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创造性思维怎么培养

创造性思维怎么培养

时间:2023-05-30 10:27:43

创造性思维怎么培养

创造性思维怎么培养范文1

【关键词】思维;设计;独立;创新

一、设计思维的意义

设计思维的重要意义是为了实现设计最为核心和最为本质的目的:就是设计者如何把那些含义和观点传达给观者,以便使设计者的思想能进入观者的心灵。进而满足观众对设计的心理和生理需要。所以在教学中不但要教会学生怎样看、怎样画、怎样设计,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怎样想。巧妙启发抛砖引玉使学生张开思维的翅膀,他们将自己的想象力发挥到极致。例如:几块钱币经过独到有序的排列,可以概括时间的延续,几把钥匙经过不同的重叠组合,可以展示人的一生,鸡蛋里生出幼苗,圣诞树长在月亮上,一张白纸可以隐含着虚无飘渺的无限空间,一张黑纸也能让人坠入无穷无尽的奇妙幻想。张冠李戴、偷梁换柱、颠倒黑白、异想天开这就是在“思维设计”。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和发现,使用自己能看到和能想到的一切方法、手段来表达自己的观念和思想、素描、国画、油画、水粉、水彩,现代电脑艺术的技术和技巧都可以尝试,二维的、三维的、四维的、立体的、平面的、彩色的、黑白的、单线的、平涂的……各式各样的形式都可以选择,并从任何类型的学生中发掘他们的优点,启发他们的想象力和独创力,而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学生走入社会之后,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有所建树。思维是人类最活跃,是无拘无拌的部分。作为艺术工作者应当在人类文明的曙光在黑暗的混沌之中,开始闪现的那一瞬间,理应张开想象的翅膀将思维发挥到极致。

二、设计思维的地位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是考察一个人智力的高低的主要标志。恩格斯把思维誉为“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人的一切创造性活动都与思维力有关。人类的进步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人类思想的进步。可以这样说,有什么样的思维就会出现什么样的艺术家,设计师,因此培养艺术家,设计师首先是培养和更新他们的思维关联和模式,其次是依托其上的表现技巧。如何培养大批有创新思维能力的人才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和任务。所谓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是指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创新意识主要是解决创新的方向性问题,及如何形成新的思想观念和理论体系,“创造能力”则是解决如何创新的问题,就是如何把新的思想,理论转化为实际的精神产品,而培养“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的基础则是将建立在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上,离开这一点,创新创造只是一句空话,而在实际中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不可缺少的。

当一名学生来到学校,它的主要任务,目的事什么?学习的技术吗?不错,但这仅是一方面,而且不是重要的一方面,我认为培养艺术设计类的学生的主要职责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判意识及艺术创造能力,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怎样看,怎样画,怎样设计,而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怎样想在当今教学中,我们最缺乏的就是独立精神和创造意识,这才是最重要最根本的东西,独立精神指的是独立思考的精神,所谓独立思考指的是要求学生用自己和别人不一样的,全新的思维方式,方法进行思考,这样才会思路多样化,立体化,思维的网络才会彻底打开,四通八达,创造出和别人完全不一样的东西来,这样当我们的学生面对某以课题的时候就不会仅仅让自己的思维停留在单一的形式和表面的技巧上,从而指导思路应从哪里打开,切入点又在什么位置。也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毫无个性的千人一面的局面出现。所以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加强培养思维创意的训练和新观念的培养。

三、思维决定一切

“天人合一”的宇宙观,“物我两意”的艺术境界,蕴藏着东方艺术的神秘和形式美,而我们现在要做的是如何赋予这些古老的思维观念新的血液和生命,为什么毕加索、丰罗、梵高等画家能成为世界级画师,最根本的一点是他们冲破旧观念的束缚,打破旧的思维方式的惯性,创造出了和前人完全不一样的作品。以前初学绘画时,不知受什么客观式主观观念的影响,喜欢上了灰色调,外出写生时或室内静物写生时看到的都是灰色调子,后来观念又转了,又喜欢色彩绚丽的装饰艺术,再后来又喜欢上了抽象绘画艺术,最终眼睛看到了全是抽象方形,比如去健身房锻炼,所有的健身器械呈现在眼睛里全是纵横交错的点线面等构成抽象的形,早上起来阳光透过窗户射到床上,墙壁上、地板上、眼里全都是抽象的形,为什么会这样呢?还是那句话,思维和观念决定一切,自然也会左右人们的眼睛,当一个艺术家或设计师的思维观念,还停留在原有的旧时空里没有较度时,毫无疑问这样的作品是不会有什么突破性的。

参考文献

[1]顾建华.艺术设计审美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材料.2004(7)

创造性思维怎么培养范文2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新思维;想象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C 收稿日期:2016-01-08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董克用教授指出:“什么是21世纪人才标准呢?我认为只有那些拥有创新意识,具备能实现创新成果价值的人才是21世纪的人才。创新是这一标准的核心。”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不仅关系到教学质量,而且关系到21世纪人才的培养。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又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想象和创新思维的学科,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方面有独特的作用。

一、质疑解疑,体现创新

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地引导学生,提倡思维无“”,课堂教学要使学生学习知识,学会学习,归根到底是要掌握思维方式。掌握思维方式的第一步是要敢于并能够发现问题,然后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去分析、推理并提出自己的见解。笔者在讲《变色龙》这篇小说时,开始学生的质疑只是停留在文章字词的表面,而没有深入到文章的内容、结构中去。我让他们借助学习提示、课后练习、时代背景,反复研读课文,结合文章的情节线索,前前后后联系起来思考,终于使他们发现并提出了质量较高的问题,如:小说为什么以变色龙为题?警官奥楚蔑洛夫在处理“狗咬人”事件的过程中,态度变来变去,有没有始终不变的地方?小说结尾写道:“普洛诃尔喊一声那条狗的名字,带着它从木柴厂走了。那群人对着赫留金哈哈大笑。”那群人笑什么呢?为什么笑呢?而这些问题正是理解小说主题和主人公性格特征的关键。这时我对提出问题的学生进行了表扬和鼓励,并引导他们相互探讨,相互启发,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这一过程中教师只是从旁边适时点拨,最后由学生自己寻求正确的答案,我最终圆满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在这篇小说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质疑―析疑―解疑”这一创新思维能力得到了提升。

二、发挥想象,大胆创新

爱因斯坦说过:“一切创造都是从创造性的想象中开始的。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知识的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激活学生的想象,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使他们拓展思维空间,培养创新思维,同样也有利于学生从中得到创造的体验和成功的喜悦。

第一,创设情境。例如,在教学《皇帝的新装》一文时,导入新课后,先不看课文,让学生展开想象:假如你是安徒生,你会怎样安排情节?假如你是那两个骗子,你会设计怎样的骗局?骗局又是怎样被揭穿的?然后再让学生看课文,对比课文情节。这样做一方面能让学生体会作者构思的巧妙;另一方面又促使学生充分发挥了想象力,从中得到创造性的体验。

