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林业企业论文

林业企业论文

时间:2023-03-24 15:01:58

林业企业论文

林业企业论文范文1

生态文化是人们根据对生态关系的需要,最优化的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等问题所反映出的思想、观念、意识的总和,是一种新型的现代管理理论。企业生态文化,就是企业将生态理念融入企业文化,使之成为自己经营的指导思想,贯穿到企业经营的各个方面,其目的是实现人、企业、生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包括生态意识、价值观、行为规范、道德风尚、规章制度、精神面貌等,其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生态价值观。它是一种新型的企业文化,是现代管理思想的发展和创新,是企业生态价值观、企业战略、企业目标、经营哲学、精神追求、道德准则以及行为规范等内容的综合体,是对企业文化的时代补充,也是企业文化对生态文化的积极回应。

企业生态文化首先要求企业树立企业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互协调的价值观,清醒地认识到自身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认识到自己在环境问题上应负的社会责任。要求企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精神层次上,要使环境伦理、生态意识成为企业精神的重要方面,引导企业生产经营的价值导向,其实质,就是要为企业营造出浓郁的生态氛围,使生态理念以潜移默化的形式作用于企业员工的心灵,转化为员工的自觉行动,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在经济效益方面,既要考虑经济增长的内在成本和近期利益,也要考虑经济增长的外在成本和长期利益;在生态环境方面,要彻底改变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相对立的错误观点,牢固树立企业、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观念,自觉设立自身的生态环境政策和目标,及时公开环境信息,关注社会生态效益,积极支持社会环保活动;在资源开发和利用上,既要重视当代人的利益,也要兼顾后代人的幸福,通过开发新技术和新资源,实现资源利用率的不断提高和稀缺资源的替代补充,同时限制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将可再生资源的消耗数量维持在其循环再生速度之内,并对可再生资源进行培育和保护,确保资源再生的可持续性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其次要求企业向生态企业发展。生态企业是超越经济利益的具有生命特性的组织,像一个生物有机体,不断地与生态环境发生着能量、信息和物质交换,并且始终参与生态系统的自然循环,与自然界、人类社会有着高度的相容性。它在组织内涵、目标体系、成长战略等方面与经济型企业大相径庭,始终追求企业成长、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协调统一,既考虑自身的持续成长,又重视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生态企业不仅具有生存发展的基础,而且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不但拥有了企业的今天,而且还抓住了企业的明天,与整个生态系统融为一体,形成了良性的生态循环。

2企业生态文化建设对林业企业发展的作用

随着我国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以及林木可采资源的减少,林业企业加强生态文化建设变得越来越迫切。以可持续发展作为指导思想的企业生态文化整合了传统企业文化的优点和长处,并在此基础上融入了生态系统的新思想,代表和体现了善待自然、保持人和自然之间的生态平衡的新的思想和文化,是一种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的企业文化,具有强大的功能和价值。加强林业企业生态文化建设,对林业企业树立良好的环保形象,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生命力,实现林业企业可持续发展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

2.1有利于提高林业企业的经济效益

优秀的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精神财富,具有一种特殊的力量,能够发挥重要的经济作用,对企业物质财富的增长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企业生态文化主要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林业企业的经济效益:①能够引导林业企业顺应时代要求,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和生态规律,避免受到经济规律和生态要求的惩罚;②在生态文化指导下,林业企业生产出的生态产品拥有更高的质量,能更好地满足顾客的需求,更能吸引顾客,而且拥有强烈环保意识的消费者愿意为绿色产品付出更高的成本;③可使林业企业获得政府和各种社会组织的支持,得到各种有形或无形的优惠政策,从而使企业获益;④有助于林业企业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长期得到消费者和社会各界的信赖和支持,从而提高企业的增值力,创造高于一般水平的经济利润;⑤能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的聪明才智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提高劳动效率,最终给林业企业带来较高的经济效益;⑥能够促使林业企业采用新的生产经营方式和科学管理方法,为林业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创造良好条件。

2.2有利于林业企业创建企业品牌,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随着全社会对环境问题的日益关注,人们越来越注重企业的生产和经营行为,关注企业是在破坏环境还是在为环境保护作贡献。如果林业企业能够将保护生态环境作为自己的文化理念,长期、持续地在生产经营过程的各个方面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实施ISO14000标准并通过认证,就能满足消费者和全体社会公众的这种需求,从而使企业受到消费者和公众的尊重、信任与支持,使自己的产品和服务很快被消费者接受,而且还可以使企业树立对环境负责的良好形象,促进其与消费者、政府和社会其他各方面的良好关系,提高企业知名度,实现企业更大更长远的利益。

2.3有利于增强林业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当前,许多国家,特别是西方国家正纷纷采用更加隐蔽的环境管制措施,设置种种绿色贸易壁垒来抵制外国商品的进口,这无形中给中国林业企业带来了更多的困难。这是因为,相对来说,西方国家的环境保护意识较强,各种环境标准的制订和实施比较完善。而我国由于长期以来忽视生态产业的发展,盲目开发出口产品,放松对产品生态标准的监督检查工作,因而没有形成绿色管理体系,致使许多产品不符合国际生态标准。企业生态文化则要求林业企业采用生态化生产方式,生产符合国际生态标准的产品,从而有利于林业企业产品顺利进入国际市场,并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2.4有利于促进生态效益的实现

生态效益是企业组织为兼顾生态及环境的保护,通过与环境相关的管理创新而获得的提高经营绩效和竞争优势的效益。生态文化建设要求林业企业改善生产工艺,转变经营模式,尽力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排放,提高产品的附加价值,使林木资源的价值都得到充分体现和利用。这样不但能够减少企业的运营成本,使消费者得到更为实惠和优质的服务,而且有助于最大限度地降低林业企业行为对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改善社会公众的生活环境。

3林业企业生态文化建设的策略

林业企业生态文化的建设目标是让企业全体员工能够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态意识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做到在提高经济效益中保护生态环境,努力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建设林业企业生态文化,是一项创造性管理活动,林业企业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

3.1提升林业企业管理者的生态文化素养

企业生态文化作为一种现代组织文化,在其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管理者生态文化素质的高低决定他们在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中对待生态环境的态度。因此,企业生态文化建设是否能够获得成功,关键取决于企业管理者对企业生态文化是否能够积极倡导、着力培育和身体力行。所以,林业企业生态文化建设,企业管理层必须树立生态价值观,加强生态哲学学习,掌握生态学方法论,将生态意识和生态价值观贯彻到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并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认清企业发展与社会发展相互依存的关系,摒弃长期以来的粗放式经营模式,提高科技含量,减少资源损耗,自觉地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意识与思想反映在各项决策之中,努力实现经济增长、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3.2营造良好的企业生态文化氛围

为了营造企业生态文化氛围,林业企业应注意厂区周围及内部环境的绿化,并按照生态文化的要求设计厂区内部空间布局;应充分而有效地管理和运用企业文化网络的积极作用;要结合林业企业的实际情况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和形式多样的有意义活动,如“生态在我心”演讲比赛、“我为环保献一计”征文活动、生态技能大比拼以及以生态文化为主题的报告会、读书会、经验交流会、知识竞赛等一系列活动,营造一种浓郁的企业生态文化氛围,使得企业广大员工对建设企业生态文化有一种认同感和使命感,能时时考虑环保,事事想着生态。

3.3加强生态宣传与员工的生态教育

林业企业建设生态文化,必须重视保护生态环境的宣传活动,通过各种新闻媒体和有影响的公关活动,将企业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的行动方案和已经取得的环保业绩公布于众,向社会企业的生态化思想、生态化生产方式和产品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公益广告,使社会公众更多更好地了解企业以及企业倡导的生态文化,从而提高企业的知名度,扩大企业及其所倡导的生态文化的社会影响力,树立良好的、新的生态企业的社会形象。同时,还要加强对广大员工进行ISO14000系列标准和指标体系、环保知识产业政策、环保法规和科学发展观等方面的培训与教育,采取物质激励、目标激励、反馈激励、强化激励、成就激励等激励方式,着力强化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普通员工的生态观念和环保意识、彻底转变过去那种先污染后治理的陈旧观念,牢固树立“环保、生态、效益”和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念,促使广大员工朝着企业生态文化要求的方向发展。

3.4强化林业企业的生态管理制度

企业的生态管理制度是企业生态文化建设的有力支持,是企业实施生态管理的保证,也是调节企业内部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同时,也是规范企业行为、保证生态企业之间契约条款得以履行的基本制度。生态管理制度的制定与落实过程,也是企业生态文化形成的过程。因此,林业企业必须高度重视生态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并以此激励广大员工和各级管理者为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企业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作出较大贡献。为此,首先应设置生态职位,如在企业最高管理层即董事会中设置专职生态董事负责处理生态事务,按照国际标准化组织ISO14001标准的要求设立环境管理者代表;其次应积极加入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并取得认证。这样林业企业就可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得到社会认可,增强企业竞争力。

3.5公布林业企业的环保信息

环保信息公开化是林业企业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的诚信表现,既有利于企业树立良好的环保形象,也有利于企业加快生态文化建设的进程。林业企业定期向社会公布环保信息,不仅便于社会公众的监督与批评,也会极大地鼓舞企业广大员工建设生态文化的士气。而且,社会各界反馈回来的意见和建议等信息,又是加快企业生态文化建设的重要依据。环保信息公开化的一种重要形式是定期编制与发表企业的环境报告书。这样既有助于增强企业员工的生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也有助于证明企业与自然、社会的相容性,同时也鞭策企业管理者高度重视企业生态文化建设,以求得与生态环境、人类社会的长期共存和持续发展。

3.6发表生态宣言

生态宣言是林业企业向全世界发出的对社会、环境承担环保责任和义务的声明,是建设企业生态文化的冲锋号,是实现企业、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倡议书,是向社会各界进一步承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林业企业若主动地将企业生态文化建设方案公布于众,发表生态宣言,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必将增强企业全体员工的自豪感和主人翁精神,激励他们为建设企业生态文化努力工作。

参考文献

[1]张保伟,吴怀林.关于企业建设生态文化的思考[J].理论界,2006,(1):162-163.

[2]龚胜刚,孙智君.企业生态效益及其实现机制探讨[J].经济管理,2007,(20):4-7.

[3]章鹏.提升企业经营者的生态文化素养[J].农场经济管理,2008,(4):66-67.

[4]李长松,刘经纬.浅论中国林业企业文化建设[J].中国林业企业,2005,(2):27-29.

