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林业专业技术水平总结

林业专业技术水平总结

时间:2022-02-21 08:26:19

林业专业技术水平总结

第1篇

近年来,随着林业资源的进一步开发,我市林业发展自身的结构矛盾和森林生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主要表现为林分生产力低,生态稳定性差,重大灾害(现阶段主要是松材线虫病和森林火灾)发生严重,困难造林地多,林特产品结构不够合理,加工增值不高,产业链不长,质量安全和标准化生产滞后,产品不太适应国际市场需求。这些问题已经成为我市林业发展的主要瓶颈。

实施现代林特业发展科技专项,依靠科技创新,解决制约我市林业发展过程中的重大共性技术问题,实现林特产业的技术跨越,转变林业增长方式,促进现代林业发展,是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生态城市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客观要求。

一、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一)总体思路

遵循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以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为动力,进一步增强林业科技创新能力。根据《*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林业现代化建设的意见》和《*市“十一五”农业与农村科技发展专项规划》的部署要求,以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维护生态安全、提升优势林特产品产业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组织实施一批林业重大科技项目,突破和推广一批制约我市林业生态安全与林特产业发展急需解决的共性、关键技术,推进我市森林生态体系建设和林业产业体系的持续发展,为我市林业跨越式发展和率先实现现代化建设提供科技支撑。

(二)总体目标

基本建成适应现代林特业发展,体制完善、机制灵活、支撑有力的林业科技支撑体系,林业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高,成果转化和推广步伐明显加快,对现代林业发展的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林特产业整体技术水平显著提高,主要林特产品质量安全显著改善,林特产业布局更加优化,林农收入显著增加。在特色果树、茶叶、林业生态工程、花卉种苗、竹子、森林重大灾害控制等6大领域突破10-15项重大共性、关键技术,自主育成5-6个林特优良品种,建成5个高标准的林特良种示范园,全市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1%,林业总产值达到200亿元,科技对林业发展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

三、发展重点与主要研究领域

(一)重点研究领域和需突破的关键技术

1.优势果树良种选育与产业化配套技术

杨梅、南方蜜梨等优势果树资源的保存、利用与优质、早熟、丰产、多抗优势新品种选育技术;设施栽培与数字化栽培技术;重大病虫害及安全生产技术;采后保鲜、贮运技术及生物活性物质提取、产品精深加工技术。

2.竹类安全优质高效栽培与加工利用技术

竹林低产林改造和可持续经营技术;笋竹两用林生态型高产高效技术;竹林病虫害生物防治综合配套技术;竹林的覆盖增温新材料、新方法;竹笋品质改良技术;竹笋保鲜加工新技术;工艺竹材培育技术;竹材集成工艺板材开发。

3.茶良种选育和标准化安全生产技术

白化茶新品种育成与良种产业化技术体系;茶叶生产全程质量安全管理技术;低值茶鲜叶资源增值产业化技术;春茶低温侵害防御技术;茶综合利用开发技术。

4.林木花卉新品种选育及高效栽培技术

优质、抗逆、抗病虫、多用途优良花卉新品种的引进驯化及良种选育技术;红枫、杜鹃、樱花等我市优势花卉品种的改良和创新技术;乡土树种的选优、驯化及繁殖与生态应用技术;名贵、稀有花卉品种的快繁与工厂化生产技术,大规格容器苗培育技术、无土栽培技术及定向栽培技术。

5.森林生态体系高效构建与效能评价技术

常绿阔叶林的恢复与可持续经营技术;生态脆弱区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及困难立地特殊造林技术;以立地类型划分与适地适树为基础的生态公益林造林与经营技术;抗逆性植物材料选育及良种繁育技术;沿海防护林体系构建和低效能防护林改造复壮技术;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全程动态监测与效益评价技术。

6.重大森林灾害的预警及防控关键技术

“3S”技术在林火预报、林火监测中的应用;森林火灾地形、地貌和植被类型对林火蔓延的影响及扑灭技术;生物防火树种的选择及生物防火林带的配置技术;松材线虫病等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的监测、应急防治和综合控制技术。

(二)中试、示范、转化及产业化

1.优势果树良种选育与产业化配套技术

重点推广杨梅、柑桔等水果良种及配套技术;南方蜜梨、葡萄等的设施栽培技术、套袋技术;柑桔完熟栽培技术;安全生产技术;产后保鲜与贮运技术。

2.竹类安全优质高效栽培与加工利用技术

重点推广毛竹笋用林肥水喷滴灌技术;竹笋有机化栽培技术;观赏竹培育技术;竹林覆盖技术;竹材集成工艺板材开发。

3.茶良种选育和标准化安全生产技术

重点推广“黄金芽”、“千年雪”等*本地珍稀白化茶及其它茶树良种;引进推广新型高效肥料、生物农药;加快全程信息管理系统在茶叶安全生产中的应用。

4.林木花卉新品种选育及高效栽培技术

重点推广已引进成功的红枫、杜鹃、樱花、乡土树种等特色树种良种及配套栽培、繁育技术;生态公益林造林容器苗的工厂化培育技术;花卉新设备、新材料、新技术的引进与推广应用。

5.森林生态体系高效构建与效能评价技术

重点推广针叶林人工促进改造技术;新农村景观设计与环境综合治理、城乡一体化绿化示范技术。

6.重大森林灾害的预警及防控关键技术

重点推广松材线虫病等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的综合控制技术;松树树干注射剂及其它高效农药新剂型的引进与应用技术。

四、重点项目

围绕专项目标与需突破的关键技术问题,按照“支撑和引领”相结合的原则,未来5年,着力组织启动12个重点林业科技项目。

1.主要林特鲜活产品物流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示范

研究内容:开展杨梅、水蜜桃、竹笋等鲜活林特产品物流品质综合评判体系构建及适宜中长途贮运的水果品种筛选;贮运鲜活林特产品适宜采收成熟度的确定;采后鲜活林特产品物流冷链体系建立;物流品质的维持与营养保健功能的挖掘;以采后鲜活林特产品预冷和物流冷链体系为核心的产业化示范与应用;从基地到餐桌各个环节的物流技术标准制定。

预期目标:制定杨梅、水蜜桃、竹笋等鲜活林特产品采后物流冷链操作规程或技术标准;建立物流品质综合评判体系;鲜活林特产品安全贮藏保鲜期、冷藏运输时限、目的地货架寿命显著提高,流通损耗明显减少;货架期内产品保持良好的物流品质和商品性;建立集成技术产业化示范点;申请国家专利2-3项,全市鲜活林特产品物流水平总体上明显提高。

2.水果设施栽培及数字化精准技术研究与示范

研究内容:根据水果栽培设施的结构及其对树体生长发育、生理代谢、品质和商品性形成的影响规律,树体代谢对氮、磷、钾等主要元素的需求,以及主要病虫害发生发展规律,研究开发适合本地的水果栽培设施及结构;水果设施精细和精确栽培技术,水果设施栽培智能管理信息系统平台,栽培地土壤、气候、水分等环境参数的自动获取、无线传输和数据解析技术,建立基于生产过程的模拟模型和融合反馈机制。应用先进的农业信息技术达到水果的数字化精确栽培、优质高效的目的。

预期目标:提出优化的水果设施栽培模式及数字化模型;研发1套设施果园环境参数自动获取与处理设备;提出在设施栽培条件下的精准栽培技术,并提供配套的栽培智能管理信息系统平台软件1套;建立2-3个设施栽培示范基地,面积1000亩以上;申请专利1—2项。

3.优势果树良种选育及产业化

研究内容:开展杨梅、水蜜桃、柑桔、金柑、葡萄等优势水果良种选育及品种区域适应性研究;进行现有同类水果品种的品质指标比较分析和分子指纹图谱构建及资源评价;筛选优质、适于鲜食、加工及设施栽培的专用或兼用优势水果新品种;研究新品种配套栽培技术体系与生产技术规范,制定技术质量标准,并建立良种示范基地。

预期目标:通过目标选种及引种,每类水果集中20-30个优良单株或品种,建立1个品种试验基地,5-6个品种适应性区域试验点;构建主要品种(单株)重要品质性状的分子指纹图谱;每类水果选育出1-2个具有不同优良生产性状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单株),并通过省级农作物品种审(认)定或林木良种审定;建立500亩示范基地;制订配套生产技术规范或技术质量标准。

4.茶叶生产全程质量安全信息管理系统研制与应用

研究内容:以“3S”技术、网络和质量检测等手段,建立茶叶产地环境质量评价、产中农药和肥料等施用、茶叶质量及商品流通去向跟踪等监控体系,包括茶叶产地编码系统、田间数据库以及基于WebGIS的茶叶安全生产管理系统等,准确地评价茶叶质量安全状况,追溯问题源头,开展预警预报,及时提供优化质量安全的改进措施和技术方案。

预期目标:建立*白化茶、望海茶、瀑布仙茗、东海龙舌等主要品牌3-5个代表性生产单位(组织)基地的茶叶安全生产数据库等基本信息系统;提出产地环境质量评价技术体系;完成产地环境质量评价专题图;依据茶叶质量安全标准,制订安全生产操作规范、评价、控制等全程安全生产技术体系;开发出茶叶安全生产管理系统,实现网上和开展技术咨询,覆盖全市茶叶产区50%以上;提供茶叶安全生产信息管理系统软件、使用说明书和技术总结报告;提供茶叶产地环境质量评价技术体系和环境质量评价专题图;申报国家软件著作权2项。

5.全季型珍稀白化茶种质资源研究与新品种选育

研究内容:开展全季白化茶树种质资源收集与形态特征鉴定、白化机理等研究;选育春、夏、秋三季(全年)均能生产品质优异名优茶的白化茶优势种;研究优势品种的育苗与栽培技术;产品加工与品质提升技术;建立优势种高效栽培与繁育基地,推进名优茶机械化采摘。

预期目标:育成1-2个以全季白化、综合优势明显的新品种;申报1项专利;建成集母本园、苗圃、示范园于一体的种质基地50亩,推广生产面积1000亩以上,争取获得省级新品种认定或新品种保护。

6.沿海防护林体系高效构建与效益评价研究

研究内容:开展沿海防护林立地类型调查与评价,筛选适合防护林建设的高抗逆性植物新品种,研究新品种苗高效培育技术,防护林高效节本营建技术,优化防护林的植物配置模式,形成高效的防护林基干林带,建立防护林效益评价体系。

预期目标:摸清我市沿海地区基干林带和一线海塘的立地类型与林地生产力现状;建立沿海防护林立地类型划分及评价指标体系;提出*市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方案;引进筛选出适于沿海不同立地类型造林的植物50种以上,其中初选先锋植物15种;选育出高抗逆性耐盐抗风植物新品种5-6个;营造不同类型的试验示范林500亩以上,辐射推广5000亩,成本降低30%以上,造林保存率达85%以上。

7.特色花卉新品种选育及高效栽培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我市特色花卉植物产业面临的特色品种不特、优势品种不优、品种结构单一老化、生产栽培效益下降、品种知识产权缺乏等新问题,开展红枫、杜鹃、樱花、乡土树种等特色花卉和草本花卉种质资源的引种驯化与种质库建设;研究特色花卉品种资源保育技术,良种的扩繁技术,良种壮苗促成培育技术,病虫害综合治理技术及生态利用技术。

预期目标:收集保存我市特色名优木本观赏植物和草本观赏植物150种,营建遗传种质保存圃及观赏园300亩;育成优良特色花卉新品种10个以上,申报知识产权5项以上;研制一套集特色花卉良种扩繁、苗木培育、病虫害综合治理、生态利用技术于一体的技术体系,提出驯化、保育、筛选及高效选育技术3项以上;制定各种栽培标准、规范等3项以上;建立种苗培育示范基地3-5处,面积500亩,辐射推广5000亩。

