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编辑岗位工作计划

编辑岗位工作计划

时间:2022-09-10 09:05:27

编辑岗位工作计划

编辑岗位工作计划范文1

关键词:互联网+ 数字出版 编辑工作 编辑队伍的重组与培养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1-0301-01

2015年3月5日上午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这一行动计划的提出,标志着“互联网+”成为了国家层面上的战略行动路线。可以说,时至今日互联网不再是虚拟经济,而成为了主体经济社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互联网正在与各行各业实现着不同层面、不同深度的跨界融合,推动着各种行业不断增长、优化、创新、再生。

作为传统产业之一的出版业,也不得不应对着大数据时代数字出版和资源整合带来的各种机遇和挑战。计算机技术成为出版的核心组成部分,互联网成为了基本载体,光电传导、电子纸技术也日趋成熟。数字化阅读的消费者越来越多,人们读书、看报、学习的时间已经大量转移到网络上。事实证明,数字化阅读已被消费者广泛接受,人们的阅读习惯已发生了巨大转变。相应地,出版业的编辑工作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一、由传统出版时代向“互联网+”时代转变下的编辑工作的变化

在传统出版时代,阅读呈现线性状态,读者阅读的是由作者书写、编辑加工出来的文本及图片。毋庸置疑,此时编辑是出版过程的核心。他不仅负责选题的策划、书稿的编辑与加工,还负责装帧形式、流程节点、营销方案的确定与实施。虽然在整个出版过程中处于核心地位,但是就工作内容与范围而言,仍摆脱不了一个“加工者”的角色,所做的工作仍以作者提供的稿件为基础;所有的编辑工作,包括营销在内,都是对作者作品的修改、润色与加工。而到了“互联网+”时代,由于阅读媒介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变化,出版物不再拘泥于单一的文本或图像,而是基于海量数据库、融合视听说各项功能于一体的富媒体,具有交互性,呈现的是一种网络状形式。编辑的工作内容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甚至各种市场推广和营销也不会再是单一地由出版机构发起、读者被动接受的,而是深入到每个用户终端,并快速感知响应个体读者的心理需求和情感需求。此时的编辑,在承担了上述传统出版时代的工作职责之外,还承担以下工作――筛选、组合、拆分、互链出版物内容,设计开发数字出版物形态,组合匹配文字、图表、声音、影像、动画等出版形式,研究并响应群体及个体读者需求,维护交流互动论坛,发行衍生产品,打造泛出版新生态……而这样的出版工作也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样由一两个编辑就可完成,而是必须有一支协调性好、复合程度高、专业能力强的编辑队伍才能完成。因此出版机构为了更加迅速地应对“互联网+”时代出版的新变化,就不得不重视编辑队伍的重组和再造。

二、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编辑队伍的重组与培养

如上所述,在大数据时代数字出版的新形势下,编辑队伍应该是一支由多种专业人员组合配备的团队,其内部应呈现专业化程度高、分工细致、配合度好等特点。从职业分工上,不仅有传统意义上的策划编辑、文字编辑和美编,还须配有数字图书(软件)设计人员,图像、音视频、动画等多媒体的制作、合成人员,数据、信息筛选分析整合人员,衍生产品研发人员等等。各岗位之间分工明确、团队协作、从而实现优势与资源互补。诚然,正如目前部分出版机构正在做的那样,其中的部分数据化工作可以实现外包,但核心工作仍必须由出版机构的编辑队伍来把控完成。而目前我们编辑队伍建设在这一方面仍显滞后。如何有效利用我们已有的编辑队伍,对其进行重组与培养,使之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是目前业界的重要课题。

1.培养数字出版领军人物。其人须对数字出版具有前瞻性的眼光、相对全面的出版及互联网知识构建、敏锐的市场洞察和反应能力,以及泛出版开发能力等等,是团队的主导和灵魂。他可以由出版机构的首席策划师转化,也可以从能力卓越的策划编辑中重点培养,也可以从多媒体行业跨界引进成熟人才并加以出版知识的培养。

2.对现有团队中的策划编辑和文字编辑、美编开展数字出版知识的培训。将团队中已有的出版能力与数字出版、互联网相结合,着重培养他们的数字产品的设计能力、数据的应用能力、跨媒体筛选和加工能力等,培养复合型编辑。

3.重新对编辑岗位职责和分工进行设计。如前文所述,传统编辑岗位已经远远无法满足新时代出版的需要,须增设诸如数据筛分岗、多媒体设计岗等新岗位,并明确各自的岗位职责。并在实践中摸索、制定新的工作流程和规范。

4.加强团队协作能力。新时代数字出版产品的信息量和流程复杂程度远超从前,对于团队协作和配合必然有更高的要求。在新型编辑队伍建设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各岗位之间的协作能力。

5.加快推进编辑出版专业的教育改革。目前我国高校出版专业的课程设置偏重传播学、出版学、编辑学等文科方向,出版机构在选用新编辑时,也往往偏重于考察其文字能力。而进入新时代之后,应倡导学校引进数字媒体编辑学、数字媒体技术与应用等课程,从而培养出一大批适应数字出版时代要求的新生编辑力量。

就目前而言,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出版界,传统纸书与电子图书在形态上的融合仅仅处于数字出版时代的开端,但是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出版业终将以与其他产业一同,步入到移动互联网连接一切的时代,从而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马化腾等著.互联网+:国家战略行动线路图[M].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5年5月

[2]沈强,杜都.在数字出版市场中重塑图书价值[J].出版广角,2015年1月

[3]沈小英.论数字时代图书产品新形态和编辑队伍再造[J].出版广角,2015年7月上

编辑岗位工作计划范文2

非常感谢集团党委给我参加这次竞职演说的机会。当前,我们集团的改革与发展进入到了一个关键性的阶段,需要每位员工统一意志,加强团结,坚定信心,奋力进取。今天我来到这里,一方面是向集团汇报我的工作情况和工作认识,同时也是希望能有机会为集团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我竞聘的职位是xx书社副总编辑。首先请允许我简单介绍一下自己的情况。我于198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87年7月至88年9月在省古籍办工作,88年10月进xx书社,先后担任图书编辑、编辑室副主任、总编办副主任、总编办主任兼办公室主任。中共党员,编审职称。

下面我就结合对所竞聘职位的认识,谈谈我本人的任职目标、工作思路以及自身优势。

第一,深刻体认岗位的职责,坚持做到“三个提升”

副总编辑是社长、总编的助手,承担着许多具体的事务性工作,需要有很强的执行能力;同时作为社委会成员,参与全社重要事务的管理和决策,需要有宽广的视野和丰富的工作经验。因此,如果我成为一名副总编辑,首先就是要端正态度,以新兵的姿态,从三个方面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能力:

一是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走上副总编辑工作岗位之后,我首先想到的就是要加强学习,以更加宽广的胸怀学理论、学政策、学知识、学技能,从中汲取成长的丰富营养。

二是提升自己的编辑策划能力我从事编辑工作已有20个年头,策划和编辑了一批有文化价值,有市场亮点的图书,在实际工作中锻炼了自己的编辑策划能力。副总编辑岗位对选题策划与组织落实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岗位就是责任,信任就是力量。走上新的业务岗位之后,我要更加勤奋地工作,努力提升自己的策划、组织能力,以实际业绩回报领导和同志们的信任与厚爱。

三是提升自己的执行能力

一是贯彻落实集团和社里的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能力;

二是做好分管工作的管理能力;

三是把握大局的综合协调能力。

应该说,这是一位副总编辑必须具备的三种基本能力。走上副总编辑岗位之后,我将从提高自己的执行能力和动手能力入手,带头转变观念,扎实推进工作,努力将集团的发展意志转化为全体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创造能力。

第二,把选题开发作为工作的着力点,大力推进增长方式的转变

“十五”期间,xx书社经历了一个相对高速的发展时期。但是xx书社经济效益的增长主要来自于有限的几个定向发行的教育类图书品种的开发,而不是经营管理能力的全面提升,因此基础并不坚实,存在着后劲不足的问题。

根据集团制定的发展目标,xx书社正在以年均20%以上的增长速度向前“强行军”。依靠有限几个品种的“单打独斗”来支撑这样持续高速发展,就好比挑着一副沉重的担子过一座独木桥,每走一步都会令人感到心里发慌。我认为,如果xx书社不能在今后几年内,在增长方式上实现由“单兵突进”型向“方阵推进”型的转变,要完成集团下达的跨越式发展目标,是十分困难的。

选题开发是图书出版的核心工作,也是副总编辑的工作重心,要实现xx书社增长方式的转变,做好选题开发工作尤为重要。我的工作思路是:

一,从制定选题规划入手,优化选题结构

优化选题结构是选题开发的战略目标,而做好选题规划工作则是优化选题结构的前提。要认真总结制定“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的成功经验,制定好“十一五”选题规划;要下大力气解决图书选题规划中存在着的散、短、软的现象(策划力量散,规划周期短,论证把关软),把打造拳头产品和开发系列产品结合起来,花三年左右的时间形成八到十个特色鲜明、市场冲击力强的产品集群,达到优化选题结构,提高综合竞争力的目标。

二、从提高单品种效益入手,推进图书品牌建设

随着图书市场发育的不断成熟,品牌竞争时代已经扑面而来。目前最为紧迫的是切实转变经营理念,真正把品牌作为出版社的生命线来抓,从单品种做起,扎扎实实地推进品牌建设。

首先是优化组合已有品牌。xx书社有不少图书具有比较好的品牌素质。如《中华传统文化启蒙读本》1套4种,总销量已达到十几万册,正在申报省编地方通用教材。要全力以赴地培育好这个品牌,使之成为我社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是策划开发新的品牌。既要有效地开发好现有资源,更要积极地策划新的优质品种。内炼品质,外抓机遇,找准目标,精心培养。

三是要研究品牌运作规律。要下功夫钻研品牌运作的规律和手段,大胆尝试,争取在“十一五”期间推出市场品质好、社会效益好、品牌形象好的图书产品,把xx书社的图书品牌建设推向新的阶段。

三,从提高选题策划能力入手,推进编辑人才队伍建设

选题开发,策划先行,策划工作既是编辑的首要工作,也是编辑劳动中最具创意、最有价值的部分。副总编辑的重要职责就是协助社长和总编辑抓出版社的选题规划,抓编辑选题策划能力的培养,建设一支业务能力强、思维活跃、富有团队精神、懂经营、善策划的优秀编辑人才队伍。

如果给我机会,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来做:

一是完善选题策划论证制度,把选题策划真正当作编辑工作的灵魂来抓;

二是加强业务培训,采用业务培训、业务研讨、传帮带等方法,提高编辑队伍的整体策划水平;

