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保险业信息化建设

保险业信息化建设

时间:2023-08-12 09:16:07

保险业信息化建设

保险业信息化建设范文1

扬州市机关事业保险自1993年10月开始,经过十八年的发展,从无到有,从最初简单的业务结算、财务收付到现在有了相对完善的业务操作规程,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内部监控和档案管理制度,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运行体系和信息系统。扬州市机关事业保险信息化建设大体经历了三大阶段。

1.统一整合阶段。1994年,自行开发扬州市机关事业养老保险系统用于机关事业保险的结算和管理工作,全市统一应用,为扬州市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工作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2.分立提升阶段。2002年2月,机关事业养老保险划归劳动保障部门后,各地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了升级和开发,有的有独立经办机构的仍在原有信息系统基础上升级,有的无独立经办机构的已并入“五险合一”系统。

3.质量管理阶段。2009年,结合部、省开展的“数据质量年”活动,按照“完整、正确、统一、及时、安全”的总要求和“数据向上集中、服务向下延伸”的指导思想,全市联动开展以提升信息建设水平为目标的数据质量年活动,各地对原有系统结合省结算方式改革和社会化发放工作的要求进行了完善和提高。

综上,全市养老保险管理信息系统建立至今,大大提高了我市各级机关事业保险经办机构的业务经办能力和服务水平,促进了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数据管理和数据应用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主要体现在:1.不断升级系统满足业务需求。2.加强数据清理完善基础数据。3.拓展业务功能提升服务水平。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1.存在问题

(1)平台基础较薄弱。扬州市机关事业养老保险管理信息系统虽经过不断完善,但由于设计开发的时间比较早,加之机关事业保险统筹层次较低,伴随着新政策和实施方案的不断出台,原系统在业务处理程序和数据库设计上,没有在统筹层次上打好充分的平台基础。

(2)新旧数据衔接不上。信息系统当初设计时,与旧系统没有实现很好的衔接,不少县(市、区)反映在旧系统数据导入新数据库时存在丢失数据的现象,给日常业务的经办带来不少困扰。

(3)业务与财务系统不能实现无缝对接。业务结算系统没有与财务软件数据传输功能。

(4)统计查询功能不全。信息查询一直存在着口径不一致的问题,给业务统计工作造成不少困难,数据运用分析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5)队伍不稳定,基层统计信息人员变动频繁。随着机关事业保险改革的不断深入,各地也加大扶持与投入力度,但人员紧张、业务经费不足的矛盾依然突出,办公条件艰苦、统计信息人员兼职多的现象普遍存在。

2.原因分析

(1)发展不均衡,信息化水平参差不齐。

(2)缺少统一政策,系统难以适应需求。

(3)先天不足,平台基础薄弱。

三、对策

1.领导重视,加大对机关事业信息系统建设的投入

社会保险信息化是整个社会保险体系的技术支撑,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使用直接体现社保机构的管理水平和经办能力。因此,要加大对事业信息系统建设的投入。一是资金投入。二是人才投入。

2.着眼长远,对机关事业保险信息系统实施改造升级

由于十多年来,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仍然处在地方试点阶段,统筹层次较低,各地政策也不一,加上国家近年来没有政策支持,大多数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的信息系统未纳入金保工程。因此,事业单位信息系统实施改造升级必须着眼长远,通过建立真正符合机关事业保险的核心平台,促进事业保险信息化建设走上一条稳步发展的道路。

3.统一规划,规范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数据库指标体系

我市各地机关事业养老保险统筹层次以县为主,文件依据都是地方政府制定,在信息系统建设中要借鉴企业养老保险的数据库指标体系,实行统一规划、统一领导、统一政策、统一业务流程、统一网络建设。一是整合流程,细化职能,强化信息系统的规范。二是夯实基础,整理数据,完善基础数据库。三是强化应用,拓展功能,提升数据使用水平。

4.强化责任,全面提高工作人员综合素质

(1) 针对当前部分县级经办机构满足不了岗位职责分工的细化要求,存在一人多岗,甚至不相容岗位的兼职问题,要积极向领导和政府反映,努力争取增加人员配置,健全经办机构部门和岗位的设置,充实力量。

(2)针对信息系统建设,进一步强化责任,加强队伍建设,不断提高经办人员政治素质、业务水平和信息化水平,增强经办人员社会责任感和工作责任心。一是信息系统建设专人负责,保证信息系统安全稳定运行。二是加强队伍建设,组织经办人员参加业务培训,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工作责任感和使命感。三是强化新老人员的传帮带工作,在平常工作中及时加以指导,解决操作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提高新手的实际动手能力。四是加强业务研究,鼓励创新,以不断提升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

保险业信息化建设范文2

关键词:医疗保险核心平台资源共享

1998年12月,国务院了《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1998]44号),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以取代原有的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制度。新制度遵循的原则是:基本保障、广泛覆盖、双方负担、统帐结合。“统帐结合”模式的探索和统一、覆盖面的逐步扩大、社会化管理程度的不断提高,我国社会保险工作已由“粗放”转向“精深”。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相继出台的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诊疗项目和医疗服务设施标准,规定了基本医疗保险用药、诊疗项目和医疗服务设施范围及其给付标准,并对提供基本医疗保险服务的医院和药店实行定点管理,这些都使得各级社会保险管理机构对医疗保险业务流程的规范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医疗保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认识日益提高,同时迫切要求能够更快更好的建设信息系统。

1、医疗保险业务流程基本环节及医疗保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目标

医疗保险管理信息系统是用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业务管理和服务的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系统服务对象包括参保单位和参保个人,同时为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及各级政府机构决策提供支持,为参保人员和社会公众提供查询服务。信息结构的设计应体现“以个人信息为核心”和以资金流动为主数据流的设计思想。

医疗保险业务的基本环节包括社会保险登记、社会保险申报、变更管理、缴费核定、费用征集、费用审核、费用支付、个人帐户管理、基金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等。系统的业务流程设计应将这些基本环节按业务发生顺序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完整的业务流程。

根据系统的业务内容和使用对象的不同,系统功能可划分为业务管理系统和综合查询统计系统两个部分。

——业务管理系统。可分为征缴事务处理层、内部事务处理层和费用事务处理层。征缴事务处理层以费用征集为主线,主要包括社会保险业务的登记、申报、缴费核定、费用征集等基本环节的计算机化;内部事务处理层主要包括个人帐户管理、基金会计核算及财务管理等基本环节的计算机化;费用事务处理层以基金支付为主线,主要包括与企业、银行、税务、定点医疗机构、定点零售药店等相关系统之间的信息交换、医疗保险的待遇审核和费用结算等基本业务环节的计算机化。

——综合查询统计系统。包括对业务数据进行统计、整理、分析和的统计信息系统;对基金管理状况进行监控的基金监测系统;利用已有的统计性数据、监测数据和政策参数,对政策进行敏感性分析、对基金支撑能力进行中长期预测的决策支持系统。综合查询统计系统的使用对象包括领导人员、系统管理人员、业务操作人员和社会公众。

系统建设的目标是:通过建立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业务处理计算机化;通过与定点医疗机构、定点零售药店以及银行、税务等相关部门建立网络联结,改善医疗保险费用支出的监控手段,为合理控制基本医疗费用增长,减少医疗资源浪费提供支持;在地级以上城市建立资源数据库,通过资源数据库对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收入和支出进行动态监控和分析预测,对政策执行情况进行评估,加快决策科学化进程,支持医疗保险基金长期安全运行。

2、遵循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有关信息系统建设的指导意见和要求,推进医疗保险业务流程的规范化

为建设一体化的劳动和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规范各地及各业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制定了一系列有关信息系统建设的指导意见和要求,如信息系统建设规划要点、网络技术参考方案、社会保障卡建设总体规划等。其中《劳动和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信息结构通则》(LB001—2000)(以下简称《通则》),对信息系统建设中推进业务流程的规范化有重大的指导意义,重点介绍如下:

《通则》按照科学的方法对劳动和社会保障各项业务信息进行分类,遵循代码等长、有规律和易于扩充的原则,对劳动和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中各类数据库(表)及其所管理指标的构成规则、信息分类、指标编码、数据库和字段名的命名规则等作出规定。

这些使得信息主体、各类业务之间关系清晰,指标编码含义清楚,既易于进行规范管理,又便于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进行指标扩充。适用于各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所建设的各类业务管理信息系统以及与此相关的信息采集和分析工作。

指标体系分为业务类指标体系和统计类指标体系。包括指标名称、编码、类型、长度、数值单位、检索项标识和指标解释。指标名称采用国际、国内已有的标准名称,或使用通用、明确的词语。指标解释包括指标的定义、范围和指标间的关系等说明。

业务类指标是信息系统中反映信息主体(如用人单位、职工)的属性和度量的原始指标。指标的编码采用四层六位字符形式表示,反映指标的定义级别、所属业务类别、信息主体类型特征等。

业务类数据库(表)中存放的数据来源主要有两种:一是由前台经办业务所产生的行政记录或必要的辅助信息;二是由基层填报单位直接填报的基层表。

统计类指标是对业务类指标加工归纳后形成的反映某一群体(如某行业全部国有企业、某地区全部失业人员等)的度量或水平的衍生性指标。指标的编码采用三层五位字符形式表示,反映指标的采集级别和业务类别特征。

