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散文诗

散文诗

时间:2022-02-26 09:04:58

散文诗

散文诗范文1

著名诗散文作家、教授陈朝慧(笔名淡墨),他“积一生之守候,用毕生的探索和追求”的艺术成果:近期由百花文艺出版社正式出版《淡墨散文精品选》。全书精选了作者诗散文作品142篇,35万字。共分八个部分:情系红土地、人与自然、东方女人花、云南时空、情感驿站、梦萦故乡、哲理人生、今昔校园。这部作品,是他生命中的一朵褶褶发光的火星、是他用心血和汗水浇开的一朵太阳花。

这部书名为散文精品,实际上是诗的散文、散文的诗,即“诗散文”的精品。

“诗散文”(Poetic Prose)是西方传来的一种新文体。就是在散文的形式和特质上加入了诗的元素,包孕着诗意的散文。既有散体而又形式自由的散文特征,又有诗歌的诗意内核。它不是生活现象的简单罗列和浅层次的叙写,它是把生活用诗的精神孕育后再呈现给读者;它是散文诗的生长和延伸化,虽然是介于散文和散文诗之间的一种边缘文体,但却是一种独立的文体。诗散文的生命是自然,诗散文的灵魂是自由,诗散文的起源和归宿是情感。要而言之,诗散文的特质可以概括为六个字:“自然、自由、情感”,即描写的是天籁自然,追求的是灵魂自由,抒发的是内心情感。无论是从总体构思上,还是从意蕴、章节、韵律上看,它都具有鲜明的诗的特质。

在我国文坛上,写散文者不乏其人,也不乏大家,但写诗散文的人却很少。在我国文学史上,虽然曾经有一些诗人、作家,也写过一点诗散文,如朱自清、郭沫若、何其芳、冰心等等,但都是偶尔为之,远没有规模化、文体化,而且大多数缺乏自觉的诗散文的文体意识,所以至今尚无一个完整的、成熟的、能体现诗散文文体的独立文本。早年,淡墨也主要从事散文和散文诗的创作,只是在不自觉与不经意之中写一点诗散文。他说:“在散文创作的道路上,我始终都在寻找”。“每个作家都有一个如何发现自己、寻找自己的问题”(《淡墨散文精品选·文学崎岖路》)。后来,才慢慢有所感悟和追求,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便自觉地从事这种文体的探索和创作,在《散文》、《随笔》、《青年文学》、《十月》和美国的《世界日报》、台湾的《新生报》等报刊上发表了大量的诗散文作品,并且还入选《中国新时期新锐散文鉴赏》、《中国西部散文百家》等数十种选本。当文坛诗散文创作才初露端倪之际,他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可以说,《淡墨散文精品选》,是我国有史以来第一本自成体系的“诗散文”文本。

《淡墨散文精品选》的出版,既是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散文创作的一项重要成果,也是改革开放30年我国诗散文创作的可喜收获。本书未结集出版前,这些作品在国内就有广泛好评。去年一出版,更得到了散文界的一致好评,仅在他的新浪博客“淡墨的诗散文”上,作家、评论家、文友、博友,为《淡墨散文精品选》撰写或贴出的全面而系统的评论文章已有数十篇。著名散文家、原《散文月刊》主编贾宝泉先生说:“我对淡墨先生的散文是熟悉的。在我主持《散文》月刊期间,屡屡将他的作品列为头题。我读过淡墨先生两本散文集。给我的印象,括而言之:他的散文的中心部分是诗意的”,“淡墨先生的散文并不一味淡,往往倒是色泽明艳,语调欢快,镕裁地方语汇翻出新意境。对于他所心爱的云南,大西南,舍得泼墨。淡墨先生的散文蕴涵某种文化自觉,或谓文化统一性,他着力于将这种文化自觉或文化统一性转而成为有血有肉的客体生命,让云南成为云南,让大西南成为大西南。这大概是他心中难以松释的情结,也因此而为命笔的长久动力”。(引自贾宝泉先生对《啊,乌蒙山》的评论)。最近他看了《淡墨散文精品选》后又评论道:“这是我国写云南生活自成体系的独特作品,在云南散文中一枝独秀”。由于贾宝泉先生多次在他主编的《散文》上刊发淡墨的作品,所以对淡墨诗散文的评论很准确、很得当。

淡墨这部诗散文的最大特点是:在对生活的深刻观察和提炼的前提下,以淳朴的诗心、凝重的感情、神采飞扬的文笔,泼墨书写云南最独特的高原人生。这是一本渗透着浓郁诗情和“对红土地充满了忧患意识的书”(《淡墨散文精品选·文学崎岖路》)。他说:“又依恋又不满”“便是我这部作品的基调”,“我对这快土地爱得深沉!”(同上)。他笔下高原汉子那种淳朴豪爽的气质、顽强坚韧的性格,与死亡、大自然抗争中表现出来的顽强生命力的不屈与刚毅精神,不能不让人滋生由衷的爱慕之情,进而产生无比的崇敬之心。像《走进滇西》、《酒神》、《金江船夫》、《阿昌刀》、《猎神》这些作品,都不乏这样一些不屈不挠的高原人形象。他蜚声文坛的《走进滇西》开篇即是:“那么多大山手挽手肩并肩的站成滇西,像一群不懂得匍匐的汉子,将头颅越昂越高”。威猛的高原汉子“不害怕人生险恶”,酮体里充满了“顽强和坚韧”,像一座座“连绵的群山”。 他笔下的滇西,是云南高原的象征,是云南人的化身。这篇作品以象征的手法,把滇西群山比喻成不懂得低头的高原汉子:伟岸、蛮荒、剽悍、粗犷、博大,令人震撼。他在《酒神》中则这样写道:“高原汉子的太阳是从酒碗里升起来的。酒就是他们的女人。生活里没有酒就没有兴奋和燃烧。围着火塘端起海碗喝呀,一碗接一碗,饮下这火辣辣的人生。喝了酒,他们大怒江一样跌跌撞撞地走路,用酒烧红了的眼睛看大山跌倒,世界摇晃……”而金江船夫,则是“金沙江峡谷八卦炉似的,风雨雷电熔冶了他的性格。他背纤,每天都要背断千万缕阳光,然后峡谷黑了下来。江风拉直了的船纤,到底拧不过他的肱二头肌。他的形象属于石块和青铜。”高原汉子挺拔伟岸的形象,突兀地耸立在读者的面前。这就是淡墨笔下独特而别具个性的高原汉子的形象,他为滇西的艺术画廊浓墨重彩涂了一笔!

淡墨对生他养他的云贵高原充满着深情、至情。他对生活的观察十分细腻,对生活的感受异常敏锐,对景物的描写分外传神。如果说“高原汉子”是淡墨心目中一个综合的形象,那么高原老人、森林的女儿、山中孤独的女人,便是具体的形象。他用极为简洁、传神的笔墨,把他们勾勒得栩栩如生。就是这“又男性又女性的高原”,产生了丰富中国历史的“高原上的高原”:郑和;产生了“照亮了不朽的文化”的孙髯翁的大观楼长联。淡墨说“高原是一组群雕”。正是这些高原人书写了高原璀璨的历史,丰富了云南高原的历史文化。

淡墨长于抒情,长于在散文境界中营造浓郁的诗意,篇篇都充满着诗情画意,笔笔都流露出真挚感情,这部作品的大部分篇章都落笔于云南的本土生活。他以其“独特的生命体验”,生动地表现了云南高原汉子,在和死亡与大自然的抗争中展现出来的顽强而又坚韧的生命力;抒写了乌蒙山人的苦闷忧郁及其奋斗历程。对美丽的红土地,神秘的南高原的种种鲜活的生命和情景,他都以真诚的心灵、生花的妙笔,进行了诗意的雕刻,在丰富神奇的联想中织进了缜密的情感。他的诗散文的内容,完全是生活化的;他的诗散文的意象,完全把生活诗化了;他较好地把诗的生活化和生活的诗化这一矛盾对立体有机地统一了起来,这是非常难得的。比如《阿昌刀》,这篇就是他把生活诗化、把诗生活化的典型代表。他写阿昌刀的诞生:“红土地上的人喜欢把青春交给火焰与燃烧,将风风火火的人生放到铁砧上去锻打,锻打一种不卷刃的精神。大汗淋漓的黎明和黄昏从炉边离去,锻打,大锤和小锤轮番锻打,杂念和渣滓、懦弱和胆怯在铁锤下溅落。锻打,抡起太阳和月亮反复锻打,将生命和意志楔进纯钢的刀刃。锋利的阿昌刀就这样在燃烧的岁月中诞生”;写阿昌汉子的英雄气概则是:“蘸着凛冽正气,阿昌汉子将一柄秋天磨成刚正不阿,磨成一缕无情的寒光。在盛大的节日里,阿昌刀便以一种欢乐和激动从刀鞘里窜了出来,飞舞龙蛇。佩上阿昌刀,立在人的面前,腰杆便青松一样挺直了。佩上阿昌刀走在人群中,男子汉的气质便金子一样亮了。可佩阿昌刀的男人不是飞檐走壁的大侠,不是绿林好汉,不时兴《阳光三迭》,不会吟唱‘风萧萧兮易水寒’。他们用朴素如泥土的情感擦拭锋刃,唱着土得像大山一样的山歌去闯荡人生,浪迹荒原。他们大摇大摆地走在大都会的长街上,让外面的世界写上惊叹号!”“寂寞的山箐里,篝火将英雄的万丈豪情映照得明晃晃的”。多么酣畅淋漓!何等痛快萧洒!这样的高原人,让我们每一个读者,特别是我们这些生活在高原的人们豪情倍增!