林业企业论文范文2

关键词:中小民营企业;企业文化;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F2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34-0154-02

1 吉林省中小民营企业文化建设应遵循的原则

1.1 目标原则

吉林省的中小民营企业应建设属于自己的企业文化,距离这个目标,还有诸多问题需要克服。吉林省的中小民营企业要想建立属于自己的企业文化,首先是要明确自身的目标,确立目标原则,如此才可以有效地组织、流程地规范。而建立企业的目标机制,则首先要建立以企业一把手为领导核心、以各个行业专家的指导为企业发展的方向、以公司内部的多个部门以及基层的单位中的老年、中年、青年三代为主力军,以中层干部和基层干部参加为向导的企业文化建设小组,从而制定出企业文化建设的工作规划,确认各部门之间和部门各层次之间的发展目标和各自职责。

1.2 共识原则

根据吉林省中小企业文化的现状,当务之急是培育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共同价值观的有机土壤。我们都知道,共识原则是企业的无形凝聚力,是在企业精神发展方面的最为重要的原则之一。这就需要企业的领导层和员工层在企业文化发展的共同价值上达成共识。而这些共识的原则外化为具体的作用力的时候,微观层面可以小到在企业内部所宣传的种种口号、所张贴的各种标语,宏观层面可以上结合国家的历史传统文化、社会所遵守的共同价值观念等。和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市场价值原则不同,我们的市场价值原则是社会主义市场价值原则,企业一切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要归结到人的发展上面。我们一方面要弘扬具有悠久的民族精神,另一方面在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庇护下加速企业文化这个无形凝聚的建设。放眼看国内著名企业,无一不是有着强烈共识性原则的企业文化主导着,铸就了一个又一个的企业典型。

1.3 绩效原则

吉林省的中小民营企业同时还要遵守企业的绩效原则,众所周知,绩效是企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现实生命力的源泉,如果只是单手抓企业文化那只看不见的手,而忽视了抓企业绩效的话,企业生存都是问题。所以,企业正确的做法是作为硬件资本的绩效仍是头等重要的,而企业文化的发展也不应放松,二者之间的冲突如何解决?这就要求吉林省中小民营企业转变发展思路,传统的单纯地以绩效性为原则的企业渐渐失去了生命力,现在应转向发展企业的软实力,即将文化注入产品之中,以文化驱动企业的绩效,以文化让企业的产品焕发出具有时代特征的生命力。

1.4 创新原则

在吉林省的中小民营企业文化建设中,还要格外重视企业文化的创新原则,也只有在创新中才能与时俱进,在体现着优秀企业文化时代性的同时,也要体现企业文化的先进性。所以,吉林省的中小民营企业家们应该志存高远,绝对不能安于现状。同时,还要让企业家们从战略的高度意识到发展完善企业经营理念的重要性,要把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改革以及加强管理结合在一起,应改变家族管理制下封闭的思维模式和家族式的经营方式,并渐渐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价值观。还要总结、提炼和培育具有新时代气息的、各具特色的经营战略方式、明确企业文化建设的宗旨和理念,最终全方面地丰富吉林省中小民营企业文化的内涵。

2 吉林省中小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对策

2.1 企业家转变企业发展理念

根据以上的四原则,吉林省中小民营企业文化在建设过程之中应采取积极的对策。当务之急,就是要求作为企业领导核心的企业家转变企业发展的理念。所谓企业发展理念,“是指企业文化的发展内容和企业群体意识形态的高度概括,也是企业精神和企业价值观的表现形式”。由此我们可见,企业发展理论是超越于利润的抽象存在之物,但是却时时刻刻对利润产生着影响。由此,我们可以将之归结为企业存在和发展的理想和信念。企业的理想是企业发展的力量,同时也能指引着企业的发展方向。企业的发展理念作为企业的理想之一,是能唤起企业全体人员强烈的使命感和自我责任感,同时也规范和引导着企业的自我价值取向和个人的道德行为。企业的理想也是一种强烈的信念,这种信念一旦确立,就能转化为凝聚员工的精神力量,同时激励和推动着企业员工矢志不渝,发挥出个体主观能动性地去追求、去创造、去实现企业的理想。

2.2 丰富文化载体活动

一切优秀的企业文化,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人,人是企业发展的根本,也是企业发展的目标,所以,决不能把以人为本的企业当成一句空洞的口号,也不能当成没有内容的一纸空文。从广义来说,以人为本绝不仅局限在生产和经营等方面,而是更人性化地渗透到企业全体员工生活的各个方面之中。例如,企业通过丰富多彩的音乐、体育等娱乐文化活动作为载体,从而显示了企业文化独特的魅力。也正是在防腐的文化活动之中,企业丰富全体员工文化生活,滋润了员工的文化生命,提高了企业的核心凝聚力、团结一致的向心力和共同创新的竞争力。所以,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姿多样的企业文体活动,对企业的发展是极有好处的。比如开展以业务技术为主要内容的技能大比武、锻炼职工身体的职工运动会和关乎精神发展的大型文艺汇演以及关怀慰问职工家属等活动,就可以大大地激发企业员工对企业的由衷热爱和融入自身热情和生命的自豪感,从而增强了企业员工的主人翁意识。激励出企业员工团结拼搏、务实创新、脚踏实地、奉献企业的优秀作风,这些文化娱乐活动都给企业文化的建设提供了极好的发展舞台,从而使企业的文化建设脚踏实地、有声有色。

2.3 加强企业人才队伍培养

针对吉林省中小民营企业的现状而言,要有对企业人才队伍培养的意识,更要把这种意识转化为行动。具体说来,加快人才队伍的建设,能把挖来的人才和借来的人才变成自己培养新人才的师资队伍,同时要给各种人才提供足够的施展才华和能力的空间和氛围。这就要求企业领导者对人才有足够的鉴赏力和洞察力,能对其科学地管理和合理地使用。怎样科学和合理地使用人才?

首先,要对各种人才进行分类,科学规划、合理统筹,建立不同种类和用途的人才库,建设“五支人才队伍”。在这个基础之上,吉林省中小民营企业根据人才的特殊特征,分成尖端型的人才、高级型的人才、中级型的人才和基础型的人才。这是一个金字塔形状的人才结构图。在人才结构图中处于的层次越高,也就意味着专业性越强,科研的能力也是越高,人数越往上也就越少;反之,处在人才结构图中的中下层次之中,越往下也就意味着通用性越强,科研能力越弱,人数也就越来越多。依照这种金字塔形状的人才结构图进行标准化的设定和考察,根据各个专业人才的技术特征,建立起供企业之用的人才储备库,从而把人才引流到合理的状态之中。

其次,建立其科学合理的人才使用机制,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人才分类的使用办法。对于尖端型的人才要采取柔性流动的管理机制;而对于高级型的人才,特别是高级型的管理人才,则主要通过待遇吸引、给予施展其才华的空间留住此方面的人才;对于那些中级型的人才来说,不仅要有引进机制,同时还要从自身的企业队伍中选拔和培养;而对于基础型的人才来说,主要是立足于企业自身的培养,根据企业所需,培养出大批实用性强的应用型人才,并且给予他们足够多的锻炼机会,对于相对突出的,要给予相应的奖励机制。

最后,吉林省的中小民营企业还要建立起人才战略储备机制。从企业的长远发展来看,为满足企业现在和未来对于人才的多样化需求,企业领导者必须有前瞻性的眼光,必须对专业人才进行必要的储备,从而形成多元化的且合理人才结构。还要稳步推进人才的管理水平。完善企业的用人机制是提高企业人才的管理水平关键所在。这就要求企业管理好人才,首先要做到以人为本,并长期坚持,对人才的关怀机制可以让人才人尽其才。

2.4 政府加大扶持力度

吉林省的中小民营企业生存和发展现状相对来说还有很大的局限性,尤其是在当下经济形势不容乐观的宏观背景之下,吉林中小民营企业各方面的实力尚不能和国有企业或者大型的合资企业进行实力抗衡,为了保持市场的繁荣和多元,这就需要政府来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同时也要积极探索可突破的路径。针对我省中小企业的现状,政府要根据实际情况,加快对我省中小企业职能的转变,针对当下民营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要制定相配套的政策和措施,抓好并且实施好和落实好。还要努力拓展吉林省的中小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相应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四种:首先是要鼓励国有银行、国家控股的银行扩大对省内的中小型企业的贷款业务;其次是有步骤地改善城市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和农村合作银行部分的基金会,要相应地放宽民营银行设立的标准和市场准入的条件;再次是鼓励地方设立中介企业的贷款的担保机构;最后是探讨成立由政府财政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银行的可能性问题,从机构上和体制上双向度地解决贷款的担保问题,并不断地完善贷款的种类和担保的办法,逐步完善企业的风险评估方法。同时,政府还应针对创新能力不足,积极推进吉林省的中小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问题。建立和健全社会的服务体系,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积极为省内中小型民营企业提供各种帮助和扶持,以此为吉林省的中小型民营企业营造公开竞争的良好环境。对那些巧立名目、增加省内中小民营企业所花费用负担的要严格查处,从而使省内中小型民营企业能在一个优良的环境之中不断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罗国勋.二十一世纪:中国中小企业的发展[M].北

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2] 林汉川,田东山.WTO与中小企业发展[M].上海:

林业企业论文范文3

园林绿化是城市建设范畴内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风格的园林绿化代表着城市的特色,不仅有良好的公益性特点,还为吸引资金投入提供良好的环境因素。同时,良好的城市环境能够让大家更加热爱城市。通过实际项目分析,我国园林绿化施工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1园林绿化施工主体多元化

管理出现无序性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各种园林绿化项目大量出现。目前,施工企业构成更加复杂,政府主管部门很难把控全部项目。大量生活区的建设使得配套绿化环境建设多种多样,很多开发商为了达到规定的30%绿化率,盲目引种各种花草树木,不仅没达到景观效果,还会因为环境不符合植物声场而造成大量死亡,导致资源浪费。很多园林建设单位没有专业性施工技术人员,施工质量难以保障,创新性也就无从谈起。施工企业人员在思路和素质上参差不齐,市政园林建设工程专业性程度低,创新性更无从说起。这些都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活环境质量。

2施工很难体现设计师的理念

正是由于施工企业管理人员素质上的差异,使得项目实施过程中很难体现出设计师的设计理念。城市园林绿化项目必须符合“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的原则。因此,施工中必须重视植物群落的多样性,需要使用不同类别的植物。因此,如果选择植物不当就很淡表达园林的和谐、自然之美。很多人认为,园林绿化的管理与施工人员是“城市农民”,施工过程也局限于绿地铺色与种花种草。由于施工人员缺乏对栽种植物习性以及施工技术、立地条件等方面的知识,造成大量苗木栽种后死亡。同时,很多人认为园林绿化项目属于风险小、利润高、技术性不强,造成大量技术、素质参差不齐的个体施工队伍加入到施工行业。这种绿化施工管理上的混乱直接造成很多不良后果。

3园林绿化工程缺乏专业的监管机构

我国园林绿化行业一直存在监管机制落后、不完善等问题。2008年由住建部颁布的《城市绿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中,强制性条例少之又少,园林绿化企业存在大量的自由裁量行为。这种盲目的施工行为会产生很多不良后果,比如:不管是否施基肥,苗木不死就行;不管树坑大小和土壤因素,栽种了就行。这种只负责竣工效果的施工缺乏足够的科学依据,不仅加大了后期养护管理的难度,还会与设计师的绿化理念有较大的差距。

二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管理措施经过多年发展

很多园林绿化企业更加重视质量管理,针对问题所在提出了很多有效的途径。很多企业不断完善科学的管理制度,这样才能不断完善制度和条款,避免管理缺失现象的存在。主要措施有如下几点:

