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编辑年终总结

编辑年终总结

时间:2022-10-15 22:22:22

编辑年终总结

编辑年终总结范文1

在确保三审制顺畅的前提下,取消原各编辑室建制,不设编辑室主任,编辑业务由本人垂直管理;这样做的目的,一是减少业务流程的中间环节,避免室主任与编辑因利润指标而产生分工分利上的磨擦;二是践行企业的基本要义,即规则面前人人平等,能力强弱贡献大小,由效益说话。这样做的效果是,全员解放,既有益于老编辑轻装上阵,发挥潜能,又有益于新编辑迅速脱颖而出。使编辑人员由想得多做得少;议论多产品少,关系多成事少,转向干实事,重得失,见效益。

编辑人员的劳作和收益实行项目制管理

项目制的要义是解决编辑的劳作与收益分配的问题。

我社的项目制的基点是,项目立项之初,即将编辑工作各环节量化成一定的项目成本,置于项目确立的风险可控范围之内。项目一经上市,编辑人员的项目所得即随该项目的市场表现而确定其取值多寡。这样做的好处是,经营管理者与编辑人员以项目为载体自觉形成合力。一把尺度,双方遵守。项目制实施以来,犹如一面镜子,它既能检验出一个项目的创意成本、时间成本、人力成本、资金利用率、客户收益等诸多含金量的问题,同时也能暴露出上述环节中一经不符合市场要求所带来的负面问题。

调整印制中心

取消不适合市场规则的集团基本印刷工价。双人业务合并为一人打理。确立印制中心业务宗旨:为编辑服务,对项目负责。置印制中心的所有业务全面隶属财务部监管之下。建立与民营文化公司同步的用纸、用料的成本体系并予以公开,一书一单,一目了然,有比有效、可查可验。使印制中心在整个项目流程环节中努力做到,终审完毕,即可开机。五年来,印制中心在确保生产节奏、确保产品质量、确保降低成本三方面均有不俗表现。

对营销部门实行扁平化管理

将原发行科化为两部,由本人垂直管理。支持引导营销人员根据产品开发客户,在原发行渠道基础上,扩充民营网点,开发会员俱乐部、网站、超市、团购等新兴市场。营销工作,经验就是财富。根据我社营销部门大部分是新人的现状,适时启用资深发行人员有针对性地传、帮、带,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张宏和弭立昌同志能够以大局为重,将自己掌握的客户、渠道、资质评估,发货回款技巧等实用经验不加保留地传授给新同志,为我社营销工作平稳扎实推进做出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在此我深表感谢。

储运与物流的设置和选择。

根据市场实际,在保证长春造货、发货的基础上,开辟和利用北京的储运物流渠道,确保两地两条线路都能为我所用,都能畅通。

我社能在短期内不设专人不设自己的办公场地而实现在北京就地造货,全国快件发货,应该算个奇迹。这既降低了储运、发货成本,也保障了抢占市场的先机和节奏。关于我社在京印制发货缘起及理由,我社已专报集团领导,在此不做复述。

正视经营资金困境,试行员工项目集资

年以来,我社经营工作频繁陷入要生存还是要生产的两难矛盾之中,在尽全力维护脆弱的产品链条过程中,常常面临计划项目排队、签约合同违约、加印图书待料待纸、产品整月断档的尴尬局面。为此,我社设计并试行社内员工以集资分成、风险自担为基本原则的项目集资办法。根据社内经营状况的实际,筛选部分临产项目,由法人与员工签约推出,确保了当年的产品流,促进了当年及至第二年——年年的资金回流。此举效果:一是保证了我社产品上市的连续性,增添了客户对我社的信心;二是用有形的利益链条将员工与企业更加紧密地捆挷在一起,使员工直面市场,切实感知企业就是市场的产物,市场不相信眼泪,市场不等待你的理由。单位时间内无作为,就是放弃效益和财富,一句话,时间就是金钱。

我所推行的项目构建与经营效果。

年起,在法人赋予我编、印、发、储一条龙的责权之际,我即确立我社可能可行可操作的项目形象定位:对外六个字,安全、体面、赢利,对内一句话,建立公平、高效、透明的机制平台,努力为员工合情、合理、合法的利益服务。

应该说,有什么样的项目构建,就有什么样的经营模式。

首先,我对当代作家作品划类分层,采用低版税,甚至零版税的方式进行重新策划,开发与包装,其目的有二,一是项目能够因我所需为我所用迅速签约成交,产品一经问世可迅速转变我社于官于民之公共形象,与往事切割;二是必须做到本本图书都挣钱,绝不亏本买形象。

如今是我社五年回眸,其产品定位、产品线路、产品经营之得失愈加清楚。

五年来我社经营效益综合评估:

1.首先援引我向集团汇报参加全国第十六届书市新疆订货会情况总结时的一段话:“书市期间,领导张晓颖、出版署领导桂晓风分别微服私访,近距离在我社展台前驻足良久,并用数码照相机拍照,其深刻含意,有待日后领悟分解。

“本届书市,我社产品彻底实现了项目完全自主策划、产品完全自主投产、成本完全降至民营、营销完全自主设计、账货完全本社主控,形象完全得以转变。初步为集团对我社的扶持和期待交上了一张经得起查验的阶段性答卷。”

这基本上就是我社几年经营实绩的真实写照。同时也是我社项目定位预期目的的初步实现。

我五年来表现的概述:

五年来,我社钱、财、物、帐、货的管理机制日臻完善。实践证明,坚持和完善一把手对钱、财、帐、货的一元化领导,就是对其助手和属下干干净净做事的最好保障。五年来,我在对内业务开展,对外业务往来等各环节做到了依律行事,阳光操办,一句话:无论本人当值与不当值,非份之钱财与我无缘。以往、今天或今后我作为一名社内经营者,敬请大家听其言,观其行,自主判断。

五年来,我心中有梦想,干事有目标,很想在在任期间,力克我社历朝历代的弊端,将文艺社旧貌换新顔。为此,我在业务布局与实施上常常过于急躁、甚至武断,这给同事和员工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压迫感。有时甚至有损于有些同志的自尊或顔面,在此我表示深切歉意,并恳请能得到谅解。

五年来,作为法人的助手,我为本社经营实效未能逐渐走出对母公司的依存度而深感愧疚和不安。

编辑年终总结范文2

(一)做好采访工作

作为一名记者,采访和撰写文章就是我的本职工作。在每次采访前,我都通过各种渠道,对采访的对象先进行一个比较详细的了解,做到胸有成竹。采访结束后,我也会尽快将稿件撰写完毕,以求详尽精辟。

在这一年的工作中,参与报道了大型的采访活动,包括:*月在昆明的昆明茶博会;*月在东莞市举行的东莞茶文化节;*月在昆明的越南国家茶叶代表团活动;*月在广州举行的广州茶博会;*月在武汉举行的品茗会等。在这些活动中,我不仅深入的学习到了普洱茶的知识和文化底蕴,更了解了茶之外的不少知识,并建立了一定的社会关系群体。

在这一年中,我还采访到了刘湘云、王心、李东溟、陈波、王达三、胡云霞、张志强、赵春宇、娄自田、胡皓明、太俊林、田军、张明春等业内人士。同时还有针对性地采访过英国、美国、日本、韩国、香港、台湾的普洱茶爱好者,了解了普洱茶在国外的状况,以及各国消费者心中的分量。另外我还接触和采访了不少对普洱茶市场有见解的茶叶爱好者和经营者,以求通过不同的渠道,对普洱茶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比较深层次的接触和体验,把自己的工作尽量做到完善,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中国教育文摘

(二)写作方面的突破

在文章的撰写上,从过去主攻“特别策划”、“人物”、“玩家私房”这一类栏目的基础上,开始接触和撰写“双月综述”、“独家关注”等,在领导的培养下,我接触了更多的写作方法,适应了不同的写作方式,在这方面有了突破。

二、经营方面的突破

为杂志社共同完成了*万元的广告额收入,为杂志社创收,也是我在记者工作之余的突破。

三、收获:

首先是开阔了眼界,在杂志社这个平台上,找到了自己适合的定位和角色。

借在广州、普洱、东莞、武汉等地出差的机会,我真切的体会到记者工作的优点,就是能亲自体验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不同活动带来的不同感受。在学习、了解、报道普洱茶的同时,接触到许多不同的观点和周边的行业,促使自己独立的、全方位的、站在全行业的高度去思索普洱茶的过去和未来,去思索杂志的发展前景。也感受了时展给我们带来的机会和挑战。

其次是锻炼了本领。在不断的采访和写作中,我锻炼并提高了自己的工作能力。在多次独立采访和独立出差的情况下,我也逐步养成严谨思考,独立判断,自我完善,自我协调的能力,对我今后的人生道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编辑年终总结范文3

关键词:审稿制度;审稿程序;图书质量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6-0204-02

出版工作是政策性极强的工作,对创造性要求极高,是一项需要卓越才能的智力劳动,从始至终贯穿在出版工作的整个过程,尤其在书稿审稿阶段体现得更加明显。书稿审稿不仅考验编辑工作者的知识素养、出版编辑技术的应用技巧与能力,更考验着一名编辑工作者严谨细致和求真务实的职业态度。

一、审稿的要求

审稿是保证图书质量的核心与必要环节,在整个图书出版流程中起着重要而独特的作用。新中国成立后,根据形势需要,我国确立了图书审稿制度,这就是实行了60多年的三级审稿制度,这一制度实行的几十年间,对保证我国的图书质量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的三级审稿制度,简称“三审制”,由初审、复审和终审三个审级组成。这是国家规定的新闻出版单位在图书审稿时必须执行的制度。20世纪50年代初国家出版行政管理部门公布了《关于国营出版社编辑机构及工作制度的规定》,其中规定:“每一书稿从采用到印制成书,应经下列基本程序:一切采用的书稿均应实行编辑初审、编辑主任复审、总编辑终审和社长批准的编审制度。”这表明,新中国成立时,就对图书质量相当重视,从国家层面对审稿制度和承担人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但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这项规定还有不完善的地方。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条件的成熟,1997年6月新闻出版署了《图书质量保障体系》,它在50年代规定的基础上,提出了更加系统完善更具操作性的指导意见,其中规定:“坚持稿件三审责任制度”,“初审,应由具有编辑职称或具备一定条件的助理编辑人员担任”,“复审,应由具有正、副编审职称的编辑室主任一级的人员担任”,“终审,应由具有正、副编审职称的社长、总编辑(副社长、副总编辑)或由社长、总编辑指定的具有正、副编审职称的人员担任(非社长、总编辑终审的书稿意见,要经过社长、总编辑审核)”,并且明确规定,“三个环节缺一不可。三审环节中,任何两个环节的审稿工作不能同时由一人担任”。《图书质量保障体系》中提出了“审稿是编辑工作的中心环节,是一种从出版专业角度,对书稿进行科学分析判断的理性活动”,“稿件交来后,要切实做好初审、复审和终审工作,三个环节缺一不可。三审环节中,任何两个环节的审稿工作不能同时由一人担任。在三审过程中,始终要注意政治性和政策性问题,同时切实检查稿件的科学性、艺术性和知识性问题”。这就从制度和操作层面,堵塞了原有规定的漏洞,使审稿制度更加科学合理、便于操作。

二、审稿的程序

审稿是有严格的程序要求的,是要先初审,初审要对书稿进行全面细致的检查,做出评价并且提出处理意见;初审结束后提交复审,复审要从更高的高度审核初审的审稿意见并对书稿再次把关;复审结束后才能提交终审,终审要结合初审和复审的意见,从全局的高度做出书稿是否可以出版的决定。三个审级都要写出本审次的意见供上一审次参考;上一审级的意见高于下一审级,下一审级要服从上一审级的意见。三级审稿完成并通过后,书稿整体质量没有大的问题,就可以进入编辑加工阶段了。这是正常情况下审稿的程序要求,但在一些涉及重大原则问题或敏感问题的书稿的审稿过程中,需要根据情况做出灵活处置,可能三审已不能妥善解决问题,这就需要增加审次和审稿人数以确保审稿质量。必须要明确的是,分级审读的三级审稿制是一种刚性约束机制,任何情况下都必须不折不扣地严格执行,绝对不能随意减少审级,每个审级都要担负起应负的职责,不能随便取代。

