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林业专业技术总结

林业专业技术总结

时间:2022-08-05 16:14:07

林业专业技术总结

林业专业技术总结范文1

林业助理工程师个人专业技术工作总结及工作计划

在过去的一年来,在领导的指导、关心培养下,在同事的帮助、密切配合下,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业务潜能、完善本职工作。积极参加集体项目行活动,以及多种形式的培训和不定期的业务学习,加强理论和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学习,注重交流并不断拓展自己的视野,在认真履行个人岗位职责的同时,进一步提高自己作为林业科技工作者的整体素质。现将我任现职以来的专业技术工作总结如下:

一、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素质

本人能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时刻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热爱党的林业事业,热爱本职工作,加强自我修养,时刻以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以饱满的工作热情,扎实的工作作风,优异的工作业绩,得到了领导和同事的一致好评。

二、努力提高业务水平,真正做到业务骨干

这一年,既是我工作成绩突出的一年,更是我不断提高,不断进步的一年。我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参加了一系列的业务技术工作,能力提高很快,能较好的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在此期间,我完成了马尾松家系优树的筛查工作;协助完成了苗圃绿化苗木、育苗技术指导工作;完成了松材线虫病疫木和商品林采伐规划划作业设计工作;参与了造林补贴项目规划设计及组织实施、自查工作,并通过了各个部门的检查验收,获得了相关领导的好评。

三、来年工作安排

担任林业助理工程师以来,我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在工作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当然,我还有这样和那样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业务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扬长避短,努力学习,不断提高,努力工作,再创佳绩。

林业专业技术总结范文2

关键词:林业科技推广 应用现状 发展与探讨

中图分类号:F30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随着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的完成和配套改革的推进和完善,林农作为林业经营主体地位得以确立,群众造林育林的积极性也空前高涨,广大林农更注重林地经济效益的提升,而科技兴林是发展林业生产、提高林业建设水平和经济效益的决定性途径。在林业发展历史中,科技进步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特别是县级林业技术推广机构,直接面向林业生产第一线,是为广大林农提供服务的公益性组织,在林业科技推广工作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因而,加强林业科技推广工作,健全和完善林业技术推广体系对于当前林业生产建设的全面推进显得尤为迫切。针对这一情况,结合当前林业建设实际,笔者对县级林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进行了调查研究。

一、当前林业科技推广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林业科技推广体系不完善。一是基层林业科技推广机构不稳定,人员变换频繁,专业技术人员严重不足,普遍占总人数的25%左右。二是林业科技人员人员大多为兼职,而且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接受继续教育及参加培训学习的机会不多,对先进科技成果信息了解甚少,部分人员缺乏专业技术知识,或知识老化、更新不及时、解决技术问题的能力不强,有的在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推广方面甚至落后于当地的林业生产大户,真正能承担科技推广技术指导工作的林业科技人员不多,特别是基层从业人员不能专职专用,亲自抓试验示范的时间少,加之缺乏科技兴林的意识,没有把已有的林业技术组装配套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导致造林科技含量不高,影响了造林效果。

(二)对林业科技推广重要性认识不足。一是一些地方领导同志对林业科技推广在林业建设中的作用认识不高,科技意识淡薄,简单的认为造林就是挖坑栽树。二是林业部门内部也不同程度存在“重项目争取、轻任务落实”的现象,科研与生产结合不紧密,林业标准体系不健全,质量技术监督乏力,没有把林业科技推广作为提高造林两率的重要手段贯穿到造林的各个技术环节,林业产业链条延伸不够长,初级产品所占比例高,科技兴林意识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三)林业科技推广资金投入严重不足。一是县及乡镇普遍存在缺编制、缺资金、缺办公场所、缺硬件设备、基础设施较差等问题,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科技投入体系尚未形成,林业科技推广机构经济危困,无固定投资渠道,缺乏必备的科技推广设施设备,推广手段落后。二是林业科技工作缺乏必要的科研、试验、示范、推广经费支撑,林业科技新品种不够多,林业科技含量不够高,导致科研、技术推广工作明显滞后于工程建设,特殊立地条件造林技术瓶颈问题至今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

(四)林业科技推广方式单一。受市场体制制约,县级及乡镇林业科技推广机构均欠缺推广示范基地,由于没有自己的示范基地,推广方式只能采用简单的办班培训及科技咨询的方式来进行,示范带动效果欠佳。

(五)林农的科技文化素质不高。受传统及地域条件限制,林农的科技文化素质普遍还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对新技术和新成果缺乏较高认识,导致林业科技的推广比较缓慢。

二、对策建议探讨

基本思路:以林业重点工程、重点项目为依托,解决林业技术推广投入不足的问题;以科技推广、试验、示范为手段,着力解决林业生态建设中的技术瓶颈和技术难点问题;以深化林业推广体制改革为突破口,重点解决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科技投入机制、科技服务方式等问题;打造技术平台,调动广大林业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为林业建设服务。

对策和建议:

(一)强化林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稳定机构队伍。加强林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是推广林业技术的基础保障。各级地方政府和林业部门要提高对林业科技推广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切实把林业技术推广工作作为一项事关林业建设成败的关键工作抓实抓好。依照《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国发[2006]30号)精神,强化林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稳定机构队伍,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动摇林管站、技术推广中心的基础保障作用;确保建立以市级为龙头、县级为中心、乡镇为基础、各级专业协会和合作社为补充的四级林业科技推广体系,要把林管站、技术推广中心体系建设纳入林业总体发展规划当中,强化其在科技推广和社会化服务方面的职能作用。培养和造就一支吃苦耐劳、具有精湛的操作技能和实践经验的科技队伍,加大先进科技成果转化和适用技术的推广力度。

(二)加强林业技术推广基础,搞好科技创新。近几年我们虽然已有一些适用技术经过总结鉴定,广泛运用于生产实践,但重视不够、探索不深、总结不足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在造林过程中缺乏对实施项目进行跟踪调查、对比试验、观察记录等基础资料的收集存档,成败与否没有进行很好的总结分析、定论,这也是影响造林效果的原因之一。当前,林业部门要利用拥有的人才优势和资源优势,以自主创新为主,结合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重点在开展人工造林、石漠化地区立地植被恢复、森林资源极生态工程效益监测监控、乡土树种应用、能源林培育以及碳汇林业等关键技术攻关和研究,争取在林业生态建设的关键技术上有新突破、新进展。同时,广大科技人员沉下身子到生产第一线,边造林、边摸索、边总结,真正推出一批有助于提高山区造林的适用技术,加快森林覆盖率增长步伐。

(三)抓好林业技术推广,提高造林科技含量。当前随着生态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建设范围正在拓展,造林立地条件越来越差、造林难度越来越大、造林成本越来越高,要如期完成各项绿化任务,必须依靠科技进步、依靠强化技术管理来实现。要克服林业生产和生态建设中重任务重规模,轻质量轻技术的思想,把科技推广工作提到重要议事日程,要认真探索和总结,围绕“活”字做文章,加大适用技术的推广力度。以现有的林业科技成果为基础,积极学习、引进、消化周边地区科研与推广的最新成果,进行组装配套,运用于林业生产,包括整地、造林树种选择、栽植技术、抚育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各个技术环节。技术推广要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按照现有的林业实用成果和先进技术,筛选和推出林木新品种,做好适宜区域特点的科技成果和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结合低山丘陵岗区的特点,重点推广应用抗旱造林集成技术、优良乡土树种繁育造林技术、林业生态治理立地类型划分与造林模式选择技术、有害生物防控新技术,特别是广大林农和基层林业人员在生产实践中摸索出来的行之有效的技术和做法,及时进行推广应用,将林业技术推广与工程造林紧密结合起来,依靠技术进步支撑工程建设,提升工程建设质量。

(四)加大科技推广投入,加快科技推广步伐。要建立稳定的资金投入渠道,加大林业科技推广的投入,加快技术推广机构基础设施与装备建设,改善其办公条件提升装备水平,是适应服务支撑现代林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丰富林业技术推广手段的需要。以重点工程为载体,根据《国家林业局关于重点林业建设工程科技支撑指导意见》,各县级林业局统一从重点工程投资中提取不少于3%的技术推广经费,集中使用,并纳入年度造林作业设计中,不设计技术推广费的不予批复,将推广经费的提取和推广项目的实施效果列入年度目标管理责任状中考核。用于培养林业高层次人才、引进紧缺急需人才和优秀人才,促进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确保建设质量和效益。

(五)发挥专业人员优势,搞好科技示范服务。继续发挥林业科技特派员、林业工程师和技术人员的科技带动作用,抓好速生丰产林、高效经济林和花卉苗木基地建设和林业科技工程的科技示范。完善多级科技服务体系,开展专家出诊、技术咨询等活动,形成全方位的科技服务体系。积极开展科技下乡活动,组织林业科技人员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普及林业科技知识,扩大先进技术应用覆盖面,全面提升林业工程建设水平。

林业专业技术总结范文3

1.存在观念误区

①对专业技术人才重视不足,认为林业企业木材营林生产粗放管理就行,不需要特别高端的专业技术,因此,各企业在各类专业人才培育、引进等方面缺乏足够重视,缺乏资金投入、统筹规划和科学管理,核定的关键技术工种生产定额偏低或增长速度缓慢,不能体现专业技术人才的薪资优势。②把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仍然当成计划经济体制下传统的行政人事管理,没有将其纳入现代人力资源系统管理,没有发挥其他各部门的执行配合作用。

2.人才引入机制不健全

林区没有完备的人才市场,交流信息闭塞,加之企业对外宣传不到位,对新引入人才的薪资待遇不够优越,企业很难招收到高端专业技术人才和大专院校毕业生。例如阿里河林业局2010年以前的10年里年均招收大中专毕业仅4人,占职工总数的0.1%,占年流失退休职工总数的1.3%,并且因薪资待遇影响已有50%流失。

