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道德经全文

道德经全文

时间:2022-06-17 14:11:14

道德经全文

道德经全文范文1

[关键词]食品安全,道德约束,价值,问题,路径

[中图分类号]B8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175(2012)06-0027-04

[作者简介]王伟(1982-),男,吉林四平人,江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博士生,南昌工程学院思政部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理论与实践。

食品安全关系到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是最大的民生问题。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百姓饮食境况日新月异。遗憾的是,伴随着百姓餐桌的日益丰富,一些有毒、有害食品也鱼龙混杂地潜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让本应该使人开心健康的饮食,成为人们的一块心病,使人们在选择食品时多了几分禁忌和担心。解决我国食品安全问题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需要完善法律、加强监管和提升技术,更需要对食品安全问题进行深刻的道德反思,加强食品安全问题道德约束。

一、道德在食品安全问题治理中的价值

道德是人类现实生活中由经济关系所决定,用善恶标准去评价,依靠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维持的一类社会现象。道德哲学的实践性品格及其对现实生活的范导使其在食品安全治理中具有独特的功能与气质,道德约束可以为解决食品安全问题,保证民生幸福筑牢坚厚的基石。

1 道德约束可以实现食品安全问题的“前馈式”预防。与依靠道德约束相比,凭借法律治理食品安全问题,只有在食品生产经营者触犯法律时,法律的强制力和神圣性才能得到有效发挥和有力彰显。法律以力服人,对于犯罪者而言,是对其违法行为的惩罚,对于可能存在违法动机而尚未实施者来讲,法律的惩处会产生一种震慑,让潜在的食品安全问题制造者慑于法律的压力不敢去效尤,但这种震慑很难触及到食品生产经营者的心灵深处,而仅仅是对违法成本的精于计算。这种基于计算的信任和依靠外在监督的法律会最终导致了商业机会主义盛行。一旦面临巨大的利益诱惑,这种震慑很可能被缺少良知者凌越,他们会伺机找寻法律的漏洞,铤而走险。凭借法律治理食品安全问题,是对事件本身的一种“反馈式”应对,是食品安全治理的治标之策。在食品安全治理的过程中,法律是下游,道德是上游,一旦上游失守,再到下游去堵截,实则是一种亡羊补牢的行为。要从根源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治理的关口就必须前移,发挥“制礼以崇敬”、“礼者禁于将然之前”的道德影响力和渗透力。与法律在食品安全治理中的事后诸葛、以儆效尤不同,道德约束在于规范人心,启迪灵魂,凭借良心的力量内在的、自主的促使食品生产经营者自觉遵守社会公德、恪守职业道德,信守个人品德,化外在法律法规的道德价值理念为内在的品行操守。食品安全道德约束,能够实现食品安全的源头控制。食品安全道德约束的“前馈式”预防是一种治本之策。

2 道德约束可以促进食品生产经营者和监管者的内在自律。道德对人的约束力体现在他律与自律两个方面,从他律的维度审视,道德对人行为的外在约束是一种柔性机制,属于非权力性规范;与国家强制力做后盾的法律相比,道德他律性的优势在于教化人明辨是非善恶,并在舆论引导和传统习惯的作用下,将道德的他律性升华为主体的内在良心自律。从自律的视角切入,道德最高原则在于道德主体的自我立法,就像康德指出的那样:“自律原则是唯一的道德原则”。道德血液的注入,会改变食品生产经营者被动接受管理的局面,化外在他律为内在良心自律,可以给食品生产经营者的心灵深处镌刻上深刻的道德印迹,体悟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和“义以利取”的真谛。因为良心,食品生产经营者既不会滥用技术,更不会去触犯法律。食品生产经营者是食品安全问题的第一责任者,对食品安全问题负有直接责任;但是,食品监管者的道德品质低下,执法不严、违法不究,对食品安全问题制造者的姑息纵容,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不法食品生产经营者的气焰。因此,食品生产经营者内在的道德感可以尽量避免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而监管者道德品质高,其敬业精神则可以加强监管的力度,让食品安全事件制造者无法逃脱法律的严惩。就监管者的职业道德品质问题,正如麦金泰尔所言:“在美德与法则之间还有另一种关键性联系,因为只有对于拥有正义美德的人来说,才可能了解如何去运用法则。’’当道德自律成为食品生产经营者和监管者内在价值诉求的时候,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自然会减少。

3 道德约束可以填补食品安全法律、监管和技术治理遗留的真空地带。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让一些缺少良心的食品生产经营者在使用新技术时偏离了品德驾驭的轨道,为牟取暴利,想方设法地生产出有毒有害食品,突破了食品安全检测原有技术标准的疆域,让原有的检测技术在突发的食品安全事件面前有些力不从心。同时,法律与监管作为外在硬性约束所呈现出的滞后性与片面性特征,使得面对“崭新”的食品安全事件时,在缺少相应制度依据的情况下,法律与监管略显无奈而变得“硬”不起来。面对花样翻新的食品安全问题,法律、监管和技术缺位的情况也将在所难免,这样往往会留下治理的真空地带。道德能够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具有广泛的规约性,与食品安全有关的利益相关者的一切行为都会受到道德的规约。在食品安全问题上,一旦“道德法庭”牢固的扎根于整个社会和每个人的心中,道德因子渗透到食品供应与食品监管的各个领域和各个环节,也就不会留下食品安全治理的死角,食品安全就会得到保证。

二、我国食品安全领域存在的道德问题及成因

近年来,食品安全事件从未离开公众的视野,食品安全问题成为社会高度关注的话题,特别是一些重大的恶性食品安全事件更是牵动着百姓的心弦。透过恶性食品安全事件的重重迷雾,我们可以窥见当前我国食品安全领域的道德生态,反映出存在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也是食品安全道德约束的阻碍因素。

1 食品安全道德教育缺失导致了食品生产经营者与监管者对生命尊严敬畏的缺少。食品是特殊商品,一般商品出现问题会造成消费者经济上的损失,而食品出现问题则不仅仅是经济损失这么简单,轻者会影响到消费者的健康,重者可能剥夺消费者的生命。基于食品商品的特殊性,食品生产经营者与监管者需要在内心深处形成对生命尊严敬畏的伦理情怀,食品安全道德教育正是培育这种伦理隋怀的重要一步。当前我国食品生产经营者主体是多元的,但无论是规模化的食品企业,还是零散的食品生产经营个人,更多的是把经济利益进行优先考虑,甚至是唯一考虑。在企业价值观与个体的思想深处存在经济与道德的二元对立,就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而言,在企业内部轻视道德教育,甚至无视道德教育;对于食品生产经营个人而言,食品安全道德教育更是无从谈起。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和个人的道德教育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来源于食品生产经营者的自我内在教育,二是来源于食品监管者组织的外在教育,可在这两个方面,我们都是非常欠缺的。食品安全道德教育的缺失直接导致了食品生产经营者与监管者缺少对生命尊严的敬畏,进而引发了一系列的食品安全不道德行为,最终酿成了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

2 食品安全诚信体系建设滞后造成了食品生产经营者机会主义的泛起。诚信是维护食品安全,保障食品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一道屏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诚信一方面依靠守信者的美德自律,另一方面也需要外在诚信体系规约的他律。在传统熟人社会消解的过程中,现代陌生人社会对诚信他律性的依赖显得尤为重要。在当代西方,与完善的市场竞争机制相匹配的是比较发达的诚信体系建设,这对于规范食品生产经营者提供安全可靠食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食品生产经营者一旦出现失信行为,严密的诚信监控体系就会介入,失信的污点不仅是法律的审判依据,也是消费者选择的参考依据,失信酿成的苦果对于食品生产经营者往往是毁灭性的。而在当前的中国,食品安全诚信体系建设却略显滞后,食品安全诚信保障能力相对较弱,一些必要的诚信制度,如诚信信息征集和披露制度、诚信效果评价制度、诚信惩奖制度等一系列制度缺失或者不完善,没有搭建起食品安全诚信信息查询平台。外部性制度的不健全,导致诚信体系规约缺少应有的刚性,造成食品生产经营者对诚信体系建设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不足,参与外部性诚信体系建设的积极性不高,同时忽视内部诚信管理体系建设。总体来讲,我国的食品安全诚信体系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这给食品生产经营者的失信留下了生存的空间和土壤。

3 食品安全道德考评机制缺乏助推了食品生产经营者与监管者的行为失范。在我国,对于食品生产经营者和监管者的道德考评是相当缺乏的。食品监管者对食品生产经营者的评价看重的是产生了多少经济效益,对地方经济增长有多大贡献;对食品生产经营者的管理是以法律为准绳,至于食品生产经营者遵守道德与否、履行社会责任与否则另当别论。在创造经济效益这一点上,甚至有的地方上的食品监管者与生产经营者达成了利益同盟,食品监管者为生产经营者的败德行为保驾护航。如在三鹿奶粉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到监管者不仅放松了正常的市场监管,而且在事发后仍在考虑经济效益优先原则和地方、部门利益,丧失了监管者应有的伦理判断,更没有履行起相应的职责。食品监管者对生产经营者缺乏道德考评同时反映出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对食品监管者道德考评同样是缺乏的,甚或是没有的。食品监管者是保障食品安全健康的守护者。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的涌现,除了食品企业没有履行相.应的伦理责任,政府以及相关职能部门也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为什么食品监管者可以不讲道德,滥用公共权力,诱发食品安全领域不道德行为的出现,主要原因就在于没有形成对监管者权力运用的有效监督和监管者道德素质的有效考评。

4 食品文化环境污染影响了食品生产经营者与监管者道德生成的步伐。食品安全道德约束离不开舆论的支持与呵护。食品监管者、消费者和媒体是食品安全道德舆论的制造者,可目前这三者较为普遍地存在着道德责任意识不强的问题,监管者不主动去引导舆论、消费者懒得去关心舆论、媒体道德功能的式微滋生了“炮制新闻”、“受贿新闻”、“媒介审判”等恶劣现象,更是推波助澜了部分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当前我国食品安全道德约束舆论氛围不可否认的出现了弱化。与此同时,作为我们自古至今一直引以为豪的中华食品文化也受到了恶性食品安全事件的冲击。中华食品文化重视“形式美”与“内容美”的有机统一,特别强调“形式美”,这也是中华食品文化闻名于世的一个特别重要的原因。然而,一些食品生产经营者正是借用中华食品文化强调“形式美”这一点巧作文章,利用所谓的“特殊手段”加工、储存食品,似乎使食品在视觉上变得更加“漂亮”,在嗅觉上变得更加“诱人”,在味觉上变得更加“鲜美”。表面看来,这与中华食品文化并不违背,达到了食品文化要求的“形式美”,而实际上却是这些人员的败德行为,致使食品已然是金絮其外、败絮其中,食品成了,严重污染了食品文化环境。

三、食品安全问题道德约束的现实进路

’由上可知,当前我国食品安全领域的道德生态差强人意,食品安全道德约束对于从根源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然而,由于重大食品安全事件的不良影响使得人们对食品安全治理的关注点集中于法律、监管和技术三个层面,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道德在食品安全治理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制度不健全、监管不到位、滥用技术、价值观不正确,都会导致食品安全问题发生。要从源头上预防食品安全问题发生,还必须从道德层面对食品安全进行伦理反思。这就需要展开系统的食品安全道德约束,使道德不仅在理论上、观念上而且在实践中真正成为食品安全治理的基石。

1 加强道德教育,树立普遍的食品安全道德观念。食品承载着生命价值,关乎民生幸福与社会和谐,具有特别的道德意蕴。现代市场经济的真谛是道德经济,在经济生活中,缺少道德内涵的经济是畸形经济,这样的经济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经济。近年来,无论在观念还是在行动上,“一切向钱看”的极端功利主义阴霾飘散到经济生活的各个角落,而对于直接关系到人们生命安全的食品行业也未能幸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尤其在食品安全治理中需要加强道德教育,使道德观念深入到食品生产经营者和监管者的内心,渗透到食品安全治理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在食品生产、流通、消费与监管的各个环节建立起道德防火墙。食品安全道德教育需要通过有效的教育载体和丰富的教育形式,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教育网络,将外在的道德规范转化为食品生产经营者和监管者的道德观念,生成为食品生产经营者和监管者的道德行为。针对食品生产经营者和监管者,道德教育可以采用多种方式,采取集中教育与分散教育相结合的思路,把强劲有力的“灌输式”教育与润物无声的“渗透式”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可以明确规定食品生产经营者和监管者接受相关道德教育的方式方法及受训时间时限,把食品生产经营者和监管者接受道德教育的情况纳入到相应的考核中,进而把对食品生产经营者和监管者道德方面的软要求以硬考核的形式呈现出来,以此不断提高生产经营者和监管者的道德认识能力和认知水平,增强治理食品安全问题的道德自觉性和自律性。