1建立和完善施工报批程序

(1)由于园林绿化是市政、施工企业以及市民的责任

因此必须完善园林绿化项目的报批程序。无论哪家企业参与园林项目建设,必须向主管部门申请。主管部门经过认真考量之后,对于符合城市整体规划要求的予以审批。同时还要做好施工过程的监督工作,不能因为某个绿化项目效果不好影响到城市整体规划蓝图。

(2)出现园林绿化

项目施工质量较低的主要原因在于,项目招投标之前,已经内定了施工企业。这些中标企业中,即便施工管理质量水平不高,但由于其与开发商关系较好,或者受当地政府保护也顺理成章的参与到园林绿化建设当中。这种招投标行为不仅没有选择出质量管理水平较高的企业,反而由于中标企业的特殊背景加剧了监管的缺失,项目质量就更加难以保障。因此,选择园林绿化单位时,必须将施工项目放在自由竞争的市场机制当中,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选择出更为优秀的施工队伍。

2不断提高施工企业人员素质水平人员素质直接影响

到园林绿化施工质量,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很多专业化施工企业的施工工艺都较为成熟。但是,还有很多企业存在施工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的情况。正是由于这些企业缺乏技术精湛的技术人员,造成项目质量很难控制。与其他施工项目不同的是,园林绿化施工必须注意到方面方面的问题,如果施工人员不考虑项目的整体效果,知识重复做一些简单的工作,其施工质量不高也就在所难免了。因此,园林建设大内必须将重点放到提高施工技术人员水平上。园林绿化施工企业要加大人员培训力度,通过培训与工程实践提升中青年的业务技术水平,为企业发展壮大做好相应的人才储备。

3加强沟通协调,提升施工质量

施工企业的技术人员与设计人员的必要沟通是保证园林绿化工程质量的重要因素。由于园林绿化项目设计方案直接关系到后期的施工质量,即便是设计与施工分属与园林绿化工程的不同环节,但是这两者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只有设计人员与施工人员密切合作,及时沟通才能保证园林绿化项目的工程质量。每个园林绿化设计方案都会考虑到施工环节,如何将高质量的设计方案实施到工程项目当中需要设计人员与施工人员的及时沟通协调才能实现。设计人员在方案设计之初,要严格勘察施工现场,了解施工企业的技术状况,这样的施工方案才是科学合理的。施工之前,设计人员要与施工人员做好全面的技术交底工作。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一旦不熟悉某些设计环节,要及时与设计人员进行沟通,切不可自作主张进行修改。

三结束语

林业企业论文范文4

>> 论和谐林业背景下的林业建设 基于生态论的我国林业灾害和谐管理途径分析 论和谐企业的建设 和谐林业背景下的林业建设 和谐林业发展的思考 论和谐企业 论家具色彩的和谐化设计 论企业中人与人的和谐关系 论推进和谐企业的建设 基于共同体思想论私营企业和谐劳资关系的构建 浅析林业资源和谐发展的途径 论企业和谐劳动关系 试论和谐林业 浅谈和谐林业背景下的林业建设 刍议和谐林业背景下的林业建设 论企业文化的建设促进企业和谐发展 基于系统论的和谐社会分析 论构建基于利益相关者的和谐审计模式 论工会在构建和谐企业、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论和谐企业建设与廉政建设的关系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5] 张国庆.基于和谐论的企业和谐化[EB/OL].(2016-06-15)[2016-11-02]..

[6] 邹韩.试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思想渊源[J].党史文苑,2009(10):55-56.

[7] 张国庆.减熵化理论及其应用[EB/OL].(2015-10-25)[2016-11-02]..

[8] 张国庆.生态论之“心”与“行”[EB/OL].(2015-10-07)[2016-11-02]..

[9] 席酉民,尚玉钒.和谐管理思想与当代和谐管理理论[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1,21(3):23-26.

[10] 刘文瑞.和谐管理理论评析[J].管理学报,2009,6(12):1566-1577.

[11] 张国庆.森林健康与林业有害生物管理[J].四川林业科技,2008,29(6):84-87.

[12] 张国庆.生态论与经济生态化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2(10):30-31.

[13] 张国庆.复杂系统生态论方法及其应用,2013(11):192-195.

[14] 张国庆.试论和谐林业[J].世界林业研究,2003(6):46-50.

[15] 张国庆.发展学基本理论与我国当前农村发展问题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3(17):305-315.

[16] 张国庆.基于生态论的生物灾害精细化预报理论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4(20):148-152.

[17] 国庆.灾害管理理论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2(10):24-25.

[18] 张国庆.生态健康评价及生态系统管理方法[J].现代农业科技,2012(11):247-248.

[19] 张国庆.论标准化原理[J].现代农业科技,2011(21):37.

[20] 张国庆.论和谐发展与和谐林业[J].绿色中国,2004(增刊1):80-84.

[21] 张国庆.基于系统健康管理理论的林业生物灾害精细化预报管理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4(19):198-199.

[22] 张国庆.系统法学与我国生态法制建设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3(10):160-161.

[23] 张国庆.基于系统关键因子分析理论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关键期分析技术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4(19):201-203.

[24] 张国庆.林业标准化原理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2(1):225-226.

[25] 张国庆.林产品溯源系统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1(22):226.

[26] 张国庆.生态环理论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1(22):224-225.

[27] 张国庆.标准的分类与命名[J].现代农业科技,2011(21):30.

[28] 张国庆.和谐城市融入文化、生态[J].绿色中国,2005(9):53-55.

[29] 张国庆.论天柱山旅游业的发展[J].今日中国论坛,2005(增刊1):110-113.

[30] 张国庆.分类经营与按需育林[J].安徽林业,2002(1):31.

[31] 张国庆.现代和谐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N].中国绿色时报,2008-05-20(004).

[32] 张国庆.信诉互补:当下中国法治政府建设的关键[EB/OL].(2015-07-31)[2016-11-02]..

[33] 张国庆.保障劳动公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EB/OL].(2015-05-26)[2016-11-02]..

林业企业论文范文5

关键词:林业企业 政治社会学 社会责任 价值

林业在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具有首要地位。现代林业企业怎样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林业企业在寻求自身发展的同时,应当承担哪些社会责任开始受到关注。

一、林业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现状

林业企业社会责任属于企业社会责任的一种,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可谓成果丰硕。学术界公认的完整意义上的“企业社会责任”概念是由英国学者欧利文·谢尔顿 1924 年提出的。之后,国内外学者主要从社会契约论角度,从利益相关者理论角度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做了界定,并从社会学、管理学、经济学、伦理学等视角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了探讨①。

在可检索的文献中,有关林业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并不多。胡江、陈刚华(2007)②,印中华、宋维明、田明华(2011)③,蒋德启,田治威(2011)④等从经济学、管理学的范畴,从利益相关者及生产流程等角度对林业企业的社会责任进行了论述,但对林业企业社会责任的政治社会价值有待进一步诠释,本文将对此进行尝试探索。

二、基于政治社会学视角的林业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

从政治社会学的视野看:首先,林业企业具有社会性。林业企业作为一个社会组织,处于社会环境之中,具有社会性。林业企业的社会性决定了其不仅要有盈利的目的,而且需要承担服务社会、献社会的责任。其次,政治的核心问题是权力,政治关系的基础是经济关系。林业企业存在于一定社会之中,以一定的政治权力架构和经济关系体系为约束,必须让渡一部分权力给政府或社会,以换取企业在有序竞争的市场中生存,在复杂的社会矛盾冲突中发展。因此,无论从政治道德规范、政治法律还是政治制度来看,林业企业都必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基于此,在综合国内外学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界定的基础上,本文提出林业企业的社会责任包括经济责任、生态责任、文化责任。

(一)林业企业的经济责任

国外许多学者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中处于最基础地位的是经济责任,没有经济责任,其他责任无从考虑。林业企业由于其生产产品及原材料使用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承担的经济责任是维持林业企业的正常运行和实现所有者的投资利益。具体而言应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要提高林业企业的经济效率。林业企业可以通过节约、高效、综合、循环地利用林业资源,提高自身的效率。效率的提高,收益的增加,相应地会增加社会总收入,或者由于生产率的提高,扩大再生产,增加就业岗位,或者可以发展以森林旅游为主的林业第三产业,在几乎不增加碳排放的情况下,增加就业岗位和GDP总量,从而对社会有所贡献。同时,林业企业可以通过自身生产行为中的良性变化来推进社会生产总过程的低碳行为,增强企业效率,满足社会需求,从而充分发挥森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其二是林业企业需建立相对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在提高林业企业经济效益,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的经济责任时,还应建立一个相对公平合理的企业利益分配机制,保障企业员工、消费者、政府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二)林业企业的生态责任

林业企业是人与自然物质资源变换的实体场所,它的生产对象是森林资源,即森林、林木、林地以及依托森林、林木、林地生存的野生动植物、微生物等。所以林业企业的存在应该具有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天然责任。纵观当今世界,环境状况日益恶化,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了很大威胁。而森林可以起到保持水土、净化空气、改善环境和保持生态平衡多种功能。所以林业企业应当在提高企业效能和效率的同时,积极建立和实施环境保护策略。营林企业要对森林进行合理培育和科学采伐,在发挥森林经济效益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发挥森林的生态效益,承担其生态责任。林产品加工企业在生产中,应采取低碳环保的生产工艺,生产出绿色环保的林产品,满足消费者对林产品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的双重需求。林产品流通企业要通过市场准入机制、森林认证等方式为社会提供可持续经营的木材及其他林产品,保证市场上流通的林产品来源于合法经营的木材,避免非法木材进入流通领域,从而确保林产品的生产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通过这三类企业的积极努力,可以实现从培育、生产加工到流通环节的生态责任。

(三)林业企业的文化责任

2011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需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2009年6月,中央召开的首次林业工作会议明确指出实现科学发展必须把发展林业作为重大举措,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把发展林业作为首要任务。因此,林业企业的经营理念应该扎根于社会文化中,使生态和产业要素融入文化系统中,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⑤。要以可持续发展作为指导思想,善待自然、保持人和自然之间的生态平衡,实现企业、人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林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生命力。在所有的行动中,坚持科学发展观,正确制订和确定林业企业发展战略和规划,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合理利用林业资源,努力提高资源利用率,保护好后备资源,实现林业资源的永续利用,为林业企业的长远发展进行科学的谋划。

三、林业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政治社会价值

林业企业论文范文6

当前影响我国林区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矛盾有

(1)政企不分。由于历史原因形成的政企合一、企业事业交叉的经济运行体制。而由此导致三方面的矛盾,一是存在一定的社会不稳定因素,如林区、县政府机关、教师同工不同酬,工资差距较大,造成大量人才流失。二是林区建设包括林区基本建设、公益事业、社会事业等,造成重复建设浪费严重。三是国有森工企业承担着庞大的政府经费和社会负担,难以进入市场经济体制进行正常的市场竞争。

(2)市场环境有效性不高。森工企业难以作为市场主体进入市场竞争。一方面束缚了国有企业的发展,一方面降低了投资者对这一市场环境的信任程度,不利于区域经济的发展。生产布局结构不合理。

