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语言文字训练

语言文字训练

时间:2022-05-05 00:27:45

语言文字训练

语言文字训练范文1

但是,作为语文教师并不能因为语言文字训练并非自己课程专属而忽视了对学生的语言文字训练。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首先来看语文教育的性质。关于语文教育的性质存在不少争论,其核心在于语文教育到底是干什么的,语文教育到底要实现什么教育目的和教育目标?而当我们在考虑这三个问题时,恰恰说明我们关于语文教育的思考还是局限在语文教育的功能和目的层面。社会与语文教育的价值评价、语言文字内在的逻辑、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价值期待将语言教育进行了界定。如今语言文字的内在逻辑并没有得到重视,这体现了语文教育的功利目的。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并不是社会道德的角色代言人,作为语文教师应该让语文教育回归本质,要重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内在逻辑的掌握,更要重视学生学习语言的发展规律。随着新课程的改革,这种新的教学理念逐渐得到更多语文教师的认可,它很好地体现了教育对于人性的呼唤和重视,这种深入思考语言教育的精神需要坚持。

语文教育应该加大语言文字训练,语文教育就是为了学生掌握系统的语言文字,形成成熟的语言逻辑系统,而这些是不能离开语言文字训练的。如果不进行这些训练,那么语文教育就成为了空中楼阁,失去了自己的根基。那么,怎样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呢?

笔者并不认同把语言文字训练当做一种纯技能的、知识灌输式的训练。显然如果这样理解和操作语言文字训练,那么就会重新走入传统教育模式。很多教师即使意识到语言文字训练的重要意义,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处处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即使在跳出的传统教育模式限制的同时还不由自主地回到其中,比如语言文字教育的实践中,很多教师关注的教什么和怎样教的问题,更多的是关注于教师层面的问题。而对于学生层面,学生怎么来学和学什么则考虑不多。这种完全由教师的教决定学生学的理念并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其实对于教师而言,教什么并不是一件难题,因为教学大纲都已经做了详尽的限定。教师往往是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知识转换,教师教学阶段彼此间的联系以及程度都呈现被动状态,而学生学什么完全由教师所决定,学生因为没有自主性,只好被动地去接受,这种状态并不利于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不得不说的是,我国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还需进一步提高,这也是增强学生学习自主性的重要环节。由于教师的整体素质不高,教师教学自主性没有被激发或者不能实现,导致创造性教育无法实现。笔者曾经观察过一些特级教师的授课过程,他们并没有恒定的教学模式。虽然曾经有教育专家试图对特级教师的教学模式进行总结,但是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实现。当我们在找寻一种适合绝大多数情况的授课模式时,恰恰说明教师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教学实质所在,甚至是为了满足教师的偷懒心理。试想如果真的有固定的教学模式,那么直接放视频录像就可以了,还用教师做什么呢?所以笔者认为做好语言文字训练需要提高教师的素质,激发教师的创造性教育。教师在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时既能体现标准化、简单化,同时也能体现学生的个性化和多样化。只有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拉近,才可能有效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在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训练显然是必不可少的,但是语文教育并不只是语言文字训练。如果过于强调语言文字训练则会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储存知识和语言的机器,而不是一个可以很好使用语言的具有成熟标志的人。教师要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到语言之美、文字之美、体验之美、感情之美。笔者认为以下几种误区是教师容易在语言文字教学中产生的:

1.教师因为受应试教育影响,在教学中更加注重的是书面语言的训练,忽视口头语言的训练,从而导致学生考试成绩很好,但是语言表达能力欠缺。

2.教师在教学中重视指导,忽视学生的练习。教学中依然存在满堂灌的问题,教师占据主导地位不停地去灌输,讲得太多,管得太多,而学生除了听得太多,就是说得太少、练得太少。

3.教师和学生地位的不对等,使教师较为重视学生的反复性学习,而忽视学生具有创造性的学习。尤其是因为反复性学习更能体现教师的教学效果,所以教师往往把精力放在此。对于学生的揣摩和创新,教师认为和考试无关,内心也认为是学生天赋使然,并不注重培养。

4.教师容易在教学中将语文教学当做一种既定的展开模式。在这种框架内,教师展开教学,如果学生具有自主性意识,则会认为学生打扰了自己的教学进展,强行打断学生。这种状况说明教师希望自己上课过程永远按设计所走,不期望被打破,学生则在此影响下成为框架的牺牲品。

5.教师在教学中易受家长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在左右徘徊中丧失了自己的教学方向,缺乏坚定的教学理念。教师在教学中到底要实现什么、完成什么,教师要时刻清楚,而不是随波逐流。

语言文字训练范文2

一、如何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1.感悟语言文字的美。

(1)抓重点词语,体会用词的准确与丰富,对课文有整体感悟之后,开始进行深层次理解,这时要善于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如《花钟》一文中有一个精彩段落写不同的花开了,但词语不重复,表达非常生动。这样的妙处,在学生阅读中如果教师不加以引导,就难以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教师如果让学生把文中描写花开的词语全部换成“花开了”。再让学生读一读,感受体会,学生会体会到一直用这个词,太烦了而且语句很单调,从而很容易体会到正面例子的表达效果。

(2)灵活运用对比方法进行语言训练,感悟语言表达形式的多样性。如教学《蜜蜂》一课中“它们飞得这么低,怎么能看到遥远的家呢?”与“它们飞得这么低,不可能看到遥远的家。”这两句话要求学生进行对比理解,可让学生体会到反问句的语言表达的重要性。

2.让学生学会积累语言材料。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语言积累意识,阅读教学中的语言积累要建立在感悟的基础上,它既包括必要的语言知识的积累,又包括大量活生生的语言材料的积累,如词语的积累、句子的积累、片段的积累、篇章结构的积累,教师要指导学生灵活筛选文中最有特色的字、词、句、段等进行吸收。如《秋天的雨》一文,教师应引导学生积累运用比喻、拟人手法的句子。而《花钟》一文中可引导学生积累有关花的语句、诗句……总之,应引导学生积累自己认为好的句子,好的词语,都可以积累下来。

3.重视运用语言文字的训练。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表达能力,使学生能运用所学语言材料和语言表达形式进行口头和书面表达,才是语文教学的根本,才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如何进行运用语言文字的训练呢?训练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可以运用词语,也可以运用句子,还可以运用表达方法等进行有机训练。

(1)用词口头说话训练,如《秋天的雨》中的“五彩缤纷”一词,要求学生会用它造句,教学时,要让学生理解“五彩缤纷”是表示色彩繁多艳丽,我们可让学生说说色彩繁多艳丽可能会是哪些颜色,如:红色、黄色、紫色……用五彩缤纷形容的事物可能会是什么,比如:各种花朵、名族服装等,然后让学生用上“五彩缤纷”一词形容。

(2)句型模仿训练。课文中精彩的句子很多,教师引导学生欣赏体会后,应抓住其中典型的句子,进行句式训练。如《秋天的雨》一课中描写秋天的句子形象生动,我们可以让学生仿照其中句式,摹写“春天的景色”。再如教学《玩出了名堂》时,在学生感悟课文之后,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文中的表达方式,提高他们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我要求学生联系已有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让学生运用课文的句式进行说话训练,说一说他们玩中的乐趣和收获。在教师点拨下,学生畅所欲言,说出收获。

