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公共卫生论文

公共卫生论文

时间:2022-09-30 08:51:16

公共卫生论文

公共卫生论文范文1

【论文摘要】2003年的非典危机暴露出我国公共卫生防御系统存在诸多缺失。弥补公共卫生领域资源配置中存在的“市场失灵”,必须发挥政府的公共经济职能,同时培育良性的市场竞争机制。建立健全公共卫生保障系统是保障我国经济稳定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要条件。

2003年的非典危机暴露出我国公共卫生防御系统存在诸多缺失,对我国的公共卫生保障体制进行改革势在必行。公共卫生保障体制改革要达到三个目标:其一,要根据需求(反映收入和健康状况的需求)分配有限的卫生资源,更有效地为整个社会服务;其二,要引入社会效率高的医疗服务保障体系提高卫生医疗服务的质量;其三,建立健全高效运转的公共卫生防疫系统。第一和第三个目标更注重公平性,需要适当的政府干预和充足的财政投入,第二个目标更注重效率,需要通过发挥市场的作用来实现。所以公平与效率的权衡也体现为政府干预与市场机制的补充。

1建立公共财政体制,加大政府对公共卫生保障系统的投入

从1998年起,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保障国民经济平稳健康增长,我国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到2002年的5年间累计已经发行长期建设国债6600亿元,积极的财政政策体现了经济增长优先的目标,对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相对忽视了公共健康、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等社会经济发展目标。非典疫情的突然出现,不仅使得忽略这些问题的代价在短时间内集中显性化,而且对宏观经济造成了更大损害。这迫使我们重新评估以前的宏观经济增长目标模式,财政政策目标转型也就成为必然。今后的财政职能必须向公共财政转变,更多的关注市场不能有效解决的问题,如公共安全、公共健康、环境保护等。

2通过政策干预纠正公共卫生保障领域中的“市场失灵”

公共卫生保障部门是一个不能简单听凭市场调解的领域。这是因为,第一,医疗保健的需求弹性非常低,价格的高低对需求的影响极小。卫生需求的低弹性和服务的随机性,让市场需求来确定医疗的价格将会使卫生保健的费用很快超出社会和普通人的承受能力。第二,很多疾病的危害范围并不仅仅局限于病人本身,而可能是整个社会。就拿非典事件来说,它造成的危害不仅是患者的生命危协,同时也影响了社会、国家,甚至全球的正常生产和生活秩序,其危害之大,单凭市场调解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由国家和国际组织做出统一部署和安排。第三,医疗服务行业含有专业条件的限制性,一定范围内的垄断性,医生和病人知识的不平衡性及医疗效果的不确定性等特点。第四,在以知识经济为特色的21世纪,国家承诺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健,这不仅可以保护人力资源、改善劳动力整体素质,从而可以进一步提高国家竞争力,增强国家的整体实力。由于公共卫生医疗行业的特殊性,需要通过适当的政策干预来纠正其“市场失灵”,并确保医疗服务利用的社会公平性,以保证社会福利和公平目标的实现。政府介入该领域,实行价格规制,让医疗企业依法经营,可以实现医疗保障普遍供应的社会公平原则,实现政府保护消费者利益、向弱势人群提供保障,加大社会福利的政策目标。

3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效率

公共卫生服务领域应由政府来介入这是无可非议的,但如果国家对这一领域进行垄断经营,既会造成一定程度的资源配置失效,同时也会造成该部门的低效率。在公共卫生领域必须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医疗服务领域既可以由国有企业经营,也应该让非国有企业进入。这既可以使有限的卫生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又提高了效率。我国的公立医疗机构已经开始了服务收费,这标志着公共卫生部门已经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商业化改革,但我国的医疗服务市场却缺少充分的竞争,病人面临的选择非常有限,并且医疗机构对公众提供的基本信息缺少规范而且非常不充分。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允许病人选择医院和选择医生,引入不同付费方法以及不同所有制和不同组织形式的医疗机构之间的竞争。在改革付费的方法中,应当加强对医院的成本制约机制。各国医疗保障系统改革的经验表明,成本制约的关键不在于医疗服务的需求方,而在于供给方。如上所述,我国通行的“按服务付费”的付费办法,会产生“供给诱导需求”。这种付费方法与医疗服务机构的药品补偿机制相结合,更成为近年来我国医疗费用快速上涨,在医疗服务费用中药品费用比重不断升高的主要原因。鼓励不同所有制的医疗机构开展竞争,能够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在这些方面,国外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可供借鉴。

4选择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卫生保障模式

由于各个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以及经济和政治体制不同,公共卫生保障系统的建设具有不同的模式,呈现出多样性和变动性。OECD1987年的报告曾把各国公共卫生保障系统模式简要分类为以下三种:一是以英国、意大利、西班牙和新西兰为代表的NHS(NationalHealthService)模式,即国民医疗制度,其最大特征是医疗机构国有国营,医疗费用基本上由政府支付。二是以德国、法国和日本为代表的社会保险制度,又称为陴斯麦模式(BismarckModel),其特征是强制保险,雇佣者和个人共同负担保险金,医疗机构既有公有又有私有。三是以美国为代表的个人保障模式,又称消费者模式,其特征是个人和企业负担保险金,医疗机构完全私有。我国实行的是以公有制为基础,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应实行社会统筹保险与国家财政保障相结合的公共卫生保障模式,医疗保险由国家、企业和个人共同负担,卫生防疫系统的建设和疫情的防控主要由政府负担。

5参考文献

1李长明.中国农村卫生发展现状与策略[C].北京:中国卫生发展论谈-中国农村卫生改革与发展国际研讨会,2000-11

公共卫生论文范文2

[论文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服务营销的基本概念,医疗服务营销也是服务营销的一种,它有其自身的一些主要特征,本文列出了一些实施服务营销的理念和措施并分析了现在医疗服务营销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为医院建设发展提供借鉴。

一、服务营销的基本概念

在服务营销文献的研究中,Fisk等(1993)对1992年以前的服务营销文献进行了回顾,发现1986年以来,服务营销的实证和理论研究的严密性不断提高,服务营销研究的主题主要包括:

(1)服务质量:关注企业中全面质量管理及顾客满意度,并为评估服务质量设计模型和测量工具。

(2)服务接触/服务经验:研究的重点是顾客与服务企业雇员之间的相互作用。

(3)服务设计:研究成果以服务蓝图和服务路径图为主。

(4)顾客保留和关系营销:关注企业如何吸引并保留顾客。

(5)内部营销:将雇员视作顾客的观点。

服务营销理念的基本属性如下:

(1)服务营销是一种关系营销。营销的核心概念即交换,就是企业内部关系及外部各子系统、环境的关系。培养其亲和感、归属感,满足其高层需求以期建立长期稳定的良好关系。

(2)服务营销是一种参与营销。企业要参与顾客消费,顾客参与企业的若干经营环节或自我选择、自我服务。

(3)服务营销也是文化营销。服务精神强调了人性化、文化性特点,必然要求有一种强大的服务理念为内核的企业文化作统领和底蕴,以形成良好的企业形象,品牌形象。

二、医疗服务在医院的实际应用

医疗是一种特殊的服务行业,所提供的产品就是满足社会民众不同层次需求的健康和医疗服务。随着我国医疗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及医疗机构产权结构的深刻变革,新一轮的医疗行业竞争将愈演愈烈。今天,人民群众对健康和医疗的需求,无论从观念上、物质和精神层面上都有了新的内涵。

1.医疗服务的主要特征

(1)医疗服务的无形性。无形性即:病人在购买治疗服务之前,无法肯定他们能得到什么样的服务。这一特点决定:其一,无法在客人消费之前直观地展示服务产品,以及使用价值,这就加大了商家与其潜在顾客进行有效沟通的难度;其二,顾客在购买产品之前既无法看到,也不能试用,无法预期其消费效果,不能预计其成本与效益,从而加大了顾客的购买风险。

(2)医疗服务的直接性。医疗服务的直接性即服务的生产与消费是同步进行的,医务人员提供服务的时候也是顾客在消费服务的时刻。因此,医疗服务活动、医务人员、患者三者的协调配合是提高医疗产品质量的重要条件。而医务人员与患者的即时产生和即时消费受客观条件、医务人员和患者的生理,以及心理等方面的影响,因此,即时生产和即时消费的产品质量具有不稳定性,从而加大了患者的消费风险。服务人员应树立服务营销观念,在服务过程中,尽量降低患者的消费风险,提高医疗单位的声誉。