第二,续写结尾。例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文中写道:“菲利普一家人在船上巧遇日夜盼望的于勒叔叔,却避之唯恐不及。”让学生发挥想象,续写结局:有一天破产的于勒找上门来,菲利普夫妇会怎样待他?或者是:于勒发了财,回来找到菲利普夫妇,要还钱给他们,他们又会怎样对待他呢?让学生在想象中进一步体会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课文主旨,培养创新思维。

三、逆向思考,获得创新

很多问题用普通的逻辑思维往往想不到解决方法。但如果试着换个角度来想一下,就会得到很多答案。这就是逆向思维,即从某个事物的反面或者从另一个角度来思考问题,这是获得创造性构想的一种思考方法,例如,《社戏》中“偷豆”一情节,怎样理解?“偷”本是可耻卑劣的行为,作者在此为什么要写小伙伴“偷豆”呢?引导学生换个角度去思考: “‘偷我家的,我家的要大得多。’阿发说。”原来这里是借偷豆来表现小伙伴们的淳朴无私、热情好客,表现童年的乐趣。还有结尾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戏并不好看,豆也很普通,为什么文章结尾这样写呢?由逆向思考可知,这里作者其实要表达的是“我”所难忘的是农村特有的风光、自由的空气、人与人之间和谐亲密的关系以及人们朴实、善良的性格,也表达 了“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四、发散思维,全面创新

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最主要特点,是检测创造力水平的主要标志之一。发散思维是指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的途径去思考,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方式。发散思维表现为思维视野的广阔,思维呈现出多维发散状,如“一题多解”“一事多写”“一物多用”等方式。在语文教学中,启迪学生进行发散思维,是培养他们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教师如果善于抓住时机,引导学生从各个角度思考,大胆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根据不同的意见进行讨论,从被动地接受知识到主动地思考,获取知识,就能打破常规思维,使思维朝着独特的方向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抓住重点词,启迪发散思维

在课文中,有些词语或是点明了作者的写作意图,或是归纳了文章的中心思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抓住这些词语进行挖掘、研究,有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训练。例如学习朱自清的《背影》一文,可从“背影”一词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①为什么以“背影”为题,能否改为“浦口送别”? ②文章写的什么事?事情发生的背景是什么?③文章一共几次写到背影?重点写的是哪一次?作者想表达什么观点?在这些问题的引导下,学生的思维逐步展开,通过发散性训练,让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文章的中心。

2.抓住重点句,训练发散思维

抓住文章的重点句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突出文章的重点,突破难点,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从而更好把握全文。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学生的思维向多方面发散,开拓了新意。例如,在《孔乙己》教学中,学生自由诵读全文后,我要求大家找出反映下列内容的语句并揣摩其丰富含义:①孔乙己的特殊身份;②孔乙己的地位;③孔乙己的结局。由此让学生做发散思维训练,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讨论赏析,得出结论。通过这样的发散思维训练,引导学生更好地探究小说人物的性格特点,探究孔乙己悲剧的根源及思想意义。

3.抓住重点段,拓展思维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变换开头,变换结尾,改写故事,续写结尾, 进行种种拓展性训练,让答案呈现出各种可能性,具有创新色彩。例如,学习了《范进中举》后,我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进行多种拓展训练:续写《范进中举》,如《范进中举之后》《范进巧遇孔乙己》《我眼中的范进》,写《范进中举》读后感,写《范进中举》课本剧等。

总之,通过多种形式的训练,让学生能举一反三,培养创新意识。所以,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多方面、多方向、多层次地开展思维发散活动,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创造性思维怎么培养范文3

关键词:创新;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7-247-01

古往今来,我们的教学模式主要是老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如此 教学严重束缚了孩子的思维,扼杀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孩子在这样长期的学习环境中也会失去创新意识,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变成一个知识的存储器,缺乏主动性。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是当今国际潮流的大趋势,是中华崛起的需要,作为一切

科目的基础――语文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显得尤为重要。如何才能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呢?

一、树立创新教育观念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的不竭动力,只有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才能适应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的需要。为此,我们的课堂教学亟待创新。创新教育不是增设一门相应的课程,也不是培养学生具备有某一项创新本领,而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它是以培养独到欲和创新技能的劳动者为目标,以发掘人的创造潜力,促进人的个性发展为宗旨,是传统教育的分水岭,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进行创新教育就必须抛弃传统教育观念,树立创新教育理念。传统教育重教法轻学法,强调知识结构及系统性;强调知识传授;强调自身教法的合理性,忽视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对教法的吸收程度,忽视主体一方的认识,面对的是“少数”尖子,忽视整体培养。作为教师就要更新观念,突破传统教育的圈子,敢破敢立,敢于创新,实现从“教师中心”到“学生中心”的重点转移;实现教学内容的设计向教学过程设计的转变;实现从教师讲授、模拟、辅导转变为学生自主的研究性学习。改变学生被动吸收为主体发现。激活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作为主要目标,以开发学生的智能和创新潜能。教学不只是授“鱼”,而要授之以“渔”,采用启发式、讨论式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积极探索,鼓励求异思维,不能以“分数”评价学习好坏,要以科学的评价体系评价学生,使孩子们个性得到自由发展,创新能力得到发挥。为此,更新教育观念是创新语文课堂教学的前提。

二、创设课堂情境,激发学生思维兴趣

把现代化教学手段引入课堂,不但可以增大课堂容量,而且可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思维,同时,也一定程度上激活了学生思维兴趣,为更进一步创设课堂情景起着铺垫作用。小学中年级的许多课文是记叙人物事迹,歌颂人物品质,激发学生爱憎情感,启迪怎样做人,怎样生活的优秀篇章。我在教学《》一文时,先用现代化教学设备放映在朝鲜战场上攻取597.9高地的战斗事迹,然后再用假设人物对象的方法调动学生激情,让学生设想自己就是文章中的,为了什么?怎么做的?在中弹后,是怎样接近敌人占据的597.9高地的?最后一次是什么力量使他能站起来?结果怎样?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大大地调动起来,潜在能力被充分发挥,加之三言两语点拨,课堂上始终保持着旺盛的求知欲和勇于进取的竞争状态。又例如:我在教学《小珊迪》一文时,在学生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叫学生在讲台上扮演课文中不同角色的人物,让学生设想自己就是课文中卖火柴的小珊迪,正遭受着难以忍受的饥饿和寒冷,有什么渴望?能否实现?被轧断双脚后是怎样想的呢?让学生自己去实践、感悟、内化、体会当时社会现实和小珊迪人物性格的特征。在孩子们渐入佳境的思维状态中,我这时加以诱导,当他们获得问题解决结论时,都体会到一种“解放感”、“轻松感”,感受求知欲得到满足,好胜心得到鼓励和创造能力得到发展的“幸福感”。

三、用射线发散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生的想象力是丰富的。可以以教科书知识为基点,通过扩充和延伸学习范围的射线发散延伸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但这要教师多向思维正确诱导,让孩子们展开想象的翅膀,突破教科书知识的局限和常规思维的束缚,自立探索,独立发现与获得新知识、新方法和新本领,实现学习创新,达到开发培养创新思维。如教《狼和小羊》,讲到课文结局时,可让学生想象山羊会想到用什么方法来逃脱被狼吃掉的厄运呢?学生此时兴趣盎然,思维闸门打开,很快地回答出结论。我选了几个创意比较新颖、表达较好的典型例子进行点评,并在学习园地中进行展览,这更加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教师适当点评,及时的鼓励会让孩

