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林业个人年度工作总结

林业个人年度工作总结

时间:2023-02-16 21:04:45

林业个人年度工作总结

林业个人年度工作总结范文1

为更加科学准确地反映林业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情况,充分发挥统计工作对林产业发展的指导、促进作用,按照省林业厅《关于开展林业产业统计调研工作的通知》(云林计财〔20xx〕46号)文件要求,我局对以来的林业产业统计工作进行了调研,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林业产业建设及发展情况

(一)林业经济发展迅速,产业结构渐趋合理。至全县完成林业总产值分别为1.45、2.96、2.59、3.07亿元,结构比分别为99:0:1,47:0:53,63:10:27,52:16:32。总体来看,二、三产业比重逐年上升,产业结构变化较大。但结构仍然不尽合理,一产业比重大,二、三产业比重小。今后林业发展应当在抓实一产业基础上,重点发展二、三产业,提高其产业比重。

(二)产业发展势头迅猛,龙头带动力逐渐增强。多年来,我县高度重视林业产业建设,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发展要求,积极建设100万亩生态公益林、100万亩速生商品林、30万亩优质核桃、30万亩油茶、1000万株绿化苗木“五大基地”,着力打造木本油料、木材加工、生态旅游、苗木花卉“四大产业”。 至累计造林58万亩,全县建成公益林95.4万亩,商品林基地146.5万亩,商品林中:用材林面积114.8万亩。经济林10.5万亩,薪炭林面积20.8万亩,竹林面积0.4亩。

同时,通过龙头带动,非公有制林业发展快速,形成了以华海木业为龙头的加工业基本形成(仅华海木业年销售收入就达5000余万元),以双禾生态产业有限公司、海晏科技园为代表的绿化苗木培育业逐步壮大,经营面积3375亩,年产绿化苗木和生产性苗木2500余万株。以为例,全县木材加工及人造板产业企业总数37个,从业人数6240人,总资产8230万元,年实现总产值7809.9万元,年销售收入7385.2万元;特色经济林产业企业总数2个,从业人数216人,总资产170万元,培育核桃2万亩;野生动物驯养繁殖产业企业总数8个,从业人数137人,总资产460万元,总产值560万元,销售收入485万元。以菌子山自然保护区为主开发的森林生态旅游业,年旅游人次达到35万人次 , 产值达到9859万元。

(三)林业投入增加,发展后劲提高。林业投入主要由四个方面组成,即各级政府投入、企业自有资金投入、贷款投入和林农投劳折资。经统计,各级政府累计投入2178万元(不含天保工程、退耕还林工程投入),至分别为165、365、624、1024万元;企业自有资金投入1.6亿元,主要是引进龙头企业,对原料林基地和林产品加工方面的投入;贷款投入375万元,主要由林业企业、造林大户及林农通过金融借款,对林业基地建设方面的投入。从投入看,各级政府对林业产业建设高度重视,经费投入逐年增加,林业产业建设得到快速健康发展。

二、机构设置及统计制度执行情况

(一)健全和完善统计机构。林业是一项基础产业,公益事业,事关农民增收致富、事关农村经济发展,详实准确掌握林业产业发展情况、生态建设,科学分析经济效益,是谋划林业发展的基石,因此统计工作重要性日益显得突出。为搞好林业统计工作,县林业局在财务室、营林股各设置了兼职统计人员,负责严格按照统计制度对全县的林业建设进行全面、准确统计。

(二)加强统计制度执行力。林业局始终把加强林业统计能力建设,规范林业统计制度,提高林业统计工作水平纳入林业工作的重要日程。认真贯彻《云南省林业产业统计报表制度》等林业统计的有关规定,积极搞好与县统计部门和有关业务单位的沟通和衔接,在提高林业统计数据的统一性、规范性和有效性的同时,注意抓好对统计数据的综合分析,用好用活统计资料,为林业发展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充分发挥林业统计工作在促进林农增收的支持作用。

三、存在问题及工作建议

(一)工作量大、面广,难度增加。当前,随着国家高度重视林产业发展,经济主体日趋多元化,投资方式的多样化,经济结构的复杂化,城乡间收入的差异化,个体私营等非公经济的快速发展,统计调查对象不仅数量成倍增加,而且变动频繁,统计工作量逐年增加,难度加大。

建议:加强统计管理,改革统计方法,科学合理制定统计报表制度,达到既便捷,又实用,更科学。

(二)机构不健全,统计人员缺乏。近年来,林业工作繁杂,任务艰巨,而我局从事林业统计工作仅有兼职的2位同志,由于统计人员的频繁调整,水平不一,人员较少,加之培训教育跟不上,统计口径的理解差异大,不能适应统计工作需要。

建议:规范设置专门林业统计机构,划定编制数额,专业化发展统计事业。

林业个人年度工作总结范文2

全面开创林业工作新局面

在全县林业工作暨二十年无一般森林火灾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副县长   陈焕军

(2004年3月26日)

 

同志们: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及省、州林业工作会议精神,经县委、县政府研究,决定召开这次全县林业工作暨二十年无一般森林火灾表彰大会。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总结经验,表彰先进,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全面开创我县林业工作的新局面。下面,就全县林业工作我讲两点意见。

一、充分肯定2003年林业建设的成就,认真总结林业工作的基本经验

2003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指导帮助下,经过全县林业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的艰辛努力、扎实工作及全县各有关部门的共同奋斗,我们克服了森林资源枯竭、林地经济发展尚未形成规模、林业经济相对困难和“非典”等方面带来的不利因素,全县林业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圆满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工作任务。全县共实现林业总产值10 736万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09%。其中,国营产值完成1 850万元,民营产值完成8 886万元。实现销售收入982万元,完成年度计划的96.4%;提取育林基金96万元,完成年度计划的93.2%;实现税金54万元。森林防火实现了20年无一般森林火灾的好成绩,被评为全国森林防火先进单位。

(一)造林绿化工作取得新进展

2003年,全县城区新增绿地3.4公顷,公路绿化1.2公里,补植79.6公里,江河绿化10公里,村屯绿化5个,全民义务植树20.3万株,完成县城周边绿化49公顷,植树12万株。以上各项工作均超计划完成任务。全年共投入造林资金229万元,完成造林1 273.5公顷。其中,国营完成457.5公顷,民营完成816公顷。迹地更新91.2公顷。其中,国营更新62.3公顷,民营更新28.9公顷。补植1 386.8公顷,用苗253万株。其中,国营用苗119万株,民营用苗134万株。

(二)林业经济发展步伐加快

在林业资源枯竭,林地面积不断减少,可采蓄积量持续下降的不利条件下,林业部门广大干部职工依托我县自然资源优势,努力寻求新的生路,因地制宜地发展了具有长白山特色的种、养殖业和加工业。2003年,人参达到了426.5公顷,沙参208公顷,五味子220公顷,桔梗105公顷,刺嫩芽170公顷,地栽灵芝达到3.5万段,木耳53万段。养鹿存栏1 105头,林蛙放养16 369公顷,1.8亿只,养鱼191万尾。福满山珍股份有限公司冷冻厂加工冷冻产品342吨。福满生态经济沟被评为部级农业旅游示范点试验单位,全年共接待游客3万余人,完成营业额150万元,实现利润50万元。

(三)林业管护工作进一步加强

一是森林防火工作得到全面加强。认真贯彻落实《森林防火条例》,开展全民性森林防火活动,把森林防火贯穿于整个经济活动的始终,落实森林防火包保责任制,坚持以宣传教育为本,预防为主,打防结合,严格奖惩措施,广辟筹资渠道,加大资金投入,火灾监测和控制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森林防火实现了连续20年无一般森林火灾的好成绩。

二是切实加强林地资源的保护管理,有效遏制了林地的非法流失。抽调专人对国务院8号明传发电以来的未结案件和2000年以来私开扩种、毁林种参和未按规定进行林参间作或间作未达到更新造林标准等情况进行了全面清查,对一些情节严重、影响较大的案件依法进行了查处。全年共查处林业案件219起,其中,林政案件213起,刑事案件6起,刑拘5人;处理违纪领导6人,工作人员3人。

三是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林业部门认真贯彻执行“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做到有计划、有准备地防治森林病虫害,有效地遏制了病虫害的蔓延。

(四)乡村林业成效显著

在充分发挥林业站“管理、组织、指导、服务”职能作用的同时,努力开展经营服务活动,加强了自身建设,有效地推进了山区资源开发步伐。特别是在退耕还林方面,经过林业站工作人员的艰辛努力,取得了良好的成绩。2003年共完成退耕还林15 317亩,其中生态林15 290亩,经济林27亩,面积完成率为100%,面积合格率为99.6%,平均成活率为92%,总用苗量316万株,投入造林总费用96万余元。

回顾一年来我县林业工作实践,有不少宝贵的经验,值得认真总结。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高度重视,措施得力。我们提出了建设生态经济强县的奋斗目标,把生态建设和林业工作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来抓。各乡镇和林业部门认真落实有关林业工作目标责任制,把林业具有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紧密结合起来,实事求是地确定发展思路,调整发展方式,打造发展优势,推动了我县林业工作发展。

二是坚持生态优先原则,突出治理重点。始终把生态建设放在首要位置,按照要求,把生产用材林建设、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荒山造林以及城市绿化等生态工程结合起来,统筹安排,在总体布局上,突出江河两岸、陡坡地段等治理重点,在保护好现有植被的同时,加大荒山荒坡绿化力度,既达到了治理的目的,又发挥了林业的综合效益。

三是坚持建设与保护并重,着力减少资源消耗。坚持建设与保护并重的原则,加强了造林绿化工作。同时,森林防火和野生动植物、湿地资源的保护管理责任制进一步得到落实,对重点森林病虫害实施工程治理,并取得明显成效。森林资源消耗的减少,保护管理工作的加强,为加快林业发展创造了重要条件。

四是坚持依靠科技和法制,为林业发展提供支撑。始终坚持科教兴林的方针,加快发展名、特、优、新经济林和速生丰产用材林,调整林种树种结构、区域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大力推广先进实用技术,促进科技与林业建设相结合,增加造林育林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林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坚持依法治林,严厉打击各种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案件发生数逐年下降,保护了森林资源安全,为林业健康发展提供了可靠保证。

五是坚持稳定压倒一切,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稳定工作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在稳定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基础上,通过及时发放林权证,依法明确了农户和林业生产经营单位的山林权属,维护了社会稳定。

上述这些经验,是我们付出了艰辛努力、也付出了巨大代价之后才获取的宝贵财富,对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县林业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工作中还存在许多困难和不足。一是对林业是集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并存的大产业认识不足,特别是对生态环境建设缺乏足够的认识。二是林业产业结构不合理,二、三产业的发展不协调,不均衡,没有形成规模,对林业经济发展的整体拉动不强。三是造林质量不高,造林的成活率和保存率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四是森林资源和林地资源的管护力度亟需加强,盗伐滥伐现象时有发生。对于这些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在今后的工作中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今后林业工作的基本思路和2004年的主要任务

2004年是全面振兴我县林业的关键一年,做好全年的各项林业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林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日益提高,受到了空前重视,被列为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任务,进一步确立了林业在现代化建设总体格局中的特殊地位。因此,把握和利用当前林业发展的大好机遇,及时调整林业工作的思路,开拓进取,抓住关键,突破重点是我们林业工作当前最为紧迫的任务。我县林业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发展思路是:以现代林业思想为指导,以兴林致富奔小康为总任务,以建设长白山生态经济强县为目标,以保护和改善生态建设为重点,调整林业产业结构,加快林地开发和项目建设,推进依法治林和科技兴林,强化森林资源保护和管理,促进林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为我县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贡献。

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我县2004年林业工作的主要奋斗目标是:全县林业总值达到11 700万元,比上年增长9%。其中,民营产值完成9 748万元(多种经营产值8 146万元,占民营总产值的83.6%),国营产值完成1 952万元(多种经营产值903万元,占国营总产值的46.3%)。销售收入达到1 058万元,比上年增长4%。完成退耕还林1 500公顷,总投资211.5万元。农民依托林地年人均收入达到550元,比上年增长4%。

要完成上述目标,必须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进一步抓好生态体系建设

1.继续抓好造林绿化工作。一是要抓好退耕还林的落实。各乡镇要进一步加强对退耕还林工作的领导,要把此项工作提到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履行好与县政府签订的退耕还林责任状,扎扎实实地把退耕还林工作引向深入。二是要做好参后还林工作。今年全县参后还林面积为333.6公顷,林参间作面积为702.8公顷。对参后未还林和已开参地未进行林参间作或间作未达到标准的,要在2004年春全部完成,还林费用由种参者承担。间作或补植的,造林密度不准低于3 300株/公顷,起参后补植到4 400株/公顷。没有按规定进行参后还林的,按非法占用林地处罚。三是要认真搞好全民义务植树活动。要继续抓好公路两侧、江河两岸和城区及乡村周围的绿化工作,要搞好补植,并加大管护力度。重点做好明长公路两侧的植树造林工作,对公路两侧重点地段进行造林绿化,使那里的生态环境尽快恢复起来。四是要提高造林绿化的质量,保证成活率,有条件的地方要多种蜜源植物,为蜂业发展打好基础。

2.充分利用林地资源,努力搞好药材大县建设。要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在遵守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基础上,依托林区资源的多种类、生产的多门类、经营的多领域和收入的多渠道优势,把生态环境建设同药材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快资源开发的产业化建设步伐。2004年,全县人参栽培面积要稳定在2 000公顷,林下参达到86公顷,沙参达到600公顷,桔梗达到100公顷,穿地龙达到200公顷,白芍、白术、细辛、玉竹、天麻、贝母、刺五加等达到500公顷。

3.抓住机遇,突出项目建设。当前正在推进的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深入实施“天保”工程是我们林业发展面临的一次新的历史机遇。我们必须切实把握机遇,树立项目就是发展的理念,坚持以项目建设为突破口,使项目成为争取投资、吸引投资的载体,成为林业发展的根本性措施。一是要抓好福满山珍股份有限公司冷冻厂扩建工程,使之年生产能力达到5 000吨,真正起到龙头企业的作用。二是要抓好福满越桔生态园建设项目。要以吉林农业大学为技术依托,在福满林场发展51公顷、年产果700吨的越桔生态园。2004年完成越桔栽植及基础设施建设,2005年投产,2008年达产。三是要抓好福满林场出口基地建设,扩大对日本出口加工产品的种植面积。同时,还要抓好树梅基地建设,增加速冻厂的产业链条,解决淡季加工任务不饱和问题。四是要抓好福满冷水生态鱼养殖基地项目建设,在福满林场建设一个年产冷水鱼种5万尾、商品鱼5万公斤的养殖基地。2004年完成基础设施建设,2007年达产。五是要全力抓好旅游景点建设。要按照“高起点规划,突出特色,市场运作,发展大旅游”的工作思路,以建设长白山文化风情线为载体,重点抓好福满生态经济沟建设,要对正在建设中的会议中心、宾馆、饭店抓紧完善配套设施,争取在旅游旺季投入运营。六是要抓好石门苗圃标准化建设项目。要高标准对石门苗圃进行技术改造和标准化建设,实现年产苗木510万株,并增加特殊树种的培育,以满足退耕还林和为汪氏集团培育蜜源的需求。

4.加大林地和林木资源管护力度。一是要把森林资源培育和森林资源管护结合起来,不仅要严格执行木材采伐计划,杜绝超强度采伐,做到有效利用伐区剩余物,还要充分发挥森林资源监督、林业公安的职能作用,依法行政,依法治林,严厉打击破坏森林、滥砍盗伐等毁林犯罪行为。二是要突出抓好伐区设计和伐区作业质量管理,严格执行上级林业主管部门下达的年度采伐计划总量及采伐类型、消耗结构等指标,严格凭证采伐制度,确保采伐限额严格执行。三是各相关部门要密切配合,继续抓好木材经营加工网点的清理整顿,坚决取缔无证、无照经营的非法业户,严厉查处私收滥购行为,从源头堵住“黑材”流通渠道。四是要巩固好野生动物保护成果。要继续加大力度,严厉打击乱捕滥猎行为,对当事人要采取强硬措施,该抓的抓,该罚的罚,决不姑息迁就。另外,还要进一步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做好预测预报,避免出现大规模、大危困的病虫害。五是切实加大林地林权管理力度。认真执行审核、审批管理制度,严禁毁林开垦和乱占、超占林地。要抓好退耕还林的林权登记和发证工作,做到还林一块,验收一块,发证一块。六是建立全县森林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利用三年时间建立森林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完善我县森林资源数据库,使我县森林资源管理达到现代化水平。七是积极探索森林经营机制改革。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实行森林管护承包责任制,通过股份、合作、承包等多种经营方式,使造林抚育、森林管护、木材生产和开发权力真正落实到人头,为今后森林分类经营打下基础。