三是建立策划激励机制,设立专项奖励,每年开展一至两次的策划比武,通过评选当年度最具创意的策划项目、最有价值的策划成果、最富魅力的策划之星等活动,激励编辑人员学策划、做策划、比策划。

四是提倡联合策划、纵深策划,鼓励编辑延长策划的深度,丰富策划的内涵,加强策划后的跟进评估。要逐步整合策划力量,提高选题策划的综合实力。

五是要着手建立选题策划库,丰富选题储备。

第三,做好职责范围内的其他工作

副总编辑的工作是综合性的,目前我能意识到的经常性工作,除了上面提到的之外,主要还有六个方面:

1、编务管理;

2、选题计划的组织落实;

3、版权管理;

4、图书宣传;

5、开展对外业务交流;

6、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7、社委会委派的各项工作。

我长期做图书编辑,能够体悟编辑工作的内涵;多年担任总编办主任,配合社长、总编辑工作,对副总编辑的岗位职责和管理工作能够体认;如果给我机会,我自信能很快适应工作。

第四,参加竞聘的自身优势

对于我竞聘副总编辑的优势,前面也已讲到一些,这里归结起来,大致有六个方面:

1、品德端正,大局意识强,能忍辱负重,始终把集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2、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能严肃认真地对待自己从事的每项工作,从工作的成功中享受人生的快乐。

3、具有较为扎实的文字功底和知识储备,专业对口,业务熟练,编辑策划经验丰富。

4、担任总编办和办公室主任,具备业务管理和综合协调能力,有较强的执行能力。

5、了解社情,善于团结合作,乐于为群众服务,能得到领导和群众的信任与支持。

6、热爱学习,乐于接受新知识、新事物,有创新的激情和一定的创新能力。

编辑岗位工作计划范文3

关键词:高校出版社;激励机制;劳动人事关系;薪酬;企业年金

中图分类号:G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5X(2011)05-0185-04

一、前言

高校出版社的体制改革解放了高校出版社的生产力,解决了制约高校出版社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高校出版社属于文化产业,其核心竞争优势是人才,而要达到国家要求的“转变发展方式,创新发展机制,增强发展动力,提高发展质量”的要求,关键还在人才。人的行为受能力、动机和环境的影响,其中动机对人的行为有决定作用。高校出版社要想进一步发展,就必须全面建立激励机制。关于高校出版社转企改制的研究和论述较多,对转企改制后高校出版社激励机制如何创新的研究鲜见论述,而把激励机制创新作为高校出版社进一步发展的动力进行研究的论述尚未见到,值得高校出版社的经营管理者探讨。

根据教育部、新闻出版总署《关于进一步推进高校出版社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社科[2008]6号)的要求,转制为企业的高校出版社,要尽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并结合出版行业特点,“深化高校出版社内部改革。进一步推进高校出版社劳动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改革……积极探索和大胆尝试符合出版行业规律和高校出版社发展特点的薪酬制度和激励机制”。高校出版社属于脑力劳动密集型产业,其核心竞争优势是人才,只有进一步推进高校出版社劳动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改革,全面建立激励机制,才能将人的才能和动力转化为高校出版社的战略优势,才能促进高校出版社的进一步发展。

二、高校出版社激励机制现状及问题分析

高校出版社激励机制的现状是激励机制不健全,激励措施不全面,激励效果不明显。这些主要是由目前高校出版社多元的劳动人事关系、收入分配上的不公平和社会保障上的不一致造成的。

(一)劳动人事关系的多元化

目前,转企改制后高校出版社的员工主要有原事业编制员工、聘用制员工和劳务派遣制员工。原事业编制员工,根据《教育部、新闻出版总署关于高等学校出版体制改革工作实施方案》中规定的“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原则保留了原事业编制,由所在高校派遣到高校出版社工作,接受出版社的企业管理,退休后回到所在高校享受事业编制人员的退休待遇。“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原则较好地解决了高校出版社原事业编制员工的后顾之忧,但也给转企后高校出版社的管理机制的创新带来了一定的阻力。关于聘用制员工,由于转制前高校出版社的原“事业”性质,高校出版社在“人、财、物”等方面没有自。随着高校出版社的快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高校出版社面向社会招聘的员工,其中部分员工现已成为高校出版社的骨干。劳务派遣制员工主要是由劳务派遣公司输入到出版社从事后勤服务的人员,与出版社并无劳动关系。

目前,由于高校出版社的原“事业”单位的性质和所在高校的组织文化背景,很多高校出版社还未能完全转变事业单位论资排辈的观念,未能真正实现竞争上岗和合理轮岗,未能真正实现中层管理者竞聘上岗和员工双向选择,尤其是没有解决聘用制员工的晋升和原事业编制员工的辞退问题。

(二)收入分配上的不公平

目前,许多高校出版社的薪酬体系存在着“双轨制”,即原事业身份员工的薪酬待遇和聘用制员工的薪酬待遇不完全一样,原事业编制员工实行的是“职务等级工资制”,也就是“新闻出版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分别实行专业技术职务等级工资制、职员职务等级工资制”。其基本(档案)工资和福利主要由职务(职称)决定。而聘用制员工的工资主要是根据当地劳动力市场最低工资标准而定的,福利没有、减半或者象征性地给一些。二者薪酬待遇相差较大。尽管各个高校出版社在20世纪90年代就实施了“岗位工资”和“绩效工资”,但这部分工资在薪酬体系中所占的比例并不大,仅具有象征意义。即使同是原事业身份的员工,同一岗位基本工资的差别也是很大的,因为其基本工资不是依个人的绩效确定的,而是依个人职务(职称)确定的。而高校出版社内部不同岗位之间,岗位工资却没有差别甚至差别很小。从以上可以看出,高校出版社并没有把薪酬作为员工个人成长和为出版社贡献才智的重要激励手段。

(三)社会保障上的不一致

高校出版社原事业编制员工的社会保障是依据《教育部、新闻出版总署关于高等学校出版体制改革工作实施方案》的规定:“原有属学校事业编制的人员退休后,由学校负责管理,与学校其他离退休职工享受同等待遇。”也就是说高校出版社原事业编制员工退休后继续享受同高校事业编制人员一样的待遇。而高校出版社聘用制员工的社会保障则是按照国家规定参加社会保险。这种差别是由体制原因造成的,它随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会逐渐缩小甚至消失。

三、高校出版社激励机制创新的途径

转企后的高校出版社应深化内部改革,从劳动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方面建立符合出版行业规律和高校出版社发展特点的激励机制。

(一)实行全员聘用(聘任)制度,建立内部一致的劳动人事关系

《教育部、新闻出版总署关于高等学校出版体制改革工作实施方案》要求:“出版单位转企后,要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自主用人。”改变了过去高校出版社在用人方面没有自的局面。教育部、新闻出版总署《关于进一步推进高校出版社改革与发展的意见》规定:“高校出版社须实行全员聘用(聘任)制度,按需设岗,公开招聘,择优聘用,严格考核。出版社须与受聘人员签订聘任合同。”它明确了转企后高校出版社新的人事管理制度。这两个文件明确要求转企后的高校出版社原事业身份的员工从转制之日起,在劳动关系上,应和聘用制员工一样成为“企业人”,无论是原事业编制员工还是原聘用制员工,都实行全员聘用(聘任)制度,与出版社签署劳动合同,并且逐步由“企业人”向“社会人”转变。在用人机制上,要打破平衡思维,转变论资排辈的观念,确立科学用人思想,实行按需设岗,公开招聘,择优聘用,严格考核,逐步建立内部一致的劳动人事关系。

(二)实行以岗位绩效工资为主的薪酬制度,建立具有激励作用的薪酬体系

转企改制后高校出版社必须按照教育部、新闻出版总署《关于进一步推进高校出版社改革与发展的意见》中要求的“按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和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原则,确定以岗位绩效工资为主要内容的出版社整体的工资制度和分

配方式”。的原则,逐渐改变以往以身份和职务(职称)定薪酬引起的分配不公,实行以岗位绩效工资为主的薪酬制度。

薪酬,“是指员工作为雇佣关系的一方所得到的各种形式的财务回报、有形服务与福利”。它可以分为总体薪酬和相关性回报。总体薪酬包括直接以现金形式获得的报酬,如基本工资、绩效加薪、生活成本调整、激励等,或者间接以福利方式获得的报酬,如养老金、医疗保险、工作与生活平衡计划、津贴等。工作的相关回报,包括认可与社会地位、就业保障、富有挑战性的工作以及学习机会等。薪酬有不同的形式,薪酬分配方案也可以设计成多种形式。转企改制后的高校出版社,可以根据出版社制定的发展战略设计出符合当前出版行业特点和有利于高校出版社发展的薪酬体系。薪酬体系,就是指“用来分配各种有形报酬和无形报酬的一套机制”。因此,激励机制的创新在于设计出能够提高员工的工作绩效的薪酬体系。高校出版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设计具有激励作用的薪酬体系。

1 内部一致性

薪酬制度的内部一致性也称“内部公平性,是指单个组织内部不同工作、技能、能力之间的薪酬关系”。,也是指“在同一组织内部不同工作之间或不同技能水平之间的比较。这种对比是以各自对完成组织经营目标所作贡献的大小为依据的”。内部一致性就是根据出版社设定的发展战略,来决定出版社内部不同岗位的薪酬水平,也就是出版社内部的薪酬结构。高校出版社在设计薪酬结构时应该摒弃已有的“双轨制”,建立“基于工作的薪酬结构”(以工作内容――任务、行为和责任为基础),逐渐改变原事业单位“基于人的薪酬结构”(员工所具备的技能、知识或能力与特定的工作无关)。这样的薪酬结构对员工的行为才有激励作用,才能激励员工为实现高校出版社的发展战略而共同努力,使员工的行为与高校出版社的发展战略保持一致。

高校出版社在设计薪酬结构(岗位工资)时,首先要对出版社内部不同岗位的价值进行分析、评价,然后用排序法(归类法、计点法)分成相应等级,并设计相应的薪酬与之相对应。关键(核心)岗位和需要更多技能、知识与能力的岗位,工资就更多。根据高尔夫球竞赛理论,工资级差越大,就越会激励员工加倍努力工作;在一定限度内,上升到薪酬结构更高等级所获得的报酬越多,薪酬结构的激励作用就越大。

转企改制前,出版社出台薪酬政策时,出版社的管理层为了平息员工对岗位薪酬的不满,总是号召员工要多作贡献少攀比,殊不知在一个单位内部,“攀比”会对员工产生更大的激励作用。当然,这是建立在内部薪酬结构公平的基础上的。因此,具有内部一致性的薪酬结构有助于强化对员工的激励作用,有助于提高员工的效率和业绩,有助于促进高校出版社发展战略的实现。