统计类数据库(表)中存放的数据来源主要有两种:一是从业务类数据库(表)中提炼出来的反映群体特征的数据;二是由综合填报单位填写或经基层表汇总后的数据。

社会保障IC卡是劳动和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这在《社会保障卡建设总体规划》有详细论述。《通则》中规定IC卡中的全部信息项为业务类数据库(表)中各数据项的真子集。IC卡信息项的编码遵守社会保障卡应用规范中的有关规定,并建立与业务类数据库(表)字段的对应关系。

由此可以看出,遵循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有关指导意见和要求进行信息系统建设,必然可以加快系统建设步伐,极大提高医疗保险业务流程的规范化。

3、采用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核心平台,加快医疗保险信息系统建设

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网络管理信息系统,医疗保险信息系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

建设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首先必须考虑众多的因素,诸如业务的规范性、业务发展的方向、可利用的资源、要克服的业务或技术难点、系统建设的目标、时间进度约束、各层次使用对象的情况等,从而形成完整、准确的需求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优化业务流程。

其次,在同一统筹区域内,劳动者要参加各项社会保险,跨地区流动的比例日益增长,从信息交换和信息共享的角度,对数据的标准性要求大大提高。

第三,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社会保险各项政策尚有一定程度的“震荡”,设计和开发一整套的符合社会保险业务需求的应用软件难度较高。

第四,社会保险业务的开展涉及到的部门非常广,如参保单位、银行、税务部门、定点医疗机构、定点零售药店等,需要做大量的协调工作并要取得各部门的密切配合。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组织开发的核心平台充分考虑了上述因素,是针对其核心部分--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业务管理系统而设计的,在需求分析时,着重分析了五个险种处理流程和方式的共性和差异以及各地业务处理的共性和差异,全面遵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信息标准和信息结构要求,结合社会保险业务开展现状和发展趋势,为各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提供了详尽的需求分析报告和业务流程优化建议。可以说,凡是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要考虑的问题,核心平台都考虑到了,从这个意义上讲,核心平台是符合社会保险业务发展需要的全面解决方案。

核心平台是一个通用性强、具有全新概念的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应用软件。当然,各地的社会保险业务有自己的特殊性,因此在保持核心平台提供的统一数据结构的基础上,针对各地不同的业务模式,核心平台有多种可选方案;通过方法库技术使不同险种既可无缝融合,又可根据各地实际情况拆分自如;通过模式选择、参数配置、指标扩充等功能完成系统开发中约80%—95%的工作。采用参数化的设计思想,不仅方便了本地化实施,提高了核心平台的适应性,简化了系统维护,而且业务人员通过参数的调整来适应政策调整的需要。同时,对于当地的特别需求,则可通过补充编制少量程序,完成本地化的全部工作。

核心平台针对相关部门的不同的业务系统,设计开发了不同的信息接口(如定点医院、定点零售药店、银行、税务、企业、财务等),界定了核心平台的内涵,扩展了核心平台的外延,方便了与外界交换信息或与相关信息系统对接。

保险业信息化建设范文3

关键词:信息化建设;医疗保险;监督管理;信息共享;信息安全

我国医疗保险行业的起步相对于发达国家较晚,但是发展的速度非常快,这不仅得益于我国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同时也得益于信息技术的全面支持。我国报告中已经明确指出,虽然我国医改成绩斐然,但是依然要尽快实现统一的医疗保险制度,为居民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在此过程中,信息化建设直接影响着医疗保险的发展。

一、信息化建设对医疗保险的影响

医疗保险管理过程中会涉及到很多方面,相关信息较为繁琐,内容较为复杂。在对医疗保险相关信息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如果采取传统的方式来进行管理,那将会是一项非常巨大的“工程”,不仅耗时,而且浪费精力。而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可以通过计算机技术以及相关软件的支持来对医疗保险信息进行全面管理,且能够做到精细化管理,无论是参保人员的档案信息还是报销数据信息,都会做到事无巨细。换言之,信息化建设对医疗保险有着直接影响,其不仅能够加快医疗保险行业的发展,同时也能够为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决策奠定良好基础。因此,需要通过适当的方式来加强信息技术与医疗保险的结合,促进医疗保险的信息化建设,以便能够为参保人提供更加高效和优质的服务。

二、加快医疗保险信息化建设的策略

1.建设高效的医疗保险服务平台

为了加快医疗保险信息化建设,需要先建设高效的医疗保险服务平台。在平台中,需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功能:第一,参保者查询功能。医疗保险是为参保人提供服务的,换言之,在医疗保险信息化平台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增加参保人查询功能,使其能够全面查询到医保相关信息。医疗保险经办机构需要向参保人提供全面的信息,将可以公开的信息全面公开,让参保人能够及时查询到相关信息,为参保人提供更加完善的医疗保险服务。第二,决策者综合信息资源推荐功能。在医疗保险信息化平台建设的过程中,还需要增加决策者综合信息资源推荐功能,医疗保险信息化管理就是需要整合各类信息资源,并进行综合分析,从数据中分析出不足之处,为决策者的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因此,在信息化平台中增加综合信息资源推荐功能能够及时为决策者提供信息,加强医疗保险相关决策的科学化。第三,操作人员便捷性管理功能。在医疗保险信息化平台建设的过程中,还需要增加操作人员便捷性管理功能,为操作人员提供便捷的操作体验,增加便捷性模块,将各项操作简洁化,从繁琐的程序中解脱出来,提高服务效率。

2.加强与其他社会保障模块的信息共享

我国目前已经建立了多个领域的社会保障制度,如养老、医疗、失业等,接下来的发展重点就是要加快不同领域之间的融合,以构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因此,在医疗保险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需要注重其与其他社会保障模块的融合。第一,加快信息共享。利用信息化平台实现信息共享是医疗保险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重点环节,实现信息共享,不仅能够整合参保人的信息,并在数据管理上使用统一的身份识别功能来识别参保人的信息,整合各类社会保险的数据,进而促进医疗保险的信息化建设。第二,促进信息补充。在信息共享的基础上,各个制度、信息数据等方面都能够实现互补,不仅能够对参保人的信息进行互补,同时也能够补充医疗保险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制度的不足,以便能够从整体角度为医疗保险的信息化建设提供数据参考。

3.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

医疗保险信息化发展的性质决定了其业务量将会大幅度增长,因此,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作为支持。由此可见,需要加强医疗保险经办机构信息化人才队伍的建设。第一,加强培训。各个经办机构应当要加强对现有人才的培训,通过定期培训来提高管理人员的法律意识、职业道德、专业技术、计算机操作能力等,逐渐使其具备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参保人提供更加高效的医疗保险服务。第二,加强人才的引进。除了要加强人才的培训之外,还需要加强人才的引进,在人才聘用的初始阶段就严格把关,引进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特别是一些管理技能较强且具备一定计算机操作能力的人才,从根本上提高医疗保险信息化人才的综合素质。

保险业信息化建设范文4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医疗保险信息化的积极现实意义一系列的问题?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医疗保健水平要求的不断提高?医院信息化建设越来越引起业内外人士的关注和重视。医疗保险管理信息化?指医疗保险的管理通过建立内部及外部的信息管理平台?实现管理和运作自动化、智能化?从而达到共享信息、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改善服务的目的。

1实现医疗保险管理信息化的积极意义

医疗保险管理信息化?不仅是医疗保险发展和生存的需要?而且对实现医疗保险的管理信息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1提高社会的经济效益?促进宏观调控?增强竞争力

由于原始的管理体制?无法做到及时跟踪掌握?导致医疗保险的管理繁杂?效率低下。实现医疗保险的管理信息化?将会大幅度降低医疗保险的管理成本?提高社会经济效益。有利于社会进行宏观调控。实现医疗保险管理信息化?将带动医疗保险管理系统的自动化作业?管理者能动态收集全社会的医疗情况和信息?变医疗保险的终端管理为医疗保险过程环节的控制管理?及时发现医疗保险中存在问题?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将事后管理变成事前管理。

1.2医疗保险信息化建设的完善成为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

医疗保险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安全网和稳定器。由医疗保险体系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特别是我国医疗保险信息系统建设存在着地区差异大和发展极不平衡等问题?从总本来看?医疗保险信息化建设经过多年的探索?全国除了为数不多的城市建设相对比较好的以外?大多数城市权得的效果并不理想。

2医疗保险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2.1医疗保险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虽然我国信息化管理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较快?信息技术水平足以满足信息管理的需求。目前我国医疗信息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国内各地区中的发展极不平衡?主管领导医疗信息管理知识不足和重视程度不高?信息管理人员水平提高缓慢?流程规范化管理及监督力度不强。规范化管理欠缺及对其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医医疗保险是利国利民的大事?医疗保险改革的中心思想是用低廉的费用为广大群众提供优质的服务。我们医疗卫生费用增长超过国民经济增长速度?这对于医院和医疗保险系统都是个很大的挑战。