(二)加强领导,强化措施,进一步形成森林防火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

抓好今年森林防火工作总的要求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以宣传教育为基础,坚持“预防为主,打防结合”的工作方针,继续强化各级、各部门行政主管领导为森林防火第一责任人制度的落实,切实加强火源管理,努力实现全年无一般森林火灾。具体要求是:做到“一个提高、两个加强、三个到位”。

1.提高认识,增强新形势下做好森林防火工作的责任感。

我县今年森林防火工作形势仍然十分严峻,主要体现在:一是气候异常。据气象部门预测,我县今春气温冷暖变化大,有倒春寒可能,终霜接近常年或略晚,增加了可燃物的易燃性。二是林下可燃物积累增多,火险等级加大。随着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草)工程和绿化造林等林业建设项目的实施,林草面积增加,加之多年没有发生森林火灾,林下可燃物积累增多,火灾隐患加大。三是火源复杂,野外火源管理难度大。我县农耕用火的现象较为普遍,随着生态旅游业的兴起,进入林区游玩、搞副业的人员逐年增多,且活动分散,野外火源复杂,管理难度增大。四是地形复杂,组织扑救困难。县内森林资源集中分布区山高坡陡,地形、林况复杂,一旦发生森林火灾,不易及时组织扑救,容易酿成大火和造成人员伤亡事故。五是多年未发生火灾,在部分领导和群众中易产生松懈、麻痹思想。对此,全县各有关部门和森林防火战线的广大干部职工,一定要从讲政治保稳定的大局出发,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提高对森林防火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增强抓好此项工作的责任感,扎实做好今年的森林防火工作。

2.加强防火宣传及火源管理,努力降低火灾隐患,避免森林火灾的发生。

要把加强防火安全宣传、搞好预防作为防止和减少森林火灾的一项根本措施来抓。要针对森林防火工作的形势和特点,采取多种形式和方法,把防火安全教育活动贯穿于整个森林防火期始终,在广泛运用标语、板报等形式进行宣传的基础上,要在四个方面加大宣传,一是要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的作用;二是要加强防火标牌工程建设;三是要突出重点地区、重点对象的宣传;四是要注重社会性宣传,使“护林防火、人人有责”成为每个公民的自觉行动。

加强野外火源管理,是预防森林火灾的关键。要认真贯彻森林防火“预防为主”和“防范胜于救灾”的方针和指示,把各项防范工作放在首位。县防火办、各乡镇及各森防单位在防火期内,要加大了望、巡查的力度和密度,坚决堵住入山火源。要严禁违反森防规章制度的野外生产作业、野外吸烟、私烧乱点、上坟烧纸等现象发生。要加强清明节期间的森林防火工作,清明节期间是森林火灾的高发时段,各地要制定周密计划,严加防范。一方面,要对入山作业、春游和扫墓人员加强管理,实行重点防范,重点地段和入山路口要设专人严密看守,严禁燃放烟花爆竹、焚烧纸钱、烧香点烛;另一方面,要积极提倡和引导文明扫墓,用植树、送花等有益生态保护的方式祭奠,从根本上消除火险隐患。同时,要管住重点人员,对痴、呆、傻等特殊群体落实专人监护。

3.责任落实到位、防扑措施到位、执法力度到位,确保森林资源的安全。

落实责任,把以森林防火目标管理责任制为中心的各项措施落实到位。一是落实机构,要做到机构健全稳定,人员精干高效;二要责任到人,各乡镇政府的一把手是本地区森林防火的第一责任人,森林防火指挥部成员要按职责要求,经常深入责任区督促检查,帮助解决实际问题;三要按照“属地管理”的要求,将每个山头、每片森林的防火责任落实到每个管护人员身上;四要积极建立和完善森林消防监督体系,强化森林防火主管部门对森林消防工作的监督职能,保证各项防、扑火措施的全面落实;五要推行森林火灾行政责任追究制,引发森林火灾,除对肇事者依法进行处理外,要对管护者及责任人进行失职责任追究。六要全面实行《野外生产用火申报审批制度》、《森林火险隐患限期整改通知书》等措施,从源头上下功夫,从预防上狠抓落实,把火灾隐患消灭在萌发状态。

防扑措施到位,努力实现“打早、打小、打了”是降低森林火灾损失的唯一途径。一是要立足于扑大火的实战需要,及时修订完善森林火灾处置预案。二是要拓宽森林防火资金投入渠道,保障森林防火工作的正常运行。三是要严密监测火情,及时组织扑灭。一旦发生火灾,各职能单位和相关部门必须服从分配,迅速进入岗位,在政府和森防指的组织领导下开展扑火工作。凡是不听指挥、贻误战机的,坚决按有关规定处理。四是要加强扑火队伍建设,实现快速、高效。要按森林防火要求,建立培训好各类半专业扑火队,把防、扑火机具配足配到位,以适应森林防扑火的需要。五是要加强人员培训,提高扑火技能,确保扑火人员安全。六是各级森林防火指挥部及其办事机构的全体人员要紧急动员起来,要坚持24小时值班制、领导带班制和火情报告制度,确保信息畅通,发生火情要及时归口报告,正确处置。

执法力度到位,全面推进依法治林工作的开展。森林公安机关要紧紧围绕林业部门的中心工作,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保护森林资源为目标,继续坚持“严打、严管、严防”的工作要求,严厉打击各种破坏森林资源的违规犯罪活动,及时查处各类涉林案件,为林业发展起好保驾护航的作用。

(三)加强乡村林业建设,巩固乡村林业的基础性产业地位

要认真贯彻《延边乡村林业条例》和《条例实施办法》,认真落实州委、州政府关于大力发展林地经济的若干规定精神,提高农民依托林业创收致富的能力。针对乡村林地经营承包后,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一方面要尽快建立健全有关管理制度和办法,加强管理;另一方面,要不断探索符合当前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有利于调动经营者管护积极性,有利于森林资源管理,有利于发挥森林综合效益的经营机制。

一是做好集体林资源管理档案的调整和完善工作。集体林管护经营承包后,林地的使用权和林木的所有权已发生流转,林业部门要及时调整权属关系,搞好林地边界界定工作,建立和调整森林资源档案。要为购买集体山林者和承包者以地块为单位建立相应资源档案,及时准确地掌握资源变化情况。

二是认真履行职责,强化集体林的监督管理。要监督检查集体经济组织和承包人合同的履行情况,定期组织检查,做好执行合同情况的记载,保证合同实施和兑现。

三是林业部门要协助乡、村和承包人制定包山管护和综合开发规划,搞好更新造林设计和技术指导,确保承包人尽快完成宜林地造林任务。要加强执法监督,保护承包人的合法权益,帮助山林承包者和购买者解决管护中存在的实际困难,协助他们履行好管护山林的职责。

四是对转入个人手中的林地,林业部门除了加强管理外,还要引导所有者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搞好林下开发,发展特色经济,结合全县建设药材大县这一有利时机,全面发展药用植物种植业、药用动物养殖业,最大限度地发挥林业用地的作用,把林业建设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林业个人年度工作总结范文3

一、上半年工作完成情况

20*年我处共有12项责任目标,目前已完成4项,其它8项正在完成中。

(一)已完成的4项工作

1、完成引进推广林果新品种20个、新技术15项。结合林业生态省建设,通过科技合作与交流,引进推广了一批林果新品种,重点推广了中华红叶杨,红叶石楠,泡桐9501、9502,欧美杨107、1*,豫刺1号、豫刺2号,豫楸1号,火炬松、金太阳杏、黑李、豫大籽石榴等20多个优良新品种。同时,推广了生根粉、抗旱保水剂、GGR绿色植物生产调节剂应用技术、抗旱造林技术、经济林丰产高效栽培技术等15项实用新技术。

2、完成继续抓好林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科技示范基地建设、重点林业科技支撑项目的实施工作,新建安阳、长葛、平桥等3个省级林业科技示范园区。围绕林业生态省建设,按重点林业工程类别,突出抓了*、*、桐柏、灵宝、*、陕县等9个科技支撑示范县(市)建设,对我省2000年以来承担的6个科技支撑项目进行了检查验收,并向国家林业局提交了项目验收报告。按照年度工作目标,督促18个省辖市、6个扩权县新建立林业科技示范区、示范基地60多处。

3、完成了开展林业技术培训和送技术下乡活动,培训次数和人数比去年同期有较大幅度增长。印发了《关于认真做好林业科技救灾减灾和灾后重建的通知》、《*省冰雪灾害地区林业抗灾减灾技术要点》,省林业厅选派6名科技专家组分赴南阳、信阳、周口、驻马店等地开展科技救灾减灾和灾后重建技术服务工作,全省共选派林业科技专家和技术人员500人次,举办减灾和重建技术培训200场,培训基层技术人员500人,林农6万人次,发放技术资料10万份。在全省科技活动周期间,按照省科协、省科技厅的统一部署,印发了《关于在全省开展林业科技活动周的通知》,据统计,全省林业系统共组织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4000多场次,培训林业职工和林农22万人次。

4、开展了“*省林业生物质能源资源现状”的调研工作。4-5月,组织专家深入到*、*、*、*等地对黄连木、油桐、文冠果等生物质能源资源现状进行了调研,经座谈讨论和分析,已初步形成了调研报告。

(二)正在开展的8项工作

1、认真做好各级各类林业科研项目的申报与实施,新争取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6项,新争取国家林业局公益性行业研究项目3项,总投资600万元;新争取国家林业局科技推广行业项目5项,总投资165万元;新取得林业科技成果2项。

2、切实抓好林业标准化工作,新审定林业行业标准1项;新争取国家林业局行业标准2个。

3、认真组织实施好林业科技“3386”计划,重点抓了科研、推广、标准化、科普等工作。组织“948”项目中期评估1项,申请验收国家林业局“948”项目1项;新争取国家林业局“948”项目3项,总投资150万元。

4、认真抓好林业科技综合管理与改革,切实加强了对林业科技计划项目的管理工作,严把项目申报、立项、检查、验收关,进一步完善管理办法。

5、认真落实政务公开和平安林业建设年度工作任务。本着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在科技成果评定、资金分配、项目推荐等方面,实行“阳光操作”,坚持民主决策、科学决策。

6、积极做好“*林业信息网”科学技术处相关栏目内容的更新工作,达到每月至少更新2次以上。

7、进一步加强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建设,认真组织参加政治学习,制定了《科学技术处20*年廉政建设目标责任书》,认真落实廉政建设目标责任制,注意抓好廉政建设工作落实。

8、认真履行工作职责,按时完成了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三)采取的主要措施

1、强化林业科技示范推广工作。按照组织制订的优先发展的树种(品种)和重点推广的技术,指导各地的林业生产,为林业生态省建设提供科技支撑。制订印发了20*年度科技兴林、林业科技推广项目申报指南,根据国家林业局要求,对2003年以来我省承担的6个国家林业局林业技术培训项目进行了认真总结,并提交了总结报告。

2、认真做好林业科学研究工作。结合林业生态省建设的技术需求,狠抓林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在研的7项科技攻关项目进展顺利,取得了2项科技成果。新争取国家林业局公益性行业研究项目3项,新争取20*年度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6项。新组建一个“*省林业厅林业有害生物防控重点实验室”,使厅级重点实验室达到3个。

3、围绕中心工作,狠抓科技支撑。一是组织有关单位制订印发了林业生态省建设《生态廊道网络建设工程主要造林模式》、《城市林业生态建设工程与村镇绿化工程主要造林模式》、《山地丘陵区与平原地区主要造林模式》、《*省当前优先发展的优良树种(品种)》等,发挥了很好的指导、引领和支撑作用。二是印发了《关于认真做好林业科技救灾减灾和灾后重建的通知》,选派两批科技专家组织开展科技救灾减灾和灾后重建技术服务工作。三是转发了国家林业《科技服务“林改”行动方案》,使科技更好地服务和促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处里人员少,工作任务重,下基层调查研究少。二是随着林业生态省建设的全面实施,科技支撑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三是由于林业科技投入较少,一些新品种、新技术在林业生产中的应用不够充分。

二、下半年的工作思路及措施

(一)根据年度工作目标,科学安排,逐项抓好落实,确保全面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二)继续抓好林业科学研究工作。重点是认真组织实施好各级各类林业科研项目。

(三)认真抓好林业科技推广工作。重点是组织实施好20*年度国家、省科技推广计划项目,组织申报2009年度各级、各类林业科技推广计划。

(四)做好国家高技术产业化项目的监督和管理工作。重点是抓好“国家林业局林木优良无性系快繁**基地项目”的验收工作。

(五)继续狠抓林业科技示范工程建设,重点是继续抓好科教兴林示范工程建设、重点林业工程科技支撑工程、科技示范项目和示范基地建设等。

(六)积极开展林业技术培训和送技术下乡活动。重点解决好林业技术棚架问题,采取多种有效形式,把林业实用技术送到农村,送到千家万户。

林业个人年度工作总结范文4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黑色圣骑士”为你整理了这篇林业工作总结及2021年度工作计划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一、2020年工作总结

2020年,茶陵县林业局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面贯彻落实省、市、县工作部署,以生态建设为中心,重点围绕生态保护、生态修复、生态惠民三大方向,突出提升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努力克服新冠肺炎带来的不利影响,全面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截至2020年年底,全县森林覆盖率稳定在62.88%;有林地面积195.1万亩;活立木蓄积达526.8万立方米,同比增长16.8万立方米;森林火灾受害率0.034‰,远低于绩效评估考核0.9‰;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国家规定的3.3‰以下。

(一)政治生态成效显著

1、政治建设上。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五中全会精神和在湖南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全员开展《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条例》、《党和国家机关基层组织工作条例》、“林业业务和法律、法规”等学习,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积极践行生态文明思想,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不断推动生态茶陵建设。

2、廉政建设上。依托全省统一的“互联网+监督”一体化政务平台宣传月活动、推进数据共享,创新监督方式,加强民生、扶贫等领域资金项目监督,深入基层调研、密切联系群众,通过政治学习、正面引导、反面警示等多种方式,切实增强纪律观念,提高工作效率。

3、队伍建设上。全面推进党支部“五化”建设,严格落实“三会一课”等制度,突出战斗堡垒作用;突出政治标准,坚持事业为上,严格把好干部标准落到实处,加大了干部引进、交流、激励力度,形成了以人为本、争先创优的良好氛围。

(二)生态建设成效显著

1、生态绿化成效显著。一是扎实推进国土绿化。2020年,完成新造林面积2.6万亩,其中油茶新造1.5万亩;补植补造2.1万亩,其中油茶0.8万亩;完成义务植树145万株。二是稳步推进道路绿化。完成2019年“春季绿化行动”补植补造70658株,100%完成任务;完成新绿化里程236公里,完成任务的146%。

2、资源保护措施有力。一是自然保护地优化整合全力推进。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工作经过多个部门连续几个月的艰苦工作,已经形成整合优化方案并通过了省级专家团评审。二是野生动物禁养、退养工作全力推进。野生动物禁养宣传到位,全县退补资金221.9279万元已全部发放到位,积极鼓励引导养殖户转产转型,并在政策范围内给予相应帮助扶持。三是森林资源保护全力推进。积极筹备2020年森林督查工作及森林资源“一张图”年度更新工作,认真贯彻实施封山育林,禁止一切商业性采伐,严格控制全县林木采伐量。四是林地保护全力推进。加强林地资源管理,严厉打击违法违规占用林地行为,全年立案91起,行政处罚86起,挽回直接经济损失240余万元;审批林地使用项目38个,面积117.87公顷,征收植被恢复费1394万元。

3、疫情防控措施有力。一是联防联控到位。根据《茶陵县林业局全员上阵阻击新冠肺炎疫情工作方案》,将责任和任务落实到人,扎实开展联防联控工作。二是野生动物防控到位。对全县51家野生动物人工繁育场所采取封控隔离措施,建立管理台账,跟踪管理。组织林业局执法大队、林业派出所,联合市场管理部门,开展野生动物清查执法专项行动。

4、森林火灾防控到位。2019年10月1日到2020年9月30日,我县发生火警火灾总数为9次,森林过火面积为12.95公顷,受害面积为4公顷,受害面积控制在总林地面积的1‰以内,无大的森林火灾,无人员伤亡。

(三)林业产业发展提速

一是推进油茶产业发展。2020年,完成油茶新造林1.5万亩,全县油茶林总面积达41.26万亩。2020年9月,茶陵县被确定为湖南综合油料大县,是我省38个综合油料大县之一。二是推进楠竹产业发展。2020年完成竹林道建设110公里,方便了楠竹生产运输降低了生产成本,为楠竹高产示范基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脱贫攻坚推进有力