2 外部竞争性

薪酬制度的外部竞争性是“指组织之间的薪酬关系”,也就是“要设计一种既区别于竞争对手又能较好地与组织经营战略相适应的薪酬组合”。目的是控制成本,吸引并留住优秀员工。薪酬水平越高,劳动力成本越高。高校出版社的薪酬水平,主要受制于出版社的图书或其他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和所在高校的文化背景以及当地劳动力市场状况和法律要求(最低工资标准)。

转企改制后高校出版社应根据发展战略确定自己的竞争性薪酬政策――是领先、跟进还是滞后。通过设定薪酬政策线(薪酬水平和薪酬组合),将外部竞争性政策转化为薪酬实践,如:高校出版社的岗位可以全部采用高于竞争对手薪酬水平的领先型薪酬政策,或者对那些在高校出版社发展中起关键作用的岗位(如策划编辑和营销岗位)采用领先型薪酬政策,对关键作用稍次的岗位(如文稿编辑和校对)实施跟进型薪酬政策,而对那些可以轻松地在当地劳动力市场招到员工的岗位(如行政服务)采取滞后型政策。这样的薪酬体系,才能保持出版社薪酬水平的市场竞争力。

因此,转企后的高校出版社在重视内部一致性的同时,也应重视薪酬的外部竞争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制定出既符合出版社发展目标又具有激励作用的薪酬战略。

3 员工的贡献

员工的贡献就是“个体员工对组织贡献的价值大小”。高校出版社要想得到发展,需要发现并激励有能力的员工按照有助于提升出版社绩效的方式实施工作行为。薪酬和其他报酬形式正是激励出版社所期望的员工行为的有力工具。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和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人都有特定的需求,如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以及自尊的需求,这些需求会影响人的行为。如果设计的薪酬满足了员工一种或多种需求,员工就会按照出版社所期望的方式行事。因此,为激励员工拿出并应用他们的知识、能力为出版社高绩效地工作,可以通过设计薪酬体系对这种行为进行奖励,激励员工高绩效地完成工作,并“根据员工的工作完成情况的好坏决定他们的报酬”。这就是绩效工资。绩效工资将高校出版社的发展战略与薪酬和绩效管理联系在一起,明确地告诉员工要按照有利于提高出版社绩效的方式进行工作。高校出版社的核心工作是选题策划和市场营销,而策划出版的图书创造的效益和销售的实洋就能充分体现出策划编辑和销售人员的绩效状况,这很容易在绩效单位和薪酬数量之间建立联系,并且可以通过绩效工资强化激励策划编辑进行选题策划和销售人员扩大销售数量的行为。

绩效工资计划主要有短期和长期激励计划。短期激励主要有绩效加薪、一次性奖金、个体现场奖金、个体激励计划、团队激励计划,长期激励主要有员工持股计划、绩效分享计划、广基期权计划。实施绩效工资计划,如果设计得当,会对员工产生较大的激励作用,否则,也会产生负面影响。

(三)建立绩效管理体系,完善绩效评价标准

绩效管理是指“识别、衡量以及开发个人和团队绩效,并且使这些绩效与组织的战略目标保持一致的一个持续过程”。研究表明,“绩效管理体系是将经营战略转换成经营结果的一个关键工具”。实施绩效管理体系最常见目的是管理目的(如薪酬决策)和开发目的(如识别员工的优点和不足)。很多高校出版社都自认为早已建立了绩效管理体系,实际上只是建立了绩效评价体系。绩效评价只是在年度工作结束时,对员工的优点和缺点进行评价,并把这种评价作为对员工过去的行为实施绩效加薪和奖励的依据。而绩效管理则是由管理者进行的贯穿全年的业务管理活动。绩效管理体系明确指出了出版社对员工的期望,以及出版社将如何帮助员工取得个人的发展和出版社将如何对员工进行评价并根据这种评价给予相应的报酬。尽管很多高校出版社建立了绩效评价体系,但它们在实施过程中常常出现不同的评价标准。高校出版社在工作年度结束后,仍然按照事业单位的考核办法,采用员工述职、民主测评、管理层确定等次的做法对员工进行年度考核,考核的结果作为加薪和晋升的依据,评价标准不完全与个人绩效挂钩,评价的主观性较强,没有真正区分出优、中、差员工,更起不到激励作用,甚至还会导致员工的不满。同时,高校出版社也会按照年初制定的绩效评价标准对员工个人或团队的绩效进行评价,如以个人或

团队年创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量、年编校文字量和初检合格率、年发行量和回款率等作为确定年终奖励或绩效工资发放的标准。年度考核和绩效评价没有把员工的贡献和薪酬管理紧密结合在一起,失去了一个很好的激励时机,甚至给出版社带来不良的后果。

因此,转企后的高校出版社应根据已设定的绩效管理体系,实施可量化的绩效标准,运用全面质量管理的原则来改进绩效评价程序,进行客观性评价,并结合薪酬管理手段激励员工按照高校出版社的发展战略贡献自己的能力。

(四)实施工资宽带化,疏通扁平化组织架构下员工的晋升通道

目前,高校出版社普遍采用扁平化的组织架构,高校出版社的编辑、营销等专业技术人员晋升的通道单一。转企后,高校出版社面向市场招聘员工,员工个体资质和生产率的差异,也需要运用岗位绩效去认可。为满足员工的期望,激励优秀的员工留在出版社,可以在高校出版社内部实施工资宽带化,也就是“将职位等级加以合并,从而形成职位较少的职位类别,通常保持在5个左右,这些跨度较大的薪资等级就被称为宽带”。基于宽带工资的原理设计出来的工资结构使高校出版社能够根据员工个人的业绩增加工资,而且这种加薪在不改变职位等级甚至职位名称的情况下就能做到。如:根据对选题策划和文稿加工要求的不同设计高校出版社的编辑岗位工资宽带,分为5个等级(一级编辑、二级编辑、三级编辑、四级编辑、五级编辑)。根据编辑岗位说明以及对绩效的不同要求,设定编辑岗位不同等级的工资,并且级差大到足以引导编辑积极寻求向更高等级的编辑岗位晋升,鼓励编辑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编辑岗位的相应等级。当然,也可以设计适用于营销岗位或行政服务岗位的工资宽带。

工资宽带化为激励员工的成长与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根据员工的胜任能力提高支付报酬,解决了高校出版社扁平化组织架构下员工的晋升难题,赋予了高校出版社下属部门负责人更多的薪酬决策责任,奠定了高校出版社根据员工的职业发展状况支付报酬的基础。

(五)建立企业年金制度,提高员工社会保障水平

目前,高校出版社员工由于原事业编制员工和企业聘用制员工身份的差别,其所享受的社会保障也不完全相同。为了鼓励、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激励员工为出版社作出更大的贡献,可以建立企业年金制度,提高员工的社会保障水平。

企业年金,即企业补充养老保险,是指企业及其雇员在依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依据国家政策和本企业经济状况建立的、旨在提高雇员退休后生活水平、对国家基本养老保险进行重要补充的一种养老保险形式。企业年金是对国家基本养老保险的重要补充,是我国正在完善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体系(由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三个部分组成)的“第二支柱”。

编辑岗位工作计划范文4

构建“模拟职业化训练”的新闻实训基地

实训基地是实训教学的实践训练场所,是完成实训教学与职业素质训导、职业技能训练等任务的重要基地。现代新闻的职业道德、岗位技能、团队精神、服务意识和质量意识等可以在这模拟职业化的环境中,通过较长时间的千锤百炼培养起来。如果缺少真实、综合的媒体环境,就很难进行新闻的养成教育。建立职业化的校内实训基地,可以使学校教育和职业岗位要求紧密结合起来。

建立校内新闻实训基地较之于其他专业来说,有它的优势。根据新闻职业特点,实训基地不需要太多的仪器和设备,只需有限的空间、较少的办公设备投入即能满足一般新闻岗位流程的模拟训练。但在设计上必须解决如何集各课程实践教学,各种岗位技能训练等任务于一身,以有限的实训空间和实训平台实现多元的实训课题的要求。

新闻学本科专业,其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以及相戈教材等都从老牌新闻院校本科沿用而来,各院校本科新闻教学同质化,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特点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新闻专业的业务课程就是《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报纸编辑》、《新闻评论》,其传授模式是割裂式的,而事实上采写编评的关系紧密相连。因此,江西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在2006年进行新闻学专业课程改革时,就认为新闻教学需要一门将其连接起来的课程。我们后来把这门课程定为《新闻实务训练》,该课程以培养学生的新闻实践和实战能力为目标,并将《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报纸编辑》、《新闻评论》、《新闻策划》这几门课程有机地串联起来,对学生新闻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起主要支撑作用。《新闻实务训练》采用“模拟职业化训练”的办法,按照“成立《大学生周末》报社(校内实训基地上一召开新闻选题与策划会――寻找新闻线索――做好采访准备――写作消息或通讯――安排稿件――版面编排与设计――发排出版报纸――发行报纸”的流程,对学生进行实际强化训练,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采写能力和编辑能力,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大学生周末》报作为校内新闻实训基地,主要承担三个方面的任务:一是课程实训,二是综合实训,三是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学生要在这个基地进行四个学期的采写编评发综合实训。《新闻实务训练》是新闻学专业综合实训课程,其教学任务主要在《大学生周末》报社完成。

合理使用新闻实训基地

新闻实训是为了熟练地掌握新闻业务的某种技能而在真实或模拟的媒体环境中进行反复训练的活动。反复训练可以使学生将新闻技能内化并巩固下来。而实训基地的构建就是为新闻教育搭建一个实训平台,使之既可以服务于实践教学,同时又面向实际工作岗位;既做到了专业对口,又能做到技能接口。所以,实训基地的设计使用首先要能满足单门课程实训的需要,其次也能满足新闻业务综合实训的需要,同时也可服务于按新闻岗位流程组织的模拟综合实训的需要。

实训基地在单门课程实训中的使用。一般来说。新闻业务课程都是由任课教师在课堂上讲解或示范,缺乏实训课,学生的角色感没有,如新闻采写课,老师尽管也布置作业,但学生采写的稿件没有发表的地方,在某种程度上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而有实训基地办的大学生周末报纸作载体。学生可以根据报纸的定位,自行找选题并模拟实习记者f高年级的学生一般为“正式”记者1进行新闻业务的采写,任课教师可以选择部分优秀的稿件进行修改和点评,并推荐到大学生周末报发表。这种训练过程符合学生新闻技能形成的心理原则,即先由感觉技能的认知,再到实际操作技能的训练,最终是心智技能的形成。因实训基地有较浓厚的媒体职业氛围,对培养学生新闻职业意识、新闻职业操守和新闻职业情感都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故绝大多数业务课程都可安排在实训基地中进行,课堂随时可进行理论的讲解和单项技能的示范,而实训基地的资源配置也能得到有效和充分的利用。