(3)抓特色课文,进行写话训练。有的课文段落的结构表达的方式,选取的材料都很有特色,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相机进行写话训练。如《我爱故乡的杨梅》一课,在学完后,可以让学生选用从课文中学到的描写杨梅的“形状―颜色―味道”的方法,描写自己喜欢的一种水果。

二、加强语言文字训练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加强小学生语言文字的教学非常必要,也非常重要,每一位从事语言教学的老师从主观上都能够充分认识到。但如何把这一教学任务卓有成效地体现在教学实践当中,是我们应该深入研究的问题。我认为教师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教学研究。

1.探索教学模式。语文是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语文教学还负有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发展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等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敢于摆脱困扰教学效率提高的以灌输为主的课文内容分析的教学模式,要精讲巧练,讲练评结合,切实地把语言文字教学和读写听说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训练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真正掌握所学语言文字。

2.进一步完善教法。每一课的教学是语文整体教学任务这一长链中的一环。语文教学的着力点在哪儿?一个例子应选取什么内容教给学生,这是需要认真对待的。教师只有在继承优秀经验的基础上,努力探索新教法,才能有效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

语言文字训练范文3

【摘要】语言文字训练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培养语感是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主要措施,语文教学要把文字训练与培养语感紧密结合起来,结合词语分析、深化朗读、挖掘词语内涵等内容,培养学生语感。

【关键词】语言文字训练 培养语感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丰富的语文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叶圣陶先生指出:“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语感是人们对语言文字直觉地感知、领悟和把握的能力,是对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的理解能力,是一个人语言素质的直接反映,也是语文素养的基本组成部分。学生的语感如何,直接影响他们对语言文字的理解、积累和运用,影响其语言能力的发展。语感训练是语言训练的基础,也是语言训练的重要内容。语感训练的最终目的是准确领会作者通过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情和意。字、词、句是语言的基本要素,语感训练正是通过对字、词、句的正确理解,深入体会而形成的。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而语言能力是一个多层面多侧面的复杂的系统,而语感就是这个系统中的核心。因为语言文字并不是只带有机械的语义知识,而往往带有作者很强的感彩,同一个词同一句话在不同的语境中也会表达出不同的意思。因而语文教学绝不能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必须通过听、说、读、写等多种形式来感悟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感情。如何结合语言文字训练,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感呢?

一、活化词语分析,强化语感训练

语感的训练和培养是让学生准确地掌握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有效途径。也只有让学生切实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领悟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情和意,学生的语感训练才能得到强化。所以在教学中应重视学生在思维和理解中的训练语感。如《草原》一文第二段“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中的“飞”。作为训练语感的重点,首先引导学生理解“飞”的本义,即鸟虫等在空中拍翅来往的活动。再启发学生理解“飞”的文体意义。学生通过读句子不难发现“飞”在这里是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用“飞”形象地再现蒙古族人民扬鞭策马奔驰在草原上的情景。接着再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飞”在文章中表达的感情。学生透过一个“飞”字仿佛看到了蒙古族人民盼望见到汉族客人的急切心情;透过“飞”字体会到了蒙汉两民族情同手足的深情;透过“飞”感受到了蒙古族人民骠悍、豪爽、热情的性格。一个“飞”字不单单是一个形象的比喻,更重要的是它揭示了文章的中心。再如《我的战友》一文中有这样的两句话:①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地熄灭。②看看时间,从发起冲锋到战斗结束才20分钟。可以引导学生比较两个“才”在两个句子中的意思,及其对表现人物精神起的作用。学生通过分析,认为第一个句子中的“才”是表示时间长的意思。烈火在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熄灭,一动都不动,突出了他惊人的毅力和勇于牺牲的坚定决心。第二个句子中的“才”是表示时间短的意思。像毒牙一样的“391”高地20分钟就攻下来了,突出了的伟大精神给了战友们以巨大的鼓舞。两个“才”虽然表达的意思迥然不同,但都突出表现了严守纪律、勇于献身的精神,起到了异曲同工的作用。

二、深化朗读训练,培养语感

阅读教学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是学生理解课文,加强语感训练的基本方式。课堂上读的内容与形式在课前教师应该精心设计出来。在课堂上教师应着重指导学生读好与文章中心有密切关系的字、词、句,段。通过读加深对文章的理解,通过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再如《草原》一课,教师可以抓装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这个句子让学生重点读。读前先让学生分析在这句中应重点读好哪个词,为什么。学生在认真看书、联系上下文之后,认为应读好“一碧千里”这个词。因为“一碧千里”正是草原特点,读好了这个词,草原的景色特点便突出出来了。怎么读好这个词呢?老师接着引导学生理解每个字的意思。学生通过查字典知道:“一”是全,所有的;“碧”是碧绿;“千里”泛指面积广阔。根据字义学生认为“一”应该读得慢一些,声调略抑。“碧”读得短而重,“千”读得扬而慢,“里”读得短而重。通过读出词的重音、语调、节奏也就把语言文字中蕴含的感情表现出来了。再如《我的“自白”书》一文有这样的一句话:“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可以抓住这句中的“人”字用加逗号和不加逗号两种方法读这个句子。第一个句子:“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第二个句子:“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学生读第一个句子感到语调平淡,不能很好地体现革命者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英勇豪迈的英雄气概。第二个句子,“人”后面有了逗号,就起了强调的作用,诗句中所说的人就不是一般的人了,而是革命者,革命者那顶天立地的高大形象便呈现于眼前。再读这个句子便更加铿锵有力。

三、挖掘词语的内涵,加强语感训练

汉语言文字的博大精神赋予词语丰富的内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特别善于挖掘词语的内涵,深刻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如《赤壁之战》第二段,交代了曹操的战斗准备是连船练兵。这一段最后一句话是:“他只等兵士练好了在水上打仗的本领,就下令渡江。”这句话告诉我们曹操的军队正在练兵,练好水上打仗的本领就下令渡江。如果仅理解至此,显然是不够的。在这时,教师要让学生体会“只等”这个词表现了曹操怎样的心态,当时又该是怎样的情境。学生通过联系曹军八十万,吴军才三万的悬殊对垒体会到曹操认为只要兵士们练好了水上打仗的本领(其他事已做好或不用做)就可以渡江作战,就可夺取东吴之地了。在曹操看来,练好在水上打仗的本领是夺取东吴之地的唯一条件。因此,“只等”表现了曹操志在必得,稳操胜券的心态。自然,我们可以联想到曹操站在甲板上,两眼目视着对岸,手轻捋胡须,满怀信心的样子。只有体会了“只等”这言外之意、隐含之情,我们才能理解到曹操失败的原因。“只等”一词很好地展现了曹操的自得、自信、自满的心态,为理解下文描写曹操军队被火烧联营的情形作了很好的铺垫。同时使学生感性地体会语言文字之精妙所在,养成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