3.人才应用管理机制不合理

受用人不正之风影响,不同程度存在庸人挡道、人才闲置、外行管理内行的不正常现象,极大地挫伤了各专业技术人才的工作积极性。②人才考核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不完善,存在人才滥用乱调、用人不当等问题,使人才的贡献大小与其薪资待遇不匹配,严重影响潜能的充分发挥。

二、改善林业企业专业技术人才管理的对策

大幅度增加专业技术人才的薪酬待遇,建立吸引、留住人才的制度体系和工作环境。在普遍大幅度增加职工工资,改善职工生产生活条件的同时,将单位的收入分配与职工的实际才能和贡献大小结合起来,适时适度增加关键技术岗位的生产定额,特殊贡献,特殊奖励,逐步拉大专业技术人才与普通职工的收入差距,提高专业技术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荣誉感。提高新分大中专院校、技工学校毕业生的薪资标准,给予家不在当地的大学生以一定的额外生活补助,积极协调解决他们的住房、生活等问题,满足他们不同的工作、生活和精神文化需求。近几年,内蒙古林业企业已经通过一定的优惠政策,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特种专业技术人员和高端科研人员,通过一定的基础锻炼和组织培养,对其中的优秀人才委以了重任。过去大学生普遍不愿意分到林业企业工作,现在许多大学生,开始争着来林业企业锻炼工作。阿里河林业局通过引入机制的改进,近两年就招收大中专毕业学生70名,占现有职工总数的2.3%,并且全部在各单位重要专业技术岗位发挥作用,没有流失。

进一步改善林区生产生活条件,加大对林区优美环境、新林区建设成果和林业未来发展前景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怀才之人,尤其是在林区生活过的大学生了解林区,热爱并投身林业生态文明建设。注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系统培育,搭建各类人才施展才华的活动平台。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专业技术培训、技术比武、科研攻关、技术交流、师带徒等活动,激发职工钻研业务技术的积极性。建立健全必要的科研机构和设施,设立科研专项资金,不断增加科技研发资金投入,根据主体产业转型产业创新研发的需要,与相关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密切技术协作关系,通过技术协作为企业培养和引进稀缺专业技术人才。安排年轻专业技术人才,尤其是大学生先到林场、工队生产一线体验生活,积累生产实践经验,丰富专业知识,并合理安排轮岗锻炼,培养高素质综合人才。

三、总结

林业专业技术总结范文4

关键词: 高职院校;园林工程;课程;实践性教学

职业教育担负着为国家和行业企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任务,我国高职院校正是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和发展要求为行业企业培养专业的高技能型人才。而实践性教学是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的重要环节,是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高职院校《园林工程》就是为园林技术专业培养具有园林景观现场施工和组织管理能力的高技能、专业型人才而开设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为使培养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园林技术专业《园林工程》课程在实践性教学方面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设置。

一、加大实践性教学学时比例,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高技能人才,侧重于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园林技术专业《园林工程》课程设置在第三学期,总学时为120,其中实践性教学学时为60学时,占总学时的50%,主要进行的实践性教学内容有:园林景观施工场地的改造(带学生在施工现场参观为主); 园林景墙和花坛的建造(在校园局部小范围模拟建造和市区参观相结合);园林假山建造(在校园小范围模拟用塑石方式建造和市区参观相结合);喷泉建造(带学生到施工现场参观为主);园路的修建(在校园局部小范围模拟建造和市区参观相结合);园林场地水电施工(带学生到施工现场参观为主);栽植园林植物(在校园局部小范围模拟栽植和市区施工现场参观相结合);集中实训一周,让学生以校园局部地形进行园林景观的设计和施工训练等内容。根据实践性教学内容合理灵活的调整教学学时,可把实践性教学学时提高到总学时的60%-70%,通过实践性教学的强化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加强实践性教学的校企结合模式,让学生体验真实的现场施工场景

通过对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园林技术专业部分毕业生调查,发现学生刚到园林企业时,在园林工程现场施工和管理过程中,出现施工项目不能相互有效的衔接,施工工艺流程不规范,施工现场管理混乱等现象,在通过一个月的实践后,才改变这种混乱的施工局面。其原因是学生与园林行业企业的施工现场接触不多,真实体验太少。因此在《园林工程》课程实践性教学设置上加强了与黔东南州园林企业的合作,把实践课带到园林企业的施工现场进行,让学生体验真实的现场施工场景,同时聘请园林企业的专家来校授课,给学生讲解园林工程施工的新技术和新材料的运用以及相关知识。这种校企结合的实践性教学模式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具有良好的效果,能让学生尽快熟悉园林工程的施工现场,让《园林工程》课程实践性教学更符合园林企业的需求,更能让学生掌握园林工程施工技术,目前园林企业对毕业生的表现满意。

三、提高践性教学内容的考核比重,促进学生的学习态度

在大部分高职院校对《园林工程》课程实践性教学内容的考核,往往与理论考核合并在一起以试卷形式进行,在试卷中所占比重也不大,不超过40%的分值。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园林技术专业《园林工程》课程实践性教学内容的考核也存在上述问题,为了适应职业教育的发展,满足园林企业的需求,让学生在园林企业施工管理岗位就业后就能马上进入工作角色,把《园林工程》课程实践性教学内容单独列出,作为对学生的一项独立考核指标,使其占该课程考核比重的50%以上,这能促进学生对实践性教学的重视,把《园林工程》课程的考核由单独的期末考场里做试卷的模式,转变为与现场实操考核相结合的模式进行,让学生进行实操大比拼,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四、加强实践性教学内容与部级和省级职业院校技能竞赛结合,为参赛做准备

部级和省级职业院校技能竞赛是职业院校相互交流和学习的平台,在2017年的全国园林景观设计职业院校技能竞赛中就把园林工程施工列入竞赛项目的一项内容,考查学生的设计能力和现场施工能力。每年贵州省也进行高职院校园林景观设计项目的竞赛,为全国职业院校技能竞赛做选拔。在这些职业院校园林景观设计技能竞赛中都把园林工程的施工加入竞赛内容,使其更能考核竞赛选手的综合能力。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园林技术专业积极参与省级高职院校职业技能竞赛,努力向全国高职院校职业技能竞赛冲刺,曾三次获得贵州省高职院校园林景观设计职业技能竞赛二等奖,在2016年冲入全国高职院校园林景观设计职业技能竞赛名单,为了更好的与全国以及贵州省职业院校技能竞赛相结合,在《园林工程》课程实践性教学内容的设置上要与技能竞赛内容相融通,相适应,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积极的为参加省级和部级职业院校技能竞赛做准备。

五、结束语

实践是检验理论的一把标尺,理论是指导实践的一根准绳。高职院校《园林工程》课程的实践性教学内容对培养和提高学生对园林景观现场施工和管理的把控能力起到关键作用,为学生今后在园林企业施工岗位塑造优美怡人的园林景观奠定基础,在实践性教学内容的设置上要科学合理,要能满足园林企业对施工岗位人员的职业能力的需求。伴随着人们对园林景观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建设高质量的园林景观环境也为高职院校《园林工程》课程实践性教学内容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只有不断的提高和完善《园林工程》课程的实践性教学内容的设置,才能为园林企业提供更多的高素质的园林景观建设人才。

参考文献:

[1]宁妍妍.高职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J].甘肃科技,2015,31(21):60-63

林业专业技术总结范文5

关键词:科普服务林改;信息化;农村发展

中图分类号:S7 文献标识码:A

林业现代化建设思路是要建成科学发展的林业,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林业。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推进让农民真正成了山林的主人,造林育林护林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森林质量稳步提升。作为新一代的林农,通过掌握先进的林业知识和科学技术及相应法律、学会科学合理生产与经营,真正走上发展生产、生活富裕的道路。随着现代林业的发展,农民参与林业的意愿日益强烈,这就要求我们提供大量及时准确的信息服务。大力推进林业信息化建设,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满足农民群众的需求,也是加快现代林业建设的必然选择。

1 四平市森林资源、林业信息化建设概况

1.1森林资源概况

四平市地处东北松辽平原腹地,是吉林省的南大门,东接长白山余脉,西邻内蒙古科尔沁草原。全市总面积1.4万km2,总人口330万人,林地总面积2831.3 km2,有林地面积2098 km2,森林活立木总蓄积量1531.8万m3,森林资源总量继续保持了良好的增长势头。

1.2 林业信息化建设概况

四平林业网页在四平市政府网上已经开通,经过了5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林业信息技术应用领域不断拓展。

1.2.1加强业务应用。利用全球定位系统和网络技术,加强了营造林重点环节的监管,提高了营造林水平和科学管护。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监测信息管理系统建设逐步推进,为实现灾害的科学防控和应急处置奠定了基础。

1.2.2推动公共服务。认真落实《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增加了政府工作的透明度,扩大了林业信息覆盖面,政府门户网站已经成为林业部门林业信息的主平台,成为社会公众获取林业信息的主渠道,可以实现信息的即时传播和接收,林农可以随时随身阅读学习,同时信息下发结合季节特点,多样化地展示各项林业资讯及政策法规。网上设置了领导信箱、在线论坛、在线访谈、在线调查、网上答疑、投诉建议等互动栏目,扩大了林业信息覆盖面,保障了社会公众的知情权,成为社会公众获取林业信息的主渠道。

2 科普服务林改信息化建设总体框架、任务

2.1 建设总体框架

根据《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结合现代林业建设实际,四平市科普服务林改信息化建设借鉴其他省市经验,采用“四横两纵”的总体框架结构,“四横”为基础设施、数据库、应用支撑和应用系统,“两纵”为支撑“四横”的标准规范体系、安全与综合管理体系。

