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创造教育

创造教育

时间:2023-06-06 09:33:49

创造教育

创造教育范文1

    摘要     创造性人才 = 创造性思维 + 创造性人格。创造性教育是在创造型的管理和学校环境中由创造型教师通过创造型教育方法培养出创造型学生的过程。创造性学习是创造性教育的一种形式。它强调学习者的主体性;倡导学会学习,重视学习策略。创造性学习者擅长新奇、灵活而高效的学习方法,具有创造性活动的学习动机,追求创造性学习目标。

   关键词    创造性人才   创造性教育   创造性学习  

   一、   创造性人才

   创造性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态,是人类智力能力的最集中的表现。什么是创造性,这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我们把创造性定义为: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意义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智力品质。这里既指思维过程,又指思维产品,也是思维的个性特征。这里的“产品”,即以某种形式存在的思维成果,它既可以是一个新概念、新思想、新理论,也可以是一种新技术、新工艺、新作品。不管是强调思维过程,或者是强调思维产品,还是强调思维品质,共同的一点是突出“创造”的特征。产生这种特征的原因在于主体对知识经验或思维材料的高度概括后集中而系统的迁移,进行新颖的组合分析,找出新异的层次和交给点。概括性越高,知识系统越强,_减缩性越大,迁移性越灵活,注意力越集中,则创造性越突出。

     过去,,对于创造性的研究,大体上经历了 4 个阶段,主要是从两个方面进行探索的。

     第一阶段(约 1869 - 1907 年): 1869 年,英国心理学家高尔顿( F . Gallon )出版了《遗传与天才》一书,公布了他所研究的 977 名天才人物的思维特征,是国际上研究创造性的第一部文献。在这一阶段,出版或发表的文献,大都是从理论上进行探讨,并对“创造性”

的“先天”与“后天”关系问题展开了辩论,但这阶段没有实验研究。

     第二阶段(约 1908 - 1930 年):心理学家把创造性心理学划入“人格心理学”中,对创造性进行个性心理的分析。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是,采用传记、哲学思辨的方法研究文艺创作中的创造性,并将这种创造性作为人格或个性的表现。

     第三阶段(约 1931 - 1950 年):哲学家和心理学家们开始研究创造性的认识结构和思维方法。

     第四阶段(约 1950 - 1970 年):此阶段以吉尔福特( G . GUilfo 川 1950 年在美国心理学会年会的一次题为《创造性》的讲演为起点。他指出了以前对创造力研究太少,号召必须加强创造力的研究。 1957 年苏联人造卫星的上天,成为刺激美国加强创造性研究的一个动力。

    70 年代之后, 20 余年来,创造性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各国心理学界和教育界的重视,研究方法也越来越多,创造性人才的培养也提到一些发达国家的教育议程上来了。

     对于创造性的探索集中在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探索富有创造力的人究竟是什么特点。例如,梅肯诺( Mackin -。刘在 1960 年曾分析富有创造力的建筑师和创造力较差的建筑师在个性心理特征方面的差异,这些差异表现在灵活程度、自信心、专心创新程度、勤奋等方面。有些研究者指出,它有创造力的人所以能超过缺乏创造力的人,在于他的对待自己和世界的动力、兴趣和态度等人格特征。另一个方面是探索有创造力的人的智力过程,一般地研究儿童、青少年的发散思维过程。有不少研究表明创造力或创造性与智力、特别是智力的天赋因素有关系,但不呈现高相关。

     从以上不同的 4 个阶段和围绕着两个主要方面对创造性探索的结果来看,创造性思维确实是有一个过程的,并且也有产品,但更重要的是与个性人格特征相联系。,表现出创造力的个性差异,亦即创造性或独创性的智力品质。

创造教育范文2

我今天先从人与创造说起。人与动物的区别标志是什么?考古学家认为是使用工具,哲学家认为是劳动,文学家认为是语言文化,生理学家认为是大脑,心理学家认为是智慧。

人之为人的标志是能够进行智慧的创造。工具是人创造的,人的劳动是创造性表现的具体形式;语言文化是创造的结果;智能的最高层次是创造力。正因为人能创造,所以成为万物之灵。

人之所以成为地球村的主人,根本在于人类思维的发达。论躯体,人比不过鲸鱼;论力气,人远不如大象;论灵性,人不如猴子;论游泳,人不如鱼;论奔跑,人不如马;论飞翔,人又不如鹰。然而因为人能创造,所以成为万物之灵。

创造的前提是人类独有的智慧,智慧的前提是必须有相应的素质。雪莱曾问自己的学生:“什么叫大学?”答:“大学是智慧。”大学之所以为大学,不在于有大楼,而在于有大师;大师不在书多,而在于有智慧。有人问爱因斯坦什么是科学?他回答:“科学是智慧。”如查什么是哲学,查到古希腊语的原始含意,它会告诉你哲学也是智慧,并且是爱智慧。

今天研究教育改革,正是需要不断地培养青少年的智慧。人之所以到矿山中去淘金,是由于人有对物质利益的渴望。人之所以需要智慧,是因为人希望自己活得明智一些,活得幸福一些。

在国际交往之中弱国无外交,在竞争中智者胜。没有智慧的人生是愚昧的人生,没有智慧的人内心一定是黑暗的。智慧是人类生存所必需的生命功能。柏拉图讲,智慧是使人完善化。智慧,不是先天的,它需要后天的培养。而教师、校长,就是为明天开发民族智慧的人。

校长,应成为新时期具有创造性思维的教育艺术家。我经常想:当了校长,不一定就是教育家。当了局长,也不一定就是教育家。教育家应当有理论、有实践、有业绩、有升华。他们的理论、思想与实践,对教育培训事业,应该有普遍指导意义。

第一,一个教育家首先应有好的教育理念,或者说要有科学的教育理论。

第二,要创办过学校。

第三,要担任过校长或教导主任,经常从全局思考教育改革。

第四,要当过教师,在课堂上认认真真教过书,讲过课。

第五,要当过班主任,在学校、家庭、社会之间发挥过枢纽的作用。

第六,能不断地进行总结与升华,真正做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因为教育事业是动态事业,是属于未来的科学,也是属于未来的艺术。

教育家必须有帮助群众提高素质的智慧,而且一定要懂得教育艺术。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天天实践,天天调查,天天写日记,天天回答学生的问题,年年进行总结,一生写下几十本教育实践笔记、几十种教育论著,引导学生走向成功与智慧。苏霍姆林斯基堪称教育艺术家,我们和他相比,条件比他那时好很多,理应做得更加出色。我们要站在巨人肩上进行思考。

要想前人所未想,要爱学生之所爱,要研究社会之所急,要研究明日之所需。

总之,要能超越自我,超越历史,超越现实,要跟上时代潮流。为了跟上教育潮流,一定要不断更新理念,成为师生教、学、练的先导,使我们的教育培训具有先导性、基础性、全面性、战略性。

为了落实这些理念,更需要强调教育培训的艺术性。形成领导艺术,形成管理艺术,形成科研艺术,形成教学艺术。

人创造了伟大的艺术,伟大的艺术又创造了全新意义上的人。人创造了伟大的教育艺术,伟大的教育艺术必将增进人的智慧,塑造人美好的灵魂。选择一个制高点――当前时代的高度;选准一个突破点――认真研究创造、创新与素质教育;强化一个兴奋点――抓住成功与智慧;形成一个更新点――使教育科学逐步上升为教育艺术。

我这一生中,在教育战线干过如下一些工作。

头些年研究过胎教,50年代研究过学龄前教育,后来教过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又教过研究生、留学生,最近给职业经理人、老板上课。在首都北京,在中南海、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分别做过演讲,还办起了全国第一所民办大学――北京自修大学,进行成人教育;我还多次到少管所、工读学校演讲。近年,又有人和我切磋开展临终前的关怀与教育。

另外,我在海外调查过终身教育、周末大学、远程大学、空中大学、电视大学、假日大学、函授大学、社区大学,还到过耶鲁、哈佛、牛津、剑桥、新老鲁汶、莱顿等大学及研究生院进行过参观或调查。

