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保健管理论文

保健管理论文

时间:2023-03-27 16:40:24

保健管理论文

保健管理论文范文1

1.1家庭保健与健康管理的目标一致

家庭保健与公共健康学研究范畴中的两类服务密切相关:一是健康普及和促进;二是公共政策。在健康普及和促进服务中,“常见妇科病的防治”、“性传播疾病的预防”、“更年期保健”、“性健康”、“安全适宜避孕方法指导”等服务目录属于计划生育范畴,而“高血压、糖尿病等常见病防护”、“男性保健”、“0岁~3岁早期教育”等服务目录属于家庭保健范畴。在公共政策中,“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对象的管理”、“流动人口管理”、“失独家庭的帮扶”等工作属于“计划生育”范畴,而“空巢家庭”、“敬老院孤寡老人的保健服务”、“小学生安全防护教育”等_T作属于“家庭保健”范畴。可见,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主要针对个体/家庭进行保健指导,以及有赖于对群体/社会的公共政策,这与健康管理重视被管理人群对健康的认识以及要求整个社会的宏观环境配套是一致的。

1.2家庭保健与健康管理的差别

本质上,家庭保健与健康管理都是社会健康促进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是家庭保健侧重覆盖面和服务的过程,而健康管理侧重健康评估和健康干预,见表1。因此,引人健康管理的原理和方法可以为完善家庭保健服务提供发展思路。

2用健康管理的理念来破解家庭保健的发展难题

健康管理的具体做法是为个体和群体(包括政府)提供有针对性的科学的健康信息并创造条件采取行动来改善健康,健康管理的借鉴要点如下。

2.1注重健康干预的效果

“3×3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1)体检条目的设计,要么只是医学信息的采集,要么设计了行为及生活方式的调查项目但分析时不加以利用,因此不利于发现群体的生活方式和健康风险之间的关联,也不利于进行个性化的健康指导。没有根据体检结果区分一般人群、高危人群和患病人群,从而对各类人群分类进行教育。而且体检是一次性的,缺乏后续跟踪服务。(2)健康教育还满足于单向的灌输,缺乏服务对象的参与互动。传统的“大宣传”方式,不利于服务对象的健康信念的形成,进而无法改善健康相关行为。(3)咨询服务流于形式,缺乏对咨询记录深入研讨,不利于改进咨询服务技巧和提高咨询的质量。为了让服务对象了解自己的主要健康风险因素及其发展后果,了解预防和控制风险因素的方法,体验到自我管理的乐趣,克服“认知不协调”的心理障碍,可通过软件及互联网的形式收集和管理将用于健康及疾病危险性评价、跟踪和健康行为指导的个人健康信息,并提供标准的信息管理格式、友好互动的客户端界面、永久的个人电子病历及健康管理账户_3]。通过这种安全的网络化信息管理,区分出生活和行为习惯、生物学、健康感觉或心理学方面的可变健康风险因素。而后进行个人健康咨询,包括解释个人健康信息及健康评估结果及其对健康的影响,以及制定个人健康管理计划,提供健康指导,制定跟踪随访计划等。还要关注后续服务,包括互联网查询个人健康信息和接受健康指导,定期寄送健康管理通讯和健康提示,通过健康教育课堂提供个性化的健康改善行动计划等。

2.2加快顶层制度设计

在农村基层开展家庭保健涉及到多部门的协作,计划生育管理部门无法“单打独斗”。目前的制度化进展,仅限于项目县部门联合发专项行动文件,中央、省(市、区)的统一政令是缺位的。事实上是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团队(以下简称“核心团队”)的负责人(即县计生局分管领导和县计生站站长)的“企业家精神”在推动家保项目进行]。如果年度保健计划中涉及较多的部门协调,再加上核心团队不够“强势”力推保健服务以及思想观念守旧等因素,就难以取得实质性的制度突破。国外的经验可以借鉴:(1)美国的“健康人民”计划。从1977年起,由联邦卫生与社会服务部牵头,与地方政府、社区和民间组织以及专业组织合作执行,每十年制定一个计划,不断循环以逐步提高国民健康水平。(2)日本的法制化管理。体现在发达的服务网络上,如各市、町、村政府行政机关组织对全体国民进行健康调查,各个驻地医院、诊疗所、保健所具体实施健康体检和体检后评估,以及通过人手一册的健康手册,使健康增进成为全民大众性的自我健康管理活动。(3)芬兰的社区管理经验。由政府组织在村庄、年轻人、学校中进行健康指导、健康教育,让医生与具有健康不良习惯的人群对话,让基本医疗服务人员,特别是全科医生、公共卫生护士系统性参与,从源头上降低疾病危险因素。

2.3增强保健服务能力

目前的家庭保健工作在保健服务能力上存在的主要缺陷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计划制定方面。制定年度保健计划时,“产出一目标一指标”填报随意,对项目的要求没有真正领会,不清楚潜在的_[作量。(2)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方面。习惯于印宣传册、散发资料,不考虑投入产出,不评估绩效,投入的乡镇(村)投影、电教设备并没有促进老百姓健康知识的普及。(3)培训的组织策划方面。由于培训的时间限制、传播的知识量有限、培训形式单一以及乡镇技术人员素质的影响,国家培训对于乡镇服务人员的能力提升有限。(4)技术服务机构的管理方面。随着服务对象的增多,服务队伍原有的知识结构和机构原来的技术存量将无法满足需求,迫使很多服务可能需要通过外包服务(如民营化)来解决,客观上催生了机构运行机制改革,如人事制度上的突破、规避外包服务风险、控制预算以及主导公共服务的战略决策。保健服务人员是一个全科的概念,类似日本的保健师,除临床专业技能外,还要熟悉公共卫生和社区预防保健卫生服务等知识,融会社会学、管理学和心理学等理论,具备必要的人际沟通能力,才能从社会、心理、环境、营养和运动的角度来对居民和家庭进行全面的健康管理。现有的单一职业系列(如生殖保健咨询师、健康管理师、公共营养师等)认证体系,其职业系列与岗位设置、补偿机制不配套,无法稳定人员队伍l8]。非卫生专业人员培训后做健康教育指导是不被认可的[9]。

2.4培育支持性的环境用有限的服务能力

提供保健服务时,必须面对农村居民的健康保健意识不强、健康教育参与程度不高;在城市,T作场所的健康管理也遭遇了相同的困难:企业较关注生产型或施_T型员工的职业安全健康防护,而不是从源头上控制疾病的危险因素;有少量企业给员工做了“健康普查”,但没有体检后的健康指导;有的民营企业不太重视员_丁参加体育锻炼],且出于节约生产成本的考虑较少与健康管理服务机构合作。由于法律法规不健全,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的服务标准不明确,对老年人的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物质帮扶等缺乏成熟的管理模式。由杭州师范大学与某房地产集团联合打造的养老社区,正通过移动便携的智能健康管理终端,使老年人足不出户就可以监测基础生理参数,以及获取慢性病指数超标的自动提醒。该社区内的颐乐学院。设有老年大学教学区为老年人提供寓教于乐的课程体系和学分制度。健康促进馆提供中医预防保健、养生养老的信息及促进相互交流。这种探索可为社区老年人的持续健康管理提供经验。

3开展家庭保健的启示

3.1致力于健康促进的普及

现有的保健服务虽然只是“家庭初级保健”,但率先在中西部地区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家庭保健项目与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紧密结合已使当地百姓受益。相比之下,东部地区企业职工、农民的健康状况和保健意识与中西部并无本质差异,居民的保健服务需求也远未满足。因此,家庭保健的广覆盖和逐步去推广和改善服务是值得借鉴的,可确保健康促进的科学、可及。

3.2促进健康管理的落地

家庭保健的本质是计划生育的技术服务,线索比较清晰。而健康管理在健康评估、健康维护、健康产品、服务模式、运行模式、服务范围上还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需要,存在与国家和地方的相关医疗卫生政策和健康保险规定衔接不良等突出问题,在健康管理学术理论、技术研究和政策落实方面还有许多1=作要做。因此健康管理需要提高针对性,尽快落地。

3.3重视保健计划的制定

由于社会各类人群具有不同的健康需求,不同的人在生命的不同时期也会对医疗服务管理产生不同的反应,因此,保健服务提供者应对计划参加者的差异非常敏感,才能用最适合的方式为其服务。家庭保健强调基于需求的计划制定,家庭保健服务的成效与计划制定的科学合理性密切相关,因此家庭保健的过程也是健康管理要遵循的过程。

保健管理论文范文2

[关键词]健康保险;风险特点;产品创新;风险控制机制;产品研发体制

一、健康保险的风险特征及发展现状

健康保险是人身保险三大业务系统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第92条第2款明确规定:“人身保险业务,包括人寿保险、健康保险、意外伤害保险等保险业务”。《健康保险管理办法》明确规定:“本办法所称健康保险,是指保险公司通过疾病保险、医疗保险、失能收入损失保险和护理保险等方式对因健康原因导致的损失给付保险金的保险”。

