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林业生态工程论文

林业生态工程论文

时间:2022-05-13 09:15:31

林业生态工程论文

林业生态工程论文范文1

关键词:造林;绿化;林业生态工程;生态系统

森林是自然界中的一个重要的生态系统。天然林是经过很长的历史阶段,经过反复的自然选择下的生存竞争而形成的一个和谐的森林生物与森林环境相互作用的整体。森林生态系统一般讲是一个稳定的、抗逆行较强的生态系统。但是,也不可忽视当外界干扰(如人类采伐、垦殖、病虫害大发生、火灾、大气候变化)强度超过系统承载能力的时候,这个系统也会崩溃。

造林绿化工作,从生态学角度来谈,实际是一个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或人工重建的工作。它的全部内容应当是包括建造森林生物群落,同时恢复森林生态环境,在大多数森林破坏历史较长的土地上,也可以说是在非森林环境中建立森林生物群落。因此那种“刨坑栽树”,栽上树就是建造了森林的概念是不完整的。

林业生态工程是随着林业发展战略转移、国家生态环境工程建设需求而通过继承、交叉形成的一门新的工程,不仅是从单一的水土保持林草措施来研究水土保持的生物措施,而是从生态、环境与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研究林业发展措施,核心是在对生态理论充分理解的基础之上通过工程措施进行以生态环境改善为目标的林业生态建设,根据生态理论进行系统设计、规划和调控人工生态系统的结构要素、工艺流程、信息反馈关系及控制机构,以在系统内获得较高的生态与经济效益。

一、林业生态工程的概念

林业生态工程是根据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系统科学与生态工程原理,针对自然资源环境特征和社会经济发展现状所进行的以木本植物为主题,并将相应的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生物种群人工匹配结合而形成的稳定而高效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过程。它本身包括着传统的造林绿化内容,一些成功的单项造林技术与新技术的筛选与应用,但不是简单“相加”与“拼盘”;它的目的不仅只考虑经济效益,而是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并重;它的全过程是配套技术合理组合的完整工艺流程。

林业生态环境工程在生态环境建设、流域治理、农村可持续发展中的位置与作用是无可限量的。其中包含的知识涉及中国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与空间分布;我国的林业生态工程的总体布局与规划;六大林业生态工程的基本情况与特点;中国生态环境工程建设面临的问题与林业生态工程发展战略;立地划分与适地适树;树种选择与林分组成;合理密度与密度控制;整地与造林方法;幼林抚育;防护林的林分定向培育;不同区域山丘区环境、资源、水土流失及土地利用特点;以流域、水网、山系等为单元的生态防护体系的构成与特点;水土保持、水源涵养、农田林网、农林复合、灾害地植被恢复、河岸道路防护、海岸防护等防护林的配置与构建技术;干旱、盐碱、风沙、干瘠、钙积层等技术问题。

二、林业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1、系统论原理

人工生态系统的建造凋控是生态工程的主要目的所在。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教授给“系统”所下的定义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凡是一个系统它应具备如下特征。

1.1结构的有序性一个系统既然是一有机整体,它本身必须具备自然或人为划定的明显边界,边界内的功能具有明显相对的立性。一片果园、一个人工林它与相邻的系统是具有明显边界的,其功能与其他系统也是不同的。同时,每一个系统本身一定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组分所组成。系统内的组分之间具有复杂的作用和依存关系。作为人工林生态系统,本身就包括着森林生物和森林环境两大组分,而其两大组分又可以自成系统(子系统)。像森林生物要分成植物(林木与伴生植物)、动物(鸟兽、昆虫)、微生物(真菌、细菌);从环境角度讲+作为人工生态系统又应当分成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这些组分形成厂形成了复杂的水平分离和垂卣分离。

1.2系统的整体性为一个稳定高效的系统必然是一个和谐的整体,各组分之间必须具有适当的量的比例关系和明显的功能上的分工与协调,只有这样才能使系统顺利完成能量、物质、信息、价值的转换功能。系统中某一个组分发生量的变化以后必然影响到其他组分的反应,最终影响到整个系统。林、眶生态工程设计、建造过程中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如何通过整体结构的建造而实现人工生态系统的高功能。

2、环境因子的综合性

自然界中众多个环境因子都有自己的计算单位,每个因子也都是对生物产生重大影响。在林业生态工程中要十分注意的是多项因子对生物群落的综合作用。这种综合影响的作用往往与单因子影响有巨大的差异。如何进行多因子综合评价对今后林业生态工程研究是十分重要的。

3、食物链原理

食物链与食物网是生态学的重要原理,食物链与食物网中的绿色植物通过叫·绿素使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贮存于植株之中,所以,称绿色植物为“生产者”。绿色植物被草食动物所食,草食动物被肉食动物吃掉,这些动物中有的吃草,有的吃其他动物以维持其生命。植物和动物残体又可为小动物和低等生物分解、以这种吃与被吃关系形成的关系称之为食物链关系。后两者分别称之为“消费者”和“分解者”。

4、扩大视野,修正传统林业概念

多少年来我国大农业范畴一直存在着一个传统观念;农业就是粮食、林业就是“大木头”、畜牧业就是猪和鸡。林业建设几年来—直认为用材林才是林,造林就是刨坑栽树,农出防护林就是大小方田林网。林业越来越萎缩,概念越来越窄,专业越分越细,将-—个森林大系统分割得零零落落,把很多本来属于林业范畴的东西,如中草药、食用菌、野生动植物、野生花卉、香料植物甚至果树都拒之门外。这种观点对我国林业的发展是十分有害的。提出林业生态工程就是要归还林业的本来面目,把林业作为一个完整的大系统来看待,发挥林业的综合功能。

三、未来发展趋势与展望

林业生态工程论文范文2

[关键词]现代林业;生态经济林业;理论研究

中图分类号:F30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1-0072-01

一.生态经济林业的意义

生态经济林业是以生态学与经济学相结合,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观点为指导的新型林业发展模式。当人类的生产活动进入到森林的生态系统中后,森林的生态系统即与人类的经济系统紧密联系起来。人类的生产活动对森林生产力的过度开发导致了森林生态环境的破坏,森林生态环境的恶化引起水土流失、土地肥力下降、土地生产力严重下降。地表植被被破坏之后,泥石流、洪涝和干旱等自然灾害发生率提高,对人类生产活动造成损失,形成经济发展的恶性循环。生态经济林业的发展模式即人类生产活动效益与森林生态效益并重,在开发利用森林生产力的同时维护生态平衡,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互利关系。

二、我国林业与生态经济理论

1.近几年我国开始住意了生态效益,如何协调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之间的关系,已成为我国林业发展现代化的战略核心问题。生态经济学在我国并非纸上谈兵,在林业生产实践中已有所体现。根据我国国情与林情,摸素出,自己的林业发展道路,建立自己的林业生态经济理论与模式,对发展我国绿化事业,解决现在和将来出现的生态、经济中的一系列问题,是很有必要的。就目前来说,我国尚无完整、系统的林业生态经济理论。国外流行的几种理论及模式也都是各国国情的产物,各有优劣,我们可以研究、借鉴其中的有价值成份。在我国,一方面在理论界模索研究自己的理论模式,另一方面,在现实生产实践和现行政策、规程、规划中,实际上在自觉或不自觉地体现和检验着现有几种主要生态经济理论。

2.我国林业生产中的“船迹”理论与木材培育理论在我们的林业发展战略规划和国家与各地的林业区划中,生态原则同经济指标往往相脱离。或者主要强调生态原则,或是着重注意经济指标。在这些区划、规划、决策中,提高生态效益只是用一大堆漂亮的语言支撑起来的海市屋楼,最终仍是具体的指出了如何提高经济效益。对于经济方面,有具体措施,反复推敲的目标数据,生态效益只是一种不可缺少的书面语言。很明显,只要拥有大片的森林,生态效益自然会产生。至于生态学原则,在追求大量木材生产的过程中,肯定是需要的。因此,在运用生态学理论解决林业科研和生产问题方面,我们做得更主动、更实际,而利用这些理论来寻求经济效益实现的途径方面,就要消极得多了。“随着森林产量提高、覆被率的增大,就能更充分地发挥生态效益”,这一大多文章的结论性语言,不是反映出某种“船迹理论”吗?在南方适生区,大力发展集约化程度较高的人工速生丰产林,在一些山区大量营造见效快的薪炭林,以解决群众烧柴问题,在水土流失严重地区营造和划分出水源涵养林;在风沙侵蚀严重地区种草种树,建立防护林带。这些实践活动,同木材培育理论的观点是类似的。可以肯定的结论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作用,凡有森林就有经济和生态双重效益,在一定社会经济水平下,产生相应的社会效益。由于人类对森林的不同功能的利用程度不同,经济和生态效益体现程度也出现差别。水源涵养林、防风固沙林偏重于生态效益的要求,但它也能提供相当的经济价值,如为提高生态效益、增强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进行抚育等经营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少量间伐材以及林下林副一知一产品,从而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同样,木材培育部门经营的以生产木材为目的的人工速生丰产林,按木材培育理论,无需考虑其生态效益。实际上,要想使木材产量尽可能高,材质,尽可能好,则必须在集约经营条件下,使林分具有相当高的组成和结构质量。在这种林分生长过程中,将体现出相当可观的生态效益。

