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林业生态发展论文

林业生态发展论文

时间:2022-05-19 06:01:30

林业生态发展论文

林业生态发展论文范文1

【关键词】现代林业;生态文化;发展研究

1.林业的文化本质

林业的文化本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现有的大部分森林是人类经营的结果,在本质上属于文化范畴,在经营过程中表现为拟人化的自然;和谐与健康的森林环境,“ 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本主义, 而作为完成了的人本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 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抗争的真正解决”。森林是人类文明的摇篮。人类祖先就是从森林中走出来的。“树叶蔽身、摘果为食、钻木取火、构木为巢”是森林孕育人类文明的真实写照。古代曾有一个以狩猎、采集为主的漫长历史时代,即在农耕社会以前存在人类最初的文化形态――森林文化,森林文化是人类文化的源头。二是林业同时具有产业和公益事业特征,两者共同构成了林业文化属性。考察林业文化,从经济学角度,林业是人类劳动的表现;从生态学角度,林业是人类对环境适应的表现。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来看,林业都是人与森林产生联系的媒介。林业这一现代社会的概念,是在工业革命以来,人类以森林为对象的劳动内容、范围的极大扩展和劳动的组织性与社会性凸显的条件下产生的。劳动分工的细化导致诸多工种的产生,一个具有众多工种、分工技术和科学组织的庞大的以森林为主要对象的劳动和生产体系就这样产生了,我们称之为林业。这一体系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现代林业概念强调的是技术基础、科学组织和社会化生产,但究其本质依然是人类依托于森林的劳动集合。现代林业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可见林业除了具有经济和生态的属性以外, 还具有历史与文化的属性。

2.我国林业实践的历程与文化缺维

我国的林业走过了一条曲折坎坷的道路。20世纪50~60年代,伴随着大小兴安岭和西南原始林的开发,我国林业蓬勃发展。国外森林经理学的引进提供了理论和技术上的支持,其中所包含的永续利用森林的理念对我国林业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并成为林业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永续利用的理念最初是从木材生产永续角度提出的。尽管如此,它依然包含了较为深刻的伦理内容。首先,要实现多层面的森林经理技术(法正林、自然林等),必须进行科学合理的林业区划和森林区划;其次,森林的永续利用是世世代代的持续利用,即代际公平。在环境问题和森林的生态价值还没有被人们充分认识的年代,永续利用思想包含着这样的伦理意义对林业发展的贡献是及其巨大的。然而,这一理念并没有在林业实践中得以真正地实现。长期以来,林业处于低生产力水平的粗放经营状态,森林经营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20世纪70~80年代,经济发展对木材的需求剧增。在这种情况下,本来已被淡化了的森林永续利用的理念,难以应对社会巨大需求,加上人们对森林的价值、作用的认识欠缺,使森林成为了单一的生产资源,森林的生态价值、文化意义被彻底抛弃,林业被认为是单纯的企业。永续利用的理念也在实践的层面彻底消失了,只停留在林业大专院校的教科书中。这种状况持续到20世纪90年代末期,致使我国大部分天然林受到了极大的破坏,大兴安岭的可采资源几近枯竭。

3.现代林业的三维发展与林业生态文化

3.1林业的三维发展

“一般认为林业既是一项经济产业又是一项社会事业,是集社会、经济、生态环境于一体的特殊行业”。大木头主义风行的时期,我国林业只有林业经济一维发展, 导致我国森林资源的极大破坏。最近,林业建设注重生态和经济两维发展,林业发展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但是两维发展依然是不稳定的, 是缺维的。这种缺维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林业生态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和谐发展。因此,林业必须有三维和谐发展,即经济、生态、文化三者不可或缺。这里利用立体坐标系对三维发展做一形象描述。产业是一维( x坐标),生态是二维(y坐标)文化是三维(z坐标),三者构成林业发展的三维立体坐标系。只有产业,是一维发展,显然是不健全的; 有了生态以后是二维发展,犹如平面而不是立体,依然不全面; 只有加入文化坐标以后,三维立体的林业协调发展才是和谐林业。

3.2林业生态文化

林业发展的实践证明仅有产业和生态是不够的,林业也同样存在着《增长的极限》一书中所论及的技术所不能解决的问题。“如果说,可持续经营是一种重点从技术、经济角度上的经营技术体系,那么从文化角度上来经营森林是一种社会行为。它们相互结合,才能产生完美的科学经营系统”。显然,林业还应该有社会科学,即林业生态文化发展模式, 与技术模式、 生态模式和空间布局结合在一起,才构成了林业的和谐发展模式, 我们不妨称之为“ 现代林业发展的方程式” 。

3.3林业生态文化的意义与必要性

恩格斯曾经深刻地说明:“人类即使认识了自然规律,也只是具有了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可能性, 而要把这种可能性变成现实, 其必要前提是人类首先要正确认识和运用社会规律,因为人类要做自然界的真正主人,其先决条件是做社会的真正主人。”正是出于这一考虑,恩格斯指出:“要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自然调节,‘仅仅有认识还是不够的,为此需要对我们的直到目前为止的生产方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同这种生产方式一起对我们的现今的整个社会制度实行完全的变革’。我们认为,林业生态文化最终目标就是要解决林业发展中的人的问题。林业生态文化是林业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矛盾的协调剂, 是林业经济、生态、社会协调发展及林区和谐社会建设的催化剂。

林业生态文化的提出完善了林业发展的坐标系,为林业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产业是林业发展的物质基础,生态是林业发展的标志, 文化是林业发展的保障。三者有机结合,才能实现林业和谐发展。

3.4林业生态文化的任务、目的

首先是确立林业发展方向,优先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生态经济。其二是率先在全行业实行绿色政绩观和环境价值观,为全国生态建设树立表率。其三是重塑林业伦理和森林意识:加强对森林综合价值的再认识,倡导人对森林的伦理关怀;树立绿色家园意识和森林审美意识。其四是继承传统森林文化,发展林业生态文化。大力促进林业生态文化创作,创造健康、良好的林业文化氛围。其五是强化林业自身的人文关怀,提高林区人、林业劳动者的生活、文化水平。其六是改善林业的行业形象,提高行业地位。

4.结语

随着对林业本质认识的深入, 林业生态文化就必然提到重要议事日程。在林业社会化生产中,如果把林业产业发展与生态建设结合,提高经济效益与提高生态效益相结合,即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就能使二者相得益彰,既保障了林业产业的发展,又可在产业调整发展中保护和建设林业生态,达到提高生态经济效益的目的。

【参考文献】

林业生态发展论文范文2

关键词:造林;绿化;林业生态工程;生态系统

森林是自然界中的一个重要的生态系统。天然林是经过很长的历史阶段,经过反复的自然选择下的生存竞争而形成的一个和谐的森林生物与森林环境相互作用的整体。森林生态系统一般讲是一个稳定的、抗逆行较强的生态系统。但是,也不可忽视当外界干扰(如人类采伐、垦殖、病虫害大发生、火灾、大气候变化)强度超过系统承载能力的时候,这个系统也会崩溃。

造林绿化工作,从生态学角度来谈,实际是一个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或人工重建的工作。它的全部内容应当是包括建造森林生物群落,同时恢复森林生态环境,在大多数森林破坏历史较长的土地上,也可以说是在非森林环境中建立森林生物群落。因此那种“刨坑栽树”,栽上树就是建造了森林的概念是不完整的。

林业生态工程是随着林业发展战略转移、国家生态环境工程建设需求而通过继承、交叉形成的一门新的工程,不仅是从单一的水土保持林草措施来研究水土保持的生物措施,而是从生态、环境与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研究林业发展措施,核心是在对生态理论充分理解的基础之上通过工程措施进行以生态环境改善为目标的林业生态建设,根据生态理论进行系统设计、规划和调控人工生态系统的结构要素、工艺流程、信息反馈关系及控制机构,以在系统内获得较高的生态与经济效益。

