成因二:重书本轻实践,经验管理。

由于思想观念落后,缺乏创新意识,对专业课程设置直接模仿本科院校及专业划分过细等。教学过程中仍然是重理论、轻技能,课程设置大而全,没有突出技能实训;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验、实训设施落后等,没有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课程建设基础薄弱,达不到高职院校培养“技能型”人才目标,特色也就不鲜明。

成因三:机制不全,手段落后。

没有努力学习和充分地运用现代管理科学的原则与方法,缺乏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教学管理人员职责不明确,奖罚不清。教学管理机制不健全,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出现有法不依、有章不循等现象,使教学管理工作难以落实到实处,无法形成良好的教风和学风。特别是在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和实训教学管理运作机制的建设中,存在管理不够科学、不系统、不规范等现象。同时,以手工操作为主的传统管理手段和方式严重制约着办公效率、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教学管理滞后于高职院校的发展。

成因四:评价失准,监控错位。

由于没有积极更新教学质量观,对评价教学质量还是采用精英型本科的学术取向与标准来衡量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注重学科本位,忽视能力本位,产生对实践性教学环节监控较少或监控不力;对学生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缺乏有效的评价方法,出现教学质量监控机制不完善,无法突出高职院校教育特点的质量评价体系。

三、加强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四点对策

对策一:以优质专业建设带动专业建设与改革。

以“优质专业认定试点案例研究”为课题,建设与研究一齐抓,加快专业建设与改革步伐,形成具有各高职院校特色的、在区域内有良好影响的一批优质专业,打造优质专业品牌,并充分发挥优质专业的辐射和示范效应,建立相互学习、共同提高、优质回报的良性机制,提高专业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服务社会。

对策二:以优化课程体系促进培养技能型人才。

明确高职院校培养人才方向,从思想上逐步完

成从“理论型教育”向“技能型教育”的转变,从“课堂教学模式”向“产学研结合教学模式”转变。树立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之路,面向市场、面向社会,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高职教育观念,必须树立起“质量强校,特色兴校”的办学理念,形成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办学思想。重点加强主干课程特别是技能课程的建设力度,根据社会需求和职业岗位(群)的分析,选择适合各专业特点的课程开发模式,确定各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整合课程设置,形成公共、基础必修课、专业基础必修课、专业方向或专业特色限选课、专业拓展任选课、素质拓展任选课五大课程基本模块。按教育部对精品课程评审标准,建设国家级、省级、院级重点课程、精品课程,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使高职院校从规模发展转向内涵式发展。

对策三:以强化制度手段提高教学管理效率。

要加强教学管理人员的理论和业务学习,转变教育思想。在工作中积极采用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充分运用现代教育管理的方式和手段,将被动管理转为主动管理,积极研究、解决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完善各项教学管理制度,规范教育教学行为,提高教学工作的效率,形成良好的教风和学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完善教师进修培训机制,建设一支师德高尚、教育观念新、改革意识强、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较强实践能力、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在学术水平上,有一批站在专业前沿的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在教学第一线上,有一大批教学效果好的优秀教师;在实践能力上,有一批动手能力强的“双师型”素质教师;在兼职教师中,有一批知名专家和身怀绝技的能工巧匠。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满足产学研教学的需要。在实训基地建设中不但注重场地设备的建设,更要注重师资、教学和基地文化建设及实训管理运作机制建设。完善教学管理技术手段。广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整合教育资源,实现教学管理网络化、办公管理自动化、教学管理分析数量化、教学管理标准化、教学管理目标系列化、教学管理实践程序化等,提高教学管理质量与效率,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

对策四:以用人需求标准加强教学质量监控。

高职院校走内涵发展的道路,要以“三个适应”和“四个满意”为教育教学质量观,即专业设置与企业人才需求相适应,学生的技能训练与企业岗位相适应,专业培养目标与企业标准相适;做到政府满意、企业满意、家长满意、学生满意,加大教学内容、课程体系、专业设置的改革力度,不断完善教学质量的监控机制,即教学及实训质量管理系统、教学质量信息系统、质量督导机制、战略发展机制,构建科学的、正确的教学质量监控机制,高职院校的特色与质量才能有过程性的保障。

第4篇

摘要:城管违法暴力行政形象频频被媒体爆光,城管打人等恶性事件也屡见不鲜。但是对于城管打人这一行为的性持与职务行为的关系,各方都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的相关行为是职务行为,所以城管打人行为可以理解为职务行为;但是,公权力具有法定性,且法律没有规定城管有打人的权力,因而城管打人的行为不能理解为职务行为。职务行为与个人行为的区分是行政侵权赔偿责任理论和实践所面临的最为复杂和困难的问题之一, 学术界尚无定论。本文就将对城管打人的行为是不是职务行为进行分析。

关键词:城管打人;职务行为;有瑕疵的职务行为

职务行为与个人行为的区分是行政侵权赔偿责任理论和实践所面临的最为复杂和困难的问题之一, 学术界尚无定论。正确界定职务行为的范围, 区分职务行为与非职务行为是构成要件中的重点难点, 这是理论上存在争议、实践中难以把握的问题。对职务行为做出区分的重要意义在于, 它对行政人员所作的行政行为的性质认定有重要影响,它关系着责任承担的归属问题, 也关系着国家与受害人的利益问题。[1]

国内学界在职务行为与个人行为的区分上普遍持综合标准说, 即认为在判断某一行为是否属于职务行为时, 应综合考虑多种因素。但在具体应考虑哪些因素的问题上, 学者们的意见不尽相同, 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 两项标准说。该说主张以行为人的身份和行为人的职权为职务行为的判断依据, 认为“公务员利用其公务员身份或职权所进行的一切活动, 不论这种活动是否越出了他的地域管辖权, 也不论这种活动是否逾越了他的专业管辖权”, 都是职务行为。[2]

(2) 三项标准说。该说认为, 执行职务的行为(公务行为) 应符合以下三项标准: 第一, 公务权力。第二, 公务意向。第三, 公务形式。公务形式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公务身份; 二是公务名义; 三是公务标志。[3]

(3) 四项标准说。该说认为, 公务行为必须符合四个条件: 一是作出该行为的自然人有公务员的主体资格; 二是该自然人必须以有该项行政职权的行政机关的名义实施行为; 三是该行为必须是公务员行使职权范围内的行为;四是实施行为的公务员主观动机和目的必须正当, 只有出于依法执行公务的动机和保障相对人合法权益目的的行为才能认定为公务行为。总之, 只有完全合法行使职权的公务员行为才属于公务行为。另外, 该学说还提出, 越权行为如果出于公务员的疏忽大意、认识有误或职责不明, 就行为人的主观动机目的而言, 他处于一种执行公务的心理状态, 至少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在职权范围外活动, 因此这种行为仍属于公务行为, 其越权应视为执行公务的一种过失。[4]

以上各种观点虽然存在分歧, 但却有一个共同点, 即都试图对公务员行使行政职权的行为进行限定。我们认为, 对行使行政职权的概念宜作宽泛的理解, 不应附加过多的限制。职务行为的本质规定性在于行政权力的运用, 这种本质规定性构成了职务行为与非职务行为(个人行为) 的根本区别, 公务员的行为只要涉及到行政权力的运用或与行政权力有关, 就具备了职务行为的最本质的特征, 就应认定为职务行为。这样,就很容易得区分职务行为与非职务行为(个人行为)。需要说明的是,行政侵权赔偿理论所研究的职务行为不是或主要不是合法的职务行为, 而是有瑕疵的职务行为。有瑕疵的职务行为是一种扭曲或变态的 职务行为,因此不能完全以合法职务行为的标准去认定。另一方面, 有瑕疵的职务行为又是一种没有完全丧失职务行为性质的行为, 它与合法职务行为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或共同的本质, 这种共同的本质具有普遍性和稳定性的特点, 只有抓住这种本质规定性, 才能正确地将职务行为与个人行为区别开。

