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保险年中总结

保险年中总结

时间:2022-06-14 00:35:08

保险年中总结

保险年中总结范文1

   ====年上半年,在局党组的领导和市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处的指导下,我们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全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提高管理服务水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结合实际,精心组织、狠抓落实,保证了开展“保先”活动和工作两不误,圆满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

   一、基本情况

   我区于五月二十日正式启动了医疗保险,止=月底,全区参保单位达**家,参保职工达**=人;上半年应征收基本医疗保险费**万元,实际征收**=万元;其中,统筹基金**万元,个人帐户基金**万元,大病基金*万元。累计接纳参保职工就医(住院、门诊)**人次,支出医疗费*万元;其中,统筹基金支出*万元,个人帐户支出*万元。止=月底,工伤保险参保单位*家,参保职工**=人。

   二、主要做法

   =、调查摸底,掌握了基本情况。***新区刚刚成立,各种情况错综复杂,医疗保险的服务对象由原***县和***区共同转入,参保单位和参保人数很不明朗,核查摸底任务非常重。医保中心组织业务骨干深入各乡镇街道、以及***区、原***县划入***区的企业逐个进行了调查摸底和政策宣传,克服重重困难,摸清了划入***区的行政事业单位和企业的经营状况、人员构成等情况。

   =、认真考核,确定了定点医院和定点药店。吃药看病直接关系到每一位参保职工的切身利益。***区医保中心按照方便参保职工就医的原则,通过调查***区参保职工分布状况、医院、药店的信誉与水平等情况,并征求参保职工的意见,选择了水平高、信誉好又方便***区职工的***市***区人民医院、***市第五人民医院(原***县人民医院)两家医院和广惠和大药房、永兴药店、***黄河大药房三家零售药店分别作为***区医疗保险定点医院和定点零售药店。

   =、积极协调资金,建立了医疗保险网络。建立准确、全面、安全、高效、快捷的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是医疗保险工作正常开展的关键环节,是医疗保险现代化管理必不可少的部分。区医保中心在区财政紧张的情况下,不等不靠,积极协调筹集资金。在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先后到*阳、*钢、*邑、*阳、*州等地进行考察,并选择购买了医疗保险网络系统所需软、硬件,保证了医疗保险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尽快启动和正常运行。

   =、加大宣传力度,促进扩面征缴。医疗保险的开展离不开宣传工作,区医保中心把强化政策宣传作为推动医保工作健康发展的龙头,紧密结合业务工作实际,以贴近和服务于广大干部职工为着力点,采取编印发放《***市***区医保知识解答》手册、以会代训、开展医保政策宣传周等形式,全方位、立体式进行宣传。在此基础上,争取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把扩面征缴纳入到政府目标管理体系,细化任务,层层分解,确保责任到位,工作到位,落实到位。在医保中心内部实行目标责任制,把全年任务细化分解到工作人员,将任务完成情况作为考核个人业绩的重要内容与年度奖惩挂钩,形成“人人肩上有压力,千斤重担大家挑”的工作氛围,最大限度的调动了工作人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加强自身建设,以人为本,提高服务水平

   在人员不足的情况下,高素质的队伍是医疗保险工作顺利开展的需要。为此,我们将以“树组工干部形象学习教育活动”为切入点,全面提高工作人员的政治和业务素质,加强学习培训,增强为参保职工服务的本领。为体现服务,我们将转变工作作风。变参保职工“*”为管理人员“下访”,将鼓舞范围下移,服务中心前移,服务层次提高,一是建立“三见面制度”,即医保管理人员深入病房,送政策到病床头,让医生、病人、医保工作者三见面。在三方见面中加深对医疗保险工作的理解。二是每月开展一次“医保现场接待日”活动,认真倾听群众呼声,接受群众咨询,面对面进行医保政策宣传,及时研究解决参保职工在医疗保险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三是向社会各界发放意见表,设立意见箱,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自觉接受社会舆论的监督,在广大参保职工中树立起文明服务新形象,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三、存在问题

   =、区划遗留问题尚未解决,严重影响***区的工作开展。

   =、医疗保险覆盖面还比较窄,征缴扩面有待于深入。

   =、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尚未完全建立。

   =、两定点的管理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大。

   四、下半年工作打算

   =、加大医疗、工伤、生育保险政策的宣传、培训力度,在深入宣传的基础上搞好参保单位经办人员、定点医院、药店医务人员的政策培训;

   =、进一步扩大覆盖面,采取多种形式,吸纳有条件的用人单位参加医疗、工伤、生育保险,拓宽城镇各类从业人员的覆盖范围,增强基金的抗风险能力。

   =、加强医疗保险服务管理,提高管理服务水平,逐步完善对医患双方的监督制约机制,堵塞不合理支出。

保险年中总结范文2

关键词:保险业;保险创新;保险监管

中图分类号:F840.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2265(2008)11-0071-04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保险业坚持改革、发展和创新,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保险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实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跨越,在探索中国特色保险业发展道路上迈出重要步伐。通过保险理论创新推动思想观念的不断转变,全行业科学发展的认识更加统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意识明显增强。

一、建立健全多层次保险体系

(一)保险体系初步形成

保险是现代金融体系的重要支柱,伴随着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中国保险业不断壮大,结构不断优化。2007年全国保费收入为7000亿元,比1980年增长1700多倍,年平均增长35%;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分别由1980年的0.1%和0.48元上升到2007年的2.85%和532.4元;保险市场由独家垄断发展为多种形式、多种所有制成分并存,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市场格局。2007年,我国保险公司达到110家,保险业总资产达到2.9万亿元,与二十世纪80年代国内业务恢复初期相比,保险行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保险业服务经济和人民生活、积极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作用明显提高。

中国保险业结构变迁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完全垄断阶段(1978年至1988年),1978年我国确立了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1979年4月,国务院作出了“逐步恢复国内保险业务”的重大决策。1985年中国人民银行颁布《保险公司管理规定暂行办法》后,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回归了国营企业的地位,恢复和开展保险经营业务。该时期虽出现了多家办保险、非国有独资的产权形式,如1986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垦保险公司和1988年平安保险公司的相继成立等,但由于两公司均为地区性的保险公司,并没有对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构成任何威胁,所以保险市场严格意义上仍然属于完全垄断市场。二是寡头垄断阶段(1989年至2000年),1991年全国性股份制公司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成立和1997年平安公司经营区域扩大到全国后,才真正打破了我国保险市场独家垄断的局面。1998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改组,产、寿险分离,后来中国平安和中国太平洋也实行了分业经营,大部分地区的产寿险市场上分别形成了三家寿(或产)险公司之间的相互竞争。三是寡头垄断向垄断竞争型市场演变的市场分化阶段(2001年以后)。在2001年底正式加入世贸组织后,保险市场对外开放的步伐迅速加快,外资、合资公司异军突起,内资新兴公司迅速成长。中国人保、中国人寿所占的市场份额逐步下降,平安和太平洋飞速发展;处于第二阵营的泰康人寿、新华人寿、中华联合产险、天安保险等成长势头迅猛。在上海、广州等保险业开放较早的城市中,友邦、信诚等外资、合资保险公司凭借其品牌效应和较高的客户忠诚度异军突起,产寿险市场竞争十分激烈,形成了较为多元化的保险公司和保险中介机构体系。

(二)股份制改革

以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分成寿险和财险公司为标志,我国对保险体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客观上讲,这些改革措施大多是在原有保险组织机构格局基础上的一种外延扩展和业务分工调整,并未触及制度内核,因而还属于较浅层次的改革。而重构保险公司的产权制度,则是带有制度创新意义的更深层次的改革,是国有保险公司商业化改革的核心和关键。中国人保和中国人寿通过股份制改革和成功上市,初步建立了相对规范的公司治理架构,偿付能力提高,资产质量改善,盈利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增强;同时,我国股份制保险公司在产权制度上存在某些同国有保险公司相类似的缺陷。多数股份制保险公司的股东本身就是国有企业,受国有企业自身所存在的所有者缺位、政企不分、产权制度不明晰等问题的影响,股份制保险公司在经营目标、体制创新、管理创新等方面还未建立真正意义上的股份制公司运作机制,与国外保险公司相比更是存在较大的制度差距。中国平安和中国太保的成功上市,以及泰康、新华、华泰保险公司等多家公司实现增资扩股,引入战略投资者,优化了股权结构,进一步完善了保险市场体系,增强了保险业的竞争力,提升了服务和谐社会的水平。

近年来,随着我国保险公司股份制改革的推进,中国保险业的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保险业的主要矛盾已经从利差损导致的偿付能力不充足转向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和内控不健全。中国保险业面临的主要矛盾逐步发生变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机构发展不平衡,大公司发展相对较快,中小保险公司特别是小保险公司改革发展较慢;二是地区发展不平衡,东部地区改革先行,中西部地区改革发展相对滞后;三是城乡发展不平衡,城市保险改革在深度、广度和实效上明显优于农村保险改革。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这些矛盾不仅成为保险体系自身均衡发展的障碍,而且制约着宏观经济的均衡发展。因此有必要继续深化各层次保险体系的改革,完善保险业的结构。

二、转变经营模式并加快保险创新

(一)保险业由分业经营向综合经营迈进

保险业作为金融领域的支柱之一,近年来逐步走向了全球化和自由化。从金融学的角度来看,中国的保险体系改革是一个不断消除金融抑制和推进金融自由化的过程,通过对费率管制、产品审批、准备金制度、市场竞争主体、业务范围等方面的改革,保险自由化程度逐步提高。保险自由化主要体现在:(1)费率自由化,即自由定价。政府不再硬性规定保险费率,由各保险公司按市场供求,根据保险标的不同风险等级细分定价,修改后的《保险法》对保险条款和费率的管理制度进行了重大修改,规定保险公司可以自行确定保险费率和条款,但要经保险监督管理机构审批或备案。这是我国保险费率市场化的一个重大突破,标志着我国保险费率市场化步入了正式实施阶段。费率市场化将要产生的影响、带来的挑战以及如何积极应对等问题再次成为金融保险界关注的焦点。(2)市场准入自由化。主要是取消对市场进入的四种限制:对服务提供者数量和业务量的限制;对雇佣者的限制;对法人或合伙制形式的限制;对外资的限制。(3)业务经营自由化。包括产品自由化和混业经营,产品自由化是指放宽对保险商品的管制,保险公司自行设计和推广保险产品。我国的产品创新包括政策性农业保险、失地农民保险、治安保险、计生保险、安全生产保险、新农合保险以及企业年金保险等。混业经营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指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行业间业务的交叉融合;二是指保险业内部的产、寿险兼营。(4)保险资金运用自由化。充分考虑保险资金的性质,给予保险机构充分的独立资金运用权,2005年保险资金获准入市,保监会为控制风险,将有关机构实际投资比例控制在1―2%,2006年上半年,保监会将这一比例上调两个百分点,后来进一步提高到5%,最近保监会规定直接投资股市比例由原来的不超过上年末总资产的5%提高到10%,而通过购买基金间接入市的比例则由原来的15%降为10%,权益类投资上限合计为20%不变。但是由于改革的进程还在不断推进过程中,中国保险业体系仍然带有比较强烈的抑制特征,所以,目前中国保险自由化进程仍然处于一个比较初级的阶段。政府、保监会及各家保险公司应紧紧抓住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以及保险业全面开放的契机,继续推进保险体系改革。

顺应国际保险业发展趋势,综合经营必将成为我国保险业发展的未来趋势。现阶段我国实行银行、证券和保险分业经营,在管理体系上,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和中国人民银行构成了分业经营的监管体系。这是我国宏观金融政策需要与金融市场稳健发展内在需求共同作用的结果,是金融市场发育不完全与制度建设及监管体系还不完善的情况下作出的比较现实的选择。分业经营在整顿金融秩序、降低系统性金融风险、提高金融机构专业化经营管理水平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些新的问题和矛盾也暴露出来。

近年来,中国保险业综合经营的趋势日趋明显。《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保险机构投资商业银行股权的通知》等政策措施的出台为金融业在分业框架下实现综合经营提供了政策依据,强有力地推动了保险资金大规模进入银行业。我国银行、证券、保险三业出现了相互渗透、共同发展的趋势,在一定意义上也意味着我国分业经营的金融框架将会发生根本的变化。事实上,一些大型保险公司正不断地向银行、证券领域扩张,形成了业务涵盖保险、银行和证券的金融控股集团。

(二)保险创新下的全面风险管理

中国保险业改革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进行保险创新的过程。经过持续不断的保险创新,中国保险业出现了一系列新事物,如新的保险产品和服务、新的保险组织与管理方法以及新的营销方式和渠道。但由于过分强调保险创新,忽视了风险管理,造成了风险大量积累,很多保险机构不良资产高居不下、经营困难,甚至到了破产的边缘。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后,中国认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并采取措施加强管理。随着保险公司的股份制改革,中国保险业的风险状况大为改善。然而,与国外先进国家相比,中国保险业面临的问题更加复杂,风险更加特殊。因此,可以预见,风险管理在今后的保险创新中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加强,风险管理将贯穿保险创新的始终。

三、均衡内外开放

中国保险业开放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保险业对外开放,引进外国资本;二是指保险业对内开放,即对国内民营资本开放。中国保险业对外开放由来已久,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然而,由于中国特殊的国情,我们不仅要强调保险业对外开放,也要强调保险业对内开放,只有二者均衡发展,中国保险业才能健康稳定发展,才能更好地为经济服务。

(一)稳步推进对外开放

中国保险业是中国金融领域最早实现完全对外开放的领域,到2004年底入世过渡期结束时,中国保险业按照入世承诺,除了外资在寿险公司持股比例不超过50%和外资财险公司不能经营部分政策性险种以外,基本上实现了对外开放。1992年美国友邦保险公司在上海设立分公司以来,中国保险业对外开放已经有将近二十年的历史。外资保险机构从分支公司到合资公司、子公司;经营地域从沿海到内地;经营业务从非寿险到寿险。外资保险公司已经深深地渗透到中国保险业的各个方面,成为中国保险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国内保险公司在向外资开放的过程中,自身也在多个方面得到了发展。首先是经营理念的改变,部分中资保险公司已不再仅仅追求保费规模的扩张,而是开始以实现利润和股东权益最大化为经营目标;其次是管理方法的改善,保险开始在整体成本管理的同时加强内部成本的管理,并从一味追求网点扩张和人员数量向注重机构的精简和人员素质的提高转变,同时提高风险意识,加强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再次是保险体系的改革与完善,开放促进改革,保险服务贸易自由化促使保险体制的改革更加全面、深化和迅速;最后是加快保险服务市场的建设,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动力,为和谐社会建设做好稳定器。目前,我国保险市场还不成熟,总体规模较小,结构不甚合理,通过开放保险市场,引进国外大型保险机构来改善我国保险市场的总体结构,从而带动整个保险市场的成长。