一、林业生态工程的概念

林业生态工程是根据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系统科学与生态工程原理,针对自然资源环境特征和社会经济发展现状所进行的以木本植物为主题,并将相应的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生物种群人工匹配结合而形成的稳定而高效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过程。它本身包括着传统的造林绿化内容,一些成功的单项造林技术与新技术的筛选与应用,但不是简单“相加”与“拼盘”;它的目的不仅只考虑经济效益,而是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并重;它的全过程是配套技术合理组合的完整工艺流程。

林业生态环境工程在生态环境建设、流域治理、农村可持续发展中的位置与作用是无可限量的。其中包含的知识涉及中国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与空间分布;我国的林业生态工程的总体布局与规划;六大林业生态工程的基本情况与特点;中国生态环境工程建设面临的问题与林业生态工程发展战略;立地划分与适地适树;树种选择与林分组成;合理密度与密度控制;整地与造林方法;幼林抚育;防护林的林分定向培育;不同区域山丘区环境、资源、水土流失及土地利用特点;以流域、水网、山系等为单元的生态防护体系的构成与特点;水土保持、水源涵养、农田林网、农林复合、灾害地植被恢复、河岸道路防护、海岸防护等防护林的配置与构建技术;干旱、盐碱、风沙、干瘠、钙积层等技术问题。

二、林业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1、系统论原理

人工生态系统的建造凋控是生态工程的主要目的所在。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教授给“系统”所下的定义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凡是一个系统它应具备如下特征。

1.1结构的有序性一个系统既然是一有机整体,它本身必须具备自然或人为划定的明显边界,边界内的功能具有明显相对的立性。一片果园、一个人工林它与相邻的系统是具有明显边界的,其功能与其他系统也是不同的。同时,每一个系统本身一定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组分所组成。系统内的组分之间具有复杂的作用和依存关系。作为人工林生态系统,本身就包括着森林生物和森林环境两大组分,而其两大组分又可以自成系统(子系统)。像森林生物要分成植物(林木与伴生植物)、动物(鸟兽、昆虫)、微生物(真菌、细菌);从环境角度讲+作为人工生态系统又应当分成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这些组分形成厂形成了复杂的水平分离和垂卣分离。

1.2系统的整体性为一个稳定高效的系统必然是一个和谐的整体,各组分之间必须具有适当的量的比例关系和明显的功能上的分工与协调,只有这样才能使系统顺利完成能量、物质、信息、价值的转换功能。系统中某一个组分发生量的变化以后必然影响到其他组分的反应,最终影响到整个系统。林、眶生态工程设计、建造过程中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如何通过整体结构的建造而实现人工生态系统的高功能。

2、环境因子的综合性

自然界中众多个环境因子都有自己的计算单位,每个因子也都是对生物产生重大影响。在林业生态工程中要十分注意的是多项因子对生物群落的综合作用。这种综合影响的作用往往与单因子影响有巨大的差异。如何进行多因子综合评价对今后林业生态工程研究是十分重要的。

3、食物链原理

食物链与食物网是生态学的重要原理,食物链与食物网中的绿色植物通过叫·绿素使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贮存于植株之中,所以,称绿色植物为“生产者”。绿色植物被草食动物所食,草食动物被肉食动物吃掉,这些动物中有的吃草,有的吃其他动物以维持其生命。植物和动物残体又可为小动物和低等生物分解、以这种吃与被吃关系形成的关系称之为食物链关系。后两者分别称之为“消费者”和“分解者”。

4、扩大视野,修正传统林业概念

多少年来我国大农业范畴一直存在着一个传统观念;农业就是粮食、林业就是“大木头”、畜牧业就是猪和鸡。林业建设几年来—直认为用材林才是林,造林就是刨坑栽树,农出防护林就是大小方田林网。林业越来越萎缩,概念越来越窄,专业越分越细,将-—个森林大系统分割得零零落落,把很多本来属于林业范畴的东西,如中草药、食用菌、野生动植物、野生花卉、香料植物甚至果树都拒之门外。这种观点对我国林业的发展是十分有害的。提出林业生态工程就是要归还林业的本来面目,把林业作为一个完整的大系统来看待,发挥林业的综合功能。

三、未来发展趋势与展望

林业生态发展论文范文3

全镇有林业用地面积136025亩,占全镇总土地面积179157亩的75.9%。其中,有林地面积为120150亩,占林地总面积的88.3%。有乔木林地112449亩、毛竹7701亩、灌木林地762亩、经果林5185亩;按森林类别分,公益林面积达44813亩,占全镇土地总面积的25.0%,商品林地面积有91210亩,占全镇土地总面积的50.9%。非林地面积43134亩,占全镇土地面积的24.1%。截至2008年底,全镇活立木总蓄积337029m3,森林覆盖率为67.3%。

2林业建设措施

2.1森林保护森林保护是英川镇目前林业工作的重点,全镇森林植被在人类活动的作用下,原始的森林植被已经比较少,森林生态系统十分脆弱,难以发挥森林的各项效能,只有通过对现有森林资源的有效保护才能加快森林的保护和恢复,充分发挥其生态效益。

2.1.1加强生态林建设全镇林业工作显著,但是与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大镇标准还有一定的距离。因此,林业工作应在注重保护和建设的同时,突出和加强在人为活动干扰较频繁和生态脆弱的滑坡地段,实施生态林建设,降低水土流失。坚持工程化治理和管护,落实迹地更新、补植造林、封山育林等措施,突出公路沿线两旁重点区位的生态林建设和保护。建立规范化的投入保障制度,完善生态效益补偿机制,把党和政府生态建设的惠民政策落到实处。加强护林员的培训、考核与管理,发挥护林员队伍的作用,强化生态公益林的社会化管护。不断提高生态公益林管护水平,强化以负氧离子含量、生态公益林蓄积为重点的生态效益监测,大力宣传林业生态建设的成效,提高公众对生态公益林的建设成效认知。在5年内,使全镇生态公益林面积占林业用地面积52%以上。

2.1.2加强森林抚育为加快材用林成材,全镇林农还对自留山、责任山的中幼龄林进行劈山抚育、间伐抚育,中幼龄林劈山抚育,据统计从1993~2013年,全镇森林抚育面积11万亩,其中未成林造林地抚育6万亩,中幼龄林和其他林分抚育5万亩。

2.1.3水土保持建设加大水土保持林建设,减少水土流失,进行植被保护和恢复,树立绿色英川理念,争创生态大镇目标。

2.2春季绿化造林每年的年初绿化造林作为全镇中心工作的重点,以沙川生态治理和用材林培育、阔叶林发展工程、珍贵树种造林、毛竹造林、生物防火林带营造等项目,对火烧迹地、采伐迹地进行更新绿化造林。

2.3发展绿色经济林基地全镇应在保护森林资源的同时,结合本地气候、水土等特点,大力培植以重点开发英川板栗、木本药材、油茶等地方特色产业为主的经济林木,在英川、王宅、董川、坑洋、梅状、新村、底洋、黄谢圩、木岱口、茶园、黄洋口等村发展板栗、木本药材、油茶等地方特色产业8500亩,提高林业附加值,增加农民经济收入。全镇竹林面积7701亩,通过劈山、深翻、施肥等技术措施,以兴隆林业专业合作社的毛竹基地为示范点,以点带面,带动全镇毛竹产业发展,建立笋竹两用林3000亩,其余4701亩毛竹林进行低产改造,经过5年,以后逐步发展成为笋竹两用林的高效基地,提高其经济效益。