理解了这样的逻辑体系,就不难对本文摘要的矛盾做一个合理的解释。

第一,如前文关于职务行为的叙述,“公务员的行为只要涉及到行政权力的运用或与行政权力有关, 就具备了职务行为的最本质的特征, 就应认定为职务行为。”在这个角度看来,城管打人确实属于职务行为。因为本文所主张的职务行为的构成要件中以行政权力的运用或者与行政权力相关为其本质要件,对于其他例如身份、时间、名义、公益、职责、命令、公务标志等条件中的一项或几项条件,基于保护行政相当人的角度而去刻意忽略。所以当然地认为城管在执法过程中,采取打人的手段,应该认定为职务行为。这个判断也可以从其反面得到证明,如果城管在非工作时间,与行使职权没有任何关系的地点和事由与他人打架,完全就是个人行为,与职务行为一点关系也没有。但是,如果其在执法过程中,采取了非法手段,动手打人,那么,就不能成立个人行为,而是职务行为,并且是有瑕疵的职务行为。相对人可以根据国家赔偿法对其提出赔偿要求。

第二,至于“公权力具有法定性,且法律没有赋予城管打人的权力,因此也有些人认为城管打人的行为不能理解为职务行为”这一观点,是因为对于职务行为理论体系的认识不清得出的结论。本文从开始就力图建立这样的一个理论体系,即职务行为是与非职务行为(个人行为)相对立的。职务行为又包括合法的职务行为与有瑕疵的职务行为。对于“公权力具有法定性,且法律没有赋予城管打人的权力,因此也有些人认为城管打人的行为不能理解为职务行为”这一观点所论及的“职务行为”应当属于本文提及的有瑕疵的职务行为。与合法的职务行为相比,城管打人的行为确实不是真正的合法职务行为,但是它属于有瑕疵的职务行为,是城管人员在执法过程中,为了达到有效管理城市秩序或者其他非法目的而采取了非法手段。它属于广义职务行为中的有瑕疵的职务行为。其实有瑕疵的职务行为可以说是与合法的职务行为密切相关的。这类行为的特点是,公务人员执法过程中,突破了合法职务行为的行为规范,而具有一定的违法性质,容易被排除在职务行为之外,它大约包括以下几种情况:(1) 为执行职务而采取不法手段的行为, 如警察在讯问案犯时刑讯逼供和城管执法过程中的打人行为(2) 利用职务之便,为个人目的的行为。如公安人员为泄私仇犯罪分子抓捕并使用暴力, 以致造成伤害。(3) 在执行职务时间或执行职务的处所内实施的行为。如某行政机关人员前往某地执行公务, 途中违反交通规则将他人撞伤。(四川大学法学院;四川;成都;610065)

参考文献

[1] 朱新力. 行政公务行为认定标准研究[J]. 行政法学研究, 1994, ( 4) .

[2] 罗豪才. 行政法论[M] . 北京: 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

第5篇

关键词:中职;会计;专业建设;四位一体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4)10-0068-03中职会计重点专业建设应立足职业教育实践,坚持在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的领导下,贯彻党和国家的职业教育方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走产学结合的发展道路;中职会计重点专业建设应坚持以人为本,提升综合素质的办学理念,努力推进校企深度合作,坚持工学结合,拓展校企合作新路子,把学生培养为生产、服务第一线的技能型实用人才,并向高等院校输送合格新生;中职会计重点专业建设应当紧密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趋势,保证专业建设与社会需求同步发展、并适度超前,尤其注重学生就业综合竞争力的培养,办学质量和效益稳步提高,逐步体现会计专业区域办学特色。

一、中职会计重点专业办学总体思路

中职会计重点专业办学,应当坚持“对接产业、工学结合、提升质量,促进职业教育深度融入产业链,有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职业教育发展思路;全面构建“人才共育、过程共管、责任共担、成果共享”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成立以行业、企业、学校三方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充分调动行业、企业参与专业建设,定期进行专业调研、研讨会,根据时展适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积极探索实践“考证、竞赛、就业、升学”四位一体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做、评”四位一体的会计专业教学模式,逐步构建起与社会、企业发展相适应、与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吻合的专业课程标准。

(一)办学规模坚持可持续发展

中职会计重点专业办学需要根据本地学生需求、生源状况与自身专业建设实践,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办学规模,逐步壮大招生规模,不断提高生源素质与办学水平。

(二)打造结构合理的师资力量

中职会计重点专业办学坚持“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打造和培养会计专业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具有较强的理论和实践教学能力的会计专业教学与管理教师,师生比例、专任教师与外聘教师学历与人数符合相关专业重点建设标准与要求,高、中、初级教师职称呈金字塔型发展结构。

(三)不断完善实训条件

会计专业在日常教学经费、设备投入及专业建设上,积极争取学校和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扶持,按重点专业建设设置标准不断完善会计教学实训设施,确保会计教学与一体化实训设备齐全、先进与正常运转,充分满足教学要求与学生实践需要,全面体现会计重点专业建设办学的超前意识。

(四)全面深入开展校企科研与教学合作

会计专业在实践探索中坚持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初步形成“就业、升学、考证、比赛”四位一体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共建人才培养式、共建实训场室、技术研发和对企业提供多种培训服务。通过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职业、岗位体验的场所,也为专业教师成长搭建交流的平台。

二、中职会计重点专业建设措施

(一)建设“双师型”高素质师资队伍

・专业建设・中职会计重点专业建设研究会计专业教师要求具有较强的理论、实践教学能力和胜任本专业多门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任务。中职会计重点专业建设要求不断充实和提高专业教师的教学技能与学历水平,通过学历教育、国培、省培等方式逐步提高会计专业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技能,培养专业技能过硬、教学改革与科研实践能力强的专业学术带头人,实现学历、职称、人员结构满足重点专业建设要求。

学校要加大会计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力度,建立健全教师培训管理、企业实践锻炼活动等制度,通过从企业引进人才和选派教师进修培训及岗位培养等办法,不断优化师资专业结构,提高师资水平和质量。

(二)建设高标准的校内实训环境

会计专业按照重点建设专业评价指标的要求不断完善专业场室硬件建设,争取省市专业建设资金,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争取产学研项目研究,购置一批体现会计专业发展和岗位要求的先进设备,全面建成或提升实训练楼、会计基础一体化实训室、会计电算化模拟一体实训室、ERP沙盘模拟一体实训室建设标准,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和实践创新能力,也更发挥会计专业建设服务企业和辐射示范作用。

(三)形成系统规范的教学管理格局

会计专业教学管理中严格执行中职学校教学管理相关工作规程与规定,按规范编制各年级教学指导方案、实施性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实训大纲、教师学期授课计划、实训实习等,通过制度的规范作用对教学常规、教研活动、科研活动、教学质量实施有效管理,教学各个环节的检查、考核资料收集完善,坚持百分百完备各项教学文件资料。

教学管理上,会计专业应当专门成立由教学校长、教务科长、专业教研组长、教学骨干、专业教师和行业专家等组成的教育教学督导评价小组,坚持教学检查和质量监控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积极开展学期教研活动,建立教学质量信息反馈制度及教师听课评课制度,及时和解决教学上存在的问题。

(四)加强校企合作力度

校企合作是会计专业强有力的建设手段之一,校企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涉及专业建设、课程设置、职业能力标准制定、产教研发、培训实习、教材开发等全方位的合作,有利于促进会计专业建设进度与水平。

(五)深化专业教学改革,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为走在职业教育改革前沿,会计专业在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教学评价等方面应当深化专业教学改革,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积极推行“双证”制

在充分市场调研的基础上,会计专业建设坚持全面推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把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纳入日常教学的重要内容,将学生的社会实践与教育教学结合起来,形成教学过程与岗位的有效对接,从而实现“学以致用,双证融通”。

2.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结合中职学校“以就业创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以综合素质为主线”的办学指导思想,构建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生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的训练,突出基础职业能力、核心职业能力、职业发展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全面打造新时代职业技能过硬的中职会计专业人才。

3.普遍推行专业改革

会计专业建设,应当通过开展企业调研,促进课程对接岗位,普遍推行“理论学习――模拟演练――岗位实践”的“教、学、做、评”一体化教学,有效实现会计专业教、学、做的统一,使课堂教学达到“做中学、做中教”的效果,且学生质量亦得到有效提高。

通过专业一体化教学改革与实践,鼓励教师进行教学研究与创新,在、课题研究、教材编写与出版和教师技能竞赛等方面争先创优,不断提高会计专业知名度,全面锻炼和提高教师教育教学和教研水平。