实训基地在新闻岗位流程综合实训中的使用。在第三学年,新闻学的学生可以选修专业综合实训课程《新闻实务训练》,即模拟岗位流程,进行多学科相互交叉的综合性实训。在新闻综合实训过程中,学生需要完成大学生周末报的出版任务。这些出版任务是教师按照新闻的工作要求和操作方法以及职业规范而设计的,是一项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模拟实际岗位群的综合技能操作训练。这些实际岗位群有新闻采访、新闻编辑、新闻评论、新闻策划、报纸排版、广告业务、报纸发行等。这些任务的完成,有的需要学生个体技能的充分发挥,有的又要学生能够发扬团队精神,相互配合,将平日各科理论课堂和实践课堂学到的知识和技能灵活运用。当然,这种模拟的任务设计,必须将涉及的各个学科的训练任务放在实训基地中,形成一个完整的新闻“工作流程”,让学生在任务完成中体验到真实的媒体职业氛围,这也有助于学生对将来新闻职业生活的认知和理解。

基于报社工作流程,江西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利用《大学生周末》报,搭建的实训教学平台由二、三年级的学生混合编成一个团队,高年级学生任主编、记者、编辑,低年级学生任主编助理、见习记者、见习编辑,由指导老师全程进行指导,不集中安排授课,重点抓好每期报纸的编前会、选题策划会、编辑校对等几个核心环节。

学生需要在《大学生周末》报不同的环节进行实训:一是学生做记者在采写环节实训,训练采访、写作能力:二是学生做编辑在编辑环节实训,重点训练选题策划、选稿组稿组版等编辑能力:三是学生做评论,训练新闻评论能力;四是学生做发行,训练沟通、营销能力。通过两年的模拟实训,强化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以“记者岗位”的综合实训为例。从申报新闻选题开始,经“新闻部主任”f指导教师)审核、签发,再经学生实地采访,然后写作新闻稿,进行稿件排版训练,完成新闻稿件的编辑工作。最后教师只需检查“新闻文体”和“标题”就能大概了解学生的新闻采写能力如何。如此逼真的岗位流程式模拟实训,使学生很好地掌握了新闻采写的技能。

再以“新闻编辑”综合实训为例。新闻编辑包括组织、审读、编选、加工整理稿件等工作,是定稿付印前的重要环节,它涉及对报纸新闻的统筹决策――对读者、内容、层次及媒体风格进行定位:再次创作――既不改变原稿风格与作者原意,又提高质量,体现总体编辑意图:发表见解――评论,来信,监督,标题,版面等。新闻编辑任务的完成就要从制定计划(组织稿件)开始,到选择稿件(确认稿件)、修改稿件(配置稿件)、组织和撰写评论(制作标题),最后安排版面(检查效果)。在这种模拟真实岗位的新闻综合实训中,新闻专业学生职业化的职业技能和修养等都构成训练要点。故在训练其编辑技能的同时也训练了其心智技能和职业化的情感态度,让学生亲身体验到作为一个新闻必须具备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

总之,培养一个合格称职的新闻专业应用型人才,“教”和“训”需要同步进行。教是指导实践的过程,训是职业熏陶中的潜移默化,而“教”与“训”都离不开职业化的实训基地。一个有效、有用、能用的新闻实训基地对新闻专业学生的养成教育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也只有在“教育和岗位”零距离接触的实训基地中才能培养出具有新闻专业水准且训练有素的应用型新闻人才。

编辑岗位工作计划范文5

现行的“项目任务式”教学模式广泛运用于高职各专业教学中,该教学模式虽然大大提高了传统教学的效果,凸显了知识的实用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由于实际教学过程中一名教师指导一个班级,学生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中,教师难以细致跟进、逐一监督,更难以实现对每位同学的手把手教学,难以发挥出“项目任务式”教学模式的最好效果。要解决这一问题,可以借鉴传统“学徒式”的教授方法,创建现代“学徒制”教学法。现代学徒制使教师和学生、师傅和徒弟面对面,师生之间以及师徒之间可以充分相互了解,教师及师傅对学生的能力和倾向可以进行有针对性地教育和培养,有利于学生职业道德和技术技能提升,非常符合因材施教原则。

一、现代学徒制与传统学徒制的区别

(一)是身份的转变

传统学徒制中学徒只有一种身份——学徒,而现代学徒制学徒有两种身份——学徒、学生;传统学徒制只跟随师傅学习,现代学徒制跟随师傅和教师学习。

(二)是培养目标发生了变化

现代学徒制的培养目标在传统学徒制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发展,即从单纯培养熟练技术工人发展到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三)是学习地点发生转变。现代学徒制不仅在生产一线学习,还在学校学习。

(四)是学习内容了发生转变。现代学徒制不仅有实践操作的学习,还有理论知识的学习;根据培养目标的变化以及社会发展对技能人才的能力要求的不断提高,现代学徒制的学习内容也随之发生新的改变,形成多样化的课程体系。

(五)是学习方式发生了转变。现代学徒制是工学交替,学生从单纯的经验学习或者理论学习到实行工学交替式培训和学习,一部分时间用于在企业接受培训,另一部分时间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

(六)是学习时间的转变。传统学徒制学习时间根据各工种有所区别,相对不固定。现代学徒制时间是相对固定的。

现代学徒制充分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锻炼了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二、实施思路

“新闻采编与制作”作为人文类学科,不同于理工学科课程知识点的易于分解教学,相关课程知识点间关联紧密。鉴于此,经专业教师及行业专业讨论决定,以岗位为界,实施“岗位学徒制”,按照新闻工作设计到三类岗位划分为“报纸杂志编辑”、“广播电视编导”、“非线性编辑”三类。具体到“报纸杂志编辑”岗位学徒,分为校内校外两块。

校内岗位学徒由专业教师带领学生承接纸质媒体编辑任务,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融合《报纸编辑》、《方正飞腾软件操作》课程,将核心知识点梳理融入操作过程中小班传授并跟进检验,保证教学效果。

学生在江西纸媒或者网站进行至少为期一月的实习,完成校外学徒制教学。由专业聘请的行业专业担任“师傅”指导学生完成技能提升。

三、具体措施

(一)校内“岗位学徒”

以使学生掌握纸质媒体编辑岗位所需知识技能为教学目标,利用现有的院内纸媒及社会大众纸媒为两类工作对象,将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按班级,每个班级分三组,一月一组跟随校内教师“学徒”。

以经管分院《物流风》报、心理咨询中心《旅商心语》杂志为一类工作对象,完成两份报纸的组稿、审稿、稿件编辑、版面设计与编辑、版面制作等相关报纸编辑工作。

以不同类型社会大众媒体为另一类工作对象,分析其办报(办刊)方针、研究其风格定位,按照不同媒体风格特色进行组稿、编稿、排版,完成模拟编辑工作,体会不同类型媒体编辑工作的区别。

(二)校外“岗位学徒”

聘请江西日报、大江网、新法制报、江西广播电视报资深记者编辑担任外聘教师,负责安排学生的校外岗位学徒,并担任指导老师即“师傅”或为学生指派指导老师,原则上每位指导老师不得指导超过3名学生。

校外“岗位学徒”的学习项目由校内教师与媒体兼职教师共同协商成文,由具体的指导老师负责实施。

四、考核方法

校内外“岗位学徒”均采取工作量考核法,结合考勤情况评定。工作量的考核要求细致对“学徒”过程中的各项工作任务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价。总评中工作量考评及考情考评分别占80%和20%。

学生跟随校内外“师傅”“学徒”过程中,教师需针对每个项目统筹制定一定数量的单项及综合性工作任务,每个任务给出相应的评价标准,完成一项工作任务给出一项评价,统计汇总为该任务评价,最后汇总各项任务评价得出工作量总评。

具体到“报纸杂志编辑”方向,以其校内岗位学徒为例,校内岗位学徒拟分为“《物流风》报纸编辑”、“《旅商心语》杂志编辑”、“综合类报编辑”、“专业类报纸编辑”四个项目,每个项目下划分出若干任务,各项目下任务类似,所以,只要制定出一个项目的考核指标即可。

参考文献:

[1]王广海.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式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2(23)

编辑岗位工作计划范文6

【关键词】电子商务 人才 职业技能 分析

【中图分类号】h1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09(2010)06-00-02

在2009年暑假,笔者对智联招聘网、无忧人才网等知名招聘网站进行调查发现,相对于两三年前,与电子商务相关的工作岗位不断出现。另外,根据天津市北方人才市场对我市及开发区电子商务人才的需要预测,今后每年将递增8%以上,而

2 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岗位分析

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1999年就开始制订电子商务师新型职业岗位培训和论证标准,为大规模培养电子商务技能型人才做准备,按照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电子商务专业就是培养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从事商务活动的高技能人才。

具体可从事的工作岗位如下:

(1)中小型商务网站设计工作岗位。能够进行网站设计、数据库开发,具备网络编程、站点管理与维护等能力。

(2)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系统建模工作岗位。能够进行组织机构、业务流程和信息描述、业务梳理及流程设计、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系统建模能力。

(3)网页编辑工作岗位。运用熟练的图文编辑和操作技能进行网页更新与维护。

(4)网站建设方案设计、网站推广方案策划与、网络广告策划与、网上调查问卷设计与、网络营销方案策划与设计等工作岗位。

(5)企业的网络营销、网站推广、网上洽谈业务等工作岗位。

(6)企事业单位的网上问卷调查、网络调查数据分析、信息资源整合与利用、网上信息服务等工作岗位,以及企业的网上售后服务和呼叫中心客户服务管理等工作岗位。

(7)中小型企业电子商务日常业务处理工作岗位。能够进行商品维护、后台单证处理、电子银行及第三方支付系统操作、商品采购、退货处理、商品分类管理、商品信息更新、网上招标与投标、网上采购与销售和用户群组管理能力。

(8)新兴电子商务企业的支付网站、认证中心、b2b、b2c商务平台的后台业务处理工作岗位。

(9)物流信息系统的收发货管理、配送单处理、库存管理、车辆调度等工作岗位。

(10)在互联网上自主创办电子商务网店的经营管理岗位。从事店面布置、网店、商品维护、订单处理、网上支付、库存管理、月末结账、利润核算等全方位的经营管理工作。

3 高职电子商务专业职业技能分析

为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创新意识、团队意识的应用型人才,电子商务专业职业能力需具备熟悉电子商务法律和法规、心理健康、掌握电子商务建设和应用规则,具备必要的电子商务知识和应用能力的高技能人才,可在企事业单位从事网络营销与策划、网上交易、电子支付、现代物流、edi操作等日常业务处理工作;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工作;电子商务经营管理等相关工作。