(二)逐步推进保险业对内开放

2002年4月20日民生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经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成立,成为中国人寿保险公司第一家以民营资本为投资主体的全国性专业人寿保险公司。在21家股东中,民营企业占比90%以上,公司8.3亿元注册资本中,民营资本占比超过80%。2002年底,华安保险由国有资本控股转变为民营资本控股,民营股本达83%,成为中国首家民营控股的财产保险公司。

从现阶段来看,中国在包括保险在内的长效政策上,比较偏重对外资的开放、对外资的优惠。但是,无论是外国资本还是国内民营资本,都对中国保险业的发展有巨大的促进作用。我国保险体系应该逐步缩小保险业在区域布局和服务供给方面的城乡差距,在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的同时,适当加快保险业对内开放的步伐,逐步消除保险业对民营资本不合理的准入壁垒。保险业对内开放有利于优化保险结构、完善保险体系、促进保险体系竞争、推动国有保险公司及“股份制保险公司”(即二十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中期成立的股份制保险公司,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股份制保险公司,前文已述)的改革进程。在我国国有产权垄断的保险体系下,不可能形成真正的市场竞争,只有开放保险市场,培育和引入不同产权主体,才能真正形成有效竞争的市场环境,形成完善的保险市场体系;才能优化不合理的市场结构,完善保险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才能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提高我国保险业的国际竞争力。因此,保险业既要对外开放,也要对内开放。就中国保险业的改革发展而言,在加大对外开放的同时,不失时机地推进对内开放,意义极为深远。

四、保险监管体制不断健全

二十世纪80年代以前,中国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保险公司,因而没有现代意义的保险监管,当然更谈不上保险业的监管体系。二十世纪80年代后,伴随着中国保险体制的改革,现代中国保险业监管体系开始构建。我国保险业监管体制建设大概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国内保险业刚恢复的初始阶段,保险监管和保险经营没有明确分离。第二阶段是以1985年3月国务院颁布《保险企业管理暂行条例》为标志,我国保险监管与保险经营正式分离,国务院用行政法规的形式明确中国人民银行履行保险监管的职责。第三阶段是以1995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正式颁布为标志,我国保险监管开始进入了一个依法监管的新阶段。第四阶段以1998年11月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的成立为标志,我国的保险监管开始进入一个专业化监管的新时期。

目前我国的保险监管正在从市场行为和偿付能力监管并重逐步向以偿付能力监管为核心转变。

保险年中总结范文3

    (一)模型建立

    1.概述

    在现实中,保险深度(保费/GDP)随人均GDP增加而增加,但对应人均GDP的不同规模,保险深度的增速不同,在人均GDP较低的阶段,保险深度增速较慢,而后逐渐加快,到了一定阶段之后,增速又逐渐放慢。这意味着,随着人均GDP增加,保费将以一种超越GDP增长的速度增长,在人均GDP较低的阶段其超越幅度较小,而后逐渐加大,到了一定阶段之后,其超越幅度又逐渐变小。换言之,在经济增长的不同阶段,保费的收入弹性会发生变化。对于上述情形,使用Logistic模型较为合适,因为Logistic函数所具有的S型特征可以较好地对该现实进行抽象刻画。

    Carter & Dickinson(1992)和Enz(2000)建立了一种较为理想的刻画保险深度和人均GDP关系的Logistic理论模型(因根据该模型绘制的曲线呈“S”型,因此以下将该模型简称为“S曲线模型”)。本文将在S曲线模型基础上,利用世界各国保险业和经济增长的大量最新历史数据,估算出世界保险业增长模型。

    2.模型表达式

    S曲线模型的表达式为:

    (二)样本数据

    本文选取93个国家和地区过去25年(1980—2004年)的数据作为观测样本。寿险业的观测样本量为1823个,非寿险业的观测样本量为1842个。各国GDP、人口数、人均GDP等数据来自联合国“National Accounts Main Aggregates”数据库,各国总保费收入、寿险保费收入、非寿险保费收入、寿险深度、非寿险深度等数据来自瑞士“Sigma”世界保费数据库。直接用于模型估计的变量有保险深度和人均GDP。人均GDP数据按照1990年可比价格以美元计价,保险深度数据是相对值(保费/GDP),不涉及价格调整问题。

    根据搜集的样本数据,我们既可以不区分寿险业和非寿险业做一个笼统的关于中国保险业的总体估计,也可以分别针对寿险业和非寿险业进行单独的估计。考虑到寿险业和非寿险业各自具有不同的特点,我们决定采取后一方法,分别估计“世界寿险业增长模型”和“世界非寿险业增长模型”,这样的估计应该比笼统的估计更加准确。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在我们使用的样本数据中,寿险和非寿险的区分采用欧盟(EU)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标准惯例,将健康保险和意外伤害保险划入非寿险业务范围。

    (三)模型估计结果

    表1列出了世界寿险业和非寿险业增长模型的估计结果。

    先看寿险业。从寿险深度增速看,在人均GDP达到12753美元之前,寿险深度的增速不断加快;在人均GDP达到12753美元之后,寿险深度的增速逐渐放慢。从寿险保费收入弹性看,在人均GDP达到14626美元处,寿险保费的收入弹性达到最大值1.795,该值意味着人均GDP每增长1%,相应的,人均寿险保费增长1.795%。

    再看非寿险业。从非寿险深度增速看,在人均GDP达到3076美元之前,非寿险深度的增速不断加快;在人均GDP达到3076美元之后,非寿险深度的增速逐渐放慢。从非寿险保费收入弹性看,在人均GDP达到7553美元处,非寿险保费的收入弹性达到最大值1.429,该值意味着人均GDP每增长1%,人均非寿险保费增长1.429%。

    二、相关变量假设

    欲对2006—2020年中国保险业增长进行测算,必须先对该期间中国相关经济变量进行合理假设。与本文分析直接相关的经济变量包括:GDP、保险基准深度比、汇率和价格指数等。

    (一)GDP

    对于2006—2020年中国GDP的增长预测,虽然众说纷纭,但许多研究还是取得了较为一致的测算结论。刘伟(2006)认为,如果没有极为特殊的国际国内不可控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军事、自然意外发生,从经济增长的可能性来说,预计中国经济增长率2001—2010年平均为8%—9%,2011—2020年平均为7%—8%。

    本文对2006—2020年期间中国GDP增长假设三种情形:一是保守情形,GDP年均增长7%;二是中间情形,GDP年均增长8%;三是乐观情形,GDP年均增长9%。在保守情形下,2020年GDP总量为50391亿美元,人均GDP为3451美元。③在中间情形下,2020年GDP总量为57936亿美元,人均GDP为3968美元。在乐观情形下,2020年GDP总量为66526亿美元,人均GDP为4557美元。以上数据均基于1990年可比价格。

    (二)保险基准深度比

    1.保险基准深度比的含义

    “保险基准深度比”(Guideline Penetration Ratio of Insurance GPRI)反映一国(或地区)保险业的相对增长水平,具体而言,它衡量的是一国保险深度与相应经济发展阶段上(指相同人均CDP水平阶段上)世界平均保险深度的相对关系。它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分母“基准保险深度”指的是“相应经济发展阶段上世界平均保险深度”,分子“实际保险深度”指的是该年该国实际达到的保险深度。保险基准深度比等于1,意味着该年该国实际保险深度等于相应经济发展阶段上世界平均保险深度,基准深度比小于1,意味着低于世界平均保险深度,基准深度比大于1,意味着高于世界平均保险深度。

    需要说明的是,一国保险基准深度比小于1或大于1并不必然意味着该国未来保险增长潜力的大或小,因为各国保险业和经济社会体制的具体情况千差万别,不可一概而论,在进行具体国别分析时,必须根据该国过去一段时期保险基准深度比变化情况和该国国民经济和保险业发展的具体现实,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合理预测。

    2.2020年中国保险基准深度比

    中国保险基准深度比可以分解为寿险基准深度比和非寿险基准深度比进行分别分析。根据1980—2005年中国寿险和非寿险基准深度比的变化情况(即总体呈上升趋势,但上升速度逐渐趋缓),并结合目前中国保险业的发展现实,我们构建如下的两期滞后变量模型对中国寿险和非寿险基准深度比的变化情况进行历史描述和未来预测④:

    为模型的参数。

    表2列出了关于中国寿险和非寿险基准深度比的估计结果。根据这一估计结果,我们可以对2020年中国保险基准深度比作一个测算,测算结果为:2020年中国寿险基准深度比为2.33,非寿险基准深度比为0.92。

    {F62RC43.j[g}

    (三)价格指数

    在价格指数方面,我们作如下处理:第一,对于1980—2005年期间的历史数据,我们所使用的或者是直接的可比价格数据(如1990年可比价格数据),或者是经过价格指数调整后的可比价格数据。⑥第二,对于2006—2020年期间的预测数据,由于我们重视的是“实际值”而不是“名义值”,所以使用的是2005年的可比价格,这样便于测算中国保险业中长期实际年均增长率,而不是名义增长率。

    (四)货币汇率

    在货币汇率方面,我们使用两套处理方法:第一是“市场汇率法”,第二是“购买力平价法”。

    在市场汇率法下,2005年的换算汇率使用年度市场平均汇率即1美元等于8.19元人民币,2006—2020年期间的换算汇率沿用2005年的换算汇率即1美元等于8.19元人民币。这样的简化处理对于本文研究结论没有实质影响,一是因为本文研究所涉及的关键数据均为相对数据,而非绝对数据;二是因为本文关注的是,相对于2005年基期的情况,2006—2020年期间中国保险业增长趋势如何,所以这样的简化处理有利于剔除汇率波动的干扰影响,有利于揭示中国保险业中长期增长的本质趋势。

    三、基于“市场汇率法”的普通测算

    (一)2006—2020年中国寿险业增长测算

    按照以上思路,我们对2006—2020年期间中国寿险业增长潜力进行了测算分析。表3列出了测算结果。此处对测算过程进行简要说明。第(1)行和第(2)行分别是GDP总量和人均GDP。第(3)行是理论寿险深度,根据上文建立的世界寿险业增长模型测算。第(4)行是测算寿险深度,根据“(3)的理论寿险深度”乘以上文表2测算的“寿险基准深度比”得出。第(5)行是测算可比寿险保费,根据“(1)GDP总量”乘以“(4)测算寿险深度”、并将1990年价格转换为2005年价格得出。第(6)行是2006—2020年期间中国寿险保费的实际年均增长率,根据第(5)行2005年实际寿险保费和2020年测算寿险保费计算得出。

    (二)2006—2020年中国非寿险业增长测算

    与上述寿险业增长分析类似,我们对2006—2020年期间中国非寿险业增长潜力进行了测算分析。表4列出了测算结果。

    (三)2006—2020年中国保险业总体增长测算

    在以上中国寿险业和非寿险业增长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对2006—2020年期间中国保险业总体增长潜力进行测算分析。表5列出了测算结果。

    从表5测算结果可以看出,在2006—2020年期间,在GDP年增7%的情形中,中国寿险业、非寿险业和保险业总体的年均保费增长率分别为9.4%、9.8%和9.5%;在GDP年增8%的情形中,中国寿险业、非寿险业和保险业总体的年均保费增长率分别为10.7%、11.2%和10.9%;在GDP年增9%的情形中,中国寿险业、非寿险业和保险业总体的年均保费增长率分别为12.1%、12.6%和12.3%。

    四、考虑“购买力平价”的修正测算

    为了修正“市场汇率法”可能造成的对中国经济发展阶段、进而对中国保险业中长期增长潜力的低估,本部分使用一套“购买力平价法”下的各国GDP数据⑦,依据本文第二至第四部分的分析框架,测算2006—2020年间中国寿险业、非寿险业和保险业总体的增长率,然后将其与市场汇率法之下的情形进行比较,并计算两者的简单算术平均值,以此作为判断2006—2020年中国保险业增长潜力的一个更全面的基础。具体计算结果参见表6。   从表6可以看出,正如我们所预期的,在购买力平价法下,不论是中国的寿险业、非寿险业,还是保险业总体,其增长率与基于市场汇率法的测算结果相比都有不同程度的上升。那么,究竟应该如何判断2006—2020年中国保险业的增长潜力呢?我们认为,一方面,由于汇率管制等原因,市场汇率法会使中国实际的人均GDP被低估,从而可能低估中国保险业的增长潜力;另一方面,由于没有区分商品中的可贸易品和非贸易品等原因,购买力平价法会使中国实际的人均GDP被高估,从而可能高估中国保险业的增长潜力;而折中地,市场汇率法和购买力平价法两者的平均,应是一个较为合理的估计。因此我们判断,虽然“市场汇率法”测算的中国保险业增长潜力区间和“购买力平价法”测算的中国保险业增长潜力区间均为可能的浮动区间,但是“市场汇率法”和“购买力平价法”两者平均测算的中国保险业增长潜力区间为更有可能的浮动区间。

    具体而言,如表7所示,在2006—2020年期间,在GDP年均增长7%—9%的假设下,中国寿险业年均增长率较为可能的浮动区间为9.4%—18.8%,其中更为可能的浮动区间为12.3%—15.5%;中国非寿险业年均增长率较为可能的浮动区间为9.8%—14.4%,其中更为可能的浮动区间为10.8%—13.5%;中国保险业总体年均增长率较为可能的浮动区间为9.5%—17.6%,其中更为可能的浮动区间为11.8%—14.9%。

