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编辑半年工作总结

编辑半年工作总结

时间:2022-10-07 03:26:18

编辑半年工作总结

编辑半年工作总结范文1

一、半年中工作的回顾:

1.完成了低年级2011年9—36期的版面制作;

2.完成了高年级2011年9—36期部分版面制作;

3.完成了幼儿版2011年9—36期部分版面制作;

4.报纸的发片工作和山东的传版工作;

5.报社“百千万”活动证件的打印和制作;

6.与发行部、印刷厂沟通,制订了编辑部的编排计划;

7.制定了编辑部2011年的出版日期表;

8.下学校调研4次,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同老师和同学进行交流沟通;

9.经营编辑业务博客,编写上传跟工作有关的读后感、优秀版面和设计理论知识等,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10.完成领导交办的各项事务和日常性事务。

二、在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少儿报纸编辑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编辑过程的中的不谨慎不仅仅会造成报社经济损失和形象的影响,更对儿童在认知的道路抹上错误的一笔。在编辑中应该任何时候都细心认真。

1.在这年的工作当中出现了不认真,不严谨的工作态度,在排版和发片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的错误,不仅仅对其他环节和部门造成影响,延误报纸的流程,更对报社的形象和经济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方框的多次出现,对读者的影响是多么的大,特别是拼版的错误,更是对报社形象的极大影响。

2.一年的编辑工作中,虽然差错降低不少,但还是有许多不该有的错误,儿童通常是依据插图来深入理解文章的,插图中的错误会误导儿童认识。

3.在编辑工作中,版面中创新少,深入性的研究上,还有一定的差距,下半年还是要在版面美化业务学习中要有进步,更要有广度和深度,有钻研到底的精神,尤其是自己的插图方面,但自己的插图绘画上落到实处。

5.插图作者队伍建设上,插图工作室数量有所增加,质量也有提高,下一步要对插图工作室的管理上下功夫,不断寻求新的适合我们报纸的工作室,督促插图工作室的工作效率和风格样式的转变。

三、2011年下半年的计划

在工作中遇到的这样那样的问题不少.我想只要能不断的总结经验教训和报纸一起努力成长,才是我们更应该积极去做的。针对上半年的问题,下半年的工作中一定要杜绝这些问题的发生,认真细致的工作,总结问题,分析问题,处处谨慎。

1.首先端正自己的工作态度,细心细致为一切之首,把认真的态度放在首位,特别是在问题的原由上下功夫,不能让同类事情频繁出现。出现频繁的问题就是自己没有去解决。绝对不能出现任何质量上的差错影响报纸形象。工作上要热心为大家服务,认真遵守劳动纪律,有效利用工作时间,保证工作按时按质完成,做工作上的模范。

2.自觉加强自身学习,不断提高个人修养。学习本岗位有关的业务知识,多阅读同行报纸,多请教同行优秀人才。向领导学,向书本学,向同事学,提高业务水平,适应新形势下本职工作的需要,力求把工作做得更好。

3.多学习借鉴其他优秀少儿报刊的版式设计,每家报纸都有它的成功所在,同行是对手,是最大的敌人,要做到知己知彼,就要时刻关注同行,盯紧同行,让报纸的质量上一个新台阶。对自己的版面和插图严格要求,按质按量完成本职工作。并在报纸版面创新上多做文章。实实在在把报纸的面貌焕然一新

4.学习有关编辑业务知识,弥补自己业务上的欠缺,多与各编辑交流,多与同行交流,为我们报纸质量的提高尽自己一份力量。

5.通过各种渠道,寻找更多、更好、更合适本报的插图工作室,加强完善插图作者的队伍建设,要有效的管理好插图工作室,并定期的沟通联系,力求扬长避短,发挥起所能,提高约图速度,认真做好审图工作,把好插图的质量关,坚决杜绝文图不符现象。共同研究优秀插图,把报纸插图提高到新高度。

编辑半年工作总结范文2

6月消息:由中国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中国老年学学会主办,清华大学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承办的“第五届中国老年人才论坛”将于11月召开,会议地点定于安徽省黄山市。本社将负责本届论坛的论文征集、编辑、出版等各项工作。

2 成果·作家刘书良、宫永德创作完成32集电视连续剧《江桥·1931》剧本

《江桥·1931》(暂定名),剧本改编自本刊总编辑、著名报告文学作家刘书良长篇纪实文学《黑土骁将: 抗战中的马占山将军》一书。该剧真实地再现了抗日英雄马占山将军及其中国军人与敌寇浴血奋战、英勇不屈的大无畏的民族精神,是一部具有缅怀先者、教育后人的优秀爱国主义题材的电视作品。

3 成就·陈家忠散文作品入选《中国散文大系》(抒情卷)

6月12日,报告文学作家、本刊副主编陈家忠的散文作品《郎朗的老师——沈阳音乐学院教授朱雅芬素描》入选《中国散文大系》(抒情卷)一书。

陈家忠在编辑工作之余,酷爱文学创作,在《中国纪检监察报》、《中国建材报》、《中国化工报》等报刊发表散文作品百余篇。2008年被中国散文学会吸收为会员,名字及其传略被收入到《中国散文家大辞典》,散文《想起非典的日子 》获中国散文学会“优秀作品奖”。

4 活动·本社副社长、总编辑刘书良出席《当代中国科普精品书系》新闻会

2012年5月10日,本社副社长、总编辑、报告文学作家、科普作家刘书良及执行主编黄雷应邀参加《当代中国科普精品书系》新闻会。会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宣布《当代中国科普精品书系》共14套133册图书近期陆续出版。其中,《老年人十万个怎么办》系列丛书中“老有所为篇”“医疗篇”“护理篇”“法规篇”4个分册由本社总编辑刘书良负责组织编写,本刊科普作家陈家忠、刘晓祺、黄雷等以及数十位科普作家、法学专家、老科技工作者参与,历时近2年。全套丛书共11册,近期即将全部出版。

5 互动·对《今日科苑》杂志下半月刊的印象

a) 毛金铸(中国老科协教育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本刊编委):

我对于《今日科苑》杂志,每期都仔细看,特别是对下半月刊尤为关注。下半月刊的编辑人员文学素养相当高,有多位编辑人员是中国作家协会、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的会员,文人办刊最大的特点就是很注重期刊的文学性和科普性。他们能够注重科学与人文的结合,我认为这个编辑思路是正确的。一刊在手,国内外科学前沿尽收眼帘,让广大读者在很少的阅读时间,了解到国内外科技动态。

b) 尹怀勤(天津市老科协副会长、著名航天技术专家、科普作家、本刊编委):

这些年,承蒙杂志领导对我的厚爱,聘请我担任编委一职,编辑部也按期给我邮寄样刊。我认为近年来期刊办得很不错,可读性、科普性、文学性都结合得比较好。建议在进一步贴近生活,让人们在生活中体会到科学的独特魅力,感受到科技发展所带来的日新月异的变化。

c) 蓝晓春(江苏省宿迁市老科协文广分会理事、摄影家):

《今日科苑》杂志作为全国离退休专业技术人员自己的期刊,这些年来读者定位准确,深受大家的喜爱。这些年来我从“科学人生”、“科苑人物”等栏目里,看到不少离退休专业技术人员中的典型人物,如钱正英、程连昌、钱学森、陈妙兰、毛泉炳等。我认为期刊今后要在这些特殊的智力人群服务时,要特别重视这群人的心理健康以及多彩多姿的退休生活。

6 动态·《金色感言——中国离退休科技工作者人生格言录》进入出版阶段

a)活动介绍:

由中国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教育分会、清华大学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中国老年学学会老年人才开发委员会联合举办,面向全国各级各类老科协会员,及社会各界离退休科技工作者征稿。稿件入选即入编《金色感言——中国离退休科技工作者人生格言录》,全国公开出版发行。

b)活动特色:

《金色感言——中国离退休科技工作者人生格言录》是一本汇聚广大离退休科技工作者的人生感悟与心得的著作,由部级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

对个人,这是一次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著书立说的机会;对协会,在丰富会员文化生活的同时,使得协会的工作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5 公告·我们能做什么,我们有哪些优势?

