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散文教学论文

散文教学论文

时间:2022-08-23 21:26:53

散文教学论文

散文教学论文范文1

分散系、分散质、分散剂、胶体等化学基本概念的理解与运用是必修1“物质的分散系”教学内容的重要知识目标。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充分挖掘了自然界、艺术品和生活中的许多相关内容,通过融入文化艺术元素,展示了分散系给世界带来的美,并从化学层面上对这些美进行分析,旨在“美”的教学情境中建构化学知识,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的审美情操以及热爱化学、赞赏化学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所做出的贡献的美好情感。

1.“天造之美”源于不同分散系的造化

自然界中的许多“天造之美”都与分散系有关。教师用媒体展示:早晨的阳光射入树林,产生一道道美丽的晨曦。引发学生思考:画面中是否有分散系?晨曦如何产生?再通过交流、讨论,得出结论。第二幅画面是教师用媒体展示气势磅礴的钱塘江一线潮“滔天浊浪排空来,翻江倒海山为摧”的壮观场面。学生通过学习可知:河水也是一种分散系,这一地带刚好是河流入海口,会产生三角洲,三角洲的形成就与胶体的聚沉有关。而从地形看,这个地方是一个喇叭口,潮水产生的冲击力非常大,所以会产生汹涌澎湃的壮景。教师接着还可再介绍由固体分散到固体中形成的分散系,例如各种宝石等。

2.“匠心独运”巧用分散系造就艺术品

人们经常会赞叹的艺术品的精美绝伦和独具匠心,而这其中许多地方都有着分散系的功劳。教师播放视频“绚丽多姿的陶瓷艺术”,视频中展示了“唐三彩”艺术品、苏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五代越窑秘色瓷莲花碗等。陶瓷制品的精美离不开表面的釉质,而表面这层釉质就是分散系。接着学生交流课前查阅到的各种色彩斑斓的釉质的成分,然后过渡到古代流传至今的名画和书法作品,教师用媒体展示名画,请学生展示自己临摹的书法作品,揭示用于作画、书法用的墨汁、水彩、水粉颜料等都是分散系。随后,又用媒体展示现代英国艺术家基思•泰森的绘画作品,介绍其绘画手法是将混合的涂料、色素和化学物质放置在同一张铝板上,通过地心引力、化学反应、温度、湿度、蒸发等因素共同作用,使这些涂料、色素和化学物质永远停留在一个状态中产生风景似的自然图像。学生感叹:“原来基思•泰森的作品就是一个分散系啊!”

二、在美的化学展示过程中体验化学探究

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教师除了采用常规的教学方法外,还精心营造艺术氛围,增加艺术表现手法,使化学课更具文化艺术气息,使化学的“美”得到充分展示,激发学生学习化学、体验探究的热情,从而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和艺术修养都能得到提升。

1.艺术的手法展现过程

富有艺术文化感染气息的教学氛围能吸引学生,使学生能更快融入课堂,更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例如,在以实验引入新课时,教师可将演示实验描述为给学生变一个小魔术:有三种无色液体,两种在常温下,一种正在煮沸,分别滴入试剂瓶内的“奇妙”液体。引导学生观察、回答实验现象的异同,猜测“奇妙的液体”是什么,这三种混合物有什么不同。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再揭秘魔术:奇妙液体”是饱和FeCl3溶液,第一种无色液体是蒸馏水,形成的混合物是溶液;第二种无色液体是NaOH溶液,形成的混合物是悬浊液;第三种无色液体是煮沸的蒸馏水,形成的混合物是胶体。采用变魔术的艺术表现手法开展教学活动,更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积极探究产生各种现象的本质原因是什么的欲望,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美的语言激发探究欲望

热爱美、追求美是一种非常美好的情感。在化学教学中引用富有诗意的美的语言来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引起共鸣。例如,引用老舍的诗作《咏黄山》:“人间多少佳山水,独许黄山胜太华。云海波澜峰作岛,天风来去雨飞花。千重烟树蝉声翠,薄暮晴岚鸟语霞。怪石奇松诗意里,溪头吟罢饮丹砂。”诗中云海、薄暮、雨花、晴岚……诗情画意地勾勒出了一幅美的画卷。接着引发学生思考:诗里提到了多少美景和分散系有关呢?这些分散系又是怎样形成的呢?引用富含“美”的语言能创设出良好的情境,使学生对化学和艺术都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和探究化学知识的兴趣。

三、在美的化学领悟过程中评价学生发展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由七种紧密关联而又相互独立的的智能组成”,“虽然每个学生的智能所擅长的方面不同、表现的领域不同,但都有发展的潜力”。教师应针对本节课“在化学教育中融合艺术与美”的特点,确立多元化的评价目标,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和手段,既关注学生化学知识学习的水平,又关注在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采用正确有效的方法来评价学生,让每一位学生在领悟“美”的化学学习过程中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领域进行学习,以达到更优的学习效果。

1.利用评价的激励功能挖掘学生潜能

学生的智能是多方面的,教师在化学课上为艺术特长生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舞台,让学生的艺术才华能得到充分展示,并给学生的才艺表演适当加分,能让学生体验到另一种成功的快乐,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信心,激励他们利用其特长更好地为全面发展服务。例如,在讲到早晨树林里的晨曦时,教师讲述:“其实在我们的身边、在我们的校园中也有这样美丽的景色,下面请一位同学用歌声为我们描述一下校园的早晨吧!”接着,请学生表演独唱《校园的早晨》。再如,看完短片中黄山的云山雾海后,教师讲述:“欣赏了这样的美景,想抒发一下感情吗?现在请一位同学为我们朗诵老舍的诗作《咏黄山》,另请一位同学给我们现场写一幅书法“云山雾海”,然后请学生即兴表演。”教师可对以上学生的才艺表演进行测评,折合成附加分计入期末总成绩,这对那些以积极的态度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学生能起到鼓励作用。

2.利用多元的评价方法促进全面发展

散文教学论文范文2

先秦散文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历史散文,一类是诸子散文。诸子散文,就其本质而言,是哲学、政治论文,但在论述论证中取譬设喻,运用形象化的手段等,则开了中国文学散文发展的先河。先秦诸子散文的风格,各师其心,其异如面。《论语》的简括,《孟子》的雄辩,《墨子》的严密,《庄子》的奇幻,《荀子》的浑厚,《韩非子》的峭拔,其独特鲜明而成熟的风格,无一不令人赏心悦目,击节称赞。清代学者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提到:“至战国而文章之变尽,至战国而著述之事专,至战国而后世之体备。”我国古代说理文体制的逐步形成,跟百家争鸣肥及诸子散文的出现和发展相一致。《论语》创立的语录体,在《墨子》中得到发展,进而形成了《孟子》的对话式辩论文。《庄子》丰富的寓言和奇崛的想象,成为先秦说理文的瑰宝。《荀子》《韩非子》中的专题论文,则标志着我国古代说理文体制的完全成熟。

二、先秦诸子散文的特点

中学语文教学已经不仅仅是语文工具性的教育,更重要的是语文人文性的教育。谈到语文的人文性教育就不得不提到我国文学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百家争鸣”,这一时期可以说是我国文学、思想史上最耀眼的时期,各学派为了传播自家观点纷纷著书,而这一时期的思想影响了中华民族2000多年。我们将这一时期的文学、思想作品称之为先秦诸子散文。

中学教材中大量出现了诸子散文的选篇,从《论语》,到《孟子》,再到《庄子》,等等。这些选篇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现在笔者分析之所以会出现大量诸子散文选篇的原因。