(3)医疗服务的差异性。把服务当作产品是建立在顾客观念的基础上的,但由于在同一时间、地点,不同的客人有不同的需求,而在不同时间、地点,同一客人的需求侧重点不同,服务产品与宾客需求之间的关系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另外,服务人员也会由于个人的情绪、意外情况、即时需求等不能提供同一标准的规范化服务。

2.医疗服务的营销理念

(1)切实贯彻以患者为中心的营销理念。患者营销理念是以“患者的需求都是不同的”、“产品或服务最终要满足顾客的需求”为理论基础,以顾客的消费心理、行为日益成熟,日益多元化、差异化、个性化为市场基础的营销模式。奉行人性化医疗服务也是现代化医院管理的基本理念,对医院来说就医环境、诊疗流程、医患接触和沟通交流,均应充分体现人性化的氛围。医务人员的行为仪表、周到热情的生活关怀、亲切温馨的语言交流和精神安慰,以及医院内部卫生环境、诊室病室的色调、光线等都应充分体现一种人文的呵护和人性的关爱。让患者感受到一种踏实的归属感,使患病的躯体在这种人文的环境中得到休养生息;另一方面应着重体现在对患者人身权利及人格的充分尊重与平等。首先病人及家属应该具有对病情、诊疗措施及方式的知情权、选择权,通过建立医护人员与病者之间的信息通道,让病人及家属分享对疾病诊疗方面的信息。人性化服务亦包含个性化服务和心理护理,注重每一患者情绪变化和情感需求;应该是具体的和面面俱到的服务,针对不同个体突出人格人性特点进行情感关怀。如何探究病人心理特性及个体差异,在此基础上因人施教,解除病人的心理障碍及负担,是心理护理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2)树立内部营销服务的观念。单位内部人员都必须把自己视为其他同事的顾客(例如海尔下道工序是上道工序的客户一样)。如果员工没有把彼此当成顾客,并且没有像团队一样有效率地合作来协助满足彼此的需要,内部品质和服务都会受伤害,而外部顾客最后也将蒙受其害。因此,内部顾客观念常常被用来对企业员工推销服务理念与正确的价值观。一流的企业往往借助内部顾客观念使“顾客至上”深入员工心里,理所当然地视之为自己的职责。

(3)提供知识化的服务。医院应该是知识技术密集型的服务行业。医院在对患者医疗服务过程中,如何营造知识服务环境是现代医院面临的一个课题。首先知识服务是社会和广大患者的需求;此外知识服务也是医院参与医疗市场竞争,完善服务功能所必备的条件,同时知识服务还是现代医院社会公益价值的体现。所以有远见的医院管理者应将医院内的知识服务融于医疗服务的内涵之中,并贯穿整个医疗服务的始终,以知识服务为载体;彰显医院人文和科学知识的风采。患者在患病期间渴望获得防病治病知识,通过人性化、个性化健康知识传播,实现医方与患方的深刻沟通和互动,达到患者与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的默契合作。有利于患者身心的康复并建立真诚的友谊和信任,也为医院赢得了永久的忠诚客户。

(4)注重服务的有形展示。医院应该注重医疗服务的有形宣传,给患者一个更加放心的有形环境,促进医患交流。例如可以通过发放健康教育知识手册、建立门诊及病区信息宣传栏、创办医院特色报纸宣传医院政策和提供疾病预防知识、应用闭路电视播放疾病防治专题讲座及医学科普宣传专题片、根据不同地区的疾病谱分类及慢性病流行特点定期进行面对患者及家属的疾病专题及健康教育讲座等方式给患者一个更加立体、形象的医院。中国其他服务行业也推行有形展示,如海尔空调安装人员自带鞋套、无尘安装、安装完毕10分钟内必定有电话回访等等这些服务的有形展示都给顾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挑战与措施

加快医疗服务业发展,提高医疗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是中国政府近年来十分专注的国计民生问题。但此间国内专家研究却表明,10多年来,我国医疗服务业的增长却不符合上述导向和预期,明显低于同等发展水平的国家,更低于美国等西方高度发达国家60%~75%的一般标准。

1.挑战

中国加入WTO后,境外医疗服务大鳄也纷纷涉足大陆市场抢占先机。并且,我国将在加入WTO后,会逐步放开一些医疗服务市场。同时,对外商设立合营、合资医院的数量、地域、股权等限制也将有所宽松,这无疑将会对我国医疗服务业产生巨大的挑战。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服务营销理念的挑战。

(2)服务营销规模的挑战。

(3)服务营销创新方面的挑战。

2.措施

虽然外资企业在中国开展医疗服务营销具有相当大的优势,但他们的营销理念、营销方式及模式等的本土化,则还需一段时日,这为我国医疗服务业迎头赶上提供了机会。我国各级医院要迎接挑战,化挑战为机遇,可以采取下列对策:

(1)树立顾客满意和关系营销观念。

(2)加强服务产品创新。①创造服务新需求。②开发服务新产品。

(3)实施差异化策略。差异化策略的实质是创造出一种能被感觉到的独特服务,实现差异化有许多形式,主要包括医院品牌形象、顾客服务、服务产品等。

(4)实施内部营销。为成功地开展内部营销活动,医院应做好下列工作:①认真挑选并训练医务人员。②不断了解内部顾客的实际需要,关心他们的个人发展,以提高医院的凝聚力。③服务行为一致化。④建立高效的绩效评估系统和奖励系统,强化激励机制,教育和激励员工不断提高服务水平。

(5)增加服务的有形性,实施服务的实体化策略。通过创造良好的服务环境和气氛,建立顾客对企业形象和服务质量的认识,使顾客感到兴奋和惊喜,从而提高顾客对服务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田志龙戴鑫戴黎樊帅:服务营销研究的热点与发展趋势[J].管理学报,2005,(2):217

[2]杨洪昌刘金星:服务营销理念的再思考[J].商业研究,2000,(3):120

公共卫生论文范文3

公共卫生的核心概念则是以医学技术作为根本,尽可能的让人们远离疾病,赢得健康。在此基础之上,公共卫生事业管理还应该顾及到我国的国情和人民的经济能力,力争用更少的资金来取得最终的目标。基于目前的情况,公共卫生事业在进行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已经涵盖了多个方面,其中有宣传普及、法律监管、行政管理以及政策和经济扶持等等。并且也取得了非常可喜的成绩,让我国的社会卫生问题提高了一个新台阶,与此同时还逐渐的拉拢到越来越多的民众自发的加入到公共卫生事业的建设行列中去。

2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人民对公共卫生的认识不够,无法做到自我管理由于我国属于农业大国,所以农村人口的比例仍占很大一部分。除此之外,我国现在仍然是发展中国家,而对于一些地域较为偏远、经济能力较为落后的农村则无法将宣传工作很好的落实到位。有些农民由于受到了一些封建迷信思想的影响,对于一些新事物会不自主的抱有怀疑态度,更有甚者会在出现瘟疫或者重大传染病情的时候会认为是怪力乱神所导致的。这在无形当中就让公共卫生事业的普及受到了很大的阻力。

2.2缺少完善的危机管理机制何为危机管理?通俗一些解释就是通过对自身情况以及周边的情况的了解,能够提前对各种类型的危机做出预测,并提前想出能够向对应的解决方案。当危机真正到来的时候,就可以从容不迫的去解决,不会让生活以及社会秩序被打乱。纵观我国目前的公共卫生事业管理情况不难看出,这种危机管理机制是十分的匮乏的,以至于当险情出现的时候就会引起慌乱以及一些不必要的损失。

2.3卫生资源的分布不均匀笔者在上文中提到过,公共卫生事业在管理的过程中包含了很多的工作领域,其中较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各地方的经济问题。根据现状可知,城市的卫生资源要较于农村多出很多个档次,这体现于医疗手段、医疗技术、相关的医疗技术人员等等。这种城乡之间的卫生资源差异性,更加阻碍了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的向前发展,让城镇居民和乡村居民的健康水平形成一道越来越难以逾越的鸿沟。

3解决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中存在问题的相关对策

3.1加强对公共卫生事业的宣传工作如果想要让公共卫生事业得到更为快速的发展,各个地方政府就要遵循以人为本的目标理念,从各个地方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政府制定出一系列的详细计划,让人们的思想从根本上进行改变。除此之外,对于一些较为落后的乡村,公共卫生事业的管理工作在进行的过程中,要结合当地的风土人情来将硬件设备和技术手段进行调整,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让人们能够接受这项事业,做到自我规范跟自我管理。