三.生态经济林业的发展原则

生态经济林业的发展,需要遵循如下六点原则:第一,发展经济效益兼顾经济效益,以生态效益为基础,可持续发展林业的经济效益;第二,人类生产发展协调环境保护,尊重自然规律,在林业的发展上采取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合理利用森林资源;第三,以自然资源开发为主要目标,兼顾人与自然和谐全面的发展。在利用林业资源时,将保护与开发并重;第四,促进区域社会能源自给化、多元化,最终达到区域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第五,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产力水平,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能动作用;第六,在高速度发展林业的前提下,坚持生态建设与林业发展的高效益。

四.对于加快森林生产力发展的意见

4.1 发展山区生态经济林业

中国西南林区占全国林区面积近半,并且林区土壤肥沃,十分适合作为建立林业产业实行点。在山区林业的发展中,应以林业为主,同时发展农牧渔业DD在山区种植经济果林,在林间植草以发展畜牧业或在林间种植人参、天麻等药材;在河谷地带利用其交通便利的优势条件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在平原地带则以农业为主,林业为辅,形成生态农业。在发展林业的同时,达到护山、治山和保护水土的目的。

4.2 加强林业产业建设,形成大生态产业

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现代新型林业产业,对全国林业发展科学布局。树立建立生态文明的理念,将生态建设向产业化发展,林业的产业建设生态化,注重效益更注重质量,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并重。发展完整的产业链,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在引进投资时,应该同时引进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形成完整的加工产业链,丰富林产品种类,以此带动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形成繁荣的林业产品市场,提高资源整合率和资源再利用率,带动林农生产积极性。

4.3 调整林业经济结构,实现可持续发展

首先要保护好现有自然林地,禁止采伐原始林地;其次要推行封山育林政策;再次要提升林业产品附加值,建立相关深加工生态工业,提高林业资源利用率。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最终建设林业经济快速发展,生态环境得以保护的新型生态经济林业。

结语

随着对林业本质认识的深入,林业生态文化就必然提到重要议事日程。因而,实现对林业本质认识上的升华是林业发展的必然, 这种升华又是一种生态文化向传统文化的发展性回归。以森林文化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林业生态文化体现了鲜明的符合国情和林情的文化特性。而传统林业的缺陷恰恰是生态文化理念的缺欠。弥补这一缺欠的是林业生态文化。国家林业局提出的三大体系, 即产业体系、生态体系与文化体系协调发展完全适应了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需求,也自然地成为我国现代林业发展的历史必然。

参考文献

[1] 董智勇.关于林业发展战略研究问题[J].世界林业研究,2009(3).

林业生态工程论文范文3

关键词:林业 生态工程 规划设计 理论依据 指导思想

林业生态工程规划设计包括规划和设计两个内容,二者既有区别又有密切联系。规划是设计的前提和依据,设计是规划的深入和具体体现。规划是反映战略性的长远设想和全局的安排,是领导决策和制定林业生态工程设计的依据;设计是近期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具体安排,是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施工的依据。二者相辅相成,构成一个完整的林业生态工程规划设计体系。

一、理论依据

我国著名生态学家马世骏先生在1984年就提出了复合生态系统和开展城乡生态建设的观点。他认为,虽然社会、经济和自然是3个不同性质的系统,都有各自的结构功能及其发展规律,但它们各自的存在和发展又受其他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制约。这种各系统间相互结合又相互制约的复杂关系称为社会一经济一自然复合生态系统。这一理论的提出,对林业生态工程的规划与设计具有十分现实的指导意义。

具体讲,马世骏的复合生态系统思想主要有如下几个观点:

1、我国的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就其涉及的因素及性质而言,是一个社会一经济一资源一人口相互作用的复杂体系,这4类组分的协调程度,直接关系着林业生态工程的发展。反之,不可避免地将加深生态环境恶化。

2、地理上出现的地形差异,如高山、低丘、平原、洼地等。分割使用都有其局限性,如视为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则可扬长避短,发挥整体效益。我国长江以南的农业地貌被描绘成七山二水一分田,就形成规律来说,是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我国群众对此已积累出了不少的成功经验,这亦是近年来提倡区域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主要原因之一。

3、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中存在着适度的量与质的问题。适度的含义是经济有效,是否适度还要视时间、空间及措施先后的排序,即何项安排在何时?决定该措施的经济价值及有效程度,则关系到整体效益,所以“管”字,是整个技术措施的增产关键,它是技术与经验的结合运用。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十分强调应用生态经济学原则进行规划和管理,这是社会一经济一自然复合系统建设的前提和基础。

4、阶环结构的体制是农业经济持续发展的保证。优化组合或管理的作用是通过对各组分的优化组合而实现整体功能,整体功能又必须通过一定的结构来体现。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要求建立经济的良性循环系统,建设相应的保障体系,就是要在国家、集体、个体各自独立经营之间建立起物质、信息、产品等的交换桥梁,使3个层次在调节功能上结成链环,大、中、小三环相套,在资源、生产加工、运销方面可互补、调节、攻守自如,适应国内外的供需形势变化,以便保持社会与经济系统的稳定发展。

二、指导思想

1、全局性

林业生态工程规划设计十分注意系统中各方面的整体要素,坚持社会、经济和环境优化的同步发展。因此,必须兼顾各方面的利益,考虑各方面的特点与关系,从“天、地、人”即政治、社会、经济、自然资源条件和人类活动各种因素的需要出发,制定、协调发展的策略,防止顾此失彼。从研究方法来看,它运用多学科的知识与方法对林业生态工程综合体进行多因素、多层次、多方面的综合规划设计。

2、长远性

规划设计本身要求在较长时间内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起指导作用。因此, 要用整体、综合、宏观的观点来探讨林业生态工程总体的地域差异、结构模式、总体布局和战略方向以及建设重点、措施等,正确制定出一个林业生态工程系统稳定协调发展的范围,为指导林业生态工程发展战略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因此,林业生态工程规划强调大方向、大目标,反对急功近利。规划一经确定,要求一代人或几代人为之奋斗,尽量避免决策者在指导思想上的波动,减少经济工作中的损失,实现稳定、持续发展。

3、实践性

林业生态工程规划设计不是一个纯理论问题,而是来自实践,经过总结、归纳,制定出相应的规划后,用以指导实践并为领导部门进行宏观决策服务, 因此,具有强烈的实践性,应当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林业生态工程发展规划设计集理论、科学技术、政策法规于一体,要求人们按照这个规范去实践、去扎扎实实地创造自己美好的未来。

4、群众性

林业生态工程规划设计要靠群众去实践,是为千千万万群众造福,因而应具有雄厚的群众基础。在制定林业生态工程规划设计时,不能只考虑专家的建议,也不能只考虑领导的意见,还应考虑群众的意见和需求。只有把广大群众真正动员起来了,经过上上下下共同努力所制定出来的发展规划才有强大的生命力。

三、规划设计的任务、内容和程序

1、规划设计的任务

林业生态工程规划设计的任务,一是制定林业生态工程总体规划方案,为各级领导部门制定林业生态工程发展计划和林业生态工程发展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二是提供林业生态工程设计,指导林业生态工程施工,加强林业生态工程科学性,保证林业生态工程质量,提高林业生态工程成效。从而实现扩大森林植被资源,改善生态环境,满足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对林业的需求。

2、规划设计的内容

林业生态工程规划设计的内容是根据任务和要求决定的。一般来说,其内容主要是:查清力地和森林资源,落实林业生态工程用地;搞好土壤、植被、气候、水文地质等专业调查,编制立地类型表、林业生态工程典型设计和森林经营类型表;在完成社会经济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进行营建等各项规划,编制规划设计文件。但是,由于林业生态工程规划设计的种类不同,其内容和深度是不同的。

林业生态工程论文范文4

【关键词】造林 绿化 林业生态工程 生态系统

中图分类号:S7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8-0293-02

林业生态工程是随着林业发展战略转移、国家生态环境工程建设需求而通过继承、交叉形成的一门新的工程,不仅是从单一的水土保持林草措施来研究水土保持的生物措施,而是从生态、环境与区域 经济 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研究林业发展措施,核心是在对生态理论充分理解的基础之上通过工程措施进行以生态环境改善为目标的林业生态建设,根据生态理论进行系统设计、规划和调控人工生态系统的结构要素、工艺流程、信息反馈关系及控制机构,以在系统内获得较高的生态与经济效益。

一、林业生态工程的定义

林业生态工程是根据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系统 科学 与生态工程原理,针对自然资源环境特征和社会经济发展现状所进行的以木本植物为主题,并将相应的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生物种群人工匹配结合而形成的稳定而高效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过程。它本身包括着传统的造林绿化内容,一些成功的单项造林技术与新技术的筛选与应用,但不是简单“相加”与“拼盘”;它的目的不仅只考虑经济效益,而是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并重;它的全过程是配套技术合理组合的完整工艺流程。

林业生态环境工程在生态环境建设、流域治理、 农村 可持续发展中的位置与作用是无可限量的。其中包含的知识涉及 中国 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与空间分布;我国的林业生态工程的总体布局与规划;六大林业生态工程的基本情况与特点;中国生态环境工程建设面临的问题与林业生态工程发展战略;立地划分与适地适树;树种选择与林分组成;合理密度与密度控制;整地与造林方法;幼林抚育;防护林的林分定向培育;不同区域山丘区环境、资源、水土流失及土地利用特点;以流域、水网、山系等为单元的生态防护体系的构成与特点;水土保持、水源涵养、农田林网、农林复合、灾害地植被恢复、河岸道路防护、海岸防护等防护林的配置与构建技术;干旱、盐碱、风沙、干瘠、钙积层等技术问题。