其一,先秦诸子散文可谓是中国古代思想的典范,后世也不曾逾越。先秦诸子散文成了中华文化的象征,这是为何中学语文教材中会大量出现的关键因素。中学语文教材在选定课文时也是将这一时期的作品看得非常重要,这是语文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具体统一。

其二,先秦诸子散文是我国古代思想的集大成者,其学派的基本思想都已经非常完整了,后世的变化也仅仅是从前者的思想上进一步地阐述了各家观点,甚至有些学派也积极地学习了、借鉴了其他学派的观点,例如,西汉董仲舒,将阴阳五行学说、法家学说等糅合改造,形成新的儒学体系。并且把儒家的伦理思想概括为“三纲五常”。有学者将这种新儒学思想称之为“外儒内法”。所以学习中国古代文化、思想的根源就在先秦诸子散文。

其三,先秦各家学说都是在讨论君与民、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例如:《孟子·尽心下》中说道:“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就是典型的在讨论民、国、君三者之间的关系。荀子曾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要学习、继承中国古代思想就必须从先秦诸子散文入手。

笔者认为,中学语文教学中先秦诸子散文的讲述是至关重要的。但笔者观察近年来语文教学在中学阶段已显得较为薄弱了,部分人持一种观点,即语文学习都在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然而,语文科目不仅仅指的是母语的使用,而是文化、思想、文明的综合性较强的一门科目。许多教育专家已经发现了中学语文教育正在沦为“鸡肋学科”,从教育的长远发展来看,这是非常不利的。许多学者认为青少年的崇洋的行为,与我国教育中出现了“语文寒流”有一定关系。笔者认为汉语热席卷全球,但唯独中国本土出现寒流,这是一件非常不可思议的事情。中学语文教育活动应该更加有力度、深度。只有将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思想放在首位,才能让学生更具人文性。

三、先秦诸子散文的教育意义

先秦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这一变革的物质基础,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其精神基础则是由于“士”阶层的兴起而出现的思想活跃局面。这些忧国忧民之“士”,或奔走于诸侯各国之间,宣扬他们的政治主张和治国之道,或讲学著书,表达对社会、人生、教育等诸多方面的哲学思考。先秦诸子散文的人文性是非常丰富的,可以说是中国人文的宝库。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先秦诸子散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具体统一主要表现在,先秦诸子散文既是古汉语教学的重要篇目,又是学习古代思想的重要途径,而古代思想的学习所占比重更大,这对于先秦诸子散文的教学尤为重要。例如,我国现阶段提出的和谐社会,其根源就是孔子的“仁”的学说,孔子认为“仁”包涵一切美德,是每个人都要追求的思想境界。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对于“仁”这一思想教育的讲述尤为重要,在《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非常典型的对于“仁”这一概念的具体解释。这是语文教学中需要注意的地方,如何让学生把握“仁”的思想,更形象而具体地理解“仁”,并以此思想作为自己生活中行为的准绳,这就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人文性教育。

散文教学论文范文3

荷兰教育学家弗赖登塔尔说过:“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现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把自己要学习的东西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教育不是替代、告诉,而是引导、经历、体验和感悟。因此我们应该让学生用感性的体验活动去认识理性的知识,使教学活动成为学生自己的学习活动,在数学活动中学习数学。①一电线杆高AB=12米,为稳住它,要在杆顶A处和地面上距杆脚5米的C处牵一条拉线,你能计算拉线的长吗?(还不能),AB的长确定吗?为什么?(确定,根据SAS)…;②为了在一条河的两岸建一座桥,必须测算两岸桥墩之间的距离AB,在河的一边选测点C,使∠ABC=90°,∠ACB=60°,量得BC=50米,你能算出AB的长吗?AB的长确定吗?为什么?这两个问题可使学生发现:直角三角形的三边有一种密切关系,这种关系是什么呢?学生迫不及待地想知道结果,探究欲很强。

二、开放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开放思维是一个基点向多方位多角度幅射的过程,人在形成思维习惯和能力的时候,当接触到一个思考基点的时候,马上就会联想到与之相关的多个角度多个方面并进行创新。有了这个习惯和能力,思考就有了多向性,思维就活跃了起来,思想就有了宽度,就有了依托,它是人具有高强能力的基础。

(一)避免学生的“惰性思维”

求异思维是创新的灵魂,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看到的常常是学生的“惰性思维”。究其原因:不是学生不会思维,而是教师掌握着学生的思维路线,规定着思维方向。教师处处为学生铺路、架桥。这种教学不仅不能促进学生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讲,还扼制了学生的思维,扼杀了他的创造力。

(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思维的发散性是指在研究数学问题时,善于从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对问题进行思考,并进行合理联想,及时发现问题的特征、差异、隐含关系等,从各种角度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全面理解问题。学生思维的发散性体现在一题多解方面,为学生思维的变通性架设桥梁,消除原有定势思维的束缚。在心理学和教学法的诸多专著中,都一致认为“一题多解”是培养和训练发散思维的方法之一。

三、开放教学内容,创建多样化课堂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凭借,是知识的载体。只要我们不违背教材的基本原理,教学的方法应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师应该让教材向学生靠近,而不是把学生拉向教材;应该让教材向学生开放,而不是把学生引向封闭。我们要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灵活地、创造性地应用教材,做到在运用中创新,在创新中运用。首先是课前开放。教师可以预先向学生公布教学内容,让学生通过查找资料、收集信息、预习新课,对新授教学内容有充分的了解和准备。这样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有备而来,从而降低知识的坡度,提高课堂40分钟的教学效率。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带上发现,以更加饱满的学习热情以及强烈的自信心和探究欲望参与到本节课的学习中去。例如,教学人教版九年级(下)数学第二十八章“相似”这一节概念时,教师在课前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和实验,先作大胆的猜想,再列举事例、现象、图形;由学生概括它们的共同点,然后再提炼出新概念的名称,给“相似形、相似三角形、相似多边形”下定义,设计了让学生由模糊走向精确的发展过程;其次在在课中出示CAI课件,从而引发探究,如,同一张底片洗出的不同尺寸的照片中,人物的形状改变了吗(出示图片)?两个足球的形状相同吗(出示图片)?它们的大小呢?两张大小不一的中国,其国土面积相同吗?大家从刚才看到的图形中,发现每一对图形中有什么特点呢?下面我们通过观察,找出形状相同的图形。然后通过大家的充分讨论,形成结论性的文字,最后将同学们的论证结果板书在黑板上。整堂课教师主要作指导工作,学生却由于亲身体验所得的直接经验,在他们的头脑中形成了清晰的表象,以具体生动的感性认识为基础掌握知识,使他们对课堂内容记忆深刻,而不用死记硬背。其次是在课后开放。也就是让学生把问题带出课堂、带到课外、带向生活,以自己的发现来彰显自己的智慧。

散文教学论文范文4

作者:李喜讯单位:江苏省睢宁城西中学

适应学生心理,促进语文学习

中学生的心理特征日益成熟,性格的独立性和批判性都有着明显的体现,情感也更加丰富和深刻,对人物内心世界有了基本的审美判断,审美需求大大增加,主体意识、自我意识逐渐加强。散文审美阅读就是突出作品的主体特征,作者细腻的生活感受、深刻的人生思考、充满哲理的思想,都能让中学生引起共鸣,满足他们对美的渴求。散文蕴含的美能让学生轻松的越过阅读障碍,突破学生阅读难的“瓶颈”,提高他们的审美意识,使他们对知识、对语言、对美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散文审美阅读的教学策略