2.2医疗保险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肠

首先,对医疗保险信息化建设的艰巨性和复杂性认识不够。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建设政策性强、涉及面广、信息量大、数据交换频繁?它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狭义上的社会保障至少包括医疗、养老、工伤、失业和生育五个险种、劳动力市场和其它综合业务。广义上的社会保障则是涵盖卫生、民政?社区服务和公安户籍管理等在内的一条龙服务的现代化社会保障体系?从整个系统建设参与单位来看?在系统建设过程中需要协调信息化建设主管部门、劳动局、卫生局、民政局、药监局、技术监督局、财政局以及金融部门等各个方面的利益关系。

其次,政策制度的制定和实施过多依赖于信息化管理系统。医疗保险信息系统涉及面广、金额大、业务量大、政策性强?关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因此只有采用先进的计算机及网络技术?才能确保系统的安全、可靠?才能为社会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由于应用系统过干复杂使得系统实用性很差?最终也会严重影响社保改革的进程。

另外,医疗保险信息化建设盲目追求快速到位的思想。信息化是潮流?但信息化绝对不是一毗而就、一劳永逸的事情。由于医疗保险信息系统业务纷繁复杂?在数据上既包括参保人员的数据、参保企业的数据?又包括各险种业务和财务的数据?在应用流程上既有横向并联又有纵向串联?同时系统和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3完善医疗保险管理信息化的措施

加快对医疗保险信息化管理人员的培养。建立完善的信息化管理机构?经考核选拔出符合信息时代要求的各级信息主管及管理人员。在医学院校设立医疗保险信息管理专业?在职人员要增加信息管理的继续教育?结合新时期特点尽快完善专业学习内容和继续教育大纲。信息管理人员除专业教育外?还要加强法律法规、职业道德及团队精神等素质教育。应该进一步加强医疗保险相关信息的标准化管理。在制作方面一定要遵循国际的信息交换标准?以保证信息统一和共享。

尽快使医疗保险信息形成合理化流程。医生护士在患者住院期间应按时完成病案的每一个环节?在严格把关后?将完整病案及时提交病耗室。检验和检查科室应在规定时间内将患者的报及时送往有关科室。完善医疗保险管理信息化应该更新领导者的管理观念?更加注重信息化建设进程的发展。领导者应具备现代管理者的素质?树立科学的信息化管理理念?加强医疗保险信息化、规范化和标谁化建设?以医疗信息管理为核心。

注重医疗保险信息管理的法制化建设。

我国医疗保险信息化管理从人工操作正逐步被计算机操作所代替。进行信息处理的法律依据不足?出现信息技术超前、相应的法律法规滞后的现象?从某种意义上影响了医疗信急管理科学化向纵深发展。充分体现我国医疗保险信息内容的特色。随着社会的变迁?疾病种类繁多?抗病耐药繁杂?使得中医药的辩论治脱颖而出。因其对一些疾病的治疗有独到的效果?故这些信息值得保存和研究。因此?可根据中医药诊治疾病的特点制定一套我国特有的中医药编码系统这对发展相国医学有重要的作用。

保险业信息化建设范文5

1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档案信息化建设后,档案信息检索和使用更为便利

档案使用者只需要在计算机养老保险档案管理系统中输入关键词就能够查询到所需要的信息,全面提升了养老保险档案信息检索效率。而且还能够利用电子加密技术来对养老保险档案信息进行加密处理,提升档案信息的安全性。

(二)促进养老保险档案信息的科学化管理

=通过加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档案信息化建设,可以有效的促进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工答的开放化进程,档案数据从传统的保管和利用工作开始向采集、管理和服务工作转化,档案信息更具开放性,有效的提高养老保险档案服务的水平,为养老保险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信息化建设能够有效增强养老保险档案利用的时效性

养老保险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通过远程服务能够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提高档案信息的利用效率。而且档案管理人员在养老保险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也要及时转变观念,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信息化水平,从而更好的完成档案信息资源的信息化管理,增强养老保险档案利用时效性。

2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养老保险档案信息化工作缺乏重视

养老保险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中,部分档案管理人员受传统思维观念影响较深,对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养老保险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进程。部分人员对先进技术不掌握,而且在心理对先进技术的应用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从而给养老保险档案信息化建设带来较大的阻碍。

(二)养老保险档案信息化水平不高

当前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工作中,档案起草、修改和印发工作基本上都在电脑上完成操作,档案资料也实现了电子化存储,这对档案信息的利用提供了更多的便利性。但在实际工作中,养老保险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还处于初级化水平,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和弊端,急需努力提高养老保险档案信息化水平。

(三)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

目前养老保险档案信息建设过程中,软件还存在着不统一问题,特别是计算机软件与机器及配件存在不致及质量差异大等问题,同时还存在开发语言不统一的现象,关于这方面的问题还没有完善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对其进行规范,不仅影响了养老保险档案信息化管理中的规范性和标准性,而且阻碍了养老保险档案信息化建设进程。

(四)档案信息管理人才培养的不足

在当前养老保险管理部门,即熟悉养老保险知识,又熟悉档案知识及信息化技术的人才十分缺乏,目前无论是政府还是院校对于档案信息化人才的培养都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这也导致当前养老保险档案管理人才十分缺乏。

3 加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措施

(一)加大对养老保险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投入

养老保险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需要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支持,这就需要加大投入力度,进一步完善养老保险档案信息化管理所需要的设备,选择适宜的软件,为养老保险档案信息化建设提供必要的条件,不仅有利于档案管理工作效率的提高,而且对档案利用、保密等工作开展也提供了更多的便利条件。

(二)完善养老保险档案信息化工作的服务方式

在当前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中,需要进一步创新养老保险档案的服务方式,加快推进计算机信息管理服务的建设,并制定相庆的制度和标准,同时采用缩微技术服务,对珍贵的档案信息进行保护和存储。另外也可以启用公共网络服务系统,借助于公共网络,提高养老保险档案信息化服务水平。

(三)建立规范标准的养老保险档案管理信息化机制

要想建立起规范标准化的养老保险档案管理信息化机制,就一定要确保档案管理网络的安全性。我们可以努力创新档案管理制度,完善档案管理工作的各项机制,逐步统一各项工作标准,细化各项工作,制定各项安全措施;统一档案管理标准,这样能够保证档案资源库的正常建立,使整个档案信息网络工作保持畅通,顺利实现养老保险档案的资源共享。进一步完善的数据库系统,将参保单位和个人的所有相关信息输入计算机,建立养老保险档案信息库,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还可以对这些信息资料进行快速统计、分析,为领导决策提供方便、系统的服务;还可以开通养老保险档案信息中心的网站,只要输入自己的养老保险编号就可以查询到自己的养老保险缴费等情况,为人们提供方便。

(四)努力扩大档案信息系统覆盖面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养老保险档案的利用价值,因此需要努力扩大养老保险档案信息系统的覆盖面,深入挖掘养老保险档案的服务功能。可以构建各级档案服务网络,在保证档案信息安全的基础上,加快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将养老保险档案管理系统与上级信息系统有效的进行衔接,从而为民众提供更优质的档案信息服务。

(五)打造专业的档案管理信息化队伍

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需要档案管理人员要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不仅要求档案管理人员要具有专业的档案管理知识,同时还要对信息网络技术进行了解,并能够在实际工作中灵活运用。因此需要重视档案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为档案管理人员提供更多的学习和再教育机会,增强其理论水平和实践工作能力,打造一支专来化的养老保险档案信息化管理队伍,全面提升养老保险档案信息化水平。

保险业信息化建设范文6

一、我国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社会保障信息系统是连接参保者、经办机构、管理部门三者之间的桥梁。其主要功能为:业务办理、信息查询、基金管理、财务监督、监测分析和决策支持,从而实现“跟踪一生、记录一生、服务一生、保障一生”的目标。

我国社会保障信息化系统的主体架构包括两部分内容:社会保险信息系统和最低生活保障信息系统。其中,社会保险信息系统(“金保工程”一期)由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负责规划和实施,2003年开始建设,建设周期为5年;最低生活保障信息系统由民政部负责规划和实施,2004年开始建设,建设周期为2年。此外,各地方根据当地社会保障工作需要和财政支撑能力,也自主开展了一些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

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信息化系统,以社会保险信息系统和最低生活保障信息系统为支撑,在中央、省、市、县四级建设了网络基础设施、经办服务平台、资源数据库和统计数据库。有力促进了各地就业服务、社会保险办理、城乡最低生活保障等业务开展,也支持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等新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可以说,我国的社会保障信息化系统在建立健全城乡社会保障体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保障制度在不断加强和完善。在制度建设不断推进的同时,也暴露出了相关信息化建设难以满足实际需求,信息系统缺乏整体设计、框架结构不合理、信息处理能力和决策支持能力不足等诸多困难和问题。

二、加强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十二五”时期,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将进一步完善。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将实现全覆盖,城镇养老保障将朝着覆盖所有从业人员和部分无保障居民、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将基本覆盖农村居民的方向发展,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将继续稳步运行。随着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步伐加快、覆盖范围扩大,对相关信息化建设提出了十分迫切的要求。