2.4加快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鼓励经营者以林权抵押、入股、合作等方式进行借贷和融资,支持和发展林农专业合作组织;用2~3年时间,完成lC卡任务,体现一卡在手,惠及林农。

2.5实施能源消费结构转换工程大力推广户用沼气、太阳能、液化气、电力等清洁能源,逐步减少生活用能燃柴。今后5年期间,户用沼气普及率要达10%,太阳能热水器普及率达到20%,厨房液化气、电气化普及率达80%。农产品加工燃柴取代率达50%。

2.6以采伐管理为重点,完善源头管理的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森林采伐管理,按照“严管公益林、放活商品林”的原则,完成集体森林可持续经营方案编制,探索建立以森林经营方案为基础的森林可持续经营新体制。鼓励有条件的村级林场、经营大户开展森林经营认证,提高森林经营管理水平。强化“全镇主体、林业主管”的理念,严格执行森林的限额采伐制度,建立林木采伐追加计划集中审批制度;坚持责、权、利相结合,探索建立镇政府森林资源保护责任制,建立林业部门和镇政府信息对称、管理互动的工作动态交流机制,强化镇政府履行辖区林木采伐源头管理的职责,妥善处理镇日常监管和林业部门依法行政的关系,保障森林资源科学、合法、有序采伐利用。

2.7以防控、消防和保护、开发为重点,保障森林资源安全

2.7.1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加强林业有害生物监测、调查和预报,全面掌握全镇森林病虫害的发生动态,为防控提供科学信息;加强经济林病虫害防治的指导,为产业发展、林农增收提供技术保障;加强松材线虫病等的防控,保障全镇松林的安全;加强林产品流通的检疫,为林产品的生产、流通、销售提供服务。

2.7.2加强森林消防工作加强森林消防工作宣传,提高全社会的森林防火意识;加强镇、村二级义务森林消防队和护林员队伍建设、管理和考核,充分发挥护林队伍的作用;加强森林消防装备建设,改进森林消防队伍的装备;加强森林消防预案建设,提高应对森林消防的预案保障;适时组织开展野外训练和扑救演练,提高森林消防的实战能力。镇建立1支以上相对稳定的森林消防队伍;各行政村均建立1支以上群众义务森林消防队。

2.7.3加强野生动植物和古树名木保护全面组织开展资源调查,摸清各类森林资源的情况,为科学发展、谋划思路提供依据。发挥资源的差异性、稀缺性、珍贵性特点以及我镇良好的生态环境,引导林农大力发展林下养殖(牛、羊、鸡),鼓励企业、社会经济组织参与珍稀野生动植物驯养、开发、利用。加大历史和大自然赋予的古树名木宝贵资产的保护,传承人类发展的历史文明,打击破坏野生动植物和古树名木的违法犯罪行为。

3效益分析及评价

林业生态发展论文范文4

关键词:生态文明 中国林业可持续发展 榆林市 对策

中图分类号:S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1-0110-01

一、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林业发展概述

靖边县位于陕西省北部偏西的位置,在榆林市的西南部,位于无定河的上游。靖边县是1935年解放的革命老区,全县总面积5088平方千米,辖22个乡镇。全县按地形地貌分为三个区域,即北部风沙滩区、中部梁峁涧区、南部丘陵沟壑区。从气候角度对其进行分析,靖边属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光照充足,早晚温差较大,全年气候干燥,通风条件好,主要自然灾害是干旱和低温霜冻,其次是大风和冰雹。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3年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林业用地已经约500万亩,育苗面积达到2万亩。主要作物是灌木,并以灌木为主的森林覆盖率高_37.34%,活立木蓄积量为105.6万m2。乔灌木树种达27科37属54种。湿地生态系统发达,其中,著名的金鸡沙湿地、芦河湿地、海则滩湿地均被列入第一批《陕西省重要湿地保护名录》。

二、生态文明对中国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现实意义

在中国林业发展进程中,要结合市场需求和环境效益,集中改善环境问题,进一步促进生态平衡的维护效果[1]。也就是说,在林业发展进程中,要秉持生态文明的思想和延续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积极建构更加贴合自然的发展规律,确保发展模型能顺应自然环境的实际运行目标。只有保证自然规律,才能提高林业发展的效率,使得管控结构和管理要求符合标准[2]。对于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项目来说,不仅要制定有效的发展目标和运行准则,也要针对具体问题遵循相应的管控要求,在规定的社会发展范围内,提升生产文明的宣传水平,确保人们能在树立正确认知的同时,建构更加有效的生态维护方案,实现区域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诉求,从而完成产业发展目标。

三、优化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分析

1.从宏观层面提高林业法律法规实效性

国家要针对具体问题建构有效的管控措施,确保整体管理结构和管理项目之间能形成有效的处理框架,针对林业实际情况积极综合有效的管控和处理办法,将林业管控工作集合到生态文明发展规则中,为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仔细处理林业问题和生态环境问题,并结合地区产业和实际规模项目,建构更加完整的管控制度,从贯彻落实机制入的同时,结合区域发展目标和可持续运行维度,确保地区林业人员能针对其重要意义有清晰的认知[3]。

2.从微观层面提高林业管理规划实效性

在实际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林业管理人员要结合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实际需求,建构更加有效的系统化处理办法。在分析阻碍林业发展原因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地方政府和相关管理人员重视程度不足以及技术水平偏低导致的,在这其中,技术水平落后也是非常关键的问题,需要技术人员提升技术的运行水平,才能进一步提高管控要求和管理项目的契合度。例如,在配置物种种苗的过程中,要优化相应的种植和种子处理技术,切实维护资源的利用效率,保证最小投入最大产出,且能源损耗也能降至最低。在此基础上,要结合地区发展诉求,实现种植生态林,保护水土的同时,有效改善自然环境,运行科学技术提高规划工作的有效性,并且保证相应环节有序进行。也要结合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的地区发展结构,针对水土资源进行集中管控和综合分区,使得管理面积和管理效果最优化。只有提升规划项目的有效性,才能一定程度上保证林业管理环节的合理性,实现林业项目的可持续发展目标[4]。也就是说,要想提高整体林业管理项目的效率,就要建构可持续发展结构,满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之间平衡关系。

3.从人员层面提高林业管理队伍专业性

只有提升人员管理效果和管理实效性,才能从根本上提升整体管控项目的运行结构和运行效率。因此,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林业局要针对具体企业进行集中培训,而企业自身也要组织“二次复制”不仅要合理化的配置专业队伍和管理人员,也要建立定期培训项目,确保管理人员能以专业能力和技术水平提高种植能力。具体工作人员要熟悉自身的工作要求。只有提升日常管理的实效性,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推进整体项目的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建构切实有效的综合管理目标,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5]。另外,在接受培训后,相关部门要组织林业管理人员进行集中的考核,确保其了解具体的管理流程和管理要求,只有从细节处提升管理效果,才能建构完整的可持续发展模型,一定程度上推进生态文明项目的有序进行。将生态文明根植于林业管理人员的管理理念中,才有可能沿着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实现优化发展。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对生态文明和林业可持续发展项目进行综合分析的过程中,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也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探索,建构完整的管控体系和项目管理框架,并在提升管理效果的同时,真正践行科学发展观对于林业发展项目的要求,确保我国林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姜杰,战国强,邓鉴锋等.基于生态文明背景的广东森林资源现状分析及经营策略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5,15(08):115-117,125.

[2]杨沅志,邓鉴锋,姜杰等.省级林业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广东省为例[J].林业资源管理,2015,11(05):26-31,150.