依据企业岗位职业要求,注重“道德品质”、“文化认同”、“敬业精神”、“团队意识”、“创新思想”、“应变能力”、“学习能力”、“工作经验”等基本素质和职业能力确立人才培养方案。电子商务专业的职业面向与素质、技能构成如图1所示。

4 对高职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的三点建议

4.1 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高职学生培养过程中,各学期均在校内或校外实训基地安排不同课程、内容的工学交替素质和技能训练。第一学年的商务素质与职业意识训练主要训练学生的敬业责任意识和基本职业素质,实习单位一般为服务性企业;第二学年在校内学习时,利用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在职业基本能力课程中体现“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第三学年安排到企业进行网上贸易的实际操作,根据职业方向的不同,分别到校外实习基地进行客户服务或网络编辑推广等工作,校内学习主要依托校内实训基地,通过生产性项目实训实现生产和学习的有机结合,并安排至少半年的顶岗实习。

4.2 根据职业岗位群需求确定专业培养的方向

以培养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应用性人才为目标,确定电子商务专业的三大职业方向:网络营销与客户服务(营销服务型)和电子商务系统(网站)规划设计(技术服务型),以及电子商务与物流业务处理与管理(管理服务型);网络营销与客户服务方向的主要岗位有:网络营销员、客户服务及呼叫中心服务员、网络编辑师;电子商务系统(网站)规划设计方向的主要岗位有:网页制作员、数据库管理员、业务模型助理设计师、业务建模助理培训师、业务模型质量检查员、网站规划、编辑、管理员;电子商务与物流业务处理与管理方向的主要岗位有:电子商务师、物流师、网站运营管理员(含网站推广等),网店经营者。

4.3 营造电子商务环境,提升学生职业素养与创新能力

本着“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坚持导向性、协调性、效益性、创新性的原则,将学生职业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通过电子商务大赛、网店经营等形式培养学生电子商务意识,提高信息敏锐度、信息力及个人推广力;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平台的自主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职业协作意识和职业技能;通过基于工作岗位的职业意识训练,提升学生客户服务意识、敬业责任感;通过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营造电子商务环境,构建以提升学生职业素养与创新能力培养为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虽然在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暂时地遇到一些困难,但我们应当看到电子商务的美好前景和未来,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将是未来最炙手可热的人才!

编辑岗位工作计划范文7

关键词:编辑;职业倦怠;职业生涯规划

与企业广泛应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不同,出版领域一直对编辑的职业生涯规划缺乏关注。而由于编辑长期伏案工作、工作内容单一、缺乏升职机会等工作特点,极易产生职业倦怠。在社会为编辑职业注入新元素的今天,从职业生涯规划角度分析职业倦怠也必将为此问题提供新的视角,开拓解决这一问题的新思路。

从职业规划的角度看,职业倦怠是编辑职业生涯道路中经常会遇到的障碍,成为制约编辑职业发展的瓶颈。对于编辑的职业生涯来说,自身的职业生涯发展程度决定了期刊的发展程度。显而易见,职业倦怠是编辑自身职业规划的枯竭,是职业危机的一种。由于编辑自身职业生涯的发展是期刊发展的前提,编辑自身职业生涯的发展可带动期刊的发展,故编辑一旦出现职业倦怠,必然会导致编辑自身职业生涯和期刊发展俱损。

一 职业倦怠和职业生涯规划概述

1 职业倦怠

职业倦怠是指人们在紧张和繁忙的工作之中由于受环境、情感等因素影响而出现的一种身心不适、心理衰竭、情感封闭的亚健康状态。产生职业倦怠的症状有:对职业前景茫然,缺乏工作热情和动力;易产生疲劳、厌倦、焦急、烦躁现象,情绪低落,精神不振,心理疲乏。

2 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是人的一生中谋事立业的重要环节,是指从业人员制定职业目标,确定实现目标的手段和途径。编辑职业生涯规划指的是编辑在事业发展上的战略设想和计划安排。它是由编辑一生中所占据的一连串不同职位构成的连续的过程,是编辑将个人发展与期刊发展相结合,对决定个人职业生涯的个人因素、环境因素和社会因素等进行分析,制定出的有关个人在事业发展各个时期的规划。

由于编辑所从事的工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对论文进行编辑、加工、校对,具有重复性、繁杂性和利他性,是为他人做嫁衣的职业;另外编辑所处的编辑部人员较少,与他人交往不频繁(即便与作者、审稿专家交流也大都通过Email、电话联系),工作环境的一成不变和人际交往的缺少,容易造成编辑缺乏活力,产生倦怠心理。

编辑职业倦怠的出现,与编辑自身因素密切相关。编辑不像教学和科研那样有桃李满天下的骄傲和成果得以发表的喜悦。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重复的文字工作,使之易厌倦目前的工作,觉得工作无法给自己带来成就感,从而缺乏对工作的热忱;另外太有规律的工作、按部就班的生活,容易熄灭编辑的激情和上进心;编辑专业性强、学科知识相对稳定,重复不变的知识结构缺乏吸引力。这种重复不变而又缺乏吸引力的工作状态,使之产生对职业的反抗情绪。时间一长,就容易导致在工作中既不想提高自己的编辑水平,也不想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满足于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的现状。长期的伏案工作,又引起编辑强烈的身体不适感。许多编辑经常会感到疲劳、虚弱、耗竭感、失眠、颈背痛、咽喉痛、头痛、注意力分散、记忆力下降、对疾病抵抗力降低等,尤其是工作紧张时更是如此。相关分析结果说明情绪疲惫对编辑的身心健康的影响尤其显著,这与国内外研究结果一致。

2 环境因素

编辑职业倦怠与所处的生活、工作、社会环境是分不开的。作为科技期刊,一般归属高校和科研院所,而科技期刊单位都属于附属服务机构,得不到应有的重视,那么作为科技期刊的编辑,其地位也就可想而知了。另外,在经济方面,由于科技期刊以社会效益为主,重在发表学术成果,传播科学知识,鲜有广告收入,而期刊发行收入更是微乎其微,办刊经费和编辑工资全靠单位发放。这种工资收入与同单位的科研人员、教师相比,差距很大。在社会层面上,收入也相对不高。同时科技期刊是发表学术性、科技前沿的阵地,对编辑的学历、知识结构、英语、计算机水平等要求又很高,大多数的青年编辑都是研究生以上学历,甚至获博士学位的比例也很高。这就使得工作的辛苦、高要求程度与编辑所获得的社会地位、经济收入、工作环境待遇形成较大的反差,造成编辑产生职业倦怠。

编辑职业生涯规划包括期刊社对编辑的职业规划与编辑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两个方面。它既是个人职业发展的总体设计,又是单位优化人力资源管理,促进事业发展的重要方略。职业生涯可分为职业适应期、稳定期、衰退期。职业生涯规划的作用首先是有利于编辑明确人生的奋斗目标;其次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编辑自身的潜能,有效地实现自我价值,从而保证在事业上取得更大的成就。对期刊社来说可以实现编辑个人与期刊的双赢,有利于扬长避短,充分发挥编辑的才智,让业务上有不同专长的人各得其所、各显其能。有利于促进期刊社的有效管理。

从编辑个人角度来看,成功的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包括自我定位、目标设定、目标实现和反馈与修正4个方面,其关键在于弄清楚自己到底希望从编辑职业中得到什么,自己的优势与劣势是什么,自己的价值是什么,以及这些要件与自己考虑的备选职业(职位)、发展方向是否匹配。

(1)目标设定。认清期刊在竞争环境中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将其切实作为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基本要素和依据,不断修正与完善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路径。通过各种渠道寻找和分析自己选择的职业信息和资源,帮助自己了解有关职位的工作标准和要求。在对自己充分认识的基础上,制订发展目标和职业生涯规划,包括阶段性目标和长远目标。另外,还可通过科技期刊所属的科研单位参与科研,不断提高专业知识和学术水平。

(2)自我定位。尽可能地弄清楚自己的能力特长、职业兴趣、职业个性,确立崭新的价值观念。明了自己处在职业周期的哪个发展阶段,同时确定自己的技能所在,并将这些技能按照水平高低加以排列,然后进行自我评估。

(3)目标实现。通过各种积极的具体行动去争取目标的实现,包括向上级领导说明自己的职业倾向,向期刊和管理部门提供所需的技能、工作经验和职业意愿等方面的准确信息,密切关注和利用可能的发展机会,特别是那些有利于自己职业发展的培训和学习的机会。

(4)反馈与修正。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自觉地总结经验和教训,修正对自我的认知和最终的职业目标。

2 期刊社的作用

期刊社对编辑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也具有紧迫性,期刊社应当将编辑职业生涯规划作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搭建平台、建立和完善评价体系、进行职业发展策略、鼓励创新、给予公平竞争机会、进

行职业规划咨询和指导。

(1)搭建平台。将科技期刊的战略计划、人力资源计划和编辑职业生涯发展计划结合起来,建立与编辑职业生涯管理相协调的人力资源管理平台,构建职位阶梯,明晰个人发展目标。通过建立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为主的多功能培训体制,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技能,技术培训,实现编辑自身素质的持续提升,为编辑提供发展机会。

(2)评价体系。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及其价值观完善评价体系。对编辑个人能力和潜力进行评估。通过测评,能够较为准确地衡量编辑的能力和潜力。

(3)职业发展策略。在编辑的不同职业阶段采用不同的职业发展策略。对处在职业适应期的编辑(新上岗编辑),职业发展的重点首先是进行编辑业务知识培训和有针对性的业务辅导。在职业稳定期,期刊社应当为编辑开辟更宽的职业出路,注重编辑的晋升和进步,赋予更多的重担和责任,鞭策和激励编辑朝更高的层次发展。对于职业衰退期的编辑,应适当减少其工作量,尽可能将其安排到较为擅长的岗位上工作,使其专长得到充分发挥。

(4)鼓励创新。创新是科技期刊发展的重要衡量标准,应当将其作为编辑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内容。在职业适应期,要培养编辑的创新意识,发掘创新能力,多以主编的角度来为期刊的创新和创优出谋划策。在职业稳定期,要注意发挥编辑在业务建设中的骨干作用,帮助其拓展创新空间,多出精品栏目,多组优秀稿件。在职业衰退期,要避免编辑落入老套路。有计划有步骤地对编辑进行创新培训,可以使编辑始终以充沛的激情创新创优。

(5)职业规划咨询和指导。开展职业规划咨询和指导的主要形式包括帮助编辑进行实事求是的客观分析,指导其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分析期刊需要,确定职业目标、进行讨论沟通、举行专题讨论会等,使编辑与期刊需要相结合。

除了期刊社对编辑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外,期刊社的人文关怀和寻找合适的途径使编辑压力得以释放也很有必要。例如轮休或利用机会进行参观考察等,以舒缓压力,放松心情。