我从多方面受到启示,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综合教育理念。

在广泛的教育培训实践中我体会到:要想当好校长、教师、讲师,不当教书匠,不去培养书呆子,必须首先提高自身素质。要想提高学生的素质,首先要提高教师素质。要想提高教师素质,首先要提高校长的素质。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要强化德、识、才、学、艺、体。这六项缺一不可,这里不一一阐述,请参阅拙作《塑造美的心灵》,其中有较详细的论述。

另外我还想提出,在加入WTO以后,校长要有六种修养。

一、正确处理国际、国内的关系,把建设好祖国作为理念的基准。

二、正确处理为公为私的关系,把立党为公作为党性的核心。

三、正确处理一时与一世的关系,把正直无邪作为自律?基点。

四、正确处理修德与谋才的关系,把道德高尚作为修养的前提。

五、正确处理做人与为官的关系,把理想信念作为精神的支柱。

六、正确处理素质与考试的关系,把提高素质作为办学的方向。

总之,每个人要有好的素质与气质。当官是一时的,有学问是会过时的,有姿色也会年老色衰的。只有德、识、才、学、艺、体才是最宝贵的财富,才可使人永葆青春,这些人所创造的业绩才是恒久的。

今天,我主要讲两个“六”。

谈到成功智慧,实质上是讲如何使自己更聪明。优胜劣汰,是大自然的规律,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落后,就要挨打。落后,就要受气。落后,就要受欺负。落后,就要被罚出球场。落后,就要被开除“球籍”。

如何增长智慧?从当前知识分子来讲,就要研究如何改变思维、改进思维。智慧的提升,实质上是思维方式的提升。智慧的转变,实质上是思维方式的转变。

思维方式的转变,当然是以实践方式(如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竞争方式)为推动力,这只是在“最终”的意义上才是正确的人类进化的逻辑。恰恰是这样,思维方式变革引起实践方式的改变,这或许是作为“思维动物”的人类特有的规律。思维方式的转变,要靠智者的引发;思维方式的培育,需要高明的教师的开掘。教育培训工作者要善于开发学生的智慧。

第一,我们认为教育事业的改革,对受教育者而言需要提高感知力,强化记忆力,形成判断力,增强感悟力,进而形成联想力,逐步培养创造力。

第二,在教、学、练的过程急需研究以下六对矛盾:左脑与右脑、智商与情商、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静态与动态、已知与未知、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这六对矛盾,不仅能互动,并且能递进、联动。

通过上述两个方面,既减负,又增效,才能做到事半功倍,使师生变得更加聪明,更智慧,敢于迎接新的挑战。可是目前还有些值得重视的情况未能引起重视,现介绍两封来信。

一个中学生来信说――

听了您的报告,我们都十分高兴,您真是我们的大朋友。我们非常渴望老师都能像您那样理解我们。“青年是我师,我是青年友。学生是我师,我是学生友。”我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第一次从老师那里听到这种美好的语言。我们班主任如同警察,天天盯着我们,老让我们紧张。他说:“我的耳朵特别灵,眼睛特别尖,你们的一举一动都逃不出我如来佛的手掌心,你们在我这班上就得老实点。我教了十几年书,把学生的心理早摸透了,别跟我玩猫腻,我治人的方法有的是,一招比一招损,有不怕死的就试试……”我们中学生喜欢什么样的老师?好的老师应当是有学识、有品格、有风度、有智慧的老师。他们睿智、幽默、风趣,待人以诚,与人平等,和学生打成一片,师生之间能互相理解,能和学生融为一体,对学生没偏见,决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上课不照本宣科,不生搬硬套。可是我遇到的老师,这样的比较少,所以我们前些天已决定举行一次“中华全国坏老师选拔锦标赛”。亏了您来了,否则我们真要开赛了。我们班的班主任可能要名列前茅。听了您的报告,我们懂得了其实每个老师都是为我们好。可是他们为什么不好好研究一下教育艺术呢?为什么不讲讲“学生是我师,我是学生友”呢?

一位首都师大毕业生来信说――

我从首都师大毕业后,来到中学,教了两年书之后,我才真正体会到听您的课没白听,选修教育艺术、演讲美学,没白选,真有用,真解渴。和我们一块毕业的同学讲:我们在系里学到不少知识,如果没有学教育艺术就不会教;学到不少政治理论,如果没有学演讲美学就不会讲。正因为我们学习了这两门课,就形成了我们首都师大毕业生的一大特色。我们掌握了这两门课之后,如虎添翼,在讲课时,游刃有余,学生学变成美的享受,老师讲也是美的享受。首都师大的特色就是使教育上升为科学,再上升为艺术,这一点我们得天独厚。希望您继续帮助我们,《教育艺术》杂志我们每期都读,特别希望读到青年教育艺术研究所老师们的文章。

另外,我再介绍一些先进教师、知名讲师对加入WTO后如何更新教学观念的思考。

一、教与学的过程不在于学生对教师多么礼貌,而在于师生之间能否互相尊重,共同追求真理与智慧。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

二、教与学之间不在于掌握了多少知识点,而在于共同提出多少新问题,时时有求知渴望,时时提出为什么。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三、教与学的过程,师生之间不在于死记硬背了多少条文与公式,而在于创造出共同参与?自由表达的机会。

四、教与学的过程,不在于留了多少作业,而在于学生在与教师的共同探讨中,能否产生强烈的好奇与兴趣。形成好奇心、探求欲、创新欲,教学才能有实效。

五、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不在于老师给学生“填鸭”多少,灌输多少,而在于师生之间在相互切磋中,不断地形成是与非的判断力,弄清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

六、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不在于对某些权威的信任度,而在于师生间不受权威的制约,强化自信力。

七、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师生间不在于了解并掌握了社会与自然的哪些现象,而在于认清了社会与自然的法则与规律。

八、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不在于用了多少时间,而在于是否形成了教与学的美的享受,逐步地增进着彼此的智慧。

创造教育范文3

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笔者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培养想象能力

想象是思维活动中最见活力的一个方面,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离开想象不可能取得成效。想有利于打破思维定势,开启学生的创造思维,因而在培养学生想象力方面,采取以下几种形式:

一是用准确优美的动作示范,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引导学生想象。

如技巧中"鱼跃滚翻"教学,用"蹬摆如兔跃,臂部比肩高,支撑作退让,滚动紧束腰"的形象语言描述,同进再作优美的动作示范,通过直观观察和语言启发,使学生初步感知动用表象,了解动作的程序、结构,明确动作的时间与空间的关系,建立理念与实践之间的联系。由于直观感知、记忆,头脑中储存有多种多样的表象,便于展开联想和想象。

二是利用原型启发,诱发思考,促进学生想象。

原型启发是指从事物的相似和类比中看到或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人类科学技术发展历史证明:原用型启发解决问题,是引发创造、发明的主要思维方法。比如在教标出手动作时的身体姿势,可比作一张拉弦待发的弓,说明满弓的道理。教师把一根竹片比作身体,在它的一端放一小石子,将竹片弯成"满弓",然后放开有石子的一端,这时小石子在竹片弹力的作用下飞了出去,而且在不超过竹片弹力限度的情况下,竹片弯得越大,弹力越大,小石子飞得越远。再如讲"蹲距式"起跑的动作原理时,可用压缩弹簧作类比,从类比中悟出动作的本质,从类似和类比中探求科学规律。深入浅出地激发学生创造欲望,逐步培养想象能力。

二、培养逆向思维能力

逆向思维是创造思维的重工业组成总值发。逆向思维就是从常规思维的反面去思考。而一般正常的体育教学规律是正确的示范和讲解,引导学生观察与思考,而有目的地从正确动作的反面或错误动作开始,让学生思考,学生有迫切解迷的心理,更能激活学生的兴趣和积极的思维。比如教"前滚翻"时,教师用一方块作滚动实践,当然不会滚动,抓住这一时机,启发学生仔细观察与思考,学生不难想到圆球或圆形物体容易滚动,人体团得越圆越容易滚动,悟出了前滚翻正确的动作原理,从反向思维中发现解决问题的捷径,促进了逆向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所谓发散思维,是根据已有的信息,从不同的角度,按不同的线索,向不同的方向思考,从多方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发散思维具有多端性和灵活性两个特点,在体育教学中创造一切可能的条件和机会,激发学生大胆探索,引导多向思维:

一是让学生先实践后总结归纳,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体会、思考、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如在教"弯道跑"技术时让学生在弯道上跑了以后,再启发引导学生理解身体向内倾斜是物理中学习的离心力原理。

创造教育范文4

最近,总书记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出发,对面向新世纪的中国教育提出了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战略性要求。

创造性人才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创新精神和创造力。创新精神主要表现为敢于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创造力则表现为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力的核心内容是创造性思维。具有创造性思维的学生,能够以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像力,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知识和疑点;能够多侧面、多角度探究问题;热衷于科研和创作,处理问题时常可以另辟蹊径;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创造性人才的主要特征表现为:独立性,好奇心,创新精神,竞争意识和健全人格。

在培养创造性人才问题上要正确处理四个关系:一是知识教育模式与创新教育模式的关系。传统的教育过分强调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和一般专业知识的培养,是一种知识教育模式,它忽视创造精神、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创造个性的培养;忽视对学生的专业适应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人际适应能力的培养。然而,现代科学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科学创造和发明往往在边缘地带容易取得突破、获得成果。教育、培养创造性人才特别强调的是通才教育,强调科学、人文、艺术、技术等综合素质的训练,从而培养出更多的复合型人才。二是主体性教育与个性教育的关系。主体性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主体性教育主要是将重点放在尊重和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倡导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上。个性教育是指承认个性,正视个性的差异。对教师而言,是重视因材施教;对学生而言,则是鼓励自主学习,发展创造性。因此,素质教育强调的不仅要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等诸方面的发展,而且要促进每个学生自身获得最好的效果。三是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关系。知识是形成人的能力,提高人的素质的基础,它既包括知识的量,也包括知识的质。知识只有通过实践训练,特别是思维训练才能转化为能力。知识和能力并不等同于素质,知识需要经过自己的选择、吸收、融汇、创新才能内化为素质,而能力只是素质的一种表现形式。衡量一个人素质的高层次指标是精神境界,包括人的思想道德与对问题的认识深度。因此,学生在质与量的比较中首先要重视知识的质,进而把高质量的知识通过实践的训练内化为个体的心理品质,以实现精神的升华。四是教学、科研与实践的关系。教育应以教为主,科研为辅,以教带研,科研并举。科研实验室应向教学开放,科研成果应进入教学环节。教学工作不仅要把学生当作教育的对象,更要当作发展的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则应体现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环境中,同时,充分利用科研实验室的资源优势,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实践环境。在教学工作中应大力倡导讨论式、启发式和研究式教育,重视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并加强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在培养创造性人才的主要途径上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第一,转变思想观念,确立创造教育的主旋律意识。与传统的教育观念相比,创造性教育同样强调知识的积累,但更强调不断拓宽知识面,优化知识结构;同样强调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并更强调创造力的培养。因此,素质教育必须进行从观念到实践的变革,要从民族振兴的高度来认识推进创造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真正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作为教育的基本目标。

第二,推进教学改革,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要坚持知识传播和能力培养并举,并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一方面要进行专业方面的改革,要由强调“对口性”转向为“适应性”,实行宽口径的专业教育,把单一的专业教学体系改为包容文、史、哲、艺和自然科学等基础知识的综合教学体系;另一方面要在课程建设方面进行改革,要改变人文教育和科技教育分离的局面,强调综合性基础知识的教学。改变“知识继承型”和“单向灌输型”的传统教学观念,注重参与式教学,注重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

第三,改革考试制度,培养学生创造个性的发展。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现代教育考试手段应注重考核学生捕获、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既要考学生的基本知识,更要考他们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把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发明创造的能力也按一定比例计入总分,以激励学生开发自身的潜能,培养学生创造个性的发展。

第四,加强素质教育,构建开发创新潜能的知识框架。素质教育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注重知识积累、能力培养、人格修炼与个性发展,其核心是培养创造性人才。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应克服目前普遍存在的功利导向过重、过分强调共性的弊端,并建立相应的机制,拓宽专业口径,优化教学手段,实现全面发展与人的个性化的统一、知识传播与知识选择和创新的统一。总之,素质教育应是以德育为前提条件,以能力素质培养为中心,体育、美育、劳技教育、心理教育、创造科学和其他素质教育为基本内容的有机整体,从而使学生受到系统的创造思维和创造技能的教育,以构建具备开发创新潜能的知识框架。

第五,学与用相结合,营造发展创造教育的良好环境。营造发展创造教育的环境,教育者应侧重从时间和空间、硬环境和软环境等方面加以设计,其键是要突破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在时间上,给学生以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条件和权利,以获得宽松的学习环境;在空间上,应积极发挥学生社团活动、校园科技文化建设和社会实践等载体的功能,为学生提供发挥特长、展示个性和创造力的舞台,使其在开放的环境下培养自己的创造能力。在硬环境建设上,要积极推进以教育网络化和信息化为主要内容的设备现代化进程,为学生获得和运用信息资源提供先进的手段,充分拓展创造性思维,开辟创造性得以发挥的新领域;在软环境建设上,则注重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营造自由的学术氛围,为学生全面发展创造十分有利的良好环境。

创造教育范文5

关键词语文教育;语文教科书;创造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H319

应试教育逐渐将孩子们培养成考试机器,具备创新力的学生可谓是凤毛麟角。在未来的教职生涯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笔者一直思考的问题。近来,有幸拜读《母语教材研究》中的《培养创造力:语文教育的使命》(王栋生),让笔者颇受启发。

上官木子在《创造力危机——中国教育现状反思》中这样解读创造力:创造力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离我们很远,它的潜在性要比它的实际呈现更为大量地存在着,语文教育就是要将其激发出来。而基础教育阶段的创造力,并非科学家的创造力,更多的是“普通人在修改生活惯例时稍微变动一下常用方式所表现出来的创造力”。创造力是一种与其他能力复合的能力。在众多能力中,语言能力是首要具备的。语言表达和思维水平同步发展,这就决定了母语教育在培养创造力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

语文教科书给语文教育提供给了一个平台,编写目的是为了为了让学生能习得学习方法,在心智、能力和习惯等方面寻求综合发展,并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创造精神。既然语文教育承担着培养创造力的重要使命,那么作为平台的语文教科书在编写上就显得尤为重要。

母语教育教科书的编者首先要从教与学出发,王栋生老师说“教学内容是否合理,是否需要‘教’,是否值得‘学’,对学生的思维发展是否有价值”。需要教的是学习思路、学习方法、思维角度,尽量让学生发散思维。值得学的是可以学以致用的知识,学以致用并不是仅仅应付生活即可,而是可以让自己更好生活的知识。

其次,编写者必须具备现代教育意识,同时具备专业知识、实践经验和创造精神。想要让看书的学生具备创造力,编者首先得有创新意识,这样贯穿在教科书中的创造潜力才能润物细无声地影响着学生,萌生创造的种子。语文教科书为学生们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学习样本,如再现经典的文学著作节选、与时俱进的科学小品、思想深入的社会哲学等,这些正是发展学生创造力的契机。如果教师能够灵活的利用这些样本创造情境,将是不小的变革。

最后,教科书的编写要提供创造的平台、空间。王老师在文章中提到了“新一些”、“高一些”、“奇一些”三个综合要素。这“奇一些”给笔者的触动最大,且不说大教学,单单语文教学,这最需要思维火花的学科,硬是被社会逼得不敢越雷池半步。观山赏水的愉快语文变成“文字模板”,学生的学习热情被浇灭,哪还会想着创新呢?