子们大胆地开展想象,并且还在训练中提高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此外,还可用延伸课堂作业的射线发散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造性思维怎么培养范文4

一、激一激,培养学生思维的活跃性。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的产生,往往是同对事物的新鲜感、新奇感、趣味性及一定难度联系在一起的。因此,我们要十分注意激发学生兴趣,“刺激”学生大脑皮质某一区域形成兴奋状态,产生“我有问题要想,我有问题可想”的念头。

教学《詹天佑》一文时,可问学生:“课文的第一段写詹天佑,你觉得哪两个词最重要?为什么?”这样的设计比提“詹天佑是一个怎样的工程师?”的要求更能使学生产生兴趣。回答这一问题,不仅要找准“爱国”、“杰出”这两个词,还要说出为什么重要。这样,学生就有问题要想,有问题可想。有时还可以以“猜一猜”的方式唤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如说“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这部分课文,猜一猜老师想提的三个问题。”孩子们听了兴致很高,个个读文动脑,进而提出了不少问题。不管学生提什么疑问,老师都说:“不好意思,不是。不过,你想得对,提得好。”前者是激发其他学生提问的需要,后者是保护他们的积极性,鼓励其再思考有创见的问题。如此一来,学生的思维就会活跃,就会产生“我愿思”、“我想思”、“我喜欢思”的兴趣。

二、问一问,培养学生思维的敏锐性。

精心设问是引发学生心理活动,促进学生思维敏锐性的有效途径。老师提出的问题不应只限于复述课文或教师参考书所要求的答案,而要有利于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事物、思考问题、寻求答案。只有这样,学生得到的知识才是全面的、完整的,也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周密性和敏锐性。

《给颜黎民的信》一文如按常规问:“鲁迅在信中谈了几件事?”思维训练显然流于形式而效果不佳,是否可以变换角度,从学生内心感受来问呢?“同学们,读了鲁迅先生写给中学生颜黎民的信后,你感到敬佩不敬佩?你愤恨不愤恨?你亲切不亲切?”这三个“问”有深度:敬佩谁?为什么?愤恨谁?为什么?谁令人亲切?为什么?涵盖性强,整合力大,从鲁迅对年青人的关切、对敌人的义正辞严,对同志的怀念倍感敬佩,从敌人的残暴倍感愤恨,从鲁迅言语的自然,对假名的善意指出倍感亲切。学生定然从内心真切感受出发,投入学习思考,捕捉到相关信息,经讨论、点拨,得到各自悟出的思维结果。

三、想一想,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

联想是创造思维的翅膀,“一切创造性的劳动都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开始的。”小学生的联想能力是极为丰富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因势利导,大胆启发,让学生的思维自由驰骋,以培养思维的流畅性。

教学《游园不值》后两句时,让学生深吸一口气,闭上眼睛,教师播放古筝乐。“在音乐声中,你们现在徜徉在花园中了,仔细欣赏这满园的春色吧。”音乐结束,让学生睁开眼,介绍所看到的春景。音乐把学生带进了百花争艳的春天:“我看到了各色的鲜花、弯弯的垂柳,许多棵争芳斗艳的红杏树。”“我看到了青翠的小草,红灿灿的杏花,还有一条小溪轻轻地流过美丽的花园,几条小鱼悄悄地在小溪里做游戏,生怕破坏了这美丽的春色。”“我还看到了五彩缤纷的蝴蝶在五颜六色的花丛中翩翩起舞,勤劳的小蜜峰也飞来忙着采蜜。几只小鸟在树枝上叽叽喳喳地唱歌。”……你能说我们的小学生想象思维不丰富,不流畅吗?

四、疑一疑,培养学生思维的思辩性。

教学《西门豹》这篇课文时,为了培养学生思维的思辩性,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例:

师:我们要学会怎样读书,就要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现在我们以第一小节为例来掌握方法。(生齐读第一节)

师:想想这小节里的

关键词 语是什么?用“”圈出来。

生:

关键词 语是“田地荒芜,人烟稀少。”

师:非常好(师圈出这两个词)看这两个词,你有什么问题要问?

生:“田地荒芜”是什么意思?

师:非常好,你们平时要注意老师是怎样提问题的。谁能解答这个问题?

生:是指田里野草丛生,无人耕种的意思。

师:那从“田地荒芜,人烟稀少”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生:田地怎样荒芜?

师:非常好,问题可以有多种提法。

生:耕地的人到哪儿去了?人烟为什么会稀少?

师:这样的问题归纳起来就是“怎么样”和“为什么”。

学生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师就要设法使学生“起疑”,进而“质疑”,做到学思结合,在积极思维的情况下理解课文的语言和思想内容。以上教例,教师在教学中不仅鼓励学生质疑,而且教给了质疑的方法,发展了学生的思辩能力。

五、动一动,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在语文教学中开展创造性的活动,让学生动起来。动手动脑,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独创性。首先,要从实际出发,针对教材特点,学生特点和教学的内容,设计出有时代特色的活动内容;其次,活动中还要采用多种形式,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活动的兴趣。

如教学《恐龙》这篇课文时,教师就可以在开课伊始把学生带入活动氛围之中:“同学们,大家一定都非常喜欢恐龙,想研究它们吗?”在同学们热烈的欢呼声中,教师提出活动要求:“下面老师就赋予你们考古学家的称号,去读读课文,把你们研究中最感兴趣的一点记下来,向大家汇报。”这样,同学们就积极投身于课文之中,去读、去想、去演……在引导学生汇报时,教师并不要求拘泥于一定的形式,而是让同学们自由的发挥,可以说、可以演、可以唱……正因为在教学中,给了学生动一动的机会,学生思维的独创性才有了很大的提高。

当然,这种动一动的机会不仅可以放在课文的理解中,还可以贯穿与课堂教学之外。如有些教师指导学生尝试演课本剧,让学生结合课文有关内容,自编自演,这既培养了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说、唱、演的才干。

创造性思维怎么培养范文5

那么,怎样才能让课堂教学焕发活力,让学生在创新中学习,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呢?