三、审稿的作用

审稿就是对书稿进行审读,提出意见,做出评价,决定书稿内容的增改删减的工作。审稿就是为了让思想正确、内容积极、具有社会效益、对读者有益的书稿能顺利出版,杜绝导向不正确和庸俗的图书问世,以对国家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做好审稿工作,这就是审稿最主要的作用和职责,也是编辑审稿人员最重要的职责。审稿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1.决定书稿取舍,为图书出版把关

审稿过程要重点关注:图书的主旨是否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图书的内容是否有学术价值和社会效益,图书的表现形式是否符合读者的审美需求,这些都决定了这本图书是否能在市场上赢得读者的青睐。所以,审稿过程中的把关就至关重要。

从决定书稿取舍的角度来说,审稿为出版把关的作用体现在:一方面是为发现优秀作品并保证它“问世”,另一方面是甄别出不良作品并阻止它“通关”。对于那些导向正确、内容健康的优秀作品或者基本方向正确却有一些小瑕疵的作品,审稿者应在肯定的同时指出书稿中存在的问题,帮助作者更好地润色、修补;对那些思想倾向错误、容易误导读者的书稿,审稿者必须要予以否定,绝不能让这类作品面世。如果让不该出版的书稿出版了,这就是审稿者工作的重大过错。决定书稿“生杀大权”的审稿者,一定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审稿时站在弘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高度,以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为重,认真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职责,做好书稿的评价、把关工作。

2.帮助作者提高书稿质量

审稿是按照社会和读者对图书等产品的内容需要,对书稿进行必要的选择和把关,为图书的优化提供服务。因为精神产品的生产具有明显的个体性,书稿的作者掌握信息的能力总是有限的,即使思想、学术水平都很高的作者,在智力、知识结构、社会阅历等各方面肯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书稿中存在问题不可能完全靠作者自我察觉和自我纠正。所以书稿完成之后,就必然要有一个再审视、再修补、再提高的过程。这种审视、修补、提高,就需要出版社的审稿者按照国家出版政策、知识准确、体例规范等要求来协助作者进行。

四、当前审稿制度的现状

当前我国图书出版市场发展很快,每年出书几十万种,但编辑因为专业技术很强的原因却没有随出书品种的增加而大规模扩大队伍,从这些年一些出版社的出版情况看,审稿和编辑工作流程中存在着不规范、不按审稿程序操作的现象,三审制在一些出版社流于形式,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书稿的质量,导致出版后图书的质量为读者所诟病,严重影响了我国图书市场的健康发展。

这种情况的出现不是偶然的,是审稿不认真导致的必然结果。造成这种恶果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出书品种过多,出版节奏过快

随着出版社转企改制,出版社直接面对市场,市场的激烈竞争迫使出版社过于注重经济效益,一些出版社为了追求出版规模,要求编辑增加发稿量,编辑每年要加工几十个品种几百万字的书稿,这加重了编辑的负担,造成了审稿质量的下降。一些出版社甚至根本不经过严格的三级审稿程序,为加快进度,直接进入编辑加工阶段,以编代审,初审和编辑加工同步进行,复审和终审也不认真审稿,多是采纳初审意见,使三审制流于形式。

2.编辑思想意识和素质不能满足审稿要求

一些出版社的领导和编辑过于注重市场占有率和经济效益,对图书审稿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绷紧图书质量这根弦,只注意书稿中没有政治错误就万事大吉,对书稿的思想品位、学术价值、社会效益不予考虑,致使出版的图书品位不高,难以赢得读者的青睐。

有些编辑平时不注重编辑业务和知识技能的学习,责任心又不强,对书稿中存在的思想性、知识性和文字性问题发现不了,使出版的图书错误百出,让读者不忍卒读,长此下去,必将对出版社的声誉造成不良影响。

五、落实审稿制度的举措

审稿制度要与新的出版形势相适应,要严格执行审稿制度,使之落到实处,充分发挥审稿制度在提高图书质量方面的决定性作用,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完善审稿管理制度

在审稿过程中,要坚决执行国家规定的“三级审稿制”和责任编辑制度,初审、复审和终审要按照各审次的要求明确职责,并且做到一环扣一环,对上一审级的审读报告严格把关,形成监督制约机制。

图书出版对编辑人员的业务素质要求极高,编辑人员要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意识,不断加强自身的思想理论素质和编辑业务能力。出版单位也应不断加强编辑人员的培训学习,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形成固定的培训机制。专业有效的培训是帮助编辑提高技能、增长见识、丰富经验、提高能力的必要条件。

3.建立健全考核和奖惩制度

出版单位应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奖惩制度,已经有奖惩制度的要根据出版形势的要求不断完善原有制度。对在审稿过程中对书稿评价准确、取舍恰当、把关能力突出的编辑要予以表彰和重奖,对在审稿中责任心不强、审稿质量差、未发现书稿重大质量差错的审级的责任人要予以严惩,以儆效尤。只有不断加强质量建设,完善奖惩制度,形成震慑机制,审稿制度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图书质量才能得到提高。

当前图书出版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质量低劣的图书在市场竞争中会越来越受到读者的唾弃,只有图书质量高的才能赢得读者的认可,这就要求我们各出版社一定要高度重视书稿的审稿工作,把审稿制度落实到日常工作中去,不折不扣地按照国家规定的要求去做,努力加强和完善三级审稿制度,强化管理,加强监督,让各审级切实负起责任,保证书稿质量。只有这样,才无愧于时代和人民赋予出版的神圣使命!

参考文献:

[1]高崇友.试论高校学报审稿制度[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4(12).

[2]杨丽君.关于审稿制度的思考[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3(1).

编辑年终总结范文4

关键词:年鉴 编纂规范 困惑 对策

中图分类号:G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8-0050-01

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年鉴的印刷越来越精美,装帧也越发地别致,但年鉴的编纂质量却没有同步跟进。年鉴编纂不规范、质量不高问题,已经成为困扰年鉴工作者的不了心结。“编纂规范化”年年讲,大会小会讲,就是无法从根本上转变。怎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年鉴编纂规范化问题?笔者试从以下两点立论:

一、保质量抓源头,启用后备干部修史编鉴

支脉干涸,干流怎会充沛?源头不清,下游水必浑! 影响年鉴编纂质量至关重要一关是基层供稿。基层供稿质量低,是长期困扰年鉴编纂质量挥之不去的阴霾。若想提高年鉴编纂质量,必先破解基层供稿难题。地方综合年鉴以条目为主体,《吉林省地方综合年鉴编纂规范》第四章第二十一条规定: 所立条目应为独立主题,记载年度内发生的事件,一事一条,资料完整系统,一般应具备时间、地点、事件、人物、原因、结果六个要素。第二十五条: 条目编写使用第三人称,据实而书,突出新事、大事、特事、要事;内容记述至多分三层;各部类内容重复、交叉时,按主题、主体、主办方归类。第二十七条:单一性条目一般不超过500字,综合性条目一般不超过2000字。第二十九条: 年鉴语言,要求准确、规范,忌用仅在行业内通用的简称,忌用空话浮词及宣传与广告色彩的语言,对人物、事物的褒贬,应寓于事实的叙述之中。《规范》可谓之“细”。

为了提高年鉴供稿质量,各地基层地方志组织者挖空心思,年年大讲特讲:“提高认识”、“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及《吉林省地方志工作条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纳入一把手工程”、“政治素质好、责任心强、熟悉业务、有文字功底者,参加年鉴供稿工作”。

其一,站在党对后备干部培养的角度来考虑,作为日后擢用的后备干部理当需要掌握和了解本地、本单位、本部门全局工作情况。年鉴编纂工作正好在这方面提供了优势条件,为后备干部培养补上了这重要一课。除此之外,年鉴资料的收集、整理、归纳、撰写工作对后备干部的组织协调、社交应变、逻辑思维、科学求实、总结写作等能力的锻炼、提高都大有裨益。此项工作,各级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应该认真思考,深入酝酿,积极向各级党委汇报、建言、献策,以期引起党委足够重视。

其二,党对后备干部的培养和要求是严格的,后备干部在政治上、思想上、工作上都是积极要求进步的,是各单位、各部门的工作骨干、力量中坚,自身各方面的修养大抵也是不错的。他(她)决不会向我们讲价钱、提条件:“给啥好处啊”、“给多少稿费呀”;也不会出现约人约不到的情况,他(她)会主动找你,虚心请教,认真修改完善,稳妥完成工作。

其三,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是需要继承和发展的,党对后备干部的需求是连绵不断的;作为党的文化事业重要组成部分,地方志的年鉴编纂是逐年、连续出版的。以我市为例(举个反面例子),2010年,公主岭市共有24个乡镇或涉农街道办事处;针对《年鉴编纂行文规范》,市地方志办公室年鉴编辑部原本计划“第一年扫盲、第二年巩固、第三年提高”,年初,认真组织举办了培训会议,特意聘请省年鉴业务指导处同志到会授课。

编辑年终总结范文5

三审制是图书出版行业多年来要求坚持的基本制度。通过三审制可以对书稿的政治倾向、思想品位、学术或艺术价值、结构体例、文字水平等方面进行全面审查,对全书的优缺点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价,同时也可对书稿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做出评估[1]。新闻出版总署在1997年以署令第8号的《图书质量保障体系》对三审制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特别对初、复、终三个审稿环节,分别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这从制度上对图书的质量起到了保障作用,符合图书编辑工作的规律,具有可操作性。各出版社也根据自身情况制订了相关规定。但由于多种原因,特别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出版社疏于管理,使编辑工作三审制流于形式,已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图书编辑工作的质量,使其成了图书质量管理的软肋[2]。

当前图书编辑三审制存在的主要问题体现在以下方面:

初审工作过于简单,初审中不能对书稿系统浏览一遍,多数情况是与书稿的编辑加工一起完成。初审是编辑三审制中的最基础的环节,初审中最主要是对书稿的社会价值和文化学术价值等进行评估,发现书稿中存在的较大的问题,特别是政治、宗教、民族、科学等方面的问题,并能够对发现的问题提出处理意见。但目前许多初审报告过于简单,有的甚至只有只言片语,没有对书稿的核心内容和价值进行科学评估。初审工作的不到位,就会使图书质量的第一道防线失守。

三审工作程序走形式,复审、终审责任不到位。迫于经济压力,现在一个编辑每年的发稿字数一般须达两三百万,多的则在四五百万字以上,而且不少人还要承担大量的复审、终审以及选题策划等工作。于是三审工作程序通常变成了履行发稿手续的过程,多数情况下,复审和终审只是走走过场,草草签字而已。这种现象的大量存在,客观上逐步淡化了编辑的审稿意识,从而使审稿流程趋于形式化。

管理松散,审稿资质认定不严。目前,出版社管理松散也直接影响到编辑三审制流程的运行,编辑审稿过程中不时掺杂人情因素和个人意志,有时候碍于情面对不符合规定的书稿开绿灯。出版社对编辑的审稿资质认定没有一定的标准规定,使一些业务水平不太过关的人员从事审稿工作,难以把好质量关;甚至有的出版社在与民营工作室的合作出版中,违反规定,擅自将本该由出版社完成的书稿三审工作,交给非出版单位的人员去做[3]。

针对上述三审制实行中的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需要从以下几方面抓起:

加强编辑人员思想政治教育和业务学习,不断增强质量意识和责任心。目前的图书质量滑坡,除了原稿质量因素外,主要是编、审、校质量滑坡。而表现最突出的、出错频率最高的则是一些常识性错误、错别字、病句等。这是由于编辑人员缺乏质量意识和责任心不强所致。因此只有编辑人员的工作责任感和质量观念增强了,审编质量才会有可靠保证,这也是保证和提高图书质量的关键所在。

提高选题质量,适度控制出书规模。目前市场条件下一味强调减少出书品种是不现实的,我们可以通过审稿选准作者,加强选题优化工作,切实保证来稿质量。要处理好质量、规模和效益之间的关系,只有稿件数量相对合理、来稿质量提高,编辑人员的工作量相对减轻,才会使他们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搞好审编工作。

