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

时间:2023-02-20 01:33:56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范文1

------2015 年 4 月份辉南县中小学中层以上领导“读书写博”作业

辉南一职:柴如峰

按照辉南县进修学校干训部及我校党支部的学习要求, 2015 年 3 月末,我认真阅读了冯恩洪的《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一书中的前两个主题文章 --- 《探寻教育的真谛-重新认识教育的目的》《撬起教育质量-课堂变革和课程建设》,这两个主题主要讲述了五个方面的观点:

一、教育要注意受教育者的差异

二、教育要尊重学生的情感

三、教育要释放学生的潜能

四、课堂是将自然人打造成社会人的主要手段

五、课程建设释放学生的潜能

我校是中等职业学校,我校的学生主要来自初中毕业没能考取普通高中的学生。这些学生不仅在学科学习方面落后于整体水平,而且相当一部分处于一种自卑、不自信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极其严重,持久地影响学生学习的精神状态和目标动力。有些学生有着强烈的厌学情绪,自觉或不自觉地离开学习的主流。他们的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机不充分,学习精神不饱满;敏感而自卑;自以为是却不自信;表面自主内心却缺乏独立能力,仅有雄心和抱负,却显得懒惰。

老师要了解学生情绪产生原因和表现。教师应该根据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首先洞察学生此时此刻情绪如何:是精神愉快还是愁眉苦脸;是精神贯注、思想集中还是思维迟钝、联想困难。根据学生不同的情绪和情感状况,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当学生心情舒畅,情绪稳定时,应珍惜这段最佳学习时机,加大学习量;也可以找同学谈心,指出他这段时间学习、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当学生心情烦躁、不安、冒失时,应少说缺点,多说闪光点,采取诱导的谈话方法,促使学生转变。反之,如果老师在学生情绪不好时,用过激的言行对学生进行压制、驯服,如若学生不服,则很可能与老师发生顶撞、冲突,收不了场,达不到教育效果。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学生们的独一无二,来自于他们基于遗传的,在环境影响下的自我实现。这里说的环境影响,教育教学责无旁贷。基于人本心理学、建构主义理论,课堂教学需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基础、兴趣、需要,创设适切的教学环境和条件,营造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建构,互教互学,共同提升,尊重和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进步与发展。而 “ 学习金字塔 ” 理论告诉我们,多运用 “ 示范 ” 、 “ 小组讨论 ” 、 “ 做中学或实际演练 ” 、 “ 教别人或马上应用 ” 等方式进行学习,学生学习潜能会得到激发和释放,学习效果会更好。

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假如你的工作、学问和成绩都非常出色,那么你尽管放心,他们会站在你这一边,决不会背弃你。相反地,无论你的话多么动听,但是你的工作总是一事无成,总是失败,甚至处处都可以看出你不通业务,那么除了蔑视以外,你永远不配得到什么。”这就说明,打造优秀的课堂,从根本上讲是: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

我们要对学生给与信任和期待,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心理学研究表明,期待值与成功率成正比。期待的话语能更好的帮助学生正视自我,调整自我,完善自我。教育的艺术不仅在于传授的本领,而且在于鼓励、唤醒、鼓舞。学生会在教师的期待和鼓舞中获得信心和力量,教师如能注意自己人文素质的提高。在课堂教学中注意专业教育和德育教育的有机结合,也是提高课堂教学管理质量里的途径之一。

我们都知道,知道撬起教育质量的支点是变革课堂。通过改变传统的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由讲授走进合作,由讲授走进差异发展,我们就能把教学质量撬起来。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范文2

一、创造适合学生自主发展的管理

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的思想、观念、个性在这个阶段慢慢塑造起来,也为以后的长远发展奠定着坚实的基础。学校的管理制度、管理方式、管理文化等等,从各个方面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的全面、生动的发展。牛塘中心小学是常州武进城区边缘的一所乡镇小学,如何让从这里走出去的每一个学生都能刻上学校的印记,健康地成长?我们提出了“让学校更有朝气,让教师更享尊严,让学校更具美感,让教育更富创造,让员工更加和谐”的管理目标。我们认为:改变一所学校,要从改变这个学校的精神做起;改变一个教师,要从改变其价值追求做起;改变一个学生,要从改变他的人生目标做起。

(一)让教师更享职业的尊严

对生命充满敬畏,对生活充满理想的人,学习和工作才会充满激情。学校,应该有一种气场,在这个气场中,执教30年的老教师依然能感觉到“每天都是新的”,刚刚工作的年轻人,也能坚定前行的方向,明确必须具备的精神财产与本领蓄积,“大爱,大气,大雅”六字校训也因此而诞生。

1.铸师魂,塑造形象

师魂,乃教师的力量之源和精神支点,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所在。几年来,我们多次邀请退休老校长谈创业史,邀请名师谈奋斗史,邀请青年特级教师谈成长史,邀请教科研专家谈世界教育大势与教师发展。如原国家督学成尚荣先生来校做“基于儿童立场的教育思考”的报告,江苏省特级教师李庾南与我校教师进行互动对话,溧阳实验小学芮火才校长给全校教师谈“教育就是服务”的思考与实践,与亚邦控股集团董事长许小初就“追求卓越、拒绝平庸、超越自我”进行主题访谈会,在小学时代教育研究理事会年会时开展“学校文化建设论坛”,带领教师多次进行拓展训练,还有绩溪行、上海行、杭州行、南京行……教师们或了解学校百年的发展历史,或体验前辈先贤艰辛的创业历程,或分享名师骨干奋斗与收获的喜悦,或在视野的打开中感受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教育的日新月异,或从另一个角度跳出教育看教育,开展激烈的头脑风暴……更多的教师因此而更有上进愿,常怀平常心,多做平凡事,进一步享受到职业的尊严与自豪。

2.强师能,内增功力

职业的尊严更多地来自职业的成就,职业的成就更多地来自职业的能力,能力的提升更多地在于学习、反思与行动。我们把培训作为教师的最好福利,每个教师除认真参加各级各类的培训外,还加强了校本培训,并进行相应的考核。

“访名校,拜名师”让骨干教师与南京琅琊路小学的两位特级教师进行跟岗学习,做“影子”教师,站在名师的肩膀上登高望远,拓展视野。

在校内评选教坛新秀、教学能手、教学标兵,鼓励更多的教师做最好的自己,激发向善向上的力量。学校还适时推出教研组工作绩效考评机制,以进一步激活学校最基层业务组织的创造动力。

坚持在教师中倡导讲政治、讲正气、讲学习的三讲活动,以自塑形象、自定目标、自觉奋进、自我管理、自主发展,努力让每一个教师都有难忘的、愉快的职业体验。

骨干放样,精彩亮相。让骨干教师通过活动打磨、公开课展示、拜名师谈体验等路径,进一步提升他们的专业技能,同时鼓励其他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在各种公开教学活动中都能积极参与,体验磨炼和成功的过程,收获属于自己的不一样的精彩。

从2008年起,我们持续开展“1・3・5・8”青年教师培养计划,要求青年教师一年出样不走样,三年像样不变样,五年像模又像样,八年成为好榜样。我们为青年教师搭台子,架梯子,压担子,结对子,以老促新,以赛促练,以学促研,并专门出台了“1・3・5・8青年教师考核制度”,还成立了以叶红、周小苏和王丽清等教师为核心的学科教学工作室,让教龄15年以上的教师也有竞争的平台和发展的舞台。

3.展师风,超越自我

超越常态、超越繁琐、超越平庸的教师,才能真正享受职业的幸福与崇高。“关注与期待、鞭策与鼓励、支持与帮助”是我们对教师专业成长生态的过程性把握。我们还着力引导教师以“四jing”师风作为工作价值的追求:“敬”以求责,做到敬业、敬生、尽责任;“静”以修身,做到静心教书育人,静心学习修炼,平心静气做好教育;“精”以求专,做到精专、精致、精品化;“竞”以求进,做到有理想、有进取心,勇于挑战,甘于担当。

教育是以生命影响生命的过程,是以人格造就人格的事业,只有享受到工作的尊严、体验到职业的幸福的教师,才会用心去爱每一位学生,教师把尊严和幸福传递给学生,才会培养出有尊严、知幸福的学生。

(二)让校园更富文化内涵

学校坚持“文化引领、发展内涵、彰显特色,提升品位”的办学思路。投资4000多万元的牛塘中心小学西校区改扩建工程于2011年10月顺利竣工,给学校教育现代化和素质教育实施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但再宏伟的建筑,如果缺少文化的“根”,学校这棵树就长不高也长不壮。文化是一种精神,是一个群体共同守望的精神家园,师生只有在丰盈的人文气场中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感染,才能健体、明目、强脊梁。