散文审美阅读具有如此强大的审美教育功能,却在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为广大语文教育者所忽略。新时期的语文教师应该一改以往单调乏味的试题训练,要从散文自由、灵活的文本特点出发,注重挖掘散文内在的审美因素,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并使审美鉴赏能力、创造能力得到提高。

获得情感体验,提高审美意识

情感体验是学生通过对知识的理解而产生的真实感受,是他们开放心灵与作者进行对话的一种心理反应。散文审美阅读

教学就是要抓住课文情感与学生互动的联系通道,通过美的感受让学生敞开心扉、放飞想象,完成审美观的升华。一是要让学生感受到文本本身的情感,鼓励学生进行自主阅读。情感体验是每个阅读者的个人心理活动,教师不应该剥夺学生独立体验的情感过程,只有学生主动体会与感受,才能产生深刻的对美的印象;二是要通过多种手段,让学生获得具体的形象体验。所谓“入境动情”,为学生创建一个与内容对应的场景,运用立体直观、生动形象的画面、音乐等元素,让学生对散文的美感有具体的形象体验。在教《三峡》时,笔者先引入著名地理学家鹂道元对三峡的风光描述: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然后将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中有关三峡景色的片断做成视频文件,使用多媒体进行播放,最后引入正文。这种诗文导入、形象展现的方法,为学生营造了一种浓厚的艺术氛围,使学生对“美”充满憧憬和期待。

提高欣赏水平,强化审美鉴赏能力

对散文阅读的审美欣赏,就是透过文字符号搭建的书面表相,去体会作品内在的“灵魂”。散文中蕴含着作者强烈的情感和独特的见解,以及他们对事物真实意义的剖析和对美的深刻感悟。学会欣赏,就是要让学生通过阅读欣赏散文的思想,追求作者在作品中直抒或暗藏的情感,并通过这些思想与情感的反复体味,提升自身的审美鉴赏能力。如在朱自清先生的《绿》一文中,要让学生通过对文章的分析,感受到情感的精神美、语言的朴素美;通过文章的首尾相应,体会到作品的结构美;从字里行间领悟到诗般的意境美。要让学生通过不同角度,不同方位进行审美欣赏,提高审美分析和审美鉴赏能力。

散文教学论文范文5

散文是作者写自身经历见闻中的真情实感、体裁灵活的一类文学作品,具有语境优美、意境深邃、形散神聚等特点,具有非常高的文学价值。提高初中散文阅读教学质量,能够陶冶学生情操,丰富学生文学内涵,提高学生文学审美水平及写作水平。根据写作目标不同,可将散文分为记叙性散文、抒情性散文及议论性散文三类。不同类型的散文该如何引导初中生阅读呢?

一、记叙性散文阅读

记叙性散文以写人、记事、状物为主,通过具体形象来表达作者情感,这种情感是蕴含在事物之中,一般不直白表述。在阅读过记叙性散文程中,首先要让学生抓住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经过、结果等记叙散文的六要素,对文章内容有一个具体把握。其次,要引导学生仔细分析作者记叙顺序,了解不同记叙顺序对文章表达效果的影响,记叙顺序有三种,分别是顺叙、插叙与倒叙。不同的记叙手法能达到不同的表达效果,用顺叙来记叙某些事件,能够展示出作者心中的波澜不惊与一份平静,直指人心;插叙一般是对事件的补充说明,加强事件表达效果,倒叙能够使文章更具悬念,在情节上更引人入胜。再次,要引导学生抓住文章表现手法及叙述线索,抓住文章中的中心句,深入发掘文章中蕴含的文学价值。叙述线索是阅读记叙性散文的重点,也是最容易被学生所忽视的,教师在记叙性散文阅读教学中要反复强调,让学生通过推敲记叙线索,更好地理解文章内涵。

在教学《散步》一课时,文章中有两句看似不相干的话:“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冬季”、“这南方初春的田野……这一切都使人想起一样东西――生命”,让学生进行对比,感受作者表达的情感。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归纳记叙中心,评价文章思想内容及作者情感,从而促使形成自主评价能力,从而提高学生散文阅读能力。在《散步》中作者没有提到任何情感,但能够读出“我”对母亲的关怀、母亲对孙儿的爱护、中年人背上的责任等思想情感;这里可以让学生针对其中一两处能够表达作者思想情感之处进行分析评价,既加深学生对本篇文章的理解,又提高了学生阅读分析能力。如,有学生指出“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冬季”可以表现出作者对母亲身体的担忧,从侧面表现出作者对母亲的关怀,同时,这句话也点明了季节,同时与后边初春的田野形成对比,正如苍老对新生,老者对儿童,多种感情交织,虽未言情,却一切点得恰到好处。其实学生具有很强的领悟能力,只要引导他们去抓住重点,就会经常有出人意料的表现。

二、抒情性散文阅读

抒情性散文以抒发作者真实情感为主。虽然散文阅读的重点都是了解作者情感、感受文章中的文学价值,但抒情性散文不同于记叙性散文,抒情性散文写作手法更加细腻、多变,语言更加凝练、优美,结构更加巧妙,情感抒发更加丰富、直白。因此,在抒情性散文阅读中要着要让学生从整体理解文章,理解文章是借景、借物抒情还是以物喻人或托物言志,对文章情感有一个大体把握。然后抓住文章线索,让学生找到文章感情线,把握好作者写作思路。

《土地的誓言》一文就是以土地为线索,通过对土地的描写,来表达我对故土的怀念、深沉的爱国热情及对侵略者的愤恨。在文中运用了大量排比句,如: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当我仰望天上的星星……教师可与学生一起分析排比句在文章中的作用,深入讲解句式是如何推动文章气势发展、在文章情感D变中又起到何种作用,以此提高学生语言分析能力。然后,让学生概括文章要点,让学生体会文章情感。抒情散文阅读教学是通过语言表达技巧的解读透析其中情感变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着重培养学生这种语言分析能力,从而提高学生散文阅读能力。

三、议论性散文阅读

议论性散文不注重严谨的逻辑,而侧重于形象的描绘与情感抒发,一般都有着深刻的思想、情感、哲理内涵。议论性散文阅读方法与记叙性散文、抒情性散文类似,先着眼于全文,再对“文章局部”进行分析,梳理全文脉络,分析写作手法。议论性散文议论的基本途径是将观点渗透到某一具体事件中,通过评价事件,达到议论的目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议论性散文阅读时,要教会学生从文章中剥离论点及作者表达的哲理或思想,注重于对文章所描述的人物或事件进行解读,抓住议论中心,从而达到读懂、读通的目的。

散文阅读要求学生有高的文学审美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丰富的情感,提高散文阅读教学质量即是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发展。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教学艺术,不断完善、优化散文教学方式,深入发掘散文的文学价值,提高散文阅读教学质量,促进初中语文教学发展。

散文教学论文范文6

一、散文写作教学式微探究

1.教材凌乱,师生缺乏导向。对苏教版写作指导的编排,许多专家和老师颇有微词,事实证明,打乱文体规律的写作指导无益于教师的教学。纵观苏教版教材,涉及到散文写作的有:写难状之景(必修一),独立思考,善于发现和看好处,说门道(必修二),写出人物鲜明的个性(必修三),要有描写意识(必修四),写出你的真情实感(必修五)。虽然每本必修都有散文写作的指导,但从指导中心可以窥见写作主题的随意性。按照正常散文写作的序列性来说,应该是从叙事到写景写人,从呈现内容到挖掘内涵的逻辑顺序。混乱的教材编排给本来就容易忽视的散文写作教学带来了考验。教师没有精力重新梳理教学内容,学生更无从搜寻散文写作序列性痕迹,师生缺乏教材有效的导向,使得散文写作教学陷入了空前的困顿。