2 建立健全食品安全诚信体系,完善食品生产经营者管理制度。富兰克林曾经直言不讳地提出“信用就是金钱”,他虽然把诚信这一美德描绘得过于功利化,但是也可以从中看到诚信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深入和深化的今天,诚信与经济的关系日益密切,诚信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存在着“诚信一信誉一效益”的内在逻辑。经济诚信或诚信经济是不可分割的一体。就现实而言,少数经济主体对此却存在着认识偏差。诚信作为一种经济道德要求,其践履既需要经济主体的理念和自觉,更需要将诚信道德要求制度化,即建立健全食品安全诚信体系,依靠制度的外在强制性和运行机制的科学性保障来促进食品安全诚信行为的养成。在食品安全道德约束中,食品生产经营者是最重要的经济主体,生产经营者诚信是食品安全诚信体系建设的核心内容。建立健全食品安全诚信体系,一方面需要鼓励食品生产经营者重视和加强内部诚信管理制度的建立和落实,提高食品生产经营者诚信意识,将诚信贯穿于食品领域之中;另一方面需要由政府推动建立全面、系统且具实践操作性的食品生产经营者诚信档案,作为食品生产经营者道德评价的重要参照和社会考评的重要依据。食品安全诚信体系建设的内外兼修,可以让诚信成为食品生产经营者在任何时间、地点和情境下都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

3.开展食品安全道德考评,为食品安全道德约束提供价值导向。食品安全道德考评是食品安全道德约束的有机组成部分,它能够为食品安全道德约束提供价值导向。食品安全道德考评可以从两个维度进行,一是针对食品生产经营者的道德考评,一是针对食品监管者的道德考评。道德考评作为一种外在评价,具有客观性,可以整合以消费群体为主的多方意见,形成较为全面和公正的道德评价结果,把社会对食品生产经营者和监管者的道德要求与他们各自的发展机会联系起来,这样一来,食品生产经营者和监管者必然会在自我利益的驱动下。有意识地规范自己的行为,加强对自身的道德要求。虽然食品生产经营者在行为选择中不会改变“经济人”的求利本性,监管者也可能会面临利益诱惑,但是由于道德考评工作的出现,会引导食品生产经营者和监管者去审视自身的行为是否合乎道德。道德考评能够增强食品生产经营者和监管者的道德认知,要求他们恪守食品安全道德底线,去做为社会所认同的道德的事情,成为道德的生产经营者和监管者。道德考评结果会影响到公众对食品的选择及对政府食品监管工作的满意度,因此,道德考评具有潜在的奖惩功能,能够驱使食品生产经营者和监管者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为此,审查食品生产经营者的道德状况,搭建信息互通平台,及时向社会传递食品安全信息,公示食品生产经营者的道德信誉,强化守德者的道德资本,加大悖德者的失信成本,为消费者进行食品消费选择时提供信息参考。

道德经全文范文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对社会道德建设的进一步发展起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从事物发展的两面性来看它也给道德建设带来了负面的一些影响。以什么样的途径与方法加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建设,就成为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重大课题。在本文中旨在分析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建设的种种因素并且提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道德建设的策略。

关键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道德建设;策略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建设要找出制约其发展的因素,并且提出有效的对策和实践,加强道德约束,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稳定和健康发展。

一、制约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建设的因素

我国市场经济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严重的道德问题。分析市场经济条件下制约道德建设的主要因素有政策与制度不健全;市场经济对道德建设的负面影响;多元文化对道德建设的影响。

(一)政策与制度的不健全

当前随着各国之间交流的逐渐加深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深刻变革,由于世界各地多元文化的影响,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和主流价值观受到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在这种大环境下单单靠自觉、自律,道德建设将难以进行举步维艰。优良的社会制度与政治制度可以为那些利人利己的品质提供发挥作用的空间,同时又能够有效的遏制一些损人利己的恶略品质和行为。符合道德规范的人可以在健全的政策与制度的保驾护航下最大限度的毫无保留的发挥自己的优良品质,对社会的良好风气建设贡献自己最大的力量;那些拥有损人利己的恶略品质和行为也能在健全政策与制度的制约下有所收敛,这样就能使一些损人利己的行为渐渐弱化,从而良好社会风气逐渐形成。因此社会主义道德建设需要政策与制度的不断完备。现在,我国正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换时期。在这个过程中,传统的社会风俗习惯和社会舆论对人的行为的制约力逐渐被削弱,传统道德的力量被削弱道德失范现象层出不穷。制度的不健全特别的是法制的不健全使这些情况不能得到有效的扼制,趋势越发严峻。旧的道德体系被破坏,新的道德体系尚未建立,这是一个社会发展所必须经历的普遍阶段,我们应该正确对待,以合理的制度与政策规范道德建设的正确前进大方向,并逐渐形成习惯观念,直到培养成普遍的道德规范。加强道德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加快完善社会制度,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道德建设的主旋律,并使之融入到整个国民教育的过程中。

(二)市场经济对道德建设的负面影响

伦理道德问题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马克思与恩格斯指出:“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汲取自己的道德观念。”[1]经济的发展状态对道德建设的水平有着直接的影响,道德是一定社会关系的反映,归根结底是由经济基础所决定的。现阶段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发展不健全,市场主体的发展还不够完善,市场客体的规模还够广泛,市场的结构偏于单一化,市场的组织程度较低,现代化的交易手段还不是很普遍,市场发展不平衡。由于这些不完善的方面存在,人们处在这样一个社会发展状态之中由于受利益的驱使往往会表现出焦虑、急躁,一切以利益为中心追求利益最大化,所以很容易忽略在修身方面的培养,甚至会出现一些‘好人是会吃亏的’这种现象,渐渐地人们不敢做好人怕做好人,这也导致一些不道德的现象出现层出不穷。造成新经济条件下社会舆论和人们内心中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的主流不突出,主导性的正面观念普遍性缺乏。市场经济必然存在竞争,同时,商品经营者具有相对独立性,促使思想解放。但也有可能导致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的增长。自我意识的觉醒这对我们来说是一大进步,以前我们过于墨守成规,一切行为准则思想准则都在一个框里,导致我们在创新方面总是不那么尽如人意,自我意识的觉醒促使思想解放人们不再拘泥于以往的经营方式开始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各显神通。但是自我意识并不等同于利己主义。目前,存在许多道德失范的现象是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落后文化和利己主义思想的产物,扭曲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象。因此我们倡导充分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各自的优势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良性竞争。

(三)多元文化对道德建设的影响

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原有的传统文化被渐渐消磨,而道德虚无主义,个人主义却渐渐“崭露头角”伦理道德不再是人们的价值导向,人们开始对道德存在的价值合理性产生质疑。越来越忽视道德的评价标准,道德这个词渐渐地淡出了人们的观念并走向没落。社会转型使道德建设面临诸多挑战,其原因就是道德建设过程中传统文化的缺失。文化是人类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表述,它是人们长期进行生产和生活的产物。文化的核心是道德,道德是文化形成的基础。在中国,道德建设的基础是,伦理性的传统文化,所以说道德建设脱离传统文化就很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现代工业文明代替传统农业文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主体地位的确立以及全球交流的加强多元文化的大量涌入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但是在伴随肯定因素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否定因素,在社会专心的的过程中文化转型相对滞后。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建设的策略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建设必须明确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培育市场体系,规范市场秩序;正确对待多元文化,重视传统文化的根基作用。

(一)明确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

“进行道德建设首先必须明确指导思想,这就是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及科学发展观为指导。”[2]从我国我国具体国情出发,在适应市场经济基础上超越市场经济,扬抑地继承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精华,同时借鉴世界各国道德建设的优秀成果,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思和邓小平理论及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这既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内在逻辑要求,也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根本保证。道德建设必须从我国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实际出发。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道德建设必须在适应市场经济基础上超越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建设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规范。同时,把握道德建设的正确方向,我们说道德建设要以制度作保障,这里的制度所指的主要是法律。通常我们认为道德规范的范围要大于法律的范围,法律所不容许的行为都是被道德排斥的,对这种说法我们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法律的强制性要远远大于道德规范对人们的约束作用。我们可以利用人们对法律的敬畏作用形成一种不同于一般法律却又比之道德更有效的监督机制。作为这个普遍阶段特有的一种制度。以发展的眼光,运用灵活的政策,解决顽固的问题。这正是我们面对新的完备的道德体系建立前这个尴尬的道德建设阶段应该具有的素质。

(二)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培育市场体系,规范市场秩序

“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条件的变化,决定着道德状况的变化。要建设市场经济道德体系,必须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培育市场体系,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德观提供物质前提。如果没有商品经济的普遍发展,也不存在对较高和成熟道德观念和价值导向的需求。”[3]目前,我国道德建设中的滑坡和偏差现象的出现,究其原因就是商品经济不发达,市场体系发育不成熟,市场机制运行不规范,由此造成适应新经济条件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在社会舆论和人们内心中的主流势态不突出,主导性的正面观念普遍性缺乏。现在社会中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生了相当大的变化,反之道德的发展却每况愈下,与经济发展相比是落后的,如何正确认识这种变化,促使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的协调发展,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道德建设为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思想保证与智力支持。我们要采取有效措施克服市场经济对道德建设的负面因素,促进道德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从而对广大公民进行多方面、多层次、多形式的思想道德教育,使其中华民族的整体思想道德水平有进一步的提升。

(三)正确对待多元文化,重视传统文化的根基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直在密切的接触世界,与越来越多的国家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频繁,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增多,必然会造成与当地文化的碰撞。一些人处于种种原因盲目的崇拜外来文化,认为传统文化就是“老一套”早就过时了的东西,从而不假思索的一味全部抛弃。造成了文化的断层道德的脱节。所以说我们要正确对待多元文化的存在的合理性,吸收其精华部分摒弃其糟粕的部分,树立起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与此同时更重要的是道德建设要以传统文化的重释为立足点。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我国之所以依然繁荣于世界可以证明其文化的合理与优越性,因此一味的否定和抛弃或者忽略传统文化都是对我国悠久历史的埋没,都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浪费。在当今这个创新的时代与其绞尽脑汁的弄出一些华而不实的东西莫不如从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挖掘出一些被尘封的“明珠”,加以重新阐释,使之适合继续生长在当今这个时代,继续发挥其作用。“我国在重塑道德体系时要依赖于我国的传统文化,依赖于对传统文化的重释,要扎根于传统我们的道德建设、道德规范才可以找寻到方向,我们的传统文化是我国道德建设的立足点和出发点。”[4]从我国的文化传统中寻求道德建设的丰富的资源,并且结合我国当前社会实际给予重新解释和构建,对于我国道德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常永军.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建设的前提和关键[J].松辽学刊(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8).

[3]吕遂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观建设举措探析[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04,(6).

道德经全文范文3

 

关键词:干部  道德文化  建设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就像人类社会前进的两个车轮,推动着社会的协调发展。在我国经济建设取得巨大发展的今天,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中的职业道德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已经越来越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要使这一基础性工程真正成为社会主义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提供切实可靠的伦理底蕴,并努力使之在更为广阔的领域中充分发挥积极的起导向性的作用,就必须抓住问题的关键,在立足于提高全社会的职业道德水准的基础上,充分认识加强干部道德修养,提高干部道德建设水平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切实狠下功夫,把这项至关重要的基础性工程抓紧抓好,切实抓出成效来。

一、加强牛部道德修养,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道德文化传统,更是抓好当前干部队伍建设的迫切需要

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领导干部的思想道德文化建设是个重要的内容。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同志在一次讲话中,语重心长地号召领导干部要自觉地“以高尚的道德情操,为广大党员干部树立好的榜样。”要“讲正气”,要“堂堂正正做人”,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应该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十分明确地要求领导干部把政治上的坚定性与思想道德上的纯洁性统一起来。

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是一种社会现象。它的存在并不是孤立的,是同具体历史时期其它的社会关系诸如经济关系、政治关系等相互交融在一起的。换言之,它是随着人类历史发展而不断发展的。每一时代的人们来到世界上,他们所遇到的是前人所创造和遗留下来的道德关系。这些关系,是一种既成的东西。正像每一代人来到世界上无法选择既成的生产关系一样,人们也无法选择和回避前人们留下的道德关系。他们至多是以这些关系作为基础,进而作出自身的努力,保留、补充或改变、发展原有的道德关系。由此而言,对于具体的道德活动的主体来说,道德关系就是一种已有的,现有的东西。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道德关系是客观的。凡是道德活动,无一不是在道德意识的指导下进行的。道德既是人们行为的规范,又是识别和评价人们行为的尺度。道德从本质上来说不是受迫于外在力量的强制而是由人的内在道德需要所启动的自主、自为、自觉、自愿的行为。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正是自律精神的表现。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孕育了光辉灿烂的优秀文化和美德。她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支柱。对中华民族的团结、和谐与发展发挥过和正在发挥着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干部道德文化建设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传统的价值观、伦理道德观中,有着几千年积累的劳动人民的优秀道德精华,其内容相当广泛。凡涉及做人立世,修身养性等方面的,诸如忠贞爱国、忧乐天下、公正无私、自强不息、尊老爱幼、孝敬父母、勤劳节俭、见义勇为、团结友爱等等、几乎无所不容,无所不包。我国传统道德规范几乎深入到百姓思想深处的各个层面。比如说.传统道德讲“立志”,要学子们“志于道”、“志于仁”、“志于学”等.认为“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其志也”;讲“人格”,强调“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讲“知耻”,把羞耻心这个感情机制运用到道德建设上;讲“自反内省”,要求“严于律己、宽于待人”;讲“慎独”,要求在无他人的境地也能诚实不欺,主张动机纯化,认为这是道德的一种高尚境界。经过千百年来纵横交错的社会一体化共同构建,我国的传统道德体系独具东方特色和特殊的魅力,不仅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龙的传人,甚至影响到世界的许多国家和地区。