1.以文化人,让传统穿越现代

在建设竣工的西校区主建筑中央,有一块富有震撼力的大型主题浮雕“万世师表”,以“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孔子全身像为主体,以儒家核心思想“仁义礼智信”和论语中最著名的片段来彰显传统文化的精髓,象征学校将植于有“根”的教育环境,传承文化,传播思想,弘扬精神,孜孜不倦地追求教育的真谛。教学楼的取名独具匠心――把“仁义礼智信”与“德智体美劳”有机结合,分别取名为仁德楼、义智楼、礼体楼、智美楼、信劳楼,在传统文化的精华中融合现代文化的元素,努力办有“根”的学校。在学校西校门大厅两侧,还分别陈列了12位古今中外教育家的雕塑,摘录了他们的主要教育思想,与古今中外的教育大师们相聚、对话,以感召全校师生,学大家做名师,编织教育之梦,学真理做真人,描绘未来蓝图。

2.以境育情,让物质承载精神

学校有错落有致的羲园、鸣翠园、牧笛园。“世界眼、现代脑、中国心、牛小人”,这是我校环境文化建设的着力点。“世界眼”,让牛小人从学校这个窗口去看世界,了解世界的地理格局、文化背景、文明成果,国名国花国树,名人名校名家名作等等,以进一步了解世界,学会交流,认识世界,学会合作,改造世界,学会担当,具有国际大视野,世界怀,地球村的大格局。“现代脑”,让牛小人不仅要埋头耕耘,更要抬头看天,“科技长廊”这个窗口可以让大家了解科技知识,知晓科技前沿动态,把握未来科技发展的方向,努力发现、展现、实现自己的“科技梦”。“中国心”,从小热爱并珍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化,敬畏与热爱每一寸土地,做一个有“根”的中国人;“牛小人”,他们既是争做星光大道上的“文明小使者,知识小博士,艺体小明星,科技小能人、家庭小帮手”的牛小学生,也是“活在当下,赢在岗位”上的牛小教职员工。

还有一个大家都很向往的去处――“五小实践活动中心”。占地1010平方米,投资110万元,2011年10月建成并投入使用,建有人类文明历史长廊、美德墙、中国传统节、愿望墙、站在名人的肩膀上、我的梦想柱、生存自救包、生态园、地理世界、工业文明成果展、“三模”实践室、百科知识学习室、科技苑等20多个实践项目,集博物馆、科技馆、自然馆、少年宫等多种功能于一体,成为“五小”课程实践中心与研究的资源库,学校社团活动基地以及校本课程开发的有效链接平台,学生生存生活、动脑动手、做人做事的素质教育目标实践的综合体验馆。在这里,陈列的是物品,沉淀的是文化。

3.以美塑形,让现代超越经典

上世纪90年代,牛小易地新建,完成了一次现代化的跨越。合理的布局,优美的环境,假山小池园林,充满现代气息,也不乏古典的神韵。2011年西校区改扩建工程竣工,整体规划更趋科学,更符合美学理念,包括现代化的大楼,错落有致的院落,宽敞明亮的报告厅、会议室、图书馆、校史馆、餐厅,以及洋溢着运动气息的田径场、篮球场、曲棍球场,古色古香的校园小景与墙面浮雕,栩栩如生的孔子与中外教育家雕像等等,随处都能感受到形象之美,文化之美。学校还有精美大气的以“牛”为主题的群雕,有三头神态迥异的牛,奔腾的拓荒牛,意味着激情与梦想;安详的卧牛,融入爱心与责任;晚归的牧童牛,洋溢童趣与童真。

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是对人格潜移默化的培养,这是一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将伴随着学生的一生,为他们打下厚实的、向善向上的精神的底子。

(三)让学校发展更有动力

一所学校的发展,不仅取决于教师的专业素养,也与社会的关注、期待和支持密不可分,与社区、家庭的良性互动紧密相连。整合社会家庭资源,形成良好的外部生态环境,教育的发展才能如虎添翼。

我们积极筹划牛小教育奖励基金,多方寻求社会支持,先后设立了“许绍银教育奖励基金”“竹园村委牛小百万教育发展基金”“普罗斯牛小百万民族团结光彩教育基金”。2011年的暑假,亚邦控股集团牵手十多家企业在我校成立“千万教育光彩基金”,当场筹集到1860万资金用于发展牛塘中心小学、牛塘初中的教育事业。这些奖励基金的落实,有效保障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学校也主动服务企业,有效构建教育和谐的外部环境。每年暑期放假前,召开“校企座谈会”,倾听来自骨干企业对学校教育的期待和建议,共享教育心得;每年开学,成立一年级的“家长委员会”,倾听家长对教育的诉求,邀请家长委员出席学校重大活动,参与学校重大决策,共享学校发展的成果。

教育不是孤岛,不是真空,与社会、家庭的联姻不是“一加一等于二”,而是“一加一大于二”,是资源的共享,信息的共享,是生态的共荣,力量的共举。

二、创造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更多的是组织者、参与者、帮助者、激励者。有问题需要探究就有学习,有学习的地方就有课堂,自主学习应成为课堂学习的常态。自主学习的课堂,应该是学生从被动到主动、从消极到积极、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的展示师生生命活力的发展的课堂。“肯学、想学、会学”,“身动、心动、神动”是这类课堂中的学生的特质;小组学习、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对抗质疑是一种常态的学习方式;技术推动学习成为课堂的另一道亮丽风景;多元的评价激励是实现学生积极主动发展的重要保障。激情与激情碰撞,生命与生命对接,让课堂充满情趣。

(一)创造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朴实课堂

多大的脚穿多大的鞋,只有合适的鞋穿起来才舒服,大一点或者小一点都妨碍走路。教学又何尝不是鞋与脚的关系?教就像鞋,应遵循“脚”的成长规律,量“脚”定做,并留有一定成长的空间,这才是适合学生学、促进学生学的朴实的课堂。

我们经常请专家们走进校园开讲坛,走进课堂多把脉。省教科所,区教育局、教研室的专家不定期走进校园,作“仰望课程,俯抱课堂”“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思考和探索”“课堂教学中课程资源整合的策略研究”等专题讲座,中国少先队活动专业委员会的张先翱、吴恺教授来校指导少先队“五小”实践活动课程,市内外成功的企业家、“常州左岸公益联盟”的热心学校教育的各行业专家等来校做访谈或上课,他们对教育的理解及不一样的教学,让我们的教师跳出常规的思维,汲取到新的元素。学校的“教育创新论坛”沙龙定期开展活动,就课堂内外的教学创新话题开展学习交流辩论,引发教师的新的思考与行动的改进。我们还常常把课堂移到“五小实践活动中心”,在自然真实的环境中教学,给师生带来全新的感受。

我们提出了“国家课程生活化,生活资源课程化,校本课程系列化”的课程主张。国家课程生活化,更多地体现为将学生熟知的生活经历、经验、感受带入课堂,减负增效,激活课堂;生活资源课程化,将具有牛塘地域文化特点的课程资源注入课堂,注入学生的实践活动中,做成我们的地方特色课程,如装花团子,象牙雕刻,化工与生态保护,绿色能源建设等等;校本课程系列化,将校本课程进行有效的整合,纳入“五小”的课程体系中,以“五小实践中心”为平台,以“周五有约”的校本活动为载体,以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校园吉尼斯节、读书节等为展示的舞台,从课内到课外,从校内向家庭、社区延伸,实现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的有效对接与有机融合。

我们在深入课堂、反复实践的基础上,制定了《深化教学改革,建设自主学习型课堂的实施意见》,从制度层面上保证自主学习型课堂的持续研究和贯彻;我们开展“许绍银杯”系列课堂教学能力大赛,从评价机制上引导教师向营造真实的课堂发展;我们开展指向解决课堂实际问题的微型课题研究,每个教师每学年解决一到两个问题,积少成多,让课堂日臻完美;我们积极参与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区域构建适合每个孩子发展的学校课程的行动研究”和部级课题“科学与人文相融合的学校课程建设”的研究,努力以先进的理念指导与引领实践的课堂。

(二)创造适合学生自主发展的生命课堂

所谓生命的课堂,不是一节课的呈现,而是每一节课贯穿起来所形成的立体的课堂,它不一定在一节课里有多大的成效,而是努力呈现于师生整个生命的成长过程中──从教学的准备,到课堂,到课后,它会因生命的投入而鲜活,因生命的相互润泽而成长,因生命的自由而绽放出灿烂之花。

我们的教育指向的是未来的公民,培养的不仅仅是有知识的人,更应是有智慧、懂感情、对社会有责任感、对人类有悲悯情怀的人,这就需要关怀、尊重、呵护课堂中的每一个生命,包括老师自己。我们反对把教师当做“蜡烛”“春蚕”,没有教师的生命勃发,也很难有学生生命的成长。课堂,不仅仅是一个场所;学习,更是一个过程,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沉睡的潜能空间的过程,是生命相互润泽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始终需要师生生命真实而具体的存在:一是教师的“生命存在”。不是机械地完成知识的传输任务,而是用心授课,让生命完全投入课堂中并与学生的思想进行交流碰撞,教师对知识的敬畏和遇见新知的惊喜,以及探索新知的顽强,对工作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这些都将真实地感染学生、打动学生,激发起学生对知识的向往和热情;二是学生的生命存在。不是简单的接受知识、完成作业,不是单纯的会做题考高分,而是真正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和老师对话,与同学交流,让潜能得到发展。这种“生命存在”,能够使学生自觉将学习延伸到家庭、社会中去,主动探索,发现知识,增长能力,做最好的自己。