一、更新教育观念,培养创新能力

传统的教育只重视知识教育,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而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师一味追求高分、满堂灌,强制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迫使学生走上了“死读书,读死书”的死胡同,在很大程度上把学生的创造性束缚了起来和压制了下去。

21世纪我们国家要在世界上立于不败之地,其他的因素很多,但最重要的就是国民素质的提高,谁的素质高,谁就能立于不败之地。而将来能够成才的不一定是99分、100分的学生,而是综合能力很强、思维敏捷的学生。这就迫切要求我们转变观念,不仅要传授知识,也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不仅知道是什么,而且知道为什么,更重要的是知道怎么做。一切要从学生的学出发,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当学习的教练,做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实践和不断提高创新能力的指导员。

二、创新教学方法,发展创造思维

观念更新不是停留在口头上,而是要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过程不应该是以教案为剧本、以教师为主角、以少数学生为配角、以多数学生为群众的课堂演出过程,而应该是一个动态的创造过程。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是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思维,尤其是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真正使课堂活起来。

1、引导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发展创造思维。

例如在教学《荷花》一文中,可创设满池荷花盛开的情境,引导学生结合朗读课文观赏荷花挨挨挤挤,荷花全开、半开和含苞待放的形态,让学生具体描述。学生就会争先恐后地从多角度描述荷叶的多,按花开的不同程度描述荷花的美,还能概括性地描述满池荷叶荷花的整体美。在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的高涨中,学生会进行与众不同的创造性描述,如荷花未开、半开、全开的形态各异,以及绿叶红花的相互映衬,不同的学生都会有不同的语言表达。可见,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是语文教学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好方法。

2、引导学生在主动质疑问难中发展创造思维。

如教《避雨》一课有这么一句话:“多么有心计的姑娘!”抓住文章的这个中心句,可引导学生提出以下问题: 转贴于

(1)“心计”是什么意思?

(2)文中怎样表现她有心计?

(3)为什么在“心计”前面加上“多么”?有什么用?

学生提了问题之后,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引导、启发学生阅读课文,要紧紧抓住中心词语、课文的主要内容进行独立思考、互相议论和解决问题。经过持之以恒的类似的质疑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能得到不断的发展,阅读能力也就能在不断的质疑释疑过程中循序提高。

3、引导学生在大胆想象中发展创造思维。

如教《小摄影师》一课,课文结尾意犹未尽,可让学生继续推理想象,启发学生:从高尔基的语言、动作中展开想象,小男孩还会再来吗?为什么?针对这样的问题,学生兴趣盎然,思维也就活跃了,他们联系上下文,在课文中找出了自己看法的依据。有的说:“小男孩再来的可能性很大,理由是小男孩给高尔基照相的愿望是那么的强烈,这一强烈的愿望促使他必须还会再来。”有的说:“高尔基如此热情地接待他、配合他,他相信自己再来时仍然会受到高尔基的热情接待。”

三、改革教学评价,培养创新精神

传统的教学评价局限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如在某一学生答对问题时,就要求所有的学生用掌声对其表示鼓励,这样很容易将学生的看法统一到老师的认识上,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认为好的,并不代表所有学生都认为好,要积极培养求异思维,倡导学生对学生的评价,使学生能相互启发帮助,实现共同进步。因此,可以向每个学生发三面牌子,分别是红、黄、绿牌。红牌代表反对;黄牌代表基本赞成,但有补充;绿牌代表同意、无意见。让学生用举牌的形式来表明自己的看法,而后再阐述理由。甚至还可以鼓励学生对教师进行评价,主动向教师提出质疑。这样才是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语文表达能力。教师只有真正放下架子、摆正位置,才能在教学中摒弃“我只有教你才会”的教学思想和“牵着学生走”的教学路子。要相信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这样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才能培养起来。

创造性思维怎么培养范文6

[关键词] 幼儿 创造性思维 动手能力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幼儿的创造思维可以在他们的许多活动中表现出来,其主要特点是敢于大胆想象,不受客观事物的限制。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对幼儿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那么,如何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呢?

一、创设有利于幼儿创造性思维发展的语言教育活动

语言与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和语言能力的发展是同步进行的。3岁~4岁的幼儿仍然处于口语敏感期,所以也是我们培养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良好时机。如在小班创思活动课《有趣的故事》中,我让幼儿先思考故事里有谁?它们在干什么?后来又怎样了?最后又怎样了?再引导幼儿专注地倾听,并随故事的情节开心、悲伤、感动……使幼儿逐步有了表达的欲望。

我班大部分幼儿能根据图片内容学说完整的句子,初步建立“语言表达要完整”的意识。比如,“小熊马特在吃饭”“小熊马特在玩玩具”“小熊马特在……”等等。在平时的课堂活动中给幼儿提供大量的表达自己的机会,在户外活动时也可随时随地让幼儿练习口语表达。如教室墙上的装饰画就可以让幼儿自由的讲一讲:你喜欢这副画吗?为什么?你能用一句简单的话来表达吗?街上的广告画也可以让幼儿说一说:你觉得画的是什么?它是做什么广告的?总之,我们的身边有很多教育契机存在,只要我们稍加注意并充分利用,就会使孩子受益终身。所以培养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创设良好的语言教育活动,幼儿的整体素质也将全面提高,也将有利于幼儿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培养幼儿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及探索精神、观察能力是创新思维的重要起点

3岁~4岁的幼儿随着生活范围的扩大,生活经验逐渐丰富,他们对周围一切不懂的事物充满了好奇,他们很想知道这一切都是怎么回事?开始变得爱问问题,喜欢问:为什么?这是非常宝贵的一种探索精神。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和家长能够耐心地回答幼儿的问题。在思维活动课《聪明的小鸡叽叽叽》这个单元里,让幼儿通过可爱的小鸡善于观察身边的事物,着重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及探索精神、观察能力。孩子们也提出了许多问题,如“小鸟为什么会飞?小鸡为什么不会飞?”“母鸡为什么会下蛋而公鸡不会?”“小鸡是从鸡蛋里出来的,我是从哪里来的呢?”“南瓜有妈妈吗?”“谁是它的妈妈?”“小狗、小猫又是从哪里来的?”等等。我们要有意识地引导孩子,鼓励孩子积极思考,对孩子的提问表现出自己的兴趣,与孩子一起去思考,去寻求未知的答案,孩子提出问题的欲望就会不断增强。因为好奇心是孩子主动观察,反复思考问题的强大动力,是创新思维的重要起点。

三、发散思维是创造力的基础,如果没有思维的发散,就不可能具有良好的创造力

3岁~4岁幼儿的形象思维刚刚开始形成,这时侯就开始注重幼儿思维方式的培养,对幼儿将来思维能力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效果也是非常好的。就像在一张白纸上打上一种美丽的底色,底色定好了,就更容易描绘出宏伟的蓝图。但由于这时候的幼儿知识、经验都非常缺乏,所以他们的思维也就会比较单一、狭窄。对此,教师要通过一些具体可感的东西结合幼儿的生活实际,给他们多种选择,来拓宽幼儿思维的渠道。

在学《山羊的南瓜》一课时,我通过山羊妈妈用南瓜给小山羊做了6种不同的食品,(如南瓜冰激凌、南瓜粥、南瓜汤、南瓜面、南瓜饺子、南瓜饼等)让幼儿意识到了:一样东西,可以变成很多不同形式;在这次思维教学活动中,引发幼儿思考除了这几样,南瓜还可以做成哪些不同的东西?结果每个幼儿的回答都不一样。有的说:南瓜可以做南瓜糖果,南瓜条、南瓜汁、南瓜蛋糕、南瓜面包、南瓜三明治。有的还说:南瓜可以做南瓜面具、南瓜小汽车、南瓜灯笼、南瓜足球、南瓜房子等。使得幼儿的思维能力得到充分发散,打破思维的局限性;同时,再通过各种有趣的水果图卡让幼儿自己动手去拼出各种各样有趣的水果小人,如苹果小人、葡萄小人、西红柿小人等。幼儿的思维路径拓宽了,思维的散发性也就开始建立了。