(一)加快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是制度发展的需要

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自20世纪90年代建立以来,覆盖人群逐步扩大,从城镇职工扩展到城镇就业人员,从正规就业人员扩大到全体从业人员(包括部分农民工),从城镇居民扩展到城乡居民。在此过程中,社会保障的覆盖人数迅速增加。在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建设初期(2005年),参加城镇养老和医疗保险的人数分别为1.75亿人和1.38亿人,被纳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的人数分别为2234万人和825万人。到2009年底,参加城镇养老和医疗保险的人数分别为2.34亿人和4亿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人数为8.33亿人,被纳入全国城乡最低生活保障的人数分别达到2347万人和4759万人。2009年国务院在全国320个县(市、区、旗)开展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2020年前新农保将实现全覆盖,部分省份到“十二五”末有可能提前实现全覆盖的目标。按照《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的要求,需要“建立全国统一的新农保信息管理系统,纳入社会保障信息管理系统(“金保工程”)建设,并与其他公民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二)加快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是经办管理的需要

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全,各地社会保障服务需求大量增加。经济发达地区人口密集、就业集中,参加各类社会保险的人多量大,社会保障管理和服务压力较大;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参加城乡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城乡最低生活保障人数较多,也需要社会保障管理和服务。同时,越是基层的社会保障经办机构,服务量越大,信息化建设的需要越迫切。此外,社会保险基金的管理总额逐年加大。2005年,全国“五项社会保险”基金收入为6975亿元,基金支出为5401亿元,累计结余6074亿元;2009年,社会保险基金收入为16116亿元,基金支出为12303亿元,累计结余18942亿元。在就业渠道和就业方式的多样化的今天,对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提高统筹层次、多险合并管理等要求也在不断增加,原有的管理方式需要调整,业务流程需要重新梳理和设计。因此,社会保障信息化平台需要加快建设,并进一步优化和规范社会保障业务处理、管理和服务模式,实现对社会保障经办业务全过程管理。

(三)加快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是宏观决策的需要

现有的社会保障信息系统还无法满足政府监管和调控的需要。自建立最低生活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以来,中央财政的补助力度不断加大。2009年起,又增加了对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补贴。对中央政府补助资金的管理和运作迫切需要信息化平台支撑。此外,社会保障水平与国家经济发展、财政支撑能力密切相关,宏观调控和资金监管的需求,使得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的迫切性也在逐步增加。

三、加快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思路

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到2020年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的目标,加强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是信息化建设要与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相适应。新的信息化平台,应该立足宽口径、全覆盖。要涵盖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等主要制度,覆盖到制度设计中的所有人员。要适应就业形势的变化,能解决城乡、地区之间社会保障关系转移、接续等现实问题。同时,信息化建设需要有一定的前瞻性,为今后社会保障的其他制度建设预留接口。

二是信息化建设要与社会保障管理模式相适应。要根据目前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特点、统筹层次,分清中央、省、市、县各级的职能和业务重点,根据各级政府管理和服务的不同需要,分层次、有侧重、分步骤地进行建设。

三是信息化建设要体现社会保障经办和管理并重。社会保障信息化平台,不仅要重视业务经办系统,为各项业务经办提供支持,同时还要加强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加强对宏观管理和决策的信息支撑。业务经办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建设二者既要有所区分,又要同时并重。

四是信息化建设要充分整合资源并注重可持续发展。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应充分整合已有资源,提高公共资源利用效率。考虑到信息化建设具有一次性投入大、后期运行维护费用高的特点,在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既要充分考虑当前业务工作的需要,也要统筹兼顾系统未来的运行维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十二五”时期加快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建议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社会保障发展的重要时期,信息化建设工作是社会保障制度推进的有力支撑。应当统筹考虑当前业务实际和未来制度发展需要,稳步推进“十二五”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工作。

(一)加大中央支持力度,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

针对目前各级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建设投入不足的现状,坚持“国家指导、地方负责、中央适当补助”的原则,各级政府应切实承担起本级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的主体责任,加大建设投入力度,中央对中西部地区给予适当投资补助,合力推进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同时,加快“金保工程”一期总结验收,适时启动“金保工程”二期和民政系统社会救助(包括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在内)信息化建设。

(二)以需求分析为先导,通过信息化建设提升服务水平

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庞大而复杂,关系众多人群,涉及多个管理部门和上下不同层级。“十二五”期间推进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建设,应当树立“业务主导”理念,以需求分析为先导,完善和优化业务流程,达到实现业务、支撑业务和提升业务的目标,提高经办业务的服务水平。一方面必须从实际业务出发,搭建好符合实际需求的系统框架,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服务需求和未来不断发展的需要,特别是要正确处理好过渡性系统(如当前的新农保系统)和总体社会保障系统建设的关系。另一方面要以信息化建设为契机,改进服务手段,优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实现以业务需求为先导,推动信息化建设。信息化建设逐步完善,进一步促进业务流程不断优化。

(三)分层次、有侧重,明确各级信息化建设目标和重点

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开发涉及中央、省、市、县四个层级,服务延伸到了街道、乡镇。“十二五”期间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要进一步分清各个不同层次社会保障信息平台的定位和主体需求,明确建设目标和建设重点,处理好决策支持、资金监管和经办服务的关系,有侧重地推动各级信息化平台建设。中央、省级信息系统应当着眼于监测分析、决策支持、关系转移接续和基金管理等功能。市、县级基层信息系统,则需要强化业务办理、信息查询等经办功能,提升服务效率。在明确各级平台定位的基础上,新的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在县、乡级基层应当实现以信息采集为主导,中央、省级则偏重数据集中、分析。这样一方面减少数据集中层次,明确各级的分工和职责,提高运行效率。另一方面,也避免出现多个层级进行综合功能的信息化重复建设,从而降低建设和后期运行维护成本。

(四)推动资源整合,提高信息利用效率

社会保障信息是公民服务最重要的信息之一,甚至可作为身份标识。因此,未来我国社会保障信息系统的发展方向,应当向整合资源、推动信息集中、提升管理决策功能的方向发展。“十二五”期间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一是要加快推动目前比较薄弱的县级信息化建设,填补部分地区的空白;二是要对现有分散的人力资源、劳动就业、社会保险等各类经办系统,进行梳理和整合,实现业务互通互联,信息共享;三是要加强与其他部门信息系统的协调和配合,如公安、计生、金融等业务密切相关的部门之间,要加强协作,逐步实现与业务相关系统之间的资源共享和和关键信息同步更新。进一步加强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对宏观管理的支撑能力,提升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五)探索多种模式,确保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可持续运转

保险业信息化建设范文7

关键词:医疗保险; 管理信息化; 存在问题; 完善途径

医疗保险信息系统是医疗保险管理中不可缺少的支持系统,它是一个以人为主导,利用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通信设备以及其他办公设备,进行信息的收集、传输、加工、储存、更新和维护,以提高医疗保险管理效率及决策科学性为目的,支持高层决策、中层控制、基层运作的集成化的人机系统。医疗保险管理信息系统能利用过去及现在的数据预测未来,实测医疗保险运行过程中的各种功能情况,利用信息控制医疗保险的运行,帮助医疗保险机构实现其规划的目标[1]。

随着信息技术在医疗领域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医疗保健水平要求的逐步提高,医院保险信息化建设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医疗保险管理信息化是指医疗保险管理通过建立内部及外部的信息管理平台,实现管理和运作自动化、智能化,从而达到共享信息、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改善服务的目的[2]。本文对医疗保险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途径进行研究。

1医疗保险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1盲目追求快速到位

医疗保险管理信息化是发展的趋势,但绝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在实际工作中,有些地方在信息化建设中出现了在认识和操作上盲目追求快速到位的思想和做法,这是不可取的。由于医疗保险管理信息系统业务纷繁复杂,在数据方面,既包括参保人员的数据和参保企业的数据,又包括业务和财务的数据;在应用流程方面,既有横向并联又有纵向串联;同时系统和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不可能一蹴而就。

1.2认识和操作上的偏差

在实际工作中,各地区在对医疗保险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认识和操作上存在偏差。有的地区是职工医保、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各搞一套,规模小,功能少,并且互不兼容,重复投入造成了人、财、物的极大浪费;有的地方不讲求使用效益,从硬件到软件,从网络到数据,都与实际脱节,成了中看不中用的花瓶摆设;有的地区更新信息系统是弃陈推新,而不是改陈推新,将老系统的东西当作糟粕,全面覆盖,而不是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这样极容易造成数据的丢失和重复劳动。诸如此类的问题还有很多。

1.3信息管理人才缺乏

医疗保险信息化业务量的快速增长需要大量的信息管理人才,但在实际工作中,各级医疗保险机构缺乏具有较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阻碍了医疗保险管理信息化的进程。

2探寻完善医疗保险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2.1加强信息化建设规划

随着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农村合作医疗范围的扩大和全面推开,新的情况和问题将会更多,下一步统筹城乡医疗保险对信息化的要求将会更高。组织力量加大力度抓紧研究制定医疗保险信息化的长期发展规划,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重大任务。必须抓紧制定发展战略,探索经验,总结规律,为确保医疗保险信息化建设的顺利推进奠定基础。整合城乡、地区各自设立的封闭的信息系统,应该与推进制度和管理的城乡一体化、推进市级统筹紧密结合,即信息化建设与体制机制建设结合;搞信息系统的纵向整合,不能忘了强基层,着眼建设从上到下、直通社区、靠近群众家门口的信息系统,着力打造便捷医保、高效医保;搞信息系统的横向整合,应该从方便经办、方便群众出发,信息系统的管理不可与经办管理服务相分离,等等。总之,信息化建设更应该走一条上下左右统筹兼顾、与制度建设和服务需求等协调一致的发展路子。