语文教科书是“死”的,教师是“活”的。只有教师本人具备了创新精神,学生才可能获得有价值的思考和发现,创造力才能被激发出来。因此教师要能够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

叶圣陶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成熟的语文教师应当能够举一反三,对这些例子有创新意识,拓展学生的思维,增强思维空间的弹性。对待难点的要深入浅出,对待简单易懂的要善于深挖。对待教科书,不可照本宣科,教师的职责不是“读”书,而是“教”书。举一反三的阅读教学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母语素养。

教师不仅要教学生创造性的读,还要教他们创造性的写,要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魄力。王老师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对笔者来说是莫大的鞭策:

多年来,教科书编写者对学生写作状态研究不够,往往忽略了教学对象作为生命个体所具有的丰富性与发展特征,忽略了学生特有的思维方式,忽略了个人特定的情感状态,加之教师自身缺乏写作经历,因而不自觉地把写作文教学当成了工厂作坊,把学生当成了同一材料,用一种标准衡量、评价学生,这也是造成写作教学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

笔者对作文教学也十分感兴趣,试图分析过写作教学效率低下的原因,考虑过社会、学校、教师、家庭、学生喜好,但唯独没有想到过学生个人特定的情感状态和发展特征。写作是学生使用母语的基本能力的体现,有个性、有创意的写作,学生才能感受到其中的乐趣。语文教师在教学时,要多一点奇思妙想,尽可能地让学生有顿悟的机会,从生活细微处发现写作信息,体会语言创造的快乐。

所以,从教师的角度看待学生创造力培养的问题,笔者总结了三个要素:多看一点(写作)、多说一点(口语)、多问一点(阅读)。“多看一点”是对写作的要求,“看”可以是“阅读”,“阅读量大的学生写作一般都不错”,仔细想来也不无道理。“看”可以是“观察”,观察生活的细枝末节,这个时候“锱铢必较”也是可以的。“看”还可以是“体会”,看人生百态,体世间百味,如此,何来写不出文章之说?“多说一点”是对口语交际的要求。中学教科书中出现了口语交际的版块,充分发挥了眼、耳、口的作用。思维的火花需要大家的互相碰撞才得以产生,在口语交际中锻炼思维的活跃力,激发创新性思维的产生。“多问一点”是对阅读教学的要求。在阅读教学中,仅仅是课后的问题就能满足学生的思维发展吗?显然是不够的。教科书针对的是学生的平均水平(至少我国目前如此),兼顾到各个层次的学生。因此,教师就要多问一个问题,多从一个角度启发学生,长此以往,让学生保持“疑问”的状态。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水平会比那些没有问题的学生高得多。

创造源于积累,有积累才会有发展。母语教育是学生最早接触的教育,它所蕴含的培养学生创造力的能量是不可忽视的。不论是从语文教科书的编写出发,还是从语文教师的教学出发,不论是从语言学习方面出发,还是从文学审美出发,我们要做的是引导学生有积极探究问题的习惯,是让学生时刻保持创新意识。因此,培养创造力是语文教育的使命。

创造教育范文6

一、开展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唤起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指一种发现问题并积极探求的心理活动。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首先应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使之想创造。而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的引导下,学生才会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确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释放创新激情。

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是唤起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也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陶行知指出,创造的过程就是由行动而产生思想,由思想产生新价值的过程。教师要给学生自由,让他们开展有意思的活动。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有创意的游戏活动对学生有着极大的吸引力。课程中,在数学味的基础上多一些生活的、活泼的、趣味的元素,会推动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表现出一种更为积极投入的状态,进而激发学生的创造灵感,使数学方法在启迪中生成,问题解决策略在生成中得到落实,学生的智慧在数学活动中形成。如在教学“100以内比较数的大小”时,我在教学中设计了“抽卡片比胜负”的游戏活动,引导学生在三轮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游戏中掌握数学知识。在抽卡片、猜数、比大小定输赢这一系列活动中,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探索、发现、创造,注意力和思维始终处于高度集中和兴奋的状态,通过游戏自己创造出比较大小的方法。在游戏的过程中,我在关键处质疑:“在抽签之前,你们想对上来抽签的同学说点什么?”疑问使学生产生好奇,好奇促使学生产生想实践、想创新的意识。学生们跃跃欲试,开始了新知识的探求,探求的开始正是创造意识被唤起之时。

二、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创新精神,使学生敢创造

对如何开展和实施创造教育,陶行知指出,我们要把自己摆在儿童队伍里,成为孩子当中的一员;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嘴、空间、时间,使他们得到充分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为此,我认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之敢创造,关键是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愉悦、和谐、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教师应该以自己对学生的良好情感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应,创设师生情感交融的氛围,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产生探究新知的兴趣,积极主动地追求知识和技能,从而敢想、敢说、敢问,思维处于积极的状态,创新能力得到发挥。如教学“平均数”时,在完成例题的教学后,我出示了一组数据:2、3、4,求出它们的平均数。

生1:2+3+4=9,9÷3=3。

生2:我不用算,一看就知道这三个数的平均数是3。

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呢?

生2:2比3小,4比3大,所以这3个数的平均数就是3。

老师随即出示第二组数:2、6、7。

师:2、6、7的平均数还是6吗?

生2:不是。2、3、4这3个数是连续的,所以它们的平均数正好是中间的一个数。

师:我的意见和你相同,你讲得太精彩了。

教室里随即响起了热烈而持久的掌声。

在上面的教学片段中,在情感方面我和学生站在一条战线上,对学生的回答从惊奇、疑惑到肯定、赞赏,始终以欣赏的眼光和学生进行着心灵与心灵的交流。当学生通过紧张的智力活动获得成功得到老师的认同和赞赏时,学生的内心深处,会产生一种难以言表的快乐。师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这种强大的精神力量能不断激发出新的思考能源。学生有勇气和信心战胜困难,勇于创新,这本身就是创造发明的良好开端。

三、加强动手操作,提高创新能力,使学生会创造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会创新。陶行知说过:“要创造,非你在用脑的时候,同时用手去实验,用手的时候,同时用脑去想不可。手和脑一块儿干,这是创造教育的开始,培养学生手脑并用,这是创造教育的目的。”可见,多给学生动手的机会,让学生手和脑并用,是培养创造力的必要途径。只有亲自动手实践,才能使创新思维的结果物质化,同时可以看到自己的创新成果,体验创新的快乐,增强探究的意识。

如在教学“认识面积”时,在“比较两个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这一环节,我为学生准备了两个面积差异不明显,凭观察难以作出判断的正方形和长方形等操作材料。学生利用老师提供的材料和自己的材料相结合,相互合作,手脑并用,以动促思,创造出许多独特的比较方法。

生1:我把正方形放到长方形的上面,用重叠的方法比较出长方形比正方形的面积大。

生2:我先把正方形放在方格子上,数出来是25格,再把长方形放在方格子上数出来是30格,这样就可以知道长方形比正方形的面积大。

生3:我用相同的小纸条量,正方形有5个小纸条那么大,长方形有6个小纸条那么大,所以长方形比正方形的面积大。

生4:我用同一块橡皮在纸上移的方法也比较出了它们的大小。

生5:我用直尺量,量正方形的一条边,再量长方形的一条边。

求异是创新的基础。人类的发明创造,往往是从求异开始的。学生通过操作、交流知道并理解了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有重叠、数格子、量等,而且不同的学生学到了不同的方法,知道应该根据具体的问题情境,选择最科学有效的方法。让学生在操作中求异,有利于开阔学生的思路,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创造教育范文7

有天,我去拜访一位朋友,见他原来文弱、腼腆的儿子,一下子变成了健朗、自信的大男孩,好像突然间给长大了。面对着我疑惑的眼神,朋友非常得意地讲了自己的“教子新法:”把原来临时给儿子的零花钱固定量化,当儿子闹“饥荒”时决不支给;把家中一不太复杂的修理工理活“下放”给儿子,至于采取什么方法修理,大人可以不管,只要能修理到能用就可以了;如果儿子忘记了带车票钱,决不心太软,坚决让他自己步行走回来。此外,在节假日带儿子去参观博物馆举办的各种展览,去登山、去乡下观光。家里清寒为儿子订了一些报刊,让儿子去阅读。最后,朋友深有感慨地说:“在家庭教育上,其关键是要让孩子有创造和施展才能的机会。”

其实,创造教育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上的主要潮流。21世纪被称为“创造教育”的世纪,美、日等发达国家明确指出,21世纪教育改革的目标是“培训本国国民的创造能力”。对于孩子来说,创造能力应该说是他们进入21世纪最具有优势的竞争资本,是家长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个人创造力的萌芽时期是在儿童儿时。孩子的创造力并非体现在有几个特长上,而是孕育在独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事实上,任何孩子都具有创造的潜力,问题在于家长能不能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开启孩子的创造意识和激发孩子的创造力。

美国心理学家对这个问题进行了长期研究,从这些研究成果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具有较高的创造力的孩子的家庭所具有的一些共同特点。