(一)健康保险产品自身的风险特点

1.与普通人寿保险相比较,健康保险具有不确定性的风险特点。人寿保险包括生存保险、死亡保险和生存与死亡两全保险,其精算依据主要是生命周期表,一般几十年可以不变。而健康保险的精算依据是经验数据,随时都可能发生变化。在实际生活当中,由于疾病是人的身体中的各种因素积累所致,呈现出复杂的过程,增加了疾病风险发生的不确定性。

2.与意外伤害保险相比较,健康保险具有多发性的特点。人身意外伤害的发生率往往以千分之几计,疾病发生率则以百分之几甚至十分之几计。因此,健康风险发生的随机性十分明显。

(二)健康保险可能产生的外界风险

1.医疗、药品价格上涨带来的风险。据统计数据显示,从1980年-2004年的25年内,人均收入增长10倍,医疗卫生费用支出增长35倍,年均增长24%,个人负担从21%上升至53.68%。由于健康保险承保周期的原因,医疗费用、药品价格的上涨,必然带来保险公司的费差损风险。

2.过度医疗的风险。医患利益不一致的过度医疗风险则最后转嫁给保险公司。

3.逆选择等道德风险。

4.人类自身抗疾病风险能力的降低。由于人们生活方式与饮食结构等原因造成的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老年性疾病的年轻化趋势,都给保险公司健康保险带来了新的风险。

(三)健康保险业务发展现状

1.业务总量很小。2006年保险业保费收入5641.4亿元,健康保险保费仅占全国保费收入的6.68%,占人身保险保费收入的9.12%,显然与健康保险在整个保险业中的地位极不相称。

2.业务比重很低。健康保险在人身保险中所占比重:2001年为4.32%,2002年为5.38%,2003年为8.03%,2004年为8.05%,2005年为8.4%,2006年为9.12%,而英、美等发达国家健康保险业务比重均在20%以上。

3.保险深度、保险密度极微。从保险深度来看,2005年全国健康保险保费收入312亿元,GDP为182321亿元,仅占0.17%,2006年全国GDP为209407亿元,健康保险也占0.17%。从保险密度来看,2005年健康险人均保费24元;2006年健康险人均保费29元。

4.业务覆盖面极小。我国由商业医疗保险提供保障的人群仅占全国总人口的3%左右。而发达国家的这一比例一般都在60%左右。2005年我国卫生费用总支出7590.3亿元,其中人均医疗保健支出583元,个人支出313元,占53.68%,人均商业健康保险消费支出仅占个人卫生费用支出的7.66%,而美国这一比例为50%以上。

健康保险业务发展中出现的几种现象更应该引起关注。一是“蛋糕分割效应”。“发展主要靠分割现有的市场蛋糕,而不是思考怎样把蛋糕做大”,这一形象比喻指出了健康险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的根源所在。全国健康保险产品数量有300多种,在数量上很丰富,但实际产品多数雷同,仅有医疗费用报销型、重大疾病、附加住院补贴型等少数几个产品较为畅销。二是三个“1/3”。从经营风险上来看,健康保险由于其自身的风险特点,尤其是逆选择、过度医疗等外界风险的大量存在,时时都在困扰着各个保险主体。业内人士对健康保险普遍有这样一种估计:有赢利或微利的占健康保险业务的1/3,收入与赔付基本持平的占1/3,基本上亏损或严重亏损的占1/3。三是“三年赔付定律”。健康保险业务就一些单险种核算来看,基本上是第一年小赔,第二年中赔,第三年大赔。四是“简单中的复杂”。在医疗服务中,门诊是最为简单的方式,住院次之,大病治疗最复杂。但通过调研却发现,门诊医疗的赔付率最高,经营风险最大,成为“跑、冒、滴、漏”最严重的地方。

二、健康保险产品创新的探索

(一)健康保险产品创新的管窥

国泰人寿推出了“国泰关怀一生终身医疗保险计划”,该产品除提供一般性的医疗保障外,重点突出防癌保障,是第一个专业防癌医疗险,填补了市场上同类产品的空白。中国人寿的“国寿康源团体医疗保险(B型)”,不仅提供了通常的住院津贴,还包括从被保险人急救医疗费用,到住院期间的住院津贴、外科手术津贴,以至遗体转运、安葬等一个完整的就医链条保障。从最低保障到最高保障有四种计划可供选择,适合不同经济条件和保障需求的团体客户。光大永明的“康顺无忧重大疾病保障计划”,涵盖了包括癌症、急性心肌梗塞、良性脑瘤、肢体瘫痪等40种重大疾病,不仅有重大疾病的全面保障,更提供癌症复发额外保障及保证费率。产品、服务和销售只要向贴近客户需求的方向走一步,就是创新。

(二)健康保险产品创新的导向选择

在产品创新导向选择上,应将健康保险自身规律与市场需求规律有机结合,摆在首要位置,至少应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市场需求与经济效益。应注重解决好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还是以经济效益为导向的根本方向问题。

2.投入与产出。据统计数据显示,世界500强的保险企业,健康保险首年承保的经济效益为—8%,主要原因是疾病发生率、持续时间等风险标的具有不确定性,往往变动很大,管理成本高,以及医疗费用难以控制等问题的普遍存在。

3.防范风险与经营风险。健康保险风险具有经营层面风险和管理层面风险,容易忽视的是经营层面的最大风险是有效需求不足,一个保险产品承保人群越多,其分散风险的功能就越大,管理层面风险则与此相反。

4.稳健经营与长远发展。保险公司是经营风险的企业,围绕各种风险谋求经营与发展是唯一的正途,遵循发展规律和经营原则是经营保险的必要前提,稳健经营是经营保险的基础和关键。对处于初级阶段的我国保险业,更应当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始终将提高持续发展、永续发展能力问题作为现在乃至将来的永恒课题。

(三)健康保险产品创新的条件探索

1.要建立起以保险机构专业化经营管理为前提、以健康管理为基础、以保险机构与医疗机构有效合作为保证的健康保险风险控制机制。现有的健康保险医疗费用控制模式,最明显的弊端就是作为承担最终责任的保险机构,缺少中间(过程)控制手段,只是在医疗费用支出既成事实后,被动地承担经济补偿责任。其关键的环节就是保险机构与医疗机构之间,没有建立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机制。管理式医疗是保险机构和医疗机构的利益联盟,其最大的亮点是双方共同控制医疗费用,能有效地发挥医疗机构的积极性,且在一定程度上对道德风险有抑制和监控作用。健康管理是控制发病率、小病拖成大病的有效手段,可以从源头上控制医疗费用,且可以促进全民健康水平的提高。加之健康保险专业化经营管理,这一自身能力的增强,就能建立起保险机构、健康管理机构、医疗机构三方协同动作的健康保险医疗费用控制机制,为健康保险产品创新和发展创造内外结合的基础条件。

保健管理论文范文3

【关键词】预防保健;规范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R13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18-047-1

农村预防保健工作是农村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是关系广大农民健康、能否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的关键。全国数以万计的卫生工作者夜以继日地战斗在农村预防保健工作的第一线上,多年来逐步形成了一套较完整的工作程序。但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理环境差异大,经济发展不平衡,再加上各地医技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因此,我国农村预防保健工作始终未能实现完全统一的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模式。为了进一步提高农村预防保健工作的管理水平,逐步实现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模式,我们仅就吉林省东辽县农村预防保健工作的实践,围绕规范化管理的课题,进行几个方面粗浅的探讨。

东辽县地处长白山余脉,属半山区丘陵地带,农村人口居住相对分散,预防保健工作运作起来很难集中操作,给预防保健工作带来诸多不便,致使农村传染病发病偏高,食物中毒现象屡见不鲜,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幼儿死亡率居高不下。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启用农村三级预防保健网以来,全县的预防保健工作逐年好转,各种常规疫苗的接种率逐渐上升,从1986年平均接种率的85%上升到2005年平均接种率95%以上。相应传染病的发病率却相继降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农村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幼儿死亡率逐渐降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完成了上级交办的各项预防保健工作任务。

一农村预防保健工作的管理程序及反馈模式

“管理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它是一个“理论实践反馈+修正理论修正实践”的正螺旋发展的前进模式,在这个模式中,资料管理是关键的一环。资料不仅是实践的总结,也是理论修正的依据和指导实践的准则。

我县的农村预防保健工作管理模式如下:

二规范化管理总体理论

规范化管理理论分如下几个方面:

1、网络管理――建立县、乡、村三级预防保健网。

县里由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妇幼保健站、结核病防治所、卫生进修学校分工负责一级网管理。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制定流行病防治、地方病防治、心血管疾病管理理论及实施办法;卫生监督所制定饮食服务行业卫生管理理论及实施办法;县妇幼保健站制定妇幼卫生保健管理理论及实施办法;县结核防治所制定结核病防治管理理论及实施办法;县卫生进修学校制定农村卫生人员技术管理理论及培训办法。

一级网络通过文件或责任状形式把管理理论及实施办法下发到二级网――乡(镇)防保站,并在各项工作实践的资料积累活动中接受信息反馈。

二级网――乡(镇)防保站按照一级网下发的文件及实施办法制定实践细则,并做好资料积累,及时反馈信息。

三级网――村卫生所(或乡村医生),根据乡(镇)防保站制定的实践细则具体实施预防保健实践活动,并做好资料收集工作,及时反馈信息。

2、制度管理――为保证网络管理的正常运行,各级预防保健网均需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

(1)一级网站、校、所拟定各种理论管理标准、考核、评价办法。

(2)二级网按一级网制定各种预防保健措施实施办法、操作规程、监测程序、标准及奖惩细则。

(3)三级网依据二级网的实施办法及工作细则进行实施,收集好资料,及时反馈信息。

3、资料管理。

(1)一级网资料管理范围包括:各种管理理论制定依据,各种反馈信息存档,修正理论依据及修正内容,考核及评价存档。

(2)二级网资料管理范围包括:各一级网单位下达文件、预防保健各种制度、操作规程、监测程序及监测结果、社会效益评价显示。

(3)三级网资料管理范围包括:卫生预防保健工作实施细则,卫生预防保健工作实践数据及实践过程中获得的各种数据。

(4)规范化管理要实行标准统一的各类表、卡、册、簿、证,用统一的格式,统一的时间,统一的计量单位。

各种考核、评价也采取统一的时间,统一的程序,统一的标准。各种监测均采取统一内容,统一评价方法。

三规范化管理的自身评价

规范化管理自身评价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管理本身的适应性:因为是农村预防保健工作,所以管理本身要适应农村的特点,比如所有规章制度应该简单明了,一目了然。所有表、卡、证均删繁就简,准确实用,所有的规程都应简洁流畅,易记好写等等。

保健管理论文范文4

论文关键词:834例产妇系统管理分娩结果浅析

一、一、资料来源

本资料来自澄海区妇幼保健院孕产妇保健手册,该院设备条件较好,保健人员配备比较合适,有高年资副主任保健门诊,有专职妇女保健医生,孕产妇保健比较完善。

二、二、系统管理方法

在保健门诊进行对孕产妇实行保健,凡是检查有早孕实行建册指导,筛查高危因素,个案管理,定期产前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提倡住院分娩,早孕检查率96.5﹪,产前检查率100﹪,人均次数5.8 次,住院分娩率100﹪,产后访视率98.6﹪,人均次数 3.6次,42天检查率98.6﹪,系统管理率96.5﹪。

834例产妇分娩结果,产后出血 8例,出血0.96﹪率,新生儿窒息3.76﹪率,早期新生儿死亡2.39‰率,新生儿畸形检出2.39‰率。

从分娩结局来看,新生儿窒息发生率高,说明在分娩过程中,注重严密观察产程进展,早期发现胎心音异常及时处理,在保健过程中注重胎位异常纠治及优生优育指导,从而降低产科并发症,畸形儿出生及围产儿死亡率。

834例产妇中,发现高危孕产妇202例,其中过期妊娠 65 例,胎位不正43例,胎儿宫内窘迫18例,头盆不称14例,骨盆异常、双胎21例,胎盘滞留5例,妊高征12例,不良产史20例,其他4例。

高危孕产妇经个案管理,重点监护、纠治有效结果,妊高征得到及时治疗护理论文,无发现子痫,有效率100﹪,过期妊娠得到及时处理,无发生产后大出血,双胎得到重点监护,母子平安。

202例产妇,顺产 135例,顺产率66.8﹪,难产67 例,难产率33.1﹪,新生儿窒息高,发生率5.87﹪,围产儿死亡率2.39‰,无死胎死产发生及孕产妇死亡。胎儿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和新生儿死亡的危险因素,必须严密观察产程论文提纲格式。新生儿死亡在臀位牵引,这也说明在保健过程中注重异常胎位纠治,从而降低围产儿死亡率。

讨论与建议:

1、孕产妇系统管理是指怀孕开始到产后42天对孕产妇和胎婴儿进行系统监护和保健,是降低孕产妇和围产儿死亡及发病率的主要措施。从 834例产妇系统管理分娩结果分析来看,得到系统保健管理,早期发现,及时治疗,从而降低产科并发症及难产的发生,也控制了子痫的发生。使有高危孕产妇转向正常产妇,体现孕产妇系统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经过孕产妇系统管理,降低围产儿死亡率和孕产妇死亡率。

3、从以上分析结果来看,为了达到孕产妇系统管理目标,特别是基层,各级卫生部门领导必须重视孕产妇系统管理,进行分级管理,明确责任,建立好网点,使孕产妇系统管理达到最佳预期效果。

4、利用各种宣传形式进行宣传,孕妇学习班,电视广播、讲座等宣传方式,让妇女懂得孕产妇系统保健的重要性,从而提高自我保健的能力。

保健管理论文范文5

关键词生态健康;森林健康;林业有害生物;管理策略

生态系统是一个庞大复杂的有机体。生态健康是指生态系统具有稳定和谐的组织结构、较强的活力和恢复力、畅通的生态流,对相邻的系统没有侵害作用[1]。显然,健康的生态系统是一个理想状态,人类作为生态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主动介入生态健康管理,就要维护生态系统的健康。

1森林健康

森林健康是指森林生态系统具有稳定和谐的森林结构、较强的抗灾能力,并能为人类提供较多的生态服务功能和森林物质产品[2-4]。

1.1森林健康管理

森林健康管理是为了维护、促进或恢复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而采取的措施;森林健康管理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森林生态系统抗逆能力,增强森林系统稳定性、和谐性,除去或避免系统中或系统外危害森林健康的因素,创建有利于森林生态健康的良好环境条件,使森林能提供更多的服务功能。

1.2森林健康管理目标与措施

森林健康管理的目标,就是通过森林健康管理,让不健康的森林逐步恢复健康,让健康的森林持续健康,让新培育的森林从开始就保持健康。健康的森林应在森林经营管理的过程中,保证一些生物和非生物的因素不会威胁和影响到现在或将来森林经营管理的目标。健康的森林生态系统能够在维持其多样性和稳定性的同时,又持续满足人类对森林生态、社会和经济的需求。

森林健康经营要点是健康经营规划,把健康的思想贯穿到森林生态系统经营全过程。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火险管理,包括可燃物处理、火险分级、杜绝野火、控制火烧等内容;林业有害生物管理;森林健康系统监测与评价,在全国建立森林健康监测计划,为国家制订政策提供森林状况和变化趋势的信息资料;人为地促进生态系统自然修复,即天然林以自然修复为主,人工林以近自然经营为主,注重游憩功能、公众参与和环保意识教育。

2林业有害生物管理

林业有害生物管理是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运用生态健康原理,采用先进的生物管理学手段和有害生物调控技术与策略,对有害生物实施科学控制,维护生态系统的健康。

森林健康理论是一种新的森林经营管理理念,它不仅是今后森林经营管理的方向和工作目标,而且对林业有害生物管理工作有重要的指导意义[5-7]。传统的森林病虫害防治理论是把森林病虫草作为工作目标,森林健康理论则是把培育健康的森林作为工作的主要目标。这样,就把森林的病虫草火等灾害的防治上升到森林保健的思想高度,体现了生态学思想,从根本上解决了森林病虫草火防治的可持续控制问题,使森林病虫草火防治工作的指导思想向更高的层次转变,使森防工作者成为森林的保健工作者。

3林业有害生物管理策略

人类在管理有害生物的漫长过程中,逐渐懂得了有害生物的有害性不是绝对的道理,管理理论由“斗争”逐渐转变为科学管理,管理策略逐步完善,走过一条由有害生物的单一防治到综合防治、由综合防治再到综合治理的发展历程。这个发展历程标志着人类对有害生物的认识和对有害生物防治理论的探索和提高。但是,这些理论都没有突破“被动”防治的框框,局限在“防灾救灾”的范围内。因此,笔者认为,林业有害生物管理应该以森林健康理论为基础,采取“营林为主,适当干预,精密监测,精确管理”的管理策略,以对林业有害生物实施有效管理[8-10]。