三、创造适合学生自主体验的活动

我们提出:让教师有难以忘怀的职业生涯,让学生有不可磨灭的活动体验,让学校有超然独特的文化品位,而“让学生有不可磨灭的活动体验”是其中的核心。

在实际教育语境中,体验是一种产生情感且生成意义的活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突出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体验,这不仅仅是教学方法的变革,更是教学思维方式的转换。我们提出创造适合学生自主体验的活动,与体验本身的意义、新课程的理念不谋而合。

活动是教育的载体。在尝试创新体验活动的过程中,我们在校本活动课程的开发上做了不少有益的探索。提出“自主体验的活动”课程,首先源于我们对活动课程的理解和思考:活动课程是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活动为中心、学生全员参加并在活动中自主发展的课程;是培养和提高小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劳动技能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的重要课程;是适应学生个体的不同水平和发展的不同需要、培养学生动脑动手能力、发展学生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全面地提高学生的素质的课程。基于以上的认识,我们提出:要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春风化雨般的感染,潜移默化式的熏陶,顺其自然的发展”。

“五小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是牛小校本活动课程的一个创先的举措。围绕“文明小使者”“知识小博士”“科技小能人”“艺体小明星”“家务小帮手”等五个方面,建设了“五小实践活动中心”这一课程实施的主阵地,开展了“与吾有约”的社团系列化体验活动,校园艺术节、读书节、吉尼斯节、巧手节等自主节日活动形式多样、主题鲜明。“五小实践活动”课程已具备了从课程纲要、课程计划、课程内容、教材读本到课程评价的完整体系。

在课程开发过程中,我们力求遵循以下原则:

教育性原则。课程内涵决定课程价值,我们的“五小课程”立足于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着力于动手动脑、生存生活、做人做事等方面,努力使学生在实践体验中提升能力,陶冶情操。

互动性原则。学生欢迎是课程开发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指标,“五小课程”丰富的活动内容,新颖的活动方式,独特的活动场景,让交流、合作、探究成为一种常态,深受学生的喜爱。

针对性原则。我们坚持活动课程的开发与新课改的有效对接,强调要适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努力强化学生的综合素养的培养。

生长性原则。课程资源是有限的,但课程中蕴含的育人内涵是可以被无限开发的。“五小课程”从课内生长到课外,从学校生长到社区、家庭,从现实世界生长到网络的虚拟空间,随着课程的推进,不断生发出新的生长空间。

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我们着力做到:

1.我的阵地我创造。围绕五小活动课程,我们设置了多个活动阵地,让学生在这些阵地上自主活动,自主创造,自主发展。校内有多个学生自主体验的阵地或者岗位,如绿色阳台蔬菜种植、校园义工岗、今天我是升旗手、小小讲解员、小鬼当家、我是班级图书馆长、今天我是领读员、小辣椒红领巾监督岗等等。校外学习活动“基地”更是具有特色:有中国部级象牙雕刻大师肖剑波的“艺宝楼”;有金英王农业生态培育基地;有专门进行废旧材料再生利用的翔宇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有绿色作物科技园;有查鑫旺家庭阳台绿色果蔬苗株培育基地;有专门制作“堆花团子”的手工作坊、绿色动力垃圾发电厂、淹城博物馆等实践基地等等。

2.我的节日我做主。配合五小活动课程,我们在学年中开展校园艺术节、科技节、读书节、体育节、巧手节、校园吉尼斯节等各种节日体验活动,让学生有各种展示自我的舞台。

3.周五课程我来选。每周五下午是学生自主活动的时间,“与吾有约”社团活动准时开展。活动分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20分钟,学生在本班学习校本教材《五小明星》(校本教材分低中高三册,每册分五个单元,30个课时)。选修课60分钟,学生可以在校级的18个社团中开心活动,如民乐、女篮、合唱、舞蹈、田径、三模、双节棍、文学社等等,以培养兴趣,发展特长。也可以在所在年级开设的各具特色的社团中自由选择,走班活动,找到自己喜爱的项目,寻找自己独特的活动体验。

牛塘中心小学作为武进区城区边缘的乡镇中心小学,其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赢得了较高的美誉度。近年来,有100多批来自省内外的学校前来视察参观,举办了多项省内外的重大活动,师生的发展形成了良性的循环,先后获得江苏省实施素质教育先进学校、江苏省小学数学课程教材改革实验先进集体、江苏省行风建设群众满意示范站所、江苏省绿色学校等荣誉称号,在江苏省优质学校复评活动中,学校夺得了常州市首批27所现场复评学校中的唯一的一等奖。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范文3

如何在成人教育中实施创新教育 当今,一个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正在形成,这就是知识经济,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根本特征,创新教育成为21世纪学校教育改革的主流。所谓“创新教育”是将创造学的理论,方法运用于教学实践,着重开发被教育者的创新精神,要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体能动作用,启发他们主动学习,独立思考,使教育成为培养创新精神,激发创造力的源泉。“创新教育”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重在引导受教育者对未知领域的探索。鼓励他们去寻找独立解决疑难问题的方法,勇于除旧布新,开拓进取。时代呼唤创新教育。创新教育是我国教育的发展方向,成人教育亦应把创新教育作为重要任务,如何在成人教育中实施创新教育,是成人教育面临的新课题。 创新教育是培养创造力的教育,是培养人的创造力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具体实施方法应该因校而宜,因教育对象具体情况而家宜。比如,可以采取新教学模式,改进课堂教学,精选教材内容,提倡阅读课外资料,加强实验和实践环节,强化技能训练,指导学生学习方法等,培养学生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及其它的综合素质,以适应即将到来的知识经济的需要。 这里,我们强调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学校要端正办学指导思想。成人院校要从21世纪教育发展需要出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逐步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创新教育制度和教学模式。要正确处理知识、能力、素质之间的关系,重视开展素质教育,并以创造力的培养为突破口,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学生树立创造意识,培养创新精神,坚定创造方向,发展创造性思维,掌握创造性发现和发明的技法和方法,从而开发学生潜在的创造能力,为各类社会成员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成人教育服务,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是培养一批创造型的教师。全面推进创新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提高教师素质是关键。邓小平同志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要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性,教师首先就要有创新性。只有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教师,才能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教师有了自己的创造能力,才能发现和挖掘学生的创造能力。教师要通过挖掘出教材和教学过程中创造性因素,来对学生施加创造性影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现有成人教师队伍的现状,还不能胜任教育教学工作的约占20%,此外,还有一些教师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教育思想不端正,知识结构陈旧,教学方法落后等问题。我们应采取积极的和有针对性的对策及措施,构建适应创新教育需要的教师素质目标体系,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三是在课程教学中渗透创新教育与进行创造力开发训练。当代心理学理论和许多调查结论都指出,人普遍具有创新的潜能,它不是少数人特有的秉性。在适当的教育下,创新性可以在每一个人身上发展和显现。因此,在成人教育中,应重视在课程中渗透创新教育,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主要应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比如,语文课程教学可以通过听、说、读、写来发展思维的变通性和流畅性;数学课程教学可以着重培养学生思考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创造能力,表现在方法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善于做出猜测和假设,知识应用,能提出新问题等;科学技术课程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更有直接的联系和作用。在课堂教学主渠道渗透创新教育,主要应做到“有意、有心、有法”。除此之外,还要创造条件对学生进行创造力开发训练。通过适当的开发训练,有意识地启发和唤醒学生在学习过程 “标新立异”,有针对性地进行一些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的训练,应该是一种激发潜能的有效形式。 四是为创新教育创造必要的条件。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行政,要注意编写适合开展创新教育的教材,开设以创造思维和创造个性为主的教育课程,并从经费上保证教师开展创新教育和学生开展有关活动,使创新教育顺利开展。教育行政部门推行创新`土匪教育,要进行适度,得当的行政调控,实施创新教育的评价及奖惩制度等,创设有利于推进创新教育的规范秩序,以利于创新教育的全面推广和取得实效。创新教育对教育环境的要求也多样化了,需要

精心设计,全面构造,错落有致,周密安排。它既有课堂环境,也有课外环境;既有学校环境,也有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自然环境。因此,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对促进学生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学校和老师要科学设计课程中创造性活动,善于传递创造性教育新“观念”,制造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各种“机会”,对学生施加各种创造性因素的影响,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逐渐形成广泛性思维,创造性个性和创造能力。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范文4

[摘 要] 数字化环境下如何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是一个需要探索的实践的课题。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是提高人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开发人的潜能、培养人的综合素质。本文分析了在数字化教育环境下,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出了在数字化教育环境下开放教学环境,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数字化环境; 素质教育; 创新人才

[关键词] 数字化环境; 素质教育; 创新人才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08. 075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08. 075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08- 0110- 01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08- 0110- 01