8.森林火灾的预警和防控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我市森林燃烧的可能性以及发生森林大火的潜在危险性大大增加的实际,研究森林火灾与气候条件、植被类型、地形地貌等的相互关系及防控技术,包括气候条件与森林火灾的相互关系及季节变化规律,植被类型与森林火灾的相互关系,地形、地貌和植被类型对林火蔓延的影响及扑灭技术,生物防火树种的选择及生物防火林带的配置技术的研究。

预期目标:用定量分析方法提供气候条件与森林火灾的相互关系及季节变化规律;用数据阐明不同植被类型、林分结构与引发森林火灾的相互关系,并提供相应的布控防范技术方案;提供林火在不同的地形、地貌和植被类型的蔓延规律,并制定相应的扑灭技术方案;筛选优良防火树种10个以上,生物防火林带配置模式5种以上,营造生物防火示范林带20公里。

9.低质低效林分植被改良与可持续经营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低质低效林分区域分布、立地条件和植被现状调查与评价;不同类型(不同立地条件、不同植被类型、不同经营目的)低质低效林分植被改良树种选择及优化配置模式;不同类型低质低效林分植被改良技术集成与示范;改良林分的质量、效益评价与可持续经营技术研究。

预期目标:提出低质低效林分的分类和评价标准;提出不同低质低效林分植被改良技术规程和标准;筛选出适宜不同区域、不同立地改造、不同经营目的应用的造林树种50种;建立不同类型低质低效林分植被改良示范林600亩,辐射推广5000亩;提出低质低效林分植被改良后的质量、效益评价体系与可持续经营策略

10.高抗逆性植物资源的引进、选育与生态应用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我市台风、洪涝、干旱、工业污染等灾害频发,给我市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造成重大影响的实际,开展耐盐碱、耐水湿、耐干旱瘠薄、抗风、抗化学污染等高抗性植物材料的引进、选育及驯化技术研究;进行高抗性植物的生物学特性、生态适应性,及抗逆潜力与生态安全的评价;开发高抗逆植物材料种质的保存、扩繁和生态应用技术,并建成种质繁育和生态应用示范基地。

预期目标:引进高抗逆植物材料50种,筛选适合本地发展的优质高抗植物材料20种;营建遗传种质保存圃及采穗圃30hm2;掌握各引进植物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及抗逆潜力与生态安全性;总结一整套高抗逆植物材料的扩繁与生态应用技术;建立不同类型的生态应用示范林1000亩。

11.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综合防治技术体系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外来有害生物和本土爆发性有害生物对我市森林生态安全、林特产业发展和生物多样性造成的严重威胁,研究生态林、经济林、景观风景林、园林苗圃等重要林业有害生物的种群动态监测、灾变预警与应急防控技术;研究灾变规律和内在机制,寄主-病原-环境的互作关系,以及生物、物理、信息素、营林及化学减药等综合安全防治技术。有效控制有害生物种群的危害,营造良好的森林生态环境,维护森林健康,促进森林各种效益的持续发挥。

预期目标:揭示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的生物学、生态学习性及其灾变规律和内在机制,建立预测预报体系和应急防控体系;建立天敌、环境等自然因子对林业重要有害生物的控制模式及效果评价体系;通过综合采用物理、生物、信息素、营林、化学等手段,确立一整套控制当地林业重要有害生物的安全防治技术体系和技术平台;选育一批具有较强抗性的林特物种新品种(新品系)。

12.竹林高效经营技术研究与示范

研究内容:针对我市大面积分布的竹林综合经营效益较低的实际,研究不同立地条件竹林经营措施与优化模式;竹林空间高效复合利用技术;不同经营目标竹林的笋、材利用优化结构模式;大径工艺竹材定向培育技术;废弃竹材资源化利用技术集成示范;基于竹林可持续经营的肥料、水分、光照、土壤及有害生物等的优化控制技术;竹笋品质改良技术;竹笋保鲜技术。

预期目标:提出不同立地条件竹林的经营措施与优化模式2-3种;竹林空间利用率提高30%以上;提出不同经营目标竹林的笋、材利用优化结构新模式;总结一套大径工艺竹材定向培育技术;研制1-2种废弃竹材资源化利用技术;提出一套竹林可持续经营的肥料、水分、光照、土壤及有害生物等的优化控制技术;建成高效经营技术示范竹林500亩,竹林生产力较传统经营技术提高15%;竹笋品质得到明显改善;鲜笋保鲜期延长5-7天。申报国家专利1-2项。

五、创新平台建设

以支撑科技发展、改善创新环境、提升研发水平为目标,加快构建适合我市现代林特业发展需求和资源高效共享的林业科技创新与服务平台。

1.加快建设林业工程技术中心

积极推进涉林类的大专院校、科研推广机构与农业产业基地的产学研结合,鼓励林业企业、产业基地与国内外林业科研院校、推广机构开展科技合作,积极以理事制、股份制的方式,联合创建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功能完备、设施先进的,以面向林业生产和林业生态安全为目标,致力于林业应用类技术开发与服务的林业科技研发机构。重点建成市林特科技、林业生态环境监测两大工程技术中心。

2.组织创建林特种质资源中心

创建林特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立林特种质资源中心,整合、保护我市现有各类林特品种资源,研究推广先进适用生产技术,不断引进国内外优良品种,进一步优化我市林特品种结构,提高我市林业生态功能效益,提升林特产业档次,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积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林特种质资源中心将根据全市林特产业区域布局和品种资源分布现状,在全市各林特主导产业区建立杨梅、柑桔、水蜜桃、蜜梨、白化茶、观赏植物等六大种质资源库。

六、组织管理与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管理

由市科技局和市林业局成立专项领导小组,领导本专项的组织与实施工作,协调处理专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各县(市)、区科技管理部门、林业部门,相关高校、科研院所和有关企业要积极参与专项的实施,实行市县联动、部门互动,共同组织实施专项中的重大、重点项目。领导小组下设专家咨询委员会,负责总体方案和实施计划的制订,各项目的组织评审、咨询和项目承担单位的推荐与遴选,指导监督重点项目的组织与实施,开展项目的中期评估和绩效考核。专项中明确的重点项目在组织方式上实行课题制和首席专家负责制,本着成熟一个,启动一个的原则,以择优委托或公开招标方式,确定项目承担单位。

2.加大科技投入

加大全社会对林业科技的投入,着力改善投融资环境,充分发挥财政科技投入的引导作用。市科技三项经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林业发展相关的专项资金等经费将作相应安排,支持本专项的组织与实施。各县(市)、区科技管理部门、林业部门也要安排一定的经费,用于支持本地区开展的重点项目。进一步树立企业是创新主体的思想意识,加强企业对本专项的科技投入,凡参加承担本专项实施的示范企业,要求企业科技投入经费不低于财政科技投入的经费。

3.加快人才队伍建设。

将《*市现代林特业及产业发展关键技术》的实施与人才使用、人才培养有机结合起来,鼓励涉农高校、科研院所、林业企业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及各类研发人才,增强我市林业技术力量,力争形成200名以上从事技术研发、示范和应用推广的林业技术骨干队伍。

第2篇

关键词 基层渔牧业;推广技术人员;服务现状;问题;对策;广西田林

中图分类号 F3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1-0327-02

基层科技人员技术水平的高低,严重影响基层渔牧业技术服务质量,为了解决基层农技人员开展技术服务存在的突出问题,笔者针对田林县地域基本情况,结合田林县渔牧业技术人员现状及地域限制等实际,提出了建议性的对策,以供参考。

1 田林县地域基本情况

田林县总面积5 577 km2,县境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地处东经105°27′~106°15′,北纬23°8′~24°41′,北回归线以北。以山地为主,由土山和石山2类组成,海拔多在800 m以上,最高海拔为1 900 m。全县设10个乡4个镇,辖168个村民委。

2 基层渔牧业专业技术人员现状

2015年,田林县渔牧系统机构总数20个,其中乡(镇)水产畜牧兽医站14个,局职能机构1个,局直二层机构5个。总编制数为118人,从业人员109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89人,占农业系统总人数的81.7%。全县设置机关单位1个,事业单位16个,其中县级事业单位2个,在职人数23人(专业技术人员20人),乡镇事业单位14个,在职42人(技术人员36人);参公单位3个,在职人数44人(专业持术人员33人)。

2.1 学历

大学以上学历28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31.5%;大专学历49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55.1%;中专以下学历12个,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13.5%。

2.2 年龄

35岁以下23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数的25.8%;35~40岁24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27.0%;40岁以上42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47.2%。

2.3 职称

中级职称26人,占技术人员总数的29.2%;初级职称32人,占技术人员总数的36.0%;管理岗工作人员31人,占技术人员总数的34.8%。

2.4 技术服务

田林县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总数为15个,即田林县水产畜牧技术推广站及14个乡(镇)水产畜牧兽医站。技术服务人员除县水产畜牧技术推广站有专业的推广人员外,乡(镇)站的技术人员均为兼职人员,既从事农技推广服务工作,又从事动物疫病防治、食品安全生产、兽药监督管理、畜禽产品检验检疫等工作,工作种类繁多,内容复杂。

3 存在的问题

3.1 专业技术人员老龄化现象严重

受田林县基层渔牧业推广技术人员工作环境、条件、待遇及编制等条件限制,新招聘人员少,技术人员处于青黄不接的局面,老龄化现象严重,35岁以下23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数的25.8%;35~40岁24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27.0%;40岁以上42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47.2%。由于老龄技术人员所占比重高,受体力、思维等因素的影响,技术推广服务能力不强。

3.2 专业技术人员技术推广工作能力不强

一是基层农技推广机构除县水产畜牧技术推广站的技术人员为专业技术人员外,乡(镇)站的人员受编制限制,技术人员均为兼职人员,工作种类多,内容复杂,缺乏系统实践经验。二是2000年实行公开招聘以来,由于田林县工作条件差,待遇低,高学历人员不愿意报考,专业技术人员理论技术知识水平不高。三是由于工作环境的影响,全日制大学生、大专生不愿意报考,且在公开招聘的条件中没有限制学历必须为全日制在校学历,考试科目没有专业知识考试,2000年后入编的技术人员大部分为函授第二学历人员,得不到足够的培养和锻炼,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及实践经验。四是受工作经费及工作时间的限制,技术人员参加各种技术培训的机会少,由于长期缺乏专业新技术系统培训,导致一些先进的现代渔牧业新技术是农民先掌握后才被渔牧业技术部门总结推广。由于基层专业技术对当前现代渔牧业急需的新知识掌握不够,所以他们解决不了农民急需的生产方面的问题。五是渔牧业专业技术人员及新型职业农民等渔牧业人才队伍较小,致使辐射带动面积没有完全覆盖,导致现代渔牧业新技术与生产实际严重脱节,极大地制约了田林县渔牧业转型升级速度。

3.3 科技人员上进心不强,技术职称等级偏低

田林县渔牧业科技人员由于工作环境、科技成果等硬件条件的影响,没有形成相互追赶、相互进步的竞争氛围,对申报职称的积极性不高,至今无副高级以上的技术人员;中级职称也只有26人,占技术人员总数的29.2%;初级职称32人,占技术人员总数的36.0%;管理岗工作人员31人,占技术人员总数的34.8%。

3.4 科技人员待遇不高,技术指导服务动力不足

渔牧业技人员在基层工作往往会带来学习、生活上的不便,在职称评定、工资待遇享受方面都会出现影响,出现慵、懒、散、浮、拖的工作态度,直接影响到专业技术人员服务“三农”的效率,降低工作热情。