淡墨的视野广阔,选材多样。几乎每篇都有丰富的意象、优美的意境、灵彩飞动的语言、精雕细刻的描绘、新颖奇异的想象、如诗如画的境界、五彩斑斓的画面、生动鲜活的形象。比如他笔下的滇西:“滇西被太阳晒得很黑。滇西有很适宜生育的骨盆”(《走进滇西》);他笔下执着眷爱的红土地: “传说的根是无论如何也捋不到头了,人们只记得红河水上漂来一个创世纪的葫芦。那样斑斓,那样永恒,是亿万年前凝固了的地火,大自然一封无法寄走的情书,在文明和蛮荒的边缘裸露生命和情感的原初。弯弯拐拐的山路是老鹰叼到蓝天上总也扯不直的意象,肆虐的风暴使得人心不敢靠近那片美丽,歌谣之树上坐着一个被小河淌水打湿了眉睫的女子”(《情系红土地》)。再看他笔下的乌蒙山:“乌蒙山大大咧咧的,背火药枪,说粗话,还将山歌的藤蔓甩过去缠女人。饿了,就用柴草烧些洋芋充饥;乏了,就和大山上的石头一起困觉。人在长满了山茅草的山坡上睡成大自然,大自然也时常披着毡衫在火塘边向火”(《乌蒙山》)。这些描写把人与自然写得那么和谐。这些描写不仅异常生动感人,而且画面优美、意蕴醇厚、哲理深刻。读他的作品,不仅可以享受到一席美味的精神“大餐”,而且会获得真正的美的享受,并在潜移默化中净化心灵、提升境界。

转贴于

淡墨对云南的山水人文、风土人情、禽鸟秘境,都写得十分深刻优美,让人回味无穷。最能体现淡墨的诗散文理论的作品是《不该走出崖画》。这篇作品感情激越,构思完整,形象鲜明,境界空灵幽深,刻画了一对“属于高原”、本身“就是年轻的高原”的恋人,在一个小站上即将分别时,那割舍不断的相思与震撼人心的苦恋。通篇以浓烈、深挚的情感,抒发了两人绵绵的相思,美丽的回忆,殷殷的嘱托,絮絮的情话,款款的诉说,深情的告慰,体现了深深的眷念和难舍难分的情怀。全文泼墨抒情,挥洒自如,似行云流水般自由,而且一气呵成,一情贯通。对这篇长达5000字的作品,作者在题记中说:“崖画是一种象征,象征人生美好的一切。”可见“不该走出崖画”,并非直指走出云南高原,而是指不该丢失人生最美好的东西:爱情。对象征人生美好的一切,都应该固守和握紧。

凡是听过二胡曲《空山鸟语》、唢呐曲《百鸟朝凤》(又名《百凤朝阳》)的人,都会对那种空灵静谧的意境、优美的旋律和节奏十分难忘。要想用文字把这种意境描写下来,把旋律与和声记录下来,实在不容易。但是,淡墨做到了。他的诗散文《空山鸟语》,抓住“空山”的特点“静”,鸟语的特点“动”,从静到动有序地展开,在静中写动,动中寓静,用语言镌刻出了一曲诗散文的“空山鸟语”,使读者从文字中享受到了音乐的旋律美、节奏美、和声美、情趣美。

毫不夸张的说:《淡墨散文精品选》是云南高原的独特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人文精神的诗的雕塑,正如他自己所说:“红土地,艺术和生命的本源”,“诗和山茅草无声地在这里发芽,那弯弯的红土路,是我作品中无法甩掉的情结”(《淡墨散文选·序》)。他把这片神奇的土地刻画得分外美丽和神奇,他把南高原的汉子和女人,雕塑得伟岸、彪悍,峻拔、豪爽;虽有几分野性,但又有满腔柔情,充满了诗情画意。

淡墨的诗散文之所以有如此优异的审美效果,正如作者所言:是因为“这些作品是从生命情感里流淌出来的,是从生活的泥土里生长出来的。是跃动着生命情感的形式,地道的粮食。”(《守望者的麦田·自序》);他还说:“诗散文不仅是自然的雕塑,生活的雕塑,还应该是心灵的雕塑”。(《守望者的麦田·困惑与思考》)。淡墨的诗散文,正是高原风情的美丽的油画,高原人的心灵的雕塑,高原沃土的精神食粮。淡墨和他的诗散文是属于云南、属于整个红土高原的。

在艺术上,淡墨不断追求精益求精。他说:“在我的艺术追求中,我崇尚艺术信息密集与浓缩,不看重生活素材的堆积和散漫;喜欢含蓄,不追求直白;喜欢艺术形式疆域里的自由驰骋,不习惯无边缘的宽松以及墨守陈规的拘谨”(《淡墨散文精品选·文学崎岖路》)。他的作品正是他这种理念的实践。

一般地说,散文长于抒情,拙于写人,诗散文写人更是一种难事。淡墨探索了诗散文写人的一些方法,积累了一些经验:抓住有价值的事件、生动的情节、闪光的细节、情感发展的脉络,进行提炼与浓缩,在关键处加以镂刻和勾勒。写作时求简不求繁,求精不求细,三刀两斧便把形象雕刻出来。这一技法,除《不该走出崖画》等篇有所体现外,他写到的一些曾经风云一时的历史女人:虞姬、慈禧等,也大多采用了这一技法。比如他写虞姬的身姿是“且柔且细的常春藤”,写她的美与爱是“一朵从战争的缝隙里开出来的娇艳的鲜花”;写她的自刎是“用三尺龙泉剑将她嫩秧秧的生命和爱情割破”,多么形象、多么鲜活!特别是他写“用美软软地整治男人,用美紧紧地贴近皇权”的慈禧时,除了异常形象外,更增加了几分深刻。写她的美丽仅仅三句:“穿着很美的旗袍,拎着一块很煽情的丝巾,扭着性感的腰肢”,“让神州所有的辫子都臣服一个女人”。正是这位“用美丽消磨男人”的女人,“她的美丽如罂粟花的毒素在岁月中积淀,末了,这个老妇人的心便变成了一坨海洛因”。寥寥几笔,就将慈禧的妖冶的美丽、疯狂的嫉妒、无比的狠毒,刻画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让你深深感到她是一个货真价实的集“皇权,独裁,又混血着巫婆和恶魔的化身”。

淡墨的诗散文格调高雅,诗意含蓄,语言凝练,意境优美,给读者留下了一定的审美“空白”,营造了较大的审美空间。请看这些描写:

“他狠下心来要走了,像大叶岩角藤一样的爱情都缠不住他”(《森林的女儿》);

“一个腰肢很细很细的女人,一把抱住了高原上一段很粗犷的历史”(《庄硚王滇》);

“一个风流的娇女子,醉倒了整个汴京”(《李师师》);

“一条执意要流去的河,大山都拦不住”,“你想变成一条河,你要用自己的浪花托起那颗心,你要用自己的浪花托起他那条船”(《江河水》);

“滇西是一个情感的泥潭,踩进去就拔不出脚来”;“只有在这晚风徐徐地吹拂的时候,滇西人才有了闲暇在月光下用歌谣敷自己的伤口”(《走进滇西》);

“走进香格里拉,便是进了一个人间仙境。只有波光粼粼的纳帕海湖边那些黑颈鹤悠闲得很,清高得很,装出一幅不在乎鱼虾的样子,昂首在那里作绅士散步。天上那些像吉普女郎一样流浪不定的云们,此时似乎也有了闲暇,在这湖边反复漂洗她们美丽的衣裳。表情严肃的山岗,远远地在天边入定打坐,静穆得像一些思想深奥的哲人。”

“田野的青稞架上,晾着秋天金灿灿的阳光。”(《秘境香格里拉》)

这些描写,真是要多迷人就有多迷人。

淡墨特别善长于炼字与炼句,他的有些词句,表面看,平淡无奇,细细品味,却精炼到了神奇、绝妙的地步。比如他眼中的“乌蒙山月”:“不黄也不白,是叶子烟熏过的,苞谷酒泡过的”,“秋天,月亮挂在树上,是金黄的。乌蒙山月,一种冷冰冰的燃烧”;他眼里的元谋土林:“大自然展览自己独特的艺术群雕”,是“风化了的卢浮宫”和“凝固了的古战场”; 他笔下的山谷:“山谷静静的,阳光像小猫的舌头,无声地在舔森林中那帧湖泊”;“阳光嫩嫩的金色撒在草地上,悠然的鹿群有如美女散步……一个个美丽的蹄子溅起一朵朵美丽的音符”;“岩石是被抚摸过的雕塑,湖泊清澈得像少女还没有阅读过爱情的眼睛”(《空山鸟语》);“小鸟啄不破山谷里的天籁,过往的风偷不走这里的神秘和幽香,天上的云们像一群娇艳的唐朝仕女,拖着裙幅,抿着薄薄的嘴唇,飘逸地从蓝天上走过”(《渐行渐远的马帮》)……这些描写,既是奇妙无比的诗句,更是精妙绝伦的散文绝句!

