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立体小熊

立体小熊

时间:2022-11-04 13:09:10

立体小熊范文1

很少有人像她这般对动物保护怀有如此巨大的热忱。出生于英格兰的谢罗便臣1987年进入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IFAW),在那里,她工作长达11年。1998年,她在香港创办了亚洲动物基金(AFF),投身于亚洲地区的动物保护。

这份热忱,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感同身受。母亲在她很小的时候离世,谢罗便臣记得,“父亲非常难过。”后来,她养过一只猫,但不幸,这只猫被人偷了去做活体检测。“我永远也不会忘记,”她回忆,“当我们的猫又被偷走时,父亲再次陷入了低落的情绪当中,我感觉他很久都没有走出这个阴影。”

母亲死于败血症。谢罗便臣一直记得父亲所说的关于母亲的两句话:一句是,她是世界上最棒的女人。另一句是,当她去世的时候,病痛令她非常痛苦。

1993年,谢罗便臣在广州一家养熊场游览时,无意中看到了那些被笼子束缚着、胆汁汩汩外流的亚洲黑熊(因为胸前有道金黄色新月形,也称作月熊)。“看到它们遭受败血症带来的痛苦,我想起了关于妈妈的一切。”她深刻地记得,其中一只黑熊痛苦地把爪子搭在她的肩上,谢罗便臣一回头,本能地握住了它的熊掌。

那一刻,她找到了自己的使命。

“我是一头黑熊,关在只能站立的铁笼子里。我的腹侧被人剜出深洞,插着抽取胆汁的管道,每天两次,天天如此,已经十六年了。我的爸爸不堪折磨,用熊掌挖腹自杀。从此人们就给我穿上箍紧的铁衣,我连自杀也不可能。我伤口溃烂,肝胆剧痛;我拍打铁牢拍烂了前掌,长期站立站断了后腿。我是一只天天哭号的黑熊。”著名作家杨志军曾在微博上这样描述黑熊被活体取胆的惨状。

上世纪80年代,朝鲜人发明了活熊取胆的方法。在中国,活取熊胆行业已经存在了30年。这是个“合法却难称人道”的买卖,目前,生活在山林中的野生黑熊仅剩1万余只。

作为一个外国人,在中国开展黑熊救助并不容易,谢罗便臣一直在寻找跟中国政府达成更有效合作的方式。2000年7月,亚洲动物基金与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四川省林业厅签订了一项历史性的协议――释放生活在条件恶劣的成都养熊场中的黑熊,由亚洲动物基金对养熊场进行经济补偿,并在成都建立黑熊救护中心。这一协议,是中国政府与国外动物权益保护组织达成的第一个协议。

“我们有了一个实实在在的场所,可以告诉公众活熊取胆背后的真相,以及对于月熊而言,取胆给它们带来的痛苦。”谢罗便臣说。

另一方面,谢罗便臣也在寻求能帮政府解决问题的方式,甚至介入医药领域,寻求熊胆的替代品。2012年,亚洲动物基金联合多家机构、媒体成功抵制了活熊取胆医药企业归真堂上市。 同时,她也希望能通过中国民众更容易接受的方式,来宣传月熊保护,比如善用名人明星的影响力。在香港的一次演讲中,谢罗便臣认识了莫文蔚的母亲,在深入交流后,她感到莫文蔚的价值观和动物保护理念与亚洲动物基金非常相符。不久,莫文蔚就成为亚洲动物基金的爱心大使,并且在救护中心认养了一只叫“宝贝”的月熊。

谢罗便臣也曾邀请篮球明星姚明来黑熊救护中心参观。她的合作伙伴曾认为这是件不可能完成的事情,劝她不要浪费时间。2012年2月18日,姚明专程来到了黑熊救护中心,看望了从养熊场中被解救的月熊,并呼吁人们关爱月熊。

创办亚洲动物基金以来,17年间,谢罗便臣在中国和越南一共拯救了500多只月熊。

这500多只月熊里,奥立弗是她投入感情最深的一只。奥立弗是山东省最后一家养熊场里的10只黑熊中的一只,年老体弱,患有重病。谢罗便臣说服这家濒临倒闭的养熊场的场主,把包括奥立弗在内的月熊转交给自己看护和照顾。从山东到四川,他们开了三天三夜的车,中途在高速路上遭遇了交通堵塞,奥立弗病情开始加重。

危急之中,救熊团队获得了当地交警和群众的援手。警车帮忙开道,把奥立弗送进了附近的一家医院,到达医院时,医生和护士早已准备就绪。四个小时的手术后,奥立弗活了下来,并且在养护中心度过了人生最后几年“有尊严”、惬意的老年时光。尽管它最后仍然死于癌症―医生从它的体内取出了一百多个大大小小的瘤子,这是活体取胆给它造成的痛苦。

曾有一只被拯救的名叫安德鲁的月熊,当它第一次在救护中心走出笼子时,饲养员发现它不断仰头,上举前肢,后来才明白,这是所有的熊在刚出铁笼时的共同反应,它们是在试探身上、头上怎么没有铁条压迫了。

迈出第一步时,安德鲁犹豫了很久,右前掌刚触到水泥地,瞬间像触电一样弹回,然后惊恐地缩回笼子里,不停摇头,直到20分钟后才敢进行第二次尝试。数小时后,它终于像醉汉一样完成了它的第一次行走。而更多被拯救的月熊要反复无数次,才能跌跌撞撞走出笼子。 拯救月熊的工作,让谢罗便臣从月熊身上也学到了很多。“它们主要是帮助我们治愈心灵,帮助我们成为更好的人。虽然很多月熊的身体和心灵遭受很多痛苦,甚至在慢慢死去,但是它们对人还是非常宽容。”

谢罗便臣信奉的使命宗旨是“尊重生命,终止虐待”。她希望亚洲动物基金的最终目标是,任何一个物种都不再遭受虐待。为了宣扬这一理念,她一直都是一个素食主义者,近两年来,她甚至成为一个严格的素食主义者,包括牛奶、鸡蛋都不吃。她曾看过许多关于动物的纪录片,为了挤牛奶,让母牛怀孕,生下小牛后再让母牛和小牛分开。“这是很残忍的做法,所以我不想伤害它们,或者促进这个行业的发展。”谢罗便臣对《中国慈善家》说。

这一点和她的朋友、联合国和平使者珍・古道尔不谋而合。珍曾在接受《中国慈善家》采访时,耐心阐述了七条她不吃肉的理由,听完她的阐述之后,包括大自然保护协会亚太区首席代表张醒生在内的多人,纷纷换掉了自己的菜单。

珍・古道尔一年有三百多天时间在全球各地演讲,呼吁保护生态环境和野生动物。在亚洲动物基金的四川农场黑熊救护中心,珍・古道尔也认养了一只月熊。

立体小熊范文2

这是我们走过的四川无数个小村庄中平常的一个我们要调查这个村庄的周围是否还有野生大熊猫孤立小种群的存在。调查团队是2009年3月由北京大学自然与社会研究中心和四川省林业厅一起组建的,全名叫做“大熊猫孤立小种群调查队”。北京大学担任整个调查队的技术指导并参与野外调查,而四川省林业厅从几个保护区抽调了有丰富熊猫调查经验的队员,我担任负责人。一个月来,仅仅在四川境内我们的行程就超过了5000公里。从四川最北部的岷山一直找寻到最南部的相岭和凉山。每到一个地方,我们从当地主管部门索取资料,然后访谈百姓和村民,将所有信息汇总之后,然后带着帐篷和食物上山,吃住都在山上,记录野生大熊猫和它们栖息地的情况。所有的这一切只为回答一个问题:是否在哪些不为人知的地方,还栖息着野生的大熊猫?

屡屡猜错的答案

下马头村是个彝族村,坐落在整个山沟的尽头只有一二十户人家散落在山坡上,房子背后就是连绵的牦牛山,一直延伸到百里之外。视线所及的山坡上,大树都已经被砍伐一空,有些地方还有烧火的痕迹。

我们找了一个小屋子借住把马背上的大米蔬菜和油盐堆放在屋子一角,又向老乡讨了几个土豆埋在了篝火边的灰烬中。很快屋子安静下来,只剩下篝火啪啪勃勃的响声和土豆微熟的香气。

兄弟,这个地方能有熊猫吗?四川王朗保护区的刘剑坐在树桩上扒拉着灰烬中的土豆。一个多月远离家乡的漫长旅行已经让他的膝盖变得肿胀酸痛,他一边给膝盖贴着膏药一边念叨着。

“不好说啊,这地方采伐太严重,不过谁知道呢,熊猫这东西……”李贵仁接口道他来自四川宝兴蜂筒寨保护区,参加熊猫调查工作已有二十多个年头,跑过很多边远的山区,“……王博士,这地方离冶勒保护区有多远?”

“直线距离40公里左右,隔着牦牛山。”我答道。

“还是有点远啊……”不知道谁念叨了句。

大家都不说话了,一时屋子里气氛有点沉闷。为什么要大老远跑到这个地方?只因为八年前的那一个大熊猫痕迹记录吗?马头乡离大熊猫最密集的王朗保护区有六百多公里,离最出名的卧龙保护区有三百多公里,离最近的冶勒保护区都有四十多公里,还隔着牦牛山的山脊线。这地方,能有熊猫吗?我知道刘剑,李贵仁还有没有说话的调查队员们都在想着这个问题,但谁又都没有轻易说出自己的猜测。这一个多月的野外调查工作中,大家猜错的次数太多了。

在泸定县的湾东村,我们观察着陡峭的地形猜测这里不会有熊猫,可是村民却清清楚楚地看到了大熊猫的存在。在石棉县的新民乡,大家根据大熊猫已知分布区的距离猜测没有熊猫,可是却在远离大熊猫主要种群的山脊上发现了熊猫取食的痕迹。在峨边县的黑竹沟,大家忧心公路对于栖息地的干扰和破坏,猜测大熊猫可以已经退缩到了远方的山谷,却意外地发现大熊猫竟然就在距离盘山公路不足20米远的竹林中觅食。所以这一次,大家不怎么敢猜测。虽然觉得这里发现大熊猫痕迹的几率不高,可是大家心里又隐隐地觉得,也许它们就藏在马头乡,就活动在牦牛山里。

长期以来,每当想到大熊猫,人们总会想起动物园里面那些胖乎乎的可爱家伙,想起著名的卧龙保护区。可实际上野生大熊猫的分布远远不仅于此。从陕西的秦岭到四川的岷山,邛崃山,大小相岭和凉山,以及甘肃的迭部,舟曲地区,都有大熊猫野生种群的存在。大熊猫在野外的分布区域纵贯近千公里,横跨六个山系,包括了三个省,四十多个县市和将近两百个乡镇。野生熊猫的数量接近两千只,超过人工养殖的数量十倍之多。

看上去很美,不是吗?