(六)重视技能大赛,努力提高学生会计实践应用能力

技能大赛是展示教师和学生水平的平台,对中职学校和学生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会计专业在教学中十分重视学生技能的培养,会计专业课程适宜采用一体化的教学形式,且在教学内容选择中坚持理论“够用、实用”原则,以培养学生技能为主,通过校内外手工会计、会计电算化、企业模拟经营等技能竞赛,采用系统的训练方法和技能竞赛资源库,以赛促教、以赛促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操作能力提高。

三、会计专业特色建设“四位一体”研究

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建设应当坚持“对接产业、工学结合、提升质量,促进教育融入产业,有效服务经济发展”的职业教育发展思路,全面构建“人才共育、过程共管、责任共担、成果共享”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立足地方经济发展需要,辐射周边城市,实现符合自身发展实践的鲜明特色教育。

(一)构建四位一体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基于中职学校“以就业创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以综合素质为主线”的办学指导思想,通过本专业市场调研与人才需求论证,形成会计专业“四位一体”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能同时适应考证、竞赛、就业、升学四个方面的需求,实现以就业为根本、以升学为目标、以考证为基础、以竞赛为推动的人才培养模式。

四位是指考证、竞赛、就业、升学,其中考证是指参加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竞赛是指参加国家、省市举办的职业院校(或中职学校)技能大赛;就业是得到职业,走向工作岗位;升学是考入高职类院校,深造个人学历。

一体是指同时适应考证、竞赛、就业、升学四方面的需求。通过“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会计专业建设水平;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与岗位适应能力;提高学生的考证通过率,为学生就业奠定基础;提高学生会计技能大赛应对能力,提高参赛水平;提高会计专业学生的就业率与专业对口率;提高学生的升学率,为其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四位一体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如下图。

图“四位一体”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二)基于工作过程构建会计专业核心课程体系

按照“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紧密联系会计专业就业岗位,进行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会计专业核心课程的构建,以企业调查为前提,以核心岗位能力要求为依据,由有企业专家参加的专业指导委员会进行指导,重构本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实现专业核心课程与核心职业岗位对接,从而实现专业与产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三对接”。

(三)探索四位一体会计专业教学模式

“教、学、做、评”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是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为载体,以实训为手段,并通过有效的评价机制,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一种互动式教学模式。该种教学模式的教学内容以项目为导向,突出职业能力为核心;利用现代化教学条件,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同步进行;利用分组的方式,将学生置身于仿真的环境,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创新精神;通过轻形式、重过程、灵活多变的实训方法,提升教学效果,强化学生动手技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建立以实际动手能力为核心的评价体系。

四、结束语

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建设需要立足学校区域经济发展与自身建设需要,坚持“对接产业、工学结合、提升质量,促进职业教育深度融入产业链,有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职业教育发展思路,积极探索实践“考证、竞赛、就业、升学”四位一体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做、评”四位一体的会计专业教学模式,不断创新专业建设与管理水平,全面提升中职学校会计重点专业建设进程。

参考文献:

[1]施大发,刘晓魁,张大伟.中职专业教师培训与考核标准的开发与应用[J].职业技术教育,2010(17).

[2]贺胜军.高职会计专业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初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30).

[3]曹文.价值链视角下湖南信息职院发展创新研究[D].中南大学硕士论文,2011(05).

[4]孙俭.“教学做评”四位一体的财会专业技能教学模式探究[J].职业,2010(33).

[5]翟继云,李广宇.浅谈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在财务会计课程中的应用[J].职业技术,2010(10).

第6篇

论文摘要:《管理学》理论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基于工作过程,教学过程中应定位于实践能力的培养,采用多元化的实践教学方法,完善创新的实践考核体系,发挥其高职高专经济管理基础课的作用。

管理无处不在,任何一个部门、组织,要协同劳动,要经营要发展,都需要进行管理。《管理学》课程就是研究各种社会组织中管理活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它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实践性极强。

一、实践能力型课程教学定位

《管理学》课程是高职高专所有经济管理专业的必修基础课,也是其他各类专业的选修基础课。《管理学原理》课程以培养综合管理技能为主线,建立“124”教学内容体系。“124”是指“一条主线”、“两大基础”、“四大关键能力”。

1.一条主线。以培养基层管理岗位综合管理技能为主线。这种基层管理岗位综合管理技能,是指企事业单位基层部门主管等管理岗位所需要的综合性、一般性的管理技能。整个课程的教学过程以这种综合管理技能为主线进行设计。

2.两大基础。一是管理系统的基础知识,包括管理的概念、属性,管理主体、管理对象与环境、管理机制与方法,管理职能等;二是管理思想,包括管理思想的演进过程、最新趋势,管理原理、组织文化等。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掌握管理基础知识,树立现代管理思想与理念。这是培养管理技能的基础与前提。

3.四大关键能力。按照基层管理者进行综合管理的需要,《管理学》课程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四大关键能力,即决策与计划的能力、组织与人事的能力、领导与沟通的能力、控制与信息处理的能力。管理的四大职能反映了各级管理者的共通作用与程序。教学过程中在介绍四大职能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主体与重心放在基层管理者所需的实用技能上。

鉴于高职高专教学的特点,《管理学》课程服务于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坚持理论与实务相结合,以管理技能培养为主线。具体教学目标定位为:培养基层管理岗位的基本管理实践技能,同时为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后续教育考试打下基础。

二、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课程教学方法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核心。除讲授、提问、学生分析、讨论等常用的方法外,结合《管理学》课程实践能力型的定位,适应管理职业的要求,探索并完善以参与式、体验式、交互式和模拟教学等实践教学为基本形式的多种方法。

1.头脑风暴法。针对讲授中、案例中、寓言故事中、学生身边生活中提出的管理问题,由学生应用所学知识,放开思路,大胆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与解决方案。

2.案例分析法。案例分析法是《管理学》教学过程中联系实际的特色形式。教师的指导要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寻找正确的分析思路和对关键点的多视角观察上,而不是用自己的观点影响学生。教师对案例分析的总结,也不要对结果或争论下结论,而是对学生们的分析进行归纳、拓展和升华。

3.角色扮演法。给出一定的案例或要解决的管理问题,由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也可轮流扮演),设身处地地分析与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学生从所扮演角色的角度出发,运用所学知识,自主分析与决策,以提高学生实际决策的技能。

4.实地走访法。在课上或课外,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有条件时,直接访问企业家及其他各级组织管理者,组织学生与企业家等各级组织管理者的对话活动。

5.管理游戏法。游戏围绕着对技能的学习和使用而展开,它帮助参与者思考、反应、操作,更重要的是会有很多启迪,通过一个完整的游戏过程,让他们在非正式的、非紧迫的情境下学会一个技巧。

三、创新型的教学考核

针对《管理学》课程应注重实践性、创造性和实际管理技能培养的要求,同时又鉴于各专业教学大纲中以考查课的身份出现,课程教学过程中应全面改革“期末一张卷”的传统考核方法,实行以能力为中心的开放式、全程化考核。

具体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理解理论、概念,注重考核思维与技能。二是考核的答案是多元化、开放式的。特别是思维力与能力的考核,可以无标准答案,可以超出教材与课堂讲的范围。三是实行全程化考核,要对学生平时的课堂参与状况、作业完成情况,特别是实践教学中的表现等进行全面考核,记入成绩。

基于工作过程,在高职高专《管理学》课程教学中以实践性为中心的课程定位、教学手段方法和考核形式能很好地提高教学效果。随着技术进步和管理学理论的拓展,必然还会出现新的价值认识、教学手段和方法,《管理学》课程教学中只有具备积极的、开放的心态才能适应这种发展变化,做到与时俱进。

第7篇

关键词 装饰设计;毕业设计;四阶段设计过程;四阶段评估+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02-0138-03

Analysis of Four-stage Assessment & Management Mode for Higher Vocational Decorative//Li Bin

Abstract In the national Ministry of education of college graduation design quality management reform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background, through the research and analysis of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graduation design decorative design specialty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based on the decorative design graduate design process rules on the in-depth analysis, created the management mode for graduation design and management four stage evaluation. This management mode has greatly improved the overall level of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graduation design.