总之,语感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可以一蹴而就的,需要我们把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经过长期不懈的语言文字训练,逐渐形成良好的语感。

语言文字训练范文4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文文字。语文课应该上成语言文字的训练课,但在具体操作时却不尽人意,形成了种种误区:

误区之一:重理解,轻运用

语文课要上成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训练课这已成共识。可是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语言文字的训练则停留在让学生弄懂个别词句的意思和有关篇章知识的阶段,把训练的重点放在了理解语言阶段。心理学表明:学生学习语言的过程必须遵循理解语言――运用语言――掌握方法的规律。学生理解了语言并不表明他已经会运用语言了。要想让学生掌握语文文字这个工具,我们在教学中应该运用多种方法训练学生将课文中规范的语言内化成自己的语言,让学生在说话,背诵等具体的语言实践中领会作者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技巧,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真正提高学生独立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误区之二:中听说训练,轻读写训练

这里所说的读写训练是指除作文训练以外的其他训练形式。在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老师的问和讲,学生的听与说已成为课堂教学的常规。一堂课下来学生的口语训练存有了一定“量”的保证。但只要我们分析一下就不难发现口头表达常常会出现语序颠倒、用词不当、简缩等语病,老师虽然在课堂上能给予纠正,但这样做往往会打断学生的思路,不利于学生表达自己的意思,更不利于学生良好的语言习惯的形成,而书面语言则能克服这些毛病。研究资料表明:书面语言表达有更多的有意性,严密性和准确性,可以大大地减少口语表达的毛病,使语言更规范、更有条理。因此,我们在训练学生口语时,不妨增加书面语言训练的量,将有些需口答的问题有机地变成书面语言的表达。如笔述段意、主要内容、中心思想、课后习题等。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

误区三:重语言训练,轻思维训练

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是在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得到发展的。反之,思维的发展又必须促进语言的发展。因此,我们在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时,不应该将训练的过程停留在掌握个别语言现象上,而应该揭示出语言的基本规律,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提高思维的准确性、逻辑性和创造性;在思维训练的过程中提高学生语言能力。使语言真正成为思维的载体。

语言文字训练范文5

加强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教学和培养,并要求其他学科教师在教学中,也要因地制宜地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规范化教育。语言文字作为学校教育的基础性工作,理所当然地被纳入了学校的管理常规。教师的基本功训练、业务考试、评优、评先,学生的行为规范、评优条件都含有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方面的要求。因此可以说,语言文字工作已经渗透到素质教育的各个领域和环节中。

2.加强学习,增强教师规范用语用字的意识

开展学校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的前提是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21世纪的每一名教师,人人都应当树立规范使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强烈意识。在平时的教学、会议及各项集体活动中,绝大多数教师都应坚持讲普通话,用规范字,努力营造语言文字规范化的良好校园氛围,为学生做好榜样。对于平时的课堂教学,学校对教师都有语言文字规范化的明确要求,即课堂教学必须使用普通话,语言力求清晰明了,板书必须工整有条理,不写繁体字、异体字、错别字。每年学校都要定期对青年教师进行写字、普通话朗读、演讲、上课等多方面的基本功考核,努力使年轻教师尽快适应教育教学的要求。

这些活动的开展,对于教师加强语言文字规范化知识的学习、提高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水平能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教师的语言文字规范化意识也由此大大增强,讲普通话、用规范字、做文明教师,这一目标要求越来越成为广大教师的自觉行动。

3.加强环境建设,精心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

(1)积极创设良好的语言文字规范化环境。学校把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和爱国主义教育、行为规范教育、学科教学活动做到有机结合,有机渗透,以丰富多彩的活动来营造语言文字规范化的氛围。

(2)精心策划、认真组织安排好每年的推普周活动。每年九月的第三周,湖南省衡阳县渣江镇中心小学都要运用各种形式向学生宣传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的重要意义,有计划地开展经典诗文大家诵、讲故事、写规范字、电脑小报及网页制作比赛及啄木鸟行动等活动,以此来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规范学生的普通话。

(3)结合学科竞赛,提高学生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学生语言文字规范化的能力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平时不断地进行训练和积累。为此,学校每学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组织开展各种具有语文特色的学科竞赛活动,通过竞赛来激发学生规范使用语言文字。

另外,语文教学在素质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作为工具学科,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教会学生掌握语言。语文教学必须咬定“双基”不放松,在语文课上扎扎实实抓好语言文字训练。

4.面向每一位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1)坚持“差异参与”的教学观念,尊重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一个班级中,学生个体之间的智力、非智力因素发展水平是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的。在教学中,要注意设置有层次的、有差异的学习目标,以适应不同水平学生的学习需求。在设计《亲人》这一课的教学时,我提出阅读思考题:①这一老一小是什么关系?②老的为什么抱着小的,会说什么话?③她们身边有什么东西?④这两个人的衣服说明了什么?⑤从课文中你知道要表现一种什么样的感情?这几个问题难度不同,既有复述型、理解型提问,适合中等生和学困生,又有探究型提问,适合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这就有利于全体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2)正确处理“导”与“学”

的关系,强化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叶圣陶先生曾说:“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授之谓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绝不意味着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可以采取放任的态度,恰恰相反,学生能否成为学习的主体,能在何种程度上成为学习的主体,都取决于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的方式和效果。

在学生的认识发生偏差,意见出现分歧时,要通过适时的点拨、启发、评价,拓展学生的思考空间,调控学生的思维流程,升华学生的理解认识。

5.优化主动内化语言的过程

(1)调动多种感官,促感知。感知是主动内化的前提,要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动口、动手、动脑,将语言文字在一定程度上变成活生生的情境、具体可感的物象,促进学生对语言的充分感知。比如,演一演课文描写的情境,可以化静为动;画一画课文描绘的画面, 可以化抽象为具体;看一看相关的片段,可以缩短教材与学生之间的情感距离,化远为近。

(2)点拨语言的内在联系,促理解。理解是内化最重要的进程,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学生大多数能自己读懂,教的功夫要花在点拨上,引导学生在疑惑处精思,在动静处体会,在精妙处揣摩,促使学生学会抓住词语间、句子间、上下文之间等内在联系。

(3)讲究诵读方法,促积累。读懂的语言记不住,便不能成为学生自己的语言。语言积累要讲究诵读方法,变“死记硬背”为“活记乐背”,让学生记得主动,背得积极。

(4)迁移语言规律,促运用。理

解、积累是运用的基础,运用是内化的继续。语言和其他工具有相同的一面,那就是必须在实践运用中学会操纵和运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教材中蕴含的语言规律,精心设计迁移训练,让学生练习说、练习写,逐步熟练、掌握,最终成为学生得心应手的语言能力。

6.拓宽主动发展语言的天地

(1)办“班报”。每天我都从自己家里拿出报纸,让学生阅读,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看到各种报纸,并让学生从报纸中摘采新词,让每位学生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2)写“日记”。我把学生写的日记先交给学生阅读,让他们在日记本上写上一句评语,让他们互评互改、相互激励,让他们学会写生活,并及时作好评讲。