但实际情况远没有看上去这样美好。这些绵延纵横的大熊猫栖息地分布存在着一些致命的问题,最首当其冲的就是栖息地的破碎化。大熊猫高度依赖着森林和竹林为生,无论是躲避冬天的严寒、夏季的酷暑,还是求偶期寻找异,完成繁殖,或者是幼体成年寻找自己的独立空间,都要在森林和竹林中进行较长距离的迁移。一旦这样的迁移受到阻碍,大熊猫的正常活动也会受到严重的干扰。不仅种群间的正常流动被阻断,还有可能出现近亲繁殖和小种群绝灭的风险,所以连贯的植被对于大熊猫的生存至关重要。

几十年以来,对原始森林的采伐、不断增加的交通以及人类定居点的扩张,都导致原本连贯的森林变得斑斑驳驳,公路、铁路和农田成为了大熊猫难以逾越的天堑。而那些在整个大熊猫分布区最边缘的种群,情况则更为紧迫。一种野生物种的绝灭,往往是从最边缘的种群开始的,这些种群的栖息地最破碎,遭受的人类干扰最多,由此整个种群的命运也最危险。具体到大熊猫,一些孤立的小种群已经多年没有切实的信息,很可能已经不复存在,一旦这些孤立小种群消失,熊猫的整体分布格局会因之改变。

我们的目的,就是在大熊猫分布区的边缘地带穿行――确认这些小种群的存在,并且判断这些小种群的命运。

顽强的大熊猫

夜色渐深,下马头村的老彝胞给我们做了他们最有特点的坨坨肉端上来,大块大块的猪肉和鸡肉被粗粗地煮熟,空气里面飘动着粗糙而原始的肉香。

住在附近的彝族人来找我们聊天,聊起他们生活的艰辛,也聊起希望尽早修通公路。听说我们来调查大熊猫,几个小伙子有了精神,七嘴八舌地对我们讲述他们对于马头乡熊猫的观察。听着这些对话,调查队员们也从一天的困顿中逐渐精神起来直起身子认真地听着,不时还追问几个问题。“我们这里肯定有熊猫!”“以前有还是现在有?”“现在也有,但是越来越少了,树都砍了!”“砍树卖钱?”“哎,卖钱,树管钱!不过熊猫搞不好要跑啊。”“熊猫能往哪里跑呢?”“不好说,可能南边砍树少一点。”

和村民的讨论持续了很久,熊猫小种群的生命力让人吃惊,不仅仅是马头乡,几乎每一个孤立小种群都还有熊猫的个体在顽强地生活着,这远远超出了我们的预期。在四川省凉山州偏僻的雷波县,当时是一个雨雾的天气,我们被漫山遍野的割竹打笋的人震惊了。吉普车沿着大凉山的盘山公路蜿蜒而上,每隔几百米就有一个帐篷,年轻人和老年人都围坐在其中,等着天气放晴上山挖笋赚钱。公路边用帆布支起了很多临时的小卖部,整箱整箱的啤酒被运到山上。据说割竹笋人最多的时节还没有到来,真到那时候,一些简陋的歌舞厅都能搬到深山里,白天割笋晚上唱歌喝酒洗脚按摩。割笋的人俨然把琼山竹林变成了一个小社会。近年更为严重的是,一些不法的商贩将违法加工竹笋的小作坊也搬到了山上,直接在山上用硫磺熏制竹笋硫酸的蒸汽和污水破坏了空气和水源。

可是就是在这样的山坡上,我们仍然找到 了熊猫存在的痕迹。这些原本生性羞怯怕人的大熊猫,在这大片严重被人类干扰的森林中顽强寻找着生存的空间。这是怎样的生命力啊。

“听说熊猫不会生孩子,是不是?”一个彝族小伙子问我们,旁边的老彝胞们发出一阵哄笑,弄得小伙子有些窘迫。不知道什么时候我们已经和彝族同胞喝起了酒,对话在微醺的酒气中更加随意。

“会生,而且还挺能生的。”我们给小伙子解释着,一边解释一边引来更多的哄笑。大熊猫性情内向,活动隐秘,在野外很不易观察到,即使偶尔进入人们的视线,也往往稍有风吹草动就迅速逃走。因此,它们如何取食,如何寻找伴侣,如何繁衍生息都鲜为人知。别说是普通村民,这些问题也长久以来困扰着大熊猫的保护研究人员。不过随着研究工作的进展,野生大熊猫的一些行为也已经为研究人员所理解。

小伙子问到的“大熊猫会不会生孩子”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动物园笼养的熊猫在求偶和生育上的确存在明显的障碍,但是野外观察的熊猫个体向我们展示了旺盛的生命力和繁殖能力。野生大熊猫像其他熊科动物样,会,会为求偶而争斗,繁衍能力也不差。

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由于人们的误解曾发生过一段“抢救熊猫”的行为。在那段时间之内,有三十多只不到一岁的熊猫幼仔被认为遭到母熊猫遗弃

被从山里抢救到饲养中心和动物园,由于当时人们对如何照顾和饲养仍在哺乳期的幼仔没有经验,大多数被抢救的野生大熊猫幼仔未到成年就不幸夭折了。这对这个只有千多个体的物种无疑是一个重大损失。1984年由我的导师潘文石教授和吕植教授带领的北京大学研究队伍开始在秦岭对大熊猫进行长期的生态学、行为学和遗传学研究,这干就是十多年。这期间一个重要的发现就是母熊猫在取食竹子时,会把幼仔留在树上或一个安全的地方,几小时到几十小时都有可能,因此,熊猫幼仔独处一地并不意味着它被遗弃,这时最好的做法是不去干扰幼仔。这个发现得到了政府部门的重视,当时的林业部特地发文,才禁止了随意“抢救’熊猫幼仔。

还有一些熊猫生存的能力和技巧,也许是我们直到今天还没有意识到的。比如曾经有野生大熊猫横渡大渡河和岷江,也曾经有大熊猫游过一公里宽的水库,穿越海拔超过4000米的裸岩地带。这些事情可能是极其罕见的,但是说明了熊猫在困境面前所能够展示出来的生命力,它们的生命力和顽强,远远超过了我们的想像。

保护大熊猫,就是保护所有的生命

离开包座我们又前往九寨沟县开始野外调查,而后在平武县,最后的目的地是地震灾区青川县。这样的东奔西走,已经慢慢成为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几乎每到

个地方都会有人问我们,花这么大的力气研究大熊猫、保护大熊猫究竟值不值,究竟国家要为每一只熊猫花多少钱?为了一个物种,至于吗?

立体小熊范文3

大棕熊、美洲黑熊、眼镜熊、亚洲黑熊、马来熊、印度熊、懒熊、北极熊、台湾黑熊。

1、大棕熊包括阿拉斯加棕熊、欧洲和亚洲棕熊、北美西部的灰熊。棕熊遍布亚、欧、北美三大洲,棕熊体重(1000 / 100kg ) 站立时有9英尺,体长2.5m现存世界上最大的食肉目动物。棕熊的胃口可以说是好极了,荤的、素的都爱吃。植物、昆虫、蜂蜜、鱼类,甚至鹿、羊、牛、都能一概吃下。

2、美洲黑熊是北美洲体型型最小,也是非常普遍的熊。居住在北美森林带和墨西哥。它是爬树高手,常常四处海浪,有时会偷袭家畜。除非受到挑衅,通常不会攻击人类。美洲黑熊分布在加拿大及美国中部和东部的森林,它的身体颜色有很多种,黑色、棕色、灰色、白色都有。

3、眼镜熊眼镜熊又叫南美熊、安第斯熊,产于南美北部,是惟一到达南半球的熊种,也是最爱吃植物性食物的一种熊,吃各种果、叶、根、茎,很少吃昆虫,它因眼睛四周有一圈白毛,若起来像戴眼镜而得名。

4、亚洲黑熊亚洲黑熊又叫狗熊、月熊,还有个俗称叫黑瞎子。分布在东亚和南亚的丛林地区;比美洲黑熊小。它的胸部有道浅色的月弯形标记,颈部的毛通常很长。亚洲黑熊其有攻击性,常会为害牛羊。

5、北极熊又叫白熊、“冰山巨无霸”,很会游泳。头小颈长,毛呈乳白色。它的身躯虽大,行动却很敏捷,通常捕食鱼、海豹、海象等动物。北极熊分布在北极一带,是爱斯基摩人很喜欢的猎物。由於各地猎人大量捕猎,留下的已经不多了。

(来源:文章屋网 )

立体小熊范文4

即便在今天,从雅安市区驱车前往宝兴县蜂桶寨,也需要近两个小时车程。在这个山川秀丽、树木葱茏的地方,有一个叫邓池沟的小村子,这里坐落着一座四合院式的、砖木结构的天主教堂。

约150年前,这座教堂居住着一位名叫阿尔芒・戴维的法国人。1862年,戴维来到中国,先后在中国北京和四川雅安宝兴地区传教。作为一位生物学家和地质学家,他还十分热爱科研和探险。 邓池沟天主教堂位于四川省雅安市宝兴县盐井乡邓池沟宫二道坪,教堂所在地是1869年法国传教士兼生物学家戴维发现大熊猫的地方

戴维一生酷爱动植物研究,在中国生活的12年,成为了他一生中最为辉煌的岁月。在此期间,他写出了《中国之鸟类》《戴维植物志》等著作。其中,在宝兴逗留的近9个月时间里,他收获了极大的惊喜:他第一次科学发现了金丝猴、绿尾虹雉、珙桐(俗称“鸽子花”)等珍贵动植物。

而最为人称道的一次发现是在1869年。那年5月,戴维捉到了一只活体大熊猫,第一次将大熊猫的名字写进了科学史。

从“黑白熊”到新物种

“在戴维科学发现大熊猫之前,我们宝兴人就已经见过大熊猫了。那时候它们会不时跑到村民家里来找吃的,还会舔铁锅,因此人们又叫它‘食铁兽’。”雅安市宝兴县县长唐柯告诉《t望东方周刊》。

彼时,还有人把大熊猫叫作“白熊”“黑白熊”“竹熊”等,都觉得大熊猫温顺可爱,讨人喜欢。

1869年的春天,戴维到深山采集植物标本,路过一个农户家讨水喝,居然发现家里有一张黑白相间的兽皮。戴维从没见过,村民就告诉他这是“黑白熊”,山上就有,不难捉到。

戴维听了非常高兴,便决定跟村民一起寻找这“黑白熊”。他在当晚的日记中写道:“找到这种动物,将是科学上一个有趣的新物种,也是科学上的一个重大发现。”

戴维雇用了20名猎人开始搜寻。不久猎人们就送来了第一只“黑白熊”,但遗憾的是,为了便于携带,猎人们先杀死了它。

直到年5月4日,戴维终于捕捉到一只活体“黑白熊”。他吩咐工匠们在邓池沟天主教堂内做了个大木笼,将“黑白熊”关在木笼里饲养,以便观察、记录它的生活习性。

不久后,戴维得出了结论,认定“黑白熊”是熊的一个新种,在之前的科学史上从没有记载过。于是,他满怀希望要将“黑白熊”带回法国,向世界宣告“黑白熊”的存在。

然而,离开了野外的“黑白熊”并不适应圈养生活,在启程运往巴黎时得病不治而亡。戴维只好把“黑白熊”的皮剥了下来制成模式标本,并写下多篇关于“黑白熊”的研究资料,交给了当时的法国自然历史博物馆馆长米勒・爱德华兹。