3.1营林为主,培育健康的森林

将林业有害生物管理工作贯穿于营林工作始终,也就是说,从种苗开始,一直到抚育管理、采伐更新,将培育健康森林作为营林主要目标。科学划分立地类型,实施标准化造林;以地带性植被为主,建立多类型植被;因地制宜,乔灌草结合,合理搭配;加强种子繁育和苗木培育工作,促进遗传多样性;加大现有林扶育力度,及时伐除病弱木,增强森林抗逆能力;提高低产林改造强度,更新老虫源地森林,提高森林生态系统活力;改善现有林木采伐方式,禁止皆伐和“拔大毛”式采伐方式;对天然林减少人为干扰,以防止外来物种入侵为主,保护原生植被;加强检疫执法,防止林业有害生物扩散和外来有害生物入侵。

3.2以生态调控为主,对造成灾害的有害生物进行干预

对已经造成灾害的林业有害生物,采取生态学调控手段,进行防治;暴发成灾的,在必要时选用针对性强的、不伤害非靶标生物的无公害药剂,采取先进的施药措施,进行人工防治,禁止使用杀虫(菌、草)广的药剂,尽量不要采用全面布撒的施药方式,以免伤害非靶标生物,并造成面源污染;对一些危险性有害生物,加强监管力度,及时发现,及时根除。

3.3精密监测,精确管理

精密监测、精确管理的目的就是对生态系统实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非健康生态系统,采取先进的生物管理措施,及时、快速地恢复“患病”生态系统的健康;或者对处在健康、亚健康状态的生态系统,采取一定的、合理的措施,维护生态系统保持在比较稳定的健康状态。也就是说,有害生物的“双精”管理(精密监测,精确管理),不仅仅是要克服被动防治和单种防治带来的弊端,更重要的是维护生态系统的健康。

4参考文献

[1] 张国庆.生态健康与有害生物管理[j].中国园艺文摘,2008(3):40-41.

[2] 张国庆.生物灾害管理理论研究[ol].科学网,[2008-04-30].http:∥/blog/user-content.aspx?id=23611.

[3] 张国庆.林业生物灾害防治组织与管理[ol].科学网,[2008-04-15].http:∥/blog/user_content.aspx?id=262464.

[4] 张国庆.论有害生物的“双精”管理[ol].科学网,[2007-08-23].http:∥/stzz/bbs/dispbbs.jap?.

[5] 张国庆.林产品标识溯源系统框架设计[ol].科学网,[2008-01-09].http:∥/blog/user_content.asp.

[6] 张国庆.和谐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ol].科学网,[2007-12-15].

[7] 张国庆.林业生物灾害防控的法律保障[ol].科学网,[2007-11-02].http:∥/blog/user_content.asp.

[8] 张国庆.我国林业生物灾害管理体系研究[ol].科学网,[2008-03-25].http:∥/blog/user_content.asp.

保健管理论文范文6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3.11.001

中图分类号:R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3)11-0001-02

中医预防保健是指在中医“治未病”为核心理念指导下预防疾病、养生保健的理论认识和技术方法,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是指在固定场所由专业人员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相关技术、手法、产品及知识等,以满足服务对象保养身心、改善体质、预防疾病、辅助治病和促进康复的需求。制定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标准在规范我国预防保健服务市场、提高预防保健服务水平、促进中医预防保健学术发展等方面均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笔者现对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相关标准的现状进行分析,并针对现有问题提出相应对策。

1 我国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标准的现状

由于时展、医学模式的转变,以及健康观念的变化,中医“治未病”理念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实践需求亦日益增加。随着国家的支持和重视,以及监管力度的增大,各类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相关标准和规范日益增多。

1.1 预防保健是中医标准体系的重要内容

预防保健是中医药标准化体系中的重要部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标准化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国中医药法监发〔2012〕43号)明确提出中医“治未病”标准为中医标准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任务。作为行政主管部门和权威学术团体,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中华中医药学会大力推进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标准工作,并初有成果。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自2009年起先后出台了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基本规范、服务机构标准等管理类标准,面向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从服务内容、服务设施等多角度提供指导规范。2006-2010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共21项相关技术标准,为服务实践过程中技术操作提供专业指南。

1.2 预防保健服务标准已初成体系

根据属性分类,完整的标准体系应包括基础标准、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三大类。基础标准是指在一定范围内作为其他标准的基础并具有广泛指导意义的标准,其他两类标准则分别是对预防保健服务中的技术及管理等事项进行协调统一。

从总体来看,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标准已初成体系。但目前已的标准规范以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为主,基础标准尚不足。2010年,经国家标准委员会批准立项的《保健服务业分类》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2BAI41B03)

通讯作者:彭锦,E-mail:

(项目编号为20100122-T-469)2项国家标准经过2年的调研撰写,于2013年在中国保健协会休闲保健专业委员会官网上公开征求意见。该标准规定了保健服务业分类的术语和定义、分类原则及基本分类方式,填补了预防保健服务基础标准的空白。

1.3 现有服务标准尚不能满足实际需求

部分在市场上出现较早的预防保健服务,从国家到地方,从技术、工作到管理,各层面均有规范可依。以保健按摩(包括盲人按摩)为例,“保健按摩师”和“足部保健师”早已作为2种国家职业标准,由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监管、组织专业培训,以规范从业人员准入资质,保障服务质量。原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4部委2009年出台《盲人医疗按摩管理办法》后,各省、市、自治区均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出台了地方盲人保健按摩行业管理办法。部分地区还进一步制定了工作和技术标准,以确保地方监管落到实处。

标准化是学科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环节。随着中医推拿按摩学科研究的发展,中华中医药学会2010年了一系列按摩保健行业技术标准,其中,对9项按摩保健技术,从术语和定义、操作步骤与要求、注意事项与禁忌等方面作出了明确详细的规定,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其他服务技术如沐浴、足疗和药膳,也陆续出台了相应的标准规范。2006-2008年,上海、南京、扬州的相关机构分别了地方沐浴、足浴行业经营和管理技术规范;2008年,商务部出台了《沐浴业经营技术规范》、《足浴保健经营技术规范》;2010年,中华中医药学会了足浴保健、中药药浴保健、藏药药浴等技术规范,中国药膳学会《中国药膳制作及从业资质基本要求标准》等。但是,就对该服务行业进行规范而言,现有标准无论从数量还是功能上均无法满足实际需求,预防保健服务领域标准规范的空白区域仍非常巨大,从基础研究到体系构建方面均有待加强。

2 对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标准工作的思考

随着社会对“治未病”需求的不断增长,中医预防保健服务行业机构正逐渐壮大。为规范服务市场,保障消费者利益,本领域标准化工作已被国家提上重要议程。

2.1 加快学科发展,完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标准体系

标准是学科成熟的重要标志。尽管有几千年的实践历史,但作为一门现代学科,中医预防保健学科尚处于起步阶段,其现状为“基础研究薄弱、理论体系不完善”,而中医预防保健

服务标准化的发展正受此制约。因此,要加快学科的发展步伐,加大对中医预防保健学科的科研投入,应重视基础研究,完善理论体系。

由于市场的需要,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技术的实践常先行于理论。许多服务技术尚不明确机理、适应症、适应人群,未进行有效性、安全性等评价,就已在市场上付诸实践,这有损消费者的利益及身心健康。因此,在步骤上不能等待基础研究和理论体系构建完善后再着手制定标准,而应齐头并行。集合行业专家的智慧,从目前预防保健服务的现状进行反思,明确主次,逐步完善标准体系框架构建。通过标准的制定、推广、应用、反馈和修订这一螺旋上升过程,指导基础研究的方向及促进理论体系的完善,进而推动中医预防保健学科的发展。

2.2 “产学研用”结合,促进服务标准应用推广

一项标准生命力的体现在于推广应用。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标准的应用主体是企业。因此,如果仅由科研机构和政府部门自上而下对中医预防保健服务进行标准化,那么,在推广应用环节必将遇到阻碍。

标准化是科研成果转化为市场所用的最高层次途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标准化更应紧密结合市场需求,确保能够有效指导并服务于实践。为此,必须在政府部门监管下,由科研机构和行业学会进行专业指导,邀请相关企业参与,结合专业培训机构,实行“产学研用”相结合,共同完成标准规范的制定。这既能保障标准的专业质量,又能充分满足市场需要,还能通过企业推广、培训等有效渠道进行应用。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鼓励企业参与的同时,要启动企业监管机制,规避防范不法企业借制定标准之名聚集钱财或垄断市场。此外,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应遵循中医理论的指导。因此,在相关标准规范的制定过程中,尤其当涉及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核心技术时,应保证中医专业机构的参与。

3 结语

保健管理论文范文7

当前,我国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管理还不能充分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形势的变化,主要表现在:管理机制和制度建设不健全,全国大部分高校并没有建立校园网络文化管理的专门职能部门和专职人员编制,体系建设的不完善导致推进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繁荣和发展的许多工作难以正常开展。

要加强高校网络文化的管理,提高其管理效能,就必须优化组织结构,建立有效工作机制,规范网络运行,强化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管理。