2.2加紧做好社区经办服务平台信息化建设

医疗保险参保对象社会化趋势明显,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个人参保模式已经形成,人口老龄化程度越来越高,社区就医人数逐年增加,社区经办服务平台已经成为医疗保险管理的前沿阵地。社区医疗保险管理信息化建设平台应当加强硬件配置、软件开发,加快联网步伐,提升网络速度,提升工作人员能力。社区信息程度和水平的提升将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退休参保人员乃至城乡医疗保险统筹提供良好的服务和支持。

2.3加快医疗保险信息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加快建立完善的信息化管理机构和人才体系,经考核选拔出符合信息时代要求的各级信息主管及管理人员。加强队伍建设,首先要保证有充足的办事人员,经办机构信息管理人员要相对固定,保持队伍稳定;其次是要有能力的办事人员,在优先考虑经验丰富的临床人员的同时,要继续加强对信息管理人员的培养。通过增加信息管理的继续教育,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对信息管理人员除加强专业教育外,还要加强法律法规、职业道德及团

队精神等素质教育。

3结语

只有对医疗保险管理信息化建设进行有效组织及管理,严格抓好信息化建设质量,才能保证医疗保险业务活动正常进行,从而提高医疗保险管理效率及决策的科学性。

主要参考文献

[1] 周绿林,李绍华. 医疗保险学[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153.

保险业信息化建设范文8

关键词: 医疗保险; 管理信息化; 存在问题; 完善途径

医疗保险信息系统是医疗保险管理中不可缺少的支持系统,它是一个以人为主导,利用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通信设备以及其他办公设备,进行信息的收集、传输、加工、储存、更新和维护,以提高医疗保险管理效率及决策科学性为目的,支持高层决策、中层控制、基层运作的集成化的人机系统。医疗保险管理信息系统能利用过去及现在的数据预测未来,实测医疗保险运行过程中的各种功能情况,利用信息控制医疗保险的运行,帮助医疗保险机构实现其规划的目标[1]。

随着信息技术在医疗领域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医疗保健水平要求的逐步提高,医院保险信息化建设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医疗保险管理信息化是指医疗保险管理通过建立内部及外部的信息管理平台,实现管理和运作自动化、智能化,从而达到共享信息、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改善服务的目的[2]。本文对医疗保险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途径进行研究。

1医疗保险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1盲目追求快速到位

医疗保险管理信息化是发展的趋势,但绝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在实际工作中,有些地方在信息化建设中出现了在认识和操作上盲目追求快速到位的思想和做法,这是不可取的。由于医疗保险管理信息系统业务纷繁复杂,在数据方面,既包括参保人员的数据和参保企业的数据,又包括业务和财务的数据;在应用流程方面,既有横向并联又有纵向串联;同时系统和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不可能一蹴而就。

1.2认识和操作上的偏差

在实际工作中,各地区在对医疗保险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认识和操作上存在偏差。有的地区是职工医保、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各搞一套,规模小,功能少,并且互不兼容,重复投入造成了人、财、物的极大浪费;有的地方不讲求使用效益,从硬件到软件,从网络到数据,都与实际脱节,成了中看不中用的花瓶摆设;有的地区更新信息系统是弃陈推新,而不是改陈推新,将老系统的东西当作糟粕,全面覆盖,而不是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这样极容易造成数据的丢失和重复劳动。诸如此类的问题还有很多。

1.3信息管理人才缺乏

医疗保险信息化业务量的快速增长需要大量的信息管理人才,但在实际工作中,各级医疗保险机构缺乏具有较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阻碍了医疗保险管理信息化的进程。

2探寻完善医疗保险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2.1加强信息化建设规划

随着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农村合作医疗范围的扩大和全面推开,新的情况和问题将会更多,下一步统筹城乡医疗保险对信息化的要求将会更高。组织力量加大力度抓紧研究制定医疗保险信息化的长期发展规划,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重大任务。必须抓紧制定发展战略,探索经验,总结规律,为确保医疗保险信息化建设的顺利推进奠定基础。整合城乡、地区各自设立的封闭的信息系统,应该与推进制度和管理的城乡一体化、推进市级统筹紧密结合,即信息化建设与体制机制建设结合;搞信息系统的纵向整合,不能忘了强基层,着眼建设从上到下、直通社区、靠近群众家门口的信息系统,着力打造便捷医保、高效医保;搞信息系统的横向整合,应该从方便经办、方便群众出发,信息系统的管理不可与经办管理服务相分离,等等。总之,信息化建设更应该走一条上下左右统筹兼顾、与制度建设和服务需求等协调一致的发展路子。

2.2加紧做好社区经办服务平台信息化建设

医疗保险参保对象社会化趋势明显,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个人参保模式已经形成,人口老龄化程度越来越高,社区就医人数逐年增加,社区经办服务平台已经成为医疗保险管理的前沿阵地。社区医疗保险管理信息化建设平台应当加强硬件配置、软件开发,加快联网步伐,提升网络速度,提升工作人员能力。社区信息程度和水平的提升将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退休参保人员乃至城乡医疗保险统筹提供良好的服务和支持。

2.3加快医疗保险信息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加快建立完善的信息化管理机构和人才体系,经考核选拔出符合信息时代要求的各级信息主管及管理人员。加强队伍建设,首先要保证有充足的办事人员,经办机构信息管理人员要相对固定,保持队伍稳定;其次是要有能力的办事人员,在优先考虑经验丰富的临床人员的同时,要继续加强对信息管理人员的培养。通过增加信息管理的继续教育,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对信息管理人员除加强专业教育外,还要加强法律法规、职业道德

[1] [2] 

及团队精神等素质教育。

3结语

保险业信息化建设范文9

【关键词】社保;信息化;精益;管理

一、社会保险精益化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按照国家电网公司和省公司的总体战略部署,为重点抓好“三集五大”体系建设,深入推进改革创新,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信息化建设,重要标志就是建立统一管理的社保体系。加快建设省公司统一管理的社保体系,精益化管理创新就必须以信息化建设为切入点,加强社保集约化管理以及信息化、标准化建设,简化办事流程和节省资源及时间,提升精益化管理水平。国网黑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综合服务中心在全国率先主持和自主开发了“社会保险综合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的开发完全符合“三集五大”建设要求,完全符合信息化、集约化建设需要,完全符合精益化管理的实际和客观的需求,是保证社会保险资金统一管理和安全的必然选择,是一项重要的管理创新。各类社会保险管理分属不同主管部门,各自拥有较为完善的管理制度、操作流程、信息系统,各自形成独立运行体系,无法统一管理,不能互通、切换,查询不便、统计繁杂、变更困难,难以适应公司发展和中心管理需要。针对这一实际,综合服务中心在全国没有管理先例、没有借鉴模式情况下,创新提出统一管理理念,设计并建成社会保险一体化管理信息平台,以员工个人为单元、关联各类保险数据,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彻底打破各类保险壁垒,首创建立了统一社保管理体系。

二、社会保险信息化平台建设

社会保险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按照自下而上的集约化方式强化社保信息化管理,以个人数据信息为基础,对个人的基本养老保险、住房公积金、企业年金等社会保险进行综合、统一管理。该系统主要实现各单位的人员管理、各项保险业务管理、社保基金的预算计提、缴纳、资金流向管理、综合查询等功能,实现财务软件与业务系统无缝衔接,完成省公司各项社会保险年终决算工作。社会保险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包括账户核查、预算管理、决算管理、报表管理和缴费管理等五大功能。实现了两统一:统一的账号管理,管理职工的社会保险,实现六险两金的统一管理;统一门户管理,实现单点登陆网络化无纸化办公,使用浏览器登陆业务系统可以操作业务,减少对其他保险系统的资金投入。做到了业务系统与财务系统有效整合,减少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量,实现了自动制单,财务实时对账,达到日清月结,报表管理使操作人员摆脱以往的手工记录,数据自动统计功能。社会保险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投入运行,标志着社会保险管理网络信息化的来临,标志着社会保险正在向更高水平的精益化管理发展。通过现代化信息化的管理模式的应用,使各级社保管理人员在繁忙的日常管理工作中真正解脱出来。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有效规避社会保险管理过程中社保资金风险。该系统平台的建成使用为统一管理的社保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社保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的投入使用提升了平台承载能力,可以完成多业务应用集成,全面支撑多业务整合发展,是集约柔性的一体化网络信息平台,基本形成“纵向贯通、横向集成”的一体化、涵盖社保八项业务应用的企业级网络信息系统,切实做到了平台集中、业务融合、决策智能、安全实用。