1869年的夏天,大熊猫模式标本完好抵达巴黎,戴维的论文很快引起了关注,标本也在法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展出,慕名前来参观的巴黎人络绎不绝。

爱德华兹又对“黑白熊”标本进行研究鉴定,认为“黑白熊”是一个新物种,定名为“大猫熊”(Panda),并宣布命名人仍是戴维。该鉴定报告发表于1869年《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之新文档》第五卷。从此,匿居山林的大熊猫进入了人类文明的视野。

西方偷猎者来了

“大熊猫在西方亮相之后,人们被这一新物种深深吸引,但世界各地的狩猎者也都开始来四川寻找大熊猫。” 雅安市旅游发展委员会副主任孟水明告诉《t望东方周刊》,那个时期,俄国、德国、美国和英国等国狩猎者的足迹遍布整个四川。

对大熊猫而言,这无疑是一场灾难。

据史料记载,1891年至1894年期间,俄国波丹宁和贝雷佐夫斯基在四川西北部寻找大熊猫,并获得一张大熊猫皮,现藏于大英博物馆。

1910年,德国人韦歌尔德在四川汶川获得一只幼年大熊猫,也许是因为当时资讯传播的局限,他一度被称为第一个拥有活体大熊猫的西方人。但这只大熊猫不久后也死了,韦歌尔德将其做成标本带回德国,保存于柏林自然历史博物馆。

上世纪20年代,美国前总统罗斯福的长子小西奥多・罗斯福和次子科密特・罗斯福,也来到四川,加入到搜捕大熊猫的行列。

根据《宝兴县志》和罗斯福兄弟1929年出版的《追踪大熊猫》记载,1926年,罗斯福兄弟来到四川宝兴,以捕猎独角兽为名,暗中进行大熊猫盗猎活动。兄弟两人很快就成功捕获了一只大熊猫,并偷偷运往美国。

不幸的是,这只大熊猫在漫长的运输途中染病死亡,罗斯福兄弟只好将它制成了标本,这一标本至今仍被收藏于美国芝加哥菲尔德自然历史博物馆中。

1928年,心有不甘的罗斯福兄弟俩再次来到了宝兴县。为掩人耳目,他们对外仍然宣称是在捕猎独角兽,还找来了当地老百姓做向导。但当地百姓发现了他们在捕猎大熊猫后,立即将两人驱逐。

“后来两人辗转来到了凉山越西县,发现了一只成年大熊猫,但这只大熊猫太大了,很凶猛,罗斯福兄弟就举枪射杀了它。”孟水明说。

《追踪大熊猫》中关于猎杀大熊猫的段落如此写道:“熊猫越跑越远,我俩同时对它的背影开枪,都打中了。它倒了下去,又爬起来跑进丛林里。但我们知道,它逃不掉了。”

这是见诸文字记载的西方人猎杀大熊猫的第一例。此后,又有更多的西方探险家将枪口对准了大熊猫。

据不完全统计,美国人赛奇和谢尔登、德国人谢弗、英国人布罗克赫斯特等,都有射杀大熊猫的记录。但他们都未能将活体大熊猫运回本国。

“熊猫夫人”露丝

“直到1936年,一位名叫露丝的美国妇人,才将一只大熊猫偷渡去美国。而这只熊猫也来自宝兴。”孟水明说。

美国人露丝・哈克尼斯是热衷探险的科学家威廉・哈克尼斯的新婚妻子。在丈夫不幸病逝于上海后,露丝踏着丈夫的足迹来到中国,寻找大熊猫。

从小在美国长大的华人杨昆廷牵头为露丝组织了一支探U队。探险队寻找了整整两个月却一无所获,直到来到宝兴夹金山草坡。

在露丝的《夫人和熊猫》一书中她写道:“当时天气很冷,我都被冻麻了。突然,从一个枯树洞里传来类似婴儿啼哭的声音,杨昆廷手捧一只肉乎乎的、毛茸茸的小东西走过来,我惊呆了,一动也没动。”

露丝把它抱在怀里,简直无法相信这就是大熊猫。她认为它是个“小女孩”,也为了表示对杨的感谢,就用杨妻的名字为它取名为“苏琳”。

回到上海后,露丝精心照料小“苏琳”,甚至在半夜抱着它去看急诊。“苏琳”的名声越来越大,露丝决定带“苏琳”回美国。

在朋友帮助下,她获得了动物出境许可证,上面填着要带走的是一只“形状奇异的哈巴狗”。露丝将“苏琳”装进一只柳条筐,顺利通过海关,登上“麦金莱总统”号客轮,离开了中国。

“苏琳”于1936年12月18日抵达美国旧金山。后来,芝加哥布鲁克菲尔德动物园以8750美元买下了“苏琳”,公开展出。美国人从四面八方赶来看大熊猫,包括著名作家海伦・凯勒。有动物学家公开宣称:“大熊猫是二十世纪最著名的动物”。

为了给“苏琳”找个伴侣,1937年8月,露丝再次来到中国寻找熊猫。12月,露丝从成都的猎人手中买到一只大熊猫“美美”,并于1938年将“美美”运回布鲁克菲尔德动物园。可实际上,由于事先未能对“美美”的性别进行科学认定,“苏琳”迎来的“新娘”,居然是和自己一样的雄性大熊猫。

1938年年初,依然是在杨昆廷的帮助下,露丝再次捕获了一只成年熊猫与一只幼崽,并为幼崽命名“苏森”。同年6月,杨昆廷在四川成都开枪打死了那只被捕获的成年熊猫。

见此情景,露丝意识到“捕捉熊猫”是伤害动物的行为,于是决定将“苏森”放归大自然。

1997年,露丝的墓被人们在宾夕法尼亚州一个公墓地发现,大家为她立了一块碑,上写“熊猫夫人露丝・哈克尼斯”。

据不完全统计,从1936年到1946年间,从中国运出的活体大熊猫超过16只,流往西方博物馆的大熊猫标本多达70余具。

抢救“戴丽”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十分重视大熊猫的保护,而且我们宝兴人对大熊猫也充满感情。”唐柯告诉本刊记者。

尤为令他印象深刻的,是对大熊猫“戴丽”的救护。

2001年2月26日下午,正在宝兴县海拔2200多米的锅巴岩矿山修路的孙树强和杨勇,突然看到一只大熊猫幼崽从竹林里一瘸一拐地走了出来。他俩立即走过去察看,发现大熊猫身上血迹斑斑,多处受伤。孙树强和杨勇正想救它,一辆卡车飞驰而过,大熊猫幼崽受到惊吓跑没了影。

随后,两人将这一情况报告了有关部门。蜂桶寨自然保护区管理处的工作人员迅即开始上山寻找,但当天并无所获。第二天,管理处又组织数十人进行拉网式寻找,终于在一棵松树上找到了受伤的大熊猫。而此时,大熊猫已经奄奄一息。

他们立即将大熊猫紧急送往宝兴县医院进行抢救。医务人员从下午2点开始,一直抢救到次日凌晨5点多,来自四川农业大学(以下简称川农大)的两位畜牧兽医专家也专程从雅安市区连夜驱车赶到宝兴,终于使大熊猫脱离了生命危险。

然而,这只大熊猫虽然进食正常但伤情还不见好转,左后肢骨头断裂仍不能行走。没过几天,就被紧急送往川农大畜牧兽医院救治,经多位专家会诊,决定做截肢手术。

这是一场没有先例的截肢手术,大熊猫又是极其珍贵的动物,医生们顶着巨大的压力成功完成了截肢手术。为防止被缝合伤口的感染,当时只能将大熊猫暂且关在一个笼子里,保护区的饲养员与川农大的学生24小时不间断值班,2小时换一班,十分辛苦。

之后,这只被命名为“戴丽”的大熊猫在蜂桶寨自然保护区生活得无忧无虑。少了一只脚,它照样四处活动,高兴了还能爬上高高的大树,以此证明自己不比别的大熊猫差。身体完全康复后,它还参加了在养大熊猫的繁殖,为这个古老种群的繁衍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唐柯告诉本刊记者,实际上,凡是在“保护区”饲养的大熊猫,都是因为受伤或其他原因失去自我生存的能力,由管理人员和当地老百姓从山上救护下来的,甚至包括有些跨国“出访”的大熊猫。老百姓才是救助大熊猫的英雄。

前往美国的“玲玲”是宝兴县硗碛藏乡蚂蝗沟王兴泰救护的,“兴兴”是宝兴县盐井乡丁洪、马勇救护的;客居日本的“兰兰”是宝兴县盐井乡张晓光救护的,“康康”是宝兴县陇东乡徐洪章救护的,“欢欢”是宝兴县硗碛藏乡杨明才救护的……

立体小熊范文5

1、首先我们画一个小圆圈。可以尽量圆一点,这样大熊猫会更加可爱。

2、在大熊猫的头像画两个小耳朵,也是圆圆的哦。

3、在头的中间部分画上大熊猫的两只眼睛,在眼睛的中间画一个小鼻子。

4、在头的下方画大熊猫的身体。有点类似长方形,但是边角要圆润一点。

5、在大熊猫头部和身体的位置画出它的两个小手。

6、在大熊猫的身躯上画上它的两个角。一只大一只小,是为了让它更加有立体感。

7、把大熊猫按图中涂上颜色,然后画上他的小嘴巴。表情可以根据自己喜欢的画哦!

8、最后给大熊猫两边的脸颊画上两坨红红的红晕。一只可爱的大熊猫出现了!