2.门槛偏低,师生缺乏重视。散文作为一种人人都可以参与的文体,向来写作入门门槛低。明星艺人、草根平民都可以写散文,出散文集,更不用说理论家、小说家和诗人了,就连某则华美辞藻点缀但文意断裂的日志,或者论坛发的帖子,都可以美其名曰散文。学生写作亦然。学生的作文除却中规中矩的议论文之外,都称之为散文。于是在师生的心目中烙下了一个简单的印记,散文每个学生都会写,不用教。这是一种粗暴的思维越界。高中散文写作教学是缺席的。散文写作如同荒野间的杂草,自生自灭;散文教学如同懒惰的农夫行为,无为而治。当写作双方都忽视散文写作的时候,无门槛的散文文体渐渐凸显起越来越隐形的关卡,而师生依然缺乏重视。

3.内容散淡,应试缺乏优势。散文写作教学的弱视,与散文文体本身冲淡的情节,情感流洇漫的特质有关。有人断言,散文是一种老年文体,需要岁月的积累和平和的心境,才能抵近文体的内核。此说固然有部分道理,但不是全部,而这已足够消弭散文写作在语文写作教学过程的激情。写作教学基本围绕高考命题和阅卷癖好展开,以浙江省近三年高考作文为例,2013年的三句话说“童真”,2014年的“门与路”,2015年关于“人品与文品”的辩证关系谈论,这些题目无不偏向于议论文体,说实话,要用散文文体写出已经举“笔”维艰,更何况是写好呢。而作文阅卷草菅人命式的陋习也让师生懂得“见风使舵”,一目十行式的视觉扫描,写议论文最佳,无旁枝逸出,观点鲜明;而散文材料零碎,表面上无关联,需要内在的情感贯穿,需要阅读者的沉浸,学生往往缺乏有效的把握能力,譬如记叙性散文常常重心不稳。客观上应试优势的缺乏,散文往往被束之高阁。

4.社会浮躁,师生缺乏素养。散文是一种安静的文体,写作散文比阅读散文更要有一颗宁静的心。“慢”是散文的一部分核心,现实社会是一个快节奏的社会,快餐阅读的盛行,读图形式的泛滥,急功近利心态的膨胀,诸多因素影响着师生们的内心环境。师生们在减负和素质教育的伪装下,变本加厉地献身于应试成绩,哪种手段能提高成绩就转向哪里,题海战术销蚀了散文写作的素养。学生无暇读上一段优美的文字,教师亦无心充实自己的知识库存。师生素养集体跳水,使得散文写作水平提升有心无力。

另外,散文文体的单调性和写作技巧的稀缺导致了师生对散文写作的直接忽视。诸如以上种种,高中阶段散文写作教学滞留于某种不自知的混沌之中。

二、散文写作升格教学的必要性

穷则思变,散文写作教学的窘境是升格散文写作教学的最大动力。散文写作是大多数学生不自觉或者自觉的选择,学生的需求量极旺,从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层面看,升格散文写作教学迫在眉睫。同时散文写作指导是师生最容易忽视的环节,于细微处显奇效说的就是从常规处入手,升格散文写作教学,向不重视处要效果。升格散文写作教学使得各种文体写作教学齐备,真正落实了《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表达和交流的要求,完善了学生写作知识体系,利于人格健全。之所以要升格,意在进一步寻找散文教学切实有效的策略。

三、散文写作升格教学的对策

1.立意出新:不畏浮云遮望眼。“凡文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之众。”此“意”也即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神”,立意高低决定了整篇散文品位的高下,作为高中生应最大限度地立好散文的意。一般来说,散文立意的传统母题就是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抵达了这几点,顶多算中心明确。如何去除素材的遮蔽,新瓶装旧酒呢?一则要有独特的题目,苏教版很多课文就是佐证:《今生今世的证据》,以证据言说故土残存的风物;《像山那样思考》,赋予山以人的思维,直接融合了人与自然的情感;《神的一滴》,新奇的比喻写出了瓦尔登湖的魅力;《斑纹》,一个简单的名词,串起了自然万物。二则要有自己独特的思考,横看成岭侧成峰,看你定位的切口。比如写春天,传统不外乎伤春伤别,感叹时光流逝匆匆,或描写春天美丽旖旎的风光,或春天的新人新事,这些都是传统的角度。根据春季特点我们可以立意“春如四季”,这颠覆了四季如春的常规思维。非常规的视角如二月花标新立异,让人耳目一新,散文立意自然高人一招。浮云虽密,立意是太阳,始终高悬照耀着。

2.结构求奇:柳暗花明又一村。散文写作的表象特征在于无技巧,而这种无技巧麻痹了师生对散文结构的重视。往往以为只要扣住中心,形散而神不散就可以海阔天空地拉扯,惯性的失误弱化了散文的表现力。散文结构应该是一种柔中带韧的结构,看似随意,实则不可随意变动。散文教学结构上的升格就要打破常规,从“繁”字上做文章,营造一种柳暗花明的意境。首先可以曲折抒写过程,2015年湖南高考满分作文《我是你的眼睛》一文,开头单刀直入,“这是我最后一次去看老何了”,接着三节抒写看到老何遗体的感触,接下来回忆老何生前的事迹,最后回归到眼前,点题明主旨。打破平铺直叙是曲折,是结构升格。其次,可以运用各类貌似无关的材料,以文脉相穿,如《隐身术》一文,作者从现实生活中“隐身”事件、隐身有关的传说故事、隐身相关理论(隐身的层次探讨)诸方面构建文本,有些素材本身并没有“隐身”的字眼,但读者进入文本后能够强烈感受到材料的准确性。教材中周晓枫的《斑纹》是绝好的范本。散文结构从显性转入隐性,这是结构求奇的好方法,在柳暗花明之后,依然有中心这“一村”安扎在眼前。

3.语言趋雅:大珠小珠落玉盘。语言是构筑文章的材料。学生的文风如何,语言是最为直观的标尺。常规散文写作中,学生语言朝有文采方面努力着,老师也较为欣赏文采斐然的篇章,殊不知,这番好意阻碍了学生对散文写作语言能力的提升。当学生们一味地模仿优美的文字,常常会陷入安意如、白落梅等诸家文本优美而古典的语言漩涡之中,生活的真实情感被语言的引力抽空,浮浅彰显出文意的苍白。我所谓的语言趋雅,指的是语言的生命力,不是常规意义上的美文。事实证明,美文只是掩人耳目的幌子。语言趋雅,可以从语言的诗意性入手,诗意不等同于繁茂的文采。诗意的语言要求简洁,句子中词语间留有一定的空白,用以填充阅读者的情感;而诗意中的陌生化处理加深了句子的内涵,值得咀嚼。如“孤独比任何时候要锋利”,用“锋利”来写孤独,新颖独特;“我安宁的时间一再被她的尖叫声戳出一个个空洞”,“时间”、“尖叫”、“空洞”大跨度词语的组合加强了句子效果;“蝉镇压了整整一个星期的下午”,声音可以镇压时间,令人耳目一新……我们也可以从语言的哲理性入手,哲言本身是语言的一座高峰,引用或者化用哲言,事半功倍。如哲学家维特根斯坦的很多句子就值得记取,“不要玩弄另一个人内心深处的东西”,“力求被人爱,而不是被人崇拜”,“一个人懂得太多就会发现,要不撒谎很难”等等。诗性与哲理犹如大珠小珠清脆动听的声音,落入散文结构的玉盘中,奏出一曲动听的散文之乐。而诗性与哲理就是恰如其分地运用语言的张力,张力是语言“雅”的最高境界。