编辑岗位工作计划范文8

一、图书产品经理的定位与职责

产品经理又称品牌经理,自1927年出现在P&G(宝洁)公司以来,逐渐在越来越多的行业中出现这一职位。图书行业中的产品经理岗位出现得较晚,岗位与职责界定得比较模糊,且不同的出版企业中产品经理的职责差异较大。目前在出版社和出版公司中,产品经理有的隶属于编辑部门,有的隶属于发行部门下属的市场部,还有的隶属于与发行部门平行的市场部门。从产品经理的隶属关系来看,编辑部门的产品经理和市场部门的产品经理工作侧重略有不同,前者侧重于产品的开发与终端读者营销,后者侧重于产品的渠道营销与产品的运营管理。

近年来,图书市场的竞争加剧,对出版企业的图书营销与图书产品运营管理提出了挑战。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出版社开始重视图书产品线运营管理与图书营销管理,并将这两项重要的职责赋予产品经理这一岗位。产品经理的定位与职责包含以下几点。

1.产品经理是产品与市场之间的双向桥梁

如图1所示,产品经理工作中心的一端是产品,另一端是市场。产品的开发、设计等职能在目前的出版企业中,多数还是由编辑部门承担,产品经理不论是隶属于编辑部门还是市场部门,都要与图书策划编辑保持密切的联系,了解图书产品的开发背景、作者情况、重要卖点等信息,并将信息加以消化、加工与整合后,传递到市场一端,市场一端包含出版企业自己的销售人员(地区经理与销售代表)、书店的销售与营销人员(信息可通过间接或直接的方式由产品经理传递给书店销售与营销人员),这时产品经理是图书信息发送的中枢。与此同时,产品经理还要通过不断进行市场调研,了解读者的需求,结合市场竞争格局,发现机会市场,进而将图书市场的新方向、新热点反馈给编辑部门,促成新的图书的开发与设计,为出版企业带来全新的增长点。产品经理还要从市场上收集并反馈读者、渠道对已上市图书提出的建议与意见,为出版企业提供进一步改善的方向。

2.产品经理是产品线运营的管理者

每個出版企业的图书产品都不是散乱一团的,它们都有内部的组织与联系,分为几条图书产品线,不同的产品线交由不同的编辑部门开发。图书企业的产品经理们通常是按照产品线划分管理。图书产品线的运营管理包含图书选题的规划与设计、产品的印数(首印和重印)的确定、产品的流转监控、产品运营策略调整等一系列内容。目前产品经理运营管理的职责在不同的出版企业中有所差别,这与出版企业对产品经理定位不同有关系。

3.产品经理是图书营销项目的管理者

产品经理是图书营销工作的主要负责人,这一点在众多的出版企业中已经达成相对的共识。产品经理要为图书产品提供营销解决方案,在与编辑部门共同完成图书的选题策划(这一点还有部分出版企业不能够真正落实,图书的选题策划主要由编辑完成,且不征询产品经理的意见),共同充分挖掘图书卖点,分析市场现状与竞争状况后,针对不同的渠道、不同的人群设计不同的图书营销方案,推动各方参与人员共同实施营销方案,并在营销方案实施过程中定期监控营销效果,及时调整营销策略。

二、图书产品经理的能力模型

图书产品经理的定位与职责决定了图书产品经理需要具备什么能力,图书产品经理的能力模型如图2所示。产品经理针对产品要与编辑部门充分协调沟通,并提出自己对产品线规划的建议,并通过数据分析监控产品运营情况;产品经理还要能够针对市场设计营销方案,与销售人员沟通协调保证营销方案的落地和市场一线信息的收集,并能够深入分析市场数据;做上述的事情,就需要具备如图2所示的产品规划能力、营销策划能力、数据分析能力与协调沟通能力,除了这些能力之外,产品经理还要具备项目管理能力,以推动图书营销项目的顺利进行。

1.产品规划能力

产品经理要具备的产品规划能力,不同于编辑的产品设计和开发能力,而是产品线的梳理能力,产品经理经营的是整個产品线,要考虑整体产品线的良好运营,要规划产品线中高端图书与低端图书的比例,高利润图书与高销量图书的比例,高定价图书与低定价图书的比例,产品经理还要能够规划产品线中重点产品与普通产品的比例,并规划重点产品的投放进度和投放时间。除了大的产品线的规划之外,产品经理也要具备图书的开发和设计能力,产品经理不直接开发和设计图书,但要参与到开发和设计图书的过程中,根据市场的调研、反馈,以及对各种数据的分析,提出对图书书名、装帧形式、定价等产品要素的合理建议。

2.营销策划能力

营销策划能力是产品经理不可或缺的能力,产品经理是出版企业营销活动的中枢,是营销活动的组织者和发起者。图书销售的成败关键在于图书营销方案做得是否得当,营销方案的实施是否到位。营销策划能力包含市场调研能力、图书卖点挖掘和提炼的能力、媒介资源利用能力、渠道资源利用能力等。图书的营销策划目前形式相对简单,对产品经理来讲,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更是需要加强培养和训练的能力,图书产品经理不能仅仅了解书业中的营销模式,更多地应该学习其他行业的营销,并结合图书行业的特点,加以创新和灵活运用。

3.数据分析能力

产品经理必须对数据敏感,具有很强的数据分析能力。出版企业的产品比其他生产企业的产品数量要大很多,每個产品经理管理的产品线虽然不多,但每条产品线中的产品数量众多,大型出版社中这個数量可能达到几千。产品经理必须掌握各种数据分析工具,处理大批量的数据,如发货数据、销售数据、库存数据、退货数据等,并通过数据分析结果发现产品运营和市场销售的各种问题,用数据与编辑或销售人员沟通问题,也是最有力的沟通方式之一,只有双方达成共识,才能共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数据分析能力的关键不是工具的掌握,更重要的是数据分析目的和思路的确定,产品经理在做分析之前,要明确分析的目的,并根据分析的目的,确定需要收集什么数据,处理成哪些结果,否则会出现做了大量的数据处理工作,但也不能够说明任何问题。

4.协调沟通能力

产品经理要协调好各种关系,包括编辑部门的领导和编辑,销售部门地区经理和销售代表,有时候对内还要与印制部门协调,对外与书店营销与销售人员沟通。产品经理在工作过程与人沟通要做到积极主动、换位思考、及时反馈。与不同部门的沟通要采取对方能够理解的方式和术语,这都要在充分了解对方的基础上才能得以实现。同编辑部门沟通,要了解编辑们的工作,也要让编辑了解市场,了解发行工作的具体流程,营销工作的流程。同销售部门的地区经理和销售代表沟通,就必须先了解市场,了解各渠道的销售特点,才能够和销售人员清晰地沟通。除了互相理解、互相了解之外,产品经理还要学会在恰当的时候和恰当的人谈恰当的问题,只有解决好问题才能有效地将事情向前推进。产品经理要把自己的想法非常好的表达给其他人,让他们配合自己完成工作。

5.项目管理能力

编辑岗位工作计划范文9

关键词:高职院校;视频编辑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7)08x-0157-02

在计算机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原本运行于高端机器的非线形的编辑软件日益受到普通用户的关注与重视,并被广泛使用。视频编辑技术是高职院校多媒体技术专业增设的专业课程,其备受学生的欢迎与喜爱,主要原因在于视频编辑课程的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制作效果繁杂绚丽,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因此依据实际发展情况合理改革视频编辑课程至关重要。

1.1对课程性质了解不够

不少高职学生都认为视频编辑课程是一门实践课程,目的在于处理技术方面的问题,也就是说他们认为视频编辑课程不需要学习理论知识,仅需掌握剪辑技术即可,比如影像的制作,学生只要对视频文件和音频文件进行剪辑便可完成,并没有真正认识视频和音频间的关系。

1.2对课程意义认知不足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提不起兴趣,缺乏自主学习意识,认为影像剪辑既枯燥又无趣,甚至有的学生为了快速完成任务,在制作作品时,全片都使用长镜头表现手段,究其缘由,学生对视频编辑课程意义认识不足。

部分学生对视频的含义,视频的具体范畴没有明确的认识,有学生认为编辑摄像机镜头有效捕捉的素材便是视频编辑课程要学习的知识,对视频多样性有所忽视。比如,动画片与MTV等都归属视频范畴,所以在实际教学时教师要强调这些视频种类都可称作“影像”。

1.4对影像风格认识不足

部分学生对影像风格没有充足的认识,片面地认为只要掌握了技术方法,便可以融会贯通地剪辑多种风格的影像题材。

2高职院校视频编辑课程培养目标及改革思路

2.1课程培养目标

视频编辑课程除了是高职院校计算机艺术这设计、多媒体与动漫类专业的重要课程,还是获取“影视动画制作员”等级证书的必修课程,此证书的颁发部门是国家劳务部。本课程所用的视频编辑,是使用多个手段进行数字信息处理,如视频编辑与剪辑等,是有效融合技术性、艺术性与实践性的课程。视频编辑课程的学习,可以加深学生对采集、编辑音频与视频方法的掌握,及对特效运用技能的了解,在此基础上熟练应用于具体领域之中,从而为高职学生日后的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2.2课程改革思路

数字化时代背景下,数字化产品逐渐走进家庭,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数字影视制作技术的快速发展,在视作影视时,为了激发观众热情,获取观众共鸣,为影片增添独特表现手法,导演通常会在视频剪辑之中投入较多的时间与精力,使得剪辑工作越来越忙。当前市场对媒体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为了可以满足市场需求,很多高职院校都增设了视频编辑课程,以此提升学生计算机技术,培养多媒体专业人才。

通过分析工作岗位及职业能力,我们发现影视后期课程使用的教材与软件是各个高职院校的重点议论对象,为了加深学生对录音与视频、特效编辑的掌握,本课程将视频编辑软件视作必修课程,将绘声绘影视作辅助课程,以此促进学生数字剪辑技能的提升,为日后想要从事剪辑师或合成师等工作的学生提供良好的基础与条件。本课程在充分了解与掌握市场需求及高职多媒体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结合视频编辑课程教学特征,对课程教学手段与方式进行了合理改革,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优秀人才。

相对来说,高职学生的基础较差,难以接受新知识,尤其是对繁杂软件的学习更是没有兴趣,甚至感到反感,面对此种状况,高职院校首先应创建和谐宽松的校园环境,与学生保持良好的互动,在此基础上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随后再对教学手段与方式M行改革。依据教学实际与学生心理特征进行的改革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专业技能,而且可以提升教学质量及学生实际应用能力。