淡墨还刻意追求诗散文语言的“陌生化”。所谓“陌生化”,就是指艺术总是以一种全新的呈现方式,使人的生理和心理获得一种新鲜的刺激和感受。这种“陌生化”,与“第一自然”相比,永远处于似与不似之间。正如齐白石所说,艺术与生活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真正的艺术作品,应该给读者留下宽广的接受空间,以及想象、思索、回味的余地,从而造成艺术的无穷魅力与悬念之美。

淡墨对诗意、诗境的营造,对诗句的锤炼,值得那些文章语句粗俗、意味寡淡、结构紊乱的作家认真学习和借鉴!

散文诗范文2

近来一直想看书,这次到不是想看历史与哲学或管理了,心中一直想看看散文与诗歌,这或许是城市生活喧闹的背后,寻找内心本性静宜的一种自然反应,如同我们在社会交际的敷衍背后,需要一些知心朋友小酒酩酊,促膝畅谈。

说到诗歌与散文,在书店闲转了一个晚上,并没有找到我"倾心”的那本,何为倾心呢?

我觉得散文与诗歌,意境上乘乃是第一选择,画卷唯美乃是第二选择,文笔流畅乃是第三选择,此三者是认为好的散文与诗歌的标准。

意境上乘乃是第一选择:这是心灵上的沟通,如同当今的饭局,同什么样子的人吃才是最重要的,套若是“仇家”,鲍鱼恐怕也无味,反之,结果就不一样了。好的散文与诗歌,应如同一位挚友闲谈,或与一位知己对望,传达出的意境如同醇酒,沁人心脾,回味悠长。

画卷唯美乃是第二选择:如果诗歌与散文不能画出一幅画卷来,或者画卷不够美的话,那也一定不是好的,要有“人在画中游,灵性自然出”的感觉,那不是阅读,而是能融入其境。读苏轼《水调歌头》,倘若你尚不能人在其中,或许只能说明酒喝的还不够多。

文笔流畅乃是第三选择:文笔是不可少的,否则会极大的影响画卷与意境的表达,未必是妙笔升华,但要朴实无华一气呵成,不要因为文字的雕琢影响到画卷与意境的表达。文字永远就是背景,类似电影中路人甲,路人乙。不能没有,但绝不能影响主题。( : )

散文诗范文3

这个午后,阳光很淡,一个九十岁的老人,他坐在土屋的廊檐上,默默晒着太阳。

他晒着太阳,就像晒一面被子,惬意十足。他说,他在等太阳落山。

一天又一天,他在晒太阳。一天又一天,他在等太阳落山。

可是,太阳好像永远不落,一直悬在天空。老人的心,有点空,再怎么晒也填不满。

阳光挂在墙上,时间写在脸上。他晒太阳的同时,也在晒着潮湿的心事,恍惚昨日。

看九十岁的老人晒太阳,看他眼角的纹理,看他稀疏的白发,看他漠然的神情,我忽然觉得老人成了一棵树,这棵树上挂着我的影子。真希望太阳永远不落,老人永远享受这晒太阳的乐趣。

而我却无法留住太阳。一生太短,又太长。太阳终会落山。

不要再等了!该来的会来,该去的会去。抖落你身上的慵懒,在每一个黎明,去看日出。

你会看到,你屋檐下的玉米棒子泛若金色的光,如日出的光环,将你一层层包围,让你重返童年。

九十岁的老人晒太阳,晒的不是太阳,晒的是心,一颗鲜活的心。

九十岁,老了人,不要老了心。

从日常场景中挖掘出深刻哲理,笔触平静有力,富于质感和美感。提倡这种白描式的练习,多练,就会更丰富、更旷达。

冰凌花盛开的冬天

那年冬天,我变成了一尾鱼,游走在南川河下,身后的村庄目送我远去。

对岸的庄稼还藏在泥土里睡眠,如虫蛇一样渡过自己的季节,而我却在河水里把我的梦找寻。

我走的时候,整个村庄静悄悄的,只有村头的老槐树向我频频招手,叮咛着这个季节要注意的事项。

喝下一味苦涩的药,让双脚凝结成摆动的鱼尾,让双臂幻化成闪光的鱼鳞,收缩身姿,我毫不犹豫地跳入水中。

在我入水的那一刻,水就已结冰,就像一扇门在我的身后合拢,将我与这个村庄隔为两个世界。

那个冬天,我在冰下游走,刺骨的河水让我忘记了寒冷的存在。或许,越是冷,就越容易接受冷的眷顾。

我在河下游走,几个孩童在河上溜冰,我们一起勾画着这个季节应有的场景。

河中,鱼儿面朝大海,嘴中还衔着一朵盛开的冰凌花。

语言简洁、贴切而有意味,建议逐步把散文味削薄,把诗味凸显,会更好一些。

北方有风

北方有风,呼啸而过,越过高原,越过山川,直抵我的家园。

我闷了一冬的诗句,开始发芽,随同风儿一起入住家园,入住我柔柔的心田。

那个从诗经里走出来的女子,她站在风的背上,喃喃呓语,说着只有风才懂的话语。

家园被风浸透,被梦淋湿,连我那零散的诗句也被淋的湿漉漉的,仿佛要回归水乡。

多想像风一样在高原上驰骋,挥洒梦想,找寻那梦一般的影子。可是,北方的风太大,太冷,没有太多的柔情,有的只是心疼。

冷就冷吧!我不介意有更多的冷穿透我的肌肤,我只介意那风儿会拐着弯从我身边溜走。

如果风走了,那个诗经中的女子也会远走他乡。

北方有风,盈盈而来,携一丝绿,让我眼前一亮。

那散发着青草气息的风,绕着山转,水转,田野转,一不留神就播下了绿,悄悄地装扮着家园。

站在庭院中,淡淡地看风,看风从我身边飞旋而过。伸出手去,感受风的流动,但却捕捉不到风的影子。风,稍纵即逝,从不在我指尖停留。

走出院落,在风中行走,裁左脚迈出的同时,右脚便完成了一次风的涅。两步之间的跨越,往往便是一生的行走。

而我情愿化为_块顽石,接受更凛冽的风的到来,这样,我才会更坚强。

即使风走了,我也会在石头上书写我的诗句。

北方有风,悄然而去,无声消融,使我忍不住为采桑女落泪。

风吹到南方,便凝结成如梦如幻的雨。风雨中,那个诗一样的女子,是否还在祭奠她千年来的爱情?

风吹过发梢,心事抖落成花,一朵朵在风中摇曳。那些花儿,那些我淡淡的思念,心中柔柔的痛,是否也会随风飘逝?

坐穿千年,静听风声,任时空流转,任尘埃落定,独笑人痴狂。

瞬间的浸透,不是风的过错,而是人的肤浅。

柔柔细语,风声鹤唳,采桑女还在风出现的地方等着你归来。

散文诗范文4

星星就像那迷途的少年

追寻着自己的梦想

却不知道为什么追不到

就在天空中睁大了眼睛观察

(二)天空

天空就像爱哭爱闹的小孩子

有时哭就流许多眼泪

有时高兴就射出耀眼的光芒

唉真搞不懂天空

或许它是一个调皮的小孩子

(三)雨点

刷拉拉拉刷拉拉拉

这是雨点在唱歌

瞧,小鸟也听得那么入迷

或许,这是大自然的语言!

(四)心灵

心灵是一片大海

我们是一片孤舟

风平浪静的时候我们享受生活

当然也有风浪的时候

我们就在艰难中跋涉着

(四)平凡

或许是平凡没有特点

或许是简单而又平淡

但是你要告诉自己

平凡才是最美丽的!