Key words decoration design; graduation design; four-stage design process; four-stage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mode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入,高职院校对各专业毕业设计质量的管理越来越重视。毕业设计作为装饰设计专业理论与实践大检验的环节,是高职生由学校迈向社会的桥梁。所以,提高装饰设计专业毕业设计质量的管理水平势在必行。

1 高职装饰设计专业毕业设计的现状及特征剖析

经过对江苏省内各高职院校装饰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情况的调研,发现职业院校装饰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存在如下特征。

毕业设计的课题形式

1)学校实题实做:学校指导教师自己的横向课题,应该说是最理想的一种方式,既符合学校的教学思想,又便于与社会接轨。但由于导师在毕业设计期间正好有实际项目做的情况不是很多,所以相对比例较小,大多学校都只有5%~10%。

2)学校虚题虚做:导师拟定或者设计大赛的课题,能按照学校的指导思想充分完成毕业设计。但由于是虚题,学生动力不大,而且与实际课题相比,与今后社会工作的结合度相对不够。这是一种自由的命题方式,所以相对比例较大,多数学校占80%~90%。

3)公司实题实做:个别毕业生应就业企业要求,在毕业设计期间到公司实习,跟着公司设计师做项目。这也是一种很好的课题形式,学生既锻炼了实际的设计能力,又能参与、熟悉公司的工作,为将来的工作打下很好的基础。但当前社会形势下,这种形式推行不够,相对比例较小,大多学校都只有5%~10%。

毕业设计的指导方式

1)指定导师单独指导制:一个指导教师带几个学生,从开题到设计答辩负责到底。这种形式下各组之间相对较为独立,交流、沟通不够,相互信息闭塞,合力不够。

2)导师们统一指导,指定导师分别负责制:既有统一指导,又发挥负责导师的个性指导。学生与导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更充分,信息更贯通,能形成强大的创意合力。

3)公司设计师和指定导师的结合指导制:以公司设计师的指导为主,主抓学生设计创意和执行;学校导师指导为辅,主抓毕业设计内容的充分展现和论证,以及论文的规范性。

毕业设计的管理方式 大多学校采用的都是学校统一的粗放型二阶段管理:A.选题及前期准备工作;B.后期毕业设计的规范管理。该管理模式较为松散,未形成有效的质量控制机制和促进机制。

毕业设计的测评方式 大多学校都是以概略式的测评方式综合而得,即平时成绩+交叉评阅成绩+答辩成绩=毕业设计成绩,在评价过程中,大多是凭感觉,没有细化标准,所以显得不是很严谨。更重要的是,这种测评方式对毕业设计的质量未起到任何促进提高的作用。

毕业学生的状况 随着招生规模的日渐扩大,以及企业对学生的实际设计实践能力要求越来越高的现实性,导致学生的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这就又产生了如下一些主要矛盾。

1)学生需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就业上,从而影响到毕业设计的质量。毕业生做设计时的状况相对较为松散,思想不够集中,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大大不够。再加上管理力度不够,很多学校的很多学生都是开题的时候忙一阵,最后的个把月再忙一阵,匆忙完成了毕业设计,设计的广度和深度都远远不够要求。

2)学校的虚题虚做与现实对设计实践能力要求的矛盾,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学校、导师及企业的横向联系。

总体来讲,职业院校装饰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多数显得深度不够,广度也不够,这是高职专业教指委对很多院校毕业设计现状的总体评价。

2 装饰设计专业毕业设计四阶段创造过程剖析

1926年,英国心理学家沃勒斯(G.Wallas)提出创造性思维的四阶段理论,他认为艺术创造都要经过准备阶段、酝酿阶段、明朗阶段和验证阶段[1]。而高职的毕业设计则要求体现出以问题为向导、以创新为核心、与区域经济相结合的特点[2]。因此,通过借鉴“四阶段”创造理论,装饰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过程具体剖析为如下四阶段。

准备阶段——设计创意方向的发散式寻觅阶段 1)确定课题;2)深入调研,全方位收集相关资料和相关信息,了解现有基础,发现问题等;3)寻求创意方向,并多角度确立创意点,确定设计定位。

酝酿阶段——创意方向的方案设计阶段 1)运用发散式思维,多角度为设计的各个创意点、问题点提供大量的具体解决方案;2)把上面优秀的创意改进方案结合设计要求,设计大量初步的草案。

明朗阶段——创意方向的集中、确定最佳方案阶段 1)在设计初步方案的基础上,从各个方面评估出较佳的几个方案;2)深入设计,再次评估,确定最优方案。

验证阶段——设计论证,即毕业设计论文论证、模型论证、展板论证阶段 1)从设计的功能、界面、结构、材料及工艺等角度论证最优方案的实现可行性;2)从市场的角度评估其经济价值;3)通过论文、模型、展板等形式多方面展现设计的合理性和价值体现。

3 装饰设计专业毕业设计的“四阶段评估+管理”模式框架的建立

在装饰专业的毕业设计四阶段指导过程中,首先要重视各个阶段的过程管理,可以促使学生在每个阶段都能做到较充分的进行和深入;然后再通过阶段评估来促进和保证各个阶段应当完成的质量。阶段评估可以反馈出学生进一步完善和改进上阶段所存在的问题,从而鼓励学生在下阶段进一步深入研究课题的新任务。而且在各个阶段的答辩评估过程中,会给所有学生一个导向作用,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适合学校教学目标的设计方向进行[3]。因此,这一管理模式可以充分发挥以评促改、以评促管、以管保质的最佳管理效果。具体框架模式建立如图1所示。

通过近几年在毕业设计中对此管理模式的运用效果来看,还是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在今后的毕业设计管理过程中还须进一步细化“管理和评估”细节,继续加大力度执行,相信还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当然如果能把这一管理模式借鉴到专业设计过程中,效果应该还会更加明显。

参考文献

[1]庄寿强.普通创造学[M].江苏: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2006:25.

第8篇

水利系统关于开展创建学习型党组织活动实施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精神,切实按照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要求,建立和完善党员学习的长效机制,根据学院学院党委《关于开展创建学习型党组织活动实施方案》精神,结合结合我支部实际情况,现制定我支部创建学习型党组织活动实施方案。一、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建设高素质党员队伍目标要求,以学习最前沿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新知识为主要内容,努力营造勤于学习、善于学习、乐于学习的良好氛围,树立党员终身学习的学习理念,创新学习方式和学习考核机制,形成全体党员积极参与学习的组织体系和长效机制,努力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理论政策水平、科学文化素养、业务工作能力,不断提高共产党员的服务能力、创新能力,为构建和谐社会,推进富裕广西、文化广西、生态广西、平安广西建设,促进广西水利教育事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二、学习内容(一)政治理论。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党的十六大精神,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党在改革开放实践中形成的最新理论创新成果和中央、自治区党委一系列重要会议精神。政治学习要水利厅机关党委和学院党委每年布置的理论学习任务,认真组织理论专题学习。(二)经济知识。学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现代管理知识、国际经济、wto规则和中国一东盟自治贸易区等涉外经济知识。通过学习,使全体党员进一步增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意识,不断提高为经济建设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三)法律法规。学习社会主义法制理论、水利和教育工作重要法律法规和条例以及关于党风和廉政建设的一系列规定。通过学习,了解和掌握与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条例,提高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的能力。(四)科技知识。及时了解和掌握最新的科技发展动态,认真学习计算机知识,熟练掌握使用计算机和办公自动化的技能。(五)文化知识。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历史和社会知识。通过学习,不断丰富党员干部的文化历史和社会知识,提高素质,陶冶情操。(六)业务知识。根据本岗位的工作要求和特点,认真学习行政管理知识、专业知识和技能,不断提高工作水平和工作能力。三、学习形式在学习上要做到“四个结合”:集中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在职学习与脱产学习相结合;学习统一规定的必学内容与学习高职教育专业知识相结合;正常有序学习与围绕中心工作学习相结合。1、支部组织生活会。支部每月定期召开两次组织生活会,按照学院党委下发的支部组织生活计划,学习指定的内容和必读参考书目,并利用支部组织生活会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学习活动。2、辅导报告会。组织本支部党员参加学院党委组织的各种形式的形势报告、学术报告、法律知识讲座等。3、每天自学活动。党员坚持个人学习为主,确立“每天自学时”,即每天半小时学习时间,通过各种学习渠道自学必读参考书目。4、培训进修学习。党员利用工作日、假期、双休日参加各种业务培训和进修学习。5、组织党员根据所学内容进行研讨交流,促进学习的深入开展。6、建立学习园地。组织建立支部学习园地,交流学习经验和学习心得体会。定期召开学习讨论会、学习心得交流会。每年定期召开学习讨论会2次,开展学习调研论文评比一次,开展学习心得体会交流一次。7、按照学院统一安排,组织党员参加各种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四、实施步骤根据学院党委的安排,开展创建学习型党组织活动将用五年左右时间达到总体目标。(一)实施启动阶段l、在学院党委的领导下。深入开展宣传动员,树立全员学习、终身学习理念,营造自觉学习、勤于学习、善于学习的良好氛围,形成人人参与、个个响应的新局面。2、制定创建学习型党组织活动的实施方案,结合实际,制定支部年度创建学习型党组织活动的具体实施方案。(二)全面推进阶段1、在党委的统一安排下,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和引导党员参加学习和在职培训、个人自学等多层次的学习渠道,逐步形成政治理论、经济知识、法律法规、现代科技知识、文化知识等各种学习统筹安排、齐头并进的学习机制。2、适时召开学习研讨会、经验交流会、大力宣传、推广先进经验和典型。(三)巩固深化阶段1、总结、巩固和完善多层次学习体系、终身学习教育体系和制度保障体系,使创建学习型党组织活动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系统化。2、树立、推广和表彰先进个人,总结和巩固学习成果,促进学习成果的转化、利用和提高。3、巩固和完善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知识更新、在职培训为主渠道,督促党员以个人自学为主的终身学习。五、学习内容1、自治区水利

