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保险专业论文

保险专业论文

时间:2022-10-02 07:03:03

保险专业论文

保险专业论文范文1

关键词:金融保险;实训基地;培养模式

金融保险专业旨在培养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现代金融、保险、理财、证券等方面知识;能够综合运用各种金融工具,解决金融实务问题,并能够从事银行信贷管理、公司和个人理财、证券投资、银行风险管理、保险业务等工作;能够在保险公司、金融机构、企事业单位等从事金融、保险、财务管理的专门人才。在具体人才培养实施方案中,结合职业技术院校学生层次特点,本专业注重培养学生扎实的保险理论基础和实务应用能力、金融基本理论和交易技巧,并注重培养学生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技能操作与应用能力。要求毕业生考取英语、计算机、保险人等相关资格证书;掌握保险知识现代金融知识和金融业务操作技能,具备风险意识;具有敬业精神和行业所需的综合素质;了解国家有关经济、保险、金融方面的政策法规;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操守和人文素养,能熟练处理业务。鉴于此,笔者认为应针对我校实际情况,进一步调整、完善金融保险专业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

一、金融保险专业建设概况

金融保险专业自开设以来,学校对该专业建设与改革倾注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使该专业的办学条件得到良好发展,专业优势明显,特别是在基础管理、师资队伍、教学设施、等方面形成了一定优势。

(一)形成较为系统的课程建设体系,并取得一批成果

我系金融保险专业教学坚持“适应发展、积极探索、适时改革、不断进取”的原则,大力推进教学方法改革、教学课程改革,加强课程建设的整体性和综合性,突出实际效果。主要措施有:在教学研究上狠抓基础环节,积极开展教研活动,坚持每周都搞,每个人都搞,并形成阶段性经验积极进行推广。重视理论教学中的实践能力培养,坚持以课程建设为突破口,聘请校外专家参与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革新方案,把课程建设的与时具进性作为教学改革的重点。目前在金融保险专业中,遴选7门课程作为重点课程,即《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社会保险》、《人寿保险》、《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证券投资学》、《保险概论》。经过几年的努力,金融保险专业在教学大纲、多媒体课件、简易网络课程、试题库、习题集建设方面取得了扎实有效的进展,同时在每学期的学生评教活动中,保险、证券、经济法、金融方面的专职教师都得到学生高度认可与好评。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师资结构,实现了师资力量提升

近两年通过对外引进,补充了师资新力量,这些年轻老师通过努力,在教学一线取得了瞩目的成绩。此外,在已有师资基础上深挖现有潜力,采取灵活的方式对教师实施能力提升和结构优化,建立与校外专家的定期讨论和研讨制度,不断完善教学中的技能与技巧。鼓励中青年教师进修深造,目前金融保险专业的专职教师中已有5名教师考上了研究生或研究生已毕业,大大提高了师资队伍的整体专业素质和学历水平。

(三)注重学生能力培养,专业教学成果丰硕

几年以来我系金融保险专业教学质量稳步提高,这一成果得益于长期不懈地重视教学工作和学生能力培养。在日常教学中,每一位老师注重学生实际技能的培养,采用案例教学、技能培训教学、实践观摩教学、多媒体教学等方法措施,积极培养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与主动性;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鼓励并支持学生在课余时间参与和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不同学科或同一学科的老师在同一学期、不同学期间相互听课,取长补短,以提高彼此的教学水平与技巧。通过这些努力和付出,培养的学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04级金融保险专业毕业生55人,考取保险人资格证书的比率为98.1%,就业率达到100%。05级金融保险专业学生考取保险人资格证书的比率为100%,06级保险人资格考试一次通过率达到93.8%。此外,部分学生参与全国股票大赛,取得二等奖。本专业还制定了切合实际的科研规划,鼓励教师“以教学带科研,以科研促教学”,近年来,共取得省市级科研成果3项,发表学术论文13篇,其中核心论文7篇。获院级奖励证书15件,市级奖励证书3件。

(四)建立了实习实训基地,形成了能力和素质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

经过努力,金融保险专业与大唐联合保险公司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这为学生参与实践提供了良好的实习机会。每一届学生都可以根据开设专业的具体进展情况,分不同阶段在实训基地进行实习,具体内容由实训基地人员进行统一安排。实践活动结束后,学生针对实习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进行总结,以便于在随后的学习中弥补不足。在三年培养中,注重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良好的综合素质,包括创新能力、综合能力、实践能力、创业能力和合作能力,并将这一理念贯穿于学生实训实践中,与实训基地人员共同打造学生成长的平台。

二、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金融保险专业建设在取得一系列成绩的同时,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在教学改革方面的欠缺

受制于实训基地的支持不足(实训基地太少)以及教师观念、社会观念等方面的因素,目前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难以真正推行和取得实质性的突破,教育教学改革完善的同时没有取得重大进展,难以形成有别于其他同类职业教育的鲜明特色。

(二)缺乏有效的校企合作机制

高职教育是面向生产、管理、经营、服务第一线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这就决定了高职教育必须走产学结合之路,专业建设也必须强化校企合作。然而到目前为止,我们专业尚未真正形成校企互赢的合作机制。虽然建立了实习基地,但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如很多同学反映实习时间太短,无法掌握更多的业务流程。

(三)对科研的不重视导致科研力量薄弱

由于职业技术院校的教师在评职称中对是否承担或参与过科研项目并没有明确的要求,导致很多老师不重视科研项目,只重视发表学术论文,同时限于学校层次与激励不足问题,致使专门研究、专题研究比较少,老师们缺少内在动力,科研队伍难以发展壮大。

三、对策建议

针对上述基本状况与问题,为了进一步加快金融保险专业的发展,使之更适应社会对该专业的需求,笔者建议重点从以下几方面完善教学体系。

(一)完善知识、能力和素质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

依据专业特点以及社会对金融保险人才的规格要求,在突出基本能力、岗位能力、应变能力等各种能力培养的同时,加强基础理论教学和应用。如: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立多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并拓宽实习实训领域和增加时间,让学生接受系统理论知识后,能够有充足的机会得到锻炼,而不仅仅单纯追求一种形式。在目前已有模式上探索新的有效方案,突出实践部分,注重实用性,与实践单位形成有效的沟通机制,依据需要随时调整培养方法和培养措施,使之具有针对性,让学生做到学有所用,学有所长。

(二)改革课程体系及其内容,优化课程结构

针对职业岗位特点实施教学计划,注重课程开发与教材建设的实用性和时效性,构建以综合素质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重点,适应经济建设、社会进步、个性发展需要的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根据学生不同年级的不同需要,制定多个人才培养方案和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办法。重点从基本素质、专业技能、专题讲座三方面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在老师讲授中,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将一些不需用的课程内容加以削减;同时向学生传授道德、礼仪、安全、健康、法律等基本素质和修养的有关内容,以此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针对我系职专层次的学生加强专业技能基本平台建设,包括主干核心课程和专业实训、实习等内容。在此基础上,聘请校内外专家开展为加深或拓展专业方向为目标的专题讲座,开拓学生视野。

(三)改革考试方法,建立创新的评价体系

从改革考试制度入手,继续完善对学生学习效果检验的评价体系。我们可以尝试如下做法:一是文化课抽查考核必须掌握的内容,专业课强化实践考试;二是取消单纯以考试成绩为主的评价方式,改为考试与综合测评、多元评价、多证考核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三是实行弹性学制,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或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实践,半工半读;鼓励学生选修其它专业课程,掌握多门技能,参加技能实践。在新的评价体系中,应能够充分调动各类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能根据自己个性特长,充分展露自己的才华。

(四)建设第二课堂,培养学生适应能力

通过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和各项资格培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职业适应能力。将学生活动与核心课程、潜在课程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构成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整体课程体系。发动骨干学生力量,组建多种形式的第二课堂,以传帮带形式培养学生自适应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五)充分发挥各方力量,扩充实习实训平台

积极发挥老师、学校和毕业生力量,通过多种途径和渠道建立有效的实践基地,如证券、金融基地,给学生提供多种技能的操作与应用平台。采购支持相关技能训练的应用软件,建立校内实验室和实训平台。

(六)重视科研,推行有效激励机制

鼓励老师在授课之余从事科研项目的研究,建立报酬机制,出台评聘结合办法,深入发掘和调动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奖励优秀成果。

参考文献:

[1]LagendijkA.CornfordJ.Regionalinstitutionsandknowledgetrackingnewformsofregionaldevelopmentpolicy[J].Geoforum,2000.

[2]Leeuwis,municationforInnovationinAgricultureandRuralResourceManagement.BuildingontheTraditionalofAgriculturalExtensionOxford:BlackwellScience.2003

[3]黄维梁.消费者行为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保险专业论文范文2

一、网络保险专业化经营产品创新

目前,为适合网销特点,多数保险公司网销的保险产品较为简单,投保条款通俗易懂,投保过程相对简单易行,投保期限短(一年),保费价格较低。而一些比较复杂的保险产品都未能在网上推广。虽然消费者可选择的余地较小,但由于网络保险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费用对价格的影响。从而让消费者认为从网络渠道购买保险比从传统渠道购买得到更大的优惠,使得网络保险在产品价格上对消费者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但从整体来说,网络保险产品并未能真正的区别于传统渠道销售的产品,只是在购买渠道、方式和价格上存在不同。且从产品设计角度看,网络保险并没有专门的渠道来反馈需求,公司也通常不会投入较多的精力安排精算师专门依照网络经营特点和网络目标客户群的特点出发而设计产品等。这些因素都将成为新产品开发的掣肘。专业网络保险公司作为网络保险的专业化经营者,目标客户群是互联网经济的参与方。在面临消费者更加理性自主、信息全面地通过网络选购保险时,为了增加自身的竞争力,更加注重所经营产品的差别性,也更加注重迎合网络消费者的需求。这是专业网络保险生存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是区别于传统保险经营和普通网络保险业务的优势所在。比如众安在线保险公司避开传统车险业务,业务范围集中在潜力较大,专业程度较高的各类责任险和保证保险的创新,如针对游戏道具、游戏账号等“虚拟财产”的新险种。而且,目前国内专注于这些少量特殊险种的保险公司凤毛菱角,但其蕴含的价值和潜力很大。