    用更直观的方式表述,与同期GDP的7%—9%的预期增长速度相比,在2006—2020年期间,中国保险业保持一个比同期GDP高2—4个百分点的增长速度比较容易,保持高4—6个百分点的增长速度也很有可能,但保持高6—9个百分点的增长速度则比较困难,保持高9个百分点以上的增长速度更为困难。

    接下来,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对2006—2020年中国保险业增长作一个更为具体的测算。在测算时间上,我们选取2010、2015和2020年三个年份,这三个年份正好是我国“十一五”、“十二五”和“十三五”规划的末期;在测算对象上,我们选取保费、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三个常用指标。具体测算结果参见表8。

    五、结论

    本文基于市场汇率法和购买力平价法,通过对大量历史数据的分析,探寻“世界保险业增长规律曲线”,并以该规律曲线为参照,结合中国国民经济和保险业发展的具体现实,量化分析了2006—2020年间中国寿险业、非寿险业和保险业总体的中长期增长潜力。

    本文的基本结论是:在2006—2020年期间,在GDP年均增长7%—9%的假设下,中国寿险业保费年均增长率较为可能的浮动区间为9.4%—18.8%,其中更为可能的浮动区间为12.3%—15.5%;中国非寿险业保费年均增长率较为可能的浮动区间为9.8%—14.4%,其中更为可能的浮动区间为10.8%—13.5%;中国保险业总保费年均增长率较为可能的浮动区间为9.5%—17.6%,其中更为可能的浮动区间为11.8%—14.9%。

    用更直观的方式表述,与同期GDP相比,在2006—2020年间,中国保险业保持一个比同期GDP高2—4个百分点的增长速度比较容易,保持高4—6个百分点的增长速度也很有可能,但保持高6—9个百分点的增长速度则比较困难,保持高9个百分点以上的增长速度更为困难。

    注释:

    ②尽管回归结果中R[2]的值不高,但对于国际比较研究的模型估计结果而言,从总体的检验看,已是很好的检验结果了。而且,下文对于中国保险业中长期增长潜力的分析,并不单纯基于该世界保险业增长规律曲线,而是同时充分考虑中国国民经济和保险业发展的具体现实。

    ③根据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的预测,2020年中国人口数为14.6亿。数据来源:《中国人口》,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05年11月。

    ④在滞后期数的选择上我们主要使用AIC判别法,同时结合中国保险业发展现实作辅助选择。使用AIC判别法的理由参见Liew(2004)。该研究认为,在小样本情形下,AIC判别法和FPE判别法比其他方法更适用于模型滞后期数的选择。

    ⑤此处对YEAR的取值和回归数据时间范围作一个说明。先看YEAR的取值,因为中国保险业从1980年开始恢复,所以我们设1980年YEAR取1,1981年YEAR取2,1982年YEAR取3,依此类推,2005年YEAR取26。再看回归数据的时间范围,中国非寿险业从1980年开始恢复,寿险业从1982年开始恢复,我们将回归数据的时间范围统一限为1982—2005年。之所以这样处理,一方面是考虑寿险和非寿险数据的时间范围的统一问题,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考虑统计数据内涵一致的问题。

保险年中总结范文4

关键词:保险深度;半参数回归模型;收入弹性

中图分类号:F840.3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4-0220-02

引言

近年来,山东省各类保险机构数量快速增加。2011年,全省新增保险公司15家,共计达到61家,保险业的辐射能力大大增加。保险需求对保险业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从经济学意义上讲,保险需求即保险的有效需求,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一定的费率水平上,保险消费者愿意并有能力购买的保险商品的总量。保险需求收入弹性是指在其他影响因素不变的条件下,消费者对保险产品需求量的变动对收入变动的反应程度,即年保费收入相应于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变化的反应程度,通常用数学指标EDI表示。EDI1的商品称为奢侈品,把EDI1的商品称为必需品。

许多学者都对保险需求收入弹性系数进行过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林宝清(1992)在“保险需求定量分析”中,发现保险需求收入弹性系数与GNP无显著相关关系,并测定其目标值的置信区间为1.015―1.058。李佼瑞、潘海涛(2006)利用陕西省的数据,运用模型分析法对陕西省的保险需求分析,得出总需求弹性、财产险需求弹性和人寿险需求弹性都在正常范围区域值0.84―1.2内,仅收入对财产险和人寿险的相对影响略有差异的结论。俞雅芳(2009)利用中国1990―2007年经济发展数据和保费收入数据,表明保险在中国还属于奢侈品。

一、指标选取与描述

1.保险深度

保险深度是指某地保费收入占该地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保险深度等于“保费收入/GDP”,亦可看做等于“人均保费收入/ 人均GDP ”,即“保险密度/ 人均GDP ”。这一指标不是单纯地考虑保险业的发展,而是同时考虑了经济发展,即考虑了“相对于经济发展的保险业发展水平”,反映了该地区保险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保险深度取决于一国经济总体发展水平和保险业的发展速度。

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Total Investment in Fixed Assets )是以货币表现的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活动的工作量,它是反映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速度、比例关系和使用方向的综合性指标。

3.金融深度比

GDP中流动负债的比例。正规保险市场中,金融深度比的值越高,交易成本越低。损失是影响保险需求的关键因素,因此在进行实证分析时要对损失进行控制。首先,大部分保险产品是建立在大数法则基础上的,人口的多少很重要,人口越多,总保费越大。所以,选用收入基尼系数,一般来说,收入与财富有很强的正相关性。

二、计量模型设计

基于以上因素考虑,我们用下面的部分线性回归模型,在线性回归模型的基础上包含了非参数部分,利用半参数方法来做实证分析,检验山东省各县市区保险需求的弹性系数。

其中Di是总保费,Wi是总财富值,b是向量参数,Xi是回归模型中可控变量,εi是随机误差项,i是地区变量。方程两边求导数得到

其中η是保险收入的弹性系数EDI。因此,当f′(Wi)1,保险是奢侈品。

三、实证分析

本文采用的是鲁东地区、鲁西地区、鲁北地区以及鲁南地区的各县市区2009―2010年经济指标数据,剔除缺失数据。数据来源于2011年金融年鉴。

表1 半参数回归结果

注:(1)***、**、*分别表示回归系数在1%、5%、10%的显著水平下显著;(2)半参数回归中,模型1:df=1,spar=280700,knots=16;模型2:df=1,spar=270000,knots=17。

表1报告了半参数回归结果。回归结果显示,第一,人口对保险深度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即表明人口越多,保险深度越大。第二,城乡收入差距对保险深度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这表明城乡收入差距具有负的外部效应,对保险发展有负的影响。第三,金融深度比对保险深度有正的显著影响,即金融深度比越高,保险深度越大。第四,赔付率对保险深度有负的显著影响,即赔付率越大,保险深度越小。

图1报告了2010年保险深度与GDP之间的关系。图2显示,随着GDP的增长,保险深度不断增加,呈一个向上的斜线。这表明保险需求收入弹性大于1,保险是奢侈品。从2010年与2009年半参数回归结果的图示上看,保险产品是奢侈品具有稳健性,所以2010年的结果是正确的。

保险年中总结范文5

《财经》记者 谢小亮

带着业界的些许期盼、些许疑虑,三家上市保险公司的2009年年报相继披露。

4月18日晚间,中国太保(601601.SH/02601.HK,下称太保)披露其2009年年报,太保净利润73.56亿元,同比增长186.3%。

稍早之前,中国平安(601318.SH/02318.HK,下称平安)4月16日晚公布的2009年年报显示,平安净利润138.83亿元,增幅高达879.1%。

更早之前,中国人寿(601628.SH/02628.HK,下称国寿)4月7日披露的增幅也相当可观:2009年净利润328.81亿元,较2008年增长71.8%。

业绩飙涨背后,新会计准则功不可没,因采用新的基于最佳估计原则下的准备金评估标准,原本保守的准备金计提得以释放利润。保险公司利润对投资的倚重日深。自2007年开始,资本市场向好,保险公司利增,资本市场下跌,保险公司利空。2009年股市的诱人行情,使保险公司再度得享投资盛宴。

但各家公司盈利的思路各不相同。在受新会计准则保费分拆要求冲击最大的万能险领域,国寿和太保响应监管层调结构的要求,大力发展保障型产品,万能险业务已经萎缩至可以忽略不计;平安则依旧积极发展万能险,2009年万能险贡献的规模保费超过四成。

不过,对于三家公司新会计准则下的首次年报,多位券商分析师向《财经》记者抱怨,披露信息太少,难以进行更全面的投资分析。

利润何以大增

已公布年报数据显示,2009年三家上市保险公司净利润均大幅增长。而新会计准则的“增肥作用”功不可没。

2009年1月,保监会“关于保险业实施《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2号》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保险公司在编制2009年年度财务报告时,采用新的基于最佳估计原则下的准备金评估标准。

国寿年报显示,会计政策的变更合计增加税前利润80.85亿元。2009年该公司税前利润417.45亿元,会计政策变更增加的利润占19.4%。

旧会计准则下,中国平安2009年净利润89.14亿元,会计准则变更后,这一数字为138.83亿元。

太保的利润也因此有所增加。旧准则下,太保2009年净利润54.34亿元,准则变更使这一数字增加19.22亿元。

新会计准则之外,投资收益的大幅增加也是各公司业绩大增的原因之一。

2009年资本市场的触底反弹,各保险公司也相应加大了权益类投资资产占比。截至2009年底,国寿权益类投资(包括基金和股票)占比15.31%,较上年底大幅增加7.3个百分点。平安的权益类投资仓位也增加了3个百分点,达10.8%。太保权益类投资2008年底投资占比4.8%,2009年底已达12.3%。

截至2009年末,国寿投资资产达到了11720.93 亿元,总投资收益率为5.78%,同比增长了2.3个百分点。平安总投资收益307.28亿元,总投资收益率从2008年的-1.7%提高到6.4%。太保实现总投资收益195.4亿元,总投资收益率6.3%,较上年同期提高3.4个百分点。

万能险策略差异

新会计准则要求,保费收入确认和计量引入重大保险风险测试可分拆处理。在统计口径上,保险公司收取的保费要剔除保险合同中的投资性保费,才算做“保费收入”。这一政策对投连险和万能险冲击很大。

保监会此举意在引导保险产品回归保障,促进行业稳定。但三家上市公司态度迥异。

太保年报显示,2009年太保寿险实现万能险业务收入9400万元,仅占总保险业务收入的0.15%。

万能险策略上,国寿与太保相似。宏源证券分析师黄立军称,据其从国寿业绩说明会上取得的数据,国寿2009年分红险占比达74%,传统险占比26%,投连险和万能险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但平安2009年万能险在全部业务中的比重大大增加。年报显示,平安2009年万能险规模保费576.41亿元,占全部规模保费的42.9%,而2008年,这一数字为33.1%。为此,平安万能险、投连险产品被分拆至保费存款的部分高达580.48亿元。

自2008年开始,在业内公司纷纷下调万能险结算利率的时候,平安的结算利率一直维持在高位。

一家中资寿险公司的总精算师告诉《财经》记者,万能险结算利率的变化最能反映某公司在万能险产品推广上的态度。去除投资收益率的影响,一家公司调高或维持高位的万能险结算利率,基本上可以表明该公司希望大卖万能险。

进入2010年,业界普遍维持万能险结算利率不变或略有调高,平安却又罕见地连续两个月调低结算利率。2月份的结算利率从1月份的4.5%下调至4.375%,3月份再度下调为4.25%。

业界猜测:万能险吸收保费存款的使命已经阶段性完成,在投资压力较大的今年,平安将在万能险策略上做出调整。

但在4月19日平安召开的2009年业绩会上,平安高层回应:一季度平安的结算利率是根据公司既定政策做出了微调,同时不存在用高结算利率来冲保费规模的情况。

对于万能险产品策略,平安表示,在银保渠道可能会对一些万能险产品进行调整,但是个险渠道不会变化。

对于三家公司在万能险上截然不同的发展策略,业界看法不一。

北京一位券商分析师认为,从目前市场上现金管理和资产管理的需求来看,万能险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此外,平安本身就是要打造一个综合金融服务平台,主推万能险也符合其集团定位。

另一家大型券商的分析师则表示,目前平安万能险结算利率基本保持在4.5%左右,加上银行的手续费和人的佣金,万能险的整体费用较高,以目前平安的投资收益率来算,万能险应该是亏损的,“这是不可持续的。”

事实上,国寿和太保收缩万能险,也就意味着平安的万能险推广起来会更加容易,毕竟万能险本身的市场需求是有的。不过,平安却也因此要承受更多来自监管层面的压力――回归保障是监管层近年来的明确要求。

尽管各公司怀揣不同经营思路,但并不妨碍它们互相看好。三份年报显示,三家公司之间存在互买股票现象:国寿购买了35000股平安的股票,平安在国寿股票上的投资合计超过10亿元,太保共计买入超过8亿元的国寿股票。

披露信息不足

华泰联合证券分析师李聪在一份针对国寿年报的分析报告中指出,“此次新会计准则下的财务报表所带给我们的信息,远远低于市场预期。”

由于保监会没有出台保险业实施新会计准则的相关细则,各保险公司可以原则性规定灵活掌握,依照自己的理解去编制2009年的财务报告(详见本刊2010年第3期《寿险财务变阵》)。

在保险合同准备金评估利率上,各公司拥有一定的选择权,业界也因此对2009年年报广存疑虑:缺乏统一操作细则的各项财务数据将不具可比性。分析师们也因此寄希望于年报可以多披露一些信息,通过重新计算和推断来增强数据可比性。

但即便是涉及准备金计提的关键数据――评估利率方面,各公司也没有做详细披露,只是给出两类不同保险合同所使用的折现率区间。

此外,黄立军认为,由于各家保险公司没有披露准备金总量中的边际部分,很难准确计量各家公司的利润。

所谓边际,是指各公司在根据最佳评估利率计算出来保险合同准备金后,保险公司可以根据历史波动经验再加一个安全边际,二者之和形成准备金总量。

保险年中总结范文6

可以这么说,这半年来我学习到的东西比我之前在学校学习到的知识还要多,我相信生活就是一个大舞台,只要自己努力去适应,就会在这个舞台上越走越好!很多的现实的事情都是在不断的成长进步中慢慢的形成的,这些都是我们一直以来不断的成长的结果,相信我会在公司中越做越好!