健全舆情分析机制,增强信息管理的实效性

美国传播学家马尔科姆・麦肯姆斯和唐纳德・肖在“议程设置”理论中提出:大众媒介在一定时间内对某个事件和问题的突出报道会引起公众的普遍关心和重视,进而使之成为社会舆论的中心议题。高校应建设统一协调、反应灵敏的网上舆情反馈机制,通过“议程设置”,促进网络舆情的理性化,控制有害信息,形成健康的、强势的主流舆论。

同时,高校要加强舆情信息工作的针对性,把舆情分析的重点放在关乎校园网络文化发展的方向性、全面性的问题上,密切关注BBS、Blog、QQ群等网上交流平台,及时收集关于时事、教育、社会现象等有价值的舆情,做到信息汇总、分析、上报的制度化、常态化,为各项管理工作提供意见;

另外,舆情信息工作的着眼点是为了促进校园网络文化健康发展,为管理决策部门提供依据。因此,舆情调研绝非一次性的静态调研,应坚持经常性、连续性。高校要组织研究人员,定期提供高校网络文化发展状况、未来趋势等信息,据此提出建议,为发挥网络民主交流、校情反映、舆论监督作用提供有效保障。

健全联系协调机制,确保管理环节的衔接性

中央已经建立了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联席会议制度,在协调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的重要事宜上,发挥了很好的作用。高校应当参照这一做法,建立健全多层次多方位、运行快捷、联系方便的协调机制,使人、财、物等各类资源达到合理的配置,最大地发挥管理效能。各校要明确部门的统导责任及岗位职责,把协调联动的工作任务分解落实到各个单位,并把工作任务量化、细化,使协调联动工作形成部门职责清晰、权责匹配对等,符合协调联动工作实际的责任体系,扎实有效地推进协调联动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同时,各个部门也要加强日常联系,及时沟通情况,统一工作步调,形成管理合力。

地方党委教育工作部门也要主动配合宣传文化管理部门、互联网行业主管部门等加强对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工作的切实领导、组织协调及督促检查,共同推动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管理工作的发展。

健全责任追究机制,实现管理制度的高效性

健全网络管理问责制,是提高校园网络管理执行力的重要环节。高校应当规范校园网络文化管理问责的规则和程序,通过制定合理健全的高校网站绩效考核标准,对问题网站坚决落实责任追究制度。高校要逐步扩大和规范问责的内容,并不断深化责任追究层次,扩展与细化责任追究的范围,使那些无益于目标实现的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管理行为得到及时纠正,使问责制成为覆盖高校网络文化管理各个环节的严密体系。

高校要重视对问责结果的应用,依法、依规追究失职责任、失察责任、政治不良影响责任、效能低下责任、教育不力责任、督查不力责任等,发挥问责制在事后惩戒中的作用,从而保证对网络上的违规违法等现象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保障高校的网络文化安全。

加强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管理,是确保高校师生员工通过互联网接受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高校全面稳定、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保证。面对高校网络文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积极寻找对策,解决矛盾,开创高校管理工作新局面,实现高校网络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参考文献:

①李昕:《政府危机管理下应急机制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9月第23卷第3期

②徐洪刚:《网络环境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广西高校思政管理平台(心理健康教育宣传专题)》,2008年10月

③周丽莉孔华史原:《加强高校互联网网络文化管理工作对策研究》,《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7年第4期

保健管理论文范文8

1.1资料来源

本研究资料来源于两个方面:现有文献资料检索以及现场调查获得的资料。前者包括有关社区卫生服务的研究论文、卫生统计资料和徐州市卫生局现有社区卫生服务研究资料、计划、汇报、总结等。现场调查包括CHSC工作人员的问卷调查、徐州市城区社区居民问卷调查,以及“徐州社区健康管理实验基地”的资料。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分析

通过研究CHSC的健康管理相关文献,理解CHSC的健康管理的内涵及评价指标,了解提高CHSC的健康管理的途径及CHSC的健康管理的研究方法。

1.2.2问卷调查

选取徐州市泉山区两家卫生服务中心(泰山CHSC、和平CHSC),对其CHSC的健康管理现况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每个中心选取老年组和青年组各200人,两个中心总计800人,进行居民健康素养和满意度调查。回收784份问卷,回收率98%。

1.3调查问卷

居民健康素养和满意度调查问卷,包含三部分:①健康知识调查,总计16题;②健康习惯调查,总计11题;③满意度调查,总计8题。分别反映居民健康知识、健康习惯以及满意度情况。

1.4质量控制

①问卷和调查表: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设计问卷调查表,专家进行表面效度测试,并进行小范围的预试,并抽取部分问卷进行信度和效度测试。专门培训调查人员,合格后上岗。②借助行政干预,利用及时补查的方法减少无应答偏倚。

1.5统计学方法

以SPSS13.0软件分析,数据比较以x2检验,计量数据比较以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居民健康素养问卷正确率情况

青年组在健康知识正确率总计76.01%(301/396)、健康行为正确率总计72.22%(286/396),均显著高于老年组的55.41%(215/388)、60.31%(234/388)。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提示,应加强对老年人的健康知识教育。

2.2居民对CHSC满意度情况

居民对计划免疫接种工作、传染病防治工作以及妇幼卫生保健工作满意度较高。但在健康教育宣传以及医护人员服务态度满意度较差。提示应加强健康教育宣传工作以及医护人员服务态度培养。

3讨论

目前,大多数多于CHSC的研究以及实践均处于探索阶段,更多的是关注于现状调查,卫生人力机构及资源配置,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居民疾病负担以及对存在问题的描述。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较少。虽然有人提出要规范居民健康档案的管理,加大健康教育的分量,然而在实践中,却难以得到落实。因此,本文研究结合徐州CHSC现状分析,以“健康管理实验基地平台”为样本,调查社区卫生服务的健康教育、健康管理功能实施以及存在问题,为改进与优化社区卫生服务提供决策参考。健康素养是健康管理的目标,通过评价居民健康知识、健康行为、健康信念以及健康技能可以提高并改进健康管理的实施,同时随着居民健康素养提高,也将为建设健康城市奠定基础。本文研究结果表明青年组的健康素养明显高于老年组。结果符合杨秀娟,祝成红等人的报道。表示居民健康素养存在很大的年龄差异。在我国,医学知识的普及教育还很薄弱,人们医疗知识普遍缺乏,由于个体搜集、吸收和处理医疗信息的能力有限,以及信息传递的不完全和不充分,往往使病患处于医疗信息的劣势地位。期望通过病患自身努力来实现医疗信息的对称是不经济也是不可行的。就我国国情,可以将健康管理作为缓解医患信息不对称的切入点,从而使患者更好地获得所需的信息和相应的服务。健康管理在我国仍是新概念,国内健康管理还处于起步阶段,提出还不到10年,初期几乎照搬美国的商业模式,但实践效果不佳,因此借鉴与创新是建立中国特色健康管理的要素。就居民对CHSC满意度来看,居民对计划免疫接种工作、传染病防治工作以及妇幼卫生保健工作满意度较高。但在健康教育宣传以及医护人员服务态度满意度还较差。

因此,应加强健康教育宣传工作以及医护人员服务态度培养。本文对健康管理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健康管理在我市还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政府支持力度不够,公众认知和接受程度欠佳,运作机制尚不成熟,容易出现“检而不管”现象,未及时对其效果进行评价等。健康管理事业不仅需要相关产业政策的扶持,而且需要与健康管理相配套的措施,涉及医疗预防投入、医疗保险体制改革等各方面,因此政府支持力度的加强尤为重要。健康管理服务对象较狭窄,主要集中在经济收入的高端人群,公众认知度还不高,因此应加强宣传,提高公众认知以及接受度。我国健康管理运作机制还处于生搬硬套模式,很多机制尚不符合我国国情,因此,应加强借鉴与创新的结合,尽快建立符合中国特色的运作机制。对健康管理模式探讨时不能只停留在理论上,还应该积极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做大胆的尝试,灵活运用理论成果寻求适合于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管理模式。及时对管理效果进行评价,以及时发现问题,调整管理实行方式,尽早建立起有效的、适合本地区、被管理人群的管理模式。以人为本,加强健康管理,抓预防,治未病,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积极借鉴美国等国家健康管理理论与实践的经验,结合我国国情,推进我国健康管理理论与实践及相关产业的发展,积极贯彻57届世界卫生大会的《饮食、身体活动与健康的全球战略》及我国“健康中国2020”战略规划,将健康管理的理念和服务融入卫生(健康)城市工程,为居民的健康以及健康城市的建设做出一份贡献,更好地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综上所述,健康管理不只是一个概念,更是一种方法,是一套完善、周密的服务程序,是一项顺应市场需求而产生的新兴的、行之有效的提高公众健康水平的方法。发展我国的健康管理,是降低慢性病发病率、节约卫生资源、提高人民生存质量的有效途径。