二、网络保险专业化经营面临的风险及应对措施建议

(一)保险风险与操作风险由于专业网络保险公司专注于开发出服务互联网创新型的保险产品,大多数产品都是业内首创。而这些保险产品没有任何现存的相关数据可以做完全的定价支撑,因此产品定价过程中可能产生较大的定价不足的风险。且专业网络保险公司的业务交易都通过互联网来完成,服务于大量的互联网客户。由于必须对外网提供系统接口,存在着更高的数据安全风险。因此在产品开发时,保险公司要注重对互联网数据的应用,尽可能将更多的影响因素纳入考虑范围,在建立数据模型后,及时反馈并不断进行调整。同时,在新产品推出的初期,设置相对较短的保险期间来控制风险,并采用相对保守的定价策略,经过实验试点后,再逐步优化产品定价和推广。同时采用云计算模式的电子商务系统等应用系统,来备份数据及建立信息系统重大突发性事件紧急预案,确保数据安全和业务连续性。

(二)道德风险和网络欺诈风险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是传统保险业务中就已存在的问题,但由于网络保险独特的销售方式以及消费者更优越的主导地位,使得网络保险面临着更大的消费者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并且网络欺诈的形式也越发多样,呈现出团伙式高技术的诈骗方式。这就需要依靠更加发达的互联网技术和健全的社会信用体系,加大其道德风险成本,尽可能防范道德风险发生。并且可以通过线上和线下结合的方式进行核保,将核保业务外包给医院或者其他保险公司,减少不良业务对公司利益的蚕食。

(三)商誉风险在互联网场景下,网络保险公司所面对着大量的个人客户可以更便利地沟通和组织。如果公司的政策、决定、策略等发生偏差,就有可能发生网络,从而面临网络群体性风险。因此,保险公司应当建立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小组,通过实时监测重大突发事件的发生,以达到控制扩散速度、预测变化趋势、尽快查明原因的目的。并且及时调整,从根源上消除冲突,并做好时间总结,积累经验。

作者:王子月贺美宜单位:中央财经大学

保险专业论文范文3

关键词:高职;保险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0-000-01

高职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备相当专业理论知识和应用技能力的人才。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应用技术能力是高职教育区别其它教育的鲜明特征。目前,从高职教育的实践性和职业性出发,构建高职教育的实践教学体系已经成为了共识。

一、高职保险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不足

1.对实践教学认识程度不够

保险专业有着极强的实践操作性,也有着丰富系统的理论知识体系,我国新保险法的实施,使高职保险专业的教学仍然围绕着理论教学进行。高职保险专业实践教学开展的相对缓慢,实践教学的目标不明确,实践教学内容过于传统,学生和教师对实践教学存在分歧,使高职保险专业实践教学重视不够。

2.实践教学措施相对较少

大多数高职领域的实践教学已经发展成为校内实践、校外实训的丰富实践体系。但是,高职保险专业的实践教学显然没有形成丰富的体系内容,学校和教师在组织开展高职保险专业实习的过程中没有具体有效的实践教学措施,缺少必要的实践教学情境、随堂实践训练较少、专门项目培训等课程匮乏,学生很难在真正的实践岗位上锻炼自己的保险从业能力。

3.教师指导能力的欠缺

高职保险专业开展实践教学,最需要的就是“双师型”教师,但是,高职保险专业的教师通常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还很少有既能进行理论教学又能带领学生进行实训的双师型教师。教师缺乏对学生的职业指导能力,是限制高职保险专业实践教学发展的重要问题,因此需要高职院校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力度。

4.实践教学难以有效评价

高职保险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评价机制还没有充分建立,高职院校还不能全面的对学生进行实践能力评价,也缺乏对教师实践教学的必要规范,这导致了高职保险专业实践教学的随意性较大,常常使实践教学内容被简化,学生得不到全面的实践训练,学校也不能对教师的业绩进行充分考核和认可。

5.社会对实践教学不认可

高职保险专业不像其它技能型专业的学生,可以在工厂的生产流水线上进行产品生产或提供技术服务。因为高职保险专业学生需要充分融入社会进行实践,需要长时间的业务能力积累,短暂有限的时间是不能体现高职保险专业学生水平的,这使保险专业学生的实践活动往往得到不到社会价值尺度的认可,使高职院校保险专业的实践教学成果很容易被忽视。

二、高职保险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主要建设方法

高职保险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应当从保险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在统一科学规划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实践保险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目标,使学生在逐步加深对保险专业了解的基础上形成学生的保险业务技能。具体来说,高职保险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有以下几种方法:

1.创新实践课程体系

按照学做结合的思想,高职保险专业应当创新实践课程体系,使高保险专业学生的培养获得新的实践路径。例如,应当加强课堂实践操作环节,使每学期都有一定时间段的校内实训活动,从而使学生的理论知识课与实践课相结合,做到边学边练,用实践来指导学生的理论学习,用实践来检验学生的理论知识。要使单项训练与综合训练相结合,实际操作、情境模拟教学、小组讨论、课堂辩论环节应当成为课堂实践教学的重点内容。

2.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

为了促进高职保险专业实践教学活动的蓬勃开展,高职院校必须加强双师型队伍的培养,要在现有理论教师的基础上,培养和发展实践型教师。首先,使保险专业的教师与保险企业对接,使理论课程教师全面熟悉一般保险业务。其次,学校可以聘请社会保险专业管理人员到校园担任业务指导教师,从而带动高职院校教师的知识结构的不断更新,利用这些外聘人员的从业优势,可以提升高职院校保险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3.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高职保险专业的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是高职保险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重中之重。校外实习基地应当充分依托行业协会和优质保险企业按照互惠互利的原则进行广泛合作。首先,要让学生在校外实习基地完成岗位实习工作,让学生轮换熟悉保险业的各个岗位,从而使学生对保险业的各个部门有基本的认识。其次,为学生安排较长时间的岗位实训,要分阶段、分主题的锻炼学生的业务技能,培养学生的综合业务水平。第三,校外实习的方式应当灵活多样,既可以使用集中实习,也可以使学生分阶段进行实习,从而使学在阶段性的丰富理论知识后再进行更深入的岗位实习。

4.大力倡导职业证书教育

随着我国职业资格认证体系的完善,保险从业人员必须考取相应的从业资格证书。以考取职业资格证书为指导,使行业协会授权高职院校可以对合格完成保险专业学习的学生发放相应等级的职业资格证书,可以促进高职院校保险专业实践教育体系的建立,也可以极大的提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质量。高职院校在组织学生实践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的项目时,可以使学生深刻理解专业理论知识,形成较好操作能力,达到实践教学的目标。

结语:保险专业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从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特点出发,应当完善高职院校保险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高职院校应当采用创新课程体系、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建立校外培训基础和倡导职业资格证书认证的制度,促进高职保险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

参考文献:

保险专业论文范文4

【关键词】课程改革;保险专业;高职;探索;实践

引言

随着保险制度在我国的普及和发展,很多职业院校相继开设了保险学专业,保险专业课程是金融、保险等专业的基础课程。课程设置的主要目的是使高职生通过课程学习,了解认识保险的基本理论知识,培养高职生保险实务能力,提升高职生保险职业素养。通过课程教学,使高职生具备初步判断保险市场发展趋势的能力,对高职生后续学习专业课程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并为日后进入各类商业保险公司、保险中介机构、保险相关企事业单位中从事展业、承保、核保、保全、理赔、组训、风险评估、客户服务等一线岗位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作为一名保险专业基础课程教师,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高职生专业基础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以及用人单位对人才的满意度,所以,如何通过课程改革来提升高职生的职业能力,是本文所要探究的重点问题。

一、目前保险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保险专业师资匮乏

目前在各高职院校中的从事保险教学研究的大部分专业教师并非科班出身,而是从其他专业上转过来的。尽管他们中大都拥有比较高的学历,但统计发现,但他们拥有相关保险类有关从业资格证书的人数极少,而具备一定的有关保险实践经验的老师更少,这直接导致目前的保险实践类教学开展起来极其困难。其次,保险学科是应用性学科,实用性较强的学科,这就要求保险专业老师具备“双师型”资格。所谓“双师”是指保险的授课老师既具有教师资格证书,又持有权威性的保险从业资格认证;既懂保险理论,又精通保险实务,熟练掌握保险流程并能运用自如。而当今大多教师忙于学校的考核,一门心思扑在提高学位、发表高质量文章上,此外,从事保险教学的老师不要说进保险公司挂职锻炼,很多老师根本就没去过保险公司,对保险业务操作流程知之甚少,只能照本宣科,教出的学生与保险市场需求严重脱节。

(二)教学内容单一

调查发现,部分高校保险课程存在教学内容陈旧问题,原因是在教学内容方面,没有精心选择和设计,缺乏应有的宽广度和纵深度,这主要表现在:一是部分课程过于偏重知识灌输而非能力培养;二是相关课程内容重复交叉,关键内容又存在遗漏,保险学术前沿和实践动态在教学中没有得到充分的反映;三是课程实施过于强调保险人才培养的普遍性,而忽视了个人的研究兴趣、专长和职业规划。改革开放以来,保险事业发展日新月异,保险学课程教学也与其他课程一样,面临教材跟不上改革形势的问题。从目前保险学教材编写来看,一些比较权威的教材、论著在内容上比较陈旧,新出版的教材很多都存在着急功近利、不得要领或者定位不清。从我国保险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发展现状来看,国内对保险学的研究,基本上还处于刚起步的阶段。因此,通过自编教材和补充教材可以弥补统编教材编写速度慢跟不上保险形势的不足,把我国保险改革和发展的新变化及时增补进教材中。

(三)教学模式陈旧

目前保险专业教学中,大多还在运用传统“一言堂”教学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讲,学生听,教师处于主体地位,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同时,由于理论知识的系统性使理论性的东西讲得太多、太细,占用了课堂大量时间,使高职生缺乏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操作,无法进行职业所需能力的锻炼。保险是与人打交道的行业,保险公司对员工综合素质要求较高,对一线人员的沟通协调能力、营销能力、办公设备使用能力、理财能力等都有较高要求。而当今保险专业的高职生由于缺乏实践锻炼,远未能达到保险公司用人的要求。保险企业所需人才很难从职业院校中招到,即使找到也难以用得满意,所以,一些新成立的保险公司不惜采用高价挖墙脚的方式引进人才,而保险专业毕业的学生却苦于找不到符合自己预期的工作。其主要原因就在于保险教学模式不能与保险公司需求相适应。