今日科苑杂志下半月刊以期刊为核心,依托北京今科天成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致力于推动文化事业向前发展,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a)为企事业单位及个人提供宣传报道服务。以期刊为依托,联合近百家中央及地方媒体、网络媒体的集中宣传报道。

b)为企事业单位及个人,策划、编辑、出版各类图书。包括传记、报告文学、个人学术专著,写个人,也可写一个群体。

编辑半年工作总结范文3

内容简介:0XX年7月7日至8月7日,我在北京《家庭育儿》杂志情感版编辑部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社会实践。相对来说,这是一次专业不对口的社会实践,因为就编辑部的工作性质来说更适合中文专业的同学。而且当初我也正是因为怀着对中文的强烈兴趣,自己找到杂志社的主编谷禾先生,以求锻炼自己的交往能力和文字能力。我在编辑部的这一个月时间里,我跟随身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的谷禾、艾龙、王淑红三位老师看到、学到、体会到许多东西。不仅提高了自己的文字功底、写作水平以及人际交往能力,也从这个专业不对口的实践岗位上学到不少我们公共管理专业内的经验与知识,对我来说真可谓受益匪浅。而这些是在书本上很难学到的。

《家庭育儿》杂志情感版与《健康必读》、《科教文汇》、《畜禽养殖》、《幸福宠物》、《健康导报》同属一家公司,各份杂志(报纸)都有自己独立的编辑部与发行部,但是有统一的办公室、广告与外联部门,受公司的统一领导。五报一刊虽然分属天津市科学技术协会、中国医药促进会、中老年保健专业委员会三个实体,但是交由一家公司来办可以大大地减少办报成本,一定程度上共享客户、、广告等资源,提高运行效率,增加效益。简单图示如下: 公司 办公室 健康导报 健康必读 科教文汇 畜禽养殖 家庭育儿 幸福宠物 广告部 外联部 编辑部 发行部 编辑部 发行部 编辑部 编辑部 发行部 编辑部 发行部 编辑部 发行部 发行部 从上图可以看到,由若干份报刊杂志子统统构成的公司是一个完整的、层次分明的系统。其中,各报刊杂志相对独立,而与广告、外联等部门又存在很强的联系性,相关性。各个部门都有自己明确的权限,同时各份杂志报刊都有独立的利益。

这样一来,在公司充分授权的情况下,各份报刊杂志在职人员的经济利益便于报刊的经营业绩挂钩,广告、外联也与其本身的广告赞助分额挂钩,这样便可很大限度的调动公司成员的工作积极性。公司的办公室综合调度、处理各单位的经营,这就大大减少了公司经营的成本,而对广告、外联的共享更可以增加公司的收入。当然,在管理的各种目的中,效益是最根本的目的,对于杂志社这个经济实体来说亦是如此。对于经济利益的追求也是杂志社发展的最根本动力。

对我实习所在的《家庭育儿》情感版杂志来说,国内还有好几份类似的杂志,比如《知音》、《婚姻与家庭》、《爱人》等等。因此在这块蛋糕上也存在着很激烈的竞争。众所周知,《知音》、《婚姻与家庭》等杂志都是创办了几十年的老杂志,常年的经营已经使这些杂志有了很好的名声和深厚的群众基础。而《家庭育儿》情感版还处于上升期。本杂志的做法是,一方面提高杂志稿件的总体质量,我所在的编辑部不但从众多的来稿中精挑细选真情、感人、文笔优美的稿件,还要经过各位编辑认真反复地编辑和校对。

而美编也一直努力地改进杂志的视觉效果。另一方面依托公司的客户资源搞好发行工作。这也的确收到了很好的效益。 杂志社的管理工作对我影响颇深,而自我管理方面的实践体会也让我深有感触。上班的时间是每周一至周五的上午九点到下午五点。

杂志社的地址在朝阳区的安贞桥附近,我必须挤以拥挤闻名中青院的300路车上下班。大约一个小时的路程。平时在学校,如果早上没课总要睡个懒觉,很晚才起床。现在却必须每天都要早早起床,早早去挤公交车。虽然九点钟上班,时间看似来得及。但这必须忽略堵车的因素,我应该有更加充分的时间,以免吃到把自己搞得很狼狈。这对我的时间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仅是早上的起床时间。比如何时吃饭,何时睡觉都要有新的安排。周一到周五的上班,对自己洗衣服、运动等事项的时间也有很大的影响。

平时的课表随着学期的结束作废,考试表也跟着作废,我重新给自己安排了一个时间表。早上六点钟起床,半小时洗漱、放松、整理,六点半吃早饭,七点钟等公交车(等车大约十五分钟,坐车一个小时),八点半左右到单位,十五分钟清理办公室卫生然后开始工作,十二点钟吃午饭,午休半小时,一点半上班,五点下班,六点半吃晚饭,七点半跑步半小时,九点钟上网两小时,十一点睡觉。开始时虽然实习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兴奋感,但是这种生活方式的突然改变给自己带来很大的不适应。另外,周六周日的安排也有了新的改变。总体说来,由于上班的时间比较固定,所以时间的安排也比较固定;自己专心致志的进行自己的时间活动,没有了那么多的社会、社团活动打乱自己的时间安排。 时间管理只是自我管理的一个方面。

编辑半年工作总结范文4

第一阶段:申奥成功后的筹备阶段

这个时间段从2001年7月13日到2005年底。其间,我们在申奥成功当天,策划报道了24版的新闻,主要刊发奥运会对中国的影响、对青岛的影响、全国人民的热情以及申奥背后的故事。

2004年雅典奥运会,为了锻炼队伍,半岛都市报派出两名记者进行现场采访。由于时差原因,我们特意每天拿出16个版,出奥运特刊,介绍雅典奥运会本身以及希腊为举办这次奥运会所采取的其他保障措施以及市民的文明礼仪等。

这期间,北京奥运会的主题、口号、中国印、吉祥物等的,我们都做了重点处理。

第二阶段:为奥运报道练兵

这一阶段从2006年初到2007年底。因为奥运会是一项综合性大型运动会,共28个大项302个小项,单凭任何一家报社的能力,都不可能进行充分的采访报道。在报道2008年奥运会上,半岛都市报选择了结盟。2007年3月26日,半岛都市报参与成立全国奥运媒体联盟。该联盟由北京奥运会官方网站承办者搜狐网及全国16家主流媒体组织发起。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全国奥运媒体联盟成为最有竞争力的媒体群,直接参与北京奥运会采编团队的人数超过1000人。

在此期间,一系列“好运北京”测试赛举行,其中包括两次在青岛进行的国际帆船赛。对于这些赛事,半岛都市报都派出专门记者跟踪采访。

第三阶段:奥运报道全面展开

2008年被称作“奥运年”。为使工作更有序地进行,半岛都市报在年初便成立了以总编辑郑立波为总指挥的奥运报道团,从各部门抽调精英记者编辑,组成了50多人的团队,随着奥运会的临近,逐渐充实到专职报道的队伍中来。

(一)本报奥运会报道从元旦开始驶上快车道

元旦当天推出《走进奥运年》特刊,共16个版面。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1.奥运会举办城市北京、青岛、香港以及5个足球举办城市大的动态消息;

2.中国奥运历史。以新中国奥运经历为主,旧中国的情况在背景介绍中涉及。从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开始,将历届奥运会中国运动员的表现,结合当届奥运会的特点以及焦点事件,简明扼要进行介绍;

3.山东直到2000年悉尼奥运会才拿到第一枚金牌,迄今两届奥运会,已经拿到了6枚金牌。通过这些冠军的故事以及他们现在的状况,组织串联内容;

4.介绍青岛运动员参加奥运会的历史,夺奖牌的人物;青岛参加2008年奥运会的运动员备战情况,分析他们实现青岛“金牌零的突破”的可能性;

5.著名教练员、运动员的新年打算,奥运备战计划等。

(二)春节后,本报开始系列策划

每天的体育新闻版面改成了《龙腾帆扬奥运特刊》,每天4个版面左右。从2月27日开始,每周三都推出8~16个版的《奥运周刊》,介绍奥运备战情况以及普及奥运知识。此外,在奥运会倒计时100天、倒计时30天、申奥成功7周年、火炬青岛传递、奥运观战指南和开幕前一天,分别推出16~100个版的特别策划。具体安排如下:

【日常新闻报道】奥运会倒计时100天前,每天至少两个奥运新闻版,《奥运365》特刊改为正常的奥运新闻版,主要侧重奥运会动态消息,各项目的奥运备战、热身赛、人物专访等。

奥帆赛的报道成为常态,派出专职记者,每天都有相关新闻。每天拿出半个到一个版的报道量。

为使奥运会新闻更有影响力,奥运新闻从体育新闻中剥离出来,每天挂上“奥运新闻”报头。

3月24日奥运会火炬点火仪式是一个非常大的新闻事件,从某种意义上标志着北京奥运会的开始。本报特派记者去希腊见证了这一历史时刻,并跟随火炬在希腊传递,直到3月30日交到中国手中。这期间,本报将这一新闻作了重要处理。

从奥运会倒计时100天到倒计时30天期间,奥运会日常新闻增加到3个版左右。其中围绕奥帆赛的报道在1个版左右。

【奥运周刊】《奥运周刊》是日常奥运新闻报道的补充和深化,以策划的深度报道为主,主要侧重新闻背后的故事、内幕等。内容主要有人物特写、事件追踪、场馆介绍、项目设置、比赛规则普及、奥运历史和人文等。其中不可忽视的一个新闻点是对社会各界有影响人物的专访,从他们各自领域所特有的视角来审视奥运会对自身和整个社会的影响。《奥运周刊》每期16个版,每周三固定出一期,都有不同的主题。

【重要节点特刊】奥运会开幕前的重要节点,本报都适时出版奥运会特刊:《倒计时100天特刊》、《倒计时30天特刊》、《申奥成功七周年特刊》、《火炬在青岛传递特刊》、《奥运会观战指南》。在奥运会开幕当天(8月8日),推出回顾特刊《中国风雨奥运路》,围绕新中国1984年来参加奥运会的历史,做专题策划,让大家对奥运会有个清晰认识。