四、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对提高幼儿创造性思维能力起着重要作用

俗话说“心灵手巧”。灵巧的手是一个人大脑发育良好的标志之一。还有句话说:“眼过百遍,不如手做一遍。”动手能力是创造力的组成因素,通过动手去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动手能力,通常指是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这已经通过现代生理心理学的研究得到证实。

但在现实中,许多孩子的动手能力比较弱,我观察了一段时间,发现这个问题跟家长有很大关系。许多父母包揽孩子能做的事,不给孩子创造独立解决问题的环境和条件,剥夺了他们自我发展的机会。没有独立做事的习惯,缺乏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谈什么创造性的培养?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来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下面来说说我的几点做法:

1.指导幼儿做手工,如折纸、剪贴

2岁半的幼儿从简单的一步折纸学起,到3岁时可学2~3步的折纸,3岁开始学拿剪刀,先学剪纸条,后学剪图形,可以用纸条贴成链条或方纸贴成花篮等。4~5岁可以剪更复杂的剪贴和图案。我们老师可让家长在家多辅导幼儿多做手工以发展手的技巧。在幼儿园可利用美术课或在美工区多引导幼儿做多种手工,让幼儿在动手的同时培养创造能力和直接促进思维的灵活转化。

2.锻炼孩子的自理能力,如整理玩具、打扫房间、洗小物品

锻炼孩子的自理能力。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特别是家长),要刻意培养孩子自己倒水喝、用筷子吃饭、学习擦桌子扫地、自己整理玩具、洗手帕等。不许包揽孩子能做的事和剥夺孩子的劳动意识、劳动权利,多给幼儿自我发展的机会。

3.给幼儿提供一些操作性强的结构材料,使他们既动手又动脑

在动手时,让孩子学会技巧和专心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孩子发挥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怎么培养范文7

一、创设富有兴趣的物理情境,激发创新思维

教师要创设能使学生对新知识产生兴趣的情境,把学生的心理调节到最佳状态,激起学生的好奇心。耐人寻味、新颖别致的兴趣情境,可把学生带入特定的学习情境中,激发他们积极探索的动机,激活思维。

如在讲“向心力”一课时,教师一上课就说:“同学们,下面我来表演一个小杂技,叫做‘水流星’。大家要认真看,仔细想,考虑其中的奥妙。”将水灌满塑料杯,使劲转动。水流星上下左右飞舞,杯中的水却一点也不洒落。学生看后都惊叹不已,兴趣浓厚,想解释这种现象的欲望强烈,极大地调动了认识问题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激发了创新思维。

二、创设富有启发式的物理情境,培养创新思维

学生只有学习那些“似懂非懂”的内容时,才最感兴趣。教师要善于灵活运用教材,联系实际,创设有层次、能承上启下、引人入胜的启发式情境,使学生开动脑筋,独立思考,并引导学生自觉进入思考、探索的角色中,培养质疑能力和创新思维。

1.创设程序性问题,引导学生步步深入。

“比热”教学中,可结合演示实验设计程序问题:(1)你能从这个实验中观察到什么现象?(2)要使水升高的温度跟煤油升高的温度相同,应怎么办?(3)从观察的现象出发,通过分析,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呢?(4)应当用怎样的概念反映这个物理事实呢?(5)你能说出比热的物理意义吗?(6)根据比热的物理意义,你能给比热下一个定义吗?通过一连串发问,将学生引入不断探索的情境中,引导他们自觉运用分析、比较、综合等思维方法,顺利地完成从感性到理性的过渡,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和统一,提高思维自觉性。

2.创设逻辑推理性问题,层层递进质疑问难。

在研究伽利略理想实验的过程中,在真实实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下列推理:(1)如果没有摩擦,那么小球在第二个斜面上能上升到原来的高度吗?(2)如果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小球在这个斜面上达到原来的高度,那么它在这个斜面上通过的距离将会怎样变化?(3)如果继续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那么倾角越小,小球在这个斜面上通过的距离将会怎样呢?(4)如果将第二个斜面的倾角减小为零,小球再也达不到原来的高度,那么小球将会怎样运动呢?这样运用层层递进的推理性问题营造紧追不舍、势不可挡的氛围,将学生引入物理科学意境中,促使他们积极思维。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层次性问题紧扣学生认知节拍,让一次次的成功感受激励学生向更高目标攀登,促进思维的顺利发展。

3.设计诱发性问题,拓宽学生思维领域。

教师应注重发问的随机性和灵活性,恰当点拨、启发,或运用变式,或“借题发挥”,有意识地创设新问题情境,拓展学生的思维领域。因势利导地向学生提出新问题,在学生成功的中添加新的刺激,将学生从已知境界带入未知境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灵感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如学习摩擦力和重力时可创设如下情境:没有摩擦力的世界是怎样的?没有重力的世界是怎样的?若人变成磁体,则世界是何情景?学完“超重和失重”,让学生想象如果你是杨利伟,那么在宇宙中会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状态,日常生活会发生什么改变。这要求学生具有实际应用知识的能力和丰富的想象能力,大胆设想。即使学生回答错误,也不应挖苦、嘲笑,而应及时鼓励、表扬思维的闪光点。

三、创设富有探究性的物理情境,培养创新能力

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做科学”来“学科学”,需要从情境中认识问题,提出假设,收集资料,实验验证,处理信息,解决问题,回归到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提炼过程和应用过程,有利于将物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培养创新能力。创设符合教学实际,且具有一定探究性的物理情境,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发现、获取和理解知识,培养创新能力。

如在“探究滑动摩擦的因数的测定”中,先复习提问:影响滑动摩擦因数的因素有哪些,接着提问:我们可以怎样测定滑动摩擦因数,学生回答理论基础f=uN。引导学生分析测量力的思路,要求每小组从原理出发,设计至少两个以上的方案,选择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案进行实验测定,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想到利用物体受力平衡做匀速直线运动;利用斜面及打点计时器,求物体的加速度,测合外力;利用功能关系求力。由于在实验中,学生需要在各种因素中进行取舍,对所得信息进行筛选,使分析、抽象、综合、表达能力都得到了训练和发展。学生根据问题要求自行设计实验,不但可以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与聪明才智,尝试科学实验探索的方法,增强科学研究的创造意识,而且学过的知识可以在实验设计中得到综合应用,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

四、创设富有实践的课外物理情境,锻炼创新能力

创造性思维怎么培养范文8

关键词:科学教学;创新思维;培养;探究

创新是一个国家强盛不衰的永恒动力。在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在教学中不断地去打破原有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下面笔者结合小学科学课程就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谈几点看法。