(四)实训教学环节落实不到位

为了更好地提高高职生的实践能力、紧跟市场用人需求,大多数开设保险专业的高职院校也引入了保险实验课程的教学内容。但据大多数高职生的意见反馈得知,这些课程也多以理论讲授为主,就算是添加了一定的案例教学,由于教学条件的限制,只能浅显地说明与解释。有些院校还设置了校外实习基地,但保险企业大多基于自身经营的保密性、安全性考虑,很难将一些核心的业务部门向老师及高职生开放,高职生在实习时也只能接触一些较为简单的工作岗位和日常销售业务流程,制约了实训教学环节全面性与实效性。

(五)考评体系不合理

问卷调查发现,在传统的考评体系中,对课程学习后的考评大多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受出题题型、考试时间、试卷幅面等客观条件的限制,考题大多考核一些死记硬背条条款款的概念、术语、简答、计算、案例分析等,题型呆板,在考核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方面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无法体现出保险专业课程的实践性强的特点,因而也不能全面反映高职生的知识水平和职业能力。

二、探索与实践

(一)转变观念,明确保险实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当今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应当是高素养、宽学科、本专业知识扎实的复合型人才。这种复合型人才在保险人才方面要求必须具备以下素质:一是保险职业素质,即保险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二是专业知识素质,即专业知识全面,保险理论功底深厚,熟悉中外保险法律,精通理赔技术;三是专业技能素质,即善于进行保险思维,熟练运用保险法律条文分析处理保险关系;四是人文素质,即深刻把握被保险人的文化背景,了解现代科学技术和市场动态,具有较强的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当前的保险学教育必然要进行转型与改革。对此,首先应当转变观念,改变现有的育人理念,必须明确我院的保险学教育究竟应当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是主要培养保险研究人才,还是主要培养保险实务型的保险人才?笔者认为我们所培养的人才,应当是具有保险实际运用能力,具有广泛的保险知识和其他相关知识的保险实用型人才,而不是主要从事保险的研究人才。只有明确了这一点,才能调整我们保险业课程的改革方向,才能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

(二)搞好当前保险学科的课程建设工作

为突出高职保险课程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强化技能性和创新性,服务于高职保险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首先要完善、规范实践教学大纲等教学文件。教学大纲是开展教学的依据。各门实践课程都应有规范化的教学大纲和明确具体的质量标准。为此,我们制定了保险类每门课程的实践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自编了与之配套的实践教学指导教材。教学大纲的内容包括:课程的定位和目标、课程内容和基本要求、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课程的教学进度和学时分配、课程成绩考核和教学质量评估标准等,实践教学的学时占到教学计划总学时的30-40%左右,实践教学内容的考核采取面试、实务模拟、市场调查报告等多种方式,综合评价。并建立实践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材建设的动态机制.注意因时变化,把握行业发展最新动态,每年及时更新和补充教学内容,保证保险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实用性、针对性和先进性。其次,将保险职业资格考证纳入实践教学内容。高职毕业后进入保险企业,不管将来在管理还是技术性岗位,熟悉保险市场、体验保险营销往往是必须经历的第一课。按照现有保险从业规定,所有保险营销人员必须持“保险人资格证“上岗,高职生在校期间,已经符合全国保险人资格考试的报考条件,为了让高职生在毕业前完成岗前培训,毕业即可直接上岗,将全国保险人资格考试的内容融入实践教学中。要求高职生取得保险人资格证书,高职生考试一次性通过率达到90%以上,毕业实行毕业证书加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制”,提高高职生就业的竞争能力。

(三)改革教学模式和方法

在教学中,应突出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引进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式方法。专业教师要积极采用启发式、案例式、引导探究式、情景模拟式等富有启迪、创智作用的教学模式,可将一些保险强化实践教学用在教学方法上,积极开展案例教学法和保险职业化教学培训,积极探索合作教学新方式。例如可以多运用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的优势是众所周知的。首先,其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在案例教学中,高职生被引入一个特定事件的真实情境中,通过师生、学生之间的双向和多向互动,各个角色之间进行平等的对话与研讨。通过科学合理地组织案例讨论,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充分调动高职生的积极性,形成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其次,抽象理论的具体化。对体系化制度与规则体系的学习来说,法学理论的讲授是必要的;对社会文化的发展而言,高职生抽象思维理论素养的熏陶也是重要的。理论讲授本身是相当枯燥的。以事实为依据、以案例作为基本教学素材的案例教学,因案例内容的真实性、新颖性和趣味性,成为活跃课堂教学气氛的一个重要因素。

(四)将社会实践与科学研究相结合

社会保险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交叉学科,要使高职生深刻理解社会保险理论和相关的政策法规,就必须让他们到实践中去体会理解。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高职生对课程的学习同样要先从课本开始,再进入实践中去,最后又回到课本,这不仅遵循了认识论的规律,而且也提高了高职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与人沟通能力及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社会实践环节,要组织高职生到社会保险相关机构实习或鼓励高职生利用课余或假期时间展开社会调查,了解社会保险相关机构的管理流程及其不同险种的政策实施情况。一方面可以增强高职生实际操作能力和感性认识,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社会实践启发高职生发现问题,并能够通过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问题,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去分析问题,教师应积极引导高职生独立思考,鼓励他们进行科学研究,锻炼他们独立科研的能力,这有助于高职院校对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五)完善考评体系

为使考评方案具有可操作性,根据保险学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应构建多元化的开放性考核体系,将高职生完成各模块的过程及其结果共同纳入课程考核体系。考核评价来源于保险企业、授课教师、业务室主任和学生自己。考核点有模拟保险企业职场环境的现场表现、完成任务情况展示、高职生在项目完成过程中的表现等。此外,通过保险企业的介入,间接对课程项目化教学的质量作出评价,检验课程项目化改革的效果。为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目标改革高职生能力考核与评价体系,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目标。以职业能力考核为中心,采取理论笔试、技能考核及行业打分相结合的多样化手段对高职生能力进行考核与评价。考核内容不仅要反映高职生的业务能力,还要体现学生的行业适应能力,突破传统的考核与评价模式。

三、结语

部分职业院校仅重视保险理论知识的讲授,忽略了实务操作能力的培养和锻炼,从而脱离保险市场人才的实际需求,导致保险专业学生在毕业后难以达到保险公司的用人的满意度。解决此问题的关键要先从高校院校保险课程改革开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教学过程中既培养学生的保险专业知识,又造就高职生坚实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使高职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保险专业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对保险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也是一个挑战。通过以上课程改革方案的实施与推进,可以提高保险专业高职生的自身实践的能力,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为我国保险业的和谐发展输送更多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松涛.对保险学教学改革的探讨[J].中国市场,2012.13:93-94

[2]王艳蓉等.浅议高职保险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3(1):49-52

[3]田建湘.高职保险课程实践教学探索与实践[J].当代经济人,2006.8:126-126

[4]赵婉华.保险专业保险法课程教学改革路径思考[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3.11(6):155-157

保险专业论文范文5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 保险专业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9(a)-0005-01

1 黑龙江省当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近年来,省内的哈尔滨金融学院、东北农业大学两所高校开设了保险学专业,其他学校经济金融类专业也开设了与保险学相关的课程,但保险人才教育普遍存在着一系列问题。

1.1 教学手段落后,不适应新的教学需求

目前高校保险专业的教学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对于已接受过十几年传统教学的学生来说,已很难再激起兴趣,教学效果可想而知。理论知识占去了大量课堂时间,无法使学生进行实际业务的操作,缺乏对职业所需能力的锻炼。

1.2 人才培养目标模糊,职业方向不清晰

保险人才的培养目标虽然强调要符合市场需求,但并没有进行有针对性的规划。随着业界对优秀的保险人、经纪人、公估人的强劲需求,许多学生热衷于职业资格考试,考取证书后却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和目标,忽视专业基础知识的进一步夯实,毕业后无法满足业界对人才的需求。学生将自身未来定位于内勤管理岗位,而对外勤销售则充满不懈或者畏惧。当真实的工作环境、内容、待遇与期望形成反差时,学生自然会对所学的专业有所失望。

1.3 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不符,人才供需脱节,忽视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

当前教学模式下,课程体系理论知识过多,内容存在大量的重叠,内容急需进行整合。另外,学校普遍对学生在学期间参与社会实践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有的学校学生只有最后一学期才开始实习,因而往往使实习流于形式:造成学生就业后不能立即适应工作岗位,所学知识与实践严重脱节。保险市场人才供需矛盾的现状,主要由以下几个原因造成:一是由于高校与行业缺乏联系。高校虽然开设了保险专业,但面对市场人才需求的巨大变化,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并没有及时更新,因而造成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二是行业对保险教育重视不够。行业对业务规模的重视要远远大于对其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对人才培养关注不足,承担的教育责任很少,但却把培养保险人才的责任全部推给高校。[1]

1.4 “双师型”师资匮乏,教师教学针对性和学生学习有效性不足

目前省内高校普遍缺乏专业教师,且大部分教师存在理论有余,实践不足的状况。保险是实务性很强的学科,在长期的教育过程中,如果只看重理论知识而忽视实践,将使高校对保险人才的培养失去现实意义。此外,教学与科研任务的双重考核要求,使得教师队伍很难从容地进行自我完善,当然不能完全胜任专业教学工作。

2 对构建我省保险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几点思考

2.1 我省高校保险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

保险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多样化趋势,但对于应用型人才市场需求量最大。因此,我省高校保险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应定位于培养面向地方保险市场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由于保险经营体制和管理的特点,保险公司各级分支机构多侧重于保险业务的营销、承保与理赔,而绝大部分学生都将选择在当地就业,因此,保险人才培养类型主要是专业管理人才和一线人才。我省高校应积极主动担负起培养一线和专业人才队伍的责任,更好地发挥其服务行业、服务社会的功能。

2.2 进行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改革

保险学作为一门新兴的专业学科,具有理论新、实践性强,内容复杂等特点,因此,应根据培养特色,进行课程改革。如《保险学原理》设为基础理论课,《人身保险》《财产保险》设为纯粹的实务课程,讲授保险产品、保险条款、承保、保全、理赔具体实务内容,避免重复讲授和教学资源的浪费。另外,适当增加《健康保险》《保险医学》《汽车保险》等实务性强的课程。根据学生兴趣和发展需要设置不同的主攻方向,例如可设置资格考试、理论研究、保险法、保险营销等学习小组,这样学生可以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和方向并加深对保险专业的认识。[2]

2.3 创新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尝试引进情景模拟、案例教学、小组讨论的形式,形成与学生有交流、有思考的双向教学模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培养他们的沟通能力、表达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能力与合作意识。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另外,积极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如在高校成立“保险咨询社”一类的实践性团体,组织学生到社区进行义务咨询活动。既为学生提供积累实践经验的机会,也能服务社会。

2.4 优化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双师型”教师

要培养保险专业应用型人才,高校必须拥有一支理论功底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双师型”专业师资队伍。具体而言,一是由高校出面,组织专业教师有层次、分梯队到保险公司兼职或挂职锻炼,实现教学与行业的深入对接;二是从保险行业引进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专任教师工作,弥补专业知识与实践经验的空白;三是从业内聘请客座教授、行业专家到校内讲学,以便专兼职教师团队优势互补,共同促进。

2.5 发挥地方政府力量,加强校保合作交流,完善互动机制

由于校保双方的不同利益取向,地方政府或教育主管部门的界入将起到重要的作用。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建立校保合作教育协调机构,为校保双方的合作建立联系,使双方的利益都能得到保障和肯定。其次,筹资创立校保合作专项基金,增进交流,扶持产学研合作。[3]

参考文献

[1] 徐春红.应用型保险人才培养的产学合作机制探讨[J].当代教育论坛,2011(3):38-39.