4.素养积深:梅花香自苦寒来。写作是一项精神性的活动,散文更甚。散文写作的优劣更大意义上与学生个人的素养有关,文如其人终归是大众化的明理。提升散文写作过程中,学生有意识地借鉴大量的考场满分作文,或者所谓的作文宝典,结果收效甚微。他山之石,为我所用无可非议,散文写作素养的提升非一朝一夕之功。素养积累积深,需要大量有效阅读,有效指的是阅读好散文,如《散文》杂志、现当代优秀散文和国外的名篇散文。与怎样的散文文本为伍,就决定了你写作的档次。快餐文学是对散文写作的最大戕害。素养积累积深,需要不断借鉴,这借鉴不是抄袭,因为立意都是逃不出文学母题的范畴。我们可以在范文立意的启发下,稍作表述的变动,倒溯一些材料,如此行文照样属于自己的思维成果。比如看到《乡村的秩序》一文,那么我们可以写《城市的秩序》,看到《目光》,那我们可以写《手势》,类似题材的迁移是我们散文立意的不可或缺的方法。素养积累积深,需要多练笔,阅读和写作是相辅相成的环节,只有在这种螺旋式的进程中得以提升。梅花香自苦寒来,真正全面提升散文写作素养就是依靠时间的积累,即坚持。

散文教学论文范文7

 

2003年,《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问世,改变人教版一统天下的格局,实现了“一标多本”,出现了与人教版并行的鲁教版、粤教版、苏教版等多种版本。2004年,语文版教材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初审通过,由语文出版社教材研究中心编写并出版发行,主编是史习江,张万彬。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的编写落实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要求,从时代性角度着眼,选取文质兼美且经得起历史考验的新时代文章,语文课程目标的设计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努力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目标。

 

二、高中古代散文单元分析

 

(一)单元结构分析

 

“语文版”高中语文教材包括必修和选修教材两部分,必修教材共有五册,以人文话题的方式组元,每册四个单元,单元以选文为核心,由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探究性学习三个板块辅助配合组成。“阅读与鉴赏”板块由作者介绍、选文、理解?鉴赏、拓展?应用、相关链接和单元链接六个部分构成。语文版教材中,古代散文单元共有五个,统统编排在每册教材的最后一个单元,每个单元选文4篇,五册教材共选取20篇古代散文,约占教材全部选文的30%。

(二)选文内容整合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五册,共有五个单元,二十篇古代散文,梳理如下:

 

第一册:苏轼《赤壁赋》、李密《陈情表》、归有光《项脊轩志》、王羲之《兰亭集序》

 

第二册:司马迁《鸿门宴》、司马光《淝水之战》、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左传》)《崔杼弑其君》

 

第三册:王安石《游褒禅山记》、杜牧《阿旁宫赋》、王禹偁《黄州新建小竹楼记》、王勃《滕王阁序(节选)》

 

第四册:(《荀子》)《劝学(节选)》、韩愈《师说》、欧阳修《与高司谏书》、黄宗羲《原君》

 

第五册:(《论语》)《论修身》、(《孟子》)《论民本》、(《庄子》)《神游物外》、(《老子》)《祸兮福兮》

 

“选文”分“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略读课文”篇目前用星号做了标注。语文版五册教材古代散文略读课文共有五篇,分别安排在五个单元组的结尾处,篇目分别是《兰亭集序》、《崔杼弑其君》、《滕王阁序(节选)》、《原君》和《祸兮福兮》。

 

由前可知,教材以“选文”为核心的“阅读与鉴赏”板块包括“作者介绍”、“选文”、“理解·鉴赏”、“拓展·应用”、“相关链接”和“单元链接”六个部分。

 

以第一册古代散文“情动于衷而形于言”单元,第一课苏轼的《赤壁赋》为例。“作者介绍”部分简要介绍了苏轼的生平、文学地位、著作及创作风格。其篇目经典,文质兼美,毋庸置疑。“理解·鉴赏”和“拓展·应用”是习题系统,设计了六个题目,其目的是培养语言能力、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增强语文学习综合能力,最终目的是全面培养并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第二题“辨析下列词的不同意义或用法”是为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设计的。第四题“找出文中关于人生哲理的议论,说说这些议论有什么特点,其中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倾向。”是为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力设计的。理解、鉴赏、拓展和应用是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必不可少的环节,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生成,才会鉴赏,从而实现迁移应用。“相关链接”内容一般与所学课文内容相关,对课文的理解起到补充辅助理解作用。 (三)古代散文单元形式编排特点 一个单元一个人文话题,以一句名家名言为单元主题,如第一册古代散文单元的主题为“情动于衷而形于言”,选自《诗经》。单元主题与单元所选文章思想内容息息相关。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古代散文单元共有五个,单元主题分别是:第一册“情动于衷而形于言”,四篇文章都为抒情散文;第二册“大江东去”,有记叙散文也有人物传记;第三册“万物静观皆自得”,既有山水游记类散文又有议论性和抒情性散文;第四册“铁肩担道义”和第五册“越世高谈 自开户牖”都是议论性散文。 三、对语文版古代散文单元的思考 语文版教材选文新是最大的特点,将近 60%都是新的选文。这样一来,课程标准要求选文要具有“时代性、典范性、文质兼美”的要求,就倾向了“时代性”,古代散文单元选文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古代散文学习难易程度无梯度。一般而言,记叙性散文相对简单,应放在低学段学习,相对难的放在高学段学习。因此,笔者认为第一册和第二册选文的位置可以互换,让学生从简单入手,培养兴趣,落实课程标准关于“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要求”。单元编排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不一而足,提此一两点,作为参考。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有辩证思维,即使是面对权威也要敢于质疑。

散文教学论文范文8

【关键词】初中语文;散文教学;少教多学

散文是自有文明以来,最古老的文学样式之一。从语言色调看来,散文如素描,清淡、淡雅,它是智慧的结晶,是情感的宣泄。散文的笔法无拘无束,变化无穷,在散文的笔下,有奥妙无穷的大千世界,有微妙难测的内心世界。

一、指导学生欣赏散文的情感美

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作者设置了在家庭灾祸后父亲送儿子远行的背景,描述了父亲送子的场面,细致入微地刻画了父亲为“我”买橘子的场景,以及“我”的几次流泪的场景。对于这些,如果我们只是冷眼旁观、漠然处之,就很难唤起我们的情感。我在对这篇文章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换位思考,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深切体会一个父亲在家国两茫茫之际送子远行时的牵挂和不忍,和那种满怀希望但前景暗淡的复杂的心理感受,那么文章的情感就很容易把握了。具有了审美意境后,教师就应放手让学生通读文章。学生自己感受语言材料,随着学生心理活动和情感的投入,学生就会被文章所感染。在朗读中,教师可以选择符合文章的、恰当的背景音乐来衬托文章,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情感。例如,我在七年级上册《紫藤萝瀑布》的教学中,在前半部分的“忆花”中,作者回忆起以前和现在的不愉快的事,我让学生领悟作者的情感,引导学生朗读时应该用低沉且略带悲伤地语调朗读;在后半部分,作者看到生机勃勃的紫藤萝,心灵受到触动,我又引导学生应该用轻松愉快的心情去朗读;在文章的最后“悟花”部分,我让学生反复读,细细地品味,体会课文的主旨。