1、充分给予学生思考的空间

在我们的教学中,只有引导学生把握好原有的知识体系并充分给予学生思考的空间,使其主动性得以体现,强化他们的主体意识,才能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以充分发挥。很多人认为创新是对原有知识的否定和摒弃,我觉得这样的观点是错误的,要想有创新必须在有强大的知识体系作为后盾的基础上你才可以创造出符合社会发展的新的想法和观点,创新不是凭空想象和捏造,不是天马行空毫无依据。任何毫无科学依据的创新也只能是空想,最终也会被社会所淘汰。创新并不像苹果落到牛顿头上,万有引力就发现了,这么简单。试想假如牛顿对物理知识一片空白,目不识丁,他又怎么能因为一个苹果就成为举世瞩目的科学家呢?所以创造型思维的形成并不是偶然的,它应该有强大的知识体系,完整的科学依据作为基础。所以我们要教育学生首先要把已经成形的优秀的科学知识体系领悟透彻,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积累。

小学科学课程系统编制了学生的科学小实验与创新培养的案例,例如,教学《雷雨》时,要引导学生在昏暗的屋子里用废旧电池正负极短路连接产生火花,通过让学生大声模拟雷声,来体验雷电的感觉。教学《大气压力》时,对 “一张纸托住一杯水”的实验进行改革,弥补实验的缺陷:第一,有同学认为是水把硬纸片弄湿后沾在杯口了,不能很好的证明是大气压的原因;第二,硬纸片和杯口密封不好,容易掉下来。为此,我做了如下创新:第一,用塑料薄板代替硬纸片,用塑料茶杯代替玻璃杯,在杯底钻一小孔,用透明胶布封好,在做实验时,把胶布揭开,由于水和空气接触,硬纸片就会掉落。第二,用玩具气球,剪成圆筒状,套在茶杯口上作为胶垫密封,这样装满水倒立后,无论怎样用力向下甩塑料薄板都不掉落。

对于前人的经验要善继承,更要善创新,并把它发扬光大。同时也要在不同的领域,不同的范畴有所突破和创新。这是一个民族和国家要想屹立于世界之林而处于不败之地的关键。

2、注重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只有拥有了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拥有了对知识的渴求性,才有可能激发出创造性的思维。所以我们作为教师应该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师生处于平等地位进行讨论、研究、争论,这样有利于减轻学生学习的精神负担。这样课堂上,学生把老师当成同学或者朋友,教师完全退到和学生一起探究的位置,教师视具体教学情境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发展自己的见解,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挖掘他们身上潜在的创新思维的萌芽,同时也让他们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想象的乐趣创造的乐趣。例如,在教学《电磁铁》一课时,让学生通过使用电池、导线、铁钉、曲别针,让学生做电磁铁吸铁钉、曲别针的实验。研究电磁铁磁力的变化规律。并设计利用磁铁有磁性的知识来创编“钢珠掉到树洞”磁铁吸钢球的实验活动。

3、培养学生敢于质疑

质疑是思维的开始,多提问题,这样会有助于孩子对知识对未知的探求,养成好的学习习惯。那么作为我们的中学课堂常问为什么同样重要。只要能提出问题,说明学生已经认真思考过了,才会有疑问。试问如果学生关于某个知识什么也不知道的时候,你怎么让他去提问题呢?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仅仅是我们问学生答。而是更多的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我们可以让学生预习,自学,反思。在预习,自学,反思中鼓励他们大胆质疑,提出问题,或者就一些很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辨析,多角度认识某个知识点。这样学生会渐渐的学会提问。当然所提问题我们要让他们尽量做到观念新,见解广,有一定高度与众不同。让问题充分表现自身特点,体现竞争能力。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辩证的去分析,争取做到多鼓励少批评。这样就会使学生在不断的提问质疑中发现自身最有价值的东西,进而激发学习兴趣。例如,鱼缸里放冷开水养鱼可以吗?下雨前打雷是怎么回事?云彩是怎么形成雨的?风是怎么形成的?等等

4、构建创新性课堂

创造性思维怎么培养范文9

【关键词】初中物理;发散性;创造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36-0128-02 

所谓发散性思维,就是让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指导学生能够通过最基本的物理学习自觉地运用物理思维寻找到属于自己处理问题的方式和方法,使得自身的学习也变得更加主动。 

著名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曾经说过,“人的创造力主要依靠发散思维,它是创造思维的主要成分。”要想培养学生的发散性创造思维,就要千方百计让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发散得越广泛,问题的解决方法也就越多。那么,如何培养初中学生的物理发散性创造思维呢? 

一、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灵活变通 

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关键是要教会学生灵活变通,也可以概括地理解为求异、逆向、多向、辐射。具体措施如下: 

1. 一题多解,一物多用 

这里的一题多解、一物多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举一反三”。 

比如,在平时的实验课上可以采取“一物多用”的策略,让学生自己去选择器材,教师只提供一个实验的名称,这其中的过程都需要学生自己来完成,让学生能够根据不同的物理原理做同样的一个小实验。当然,也可以在学生的实验桌面上摆上多种多样的实验器材,让他们自己确定实验步骤。 

又如,给学生多种实验器材,让学生自己思考某一个导体的电阻是多少。课本上的测定方法是唯一的,让学生自己找方法就会广泛得多,这样便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再如,在解决密度类题目时,经常会要求判断某物体是否是空心的。在解题的时候可以通过比质量、比体积、比密度等多种角度来求解,这样就达到了一题多解的目的。 

2. 逆向思维培养 

发散思维培养的过程中有一个部分十分重要,即逆向思维。逆向思维是一种特殊的思维运动形式,所谓逆向思维,顾名思义就是从思维的相反方向出发。 

例如,在学习了光的反射定律之后,教师就可以出三种类型的作图题:①已知入射光线和镜面,画出反射光线;②已知反射光和镜面,相应的画出入射光线;③已知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画出相应的镜面。 

再如,在学习力的有关内容的时候,也可以这样问学生:假如没有了摩擦力,人们的生活会是什么样的?假如没有了大气压,人们的生活又会是什么样的?假如没有了重力,人们的生活将是怎样的?假如没有了惯性,人们又将怎样生活?假如没有地磁场,人们应该怎样去生活?当教师向学生提出这些问题的时候,学生的逆向思维便能够得到进一步地培养,也间接提升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二、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全面分析问题 

这里的形象思维,也就是让学生能够通过直观想象,将直观和事物的表象进行有机连接,这也正是人们思维的一种常态。形象的思维能力主要由下面三个部分组成:观察力、想象力、联想力。著名科学家爱迪生就特别善于观察,经过自己的努力和上万次的发明,终于成为众所周知的发明大王。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呢?笔者认为,教师应适当借助实验器材和教学课件来进行: 

1. 注重实验操作,主动探究问题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操作力较强的学科,在当前的初中物理教学中,由于受到很多方面的限制,学生也就只能看教师做实验,这样的实验教学法与新课标的要求严重脱节。新课标中明确指出,教师应当重视对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摒弃以往演示性实验的教学法,应当学生自己动手,自己观察。 

比如,在让学生做“伏安法侧小电灯泡的电阻”时,除了在课堂上对学生做出一定的要求之外,还应当让学生主动探索:假如这个电路中的灯泡,电流上面并没有显示任何的指数,但是电压表却有示数而且十分接近电源电压,请大家利用实验器材找出这其中出现了什么问题。通过这样的实验操作,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 