进一步完善和严格实施出版管理制度,强化编辑人员资质管理。根据《出版管理条例》的规定,出版从业人员需要获得资格准入证书,编辑的审稿资质认定也有一定的标准规定。各出版社应该制定不同类型书稿的审稿人员名单,委托其行使终复审书稿的权力。规模大的出版社可以建立专门的审读室,可以让院所、高校的专家或退休老编辑参加,要及时对审稿人员的审稿情况进行跟踪,建立奖罚制度,对不认真履行职责的取消其审稿资质。

总之,三审制是图书编辑管理的基本审稿制度,尽管形势在发展、时代在前进、科技在进步,但是其基本的核心内容还是值得在编辑工作中深深体会和认真执行的。在图书出版的新形势下,从实际出发,不断完善三审制度并将其落实到实处是关系到图书出版物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这也关系到出版社的未来,应该引起广大编辑和出版社管理者的高度重视。

[1]赏 书,海 怡.是谁颠覆了图书出版的三审制度.今传媒,2007.07

编辑年终总结范文6

热词:注册责任编辑 继续教育 在线学习 课程设置 考试设置

新闻出版总署2002年6月3日颁布《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管理暂行规定》,全国首次编辑职业资格考试于2002年9月举行。开始了我国出版专业技术从业人员管理规范化的进程。2008年2月21日,总署《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从2008年6月1日起施行。《规定》第四条明确规定了出版从业人员持证上岗、注册的准入制度,第七条规定出版专业技术人员应按照规定参加继续教育。2010年11月25日,总署《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以下简称《暂行规定》),从2011年1月1日起施行。《暂行规定》第七条规定:出版专业技术人员每年参加继续教育的时间累计不少于72小时。其中,接受新闻出版总署当年规定内容的面授形式继续教育不少于24小时。其余48小时可自愿选择参加省级以上新闻出版行政部门认可的继续教育形式。这一规定具体明确地提出了注册责任编辑参加继续教育时间和形式的要求,为继续教育取得实效提供了政策保障。

新闻出版总署教育培训中心可供学员在线选择的课程有14类共372门,涉及从编辑基础知识、选题策划、编辑出版以及新兴的网络出版、数字传媒到出版法律法规、国家大政、个人素养等与编辑从业相关的各个方面。表1是某省32学时的线下培训课程,有17个授课单元。课程范畴也涉及编辑出版法律法规,编辑基本知识、规范,编辑素养,数字出版,媒介发展等方面。从大类上看,与总署培训中心的课程设置基本一致。基本涵盖了编辑继续教育须强调的各个方面。在17个授课单元中,有5项内容与上一年度的培训内容相同。表2是中国期刊协会2015年第二期培训班课程安排。此外,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质检中心、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全国新闻出版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等部级机构也举办了注册责任编辑培训。总体上看,部级机构举办的培训课程授课专家层次高,课程内容广受学员欢迎。总署培训中心在线课程资源丰富、授课教师来源面广、层次高;省里的授课人主要是本省相关专家,信息量相对较少。

二、注册责任编辑继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习方式的限制不够合理

《暂行规定》第七条规定:出版专业技术人员每年参加继续教育的时间累计不少于72小时。其中,接受新闻出版总署当年规定内容的面授形式继续教育不少于24小时。这一规定使注册编辑不得不选择部分或全部线下面授。一方面,与《暂行规定》第四条基本原则之“以人为本,按需施教”的原则存在矛盾。另一方面,也使培训存在浪费与低效的风险。组织线下培训的人力、物力耗费大,培训人数有限。

(二)在线培训课程与考试设置欠合理

1.课程学时赋值不合理。培训学时设置与视频时间不是正相关,与课程重要程度也不是正相关。比如,语言文字规范对不论从事何种媒体工作的任何一个编辑都是非常重要的基本功。近年来,包括电视、网络在内的各种媒体病句、错别字频出的现象,都充分地说明必须重视编辑汉语言文字规范的学习。总署培训中心安排两个多小时的学习视频,分上下两部分设置课程,体现了对语言文字规范的重视,但各配置1学时、5个考题,则对其重要性体现不足。

2.课程结构失当。我国的编辑资格考试从2002年开始,已经进行了14次。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考试设出版专业基础知识和出版专业理论与实务两科。满分200分,达120分即可通过。从合格门槛看,要求并不算高,但参考者的通过率并不高。我国现行的编辑职业资格考试参考者仅限于出版从业人员。由此不难看出,大量的从业编辑的编辑专业基础知识和编辑理论与实务方面的修养亟待提高。注册编辑培训是对通过编辑职业资格考试者的培训,应该说是已经达到、超过专业资格考试120分的水准了。但是,编辑出版从业者大都没有经过系统的出版专业学习,这一现状要求取得编辑资格者仍需加强编辑理论与实务的学习。从总署培训中心投放的课程来看,种类、数量都不少,但真正能解编辑工作之困的课程还显不足。现有课程的结构有待进一步合理化。

3.在线考试设置不够合理。从表1可以看出,考试题量总体偏少。由于学习权限制约,课程视频时间、考试题量仅以笔者所选19门课程为研究对象,其余课程的情况不得而知。从表l的统计情况看,有8门课程设置了5道考题;4门课程设置了8道考题;6门课程设置了10道考题;1门课程设置了15道考题。比如,领导变革与组织创新,上、下两部分各有将近两小时的视频内容,而检测学习效果的试题仅有5个选择题,显然,试题覆盖度严重不足。

考试设计允许学习者最多考十次,充分体现了编辑继续教育提高性学习的本质特点,允许学习者多次学习最终通过考试获取学分。学习者通过考试后即不能再次进入答题环节,且不给出正确答案,则不够合理,不利于学习者充分利用课程资源提高素质。

(三)培训市场混乱

2015年,除各省相关机构的培训外,至少有5个部级机构组织了编辑培训。在这一年中,笔者先后收到上述5个机构不计其数的电话、邮件。以某一个培训班为例,笔者收到通过各种渠道发来的通知多达13次。接过某一机构不同人员的培训邀请电话不下10次。这些现象反映出我国注册编辑培训市场的管理有待进一步规范。培训市场的混乱,加上较高的收费,难免不会导致腐败。

(四)浪费严重

组织编辑培训的部级机构给出的培训课程多少不一,一般都有8位以上授课专家。从课程名称和授课专家看,都是十分有价值的。笔者所在单位有4名编辑参加过部级机构组织的不同的培训班,他们一致认为,这些培训课程对自己开阔视野、提高素质有很大价值。他们参加的培训班一般都有四五百人的规模。这样规模的培训班人数已经是很多了,但是,这些宝贵的课程资源也只能是这几百人一次性的“消费”,即使有专家的PPT,也只有提纲性内容,没有授课的真实情境供学习者再“消化”回味。造成了优质课程资源的巨大浪费。再一方面看,参加培训的学费一般都在2000元至2300元,参训单位还要支付参训编辑的食宿等差旅费,平均每个参训编辑所需培训费用约6000元。仅以期刊来看,我国有近1万种期刊,以每种期刊5名编辑计算,仅此一项培训就需要支出3亿元。此外,我国还有五百多家出版社和两千种报纸,全国从业人数超过百万。编辑线下培训的支出是巨大的,这项支出不是由国家财政负担,但落在了各出版单位身上。不管出资主体是谁,都是国家财富的过度消耗。

(一)全面推行在线学习

在线学习可以暂停,可以回放,听一遍没有理解、没听清的内容可以反复学习理解,不用担心做不全笔记。更重要的一点,在线学习是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自主学习,可以利用平时工作间歇学习,也可以利用休假时间集中学习;一门课程可以一次学完,也可以分几次学完。怎么学习完全可以依照个人的情况而定。另一方面,在线学体投入大大减少,以2015年的课程收费情况看,在线学习1个学时20元,如果72学时全部在线学共需1440元。出版单位编辑培训的支出会大幅减少。全面推行在线教育,以总署培训中心为培训主体,也可解决目前培训市场混乱的问题,使培训工作走向规范。

(二)丰富课程资源库

用思想推动社会进步是我们出版人的职责。出版工作是影响人的灵魂的事业,编辑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堪比教育工作。出版是另一种形式的教育,它与学校教育方式不同,甚至可能比学校教育拥有更广阔的天地,拥有更宏大的诉求。从培训课程设置看,缺失了编辑职业道德的内容。这是一个亟待弥补的缺漏。编辑的职业道德关系到出版物的盛衰,编辑必须把职业道德规范放在编辑规范的首位。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一些媒体缺乏社会道德责任的现象时有发生。加强编辑职业道德建设,强化编辑职业纪律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暂行规定》从2011年1月1日起施行,许多出版单位的编辑登记注册是在近一两年内完成的。注册编辑的继续教育工作属于起步阶段。过去,由于种种原因,大多数从事编辑工作的人都没有经过系统的编辑出版理论学习。这种现状客观要求总局的培训课程要有阶段性重点和层次性梯度,以满足不同层次编辑的实际需求。针对编辑的三个境界:第一境界编,第二境界编、撰,第三境界编、撰、研,开发满足不同境界编辑学习需求的课程,充分发挥继续教育的作用,提高编辑素质。

吸纳各部级机构编辑培训以及各省区地方培训的优秀课程,形成种类、数量海量的在线培训课程资源库。

(三)合理配置课程资源

目前,注册责任编辑培训课程资源结构还不够合理,要提高编辑理论与实务课程、出版相关法律法规课程的比例,增设编辑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形成在课程数量上以编辑出版相关理论、实务,国内、国际出版法规公约为主体,国内、国际形势,提高个人素养等课程为补充的课程结构。学时赋值应该与课程重要程度呈正相关,以此引导编辑提高该课程的选择率。当然,处于不同状态的编辑的学习需求是不一样的,对课程重要程度的主观判断是不同的,需要培训中心采用大数据分析,判断主流需求,合理地设计学时赋值。

(四)推行选修与必修相结合的选课机制

在线培训课程十分丰富,注册责任编辑在线学习课程选择没有限制,不管什么课程只要完成规定学时即可。这样宽泛的选择不利于编辑培训实效的提高。建议在线学习实行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选课机制。

一是地方课程与国家课程相结合。可以设置一定比例的必修地方课程,以满足各省区对本地出版管理的需要。二是编辑专业课程、法律法规与综合素养等课程相结合。设置一定比例的编辑理论与实务、出版法规等方面的必修课程,以确保编辑培训的专业性。三是依据书报刊等不同的出版形式确定一定比例的本行业的必修课程。四是依据社科、科技大类确定一定比例的本大类的必修课程。五是依据不同职称层次确定一定的必修课程。尽量使在线学习更具针对性,切实提高编辑继续教育的学习效果。避免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而收效甚微的现象。

(五)优化在线考试设置

考试是考查学习效果的手段,更是帮助学习者有效学习的手段。在线学习培训考试的目的是让参训者尽可能地理解领会所学内容。因此,考题数量的设置就应该体现课程的核心内容,尽量覆盖课程内容,增大试题量。加大考题的内容覆盖度将有助于在线学习效果的检测。当然,命题要体现目的性,根本目的是提高培训学习的实效。

在考试权限方面,要给参训者在通过考试后无限制的考试权和正确答案知晓权限。一方面,培训考试的目的是提高编辑素质,不属选拔性考试,对试题不须保密,不管学习者以怎样的方法答题,只要他把体现课程核心内容的试题做对、学会,就达到了培训目的。另一方面,从反映记忆规律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来看,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进程并不是均匀的。最初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渐缓慢,刚学完保留100%的记忆,20分钟后,只有58%的记忆存留;一天后,留存34%;6天后留存25%。这个规律提醒学习者任何学习都应该在学习结束后短时间内重复学习,即温习。经过及时复习再现后,短时记忆即可转化为永久记忆,内化为学习者已有知识。在线学习通过考试就不能再进入考试环节再现答题内容的设计不利于学习效果的巩固。虽然课程学习有效期一般都在200天以上,可以反复去学习,但是,如果能借助反映课程核心内容的十几道题,只用几分钟就唤醒记忆的话岂不更好?