1 数字化学习

1 数字化学习

数字化学习是指在教育领域建立互联网平台,学生通过网络进行学习的一种全新学习模式,又称为网络化学习。以数字化学习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不同于传统的学习方式,具有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或主题为中心的,学习过程进行不断交流、协商的合作,学习具有创造性和再生性,学习可以随时随地、终身等特点。数字化学习的3个要素:① 信息技术学习环境。它经过数字化信息处理具有信息显示多媒体化、信息传输网络化、信息处理智能化和教学环境虚拟化的特征。② 数字化学习资源。它是指经过数字化处理,可以在多媒体计算机上或网络环境下运行的多媒体材料。③ 数字化学习方式。利用数字化平台和数字化资源,教师、学生之间开展协商讨论、合作学习,形成资源利用、自主发现、协商合作和实践创造。

数字化学习是指在教育领域建立互联网平台,学生通过网络进行学习的一种全新学习模式,又称为网络化学习。以数字化学习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不同于传统的学习方式,具有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或主题为中心的,学习过程进行不断交流、协商的合作,学习具有创造性和再生性,学习可以随时随地、终身等特点。数字化学习的3个要素:① 信息技术学习环境。它经过数字化信息处理具有信息显示多媒体化、信息传输网络化、信息处理智能化和教学环境虚拟化的特征。② 数字化学习资源。它是指经过数字化处理,可以在多媒体计算机上或网络环境下运行的多媒体材料。③ 数字化学习方式。利用数字化平台和数字化资源,教师、学生之间开展协商讨论、合作学习,形成资源利用、自主发现、协商合作和实践创造。

数字化环境具有信息容量大、技术形式多、信息集成快的魅力。它为教育教学的展开提供了崭新的舞台,它具备交流互动的开放性、个性学习的自主性、教学模式的多元性、及时反馈的动态性、趣味学习的实效性等特点,在数字化环境下,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数字化环境具有信息容量大、技术形式多、信息集成快的魅力。它为教育教学的展开提供了崭新的舞台,它具备交流互动的开放性、个性学习的自主性、教学模式的多元性、及时反馈的动态性、趣味学习的实效性等特点,在数字化环境下,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2 素质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

2 素质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

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的培养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基本需要。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内的广泛应用,势必加速教育全球化的历史进程。知识经济最显著的特征是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信息素质教育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信息社会,现代科技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对信息资源、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依赖性越来越大,作为创新人才应具备较强的信息意识,并具有获取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作为素质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化素质教育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和前提。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人类文明传承和前进的动力。文化的传播和发扬需要创造新文化。“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在文化的传播和发扬中,贯穿着创新活动,没有创新,就没有文化的发展,就没有新的文明,就没有人类的进步。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人才,进一步培养适应新世纪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加强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是人才培养的当务之急。

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的培养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基本需要。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内的广泛应用,势必加速教育全球化的历史进程。知识经济最显著的特征是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信息素质教育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信息社会,现代科技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对信息资源、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依赖性越来越大,作为创新人才应具备较强的信息意识,并具有获取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作为素质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化素质教育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和前提。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人类文明传承和前进的动力。文化的传播和发扬需要创造新文化。“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在文化的传播和发扬中,贯穿着创新活动,没有创新,就没有文化的发展,就没有新的文明,就没有人类的进步。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人才,进一步培养适应新世纪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加强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是人才培养的当务之急。

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创新人才是学校培养的人才的需要。长期以来,由于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形成了学生知识面过于单一,只重书本理论知识的教育,忽视实际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严重地影响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出现部分学生综合素质差,视野狭窄,学习主体意识不强,缺乏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显然,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只有实施素质教育,把素质教育渗透到教育的全过程,在创新能力的培养中,要高度重视校园创新教育环境的建设,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培养创新人才的软环境。要创建一个合理的创新组织环境,相互配合,共同为创新环境的建立创造良好的条件。努力实践创新环境的建设从课堂教学抓起。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鼓励引导学生讨论、质疑,发表自己的见解。 突出创新环境的建设,让学生感受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感受科学意识、创新精神。让各种形式的创新活动成为建设创新环境的核心内容,为培养多层次的复合型人才,树立适合市场需要的人才观。

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创新人才是学校培养的人才的需要。长期以来,由于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形成了学生知识面过于单一,只重书本理论知识的教育,忽视实际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严重地影响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出现部分学生综合素质差,视野狭窄,学习主体意识不强,缺乏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显然,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只有实施素质教育,把素质教育渗透到教育的全过程,在创新能力的培养中,要高度重视校园创新教育环境的建设,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培养创新人才的软环境。要创建一个合理的创新组织环境,相互配合,共同为创新环境的建立创造良好的条件。努力实践创新环境的建设从课堂教学抓起。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鼓励引导学生讨论、质疑,发表自己的见解。 突出创新环境的建设,让学生感受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感受科学意识、创新精神。让各种形式的创新活动成为建设创新环境的核心内容,为培养多层次的复合型人才,树立适合市场需要的人才观。

3 在数字环境下素质教育与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

3 在数字环境下素质教育与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

(1) 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优势,实施素质教育。在数字化的理念下,教育的目的已不再是单纯地教给学生各类学科知识,更重要的是如何教会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习惯与能力。在老师的课程设计中,明确学习目标,学生选择学习方法,老师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形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实现自我发展。

(1) 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优势,实施素质教育。在数字化的理念下,教育的目的已不再是单纯地教给学生各类学科知识,更重要的是如何教会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习惯与能力。在老师的课程设计中,明确学习目标,学生选择学习方法,老师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形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实现自我发展。

(2) 构建适应高等职业素质教育的课程结构。拓展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课程建设就是桥梁。构建适应高职素质教育的课程结构,为创新人才打下了知识基础。在教学内容上,坚持现代性、基础性、前沿性与实用性的有机结合,使学以致用,使创新能力、实践技能为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服务。

(2) 构建适应高等职业素质教育的课程结构。拓展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课程建设就是桥梁。构建适应高职素质教育的课程结构,为创新人才打下了知识基础。在教学内容上,坚持现代性、基础性、前沿性与实用性的有机结合,使学以致用,使创新能力、实践技能为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服务。

(3) 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保证素质教育的推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发展教育事业的决定性因素。引进和开发一批面向教师继续教育的网络课程,以现代信息媒体为依托,借助各种媒体和现代化手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要求教师在具备高尚职业道德水平、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广博的知识的同时,要有再学习能力、教育研究能力、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与操作能力,为培养能接受新世纪知识经济时代挑战的人才服务。

(3) 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保证素质教育的推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发展教育事业的决定性因素。引进和开发一批面向教师继续教育的网络课程,以现代信息媒体为依托,借助各种媒体和现代化手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要求教师在具备高尚职业道德水平、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广博的知识的同时,要有再学习能力、教育研究能力、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与操作能力,为培养能接受新世纪知识经济时代挑战的人才服务。

在数字化下,教育资源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的基础和核心,是需要长期建设和维护的系统工程。高等职业院校加强数字化资源建设,对于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范文5

1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

创新教育要注意个性化教育,要营造一个使个性得以自由发展的宽松的氛围。因为人与人之间不论是在智力水平上还是在非智力因素上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承认这种差异,鼓励个性发展,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能力和专长。因为压抑个性自由就是压抑创造欲望,就要埋没创造人才。因此高校应在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上逐步改变整齐划一的陈式,深入开展专业教学改革,实行多种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发现和创造。

2营造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创新环境

大学的创新环境、创新教育、创新机制以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空气、开创性的工作,对培养创新人才至关重要。强化创新教育和创新人才的培养,必须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环境。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明确阐述了创新环境的重要性:“每一个学校,都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察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

3适应市场需求,不断重组相关专业及课程

由于高职院校培养的是直接从事生产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这就需要在进行创新教育时,不能仅仅关注教师如何安排教学,更重要的在于从整体上能够与时俱进,适应市场需求,不断重组相关专业及课程,形成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构建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的教学体系和培养方案。这就意味着社会发展中紧缺什么职业技术人才,针对市场需求设置相关专业。在课程设置上,通过对工作岗位的分析,确定专业所需要的能力要素体系,进而确定与此相对应的课程体系。针对高职院校的职教特色,在确定课程体系时,应本着精、宽、安、活的原则,突破传统的墓础、专业、实习三段制模式和统一模式,统一计划去铸造各类专业人才的传统方法,加强技能性课程,新增拓宽性课程,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强化基础,拓宽口径,突出学科前沿内容的学习,着重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与创新能力,使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对各类专业人才知识结构和能力的需求。同时,要加快以创新教育为中心的教材建设,一是教材内容要新,要能反映本学科最新的学术动态;二是要使学生在掌握前沿动态的同时,了解该学科还有哪些没有解决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4培养教师队伍的创新素质

创新教育目标的实现,关键在于教师。没有一支适应创新教育的教师队伍,创新教育只能停留于口号,没有任何价值。这就要求现代教师必需具备培养人才的墓本素质和能力,如心理教育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教学设计管理能力、教学监控能力、教学实施和研究能力,尤其是适应教育实践的创新能力。作为一个具有创新能力的现代教师,应当具有创造性的教育观、知识结构、个性特征、动手能力、教学管理艺术和教学方法。而且这种创新能力还必须适应教育实践,并具有较强的再生和辐射能力。高素质的教师应该是教研型的,能够及时捕捉最新的教育成果,研究教育发展的动态和趋势,选准自己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课题并作出创造性业绩,这是培养创造性学生的重要条件。要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培训。高校教师对自身有较高的业务要求,有自己的科学研究领域,要随时了解关注本学科最前沿的学术动态。教育研究者和有关部门应对那些对教育科学确实不够了解,不能及时获取教育领域最新的信息和研究成果的教师进行相应的培训和专门指导,为他们提供进行教育改革所必须的明确的评价标准和程序,有效的策略和技能,帮助教师明确自己的目标和任务。