三、社会保险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应用成效

3.1创新构建一体化信息平台统一管理

基于这一管理平台,省公司以个人数据信息为基础,对个人基本养老保险、住房公积金、企业年金等社会保险信息进行综合核算、统一管理,并完善各项流程、制度,实现了“四统一”(即各单位各项社会保险在管理信息系统上统一提取、统一申报、统一缴纳和统一核算)、“两规范”(即将社保资金财务核算纳入系统统一管理,规范了财务核算制度,规范了账户管理方式,提高了资金归集率),实现了社会保险资金核算、管理、监督全过程信息化管理。针对个别单位社保工作没有财务核算或八项社会保险未在中心财务进行核算管理的情况,利用社会保险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将财务核算纳入系统进行统一核算管理,同时结合省公司规章制度体系建设出台《综合服务中心会计核算办法》,加快推进会计工作标准化,实现财务统一管理。在全系统首次利用社会保险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完成决算上报工作。实现各单位在网络上上报报表,中心审核确定通过并进行决算报表的汇总,

3.2利用信息系统平台统一管理

通过社会保险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全面提升了社保精益化管理能力,实现了全系统各项保险的归集和支取工作。在社保资金管控方面实行并采取分提统交的方式,重点加强对社会保险基金提取比例、资金收缴、待遇支付等环节进行监督检查,避免了社保资金沉淀,杜绝了社保资金风险,同时,利用社保信息系统自动生成缴费数据,上报财务部后实现了资金集中支付。

3.3发挥信息系统功能完成预决算

运用社会保险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功能,通过在线操作全面完成2013年度“六险”、“二金”决算工作,即省公司统筹管理的社会保险三项,属地化管理的社会保险五项的决算工作,形成了2013年社会保险资金管理情况报告。

3.4利用信息系统完成稽核审计工作

按照公司领导要求,对社保资金收缴、结存情况进行稽核。经稽核未发现资金管理存在问题,资金账实相符。配合会计师事务所对机关本部及省公司二级单位2013年社会保险资金管理情况进行审计工作。针对个别单位在社会保险资金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时与事务所进行沟通,完成整改工作。

3.5利用社保信息系统平成调整工作

依据黑龙江省人保厅确定的2013年度基本养老保险缴费基数及职工上年度工资总额,通过社会保险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完成了全省及本部职工2013年度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属地险、公积金缴费基数的调整工作。

保险业信息化建设范文10

关键词:中央企业;风险管理;信息化

风险管理信息化是指如何在一个有风险的环境里,事先设计实行一系列流程,继而在实际工作中,严格依照这些流程执行,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对企业可能发生各种风险进行及时的预警,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把风险减至最低的管理过程。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我国在理论上对风险管理信息化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深入,企业在实践中开展风险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时间也比较短,但是这并不妨碍其在实际工作中发挥的作用。正如企业风险管理的发展,同样是在学术上和实践中同时发展,相互借鉴;风险管理信息化也随着实际工作的进展持续发展。因此,风险管理信息化研究是一项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创新性和可操作性的研究。

一、 企业风险管理概述

美国学者威雷特认为,风险是一种关于不希望发生的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的客观现象。简单的说,风险就是遭受损失的可能性。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风险管理的进行了研究。美国许布纳博士在1930年美国管理协会发起的一项保险问题会议上首次提出风险管理的概念。从风险因素角度来看,风险管理指那些针对风险因素展开的各种管理活动,以及将不同风险因素整合而进行的全面管理活动。从管理风险的工具和方法来看,风险管理则可分为内部控制活动和风险产品交易活动。其中,内部控制活动主要使用管理制度、组织结构、审计稽核等工具和方法;而风险产品交易活动则主要是运用风险计量、衍生品对冲、风险定价补偿等方法。从盈利管理的角度来看,风险管理则包括风险定价、经济资本配置、风险调整资本回报、风险调整业绩考核等活动。我国学者将风险管理看作是为通过对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和管控,以最小的代价把风险造成的损失降到最少的管理活动。

本文认为,企业风险管理是结合企业长远发展战略,通过对多种要素的控制将管理流程化,目的是识别那些影响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的潜在风险,把风险降低到最小化,帮助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企业风险管理应以企业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以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为研究对象,通过将信息技术融入到风险管理中,准确分析和预测企业目前和将来可能遇到的所有潜在风险,并及时、有效地控制那些不利因素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为企业发展创造机会。

二、 全面风险管理信息化的必要性

1. 政府监管部门要求。国资委的《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和其他部门的《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等文件及配套指引,提出企业应将信息技术应用于风险的防范和控制,建立科学有效的企业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和健全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内部控制制度。在国资委制定的“十二五”中央企业改革发展目标中,风险管控能力是做强、做优、打造世界一流企业的核心指标和要素之一。2012年,国资委开展管理提升活动,全面风险管理被列为十三个重点专题内容之一,要求企业通过管理提升活动,把风险管理打造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实现政府监管部门所提上述目标和要求,风险管理信息化作为一种有效的手段和途径,就格外显得更加重要和紧迫。

2. 国际环境要求。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企业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与此同时面临的各类风险不断涌现。从世界上许多国家发生的金融危机,到大量银行倒闭等事件,都说明了风险的发生不是孤立的,是受多方面的因素影响的。特别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债务危机蔓延、地缘政治更趋复杂、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持续升温、国际市场竞争更趋激烈、全球经济复苏趋缓,下行风险加大。我们必须始终牢固树立风险意识,建立健全风险管理信息化体系,克服越来越多的不确定性因素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提升应对各种内外部风险的能力和水平,保障公司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3. 公司内在发展需求。目前,一些中央企业开启了新的伟大航程,不断加大走出国门的步伐,国际化经营份额比例日益增长,面对的各种风险也急剧增加,加强全面风险管理信息化建设就尤其重要。这就要求企业应优化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架构,明确各层面风险管理职责分工,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工作机制,上下衔接、有序运行,推进风险管理信息化融入公司经营管理的各领域、各环节,实现风险管理常态化。通过加强全面风险管理信息化建设水平,有效防范控制各类风险,抓住发展机遇,提高企业综合管理水平,增强核心竞争力,为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可靠性保障。

三、 全面风险管理信息化现状分析

一些中央企业在风险管理信息化建设方面,已经做到理念超前、程序规范、技术先进、运行效果良好,成功有效预测并化解了大量的企业风险。这些企业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比较健全,从董事会开始自上到下清晰界定风险管理职责,如董事会对风险管理的整体有效性负责,风险管理部门负责风险管理政策制定和日常执行情况的监控,各业务单元设置风险管理负责人,为风险管理信息化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此基础上,企业将先进的信息技术融入到风险管理工作之中,不断提高风险管理信息化水平,实现风险管理方法由定性向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转变,企业风险管控能力和水平不断得到加强。尽管部分企业在风险管理信息化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按照政府相关监管部门管理提升要求,企业的风险管理信息化建设方面还存在着不足之处。一是风险管理网络体系尚未形成,相关部门及部分企业的风险管理职能尚不明确,不利于全面风险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深入开展。二是风险管理信息化制度体系不够完备。风险信息收集、风险评估、风险应对、监控预警、监督评价与改进等制度、办法及工作标准还没有完全形成。三是风险管理信息化专业化水平不高,信息化技术运用不充分,量化评估工作应用较少,风险信息的传递和共享机制等方面有待完善。四是风险管理信息化的监督评价与改进机制尚未建立,风险管理的效率和效果难以保证。

四、 全面风险管理信息化构想

1. 风险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原则。为保证风险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科学、实用和有效,在制定规划时应坚持几项基本原则。一是科学性原则。风险管理信息化是建立在管理科学和信息技术等理论基础上,科学性是最基本的原则。在结合企业实际情况的前提下,风险管理信息化建设应充分研究管理学和信息技术等学科的相关理论,为后续工作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二是系统规划原则。风险管理信息化建设要坚持“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设计、统一投资、统一实施、统一管理”的原则。要从企业全局的角度优化配置信息资源、集中决策、统一部署,建成具有全局性、集成性的信息平台。这样,可以避免产生新的“信息孤岛”,使企业风险管理信息化整体水平得到提高。风险管理信息化的内容要覆盖单位各项生产经营活动等业务领域,同时又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化工程,在选用技术时应有通盘考虑,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将信息技术与企业的风险管理有效结合起来,科学预测各种环境变化可能给企业风险管理体系带来的影响,及时对信息化覆盖的范围和水平进行调整和完善,努力做到信息集成与过程集成,以获得效益最大化。如企业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可依托现有信息资源,与其他各类业务信息系统进行无缝对接,部分数据能够从现有的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BIW(Business Information Warehouse,商务信息仓库)、EC(Electronic Commerce,电子商务)、CMIS(Contract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合同管理系统)等业务信息系统中自动提取,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三是坚持实用性的原则。信息化是一种手段,不是目的,信息化必须为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服务,信息化要“建用结合、以用为主”,不同规模的企业对风险管理信息化规划有不同的要求,风险管理信息化规划设计时必须针对企业现有的风险管理体系需要,制定出适合企业自身需求的信息化规划,不能一味追求先进技术和最新版本。