(来源:文章屋网 )

立体小熊范文6

他才思敏捷,思维独特,14岁的时候就敢在学堂之上面对自己的老师口出狂言称:“举头天外望,无我这般人。”

待到中年,熊十力这样的性格也没有收敛几分。随着思想体系的成熟,熊十力渐显大家风范,开始著书立说。当时他对佛经颇有研究,于是著佛经见解,竟然在每本自己写的书封面上要求印上,黄冈熊十力造。

这个造字,又为他引来骂名一片。因为在印度,能在经解上使用“造”字,是菩萨的专用,连许多不大信奉佛教的文人,都说熊十力有点儿太狂了。

不过,以熊十力的见解和学问,虽然狂了一点儿,还是吸引了很多人去拜访他。著名作家王元化当时还很年轻,对熊十力的学问见解很是崇拜,1922年,听说熊十力住在上海,于是就请卓民写了介绍信,想当面向熊十力讨教。

卓民这个人和熊十力是朋友。同为学人,两个人的关系还算融洽。王元化认为,有他的推荐,自己见到熊十力没有任何问题,所以就兴冲冲地去了熊十力的寓所。结果,在那里连熊十力的面都没见到,就吃了闭门羹。

就见熊十力楼下的门上贴了张纸条,墨色陈旧,不知道贴了多久。上面写着:面赤,虚火上延,年老体衰,不便见客。下面的意思竟然是,你如果非见不可,我脾气上来,骂了你是两下难看。

这个纸条,就是个无声的拒客门神,王元化只能无功而返了。

别说王元化,就是著名的国学大家梁漱溟,见到熊十力也是阴差阳错。

1918年,当时熊十力在北京讲学。梁漱溟也是对他仰慕已久,于是就请了北大的同仁引荐,想见熊十力一面。当时,梁漱溟在学术圈子内也算是小有名气。可是熊十力就是不给这个面子,直接两个字,没空,就推托了。

一次,梁漱溟和几个学人一起在北大散步,结果走到未名湖边的时候,忽然看到有个中年人正低着头在那边闲散地走着。当时有人低声告诉他,那就是熊十力先生,梁漱溟闻听,一边喊着熊十力的名字,一边一路小跑过去,想和他谈一下关于佛学的见解,结果,熊十力本来还走得很慢,听到喊声,竟然也小跑起来,一溜烟地就不见了。

几个朋友只能安慰梁漱溟说,熊十力先生是个怪人,他经常这么做,千万别责怪他。

一直到1919年,梁漱溟忽然收到了一封来信。打开看,竟然是熊十力写来的,上面的话还很恭敬:“你在《东方杂志》上发表的《究元决疑论》一文,我见到了,其中骂我的话却不错;希望有机会晤面仔细谈谈。”

果然,不久后,各学校放暑假,已经转到天津南开任教的熊十力跑到了北京,借居广济寺内,然后约梁漱溟过去见面。从此之后,两个人开始了频繁的交往。

后来,有人听说了这件事情,都笑骂熊十力是个驴脾气,牵着不走,打着倒退。有许多过去他的粉丝,为了见他一面,开始挑他书里的毛病,然后故意在报纸上发表文章,或者写信过去挑刺。

结果,熊十力不管对方挑刺有没有道理,只要有异议的人,他都要见上一见。这个时候形势完全逆转,他不但亲自跑过去见别人,而且还要搭上不少的车费和路费。

立体小熊范文7

大熊猫是我国的国宝。但是,近日,国外有媒体报道了一则题为“古生物学家在西班牙发现最古老的大熊猫祖先化石”的新闻,国内媒体就此认为“大熊猫起源于欧洲”,难道国人喜爱的国宝是“外来客“吗?

不能说克氏熊猫是大熊猫最早的祖先

记者发现,最早对发现大熊猫化石事件进行报道的是美国《生活科学》,在其一则题为“古生物学家在西班牙发现最古老的大熊猫祖先化石”的新闻中写到,西班牙古生物学家在西班牙东北部发现最古老大熊猫的化石。

随后,美国的《基督教科学箴言报》也报道了该新闻,题为“科学家发现大熊猫最早的祖先,但不是在中国”。之后国内媒体纷纷转载,并加上了类似甚至更加夸张的题目——“科学家在西班牙发现最古老大熊猫化石”“科学家发现大熊猫起源于欧洲”。

但是事实果真如此吗?为了揭开事情的正面目,本刊记者以电子邮件的形式采访到了新闻当事人——本次考古挖掘的负责人、西班牙国家自然科学博物馆的古生物学家胡安·阿贝拉博士。

胡安·阿贝拉在邮件中回复记者说,他们的考古队前不久在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地区发现了一些1160万年前的原始熊类的牙齿和上颌化石。他们近期深入研究了这两副化石并将其与许多其他物种相对比,得出了一系列的结论。最后他们惊奇地发现,这可能是一个新类属。他们为这个新物种取名为“Kretzoiarctos beatrix”(以下简称克氏熊猫)。

胡安·阿贝拉告诉记者说:“化石的牙齿证明它是一只熊。此外,下颌骨体短显示它更接近于大熊猫亚科,与现今的大熊猫存在一定的亲缘关系。牙面上釉质褶皱,显示这种熊是一种杂食动物,但也拥有很多用于咀嚼坚硬植物的牙齿特征,例如竹子。”

从牙齿化石获得的该物种的相关信息看,克氏熊猫与现在的大熊猫存在着亲缘关系。它属于熊科动物,更准确地说,属于大熊猫家族的一个分支。所属年代为距今1120万—1180万年前的中新世,当时该地区是潮湿的,适度温暖,草木丛生的。

克氏熊猫只是大熊猫家族中最古老的一员

国宝大熊猫是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其憨态可掬的可爱模样深受全球大众的喜爱。在1961年世界自然基金会成立时就以大熊猫为其标志。

可是,一则有关西班牙科学家发现最古老大熊猫化石的新闻引起人们关注,有关大熊猫到底起源于哪里的问题成为焦点话题。

1869年,法国神甫爱尔芒德·戴维在一位四川猎户的家中发现了一张大熊猫的毛皮。由于西方人对这种动物闻所未闻,戴维根据这种动物的毛皮特征,将其命名为“黑白熊”,他还在当地猎户的帮助下搞到一只“黑白熊”标本。当戴维将“黑白熊”标本送到巴黎展示后,立即引起了轰动。

后来,法国动物学家爱德华兹在仔细研究这个标本以后确定,这是一个全新的物种。由于它与在中国发现的小猫熊食性相近,爱德华兹便把这个新发现的物种定名为“大猫熊”,但后来人们却习惯称之为“大熊猫”。

对于国内外媒体报道“西班牙发现大熊猫最古老祖先化石”的说法,胡安·阿贝拉表示那样会“带有很大的风险的”。

“这是因为化石记录非常零碎,并且期间还有许多其他的中间物种,无论在时间上还是空间上。它与大熊猫同属于熊猫亚科,但这并不意味着大熊猫一定起源西班牙,它只是提供了这种可能性。准确地说应该是大熊猫家族中最古老的一员。” 胡安·阿贝拉说。

其实关于大熊猫起源的争论由来已久,正如胡安·阿贝拉在其论文开篇时写道:“大熊猫的起源在过去一个世纪里哺乳动物学家和古生物学家争论最激烈的话题。”至于谁才是大熊猫最早的祖先,学术界也有过几次比较大的争议,比如始熊猫、葛氏郊熊猫、小种大熊猫。

大熊猫起源问题其实早有定论

“学术界对于谁是大熊猫的祖先早有定论。”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邓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强调。

邓涛介绍说,早在上世纪70年代,我国科学家邱占祥、祁国琴就对云南禄丰始熊猫做了详细的研究,他们认为,此种动物在形态特征和系统关系上介于祖熊(Ursavus)与熊猫(Ailuropoda)之间,于是将其建立一个新属、新种,称为禄丰始熊猫(Ailurarctos Lufengensis)。

为了进一步论证始熊猫分类地位的可靠性,他们又专门与1942年在匈牙利发现的葛氏郊熊猫的化石作了对比。

“葛氏郊猫熊与始熊猫之间的形态差别,说明它们不在一个演化水平上。前者是始熊猫的一个灭绝的旁支,没有留下现生后代,中国的熊猫是始熊猫主支的延续。而随后的小种大熊猫生活在300万年前,已经初具现代大熊猫的雏形,是介于始熊猫和现代大熊猫之间的类种。” 邓涛强调。

这样始熊猫作为大熊猫始祖的地位就在国内学术界确立下来,后来也得到了国外学者们的认可。“Ailuaractos Lufengensis(始熊猫)被许多学者认为是大熊猫直接的祖先,因为它是非常相似的大熊猫。”胡安·阿贝拉说。

邓涛认为,始熊猫与克氏熊猫的关系好比自己与某个爷爷之间的关系。两者之间牙齿结构和颌骨有很多的相似之处,这是判断大熊猫亚科的最基本的依据,这说明它们肯定有一定的亲缘关系。

立体小熊范文8

九寨沟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境内,是白水沟上游白河的支沟,因有九个藏族村寨而得名。九寨沟一直是熊猫眷顾的生息繁衍之地,目前大约有10只熊猫生活在九寨沟。

有人用“童话世界”,来比喻九寨沟绚丽的山水风光。如果真是如此,那么熊猫该是这“童话世界”里的精灵。早在1000万年前,熊猫就已经在九寨沟栖息。一直以来熊猫和当地居民和谐的生活着,九寨沟熊猫海就是因为常有熊猫喝水而得名。因为有了熊猫,“童话”变得更加真实。

一千万年前 熊猫落户九寨沟

2003年5月,九寨沟管理局科研处有关人员在熊猫海瀑布下,采集到一个动物头骨。当时因为无法确认其所属动物种类,相关人员便将动物头骨保留下来。

2004年8月4日,中国科学院动物所和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的动物专家,专程到九寨沟对动物头骨进行鉴定后,发现这是一个大熊猫头骨。

九寨沟位于中国四川阿坝羌族藏族自治州境内,这里的山脉平均海拔四千多米。九寨沟山谷的海拔从1000多米一直到近5000米,气候跨越了温带到亚寒带。各种珍稀的植物,立体分布在山谷之中。

由于山谷险峻,所以这里有很多古代的动物以及植物原种得以保留。这里珍贵的药材多达100多种,九寨沟的人们。生活在大自然的恩赐中,他们与自然和谐共存。山谷里九个藏族村庄分布在高山湖泊之中,因此得名“九寨沟”。

这里生活着大约1000名藏族群众,他们散落在山谷之间,过着田园牧歌般的生活。他们的生活与水息息相关。他们凭借雨水耕作,利用溪水磨磨,在这里过着半农半牧的生活,田间种植着高原特有的青稞麦。据史学家推测,在大约2000年前,九寨沟的祖先们为逃避战乱,从青藏高原迁居到了这里。

很久以来九寨沟始终鲜为人知,直到1970年,它才真正地进入了世界的视野。谁能想到,早在1000万年前,熊猫已经在九寨沟栖息,一直以来熊猫和当地居民和谐地生活着,熊猫海就是因为常有熊猫喝水而得名。

有这样一个传说:熊猫在喝水时常把水中的倒影当成另一只喝水的大熊猫,结果为了驱赶与自己抢水喝的同类,常常是一边大口喝着湖水,一边在水里拼命的扑腾,想要把抢水的同类吓走,如此几番下来,同类没赶走,自己倒是因为喝水过多而“醉水”了,左摇右晃的爬到岸边,然后四脚仰天地大睡好几个小时,熊猫的憨态可掬可见一斑。

熊猫头骨被发现后,经过科学勘测,鉴定死亡大熊猫的年龄在4岁左右,属于未成年,死亡时间不超过2年。关于为什么只找到了一块头骨,专家解释说,由于熊猫海瀑布处于溪流的下游,这只大熊猫的死亡地点很可能在上游某处,其头骨是被溪水冲刷下来的。据勘测,目前大约有10只熊猫生活在九寨沟,九寨沟一直是熊猫眷顾的生息繁衍之地,但是为何如今熊猫却如此稀少?