3.5 缺乏创业型人才,更新科技知识迟缓

对新技术培训绝大部分都是课堂理论培训,实用技术操作相当欠缺。县级在职科技人员由于缺乏现代渔牧业技术系统培训,只有少部分自求上进、善于学习进取的专业技术人员能够掌握一些较为先进的知识。同时,基层渔牧业科技有偿服务相关方面的政策不明确,2012年以来,虽然有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的资助,但在专业技术人员下乡补助方面限制使用的数量太少,下乡补助费每人年均只有700元,对于地广人稀的田林县技术人员来说,还需自己贴补下乡指导费用2 000元左右。同时,培训经费严重不足,影响了科技人员知识更新和作用的发挥。乡镇大部分渔牧业技术人员不仅要做好本行业的专业技术工作,还要兼顾乡(镇)各种中心工作,工作种类繁多,技术人员根本没有精力和时间去认真开展专业技术指导,也是导致现代渔牧业技术与当前渔牧业生产实际严重脱节的主要原因之一[1-2]。

3.6 自然条件艰苦,技术普及覆盖率低

田林县土地面积5 577 km2,是广西面积最大的县份,离县城所在地最远的乡107.8 km,最近的乡23 km,养殖场分散在各个乡镇,受田林县地域、交通、信息网络条件的限制,技术普及覆盖率低。

4 发展对策

4.1 加大技术人员招聘力度

田林县渔牧业系统总编制数118人,在编人数99人,空编19人。建议在技术人员公开招聘方面加大录入力度,将19个空编用好用实,在录用方面,限制参加考试人员的户籍为田林县户籍,使人才招进来、留下来。

4.2 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服务能力

一是提高招聘人员准入条件,乡(镇)水产畜牧兽医站招聘对象为在校全日制中专以上畜牧、兽医或畜牧兽医、动物医学(科学)专业学历,减少或淘汰函授学历考生。从源头上提高专业技术人员专业技术理论知识水平。二是依托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与高校联合举办技术人员异地培训,提高农技人员的理论水平。三是让农技人员担任企业技术指导员,参与企业的养殖管理,提高技术人员的实践操作能力。四是利用网络科技书屋平台,发动技术人员参与网络书屋使用竞赛活动,以此更新技术人员的技术知识。五是鼓励农民去服务平台,提高养殖业主自身的技术水平[3-4]。

4.3 建立健全职称申报奖励机制

针对田林县渔牧业申报职称积极性不高的现状,探索建立以工作实绩为导向的职称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健全职称申报制度,对有意向申报职称的技术人员,在考试时间上给予适当的照顾。对申报获得中级以上职称资格的给予一定的物资鼓励。

4.4 提高基层技术人员待遇

一是改善基层技术人员的住宿条件,配备完善站房水、电、卫等基本设施。二是适当给予进村入户燃油补贴。三是配备必要的办公经费。四是协调好各项工作时间安排,让基层技术人员也能享受到应有的节假日休息待遇。

4.5 培养创新型人才,提高新科技更新速度

一是对适应新常态,热爱本职工作的技术人员创造较好的工作环境。二是对创新能力强的技术人员给予评先评优优先照顾。三是将有创新能力的饲养人员优先推荐为养殖科技能手。四是对有创新能力的企业或养殖场,在申报项目时给予优先照顾。五是对上进心强、努力更新知识技术的技术人员给予一定的物资奖励。

4.6 提高技术普及覆盖率

创建村级技术服务体系,扩大技术服务队伍。充分利用村里的畜牧兽医专业毕业生或村级动物卫生防治员、养殖能人等人员资源作为村级的技术联络员,县、乡级的技术人员作为导师,对村级技术联络员进行技术指导、培训,让联络员对各养殖场进行指导服务,以全面提高技术普及覆盖率。

5 参考文献

[1] 高士云,苗全,齐亚春.浅谈农业推广技术咨询服务[J].吉林农业,2013(2):23.

[2] 俞新武,刘春香.宁波农技人员服务新农村建设的综合调研和对策研究[J].未来与发展,2014(1):55-60.

第3篇

关键词:农林;专业建设

一、山东省农林类职业教育面临重大历史发展机遇

党十报告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2016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印发,提出了“加强涉农专业全日制学历教育,支持农业院校办好涉农专业”的举措。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业职业教育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支撑,在全国和山东省迈向高水平现代农业的进程中,农业职业教育将是影响全国农业与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农民素质提升的关键因素之一。农业的基础性地位决定了农林职业教育在全国将长期占据重要地位。山东省农林产业规模在全国居于前列,在迈向农林强省的征途中更加需要农林职业教育技术技能人才的强有力支撑,农林职业教育将在全省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常态下发挥基础性保障作用,并将为山东省早日实现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做出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二、山东省高职院校农林类专业设置与建设现状

(一)农林类专业设置情况

根据山东省农林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有关调研统计,目前,山东省84所高职院校中,有19所院校(包括两个升格本科高校)开设了农林类(含涉农)专业。共开设园林技术等农林类(专业目录内)专业9个;食品营养与检测等涉农类专业8个;园林工程技术等跨界专业5个,19所院校总计开设72个相关专业,其中不含食品加工技术等涉农类专业45个,多数院校农林类招生专业只有2-3个。其中9个院校开设了园林技术专业;7个院校开设了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7个院校开设了工程监理专业;5个院校开设了园林工程技术专业;5个院校开设了园艺技术专业;2个院校开设了城市园林专业,其它如种子生产与经营等专业10个。部分院校在专业结构优化中,将与农业密切相关的食品类专业作为优先选择方向,近几年,多所院校新增食品营养与检测和食品加工技术等专业,招生情况比较理想。

(二)农林类专业在校生规模

根据调研数据统计,全省高职院校农林类专业在校生规模普遍较小,在有调研数据的10所高职院校中,在校生总数1781人(食品类专业学生除外)。在校生规模最大的是潍坊职业学院,有在校生749人;其次是山东农业工程学院,有在校生454人;泰山职业技术学院有在校生256人。招生数量较大的专业主要是园林技术专业,有在校生841人;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有在校生288人;园艺技术专业,有在校生280人;城市园林专业,有在校生94人,占总在校生的84.3%。

(三)办学条件

通过实地调研和调研数据分析,全省举办农林类专业的院校间专业办学条件不均衡,部分院校农林类专业是传统优势专业,专业办学实力雄厚,潍坊职业学院、潍坊科技学院校内实训条件较好。部分高职院校农林类专业的办学条件较差,校内实训设施不足,实训设备水平不高。主要原因一是校园用地限制,实训设施设备的改善、更新多让位于热门专业;二是多数高职院校的传统农林类专业因招生数量少,在实训设施改善和实训设备更新上动力不足,明显滞后于农林产业的发展和技术升级需求,部分新上农林类专业实训条件比较好。

(四)人才培养质量

通过实地调研和调研数据分析,全省高职院校农林类专业人才培养水平总体较高,近几年多数农林类专业的毕业生供不应求,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农林类专业在校生参加全国、全省职业院校技能竞赛成绩优异,先后获得一等奖22项、二等奖23项、三等奖18项。农林类专业学生的对口就业率普遍在80-90%之间,毕业生创业率总体水平较高,在5-15%之间。(五)专业服务产业发展情况通过实地调研和调研数据分析,全省高职院校农林类专业服务产业情况较好,充分发挥了农林专业高层次人才多的优势,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据不完全统计,近三年全省高职院校农林类专业开展了阳光工程培训暨农民技能培训、园林协会科普推广、基层农技人员能力提升培训、新型农民阳光工程培训、现代化农林种植技术培训等相关技术培训11554人次,为“三农”发展和促进新农村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其中潍坊职业学院、淄博职业学院、枣庄职业学院开展培训的项目、数量居于全省高职院校前列。

三、山东省农林高职教育对全省农林经济发展做出突出贡献

经过实地座谈了解和调研问卷统计,山东省农林高职教育以服务全省农林产业发展为宗旨,以高素质专业人才培养为根本,以科技研发和人才智力为支撑,为全省“三农”事业和农林产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一)培养专业人才服务全省农林产业发展

据统计,开展高职教育以来,全省高职院校农林类(涉农类)专业毕业生总数达到2万多人,为全省的农林产业和农林事业发展输送了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数以万计的农林类专门人才活跃于全省各地,为全省农林产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高职院校农林类专业毕业生还积极自主创业,为全省创新创业型社会创建做出了一定贡献。据不完全统计,全省高职院校农林类专业毕业生的平均创业率达到5%左右,枣庄职业学院、聊城职业技术学院和潍坊职业学院毕业生的平均创业率达到10%以上。2015年初,潍坊职业学院的1名大二学生凭借“随便啦”软件从430名创业者中脱颖而出,成功入驻潍坊市大学生创业孵化中心,成功注册了潍坊天之骄子文化传媒和潍坊天之骄子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获得了人社部门免费提供的170平方米的创业基地,在430名创业者中只有他是大专学历,而且还是一名在校大学生。全省高职院校农林类专业师资力量雄厚,高职称、高学历专业教师数量较多,在一些高职院校中所占比例较高。据统计,全省农林类专业教师中有副高级以上职称教师100多人;硕士以上学位300多人;有国家教学名师1人,省教学名师18人,全国农业职业教育教学名师5人,雄厚的师资力量为培养高素质的农林类专业人才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撑,满足了全省农林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二)科技研发助力全省农林产业发展

全省高职院校农林类专业以高水平专业师资为支撑,以解决企业生产技术难题为切入点,不断加强校企产学研合作,大力开展纵向和横向课题研发,与行业企业联合开展应用性技术研究、产品开发,为农林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来,全省高职院校开展纵向课题35项,横向课题16项。潍坊职业学院申报的《半夏种质资源保存、优良品种选育及产业化开发》、潍坊科技学院申报的“微波灭杀植物病虫害新方法及其设备的开发研制”和“生姜种质资源创制利用与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等10几项科研成果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奖等奖项。东营职业学院和东营市药品检验所联合完成“黄河三角洲耐盐药用植物资源评价开发与利用”项目研究,社会和生态效益显著,三年实践产生直接经济效益约1586万元,为企业提供原料、加工制成的中药制剂,累计实现经济效益约2723万元,总体经济效益约4309万元。

(三)全省农林类职业教育享誉国内外

通过调研发现,在农林类专业招生不景气、专业教师课时量较低的背景下,全省高职院校以成立农业科技服务团队为平台,组织专业教师深入农林生产一线,培训企业员工、解决企业生产难题,大力开展社会服务。全省高职院校还依托雄厚的农林专业师资,积极面向发展中国家开展国际间农林项目开发和培训。潍坊职业学院依托全国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培训示范基地、全国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山东省基层农技人员培训基地、山东省级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等金字招牌以及生物园艺和园林技术专业两个中央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的雄厚实力为平台,面向省内外开展农村基层农技人员、新型职业农民以及农村科技带头人等培训,年均培训3000余人次。聊城职业技术学院与聊城当代集团共建“中原现代农业发展学院”,与聊城莘县县委县政府、聊城当代集团三方合作开展“中荷国际健康农业生态城”建设项目,规划总面积10平方公里,当代集团为投资主体,总投资规模150亿元,积极探索现代农业发展新模式,走“政、校、企、农”多方共赢的农业现代化新路子。

四、山东省农林类高职教育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招生困难,传统专业发展后继乏力

通过实地调研现场交流和问卷调研数据分析,全省各高职院校农林类(涉农)专业招生普遍存在困难,多数传统农林类(涉农)专业对学生和家长缺乏吸引力,招生数量和在校生数量占在校学生总数的比例持续下滑。农林类(涉农)专业在学校总体发展中日益被边缘化,在多数高职院校中都成为弱势专业。