(五)小巷

淅淅沥沥的雨下个不停

小巷也安静了下来

我冒着雨前进

小巷告诉我

勇敢向前吧

其实你只是人海中不起眼的小沙

(六)夜来香

夜晚娇柔的夜来香开放了

散文诗范文5

关键词:意境;动情物;动情点

散文是美文,其美的灵魂是“诗的意境”。“真正的散文是充满诗意的,就像苹果饱含着果汁一样……当散文达到完美的境地时,实际上便是真正的诗。”

散文的意境,是指散文作品中作者所表现的主观的意与客观意境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意,包括情与理,即作者的主观感情及对生活的认识、理解;境,包括形与景,即客观事物的外在形貌与神韵。它是作者主观的“意”与客观的“境”的和谐统一,是内在之情与外显之物的交融。意境在其生动的画面中渗透着作者的饱满的思想感情,也蕴含着作者的审美理想与哲理思考,因此能给予读者强烈感染,激发联想,产生共鸣。

意境是衡量散文作品的审美标准之一,因此散文创作应该努力寻找并创造“诗的意境”。当然,并非所有作品都是如此,而应视具体情况而定。散文毕竟体例繁多,功能各异;或主绘景状物,或重写人叙事,或议论说理。若不辨题材、对象,一味地追求诗情、哲理,那是作茧自缚。不过,对于描述对象,总要有比较独特的感受,为读者留出进行想象回味的艺术空间,则是应力求做到的。

一、抓住动情物

抓住动情物,是创造意境的关键。意境以意为主,以境为宾,但意境又多以境为媒介与载体而依附于境。感情的产生并非无缘无帮,而应缘事而发,或触景而生,因之事或物便成为触发感情的媒介;感情的表现不能无所依附,而是或寄情于景,或托义于物,因之景或物便成为抒思的载体。

捕捉审美意象的关键在于客观现象是否使你动情。无论是亲是友,是狐是鬼,是星是月,甚至一粒小米,一株小草,只要见之就有一股强烈冲动,就要将其迅速抓住。具体说就是考虑客观物象中是否深深触动你的心灵,使你激昂,使你欢乐,使你忧愁,使你深思,使你牵于心。回答若是肯定的,你便抓住了意境创造的根本。

二、突出动情点

突出动情点,是创造意境的核心。在抓住动情物的同时,还要将联系情与物的动情点抓准抓住。茅盾《白杨礼赞》中,白杨树的“不折不挠”“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便是全文的动情点。同一动情物而动情点不同,则会创造出完全不同的意境。 同是写蜜蜂,杨朔《荔枝蜜》的动情点落实于蜜蜂酿造的“蜜”,而秦牧的《花蜜与蜂刺》则聚焦于蜜蜂的“刺”,因而各自的意境也大异于其趣。

抓住动情点,就要舍弃动情物与作者情思并无关联的属性,瞄准与情思感应相通的特征,浓墨重彩,当作自我化身加以描绘,突现其个性与特性,突现自我的感情与精神,让诗情借助画意,让画意传递诗情。

三、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想象

展开联想与想象,是意境创造的桥梁。客观事物之间若无以感情催生的联想与想象为其牵线搭桥,则只能永远咫尺天涯,海山相隔。插上联想、想象的彩翼,从动情点生发开去,纵横驰骋,突破时空限制,可以扩大作品的意象与内蕴,从而将主观的情与客观的境有机融为一体。刘白羽的《启明星》由眼前一颗闪亮的星星,情不自禁地联想到硝烟弥漫的战争岁月,联想到一位年轻战士那双明亮而快乐的眼睛。在启明星与眼睛之间,充溢着作者浓烈的情思,通过生动描写,展示出动人的艺术境界。

借助联想与想象,能将抽象的情思寄寓于具体可感的事物,使之具体化、形象化,同时能赋予无生命的事物以生命,使其主体化、人格化,进而达到主客相偕,物我合一。比喻、夸张、拟人、象征等散文写作手法的运用,也离不开联想、想象。如郁达夫的《海上通信》中的文字:海上起了微波,一层一层的细浪,受了残阳的返照,一时光辉起来,飒飒的凉意逼入人的心脾。清淡的天空,好像是离人的小眼,周围边上,只还着一道红圈。是薄寒浅泠的时候,是泣别伤离的日暮。扬子江头,数声风笛,我又上了天涯飘泊的轮船。

通过联想、想象的魔杖,化情思为景物,化景物为情思,化无形为有形,化无情为有情,创造出凄美的艺术境界:深秋的傍晚,微波细浪,残阳,凉意,清淡的天空,离人的眼泪,真是“别有一番离愁别绪在心头”!

四、 讲究语言的节奏旋律之美

散文虽然不像诗歌那样追求节奏韵律,但也讲究声韵之美,语言如行云流水,抑扬顿挫,一唱三叹,节奏和谐,富有旋律。造成语言声韵美有多种因素,主要表现为整散相间,长短交错,节奏和谐。整齐的偶句音节匀称,句式工稳而凝重;多变的散句节奏跳跃,句式流畅而洒脱;长句修饰成分多,描述细腻,语气舒缓,便于详尽、委婉地表达思想感情;短句修饰成分少,明快清晰,语气短促,易于表达急促强烈的情感。散文的语言虽以“散”为主,但应辅之以“整”,整散相间,参差错落,变化中见整齐,灵活中见匀称;长短交错,时缓时急,张弛有致,流转变化,思想感情的表达也将曲折随意,起伏合拍。例如吴伯箫《记一辆纺车》中的描写:只要想想:天地是厂房,深谷是国间,幕天席地,群山环拱,怕世界上还没有哪个地方、哪种轻工业有那样的规模哩。你看,整齐的纺车行列,精神饱满的纺手队伍,一声号令,百车齐鸣,别的不说,只那嗡嗡的响声就有点像飞机场上机群起飞,扬子江边船只拔锚。

以五组整齐的偶句为主而间以散句,长短交错,整中见散,急缓有致。既生动地展现了纺线大竞赛热烈的场面与快速的节奏,又增强了语言节奏的和谐鲜明的美感。

散文诗范文6

一九八四年庄稼还没收割完

儿子躺在我怀里睡得那么甜

今晚的露天电影没时间去看

妻子提醒我修修缝纫机的踏板

明天我要去邻居家再借点钱

孩子哭了一整天啊闹着要吃饼干

蓝色的涤卡上衣痛往心里钻

蹲在池塘边上狠狠给了自己两拳

这是我父亲

日记里的文字

这是他的青春留下

留下来的散文诗

多年以后我看着泪流不止

我的父亲已经老得像一个影子

一九九四年

庄稼早已收割完

我的老母亲去年离开了人间

儿子穿着白衬衫跑进了校园

可他最近有些心事瘦了一大圈

想一想未来

我老成了一堆旧纸钱

那时的儿子已是真正的男子汉

有个可爱的姑娘和他成了家

但愿他们不要活的如此艰难

这是我父亲

日记里的文字

这是他的生命留下

留下来的散文诗

多年以后

我看着泪流不止

可我的父亲已经老得像一个影子

这是我父亲

日记里的文字

这是他的生命留下

留下来的散文诗

多年以后

我看着泪流不止

可我的父亲在风中像一张旧报纸

这是那一辈人留下的足迹

几场风雨后就要抹去了痕迹

这片土地曾让我泪流不止

散文诗范文7

1、我独自卧在梦的柔波里,伴随思念的音符飘荡远方。

2、思絮断了线,就像书签,夹住的只是某天,冻结的只是瞬间。

3、人在最悲痛,最恐慌的时候,并没有眼泪,眼泪永远都是流在故事的结尾,流在一切结束的时候!

4、我开始贪恋你的温暖,依赖你的宠溺,自私霸道地想将你占为己有。可是,上帝会关照一个任性的孩子吗?我用虔诚的心去祈祷与你的地老天荒,走过春夏静静等候爱的回答。

5、距离瓦解思念,时间搁浅情愫。

6、世界上最心痛的感觉,不是失恋,而是我把心给你的时候,你却在欺骗我。

7、成熟不是人的心变老,是泪在打转还能微笑。

8、那是我等了千年的眷恋,也看到了那个女子,虽然她身边陪伴的那个人不再是我。

9、安心的看着你,你的笑容依旧笑颜如花,虽然我已离开…能看着你幸福,足矣。

10、当你不能够再拥有的时候,你唯一可以做的就是令自己不要忘记。

11、四月的风,五月的情。春末初夏,见证了一场叫**情的盛开、凋零。

12、当爱情来临,当然也是快乐的。但是,这种快乐是要付出的,也要学习去接受失望、伤痛和离别。从此,人生不再纯粹。

13、春末初夏,一个温润的季节,却见证了一个微凉的故事。()

14、闭上眼睛不恐惧死去的可怕,只想温暖那颗心,微笑的离开守护永恒的童话。

15、花开的声音是瞬间的天籁,穿透灵魂,化作永恒。

16、孤单不是与生俱来,而是由你爱上一个人的那一刻开始。

17、繁华街头转角、我看到了那张再熟悉不过的脸。

18、雄鹰傲视苍穹,在风中感受王者的落寞。

散文诗范文8

1、我独自卧在梦的柔波里,伴随思念的音符飘荡远方。

2、思絮断了线,就像书签,夹住的只是某天,冻结的只是瞬间。

3、人在最悲痛,最恐慌的时候,并没有眼泪,眼泪永远都是流在故事的结尾,流在一切结束的时候!