一是精准实施生态护林员补助项目。投入资金472万元,精准巩固脱贫472户1888人(10月份增加56户),实现人均年增收2500元。二是精准实施产业扶贫项目。实施油茶造林和森林抚育等项目建设,投入资金1020万元,带动巩固脱贫700户、2980人脱贫。三是精准实施结对帮扶。派出驻村帮扶队员12名,结对帮扶队员73名,帮扶桃坑乡南坑、晓枫、东江、带江、马溪及腰潞镇竭石6个村,巩固脱贫成果。

二、2021年林业工作部署

2021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向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迈进的第一年,茶陵林业的主要目标是:实现营造林2.6万亩以上,森林覆盖率稳定在62.88%、活立木总蓄积增长16.8万立方米以上,林业产业总产值增长2%以上,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0.9‰以下。

(一)总体思路

以生态文明思想为遵循,全面贯彻党的和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决贯彻关于湖南工作和林业工作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严格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县委县政府决策部署,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以建设生态强县为总目标,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总导向,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态需要为根本目的,深入推进生态保护、生态提质、生态惠民,全面提升林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助推全县生态系统整体性提升,为加快“一心四区”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二)始终坚持党管全局。

1、强化政治建设。继续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巩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以学习党史为抓手,扎实落实党建工作各项目标任务,组织开展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系列庆祝活动,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四个维护”。

2、强化作风建设。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职责,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时刻把纪律挺在前面,整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体制机制;严格日常管理监督,坚持抓早抓小抓苗头,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聚焦项目建设、资金分配等重点领域,教育提醒党员干部切实做到守纪律、敢担当、善作为。

3、强化队伍建设。积极开展林业业务及相关技能培训,注重打磨干部队伍专业技能水平;坚持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加大年轻干部培养力度,不断优化林业干部队伍结构;坚持严管和厚爱相结合,营造团结协作,争先创优的干事氛围。

(三)不断提高资源管护水平

1、努力提高资源总量。2021年,完成新造林面积2.6万亩(其中油茶新造1.2万亩),补植补造1.3万亩(其中油茶新造0.8万亩);油茶低改0.8万亩(抚育改造5600亩,更新改造1100亩,品种改造1300亩);楠竹低改2.5万亩;森林抚育11万亩;退化林修复0.3万亩;封山育林8万亩;倡导全民义务植树。

2、切实加强资源保护。

(1)抓严保护地保护。加强对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国有林场等保护地的保护,实行源头严防、过程严管、问题严查的保护制度。统筹推进天然林、生态公益林保护,落实各类补助资金。

(2)抓严森林资源管护。坚持以林地一张图经营管理林地,加强征占用林地审核审批管理,强化森林采伐管理。

(3)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持续开展严厉打击破坏野生动物资源违法“清风行动”,保护好我县现有的野生动物和古树名木资源,进一步落实禁食野生动物退出养殖户转产转型“一户一策”帮扶措施,积极开展湿地日、爱鸟周、观鸟节、世界野生动植物日等宣传活动。

(4)加大林地保护力度。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征占用林地的管理,守好林地红线,禁止非法开采破坏林地行为,在去年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涉林矿山、企业的相关台账,积极开展严厉打击非法占用林地等涉林违法犯罪专项行动,切实保护好森林资源。

(5)抓好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加强森林防火宣传,强化森林防火队伍建设,尽职尽责做好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等工作,积极落实防控举措,确保两项指标控制在省定标准范围内,切实保护好森林资源。

3、持续调优生态修复质量。

充分发挥国家储备林建设等重点项目的示范带头作用,遵循近自然理念,科学合理规划,注重乡土树种使用,严格质量管理,统筹安排好全县造林绿化工作。认真落实植树造林、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和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等措施,切实提高生态廊道建设进度,继续开展湿地保护修复工程,以自然修复为主、人工促进为辅,突出湿地功能属性,构建多样性的生物保护网络,促进重要湿地及林地生态系统的质量、景观和功能全面提升。

4、高速发展特色产业。

按照“产业特设突出、生产加工标准化、产品质量优良、品牌效应好,一二三产业高度融合发展”的总体要求,进一步推进油茶、楠竹、森林康养与旅游、竹木加工、林下经济集聚性发展,高质量建设一批现代产业发展示范基地。

(1)突出油茶产业发展建设。在全县掀起油茶产业建设新高潮,把油茶产业做大做强,扎实推进油茶低产改造,促进增产增收。

(2)突出楠竹产业发展建设。加大楠竹产业发展资金投入,着力解决“出山难”瓶颈问题,以县级财政产业发展资金为依托,积极宣传发动林农增加楠竹产业投入力度,以政府投入带动林农发展楠竹产业。

(3)突出典型示范作用。打造油茶产业、楠竹产业、森林康养、林下经济、生态旅游等产业示范基地,持续支持万樟园林、虎源生态、旺丰油茶等示范企业,争创全省一流,国内知名品牌。

5、扎实做好松材线虫除治工作。2020年12月1日,茶陵县召开了松材线虫除治工作动员会议,引起县、乡镇、村高度重视,已由专业团队科学处置,计划在2021年3月底前完成全县枯死松树的清理除治工作,并于4月底5月初之际申请完成省局验收工作;8月底之前完成松材线虫防治工作,同时启动松材线虫秋季普查工作,并于9月底完成普查工作,10月,启动2021年度松材线虫除治工作。

林业个人年度工作总结范文5

    林业投资问题是林业经济增长的基本问题之一。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学者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分别对林业资金的特征、林业资金结构和使用效率、林业投资与林业经济增长的关系以及宏观投资体制改革条件下的林业投资体制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一批很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曲折(1989)认为森林资源再生周期长、投入多、效益低下等特点构成了林业投资与林业经济增长的矛盾;李开平(1988)认为林业的发展需要长期的不断投入的资金来源,林业只有高投入才能高产出;张大红(1995)以及廖士义、陈建(1997)认为中国林业发展存在投入总量不足、投入结构不合理、投入的利用效率低等问题;田国强(1995)对中国林业经济增长问题作了具有重要价值的研究,第一次对建国以来至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中国林业经济增长和投资结构作了比较系统的分析;张彩虹(1997,2001)对中国林业投资与林业经济增长问题进行了更进一步的研究;刘国成(2002)研究了公共财政体制下的林业投资体制改革问题;谢志忠(2001)、田治威和麦家松(1994)研究了林业资金市场化运营问题。而此后类似研究就鲜见了。本文作为上述研究的延伸和深化,以1950—2005年相关统计数据为主要依据,对我国林业投资机制生成机理和规模变迁进行数量分析,对营林投资的森林资源发展绩效进行初步评价,并结合林业投资相关问题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二、林业投资性质与投资机制转变

    (一)林业投资性质、机制及挑战

    林业投资指投入林业的各种资财和要素的价值量。林业作为具有基础产业和社会公益事业性质的综合行业,决定了林业投资具有产业性和生态性双重属性。从三次产业分类和森林客观功能分类角度理解,林业产业性投资主要是促进和支持林业第二、三产业即森工产业和林业服务业的资金投入;从广义上理解,生态性投资则主要是促进和支持林业第一产业即营林资金投入,而营林投资中的林业生态建设工程投资则属于狭义上的生态性林业投资。在进入市场经济时期,我国林业投资方向发生了深刻变化,最为突出的表现就是生态性投资日益成为我国政府财政支出的重点之一,且支持力度逐渐加大。从全国范围来看,1993年前生态性林业工程投入中财政资金占重要地位,1993年后财政资金投入绝对量持续增长,增长速度年均20%,其他投资的增长速度25%。林业生态性投资财政机制的转变,为我国林业主导功能由产业型向公益事业型转变提供了相对宽松的发展环境;同时,受国家财政总量供给结构非均衡性影响,生态林业建设资金面临来自不同行业和不同领域的竞争,林业生态性资金总量需求和结构性供给矛盾突出,林业生态性财政资金投入占国家公共财政投入总量比例增长乏力。以“三北”防护林为例,根据国家林业局统计,截至2000年底,“三北”工程建设共完成投资72?67亿元(不含群众投工投劳),为规划投入的87?99%,其中国家投资37?69亿元,占实际投资的51?9%。而根据估算,“三北”建设1970—2000年的第一阶段三期工程群众人工造林用工量合计折合约439?57亿元,远远高于国家投入资金的水平;1991—1997年,国家预算投入在林业重点工程总投资中的比重下降了55?4%;尽管1999年国家相继启动了包括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等重点生态建设工程,财政对生态林业的投入呈现出跳跃性增长,但仍集中在工程建设上,而投向后续管护的资金比例很低,资金结构性短缺问题仍然未有效解决。因此,在新的国家公共财政支出体制下,林业生态投入资金筹措还面临着诸多挑战。

    (二)林业生态性投资机制的形成与发展

    我国带有明显林业生态性质的林业投资发生于1981—1995年。这期间林业投资的整体特征表现为:林业投资总量稳定上升,营林投资增长率逐步超过森工投资增长速率,基本建设投资的营林取向得到显着强化(见表1)。

    1979—1993年,我国先后启动了“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长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工程、太行山绿化工程、沿海防护林体系工程、平原绿化以及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等六大林业生态工程建设项目,推动了营林投资生态化进程。在营林投资中,生态建设工程的投资占林业基本建设投资比重稳步上升,逐步达到1993年的15%,生态投资总量达到0?92亿元,生态投资增长速率以年均30%以上的速度递增。以1997年珠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工程以及1998年的天然林保护工程和1999年退耕还林工程三大林业生态工程启动为标志,我国林业投资的生态化特征终告形成。1996—2000年林业投资总额突破300亿元大关,营林生产投入比例超过森工投资比例,达到83?56%,营林投资平均增长速率第一次超过60%(见表1)。同时营林产值总量和比重继续超过森工,产值的增长速率大幅度攀升。在林业基本建设投资中,生态专项投资比重大幅度上升。与“七五”相比,“八五”期间生态投资总资金突破30亿元,期间增长速率突破400%,“九五”期间生态投资总量超过281亿元,“十五”期间超过1481亿元,分别较前一个五年增长752?87%和427?05%,创造了历史最高增幅记录。生态专门投资占林业基本投资比重也快速上升,“九五”期间生态投资比例超过60%,“十五”期间继续增加到84?68%。以年度生态投资增幅来看,年度增幅以1998年为最大,达到127?17%。1996—2005年10年间生态投资总量超过1763亿元,为新中国以来生态投资总量的97?8%。上述生态投资中的80%以上的资金均来源于国家财政性支出,且主要支持林业十大生态重点工程建设。林业建设的重点向生态工程项目迅速转移标志着中国林业生态性投资财政机制逐步走向成熟。

    三、林业投资规模、结构、营林资金增长及资源绩效

    (一)林业投资规模变化

    本文仅以林业基本建设投资总量作为替代指标分析我国林业投资规模的变化情况。1950—2005年我国林业投资规模呈现逐步上升的总体变化趋势(见图1)。分阶段看,“五五”计划以前,林业基本建设投资增长相对缓慢,从“六五”计划开始,林业基本建设投资增长加速,到“八五”期间总投资第一次突破百亿元大关而达到近155?4亿元,“九五”期间超过440亿元,“十五”期间接近1750亿元。林业基本建设投资规模增长趋势在很大程度上证明了我国财政能力以及政府对林业建设和发展的重视程度的变化,林业投资规模的增长为中国森林资源规模增长和质量改善提供了必要条件。

    (二)林业投资产业结构与营林资金增长

    1950—2005年我国林业投资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总体上表现为森工投资比重逐步下降,营林性投资总量和比重逐步上升并超过森工投资水平。1950—1990年,我国50%以上的林业投资用于森工企业建设,营林资金的投入一直保持在一个比较低的水平。“八五”计划,我国营林建设的投资总量第一次超过森工投资,投资总量突破80亿元大关,“九五”和“十五”期间分别突破360亿元和1700亿元(见表2)。营林投资增长率以超过森工投资增长率的速度攀升,这一趋势在“八五”计划期间尤为显着,增长幅度达到92?43%,“九五”和“十五”期间呈现爆发式增长,期间增长速度分别达到360?03%和364?42%(见表2)。除1991—1995年期间出现的补偿性投资大幅度增长之外,从1963年开始,森工产业投资总量和比重呈现持续下降的总体态势,在“十五”期间投资总量和增长幅度下降到1986年以来的历史最低点(见表1、表2)。营林资金的增长主要是满足我国人工用材林造林、抚育以及采伐迹地更新改造的需求。到“九五”计划末期,营林资金增长以生态资金的增长为主要特征,生态性营林投资总量和比重明显增加。另外,从营林资金总量和增长的总体情况分析,用材林等商品生产性的营林投资总量也同样保持增长态势,但是其在营林投资中所占的比例开始逐步下降。

    (三)营林投资增长与森林资源发展

    营林投资总量以及增长速度的持续上升对我国森林资源总量和质量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从历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看,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我国森林覆盖率的变化趋势与林业投资总量的变化趋势基本保持一致。在森林资源质量方面,从1973年开始,我国森林蓄积量增长速率持续下落(见表3)。主要原因是,森林采伐量大大超过了森林资源再生速度,致使1984—1988年蓄积增长率达到历史最低点的1?11%。而同期森林面积的增长率却达到了历史最高记录的8?7%,这主要是期间新造林面积大幅度上升。统计数据显示,1981—1985年我国新造林面积达到31520万公顷。其中,1984年和1985年新造林面积就分别达到8253万公顷和8336万公顷,创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当年造林面积最高记录(这一记录一直保持到2003年)。值得关注的是,1977—1981年我国森林面积和覆盖率均出现负增长,但同期的森林蓄积量却出现了3?45%的增长。从1989年开始,我国森林覆盖率、森林面积以及森林蓄积量呈现“三增长”的现象,基本扭转了资源总量和质量下滑的被动局面。1999—2003年我国林业基本建设投资尤其是林业生态建设专项工程资金大幅度增长,我国森林面积、森林质量均保持持续上升的发展趋势,其中森林面积增长幅度最大。但是与同期林业基本建设投资和营林投资增长幅度相比,我国森林资源面积和覆盖率的增长似乎没有达到应有的增长水平。1994—1998年和1999—2003年两个区间反映森林质量的蓄积量增长率分别为11?88%和22?12%(见表3),而几乎同期的1996—2000年和2001—2005年两个区间营林资金增长幅度均超过360%(见表2),而且期间我国木材采伐计划大幅度下调,不存在历史上出现的过量采伐导致森林质量下降的情况。但是从总体上看,营林投资与森林资源增长呈现一致性,营林投资有力地推动了森林资源的培育和保护工作。

林业个人年度工作总结范文6

关于森林资源动态变化国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国外学者多应用遥感和GIS方法,将森林资源和环境的变化有机的结合起来,手段先进,研究深入。国内学者依托不同学科,对不同时期、不同区域的森林资源变动也作了大量研究[1-2]。国内外学者认同的影响森林资源动态变化的因素包括人口因素[3]、经济发展水平[4]、林区产权和管理制度、教育和科技发展水平、森林火灾及森林病虫害[5]、林业政策、社会的风俗习惯、收入增长、采伐和开垦、植树造林、战争等因素。本文通过分析黑龙江省森工林区森林资源的动态变化及影响因素,目的是要运用研究结论提出有利于森工林区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1黑龙江省国有森工林区森林资源动态变化的统

计分析1.1森林资源总量的动态变化根据黑龙江省森工林区连续清查数据,从表1可以直观地看出这30年来森工林区森林资源变动的总体情况。1976—2005年,林区森林面积由717.5万hm2增加到806.37万hm2,增加了12.39%;森林蓄积量大体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按照可比口径,森林覆盖率由60.89%提高到80.20%,增加了19.31个百分点..2各类林地面积动态变化由图1可看出林区各类土地的变化情况,林地总面积整体呈下降趋势,其中有林地面积先下降后上升,无林地面积先增后减,疏林地面积大体逐步下降。1.3各龄组结构面积蓄积变化由于第一、二次森林资源清查中,森林仅分为幼龄林、中龄林及成熟林;第三次清查至今加入了近熟林和过熟林。对龄组结构面积蓄积的变化主要分析第二次复查至第七次复查结果,通过图2、图3可看出1986—2005年中龄林的面积和蓄积都占绝对比重,近熟林面积逐步增加,成过熟林面积比重较小,说明当前可采资源比较紧缺,龄组结构不尽合理.1.4林种结构面积蓄积变化由图4、图5可见,1976—2003年用材林面积蓄积占绝对优势,防护林、特种用途林变化幅度不大,但2003—2005年清查间隔期内,防护林、特用林比重增加,用材林比重减小。其中,防护林比重上升约60个百分点,特用林比重上升了5个百分点,用材林比重下降了约65个百分点。防护林、特用林、用材林面积之比由2003年清查的6∶1∶93变为2005年清查的65∶7∶28。防护林、特用林、用材林蓄积之比由2003年清查的6∶2∶92变为2005年清查的65∶7∶28。蓄积与面积变化趋势相一致,森林各林种面积、蓄积变化较大,主要源于内部结构的调整。