自××年7月8日,我和中大的两个同事坐福哥的车来到江门,下午就和××支公司车险部经理李刚来到××支公司。在××支公司7-10三个月在意外险部学习。在这期间主要是跟意外险部办公室里的两个同事学习,熟悉内务。主要学习:承保,保单录入,理赔,填写保险单等一系列工作。很多人认为是“打杂”的工作,这可不是一般的“打杂”的工作,这可是让我知道了很多工作中必须了解,必须知道,必须清楚的东西,因为这些工作的处理好坏,直接影响到我们对客户服务的质量。而且,意外险部经理卓健雄在工作中也给予了我很大的关心和支持,也给了我很多去一线承保,查勘,定损等学习的机会。

转眼间三个月过去了,××年10月1日后,我被安排到非车险部学习,一直到现在。在非车险主要也是了解整个部门工作的程序,各种内务工作的操作,并也进行了一些简单的操作:承保,续保,理赔等。得到了部门同事和非车险经理李继雄经理的大力支持和帮助。而且,得到了很多去一线学习查勘,定损,理赔,承保等的学习机会,让我受益很多,得到很多锻炼的机会。并且得到李继雄经理一些工作中的指导和处理事情的方法,尤其是工作中我做的不足时,李经理的严肃指导,使我真正体会到自己懂得的东西太少了,有待提高的东西太多了。也正是在平常工作中得到了这么多人的关心和帮助,逐渐地让我有了一个更加全面的视野,更加专业的为客户服务的方式。

以前,我总以为自己对保险很了解,很懂,但经过这半年在意外险和非车险的学习,让我更加理解到“保险”这两个字的内涵。感觉到做个真正的“保险人”真的很不容易,因为他 要求我们具备各方面的知识,要有敏锐的市场洞察力,要有一颗敢于面对失败挫折的心,而且要有坚持学习提升自己的能力等等。

经过这半年的学习后,我感觉我的头脑更清晰了,目标更明确了,希望自己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为人保,为中国保险贡献自己的一点力量。再次感谢人保财险各级领导对我工作的支持和帮助,感谢身边同事的支持----因为是你们让我更成熟,更专业。

始终相信:努力也许会不成功,但放弃肯定失败;始终相信:我会全力以赴,把握每次学习和提升自己的机会;始终相信:我会用我的成绩去回报一路上陪伴我的人,一路上温暖过我的人。

每一次在回头的时候,我总是看到很多人在逐渐的落后,逐渐的脱离队伍,逐渐的不再适应公司的工作,逐渐的被公司淘汰。竞争就是这样的,不去努力一定会失败,我相信我会在不断的生活中做到最好,我相信我会在不断的发展中得到更多的进步,相信自己一定会做好。我一定不会在公司的发展中迷失自己的方向,逐渐的发展自己!

>>更多同主题文章 人保财险公司非车险部工作个人总结

2012年幼儿园教师工作个人总结

监督股2012年药监岗位个人总结

2012年公司员工年终个人总结

公司试用员工转正工作个人总结

7月信息培训工作个人总结农村信用社省联社新聘员工培训个人总结

保险年中总结范文7

总体来看,总投资收益率最高的中国平安,分红险的分红率最高,万能险结算利率也最高,但在投连险账户投资能力方面稍微逊色;总投资收益率在三巨头中排名倒数的中国人寿,却在投连险账户方面取得较高收益率。

分红险:平安领衔

风水轮流转,被市场冷落了很久的分红险又热了起来。

全行业唱响回归保障的主旋律后,分红险因其“保障类”产品的特性逐渐取代了万能和投连险在寿险江湖的霸主地位。特别今年新会计准则施行,投连险和万能险保费收入大幅缩水,分红险更是受到各大保险公司的青睐。结构上,分红险规模占寿险公司业务比例已从去年年初的五成上升至七成左右。

2010年2月,平安人寿、太保寿险、国寿的分红险新单保费收入则分别为39.18亿元、74亿元和249.3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5.55%、87.29%和20.03%。

面对林林总总的分红险产品,客户该怎么挑选?“目前很多公司产品保障设计的大同小异,如果有差别的话,只能在分红水平上见真章。”一位银行理财师这样对《投资者报》记者表示。

根据规定,分红险收益由预定利率和分红率两部分组成。预定利率是固定的,目前市场上的分红险预定利率通常设计为1.5%~2.5%;分红率的高低则要根据当年公司可分配盈余的70%来分配。

由于保监会不准保险公司对外公布分红率,《投资者报》记者只能从一线销售市场来收集。

资料显示,平安的分红利率要高于其他两大保险巨头。2009年,平安人寿给出的分红险回报非常丰厚,达到了4.5%~5%的水平。中国人寿次之,给予客户的分红率平均约在3.5%~3.6%,最高可以达到4%,在2008年曾经达到8%的分配比例。太保寿险的分红率相对少一些,为3%~3.5%。而中国人寿和中国太保的主打产品均是分红险产品。

分红率高低的背后,则与保险公司投资收益能力有着直接的关系。去年资本市场出现一波小牛市,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大幅提高,保险公司给予投保人的红利也随之大增。

年报显示,三大保险巨头2009年应付保单红利支出高达636.5亿元,同比增加了20.7%。

需要了解的是,三大投资型寿险产品中,分红险的实际收益水平是最晚被客户知晓的。与投连险的隔日、万能险的隔月不同,分红险保单持有人往往在一年后,才知道保单收益情况。也就是说,2009年的分红利率针对的是2008年保户应获得的收益。保户要获知去年获取的红利收益要等到今年年底才能知道。

万能险:平安称冠

大部分保险公司的产品策略逐渐向分红险产品转移,但这并不代表其他投资型保险产品失去了市场空间。

率先在国内市场推出万能险的中国平安,2009年仍然实现了逆势增长。数据显示,2008年,中国平安万能险保费规模为339亿元,到了2009年,其产品规模迅速扩张到576亿元。

在保费规模迅速扩张的背后是保持了行业领先的结算利率。

根据《投资者报》记者的统计,以去年12个月结算利率的算数平均值而言,中国平安个险万能险利率以4.61%的绝对优势傲视群雄,在各大保险公司万能险中位列第一。

中国人寿个险万能险利率次之,其中瑞安、瑞祥、瑞丰三款个人万能型产品的平均结算利率为3.89%。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人寿在万能险方面实行比较高的利率水平,也有很多款万能型产品,但在公司的行业扩张版图里,万能险对业绩的贡献可以忽略不计。在2009年的年报里,中国人寿甚至没有把万能险保费收入情况单独列出。

太保个险的万能险利率在三家中排名最后,但与中国人寿差距不大,平均利率在3.85%。去年,太保在万能险的收入为0.94亿元,同比增加了3%,仅占保费业务总收入的0.15%。

而平安之所以可以维持较高的结算利率与其对于万能险所采用的策略有关,即每年从其管理的账户资产余额中按照一个比例提取一笔利差作为自己的利润,而实际投资收益超过此比例与结算利率之间的剩余部分将被公司存储为平滑责任准备金以备以后支取。由于平安开展万能险的时间最早,因此其历史上储备的资金也更多,因此能在业内持续支撑如此高的结算利率。

投连险:国寿胜出

经历了2007年的高调火爆、2008年的惨淡冷落之后,2009年的投连险市场不温不火。

从年报上来看,平安保险在2009年收缩了投资连结险的阵地。其投连险保费规模为45.68亿元,占寿险总保费的3.4%,低于去年同期的71.7亿元和占比7%的比例。中国人寿旗下现仅有一款投连险产品。中国太保方面,则从2008年开始就停售了投连险产品。

虽然整体出现了收缩甚至遭到停售,但是投连险并未被市场抛弃。对于追求相对高收益的投保人来说,投连险的相对高收益仍有一定的吸引力。

剩下的两家保险巨头哪家的投连险收益率更高一点?

据国金证券研究所统计,平安人寿有三种投连险产品,涉及六个账户。其中一种产品涉及三个投资债券和货币的账户,另外两种产品涉及三个投资股票基金和偏股型基金的账户。

其中,平安聚富年年投资连结保险精选权益账户2009年的年度收益率为52.24%;平安聚富年年投资连结保险和平安世纪理财投资连结保险的基金投资账户去年的年度收益率为43.59%。偏股配置型的产品中,上述两个产品的发展投资账户收益率低很多,为24.14%。

保险年中总结范文8

(一)人身保险业务平稳缓和发展

20世纪90年代保险业分业经营以来,宁夏人身保险产业一直保持着比较良好的发展态势,是宁夏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人身险保费收入始终占据着宁夏保险业保费收入的重要地位。2009年以前人身险保费收入约占保费总收入的70%。2010年以后人身险保费逐渐下降到了总保费收入的60%以内。2013年宁夏实现人身险保费收入41.31亿元,占总保费收入的57%。受财产保险中固定投资和机动车辆迅猛增加等因素的影响,人身保险保费占比有所下降,但人身保险市场仍然呈现出缓中趋稳,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

(二)人身保险市场主体进一步多元化

2003年宁夏只有中国人寿和中国平安两家寿险公司。此后,寿险市场主体逐步增加,到2013年,宁夏共有人寿保险主体11家,分支机构194家,专业保险机构8家,兼业机构1345家。2000年以前中国人寿1家公司在宁夏人身险市场上的份额就占到了80%以上,到2012年其份额下降到了33%。过去国寿公司一家独大的经营格局已渐渐打破,形成了由国寿、平安、新华三家公司相对垄断,并与其他公司相互竞争的市场格局。供给主体多元化给市场带来了竞争,提高了绩效,使得宁夏人身保险产业不断发展。尽管如此,宁夏人身保险产业和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依然有比较大的差距。以2012年为参考,2012年全国共有寿险公司68家,人身保险密度为750元,人身保险深度为1.96%。2012年宁夏共有寿险公司11家,人身保险密度为559元,人身保险深度为1.56%。

(三)人身保险业充分发挥了现代保险功能

伴随着宁夏区域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不断提高,宁夏人身保险业取得了稳步发展,现代保险经济补偿、资金融通和社会管理的功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2005年宁夏人身险赔款和给付1.63亿元。2006年人身险公司赔款和给付1.77亿元,积累寿险责任准备金和长期健康险责任准备金39亿元,远远高于同期宁夏社会保险保障基金总额,寿险产品保障程度明显提高,全区商业保险人身保障程度人均2.19万元。到2010年底,宁夏保险业积累了养老和健康风险准备金100.2亿元,提供人身风险保障保险金额5111.40亿元。2012年,各类人身险赔款和给付支出6.87亿元,宁夏商业人身保险正逐步成为服务和保障民生的重要手段。保险为社会经济保驾护航的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为有效缓解经济摩擦、支持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辅助社会管理发挥了积极作用。1.市场集中度分析。市场集中度是对某一行业整体市场结构集中程度的测量,以此来衡量企业数目和相对规模的差异,是决定市场结构最基本、最重要的因素,它集中体现市场的竞争与垄断程度。最常用的市场集中度指标有行业集中度指数(CRn)和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HHI),是用来测量产业竞争性和垄断性的指标,以测算的简便性和测算结果的准确性被广泛应用。行业集中度指数CRn是衡量市场集中度最基本的指标,通常用前几位企业的生产、销售、资产或者职工人数的累计数量占整个市场的生产、销售、资产或者职工人数的比重来表示。2.产品差异化分析。尽管宁夏人身保险业取得了很快的发展,但是各个保险公司产品客观差异程度依然比较低。险种结构单一,各家公司险种同构率非常高,各家险种的条款和责任也基本大同小异,缺乏差异度竞争。寿险业务占比过高,健康险和意外险业务占比较低;在寿险业务中个人险业务占比又相对较高。保险产品从数量上看不能算少,但是受市场欢迎的产品数量并不多,有些产品多年来不受市场欢迎但也没有及时修订。其实省级分公司与市场和客户更加贴近,更加了解市场需求,但由于体制、风险控制等原因,省级保险分公司主要负责本地区的业务发展和管理,基本上不具有新险种开发的职能。人寿保险、健康保险、1年期及1年期以上的意外伤害保险等重要险种通常都是由总公司负责开发和修订,省级分公司不能擅自变更。这些分公司很难而且也没有能力针对区域特点对产品进行创新。由于保险产品的客观差异度很低,这样一来保险差异化主要体现在主观差异和服务上。在宁夏人身险市场上,各家公司在广告和宣传上强调了各自的优势和特色。中国人寿强调其历史悠久和国有身份,“相知多年,值得托付”。中国平安多在繁华市区打出高大醒目,绚丽多彩的广告。新华人寿则通过积极举办各种街区、广场的文艺和公益宣传活动让消费者了解其品牌和产品。在服务方面,由于保险产品消费特殊,一些保险业务员在投保时服务不周到,讲解不清楚,甚至是误导投保方,加上很多消费者市场经济合同意识淡薄和保险专业知识不足,对保险产品的比较和识别力弱,在投保时没有仔细了解和阅读条款,仓促签约承保,当保险事故发生后容易引发争议和误会。一些保险公司在出险前后的处理方式和服务不同,使得消费者对保险企业的认同感不同,由此而产生的市场口碑也大不相同。3.市场壁垒分析。保险行业的特殊性使得政府对于该行业市场进入的门槛都相对较高。宁夏经济发展水平低,经济总量小,特别是居民收入不高等诸多因素制约着宁夏人身保险业的发展。中国保监会2013年制定并实施了《保险公司分支机构市场准入管理办法》,明确了保险公司设立分支机构进入区域市场的条件及程序等相关内容。这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准入条件,但放宽了开业验收标准:保险公司注册资本为两亿元的,在其住所地以外每申请设立一家省级分公司,应当增加不少于两千万元的注册资本。注册资本在五亿元以上的,可不再增加。对于设立省级分公司还要求“上一年度及提交申请前连续两个季度偿付能力均达到充足Ⅱ类”以及“上一年度及提交申请前连续两个季度分类监管类别均不低于B类”,同时还强调分支机构的设立要考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市场环境、竞争程度等因素”。不仅如此,在具体的审批等操作环节上,保险监管部门的态度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经济、法律和社会因素成为宁夏人身保险市场主体进入的主要壁垒。2012年宁夏人身保险公司累计新设机构14家。其中省级分公司1家,中心支公司4家,支公司9家。生命人寿进驻、泰康人寿设立省会周边市县展业机构、平安人寿和新华人寿两年后再次新设机构。宁夏在公司机构设置上更多关注了市场必要性。市场经济要让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厂商在市场上优进劣退,吐垢纳新是天经地义的事情。通过对保险市场退出有效的引导,政府也能够逐步掌握调整市场结构、区域结构、业务结构、人才结构等方面的主动,有效防止结构调整反弹。但是由于保险业的特殊性,我国对于保险企业的退出一直遵循的是谨慎原则。近年来,宁夏按照人身保险市场发展状态引导各保险机构根据经营管理情况和自身管控能力,合理调整保险布局,规范保险市场秩序。制定了《宁夏保险公司合规监管量化考核办法》,设计了4大类15项指标,分类并采取有针对性的监管措施,在规范保险市场行为的同时也建立了保险市场退出机制,降低了保险机构退出的社会壁垒。