2.2 建设任务

依托四平市政府网站,提供林业应用系统统一的平台,提供信息公开、网上办事、互动交流等服务。

2.2.1扩大信息服务,保障社会公众的知情权。提供信息公开、网上办事、互动交流等服务。

2.2.2加强管理,加大信息力度。发挥规模效应,适时更新,增强吸引力,做到准确和及时,保证信息质量。

2.2.3推进网上办事,提高工作效率。加强在线行政审批,提高在线办事效率,强化办事监督管理,建立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保证在线办事稳定可靠。

2.2.4加强互动交流,开展林业网上调查。关注林业热点和民众关心的问题,推进网上,实现在线访谈,提供良好的网上咨询、查询等服务。

3 科普服务林改信息化建设重点

3.1 主动公开政务信息

为方便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获取政府信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制定《四平市林业局政府信息公开指南》,每年更新一次。林业局机关掌握的政府信息,除依法免于公开的外,凡与经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相关的政府信息,均予以公开或者依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申请予以提供。机关公开政府信息遵循公正、公平、便民的原则。

3.2 开发数字图书馆与网络电视服务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 通过大力发展网络化、数字化、共享化信息服务为主导的新型图书馆综合服务体系,成为我们获取大量信息的主要来源。依托林业行业图书信息资源,建立传递快捷、管理高效、服务多元化、面向全行业的数字图书馆系统,将林业行业相关的数字化信息进行网络传输,达到资源共享,实现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使用,为林业行业和社会公众提供良好的信息服务,并通过网络电视加大对林业信息发展的传播力度。

3.3 构建现代林业远程教育培训系统

利用多媒体的开放灵活的多样性的新型教育模式,近年来,在政府的大力推动和支持下,四平市农村各类远程教育和农民远程培训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该市着力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着力强化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着力提升林业传统产业,着力保护森林资源,着力推动林业产业发展, 面向林业领导干部、林业专业技术人员、林业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林业工人和林农开展大规模的远程培训,面向公众开展在线生态文化教育,构建一个开放型、多功能、广覆盖、高质量的现代林业远程教育培训系统,以满足不同层次用户的使用需求,进一步提高森林功能等级。增强林业带动林农脱贫致富的能力,提高林业综合效益,实现生态产业结合,兴林富民共赢。

3.4 促进政府与公众互动

通过设置领导信箱、网上答疑、在线论坛、在线调查、在线访谈等方式,及时了解百姓的意见和建议,解答林农关心的有关发展林地经济的实用技术问题。扎实开展“传播科技,服务林改”科普宣传活动,定期开展由林业科技工作者、乡土专家、林农参加的小规模林业实用技术专题研讨会,积极探索新时期传播科技知识、推广实用技术、加强科技服务等有效形式和实现途径,为农村全面发展做出贡献。

4 保障措施

4.1 加强组织机构建设

建立健全组织领导机构,依托政府,“双线”管理,落实责任。逐级成立政府主导,林业主管部门具体实施的科普服务林改信息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形成市、县、乡三级林业信息化组织体系,设立办公室,充分发挥其在科普服务林改信息化建设管理工作中的牵头作用。

4.2 建立健全政策机制

按照“加快林业信息化,带动林业现代化”的总体思路,坚持强化基础、提升水平、拓展领域、深化服务,健全建设、管理、应用推广和运行维护等方面管理机制。严格遵循全国林业信息化发展规划或总体方案要求,在建设和运行中做到了标准规范性、格式统一性、系统稳定性、服务多样性、资源共享性。

4.3 加快人才队伍建设

4.3.1构建服务乡村林业专家队伍。根据各县(市)区广大基层林业工作者和林农提出的需求,分专业,聘请专家成员,成立专家库,专门为林农提供咨询服务。

4.3.2搞好队伍建设。建立市、县、乡林业科普工作网络,定期举办农民技术骨干和承包集体林地的农场主参加的技术培训班,组织和鼓励科技人员参与科普服务林改活动。

4.3.3强化林业科技推广体系队伍建设。各县市林学会要制定林业技术咨询对接和指导服务活动计划。在实际工作中,主要采取现场咨询、电话咨询、网上咨询、发放宣传单等形式,对广大林农进行答疑解惑,提供技术服务。林业科技人员要参与到包乡活动中,深入到田间地头,实地查验,现场指导,具体回答和解决林农在林业生产中遇到的实际技术问题。尤其加强面向偏远林区和老少边穷地区开展形式多样的信息化知识和技能教育服务,提高林业基层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4.4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将国家和地方林业信息化建设作为重大工程来实施,在经费上,一方面积极协调主管单位大力支持;另一方面对成效显著的在项目申报上给予优待扶持;拓展林业科技的融资渠道,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和鼓励全社会增加林业科技推广服务的投入,设立信息化专项资金,争取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政策和资金扶持。同时,重视系统运行维护、基础设施、应用系统升级换代及培训等年度专项投资,为信息化建设成果的长期稳定运行提供必要保障。

4.5 加强交流合作

重点加强国家和地方林业信息化部门之间、各地方林业信息化部门之间工作交流,形成良性的交流机制。充分借助国内外从事林业信息化相关工作的科研、教育、企业的技术力量,消化吸收关键技术、先进经验,在信息技术和信息管理方法合作交流过程中提高林业信息化管理水平。

4.6 落实奖惩激励

林业专业技术总结范文6

【论文关键词】林业专业合作组织;林权信息化建设;林业改革

1林业专业合作组织建设的发展方向及其前景

随着林业建设的发展,林改后如何引导林业专业合作组织的规范运行和发展,成为深化林业改革促进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林业专业合作组织开展的统购统销、资金互助,以山林或资金入股等活动,使林农意识到了农民组织起来的优势,只有联合、合作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立于不败之地。但是,目前缙云县林业专业合作组织要发展壮大,还需进一步努力,迫切需要政府和相关业务部门的全力支持。

1.1政府支持,规范运行

林业专业合作组织要突出林农的市场化主体地位这个主题,充分发挥林农的积极性、创造性,体现林农自愿组合,确保合作产生好的效益。各级政府和业务部门应在项目、资金、技术、政策上给予扶持,实行造林和采伐计划的单列,单独编制森林经营方案。尤其对合作组织发展的高产油茶、药材、珍稀树种培育、森林生态旅游等项目要优先立项、重点扶持、专人帮扶。有关业务部门应对专业合作组织进行一次全面的调查摸底,没有注册的要注册,没有章程的要制定章程,规范其运作方法和管理模式,使合作组织工作公开、透明、规范、高效。

1.2科学经营,确保实效

林业专业合作组织要突出产业化这条主线,提升林产品质量和档次,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有工作重点、工作目标,有适度的规模,才能达到科学经营、集约经营的效果。合作山场最好要连片经营,适度规模,以降低修路、造林、采伐等成本。对合作山场地处边远山区交通不便、立地条件差、土壤瘠薄的地段,尽量区划为生态公益林进行封育保护,减少水土流失,这样既可减少投资,又可得到政府的生态公益林补助;对地处山区立地条件好的地段,可大力发展杉木、阔叶树、药材、毛竹等高效树种,发展毛竹以低产林改造和丰产林培育为主,适度培育部分杉木大径材;对地处丘陵地带的山场,可发展湿地松、油茶、阔叶树等速生树种,确保15年左右见成效。要实行基地+农户+公司的运作模式,产业达到一定规模后,建立加工厂,解决林农就业,增加林农收入。毛竹林和杉木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建立加工厂进行加工,尽量不买原竹和原木;油茶和药材投产后,建立加工基地。

1.3加强科技支撑,提高经营水平

林业专业合作组织是农民自愿成立的组织,林业经营水平总体来说不高,林业专业合作组织要实现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先进发展地区的对接,通过林业专业的科技支撑作用,搞好林业技术培训、试验示范,建立科技推广基地,逐步提高经营水平,增加农民收入,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步提高。

1.4搞好融资,减少经营风险

林业专业合作组织可以借助林业配套改革的优惠政策,通过林权抵押贷款,筹措更多的林业发展资金,加大林业科学经营的投入,确保效益。同时依托政策性保险险种,积极参与林木火灾保险,提高合作组织抵御融资风险的能力。

2林改后集体林经营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造林积极性提高,但是没有形成有效的规模

缙云县2005年以前每年的造林面积只有260~350 hm2,花卉苗木生产面积只有200 hm2,而2006年以后每年的造林面积都在递增,2009年达2 100 hm2,其中大户和林农个人造林面积达1 500 hm2,占全区造林面积的71.4%,成为林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但是,有相当一部分林农造林规模小,面积大的有30 hm2,而小的只有1 hm2左右,而且零星分散,加上交通不便,极不利于经营管理。

2.2推动林业产业的发展和林农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林改后为适应林业发展的新形势,缙云县林业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迅速,到2009年7月共组建林业专业合作组织67个,经营面积达2.2万hm2,其中各类林业专业合作社(包括毛竹、茶叶、食用菌、花卉苗木专业合作社等)26个,经营林地面积0.4万hm2;林业“三防协会”41个,联防面积1.8万hm2。形成了股份合作制林场、家庭合作林场、公司+合作型林场、护林联防协会等。各类林业合作组织投资林业生产的股金达6 000余万元,入股户数5 000余户,2008年户均增收0.03万~0.30万元。林业专业合作组织开展了造林、毛竹和油茶低产林改造、花卉苗木和食叶菌的培育,加快了林业产业的发展,入股林农增加了收入。

2.3培育一批有闯劲、有管理经验的农村致富带头人

林业专业合作组织首先要有人发起,有理事长、监事和具体的管理人员,他们在合作组织的运行中必须不断学习新技术、运用新方法,带领组织中的成员发展林业生产,同时解决有山林而无资金、无技术的矛盾,解决林农分散经营、分户管理的矛盾,将他们有机联合起来实现互利双盈。专业合作社还定期组织社员进行技术培训、出外考察学习、实行标准化生产和管理。