5开展以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为主的创新教育体系

重视教学实践,大力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手段。把高等教育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到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致力于培养既有创新思维又有实践技能的人才,将是教育从量的增加到质的提高的新突破。为让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必须重视实践教学,把教学与研究紧密结合,增强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把高校办成“产、学、研”相结合的基地。学生通过在工厂车间、商业企业、工程现场的亲身实践,学生在融入生产的过程中,更能深刻体会到知识的作用和价值,找到理论和实践的契合点,从而对其今后的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此外通过杜会实践有助于检验学生创新教育的成果,不断检验人才的质量,这不仅有助于推广新的科技成果和管理机制、方法,而且有助于促进创新教育的健康发展。大力发展校内企业,建立实训基地或工业培训中心,使学生受到严格的工业技能方面的专门训练,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在生产第一线进行现场技术指导及管理的能力。强化毕业设计环节,不断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作者:于藕 单位:吉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范文6

目前,教育创新已与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摆在同等重要的地位。

同志在北京师范大学100年校庆报告中着重指出:

“教育创新,与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一样,是非常重要的,而且

教育还要为各方面的创新工作提供知识和人才基础。”

“进行教育创新,首先要坚持和发展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教育思想。”

“进行教育创新,关键是通过深化改革不断健全和完善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教育体制。”

“进行教育创新,根本的目的是要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要改革教学的内容、方法和手段,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吸纳当代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最新成果,建立符合受教育者全面发展规律、激发受教育者创造性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形成相互激励、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努力创造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良好教育环境和社会环境,使每一个受教育者都能充分发挥自身潜能,激发学习成长的主动性,实现全面发展。”

“进行教育创新,必须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大力提高教育的现代化水平。”

作为在基础教育战线工作了十三年的一名普通教师,在心灵深受震撼的同时,又有几分不安。不安就在于同志的报告是面向全国教育战线的,是宏观层面的指导性、纲领性报告,对于基础教育如何进行教育创新,并没有具体操作性的论述,笔者很怕在操作层面不能很好的实践教育创新。

下面,就几个具体的几个问题,谈一下对教育创新的几点看法,抛砖引玉,以供批判。

一、 教育创新的源泉在哪里?

在一线工作的教师经常会有这样的困惑:在教育教学中,自己非常想进行创新实践,却苦于无从下手;有时自己千方百计、挖空心思设计出了一些自认为得意的创新行动方案,实践效果却大大失望;等等。

对于上述困惑,笔者亦有同感。

后来,在实践中,笔者有意识的在“山重水复疑无路”之际,放手让学生针对所要做的教育活动、教学活动去设计和创作,每每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令人惊奇的好效果。学生学会了学习,笔者也在学生身上获得了新的灵感。

由此,笔者体会到,教育创新其实并不神秘,也并不是可望而不可及。关键我们要转变自己的创新观念,认识到教育创新的根本、源泉,不在教师、而在学生。学生是教育创新的原动力。学生是实施教育创新的活水源头。

以前,我们之所以对教育创新的实施感到无从谈起,只是等待观望,是因为我们没有看到学生的力量。一个学生会有一种创造,千百个学生就会形成创新的海洋。我们教师的双眼只是注意了蓝天,而忽略了身边的海洋。

二、教育创新的目的是什磨?

笔者以为:教育的成果体现在学生走出校门之后,教育创新的目的是使学生在生理、心理、思想、智力等方面得到健康、愉快的地发展。

因此,所有教育活动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考虑到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有血有肉的人,丰富多彩的人。

要实现这一创新目标,必须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学生的自主发展为本。一切的创新教育教学活动的必须根据学生的特点来进行。

首先,教育创新必须使学生个性充分得到展示。

个性是一个人与其他人相区别的,使人群富于丰富多彩的重要原因。可以说,人如果失去了个性,社会、家庭就失去了情趣,学校、班级就失去了新奇的色彩。那么,作为一名教师,要在教育过程中实施教育创新,就必须让所有学生充分展示他的个性,使他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活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给他以充分展示的机会,不压制,不打击,不欺骗,使学生各尽所能、各展其才。这样,才能使教育教学活动,活泼而又赋于创新意义。

具体地说,在教学中体现学生的学习个性,就是要在备课的时候,考虑怎样调动和发挥学生的学习个性,展示其创新才能;课前要观察、了解学生有什么样的思想波动,把握学生最新情况;上课要结合学生个性表述的具体情况,及时按照学生的个性张扬来调整和控制课堂进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课后要根据学生学习能力的不同,布置不同类型的作业;课下及时听取学生的反馈。

在教育中体现学生的性格个性,就是在教育前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思想个性,并根据教育内容定设教师说话的口气、语言、姿态等;同时,要充分听取学生对你所要教育的内容的意见以及他所持的态度(赞成、不赞成、是否有抵触等),和他所能接受的共鸣点;在教育过程中要根据具体情况,比如学生的神态、动作、眼神等及时调整教育语言;教育之后要作好信息反馈工作。

个性的发展教育不单单是体现在课堂上,它是体现在学校方方面面的。比如,活动中有个性发展,学习中有个性发展,劳动中有个性发展,比赛中也有个性发展……,凡是有教育的地方,都有个性发展教育。

其次,创新教育必须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一个学校,一个班级要使教育方式、方法能够奏效,尤其要使创新教育能落实,最基本的一条是要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相信学生。

一名优秀的教师,无论是教育活动还是教学活动,一要尊重学生:学生是人,是有着丰富感情的鲜明个性的人,只有尊重了他的人格,顺应了他的个性,教育教学才能得以顺利进行,才能达到预期目的。否则,就是再好的老师,再好的目的,再好的内容,也无从谈起。因为不尊重学生而使教育教学受到影响的例子笔笔皆是;二要理解学生:青少年时期,是学生由未成年向成年人过渡的重要阶段,这时的学生容易偏激,好因好恶而盲目行动,有时难免有过激情绪和行为出现,这都是正常的,不可避免的。因而在实施教育创新的时候,能够心平气和地对待青少年中发生的矛盾而不大惊小怪,如临大敌,这本身就有一种创新意识;三要相信学生:教育创新要求我们在教育教学内容、方式、方法等方面,有一个全新的变化,势必会对学生产

生一些影响和波动,要适应一段时间。为此,作为教师要相信学生能够很快适应这一变化,相信他们能完成创新教育交给他们的任务。

三、教育创新对教师基本要求是什磨?

笔者认为,教育创新的核心要落实在"创"和"新"上。这就要求教师要有一种很强的改革意识,要有一种披荆斩棘、大刀阔斧的的开拓精神,要有一种不迷信权威、敢于打破常规和传统的求异思维。归根到底,就是:实现教育创新的基础和关键,是教师要有创新意识。

首先,要有敢为天下先的开创意识

教育创新要立于独创基础之上。要广泛吸收兄弟学校和教师关于教育创新的最新进展中的优秀成份,并结合自己的具体情况,创造出富于自己独特个性的,又适合于自己学生实际的教育教学内容、形式、手段、方法,使学生的个性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发挥,让学生在一种创造的氛围中求知,求学,求进取,求创造。这就要求每一位教师要多思考----思考自己教育教学中的优势与不足;思考自己的学生与其他的学生的不同个性;思考怎样才能创造出适合自己又适合学生的教育教学方法;思考自己应充实哪些知识……广采众长,融会贯通,形成特色,具有风格。

其次,要有敢于抛弃已往固有模式的求新精神

以往的教育教学改革,都或多或少存在"穿新鞋,走老路","换汤不换药"、"产品不变,只换包装"的形式。这种只是换一下形式而实质不变的所谓教育教学改革,严惩阻碍了我国教育特别是中小学教育的发展。我们希望的是通过教育创新能从根本上推动我国中小学教育的改革,促进教育的发展。因此,要求每一所学校要营造一个创新的氛围,每一位教师要有一种求变的想法。在社会、学校这一教育创新的环境下,教师进行适合自己特点和学生特点的全新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操作和实施,最终实现教育创新。

四、教育创新的核心内容是什磨?