3.2将危机公关体系构建起来很多人们都认为危险的发生是随机性的,它完全没有依据和进行轨迹。其实不然,任何危机在出现之前都会有一定的征兆,并且也肯定是有迹可查的。我们只要在日常生活中多留意细节,善于总结和思考。就能够逐渐的将最适合自己的危机公关体系构建起来,在危机来临的时候能够做出正确的应对方式。

3.3将卫生资源进行公平分配,让城乡公共卫生事业平衡发展如今,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已经越来越近,所以疾病的传播速度也不再受到地域和空间的限制。笔者建议相关的管理部门要尽可能的将卫生资源进行公平的分配,并且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给予各地方乡镇一些更为优惠的政策扶持。在此基础之上,政府最好可以将近年来的一些欠缺进行补偿,让落后地区的医疗条件尽快的上升到一个能够保证人民健康和应对突发疾病灾害的程度当中去。

4结语

公共卫生论文范文4

一、条例的创新与特色

《条例》涉及很多行政法方面的问题,但给人印象最深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该条例的适用范围比《传染病防治法》要宽。不仅适用于重大传染病疫情,而且适用于突然发生的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事件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第二,该条例授权在突发事件家发生后,国务院和省级政府可以设立和成立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为处理突发事件提供了有效的组织保障。发生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政府能否有效控制和处理该事件,关键取决于是否存在反应灵敏、指挥有力的统一领导机构,该机构能否协调各方面力量,迅速采取果断的处置措施,及时有序处理突发事件。由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涉及政府管理的多个领域,必须调动多方面力量,协调一致,共同应对。《条例》要求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国务院设立全国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由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军队有关部门组成,国务院主管领导担任总指挥。省级政府成立地方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省级政府主要领导担任总指挥,负责领导、指挥本行政区域内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全国突发事件应急指挥部属于法规授权成立的临时机构,作为国务院处理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组织,享有法规授予的特别行政权力,它既是应急处理全国突发事件的统一指挥机构,同时也是应急处理突发事件的各个行政部门的协调和领导机构。省级突发事件应急指挥部作为省一级法规授权组织,负责领导和指挥本行政区域内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

第三,条例规定了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监测预警制度,为防范与紧急应对突发事件提供了制度保障。条例明确了各级政府制定预案的职责和启动程序,并对预案的内容提出了具体要求。同时,针对此次“非典”暴发流行时,有些部门和地方预警能力不足,监测系统反应不灵敏的问题,条例规定国家建立统一的突发事件预警系统,并确保其正常运行。

第四,进一步明确了突发事件的应急报告和信息公布制度。条例对各级政府及卫生行政主管机关、医疗机构、有关单位以及公民个人分别规定了严格的突发事件报告制度,在《传染病防治法》关于及时报告的要求基础上,规定了更为明确的报告时限制度,即省级政府接到突发事件报告后必须在1小时之内向国务院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县级政府卫生部门接到报告2小时内,要向本级政府和上级卫生行政主管机关报告。将报告的时限确定为1小时、2小时的法律规定在现行的法律、法规中并不多见。此外,针对此次“非典”防治中暴露出的信息公布不及时、不准确等问题,条例要求政府公布信息必须做到及时、准确、全面。

第五,条例关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各方法律义务和责任的规定更为明确。各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保证应急处理所需的医疗救助设备、救治药品、器械等物资的生产、供应,铁路、交通、民航部门应当保证及时运送。应急指挥部可以根据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需要,紧急调集人员、储备的物资、交通工具以及相关设施、设备。县以上政府从财政上要落实应急储备经费和生活困难患者的救治费用。相关医疗机构和职能部门必须严格履行法定应急处理职责,不得拒绝。条例对各级政府机关、医疗机构、相关单位以及个人都规定了十分明确的法律责任,凡违反条例规定,隐瞒、缓报、谎报突发事件,对上级部门的调查不予配合或者阻碍、干涉调查,以及拒不履行职责、、失职、渎职的,要追究相应的行政和刑事法律责任。

二、实施《条例》应当注意的问题

第一,必须认识到,条例确定的义务主体是多个,而不是一个。在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不仅政府机关及其相关部门必须履行多种义务,如成立应急指挥组织的义务,建立日常应急预警和监测机制的义务,制定应急预案的义务,疫情信息的收集报告与及时如实公布的义务,监督检查与追究法律责任的义务等,而且医疗机构和相关社会组织,如铁路、民航、交通部门,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以及相关企事业单位同时也负有各种义务,特别是作为病患和疑似病人、密切接触者的普通个人也是该条例的义务主体。只有社会各方均依法承担起各自的法律义务,才能有效防范和及时处理各类应急卫生事件。

公共卫生论文范文5

关键词:基本公共卫生服务;4CS营销理论;营销策略

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强基本公共卫生医疗服务的建设,但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利用率却较低。引起这个现象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宣传失效。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是指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机构向全体居民提供,是公益性的公共卫生干预措施,主要起着疾病预防控制作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是一种公众产品,从本质上讲,它是一种产品。它具有一般产品的属性,因此适用于“营销”。本文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营销定义为政府进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推广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与公众建立良好的关系,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将“营销”理念代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宣传,能够有效弥补当前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宣传的缺陷。

一、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宣传问题分析

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供给过程中,地方政府不仅要重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供给质量,也要重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宣传。但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宣传还存在着一些问题。第一,通过文献梳理来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宣传对象发生了错位,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宣传主要集中在上班期间的白天,这就将大部分的工作人群排除在外。目前,劳累过度或者压力过大是工作人群引起疾病的重要原因。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是为工作人群预防疾病的防线。另一方面,基本公共服务宣传过程中,参与对象大多数是老年人。由于年龄和健康意识的原因,宣传的效果会受到限制,很难通过老年人进行宣传效果的传递。第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宣传方式落后,宣传效果不佳,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首先,地方的卫计委下设宣传处,但是并没有明确承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宣传职能。另外,网站宣传的数量较少,通常以新闻的形式,呈现出“宣传轨迹”,并没有进行网站实际内容宣传。最后,由于宣传对象的错位,导致宣传内容的针对性差。第三,地方政府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宣传过程中,宣传理念较弱,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宣传人员的意识不够强烈。在宣传过程中,宣传人员的专业性不够强,导致一些专业医疗卫生问题会难以回答。另外,在宣传过程中,大多是问答形式,缺乏主动介绍和引导的行为,造成宣传效果不佳。另一方面,由于沟通成本问题,在实际过程中,多部门合作宣传却难以实现。

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营销策略提出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营销策略的设计在新公共管理思想的指导下,根据4CS营销理论进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营销策略设计。4CS营销理论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重新设定了市场营销组合的四个基本要素:即消费者(Customer)、成本(Cost)、便利(Convenience)和沟通(Communication),强调营销要素的组合,为我们提供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营销策略设计依据。根据4CS营销理论,本文设计了四个基本公共服务营销因素,分别为公众需求、服务成本、服务便利和公众沟通。第一,明确公众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需求。公众的需求会随着外部环境和自身状况的改变而改变,因此要把握公众的动态需求。明确公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动态需求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方面,要进行需求调研,特别是要注重调研的时间和方式。调研时间和方式的科学性能够保证调研结果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另一方面,完善公众的健康档案。在完善公众健康档案时,要注重线上档案和线下档案的配合。将公众的一切医疗相关信息进行收录,以便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供给。第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营销需要站在公众的角度思考问题,特别是考虑公众享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成本问题。国家免费为公众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但是仍然公众仍然需要为一些潜在的成本买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宣传时,由于时间和方式的错位,大多数人不愿意承担这种时间成本,因而参与意愿不高。另一方面,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实施时,大多数人也需要承担一些时间和物质成本,如集中性的疫苗接种,公众需要长时间的排队和等待。因此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营销过程中,要降低潜在成本。第三,为公众提供享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便利。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营销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利用率。公众是否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有积极意愿与基本公共服务享受过程是否便利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营销过程中,必须注重获取信息便利、提供反馈便利。一方面,使公众获取信息便利,相关部门应该在信息公开化时借助多种平台和工具,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相关信息能够为公众所知晓。另一方面,使公众反馈便利,相关部门应该保证网站反馈、电话反馈、部门反馈等渠道的畅通,保证公众的意见能够快速且有效地反馈到责任部门。第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营销过程中,需要注重与公众的沟通。公众的沟通应该贯穿全过程,前期、中期和后期。首先,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供给前期,应该与公众进行前期沟通,明确公众的需求,对公众进行有针对性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供给。其次,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供给过程中,需要与公众保持沟通,了解公众对当前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感受。最后,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后期,应该对公众进行追踪,与其进行事后沟通,了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所产生的效果及公众的感受。

三、结语

本文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利用率低出发,分析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宣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指导下,引入“4CS营销理论”,旨在改变公众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认知,增强公众认同感,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利用率。通过调研发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宣传存在着宣传对象错位、宣传方式落后和宣传理念薄弱三个方面的问题。根据4CS营销理论,设计了公众需求、服务成本、服务便利和公众沟通四大因素组合而成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营销策略。

作者:黄杜娟 单位:电子科技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孙欣欣.基于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现状调查及实施效果分析——以滨州市无棣县为例[D].青岛大学,2013.