第四阶段:奥运会赛时报道

从2008年8月8日起,我们对北京奥运会和青岛奥帆赛进行了分板块、设专栏、突出评论、场内场外结合、突出特色尤其是青岛奥帆赛特色的系列策划和立体式报道。

(一)主要数据统计

我们成立的奥运报道团共有57人,其派北京记者15人,青岛奥帆赛记者11人,编辑部编辑31人。

从8月8日起,刊发奥运会报道816个整版,刊发稿件、照片约5400篇,其中,每个版面都重点处理1~2篇重点稿件,共处理重点稿件1500多篇。

奥运会期间,每天开设30个左右的专栏或栏目,并且根据每天发生的新闻或夺金情况,对专栏或栏目做相应的局部调整,既连贯又有所创新。

(二)特色专栏

最大特色是每天将1版与48版通起来,突出发一张大照片,主题定为2~5个字,用大标题统领全部奥运报道。封面既祥和喜庆又稳重大气。

中间24版和25版作为正通版,每天推出一张当天最有影响力的运动员人物表情照片,突出照片的故事性。

每天将48个版分为三大板块,分别是:

1.“金镶玉”板块,主要是中国运动员夺取金牌和奥运赛场比赛内容;

2.“鸟还巢”板块,主要是明日赛事前瞻、导读导视、赛场感人的事迹或读者关心的赛场外的新闻、名家评论、百姓评论等;

3.“浪淘金”板块,主要是青岛奥帆赛海上比赛内容、内容、志愿者和安保等服务者新闻、赛场外相关新闻等。

每天还同时开设黄金时刻、赛场前沿、奥运聚焦、奥运、奥运观察、观奥花絮、幕后故事、奥帆揭秘、奥帆人物、精彩瞬间、图说奥运等。这些专栏都深受读者欢迎。

(三)标志性言论

奥运期间,我们每天将2版重要版面作为新闻评论版,对重要事件、重要赛事、重要运动员的表现、奥运精神、赛场内外以及文明观赛等进行评论,引导读者文明观赛、营造和谐氛围,对重大事件从正面发出自己的声音。

(四)策划在前,集思广益,精心包装

奥运报道不仅拼的是人力、版面,如何做出特色、做出亮点才是打赢这场战役的根本,无疑,做好策划又是根本的根本。每天编前会结束后,报道小组中负责每个板块的值班主任都要碰一次头,根据北京赛事和青岛赛事的多少安排当晚版面。作为报纸的一个亮点,1版和每个板块的封面设计至关重要,为此,特意抽调搞创意设计好的美编参与设计。从值班总编到编辑,每个版的主题都要多人碰头,细细推敲。碰到大事不惜版面。

奥帆赛结束后,又及时推出《青岛骄奥》和《奥帆财富》两大策划,在同城媒体中显示出高人一筹的策划能力。奥运会闭幕当天,经过与前方报道小组的配合,推出《难说再见》特刊。

(五)创新机制

奥运期间,总编辑作为总指挥每天挂帅,值班总编把关签版,奥运报道小组具体负责策划、写稿、审稿、分稿,确定版面,初定各版主题、稿件、照片,各板块主题;奥运报道小组负责协调组织、安排北京15名特派记者、青岛奥帆赛11名记者和31名编辑的全部工作和策划、审稿工作,每天由小组组长将三方面全部工作向总指挥汇报确定,版面及稿件安排向值班总编汇报确定并报总编辑。

小组除了北京特派报道团和青岛奥帆赛报道团外,还下设了3名编辑部副主任分别负责“金镶玉”、“鸟还巢”、“浪淘金”3个板块的审稿、把关,同时另有6名副主任分别协助把关的3名副主任签版把关,签版后交值班总编签版,总编辑每天最后看版样。这样经过多道关口报纸才付印,并且付印后还有第一读者把关。

编辑半年工作总结范文5

时间转瞬即逝,转眼间我来公司已经大半年了。在这大半年的时间里我从一个懵懂未知的小女孩,变成了现在成熟稳重的专业的媒体工作者,心中有感慨万千!

初来公司感觉自己真的像是无头苍蝇,那时对房地产知识一点都不了解,对于房地产这方面的编辑工作更是一窃不通。后来在领导同事的指导和帮助下我慢慢的掌握这个行业的很多知识,练就了自己的能力。在这里,非常感谢领导、同事对我的关心和照顾,以及在工作中对我的帮助和支持。

做为一个网站编辑,就是通过收集、整理、分类、编辑,对信息进行整合,用最快的速度,呈现给网友最新的资讯。把握网站的专业走向,拥有网站自身的观点,在文字创作与专题制作中标新立异,让整个网站页面到内容独树一帜。

在日常的工作中,做为编辑,面对繁杂琐碎的工作,我们强化自我工作意识,加快工作节奏,提高工作效率,冷静办理各项事务,力求周全、准确、适度、速度,避免疏漏和差错,不怕苦不怕累,保持良好高效率的工作状态。

在工作中通过不断学习、不断积累,积累工作经验。使自己能够很好的处理日常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保证了本岗位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行。同时也提高自己各个方面的能力,丰富了自己的阅历。在次我们能够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各项工作任务,热爱本职工作,把它认真努力贯彻到实际工作中去。

经过半年的工作,我感觉在以下几点中做的不足:

1、没有和领导做好及时的沟通。有些时候很小的事,就能反应出大问题。由于在工作中我缺乏与领导的沟通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在领导下达任务之后,自己一意孤行,没有和领导及时的做好沟通,导致偏离的主题。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尽量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做什么事之前多请教领导和同事的意见与之保持良好的沟通,尽可能的把工作做好。

2、在工作中缺少团队意识。有的时候总想这是我的工作,我做好我自己的工作就行,现在看来这种想法是很不对的。因为公司的运转不是一个人的事,是要靠大家共同努力的,一个人的能力必竟有限,即便他把工作做的再说,也不会让整个团队得到很大的改观,只有把另一个队伍团结起来,发挥每个人的特长,团队才能强大,公司才会壮大。就拿实际的例子来说,如果客服能及时配合编辑的工作,工作中都不会出现那么多不愉快的事。

3、在工作中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工作是容不得半点偷懒的,在工作中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俗话说的好“坚持到底就是胜利”,在工作中我就缺少这样的思想,很多事情都是有了好的开始但是最后就是没有坚持到底去做完,导致一些想法,一些措施都是半途而废,中道夭折。对此我是深有感触,如果能坚持到底,即便是做错了,也可以从中吸取错的教训,为以后做正确的决定做准备。在此我也做出检讨,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一定要不遗余力的将自己认为对的事和公司认为对的事坚持到底,做到对自己负责,对公司负责。

以下是我对公司的几点建议,希望2011年公司能够发展的更好。

1、完善公司制度,奖罚分明。

做为编辑来说,工作量大,信息整合的多,特别是原创稿件,一不小心就会打错字出错,我想只要没给公司造成损失,就没有必要非得罚款,而现在公司大多只是罚款。我建议公司可以对出错的员工首先进行批评教育,让其调整工作方式避免再次出现类似错误,然后对于经常出错的员工进行罚款,罚款可以作为公共基金奖励给工作表现比较好的员工。这样,公司有奖有罚,同事们干着更有劲。

2、希望客服部和编辑部配合更加紧密,2011年为公司创造更好的业绩。

现在公司主要分为编辑、客服两大部门,而这两大部门在实际工作的配合不是那么密切。往往客服的工作就是全公司的事,而编辑的一些特殊任务只有我们三个来完成。公司的中坚力量一直是销售在支持,客服与编辑都是做客户服务工作,不应有太大的差别。希望公司对客服和编辑部帮助都是一样的,更希望工作中客服和编辑部能够更加紧密的配合,为客户带来更好的服务,为公司创造更好的业绩。

3、说到做到,按时做到,按标准做到。

有些时候公司在开展有些活动前,承诺给员工一定的奖励,或者给予一定的配备,而在实际的工作中往往实行不了,让员工在实行过程中困难重重。希望领导能够记住哦。同时也希望公司所有的人都能做到:说到做到,按时做到,按标准做到,只有这样,公司才能发展的更好!言既出,行必果!

针对公司的总体计划特对2011年做出如下规划:

1、做好编辑的基础工作,进一步提高自己相关方面的知识,从小事做起,把握资讯、新房、论坛中的每一个细节,认真细致、保质保量的做好工作。从而提供给网友最客观的资讯。特别是在专题制作方面,提升自己的对房地产的专业度,加强各个软件的学习,学会独立制作深度专题。

2、楼市零距离的运作要持续进行,前一段时间由于种种原因这一块做的很不到位,在今后的工作中,通过编辑部的共同努力力争把这一块的工作做好,活跃网站的论坛,从而提升网站的排名与知名度。

3、编辑要走向市场才能掌握更全面的信息,我认为这是非常必要的。以市场为导向来整合网站信息,这样网站才能真正的反应市场状况,引导网友理性置业。在与市场接轨的同时,做好客户服务工作,发展新客户,对于业绩这方面,听从领导的安排,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完成。

在2011年每个员工都应

编辑半年工作总结范文6

信息的瞬息万变以及多媒体时代的到来和新闻出版改革的不断深入,给报纸、期刊等纸介质出版物的生存与发展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同时也对编辑人员的素质与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是对专业性较强的学术期刊编辑。开展继续教育学习,是学术期刊编辑紧跟知识更新速度和信息变化趋势,不断更新相关领域业务知识,完善知识机构,提升业务能力的有效途径。

1 开展继续教育的必要性

学术期刊编辑人员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审读稿件,对稿件的学术质量进行客观公正的初步评价,并完成稿件的编辑校对工作。科技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知识的半衰期越来越短,新的概念与词汇以及新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结论层出不穷,如不及时了解更新相关专业知识,编辑在审稿过程中就无法很好地把握稿件选题的新颖性、结论的正确性和方法的科学性,在编校稿件的过程中就无法确定一些新概念、新词汇、新方法的准确性。编辑工作职责本身对知识更新的迫切要求,使继续教育成为在职编辑完善知识结构、提高编辑人员业务能力的最佳选择。