(六)丰富培训学习方式

注册责任编辑继续教育是编辑需要常态化开展的一项工作,也是关涉我国出版事业繁荣与发展的系统工程。要立足真实学习、有效学习,因此,也可以有条件开展自我研修、社本培训等方式。比如,允许编辑以撰写高水平编辑专业论文、论著,承担出版课题等研究性任务顶替一定学时的培训;获得一定学术荣誉或奖励的出版单位,可以开展一定学时的社本培训。这样,培训形式多样化,更贴近出版单位与编辑个体的实际需要,编辑继续教育将更加有成效。

编辑年终总结范文7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7-0273-01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期开始,相关部门的相关工作人员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提倡和推行新课程改革的教学政策。在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新型教学理念的影响下,Premiere视频编辑课程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无论是在教师应用的教学方式还是在其秉承的教学理念方面,都被提出了更高水平的要求。如何采用更加科学的教学模式,全面提升Premiere视频编辑课程的教学质量,就成为了相关教育人员的重点研究内容。

Premiere视频编辑是在计算机技术应用水平不断提升的前提背景下产生的一门全新的 教学科目。Premiere视频编辑课程主要涵盖了电子信息数字视频基础概论、Premiere Pro软件相关知识内容以及应用技巧的介绍、Premiere编辑项目的创建以及编辑素材资源合理化应用、视频与音频基本编辑操作步骤、转场效果的添加和应用、后期字幕制作以及音频视频后期配音和音效的处理等各个方面的知识教学内容。相比各大院校当中其他理论性专业知识教育课程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目标的设定,Premiere视频编辑课程具有教学知识综合性更强、创作理论性更为严谨以及对学生在视频和音频编辑制造方面实践操作能力的要求更为严格等较为显著的特点[1]。

在我国当今社会的发展进程当中,Premiere视频编辑课程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在一般情况下严格遵循“以就业作为教学导向、将培养学生综合实践应用能力作为终极教学目标”的教学宗旨。课程教学工作的开展力求能够让学生在全面理解和掌握Premiere视频编辑相关理论知识内容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提升自身在设计创新、艺术修养以及审美方面的技能应用水平。在目前各大院校Premiere视频编辑课程教育教学工作开展的过程当中,教师普遍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案例教学法和项目教学法。

比如,在开设Premiere视频编辑课程教育教学工作的初期,教师就可以通过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先进教学手段,将与Premiere视频编辑类似“分类管理素材项目制作、影视片头与片尾的剪辑与合成、MTV歌词字母制作效果”的实际制作案例以更加立体形象化的教学方式展现给班级内的同学,让学生能够从制作案例当中学习到更多的Premiere视频编辑制作技巧[2]。

课程教育教学工作开展最后的考核一直以来都是Premiere视频编辑教学课堂之上较为主要和关键性的教学环节。各大院校相关专业的在职教师在为教学课程设定考核方式时,要将考核内容最大限度的结合本院校内在读学生的个人成长特征以及其实际的学习进展情况。在必要时,Premiere视频编辑考核内容的设定还要充分结合当今社会发展进程当中同行业的实际用人需求。一般情况下,Premiere视频编辑课程考核成绩的评定方式可以在期末专业理论知识测验成绩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在本学期日常的学习状况以及课堂表现进行综合评定。

例如,Premiere视频编辑专业的在职教师在为班级内的学生设定考核内容时,就可以转变以往应试教育的传统教学理念,在期末向学生布置自主拟定主题通过利用Premiere视频编辑软件制作视频或者音频的方式进行学期综合测评。将作品中对于主体的展现、内容和形式上的创新程度以及学生对于片头和片尾的剪辑水平等,作为考核的评定内容。将学生在本学期学习过程当中的日常表现分数占考核总分数三十个百分点的比值,期末终极考核测评的分数则占据整体考核分数数值的七十个百分c。通过促进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完成期末视频制作的综合考核评定任务,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在Premiere视频编辑课程相关知识内容方面自主学习的潜力、提升学习兴趣,最终实现Premiere视频编辑课程教育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效率的显著提

升[3]。

3 结语

总而言之,Premiere视频编辑是在当今社会逐渐走向知识经济新型发展阶段的前提下而产生的一门全新的计算机信息应用技术教学科目。有关Premiere视频编辑课程教学模式的探讨,一直以来都是个大院校相关专业在职教师工作生活当中较为重点和主要的研究内容。只有相关教师真正认识到Premiere视频编辑课程教学工作开展的重要性,才能采取更加科学的教学手段、树立正确的教学认知观念,最终实现自身教学质量的显著提升。

参考文献:

[1] 周雯.高职动漫专业《premiere视频编辑》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大众文艺,2014,23:214-215.

编辑年终总结范文8

 

一、引 言

 

经过了近十年的新旧媒体话题热之后,炙手可热的“媒介竞争”现象逐渐趋向合作、共赢,曾经一度媒体的存留问题,争来抢去的热度已回落。取而代之的是媒体间在寻求共存的同时,不断地挖掘自身的差异和优势,来适应当前新旧媒体共同生存、融合互惠的新环境。编辑课在传媒类高校,尤其是注重应用型建设的传媒高校,一直被高度关注与青睐,各专业将编辑课结合行业特点,基本划分为平面编辑、广播电视编辑、网络编辑三大类课程,本文重点研究对象是电视编辑。

 

《电视编辑》几乎是所有传媒类学科的必备课程,山西传媒学院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设置了相关课程,本文立足广播电视学专业教学研究,总结了《电视新闻编辑》课程中实践教学环节尝试的一些方法。《电视新闻编辑》依托编辑,有别于传统课目,在《电视编辑》基础上,为了凸显新闻专业要求、区别培养目标而开设的课目。教学内容分四大模块。

 

第一模块,电视编辑的基础认知、思维建立,重点理解电视编辑的概念、工作流程。第二模块,蒙太奇思维的渗透,重点理解蒙太奇的含义,电视的时间和空间。第三模块,画面编辑和声音编辑,这一模块既是重点也是难点,深入理解画面编辑的原则,掌握镜头组接的方法以及学会合理运用各类声音。第四模块,作品节奏,重点掌握创造节奏的几个关键要素。《电视新闻编辑》的理论构架一定是源于《电视编辑》,但是又一定是与传统的编辑授课内容有所不同。广播电视学专业培养的学生,未来从事的岗位主要是新闻记者和新闻编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突出这两类岗位的人才需求,尤其是在媒介大融合的今天,新闻记者和新闻编辑应具备的业务素质和技能,真正培养一批理念与技术并进的传媒人才。

 

过去,《电视新闻编辑》实训大纲的内容里,不要求学生必须自采素材,起初的想法,是强调课程重点、节约实训时间,可是经过实践证明,不自采素材的剪辑,只能考查到学生对技术层面的操作是否熟练,是否会使用剪辑技巧,而这些技巧,是否真的适合作品内容,符合作品主旨,却有待斟酌。

 

经过思考,笔者开始重新审视并修订实训内容,做出了一些尝试。比如对“蒙太奇思维”的实践环节,笔者从给定影像素材转变为给定文本。在新闻报道当中,尤其是大量的可预见性选题报道中,记者采拍前首先是有时间看场景、读文本的,然后将眼前的场景、手里的文件用镜头说话,编辑师在采好的镜头里,筛选排序,最终形成完整的叙事。因此,笔者改变过去规定素材的方式,而是将事先准备好的文本,布置下去,要求学生将给定的文本用镜头语言表达出来,如“一个人坐在房间里,从口袋里掏出一支烟,递到嘴里,想要点着它,可是找不到打火机,他环顾房间,发现,在对面的桌子上,放着一个打火机。”学生可以依据此文本进行改编,结果显示,同一文本,26个组有26种不同的读解,主旨却统一在“找东西”这一核心点。这一方式,既考虑到节约学生找素材的时间,又在一定的范围内保证了学生实践起点的统一性,点评环节,学生们心服口服,面对同一文本,想象力、组织能力、镜头选择能力、镜头顺序的组接能力等都得到了充分体现。于是,笔者在其他实践内容上也做了新的尝试。从几次实训改革中,笔者在《电视新闻编辑》课程教学理念方面进行了思考和探析。

 

二、主动策划须跟进

 

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诞生为分水岭,编辑师在电视新闻节目制作过程中的角色大扭转。过去,编辑师给人的印象,永远是在坐在机房默默串带子、剪片子的背影。而如今,新闻不断发生、滚动播出,编辑师逐渐地投入到节目的前期策划,以编辑的角度,思考哪些镜头是必需的,在可预见的选题报道中,编辑师也开始对素材提出要求。

 

过去,笔者认为,给定影像素材,可以节约学生的实训时间,把大量的精力用在剪辑的训练上,可是,结果表明,这种方式循规蹈矩,不会出大的差错,但是也不会激发学生创作的热情,而且削弱了学生的主动策划意识,束缚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只能在给定的镜头里选择,自然不会去思考,有没有更好的镜头去表达,去叙事。作为高校教师,研究一门课程的教学过程,要把它放在行业当中去,特别是对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本科院校,教师更应当注重专业对应的岗位在当下以及未来的发展态势。基于以上综合因素,笔者开始思考,培养学生的编辑思维,不应该局限于已有素材之后的创造,而是要主动去寻找素材,以便翔实准确地报道。

 

经过反思,改革之后的实训效果,从整体上看,实训作业的质量有所提升。笔者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具体的文本符合学生从文本叙事到镜头表达的思维转变,给了他们主动创造的空间。广播电视学专业的生源主要是没有经过艺术培训的文科生,他们长于写作,理解文本的能力普遍较强。比如,一组学生依据文本,拓展故事,情节起伏跌宕。他们将打火机换成了钱包;增加了一个盗窃钱包的人物;场景由一个房间扩展为在超市、操场两个空间之间进行转换。从发现钱包丢失到回忆,再到最终发觉被盗过程,其间,考查到学生对镜头剪辑点的选择、场景的转换,以及主客观镜头的衔接,作业效果达到了实训要求的目标,收到了很好的反应。

 

三、慎用技巧重思维

 

过去,甚至现在,很多人对编辑工作都有一个误区,那就是,编辑一部作品一定要用技巧,一定要体现机器、软件的高级性能。相反,很多优秀的影视作品,恰恰不是因为技巧而突出,换句话说,技巧隐含在了内容里,反而更显作品的高级,作者思维的高深。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不断地强调,编辑作为内容的终端,一定要考虑如何呈现及呈现的效果,但是,切忌滥用技巧,华而不实,反倒影响内容的传递,尤其是在电视新闻节目中,编辑依据素材叙事,应当把思考重点放在如何连贯剪辑、流畅叙事。一次实训中,笔者将实训范围规定在大学校园内,要求学生观察身边的大学生,发现一些具有正能量的现象和事件,最终完成一部短片。大部分的小组,多以公益广告的形式,展现了大学生热情、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有一个小组别出心裁,全片以访问的形式,层层深入。第一个问题是“你有闺蜜吗?”“你有哥们儿吗?”第二个问题是“你们会是永远的朋友吗?他(她)是你心里最重要的人吗?”第三个问题是“父母是你的朋友吗?”第四个问题是“你遇到困难的时候,第一个会想起谁?”短片前半部分,气氛轻松,甚至诙谐,很多学生都能从受访者的回答中,找到共鸣。渐渐地,回答变得迟缓,作品节奏慢了下来,所有的受访者都不认为父母可以是自己的朋友,而如果遇到困难,首先想到的都是求助于父母。全片几乎没有用到可见的剪辑技巧,而作品节奏有张有弛,最终以“please share more with parents”这个主题结束,发人深省。

 

整个短片,几乎没有使用画面编辑的技巧,几处声音编辑运用了导前和延后这样的基本方法,通过声画组合的变化,来突出主题。在课堂讲评中,这部作品受到了学生们的一致好评,究其原因,作者观察生活后,运用视听语言来反映现实的思维能力,是值得赞扬的。笔者作为教师,既要对实训的要求做清晰的说明,又不能用自己的思维捆绑学生,所以,笔者采取的方法是,首先提出一个宏观的要求,然后跟随每个小组的进度,逐步地引导,扩散思维,最终让每个小组在他们自身基础上,做到极致。笔者始终认为,编辑工作要靠一定的悟性。俗话说,处理事情讲究艺术性,作为编辑师,他要具备一定的艺术思维,有能力从小人物小事情上去讲朴素的道理。经过实训,笔者发现,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远远比只教会他们使用技巧,实用且长久。