7.加强语言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加强语言教学要有明确的目的性。教育学告诉我们:教育的目的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这就要求教师在加强语言教学时要有明确的目的。素质教育提倡全面培养人的综合素质,因此,在加强语言教学时要有计划、有步骤地为达到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素质和特定的教学目的而进行教学训练。

(2)语文训练的内容要全面。语言训练的内容应该是全面的。它既有字、词、段、篇的基础知识的教学,又有指导听、说、读、写的基础能力的训练教学。在应试教育模式下,教师在组织教学中往往过多地侧重于对学生的读写能力的训练,而不同程度地忽略了学生的听、说能力的训练。

学生在进入社会以后,用得最多的是听、说能力,这就要求教师把学生从死记硬背、题海战中解放出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判断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走向全面发展。

(3)语文教学的过程要完整。在进行语文教学时要充分体现“语言―文字―思想感情―语言文字”的语言教学全过程,也就是通过表层意义上的语言文字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在理解文章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文章中的语言文字,要做到既能走进去,又能走出来。

张志公先生也曾强调: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课文里走一个来回,这样才能让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所提高。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先借助文章中的语言文字来理解蕴藏在文章中的思想感情,再思考这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用这样的语言文字而不是用那样的语言文字来表达,从而掌握渗透着思想感情的具有个性的、生动活泼的语言文字,形成认识上的质的飞跃。

语言文字训练范文6

语言文字训练是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之一,也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只有抓好了语言文字训练,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够更扎实,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逐步提高。那么怎样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抓准切入点,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呢?下面结合我所执教的《这条小鱼在乎》这节课的课堂实例,谈谈自己的体会。

1.由关键字入手。

师:(屏幕出示:它们被困在浅水洼里,尽管大海近在咫尺,却回不去了,用不了多久,浅水洼里的水就会被沙粒吸干,被太阳蒸干,这些小鱼就会。)这句话里有一个生字,谁发现了,帮助大家?

生:(齐答)咫。

师:(屏幕突出显示"近在咫尺",而后"咫"字变色显示:)大家仔细观察,"咫"是由哪两个字组成的?

生:"咫"是由一把尺子的尺和一只小狗的只组成。

师:同学们猜一猜"咫尺"是什么意思。

生:距离很近。

生:"咫尺"的意思是形容距离很近,那近在咫尺的意思就是……

生:很近很近的意思。

师:(屏幕出示图片)你认为图中被困在浅水洼里的小鱼离哪儿近在咫尺?

生:离大海近在咫尺

师:是的,小鱼离大海近在咫尺(相机板书大海),同学们,大海就是小鱼的家,我们还可以说小鱼离什么近在咫尺?

生:离它的家近在咫尺。

生:离自己的家近在咫尺。

师:有了家就有了幸福生活,就有了生的希望,我们还可以说小鱼离什么近在咫尺?

生:离生的希望近在近在咫尺。

生:离它的亲人近在咫尺。

师:把句子说完整,小鱼离……

生:小鱼离离它的亲人近在咫尺。

师:是呀,困在浅水洼里的小鱼离它的家人,离生的希望近在咫尺!让我们这个词送回这几句话原文,齐读:(生齐读)。

教师由一个字"咫"到一个词"近在咫尺",再到用这个词练习说话,力求让理解字词和体会情感有机地结合起来,不是孤零零的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不是脱离文字凭空的去感悟去体会,而是尽量让这三个维度整体推进,让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落到了实处。

2.由关键词语入手。

师:那么看到面临死亡的小鱼,文中的小男孩是怎么做的呢?(生读描写小男孩救小鱼的句子,再指名读。)

"他边走边看,不停地在每个水洼旁弯下腰去,捡起里面的小鱼用力地把它们扔回大海。"

师:请同学们把这句话画下来(生动笔画,师屏幕出示:他,在水洼旁弯下腰去,捡起里面的小鱼把它们扔回大海)发现屏幕上的这句话与你刚才画下的那句话有什么不同吗?

生:少了"边走边看"这个词语。

师:再仔细看看,还有吗?

生:不停,用力。

师:同学们,这句话与文中描写小男孩救小鱼的句子相比少了"边走边看"、"不停"、"用力",那么用上这三个词语好在哪儿呢?同桌之间交流你的看法。

生:如果加上这三个词语句子写得更生动。

师:那从"边走边看"这个词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从"边走边看"这个词语中我体会到了小男孩是很认真的,他边走边看水洼里有小鱼吗?

师:是呀,从边走边看可以体会到小男孩救小鱼时非常认真,那从"不停"和"用力"这两个词语你又体会到什么?

生:我体会到小男孩很有爱心,因为他不停的救小鱼,要是不加上这个词他可能是捡几条就走了,还有用力地说明他想把小鱼送回它的家。

师:是呀,他不停地捡着又用力地扔着,我们感受到小男孩特别……

生:(齐)高兴

师:高兴的是小鱼得救了,但他的身心又特别的-----

生(齐)累。

师:同学们加上这三个词语可以看出小男孩救小鱼时非常认真细心,在这句话(屏幕出示文中描写小男孩救小鱼的句子)除了这三个加点的词语,还有哪些词写出了小男孩救小鱼时的辛苦和费力。

师:你发现了,来说说。

生:捡起 弯下(随即在这两个词下加点)

师:还有吗?

生:扔回

师:同学们用上这几个词可以看出小男孩为了让更多的小鱼回到大海,他多认真多仔细多辛苦呀,谁愿意来读读这句话?

教师透过词语来体现人物内心的方法来理解重点词句,感悟小男孩的美好品质,进行词语训练,从而使学生受到感染和熏陶,就实际效果来看,以上的语文素养目标基本上达成了。

3.由关键句子入手

师:孩子们,小男孩的行为也打动了文中的这位先生的心,假如我就是文中的这位先生,我想问你:(走到一同学边)孩子水洼里有成百上千条小鱼你是救不过来的,你知道吗?

生:我知道。

师:那你为什么还要不停地捡,不停地扔呢?

生:因为小鱼太可怜了,如果不救它的话,它们就会。

师:(走到另一学生前)那你为什么也要去救呢?

生:因为小鱼也有自己的爸爸妈妈

师:(走到另一学生前)那你呢?

生:就算水洼里有成百上千条,可是能救多少就救多少,那也不能眼看着小鱼死。

师:那你这样做谁在乎呢?

生:小鱼在乎

师:是的,小鱼在乎,让我们一起用心回答。(屏幕出示:这条小鱼在乎!这条在乎,这条也在乎,还有这一条,这一条,这一条…)

生:(齐读)

师:被困在浅水洼里的都在乎什么呢?(相机指着黑板上的小问号)

生:都在乎自己的生命,在乎自己的家庭。

生:都在乎人们去救它们,在乎人们珍惜它们的生命,在乎人们把它们送回自己的家。

生:这些小鱼在乎人们把它们送回家去。

师:是呀,同学们读懂了这么多的在乎,真不错.

