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编辑个人工作计划

编辑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3-01-12 05:13:03

编辑个人工作计划

编辑个人工作计划范文1

围绕总体要求,我们制定了广播宣传的基本思路和目标,即“新闻立台、节目活台、外宣响台、活动强台”。峄城人民广播电台将紧紧围绕这一目标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使广播的影响力不断提升,广播的作用日益凸观。

一、提高新闻宣传舆论引导水平,为峄城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舆论支持

运用新闻手段,靠雄辩的事实为正确舆论提供强有力的依据。总揽全局,针对舆情,及时发表评论,表明立场,为社会舆论树旗定向,以使舆论朝着正确的方向流动并迅速发展为主导性舆论。弘扬主旋律,大力宣传先进典型。积极开展新闻批评,扶持正气,鞭挞邪恶,形成社会舆论的健康主流。 善于处理热点问题。主动化解社会矛盾,使舆论导向实现正效应。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出精品,创名牌,增强宣传报道的吸引力。

二、要做好我区各项事业发展的宣传报道,做好对内宣传

在新闻的焦点上,我们要求新闻将加大对民生问题的关注力度,对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不惜篇幅,深挖深究,形成重头报道,力争一期新闻,在群众心中打一个烙印。我们将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总要求,明确责任,准确定位,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把体现党的意志和反映人民群众心声统一起来,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把每天发生农业、农村、农民中的生动事件、感人场景、动情故事和农民迫切需要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文化精品、通过声音、通过电波传递给广大农民,切实为“三农”服务,求得最佳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适应“三贴近”要求,改进节目结构,扩大农村广播节目的影响力。

在广播节目的结构设计上,将逐步加强和改进新闻宣传。以贯彻区委、区政府决策,播报最新消息,关注人间万象,传承社会文明为宗旨的《峄城新闻》,以短新闻为主,内容全,种类多,既有动态报道,也有深度报道,既有时政新闻,也有社会百态,既有领导活动,也有群众实践。

随着峄城人民广播电台的发展壮大,我们在制播方式上,将变过去单一的录播方式基础上,发展为录播、直播两种方式,这样可以有效地形成听众与电台互动,吸引更多的听众参与,提高收听率;在节目设置上,将精心设置《峄城新闻》、《法制与生活》、《三农直通车》等7个录播节目和《与你同行》、《生活资讯网》、《娱乐新干线》、《戏曲大放送》等直播节目,在播出时间上由过去的6小时延长到12小时,能够比较好地满足不同年龄段、不同行业收听人群的听众需求。

三、切实提高峄城区的知名度,做好对外(上)宣传

1、在现有基础上,认真分析上级台的用稿需求,查找问题,寻找对策,同时加大在省级电台的上稿力度,围绕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工业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推进自主创新等主题,及时宣传和挖掘我区各单位的先进典型和经验作法,加强对我区各项工作的报道力度,切实提高峄城区的知名度,努力把我区打造成全市、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区县。

编辑个人工作计划范文2

关键词:书籍策划;美术编辑;书籍装帧;

中图分类号:G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11-00-01

图书编辑规程中的各个环节既环环相扣,联系紧密,具有其统一性和整体性,又彼此独立,各具特点,形成了一个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彼此相生的有机整体。只有抓好出版流程中各个环节的工作,才能保证整体功能的最大化,实现双效益的统一。

一、书籍的选题策划

编辑工作范围的扩展导致选题环节的内涵和意义发生深刻变化,起初的美编工作流程主要是从图书发稿之日开始,美编收到设计单开始进行设计,这时候书籍的开本,纸张,装订形式都已经有了定论,不需要美编参与什么意见,也就是说,整个选题策划阶段是不需要美编参与的。从新闻出版总署图书司《图书编辑工作基本规程》(1998年)前后,书籍的整体设计工作演变到每部书稿,都要指定一名具有相应专业技术职务的编辑担任责任设计编辑。主要负责提出设计方案、具体设计或委托他人设计和对设计的成品质量进行审定。根据国内出版社的经营现状和内部组织结构,责任设计编辑的职责通常都由某一位美编或者一个设计团队来担负。那么实际情况就是,美编从选题策划阶段就与策划编辑一同参与到书籍的整体装帧设计和内容设计上来。

二、书籍的宣传策划

书籍设计艺术不是锦上添花的雕虫小技,美术编辑的责任不仅仅是为书籍做装饰,而应是以升华图书精神内涵为目的,对书稿所能传达给读者的信息(文字、图像、材质、色彩等)进行梳理,将抽象的书稿内容以最佳的具象形态表现出来。美编在图书宣传阶段的工作主要包括研究媒体不同特点,讲究不同时段、不同媒体、不同方式的宣传组合; 配合策划编辑通过策划各种有创意的活动宣传图书。

美术编辑不同于装帧设计师,就像工程监理不同于建筑设计师。建筑设计师提供建筑设计图纸,工程监理按照设计图纸监督,建筑单位用钢筋水泥建造成一栋立体的建筑实物;装帧设计师按照美编的要求提供书籍设计稿件,美术编辑按照设计稿件的要求协调编辑出版、印刷制版等环节,用文字、图书等信息来“建造”一本立体的“书籍建筑”。美术编辑的工作流程就是结合书稿要求,组织最合适的装帧作者、将作者交付的设计图纸,通过处理审核设计来稿及进行编辑加工、安排设计稿打样、签发样稿、提出装帧工艺材料意见并予以落实、下厂督印、检查样书等,最终将作者交付给出版单位的设计稿制作成一本“书籍建筑”的过程。

四、书籍的制造策划

要熟悉一本书的内容,根据这本书的主旨和风格设计封面,装帧图书,而出版社涉及各个方面,这就要求美编有广泛的知识面。运用电脑设计技术和美术手段表达时尚,有丰富的想象力去装帧设计。图书整体设计要有总体构思和方案,包括封面设计的各项设计都要服从总体构思,色彩布局、装帧风格要互相协调,浑然一体,既显其个性美,又显现和谐的整体设计美。

五、书籍的营销策划

过去,出版社的图书型制设计较为简单,供选的开本、纸张规格不多,出版物的制作问题,较多地涉及出版物的排版、印订质量。随着出版产业和印刷加工技术的快速发展,出版业已进人了一个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细分市场迅速发展的阶段。现在的图书制作,开本、纸张、装订形式等变数令人目不暇接;做书的工艺及材料选择余地,在短短的几十年间扩大数倍。由于激烈的市场竞争和“过剩出版业”的显现,读者对图书的出版印制策划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样的情势促使美术编辑须在图书的制作过程中下足功夫。

(一)注重版式设计的创新与策划。现在的图书策划工作不仅要从内容上进行创新,还要在形式上进行创新。版式设计要力求新颖、独特,强调图文并茂。图书在内容和编排上不能只是单一的叙述,而且应有组合性的表达;不仅有优美的文字,最好还要有精美的图片。到位的版式设计来自于对图书内容的准确把握,也来自于对图书策划的全面兼顾。首先,美术编辑一定要积极主动地了解该图书的内容和特色,并与策划编辑进行沟通与交流,充分领会策划编辑的版式要求和设计意图。其次,也应该在版式设计上出谋划策,在充分做好前期准备工作的基础上,认真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构思,并针对策划编辑在版式要求上可能出现的偏差作出及时的判断和纠正,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二)参与出版用纸的选择与策划。近几年来,出版社用轻型纸替代书写纸、双胶纸作为正文用纸已成为一种趋势。一定要适应这种产品转型的趋势,及时了解和掌握各种轻型纸的产品特性和上机印刷性能,为图书正文用纸的选择出谋划策,积极提供意见和建议。纸张的性能与质量对图书印刷质量的优劣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美术编辑在选择正文用纸时,还要注意根据图书的内容和印制要求的不同来物色纸张。

(三)对图书整体形象策划的提升。对一本书稿从“抽象”到“具象”的策划能力上升的同时,更重要的是站在出版单位的高度上,对全社图书的整体形象进行策划。教材教辅图书在当今激烈的图书市场竞争中如“过江之鲫”。有些图书出版社为使本社教辅产品在同类教辅图书中脱颖而出,整合自身教辅品牌,树立统一的教辅图书装帧形象,在读者心中,在竞争激烈的教辅图书市场争得了一席之地。对本出版单位图书整体形象的策划与把关,是美术编辑适应图书市场发展的新的工作内涵。许多出版单位设置书籍艺术总监的岗位,就是为提升美术编辑对全社图书进行整体策划的有力措施。

参考文献:

[1]王国辰.第六期全国科技出版社策划编辑培训班讲义DD医学图书出版的几点体会.2010.