(二)师资结构分化,人才培养质量不稳定

通过实地调研现场交流发现,全省高职院校农林类(涉农)专业教师结构存在两极分化现象。一方面,许多高职院校由原农业中专学校升格或合并而来,农林类(涉农)师资力量相对雄厚,这部分专业教师普遍年龄偏大,高职称教师比例较高,教师科研成果、教学成果多且层次高,多成为学校发展中的亮点和特色。另一方面,为应对传统农林类(涉农)专业招生困难的现状,多数高职院校尝试新增设(调整)部分较热门的农林类(涉农)专业,如近几年园林工程技术、园林技术、城市园林专业新增较多,多数学校还新增设了涉农类专业如食品营养与检测、食品加工技术等专业。这部分专业师资一部分由传统专业教师转岗而来,一部分由高校毕业生直接招聘而来,学历普遍较高但年龄较轻、职称较低,造成农林类专业师资两级分化现象比较严重,专业师资结构不合理、不稳定情况明显存在,不利于农林类专业的人才培养和专业健康持续发展。

(三)实训条件改善不均衡,专业发展后劲不足

招生困难、学生数量少使得学校对于农林类(涉农)专业的投入积极性不高,部分传统农林类(涉农)专业的实训设备更新和实训设施改善进展缓慢、停滞甚至倒退,校内实习实训条件难以满足人才培养需要,人才培养质量得不到有效保障,影响到专业的长远和可持续发展。部分学校如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借助于区域产业优势和地方政府支持,农林类专业实训条件得到极大改善,政府无偿划拨土地260亩土地建设花卉产业园,学校引进企业资金建设校中厂,校内实习实训条件非常先进,但园林花卉专业每年仅能招收10个左右学生,导致实训设施不能充分利用,专业发展也受到严重制约。

(四)教学改革滞后,人才培养难以满足社会用

人需求通过学校、企业实地调研和现场交流发现,全省高职院校农林类专业的教学改革不平衡,部分学校对于专业思想教育不到位、不对路,培养的学生岗位意识不强、专业理想缺乏、就业稳定性较差。部分学校在课程体系构建、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方式改革上与企业需求有较大差距。在系统的专业理论学习和专业技能操作能力培养上没有找到合适的平衡点,培养的人才专业基础不扎实、转岗能力弱,专业技能操作能力也做不到出类拔萃,培养的人才难以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

参考文献

[1]王前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03.

[2]李云飞,李云霞.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

[3]张来源,段娜,刘雪姿等.“三方融通、三品递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

[4]王冰清.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3.

第4篇

关键词 扎佐林场;中央森林抚育补贴试点项目;中幼林抚育;生态效益;生物多样性,贵州省

中图分类号 S75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02-0246-02

贵州省扎佐林场(以下简称林场)位于贵阳市修文县扎佐镇,是贵州省林业厅直属林场,经营范围跨越贵阳市修文、息烽、开阳、白云、乌当三县两区及黔南州惠水县。下辖3个分场2个营林站,六屯分场、冷水沟分场、三元分场、靛山营林站片区(在贵阳市区域)属长江流域乌江水系,惠水县柏龙营林站属珠江流域珠江水系。林场总经营面积8266.67hm2。森林覆盖率为66.58%,活立木蓄积22.10万m3,森林平均蓄积量为26.94m3/hm2。公益林4800.00hm2,占林业用地面积的58.30%,商品林3400.00hm2,占林业用地面积的41.70%。幼林5066.67hm2,中龄林1200.00hm2,近熟林1066.67hm2,成熟林800/hm2,过熟林66.67hm2,各龄组的面积比例为61.8:14.6:13.0:9.8:0.8,中幼龄林面积比例偏大,近熟林、成熟林、过熟林面积比例偏小,林分结构很不合理。

林场以2010年中央森林抚育补贴试点项目为契机,共实施中幼林抚育2473.33hm2(2010年中央森林抚育补贴试点项目1000.00hm2、2010年中央预算内林业基本建设项目473.33hm2、2011年中央森林抚育补贴试点项目1000.00hm2),分布在林场3个分场和2个营林站。项目批复后,林场高度重视,由主管营林生产的副场长领导,生产科抽调1名技术人员专门负责,到实施项目的分场、站指导工程施工。现将项目实施经验总结如下,以供参考。

1 严格项目管理,加强组织保障

1.1 成立工作领导小组

森林抚育补贴试点项目启动后,林场高度重视,及时成立中幼林抚育工作领导小组,由场长任组长,对项目工程负总责;分管副场长任副组长,对项目具体负责,小组成员由生产科、实施分场(营林站)、计财科、林政科、纪检监察室负责人组成,明确主管领导和相关业务科室的责任’,做到各司其职、紧密配合、形成合力。林场与实施分场(营林站)签订抚育责任状,明确双方责任和权利,兑现奖惩措施。

1.2 严格资金管理,专款专用

实行报帐制,做到专帐核算,专款专用。加强财务管理,完善资金支付制度,搞好会计核算、统计工作,真实、准确、及时地上报工程及投资状况,切实保障项目资金的合理、高效使用和安全运行。

1.3 实行合同化管理

为便于管理,林场将抚育任务承包给实施分场、站的职工完成。合同明确抚育小班面积、四至范围、施工质量、完成时间、抚育单价、结算方法等。合同签订后,不准转包,由承包职工严格按作业设计技术要求及时组织林区群众完成。

1.4 扎实做好检查验收工作

林场从生产科、林政科、财务科、纪检监察室抽调业务骨干组成检查验收小组,由生产科牵头,采取不定期检查与竣工检查相结合,扎实做好森林抚育试点工作的检查验收工作。

1.5 加强档案信息管理

林场建立项目工作档案管理制度,明确专人负责。建立完整、齐全、规范的文本档案和电子档案。按时、按要求完成信息报送工作,确保档案管理能更好地为林业生产服务。

2 认真开展抚育作业设计。加强施工管理

2.1 全面踏查。做好小班调查工作

实施方案批复后,根据《森林抚育规程》《森林采伐作业规程》《全国生态公益林建设标准》和《国家林业局中幼龄林抚育补贴试点作业设计规定》等要求,由林场调查规划队编写作业设计。以原二类调查资料为基础,利用1:10000空白地形图,在山场根据不同的树种、地形地貌、抚育方式、作业方式、抚育强度区划作业小班(每个小班作业面积原则上不超过20hm2)。根据小班森林资源分布状况典型布设40m×25m标准地,每个标准地面积0.1hm2,标准地总面积应不小于作业小班面积的2%。在标准地内,逐项调查:林分状况。树种组成、林龄、平均树高(各径阶高平均,测15株)、平均胸径(起测胸径为5cm计径阶,不足5cm计株数)、郁闭度、单位面积株数、灌木、草本的类型及盖度;自然因子。如地貌类型、海拔、坡度、坡位、坡向、土壤类型及厚度。

2.2 园地制宜。合理确定目的树种和抚育方式

项目工程实施区大都为6-13年柳杉林分,由于造林3年后只加强管护未采取任何抚育措施,次生栎木、桦木等乡土阔叶树种长势良好,有的优于主栽树种柳杉。作业设计时根据小班的具体情况,本着去劣留优、去小留大、保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多样性、调整林分结构、改善林木生长环境的原则确定保留树种。因林场中幼林、公益林比重大,本着生态效益优先的原则,阔叶树种与针叶树种相比,在水土保持、水源涵养、美化环境、改良气候及增加土壤肥力等方面有不可比拟的优势;混交林与纯林相比,在水土保持、水源涵养、美化环境、改良气候及增加土壤肥力及生态效能方面有独特的优势。林场及时调整经营目标:尽量形成针阔混交林,保留长势良好的乡土阔叶树种栎木、桦木等。

根据实地情况,林场共采取透光伐、生态疏伐、卫生伐、修枝、割灌除草、生长伐6种抚育方式及时调整目的树种,形成栎木、柳杉针阔混交林,栎木、桦木等阔叶林。桦木、柳杉针阔混交林、桦木、华山松针阔混交林,柳杉、华山松、杉木针叶林等,真正达到改善林分结构、提高林分质量、保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多样性和增强生态效益的目的。

2.3 加强技术培训和山场管理

由主管营林生产的副场长牵头,组织生产科和实施项目的分场、站技术人员认真学习作业设计和相关技术规程。熟练掌握技术规程后,到山场进行现场培训,大家亲自动手,熟练掌握技术操作要领后,再分组现场培训施工队伍,统一技术标准。实行技术人员跟班作业,每个小班都有技术人员负责工程实施进度和质量,真正做到事前指导、事中检查、事后验收的全过程质量管理。施工过程中,发现不按作业设计要求施工的,责令停工整顿,并追究当事人责任。加强野外用火管理,严防森林火灾,确保施工安全。

3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存在的问题:部分技术人员、施工人员对森林抚育作业技术了解和掌握不够透彻,整体技术水平有待提高。建议:计划任务下达时间尽量提前,便于实施单位有充足的时间将森林抚育与防火工作统筹安排,及时清理林区可燃物,减小森林防火的压力;建议继续加大对国有林场森林抚育补贴资金的投入,提高国有林场森林质量,发挥森林最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以更好地为生态建设服务。

4 结语

第5篇

“十二五”期间,吉林省将继续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能力,力争到2015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工业总产值达到5000亿元以上。

吉林省科技厅厅长毛健介绍,到2015年,吉林省科技综合实力将进一步提高,由目前的中游水平进入全国前12名,专利授权量达1万件以上。吉林省高新技术产业化水平也将进入全国排名10名左右,高新技术产业技工贸总收入将达到7000亿元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20%以上,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将占出口总额的60%左右。

为此。吉林省在“十二五”期间,将建设技术创新、知识创新、中介服务、区域创新四大体系;并将实施一批重点工程和重大项目,其中包括开展“部省会商”、“长吉图先导区科技创新合作行动”、“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设行动”、“大学生科技创业引导计划”、“创新性企业培育工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计划”等技术创新工程,以及实施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工程、创新领军人才培养工程、专利攻略推进工程、重大科技攻关专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等。

此外,吉林省还将重点建设汽车行业和玉米生物化工等10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10个特色产业基地、10个企业院士工作站以及100户创新性企业。力争到2015年,在新能源汽车、电子与信息、新材料、光电高科技、碳纤维、装备制造等高技术产业领域形成5个产业特色鲜明、创新能力强、产业链完善、产值规模超过100亿元的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20个市场价值超10亿元的高新技术产品。

原材料工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其质量的好坏、结构的优劣、品种的多少,在促进国民经济增长、保障社会需求、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以及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并直接影响着制造业水平的高低、竞争力的强弱,决定着企业及产品品牌能否长久树立。日前,在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在吉林省长春市组织召开的全国原材料工业座谈会上,以石化、钢铁、有色金属、建材和新材料为代表的五大原材料产业“十二五”期间发展蓝图浮出水面,即调整结构、转变方式、提高质量、增加效益,在严格控制总量的同时,着力推进兼并重组、淘汰落后、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布局优化和资源保障,全面建设结构优化、资源节约、清洁安全、质量效益好的现代原材料工业体系,推动国产原材料工业由大到强的转变。

第6篇

关键词:园林;施工管理;问题;处理措施

1 园林施工管理的现状

如今,园林企业在经营管理方面不够重视,尤其不注重园林施工过程中的管理。在很多园林施工过程中,普遍存在浪费资金大、消耗资源高、施工质量较差、技术相对落后等问题。质量好的项目不仅需要好的设计方案、质优的施工材料等,更需要好的施工工艺以及对施工工程高水平、高质量的管理。因此,为了达到促进经济效益的目的,就必须严格管理园林的施工过程,促进园林企业持续地发展。