2.4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村社会和谐

林业专业合作组织的建立,加快了林业生产的发展,实现了林改后林业的初步规模经营,逐步改善了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修通了自然村之间、自然村与造林山场之间的道路,使林农充分就业,增加收入;通过合作解决了部分山林界址不清的问题,化解了矛盾,促进了社会和谐。在当地政府的指导下,聘请专业护林员进行巡山护林,在林业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可以系统地开展病虫害防治工作;优化树种结构,培育短周期的工业原料林,既发展毛竹等短周期林,又营造杉木、湿地松林,实现长短结合,可持续发展;可以依靠林业政策进行扶持,申报一些林业重点工程项目,提高造林营林的质量,减轻投资压力;可以通过林权抵押贷款,解决林业发展资金不足等问题;参与政策性森林火灾保险,降低保险成本,化解投资风险。

3林权信息化建设

林权信息化建设既是林改的基本工作内容之一,也是林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林权信息化工作的实施,对提高林权管理质量,规范山林地籍档案资料,建立现代林业管理制度等都有深远的意义。浙江省虽然已经完成山林延包工作,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各项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但林权信息化建设尚处于探索起步阶段,主体改革成果资料尚未全部录入电脑,管理信息系统还没有推广应用,林权数字化和网络化管理远未实现。将信息技术和现有信息产品应用到林改工作中,是林权确权手段和林权管理手段的一次革新。在林改示范区启动林权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工作,有望使浙江省的林权信息化建设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厅长楼国华在全省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工作座谈会上,明确提出了:“要按照《林权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操作规程》,逐步将主体改革成果资料录入电脑,实现林权数字化和网络化管理。同时,做到所有权一级的林权资料与实地相符,县以上边界相互确认,确保权属资料准确完整。”开展林权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是一项新的、全省性的工作,涉及面广,技术要求高。为了达到预期目标,在加强组织管理的同时,还需要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制订合理的技术方案,优化工作流程。根据林权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工作的特点,建议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3.1明确工作任务,制定详细实施方案

该项工作在国内属于首次开展,没有现成的技术体系可以引用。参照以往全省性、基础性工作,需要完成的工作内容和步骤为:工作方案编制技术方案编制试点技术方案修正全省培训各县培训各县开展外业调查外业质量检查指导外业质量验收内业图形处理县级数据整合省级数据整合成果验收总结。在开展外业工作的同时,还需要开发全省统一的应用软件,包括省级和县级林权信息管理系统及林权流转平台、数据录入辅助系统等相关软件,其工作内容和步骤为:需求调查与分析系统技术方案编制方案论证系统详细设计代码编写系统测试试运行技术文档编制总结[1]。

3.2合理配置技术力量,加强对基层工作人员的指导与监督

除成立各级领导小组等组织保障措施外,还应建立技术保障机制,组织相关技术力量,为基层林业部门提供技术支持,负责技术方案的编制、县级行政界线间的工作协调、对县级调查人员的培训、对乡镇林技员的培训、外业技术指导、检查验收等工作[2]。作为一项监督措施,外业质量检查和质量验收是非常必要的,林权范围界线确定后不可能再进行大规模调整,如果工作质量得不到保证,形成的成果就没有使用价值,浪费人力和资金的投入。另外,县级单位间的行政界线拼接不进行质量检查,就可能出现重叠或遗漏的情况,影响到全省数据整合,降低省级数据精度

3.3加强技术开发,统一技术标准

要做好试点工作,目前选定的试点县(市)技术力量均较强,在试点工作中应尽量发现问题,做好工作总结,提出工作建议,为下一步在全省推广提供经验;在试点基础上编制外业操作细则等技术方案,组织开展全省性培训和交流,对交流中提出的建议进行整理,进一步完善操作细则;制订数据采集规范、数据处理标准、信息系统数据标准、质量检查验收标准等,对外业质量、外业成果图、内业处理过程、内业数据质量等进行规范;研究信息系统整合方案,使现有软硬件环境、现有数据库与本项工作成果能实现统一[3]。

3.4充分利用二类资源调查成果,加快工作进度

利用二类调查中形成的行政界线和已有的基础底图,可减少处理调查底图所需的资金投入和时间投入,减少外业工作量;采用与二类相同的处理技术和数据标准,可以形成统一的林权证档案数据库,提升林业信息化整合水平;在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基础上开发林权证管理系统,将林权证管理系统建立在统一的软硬件环境上,可减少构建系统运行环境的资金投入,缩短开发时间,提高现有软件和设备的使用率;提升信息共享水平,在林权流转平台上,能提取出包括森林资源在内的各种信息,增强林权流转平台的实用性[4]。

3.5以该项工作为契机,带动全省林业信息化建设

在网络建设上,林权信息管理系统包括2部分:以广域网形式的林权属性数据管理和以局域网形式的林权空间数据管理;在数据库建设上,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是林业信息系统的基础,省级和县级林权信息管理系统同样需要建立在该基础之上。因此,通过该项工作的开展,可带动各级林业部门软、硬件环境和网络环境的升级,带动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森林资源数据库及其他相关数据库的建设,有效整合现有信息资源,促进省厅的省级林业基础信息平台建设。省级和县级林权信息管理系统涉及到空间数据,需要采用gis技术开发,以分布式数据库为主;林木所有权证管理信息系统和林权流转平台采用web技术开发,数据库和软件建议统一集中在省厅,各县通过互联网访问,能在最短时间内部署到位、投入使用,并减少各地在设备和网络上的投入。

4参考文献

[1] 贾治邦.全面加快林业信息化步伐为现代林业建设提供强大支撑[j].信息化建设,2009(5):6-9.

[2] 赵巍,曾晓宁,裴彩燕,等.加快林业信息化建设的思考与建议[j].河北林业科技,2009(2):53-54.

林业专业技术总结范文7

关键词 基层渔牧业;推广技术人员;服务现状;问题;对策;广西田林

中图分类号 F3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1-0327-02

基层科技人员技术水平的高低,严重影响基层渔牧业技术服务质量,为了解决基层农技人员开展技术服务存在的突出问题,笔者针对田林县地域基本情况,结合田林县渔牧业技术人员现状及地域限制等实际,提出了建议性的对策,以供参考。

1 田林县地域基本情况

田林县总面积5 577 km2,县境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地处东经105°27′~106°15′,北纬23°8′~24°41′,北回归线以北。以山地为主,由土山和石山2类组成,海拔多在800 m以上,最高海拔为1 900 m。全县设10个乡4个镇,辖168个村民委。

2 基层渔牧业专业技术人员现状

2015年,田林县渔牧系统机构总数20个,其中乡(镇)水产畜牧兽医站14个,局职能机构1个,局直二层机构5个。总编制数为118人,从业人员109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89人,占农业系统总人数的81.7%。全县设置机关单位1个,事业单位16个,其中县级事业单位2个,在职人数23人(专业技术人员20人),乡镇事业单位14个,在职42人(技术人员36人);参公单位3个,在职人数44人(专业持术人员33人)。

2.1 学历

大学以上学历28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31.5%;大专学历49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55.1%;中专以下学历12个,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13.5%。

2.2 年龄

35岁以下23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数的25.8%;35~40岁24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27.0%;40岁以上42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47.2%。

2.3 职称

中级职称26人,占技术人员总数的29.2%;初级职称32人,占技术人员总数的36.0%;管理岗工作人员31人,占技术人员总数的34.8%。

2.4 技术服务

田林县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总数为15个,即田林县水产畜牧技术推广站及14个乡(镇)水产畜牧兽医站。技术服务人员除县水产畜牧技术推广站有专业的推广人员外,乡(镇)站的技术人员均为兼职人员,既从事农技推广服务工作,又从事动物疫病防治、食品安全生产、兽药监督管理、畜禽产品检验检疫等工作,工作种类繁多,内容复杂。

3 存在的问题

3.1 专业技术人员老龄化现象严重

受田林县基层渔牧业推广技术人员工作环境、条件、待遇及编制等条件限制,新招聘人员少,技术人员处于青黄不接的局面,老龄化现象严重,35岁以下23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数的25.8%;35~40岁24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27.0%;40岁以上42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47.2%。由于老龄技术人员所占比重高,受体力、思维等因素的影响,技术推广服务能力不强。

3.2 专业技术人员技术推广工作能力不强

一是基层农技推广机构除县水产畜牧技术推广站的技术人员为专业技术人员外,乡(镇)站的人员受编制限制,技术人员均为兼职人员,工作种类多,内容复杂,缺乏系统实践经验。二是2000年实行公开招聘以来,由于田林县工作条件差,待遇低,高学历人员不愿意报考,专业技术人员理论技术知识水平不高。三是由于工作环境的影响,全日制大学生、大专生不愿意报考,且在公开招聘的条件中没有限制学历必须为全日制在校学历,考试科目没有专业知识考试,2000年后入编的技术人员大部分为函授第二学历人员,得不到足够的培养和锻炼,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及实践经验。四是受工作经费及工作时间的限制,技术人员参加各种技术培训的机会少,由于长期缺乏专业新技术系统培训,导致一些先进的现代渔牧业新技术是农民先掌握后才被渔牧业技术部门总结推广。由于基层专业技术对当前现代渔牧业急需的新知识掌握不够,所以他们解决不了农民急需的生产方面的问题。五是渔牧业专业技术人员及新型职业农民等渔牧业人才队伍较小,致使辐射带动面积没有完全覆盖,导致现代渔牧业新技术与生产实际严重脱节,极大地制约了田林县渔牧业转型升级速度。

3.3 科技人员上进心不强,技术职称等级偏低

田林县渔牧业科技人员由于工作环境、科技成果等硬件条件的影响,没有形成相互追赶、相互进步的竞争氛围,对申报职称的积极性不高,至今无副高级以上的技术人员;中级职称也只有26人,占技术人员总数的29.2%;初级职称32人,占技术人员总数的36.0%;管理岗工作人员31人,占技术人员总数的34.8%。