就一般而言,高创造力的孩子的家庭生活,比较独立和自由,孩子所承担的一定的责任和义务,有大量解决问题的机会,有个性化发展的空间;而低创造力的孩子的家庭生活比较安定、有规律。另外,高创造力家庭孩子自己思考问题,允许他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还鼓励孩子多与外界发生联系,多经历一些风险和困难的处境;而低创造力的家庭则害怕孩子承担风险,不让孩子有经受磨难的机会。另外,孩子创造力的高低和母亲本人的个性和素质也有着密切的关系。高创造力孩子的母亲可能本身就是具有较高的创造力,她们往往兴趣广泛,平等待人,表现出较高的自信、主动和独立性,更具直觉和宽容,她们会以自己勇于创造的精神去影响孩子。

良好的家庭教育往往把孩子的创造力列为第一位。家长极少以“不许这样,不许那样”来约束孩子,而是尽量为孩子提供参与、表现的机会,无论孩子做得怎么样,他们使用的最经常的评价语就是“太棒了”、“非常好”等赞美之词。家长最关心的不是孩子做错了什么事,而是孩子解决了什么问题,学会了什么小小的技能。这对培养孩子的创造潜力的确是大有裨益,很值得家长们去借鉴的。

创造教育对许多家长来说,是一个相对陌生的概念。但这是时代的变化给家长提出的新要求,所以家长应该在自己头脑中树立起这个意识。只有了这种意识,才能更好地去培养孩子。

创造教育范文8

【关键词】创造性教育;高中美术教育;作用探析

引言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培养全面型人才是当前教育的重要任务。高中美术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与艺术水平,促进学生思想情操的发展,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与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因此,在高中美术教育过程中运用创造性教育模式,不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一、高中美术教育的现状

(一)教学观念传统

在长期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下,对于像美术这样的学科老师没有起到足够的重视,学生面对高考的压力,况且美术不作为高考考试科目,所以老师与学生对于美术的学习都非常的忽视。为了应付高考,所以学生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去学习数理化等文化科目,并且许多学校虽然在课程表上安排了美术课程,但是由于学生与老师的忽视,所以就把美术课安排给其他科,只是为了应付课程标准的要求,但是实际情况却不容乐观,使美术课的优势得到极大的浪费。

(二)教学方法单一

虽然新课程标准不断发展与进步,教学方法也不断的在更新,但是由于对美术教育的忽视,许多老师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这样就会使本来学习美术兴趣不高的同变得更加讨厌美术课堂。对于目前许多美术课堂,老师大部分都是照本宣科,就是有一些辅助教学工具,也不会去重视的使用,发挥不出其最大的作用,另外,老师与学生都缺乏一些专业的绘画工具,在学术进行绘画的过程中不能很好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从而使美术教学变得枯燥无味,这样既不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开发,同时还影响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不利于美术教育事业的进步。

(三)师资力量匮乏

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关键人物,教师是学生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老师具有优秀的教学方法和能够吸引学生的教学内容,这将会使高中美术教学变得更加简单。然而,在目前高中美术教育中,美术教师的数量与质量根本无法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无法完成高中美术教学目标。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学校对于美术教育也没有起到足够的重视,所以在对美术老师进行选拔的时候没有严格的要求,只是为了应付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由于老师的教学水平存在着差异,所以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有点教师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美术创作力,但是有些老师远远达不到创造性教育的水平,影响学生全面发展。

二、创造性教育在高中美术教育中的作用

(一)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美术

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才是真正的教育,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老师不能总是像传统课堂一样,主导教学地位,在高中美术的创造性教育中,老师要学会转变角色,不仅仅是要教会学生认识美,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去发现美,开展创造性教育就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美术的能力,让学生不再像以前一样枯燥的学习美术,而是对美术学习充满了兴趣,在学习中不断发现乐趣,不断体验美术的美,让学生感到不再被知识支配,而是自己不断的去掌握新知识,不断的去发现美欣赏美。所以,老师应该将创造性教育的思想融入到高中美术教学中去,不仅要将书本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还要敢于将创新理念引入到教学中去,让学生学习美术的知识范围不单单局限于课本,学会自主的进行创新性的美术学习。从而更好的提高美术成绩,更好的让学生去发现美欣赏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美术的能力。

(二)能够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创造性教育,顾名思义就是在传统教育的模式下加入创新,它以传统教育为基础但同时又高于传统教育。在高中美术教学中开展创新性教育可以提高学生潜在的创新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开展创新性教育,那么在实际高中美术教学过程中老师不能只是一昧的高高在上,使得课堂氛围严肃拘泥,不敢将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表现出来,这就要求老师在应用创新性教育进行教学时,要融入到学生的中间去,多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创造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能够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激发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能够让学生去探索新知识,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所以,通过创新性教育模式,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创作能力不断发展,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有效的提高。

(三)可以促进师生之间交流

在长期的传统教育模式下,大部分课堂时间都是老师一个人在照本宣科,根本没有很好的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以自我为中心,对学生采用灌输式教学方法,没有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教学,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同时使学生的观点不能及时的表达出来,师生之间缺少互动。通过运用创造性教育模式,老师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去思考,大胆的发散自己的思维,以学生的发展为主体,使师生之间得到有效的交流,引导学生去创新学习,不断的去探索美术知识中的奥妙,而不是局限于教材内容上的学习。因此,创新性教育可以使师生之间交流变得频繁,不仅能够促进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还能够摆脱学生自卑的心理,使学生完全融入到美术教学大环境之中,为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美术教学在高中受到愈来愈多的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与陶冶学生的情操起着关键的作用,然而,在目前的高中美术教学中,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制约着美术教育事业在高中教育中的发展,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所以说,我们应该不断的努力,不断的提高教学水平,运用创造性教育模式,使高中美术教育更上一个台阶。

【参考文献】

[1]张家常.创造性教育在高中美术教育中的应用[J].学园.2014(24)

[2]赵燕.创造性教育在高中美术教育中作用探析[J].大众文艺.2013(08)

创造教育范文9

【关键词】小学美术 创造性 措施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4-0156-01

美术是一门以培养学生创造力为主要目的的学科,学生通过创造出事物的具体形式来向教师或父母传达出他们对身边事物的认识和情感。美术的创作充分地发散了学生的思维,提升了他们探索发现的能力,为日后培养学生独立、健全的人格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当下的美术教育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如存在低起点、高落点的现象,学生不能够用画笔清楚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面对画纸无从下手,有的甚至放弃自己的最初想法,为了应付教师的检查,直接拷贝别人的图画。这些不良现象导致美术教育不能够达到其最终的教育目的。因此,这就要求教师摒弃陈旧的教学思想,转变教学方式,采用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把握教学重点,在教育的过程中投入自身的情感,始终坚守新素质教育的核心思想,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创造力水平,培养学生的艺术思维,实现学生总体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提升。

一 转变授课方式,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

美术教育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育。对书面知识的讲解微乎其微。美术课本的知识只是用于辅导学生更好地进行创作,通过对作品的赏析,使他们形成艺术审美观,把喜欢擅长的绘画元素运用到自身的作品创作中去。所以教师在授课时,应减少对课本知识的详解,摒弃以往照本宣读的教学方法,采用自主教学的方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导者,掌握课堂的主动权。在学生进行创作的过程中,教师应当适时地进行指导,发现学生的优点,鼓励他们大胆创作。在美术课堂上,教师应留给学生充分自由的空间。因为严肃压抑的环境是阻碍学生进行创作的重要因素。只有轻松愉悦的环境对于学生的创作才大有裨益。教师应让学生处于一种自由放松的状态,不用像其他的文化课课堂那样,保持端正的坐姿和高度集中的神态,但这并不等同于课堂是散漫、无纪律的,轻松的氛围强调的是学生心态的自由与放松。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创作,应当尽可能多地给予学生创作的机会,更多地让学生自己动手绘画、动脑构图,让其在绘画创作上发挥自身最大的创作潜能。在课堂上,教师也可以向学生展示一些美术大家的作品,让学生从名人的画风中吸取绘画的技巧。在学生进行创作的时候,允许学生相互交流,表达自身创作的思想理念。在课下,教师可以让学生展示自身的创作成品,对作品的创作缘由和思路进行讲解,分享自己的创作成果。