3.1修订教学大纲

传统的教学大纲,一般都是依据课本内容进行章节划分,教师则依据章节进行授课,这种教学模式较为常规,在课程教学结束之后,学生掌握的知识有限,即仅学会了基本命令使用,对作品制作方法不了解,对日后想要从事剪辑师或合成师等工作的学生来说,这无疑难以满足工作需求。为此,高职教师应主动去相关企业进行调查,以了解视频编辑课程在现实工作的具体应用,依据岗位需求合理修订教学大纲,将项目视作载体,强化岗位技能训练,从而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合格人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要讲授视频编辑软件的使用方法,还要讲解与课程相关的众多知识,如项目规划、素材采集与文稿撰写等知识,有效结合课堂教学与岗位教学,另外,教师还需准备一些经典有价值的广告片与特技片段等,在适当的时候进行播放,并对这些片段的制作过程与思路进行分析与诠释,这样不仅丰富了课程内容,活跃了课堂氛围,而且培养了学生审美意识,提升了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3.2注重技能与创新

视频编辑课程教学要结合动漫及多媒体专业软件教学的重要特征,关注专业技巧与创新能力,创新传统教学模式,制定合理的教学任务,并将部分相应的项目融入教学之中,以此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实践性。通常,在授课之前教师都需要做相应的课前准备,课前准备除了要备好课,更为重要的是要合理划分好视频编辑课程模块,并为所有模块设置相应的项目案例,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加深学生对视频编辑课程所有模块作用的认识与了解,或者也可以选取一些有趣的项目案例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使他们更好地理解知识内容。

3.3将市场需求视作教学基础

高职院校增设视频编辑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岗位适应能力,提升学生的自身价值及竞争优势,为学生的日后就业铺垫基础,所以视频编辑课程需要将市场需求视作教学基础,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新要求,即教师不仅要充分了解市场,而且要在教学过程中依据市场需求对学生进行培养,将学生培养出成既具备丰富的知识又可以满足市场实际需求的人,从而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3.4构建合理的师资队伍

视频编辑课程是高职院校多媒体专业不可或缺的重点课程,配有雄厚的师资力量,构成知识结构及年龄结构合理化与有效化的教师队伍,教师应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授课心细腻,作风仔细严谨,态度诚恳认真,具备较强的教学能力与科研能力。就教学来说,教师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教师素质能力对学生学习效率与质量有着直接影响,所以教师需要不断充实自我,提升自身技术水平,高职院校应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主动加大教师培养力度,积极举行一些沟通研讨活动,增加各个院校教师的交流与沟通,以此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另外,高职院校还应为教师提供一些实习机会,使教师可以亲身到企业学习与掌握优秀的新型技术,从而促进教师专业技术水平的提升,更好地进行视频编辑教学。

3.5丰富学生课外活动

课堂教学固然重要,但课余生活也不容忽视,为了巩固视频编辑课程教学成效,教师应组织学生创建业余兴趣团队,定期安排活动,增强生生之间的交流,学生们可以畅所欲言,既可以交流学习方式也可以交流心得体会;为学生提供参与技能比赛的机会,或安排学生参与可多种考试认证,并加以辅导;诚邀一些著名专家或企业家来校开展知识讲座,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知识;举行大型动漫比赛,鼓舞学生主动参加比赛。视频编辑课程的特色是有效结合专业课教学和企业岗位具体需求,不断丰富课程教学,或把“课程教学”扩展成“岗位教学”,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在为学生讲授基本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使用已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做好工程项目,解决实际问题,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更多自由创作的时间与空间,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与自学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学习自信心,使学生一边学一边做,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为日后的学习与工作铺垫基础。

3.6实行校企合作教学方式

视频编辑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市场竞争力,使学生能够适应市场需求,所以,高职院校应主动调查与了解各大企业的实际需求,以此为主要目标进行学生培养,并要多与各大企业进行联系,开展合作,为学生提供其企业实习的机会,可以在企业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从而巩固学生所学知识,促进学生实践水平的提升。高职院校应依据各大企业实际需求安排课程,制定全方位的培养方案,合理培养学生,使学生能够适应企业需求。就高职院校视频编辑课程而言,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媒体技术专业人才,且当前市场对媒体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所以高职院校应主动改革频编辑课程教学方式,依据市场需求制定相应的教学规划,从而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编辑岗位工作计划范文10

【关键词】高职教育;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人才培养理念;市场化媒介观

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中颇具特色的学科专业,近年来逐渐受到广大考生青睐,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至2008年两年间,全国高校新增新闻类专业216个。面对高等教育新闻专业的“井喷式”扩张,高职院校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如何及时调整人才培养观念,迎接时代挑战,必然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传统人才培养理念之不足

(一)、传统人才培养理念下的就业市场现状

众所周知,传统新闻专业的人才培养理念往往是面向新闻媒体,培养具有新闻专业理论知识与素养,并具备采访、写作、编辑、评论等技能的综合型新闻人才。其面向的就业单位一般为传统媒体,如报社、电台、电视台。然而反观我国大多数传统新闻媒体,不难发现其人才需求标准可谓“苛刻”,“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三年以上知名媒体工作经验”,诸如此类招聘条件可窥一斑。此外,传统媒体大多为体制内媒体,其用工需求量本身相对较少,《2011年河南统计年鉴――分行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统计表》显示,新闻出版业当年就业人数为1.50万人,仅相当于批发、零食业就业人数的3.51%。在如此份额小又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中,高职新闻专业毕业生受学历所限,根本无法在当下的传统就业市场找到自己的位置,更毋谈未来之职业发展。

(二)、传统人才培养理念导致学生产生“就业挫败感”

与就业市场需求的不协调,导致当下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正在面临以下窘境:高职新闻专业的学生在入校时接受的就业观定位是面向传统媒体的传统采编岗位,同时高职院校的实习基地往往是对口传统媒体,因此学生更习惯于在传统媒体中进行顶岗实习,对传统媒体的新闻业务也更为熟悉;然而学生在毕业之后却因“门槛”限制,不能够进入此类媒体工作。憧憬与现实的矛盾必然导致学生产生强烈的就业挫败感和自我价值观的怀疑。笔者在调研中发现,不少高职新闻专业的学生在就业碰壁后经历一到两年的彷徨期,最终选择放弃寻找新闻专业相关工作。如此恶劣的就业形势,迫使高职新闻专业教师不得不思考,建立何种人才培养理念才能适应当下高职高专就业市场的需求。

二、构建市场化媒介观

(一)、媒介岗位定位取代媒体组织定位

转变高职新闻专业人才培养理念的首要问题是,搞清楚“高职新闻专业就业市场疲软”这一命题是否成立。在对就业市场进行调查后,不难发现,高职新闻专业课程体系中要求的核心技能符合当下许多文化传播岗位的需求。例如文化传播公司中的视频编辑工作,影楼的摄影、图片编辑岗位,婚庆公司的节目策划、编导工作,以及大量中小企业的网络编辑、内刊编辑、宣传策划岗位。当我们将就业定位着眼于就业市场中一切与文化信息传播相关的岗位时,会发现高职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毕业生前景竟然如此广阔!然而,当前高职院校中的教师大多毕业于普通高等院校,接受的就业观念往往相对传统,教师本身就认为新闻专业学成之后理所应当进入传统媒体。这种错位的人才培养理念在入学教育时即传递给学生,在平时的教学中亦会潜移默化地反复被强调,故而学生形成与市场需求相偏离的就业观就不足为奇。

因此,高职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教师首先需要从转变自我观念入手,消除传统的基于媒体组织定位的人才培养理念,树立面向就业市场的媒介岗位定位理念。同时,在新生入学教育阶段导入市场化媒介岗位定位理念,在随后的三年授课与实训渐次深入,从而使学生牢牢树立市场化的媒介观念。

(二)、建立“三位一体”的市场化媒介观

媒介岗位定位取代媒体组织定位是高职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开拓就业市场的重要举措。下面笔者将对就业市场中的媒介岗位进行分层梳理,从而找到在教学过程中有据可循的职业岗位路径。

第一、新闻信息传播岗位。这里主要指新闻传播媒体中的记者、编辑、编导等工作岗位。与传统媒体中的职业岗位相同或相似。但是这里可以包括市场化媒体和新媒体,如新闻网站、手机新闻内容运营商等。

第二、文化信息传播岗位。这里主要指文化传播公司、广告公司、婚庆公司等市场化媒体中的采编、制作、策划、创意等工作岗位。这些岗位的工作内容不仅是新闻信息传播,已延展为各种大众文化信息。

第三、群体信息传播岗位。这里主要指企业中从事内部、外部宣传的岗位,如内刊编辑、宣传干事等岗位,也可以是企业的外宣或媒介公关部门岗位。这些岗位的工作内容不再仅限于新闻、文化信息传播,而是面向市场与客户进行企业相关信息的传播。

三、改革高职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面向就业市场的课程体系构建

践行市场化媒介岗位理念的最重要手段是将其贯彻落实于高等职业教育的日常授课中,从而构建一套面向就业市场的课程体系。高职教育偏重技能培养,因此,在课程体系构建中需要删除一些知识理论课程,大量开设技能训练课程。同时,高职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还需要把握时代脉搏,及时依据市场需求调整课程体系,适时增加符合市场需求的技能课程。笔者在调研毕业生时发现,一些毕业生就职于传媒公司,这些公司作为某些电视台的内容供应商,大多承接一些外包节目。然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这些传媒公司必须充分了解市场需求、把握受众喜好,才能与电视台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就职于这些公司的同学不但要具备节目策划、编辑、主持的能力,还需要具备洞悉市场的媒介素养和进行市场调查的能力。这就提醒我们需要在充分调查学生与市场的基础上增加一些媒介经济、媒体公关、媒体运营和媒体市场调查的课程,提升学生的一些新型市场化技能。

此外,教材改革也是构建课程体系的关键环节。普通本科新闻专业教材在教学理念和授课模式上已不能满足高等职业教育的需要,这就要求高职新闻专业必须拥有适合自身授课特色的教材。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依据课程需要,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来编撰校本教材,通过一至两年的试用,不断完善教材体系,进而完成出版发行。

(二)探索校企合作新路径

校企合作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中最具特色的一部分。当下,多数高职院校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校企合作模式为学校与新闻媒体建立合作关系,在日常实习实训中开展协作。市场化的媒介观要求我们把合作的目光不仅聚焦新闻媒体,还要与市场化媒体如文化传播公司、广告公司、媒体调查公司以及一些企业的信息传播岗位建立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使学生在日常顶岗实习中就能了解未来工作的性质,熟悉未来岗位的各项技能,在日常实习实训中巩固学生的市场化媒介岗位观。

在高职新闻专业校企合作的探索中,开展社会服务往往被大多数学校所忽视。不少学校投入大量资金在校内建设完备的实训室系统,方便实践教学。然而实训系统不仅可以满足日常教学,还可以为社会提供相应的技术服务。笔者在调研时发现不少工科类高职专业都开设了对外服务或技术培训,因此,我们可以效仿工科专业,充分利用新闻专业的实训室系统。例如建立工作室,可以承接电视编辑、视频拍摄、广告策划、期刊排版等校外项目,这样既能使学生在真实工作环境中锻炼技能,又可以创作社会效益,提升院校品牌。

【参考文献】

编辑岗位工作计划范文11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大家好!