厅机关党委下发理论学习内容。(1)第一专题: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第一季度完成)(2)第二专题: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我区经济的质量和水平。(第二季度完成)(3)第三专题:学习和党的建设理论,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第三季度完成)(4)第四专题: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广西”建设步伐。(第四季度完成)2、自治区水利厅纪检组监察室下发的《党内法规知识问答100题》(上半年组织学习)(二)业务知识内容:1、自治区教育厅印发《全国全区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学习资料汇编》(1)《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第一季度完成)(2)黄菊《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总结讲话》(第一季度完成)(3)陈至立《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职业教育又快又好发展做出贡献》(第一季度完成)(4)周济《认真落实精神推动职业教育又快又好发展》(第一季度完成)(5)《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第二季度完成)(6)《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决定的实施意见》(第二季度完成)(7)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自治区教育厅等部门广西壮族自治区振兴职业教育九大工程规划的通知》(第二季度完成)2、观看《教师礼仪》,加强自身修养。(第二季度完成)3、继续学习教育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深刻理解其内涵。(第二季度完成)4、学习《广西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专业评估方案(试行)》,开展我院高职高专教育专业评估工作。(第二季度完成)5、学习上级教育部门和学院印发各种教育教学管理文件。6、各系(部)结合所承担的专业、课程(或学科)教学需要,组织教师学习相关的学科或专业技术理论。7、参加区高校教师培训班学习,学习内容包括: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法规概论、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等课程学习。(第三季度完成)(三)法律知识内容:l、“五五”普法有关资料(第三季度完成)2、《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四季度完成)3、《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四季度完成)(四)经济知识内容:1、《wt0与政府职能转变干部读本》(第四季度完成)2、《二十一世纪管理模式》(第四季度完成)3、中国一东盟知识读本(第三季度完成)(五)科技知识内容:及时了解和掌握最新的科技发展动态,认真学习计算机知识,熟练掌握使用计算机和办公自动化的技能。组织教职工参加《计算机软件提高班》、《电脑应用提高班》学习。

第9篇

论文关键词 高职 校企 文化对接 策略

关于校企文化对接的策略探讨,已有的研究涉及了各个方面。但是,策略的概括性不强,尤其是提出的策略没有形成系统,不便于实践操作。本研究认为,首先以观念对接为先导,创新管理制度,以校企合作为对接桥梁,以物质、精神、行为文化层为三大对接切面,校园文化活动为对接的大舞台,形成系统性对接。

1、以观念对接为先导。

观念决定思路,决定行动。只有先转变观念,才能使学校师生员工从内心深处认同、接受和内化校企文化对接。校企文化对接要靠全体师生员工的自觉行动,要让对接融合后的高职校园文化精髓深入到每个师生员工的心灵,使大家自觉地投入到这项工程中来。首先,大力宣传校企文化对接的意义和价值,提高对对接的认识。其次,学习研究企业文化,吸纳企业文化的精髓。可以通过选派专业教师或管理人员到优秀企业学习感受企业文化,或者邀请企业高管人员、技术人员进学校作讲座、或研讨会,交流企业的核心价值理念,进一步筑牢主动融入的思想基础,掀起思想大解放,以思想观念的大转变促进高职校园文化建设。

2、以管理制度创新为对接前提。

高职院校在与企业文化对接之前,需要先精心打造统一的软环境,充分调动和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体制、运行机制等软环境上实现一体化。否则,对接的企业文化很可能因为“水土不服”而产生夹生。朱发仁同志认为,高职院校可以高起点、高目标定位,借鉴企业管理方法,引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进行管理体制和机制创新,将ISO9000理念渗透到教育教学、学生管理以及后勤建设等日常管理中,规范学校内部管理,提高管理水平,营造与企业氛围相似的环境,从而使企业文化能够顺利扎根学校土壤,与校园文化有机融合,形成新的生长点。

3、以物质、精神、制度、行为文化层为四大对接切面。

校园文化从结构上分析,具有物质、精神、行为和制度四层面。高职特色校园文化构建以四层面为对接切面,全方位、多层次与企业文化相应四大层面对接和融合。以精神文化层为两种文化的对接重点,吸收、融合企业的价值、企业精神、经营理念等。以制度、行为层面为对接支撑,物质层面为对接基础,突出职业特色,尤其是实训设施、专业实验室等建设,尽量营造逼真的职业氛围。社会科学论文

4、以校园文化活动为对接的大舞台。

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动态的表现形式和重要的建设载体,让人在轻松愉快中得到心智提高,深受学生欢迎。高职院校应该通过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定期或不定期安排各类学术讲座和专业竞赛活动,形成参与式的教学,让同学们作课堂的主人,讲座教师作启发、引导的辅导员。高职院校在精心组织节假日、庆典日等常规性活动的基础上,与企业联谊,重点办好文化节、体育节、科技(技能)节等活动。校企文化对接后的校园文化活动核心内容已经从传统的校园社团文化、文化艺术节、素质汇报演出、科技节转移到具有企业文化渗透的质量管理、制度建设、素质拓展团体训练、模拟职业面试、工学训练业绩竞赛、职业生涯规划、校企订单学生成果汇报演出、高职生创业争霸等具有社会化的校企活动。

5、以校企合作为对接桥梁。

实施高职校企文化对接,决不能仅就文化来谈文化的结合,因为校园文化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蕴含在办学的各个环节中,因此高职院校要实施真正的文化‘校企对接’,构建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必须在办学过程中,全方位的实施‘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校企文化对接的动力,也是校企文化对接的必由之路。校企合作的深层深度融合,必然使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发生激烈碰撞、深层深度融合从而产生内涵提升。

朱发仁同志认为,要全方位地推进校企合作,必须从培养目标、师资、设备、技术创新到教学计划制定、教材编写、课程开发等,以及企业管理与学校管理交流、订单式培养模式等诸多方面都要向优秀企业学习,要与优秀的企业进行深层次地合作,形成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

参考文献:

1、朱发仁?高职院校应建设企业化的校园文化,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4,8.

2、林丽萍?高职校园文化构建的双向实践和理论思考,集团经济研究,2006,13.

3、雷久相?加强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思考,教育与职业,2006,9.