2森林资源变化的原因概述

2.1人口因素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人口压力与森林资源存在直接关系。人口压力对活立木蓄积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而对有林地面积的影响并不显著。这说明,单位耕地承载的农业人口越多,活立木蓄积量越低,即人口压力大的地区,森林资源蓄积会下降。这一结果也验证了人口压力是导致森林资源退化的主要根源这一观点。FAO曾经总结了696篇有关研究热带森林采伐变化趋势的文献,这些研究估计:至20世纪90年代,热带森林采伐变化率在12~52之间,差别较大。经测算,森林面积变化率与人口密度、人口增长率、农村人口比例呈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是0.04、0.26、0.38。

2.2经济发展水平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库兹涅茨(Kuznets)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这样一个假说,即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收入差距先扩大再缩小。这一收入不平均和人均收入之间的倒U型关系,被称之为库兹涅茨曲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验表明,资源下降通常与低收入水平有直接关系。另外,有人同样认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也在有限的程度上与森林砍伐率是相关的。

2.3林区产权和管理制度曲维思等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集体林权制度经过多次改革,有的三五年一次,政策反复且不稳定,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农民造林投入的预期收益,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森林乱砍滥伐的现象。

2.4教育和科技发展水平林业生产中的营林生产是一种自然再生产和社会再生产交错在一起的生物性物质生产。人口素质直接影响到林业的发展,而民众的素质取决于一个国家或地区民众受教育的程度,与社会环境(特别是科学教育环境)有直接关系。科学技术的进步,能大大提高森林资源利用的效率,也能提高森林经营管护的水平,从而提高森林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2.5森林火灾及森林病虫害森林火灾及森林病虫害作为生态因子存在于森林生态系统中,并对森林环境产生多种影响。森林火灾会改变森林生存的环境条件,密切关系到森林的生长发育和兴衰存亡。而森林病虫害则会直接影响林木的正常生长发育。

2.6林业政策林业政策是人类调整人与森林关系的一种手段。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林业发展的外部

坏境也在发生变化,对林业的组织机构、产业机构、政策体系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在分析森林资源的变动过程中,应当量化相关政策的冲击和影响,从人为干预方面反映森林资源变动的状况,使得研究较全面。

3模型构建

3.1数据来源黑龙江省森工林区森林资源清查体系始建于1976年,此后1981年、1986年、1990年、1995年、2000年分别进行了五次复查。2003年为配合天然林保护工程评估又对森工林区增加了一次复查,即第六次复查。2005年的清查为第七次复查。本文使用的数据主要来源于黑龙江省森工国有林区森林资源一类清查汇编,以及黑龙江省森工总局提供的黑龙江省森林工业综合统计资料汇编中的数据资料,并以中国林业统计年鉴、黑龙江统计年鉴作为一些补充数据。

3.2指标的选取综合上述国内外学者对影响森林资源变化的因素研究,本文在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基础之上,遵循设计指标过程中的科学性原则、代表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实际指导原则以及可度量原则选取相关指标。具体包括: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衡量人口因素的区域人口总数、衡量自然因子的有林地面积、受灾森林面积,以及衡量政策因素的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由于政策因素具有特殊性,本文引入两个虚拟变量对其进行分析,即政策实施前各年份的数值用0表示,政策实施当年及实施以后各年份的数值用1表示。另外,本文还将前人未考虑的营林生产因素也纳入指标体系,具体考虑造林抚育面积对森林资源消长变化的影响。其中造林抚育面积包括更新造林面积、幼林抚育实际作业面积、成林抚育面积以及育苗面积。为了全面反映森林资源消长变化与上述影响因素间的关系,本文选取了直接反映森林资源状况的三个主要指标:森林面积、森林蓄积和森林覆盖率。

3.3模型建立利用SPSS(StatisticalProductandServiceSolutions)统计分析软件,采用表2中各指标,以及如下的回归计量模型,进行森林资源消长变动影响因素定量分析。由于森林资源清查数据的特殊性,一般为5年进行一次,本文搜集了1976—2005年间一次清查数据和七次复查数据,为避免数据量较少而带来分析结论出现较大偏差的可能,在对森林面积、森林蓄积和森林覆盖率3个因变量进行分析时,只选取了大量学者认为对东北森林资源影响较明显的6个指标进行定量分析。得到以下3个回归模型:其中,β表示相关系数,μi表示误差值,i=1,2,…,8。

4结果与分析

综合模型结果,得到森林面积、森林蓄积和森林覆盖率的影响程度以及影响方向(见表3—表5)。由表3的检验结果可以看出,在选择的6个变量中,有林地面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受灾森林面积、造林抚育面积、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对森工林区森林面积存在显著影响(在10%显著水平上)。只有受灾森林面积与森林面积呈负相关关系,表明受灾森林面积越大导致森林面积减少越明显。由表4的检验结果可以看出,在选择的6个变量中,有林地面积、区域人口总数、营林投资、受森林面积、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对森工林区森林蓄积存在显著影响(在10%显著水平上)。其中,区域人口总数和受灾森林面积与森林蓄积存在负相关关系,表明区域人口数量越多对森林蓄积的增长负面影响越大,受灾森林面积的增加对森林蓄积的增长起到阻碍作用。由表5的检验结果可以看出,在选择的6个变量中,营林投资、造林抚育面积和退耕还林工程与森林覆盖率存在显著影响(在10%显著水平上),且与森林覆盖率呈正相关关系。有林地面积、区域人口总数和天然林保护工程对森林覆盖率的变化不存在显著影响。

林业个人年度工作总结范文7

吉林市位于吉林省的中部偏东,属吉林省第二大城市。多年来,吉林市的农业发展状况一直比较平稳,为了更好的分析吉林市的农业发展潜力,预测其未来走向,现运用PEST模型对吉林市农业发展环境进行分析。

(一)吉林市农业发展政策环境分析(Political Factor)

吉林市作为吉林省的第二大城市,在农业发展方面一直努力解读并落实着省政府出台的各项政策制度,如农业产业化政策、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农产品加工政策、农业技术推广政策、农业生产补贴政策、粮食增产农民增收政策等,整体上构建了比较完整的农业发展政策环境。

(二)吉林市农业发展经济环境分析(Economic Factor)

2013年,吉林市地区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8.3%。其中,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252.4亿元,增长4.1%;实现第二产业增加值1279.9亿元,增长8.7%;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1085.1亿元,增长8.7%。全市人均生产总值达到60876.6元(按年平均汇率折合9984.8美元),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3.2%。综合各项经济指标可知,吉林市的经济总量始终保持平稳增长,这对于吉林市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三)吉林市农业发展社会环境分析(Social Factor)

2013年,吉林市农村劳动力合计113.5万人,农村居民人均年纯收入为10288元,同比增长14.6%。按照吉林市目前学校的分布与师资的配给情况,农村人口接受教育的机会基本充足。但目前吉林市农村人口的文化程度多集中在初中水平,这限制了农村劳动力的发展上限。吉林市已经形成了相对成熟的人文社会环境,农村建设稳中有序,农村劳动力的分布也逐渐呈现多元化态势,农村居民的受教育意识和收入水平的提升也带来了其需求层次结构的改变。

(四)吉林市农业发展技术环境分析(Technical Factor)

吉林省作为中国的农业大省在农业技术的研究和推行上确实具有不少可圈点之处,而吉林市在各类农业发展技术面前,保持了冷静和理性,选择性的验证并推行真正适合于自己的各项农业技术。如包括果树休眠期冬剪、花卉越冬、蔬菜病害无药剂防治等种植技术,水产动物疾病诊治、水产动物的健康养殖管理等养殖技术,共计六类农业生产技术。总体而言,吉林市的农业发展技术覆盖了种植、养殖、农机、土肥、加工、植保六个方面,农业发展技术环境基本成熟。

二、吉林市农业发展现状介绍

(一)吉林市农业整体发展情况

2013年,吉林市整体耕地面积较上一年减少了12.7千公顷,年末实有耕地面积596.5千公顷。农作物的播种主要集中在粮食作物方面,而粮食作物中的发展重点则是玉米。2013年,吉林市玉米的播种面积为471188公顷,总产量为3053374吨,每公顷产量为6480公斤。吉林市农业机械化程度良好,机耕面积达到592.4千公顷,同比上升0.9%。2013年,吉林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按照当年价格计算为4620256万元,按照可比价格计算为4477502万元。吉林市2007-2013年农林牧渔业产值如下图所示。

图1 2007-2013年吉林市农林牧渔业分项产值

资料来源:吉林市社会经济统计年鉴(2014)

由上图可知,吉林市农林牧渔总产值在2007-2010年间呈现出的是比较平稳的增长,而2011-2013年间则出现了较大幅的提升,平均增长率达到15.8%。

(二)吉林市农业产业化建设

农业产业化建设指的是产业链的构建与完善,农业产业链包括上游、中游、下游三个环节,上游主要是指农业科技的研发和推广,中游主要是指农产品的生产,下游指的是农业融资体系的建设和农业企业的发展。

1.吉林市农业产业链上游环节。2013年,吉林市科技工作成效显著,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城市。而其农业科技研发主要是依托于各大院校及农业科技类企业的实验资源。在农业技术的推广方面吉林市一直采用的是求稳策略,对于农业科技的研发、选择和推广长期保持着比较理性的态度。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会通过仔细的试验、示范、培训、指导以及咨询等服务,把应用于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的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普及应用于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的全过程。

2.吉林市农业产业链中游环节。农业(种植)生产方面,2013年吉林市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为696880公顷,主要农作物产量为685.96万吨,农业产值为2467626万元,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53.41%。2007-2013年吉林市农业产值总量一直呈现增长态势,但增长率的变化呈现出了“降-升-降”三个阶段。农业中间消耗出现了较大幅度的波动,但自2012年起,回归平稳。林业生产方面,2013年吉林市造林面积达到14363公顷,林业总产值为96474万元,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2.09%。2007-2013年吉林市林业的发展整体上呈现比较滞后的状态,中间消耗一直未得到有效的控制。牧业生产方面,2013年吉林市牧业产值为1730719万元,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37.46%。多年来,吉林市一直比较重视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两者产值达到农林牧渔总产值的90.87%。但吉林市牧业的中间消耗情况比较严重,导致其增加值难有明显突破。渔业生产方面,2013年吉林市水产品达到3.95万吨,渔业产值为139774万元,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3.03%。吉林市在渔业的发展方面由过去的依靠自然捕捞为主向以水产养殖为主的生产方式进行转变,但是吉林市渔业企业多以粗放养殖为主,尚未形成集约化的养殖规模。这使得吉林市渔业整体的发展跳动性很大,中间消耗的控制能力有待加强。

3.吉林市农业产业链下游环节。在农业企业发展方面,吉林市一直非常重视农业企业的发展,扶植了大量高质量的农业品牌企业,如吉林市东福实业有限责任公司、吉林省万昌米业有限公司、吉林福源馆食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舒兰市东昌米业责任有限公司等。吉林市农业企业的发展紧紧围绕地区农业发展特色,政府与企业高效融合,品牌效益已逐渐展现。在农业融资体系建设方面,吉林市鼓励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更好的服务地区经济发展,调动金融业投资者的积极性,组建高质量小贷公司,丰富金融业态发展,农业融资体系也建立了较为明确的层次结构。虽然吉林市农业融资体系目前尚显稚嫩,但已经逐渐呈现出了理性的内部结构。

(三)吉林市产业结构实证分析

吉林市一直非常重视农业生产,农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完善,农业总体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但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的优化调整。在此,运用区位商、结构相似系数等指标对吉林市农业产业结构进行剖析。

1.吉林市农业各产业专业化程度。2013年吉林市区位商测算结果显示,农林牧渔区位商分别为:农业0.9655,林业0.5111,畜牧业1.0328,渔业2.0336,农林牧渔服务业1.4291。由此可见,吉林市农业各产业的专业化程度比较合理。但是,吉林市投入大量资源重点发展的农业(种植业)领域专业化程度略低于全省水平,林业领域的专业化水平更是与全省存在较大差距。

究其原因,吉林市的农业发展工业化和机械化运作水平虽然在近几年内已经有了不俗的发展,但是相对于吉林省整体而言仍然存在不可忽视的差距。而且,吉林市农业的发展主要是对自然资源的粗放式经营,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以初级加工为主、规模小、产业链条短,产品市场竞争能力不足。而且家庭农场的建设尚处起步阶段,仍未实现规模化,农民土地分散,不集中连片,一家一块的耕种模式,各家各户独自经营的模式还普遍存在。另外,吉林市现有的农业龙头企业,总体规模偏小,产品多数集中在粮食加工等初级加工范畴,产品档次不高,市场竞争和带动能力弱。

2.吉林市各县区农业产业结构趋同程度。不同地区间的农业产业结构可能会存在很大差异,也可能会很相似。这种差异性越大,表明地区分工水平越高,地区经济的互补性越强,区际关联越密切;相反,地区之间产业结构越相似,表明地域分工水平就越低,地区经济互补性越弱,区际联系越少。根据吉林市2013年各县区农业产业产值分布数据推算各地区农业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如表1所示。

如表1所示,吉林市除丰满区外,其他各个县区农业结构相似系数均在0.7以上,趋同化程度较高。大卫?李嘉图的相对成本理论已经揭示了分工对于地区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吉林市各县区农业产业结构较为趋同,表明吉林市对于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存在不合理现象。各县区并没有很好的发挥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因地制宜的发展农业种植、特色养殖业、尚未完成农产品运输、经营等相关产业的建设,缺乏农特产品推广渠道。

表1 2013年吉林市各县区农业产业结构相似系数

地区 昌邑 龙潭 船营 丰满 高新 开发 中新 永吉 蛟河 桦甸 舒兰 磐石

昌邑 ―― 0.99 0.98 0.86 0.91 0.99 0.8 0.99 0.97 0.93 0.99 0.99

龙潭 ―― 0.98 0.83 0.93 0.99 0.83 0.99 0.98 0.95 0.99 0.98

船营 ―― 0.92 0.85 0.97 0.71 0.96 0.93 0.87 0.99 0.99

丰满 ―― 0.59 0.82 0.39 0.79 0.74 0.63 0.89 0.91

高新 ―― 0.94 0.97 0.96 0.97 0.99 0.89 0.86

开发 ―― 0.84 0.99 0.98 0.95 0.99 0.98

中新 ―― 0.87 0.90 0.95 0.76 0.73

永吉 ―― 0.99 0.97 0.98 0.97

蛟河 ―― 0.98 0.95 0.94

桦甸 ―― 0.90 0.89

舒兰 ―― 0.99

磐石 ――

三、吉林市农业发展趋势预测

自1986年起,吉林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一直呈现平稳上升态势,现根据1986-2013年吉林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采用时间序列分析的指数平滑法对吉林市农业发展趋势进行预测。

(一)绘制时间序列

根据吉林市1986-2013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利用SPSS19.0软件绘制时间序列图。时间序列图显示,1986年至2013年吉林市农林牧渔业产值随时间逐步上升,变化并非完全线性的,而是略微有点凹形,所以在模型的选择上倾向于非线性趋势模型。

(二)模型选择

上文已指出,从时间序列图可以看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趋势走向呈现非线性状态。所以,在这里选择布朗三次指数平滑进行预测,布朗三次指数平滑是对二次指数平滑再进行一次平滑,适用于估计二次多项式参数。

(三)趋势预测

根据吉林市1986-2013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数据,利用SPSS19.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预测。结果显示,指数平滑模型的拟合效果较为理想,序列的水平、趋势的平滑值为0.613,统计上显著。根据基础数据,按照模型与指数的推算公式,推算出吉林市2015年农业生产总值预测数值为5446796.937万元。

图2 吉林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发展趋势

在排除非正常因素干扰的情况下,吉林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在2015年间仍会呈现比较平稳的增长态势。地区农业发展的重点必将转入产业链建设和产业内部结构的调整方面。

林业个人年度工作总结范文8

本年度,在领导的关心、指导和同事们的帮助、支持下,我严格要求自己,勤奋学习,积极进取,努力提高自己的理论和实践水平,较好的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得到了各方面的好评。现将一年来的学习、工作情况简要总结如下:

一、思想上,严于律己,自觉加强党性锻炼

一年来,认真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深刻领会其内涵。始终坚持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论,坚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用以指导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实践。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坚定共产主义信念,与党组织保持高度一致。

二、工作上,不断加强学习,提高业务能力

1、参加完成营造林任务。负责完成2016-2020年大规模绿化全川XX行动重大地方工程项目统计表;负责统计2020年XX县营造林进度。

2、负责引导组建“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事宜和档案建立,统计《脱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月报表》。