(3)原有的生产布局结构不能适应现在的林区经济发展。

(4)国有资产的管理不严。没有对国有资产进行合理的利用,没有人真正关心国家所有者的利益。可行性论述:目前林区经济发展体制改革面临难得的机遇。如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为林区生产布局调整、职工分流提供了有利的政策资金支持;生态保护区建设为林区改善自然资源环境提供了条件;西部大开发为林区基础设施的改造提供了有利条件,改善了职工生活条件,为吸引投资创造了良好的环境;老工业基地改造政策,可以为发展林区经济,振兴林区企业提供全面的经济支持。同时近年的国有企业改革实践工作,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经验。

本论文拟采用以下手段和方法: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相结合;对比论证;列事实、摆依据;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引用分析等方法。主要通过图书查询;网上浏览;去中小企业实地调研等方法来收集资料。拟运用经济学、管理学、组织行为学等相关知识来撰写论文。

本论文拟分以下几个部分撰写:

第一部分:现阶段林区经济发展的现状。通过对现有的林区经济发展体制存在的问题阐述进行林区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第二部分:现阶段林区经济发展体制存在的问题。对林区经济发展体制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的阐述,分析问题形成原因过程以及问题的影响面。

第三部分:针对现有林区经济发展体制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通过对现阶段林区经济发展体制存在的问题剖析,寻找到问题产生的根源,并从根本上提出解决方法。

2011年3月1日3月30日毕业实习调研。

林业企业论文范文7

【编者按】:论文频道为您提供各类论文范文参考,以及论文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论文写作中的难题。

选题依据: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出台了《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解决》,在完善社会经济体制上有了重大突破。尤其是在公有制实现形式上,提出股份制为主要形式,在发展非公有制上突破了过去的局限。这对现有林区经济体制的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现有林区经济体制存在很大的问题,极其不适应现有的市场环境,造成现有的林区经济落后。而且,发展没有后劲处于两难境地。一直以来,森工企业都是在计划体制和短缺经济并存的环境下生存。体制、机制、科技诸方面还跟不上社会整体的上升步伐。这些问题都亟待解决。xx年国家出台了《关于加快林区发展的决定》为林业的发展改革指明了方向。目前国家正在实行老工业基地改造政策,对政府体制、企业经营机制、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提出了急迫要求,改革社会经济体制以成为改造振兴老工业基地的首要任务。从当前林区经济运行体制来看,必须改革经济体制。否则林区经济将无法摆脱困境。当前影响我国林区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矛盾有(1)政企不分。由于历史原因形成的政企合一、企业事业交叉的经济运行体制。而由此导致三方面的矛盾,一是存在一定的社会不稳定因素,如林区、县政府机关、教师同工不同酬,工资差距较大,造成大量人才流失。二是林区建设包括林区基本建设、公益事业、社会事业等,造成重复建设浪费严重。三是国有森工企业承担着庞大的政府经费和社会负担,难以进入市场经济体制进行正常的市场竞争。(2)市场环境有效性不高。森工企业难以作为市场主体进入市场竞争。一方面束缚了国有企业的发展,一方面降低了投资者对这一市场环境的信任程度,不利于区域经济的发展。生产布局结构不合理。(3)原有的生产布局结构不能适应现在的林区经济发展。(4)国有资产的管理不严。没有对国有资产进行合理的利用,没有人真正关心国家所有者的利益。可行性论述:目前林区经济发展体制改革面临难得的机遇。如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为林区生产布局调整、职工分流提供了有利的政策资金支持;生态保护区建设为林区改善自然资源环境提供了条件;西部大开发为林区基础设施的改造提供了有利条件,改善了职工生活条件,为吸引投资创造了良好的环境;老工业基地改造政策,可以为发展林区经济,振兴林区企业提供全面的经济支持。同时近年的国有企业改革实践工作,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经验。

本论文拟采用以下手段和方法: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相结合;对比论证;列事实、摆依据;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引用分析等方法。主要通过图书查询;网上浏览;去中小企业实地调研等方法来收集资料。拟运用经济学、管理学、组织行为学等相关知识来撰写论文。

本论文拟分以下几个部分撰写: 第一部分:现阶段林区经济发展的现状。通过对现有的林区经济发展体制存在的问题阐述进行林区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及可行性。第二部分:现阶段林区经济发展体制存在的问题。对林区经济发展体制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的阐述,分析问题形成原因过程以及问题的影响面。第三部分:针对现有林区经济发展体制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通过对现阶段林区经济发展体制存在的问题剖析,寻找到问题产生的根源,并从根本上提出解决方法。

xx年09月20日—xx年1月15日收集资料,拟订论文题目,撰写论文提纲。xx年3月1日—3月30日毕业实习调研。xx年4月1日—4月30日撰写论文初稿。xx年5月7日—5月20日修改论文,撰写论文第二稿。xx年5月21日—6月8日修改论文,撰写论文第三稿。xx年6月8日—6月18日修改论文,完善论文格式以及答辩前准备。xx年6月19日—6月20日左右进行答辩。

林业企业论文范文8

近一年来,我们八家子林业有限公司发生了许多显著的变化,企业改革不断深化,经营管理日趋规范,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资源开发和林地经济工作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招商引资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环境建设日新月异,精神文明建设步入省标兵单位的行列,这一系列的变化都得益于领导班子的正确决策,而深入地学习理论,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正是我们创造这些成绩的根源。2006年以来,我们在集团公司党委的正确领导下,按照上级的统一部署,结合自己的实际,紧跟新的形势与任务,努力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只在学习形式和学习方法上做文章,而是坚持在武装头脑和指导实践上下功夫,并紧密地与作风建设、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使中心组成员的学习意识、自律意识和创新意识不断增强。塑造了一个学习型的团队和实践型的团队,加快了林业二次创业的步伐,营造了林区新的繁荣局面,检验了“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丰富理论”的科学论断,为推动我公司各项事业的进步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下面,将本公司党委理论中心组在学习上的几点体会向在座的各位领导和同志们汇报如下:

一、与作风建设相结合塑造班子团队精神

在组织党委理论中心组学习上,我们重点从班子的作风建设入手,努力塑造新时期班子的团队精神,从而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为各项事业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一是塑造学习型团队。在学习上我们一直注重培养中心组成员的学习意识和自觉意识,树立超越自我、终身学习的思想观念。每次集中学习之前,都由党委理论中心组组长做一次关于学习的专题教育,让大家清醒地认识到中心组的学习不同于一般干部、群众的学习,它不仅是提升干部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途径,更是衡量干部理论学习水平的重要标杆,要搞好企业的建设和发展,当务之急就是学习。2006年初至今,公司每位中心组成员充分地利用各种机会加强自身学习,做到了定期集中学习,平时坚持自学,每个人的学习笔记都达到了二万字以上,例如:我公司总会计师金顺姬同志,平时工作特别繁忙,但她却能利用业余时间坚持自学,她有两个学习笔记,一方面坚持学习政治理论,一方面还坚持学习业务理论知识,她领导的公司财务工作,通过实施规范化的管理,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成为全州第一家进入会计信用等级良好级的企业。期他成员也是如此,努力把学习与工作统一起来,形成了人人讲学习,人人比学习,处处在学习,处处能学习的良好氛围,塑造了一个学习型的企业领导团队。为进一步影响和带动全公司各级干部、群众的学习起到了示范的效应。

二是塑造自律型团队。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把塑造自律型团队,当作理论中心组的重要课题,进行了深入的学习和研究。2006年以来,我们根据新的形势和要求,结合企业实际,先后组织学习了《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等有关党风廉政建设方面的条例和规定,并结合实际,以郑培民同志为榜样,围绕“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这一主题,组织了“做郑培民式的好干部”专题学习讨论会。今年的五月,我们针对机关工作人员,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工作效率低,服务意识差等突出问题,在全公司开展了机关作风整顿活动,制定了《机关作风整顿实施方案》、《机关干部行为规范》。并由党委理论中心组率先学习,带头执行。由于我们认认真真地开展了一系列学习和教育活动,使大家的党性观念和廉洁自律的意识不断增强,特别是通过学习郑培民同志的先进事迹,让大家对新时期党员干部如何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做人民公仆有了更明确的认识。有了廉洁的思想和自律的意识,中心组成员的工作作风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年来,大家工作积极,想事、干事、做事、成事已成为了主流,每个人都把廉洁自律作为做好一切工作之首要,他们的作风影响和带动了全体机关工作人员,工作效率和服务意识也明显增强,廉洁、勤政、务实已蔚然成风。

三是塑造创新型团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更新思想、创新工作,是我们开展理论学习的又一个重要任务。因此,我们把塑造创新型团队,作为党委理论中心组学习的一个主要目标。自2006年以来,我们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为主要内容,围绕延边林业二次创业这一中心任务,认真地学习和研究了当前的形势和林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明确了今后的任务和目标。在今年6月14日,我们以贯彻《决定》精神,把二次创业推向战略发展新阶段为主题,组织了一次学习会,会上,各位中心组成员精心地准备了发言材料,畅谈了自己学习《决定》精神的体会和认识,分析了林业二次创业的形势和任务,明确了《决定》精神的历史意义和政策作用,对林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这次学习会让理论中心组的成员充分认识到《决定》精神对林业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对林业二次创业充满了信心,在理论水平上是一次提高,在思想认识上是一次进步,为我们贯彻《决定》精神,把二次创业推向战略发展新阶段,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今年的五月我们还组织了一次主题为“关注森林-加快林业发展万人签名献爱心”活动,党委理论中心组成员带头在长卷上庄重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表明了自己贯彻《决定》精神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心和信念。各位中心组成员也把自己学到的新理论、新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当中,用创新的理论指导实践。例如:公司副总经理郭建森,在工作中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投资50多万元,在林区内设立了十六个擎天柱天保宣传牌和44个造型别致的天保管护岗,在林区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在2006年的全省天保工作检查中获得了检查组的特别好评。一年多来,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各位中心组成员,各负其责,在自己的工作领域里,努力工作,积极探索,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在2006年,先后制定出台了《物资采购比价制度》等4个管理制度,《资源开发管理办法》等5个管理办法,有力地压缩了非生产性开支,控制了资金外流。去年,企业管理费用支出2127、8万元,同比减少320、6万元;营业外支出137、5万元,同比减少73、4万元。全年实现销售收入5801、3万元,实现利润333.7万元,完成计划的166%,上缴利润317.9万元,多交了197.9万元,完成计划的246%,并且取得了全州木材平均售价前三名的好成绩。公司被国家林业局和中国农林水利工会评为全国林业系统再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被省委、省政府评为2006——2006年度省级精神文明建设标兵单位;被延边州林管局授予先进党委和全州林业思想政治工作及精神建设先进企业。公司实现了21年无森林火灾的好成绩,在天保工程、资源管理、伐区管理、木材销售、营林生产及党务工作等各个方面,在全州同行业中都处于领先水平,这些成绩的取得,正是我们塑造创新型团队结出的硕果。

二、与经济建设相结合加快二次创业步伐

目前,林业已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开展二次创业,实施战略转移已成为林业的一个主攻方向。因此,我们把党委理论中心组学习和实践的重点,放在了发展经济这一中心任务上来。紧密地与经济工作相结合,加快了我公司林业二次创业的步伐。