林业生态发展论文范文5

关键词:生态林业 林业理论 林业会计核算 经济成本 生态林业实用性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4(a)-0236-01

生态林业中的主要成分是生态学、经济学和森林林业经济学等,用生态系统中的林业会计核算中生态价值的研究现状和意义包括:标准计量指标体系的制定生态效益和生态经济学计量指标体系生态价值计量的国家控制和合理管理体系。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中的森林生态会计核算资源信息管理系统下,用生态林业角度下的林业会计核算确认生态价值和计量的分析。生态效益的产生是产出和投入的占有量。

1 生态林业理论中的林业会计核算制度

生态会计是国际准则协调发展的基础,生态会计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可持续发展,在《森林生态价值核算案例》中有了明确的规定和制度对于生态会计核算基本原则,还有《江苏森林生态会计核算案例及研究》构建科学的森林生态跨级核算信息系统,和展现生态价值的研究及意义,有了统一的林业跨级制度、林业生产经营中的个体收益与社会收益一致,有了完善的林业会计核算体系才能很好的发挥他的作用性,使经济效益最大化等,综合经济效益和实用性下,发挥最大的能力。

生态资源资产中的会计核算下,用采用自主经营管理,计算出完整的林业产生的生产经营成本,核算成本盈亏,建立和构造。在使用其方法上设计有关会计报表,在林业生产中的经营模式是达到一定的经济效益。生态文明水平的发展,相对于经济快速服务化,那些工业仍占较高比重的生态文明水平就要明显低很多,所以林业会计核算中的模式有实行的价值。

在林业会计核算中核实要人工造林,种苗设备设施,科技支撑,病虫害防治,还有前期工作费的预算,这是生态林业会计核算中的主要成分。

2 生态林业理论角度下的会计核算内容

人工造林、飞播造林、封山育林、种苗设备设施、防火设备设施、科技支撑、病虫害防治、其他明细科目都在生态林业理论角度下的会计核算内容中。林业企业贯彻企业会计准则存在的问题林业企业是以森林,林木下资产为核算对象和目的,林木和森林资产属于生物环保中资产的内容,林业企业应贯彻执行生物资产具体会计准则核算。虽然林木资产会计核算属于生物资产具体会计准则的范畴,但其中涉及林木资产会计核算的内容太少,提出了林木和森林资产按照核算与管理的需要,用材林列入消耗性生物资产,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下经济林和薪炭林慢慢列入生产性生物资产,防风固沙林和森林的计算等。生态农业中林业会计核算过分强调传统农业,实行自我封闭式的生物循环生产模式,如果不能得到政府和广大农民的支持,发展极为缓慢,但是随着发达国家伴随着工业的高速发展,由污染度加大,环境保护以拯救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确保人类生活质量和经济健康发展,从而掀起了以保护生态林业环境为主的各种替代思潮,在经济核算中无论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认为生态林业是林业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其中林业会计核算是保障制度上的完善,能更好的服务人民,更好的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生态林业下林业会计核算中的多样性、高效性、持续性,发展生态农业能够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治污染,维护生态平衡,其中林业会计的内容是结合现代科学技术,以多种生态模式、生态工程和丰富多彩的技术类型装备农业生产,使各区域都能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地区优势,特色化,和核算出使得系统中的废弃物多次循环利用,从而提高能量的转换率和资源利用率,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并有效的防止废弃物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具体有种植业内部物质循环利用模式、养殖业内部物质循环利用模式、种养加工等,有利于经济实用,能普遍用于环境中。

3 生态林业理论下林业会计核算建议

(1)健全的林业会计核算和研究。

(2)完善的生态林业理论指导会计核算体系。

(3)林业会计核算中的方针和指导方式。

(4)林业技术的研究和设计。

(5)林业会计核算中实行林业经济管理科学。

目前,生态林业理论角度下的林业会计核算中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以及所造成的后果,林业会计对象的不确定,不能满足生态林业发展的需要和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企业中会计制度,按正常的会计科目即可,如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等。对于明细帐你可依公司自身特点去设置。但是生态林业中的会计核算下新树苗不成问题,就象其他行业每年不也开发了新品种吗?林业会计核算就是要把利润最大化,赚钱是企业生存的目的,在园林绿化中合理的去创造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和社会发展效益,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4 结语

林业经济学和林业会计核算有利于我国建设,以林业生态为首要林业会计核算为主要目标等,在生态林业中的基础要很好的建设下,一定制度的会计核算有效的调节各方面的生态问题,也可以在生态林业理论完善林业会计核算体系发挥作用。林业生态中要建设重点和热点,评述学术动向,开发学术讨论,提供科技信息,促进林业科技、教育及林业生产发展,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在一定程度上归咎于林业会计核算。林业会计核算在生态林业中占得比例很重,林业会计核算在经济上有一定的帮助,在环境保护中占有重要部分。

参考文献

[1] 金德凌.关于林业会计绿色基本理论与内容的探索[J].林业财务与会计,2010(10).

林业生态发展论文范文6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理论 现代林业理论

中图分类号:S4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07-0399-01

近二三十年,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耗竭、酸雨、水资源状况恶化、土壤资源退化、全球森林危机、生物多样性减少、毒害物质污染、雾霾等问题,正威胁着人类的生存。

正如我国的北京、哈尔滨等城市近年来的雾霾现象,让人们深刻的体会了环境污染所带来的恶果。生态环境的恶化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理论基础

1.可持续发展理论

1972年,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通过《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和《只有一个地球》的报告,旨在加强世界各国政府对于环境保护问题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宣言指出:“为了这一代和将来世世代代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已经成为人类一个紧迫的目标,这个目标将同争取和平和全世界的经济与社会发展这两个既定的基本目标共同和协调地实现。”

自从可持续发展理念提出以来,该理念就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同志《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一文中指出,“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

2.生态经济理论

根据王万山(2001)的定义,生态经济,从广义说,是地球生态圈内人类经济活动的总和,涉及生态、经济、社会三大系统层面,包含着人口、技术、制度、伦理、法律等因素,是人类经济活动与生命支持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狭义生态经济,是指人类为加强生态保护而采取的经济行为总和,纯经济意义是指“生态产业”经济。

二、现代林业理论

现代林业理论的代表有很多,本文笔者只采用了对于我们进行林业经营有借鉴的理论。1826年,J・Ch・洪德斯哈根提出了著名的“法正林”理论,进而提出了世界林业产生深远影响的“森林永续和均衡作业”的经典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类应该从传统林业的桎梏下解脱出来,建立一个专门培育木材的企业。在面积不大,但立地条件优越、交通方便的林地,采用科学的营林方法,营造速生丰产林,追求木材高产、高效和高利润,而让其他类型的森林充分发挥其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木材培育论”和“法正林”理论(廖成勇,2009)成为欧美国家100多年来实施木材永续生产的理论依据。

生态林业理论,现在尚无统一的认识,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生态林业是一种新型的林业生产模式;生态林业是一种经营利用制度;生态林业是一种林业生态体系;生态林业是一种系统工程;生态林业市一种林业的类型(张水利,2004)。相对而言,对生态林业比较统一的认识是,生态林业是运用生态经济学的原理,充分利用当地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在促进林产品发展的同时,为人类自上而下的发展创造最佳状态的坏境。生态林业的本质特征是自然和人工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生态平衡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以及各种群相互制约,维护某种协调,并由于系统内在的调节机制而遵循动念平衡法则,使能量活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达到一种动态结构相对稳定状态:森林达到演替顶极时期,也是一种最佳平衡状态,并有较高的生物量。因此,生态林业的本质特征是自然和人工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生态林业是完全符合现代林业所肩负的保护森林资源和林产品生产的双重职能。

森林可持续经营理论主要是指森林生态系统的生产力、物种、遗传多样件及再生能力的持续发展,以保证有丰富的森林资源与健康的环境,满足当代和子孙后代的需要。森林可持续经营是林业持续发展的核心。