3、负责(XX县)《全国绿化基本情况统计表》。

4、负责本局(科技推广站和绿化工作站)事业单位年检、事业单位管理、林业科技推广站法人变更等相关事宜。

5、林木种苗管理。负责修改林木种质资源普查项目实施方案;负责项目会议记录、审查意见修改等事宜。

6、退耕还林工作。参加完成XX县2015-2017年惠农补贴使用“一卡通”情况专项审计工作。负责统计《林业惠农补助资金入户调查表》(退耕还林和天保工程);负责编写《退耕还林工程在XX的实施情况》;负责统计《(XX县)2014—2017年新一轮退耕还林实施情况表》和编写《XX县新一轮退耕还林自评估报告》;负责完成《关于退耕还林工程及中央造林补贴项目检查验收情况的通报》(剑天退办〔2020〕1号)文件,督促涉及乡镇按照文件要求及时整改;负责核对《XX县2011年度退耕还林补助发放清册》;负责统计《广元市XX县扩大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任务需求调查表》;负责“清卡行动”相关照片和问题收集。

7、保密工作。负责完成2020年度《XX县林业和园林局保密教育工作计划》;《XX县林业和园林局保密工作自查自评报告》、《XX县林业和园林局关于开展保密自查自评工作的方案》;《关于开展保密自查自评工作的通知》等事宜。

8、参与林业产业工作,负责食用菌部分。全县新增种植黑木耳、香菇、羊肚菌等特色山珍635.7万棒(袋),总产量达893.6吨,总产值达9669.33万元。

9、科技推广。积极开展现场培训,发放技术资料3000份,开展送科技下乡集中宣传活动,组织科技人员下乡;推进核桃品改及高接换优;新建科技示范村,促进林业科技入户。

10、负责完成XX县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队通过四川省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单位资质认定年审工作。

11、负责办公室来信来访接待;本部门职工周动态的报告;信息宣传,文件收发;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资料整理及归档;负责造林绿化股半年和年度总结以及临时交办的其他工作。

12、其他方面。完成我局挂联乡镇精准扶贫任务;完成我局安排部署的其他工作。

林业个人年度工作总结范文9

一、全省林业产权制度配套改革工作会议精神

1、会议概况

5月31日下午——6月1日,省委、省政府举行全省林业产权制度配套改革工作会议。会议分两段举行,5月31日下午,与会代表还参观了__县配套改革现场,6月1日在__举行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学习贯彻总理视察我省林改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总结经验,表彰先进,进一步研究部署深化全省林业产权制度配套改革工作。省委书记__,省委副书记、省长__,国家林业局副局长____到会讲话。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__对下一步林改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__、省政协副主席__出席会议。副省长__作总结讲话。

2、会议的主要精神

(1)__讲话的主要精神:一要认真学习贯彻总理的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深化对林权制度改革重大意义的认识。4月20-21日,国务院总理__亲临我省视察农业和农村工作,对我省的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概括为三大变化。一是人定心了。通过林权制度改革,明晰产权,分山到户,实行家庭承包经营,达到了“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的工作目标;二是林农增收了。20__年全省农民人均林业纯收入达到490元,比上年增长32.5%;三是造林护林积极性高了。近三年来,全省每年完成造林都在320万亩以上,今年完成352.4万亩。我省计划“十一五”期间造林700万亩,到今年一季度就已超过了计划目标。二要进一步巩固林业产权制度主体改革成果,全面深入推进各项配套改革。要做好“巩固、深化、发展”三篇文章。即要进一步巩固主体改革成果。善始善终完成主体改革任务,妥善调处山林权属纠纷,全面完成确权发证工作。要巩固税费减免成果,把利益最大限度地让给老百姓,确保林农负担不反弹;要全面深化各项配套改革。要正确处理保护和利用关系,严格执行森林限额采伐制度,合理分配采伐指标,要规范集体林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规划建设好产权交易中心,实行公开公平交易。要加大林业融资改革,帮助广大林农解决发展林业的资金瓶颈问题。建立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帮助林农利用好山林、经营好山林;要大力推动林业可持续发展。要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始终把生态效益放在第一位,把林业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结合起来。要进一步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在不改变公益林性质的前提下,做到确权到位,确保对林农的补偿到位。三要进一步加强对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领导,确保各项深化改革措施的落实。__记要求全省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提高执政水平,做破解林改难题的能手,确保各项深化改革措施落到实处。

(2)__讲话的主要精神概括为“五个进一步”:一是要进一步巩固明晰产权的成果,千方百计提高分山到户率,对已分山到户的责任山做到承包期50至70年不变,加快林权证发证进度;二是要进一步巩固减轻税费的成果,坚决杜绝林业乱收费现象的反弹,切实维护好林农的利益;三是要进一步巩固放活经营的成果,在努力建立公开公平的林业交易市场的同时,加强森林资源管理,做到管而不死,活而不乱;四是要进一步巩固造林绿化的成果,引导群众大力植树造林,保护好__的青山绿水;五是要进一步巩固林区社会稳定的成果,通过继续加大对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等措施,始终保持林区社会的持续稳定。

二、林改工作现状

自20__年5月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林业主管部门的有力指导下,各地团结带领全县广大林业工作者齐心协力,认真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深入开展以“明晰产权、减轻税费、放活经营、规范流转”为主要内容的林业产权制度改革,付出了艰苦的努力,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目前,主体改革工作完成了60%左右,分山到户率80.9%,发证率21%,成功调处了山林权属纠纷466起,调处率达到92.6%。通过改革,还权于民、还利于民,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有力促进了林业事业的快速发展。表现在以下“三个转变”:

一是林农收益从过去得“小头”向普遍得“大头”转变。通过改革,使木竹税费由原来的62%下降到12%;木材平均销价上涨了30%,毛竹平均销价上涨了近50%,现在林农卖一根毛竹可得到10多块钱,卖一方木材可得到400多块钱,农民来自林业的收入大幅度增加。据调查,20__年全县农民人均林业纯收入达到282元,比上年增长22.8%,林业开始成为兴山富民的 “希望产业”和

“绿色银行”。二是林业经营从过去“千把斧头砍树”向“万把锄头植树”转变。通过改革,明晰产权,还利于民,充分调动了广大林农和社会各界投资林业的积极性,租山、买山造林蔚然成风。去年以来,全县完成造林17.5万亩以上,今年春季完成造林8万亩,比去年增加近2万亩,创近10多年来的社会投资造林新高。同时,林权制度改革还为广大农村劳力提供了最适应、最直接、最可靠的就业机会,全县有3000多外出打工农民返乡务林,新增林业从业人员1500人。把山林看作是“潜力股”,“看好自家山、管好自家林”,“把山当田耕、把树当菜种”成为广大农民的自觉行动。

三是不少林区从过去“纷争不断”向“定纷止争”转变。在这次林改中,通过乡村干部主动牵头、农民群众自主协商,全县成功调处了466起山林权属纠纷,调处率达到92.6%。一些过去纠纷不断、争斗不止的村组之间、邻里之间,现在都互谅互让、和睦相处。同时,林业、公安、检察、法院等部门,还联合组织了持续两年多时间的“绿色旋风”和“绿剑行动”,严厉打击了各种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活动,森林案件发生率连年下降。20__年全县森林火灾发生起数和受灾面积,分别比上年下降了23.6%和15.2%。

三、存在的问题

我县的林改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大量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工作进度缓慢。根据省明察暗访组反馈的情况来看,我县林改工作基础不牢,工作质量不高,进展速度严重滞后于省、市的平均水平。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外业进度太缓慢。截止5月底,全县仍有15.9万亩外业面积未完成(其中,包括纠纷面积11.6万亩,未勾面积3.2万亩,需返工和无山主面积1.1万亩);二是输机进度不理想。全县总宗地数10.1万宗,目前只完成输机宗地数8.4万宗,宗地输机率83.2%(其中,林地所有权宗地数已输0.16万宗,面积59.9万亩;林地使用权宗地已输8.18万宗,面积188.64万亩;林地所有权、使用权合并发证已输56宗,面积1.16万亩;林木权宗地已输547宗,面积10.72万亩);三是制、发证工作差距大。已完成打证2.2万本,占全县应发林权证4.5万本的48.9%,县林业局发放给各乡镇的林权证为2.1万本,占应发总数的46.7%,而省明察暗访组反馈我县发证到户率仅为21%,列全省倒数第九,与全省林权证发证率89.7%相差甚远;四是合同签订欠账多。我县应签订合同面积73.2万亩,只占总签订面积53.2万亩的72.7%,且大多数采取边发证边签字的办法。

二是山场纠纷过多。目前全县我县有待调处的山林权属争议仍有37起,涉及面积11.13万亩,除__林场与杨村6.5万亩、__林场林洞1.1万亩属历史遗留纠纷外,仍有大量的纠纷影响了林改发证工作的进程,甚至影响了外业勾图,如__乡__村、__乡__村、__村、__镇的__村、__与本镇__村、__林场与本场林__村、__林场与__镇、__镇等等。且我县的纠纷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越级上访,在省、市林改办挂号多达11件,列全省、全市首位。离全省提出的“到今年8月底,全省山林纠纷调处率确保达到96%以上”的目标相差甚远。

三是联户勾图现象严重。据统计,本次林改涉及林改农户约7.2万户,但实际全县打印林权证总本数为4.5万本左右,可以看出,相当一部分农户家中将无林权证,出现这种现象,说明我县集体山场和联户勾图过多,造成分山到户率达不到要求目标。

四是宗地建档不完善。各乡镇普遍没有重视档案的重要性,在已打证制图的宗地档案袋中,缺项太多,不完善的占大多数。目前,全县已建档村小组887个,占总数1300个中的68.2%。

我在平时下乡调研中发现,导致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主要表现为四个“不”字。

一是领导不力。不少的乡镇,主要领导没有进入林改角色,开完动员会就束之高阁,既没有掌握林改的精神实质,又说不清规范操作的程序,没有把林改列为中心工作,积极调度、形成合力,而是任凭分管领导一人窜上跳下去抓,县委、县政府提出的“三级书记抓林改”的决策没有落实到具体工作上,被打了一个很大的折扣!

二是宣传不广。就是没有把林改的政策精神,宣传到广大群众这一层面中去。林改工作的基础和重心本应当放在村民小组,要把政策原原本本交给群众,让广大群众做林改的“明白人”,让群众在林改中“当家作主”。而我们有的领导、有的乡镇把话说一半,留一半,泼给群众一头雾水,致使山场纠纷层出不穷。

三是操作不细。对这次林改,省委、省政府经过了广泛调研,进行了慎重试点,取得了成功的经验,林改的操作程序和规范要求,都是经过科学论证和研究制订出来的,我们只要老老实实地照章实施就行了。但是在具体工作中,工作做得不够细,基础工作打得不够牢。比如:调查摸底公布一榜敷衍了事,内容格式很不规范,有的甚至没有公榜;方案制订、林改形式的选择确定,要求通过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进行票决,做到“四签两不准”,但有的地方就没有开会,甚至只是由干部带着票决票上户让群众稀里糊涂地签了一个字。

四是督导不实。县委、县政府经常性组织专项督导组对各乡镇的林改进行专项督导,也指定了林业局领导干部分片挂点乡镇指导开展林改工作,但是,据我们掌握的情况来看,大多数督导人员未能及时发现问题,即使发现了问题,也只是蜻蜓点水,未能严要求、高标准向乡镇提出限期整改意见,导致我县林改工作质量不高!

四、下一步工作要求

对以上这些问题,希望大家能认真对待、深刻反思、切实整改、高效推进林改工作。具体做到“三个强化,两个加快,一个确保。”

“三个强化”即: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各乡镇要将林改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认识,就是要清醒地认识到,林改工作即将在全国铺开,我省作为林改先行省份,必将成为全国各地观注的焦点,因此,各乡镇要切实加强林改工作的领导,将这项为民、惠民的民心工作抓紧、抓实、抓出样板。一要坚持“三级书记”抓林改。各乡镇要将林改工作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来抓,作为一项中心工作来抓,作为一项长期工作来抓,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真正切实形成 “三级书记”抓林改、林业部门督促指导、相关部门大力支持、村组两级具体操作、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

工作机制。同时,要实行县四套班子领导分别挂点负责制,具体指导各地开展林改工作。二要落实工作责任。要进一步明确乡镇、林业工作站、村委会在林改工作中的具体工作责任,各司其职,密切配合,有序、高效推进林改的各项工作。三要制定倒计时工作方案。各乡镇要深入调研,精心制定林改工作倒计时工作方案,采取一乡一册,确保林改工作任务按照保质完成。二是强化林改质量。一要坚持原则。林改要保持进度,但进度要服从质量,要坚持“四不”的原则,即不走过场,不违反法律和规定程序,不违背农民意愿,不损害农民利益。二要严格发证程序。各乡(镇、场、管委会)林改办要组织好申领林权证工作,林权证的发放要以村小组为单位逐级向县人民政府提出书面发证申请。发证申请要逐级存档至林改办。发证前,要收集权利人身份证复印件、完善的权源依据,提供不了身份证明的、权属有异议的、林权登记申请表内容填写不完整不准确的、宗地建档案不健全的,暂不发证。三是建好林权档案。不管发证进度如何,都应围绕紧抓林权档案不放松,档案不全绝不发证,切实做到“一户一袋”归档。

三是强化纠纷调处。调解处理好矛盾纠纷,是林改各项工作顺利推进的重要环节。各乡(镇)要采取有力措施,切实抓好林改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一是要广泛宣传林改政策。做到林改政策100%宣传到户,让群众全面了解政策,正确行使应有的权利;二是健全矛盾纠纷调解机构。按照户与户纠纷不出组、组与组纠纷不出村、村与村纠纷不出乡(镇)和乡镇间的纠纷不出县的原则,设立各级纠纷调解组;三是要认真做好矛盾纠纷排查。充分听取群众意见,本着尊重历史、照顾现实、实事求是的原则,采取有效的调处方法,认真处理好发生的矛盾纠纷和历史遗留的问题,确保林区和社会稳定。

“两个加快”即:

一是加快制、发证工作步伐。要依法规范林权登记发证工作,将登记发证的程序、条件和期限予以公开,接受群众监督,并按时发证,依法维护林业经营者的合法权益。要采取有效措施,采取逢圩日统一在集圩发证,或由工作站配合村委会发证,或由乡镇政府监督,或逐村逐组逐个完善,不管采取何种措施发证,切忌全面开花,四处散点,无秩序无登记,发成有问题、有后遗症的林权证。

林业个人年度工作总结范文10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省、市林业工作会议精神,认真总结全市林业站工作的经验教训,对全市林业系统开展“林业站规范建设年”活动进行动员部署,同时安排下半年林业产业发展任务。刚才各县区林业局负责人就各自林业站建设情况及上半年工作作了汇报发言,交流了经验,启发了思路,希望大家互相借鉴,共同提高。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深入总结林业站建设经验,认真分析存在的问题

基层林业站是林业发展的基础。多年来,在省林业主管部门的不懈努力和各级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市及县区两级林业主管部门认真贯彻《林业工作站管理办法》,以开展林业站示范县、合格县建设等活动为抓手,大力加强基础建设、提高人员素质、强化管理职能、拓展服务空间,构建了林业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的各项工作的坚实基础。前不久开展的林业站有关情况调研,比较全面地摸清了全市林业站建设现状,为开展“林业站规范建设年活动”提供了参考。

认真总结这些年来我市林业站建设的经验,我认为有三条:

一是林业站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基本保持稳定。1992年以来,受乡镇机构改革大环境影响,一些乡镇基层事业机构一度面临撤、并、转、放等冲击。林业站系统虽也多次受到改革的冲击,但终究保留下来,基本每乡镇设都设立一个林业站,每站配1-2人。2002年前后进行的新一轮乡镇机构改革中,砀山县、萧县、灵璧县和泗县林业主管部门审时度势,努力争取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将林业站收归县林业局管理,并整合为中心站。埇桥区29个林业站(2005年因个别乡镇合并,减少为28个)“三权”下放到了乡镇管理。去年全省林业工作会议后,我市认真落实省委皖发[2009]30号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强和稳定了基层林业队伍。经多方争取,埇桥区党委、政府于今年3月批准将林业站整建制划归区林业局管理,并按区域重新设置为16个中心站。至此,全市101个乡镇,共设置45个林业站,并实现了“三统一”:即:统一区域设置——均为中心站;统一管理权限——“三权”均属县区林业局;统一单位性质——均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全市林业站核定编制160人,实际在岗人数179人,每站配备3-5人。稳定了组织机构,稳定了人员编制,为我们进行规范化建设打下了基础。