 

四、针对辅导全面提升

 

就整个学科来讲,《电视新闻编辑》承担了节目制作流程中的基础教学环节,因此,教学成果是否明显,在后来的采写及综合创作课目中就会相应得到检验。同时,作为教师,笔者认为,备课不仅仅是认真备教材,备该课程在专业中的作用,更要备学生。

 

过去几年的教学过程中,笔者非常重视课程与课程间的关联与互补,无论是课堂上还是实践中,都有意识地提醒学生,要完成一部影视作品,或者是完成一次新闻报道,需要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而非一门课程所能及。这一点,笔者认为非常重要,并且一直坚持。而在备学生方面,过去,笔者仅是站在课堂的角度,审视讲授内容是否满足当下学生的接受,是否满足学科整体的目标和要求。费尽心思,每个班却只能看到一两部可心的实践作品,有时甚至很懊恼,为什么同样的内容,同样的讲课过程,收效却是这样。经过了数次实践,再加上分班授课后学生人数减少,笔者开始换位思考,应当尊重每个学生的起点和特点,不能急于求成,力求全班都达到一个高度,于是,笔者从学生出发,展开了有针对性地指导实践,尽可能让每一个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升。

 

比如实践作业的讲评环节,笔者做了一些调整。实践作业讲评环节是课程的重点,也是特色。每次讲评,26个组的作业依次播放,就有26种思维在课堂内激荡。过去,轮到讲评环节,笔者总是在班内展开评比,一个学期两次实训,总是个别同学领先于其他人,无形之中,削弱了一部分同学的积极性。事实上,无论是艺术创作,还是纪实报道,个体差异必然存在。在发现这个问题之后,笔者改变了讲评思路,转变为全班观摩,纵向评比的模式。也就是说,一个组,在一个学期内,两次作业之间是否有进步,作为评比的考虑因素之一。改革之后,每个组的成员都在暗暗地摩拳擦掌,修改作业的主动性明显提升,频次加快,作业质量提高显著。在这次改革中,笔者获益良多,分班授课只是在课堂容量上进行了硬性改变,而教师,要动脑筋,在方法上,思路上,真正做到授课人数少而全面提升学生能力的教学效果。

 

教材是依据,教师才是带领学生入门的关键因素。传统的教学方法固然有其继承性,而作为新时代、新的媒体环境下的传媒学科教师,更应该注重自身的创造力,立足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大胆实践原创方法,思考教学与实际应用的契合点,真正做到理论和实用的结合。

编辑年终总结范文9

The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of Academic Journals

Young Editors in the Continuing Education

LIU Lun

(Magazine House of Jiangsu University, Zhenjiang, Jiangsu 212003)

Abstract With the in-depth development of journal publishing, more and more young people into the field to edit. Youth editor has unique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 strong psychological security needs role confusion, low self-efficacy, and interpersonal difficulties. Young Editing by self-learning, training and conferences, online learning, such as when the network continuing education, should make the appropriate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make positive psychological suggestion; humbly ask the senior editor; learn proper attribution.

Key words young editors; continuing education;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随着我国期刊出版的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年编辑进入该领域。但由于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目前真正受过专门编辑教育的人数很少,在岗的青年编辑大多是从其他专业转过来的,边学边干,一时很难深入。此外,由于青年编辑从业时间短、经验积累不够,遇到问题往往容易气馁并导致对自己的职业选择产生消极心理,出现缺乏自信、工作难以投入、心有余而力不足等现象,这势必影响工作效率乃至刊物工作的正常进行。①因此,对青年编辑开展继续教育很有必要。青年编辑由于受成长阶段、教育背景、专业修养、工作经验等的影响,具有自身独特的心理特点。深入分析青年编辑的心理特点,有利于青年编辑更全面认知自己,深入挖掘自身潜能。通过对青年编辑继续教育形式的分析,结合青年编辑心理特点和自身工作实际,对青年编辑在继续教育中的心理调适问题进行初步探析,以期为青年编辑的发展提供一个研究视角。

青年编辑大部分是由刚毕业走出校园的研究生或有几年相关工作经验走上编辑岗位的青年构成,他们在生理发展上已经成熟,但在人生观、价值观、心理特性上仍不够成熟,在编辑这个特殊的工作环境中,青年编辑除了具有同龄青年的一般心理特点外,还具有自身独特的心理特性。

1.1 较强的心理安全需要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Maslow)把人的需要归结为五个层次,由低到高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一般说来,只有在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的基础之上,较高层次的需要才会出现,而且较低层次的需要满足的程度越高,对较高程度需要的追求也就越强烈。马斯洛指出,“如果生理需要相对地得到了满足,接着就会出现一整套新的需要,我们可以把它们大致归纳为安全类型的需要(安全、稳定、依赖、保护、免受恐吓、焦躁和混乱的折磨、对体制的需要、对秩序的需要、对法律的需要、对界限的需要以及对保护者实力的要求等)。”②青年编辑刚刚步入工作岗位,进入到一个新工作环境中,需要进行大量的学习,进行相对复杂的人际关系交流,加上处在转型改制的大环境及工作与生活的双重压力下,寻求一种轻松自在、不受约束、稳定有序的安全需要成为青年编辑的主要追求,在安全需要没有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之前,更高层次的需要诸如自我实现的需要则不会出现,青年编辑的成长则会受到较严重影响。

1.2 角色意识模糊

所谓角色意识是指处于社会关系中的“社会人”对所扮演的角色的内涵有着充分的认识,这种意识包括对角色身份的期待、角色权利与义务的明确、角色人格的不断完善等。③大部分青年编辑都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步入工作岗位的,由于对编辑角色的认识不深,在由学生角色转换为编辑角色时就会出现角色意识模糊。角色意识模糊导致青年编辑对编辑角色的认识不深刻,对编辑的权利与义务不明晰,编辑角色人格亟需完善。具体到工作中,变现为切入点不准确,无法将自身在学校教育中所获得的专业知识在工作发挥出来,在审稿中对稿件模棱两可,无法做出准确专业的判断;工作中处于“被动”状态,主观能动性发挥不足,学生角色中被动接受教师教学的思想依然对工作产生影响等。

1.3 自我效能感较低

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这一概念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A Bandura)于20世纪70年代在其著作《思想和行为的社会基础》中提出的。班杜拉指出,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与先行因素的影响,行为的结果因素就是通常所说的强化。先行因素即班杜拉所说的期待。他认为,除了结果期待意外,还有一种效能期待。结果期待指的是个体对自己的某种行为会导致某一结果的推测。效能期待则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否实施某种成就行为的能力判断,它意味着个体是否确信自己能够成功地进行带来某一结果的行为。如果个体预测到某一特定的行为会导致某一特定的结果,那么这一行为就可能被激活和被选择。④青年编辑刚刚步入到编辑领域,在知识结构和编辑技能方面有很多不足,在日常工作中,当面临一些有难度的问题时,青年编辑可能会产生畏惧心理和害怕失败的心理,不能对问题进行很好的解决,造成了较低的自我效能感。

1.4 人际关系处理问题

青年编辑大部分是由学校毕业后直接步入编辑领域,人际关系由相对简单的同学关系转变为工作中同事之间、上下级之间、编读之间、编审之间等较为复杂的人际关系。期刊行业的特殊性需要青年编辑具有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在期刊的编辑过程中,青年编辑要同作者进行联系,此外,还要经常同审稿专家、读者、专家学者进行交流和沟通。在青年编辑的日常工作中,还需要经常与编辑部同事进行频繁的人际互动。青年编辑因社会资历较浅,社会化程度不高,缺乏相应的社会经验,在与他人进行人际交往时,难免会出现人际关系的处理问题。

青年编辑的继续教育是青年编辑职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对帮助青年编辑尽快适应编辑工作,克服心理方面的不成熟具有重要意义。目前青年编辑继续教育的形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形式。

2.1 自我学习

自学是青年编辑成长的主要形式之一。在青年编辑的成长中,基于不同的教育背景、个人修养等,除编辑行业的通识知识外,每名青年编辑所要学习的内容不尽相同,如对于教育类的期刊,教育学背景出身的青年编辑和文学出身背景的青年编辑在进行自我学习时,学习的方向必然不同。因此,青年编辑在进行自我学习时,应结合自身实际和工作需要,坚持进行自我学习,如可翻阅《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点符号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等,加强编辑学、语言学、期刊专业方面知识的学习,做到随用随学、随时随学、随地随学,提高自身理论水平与知识修养,做编辑工作的有心人。

2.2 培训班与学会会议

2010年出台的《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第7条指出:“出版专业技术人员每年参加继续教育的时间累计不少于72小时。其中,接受新闻出版总署当年规定内容的面授形式继续教育不少于24小时。其余48小时可自愿选择参加省级以上新闻出版行政部门认可的继续教育形式。”⑤培训既是青年编辑成长的重要形式,也是完成新闻出版总署要求所必须进行的继续教育形式之一。但是,培训班又不拘泥于“官方”的各种培训。各个杂志社、期刊编辑部也可结合自身工作需要和资源,通过邀请校内专家、审稿专家、编委会专家对青年编辑开展系统培训。培训内容既可以是编辑方面的,也可以是结合期刊专业方向,就近期学术热点开展培训,提升青年编辑专业技能。

学术会议是以开展学术交流、课题研究等为主题的会议,能够较为集中的反映本研究领域内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青年编辑通过参加编辑类的学术会议如中国期刊协会及分会会议,及期刊专业类会议如笔者所在《高校教育管理》编辑部,可能就会参加一些和高等教育与高等教育管理相关的学术会议。通过参加学会会议,增强了对本研究领域内最新进展的把握,促进了与同行之间的学术交流。

2.3 网络在线学习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逐渐成为青年编辑进行继续教育的重要形式,并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网络具有及时性、交互性、便捷性等诸多特点,基于网络而构建的编辑网络在线学习平台也比传统的面授形式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首先,网络在线学习可实现学习的“碎片化”。与传统面授形式不同,在网络学习平台选课后,在规定的时间内,青年编辑可以根据自己时间灵活调整,既可以一次性学习多门课程,也可以一门课程分成多次学习,将课程“碎片化”处理。其次,网络学习平台具有针对性。网络学习平台拥有编辑方面的多门课程,青年编辑可以结合自身兴趣爱好及实际需求,按需选择。最后,网络在线学习终端的多元性。随着web3.0的发展,网络学习终端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学习平台不仅仅局限于电脑,青年编辑可以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智能终端实现随时随地在线学习,突破传统意义上的时空限制。目前,新闻出版总署教育培训中心是青年编辑进行网络继续教育主要的学习平台,青年编辑凭用户名和密码登陆后选择相关课程进行学习,课程学习结束后通过考试则获得相应的学分。

3 通过继续教育促进青年编辑心理成长的对策

青年编辑进行继续教育,对于提高青年编辑自身知识结构和编辑素养,帮助青年编辑继续成长具有重要作用。青年编辑在进行继续教育时,应针对自身心理特点,做好心理调适。

3.1 进行积极心理暗示

青年编辑在进行继续教育时,应进行积极心理暗示,充分利用“皮革马利翁效应”,实现自身的继续发展。皮革马利翁效应又称罗森塔尔效应,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在小学教学上予以验证提出。1960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进行了一个实验:他们将一份“精心挑选”的学生名单交给了老师,并告诉他们,这些学生在智商和情商上都远远优于其他学生。一段时间后罗森塔尔等对这些学生进行了测评,结果表明,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生活态度及自信心等都比其他学生要好。测评结束后,罗森塔尔说出了名单真相――那些学生是随机抽取,而并非精心挑选!⑥这一结果启示我们,心理暗示特别是积极的心理暗示会对人的发展产生重要作用。青年编辑在进行继续教育时,针对自身存在的问题,应该予以正视,找准目标,给予自身积极的心理暗示。这种心理暗示的实施有两种方法可供参考:一是每天有意识的进行自我暗示,如每天早晨起床前、晚上睡觉前进行自我暗示,将教育教育目标细化为可执行策略,并暗示自己一定可以完成目标,确定详细的完成日期。二是在工作环境中如电脑周围、办公桌之上贴一些需要学习的内容、奋斗目标、需要完成的工作等,以强化自我暗示效果,将外在暗示转化为内在的自我暗示,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