二、林业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1.系统论原理

(1)结构的有序性。一个系统既然是一有机整体,它本身必须具备自然或人为划定的明显边界,边界内的功能具有明显相对的立性。一片果园、一个人工林它与相邻的系统是具有明显边界的,其功能与其他系统也是不同的。同时,每一个系统本身一定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组分所组成。系统内的组分之间具有复杂的作用和依存关系。作为人工林生态系统,本身就包括着森林生物和森林环境两大组分,而其两大组分又可以自成系统(子系统)。像森林生物要分成植物(林木与伴生植物)、动物(鸟兽、昆虫)、微生物(真菌、细菌);从环境角度讲,作为人工生态系统又应当分成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

(2)系统的整体性。为一个稳定高效的系统必然是一个和谐的整体,各组分之间必须具有适当的量的比例关系和明显的功能上的分工与协调,只有这样才能使系统顺利完成能量、物质、信息、价值的转换功能。系统中某一个组分发生量的变化以后必然影响到其他组分的反应,最终影响到整个系统。

2.环境因子的综合性

自然界中众多个环境因子都有自己的 计算 单位,每个因子也都是对生物产生重大影响。在林业生态工程中要十分注意的是多项因子对生物群落的综合作用。这种综合影响的作用往往与单因子影响有巨大的差异。如何进行多因子综合评价对今后林业生态工程研究是十分重要的。本文由收集整理。

3.食物链原理

食物链与食物网是生态学的重要原理,食物链与食物网中的绿色植物通过叫叶绿素使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贮存于植株之中,所以,称绿色植物为“生产者”。绿色植物被草食动物所食,草食动物被肉食动物吃掉,这些动物中有的吃草,有的吃其他动物以维持其生命。植物和动物残体又可为小动物和低等生物分解、以这种吃与被吃关系形成的关系称之为食物链关系。后两者分别称之为“消费者”和“分解者”。

4.扩大视野,修正传统林业概念

多少年来我国大农业范畴一直存在着一个传统观念;农业就是粮食、林业就是“大木头”、畜牧业就是猪和鸡。林业建设几年来―直认为用材林才是林,造林就是刨坑栽树,农出防护林就是大小方田林网。林业越来越萎缩,概念越来越窄,专业越分越细,将-―个森林大系统分割得零零落落,把很多本来属于林业范畴的东西,如中草药、食用菌、野生动植物、野生花卉、香料植物甚至果树都拒之门外。这种观点对我国林业的 发展 是十分有害的。提出林业生态工程就是要归还林业的本来面目,把林业作为一个完整的大系统来看待,发挥林业的综合功能。

三、未来发展趋势与展望

现代林业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森林生态环境意义的加强。世界环发大会秘书长斯特朗指出,“森林在世界范围内的环境保护方面占有独一无二的位置”。针对这种形势,大多数国家的林业发展都在做出新的选择,进行深刻革新。无论是提供林产品、保持森林生产力的稳定和增长,还是发挥森林的环境服务功能;无论是营造各种类型的人工林,还是对现有森林进行经营管理,按照持续发展的要求,都必须建立和维持一个健康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使人类的利用和干扰保持在森林生态系统可容忍的限度内。

林业生态工程论文范文5

【关键词】森林营造技术 “五化”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9C-0063-02

人才培养是高校最重要的职能,加强课程建设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本文以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对森林营造技术课程“五化”教学改革进行探讨。

一、学习任务整合“工作化”

学习任务整合“工作化”即以生产中的典型工作任务为依据整合学习任务。林业类高职院校使用的2007年版《森林营造技术》统编教材存在两点不足:一是过于强调理论知识的系统性,理论过多、偏深,与高职教育目标不相符;二是教学内容整合与序化沿用传统模式,没有与工作过程融合。因此,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必须对教学内容重新进行整合优化。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教师与行业专家和兼职教师一起,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主线,以森林营造技术课程对应的职业岗位——造林更新工高级工和造林工程监理员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和广西林业建设的实际为依据,分析归纳出生产中的典型工作任务有造林设计、纯林营造、混交林营造、生态公益林营造和造林工程监理等5项,将其转化为人工林营造概述、纯林营造技术、混交林营造技术、生态公益林营造技术、主要树种栽培技术、造林设计和造林工程监理等7个学习任务,学习任务与工作任务相对应,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和适用性。详见表1。

二、学习任务构建理实“一体化”

学习任务构建理实“一体化”即以生产中的某一典型工作任务的技能要求确定学习任务的实训项目,再以为实践技能培养服务和“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须够用为度”的原则来确定理论知识点,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有机结合。森林营造技术课程对应的职业岗位是造林更新工和造林工程监理员,职业能力主要包括造林更新生产技能和造林工程监理技能两大部分,共有造林设计、纯林营造、混交林营造、生态公益林营造和造林工程监理等5个分项,纯林营造又分7个小项,技能要求共11小项,详见图1。因此,我们首先确定了森林营造技术课程的11项实训项目,再以为服务于11个实训项目的实施和“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须够用为度”的原则确定相应的知识点,学习过程中既加强技能训练,又强调必备理论知识的积累,为将来的职业生涯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打基础。

三、教学过程组织“程序化”

教学过程组织“程序化”即以生产中完成某一典型工作任务的工作程序整合、序化教学内容。在每一个学习任务教学内容的组织上,以造林更新和造林工程监理实际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重新整合,分析确定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实训项目、考核项目等,并以真实的生产流程为依据序化教学内容,使学习与将来的工作实际对接,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融合,详见表2、表3。

四、教学资源呈现“网络化”

教学资源呈现“网络化”即建立课程教学网站,将各种教学资源传到网上。为拓展学生学习的途径和空间,我们精心编制课程简介和课程标准,编写校本教材、学习指南、教学案例、课程试题库和参考答案(包括理论知识和技能考核试题库),制作多媒体课件,拍摄造林更新项目录像,用这些资源建立教学网站。

五、教学方法应用“多样化”

教学方法应用“多样化”即根据学习任务的特点灵活应用教学方法。在校内,根据教学计划和教学实验林场的生产任务,以“产学一体”教学(承包生产项目)为主,课堂教学、实景仿真训练、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在校外,根据教学计划和生产单位任务,组织学生到生产单位完成造林设计、造林工程监理等生产任务;或安排学生到校外基地——区直国有林场和外资造林公司顶岗实习,详见表4。校内学习实践与校外学习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具体如下。第一,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用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在多媒体教室开展,采用讲授法、“头脑风暴”、启发引导等教学方法。第二,实景仿真实训。即将造林设计等实训项目假设为林业生产项目,并模拟林业生产的实际工作过程和要求开展实践教学,使学生在仿真的氛围中完成实训。第三,项目承包。即将教学实验林场的部分造林施工管护和幼林检查验收的生产任务落实到学生班或小组,学生以班或小组为单位按照设计的要求完成生产任务,每道工序验收合格后林场付给相应的劳务报酬。第四,职业技能鉴定。森林营造技术课程对应的职业技能鉴定工种有造林更新工和造林工程监理员,在职业技能鉴定中既能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又能使学生获取从事职业岗位工作所需的职业资格证书。第五,技术服务。广西各市、县和区直国有林场的不少生产任务与森林营造技术课程的实践教学项目相对应,学院有专业技术和人力资源优势,可通过开展技术服务的方式达到课程实训的目的,在技术报务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经营管理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第六,顶岗实习。即安排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或其他林业企事业单位的相关岗位上带薪实践锻炼,完成造林项目开发、造林施工组织、造林工程监理等生产任务,在此过程中熟悉林业企事业单位的工作环境、企业文化、生产流程和相关岗位(群)的工作要求,完成从学生到工作人员的角色转变。

森林营造技术课程通过深入开展“五化”教学改革,使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理论联系实际,培养了学生的专业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增强了学生对社会工作的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李荣珍,苏付保,冯立新.森林营造技术[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张玉芹.“森林营造技术”教学内容体系结构的研究[J].中国林业教育,2010(2)

[3]苏付保,李荣珍,冯立新,等.高职教育校内工学结合探索——基于森林培育模块校内工学结合的研究与实践[J].大众科技,2008(12)

[4]隆卫革,冯昌信,苏付保.高职林业技术专业工学结合链式实训基地的构建——以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9)

[5]苏付保,李荣珍,冯立新,等.森林培育模块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林业教育,2009(1)

[6]苏付保,黎健杏,朱丽清.《森林营造技术》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09(1)

[7]苏付保,黎健杏.加强产学研结合 培养高技能人才——基于高职林业技术专业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J].高等职业教育,2009(1)

【基金项目】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2010年重点项目(2010JGZ078)

林业生态工程论文范文6

关键词:林业生态环境;园林绿化建设;人和自然

一、绪论

踏入新时代以来,经济与生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我国政府坚定不移要实现的目标之一,而为了确保我国人们的生活质量,更进一步改善林业生态环境,深入实行绿化发展是亟需进行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部分地区一定程度上在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发展了特色经济以及优势产业等,同时科技教育和卫生文化等社会项目明显得到发展。但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许多问题呈现出绿化成绩的缺乏。因此,新时代的林业生态环境建设以及园林建设发展将会为我国经济生活带来巨大的影响,林业生态环境建设以及园林建设发展备受关注。而本文将会围绕着林业生态环境的完善以及园林建设的发展这一主题,重点阐述青海地区近年来的生态环境建设,以提供理论性参考建议。本文将借鉴前人的研究,为以青海地区为主的生态园林设施建设提供建议,为日后的城市转型提供参考性思路,促进生态城市最终形态的形成,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并进一步发展可持续性的生态经济,具有一定的现实与实践意义。另外,本文将为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等文献研究作初步总结,为日后的理论研究以及实践提供理论基础,具有一定的学术意义。