二 尊重学生的想法,针对性地分析评价学生美术创作的成果

在以往的教育教学中,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源源不断地向学生输送知识,硬性的知识教育使学生对知识的接受产生了疲乏的心理。美术课堂是一个创造性的课堂,教师应解开束缚学生思想的枷锁,尊重学生内心的想法,注重培养学生独特的个性,只有拥有不同于普通人的视角和眼光,才能创作出与众不同的画作。在美国式的教育中,学校大力强调发散学生的思维,使其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地发挥想象力,教师禁锢学生思想、压制其想象力的行为是触犯法律的,由此会受到法律的制裁。所以可以看出,想象力对于学生的创作是多么的重要。对于小学生这个群体而言,莫大的鼓励成为他们学习向上的动力。所以在美术作品创作活动完成后,教师应及时地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这是对学生创造力的肯定,同时在学生彼此作品赏析的时候,让他们取长补短,最终实现自身作品的完美创作。在学生分享创作带来的乐趣及被教师认可鼓励的同时,又让学生的家长了解孩子在美术创作方面的天赋和发展潜能。教师及家长的鼓励,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创作的信心,激发孩子美术创作的热情,提高他们主动创作的积极性。当然,教师及家长在鼓励时,应当注意措辞,过于夸大的鼓励会使学生自信心过度膨胀,最终使其养成不可一世、眼高手低的坏毛病。过于经常性的鼓励会使学生永远得不到满足,有的甚至出现心理疲劳,所以教师和家长应当把握鼓励的度,间歇性的鼓励会使学生从中得到更充足的力量,使其在美术创作能够不断地要求自己,最终使其美术创作的水平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王芬.小学美术教育特点及其教育方法[J].知识经济,2011(4)

[2]宋晓亮.新视野下的小学美术教育探论[J].网络财富,2010(3)

创造教育范文10

关键词:小学;体育;创造

新课程标准要求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提高学生主体地位。用不同的方式引导学生,激发学生对体育学科的兴趣。创造教育需要创造性教师。

1创新教学内容

创新教学内容不是简单的选择教学内容,而是要将相同的内容以另外一种方式展示到学生面前,让学生感觉到新奇。例如跑步是小学阶段重要教学内容,一到六年级都有,也是小学生体质健康必测项目。面对一个单元的跑步内容,六七节课如何让学生感兴趣而不是让学生发出“又是跑啊!”这种感叹,可以改变课的名称,换成学生感兴趣的名,如三十米快速跑,可以叫“我是奔跑小冠军”。让学生感受到乐趣,主动参与学习。创新教学内容并不是否定教材内容,可以在基本教材的基础上增加或改编有趣的又和主教材有关的内容。还是以三十米快速跑为例,我是让学生尝试着自编一些辅练习,但前提是让自己充分热身,活动到身体的各个肌肉和关节。还有,在完成本课规定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场地器材选择相应的小游戏,既能巩固所学,又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三十米主教材结束我往往会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追逐跑游戏。当然,教师安排的小游戏似乎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我在游戏部分也会给学生一定器材或道具,另外给他们规定区域,让学生相互交流,创造属于自己的、有利于身体发展的、能够培养团结合作精神的、有趣的、有吸引力的的游戏内容。创新教育内容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在选择的时候可以多选择新兴体育运动项目和传统体育项目,例如在选择小本教材的时候我会直接选择几项传统项目列入校本教材,踢毽子和跳绳以及呼啦圈,虽然传统,但却是经典。新兴的体育项目是一种潮流,是一种趋势,也是时展的需要,那么在选择上也应注意选择一些贴近生活、流行的项目,例如近几年发展较快的街舞等一些新兴项目。

2创设教学情境

通常我们所说的教学情境实际上指的是学生学习的环境,这种环境是为了达到相应的教学效果,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设计的。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能够让学生平时接触的东西,如图片、景象、音乐、游戏等融入课堂,让课堂变得更加接近生活,使学生如同处在日常的生活中,加强学生的感知能力,使学生可以更好的发挥自主能动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则是课堂的引导者,是一名“导演”。当教师创设了教学情境以后,通过情境的渲染,学生很容易融入其中,发挥想象,展现创造思维。如立定跳远时我们取名“小青蛙学本领”,让学生扮演成小青蛙的角色去相互比赛,对最终取得最好成绩的学生颁发“青蛙王子的奖章”,对合格的学生颁发合格奖章。又如在学习“正面投掷轻物”的练习时,根据学生的水平阶段特征,首先给出一个比较生动的名字“打四害”,这样的主题可以第一时间抓住孩子的兴趣,接下来只要按部就班的去学习“打四害”的本领即可。在学习“打四害”本领的过程中,教师围绕主线,循序渐进的进行教授本领,告诉怎么样是更好的动作,什么样的动作除不掉“四害”,从而在节奏鲜明的主情境引导下让学生学到本领、掌握技能。游戏是孩子们的天性,可以在投游戏部分给游戏取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如“猫鼠大战”这样充分利用已有器材场地,又可保持锻炼的高昂兴致。游戏让学生体验到快乐锻炼的方式和如何学会进行“进攻与防守”的方法,激活学生思维,在体验中学会学习。在游戏的过程中学生的奔跑、反应、躲闪等身体素质得到进一步的锻炼,也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和遵守游戏规则的优良的品质。

3创新教学方法

好的教学方法不是因为本身它有多完美,而是它够不够新颖,适不适合这群学生,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选择适合学生的教法。在选择教法上我们需要遵守的原则是教法很有吸引力,教法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教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几种经典的教法:(1)口诀教学法。适合的范围比较广,几乎适合各个年级段。它比较简短,而且朗朗上口,比较容易识记。教学中我将比较复杂的动作,巧编成口诀,如:在传授立定跳远的教材中,我编了一首儿歌“脚尖脚尖向前跳”让学生练习中体会口令的含义,促进动作的掌握,也促进了低年级学生对动作的记忆。(2)分组合作法在教学中采用分组合作法是学生巩固所学内容的主要练习形式,我的教学中常常运用小组和集体性的合作较多,在学生无法分清内容的时侯,可采用集体合作,教师边讲边练,效果很好。例如,分组教学可以将主动权放给学生,学生非常乐意投入练习,通过相互交流,练习取得较好效果。(3)分层竞赛各年级学生都喜爱。可以在练习间穿插游戏,学生思想开小差,安排“与我不同”“学做木头人”游戏,一个练习结束后根据练习的动作进行综合素质的练习穿插,以期达到全身性的发展。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兴趣,收效很大。

4创造性使用器材和创新器材

目前有些体育器材跟不上教材。很多教材安排了有趣的教学内容,但一到器材室找器材的时候就发现,根本没有器材,怎么办呢?要么换内容,要么直接不上。久之,学生在校时间只能接触到,跑跳投这些简单的田径项目,一些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新兴项目似乎根本没法开展。当然,这些问题会不断得到关注和解决,但在这之前我们要想办法去克服,那么就需要做到器材的使用要多样,如:在跳高的过程中不一定要用跳高架,而选择橡皮筋,克服学生的心里障碍,男女生均可以大胆尝试,学习效果也非常好。又如学生障碍跑得时候可以将呼啦圈放入体操垫中间,这样可以让学生安全的爬过去,避免受伤,提高学生乐趣。一块体操垫可以有不同的用处,可以爬、跨、滚翻、踩,还可搭房子。在没有器材情况下还可创造器材,如投掷没有球时可以用纸飞机或是纸球代替,一物多用,变废为宝。创造性教育需要有创新型教师。小学体育教师更要不断更新观念,更新思想,更新知识,更新教育教学方法,大胆创新,在不断探索中前进。

参考文献:

创造教育范文11

1•培养创业精神。通过创业教育,使青年学生了解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巨大的就业压力;了解创业成功提供的就业机会能够解决社会就业难的问题;了解中国面临的发展机遇需要更多的人投身于创业事业,才能将众多的投资机会转变为社会财富;了解中国当前高素质人才创业的比例还很低,需要更多具有创业素质和能力的人去投身于创业事业。通过创业教育,能够营造浓郁的创业氛围,使青年学生切实感受到创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转变就业观念,树立起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