二、人身保险企业市场行为分析

(一)价格竞争行为分析

由于政府选取偿付能力和市场行为监管并重的监管模式,保险监管机构对保险公司实行费率管制。保险公司因此一直缺乏足够的自,难以自由地利用保费——保险产品的价格进行市场竞争。但是价格竞争难以避免,于是各个地区就出现了隐性的价格竞争。有些公司采取暗中回扣的方式返还保险费,更多的公司采取了节日慰问、家庭关爱、赠送礼品等方式变相降价。加上保险专业性强,条款难懂,消费者对保险认识也有限,在购买保险时对保险产品本身关注不够,仓促签约,为日后退保埋下了隐患。这样的行为最终会给保险业带来巨大风险。

(二)非价格竞争行为分析

从2003年到2013年,宁夏人身保险市场省级分公司由3家增加到了11家,分支机构增加到了194家。市场主体的增加使得非价格竞争也日益剧烈。各个公司为了扩大公司影响力,提高企业竞争力,纷纷在服务宣传、广告行为、社会公益和文艺活动方面加大了力度,以此来吸引消费者。特别是各家公司举办了各种各样的公益活动,赢得了不同区域,不同群体的消费者的认可。在营销手段上,各家保险公司开始把广告和公益活动结合起来,加大宣传力度,使新产品尽快投入市场。在销售渠道上,利用各自资源,各种方式营销,分别获得了不同的市场份额。比如,太平洋寿险探索精英销售团队模式;中国人寿紧抓借款人意外险和学平险等团险业务;平安人寿将万能险做成特色产品,以灵活度占领市场;生命人寿开创银邮渠道万能险业务等。但是由于宁夏经济总量小,发展水平低,一些公司的小型化、区域化和分散化的特点比较明显,规模经济效益尚不显著。

三、市场绩效分析

(一)经营情况分析

“十五”期间,中国人寿完成了股份制改造,平安保险实施了产寿险分设经营。此后国家各项重大改革措施陆续出台有力地促进了宁夏人身保险业发展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各保险分公司的多项业务和财务经营指标均在各总公司系统内排名前列,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和较高的经营水平。2005年,宁夏寿险公司在面临较大经营压力的情况下,及时调整业务结构,减少趸交业务比重,银行保险业务开始销售期缴产品,产品结构有所改善。2009年,宁夏人寿保险公司建立了月度业务发展和结构调整动态报告制度,加大发展风险保障型和长期储蓄型产品的力度。2009年人身险续期保费占比在全国排名第一,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9个百分点;5年期以上期缴业务标准保费同比增长32个百分点;银邮人身险业务同比增长43%。人身保险公司标准保费增长率达到21%,增速位于全国第五;保费收入同比增长37%,专业中介机构扭亏为盈,实现利润181万元。2010年,人身险公司承保费用率18.34,同比下降0.77个百分点;简单退保率4.66%,较全国平均水平低1.65个百分点;人身险新单业务中期缴保费占比52.26%,较上年提高了2.95个百分点。到2012年宁夏人身保险退保率等指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整个全年也未发生大规模群体性退保事件。宁夏人身保险产业在不断地调整中提高了风险控制和经营能力。

(二)承保能力分析

保费收入是保险企业利润的主要来源。保费收入的增长反映保险企业的市场拓展能力。2005年宁夏人身险保费收入首次突破10亿元,实现了11.16亿元的保费收入;2008年突破20亿,实现人身险保费收入22.31亿元;2010年突破30亿,实现人身险保费收入30.83亿元;2013年突破40亿元实现人身险保费收入41.31亿元。在过去十年中,宁夏人身保险产业保费收入以平均约18%的速度增长,有些年份甚至达到36%,增长最低的年份也超过了8%。这样的增长态势在西部省份中的表现也是比较突出的。从人身保险业提供的保险金额来看,2008年为2458亿元,到2010年就提高到了5111亿元,大大增强了宁夏全社会抵御风险的能力。宁夏人身保险产业的承保能力和保障范围在大幅提高,人身保险业务总体绩效明显。

四、结论和建议

(一)市场结构方面

基于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宁夏人身保险产业依然是高寡占型市场结构,保险主体间的竞争基本处在初级阶段,但从市场格局演变的趋势来看,市场集中度在逐步降低,并向低寡占型市场结构转变,产业效率也有较大的提高空间,发展态势比较良好。从普遍接受的经济学理论和国际成功经验看,低寡占型即垄断竞争型的保险市场才是最有效率的。因此应当继续引进人身保险机构进入宁夏,以培育竞争力量,改变我国西部高度垄断的人身保险市场结构。需要强调的是在引进保险主体时,可以适当发挥政府有效干预的作用,注意引进养老保险、健康保险等有特色的专业保险公司。

(二)市场竞争方面

人身保险企业市场行为中价格竞争比较单一,以隐形价格竞争为主要手段,非价格竞争各有特点,但大多属于广告宣传的范畴,产品的核心差异度较小。造成这一结果的重要原因就是寿险费率严格管制制度。今后要加快推进寿险费率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放开对人身保险产品定价预定利率的限制,给保险企业以产品定价的自由权。监管部门要将监管重心转移到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监管上,真正做到让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

(三)绩效方面

保险年中总结范文9

[关键词]四川省产险业,增长速度,险种结构

一、四川省经济发展概况

2005年,四川省全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7 385.1亿元,比上年增长12.6%,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7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 495.7亿元,增长5.8%;第二产业增加值3052.7亿元,增长17.8%;第三产业增加值2 836.7亿元,增长10.7%,从需求的角度看,投资、消费、净出口“三驾马车”同向拉动经济快速增长,其中,总投资增长18%,最终消费增长8.8%,净出口增长14.3%。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十五”期间,四川省国民生产总值连上四个千亿元台阶,年均增长11.2%,是四川省前十个“五年计划”发展最好的时期。

作为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实力最强的省份,四川工业部门较为齐全,其中钢铁、机械、电子、天然气、化工、森林、丝纺织、造纸、食品等部门占全国重要地位;农业较发达,农副产品丰富多样,粮、油、蚕丝、柑橘、茶叶及桐油、生猪等产量均居全国前列;交通以铁路和川江航运为主、联系省内外的水陆运输网已基本形成,为四川产险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四川省财产保险市场的发展概况

近年来,随着四川省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群众收入的大幅度提高,保险业获得了发展的良好外部条件,许多保险机构十分看好四川保险市场的发展空间,纷纷将四川作为拓展我国西部保险市场的桥头堡,抢摊四川,设立机构,截至 2005年12月底,四川产险市场主体共有14家,分别为:人保产险、太平洋产险、平安产险、永安产险、华泰产险、中华联合、天安产险、太平保险、大地保险、华安产险、安盟保险、永诚产险、安邦产险、出口信用险;已开业的保险中介机构共有 102家(含分支机构),其中经纪公司13家、公估公司7家、公司82家。

(一)产险业发展总体情况

作为中国西部综合经济实力最强的省份,四川省在全国经济发展格局中处于重要地位。2005年,四川省保险事业继续保持良好的平稳增长态势,积极服务大局、服务“三农”、大力发展县域保险,保障功能进一步加强,市场体系更加完善,开放水平显著提高,保险业务规模在全国位列第九,且继续在西部十二个省市中名列第一,全年实现保费总收入 190.04亿元,同比增长18.96%。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 53.76亿元,增长11.84%;为四川省各类财产提供 234 144.36万元保额的风险保障;产险公司合计支付赔款金额29.85亿元,同比增长21.4%。

从表1不难看出,虽然四川省保险业在西部处于领先地位,且与中部省份相当,但保险密度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若与东部发达地区相较,则无论从保费收入、保险密度还是保险深度都远远落后。这主要因为:一方面,近几年四川经济虽然发展速度加快,但人口众多,在经济发展速度和人均水平上未能赶超东部发达地区;另一方面,西部地区的大众保险意识有待提高,保险产品不能完全满足市场的需求。

(二)各地市州产险业发展概况

2005年,除绵阳和资阳外,四川省各地市州产险保费收入均有不同幅度的增长(见表2),其中凉山、巴中和阿坝都达到了20%以上的发展速度,而绵阳与资阳的负增长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也有2004年业务发展过快的原因。但是,四川各地区保险发展水平差异较大:成都市经济发展较快,保险需求旺盛,保险主体多,中介机构发达,市场竞争激烈,是各家公司争夺的重点,其产险保费收入在近两年都占到了全省的40%以上,而其它20个地市州的产险保费收入平均占比则不到3%;另外,产险业务主要集中在包括成都在内的绵阳、德阳、宜宾、泸州、攀枝花、乐山等存在良好工业基础的地区,以上七个城市的产险保费收入占到了四川21个地市州的70%以上,广元、遂宁、巴中、阿坝、甘孜等地区的产险保费收入市场占比不足2%。不过,总体来看,2001—2005年,四川省产险保费收入年均增长17.54%,各地区产险业均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市场前景看好。

(三)各产险公司情况

1.从保费收入(见表3)看,2005年四川省产险业全年实现保费收入537 566.27万元,较2004年增长11.84%。其中,人保产险实现保费收入265 153.30万元,其市场份额虽较2004年下降约5个百分点,但仍然达到49.32%,占据半壁江山。而根据贝恩的市场结构分析方法,c4≥75%即属于寡占i型结构,而四川产险市场的c4值(位于前四位的人保、中华联合、太保、平安的市场份额总计)为83.68%,具有明显的寡头垄断型市场特征。

2.从增长速度来看,四川产险市场与全国产险市场呈现同样的趋势:保费收入增长水平较2004年出现大幅回落,但仍达到11.84%增长率,与全国12%的总体水平相当。其中,人保产险保费收入与上年基本持平,永安产险出现负增长,其它公司则保持在10%以上的增长率。与此同时,太平保险、华安产险、安盟保险等保险公司业务扩张迅猛,业务增长都在两借以上,永诚产险和安邦产险在成立不到一年的时间内也都取得了良好的市场业绩。

3.从赔付率来看,保费收入占据前五位的人保、中华联合、太保、平安以及大地都保持在50%—60%的区间,而永安产险虽然排名第六,但在赔付率上却高达87.23%。同时,2005年四川产险市场车险赔付率比2004年上升了 9.80%,直接导致厂总体赔付率较2004年上升了4.38个百分点,达到55.53%的水平。

(四)险种结构概况

从财产保险险种结构来看,2005年四川产险市场呈现以下特点:

1.机动车辆保险依然是产险业的支柱险种,其保费收入占整个产险保费收入的70%(见表4)以上,成为各家产险公司争夺的焦点。虽然车险业务的保费收入同比增长 10.09%,增长贡献率达62.54%,但车险赔付率却在同时增长9.80%,并直接导致丁产险业务总体赔付率的上升和产险公司效益的下滑。

2.意外伤害保险、健康保险的增长速度远高于产险业的整体增幅:自从2003年产险公司开始进入“两险”领域以来,短期人身意外伤害险和短期健康险业务增幅迅猛,2005保费收入逾4亿元,市场占比接近8%,已经初步显现了产险公司通过发展“两险”业务来达到提供多元化服务和完善险种结构目的的迹象。

3.家庭财产保险的保费收入在占比不到0.5%的同时,还出现了9.91%的负增长,这在一定程度上昭示:在城乡居民收入的持续增加、消费结构不断升级、购买高档消费品比例越来越大、对家庭财产保险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的背景下,产险公司在家财险方面没有很好的满足市场需求,若能在产品组合、销售渠道等方面推陈出新,应该可以对改善险种结构起到较大作用。

4.信用保证保险业务在2005年迅速萎缩,这主要是因为:房贷险的热销之后,借款人提前还贷、提前解除保险合同,保险公司在退还客户保费后,当初一次性付给银行等商的高额手续费并不能收回,造成信用保险无利可图,进而造成业务萎缩。信用保证保险的赔付率则由于受2003年以前年度车贷险业务的影响,依然呈现389.5%的极高水平。

三、四川省财产保险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产险业整体发展水平不高,地区差异较大

近年来,四川省经济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仍然面临着工业化、城镇化水平较低,农村消费力不足等问题,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与整体经济水平依然较低。保险业正处于起步阶段,社会公众的保险意识淡薄,产险市场主体偏少,缺乏有序竞争,有效供给不足,产险业务的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分别为 61.44元和0.73%,远远落后于我国东部地区。同时,成都地区的产险保费收入占比达42.14%,比排名第二的绵阳市产险保费收入高出7倍以上,而广元、遂宁、巴中、阿坝、甘孜等地区的产险保费收入均不及市场占比的2%,显然,成都市产险市场在四川省一支独秀的局面将不利于产险业在四川的和谐发展。

(二)寡头垄断竞争格局依然明显,缺乏适度竞争

从目前的产险市场供给主体来看,参加产险市场的保险公司数量偏少。虽然四川省产险公司的总数已达14家,但是只有人保产险等极少数保险公司可以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业务,同时,人保产险控制着一半的产险业务,若加上中华联合、太保产险、平安产险,四家公司的市场份额高达83%以上,而其它公司各自所占的份额则都在4%以下,且平均市场占比不到2%。这种情况与我国多层次所有制的经济形式及尽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不相适应,并充分说明四川省产险市场垄断程度依然偏高,市场竞争不充分。这种寡头垄断的格局难以给保险市场的竞争者带来真正的压力,也使消费者无法享受到优质全面的服务。