二、文献综述

林业生态环境的改善与园林绿化的发展研究应从生态园林开始,并由生态园林的含义功能等进一步延展到生态园林在我国的发展研究以及建设进展研究。因此,本节将针对以上三个方面进行文献的阐述。关于生态园林的含义以及功能,王浩指出,生态园林是一个基于生态学原理而衍生出的园林绿地系统,即是基于科学的配置,美化的景观以及群落的源生循环调节功能而形成的林业生态环境。生态园林的功能是丰富多样的,例如“自觉”调节气候、改善空气、改善环境等功能,而学术界对生态园林功能的总结,主要是能够促进人们更完善的、更有质量的经济生活的实现[1]。关于我国对生态园林城市的发展研究,王浩提出,应该在科学明确的生态园林城市概念及理论研究基础上,有针对性的研究我国生态园林城市的规划与建设方案,形成基础理论模型将有利于林业生态环境的进一步完善以及园林绿化的进一步实现。侯碧清基于具体的生态园林城市的实施,深入研究并提出绿地的生态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战略规划,系统总结与归纳林业生态环境的理论与方案。骆天庆系统地介绍了当代生态规划设计的思想与经验以及发展的未来态势,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生态规划设计,形成生态规划设计的主要内容与做法,为构筑林业生态环境奠定系统理论基础。而翁奕城进一步指出园林与城市之间的相处模式,并强调这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解决难点[2]。基于以上系统的理论基础,更多学者强调,尊重自然规律,以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进行林业生态环境改善以及园林绿化改善,并提出了不少建议。如,牛然提出循环经济与生态建设的结合,指出当代高消耗的生态经济建设模式的致命缺点,尊重其自然规律,尊重其内在循环规律,应是当代生态经济建设的重点。除此之外[3],刘杰,经过比较分析我国的生态城市建设模式,指出其内在发展机制;韩云龙提出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的总体框架以及方法等等[4]。以上文献从林业生态的内在规律出发,主要指出林业生态环境的建设以及园林绿化建设与其自身的内在规律有着十分重要的联系。关于目前我国生态建设的进展,主要围绕以下几座城市的模式展开研究。一是天津市等为模型的生态建设模式,该模式注重城市内在特色,利用其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资源以及历史文化资源发展的基础进行生态建设,提高林地的占有率,扩大城市园林绿化,以“适地适树”原则为基础,在盐碱地上实现绿化建设,造就特色生态建设模式[5]。二是以宁波市等为模型的生态建设模式,该模式以系统论为基础,重点衡量区域治理与整体治理的协调性,以系统的观念为林业生态建设与园林绿化建设提供实现方案的理论基础,其目的是培育一个绿化系统模式———花园城市[6]。三是以深圳市等为模型的生态建设模式,该模式从新的角度进行林业生态环境建设,以整体的思维看待周边城市,与周边城市抱团绿化治理,进行组队林业生态环境建设与园林建设,科学利用整体思维合理规划资源,以更大更有凝聚力的力量进行生态建设[7]。四是以苏州为模型的生态建设模型,其依托于自身浓厚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建设“小多匀精”模式为主要目的,是基于城市本身的基础内核,可以以较高的标准以及起点来规划生态环境建设[8]。基于以上文献研究,我们可以知道林业生态环境与园林绿化的建设,本质上是人们从新的角度寻求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法,而生态建设并不能设计一套统一的模式,因地制宜,才能更好地进行生态建设。与大部分城市相比,青海地区的城市生态环境比较恶劣,如何运用科学的配置方法进行生态规划设计,是当前许多学者都在致力研究的一个问题,解决西部林业生态建设以及园林绿化将是解决西部大开发重要难题的起点之一。

三、青海地区林业建设与园林绿化

1.青海地区林业建设与园林绿化的进展

一个国家林业的发展、林业的富裕是其社会繁荣的重要标志之一,非协调性经济发展所导致的生态环境的恶化促使林业建设与园林建设成为国家建设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林业建设与园林建设,是一项伟大的社会公益事业,是保护国家生态环境与整治国土环境的首要任务。因此,进行林业建设与园林建设毋须置疑。而作为荒漠化极其严重,自然环境极其恶劣的青海地区,应该是林业建设和园林建设的重要考察对象。为此,我国有一套具体的林业建设与园林建设的方案。一是在源生生态系统的基础上进行林业园林建设。自开始治理青海生态以来,国家不断投入各种资源保护改善青海地区的生态环境,但是青海地区的环境仍然持续恶劣,甚至出现了更多生物难以生存的境地。究其原因,是在进行生态建设的过程中,保护观念的滞后性,保护的措施并不能适应当前破坏源环境的速度。在进行生态环境建设时,出现了为了速度而放弃详细的考略与衡量的情况,致使保护工作没有做到位,结果不尽如意。解决该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对青海地区源生生态系统的保护的基础上进行林业园林建设,建立自然保护区。二是改善黄河长江中上游环境,为林业园林建设提供良好的基础环境。天然林是我国森林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天然林天生对水环境的要求比较高使极大部分干旱的青海地区缺少天然林。人工造林在一定程度上会存在生物多样性的破坏,也有可能无法达到真正森林的标准。因此,创造建设天然林源生生态环境至关重要。改善长江黄河中上游的环境,使江河断流现象逐渐消失,是保护天然林的重要举措。在天然林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林业园林环境的生态规划,从而使天然林保护工程与林业园林建设工程相联结,为林业园林建设提供良好的环境基础。三是以退耕还林工程为重,进一步进行林业建设与园林建设的生态规划。退耕还林主要是为了解决因开荒种粮而出现的森林退化问题。农业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计生行业,长期以来为了进行西部大开发,曾一度剧烈开展开荒种粮行动。然而,虽投入了大量物资,但是农产品产量不大,森林资源也在不断减少,生态环境更加恶化,实践证明开荒种粮并不能解决西部大开发问题。因此,退耕还林,以更大的土地进行林业园林建设是当前西部地区林业生态环境完善与园林绿化的重要项目之一。通过退耕还林,增加森林的面积,从根源上保持水土平衡,从而改善西部地区土壤以及环境问题,这也是西部地区进行林业园林建设的重要目的。四是围绕防护林建设进行林业生态环境工程建设。三北防护林工程是我国六大林业工程的重点项目之一,是实现飞跃式林业园林建设工程的重要标志。三北防护林工程是指在青海、东北以及华北三个地区建设风沙带防护林建设,以构筑起“绿色长城”,为生态环境建设保驾护航。作为三北之一,青海地区的防护林建设为青海地区减少了恶劣的环境侵害。以上四点是当前我国在青海地区进行的林业生态环境建设以及园林绿化建设工程,基于保护以及持续发展的理念,在林业园林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构建我国青海地区的林业生态系统,改善西部大开发的自然环境条件。

2.青海地区林业建设与园林绿化的困境

多年来,缺水是人们对青海地区的基本印象,也是贫困以及难以生存的重要原因,解决缺水的根源问题,是青海地区林业生态系统需要进一步完善的问题。完善林业生态系统,使西部地区有水可用,进而促进农业的进一步发展,人才的流动、促进经济的发展。本节将围绕当前西部地区林业生态建设以及园林绿化建设的难点出发,系统概述当前的困难之处。一是青海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限制了林业园林建设。森林是林业产品的主要资源来源,兼顾调节气候和保持水土的功能,也是林业与园林建设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青海地区森林的覆盖率较低,是水土流失严重的重要原因,青海地区干旱的自然环境与当地气候干燥、降水不足息息相关。青海地区环境系统十分脆弱,而脆弱的生态系统难以维持林业与园林建设。青海地区荒漠化严重,为当地生物的多样性带来威胁,生物的单一系统导致生物循环系统不能正常进行,这也是阻碍林业与园林建设的重要原因之一。青海地区并没有充足的江水河水或者湖泊,且江河断流现象日益严重,而水是林业与园林建设的重要条件,水资源的缺乏更是阻碍了青海林业生态系统的发展。除了上述原因,青海地区自然灾害频繁,冬春季冷雪伤害十分严重,极端的低温使林业生态建设受阻。二是计划经济色彩浓厚,缺乏创新思想,阻碍了青海地区林业建设与园林建设的发展。东部沿海地区在市场机制的带领下,焕发起了新的生机,青海地区改革缓慢,市场机制在青海地区发挥的作用无法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青海地区依靠行政管理的色彩比较浓重。青海地区森林大部分属于国有,林业建设与园林建设长期处于低收益低公开的状态,因此效率较低,不利于林业园林建设的发展。同时,青海地区仍然处于贫困地区,缺少优质人才和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从而整体创新意识不足。

林业生态工程论文范文7

关键词:生态健康;森林健康;林业有害生物;管理策略

1生态健康

生态健康与生态系统健康应该是同一个定义:生态系统是一个庞大复杂的有机体;生态健康是指生态系统具有稳定和谐的组织结构、较强的活力和恢复力、畅通的生态流,对相邻的系统没有侵害作用。显然,健康的生态系统是一个理想状态,人类作为生态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主动介入生态健康管理,就是要维护生态系统的健康。

2森林健康

森林健康是指森林生态系统具有稳定和谐的森林结构,较强的抗灾能力,并能为人类提供较多的生态服务功能和森林物质产品。

2.1森林健康管理

森林健康管理,就是为了维护、促进或恢复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而采取的措施;森林健康管理的目的是提高森林生态系统抗逆能力,增强维持森林系统稳定性与和谐性,除去或避免系统中或系统外危害森林健康的因素,创建有利于森林生态健康的良好环境条件,使森林提供更多的服务功能。