师引读:孩子们,成百上千条小鱼仅凭小男孩一个人的力量是救不过来的,但他还是尽力地捡着扔着,因为他知道:

生齐读:这条小鱼在乎!这条在乎,这条也在乎,还有这一条,这一条,这一条……

师引读:小男孩不是凭着爱好在做一种游戏而是在完成一种神圣的使命,因为他知道:

生齐读:这条小鱼在乎!这条在乎,这条也在乎,还有这一条,这一条,这一条……

师引读:同学们,小男孩在乎的仅仅是一条小鱼吗?通过你的读告诉大家

生齐读:还有这一条,这一条,这一条……

师引读:成百上千条小鱼他都在乎着,因为他知道:

生齐读:还有这一条,这一条,这一条……

师:同学们,鱼儿在乎自己的生命,小男孩在乎鱼儿的生命,所以他才会用实际行动去关爱,善待生命(板书 关爱生命 善待生命)

教师创设情景,由"这条小鱼在乎!这条在乎,这条也在乎,还有这一条,这一条,这一条…"引领学生去体会小男孩执着依然的内心世界,去触摸小男孩关爱生命、善待生命的美好品质,也让孩子们在入情入境的真情体验中达到心灵净化。

语言文字训练是我们语文教学最基础的东西,教材中可作训练的因素很多,关键在于准确把握《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和不同年级的教学特点,潜心研究教材,在文本中选准切入点,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才能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语言文字训练范文7

修订后的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汉语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小学汉语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对于学生学习其他学科和继续学习,对于弘扬祖国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进步文化,提高民族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这段话已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小学汉语学科的特点及其要完成的任务。当今在阅读教学中一直存在着费时多、效少的问题。究其原因,就是受应试教育的毒害,片面地追求分数.追求升学率。长期以来,教师本身忽视了汉语学科的特点,忽视了文字的训练,忽视了汉语基本功的训练。因此,修订后的大纲中特别强调, "小学汉语教学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汉语,丰富词汇的积累,使他们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汉语习惯。"所以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始终把握住语言文字训练这条主线,在训练语言。培养汉语素质的过程中,进行思维训练和渗透思想教育。如何突出汉语学科的特点,使汉语课堂教学摆脱困境,走出误区,把汉语课上成真正的汉语言文字训练课呢?我认为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去做:

1.要切实抓好朗读训练,加强对汉语言文字的理解

朗读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手段,是语言训练的重要途径之一。读,历来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古人云:"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理自知。"修订后的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汉语教学大纲继承了传统,明确地指出, "对阅读有浓厚的兴趣,阅读程度适合的文章,能理解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领悟表达的一些方法.注意积累汉语言材料"。阅读教学中的方法干变万化,但主要的方法是不变的一那就是要读书,要以读为本。因此,我们必须研究如何指导学生读书.在以读为本的前提下,选择运用与读书相关的讲解、提问、讨论、演示、练习等教学方法。使我们的阅读教学走上返朴归真的正确之路。要切实抓好朗读训练,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去做:

1.1 要激发读书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伟大的原动力。兴趣是朗读最需要的心理品质,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必须首先从激发兴趣人手。课堂上,教师要积极发挥主导作用,采用科学调控手段,如利用自身语言,或非语言行为进行激励,运用电教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从而在读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

1.2 要教给学生读书方法。在日常教学中不难发现,有些老师最喜欢学生齐声朗读,这样做表面上看书声琅琅,读得热闹,实际上有很多学生心不在焉,更有少数学生在滥竽充数。这样的读书方法,学生的朗读水平当然不高,因为学生并没有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我认为.读书有三种朗读法: (1)初读――正音朗读。通过读,可以了解课文大意。 (2)细读――理解朗读。反复朗读理解字、词、句、段的意思及其它们之间的联系。 (3)精读――有感情地朗理解后读。

既要把握文章的情感脉搏,又要指导学生掌握好汉语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在朗读的形式上,可以概括教材特点,采用泛读、引读、一入读、小组读、齐读、分角色读等形式。朗读图文并茂的课文时,还要做到图文结合,以图助读,这样指导朗读,有助于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1.3 要强化读书训练。这就是要把朗读教学贯穿于整个汉语教学之中,严格控制讲读分析时间,增加读书的时间。教学中,除了一些必要的讲解、点拨外,凡是学生能读懂的.教师一律不讲,不要不放心。即使是一些哲理性很强的句子,也要引导学生反复去读,从读中理解。课堂上,要把读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在读中去识字、学词、理解内容、体会感情,要适当减少书面作业.布置一些朗读的作业,并要检查,不要流于形式。

2.要注重进行背诵训练,加强语言文字的积累

学生汉语言能力的发展,离不开丰富的汉语言材料的积累.而背诵课文乃是进行汉语言积累的有效途径。修订后的大纲要求"背诵优秀作文不少于80篇(含课文)",就是要通过背诵,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义务教育教材在背诵方面的要求加重了,其原因就是让学生通过背诵,学习文章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修辞方法等,逐步在学生头脑里形成各种"范例",一旦进行写作,就会"下笔如有神",若能长期坚持下去,汉语从而提高其运用语言的能力。我认为要加强背诵教学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2.1 背诵要得法。理解是背诵的前提,因此,在背诵教学中,要让学生进行理解背诵。要教给学生科学的背诵方法。

2.1.1 分清层次,把握文章的逻辑关系,这种方法适合于背诵全文和文字较长的段落。

2.1.2 借助想象背诵,即在学生头脑中,将要背诵的内容想象成一幅图画。这种方法适用于写景状物的文章。

2.1.3 可根据课文实际,采取难点突破,默写强化,看图背诵的方法来加强背诵。

2.2 要适度增加背诵的内容。

7-12岁儿童机械记忆能力特别强。我认为在不增加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前提下可适当背诵一些诗文佳作、名言警句,也可选择课外读物中文质兼美的片断让学生背诵。

2.3 背诵与复述相结合。(略)

3.要加强写的训练

修订后的大纲指出:"能把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写出来,做到内容具体,感情真实,有一定条理,语句通顺,书写工整,注意不写错别字,会用常用的标点。"然而在现实教学中,我们看到的却是口头训练多,笔头训练少,学生动口不动手,读写长期分离,忽视写的训练等现象。这样就造成学生学了几百篇课文,却写不出作文,怕写作文的局面。因此,我们一定要坚持课堂动笔写,下大力气培养学生写的能力。

3.1 要让学生每一节课都动笔。教师要让学生养成读书做记号。勾画重点词、句、段,画答案的习惯。指导学生做笔记,记录板书.记录词义,记录文章中的思想和写作方法,默写课文,练写片断,还要做填空、改错、选择、判断、问答等方面的练习。总之,每一节的课堂上,既要让学生动脑动口,还要动手,提高运用汉语言的能力。

3.2 重视造句的训练。造句是小学汉语基本功训练的重要内容,是作文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中要把造句训练落到实处,扎扎实实抓出实效。有造句的课后题一定要放在课堂上书面练习。教师要给予指导、评议。对文章中有特色的词语或句式,要让学生仿说仿写。训练中一定要引导学生打破思维定式,拓宽他们的思维空间。