[2]张良,冯书青.浅谈我国基层公共卫生服务管理[J].中国实用医药,2014(30):270-271.

[3]应亚珍.政府责任是公益性基本保证[J].2009.

公共卫生论文范文6

关键词: 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R19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6-0277-02

0 引言

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努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健康则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它是体现人权、生存权、公平权的标志。2009年7月,财政部等部委下达了《关于完善政府卫生投入政策的意见》,对基本医疗保障将逐步提高筹资水平和政府补助标准,公共财政等一系列政策支持,有利于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实施。

1 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及其均等化内涵的界定

1.1 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内涵 基本医疗卫生服务(Basic health services)的概念最早是由Winstow提出的,最初以初级卫生保健的形式成为各国政府和卫生部门的实施策略[1],具有公共品或准公共品性质。马安宁等[2]给基本卫生服务的定义是“从现实性出发,指现阶段能够实现的、最大效用的、充分体现公平的、基本免费的、在基层卫生机构可以获得的服务”。杨永梅[3]指出,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是指政府利用权力或公共资源,为满足居民基本健康的平等化,在分担居民健康风险的条件下,提供居民需求导向型的卫生服务。周寿祺[4]认为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包含基本医疗服务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两个方面。综上所述,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应该主要由政府负责提供,为了满足广大人民民众最基础的健康权而开展的包括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服务以及基本的医疗保障在内的一系列公共服务。

1.2 均等化的内涵 从字面理解,“均等化”包含着均衡、相等的意思,而均衡有着调节、平衡的过程,最后达到相等。对于均等化的涵义,学术界的众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自己的理解。管永昊提出,均等化核心在于为每个人提供大体上平等的竞争机会[5]。安体富等[6]认为均等化应该包括机会的均等和结果均等两层含义,同时指出,这里的相等只能是大体相等,不可能绝对相等。常修泽[7]对中国现阶段基本公共服务内涵进行了研究。他认为均等化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理解:全体公民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机会与原则应该相等;结果应该大体相等;在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过程中,社会成员应该享有自由的选择的权力。钟镇强[8]总结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必须有以下六个特征:相对性、是地域性、是层次性、城乡一致性、同一基本公共服务的地区一致性、不同基本公共服务间的水平相等。同样。在医疗卫生领域,均等化应该在结合区域经济文化差异、地方财政能力的基础上强调机会的平等,结果的大致均等。

1.3 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具体内涵 我国新医改方案中明确提出“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努力实现全体人民病有所医”,奠定了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改革方向。我国的城乡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范围包括“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形成四位一体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9]。符壮才[10]同样认为基本医疗服务均等化就是指全体公民享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机会均等、结果大体相同,并强调应该将基本医疗服务的差距控制在社会可承受的范围以内。

还有一些学者从健康、卫生服务需要、卫生筹资、卫生服务可及性以及政府卫生投入的角度对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进行阐述。于风华等[11]认为,健康是最大的福利,卫生保健与医疗保障制度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地位,政府在卫生保健与医疗保障制度中应承担主要责任,因此,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均等化应该考虑健康公平性,尽量使每一个人都拥有同等的、公平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冯显威指出,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均等化应该从服务的内容看,根据公民的卫生服务需要来确定[12],即指有相同卫生保健需要的社会成员,能获得同样的卫生服务,而有更多卫生保健服务需要的社会成员,应能获得更多的服务提供。梁万年[13]指出,政府对卫生的投入应使经济收入低的人受益,即必须重视政府对卫生投入的公平。

2 国外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研究现状

公共卫生论文范文7

【关键词】城乡公共品;非均等化;公共产品供给理论

公共产品理论在西方很早就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萨缪尔森的“公共支出的纯理论”、布坎南的“公共选择理论”、克鲁格的“政府寻租理论”、科斯的“产权理论”等,从不同的角度对公共物品进行了阐述。但他们都偏向于对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公共物品的一般性研究,缺乏对区域性公共物品的分析,所以在研究我国农村医疗公共品供给机制的时候要结合自身的制度因素文化因素历史因素等。

一、公共产品理论下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分类

公共产品是保罗?萨缪尔森1954年提出来的,即具有消费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特征的产品,如基础设施、义务教育、科学研究、医疗保健、社会保障等。公共产品的属性决定了政府是公共产品的供给主体。

(一)农村卫生产品的公共品属性分类

按照公共产品理论农村卫生产品可以划分为三大类型:纯公共卫生产品,如卫生监督、疾病监测、健康教育等,这类卫生服务不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而且具有效用的不可分割性,完全需要政府提供。准公共卫生产品,如预防免疫、妇幼保健、计划生育等,这类产品为他人和社会带来明显的外部正效应,但具有消费上的排他性,可部分由政府提供,部分由市场提供。私人产品,如大多数的保健服务、康复服务和医疗服务等,具有竞争性、排他性和效用可分性的个人消费特征,可以私人市场提供。

所以根据我们对农村卫生产品的分类可见,农村基础医疗公卫生疾病的监测,预防,健康教育知识普及,计划生育等等大部分都是需要由政府提供的,因为它们都属于公共品性质。

(二)公共产品的投资直接影响到公共产品的供给

我国在医疗产品供给方面体现出明显的城乡二元特征,城乡居民享受公共品服务差距很大,医疗卫生供给农村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远不如城市;另一方面,农民为享用这些公共产品,往往还需要付出更多的代价,表现在城市公共品基本上是由国家提供,而农村在集体经济解体后,即使目前的新兴农村合作医疗体制,弥补了合作医疗之前农村整体医疗卫生落后的现象,但是我国城乡公共产品投资的非均等化问题仍十分突出。

二、农村医疗卫生公共品供给现状分析

随着老龄化加剧,卫生总费用将进入快速增长通道;同时,城乡卫生费用依然倒挂,到2012年底,我国有2566个县(市、区)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口达8.05亿人,参合率为98.3%。2012年度新农合筹资总额达2484.7亿元,人均筹资308.5元。农村医疗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我国农村医疗卫生供给长期不能满足农民需求,城乡差异逐步扩大,占中国60%以上的农村居民,仅消耗了全国卫生总费用的23.7%,这种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卫生投入不均等

1990到2011年期间,虽然城乡人均卫生费用都有较大增长,但城乡人均卫生费用之间的差距却在扩大。2011年,中国卫生总费用达24345.9亿元,其中城市为18571.9亿元,占比为76.3%;农村为5774.0亿元,占23.7%。2011年,中国人均卫生费用1807.0元,其中城市2697.5元,农村879.4元。也就是说,城市人均医疗费是农民人均费用的3倍以上。2011年,中国人均卫生总费用城市为1145.1元,农村为442.4元,城市为农村的2.59倍。城乡居民个人卫生费用负担也有差别,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不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3,但农村居民个人承担的医疗保健支出占其全年消费性支出的比重(7.9%)却高于城镇居民(7.6%)。

(二)医疗卫生资源不均等

2012年底,全国3.32万个乡镇共设3.7万个乡镇卫生院,床位109.9万张,卫生人员120.5万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01.7万人)。2012年,每千农业人口乡镇卫生院床位由2011年1.16张增加到2012年1.25张,每千农业人口乡镇卫生院人员由1.32人增加到1.37人。2012年,城镇居民每千人拥有的医疗人员数和床位数分别为3.6人和2.5张。与1990年相比,城乡每千人拥有的医疗人员数比率到2011年有所缩小,但是城乡每千人床位数比率到2011年还在扩大。城乡卫生资源差距也表现在城市和县级以下医院拥有的医疗设备方面。

三、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供给不均等原因分析

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不均等不均等的原因,我认为主要是因为中国特色的二元经济结构带来的“二元制”政策,农村与城市财政体制不同决定了医疗服务资源的分离。

(一)城乡卫生服务供给机制的分离

我国农村以户为单位的分散式农业经营决定了农民私人产品对农村公共产品的强烈依赖性。现在的农村合作医疗机制也是如此。县、乡政府财政收入有限,使得农村公共品成本主要由农村基层负责或是农民自己来承担;城市由政府充足的公共财政包揽。农村本应由政府财政提供的公共品如卫生监督、疾病监测、健康教育等,由于财力的限制,政府并未提供或未完全提供。

(二)农村农民与城市居民收入差距过大

现行的新农村合作医疗要求每年平均缴纳308元,对于平均纯收入只有8000多元的农民来讲,并不是一笔小的支出,而且308元相较于城镇个人医疗卫生支出来讲也严重偏低,导致城乡居民人均卫生费用相差3倍,提高农村居民收入,在目前城乡财政无法统一的现实基础之下,这成为提升农村医疗公共品数量的重要要求。

参考文献:

[1]李海金,《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城乡统筹与新农村建设》,东南学术,2007.2.