编辑个人工作计划范文3

关键词:编辑;职业倦怠;职业生涯规划

与企业广泛应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不同,出版领域一直对编辑的职业生涯规划缺乏关注。而由于编辑长期伏案工作、工作内容单一、缺乏升职机会等工作特点,极易产生职业倦怠。在社会为编辑职业注入新元素的今天,从职业生涯规划角度分析职业倦怠也必将为此问题提供新的视角,开拓解决这一问题的新思路。

从职业规划的角度看,职业倦怠是编辑职业生涯道路中经常会遇到的障碍,成为制约编辑职业发展的瓶颈。对于编辑的职业生涯来说,自身的职业生涯发展程度决定了期刊的发展程度。显而易见,职业倦怠是编辑自身职业规划的枯竭,是职业危机的一种。由于编辑自身职业生涯的发展是期刊发展的前提,编辑自身职业生涯的发展可带动期刊的发展,故编辑一旦出现职业倦怠,必然会导致编辑自身职业生涯和期刊发展俱损。

一 职业倦怠和职业生涯规划概述

1 职业倦怠

职业倦怠是指人们在紧张和繁忙的工作之中由于受环境、情感等因素影响而出现的一种身心不适、心理衰竭、情感封闭的亚健康状态。产生职业倦怠的症状有:对职业前景茫然,缺乏工作热情和动力;易产生疲劳、厌倦、焦急、烦躁现象,情绪低落,精神不振,心理疲乏。

2 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是人的一生中谋事立业的重要环节,是指从业人员制定职业目标,确定实现目标的手段和途径。编辑职业生涯规划指的是编辑在事业发展上的战略设想和计划安排。它是由编辑一生中所占据的一连串不同职位构成的连续的过程,是编辑将个人发展与期刊发展相结合,对决定个人职业生涯的个人因素、环境因素和社会因素等进行分析,制定出的有关个人在事业发展各个时期的规划。

由于编辑所从事的工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对论文进行编辑、加工、校对,具有重复性、繁杂性和利他性,是为他人做嫁衣的职业;另外编辑所处的编辑部人员较少,与他人交往不频繁(即便与作者、审稿专家交流也大都通过Email、电话联系),工作环境的一成不变和人际交往的缺少,容易造成编辑缺乏活力,产生倦怠心理。

编辑职业倦怠的出现,与编辑自身因素密切相关。编辑不像教学和科研那样有桃李满天下的骄傲和成果得以发表的喜悦。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重复的文字工作,使之易厌倦目前的工作,觉得工作无法给自己带来成就感,从而缺乏对工作的热忱;另外太有规律的工作、按部就班的生活,容易熄灭编辑的激情和上进心;编辑专业性强、学科知识相对稳定,重复不变的知识结构缺乏吸引力。这种重复不变而又缺乏吸引力的工作状态,使之产生对职业的反抗情绪。时间一长,就容易导致在工作中既不想提高自己的编辑水平,也不想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满足于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的现状。长期的伏案工作,又引起编辑强烈的身体不适感。许多编辑经常会感到疲劳、虚弱、耗竭感、失眠、颈背痛、咽喉痛、头痛、注意力分散、记忆力下降、对疾病抵抗力降低等,尤其是工作紧张时更是如此。相关分析结果说明情绪疲惫对编辑的身心健康的影响尤其显著,这与国内外研究结果一致。

2 环境因素

编辑职业倦怠与所处的生活、工作、社会环境是分不开的。作为科技期刊,一般归属高校和科研院所,而科技期刊单位都属于附属服务机构,得不到应有的重视,那么作为科技期刊的编辑,其地位也就可想而知了。另外,在经济方面,由于科技期刊以社会效益为主,重在发表学术成果,传播科学知识,鲜有广告收入,而期刊发行收入更是微乎其微,办刊经费和编辑工资全靠单位发放。这种工资收入与同单位的科研人员、教师相比,差距很大。在社会层面上,收入也相对不高。同时科技期刊是发表学术性、科技前沿的阵地,对编辑的学历、知识结构、英语、计算机水平等要求又很高,大多数的青年编辑都是研究生以上学历,甚至获博士学位的比例也很高。这就使得工作的辛苦、高要求程度与编辑所获得的社会地位、经济收入、工作环境待遇形成较大的反差,造成编辑产生职业倦怠。

编辑职业生涯规划包括期刊社对编辑的职业规划与编辑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两个方面。它既是个人职业发展的总体设计,又是单位优化人力资源管理,促进事业发展的重要方略。职业生涯可分为职业适应期、稳定期、衰退期。职业生涯规划的作用首先是有利于编辑明确人生的奋斗目标;其次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编辑自身的潜能,有效地实现自我价值,从而保证在事业上取得更大的成就。对期刊社来说可以实现编辑个人与期刊的双赢,有利于扬长避短,充分发挥编辑的才智,让业务上有不同专长的人各得其所、各显其能。有利于促进期刊社的有效管理。

从编辑个人角度来看,成功的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包括自我定位、目标设定、目标实现和反馈与修正4个方面,其关键在于弄清楚自己到底希望从编辑职业中得到什么,自己的优势与劣势是什么,自己的价值是什么,以及这些要件与自己考虑的备选职业(职位)、发展方向是否匹配。

(1)目标设定。认清期刊在竞争环境中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将其切实作为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基本要素和依据,不断修正与完善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路径。通过各种渠道寻找和分析自己选择的职业信息和资源,帮助自己了解有关职位的工作标准和要求。在对自己充分认识的基础上,制订发展目标和职业生涯规划,包括阶段性目标和长远目标。另外,还可通过科技期刊所属的科研单位参与科研,不断提高专业知识和学术水平。

(2)自我定位。尽可能地弄清楚自己的能力特长、职业兴趣、职业个性,确立崭新的价值观念。明了自己处在职业周期的哪个发展阶段,同时确定自己的技能所在,并将这些技能按照水平高低加以排列,然后进行自我评估。

(3)目标实现。通过各种积极的具体行动去争取目标的实现,包括向上级领导说明自己的职业倾向,向期刊和管理部门提供所需的技能、工作经验和职业意愿等方面的准确信息,密切关注和利用可能的发展机会,特别是那些有利于自己职业发展的培训和学习的机会。

(4)反馈与修正。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自觉地总结经验和教训,修正对自我的认知和最终的职业目标。

2 期刊社的作用

期刊社对编辑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也具有紧迫性,期刊社应当将编辑职业生涯规划作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搭建平台、建立和完善评价体系、进行职业发展策略、鼓励创新、给予公平竞争机会、进

行职业规划咨询和指导。

(1)搭建平台。将科技期刊的战略计划、人力资源计划和编辑职业生涯发展计划结合起来,建立与编辑职业生涯管理相协调的人力资源管理平台,构建职位阶梯,明晰个人发展目标。通过建立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为主的多功能培训体制,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技能,技术培训,实现编辑自身素质的持续提升,为编辑提供发展机会。

(2)评价体系。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及其价值观完善评价体系。对编辑个人能力和潜力进行评估。通过测评,能够较为准确地衡量编辑的能力和潜力。

(3)职业发展策略。在编辑的不同职业阶段采用不同的职业发展策略。对处在职业适应期的编辑(新上岗编辑),职业发展的重点首先是进行编辑业务知识培训和有针对性的业务辅导。在职业稳定期,期刊社应当为编辑开辟更宽的职业出路,注重编辑的晋升和进步,赋予更多的重担和责任,鞭策和激励编辑朝更高的层次发展。对于职业衰退期的编辑,应适当减少其工作量,尽可能将其安排到较为擅长的岗位上工作,使其专长得到充分发挥。

(4)鼓励创新。创新是科技期刊发展的重要衡量标准,应当将其作为编辑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内容。在职业适应期,要培养编辑的创新意识,发掘创新能力,多以主编的角度来为期刊的创新和创优出谋划策。在职业稳定期,要注意发挥编辑在业务建设中的骨干作用,帮助其拓展创新空间,多出精品栏目,多组优秀稿件。在职业衰退期,要避免编辑落入老套路。有计划有步骤地对编辑进行创新培训,可以使编辑始终以充沛的激情创新创优。

(5)职业规划咨询和指导。开展职业规划咨询和指导的主要形式包括帮助编辑进行实事求是的客观分析,指导其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分析期刊需要,确定职业目标、进行讨论沟通、举行专题讨论会等,使编辑与期刊需要相结合。

除了期刊社对编辑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外,期刊社的人文关怀和寻找合适的途径使编辑压力得以释放也很有必要。例如轮休或利用机会进行参观考察等,以舒缓压力,放松心情。

编辑个人工作计划范文4

在当前网络发展迅速、文化多元化发展的形势下,期刊编辑尤其是教育期刊编辑更要有清醒的认识,要有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在各种复杂信息中,对良莠不齐的内容去伪存真,摒弃低俗,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对一些敏感的政策问题,如历史遗留、宗教等问题,必须严格按照党中央的相关政策加以分析。客观、公正、科学地选稿、用稿,是一名教育期刊编辑必备的职业道德与操守。切勿做违背职业道德,损害出版者、编辑形象的事情。踏实努力地、认真严肃地、精益求精地对每篇稿件负责,对每位作者负责,这才是对工作的一种尊重。

二、编辑的继续教育———学科能力的再提升

教育期刊编辑既是期刊人,又是教育人、学者,兼有三重属性。

1.做期刊人。

对行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必不可少,对编辑学有所研究。编辑对栏目、选题策划,对字词加工、文字规范、标点符号运用等,必须应知、应会、应用;定期参加行业培训,经常阅读编辑出版方面的书籍,足够的语言知识和驾驭文字的能力是编辑的基本功;对行业相关法规政策有研究,如《著作权法》《出版管理条例》等,当下传播形态的多元,使作品与著作权人之间较为脱离,网络时代产生的版权纠纷远远高于传统出版,因此,教育期刊编辑应对版权保护问题有知晓。

2.做教育人。

教育期刊编辑应关注国内外教育新动向,了解中国乃至世界的教育名家及其教育思想,了解他们的新理念、新做法,对与期刊密切关联的内容有全面的涉猎,具备把握教育前沿的能力。编辑不仅是文章加工者,更重要的角色是评判者。编辑如仅停留在对文稿技术性加工,那必定被边缘化,应做一名借助教育期刊这一平台,做教育领域或某学科的专家,介入到问题讨论、选题策划、组织活动当中,形成自己成熟的教育思想,使读者、作者形成互动,满足他们讨论、评价、提高的需求。编辑只有自身对教育前瞻性全面理解,方能编辑出共性的话题,在讨论中提高作者、读者的科研能力。

3.做学者。

从事期刊编辑工作的编辑多是“半路出家”,对本专业的研究应是得心应手,所以不应放弃对此的研究,而且要持之以恒。编辑工作是一个知识再创造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较高的专业知识和和深厚的学术积累,即高于作者的水准,如果没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不会从众多稿件中遴选出优秀稿件,更不会编发高水准、高品位的文章。因此,争取做一个善编善著的某一领域专家,成为真正的学者型编辑。所以这就要求编辑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里,有自己的研究专长与成就。当然,教育期刊编辑不是“通才”,不能样样都通,但在评审论文框架结构,提炼观点、布局谋篇上应有独到的长处。编辑的眼光与品位不同,所达到的办刊境界也不同。