2 园林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管理理念比较落后

我国的园林技术虽然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但是园林工程行业的发展起步却相对较晚,因此还未能形成比较完整的管理体系。我国的很多管理理念都是从国外借鉴的,因此并不适用于我国的园林管理。我们国家对园林施工管理的研究依然不够深入,理念的发展相对比较落后,这就造成了我国园林施工管理水平不高、质量控制力度不够等问题。

2.2 施工管理技术不到位

我国的园林施工管理在项目设计、施工、验收以及施工的质量、安全等方面依然不够完善,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施工管理。这些制约主要有对施工中的技术检验不完善,对质量的管理不严格,对工程进行设计和施工的两个单位的沟通不全面等。

2.3 施工人员素质低,管理人员知识水平不高

在我国的园林工程建设过程中存在一个普遍的问题,就是将园林工程当成一般建筑工程进行作业。施工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低,能力也十分有限,有些作业人员甚至没有从事过园林工程建设,更别说具备园林建设的专业知识。由于施工队伍整体素质不高,从而给施工管理带来很大的难度,很难保证工程的质量。管理人员的学科知识也普遍偏低,工程的关键管理人员,如设计者、决策者、施工者和验收者等的专业知识水平不高,使得管理效果和质量都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

3 园林施工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处理措施

3.1 加强园林施工管理意识,树立科学管理理念

要想保证园林工程的顺利完成,确保园林工程的质量,园林施工管理是关键。因此,园林的施工管理人员必须提高管理意识,充分认识其重要性,从而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在管理的过程中,要充分结合园林工程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制定出符合园林工程建设规律的管理方案。

3.2 准确把握施工进度,加强施工工序的质量管理

首先,对土壤要做好前期处理工作,不仅要根据含水量、肥沃性、透气性等选择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壤,此外还得进行合理的培育。其次,把好植物选择关,选择的植物苗木要质量过硬,在栽种前,还得对植物进行除虫和修剪,并结合图纸合理栽种,最后,为了突出园林的艺术效果,要对栽种的植物进行美化。

3.3 严格把关材料选购,控制施工成本,确保工程质量

首先,质量保证是根本,园林施工材料种类繁多,从基本的苗木到水电器,因此管理起来比较困难。但无论是选购哪种材料,都必须事先计划好标准,确定施工要求,确保材料满足施工标准。关于植物,不得不考虑其在运输过程中造成的损失,进行整体质量的控制。园林施工管理的另一重要目标就是要控制项目的成本。园林施工管理要在坚持目标管理原则、节约原则等基本原则的前提下通过全员、全程的控制来控制项目的总成本。通过有效管理,一方面可以将施工过程中的铺张浪费降到最低,最大可能地降低各种物资的损耗;另一方面,通过技术利用和合理配置等方式确保各种资源效率的最大发挥,在不降低施工质量的大前提下尽最大可能降低施工的总成本,从而做到节支增收。

3.4 加强施工人员队伍建设和管理队伍建设

积极引进具备园林施工专业知识的人才,充实人才队伍。加强对现有施工人员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提高其专业水准。此外,管理者还要注意与施工人员的沟通,通过严明的纪律和有效的激励制度,促进施工人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的提高。施工管理人员必须要从专业知识和管理知识两个方面注重提升自身的施工管理水平,同时还要加深对管理者对园林施工具体工作的了解,从理论上进行深入研究,确保施工管理者理论、实践两方面的掌控力度。

4 结语

园林施工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园林工程的质量好坏。为了能创造出高质量、高水平的园林工程精品,就必须加强园林施工项目管理,通过充分的安排和计划,从根本上提高施工建筑的水平,达到物与美的完美结合。

参考文献

第7篇

林果种植、管理、果品采摘和加工机械化关键技术与设备的引进、研发和试验示范,是一项涉及到多部门、多领域、多环节的系统工程,仅仅依靠地区农机推广站的力量,难于满足林果业的快速发展对林果生产机械化的要求。立足本地实际、围绕林果业发展目标,从全局战略的高度出发,在全地区范围内应该全面建设并完善林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体系,充分发挥政府职能、社会力量、推广部门、农机服务组织等各层次的作用,以促进林果业可持续发展为着力点,坚持行政推动、示范带动、效益驱动的原则,健全示范推广长效机制,逐步形成多功能、多层次、多形式的林果业机械化技术引进、示范、研发、推广服务网络。这样才更有利于调整林果机械装备结构、合理实现林果机具“量”的扩张和“质”的提升;加快林果种植、管理、果品采摘和加工机械化关键技术与设备的引进、研发和示范推广;加快特色林果业机械化示范基地建设步伐,从而快速提高地区林果业生产加工整体机械化水平,为特色林果业健康持续快速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一、影响林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应用的主要原因

1.缺乏高起点、高标准、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特色林果推广示范基地,果农文化素质低,科研推广经费缺乏。

2.由于缺乏有效的宣传,许多农民对林果业机械了解较少,并且没有一支专业水平较高的技术服务队伍,影响了林果业机械的推广使用。

3.农机与农(园)艺结合得不够紧密:现有林果业的种植模式未充分考虑机械化的作业问题,较小的株、行距、矮密种植及农林草间作等限制了农业机械的作业空间,影响了现有农机装备作用的发挥。

4.农机户分散经营:一家一户、独家经营已难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随着林果业机械化的发展,许多矛盾凸现,诸如机耕费标准和收缴、作业质量标准、农机装备的合理配置、组织跨区作业等困难问题突出显现。

5.本地农机生产企业生产规模较小,技术力量薄弱,对新产品的研发能力有限,很难满足地区林果业发展的要求。

二、建设林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体系的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握林果业发展规律,转变思维模式,创新工作思路,农机化管理工作从单纯的“技术推广型”向“市场监管型”为主转变,新技术推广从“自我主导型”向“主动服务型”转变;以高起点、高标准、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林果机械化推广示范基地建设为抓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改革创新为动力,加快技术集成研究与推广应用步伐,逐步实现从林果种植到采摘加工的全程机械化生产管理;强化队伍建设、制度建设,形成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参与、优势互补的技术推广服务网络,进一步提高我区特色林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我区现代林果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三、林果机械化推广体制建设

1.队伍建设

1.1进一步加强对林果业机械化推广的组织领导

深刻领会地区党委、政府对加快林果业发展提出的新任务的要求,不断深化加强林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重要性的认识,科学制定林果业机械化发展规划,集中力量研究解决林果业新技术推广应用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健全完善坚强有力的组织机构,制定出台支持林果机械化发展的政策措施,采取“分片负责、技术承包、责任到人”的管理方式和推广模式,建立林果业技术人员百分考核制度和工资按比例保留制度,将示范园建设管理同技术干部保留工资、奖金挂钩,对管理不到位、措施不落实、达不到预期目标的示范园,扣除林果技术员年底保留工资和奖金,以提高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心。

1.2强化队伍,加强专业技术人员培训,为加快林果业机械化发展提供技术保障

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加强对林果机械化专业技术人员培训。通过传授实用技术,全面提高综合服务队伍的业务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努力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素质高、能力强的林果机械化综合技术服务队伍,为提高林果业机械化体系的科学管理水平创造条件,逐步形成以地、县、乡三级林果机械化服务体系为核心的综合服务网络。

1.3积极发展培育林果龙头企业

采取有力措施,制定有利政策,营造有益的投资环境,千方百计地吸引扶持区内外大企业、大集团来地区发展林果生产、储藏加工业,积极支持、引导本地各种经济成分参与林果产品的精深加工、储藏保鲜和市场营销,建设一批中小型林果加工企业群体,支持龙头企业通过承包、粗赁、订单等形式参与林果基地建设和生产,不断带动林果规范化生产,提升果品质量和效益。重视和解决好龙头企业、基地、农民之间的利益关系,规范企业和农民的生产经营行为,营造公平合理诚信的环境,协调好企业和农民的购销协作关系,实现企业和农民的共赢。

1.4重点发展农机大户和合作经营组织

地区果农收入差异大,自我积累能力弱,这样的区情决定了不可能、也不该要求果农户户买林果机械。现代化林果业的农机集约规模经营必然要制约户户有农机,家家小打小闹这种模式的发展。扶优扶强,必然要淘汰一部分农机户,使强的更强。地区林果业发展必然要求重点装备那些会管理、懂技术、有经营头脑、有经济实力的农机大户,并促进他们逐步走向联合,形成实力越来越强的农机联合经营组织。

2.健全服务体系推广机制

建立稳定的地、县、乡三级林果业机械化技术服务体系,壮大技术服务队伍,鼓励龙头企业建立机械化技术示范推广中心,扶持民营技术推广实体,发展多元化的技术服务、农民教育组织,形成政府与市场互动发展、互为补充的林果机械化技术推广新格局,逐步形成多功能、多层次、多形式林果业机械化技术引进、示范、研发、推广服务网络。

把技术人员的服务成效和技术职称评聘结合起来,加大林果机械化技术推广服务力度,提高技术服务的针对性和时效性,真正把技术措施落实到田间地头,切实解决种植户在经营管理过程中遇到的难点问题。鼓励支持技术人员通过承包、租赁、入股等形式,创办特色林果机械化示范基地。加强同科研院所的横向联合和技术协作,进行多种形式的技术咨询、技术承包和有偿服务,为林果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四、林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内容

1.特色林果机械化示范基地建设

建设以红枣、核桃为主的特色林果机械化技术示范基地,重点引进试验、研发和示范推广果树育苗、施肥、修剪、喷药及果品采摘、分级、包装、贮运、加工等机械化技术与设备。

2.标准化果园建设

按照自治区发展林果业总体区域布局的要求,把机械化技术与林业栽培技术、农艺、环保技术紧密结合起来,合理调配生产要素,制订合理的农林间作的果树种植模式,尤其是新建果园要考虑种植模式与机械化作业相适应,按照机械化管理和配套措施的需求建立标准化果园,不适合机械化管理的老果园要逐步改造,提高林果业机械化管理水平,为林果业规模化生产奠定基础。

五、林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重点内容

1.积极组织推广先进适用的林果生产机械化技术,加快实现林果生产科学有效管理

当前,我区林果业发展在规划布局和树种、品种结构已初具规模,基本达到自治区林果业发展规划目标,目前着重要解决农民重栽轻管的问题。所以必须引导果农注重林果科学管理,坚决摒弃过去那些粗放的生产方式,通过大力引进、推广、使用林果机械,提高特色林果业的机械化作业水平,认真落实各项机械化技术措施,把精细、科学的管理手段贯穿于特色林果业生产的全过程,规范林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实现特色林果业科学栽培。

2.大力推广机械化有害生物防治和低温冻害预防技术,提高林果业综合防控能力

随着林果面积扩大、树种趋同、规模集中,林果有害生物的蔓延速度和危害程度将不断扩大,低温冻害等自然灾害也对林果发展带来严峻挑战。针对我区特色林果业突发性灾害,积极引进示范有害生物防治和低温冻害预防机械化技术,加强技术配套,努力提高防灾、抗灾能力。

3.推广机械化田间抚育管理技术,提高林果业生产科学管理水平

加大果树栽种机械、修枝剪枝机械、果园中耕、施肥机械的应用推广力度,按照园艺技术要求,积极引导广大果农实施机械化作业,加大机械化田间抚育管理力度。同时积极示范推广滴灌、喷灌等机械化节水灌溉技术,开展随水施肥、施药技术研究,做到合理控制药量,有效利用水资源,防止土壤盐渍化;积极试验疏花、疏果、套袋机械化技术,通过疏花疏果控制坐果数量,使树体合理负担,促进树势健壮,增强抗性,提高产量和果品质量;通过套袋确保成熟水果表面光洁、色泽鲜艳,提高水果商品化档次。