三、以林业理论为指导的战略对策

1.生态林业

生态型林业是通过建立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并使其具有较高的碳汇能力并充分发挥森林生态功能的林业。生态型林业必须具有一定规模的森林面积,具有生物多样性的森林群落;生态型林业要求森林系统的稳定,是充分利用自然力,具有内在调节机制的近自然林业;生态型林业是具有较高的森林绿量和碳储能力的林业,是充分发挥森林生态功能的林业。

以伊春为例2009年至2010年,伊春市政府委托中国林科院对施业区内的森林和湿地生态价值进行了评估,测定的数据表明:伊春森林与湿地资源总价值达到1.26万亿元,每年的固碳总量可达到12.3亿吨,固碳服务价值达到36亿元。在所提供的生态服务中,只有34%为当地享用,其余均贡献于全国乃至全球。

发展生态型林业的总体目标是建立以核心林地为森林生态基地、以贯通性主干森林廊道为生态连接,以各种林带、林网为生态脉络,实现在整体上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城市林水一体化城市环境的森林生态网络体系。

2.景观林业

森林景观是以一定的森林群落为主,与一定的地球表面气候、土壤、地貌、生物各种成分所形成的一种综合体,并能够表现为客观世界的特定形象信息,反映到人的主观世界中来,为人们所观看、欣赏。景观型林业是以森林生态学、美学、景观学等为指导,建设设计结构优化,功能高效,布局合理,能满足人们欣赏并给人带来心理愉悦和享受的林业景观系统。景观型林业是充分利用林业生态资源,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强调植物造景运用自然规律,创造自然生趣。景观型林业是充分考虑立地条件、植被现状、功能差异、景观效果等因素,建设各种林型,营造彩色林业景观,使其远观景色震撼,近观景色怡人的林业景观效果。

根据区域内生态环境现状、远景规划、生态环境建设的不同需要及旅游景观特点,合理安排绿色空间结构,科学构建绿化网络,形成美化视觉效果,给人带来心理愉悦的林业景观体系,实现“青山环抱”的园林大景观。

3.林业服务于地方经济

建国初期是大面积的砍伐森林,支援国家建设,结果是破坏了森林生态,所以伐木人变成了植树人。要想青山常在,又想人民富裕。那就只有靠山吃山,在保护林业资源的前提下利用山林资源发展林下经济。

发展以林下资源承包经营为主要模式的林下经济,既能够有效兼顾生态、产业、民生需求,又可实现国家得资源、企业得发展、职工得实惠三方共赢,是加快推动国有林区转型发展的战略之举。如伊春市农委的统计数字显示,2012年全市林下经济可实现产值45亿元,从业人员达到16.9万人。食用菌产业生产规模达到6.2亿袋,其中黑木耳产量2.4万吨,约占全国产量的7%;蓝莓产业由市级区域发展战略上升为全省战略,蓝莓组培苗木繁育能力达到4000余万株,蓝莓蓝靛果等小浆果种植面积达到2.7万亩,成为全国最大的蓝莓苗木繁育和种植基地;在药材生产和特色养殖中,全市种植和栽培面积已达到43万亩,野猪饲养量达到3.5万头,全市林下保护、繁育、改培、野化四型种养基地已发展到235个,食用菌、蓝莓、药材等产业带正在形成。还因地制宜地开展了生物质能源试点工作,能源林种植工作已启动。

伊春市林下经济产业只要站在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共赢的战略高度,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循环相生、协调发展”的道路,必将成为林业产业发展的新出路。

林业生态发展论文范文7

[关键词] 林业科技 生态坏境

[中图分类号] F3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5-0123-01

国家林业局的《林业科学和技术“十二五”发展规划》表明,到2015年我国林业科技发展的贡献率将达到50%。其中突出创新、强化应用、升级产业、服务林改为林业科技发展的四大主题。坚持继承发展,注重长短期战略结合、坚持统筹兼顾,注重整体与区域协调、坚持需求导向,注重生态与产业科技相结合、坚持优化配置,注重科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坚持自主创新,注重高新与实用技术相结合、坚持服务全局,注重自然与社会科学相结合的六个结合。在此基础上,国家进一步提出促进林业科技发展的任务以及发展林业科技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

1 在林业规划基础上提出的促进林业科技发展的任务

一是将突破林业关键领域的核心技术作为重要任务。这要求扩大资源总量、提高产业效益、服务林权改革以达到增强生态服务功能的目标。

二是超前进行林业高新技术研究的产业化部署任务。围绕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大科技需求瞄准高效分子育种及转基因技术研究、创制新型生物质材料与绿色化学品研究、生物反应器规模化合成林源活性物质技术研究、林业生物质能源多形态等高新技术研究、高性能纳米生物基新材料制备、生物质定向解聚与分子重组、以木质纤维为原料的第二代生物质能源产品开发研究以及探索林木光合作用调控等国际前沿技术的研究。

三是积极开展前瞻性的林业基础科学研究。以增强森林生态服务功能和林业原始创新能力为目标,展开林业应对气候变化、林业生物灾害防控、林木种质创新、森林资源培育和高效利用等方面的重大科学问题开展基础性的理论研究。

四是加强推广应用林业科技成果。以科技示范和技术服务为核心实施项目带动和政策引导,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林业科技创业活动以加强林业科技推广体系的建设。

五是全面加快建设林业技术标准化的质量监督体系。深入贯彻林业标准战略并加强修订和实施完善的林业标准体系,加强林业检验检测机构和健全林业质量监督体系的建设,不断开展林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以全面提升我国林业标准化和质量监督的水平。

六是进一步建设好林业科技创新平台。着力加强科技创新团队和研究实验平台以及科技信息共享平台和产业技术平台的建设,从而提升林业科技基础条件水平,不断完善提高林业自主创新能力。

七是不段完善林业科技发展的保障服务体系。加大林业植物新品种权和生物安全管理、生物遗传资源保护与管理以及林业认证和知识产权保护等工作力度以促进森林可持续经营并推动林业产业发展,从而把握国际林业科技发展动态和新趋势。

八是进一步推进现代林业发展战略理论的研究。这要求必须不断前瞻世界林业发展的新趋势,系统化地开展林业发展战略理论和政策模式研究,进一步构建完备的林业发展理论导向、政策保障体系、以及决策支持体系,从而为维护国土生态安全、转变林业发展方式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保障。

2 林业科技发展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重大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过程中,我国的自然生态系统也遭到了重创,尤其以林业资源为主要代表。传统的林业产业化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经济与生态环境保护结合的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因此促进现代化林业科技产业的发展成为二十一世纪以来的重大课题。林业作为生态文化的源泉需要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建设道路,这需要通过不断革新的科学发展现代林业以摸索出一条适合的生态建设之路。因此,林业科技发展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林业科技发展是构建林业生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必要环节

当前社会的和谐社会发展的重要建设目标之一是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因此,促进生态环境建设是切实做好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的重要任务。森林生态系统作为我国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代表性产业必须走可持续的发展道路,这就需要加强科技创新的生产力促进林业进一步革新,从而保障现代林业的生态发展之路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2 加强林业科技发展是保护生态环境的现代林业产业化的基础

在林业生态环境建设中,生态科技作为一种新型的科技发展方向在林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仿生科技的发展一直是我国近年来科技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并对于我国的科技进步有重大贡献意义。林业科技在提高资源的有效生产效率、丰富我国生态系统内的生物多样性,以及我国自然生态环境中排污减排事业方面都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林业科技对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提高我国人民生活品质也具有重要的作用,这表现在纯天然无污染的农林食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因此加强林业科技发展是保护生态环境的现代林业产业化的基础是贯彻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国家发展战略的表现。