老编辑无论是在编辑素养、知识结构方面,还是在社会化程度、社会实践经验方面,都具有很多切身体验和经历。青年编辑在日常工作中,应积极与老编辑交流互动,学习老编辑在每个工作环节中的工作方法和态度;学习老编辑在与专家学者、作者、读者互动方面的方法与技巧,学习约稿过程中应掌握的方法与注意问题;向老编辑请教学术研究,使自己尽快成长为学术型编辑,在编辑中不断提升自身学术水平,在提高自身学术修养的过程中增强审稿能力,提升编辑工作效率等。向老编辑学习是青年编辑快速成长的重要部分,青年编辑在请教过程中应谦虚谨慎,对老编辑充分尊重,摒弃“清高”、“骄傲自满”心理,尽快由编辑“新手”向编辑“老手”转变,实现自我成长。

3.3 学会恰当归因

人做完一项工作之后,往往喜欢寻找自己或他人之所以取得成功或遭受失败的原因,这就是心理学家探索归因问题的客观依据。维纳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探讨,发现人们倾向于将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归结为以下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机遇)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⑦一般来说,个体的归因方式分为两种,一种为内部归因,即个体认为,无论成败与否,都是由自己的能力或者努力程度等内部因素造成的,自己应对行为负责;外部归因则不论成败,将原因归为运气等外在因素,因此不愿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心理学研究表明,不同的归因方式会对个体今后的行为产生影响。青年编辑在进行继续教育中,应恰当运用归因理论,促进自身在继续教育中继续成长。具体说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要加强反思,每完成一项任务或者教育目标后都要进行反思,找出失败或者成功地真正原因,即进行正确归因,这有助于青年编辑正确认识自己。二是要根据具体情形,进行积极归因,哪怕是不真实的归因。青年编辑刚开始面临较大的工作压力、生活压力,在进行归因时,在适度的范围内,可以对成功地工作多进行内部归因,而对于失败的或者不成功的工作进行外部归因,提升自身工作的整体效能感,减轻心理压力,保持健康心理,不断在继续教育中成长,明晰对“编辑角色”认识,实现由青年编辑向资深编辑的转变。

注释

① 徐晶.高校学报青年编辑健康职业心理的培养[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14.

② 亚伯拉罕・马斯洛.动机与人格(第三版)[M].徐金声,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21.

③ 张爱梅,章诚.青年编辑的社会角色初探[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92.

④⑦冯忠良,伍新春,姚梅林,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237;233.

编辑年终总结范文10

关键词:期刊;三审制;出版物质量

中图分类号:G23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1-0168-02

国家有关部门多次明确规定和强调,为了保证出版工作的政治方向和出版物的质量,对出版物应实行三审制,主要是对政治内容和学术质量做出基本评价,并且要注意稿件的政治性和科学性,检查稿件的先进性、创新性、学术性等方面的内容,给出是否采用或修改的确切处理意见。由于不同的期刊有的不同性质、宗旨、体制等,完成三审程序的具体责任者并不完全相同。三审环节中,任何两个环节的审稿工作不能由同一人担任,三审制是每一个出版单位都必须坚持的基本制度,任何时候都不能减少审级,每个审级的责任也不能相互替代。对于重要的稿件和内容复杂的稿件,可以广泛听取专家的意见。

一、初审

1.初审内容

初审是审稿的第一步,应由期刊编辑部内具有编辑职称或具备一定条件的助理编辑人员担任(一般为责任编辑),再审读全部稿件的基础上,对稿件的政治导向、思想倾向和价值,稿件的具体内容等进行全面的审查和研究。对稿件的优缺点进行分析,做出实事求是的评价。初审是三审制中工作量最大、任务最繁重的一环。编辑的初审应着重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每一个期刊都有自己的特色、办刊宗旨和用稿原则,作为初审必须始终牢记。对来稿首先应审查其是否符合本刊的刊载范围,是否符合本刊的办刊方向。对于有悖于办刊宗旨,超出刊物刊载范围的稿件,就无须再送二审,初审要审查稿件内容是否符合期刊的用稿要求。

第二,对稿件的质量与水平做初步的评估。初审编辑除了对文稿的格式、规范做出初步审查外,也应对其质量与水平做基本的评估。应该明确该论文是否属学术论文,应该明确该论文是否属国家重点课题或基金项目;是否参加过国家和国际性学术会议;是否为硕士或博士学位论文;是新开发的项目还是已有工作的继续;论文中有无创新之处;论文的写作水平如何等等。一般论文涉及的学科面广,尤其是许多问题属于专业范围的深层次问题,非本专业专家难以提出十分中肯的意见和建议。但编辑对那些明显无任何创新,重复他人观点的稿件,必须要加以鉴别。对此类稿件应及时做出处理,请作者做进一步的研究,完善后再行送审。

第三,对文稿中需要保密内容的审查。期刊文章中如有失密或泄密,有时会对个人、集体或国家带来诸多积极影响,甚至是重大损失。故初审时要特别注意文稿中有无失密或泄密的内容。一经发现,应及时删去需要保密的相关内容或与作者商榷处理办法。

第四,初审时还要注意文稿中有关地理图、民族称谓、朝代、名人出生年月等的准确性。

第五,写出初审报告。根据初审结果,审稿者应当及时写出初审报告。初审报告一定要根据初审时发现的问题,逐项报告。初审报告的内容包括:文数、图表及格式是否符合要求(或是否与稿约相符);对文稿质量与水平的初步评估;初审合格与否,提出是否有必要进一步复审。初审报告是进行下一步工作的依据。最后由初审编辑签字并注明日期。

2.初审权责

第一,初审退稿。初审中如发现与期刊宗旨不符的稿件应及时予以退稿。编辑在初审中对文稿内容应严格把关,对文稿的去留应持慎重态度。根据有关规定,期刊应在三个月内做出刊用或退稿的书面答复,以便作者对文稿做出进一步处理。

第二,初审合格稿件的送审。初审合格的稿件即可进入复审。复审的意见或建议,对编辑部或编委会定稿都有重要的参考作用。如需送有关专家审稿时,应选择专业对口的专家。由于许多文章中学科交叉、跨学科的现象十分普遍,要做到专业绝对对口并非易事。所以有时就要对文稿多次审定。不过,送审人次不在于多,他们所提出的五花八门的意见有时反而会使编者与作者无所适从。

第三,建议直接采用。随着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近年来期刊编辑队伍自身建设的加快,高学历,高职称的编辑人员在一些期刊编辑部已经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在责任编辑对稿件的初审过程中,对那些学科与责任编辑所学专业相同或相近,内容和观点容易把握的文章,一般由编辑审定后即可直接出建议采用的意见。这样可以缩短审稿周期,提高工作效率。若编辑自己认为对文稿内容不熟悉,不能做出对文稿的鉴别与判断时,要送有关专家复审。

二、复审

1.复审内容

对于综合性的学术类期刊,由于稿件涉及的学科众多,必须由有关专家进行审查,并对其学术水平做出评价。专家评审主要从论文的先进性、科学性、真实性和实用性等反映学术水平的不同方面进行评价。对稿件论据是否充分、内容有无创新、论点是否正确、应用价值如何等做出判断,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修改意见,对稿件的取舍提出建议,以帮助编辑了解掌握稿件的长处与不足。为确保审查意见的客观性和公正性,一般学术刊物均采用两位同行专家双审的制度,并坚持内审和外审相结合。为了使稿件用之有理,退之有据,对于两位评审的意见产生分歧的稿件,需要请第三方专家进行复审,对论文进行全面细致的评价。编辑将综合审稿意见后再决定对文稿如何处理。由此可见,任何学术期刊,其质量的高低不但取决于是否有充足的稿源和素质较高的编辑队伍,而且同审稿队伍的学术水平与责任心也密切相关。

2.建立专家审稿队伍

专家审稿对于把控期刊的质量关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不断充实、更新和扩大审稿专家队伍是十分必要的。一些刊物在选择审稿人的过程中总结出如下经验。

第一,编辑负责初审,送审及选聘审稿人等重要职责。编辑对所物色的专家审稿人对象的专业与特长、审稿人所写评语的质量与水平及审稿及时与否都有比较深的了解,并与他们建立起长期的联系。因此,这是建立一支高水平、高素质、责任心强的专家审稿队伍的主要渠道。

第二,为了确保专家审稿的客观性,专家双审制采取的是内审与外审两种形式,这就势必要有一支外审的专家审稿队伍。鉴于各期刊编辑部对其本单位的各学科专家的学术专长和具体研究方向及审稿质量、工作作风等都比较了解,因此,可以通过他们来推荐和聘请外审专家队伍,以确保期刊的学术质量。

第三,近年来,按照学术期刊编辑规范化的要求,各种期刊均在地脚的位置标注了作者简介,这给编辑部物色合适的审稿人提供了途径。在作者简介中清楚地表明了作者的性别、出生年月、职称、研究方向及联系方式等,还能从作者所刊登的论文中了解到其学术水平,因此,从这些信息中可挑选到一批具有新知识、站在学科发展前沿的有较高学术水平的审稿人。

3.复审建议

复审意见一般包括两部分。一是写给编辑部的,内容是对稿件的评审及处理意见;一是写给作者的,内容包括论文的评审修改意见、质疑等。在填写复审意见书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实事求是。复审要针对稿件进行实事求是的评审。对稿件的全部或部分不熟悉的内容应申明,可向编辑推荐合适的评审人或者将原稿退回。不论大小人物,不论亲疏关系,都要公正客观,不随意褒贬。第二,全面评价。复审要坚持一分为二的原则,应当认真地提出论文中值得肯定的部分,中肯地指出存在的问题,即使是质量很差的稿件,也应指出今后的研究方向。评估要全面而不疏漏,用词要中肯、准确而不辛辣、苛刻。第三,判断准确。判断准确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稿件的命运,这是审稿中难度最大的地方。审稿人必须在熟悉有关学科内外研究进展的情况下做出合乎事实的准确判断,必要时应查阅有关文献。第四,鲜明具体。审稿人对文稿应表示明确的意见,尽量少用或不用模棱两可的语句。第五,言之有据。审稿人所写评语,应有一定的理论或文献依据。此外,对文稿中的一些疏漏、差错之处,专用名词、术语使用不准确等,也应提出具体修改意见。

三、终审

终审一般应由编辑部具有正、副编审职称的主编或副主编担任。终审者主要审查稿件的政治导向与思想倾向,从更高的角度审视稿件是否违反法律法规与有关的方针政策,是否违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宗旨和社会道德规范,是否具有学术价值,是否会产生一定的社会价值和经济效益。虽然在三个审级中终审花的时间最少,终审的意见是决定性的也是最重要的。一般稿件终审者可以抽查审读部分内容,对于有难度的稿件应该全面审读,也可以约请其他人帮助审读。终审者还要对初审、复审的审稿意见有全面、充分了解,并且解决他们提出的问题,对于不同的意见可以召集初审者、复审者一起商议,相互沟通,达成一致意见,但最终的处理意见由终审者决定。终审者权衡稿件的发表价值,从政治上、整体上对文章进行把关,并且最终决定是否录用。

综上所述,初审、复审、终审三者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缺一不可。初审是基础,复审是关键,终审是决策。三者各自起着重要作用。每个期刊社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方式的三审制,但最后必须是主编负责。期刊社实行的三级审稿制度,每一审级严格把关,即可发挥初审、复审、终审的学识和才能,又有利于发挥编辑团队的潜力和优势,这种个体和群体的结合,正是三审制最大的优点。

参考文献:

[1]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出版专业资格考试办公室.出版专业实务[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2]中共中央宣传部出版局,新闻出版署期刊管理司.期刊出版法规政策须知[M].北京:学习出版社,1994.

[3]徐柏容.期刊编辑学概论[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6.

[4]河北教育出版社编辑.编辑作者审读校对须知[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

[5]王克瑞.出版编辑学通论[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

[6]梁振儒,李少先.编辑工作基础[M].沈阳: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88.