三、编辑的继续教育———策划能力的再提升

策划能力对教育期刊的文字编辑而言,至关重要。所谓编辑策划是指编辑人员对采编业务进行有创意的谋划与设计,以便更好地配置和运用资源。传统的策划多指对选题、组稿方面的设计,而随着出版体制改革的大背景及数字出版的普及,教育期刊的编辑策划向多元化、纵深化发展。

1.教育期刊编辑应着重于对刊物主体的策划

包括选题策划、栏目策划、活动策划、组织策划等。期刊编辑应走出期刊社,寻找好的稿源,在学术会议、讨论会中都能发现优秀稿源,为这些身兼数职的讲学者、科研者提供机会,约请他们写稿,在帮助作者达成写作目标的同时,也丰富期刊的内容,夯实期刊的品位与品质。

2.教育期刊编辑要有创新精神与意识,保证内容上的创新。

当下,读者快速阅读已渐成发展趋势,这也要求教育期刊编辑策划的出版物既要信息高度浓缩,又要含金量高,满足读者快速阅读的习惯。编辑可以通过博客、微信等方式寻找读者的阅读兴趣,以此有针对性地在栏目、内容、选题上有所策划,为读者提供个性化的内容,数字出版实际是内容载体与传播渠道的变化,传播的内容还是最重要的,只有内容的创新,才会满足读者的期待视野。期刊编辑应注意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的融合,从内容到形式,到与传播媒介的吻合,再到后期多种产品的开发,都要全面考量。

3.善于资源整合。

教育期刊编辑可以将一个选题、一个栏目扩展到多个选题、多个栏目,针对各种选题进行不同形式的再策划,使同一主题得到多种表现、多重利用,形成多个内容的出版形态,从而提高出版资源的整合能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一本教育期刊是活泼、鲜明、有个性的,这与期刊编辑的整体策划密不可分,与编辑对加工内容进行独到的发掘、加工和编排,使内容折射出与众不同的亮点息息相关,只有精心策划出来的期刊,才会使人过目难忘。

四、编辑的继续教育———计算机技能的再提升

编辑个人工作计划范文5

图书营销从策划开始,这是编辑的基本策划思想。图书市场的营销不是单纯的销售活动,作为一种管理理念和市场行为,它贯穿于图书与出版的整个过程,即贯穿于选题策划、编辑、印制、宣传推广等图书出版的整个过程,在任何一个环节,对于营销的忽视、割裂,或是急功近利,都将影响着营销效果,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全过程营销。

编辑的策划能力包括选题运作、书稿加工整理、参与宣传策划。编辑不仅专门负责选题策划工作、开发新的图书品种、选题和组稿工作等常规工作,还要对选题在执行过程与实施结果进行全方位策划,参与和指导图书出版、营销全过程各个环节的工作。选题策划是编辑主动参与图书市场,带有明显的主观能动性,是编辑市场意识和行动的综合发挥。编辑要把每一个选题都当作一个“项目”来对待和经营,并将策划理念和思想贯穿到市场调研、选题研发、图书制作阶段、图书宣传推广及促销的全过程。

二、图书的全过程营销

图书的全过程营销,是指从图书的选题策划和组稿阶段开始,在编辑、制作、发行、宣传活动等各环节,直至图书产品的后期维护,都存在着营销因素,积极、主动地进行全方位的图书宣传推介,最大限度地发挥营销的作用。从图书出版过程划分,图书的全过程营销大体上可以划分为选题策划阶段营销、图书生产阶段营销和图书出版后营销三个阶段。在不同的出版阶段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营销活动,稳健、有序地提高图书的影响力。

三、编辑策划能力在全程营销过程中的体现

1.市场调研阶段。

选题的策划需要通过市场调研来了解该选题所涉及学科的发展状况和趋势,市场上同类书出版情况、市场的缺口、其他出版社图书的特点、选题的市场定位,以及读者的迫切需求。市场调研与分析结果是选题策划是否成功的关键。成功的选题策划既要保证图书的内容质量、编校质量、印装质量,而且要真正适合目标读者的需要,这样才能吸引读者,确保销量。通过市场调研,编辑主动参与营销,在选题策划阶段就要制定和实践营销计划。

2.选题策划阶段。

图书选题策划是编辑依据一定的条件,开发出版各要素资源,设计选题的创造性工作。一般来说,选题开始编辑在市场调研过程中发现的某些意向或愿望。在这个阶段,编辑对于选题的特点、卖点和亮点了然于胸,便于当时或者图书出版后的营销活动。在选题策划过程中,策划编辑要对图书的内容和形式进行设计。同时,在选题策划阶段,编辑还要确定合适的作者。合适的作者是一本好书的重要条件,也是出版社出版优秀图书的重要资源。策划选题时,编辑还应精通图书生产成本的核算,合理定价,结合市场情况和读者的购买能力预测该选题的未来经济效益,做到心中有数。

3.图书生产阶段。

图书生产阶段的营销,很容易被人们忽略,其实不然。编辑在图书的生产过程中,应通过各种手段和渠道进行图书的宣传,如体现在版式、封面上的宣传信息,面向发行人员、经销商的信息发送,利用各种媒体的预告宣传,等等,让图书信息持续地传达到各层经销,从而让图书关注度持续延续,为图书的最终推出作足铺垫工作。编辑的图书印装策划能力,主要体现在与美编、排版人员和印制人员的配合、协调与合作上,通过共同努力使图书的整体品质、制作成本、质量符合选题策划的目标。在此阶段,编辑应就选题阶段的策划理念和思想与各个环节的工作人员充分沟通;此外,还应做好与作者的沟通工作,使书稿的编辑加工能够理解、完善作者的思想、观点,并做好文字的润饰提高工作。

4.图书出版后的市场营销。

这一阶段是全程营销的重中之重。编辑配合工作对于发行部门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所以,编辑应该发挥自身的影响力,对图书的营销手段和方式、销售目标等进行策划,树立整体营销观念,在与发行部门充分沟通和磋商的基础上,就选题的定位和推广等拟出整体营销方案,确保营销方案的顺利实施。图书出版后的营销手段多种多样,编辑应积极、主动地与发行沟通和配合,提供各种信息、资料及建议营销方式,如书评、书讯、广告、招贴画、新书介绍首发式、座谈会、作者签名售书等。

参考文献:

[1] 何屹:《图书编辑应提高选题策划能力》[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1年第8期

[2] 李俏:《试论图书选题策划能力的培养》[J].《中国编辑》2009年第5期

编辑个人工作计划范文6

出版社已经从事业单位转企,许多出版社已经按照企业的运行要求从机制上进行创新,在绩效考核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促进了出版社的发展。目前,出版社面临的环境与市场已经发生变化,而出版社因产权与管理体制等原因,在编辑发展上仍在按照以往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与办法惯性运行。现行统一的编辑职称体系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编辑分工细化的趋势要求,现行的行政性职务体系留给编辑的平台机会又不多,编辑发展出路“狭窄”问题已经在出版社改革中逐渐凸显,亟需对此进行剖解。

根据当前编辑工作进一步细分并呈专业化的趋势,总结出版领域改革实践经验,借鉴部分领域人力资源发展改革先行经验,笔者尝试提出“分类发展、分类考核、分类晋升”的编辑专业发展构想,其目的就在于以此创建编辑自主选择、自主发展与单位培育相结合的编辑职业发展思路,让每一位编辑都能拥有适合自己的成长阶梯,看到发展的希望和可预见的奉献价值,以此激发编辑的工作积极性,培养员工的忠诚度,建立编辑专业发展的长效机制。

分类发展

随着出版业的发展和市场竞争提出的工作效率效能要求,编辑也呈现出分工趋势,部分编辑以文案工作为主,部分以选题策划为主,或者两者兼具。

编辑的自然分工既有出版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对编辑工作专业化提出的要求,也有编辑自身发展特质和志趣因素。因此,按照出版生产的现实状况与发展趋势,并结合编辑群体发展情况,科学合理确定编辑的发展类型,有助于编辑自主选择、自主发展,将个人的专业发展与企业发展结合起来,以分类发展专业化提高出版的效率和效益。据此编辑分为策划编辑、文案编辑和综合编辑三类。策划编辑重策划,文案适量要求;综合编辑策划与文案并重,既作效益要求,又作文案要求;文案编辑重在文案,主要表现为文字工作,无经济效益要求。

编辑分类不是要将编辑分成三六九等,而是要为编辑提供更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通道,具体发展方向和通道编辑拥有自主选择权。同时,出版社设定一定机制,允许编辑选择某一类型岗位之后,可以在发展过程中根据自己工作情况、专业技能素养和发展志趣,满足一定条件后在三类岗位之间申请转岗。编辑提出转岗申请后,出版社要按照岗位要求和申请人的业绩完成情况对其条件满足情况进行考评认定,达到条件者即予转岗。

编辑职责由其岗位确定。策划编辑是出版社项目的策划者,按照出版社的总体规划,负责某个板块或者方向的项目规划、项目组织、项目实施,协力发行人员进行市场策划与销售,对项目承担主要经济责任,同时要对综合编辑与文案编辑进行业务指导与引领。综合编辑协助策划编辑共同策划项目,参与项目的组织与实施,协助策划编辑做好相关工作,同时要对文案编辑与助理编辑进行业务指导与引领。文案编辑负责项目的文案工作,对图书编辑生产负责,协助策划编辑、综合编辑做好相关工作。

确定不同类型编辑的工作职责,一方面是让编辑明晰自己的工作要求,同时有助于编辑根据其工作情况评估、确定自己的专业发展目标,并合理设计发展路径。

分类考核

对于编辑的考核,各出版社都有不同的规定,在分类考核中,笔者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内容。