保险专业论文范文6

 

关键词:保险 素质教育 从业人员 

随着保费收入的日益增加,随着保险经营主体的日益增多,随着从业人员数量的日益倍增,特别是随着市场化程度的进一步完善以及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保险公司的从业人员素质教育正在成为影响中国保险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1.保险从业人员的素质与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充分发挥个人潜能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以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为出发点的教育。是在承认教育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实践的前提下,进而主张教育是提高人类自身的生产实践过程,它把提高和完善人的素质作为教育的基本目标、职能。 

保险从业人员的素质是指保险从业人员在从事保险业的实践活动中作为职业行为内在基础的品质。保险从业人员的素质包括品德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心理素质等。 

保险从业人员的素质教育就是要将群体素质转化为个体的素质,并通过个体素质的完善达到提高群体素质的目的。是社会需要与个体价值的统一,是潜能开发、心理品质培养和社会文化素养训练的整体性教育。 

2.当前地市级保险从业人员素质教育丞需解决的问题 

(1)当前地市级保险公司存在着从业队伍整体素质偏低,学历层次偏低,专业水准和业务能力偏低。据统计,美国每101人中就有1人从事保险工作;我国台湾保险从业人员占总人口的比例也达1%。而我国国内保险企业虽然目前共有从业人员215多万人,但占总人口的比例只有0.15%。与美国、台湾地区相比,我国国内保险从业人口总量偏小,从业队伍整体素质偏低,与保险业的发展不相适应,与社会公众的期望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2)诚信服务水平不高,诚信意识不强。部分从业人员诚信意识淡漠,违法违规展业、欺诈误导客户的现象还时有发生,影响到社会公众对保险业的信任度,不利于整个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在对5000位消费者的调查中,20.3%的消费者认为,保险公司服务质量较差,3800位消费者中,10.2%消费者认为保险公司诚信度不高,23.5%的人对保险公司从业人员服务水平不满意。 

(3)质量不高,专业人才匮乏,成为保险行业的一个普遍现象,成为制约保险行业发展的一个瓶颈。就全国185万多保险营销人员而言,拥有大专以上文凭的人员不到30%,大部分是高中或者中专学历,且保险专业知识普遍缺乏。 

(4)人才专业结构不合理,人才地区分布不均衡。在全国保险专业技术人员中,精算、投资、核保人员所占比重明显偏低,与整个保险业的发展根本不相匹配。目前保险业中最紧缺的人才依次是中高级专业营销人才、高级管理人才、决策人才和精算类人才;保险核保类、产品研发类、培训类及财务高级分析类人才也存在一定的招聘难度。 

3.加强地市级保险从业人员素质教育的措施 

要提高保险从业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诚信服务水平,培养一支服务诚信、专业过硬、社会形象良好的保险从业队伍,促进保险业又快又好发展,要依靠各保险公司自身力量,加强队伍的诚信教育,加强管控,注意在经营中逐步培养和积累自己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1)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坚决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热爱社会保险工作,廉洁奉公,严守党纪、政纪,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服务奉献精神。 

(2)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积极培养后备干部队伍。制定地市分公司领导干部竞聘上岗暂行办法等考核管理制度,开展地市分公司领导班子年度考核。加强保险从业队伍的文化建设,增强改革发展活力。 

保险专业论文范文7

一、要承担立德树人应有的责任

课程思政不是要改变专业课程的属性,更不是把专业课程都当作思政课程,而是充分发挥课程的德育功能,运用德育思维,提炼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文化基调和价值内涵,将其转化为有效教学载体。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保险专业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要将家国情怀、民族自豪感、法制意识、社会责任、文化自信、人文精神等思想政治教育要素融入保险专业课教学,用新时代的话语体系因时、因事、因势讲好中国故事,思政课与保险专业课教师共同协作,思政课教师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专业课教师则需要加强育人意识,使专业课程与思政理论课产生协同效应,形成“立德树人”为根本的综合教育理念。

专业思政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以政治认同、国家意识、文化自信和公民人格为重点,以专业人才需求和专业素养培养为具体表现。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主线,落实到实际工作中,教师要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注重培养人的要素,提出“培养什么样的人”“解决什么样的问题”等问题。要将课程的宗旨和原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会贯通,落实体现在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大纲、教学目的中,把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放到法学基础理论的分析框架之中去,将法学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融为一体。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充分挖掘各类课程思想政治资源,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要将企业价值评估要素授课内容中将专业知识与品格培养无缝衔接,引导学生学习企业发展精髓——深耕细作,精进成长。努力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形成各门专业课程都有育人功能,不断以立德树人作为立身之本,持续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充分发挥价值引领作用

注重选择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保险广告案例,启发学生深入分析保险广告对公民行为的积极影响,以加强对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要将保险课程思政贯穿于学科体系、专业体系、教材体系、管理机制体系中,推动“课程思政”与“保险课程”形成合力,推进保险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整体变革,帮助学生实现专业与精神的全面成长。健全育人体系的目标,就是引导师生准确理解和把握保险专业的深刻内涵和实践要求,引导广大师生做好专业的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要将课程思政、专业教师及协同育人三者有机结合,促进了思政教育与保险教学体系、学科体系更好衔接,又对培养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重要的意义。

拓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深度和广度,充分发挥课堂育人的主渠道作用,将学科资源、文化氛围转化为育人资源,实现“知识传授”“环境育人”“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只有将保险专业课程与思政元素有效融合点的把握、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的进一步完善、课程思政实施路径的丰富度才能不断发挥价值引领作用。由此可见,课程思政体现的是一种责任感,可充分发挥价值引领作用。例如,如何通过“灾害与保险”进行国情教育、如何在“保险机构与市场”这个知识点中融入爱国主义教育、如何进行职业伦理和社会责任教育、如何结合专业课辅导学生创新创业等等。

三、注重选择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

知识与育人要充分结合,教育者要先受教育,并在讨论中进一步讲述了自身在保险学课程中的实践,即结合实时新闻播报,使同学们充分认识到我国保险行业的发展,保险业的优势和不足。通过保险专业的公益广告案例,启发学生深入分析公益广告的效果以及公益广告对公民行为的积极影响,以加强对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教师应不断提高专业与思政理论素养,注重选择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加深对保险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掌握。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诚信”内涵展开,不断开展保险诚信原则对于保险人与投保人履行彼此权利义务工作。

要注重保险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在教学环节中多角度、多层次穿插和融入思政教育的元素。要想教好学生,教师也要必须先提升自己,只有教师自己的精气神真正提上去了,保险课堂才可能焕发思想政治教育的光彩。要寻求保险专业教育与思政要素的有机结合点,避免过于突兀、平淡的说教方式,根据保险专业课程实际情况实现知识与价值观的有机结合等。要积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改革创新的精神,解决好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配合的问题,把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统一、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力同心、同向同行,形成育人合力。

因此,保险教学要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如何有效发挥作用,充分利用其公共必修课的特点和优势,积极融入应用型本科保险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使各类保险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共同服务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出的新课题。

四、从保险的功能和保险的发展历史等多角度出发

课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将诚信、法治、公平、敬业等元素融入保险专业课堂,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结合高校教学实际、课程实际、学生学情实际,持续深化保险教学改革。要从保险的功能和保险的发展历史等多角度出发,让学生对于保险学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在课程讲授中,结合时下热点问题,分析保险行业的具体表现,通过在线课堂讨论的形式,对于中国的保险业进行谈论和评价,在对话中加强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认同、所学专业的认同和国家政策的认同,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形成正确的理想和信念。教学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通过专业课程体现思政教育润物细无声的隐性育人作用,同时就专业课程与思政元素有效融合点的把握、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的进一步完善,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形成合力。在保险学课程教学中,无论是现代保险的产生与发展,还是保险基本原则的形成与运用,无处不在彰显现代社会发展尤为重视的互助与诚信。

在讲授课程过程中,可以将近年来发生的与互联网金融营销相关的案例融入课堂中,在讲解真实案例的同时,找到切入点,融入科学精神,教导学生正确的营销理念与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了解职业素养与职业道德的重要性,以及由于未按流程操作或工作过程的疏忽可能产生的严重后果,从而使学生具备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精益求精、办事公道的意识与品质。所以,要将课程思政贯穿于学科体系、专业体系、教材体系、管理机制体系中,以全方位育人作为出发点和归宿,把知识传递,价值引领和能力培养相结合,实现理性认知与情感共鸣。推进以德育德、以智育德、以体育德、以美育德、以行育德的五维育德工程,尽可能广泛地把育人元素调动和利用起来,最终回归到立德树人培养人才的根本任务上来。