编辑年终总结范文11

报刊对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曾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在上世纪的前半叶,许多优秀的报刊编辑同时又是颇负盛名的作家,如鲁迅、茅盾、叶圣陶、巴金、沈从文等,都是编辑活动与文学创作同时进行的。但就编辑实绩而论,巴金应是最显著的。那么,长期的编辑活动对巴金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巴金的编辑生涯从1921年编辑《半月》就开始了,后又参与编辑《平民之声》、《民众》、《平等月刊》、《自由月刊》和《时代前》等刊物,其热衷编辑活动的时间远早于文学创作。虽然这些刊物都与他早年的政治信仰有关,较注重对青年的思想启蒙,但因之形成的关注青年的编辑理念对他后来的创作产生了潜在影响。巴金正式登上文坛是1929年小说《灭亡》的发表,但这时期的创作还多属于宣泄政治情感的代偿性行为,直到1934年参与郑振铎、靳以主编的《文学季刊》后,才使他的创作观发生了转变,编辑工作才真正与文学挂起钩来。最能代表他编辑出版成就的是1935年开始担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时期,他先后主编了“文学丛刊”、“译文丛书”、“文化生活丛刊”等大型丛书,即使抗战爆发后辗转各地,他还在炮火中筹建了文化生活出版社分社,编辑出版了许多上乘作品,并主编了抗战刊物《烽火》。巴金将这些丛书和期刊的编辑定位始终放在艺术价值取向上,这恰恰与他正逐渐形成的“创作与生活一致”的创作观相联系。1949年以后,从上海作协的机关刊物《文艺月刊》到《上海文学》,1957年他和靳以合编的《收获》,他都长期担任主编。可以说,编辑活动贯穿了巴金终生,而始终坚持的兼容并包的编辑风格,与其创作中渗透的文化精神是一脉相承的。对巴金来说,编辑活动是一种“行”,文学创作是一种“言”,他成功地将“行”与“言”两相结合,在编创互动、行言相生的态势中完成了人生。因此从编辑对创作的影响这个角度入手,来探究巴金创作话语的独特生成语境,是巴金研究的一个崭新视角。

关注青年的编辑理念――创作对象的选择

巴金最初从事编辑工作,旨在唤起青年的觉醒。而后来作为文学编辑,则将基于平民立场培养文学青年、普及平民文化作为他关注青年的亲身实践。巴金曾多次声称自己不是作家,却很看重自己的编辑工作,即使没有任何报酬也做得兢兢业业。他非常注重文学刊物对青年的影响,一方面,他通过编辑平台译介国外名著,出版反映时代进步的新文学,以使青年阅读群体受益,另一方面大力扶持当时的青年作家。他曾说:“编辑的成绩不在于发表名人的作品,而在于发现新的作家,推荐新的创作。”①对此,作家沙汀曾回忆说:“凡我在上海通不过检查的小说《丁跛公》、《县长》,都是通过他寄到天津发表的。而我的第二部短篇集《土饼》,还有后来的《苦难》,也是在他主持的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的,都编入他主编的一套文学丛书中。”②在具体编辑策略上,巴金常采用以老带新的方法,让名家打头,然后推出文学新人之作,这样既保证了编辑的品牌,又提升了文学新人的知名度。例如,他主编的“文学丛刊”中,新作家的处女集子就达36部,占了整套书的四分之一。巴金运用这种编辑策略,扶持了一大批青年作家,有时甚至亲自无偿整理、编辑出版文学青年的遗稿。总之,关注青年成为巴金执著坚守的编辑理念。

关注青年这种编辑理念,与巴金将青年作为主要创作对象是一致的。巴金塑造最多的是青年人,如杜大心、周如水、觉新、觉慧、万昭华、汪文宣、曾树生等,他曾被视为青年的代言人。外国学者奥尔格・朗曾说:“能够将终生作为青年人的代言人的,在中国现代文坛上只有巴金。他写青年,为青年而写,写得最多的是青年知识分子。巴金的作品为我们绘出了一幅处于转折时期中国青年人的复合肖像,这幅肖像我们可以与19世纪欧洲文学中西方青年的肖像对比。”③在这些青年身上,巴金熔铸着自己作为青年以及对于青年的情感、体验和理想,反映的是那个时代青年的普遍心理,很能引起青年的共鸣。而且,巴金与青年读者间关于作品的交流都是每信必复,并及时将交流感受融入自己新的创作中,并获得了良好的接受效应。巴金的创作,特别是任文化生活出版社编辑时的创作,是他在编辑实践之外关注青年的一个新的空间。

讲求艺术价值的编辑定位――“创作与生活一致”的创作观

文学编辑与作家之间的美学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沟通性,以做编辑的体验来沟通创作,编辑与作家的评价认同就具有了互补性。巴金在编辑工作中,始终定位在追求艺术价值取向上,宁缺毋滥,绝不粗制滥造。即使受友人之托编辑出版文稿时,也把艺术价值放在第一位,例如受王元化等人的委托而出版郑文定遗稿时,他在做了认真筛选后说明:“其中两篇类似文艺杂论而又写得不好的东西,我没有采用。”④有时甚至创作观不同,只要艺术水平高,也会在巴金的编辑工作中受到重视。如巴金曾与沈从文、李健吾等作家由于创作观的分歧而产生了激烈争论,但巴金对他们艺术的敏感和批评的透彻仍给予肯定,依然热情推出他们的作品集,秉承的就是讲求艺术价值这一编辑定位。

当巴金以编辑兼作家的身份从事创作时,这种编辑定位对文学创作的规律性本质有着更加高屋建瓴的视域。从某种意义上说,巴金的创作从最初作为宣泄政治热情的代偿性行为,转变为积极探求文学创作技巧和注重艺术价值,形成了“艺术与生活一致”的创作观,在这一转变过程中,文学编辑实践是起了积极作用。巴金的创作,尤其是文化生活出版社时期的创作,巴金以编辑的社会抱负和责任感导引自己的创作,以编辑评价标准和作家创作标准的统一进行创作,借编辑的体验与优势附加给创作更多的情感和理智,于是对人生、艺术、社会现实以及传统文化的理解更趋深透,艺术创作也逐渐走向成熟,《寒夜》便是典型代表。

兼容并包的编辑风格――创作中“大爱在人间”的文化精神

编辑的风格往往会体现编辑者的文化涵蕴。巴金的编辑活动,就承载着他对生命的寄寓和对文化的省察,是他精神文化家园的一部分。巴金从事文学编辑活动,是将自己安那其主义理想转化为了一种岗位意识,“即使终生默默无闻,坚守着编辑的岗位认真地工作,有一天也会看到个人生命的开花结果”⑤。“我在文化生活出版社工作了十四年,写作、看稿、编辑、校对,甚至补书,不是为了报酬,是因为人活着需要多做工作,需要发散消耗自己的精力。我一生始终保持着这样一个信念:生命的意义在于付出,在于给予,而不是在于接受,也不是在于争取。所以补书的工作我也感到乐趣,,能够拿几本新出的书送给朋友,献给读者,我以为是莫大的快乐。”⑥巴金的这种岗位意识,实际上是将一种“大爱”的信念融入到具体的编辑事务中的过程。因此,他能摒弃门户之见,对不同风格、不同观念的作家,即使是对自己的创作提出批评的作家也能一视同仁,慷慨提携。例如,在他编辑的丛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京派、海派、左翼等不同派别的优秀之作。于是,巴金形成了一种兼容并包的编辑风格。

巴金兼容并包的编辑风格,体现出他温厚而宽广的文化涵蕴,并在创作中得到了延伸。巴金的创作,以情动人是一贯的风格,但写“情”还仅仅是巴金文学话语的表层特征,在深层则是潜隐的对“生命”与“爱”的思索。如《灭亡》、《新生》中的人类之爱,《爱情的三部曲》中的信仰之爱,《激流三部曲》中的亲情之爱,《憩园》中的不忍心之爱,《寒夜》中的母子之爱与夫妻真爱等。当然,巴金也写了苦难、罪恶、沉沦与死亡,但他又在话语间透出苦难中顽强的意志,罪恶中美好的希冀,沉沦中彻心的反省,死亡中不屈的心声。这并不是说巴金是一个盲目的乐观主义者,而是体现了他对生命本身的珍爱。巴金创作对生命与爱的思索,建构了一种超越阶级和个人的“大爱在人间”的文化精神,于是也实现了其编辑活动的文化涵蕴的延伸。

巴金身兼编辑与作家的双重角色,使他能从两种不同视角来体察作者与编者的编创活动,既能从作者角度观照编辑活动,又能从编辑立场观照自己的创作,形成编创互动、行言相生的参照态势,正是从这个角度考察巴金文学话语的生成语境,巴金研究获得了不同以往的研究视景。(本文为2010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巴金小说的话语场景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004032)

注释:

①巴金:《致〈十月〉》,《香港大公报》,1981年8月8日。

②沙汀:《巴金与中西文化》,四川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③张立慧、李今编:《巴金研究在国外》,湖南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第402~403页。

④巴金:《〈大姊〉后记》,文化生活出版社,1948年版,第202页。

⑤巴金:《随想录》,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486页。

⑥巴金:《巴金全集》(第1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

编辑年终总结范文12

2016年以来,一些媒体精英病逝的新闻接二连三见诸各大报端:4月26日,知名调查记者尹鸿伟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43岁;5月3日,《绵阳日报》编委会编辑中心主任任杰突然离世,年仅42岁;5月4日,《报》主任编辑马越舟上校病逝,享年45岁;5月18日,网易河北频道女编辑王雅珊因病去世,年仅28岁……据深蓝财经记者社区近期的《2016年中国媒体人健康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八成媒体人每天工作超过8个小时,肠胃病、肥胖、高血压成为媒体人最普遍的问题。在辛苦的背后,却是这些新闻工作者对事业的坚持与执着。在第17个记者节到来之际,让我们向他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江叔叔不会再来看我了吗?

2016年5月3日上午,成都全搜索新闻网记者江俊因突发脑溢血辞世。江俊在微信中的签名是:人生如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如今竟一语成谶。

消息一经传出,邛崃市“我在深山有远亲公益互助会”的微信群、QQ群满是“悲伤”和“难过”,因为这个公益组织的成立,留下了他太多的关爱和

希望。

当天台山镇留守儿童谢点桃听闻这个消息时,小姑娘在电话里泣不成声:“江叔叔不会再来看我了吗?……”

据“我在深山有远亲公益互助会”的工作人员回忆,江俊第一次去山里看望留守儿童就是去的谢点桃家里,当日到达天台山镇的时候才下午2点多,江

俊执意要等到晚上7点多才去。他说“去早了人家还要请我们吃饭,本来家庭就困难。”就这样,在天色暗淡后他们才踏着泥泞的小路到了山里。舌到谢点佻家徒四壁的情况,江俊从头到尾神情凝重。当要离开时,谢点桃坚持要留江俊吃夜宵。一问才知道,当日下午有人告知谢点桃家人,说成都全搜索新闻网的记者要来,谢点桃把家里仅剩的一块腊肉早早煮好了,一直等着记者来吃晚饭,而这时已是半夜11点多。江俊含着泪吃了一块小小的肥肉。后来,他在新闻稿件中写道: “桃桃宛如高山的格桑花,在山谷深处静静坚强的绽放。”从此,江俊就与深山里的娃娃结下了深深的情缘。

江俊曾说,“我现在虽然没有时间与山里的娃娃结对认亲,但会用尽全力去帮助他们,给他们亲情的关爱。”自那以后,只要有时间,他就从成都赶到邛崃的山里,通过大量的新闻报道引起社会对大山深处留守儿童的关爱。

邛崃市“我在深山有远亲公益互助会”的工作人员说,江俊老师只要听说互助会要开会讨论开展关爱留守儿童工作,他下班后就会从成都赶到邛崃参加。他就这样把爱心倾注在了山里留守儿童身上。

既奉献时间又奉献金钱的江俊,家境并不宽绰。离了婚的老江,抚养着12岁的女儿,还要供养年迈的父母,一直租住在东门的老旧社区,不惑之年方才按揭买下一套郊县的房子。

2000年进入新闻媒体的老江,和大多数新闻工作者一样,见证了传统媒体由弱到强、继而由盛转弱的十年,这一条抛物线令多少人不禁唏嘘。但个中滋味又有谁知:新媒体冲击下的焦虑,转型的痛楚,物质的贫乏……