1.2 期刊生存发展的要求

多媒体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广泛,与网络、广播、电视、报纸等传播方式相比,出版周期相对较长的期刊要想生存与发展好,必须要有过硬的“质量”,即学术质量和编校质量。保证学术质量,要求期刊所刊发的多数稿件具有选题新颖、研究思路创新可行,研究方法和研究结论在科学、正确、有意义的同时,具备一定的创新点;保证编校质量,要求期刊编辑在编校的过程中能从稿件的文字内容上准确了解相关专业术语及其基本含义,同时准确把握期刊的编校规范。而编辑人员“半路出家”者为数不少的现象和知识更新速度越来越快的发展现实,使编辑人员需要不断通过学习来弥补其知识上的不足,继续教育成为编辑人员学习的最佳方式。

2 继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2.1 存在流于形式的现象

《全国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出台后,全国各地各行业纷纷开展关于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活动。继续教育本身是一种在职人员更新知识的有效途径,但在政策的具体落实和继续教育的具体实施过程中,不可否认地存在一些把继续教育流于形式的现象,比如,继续教育的课程或内容几年不曾更新,而参加教育培训的人员基本不变,大家反复学习相同的内容,难免失去学习兴趣,并质疑起开展继续教育的目的。流于形式的现象不但使继续教育的意义未能得到很好的发挥,还使受训人员对继续教育有了不同程度的反感情绪。

2.2 存在时间过密的现象

参加继续教育学习的人员基本为在职工作人员,大家多是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学习,时间紧、任务重,这就要求相关主管部门在学习时间的安排上,应充分考虑继续教育受训人员的实际情况,在学习周期的设置上科学可行。很多区域或行业规定一年一学,每次学习均由网络学习和现场授课两部分组成,如课程更新不及时,又要求大家每年花费大量的时间学习相同的知识内容,尤其是像编辑这种工作量较大的岗位压力会更大,继续教育不但达不到完善在职人员知识结构的目的,反倒成了在职人员闻之色变的负担,岂不是失去了继续教育的意义,也违背了在职人员想通过学习弥补自身知识不足的愿望。

3 对策与建议

3.1 学习形式多样

继续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应对科技飞速发展所带来的知识日新月异的变化,更新在职工作人员的知识,拓展其知识点与面,完善其知识结构。在职工作人员要在不影响业务工作的同时兼顾好工作与学习,在学习形式上就不能拘泥于一种形式,应灵活多样。这几年,新闻出版总署面向编辑人员开展的网络远程教育培训就是一种较好的方式,时间的随机性较强,可由编辑们自行选择学习时间,这既可弥补编辑人员工作任务繁重、学习时间少且不确定的不足,又可实现编辑人员更新知识、提高业务能力的学习愿望。因此,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主管部门,在贯彻执行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精神时,应充分考虑该地区该行业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性质,采取网络远程教育、在职学历教育、专题或专业技能培训班等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学习方式,甚至可以组织在职人员在工作中互相学习,应以达到学习目的为主,而不是以发放证书为目的。

3.2 学习周期合理

学术期刊的编辑出版发行是一项周而复始的工作,国内现有学术期刊的编辑多数要同时兼顾选题策划、稿件审读、稿件编校与出版等工作,工作量较大,时间安排较紧,学习时间有限。面对这种实际情况,如果把继续教育学习流于形式,不管是否有知识和内容的更新,都要每年一学,显然是不合理的。建议在继续教育学习的安排上,应从尊重实际出发,不搞一刀切的形式,简单地规定一年一学还是两年一学,最好是以是否有应该学值得学的内容为准绳,这样既可以满足编辑工作本身对继续教育学习有迫切需求的特质,也可以达到提高编辑人员业务素质的目的。

3.3 学习内容科学

编辑半年工作总结范文7

他同时又是一位出色的编辑出版家,在开创新中国的出版事业上,同样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我有幸曾在他的直接领导下工作多年,他对编辑出版工作的强烈的敬业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他质朴淳厚、光明磊落的品格和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稳重严谨、一丝不苟的作风,使我深受感染和教益。

叶籁士原名包叔元,1911年生于江苏苏州,1929年在日本东京高等师范学校留学时,参加了“左联”东京支部,结识了一些日本的左翼人士。回国后积极投入组织和宣传世界语运动的工作。1932年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文化总同盟下属的中国世界语者联盟(“语联”),成为该联盟的负责人之一,主编《世界》月刊。1937年初,叶籁士为新知书店编辑《语文》月刊。抗战爆发后,他于年底离开上海到武汉,参加由领导、郭沫若主持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负责国际宣传工作。1938年9月,叶籁士由冯乃超、胡绳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不久,他和几位世界语学者一起创办了世界语国际报导刊物《中国报导》半月刊。

1941年皖南事变后,党组织决定让叶籁士撤离重庆调往香港,行前由、邓颖超同志指示到港后的工作,叶籁士到港后和香港新文字学会和世界语学会取得联系。不久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被日寇占领,他被困于九龙,处境危险,后经组织营救,离开香港进入广东东江游击区,不久转移到广西桂林。1943年,叶籁士从桂林到上海,因去解放区未成,就暂留上海隐蔽。

1945年3月,叶籁士奉命进入淮南新四军根据地,在新四军政治部宣传部任编辑部副主任。1946年初,他随新四军军部北撤至山东解放区临沂。军部和山东军区合并后,他担任山东新华书店副经理兼编辑部主任。当时解放区的各地新华书店,都是包括编辑、出版、印刷、发行为一体的出版机构。1948年,随着解放区各机构的调整合并,山东新华书店改组为华东新华书店,叶籁士仍任副经理兼编辑部主任,并兼任华东局宣传部编审科科长。

1949年4月,叶籁士随渡过长江进军江南。5月上海解放,华东新华书店随军进入这个全国文化荟萃的大都市,叶籁士和、刘子章、万启盈、宋原放等同志一起.接管了的正中书局。1950年3月,华东新华书店改为新华书店华东总分店。1951年1月,全国出版印刷发行机构实行专业分工,新华书店一分为三,编、印、发分家。华东总分店的编辑部和出版部独立出来成立华东人民出版社(即现在上海人民出版社的前身),叶籁士任首任社长。

1952年12月,叶籁士奉调到北京,任人民出版社第一副社长兼第一副总编辑。1954年1月,他又被调到中共中央宣传部,兼任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副所长。1955年被任命为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秘书长,从此一直在文改工作岗位上,以后又任文改会副主任、党组书记等职,直到1987年离休。

从1946年进入山东新华书店到1954年离开人民出版社,叶籁士在出版界虽然只工作了短短8年,但作为一位有开创性的领导人,他在编辑出版工作岗位上作出的建树,将铭刻在新中国的出版史上。

其实,早在1932年,叶籁士在为“语联”主编《世界》月刊时,就是一位出色的编辑工作者,他后来又主持编辑《语文》杂志和《中国报导》半月刊,他高瞻远瞩,又踏实细致,并善于运用生动通俗的语言文字,宣传中国人民的抗日救亡运动.宣传新文字运动,把刊物办得既有思想性又有可读性,深受国内外读者的欢迎。

1946年初,叶籁士到山东新华书店工作,进入了出版界。当时解放区的出版工作十分薄弱,设备简陋,条件很差。他和、华应申等同志一起,开始了艰苦的创业工作。

作为编辑部的负责人,叶籁士首先根据不同的读者对象,规划了高级、中级、初级3类选题,拟订了一个出书的总体设想,除了政治理论书以外,还有文艺书、科学知识书、农业生产技术书、教科书等。书店为广大干部重印了解放社版的《列宁文集》,以及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和著作的单行本,中央政策文件等。同时组织出版了《大众文库》、《新华小文库》、《战时小丛书》、《文艺创作丛书》等一批适合各类读者需要的书。此外,他们还为工农兵读者编印了两种期刊――《群众文化》和《翻身道理》。

在此期间,为了打开广大读者的视野,沟通解放区和统治区作者和作品的关系,叶籁士还创编了《新华文摘》,这是全国各解放区出版的最早的一种文摘刊物。他利用山东烟台和上海之间航运的有利条件,搞来了国内外的进步报刊,精选了国统区发表的进步文章和介绍国外情况的文章及报道,在《新华文摘》上刊登,还请在中国舞蹈人物画及素描方面颇有影响的阿老等美术家创作了彩色漫画、战争形势图等在封面、封底、封二、封三上用石印印出来,增加了刊物的生动性,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重视和欢迎。

叶籁士还参照日本书店出版的活页文选的形式(解放前北新书店和开明书店也采用过),出版了《新华活页文选》,这样就能较快地将中央文件、重要社论等及时出版,价格又低廉,出满一年,还编印全年的《文选》目录和序号,免费送给读者,为读者服务。

叶籁士编书编刊的基本方针是:在政治思想上,要健康有益并有一定深度;在文字上和写法上,要通俗化和群众化,一定要让读者爱看,看得懂,看了有用。这也是他领导编辑出版工作时的一贯思想,不仅要求大家努力贯彻,他自己也始终身体力行。