4政策建议

保健管理论文范文9

【关键词】电力企业;员工管理;双因素理论

1双因素理论的主要内容

双因素理论的另一种称呼叫做“激励保健理论”,在1959年被美国的心理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总结了大量的访问调查提出来。调查结果显示,在员工的日常工作过程中,经常会由于进行某些工作而出现高兴或不高兴的对立情绪,而这些情绪的产生也存在着很明显的规律。一般情况下,员工出现高兴的积极情绪时,往往是由其本身的工作内容引起的;相反,如果员工出现不高兴的消极情绪时,一般是由于企业内部提供的各种外界因素引起的,比如说工资待遇、工作环境等。因此,赫茨伯格就根据调查结果将引起员工情绪波动的因素分为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两种。

1.1激励因素的主要内容

根据调查结果,赫茨伯格将导致员工出现积极情绪的因素称作激励因素。激励因素主要有6种,包括责任、工作本身、发展前途、赏识、晋升与成就,这几种因素的出现一般都会导致员工的工作态度更加积极认真,工作效率大大提高,进而产生更大的激励作用,对企业的发展更加有利。但是,如果这些因素不存在时,对员工的工作影响也比较小,不会引起负面情绪的出现,只是员工的工作态度相对来说比较低落。其次,这些因素起到的激励作用时效也都不长,不会从根本上改变员工对企业的负面认知。

1.2保健因素的主要内容

根据调查结果,赫茨伯格总结了与激励因素作用相反的保健因素,分别是个人生活、职位、人际关系、劳动条件、政策制度等十余种。相对于激励因素而言,保健因素的作用效果是比较大的。当这些因素条件不好时,员工就比较容易产生不高兴等负面情绪,工作效率就会低下;但是如果这些因素的条件很好时,这些不高兴的负面情绪就不会出现,对企业的发展也就不会产生负面影响。将激励因素与保健因素做比较可以更清晰的明确二者的作用与差别,激励因素可以使员工出现满意等积极情绪,但是没有的话也不会导致不满;保健因素可以消除员工不满等消极情绪,没有的话也不会导致满意。两者调动员工个积极性的成效是相同的,只是在影响程度上有差别。恰当应用这两种因素都可以提高企业管理员工的能力,因此在企业管理员工的实际工作中,激励因素与保健因素这两种因素相结合的作用效果更加明显。

2我国电力企业员工管理的现状

在我国现有电力企业中,以某供电企业为例,在其进行员工管理的过程中,始终将人才作为企业发展的第一资源。在国家“1551”人才培养机制的影响下,注重员工的发展,员工培训的力度较大、合法权益得到保护、管理机制也更加民主。选拔机制在员工培养上也体现出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优秀的员工的培养支撑整个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这些方面恰恰体现了双因素理论的两个方面,对其他电力企业的员工培养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借鉴意义。

(1)维护员工权益、保障员工健康

在这个经济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以人为本”是任何事物发展进步的前提,这一点在电力企业的发展中也有体现。目前的电力企业为了自身的长远发展,在员工的管理上都投入了相当大的精力。在日常工作中加强健康理念的宣传,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从而提高员工自我健康管理的意识。此外,健全了员工投诉、举报和申诉的机制,从而使员工的合法权益得到更好的保障。

(2)加强民主管理、促进文化建设

任何企业的长远发展都离不开各自企业文化的支持,作为企业之间的核心竞争力,电力企业内部的发展目标、品牌战略、管理标准以及核心价值观构成了企业独特的企业文化。拥有自己的企业文化可以增加员工的集体荣誉感和企业发展建设的参与度,从而更好的发展建设电力企业。此外,员工管理的民主程度也极大的影响着企业的工作氛围和效率,所以员工的民主管理程度也要加强。

(3)全面优化培训、促进员工成长

除了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工作氛围之外,为了加快员工在工作中成长的步伐,对员工进行针对性的培训工作也是至关重要的。为了全面贯彻国家“1551”人才培养政策的实施,电力企业也为自己的员工规划了各自职业的发展方向,培养技能不同的人才或复合型人才,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除了规划方向,电力企业的培训机制也越来越健全、越来越多样化,为员工的成长提供良好了的氛围。

3双因素理论在电力企业员工管理中的作用

在目前企业进行员工管理的过程中,双因素理论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范围。下文将分别从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两个方面着手介绍其在管理员工中的作用影响。

3.1激励因素的作用

首先对于激励因素来说,它一般跟工作本身有关,可以使员工产生满意等积极因素。它作用的方式不只有金钱一种,当员工受到激励之后一般其本身会产生某种动机。在企业的管214电力讯息理制度中,激励机制是管理员工时不可或缺的一种制度。在这个激励的过程中,需要进行长期的维护,它不是一次性的过程。从员工的吸收、培养到最后可以为公司创造价值,这一整个过程都离不开激励机制。只有这样才能让员工在掌握必要技能之后,保持良好的工作积极性,最大程度的发挥自己的潜能,以高水平的工作效率和出色的工作成果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让员工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促进企业整体的发展,在市场的竞争中达到双赢的局面。

3.2保健因素的作用

如果说激励因素是为了激发员工的潜能,那么保健因素则是为了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保健因素通常指的是员工赖以生存的保障。员工的目标一般都是通过工作满足自己的需求,这些需求都是企业提供的。如果企业可以满足员工的基本需求,没有了后顾之忧,那么员工就容易保持良好的工作心态,工作效率也就随之提高,企业效益也会增加。从另一方面来说,如果企业的效益很高,那么员工的待遇也高,所有的生存需求都会得到满足。所以说,企业的效益与员工需求是息息相关、相互促进的,通过保健因素的满足可以实现企业和员工的双赢。

3.3双因素的作用

针对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的不同效果,可以将两种因素结合起来进行管理,通过保健因素求稳定,通过激励因素求发展,在稳定中求发展可以保证企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在电力企业的日常员工管理中,双因素可以尽可能地消除员工的消极情绪,在保证工作效率的前提下,受到激励作用的影响,使工作积极性进一步提高,产生的效果比单纯使用激励机制要好很多,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具有更加明显的指导作用和借鉴意义。

4结束语

在我国目前的电力企业发展中,双因素理论对员工的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将激励因素与保健因素两者结合,在员工没有负面情绪可以保证正常工作效率的前提条件下,通过长期的激励促使员工出现满意等正面情绪,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并激发自身的潜能,从而更好的实现自身价值,并促进企业效益的提高和长远的发展。本文主要以电力企业为例,阐述了双因素理论在管理员工中的作用,对其它企业的员工管理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欣,刘座铭,马晓琴.以海尔集团为例探讨双因素理论在“90后”员工管理中的具体应用[J].中国市场,2016(6).

[2]张齐飞,李赐平.双因素理论在企业激励员工中的具体应用[J].管理工程师,2010(6).

[3]高超.电力企业知识型员工激励问题研究———以A企业为例[D].山东大学,2012.

保健管理论文范文10

【关键词】  健康管理体系;治未病;中医药特色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越来越注重生命数量和生命质量的提高,健康管理(health management)理念亦逐渐深入到人们的生活理念之中,已成为备受关注的保健新课题。健康管理主要包含健康调查、健康评估、健康干预3个方面。中医药在几千年的实践中以其显著的疗效、浓郁的民族特色、独特的诊疗方法、系统的理论体系,为人类的健康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如今,“治未病”工程已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治未病”工程属公共卫生范畴,与国外健康管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比国外健康管理体系更具中国特色。中医“治未病”在健康干预方面充分发挥了中医健康保健及诊疗技术的特色和优势,特别是在饮食保健、运动、针灸推拿、心理等非药物自然疗法上有着多种简便廉验的干预措施。

从我国国情、医疗模式、饮食健康文化的角度来看,“治未病”体现了中国特色的健康管理体系理念。笔者认为建设有中医药特色的健康管理体系,可以“治未病”工程为框架、以信息资源管理及共享平台为依托,以多种中医药预防保健工程为补充,充分调动和利用社会各种健康管理资源,在借鉴国外健康管理经验的基础上,构建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健康管理工程,形成具有中医药特色、符合我国实际、顺应健康理念发展趋势的健康管理体系。

1国内外健康管理概况

11国外健康管理模式

美国健康管理模式 [1] :虽然美国有记录的健康管理理论研究只有20多年的历史,但是健康管理思路的实践却可追溯到70多年前。20世纪70年代初,随着医疗技术的推广和发展、人口老龄化及慢性病的发生率大幅度增长,美国医疗费用随之迅速上涨。健康管理理念应需而生,健康管理策略主要包括生活方式管理、需求管理、疾病管理、灾难性病伤管理、残疾管理以及综合人群健康管理6种 [2] 。在美国,健康管理服务是区别于保险和医疗之外的一项服务,由拥有网络专业人才的专业服务公司提供 [3] 。