2•丰富创业知识。通过创业教育,使青年学生了解什么是创业、为什么要创业以及现代创业的发展历程、成功创业者和创业企业的成长经历;了解、熟悉并掌握创业者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创业团队、商业机会、商业计划、市场营销、财务管理、创业融资等基本知识;了解与创业有关的法律法规、国家关于创业的现行政策等。通过创业教育,能够完善青年学生的文化结构,丰富青年学生的创业知识,使青年学生掌握一定的创业技能。

3•健全创业心理。通过创业教育,培养青年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抉择、自主行为、富于创新、不因循守旧,善于与客户、顾客、公众媒体、销售商、内部员工等沟通、交流、合作的心理品质;培养青年学生敢于行动、敢冒风险、敢于拼搏、勇于承担行为后果,善于克制个人欲望,防止行为冲动,能够用积极的态度看待来自工作和生活的压力,百折不挠、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通过创业教育,能够健全青年学生的创业心理,促进青年学生的自我调节,保持青年学生良好的心理适应性。

4•提高创业能力。通过创业教育,使青年学生学会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的创业技能,包括计划决策、人事管理、市场营销、生产运作、财务管理等传统管理能力以及把握商机、创建团队、善于沟通、高效融资等创业必备能力;培养青年学生创业企业家的素质和建立创业文化的能力,包括独特的领导才能、善于化解各种矛盾、独有的管理风格、获取团队成员信任等。创业是一个实践的过程,创业能力不可能通过创业教育就能完全掌握,需要在创业的实践过程中去完善、发展、提高。

二、内容体系的基本框架

要实现创业教育的目标必须有相应的创业教育内容作支撑。按照创业教育目标体系的要求,创业教育的内容应包括理论、实务和实践三个部分。由此,创业理论、创业实务、创业实践构成了创业教育内容体系的三个基本要素。

1•理论教育。的构成要素进行分析和研究。这些构成要素既包括创业的主体———创业者、创业团队、创业经理人,也包括创业的客体———创业机会、创业环境、创业过程的组织模式等。正确理解和认识这些要素的特点、作用以及相互间的联系,可以帮助创业人员掌握创业的基本知识,理解创业产生和发展的基本规律,减少创业的盲目性。

2•实务教育。创业实务是对创业程序的分析和研究,是创业的重要环节,它包括创业经验的积累、创业素质的培养、商业机会的选择、创业计划的制定、创业企业的建立、创业成果的收获等。这是创业的一个完整过程,互相衔接,互相影响,正确理解和认识每一程序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可以帮助创业人员培养创业的意识,树立科学的创业观念,认真把握每一个创业环节,促使创业合理运行。

3•实践教育。创业实践是创业理论与创业实务的具体应用,主要是对创业方法的分析和研究,它包括创业融资、创业策略、风险投资、市场营销、创业管理等。创业实践注重具体操作,解决如何创业的问题,它为创业人员提供了创业运作的基本方法和成功经验,这些方法和经验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它能够提高创业人员的创业技能,培养创业人员健康的创业心理,使创业人员在创业实践中少走弯路,去争取创业的成功。

三、专家体系的基本框架

要实现创业教育的目标,完成创业教育的内容,就必须要有一个合理的教授体系。根据国内外创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和我们的实践探索,教授创业教育的专家应来自经济管理、工程技术、政府经济部门、企业、创业园、投资公司等领域,他们构成了创业教育专家体系的六个基本要素。

1•理论专家。经济管理领域的理论专家熟悉现代经济理论和市场运作规律,对国家的经济政策具有较强的把握能力和预测能力,这有利于培养企业家对市场的敏感和对经济政策的领悟能力,以便及时调整市场策略,适应各种变化。此类专家可以以企业管理顾问的身份参与企业管理,在工作中时时刻刻为企业指点失误、出谋划策,随时对企业家进行培养。

2•技术专家。工程领域的技术专家了解世界科技发展的最新动态,能够准确把握某一领域的技术革命所产生的震动和影响,这有利于帮助企业家了解科技发展给企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使企业善于在变化中抓住商机。此类专家可以以企业技术顾问的身份参与企业发展战略的策划,为企业家决策提供帮助。

3•政府人员。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部门每一项政策或法规的出台都会引起经济界的变化和改组,进而给企业带来新的机遇或者出局的厄运。政府经济部门的管理人员能够帮助企业家了解政府经济部门在产业发展中制定的政策、扶植措施、计划、规划等宏观调控行为,把握其将要带来的变化,争取政府经济部门的支持。

4•企业家。成功的企业家具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和坚定的自信心,对创业者具有不可抗拒的影响力和感染力。他们大都走过了一条坎坷不平的创业之路,其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具有很好的激励和借鉴作用。创业者会自觉以成功的企业家为楷模,主动与成功的企业家沟通、交流,这种接触能够激发创业的激情,为创业者树立信心。

5•孵化管理者。国家给予科技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的优惠政策,孵化器对孵化企业的扶持作用,最终都是由孵化器的管理人员去落实,他们是最直接帮助创业者创建新企业的人。孵化器的管理专家在创业者与孵化器之间搭建起一座桥梁,使他们能够相互了解、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共同为孵化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而不懈奋斗。

6•风险投资家。风险投资家熟悉创业投资,了解什么样的项目、什么样的商业机会能够有市场,能够最终赢得消费者,产生经济效益。他们更清楚投资人的心态、目标以及投资的方向、策略,他们的投资经历对于青年学生学习创业知识、提高创业技能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这类专家在创业教育中也是不可缺少的。

四、过程体系的基本框架

创业本身就是一个实践的过程。根据创业教育目标的需要和创业教育内容的安排,创业教育的过程体系主要由课堂教学、活动开展、案例研究、混合讨论、模拟创业等五个基本要素构成。

1•基础过程———课堂教学。通过这个基本的教学环节,可以把创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教给青年学生,使青年学生掌握创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创业意识和创业思维,了解国内外的创业现状,积极把握创业的美好未来。课堂教学可以使创业教育得到普及,使更多的人能够接受创业教育,满足青年学生的广泛需求。

2•重点环节———活动开展。活动开展是创业教育的重要环节。通过开展创业活动,可以检验青年学生学习掌握的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进一步培养团队精神,提高创业素质和实践能力。当前,以“创业计划竞赛”为模式的国家、省(市)、高校三级青年学生创业活动体系,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创业活动的开展,还可以增强青年学生接受创业教育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3•延伸过程———案例研究。通过创业案例的研究,能够巩固课堂教学成果,使青年学生加深对创业知识和创业理论的理解,促进对创业方法和创业技能的消化吸收。创业案例来自于现实生活,具有很强的说服力。研究和分析创业案例,有助于青年学生良好创业心理素质的形成,增强开拓创业事业的信心。

创造教育范文12

【关键词】探索 创新 培养

社会进步需要创造,无创造社会则停滞不前;教育发展亦需要创造,无创造教育便会僵化。进入以创造发明为主流特征的21世纪,创造教育日益显示出举足轻重的作用。纵览中国教育发展历史,最早、最鲜明地打出创造教育大旗的就是教育变革的先行者―――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陶行知认为,创造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活力,是一个民族文化中的精髓。所谓创造教育,即培养民族活力的教育,培养学生“独出心裁”能力的教育。

陶行知认为每个儿童都具有巨大的创造潜力,儿童的创造力需要解放和培养,并提出了“六大解放”的主张。他的这一思想对我国当前培养儿童创造力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那么,如何运用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来培养幼儿的创造思维呢?本文就我的思考与探索陈述于下,以求教于方家。