一是理论指导实践,深化企业改革。改革与创新是企业发展永恒的主题,特别是在林业企业木材持续减产、减收因素增多的形势下,如何进一步深化改革成为了企业管理者必须面对的现实。因此,探索一条适合于林业生存与发展的道路是我们的中心任务。2006年以来,我们除认真地学习《决定》精神外,还组织学习了wto知识、公司制改革及规范化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内容,特别是对延边林业集团新制定的《十二项经营管理办法》进行了深入细致地学习和研究。通过学习,大家对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有了新的认识,2006年公司管理层对集中优良资产、盘活存量资产的有效途径进行了积极探索。在原股份制的基础上,对机械厂股份制经营进行了重新改造,将尚未认股的98、8万元资产由企业收回作为林业局的股份;对规模小、市场竞争能力差的酱厂、森兴木材加工厂、鑫源纸箱厂等3家租赁企业实行了竞价出售;对森林猪繁育基地进行了股份制改造。通过深化改革、改组改造,充分调动了广大经营者和生产者的积极性,减轻了企业负担,高效、精干的运行机制已经初步形成。扩大了改革领域和范围,探索出了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新路子,为增强企业发展后劲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是实践丰富理论,实施战略转移。资源开发和林地经济工作是目前林业企业的一项重点工作,也是林业未来发展的一个基本方向。为此,我们在学习与实践中,把林业二次创业摆在了突出的位置,去年以来,我们按着林管局党委的统一部署,结合自己的实际,公司党委理论中心组以“想致富、快致富、脱困致富奔小康”为主题,开展了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每位中心组成员都按照十六大精神的有关要求,结合林业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形势及本企业的实际,撰写了心得体会,对照十六大提出任务和目标,查摆了自身存在的一些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陈旧思想,通过这一活动的开展,使大家更新了观念,拓宽了视野,确立了新的工作思路,使公司决策层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十六大的精神和内涵,并为正确决策提供了理论依据。由于大家在思想上达成了共识,明确了工作目标,把精神和力量全都集中到林业二次创业和建设林业小康社会上来。一年来,中心组成员深入基层,引导和组织开展二次创业。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八家子林业有限公司在资源开发和林地经济建设上又取得新的突破。去年,公司完成林地经济开发总产值3971、3万元,同比增长8.5%。被林管局评为“林地经济先进企业”,“森林猪”养殖业、香菇种植业、中草药种植业等都进入了规模化的经营,使林地经济真正步入了以资源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的轨道。通过实践大家认识到,只有认真地分析当前的形势,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在实践中不断地积累经验,走以生态建设为主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林业的未来才有希望,是实践丰富了理论,是理论指导了实践,实践与理论的相互作用,加快了二次创业的步伐。

三是创新思维方式,搞好招商引资。招商引资工作是壮大企业实力、加快企业发展的一个有效途径,八家子林业有限公司党委理论中心组正是通过深入学习,加强了公司领导对招商引资工作重视的。一年来,党委理论中心组围绕可持续发展这一主题,把如何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做为了一个学习的重点,先后深入地学习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决定》及州委书记田学仁、州长金振吉在整治延边经济发展软环境大会上的讲话,结合这些精神和讲话,我们深入地开展了查摆整治活动。首先,我们在自身上寻找影响和制约经济发展及招商引资工作方面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每个人按着中心组的要求还写出了查摆和整改方案,并在实际工作中进一步地进行了整改和落实。通过学习使公司党委理论中心组成员的思维方式发生了新的变化,对整治经济发展软环境与招商引资工作有了深刻的认识。从2006年起,公司把招商引资作为了一项重要工作,在公司全面铺开。今年初,公司为每位中心组成员下达了招商引资工作的具体任务和目标。同时,也把招商引资的能力作为考核政绩的一个重要条件,摆在了突出的位置。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公司的经济发展软环境进一步改善,招商引资工作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中心组成员在自己分管的领域里努力为招商引资工作创造有利条件,不断加强招商引资的工作力度,形成了人人讲招商,人人都招商和人人能招商的良好氛围。仅今年五月,公司董事长夏珂同志,通过多方努力,成功地与韩国的亚力亚集团签订了合作开发仙峰国家森林公园滑雪场建设项目,一次性引进外资2600万美元,预计六年内在仙峰国家森林公园建成全国最大的滑雪场。外资的引入为公司的未来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

三、与精神文明相结合开创新的局面

近年来,我们通过不断地实践清醒地认识到,企业要谋求长效发展,就必须把职工的思想和意志凝结成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的精神力量,而精神文明建设正是凝聚这一力量的决定因素。因此,我们结合企业实际,加大了党委理论中心理论组成员精神文明创建意识的学习与培养。

一是抓好理论武装,实践“三个代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党在新世纪确立的新的指导思想,是我们每一位党员、干部所必须深入学习和认真领会的。2006年以来,我们根据上级的有关要求,组织党委理论中心组成员,认真学习了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对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的思想内涵、重要意义和历史地位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学习.每一位中心组成员还根据要求写出了自己学习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心得与体会。在实际工作中,中心组成员也是按照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在不同的领域中,通过积极地为职工群众办好事、办实事,积极地实践“三个代表”,凝结起推动企业发展的源动力。为了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难题,不断拓宽再就业渠道,积极支持各基层单位兴办经济实体,开展家政服务等,使职工收入不断增加;为解决职工吃水难、行路难及冬季取暖问题,公司在资金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投资50多万元,进行了自来水改造,提高了饮用水质量:投资12万元购买了清洁车,改善了职工居住环境和卫生条件,投资38万元,改造了供暖设备,提高了供暖质量。投资40多万元,更新了有线电视台设备,对地区和林场线路进行了改造,使地区能收看到38套电视节目,林场能收到10至20套节目。与此同时,公司还拨出专款成立了职工生活救急“110”,为职工解除燃眉之急提供了保障。并为1018户2426人办理了城市低保。还投资40多万元为中小学校购入了60台电脑和700多套桌椅,每年还拿出80万元,提高了中小学教师的工资,使教师工资增长近一倍,杜绝了林区教师外流现象。为了鼓励职工多为企业做贡献,从2006年起,凡是为企业做出突出的贡献,受到上级表彰的各类劳模、标兵和先进人物,每年晋升一级工资。全公司先后有200多名受到上级表彰的干部、职工晋升了工资。公司中心组成员的一系列实践活动,真正体现了“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根本要求,让职工群众充分感受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际意义,调动了职工参与企业经济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树立了新时期党员干部的公仆形象;在干部的选拔使用上,公司董事会和公司党委也是坚持任人为贤,能力、素质、品质第一的原则,使一大批才华出众、年富力强的干部走上了领导岗位,为公司各项工作的开展增添了新的力量。另外,凡是企业的重大决策,包括每项条例、制度、政策的出台,都需经过职代会的讨论通过后才实施,充分尊重了职工的民利和主人翁地位。让权力更民主,政治更透明。

二是加强文化建设,凝聚精神力量。企业文化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为了提升公司精神文明的创建水平,2006年以来,公司中心组成员能充分地认识到企业文化对社会的发展进步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从而不断加强企业文化的硬件投入。今年上半年公司投资500万元,修建了一个面积为60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重新装修了办公大楼,改造了中心街道及社区环境,使公司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赢得了职工群众的一致好评。另外,公司每年拿出十几万元,用于开展各种文体活动。2006年至今,我们已举办了二次大型的职工体育运动会,组织了3次职工文艺汇演,正月十五我们还举办了大型的灯展,公司“夕阳红”艺术团,老年秧歌队,常年活跃在职工群众当中,丰富和活跃了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此外,我们还针对公司的生产经营、模范人物、资源开发、产品品牌进行了全方位的宣传。一年多来,在电视自办节目播出新闻1000多条,专题片80多部,在文化长廊展出图片1200多幅,在州以上新闻媒体发表稿件200多篇,制作了企业宣传画册,提高了企业文化的品味,宣传和树立了企业的形象。通过这些有益的实践活动,凝聚了人心,汇集了力量,为我公司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三是协调“三个文明”,开创新的局面。在实际工作中,党委理论中心组成员在各自的岗位上努力工作,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丰富理论,不断地总结经验,努力地协调好“三个文明”的关系,达到了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目的。随着公司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干部及职工的思想道德素质得到了全面的加强,在企业内部形成了讲文明、讲奉献、比业绩、比贡献的良好氛围。统一了思想、更新了观念、汇聚了人心、凝结起了与企业同舟共济、荣辱与共的力量,增强了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为企业振兴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成果最终作用于物质文明,推动了企业的飞速发展。目前,公司人心稳定,社会安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今年1至6月份,全公司完成木材生产任务42349立方米,完成年计划的51%,实现工业总产值2452万元,完成年计划的50%;实现销售收入5316万元,完成年计划的65%;实现木材销售价634.43元/立方米,比计划提高54.43元/立方米,实现利润121.5万元,完成年计划的51%;木材单位成本计划130元/立方米,实现129、51元/立方米,比计划降低0、49元/立方米。林地经济出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仙峰国家森林公园建设项目正式启动,森林猪繁育基地股份制改造顺利完成,各类基地建设初具规模,生产经营进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各行各业也呈现出了一派繁荣景象。

总之,我们通过深入地学习与实践,感觉到有以下几点收获:

一是统一了思想,达成了共识,凝聚起了林业二次创业的决心与力量。

二是增长了才智,砺炼了精神,塑造了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的思想作风。

林业企业论文范文9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对纸及纸产品需求的增加,国家出台各项促进林纸一体化发展的相关政策。论文从林纸一体化企业模式分析入手,梳理林纸一体化企业内部产生文化冲突的原因和具体表现,针对林纸一体化企业文化冲突现状,提出组织结构完善、文化氛围营造等协调方法,促进林纸一体化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

林纸一体化;文化冲突;协调

林纸一体化就是打破林纸分离的传统管理模式,市场需求为导向,以造纸企业为主体,应用资本纽带和经济利益将制浆造纸企业与营造造纸林基地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以纸养林、以林促纸、林纸结合的产业化新格局,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简言之林纸一体化就是将造林、营林、采伐、制浆、造纸与销售结合起来的,形成一条完整产业链。从造纸公司与林业基地合作形式角度可将林纸一体化模式分为:“公司+基地”,“公司+基地+林农”“,公司+公司”三种[2]。

一、文化冲突产生的原因

(一)企业性质的不同。文化冲突产生的原因是由于不同企业之间的文化存在差异。一个公司的企业文化,同其“出身”有关,而这个出身指的就是一个公司在诞生时的企业性质。不同的企业类型(国有企业、私营企业、合资企业、外贸企业)、行业性质(制造业、服务业、零售业、保险金融业、通讯电子业、及其它行业)、企业规模、企业历史都对企业组织文化产生影响。在林纸一体化各种模式中均包含各种性质的企业,有造纸企业、基地企业以及林场企业,不同企业拥有不同的企业文化,结合成为一体化合作形式后,不同文化之间会形成差异,一旦这种差异超过一定的限值,就会导致文化冲突。