芬兰健康管理模式:芬兰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逐渐探索并形成了以社区卫生服务为重点而开展和实施健康管理的健康管理模式,得到了世界卫生组织的高度赞赏,并建议向世界各国推广。芬兰健康管理模式的成功有以下几个关键因素:(1)构建一个适当的流行病学和行为研究框架;(2)与社区紧密合作,强调改变环境和生活习惯;(3)项目干预采取多种战略,如充分发挥媒体宣传和交流活动的作用,发动基本医疗服务人员系统性参与,开展与国家健康政策相呼应的健康活动;(4)积极参与国际合作等。[4]

12国内健康管理概况

我国的医疗实践自古以来就蕴含着积极的健康管理思想。两千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就记载了“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难经》拓展了治未病的概念:“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所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唐代孙思邈亦提出“上工治未病,中工治欲病,下工治已病”的理论。

2010年第27卷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随着医学沟通平台的多元化发展,2001年健康管理作为专有名词引入我国,并成立了首家健康管理公司。2003年8月,华南地区首家健康管理中心——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健康管理中心开始营业。2005年,国家正式公布健康管理师这个职业。截止2007年底,已有1 000多人获得国家健康管理师证书。到2008年上半年,全国健康管理机构达到5 744家 [5] 。自2008年1月,首届“治未病”高峰论坛暨“治未病”健康工程启动以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已成功举办3届,均取得了较好的成效。2009年7月,全国“中医健康管理工程”作为“中医中药中国行”的配套工程正式启动。本次工程通过整合我国高端中医资源,聘请国内中医名家组成专家团队,发掘专家智慧和最新研究成果,借助独具特色的“名医名方”,让百姓真切感受中医就在身边,并开展网络中医培训,建设覆盖全国的中医健康管理网络 [6] 。2010年3月,广州白云山和记黄埔中药有限公司主办的“中医药文化中国行,‘家庭过期药品回收’进社区——白云山和黄中药‘六位一体’首次为社区提供立体式升级服务”活动正式启动,将“健康管理”理念引入并服务于社区居民。

在近10年的发展中,健康管理已在我国形成一定规模,但仍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学科理论、实践技术研究和管理体系建设相对滞后,缺乏专业人才,健康信息系统仍处于区域范围内运作,且缺乏统一标准和规范,健康管理市场缺乏规划管理等[7]。

2中医药在健康管理中的特色和优势

21中医药健康管理的特色

211中医健康管理理念特色中医药素来注重养生保健。“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体现了人与疾病的辩证关系和“预防为主”的重要思想。中医在健康管理、保健养生等方面,在重视中药治疗的同时,更加重视防微杜渐,调整“阴平阳秘”的动态平衡。简单来说,中医健康管理有以下几个特点:(1)顺应自然,天人合一;(2)形神合一,心神双修;(3)调和阴阳,以平为期;(4)药食并用,扶正纠偏;(5)动静结合,持之以恒[8]。

212中医药健康管理实践服务特色中医药简、便、廉、验的特点惠及了越来越多的城乡居民,正以其独特的优势在健康管理、预防保健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第一,中医药具有形式多样、无创伤的多种保健治疗方法,如针灸、推拿、按摩、食疗、药浴体疗、中药精油芳香疗法等;第二,给药途径多样化,口服有煎剂、片剂、丸剂、散剂等,穴位熨帖有膏剂等,孔窍给药有洗剂、冲剂、栓剂等;第三,中医根据“人法于天地”的基本原理,按季节、产地、类别等选用药物,药材源于自然,副作用相对较小。第四,养生文化蕴含于治疗保健服务之中,在服务的同时传播健康生活的理念和知识。第五,疗效得到患者的认可。在历来的临床实践中,中医药发挥了突出的作用。

22“治未病”工程的健康管理功能

目前,较多学者结合我国《健康管理师国家职业标准》中关于健康管理师的职业定义,将健康管理定义为对个体或群体的健康进行全面监测、分析、评估,提供健康咨询和指导以及对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干预的全过程[9]。健康管理的宗旨是调动个体和群体及整个社会的积极性,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来达到最大的健康效果 [10] 。这与中医“治未病”的健康管理理念是一致的。

2007年,国务院开创性地提出了开展中医“治未病”工作的要求,并就建立完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做出了重要指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了“治未病”健康工程实施方案并在全国展开治未病工作,在运行机制、预防保健服务提供、服务技术(产品)和服务支持、服务模式、服务内容和方法、技术方案及流程、评价体系等5个方面制定了工程目标,明确了组织主体和实施载体,对组织管理作了进一步说明,并积极倡导以“治未病”理念为指导,融健康文化、健康管理、健康保险为一体的新型健康保障服务模式。

3中医药特色健康管理体系的构建

31以“治未病”工程为框架,构建健康管理体系规划

健康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其核心是促进人们建立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健康管理大致包括收集个人健康信息、评估健康状况、制定健康促进计划,其基本模式为“个人健康信息管理—个人健康与慢性病危险性评价—个人健康计划及改善的指导” [11] 。中医药在多年的实践积累中已经完善了该理论体系,积累了宝贵的疾病预防及养生保健的经验,这是我国在健康管理方面有着其他国家不能比拟的优势。我国在结合时代转变带来新的健康管理理念、知识及管理体系的基础上开展的“治未病”工程已充分将健康管理的各个要素融入到整个工程建设之中,且具有中国特色,更容易被国民接受,更容易服务于大众。因此,我国的健康管理体系建设及战略规划可以“治未病”工程为框架,构建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健康管理体系。

32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依托,推进健康管理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

2009年4月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了医疗信息化的改革方向。当前我国卫生系统卫生信息化存在着系统分割、相互独立、业务流程不统一、信息标准研究起步晚等诸多问题。健康管理服务与其他服务最明显的区别是,它对现代信息通讯技术的依赖度极高,甚至可以说若无现代信息通讯技术作为其基本的运行支持平台,就无法实现市场化、规模化的健康管理 [12] 。健康管理信息共享平台可以采取多种渠道,充分调动市场优势技术资源,采取广泛合作共建的形式,由政府部门进行统筹监管。因此,建立起运行有效的健康管理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搭建起政府、医疗机构、社区、健康管理公司、个人等可相互查阅联系的桥梁是十分必要的。

33以多种形式的预防保健工程为补充,巩固和扩大健康管理工作成效

“治未病”工程的开展给中医药健康管理带来了新局面,对实践中医“治未病”健康管理理念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国家和各省市地区均结合实际工作开展了一些中西医结合、形式多样、卓有成效的预防保健活动,有力地巩固和扩大了健康管理的工作成效。如2008年实施的“三名三进”中医工程(培养名医、创建名科、建设名院和中医药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白云山和黄中药启动的全国首个“个人健康服务工程”等,有效地促进了具有中医药特色健康管理体系的构建和完善,进一步提升了我国健康管理的综合能力。

综上所述,中医“治未病”体现了在依据我国国情、文化和社会发展趋势基础上所构建的中国特色健康管理体系的理念。我们应充分发挥中医药健康管理特色资源和优势,不断完善以“治未病”工程为框架、以信息资源管理及共享平台为依托、以多种预防保健工程为补充的中国特色健康管理体系,为保障人民健康做出更大的努力和贡献。

【参考文献】

 

[1]黄建始.美国的健康管理:源自无法遏制的医疗费用增长[j].中华医学杂志,2006,86:1011.

[2] 张瑞利.健康管理产业的供给现状及趋势分析[j].卫生经济研究,2007(4):50.

[3] 马丽斌.借鉴美国经验发展我国的健康管理事业[j].中国药业,2007,16(8):15.

[4] 金彩红.芬兰健康管理模式的经验[j].中国卫生资源,2007,10(6):312.

[5] 赵红征.“健康管理”必要性和可行性[j].卫生经济研究,2009(8):52.

[6]新华网.全国“中医健康管理工程”正式启动[eb/ol]. http://newssohucom/20090727/n265525195shtml.2009-07-27.

[7] 宋艳丽,解颖.健康管理的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 2009,23(4):43.

[8] 彭锦.中医健康管理的五项原则[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 2008,2(4):248.

[9] 黄建始,陈君石.健康管理在中国的历史、现状和挑战[j].中国全科医师杂志, 2007, 6(1):45.

[10] 陈君石,黄建始.健康管理概论(卫生行业特有工种职业〈健康管理师〉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材)[m]. 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6:35-80.