今天,我竞聘小学编辑部美术责任编辑和策划编辑工作,我于xx年7月应聘到小学生拼音报编辑部就任美术编辑工作。在此,我先衷心感谢领导和同事的厚爱。与各位同事共事三年多来,我既有不小的压力,更有无穷的动力。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自已的理论水平、业务技能得到了明显提高。每一次提高的过程都深深鼓舞和激励着我,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新的挑战中去。同时,我也深刻地体会到,挑战和机遇对于个人进步的重要性。有了机遇,要善于把握机遇,来到这个团结又温暖的大家庭。在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今天,在竞争激烈、挑战与机遇并存的今天。我本着锻炼、提高的目的走上讲台,展示自我,接受评判。今天,竟聘美术责任编辑和策划编辑,首先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考虑:

一方面自己有着热爱美术的热情和担任美术责任编辑的素质。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最好的动力。学校期间,系统的学习了美术设计理论与设计课程。在院报工作中,积累了一定的报纸编辑经验和设计工作经验。到编辑部工作后,通过各位老师的传、帮、带。系统学习了有关报纸美术编辑业务知识。初步具备了一个美术编辑人员所必需的业务知识和业务水平。让我在新的岗位上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此,我向给予我指导的同事予以感谢。

二是有虚心好学、开拓进取的创新意识。我思想比较活跃,爱好广泛,接受新事物比较快,勇于实践。把别人好的方面通过自己的整理,合理的运用到版面中。在很多新的工作都勇于实践,在工作期间,积极为美术工作寻求新的突破,联系,创新报纸版面,同时我朝气蓬勃,精力旺盛,工作热情高、积极投身到编辑部各项事务中去。

三具有吃苦耐劳、默默无闻的敬业精神。我爱岗敬业,工作踏踏实实,兢兢业业,一丝不苟。

如果我担任美术责任编辑和策划编辑工作,我会认真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真正当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一、态度第一,团队第一、落实第一。

三个第一决定一个事情成败,做好美术责任编辑,首先要担负起自己的责任,不单单是自己的版面,自己应该对本报的版面负起责任,对排、发、传、印负起责任。对任何事情戒骄戒躁,不厌其烦。团队第一、这时候让我想起小时候小伙伴一起玩的故事。大家都有这样的经历,一起玩的年龄参差不齐,当时闯祸了谁负责?大家想想,是年龄最大的负责。家长往往是批评年龄最大的,因为常理往往是大孩子出的鬼主意,所以他要负责任。大孩子如果出去玩就要担负起闯祸得责任。所以每次出去,我们都知道,大孩子会说带谁不带谁,其实也就是在选择团队合作的人。到目的地,一起开始干活。这时候就是在组织团队。分工开始,大家都一起去努力,去落实,最后达到目标。团队没有主仆,没有优劣,只有大家一起努力,才能达到希望得目的。高绩效的团队就是这样,大家有一个共同目标,然后有很好的态度,落实到实处,那就可以成功。

二、加强学习,提高素质,创新为本。

首先加强美术理论和实践性的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美术理论修养。加强自身业务的新知识的学习,无论从美术制作上还是排版技术上,都虚心向优秀者学习,向优秀报刊学习。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充实完善,对自己的版面和插图严格要求,按质按量完成本职工作。并在报纸创新上多做文章。适应新形势下本职工作的需要。力求把工作做得更好。策划编辑工作中,发挥自己的的创新精神,开拓工作。我们报纸在太原三年以来,除xx年6月绘画大赛后没有什么影响,广东、上海、重庆都有专版,而我们扎根山西,山西却还没有搞专版,目前太原市场开发力度不够,知名度很小。致使进学校难,发行难。在策划编辑中,目前先借助大媒体的力量来宣传我们,11年有以下一点想法,在这里和大家交流一下,3月有植树节,山西卫视有个节目叫《直播山西》每年组织义务植树,所有人都可以随便去,可以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我们可以组织学校大一点的孩子来积极参与这个活动,同时可以出小记者采访这个活动,还有别得电视台搞得重阳节登高活动,我们可以合作搞和爷爷奶奶一起登高。还可以和太原一些少儿频道合作,在明年建国60周年可以在太原搞次大型活动,我们一起集思广益,通过各种渠道宣传提高报纸知名度。

编辑岗位工作计划范文12

报纸的生命是新闻。“新闻”立报的思想已被众多报人所认可。但是,在一座城市,不可能只有一家媒体,想发表独家新闻真的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尤其是平面媒体的滞后性,再好的新闻,用最快的速度传播出去,也比不过有声媒体。在比拼时效方面失利后,很多平面媒体便利用自身的优势――比深度,在深度上做足了文章。在考查读者群体时,又不免发现,现在已经进入“速读”时代,很多人看报纸就是想知道发生什么事儿了,结果怎么样,不愿意深究其中的“奥秘”。这使得我们的报纸留给读者的印象便是:没看头。这时,报纸对相关内容进行策划,吸引读者的目光则显得尤为重要。

对报纸各版面的内容进行统一策划,在都市类报纸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以济南《都市女报》为例,济南市有《齐鲁晚报》、《生活日报》、《山东商报》、《济南时报》等十几份报纸,每一份报纸都实力雄厚,但都各有侧重。在这种情况下,《都市女报》在依靠自己的特色专栏“情感”、“倾诉”吸引了大部分女性读者的目光后,随即展开了内容策划。“都市主妇”版精心策划了“主妇吧”栏目,围绕中年女性比较关心的情感问题、夫妻关系、着装扮靓等内容连续做话题讨论。随着这些讨论类栏目的推出,又创办了参与性的栏目:一年一度“小明星”的评选、“挂历宝宝”的评选。让《都市女报》在短短几年内,就成为全国十大女性媒体。而《都市女报》也因出色的内容策划得到同行的一致赞誉。

报纸对相关栏目内容进行策划有两个目的:一是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阅读需要,使报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二是以最低的成本达到最大的宣传效果,扩大自己的知名度。为了达到这两个目的,作为编辑,应该主动担负起这项职责。 作为《鹤岗晚报》的一名编辑,在编辑工作的同时,我也尝试着对版面内容进行策划,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在2008年北京奥远会到来之前,根据我们报纸的特点,我在编辑例会上提出了一个想法,“笑脸迎奥运”,在全市范围内征集“笑脸照片”,让张张笑脸成为这座城市的面孔。最后,将征集上来的笑脸照片制作成“笑脸墙”,在城市的中心广场进行展出,这个想法得到了一致的认可。在通知发出去后,一张张笑脸照片雪片般涌进我们刊登在报纸上的电子信箱。在照片刊登后,效果出奇得好。但刊登几期后,五一二汶川地震发生后,我们果断地停止了“笑脸迎奥运”的栏目。随后是一个个询问电话打进编辑部,在得知情况后,都深表理解。

通过这几次活动的策划,《鹤岗晚报》在老百姓中树立起了良好的口碑。作为编辑,深深地感到,编辑在活动策划中的重要性,编辑在基本工作之余应该琢磨报纸,根据自己的版面内容设置,主动地进行思考,精心地策划版面内容,而不是简单的文件堆积。

三、策划,要有的放矢,不能想当然

报纸不能凭想当然办,要研究读者,研究市场。读者的阅读需求是可以创造、可以培养的,从这个方面说,读者市场是有弹性的,策划是有目的性和目标性的。

优秀的策划者应该看到,报纸的可读性来自于报纸满足了读者的阅读期待,来自于报纸内容、形式与读者需求、兴趣、欲望的契合程度。而每个选题或者专版的策划,实际上就是透彻地了解读者对报纸可读性的基本期待满足之后求新求异的需求,只有这样,才能既获得核心目标读者群的认可,又能常办常新。

作为《鹤岗晚报》副刊版面的编辑,每年我都会组织新老作者搞座谈会及各种采风等活动,然后将活动感受、对晚报的建议刊登在“副刊”版面上。这种做法,鼓舞了大批文学爱好者的写作激情,不仅社会影响大,在媒体同行中也备受称赞。

策划是生活服务类报纸的制胜法宝。把策划当做报纸发展的助推器,笔者在办报实践中也逐渐摸索总结出了几种策划方式:一是配合相关节日做策划;二是专门针对目标消费群体做策划;三是围绕扩大《鹤岗晚报》的影响力做策划。每年的“三八”节、“护士节”、春节、“五一”、“八一”建军者、“十一”长假、重阳节和情人节、圣诞节期间,都是我们推出相关策划的良好时机。

除了有意识地策划选题外,我们还依托版面策划了很多活动,为读者提供更直接的服务。《鹤岗晚报》的读者层面不一样,大致以机关人员、女性为多。针对这一读者群,我们推出了“你对办公室恋情看法”的大讨论;还推出了整块版面的“民生・民声”、“读者心声”,把老百姓生活中遇到的热点、难题问题刊登在版面上,请相关部门帮助解决,这样的策划深受老百姓的喜爱。由此可以看出,一项策划能否成功,与编者的思想有着至关重要的联系。

策划编辑主体的作用与功能大大增强,地位有了很大的提高,权力也相应地大大扩展,策划编辑的重要性在出版运作过程中越来越突出,作为编辑主体的人,为了适应新时代的需要也要强化策划意识、要不断提高策划能力,以顺应媒体的改革与发展,从而在策划时代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首先,编辑所关注的不是内容的细枝末节,不应该在鸡毛蒜皮的小事上花费精力,他应该有纵揽全局的眼光和能力。他应该关注出版运作过程的各个环节,有效地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和人员的积极性,为报刊的发展献计献策。

其次,策划编辑应该具有很强的社会活动能力。策划编辑要对出版运作全程努力把握,要和方方面面的人打交道,要协调好各个方面的关系,充分调动有关人员的积极性,因此他应该具备较强的社会交际能力和举办各种社会活动的组织能力。广泛的社会交往可以使编辑在最大范围内获得各种有用的信息和有力的支持,可以使他从各行业、各门类的管理人员和专业人员那里获得信息和灵感,使他可以创造性地提出选题策划方案,并迅速、及时地进行改进和调整,这就需要策划编辑有较强的前瞻性和预测能力。

最后,编辑要有一定的预测能力,有对市场激烈竞争中的应变能力,还要有对报刊品牌发展过程中的坚持能力,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