五、要努力抓好专业课程的重要载体

教师的人格魅力、教学环节的精心设计、课程内容与思政元素的融合点,课堂上的语言、姿态、情绪表达等因素都是做好课程思政的关键。要积极引导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转化为内在德性和素养,注重将学生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国家发展结合起来。她指出,思政教育并不仅仅是在课堂上增加一些符号,而是要将一份事业的情怀传递给学生,教师和学生教学相长。要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掌握,注重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在教学环节中多角度、多层次穿插和融入思政教育的元素。要寻求专业教育与思政要素的有机结合点,避免过于突兀、平淡的说教方式,根据专业课程实际情况实现知识与价值观的有机结合。推进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与改革、发挥课程育人功能、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要积极推进课程思政工作要将时政热点和课程学习结合,将保险学习和党的宗旨联系起来,将经济规律和社会规律相区分,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相结合,将唯物辩证法和科研方法相结合,教学生以全面、客观、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实现循序渐进、日积月累的正能量影响。思政课教师要主动与保险专业教师沟通,参与学生的职业实践活动,了解职业岗位的要求,在教学中注意结合学生的保险专业进行教学,把思政课融入保险专业教育中,充分发挥实践育人的积极作用,也为进一步尝试推动保险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构建“课堂—实践—网络—教材”四位一体课程思政教学组织模式、将德育更好融入课程教学提供借鉴,积累经验。这对培养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重要的意义。

保险专业论文范文8

目前关于高等院校保险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基础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方面。王绪瑾认为,要以专业基本理论教育为核心,并从保险专业基础课程群、工具课程群和专业课程群等方面阐述了保险本科课程的具体设置。[1]李丹也提出了以保险理论基础知识和保险业务技术为基础的保险课程设置要求。[2]郑彬认为,保险学是集多学科为一身的边缘性学科,此特点决定了保险学科的发展必须高度注重实践,应当在教学的不同阶段逐步开设实践教学内容。[3] 

从上述研究来看,无论是以基础理论为核心还是以实践应用为核心的保险课程教学设置都未能很好地体现市场需求因素。本文以天津理工大学保险学专业为例,以其毕业生和就业单位作为调研对象,基于能力需求导向,改进了本科教学课程。 

二、市场导向的保险专业大学生素质能力指标的确定 

(一)保险学专业大学生能力指标的初步确定 

1.大学生能力培养方面。鲍长生将大学生的能力划分为三个方面,主要包括个人特质方面、通用能力方面和专业能力等。[4]余长春构建了大学生三层次能力体系模型:基础层能力、核心层能力和现实层能力等。[5]朱安红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及有关专家建议,提出了大学生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括基础发展力、自我提升力及实践应用力三个方面。[6] 

2.保险人才能力培养方面。李启明总结了不同保险方面人才的主要培养目标,归纳了通晓保险公司经营管理、风险管理和资金运用、熟悉各种险种和保险市场、通过保险中介业务开拓市场及掌握公司和保险合同相关财会、审计知识等方面的能力。[7]叶安照设计了保险专业立体教育教学系统,在其四维目标子系统中提出了基础理论知识能力、应用研究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及情商教育四个能力方面的培养。[8]胡杰提出作为一个合格的保险专业人才,应具备优秀的职业精神、良好的职业素养、很强的职业能力、良好的职业操守和丰富的职业常识等方面的素质。 

笔者通过对上述文献进行总结,结合天津理工大学保险学专业的特点,初步确定了包括基本能力、职业能力、健康心理承受能力三个层次的指标。 

(二)保险学专业大学生能力指标的调整及完善 

能力指标的最终确定主要是在初步指标的基础之上,通过用人单位的7家保险公司和2家银行机构的回访反馈及对天津理工大学保险学专业毕业生的调查,进行调整完善。通过疏理归纳反馈建议,笔者对调研问卷能力指标进行了最终完善及确定,调整如下。 

1.在职业能力层次增设了一级指标职业拓展能力,并下设3个二级指标:创新思维、职业发展与规划和管理组织能力。 

2.在基本能力方面又增加了工作习惯、数理统计能力和遵守职业操守等一级指标。具体能力及指标如表1所示。 

三、调研问卷发放及结果统计分析 

(一)问卷发放及样本基本情况统计 

问卷发放对象为天津理工大学2007届至2014届保险学毕业生(8届毕业生约500名),共发放问卷265份,收回有效问卷243份,问卷中除了对保险专业大学生素质能力进行调研外,还涉及受访者的工作单位、参加工作年限、所处职位等信息,调查样本基本情况如表2所示。 

通过得到的问卷调查结果,应用AHP法计算各个能力指标的权重,计算结果均符合一致性检验。 

(二)问卷分析 

1.基本能力分析。基本能力中各项指标的权重如图1、图2所示。 

从一级指标的权重可得出:沟通能力,人际交往和团队合作能力最重要,其次是工作习惯,再次是职业操守和数理统计分析能力,外语能力最不重要。 

从各项能力的二级指标权重来看,沟通能力中口头交流能力和信息提取能力最重要,接受信息能力次之,写作能力反而最不重要;在工作习惯中,高效利用时间最重要,其次是坚持不懈,办事稳重最不重要;在外语能力中,阅读能力最重要,口语能力次之,听力和写作能力不重要;在计算机操作能力中,办公软件操作最重要,专业软件次之;数理统计分析能力,职业操守,人际交往及团队合作能力中的各项指标权重基本一致,重要性相差不大。 

2.职业能力分析。职业能力各项指标中权重如图3、图4所示。 

从职业能力一级指标权重可以看出:学生对职业能力拓展培养最看重,其次是技术平台知识的培养,再次是经济平台知识和管理平台知识的培养,最不重要的是法律平台知识培养。 

从各项能力的二级指标来看:技术平台中最重要的是保险险种及保险市场知识,最不重要的是保险精算知识;经济平台中财务与会计和经济学与工程经济重要性基本一致;管理平台中客户关系管理相对重要一些,战略管理最不重要,其他几项基本相当;法律平台中保险专业相关法规重要性略大一些;职业拓展能力中职业发展与规划和创新思维权重相当,职业发展与规划略微重要,管理组织能力不重要。 

3.健康心理承受能力分析。健康心理承受能力中各项指标权重如图5和图6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挫折的主动适应能力权重大,更重要些。挫折的负荷能力中意志力更重要;挫折的主动适应能力中积极乐观的态度更重要。

四、天津理工大学现行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及改进 

(一)基本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及改进 

1.不重视沟通能力的培养,缺少团队合作能力的训练。从天津理工大学保险学专业目前设置的课程来看,关于人际交往及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的培养,在必修课中仅涉及大学语文Ⅰ(Ⅱ)一门课程,在学校公共选修课程中体现一些,比如社交礼仪艺术、汉语言口头表达能力训练、应用文写作与文档处理等课程,没有团队合作能力训练的相关内容。此外,每学期学校开设的选修课有几十门,学生选择很随意,只需选满8个学分就可以了。因此,可以考虑将一些课程作为必修课或者指定的选修课。根据调查,沟通能力中口头交际能力和信息提取能力比较重要,可以将汉语言口头表达能力训练作为必修课或指定选修课;人际交往及团队合作能力中各项指标权重相当,可以将现代公关理论及实践、中西文化比较与跨文化交际等课程作为必修课或指定选修课。对于信息提取能力的训练可增加文献检索课程,团队合作能力培养可通过设置2学分的组团游戏实训实践课程来完成,让学生角色互换,提升自我能力认识和团队合作。 

2.职业操守培养仅是突出政治特色,缺少通用的职业精神培养。关于职业操守培养,涉及的主要课程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代史纲要,共16学分,占基础课必修课程学分(共72学分)的22.2%,比重适当。这些课程培养了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但使命感和责任感还需加强,建议在这些课程中增设一些古今有使命感和责任感的故事。 

3.缺少工作习惯培养的课程。工作习惯是长期养成的,课程设置中没有特别涉及此方面能力的训练,但从问卷调查结果来看,工作习惯在基本能力中排名较前。建议以彼得·德鲁克著作《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为教材,开设一门新课时间管理,并增加一门选修课励志新篇:坚持就是胜利,培养学生良好的做事习惯,为以后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4.过于重视外语能力培养。从目前设置的课程来看,英语课程所占学分为20分,占基础课必修课程学分的27.8%,比重过高,应降低英语课程学分比例,建议听说训练占6~8学分,阅读与写作占4~6学分。 

(二)职业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及改进 

1.在技术平台中对保险险种及市场知识培养不够重视,工程相关领域课程设置过多。天津理工大学保险学专业在保险险种及保险市场能力培养方面,目前设置的课程为:必修课仅保险学原理一门,选修课包括工程保险理论及实践、商业保险概论和社会保险概论,总计10学分,这样的课程设置显然与其重要性不符。建议将商业保险概论和社会保险概论改为必修课。关于保险操作流程及保险营销方案设计的课程设置,主要有选修课保险市场营销学,以及实践课程认识实习和保险综合案例分析,共4学分,基本能满足这方面知识的培养需求,但考虑到本校许多毕业生毕业后从事保险销售方面的业务,建议增加保险市场营销学课时,学分改为3学分,并将其改为必修课。关于保险精算方面的能力培养,主要开设的是必修课保险统计与精算。到目前为止,本校保险学专业的毕业生没有一人从事精算工作,因此,这门课程对保险精算方面知识的训练已满足。关于工程及工程风险能力培养设置的课程较多,必修课包括项目管理、工程力学、工程结构,选修课包括土木工程概论、安装工程概论、工程计量学、工程计价学,总计18学分。从问卷调查结果看,在保险公司和银行工作的毕业生认为这方面知识不重要,但在工程咨询等部门工作的毕业生认为此项知识比较重要。从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从事工程保险的少之又少,从事工程计价或工程咨询的不超过10%。因此,建议课程设置既满足少数从事工程方面工作毕业生的需要,又要满足大多数从事保险、银行业务工作的毕业生需要,总课程数不变,但将工程力学、工程结构调为选修课,将来愿意从事工程方面工作的学生可以自行选择。 

2.经济平台中缺少财务管理知识训练,其他课程设置较合理。从调研结果来看,关于财务和会计知识的几个方面权重基本一致,只有从事寿险工作的毕业生认为会计学原理和财务管理更重要,保险会计不重要。目前本校设置的课程包括:必修课会计学和选修课保险会计,共5学分,建议增设一门课程财务管理,3学分,可以放在选修课中,这样总学分达到8个。关于经济学方法课程的设置,本校必修课包括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工程经济学三门课程,选修课包括保险经济学,共计11学分,对这方面能力的训练已能够满足,不必再增加课程。 