笔者认为,教育创新的核心是发现、保护、扶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学生个体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独特的个性使学生思维及其各种活动表现出

独创性。独创性是指独立思考创造出对社会有意义、有价值,对学习有帮助的新产品的智力成份,其基本特征是"创造"。创造力的发现、保护、扶植、培养应当是教育创新的核心。学生只有具有了创造力,才能在学习上、活动中富于创新思维,才能使头脑变得灵活。教育创新在发现、保护、扶植、培养创造力上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应当使学生敢于发问

我国古代教育者认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

问题的前提是提出问题,发现问题,也就是指出行动的目标。在没有任何帮助下,自己主动提出问题,并且是有价值的问题,这需要勇气,需要智慧,需要灵感。一名学生,如果真正地提出问题,并且又创造性地解决了问题,教育创新就达到了目的。

其次, 应当使学生不迷信权威

"尽信书不如无书"。教育创新要求不能把学生培养成一群只会读死书的

书呆子,一群跟在老师或权威后面盲目的崇拜者,而应当是有自己思想和独立见解的富于开创性的智慧者。要让学生懂得世界在发展,知识在更新,绝对的权威和一成不变的知识是不存在的,要敢于向权威挑战,向旧观念挑战,创建自己富于新意的崭新的领域。

第三,应当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是指根据客观条件的发展与变化,及时地改变先前的思维

过程,寻找出新的问题解决途径。一个人思维灵活,他的发散思维就强。具体地说,就是要让学生思维起点灵活,从不同角度、方向、方面,运用多种方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形成假说,进而解决问题;要让思维过程灵活,从分析到综合,全面灵活地作出"综合分析";让思维的结果是多种合理而灵活的结论,这种结果不仅有量的不同,而且有质的区别。

五、教育创新的途径有哪些?

笔者在实践中体会到,教育创新需要教师和学生平时注意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强烈的好奇心、很强的组织能力,积累渊博的跨学科知识。在此基础上,通过尝试以下做法,达到创新的目的。

文献检索综述法:对于所要研究的问题或要讲授的课题,进行资料整理、收集,总结经验,提出自己想法。

改变法:通过对以往的知识、方法、行为从另一角度去改变,进而实现与以往的不同,给人以耳目一新的崭新面貌。

改造法:通过对以往的知识、方法、行为进行改造、重组,使其更加简洁、易于理解,发挥更大效率,从而实现创新。

独创法:对于某一问题、内容,自己全新解决、创造。这是创新的最高境界。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范文7

[关键词]美术、教师、素质

所谓教师素质,就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决定其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而显著影响的心理品质的总和。教师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作为一名教师,应具备“对人民教育事业无限忠诚,有高度的事业心和献身教育事业的精神;有正确的教育思想;有科学的教育管理能力和方法。新的教育形势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美术教师的素质就表现得尤为重要。

一:课程开发意识

美术教学过程的情趣性、表现活动的自由性和评价标准的多样性,提供了创造活动最适宜的环境。通过美术课程培养的创造精神,将会对学生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

教师拥有一套适合自己,适合学生,适合环境的行之有效的课程素材,才能更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使课程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情趣和认知特征相适应,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

二:科研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现代教师要从经验型转向科研型,要成为新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教育内容、教育对象、教育方法和教育实践者和研究者,为提高教学水平,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创造性人才能力,那种“教教材”的“教书匠”的传统做法已不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高效率地提高学生素质,迫切地呼吁着教师的创新智慧。所以,教师必须以研究者的姿态,进行教育教学并在不断的研究与探索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三: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师教育对象是人,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精神的沟通,情感的交流,引导学生健康活泼地成长。同时,教师也是工作群体的一员,要有与同事融洽相处,合作共事的能力。教育是不仅涉及学校,同时还涉及到家庭及社会,所以教师还应具备有与家长沟通与合作的能力,从而形成教育全面进行有效地工作。

四:掌握现代信息技术

当代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计算机和信息科学技术智能化、信息网络全球化、国民经济信息化的时代已经到来,将信息技术作为现代教学手势在必行。结教师必须迅速适应科学发展的形势,学习、掌握一定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一本书,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堂课”已不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

五:学习能力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范文8

关键词:中学美术教育;高师素描教学;课程改革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深入展开,与之相应的高等师范教育应针对这一改革的要求,培养能适应中学教学需要的人才。素描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课程之一,同样面临着中学美术课程改革的冲击。目前我国高师美术教育在这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如教育目标不明确、重技轻理、教学内容狭窄、课程安排与中学课程需求相脱节等。素描课程也不例外,这样培养出来的师范生很难胜任对美术文化素质要求比较高的中学美术教学。总体上讲,新中国成立以来至上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高师美术专业素描教学主要采用前苏联契斯嘉科夫素描教学体系,至今,高师美术专业素描教学改革实践基本上未发生根本的变化,还是沿用契氏的教学体系和观念[1],这显然不符合新时代培养人才的要求。高师素描课程如何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对美术教育人才的需求,配合中学新课改目标的实现来培养高素质的高等师范美术专业学生,这就有必要完善和改革素描课程教学内容,与中学课程内容相结合,以适应我国美术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同时提高高师学生核心竞争力。

1 打破重技轻理的模式,增加理论知识的学习

重技轻理的教学模式,虽然使学生的素描技能有了提高,但导致学生的艺术修养尤其是理论修养方面欠缺。理论知识的欠缺不仅限制了学生素描技法向高层次发展,也制约着学生未来教学能力、创作能力的发展。所以高师学生在学习素描技法的同时,有必要增加理论知识的学习。

1.1 增加理论知识的学习能提高高师学生的创作能力

在高师素描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大多仅凭个人经验,内容多是如何具体处理画面效果的技法指导,很少运用高层次的理论知识去启发引导学生,学生在学习和训练过程中不能运用相应的理论知识来分析形体,其结果是素描教学内容在不断深化,而学生的创作能力却不能有效提高,导致学生的画面效果缺乏个性和内涵,且对素描本质理解片面。素描不仅是一项技巧性的绘画,也是作者心灵深处的诉求,作者可以表达美好的情愫、思想和理念,线条和调子等只是实现这种表达的手段和方法,而不是美术教育的最终目的。同样,素描的创作也需要画者有较高的艺术修养,这些艺术修养来自美术理论,而仅仅被动地依赖于教师传授技巧的学生所具备的知识相对就显得薄弱。由于缺乏个性,导致创作水平相应较低或甚至根本无法进行更高层次创作。理论指导实践,学生正是因为缺少了深厚的理论知识,才会在实践创作中陷入困境,新的思维、新的理念无法产生,只能是一次又一次地重复和模仿,其结果是一批匠人复制出另一批匠人[2]。所以在素描教学过程中适当加强理论教学,使学生在获得较强的造型能力的同时,也具备系统深厚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创作能力。

1.2 增加理论知识的学习能培养高师学生的实际教学能力

美术专业学生是未来的美术教育者或工作者,在重技轻理的教学模式下,有些毕业生到中学后,只能画不能讲,语言表达能力、教学能力及文化修养等方面不适应中学美术教学的需要。新课改下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阶段美术教学有:造型?表现、欣赏?评述、设计?应用、综合?探索四大领域的内容,普通高中美术课程的内容分为:美术鉴赏、绘画?雕塑、设计?工艺、书法?篆刻、现代媒体艺术五个模块[3],这些内容都少不了理论知识的应用。只有理解了的事物才能真正的认识,有些高师学生到了大三还不知道透视的基本知识,何谈对素描的真正认识?而现代艺术求新求异范围宽泛,有关视觉和触觉造型的美术活动都被列入了学科内容,使素描学科涉及到越来越多的新形态,构成了素描的多样化特征[4]。如比例关系、形体透视规律、光影变化规律、明暗变化规律、虚实对比规律、构图规律;解剖知识、点、线、面、黑、白、灰等知识,以及组合意识、抽象意识、设计意识等问题,这些知识主要偏重于理论讲解,目的是使中学生获得对造型形式和规律的理解,学会认识艺术的表现形式和美感,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美,而不是教他们多么严格、多么专业的素描技法。中学的美术课并不是专门为有志从事美术专业的人而设置的,当然并不排斥这方面的促进作用,但如果过分强调,就偏离了全民教育的总方向,违背了美术教育是为了提高学生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的根本目的[5]。蔡元培先生曾说过:“不是为了培养多少天才的艺术家,而是为了艺术的社会化、大众化和生活化。”美术师范学生肩负着普及国民审美文化修养,培养综合素质高的中国未来国民的艰巨使命,课程必须要体现美术专业师范性的特点,不能与美术学院或者设计学院的办学方向相混淆[6]。面对中学美术教学实际,高师美术专业若想适应中学美术教学需要的培养目标,教学要求就不能仅局限于技能知识的掌握。因此,在素描教学过程中应适当加强理论教学,可使学生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既能灵活教学,又能独立创作。

2 拓展教学内容,增加素描欣赏教学的学习

审美教育对人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历来被许多有识之士所认识。我国著名的艺术教育家丰子恺先生曾说:“人们每天瞻仰完美的艺术作品,不知不觉中精神蒙其涵养,情感受其陶冶,自然养成健全的人格。”他还说:“我教艺术科,主张不求直接效果,而注重间接效果;不求学生能作直接有用之画,但求涵养其爱美之心。”人们要在生活中不断地发现美,追求美,创造美,就要不断地提高自己对美的感受能力、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从而充实、丰富和完善自己。而中学美术课的审美教育作用正在于此,它的这一作用是其他课程难以替代的[5]。