(三)险种结构不合理,市场有效供给不足

近几年,车险业务保费收入一直占四川省产险保费收入的70%以上,并没有明显的下降趋势,因此,车险经营的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个产险业的发展,这直接导致了产险公司经营风险的加大。同时,四川省各家产险公司(安盟除外)都是分公司建制,缺乏独立开发产品的能力,直接销售由总公司从全国层面出发而设计的产品,导致产品雷同,不能很好满足地方的需要。因此,保险公司如何创新观念,加快产品的更新速度,开发设计适销对路的产品,使其满足市场的需要,逐步提高非车险业务的比重,并支持地方经济的发展,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四)中高级管理人才及保险专业人才匮乏

一方面,新兴产险公司在壮大的过程中需要建立完善的机构网络布局,而网点的铺设理所当然需要具有丰富经验的管理人才;另一方面,产险经营的特殊性决定了它对精算、承保、理赔和查勘等方面保险专业人才的强烈需求。但是,中国保险业由于长达20年的停办,带来严重的人才培养断层,从业人员总体水平偏低,各级管理人才的选拔无法符合保险监管的要求。四川地处西部内陆,经济发展水平偏低,本身缺乏对人才的吸引力,成都、绵阳等中心城市以外的地区,由于条件艰苦等各方面的原因,更是难以留住人才。

四、进一步推进四川省产险市场发展的对策

(一)更新观念,抓住机遇,加快产险业务的发展

一方面,保险企业一定要审时度势,及时更新思想与理念,大力加强自主创新,积极推进诚信建设,努力营造和谐市场,确立与市场经济相符合的新型观念和意识;另一方面,保险企业要强化机遇观念和机遇意识,认真研究当前产险业务发展的新的业务增长点,紧跟全省经济结构调整步伐,抓住西部大开发战略这条主线,积极实施“十一五”规划,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实现四川产险业又快又好发展,力争使地方经济的增长点成为产险业务的增长点。

(二)推动不同经济类型地区的产险业和谐发展

四川地域广阔,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决定了保险业发展的不平衡。为此,要推动四川保险业和谐发展,首先,应充分发挥成都在保险业发展中的骨干支撑、先导示范和辐射作用,尽快形成区域性保险中心;其次,对经济较发达地区,如德阳、绵阳等市要引导其快速发展;再次,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如巴中、遂宁等市要支持其实现追赶型发展;最后,对甘孜、阿坝等少数民族地区,在确保社会稳定的前提下,积极创造条件促使其实现跨越式发展。

(三)扩大产险市场主体的阵容,培育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近几年,四川省保险市场的快速发展与引进市场竞争机制密不可分,但目前产险市场集中程度依然偏高,须积极稳妥地引进新的市场主体,促进四川保险市场的繁荣和活跃。为此,一是继续吸引产险公司在川设立分支机构;二是应完善产险机构管理办法,放宽对有关机构局限于少数地市州开展业务的限制;三是可考虑吸收一两家外资产险公司来川进行人股和技术合作,以便更好地借鉴国际产险业先进的经营管理经验和专业技术。

(四)努力加大产品开发力度

目前,四川省产险业务的保险密度为61.44元,与全国平均水平91.06元相比存在较大差距,这说明四川省产险市场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需要在巩固传统业务、保足保全的同时,抓好市场潜力的调查工作,发现和培植新的业务增长点:如开拓潜力巨大的农村保险市场以及基础建设、生态建设、科技建设等领域的保险业务,拓展产险业服务和展业空间;为迅速崛起的个体私营经济企业、民营企业提供配套服务,为各行各业提供雇主责任险、公众责任险、职业责任险等责任风险转移业务。

(五)稳步培育保险中介市场

目前,四川省内保险经纪、公估主体偏少,中介市场不够规范又缺乏专业性。整顿和规范好现有中介市场,将其纳入规范竞争的同时,更要着力培育多方中介主体,促进产险市场专业分工进一步细化。同时,产险公司与中介机构应加强协作关系,优势互补,在多渠道、全方位销售的同时,为客户提供优质全面的服务,力争实现多方共赢。

(六)加强人才培养力度,提高企业素质

保险专业人才的培养是一个渐进、累积的过程:其一,应积极从大专院校引进高学历的优秀毕业生充实现有保险人才队伍,制定有效措施吸引有丰富保险从业经验的人才到四川省保险业创业,优化人才结构;其:二,要创建学习型的保险公司,通过各种不同的学习方式,提升现有从业人员的素质结构,如选派人员到国内外高等院校和知名的保险公司接受培训,与当地的大专院校进行合作,就地培训,合作调研等;最后,应贯彻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以人性化的管理,凝聚人心,提高员工信心,建立起和谐进取的企业文化,以此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保险年中总结范文10

关键词:出口信用保险;承保额;渗透率;出口支持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4392(2011)04-0050-04

一、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状况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出口信用保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出口信用保险机构的运营模式、完善出口信用保险制度的相关立法、出口信用保险市场化的可行性以及出口信用保险的国家风险评价理论与计量方法等。

1.出口信用保险的作用方面。Hideki Funatsu(1988)建立了出口信用保险形成的理论模型,通过实证检验,证明了出口信用保险在补贴出口企业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增强了国内出口企业抵御进口国政治风险和违约风险的能力。他主张政府大力发展出口信用保险,设定优惠的保险费率,增强本国出口企业的竞争力。Filip Abraham和Gerda Dewit(2000)通过实证检验解释了出口支持不会扭曲贸易,也不会对多边贸易体系造成破坏,相反,出口保险能够促进贸易的进一步发展。

2.出口信用保险的运营模式方面。K.J. Alsem(2003)对出口信用保险市场的运营情况进行深入研究,发现不同国家政府或出口信用保险机构在经营出口信用保险的模式选择上各不相同,出口信用保险机构应当根据各国的国情分别采取国家专营和政府委托私营机构经营等模式。K.J. Alsem还对国际贸易中的市场风险、道德风险、出口信用保险的承保范围、费率的厘定方法等问题作了深入研究。Christoph Moser(2006)运用传统的经济模型对德国出口信贷担保局的经营模式进行分析,指出政治风险是阻碍国际贸易发展的主要障碍,而出口信用保险单靠商业化运作模式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必须依赖政府的支持。

(二)国内研究状况

国内关于出口信用保险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直到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成立,国内才逐渐重视对出口信用保险理论与实务的研究。

1.国家风险评价研究。杨学进(2004)在分析国外风险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围绕国家偿债水平这一国家风险评价核心,对出口信用保险国家风险进行了分析,为国家经济风险评价提供了理论和实证研究的方法。

2.出口信用保险的立法研究。马志毅(2007)从法律角度阐述了出口信用保险制度的特征和功能,建议从制定有关出口信用保险制度的法律法规、明确出口信用保险的经营管理体制和监督管理体制等方面对我国出口信用保险的法律体制进行完善。

3.出口信用保险的运营模式研究。戴丽丽(2005)分析了我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在经营模式中的问题,并提出了根据保险类别的不同选择适当的险种进行商业化运作、政策性保险由政府独家运作、政府增加对出口信用保险的支持力度、启动出口信用保险专项立法以及建立专门的监管机构等政策建议。李志展,宫本超(2005)指出各国的官方出口信用机构在机构设置、业务范围、经营模式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针对我国信用保险的发展状况和进出口贸易的迅猛增长,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应更多地承担起国家出口信用机构的责任。周尚志(2006)提出要注重出口信用保险在市场经营模式上的创新,包括市场理念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及整体营销创新等;进一步深化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的管理转型;最后提出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发展模式的路径选择。

二、我国出口信用保险对出口支持作用的实证检验

(一)我国进出口贸易总体状况的分析

自1980年以来,我国的进口总额和出口总额都有了很大幅度的增长。进口总额从1980年的195.5亿美元增长到2009年的10056亿美元,出口总额也从1980年的182.7亿美元增长到2009年的12016.6亿美元。自1988年我国诞生了出口信用保险制度以后,绝大多数年份的出口总量呈现了较快的增长态势,特别是2001年底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成立以后,自2002年到2007年这几年间,每年的出口增长率都在22%以上,年均增长率达到了28.9%,而2008年和2009年的出口下滑则主要是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国际环境的不确定性增加,导致欧美等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的进口量大幅减少,从而使我国的出口额锐减。

(二)实证检验

1.样本的选取。选取从1989年至2009年每年的出口信用保险承保额和出口总额这两个指标作为样本。

表1给出了自1989年以来我国出口信用保险承保额和出口总额的相关数据。从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总体而言,我国出口信用保险的承保金额在这20年间不断提高,尤其在2001年中信保成立以后,从2004年开始,出口信用保险的承保额出现了跳跃式的增长。特别是2009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为了顺应党中央和国务院保增长、稳外需的政策,中信保的业务规模实现了快速增长,出口信用保险承保规模达到987亿美元,是公司成立7年以来(2002至2008年)出口信用保险累计承保总额的69%;当年增长128.5%,是这七年平均速度的2.1倍。

2.模型的建立。根据上述的分析结果,将出口总额作为被解释变量,出口信用保险承保额作为解释变量,建立如下的线性回归模型:

lnIX=β0+β1ln sum+?准1μt-1+?准2μt-2

其中,IX表示出口总额;sum表示出口信用保险承保额;ut-1和ut-2为残差的一阶和二阶滞后项。加入残差的一阶和二阶滞后项的目的是为了消除回归模型中的自相关问题。

3.实证检验。运用Eviews软件对表1中的数据进行回归,结果如表2所示:

从回归结果来看,模型中所有变量的参数均是显著的,并且不存在自相关。修正后的拟合优度达到0.966,拟合优度很高。变量ln(sum)的参数为0.43,表明出口信用保险承保额每增加1%,出口总额将增长0.43%,说明出口信用保险确实对出口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三、我国出口信用保险发展的新特点

从回归结果来看,我国出口信用保险承保额的增加对出口的促进作用是比较明显的。特别是自2001年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成立以来,我国出口信用保险得到了快速发展,不仅承保额逐年快速增长,在其他指标上也有较快的发展。

(一)渗透率指标增长迅速

出口信用保险的渗透率指标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业务渗透率指标,即出口信用保险额占同期出口总额的比重;另一类是一般贸易渗透率指标,即出口信用保险额占同期一般贸易出口额的比重。从出口信用保险额对出口总额的渗透率(即业务渗透率指标)来看,2002年的业务渗透率仅为0.83%, 2003年为1.3%,之后逐年增长,2008年达到3.4%。虽然从数据本身来看,增长的幅度并不大,但值得注意的是,这样的增长速度是在我国出口总额同样高增长的情况下实现的。特别是2009年,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下我国严峻的外贸形势,中信保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显著扩大,业务渗透率指标达到了8.2%。从出口信用保险对一般贸易的渗透率来看,该指标在2002年仅有2%,2003年上升到3.1%,到2008年就已经达到7.3%,而随着2009年中信保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的扩大,该指标更是一跃上升至18.6%,比2008年增长了11.3个百分点。这一指标的快速增长表明,出口信用保险对一般贸易的支持作用逐渐增强,信用保险的结构在逐渐显现。图3展示了2002年至2009年出口信用保险渗透率指标的增长趋势。

进入2010年,中信保业务发展速度更为迅猛,出口信用保险的覆盖面得到进一步扩大。上半年中信保累计实现保险及担保业务承保金额855.4亿美元,同比增长164%,支持企业出口728.9亿美元,占同期我国一般贸易出口总额的22.7%,比2009年提高了4.1个百分点。

除了承保规模的扩大,中信保积极创新,更好地满足不同类型企业的个性需求。2010年以来,我国新增中小型出口信用保险企业用户近2000家,中信保承保的中小企业出口规模达129.4亿美元,同比增长144.2%。在支持外资企业方面,中信保创新服务模式,满足外资企业投保需求。针对外资企业管理机制和交易模式,中信保在今年年初推出了“通过境外关联公司销售”承保模式,较好地契合了外资企业风险保障需求。

(二)支持重点行业、新兴市场出口取得进展

出口信用保险在支持所有出口商品的同时,把机电产品、高科技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作为重点扶持对象。

图2显示了2003年和2009年出口信用保险承保出口商品结构的对比,中信保成立初期,机电等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信用保险承保额占总承保金额的18.4%,而到2009年,这一比例已经提高到56.7%,所占比例大大增加。2010年,根据国家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要求,中信保进一步明确了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服务目标、服务策略和保障措施。上半年,短期出口信用保险对机电、汽车、高新技术、轻工、纺织、医药和农产品等七大重点行业的承保规模增长211.3%。

从国别上来说,中信保根据国家“市场多元化”等战略的需要,重点支持企业对新兴市场的出口,如非洲、拉美、中东和东欧、俄罗斯等市场。对新兴市场的支持,不仅落实了国家“市场多元化”的战略,也满足了企业自身风险控制的需要,降低了收汇风险。特别是在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冲击的不利因素下,中信保在2009年支持企业向非洲、拉美、中东欧等新兴市场出口491.5亿美元,比2008年增长114.1%。这对于企业在外贸环境严峻的时期,开拓新的出口市场,刺激外需,保障我国经济平稳增长都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三)经济补偿作用发挥充分

国际贸易中信用销售方式的广泛应用,伴随的是大量应收账款。如何保证应收账款的安全及时收回,是企业财务管理面临的重大问题。通过投保信用保险,信用保险机构将按合同规定及时对投保企业进行赔付,可以有效弥补企业的财务损失,保障企业经营安全。同时,信用保险机构作为专业机构,对债务人能施加最大的追偿压力,获得企业无法实现的追偿效果。

图3显示的是中信保2002年至2009年向企业赔款数额的统计。2002年,中信保向企业的赔款为0.7亿美元,此后该数值一直平稳增长。到2006年,赔款数额迅速增长到1.69亿美元,此后一直以较快的速度增长,至2009年达到4.9亿美元。从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中信保自成立以来,向企业赔款的数额不断增加,经济补偿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而这一数值从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出口企业面临的信用风险在不断增加,更说明了出口信用保险在保障企业收汇安全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四)便利融资效果显著