2.2森林健康管理目标与措施

森林健康管理的目标,就是通过森林健康管理,让不健康的森林逐步恢复健康,让健康的森林持续健康,让新培育的森林从开始就保持健康。健康的森林应在森林经营管理的过程中,一些生物和非生物的因素不会威胁和影响到现在或将来森林经营管理的目标。健康的森林生态系统能够在维持其多样性和稳定性的同时,又能持续满足人类对森林的生态、社会和经济需求。

森林健康经营要点是健康经营规划,把健康的思想贯穿到森林生态系统经营全过程:火险管理,包括可燃物处理、火险分级、杜绝野火、控制火烧等内容;林业有害生物管理;森林健康系统监测与评价,在全国建立森林健康监测计划,为国家制订政策提供森林状况和变化趋势的信息资料;人为促进的生态系统自然修复方法,即天然林以自然修复为主,人工林以近自然经营为主,注重游憩功能、公众参与和环保意识教育。

3林业有害生物管理

有害生物管理是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运用生态健康原理,采用先进的生物管理学手段和有害生物调控技术与策略,对有害生物实施科学控制,维护生态系统的健康。

林业有害生物管理是运用森林健康理论,采取先进的生物管理学手段和有害生物调控技术与策略,对林业有害生物实行有效管理,预防森林生物灾害发生,维护生态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

森林健康理论是一种新的森林经营管理理念,它不仅是今后森林经营管理的方向和工作目标,而且对林业有害生物管理工作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传统的森林病虫害防治理论是把森林病虫草作为工作目标,森林健康理论则是把培育健康的森林作为工作的主要目标。这样,就把森林的病虫草火等灾害的防治上升到森林保健的思想高度,体现了生态学思想,从根本上解决了森林病虫草火防治的可持续控制问题,使森林病虫草火防治工作的指导思想向更高的层次转变,使森防工作者一跃成为森林的保健工作者。

4林业有害生物管理策略

人类在管理有害生物的漫长过程中,逐渐懂得了有害生物的有害性不是绝对的道理,管理理论由“斗争”逐渐转变为科学管理,管理策略逐步完善,走过一条由有害生物的单一防治到综合防治,由综合防治再到综合治理的发展历程。这个发展历程标志着人类对有害生物的认识和对有害生物防治理论的探索和提高。但是,这些理论都没有突破“被动”防治的框框,局限在“防灾救灾”的范围内。因此,笔者认为,林业有害生物管理应该以森林健康理论为基础,采取“营林为主,适当干预,精密监测,精确管理”的管理策略,对林业有害生物实施有效管理。

4.1营林为主,培育健康的森林将林业有害生物管理工作贯穿于营林工作始终,也就是说,从种苗开始,一直到抚育管理、采伐更新,将培育健康森林作为营林主要目标:科学划分立地类型,实施标准化造林;以地带性植被为主,建立多类型植被;因地制宜,乔灌草结合,合理搭配;加强种子繁育和苗木培育工作,促进遗传多样性;加大现有林扶育力度,及时伐除病弱木,增强森林抗逆能力;提高低产林改造强度,更新老虫源地森林,提高森林生态系统活力;改善现有林木采伐方式,禁止皆伐和“拔大毛”式采伐方式;对天然林减少人为干扰,以防止外来物种入侵为主,保护原生植被;加强检疫执法,防止林业有害生物扩散和外来有害生物入侵。

4.2以生态调控手段为主,对造成灾害的林业有害生物进行适当干预

对已经造成灾害的林业有害生物,采取生态学调控手段,进行必要的防治;暴发成灾的,有必要时,选用针对性强的、不伤害非靶标生物的无公害药剂,采取先进的施药措施,进行人工防治,禁止使用杀虫(菌、草)广的药剂,尽量不要采用全面布撒的施药方式,以免伤害非靶标生物,并造成面源污染;对一些危险性有害生物,加强监管力度,及时发现,及时根除。

4.3精密监测,精确管理

精密监测、精确管理的目的就是对生态系统实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非健康生态系统,采取先进的生物管理措施,及时、快速地恢复“患病”生态系统的健康;或者对处在健康、亚健康状态的生态系统,采取一定的、合理的措施,维护生态系统保持在比较稳定的健康状态。也就是说,有害生物的“双精”管理(精密监测,精确管理),不仅仅是要克服被动防治和单种防治带来的弊端,更重要的是维护生态系统的健康。

参考文献

[1]张国庆.生态健康与有害生物管理[J].中国园艺文摘,2008(3):40-41.

[2]张国庆.生物灾害管理理论研究[J/OL].科学网,[2008-04-30].

[3]张国庆.林业生物灾害防治组织与管理[J/OL].科学网,[2008-04-15].

[4]张国庆.论有害生物的“双精”管理[J/OL].科学网,[2007-08-23].

[5]张国庆.林产品标识溯源系统框架设计[J/OL].科学网,[2008-01-09].

[6]张国庆.和谐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J/OL].科学网,[2007-12-15].

[7]张国庆.林业生物灾害防控的法律保障[J/OL].科学网,[2007-11-02].

[8]张国庆.我国林业生物灾害管理体系研究[J/OL].科学网,[2008-03-25].

林业生态工程论文范文8

[关键词]:现代生态林业;重要性;发展措施

[引言]:我国将科学发展观作为重要的方针政策,发展现代林业很好的契合了我国的发展战略,在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当中具有极好的生命力。我国现代林业在进行发展的过程中,积极转变现有的发展模式,同时不断提升土地等资源的利用率,将城乡差距进行有效的控制,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1、现代生态林业工程的产生背景及其建设的重要性

目前,我国的生态环境严重破坏、自然资源相对困乏等问题越来越严重,从而衍生了许多次生灾害,例如水土流失现象严重、雾霾天气的加重、气候异常等问题,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反思,保护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的工作已经刻不容缓,如果人们再继续对森林资源的乱砍滥伐、过度采伐,将会对整个森林系统造成恶劣的影响,这将成为未来经济快速发展的绊脚石,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也将受到严重的威胁,所以建设现代生态林工程是非常有必要的。在建设现代生态林业工程的过程中,必须要加强人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只有大家一起努力,才能有效地保护好生态、资源,同时还要对森林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与利用,在对林业资源砍伐以满足林业市场需求的同时,及时做好优质种苗的种植工作,既可以促进林业行业的健康发展,又可以达到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效果。现代生态林业工程的建设一定要遵循自然规律,依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更好地促进我国现代生态林业工程的建设。

2、建设现代生态林业工程问题概述

所谓的生态林业工程主要是指结合生态学、林学和相关的生态控制论原理,对自然资源的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相关现状进行的以木本植物为主题,将各种生物种群进行人工匹配结合的生态系统的工程。主要是为了保护和改善现有的生态环境。它是目前实现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方式,如今人们为了追求经济效益,不断的以破坏环境为代价,造成自然资源的严重破坏,在发展的^程中,人们要不断放慢步伐,在经济、社会和生态三方面寻求平衡,如今建设现代生态林业工程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

3、如何进行现代生态林业工程建设

3.1 加强保护森林资源

第一,要加强资源的有效管理。并积极有效的做好林业地区的征地占地用地的报审工作及其核批的工作服务,同时要服从于可持续发展的建设经济和社会发展事业的需要。第二,要加强森林的防火意识以及工作的需要。各个部门应进一步重视森林防火工作的实施,同时需通过多种模式与方式对森林防火知识进行全面的宣传,提高群众的森林防火意识,学习森林防火知识。并且可以把森林的防火工作纳入年度业绩的考核内容,制定森林防火的责任,健全森林防火的各种机制。最后需要有关部门加大对损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活动的惩罚力度。严厉查处森林的火灾肇事者,根据后果的严重性分别作出相应的处罚,情节特别严重者要追究其刑事责任,决不宽容。要不定时的开展专项的、秘密的行动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以保护有限的森林资源。

3.2创新现代林业发展的相关科技

对林业科技进行不断的创新,是当前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内在要求,对于全面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良好转变具有积极的作用,增强绿色增长的动力。加强林业科技的应用效果,首先需要对现在能使用的林业科技进行不断的创新和发展,对林业科技体系进行全面的建设工作,并将其进行有效的推广,同时在各级林业区域进行林业科技推广机构的健全工作,这样能够对现代林业发展的基础设施进行有效的强化,并且对现代林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保障。其次还需要对现代林业科技创新平台和服务体系的建设工作进行有效的拓展和创新,增强林业服务体系的良好应用效果,从而不断增强现代林业的建设和发展水平。再者还需要对现代林业的管理规范进行有效的制定,并严格按照具体的管理规范进行现代林业的发展工作,这样能够对生态文明建设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3.3增加多元化资金投入

技术研发资金的持续投入是林业技术创新的主要支柱和基础,增加林业技术创新资源的来源是我国林业技术创新的首要解决问题。因此,我国林业部门应在适当和稳定的增加政府资金投入基础上采取不断的自身投入措施,如风险投资、银行贷款、企业融资等,充分有效的解决缺乏林业技术创新资金不足困难。与此同时,政府部门针对于林业技术创新产业应充分的发挥自身的引导职责,给予更多的政策性帮助,有利于在全社会范围内对各部门加强林业技术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行调动。