[2]郭瑞萍,《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研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

公共卫生论文范文8

【关键词】公共卫生管理专业,课程整合,课程设置

教学课程的设置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途径,也直接关系到大学专业人才的质量和能力培养的效果。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各个学科的知识不断的增加,教学内容交叉重复的课程越来越多,在对课程教学之间又缺少相互联系,导致学生的负担十分沉重,因此需要对课程进行教学改革,让课程更加合理,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对于公共卫生管理专业,要让课程教学体系整体化和科学化,以适应社会对公共卫生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推进公共卫生管理专业专业的顺利发展。

1、公共卫生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根据教育部有关规定,公共卫生管理专业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要对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等知识进行培训,能在文教、科技、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障等公共事业单位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对于学生主要就是学习现代管理科学方面的基本理论,接受基本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更好的掌握现代管理理论和技术方法,能够更好的从事公共事业单位的管理工作,具有规划、协调和决策的能力。对于公共卫生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必须满足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能力:(1)掌握管理科学、经济学和社会科学的基础理论和能力;(2)具有适应办公自动化、应用信息管理系统的必须定量分析技能;(3)还要对质量管理和数据收集处理的基本知识和能力进行掌握;(4)熟悉我国有关的法律规定和制度;(5)具有较强的社会调查和写作能力。

1.1医学课程设置所占比重过大。公共卫生管理专业在医学院校开办的过程中,为了突出医学的优势,因此在公共卫生管理专业专业课程体系中,认为医学课程设置尤为重要,只有这样才能突出医学院校公共卫生管理专业专业区别于其他类院校公共卫生管理专业专业的特色,长期形成了“医+管”的课程设置模式,导致医学教育课程多,课时总量大的问题。加之过去公共卫生管理专业专业招收的是文科学生,学生学习医学课程的难度大,学习负担沉重。

1.2专业课程设置不尽合理。由于公共卫生管理专业发展时间较短,很多课程设置上面十分不合理,对于医学院校采用的“医+管”的模式,在专业课程上有很多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忽视各学科的内在联系和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教学的知识体系混乱;课程分类不准确,课程教学功能不明朗;对于教学的内容没有及时更新,在对社会上存在的实际问题不能很好的解决。

2、公共卫生管理专业课程设计思路与实践

2.1医学课程的整合

在对公共卫生管理专业课程设计中,要针对学生能力进行设计,很多学生从事卫生管理、卫生监督、预防保健、计划生育、疾病控制等方面的管理工作。要求学生更好的掌握自身学习的专业知识,对于以前学习的十多门课程,内容相对较多,教师在教学中很难把握深度,导致学生学习中不够重视,教学效果较差。为了让学生在不违背医学教育认知规律的基础上,依据专业培养目标,我们对医学课程进行了整合,采取与临床医学专业教学分离,设置独立的适合公共卫生管理专业专业的医学课程,即把医学课程整合为基础医学概论和临床医学概论两门医学课程,学时也做了相应的调整。

2.2管理专业课程的合理调整和整合

作为医学院校公共卫生管理专业培养的学生,主要就应该以学生能力、素质作为卫生管理专业人才的基础,应具备卫生事业管理和研究的初步能力,并对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作出经济分析和预测。因此必须要具有扎实、广泛的人文基础和管理学知识,必须掌握和了解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国内外经济形势。在实际的学习中,需要制定符合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课程体系,还要明确管理的理论知识,要以医学为基础的课程建设思想。对专业课程设置进行了适当调整,增加管理专业课程门数及学时数,增设了符合市场需求的相关课程,如卫生政策研究、健康教育学、卫生管理统计等课程。对一些内容陈旧的课程则直接砍掉,如初级卫生保健。这样在总学时相对不变的基础上,精减了近 268 学时的空间来发展管理专业课程及基础课程教育。

3、课程整合的实施保障

在对课程整合中并不是简单的将几门课程柔和起来,这是需要我们对整个课程进行科学调查和分析,在实际的教学中应该有相应的机构和师资作为教学保障。具体说需要以下保障:

3.1需要有组织保障。学校应设置基础医学概论教研室、临床医学概论教研室等相关机构。

3.2要有专职教师。在教学中对教师进行统一培训,在教学中有统一的、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要对教学内容全盘把握,使相关学科的教学恰当的联系和衔接,避免重复、脱节,做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3.3在课程整合中,要采取专家、教师、学生意见,及时了解课程整合教学反馈情况,以便及时调整课程内容,使之更好的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

3.4还要对渠道培养高素质的教师团队,例如,教学的经验和外出的进修等。在课程整合中对师资的要求高,这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增加对专业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整合的研究。

3.5优化教材。教学教材是教学的重点,对于学生学习中至关重要,我们应该对教材实践案例进行精心挑选,保证教材的优越性。同时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要对教材不合理的地方做出调节,对卫生改革的新思路、新理论、新做法,提出现实中出现的新问题和前沿讨论课题,弥补教材滞后的不足。

4、结束语

科学教育改革的新构想,其特征是突出科学、技术,新医改政策下,卫生体制改革的发展要求医学院校公共卫生管理专业建设要紧跟时代步伐,从事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培养的中医药高等院校肩负着卫生管理队伍建设的任务。

参考文献:

[1]金昌沫.在医学院校非临床专业中实施基础医学课程整合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1)

公共卫生论文范文9

关键词:财政分权 分税制改革 公共医疗供给

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展了分税制改革,经历了分税制改革之后的我国财政分权体制,一方面推动了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对于公共服务领域投入不足的问题日益严重。其中在公共医疗卫生领域,普通百姓“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已成为严重影响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巨大隐患。

本文探讨了分税制改革以来,我国财政分权体制下各省公共医疗供给状况,利用1995-2005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指出了在解决地方政府公共医疗供给问题时,分权财政体制本身并不是造成公共医疗供给不足的根本原因,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才是根本途径。

我国公共医疗供给改革历程

1994年,国务院在江苏镇江、江西九江启动城镇职工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试点,由此揭开医改序幕。1998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要求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覆盖全体城镇职工、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导致落实艰难,个人逐步成为医疗费用的主要提供者。2003年,全国卫生总费用中个人支付占据了56%,政府投入仅占了17%,而在德国,至少有80%左右的公共卫生支出由国家负担,在美国,政府也承担45%左右的支出。中国现有人口近14亿,年医疗消费为3500亿元,只相当于国民生产总值的4%。

2006年9月,国务院成立了十多个部委组成的医改协调小组。2008年3月,十套医改方案提交两会,各大高校和研究机构根据自己的研究提出了各不相同的方案。综合这些方案,各界人士的医改方案可基本分为“政府主导”和“政府与市场主导”两类,后者的支持者更多,只是承担份额各有侧重。2009年4月,国务院公布了新的医疗改革方案。

医疗卫生不同于一般消费品,大部分医疗卫生具有公共品性质,尤其是公共医疗卫生,是纯公共品,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性,企业的利润最大化目标导致市场调节的失灵,为了弥补这种失灵,需要政府的介入。而由于医疗市场专业性,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政府负担着监管医疗卫生事业的责任。然而完全的政府主导是不适合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的。市场和政府相结合便成为必然的选择。

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地方政府财政能力存在严重的纵向和横向差异,纵向方面主要是财权层层上缴,事权层层下放,导致地方财政尤其是基层财政的困境。而公共医疗的实施主体基本上是基层财政,因此财政分权情况下的公共医疗供给成为我国政府必须考虑的问题。纵向方面的财政能力差异主要由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引起,由于地方财力差异而导致各地区医疗卫生服务质量不同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然而,我国的现实状况并不具有普遍性,财政分权并不是我国医疗改革出现困境的直接原因。