中学美术教学不仅仅使学生具有初步的绘画技能,更应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而培养审美情趣、想象力和创造力是美术欣赏课自身的特点,无疑欣赏课在中学美术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中学素描教学中,更多的是让学生通过感受美、认识美进一步鉴赏美、追求美、创造美,而不是对学生表现结构素描、光影素描等技法的训练。高师素描教学也应充分认识到这一点,适当增加欣赏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具有代表性的素描作品,按美术欣赏教学的过程进行讲解。通过欣赏优秀素描作品,会使学生逐渐提高感受美、理解美的能力,并可通过学生课堂阐述、撰写学习心得或学习感受等方法,对作品进行评述,让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欣赏能融入教学之中,达到审美能力的提高,这样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还将会适应中学美术教学,建立更完善地教学方式。

3 合理安排素描课程内容结构,增加速写练习

作为美术师范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具有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教育教学的能力,也应具有一定技能方面的专业功底,高师教育培养出来的中学美术教师在从事普及性中学美术教育的同时,还要指导中学生开展课外美术活动及绘制宣传画等工作的能力。因此,在适当增加素描理论和欣赏教学的同时,技能方面的基础训练也不可缺少。素描技法教学中,速写属单色素描的范畴,常用以记录生活,为创作积累材料,渗透于绘画的各门类教学过程之中,高师专业在素描课中开设速写内容有以下必要性:

(1)适应中学美术新课改的要求

目前高师素描的练习仅限于光影素描,当然高师专业开设光影素描的练习是必要的,作为造型艺术的基础,它是训练学生造型能力的有效方法和手段,且富有表现力、创造力和审美价值。但是中学美术教育与专业美术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概念,虽然他们都是实施美术活动,但在中学基础美术教育中技法训练只是全部美术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在中学美术有限的课时中,中学生不可能达到光影素描或结构素描的绘画要求,况且这种基础性强、高素质、强能力的表现方法也不适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美术教育应给予学生信心及适当的表现技巧,不可过分强调“形”、“明暗”、“结构”等的训练,应允许他们适当自由发挥其内在潜能,可凭性情横涂竖抹,任意发挥,直抒胸臆,在绘画过程中允许写实、变形、抽象并存,这样才能起到开发其思维的作用,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速写就是一种运用简洁洗练的笔法,快速概括出物体造型,简明扼要地表情达意的绘画形式,具有简洁性、概括性、夸张性、甚至趣味性等特点,且不需要光影素描漫长的训练时间,是中学美术技法教学中较为实用的练习方法之一。这也符合了中学美术培养目标――不能为了培养画家而学美术技能,重要的是以美术教育造就具有科学、文化、艺术和初具实用技术素质的未来公民。

(2)提高师范生的速写创作能力

高师速写教学,能够扩大基础教学的探索性,也是一种最直接体察生活与感受生活的方式,是学生生活与创作之间不可缺少的桥梁。在教学中适当增加速写教学,能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绘画语言和个性语言,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及创作的能力。因为速写是创作的最初体验,是由造型训练走向创作的必然途径。从创作过程来看,速写是创作的准备阶段,是作者和自然的对话,是生活的体验。如叶浅予笔下的《》,是艺术也是对生活形象直接的启示,简练的几笔就勾勒出了街市无聊的生活状态[7]。学生通过速写能更好地发掘生活的真实美,激发其创作的热情和灵感,通过速写使学生对美的形体、美的构图、美的意境进行判断、选择、加工和表现,也就是说,速写是一个发现美、创造美的过程,在美术教学与美术创作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素描教学应立足于师范教育,与中小学美术教学课改的实际相结合,适应中学美术教育发展的需要,以培养合格的中学美术师资为目标,改革和调整教学内容,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和专业结构。

参考文献:

[1] 王裕亮.高师美术院校素描改革实践与创新意识的同步性研究[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09(01):7375.

[2] 张玉奎.加强素描理论教学 完善美术教学体系[J].成功(教育),2007(06):75.

[3] 高明.美术教学论[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4] 顾森毅.论基础教育改革中的高师素描学科[J].艺术百家,2003.(04):127.

[5] 吴东梁,樊学川.普通中学美术教材教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范文9

【关键词】职业教育 创业教育 自我就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12(b)-0024-01

职业教育传统上是一种就业教育。它的基本培养目标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具有熟练的某一类专业技能,必备的通用技能以及一定的其他专业技能,形成较强的应岗能力和一定的跨岗、跨职业能力,毕业生出去能适应一定的职业,谋得一份工作。但是由于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部分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与社会要求不相适应,对就业指导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造成中职毕业生在就业心理上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期望值过高、依赖较强、自卑心理较重等现象,以及心理素质、知识结构、实践能力不能完全适应社会需要的现状,使得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供需失衡。

创业教育不是单纯地进行创业知识的传授和创业技能的训练,而是一个素质教育的过程,是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的学生的过程。因此,要从观念上改变为创业而进行的创业教育,而要将创业教育的思想渗透到高校的各方面教育中并贯穿于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全过程之中。长期以来,中国的教育体制更多地注重学生的基础教育而忽视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面对大学生就业和再就业压力的进一步加强,如何切实有效地加强对学生创业精神和能力的培养是亟待解决的一个首要问题。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很大,他们不仅应当具备社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竞争能力、决策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而且还要具备品德修养以及积极心态等基本能力和素质。而目前我们所倡导的创业创新精神以及就业指导有些过于急功近利,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自小养成的根深蒂固的“好好学生万事成”的思想。我们只有从根本入手,改变学生观念,注重对文理科学学生进行“逆向”改造,使其真正成为一专多能的应用型人才,才能使其在社会上游刃有余,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作为职业学校来说,创业教育以提高学生自我就业能力为目的,尤其注重培养学生“白手起家”创办小企业的精神和能力,务求使更多的谋职者变成职业岗位的创造者。与传统的就业教育相比,它不是直接帮助学生去寻找工作岗位,而是重在教给学生寻找或创造工作岗位的方法。着意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技能和方法,增强其今后把握择业和创业机会的能力。

1 创业教育实施方式

1.1开设创业教育课程。

创业教育不能离开课堂这一传授知识的有效途径和基础环节。创业教育的课程不仅要传授创业专业知识,而且要传授经营管理和相关综合知识;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要能够激发创业意识、培养创业品质、增强创业能力。课程体系应包括涵盖创业理论、创业风险、创业能力、创业心理、创业技巧、创业规范等内容的“创业学”、“中小企业创建”、“创业政策与法律法规”等课程,还应包括市场经营和企业管理课程。扬州商务高等职业学校专门开设创业教育,教育内容主要包括创业理论、创业案例进行教学,同时,开展创业实训,定期举办创业计划大赛等,给学生多提供模拟演练的机会,学校开展科研竞赛、创业交流,定期邀请一些创业成功者举办创业现身讲座,营造全社会鼓励创业、支持创业、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其次是建立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的资金融通体系,为学生创业提供资金支持。第三要建立创业教育的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实战场所。扬州商务高等职业学校的创业园已经形成规模,内容结合专业特色,涵盖计算机,饮食,动漫设计等多方面内容,在全省职业学校中有一定的示范引领作用。

1.2活动课程是创业教育实施的重要方式之一。

一方面要在原有的各种活动中,把创业教育的任务和要求结合进去,加班会、团队活动、学科兴趣小组、各类竞赛、“三小”活动、勤工俭学、校外活动等;另一方面要开展创业教育专题活动,即根据创业教育的课程目标和任务设计专门的教育活动,如参观、访问、请创业者作报告演讲等。在活动课程中实现创业意的提高,创业品质创业知识的传播与养成。

2 是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进行创新思维.创业品质的培养

在教学模式上,创业教育要求教学内容的选择不能固定不变,要有开放性和灵活性,让师生共同参与探索知识的过程。从强调积累知识走向发现知识和创造知识,通过探索,使知识结构不断得以充实和完善。

要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敏锐性、独创性。创业人才在思维特点上须表现出不为陈规旧俗束缚,能随机应变,充分发挥创造性,能够适应变化着的外部条件,能摆脱惯性,改变定势;还能从习以为常的现象中发现那些不屑于已有知识和观念范围内的东西。追寻可能的世界,探索未知是创业人才应具有的品质。

3 搭建校内实践平台,营造创业教育环境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范文10

【关键词】:创新教育 教育氛围 创新思维

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教育已成为学校教学的一个重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引起广大数学教师的高度重视,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愈来愈显得重要。

1 认识数学中的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培养。数学教学中,通过对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促使他们去认识数学领域的新发现、新思想、新方法。着重研究和解决如何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以及创新个性的问题。教师完全能够通过挖掘教材、驾驭教材,把与时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再去主动探究。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 夯实数学基础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

二十余年来,我一直在农村中学担任数学教学工作,这些学生的综合素质较低,而且学习能力的差距较大,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学数学有畏难情绪和厌学情绪,我认为欲对其实施创新教育必先夯实其数学基础。首先要通过精心设计导语、开展数学活动、让学生体验成功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次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设施和各种教学手段,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抓好基本概念,基本定理的教学;再次要结合学生心理特征和年龄特征教给学生记忆数学知识的方法;第四要精选例题、习题,通过严格系统地训练促进学生基本技能的形成,确保学生“双基”过硬。