2. 运用多媒体教学,化抽象为具象 

多媒体教学在现代教学体系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在物理这样一个十分抽象的科目当中更应该多采用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因为物理中有很多的物理概念、物理实验过程以及一些十分模糊的物理模型等仅仅通过课本和教师的讲解是很难让学生明确理解的。但是通过多媒体技术,却能够通过动态的画面和视频将内容、概念、实验过程等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动态的播放形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形象思维的培养也将进一步培养发散性的创造思维。 

比如,在学习“光的折射”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通过播放彩虹和海市蜃楼等奇妙的大自然折射现象给学生看,并以此作为本节内容的课题引入,这样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三、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发散创造思维 

逻辑思维的培养在培养学生发散性创造思维的过程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所谓逻辑思维,就是将一些固定的语言概念通过综合、判断和推理等各种心理运动给予一定的加工,这也正是发散性创造思维培养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不管思维培养的过程是怎样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能有一个好的逻辑思维。例如,可以让学生思考,假如没有摩擦力,下面这些现象哪些不可能发生: 

①无法在教室学习,也无法在黑板上写字;②楼房将会坍塌,砖瓦将在空中飞舞;③轻风能够吹动铁轨上的火车;④人们能够自由行走在地面上。经过学生逐层分析,就可以判断出哪些不会发生。 

总而言之,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是一项简单的工程,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教师在进行物理教学的时候,应该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各个层次的思维,从各个层次入手,才能逐渐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性创造思维。 

参考文献: 

[1] 刘雪芳.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研究与实践[D].上海师范大学,2010. 

[2] 魏玉凤.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中发散思维培养的策略研究[D].石家庄:河北大学,2010.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一论 文 网专业教育教学论文和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3] 季永建.初中物理教学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探讨[J].中学物理,2014,(20):75-76. 

创造性思维怎么培养范文10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想象能力;逆向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

一、培养小学生的想象能力要通过直观引导和类比

想象能力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和关键。想象力是思维上的再加工再改造,它往往要打破定势,冲破固有的限制,加工改造出新形象。向更新、更深、更有趣、更巧妙的方向思考,从而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通过示范动作和形象化的语言描述,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如:教“前滚翻的准备姿势”这一体育技巧时,教师可用这样的语言描述:蹲撑如蛙跳,臀部比腰高,头部顶着地,背部似拱桥。通过生动而形象的语言描述,学生首先了解了这一体育技巧的结构和程序,明确了动作的时空关系。然后,教师再进行准确而优美的动作示范,让学生形成直观感知。学生一定被那优美的动作感染。强烈的好奇心会让他们跃跃欲试。优美的动作,生动的语言会使学生对这一体育技巧不断回味,反复练习,以至于再加工再创造,向着更新、更深、更巧的方向发展。

2.通过类比,激发学生的想象

如:讲“蹲距式”起跑时,教师可以用压缩式弹簧比较。从压缩式弹簧的工作原理,联想到“蹲距式”起跑的动作要领,从而找出二者原理的相似之处。通过类比探索规律,顺利完成这项教学任务。不难发现,通过类比能很好地解决小学体育问题,同时,还能激发小学生的想象,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二、通过“反面”思考,培养小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逆向思维也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一个好办法。常规的小学体育教学是先讲解,后示范。而逆向思维不同,它常常是先做个错误动作或反面动作,然后,让学生想想――怎么做才是正确的。小学生心情迫切,急于了解,兴趣高,积极主动。他们就会去探索、去实践,自觉地发现和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小学体育教学的目的,培养创造性思维。如:学习“前滚翻”,就用一个“方”形物体做示范,学生发现不好“滚”动。认真观察后发现,“圆”形的才好滚动。那么,人怎么才能做好“前滚翻”呢,他们会立刻省悟到:做“前滚翻”时,身体抱得越圆,越容易做好。

三、不断提出疑问,促进小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中发散性思维更具开拓性。发散性思维是根据原有的信息,从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思考,以达到创造性思维的目的。如:立定跳远,必须摆臂下蹲起跳,而不直接起跳。教师提出问题,学生通过想象与联想,各抒己见,从多方面思考其原因。发展了学生的个性,培养了多向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怎么培养范文11

一、现代幼儿的创造性思维的特点与解读

作为一线教师,我们非常关心幼儿在园里的实际表现,我们也更乐意相信并坚持将自己对幼儿教育的观点建立在对幼儿的行为观察上。以本文所要重点阐述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为例。我们说幼儿的创造能力强是因为我们注意到,从小班到大班的幼儿总能有着一些令我们教师想不到的行为、想不到话语。而这些行为看起来虽然幼稚不合规,但背后却隐藏着孩子们天真的想法与对客观世界好奇的态度。我们认为这其中既有幼儿本身智力飞跃发展的原因,也有现代信息社会有许多媒体如电视电影等,能够对孩子的智力起到明显的提升作用的原因――笔者常常想,人们都说现在的孩子越来越聪明,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可能就是现代信息手段的影响。根据有关幼儿教育的专家研究,幼儿在四五岁期间有一个明显的智力发展时期,而这个时期也正是中班左右的时期,以这个时期为中心向两边延伸,分别设计不同种类的幼儿活动,可以有效地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谈到幼儿的创造性思维,离不开对现代幼儿语言的分析,人们在感叹现在的孩子越来越聪明的同时,还常常会感叹“不知道现在的孩子为什么这么能说”。事实上在有经验的幼儿教师看来,这其实正是幼儿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一种体现。他们在家庭中,在进入幼儿园之前,由于家长有针对性的教育,由于电视中动画片的刺激,由于生活中观察到的各种事物――幼儿自己感兴趣大人却无法感觉得到,因此当幼儿到园里进行学习与生活时,其实是带着大量的丰富的生活经验和感受进入课堂的,因此每每遇到适当的刺激时――如教师的语言、课堂上的情境等,他们的这种创造性就会表现出来。

因此,在幼儿教育阶段,对幼儿进行仔细的观察并寻找相关的理论依据,就成为幼儿教育中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基础。

二、幼儿教育阶段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有效措施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幼儿教育阶段进行创造性思维培养是有着良好的基础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无论怎样的幼儿教育都能促进儿童创造力的提升,相反,如果我们不注意增强这种培养意识,或者不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培养的技能,那幼儿有可能经历了三年的幼儿园成长阶段之后,创造性能力得不到有效的提升,甚至会因为有意无意的阻碍而停滞不前。因此在笔者看来,要想有效地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至少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与实施。

一是给幼儿营造一个敢想、敢说和敢做的生活环境。这一点很基础也很重要,看起来简单但想做到且做好并不容易,因为我们知道幼儿是具有一定的破坏性且缺少规则意识的,放手让幼儿活动往往意味着实际的物品或精心布置的环境被破坏,有可能意味着幼儿之间容易出现更多的矛盾而影响了幼儿园的常规管理。但从长远的角度讲,我们要思考我们幼儿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不是为了表面上的整齐有序,也不是为了眼前的管理方便,而是为了幼儿长远的发展。且不说什么大道理,就从人们常说的“从小一看,到老一半”所隐含的儿童时期教育的重要性,我们也应该本着为儿童终身发展的目标,尽量地让幼儿大胆表达、大胆表现。