(二)管理人员经营思想的差异。不少造纸企业是中外合资经营企业,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多数企业都有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思想,而中国的企业由于长期实行计划经济,所以传统的把产品生产出来后再去寻求市场的经营模式尚未改变。在一体化过程中,造纸企业由于近些年工业化的发展,已经开始逐渐走向西方的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思想靠拢,而基地企业和林场企业,由于传统观点比较落根深蒂固,故经营思想还相对落后。造纸企业领导者和林场领导者以及农户的经营思想的不同也导致了文化冲突的产生。

(三)价值观上的差异。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不同生产环境背景下的企业员工具有不同的价值观,这就造成了其工作过程中的行为方式、处事态度也不同。造纸企业工人与厂房、机器打交道,而林场、基地企业员工与林地、树木打交道,故两者行为方式、处事态度大不相同。

(四)环境因素。文化冲突的外部成因可以从物质环境、社会环境、政治法律环境、经济环境和认知环境五大方面进行分析。由于不同企业处于不同的内外经营环境,经历了不同的企业管理实践,受到了不同内外环境因素和企业管理因素的影响,而表现出基于企业自身发展历程的企业文化差异。由于双方文化背景的差异,地域的不同,使得文化存在明显差异,这种差异在企业中表现出企业文化的差异。林纸一体化过程中上下游企业并不一定在一个区域,大多数分布在不同的地方,以及不同部门对稀缺资源的依赖程度也大不相同,所以从宏观上造成了企业文化冲突。

二、林纸一体化企业文化冲突表现

有学者认为冲突的表现有:企业价值观冲突,企业成长环境迥异带来的冲突,企业管理效率的冲突,员工角色身份认同的冲突。也有人概括文化冲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经营管理模式的冲突和企业员工之间文化背景的冲突。主要还是将文化冲突分为四个方面:第一种将文化冲突分成显性文化、制度文化、价值观观念、人力资源管理四个方面。第二种认为其主要表现在制度、行为、文化、精神层面四个层面。论文结合林纸一体化企业具体情况,从制度、行为、文化、精神四个层面进行分析。

(一)精神层面。价值观不同是企业文化冲突的核心体现。营林业员工的精神文化主要是以小农意识为主,具有很大的保守性,缺乏主动进取精神,市场竞争意识较为薄弱,在精神观点上,比较安于现状,不愿意改变也不容易改变,且由于轮伐期较长,劳动时间较为分散。大多数从业人员知识范围狭窄、认识水平比较低。造纸企业员工生产环境依赖于生产线,个人生产量与薪酬有一定的联系,而且由于采用的技术相对营林业相对先进,所以对从业人员的素质水平要求相对较高,思想意识上也要求对于市场环境较为敏感。

(二)物质层面。营林业以自然环境为生产背景,依赖于自然环境和人工,而且技术相对还不够先进,故在物质层面无优势,物质环境相对粗狂。造纸业以厂房为主要活动场所,拥有大型工业化机器和相对先进的技术,从而使得其拥有了较好的物质文化基础,有利于促进技术进一步发展。一体化中不同的企业对于物质文化方面会有不同的要求,当要求不能被同时满足,就会导致不同企业之间激烈的物质文化冲突。

(三)制度层面。制度文化是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各项经营管理制度,规章制度,法规的综合。造纸企业是典型的类工业化生产企业,有着严格的生产流程,对于员工的绩效,薪酬发放有着严格的规章制度,且由于主要生产活动就是在厂房中,故也便于对员工制定各项规章制度,外加上生产空间相对较小,利于企业对于员工实行监督。营林企业就是典型的粗放管理企业,并没有固定的生产工作时间,无法按照固定的作息对其员工进行管理,也没有明确的规章制度对员工的绩效、行为进行考察。

(四)行为层面。企业文化的行为层面主要表现为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反映出来的各种行为综合。两个企业的经营模式是不同的,营林业生产周期较长,生产面积大,市场敏感度较弱,而造纸业是类工业化生产,生产周期相对较短,针对市场变化响应较快,能及时改变产品品种与类别。营林业主要靠人工,造纸业为人工与机器的结合,主要为大规模机器化生产。

三、文化冲突产生的影响

赵明非、吴云燕(2008)认为管理者应该将文化冲突对组织绩效影响好坏来界定冲突的性质。若冲突有助于提高组织绩效,以便更好地实现组织目标,那么这类冲突就是建设性冲突,反之,就是破坏性冲突。所以文化冲突产生的影响也分为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一)积极影响。冲突在一定范围内,会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文化冲突可以提高决策的科学性,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同时有的文化冲突可以使员工更新思想,加强与他人的合作与交流,矛盾使得企业内部不断进步。

(二)消极影响。(1)企业文化冲突对于员工的影响。冲突会导致当事人做出一些敌对性行动,诸如回避对方、对质、抗议、威胁等等,同时会降低信任度。于是冲突会造成员工关系的不和谐,降低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忠诚度,造成消极怠工,降低工作效率,高离职率。冲突会使得员工将过多精力浪费于相互对抗或关系协调上,这将不利于工作任务的完成和组织目标的实现。一旦冲突不能协调,势必影响企业内部凝聚力,而凝聚力对于企业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2)企业文化冲突对于企业的影响。文化差异通过人们行为对组织效率和竞争力的影响是十分巨大和不可回避的。文化上的差异造成的冲突给企业经营活动带来了负面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将体现在企业形象、价值观念和经营理念上。企业文化差异会给企业带来意想不到的负面影响和后发阻力,甚至导致企业目标最终难以实现。文化冲突的存在会增加企业管理成本、交易成本,以及市场机会损失。由于文化差异的存在,文化风险使得财务上流动性要求更大,财务和物质上的成本更大,大量的压制资金会使企业丧失更多的市场投资机会,使得企业的实力下降。文化冲突导致跨文化企业市场机会的损失和组织结构的低效率。文化冲突的存在必然增加组织协调的难度,甚至造成组织结构低效率运转。文化冲突还会影响企业市场策略的选择,以及不利于决策的贯彻执行和实施,最终降低企业的竞争力。林纸一体化的目标之一就是为了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一旦这种文化冲突造成的管理成本大于市场交易成本,则一体化优势完全丧失,一体化宣告失败。

四、林纸一体化企业文化冲突的协调

现代管理理论认为,由于组织内外的各项活动都是人来进行的,工作的矛盾冲突往往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所以协调实质是人际关系的协调。按协调的范围可分为:内部协调,指组织内部各部门、单位、个人之间的协调;外部协调,指组织与其外部环境各方面之间的协调。

(一)建立协调指挥机制。在协调措施方面应该先建立协调机制,预防文化冲突。针对相应的文化差异,建立对应的协调机制,能最大限度地将文化冲突造成的损失最小化。而建立协调机制的关键就在于充分认识不同企业之间文化的差异,正确对待文化冲突。尤其是管理层必须正确认识到文化冲突的存在,才能更好的做到建立协调指挥机制。

(二)调整组织结构。由于营林企业与造纸企业之间显著的文化冲突差异,使得林纸一体化企业在管理中不可以仅仅只以造纸企业为核心企业促进发展,形成职能型组织结构,而更应该形成以集团形式的大型林纸一体化企业,由事业部制组织结构构成,从集团层面协调营林企业与造纸企业之间的文化冲突。这样的组织结构有着独一无二的优势,现在一些大型的林纸一体化企业已经实现了该组织结构的建立,比如金光集团APP、山西晨鸣纸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岳阳纸业股份有限公司等。

(三)组织员工文化培训。对员工进行文化培训,可以让企业员工之间能够彼此了解与沟通,从而有助于形成一个统一的可接受的企业文化。建立沟通与激励机制是解决团队差异性与依存性的关键。坚持“以人为本”的企业价值观,让企业家成为企业文化的倡导者和培育者,把人作为企业管理的根本出发点,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具体来说可以举办各项培训活动,以及组织员工之间的素质拓展活动等,增加员工之间的互相交流与沟通,在交流与沟通的过程中了解彼此,协调文化冲突。文化冲突在企业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协调的过程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协调就是一个认识问题再到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林纸一体化企业协调文化冲突的方法就是先认识到文化冲突的存在,然后一步步通过协调的方法来解决文化冲突。结论:林纸一体化是一项重要的项目,但是其中由于企业文化冲突的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林纸一体化进程和目标的实现,所以本文从文化冲突产生的原因出发,根据文化冲突的表现以及对一体化产生的影响,有针对性地提出几点协调建议,帮助一体化企业解决文化冲突问题,从而帮助一体化企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菲.跨国战略联盟中的文化冲突研究[D].辽宁大学,2010.

林业企业论文范文10

关键词:林业企业;生态文化;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DF41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6-0037-02

1 企业生态文化的内涵

生态文化是人们根据对生态关系的需要,最优化的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等问题所反映出的思想、观念、意识的总和,是一种新型的现代管理理论。企业生态文化,就是企业将生态理念融入企业文化,使之成为自己经营的指导思想,贯穿到企业经营的各个方面,其目的是实现人、企业、生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包括生态意识、价值观、行为规范、道德风尚、规章制度、精神面貌等,其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生态价值观。它是一种新型的企业文化,是现代管理思想的发展和创新,是企业生态价值观、企业战略、企业目标、经营哲学、精神追求、道德准则以及行为规范等内容的综合体,是对企业文化的时代补充,也是企业文化对生态文化的积极回应。

企业生态文化首先要求企业树立企业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互协调的价值观,清醒地认识到自身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认识到自己在环境问题上应负的社会责任。要求企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精神层次上,要使环境伦理、生态意识成为企业精神的重要方面,引导企业生产经营的价值导向,其实质,就是要为企业营造出浓郁的生态氛围,使生态理念以潜移默化的形式作用于企业员工的心灵,转化为员工的自觉行动,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在经济效益方面,既要考虑经济增长的内在成本和近期利益,也要考虑经济增长的外在成本和长期利益;在生态环境方面,要彻底改变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相对立的错误观点,牢固树立企业、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观念,自觉设立自身的生态环境政策和目标,及时公开环境信息,关注社会生态效益,积极支持社会环保活动;在资源开发和利用上,既要重视当代人的利益,也要兼顾后代人的幸福,通过开发新技术和新资源,实现资源利用率的不断提高和稀缺资源的替代补充,同时限制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将可再生资源的消耗数量维持在其循环再生速度之内,并对可再生资源进行培育和保护,确保资源再生的可持续性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其次要求企业向生态企业发展。生态企业是超越经济利益的具有生命特性的组织,像一个生物有机体,不断地与生态环境发生着能量、信息和物质交换,并且始终参与生态系统的自然循环,与自然界、人类社会有着高度的相容性。它在组织内涵、目标体系、成长战略等方面与经济型企业大相径庭,始终追求企业成长、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协调统一,既考虑自身的持续成长,又重视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生态企业不仅具有生存发展的基础,而且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不但拥有了企业的今天,而且还抓住了企业的明天,与整个生态系统融为一体,形成了良性的生态循环。