3.管理平台缺少客户关系管理能力培养。从调研结果来看,客户关系管理在管理能力中占比最高,但目前本校关于管理平台能力训练的课程,必修课包括管理学、保险合同管理、投资学、风险管理与风险理论和战略管理,选修课包括保险管理学和国际金融,共计17学分。很显然,缺少客户关系管理能力的培养,与学生毕业需求不符。因此,应增设客户关系管理课程,2~3个学分,作为必修课,还可增设一门选修课客户心理学,2个学分。鉴于战略管理重要性低,将战略管理课程设为选修课比较合适。 

4.法律平台课程设置较合理。从调研结果来看,保险业等相关法律法规重要性高于一般性经济法律法规。本校目前设置的课程都是必修课,包括经济法和保险法,这基本能满足学生法律平台的训练要求,但考虑到有少部分学生未来可能从事工程咨询等行业,因此,建议增设一门与建筑业相关的法律法规的选修课,2个学分。 

5.职业拓展能力中创新思维训练不足。目前本校关于职业拓展能力培养,主要设置的课程是研究与创新实践,包括大学生校内科技立项,“挑战杯”科技立项,参加保险行业创新论文竞赛,在核心期刊上,都可以不同程度的减免相应学分。此外,可以增加学生创新思维训练方面的课程。 

(三)健康心理承受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及改进 

目前本校关于这方面能力的培养都是在公共选修课程,总计8学分。鉴于目前学生抗挫折和抗压能力较差,心理容易出现问题,建议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与发展设置为必修课程或指定选修课,并增设实训课程抗压能力训练,此课程可以按2学分设置,放在实践课程中。 

[ 参 考 文 献 ] 

[1] 王绪瑾.保险专业本科教育的若干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2(9):43-44. 

[2] 李丹.高等院校保险学专业课程改革探索[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122-127. 

[3] 郑彬,车辉,张玉红,等.高等院校保险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78):86-88. 

[4] 鲍长生.大学生能力的社会需求与培养路径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3(3):89-91. 

[5] 余长春,彭本红,上官飞.大学生能力体系的构建与形成机理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9(8):95-96. 

[6] 朱安红,贾昌萍,郭如良.新形势下大学生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及综合评价方法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156-161. 

保险专业论文范文9

关键词:民办院校;保险专业;实践教学

一、民办本科院校保险学专业的定位

当前,国内高校呈现多样化的办学模式,一般可分为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和教学型大学三个层次。高校在定位自己培养人才的目标时,不仅要同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还要与自己所属的层次相适应,因此民办本科院校应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及地方区域经济发展情况,确立培养创新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办学定位,培养基础理论较扎实、知识面较宽、实践能力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保险学属于应用经济学的范畴,具有较强的实用性,这决定了高校培养的保险学专业毕业生不仅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应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一般来说,民办高校培养的保险专业毕业生在理论素养方面比不过重点大学的学生,而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又不具有优势,这也是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不乐观的原因。因此,民办本科院校保险学专业在实践教学改革中,教师教学要紧紧围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走出传统的学术型人才和精英教育模式,使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与社会需求相一致,既要有理论基础,也要突出应用能力,即在掌握保险学基础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加大对实践教学的投入,提高综合设计型、研究探索型实验,通过参加社会活动和学科竞赛等综合实训项目,以及毕业实习与论文研究等实践环节,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

二、民办本科院校保险学专业开展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我国自1979年恢复保险业务以来,经过30多年的发展,保险公司的数量逐渐增加,截至2018年2月,全国保险公司达179家,对保险专业人才需求大幅增加,但是保险专业毕业生往往不能满足保险公司对人才的要求,从而产生供求结构不平衡,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公司苦于不能招到合适的人才,因此民办本科院校保险学专业开展实践教学尤其必要。

(一)开展实践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

保险学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专业,传统的教学模式一直侧重对学生保险基础理论的培养,而忽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但是诸如《保险学原理》、《人身保险》、《财产保险》等课程,如果一味的灌输理论知识,不仅晦涩难懂,而且长期如一还会使学生失去学习动力。开展实践教学,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改变传统的理论灌输,将生活中真实的保险案例带入课堂,采用案例与相关的理论知识相结合的方式,小组讨论方式等进行授课,可使学生耳目一新,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开展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必然要求

党的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长期以来,我国教育存在的问题就是缺乏对创新人才的培养,然而,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在新的时代背景和社会背景下,高校教育必须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升到新的高度,保险学专业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高校应在保险专业教学更新教育理念,倡导创新文化,变革教育模式,摒弃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推动实践教学改革,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社会培养创新创业人才。

(三)开展实践教学是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有力保障

现在保险公司招聘人才主要通过校园招聘和社会招聘两种方式,保险公司在招聘人才时往往会考虑机会成本,招聘一个刚刚毕业的大学生,由于缺乏社会工作经验,保险公司培养人才所要花费的成本远远要大于有工作经验的人员,而几年后,公司可能又要面临培养的人才流失的风险,这些都导致现在的保险公司在招聘时更倾向于社会招聘,怎样才能提高刚毕业的大学生的竞争力,成为高校亟需解决的问题,所以在这种形势下,高校应该开展实践教学,培养不仅理论基础扎实而且具有实操能力的保险专业人才,使毕业的大学生具有保险公司要求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能顺利和保险公司的人才需求对接,并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出。

三、民办本科院校保险学专业实践教学探索

民办本科院校明确了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办学定位,在实践教学中以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为目标,探索适合民办院校的实践教学方式,不仅提升学生的理论素养,而且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业界需要的保险专门人才。

(一)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教师在保险学专业教学过程中应该转变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例如课堂展示法、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等。课堂展示法体现两种形式,一种是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采用多种形式的展示方式,如ppt,视频等,提高学生的专注力;一种是每节课由学生对保险热点问题进行展示,这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查找资料的能力。案例教学法通过教师对案例进行介绍,提出需解决的问题,然后由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对案例进行分析,最后由教师对案例进行总结。整个流程下来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会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小组讨论过程中还会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能力。情景模拟教学法以案例教学为基础,设置模拟的情景、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最后由教师或者聘请业界专家进行点评的方式进行。这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有利于开拓学生的创新精神。总之,教师在选择教学方式时,还要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让各种教学方式在实践教学中充分发挥作用。

(二)实行校企互派人员兼职模式

目前高校的专职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的就业模式,缺乏行业相关工作经验,对保险公司的经营管理没有切身的体验,教学中难免出现“照本宣科”的现象,所以高校应注重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积极鼓励教师到保险公司挂职锻炼,增强教师对保险公司经营管理的感性认识,增加实践经验,实现保险理论和实务的充分融合。与此同时,对于实践性很强的保险学课程,如《保险营销学》等课程,高校同样可以聘请业界销售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授课,以实际案例进行教学,如客户拜访、销售话术、维护客户关系等一一向学生介绍,这有利于加强学生对保险实务的掌握,另一方面,由于受传统的保险思维的影响,学生普遍对保险学专业存在排斥心理,也可以定期聘请业界专家或研究学者来校开展专题讲座,就行业政策法规、热点问题、学术前沿展开讨论,开阔学生的视野,开拓创造性思维,消除学生对保险专业的疑虑,增加对保险专业的自信心,充分发挥保险业界和学界的良性互动。

(三)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高校应加强校内实验室建设,尤其在软件投入方面,要积极的和保险公司进行沟通,购买和保险公司模拟度高的保险软件,建立高仿真的校内保险实训基地,注意实践教学软件要及时更新与补充,这样学生在实训课上可以模拟保险公司业务流程,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同时,保险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保险业界的大力支持,高校应积极与保险公司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一方面可以安排大一、大二保险专业的学生定期到保险公司进行参观,了解保险公司的企业文化,增强学生对保险公司运营的感性认识;另一方面,安排大三、大四的学生到保险公司顶岗实习,增加他们的实习经验,为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构建订单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在人才培养上应以行业需求为导向,积极与地方的保险机构合作,构建订单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发挥高校和保险公司各自的优势。高校从保险公司对人才需求角度出发,与公司共同定制相关的课程,确定订单人才培养方案,培养符合保险公司需要的专门人才,提高保险毕业生的竞争力。订单人才培养模式在课程设置方面,要与保险公司的培训课程相区别,不能急功近利,要充分考虑行业需求,注重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在确定订单培养学生名单时,应坚持保险公司和学生双向选择的原则,并实行动态管理,建立选拔与淘汰机制,以每学期为单位考核学生,这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一方面鼓励没有选拔进来的学生继续努力,另一方面避免订单式培养的学生产生懈怠心理。订单式人才培养的学生更具有针对性,有利于提高民办院校的就业率。

保险专业论文范文10

关键词:保险专业;地方;高等财经院校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0-0074-02

随着中国保险业的飞速发展与保险市场的全面开放,保险人才的高度紧缺已经成为行业快速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根据瑞士再保险经济研究与咨询部的研究,预计至2020年,中国保险从业人员将从2010年的390万人递增至1 200万人。西南财经大学的研究预测表明,到2015年,中国保险高级管理人才需求将超过5.8万名,保险精算人才需求将超过700名,保险核保人才需求将达到1.3万名。而到2015年,高等院校的专业保险人才供给不到1.3万名。① 尽管保险人才极度缺乏,但从高校保险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来看,仍然存在两难的矛盾(陈珍,2010):一方面保险企业求贤难,即保险人才“不够用”,另一方面高校保险专业学生就业难,即“不适用、不被用”。② 这一矛盾反映了当前高等财经院校保险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与保险企业人才需求的背离。提高保险本科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满足保险企业的人才需求,已经成为财经高校保险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共识。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和《贵州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要求,依托学校建立西部地区高水平财经大学和培养“儒魂商才”总体目标,贵州财经大学保险专业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适应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以满足西部及欠发达地区保险人才需求。为达到这一人才培养目标,贵州财经大学保险专业自2005年开设以来,就非常重视其实践教学问题。经过多年的研究与探索,逐步形成了满足人才培养目标需要的多元化系统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二、实践教学体系

(一)践行五阶段实验实践教学体系

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贵州财经大学金融学院金融学科建立了以全程实验实践为特征的五阶段实验实践教学体系,即:在本科教学中实行全程实验实践介入,让学生从入学伊始就开始接触金融实务,并在四年的学习过程中从认知性实验、验证性实验,逐渐过渡到设计性实验、经济管理综合实验,最后经过校内、校外的综合实习,将学生培养成为理论基础扎实、具有较强实务操作能力和适应能力,成为基层企事业单位亟需的应用型金融专业人才。保险专业在教学中践行五阶段实验实践教学体系。