1 转变教育观念 鼓励孩子创新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创新的时代,为培养大批创新人才,我们必须从幼儿开始培养。由于我们教育的对象还小,教师不信任孩子的能力,不敢放手让孩子做主,事无巨细包办代替。由于长期受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在教学中存在着不少压抑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做法。其一,从教学活动的价值取向上,鼓励孩子采取“照葫芦画瓢”的思维方式。曾有一位幼儿老师教小朋友画小鹿,由于一时的疏忽,把小鹿画了两条腿,结果全班三分之二的幼儿都画了两条腿,原因是老师平时没有指导幼儿进行大量的形象感知,表象记忆,并且经常要求孩子完全照着老师的样子进行各种活动。孩子的头脑中没有足够的形象储备,缺乏基本的创造素材,也就不能进行联想与创新;其二,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往往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让幼儿机械地模仿,机械地记忆,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能力的培养,把幼儿的头脑只当成是储存知识的“仓库”而不是生产知识的“工厂”。其三,在教学活动的评价上,教师只喜欢记忆型的幼儿,喜欢上课规规矩矩,下课老老实实的幼儿,这样的教学只能培养出循规蹈矩的儿童,压抑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陶行知认为,儿童的创造力需要及时、正确的培养。美国学者史蒂芬?利汉斯说:“2―6岁是创造性发展的关键期,如果不能及时加以培养,那么创造性在以后的生活中很难再被激发出来。”张衡数星星,骆宾王作诗,曹冲称象,牛顿自制小风车,爱迪生孵蛋,等等,这些杰出的创造性人才,在其童年时期就表现出了独特的创造力。然而,如果没有培养创造力的环境和教育,即使是富有创造性的“小神童”,也很难成长为伟大的发明家。张衡如此,牛顿如此,爱迪生也如此。创造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的起点则是创造力的萌芽阶段――学前教育。作为学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园教育必须担负起培养儿童创造力这一神圣使命。教师首先应从思想上改变过时的观念和专制的作风,并且要从思想上肯定教师角色定位的转换:教师由教学中的主导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化为现代的幼儿能力发展的促进者。

2 培养动手能力,激发创造欲望

陶行知指出:“手和脑一块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儿童的创造活动是在不断的探索、尝试、操作中完成的。他们的创新思维只有通过一些实际的尝试操作,才能物化,也只有通过一系列尝试操作,他们的创新思维才能更加符合现实,更具有实际效果。儿童在一次次动手操作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不断拓展自己的思路,尝试用各种方法解决问题,其实质就是一种创造力的表现。而且,儿童在动手操作、反复尝试中获得一些成功,会进一步激发其动手的热情,使其创造潜力得以更大的发挥。因此,教师应创造条件,为儿童提供动手操作的环境与物质材料。例如,在活动室设置各种区角,让儿童玩积木、捏泥人,做小制作、搞小发明等,通过这些儿童感兴趣的活动来促进其创造力的发展。幼儿创造的火花,犹如活泼稚嫩的触角,敏感而脆弱,需要教育者珍爱、保护,并给以广阔的空间和自由。教师应对孩子少一些苛求和责备,多一些宽容和理解。

在活动中我有意识的让孩子查找资料、参与环境创设、培养他们动手能力。如主题活动《美丽的森林》,我就和幼儿一起寻找和收集有关森林的实物与资料,创设主题环境,把收集到的资料及调查所得做成“森林资料站”。孩子们建议将墙饰和活动室布置成美丽的“森林”,在“森林”里用废旧盒子、可乐瓶、瓦楞纸制作了动物们的“家”,用折、撕、剪、画、捏等方法做成了许多栩栩如生的动物,创编出各种关于“森林”里的故事展示在墙面上。在这样充满吸引力的环境里,孩子们每时每刻都在主动地学习、积极地创造。在这里,环境不仅仅是美化活动室,而且是孩子们自我表现与展示的舞台,是幼儿尽情想象与创造的天地。

3 丰富感性知识,提供创造材料

任何新的形象,新的设想的产生都是对已有表象与观念的选择,加工,改造。如果儿童从未看到过猴子,在绘画活动中也就不可能画出生动形象的猴子来,只能是“照葫芦画瓢”。正是基于这种想法,我在平时的教学中改变了以往那种模仿的训练方式,而首先注重幼儿的主动观察和表达。比如,在绘画活动中我把教幼儿画大象改成了画鸭子,因为我们这个地区的孩子很少见过大象,而对鸭子比较熟悉。在活动之前,我让孩子们通过各种方式观察鸭子如何走路,如何游戏,怎样吃食,怎样玩耍。绘画活动的时候,我只是教给他们画鸭子的一些方法和要领,画的内容则可以根据自己的观察自由选择。结果孩子们的积极性很高,一张张画纸上出现了各种各样动态逼真的鸭子。究其原因就在于他们的头脑中有着丰富的生活材料。这是保证他们思维活跃的根本。

我还利用活动的机会,让儿童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引导他们观察沿途的车辆与行人,认识建筑物、交通工具,观察房前屋后的环境,探索田野河流的分布情况,欣赏大自然美景,了解花、草、鸟、虫的特征等,以丰富儿童的感性知识,启发其想像力,触发其灵感,增强其探索精神,点燃其创造的火花。例如,我在一次中班的小朋友们参观造船厂和码头之后,让小朋友“画船”。结果,有的小朋友的画面上不仅有轮船,还有高挂的太阳、漂浮的云彩和飞翔的小鸟,有的还画出了海盗船和国王的船,国王的船上有国王和美人鱼在跳舞,甲板上还在放烟花……生活是创作的唯一源泉,此言妙矣!

4 巧设创新问题,激发创新思维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能力。”好问是儿童的天性,是儿童探求未知、开启智慧、认识世界的内部动力,是探索和创造的源泉。创造性思维更多地表现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老师可以在幼儿游戏,绘画,活动中不断地向幼儿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幼儿有目的地去思考。

比如,在一次游戏中,三组幼儿进行搭汽车的比赛。我要求他们每组搭的车子样式不同。三组幼儿都开始各自动起了脑筋,搭起了三种不同样式的车子。可是由于桌面光滑,车轮不稳,车子都倒下去了。怎么办呢?我再次要求三组孩子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并且每组想出来的办法要各不相同。第一组的小朋友很快想到应该由四个小朋友各扶一个轮子。第二组的孩子们想出来的办法不能和他们相同,那该怎么办呢?几个小朋友七嘴八舌地在讨论,忽然一个孩子说,我看过司机叔叔修车的时候,在轮子的前后用一个三角形的东西垫住,这个办法果然有效,轮子不滑了。这可苦了第三组的孩子,他们商量了好一会儿之后,几个幼儿兴奋跑到教室的外面捧来了沙子,把沙子铺在车轮下面,车轮果然稳住了。我大为惊讶,为他们这一具有创新意识的办法高兴。

在绘画活动《有趣的西瓜皮》中,我发给每个孩子一张带有半个西瓜的纸,先问幼儿半个西瓜像什么?孩子纷纷说像轮船、像雨伞、像小推车等。孩子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创造出一幅幅新奇的作品,有的把西瓜皮想象成一艘潜水艇,许多美丽的鱼儿正围着它做游戏;有的把西瓜皮变成了一间鸟窝,鸟妈妈在外面保护着里面的鸟宝宝睡觉,有的把西瓜皮变成了雨伞,小猫正在下面躲雨……幼儿自由发挥的同时,我们要充分尊重孩子的想法,鼓励和支持孩子大胆表现,让幼儿充满自信地去创作,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现自我。在一次认识沉浮的科学活动中,先让幼儿大胆设想,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在实验中,我先让幼儿亲自把木块、铁块、橡皮泥,玻璃球等放在水里,观察什么东西浮在水面上,什么东西沉在水里。接着,我又设计了两个讨论问题情境,一是出示一个塑料空瓶放进水里,让幼儿观察,塑料瓶浮在水面上,那么怎样使塑料瓶沉下去呢?一是出示五个一样大小的红色小圆球,并告诉小朋友,其中四个木球,一个铁球,请小朋友想个办法,把铁球找出来。由于提出的问题新奇而有趣,因此幼儿的思维很快活跃起来,他们积极参加讨论,提出各种解决问题的办法。有的说放在水里,有的说用天平称,有的说用石头敲,答案不一而足。因此,当幼儿在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时,教师要更多地鼓励他们想出一些与众不同的新方法,这样才有利于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总之,运用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幼儿教育中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很多,有待我们去探讨,去创造。事实告诉我们,有创造精神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幼儿。教师只有首先培养自己的创造能力,才有可能在实际教育活动中自觉主动地培养孩子的创造性能力。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要采取创造性教育的方法和措施,以进行针对性的创造性教育。我坚信,只要我们每一个幼教工作者努力践行创造教育思想,幼儿创新能力的提高一定指日可待,中华民族的复兴腾飞之时一定会早日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