第10篇

一、以“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为契机,重视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提升理论素养

2015年,基于组织安排党委中心学习组理论学习的职责,以组织实施学习活动为契机,深入学习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学习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及省委十届三次、四次、五次、七次全会等会议精神,专题学习《治国理政》等重要著作,学习了《中国共产程》、《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党内法规制度。先后参加了党风廉政建设专题教育,严以修身、严以律己、严以用权等专题学习教育活动,认真查找自身存在的“”问题及“不严不实”等方面的问题,落实措施予以整改,增强了党性、理想信念和宗旨意识,提升了思想认识水平。

同时,重视业务技能学习,不断提升个人素质。利用参加培训会、各类研究会年会等机会,加强业务学习,提升业务素质;通过参加教学、科研等业务工作,提升工作技能。

二、突出重点,创新思路,认真做好本职岗位工作

一年来,按照职责分工,主要负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内对外宣传、校园文化建设、统一战线等工作的具体落实,以及宣传部、统战部部门管理工作,同时承担了行政总支部、党群党支部的工作,协助党委中心学习组做好中心组理论学习,教职工思政理论学习活动的组织安排、实施工作以及学校安排的其他工作。在学校领导的关心指导和部门同志们的共同努力下,较好地完成了全年工作任务。

(一)抓好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和教职工思政工作的组织实施

一年来,学校党委中心组相继开展了贯彻落实全国“两会”精神、党的十八届四中五中全会及省委十届五次七次会议精神、推进电大教育转型发展、加快开放大学建设等专题学习活动,组织开展了“三严三实”中的严以修身、严以律己、严以用权等专题教育理论学习活动,促进学用结合,强化学习效果。每次学习前,认真选编相关学习材料供中心组成员学习,保障了中心组理论学习的顺利开展。全年开展党委中心组集中学习活动17次。

同时,加强和改进师生思政教育工作,制定并实施了教职工思政理论学习计划,明确任务要求,丰富学习形式,加强检查督促,加强教师师德师风教育,尤其重视加强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统筹推进全省电大系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不断提高党员领导干部和教职工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全年邀请省委党校等单位的专家举办专题讲座6次,专题研讨4次。利用校园网、思政工作网、宣传橱窗、LED电子屏等媒介宣传十、十八届三、四、五中全会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二)创新思路,多措并举,加强新闻宣传

2015年,围绕学校中心工作,进一步加大新闻宣传力度,取得较好成效。

三是利用新媒体开展对外宣传。一方面,加强学校官方微博(xx广播电视大学新浪官方微博和xx广播电视大学腾讯官方微博)的管理,修改完善微博栏目,增加刊载内容,增强可读性,初步搭建全省电大新闻宣传微博、微信群,拓展手机网络宣传。另一方面,认真学习媒体技术,主持编制的易秀H5设计作品《电大邀您去网游》播发后,在电大微信群广为传播,深受好评,传播了电大正能量,扩大了电大影响力。

四是统筹协调全省电大宣传工作,构建大宣传格局。9月,组织召开了全省电大新闻宣传工作会,对全省新闻宣传工作进行了总结和安排部署,并邀请专家对全省信息员进行了新闻写作、摄影、网络宣传等方面的专题培训。发挥系统优势,利用地方和省级媒体,引导和推动全省各级电大加强对外宣传,加强电大系统新闻宣传队伍的培训,构建全省电大大宣传格局。

(三)校园文化建设初见成效

一是推动校园文化软硬件建设。进一步发挥宣传橱窗、电子屏等校园媒介宣传主阵地作用。加强对宣传橱窗的管理,提高宣传橱窗的吸引力;加强对电子显示屏的管理,为活跃校园文化生活发挥应有的作用。加强校本部的校园文化硬件、软件建设。牵头对校园的标语进行规范改造。在电教大楼门厅及电教楼附楼等地试点进行美化装饰。

二是设计制作电大形象宣传资料。认真收集整理学校宣传资料,包括电子文档、图片实物等。经过两个多月的联系协调和亲自参与,较好地完成了《转型中的xx广播电视大学》宣传画册设计制作工作,印制画册1000册。

四是认真抓好网络舆情监控工作。完成1月和7月期末考试舆情监控和日常网络舆情管理工作任务,加强对突发性事件、、热点问题的预判、调控和正面舆论引导工作。进一步完善各类应急预案,不断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努力维护校园稳定和改革发展大局。

(四)积极推进统战工作

2015年,根据学校机构调整,宣传部、思政办更名为宣传部、统战部,实行教学与行政职能分开。统战部成立以来,本年度完成了统战工作的基础性工作。

一是加强统战专业知识学习,先后组织开展了3次专题学习活动,提升了部门教职工统战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二是通过前期调研,基本明确了学校统战工作对象,建立并完善了学校派、少数民族人士信息资料。三是启动了统战工作规章制度的制定工作,年底将出台基本工作规程等制度。四是申报安排派人士参加省委统战部组织的学习培训。

(五)积极做好教学科研工作,履行双肩挑职能

认真做好思政理论课的教学及管理工作,上半年协调全省电大思政理论课教学团队开展教研活动3次,组织网上教学辅导10次,及时回帖,完成了相关课程的网上资源上载,期末复习题编发等教学管理工作。担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课程的教学管理工作,开展相应的网上教学辅导及教学资源建设,较好地完成了编写期末复习资料、出考题、网上回帖等教学管理工作任务。

此外,围绕学校中心工作,较好了完成校领导交办的工作任务。一年来,在积极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按照校领导的安排和要求,主要做了如下工作:一是协助做好“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的组织协调,直接参与党的建设制度“费改立”工作。二是协助党校办、纪委办、工会、离退等党群部门开展专项工作。

三、存在不足及整改思路

回顾一年的工作,虽然在岗位工作、教学科研等方面上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存在诸多不足。一是政治思想方面,理论学习还需深入,学用结合还需加强,对照“三严三实”要求,党性修养及宗旨意识仍需强化。二是在在工作作风方面,忙于事务性的工作,一些工作拖而不决,工作效率有待提升。在对外宣传方面创新不够,工作亮点不多。三是在教学科研方面,科研做的不够,课题研究质量有待提升,等等。

在新的起点上,针对存在的不严不实和“”问题,以及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本人将落实措施,强化整改,力争思想认识和工作均有进一步改进和提升。

一是加强自我激励,强化自省、自警。以参加中心组学习为契机,紧密结合工作实际,突出专题学习和集中学习,学习主题更加明确、学习时间更加集中。

第11篇

论文关键词:事业单位,工会工作

在甘井子区建设现代化国际化中心城区的发展思路中,如何做好新时期事业单位的工会工作,结合本人多年的工作经验和单位的实际情况,在这里浅谈一下我的做法和想法,与大家共勉。

一、 着力抓好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塑造行业良好形象。

职业道德是社会主义道德的重要方面,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始终遵循的行为准则。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专业化程度的提高,社会对各行各业从业人员的职业观念、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纪律和职业作风的要求越来越高。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是建设诚信社会的必然要求;是提高职工队伍素质,建设“四有”职工队伍的内在要求;是各行各业在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的必然选择;是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塑造行业良好形象的重要举措。

为了把各项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求真务实,使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工作落到实处,几年来我很是下了一番功夫。

一是加强理论学习,提高干部职工思想素质。我处始终把政治理论学习当作首要任务来抓,规定每周三下午三点以后为理论学习时间。首先,处机关坚持中心组学习制度,从人员、内容、时间上做到三落实。在学习内容上,紧密联系工作实际和思想实际,主要是邓小平理论,毛泽东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章、江泽民文选等工商管理论文工商管理论文,同时,还学习了廉政教育、管理、经济法规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在学习方式上,采用自学与集中学习相结合,个人理解与交流启发相结合的形式。班子成员还利用业余时间写出了读书笔记和心得体会,既提高了班子的整体政治理论素养,又增强了领导班子的战略思维能力和科学决策水平,也带动了全处各项工作的全面发展。其次,机关及基层班组认真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和职工群众,坚持每周不少于2小时的政治理论学习,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指示精神以及处里的有关会议精神及时学习贯彻下去。通过扎实的中心组学习、全面的党员学习、深入的职工学习,有效地提高了党员干部和职工的政治理论水平,着力解决了思想滞后、责任心不强、集体观念淡薄的问题。

二是加强职工职业道德建设。“要大力倡导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鼓励人们在工作中做一个好建设者。”结合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园林处通过知识竞赛的形式在全体职工中展开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活动,引导职工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引导职工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以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为宗旨,以广大市民满意为标准,提倡爱岗敬业,诚实守信,规范执法,办事公道,带领广大职工团结务实,努力进取,整体推进了全处管理、服务和行风建设水平。