介果和他的家人是世代生活在九寨沟里的居民,生活在九寨沟的藏族人亲切地称熊猫为“东尕”,意思是白熊,他们在这里一直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在火炉边,介果给我们讲述了一次有趣的经历――

“我和老大爷在熊猫海放牧我们在湖边聊天时,一只熊猫从我胯下慢慢的爬过。当时我没看清直到它走开,我们才发现是只熊猫。我们认为大熊猫是动物之神,所以我们祖祖辈辈不会伤害它。我们这里有豹,但有大熊猫在这里,豹就不能伤害到我们。”

竹子开花 熊猫断粮

憨态可掬的大熊猫,就像是九寨沟真正的主人。在这里,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上世纪90年代,九寨沟地区遭受连年旱灾,五花海上游的熊猫海已经干涸,虽然九寨沟被列为大熊猫自然保护区,但是已经鲜有熊猫发现。

熊猫一直是中国珍贵的国宝,据日本史料记载,早在公元685年,武则天就曾经送给日本天皇两只熊猫。中国1993年举办亚运会和2008年举办奥运会的吉祥物都是以熊猫的形象为原型的,中国人在熊猫的身上给予了美好的期望。

然而,熊猫的生存状况却不能让我们乐观。2005年11月份,据新华社报道,四川大熊猫栖息地,尤其是岷山山系的竹子正在大面积开花枯死,影响到野外大熊猫的生存。竹子开花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属于竹子结籽繁殖的一个过程,我国古代人民早就观察到这种现象,在2000多年前的《山海经》中就有:“竹生花,其年便枯。”的记载,但这种正常的结籽繁殖对于大熊猫却是残酷的。竹子开花之日,就是竹子的生命终了之时,也就是熊猫断粮之际。

2004年开始,因为海拔2700以上的竹子全部开花,大熊猫的觅食范围已经不断缩小。而位于岷山北部的九寨沟地区竹子开花情况更加严重。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四川就曾出现箭竹大面积开花,当时曾造成了两百多只大熊猫病饿死亡的惨状。

这些病死或者饿死的熊猫,有的尸体已经腐烂不堪,有的被豺狼撕碎,有的母子紧抱着,长眠雪谷里。还有一只不到半岁的熊猫宝宝,离妈妈仅一步之遥,但它再也没法吮吸到妈妈的乳汁了。妈妈的生命冻结于回眸一望的瞬间,而小宝宝最后的啼饥号寒之声也被风雪声吞没了。据报道,由于竹子开花现象,四川省内野生熊猫生存状况严峻,饥不择食的大熊猫居然吃起了枯树枝,或许,熊猫可能因为食物匮乏而引起食物结构改变,那么,曾经书本中所记载的大熊猫手捧竹子的憨态形象可能就会是另一番景象了!

面对因环境异常变化引发的对大熊猫生存威胁,让很多人感到担忧,熊猫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四川省当年就制订了《大熊猫主食竹大面积开花应急处置预案》,保护区都配备了车辆和必要的药品等救护设施,一旦发现病饿大熊猫,救护人员会立即出发。

在历史上,由于大熊猫的生活环境没有很大的破坏,当中生长着不同种类的竹丛,所以当其中某一种竹子开花时,大熊猫就可以采食其他种未开花的竹子,维持正常的生活。随着人类经济的发展,农业垦殖和森林采伐不断扩大,迫使大熊猫的栖息地退缩到了山体的上部,成为孤岛状的分布。这些地方水源较少,竹子等植被种类比较单一,所以一旦竹子大面积开花,就对大熊猫的生存造成致命的威胁。另外,一些矿山,水电站和工厂的建立,也是威胁大熊猫生存的因素之一。

可喜的是随着九寨沟“申报世界遗产遗”的成功,大熊猫栖息地核心保护区内的矿山、水电站将进一步整治、关闭,同时将对保护区内的工厂、项目建设进行更加严格的审批。而且四川预计用十年时间在土地岭恢复原生植被,建成宽4公里,长20公里的走廊,使得彼此相距仅几公里,这样无法交流的大熊猫种群可以自由移动,得以更好的生存和繁衍。

震后大熊猫如何度过寒冬?

正当一切都开始好转时……

2008年5月12日,中国汶川大地震,地震无疑给熊猫的生存状况雪上加霜。据了解,1983年箭竹开花,熊猫种群数量下降了40%,而此次地震影响比1983年更甚。那么,地震到底对熊猫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地震中又有了一个新的词汇进入了人们的视野,那就是“撵笋”。

“撵笋”,林区人员有个简单易懂的解释:分布在海拔1300米到3000米高度的竹子每年从3月份开始由下而上生长,驱使野生大熊猫撵着新鲜竹笋而发生季节性迁徙,每年4至5月,熊猫的期与“撵笋期”同期而至,营养丰富的竹笋成为了大熊猫活动的必需“伙食”,于是就产生了“撵笋”。

大量调查表明,在野外,假如一年中新生竹笋的季节往后推,那么大熊猫产仔的月份也会往后推:哪个地方竹笋最多,它就到哪里,逐渐往高海拔地区走,一边撵笋,身体状况好了,、产仔自然而然完成。

然而地震后,年复一年的“撵笋”变得扑朔迷离。“地震造成了卧龙大熊猫保护区64平方公里植被破坏,约占大熊猫生存环境的30%。破坏区集中在海拔2500以下,正是大熊猫活动最频繁的区域。林区人员分析,一旦“撵笋”被破坏,会给野生大熊猫的生殖、迁徙带来影响,甚至影响到熊猫种群,这种影响不会是短期的,对野生大熊猫也许将是一个长期的影响。

另一个尴尬的事实是,跟过去相比,目前野外大熊猫的栖息地已经减少了,现仅存的1万余平方公里还分布在30多个县境内,其栖息地面临严重的片断化和破碎化,野生大熊猫被分割成20个孤立的小种群,而保护熊猫要建立的通路带还没有能够完成。

在四川省大熊猫隔离带地图上,我们看到,8个大熊猫隔离种群独立成形。由于震区本来就有许多深峡谷,地质灾害频发,再加上公路及旅游开发,将加剧孤岛形式的野生动物分布趋势,这样一来,人们所担心的大熊猫大量迁徙现象并不会出现。

不过,地震对野生大熊猫的影响尚无科学调查依据,目前首要工作是加强对野生大熊猫的监测。来自四川省林业厅的消息,汶川大地震后,岷山、邛崃山系近30个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多年来建立的保护体系、保护区基本建设受到重创,很多保护设施房屋倒塌。一些专家担心,假若保护区基本建设恢复不快的话,监测工作恐怕很难有效开展。

随着冬季冰雪的来临,高海拔的大熊猫主食竹将逐渐被冰雪覆盖,该区域的野生大熊猫食物将成问题,这是摆在科研人员面前的一个首要问题。《山海经》中描述的上古时期各种珍禽异兽大多绝迹了,只有熊猫,由食荤而食素、食肉改食竹,因而未灭绝。竹膳也许是世上最美的食物。

聪明的熊猫一旦病了,就会独自下山来敲山里人家的门,求助于人类,或者悄悄拣食山民院落里的废钢烂铁,自我疗治。然后静静躺在山民门前,待病体康复,起身轻敲主人门窗,致谢告别,几步一回头,恋恋不舍地返归自己的竹海家园。从数千年前开始, “九寨沟”的居民就与这种灵性的动物共存。在这,他们平等地享受着大自然给予的恩惠。

熊猫――诗意栖居着的第四纪冰川恐龙灭绝前就早已出现的生灵,作为那场浩劫唯一幸存的动物,在这个世纪,它是否还会在人们的视野中出现?介果的后人还能够理解“东尕”吗?我们真心地希望藏语中“东尕”永远是个形象具体的生命!

旅游攻略

交通

去九寨沟的游客,大多取道成都。再从成都走九寨环线,九寨环线由东西线构成环状,全长913公里。东西两线行程均为400多公里,干道线为水泥路面,区内为柏油路面,单线行程需8小时。成都新南门旅游汽车站有发往九寨沟的旅游专线车,每天上午8点发车,西门车站(在营门口路)四季都有长途客车可直达九寨沟。

九寨沟景区内禁止社会车辆通行,可乘绿色环保观光车游览,行车区段为:1 沟口一诺日朗14.5公里;2 诺日朗一长海18公里;3 诺日朗一原始森林18公里,共22个招呼站,在景区售票处出售车票,自愿购买,一票全景,分区段检票。

住宿

九寨沟沿途及景区内有高、中、低档的食宿服务设施,一般当地藏胞开的旅店较便宜。九寨沟主要有九寨沟宾馆、九寨沟管理局招待所、诺日朗宾馆、九寨山庄、日则沟招待所、羊峒宾馆等提供食宿服务。

美食

在九寨沟景区可以品尝洋芋糌粑、九寨柿饼、荞面饼、九寨酸菜面等当地风味。但由于运输极其不便,菜的价格也相对较高。

Q+A[熊猫]

大熊猫生活在中国西南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的温带森林中,竹子是这里主要的林下植物。我国长江上游向青藏高原过渡的这一系列高山深谷地带,包括秦岭、岷山、邛崃山、大小相岭和大小凉山等山系。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立体小熊范文9

之所以讲这个小故事,是因为本文的“主角”比媒体所称的“不死的马罗伊”还要坚挺得多。

如果人不加保护地进入太空,人肯定会死。由于太空几乎是真空,因此太空中几乎不存在压力,这会迫使你肺部的空气冲出。溶解在你体液中的气体会膨胀,这会让你的皮肤像气球一样鼓胀,最终爆裂。你的耳膜和毛细血管将会裂开,血液开始冒泡沸腾。就算你能活下来,太空中的离子化辐射也会撕裂你细胞里的DNA,你会在15秒的时间里失去意识。

但是有一群动物却可能经得起如此这般的严峻考验:它们就是体长大约1毫米的缓步类动物。2007年,上万只缓步类动物被放在人造卫星上发射进太空,并且被暴露于太空环境中。在这颗人造卫星返回地球后,科学家检验了这些动物,发现它们当中有许多都活下来了,其中一些雌性甚至在太空中产卵,新孵化的动物都很健康。

缓步类动物能存活其中的严苛环境可不仅仅只是太空,在地球上最严酷的环境中它们照样活得很好。在喜马拉雅山脉一座海拔5546米的山顶上,在日本温泉中,在海洋底部,以及在南极洲,都发现了缓步类动物。不管是面对超高剂量的辐射,还是被加热到150℃,或者是被冻至接近绝对零度(物理学术语,约为-273.15℃),都奈何不了缓步类动物。那么,这些看似毫不起眼的微小动物为何得以存活于各种极端环境?它们又为何会演化出这样的超能力?实际上,它们在超能力方面的“秘笈”岂止一种,而大多数生物在这方面都自愧不如。

一眼看上去,缓步类动物长得有些吓人。它们的圆胖面孔上有肉褶,这样丑恶的样子也许会让一些人想起魔鬼。它们有8条腿,腿脚上有凶猛的爪子,在显微镜下颇像是熊爪。它们的嘴巴也是一种很有用的武器,嘴里的匕首状牙齿能刺穿猎物。

当然,你根本无需惧怕缓步类动物。毕竟它们是最小的动物之一。它们的体长很少超过1.5毫米,只有透过显微镜你才能看见它们。它们的通俗名字是“水熊”。目前已知的水熊种类大约为1000个。大多数水熊吸食苔藓、地衣和藻类的汁水,其他水熊则是食肉动物,甚至会捕食别的水熊。