事实证明,只有幼儿在不害怕、不恐惧的环境中,他们才能将自己的创造能力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如在一次教学观摩中就看到这样的情形,可当时上课教师害怕孩子弄脏了衣服,就制止了幼儿的这一行为。后来在交流时,有专家指出其实当时可以大胆一点让幼儿表现,因为幼儿在表现过程中还有可能有其他的一些行为或者语言出来,这对儿童的成长是十分有益的。而我们制止了幼儿的这一行为,其实就是打断了他的思维,看起来衣服是干净了,是讲了卫生了,但很重要的一个创造性思维培养的机会也就失去了。因此,这一行为是得不偿失的。

二是将一些活动进行到底。在幼儿教育中是充满着大量的有趣的活动的,我们在设计这些活动时,目的往往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一些必要的知识和基本的技能,而如果我们有时候能够将一些活动坚持下去,则会发现幼儿会有更多意想不到的表现呈现出来,而这恰恰就是幼儿性思维能力的体现。这一点看似平凡,其实真正落实起来也不容易,根据我们的经验,我们日常的课堂上,幼儿教师对活动的规划痕迹往往都非常明显,一个活动进行到什么时候,进行多长时间,到什么时候应该有什么教学环节,往往都设计得比较精确,这种精确固然能够保证活动的整体性和可观赏性,但对于幼儿思维的发展却往往不是好事。因为成人是很难触摸到幼儿的思维的,有可能出现我们认为一个活动可以结束时,幼儿的思维才刚刚展开,因此教师对活动的中止往往也就意味着幼儿思维的戛然而止。

注意到这一点,在实际活动中我们就应该给孩子们多一点时间,问问他们:你们还有什么要做的吗?你们还有什么要说的吗?某某某(一般是思维能力比较强的幼儿)你还有什么想法吗?有了这些问题,那些隐藏在儿童内心的想法就有可能外显出来,而我们的活动也就有了预设外的生成。这样,幼儿教育的精彩也就能够充分体现,幼儿的创造性思维也就有了发展的时间与空间。

三、幼儿教育中创造性思维培养的思考

很多时候,我们的教学活动都是经验性的,我们作出这一判断并不是批评我们自身,因为我们无法拎着自己的头发使自己离开地面。经验是个好东西但却又常常让人难以走出其中。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需要的正是我们能够走出经验层面,更多的从幼儿的角度出发,更多的从科学角度出发,这样才能有效地达成对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创造性思维怎么培养范文12

创造力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所谓创造性思维是指人们在实践活动中,由于强烈的创新意识的推动,能根据既定的目的任务,展开主动的、独创的思维活动,通过一定的思路,借助于联想和想象、直觉和逻辑,对已有的知识、经验,以渐进的或突发的、辐射的或凝聚的形式,进行不同的加工组合,从而产生新设想、新观念 、新成果。

新课程的教学改革,提出“让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人。”的这一思想。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我们让学生“动”起来,教师要设法从现实生活中提取似的可感兴趣的事例予以辅助教学,以问题激趣,努力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传统教学模式。为此,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一、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除了大量举例使学生对知识原理有深刻的理解外,我常常用情景教学方法,让学生依据问题材料进行阅读,在对问题的分析与解决中,自主地获取理论知识。比如:在讲爱国情操的表现时讲到对祖国的热爱和忠诚,我让学生齐声朗读“我们是黄河的儿女――――啊!--――祖国!”随着又让学生想一想,我们美丽的宁夏川有哪五宝?启发学生回答,红、黄、蓝、白、黑。它们各代表什么宝?学生回答。那么,我们张家港有什么宝?被称为什么之乡?学生去回答,结合教材通过指向性的阅读和联系性的触景生情,来唤起学生对家乡的爱。使学生感到非常自豪,对养育自己的故土,家乡的爱,是爱一种升华,爱家乡是爱祖国的一种具体表现。那么,我们为家乡做点什么?学生踊跃去回答。

二、利用教材中的案例和事例,资料卡辅助教学

在多年的教学中,我发现,政治课本中的安插在教材内容中的小字部分和一些案例及插图,对理解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有着更为直观的辅助作用。有助于学生对原理的进一步理解、认识。比如:我在讲初二第十课,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时,让学生阅读小字部分,75岁的张大妈来到妇联投诉她的五个不孝子女的案例和插图。再让学生进行讨论,父母是怎样抚养我们长大成人的?是怎样教育我们的?当父母老了时候我们应该怎样赡养父母?通过事例分析和看图说话,学生进行讨论回答,这样,即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培养了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同时,也回到了课本知识点使学生进一步知道对父母的赡养抚助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法律规定的应尽的义务。

三、组织学生讨论,用好“小栏目”教材增设的新颖别致的设问

“小栏目”是按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设立的,以“想一想”、“议一议”、“忆一忆”“、试一试”、“看一看”、“读一读”的形式出现。作为充分调动学生主观活动的手段,体现了思想政治课的科学特点。教师要用好“小栏目”,引入和组织学生讨论,着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例如:在讲《自觉履行环境的义务》一课时,小栏目“说一说”保护环境是大人的事,与中学生无关,这种说法对不对?我们应该怎样做?教师通过组织讨论拓展学生思维。学生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去回答如:(工厂里排放污水、水资源,森林资源、环境污染等),首先判断对不对?保护环境是每个公民的义务。其次,作为中学生应该怎样提高环境意识?增强法制观念。再次,你能为保护环境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课堂上让学生广泛的讨论。比如:清洁,美化校园环境,搞好室内生活环境,开展保护环境宣传活动,参加义务劳动、植树造林等等。这样,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活跃了课堂气愤,又培养了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

四、利用“漫画”形式,来培养学生散发思维能力

课本中“漫画”的设计充分体现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理念,集于法律常识教育、散发思维、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考察于一体,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思考。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漫画”形式来拓展学生思维能力。如:我在讲初二第十五课当公民的权益受到非法侵害时,公民要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这一课时。我出示两副漫画,一副是不法分子向某位初二同学要钱,让他“明天上午拿来,如果告诉别人,就……”。一副是这位同学“怎么办呢”?然后让学生进行合理推测,继续完成后面的故事。根据所学的法律知识,学生进行讨论,在让学生到黑板上完成第三副漫画或让学生用文字表述后面所要发生几种故事。如:大声呼喊附近的群众捉拿不法分子;拨打110――报警;找人进行报复,以牙还牙;及时向老师和家长联系;害怕,屈服、给钱。最后让学生对上述几种行为进行评析。回答完后,我再进一步启发学生如果不法分子针对我们本人和别人的时候时你应该怎么办?再让学生进行推测和评析。此类漫画题,它能给学生留下较大的思维空间去思考、去推理、去分析。

总之,发散性思维的培养,能开阔学生视野,使思维更加敏捷,有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提高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