二、指导学生欣赏散文的哲思美

在散文的有效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散文的分析,不能只停留在人、物的特征及其生活、场景等表层结构的分析上,要探索隐藏在作者背后的心理感受,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主观感受。例如,在学习鲁迅的《风筝》中,进入中年的“我”,在回忆并自责青年时代曾奉行“长幼有序”的封建道德而虐杀儿童天性的错误,当“我”向当年的小兄弟认错并期待原谅时,对方却早已忘却并诧异地笑着,使“我”陷入一种无可把握的悲哀。而这种可贵的自责和宽容别人过错的品质,是建立在“我”自我解剖的基础之上的。我在对这篇文章的教学中,抓住亲情和自省精神来突破,通过这样的深入分析,揭示出了作品艺术构造的真谛。所以我认为,散文文学作品的焦点,并不是为叙事而叙事、为写人而写人,它所表达的是对生活、社会、人生的独特的感受。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深入分析隐藏在作品中的信息,从而体会作品的哲思之美。

三、指导学生欣赏散文的形式美

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朗读课文,认真揣摩作者的思路,从结构入手,理清脉络,使学生感悟到作品的结构之妙,感悟到作品的行文之理。例如,我在对宗璞的《紫藤萝瀑布》的教学中,分析全文围绕紫藤萝花抒发感情,由看花、忆花、思花构成,层层深入地表达主旨。看花,按花瀑、花穗、花朵来写,越来越体现花的活泼热闹、生机勃勃;忆花,先写“我”沉浸在“花朵的光辉中”,感受到“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然后写花所受的苦难,最后写花历尽磨难又焕发生机;思花,作者开创理性的思考,领悟到生命的美好。我引导学生领悟作者由紫藤萝花盛开的景象,体会到“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真理,表达了对顽强生命的赞叹。

四、指导学生欣赏散文的语言美

散文是精致的语言艺术,因此,我在散文教学中,帮助学生理解那些表情达意深刻的词句,感受作者运用语言的美妙之处、深刻之意。例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中,“花朵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这句中,用了“挨”“接”“推”“挤”,四个动词,通过拟人的手法,把花儿繁密、茂盛盛开的景象生动地描绘了出来,给人一种生动活泼、赏心悦目的感觉,使我们领略到紫藤萝瀑布的美景。

五、结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想象在散文阅读过程中是不可缺少的,在散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理解文章,想象散文中描写的事物、描绘的景物,同时可以利用插图或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建立广阔的想象空间。例如,在阅读《桂林山水》时,教师同时播放多媒体课件,学生通过视觉来体会作者的描写,发挥想象,在脑海中浮现“舟在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美丽画卷;在阅读朱自清的《春》里的语句“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时,教师适时播放一些有关春天的歌曲或音乐,结合着视觉与听觉感受,学生更容易体会作者的描写,发挥想象,在脑海中浮现出生机勃勃的、绚丽多彩的春天。

六、加强课堂的教学互动

1.转变教育观念,是“少教多学”的前提

“一切为了学生发展”是新课程的最初宗旨和核心理念。少教多学,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的身上:只要学生能学会的,就让学生去学;只要学生能动手的,就让学生去动手;只要学生能思考的,就让学生思考;只要学生能讨论的,就让学生讨论;只要学生能得出结论的,就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让学生自主感悟,自主学习,教师再根据课堂反馈,有的放矢,进行点拨,让语文教学成为师生共享的过程。

2.教会学生正确方法,培养思考的能力

拥有一个正确的学习方法,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教会学生怎样学习。如怎样做好课前预习,如何保证课堂上的听课质量和听课效果,课后复习要注意的问题。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提升自身独立学习的能力很重要。

3.保证学生独立学习时间

初中学习阶段,学生对待问题有了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的潜质,把学习的主动权大胆地交到学生手中,弱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努力向引导者的身份转变。教师的教学建立在学生独立学习的基础上,使得教学成为巩固学生学习效果的途径。

4.坚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

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一面,教育学生不应该采取一概而论的办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分层教学,对待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综上所述,教师应始终将情感投入到散文教学中,因为情感是人对待外界事物的态度,是人对客观现实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体验。笔者在散文阅读教学中,时刻注重将自己的情感投入到文本中,激发学生大胆地想象。在投入情感的同时,还要把多媒体课件适时进行播放,从而一步步对学生进行启发,使学生动情,最终将情感与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相结合,使初中散文阅读教学效率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散文教学论文范文9

摘要:本文以部分普通高校为研究对象,使用了文献资料法和调查法等研究方法,研究了武术散打在普通高校开展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论述了散打进入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及其重要意义,并提出具体的方法和建议。

Abstract: In this thesis, partial regular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are researched as the object of study through some research methods such as the investigation method and the literature material method etc。 to study the development actuality and development tendency of Wushu and free combat in regular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discuss the feasibility and necessity as well as the important significance for the free combat to enter into the public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and put forward specific methods and suggestions。

关键词:武术散打;高等学校;公共体育课

Key Words: Wushu and Free Combat; Institution of Higher Learning; Public Physical Education

[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1)-18-0229-02

前言

本文深入研究了武术散打在普通高校开展的现状,贯彻“健康第一、终身体育”思想,推进素质教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推动体育产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研究武术散打进入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的可行性和重大意义,并提出具体的方法和建议。

1、研究方法

1.1、文献资料法

查阅散打教育方法类相关论文,并且借鉴应用到本论文中。

1.2、观察法

对几所高校内的散打课程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观察,把观察中所看到的散打课上所运用到得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进行了一系列的汇总。

1.3、数理统计法

运用Micosoft Excel 软件,对数据进行了统计与处理,并且得出了科学的结论

2、结果与分析

2.1、普通高校开展武术散打的现状

自2002年8月《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颁布实施以来许多高校已将散打列为公共体育选项课程。从清华大学等著名高校到一般地方院校,全国共百余所普通高校开设有散打教育。高校校内散打比赛更是层出不穷,燕山大学已举行了2届散打比赛,2004年安徽师范大学举行了首届“散打王”比赛,2005年开封大学举行了“首届散打比赛”等。

2.1.1、 高校开展武术散打的有利条件

2.1.1.1、 大学生喜爱散打。随着武术散打的发展与普及。大学生越来越喜爱散打运动。据统计,已开设散打课的普通高校中喜爱散打的大学生人数逐年上升,已占公共选修课的前几位。居所有选修课的首位我院2005年选修散打的有100人,限报人数为50人,实际选修人数超出了限选人数的50%,而其他选修课 的人数除羽毛球外都没超出限报人数。这充分说明了武术散打深受大学生的喜爱,这是在高校中开展武术散打的重要基础。

2.1.1.2、 高校有较好的专业教师。每个高校都有专业武术教师,目前尽管部分高校有些武术教师是从其他专项改教散打课的,但相比而言高校开展散打课还是有比较好的师资条件。有了专业武术教师指导,能使学生得到正规、科学的训练,少走弯路。

2.1.1.3、大学生有充足的业余时间。大学生学习压力不大、业余时间较多,每周都可抽出足够时间进行散打训练,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又锻炼了身体,同时能更好地促进专业课学习。

2.1.1.4、高校可提供较好的训练和比赛场地。大部分高校虽然不一定有专用武术散打馆(室),但大多有体育场馆。同时学校能提供散打专用护具,有较好的训练和比赛条件。

2.1.2、存在问题

2.1.2.1、学校领导对散打进入高校认识不足。全国普通高校有2000所,目前已经开展散打教学的学校约占6%。开办形式且大多为业余散打协会或散打队,进入 公共体育课的很少。究其原因,校领导对高校开展散打认识不足,渝州大学学生对散打开展较好的重庆20所高校进行调查,有15所校级领导不支持散打的开展,其中有的领导持反对态度。而领导的态度肯定是个关键问题。