4.大力发展推广机械化采摘、贮运、保鲜和加工技术,促进林果产品增值

积极引进示范推广果品采摘、加工、贮藏保鲜、分级包装、冷藏运输等先进的机械化技术和设备,实施机械化采摘、分级、保鲜、贮运,利用现代高科技,提升果品品质,拓宽市场销售渠道,推动果品销售市场竞争力。

5.加快林果机械研发步伐,提高林果机械化装备水平

围绕新时期地区特色林果业发展的总体思路,积极加快开发、引进、推广适合不同树种、不同栽培模式、先进适用、操作简便、多功能通用和专用林果业生产机械化技术和设备。重点是引进研制目前果园管理所急需的专用动力机械、气动式修剪机、手动高枝剪、手动粗枝剪、多功能小枝剪、葡萄及果树埋藤机、开墩机、中耕施肥机、果树移栽机、植保用果园弥雾机、鲜(坚)果收获机等。

六、保障措施

1.建议地区积极加大对林果业机械发展的支持力度,地区财政加大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向林果业机械倾斜的力度,保证一定份额用于林果机械的购置补贴,扩大林果业专用设备与机械的补贴机型和范围。

2.建议政府部门牵头,加强农机科研、生产、推广和园艺部门的联系,并适当安排专项基金,针对当前林果业生产机械化的薄弱环节进行联合攻关,尽快解决地区特色林果业生产机械化中所面临的技术问题。

3.重视园艺与机械化技术的结合,建立农机与园艺相结合的林果业生产机械化技术试验示范基地,种植有利于机械化作业的林果新品种,为促进机械化作业创造条件。

4.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刊等各种新闻媒体以及版报、专栏、简报等宣传形式,向全社会大力宣传林果业机械化技术对规范林果业生产环节,实现特色林果业科学栽培,精细管理的重要意义,展示林果业生产机械化技术带来的好处、成果和效益,引导广大果农积极主动地采用机械化技术措施,提高林果业综合生产能力,营造促进林果业机械化大发展的社会氛围。

5.加大林果机械化生产技能培训力度,围绕林果基地建设的关键技术环节,采用课堂培训和现场培训相结合,理论培训和典型示范培训相结合,专家讲课和典型果农操作、现身说法、现场演示培训相结合,园艺技术培训和机械操作技术培训相结合等各种方式,开展大规模、大范围的林果生产机械化技术培训。

第8篇

[关键词]:生态林业建设;林业科技推广;作用研究

[引言]:

生态林业的建设提高了生态林业的经济效益,提升了人类生活的必要生态环境和生态林业自身调节的综合能力,有利于实现可持续的、健康的、具有现实意义的环境建设。本文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林业技术推广给生态林业建设所带来的意义,并对林业技术推广中所出现的问题做了相应的对策研究。

1、林业技术推广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1.1林农专业水平较低,接受新技术的能力差

就目前而言,在建设生态林业整体发展中,林农文化水平和专业水平都比较低。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建设生态林业也越来越多的运用到了现代化管理技术和种植方式,但我国大部分林农现代化的专业知识缺乏,且学习能力比较差,难以短期内掌握现代化的管理技术和种植方式,还是采用传统方式进行管理种植,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生态林业的建设进度。此外,由于我国大部分林区经济条件差,林农经济来源十分单一,造成他们生活水平低,无法投入更多的资金用于生态林业的管理和建设上。

1.2推广方式存在问题

目前我国林业技术推广方式主要是根据国家政策和思想来进行决策的,其中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若将林业技术推广着重于采取相关的措施来解决当地林业技术推广工作问题,间接地推动当地林业技术发展,目的是全面推动林业技术发展。然而,在实际林业技术推广过程中,每个人都会更加关注自己的实际利益,这就导致国家与基层人民的利益出现冲突,无法及时进行协调,自然而然群众也就没有一定的积极性,也不会再主动参与到林业技术推广工作中,也就意味着林业技术推广工作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1.3林业技术推广的后备资金空缺

不仅仅面临着工作者的技术问题,资金的短缺也为林业技术推广工作的递进造成阻碍。不光基层的林业技术的开发需要很多资金,技术的研究更是需要资金强有力的支持,目前的很多政府部门还是不够重视,让林业技术推广工作时刻不得不承受资金的制约,进而推迟了林业技术的开发与研究。同样也是因为缺乏足够的资金,让基层林业的一些干部的工作条件无法改变,一直处于比较艰苦的境地,在思想上也给基层干部以及技术人员造成了一定的压力,导致科研人员和工作人员的一直处于迷茫状态而无法全身心投入林业工作,对林业技术的推广进展缓慢,影响我国生态林业进程。

1.4推广人员的能力不足

由于生态林建设林业技术推广工作人员多位于偏远的乡镇林业站,其对先进的林业技术接收存在一定的困难,若推广工作人员自身的学习能力不强,适应不了林业科技技术高速发展的脚步,对林业技术和推广规律就掌握的不够全面。这就会导致一线的林业产业经营人员无法获得有效的林业技术。另外,一些林业技术推广人员的自身素质偏低,责任意识差,不擅长与林农沟通,不能及时了解林农需求变化,导致林业技术推广工作无法有效开展。

2、解决林业技术推广问题的对策

2.1加强林业技术体制改革,推进生态林业建设管理

林业技术的推广在生态林业建设中的施力度,关键在于相关机构科学的管理和有效的监督。建立起健全的应用管理机制,从而更好的应用到林业技术推广中,为生态林业提供了制度保障。在林业技术推广方面需不断完善管理机制,制定出更为合理、科学的管理策略和推广方式,加强林业技术推广中的监督管理工作,对所出现的问题需积极并及时解决。此外,转变单一的林业技术推广模式充分运用多种推广方式,达到林业技术更为有效的应用到生态林业建设中。加大生态林业的建设,加强林业技术推广应用过程中的监督力度,设置专门的监管机构,从而确保林业技术推广在生态林业建设过程中的有序进行。

2.2为生态林业建设提供技术保障

我国林业技术的发展,既符合现代林业发展的总体要求,又遵循林业技术发展的客观规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林业技术从过多依赖进口向自主研发转变,建立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关键技术体系,为我国生态林业建设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由于林业行业所处的特殊环境和山区林农经营作业分散、经营成本高、影响因素多、经济效益差的特殊性,对于林业技术的要求也日渐提高。只有研发更为先进的林业技术,深入实施以生态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完善林业规划体系,拓展生态利用空间,优化生态建设布局,增加生态资源总量,为建设生态林业、维护生态安全、促进绿色增长奠定科学的规划基础。

2.3进行林业科技知识的培训工作

林业工作者的文化程度较低,并不擅长林业的专业知识,因此,对其培训尤为必要,我们要想加强培训可以定期进行培训。聘用专业的技术人才这一环节必不可少,然后组织大型的培训活动,进行林业技术推广,进而提高广大林业工作者的林业技术水平,增强林业生态环境意识,从根源上解决林业技术推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4加强林业推广专业人员的队伍及体制建设

首先,要对基层林业推广人员要定期培训,组织他们学习掌握最新的林业技术和推广方法。要引进专业知识过硬,推广经验丰富的人才,特别是年轻的推广工作者,改变基层推广人员年龄结构的不合理的现状。做到基层林业单位人才的专业化、年轻化。其次,要加强对推广人员道德素质的培养,让他们明白推广工作的重要,从而更有责任感,更能热爱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确保在工作中能认真对待推广工作。

结语

通过林业技术推广在生态林业建设中的问题和解决对策进行详细的分析,得知林业技术推广是生态林业建设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若在生态林业建设中很好地发挥出林业技术推广的作用,将能够达到促进我国林业经济发展的目标。因此一定要对林业技术推广进行详细的分析,并根据实际情况来制定相关决策,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林业技术推广的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字】园林;施工技术;管理;现状;加强

随着城市化发展进程日益加快,人们在生活中对各种物质需求不断提高,城市园林化工程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园林绿化工程施工中,不但能够解决环境污染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和质量,还是城市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施工中绿化工程最为重要,但是其设计和规划也是不容忽视的。在施工中面临的各种施工技术管理缺陷文明要结合科学技术加强管理,完善管理措施,加快绿化建设。

一、园林施工中的技术管理现状

(一)管理水平不完善

目前,虽然我国园林工程建设中施工规模广,数量多,建设效益和质量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其园林企业的发展不平衡,管理水平不完善,停工、窝工的现象时有发生,在工程施工开始之后各种具体的才做工艺和任务的分配情况不均匀,使得劳动效率没有合理的分配和人力、物力资源并没有得到其合理充分的应用。这种现象的存在不但延缓了工期,还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因此在园林工程的施工中对管理措施和水平还有待提高和完善。园林的工程质量取决于苗木的质量和苗木栽植的效果,在施工中,对各种苗木的选择投资是整个工程项目投资的百分之七十到百分之八十,因此在苗木栽植中确保成活率问题是园林工程中不容忽视的重点,其直接影响着工程施工成本和管理水平。管理水平低下会导致苗木的成活率大大降低,使成本增加,工程的景观效果与计划效果出现严重偏差。

(二)工作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

园林工程在当前城市化发展中是不容忽视的重要部分,是一个系统庞大的工程体系,它将很多学科连接在一起,需要各个学科的集合,因此工作人员也需要具有较高的的专业素质。工作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园林工程的质量,这里的工作人员不但包括一线施工人员,也包括管理人员。有些园林施工企业中的管理人员缺乏专业的技术知识与管理知识,如果是土地建设专业,就缺乏生物知识,园林专业的又缺乏建筑知识,导致在园林施工时没有全局观念,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导致管理漏洞时常出现。由于园林工程行业的特点之一就是吸纳就业人口,优点是吸收了社会闲散人员,缺点是自身的人员素质不达标,一线施工人员大多数都是农民工,没有受过专业的教育,对行业没有深

入的了解,在工作中有一定盲目性。

(三)各部门间的沟通不及时

任何工作的顺利完成都不是一个人的力量,也不单是一个部门的力量,工程的顺利实施需要大家的合作和沟通。园林施工工程由于受工程特点的限制,受天气等不可抗力因素的影响较大,一旦出现这些因素,就会造成工程的延期和成本的增加。园林工程在工程开始都会做出规划设计,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肯定会与原来的设想存在差距,为了减少这种差距,施工部门会对一些指标进行一些调整,比如树种、种植方式、工程量等,一旦出现调整,就需要各个部门的沟通,特别是和业主做好沟通,以免业主误认为施工方为了自己的利润有意更换设计,引起不必要的误会和冲突,最后延缓了工期,增加的成本

二、如何加强园林施工中的技术管理

(一)加强园林施工前的技术管理

园林工程在施工之前首先要做好施工准备工作,要确保工程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各种施工材料质量能够满足施工设计要求。由于园林施工项目的复杂性和综合性,同时更是要在施工中要求具有美感和较高的工程质量,这就容易造成在施工中出现顾此失彼的缺陷现象,因此,在施工企业的选择上一定要谨慎,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和资质、信誉较好的施工企业合作,对于工程中的重点项目,更要要求施工人员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还可以加强与监理单位的合作,为工程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

对于施工工程的变更和调整的情况,要加强对工作人员的管理,选择有丰富经验和专业素质的人员参与施工管理,从整体上提高施工质量。园林施工的材料主要包括植物材料、施工机械和设施,要保证施工的质量和效率就要谨慎的选择施工材料,严把质量关,坚决杜绝不合格的材料应用于施工当中,特别是对植物材料的选择上,要派专业设计人员认真勘查现场,再选择种植植物的种类、方法,以确保植物成活率。