三是以人为本,加强文化教育,塑造职工新形象,努力提高园林绿化行业的整体品味。严格各项管理,细化各类考核,引导职工认清形式,抓住机遇,大力培育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知难而进,艰苦奋斗,求真务实,淡薄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工商管理论文工商管理论文,使广大职工的职业道德、文化素养、精神面貌、言谈举止、服务态度等方面的总体素质和外在表现得到了整体提高,使“团结进取,务实创新”的园林精神真正深入人心,使单位形象真正渗透到了全体职工之中。

四是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群众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充实广大职工群众节日文化生活和日常业余休闲活动,注重发挥文化阵地的特殊作用。平时,经常性地组织举办小型多样的乒乓球、象棋、扑克牌、跳棋等文体活动论文格式模板会计毕业论文范文。由于行业特点,充分利用冬闲时间先后在全体职工中组织“迎金秋卡拉OK大家唱”、“大家乐趣味运动会”、“迎新春职工联欢会”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极大的激发了职工的工作热情和集体荣誉感,同时也给职工提供了一个属于自己的舞台,拉近了职工之间的距离,充分展示了我处良好的职工形象和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想职工所想,急职工所急,把职工的冷暖放在心上。

和谐稳定的职工队伍是发展的基础。我们始终坚持以职工为本,每年都为职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在抓生产、抓管理的同时,把关心职工的疾苦作为工会工作的重中之重。只有为职工办好事,办实事,解决实际困难,才能让职工安心工作,我们的各项规章制度才能够真正落到实处。

园林所工会于2003年成立爱心互助基金会,旨在为患癌症职工及家属解忧。今年十月,了解到与癌魔抗争整整四年的33岁职工刘雅文,家中已无力负担高额的治疗费用,生活极其困难。虽然03年10月和04年3月,基金会分两次共为刘雅文送去捐款20000元,但对于一个癌症患者四年来高额的治疗费用,却显得杯水车薪。经职代会研究,全体职工代表热烈响应,决定从基金会的角度为刘雅文再一次捐助20000元。截止今日,基金会已为五位患癌症职工捐助109000元,受到全体职工和患病职工及家属的高度评价,形成了积极的推动效应,使职工觉得在这样的单位工作安心、有信心,更有干好一切工作的决心,有效地促进了各项工作的开展。

自2003年始,我处已连续8年对全体职工每年进行一次全面的身体检查,使全所的普通工人享受到国家公务员一样的体检待遇。同时建立职工健康档案,对职工的基本健康状况记录在册,做到心中有数。2005年又为在职女职工和男职工配偶参保了每人保额为2万元的女工安康险。

2004年3月,结束了职工多年来拎着饭盒上班的历史,各班组由所里统一设立职工食堂工商管理论文工商管理论文,经过两年多的不断完善,加上单位的补助,现在每人每天只需花五角钱,就可以吃上有菜有肉的午饭,解决了职工的一大生活难题。

2005年6月,一场春雨让当时已离岗休息的吕晓英师傅家的房子严重渗漏,丈夫下岗在家,只有26平方米的房子却高在6楼,经过几处碰壁、一脸颓丧的吕师傅无奈之下找到单位,因为她知道这个房子不是单位的,而当时又正是单位一年当中最忙的时候。工会在了解情况之后,在处领导的支持下花钱外雇工程队搭脚手架,抢时间为吕师傅修好了漏雨的房子,分文未收。年过五十的吕师傅感动的泪水涟涟。

第12篇

关键词:双因素理论;辅导员;独立学院;管理

一、双因素理论概述

双因素理论 (Two Factors Theory)又称激励保健理论(Motivator-Hygiene Theory),是美国的行为科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Fredrick Herzberg)提出来的。双因素理论认为引起人们工作动机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保健因素,二是激励因素。只有激励因素才能够给人们带来满意感,而保健因素只能消除人们的不满,但不会带来满意感。

双因素理论的根据是:第一,不是所有的需要得到满足就能激励起人们的积极性,只有那些被称为激励因素的需要得到满足才能调动人们的积极性;第二,不具备保健因素时将引起强烈的不满,但具备时并不一定会调动强烈的积极性;第三,激励因素是以工作为核心的,主要是在职工进行工作时发生的。

保健因素是指造成员工不满的因素。保健因素不能得到满足,则易使员工产生不满情绪、消极怠工,甚至引起罢工等对抗行为;但在保健因素得到一定程度改善以后,无论再如何进行改善的努力往往也很难使员工感到满意,因此也就难以再由此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所以就保健因素来说:“不满意”的对立面应该是“没有不满意”。

激励因素是指能造成员工感到满意的因素。激励因素的改善而使员工感到满意的结果,能够极大地激发员工工作的热情,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但激励因素即使管理层不给予其满意满足,往往也不会因此使员工感到不满意,所以就激励因素来说:“满意”的对立面应该是“没有满意”。

二、独立学院辅导员队伍管理存在的问题

独立学院是由普通本科高校(申请者)与社会力量(合作者,包括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或个人和其他有合作能力的机构)合作举办的进行本科层次教育的高等教育机构,是按照新的机制和模式举办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随着国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独立学院的辅导员肩负着对大学生进行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心理健康辅导、就业指导、校园稳定等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工作,在维护独立学院的日常教学秩序、校风和学风建设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独立学院性质的特殊性和学生基础的差异性,独立学院辅导员队伍工作压力大、工资待遇低、工作任务繁重,虽然绝大多数辅导员能够勤劳工作、忠于职守,但在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和管理方面也存在着很多问题。

(一)辅导员队伍不稳定,离职率高

由于辅导员工作内容多、工作面广、责任大,加之独立学院学生的特性,工作要求相对较高、工作量大,对学生的管理事无巨细,同时待遇及地位偏低,造成了独立学院辅导员的离职率也偏高。以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为例,2012年9月—2013年7月辅导员离职人数约为20人,占辅导员总数的27.8%。甚至有的班级大学四年换了超过四个辅导员。频繁地更换辅导员,给学生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造成了阻碍,由于辅导员更换对学生情况不了解影响了工作的效率和效果,是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

(二)辅导员队伍职业化程度低

虽然辅导员在学生工作第一线位置的重要性是被肯定的,但与此同时,在校方尤其是辅导员自身又都认为辅导员只是一个过渡性职业。在以教学为主线的独立学院里,在辅导员岗位上工作了三至四年的即为“老辅导员”,通常在即将带完一届学生(四年)的时候,大多数辅导员就纷纷开始考研或想方设法转岗。稳定性差、流动率高决定了辅导员的“非职业化”,如何让辅导员看到职业发展的前景,将辅导员工作视为一份固定职业,是独立学院辅导员管理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三)辅导员专业化程度不高

在对学生进行的管理的过程中,根据学生不断发展的需求,辅导员在心理健康、职业规划、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需要不断提高专业化的程度,以期能给学生系统的专业的指导。然而在独立学院的人事招聘中,辅导员岗位通常地位较低,被认为技术含量较低,是人人都可以做且随便就能做好的工作,故挑选的门槛较低,尤其对所学专业无明确要求。加之独立学院的辅导员工作面不断扩大、工作量不断加大,在1:200的配置标准下,大部分辅导员所带学生数均超额,同时除去学生的日常事务性管理外还需要负责园区管理、党团组织建设、贫困学生的助学、班级内的奖惩助。相比之下,辅导员在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很难保证,且大部分辅导员不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科班出身,工作效果不太尽如人意也在情理之中。

(四)相关管理制度不健全

在教育部[2006]第24号令中,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应结合实际,按各校统一的教师职务岗位比例合理设置专职辅导员的相应教师职务岗位。专职辅导员可按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要求评聘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或其他相关学科的专业技术职务” 。可是在绝大多数独立学院中,对辅导员评聘中高级职称尚无明确标准及要求。同时,在独立学院现行的薪酬体系下,由于专职辅导员不担任教学任务,所以即使评上职称也无法享受相关职称待遇。