二是职能作用持续发挥,基础地位不断巩固。多年来,无论面临怎样的形势,全市林业站按照《林业工作站管理办法》赋予的职责,在宣传贯彻国家林业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落实林业生产任务、保护森林资源安全、提高林业科技含量、推动林业产业发展和保障林改工作顺利进行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发挥了职能作用,成为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联系广大林农群众的纽带和林业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力量。2000年以来我市实施的万里绿色长廊、退耕还林、长防林、防沙治沙等林业重点工程,以及森林资源一类调查、二类调查、沙化普查、公益林区划界定等重大调查活动中,基层林业站承担了造林作业设计、施工监督、技术指导、外业踏查和基础资料搜集的大量基础性工作,同时承担了林业管理一线的防森林火灾、防病虫害、防乱砍滥伐、防乱征滥占林地、防乱捕滥猎野生动物等“五防”工作及林木采伐、林地勘验等的辅助工作,确保了林业各项任务在基层的落实,较好地发挥了基础阵地的服务作用。“有为才有位”在林业站建设的进程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加快林业站规范化建设,是林业发展的需要,也是继续巩固基础地位、发挥职能作用的要求。

三是文明创建扎实开展,窗口形象充分展示。近年来,我市先后开展了林业站“强化法制意识、强化森林资源保护意识”、“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建人民满意的基层站所”、“学习宣传贯彻中央林业《决定》”等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加强基层林业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和业务知识学习教育,增强职工的政治觉悟、法制观念和业务素质,实现了素质提高、作风转变、执法规范、服务满意和效率提高的目标。实施了林业站合格县建设、标准化建设和退耕还林工程区林业站建设项目等,林业站基础不断加强,队伍素质得以提高。全市先后有泗县大庄镇林业站获学习宣传贯彻中央林业《决定》活动“先进乡镇林业工作站”称号,埇桥区时村镇林业站获“两个强化”培训教育活动先进单位称号,灵璧县大庙林业站获全国林业站“文明窗口单位”称号等,还有不少基层林业职工受到上级林业主管部门的表彰。这些基础性的工作不断深化,也为开展规范化建设探索了宝贵经验。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认真分析我市林业站的建设和管理上的问题。一是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匮乏。据统计,全市林业站建设累计完成投资64.8万元,这些投资基本是在2000年前后定站时下拨的,此后投资微乎其微,严重制约了林业站的发展。全市45个林业站,具备自有办公用房的仅5个,占总数的九分之一;14个站借用乡镇1间公房,十分简陋;26个站无固定办公场所和基本办公设备,占总数的一半以上;无一林业站具有公用交通工具。林业站工作经费也没有纳入同级财政预算,职工日常工作难以开展,基本待遇得不到有效保障,作用无法正常发挥。二是区域设置不均,任务承担繁重。全市林业用地面积459.7万亩,而林业站在岗职工仅179人,人均2.57万亩。这在林业资源分布点多、面广、较为分散的平原地区来说,林业站职工的工作任务显然十分繁重。全市101个乡镇设置45个中心站,乡镇数和林业站数的比例为2.44(砀山县高达3.75,灵璧县高达3.33),部分林业站负责4-5个乡镇,工作线长量大,极易出现管理和服务空白。三是队伍管理薄弱,素质亟需提升。林业站在岗职工中,专业技术人员仅占66%(中级以上技术职称人员仅39%)。从多年的工作部署和完成质量上看,仅有30%左右的职工能胜任岗位工作,多数职工业务技术不精、管理水平不高、服务意识不强,工作效果不好。

林业站是基层的林业政策宣讲站、工程管理站、技术推广站、纠纷调解站、信息服务站,地位十分重要,作用无可替代,这些都在中共林业《决定》及省委皖发[2009]30号文件中得以明确。当前,林木产业已被确立为我市农业提升战略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正值加速崛起的关键时期。林业站作为林业各项工作的基础,工作任务和责任更加重大。根据国家林业局和省林业厅的统一部署,市林业局决定在全系统开展“林业站规范建设年”活动。活动自6月下旬开始,至明年7月底基本结束,后续工作延长至2012年底,就是要通过这项活动,加快林业站建设,规范林业站运行,为现代林业产业发展构建更加坚实的基础支撑。

二、强化工作措施,切实抓好林业站规范化建设

开展“林业站规范建设年”活动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和中央、省、市林业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围绕“加强建设、规范管理、立足服务”三大主题,以开展标准化林业站建设、规范林业站站务管理和强化林业站服务能力为主要内容,着力解决业务用房问题,同步完善办公设备和建立各项制度。活动时间和要求在市林业局下发的活动《实施方案》中进行了明确。概括来说,就是“硬件要解决、管理要跟上、职能要加强”,达到整合资源、发挥作用、落实职能、规范建设,提高水平的目标。各县区林业主管部门要结合本地实际,认真贯彻实施,重点抓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要抓好林业站标准化建设。首先要着力解决业务用房。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平原地区林业站建筑面积不低于60平方米,列入国家标准化林业站建设试点的不低于200平方米。我市结合实际,计划分年度解决林业站业务用房问题:今年底前实现20个林业站有固定业务用房(包括已有站房的林业站)的目标,2011年新增17个,2012年底前解决所有林业站业务用房问题。以建筑面积为主要标准,分三个等级建设。其中:一级站建筑面积达到全国标准化林业站建设试点的标准,即不低于200平方米;二级站建筑面积不低于120平方米;三级站建筑面积不低于60平方米。站房产权原则上以自有为主(一级站须为自有),借用或租用的,须具备较完善的使用手续,确保能稳定使用较长时间。在征求各县区意见的基础上,市局确定至2012年底,全市建一级站不少于13个、二级站15个、三级站17个。这是最低目标,如果条件具备可积极增加。一级站优先选择森林资源管理任务较重、在编人员较多、所在乡镇林业生产基础较好、林业产业主导地位突出的林业站建设,力求打造成为林业站中的精品,塑造成行业的标杆。其次要努力完善办公设备。对于已拥有业务用房的林业站,要按照标准化林业站建设标准及早配齐办公设备,包括微机、办公桌椅和资料柜,以及开展森林资源调查、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林业科技推广等项工作所需的仪器设备,尽可能配备摩托车、汽车等机动交通工具。暂无公用交通工具的林业站,在职工开展野外工作需使用自有机动交通工具时,县区林业主管部门要酌情给予一定燃油补贴。再次要尽力争取标准化林业站试点。活动期间,国家林业局将安排一定的中央预算内林业基本建设资金用于试点林业站站房建设,同时将确定站徽、站牌的样式规格,统一林业站标识。县区主管部门要积极争取将一级林业站纳入国家标准化林业站建设试点,争取专项资金支持。

二要规范林业站站务管理。一是实行站务公开。林业站要在对外公开的场所设置公示栏,按照《实施方案》要求,宣传林业站的性质、职能及林业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公布林业站岗位职责、办事程序和服务标准等。二是加强站务管理。要建立健全和落实岗位责任、目标管理、学习会议、廉政建设、档案管理、财务管理等管理制度,做到有章可循、规范运行;要做到站容站貌整洁规范,站房内外要进行绿化美化。市林业局将就林业站主要管理制度制定统一标准,下发各县区认真执行。三是规范行政执法。县区林业主管部门可积极尝试委托林业站协助依法开展林业行政执法工作,指导林业站规范执法程序、执法行为和执法文书,做到依法行政、文明执法。

三要强化林业站服务和保障能力建设。一是强化服务职能。各地要切实加强林业站工作人员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增强服务意识,完善服务标准,提高服务水平,树立服务优良、社会满意的基层林业管理部门形象。通过加强林业站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林业公共服务设施的供给能力,拓展林业基础设施的服务功能,积极开展社会化服务活动,提升基层林业站的服务水平。二是强化保障能力。加强林业站信息化建设、人才培训培养力度,不断完善林业站管理体制和管理职能,确保林业站管理的整体性、系统性和一致性,加强同乡镇党委、政府的联系沟通,探索建立符合基层工作实际的林业管理服务的长效机制。

加快林业站规范化建设是加快现代林业产业发展的基础性工作。面临的机遇好,承担的任务重。机遇好,就是国家和省提出了要求、制定了政策,千万不可错失;任务重,就是建设标准高,我们基础较差,财力不足,时间要求紧。各县区林业主管部门要切实把规范林业站建设作为一项硬任务,摆到突出位置,攻艰克难,自我加压,多措并举,确保如期完成任务。

一要强化组织领导。各县区林业主管部门要把规范林业站建设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自身建设的主要内容,加大对这项工作的领导力度。要成立活动领导小组,主要负责人负总责,分管负责人具体负责,有关股、站、室负责人为成员。要全面开展林业站情况摸底调查,充分研究分析林业站建设存在的有利条件、问题和困难,认真制定目标可行、操作性强的实施方案,稳步推进实施。要积极向同级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认真汇报,把中央和省里的要求讲清,把林业站规范化建设的意义说透,争取县区委、县区政府的重视。要主动加强同财政、国土等部门及乡镇政府的协调沟通,争取各方面力量支持。

二要多方争取资金。规范林业站建设的基础工作是办公用房的完善和办公设备的配备,这也是活动的关键内容,资金保障是前提。各县区林业主管部门要充分解放思想,广开林业站办公用房建设和使用所需资金的投入渠道,采取向上编报项目争取、地方财政支持、县区林业主管部门自筹、乡镇政府支持以及社会力量帮助等多种方式解决。支持和鼓励林业站大胆创新公共服务业务,开展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社会化服务、林木育苗和营林造林技术指导、林业资源调查评估等有偿服务等,缓解经费紧张的问题。活动期间,市林业局将结合林业有害生物防治项目,帮助一部分林业站配备必要的工作设备,积极帮助协调和争取更多资金投入林业站基础设施建设。

三要扩大活动宣传。各县区林业主管部门要把“林业站规范建设年”活动与“创先争优”、“创人民满意的基层林业站”等有关活动结合起来,把强化基础建设和规范管理结合起来统筹安排,扩大对活动的宣传报道。通过宣传,吸引各级各有关部门对活动的支持和对林业发展的关注,增强林业站干部职工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自觉规范工作和个人行为,树立基层林业职工威信,维护好林业站对外形象。

三、再接再厉,全面完成全年林业发展目标

上半年,全市林业系统紧紧围绕经济发展大局,狠抓林业产业发展及各项政策落实,植树造林任务全面完成,木材加工快速推进、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等工作扎实开展,林业经济整体企稳向好。上半年全市实现林业总产值36亿元(不包括规模以下林业企业的产值),同比增长30%以上,其中规模以上林业加工企业(木材加工和家具制造企业)产值达26亿元,同比增长80%以上;规模以上林业企业总数增至108家(木材加工企业95家、家具制造企业13家),比去年增加31家;木材产量22.2万立方米,人造板产量63.3万立方米,同比增长19%和41%。这些成绩的取得,凝聚着全市广大林业干部职工的心血与汗水。希望大家再接再厉,乘势而进,扎实努力,全面完成全年林业发展目标。

一要进一步强化产业发展理念,突出抓好木材加工主导产业。木材加工是我市林业的突出特色、发展优势和林业经济提升的推动力。各县区要进一步调整林业工作重点,强化产业发展理念,配强和稳定产业工作队伍,紧紧依托优势,突出抓好以木材加工利用为主导的第二产业发展。只有把这项工作摆在中心位置,提升林业经济实力,才能赢得党委、政府的重视支持。要通过开展对木材企业的运行调度、帮助企业争取林业项目、强化涉企服务指导、完善产业园区规划等措施,不断培育和做强木材加工企业。前不久,我们开展了木材加工企业情况调查,掌握了企业的基本情况。各县区要加强对这些企业特别是规模以上企业运行情况的跟踪,及时协调解决企业生产中的问题,帮助企业做大做强。同时帮助和指导申报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林业企业做好迎接考核的准备。还要强调的是,要加强林业产业工作人员统计学知识的培训,要求在今后的林业产值统计上,注意保持和统计部门联系,确保统计的全面、准确和及时。

二要切实加大科技兴林力度,努力提高林地生产力和杨树质量。当前,我市在地杨树多数处于粗放经营状态,已经严重影响了林地生产力的发挥和杨树产量质量。加大科技兴林力度,改造低产低效林分,已经刻不容缓。针对在地杨树存在的密度过大、培育目的不明等突出问题,各县区要探索低产林改造的机制,抓紧实施杨树质量提升行动,制定和落实改造计划,可先示范后推广,以速生丰产林示范基地、村片林改造示范点、林下复合经营等为基础,以点带面,逐步推开。今年下达每县区1000亩的速生丰产林示范基地建设任务,各县区要抓紧落实地块,确定专人负责,建立基地档案,并将基地面积、建管模式等情况上报市局。市局将在适当时候组织现场检查验收。

三要不断探索社会化服务机制,实现林业有害生物群防群治。近两年,我市林木病虫害呈局部易发、多发、突发态势,只有扩大社会化防治服务覆盖面,才能做到对林业有害生物的快防快治。砀山县的官庄、李庄和埇桥区顺河、永安等乡镇在这方面已经探索出相对成熟的路子。两县要将这个经验和机制进行很好的总结,尽快反馈给我们,供其他县区借鉴推广。下半年是食叶害虫暴发期和桑天牛等蛀干害虫的主要危害期,各县区要及早采取措施加以预防,同时做好其他病虫害的监测预报和防治工作,落实和开展好检疫执法年活动,特别是要预防美国白蛾入侵,维护好森林资源安全。

四要积极协调有关部门,认真实施好国有林场危旧房改造项目。省厅批复下达我市国有林场危旧房改造2010年度任务,涉及市夹沟林场、砀山县林场和官庄林场。希望砀山县林业局在项目征地、审批、工程建设方案、经费来源、计划安排、项目管理和保障措施等环节,加强与财政、土地、房产、建设等有关部门的密切协作,认真实施,严格监管,确保项目运作安全。萧县和埇桥区也要加大对国有林场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积极向省厅申请项目。

五要深入探索规范林权抵押贷款等措施,推进林权改革向纵深发展。各县区要结合林业和金融发展的新形势、新情况和新需要,继续深化林权配套改革,推进和规范林权抵押贷款,开展森林保险尝试,发展林业合作组织,进一步盘活林业资产,释放林业生产活力。市林业局将根据省林业厅、省农行《关于开展林权抵押贷款支持林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精神,会同金融部门,于近期制定出台《市林权抵押贷款管理办法》。各县区可根据实际,拟定具体实施办法。

六要全面总结“十一五”林业发展成效,科学编制“十二五”林业规划。今年是“十一五”和“十二五”衔接之年。各地要认真就“十一五”林业发展的成效进行全面总结,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科学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市林业产业发展规划》(即将出台)和县区经济发展目标任务,科学制定县区“十二五”林业规划。

七要切实加强林业宣传工作,营造林业发展浓厚氛围。宣传是林业对外展示行业形象的重要手段,也是党委政府和上级林业部门了解和掌握林情的便捷而又十分重要的渠道,各县区务必要切实抓紧抓好,确定专人负责林业信息编报工作,充分利用林业信息网等网络及其他媒体开展林业宣传。

林业个人年度工作总结范文11

1.造林绿化工作扎实推进,全民义务植树深入开展

年,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林业工作会议和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精神,加强组织领导,积极应对干旱、洪涝等灾害,扎实推进造林绿化工作。全国共完成荒山荒地造林面积590.99万公顷(8865万亩),其中,人工造林387.28万公顷,飞播造林19.59万公顷,无林地和疏林地新封山育林184.12万公顷。义务植树取得显著成绩,有5.90亿人次参加义务植树,共植树26.03亿株。截至年底,全国已有天津、内蒙古、等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颁布了义务植树条例或管理办法。

2.防沙治沙取得新成效,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加强

年,随着防沙治沙激励约束机制的逐步实施,在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建设以及重点工程建设的推动下,全国防沙治沙取得积极进展,公布了第四次荒漠化沙化监测结果。据统计,年全年共完成防治面积140多万公顷。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坚持保护优先,不断加大野生动植物拯救保护力度,加强监督管理,促进野生动植物保护和繁育利用行业健康发展,加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体系建设和防控。

3.生态建设成效显著,林业重点工程顺利实施

年,国家林业重点工程完成造林面积366.96万公顷,占全国造林面积的62.09%。其中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不含风沙源治理工程退耕)、风沙源治理工程、三北及长江流域等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重点地区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造林面积分别为88.55万公顷、98.26万公顷、43.91万公顷、136.06万公顷和0.18万公顷,占全部造林面积的比例分别为14.98%、16.63%、7.43%、23.02%和0.03%,其他社会造林占全部造林面积的37.91%。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年,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完成各项公益林建设面88.55万公顷,其中人工造林16.88万公顷,飞播造林7.33万公顷,无林地和疏林地新封山育林64.34万公顷。森林管护面积为10486万公顷。工程区累计一次性安置职工67.20万人,其中年一次性安置1668人。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区年末全部在册职工人数为87.04万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91.76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为106.85万人。年工程区木材产量达到1299.48万立方米,占全国木材总产量的16.06%。