2. 全面风险管理信息化的主要作用。风险管理信息化通过融入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各项业务之中,在企业风险管控方面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是市场风险管控的作用。对于任何企业而言,市场风险是最大的风险。企业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市场风险管控有效,就会保证正确的投资方向。反之,如果投资方向有大的偏差,整个企业就会存在破产的风险。确定关键的市场风险防控点,建立基础信息资源体系,为生产经营管理和战略决策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支撑,通过对各种市场风险进行识别、分析、评估、预警和控制,能够快速应对市场变化,及时化解国内外经济环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有效降低市场快速变化产生的风险。二是经营风险管控的作用。通过企业资源计划等信息系统的科学运用,有效控制客户信用、资金、投资、采购等经营风险。如信用管理控制系统能够做到对客户信用进行动态管理,自动根据客户的信用等级进行检查;资金管控系统对企业所有现金集中管理,有利于对企业的资金统一调度和使用,在更加充分有效利用闲散资金的同时,还能够提高企业现金流的预算管理水平,并借助于现金流来加强成本费用的预算管理,将预算管理的控制点前移,真正的做到事前预算,事中控制,事后分析;在投资管理控制方面,通过投资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对项目预算实时控制,有效控制超预算列支现象的发生;采购管控系统可以加强企业对供应商的管理,对供应商的业务状况进行科学评价,供应商一旦出现信誉问题或提供的产品出现质量等问题的,将被清理出企业采购资源库,有效避免了对质量低劣物资的任意采购行为,防止企业效益的流失。三是生产风险管控的作用。风险管理信息化建设在企业生产过程中的作用也是十分明显的,通过生产风险管控系统的运用,加强了生产各相关环节的质量管控,为质量问题早发现、早预警、早控制提供了有效手段,有效降低了生产环节可能出现的各类风险,避免生产异常及生产波动产生的产品质量和安全等事故。

3. 风险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措施企业应组织开展全面风险评估,研究企业重大、重要风险,逐级分类汇总,明确全面风险管理信息化体系框架和各层级风险管理信息化建设重点,推进风险管理信息化专业技术和工具的应用,为公司战略和经营决策提供支撑。为促进全面风险管理信息化建设,根据国资委《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参照国际风险管理标准ISO31000《风险管理原则与指南》和国家标准委《风险管理原则与实施指南》(GB/T 24353-2009),总结世界一流企业风险管理信息化建设实践,结合国内企业实际,首先应该制定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框架。在这个体系框架中,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全面风险管理的目标和策略。二是实现风险管理目标和策略的保障体系,包括组织体系、制度体系。组织体系纵向上分层管理,横向上分类管理,按照管理职能分工,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对各类风险实行分类管理。制度体系主要包括全面风险管理办法、风险评估指引、风险监控预警指引、风险管理监督检查和评价办法等。三是全面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的基础是信息收集,决策层面要重点收集宏观经济形势、行业运行总体态势、政策、法律变化等方面相关信息;执行层面重点收集专业相关风险案例、各类内控缺陷等信息。通过信息收集,为全面风险管理工作提供支撑。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的核心是风险评估。企业风险评估可采用年度风险评估、专项风险评估和日常(动态)风险评估等多种形式。运用定性、定量的风险评估方法,并借助风险建模、量化工具等,分析评价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影响程度,最终确定风险等级和风险管理工作重点,提升企业风险应对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根据风险评估结果,研究制定重大、重要风险管理目标和策略,落实风险应对措施,并根据内外部环境变化,及时调整、完善风险应对措施,建立健全重大、重要风险应急预案,通过多种方式的风险应对,有效提升公司风险管控能力,强化风险管理的效率和效果。监控预警是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的重要手段。对重大、重要风险,要确定风险预警指标及预警值,建立监控预警指标体系与监控预警机制,及时、有效将风险监控预警信息传递专业管理部门和风险管理部门,提升公司风险预测能力,强化风险事前控制。监督评价与改进是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的保障。各级风险管理部门对公司风险管理制度建设及执行情况独立进行检查评价,按规定程序报告并监督改进。通过监督评价与改进,有效促进公司全面风险管理工作,形成自我完善和持续优化的闭环管理。

体系框架确定后,将信息化专业技术和工具融入到体系之中,以实现全面风险管理信息化。以企业现有管理信息系统为基础,科学开发、系统规划,构建信息化平台,将信息化建设融入到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之中,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信息收集、风险评估、风险应对、跟踪监控、风险预警、检查评价与报告等全流程的在线处理。逐步与相关业务系统有效衔接,提高风险管理信息在企业集团公司与分、子公司之间,专业部门之间的信息集成与共享,既要能够满足专项业务风险管理的要求,也能满足企业总体和跨单位、跨专业部门的风险管理综合要求,增强风险管理工作效率和效果,为经营管理决策提供有效支撑。

参考文献:

1. 陈秉正.公司整体化风险管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2. 胡杰武,万里霜.企业风险管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3. 刘威汉.财金风险管理理论、应用与发展趋势.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4. 杨姗媛,朱建明.基于内部威胁的信息安全风险管理模型及防范措施.管理现代化,2013,(2):47-49.

5. 徐贤浩等.现代风险管理.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6.

6. 阿瑟安德森.全球信息战略信息时代的商业风险管理.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青年项目(项目号:71302038);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资助项目(项目号:20140418069FG);吉林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项目号:2012BS042)。

保险业信息化建设范文11

一、三家公司的信息化建设和保险业务数据交换情况

(一)劳合社。一般来说,劳合社的数据系统主要收集保费与赔款方面的数据,这些数据基于不同的用途分为不同的层次。例如,准备金监控的数据来自于劳合社业务险种的数据,理赔细节的分析资料来自于交易层面的数据信息。数据系统的来源主要有两个渠道,一是各机构收集的来自各个辛迪加的数据。二是来自中央市场数据系统。机构通过劳合社的中央市场网络信息系统收集大量的业务交易信息,形成的报告有:年度辛迪加业务预测报告、季度监测报告、年度偿付能力与准备金数据报告、年度报告等;而中央市场数据系统提供了大约85%的再保险交易信息。

劳合社采用数据仓库和数据库联合运作的方式储存数据,在系统设置时考虑使用者的进入权限、数据条目的唯一性及数据系统支持的充足性。数据不仅满足计算偿付能力、测算资本金和准备金、分析赔案的需要,还应满足独立分析中央资本金、准备金充足性以及决定停止再保险合同的需要。

此外,由于法律法规的不同规定,劳合社在数据披露时相当谨慎,某一些数据只能优先共享给数据提供者。因此,劳合社更倾向于将数据分析的结果与市场共享而不是分享数据本身,而且,劳合社向辛迪加提供的很多的分析报告是不公开的。

(二)法国SCOR再保险集团。该公司是全球第六大再保险公司,拥有比较完善的核心业务系统,系统名称为OMEGA,包含数据库、应用环境和其他软件三个部分:其中,数据库包含10个内容,分别是指引、客户关系、合同(财产险)、大风险合同、寿险个险合同、再保险账户树立、赔款、转分、预估和准备金以及再保险结算;应用环境包含管理系统、电子商务、网站和竞争研究,其中管理系统包含承保计划、技术预算和管理报告;其他软件包含定价、准备金、自然灾害模拟、文件管理系统(临分、非寿险合同和美国赔款),同时该系统也为其他系统提供数据,比如人力资源系统、财务报告等。

SCOR从分出公司或经纪人获取的数据,整理后输入到OMEGA核心业务系统。OMEGA系统具有很好地分析、定价功能,该系统按照承保年度、财务年度和业务年度分析结果,让承保人和精算师共享信息,共同协作,最终产生定价报告。OMEGA系统的基本特征是:独有的指引表格、独有的客户数据库、世界范围内的临分累计搜索、世界范围内的个人累计搜索、业务承保后的EGPI和赔付率输入、自动产生最低预存保费、及时的账单余额、自动Acord名称界面、自动将合同分配到不同的产品线、临分和非比例保险赔款处理、自动转分、寿险核保系统内嵌入、根据预估进行核算、世界范围内的每周技术结果、标准报告系统。

(三)瑞士再保险公司。该公司在信息化管理上实行全球集中的管控模式,全球只在总部设置信息管理部门。其IT人员多达1200人,超过员工总数的10%;每年信息技术开支约占当年总营业费用的5%左右。

瑞士再保险公司高度重视信息安全。其全球数据采用集中管控模式,在苏黎世设有两个数据中心,两套同等配置的硬件设备分别放置在这两个同城异地的数据中心,而且数据互为备份。与此同时,该公司在美国、新加坡都设立机房,存储当地数据,并为全球数据进行备份,做到全球同步更新数据。同时,瑞士再保险公司对全球员工在网页登陆、邮件管理和客户端管理上,严格实行全球统一的管理规定。例如:及时更新垃圾邮件地址,有效进行屏蔽,禁止登陆大部分外网,禁止通过移动设备进行数据拷贝等。这些管理规定在公司内无论何等级别的人员都必须严格执行。如因工作确实需要登陆外网时,要另行申请批准,而且批准权限高度集中。

在数据标准与数据交换方面,瑞士再保险公司充分认识到建立数据标准的必要性。他们认为,建立数据标准可以实现公司业绩增长、提高工作效率、改善再保服务水平、满足认证要求并有效地控制风险。此外,瑞士再保险公司还认为,建立行业数据标准,需要统一主要的数据元和语言。但由于该公司国际化程度非常高,建立行业数据标准受到了全球各地区不同的需求、监管环境、市场状况和业务类型的限制。