1.考核内容

考核检验工作成效,同时发挥着指引编辑努力方向的导向功能。考核方案的设计要切合出版社的架构与运行机制。针对编辑分类发展,制定编辑分类考核方案,考核的结果表征编辑岗位责任的完成情况,同时作为绩效奖励的重要依据和后续岗位评聘的重要参考。编辑劳动具有一定的综合性,既有经济效益成分,又有社会效益成分,有的两种成分兼而有之,而编辑有着现实的分工,因此绩效考核应该是根据编辑类型有所侧重的综合考核。策划编辑是项目的主要负责人,主要考核效益取得情况,体现其项目质量与取得的效益(有文案工作可折合计算);综合编辑考核策划或者参与项目的效益取得与文案完成情况;文案编辑主要考核编校质量与编校数量完成情况(有经济效益可折合计算)。考核除了利润等经济指标及与经济相关的编校字数指标,其他表征管理效益的劳动规章、表征社会效益等重大项目、图书奖项等,可以由出版社统一标准进行考核。

2.考核导向

考核除了检验编辑职责完成情况,还要发挥导向功能,鼓励编辑创造出版社所期待的业绩。出版社改制后成为文化市场经营主体,企业需要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只有审时度势顺应形势,才能科学发展;只有可持续发展,出版社才能不断向前;只有员工发展,出版社才能和谐。对企业而言,可持续发展能力是企业生命力中最顽强的要素,因此,考核中要鼓励编辑创造对出版社发展具有长效价值的业绩,这可以通过设置“项目质量”和“编校质量”作为编辑业绩考核的导向性指标来达成。“项目质量”鼓励编辑策划具有横向纵向开发空间、具有生命周期的长销市场选题,主要反映编辑所策划选题产生效益的持续能力,从项目的开发空间、生命力价值、市场销售价值三个方面去衡量。“编校质量”鼓励编辑不断提高自己的编辑校对水平,可以以一个考核周期内编辑所编所有图书的平均差错率来衡量。使用中“项目质量”作为项目效益的奖励系数,“编校质量”作为编校数量的系数,这两个导向性指标的具体数值可以根据出版社的具体情况设定。

设置编辑考核导向性指标,并非是要将编辑分类后放在不同的生产流水线上禁锢其发展权利,而是让编辑知道自己的主要责任是什么,对照自己的发展目标还有多大的差距,应该做何努力,思考并确定自己的发展规划落实,思考发展路径中的环节与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而确定更为具体的专业发展计划与行动。

3.考核结果

考核的结果除了度量编辑岗位职责完成与业绩取得情况,还可以作为编辑在社内专业技术职级评审与岗位聘用的参考。这里的专业技术职级与编辑职称有所区别,它既有职称所指向的专业技术能力的成分,又有编辑对单位累积贡献的考量,在编辑薪酬中相对静态,不随岗位变动而变动。它的设置有利于提高编辑对企业的忠诚,同时也不至于让编辑在达到一定职级后可以躺在功劳簿上不思进取。

分类晋升

编辑当前专业发展的主要出口一是专业技术职务,即参加国家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审,二是根据业绩获得相应薪酬,凭借综合业绩与能力在行政职位上得到发展,前文已经述及这两个出路对于编辑来说并不宽敞。要让编辑获得相应的晋升通道,根据编辑分类发展的现实趋势和分类考核实践,按照出版社转企改制后去行政化要求,应该拓宽员工专业技术职务的发展空间,以完善当前出版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功能不足,而编辑分类晋升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个办法。

分类晋升主要是指编辑专业技术职务晋升。考虑到当前出版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实际,设置出版社内部编辑专业技术职务晋升体系,对编辑一定周期内编辑的绩效考核结果及各方面表现进行综合评审定级,编辑据此获得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薪酬。图表上是不同类型编辑专业技术职务级别分通道晋升构想,具体实施中人力资源部门或考核管理部门可以制定各类编辑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办法,对晋升条件、评审程序等做出规定。

编辑分类发展既是编辑专业分工后的工作效能要求,也是基于不同编辑专业发展潜质与专业志趣的现实差异。要使编辑分类发展顺利实施,需要出版社制订编辑分类发展规划,让编辑全面理解分类规划发展的目的,主动去思考自己的发展方向、目标与发展路径。出版社需要制订编辑分类考核方案与细则,让编辑能够对照目标和自己的能力预期发展目标实现的可能及目标实现可以获得的收益,内生工作积极性与创造性;制定编辑分类晋升方案,引导编辑静下心来专注专业发展,让他们清楚只要做出贡献和成绩就有晋升的机会和平台。

编辑个人工作计划范文7

[关键词]画册;材料收集;编写出版

核工业是高科技战略产业,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新时代,党和国家赋予了核工业新的历史使命。作为中国核工业领军企业,重组后的新中核正处在重要的战略机遇期,需要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和“四个一切”核工业精神,为此中国核学会与原子能出版决定出版核工业科学家画册。画册作为图文并茂的一种表达方式,可用图片记录历史,真实反映历史背景,使读者更加直观地理解作者想要传递的内容。为了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和“四个一切”核工业精神,中国核学会与原子能出版积极探索核工业科学家出版物,最终选择以画册的形式记录王淦昌、姜圣阶、汪德熙、钱皋韵、王乃彦、李冠兴6位中国核学会理事长成长的历程。本文从图书编写出版的视角,分析出版社围绕科学家画册编写的过程和方法,并提出构建具有时代特色的图书编写和出版模式。

策划

图书策划非常重要,主要涉及出版物的题材、题目、大纲、组织机构、出版、、销售等,并且需要确保所有最终计划元素都可操作,策划的方向直接决定作品的内容和风格。核工业科学家画册作为体现核科学家精神的载体,要与核工业的特殊实践相结合。核工业科学家画册策划包括画册内容策划、画册书名策划、画册大纲策划等。1.画册内容策划。内容策划是画册创作的基础。首先要确定读者对象,是面向学生、企事业单位的科学家还是政府官员。根据读者对象策划画册的内容,最终确定画册的定位和特色。2.画册书名策划。书名是书给读者的第一印象。根据画册内容和所要表达的精神内涵编写多个书名,通过内部专家讨论对书名进行推敲,从而确定书名。3.画册大纲策划。画册大纲要具体,且具有可实施性,以便于作者收集资料。大纲可按照时间轴也可按照人物的主要事迹,确认画册总体大纲框架,召开专家会议进行讨论,如果情况允许,可以邀请有出版经验的人员进行指导。

编写者交流会及材料收集

根据策划确定的内容,编写者结合画册人物的特点,撰写画册大纲。在编写者交流会上,编写者对人物的背景、典型事迹等作简要说明,然后阐述画册大纲要求。与会者针对发言人的内容进行点评和分析,最终确定画册大纲初稿。确定好画册大纲后,编写者需要收集创作所需要的材料。收集核工业科学家的材料比较困难,如有些材料在当时年代没有公开发表,能查到的信息有限,有些材料不宜公开发表,所以材料收集需要采取一些方法。1.采访科学家本人及家属。采访科学家及家属是最直接也是最系统获取材料的办法。采访前按照大纲拟定一份采访提纲并发送给被采访人,可以在有效的时间内提高采访效率,尽可能获得书稿所需要的资料。采访时要注意礼貌并做到客观记录,采访结束后需要与被采访人沟通版权许可。2.走访科学家曾经工作过的单位。为了丰富科学家形象,编写者通过走访科学家曾经工作过的单位,收集与科学家当时工作有关的客观资料,进一步丰富资料。3.到资料馆查找资料。核工业科学家有关的资料在网络或公开出版物相对较难检索,但在各单位的资料馆中会有一些资料,而且大多是书面文字,可以简单加工后用在书稿中。编写者前期可以跟相关单位沟通,办理相关手续,前往资料馆收集资料。

编写画册书稿及出版

收集资料完成后,便可以开展画册书稿的编写。根据大纲和收集的材料,编写者加工形成初稿,然后组织相关专家对初稿的内容、风格等进行讨论,并形成修改意见。编写者根据修改意见完善书稿,经过几轮讨论修改进一步打磨,最终由主编确认形成画册书稿。书稿编写时出版社开始进行选题论证。书稿完成后,由编写者整理完成后交付出版社出版。出版过程中出版社对画册内文进行设计。1.选题申报。(1)编辑首先进行市场调研,并在此基础上,论证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2)编辑填写选题论证报告,将书稿的主要内容、作者的学术水平及著述情况等内容填写清楚,交编辑部讨论。编辑部讨论是否将该选题列入当年选题计划,或者列入长远出版规划。2.出版方案。针对科学家画册成立编辑委员会,将画册编委会的出版任务作为本社年度重点任务,动员全社力量,并以项目完成情况对相关人员进行考核,以保证项目的进度和质量。成立画册编委会专业编辑、校对人员、排版人员、设计人员、印制人员等组成的工作组。由分管出版社生产经营的总编辑牵头负责项目的具体管理和实施,严格按照进度推进各项工作。邀请行业内知名院士、专家等参与,对图书编审给予指导和帮助。出版社按照进度要求制定出版计划,组织编辑、校对、设计、出版印刷等专业队伍,并根据具体项目指定责任编辑。3.出版前期。为保证画册顺利出版,应严格遵照工作流程。出版社接到“齐、清、定”的稿件后,根据具体要求,5日内向编写者提交工作计划表、费用明细及人员配备说明。系列画册需要出版社提供额外技术支持,安排具备系列画册编辑出版经验的资深编辑,对项目系列图书整体框架、结构、内容等方面进行优化,结合投标方编写进展情况,协助完成系列图书编写方案。委派相关资深编辑协助作者对画册书稿、图书进行审编工作,使书稿达到行业认可标准。4.出版流程。(1)出版社内审。根据画册涉及的专业,委派相关专业的资深编辑通读并检查书稿内容和版式,审查书稿内容的正确性,检查书稿的整体结构、布局、体例、图表规范性;检查书写、文字、图像、符号、单位等是否符合出版要求;核查引文、标准、参考文献的引用和格式是否正确。(2)专家外审。请相关专家检查书中历史背景是否正确、内容是否翔实、逻辑是否严密、概念是否准确。(3)审查画册书稿的政治倾向。(4)画册书稿内容需要达到出版社相关规定的各项要求。审读书稿应撰写审读报告。审读报告包括几个方面的内容。①基本情况,如版面字数、结构、内容等。②主要特色,与同类书相比,有何特色。③存在问题,指出需要作者修改的内容,或需要复审、终审特别注意之处。④处理意见,画册书稿如需修改,应该提出具体的修改建议或意见。5.编辑加工。责任编辑必须认真详细做好编辑加工记录,并形成编辑报告。(1)前期准备工作。在进行加工前,有必要对稿件进行快速阅读,对书稿有一个大概的认知,以便在加工时做到心中有数。(2)删除与全书主题没有关系或关系不大、或重复的内容。(3)逐字逐句进行编辑加工。(4)核校引文。特别是一些重要引文,一定要坚持查校,防止书稿引用时断章取义。(5)统一画册书稿的格式。(6)书稿完成初审后,认真填写稿历和发稿单。6.装帧设计。书稿三审工作完成后,责任编辑将画册书稿交出版部门进行装帧设计工作。(1)美术编辑接到书稿后,要认真阅读版式设计单、封面设计单,按照责任编辑的要求,进行版式和封面设计,提供两到三种小样由责任编辑选择。(2)设计工作完成后需经画册编委会和三审人员认可,有关人员在清样上签字后,设计人员方可开始进行画册设计。(3)画册设计完毕再经三校一通读后,经画册编委会和三审人员认可,交印制管理人员安排印刷。7.出版后期。(1)画册电子版内容、篇幅、体例、图表、附录、版式、封面等通过画册编委会审核后,出版社进行样书印制。(2)样书印制后,检查样书的内容质量和印装质量,确认无质量问题、经编委会确认进行批量印装。出版物质量标准必须符合国家及有关部门制定的技术标准和规范。(3)组织学术造诣较深的专家学者撰写书评,在媒体上进行广泛宣传,扩大图书影响,全方位做好推广发行工作。(4)图书出版后,责任编辑认真填写稿档清单,并将完整的稿档归档。