3.3 要加强读写结合。修订后的大纲指出:"教师要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调动学生观察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要引导学生写熟悉的人、事、景、物,做到说真话,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要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所以,结合阅读教学渗透写作训练,是培养学生作文能力的有效途径。我们要在理解语言的过程中,认真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进行写作训练。方法可采取"模拟法"、 "补写法"、 "读写法"、 "缩写法"、"改写法"等等。

4.以思考和基础训练为依据,加强语言的综合训练

课后思考练习和单元训练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汉语文字训练的重要依据,课后思考练习体现了课文的重点、难点,基础训练体现了单元的训练目标。二者均是对汉语文字进行理解、积累、运用的主要形式。在教学时应注意:

4.1 加强指导,力求在课堂上完成练习。学生汉语能力的提高应贯穿于语言文字训练的全过程,教师不应只注意答案和结果的正确与否,还要对训练过程进行指导。因此,思考练习题中凡要求学生做的,教师要多加指点。教学中,要让全体学生参与到扎扎实实的训练中去,减少训练的随意性、盲目性,以提高训练的实效性。

语言文字训练范文8

关键词:小学;阅读;语文;语言文字;写作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对于阅读的教学,最关键的一部分是语言文字的训练。小学语文的教学任务在于帮助学生掌握理解并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语言文字训练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基础,而且还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和运用能力的前提。在具体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变革课堂教学的模式,帮助学生在学习阅读的过程中加深对语言魅力的认识,关注语言,促进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有效结合。

1 小学阅读教学中语言文字训练的意义

阅读教学,始终都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它既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必要途径,又是教师教学效果的体现。阅读教学过程中不同环节的转换可以加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认识与分析,理解和运用。因此,教师应该努力帮助学生习惯和掌握阅读教学的方法,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加深理解语言文字,加强在阅读中学写作,在写作中指导阅读的能力。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按照学生自身的知识水平和能力,选用适合学生的阅读方法,即初读,引导学生扫除在阅读文章时遇到的字词障碍,帮助学生理解生字词,同时,还应该通读全文,把文章读通读顺,初步了解文章的内容;细读,给足时间,让学生进入朗读文章的环节,促使学生在初步了解文章的内容的基础上,加深对内容的理解;精读,文章中关键的词句、重点的段落、精彩的场面、中心的语段等,教师都应该引导学生分析、理解、感悟,让学生对文章的内容有更深一步的理解,认识,甚至延伸与拓展;品读,重点是“品”,“品”什么?那就是品文章的写作技巧,品作者的思路、文章的结构、语言的表达、题材的选择等,光品不够,还应该在品中有所悟,悟中学写法,已达到对学生进行训练,激发与培养学生的语文的综合能力。

2 从实际出发,从效果出发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2.1 心怀训练意识,善捕捉,训练无处不在

对于心怀训练意识的教师而言,语言文字训练的材料俯首皆是,语言文字训练的时机无时不在。课堂上那些看似平淡无奇的内容,那些稍纵即逝的瞬间,都可能为他们所捕捉,并成为他们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宝贵资源,成为他们自由挥洒、创造生成的一个个节点。

例如,语言文字训练可以在对话中延伸。一位老师在阅读教学中教学生学习“暖”字时,师:“暖”是个生字,他是什么结构?你怎么记住它?

生:“暖”时左右结构的字,左边是“日”字旁,因为太阳就是日,有了太阳,天气就暖和。

生:“暧”的左边是“日”,右边是个“爱”。

师:右边是个“爱”字吗,大家仔细地看看?

生:不是。

师:同学们,小眼睛看仔细:“暖”的右边是?

生:右边的中间部分可是两个“横”。

师:对了,我们对“暖”字右边进行一下拆分,上是“爪”字头、中间是“一”,下面是“朋友”的“友”字。记住了吗?

生:记住了。

师:同学们,那我们一起书空。写右下面时要特别注意,一字短,“朋友”的“友”字的那一横要长点。

师:大家刚才说了,因为“暖”字和太阳有关,那你们能用“暖”字组词并练习说话吗?

辨析字形,记住字义,并练习说话,这是识记生字的重要一环,也是老师们常用的教学方法。上述案例中,面对学生辨析字形中出现的问题,教师不是轻易放过,或简单指正,而是启发引导,注意运用学生学过的拆一拆的方法,让学生在熟字的基础上,确切地了解“暖”的字形特点,而且还顺势进行了延伸――扩词、说话。这看似闲来的一笔,却透露出教师强烈的训练意识――细微之处见精神。因为生字的掌握,除了认读、书写之外,组词、说话也是十分重要的。而只有经过亲身体验,字形、字义、运用才会在学生心中生根。

2.2 讲究训练形式,善于变化,训练要扎实有效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训练形式只有根据学生身心发展与语文学习特点,再结合教材来确定,才能取得良好教学效果。教师可以通过举一反三巧妙练习的方式进行训练:

例如在阅读课教学《欢乐的泼水节》时,对“互相”一词的处理,一位老师采取以下训练方式:

师:傣族人民你拿瓢往我身上灌,我端盆向你身上泼。这就叫“互相泼水”。(板书:互相泼水)跟着老师一起写。

师:生活中,你帮助我,我帮助你,就叫――

生:互相帮助。

师:现在,请同桌的同学认真读课文,你读给我听,我读给你听,这就是――

生:互相读读。

…………

师:(课终)在这节课上,我们一起互相学习,大家都有了收获。

本课中,针对学生的实际,教师先通过讲解泼水的情景让学生明白“互相”的意思,接着用生活学习中的事例进一步说明,然后又将“互相”一词巧妙地融入对学生的学习要求。课终再强调一次,看似无意,却是有心。这样的练习不是机械、简单的重复,而是举一反三、巧妙的随机练习,润物无声。这样一来,一个词语经过老师课堂上反复出现,还有哪个同学不会理解和应用呢?

所以说,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常怀训练意识,要善于捕捉训练时机,精心建构训练过程,努力创新训练的形式,一切从实际出发,从效果出发,少讲语文味,多做语文事,立足学生语文素养与能力的提高,才能使语言文字训练落到实处.使课堂教学焕发出应有的生机与活力。

3 小学阅读教学中语言文字训练的策略

3.1 备课中,确立语言训练点

在阅读的教学中,不仅需要确定培养学生的情感,实现语文知识与能力的目标,还应该确定语言文字训练的目标。在备课时,教师要有较强的语言训练的意识,深钻教材,就文取材,挖掘训练点,在课堂上结合课文内容的理解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

3.2 教学中,重视能力的培养

语言文字的训练,其重要的目标就是,学生能熟练地理解并运用语言文字。其中,写作能力的提高,是语文学习中必须达到的目标。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很好的写作氛围,要让学生有话说,有内容可写。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做个细心的人,利用不同题材的教学,确立不同的训练,从字词到段篇,从构思到结构,做到有计划,有层次,有序列地逐渐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课本上的课文,很多都是写作的范例,教学中,教师要细心观察,找出特点,扎住重点,引导学生仿写,让学生在读中悟写,写中午悟读。比如,《桂林山水》这一课,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文章中排比的段式很典型,优美的词句很多,特别是修辞手法的运用很贴切,在教学这一课时,教师就可以依托课文,找准训练点,对学生进行指导,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这样,从文本出发,既积累了语言,又讲练结合。

3.3 阅读中,做好能力的提升

课外的阅读,题材很广,内容丰富,是学生语言训练的重要途径,所以,阅读方法的掌握,就显得十分重要。积累、批注、仿写,改写、扩写、读后感等等,都是学生在课外阅读后,用来提升写作能力的常用方法,也是学生语言文字训练的必要途径。

综上所述,作为阅读教学中非常重要的部分,语言文字训练是语文教学中的关键环节。语言文字是小学生必须掌握的能力。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重视对学生的语言文字训练,帮助学生克服生字词的困难,培养学生拓宽语文学习的途径,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始终坚持以阅读与写作为中心,在不同的教学步骤中都重视语言文字的教学,利用多种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与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汤春安.浅谈小学生有效阅读能力的培养[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21).