2.1.2.2、 散打专业教师不足。散打开展好的高校,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拥有懂专业、热情能干,且有开拓精神的散打教师。他们不怕困难,全身心地投入到散打的推广和普及中去。而现实是大多高校专职散打教师比较缺乏,给散打教学带来一些困难。

2.1.2.3、相关理论研究滞后。打开中国知网CNKI--KN4.0全文数据库,用关键词“散打”检索,1994年~2006年共有论文1219 篇,二次检索“高校”,共有论文23篇;再看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1989年2006年散打相关论文有 852篇,其中有关高校散打的有16篇,这可以看出当前高校在散打的教学理论研究方面还是相当滞后。

2.1.2.4、 缺乏交流和比赛。比赛是训练结果的检验,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训练手段。通过比赛可以给大学生一个充分展现自己的机会,激发参加训练的积极性;同时,通过各高校之间的比赛,以武会友、促进交流、互相学习、共同进步,促进高校散打的发展提高。然而,至今全国尚没有具有一定规模的高校散打比赛。四年一届的全国大学生运动会,从1996 年第五届开始武术已成为正式比赛项目,但到2007年第八届仍见不到散打的踪影。

2.2、 散打进入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的必要性及重要意义

武术散打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从事散打运动可以强身健体,提高身体素质、锻炼意志,培养勇敢、坚毅、顽强、拼搏和 勇猛向上的精神;陶冶情操、培养武德,养成尊师爱友、遵守纪律、团结互助、守信立义、见义勇为的精神;培养胜不骄、败不馁的品质,树立自信、自强、追求强 者的信心;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将来可更好地适应生活、适应竞争、适应社会,并可以适度宣泄由于紧张的工作、学习而带来的精神和心理压力,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2.2.1、传承中华美德。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世代相传的美德。胡锦涛同志指出: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八荣八耻”这一高度概括,精辟地阐明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深刻内涵,是中国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武术散打进入高校体育课,使大学生在练习散打的同时,了解中华五千年历史中孕育的传统美德,学习历史上习武的英雄豪杰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自强不息、不畏强暴、抗击侵略的昂扬锐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厚德载物、达济天下的广阔胸襟;奋不顾身、舍生取义、见义勇为的英雄气概。学习爱国志士,英雄人物以热爱祖国为荣;武德约束习武者行为规范,尊重裁判、尊重对手、遵守规则,以遵纪守法为荣;树立良好的武风,以诚实守信为荣;武德要求我们爱憎分明,见义勇为,以服务人民为荣;习武者应养成克己礼让、宽厚待人、恭敬谦虚,以团结互助为荣;习武者应不怕困难,以艰苦奋斗为荣;勤学苦练,以辛勤劳动为荣;破除迷信,勇于创新,以崇尚科学为荣。通过学习散打,使大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2.2.2、推动体育产业的发展

体育产业是当今世界上公认的具有高渗透性、交叉性和拉动性的朝阳产业。体育产业在发达国家经济结构中所占比重不断上升。早在1998年美国体育产业产值就超过石油化工及汽车业,2003年体育产业创造2130亿美元总收入,是汽车制造业总收入的两倍。

据统计,2005年跆拳道直接或间接地为韩国带来了60亿美元的收入。美国职业拳击每年创造的利润近百亿美元。而更具魅力的散打同样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散打的推广和普及,必将形成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2.2.3、“体教结合”培养高水平的大学生运动员

我国每年大约有3000名以上的运动员退役,其中40%左右的退役运动员难以 适当安置。运动员就业安排是难点问题,他们文化知识贫乏,没有其它就业资本。据新华社调查显示:有的世界冠军不会汉语拼音,体校学生的文化学习基本被荒废,很多青少年运动员连九年义务教育都没有完成,而文化素养的缺乏将阻碍他们在竞技领域成为更高层次的优秀人才。目前作为三级训练网“网底”的少年体校,正在逐渐走向萎缩,家长们由于担心孩子的出路问题而阻止他们在体育领域发展,又造成了体育人才资源的流失。

欧美采用大中小学一条龙运动员培养模式,参加奥运会大学生占50%以上,NBA球员是在大学里选拔,他们不存在退役安置问题,众多我们熟悉的NBA明星都是货真价实的高素质大学毕业生。因此培养高水平的大学生运动员应是我国在新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解决优秀运动员退役后就业问题的主要途径。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 高校开展散打可以培养学生顽强向上的精神、锻炼意志,培养竞争意识,又可强身健体、防身自卫,大学生喜爱散打,高校有条件开设散打课,武术散打进入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是完全可行的。

3.1.2、武术散打进入高校公共体育课,是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和实现《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健康第一”、终身体育、发展学生个性等重要指导思想的重要内容。

3.1.3、 在高校开展散打是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需要,是深入贯彻和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的需要,是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是振奋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的需要,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3.1.4、武术散打要真正得到普及和发展并走向世界,必须从大中小学普及开始,“体教结合”走“大中小学一条龙模式”培养高素质大学生运动员,为培养造就优 秀体育后备人才开辟了一条新的渠道,同时也解决了运动员退役就业问题。

3.2、建议

3.2.1、 高校领导应提高对武术散打进入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重要性的认识,尽早实现散打进高校这一愿望。

3.2.2、 建议散打进入全国大运会,定期举行校级、省市级和全国高校武术散打比赛,推动高校间的交流,推动散打的开展。

3.2.3、 走“大中小学一条龙”培养模式,制定对在散打训练和各类比赛中取得成绩的优秀学生鼓励和奖励方法。高校招生时对高中生武术散打苗子应给与政策倾斜,以有力推动散打在中小学校的推广和普及。

3.2.4、成立全国性高校武术散打教学研究会,为武术散打教师搭建一个相互学习和交流的平台,提高教学水平。

3.2.5、各级电视台特别是中央电视台应有固定栏目多介绍散打运动,同时直播大学生的散打比赛,宣传取得成绩的优秀学生和散打开展得好的学校。

参考文献:

[1]韩来国,普通高校散打考试方法改革的实验研究[J],咸宁学院学报,2010,03:128-129。

[2]邵夏,对普通高校武术散打运动开展的研究与探讨[J],咸宁学院学报,2010,09:124-125。

散文教学论文范文10

关键词:散打教学;吸引力;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10-0007-01

散打是传统国术,攻防理论、技术动作与方法都十分丰富,它的特点十分切合年轻人的口味。随着终身体育思想的普遍推广,散打作为一种国粹,一种强身健体的运动项目出现在大学课堂上。学习散打一方面为了锻炼身体,另一方面使国粹得到了继承与发扬。然而,大学体育运动项目极多,如健美操、攀岩、野外生存、跆拳道等大大削弱了学生对散打教学的吸引力。因此,找到散打教学吸引力不足的原因,让其焕发真正的魅力,对散打的普及,对国粹文化的传承都有重要的影响。

一、散打教学吸引力缺失的原因

1.教学内容偏离了学生的需求。大学生的素质比较高,对散打的追求不仅仅是实用性,然而这门课程的开设大多是基本技术的练习,很少有健身理论教学和文化涵义教学。散打有超强的实用性毋庸置疑,但健身目的和文化汲取对他们有着同样的吸引力。散打技术强调面面俱到,对身体素质要求极为苛刻,而大学生大多没有这种素质,学习起来十分困难,当预期无法达到时积极性便被消磨殆尽。因此,在注重实用性的同时,一定要捕捉学生的心理需求,形成纵向的立体统一的知识传递渠道,让散打的魅力越发变得浓厚,去感染他们,深深印入他们的灵魂。