参考文献

[1]周继武,蔡鸿程.精心于每个环节——《院士科普书系》策划体验[J].科技与出版,2007,26(03).

[2]滕明道.从选题到读样——编辑工艺流程略述(下)[J].编辑之友,1985(04).

编辑个人工作计划范文8

作为图书出版编辑,必须加强学习,了解和掌握国家有关出版工作的方针政策、法规法纪,并切实用这些方针政策、法纪法规指导和规范自己的工作。对一些敏感性的政策问题,包括宗教问题、民族问题等,以及名誉权、隐私权、知识产权、版权和著作权等都要特别慎重。来稿中如果出现有违背国家现行法规及政策的之处,要及时反馈给作者,要求其进行修改。同时,编辑要充分尊重作者对稿件的发表权、署名权、著作权、修改权,编辑必须要在国家法律出版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开展工作,遵纪守法,依法办事,学好有关法律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法制观念,努力加强法律责任感。在图书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编辑有时受经济效益至上的驱使,发生买卖书号、接收内容质量低的关系稿,给图书出版业造成恶略影响。因此编辑要从自身做起,维护党的出版方针政策和法纪法规的严肃性,杜绝违规出版行为,为出版业注入正能量,严把图书内容质量关。

二、编辑应具有较强的选题策划能力

在出版社转企业改制的背景下,出版业已从传统的出版事业向出版产业转变。编辑选题策划的能力决定了图书产品的质量,同时也制约出版社的发展步伐。选题策划不是就选题论选题,而是从市场调研入手,了解读者需求;进而确立选题,联系作者组织稿件。创新是选题策划的核心,选题要有创新的视角和较高的文化含量及科技价值,并能准确定位于、服务于相关读者群,才能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创新是出版企业“一种战略性的改革”。一个出版社如果没有创新能力,很难在激烈的竞争中持久发展;一个编辑如果没有创新能力,就不能肩负起出版使命。出版选题策划是一种理性的出版行为。通过有意识、有目的、有针对性的策划,不断挖掘新的图书选题,以及对书稿的选题进行不断的跟踪和优化,从而为精品图书的生产打下良好的基础。要出精品图书,作为编辑必须有很强的选题策划能力,这就要求编辑时刻关注科技领域最新技术的发展。对于自己负责的科技图书领域的最新进展情况能够做到心中有数、了如指掌。然后再通过各种渠道、各种方式获取市场信息,从市场的需求入手,真正了解当前读者的品味,抓住了市场就解决了选题策划的根本问题。

三、编辑应具有较强的图书市场预测能力

当前图书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很难精确预测每本书的市场走势,鉴于长时间以来对出版市场的了解,编辑应该逐渐培养出一种对图书市场的预测能力。编辑虽然不是发行人员,但合格的编辑,必须具有很强的市场意识,善于从读者的需要出发,挖掘市场空间,组织优良的书稿。编辑人员在开发选题和组织书稿的过程中,应当了解市场动态,广泛搜集相关信息,做出分析和预测,力求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图书市场的预测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1.需求预测。这需要图书选题策划人员收集已经上市的同类图书产品的市场销量情况的信息,对潜在市场需求、最低点需求、读者对象等进行分析和预测。要分析每一组数据背后隐藏的信息,分析产品畅销或滞销的原因。这要求编辑人员掌握科学的工具和方法,在实践中培养预测能力。

2.销售预测。编辑不仅要对图书的质量负责,还要关注图书产品的销售情况。因此,要结合市场现状作出合乎市场规律的判断,对产品的销售额、销售周期、销售寿命和销售效果作出预测。

3.成本预测。编辑的工作不应只停留在编辑工作的某个层面上,要有成本意识,了解成本核算,对策划选题的管理费用、编辑加工费、印制费和销售费用等图书成本进行综合分析和核算。

4.利润预测。编辑要能根据产品预测的销售数额和成本数额等,预测可能的利润。

四、编辑应具有较强的阅读和文字加工能力

对稿件的审读加工是编辑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也是编辑的基本功。担任“三审”工作,要求编辑具备很强的阅读能力和辨别能力,善于抓住稿件的中心思想和政治倾向,准确地判断稿件的长处和短处,帮助作者查缺补漏,完善作品。编辑加工整理书稿的工作是非常繁琐的,一个标点符号、一个词、一句话、一个注释等每一细小之处都要认真审核、修改。一个称职的编辑绝不放过一处错误不妥及有疑问的地方,通过推敲斟酌,使不够通顺的地方变得通顺,不够精练的地方变得精练,不够生动的地方变得生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许多好的作品,正是编辑与作者共同商榷,反复推敲,一句一字地修改加工出来的。大部分作者不懂出版制作技术,不了解市场,在一本书的出版过程中,编辑是作者的引导人,既要把握书稿的政治倾向,又要帮助作者润色完善书稿。

五、编辑应具有较强的社会交往能力和沟通能力

从选题策划到图书出版的整个流程中,编辑始终都在起着沟通协调的作用。作者水平的高低制约着图书的质量与效益,对作者资源的维护与发展,需要编辑与作者的密切联系,编辑作为维系作者与读者关系链的重要纽带,不但要与作者沟通,还要与读者联系,在各个领域中广交朋友。经常与社会人员接触和交往,能够快速广泛捕捉到各种有价值的信息,了解读者的需求,把握作者的创作动向。编辑在交往中,必须以诚相待,说话得体,办事守信用。一个好的编辑应该是能够站在读者、作者的立场,兼顾几方的利益,做到无愧于读者,无愧于作者。七、编辑要对图书成品的运作过程有把控能力图书出版是一个流程,前期为选题开发组稿阶段,中期为编辑加工与审校阶段,后期为装帧设计排版校对印制阶段。每个阶段相互联系,任何一个环节出差错,图书成品都不可能完成。对图书出版进行全程把控是编辑工作的基础。而要使图书从编校质量、装帧设计、版式设计、印刷装订、出版周期、宣传营销等各方面达到顺畅,编辑就要监控图书运作的各个环节。对图书进行策划设计、宏观构思和微观控制,从而实现图书的最佳效益。一本图书能否为读者所接受,获得良好的效益,取决于编辑的整体策划和把控能力。

六、结语

编辑个人工作计划范文9

随着竞争的加剧,媒体对新闻资源的掌控越来越多地表现在有个性、有震撼力的新闻策划上。新闻策划的生命,在于围绕“三贴近”原则,综合资源整合、信息反馈等策划手段,从内容到形式、从选题到执行,从制度到机制上进行全方位创新,使新闻宣传呈现规模性、战役性的特点,从而有效提升新闻资源的传播价值,提高媒体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在媒体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翻开同一地方的报纸,人们不难发现,不少新闻都似曾相识,但就同一新闻事件的报道,不同的报纸又各有所长。这种新闻报道的“无声竞争”,实际上是新闻策划这只“看不见的手”在发挥决定作用。

如今,“独家新闻”的概念已发生了深刻变化。“独家新闻”已不仅仅意味着抢到了“第一落点”和“第一时间”,它还意味着:独家观念、独家视角、独家方法。要力争对同一新闻事件挖掘出比别人更深入的新闻事实;阐发出新的观点,通过对已知事实的重新安排,亮出新的观点、思想。尤其是要注意读者已知事实背后为读者所不知的事件成因、道理和走势。这说明,新闻编辑策划在当今的媒体竞争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从传播学角度来说,现代新闻传播已经不是一种单向的“我传你受”的信息流通。受众的反应成为衡量传播效果的重要依据。媒体传播观念转向“受者本位”后,编辑的任务、功能和地位随之转变,即编辑的主要任务不再是“编”和“辑”,而是主动为记者出报道题目、组织报道。编辑已由“工具人”转变为“策划人”,编辑的这种角色转变,就是为了满足受众的需求和兴趣。

一次成功的新闻策划,不仅可以催生出高质量的稿件、别出心裁的版面,而且能够进一步发挥新闻媒体的社会功能,提高自身的知名度。

其次,近几年,媒介市场竞争极为激烈,说到底,这种竞争就是对受众的争夺,谁争夺的受众多,谁就能在报业市场上分一块较大的蛋糕。如何把报纸办得更有特色,在很大程度上要靠新闻策划,靠编辑策划。