去年,《第一财经日报》创始人秦朔辞职,吴晓波曾以伤感的情绪写道:

中国今天的青年知识良心,一半存在于律师界,一半存在于传媒界。这个行业里一度拥挤着无数的热血青年……他们决心用刀一样的文字和怀疑的精神与这个时代对峙。

在吴晓波眼里,中国一批优秀的记者,是一群充满了理想主义气质的、嗷嗷叫的“看门狗”。

而在另一些媒体人中,那些最优秀的传统媒体记者无非是一群新闻民工而已,这绝不仅仅是自我解嘲。

虽然面临着各种困难,但是老江一直坚守在新闻的路上,16年如一日,从未放弃,执着并乐观。

正如成都全搜索新闻网的悼词中所写:“在成都晚报,他勇于曝光莆田系医院违规作为;在成都商报,他先后参与威远矿难大型报道,主笔成都私家侦探、代驾市场深度调查;在成都全搜索新闻网,他是乘坐采访车到区县跑得最勤的记者。往往是凌晨在朋友圈发完信息,一早又坐车赶到邛崃、新津、蒲江……”在这段忙碌的时间里,江俊也曾在朋友圈中抒发过“身体透支”“身心很疲惫,世界那么大,却无力去看看”的无奈。他像一台刹车失灵的跑车,无法改变向前冲刺的状态,最终倒在了自己的工作岗位上……

这个悲伤的故事因为爱心的传递,有了一个美好的结局。江俊的父母年事已高,女儿尚幼,他的后事,主要由生前的同事以及媒体圈的朋友打理。一帮朋友围坐一圈,讨论怎么帮助他解决身后难题:父母的赡养与女儿的抚养问题。几番讨论,最终,由4名资深媒体人,也是江俊生前的好友刘杰、杜成、文大章和李正勇成立江俊善后工作小组,与傅艳爱心工作室签下了一份《湘怡公益专项基金管理协议》。基金对江俊父母和女儿赵湘怡的帮扶到她成年(18岁),如赵湘怡考取大学,则帮扶到大学本科毕业(22岁)。

20年来都未曾改变过

2016年6月16日凌晨5时,重庆电视台知名记者彭坤子因患肝癌医治无效去世,终年41岁。

许多重庆人对彭坤子的印象,是《天天630》里那个有着亲切笑容的女记者。实际上,2004年,《天天630》开播时,彭坤子已经在电视行业工作了近10年。

1995年左右,从浙江广播电视大学毕业的彭坤子就进入渝中区广播电视台工作;1998年前后,她进入重庆有线电视台。

随后,彭坤子一直在重庆电视台工作,并在2011年左右进入重庆新闻联播担任记者至今。

1998年,彭坤子加入了当时已开播4年的《有限报道》,从那时到今天,民生新闻一直是彭坤子工作的重点。

1999年,《有线报道》打造了系列报道《大街小巷的故事》,让彭坤子以记者身份穿梭在重庆的大街小巷,以体现新旧重庆的巨大变化。

当时,这个系列报道在重庆热播,彭坤子亲切的荧幕形象也让她开始被更多的观众所熟识。

随后的2001年,建党80周年。彭坤子作为创作团队的唯一女性,参与到了大型系列报道《雪山草地的故事》里,她以既是年轻党员又是镜头前的女记者的双重身份,实地重走了红军长征中最为艰苦的雪山草地。

《大街小巷的故事》《雪山草地的故事》两大系列报道,让彭坤子坚强、乐观又温婉的女记者形象深入人心。2011年,坤子加入重庆新闻联播继续担任记者,这也是这个在新闻行业奋斗多年的女记者生前的最后一个岗位。2013年,彭坤子与吕祥伟的作品《记者走基层:北碚双龙村的卫生室》获第十六届重庆新闻奖。

打开彭坤子的微博,屋外墙角盛开的鲜花、站在街边的猫咪、出外游玩的照片、蒸腾着热气的茶壶和茶案……生活中美好的细节,总是被她拍成照片放到网上。而照片中的她常常一袭布艺长裙,带着微笑。

热爱生活,是彭坤子的朋友和同事们对她最多的评价。重庆电视新闻频道总监张庆岗在纪念彭坤子的文中写道:“她在微信朋友圈的每一次推送,都透着对生活的感知,对生命历程中每一滴温暖的呵护。”

“她对人温柔,和同事关系都很好。”16日,彭坤子的灵堂在江南殡仪馆设立,她各个时期的同事悉数到来,从参加工作开始到进入重庆新闻联播时期都和她是同事的杨曦回忆着往事,善良温柔是老友对她最深刻的记忆。

不过,温婉的彭坤子却很坚毅,“比起生病,她更喜欢跟我们说工作和稿子,还有平常的生活小细节。”杨曦记得,在因病在家休息以前,彭坤子每一单稿子都很细心而认真,“她一直都是个有新闻理想,也有自己坚持的人。”

阿坤是很熟的同仁对她的昵称。也有人爱叫她坤子。“起初她在《有线报道》(后改名《天天630》)作为出镜记者,以前是全天滚动播出,她都是每天工作。”坤子的同事田园回忆,记得拍《雪山草地的故事》时,栏目组需要重走长征路,爬雪山,空气稀薄。“她是团队中唯一女生,最后终于爬上雪山。”田园说,坤子辛勤工作,“高标准要求自己,也成了我们大家的学习榜样”。

“她身上有一种似乎与生俱来的邻家小妹般的亲和力,非常适合做现场报道,特别是民生新闻类的报道。”曾经的同事李杨回忆,1998年,坤子来到《有线报道》主打现场报道,坤子邻家妹妹的亲和力成为栏目组的符号。她逐渐积累了不少的人气,街上的大叔大妈都要来拉她的手,主动找她说话,还有不少粉丝找到台里来跟她反映情况。

“因为电视,阿坤也透支了青春,透支了身体,甚至,透支了生命。”李扬不无伤感地回忆道。

纪录片《大后方》总导演徐蓓与彭坤子有着很深的交集。

“坤子还没有毕业时,就到渝中区有线台实习,当时就是我带着她。后来和我一起共事20年,一直到现在重庆广电集团。”徐蓓说,“我对她的第一印象非常深刻,当时电视台还在佛图关的山上,有一天我们一个同事就领了一个妹妹过来说是实习。看到坤子第一眼就觉得非常清纯,眼睛很干净、很亮。包括这20年来,她都未曾改变过。”

“在这20年的相处中,我已和她成为像姐妹一样的关系。她谈恋爱、结婚,都要来找我说。”徐蓓说,“在坤子最后一段时间,我们几个朋友建了一个‘大后方’的微信群,轮流照顾她。前天早上7时,我在床前照看她,看到她醒来,我就问她能认得出我么。她说‘刚才我把你看清楚了,谢谢!’这也是她对我说的最后一句话了。”

接到坤子去世的消息时,徐蓓的内心很平静,那个干净而明亮的眼神一直留在她的记忆中,不曾改变。

最后一个夜班

2016年6月19日,阴,上午10点,昆明市殡仪馆油管桥服务站,来了很多人,这场告别庄严而简朴,很多人红了眼眶,或默默流泪,低声抽泣,也有人痛哭失声,他们从各地匆匆赶来,为英年早逝的杜少凌送行。

杜少凌,大理宾川人,云南春晚传媒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春城晚报总编辑,因突发疾病,经抢救无效,于2016年6月14日清晨6点50分意外逝世,享年42岁。14日清晨2点的春城晚报版面截图成了他朋友圈最终的定格。

《春城晚报》深度新闻部主编温星在朋友圈中称:“昨深夜11点,我们还一起昂首走出集团大门!我下夜班,他本不用值夜班,却像往常一样每晚必到编辑部看版。他短袖短裤,活力赛过小伙。后来知道,他之后又返回编辑部,凌晨1点多才回家。今早消息,真正晴天霹雳啊!”

“昨晚遇到他,我还跟他开玩笑,你晚上穿短袖短裤比年轻人还健壮啊,我都穿长衣长袖了。他的朋友圈最后的一条微信,是晒了今天的版面截图,时间是两点多。毫无征兆,他非常爱运动,会踢球,也会健身。他身体一直没有什么大问题,近年体检中也只是血压比较高一点,心脏也没有听说有任何毛病。”温星说。

而另一位《春城晚报》的记者则说,杜少凌是今早“突发主动脉破裂”离世。对于杜的离世,他也表示很突然。因为“他平常还健身,身体很好。只听说身体有点痛风,但不严重”。

温星说,“早上六点,嫂子说他醒来感觉呼吸不对,就报了120,120也比较及时就来了,但是来的时候就断气了。120初步分析,有可能是心脏旁的主动脉突然破裂了,造成大出血。真的没有一点征兆。”

生于1974年7月24日的杜少凌, 1994年从云南民族学院中文系毕业后,就进入了云南日报社,历任《云南日报》总编室副主任、《滇池晨报》总编辑、车与人杂志社总编辑、《春城晚报》副总编辑与总编辑、云南日报报业集团编委委员等重要职务。

杜少凌是今年上半年内去世的第八位媒体人,也是6月份离世的第二位媒体人。

睡眠不足是日子常态,每次睡够觉,他都会发一条朋友圈。“2015年12月19日:总算把一周欠下的打盹补足,心境大好;2016年1月27日:总算好好睡了一觉;2016年5月8日:我知道夜班欠好,也知道这么下去啥都受不了;6月5日:早晨,本周初次睡足八小时……”

值得注意的是,杜少凌是目前离世的媒体人中级别最高的。相对于普通记者编辑,随着都市报的每况愈下,总编辑们是压力最大的一个群体。

前述《春城晚报》记者证实了杜少凌的高强度工作,“版看完一般都得凌晨1点左右”“我们刚刚改版了3个月,改版的事情都是杜总在筹划”。

温星也认为杜少凌压力非常大,“全国媒体都有这样的经营压力,我感觉在他担任副董事长后,他除了采编又要管理经营业务,各方面压力都大。他一般八九点就上班,一直到凌晨一两点才下班,长时间都是这个状态。因为他是总编,经常在外面谈事情,或是到宣传部门。最近一两个月其实他是不值夜班的,由各个副总轮值夜班,但是他依然坚持每天晚上一定要盯着编辑部。”

以杜少凌为代表的这类都市报总编辑年纪大约在40到50岁之间,对家庭而言,正处于负起家庭重担的壮年期。对于事业而言,他们正担负着传统媒体转型的大任,试图在互联网时代,为曾经辉煌的都市报找出一条出路。更直接地说,都市报总编辑是群“特殊”的媒体人,需要在动荡的媒体环境中兼顾家庭与事业。

《法制晚报》总编辑王林曾在接受传媒狐采访时表示,总编辑要承担的是整个报社的转型重任以及旗下上百名记者编辑人员的饭碗问题,压力责任都很大。

《人民日报》指出,“20年前,以《华西都市报》创刊为标志,中国报业进入了一个都市报跨越发展的黄金二十年。”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全国的都市报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南方都市报》《海峡都市报》《重庆晨报》《燕赵都市报》《大河报》《楚天都市报》《京华时报》《新京报》等报纸应势而生。

杜少凌所在的云南,都市报竞争激烈,除了《春城晚报》,还有《生活新报》《都市时报》《云南信息报》,号称“云南四大报”。其中《春城晚报》号称排名第一。但是在激烈的报业竞争中,《生活新报》已于去年停刊,《云南信息报》也进行了裁员。

2010年后,互联网强烈冲击国内都市报的生存,报业的广告收入严重下滑,都市报到了生死存亡之际。都市报总编辑们作为转型的发动机,对内负责内容产出,对外更要负责市场化的工作,工作压力可谓相当重。随着互联网媒体的竞争,这些总编辑更是要思考传统媒体的出路,尝试朝媒体融合的方向前进,为他们增加更多无形的压力。

杜少凌生前也在积极为《春城晚报》奔走。据《华西都市报》报道,杜少凌认为媒体融合已经是个趋势,但在趋势背后需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要解决持续造血问题;二是要认清融合的主体是谁;三是要选择合适的融合对象。”

前述《春城晚报》记者表示,杜少凌经常在朋友圈转发报纸的版面,“会焦虑,但信心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