(五)角色定位存在偏差

辅导员在学生管理中应起到辅助与引导学生成长的作用,是学生管理体系中直接面对学生的基层管理者。所谓管理者,即通过协调其他人的活动达到与别人一起或通过别人实现组织目标的人,在工作中,这部分人通过熟练运用管理的四大职能即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来实现组织目标。辅导员既然为学生工作队伍中的管理者,就应该通过使用管理职能来完成工作。而在以教学为主线的学校体制中,现实工作中的辅导员,尤其是独立学院的辅导员,,其工作内容包含了学生进校以后的方方面面,出勤、就寝、生病、违纪、奖励、惩罚、学习、衣、食、住、行,辅导员的角色在独立学院中被定义为“保姆”和相关职能部门各项工作的执行者,而其管理者的身份和作用被弱化甚至忽略了。

三、从双因素理论角度分析独立学院辅导员队伍现状

独立学院由于其特殊的性质和管理目标,对辅导员工作的要求较高,辅导员需承担的学生管理责任很大,但辅导员对等享有的权利不足,从双因素理论的角度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保健因素不到位。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认为,保健因素是必需的,它包括工资、福利、物质工作条件、组织政策等。从岗位薪酬角度上看,辅导员的收入水平偏低,以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为例,据了解辅导员普遍对自己的收入情况不满意,认为自己的收入与同校专任教师相比较低或低得多的占了85.6%。实际的薪酬水平也确实如此,以同年进校的相同学历水平的一名专任教师和一名辅导员为例比较,辅导员的月平均收入几乎为专任教师月平均收入的1/2—2/3;从管理看,独立学院关于辅导员队伍建设和管理的措施较为薄弱,且明显滞后于教师队伍的建设和管理;从工作要求看,一方面辅导员工作时间长,从清晨查课到夜间值班查寝,加上各种突发事件的处理和临时性工作的安排,除去“坐班”外还需在下班后处理繁琐的学生事务,辅导员的平均每天的工作时间超过10小时。另一方面辅导员工作压力大,学生工作无小事,只要是学生的事都是大事,都需要辅导员到场处理。由于职责不清,所有与学生相关的事情都被认为是辅导员的工作,导致辅导员工作量大、责任大;从工作的硬件条件看,由于独立学院办公场地有限,辅导员又需要坐班处理学生事务,使得其办公设备和场所都存在一定问题,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的七个教学系中有四个系都存在多名辅导员在一个大办公室办公的情况,学生事务较多的时候相互干扰不说,辅导员与学生个别谈心往往要另找地方,影响工作的积极性。辅导员微博的收入和高强度高投入的工作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在与其他同龄教师相比差别较大的情况下难免会产生“不满意”情绪,从保健因素看,独立学院辅导员的物质条件没有得到满足,无法实现安居,当然也就谈不上乐业。

(二)激励因素欠缺。独立学院的辅导员队伍是一支文化素质较高、思想觉悟较高、管理能力强的综合性教师队伍,在工作中他们追求的不仅有物质生活的保障,更有自我价值的实现。而现实的情况是,从工作地位上看,大部分辅导员缺乏身份认同感,被认为是学生管理的“保姆”、学生突发事件的“消防队员”, 在教学工作中,只有教师的地位被肯定,而辅导员起到的作用被认为是无足轻重的、可有可无的;辅导员的工作地位在独立学院中是比较低的,学校所有的部门和领导都是辅导员的领导,都可以对辅导员发号施令、提出工作要求,他们的工作是繁杂的,只要与学生有关的事务,都被认为是辅导员的工作职责,从出勤率到就寝率,从及格率到违纪率,从学习到生活到行为的规范到心理健康到家庭情况的了解统统都属于辅导员的工作范畴,甚至出现了因学生在校园内车速较快有关部门把辅导员找去谈话要求其加强对学生教育的事件。辅导员的实际工作量和承担的责任是远远高于专任教师的。可在独立学院中,辅导员的实际地位缺比较低。因为大量的繁琐的工作占据着辅导员的业余时间,或者可以说由于“24小时待命,学生事件随叫随到”的工作要求让辅导员的时间没有明显的工作与业余的区别,大量的工作占用了辅导员进行学术钻研和进一步深造的时间。是的辅导员得到的晋升和进修的机会也相对少的多。同时,由于辅导员承担的工作多为繁琐的学生小事,与学校及社会认可的教学及学术成果相比不值一提,因此辅导员工作的成就感较低,得到的认同度也较低,这对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造成了很大的打击。

四、将双因素理论运用于辅导员管理中的几点思考

(一)建立合理的薪酬体系,体现辅导员的工作价值

要消除和防止独立学院辅导员队伍的不满意情绪,首先要从保健因素入手。即从分配制度、福利保障、收入水平等方面满足辅导员的物质生活需要,解决他们实际生活问题,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当然,合理的薪酬体系和福利制度应充分考虑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并能体现辅导员工作的时间精力投入与创造的实际价值,同时兼顾薪酬水平的相对公平性。在生活有保障的情况下,辅导员才留得住,才能投入更多的精力进行学生管理的思考,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质量,进而为教学质量的提高做好保障。

(二)构建多层次的职业的发展体系,拓展辅导员职业发展空间

双因素理论认为,与工作、福利待遇等保健因素相比,员工的职业发展更能激发其工作积极性和潜能。独立学院一方面应根据“教育部26号令”建立起独立的辅导员职称评定体系,将姜辅导员日常工作的完成情况纳入职称评定标准内,使辅导员本职工作的完成能得到职称评定的认可,更重要的是辅导员的职称应能够与薪酬水平直接挂钩,而不只是体现在承担教学任务时。另一方面,要明确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目标,消除只有通过转岗、转专业才能实现更大发展的状况,在行政级别上设立科级、处级辅导员岗位,建立辅导员岗位从低到高上升流动的渠道和机制,同时还可根据职称设立辅导员岗位,如讲师级辅导员、教授级辅导员等,在辅导员队伍内形成老带新,传、帮、带的工作氛围,优化辅导员队伍的年龄结构和职称结构。同时,在行政干部的选拔中应从实际工作需要充分考虑辅导员的工作经验和能力,给予辅导员公平参与竞争的机会和权利。职业前景有保障,对辅导员队伍的稳定起到关键的作用。

(三)加强辅导员专业化培训,提升辅导员综合素质

作为独立学院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辅导员具备教师和干部双重身份,因此对辅导员的培训除遵守高校教师培训的基本要求外还应具有特殊性。一方面,辅导员队伍要求“政治过硬,纪律严明,作风正派,思想觉悟高,业务水平精”,另一方面,辅导员的工作内容既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又包括日常行为管理,因此,对辅导员的专业化培训充分考虑实际学生管理需要,从心理健康教育、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思想行为管理、园区教育管理等方面加强辅导员的专业化培养,使辅导员业有专攻,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进而带动对专业化方向科研及应用。切实提高辅导员的管理水平和综合素质。

(四)严格对辅导员进行选拔,提高准入门槛

在独立学院辅导员选拔阶段即提高标准和要求,一方面可掌控住辅导员队伍的基本素质和水平,提升整个队伍的工作水平和质量,另一方面也通过选拔标准的提高,杜绝出现专任教师做不好就转岗做辅导员的情况,从准入条件上严格把关,不仅可提高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还可起到提升辅导员队伍地位的作用,同时增强辅导员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进而降低辅导员的流失率。

(五)明确工作职责,丰富工作内涵,提高工作的挑战性

双因素理论认为,能产生真正的激励作用的其实是工作本身。独立学院的辅导员大多是年轻人,在物质和安全感得以保障的前提下,他们具有较高的成功欲望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通过丰富工作的内涵,尤其是通过增加与工作责任对等的权利来保障其工作的实施,以及通过授权提高工作的丰富性和挑战性,让他们真正参与到管理中来,承担管理者的责任而不只是“保姆”的责任,从而实现自我价值。一定的认可度和较高的职业认同感对激发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显而易见的作用,是稳定辅导员队伍的积极因素。

综上,对于独立学院辅导员队伍的管理,应注意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并重,充分考虑辅导员的实际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的转化,从而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保证独立学院辅导员队伍相对稳定,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有序开展、成效显著的重要手段,也是维护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 邢以群著 管理学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5年1月第二版

[2] 赵西南 王邦林 王玉琦 双因素理论在高校人才集聚过程中的应用[J] 辽宁教育研究,2006(7)

[3] 孙玲 魏玉品 刘丽薇 基于双因素理论谈高校辅导员的管理[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