财政分权理论分析

西方主流的财政分权理论认为,财政分权通过“用手投票”和“用脚投票”机制可以提高辖区内居民的教育、卫生等社会福利水平。地方公共产品理论可以用来部分地解释全国人口在不同财政管辖区的分布情况。为此,假设人们都选择最能满足其个人偏好的社区居住。马歇尔提出,人们对于不同的地方税率和辖区间的不同支出的反映是,从一个辖区迁移到另一个辖区。这种财政性的迁移是内生的。辖区越小,性质越相同,公共产品符合当地所有居民需求的可能性就越大。但实际上,我国现阶段的财政分权体制并没有受到“用手投票”机制和“用脚投票”机制的激励与约束而对我国的经济产生显著的影响。

然而中国作为一个典型的中央集权国家,中央或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官员具有集中的人事权,由于上级政府在决定地方政府官员的人事变动上享有绝对的权威,这导致地方政府更倾向于对上级官员负责,而不是对普通百姓负责。加之普通居民对政府的支出行为并没有硬约束。因此,地方政府在制度激励上并没有动力去重视当地居民的需求。这样,西方主流财政分权理论中主张利用居民“用手投票”约束和激励地方政府改善社会福利的机制在目前的中国并不适用。

另外,蒂伯特模型的“用脚投票”机制在现阶段的中国也不适用。中国严格的户籍制度严重限制了人口的自由迁徙,通过实现劳动力在地区之间的自由转移来约束或者激励地方政府财政支出方向与规模的设想难以实现。

一方面,由于“用手投票”和“用脚投票”机制的缺乏,辖区内居民是无法对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财政支出施加影响;另一方面,在我国现阶段劳动力供给充分的条件下,地方政府缺乏积极性来改善地方居民的社会福利以吸引劳动力流入。在追求经济增长最大化的政策目标的激励下,地方政府的整体财政支出能力以及用于公共福利财政支出能力由于地区间财政竞争(如减税、高速公路及机场建设等)而削弱。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单纯追求gdp增长率政治考核机制一方面促使地方政府为追求经济增长将过多的资源投入到对于经济增长显著的领域,不可避免的导致了政府对于公共医疗领域的相对投入不足;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的财政分权体制中居民通过“用手投票”和“用脚投票”机制对于地方政府财政支出方向的影响力非常微弱,地方政府在公共福利支出规模的选择上缺乏约束,在财政收入一定的硬约束下,地方政府倾向于挤占原本的公共卫生支出用于经济建设。由以上分析综合起来看,地方公共医疗供给与经济增长方面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负相关关系。

实证分析

(一)模型选取

根据前文分析可知,在以gdp增长为考核标准的仕途晋升激励下,对于卫生供给的扩大可能损害经济增长从而不利于地方政府官员的政治利益最大化,而追求地方经济增长有可能会导致挤占公共医疗支出进而导致公共医疗供给不足。因此,本文选用以下两个计量模型用于分析经济增长与公共卫生供给之间的关系:

yit=α0+α1•x1it+α2•x2it+α3•x3it+α4•x4it(1)

x1it=β0+β1•β1it+β2•β2it(2)

模型1用于考察经济增长对于公共医疗供给的影响;模型2用于考察医疗卫生供给的扩大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

(二)指标选取

y:选取人均病床数作为反映被解释变量的指标,用于公共医疗卫生的供给。有鉴于公办医院在医疗卫生领域的优势地位,可以认为,医院等卫生机构的病床数可以反映政府的公共医疗卫生供给状况。

x1:各省实际gdp增长率。在1978年的不变价格基础上计算出1978-2004年的实际gdp,然后再计算相应的实际gdp增长率。

x2:选取一个反映地区的财政分权程度的指标作为一个解释变量的指标,本文选用乔宝云等利用地方人均预算内支出/人均总财政支出的方法,以地方人均预算内支出/(地方人均预算内支出+中央人均预算内支出)衡量地方财政分权程度。

x3:各省的人均实际gdp。在1978年的不变价格基础上计算出1978-2004年的实际gdp,然后计算出各省的人均实际gdp。

x4:选取一个反映地方政府财政支出压力的指标作为一个解释变量,本文以各省预算内支出/各省预算内收入衡量。这个变量主要用来描述财政收支调整对于公共医疗卫生供给的影响,特别对分税制改革以来分权财政条件下地方政府在财政收支上出现的不对称性进行刻画。

本文所设计的计量模型试图说明,在上级政府以地方经济增长作为最重要政绩考核指标的激励制度下,地方政府的理性选择并不利于政府卫生供给的扩大。因为,无论是通过本文第二部分的理论分析还是以下的实证检验其结果都表明,一方面,地方政府官员以公共卫生供给的削弱为代价追求经济增长;另一方面,政府扩大卫生供给,将会不利于追求gdp增长最大化目标的实现。

(三)检验结果

模型1的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模型采用为随机效应模型形式。模型2也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形式。模型2的实证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从以上实证检验结果可以得出:经济增长与公共医疗供给之间存在着反向替代关系,这印证了本文在理论分析部分的结论:一方面,经济的增长是以卫生供给的削弱为代价;另一方面,如果政府扩大公共卫生供给,将会对gdp增长产生负面影响。财政分权对于医疗卫生的影响基本上为正。人均gdp与公共卫生供给成正相关关系,而衡量地方政府支出压力的的指标则与公共卫生供给成负相关关系,即人均gdp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改善地方政府公共医疗供给状况,而支出压力增大扩大不利于政府扩大卫生供给。分税制改革以来,地方政府公共医疗支出受到财政收支不平衡状况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是消极的。这是因为,分税制改革之后地方政府财政收支不平衡状况凸显,地方财政收支不对称压力增大,这使得原本就较为困难的地方财政收支情况雪上加霜,则地方政府考虑到自身资金周转方面的问题倾向于减少公共医疗支出,从而导致地方政府公共医疗支出不足。

结论

综上,财政分权本身并未对政府卫生供给支出起负作用;但是单纯追求gdp增长率为考核目标的激励体制,则让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付出了卫生供给不足的代价。

从本文的结论分析,在我国现在的分权财政机制下,要想改善公共医疗卫生供给状况,应该对单纯追求gdp增长的考核机制中引入新的评价标准,激励地方政府更重视公共福利支出。另外,我国应该注意到分税制改革带来的财政压力对公共福利支出的负面影响,有关部门需要出台配套措施来分担分税制改革所带来的成本。

参考文献:

1.胡颖廉.管制与市场: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困境的实证分析及应对策略[j].经济体制改革,2007(3)

公共卫生论文范文10

为解决农村基层卫生技术人员切实存在的不足问题,卫生部联合教育部在《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2010年修订版)》中增加了农村医学专业。本专业毕业生面向农村卫生所及贫困边远地区乡镇卫生院,他们主要从事一些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诊治、康复指导、预防保健、健康教育等工作。这是基层农村培养实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医学中等职业学校应适应城乡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需要,合理编制农村医学专业教学大纲,整合优化医学基础、专业课程设置,改进相关教学方法。以培养能力为中心,注重对学生医学基础知识、社会实践的训练及人文道德的修养,为农村基层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实用型人才。

1 专业课程的设置应与培养“实用型”人才目标相一致

卫生部等印发的《关于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意见》中指出:2009年以来,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主要是通过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免费为全体居民提供服务。而在现阶段,我国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主要涵盖:建立居民的个人健康档案,健康教育知识[( dylw.NET) 专业提供写作论文和的服务,欢迎光临]的普及,预防接种,传染病防治,常见病多发病(如:高血压、糖尿病、慢支)和重性精神疾病的管理,儿童保健、孕产妇保健、老年人保健,计划生育服务指导等。并且要求,在全科医师、农村卫生服务人员和社区护士培训过程中应强化公共卫生知识和技能,提高公共卫生服务的能力和水平。①由此可见,农村医学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合农村基层医疗机构的实践能力较强的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相结合的实用型卫生人才。毕业后在农村基层从事疾病的初级诊治和转诊服务、预防保健、康复指导与健康教育。