4、我开始贪恋你的温暖,依赖你的宠溺,自私霸道地想将你占为己有。可是,上帝会关照一个任性的孩子吗?我用虔诚的心去祈祷与你的地老天荒,走过春夏静静等候爱的回答。

5、距离瓦解思念,时间搁浅情愫。

6、世界上最心痛的感觉,不是失恋,而是我把心给你的时候,你却在欺骗我。

7、成熟不是人的心变老,是泪在打转还能微笑。

8、那是我等了千年的眷恋,也看到了那个女子,虽然她身边陪伴的那个人不再是我。

9、安心的看着你,你的笑容依旧笑颜如花,虽然我已离开…能看着你幸福,足矣。

10、当你不能够再拥有的时候,你唯一可以做的就是令自己不要忘记。

11、四月的风,五月的情。春末初夏,见证了一场叫**情的盛开、凋零。

12、当爱情来临,当然也是快乐的。但是,这种快乐是要付出的,也要学习去接受失望、伤痛和离别。从此,人生不再纯粹。

13、春末初夏,一个温润的季节,却见证了一个微凉的故事。()

14、闭上眼睛不恐惧死去的可怕,只想温暖那颗心,微笑的离开守护永恒的童话。

15、花开的声音是瞬间的天籁,穿透灵魂,化作永恒。

16、孤单不是与生俱来,而是由你爱上一个人的那一刻开始。

17、繁华街头转角、我看到了那张再熟悉不过的脸。

18、雄鹰傲视苍穹,在风中感受王者的落寞。

散文诗范文9

·

日子打了一个激灵,瘦了远山近水。

鸟儿拾起一枚文字,咀嚼素白的春秋。

雪,落了,一场冬日的晨昏,苍莽旷野的情怀。

我的想,穿过松柏抖落的细碎,与你邂逅。( 散文网: )

·

梅的心思,挂在雪的眉睫,晶莹且剔透。

飘进眼里的诗笺,写满六角的故事。

风,掀开年的帷幕,露出点点青绿与鹅黄。

馨香过处,星子闪亮,桃红唤醒梨白,柳絮飘扬。

·

踏雪归梦,又一轮斑驳,又一轮初阳。

日子迁徙,由南往北。你,飘洒一些思念,落地生根。

藕花儿开出,一朵朵圣洁。枫林儿捧起,一层层秋语。

我的想,采来菊花儿酿酒,醉了这腊月的香。

·

往事不再尘封,随冰雪融化,流淌出沽沽的弦音。

诗,睁开眼,一路奔涌,浪花儿飞溅。

鸟儿叽叽喳喳,说着一些不相干的话语。

散文诗范文10

【摘要】“散文易学而难工”是我们在写作散文时常常会陷入的困境。想要写出精致优美的散文,当代大散文家杨朔给了我们“当诗一样写”的建议。将散文“当诗一样写”,并不就是写诗,是提倡要用一种写诗的态度去凝练散文的表达。

【关键词】散文创作;诗意表达;《五味巷》

在古典文学里,散文与韵文和骈文相对,指那些韵律不正,句法不齐的文章。在现代文学中,散文依旧是一种形式松散,内容轻便的文体。现代散文在取材、手法、形式上几乎都没有什么严格的限制,它们不需要学究式的高谈宏论,而更加接近于一种闲谈式的漫话家常。因而在散文的写作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陷入一种困境:散文易学,似乎凡能执笔为文者,皆能作散文;然而散文却难工,看似自由的文字背后又蕴含着自然的精致与优美。“唯其容易写,所以不容易写好。唯其很自由,所以结果往往变成不自由。”不如小说有完整的结构和跌宕的情节;不像诗歌有强烈的情感和均齐的节奏;不比戏剧有激烈的冲突和丰满的人物,平淡如水的散文想要拥有随物赋形的魅力和别样生辉的光彩就需要在创作的过程中注重情感与内容的表达。

“作诗如作文”的口号为新诗的创作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天地。原本呆板滞重的诗体在散文的无拘无束中得到了最大的释放,从而开创一代诗风。新诗能在散文中解放形式,那么散文是否能在诗歌中凝练表达?散文虽以“散”字当头,却要求形散而神聚。想要“形神合一”,就需要在绝对的自由中多几分“约束”。现代散文大家杨朔,他虽不是诗人却有如下的见解:“我在写每篇文章时,总是拿着当诗一样写。我向来爱诗,特别是那些久经岁月磨练的古典诗章。这些诗差不多每篇都有自己新的意境、思想、感情,耐人寻味,而结构的严密,选词用字的精炼,也不容忽视。我就想:写小说散文不能也这样么?于是就往这方面学,常常在寻求诗的意境。”将散文“当诗一样写”,在写作中“寻求诗的意境”,这似乎就是散文在诗歌中找到的凝练表达的答案。

当然,“当诗一样写”并不就是写诗。在散文的写作过程中,我们会本能地拒绝太过工丽的修饰,而留下它天生的纯厚与自然。此处我们所讲的“当诗一样写”其实是提倡要有一种写诗的态度:要用诗人的眼光去打量生活;要用诗歌的语言去锤炼文笔;要用诗歌的意境去提升境界;要用诗意的情感去贯穿创作。散文的文字容易在自由的流淌中找不到方向,然而经过了诗意的凝练,文字自会在浑然天成间演奏出美妙的交响。

在当代的散文名篇当中,有很多都是“当诗一样写”,也正因如此,我们才能从纸上的生活见出人生的诗意。在古城西安有一条默默无闻的巷子,虽然每天都演绎着平凡的生活片段,但在作家的笔下就是一幅诗意的画卷。下面就用贾平凹的散文《五味巷》来具体分析如何将散文当诗一样来写。

文章描写的是古城西安的一条短巷,以及巷子里人们的生活情景。作者并没有将视角聚焦到一个人物,一个家庭的生活故事,而是发散到巷子的每一个角落去捕捉自然事物的变化,去描绘一幅生活的群像。在这里,春天看柳,夏夜纳凉,秋日湿潮,寒冬喜雪。每家每户家长里短,虽各有矛盾但又都能和谐统一。平凡的生活图景融入自然的四季交替,体味出别样的人间冷暖。作者在这种舍弃个别而关注一般的过程中,发现到的竟是生活的甜和人生的美。诗歌的创作是一个凝练的过程,那些“浓得化不开”的诗句折射的是诗人所发现的生活真实。散文的写作虽不需要如诗歌般精炼,但也需历经一番淘洗。做到所谓“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需要作家用诗人的眼光去发现那些最具生活真实的片段。五味巷里自然的变换和生活的吵闹在繁杂之中却创生了一种勃勃的生机,而这一种永恒而稳定的生命状态需要作家用诗人的眼光去透视那些飞扬的个体找寻到沉淀在日常生活中的搏动与安稳。

散文的语言清淡自然,有别于诗歌而自有一番韵味。但是这一层韵味的悠长又需要犹如做诗一般的锤炼,寻求一种浓与淡,文与质之间的平衡。《五味巷》的文字出脱于一种口语化的淳朴,在文字自有的节奏中排列出自然的韵律,如珠落玉盘,流转自如。文章句式或参差,或对仗,“一句连一句,一节跟一节,而又句中无余字,篇中无剩言。”“描绘自然,写人状物又都采取的是传统艺术的那种流通的,充盈着主观艺术气韵的传神写照的方法,撷取作者感受到的事物精髓,运以写意传神的笔致,给以迁想妙得的表现。”因此,作品中虽没有出现具体生动的人物和景象,但是在作者语言的声色点染中栩栩如生,历历若绘。正如写小巷的春天,远远的望去一巷的黄绿,但近看那柳枝,却又不见一片绿叶。随着一声“春来了”,黄绿的色彩又弥漫在巷中。若隐若现的春意在朴素的文字中显示出惊人的优美,字里行间,语言竟流动起来,流淌过自然的春秋冬夏,也倒影下世间的人生百态。诗歌的语言空灵跳荡,散文的语言鲜活灵动,而其中的灵气与动感就需要一种诗意的锤炼。