二、出访体会与建议

(一)现代企业需要高度集中的信息化管理

现代企业的管理者普遍认为,核心管理的“一体化”是企业成功的关键手段之一。“一体化”包括发展目标一体化、组织体系一体化、制度流程一体化、人事管理制度一体化和信息化建设一体化。其中,信息化建设一体化包括统一的运营平台,统一的技术标准,统一的网络办公系统,统一的专业管理模块,统一的财务信息系统,统一的统计口径,统一的数据集中管理。

目前,劳合社、SCOR和瑞士再保险都实行信息集中管理。劳合社要求各或辛迪加把数据上传到中央数据仓库中,数据仓库存贮的是概要信息。SCOR的IT系统是大集中方式,有7个数据中心分布在世界各地,且两两互作备份。瑞士再保险也是全集中方式,有5个数据中心,其中一个为灾备。

(二)高度集中统一的信息化管理需要先进的理念

三家公司在介绍经验时普遍谈到,信息建设是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先驱,就像空气一样不能缺少。只有具备这样的理念和重视程度,IT建设才能够真正落到实处,公司内各信息系统之间才能相互衔接。三家公司均设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如信息安全委员会、业务信息委员会等。公司上下对委员会做出的决定严格执行。例如,瑞士再保险对IT的管理近于“苛刻”,如禁用U盘、禁炒股、禁上很多网站、邮件阻隔等,目的是保证公司信息安全。如果工作中发生了邮件被阻隔等IT方面的问题或需求,公司会及时予以完善。员工从不就工作问题指责IT部门,表现出了良好的协作精神。

(三)先进的信息化管理必须有物质和人才的保证

信息化建设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三家公司每年在IT建设上的资金投入,占保费收入的5%到7%,保证了公司具备先进完备的基础网络环境、机房及中心数据处理设备等。

信息化建设需要配备IT技术人员。劳合社拥有100多人的IT队伍,其中维护人员约占30%,功能开发人员约占70%;SCOR也有100多人的IT人员,一半以上是开发人员和数据分析人员;瑞士再保险公司的IT人才更是多达1200多人,占员工总数的12%左右。IT人才队伍的组成不仅包括计算机专业人才,还有很多其他专业的人才,如财务专业人员,保险专业人才等。

信息化建设还需要完善的组织架构。瑞士再保险公司IT部门下辖8个职能处室,包括市场与产品IT、金融服务IT、财务管理IT、公司管理IT、业务支持IT、管理支持IT、基础架构IT和全球运维IT、在公司治理、业务发展、风险防控、财务监管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瑞士再保险公司信息技术部门分为需求管理和技术支持两大职能。需求管理包括市场和产品IT、金融服务IT、财务管理IT、公司管理IT。负责需求管理的各部门有懂业务的人员,也有懂IT的人员,他们负责与业务部门沟通,了解各类业务部门的需求和对信息系统的反馈,将这些用户的业务需求转换成技术需求,从而将业务与技术有效联系起来;技术支持包括业务支持、管理支持、基础架构和全球运维管理。其中,业务支持负责各类业务系统开发,如定价系统等;管理支持负责公司的管理系统或平台开发,如人力资源系统等;基础架构负责网络、安全、数据中心等硬件环境的搭建;运维治理部负责系统与硬件的维护、IT治理等工作。

(四)再保险数据标准化是实现高质量管理和监管的基础

劳合社通过较为完备的IT技术体系的支持,可以获得辛迪加所有详细的业务承保记录,同时,劳合社还依照英国监管规定的报表要求,获得绝大部分所在国家与地区的偿付能力报告、资产负债报告、有关自然灾害状况及其对主要再保险人影响的报告,从而有效掌控全方位的风险状况。SCOR也通过独有的OMEGA核心业务系统,获取完备的数据信息;瑞士再保险则通过高投入、高产出的信息管理系统,支持公司不断走在行业前列。

据了解,瑞士的再保险行业正在研究论证再保数据交换标准,预计两年后标准草稿可以出台。但由于受到各种客观因素限制,其数据标准化工作能否顺利完成还存在疑问。从国家监管当局统一数据标准,规范行业信息化建设的层面看,我国的再保险数据标准化建设工作处于领先地位,目前,已经指导国内保险公司研究出部分数据标准,更多数据标准草案也已经完成拟订,正在征求意见。

(五)建立国内统一高效再保险市场的重点是加强再保险数据管理和加快再保险信息化建设

保险业信息化建设范文12

1 加快推进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工作的改革步伐

(一)改革分散管理,使其向集中管理转变

在现行体制下,社会保险档案不同险种存在于不同的机构,在任何一个机构也无法查询到一个人的全部社保信息,这不仅导致业务交叉及资源浪费的问题,而且也不利于社保档案的管理、查询和利用。因此需要加快对这种情况进行改革,加快推动社会保险档案资源的整合,尽可能的使其集中在一个职能部门进行管理,实现集中管理,从而更好的促进社??保险档案信息资源的综合利用,确保档案信息共享的实现。

(二)对纸制档案进行改革,促进其电子化发展

在现代化技术的支撑下,电子档案作为一种新型档案信息形态开始出现。在当前社会保险档案数量急剧增加的情况下,需要对纸质档案进行改革,加快向电子档案转变,这不仅有利于降低管理成本,而且电子档案体积小、容量大、易保存,更便于查询和利用,有利于实现社会保险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

(三)改革服务,加快推进社会化服务进程

我国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工作具有较强的封闭性,服务对象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档案信息利用率处于较低水平,社会服务功能缺失。但随着当前社会保险事业的快速发展,社会保险档案的服务性功能日益突出。特别是在当前社会保险档案服务范围不断拓展的新形势下,对社会保险档案服务层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需要树立“大服务”的观念,构建社会保险档案的社会化服务格局,加快推进社会保险档案社会化服务进程。

2 创新管理手段,加快推进档案管理规范化、信息化和社会化建设

(一)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全面加强规范化建设

当前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工作中,需要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并进一步对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工作进行建章立制,细化标准和规范程度,以此来提高社会保险档案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水平。同时还要完善社会保险档案收集、整理、保管、利用、保密、销毁等方面的管理制度,确保在社保档案管理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都能够做到有章可循,保证档案材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安全性,确保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工作更加规范。

(二)运用科技手段,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

档案管理信息化是借助信息化、数字化技术手段,把档案资源以数字化的形式存储、网络化的形式互相连接,形成一个结构有序、资源共享的档案信息库,并利用计算机系统对档案资源进行科学整合和有效利用。档案信息资源建设是通过数字化、网络化等信息技术建立的档案目录数据库和档案信息存储系统;档案基础平台建设是通过档案信息网络和相关管理系统建立的档案信息资源传输和共享的技术支撑平台。要按照这些要求,加快业务档案数字化和网络化建设,建立和完善档案目录数据库,逐步实现业务档案计算机检索;要把电子文件纳入档案管理的范畴,电子文件要实行脱机备份,与纸质文件建立相应的有机联系;要将档案管理信息化纳入电子政务和办公自动化建设的总体规划,统筹安排、整体设计、同步实施。

(三)运用服务手段,切实抓好社会化建设

社会保险档案作为重要的民生档案,需要其更好的发挥服务群众、服务社会和服务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因此需要运用服务手段来推进社会保险档案管理的社会化建设。在实际工公务员,需要构建覆盖参保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和服务全社会的档案利用体系,从社会保险档案资源的开发和应用入手,进一步健全档案信息,提高档案工作的覆盖率,紧紧围绕社会和群众的需求来提高社会保险档案服务水平,加快推进社保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为社保档案应用水平和服务功效的全面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

3 为社会保险档案管理提供组织、人力和经费保障

(一)加强领导,推进社会保险档案管理科学化进程

在当前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工作中,需要将档案管理科学化作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基础工程,摆在突出位置,提到议事日程,纳入社会保障工作的长远规划、年度计划和目标管理责任制;要强化责任,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重点抓,业务部门具体抓,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要常抓不懈,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力度和韧劲,加强督导、精心指导、狠抓落实,不断谋划新思路、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推动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的持续提升。

(二)打造一支高素质的社会保险档案管理队伍

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工作的好坏与社会保险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具有直接的关系,因此需要打造一支政治合格、业务精湛、作风过硬及务实高效的高素质档案管理队伍。进一步完善用人机制,采用多种形式来充实社会保险档案管理队伍,确保队伍的稳定性。同时还要重视现有社会保险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培训,努力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提高其政治素养,从而打造一支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档案管理队伍,为社会保险档案管理水平的提升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三)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为社会保险档案工作的发展提供经费保障

在当前“大社保”背景下,档案数量庞大,管理过程必然产生大额经费支出;随着档案管理规范化、信息化、社会化进程的加快,档案馆库、专用设备、信息化管理技术和安全技术等软件硬件建设,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要以“对历史负责、为现实服务、替未来着想”的科学态度,多渠道筹集资金,主要是大力争取财政预算资金、上级专项资金和政策扶持资金,努力化解资金“瓶颈”,推动社会保险档案事业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