(二)加强园林施工过程中的技术管理

园林施工和其他工程施工一样,都需要对现场进行检查和监督,来进行技术管理,在施工过程中,企业管理层要加强对施工流程和技术措施的管理和监管,并与监理人员进行配合,保证工程质量。质量的检查应该建立在工作人员对施工任务全面了解的基础上,保证施工中技术管理的贯彻落实。在管理的过程中,专业技术人员要对各个技术环节进行及时的检查与监督,特别是在多个工种衔接的时候和工程阶段性验收的时候,要加强对前一项工作的验收与检查,避免前一项工作对后续工作产生不利影响,管理过程中出现的质量问题要及时发现和整改,避免产生更大的影响。

(三)加强园林施工后的技术管理

在园林工程施工完成后,施工企业也不能放松心态,植物的成活率才是园林质量好坏的标准,也是对园林工程的验收标准,因此,要经常的对种植植物进行养护管理,把对植物的养护管理作为园林施工后技术管理的主要内容。目前很多园林施工企业只注重建设,不注重养护,加上养护人员缺乏专业的养护知识,养护植物的设施较差,人手不够,导致苗木在缓苗的关键时期死亡。养护人员要重视缓苗的关键时期,注重在此期间水量、温度的控制,树干还要涂白,防止人们破坏,并做好定期的检查和防护,及时发现病虫害并解决它。园林施工的技术管理还要求管理人员具有专业的技能,特别是后期养护人员的专业素质,在养护人员的选择上,要严格劳动定额,对没有接受过专业教育的民工进行专业的培训,强化技术人员的队伍,严格劳动纪律,做好对植物的后期护理,建立考核制度和赏罚制度,明确养护管理人员的职责和管理范围,在管理范围内出现植物死亡情况需要该范围的管理人员负责,这样对管理人员有激励和警示作用,促使他们对工作认真负责。

第10篇

为了更直观的表现福建省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现状,本文主要把福建省农业科技成果在产业化过程的初期阶段、中期阶段以及成熟应用三个阶段的项目数;国际领先、国际先进、国内领先、国内先进和国内一般五个成果水平的项目数和在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上科技成果的总数作为研究目标。本文在分析福建省农业科技成果的数量及构成时采用的是国家科技成果网的科技成果数据库的相关数据。国家科技成果网的科技成果数据库收录了全国各省市、各行业经省、市、部委认定的科技成果近60万项,库容量以每年3~5万项的数量增加,充分保证了成果的时效性。但截至2013年10月12日,该数据库尚未更新2012年的科技成果数据,因此本研究采用2000-2011年的数据分析福建省农业科技成果数的变动趋势、行业构成、阶段构成、先进水平构成等。本文在收集阶段、农林牧渔业、各先进水平的数据时的关键字如下,中国、各省的项目总数的统计:国科网分类—农林牧渔,项目年份—2000-2011的每一年;福建省各个阶段2000-2011年的项目数的统计:国科网分类—农林牧渔,项目年份—2000-2011年,省份—福建省,阶段—初期阶段、中期阶段、成熟应用阶段;福建省农业科技成果项目处于各个水平的统计:国科网分类—农林牧渔,项目年份—2000—2011年,省份—福建省,成果水平—国际领先、国际先进、国内领先、国内先进、国内一般;福建省农业科技成果各个阶段、各个水平的项目数的统计:国科网分类—农林牧渔,项目年份—2000—2011年,省份—福建省,成果水平—国际领先、国际先进、国内领先、国内先进、国内一般,阶段—初期阶段、中期阶段、成熟应用阶段。但是,在统计过程中发现有少数项目并没有分类,所以本研究用其他表示这部分数量。

2数据分析

2.1福建省重大农业科技成果的数量在变化趋势上,福建省农业科技成果总数的波动比较大。从图1中可以看出,2000—2007年,福建省的科技成果总数总体呈现增长趋势,2007年福建省农业科技成果总数达到390项,大约是2000年农业科技成果此项目数的4倍。可能是由于2008年的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2011年福建省的农业科技成果总数整体呈指数下降趋势。2009年,福建省的农业科技成果数下滑到149项。由于2010年前后的统计口径发生变化,因此2010年和2011年的数据与2010年前的数据并没有可比性。然而,2011年福建省农业科技成果数只有44项,比2010年下降了一倍,可知下降的趋势依然存在。从与其他省份的比较上讲,福建省的科技成果相较于其他农林牧渔总值较高的省份还是处于较高的水平,但仍落后于山东、江苏、河北等农业大省。2011年,全国农林牧渔总值排名前十的省份分别是山东省、河南省、江苏省、四川省、河北省、湖南省、广东省、湖北省、辽宁省、安徽省,福建省排名第13。为了保证统一的数据统计口径,本研究采用2009年的农业科技成果总数。从图2可以看出,2009年福建省农业科技成果数有149项,在11个省份中排名第6,但与山东省、河北省、广东省的差距较大。其中,山东省的农业科技成果总数是福建省的2倍多,达到337项。

2.2福建省重大农业科技成果的行业构成从行业构成上讲,福建省农业科技成果在行业间分布不均衡,农业的科技成果数居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的科技成果数较少。如图3所示,2000年—2011年,福建省农业科技成果总数为2351,其中,农业类的科技成果项目数最多,达1359项,林业、畜牧业、渔业的科技成果项目数分别是430项、165项、417项,农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类的比例分别是57%、18%、8%、17%。福建省农业科技成果数在行业里的比例是由计划经济时代农业生产结构的需要决定的,但这不符合当前福建省农业结构的特点,特别是与畜牧业和渔业的蓬勃发展极不相称。

2.3福建省重大农业科技成果的产业化阶段构成国家科技成果网的科技成果数据库将农林牧渔业科技成果的阶段划分为初期阶段、中期阶段、成熟应用阶段等三个阶段,而其他指未经过鉴定的农业科技成果数。福建省处于成熟应用阶段的农业科技成果大于处于中期阶段和初期阶段的农业科技成果数,但福建省未经鉴定的农业科技成果数为数不少。2000年—2011年福建省农业科技成果未经鉴定的有1137项,约占成果总数的45%;鉴定过的成果中,处于成熟应用阶段的项目有777项,约占成果总数的33%;处于中期阶段的农业科技成果数有315项,占成果总数的13%;处于初期阶段的农业科技成果项目数有142项,仅占成果总数的6%。

2.4福建省重大农业科技成果的先进程度构成国家科技成果网的科技成果数据库根据成果的先进性水平,将鉴定的农业科技成果划分为:国际领先水平、国际先进水平、国内领先水平、国内先进水平、国内一般水平;而未经过鉴定的农业科技成果数用“其他”表示。福建省的农业科技成果项目中存在很多未鉴定的农业科技成果项目,而已经鉴定了的农业科技成果项目的先进性以国内领先和国内先进居多。福建省80%以上的农业科技成果项目处于国内水平的共1099项;其中654项成果处于国内领先水平、426项成果处于国内先进水平、19项处于国内一般水平。仅有64项成果处于国际领先水平,200项成果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3福建省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存在的问题

福建省的农业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带动福建经济的快速发展。从数据分析上看,福建省的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还存在很多制约因素。这些因素不仅导致科技成果产业化效率低下、科技含量低,而且阻碍了福建省的科技创新发展,阻滞了农业拉动经济的步伐。

3.1福建省科技成果产业化先进性水平较低

福建省的农业科技成果总数较少,在成熟应用阶段的科技成果项目比例较低。这主要是由政府、科研院所、企业等各个相关机关导致的。首先,从制度环境上讲,福建省针对农林牧渔业的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制度政策较少,只涉及一些保护知识产权,人才激励、鼓励科技进步等法规条例,主要从侧面反映了科技、人才、知识的重要性并没有保证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根本利益。事实上,福建省根本没有一项针对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具体政策,缺乏相关扶持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发展政策;其次,从资本投入上讲,虽然福建省在科研上的投入逐年增多,但相对于产出来说,政府的投入远远不够且福建省科技成果转化的融资渠道还较为单一。这主要因为政府科技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太低,政府资金占R&D经费内部支出的比重也偏低;最后,从技术的投入成本和产出角度考虑,企业往往选择引进成熟的技术来代替科技成果转化,缺乏对科技成果转化投资的积极性。

3.2农林牧渔业发展不均衡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农、林、牧、渔业的全面发展符合经济发展的需要。福建省地处东南沿海,具有明显的山海优势、地理区位和优越的资源条件,目前,福建省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现状并没有体现渔业的优势,反而导致农、林、牧、渔业结构发展的不均衡。这主要因为政府的政策、科研的投入、人才引进。福建省对于农业科技的高级人才引进不积极,直接导致福建省的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减缓,特别是针对畜牧业、渔业等的科技研究。其次,政府的保障制度不健全,缺少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相关政策的保障以及种鼓励政策。

3.3农业科技成果本身质量低农业科技成果本身质量的高低是影响转化的根本因素。福建省的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率低下,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在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的评价体系中,重视“学术价值”而忽略了“市场价值”,导致农业科技成果的科研和生产脱节,大量的科技成果难以快速地转化为生产力;二是技术创新没有与农、林、牧、渔业的科技成果相结合,导致科技成果的技术水平低下、质量不高;三是科技人员投入较少,尤其是缺乏中高级专业、复合型人才,学科带头人和技术领军人物和复合型科技成果转化人才等。这些因素制约了福建省农业科技成果质量的提高。

3.4农林牧渔业的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效率低下近年来,福建省对农业科技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虽然增加了对农业科研的投资,也加大了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投入,但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还是比较低。据2000—2011统计的数据,福建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取得了巨大进步,但对于农林牧渔产值较高的省份相比,福建省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山东省处于成熟应用阶段的农林牧渔业科技成果数约占38%,而福建省处于成熟应用阶段的农林牧渔业科技成果数仅有33%。总体上看,中国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效率低下,主要是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化机制不健全导致的,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一是在农业科技创新方面,政府、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没有形成完整高效的合作机制;二是由于科研工作者追求学术价值,忽略了市场价值和转化价值,使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与实际脱节;三是从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人员的数量偏少。所以,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农林牧渔业的科技成果的产业化体制亟待完善。

4福建省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对策建议

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有助于推动经济的发展,只有有效制约各种影响因素,才能保证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顺利进行,才能推进技术进步,为农业的发展提供原动力。

4.1健全完善农业科技制度体制,加强政府的支持与监督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以保证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顺利实现。当然,这需要政府的支持与监督,在政府颁布的相关法律法规中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福建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等,按照福建省农业科技成果的具体情况,切实保护农业科技知识产权和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活动参与各方的切身利益,大力促进企业、科研单位、科技人员等各相关部门关注科技成果转化问题,充分考虑科研项目的实用性和效益性,加强成果形成后续跟踪和考察,实现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最优体制。同时,农业科技研发结构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结构上比例的失调,通过政府宏观经济调控,政府通过强有力的手段促成农业科技研发与成果转化形成互相依存有效的协作互动关系。此外,还需要加强建设与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相配套的法律、法规体系,逐步将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纳入法制化轨道。

4.2提高农林牧渔业的科技成果产业化效率农林牧渔业的科技成果产业化效率的提高,可以通过改善资金投入;技术创新能力培养;人才的培养和市场机制的完善等方面,保证农林牧渔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顺利进行。

4.2.1完善供需机制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是科技成果供给和需求有效衔接的过程。福建省创新活动的突出特点是前端技术研发和后端产业投资相对较强,但两者的衔接即科技成果转化环节却相对薄弱。因此,要加强科技成果供给和需求的衔接,应充分发挥信息传递网络的作用,如在报纸上开辟专门的版面科技成果的供求信息;继续完善海峡成果交易网建设,实时更新网站信息,为科技成果的网络对接提供更便利的渠道;建立与完善科技信息资源数据库,构建科技文献资料、科技项目、专利等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在推动6.18项目成果交易会形成规模化和常态化的同时,探索举办多种形式的成果交易会。交易会可以由政府主办,也可以由行业协会主办,既可以是综合性的,也可以是专门针对某个产业或某项技术的。坚持需求拉动创新,形成产学研用相结合、产业集群等创新发展模式,进一步激发创新资源活力,通过供给与需求的密切配合和有效衔接,形成全社会协同创新局面。