水熊是很古老的物种。根据对化石的鉴定结果,在5亿年前的寒武纪就有水熊,当时首批复杂动物开始演化。自从水熊被科学家发现以来,他们一直很清楚的一点是:水熊是非常特别的动物。1773年,德国牧师约翰・奥古斯特・以法莲・戈泽在全球最先发现水熊。3年后,意大利牧师兼科学家拉萨罗・斯帕兰扎尼发现水熊有超能力。他向取自雨水槽的沉积物样本加水,并且在显微镜下观察样本,发现上千只外形像熊的小动物在水中游弋。他在自己的一本专著中把这种动物命名为“漫步者”,原因是它们的游动速度相当缓慢。

事实上,这样的观测结果并非是首次获得。早在1702年,荷兰科学家安顿・范・列文虎克致信英国皇家学会,信的标题是《论屋顶排水槽沉积物中的一些微生物》。据列文虎克在文中的描述,他向这些看起来了无生命的沉积物中加水。利用他自行研发的显微镜,他发现1小时之内小“动物”就变得活跃起来,开始游弋和到处爬。这些动物其实是轮虫,它们是看上去脑袋上有轮子的水生动物。哪怕缺水几个月,它们也死不了。但与没水却照样能活几十年的水熊相比,轮虫就是小巫见大巫了。

意大利动物学家蒂娜・弗朗切斯奇1948年声称,在博物馆收藏、历史超过120年的苔藓样本中发现了能复苏的水熊。在为一只水熊浇水后,她观察到它的一条前腿动起来了。这一发现从未被复制过,但并不意味着它就不可能。1995年,科学家让多只脱水8年、看来已死翘翘的水熊成功复苏。

对大多数动物来说,没有水的生活是完全不可能的。当一个典型的细胞脱水后,细胞膜会破裂和发生“渗漏”,细胞里的蛋白质会展开和聚集,从而变得无用。随着细胞脱水时间越来越长,DNA也会碎裂。然而,水熊却能避免这样的后果。既然水熊不怕脱水,它们就必定有一些诀窍来阻止或修复脱水所造成的细胞损伤(对人来说,这样的损伤会造成细胞死亡)。它们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呢?1922年,德国科学家H・鲍曼在这方面取得了一个重要发现。他注意到,当一只水熊脱水时,它会把自己的脑袋和8条腿都缩回去,接着,它进入一种很像死亡的深度假死状态。在失去体内的几乎所有水分后,水熊会把自己卷成一个干壳。鲍曼把它称为“吞佛”,但现在它普遍被称为“吞”。“吞”的代谢速度降为正常状态下的0.01%,它能保持这种状态长达几十年。只要与水接触,“吞”就会复苏成正常的水熊。

除了水熊之外,一些线虫、酵母和细菌也能战胜脱水。它们做到这一点,是通过大量制造一种糖――海藻糖。这种糖在它们的细胞内形成一种类似于玻璃的状态。这一状态能稳定蛋白质和细胞膜等重要组件,使它们不会被摧毁。海藻糖还会包裹所有剩余的水分子,阻止它们在温度提高的情况下迅速膨胀。迅速膨胀的水分子具有危险性,因为它们会造成细胞破裂,而这是致命的。

你可能会以为,水熊也采用这种策略来挺过脱水,但你只猜对了一部分――有些种类的水熊的确是这么干的。然而,还有一些水熊看来并不产生海藻糖,或者说产生的海藻糖水平低得无法被探测到。这暗示这些水熊或许另有独特的策略来对抗脱水。科学家已经知道,随着水熊开始脱水,它们制造能让它们挺过哪怕是彻底失水的蛋白质。但这些蛋白质究竟是怎样的保护剂,则依然是未解之谜。当水熊开始变干时,它们看来会制造大量抗氧化剂。这些诸如维生素C和维生素E之类的化学物质能吸收危险的活性化合物,这样一来,可能就清除了水熊细胞里的有害化合物。

水熊面临来自“氧自由基”的一种特殊威胁。面对环境压力,动物体内会生成大量氧自由基。这些物质是正常细胞功能的副产物,但它们可能分解细胞的主要构件,包括DNA。抗氧化物或许能解释水熊最独特的能力之一:如果长时间待在脱水的“吞”状态下,水熊的DNA就会受损;但一旦苏醒,水熊则能迅速修复这一损伤。科学家很清楚的是,“吞”状态是水熊应对脱水的能力的关键所在。不过,在鲍曼发现“吞”状态之前很早,水熊的其他超能力就已被揭示。

首先,水熊看来根本不在乎温度高低。法国科学家多耶尔1842年证明:处于“吞”状态的水熊,在被加热到125℃的情况下依然能活好几分钟。20世纪20年代,一个名叫吉尔伯特・弗兰兹・拉姆的德国修士让在151℃条件下被加热15分钟的水熊复苏了。拉姆还把水熊泡在-200℃的液态空气里长达21个月,泡在-253℃的液氮中达26小时,泡在-272℃的液氦中达8小时。之后,一旦水熊恢复与水接触,它们立即复苏。

科学家现已查明,一些水熊能忍耐只比绝对零度高一点点的-272.8℃。需要指出的是,地球上记录到的最低温是-89.2℃,它出现在1983年的南极洲。而水熊能应付的最低温比这还要低得多,这样的超低温只有在实验室里才能创制。在如此低温下,就连原子钟也几乎停摆。

水熊面对寒冷的最大威胁是冰。如果水熊细胞内形成冰晶,它们就可能划破像DNA这样的重要分子。包括某些鱼在内的一些动物,使用抗冻蛋白来降低自身细胞的结冰点,从而确保不形成冰。但水熊体内并未发现这些蛋白质。反而,看来水熊实际上能忍受在自己的细胞内形成冰。它们要么能保护自己免遭冰晶损伤,要么能修复这类损伤。水熊也许能产生被称为成核剂的化学物质。成核剂促使冰晶在水熊细胞外而非细胞内形成,从而保护重要分子。能制造海藻糖的水熊很可能借助海藻糖来保护自己,因为海藻糖能阻止大冰晶形成,而大冰晶会穿破细胞膜。

不过,虽然科学家对于水熊怎样应对寒冷已有初步答案,却对它们怎样对付高热一无所知。在像150℃这样的高温下,蛋白质和细胞膜都应该会散开,而维持生命的化学反应也停止发生。已知最耐热的生物是细菌,它们存活于深海热液喷口边缘附近,在122℃的条件下仍能生长。如果拉姆对自己实验结果的描述无误,水熊就有可能在更高的温度下存活。

许多演化得能在高温地(例如温泉及灼热沙漠)栖息的动物,都能产生被称为热震蛋白的化学物质。热震蛋白在细胞内充当蛋白质的保护神,帮助蛋白质保持成型。热震蛋白还能修复被热量损伤的蛋白质。尽管如此,却无确凿证据表明水熊能产生热震蛋白。考虑到水熊能忍受的其他恶劣条件,水熊超能力之谜越发难解。

1964年,科学家用致命剂量的X射线照射水熊,结果它们活下来了。后来的实验证明,水熊还能应对过高剂量的α、γ和紫外辐射,甚至就算它们不在“吞”状态时也一样。当水熊2007年被发射到太空时,辐射是它们面对的最大威胁之一。虽然暴露在高剂量辐射中的水熊比受到辐射防护的水熊表现差,但前者的死亡率并不是100%。

根据1998年的一项科学研究,哪怕能把大多数动物压扁的极度高压也奈何不了水熊。科学家发现,处于“吞”状态的水熊能挺住600兆帕的压力。自然界不存在这么大的压力。地球海洋最深处是位于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的挑战者海渊,那里深达1万米以上,但那里的水压也才只有100兆帕左右。也就是说,水熊能忍耐的超高压是那里的6倍。在如此高压下,蛋白质和DNA都会被撕裂。主要由脂肪组成的细胞膜,会变得就像在冰箱里坚硬的黄油。大多数微生物在30兆帕压强下就会停止代谢。300兆帕压强以上,就连细菌也活不了。 一些水熊能忍耐只比绝对零度高一点点的-272.8℃

水熊能幸存的压力因子种类之多,几乎让人目眩。但其中的解释可能惊人地简单。极热、极冷、辐射和高压都有一个共同点:它们会损伤DNA及水熊细胞的其他重要组件。热和冷都会造成蛋白质展开、粘到一起和停止运作。辐射会撕裂DNA及其他重要分子。高压会让细胞膜变硬。所以,如果一切压力因子造成类似的问题,那么水熊或许只需为数不多的策略就能搞定它们。真的如此吗?目前仍无肯定的答案。

科学家相信,为了应对一些极端状况,水熊可能需要运用不止一种策略。例如,被烤干和被辐射都会损害水熊的DNA。因此,水熊以一种类似方式――制造抗氧化剂和修复受损DNA――应对这两种状况是说得过去的。如果的确如此,水熊对辐射的抵御就是一种愉快的偶然:是它们适应突发干旱的一种附带结果。与此相似,冰冻水熊与让它脱水也会引起相同问题:水熊细胞里缺乏足够水分。够奇怪的是,水熊最著名的策略――“吞”状态也是最不通用的策略。即便不形成“吞”,水熊依然能挺住冰冻、辐射和缺氧条件。如此看来,“吞”状态也许是一种特定的适应,是为了应对(或者说减缓)失水。然而,“吞”状态也使得水熊能挺住极端压力。 水熊已经在地球上生活了5亿年,它们遍及全球。

水熊只使用一两种存活策略这种思路,也可能有助于解释有关水熊的另一个大问题:它们为什么要这么麻烦呢?与生活在温泉和其他极端状况下的细菌不同,大多数水熊的栖息地相对平凡无奇。水熊一般生活在水里或靠近水源的地方,水熊的食物一般都不过是一小块苔藓和地衣,况且水熊的生活也乏善可陈:尽管与水熊大小相仿的大多数动物都忙碌过活,水熊却始终慢吞吞的。

然而,虽然水熊的生活方式很沉闷,它们却演化得能对付在地球上不存在的极端环境。需要指出,只有一部分水熊才具有这样的才能。水熊的最原始、最古老族群――趾缓步亚目并不能挺住极端条件,也不能暂停代谢。正是它们的脆弱,为揭示其他水熊为何会如此坚韧提供了一个线索。趾缓步亚目只生活在海洋中。只有陆生和淡水水熊才拥有极端求生技巧。这暗示离开海洋是关键。海洋水熊不擅长极端生存原因之一,是它们根本就不需要这样做。海洋很大,海洋水熊既不会经历水温或盐度的迅速变化,也不会一夜之间脱水。与此不同,陆地环境危险而多变。水熊需要身体周围有薄层的水来呼吸、进食、和移动。而在陆地上的许多地方,干旱都是一个风险。因此,生活在这些地方的水熊就必须能应对环境突变。于是,陆生水熊演化出应对突然脱水的策略就说得过去――这关乎生死。此外,一旦有了这样的策略,陆生水熊就能开发新的栖息地。今天,哪怕是在其他动物都无法生存的地球上一些最干旱之地,也发现了水熊。