山东新华书店(后改为华东新华书店)在他和、华应申、宋原放、姜彬、徐律、阿老、陈静之等同志的共同努力下,很快打开了局面,书店有两个书刊印刷厂,还不断派人到上海秘密采购白报纸、铜模和印刷器材,扩大印刷生产能力。以1948年下半年为例,在战时的严酷环境下,半年就出版了图书117种,620多万字,110万册。可见当时出书已成一定规模。

1949年5月上海解放后,华东新华书店全班人马进入上海,叶籁士仍是书店副经理兼编辑部主任。我是在这年6月经中共上海市委组织部分配到华东新华书店编辑部工作的,过去我从未搞过编辑出版工作,一切都得从头学起。

叶籁士是一位忠厚长者,思想缜密,作风民主,从不疾言厉色,但对工作要求十分严格,绝不放过任何差错。

有两件事使我终生难忘。一是当时我写字随意潦草,很不规范,他发现后向我严肃指出:你做的是文字工作,写字端正清楚是一个编辑的起码职责,字不在乎写得好不好,但一定要让别人看得清。凡经你手编发的稿件,必须保证每一个字、每一个标点符号都清晰可辨,不然到下一个环节,排字、校对造成差错,主要责任在你,切勿掉以轻心。从此以后,我就不敢再大意,写字、改稿尽量注意字迹清楚规范,慢慢养成了习惯,受益匪浅。

二是我审读过一部英文译稿,书名叫《蓝色多瑙河》,译者已出过多部译作,我看整个译文比较通畅,认为这是个老译者,不会有错,只大致抽对了部分原文,没有发现什么问题,就写了一个评价很高的审读意见,准备发稿。当时编辑部懂外语的编辑很少,我的英文基础并不好,但却很自信。译稿送叶籁士处终审,他翻阅后觉得译文并非如我所说的那么好,就请陈原同志帮助复审。陈原仔细审阅后,发现误译错译很多,几乎每页都有好几处错误,此稿必须重译方能出版。当叶籁士把陈原同志的意见和改得密密麻麻的一些译稿给我看时,我羞愧得无地自容。这次教训对我来说是刻骨铭心,我对待书稿再也不敢自以为是,草率马虎了。

叶籁士同志经常告诫大家的一句话是:“粗枝大叶是编辑工作的大敌”。

叶籁士非常注意干部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同时也特别重视书稿的质量。他和其他几位领导同志一起,制定并建立了一整套严格的编辑出版工作管理制度,后来这些制度在实践中又逐步完善,切实保证了书稿的质量。

在整个出版工作上,叶籁士特别致力于通俗化和群众化的工作,注意工作实效和宣传普及工作。

1950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颁布后,党中央要求各地大力宣传,做到家喻户晓。他立即组织编辑部殷国秀同志编写《〈婚姻法〉图解通俗本》,初稿写出后,送请十几家有关单位征求意见,叶籁士亲自多次修改,同时邀请上海美术界张乐平、赵宏本、特伟等画家配图。全书通俗易懂,图文并茂,出版后受到了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全国共发行了1800万册,对《婚姻法》的宣传普及起到了很大作用,这在当时出版工作上可说是一项盛况空前的创举。

1951年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惩治反革命条例》后,全国大张旗鼓地进行宣传活动,编辑部立即动员起来,在上海市公安局的密切配合下,组织力量编写了3本书,一本是图解本,一本是讲话,一本是说唱。叶籁士亲自抓图解本,他决定在《解放日报》发表的《条例》插图的基础上,以图为主,用极简明的文字注解、释义。并请原作者和画家补画修改,最后请华东局宣传部的有关领导一起审稿,逐字逐幅仔细推敲,在较短时间内突击定稿,发稿后又动员印刷厂和书店大力配合,10天内就出书,一个月内发行了600万册,总共发行了900万册,取得很大成功。 这两本书开创了通俗宣传党的政策的范例,后来中央宣传部召开了一次讨论通俗读物出版工作的会议,专门请叶籁士同志去介绍上述书稿编写和出版经验,向全国推广。

在华东人民出版社期间,为了开展通俗书刊的编辑工作,叶籁士特地邀请著名文字学家、通俗文字专家倪海曙同志到社里担任副总编辑,并调集一批青年知识分子成立了以倪海曙兼主任的“文化学习编辑室”,叶、倪两人都亲自指导这些新来的同志如何做好通俗读物的编辑工作。

1952年12月,叶籁士离开华东人民出版社奉调到北京,担任人民出版社的第一副社长兼第一副总编辑,第二副社长兼第二副总编辑是王子野。当时担任社长兼总编辑的胡绳同志因忙于的工作,除出版社的大政方针外,实际上不管社内的具体事务,故由叶籁士主持人民出版社的全面工作。

人民出版社是国家政治书籍出版社,也是我国首要的社会科学著作出版机构。工作重、任务紧、要求高,叶籁士为此投入了很大的精力。他特别重视图书质量和编校工作。

要提高图书质量,首先要抓好编校这个环节,同时要形成制度,严格执行。人民出版社逐步建立起来的从选题规划、组稿、审稿、发稿、装帧版式设计,到排版、校对、印制、发行等一整套规章制度,特别是严格的三审制和三校制,发稿的齐、清、定制度等,都是在叶籁士时代打下基础的。

我是1953年3月从华东人民出版社调来人民出版社的,一进社叶籁士同志就要我到总编辑室任秘书。分配给我的一项主要任务,就是把各编辑室送上来给几位副总编辑分别终审的书稿,先从文字和规格上检查一遍,把一下关,凡不符合发稿付排要求的,如字迹潦草不清,规格不统一,稿件不完整等等,一律退回编辑室重新改正,必须达到“齐、清、定”以后,再送交总编们从内容上进行终审。

这项工作我大约干了一年多,开始打回去不合格的书稿较多,后来各编辑室都开始注意,不合格的书稿逐渐减少,“齐、清、定”也形成一种制度,成为防止和减少差错,提高书稿质量的有效措施。

叶籁士同志还善于团结著译界人士,他和各方面的关系都处得很好。他在人民出版社的时间虽然只有短短两年,但在领导全社同志完成重要的出版任务,树立优良的社风等方面,都起了很好的作用。

作为一位语言文字学专家,他在人民出版社期间还有一个重大业绩,就是积极倡导将书籍竖排本改为横排本。其实早在1937年他主编的《语文》月刊上,就采用横排的形式了。但他在50年代提出这一倡议时,却遭到有关部门和著作界不少同志的反对,他们认为汉字从来都是竖排,横排不符合古代延续下来的文字阅读传统,大家都已习惯看竖排本,不能随意改变。当时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选集》《斯大林全集》以及其他出版物,几乎都是竖排本,其他出版社也很少用横排形式的。

但叶籁士却力排众议,在社内社外不断宣传解释,从文字排列的必要性,阅读方便,甚至从医学角度谈到眼睛看横排比竖排舒服得多等等,反复说明正文用横排的种种好处。他对此事的执著、坚持,我当时是体会极深的。最后终于在胡愈之、叶圣陶等出版总署领导和专家们的赞同和支持下,报请中央批准后,开始先在人民出版社试行,并很快在全国推广普及。这一造福中国人民的文字出版工作重大改革的实现,叶籁士是功不可没的。

1954年1月,叶籁士同志被调去中央宣传部,从此离开了出版界。随后他担任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秘书长,以后就一直在文改工作的领导岗位上辛勤耕耘,直到1987年离休,时年76岁。

编辑半年工作总结范文8

自己多年的县级电视台新闻编辑工作的实践,简单分析做好县级台电视新闻编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关键词:县级 电视新闻 编辑

电视新闻编辑是以电视新闻素材与新闻稿件为基础,通过策划、组稿、优选、组合等综合性的脑力劳动,获得一个新闻集成,并通过电视传播给观众。新闻编辑素质的高低对新闻节目的质量的优劣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在信息化时代,新闻编辑竞争激烈,任何媒体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拥有一支德才兼备的新闻队伍。县电视台编辑由于区域、人力、设备等制约,新闻编辑工作有着一定个性。本人通过多年的县级电视台新闻编辑实践,深深体会到,当好一个县级电视台新闻编辑,应该具有以下基本素质。

有较高的理论、政治水平

毛泽东同志说过:“要政治家办报。”从这个意义上说,新闻编辑必须学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断提高政治理论水平。从新闻编辑工作的任务来看,新闻编辑的首要任务是选稿、改稿、组合、编排。如果一个新闻编辑不了解党在每个时期的路线、方针、政策,明确党的工作意图,又凭什么标准去选题、改稿、定选择头条呢?在头条的认定、会议报道的改革、有效信息量的增大上都离不开新闻编辑的政治理论水平。而要真正使新闻直屋舆论先导作用,新闻编辑必须要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要有坚定的党性原则,要有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正确的舆论导向是党和人民之福,错误的舆论导向是党和人民之祸。县级电视台作为党和政府联系基层群众的桥梁,既要传达上级的政令,又要为地方的社会发展服务。这就要求县级台新闻编辑要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听取群众的呼声,了解群众当前在想什么,社会的热点为、难点问题是什么;抓住这些百姓关心的事,充分发挥电视媒体的引导功能,用党的政策为百姓解疑释惑,把群众的心统一到大局上来,充分利用电视这种媒体,架起党和群众心灵沟通的桥梁。

要有熟练的业务能力

电视是以“视觉”为主,视、听同步,声画合一,再现客观现实最形象、最生动的声像艺术。电视与报纸、广播媒体相比,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画面形象的可视性。

因此,新闻编辑要具备多方面的业务能力,县级电视台于人力资源缺乏,编辑大多一职多能:

第一,组织协调工作,除了经常与社会各个层面及本系统各个环节打交道,新闻编辑还要担当参与新闻的策划、组织和安排任务。包括开办栏目、制定方案、采访策划、组织拍摄系列(连续)报道,发动观众对某一热点问题开展讨论等,同时要与记者、通讯员开成鱼水关系,帮助他们出主意,想点子、服务好,指导具体的新闻采编,组织新闻业务方面的培训教材学习,形成整体宣传合力,打造品牌栏目。

第二,熟悉采访工作。电视新闻编辑仅有文字功底和判断新闻价值的能力是不够的,还要会使用拍摄素材的机器设备,并掌握一定技巧。因为电视编辑工作必须与图像打交道,如果对电视新闻采访拍摄不辞一知半解,就很难捕捉到精彩的图像内容,也很难编辑好记者和通讯员发来的稿件。

第三,掌握编排技能。电视新闻编辑工作,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文稿的编辑,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电视解说词的修改和节目内容的提示。编辑对自己所负责的每一条新闻内容进行加工,有些重要内容,还必须写好编前或编后话,配发评论等。但在一些县级电视台,编辑往往是将一线记者的稿件简单地处理罗列起来而已,不注重自身作用的发挥,使得一些节目没有主线,没有旗帜,没有引导力,只是简单的信息报告。编辑要处理好各种稿件,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二是成片的制作。县级电视台新闻一般配采取先录制、后播出的形式。录播节目,编辑参与录制合成工作,会使用各种编辑设备,对新闻画面素材进行合理的编排组合,将画面、解说、音响效果与同期声有机合成,以及字幕、图表的运用等,并负责将完成还审听、送播,确保每一条新闻达到播出要求。 转贴于

第四,有敏捷的思维和文字、口头表达能力 。新闻的播发有时带有一定的随机性,这就要求编辑迅速作出反应,是否发、如何发,都须在短时间内决定,需要表明编辑部看法的述评部分,如果来不及写稿,则由编辑拟定腹稿向节目主持人转述,而后,直接见诸屏幕。

要有较高的思想修养

新闻编辑还必须具有较高的思想修养。编辑每天都要把记者、通讯员不成熟的或者半成品的稿件加工成成品播出,产的辛勤劳动凝聚在别人的作品之中,从来不表现个人的名利,然而承担责任的却是他们自己。他们的工作是为他人作嫁衣裳的工作,他们是无名英雄,事业也要求他们具有这种精神。要做到这一点,就要进行自我修养。思想修养的另一方面是要遵守编辑的职业道德。宏观世界是考验新闻编辑是否成熟的一块试金石。新闻编辑担负着把关的重任,编什么,不编什么,先编什么,后编什么,都必须坚持党性,坚持真理,是以传播真理为原则,要按中央的政策和口径把关,对于群众的呼声要敢于支持,不怕打击报复。同时编稿要秉公办事,不循私情,在稿件的取舍上,稿件位置的安排上,坚持质量面前人人平等,不唯上级,不分亲疏,不重名气,更不允许以稿谋私。拿发稿做交易、得回扣等。另外每天电视新闻节目的编辑和播出,其时间无以秒计,因而在内容排列的技术操作上新闻编辑都应一丝不苟,马虎不得,否则影响极大。对一名新闻编辑来说,应保持求真务实、求新求快的工作作风。

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新闻编辑的生命。县级电视新闻节目存在“三多三少”问题即一般配性的动态报道多,有深度、有影响力的报道少;会议报道多,反映基层、反映群众实践活动报道少;浮在面上的报道多,紧贴生活、紧贴实际的报道少,每组新闻除了会议报道、领导活动的消息外,其它类的新闻很少。而处理好这类报道,重任就落在新闻编辑的身上。新闻编辑要从适应观众心理需求入手创新报道内容和方式。一是判断哪些信息最有新闻价值,二是要在文字上下功夫,三是采取内外结合的方式,如每年的“两会”新闻。我们的镜头不单对准会场内,当涉及到各行各业大好形势的内容时,我们的镜头就对准了场外的工、农、企等行业改革的现场,解决了过去那种会议报道围看着人头转的现象。四是头条新闻的选择不应该按官大官小去编排,对那些紧紧围绕大局,积极弘扬主旋律的新人、新事、新经验、新成绩以及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反映群众关心的问题的也要编入头条。五是在按主次编排节目的基础上应适当增加对比编排,两种典型的鲜明对照,更加突出贡献了导向意识。六是要注意地方特色和时代性,做到有的放矢。电视编辑创新的意识决定了电

视新闻节目质量的高低。

编辑半年工作总结范文9

陈键锋是《都市丽人》的老朋友。第一次采访他时,他亲手帮编辑叠衣服的举动,感动了所有的工作人员。接触了那么多明星,会这么做的,他是第一个!此次,他彻夜未眠从香港赶来参加《都市丽人》的活动,作为接待他的编辑,现在就来为你送上独家幕后花絮1

2010年7月16日下午1点,陈键锋一身红色装扮出现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微笑点头,但没怎么说话,看得出他很累。经纪人在一旁小声地说:“原本想在飞机上睡一会儿,结果飞机上有个婴儿一路都在哭,一点都没休息

”于是,上车没多久陈键锋的脑袋就开始和车窗亲密接触,一路“睡”到了酒店。

下午两点半到达目的地,工作要开始了!距离当天首个活动通告“15:30《美食堂》专访”只有一小时,还不包括Check in、化妆的时间!

《美食堂》是《都市丽人》所在鲍尔传媒集团旗下的一本美食类杂志,自从知道陈键锋对于美食很有研究后,就一直很想采访他!但当天见他一脸疲惫,负责采访的编辑提出“让陈键锋休息一会儿吧!我们等一下没事的。”

15:30,当所有工作人员放松地在采访室聊天的时候,陈键锋突然出现了!瞬间整屋子的工作人员手忙脚乱起来,端菜的、架灯的、打光的

一群人围着他团团转!其中只有当天负责采访的男编辑貌似镇定,他一边招待陈键锋坐下,一边和陈键锋聊了起来。经纪人在一旁悄悄问我:“你们那个同事的手为什么一直在抖?”顺眼望去,男编辑手里的A4打印纸正在持续颠抖中。

原来当天《美食堂》负责采访的男编辑是个深藏不露的陈键锋男粉丝!采访结束后,男编辑更是“惨遭”粉丝围观,还被拉去做了回“苦力”――帮着粉丝一起举了回陈键锋的手牌!

18:35坚决不走VIP通道!

活动当天我们只发放了极少数的粉丝入场券,保安组算了下人数,信心十足。下午6点,突然听现场总指挥一声大喊:“怎么回事!哪里来那么多人!”放眼望去,近百名粉丝在会场走廊上集结,并正巧堵在了明星必经的电梯口!现场保安当场石化!此时距离陈键锋预定下楼的时间不到半小时。

现场总指挥当机立断,“让明星都走VIP通道!快!”这个决定却遭到了向来十分体贴粉丝的陈键锋的拒绝。在转达了陈键锋的态度后,总指挥说:“乖!一定要让他听从组织安排!”终于在再三保证一定让他和粉丝打招呼的前提下,陈键锋从VIP通道悄悄地来到了VIP休息室,和粉丝仅一墙之隔。

19:00,陈键锋准备动身前往群访室接受采访,还没出门,就听到总指挥在门外吼:“男人们快过来,陈键锋要来了!”顿时尖叫声伴着“陈键锋”名字的呼唤声响彻走廊。

19:10贺词,要写三遍?!

从群访室接受完轰炸式采访回到VIP休息室,刚坐下没多久,就接到了新任务。我们另一位编辑一手递上白纸,一手递上签名笔,亲切地对他说:“今年是我们十周年,能为我们写一句贺词吗?”陈键锋愣了两秒说:“我已经写过两次了,还要写?”(好吧!前两次是我让你写的。)编辑认真点头回答:“再写一遍吧!”陈键锋无亲,低头奋笔疾书,于是第三版贺词就此诞生!(请见主照题词)

22:12嘉宾化身女粉丝!

晚上10点活动结束,《都市丽人》编辑总监金婷婷刚想亲口对陈键锋说:“谢谢你不眠不休来参加我们的活动”,无奈陈键锋瞬间被参加活动的来宾们团团圈住,可怜我们的总监直到他回香港,这句话都没有机会说出口!

好不容易把他从人堆里拉出来,在四个大汉的保护下刚走出主会场,陈键锋再一次遭到了粉丝的夹击,“陈键锋,陈键锋”的呼声一路尾随。此时,见惯了大场面的明星,居然脸红了!

次日7:15我会再来的!

编辑半年工作总结范文10

多人办报不如大家办报

中国记者:《新华日报》是一份有着优良传统的党报,这些年来编辑出版流程都有哪些变化?