4.2.2培养全能型企业培育集科研、推广、生产于一体的全能型企业。全能型企业必须结合研发机构、推广机构和产业化机构,在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过程中产业化成效较显著。所以,为了低成本高效的实现全能型企业的培养,首先,政府要支持高校等科研院所的自办企业,加大扶持力度,实现成果生产、转化和产业化的融合;其次,支持校办企业等还可以促使科研成果与市场需求对接,避免出现无实际意义的成果;最后,鼓励相关龙头企业建立自己的研发部门,减少企业适应等环节,这样科研成果属于内部转移,既可以提高效率又可以避免利益分配和产权出现纠纷等问题。

4.2.3改革农业科技体制,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质量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先决条件是农业科技成果本身具有创新性,技术上的先进性,经济上的合理性和生产上的可行性。为了保证农业科技成果的先进性、科学性和实用性,为科技成果产业化奠定基础,首先,应改革现行的农业科技成果鉴定制度,建立一个完善地具有灵活性的农业科技成果评估机制。其次,项目申报加强管理监督。一是要按照国家重大需求,抓好科研立项、申报工作,对那些技术先进、应用性强、有明显经济和社会效益并能创造条件尽快完成研究的项目优先批准立项;二是在项目研究进程中,要实行跟踪管理,定期督促和检查,确保项目取得进展和突破,按立项要求如期完成;三是在项目验收、成果鉴定时,要邀请同行技术专家和管理专家参加,严格按照程序和方法进行,进一步完善评审机制,杜绝不端行为,保证评审质量,决不能搞形式、走过场,让不成熟的项目或没有任何价值的研究结果通过验收和技术鉴定,力争从农业科技成果源头上“把好关”。

4.2.4完善要素投入保障机制,改善科技成果转化率科技成果转化是建立在人才、技术、资金、信息、政策等一系列要素支撑基础上的,只有合理的要素投入,才能产出高质量的科技成果,并确保科技成果顺畅地转化为生产力。要素的投入要遵循资源优化配置原则,按比例和需求在各部门和各环节分配,各要素之间要相互沟通和衔接,确保要素使用的高效化。在诸多要素中,人才和技术是核心要素,要大力引进和培养高科技研发人才和产业化实施人才,注重培养善于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信息人才、市场人才,适应市场需求推进先进适用技术的研发和培育,特别是要满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技术需求,确保科技成果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同时,建立由政府、企业、银行、社会等共同投资和承担风险的多元化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投入体系,鼓励风险投资基金发展;完善科技信息网络建设和政府的政策体系。

5结语

第11篇

关键词:农林经济;经济管理;创新管理

一、引言

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林经济在我国的国民经济生产总值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同时,农林经济问题也是“三农”问题的重要组成环节。现阶段,我国的农林经济管理问题在一些方面还存在着很多问题,特别是建设农林经济科学管理体系迫在眉睫。

二、我国农林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就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来说,农村地区的发展水平是相对落后于我国的社会整体发展水平的,特别是在农村的基本经济增长方式方面,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关于农林经济管理的相关问题,其在内外部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的农村经济发展建设。首先,我国农林经济缺乏核心竞争力。农业包含着种植业、养殖业、林业等多种基本模式,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经济发展系统。随着我国农林结构的调整,我国的农林经济增长方式也相应发生了转变,然而,我国现阶段的农林经济发展仍然缺少核心竞争力,这是由于我国农林种植面积的分散,管理经验和先进技术的不足,农林经济工作效率的低下造成的。其次,我国农林经济体制存在缺陷。由于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些相关问题,大量的劳动力选择进城务工,导致我国农村的劳动力数量越来越少,对农林经济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滞后影响。此外,资金及人才方面存在缺陷。我国现阶段的农林经济发展是达不到社会发展的整体需求的,据准确调查显示,我国农村存在大量土地闲置的状况,这就大大制约了农林经济的发展潜力。而且,我国的教育体制下缺少对优秀农林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真正专业的农林经济管理人才很少从事农林经济管理工作,这就造成了我国农林经济管理先进性和科学性的不足,严重阻碍了农林经济的发展进程。

三、我国农林经济管理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1.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要想切实解决我国的农林经济管理相关问题,首先要做的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科学的规划和布局推动新农村建设,促进真正的城乡一体化。应该采取措施,减少工业和农业现代化对农村劳动力的占用,推出相应的政策,使广大农民可以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充分激发农民的工作热情,为农业的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提供生产力保障。同时,农林业应该大胆的应用现代化的先进管理理念,不断完善农林生产的物资完备,以科学的手段改进农林业的生产技术与生产工艺,最大限度的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和土地出产率,科学的提高农林经济的综合竞争力。2.采用现代化管理,建立社会服务体系。农林经济的发展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努力建设现代化的农林经济管理体系。农林经济要切实得到发展,不论是从物质的基本条件上,还是科学技术上都要共同发展,共同为农林经济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农林经济管理人员队伍需要大量吸收具有专业素质的相关人才,这些人才不但要掌握专业的农林经济管理相关知识,还要有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唯有如此,才能在管理的过程中更多的向农村的广大农民普及农林经济的相关科学知识。农民掌握了先进的种植和管理技术,才能实现农林经济生产水平的全面提高。另外,农林经济的管理需要建立完善的社会服务体系。作为我国现阶段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完善的社会服务体系,通过对广大农民在农业科技、林业信息、农业信息、生产销售等多方面进行科学的指导,充分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林经济管理的快速发展。3.大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农林经济的管理关乎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水平,实施科技兴农战略一方面能够推动农林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促进农业集约化的建立,另一方面,它能够促进我国的农林经济水平向世界领先水平不断前进。针对这一方面,首先,必须大力加强我国的农业教育举措,努力提高我国农业人口的各方面素质,杜绝文盲的存在,使我国广大农业劳动力的素质水平能够满足社会对农业发展的要求。其次,要加强对于农林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在技术服务和科学管理等各方面全面实施科技兴农战略,以先进的农林科技和管理结构来推进我国的农林经济体制改革,以现代化的科学手段提高我国的农林经济水平。4.深化科教兴农战略。针对我国农林相关专业人才缺乏的情况,应该大力深化科教兴农战略的实施。生产力的素质水平是关系着农林经济切实增长的关键因素,因此,要想我国的农林经济水平能够快速增长,就必须依照现阶段对新农村建设的具体规划,加强农村地区的素质教育投入,全面提高我国农村地区的整体文化素质水平。此外,还应该加强农村地区科技服务站的建设,针对具体地区的具体农业条件与农业水平,对当地的农业技术进行不同程度的改革,以科学技术推进我国农林经济的不断发展。5.创新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建设。就现阶段来看,我国的农林经济急需大批的相关专业人才,对此,农林经济管理学科的创新建设显得十分必要。首先,农林经济管理学科要不断加强学科特色建设,协调处理好专业中经济与管理、传统与新生、近农、非农与离农之间的辩证关系。其次,要加大教学与科研方面的投入。农林经济管理学科的最大特色就是服务三农,不断适应农业经济发展的需求,服务于农村经济发展建设。目前,我国的农林经济正面临着几个重大的转型,一是从传统农业转向现代农业。二是从计划农业转向市场农业。总而言之,我国现阶段的农林经济建设需要更多,更专业,更适合农业发展的现代化人才,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必须建立起全新的教育体系,培养出具有专业知识水平和过硬管理能力的优秀农林经济管理人才,为我国的农林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四、结语

总而言之,我国的农林经济还处于发展阶段,随着农林经济管理体系的科学建立,社会服务系统的完善,以及科技兴农,科教兴农战略的进一步实施,我国的农林经济一定会具有更强的核心竞争力,得到更好的发展,进而促进我国国民经济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哈媛媛.浅议我国农林经济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福建农业,2015,05:43.

第12篇

关键词:林业;信息化;现代化

林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对林业资源管理以及生态环境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生态化建设、信息化发展的大背景下,传统林业要适应时代前进的步伐,必须紧抓发展机遇,完成改革与优化任务。只有不断发展现代化林业模式,才能真正与社会发展水平同步,真正发挥林业产业的社会效益与人文价值。

1 传统林业产业概述及其局限性

林业属于基础事业建设的分支,主要指通过木材、林产品的生产管理完成自然生态平衡的保护任务,对社会经济发展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一般来说,林业产业包括林木培育、林地保护、林业资源规划、林业生产以及其它林业事业等内容。传统林业的规划管理以层级化的人力资源组织为主线,林业政策的沟通与出台、林业数据的管理以及林业动态发展的监控与评测等均有具体的部门划分,组织结构较为完善。然而,严谨的组织结构依靠人力完成庞大的管理与分析工作,效率较低,且不可控因素较多,无法真正应付现代社会日益复杂、多样化的林业产业变革。另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国家已经初步建立公共服务的信息体系,构建了电子政务网络框架,传统的林业产业模式要适应整体公共服务体系的现代化步伐,就要从内部人手首先进行信息化整改。

2 现阶段林业信息化的发展态势研究

目前,我国林业系统的信息化建设已经初具成效,但仍处于发展中阶段,其不仅涉及传统林业产业的整改,对信息化技术的学习与融入也存在较大的探究空间。从现阶段的林业信息化程度来看,阻碍其发展的因素主要包括:(1)林业信息化应用渠道狭窄,林业信息化发展的价值不大;虽然电子政务系统已经初步建立并且普及,但在具体的林业部门中,仍存在许多信息化建设被搁置的现象,信息化系统形同虚设。(2)信息化技术水平不足,在信息化管理技术发展的同时,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异。尤其在GIs技术的应用中,我国信息化林业系统无法真正利用该技术进行全面、实时监控,对于日常数据管理以及突况处理能力有限。(3)林业系统的信息化研发投入不足,具体包括资金投入和人力资源投入。资金的缺少直接对信息化技术的研发形成阻碍,而高素质信息化技术人员的稀缺无法为信息化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缺乏必要信息化技术支持以及人员培训的条件下,林业信息化发展障碍重重。

总体看来,我国现阶段林业信息化发展虽呈向上趋势,但道路相对崎岖,需要进一步进行技术提升与管理优化。

3 如何加快信息化步伐促进林业现代化

3.1 引进先进的信息化技术,为林业产业的现代化发展提供核心支撑力

为了完善林业产业中所有信息数据的管理,可大力引进GIs技术以及遥感技术,并在GPS技术的基础上丰富林业信息管理系统的内容。通过对先进技术的应用,有利于提高林业部门对相关林业产业区域的监控水平,在保护林业资源的基础上提升资源利用率,为我国林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奠定坚实的基础与保障。

3.2 发展现代化林业信息技术综合型人才

在原有的林业专业组织结构基础上,引进大批信息技术专业人才,使其充分了解林业产业的管理特色,为林业系统人才现代化水平的整体提升提供动力。另外,以信息化技术专家以及林业技术专家为核心,建立林业现代化信息发展的研发小组,根据时代信息化发展趋势不断优化林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3.3 建立涉及面较广的林业信息化系统

重新审视并整改传统林业管理系统,以其运行以及发展特色为基础,进行信息化整改,尽可能使用信息化系统对日常数据进行统一管理。另外,利用信息化互联网平台,建立林业系统的数据共享平台,基于网络环境构建林业产业及其相关产业的多样化服务系统。实时监控与评测各层级、各方面的林业信息化系统,根据信息技术的进步与发展改善林业信息化系统,保证其服务时刻处于灵活、弹性的结构状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