我们所说的新闻策划,是指新闻工作者在充分尊重新闻事实第一性的前提下,对已经发生或将要发生的新闻进行有创意、有计划的组织报道,目的是采用最合适的新闻策划手段,优化新闻资源配置,获得最佳传播效果。

报纸编辑的新闻策划主要是指按照一定目标对报纸系统地进行整体设计的一种实践过程。新闻编辑策划分为新闻单元策划和新闻报道策划两类。新闻单元策划主要策划媒体定位,确定新闻编辑方针、新闻单元的风格和结构设计,以及新闻单元各局部设计、策划方案的施行和修正;而新闻报道策划则主要策划报道选题决策、报道方案设计、策划方案施行和修正。笔者认为,要做出一个出彩的版面,办出一张出彩的报纸,二者缺一不可。

第一,报纸栏目的设置与更新以及日常来稿的处理都渗透和贯穿着编辑的策划意图。

作为一个报纸编辑,从接到一个版面的编辑任务那时起,就要在充分理解报纸定位的基础上弄明白所编辑的这个版的版性,根据版性设置一些栏目。策划要合乎媒体定位及版面的版性。媒体定位决定媒体的目标受众和媒体的目标功能,新闻编辑的选题策划及栏目设置只有在这个“位”的“圈”里,这样媒介才能瞄准目标,实现媒体的特定功能。而各个栏目名称的设定,栏目的制作以及内容的界定、组稿形式、体裁要求等均是经过编辑策划的,每一环节都渗透着编辑的策划意图。报纸编辑都有一个共同的体会,那就是,为了满足读者的阅读心理,并基于整体大于孤立部分总和的传播效果考虑,在日常的编辑过程中,要考虑稿件之间存在的多种联系,并通过这种联系策划编排,将一些内容不同但主题一致的稿件组编在一起。这样,不但使其成为装点版面的一个品种,起到活跃版面的作用,而且能够给读者提供新的理解、联想,产生组合带来的深化主题的效应。这个过程无可置疑的是一个策划过程。

第二,有针对性地约稿和组版过程,完整地体现着编辑的策划手段。

之所以强调要搞新闻策划,就是为了谋划和组织那些视角新、立意高、开拓深、介入及时并能形成新闻强势的报道。因为只有这样,报纸质量才能提高,才能赢得读者,也才显得有生命力。所以,在日常编辑工作中,需要经常结合一个时期党中央和地方政府的中心工作搞一些追踪新闻策划、专题新闻策划和为配合这些新闻策划而进行的社会活动策划。

笔者认为,新闻策划对正确反映事物具有独特的功能。新闻媒介是通过自己的新闻报道和言论来传播信息、引导舆论、促进社会各方面的工作的。从这个已经被确定的新闻媒体所具有的主动上,我们已经看到了报纸编辑肩负的策划社会活动的责任。当然,我们所说的策划社会活动,绝不是策划新闻,制造假报道,而是通过我们的舆论去促进社会各部门积极开展工作,并对其跟踪报道。

编辑个人工作计划范文10

 

编辑工作者应从编辑出版事业快速发展教育教学的需要出发,积极探讨新的历史条件下自身应具备的素质与能力及其提升途径。以期高效地完成日益复杂与广泛的编辑工作,更好地发挥出版物在科技文化创造、传播和积累过程中的信息载体作用。

 

编辑工作是一项既具文化属性、又有专业特性的精神产品生产活动,是社会科技文化创造、传播和积累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基础性环节。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不断开放、网络信息技术日益普及和发展的历史条件下,编辑工作者不仅要掌握传统意义上的编辑业务技能,更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加强学习和研究,深化自身知识结构的调整和更新。本文着力分析新的历史条件下编辑工作者应具备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探讨提升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有效提升途径。

 

一、新的历史条件下编辑工作者应具备的职业素质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编辑工作者不仅要有良好的政策水平、职业道德和务实作风,而且要具备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和合理的知识结构,以良好的职业素质促进编辑工作效率的提高。

 

1.政治思想素质。编辑工作是塑造灵魂的工作,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和思想性。编辑工作者政治思想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所编辑作品的质量和品格。编辑工作者应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学习系列讲话精神,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修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深入研究和掌握党的各项路线、方针和政策,将政治意识贯穿于出版物的选题、创意和编审过程,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解决编辑工作中遇到的新问题、新矛盾;

 

树立为社会进步、为人民服务的编辑理念,建立对读者负责的职业道德,及时发现和防止政治倾向错误的内容出现在出版物中。努力使自己编辑的出版物紧跟现代主旋律,有益于人们思想和知识水平的提高,有益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2.专业素质。编辑工作者的专业素质是在编辑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一种专业素养,其突出表现是一丝不苟的求是作风。编辑工作是一项严肃的工作,容不得半点浮躁和粗枝大叶。首先,编辑工作者要加强对现代编辑理论、选题策划知识和市场经济规律的学习,学会独立思考,拒绝人云亦云和想当然,无论是选题审稿、加工整理还是读校样,都要在严格执行编辑工作纪律的基础上开动脑筋,多问几个为什么。第二,要关注社会发展,把握时代脉搏,对自己专业及相关领域的文化事件保持灵敏的嗅觉,在海量的信息中敏锐地捕捉到有用的信息,发掘符合潮流、紧跟时代、适合大众阅读品味的选题。第三,要具有坚定的人生信念,热爱编辑工作,孜孜不倦地投身于编辑实践,以诚恳平等的态度为读者服务,保证出版物在思想、文字、技术等方面的科学、标准和规范。

 

3.文化素质。编辑工作是文化工作,是创造精神产品的劳动,具备一定的文化素质和专业知识是胜任编辑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编辑工作者常常要面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不同风格的作者,这就要求编辑工作者加强学习,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和科学的阅读习惯,有效拓展知识范围,做到既博又专、博中求专、以专促博,实现博与专的辩证统一。不仅表现较高的理论修养、深厚的语言功底,还应寻觅新的文化讯息、了解现代科学的有关知识、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只有成为文化知识丰富的“博学家”,才能增强自己的文化适应性,慎思社会文化结构与广大读者的文化需求;才能赢得作者和读者的青睐,成为文化创造与文化接受的核心枢纽。

 

4.创新素质。创新是社会进步的强大推动力,是知识经济时代竞争的核心。在李克强总理积极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背景下,创新已然成为全社会关注和践行的方向与趋势。编辑工作充满挑战性,是一种在创造性思维支配下的脑力劳动。创新素质是新时期对编辑工作者的必然要求,无论是确定选题、内容策划还是组织稿件、稿件加工、装帧设计,都需要编辑突破传统思维的禁锢,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把握当前行业内关注的重点、热点问题,捕捉新变化、新趋势、新动向,找准切入点和市场定位。编辑工作者更要增强对新事物的鉴别力,积极利用新理论和新技术,从多维面、多角度、多层次认识和解决编辑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博采众长中表现出版物别出心裁的独特风格。

 

二、新的历史条件下编辑工作者应具备的职业能力

 

编辑工作者从事具体编辑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决定于其职业能力的高低。职业能力既是编辑人员理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又是个体业务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由于编辑业务是多方面的,因此编辑工作者的职业能力也应是多方面的。

 

1.语言文字能力。语言文字能力是编辑业务需要的最基本能力。《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出版工作的决定》明确指出,“新闻媒体和出版物要为社会正确使用祖国文字做出榜样。”这就要求编辑工作者从政治高度认识提高自己语言文字能力的重要性,注意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学习和积累,把提高语言文字能力作为一项长期的追求,以贴切通俗的文字、规范严谨的表达保证出版物的语言文字应用质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编辑工作者的语言文字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①语言文字的规范能力。编辑必须比一般作者掌握更多文字、语法、修辞、逻辑等方面的知识,更熟悉语言文字的运用规范,能够敏锐地发现和更正文稿中的语言文字应用差错。②语言文字的加工能力。面对作者的文稿,编辑应该在体会作者表达意图、尊重作者创作风格的前提下,进行审读和修缮,在语言文字方面锦上添花。③写作能力。尽管编辑的主业不是写作,但没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就难以使编辑后的文稿文辞新锐、言简意赅,当然就不可能高质量地完成文稿的审读加工工作。

 

2.选题策划能力。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编辑出版工作新动态,具备较强的选题策划能力成为编辑工作者表现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的内在动力。编辑工作者只有潜心选题策划方面的探索与实践,才能成长为有鲜明个性风格的精神产品设计师,才能奉献出让受众耳目一新的精美“嫁衣”。要提高选题策划能力,编辑工作者首先要深入社会和生活,从中激发选题策划灵感,寻找选题策划的线索,在预测和把握选题出版趋势和方向的基础上,策划、确立既符合国家大政方针,又满足市场需求的好选题。第二,籍助互联网丰富的信息资源及其传播的即时性、立体性和交互性,分析选题的可行性与发展方向,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新”,使选题作品成为精品和名品,从而把握市场竞争的主动权。第三,建立广泛的社会联系,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在机智灵活、不卑不亢、良好娴熟的社会交际中捕捉选题信息、设计选题角度、掌握读者阅读欣赏品位、发现优秀的作者和稿件、推动出版物的营销发行。

 

3.多媒介编辑能力。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网络已渗透到编辑工作的各个环节,相应地带来了编辑理念和编辑方式的历史性变革。编辑工作者应努力学习计算机知识及网络技术,迅速适应时代和技术的要求,提高自己的多媒介编辑能力。①编辑工作者应掌握办公自动化、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数字内容存储传输等新媒体技术技能,善于利用网络进行编辑信息的获取和分析以及与作者和读者的沟通交流。

 