退耕还林工程年是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建设的第三年,共完成造林面积99.65万公顷(含风沙源治理工程中1.39万公顷),其中退耕地造林0.03万公顷,荒山荒地造林67.48万公顷,无林地和疏林地新封山育林32.14万公顷。全年完成种草面积0.49万公顷。年,退耕还林工程完成投资322.05亿元,其中造林种苗补助费13.28亿元,粮食补助资金和生活补助费203.05亿元,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及其他费用105.72亿元。随着先期实施的退耕地补助陆续到期,从2008年起退耕还林工程涉及的粮款兑现面积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年涉及粮款兑现的退耕地面积为812.44万公顷。全年粮款兑现涉及2753万农户。

风沙源治理工程年,风沙源治理工程范围内的75个县共完成造林43.91万公顷,其中人工造林11.39万公顷,飞播造林12.26万公顷,无林地和疏林地新封山育林20.26万公顷。草地治理面积17.73万公顷,小流域治理面积13.40万公顷,治理总面积达到75.04万公顷。另外,还建设暖棚95.14万平方米;购置各类饲料机械1.13万台;完成水利配套设施1.47万处;生态移民1322人,涉及324户。

三北及长江流域等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年,三北及长江流域等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共完成造林面积136.06万公顷,其中人工造林89.92万公顷,无林地和疏林地新封山育林46.14万公顷。三北防护林四期工程完成造林面积92.83万公顷,长江流域防护林二期工程完成造林面积11.88万公顷,沿海防护林二期工程完成造林面积17.32万公顷,珠江流域防护林二期工程完成造林面积6.68万公顷,太行山绿化二期工程完成造林面积6.92万公顷,平原绿化二期工程完成造林面积0.43万公顷。在全部造林面积中,防护林面积所占比例为83.90%。自年以来,工程累计完成人工造林682.02万公顷、飞播造林29.11万公顷、新封山育林401.67万公顷。其中,三北防护林四期工程累计完成人工造林429.36万公顷、飞播造林10.12万公顷、新封山育林200.20万公顷。

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年,保护区数量与保护区面积稳步增加,截至年底,林业系统自然保护区已达2035处,总面积1.24亿公顷,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2.89%,其中,部级自然保护区247处,面积7597.42万公顷。年末实有自然保护小区4.88万个,总面积1588万公顷。野生植物就地保护点351个,总面积为476万公顷。国家划定禁猎(采)区2425个,总面积为8706万公顷。野生动物种源繁育基地560个,野生植物种源培育基地503个。野生动物园61个,植物园87个,狩猎场147个。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站5456个,野生动植物科研及监测机构663个,鸟类环志中心(站)148个。全国从事野生动植物及自然保护区建设的人员达4.87万人,其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38万人。

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年,我国湿地保护与恢复工作进程加快,全国范围内的湿地得到有效保护。全年实施了39个林业湿地项目,完成中央投资2.21亿元。截至年底,湿地自然保护区达550多处,国家湿地公园试点达145处,国际重要湿地达37处,面积为391万公顷,湿地示范区面积为251万公顷。全国共有1820万公顷的自然湿地得到有效保护,自然湿地保护率达到50.3%。

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年,继续加强推进《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大纲(~年)》规划,100个试点县治理工作进展顺利。年召开的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第二次省部联席会会议,对加强石漠化综合治理起到有力促进作用,国家下达石漠化综合试点工程中央预算内投资10亿元,下达林业建设任务21.17公顷。截至年底,工程已累计完成林业建设任务36.55万公顷。

重点地区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年,在信贷、保险以及采伐限额管理制度改革等多项政策措施的推动下,重点地区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取得显著进展。年,完成荒山荒地造林中速生树种造林74.10万公顷,占全部造林总面积的12.54%。重点地区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共造林6230公顷,其中荒山荒地造林1777公顷,更新造林4439公顷。

4.林业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产值、产量持续增长

年,全年实现林业产业总产值22779.02亿元(按现价计算),比年增加5285.29亿元,增长30.21%。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增长23.11%、36.24%和29.43%。林业三次产业的产值结构由年的41.30∶49.84∶8.86调整为39.05∶52.14∶8.81。分地区看,东部10省林业产业总产值比重较大,占全部林业产业总产值的48.68%;中部6省林业产业总产值为4574.59亿元。东部省份增长较快,比年增长34.98%。林业产业总产值超过1000亿元的省份共有9个,广东、山东、、福建位居前四。

年木材产量恢复增长,达到8089.62万立方米,比年增长14.45%。锯材产量持续增长,产量为3722.63万立方米,比年增长15.26%。人造板产量快速增长,产量达到15360.83万立方米,比年增长33.03%。其中,胶合板7139.66万立方米,比年增长60.40%;纤维板4354.54万立方米,比年增长24.82%;刨花板产量1264.20万立方米,比年下降11.66%;其他人造板2602.43万立方米(细木工板占63.49%),比年增长19.61%。木竹地板产量快速增长,达到4.79亿平方米,比年增长26.92%。其中,实木木地板1.12亿平方米,占全部木竹地板产量的23.32%;复合木地板2.68亿平方米,占全部木竹地板的55.97%;其他木地板5979.62万平方米,占全部木地板产量的12.48%;竹地板3940.40万平方米,占全部木地板产量的8.22%。年,全国木制家具总产量26073万件,比年增长27.18%。木浆产量708万吨,比年增长28.49%。

年,新造经济林面积111.09万公顷,比年增长10.81%。各类经济林产品总量达到1.26亿吨。竹材产量为14.30亿根,比年增长5.42%。年末实有花卉种植面积76.40万公顷;切花切叶125亿支;盆栽植物29亿盆;观赏苗木57亿株;草坪3.23亿平方米。

年,国有林区(包括135个木材采运企业和20个重点营林局)主要经济效益指标保持稳定。国有林区总资产贡献率2.60%,比年下降1.0个百分点;企业资本保值增值率100.80%,比年提高1.7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58.00%,比年提高4.1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率0.6次,比年减少0.1次;成本费用利润率10.20%,比年下降4.3个百分点;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14443元/人,比年增加3256元/人;产品销售率87.90%,比年下降4.3个百分点。

5.生态文化体系逐步完善,生态文明观念日益增强

生态文化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全国新建生态文化场馆78处,全国首座防治荒漠化纪念馆——防治荒漠化纪念馆在市开馆。全国新建生态文化休憩场所159处,我国规模最大、品种最全、科技含量最高的月季专类园——中华月季园在山东省莱州市正式运营。全国新建生态文化(文明)教育基地53处,国家林业局、教育部、、中国生态文化协会授予北京大学等10单位“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称号,使“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达到30家。

生态文化产品越来越丰富生态理论研究范围更加广泛,视野更加开阔,形成了许多具有前瞻性和开创性的学术成果。《关于发展现代林业与建设生态文明的思考》等学术论文集中反映了生态研究领域的最新认识,为推动现代林业科学发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生态文艺创作活动更加活跃,体裁更加丰富,产生了一大批具有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精品力作。文艺评论《世纪初中国动物小说的新突破》、《生态批评视域下的中国知青小说》,报告文学《林海苍茫,路在何方》、《茶油时代》,散文《三月,我们去植树》、《壮美的兴安岭》,诗歌《林业赞歌》、《走进林区》,小说《可可西里狼》,小小说《租地》,漫画《林二毛成长记》,小品《两全其美》,歌曲《林改之歌》,山水画《胡杨礼赞》成为年度优秀生态文艺作品的杰出代表。

生态文化传播越来越广泛年,中央主要新闻媒体和主要新闻网站刊发各类林业和生态报道及专题达到14000余篇(条),较年增长7.69%。门户网站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创新形式,通过专题链接、微博、博客、网上论坛、网络空间等多种渠道,不断增强生态文化传播的吸引力,不断扩大生态文化传播的覆盖面。中国林业网、关注森林网等一批新的生态文化网站建成开通运行,林业图书出版事业蓬勃发展,各类生态文化读物受到社会公众的追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展览、展会、论坛,适应了新型信息传媒快速发展和人们接受资讯方式变化的新形势,日益成为传播生态文化、弘扬生态文明的重要手段。

生态文化队伍越来越壮大生态文化理论研究队伍建设取得新突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27次会议批准设置林业硕士专业学位,为满足生态文明建设对林业专门人才的迫切需要开辟了新的渠道;林学院正式更名为农林大学,增强了生态文化理论研究力量。生态文艺创作队伍建设取得新进展,由省从事生态文化相关工作的科研、教学、技术推广、管理的企事业单位、社团组织和个人自愿联合组成的非营利性社会团体——省生态文化协会成立。

6.林业投入大幅增加,保障能力明显增强

年,林业系统实际到位各类建设资金1662.56亿元,与年相比增长20.66%;资金到位率为107.64%。其中,实际到位中央林业资金944.96亿元,占全部实际到位资金总量的56.84%,比年下降4个百分点。在中央林业资金中,国家预算内基本建设资金169.41亿元,比年增长39.37%;国债资金34.44亿元,下降42.57%;中央财政专项资金511.92亿元,增长11.13%;其他国家预算内资金229.19亿元,增长16.90%。年,中央林业资金仍主要以工程资金形式注入林业,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风沙源治理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工程等五大林业重点生态工程为主要投入对象。中央林业资金投入5项工程的资金总量达444.87亿元,占全部中央林业资金的47.08%。

年,国家林业局下达林业贴息贷款项目建议计划180亿元,实际落实林业贴息贷款162.03亿元,占同期贷款计划的90.02%,其中:工业原料林(含木本油料及沙区石漠化地区种植业,下同)项目落实贷款54.37亿元,占当年贷款落实总额的33.56%,比年下降12.66%;经济林项目落实贷款40.58亿元,占当年贷款落实总额的25.04%,比年增长17.93%;其他种植业项目落实贷款12.78亿元,占当年贷款落实总额的7.89%,比年增长79.75%;多种经营项目落实贷款54.30亿元,占当年贷款落实总额的33.51%,比年下降3.26%。

年,实际利用外资规模达到6.57亿美元,比年增长18.56%,占全国利用外资总水平(1057.35亿美元)的0.62%。其中国外借款0.84亿美元,外商直接投资5.50亿美元,无偿援助0.23亿美元,分别占林业实际利用外资总规模的12.85%、83.63%和3.52%。从利用外资方式上看,依然以外商直接投资为主,国外借款和无偿援助仅占林业利用外资的16.37%;从利用外资的项目类型上看,以公益林和商品林造林项目为主,项目个数为191个,实际利用外资金额为1.65亿美元;从林业利用外资的区域上看,沿海省份利用外资比例较大,福建和广西两地林业利用外资占全部林业利用外资总额的79.12%。

年,全部林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达到1553.32亿元,比年增长14.95%,其中:林业基本建设投资完成1449.19亿元,比年增长12.50%;更新改造投资完成82.21亿元,比年增长57.92%;森工其他固定资产完成投资21.93亿元,比年增长97.47%。国家投资完成745.24亿元,占全部林业投资完成额的47.98%。

从结构看,营林固定资产基本建设投资完成1170.96亿元,比年增长5.54%;森工固定资产基本建设投资完成278.22亿元,比年增长55.73%;营林和森工固定资产基本建设投资比为4∶1。营林更新改造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3.33亿元,与年相比增长249.84%;森工更新改造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8.88亿元,比年增长29.72%;营林和森工更新改造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比为1∶2.5。

7.林地管理进一步加强,森林经营制度进一步完善

年,严格林地征占用情况检查,强化林地使用情况监督,林地资源管理水平迈上新台阶。全国共审核审批占用征收林地项目1.7万项,占用征收林地面积16.95万公顷,收取森林植被恢复费103.92亿元。年,组织了对29省(自治区、直辖市)、生产建设兵团、4大林业森工集团的70个县级单位占用征收林地情况进行了检查,共检查年以来占用征收林地项目1277项,到期临时占用林地275项,森林植被恢复费使用情况1031项。检查的1277项占用征收林地项目,实际占用征收林地面积7157.0公顷。其中,违法占用征收林地项目186项,面积752.6公顷。年,制定下发了《森林经营方案编制与实施纲要》和《县级森林可持续经营规划编制指南》;编制完成了《森林经营方案编制与实施规范》和《简明森林经营方案编制技术规程》两个行业标准;完成了全国“十二五”期间年森林采伐限额编制及批复工作;切实加强了森林资源管理的基础工作,组织编制了《林业数表管理办法》、《全国林业数表体系建设导则》和《林业数表编制数据采集技术规程》,规范林业数表工作管理,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8.林木种苗建设成效明显,森林防火能力提升显著

年,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下达林木种苗工程建设总投资31213万元,其中中央预算内资金20000万元,地方配套资金11213万元。与年相比,总投资增长了8.19%,地方配套投资增长了26.69%。年,国家开工建设林木种苗工程项目133个,建设规模11896公顷。其中,林木良种基地项目97个,林木种质资源保存库项目28个,采种基地等项目4个,种苗基地等其他项目4个,建设规模分别为9261公顷、1646公顷、859公顷、130公顷。

年,全国森林防火能力建设成效显著。修订了《国家扑救重特大森林火灾应急预案》,制定了《应对重特大森林火灾直升机应急支援方案》、《武警森林部队扑救重特大森林火灾总体预案》,印发了《森林航空消防管理办法》,森林防火工作更加规范有序;共投入基本建设资金11亿元。防火物资储备中心共储备扑火物资3.6万件,并向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调拨扑火物资2.7万件,为火灾扑救工作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引进了第三架米-26大型直升机,在新建了3处航空护林站,大庆基地正式启用;先后举办了20多期防火培训班,培训400多名扑火指挥员,举行2次扑火指挥系统实战演练,组织考察了中俄边境森林防火隔离带建设,提高了各级防火人员综合素质。

9.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形势严峻,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工作继续加强

年,全国主要林业有害生物发生总面积1176万公顷,其中虫害发生面积为852万公顷,病害129万公顷,鼠(兔)害183万公顷,有害植物12万公顷,共成灾107.8万公顷,成灾率4.6‰。与年相比,发生面积和成灾面积有所增加。

年,组织完成了《全国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体系建设规划(~2013)》的编制和论证;积极争取落实了边境地区、西部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省份50处部级监测站的基本建设投资2000万元;组织完成了对“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信息网络直报系统”的验收;全年培训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2200余人次。加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日常监测防控,发现麋鹿魏氏梭菌病、野鸟高致病性禽流感等6起野生动物疫情,共计49起异常情况。强化现场督导和工作指导,指导湖北、北京等地麋鹿异常死亡情况进行应急处置和隐患排查,配合质检总局等相关部门联合开展北方边境地区非洲猪瘟等外来疫病专项督查。

10.林业科技取得新进步,林业教育取得新成果

年,林业科技投入大幅增加,组织实施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中央财政预算项目近800项,累计争取中央财政投入近7亿元,比年增长约21%。林业科学技术研究有序推进,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成果丰富。建立了“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储备库;选育、创制并保存了1000多份油茶优良种质(品系),选育出普通油茶高产、优质、抗逆优良无性系91个,确定了42个良种的适生区域,累计示范面积达5108公顷,建立油茶精深加工技术示范中试线、生产线8条,有机原料生产基地1160公顷。年,共登记林业科技成果434项,其中,软科学类11项,基础理论类19项,应用技术类404项。

年,全国普通高等林业院校和其他高等学校、科研单位输出的毕业研究生大幅增加,全国普通高等林业院校和其他高等学校林科输出的毕业本、专科生小幅增加,中等林业(园林)学校和其他中等职业学校林科输出的毕业中专生大幅度增加。本学年博士、硕士毕业生5398人,比年增长14.03%,其中,林业学科博士、硕士毕业生3862人,比年增长11.23%;本、专科毕业生52803人,比年增长1.19%,其中,林业学科专业本科、专科毕业生32926人,比年增长7.50%。全国中等林业(园林)学校和其他中等职业学校林科毕业生共43704人,比年增长53.63%。

11.林业工作站建设力度加大,国有林场基础设施状况明显改善

年,全国完成林业工作站基本建设投资51943万元,比年增加了5564万元,其中,国家投资17444万元,地方配套34499万元。全国新建乡镇林业工作站219个,733个林业工作站新建了办公用房,604个工作站配备了通讯设备,943个工作站配备了机动交通工具。年,在全国选择了254个县(市、区)开展了林业重点工程区林业工作站建设重点县工作,为3020个乡镇林业工作站配备了必要的设施设备。在全国选取82个乡镇林业工作站开展了标准化林业工作站建设试点工作。

年,全国国有林场改造林场和职工危旧房面积18万平方米,修建断头路975.30千米,维修和新建场区道路813.40千米,打机井135眼,建蓄水池78个,铺设输水管道262.30千米,新建和改造输电线路232.90千米。这些项目的实施,改善了住房、办公、通行等条件,解决了229个居住点4730名职工及家属饮水安全、80个林场场部或分场通电、2个林场场部通讯问题。年,国有林场危旧房改造工程在年试点顺利实施的基础上全面启动,16.60万户改造任务已全部下达,各方筹资110亿元。截至年底,工程已竣工55452户,面积3684843.80平方米。