社会发展到今天,道德的本质一一要特别强调通过自觉的道德修养,把外部的道德教育、道德要求转化为内在的道德信念、道德需要的要求并没有改变。每一个在现代社会群体中生活的人们,特别是领导干部们.他们充当的社会或日职业角色,是为老百姓掌权用权办事情的“公仆”,完全应该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这种优秀道德文化传统;应该为全民族的人民充当榜样,作出表率。他们尤其应该认识在道德意识结构中,良心与义务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按其功能,二者组成了控制体系。良心是人的道德行为最为隐蔽的具有个性特征的调节者,它表明道德主体有能力进行道德自我控制,独立地给自己规定道德职责.要求自己履行这些职责并对所作出的行为进行自我评价。不同的道德主体通过良心在内心世界中维护着一定的阶级、集团在社会关系中,在经济、政治、文化生活中通过特定的生活方式所固定下来的道德价值体系。作为干部,应该懂得“为人民服务”是衡量一切干部道德水平的最基本准则,“全心全意”则是干部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从而在自己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活动中,不断唤醒和强化内心的良知和羞耻感、荣誉感、内疚感、义务感,通过道德心理机制,充分珍惜“堂堂正正做人”的道德尊严—自重;经常反躬内求,解剖自己,省察自己,“吾日三省吾身”一一自省;自觉警惕恶对善、邪对正的侵蚀,防微杜渐,构筑强固道德上的防线—自警;不懈地追求道德理想、完善道德人格—自励,脚踏实地实践江泽民同志所提出的“四自”。这是我们党对干部要用思想道德上的纯洁性来更好地保持政治上的坚定性的政治要求,也是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文化传统,促进对干部道德自觉的要求,是加强干部修养亦即干部队伍建设的一个不容忽视的极为重要的工程。 

二、提高干部道德建设水平,是响应党中央反腐倡廉,促进勤政廉政建设的实际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改革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快,并逐步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这个伟大的历史创举,这种全新的经济体制,不仅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社会的道德建设。

道德经全文范文4

 

关键词:干部  道德文化  建设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就像人类社会前进的两个车轮,推动着社会的协调发展。在我国经济建设取得巨大发展的今天,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中的职业道德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已经越来越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要使这一基础性工程真正成为社会主义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提供切实可靠的伦理底蕴,并努力使之在更为广阔的领域中充分发挥积极的起导向性的作用,就必须抓住问题的关键,在立足于提高全社会的职业道德水准的基础上,充分认识加强干部道德修养,提高干部道德建设水平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切实狠下功夫,把这项至关重要的基础性工程抓紧抓好,切实抓出成效来。

一、加强牛部道德修养,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道德文化传统,更是抓好当前干部队伍建设的迫切需要

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领导干部的思想道德文化建设是个重要的内容。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同志在一次讲话中,语重心长地号召领导干部要自觉地“以高尚的道德情操,为广大党员干部树立好的榜样。”要“讲正气”,要“堂堂正正做人”,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应该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十分明确地要求领导干部把政治上的坚定性与思想道德上的纯洁性统一起来。

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是一种社会现象。它的存在并不是孤立的,是同具体历史时期其它的社会关系诸如经济关系、政治关系等相互交融在一起的。换言之,它是随着人类历史发展而不断发展的。每一时代的人们来到世界上,他们所遇到的是前人所创造和遗留下来的道德关系。这些关系,是一种既成的东西。正像每一代人来到世界上无法选择既成的生产关系一样,人们也无法选择和回避前人们留下的道德关系。他们至多是以这些关系作为基础,进而作出自身的努力,保留、补充或改变、发展原有的道德关系。由此而言,对于具体的道德活动的主体来说,道德关系就是一种已有的,现有的东西。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道德关系是客观的。凡是道德活动,无一不是在道德意识的指导下进行的。道德既是人们行为的规范,又是识别和评价人们行为的尺度。道德从本质上来说不是受迫于外在力量的强制而是由人的内在道德需要所启动的自主、自为、自觉、自愿的行为。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正是自律精神的表现。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孕育了光辉灿烂的优秀文化和美德。她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支柱。对中华民族的团结、和谐与发展发挥过和正在发挥着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干部道德文化建设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传统的价值观、伦理道德观中,有着几千年积累的劳动人民的优秀道德精华,其内容相当广泛。凡涉及做人立世,修身养性等方面的,诸如忠贞爱国、忧乐天下、公正无私、自强不息、尊老爱幼、孝敬父母、勤劳节俭、见义勇为、团结友爱等等、几乎无所不容,无所不包。我国传统道德规范几乎深入到百姓思想深处的各个层面。比如说.传统道德讲“立志”,要学子们“志于道”、“志于仁”、“志于学”等.认为“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其志也”;讲“人格”,强调“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讲“知耻”,把羞耻心这个感情机制运用到道德建设上;讲“自反内省”,要求“严于律己、宽于待人”;讲“慎独”,要求在无他人的境地也能诚实不欺,主张动机纯化,认为这是道德的一种高尚境界。经过千百年来纵横交错的社会一体化共同构建,我国的传统道德体系独具东方特色和特殊的魅力,不仅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龙的传人,甚至影响到世界的许多国家和地区。

社会发展到今天,道德的本质一一要特别强调通过自觉的道德修养,把外部的道德教育、道德要求转化为内在的道德信念、道德需要的要求并没有改变。每一个在现代社会群体中生活的人们,特别是领导干部们.他们充当的社会或日职业角色,是为老百姓掌权用权办事情的“公仆”,完全应该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这种优秀道德文化传统;应该为全民族的人民充当榜样,作出表率。他们尤其应该认识在道德意识结构中,良心与义务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按其功能,二者组成了控制体系。良心是人的道德行为最为隐蔽的具有个性特征的调节者,它表明道德主体有能力进行道德自我控制,独立地给自己规定道德职责.要求自己履行这些职责并对所作出的行为进行自我评价。不同的道德主体通过良心在内心世界中维护着一定的阶级、集团在社会关系中,在经济、政治、文化生活中通过特定的生活方式所固定下来的道德价值体系。作为干部,应该懂得“为人民服务”是衡量一切干部道德水平的最基本准则,“全心全意”则是干部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从而在自己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活动中,不断唤醒和强化内心的良知和羞耻感、荣誉感、内疚感、义务感,通过道德心理机制,充分珍惜“堂堂正正做人”的道德尊严—自重;经常反躬内求,解剖自己,省察自己,“吾日三省吾身”一一自省;自觉警惕恶对善、邪对正的侵蚀,防微杜渐,构筑强固道德上的防线—自警;不懈地追求道德理想、完善道德人格—自励,脚踏实地实践江泽民同志所提出的“四自”。这是我们党对干部要用思想道德上的纯洁性来更好地保持政治上的坚定性的政治要求,也是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文化传统,促进对干部道德自觉的要求,是加强干部修养亦即干部队伍建设的一个不容忽视的极为重要的工程。 

二、提高干部道德建设水平,是响应党中央反腐倡廉,促进勤政廉政建设的实际需要

道德经全文范文5

关键词 未成年人 道德教育普及

中图分类号:G633.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8-0115-02

一、普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是国家战略

公民道德修养和道德水平是衡量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世界各国在加快经济发展步伐的同时,十分重视公民道德建设。强调道德教育的基础性是世界德育、教育界的一个最基本的共识。从理论层面上讲,“道德教育是教育的根本”,从近代教育学产生之日起,强调道德教育的基础意义就与教育学家们对教育的价值属性的认识紧密联系在一起。康德在他的《教育论》中曾经指出,教育以人类个体的未完成状态为起点,通过养护、管教、教导等环节,最终以发展儿童的向善的倾向,使之成为道德的存在为目的。康德的后继者赫尔巴特更是明确地指出:“教育的惟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个概念之中――道德。”两个世纪过去了,今天的教育已经进入了因特网时代,科技教育等在学校教育课程中的比重正在膨胀,但是世界上有理性的教育学家们都一致肯定教育的价值性,因而都承认道德教育在全部教育中的核心地位。正是因为这一点,面对全球范围内的挑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经将“学会生存”作为一种新的教育哲学加以提倡,强调“我们有足够的理由重新强调教育的道德和文化因素。”

从实践的角度看,将道德教育视为教育的根本也是许多国家的共同选择。美国当代教育家厄内斯特・波伊尔建议“基础学校”的道德教育应当教会学生诚实、尊重、负责、同情、自律、坚忍、奉献等七项美德。现在美国许多公立学校都开设了道德教育课程。1993年在广州召开的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教育改革国际研讨会认为:“在未来的二十一世纪应该把道德教育放在全部教育的首位”。二十世纪末,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在聚会巴黎发表了著名的《巴黎宣言》:“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00年前,从孔子那里汲取智慧。”显然,《宣言》中的观念是在倡导人性的回归,这也是教育的本真所在。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口负担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沉重包袱。我们要把人口大国变成人力资源强国,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尤其要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普及摆在振兴中华民族的重要战略地位去思考,把普及道德教育当作普及义务教育的重头戏唱好、抓实、做强,产生巨大的社会正能量、正效应。

二、我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现状剖析

今天,我国正处在经济大发展、市场大繁荣、社会大变革的非常时期。在市场经济大潮的推动下,人们的经济意识不断膨胀,物欲横流,公民道德建设无形中被弱化、淡化。目前,我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存在着诸多弊端和令人担忧的地方,突出表现在:1.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存在上实下虚现象,有决策部署无法制保障,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缺乏有效地监督制约机制和法律手段为其护航,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网络体系尚不健全。2.在刚刚建立起的市场经济体制下,人们更重视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社会主义文化环境建设投入严重不足,文化市场主要突出商业价值趋向。3.教育体制改革不完善,考试评价机制不健全,课程设置不尽合理,教育教学中存在重智育、轻德育,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的现象。4.教育科学研究滞后,尤其是对民族发展史、成长史和建设史研究认识不够,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缺乏有力的科学理论支持和指导。由此看来,在全社会范围内广泛深入普及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三、普及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在全社会广泛深入普及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要根据新的教育实践,坚持贴近未成年人的思想实际,贴近未成年人的生活现实,贴近未成年人群体,用新思路研究新情况,用新机制解决新问题,用新措施开创新局面,努力把道德建设推进到德育普及的更高层面上去,提升国民文化软实力。

1.加强绿色文化建设,优化育人社会环境。道德建设及普及是全民义务,各部门、各单位应协调配合,齐抓共管,把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制度化、法律化、常态化、普及化。在社会环境综合治理中,各级政府要把文明村镇、文明社区、文明单位建设作为硬指标来抓,在治理整顿文化市场,净化乡风民俗方面出真招、下猛药,有效促进社会主义新风尚的形成。

2.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手抓。大国办大教育,首先是政府要积极承担起全民教育的重任。政府要进一步转换职能,积极从事社会公益活动,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建设,编制一张道德建设的大网,形成事事育人、人人育人、时时育人、处处育人的社会氛围。

3.加快课程和考试制度改革,加强青少年道德实践活动,建设一支德育工作教师队伍,不断创新育人机制。加强隐形课程建设,要进一步完善中小学德育课程体系,改革德育教学方法,拓宽德育教学渠道,完善中小学生思想品德行为综合评价机制。教育部门要加大教育体制改革的力度,切实矫正高、中考“指挥棒”指向,积极推行素质教育,引导未成年人德、智、体全面发展。

4.加强德育工作研究与实践,树立科学育人观,努力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道德建设机制和德育网络。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大资金投入,组织人力研究探讨国民思想道德教育的规律和有效途径,为德育工作提供有力的理论方法指导。

5.发扬民族优良传统,吸收外来优秀成果,把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有机结合。让未成年人接受一些中国儒家思想熏陶,从国学中吸收人文精神的营养,让民族传统美德得到发扬光大。“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应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方针,以开放的胸怀积极吸收西方未成年人道德养成教育的成功经验和优秀成果,用多元德育文化滋润未成年人幼小的心灵。

国际教育基金会总裁(IET)石峻吴博士曾中肯地指出:“在你们追求更高的学术与科技教育的同时,千万不要忽略青年人的人格教育。否则,你们将会重复西方的严重错误。由于这些错误西方得到的是犯罪、道德败坏、家庭的崩溃与其他种种的有关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并不是科技的失败,而是最基本的教育的失败。”这是很值得我们深而思之的。

参考文献:

道德经全文范文6

[关键词]新中国60年;道德建设

新中国至今已经走过了60年波澜壮阔的岁月,在这60年的伟大历程中,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但也有过不少深刻的教训。今天,我们对新中国60年来道德建设得失进行冷静地反思,大约可以概括出以下基本经验。