第一阶段,学生入学后在第一学期就开设认知性实验课程,让学生较早地了解有关商业银行柜面业务、国际结算、信贷业务、寿险、财险、证券、期货、外汇等方面的基本业务,学会常用软件的操作。

第二阶段,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学生模拟证券交易、模拟外汇交易、模拟期货交易,同时聘任保险公司专业讲师、商业银行专业人员对学生进行保险营销、投资理财、商业银行产品营销等业务知识的培训。

第三阶段,强化课程实验,将专业课程教学全面纳入实验教学,要求主要专业课程实验课时不能低于全部课时的1/4,部分课程要求达到1/3,课程内容从验证性实验逐步过渡到设计性、综合性实验。

第四阶段,在专业实习阶段进行经济管理综合实验,学生分组模拟商业银行、模拟保险公司、模拟理财工作室,学习综合运用证券、期货、外汇等投资工具模拟保险、模拟套期保值、模拟投资理财等金融业务,并要求学生分阶段提交业务开展情况报告。

第五阶段,在毕业实习阶段实行校内实习和校外实习相结合。在校内实习阶段,让学生融入全校的经济社会发展模拟实验,与法律、工商、税务、国际经济等专业的学生一起,通过自行寻找投资机会、自行签立经济合同、自行处理法律纠纷,锻炼学生的业务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在校外实习阶段,让学生走进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期货公司,了解金融企业的业务流程、业务处理方法,了解金融企业对不同层次金融人才的需求,同时展示学生的精神风貌,让企业了解学生,增加学生的就业机会,提高学生就业的竞争力。

(二)实行“双证教育”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双证教育是指在取得毕业证和学位证的同时,还需要取得一个专业资格证书。根据培养目标“培养应用型人才”,着重培养其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同时,双证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对本专业的认可度,是学生毕业从事本行业所需具备的专业资格证书,另一方面也是符合用人单位对学生基本素质的要求。

(三)改革学习评价制度,加强课堂实践教学

学习成绩的评价与考核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强的导向作用。为了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转变,需对原有考试制度进行适当改革。一是在考核方式上,将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平时成绩与期终考试成绩占比需根据课程性质不同,采取不同比例,对实验课程平时成绩占比应高于一般基础理论课程,对在随堂考核、课程论文写作和课程实习中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加分奖励,以激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活动。二是在考核内容上,将减少知识性试题的份量,增加案例分析、方案设计等能力性试题的份量,侧重于考核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防止和杜绝平时不认真学习,到期末靠死记硬背应付考试的现象,使学生对所学的课程内容真正做到“弄懂、学活、会用”。

(四)优化教学方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设计和选择教学方法。根据本专业教学内容实务性强的特点,结合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充分利用现有师资条件,在对各种教学方法进行比较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开放式教学、情景式教学、启发式教学、研讨式教学、案例教学、研究性教学等先进教学方法,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一般原理与典型案例相照应,知识、能力和素质相统一,以实现教学互动,激发学习热情,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五)加强校企合作,培养学生实务操作能力

重视校外实习基地建设,重视与保险公司联系,一是主要让学生到保险机构实习,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二是聘请保险机构优秀工作者为学生指导教师,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建立保险优质实习基地。通过校内实验与校外实习的结合,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缩短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适应工作的时间。

三、结语

综合对毕业生就业单位实地走访和问卷调研资料显示,用人单位对保险专业毕业生的培养质量的满意度较高,对他们的个人素质、敬业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均给予高度评价。但是专业在实践教学方面仍然存在不足,如实践教师队伍欠缺、实践教材的缺乏等,这也是下一步将着力建设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陈珍.高校保险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探讨[J].甘肃科技,2010,(14).

保险专业论文范文11

关键词:金融保险;实训基地;培养模式

金融保险专业旨在培养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现代金融、保险、理财、证券等方面知识;能够综合运用各种金融工具,解决金融实务问题,并能够从事银行信贷管理、公司和个人理财、证券投资、银行风险管理、保险业务等工作;能够在保险公司、金融机构、企事业单位等从事金融、保险、财务管理的专门人才。在具体人才培养实施方案中,结合职业技术院校学生层次特点,本专业注重培养学生扎实的保险理论基础和实务应用能力、金融基本理论和交易技巧,并注重培养学生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技能操作与应用能力。要求毕业生考取英语、计算机、保险人等相关资格证书;掌握保险知识现代金融知识和金融业务操作技能,具备风险意识;具有敬业精神和行业所需的综合素质;了解国家有关经济、保险、金融方面的政策法规;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操守和人文素养,能熟练处理业务。鉴于此,笔者认为应针对我校实际情况,进一步调整、完善金融保险专业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

一、金融保险专业建设概况

金融保险专业自开设以来,学校对该专业建设与改革倾注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使该专业的办学条件得到良好发展,专业优势明显,特别是在基础管理、师资队伍、教学设施、等方面形成了一定优势。

(一)形成较为系统的课程建设体系,并取得一批成果

我系金融保险专业教学坚持“适应发展、积极探索、适时改革、不断进取”的原则,大力推进教学方法改革、教学课程改革,加强课程建设的整体性和综合性,突出实际效果。主要措施有:在教学研究上狠抓基础环节,积极开展教研活动,坚持每周都搞,每个人都搞,并形成阶段性经验积极进行推广。重视理论教学中的实践能力培养,坚持以课程建设为突破口,聘请校外专家参与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革新方案,把课程建设的与时具进性作为教学改革的重点。目前在金融保险专业中,遴选7门课程作为重点课程,即《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社会保险》、《人寿保险》、《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证券投资学》、《保险概论》。经过几年的努力,金融保险专业在教学大纲、多媒体课件、简易网络课程、试题库、习题集建设方面取得了扎实有效的进展,同时在每学期的学生评教活动中,保险、证券、经济法、金融方面的专职教师都得到学生高度认可与好评。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师资结构,实现了师资力量提升

近两年通过对外引进,补充了师资新力量,这些年轻老师通过努力,在教学一线取得了瞩目的成绩。此外,在已有师资基础上深挖现有潜力,采取灵活的方式对教师实施能力提升和结构优化,建立与校外专家的定期讨论和研讨制度,不断完善教学中的技能与技巧。鼓励中青年教师进修深造,目前金融保险专业的专职教师中已有5名教师考上了研究生或研究生已毕业,大大提高了师资队伍的整体专业素质和学历水平。

(三)注重学生能力培养,专业教学成果丰硕

几年以来我系金融保险专业教学质量稳步提高,这一成果得益于长期不懈地重视教学工作和学生能力培养。在日常教学中,每一位老师注重学生实际技能的培养,采用案例教学、技能培训教学、实践观摩教学、多媒体教学等方法措施,积极培养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与主动性;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鼓励并支持学生在课余时间参与和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不同学科或同一学科的老师在同一学期、不同学期间相互听课,取长补短,以提高彼此的教学水平与技巧。通过这些努力和付出,培养的学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04级金融保险专业毕业生55人,考取保险人资格证书的比率为98.1%,就业率达到100%。05级金融保险专业学生考取保险人资格证书的比率为100%,06级保险人资格考试一次通过率达到93.8%。此外,部分学生参与全国股票大赛,取得二等奖。本专业还制定了切合实际的科研规划,鼓励教师“以教学带科研,以科研促教学”,近年来,共取得省市级科研成果3项,发表学术论文13篇,其中核心论文7篇。获院级奖励证书15件,市级奖励证书3件。

(四)建立了实习实训基地,形成了能力和素质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

经过努力,金融保险专业与大唐联合保险公司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这为学生参与实践提供了良好的实习机会。每一届学生都可以根据开设专业的具体进展情况,分不同阶段在实训基地进行实习,具体内容由实训基地人员进行统一安排。实践活动结束后,学生针对实习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进行总结,以便于在随后的学习中弥补不足。在三年培养中,注重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良好的综合素质,包括创新能力、综合能力、实践能力、创业能力和合作能力,并将这一理念贯穿于学生实训实践中,与实训基地人员共同打造学生成长的平台。

二、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金融保险专业建设在取得一系列成绩的同时,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在教学改革方面的欠缺

受制于实训基地的支持不足(实训基地太少)以及教师观念、社会观念等方面的因素,目前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难以真正推行和取得实质性的突破,教育教学改革完善的同时没有取得重大进展,难以形成有别于其他同类职业教育的鲜明特色。

(二)缺乏有效的校企合作机制

高职教育是面向生产、管理、经营、服务第一线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这就决定了高职教育必须走产学结合之路,专业建设也必须强化校企合作。然而到目前为止,我们专业尚未真正形成校企互赢的合作机制。虽然建立了实习基地,但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如很多同学反映实习时间太短,无法掌握更多的业务流程。

(三)对科研的不重视导致科研力量薄弱

由于职业技术院校的教师在评职称中对是否承担或参与过科研项目并没有明确的要求,导致很多老师不重视科研项目,只重视发表学术论文,同时限于学校层次与激励不足问题,致使专门研究、专题研究比较少,老师们缺少内在动力,科研队伍难以发展壮大。

三、对策建议

针对上述基本状况与问题,为了进一步加快金融保险专业的发展,使之更适应社会对该专业的需求,笔者建议重点从以下几方面完善教学体系。

(一)完善知识、能力和素质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

依据专业特点以及社会对金融保险人才的规格要求,在突出基本能力、岗位能力、应变能力等各种能力培养的同时,加强基础理论教学和应用。如: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立多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并拓宽实习实训领域和增加时间,让学生接受系统理论知识后,能够有充足的机会得到锻炼,而不仅仅单纯追求一种形式。在目前已有模式上探索新的有效方案,突出实践部分,注重实用性,与实践单位形成有效的沟通机制,依据需要随时调整培养方法和培养措施,使之具有针对性,让学生做到学有所用,学有所长。

(二)改革课程体系及其内容,优化课程结构

针对职业岗位特点实施教学计划,注重课程开发与教材建设的实用性和时效性,构建以综合素质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重点,适应经济建设、社会进步、个性发展需要的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根据学生不同年级的不同需要,制定多个人才培养方案和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办法。重点从基本素质、专业技能、专题讲座三方面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在老师讲授中,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将一些不需用的课程内容加以削减;同时向学生传授道德、礼仪、安全、健康、法律等基本素质和修养的有关内容,以此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针对我系职专层次的学生加强专业技能基本平台建设,包括主干核心课程和专业实训、实习等内容。在此基础上,聘请校内外专家开展为加深或拓展专业方向为目标的专题讲座,开拓学生视野。