农村医学专业培养目标决定,毕业生将立足于农村社区,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新观点对待健康和疾病,着眼于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综合服务,为居民、家庭及社区人群提供方便、有效并且经济的医疗保健服务。这就要求学生在掌握社区常见病诊断治疗的同时,还必须具备防、保、教、指、宣的本领,以适应新时期下农村医疗卫生工作的需要。因此,农村医学专业课程设置应遵循医学基础课程以“有用、够用”为原则,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强调专业知识的针对性和适应性,课程设置应按照专业方向,调整基础课程比例;医学专业课程以“必需、实用”为原则,突出应用性和适用性,加强动手能力培养。②课程设置可适当延伸专业内涵,加大预防医学、社区医学、医学人文、心理学、社会学和社区健康问题处理技能等课程的比重。实现课程体系由“普通基础课、医学基础课和医学专业课”向“自然科学基础课、医学基础课、预防保健医学课、人文社会科学课、临床专业课”等课程模式的调整。

2 改进公共卫生专业课程教学方法,强化理论教学与实践的统一性

基层卫生人员作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的第一报告人、疾病监测的前哨以及日常个体化预防保健服务和疾病管理服务的提供者,在保障人民身体健康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公共卫生专业课程是农村医学专业重要的学科,且实践性强。强化学生在校期间公共卫生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实践,是培养实用人才的重要途径。③目前,医学教育在公共卫生专业课程的编排上缺乏专业特色,不具针对性。一些课程侧重于理论,实践机会少;一些课程知识的更新落后于实际工作需求。教学过程中,教师上课讲、学生被动听的填鸭式教学方式仍是医学教学的主要形式。学校仅满足于课堂上教,忽视了临床与社会实践课程的安排。学生通过死记硬背便可通过理论考试,却忽视综合、操作及实践能力的训练。由于缺乏实践的环节,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结合所学知识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相对比较差,工作中面临多变的现场常不知所措。

要改进公共卫生专业课程的教学方法,注重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手段。通过教学互动和师生讨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散发思维能力。如教师可根据课程内容,结合社会热点、难点问题提出问题,开展课堂讨论,还可以从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中聘请具有实践工作经验、理论水平较高的公共卫生医生给学生做专题讲座,开展案例教学。通过教学方法的改进,让学生在阅读、分析和思考中提问、讨论和争辩,以提高其思维、推理和处理问题能力,促使学生把学到的专业理论灵活地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从而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适应实际工作的能力。④

要更加重视实践环节的教学内容。实践教学是将知识、素质、能力和创新融为一体的综合式训练,是培养学生将理论联系实际的运用,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关键环节和有效途径。因此,要改革课堂实验教学方式和增加社会实践机会。在制定教学计划时,适当增加课堂实验实习的综合性、设计性及现场见习,提高学生实验室动手操作技能。要实行课堂教学与社区医疗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为学生创造深入社区开展卫生服务实践活动的机会,通过社区实践,巩固与提高理论知识,增强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将专业知识与现实紧密结合的能力,提高学习专业知识、技能的兴趣和主动性。同时培养学生社交能力、吃苦耐劳的精神,并增强社会责任感。

3 要重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生物—心理—社会的模式是现代医学模式的发展转变的方向。在这种模式下所培养的医生,不光需要精湛的专业技术,还须具备高尚的人文素质。教育部联合卫生部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医学研究与服[( dylw.NET) 专业提供写作论文和的服务,欢迎光临]务的对象是人,在医学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加强文、理、医渗透和多学科交叉融合,把医德和医术的培养结合起来,加 强综合素质培养”。基层卫生工作者是社区居民健康的守卫者、医疗行为的决策者、卫生知识的传播者、心理疑惑的沟通者以及社区卫生服务的管理者。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在农村医学专业学生中显得非常重要。⑤

加强农村医学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应从对学生进行人文知识普及教育着手。如开设相应的“人文素质修养”必修课,并在医学专业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以达到教授基础人文知识的目的。同时让学生确信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热忱,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有目的地选修人文学科打下一定的基础。第二,在专业课程的教授中穿插人文素质教育。专业教师要将专业课程与人文课程相互结合,使相关的人文社科内容融合到医学课程中去,让学生在接受专业训练的同时普及有关人文社科教育。第三,明确学生是人文素质教育的主体。运用教学相长,平等讨论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感受并学到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谦虚谨慎的人文精神。⑥⑦

只有在重视了人文素质教育,通过强化课堂教学环节,营造人文氛围,并辅以社会实践的历练,才能使农村医学专业学生的文化素质、政治素质、法律素质、道德素质不断提高,以培养学生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建立尊重患者、关怀患者的高尚职业道德,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和“救死扶伤”的职业观等人文精神理念,做到深入群众,服务群众,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真正适应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

注释

① 卫生部,财政部,人口计生委.关于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意见.卫妇社发〔2009〕70号.

② 郭遂荣等.农村医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研究.卫生职业教育,2012.30(3).

③ 傅华.如何培养合格的医学人才来夯实公共卫生这道墙.复旦教育论坛,2005.3(1).

④ 黄进等.临床医学生公共卫生教育的现状与对策.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0.7.31(7)总第408期.

⑤ 路建华.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刍议.教育与职业,第12 期(总第508期).

公共卫生论文范文11

Abstract: Objective: To understand and evaluate the work status of public health professionals in Shandong Province and the problem faced by that. Method: To mainly adopt two ways of questionnaire interviews and semi-set outline interviews to investigate 270 of public health practitioners and part of the health institution leaders in Shandong Province, combining with file accessing and so on, then provide a thorough study on the current work status of public health professionals in Shandong Province.

关键词:公共卫生;人才;工作现状;评价分析

Key words: public health;talent;working status;evaluation and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G6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9-0228-02

0引言

近年来,随着当前国际国内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生活方式的不断转变,从世界范围的SARS、H5N1禽流感、H1N1甲型流感爆发到我国国内的苏丹红、阜阳奶粉案件、三聚氰胺等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也频频发生。这些事件给我国乃至世界人民造成了严重的伤害,也时刻检验着公共卫生行业人才的应对能力以及我国公共卫生体系的完善程度。我国的公共卫生人员素质虽然在不断提高,但是队伍还不甚完善,公共卫生行业人才在其具体工作中还存在诸多问题。本文通过对山东省部分地市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局、卫生监督所、结核病防治研究所等公共卫生机构人员的工作现状进行调查,了解其是否真正具备了妥善应对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以及当前的国内外社会发展形势对本行业人员的具体需求等问题,以期通过客观的调查结果为我国公共卫生人才市场提供良好的导向,为新型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有力的借鉴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国内部分高校公共卫生或预防医学专业往届毕业生和部分卫生行政部门。主要包括山东大学和其他国内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已就业毕业生。卫生行政部门部分主要选择了山东部分省、市、县等级别公共卫生机构进行调查,包括山东省卫生厅、山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山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山东省卫生监督所、山东结核病防治中心、山东省地方病防治研究所、山东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等。同时根据经济发展情况,抽取烟台市、潍坊市和济宁市的卫生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卫生监督所(处)以及烟台市芝罘区、烟台龙口市、潍坊寿光市和济宁邹城市的卫生局、防疫站等单位,对其人事构成情况及单位主要领导进行调查和访谈。

1.2 调查内容与方法调查内容涉及一般情况调查、毕业生相关内容调查、机构调查等方面。

毕业生样本通过分层抽样确定,采用匿名问卷进行调查。问卷内容涉及其自毕业以来的工作经历、对自我工作能力的评价、对当前公共卫生行业需求的反思等方面。

机构调查采用填写机构调查表、个人问卷调查及关键人物访谈等方式进行。包括上述机构人员的人员编制、学历层次结构、知识结构方面的特点及其分布特征;公共卫生人才应具备的学历层次、知识结构、应具备的能力以及当今公共卫生行业人才需求情况等。

1.3 数据分析应用SPSS16.0软件对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定量分析以统计描述为主,以构成比反应各指标的百分比构成。

2调查结果

2.1 基本情况所有参与问卷调查的270对象中,154人(57.0%)为男性,116人(43.0%)为女性。其中,调查省级卫生机构113人(41.9%),市级机构124人(45.9%),县级机构33人(12.2%)。对于参加工作时的学历,6人(2.2%)为博士,52人(18.9%)为硕士,213人(78.9%)为本科及以下。270名受访者中,88人(32.6%)现从事工作与当初所学专业一致,144人(53.3%)基本一致,另有38人(14.1%)表示现从事工作与当初所学专业存在较大差别。

2.2 毕业生对自我工作现状评价:公共卫生专业毕业人员的月工资收入主要集中在1500-3000元,在这一工资段中占所有工资比例的73.1%。3000-6000元占25%。本次被调查人员全部认为自己能够胜任所从事的工作,只有8.9%的人评价自己为基本胜任,其余人员评价自己为胜任和完全胜任。