一、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必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物质文明是人类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进步状态和积极的物质成果。经济建设的结晶主要体现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主观精神世界的进步状态和积极成果。文化建设的结晶主要体现为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物质文明为包括道德建设在内的精神文明建设提供物质条件、物质动力和理论源泉。“没有经济的发展,社会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就没有物质基础。”(《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383页)而同时,精神文明则为物质文明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智力与德力支持。正是基于这种认识,1979年国庆前夕,叶剑英同志代表党中央在庆祝建国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第一次明确提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不限于生产力的发展;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WWW.133229.CoM从此,在我党的一系列重要文献中,包括道德建设在内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既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目标,也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当然,我党这种认识无疑是来自于道德建设实践经验教训的总结。计划经济时代,我国在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非常重视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思想道德建设。但在“左”的思潮严重干扰下,我们在客观上忽视了物质文明建设,特别是在十年“文革”中,把经济建设引向了即将崩溃的边缘,从而使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走上了歧途。改革开放后,我们拨乱反正,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着物质文明迅猛发展。然而,我们在客观上又忽视了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邓小平同志在总结改革开放十年来的经验教训时严肃指出,我们十年来最大的失误是思想教育,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必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尤其是此后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的建立和文明办的设立,推动了两个文明的迅速进步。可是,在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曲解为“以gdp为纲”的实际引导下,许多地方依然“见物不见人”。在不同程度上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思想道德建设放在“说起来很重要,干起来就忘掉”的地位上,从而使20世纪末出现了“信仰危机”、“诚信危机”的状况。针对这种情况,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不仅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而且强调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以至社会文明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结合

在一定意义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历来是人类社会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治国方式。如果从法治与德治的本质来说,法治属于政治文明的范畴,德治属于精神文明的范畴。政治文明以物质文明为经济基础,以精神文明为思想指导,在这一意义上来说,有什么样的精神文明,就有什么样的政治文明。同时,归属于政治文明范畴的法治。作为一种政治建设,重在制度建设;而归属于精神文明范畴的德治,作为一种思想建设,重在素质建设。在制度与素质的关系上,制度建设是首位,素质建设是关键。没有制度建设,素质建设就没有保障;没有素质建设,制度建设也就没有依托。由此可见,治国安邦,单靠法治也不行。单靠德治也不行;法治和德治对立统一,只有两者相互结合,才能产生最大最佳的效果。

然而,我们认识到这一点,也是来之不易的。计划经济时期,我们在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由于“左”的思潮的严重干扰,我们在客观上重视了“以德治国”,而严重忽视了“依法治国”;特别是在十年“文革”中,把法制建设几乎摧残至尽,从而使“以德治国”走上了邪路。改革开放后,我们拨乱反正,致力于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和法制社会,推动法制建设迅猛发展,有力地保证了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然而,在强调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同时,我们一些人又逐渐地走上另一个极端,迷信法制,以为“法制包治百病”,从而轻视德治,轻视道德建设,讥笑“道德无用”,甚至提出“良心究竟值多少个钱”之荒唐疑问。结果,我们不无遗憾地看到,法治建设在迅猛发展的同时,社会上的各种丑恶现象和违法犯罪现象依然呈螺旋式上升态势。这种社会现实向我们警示,无论是依法治国还是以德治国,少了哪一样都不行。正如江泽民曾经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的那样: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与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不可偏废。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党的十六大报告在总结我党十三年来的基本经验时,把“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实行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作为其中的一条基本经验。而《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建设和谐文化的举措中,也强调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

三、先进性与广泛性相结合

道德建设的先进性要求,就是反映与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与先进社会制度的内在要求、与先进的文化发展要求、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求、与高尚的道德理想相适应的道德准则,它体现为人类最高尚的美德和具有共产主义道德因素的崇高道德。道德建设的广泛性要求,体现的是反映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要求、反映最大多数人的道德素质水平并为最大多数人能够践行的基本道德准则。道德建设的先进性要求是道德建设的广泛性要求的发展方向,对不断提升人们的道德素质和道德境界具有价值导向作用;道德建设的广泛性要求,是道德建设的先进性要求的坚实基础,对保障当下的社会秩序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把道德建设的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是从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最大实际出发,坚持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的统一,强调道德建设要区分层次,着眼多数,鼓励先进,循序渐进。既大力倡导共产党员和各级领导干部带头实践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以高尚的思想道德要求和鞭策自己,在全社会做出表率。又注意把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引导人们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不断追求更高层次的道德目标。

建国前30年,我国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方面。无疑取得了重大的进步。但是,由于一方面我们对中国国情还没有真正认识和把握,脱离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实际,脱离我国文化科学发展水平的实际,脱离我国广大群众的道德水平的实际,在生产关系上盲目追求“一大二公”的同时,在道德建设上则盲目追求共产主义道德的崇高要求,以同一高层次的道德准则去规范全体人民,违反了道德建设的基本规律,使道德建设逐渐流变为“假、大、空”。十年“文革”,更是将此推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要求全体人民“灵魂深处闹革命”,“狠斗私字一闪念”,致使人们道德人格分裂,严重摧残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痛定思痛,把道德建设的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使道德建设从天上回到了人间,从而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发展。然而,在此过程中,我们不仅过低地降低了全体人民的道德要求,而且把先进性的道德要求视为“不合时宜”的东西,甚至予以讥讽和批判(例如对雷锋精神的讥讽和批判)。我们应当明确的是,道德的先进性要求。是人类美德的结晶,反映着人类道德发展的前进方向,过去的错误只是在于将它强求于全体人民,而不是其本身的“假、大、空”。我们决不能在批判以往“假、大、空”的做法时,把道德的先进性要求也一起否定掉了。对广大共产党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特别强调先进性的要求(而这一点正是目前我们最忽视的。使许多共产党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混同于一般群众)。因为一旦失去了先进性的示范、凝聚作用。广泛性的要求就会难以保持。在市场经济时代,我们要防止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我们既要避免把道德要求无限拔高的现象。但也不能忽视高标准被低标准所同化、先进性被广泛性所淹没的现象。

四、理论建设与道德实践相结合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在道德建设上,也只有实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道德建设才能真正取得实效。道德实践是道德理论的源泉、动力、目的和检验其真理性和价值性的唯一标准;而道德理论是道德实践的指南。正确的道德理论才能带来道德实践的硕果,道德理论的发展才能推动道德实践的进步。

然而,我们要在实践上真正做到理论建设与道德实践相结合并非易事。建国前30年,我们在理论建设与道德实践相结合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诸如建立了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初步确立了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涌现出一大批如向秀丽、雷锋、王杰、欧阳海、王铁人、焦裕禄等英雄模范人物。但是,由于对科学文化的轻视,道德理论上的发展受到极大的制约:曾一度受到苏联学科整顿的影响,伦理学被视为伪学科而取消;在“左”的思潮干扰下,理论脱离实际,刻意拔高道德建设的要求。使道德实践也脱离了中国的实际,带来“假、大、空”之祸患。改革开放后,我们接受了以往的教训,开始重视理论建设与道德实践相结合。在理论上。我们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德理论。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推动下,伦理学的理论和学术研究蓬勃发展。伦理学从“冷学科”变成了“热学科”;在大专院校中,普遍开设伦理学课程,硕士点和博士点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正在建立,许多新的道德观念、道德准则、道德行为正在流行。然而,我们不能不指出的是,我们有些学者不仅对道德实践的研究毫无兴趣、漠不关心,他们只醉心于西方话语,自我陶醉在一系列西方话语的“新概念”之中,而且挥舞着“理论性”、“学术性”这根大棒,对道德实践研究的成果极其轻视,大加排斥。同时,由于脱离实际的理论不能有效地指导中国道德建设,由于学校德育的“知识化”,更由于我们的学者只重视自己的理论研究,而不重视自己的道德修养,因而,造成了我们今天道德建设中的一大难点——许多人实际存在着双重道德人格。

五、传承与创新相结合

道德的传承,是精神文化相对独立发展的基本规律在道德建设上的体现。道德的发展,从其纵向来说,离不开对以往优秀道德遗产的批判继承;从其横向来说,离不开对其他异类道德成果的批判吸收。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一方面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遗产,特别要大力继承和弘扬中国革命传统道德;另一方面,必须学习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的一切优秀道德成果。当然,传承是为了更好地创新,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因此,传承必须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创新;而创新,则会更好地实现传承。只有创新,以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为前提,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以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为准绳,反映时代的精神,在生动丰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创造出人类先进的道德文明,才能真正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我国传统道德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既有宝贵的精华,也有封建性的糟粕。但是自从“五四”以来,我们国人就偏向于对传统道德文化的全盘否定;到了十年动乱时期,这种否定已经登峰造极。在“左”的思潮严重影响下,以往的一切几乎都成了“封资修”的东西,统统属于被彻底扫荡之列,从而在很大的程度上割裂了社会主义道德文化与传统美德的传承关系,使许多优秀传统美德,难以为继;也使许多社会主义新道德,缺乏浓厚的文化传统根基,而难以深入人心。而在新中国前30年,我们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意识形态,把一切资本主义的东西,特别是把一切西方发达国家的东西,都视为粪土,统统丢进历史的垃圾箱,从而使我们在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上落后了一大截。改革开放后,我们逐渐认识到,我国优秀传统道德文化和国外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的优秀传统道德文化,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德文明中有着重要的价值,开始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道德文化,努力学习国外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的优秀传统道德文化。然而,一些好走极端的国学者打着所谓“弘扬传统文化”的旗帜,把儒学、“国学”的作用提高到不恰当的程度,好像只有儒学、“国学”才能“真正发展”中国,甚至于鼓吹其所谓的“正宗”地位。而某些西方文化的崇拜者则打着所谓“学习西方文化”的旗帜,把一些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观念奉为至宝,甚至于要求文化发展指导思想上的多元化,企图以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取代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对此,我们应当有足够的警惕,坚决反对崇洋媚外思想,要用批判的精神进行辨别和审视,尤其要把应该学习借鉴的优秀伦理思想和必须摈弃的资产阶级的腐朽价值观念严格区分开来。

六、一元与多元相统一

在此,“一元”是特指主流价值观、道德观;而“多元”是特指与此相对应的多种多样的非主流价值观、道德观。一元与多元矛盾的生成,一方面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发展,在全面对外开放的态势下,国外特别是西方各种思想道德价值观念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涌入国门,日益影响着我们的广大民众;另一方面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多种经济成分的迅猛发展,利益主体的不断分化,反映这些多种经济成分和不同利益主体要求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也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在这种“外人”与“内生”双重夹击与交错发展的形势下,当今中国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已经从传统的一元转向多元。然而,任何社会的主流价值形态和思想道德观念在核心体系上总是一元化的,也正因此,当前我国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思想。但是,经济主体多元化和多元化的利益诉求必然引起其思想道德价值观念多元化与一元化的矛盾。

要解决这一矛盾,就必须通过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使全体人民有一个共同的社会规范和价值导向,以解决“道德失范”现象的滋生蔓延。我们一方面不能以“一元”否定或取代“多元”;另一方面,又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统摄、整合多样化的价值观,通过倡导积极的,支持有益的,改造落后的,抵制腐朽的,来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导下的社会思想道德价值观的和谐。我们应坚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方针,使核心价值体系与多样化价值观、道德观之间既“一元统领”、“协调有序”,又有“兼容共生”、“和而不同”,实现一元性与多样性的统一、主导性与宽容性的统一。然而,在新中国前30年,我们曾在强调一元的同时,完全彻底地否定和排斥了多元性与多样性,使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走人了歧途。在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我们则有相当一部分人(特别是某些学者)缺乏清醒的头脑,强调多元化而否定和排斥一元化。否定和排斥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指导地位和社会主义道德的主导地位。这种经验教训我们决不能忘记。

七、道义与利益相统一

义利之辩,在中国长达数千年之久。但是,至今我们在实际生活中都很难把两者统一起来。在计划经济时期,一方面受到我们党还没有把革命党的思维真正转变为执政党的思维的影响;另一方面,在“左”的思潮引导下,我们只讲精神,只谈道义,把道义与利益完全对立起来,而忽视利益甚至于否定利益在道德建设中的基础性意义,大批“金钱挂帅”和“物质刺激”,不重视广大群众的物质需求,结果,道德建设流变为“假、大、空”之祸。为此,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行。”“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46页)

改革开放后,我们为利益正名,为个人利益正名,确立起义利统一的新观念,真正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充分调动了广大群众的生产劳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我国的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起来,创造了中国历史上的发展奇迹。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成为调节社会经济生活的杠杆,也成为经济活动的直接价值目标。由于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的影响,拜金主义泛滥起来,一部分人不能适应剧烈的市场竞争,成为“见利忘义”的俘虏。大量的假冒伪劣行为涌现出来,导致了整个社会的诚信危机,不仅在经济上造成了难以计量的经济损失,而且在思想道德上严重地腐蚀了人们的心灵,给道德建设造成了极大的困难。因此,从道德建设的层面上把道义与利益、权利与义务、权益与责任统一起来,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我们在道德建设中必须建立一种社会的“善恶报偿机制”,要依法落实公民的各种权利,使他们获得正当的利益;与此同时,要引导人们承担应尽的社会义务和责任,自觉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放在优先地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义利统一,我们必须要注意反对两种倾向:一种是在讲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时,言不及个人之利,否则认为必然会导致个人主义抬头。这种认识和做法只会导致人们对集体主义的怀疑甚至是否定。另一种是鼓吹个人利益至上。把社会和他人看作是实现个人利益的手段,认为市场经济就是讲个人实惠,应该充分乃至无限满足个人利益的实现。这是与社会主义义利观格格不入的,也是与集体主义价值观背道而驰的。