3.4 科技人员待遇不高,技术指导服务动力不足

渔牧业技人员在基层工作往往会带来学习、生活上的不便,在职称评定、工资待遇享受方面都会出现影响,出现慵、懒、散、浮、拖的工作态度,直接影响到专业技术人员服务“三农”的效率,降低工作热情。

3.5 缺乏创业型人才,更新科技知识迟缓

对新技术培训绝大部分都是课堂理论培训,实用技术操作相当欠缺。县级在职科技人员由于缺乏现代渔牧业技术系统培训,只有少部分自求上进、善于学习进取的专业技术人员能够掌握一些较为先进的知识。同时,基层渔牧业科技有偿服务相关方面的政策不明确,2012年以来,虽然有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的资助,但在专业技术人员下乡补助方面限制使用的数量太少,下乡补助费每人年均只有700元,对于地广人稀的田林县技术人员来说,还需自己贴补下乡指导费用2 000元左右。同时,培训经费严重不足,影响了科技人员知识更新和作用的发挥。乡镇大部分渔牧业技术人员不仅要做好本行业的专业技术工作,还要兼顾乡(镇)各种中心工作,工作种类繁多,技术人员根本没有精力和时间去认真开展专业技术指导,也是导致现代渔牧业技术与当前渔牧业生产实际严重脱节的主要原因之一[1-2]。

3.6 自然条件艰苦,技术普及覆盖率低

田林县土地面积5 577 km2,是广西面积最大的县份,离县城所在地最远的乡107.8 km,最近的乡23 km,养殖场分散在各个乡镇,受田林县地域、交通、信息网络条件的限制,技术普及覆盖率低。

4 发展对策

4.1 加大技术人员招聘力度

田林县渔牧业系统总编制数118人,在编人数99人,空编19人。建议在技术人员公开招聘方面加大录入力度,将19个空编用好用实,在录用方面,限制参加考试人员的户籍为田林县户籍,使人才招进来、留下来。

4.2 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服务能力

一是提高招聘人员准入条件,乡(镇)水产畜牧兽医站招聘对象为在校全日制中专以上畜牧、兽医或畜牧兽医、动物医学(科学)专业学历,减少或淘汰函授学历考生。从源头上提高专业技术人员专业技术理论知识水平。二是依托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与高校联合举办技术人员异地培训,提高农技人员的理论水平。三是让农技人员担任企业技术指导员,参与企业的养殖管理,提高技术人员的实践操作能力。四是利用网络科技书屋平台,发动技术人员参与网络书屋使用竞赛活动,以此更新技术人员的技术知识。五是鼓励农民去服务平台,提高养殖业主自身的技术水平[3-4]。

4.3 建立健全职称申报奖励机制

针对田林县渔牧业申报职称积极性不高的现状,探索建立以工作实绩为导向的职称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健全职称申报制度,对有意向申报职称的技术人员,在考试时间上给予适当的照顾。对申报获得中级以上职称资格的给予一定的物资鼓励。

4.4 提高基层技术人员待遇

一是改善基层技术人员的住宿条件,配备完善站房水、电、卫等基本设施。二是适当给予进村入户燃油补贴。三是配备必要的办公经费。四是协调好各项工作时间安排,让基层技术人员也能享受到应有的节假日休息待遇。

4.5 培养创新型人才,提高新科技更新速度

一是对适应新常态,热爱本职工作的技术人员创造较好的工作环境。二是对创新能力强的技术人员给予评先评优优先照顾。三是将有创新能力的饲养人员优先推荐为养殖科技能手。四是对有创新能力的企业或养殖场,在申报项目时给予优先照顾。五是对上进心强、努力更新知识技术的技术人员给予一定的物资奖励。

4.6 提高技术普及覆盖率

创建村级技术服务体系,扩大技术服务队伍。充分利用村里的畜牧兽医专业毕业生或村级动物卫生防治员、养殖能人等人员资源作为村级的技术联络员,县、乡级的技术人员作为导师,对村级技术联络员进行技术指导、培训,让联络员对各养殖场进行指导服务,以全面提高技术普及覆盖率。

5 参考文献

[1] 高士云,苗全,齐亚春.浅谈农业推广技术咨询服务[J].吉林农业,2013(2):23.

[2] 俞新武,刘春香.宁波农技人员服务新农村建设的综合调研和对策研究[J].未来与发展,2014(1):55-60.

林业专业技术总结范文8

对“一次性”说不

据了解,此次2013米其林卡客车专业店全国轮胎修补大赛集合来自全国86个城市的111家卡客车专业店的诸多技师,经过全国11场初赛的角逐,最终选拔出12名技师参加此次的决赛。

比赛以胎侧两段式修补和整体塞梗修补为考核内容,针对考核内容分别设置了18个及14个考核点,涵盖了安全性和专业性,同时根据考核点的重要程度设置不同的分值,并制定了详细的评分细则。最终决出一名冠军、两名亚军及三名季军。最后的赢家每个步骤都必须符合标准化流程操作。

米其林(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副总裁陆惠峰先生表示,“去年我们的修补大赛获得了很好的反响。据统计,在这一年的时间里,米其林卡客车专业店为用户提供的轮胎修补服务数量和对象增加了2.5倍,这说明有更多的用户了解并体验到了我们的专业技术。安全,始终是米其林最为关注的。相信通过此类赛事的合理竞争和激励,将不断加强全国各家卡客车专业店的专业水平和服务能力,更好地为用户提供更安全、更专业的技术指导和服务。”

由于轮胎修补项目对于安全驾驶的重要性,2013年,米其林在上海开展了2场修补技术培训,课程为期4天,累计参加人数近140人。为保证培训质量,均采用1对1,或1对2的培训模式,对于修补区的陈列、修补技术等进行培训。

米其林(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商用车市场部总监李凌女士这样介绍道:“这种大规模的培训,已经持续了三年,累计培训接近350人次,有些员工甚至多频率参加,修补技术得到提高。通过举办这种大规模的赛事,公司内部对技术不断进行考核,以此强化安全在米其林品牌中的核心位置。”

未来,米其林也会和某些机构、专业技能学校,甚至是工具制造商深化合作交流,在大家共同努力之下,将行业意识提升到更高层次,从而进一步开展修补专业技术的普及和应用。

纷乱的修补市场

当前,市场上存在的轮胎修补方法主要分为两类:火补和冷补。其中火补是利用对伤口填充生胶和加固补片的同时进行高温高压热硫化处理的修补方式;冷补包括胎冠快修和两段式修补,胎冠快修包括蘑菇钉修补和塞梗修补,两段式修补即对伤口填充生胶进行局部硫化,然后再利用冷硫化技术贴片的修补方式。

据米其林(中国)投资有公司卡客车轮胎部市场活动经理李林介绍,由于火补有几大致命缺陷,将来轮胎修补方法的趋势还是以冷补为主。目前国内市场上不乏知名修补材料和技术服务供应商向用户提供修补用的硫化剂、补片和填充胶等耗材,也供应修补必需的设备和工具产品,同时提供修补技术培训。

“米其林通过对市场上轮胎使用状况进行调查后发现,大量轮胎由于不良修补造成爆胎、性能下降以及不能继续翻新等情况。米其林基于对大量轮胎修补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并结合自身在轮胎翻新工艺领域内的修补技术,建立了一套标准化的轮胎修补操作规范,尽量不去改变轮胎本身的结构并避免轮胎损伤在处理过程中出现二次扩大,保证轮胎修补后的可翻新性。”

利用米其林修补技术可以最大程度保持轮胎原有的结构和性能表现,同时保证轮胎的整体安全性,并且通过不扩大损伤的处理方式,使轮胎在磨损到一定程度后,可以通过轮胎翻新继续为用户车辆服务,实现轮胎的持续价值,而非“一次性”产品。

在这一问题上,米其林(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商用车市场部总监李凌女士有这样的理解:“目前国内的轮胎以及相关的服务水平相差很远,而我们要做的是:首先,随着客户认知程度和服务需求的程度不断提高而贴近客户要求;其次要通过今天的轮胎修补大赛不断向终端用户宣传服务和专业修补的重要性;第三,在所有的专业店中制定统一标准化流程SOP,以此来规范店面形象、人员管理、操作要求、软件管理等等方面,并借助每年大批量的轮胎操作人员培训,将专业化的行业水准推向市场。”

服务标准化,渠道多样化

与它的竞争对手相比,米其林的在中国的扩张速度并不是最快的一家,它甚至对网络拓展的数量没有设定一个特定的目标,但是它的稳健作风和积极进取的姿态是让任何一个对手都无法忽视的。

“米其林卡客车专业店是品牌渠道里面等级最高的服务门店,代表中国卡车行业在服务方面的最高水平。从渠道发展方向来看,中国整个卡客车行业的客户越来越成熟,对专业性的服务要求越来越高。轮胎是重要的车辆耗材,轮胎的管理在客户的运营成本中占非常重要的比重,在这种趋势下对专业服务的要求会越来越高。只有产品质量好,专业修补好,才能将轮胎的效率发挥到极致。”米其林(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商用车市场部总监李凌女士说。

从米其林内部结构看,客运所占比重大大超过货运所占比重,也间接反映了客运市场对品牌的接受程度。连米其林(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商用车市场部总监李凌女士也认为:“在客运行业中的客户都是比较专业化的,他们对于车辆和轮胎的管理以及经营化程度已经达到一个非常高的境界。我们明显感觉这类客户对专业的服务要求比一些散户更加高。”