2.3 公共卫生机构负责人对公共卫生毕业生工作能力的评价

被调查的公共卫生机构负责人对公共卫生专业毕业生的工作能力进行了评价。认为本科及本科以上的毕业生的卫生理论扎实,专业能力较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公共卫生工作的需求。走上工作岗位后大部分经过短期的培训及适应就可以独立完成部分专业工作。然而,部分被调查领导表示,现今公共卫生专业毕业生普遍存在知识结构不合理、实践能力和应急能力差等缺点,限制了其能力和事业进一步的提高。

2.4 公共卫生人才需求分析本调查中还请各卫生机构负责人对今后本三年行业人才需求情况做了简要预测。结果表明,省、市级机构需求的人才中高学历人才比例明显高于县级机构;各级卫生机构均表示,今后三年对预防医学专业的人才需求最大,高于卫生检验和卫生管理。

3结果讨论

从调查情况看,自上世纪70年代至今,公共卫生学院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就业率,为国家培养了大量优秀的公共卫生人才。从访谈结果看,公共卫生专业的毕业生自始至终保持着较高的社会认同度。

往届毕业生对工作现状的自我评价,表明大部分毕业生对自己当前的收入感到满意或比较满意。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毕业生在进入工作岗位后,对自己的工作能力有充分的肯定和信心,能够较快的适应工作需要。

而针对领导的访谈结果表明,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的理论基础比较扎实,但仍有许多方面能力需要在实际工作中着重培养。专家认为,公共卫生是一项社会性的综合性应用科学,目前我国的公共卫生人才的优点在于有深厚的医学背景,其医学的理论知识、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单位的需求,但是从综合能力来看与公共卫生工作的要求之间上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与此前同类研究结果相符[1,2,4]。

现代公共卫生工作具有群体性、社会性和公益性的特点,是一项社会性的综合工作,这就要求毕业生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和完善的知识结构[3]。但现有的毕业生因知识结构的局限在很多方面还有欠缺,限制了其能力的进一步的提高。“知识面不够宽广,除专业知识外,社会医学、伦理学、人口学、社会学、宗教学、卫生法学等方面的知识的欠缺”;在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形势下,有时候不能完全适应和处理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进一步分析不同级别公共卫生机构对人才专业的需求分析,可以看出,预防医学,卫生检验和卫生管理专业仍然是目前各级公共卫生机构需要的主要专业,但对预防医学的需求量更大。

参考文献:

[1]陈然.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就业现状分析与对策[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8,28(7):178-179.

[2]丁瑾瑜,李敏等.上海市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及满意度分析[J].上海医学杂志,2006,18(12):22-24.

公共卫生论文范文12

公共卫生疾病包括艾滋病、SARS、结核病、乙肝、计划免疫等内容,与公众的生活和健康密切相关。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公共卫生疾病控制既有机遇又有挑战:一方面现代文明的进步和医疗技术的发展给公共卫生疾病控制创造了有利条件,另一方面人口老龄化、环境污染等因素也制约着公共卫生疾病控制,因此我们要认清形势,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公共卫生疾病控制能力。本文就此在分析公共卫生疾病控制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主要论述了加强公共卫生疾病控制的有效途径。

1公共卫生疾病控制发展现状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对公共卫生疾病控制来说更是如此。随着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国民素质逐渐提高,加上医疗设备及技术不断进步等,这些给公共卫生疾病控制提供了便利,但同时对疾病控制提出更高的要求。此外,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促使烟酒等有害健康的物品更多地走进生活,且人口老龄化现象日益严重,给我国公共卫生疾病控制带来挑战。目前我国公共卫生疾病控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1 公共卫生疾病控制管理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

制度是保障,是一切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目前我国关于公共卫生疾病的法律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等,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各种原因并没有落实到位,且对新出现的一些疾病未有明确规定,因此要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疾病控制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

1.2 公共卫生疾病控制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公共卫生疾病控制要求工作人员具有医疗相关知识、法律知识、应急能力等,对综合素质要求较高。目前我国从事公共卫生疾病控制的部分人员存在工作责任感不强、业务能力不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疾病事件能力弱等问题,公共卫生疾病控制质量不是很高。要加强公共卫生疾病控制工作人员综合培训,提高其综合素质,从而提高公共卫生疾病控制质量。

1.3 应对突发公共卫生疾病事件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近年来公共卫生疾病持续不断,先是各种感染性疾病,后来是艾滋病、SARS、H1N1,到现在的H7N9等。面对这些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及时处理和管理能力明显不足,工作往往处于被动状态,因此要进一步提高突发公共卫生疾病事件应急处理能力,有效防范和控制公共卫生疾病。

总之,社会的不断发展一方面给我国公共卫生疾病控制工作带来机遇,另一方面也充满挑战。

2 加强公共卫生疾病控制的有效措施

2.1 重视公共卫生疾病控制,加大财力、人力和物力投入

公共卫生疾病控制不仅关系到社会大众的身体健康,而且是国家社会服务职能的直接体现,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国家和公共卫生疾病防控中心等相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到公共卫生疾病控制的重要性,重视公共卫生疾病控制,编写科学、合理的公共卫生疾病控制方案,加大对公共卫生疾病控制的财力、人力和物力投入。一方面,国家要帮助公共卫生疾病防控中心等部门建设公共基础设施,包括医疗设备及技术,并组织编制公共卫生疾病防控规范和指导,为公共卫生疾病控制提供法律典范和技术标准。另一方面,公共卫生疾病防控中心等部门要加强自身建设,不断完善职能,责权分明,认真按照相关标准履行职责,提高公共卫生疾病控制水平。

2.2 加强协作,构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公共卫生疾病控制不仅仅是疾病防控中心等职能部门的工作,它与社会大众的生活紧密相连,需要社会大众的共同参与。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国家和地方政府给以财政支持和技术指导。二是相关职能部门(疾病防控中心、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站、街道办事处等)认真履行责任。三是一些社会组织,如中华预防医学会,积极响应并参与公共卫生疾病控制建设,如医疗知识宣讲会、感染疾病预防讲座等,加大公共卫生疾病宣传,提高公众健康意识;同时食品等与健康相关的企业要积极进行创新,开发并售卖绿色食品,减少食品中毒事件的发生。四是公众自觉参与建设,并履行自身的监督权利。

此外,构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主要包括疾病防控、卫生监督、健康教育、社会保障等内容,要切实落实“十一五”规划中关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措施,全面推进我国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同时加大公共卫生基础设施、重大项目建设,建立健全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提高应急能力,有效防范和控制公共卫生疾病。此外,积极引进和利用国内外优秀的疾病防控技术和方法,并结合我国公共卫生疾病控制实际情况制定特色、合理的融公共卫生疾病发现、处理、预防、控制于一体的服务体系。

2.3 建立健全公共卫生疾病防控体系

目前我国很多地区都建立了公共卫生疾病防控中心、医疗机构等部门,但各部门之间缺少沟通交流,各自为政,公共卫生疾病防控总体工作情况不是很理想;同时很多乡村地区还未建立公共卫生疾病防控中心。因此要进一步加强城乡公共卫生疾病防控体系建设,加强疾病防控中心、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院、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街道办事处等机构的协作,构建以计算机网络系统为基础的公共卫生疾病防控体系。此外,建立健全公共卫生疾病监控系统,卫生部等职能部门定期请专家进行疫情分析及提出处理方案,同时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系统,做好完全的防范措施,一旦发生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沉着应对,及时采取相应措施,把事件危害性降到最低。根据我国国情,进一步加强社保、医疗体制改革,为百姓办实事。

2.4 加强公共卫生疾病控制宣传

首先,国家要组织编制公共卫生疾病防控技术规范和指导,并下发到各公共卫生疾病防控中心、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等部门,指导学习。其次,利用电视、广播、网络、报纸等舆论工具加强健康相关知识宣传,如生活习惯、运动习惯、常见疾病特性及预防措施等,切实提高公众健康意识和安全意识,帮助公众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形成全民运动、全民健康教育模式。最后,要根据我国公共卫生疾病控制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防控措施,充分利用各种有效资源,提高公共卫生疾病控制水平。总之,要解放思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加强宣传,为公共卫生疾病控制打下良好的舆论基础。

此外,要加强公共卫生疾病控制工作人员专业培训,切实提高其综合素养,以便更好地开展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