八、道德建设与经济发展相统一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又有能动的反作用。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此相适应,经济发展决定道德建设,道德建设对经济发展又有能动的反作用。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最基本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我们常常把它忘在脑后,犯了许多“常识性”的错误。

道德经全文范文7

关键词:企业伦理;企业道德;企业文化;道德价值

一,企业伦理、企业道德与企业文化的关系

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本质属性,是企业相互关系中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很多人认为企业在竞争中是无任何伦理道德可言的,但是事实上,在竞争中的企业伦理和企业道德,不但会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而且从长远来看,一个注重伦理道德建设的企业能够为自身带来竞争上的优势,进而增强企业竞争力。伦理道德自古以来就是维系各种关系和组织机构的必要因素.企业各个层面的活动均不可能摆脱伦理道德的约束。许多事实表明:只讲经济目标不讲伦理目标的企业不会收到很好的效益,只讲伦理目标不讲经济目标的企业也必然损害伦理。然而企业伦理和企业道德也是有所区别的,伦理行为必须要符合伦理要求,道德行为必须要出于道德。企业伦理倾向于把企业的行为置于是有形的社会系统,而企业道德更加强调的是企业自身的主观行为。

伦理关系是人们在生产生活的历史中自发形成的关系,企业伦理与企业文化有十分紧密的关系,企业文化所包含的外涵和内沿比企业伦理要广泛许多,企业文化不仅涵盖了精神领域,如企业精神、企业经营哲学、企业价值观等,还包括物质基础,如企业行为规范、企业管理制度等。企业伦理作为企业价值观的内核,决定了企业文化的道德指向,决定了管理人员决策过程中的伦理性,决定了企业处理公共关系时的价值和行为取向。通过上述分析,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取决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源泉来自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的核心又是企业伦理,四者之间存在着内在关联。企业伦理有助于企业享有好的商业信誉,提高其社会地位和公共关系,有助于企业实现和维持预期业绩,企业伦理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不竭之源。

企业是通过购买和销售的方式使生产商品流通的经济活动,是商品交换的发达形式。因而企业道德行为同企业伦理密不可分,企业道德蕴涵于企业伦理之中,企业道德同样是企业文化,企业核心价值观的体现。企业道德直接影响企业对于公众和消费者的形象,是企业社会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的体现,企业道德也影响企业的发展方向和具体的行为准则。企业道德是市场秩序的支柱,是市场繁荣的基石,是维护企业团结、稳定、有序的重要力量,是推进企业的文明和谐建设的精神动力,企业道德建设将极大增强建设文明和谐企业的能力。

二、我国企业道德和企业文化的现状及分析

近几年来,我国企业所生产的商品发生质量问题屡见不鲜。比如,瘦肉精、毒大米、甲醛超标的装修材料、重金属含量超标蔬菜、苏丹红鸭蛋、有毒毛绒玩具、含三聚氰胺奶粉和鸡蛋等等。中国企业发生商品安全质量问题的频率,远远高于发达国家。

总部设在纽约的全球知名智库Ethisphere协会最新的2013年全球最具商业道德的99家企业名单中包括通用电气公司、运通银行、百事公司、麦当劳公司、星巴克公司和宜家公司等99家企业,竟然没有一家是中国企业。全球第一大独立公关公司爱德曼2013《信用度调查报告》中的“不同国家企业的信用度”排名情况,中国企业在发达国家信任度仅为19%,在发展中国家信任度为58%。以上数据真正映射出中国企业对于企业道德建设上的通病。那就是:对于企业道德理念,说一套做一套,把企业的全部精力用在了对于利润的追求之中,企业社会责任淡薄。我国企业道德水平普遍偏低,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下面分为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分别进行探讨。

1.宏观因素

首先,是经济状态的原因:经济作为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石,人们的行动一定要受经济利益驱使。我国在近三千年来的封建制度统治下,造成中国处于由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体制所主导,分散的自然经济使社会一直以来都缺乏公德培育和传承意识,缺乏遵守社会公德的习惯。在经过了社会主义经济改造后,自然经济的状况虽然已经改变,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但是曾经根深蒂固的自然意识依然影响着社会的每一个成员的活动。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以及到如今的新世纪经济全球化和近一年的全球经济危机爆发,我国的经济市场一直缺乏稳定的秩序和成熟的管理经营模式。绝大多数企业对于自身的生存之道,还停留在企业利益最大化的层面,只注重对利润的追逐,而忽视了企业文化建设、企业的社会责任以及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这样的后果导致很难保证其商品的品质一如既往。

其次,法制建设方面的原因:企业道德是企业的行为规范吗,应有一定的制约性。我国现在正处于社会构建高速发展期和转型期,社会呈现出新旧交替和由传统向现代过渡的特点。企业强调维护自身权益的同时尚未认同企业利益与社会利益的辩证关系,企业道德意识仍是企业建设与管理的软肋。由于法制建设明显的滞后,跟不上社会经济形势的发展,对违反道德行为的惩治制度与措施不健全且力度不强,直接影响社会整体道德建设的完善和进步。

2.微观因素

首先,是企业管理方面的原因。企业的期望和愿景以及战略层的意图都会对企业的具体行为紧密联系。企业的市场定位会直接影响其企业文化,企业伦理和企业道德的建设和实施。我国企业管理水平尚处于不发达阶段,由于我国经济体制处于不断改革之中,各个企业正在逐渐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企业管理模式。但是不能忽略的是,企业发展的当务之急是在规模,市场占有率的拓展。在中国这个庞大且竞争对手众多的市场中,没有可观效益是根本无法立足的。所以企业在盲目追逐自身利益的前提下,往往忽略的企业道德建设。

其次,是企业家方面的原因。一支军队的气质,来源于它的第一任军事主官的气质,随着人员更迭,这种气质都会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这种气质就称之为“军魂”。一个企业也会有它的气质,有他的精神。作为企业管理者,自己的素质,修养,气质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方方面面。我国的企业家较发达国家的企业管理者,文化素质,经营理念普遍偏低,往往是白手起家,缺乏现代化的管理水平和合理的企业建设理念。这导致了我国大多数企业养成了唯利是图、不管不顾、不持续发展的劣根。直接损害了企业的社会责任,败坏了企业道德。

三、构建具有我国特色现代化企业道德体系的建议和对策

1.汲取国外优秀企业道德建设经验

积极借鉴和汲取国外优秀的企业道德建设经验。企业道德建设作为一种管理原理,是具有普遍性的,其中优秀的元素是可以超越国家和民族的界限。在我国企业中培养“以人为本”,“重视分工合作”,“求真务实,勤俭踏实”的理念和作风,同时加大企业员工的教育力度,管理经验和能力同世界接轨。培养和加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

2.加强法制建设和市场监管体系

目前我国市场秩序较为混乱重要原因,不是无法可依,而是执法不严。一些企业败德行为的出现,是因为其违规收益远大于违规成本。所以,对于企业的违法失德行为要给予严厉的惩治,增大其为恶的机会成本。一旦查处企业的败德行为,严惩不贷,给与企业严厉的警示作用。完善社会监督机制,发挥社会监督作用。要通过各种新闻媒介进行舆论监督,通过国家和地方各级之间部门进行严格把关。在消费者中建立快速,及时的举报和投诉体系,时刻监管企业的行为和商品的质量。

3.不断完善现代企业道德建设

企业道德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企业文化是为一个组织中所有成员共同享有、并作为公理传承给组织新成员的一套价值观、指导信念、理解能力和思维方式。企业文化代表着组织内部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为全体成员接受并愿意付诸实践的对事物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所以在完善企业文化建设同时,在生产过程融入道德价值,重视无形资产在企业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3.1追求生产过程中的道德价值

道德价值,是一种蕴涵于商品生产过程中的附加价值,反映了企业对法律法规的遵守程度与对伦理道德的认识深度,反映着诸如对生态环境保护与科学技术研发的道德选择。作为最基本的道德选择,企业应该在考虑商品的安全性上,能够将遵守法律和伦理道德渗透进商品的设计与生产中去,充分体现道德与法律的约束作用。所以,要求企业把自觉守法的意识,体现在生产商品安全的道德追求中。商品的安全性直接影响企业的市场竞争和消费者心目中的地位,生产质量缺陷商品的企业,随时都要面临被市场淘汰的风险,因为商品的不安全因素随时都可能产生不良的各种后果,将给生产者消费者均带来损失。所以,企业生产商品的安全性道德选择是企业的命脉,是企业在竞争和发展中赢得市场份额、获取经济效益的基本前提条件。忽略商品安全性的这一道德价值的投入,会使企业逐步丧失信誉和市场竞争力,衰减企业的生命活力。

3.2重视无形资产与企业价值链的融合

企业对于无形资产的追求建立在追求商品品牌价值的基础上,商品只有在其品牌价值不断提高的过程中,企业才能获得更高的回报和更加持续的市场竞争力,以便不断提高市场占有率,赢得社会和消费者的信任,品牌的价值是企业的无形资产,是商品的竞争力之所在。企业生产商品的品牌价值,需要在商品中要融进美好的内涵,需要用市场的信誉度和知名度以及出色的公关能力来支撑。以品牌效应体现商品的价值,重视无形资产和公共关系在企业经营机制完善中的作用,正是体现了企业深层次的道德内涵和价值追求。企业在生产商品中蕴含的道德价值同样也是企业的无形资产。所以要求企业把无形资产同价值链相融合,在原材料的采购、加工,商品的生产环节,商品的营销、公关等环节时刻与企业无形资产价值的提升所同步,这样会进一步提高企业的道德文化建设能力和管理能力,把企业战略管理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不仅指单纯追求企业利益最大化,从而转为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我国企业之所以管理水平和企业道德建设相对滞后,恰恰是无形资产同企业价值链分离,以及公关水平乏力的结果,造成了企业文化通商品生产的不同步,以企业利润来填补企业价值不足的缺陷。

4.完善企业道德管理机制

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道德管理机制是企业道德建设的关键。通过企业道德管理机制可以使企业能够及时更新和改进道德观念设计和道德建设进程,了解和掌握企业内外的各类利益相关者的道德期望和道德要求,并迅速将新的道德观念转化为具有操作性的道德规范,通过管理人员的决策和员工的生产经营活动落实到企业的日常工作中。参照国外企业道德管理的实践,企业道德管理机制一般包括:设置专门的道德管理机构,统筹负责企业与道德有关的事务;明确企业所有人员与道德有关的权利、责任和激励制度;建立企业人员的道德培训制度、企业道德沟通传播制度、企业道德内部审计制度等。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对企业的道德管理机制,要求企业对组织的结构、规章制度、文化方面等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灵活性的调整,使其成为一个具有战略柔性的组织。(作者单位:北京市西城区城市管理监察大队)

参考文献:

[1] 贺立,齐善鸿.构建基于企业道德优势的持续竞争优势[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1月

[2] 姜洪清,于波.当前我国社会道德缺失的原因及其解决的对策[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O7年第2期

[3] 李萍.企业伦理:理论与实践[M].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

[4] 刘光明.企业文化[M].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

[5] 王蕾.当代中国社会公德状况的反思[J].潍坊学院学报.2004年5月

道德经全文范文8

伦理道德论文2600字(一):领导干部伦理道德体系的构建和加强道德修养的思考论文

摘要:领导干部伦理道德修养关系到领导干部的个人人格魅力打造和领导能力的强弱,提升领导干部个人修养,对强化领导能力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从领导者伦理道德体系的构建这一角度,论述了在伦理道德体系构建中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坚持大公无私的原则,坚持修身养廉的领导底线,坚持诚实守信的领导行为,坚持坚韧容人的领导气魄和坚持严于律己的领导红线。同时,还对领导干部如何提高自身的修养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领导;伦理道德;修养;构建;思考

构建领导伦理道德体系的重要意义,在于解决对领导干部道德要求系列化和道德约束随意化的问题,使领导者有德可依,同时也可以带动全社会伦理道德水平的提高。而这里的道德自律则是指领导者的自我约束,自我监督,自我管理,自我塑造。

一、领导者伦理道德体系的构建

伦理道德一词,其实包含着中西文化的韵味,所谓伦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指的其实是一种做人做事的伦常,也就是不知法律法规的规定里,哪些事情能做,哪些事情不能做的一种规范限制。领导者的伦理道德,其实就是指伦理和道德相碰撞之后的一种规范和约束。要构建领导者伦理道德体系,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领导理念。在今天的社会中,尤其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社会的现代管理中,一个领导者要获得被领导者的自觉服从,根本还在于这个领导者能否代表被领导者的利益和意志,全心全意为满足人民的需求而服务。从这个意义上来看,领导者首先要被动地回应被领导者的需求,并且能够尽自己的最大努力满足他们的需求,只有这样,领导者才有可能取得主动的领导地位,这其实也就是领导的最高道德境界的集中体现。