3.4加强现代生态林业工程的政策指引

在建设现代生态林业工程的过程中,应从中央、地方政府和政策方面对生态林业工程的发展进行指引,兼顾各方面的利益,创建出令众人满意的现代生态林业工程。在现代生态林业的建设中,尤其是牵涉到退耕还林、放养生物等措施,以及与之有关的生态防护型的现代生态林业工程建设的过程中会影响到地方上的一部分人的利益,那么,在具体的林业工程进行实施的时候,受到利益影响的地方人就会与林业工程的实施产生利益冲突,林业工程的建设实施就会受到阻碍。任何计划不管设计的多完美,在实施的时候总会有预料之外的困难发生,就算是政府已经制定好的政策在社会上实施的时候也会有一定的困难,所以要加强中央、地方政府的政策指引,积极解决各方面的利益冲突等难题,使现代生态林业工程的实施顺利进行。

结语

建设现代生态林业工程是我国在建设中的一项重大举措,具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做好建设现代生态林业工程的各项工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对林业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促进我国林业的快速发展,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参考文献]:

林业生态工程论文范文9

一、深刻把握科学发展观新内涵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崭新思维理念。它的基本内涵是:一是坚持发展这个主题;二是全面发展;三是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所谓坚持发展,就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所谓全面发展,就是要着眼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所谓协调发展,就是各方面发展要相互衔接、相互促进、良性互动;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满足当代人的基本需求,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为子孙后代着想。

1、努力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科学发展观对做好林业工作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要把落实科学发展观当作当前林业发展的首要政治任务来抓,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全面系统地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主要内涵和基本要求,正确把握时展要求,深刻认识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与林业现状,坚持从实际出发,按科学办事,增强运用科学发展观推进林业工作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2、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搞好林业工作。近年来,市林业局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及上级林业主管部门的工作部署,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进行了一系列理论和实践探索,形成了一系列林业工作方法,并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但是还应该看到,与现代林业发展的要求相比,与群众的愿望相比,我们的林业工作还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如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有待于进一步完善,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生态建设与森林经营、生态立市工程建设等有待于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山林纠纷调处和林区维稳工作有待于进一步改进和提高。解决这些问题,不仅需要总结以往成功的实践,更需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对我们正在进行的工作进行深入思考,进一步明确工作方向、目标任务。新时期林业工作要有更高、更新的目标定位,要用科学发展观确立新时期林业工作的新理念,用科学发展观推进新时期林业工作的新实践。

3、现代林业发展要为促进我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保证。树立和落实正确的林业发展观,涉及到以林业建设为重点的生态立市发展战略工程实施的各个方面,是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林业部门责任重大。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林业工作,贯彻落实《决定》精神,必须坚持从林业实际出发,把生态效益放在林业工作的第一位,建立体现经济与生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长效机制,推进林业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现代林业工作

党的十七大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是对林业部门提出的新任务,是我们党为林业工作确立的新目标、提出的新要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生态文明,大力推进现代林业发展,进一步明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林业发展目标,在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结合林业实际,研究制订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林业工作目标、任务、重点和措施。就林业系统而言,今后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林业工作:

第一、结合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围绕“一个中心,四个打造”战略目标,坚持省委、省政府 “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生态立市、绿色发展” 等一系列发展理念和发展战略,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进一步加大生态文明、生态文化的宣传力度,认真组织好系统各部门的业务活动,切实加强对贯彻活动的组织领导,把十七大精神落实到林业具体工作当中。

第二、结合林业产权制度改革,进一步加强林区维稳。林权制度改革是江西林业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其意义远远超出了林改本身。通过市委、市政府和林业系统的共同努力,全市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工作已基本结束,当前主要是进行相关配套改革。针对,要把始终林农作为林业建设的主体,把林农的利益放在首位,切实做好林改扫尾工作,让林农深刻体会到改革带来的成果和实惠。

第三、是结合“生态立市”等重点工程建设,加快我市城乡绿化步伐。在对我市林业现状全面分析和科学判断的基础上,市林业局主动靠前,并确定了“创建生态家园、打造绿色名城”的发展思路,以积极的姿态“插手”各乡镇植树绿化工作。

市林业局利用市财政支持的100万元专项资金进一步加强生态立市等重点工程建设,完成了龙珠寺后山绿化补植200亩,通道绿化工程(大柏地、叶坪)荒山造林800亩,九堡、武阳重点圩镇绿化种植榕树1200株,新农村绿化点、公路绿化、城市街道绿化种植杜英、樟树大苗8000株。

2月28日,由市采购办牵头,经过林业局具体运作,以公开招投标的方式集中采购了6个品种的2.5万余株苗木,用于全市生态立市工程规划及全民义务植树需要。由市林业局统一购买赣油13号高品系油茶苗7.5万株,在我市油茶主产区种植500亩示范基地。与赣州华劲纸业合作推广种植丛生竹2万余株,全市共完成毛竹造林0.25万亩。

今年挂点云石山石背村松山坪新农村建设工作以来,市林业局结合示范点村落资源,以打造生态新村为目标,以搞好房前屋后和庭院余坪绿化美化为重点,于植树节期间为全市各乡镇免费提供杜英50株用于新农村建设示范点植树绿化,并组织34名技术人员深入全市17个乡镇指导乡村干部、护林员参加植树造林、补植补造,为新农村建设助力添绿。在做好“生态立市”工程造林及荒山造林、平原造林的同时,市林业局根据地方

党委和政府的统一部署,结合灾后重建组织开展“创园林城市、建生态//”为主题的全民义务植树周活动,并动员全系统干部职工积极参与到植树造林活动中,通过报刊、网站、短信、语音留言等形式广泛宣传,大造舆论,使义务植树运动的重大意义深入人心。

林业生态工程论文范文10

论文摘要:该文在阐述高等林业院校林业法律教育的发展历程和现状的基拙上,论证了高等林业院校加强林业法律教育的必要性,指出林业发展的历史性转变和生态法制建设对林业专门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该文提出,高等林业院校应加强林业法律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准确定位,分层次、多形式地提供林业法律教育;与实践相结合,促进林业法律教育内涵和外延的发展;落实具体措施,保证林业法律教育的课堂教学质量。

现代化建设有赖于科技的高度发展,而科技发展的基础是人才。新时期的林业要想得到长足的发展,必须走“人才强林”之路,所以培养博而专的林业人才是高等林业教育面临的日趋紧迫的任务。同时,随着“依法治国”战略被确定为国家基本的治国方略,法律也成为普通公民必备的工具性知识,所以林业专门人才掌握必要的林业法律法规是时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加强林业法律教育成为深化高等林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

当前,我国的林业发展正处于千载难逢的机遇期。在法治化的大背景下,探讨如何依法治林、依法护林、依法兴林是林业发展现阶段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思考如何培养具有现代法律意识的林业专门人才亦是具有前瞻性眼光的表现之一。笔者认为,在林业历史性转变和生态法制建设的关键时期,高等林业院校有必要加强对林业法律教育问题的探讨,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以推动高等林业教育的长足发展。

一、高等林业院校林业法律教育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我国高等林业教育起步较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全国尚无一所高等林业院校,只在21所大学或农学院中设立了森林系。1952年,根据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原林业部成立了北京林学院、东北林学院、南京林学院,并在13所农学院中保留或增设了森林系。“文革”以后,教育逐渐被放到国家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林业教育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九五”期间,按照国务院关于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的方针,全国高等林业院校进行了管理体制改革,高等林业院校在全国范围内的布局得到了优化。进人21世纪,林业迎来了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历史机遇,高等林业教育亦由此进人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同样,林业法律教育也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其主要特点是底子薄、发展慢。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在1986-1989年,除了少量、零星的非林业专业开设了相关的法律课程以外,林业的相关专业并未开设任何法律课程(见表1)。

20世纪90年代以来,高等院校普遍开设了“法律概论”(或称“法律基础”)必修课。与此同时,林业相关专业也相继开设了“林业政策与法规”课程。以北京林业大学森保专业为例,在1988-1989学年为85级学生开设了“林业政策与法规”选修课程,课时为30学时,并于下一学年将该课程转为必修课,此后该课程的开设得到了延续(见表2)。从整体上看,当时林业法律教育的开展情况并不太乐观,存在中断的问题。当然,这与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有极大的关系。

目前,高等林业院校的法律教育已具雏形,大致可分为3类:(1)一般的法律教育。20世纪90年代,国家提出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按照教育部的规定,包括高等林业院校在内的各高等院校统一开设了“法律基础”课程(现改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作为必修课,向大学生普及宪法、民法、行政法、刑法以及其他基本法律的知识。另外,有些高校还开设了“现代生活与法律”之类的全校通选

课,旨在提高学生对法律的认知,增强其法律意识。(2)专门的林业政策与法规教育。部分林业院校开设了林业法律法规类课程,如北京林业大学开设的“林业政策与法规”课程。这类课程着重介绍我国一般性法律法规中涉及林业的内容,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九条、第二十六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五章第六节中的相关内容;以及我国在林业方面专门的法律法规,如《森林法》、《种子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3)与资源、环境有关的法律教育。随着高等林业院校管理体制改革的深人,一些高等林业院校重新调整了原有的办学方向,如北京林业大学定位为“以林学、生物学、林业工程学为特色,农、理、工、管、经、文、法、哲、教相结合的多科性协调的全国重点大学”,并在原有的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新设立了法律系和法律专业。北京林业大学为法律专业学生和环境科学、水土保持、环境规划等非法律专业的学生开设了“环境与资源保护法”课程。有些高等林业院校还单独成立了法学院。例如,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以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教学科研为办学特色,设立了环境法研究所,开设了环境法学、林业法学、环境刑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特色课程。