2 企业生态文化建设对林业企业发展的作用

随着我国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以及林木可采资源的减少,林业企业加强生态文化建设变得越来越迫切。以可持续发展作为指导思想的企业生态文化整合了传统企业文化的优点和长处,并在此基础上融入了生态系统的新思想,代表和体现了善待自然、保持人和自然之间的生态平衡的新的思想和文化,是一种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的企业文化,具有强大的功能和价值。加强林业企业生态文化建设,对林业企业树立良好的环保形象,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生命力,实现林业企业可持续发展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

2.1 有利于提高林业企业的经济效益

优秀的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精神财富,具有一种特殊的力量,能够发挥重要的经济作用,对企业物质财富的增长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企业生态文化主要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林业企业的经济效益:①能够引导林业企业顺应时代要求,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和生态规律,避免受到经济规律和生态要求的惩罚;②在生态文化指导下,林业企业生产出的生态产品拥有更高的质量,能更好地满足顾客的需求,更能吸引顾客,而且拥有强烈环保意识的消费者愿意为绿色产品付出更高的成本;③可使林业企业获得政府和各种社会组织的支持,得到各种有形或无形的优惠政策,从而使企业获益;④有助于林业企业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长期得到消费者和社会各界的信赖和支持,从而提高企业的增值力,创造高于一般水平的经济利润;⑤能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的聪明才智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提高劳动效率,最终给林业企业带来较高的经济效益;⑥能够促使林业企业采用新的生产经营方式和科学管理方法,为林业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创造良好条件。

2.2 有利于林业企业创建企业品牌,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随着全社会对环境问题的日益关注,人们越来越注重企业的生产和经营行为,关注企业是在破坏环境还是在为环境保护作贡献。如果林业企业能够将保护生态环境作为自己的文化理念,长期、持续地在生产经营过程的各个方面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实施ISO14000标准并通过认证,就能满足消费者和全体社会公众的这种需求,从而使企业受到消费者和公众的尊重、信任与支持,使自己的产品和服务很快被消费者接受,而且还可以使企业树立对环境负责的良好形象,促进其与消费者、政府和社会其他各方面的良好关系,提高企业知名度,实现企业更大更长远的利益。

2.3 有利于增强林业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当前,许多国家,特别是西方国家正纷纷采用更加隐蔽的环境管制措施,设置种种绿色贸易壁垒来抵制外国商品的进口,这无形中给中国林业企业带来了更多的困难。这是因为,相对来说,西方国家的环境保护意识较强,各种环境标准的制订和实施比较完善。而我国由于长期以来忽视生态产业的发展,盲目开发出口产品,放松对产品生态标准的监督检查工作,因而没有形成绿色管理体系,致使许多产品不符合国际生态标准。企业生态文化则要求林业企业采用生态化生产方式,生产符合国际生态标准的产品,从而有利于林业企业产品顺利进入国际市场,并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2.4 有利于促进生态效益的实现

生态效益是企业组织为兼顾生态及环境的保护,通过与环境相关的管理创新而获得的提高经营绩效和竞争优势的效益。生态文化建设要求林业企业改善生产工艺,转变经营模式,尽力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排放,提高产品的附加价值,使林木资源的价值都得到充分体现和利用。这样不但能够减少企业的运营成本,使消费者得到更为实惠和优质的服务,而且有助于最大限度地降低林业企业行为对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改善社会公众的生活环境。

3 林业企业生态文化建设的策略

林业企业生态文化的建设目标是让企业全体员工能够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态意识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做到在提高经济效益中保护生态环境,努力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建设林业企业生态文化,是一项创造性管理活动,林业企业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

3.1 提升林业企业管理者的生态文化素养

企业生态文化作为一种现代组织文化,在其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管理者生态文化素质的高低决定他们在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中对待生态环境的态度。因此,企业生态文化建设是否能够获得成功,关键取决于企业管理者对企业生态文化是否能够积极倡导、着力培育和身体力行。所以,林业企业生态文化建设,企业管理层必须树立生态价值观,加强生态哲学学习,掌握生态学方法论,将生态意识和生态价值观贯彻到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并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认清企业发展与社会发展相互依存的关系,摒弃长期以来的粗放式经营模式,提高科技含量,减少资源损耗,自觉地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意识与思想反映在各项决策之中,努力实现经济增长、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3.2 营造良好的企业生态文化氛围

为了营造企业生态文化氛围,林业企业应注意厂区周围及内部环境的绿化,并按照生态文化的要求设计厂区内部空间布局;应充分而有效地管理和运用企业文化网络的积极作用;要结合林业企业的实际情况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和形式多样的有意义活动,如“生态在我心”演讲比赛、“我为环保献一计”征文活动、生态技能大比拼以及以生态文化为主题的报告会、读书会、经验交流会、知识竞赛等一系列活动,营造一种浓郁的企业生态文化氛围,使得企业广大员工对建设企业生态文化有一种认同感和使命感,能时时考虑环保,事事想着生态。

3.3 加强生态宣传与员工的生态教育

林业企业建设生态文化,必须重视保护生态环境的宣传活动,通过各种新闻媒体和有影响的公关活动,将企业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的行动方案和已经取得的环保业绩公布于众,向社会企业的生态化思想、生态化生产方式和产品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公益广告,使社会公众更多更好地了解企业以及企业倡导的生态文化,从而提高企业的知名度,扩大企业及其所倡导的生态文化的社会影响力,树立良好的、新的生态企业的社会形象。同时,还要加强对广大员工进行ISO14000系列标准和指标体系、环保知识产业政策、环保法规和科学发展观等方面的培训与教育,采取物质激励、目标激励、反馈激励、强化激励、成就激励等激励方式,着力强化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普通员工的生态观念和环保意识、彻底转变过去那种先污染后治理的陈旧观念,牢固树立“环保、生态、效益”和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念,促使广大员工朝着企业生态文化要求的方向发展。

3.4 强化林业企业的生态管理制度

企业的生态管理制度是企业生态文化建设的有力支持,是企业实施生态管理的保证,也是调节企业内部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同时,也是规范企业行为、保证生态企业之间契约条款得以履行的基本制度。生态管理制度的制定与落实过程,也是企业生态文化形成的过程。因此,林业企业必须高度重视生态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并以此激励广大员工和各级管理者为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企业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作出较大贡献。为此,首先应设置生态职位,如在企业最高管理层即董事会中设置专职生态董事负责处理生态事务,按照国际标准化组织ISO14001标准的要求设立环境管理者代表;其次应积极加入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并取得认证。这样林业企业就可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得到社会认可,增强企业竞争力。

3.5 公布林业企业的环保信息

环保信息公开化是林业企业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的诚信表现,既有利于企业树立良好的环保形象,也有利于企业加快生态文化建设的进程。林业企业定期向社会公布环保信息,不仅便于社会公众的监督与批评,也会极大地鼓舞企业广大员工建设生态文化的士气。而且,社会各界反馈回来的意见和建议等信息,又是加快企业生态文化建设的重要依据。环保信息公开化的一种重要形式是定期编制与发表企业的环境报告书。这样既有助于增强企业员工的生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也有助于证明企业与自然、社会的相容性,同时也鞭策企业管理者高度重视企业生态文化建设,以求得与生态环境、人类社会的长期共存和持续发展。

3.6 发表生态宣言

生态宣言是林业企业向全世界发出的对社会、环境承担环保责任和义务的声明,是建设企业生态文化的冲锋号,是实现企业、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倡议书,是向社会各界进一步承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林业企业若主动地将企业生态文化建设方案公布于众,发表生态宣言,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必将增强企业全体员工的自豪感和主人翁精神,激励他们为建设企业生态文化努力工作。

参考文献

[1]张保伟,吴怀林.关于企业建设生态文化的思考[J].理论界,2006,(1):162-163.

[2]龚胜刚,孙智君.企业生态效益及其实现机制探讨[J].经济管理,2007,(20):4-7.

林业企业论文范文11

关键词:现代林业技术专业;生产性(综合)实训;效果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2-0255-03

德技并重,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是国家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新要求,其关键在于培养学生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正确处理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和职业能力培养的关系,从而提高学生综合职业素质[1]。中职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的总体思路和目标任务提出:遵循职业教育办学特点和规律,着力推进办学模式、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和评价模式的改革,加快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步伐,不断满足人们群众接受良好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1]。

近年来,为了提高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质量,我校根据新疆林业生产实际和新疆气候特点,在原来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完善并最终形成“阶梯式”能力递进人才的培养模式。其核心理念是:以林业工作岗位和林业生产过程的教学活动为导向,在林业生产季节,采取工作实践形式,非林业生产季节学习“必需”理论知识和室内可学的操作技能。以学生职业素养养成为核心,通过对林业产业的素质教育、专业技能(专业基础技能、专业通用技能)、专业核心技能、拓展能力4项能力模块的实践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综合能力,其实践教学活动分为单项实训――综合实训(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企业实训)――技能鉴定4个阶段,真正实现“做中学,学中做”。

一、实施生产性(综合)实训的背景

现代林业技术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之一,具有其自身的显著特点,即林业的“时间性、季节性、艰苦性”等特点。林业行业涉及林木种苗生产技术、森林资源调查、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等方面,在传统的学期制下,理论教学进程难以和生产实际同步。如林木种苗生产技术是林业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但是,种苗生产重点在春、秋两季,按传统的学期制,无法让学生完全参与到整个生产过程的实践操作中。为此,我们修订了实训计划,利用春季、秋季让学生参加生产性(综合)实训,夏季、冬季抽出一定时间教授理论知识。本文通过对2012级现代林业专业学生、林业企业对生产性(综合)实训的实施效果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期对现代林业专业的生产性(综合)实训进行不断改进和完善。

二、课程设计

1.课程目标:

通过1~2个月的林业生产性(综合)实训,让学生实际参加林木种苗生产、森林资源调查等工作过程,使学生掌握从事林业生产的主要技术,巩固和加深对“必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培养学生积极的工作态度,提高其文明操作与安全意识,养成“爱林、护林、兴林”的职业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加深对林区、林业以及林业生产技术的了解。

2.课程设计:

中职二年级利用4~5月份,集中派遣学生到相关校企合作企业实训1~2个月。以小组为单位,安排一名企业技术人员作为指导教师,根据企业要求完成种苗生产、森林资源调查、野生动植物保护等相关工作任务,学生在学校委派指导教师的带领下全面参与林业实际工作,利用山区下雨时间由企业技术人员讲授林业生产的技术要点和相关理论知识,真正做到“做中学、学中做”,实现课程与岗位的对接,专业与行业的对接。

3.成绩考核:

实训结束后,由学生填写《实习指导手册》,独立撰写2000字以内的实训总结。由本人、小组、校内委派的实习指导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参与考核评价。以知识目标、素质目标和能力目标并重的原则,注重过程考核,侧重综合素质和实践操作能力的考核。态度和技能各占55%和45%,其中,每项中考勤占10%,自我评分、小组评分各占5%,实习报告、教师评分各占10%,企业评分占15%,综合后最终形成学生的生产(综合)实习成绩。

三、调查样本和方法

采用自编调查问卷分别对2012级现代林业生产专业、实施实训的区内林业企业进行抽样问卷调查。2012级共3个班100人、企业共11个110人,分别回收有效问卷共100份(2012级)、110份(林业企业)。