[2]曾燕宏.在阅读教学中落实语言文字表达训练[J].新课程(小学),2015(9).

[3]刘炼.如何有效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策略分析[J].课外语文,2015(6).

语言文字训练范文9

一般的思维发展规律是:由具体形象思维发展到抽象思维。在小学阶段,有许多抽象的概念学生没有感知过,这些抽象的概念如果得不到形象思维的参与,那都是无法顺利理解的,即使教师反复解释说明,学生读得再熟,也难以形成准确的表象。怎么办呢?只能从具体的形象事物出发,逐步来揭示事物的本质。如在教学《我要的是葫芦》一文,指导学生理解“盯着”,我是这样做的:“瞧,黄老师正盯着教室天花板!大家看看黄老师是怎么做的!”学生马上举手说:“黄老师在看天花板!”师:“对,‘盯’字里有一个目字旁,说明是用眼睛看的意思。大家再观察,黄老师是怎样看的。”我再一次盯着天花板,学生又举手了:“黄老师看得很认真!”“黄老师看得很专心!”“黄老师眼睛眨也不眨一下!”通过动作演示,化抽象为具体,生动有趣,既遵循了思维发展规律,强化了词语的训练,又发展了小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指导学生掌握思维的方法

在语言训练过程中,我们不仅要考虑如何传授语言文字知识,而且要考虑让学生掌握思维的方法。思维方法有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这些思维方法,在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常常是联系在一起的。我们要教会学生思维,在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在分析综合的基础上通过比较进行抽象概括。如,理解《桥》一课中“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这一句话时,有些学生直接说这句话表达了老汉的不徇私情。多数学生不知其所以然。另一位教师则是这样进行教学的:

请同学们看课文插图,看老汉的表情,你看到的是什么?

生①:是愤怒。

生②:是毫不犹豫。

师:再看这段文字,你从哪些字词中可以体会到老汉的愤怒、毫不犹豫。

生③:我从“冲、揪、吼道,像只豹子”体会到的。

屏幕出示这段话,点红生③说的字词。

师:请同学们自由练读,读出老汉的愤怒、毫不犹豫。

师:排到后面去!排到后面去!越靠后越靠近什么?(死亡)可这个小伙子是他的亲生儿子呀!这时,你心里油然而生的是什么?

这样,学生的思维由具体形象的语言文字,一步一步概括出了“不徇私情”精神,学生不仅掌握句意,而且掌握了思维的方法。

三、创设思维发展的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任何思维都是从问题开始的。有价值的问题能启发儿童深刻思考,并能引导他们去提出新的问题,培养他们的思维、认知能力,促进读写技能的发展。因此,在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教师一定要设计出精当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思维。

创设活动情境。感情的东西越丰富多彩,学生的思维活动就越顺利越活跃。另一方面,在感性活动中,又必须让思维积极的参加进去,以提高活动的效果。如,有经验的教师教学《捞铁牛》一课之前,先在水中放一个盆,再往盆里放石块,然后再把石块拿出,让学生观察水盆的水的沉浮情况。在此基础上教学《捞铁牛》,学生对“船舱了装满泥沙”、“向上托的浮力”等词得到了真正的理解,并深刻理解了文中“装上沙”“铲上沙”“上浮”的因果关系,发展了逻辑思维能力。

留给思维的时间。教师接二连三地提问题,学生匆匆忙忙地回答,表面看来,重视了培养学生的思维,实则没有让学生很好地思考,再是教师只注重学生回答的结果,忽视了学生思维的过程。

语言文字训练范文10

A. 号角/哀号 逾期/瑕不掩瑜

奢靡/靡靡之音

B. 粘连/拈捏 案牍/穷兵黩武

绯闻/流言蜚语

C. 勒紧/勒令 藩篱/龙蟠虎踞

横祸/满脸横肉

D. 盐碱/箴言 累积/罪行累累

气量/量体裁衣

2.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山东汉子牛作涛在广州珠江边,目睹一名陌生女子落水后,不顾个人安危,毅然下水救人,不幸牺牲。他的这一英雄壮举令人荡气回肠,肃然起敬。

B. 闹得纷纷扬扬的欧债危机刚告一段落,美债违约问题又浮出水面,全球金融市场脆弱的神经再次绷紧。

C. 近日,81岁的中国药理学家屠呦呦获得2011年度美国拉斯克临床医学奖的消息路人皆知,这一奖项是中国生物医学界迄今获得的世界级最高大奖。

D. 及其附属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中方渔政执法船依法在本国管辖海域进行正常巡航,这是无可非议的。

3.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如何避免农民工不要“老无所依”,不要在城市奉献了青春后“悄然离去”,是所有有良知、对公平正义心怀向往的人无法漠视的问题。

B. 恪守孝道的平凡女孩孟佩杰,用她稚嫩的双肩全力撑起了几经风雨的家。她的行为,使养母有了生存的勇气,更激起了千万人心中的涟漪。

C. 伴随着中国的国际地位增强与话语权的提高,世界开始尝试用“中文”和“汉语”,用中国方式来与中国对话。

D. 在张承志的散文中,对中国当今所处的社会形态抱有很大的遗憾与批判,特别是对当今中国人奉行的“犬儒主义”提出了强烈的批评。

4. 下面是介绍兰花的一段材料,阅读后完成后面的题目。

兰花为多年生草本,单子叶植物。根长筒状。叶自茎部簇生,线状披针形,稍具革质,2至3片成一束。兰花是中国传统名花,是一种以香著称的花卉。兰花以它特有的叶、花、香独具四清(气清、色清、神清、韵清),具有高洁、清雅的特点。中国除了华北、东北和西北的宁夏、青海、新疆之外,各个省区都有不同种类的兰属植物。据记载,兰的根、叶、花、果、种子均有一定的药用价值。根可治肺结核、肺脓肿及扭伤,也可接骨;叶治百日咳;果能止呕吐;种子治目翳。品种鉴别是对兰花综合素质的鉴定,是最能展示艺兰功力的一门学问。因此,历代艺兰大家都对此格外慎重,从不妄下结论。

请用四字短语概括出材料主要是从哪四个方面来介绍兰花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在辩论会上,正方反方围绕“教育领域是否有竞争的必要”展开了激烈交锋。

反方:(1) 教育需要关注德智体美各个方面,实现人的和谐发展,而不仅仅是为了争得第一名,排名和淘汰,这样的竞争往往有负面作用。

(2) 我们提倡学术氛围,一定要靠残酷的竞争吗?钱钟书先生一生的言行恰恰证明了学术是淡泊名利者所为。

(3) 教育中更需要各方的合作和对话,盲目竞争,忘记了教育的本质,我们将走向何方?