周跃敏:20多年来,《新华日报》的出版流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演进。第一阶段,新闻稿件(包括图片)按“记者―部主任―分管总编”这样的流程运作,分管总编签发的原稿,由总编办根据各版定位和需求分别归入各版择时安排见报。后来出版功能从总编办划出,成立编辑出版部,下设A版编辑室、B版编辑室和C版编辑室,分管总编签发的原稿,由编辑出版部归入三个编辑室,再由他们统筹安排上版面,值班总编晚上看大样。这种操作流程最大的特点是,分管总编决定稿件用不用,总编办(后来编辑出版部)决定何时用怎么用,值班总编负责版面的总体把关。它的好处是分兵把口,职责明确;但时间长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比如,稿件的调度权在出版部,出版环节成了整个报纸的中枢,一些记者和部门为了上稿甚至去公关版面编辑,有时候总编辑的意图不能得到及时有效和全面的体现,报纸质量也得不到有效的保证。

从1995年起,编委会对出版流程作出调整,明确提出“一把尺子量到底”的用稿原则和标准,发稿流程由“记者―部主任―分管总编”变为“记者―部主任―值班总编”,值班总编负责审看所有新闻稿(原稿),并直接组版,晚上再看大样。编辑出版部负责版面的编排。这样做的好处是,统一用稿标准,确保导向正确,同时杜绝质量低劣的关系稿、人情稿。值班总编对各个部门的发稿情况心中有数,稿件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

随着厚报时代的到来,《新华日报》的版面也增至16个版,工作量成倍增加,值班总编再像过去那样大包大揽、亲历亲为,已难以胜任。因为我们的16个版全部当天现拼,下午发稿,晚上组版,每天的看稿量总在二十万字上下。如果说4个版、8个版的时候一个人还能全部看过来,现在就很难这样操作了。实在勉为其难,稿子必然就看得粗,反过来影响质量。而部主任因为自身有写稿任务,同样要参加考核,放在部门管理、新闻策划、稿件加工上的时间和精力自然受到影响,有时候甚至同记者争稿写。站在更高的层面参与办报,更是无从谈起。所以,再一次对编辑出版流程作出改进已是势在必行。

中国记者:《新华日报》从今年3月1日起实施改版,编辑出版流程做了哪些调整?

周跃敏:从2006年7月起,《新华日报》就开始筹划改版。为适应改版需要,充分发挥部门主任的作用,加强对稿件的组织调度和编辑整合,强化采编环节与出版环节的连贯性与协调性,结合改版,我们对操作流程及组织构架进行了必要的调整。

将报纸版面分成两个部分,采取不同的运作方式。

第一部分为要闻与江苏新闻共五个版。这部分版面实行采编分离,新成立新闻编辑中心,操作流程由过去的“记者―部主任―值班总编”变为现在的“记者―部主任―新闻编辑中心―值班总编”。新闻编辑中心根据编委会确定的编辑思想和五个新闻版的内容定位,对各部门发来的稿件进行梳理分类、整合加工,将相关稿件的电子文本和书面文稿分别归入不同版面的稿库,由值班总编审签。当天稿件当天处理完毕,暂时不用的稿件和退稿统一存放,随时备选备查。中心主任会同出版部主任协助值班总编组版,并轮流值夜班。新闻编辑中心同时协助值班总编加强新闻选题的研究和策划,并根据版面需要和值班总编的要求,对相关部门的稿件采编进行必要的组织、协调和调度。

第二部分为专版专刊,包括焦点新闻、国内新闻、国际新闻、财经、文化、体育、5个周刊及部分不定期专刊。这些版面实行采编合一,根据编委会确定的编辑思想,由相关部门或编辑室作为责任主体进行运作,最后出大样交值班总编审定。

我们提出“一个人办报不如多人办报,多人办报不如大家办报。”在报社内部,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管理层、中层和普通编辑记者各司其职,群策群力,高效运转。在报社外部,广泛吸纳通讯员、特约编辑、特约撰稿人和读者参与办报。通过多种方式实行报网联动,借用互联网的开放性、参与性改造传统的办报方式,为报纸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实现互联网时代报纸运作模式的变革。

以前值班总编一个人看大样,16个版的大样往往在短短的半到一小时内蜂拥而至,值班总编只能把重点放在把关上,而对一些需要进一步斟酌和改动的内容难以全部顾及。随着出版流程的改变,现在新闻编辑中心的三位主任轮流协助值班总编看大样,起编务主任的作用。值班总编得以集中精力把好导向关,重点斟酌A1要闻版,并处理突发新闻和重要新闻,临时调度版面。而编务主任的主要任务是斟酌标题,修改大样,向值班总编提建议。

整合资源报网互动

中国记者:采编流程发生变革后,从集团层面,有哪些整合资源的设想?

周跃敏:新华日报报业集团共有12张系列报6个期刊。目前的运作模式是各自为阵,互不相干。一个条口,几张报纸都有分工记者;一个活动,新华日报报业集团可以去一桌记者。资源配置不合理,造成了极大的浪费,也影响效率。这一问题具有相当的普遍性,绝非个别现象。所以,我有一个大胆的设想,也许还不成熟,就是在集团范围内实行“大采访中心、小编辑部”的模式。集团成立大采访中心,就像内部的小通讯社,根据集团各报的需要,向他们供稿;各报没有自己的采访队伍,只有一个小编辑部,既可以选用整合采访中心提供的稿件,也可以根据自身特色和策划向采访中心定购专稿。当然,要走到这一步将会有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关键是要解决成立了统一的采访中心后如何继续保持并强化各报鲜明的特色,这是一个难题。

难归难,我们还是要试。原则是大胆设想,稳步操作,先行试点,逐步推开。

第一步从整合图片资源做起。配合改版,今年1月成立了《新华日报》图片中心。由于《新华日报》采用的图片分别来自不同的渠道,包括本报记者、市县报记者、基层通讯员、新华社、权威网站等,编辑部各个部门都有自己的图库,互不通气,经常重复发稿,图片质量也参差不齐,特别是下午下班后发来的图片经常被闲置浪费。成立《新华日报》图片中心后,部门图库全部停用,各个渠道的图片统一上传至图片中心,经过图片中心筛选整理加工编辑后存入统一的图库。版面编辑、编务主任和值班总编根据需要进入图库选用图片,好中选优,确保质量。当天用不完,以后几天还可以用,有保存价值的另存资料。为了鼓励版面编辑选用高质量的图片,版面考核方法也作了相应调整,变以前每月评好版面为现在每天打等,其中图片占的权重很大。图片资源整合后,《新华日报》的图片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集团内已有子报要求加入《新华日报》图库。

整合了《新华日报》的图片资源后,我们开始打通和《扬子晚报》的互通渠道,两报相互授权,可以进入各自的图库选用自己需要的图片。这个工作目前正在进行之中。下一步,我们还准备打通和《南京晨报》的互通渠道,共享图片资源。时机成熟后,我们将考虑整合全集团的图片资源,成立新华日报报业集团图片中心,集团内所有报纸、所有渠道的图片都进入统一的图库,加工编辑后供各报选用。一张好的图片被多张报纸采用,摄影记者、通讯员或编辑就可以获得加倍记分,这有利于调动大家出更多精品的积极性。

中国记者:网络媒体的兴起对报纸的生产流程有哪些影响,网站如何实现与报纸生产流程的对接与融合?

周跃敏:我们探索新型传播方式,推进报网互动,扩大开门办报,利用网络这一新平台推进与读者的互动,实现报纸和网络的双向延伸。

1. 每天选择数篇稿件,在报纸上编号,邀请读者通过短信投票或者网上留言的方式有奖评报。对于读者关注度高的稿件,还可就留言反映出的舆情动向作延伸报道。

2. 实现延伸阅读。对于深度报道或一段时期内的重点、热点进行报网联动。对报纸上的单篇或连续报道,网站以一个专题的形式反映,配以各种数据、背景资料,并吸引读者参与,比如投票、跟贴评论等。延伸报道由网站和记者共同实施。

3. 借鉴新华网、人民网做法,加大探索性报道,以及相对尖锐的舆论监督稿件的分量,以与报纸“错位”呼应,相得益彰,达到同时扩大纸质媒体和网络影响力的目的。对展开的得到认可的话题,既可在网上也可在报纸版面上作进一步开掘。

4. 评论实行报网联动。

5. 逐步推出报网联动的视频访谈,让热点事件、热点人物通过网络与读者面对面,使传统的“连线报道”立体化。访谈内容整理后在报纸上发表;版面上出现的热点又可以成为网络新话题,从而实现深度和立体式的报道。

6. 网站开设专门频道,发动读者提供报道线索、反映情况、点题报道等,相当于网上“群工部”。在专门频道中读者与报纸的沟通,将实现篇篇有回馈。此外,开展有偿征集新闻照片,利用网络技术使《新华日报》的摄影记者队伍遍布全省乃至全国。

7. 广告及经营性专刊实行网上延伸服务。

流程的转变需要机制保障

中国记者:流程改变以后,如何在各环节确保落实,提高效率和执行力?