(三)改革考试方法,建立创新的评价体系

从改革考试制度入手,继续完善对学生学习效果检验的评价体系。我们可以尝试如下做法:一是文化课抽查考核必须掌握的内容,专业课强化实践考试;二是取消单纯以考试成绩为主的评价方式,改为考试与综合测评、多元评价、多证考核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三是实行弹性学制,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或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实践,半工半读;鼓励学生选修其它专业课程,掌握多门技能,参加技能实践。在新的评价体系中,应能够充分调动各类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能根据自己个性特长,充分展露自己的才华。

(四)建设第二课堂,培养学生适应能力

通过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和各项资格培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职业适应能力。将学生活动与核心课程、潜在课程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构成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整体课程体系。发动骨干学生力量,组建多种形式的第二课堂,以传帮带形式培养学生自适应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五)充分发挥各方力量,扩充实习实训平台

积极发挥老师、学校和毕业生力量,通过多种途径和渠道建立有效的实践基地,如证券、金融基地,给学生提供多种技能的操作与应用平台。采购支持相关技能训练的应用软件,建立校内实验室和实训平台。

(六)重视科研,推行有效激励机制

鼓励老师在授课之余从事科研项目的研究,建立报酬机制,出台评聘结合办法,深入发掘和调动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奖励优秀成果。

参考文献:

[1]LagendijkA.CornfordJ.Regionalinstitutionsandknowledgetrackingnewformsofregionaldevelopmentpolicy[J].Geoforum,2000.

[2]Leeuwis,municationforInnovationinAgricultureandRuralResourceManagement.BuildingontheTraditionalofAgriculturalExtensionOxford:BlackwellScience.2003

保险专业论文范文12

关键词:金融保险;实训基地;培养模式

金融保险专业旨在培养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现代金融、保险、理财、证券等方面知识;能够综合运用各种金融工具,解决金融实务问题,并能够从事银行信贷管理、公司和个人理财、证券投资、银行风险管理、保险业务等工作;能够在保险公司、金融机构、企事业单位等从事金融、保险、财务管理的专门人才。在具体人才培养实施方案中,结合职业技术院校学生层次特点,本专业注重培养学生扎实的保险理论基础和实务应用能力、金融基本理论和交易技巧,并注重培养学生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技能操作与应用能力。要求毕业生考取英语、计算机、保险人等相关资格证书;掌握保险知识现代金融知识和金融业务操作技能,具备风险意识;具有敬业精神和行业所需的综合素质;了解国家有关经济、保险、金融方面的政策法规;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操守和人文素养,能熟练处理业务。鉴于此,笔者认为应针对我校实际情况,进一步调整、完善金融保险专业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

一、金融保险专业建设概况

金融保险专业自开设以来,学校对该专业建设与改革倾注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使该专业的办学条件得到良好发展,专业优势明显,特别是在基础管理、师资队伍、教学设施、等方面形成了一定优势。

(一)形成较为系统的课程建设体系,并取得一批成果

我系金融保险专业教学坚持适应发展、积极探索、适时改革、不断进取的原则,大力推进教学方法改革、教学课程改革,加强课程建设的整体性和综合性,突出实际效果。主要措施有:在教学研究上狠抓基础环节,积极开展教研活动,坚持每周都搞,每个人都搞,并形成阶段性经验积极进行推广。重视理论教学中的实践能力培养,坚持以课程建设为突破口,聘请校外专家参与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革新方案,把课程建设的与时具进性作为教学改革的重点。目前在金融保险专业中,遴选7 门课程作为重点课程,即《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社会保险》、《人寿保险》、《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证券投资学》、《保险概论》。经过几年的努力,金融保险专业在教学大纲、多媒体课件、简易网络课程、试题库、习题集建设方面取得了扎实有效的进展,同时在每学期的学生评教活动中,保险、证券、经济法、金融方面的专职教师都得到学生高度认可与好评。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师资结构,实现了师资力量提升

近两年通过对外引进,补充了师资新力量,这些年轻老师通过努力,在教学一线取得了瞩目的成绩。此外,在已有师资基础上深挖现有潜力,采取灵活的方式对教师实施能力提升和结构优化,建立与校外专家的定期讨论和研讨制度,不断完善教学中的技能与技巧。鼓励中青年教师进修深造,目前金融保险专业的专职教师中已有5名教师考上了研究生或研究生已毕业,大大提高了师资队伍的整体专业素质和学历水平。

(三)注重学生能力培养,专业教学成果丰硕

几年以来我系金融保险专业教学质量稳步提高,这一成果得益于长期不懈地重视教学工作和学生能力培养。在日常教学中,每一位老师注重学生实际技能的培养,采用案例教学、技能培训教学、实践观摩教学、多媒体教学等方法措施,积极培养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与主动性;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鼓励并支持学生在课余时间参与和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不同学科或同一学科的老师在同一学期、不同学期间相互听课,取长补短,以提高彼此的教学水平与技巧。通过这些努力和付出,培养的学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04 级金融保险专业毕业生55 人,考取保险人资格证书的比率为98.1%,就业率达到100%。05 级金融保险专业学生考取保险人资格证书的比率为100%,06 级保险人资格考试一次通过率达到93.8%。此外,部分学生参与全国股票大赛,取得二等奖。本专业还制定了切合实际的科研规划,鼓励教师以教学带科研,以科研促教学,近年来,共取得省市级科研成果3 项,发表学术论文13 篇,其中核心论文7 篇。获院级奖励证书15 件,市级奖励证书3 件。

(四)建立了实习实训基地,形成了能力和素质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

经过努力,金融保险专业与大唐联合保险公司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这为学生参与实践提供了良好的实习机会。每一届学生都可以根据开设专业的具体进展情况,分不同阶段在实训基地进行实习,具体内容由实训基地人员进行统一安排。实践活动结束后,学生针对实习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进行总结,以便于在随后的学习中弥补不足。在三年培养中,注重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良好的综合素质,包括创新能力、综合能力、实践能力、创业能力和合作能力,并将这一理念贯穿于学生实训实践中,与实训基地人员共同打造学生成长的平台。

二、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金融保险专业建设在取得一系列成绩的同时,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在教学改革方面的欠缺

受制于实训基地的支持不足(实训基地太少)以及教师观念、社会观念等方面的因素,目前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难以真正推行和取得实质性的突破,教育教学改革完善的同时没有取得重大进展,难以形成有别于其他同类职业教育的鲜明特色。

(二)缺乏有效的校企合作机制

高职教育是面向生产、管理、经营、服务第一线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这就决定了高职教育必须走产学结合之路,专业建设也必须强化校企合作。然而到目前为止,我们专业尚未真正形成校企互赢的合作机制。虽然建立了实习基地,但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如很多同学反映实习时间太短,无法掌握更多的业务流程。

(三)对科研的不重视导致科研力量薄弱

由于职业技术院校的教师在评职称中对是否承担或参与过科研项目并没有明确的要求,导致很多老师不重视科研项目,只重视发表学术论文,同时限于学校层次与激励不足问题,致使专门研究、专题研究比较少,老师们缺少内在动力,科研队伍难以发展壮大。

三、对策建议

针对上述基本状况与问题,为了进一步加快金融保险专业的发展,使之更适应社会对该专业的需求,笔者建议重点从以下几方面完善教学体系。

(一)完善知识、能力和素质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

依据专业特点以及社会对金融保险人才的规格要求,在突出基本能力、岗位能力、应变能力等各种能力培养的同时,加强基础理论教学和应用。如: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立多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并拓宽实习实训领域和增加时间,让学生接受系统理论知识后,能够有充足的机会得到锻炼,而不仅仅单纯追求一种形式。在目前已有模式上探索新的有效方案,突出实践部分,注重实用性,与实践单位形成有效的沟通机制,依据需要随时调整培养方法和培养措施,使之具有针对性,让学生做到学有所用,学有所长。

(二)改革课程体系及其内容,优化课程结构

针对职业岗位特点实施教学计划,注重课程开发与教材建设的实用性和时效性,构建以综合素质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重点,适应经济建设、社会进步、个性发展需要的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根据学生不同年级的不同需要,制定多个人才培养方案和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办法。重点从基本素质、专业技能、专题讲座三方面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在老师讲授中,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将一些不需用的课程内容加以削减;同时向学生传授道德、礼仪、安全、健康、法律等基本素质和修养的有关内容,以此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针对我系职专层次的学生加强专业技能基本平台建设,包括主干核心课程和专业实训、实习等内容。在此基础上,聘请校内外专家开展为加深或拓展专业方向为目标的专题讲座,开拓学生视野。

(三)改革考试方法,建立创新的评价体系

从改革考试制度入手,继续完善对学生学习效果检验的评价体系。我们可以尝试如下做法:一是文化课抽查考核必须掌握的内容,专业课强化实践考试;二是取消单纯以考试成绩为主的评价方式,改为考试与综合测评、多元评价、多证考核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三是实行弹性学制,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或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实践,半工半读;鼓励学生选修其它专业课程,掌握多门技能,参加技能实践。在新的评价体系中,应能够充分调动各类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能根据自己个性特长,充分展露自己的才华。

(四)建设第二课堂,培养学生适应能力

通过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和各项资格培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职业适应能力。将学生活动与核心课程、潜在课程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构成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整体课程体系。发动骨干学生力量,组建多种形式的第二课堂,以传帮带形式培养学生自适应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五)充分发挥各方力量,扩充实习实训平台

积极发挥老师、学校和毕业生力量,通过多种途径和渠道建立有效的实践基地,如证券、金融基地,给学生提供多种技能的操作与应用平台。采购支持相关技能训练的应用软件,建立校内实验室和实训平台。

(六)重视科研,推行有效激励机制

鼓励老师在授课之余从事科研项目的研究,建立报酬机制,出台评聘结合办法,深入发掘和调动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奖励优秀成果。

参考文献:

Lagendijk A. Cornford J. Regional institutions and knowledge tracking new forms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policy . Geoforum,2000.

Leeuwis,C.and A Van Den Ban. Communication for Innovation in Agriculture and Rural Resource Management. Building onthe Traditional of Agricultural Extension Oxford: Blackwell Science.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