请你站在正方立场上,针对上述看法,任选两点反驳。要求:先填序号,再作反驳;语言表达简明、准确、得体。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言文字训练范文11

A. 解聘/解元 露马脚/露宿风餐

歆羡/薪火相传

B. 论语/论辩 倒春寒/翻江倒海

犄角/掎角之势

C. 禅宗/禅让 和稀泥/曲高和寡

洞穴/空穴来风

D. 稽首/稽查 发横财/横行霸道

省悟/反躬自省

2. 下列各句中,加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学校能否实现升学目标,这个问题见仁见智,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教师们是否用心教学。

B. 古代很多文人在官场失意后不再热心于功名,转而到山野求田问舍,过着惬意的隐居生活。

C. 当一个个英雄壮举定格为一种精神典范时,人民群众对子弟兵的热爱,就会化作一种气吞山河、石破天惊的力量。

D. 中央关于深化农村体制改革,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的决定后,一系列涉及加快农村社会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策就呼之欲出了。

3.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日前,省物价部门表示,将加强成品油市场的监测,强化价格的监督检查,对突破国家规定的价格和变相涨价,要严肃查处,切实维护成品油市场的稳定。

B. 不法分子打着假记者的幌子,四处寻找问题单位,以曝光相威胁,强拉广告,敲诈勒索,聚敛钱财,令人痛恨。对这些假记者施以重拳,严惩不贷,实在是太有必要了。

C. 像“中国达人秀”这类“零门槛”的选秀节目,让拥有才华和梦想的任何一个普通人,都可以展示天赋和潜能,也让我们懂得平凡人成就自我的关键在于是否相信梦想,相信奇迹。

D. 出于对科学合理性、客观性和公正性的遵从与敬畏,人们对从事科学研究的科学家、各个领域的专家也满怀信任与敬意。

4. 分析下面的表格内容,把表格传达的主要信息补写完整。

世界城市化进程:拥有80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数量

1995年全世界拥有80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数量,由1975年的11个发展到23个,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预计到2015年,80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将发展到36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此可见,在世界城市化进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中国古代文化典籍蕴含了大量为人处世的道理。从以下语句中任选一句,谈谈它的现实意义。

①敖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注:“敖”通“傲”;“从”通“纵”】

②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

③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语言文字训练范文12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5-12-14

语文素质的提高是语文学科素质教育的中心目标。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必须扎扎实实地增强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把语文课真正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本文试从两个方面对阅读教学中语文素质的培养谈些粗浅的认识。

一、明确训练目标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反复强调:“有效的教学始于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实践证明,教学目标是教学的起点和归属。所以我们进行素质教育时,更要以制订明确的、恰当的、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为首要条件。阅读教学的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语言文字的阅读能力,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思维训练和渗透思想教育。

《小学语文新课标》明确地告诉我们,阅读教学中的语言文字训练的目标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通过语言文字理解内容,懂得课文“写了什么”“为什么写”,这是阅读教学的起点;二是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再认识作者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情意的规律和方法,懂得课文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这是阅读教学的终点。因此,要统观全篇,以确定训练目标,要按照新课标对年级的要求,按作者的编写意图、本册教材的内容和课后作业提示与学生实际确定训练目标。训练目标的确立要准确、科学、鲜明、突出;确定训练目标时要注意连续性和阶段性,按新课标要求,系统把握好每项训练的“点”和训练的“度”,使训练要求到位。如《美丽的小兴安岭》确定四项训练目标:①读的训练,通过范读和自读,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和篇章结构特点。②段的训练,重点讲解第2段,结合课后第2题理解作者如何按四季的顺序分别描述小兴安岭的美丽景色,并根据段的特点进行分层的训练指导。③句子的训练,结合收尾两个自然段中的比喻句和课后第3题进行指导,学习作者比喻手法的运用及用准确的词句生动形象地描写事物的方法。

二、注重训练方法

语文教学目标必须通过训练来实现,每节阅读课都应以文字为主线贯穿始终。语言文字训练的内容,从广义上来讲就是“字、词、句、段,听、说、读、写”。听、读训练旨在提升学生理解语言的能力,主要解决“怎么听、怎么读”的问题,老师要在听读训练中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吸收说、写训练所需的营养。说、写训练旨在提升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主要解决“怎么说、怎么写”的问题,要在说、写训练中指导学生恰当运用听、读训练中所获取的材料和方法,把握听、说、读、写之间的内在联系,从整体上设计训练方法,使之有机结合,互相渗透。

1.训练方法要讲求科学性

训练方法、程序要符合小学生认识事物、学习语言的规律,要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从理解到运用,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因此,教学过程中要精心设计训练步骤。如在单元教学中,讲读课文是示范篇,担负着“揭示规律”的任务;读写例话是桥梁和纽带,担负着指导读和写的任务。只有在讲读课文的教学中抓好重点训练项目,总结出方法规律,在二、三类课文的教学中才可能将以上知识巩固运用。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学习规律、学习方法,在教学中应将读与写有机结合,在教学方法上采取顺序组织教学的方法。实践证明,这种变序教学法比常规的顺序组织教学法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的效果要好得多。

2.语言训练要和思维训练相结合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是通过内部语言活动展开的,是智力活动的核心,它的强弱直接影响到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水平。正如乌申斯基所说:“谁想要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首先应该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离开了思维,单纯地发展语言是不可能的。”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探究在语言文字的内涵中发展学生的思维,在再现语言文字的表象中发展学生的思维,在体会语言文字蕴含的意境中发展学生的思维,在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运用中发展学生的思维。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多方探求,努力挖掘、训练学生的探索性思维、发展性思维、跳跃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等。比如《火烧云》一课,在教学火烧云的颜色和形状变化时,笔者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学生了解了火烧云的颜色、特点后,抓住“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这句话进行点拨。①仿照“葡萄灰、梨黄、茄子紫”把作者“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列举出来。②作者写这句话的用意在于表现什么?这样不仅使学生对火烧云的颜色、特点有了更深的认识,而且学习了作者的描写方法。在引导学生了解火烧云的形状变化后又进行提问点拨:“天空中的火烧云是否只有作者写到的马、狗、狮子这几种形状的变化呢?谁能说说火烧云可能还有哪些形状的变化?”这样一点拨,学生的思维显得异常活跃,他们的想象大胆而奇特。这样的阅读教学不仅提升了学生的理解能力,而且提升了他们的表达能力,使语言和思维得到同步发展,语文综合素质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