(二)坚持大公无私的领导原则。在现实世界里,家与国、法与情、小我与大我之间的关系,一直以来都是许多为政者面临的问题,也是许多领导者需要正确处理的问题。他们之间的利益冲突一直以来都是长期客观存在的现实。这就要求领导者在处理这些利益矛盾的时候坚持大公无私的原则。所谓大公无私,就是以“公”为前提,“公”指的是公平、公正、公心。

(三)坚持修身养廉的领导底线。所谓“公生明,廉生威”,这是古人经过无数实践留下的真理。无论历史书本如何翻卷,无论时代的情节如何更替,廉洁永远是每一个时代中深切的呼唤,永远是每个时代中人民的殷切期盼。领导干部只有从做好自己的廉洁,守住底线,才能不断提高自己,从而实现更高层次的道德理想和道德追求,如果一味追求低级趣味,就不可能成为一个讲廉洁,守底线,有道德的领导者。

(四)坚持诚实守信的领导行为。诚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一个人能在社会中立足的根本。诚信问题,已经成为当今人们议论最多的社会问题之一。当今世界,信用危机俨然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不管是企业还是政府,必须要讲诚信,必须要把诚信作为一切行为的基础。在知识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社会变革日益频繁的当今时代,由于诚信等问题,人们的不安全感日益加剧,只有讲求诚信,才能赢得被领导者的信任和忠诚,也只有诚信,领导者才能真正成为组织和群众之间纽带。

(五)坚持坚韧容人的领导气魄。容人既是一种胸襟,更是一种气魄。一个团队中必定有一定的领导活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任、协作和补充,是组织中不可少的行为,只有领导者有一颗坚韧容人的心,才能使组织得以发展、领导目标得以全面实现。只有领导者具有海纳百川的气度胸怀,才能在对待不同意见不同问题时的虚心纳谏,虚怀若谷,也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才为己所用,并使这些人才各取其长,为组织的稳定和发展积蓄强大的力量。

(六)坚持严于律己的领導红线。律己是一种行为,更是一种品德,还是提高道德境界的一个必备条件。领导者只有做到严于律己,工作和生活中具有很强的自律性,才能真正发现自我的道德缺失,从而为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作出积极的贡献。多数人对自己的评价往往高于实际上的自己,而对别人的评价往往低于实际上的别人,可见严于律己也是一种一般人很难达到的、极为难能可贵的崇高的道德境界,只有真正具备了这种崇高道德境界的领导者,才会具有更加强大的领导魅力。

二、领导者加强自身修养的思考

加强自身修养,是一个人最起码的自我提高和自我完善的重要方法,只有自身的修养不断提高,在行事过程中才能让自己的境界更加高远,眼光更加明亮。一般人都必须要讲求加强自身修养,更不说领导者。那么,领导者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应该要怎样做呢?

(一)加强学习提升水平。要获得一定的文化理论知识,只有通过不断学习。领导者只有不断学习,努力提高知识文化理论水平,让自己的思想更加解放,视野更加开阔,才能使人们的道德修养更加具有理性,因而也更具稳定性和坚定性。知识水平越高,理论修养就越深,人的道德水准的认真程度就越深。因此,学习非常重要,尤其是现在的领导干部,应该成为终身学习的学习型干部。

(二)坚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这是一种自我修养的集中体现,任何时候,不为名利所累,不为权利所获,坚持在各方面以身作则,做好表率,树立好榜样。这是当代领导干部的党性修养的体现,要按照好干部的要求,让别人去做的,自己首先必须要做到,不让别人做的,自己首先坚决不做,堂堂正正做人,老老实实做事,一尘不染、一身正气。这也是个人道德素养和品德修养的集中体现,更是领导干部必须遵守的纪律要求。

(三)做到积善成德。人的道德修养是一点一点积累的,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变化,需要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领导干部在道德修养中要做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不弃小善,不为小恶,才能够集成道德的大厦,培养高尚的道德。当前,那么多因贪欲而身陷囹圄之流,之所以成为人民的罪人,无一不是从行小恶开始已成大恶而告终。

(四)慎独。独处也不能放纵自己,必须时刻提醒自己,做事光明磊落,尤其是领导,更应该在独处中高标准严要求,做到时刻警醒。在人的一生中,一定要时刻提醒自己,人和道德不能有片刻的分离。只有做到慎独,才能真诚成为一个新时代合格的领导干部。

作者简介:杨长梅(1982-09)女,贵州水城人,理学学士,中共水城县委党校讲师,研究方向:行政管理。

伦理道德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经济伦理道德建设在规范市场秩序中的作用论文

摘要:市场经济想要保持一个良好的运行状态,秩序是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但在市场内部的交易变得更为开放、流动的影响下,破坏市场秩序的行为频繁发生,并且部分问题单纯依靠法律手段是无法完美解决的,而在这种情形之下,法治精神自觉遵循及落实从很大程度上来说,依赖于执法人员及市场经济主体自身的道德水平,这也正是我国强调建设经济伦理道德的根源所在。本文围绕着市场秩序规范发展中的经济伦理道德建设展开了相应的研究。

关键词:市场秩序;规范化;经济伦理道德建设

1、市场秩序规范中经济伦理道德建设的作用分析

1.1是经济、行政及法律手段之外的重要补充

就当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在市场经济发展上的经济、行政及法律三大層面的调节方式依旧存在着一些问题,导致市场秩序的规范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退一步而言,即便是此三者调节得到立体化的健全,因其自身固有的限制,依旧不会做到全面覆盖。而经济伦理道德则不同,道德作为人们内化的一种精神文明规范,对于人们的行为有着一定调节的规范,在经济、行政及法律手段无法覆盖的市场经济活动上,通过建设市场经济伦理道德,可以帮助人们在树立市场经济运行伦理道德观的基础上,在市场经济运行中自觉维护市场秩序。

1.2有助于形成市场经济主体的自我约束效应

较之常规性质的经济、行政及法律调节方式,经济伦理道德并不需要一个特定的管理机构,只需要在人们心中形成市场经济伦理道德观的基础上,就可以实现调节市场秩序的目标。伦理道德从其本质上来看,是一种人们经过长期社会实践,形成的为社会公众群体所普遍承认的一种内化的行为及精神规范。伦理道德的存在,使得人们在日常行为中会进行自我约束。同样的,通过经济伦理道德的建设,人们也会在意识上重视市场秩序规范发展的作用,并且在市场交易中自我约束经济行为,借此来确保市场经济得以稳定发展。

1.3顺应市场经济内在控制的基本要求

从经济控制的角度上来看,对于经济活动的控制可以分为包括的经济、行政及法律三者在内外在控制及内在控制,其中的内在控制也被称之为自我控制,具体来说就是伦理道德的调节。较之外在的强制控制,内在经济伦理道德调节诉诸于市场经济主体的自觉及能动性。经济伦理道德建设借助于善恶是非的评价来全面分析违反市场经济秩序的行为,通过社会舆论导向及宣传教育等方式,使得人们在心中知晓可为及不可为的行为,使其在经济伦理道德的指导下开展市场经济活动。从而在全面发挥市场经济内在控制的基础上,有效结合外在强制控制,来保障市场经济的稳定发展。

2、经济伦理道德建设的具体路径

2.1建设与市场经济相适应道德体系

我国经过几千年发展形成的传统道德体系是以自然经济作为基础的,换言之,与当下的市场经济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冲突。而在我国计划经济阶段形成的平均主义等经济伦理道德观念继续沿用反而会阻碍市场经济的发展。为此,为了确保经济伦理道德可以在市场秩序规范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就需要以市场经济作为基础建设一个与之相对的道德体系。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在坚守取精去糟原则的基础上,合理继承传统经济道德观念的精华,并对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社会主义经济伦理道德做出时代化的诠释,在去除其中不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因素的基础上,创新市场经理伦理道德的内涵及观念。除此之外,在建设适应市场经济的伦理道德体系的过程中,需要将当前市场经济运行中的诸如公平、互利等原则上升到伦理道德规范的层面上,并将之全面纳入到市场经济伦理道德的体系中,以便促使经济伦理道德规范得以在市场经济运作中发挥相应的作用。

2.3公民道德教育的强化

伦理道德的作用对象是全体社会成员,同时伦理道德也是社会成员在社会生活中总结出的约束全体社会成员行为的精神文化,为此,在建设市场经济伦理道德体系的过程中,需要通过强化公民教育来提升公民整体的道德素质水平。市场经济运行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实现资源自身的合理配置,这一目标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市场经济主体的道德素质,但是不可忽视的一点就是人类的主体性往往都会受到物质世界的侵蚀及制约,公民道德教育的出现主要是为了避免经济主体因为市场经济及财富的发展带来的人格萎缩问题。在公民道德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在合理肯定人类欲望的基础上,宣扬利他性精神,通过市场经济主体诚信及责任意识的不断提高,以便在市场经济的运作环节中严格遵循经济伦理道德规范开展各项经济活动。

2.3建立与之相关的社会保障机制

道德本身也是社会意识形态,换言之,具备与之相应的客观基础和动力,单纯依靠道德来解决道德失范的问题是不太实现的,伦理道德作为社会生活及社会运动的产物,在建设经济伦理道德的过程中,除了道德体系内部的要素需要进一步健全之外,还需要完善其外部支撑,也就是完善对应的社会保障机制,具体一些来说,就是依托于一定物质生活基础的保障人们得以遵循特定伦理道德规范的监督、维护机制,就是指法律及其他相关制度。在道德内在教化机制出现问题的情况下,就需要外在社会保障机制发挥作用。市场经济主体的道德失范问题,除了个人原因之外,制度规范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并且制度规范引发的道德失范问题将是全局性的。为此,制定出一个完善且有效的促使人们道德素质提升的社会保障机制是十分重要的。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在全面调研的基础上,以发现存在于保障机制中的问题作为基础,完善现有的社会保障机制。

道德经全文范文9

今年以来,立足培育员工高尚道德素质,增强企业发展内生动力,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范矿公司站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的战略高度,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观、提高全员道德素质为目标,紧密结合员工队伍思想特点及企业思想道德建设实际,围绕“兴、修四德、尽四责”重点内容,构建了文化育德、“三堂”增德、善行立德、典型助德“四位一体” 员工道德建设体系,全面加强员工思想道德建设,公司上下形成了崇德尚善、以德为尊的良好风尚,呈现出善意浓浓、善心涌动、善行如潮、善果累累的生动局面,促使公司思想道德建设和文明程度攀升新的高度。

【关键词】

道德素质;建设体系;构建;实施

1 构建员工道德建设体系的背景与初衷

1.1 构建员工道德建设体系是推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保障

党的十明确提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这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中国梦”,不仅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做支撑,还需要道德做支撑,只有形成完备的道德建设体系,推进全社会的道德文明素质,“中国梦”的实现才会有更坚实的基础。作为国有企业,坚决贯彻中央和省委、省国资委的决策部署,是我们应尽的职责和义不容辞的责任。

1.2 构建员工道德建设体系是推进企业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物质文明建设已经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台阶。然而,由于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对人们生产生活产生深刻影响,在为人际交往、思想交流提供新渠道的同时,也对思想道德建设提出了严峻挑战。特别是互联网、手机短信等新兴媒体迅速崛起,对广大员工尤其是青年员工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等影响越来越大。加强正面宣传和引导,增强道德建设的主动性和针对性,是加强企业队伍建设,增强企业竞争力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1.3 构建员工道德建设体系是推进员工精神文化健康发展的客观需要

经过近30年的改革开放发展,员工的经济收入不断增长,衣、食、住、行等物质基础得到根本保障,广大员工追求知识、快乐、美好的愿望更加强烈,追求科学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愿望更加强烈,追求良好人际关系和社会风气的愿望更加强烈。而且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不断推进和人们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员工还会对企业文明程度和道德水平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为此,我们着力构建员工道德建设体系,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全员道德素质,弘扬道德风尚,汇聚正能量,为推动企业转型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支撑。

2 构建员工道德建设体系的主要内容

一是构建文化育德体系,提升员工道德品味。立足发挥文化的引领激励作用,塑造员工高尚纯洁的道德品质,范矿公司以“传承文化,传播道德,传递善意”为宗旨,以修学储能、涵养道德为导向,依托《心愿》杂志、《学点经典》小册子等文化传播载体,精选古往今来的国学经典、社会主义理论等内容,通过文化培育道德,引导员工学习道德文化,接受道德熏陶,净化心灵,激发善意,不断增长道德素养。二是构建“三堂”增德体系,增强员工道德素质。充分发挥道德讲堂涵养道德的作用,加强主持人和宣讲员队伍建设,进一步丰富和充实道德讲堂内容,规范活动流程,不断促进员工道德素质提升。广泛组织员工进行《道德堂》网上修身,引导员工在耳濡目染中陶冶情操、浸润道德。深入开展安全讲堂活动,通过多媒体互动,探索实践新颖活泼、吸引力强的安全宣传教育形式,引导员工将安全生产作为最基本的职业道德规范,铭记于心,固化于行。三是构建善行立德体系,引领员工积德行善。范矿公司将志愿服务作为道德实践的重要形式,依托公司每月的“志愿服务日”,围绕扶贫解困、便民利民、服务生产、援助安全、清理回收、文明劝导等内容,深入开展“学雷锋、树新风”志愿服务活动,大力弘扬雷锋精神,传播道德力量,引导广大员工行善举,做好人。四是构建典型助德体系,鼓励员工学赶先进。注重发挥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围绕“、四德、四责”,持之以恒地开展了“文明范矿人”、“感动范矿十大人物”等系列评选活动,把评选宣传学习道德模范作为倡导文明风尚、争做道德楷模的过程,用道德模范先进事迹激发广大员工崇德尚先、弘扬正气的热情,吸引带动更多员工加入到道德好人队伍中来,为企业思想道德建设注入活力。