12.林业信息化建设加速推进,信息化水平全面提高

年,颁布了《全国林业信息化建设纲要》及《全国林业信息化建设技术指南》;编制了《全国林业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年,全国林业专网节点由37个增至72个,建成了集传输文字、视频、语音等各类信息数据的高标准信息高速公路;各级林业部门积极加快办公内网建设,内部网络联通率显著提高;各地各单位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了机房标准化建设力度,集中购置了服务器、计算机和安全监控等设备;各级林业部门实行有效整合、统一管理,有力提升了网站共建共享水平,形成了以中国林业网主站为龙头,以数百个子站为主体的中国林业网大规模网站群。林业开始迈入无纸化办公时代。各级林业部门以电子政务建设为重点,加快推进办公自动化进程,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年,制定了《全国林业信息化工作管理办法》、《中国林业网管理办法》等10多项制度;成立了全国林业信息化标准委员会;了首部《中国林业信息化发展报告》。

13.区域林业稳步发展,不均衡特征仍然明显

东部地区区内生态状况总体良好为东部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森林覆盖率达到35.68%。林业经济实力雄厚,林业产业持续高速发展,区内林业产业总产值为11088.27亿元,比年增长34.98%,占全国林业产业总产值的48.68%;单位森林面积实现林业产业产值34128.77元/公顷,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93倍;林业三次产业结构比由年的32.2∶63.1∶4.7调整为29.7∶65.8∶4.5,第二产业实力进一步增强。区内林业产业体系完整,林业产业发达,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中部地区生态建设力度持续加大,非公有制造林比例较高,年,区内造林面积为116.92万公顷,占全国造林总面积的19.78%。主要灾害在这一地区表现活跃,森林火灾发生率为0.74次/万公顷,是全国平均火灾发生率的近2倍。生态建设成效较年显著,但预防和控制森林火灾的任务依然艰巨。林业产出水平整体较强,单位森林面积实现林业产业产值13382.28元/公顷,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15倍。木本油料和木本药材种植成为这一区域的特色和优势,产量分别占全国的61.72%和33.76%。

西部地区西部地区一直是我国林业生态建设的主战场和林业投资的重点领域,全国五成以上的投资放在西部地区。年区内造林面积为342.77万公顷,占全国造林总面积的58.00%;区内共完成林业固定资产投资额939.23亿元,与年相比增长22.82%。林业经济总体产出水平较低,单位森林面积实现林业产值3979.70元/公顷,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34.15%,但与年相比,增幅高达29.78%,产业发展持续增速,产业发展颇具潜力。区内林业系统在岗职工人数40.99万人,占全国的30.43%;林业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持续提高,为22807元,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比年增加3293元,增幅为16.88%。

东北地区森林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为40.22%,为四大区域中最高。区内造林力度加大,年区内造林规模比年增加36.64%。公有经济造林26.21万公顷,占51.38%;重点工程造林39.22万公顷,占区内总造林面积的76.89%,国有经济比重较高,重点工程造林作用突出。区内的资源优势尚未转变为经济优势,单位森林面积实现林业产业产值7769.98元/公顷,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6.67%,林业产出能力较低。该区是我国林业公共财政投资的重点领域,单位投资水平居全国首位,单位造林面积固定资产投资额为40365.80元/公顷,是全国平均投资水平的1.5倍。区内林业在岗职工人数约占全国的四成,职工收入水平有待提高。

14.国际合作交流不断深化,履约工作顺利推进

年,共争取到日本、韩国、国际热带木材组织、联合国粮农组织等多、双边政府间和民间合作项目110个,金额2055万美元;世界银行贷款“林业综合发展项目”正式实施,年项目完成新造混交型防风固沙林、生态经济型防风固沙林等多功能防护人工林6980.1公顷;“欧投贷款江西生物质能源林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工作进展顺利,欧洲投资银行首批贷款资金1200万美元已到达财政项目专户。年,共签署6份双边林业部门间合作协议,召开了9个双边工作组会议,争取到对外援助培训项目6个,中美能源环境十年合作研究项目1个。GEF项目在实施最后一年,撰写6部项目成果专著、9个专题报告;保护区项目点开展了遥感和全球信息系统等先进技术的培训。防治荒漠化、野生动植物保护、湿地保护等专项合作进展顺利。《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国际公约》(UNCCD)、《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湿地公约》(RAMSAR)履约按要求开展工作,取得丰富成果。

15.林业政策取得新突破,强林惠林政策体系基本形成

在林业生态建设方面,年,国务院决定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二期工程。一是继续实施森林管护补助政策。二是完善社会保险补助政策。三是完善政策性社会性支出补助政策。四是继续实行公益林建设投资补助政策。五是增加森林培育经营补助政策。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九委(部、局)联合出台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建设项目管理办法》,从组织管理、建设管理、验收与管护等7个方面对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建设项目做出了规定。国家林业局与农业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鳄鱼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加强对鳄鱼驯养繁殖和经营利用的监督管理。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做好自然保护区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加强自然保护区内的开发建设活动管理,提高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水平和保护效果。

在林地林权管理方面,国务院《关于全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纲要的批复》,进一步明确了林地用途管制和占用征收林地定额管理制度。国家林业局《关于下达“十二五”期间占用征收林地总额和2011年占用征收林地年度定额的通知》,明确国家下达的“十二五”期间占用征收林地总额,是各省“十二五”期间审核同意建设项目占用征收林地面积的上限,不得突破。按年度分解的占用林地年度定额实行“五年总控、年度调剂”,加强占用征收林地审核审批管理。国家林业局下发了《关于石油天然气管道建设使用林地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石油天然气管道工程“管道中心线两侧各5米范围内”按临时占地办理使用林地手续,分类型确定了临时占用林地补偿费标准。

在产业发展方面,国家林业局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沙产业的意见》,明确了促进和扶持沙产业发展的4项政策措施。一是多渠道增加投入。二是加大信贷支持力度。三是落实税收、保险等相关优惠政策。四是切实保障投资者合法权益。

在林业财政金融方面,中央财政加大了森林保险保费补贴力度,启动了中央财政造林、林木良种补贴试点以及湿地保护补助政策。国家将7类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器械品目纳入了补贴范围,出台了林权抵押贷款指导意见,明确了贷款对象、用途和条件,重点支持领域等政策。

16.林业立法步伐加快,林业执法力度增强

年,稳步推进《森林法》、《种子法》修改工作,加快《湿地保护条例》、《沿海防护林保护管理条例》立法进程,审查修改形成了《野生动植物进出口证书核发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大熊猫借展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部级森林公园管理办法》(草案),组织开展了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清理工作。林业执法及执法监督力度进一步加大。全国林业行政案件共发生30.45万起,与年相比略有增加。森林公安机关全年共立森林和野生动物刑事案件近2万起,打击处理违法犯罪人员近2万人,收缴林木9万余立方米、野生动物33余万头(只),涉案金额55亿余元。国家林业局各派驻森林资源监督机构共查办、督办各类林业行政案件400余起,结案率80%以上。进一步加大林业普法宣传力度,组织拍摄了系列普法短剧,广泛宣传《森林防火条例》、《种子法》等,全面总结验收林业“五五”普法工作。

17.主要林产品供需基本平衡,进出口贸易大幅度增长

年,全国木材产品市场总供给为43189.92万立方米,比年增长2.26%。其中:进口原木及其他木质林产品折合木材18356.08万立方米,国内商品材产量为8089.62万立方米,木质刨花板和纤维板折合木材(扣除与薪材供给的重复计算)9374.78万立方米,农民自用材和烧柴产量为5269.44万立方米,超限额采伐、上年库存等形式形成的木材供给约为2100万立方米。全国木材产品消耗总量为43177.04万立方米,比年增长2.34%。其中:工业与建筑用材消耗量为31726.53万立方米,农民自用材(扣除农民建房用材)和烧柴消耗量为3662.19万立方米,出口原木及其他木质林产品折合木材7788.33万立方米。

年林产品出口463.17亿美元,比年增长27.54%,占全国商品出口额的2.94%;林产品进口475.07亿美元,比年增长40.13%,占全国商品进口额的3.41%;林产品贸易逆差为11.90亿美元。

林业个人年度工作总结范文12

[关键词]广西林业;经济发展方式;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31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0)11-0011-03

广西是全国林业大区和南方重点集体林区,广西经济社会良好的发展势头对广西林业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应要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不断提高林业发展水平,从林业大区转变成林业强区。从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高度,从科学发展的高度推进广西林业产业建设,转变广西林业经济发展方式,打造优质的千亿元林业产业。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广西林业强区的目标

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郭声琨在2010年全区林业工作会议上指出:“大不大,看资源;强不强,看产业。广西建设林业强区的弱项是产业,重点是产业,潜力在产业,优势在产业。”广西是全国林业产业大区,建设林业强区必须加快林业发展方式转变。

建设广西林业强区的目标是:力争2008年至2010年实现林业总产值超千亿元,2011年至2013年林业总产值达到1500亿元,2013年至2015年林业总产值达到2000亿元。围绕广西区党委、政府提出的林业强区建设目标,周密部署了“12345”战略,即建设1个“航母”级林业龙头企业、建设速丰林和经济林两大基地、推进3个特大型项目、培育支持4个大型上市公司和构建5大优势产业。

二、建设广西林业强区具备的基础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2008年,广西生产木材约1.5亿立方米。“十一五”期间,广西商品材出材常年量约占全国的1/7,人工林出材常年量约占全国的1/6,是全国最大的商品材生产基地。广西林产工业占有重要地位,松香、八角、玉桂、茴油、桂油、栲胶等林产品产量全国第一。其中松香、八角年产量分别居全国的50%、80%以上;茴油、桂油产量均占全国的90%以上,分别占世界贸易量的80%和30%以上。2008年,广西林业产业总产值670亿元,居全国第九位;人造板产量800万立方米,居全国第四位;林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达8亿美元。这些数据表明,广西已经成为我国林业资源大区。

广西林业在全国的影响大大提高。截至目前,广西林业用地面积2.26亿亩,占广西土地总面积的64%。森林面积1.93亿亩,森林覆盖率达54.2%,相当于1978年22.5%的2.3倍,位居全国第四位。2008年,广西人工林、速丰林、经济林总面积均居全国第一位;活立木总蓄积量居全国第七位;沼气池入户率居全国第一位。2009年,广西全区林业产业总产值约为820亿元。以上相关数字标志着广西林业大区的迅速崛起。

三、建设广西林业强区存在的主要问题

把广西建设成为生态文明示范区和林业强区,已具备很好的基础。但广西林业总产值2010年底要实现1000亿元这样高的目标,还存在以下困难和问题。

1.林业产业体制不顺畅,缺乏效率。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入,林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逐渐显现,管理体制机制需要进一步创新,林业生产力需要进一步解放。

2.林业产业发展亟需加强。北海林浆纸一体化、中国一东盟(南宁)林业产业物流园、高峰五洲中(高)密度纤维板厂等重大林业产业项目建设有待加快推进,油茶、花卉和林下经济需要继续加大力度推进。

3.林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目前,广西林业第一产业(森林资源培育)过于注重造林数量,在林木多样性及品种质量上重视不够,使得森林资源业呈现粗放式规模扩张,虽然森林数量上升了,森林资源质量和效益却呈下降趋势。第二产业(林产品加工)在保证企业正常生产用力过多,在长远规划和重点建设上投入较少,使得林业产业龙头企业少,规模经营小;企业产业化程度低,生产经营集约化程度不高;林业初级产品多,精深加工产品少,低产值多,高附加值少,一般产业多,拳头产业少。第三产业(市场服务)不足,且比例偏低,为林业服务意识不强。

4.技术应用型人才缺乏。(1)技术人才数少。管理与技术人员占从业人员的比例全国平均为5.5%,广西林业系统为2.5%,只相当全国平均水平的45%;每万名职工中专业技术人员全国是2829人,广西是2152人,广西林业系统国有林场为1620人,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7%,广西平均水平的75%;大专以上人口比例全国为3.8%,广西为3.5%,广西林业系统为1.4%,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7%,广西平均水平的40%。(2)人才专业结构不合理。广西林业系统管理和技术人才中工科、经济、管理类约占20%,农林科40%,其他专业占40%,信息技术类人才紧缺。

四、加快林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建设广西林业强区的措施

围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创新体制机制这条主线,跳出单纯的造林植树和保障木材供给模式,加快林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发展,大力推进林业从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变;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大林业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力度,大力推动林业从封闭、半封闭林业向开放林业转变;加强林业科技创新,加快林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加强森林经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大力推进林业从粗放林业向集约林业转变;依靠科技创新,提高林地的生产力和产出率,提高林产品质量和品质,大力推进林业从数量林业向质量林业转变;充分挖掘林地资源,加快发展野生动植物繁育利用产业和森林旅游业,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大力推动林业从平面林业向立体林业转变。

1.提高认识更新观念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加快林业发展方式转变是广西林业工作的主线和重中之重。必须牢固树立“非转不可”和“尽快见效”的观念,用发展方式实现林业大区向林业强区转变的历史性跨越。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建设现代林业的总体思路,不断开创林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新局面,使森林资源总量增加、林业产业做大做强,实现广西从林业大区变强区,推动林业生态、经济、社会三大功能的最佳组合和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最大化,提高林业产值所占广西生产总值的比重,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培育以循环经济为主导的生态产业体系。坚持通过发展生态经济推动生态建设,以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生态产业为突破口,以节约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为重点,结合构建广西现代产业新体系,加快改造“三高”企业、行业和产业,倡导绿色健康生态消费,形成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经济发展模式、生产模式、消费模式。

3.转变发展方式加快结构调整。一方面,切

实转变发展方式,实行集约经营。林业必须改变广种薄收的做法,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提高森林质量为目标,科学造林,不断扩大新品种、新技术推广率,提高林业综合产出能力,形成产业竞争新优势。另一方面要加快结构调整。加大对人造板等产业的结构调整力度,推进产业升级;加快林业第二产业发展力度,大力支持和发展林业第三产业;合理配置人才专业结构,提高林业信息技术人才比重。

4.完善林业管理机制增强林业发展方式转变的组织保障。积极改进林木采伐管理机制,完善生态公益林管理机制,健全林业投资机制。进一步转变作风,切实转变部门职能。适应市场经济要求,转换经营机制,加强林业单位的内部管理。

5.加强林业体制、机制和林业科技创新。当前,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科技落后等问题仍是阻碍广西林业发展的主要根源。必须通过深化改革,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挖掘调动林业发展的内源性力量。在继续推进营造林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林业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国有林场和林业企业改革的同时,重点突破林业产权制度改革,通过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逐步建立起“产权归属清晰、经营主体落实、责权划分明确、利益保障严格、流转顺畅规范、监管服务到位”的现代林业产权制度。

坚持科教兴林战略,不断提升科技支撑能力。加强林业科技创新;抓好科技示范项目建设,建立科技示范点、示范基地,推广先进实用技术,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做好造纸业和木材加工千亿元产业研发中心建设工作。

6.加快构建现代林业产业体系做强林业产业实现千亿元产业目标。坚持“以资源换产业”,着力提升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林业龙头企业,着力培育林业新兴产业,积极拓展林产品物流服务业,努力构建存量优化、增量升级的产业发展新格局,着力提高广西林业总产值占全国林业总产值的比重。

加快林业产业发展,实现千亿元产业目标。全力推进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加快推进防城港市浙江翔盛集团年产50万吨粘胶短纤维项目、贺州华桂林浆纸业有限公司建设110万亩原料林基地、年产化机浆25万吨、高级纸板30万吨林浆纸一体化等重大项目的前期工作;加快建设中国一东盟(南宁)林业产业物流园、高峰五洲中(高)密度纤维板厂、派阳山林场福兴人造板有限公司年产20万立方米刨花板、贺州市欣荣星林业有限公司年产22万立方米高密度纤维板等重大项目;着力打造造纸与木材加工千亿元产业。

7.坚持人才强林战略培养林业创新人才。坚持人才强林战略,继续推进“136”人才引进培养工程,通过培养和引进博士100名、硕士300名、全日制学士600名,充实广西林业系统,特别是林业科研单位,改善目前广西林业科技队伍的知识结构和人才结构;优化干部队伍结构,调整充实林业科技后备干部库;大力培养适应现代林业发展的高素质的创新型、应用型林业科技技术人才。

总之,加快广西林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到2015年,通过加强生态建设,突出发展产业,加快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不断增加森林资源总量、生态环境载量和林业经济总量,初步构建起林业三大体系,使广西林业综合经济实力进入全国前列,林业总产值进入全国前三位,林业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步入全国林业强省区行列。

[参考文献]

[1]唐运海,等,论广西林业可持续发展战略[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