但这种思路又引出另一个问题。如果说能挺住极度缺水对于陆生动物来说如此有用,那么为什么不是所有动物都这么做呢?为什么青蛙、蚯蚓和人类不演化出同样的能力呢?与此相似,为什么其他动物忍受不了水熊所能忍受的那般高热、酷寒和辐射?或许问题并不是为什么水熊会如此坚强,而是其他动物为什么会如此脆弱。科学家指出,更多的动植物之所以没有演化出像水熊那样的超能力,可能有多方面的原因。许多动物无需具备这样的超能力。它们要么并不生活在可能立即失水的环境中,要么演化出了避免失水的方式,比如骆驼。

但除此之外,水熊肯定也为自己的超能力付出了其他动物无需付出的高昂代价。尤其是,进入“吞”状态是一个风险很大的决策。当水熊完全失水,它就变得不活动,也就无法主动避开环境中的多重危机。一只不动的水熊或许不会死于口渴,但却可能会被吃掉。科学家发现,许多能忍耐脱水的生物体不得不制造多种分子,目的是防止处于不活动状态的自己被细菌和真菌吞噬。所以,变得像水熊那样坚韧对其他动物来说可能得不偿失。不过,对水熊来说,坚韧的好处很大:水熊已经在地球上生活了5亿年,它们遍及全球。

水熊趣味多多

隐身现象 水熊的坚韧生存策略――让自身代谢过程几乎停滞,被科学家称为“隐身现象”或“潜生现象”。在这种状态下,水熊可失水至正常情况下的3%,水熊因此变成了此前自身的外壳(或者说一张皮)而已。

最坚韧动物 科学家认为,水熊可能是自然界中已知最坚韧的动物。人们一般都相信蟑螂的生存本领最强,但科学家指出,与水熊相比,蟑螂的不怕死根本算不了什么。

有头脑 别看水熊这么袖珍,它却有脑,尽管是相对简单的脑。更令人称奇的是,哪怕水熊被强冻到体内原子几乎停摆的地步,但只要等到复苏机会降临,水熊的脑依然毫发无损。

不怕真空 在一次实验中,水熊暴露在太空真空中长达10天,却依然存活。与之相比,人在太空真空中最多只能活几分钟。1965年,美国宇航局一名宇航员的加压宇航服在一个真空舱中意外减压,导致他在15秒后失去意识。他苏醒后说,当时他感觉自己舌头上的口水在沸腾,好像跳跳糖在乱蹦乱跳。有趣的是,实验表明地衣和生菜也能抵御太空环境的侵害,莫非是水熊所吃的地衣赋予了水熊超能力?

有麻烦 陆生水熊偏爱遍布全球的尘土。既然以尘土为家,就总是免不了脱水的危险。例如,当太阳晒干尘土表面,一种选择是钻进土里。但如果钻得太深,就可能找不到吃的。因此,水熊只能生活在这样一种“边缘地带”:在这里既能够获得食物,但又总是避不开脱水的风险。

难养殖却作用大 颇具讽刺意义的是,虽然水熊生命力很强,但在实验室中它们却很难存活。不过,有人已经掌握了水熊养殖技术,并且向科研和教育机构提供水熊样本。一些科学家正在探索把水熊作为科学的另一种“果蝇”的可能性。作为一种无处不在的实验对象,果蝇帮助科学家取得了许许多多的重大发现。水熊的微型个头意味着可以把它们大量运进实验室,再加上它们的繁殖速度很快,基因组又相对完整而易于研究,这样一来,水熊就有可能大大推进科学探索。更何况,水熊比果蝇“乖”得多,而且它们不会像果蝇那样可能掉进水杯里,或者叮咬你的食物。此外,科学家还在研究水熊怎样在室温下挺住干燥,目的是把水熊的“魔法”用于疫苗。疫苗的冷冻运输和保存过程要耗费高昂的成本,而一旦水熊教会我们怎样在室温下保存疫苗,运输和保存成本就会大大降低。还有科学家希望,水熊的冷冻复苏能力能启发和推进人体冷冻学。所谓人体冷冻学,是指在绝症患者刚离世时,用液氮长时间冷冻保存他们的遗体,若干年后,等医学能治愈绝症时,让遗体复活。

小而全 一些种类的水熊在生长过程中保持相同数量的细胞。水熊有超过1000个细胞。水熊身体几乎透明。虽然水熊很小,但如果光线适合,你实际上仅凭裸眼就能看见它们。科学家发现,小小水熊的身体结构与较大动物的类似,包括完整的消化道和消化系统。水熊的“嘴巴”――口针以及有吸食能力的咽部通向食道、胃、肠道和。水熊有发达的肌肉,但只有一条性腺。在一对腹部神经系统的上方,是水熊的脑。水熊的体腔是一个开放的血腔,它与水熊的每个细胞相连,让水熊实现有效的营养和气体交换,而无需循环或呼吸系统。

独特进化枝 地球上的生物被划分成两大类: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真核生物又分为真核原生生物界、植物界、真菌界和动物界。缓步动物门是36个动物门之一,这使得水熊成为进化树上的一个重要而独特的进化枝。

蜕皮 水熊被包裹在一个由角质层(表皮)构成的壳中。水熊在生长过程中会蜕皮。因此,水熊被列入蜕皮动物总门,介于线虫和节肢动物(也会蜕皮)之间。

两个纲 水熊分真缓步纲和异缓步纲。真缓步纲水熊的角质层是或光滑的,没有鳞甲,而异缓步纲水熊的角质层上都有鳞甲。

无处不在 从北极到赤道,从潮间带到深海,甚至在森林冠层顶部,都发现了水熊。那么,水熊是怎样“飞”到树冠上的呢?最大的可能是风把它们带到了那里。处于“吞”状态的水熊与尘埃颗粒难以区分,但就像孢子、花粉和种子一样,“吞”对自己的降落地点也有偏好。许多微观环境对新近到达的水熊来说是不适合生存的,但不幸降临这里的“吞”只需静候降雨量变化或季节转换。一旦条件改善,水熊就重新变得生龙活虎。

单性生殖 陆生水熊之所以会成为成功的旅行者,原因之一是依赖苔藓、地衣和落叶生活的许多水熊都单性生殖,即无需就能产卵。一些水熊为雌雄同体,能自我受精。不管是一只活跃的水熊还是一个“吞”或一个水熊卵,一旦被疾风推送到某个地方,只要条件合适,它都可能建立起一个大大的种群。

差点变成“外星人” 俄罗斯的一艘飞船曾打算把水熊送往火星卫星福波斯(火卫一),但飞船发射失败。甚至有人提出,水熊原本就有可能起源于外星,然后由彗星等天体带到地球。但一些科学家并不认同这一异想天开的猜测,因为就算水熊真的起源于外星,它们搭载流星来到地球时,在穿越地球大气层的过程中也很难活下来。实验证明,由于流星与地球大气层摩擦所产生的高温高压,位于流星上层(哪怕位于流星表面下2米深度)的一切生物都不可能活下来。但是,如果来自外星的水熊当时隐藏在流星内部很深的缝隙中,又会怎样呢?这个问题依然没有答案。

怎样找到和饲养水熊?

1.找到一个有苔藓的地方:森林、池塘边,甚至你家后院。

2.确保找到的苔藓或地衣是湿的,这样找到水熊的机会更大。

3.用镊子提取一块苔藓或地衣样本,把它放进培养皿中。

4.培养皿中需要有1厘米深的蒸馏水或雨水。

5.把苔藓中的水挤进培养皿。

6.用显微镜观察培养皿中的水。如果水中有水熊,培养皿就可以充当它的家。如果水中没有水熊,就换水再尝试不同的苔藓样本,直到发现水熊为止。

7.水熊吃苔藓。每月请往培养皿中加入一次苔藓。

8.水熊也会吃同样生活在苔藓中的小小线虫。因此,尽量找到新鲜、湿润的苔藓给水熊,因为这样的苔藓最可能包含线虫。

立体小熊范文10

唯一一种会自己搭窝的熊

“台湾黑熊”是我国台湾地区唯一的一种本土熊,也是最大型的食肉目动物。它的体型粗壮,体重约50~200公斤,有一身乌黑亮丽的毛发,最突出的特征就是胸前白色的V形斑纹,所以又叫“月熊”。

台湾黑熊健壮有力,学习力也很强:善于游泳、爬树,奔跑时速可达三十公里以上。

它更是目前全世界八种熊中唯一会做窝的熊──用脚掌压折芒草或小树枝,并稍作编织从而形成中间凹陷,外观为“碗”形,像个大鸟巢

喜欢独来独往的杂食者

觅食,并没有固定巢穴。它的活动范围十分广大,超过一百平方公里,相当于一万五千个足球场的大小。和其它温带地区,如日本、韩国以及我国东北等地的黑熊相比,台湾黑熊终年都会活动,没有冬眠的现象。

很多人误以为台湾黑熊只吃肉,其实它们是标准的杂食性动物,以植物为主食,却是有什么就吃什么,包括植物的芽、叶、茎、根、果实,昆虫,虾蟹,鱼类,哺乳类,并喜欢挖蚁窝和掏蜂巢。台湾黑熊的食物随季节的变化而改变,在植物性食物短缺时,台湾黑熊甚至会捕食山羊。

用鼻子看世界

台湾黑熊体型庞大,除了人类,在野外几乎没有天敌,它行踪隐密,嗅觉极佳,可以说是“用鼻子看世界”。只要远远闻到人的气味,就脚底抹油先溜了。这和一般人认为熊会主动攻击人的印象截然不同!

很少有人在野外看到过台湾黑熊,除了它们生性羞怯外,主要原因是因为数量稀少。早期,台湾黑熊广泛分布于台湾岛,从低到高海拔都有它的踪迹。近数十年来,黑熊的自然栖息环境逐渐遭到严重破坏,非法狩猎更让它们的命运雪上加霜。台湾黑熊的生存范围局限于人烟稀少的深山,数量也大为减少。

因此,根据野生动物保育法,台湾黑熊被列为“濒临绝种”的保护类动物,禁止猎捕及买卖。但它们仍危机重重。不少不法分子仍偷偷捕猎射杀,台湾黑熊的命运仍岌岌可危。

生态系统关键物种,亟须保护

立体小熊范文11

亚洲黑熊,又叫黑熊、狗熊,它们身体粗壮,头部宽圆,小眼睛,耳朵比较大,嗅觉和听觉很灵敏,但是视力比较差,因而也被人称为“黑瞎子”。在它们胸部有一块V字形白斑,故而也被叫作“月熊”“月牙熊”。它们喜欢生活在大森林里,善于攀爬,善于游泳,能像人一样直立行走,也能像人一样坐着,但是行动缓慢。亚洲黑熊在我国属于二级保护动物。

我是活泼可爱的熊大,我平时没什么爱好,就是比较喜欢到处逛逛,顺便讨点小零食吃吃,所以最近这体重……嘿嘿,为了不影响形象,还是保密。

熊二呢,是个安静内向的美男子,平时不是安安静静地坐着发呆,就是刨土。对了,他还是我们这里有名的刨土大王呢!你们看,他又开始刨土了――啧啧,还边刨边唱呢!我这就去把他叫过来,和大家打个招呼。

刚准备走,就听到有人叫我,看样子,有好吃的来了!请大家稍等一下,我先饱餐一顿再去叫他。

对我这个“吃货”来说,大白菜叶子也挺不错的!告诉你们哟,虽然我们黑熊看上去高大凶猛,但是我们平时吃的比较多的是草木的茎叶,还有各种美味的果实,我们很少吃肉。一般情况下,我们是不会主动攻击人类的。

哎呀,我要去叫熊二给大家打招呼啦,差点儿就忘了!