散文的境界也是一种人生的境界。虽然如《易经》所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但散文家对日常生活的品味和感悟,也是一种对于人生境界的诗意提升。由品味生活到悟道人生,作家从生活的点滴入手把握人生的真谛,表现诗意的人生境界,这就是一个诗化生活的过程。“一叶落知天下秋”,诗人能以一片落叶写天下黄花,散文家也能在秋风萧瑟的景象中体味春去秋来,二者共同的指向都是年华易逝的人生感慨。诗歌以“意”画“象”,境界全出;散文以“象”写“意”,相隔一层。因此,对于人生的意境表达,散文就需要一种提炼与升华。五味巷的生活简单而平凡,没有高干入住,也缺少车马的喧嚣,但一年四季的景色堪称古城一景。不如高楼现代,也没有大院的繁华,在狭小的木楼里却能“香甜一个家庭”。经济上困难,生活上艰辛,但邻里和睦,夫妻和谐。看似平淡的生活却五昧杂成,就像是分部在小巷两头的五间小店,品尝了巷口的酸咸苦辣,才能回味巷尾的甜味悠长。一路走来,已是品尝了人生五味。贾平凹对五味巷生活的描写,渗透了他对人生的悟道。小巷中的人情风物无不透露出一种凡俗的人生情态,但正是这种平凡才散发着一种宁静淡薄,返璞归真的人生境界:无论生活有多少艰难困苦,长留于心的依旧是人生的美好与甘甜。它不同于《秦腔》里所表现出的大悲大喜,大苦大乐的人生情态,但却殊途同归于天地间消逝后的宁静与那一丝一缕的永恒。

在整个散文创作的过程中,诗意人生的表现需要由始至终的诗意情感的贯穿。“一切艺术都容许作者注入一种诗的抒情。”(沈从文)像诗人那样去写作,能从一般平凡哀乐得失的景象上触着所谓的“人生”。对于诗的认识,将使得散文家对于文字性能具特殊敏感,因此产生选择语言文字的耐心。最后,“诗人的那点对于人生的感慨,如果成为写作的动力之时,作品的深刻性,就必然因之而增加。”(沈从文)

“当时一样写”,并不能完全放弃散文的特色。“如果放弃了散文本身的特点,完全按照诗的要求来写,那也就取消了散文,绝不是‘当诗一样写’的本意。”将散文“当诗一样写”,在写作中固然会受到约束,难得自由。然而写出来的东西却能反映真实的生活,表达人生的真谛,自由地流入心灵的深处。

散文诗范文11

关键词:语言密码;散文诗;意象;关键句;情感;音韵;诗意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共七篇文章,《雪》、《雷电颂》、《日》、《月》、《海燕》、《浪之歌》、《雨之歌》,内容涉及日月光华,风雨雷电,浪花海燕,这些美丽的形象传递了作者的丰富的情思。所有的这些文章有一个共同文体:散文诗。散文诗是既有散文之韵,又有诗歌之美的独特文体,小巧、凝韵、空灵、具有浓烈的感情。如何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感受文章之美?很多老师对这个单元的教学感觉为难。四月份上教学研讨课,我选择了纪伯伦的散文诗《浪之歌》。我以语言为突破口,作了一些探索。

(一)解析意象,领略意蕴之美

意象是理解诗歌的钥匙,也是理解散文诗的钥匙。袁行霈说:“语言是诗歌意象的物质外壳,由语言分析深入一步就是意象的分析。散文诗的艺术不能停留在语言的表层上,它的艺术奥妙,从它的意象上可以得到不少。”具体的形象与情感的融合就形成了散文诗的意象,由此看来,我们要领悟作者的情感,散文诗中意象的解读是不可少的。

在《浪之歌》中,海浪被诗人赋予了一个浪漫的浪花的形象,它首先作为“海岸”的情人出现,在前四节里,铺陈出的是一个热恋中的女性形象,在周而复始的潮汐的律动中与爱人难舍难分。接下来,这个女性化的形象融进了更深广的喻义,它成为一个人间世界的守护者。至此,我们领悟到诗中海浪的爱情的内涵,那不仅仅是对海岸的爱情,还是更广阔的对世间万物所怀的满腹的爱情。海浪对爱情的这种态度,也正是诗人对祖国深厚情爱的反映。为了理解海浪这一形象,我从“海浪”这一意象入手,设置了如下教学环节:

师:诗中的“我”是谁?

生:海浪

师:海浪是怎样的一个形象?你从哪些诗句看出来?

生:它是海岸的情人,从“我同海岸是一对情人”可以看出。

生:海浪很爱海岸,诗中说:“我拥抱着他”、“我扑到在他脚下”。

生:还可以从“合为一体”、“海誓山盟”、“把爱恋的祷词歌吟”等词语可以看出。

师:可见爱浪是深爱着海岸。但海岸仅仅是爱海岸吗?

生:它还深爱着世间万物。

师:哦?你有什么依据?

生:诗中“曾有多少次”那一组排比句就写到他陪美人鱼跳舞、他帮助有情人吐露衷肠、他陪礁石对饮打趣,还托起落水者、为美女丽人偷出海底的珍珠,可见世间万物都是他深爱的对象。

师:说得太好了,可见海浪是一个热恋者,也是一个守护者。你觉得这一形象符合浪的特点吗?

生:符合的,“海誓山盟”、“爱的祷词歌吟”写的是海浪的声音,“拥抱”是指涨潮海浪扑到岸边,“扑到在他脚下”是指退潮时海浪渐离渐远。

生:还有,“曾有多少次”排比句引出的事情都是发生在海边,符合海浪这一身份,“跳舞”就是海浪的涌动,“长吁短叹”、“嘻嘻哈哈”就是海浪的声音,“托起……躯体”、“偷出……珍珠”更是海浪最常见的行为。

生:写海浪声音的还有“时而歌唱”、“时而叹息”。

师:同学们分析的很有道理,海浪这一形象首先是作为“浪”的形象,它身上具备了“浪”的各种特点,但同时,诗人还赋予它以“人”的形象,他是一个“热恋者”,也是一个“守护者”。正是兼具“浪”与“人”的特点,“海浪”这一形象才形象生动而又感人至深。

“诗歌是表现生命情感和人生体验的,意象是主体内在情感的感性化、客体化,所以诗人常以可以感知的客观事物来代表主体意识。有人认为诗歌是意象的创作,分析诗歌的意象,发掘它的深层语意,对于更好地领会诗的意境和欣赏诗歌的美是非常重要的。”①《浪之歌》中“海浪”的形象意蕴丰富,纪伯伦借“海浪”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炽热衷肠,表达自己对世间万物的热爱与为之终身守护的愿望。由意象入手,散文诗的情感、主旨也就呼之欲出了。

(二)品析关键句,解读情感之美

叶圣陶先生说:“作者的努力是从旨趣到符号,读者的努力是从符号到旨趣,读者若不能透彻地了解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那就只看到徒有迹象的死板的符号,怎么能接近作者的旨趣呢?”从表面上看,《浪之歌》是一首爱情诗,但纪伯伦借海浪对海岸的爱情,倾述了他对祖国的炽热衷肠,也表达了他“守护万物”的博爱情怀。学生能否理解文字符号背后的旨趣?这是阅读本文的一个难点。

为了了让学生理解纪伯伦对祖国的炽热的爱,我补充了纪伯伦的生平简历:

纪伯伦生平简历:

1883年出生于黎巴嫩北部的贝什里;

1895年(12岁)随母亲去美国波士顿某生;

1898年(15岁)被送回故国学习阿拉伯古典文学;

1901年(18岁)因思想激进,创办叛逆性刊物《真理》被驱逐出境,再度前往美国。后家中遭变故,母亲、长兄、小妹相继亡故;

1908年师从艺术大师罗丹学习雕塑;

1912年移居纽约;

1931年(48岁)去世。

一个文学作品的诞生,都有其特定背景,这个背景包括当时的时代特点、作者生活经历、情感历程以及触发作者写作的特定事件等等,联系这些背景能立体地理解作品。纪伯伦一生大部分的时间都寓居美国,有了这一份生平简历,学生很容易理解纪伯伦笔下“爱情”完全可以理解为一个流浪在异国的赤子的衷肠。

但是,若理解只停留在这样的层面,显然还是未能真正理解作者的“旨趣”。诗歌后半部分留下了太多需要琢磨的诗句。我做了如下的引导:

师:同学们,虽然我们对诗歌的情感有了一个比较明确的理解,但是老师觉得诗歌的后半部分依然留有很多谜团,我们大家一起来琢磨琢磨。

生:文章后面“曾有多少次”这一组排比句也是写对祖国的爱吗?

师:是啊,这里写海浪陪美人鱼跳舞,写它帮助有情人吐露衷肠,同礁石对饮,救助落水的人,偷取珍珠馈赠丽人。这一系列的事情是“爱国”的行为吗?

生:我觉得是,但是这是升华了的爱国之情,诗人因为爱国而爱天下人,爱天下万物。

师:可以理解为是由“爱国”而升华为“博爱”,说得很有道理。

生:“我时而歌唱,时而叹息”,这里“歌唱”和“叹息”的内容是什么?

生:歌唱爱情呗。

师:那为什么还要“叹息”呢?

生:刚才背景里介绍纪伯伦曾经被驱逐出国,诗人是为自己的“爱情”得不到祖国的回应而叹息。

生:也可以理解为为上文提到的那些为爱情所苦、那些得不到爱情、那些在大海里死难的人叹息。

师:同学们对文章的理解能有所联系,做得很好。

生:为什么“爱情的真谛就是清醒”?