从客户角度来说,米其林更愿意接受这样的客户群:他们考虑轮胎的使用效率,计算公里数,核算每公里内的消耗成本。轮胎的生命周期与经济利益直接挂钩。每多出一个生命周期,客户的成本就会被削减一次。在米其林看来,它不仅想要成为轮胎销售商,更愿意成为轮胎修补技术的普及者。它试图通过采用刻沟、翻新等专业技术,赋予轮胎更多生命周期。在这个问题上,专业修补、修补的质量对轮胎可翻新性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在执掌市场工作后,米其林(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商用车市场部总监李凌女士花了大量时间拜访车队用户,从专业渠道和销售团队两方面入手,普及轮胎基本知识以及使用关注点。

细化来说,米其林中国区共有1600多家不同等级的门店,在客户接受服务或是购买产品时,工作人员都会创造机会和消费者沟通交流,因此也就更加了解消费者需求和感受。在此基础上,米其林公司拥有大概200人的销售团队,在进行商务拜访的同时也提供技术咨询,专业人员会对车队用户提供维护保养建议,并对轮胎进行实际检查,比如轮胎的花纹深度是多少,气压是不是合适,是不是出现某些隐患的问题,是不是现在应该到店里面进行维护保养或者调整……每一次拜访都会随带一次技术服务,提供一次查车建议,这是每个销售代表每天都在做的事情,365天累计拜访车队超过一万次。

此外,为了满足一些更复杂的技术要求,米其林还特别组建内部产品工程师的技术团队,针对轮胎使用方面的技术问题进行解答。每天,工程师们都会拜访车队,查看不同类型的车辆,观察不同车辆轮胎使用的情况,解答复杂多变的轮胎使用问题……在每次拜访后,向客户提供专业的技术咨询报告。

为了满足客户逐渐增多的修补要求,米其林也在加大服务网络建设,比如在东南沿海一、二、三线城市建立不同级别的1600多家服务网点,在全国93个城市中建立127家米其林卡客车专业店,为客户提供米其林服务网络当中级别最高的专业店服务。此外,在无法覆盖的偏远地区,米其林也提供流动服务车服务,随叫随到,满足客户上门服务的基本需求。

在未来几年,米其林对卡客车专业店发展充满信心,要知道,2013年前十个月到专业店维修的次数,已经比2012年前年增长了250%,按照这种趋势的话,公司的发展势头会非常迅猛。当然,为了维持高水平的服务质量,中国区总部每年都会进行审核。每个季度中,都会按照不同的内容进行四次内查,有明访也有暗访,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严把质量关,坚决贯彻标准操作流程。

林业专业技术总结范文9

关键词:吉林省;经济;人才需求

一、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人才需求总体情况分析

(一)吉林省人才发展目标

《吉林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09-2020)》指出,吉林省要以创新型科技人才为重点,统筹推进党政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促进各类人才协调发展。《吉林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09-2020)》人才发展目标解读:在人才结构方面,到2015年,现代农业、新型工业、现代服务业人才增长较快,人才在区域分布及产业分布上日趋合理,非公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人才数量占人才总量的比重达到40%。到2020年,基本实现人才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结构相适应。在人才层次上,到2015年,培养造就一批在国内企业界及学术界较有影响的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和创新人才,其中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28%。力争到2020年,涌现出一批在业内领先的、国内有影响的领军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创新人才和高技能人才。

(二)适应三大产业发展目标要求的人才需求情况

《吉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关于三大产业的发展目标要求及《吉林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09-2020)》关于人才需求的情况如下。(1)巩固农业基础地位,促进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计划到2020年,高层次农业科技人才达到5万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专门人才达到5万人,农业技术人才达到10万人,现代农业领域集聚的各类人才达到40万人。(2)建设新型工业基地,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计划到2020年,吉林省八个重点发展产业集聚的各类人才达到50万人,基本形成结构合理、协调配套的产业人才结构。(3)推动提速升级,实现服务业跨越式发展。吉林省现代服务业“十二五”人才开发重点是实施“现代服务业人才推进工程”:大力开发金融、商贸、物流、旅游、会展、创意、信息服务、商务服务、科技服务、农业服务等现代服务业人才。支持高等学校设立符合服务业发展需求的专业和课程,发挥社会中介机构作用,加快培养服务业急需紧缺人才。力争到2020年,吉林省现代服务业集聚的各类人才达到80万人,形成一支熟悉现代管理和通晓国际规则、专业造诣深的现代服务业人才队伍。

二、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对金融应用型人才需求分析

(一)对金融学专业人才的需求

1.吉林省政府大力扶持金融服务业发展促使金融人才需求稳步增加

《吉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金融服务业作为优先发展的生产业,在“十二五”期间,要做大、做强地方金融机构,支持符合条件的农村信用社改制为区域性农村合作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推进吉林银行上市经营和跨区域发展;推动吉林信托资产重组,支持吉林信用担保投资公司集团化发展;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支持东北证券加快发展;鼓励有条件的地区以县为单位建立社区银行。到2015年金融产业增加值力争超过600亿元。吉林省政府大力扶持金融服务业发展促使金融人才需求稳步增加。

2.金融业的快速发展加大了对金融人才需求

2012年12月末,吉林省全省境内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12812.1亿元,比年初净增加1850.9亿元,增长16.9%;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9270.5亿元,比年初净增加1029.6亿元,比2011年同一时点增长12.5%。由于金融机构数量不断增加,金融业务不断发展,吉林省对于金融保险专业的人才需求较大。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及中国工商银行吉林省分行2013年对应届毕业生招聘的专业要求如下。建设银行:以经济学、管理学专业为主,同时招收部分法学、理学、工学、外语类等专业;农业银行:以经济、金融、财务会计、计算机类专业毕业生为主,少量招收建筑学、法律、人力资源管理、农林学等专业毕业生;工商银行:经济类、金融、国际贸易、市场营销等与银行相关专业;中国银行:主要招收一级学科为经济学、法学、理学、文学、工学、管理学等专业门类的毕业生,并根据实际需要少量招收其它相关专业的毕业生。由以上信息可见,各大商业银行招聘的专业基本上都以经济类为主,对于金融学专业的人才仍有很大的需求。

(二)对应用型本科人才的需求

应用型本科人才的要求是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二次开发的能力。它既区别于高职高专类学校培养的服务于生产、服务及管理第一线,并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技能实用型人才,又区别于研究型高校培养的通识型、综合型、研究型人才。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专门技术人才。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任务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全面提升和优化第二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培育接续产业,构造具有东北特色的产业发展新格局,而培养选拔一大批高素质技能人才尤其是高技能应用型本科人才是提升传统产业和发展新型工业的最坚实的基础。目前,东北经济发展正处在工业化水平的初始阶段,只有加快推进工业化,才能更好地实现工业产业化。如果要加快推进吉林省的工业化,必须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达国家和国内发达省份和成功经验都是这样,高新技术成为领跑工业化进程的“火车头”和“加速器”,而高科技先导的背后是掌握尖端技术的人才和将尖端技术人才的成果进行转化的高技能应用型本科人才的支持,没有相当规模数量和质量的高技能应用型本科人才,就没有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变。大量事实证明,没有高素质的技能人才,就没有高质量、高性能的产品,高技能应用型本科人才成为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要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优化学科专业、类型、层次结构,促进多学科交叉和融合。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及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吉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也提出,要探索建立职业教育与应用型本科教育、专业硕士学位教育贯通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培养通道。可见,国家及吉林省对于应用型本科人才教育的重视。

三、结语

经济的发展为高等教育提供物质基础,高等教育不仅为经济发展提供丰富的人力资源,而且能为经济的发展提供先进的科学技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区域经济的崛起成为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重要支撑点。区域经济在发展和形成特色的过程中,需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高等教育系统。地方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地方高校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培养适应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具有开拓性、创造性,能参与各种竞争所需要的金融应用型人才,是必要的也是必需的。(作者单位:吉林工商学院金融学院)

参考文献

[1]吉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林业专业技术总结范文10

[摘要] 近年来,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林业部门加大了对林业生态系统建设的重视度,首先是科学合理地运用种苗培育技术,提高林木种苗的销量和质量;其次是与时俱进地创建林木种苗经营新机制,提高林木种苗宣传力度和销量渠道。基于此,本文结合林木种苗培育技术的应用现状,详细说明林木种苗培育技术的应用过程,并且对林木种苗培育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探讨。

[关键词] 林木种苗;培育技术;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 S7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17)25-35-2

提高林木种苗整体质量,能够促进林业持续健康发展。从专业角度来看,科学利用种苗培育技术,不仅能够提高种苗质量,而且能够满足现代化市场对林木种苗的需求。然而,从我国林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从培育到经营的整个过程都存在着需要改善的问题。因此,针对现有情况,对林木种苗培育技术进行具体的分析,能够让培育技术得到良好运用并发挥其重要作用。更重要的是,能够促进林木种苗向现代化方向发展,从而为林业部门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 我国林木种苗技术的应用现状

1.1 气候环境影响严重

在种苗培育期间,如果受到气候和湿度的不良影响,就会出现因种苗产量减少而导致成本浪费的结果,这会降低种苗销售总量,从而影响林木种苗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1.2 培育技术不够专业

一直以来,我国都在沿用先播种再扦插的种苗培育方式,这就使得专业培育中的基础培育、根蘖、嫁接等没有得到具体的应用,因此,以传统技术培育出的种苗不能够满足现代化市场的需求。

1.3 种苗培育不够规范

目前,相关部门在种苗培育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精力,灌溉、施肥等管理方法比较完善。但是,我国现有的培育基地都是小规模的,这主要归因于资金方面的局限和专业技术水平的缺乏,使得我国种苗培育基地缺乏规范化。

1.4 生产结构不均衡

以我国的种苗基地整体结构来看,呈现出以下状态:裸根苗多,容器苗少;留床苗多,定植苗少;经济林苗少,其他苗多;城市绿化苗多,荒山造林苗少;城镇绿化苗少,通道绿化苗多;1~3 年生苗多,3 年以上苗少;小径阶苗多,大径阶少;小规格苗多,大规格苗少等[1]。