道德经全文范文10

一、大学生道德观念整合的引控律

引控,简单地说,就是引导和控制。在多样化道德文化背景下,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高校必须牢牢把握大学生道德观念的主导权,通过对社会道德理想的构建,对社会道德规范的确认,对社会道德意识的调控,对社会道德心理的引导,一方面为大学生引领思想道德方向,激发精神动力,另一方面促进学校道德资源整合,建立社会协同、全员参与的良好道德氛围。

首先,引控是提高高校道德兼容性,促进大学生和谐相处的需要。目前,大学生所生活的世界,从物质形态到观念形态,都充满了多样性和差异性。构建和谐校园以至和谐社会,必须使差异主体对差异本身具有基本的认同,并对相互合作抱有起码的兴趣。这就需要组织者在整合利益关系的同时,运用大学生道德观念的引控力促进社会道德共识,提高高校道德的兼容性。

其次,引控是保持高校道德发展的健康性,引导高校生活方式文明演进的需要。社会生活的世俗化过程,是人们不断满足自己丰富的自然和社会需要的过程,因而也是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但在社会世俗化的过程中,由于精神地位的下降,传统道德信仰的崩塌,也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再次,引控是保证高校德育工作改革的有序性,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如果一个国家的发展缺乏稳定政治文化的支撑,缺乏文化的推动力,那么任何一个发展战略都难以持久。当然,高校德育工作的改革也不能例外。

总之,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大学生道德观念领域的指导地位,通过支持性引控、排斥性引控和计划性引控等方式,充分利用现代文化传播手段,采取广大大学生最喜闻乐见、最容易接受的形式,加强主流大学生道德观念的渗透性,提高主流大学生道德观念的感召力,才能巩固大学生群体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维护高校和谐发展的大局。

二、大学生道德观念整合的共生律

整合面临数量众多的异质性程度不等的对象,因此整合的核心是“融”。大学生道德观念的整合,也就是要促进多样性道德文化的和谐共生。因此,必须顺应知识经济、全球浪潮、文化激荡、社会转型的客观形势,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主导权的前提下,不断扩大高校道德文化的兼容性,在秩序与自由的良性互动中促成新的道德共识。

首先,由于经济基础是多层次的、兼容性的,即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就形成社会的利益源泉的多元化和利益单元的个体化。因此,大学生道德观念自然也要承认这些利益源泉的正当性和利益单元的合法性。其次,我们生活的时代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道德文化的自由发展,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具备道德文化自由发展的条件。因为教育的普及、闲暇的增多、参与意识的增强,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多样性需求也急剧增加;政治民主化、经济多元化、交往全球化、信息网络化、文化大众化等等,为道德文化自由发展提供了政治的、经济的、技术的以及社会心理各方面的催化和支撑条件。最后,全球化背景下的合作与竞争形势,要求高校,必须扩大道德文化的兼容性。

三、大学生道德观念整合的排斥律

承认道德文化共生的意义,并不否认道德文化间的竞争和排斥。相反,适度的排斥是道德文化和谐共生的必要条件。因为道德文化并不是一桶至善的纯净水,它积淀着群体的经验、智慧、理想、迷误、偏见或强势集团的偏私意图:道德文化的自由发展并不必然导致人类的进步,它也可能导致冲突、迷茫甚至极端的堕落。

道德经全文范文11

[关键词]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现代转型;创新发展

伦理道德是人类生活中所特有的,由经济关系决定的,依靠宣传教育、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来调整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伦理道德的现代转型势在必行。推进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现代转型,必须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确立新的现代伦理观念,逐步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伦理道德,这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全面推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传统伦理道德的现代转型势在必行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整个社会生活发生各种新的变化,人们的伦理道德认识也随之发生各种新的变化。因此,传统伦理道德的现代转型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这不仅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全面推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必然要求,又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势在必行。

(一)传统伦理道德的现代转型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 应当看到,传统伦理道德的现代转型,是我国当前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因此,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传统伦理道德的现代转型与创新发展,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坚持重在建设、以人为本,坚持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持培育“四有”新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在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我国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传统伦理道德的现代转型与创发展,必须是以为人民服务、以集体主义为原则。这一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不能改变的。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随着我国加入WTO,参与和融入全球经济体系,今后我国将对外更加开放,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体制,也将随着我国这种发展的需要将发生必然的发展变化。这样,反映基本经济政治体制变化的伦理道德必然要发生相应的变化。这就要求我国传统伦理道德必须进行现代转型,必须不断的创新与发展,以适应当代中国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变化和时展的要求。

那么,如何适应当代中国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变化和时展的要求,如何正确反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水平的伦理道德,在发展原则上,如何正确认识和把握与市场经济发展的相适应;在现实形态上,应当有哪些新的内容;在不同领域和不同层次上,应当制定哪些新的道德规范,已经成为当前我国传统伦理道德现代转型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二)传统伦理道德的现代转型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道德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这就是说,没有脱离历史发展的、一成不变的抽象的道德观念。正如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所指出的:“客观现实世界的变化运动永远没有完结,人们在实践中对于真理的认识也就永远没有完结。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或右的错误思想。”(《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296页)这是客观现实世界的发展规律,也是道德发展的一个客观规律。在我国,随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经济与政治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也随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新的社会主义道德观念代替了旧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道德观念。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深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取代旧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过程中,新的道德观念也在逐渐取代旧的道德观念。尤其是传统的义利观、效率观中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内容受到挑战,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的道德观念开始逐步确立。例如,追求个人正当利益、重视个人价值、讲求工作效率、开拓创新精神、平等竞争、崇尚科学、尊重知识和重视人才等新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

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基础实行资源配置的经济。它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把社会经济资源配置到社会最需要和效益最好的环节中去,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社会效益,实行优胜劣汰。这是市场经济的一个方面。市场经济的另一面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市场经济本身也存在着缺陷,由于市场经济是利益竞争的经济,它要求国家运用经济、法律等手段实行宏观调控予以保障,同时还必须有相应的道德规范来保证;由于市场经济带来了利益主体多元化,它要求加强社会思想道德建设,以协调国家、集体和个人等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由于市场竞争带来的人际关系复杂化,它要求广大公民自觉遵循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道德环境。特别是市场经济带来的若干负面效应,它要求广大公民不断加强道德修养,自觉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

因此,在市场经济环境中,面对市场经济的双重效应,必须加快推进传统伦理道德的现代转型,并在传统伦理道德的现代转型实践中不断创新发展,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逐步确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要求的道德体系和道德规范,不断提高广大公民的道德素质和道德水平。

(三)加快传统伦理道德的现代转型是避免伦理道德失范的现实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加速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以公民道德建设为主体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日益深入人心,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不断发扬光大,社会道德风尚也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人们崇尚科学,诚实劳动,积极工作,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体现时代要求的新的道德观念,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发展的主流。

然而,我们也不能不看到,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一方面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未建立健全,由于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体系和道德规范还未真正建立健全起来。另一方面,我国当前所面对的是现代生活方式与传统道德观念的矛盾冲突,面对的是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和各种思潮的交错起伏和相互冲撞,面对的是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多样化的趋势。历史急剧转折强烈地影响到人们精神领域和道德领域。这种影响既有积极的方面,也有消极的方面。“一切向钱看”的拜金主义思潮和一切以个人特殊利益为核心的个人主义思潮,以及西方资产阶级的各种腐朽思想,必然会从不同的渠道影响我们的干部和群众。在这种局势下,在社会的一些领域和一些地方就不可避免地要出现道德失范问题。

当前,我国道德失范的问题是多方面的,其主要表现在: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市场;偷税、漏税活动屡禁不止;社会信用紊乱,不守合同、商业欺诈、逃避债务现象相当严重;企业财务失真,做假帐、搞多本账,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时有发生;建筑工程招标投标弄虚作假、工程质量低劣问题仍然存在;以权谋私,腐化堕落等现象屡禁不止。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解决,势必损害正常的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损害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势必影响社会的安定团结,影响国家的长治久安。因此,加快传统伦理道德的现代转型,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的道德建设,并在道德建设实践中依据各种新情况、新问题,采取新措施、新办法,在道德实践中创新和发展新的规范体系和新的道德机制,以解决道德失范的问题。[ ]

二、传统伦理道德的现代转型必须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指出,“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这一重要论述深刻地阐明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加快传统伦理道德的现代转型,推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指导意义。

必须看到,“共同的思想基础是推进伟大事业的思想保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形成强有力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力量。学习党的十七大报告,我们必须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是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精神力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题。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反映了我国最广大人民的共同愿望、利益和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建设取得的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极大地坚定了全国各族人民对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信念。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血脉,是维护国家团结统一、鼓舞各族人民奋发进取的精神支撑。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求真务实、奋勇争先的时代精神,是推动时展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最重要的品格。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荣辱观是人们对荣誉和耻辱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属于道德的范畴。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优秀革命道德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反映了社会主义道德基本要求,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判断是非得失、确定价值取向、做出道德选择提供了基本准则。只有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才能引领社会风尚,分清是非荣辱,明辨善恶美丑,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良好的道德规范。应当看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实践的全面总结和理论提升,是中华民族文化自觉的集中体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融入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领域,使之成为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自觉追求。

我们党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科学体系。从内容上看,这个体系既全面完整又紧密联系、相互贯通;从特征上看,这个体系充分体现了先进性与广泛性的统一;从作用上看,这个体系把我们党倡导并着力推进的主导价值理念提升到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层面;从文化学的层面看,任何文化都是民族文化,任何文化体系都是特定民族的文化体系,任何文化模式都是特定民族的文化模式。一个民族的价值体系如何,它的结构、内容、功能、特点如何,反映着该民族的基本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从而成为它区别于世界其他民族的根本标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包含的基本内容,正是当代中国的基本思维方式和价值理念,是真正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的东西。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身,就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生命所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之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大厦的基石,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代表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发展的方向。

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我国的整个社会主义建设就会迷失方向。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民族之根本,一定文化之中的核心价值体系则是一个民族之所以凝聚为一个民族的根本之根本。因此,增强一个民族的凝聚力,就必须发展一个民族的文化,就必须坚持和发展民族文化之中的核心价值观,这已为大量的历史事实所证明。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经济体制的改革创新,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思想观念的解放更新。与之相伴随,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意识、价值取向等等,越来越呈现出层次性。新世纪新阶段,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如何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引领整合多元多样的社会思潮,至为关键。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疑聚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充分证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政党的行动指南,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精神力量。

当今世界,西方资本主义思潮,充分利用其先发文明优势挟带着其核心价值观向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起冲击,如果我们不坚持、高扬和发展我们的主流文化,不坚持、高扬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那么,我们的民族文化、民族凝聚力和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凝聚力就会面临着被削弱、被消解的危险。因此,我们在推进传统伦理道德的现代转型的进程中,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高扬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当代中国,加快传统伦理道德的现代转型,推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就是要在加快传统伦理道德的现代转型进程中,坚定不移地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只有坚定不移地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保持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三、传统伦理道德的现代转型与创新发展的重点难点

在推进传统伦理道德的现代转型进程中,不仅要坚定不移地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且要进一步深化对传统伦理道德的理解和认识,在深化理解和认识中求创新、求发展,不断丰富和拓展社会主义伦理道德的新观念、新内容,这是当代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现代转型的重点与难点。本文认为,在传统伦理道德的现代转型进程中,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结合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的特点和趋势,尽快培育和确立新的现代伦理观念,建立健全不同领域和不同层次的道德规范,使传统伦理道德的现代转型在创新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创新。

(一)培育和确立新的道德观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向前发展,我国的社会经济生活中,经济市场化和全球化,已经成为主流和大趋势,从根本上已取代了原来的自然经济和计划经济。这个具有历史性意义的变化,对我国整个社会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这种深刻的影响,当然也包括对社会的道德影响和人们观念上的变化。特别是随着我国加入WTO以来,面对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迅猛发展的新机遇和新挑战,人们普遍倡导新经济概念、倡导知识经济。在这种背景下,道德概念必须适应这种新时代新形势发展的需要,伦理观念创新和发展势在必行。在传统观念中,道德是人文精神的核心,远离经济。事实上,道德也是一种知识体系,它是运用实践精神把握和改造人类社会的一种知识经济。因此,必须把道德知识经济融入到整个社会经济生活中去。要把道德知识经济融入到整个社会经济生活中去,当务之急是需要尽快培育和确立一些新的道德观。