保健管理论文范文11

资料与方法

以《清华大学数据库》中2006~2011年的医药卫生期刊作为研究对象,将“社区”以及“妇幼保健”等作为搜索关键词,检索文献,将获取的相关妇幼保健的期刊文献进行研究分析,一共获得相关文献100篇。

方法:对获得的期刊文献按照发表的时间、研究的方法以及类型等各项指标进行详细的探讨分析,统计数据采取SPSS12.0软件进行处理。

结果

探讨发表时间:1997年开始,我国颁布了《中共中央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对于妇幼保健服务工作的研究越来越多,再加上每年都有相关的社区妇幼保健服务政策相继出台,研究文献逐年增加。但是,近年来有下降的趋势。

我国社区妇幼保健的现状:对获得的相关期刊文献进行归纳总结,我国社区妇幼保健服务工作的现状如下:①机制不完善:我国妇幼保健服务工作现有的管理机制很不完善,条块分割,由于妇幼保健工作中,有些服务是有偿服务,上级妇幼保健部门将这些有偿服务严抓不放手,下级妇幼保健服务工作并不能按照社区的实际情况开展,无法将传统的社区服务模式有效整改。②经费不足:由于上级妇幼保健部门严抓有偿服务,下级部门只能依靠政府的资金补助进行服务工作的开展,并且政府的补偿没有详细的规定,因此,社区妇幼保健部门存在严重经费不足现象,完全无法调动下级部门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社会公共卫生提供的服务工作中,很多服务工作都是免费项目,无法通过服务工作获取应有的经费补偿,再加上有偿服务工作没有规定详细明确的收费标准,使妇幼保健服务发展受到制约。③保健信息化管理差:21世纪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信息管理广泛被应用于各种行业中,但是,我国城市中的妇幼保健部门大多数都没有引用现代化手段管理,停留在传统的手工操作阶段,资料的收集以及整理、台账复制等都是通过手工进行,不但无法保证资料录入的准确性,同时也降低了工作效率,增加工作负担。④医护人员综合素质差:由于社区妇幼保健经费不足,无法聘请综合素质高的医护人员坐镇,现有的保健服务人员专业知识普遍低,没有接受相关的专业培训。据相关文献记载1,妇幼保健人员中一半以上都是兼职,并且全职的妇幼保健人员中,只有28.57%的人是在大专以上学历的。另外,保健人员趋向老龄化,45岁以上的就占一半以上,严重制约社区妇幼保健服务工作的发展。⑤主动服务意识低:受传统的妇幼保健服务模式影响,我国社区妇幼保健工作依然还没有完全深入到社区中,保健服务被动,没有深入到家庭,无法掌握社区妇幼健康状况,因此,也就无法根据资料提供相对应的服务。

讨论

从结果讨论中可以看出,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如下的相关建议:①完善管理机制:上级妇幼保健部门应该将更多的有偿服务放手让下级部门执行,不能对下级部门进行过多的约束管理,将管理权限交给社区妇幼保健部门,使下级部门有权对自己部门中的不健全的机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整改,符合社区妇幼保健服务工作的要求。②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要想妇幼保健服务工作能够顺利进行,就必须将这项工作按照合法程序真正转化为政府行为,加大政府的财政投入力度,对现有的部门的资金管理进行调整。③完善信息化管理:社区妇幼保健部门要充分认识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将社区保健部门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还有社区卫生局之间进行网络整改,将这3个部门进行联网,提高工作效率,方便资料以及数据管理以及对患者进行随访,提高工作质量。④提高医护人员的综合素质:社区保健部门要明确医护人员的职责,做到权责分明,定期对保健服务人员进行培训以及专业考试,使保健人员的专业知识能够得到提高,提高服务质量。⑤加强服务意识:社区保健部门要主动深入社区家庭中调查,以问卷调查形式开展社区健康状况调查,做好详细记录,将保健工作从治疗性转化到预防性,最终达到促进健康、预防疾病的目的。

社区妇幼保健工作任道重远,要想有效提高服务质量,就必须加强管理,提高保健人员的综合素质,形成完善的管理机制,促使保健工作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道良,俞飞燕,等.李洁萧山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儿童保健人力资源调查分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8,31(8):34-35.

保健管理论文范文12

自03年国家药监局取消“药健字”这一批号以来,部分“中药保健品”被划规到“保健食品”管理领域。通过几年的实际运作来看,这一作法不仅粗暴且有失公平。中药保健品其实从本质上来讲更应该定性为保健,而营养补充剂才是更接近于食品。然媒体和监管的大棒则不分青红皂白的一律砸向保健食品,更有一些专家解读说保健食品本质上是食品不应宣传功效,照这样的逻辑推理那“中药保健品”就和馒头咸菜无异了------

为规范产业良性发展而制定的规则,业界自然应当遵守,而把中药保健品与营养补充剂类产品统一管理,就如同让骡子和马在同一个规则下运行,其结果就是马的速度优势没发挥出来,反而摧残了骡子的耐力优势。

中药保健品行业这几年在艰难中苦撑已是不争的事实。就行业前景来看,在政策摇摆不定与媒体一哄而起对保健食品一边倒的批判浪潮下,中药保健品确实是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中药保健品行业这一具有先天比较优势的行业,在决定它的生与死之前,我们似乎更应该厘清以下几个问题:

一、中药保健品到底能不能“治病”

国家药监局现行的关于保健品的功效批准项目中共有27项,其中大部分产品功效批复为提高免疫力一项,而部分中药保健品具有一些与慢性疾病相关的保健“功效”,如三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症现在国家药监局批准的“保健功效”一般为“辅助降血压(血脂、血糖)”。且不说“辅助降血压”是不是我们口头语所说的“治疗功效”。但就看同样的配方,保健品与药品的批准功效可谓大相径庭。如,国家药监局2006公布的一个名叫“雪王山牌藏丹胶囊”。其组方主要成份有:“银杏叶提取物、丹参提取物、绞股蓝提取物”等,国家药监局批准的保健功能是“辅助降血压、辅助降血脂”。而另一个同为银杏叶提取物的单方产品“银杏叶片”是国药准字批号的产品(也就是我们说的药品),其批准的功效却是“活血化瘀通络,用于瘀血阻络引起的胸痹、心痛、中风、半身不遂、舌强语蹇;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脑梗塞见上述证候者”。同样是以银杏叶提取物为原料(且银杏叶片是单方成份),它们批复的功效却有天壤之别------ 一个是含混不清的“辅助”而另一个却是实实在在的治疗功效,孰对?孰错?是对中药保健品太过严苛还是对药品太过轻纵?这是一个非常明显的政策悖论,由此可以看出中药保健品不是不能治病而是因为没“批准”它治病。这不能不说是对中药保健品的政策歧视。

二、中药保健品到底能不能“防病”

传统中医理论有一种说法叫“上工治未病”,中医经典书籍《黄帝内经》说: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兵,不亦晚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意即,真正医术高明的医生是确保人家不生病,而不是等人家生了病再去治。也就是说要在病情还没有发展到某种状况时,就能掌握病情,配合早期治疗,使大病消于无形,预防病情的发作。这与现代医学所提倡的预防性治疗有相当程度的吻合。

在中医学“治未病”思想及理论体系下诞生的“中药养生方”,实质上就是早期中药保健品的雏形,如今随着现代提取技术的应用,中药保健品对慢性疾病的预防性治疗功效,也是有目共睹的,绝非一般功效性食品及营养补充剂所能比较。中国卫生部长陈竺预见:“中医的整体观、辨证施治、治未病等核心思想如能得以进一步诠释和光大,将有望对新世纪的医学模式的转变以及医疗政策、医药工业、甚至整个经济领域的改革和创新带来深远的影响。”

因此说将中药保健品与保健食品混为一谈其实是不负责任的一种表现,将会进一步埋没中药保健品独有的比较优势及其潜在的经济价值。

三、中药保健品与大众媒介的关系:

在相当程度上大众媒介对保健品的认知和解读,决定了公众对保健品的认知态度。但可惜的是,大众媒介在面对保健品时表现出来的是一种极端的精神分裂,一方面是媒介对保健品体无完肤的批判,另一面却在自家媒体上又连篇累牍的刊出保健品的违规广告,这种行为往往导致公众对保健品产生两种极端的态度,一是认为所有保健品都是欺骗概不接受,一是对保健品过度信任以至于产生完全代替药品的想法。

不否认媒介对保健品的合理监督,是有利于这个行业良性发展的外在动力。但部分大众媒介的不负责任行为却有可能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如,去年年末,各大媒介都报道了这样一条新闻,说“药店将禁售保健品”。这一新闻出来后,业界闻听人人自危。经多方查证才知道,原来国家药监局说的大意是“药店禁止销售假冒药品的产品,或无批号的功效食品、套号的保健食品等”。拜托这些媒介们,你们如果实在搞不清保健品是什么(保健品其实是个口头语,并不是产业政策上真正所说的保健食品),主管机关发的文件上的文字你们总能看懂吧?先看清楚了再发好不好,不要再故做惊人。害人害已,那些天本人每天起码要接三十多个电话解释这个问题------

不希望媒介能对中药保健品歌功颂德,只希望媒介能以理性的精神看待保健品,面对金钱的诱惑媒介要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