2.3 加强林业科技发展对于低碳经济的推动性作用

低碳经济是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要求我们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应当注重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而其中森林树木对于环境的保护以及低碳经济做出突出贡献。低碳经济是以科技为发展的原动力,林业科技的充分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现代林业的生态化建设之路,在保障发展低碳经济中具有无法估量的作用。

林业科学发展既然对于我国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那么重要,我们就应该在今后的工作中积极采取必要的措施大力发展林业科技,这要求从基本上提高林业科学工作者以及科研界的生态意识,只有意识到了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性才能够在具体的科实践当中为生态环境的建设做出努力。大力发展林业科技要求我们不仅仅要提高受破坏林业的修复工作,还应该开发技术保护已有的林业产业资源进而促进全面的生态环境建设。要把握好林业生态建设中生态和经济效益的平衡,林业科技的发展重心就不应该仅仅围绕着林业的经济效益进行建设,更应该注重生态效益方面的技术开发使得林业资源在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服务的同时积极促进我国各项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林业生态发展论文范文8

生态会计是国际准则协调发展的基础,生态会计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可持续发展,在《森林生态价值核算案例》中有了明确的规定和制度对于生态会计核算基本原则,还有《江苏森林生态会计核算案例及研究》构建科学的森林生态跨级核算信息系统,和展现生态价值的研究及意义,有了统一的林业跨级制度、林业生产经营中的个体收益与社会收益一致,有了完善的林业会计核算体系才能很好的发挥他的作用性,使经济效益最大化等,综合经济效益和实用性下,发挥最大的能力。生态资源资产中的会计核算下,用采用自主经营管理,计算出完整的林业产生的生产经营成本,核算成本盈亏,建立和构造。在使用其方法上设计有关会计报表,在林业生产中的经营模式是达到一定的经济效益。生态文明水平的发展,相对于经济快速服务化,那些工业仍占较高比重的生态文明水平就要明显低很多,所以林业会计核算中的模式有实行的价值。在林业会计核算中核实要人工造林,种苗设备设施,科技支撑,病虫害防治,还有前期工作费的预算,这是生态林业会计核算中的主要成分。

2生态林业理论角度下的会计核算内容

人工造林、飞播造林、封山育林、种苗设备设施、防火设备设施、科技支撑、病虫害防治、其他明细科目都在生态林业理论角度下的会计核算内容中。林业企业贯彻企业会计准则存在的问题林业企业是以森林,林木下资产为核算对象和目的,林木和森林资产属于生物环保中资产的内容,林业企业应贯彻执行生物资产具体会计准则核算。虽然林木资产会计核算属于生物资产具体会计准则的范畴,但其中涉及林木资产会计核算的内容太少,提出了林木和森林资产按照核算与管理的需要,用材林列入消耗性生物资产,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下经济林和薪炭林慢慢列入生产性生物资产,防风固沙林和森林的计算等。生态农业中林业会计核算过分强调传统农业,实行自我封闭式的生物循环生产模式,如果不能得到政府和广大农民的支持,发展极为缓慢,但是随着发达国家伴随着工业的高速发展,由污染度加大,环境保护以拯救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确保人类生活质量和经济健康发展,从而掀起了以保护生态林业环境为主的各种替代思潮,在经济核算中无论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认为生态林业是林业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其中林业会计核算是保障制度上的完善,能更好的服务人民,更好的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生态林业下林业会计核算中的多样性、高效性、持续性,发展生态农业能够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治污染,维护生态平衡,其中林业会计的内容是结合现代科学技术,以多种生态模式、生态工程和丰富多彩的技术类型装备农业生产,使各区域都能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地区优势,特色化,和核算出使得系统中的废弃物多次循环利用,从而提高能量的转换率和资源利用率,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并有效的防止废弃物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具体有种植业内部物质循环利用模式、养殖业内部物质循环利用模式、种养加工等,有利于经济实用,能普遍用于环境中。

3生态林业理论下林业会计核算建议

(1)健全的林业会计核算和研究。

(2)完善的生态林业理论指导会计核算体系。

(3)林业会计核算中的方针和指导方式。

(4)林业技术的研究和设计。

(5)林业会计核算中实行林业经济管理科学。

目前,生态林业理论角度下的林业会计核算中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以及所造成的后果,林业会计对象的不确定,不能满足生态林业发展的需要和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企业中会计制度,按正常的会计科目即可,如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等。对于明细帐你可依公司自身特点去设置。但是生态林业中的会计核算下新树苗不成问题,就象其他行业每年不也开发了新品种吗?林业会计核算就是要把利润最大化,赚钱是企业生存的目的,在园林绿化中合理的去创造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和社会发展效益,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4结语

林业生态发展论文范文9

    论文摘要:林业不仅是我国一项基础产业,更是一项事关生态环境建设的公益事业。其担负了优促进经济发展和化生态环境的双重使命。简述了发展现代林业与建设生态文明的作用,并对用现代林业理念构建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1 引言

    生态文明是在十七大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的新论述,是继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后的一个新亮点,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为其中一项新的要求。林业作为生态建设的主体,在调节人与自然和谐中起到关键和纽带的作用,它不仅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载体,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也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因此,应用现代林业理念构建生态文明建设。

    2 发展林业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首要任务

    2.1 林业的决定性作用

    林业不仅肩负了保护森林生态系统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的使命,还担任了保护和拯救生物多样性、改善和治理荒漠生态系统的职责。被誉为“地球之肺” 、“地球之肾” 、“地球的癌症” 和“地球的免疫系统” 的分别为森林、湿地、荒漠和草原,它们作为陆地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4个子系统,发挥着主导和决定性的作用的为森林和湿地生态系统。经科学研究表明,70%以上的森林和湿地参与了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对生物界与非生物界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发挥了重要作用,并维护了生态系统的平衡。因此,林业不管在当前还是在今后,都将是一项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的重要条件。

    2.2 林业的推动潜力

    森林生态系统由于其自身在运行过程中完全符合了“三R”原则,即降低资源消耗的Reduce原则、重新利用废弃物并使之资源化的Recycle原则、重新建立再循环的Reuse原则。并且森林生态系统所生产出来的产品不仅具有可再生性,还具有可降解性。从再生性来看,森林在支持经济发展中,是一项用之不竭的能源资源,被称为第4大能源资源。

    2.3 林业的特殊任务

    当前人类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和建设生态文明需要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就是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其中森林生态系统不仅为陆地上最大的储碳库,其还是最经济的吸碳器。经科学研究表明,森林在光合作用下,其每生长11TI蓄积,就能将1.83t的CO2吸收,同时释放1.62t的O2。当前约有2.48万亿t碳储存于全球陆地生态系统中,其中在森林生系统中就有1.15万亿t。只有减少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才能维护全球气候安全。在《京都议定书》中就有明确规定,工业直接减排和森林碳汇间接减排是2条减排途径。森林碳汇减排与工业减排相比,不仅投资少、代价低,且综合效益大,为此,其成为世界各国的基本共识和共同选择,还被列为“巴厘路线图”的一项重要内容。

    2.4 生态文明是林业生态建设追求的目标

    在建设生态文明的同时,不仅使林业建设和发展面临新的挑战,也给林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全面实施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的过程也即建设现代林业的过程,为此,要用现代林业科技对植树造林的质量和效益进行全面支撑,对森林、湿地、沙漠等生态系统进行建设和保护,以此来提高森林整理质量和综合生产力水平,从而为建设生态文明奠定基础,最终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3 用现代林业理念构建生态文明建设