②在选题策划阶段,通过网络查询资料、交流信息、开拓视野,从海量的信息中甄选、提炼出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信息,分析总结选题。充分考虑出版物的形式多元化问题,特别要考虑所选主题是否适合多媒体数字出版。③在编辑实践中以在机编辑代替在纸编辑,利用网络组稿扩大稿源,利用电子邮件缩短稿件流程,通过网络交流抓住核心作者资源、聚集重点作者,通过网络文献检索核对参考文献,在加快稿件处理的同时保证书刊质量。

 

④关注BBS论坛、SNS社交媒体、博客、微信、飞信、播客等网络时代的信息传播方式,强化多种媒介传播的融合,努力使纸质出版物转化为互动图书、3D图书、有声图书等数字形式,适合个人电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子阅读器等数字化终端的阅读。

 

三、新的历史条件下编辑工作者提升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途径

 

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是一对共生共存的“孪生兄弟”,职业素质是内在的品格,职业能力是外在的表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有效提升编辑工作者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应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作为:首先,新闻出版机构要建立规范的学习与研讨制度,通过有计划的业务培训,引导编辑工作者学习新的编辑理论和知识,特别要学习网络技术条件下的编辑工作技能、技巧,定期就编辑工作中遇到的有代表性的问题展开研讨,加强现代编辑工作的实践操作训练。

 

第二,结合《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规定》,组织编辑工作者参加继续教育学习,在完成业务主管部门提出的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学习目标的同时,有针对性地进行专题研讨和交流,提高学习者的编辑业务水平。第三,为编辑工作者创造进修和深造的机会,选派有意向、有潜质的编辑到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学习、实践,促进先进编辑理念和编辑技能的普及。第四,鼓励编辑工作者开展科学研究,为编辑工作者申请课题、撰写论文、参加学术交流提供必要的经济与政策支持。

编辑个人工作计划范文11

现在出版单位招聘的编辑,本科以上学历者居多,还有很多硕士研究生,从专业素养上来看,他们做编辑问题不大,能够驾驭书稿,新编辑也都是自信满满。但一入职,就不是这么回事儿了。因为入行浅,摸不准审读书稿的重点,要么就是眉毛胡子一把抓,改完前头发现后头还得改;要么是看完书稿,觉得书稿没有问题,可当把书稿发给复审、终审时,被提出一大堆问题。还有些新编辑将编辑工作等同于“改错纠错”,自己感觉改了不少错误,但在大的方面却未能很好把握以致书稿整体质量偏低,拣了芝麻丢了西瓜。以上种种,基本都可以概括为眼高手低,源于不适应从“看书”到“编书”的转变。

2.面对工作,手忙脚乱

新编辑虽然在培训中学习过编辑的一般流程,但一进入实际工作,就容易钻到案头工作里出不来,以至于等自己感觉书稿编好了,却发现后面的整个流程还没有走完,越忙事儿越多。更有甚者,会因为图书付印不及时,影响图书的销售,从而造成较大的损失。

这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别的同事去做市场调研,自己则在调研与审稿方面犹豫不定;同一套书的编辑加工,别的同事参与的书稿已经发稿了,自己却因为效率不高进度缓慢,只能仓促交稿;图书终于要签字付印了,封面却还没有满意的设计;样书拿到手了,作者催着发稿费,才发现合同还没签;等等。这些问题虽然根源于实践经验的缺乏,但和新编辑没有通盘考虑、没有完整计划有直接关系。

3.面对压力,心浮气躁

当前出版机构的现实是,一名编辑的任务量每年常常达到10-30本,这对于一些老编辑来说,尚且忙得不可开交,很难适应,遑论新编辑。在巨大的任务压力下,新编辑会产生一系列的心理失衡问题。

(1)怨气带来的被动应付。新编辑从过去长辈、朋友、影视作品等方面得来的对出版社的印象常常是比较“写意”的,这与现实中大堆的书稿形成强烈反差,部分新编辑产生怨气在所难免,这就容易带来“蒙混过关”“对得起工资就行”等消极被动思想,这对本就讲究严谨细致的编辑工作来说是很致命的。

(2)与其他人的对比产生心理失衡。编辑职业讲究的是奉献精神,有些新编辑在工作中时常觉得心理不平衡:与作者相比,一本书做好了,作者出名得利,编辑则无名无利,更不要说有些质量较差的书稿需要编辑做大量的幕后工作;与老编辑相比,自己工作多,所得却甚少,别人工作轻松,却能取得高收入;与同学相比,编辑行业目前入门薪酬一般比不上金融、IT等行业,眼看别人收入很高,自己的收入仅够保障基本的生活;等等。种种比较,各种压力,会使人产生挫败感,对工作产生怀疑。

(3)工作中的枯燥造成职业倦怠。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对近4000名在职人士进行的“工作倦怠指数”调查结果显示:在所有职业中,编辑、记者的工作倦怠出现比例为38.30%;在所有行业中,媒体、新闻出版的工作倦怠出现比例为37.84%。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职业倦怠在编辑行业的表现是较为突出的,编辑人员如何尽快进入职业状态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从现实情况来看,大多数编辑的激情会随着时问的推移而减弱,这是不争的事实。由于编辑工作中,一部书稿需要看三五遍,重复而单调的劳动使编辑缺乏对书稿的阅读兴趣。

(4)由于工作中的失误产生挫败感。新编辑由于不能快速灵活地解决问题,造成工作上的拖延,受到领导的批评。还有很多编辑有这样的经历,一本书稿,临付印前,心中惴惴不安,担心书稿中还有问题没解决。这种心态是对书稿负责,是对作者和读者负责。可是,在质检时,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有时候差错率还会比较高,编辑会由此产生挫败感。这种挫败感会影响编辑工作的积极性,严重时甚至会影响编辑对职业的认同感。

1.了解部门实际,做好流程规划

出版工作中,与编辑密切相关的基本流程有:市场调研选题策划组稿(签合同)审稿(不合格退修,合格通知美编设计版式和封面)编辑加工发稿(复审、终审)排版校对(三个校次)付印(营销方案)样书检查稿费发放市场反馈与维护。

不同的出版单位对于不同的书稿,流程会有适度的调整。有些书稿影响面比较广比如教材,一般会在组稿期间反复召开会议,商讨内容的细节;在校对环节,也会适当增加校次,以保证图书的质量。有些书稿来稿质量比较高,如在报刊上发表过的一些文章的合集,则可审稿与编辑加工合并。编辑只有了解本部门对图书具体流程的要求,才能得心应手。

图书的出版周期因书而定,所以在这些流程中,哪些环节需要多少时间,并没有统一的规定,这就要求编辑根据市场情况进行判断,以保证图书的销售。如一些教辅,由于教材变化而组织快速编写的书稿,时间比较仓促,各个环节的时间需要衔接好,否则会错过销售的最佳时机。

因此,新编辑并不能凭借培训期间学到的一般图书出版流程完成工作,而是需要向老编辑虚心请教,对本部门图书的基本流程做到心中有数,同时与各个环节相关人员进行沟通,这些需要管理者ζ浣行必要的引导。

2.提高工作效率,做好时间规划

现在出版竞争相当激烈,对于产品发行的时间非常苛刻,尤其是教材教辅类图书,更是分秒必争。不少出版单位为了保证图书发行时间,实行时间节点管理的方案:以图书的发行营销工作为终点,倒推印刷、排版、校对、编辑加工的时间,在各个时间节点的安排上,都有专人负责。如果哪个环节不能在计划时间完成任务,就对相关责任人进行问责。而时间节点管理方案的起点就在于编辑,编辑的时间控制就显得尤为重要。

新编辑难以面面俱到,就必须以有效的规划和时间利用弥补经验的缺失。以下几点是笔者在长期工作中总结出来的粗浅经验,供新编辑参考:

(1)编辑在确定付印时间时,要根据实际情况,留出一定的时间,以免出现突况而无时间处理。在这个基础上,根据图书的实际工作量,安排好计划。

(2)编辑在计划每个环节的工作时,要按一定比例留出一定的时间,以应对书稿质量不佳、排版环节书稿积压、校对环节书稿积压等情况。

(3)编辑要加强对组稿环节的控制,从源头上抓好书稿质量,为后期的工作安排留好时间。对组稿环节的控制,一是找最合适的作者来做书稿。有些作者水平很高,但写作时间不能保证,如果要出版一部时间要求很严格的图书,就可以考虑把审稿交给这些作者,让其为书稿的质量进行把关,而写作则另觅他人。二是加强书稿的中途抽查。中途抽查一方面要检查作者的进度,另一方面也要检查书稿的质量。书稿的编写工作分配后,一定要对书稿的编写情况进行掌控。如果作者有事,不能按时完成书稿,要及时进行更换;如果中途抽查时书稿质量不好,则要具体细致地提出修改意见,便于作者及时调整,避免作者交稿时整体都不符合要求。

(4)对自己的工作计划要有对照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有时是编辑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或自己心情不佳,不太想工作,那就在其他时间及时把工作补上。如果每天都拖延一点,时间长了,势必影响整体的工作进程。

3.抓住关键、重点,做好书稿审读

(1)粗略翻阅书稿,了解全书主要内容,解决结构体例问题

一本书稿,编辑首先要翻阅全书,了解全书的主要内容,看书稿是否符合国家的相关政策,是否符合出版物应有的文化传承价值,是否符合编写方案设定的理念,是否能够在同类书中有一定的立足之地。在翻阅书稿的同时,还要注意查看书稿的结构是否完整,页码是否有缺漏,编写体例是否一致,等等。如果书稿在这些“大”的方面存在问题,就需要退修处理了。如果编辑事先未把握这些“大”的方面,在后期才发现这些问题,编辑的工作自然事倍而功半了。

(2)细细审读书稿,注意书稿中的政治问题、导向问题

翻阅书稿之后,如果在大的方面未发现问题,则可以进入审读阶段。审读中一定要注意把握书稿中的政治问题和导向问题。因为前面是粗略翻阅,很多语句都是一带而过,只能看个大概。而此时,则需要细细审读。看书稿各部分的叙述是否与国家政策相悖,书稿的导向问题是否符合要求,书稿中是否有涉及少数民族的不当言论,是否有对的不实之说,地图是否符合相关出版要求,历史评价是否公允,等等。认真审读,对不合适的内容提出明确修改意见。这其中的任何一个方面出现问题,都是“政治失误”,会严重影响编辑的职业发展。