二、加强高等林业院校林业法律教育的必要性

(一)林业发展的历史性转变对林业人才培养的要求

建国初期,由于国民经济建设急需大量木材,我国林业建设主要以木材采伐、加工利用、迹地更新为主。为了适应这种以木材生产为主体的林业建设需要,我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的高等林业教育在学科、专业和课程设置上均以森林工程和营林为主。但是,进人21世纪以来,在全球性资源耗竭和环境状况不断恶化的背景下,我国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日益严重的资源与环境问题。

200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明确指出,加强生态建设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而林业则被赋予首要地位。林业工作的重心由原来以木材生产为主转变为以生态建设为主,林业的性质由原来主要为社会提供木材和林产品转变为提供生态效益和生态服务,国家和社会对林业价值的认识由原来单纯的注重经济价值转变为经济价值与生态价值、精神价值并举的局面。林业的概念也得到了全新的表述,即“不仅是指森林的经营,还包括了林产品的加工、分配和市场,林地资源与水资源的利用与保护,以及与林产品生产有关的自然、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因素”。林业发展的历史性转变对高等林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与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成为21世纪高等林业院校人才培养新的发展方向。

首先,高等林业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应从培养传统的以营林、造林为主的行业性高级专门技术人才转变为培养既具备林业科技知识又具备一定的环境科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国际关系与贸易学、法学等方面知识的现代化复合型人才闭。

其次,高等林业院校人才培养的方式将打破原有的文理分隔的专业设置模式,在综合性学科体系的建构下创建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在高等林业院校这一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中,林业法律教育无疑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以生态环境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离不开法律的保障,依法治林、依法护林、依法兴林是加快林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林业法律教育不仅要提供一般性的法律基础教育,更要注重培养学生掌握有关环境与资源的法律知识和法律技能,以适应未来林业发展的需要。

(二)生态法制建设对林业人才培养的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基本是以环境破坏和资源消耗为代价。时至今日,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已受到生态瓶颈的严重制约。从20世纪70-80年代开始,我国制定和完善了一系列防止污染、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法律法规,并逐渐形成了一个新兴的独立法律门类—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与此同时,对这一部门法的理论研究也逐步形成了一个独立的法学分支学科—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随着国家对林业的日益重视,传统林业开始向生态环境建设转变。整合与林业有关的法律规范,组成相对独立的法律部门,并将其纳人环境与资源法体系之下的理论设想,引起了不少学者的关注。无论是环境与资源法还是林业法,这类新兴法的主要特点是渗透的领域越来越广,涉及的学科越来越杂,从业者越来越多。究其原因在于,生态环境问题在根本上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解决生态环境问题需要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多学科的支持。自然科学如生物学、生态学、地质学、物理学、化学等,可以帮助人类认识环境、了解环境恶化的原因以及提供补救的方法;而社会科学如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则可以将这些解决办法置于人类社会之中,协调好其与人类的关系。其中,法学是这一系列学科链的最后一环,可以将决策者所采取的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办法以法律的形式表达出来。

环境与资源法、林业法所具有的学科边缘性、交叉性特点,决定了法学院式的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满足生态法制建设的需要。因此,在一种新的文理综合的教育机制尚未建立之前,传统的高等理工类院校,包括高等林业院校,应在自身专业优势的基础上,加强林业法律教育,为社会培养急需的生态法制建设人才。

三、高等林业院校进一步加强林业法律教育的措施

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林业建设,林业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依靠林业专门人才。在现代社会法治化的框架中,培养具有现代法律意识的林业专门人才是生态文明建设和现代林业发展的要求。因此,将林业法律教育纳入整个高等林业教育体系,使之成为高等林业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一个值得研究探讨的课题。

(一)加强林业法律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高等林业院校加强林业法律教育的重要保证。近年来,我国高等林业院校的师资力量得到了较快发展,特别是林业院校的办学目标由单科性大学调整为综合性大学以后,各类具有非林业专业背景的高学历教师进人了高等林业院校。从加强林业法律教育的角度来看,高等林业院校除了要引进具有法律专业背景的高学历、高素质的师资力量之外,还要着重培养这些教师的科研和教学能力,提高和完善教师的整体素质。

首先,高等林业院校应为教师提供进一步拓宽视野的平台,鼓励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增加跨学科的合作性研究活动。例如,组成跨学科的科研团队,积极争取国家在林业、环保和法律领域的重大科研项目,以适应现代林业科研创新的要求。再如,在校级科研项目的安排上,应适当地向林业法律方面倾斜,帮助和扶持现阶段还处于成长中的林业法律教师队伍的自身建设。

其次,高等林业院校应为林业法律教师提供多样化的培训机会,鼓励教师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以适应林业和相关法律领域的动态发展。

最后,高等林业院校应通过建立和完善科学的评估体系,激励林业法律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科研和教学能力。

(二)准确定位,分层次、多形式地提供林业法律教育

现阶段,从横向上看,高等林业院校林业法律教育的对象主要可分为2个主体:一是高等林业院校中的非法律专业学生,二是高等林业院校中的法律专业学生。从纵向上看,林业法律教育的对象可分为研究生、本科生、自考生、成教生或林业职业培训生等不同的层次和类型。笔者认为,高等林业院校可以以后一种划分为出发点,对不同层次和类型的林业法律教育对象提出不同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

高等林业院校研究生教育旨在培养现代林业建设的高级人才,所以研究生的林业法律教育应包括更多、更系统的法律内容;在课程设置上,应开设“环境与资源法”必修课,以及“环境法的基本理论”、“自然资源法”、“林业法”、“国际环境法”等选修课。

高等林业院校本科教育旨在培养适应生态文明建设和法治社会的林业复合型人才,所以本科生的林业法律教育应注重加强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努力拓宽学生的专业面;在法律课程设置方面,除了开设具有普及性的“法律基础”课程之外,还应为林学、环境科学、法学等专业的本科生提供更专门的林业法律课程,如开设“环境与资源法”作为专业必修课,开设“林业法”作为选修课。

对各类林业职业培训生,林业法律教育的重点则在于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和专门的林业法律知识;在课程设置上,应开设“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和“林业法”必修课。

此外,高等林业院校还应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林业法律教育。例如,在面向全校开设的“森林与资源导论”必修课中适当增加林业法律教育方面的内容,使林业法律教育逐步渗透进林业教育中。

(三)与实戏相结合,促进林业法律教育内涵和外延的发展

法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所以高等林业院校的林业法律教育必须与我国当前的生态法制建设、与林业变革的伟大实践相结合。只有这样,林业法律教育的内涵和外延才能得到同步发展。环境与资源法、林业法等是新兴的法学学科分支,学理建构尚不充分,理论体系有待完善。因此,从事林业法律教育的广大教师应勇于实践、敢于创新,以自己的科研成果服务于生态法制建设和林业法制建设,进而推动学科理论的发展。

在人才培养方式上,高等林业院校的林业法律教育应更加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例如,可以将暑期实习作为一门理论联系实际的主课,引导学生积极走出课堂,调查生态法制建设的现状和林业改革中出现的相关法律问题,并对形成的案例进行分析和提出处理方案。此外,还可以尝试多种形式的合作教育,开门办学。例如,与林业行政部门或林业企业合作,开办各类林业法律培训班,以拓展林业法律教育的外延。

(四)落实具体措施,保证林业法律教育的课堂教学质量

首先,明确林业法律教育的主要内容。林业法律教育的课堂讲授内容主要包括一般法律教育和专门法律教育2部分,即除了一般的宪法、民法、行政法等横向内容外,还包括与林业相关的法律等纵向内容。此外,根据我国国情的要求和时代的发展,还要适当增加一些国家制定的林业政策等方面的内容,从而构建比较完善的林业法律教育内容体系。

其次,基于上述所确定的林业法律教育内容,高等林业院校必须保证林业法律教育课程至少有30学时以上的教学时间。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师能够讲授完整的林业法律体系,同时也便于学生充分理解相关知识。

林业生态工程论文范文11

关键词:现代林业; 生态建设; 发展趋势

【分类号】F326.2

引言

林业既是一项重要的基础产业,又是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同时兼有三大效益。当前,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但是,现实恶劣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因素之一,社会对生态环境的关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改善生态环境日渐成为社会对林业的主导需求。

一、林业生态建设的概念及意义

(一)林业生态建设的概念

森林在维护地球生态平衡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天然林是经过很长的历史阶段,经过反复的自然选择下的生存竞争而形成的一个和谐的森林生物与森林环境相互作用的整体。森林生态系统一般讲是一个稳定的、抗逆行较强的生态系统。无论是提供林产品、保持森林生产力的稳定和增长,还是发挥森林的环境服务功能;无论是营造各种类型的人工林,还是对现有森林进行经营管理,按照持续发展的要求,都必须建立和维持一个健康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使人类的利用和干扰保持在森林生态系统可容忍的限度内。

(二) 生态林业建设的重要意义

党中央、国务院提出林业要以木材生产向生态建设转型,这就促使传统林业要向新型林业―生态林业转变。我们知道,木材生产就是砍伐、运输、加工、其面小,它是人们追求林业短期经济效益的一和方式,林业经济总量偏小,但这种以牺牲森林资源为代价的生产是有限的,现已被人们渐渐认识。而生态林业建设意义则不同。

创建生态林业是追求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的协调、高效,要求在三者之间相互促进,构成一个良性循环的整体。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确立了新世纪林业工作的指导思想:“确立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建立以森林植被为主题,林草结合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建设山川秀美的生态文明社会,大力保护、培育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实现林业跨越式发展,使林业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和社会服务。”这指导思想的确立,标志着我国林业以木材生产为主的时代已经结束,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新时代已经开始,林业战略思想发生的这种历史性转变顺应了世界林业发展的客观规律,适应了新世纪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的时代大潮。