师:是啊,老师认为爱情的真谛是忠诚,诗人为什么认为是“清醒”呢?

生:“清醒”就是“理智”,都说“恋爱的人智商是最低”的,所以“爱”需要清醒。

师:爱需要清醒,有道理。能联系诗中的具体内容说说吗?

生:海浪是日夜流动的,是不用睡觉的,所以是“清醒”的。

生:诗人愿意像海浪一样不眠不休地守护着世间万物

生:海浪虽然对海岸有着炽热的爱情,但是海岸有时却不理不睬、无动于衷,但海浪依然一往情深,这就是理智的爱。

师:能联系作者的生平说说吗?

生:诗人被驱逐出祖国,但是诗人却没有背弃祖国,长期在国外做着爱国的事,这是炽热的爱,也是清醒的爱。

师:“清醒”中透着炽热,透着理智,透着执着,这就是诗人的“爱”。

耿林莽《散文诗的美学追求》一文中说:“对于散文诗来说,重要的不在于如实地、客观地反映现实,而在于抒情地、主观地、心灵化地折射现实。当然,散文诗也有叙事,有细节以至情节,但多是抒情地表达,即经我创造后的诗化产物,这便形成了她抒情与叙事融为一体的表现特色了。”通过对关键句段的分析,那些事件、那些情节、那些景物中所包含的诗人的情感内核才渐渐显现,诗句折射出来的诗人的内心旨趣才一点一点呈现在读者面前。

(三)分析句式与韵脚,感受音韵之美

“音乐性是诗歌语言的主要特征之一。虽然散文诗语言向散文语言有所借鉴,但它仍然是诗歌语言的一种,因此,音乐性也是散文诗语言的重要特征。”②《浪之歌》在句式上多用对句,但又整散结合,显得整齐而不呆板,匀称而又灵动,它就是一首情歌,是从纪伯伦心坎里流泻出来的情歌。

新月派诗人闻一多提出了诗歌的“三美”规律,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散文诗大多传承了诗歌的这一特点。句式之美是文章的节奏美,押韵是文章的音韵美,学生深入文本之后,发现蕴藏于文章之中的韵律之美,品出了散文诗这一独特体裁的别样风致。

(四)变换形式,呈现诗意之美

散文诗是诗,但又有别于诗,它的诗意往往蕴藏在铺排的文句后面,简单地以朗读来感悟诗意,学生的感受很可能被阻滞在景物、事件之外。我认为只有用诗歌的形式才可以呈现散文诗的诗意之美。因此,我在课堂了设置了这样一个环节:

“请你选用文中的词、句,重新加以组织,把这首散文诗改编成一首更加精炼的自由诗。题目依旧是《浪之歌》。”

这是一个有一定难度又有弹性的活动。学生在课本中接触过自由诗,如《天上的街市》、《华南虎》等,对自由诗的形式有一定的感性认识。而且活动要求选用文中的词句,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改编的难度,在意象的选取、情感的确定、甚至于句子的组织等方面,其实并不需要太化心思,学生主要考虑的是选哪些词语或句子最能表达诗歌的本意,应该如何组织才可以体现出诗歌的形式美。这又可以考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主题的理解,考察学生对自由诗的积淀,让不同学生的文学素养得以不同的呈现。十几分钟后,学生交流,精彩纷呈。教师也交流了自己改编的诗歌:

浪之歌(改编)

黎巴嫩.纪伯伦

(一)

我同海岸是一对情人

爱情让我们相亲相近

空气却使我们相离相分。

清晨

我在情人的耳边发出海誓山盟

傍晚

我把爱恋的祷词歌吟,

我生性执拗,急躁

我的情人却坚忍而有耐心。

潮来时我拥抱着他;

潮去时我扑倒在他脚下

这就是我的情意

这就是我炽热的衷肠

(二)

曾有多少次

我围绕美人鱼跳过舞

曾有多少次

我帮助有情人吐露衷情

曾有多少次

我与礁石同席对饮

夜阑人静

万物都在梦乡里沉睡

惟有我彻夜不眠

因为我满腹爱情

而爱情的真谛就是清醒。

这就是我的生活;

这就是我终身的工作。

改编的《浪之歌》基本选用原诗的语句,只是少数句子为了形式的匀称作了一些增减。两个诗节从两个层次表现海浪的“爱”,这也是原文的设定。简单的改变却呈现了另一种美。

这一依托文本的活动,让学生直接从“文”中看到了“诗”,无需任何言语的诠释,他们已经能够理解蕴含在文章字里行间的诗意。因而对散文诗的特点也有了深刻的印象。

总之,散文诗是一种独特的文体,它从诗歌撷取了精魂,从散文借来了舒展轻松的衣衫,从绘画吸取了丰富的色彩,从音乐找到了轻柔或昂扬的和谐节奏。把握了散文诗的特点就找到了学习的方向;以语言为突破口,破解了语言的密码,散文诗别样的美也就呈现在学生面前了。

注释

散文诗范文12

关键词:诗;散文;美学特质诗与散文之不同,倘若仅从其外部表现形式看似乎不难分辨:分行分节,讲究音律的是诗;散体语言,段章形式,不讲究谐音押韵的是散文。但是事实上问题并不这么简单,比如“现代散文诗”,它的外部表现形式是散文的,但它却是诗;而有些表面看似“诗”的东西,比如“顺口溜”之类,尽管它也分行分节,谐音押韵,好不顺口,却绝不是诗。散文也是这样。有些散文,比如写景抒情的“美散文”,像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绿》等,尽管它们也是充满诗情画意但它不是诗,依然是散文;而像鲁迅的《秋夜》《雪》等散文诗,尽管其表现形式是散文的,它们却是诗。

可见,作为一种特定文学体裁的“诗”与“散文”,除了它们相应的外部表现形式外,还有其作为“诗”与“散文”的本质意义的东西,即:各自不同的美学特质;并且这种作为本质意义的美学特质,主要还得从其内部,即它们各自所表达的内容、所追求的美学境界来考察。也就是说,作为本质意义上的“诗”或者“散文”,除其一定的外部表现形式外,主要还在于它们所表达的内容所追求的境界本身就是“诗”或者“散文”的。那么,作为体现其本质意义的“诗”与“散文”,它们的美学特质各是什么呢?

1先谈诗

诗主情。诗所表达的内容主要是作者内心世界的某种情绪、情感、情趣或情志,是某种飞越了具体个别的生活事例与客观事实本身,而对其社会生活、宇宙人生及其命运的深层次感情思考所产生的思想感情、意识或者精神。尽管诗也反映社会生活,甚至描绘客观环境,其所表达的“情”也是在一定社会生活事实的背景下缘起和产生的。但就其内容所体现的美学特质和它的美学指向来说,它是“灵动”“虚拟”“飞越”的,是“形而上”了的。它的内涵及其美学指向其实一开始就远远超出了字面所描述的客观事物而飞越到了一个无限遥远与辽阔的宇宙空间,深入到了一个无比深邃精微的世界的“真”的本原。它所传达的信息已不仅仅是某一具体的客观事物和关于那个事物的现实感触,而是诗人的灵魂在与宇宙世界的感应、交流与对话中传达出来的话语;是关于那个世界的“本原之真”的话语;是足以产生联想、暗示、象征,从而获得无限丰富的灵动内涵的话语。这样的“话语”才是“诗”。所以诗往往是含蓄、隽永、深刻、灵动和飞越的。

以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为例:“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这首诗是白居易在[唐] 贞元三年科场应考时写的一首科考答卷诗,白此时年仅十六岁。全诗以“古原春草”抒写“送别之情”,写得不仅转合分明,对仗工整;更可贵的是能在融入深切生活感受的基础上,使全诗达到情真意深、空灵浑成的境界:那“离离”“萋萋”的古原春草啊,便是我浓浓的送别之情!特别是前四句写“草”,自然流畅,浑然天成,而诗意之隽永浓烈、意味深长,使之千百年来几乎成为人们代代吟诵的一首独立的名诗了!考究起来,这令后人世世甚爱的前四句诗之所以为“诗”,并不仅仅在于它描述了原野一年一度枯荣的草;仅仅描述了“野火”烧后春天又生的原野的自然景象,而是因为它原本就是蕴含着远远飞越了这平凡事物与现象本身的令人心灵颤动的“诗情”!特别是当我们因联想而与诗句产生共鸣的时候,我们就更能深刻体会到诗句中蕴含的“诗情”的力量!譬如,当我们把诗句中这平凡的“草”,与千百年来历尽苦难却生生不灭的黎民百姓联想起来,就会产生颤鸣不已的诗的情感。在我们这样的解读中,透过“草”,我们看到的是千百年来“弱小平凡”的黎民百姓所经历的种种“苦难与新生”,感悟到的是对于它们生生不灭的力量的信念!――这种能够使人产生联想,透过字面传达出来,远远大于字面内涵的“深层意味”便是“诗”,是诗的精魂。