出口信用保险的出现有效解决了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出口信用保险承保企业应收账款来自国外进口商的风险,从而有效缓解在进行债权融资时长期困扰银行的买方商业信用问题。出口信用保险对应收账款的收回保障,可以变应收账款为安全性和流动性都比较高的资产,成为出口企业融资时对银行的一项有价值的“抵押品”,银行可以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基础上降低企业融资门槛。

图4显示了中信保自成立以来至2009年信用险项下的融资规模。2002年信用险项下融资规模为82亿人民币;2003年融资规模扩展到207亿人民币,同比增长一倍以上;2004年至2009年,融资规模增长速度依然迅速,2009年全年共支持企业获得融资超过1600亿人民币。从2002年至2009年的这八年间,中信保累计帮助企业获得信用险项下融资额5200亿人民币,与121家银行开展了业务合作,签订全面合作协议的银行达到43家,数千家出口企业在规避收汇风险的同时还获得了银行融资,这其中既包括许多国内著名的大企业,也包括大量中小出口企业。

参考文献:

[1]曾鸣,《信用保险理论与实务》,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67~78。

保险年中总结范文11

关键词:社会保险;缴费水平;效率

社会保险缴费水平和财政负担能力是社会保险理论与实践中的一个重要内容。确定适度的社会保险缴费水平应该考虑企业和职工个人的经济承受能力,同时还应分析财政的负担能力。企业所承担的社会保险缴费的数额,影响到企业的经营状况;个人所承担的社会保险缴费的数额,影响到居民的生活水平。本文将以天津市为例,对社会保险缴费水平的效率进行研究。

一、现行社会保险体制的财政困境

财政作为社会保险的核心组织者和保障资金最主要的提供者,承担着维护社会保险制度正常运行的重要责任;财政投入社会保险资金能否高效运用,关系着社会保险事业的前途。然而,我国目前的财政状况,使现行的社会保险体制陷入了难以克服的财政困境之中。

1.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使我国理论界对财政资金的社会保险投入理论思考不足

在西方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主要的经济活动是由无数独立的私人资本在市场机制引导下展开的;作为无数私人资本集中代表的西方政府,其活动必须符合私人资本的要求,反映私人资本的愿望。这就直接决定了西方财政收支的具体内容表现为:财政收支这种社会性的活动是直接以个人为对象和基础进行的。政府收入以个人所得税、社会保险税和财产税等为主,而政府支出中的相当份额则直接用于个人的社会保险。正是因为用于个人社会保险的基金在财政收支中占据了重要份额,所以,西方财政理论学界长期以来一直注重对社会保险理论的研究,并致力于社会保险体制改革的探索。与西方不同,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存在的几乎只是资金不属于个人而属于国家的国营经济,而且国营企业不具有独立性,仅仅是行政机构的附属物。这样,整个社会的生产资料几乎都集中到政府手中,国家的财政收支活动本身就具有了生产资料所有者运用自身权利的性质;其活动的对象也几乎都表现为直接对企业及事业单位,对个人直接发生的分配行为很少。因而,国内学术界所关注的主要是如何使企事业单位进行的收支与分配行为更加合理,而很少对与个人联系密切的社会保险理论进行思考与关注。自经济体制改革以来,我国财政收支的对象虽然有所变化,并开始注重于对个人的收支活动;但由于长期以来我国缺乏要求个人直接参与、影响并监督决策的思想,所以,无论是个人还是财政理论界,对社会保险理论的思考以及对其体制改革的探讨,仍然显得相对薄弱,难以满足现行社会保险体制的需要。

2.现有的财政收入结构是导致我国社会保险体制财政失衡的关键因素

要分析中国的财政收入结构,应主要分析税收收入结构。我国自1994年税制改革以来,虽然税负更为公平,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新税制存在的一些缺陷仍十分明显,有待于进一步完善。西方各国的税收收入主要由个人所得税、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税、遗产税等组成。大多数国家中的社会保险税在税收总收入中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与西方国家不同,我国的社会保险税至今仍未开征,且税种多为税负易于转嫁的间接税;直接税和直接向个人征收的税收收入,在税收总额中所占比例较小。

从表1可以看出,在我国税收中,直接向个人征收的税收收入在税收总收入中的比例,虽然逐年上升,但所占比重仍然很低。特别是,作为现代社会保险制度实施主要资金来源的社会保险税,至今仍未开征,使得我国财政难以“专款专用”。而且在其他支出项目要求不断增加的情况下,财政很难将大部分资金用于个人社会保险,从而制约了社会保险体制的改革。

3.社会保险缴费率的不合理与不统一,是导致我国社会保险体制财政失衡的又一重要原因

以养老保险为例,根据《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1997>26号)的规定:“企业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比例,一般不超过企业工资总额的20%(包括划入个人账户的部分),具体比例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少数省、自治区、直辖市因离退休人数较多、养老保险负担过重,确需超过企业工资总额20%的,应报劳动部、财政部审批。个人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比例,1997年不得低于本人缴费工资的4%,1998年起两年提高1个百分点,最终达到本人缴费工资的8%。”可见,我国养老保险金的支付仍是以“费”而不是以“税”的形式进行;其征缴、管理、使用由各地劳动和社会保险部门负责,而未纳入国家财政部门的统一管理规划,因而存在费率不统一、缴费率偏高,但实际缴费偏低、负担不公的现象。据统计,我国2004年平均缴费率已达27.8%,有的地方高达30%。如此高昂的费率已超过国际公认的预警线(20%),显然已处在费率禁区以内。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企业的避费行为。用拉弗曲线表示(见图1),在费率区间(0.20%)时,缴费额随费率的上升而上升;若费率超过限额20%就进入了费率禁区,费率的上升反而导致缴费额下降。

由于这些现象的存在,不仅老职工的个人账户是空的,而且新职工个人账户资金也被挪用,新老个人账户普遍成为空账,从而使得社会对已退休者和在职职工的隐性债务显性化,增加了社会保险风险。

4.我国当前的财政支出结构也不利于弥补严重的社会保险体制的财政失衡

由于社会保险税的开征尚处于酝酿阶段,而社会保险费又由各地劳动和社会保险部门负责,因而财政部门没有专款用于社会保险。目前,我国财政在社会保险方面的支出仅局限于“抚恤与社会救济”。这种支出结构与国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见表2、表3)。

从表2和表3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和英国的财政支出结构有巨大差异。英国财政用于社会保险、健康和教育的转移性公共支出占到总支出的58.46%;而我国用于文教、卫生和社会福利方面的财政支出仅占总支出的29.38%。这说明,英国的财政支出结构履行着较强的调节收入分配职能。因为政府公共支出中所发生的资金转移主要是在社会成员之间的资源再分配,英国政府的这种公共支出结构既有利于收入分配趋于公平,又有利于保持社会保险体制的财政平衡。

中国的财政支出结构则履行着较强的资源配置职能。政府实际上直接以产品或劳务购买者的身份出现在市场上,用其所掌握的资金与其他经济主体所提供的物品或劳务相交换。因而,一方面这种支出结构对于生产、就业、资源配置以及社会总需求有着直接的影响;另一方面,这种支出结构虽然也会影响到国民收入再分配,但这种影响是间接的。因此,中国目前的财政支出结构不利于收入分配的公平。2003年,在大量体制外收入无法在基尼系数中得到反映的情况下,中国城乡合计的基尼系数已达到0.456,超过了国际公认的0.4的警戒线,分配不公平的现象相当明显。同时,因为这种支出结构所具有的调节收入分配的职能相对较弱,所以也不利于实现社会保险体制的财政平衡。

二、社会保险缴费率的优化设计——以天津市为例

(一)社会保险缴费能力分析

社会保险对职工而言是一种权益,对企业而言则是一种负担。如果企业负担的社会保险缴费过多,将使产品成本大幅度提高。下面以天津市国有工业企业为例,考察企业承受社会保险缴费负担的能力。

根据天津市国有工业企业的一般财务状况,在企业产品的出厂价中,约有39.4%左右为新增价值。这意味着,在100元的产品出厂价中,增加值为39.40元。

根据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可以回归出新增加值中劳动要素和资本要素的贡献率。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为:

y=alαkβ其中,y为产量,l为劳动要素投入,k为资本要素投入,α和β分别代表产出相对于劳动投入的弹性和资本投入的弹性。对上式作对数变换,可得:

lny=lna αlnl βlnk

运用表4中1991~2003年天津市国有工业企业劳动工资和资本支出以及工业总产值的数据,可以分别回归出劳动要素和资本要素的贡献率。

lny=7.4269 0.7709lnl 0.0896lnk

(6.9881) (5.5064) (0.4522)

r2=0.9844 f=315.2639 p=0.0001

上述分析表明,产品新增加值的77%用于支付职工工资,8.96%用于资本报酬。这意味着,在39.40元的新增加值中,有30.30元用于支付职工工资,而资本报酬为3.50元。从国际经验来看,资本成本(如折旧和借贷资本的成本)大约占资本报酬的40%。因此,3.50元的资本报酬中就有1.40元的资本成本,剩下的2.10元为企业利润。国有企业仅有2.10元利润,若全部用于缴纳社会保险费,只能约占工资总额的7%左右,这是企业缴费的上限。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天津市国有工业企业能够承受的社会保险统筹缴费的最高限度为7%。但现实中,企业须缴纳占工资总额20%的养老保险费、8%的医疗保险费、2%的失业保险费、1%的生育保险费和1%的工伤保险费。因此,企业总共须承担占工资总额32%的社会保险费。这一比率比企业所能承受的最高缴费限度高出4倍多,企业难以承受这一负担。

(二)职工个人社会保险缴费能力分析

在确定社会保险缴费水平时,应该考虑职工个人的承受能力。职工收入的一部分用于现期消费,一部分用于远期消费形成储蓄。社会保险强制职工缴费在一定意义上执行了储蓄的功能。

假设社会保险制度中个人缴费为b,个人现期消费为c,c为个人边际消费倾向,c0为不随收入变化的、稳定的消费,个人工资收入为y,则远期消费为y-c。根据西方经济学理论,消费公式为:

c=c0 cy

假设职工的全部储蓄都用来缴纳社会保险费,其费率为:

b/y=(y-c)/y=(y-c0-cy)/y=i-c0/y-c

如果求出c、c0和y,就可以确定职工缴费率(b/y)的最上限。下面根据表5中1991~2003年天津市居民人均年收入和人均消费性支出数据,对c=c0 cy式进行回归分析,可得:

c=295.2517 0.7353y

(5.0090) (83.6617)

r2=0.9984 f=6999.28 p=o.0001

由于不同年份人均年收入和人均消费支出是变动的,因此个人承受社会保险缴费的最大限度在不同年份是不同的。将回归方程的结果代入b/y=(y-c)/y=(y-c0-cy)/y式,可得职工个人1991~2003年间对于社会保险缴费所能承受的最大限度:1991年为11%,2003年达到24%。而据天津市规定,个人养老保险缴费为工资总额的8%;如果再加上医疗保险中个人2%的缴费比例和失业保险中个人1%的缴费比例,职工个人缴费率总计为11%。这一比例与1991年持平,但远远低于2003年的24%,说明职工完全能够承受11%的社会保险缴费率。

(三)天津市财政能力增长趋势分析

西方发达国家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达35%~50%,因而在雄厚的财政实力支撑下,发达国家用于社会保险的支出占到政府财政支出的20%~30%与此相比,天津市的财政支付能力十分有限,天津市2003年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仅为18%。

由于支持社会保险资金财政能力的基础是国民经济增长水平,因此,以下选用gdp增长率与财政收入增长率的比值作为对时间的函数,预测2005至2010年两者比值的变化趋势。

假设y为财政收入增长率与gdp增长率的比值,t为时间序号。根据表6的数据,可得如下方程式:

y=1.3844 0.0249t

根据上述方程可以计算出2005~2010年财政收入增长率与gdp增长率比值的变化趋势为:1.68、1.73、1.78、1.83、1.88、1.93。如果2005~2010年天津市gdp保持12%的增长速度(近10年天津市gdp增速的平均值),则可以测算出同期财政收入的年均增长速度,进而可以测算出2005~2010年天津市财政收入的规模。如果保持财政对社会保险补助的增长与gdp增长相同的速度,即每年用财政收入的12%进行社会保险补助,则可最终计算出2005~2010年财政用于社会保险补助的财力(测算结果见表7)。也就是说,天津市财政用于支持社会保险的财力可以保持18%的年均增长速度。

三、简短的结论

1.企业的社会保险缴费负担严重偏重

从具体测算结果看,国有企业的社会保险缴费负担远远超出了企业最高承受限度。从长期来看,企业是无力承受这一缴费水平的,这也是目前许多国有企业逃避缴费从而造成收缴率逐年降低的主要原因。因此,有必要降低国有企业的社会保险缴费率,减轻国有企业的负担,以达到顺利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目的。

2.职工个人社会保险缴费率相对较低

目前个人缴费率相对于职工个人的缴费承受能力来说是一个较低的水平,实际上缴费率再提高几个百分点,个人也是完全可以承受的。因此,可以在保持个人缴费率不变的前提下,提高个人缴费比例并将该增加的缴费全部用于社会统筹。这样,一方面可以弥补降低企业缴费率后形成的空白;另一方面还体现了社会保险的社会性和互济性的本质。

3.从现行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来看,社会统筹部分采用的是现收现付的筹资模式。这一模式意味着政府是社会保险金给付责任的最后承担者。所以在采取减轻企业缴费负担和提高职工个人缴费水平之后,对此产生的社会统筹资金收支缺口,政府必须以财政资金予以弥补。然而,从近年天津市各类财政资金支出增长速度来看,用于地方建设、科教文卫、行政事业等费用的增长速度过快,对社会保险的补贴水平较低(见表8)。笔者认为,今后有必要从财政收入的增长部分中划出专门资金用于社会保险支出,同时更重要的是调整财政的支出结构,压缩过度投资及减缓事业费过快增长的势头,将节省下来的资金用于社会保险补贴。

4.加快社会保障立法步伐,促使社会保障制度尽快定型

保险年中总结范文12

关键词:财险业;台风灾害;偿付能力;Cummins模型

中图分类号:F842.0 文献标识码:A

Assessing the Solvency Capacity of China Insurance Industry about Typhoon Disaster

Based on the Cummins Model

ZHENG Hui,ZHAO Xin,Jia DunZhi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Qingdao, Shandong 266100)

Abstract: High frequency of occurrence and big hazard impact of the typhoon disaster have become important factors in the normal development of social and economic life for coastal areas. Relief approach leading by government undoubtedly caused great financial burden as the reason of lacking specific insurance products. It would be a useful means of introducing commercial insurance to risk diversification. Considering that, this paper calculates the property insurance solvency of Zhejiang, Fujian, Guangdong and Hainan four provinces, who are typhoon heavier hit areas, based on the established reimbursement reaction function by Cummins.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actual payment of our country’s insurance industry is 16% of the theoretical and it also means that there is more ample space on the insurance market to deal with typhoon disaster risks.