熊二这个傻小子,要不是我跟他说有好吃的,他都懒得起来。看来还是我比较勤快!小朋友们我们来做个约定,以后我们都要做勤快的好孩子,多帮爸爸妈妈分担一些家务活,好吗?

嗯?是哪个调皮鬼往我脑袋上砸了个圣女果?这么小,还不够我塞牙缝呢!

熊二在后面也发现了一个小圣女果,不过这傻小子好像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

呃……没想到一向胆小的熊二竟然发飙了,更没想到他发起脾气来竟然那么凶猛,有我们熊家族的气势!好吧,我接受熊二的批评,以后好好管住自己的馋嘴。希望大家常来动物园看我,陪我聊天。记住,不要再带零食啦!

(感谢南京红山森林动物园的大力支持)

吃,对于人类和动物来说,都是件很幸福的事。红山森林动物园里的“熊大”爱吃,对各种零食来者不拒,是个“吃货”,因而成了个胖熊。在动物界,“吃货”岂止“熊大”,还有许许多多呢,今天,我们就来个“吃货大亮相”吧。

超级“吃货”――弗莱白

提起我家的比熊犬――弗莱白,那叫一个漂亮:浑身雪白,毛发蓬松而富有光泽,圆溜溜的小脑袋上垂着一对毛茸茸的小耳朵,亮晶晶的小眼睛喜欢盯着你看,谁见了都夸它是美丽文雅的小公主。要是你也这样以为,那就大错特错了,它的真实身份是一名深藏不露的“吃货”。

“开饭喽!”随着妈妈一声亲切地叫唤,上一秒还趴在我腿边和我玩耍的弗莱白,瞬间弹跳起来,伸长了舌头,围着妈妈直转圈儿。“快吃吧,小吃货。”妈妈将炒牛肉片和牛奶泡饼干递到了弗莱白面前。世界仿佛一下子安静下来,弗莱白低着头,心无旁骛地吃着眼前这盘食物,它的眼里再容不下其他事情。一阵风卷残云过后,弗莱白不甘心地将盘子舔了又舔,最后才依依不舍地将脑袋从盘子上移开,并可怜兮兮地看着妈妈,仿佛在说:“还能再来一份吗?”

弗莱白在自家人面前这样,在陌生人面前也同样毫无保留地展示着它的“吃货”神功。那天有人敲门,门一开,我还没看清来者是谁,只见弗莱白像离弦的箭一样冲了上去,“汪汪汪”地朝她直叫。我连忙喝住弗莱白,一看原来是我的好朋友到我家来玩,她知道我家有位“吃货”,所以就带了一袋狗粮。哦,原来是“吃货”看见了吃的才激动的啊!

――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实验小学五(1)班 王睿萱

谨小慎微的“吃货”――小兔

小兔第一天到我家时,十分紧张。我一把它放入小院里,它就一溜烟跑到一个角落里躲了起来。我脑筋一转,拿出几片菜叶放在它面前不远的地方。它显然被新鲜的菜叶吸引了,眼神直直地投射过来,可身子还是一动不动,大耳朵也警惕地竖着。看它不为所动,我只好把菜叶向它扔去,谁知美味的菜叶在它眼里似乎变成了“炸弹”,吓得它立马撒腿跑开了。我只好回到房间里,透过玻璃窗观察它。过了一会儿,它从沙发下探出头来,向周围一通查看,确认没有危险,然后一溜小跑,蹿到了菜叶前。为确保万无一失,它在菜叶前又四下观察一番,用鼻子拱了拱菜叶,算是闻了闻,这才放心地趴在地上,美美地品尝起来。

别看小兔个头小、胆量小,食量可不小呢。

有一天,我给了它几片白菜叶,它只花了几分钟就一扫而光。吃完后,它又缠着我不肯走,用企盼的眼神告诉我:“主人,还要吃!”我看着它那撒娇的样子,忍不住又扔给它两片菜叶。它那么小的身体吃得都快比我多了,真是一个大胃王啊!

――山东省青岛市新世纪小学五(3)班 赵启瑞

立体小熊范文12

澳大利亚的某一报刊上刊登着一条引人注目的新闻“寻找罕见动物——熊猫小美的踪影。”

熊猫乃是中国的国宝,为了增进中澳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中国将两只大熊猫赠送给了澳大利亚。澳大利亚人民视这两只熊猫犹如宝贝一般,分别给它们起了非常可爱的名字——小美、小丽,并投巨资为这两只熊猫建立了一个华丽的“熊猫园。”

熊猫园的管理人员由于对熊猫的生活习性还不是很了解。看着熊猫这憨厚可爱的样子以为熊猫会是温顺的动物,没想到熊猫小美是如此的聪明顽皮,竟然自己打开了“熊猫园”门上的未上锁的插销,从“熊猫园”里逃了出来。

两只熊猫的身上都带有项圈和卫星定位系统,系统确认熊猫小美进入了澳大利亚东部的热带雨林。澳大利亚的热带雨林中树木郁郁葱葱,地势跌宕起伏,河流纵横交错,生活着各种动物。寻找起来非常的艰难。虽然出动了很多架直升机和人力,费尽了几番周折,仍没有找到熊猫小美的踪迹。

一个月后,熊猫园的管理人员收到了一条来自于大分水岭山脉的短信息,短信息中声称他在他的山庄附近发现了熊猫小美,管理人员看到短信息后迅速赶到了分水岭山庄。恰巧看到熊猫小美正在和考拉熊开心的玩耍,管理人员立即将它们两个带上了车,运回了“熊猫园”并隔离饲养。

熊猫小美回到“熊猫园”后变得非常的怪异,目光中充满了忧伤。与管理人员在分水岭山庄看到的熊猫小美判若两只。对此,管理人员非常的奇怪,于是决定将熊猫小美身上所带的项圈摘下来看一看熊猫小美在外过了一段怎样的生活,为什么回到“熊猫园”后会变得如此的怪异。

为了解开熊猫小美变得如此怪异之谜,管理人员将熊猫小美身上的项圈摘了下来,并将项圈中熊猫小美在外生活得有关经历回放,从短片中得知熊猫小美经历了许多许多。特别是与考拉熊在一起的经历,管理人员得到了为什么熊猫小美会变得怪异的原因。

熊猫小美从“熊猫园”里跑出来后,心情非常的快乐,分外的轻松,有重新获得自由的感觉,在外玩了好长时间,体力消耗非常大,饥饿难忍。向远处望去看到一片绿荫以为是竹林便飞快的朝着绿荫的方向奔去。没想到却来到了澳大利亚的西部热带雨林。熊猫小美在热带雨林中遇到了考拉,熊猫小美便问考拉哪里可以找到竹子,考拉便带着熊猫小美去找竹子了,在一个山的半坡中找到了竹子,熊猫小美非常高兴,大口大口的吃起了竹子,吃饱后,熊猫小美不忘感谢考拉,于是将自己的身世告诉了考拉,考拉对熊猫小美被限制自由的事非常的同情,毅然决定让熊猫小美和自己一起在雨林中生活,熊猫小美高兴的答应了,它们两个尽情的在竹林中玩了起来,顽皮的熊猫小美爬上了一棵翠绿的竹子,在竹子上来回的摇摆着,以示自己内心的喜悦,只听“嘎嘣”一声竹子被折断了,熊猫小美从山坡滚向了山涧……

“扑通”一声巨响,熊猫小美落入了山涧下面的河流中,溅起了很高的水柱,在河面上闭目养神的鳄鱼,被这突如其来的响声惊呆,不知是何方神圣从天降临,会发出如此可怕的巨响。瞪大了充满惊恐的眼睛,注视着水柱。熊猫小梅用尽了自己最后的一点气力挣扎着浮出了水面,与鳄鱼四目对忘,谁都不敢靠前,这时只听从山涧上方传来了考拉的一声尖叫“小美快逃啊。”熊猫小美听到了考拉的呼喊,回过了神来,可是鳄鱼就在自己的眼前,熊猫小美不敢轻举妄动。突然一条大鱼跃出了水面,吸引了鳄鱼的注意力,熊猫小美趁机奋力向岸边游去,上岸后熊猫小美奋力向雨林的方向跑去……

不想却在途中遇到了饥肠辘辘的花斑豹,花斑豹一声怒吼扑向了浑身湿漉漉的熊猫小美,由于刚刚用尽全力奔跑,熊猫小美筋疲力尽,连反抗的余力都没有了,只见花斑豹张开了血盆大口咬向了熊猫小美,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考拉出现了。考拉顺着藤条倒挂在树上,同时又将另外一根藤条递给了熊猫小美,熊猫小美顺手抓住了藤子荡上了树,脱离了花斑豹的血盆大口。就在这时“嘭”的一声枪响,花斑豹倒在了血泊中,四肢不停的抖动。熊猫小美和考拉回头一看,原来是一猎人用猎枪将花斑豹打死了。并且猎人已将枪口瞄向了它们,就在猎人扣动扳机的一刹那,它们两个携手从树上跳入了草丛中。回头只看见一根树枝被打落了下来。在背后听到了又一声枪响,打得周围的草唰唰的作响。它们两个一刻也不敢逗留迅速的向远处跑去。在途中看到了一块大石头,跑累了的它们于是决定停下来休息一会。考拉感叹道“如果猎人第一枪瞄准的是我们,我们现在就不可能在一起了!”熊猫小美说道:“人类猎杀动物的行为是多么的可耻”在这个时候,熊猫小美回头看到了一只怪物,惊恐的急忙指给考拉看。考拉转回头看了一眼笑着说:“那是我们的好朋友袋鼠,它是一种非常温顺的动物,从来不伤害其他动物,我们可以与它做朋友。熊猫小美友好地向袋鼠打了招呼,袋鼠袋子中的小袋鼠探出了头在熊猫小美的脸上亲了几下,熊猫小美感到了很大的欣慰,不由得想到了熊猫园里的熊猫小丽,接着对考拉说:“人类建立了接近自然的现代化动物园,实际是为了更好的保护动物,而不是限制动物的自由,看来我以前的想法是错误的。”考拉提议说:“我们一起回熊猫园找你的朋友吧,那里比丛林安全舒适多了。”于是它们两个结伴向着熊猫园的方向走去,来到了分水岭山庄。

管理人员看完短片后,真正的了解到了熊猫小美忧郁的原因,管理人员将考拉和熊猫放到了一起饲养,它们愉快的生活在熊猫园里。从此熊猫园里多了一个朋友——考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