2 林木种苗培育技术

2.1 建立苗圃

当前,培育种苗的苗圃主要有以下2 种,一是固定苗圃。在固定苗圃培育种苗需要水和电等条件充足,并且严格管理浇水、施肥等。其中,种苗类别丰富,经营时期长。二是临时性苗圃。其中种苗具有规模小、类别单一的特点,经营时期短。

2.2 施肥

随着种苗的不断生长,会产生土层下沉的情况。也就是说,种苗的长成离不开土壤中矿物质资源的营养给予。因此,在土层下沉时,不能及时施加肥料提高营养含量,就会直接导致产量减少和质量下降。所以,林木生长所需的肥料,必须科学合理地选择,并且按事先规划好的时间和频率进行施用,从而提高种苗的整体素质。

2.3 种苗培育

2.3.1 播种。种植前对种苗进行选择是十分重要的,不仅能够保持种苗的抵抗能力,而且能够提高种苗产量。另外,为了促进种苗良好生长,需要对种苗进行消毒处理。

2.3.2 繁育。通常为了提高种苗产量,需要利用乔灌木树种作为载体进行种苗的培育,这样能够最大限度地保持种苗的亲本性能,还能够减少遗传病的发生。

2.3.3 移植。在操作过程中对于种苗的移植可分为2 种,一种是根部没有土的情况下进行的移植,另一种是移植的种苗根部需要带有旧土料。在正式移植期间,需要结合现实状况和种苗特点进行选择。

2.4 种苗出圃

在种苗的长成状态符合要求时,即可出圃,主要操作就是将种苗挖离出土床。通常出圃时间是春季小苗出芽之前和秋季霜期到来之前。在出圃期间,需要提前7 d为苗木施加水分,以保持土床湿度;还要尽量避免对苗身的接触,在此过程中还要保证操作地区比较宽敞,以确保苗木质量安全。

3 林木种苗培育技术的发展趋势

3.1 与时俱进,促进林木种苗规模化

近年来,随着我国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消费者市场对林木材料的需求在逐渐提高,那么要最大限度地满足市场林木需求,就必须经过林业部门大力宣传种苗培育技术的深远影响,并且不断研究种苗的经营策略。从专业的角度结合市场消费者需求,与时俱进,不断借鉴同行成功经验,在确保林木原有优势的条件下,运用先进专业的培育技术,全面提高种苗的质量和总产量。借助专业的经营技术,改善林木种苗的经营模式,从而提高林木社会效益,保持种苗最新经营策略的具体落实和稳定发展。在运用种苗培育技术期间,为了以最低成本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需要注重引进种苗类型的丰富性。同时,科学合理地调整林木资源结构,以最大限度地保持林木种苗的优良性状,提高林木种苗的销售总量。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实现林木种苗的规模化,充分发挥林木种苗在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提高林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2 尊重科学,加强林木种苗培育规范化

实现了林业种苗的规模化,还要从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充分合理运用科学专业知识,实现林木种苗培育规范化。这不仅可以满足现代化市场需求,而且可以提高林业部门和相关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通过对科学专业知识的运用,优化林木种苗产业化状态,就会很好地实现经营规模化,更重要的是建立从生产到供应的经营链条,避免一些仿造因素的存在而影响社会效益,并保持种苗规模化经营链条的通畅,保证市场种苗质量的可靠性。

3.3 开拓创新,建立种苗发展新机制

在充分运用培育技术期间,必须要以现代化市场需求为基准,并且以尽职尽责的态度,对实际工作中各种特殊情况予以判断和解决。同时,借鉴多方成功经验,提高培育技术水平,扩大林木种苗的种植范围。这样不仅会提高种苗的质量,而且为林木种苗发展新机制提供了有力保障。更重要的是,加强人们群众对林业种苗的认识,扩大林木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范围,从而为林业种苗营造良好的发展前景。

4 种苗培育经营趋于可持续发展

保持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是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主题。而森林资源的可持续经营是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为了促进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培育人员在林木种苗培育的过程中,必须加强对木材及林副产品的生产和保护,并将森林中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提到日程中。在此基础上,林业工作人员要调整森林资源的网络构架,充分发挥林业资源的水土保持作用。同时,林业工作人员要保证森林的服务功效,使林业资源能够为林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经济条件。此外,在林木种苗培育过程中,培育人员应将不利于优化林业环境的物资和技术淘汰掉,如农药及化学除草剂等有害物质。

林业专业技术总结范文11

1加强林业人才队伍建设是甘肃林业快速发展的客观要求。

建国50多年来,林业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由于过去林业管理上的偏差,对森林在保护环境上所起的作用认识不足及当时社会条件的局限性等,导致我国森林资源遭受到了巨大的破坏,使现在可供采伐的森林面积越来越少,水土流失严重,荒漠化面积增加,沙尘暴天气增多,洪水泛滥等自然灾害。这不仅给我国的国民经济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同时也直接构成对中化民族的生存环境和生存空间的严重威胁。甘肃自然条件严酷,干早缺水,水土流失、风沙危害较全国更为严重,自然灾害频繁,森林覆盖率低,荒漠化面积大,这些问题长期制约着我省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进人21世纪,环境已成为全球性的问题。党中央、国务院乃至全社会充分认识到生态环境恶化已经严重制约我国许多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认识到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六大林业工程的实施使林业投人大幅增加,中央林业《决定》的颁布和全国林业工作会议的召开使林业政策不断完善,全社会更加关注和支持林业,呈现出盛世兴林的喜人局面。甘肃林业正处在由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转变,由无偿使用森林资源向有偿使用森林资源转变,由部门、行业办林业向全社会办林业转变的关键时期。2004年2月,((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提出了全省林业要坚持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提高质量为重点,力争到2010年使全省森林覆盖率达13%以上,到2020年使森林覆盖率达16%以上,道2050年使森林覆盖率达20%以上,初步建成林业生态体系和林业产业体系,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林业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可以说,甘肃林业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有非常之人,然后才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才有非常之功。”甘肃林业建设要取得非常之功,实现跨越式发展,当务之急在人才。

2进一步树立加强林业人才队伍建设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2.1甘肃林业人才队伍现状与加快林业发展的迫切要求很不适应改革开放以来,甘肃的林业人才队伍建设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据调查,截止2001年底,全省林业行业共有各类人才(指具有中专以上学历的人员)14055人,比1985年增长了393.9%,每年平均递增24.6%。共有各类专业人才(不包含工人中具有中专及以上学历的人员)10687人,其中7007人具有专业技术职务,占60.8%,比1985年的1827人净增长2.84倍;各类人才占林业行业从业人员的31.2%。但也应当看到,在取得可喜成绩的同时,由于受各种制约因素的影响,甘肃林业人才队伍的现状与加快林业发展的迫切要求仍然很不适应,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2.1.1林业人才队伍总量不足全省林业人才队伍总量为14055人,仅占全省林业行业从业人员的31.2%;而全国林业人才共有70万人,占173万从业人员的46.2%。

2.1.2高层次人才较少,且分布不合理目前,全省具有高级职称的人才共274人,占专业技术人员的2.4%,且分布很不合理,65.7%集中分布在林业厅直属单位。而在全国39万多专业技术人员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人才占7.3%,是甘肃高级职称所占比例的3倍多。全省林业行业只有20名享受政府特贴的专家,进入全省“百千万人才”的仅有14名,进人“333人才”的仅有26名,高级学术性人才严重不足。

2.1.3林业人才所占比例呈下降趋势在全省专业技术人才中,农林科类7035人,占65.8%;工科255人,占2.4%;经济类475人,占4.4%;管理类573人,占5.4%,其他2349人,占22.0%,就农林科类人才来看,林业专业人才占农林科类人才总数的43.2%,较1985年的67.2%下降了24.0%。同时,花卉、森林旅游、林产品加工等朝阳产业的专业技术人才缺乏。

2.2林业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反映出林业教育和培训工作有待加强主要表现在:一是林业基层急需人才与林业院校毕业生就业渠道不畅并存。高等林业院校毕业生不愿去林业基层工作,中等林业职业学校毕业生挤不进“林门”。特别是毕业生实行“双向选择”后,林业基层一线几乎失去了人才输人。近五年分配到白龙江、小陇山两大林区的林业院校本科毕业生不到20人。所以,林业教育在加快发展的同时,如何引导学生到林区就业,这是林业教育工作和林业人才队伍建设必须解决的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必须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引导各类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到林业基层工作。二是林业行业培训能力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随着六大工程的实施,现有林业专业技术人员的知识巫待提高;林区产业结构调整,使部分林业职工面临转岗、下岗后的再就业培训。但是,近五年我省林业行业职工年培训率不足30%,大部分林业职工没有培训机会。而同时,我省庆阳林业学校的生源明显不足,平均年招生人数不足200人。三是一些地方和部门对林业教育培训工作基础地位认识不足,教育培训工作还没有列上议事日程。

2.3林业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导致林业科学技术发展相对滞后主要表现在:林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和高新技术产业化水平低;科技资源分散、重复,利用效率不高,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机制尚未形成;科技队伍结构不尽合理,整体素质觅待提高,优秀拔尖人才尤其是中青年科技将才偏少;科技投人严重不足,条件能力建设滞后;科技服务能力严重不足,科技信息平台建设觅待加强;广泛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林业科技工作的潜力还要进一步挖掘等。随着我省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对加快林业发展的要求越来越迫切,林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甘肃林业发展的机遇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难得,承担的建设任务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繁重,对高素质林业人才的需求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的急切。因此,我们必须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林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

3加强林业人才队伍建设,为甘肃林业生态建设提供人才支持

最近召开的全国林业人才工作会议,对如何做好林业人才工作提出了明确的发展思路、总体目标和工作任务。结合甘肃实际,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林业人才队伍建设:

3.1要进一步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把林业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加快甘肃林业发展的第一要务面对加快林业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林业人才工作已经成为摆在全省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和各类林业单位面前的一项最重要的工作,能否做好林业人才工作直接关系到林业历史性转变能否顺利实现,关系到《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所确定的奋斗目标和各项林业建设任务能否得到落实。我们必须要转变传统观念,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资本是重要资本、人才投人是最有收益的投入、人才优势是最大优势”的思想,想人才,抓人才,努力培养人才,切实用好人才,充分发挥人才在加快林业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作用,努力使全省林业行业的人才资源转化为加快林业发展的人才优势。要认真贯彻落实全国林业工作会议精神,切实把林业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加快甘肃林业发展的第一要务来进行研究和部署,采取扎实措施,努力建设一支与我省林业发展相适应的数量充足、结构优化、布局合理、接续有力的高素质林业人才队伍,全面提升林业人才的创新能力与水平,为林业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持。

3.2要进一步完兽人才评价、吸引、使用机制,实现人才资源的优化配里林业人才队伍建设,关键在是否有好的机制。我们必须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林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新思路、新方法,不断完善人才评价和使用机制、激励和保障机制、流动和使用机制、收人分配制度和奖励制度等,努力使林业人才队伍充满活力、富有生机,使全省林业人才工作机制更加高效、运转更加协调。要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解决全省林业行业客观存在的人才流失、难以吸引高素质人才、人才难以流向基层等问题。我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根本出路在于紧紧抓住林业大发展的历史机遇,繁荣林业和林区经济,以不断增强行业凝聚力和吸引力。当前应当突出抓好以下四个方面工作:一是进一步完善以技术职称评定标准为主要内容的行业人才评价体系;二是建立和完善以科技奖励、技术创新表彰、行业评优等为主要内容的激励机制;三是在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任务分配、国家投资经费安排、科研课题划分等工作方面,要设定相应的条件、资格限制,在确保林业各类人才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的同时,积极引导林业人才面向生产第一线,拉近人才与林业生产经营实践的距离;四是立足于甘肃林业自身的特点,特别是条件艰苦、收人水平低的实际,建立和完善“人才柔性流动”工作机制,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引进高层次人才开展咨询、教学、兼职、技术承包、技术人股、技贸结合、联合研发、联合承担科技项目等,为甘肃林业建设服务。

3.3要进一步协调林业人才、科技、教育工作,努力造就大批林业专门人才林业科学研究和教育培训工作,是培养和造就人才的重要渠道和措施;林业科研和教育培训机构,是林业高素质人才的主要聚集地和摇篮。加快林业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加强林业人才队伍建设,必须统筹协调林业人才、科技、教育工作。要实现甘肃林业的跨越式发展,缩小同全国林业发展的差距,归根到底必须依靠林业科技的跨越式进步。要面向林业发展的新需求,组织实施一批紧迫性的、关键性的、突破性的科技项目,促使长期制约林业重点工程建设中的“技术瓶颈”问题尽快得到解决,更好地为工程建设提供服务。不仅为科技人才特别是拔尖人才快速成长搭建一个平台,而且同时要带动林业人才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一方面要抓高层次优秀林业拔尖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另一方面要紧紧围绕林业生产对科技的迫切需求,切实加强面向基层的技术推广人员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努力提高基层技术人员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要认真总结近年来全省林业教育培训工作的经验,制定今后一个时期教育培训规划,进一步加大力度,不断拓展培训面,增加受训人数,并根据当前林业人才队伍的结构现状和加快林业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加强林业行业培训工作,提高现有从业人员整体素质。

3.4要结合甘肃实际,全面实施“363人才强林和科教兴林计划”

3.4.l抓好三支队伍建设要在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的前提下,以提高能力建设为核心,把林业人才、科技、教育这三个方面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围绕培养、吸引、使用三个环节,从能力建设、结构调整、制度创新三个方面人手,努力抓好林业行政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三支队伍建设。

林业专业技术总结范文12

关键词:国家职业标准;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23-102-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六章第十七条指出:“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推进职业学校专业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相衔接”。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三章第十一条亦指出:“加强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根据国家职业资格技能标准和岗位规范,建立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标准和课程标准,形成理论实训一体化教学课程体系,实现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培养模式和学制衔接贯通。”根据这一要求,高等职业院校课程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以实现与国家职业标准的无缝对接。本文以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林业技术专业《森林病虫害防治》课程改革为例,探讨高等职业院校依据有关国家职业标准而进行的课程改革。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林业技术专业开设于1978年,目前为国家重点专业和江苏省特色专业。林业技术专业自开设以来,根据江苏林业的不断发展及学生就业情况的不断变化,及时地总结与扬弃,在近年形成了“五段递进式”三位一体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种苗生产”、“林木培育”、“林木保护”、“森林资源清查”、“企业经营管理”等5岗位能力课程体系,其中《森林病虫害防治》是支撑林业技术专业当中“林木保护”岗位的核心课程。

1 确立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达到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主办的国家职业资格工作网职业分类目录当中的森林病虫害防治员(职业编码:5-02-02-02,以下省略)的任职要求,即具有能够参与森林病虫害调查与普查、参与制定和实施森林病虫害防治计划方案,具有能够进行森林病虫害灾情监测与分析,能够配置农药、保养和维修器械的职业能力,与此同时应具有从事上述工作所必需的职业道德,其包括诚信品质、敬业精神、责任意识和遵纪守法等几个方面。

2 设计教学内容

2.1 设计理念 根据森林病虫害防治员职业技能岗位标准(高级)对从业人员的任职要求并结合江苏省森林病虫害发生现状,制订能够将共性的任职要求与个性的区域现状相结合的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森林病虫害防治》课程标准,并根据课程标准确定教学项目,根据教学项目合理设置教学内容,形成职业技能岗位标准―课程标准―教学项目―教学内容的课程改革路线。

2.2 教学项目设计 破除《森林病虫害防治》这门课程原有的章节性,依据《森林病虫害防治》课程标准来确定教学项目,将教学项目与森林病虫害防治员的任职要求一一对应,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据此将教学内容设计成5个教学项目,分别是森林病虫害的识别与诊断、森林病虫害调查与预测预报、森林病虫害防治方案制定、森林病虫害防治和综合实训5个项目。

森林病虫害的识别与诊断、森林病虫害调查与预测预报、森林病虫害防治方案制定和森林病虫害防治4个项目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辅相成,共同构成森林病虫害防治员任职要求的能力培养体系;综合实训是为期一周的综合性训练,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是对某一种具体的病虫害所进行的调查、发生发展规律分析、制定和实施防治方案以及灾情预测,是一种检验职业能力、巩固职业能力的生产性综合实训。

2.3 教学内容选取 根据行业发展需要、工作岗位需要和教学目标需要,以“必须、够用”为原则,合理选取森林病虫害识别与诊断、森林病虫害调查与预测预报、森林病虫害防治方案制定、森林病虫害防治等4个项目的教学内容。选取教学内容时将相同相似的教学内容纳入同一模块,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成独立的模块,各模块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共同构成教学项目(见表1)。

3 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森林病虫害防治》这门课程非常特殊,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整体的教学内容“包罗万象”,既包括昆虫形态学、生物学、分类学、生态学等知识,又包括林木病害病原学、病理学以及防治理论、农药等方面的知识;其二,具体的教学内容既有直观方面的知识,又有微观方面的知识;其三、理论性和实践性均很强;其四,病虫害发生具有很强的季节性、区域性和动态性。因此必须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合理采用理实一体法、多媒体教学法、实物演示法、现场教学法、观察实验法、案例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和手段,并辅以板书、PPT文稿演示等传统的教学方法,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各教学内容所采用的教学方法见表2。

4 考核评价方法改革

传统的以期中、期末、技能考核和平时成绩各占一定比例的考核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但是仍然不能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职业能力,因此必须对现有考核评价方法进行改革。在《森林病虫害防治》课程教学中,建立“分合评价”、“第三方评价”和“以证代考”的考核评价体系,并积极实行“教考分离”。

“分合评价”即将传统的期中和期末两次理论考试改成“4次项目测验+1次期末考试+综合实训+平时考核”,其中4次项目测验平均成绩占总评成绩的30%,期末考试成绩占总评的15%,综合实训占总评的50%,平时占总评的5%。“第三方评价”即综合实训由校外实训基地的指导老师进行评价,“教考分离”即期末考试由教务部门在试题库中抽题组卷,授课教师不知晓考试内容。“以证代考”即凡是在课程学习期间内参加学院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组织的森林病虫害防治员高级工的同学可以免考,并按理论成绩和技能成绩各占50%为其总评成绩。

“分合评价”、“第三方评价”和“以证代考”的考核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实行“教考分离”,使考核评价方法更加客观、全面,进而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学习效果。

5 教学改革成效

通过制订将共性的任职要求与个性的区域现状相结合的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森林病虫害防治》课程标准,并根据课程标准合理设计教学项目和选取教学内容,积极进行教学方法、手段和考核评价方法改革,显著提高了森林病虫害防治课程的教学成效,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2006级至2009级林业技术班就业率均达到100%,其中协议就业率均超过95%(见表3)。

高等职业院校课程教学改革要根据国家职业资格技能标准建立课程标准,要积极进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核评价方法改革,提高教学效果,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与此同时,要积极完善校内实训基地和建立能够满足人才培养和课程教学改革需要的校外实训基地,为教学改革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刘国华,管斌.高职高专《园林植物造景》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安徽农学通报,2010,16(22):133-135.

[2]刘惠.《园林艺术》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安徽农学通报,2010,16(22):138-139.

[3]祝朋芳,毛洪玉,李智辉,等.农业院校观赏植物学课程教学模式探索[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5):588-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