    3.1 遵循自然生态规律

    (1)坚持采用生态文明思维,对林业建设与发展进行谋划。

    (2)在构建生态文明建设中树立生态生产力理念,以此人们协调、保护、适应自然和自觉遵循自然生态规律的能力有所提高。

    (3)在生态合理性平台上对关系到林业建设发展的战略问题、重要决策以及重大项目进行认真的研究和探索。

    (4)在资源和环境可承载与可恢复范闸之内进行森林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增加经济总量时杜绝单纯依靠资源投入来实现,避免出现耗竭资源、破坏环境的现象。要以自然生态规律为依据,以保持生态、经济、社会、文化的协调发展。

    3.2 全方位开展节能降耗,加强碳汇工作力度

    (1)建立和完善森林资源管理体系,探索以提高森林资源利用为目的的森林资源管理新模式。

    (2)创新技术,大力推广新技术项目以使得木材利用率得以提高。对森林资源使用结构进行积极调整,以使得木材利用效率大幅度提高。

    (3)尽快用新工艺与设备取代落后的工艺与设备,对粗犷型设施要加大对其维护,加大对更新项目的投资。

    3.3 壮大林业产业实力

    根据工业化、市场化、生态化的要求,并与林业资源利用现状相结合,因地制宜地调整林业经济结构,不断扩展林业发展空间,从而逐渐形成多业并举的发展格局。逐渐转变现代林业经济的增长方式,逐步由资源型林业转向生态型林业。推广林业特色产品的开发,不断扩大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产业的规模,向着循环经济的发展,以使得资源利用效益得以大大提高。

    3.4 培育生态文明观念

    要积极开展创建生态文明的活动,并组织开展对森林文化和生态文化工程的建设,要让生态文明观、道德观、政绩观和消费观牢固树立于全社会中,要让广大人民群众逐渐形成尊重自然和善待环境的良好习惯。此外,还要积极推广绿色教育的开展、绿色文化的构建、绿色经济的发展和绿色家园的建设,要使全民生态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得到大大提高,要让每个公民都能全身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来。

    参考文献:

    [1] 江泽慧.现代林业[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2] 张国庆.论和谐发展与生态建设[J].安徽农业,2003(1):17~18.

    [3] 陈节江.简述我国现代林业发展的内涵[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6):42~43.

林业生态发展论文范文10

关键词: 文化;现代林业; 生态文化

中图分类号:F307.2 文献标识码:A

1、林业的文化本质

林业的文化本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现有的大部分森林是人类经营的结果, 在本质上属于文化范畴, 在经营过程中表现为拟人化的自然; 和谐与健康的森林环境,“ 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 等于人本主义, 而作为完成了的人本主义等于自然主义, 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 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 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抗争的真正解决”。森林是人类文明的摇篮。 人类祖先就是从森林中走出来的。“树叶蔽身、摘果为食、钻木取火、 构木为巢”是森林孕育人类文明的真实写照。古代曾有一个以狩猎、 采集为主的漫长历史时代, 即在农耕社会以前存在人类最初的文化形态—— 森林文化, 森林文化是人类文化的源头。二是林业同时具有产业和公益事业特征, 两者共同构成了林业文化属性。考察林业文化,从经济学角度, 林业是人类劳动的表现; 从生态学角度, 林业是人类对环境适应的表现。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来看, 林业都是人与森林产生联系的媒介。林业这一现代社会的概念, 是在工业革命以来, 人类以森林为对象的劳动内容、范围的极大扩展和劳动的组织性与社会性凸显的条件下产生的。劳动分工的细化导致诸多工种的产生, 一个具有众多工种、分工技术和科学组织的庞大的以森林为主要对象的劳动和生产体系就这样产生了, 我们称之为林业。这一体系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现代林业概念强调的是技术基础、科学组织和社会化生产, 但究其本质依然是人类依托于森林的劳动集合。 现代林业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可见林业除了具有经济和生态的属性以外, 还具有历史与文化的属性。

2、我国林业实践的历程与文化缺维

我国的林业走过了一条曲折坎坷的道路。20世纪50~60年代,伴随着大小兴安岭和西南原始林的开发,我国林业蓬勃发展。国外森林经理学的引进提供了理论和技术上的支持,其中所包含的永续利用森林的理念对我国林业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并成为林业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永续利用的理念最初是从木材生产永续角度提出的。尽管如此,它依然包含了较为深刻的伦理内容。首先,要实现多层面的森林经理技术(法正林、自然林等),必须进行科学合理的林业区划和森林区划;其次,森林的永续利用是世世代代的持续利用,即代际公平。在环境问题和森林的生态价值还没有被人们充分认识的年代,永续利用思想包含着这样的伦理意义对林业发展的贡献是及其巨大的。然而,这一理念并没有在林业实践中得以真正地实现。长期以来,林业处于低生产力水平的粗放经营状态,森林经营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20世纪70~80年代,经济发展对木材的需求剧增。在这种情况下,本来已被淡化了的森林永续利用的理念,难以应对社会巨大需求,加上人们对森林的价值、作用的认识欠缺,使森林成为了单一的生产资源,森林的生态价值、文化意义被彻底抛弃,林业被认为是单纯的企业。永续利用的理念也在实践的层面彻底消失了,只停留在林业大专院校的教科书中。这种状况持续到20世纪90年代末期,致使我国大部分天然林受到了极大的破坏,大兴安岭的可采资源几近枯竭。

1992年,世界环发大会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中国政府1994年率先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这一新的理念代替了传统的永续利用,1998年,我国林业六大工程开始实施,标志着我国林业由传统的以木材生产为主的一维发展转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生态、产业双轨运行的二维发展。在新的发展形式下,森林被看作是生态环境的主体,林业成为了生态建设的主体,生态建设成为林业发展的主要任务,这一转变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然而,在新的大好形势下,新的问题也不断出现,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林业发展理论的滞后;二是新问题不断出现,林业重点生态工程的监测与评价;有森工企业改革滞后;续产业政策不明确;基础设施落后等。我们认为深层次的原因是林业文化体系建设的缺项。表现在几方面:(1)林业文化内涵及其体系(2)森林的文化价值;(3)产业体系、生态体系与林业文化体系的耦合关系等。

3现代林业的三维发展与林业生态文化

3.1 林业的三维发展

“ 一般认为林业既是一项经济产业又是一项社会事业, 是集社会、经济、生态环境于一体的特殊行业”。大木头主义风行的时期, 我国林业只有林业经济一维发展, 导致我国森林资源的极大破坏。最近, 林业建设注重生态和经济两维发展,林业发展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但是两维发展依然是不稳定的, 是缺维的。这种缺维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林业生态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和谐发展。因此, 林业必须有三维和谐发展, 即经济、生态、文化三者不可或缺。这里利用立体坐标系对三维发展做一形象描述。产业是一维( x坐标) , 生态是二维( y坐标)文化是三维( z坐标) , 三者构成林业发展的三维立体坐标系。只有产业, 是一维发展, 显然是不健全的; 有了生态以后是二维发展, 犹如平面而不是立体, 依然不全面; 只有加入文化坐标以后, 三维立体的林业协调发展才是和谐林业。

3.2林业生态文化

林业发展的实践证明仅有产业和生态是不够的, 林业也同样存在着《增长的极限》一书中所论及的技术所不能解决的问题。“如果说, 可持续经营是一种重点从技术、经济角度上的经营技术体系, 那么从文化角度上来经营森林是一种社会行为。它们相互结合, 才能产生完美的科学经营系统”。显然, 林业还应该有社会科学, 即林业生态文化发展模式, 与技术模式、 生态模式和空间布局结合在一起, 才构成了林业的和谐发展模式, 我们不妨称之为“ 现代林业发展的方程式” 。