Keywords: insurance industry; typhoon disasters; solvency; Cummins model

1引言

作为海洋大国,中国辽东半岛到东南沿海的广大沿海地区为台风灾害多发地区。2014年7月18日超强台风“威马逊”在海南省登陆,造成全省约325.83万人受灾(其中25人死亡,6人失踪)、162.97千公顷农作物受损,以及2万多间房屋倒塌,因灾直接经济损失近120亿元。面对巨大的台风损失,灾前预防及灾后的损失补偿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政府救助、社会捐助、政策性保险和商业保险是灾害补偿的四个主要途径。对于欧美等发达海洋国家,台风保险早已属于政府主导下的常态化保险产品。与之相比,中国虽早已将台风灾害划入企业(家庭)综合险、车辆险、工程险等险种的保险责任内,但是针对性的台风保险至今尚未出台。这不仅降低了保险市场对台风灾害损失补偿的效率,更加重了政府救灾的财政负担。2013年11月12日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巨灾保险制度、十海洋强国战略的提出等进一步显示,建立健全以保险为主要手段的市场化海洋灾害风险分散机制,已成为维护沿海地区和谐发展,促进海洋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问题。那么,目前中国财险业对台风灾害损失的承载水平究竟如何?偿付能力是否已得到了充分释放?如果没有,怎样才能有效发挥保险市场在海洋灾害风险管理中的积极作用呢?带着这些疑问,本文着手对中国财险业台风灾害损失偿付能力进行分析。

保险市场偿付能力研究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对保险公司整体偿付能力的研究。BarNiv and Hershbarger(1990) 利用MDA和Logit模型对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进行了估计,并提取出决定测算准确性的8个关键指标。张伟(2004)借助因子分析方法,分析了保险公司财务报表中影响偿付能力的核心科目。崔巍(2013)对比分析了中外资保险公司的财务数据,以此尝试计算了两类保险机构的偿付水平并据此比较了中外资保险机构的偿付能力差异。另一类是保险市场灾害偿付能力的研究。Cummins,Doherty和Anita(2002)以Borch(1962)的研究为基础,推导了给定灾害损失条件下保险市场承保能力的反应函数,并以美国财险业为例进行了实证计算。在此基础上,左斐(2012)对中国财险业巨灾损失偿付能力进行了度量;张艳(2012)尝试评估了云南省农业巨灾保险的偿付能力。杨志坚(2014)运用肯尼系数及Cummins等提出的偿付反应函数,计算了中国财险业巨灾损失偿付能力,并给出了巨灾风险分散机制的设计方案。但现有文献大多集中于对保险市场整体巨灾损失的偿付能力分析,所得到的研究结论对于具体灾害险种设计以及偿付水平分析的参考性有待提高。基于此,本文针对发生频率高且致灾损失较重的台风灾害,引入Cummins等提出的财险公司巨灾损失偿付反应函数,结合灾情较重的浙江、福建、广东、海南四省台风致灾损失数据,尝试对中国财险业台风灾害损失偿付能力进行估算。以期明晰中国保险市场对台风灾害损失的承载能力,为科学性、长效性的台风灾害保险机制建立提供理论参考。

2保险偿付能力模型构建

2.1基本假设

谈及保险市场对灾害损失偿付能力的研究,较为经典的是Cummins等利用偿付反应函数对保险人灾害损失偿付能力进行的测算。Cummins等认为单个保险人的偿付能力,要包括给定损失条件下,保险人赔付能力的数值大小及效率高低两个方面。将市场上所有保险人的偿付能力加总,即得到整体保险市场偿付能力总和。Borch(1962)提出“在不考虑交易费用的情况下,将所有保险公司汇总的‘联合经营安排’是帕累托最优的风险分摊”。根据这一思想,继而得出偿付能力最大化条件,即:独立的保险人所持有的保险市场组合的净份额量以及其能够提供的产品定价,将取决于该保险人与保险市场组合的相关度。灾害损失决定了市场份额总量阈值,因而灾害保险偿付能力计算需以灾害损失分布拟合及均值估计为前提。

与此同时,由于行业盈余数量、负债及行业内保险人之间盈余的配置方式和配置效率等因素,直接决定着财险市场巨灾损失的超额赔付能力。因此,灾害保险偿付能力测度中这些变量的设置也是重要环节。结合Borch(1962)及Cummins等(2002)的研究,本文偿付能力计算的基本假设如下:

假设1:给定既定灾害损失条件下,对投保人(被保险人)的最大化赔付是保险人进行负债配置的根本目标;

假设2:在对投保人(被保险人)最大化赔付的目标下,独立的保险人所持有的保险组合与保险市场面临的总损失完全相关;

假设3:在确定保险市场面临的灾害损失分布后,各独立保险人均无额外收益。也就是说,假定保险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并且各保险公司所有者权益与净保费收入之和决定了各自偿付能力的上限。

2.2偿付能力理论模型

反应函数(Response Function)是偿付能力计算中的关键步骤。Cummins等(2002)在研究财险行业对巨灾损失偿付能力时对这一函数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其基本原理如图1所示:

图1的横轴与纵轴分别代表了财险行业可能面临的总损失、财险行业预期的赔付支出。(E(L)+∑?〖Q_i)〗为保险人能提供的最大赔付。其中,E(L)代表因灾期望损失。假设保险人费率厘定满足平衡原理,即期望损失与保险人的纯保费相等。∑?Q_i 代表保险公司初始权益或前期盈余积累。线段OA斜率为1,它代表在保险人偿付能力范围内的损失全部赔付,因而OAC代表了既定损失下的保险人最大赔付。(E(L)+e)为灾害实际损失额,e 代表无法预测的超额损失。W与Y 两点分别代表在存在同样的超额损失e时,由于致灾风险分散程度不同而产生的两种极端赔付能力。进一步说,W点代表当资本及风险分散程度较差时的预期支付;Y点则代表风险分散程度较好情况下的预期赔付。很明显Y点处的赔付率要大于W点。而X点代表的则是在发生超额损失e时,保险业预期赔付的平均值。那么,把不同超额损失下的X点相连,就可以得到保险业巨灾损失的反应函数OZ。通常OZ会位于OA的下方,且OZ对OA的偏离越大,保险人偿付能力不足的情况就会越严重。B点代表保险人偿付能力上限,当灾害损失大于L^* 时,保险人的偿付能力就会显著下降。具体而言:

对于任意一个保险人i来说,支付超出预期索赔单位保单的平均盈余是:

(3)

观察式(2)可知,得到L所服从的分布是确定并简化反应函数形式的前提。据此,接下来将结合中国台风灾害损失的具体数据来确定财险业的偿付能力反应函数。

3 实证分析

3.1 台风灾害损失分布拟合

对中国1985-2012年台风灾害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数据去通胀(数据来源为《中国海洋年鉴》(1986-2013)),选择较常用的正态分布和对数正态分布进行数据分别拟合,两种分布下的累计概率分布拟合图如下:

观察图2和图3,可知中国台风灾害损失更接近对数正态分布。为了避免检验的偶然性,这里将经过去通胀处理后的台风灾害损失数据带入Eviews软件中做了两种分布拟合的Q-Q图,如下:

在忽略图中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前提下,对数正态分布各点更加接近拟合曲线。Q-Q图的检验结果再次印证了中国台风灾害损失服从对数正态分布的假设,即有关财险业对台风灾害损失的偿付能力度量及偿付反应函数推导,都是在损失数据服从对数正态分布的假设下进行的。

根据对数正态分布的性质,可以得到既定损失下财险业应对台风灾害损失的反应函数表达式为:

式(4)中,P_i是保险人i样本区间净保费 的期望值,Q_i0 是评估时点上保险人i的权益资本,N(?)为标准正态分布函数,δ_i与δ_L是对数正态分布的标准差,φ_i与φ_L是对数正态分布风险因子(标准差与均值的比值),γ_i为财险行业赔付额的对数lnL与单个保险公司i赔付额的对数lnL_i之间的相关系数。

3.2 偿付能力评估

3.2.1 样本与数据的选择

作为一类频发的海洋灾害,台风的致灾区域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一带,在此本文选择浙江省、福建省、广东省和海南省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四省财险公司经营数据完成后续定量分析。此外需要指出的一点是,从理论上来说,应该把四个省份所有财险公司的历年统计数据都纳入实证分析中,但是本文仅选取了人保财险、太保财险与平安财险三大保险集团财险分公司在四个省份2007年~2013年间的净赔款数额、以及3家公司在评估时点(2013年末)的所有者权益数据。原因有三:(1)部分财险公司的成立较晚,无法提取到足够数据;(2)上述三大保险集团的财险业务份额占到全国的63%以上,具有较强的代表性;(3)Cummins和Outreville(1987)等的研究发现,就美国保险市场而言,其财险公司的平均盈利周期为6~8年;而冀玉娜和郑海涛(2009)、李心愉和李杰(2010)等学者的研究发现中国财险业盈利周期一般在4~7年,故在此选择了2007年~2013年作为时序分析区间。

各分公司净赔款额均来源于《中国保险年鉴》(2008~2014),评估时点上的所有者权益数据,是根据各分公司保费收入占其相应总公司保费收入的比重,以及其总公司所有者权益数据的基础上估算得出的。此外,财险行业的净赔款数额是由四省财险公司赔款数额加总得到的。

3.2.2 实证度量过程

(1)参数估计

一般情况下,财险公司赔付额变化会存在明显的时间趋势特征,因而在使用时间序列残差获得detrended 参数之前必须消除这些影响。接下来,需要估计的参数主要包括:三家财险分公司的损失标准差σ_i^2、财险行业的损失标准差σ^2、各财险分公司损失数据与行业总损失数据的相关系数ρ_i、raw 参数与detrended 参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计算对数正态分布反应函数中的v_i、v_L、ω_i、ω_L与γ_i。

首先进行三个值的raw 参数估计:

σ ?_i^2=1/(T-1) ∑_(t=1)^T?〖(L_it-(L_i ) ? );〗 σ ?^2=1/(T-1) ∑_(t=1)^T?〖(L_t-L ? )^2;〗 ρ ?_i=(1/(T-1) ∑_(t=1)^T?〖(L_it-(L_i ) ? )(L_t-L ? 〗))/(σ ?_i σ ? )

其中,(L_i ) ?=1/T ∑_t?L_it ,L ?=1/T ∑_t?L_t ,t 为年份,取值为1~7,t=1表示2007年,T代表样本总数,此处T=7。

根据损失服从对数正态分布假设前提,为了计算对应的 detrended参数,建立回归方程:

Ln(L_it )=β_0i+β_1i t+ω_it

Ln(L_t )=β_0+β_1 t+ω_( t) (5)

其中,ω_it与ω_( t)为回归方程的残差,去除掉时间趋势后的 detrended参数σ_i^2、σ^2就等于回归方程残差ω_it、ω_( t)的方差。给定95%置信区间,对对数正态分布下的各参数进行估计,得到raw参数、detrended 参数及具体的回归检验结果如表1、表2所示。

在表2的回归检验结果中,调整的拟合优度反映了回归模型对观测值的拟合效果,且它的值越接近1,拟合程度越好。由数据分析结果,该项指标均比较接近1,可以得出财险公司的赔付变化确实具有显著的时间趋势;同时,各变量的F值均大于临界值(F_0.05 (1,5)=6.607891),因此拒绝原假设,即认为回归方程中的被解释变量(财险公司的损失对数)与解释变量(设定的时间t)之间的线性关系在总体上是显著的。而检验结果中P值均小于α=0.05,因此拒绝原假设,即认为时间t对财险公司的赔付确实有显著影响。

(2)损失范围设定

根据Cummins 等(2002)在模型中的规定,行业承保的既定损失范围为:

下限=总赔款

上限=可用于支付赔款的总货币资金=总赔款+权益

这里依据历年台风灾害致灾损失情况,将既定台风灾害成本损失范围定为667~967亿元,并在中间每隔50亿元做一个区间。

3.2.3 实证结果

结合偿付反应函数中各变量的实际数据,计算在既定损失下我国财险公司的最大偿付能力具体额度。在评估时点上(2013年末),四省财险公司在667~967亿元成本损失范围内的最大偿付能力如表3所示。

由表3及图5可以得到关于财险业台风灾害损失偿付的几点重要结论:

首先,财险业的赔付效率随台风灾害损失的增大而减少。

其次,由detrended参数估算得到的赔付效率比由raw参数得出的赔付效率要高。也就是说时间因素对财险公司赔付额的影响是显著的。

再次,从表3中三家财险公司在既定损失额度下各自的最大赔付额可以看出,太保和平安的最大赔付额是一个固定的值(即保费收入加所有者权益)。行业总赔付额度的变化,主要是人保财险赔付额变化引起的。这一结论一方面反映了人保财险在财险市场中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中国财险市场上各保险公司之间发展的不平衡。

最后,当台风损失达到717~967亿元时,根据detrended参数计算得出的最大赔付率理论值在65.26%和48.66%之间,但是这一理论结果与实际情况还是有一定差距的。以2004年台风“云娜”为例,“云娜”给浙江省造成了180多亿元的直接经济损失,但台风过后保险业仅仅为此支付了16.6亿元的理赔金额,赔付比率不到9%,也就是说中国财产保险市场对台风灾害损失的承保能力还有巨大的提升潜力。

4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