(3)认真编辑加工,注意核查书稿中的引文问题,规范语言

书稿审读后,进入编辑加工环节。前期审读中,编辑已对书稿进行了标注,哪些内容需要认真修改,哪些内容需要核查,此时,编辑就要认真推敲了。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都要弄明白,修改其中的错别字,看看用词是否准确,能否用其他词语代替,词语的语义色彩是否与全文协调,看看句子是否是病句。对内容重复的地方进行删改,对语义表达不完整的进行补充,对标点符号表达语义不正确的进行修改,对图片与内容作对应性检查修改,对正斜体进行标注,对计量单位进行规范,λ引用的语言进行核查,等等。只有各个局部都完美了,书稿的质量才能保证。

4.及时调整心态,培育积极心理

新编辑面对方方面面的压力,应该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笔者建议新编辑学习一些积极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对于改变心浮气躁的心态不无裨益。

编辑个人工作计划范文12

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

1.大数据的概念。全球知名咨询公司麦肯锡最早提出“大数据”时代到来,麦肯锡称:数据,已经渗透到当今每一个行业和业务职能领域,成为重要的生产因素。人们对于海量数据的挖掘和运用,预示着新一波生产率增长和消费者盈余浪潮的到来。“大数据”因为近年来互联网和信息行业的发展而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IBM大中华区副总裁周忆女士曾提出,IBM公司如今对于“大数据”的运用十分广泛。她以IBM公司在各大网球赛事上对与数据分析做比,并以网球名将阿扎伦卡为例,指出了其在赛前通过大数据进行赛前准备:包括对手分析、技术分析、技能分析、体能分析等,并以此赢得比赛的胜利。由此可见,大数据运用之广。

2.大数据的特点。大数据的特点主要可以从以下的四个方面来简要概括:(1)数据量大(Volume)。数据量大是大数据的第一个特征。其起始计量单位至少是P(1000个T)E(100万个T)或Z(10亿个T)。(2)类型繁多(Variety)。数据类型繁多是大数据的第二个特征。数据类型包括音频、视频、网络日志等,这些要求数据具有更高的信息处理能力。(3)价值密度低(Value)。数据价值密度相对较低是其第三个特征。信息感知随着物联网的广泛应用而价值密度降低,大数据亟待解决的问题,则是如何通过计算器更加迅速的将数据价值进行“提纯”。(4)速度快时效高(Velocity)。处理速度快,时效性要求高是大数据的第四个特征。这也是其与传统数据挖掘分析最大的区别所在。

如此海量的数据,如若还是运用既有技术架构与路线,是无法得到迅速处理的。对于相关的组织与部门来说,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地信息反馈,其损失将是极其庞大的。因此,我们可以说,大数据时代对于人类获取数据,分析数据,洞察能力等都提出了更大的要求与挑战。

3.大数据对出版行业的影响。从大数据的特点来看,其随着各类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然渗透到了各个领域,同时,随着数字出版的不断发展,可以看出大数据时代,其对于出版行业的要求。而伴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发展,数字出版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也有了新的要求:

第一,是出版行业基于大数据技术如何精准的进行自我营销。大数据最为关键与重要的是数据,对于出版行业来说,基于大数据的精准定位将极大地有利于自身发展。第二,个性化内容越发重要与突出。随着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移动终端不断兴起,人们对于“碎片化”时间的利用更多。而针对这一点,从媒介选择到媒介内容,都越发的丰富,出版行业也应当更加灵活的了解到广大消费者的偏好,并根据他们的碎片化时间精准的开发诸如“微信、微博、QQ”等平台,同时通过多种多样内容的编辑为消费者带来更多乐趣。最后,出版行业应当积极主动的同其他行业相互结合,进行优势互补,同时适应大数据时代,进行数字出版产业人才的储备。

与此同时,针对大数据时代社交媒体与网络运营平台的发展,对网络编辑等从业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大数据时代网络编辑的新要求

1.大数据时代网络编辑面临的挑战。当下,广大编辑对大数据时代不敏感,对新闻出版业数字化发展趋势亦不敏感。针对大数据时代的不断发展,数字出版方式的不断发展,不仅广大传统纸媒编辑还未能够进行很好的转变,对于网络编辑来说,也是挑战多多、困难重重。

一方面,编辑人员错误的认识了新闻出版产品的数字化。目前的许多网络编辑都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即当提及新闻出版数字化,仅仅是认为表现形式的数字化,缺乏思考,未能够将自身的职责同数据时代相互结合。事实上,在网络编辑进行工作的过程中,要紧紧的抓住数据,要从大量数据中搜寻并获取自身所需数据、同时针对数据进行分析,对自己的编辑内容进行更新,并从选题、策划、排版、形式设计、专题设计等各个方面更多的下功夫,而非一个环节。同时,在网络编辑进行良好图文结合、版式设计之后,要考虑到同广大网民的互动性与交互性。自身编辑的内容,是否能够吸引大家的兴趣,让大家有效地利用起自身的碎片化时间。

另一方面,已经起步的网络编辑存在重技术、轻内容质量的问题。往往,在进行网络编辑的过程中,某些编辑为了获得广大网友的浏览等却忽略了新闻的真实性,在大数据时代,搜寻一些偏离主题的内容,造成虚假新闻丛生的现象。如此一来,虽然得到了大家的关注,却也违背了编辑的职责。

2.大数据时代网络编辑的“通才式”发展

(1)对数据的抓取能力。上文中已然提及,在大数据时代,数据的抓取是十分重要的,它包括对数据的敏感度、对数据的整合能力、对意见领袖的分析、使自身成为意见领袖等等。每日,网络编辑在进行工作的过程中,要搜寻有效信息与数据、并良好的将各类数据相互结合。对数据的抓取能力是网络编辑新闻敏感性与资源整合能力的有机结合。

(2)跨媒体技术的综合编辑能力。大数据时代,数字出版已盛行,网络编辑的能力早已超越了传统编辑的能力。而在互联网的虚拟世界中,网络编辑要不断的提升跨媒体技术编辑能力的提升。大数据时代,出版行业需要综合性与复合性的人才。网络编辑,需要在计算机、多媒体、网络通信、艺术设计、广告发行、物流管理等多个方面掌握综合性的技能。大数据的时代,数字出版领域中,对编辑的基本要求,是掌握编辑软件、图片设计与制作软件等,而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作者的手稿渐渐演变成了电子稿件,编校软件也不断进行着发展与改进,或许在未来,出版也将发展成为整个发展过程与纸张无关的无纸化出版。但是,编辑的工作从早前的基本审稿、校对工作中解放出来后,并不意味着编辑将走入轻松的工作环境里,相反,未来的出版方式,对于编辑提出了更加综合的要求,其包括版式设计、媒体工具使用等等。与此同时,在大数据时代,编辑应当更加从读者角度出发,思考广大读者所喜闻乐见的阅读内容与阅读方式,在电子图书终端选择、读者阅读效果等各方面进行思考。此外,对于网络编辑来说,还要提升以下几种能力:

其一,单一内容扩展到不同载体形式。将传统纸质的产品扩展到网络、手机等载体上。使其适应数字化的表现形式。其二,内容本身的扩展形式。将单一的选题点扩展为多个选题点,并搜寻相关联的数据进行进一步的信息扩散。其三,多方面内容的整合。对一条信息,进行多方面的整合,挖掘内容与信息的深度,以达到更佳的效果。

(3)适应数字化策划的能力。网络编辑除了基本的编辑能力以外,数字化的策划能力也是十分重要的。此处数字化的策划能力主要是指网络编辑对于众多数据的重新整合与排列组合等。网络策划编辑同传统策划编辑有了很大的差别。大数据时代,信息内容千变万化,抓住有效信息进行策划是重中之重。这一点对于网络编辑的敏锐度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网络编辑进行的数字化策划能力,不仅仅是内容的策划、形式的策划,而是对于一条网络新闻的整体策划,包括网络新闻示众的整个环节。如何将几者有效的结合起来,是对于网络编辑能力的考验。

(4)版面形式等的设计能力。大数据时代不仅数据多,人们的碎片化时间多,众多零散新闻等也多。而此时,对于新闻的包装,对于版式设计等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一个清新美观的版面,在纷繁复杂的网络新闻中,在多种多样的显示平台上,往往得到更多阅读者的喜爱。而同时,基于大数据带来的出版行业内容“个性化”的变化,网络编辑应当进行更多的思考,将“个性”与“共性”相结合,体现自身的风格。

(5)主动参与网络营销等数字出版环节全过程的能力。在大数据时代,网络编辑的身份已经不再局限于编辑这一传统身份,其对于市场营销的感知、对消费者行为的行为、对于读者需求的敏感度应当不断增强,因此,对于编辑出版的整个流程而言,从选题策划到组稿审稿一直到最终的成书出版,都应道有一个立体的思维作为支撑,在注重内容的同时,也注重内容的营销与前期的宣传等。

三、大数据时代网络编辑应当树立的新理念

1.树立大数据与数字出版理念。在大数据不断发展的今天,移动终端、新兴传播方式的发展,互联网传播媒介的更新,社会环境的改变都推动着网络编辑的工作内容、方式不断的进行了变化。因此,网络编辑要意识到“数据”对于自身作用,积极的趋利避害。转变传统的编辑观念,将大数据理念深深的植入自身的编辑工作之中。

2.树立新的编辑理念。新的编辑理念映射在整个的“数字化编印发”流程中,各个环节都将受到大数据的影响。在整个数字化的流程中,积极的搜寻对编辑工作有意义的数据,同时善于挖掘隐藏与大数据背后的更多资源并进行分析与整合,在保护编辑核心理念的同时一切从媒体用户的角度出发,适时运用新的平台与手段,如此,便是大数据时代对于网络编辑的新理念、新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