3.3林业生态文化的意义与必要性

恩格斯曾经深刻地说明: “人类即使认识了自然规律, 也只是具有了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可能性, 而要把这种可能性变成现实, 其必要前提是人类首先要正确认识和运用社会规律, 因为人类要做自然界的真正主人, 其先决条件是做社会的真正主人。”正是出于这一考虑, 恩格斯指出:“ 要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自然调节,‘仅仅有认识还是不够的, 为此需要对我们的直到目前为止的生产方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以及同这种生产方式一起对我们的现今的整个社会制度实行完全的变革’。我们认为, 林业生态文化最终目标就是要解决林业发展中的人的问题。林业生态文化是林业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矛盾的协调剂, 是林业经济、生态、社会协调发展及林区和谐社会建设的催化剂。

林业生态文化的提出完善了林业发展的坐标系, 为林业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产业是林业发展的物质基础, 生态是林业发展的标志, 文化是林业发展的保障。三者有机结合, 才能实现林业和谐发展。

3.4林业生态文化的任务、目的

首先是确立林业发展方向, 优先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生态经济。其二是率先在全行业实行绿色政绩观和环境价值观, 为全国生态建设树立表率。其三是重塑林业伦理和森林意识: 加强对森林综合价值的再认识, 倡导人对森林的伦理关怀; 树立绿色家园意识和森林审美意识。其四是继承传统森林文化, 发展林业生态文化。大力促进林业生态文化创作, 创造健康、 良好的林业文化氛围。其五是强化林业自身的人文关怀, 提高林区人、林业劳动者的生活、文化水平。其六是改善林业的行业形象, 提高行业地位。

林业生态发展论文范文11

第六届中国林业技术经济理论与实践论坛举行

11月17日~18日,由中国技术经济学会林业技术经济专业委员会和中国林业经济学会技术经济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的第六届中国林业技术经济理论与实践论坛在江西省赣州市召开。论坛主题是“低碳经济与绿色发展”。来自国家林业局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中国林业经济学会,北京林业大学、西南林业大学、浙江农林大学、福建农林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北京农学院、江西财经大学、江西农业大学等10余所高校和科研院所,以及中国林业出版社、中国农业出版社、《林业经济》杂志社等单位的60多名林业技术经济领域的专家、学者出席论坛。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党委书记肖忠优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教授,中国林业经济学会技术经济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技术经济学会林业技术经济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陈建成教授,江西省林业厅肖河巡视员在开幕式上致辞。开幕式由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校长武来成教授主持。

江西省林业厅肖河巡视员、北京中林资产评估有限公司生态景观价值评估中心景谦平博士和国家林业局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刘珉博士分别作了题为《江西林业发展及其存在的问题》、《低碳经济条件下的生态价值评估的前景》和《现代林业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与生物质能源》的主题报告。

论坛安排了“低碳经济与绿色发展”、“森林资产评估人才现状与需求”两个座谈会展开深入研讨。“低碳经济与绿色发展”交流座谈会由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暨委员会副主任、秘书长田明华教授主持。8位学者围绕“低碳经济与绿色发展”主题进行了论文交流,2位专家做点评。“森林资产评估人才现状与需求”座谈会由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董新春教授主持,与会人员就森林资产评估人才培养建言献策,展开热烈讨论。

论坛收到高质量论文40多篇,内容涉及低碳经济、低碳旅游、低碳园区、森林碳汇、碳足迹,绿色经济、绿色消费、绿色能源、绿色政府采购、绿色创业,森林资源价值核算、生态公益林管护、生态补偿、生态安全,以及林权改革、林业信贷、林区贫困等诸多领域。会议论文将汇集出版,以进一步推进相关研究,促进我国林业适应低碳经济与绿色发展的需要。

林业生态发展论文范文12

关键词:林业理论;公益林;可持续经营策略

1 现代林业的理论发展

1.1 森林多功能论

森林多功能理论的发展时间相对较早,于19世纪60、70年代提出。对于国家或地区而言,林业资源具有多功能的作用,而林业部门在发展林业过程中,应合理选择一个主导性作用,进而在维护生态系统平衡的基础上开展森林营造工作,以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生态平衡和社会的进步[1]。

1.2 林业分工论

林业分工理论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以美国为代表,是林业理论发展的重要成果,彰显森林多效益主导的思想理念。在国家发展中,森林资源是重要的资源,具有一定的自然潜力、经济潜力,而潜力的大小主要由人们对森林资源的利用方式决定。

1.3 生态林业论

生态林业理论最早由我国生态学家所提出,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生态学家在生态农业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生态林业理论,将生态学、经济学知识内容有机结合,以构建良好的林业生产体系系统,能够实现林业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对人与自然的和谐可持续发展发挥着积极作用。

1.4 林业可持续发展论

随着林业理论的快速发展,实现其可持续发展论尤为重要,它能够确保森林资源的永续利用,为人们社会生活带来便利。在林业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作用下,以人们的根本利益为目标,注重对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缓解,能够满足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长短期利益需求。

2 公益林可持续经营的对策建议

2.1 建立完善的保障制度

要实现公益林的可持续经营,林业部门有必要建立完善的保障制度,为公益林建设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条件,使其充分发挥维护生态平衡和保护环境的积极作用。完善相关管理制度,为公益林管理者提供重要的管理依据,使之能够更好地开展管理工作。另外,通过完善管理制度,可以增强相关人员对公益林的保护意识,加大公益林的保护力度。一方面,加强病虫害管理。对于公益林发展而言,病虫害是重要影响因素,只有加强病虫害防治,才能为公益林可持续经营创造良好的条件;另一方面,加强防火管理,以规避火灾隐患。基于此,公益林的管理工作得以强化,有助于实现可持续经营。

2.2 对森林进行科学的规划

近年来,我国人口数量不断增多,而资源和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因而实现公益林的可持续经营是一种必然趋势。在公益林发展建设中,林业部门应对森林进行科学的规划。首先,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形特征具有多样化,且不同区域的地形条件具有差异性,要求林业部门在建设与发展公益林时,结合地区地形因素,以发挥地区森林资源的优势。其次,根据地区环境因素对森林进行科学规划,使公益林建设中的树种满足地区环境,以达到长势优良的目的。

2.3 注重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确保地区生态平衡的重要基础,所以,在实现公益林可持续经营过程中,林业部门应注重生物多样性的营造,以达到维护地区生态平衡和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由于我国以丘陵地区居多,其植被相对较少,而乱砍滥伐现象普遍存在,对公益林可持续经营产生重要威胁,所以,应注重对生物多样性的营造。首先,在发展公益林过程中,合理搭配乔灌木,既能满足人们砍伐的需求,又能避免地区环境遭受破坏。其次,建设公益林时,尽可能选择生长速度快和繁殖能力较强的植物,有助于加快公益林的发展建设。最后,引进外来物种时,应进行严格地检疫,避免携带病虫害影响地区的生态平衡。

2.4 及时补充公益林

长期以来,我国公益林的规划主要是从传统林业而得以延续,但人类社会活动的频繁发生,使公益林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所以林业部门有必要及时补充公益林,对其进行补植,重造公益林。在该过程中,林业部门应遵循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理念,合理营造公益林。首先,合理地砍伐老化的树,并植入新树苗,保证公益林的年轻态。其次,在补充公益林过程中,有必要结合地区发展实际而进行混合种植,有助于维护地区的生态平衡,实现公益林的可持续经营发展。

3 结论

现阶段,林业理论得到了快速发展,尤其是可持续发展理论能够为林业的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然而,就公益林发展现状来看,存在一定的问题,可能阻碍其可持续经营发展进程。对此,有关部门人员有必要针对公益林可持续经营而提出合理的对策建议,以加快公益林建设,维护自然生态环境和确保生态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