调查分为学生版和企业版,问卷的项目也有所区别。项目包括:“开展生产(综合)实习的季节”、“生产(综合)实习的内容”、“是否有收获、增强了实践动手能力”、“对学校委派的教师评价”等20个项目。

四、结果分析

1.企业对我专业参加实训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工作态度、文明操作与安全意识、团队协作精神等职业能力的满意程度。就企业而言,通过实习,对我专业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工作态度、文明操作与安全意识、团队协作精神给出的选择分别为:“满意”64%、“基本满意”36%、“满意”73%、“基本满意”27%、“满意”64%、“基本满意”36%(见图1)。企业对我专业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都表示满意,说明我专业在平时的日常教学中对职业能力在专业、专业基础课的渗透教学比较成功。

2.企业对我专业教学内容是否贴近企业生产岗位技能需求、学生是否具备了在企业工作的综合能力的选择。就企业而言,“对我专业教学内容是否贴近企业生产岗位技能需求”的选项,认为“是”、“还可以”的人数比例分别为90%、10%;“学生是否具备了在企业工作的综合能力”的选项,认为“是”、“还可以”的人数比例分别为80%、20%(见图2)。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大多数企业认为我专业教学内容贴近企业生产岗位的技能需求,同时,也认为我专业学生具备了在企业工作的综合能力。

3.学生对我专业选择的生产(综合)实习企业、企业对我专业学生掌握的实践技能的满意程度。就学生而言,“对我专业选择的生产(综合)实习企业是否能满足实习需要”的选项,认为“能满足”、“基本满足”、“不满足”的人数比例分别为71%、24%、5%;就企业而言,对“我专业学生掌握的实践技能是否能满足企业生产需要”的选项,认为“能满足”、“基本满足”的人数比例分别为73%、27%(见图3)。

4.学生、企业对我专业生产性(综合)实习整体的满意程度。学生对“我专业生产性(综合)实习整体是否满意”的选项,认为“满意”、“基本满意”的分别为99%、1%,说明绝大多数学生对开展生产性(综合)的认同度较高;企业对该选项认为“满意”、“基本满意”的分别为82%、18%,说明我专业安排的生产(综合)实习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校内实践操作与现场实训的差距,学校、企业对学生期望值过高与学生本身存在问题的差距等。

五、结论与讨论

综上所述,通过开展学生生产性(综合)实训对增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积极的工作态度和团队协作精神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大多数学生对现代林业专业实施的生产性(综合)实训感到满意。但是,对有些选项,如:“学生认为生产(综合)实习的成绩评定方式是否合适”的选项,有选择“不合适”的学生;“企业认为生产(综合)实习的成绩评定方式是否合适”的选项,有27%的企业选择了“基本合适”,说明现代林业技术专业生产性(综合)实训在成绩评定方式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总结和完善。

1.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林业实训。林业行业属于艰苦行业,掌握林业技术离不开实践经验和时间的累积,这是林业的特性所决定的。现在的中职学生,虽然绝大多数来自林场或林区,他们很少有从事林业劳动的经历,对他们来说,高质量地完成林业实训,积累“实践性知识”就更有必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林业生产性(综合)实训除了增强其实践动手能力之外,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培养学生积极的工作态度、团队协作精神等现代职业能力。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学校安排的指导教师的总体评价较高,但是有少部分学生认为企业技术指导缺乏教学经验,其所讲授的实践操作与校内指导教师之间有些差异。使学生认为“技术含量低”,甚至认为是“劳动课”或者不知道是按照技术指导还是按照老师的讲授去操作。由于林业行业标准的不同,必须有实践经验非常丰富的、下过企业锻炼的、熟悉企业业务的教师作保障。一是加强校内教师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实践指导能力;二是提高下派企业实践锻炼教师的数量,以满足校内和企业的对接,满足学生“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要求,不仅让学生知道“怎么做”,还要知道“怎么样会做的更好”。

3.加强配套保障条件建设。现代林业技术生产性(综合)实训是在“三阶段”的人才培养模式框架下,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其核心理念是:教学过程围绕林业生产季节安排,教学内容围绕林业岗位设计,教学场地围绕林场布置。要实现这一教学改革,必须有相应的配套保障条件作支撑。一是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逐渐向行动导向法、引导文教学法等过渡,把课堂搬到林场、林区。二是打破“学期制”的教学管理体制,根据林业生产特点安排教学活动,改变终结性评价方式。三是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改善实训基地教学、生活条件,满足学生学习、生活的需要,提高实训质量。

林业企业论文范文12

成本会计是成本核算与生产经营的直接结合,成本会计理论的主要依据现代数学和数理统计的原理和方法,成本会计理论的最基本要求是成本最优化。林场成本会计理论可以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预测、决策、控制和考核,为林场经营成本控制和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决策。目前随着我国林场业务范围的不断扩大,林场会计成本核算成为当前林场面临和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同时,由于我国林场经营体制和模式的计划思维束缚,在会计政策选择上还存在很多工作要做。成本会计理论对林场经营和发展也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1]。现代经济与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林场经营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市场经济的运作模式结合空间也为林场提供了重要资源。但是林场经营不同于一般的企业经营,尤其是在生态型经济日益成为公众关注焦点的背景下,林场成本会计理论对企业的发展也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企业化运作的会计准则对会计科目的设置非常重视、而且会计报表的编制也是日常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但是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方法对于林场的运作方式不是完全适合,一套完整的企业财务会计核算体系不能简单的照搬到林场经营当中。财政部会计司2016年工作要点中着重指出要研究制定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和管理制度,深入调研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和管理情况,研究制定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和管理制度。作为林业行业中的企业和办企业林场,对成本核算政策和理论的需求同样也被提上日程。分析林业成本会计的当前状况,探讨制定适合林业企业发展的准则要求成为当前影响和提升会计准则的一项重要工作。

二、林业成本会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林业企业的成本会计核算按规定应执行企业会计准则,但企业会计准则对林业企业成本核算的规定范围比较狭窄,尤其是在当前我国林业企业发展速度持续增长的前提下,不能很好的适应企业财务状况。具体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企业准则对林场会计的规定不够具体

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是从大农业的角度出发,对林业企业的发展做出了总体的定性和要求,但是具体到某个工作领域应当遵循的原则和准则没有给出具体的要求。例如林业与农业生产相关的生物资产的确认、计量和相关信息的披露,但是至于通过何种途径披露,披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等等问题并没有具体交代。因此这给林业企业和林场的财务管理造成很多盲区,没有具体的政策指导就意味着林场个体之间没有统一的要求和规范,林场之间的对接和合并问题也会因此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这对林场管理的发展造成了很大不利影响。同时企业会计准则以会计科目为主要依据、经济业务的处理、会计报表的角度出发,涉及成本费用的内容不足以支撑林场会计成本的核算,只简单规定了成本核算对象和成本核算期这些问题无法满足经营范围日益扩大的林场发展需求。总而言之,单纯的依据企业会计准则核算林场会计成本问题是不能很好的反应林场发展实际状况的。

(二)企业会计准则对林业成本核算的原则规定指导性不足

虽然企业准则规范了林木资产的成本核算对象,但是林木资产的核算对象时随着林场经营环境和自身经营范围变化而不断变化的,例如有的企业化运作的林场在固定资产保值投资方面业务增多,原有的核算对象又不包含这些新业务,这就造成了很大一部分新增要么没有被纳入到核算对象当中,要么被归到与之不想对象的科目当中,无论怎么样都为林场,尤其是国有林场的国有资产管理带来很大漏洞。林场成本会计理论的出发点就是为林场财务管理工作实践提供指导,当实际情况发生了变化的时候,这些与之相对应的企业完善制度也会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而且这也应当成为企业生产和发展运作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在《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的总则中将生物资产分为消耗性生物资产、生产性生物资产和公益性生物资产,这些分类规定对于林场会计成本核算有了一个大体的指导,也可以作为理论基础,但是林业会计成本管理没有根据这些基础做出相应的延伸,也可以理解为林业会计可以随意延伸,因为这里是一个规则盲区,这为林场今后的会计成本核算工作留下了很大隐患。

(三)天然林的估价入账的成本问题

企业会计准则当中的生物资产会计准则规定,林场林木成本,应当按照名义金额确定,同时还要计入当期损益,名义金额为1元。自行营造的消耗性林木资产和公益性林木资产的成本,根据造林费、抚育费等直接支出确定。这对我们的发展林场成本会计管理具有非常重要和积极的作用,但是其中也存在一些不合理之处。公益性林木的资产成本不能简单的按照造林费和抚育费之处确定,因为公益性林木是一项没有回报的项目,企业化运作林场过程中这项内容必然会偏向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会计成本核算理论,这些都为林场的财务管理工作带来了复杂的挑战,如何为公益性和经营性林场资源核算成本,将其归为成本核算理论中的哪一类都成为影响整个财务管理系统的关键支持,这些也都成为影响和提升整个关键问题运作的必然趋势。在处理这些实践问题的过程中也必然夹杂和蕴含着会计理论核算的整体问题与不足之处。

三、林场成本会计理论问题的对策创新探讨

林场成本会计理论是当期和今后一段时期内指导林场有序经营的财务保障,针对目前会计理论中存在的与实际工作不符之处,应当着重在宏观理论的具体化,企业会计准则的指导性,以及传统成本核算的创新性等方面做出相应的改善和创新。

(一)宏观理论的具体化

正如上文所述,企业会计主责对林业企业成本会计理论上做出了宏观指导,但是仅仅以大农业思维对林场会计成本所指导性阐述不足以解决林场实际会计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因此还应当将这种宏观理论给出具体化的设计和延伸。对于这种延伸应当是统一的、法规范的,并且能够反应当下林场会计工作实际情况的一种有效延伸。为此我们应当深入调研和总结当前林场会计成本核算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对制约会计成本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难题做出相应的规划和指导,而且在这样的规划设计中还应当设计国有林场和林业企业两种不同性质的林场,林场经营不同于企业经营,林业资源有公益性的一面,尤其是在当下生态性经济发展日益凸显的环境下,必须为林场经营设计一套能够促进其持续发展的会计财务制度。在确定了宏观理论的前提下应当在学术界、政府部门和林业部门共同努力结合实际,创新林场会计成本理论问题。

宏观理论的具体化也是由当前林场会计工作遇到的各种问题决定的。因此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突破口,牵动理论创新,确保每一项政策和理论的制定都有相对应的案例和普适性,这就需要林业部门充分调动内部工作人员尤其是财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将领域内的问题进一步深化,而且这些工作也对林场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深化企业会计准则对林场管理的指导性

企业会计准则是针对我国所有企业会计工作制定的。林业企业只是作为其中的一部分内容出现,虽然对林业企业的会计工作做出了相关界定,但是这种界定的指导性不强。也就是在实际的工作中还不能充分的发挥作用,这无法满足企业对这种状况的发展和理念的继承。为此深化企业会计准则对林场会计成本理论的指导性是当前破解林场会计成本核算的重中之重。深化指导性的关键点在于林场的特殊性和准则的普遍性之间关系的处理。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就是一种崭新的、适合林场成本会计工作的理论创新,有了这种理论创新,林场会计成本核算将更加安全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