二、林业生态建设的措施与适用方法

(一)要大力加强生态教育,通过各种形式提高全民族的生态道德素质。

(二)要大力实施林业生态工程,推进生态保护和治理,主要建立一些大的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防沙治沙等大的生态工程 , 推进森林的覆盖面。

(三)要大力深化林权制度改革,改革林业生产方式。要建立多元化的投入体系,拓展林业资金投入渠道,积极探索政府扶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业主投资兴林的路子,逐步建立起国家、集体、农民及各种非公有制经济多渠道、多元化的投入体系。

(四)要大力弘扬创新生态文化、弘扬人与自然的和谐生态价值。要积极探索全民义务植树新办法,建立健全造林绿化的长效机制,深入推进全民义务植树运动,尽快在全区范围内掀起声势浩大的全民义务植树新高潮。

(五)要大力推进法制建设,依法规范造林、管林、用林行为,把林业各项工作纳入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轨道。要加大依法治林力度,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活动,保障森林资源安全,构建平安和谐林区。

三、林业建设要有适当目标

林业生态建设充当什么角色因地区而有差异,有些地方适宜速生林生长,满足市场需求;有些地方是为了恢复或建设生态系统;有些需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有些是为了改善生活环境等。但要注意不管什么目标,通过建设要达到:(1)保护和优化适地适树的各种立地生产潜能;(2)结构多样性,充分利用土地与空间;(3)生物多样性,注重生态系统功能的建立或恢复;(4)物种保护与生产相结合;(5)环境治理与文化建设相结合。

(一)加强培训,提高农民的林业知识与技能

推广栽培抚育新技术 , 帮助农民转变观念,认识林业在生态环境方面的重要性,确立尊重多样性和以生态为中心的价值观。整体提高农民自身素质,与时俱进地进一步学习有关农林专业技术知识,成为懂技术、会经营、能服务具有时代精神的新农民。

(二)要坚持发展森林的生物多样性和复合性

一要坚持生物多样性,充分发挥生态功能,做到持续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二要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生产有机物质、调节气候、促进物质循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固碳制氧、维持碳平衡、净化环境、防风固沙等服务功能。在农田防护林、湿地、河岸、山地、沟渠、道路、田埂等可用的各类土地上综合开发形成复合系统,促进生物质循环,发挥生态效益。

(三)需要有政策引领与财政资助

发展产业林,应该贯彻“谁投资谁收益”的原则。由农民出工,林种苗木由国家和各级地方财政资助。各级政府应城乡统筹规划,按照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加大对公共设施投入力度。林权归栽种者所有,借以提高农民绿化祖国山河的积极性。

(四)要注重苗木基地建设

苗木基地既是林业建设的供应者,也是林业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科技成果的实验者和推广者,应该向专业化、产业化方向发展。要支持有经济能力的个体或社会组织积极投资,着力培育种植示范大户,促进优势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以逐步形成特色产业优势,带动周边地区林业发展。

四、未来林业生态建设的发展趋势

现代林业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森林生态环境意义的加强。世界环发大会秘书长斯特朗指出,“森林在世界范围内的环境保护方面占有独一无二的位置”。在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与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方面,日本、美国、法国等国家发展了水土流失控制的工程措施和快速的工程绿化技术,致力于形成以森林为主的流域治理的森林工程体系。

五、结语

我国林业生态工程领域的研究也取得了一系列的科研成果,并具有一定的应用性和学术水平。今后林业生态工程学科面临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是:1、人工防护林生态系统稳定性维持;2、干旱地区林木水分生理,植被 - 土壤水文生态过程;3、区域森林植被建设适宜度与生态用水的关系;4、抗性植物材料的选择和繁育;5、区域性防护林恢复与重建的生态经济评价。

参考文献:

[1] 蔡守秋等著《可持续发展与环境资源法制建设》,中国法制出版社,2013 年3 月第1 版。

[2] 金瑞林:《环境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年6 月第1 版。

[3] 金瑞林、汪劲:《20 世纪环境法学研究评述》,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年6 月第1 版。

林业生态工程论文范文12

关键词:生态健康 森林健康 林业有害生物 管理策略

生态系统是一个庞大复杂的有机体。生态健康是指生态系统具有稳定和谐的组织结构、较强的活力和恢复力、畅通的生态流,对相邻的系统没有侵害作用[1]。显然,健康的生态系统是一个理想状态,人类作为生态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主动介入生态健康管理,就要维护生态系统的健康。

一、森林健康

森林健康是指森林生态系统具有稳定和谐的森林结构、较强的抗灾能力,并能为人类提供较多的生态服务功能和森林物质产品[2-4]。

1、森林健康管理

森林健康管理是为了维护、促进或恢复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而采取的措施;森林健康管理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森林生态系统抗逆能力,增强森林系统稳定性、和谐性,除去或避免系统中或系统外危害森林健康的因素,创建有利于森林生态健康的良好环境条件,使森林能提供更多的服务功能。

2、森林健康管理目标与措施

森林健康管理的目标,就是通过森林健康管理,让不健康的森林逐步恢复健康,让健康的森林持续健康,让新培育的森林从开始就保持健康。健康的森林应在森林经营管理的过程中,保证一些生物和非生物的因素不会威胁和影响到现在或将来森林经营管理的目标。健康的森林生态系统能够在维持其多样性和稳定性的同时,又持续满足人类对森林生态、社会和经济的需求。

森林健康经营要点是健康经营规划,把健康的思想贯穿到森林生态系统经营全过程。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火险管理,包括可燃物处理、火险分级、杜绝野火、控制火烧等内容;林业有害生物管理;森林健康系统监测与评价,在全国建立森林健康监测计划,为国家制订政策提供森林状况和变化趋势的信息资料;人为地促进生态系统自然修复,即天然林以自然修复为主,人工林以近自然经营为主,注重游憩功能、公众参与和环保意识教育。

二、林业有害生物管理

林业有害生物管理是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运用生态健康原理,采用先进的生物管理学手段和有害生物调控技术与策略,对有害生物实施科学控制,维护生态系统的健康。

森林健康理论是一种新的森林经营管理理念,它不仅是今后森林经营管理的方向和工作目标,而且对林业有害生物管理工作有重要的指导意义[5-7]。传统的森林病虫害防治理论是把森林病虫草作为工作目标,森林健康理论则是把培育健康的森林作为工作的主要目标。这样,就把森林的病虫草火等灾害的防治上升到森林保健的思想高度,体现了生态学思想,从根本上解决了森林病虫草火防治的可持续控制问题,使森林病虫草火防治工作的指导思想向更高的层次转变,使森防工作者成为森林的保健工作者。

三、林业有害生物管理策略

人类在管理有害生物的漫长过程中,逐渐懂得了有害生物的有害性不是绝对的道理,管理理论由“斗争”逐渐转变为科学管理,管理策略逐步完善,走过一条由有害生物的单一防治到综合防治、由综合防治再到综合治理的发展历程。这个发展历程标志着人类对有害生物的认识和对有害生物防治理论的探索和提高。但是,这些理论都没有突破“被动”防治的框框,局限在“防灾救灾”的范围内。因此,笔者认为,林业有害生物管理应该以森林健康理论为基础,采取“营林为主,适当干预,精密监测,精确管理”的管理策略,以对林业有害生物实施有效管理[8-10]。

1、营林为主,培育健康的森林

将林业有害生物管理工作贯穿于营林工作始终,也就是说,从种苗开始,一直到抚育管理、采伐更新,将培育健康森林作为营林主要目标。科学划分立地类型,实施标准化造林;以地带性植被为主,建立多类型植被;因地制宜,乔灌草结合,合理搭配;加强种子繁育和苗木培育工作,促进遗传多样性;加大现有林扶育力度,及时伐除病弱木,增强森林抗逆能力;提高低产林改造强度,更新老虫源地森林,提高森林生态系统活力;改善现有林木采伐方式,禁止皆伐和“拔大毛”式采伐方式;对天然林减少人为干扰,以防止外来物种入侵为主,保护原生植被;加强检疫执法,防止林业有害生物扩散和外来有害生物入侵。

2、以生态调控为主,对造成灾害的有害生物进行干预

对已经造成灾害的林业有害生物,采取生态学调控手段,进行防治;暴发成灾的,在必要时选用针对性强的、不伤害非靶标生物的无公害药剂,采取先进的施药措施,进行人工防治,禁止使用杀虫(菌、草)广的药剂,尽量不要采用全面布撒的施药方式,以免伤害非靶标生物,并造成面源污染;对一些危险性有害生物,加强监管力度,及时发现,及时根除。

3、精密监测,精确管理

精密监测、精确管理的目的就是对生态系统实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非健康生态系统,采取先进的生物管理措施,及时、快速地恢复“患病”生态系统的健康;或者对处在健康、亚健康状态的生态系统,采取一定的、合理的措施,维护生态系统保持在比较稳定的健康状态。也就是说,有害生物的“双精”管理(精密监测,精确管理),不仅仅是要克服被动防治和单种防治带来的弊端,更重要的是维护生态系统的健康。

参考文献:

[1]张国庆.生态健康与有害生物管理[J].

[2]张国庆.生物灾害管理理论研究[OL].

[3]张国庆.林业生物灾害防治组织与管理[OL].

[4]张国庆.论有害生物的“双精”管理[OL].

[5]张国庆.林产品标识溯源系统框架设计[OL].

[6]张国庆.和谐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OL].

[7]张国庆.林业生物灾害防控的法律保障[OL].

[8]张国庆.我国林业生物灾害管理体系研究[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