周跃敏:流程的转变需要机制作保障。以前报社每天早上8点半开策划会,记者自愿参加,没有刚性要求。由于开会的时间比较早,报不出线索又有压力,不少记者觉得参加策划会是一种负担,能躲则躲,效果越来越差,有时候甚至出现三个老总和一个记者谈选题的尴尬场面。总编辑直接面对记者,好处是可以从他们那儿了解到更多来自一线的新鲜材料,而不需要中间环节的传递,避免传递过程中信息衰减甚至失真。但是,由于参加策划会的记者太少,而且总是几个老面孔,线索单一琐碎的弊端逐步显现。总编直接指挥记者,也不利于调动发挥部门主任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长此以往,部主任的组织协调能力和新闻策划能力有不断退化的危险。

借鉴兄弟报纸的成功经验,我们从去年下半年起在运作机制上作了适当的调整,把每天8点半的策划会和9点钟的部主任会“合二为一”,每天上午11:00召开采前会,编委会成员和部门主任参加。采前会的内容有四项:一是部门主任汇报本部门的新闻线索和初步设想,大家群策群力出主意定选题;二是新闻研究所介绍同城媒体和省外媒体的重点报道,看看人家报了什么,我们漏了什么,能得到哪些启发;三是网站介绍网上热门话题,供总编辑和各部主任参考;四是评报。采前会开始的效果并不十分理想,一些部门线索很少,甚至没有线索,后来我们进一步改进做法,以月为单位,每天统计各部门线索并排名,会前用投影仪公布进度,月底与部主任考核挂钩。运作机制调整后,部主任的责任心大大增强,报道线索源源不断,新闻策划长流水不断线,部主任的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编辑半年工作总结范文11

“两刊一报”编辑部就20__年下半年(下学期)工作计划的制订汇报材料院领导:两刊一报编辑部新班子组建后,主管院长及时与两位新主任谈话,就两个人今后如何协调开展好工作,带领群众继续把两刊办好提出了诚恳的意见和建议。随后,两位主任在第一时间就两刊工作进行了商讨,决定根据主管院长的指示精神,草拟20__年下半年(下学期)工作计划。成刊和学报先后分别拿出一个方案,由一把手统筹考虑,最终制订出这个工作计划。又经两位主任反复推敲修改和征求群众意见,报请主管院长。现将此计划呈送学院各位领导,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附计划如下: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指导“两刊一报”编辑部近期和长远发展建设,以建设和谐社会和节约社会思想统领“两刊一报”编辑部基本建设,把为本院办学、教学、教研、科研服务作为发展“两刊一报”的先导性战略,同时面向全国,放眼世界。积极开展国家新闻出版署倡导的以“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出版观、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职业道德教育”为主要内容的“三项学习教育活动”,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千方百计提高编辑队伍思想道德和编辑业务素质,千方百计提高两刊质量,进一步扩大两刊在全国的知名度,为创名牌期刊而努力,达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二、工作任务1.《成人教育》(月刊)继续完成20__年第十期、第十一期、第十二期和20__年第一期、第二期、第三期的编辑出版工作;《学报》(双月刊)继续完成20__年第六期和20__年第一期、第二期的编辑出版工作。2.完成20__年《成人教育》扩版(由现在的80页扩版至96页)、调价(由原定价6元调至8元)工作;《学报》完成[本文转载自文秘站网-找文章,到文秘站网]扩版(由原160页扩版至192页)工作。3.完成编辑业务技术升级,补充电脑、购置U盘,使编辑逐渐由传统低质稿件转入网络编辑。4.《成人教育》完成20__年编辑计划中第一季度组稿任务,重点放在组编高质量稿件上;《学报》拟定的20__年编辑出刊工作计划中,增设“哲学研究”、“博士论坛“、“教育热点研究”、“课改研究”等栏目,以提高期刊的总体质量。5.《成人教育》今年年底前争取与中国成协理论研究分会接触一次,研究共同发展《成人教育》、提高《成人教育》质量大计;《学报》为配合学院教研、科研工作,从20__年第六期起增设学院教研、科研工作动态报道栏目,及时跟踪学院各项重大教研、科研活动。6.《成人教育》发行量邮局一块20__年力争突破20__份,向3000份努力,自办发行一块保持原有水平,待工作理顺后,挖掘各方面力量,20__年争取较高的发行量。7.《学报》为宣传学院形象,从20__年第一期开始,每期刊发一位学院正高职学者简介,并配发照片(一期刘院长、二期毕院长、三期敖院长、四期张院长、五期高雅真、六期王立力)。8.《学报》建立作者、通讯员队伍。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高水平作者的稿件。培养专栏作者,不断提高《学报》的社会知名度和社会效益。9.两刊实施质量监控,每期将审稿出现的问题公示,并送到编辑手中。三、保证措施(一)强化责任意识1.继续加强值班编辑制。重新强调值班编辑责任制的内容,彻底杜绝“无人到班,无人负责;都到班上,都不负责”的现象发生。做到一周五天无人漏岗,一周五天都有一个责任编辑。每一天的责任编辑负责接待来电来访作者,答复来电和网上作者咨询,处理当天邮寄和网上来稿,完成编辑部日常其他事务。2.继续加强“三校一审读”制度不动摇。个人校对不放松,专人审读不间断。对于校对终结审读后发现的问题继续采取公示、通知编辑本人、周期做总结的方法,以增强编辑编校工作的责任心。3.继续加强规范收稿制度。每一份作者的稿件的最终落实都必须经过三道程序:一是值班编辑确定稿件录用;二是编务人员负责通知收费;三是专人负责收费和管理稿件,实行收稿与收费分离。(二)强化质量意识1.继续加强自来稿稿源质量控制制度。与办刊宗旨无关、选题思路有误、内容缺乏新意、观点理念落后、语言逻辑不顺畅等情况的稿件坚决不予录取,严把稿源质量关。2.继续加强“三审制”制度。一审编辑、二审编辑室主任,三审主编关关明确责任,层层监督把关,确保文章高质量进入排版程序。3.继续加强参与全国教育论坛发现优秀作者的机制,主编本人并鼓励编辑参加高质量的全国教育论坛,以此作为发现、联系优秀教育专家、学者,获取高质量稿件的一个有效渠道。4.继续加强主编向全国知名教育专家、学者的约稿制度。通过争取高质量的稿源,逐渐组建起一支高水平的专家学者型作者队伍。同时,挖掘本院专家学者资源,为两刊积极撰稿。(三)强化管理意识1.落实定期学习制度。两刊编辑室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相同部分共同学习出版文件、法规;不同部分分别组织学习。本年度学习一次,学报编辑室重点学来国家教育改革的文件,成刊编辑室重点学习中国成人教育协会会长朱新均的文章《成人教育的责任与使命》。2.落实定期向群众征求意见制度。由于两刊历史存在的相对封闭的实际情况,协调好两刊工作关系和同志间关系十分重要。为此,就两刊工作的管理方式和一些具体问题征求群众意见一次,达到双方沟通、友好协商、携手进步的目的。征求意见本学期将进行两次。3.落实定期评刊制度。建立评刊制度目的 是使编辑始终保持对两刊质量的关注,避免陷入只管自已“一亩三分地”的局面,以增强编辑的责任心,同时集中群众智慧,集思广益。本学期两刊将分别进行一次对20__年全刊的反思、评价活动。

编辑半年工作总结范文12

200*年上半年主要工作有十一项:

一、召开了市直机关“三八”节座谈会,市直机关部分妇委会主任参加,有市地税局、市教委等13个单位在会上作了发言,有10个单位也在会上作书面发言,部分发言材料挂在了网上。党工委副书记汪新竹同志、市妇联副主席郭渝平同志在座谈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挂在了网上)。

二、评选表彰了市直机关“巾帼文明岗”37个、“巾帼岗位标兵”39名。印发了表彰决定,颁发了奖牌和证书。

三、推荐了一批妇女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到各级表彰,其中,全国“三八”红旗手7名、全国“五好”文明家庭1户、全国“三八”红旗集体2个;重庆市“三八”红旗手13名、“三八”红旗集体7个、“巾帼”文明岗12个。

四、征集图片、资料、编辑妇女工作画册。妇女工作画册,征集了近1000张图片,精选编辑为妇女工作、关怀关爱、创新服务、巾帼风采、七彩生活五个栏目板块。

五、积极参与了市直机关第七届文艺汇演的工作。在第七届文艺汇演筹备和演出过程中,按照分工,尽职到位,不添乱要求,认真负责的做了我所负责的工作,保证了文艺汇演的圆满成功。

六、组织妇女干部参加了市妇联的妇女权益保障法的学习培训,向党工委写出了学习收获的汇报。

七、组团赴澳大利亚、新西兰学习考察的工作。

八、组织5篇调研材料参加重庆市妇联等单位举办的“发挥农村妇女作用,促进新农村建设”论坛。

九、拟定市直机关《妇女权益保障法》培训方案。

十、抓了组织建设。一是和市妇联组联部联合起草了《中共重庆市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重庆市妇女联合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对机关妇女工作的意见》,党(本文源于文秘城:)工委和市妇联领导集体讨论并联合签发各单位贯彻执行。二是在党工委的统一领导下,在党工委组织部的具体操作下,正式建立了市直机关党群工作片区。三是具体指导市政协、市审计局、市调查总队建立健全了妇委会。

十一、加强了信息网络工作。一是草拟了市直机关妇女工作近5年发展规划;二是上半年利用网络上工作信息近100条。

2006年下半年主要工作:

上半年未做结束的组团赴外考察学习,画册编辑工作,“建设社会主义新,发挥农村妇女”作用论坛、组织建设,信息网络工作等五项工作继续做好外,另外八项主要工作:

一、做好工、青、妇共同承办的第七届机关干部运动会。

二、承办机关妇女干部的健身比赛:(1)健身舞和健身操的比赛;(2)篮球运球接力;(3)跳绳比赛;(4)踢毽比赛。

三、举办《妇女权益保障法》培训班。

四、组织材料参加市妇联举办的“和谐家庭”论坛和市直机关“和谐家庭”网上论坛活动。

五、筹备成立妇工委。

六、建设“标准化妇委会”工作座谈会,总结交流市教委“标准化妇委会”建设的经验,研究创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七、开展妇女工作先进集体、先进个人的评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