散文诗之所以是诗不是散文,原因也在于此。即它所表达的内容,从美学特质上说,也是某种含蓄、灵动、隽永、深刻的“诗情”。例如,鲁迅的《秋夜》:“在我的后院,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这开篇第一句的“也是枣树”,我们一读到它,就会感到它含着某种“诗情”。它令我们飞越字面描述的具体事物去探寻它背后含着的那种别样的诗情与意蕴。事实上,我们继续读下去,就会越来越清楚地感觉到那“落尽了叶子”,“默默地铁似地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的“枣树”,完全是作者战斗精神与不屈意志的象征;那“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的话语,蕴含着的完全是作者深沉浓烈的感情。品味着它,使我们对鲁迅先生坚忍不拔的战斗意志,爱憎分明的强烈情感震撼不已!可见,诗之为“诗”根本之处在于它的诗情、诗意、诗志、诗趣。这种诗的情志与意趣,从美学特质上说,它是灵动、隽永、含蓄、深刻的。它因含蓄,灵动而有不尽的意趣。

再从诗所追求的艺术境界看,诗之为“诗”还因它有灵虚深邃的“意境”。这一点与诗所要表达的情感意趣是相一致的。所谓诗的“意境”,是指由一组饱含情感意趣的“意象”(即运用想象所创造的具有象征意蕴的相对独立的一个个艺术形象),按照一定的美学原则组合建构而成的一个全新地带着感彩与音乐旋律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形象世界。它是诗人心与物、情与景、意与境的交融结合,是诗人诗作艺术的集中体现。诗人的情感意趣,就是通过这种由“意象”组成的“意境”来表达的。例如[元]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小令,短短五句,全由一个个饱含悲凉情感的“意象”(画线所示),组构成一幅萧瑟凄凉的“秋郊夕照旅人漂泊图”;表达了漂泊在荒远异地的游子,思念家乡亲人的极度孤独、凄凉、悲伤的饿情感。写得情景交融,极具意境。

散文诗是“诗”,这方面也是个重要因素。仍以鲁迅的《秋夜》来说,全篇意境深邃空灵。而其深邃意境是由这样一组饱含思想情感蕴含象征意义的具体“意象”所构成的:那“奇怪而高”,“非常之蓝”,“眨冷眼”“现微笑”“洒繁霜”的“夜空”/那“窘得发白”的“月亮”/那“脱尽叶子”“默默地铁似地直刺夜空”的“枣树”/那“冻得红惨惨,瑟缩着做着梦”的“小粉红花”/那“哇――”一声飞过的“恶鸟”/那追逐光明,“撞在玻璃灯罩上叮叮作响”的“小青虫”/以及“点起一支烟”对着“默默敬奠这些苍翠精致的英雄们”的“我”。这些一个个虚化了的具体形象即“意象”,共同组构成一个完整统一,意蕴深长的“秋夜”意境,使散文诗独特的诗情得到极好的凝聚与表达。

总之,诗之为“诗”在于它有诗的精魂:饱含深层意味的“诗情”。这种诗情是通过诗的意境来暗示、象征与表达的,而诗的意境又是诗人的情感与具体意象的完美结合。“诗情”是动人心魄的。这一方面是它的载体:诗的意象与意境的美丽空灵;另一方面更是因为它背后的飞越时空的情感意趣的美丽与空灵。它往往因飞越了具体个别的事实而具有时空与内涵上的广延性;往往因暗示、联想与象征而意蕴无穷,摄人心魄!

2散文则全然属于另一个美学世界

从其表达的内容看,散文记人记事、写景状物、议论抒情,笔之所指,意之所趋,无处不到,无所不能。但有一点是本质的。这就是:它始终是属于具体的个别的现实世界。它没有也不打算飞越它的具体、真实与个别的现实生活。它只对这个“吾生于斯,吾存于斯”的现实人间作具体真实的见证、记取与眷恋。尽管它也抒情也言志,但它并不“空灵”,并不“超越”,而是有如“孩儿对母亲的哭诉”“农民对土地的希冀”。它是纯实的。在纯实的叙说与描述中传达着思考与感情。它是以饱蘸着真实生活的酸甜苦辣的笔触,用个别有着饱满生活血肉的情景与人物,在纯净如泉、娓娓动听的叙语中深深拨动读者的琴弦,打动着读者的心。它是以它对于现实人世的赤诚而获得永恒。因此,散文在内容上一般是不应当虚构的。当代文学评论家秦晋曾说,散文是发现与开凿的艺术。它的真谛并不在于创造出什么东西来反映和表现某种思想、情感和精神,而在于从对生活的观察的感触中把那些思想、情感和精神挖掘出来。

古典文学中[明] 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和现代文学中朱自清的《背影》可谓散文的经典传世之作。它们在内容上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不在创造形象”,而在从“我”的真实生活的经历中发掘着并记取了最牵动人心肠的东西:母爱、父爱、妻爱……等人间情爱:我在这个人世间经历过的世事沧桑;以及其间真实的人与物,真切的喜与悲……。正是这些内容在己在人都是真实的,是饱含真实生活的血肉的,因而它不仅对作者自己来说是牵动魂肠的,对于读者来说也能以它朴实纯净真实的艺术力量动人心扉,引起读者的共鸣与感动。――这便是散文艺术内容所体现的美学特质,也是散文艺术所追求的美学境界。反之,散文如果描写的不是实际发生了的事情,而是关于可能发生的事情,是完全虚构的事情,那么读者心理就会出现“阅读障碍”。比如有人告诉你朱自清的父亲并没有送朱自清到车站,更没有为他买橘子在车站月台上爬上爬下这回事。这些只是朱自清为了写“散文”而杜撰虚构的。那么,你肯定会有被愚弄了的感觉,《背影》的生命力也就断送了。这是因为《背影》是散文,散文应当是真实的。这一文体内容的美学特质已经在读者中形成了认同与默契。读《项脊轩志》也是这样。“项脊轩”是归有光青年时代读书、生活过的一间“百年老屋”。在这间老屋里,作者经历了静心读书的美好时光,也经历了大家庭解体,祖母、母亲、妻子相继去世的悲痛岁月。作者以朴素深情的笔调摄取其间感触最深的物与景、人与事,记叙了自己亲身经历过的“喜”与“悲”,表达了对已逝三代亲人深深怀念。文章字字真情句句含泪,情景细节如在眼前。但倘若有谁说这是“假”的,我想,所有读者都是不会答应的。

散文内容的“非虚构”性质决定了散文艺术“纯实”的美学方向。但这不是说散文不能有“想象”;不能有情景交融的“诗情画意”;不能有引人入胜的美的构思与美的境界;而是在于散文中的想象、形象和意境与散文的纯实性、非虚构性并不矛盾,而是统一的。这种统一性体现在:它不是使散文的情景人物导向虚拟与空灵,而是使之与客观形象更加贴近更加逼真与完满。拿[宋] 范仲淹的散文名篇《岳阳楼记》来说,文中对洞庭湖的描写可谓精彩之至:“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丘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薄冥冥,虎啸猿啼……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这段文字使人如见其景如临其境,令人心旷神怡好不美极!然而有谁知道,范仲淹在写这篇文章前竟然根本没有去过岳阳楼见过洞庭湖!如此生动逼真如诗如画的景致竟然全是范仲淹凭着地理知识充分运用想象写出来的!可见散文同样需要想象,同样应有引人入胜的意境。关键在于:散文艺术的美学导向是使其形象及其意境,与客观真实更加贴近更加完满,达到既实且美的境界;而诗则需要“飞越”与讲究“空灵”。

最后,散文意境中的“情”与诗中之“情”也有美学意义上的不同。仍以归有光《项脊轩志》中前后两处景物描写为例说明:“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今已亭亭如盖矣。”这两处景物描写都极具意境,十分动人。前句是“项脊轩”这间“百年老屋”经过一番“修葺”后作者对它外部环境的描写。这处描写除写得诗情画意极为美丽外,关键是表达了作者无比喜悦的心情。后句是全文最后一句。尽管对枇杷树的描写也极具精致,但却饱含悲伤情感,体现了作者睹物思人,对亡妻无限怀念的悲痛心情。这里要指出的是:这两处描写体现的情感尽管一喜一悲,但读了它我们不会像读诗那样飞越它们所描述的现实情景而去探寻另外的情趣,而是更加身临其境,和作者一起,为其真切的喜而喜,为其真切的悲而悲。――这便是散文的艺术,散文的境界。它是纯实的,也同样是永恒的。

总之,我以为,诗是“虚”的艺术;散文是“实”的艺术。这是它们美学特质的不同所在。朋友,不知您对此有同感否?参考文献:

[1] 秦晋.新散文和散文新观念[J].文学评论,199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