3 积极营造数学学科创新教育的氛围

每个学生都具有潜在的创新才能,要把这种潜能转化为现实中的创新力,应营造浓厚的适宜创新教育的氛围。首先,数学教师自身要具备创新精神,应该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努力提高创新能力,掌握更具有创新性、更灵活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其次,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和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适宜的空间。以“升学率”为教育目标的应试教育,严重阻碍了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实现由“教”向“学”过渡,创造适宜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活跃的课堂气氛,从而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第三,创造一套适应创新教育的课余活动。扩展学生数学知识体系结构,扩大视野,真正提高学生素质,着眼于未来。

4 认真备课,力求在教法上有所创新

教育在发展,教师的教法亦必须不断更新。

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不能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容易让部分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新颖的教法不仅能吸引学生把全部的精力集中到课堂上来,而且对启迪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的思维多维化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认真地备好每一堂课,选择好最适合学生的教法尤其重要。教师备课时,一要备教材,二要备学生。不仅要弄清教材编排体系、教材内容、特点、知识点、知识结构、前后联系,而且要摸清学生的知识底细、智力水平、心理特点、接受能力,因材施教,因人施教。这样才能准确地找出教学的重点、难点、疑点和关键,把握教学的适度点,找准启发的切入点。从而选择出富有创新的、最适合学生的一套完善的教法。

利用“学生渴求他们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兴趣产生于思维,而思维又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在教学中出示恰如其分的出示问题,问题高低适度,问题是学生想知道的,这样问题会吸引学生,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因兴趣而学、而思维,并提出新质疑,自觉的去解决,去创新。

合理满足学生好胜的心理,培养创新的兴趣。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如果在学习中屡屡失败,会对从事的学习失去信心,教师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有必要的。比如:针对不同的群体开展几何图形设计大赛、数学笑话晚会、逻辑推理故事演说等等,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它们不同的特长,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找到生活与数学的结合点,感受自己胜利的心理,体会数学给他们带来的成功机会和快乐,培养创新的兴趣。

利用数学中图形的美,培养学生的兴趣。生活中大量的图形有的是几何图形本身,有的是依据数学中的重要理论产生的,也有的是几何图形组合,它们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在教学中宜充分利用图形的线条美、色彩美,给学生最大的感知,充分体会数学图形给生活带来的美。在教学中尽量把生活实际中美的图形联系到课堂教学中,再把图形运用到美术创作、生活空间的设计中,产生共鸣,使他们产生创造图形美的欲望,驱使他们创新,维持长久的创新兴趣。

5 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利子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范文11

    机械专业开展创新教育的途径找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结合点,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怎样将理论知识与生产实际结合起来,一直是全国工科院校教学改革的难点,经过多年的探索,我们确立了以模型制作为结合点的模式,这种方式在全国独树一帜。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或教师的指导,把自己构思的机械模型制作出来,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思维,锻炼了实际动手能力,强化了工程意识,较好地解决了理论与实际脱节的问题。强化教师的科研意识,塑造一支创新型的教师队伍。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必须塑造一支适应知识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一定超前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教师群体。构建创新型教师群体是实施创新性教育、培养创新性人才的关键。国外的研究者认为,所谓创新型教师就是善于吸收最新教育科研成果,将其运用于教学中,并且有独创的见解,能够发现行之有效的新教学方法的教师。创新型教师一般都具备如下特点:有创造能力;强烈的求知欲;敬业乐业;设法形成高创新性的班级;创立民主、宽容、温暖的班级气氛;能与学生共同学习;评价以激发或促进学生创新为主。

    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多边互动教学机制。在传统的教育观看来,教学过程由“教”和“学”两个方面组成,“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则是“学”的主体,由此而确立了“双主体”论,但创新教育观则认为,教育的主要目的只有一个,即全面促成受教育者创新能力的养成与提高。因为“,教”“学”本是一体,“教”因为“学”而存在,由此而确立了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唯一主体”论。在学生的主体地位被确定以后,师生之间、教师与教材之间,以及在主体内部的生生之间,各种关系将依次呈网络结构展开。

    历史的经验再次告诉我们,每一种教学方法,都各有其优缺点,唯有综合灵活运用,取长补短,相互协调,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加强启发、研究、独立学习的力度,使教学中心向着“以学为主”转移。这种课堂教学的多样化互补,是体现创新教育观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在当前的机械课程教学中,很适合用这种多样化的互补方式来教学。培养了学生产品设计和制造的综合能力。学生在设计制作中,不但自己画图,还要自己加工,自己装配,自己试车。这样我们的毕业生受到了从设计到制造直至试车的全过程训练,他们将更快、更好地适应生产实际工作,敢于创造,勇于革新。这种培养学生产品设计制造综合能力的独特模式,必将对工程专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产生较大的促进作用。

    课程设置要科学合理。当前我国的机械课程结构虽然经过几次调整,但仍然没有摆脱传统结构上的单一的学科课程倾向,普遍存在着重视学科课程,忽视实践活动课程的现象。这些却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创新素质的形成和发展。近年来,我们加大了选修课程的开设,开展了学生创新活动月,各种学生的机械方面竞赛等系列实践教学活动,构建了学生的创新。学生精神面貌发生变化,综合素质愈益提高。作品涉及面广、要求高、时间短、工作量大、技术问题多,学生面对如此之多的未知领域,不得不加强学习和钻研,自学能力得以提高,拼搏精神、坚忍不拔的毅力、团队协作精神、精益求精的作风、克服困难的勇气无不处处显现。

    注重培养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希望通过教育创新论坛,可以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创新性。不仅使学生掌握最新知识,且培养提高了学生的看图、画图、空间想象力和应用能力,走出了创新性教学的新路。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范文12

奥尔夫音乐教学体系是德国的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创立的一项音乐教学体系。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是上个世纪八十初年代由上海音乐学院的廖乃雄教授引进到中国的。一经传入迅速的在我国发芽开花。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强调人本主义,认为音乐教育必须以人为本,一切从学生出发,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审美能力。主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愿意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去。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核心是“原本性”,认为音乐必须与舞蹈语言相结合、人们必须参与其中,这种自然地、能被人体会的、全员参与的音乐教学更适合幼儿教育思想。

二、奥尔夫音乐教学体系与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适用性

在原本性为核心的教育理念下,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一直主张的是主张综合性、亲自参与性、节奏基础性、即兴创造性相结合的教学原则。

(一)综合性教学原则,丰富教育内容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是因音乐作为艺术手段的审美教育,是一种综合类的音乐教育活动,而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所遵循的综合性原则,除了对儿童进行演唱和演奏教育之外,还加入了即兴舞蹈、声势律动、游戏、朗读等一些有趣的艺术内容。这些综合的艺术活动不仅能够培养幼儿的音乐能力,还能够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

(二)亲自参与的教学原则,增加幼儿自信心

亲自参与是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另一个重要的教育理念,要求受教育者积极的加入到活动中,而奥尔夫教育体系里所推崇的声势练习、身体打击乐、奥尔夫乐器由于简单易操作,容易上手学习,有效的降低了儿童主动地去参与学习和创作音乐的门槛,与此同时也提高了儿童的参与的积极性和从中获得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三)节奏基础性原则,化繁为简提升兴趣

奥尔夫音乐体系主张节奏基础性,这是奥尔夫音乐创造的一个重要的特点。节奏是音乐的骨架是音乐的重要要素,传统的节奏训练比较单一、枯燥。而遵循原本性的特点,通过动作节奏与语言节奏相结合的训练,对于培养学前儿童的节奏感更具有实质性的意义。这种结合了人声、动作、语言的训练,在行进跳跃或者身体的律动中训练节奏感的方法打破了传统的训练模式,更有理由学前儿童的接受,也提高了儿童对节奏训练的兴趣。

(四)即兴创造性原则,激发想象创造力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任务之一是培养学前儿童的音乐创造力。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所提倡的原本性就是即兴性和创造性。其主张从即兴的角度出发形成一个自由而有序的课堂形式,将即兴融入到音乐、语言、节奏、乐器等教学中。儿童通过游戏时的自由即兴开始,在老师的启发和鼓励引导下从而演唱或者表演自己创作的小的音乐、节奏片段,这样轻松有趣的活动过程,使得幼儿没有技术上的负担,却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创造性。

三、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面临的问题

中职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入学前大多数都没有进行过专业的音乐学习训练,所以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老师如何能让学生迅速的掌握音乐技能,成为了一项重要的挑战。而在学生掌握音乐技能之后,他们只能被成为一个优秀的音乐操作者,并不一定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学前儿童教育者。这对于学前教育专业而言,是一件十分尴尬的难题。如今中职音乐教育课使用的教材、教学内容都与幼儿园的实际发展需要存在脱节的现象。很多学生在进入幼儿园实习返校之后,普遍反映了在学校学到的东西用不上,不知道怎样组织一节音乐课等问题。这都是现如今一部分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存在的问题。怎样让学生们熟练地掌握幼儿园的音乐教学技能、方法和内容,了解音乐教学教学理念,能够在离开校园之后迅速的适应工作岗位,是如今的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教学急需解决的问题。

四、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引进奥尔夫音乐教学体系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