(二)培育和确立现代产权伦理观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建立,现代产权概念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已逐步为人们所认识并逐步重视。现代产权问题不仅是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也是经济伦理的核心和基础。现代产权伦理不仅作为企业间财产权利关系的一种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而且也是调节人们之间财产权利关系的一种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应当看到,现代产权伦理既是一种制度伦理,也是一种行为伦理,它主要由产权占有伦理和产权使用伦理、产权收益伦理和产权交易伦理构成。因此,培育和确立现代产权伦理观,不仅是我国道德建设的需要,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三)培育和确立健康消费伦理观

在当代中国,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已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各个角落,市场化行为逐步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在消费领域,人们对消费的观念、行为、风俗、心理等需要进行好、坏、善、恶的价值判断。这种消费价值判断支配着人们的消费行为,并直接影响企业和个人的消费行为,是消费文化的核心。因此,改变陈旧消费观念,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消费伦理,培育和确立健康的消费伦理观不仅需要,而且非常必要,它是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常运转的根本。

(四)培育和确立现代行政伦理观

在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中,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建立,行政伦理问题逐步引起人们的注意,也逐步引发人们的重视。从行政伦理的价值要素看,行政伦理的基础是廉政,价值核心是勤政,价值目标是培养和完善行政人格。由此可以认为,行政伦理是社会主义伦理道德发展的高级阶段,在我国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中处于高级层次。从行政范畴看,行政伦理应包括行政理想、行政技能、行政义务、行政纪律、行政作风、行政良心、行政荣誉、行政态度等。因此,培育和确立正确的现代行政伦理观,不仅有助于提高行政质量和效率,而且有助于增强国家各级党政机关公务人员的拒腐防变能力,也是我国当前实现党政机关公务员道德自律的必要前提。

(五)培育和确立现代自主自立观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市场竞争的意识逐步增强,伴随而来的人的主体意识也日益增强,特别是独立自主的人格观念日益显现,这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所形成的社会关系的一种反映。必须看到,与传统计划经济不同,现代市场经济活动中的人或集团,必须是独立的、自由的法人实体,否则就没有市场经济可谈。因此,培育和确立社会主义的现代自主自立观,不仅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也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客观需要。在现实的经济政治实践中,社会成员自主自立道德观念的形成和完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成熟的标志之一,也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成熟的标志之一。

(六)培育和确立现代法治观

发展市场经济,对每一个市场经济活动的参与者,遵循市场运行规则,严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不仅是法律法规上的要求,也是一种道德上的要求。大量实践证明,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市场经济活动主体正当利益的维护,都要靠有一个稳定而公正的法律秩序来保证。否则,难以保证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把法治意识纳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要求中来,不仅需要,而且完全必要。因此,培育和确立现代法治观,不仅有助于市场各经营主体重视经营信誉,严守法律合同,严守信用,而且有助于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七)建立不同领域和不同层次的道德规范

道德规范是道德核心、道德原则、道德要求的具体体现。人们在各种社会活动中,形成复杂的社会关系。为了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保障社会生活的正常秩序,便形成了对人的行为加以约束和导向的道德规范。随着社会的进步,伦理道德的内容和规范是不断变化的。创新和发展各种伦理道德规范并付诸实施,是我国社会主义传统伦理道德转型进程中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因此,当代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现代转型,必须建立不同领域和不同层次的道德规范。

从不同领域看,应根据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依据不同情况特别是要依据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判断。这种消费价值判断支配着人们的消费行为,并直接影响企业和个人的消费行为,是消费文化的核心。因此,改变陈旧消费观念,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消费伦理,培育和确立健康的消费伦理观不仅需要,而且非常必要,它是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常运转的根本。

(四)培育和确立现代行政伦理观

在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中,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建立,行政伦理问题逐步引起人们的注意,也逐步引发人们的重视。从行政伦理的价值要素看,行政伦理的基础是廉政,价值核心是勤政,价值目标是培养和完善行政人格。由此可以认为,行政伦理是社会主义伦理道德发展的高级阶段,在我国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中处于高级层次。从行政范畴看,行政伦理应包括行政理想、行政技能、行政义务、行政纪律、行政作风、行政良心、行政荣誉、行政态度等。因此,培育和确立正确的现代行政伦理观,不仅有助于提高行政质量和效率,而且有助于增强国家各级党政机关公务人员的拒腐防变能力,也是我国当前实现党政机关公务员道德自律的必要前提。

(五)培育和确立现代自主自立观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市场竞争的意识逐步增强,伴随而来的人的主体意识也日益增强,特别是独立自主的人格观念日益显现,这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所形成的社会关系的一种反映。必须看到,与传统计划经济不同,现代市场经济活动中的人或集团,必须是独立的、自由的法人实体,否则就没有市场经济可谈。因此,培育和确立社会主义的现代自主自立观,不仅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也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客观需要。在现实的经济政治实践中,社会成员自主自立道德观念的形成和完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成熟的标志之一,也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成熟的标志之一。

(六)培育和确立现代法治观

发展市场经济,对每一个市场经济活动的参与者,遵循市场运行规则,严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不仅是法律法规上的要求,也是一种道德上的要求。大量实践证明,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市场经济活动主体正当利益的维护,都要靠有一个稳定而公正的法律秩序来保证。否则,难以保证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把法治意识纳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要求中来,不仅需要,而且完全必要。因此,培育和确立现代法治观,不仅有助于市场各经营主体重视经营信誉,严守法律合同,严守信用,而且有助于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七)建立不同领域和不同层次的道德规范

道德规范是道德核心、道德原则、道德要求的具体体现。人们在各种社会活动中,形成复杂的社会关系。为了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保障社会生活的正常秩序,便形成了对人的行为加以约束和导向的道德规范。随着社会的进步,伦理道德的内容和规范是不断变化的。创新和发展各种伦理道德规范并付诸实施,是我国社会主义传统伦理道德转型进程中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因此,当代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现代转型,必须建立不同领域和不同层次的道德规范。

道德经全文范文12

一、道德行为的内涵解读

所谓道德行为,是指道德的行为,即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道德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可以从不同的层面进行分析。从经济学的视角分析可知,任何一个道德行为,其道德的私人收益和道德的外在收益之间以及道德的私人成本与道德的外在成本之间有一个此消彼长的关系,道德的私人收益越小其外在收益越大,道德的私人成本极大可能道德的外在成本极小。道德的公共物品性及其外部效应性,主要是由道德行为的收益外溢和成本内化所决定的。道德行为是与败德行为相对应的。败德行为的成本包括实施行为过程中所做出的物质和精神耗费以及由实施行为所引起的社会给予的舆论谴责以至法律制裁等等。败德收益是指败德者通过败德行为获得的利益和满足。对败德者而言,败德收益按其内容、性质大体上可分为财产性收益和精神性收益。前者是指因败德而获得的可直接或间接计价的利益,后者是指因败德而获得的精神利益,如败德者感情的满足或发泄等。

道德行为几乎有一个共同点:行为者付出的代价(成本)很大,有的甚至付出了自己的生命;而他们的所得(收益)较小,甚至是负收益。但从其行为对社会的道德收益和成本来说,则是另一类景象。正是由于道德行为,促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的生成,给社会带来了很大的道德收益,减少了社会付出的道德成本。换言之,道德行为者个人代价很大,而外部成本和社会成本会较小,大部分外部成本内化到行为主体的个人成本里去了。

就一个社会而言,如果一种道德行为,或一种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的个人成本太大,个人收益太小,甚至是负收益,那么这种道德行为就会出现减少的趋势。当我们在为缺少见义勇为的英雄、在为世风日下而痛心疾首的时候,却很少有人去探究其背后的经济学原因。无论是见义勇为,还是仗义疏财,都不是没有成本的,而当人们付出这些成本的时候,他实际上是在生产一种公共物品,这种公共物品就是坏人受到惩罚,正义得到伸张,社会秩序得到维护,道德环境得以好转,而社会公众作为这种公共物品的受益者却不用为此付出成本。而对于那些见义勇为的英雄和那些道德行为者来说,如果代价(成本)与收益反差太大,就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形:几乎每个人都愿意社会道德秩序处于良好的状态,但愿意为此付出代价(成本)的人却越来越少。现实中之所以会出现道德冷漠的现象,恐怕正是道德行为成本与收益反差太大造成的结果。如果社会缺乏基本的秩序保证,一个人因做了好事却遭流言蜚语,一个人因制止流氓滋事反被流氓殴打,还可能意味着生命危险,最后甚至连医药费都无法报梢,这就足以让许多人望而却步。

二、加强道德行为自觉建设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长期快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与此同时,我国也为经济高速增长付出了不少代价,比如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拉大、贫富差距拉大、能源消耗过大、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等等。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离不开正确的指导思想、科学的发展战略、高昂的社会热情和强大的精神动力。简言之,离不开强大的文化软实力。文化是国之魂脉,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要实现文化的自觉、自信和自强,离不开大众自觉践行的道德行为。只有加强有利于道德行为自觉的建设,才能更好地在文化自觉视觉下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才能更加坚定我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1. 加强道德行为自觉建设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

道德行为自觉是和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相一致的。随着人们生活从温饱达到总体小康,文化消费进入快速增长期,人们对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期待越来越高。道德行为自觉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前提。市场经济与社会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联系在一起,决定了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必然是在坚持等价交换、尊重物质利益的同时,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统一起来;社会主义道德性质必然是社会主义经济关系与社会进步要求的集体主义的精神的统一,从而真正实现社会的经济发展和道德进步、经济尺度和道德尺度的真正统一。

道德行为自觉是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基础。在经济活动中,企业或个人只有自利的动机,忽视道德行为自觉的价值,从长远看,不能保证利益的最大化。如果大家不遵守一定的道德行为规范,不互相信任,而是互相欺骗,势必会造成经济活动的无效率或低效率,提高产权保护的成本。合理的道德行为规范能正确协调个人利益、集团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矛盾,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不断激发个人与集团的生产劳动积极性,推动社会文明的不断发展。

2.加强道德行为自觉建设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要求

道德行为自觉是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是道德建设的支撑和保障。道德建设规定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是深入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的宣传教育,引导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大力培育民族精神,在加强道德行为自觉中,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的思想教育,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人们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这是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相适应的道德建设的主旋律。

加强有利于道德行为自觉的道德建设,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诚实守信的思想道德基础。公民自觉地按照《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要求,大力倡导团结友爱、助人为乐、见义勇为、急公好义、敬老爱幼、邻里相济、家庭和睦等社会道德教育落到实处,形成知荣辱、讲道德、促和谐的文明风尚,使道德行为自觉成为共同的精神追求,进一步提升民族凝聚力,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优势,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进而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3.加强道德行为自觉建设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的基本要求

党的十报告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重要论断是我们党不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认识的新成果,也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之间的密切关系。“五位一体”总布局之间是协调发展,相辅相成。道德建设是“五位一体”总布局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公民道德素质的提升关系着文化建设进程的推进。道德行为自觉关乎道德建设的成败,是推动民族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民族文化是否具有竞争力的一个重要表现。

党的十根据新的情况新的条件变化进行调整和深化,提出发展改革的新要求,确保到2020年建成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全面发展的小康社会。无论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都需要有道德行为的自觉。只有加强道德行为自觉的建设,才能更好地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才能有力地保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目标的实现。

三、保障道德行为自觉的制度安排

作为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化大国,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应当有所作为,必须有所作为,也可以大有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最根本的是要为道德行为建设的顺利推进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道德行为具有道德收益外溢(外部正效应)的特点,败德行为具有败德成本外溢(外部负效应)的特点。对道德进行成本—收益分析的目的是希望找到一种制度,这种制度能够内化道德收益和败德成本,以激励道德者主体自觉践行道德行为,警示败德者减少实施乃至不实施败德行为,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道德进步。

制度是带根本性的东西,它规范约束着人的行为。良好的制度规范会激励人们自觉地“抑恶从善”,反之,则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行善”的愿望。只有当社会能为其成员提供制度安排,具有恰当的保证手段引导民众向道德的方向发展时,其成员才能表现出普遍的德行状态,并稳定地向拥有优美灵魂的德性过渡。由此可见,道德行为自觉建设的当务之急是从制度建设入手。尤其在经济社会攻坚时期,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作为道德规范,将在越来越高的程度上趋向制度化,这已是道德建设的大势所趋。

首先,通过制度安排保证具体的道德行为获得较大收益,败德行为付出极大的成本(代价),使道德行为收益和败德成本内化或部分内化。不能使违反道德的行为成为一种有利可图的行为,更不能让遵从和弘扬道德者成为事实上的吃亏者。社会应努力构建起赏罚严明的调节机制,在宏观上创造“老实人不吃亏”的合乎人性生长的良好环境,保证道德行为自觉成为社会的普遍通行证,从而使民众通过生活体悟到,道德行为自觉是美好的,也是有用的。

其次,通过相应的社会组织和机构建立利益制约机制,为人们进行善行选择提供制度保障。利益制约机制的建立是为了对社会和人民群众倡导的善行给予保护和奖励,对于危害社会发展和人民利益的恶行进行相应的惩罚。一个社会出现善恶冲突与斗争,出现一定的不公现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恶现象没有强有力制约机制和惩罚机制,从而使善不能战胜恶、以致无法遏制恶现象的蔓延。因此,一个社会建立起有效的扬善惩恶的机制,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社会风气的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