2.散打教学方法相对落后。目前散打的传统教法是准备活动讲解示范分组练习纠正错误。这种模式在一定时期内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教育思想的深化,这种模式的弊端也渐渐呈现出来。一方面这种模式只是单调的让学生模仿教师的动作,根本无法使他们精力集中,更无法产生吸引力;另一方面这种模式忽视了学生自身的风格特点以及个体之间的差异,没有什么乐趣性可言;再一方面出于对误伤的考虑,教师根本不安排实战对抗的练习。总而言之,没有全新的教学方法,一味墨守陈规,必然走向绝境。

3.教师素质有待提高。一是教师学历偏低。学历不代表能力,但学历能够反映一个人理论水平和发展潜力。就散打教学而言,教师一定是文武全才,有较高的武学造诣又有较高的文学素养。然而,笔者了解到大多散打教师实战能力较强,而学历不高。散打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基本动作规范,还要教会学生散打的技术风格及其文化内涵,一些老师在理论知识及文化修养的教学上存在明显不足,无法达到育人的目的。二是业务攻关能力差。散打教学活动要求教师不仅有极佳的专业素质,还要有科研创新能力,目前很少散打教师具备这一能力。

4.散打教学环境急待改善。无论在任何媒体上,很少听到某大学举行散打比赛。虽然一些大学建立了社团,但这只是学生们的社团,没有教师的踪影,这个社团的切磋平台并未引起学校的重视。从近几年的体育发展来看,竞技体育大肆流行,但跆拳道、空手道等与之相比要热门许多。散打用的护具、沙袋、拳击手套等容易破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学生喜欢舒适的锻炼场地,如跆拳道馆、空手道馆,而散打往往在露天完成,使一些学生的兴趣大大降低。

二、散打教学吸引起提高的建议

1.强化散打的文化内涵。散打是国之精粹,从古代传承至今积蕴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散打教学不仅要教学生实战的动作,还要注意散打文化内涵的强化,它是一粒种子,可以在学生的心中扎根发芽,以此来增强散打教学的民族魅力。在授课过程中,以基本动作为基础,不断向学生渗透礼仪、武德、文化及民族精神,冲击学生的思想,让散打知识、散打情感、身体体验等系统的融入教学之中,真正做到“育人”、“授技”,培养出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散打文化人。

2.因地制宜,优化教学方法。散打套路是学生最喜欢的教学内容之一。对于学生而言,过分的强调基础,其实并没有太大意义。教师可适当适应青年人的心理特征,降低招式规范性的要求,尽早教一些套路打法,条件允许情况下甚至可尝试对抗实战,让学生从实战中体验散打的实用性。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灵活的学习方法必不可少,可采取集体练习、同学相互帮助、师生共同磋商等多种式相互结合,以及通过体育游戏法、训练互助法、模拟实战训练法、电化教学法及发展学生个性等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散打学习的过程中可以主动去探讨、去理解、去发现、去创新。

3.提高散打教师的执教能力。首先,教师要有责任心,清楚自己的不足,积极的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探索创新,成为学生的榜样,学生热爱的人。其次,提高现代化教学水平。不断提高电教水平,将组合动作的难点、重点用三维图像全方位的表现出来,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得到动作的技术要领,提高教学效果。再次,加强散打教师的学习与交流。选派散打教师去进修或去其它学校借鉴经验;聘请高级专家来校指导讲学;经常性组织散打教师听课或备课;建立网上交流平台,使各校散打教师相互交流,博采众长。

4.争取领导重视,加大教学资源的投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场地和器材是散打教学的物质基础。学校足够重视,就会提供良好的室内练习场地,提供全新的练习器材,这些都会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所以,教师应该加强与学校的沟通对话,让校领导明白散打教学是体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增加教学资源的投入,改善锻炼环境是对学生的负责,是对学校可持续发展的负责。切实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课外锻炼、相互交流和充分展示潜能的场所与机会,使散打教学不再受场地器材的影响。

总而言之,散打的魅力并没有延续在教学上,所以无法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突破这一困境,必须从文化魅力、教育魅力、体育魅力三方面着手,培养他们对文化的认同与自信,形成健全的品格与强健的体魄。

参考文献

散文教学论文范文11

关键词:九十年代散文批评 散文理论研究队伍 散文理论观念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当代中国大陆散文承接八十年代中后期散文创作涌动的地平线,一扫往昔相对的孤独和冷清,在经济改革开放、社会转型加速的大的文化语境中,迅速从“边缘文体”一跃成为门庭若市的“公众空间”,成为市场的“宠儿”,形成了一股“散文热”(至今余温尚存),这股“散文热”作为九十年代文学实践中一个醒目而主要的现象已是不争的事实[1]。也有散文家欣喜地向人们宣告:散文这颗“被冷落在文学深宫里的明珠,如今被大众捧在蓝天白云之下。”“太阳在对着散文微笑。”[2]甚至有不少文艺批评家及文学史家认为九十年代是一个“散文的时代”[3]。散文之所以能在九十年代走红,之所以能给人留下如此深刻而强烈的印象,有很多内在及外在的原因,许多批评者曾就此进行过较为深入、系统的研究、探讨[4]。面对散文创作的繁荣态势,散文理论的研究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喜人势头。其主要表现是散文理论研究队伍的不断发展、壮大和散文观念、理论主张的丰富多样性的出现。

其一,散文理论研究队伍的不断发展、壮大。理论的繁荣和发展,离不开一支理论素养高、研究能力强的研究队伍。而以往的散文研究力量非常薄弱,专门研究散文理论的人员不仅少,而且多处于业余研究状态,理论层次基本上停留在创作谈或读后感等较浅的层面上,这就致使散文理论一直处于一种贫弱状态。其实,散文理论界的一些有识之士(像林非、楼肇明、佘树森、孙绍振、吴周文、刘锡庆、傅德岷、范培松等人)早在八十年代中后期,就已经开始意识到中国散文理论研究的这种贫弱态势,也就是说,散文无理论、无体系、无自己的批评话语等现象已深深地触痛了这些理论家们,已经引起了他们的高度重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促使他们不顾自身条件的限制,不顾自己已在其它研究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如林非在鲁迅研究方面已取得较大成就,著有《鲁迅前期思想发展史略》、《鲁迅小说论稿》、《鲁迅和中国文化》、《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鲁迅》等著作,在学术界引起较大的反响,并被选为中国鲁迅研究学会会长),毅然决然地把自己的研究目光对准这片尚待开垦的处女地。由于以林非、俞元桂、佘树森等人为代表的这一大批散文理论研究者本身素养比较高、学术积累比较厚,所以散文理论研究在一开始就有一个高起点,因而,进入九十年代之后,很快就出现了散文理论研究的繁荣局面。正是在这样一批散文理论研究者的影响、带领和指引下,为数不少的年轻的散文研究者正在这一领域迅速崛起,像陈剑晖、王兆胜、李晓虹、王尧、王晖、王剑冰、王聚敏、王景科、庄汉新、曾绍义、贾宝泉、谢大光、祝勇、古耜、丁晓原、喻大翔、沈义贞、张智辉、张国俊、毕光明、王剑冰、谢有顺、蔡江珍、方忠、胡俊海、李林荣、黄科安、程国君、梁向阳、袁勇麟、江震龙等人正在成为或已经成为散文理论研究领域的生力军(其中有不少人已成为著名高校的博士研究生导师、特聘教授),他们的研究成果已经引起文学理论界的高度重视,产生了良好而又积极的影响。这一支专业素质较高、时代责任感较强的年轻、充满活力、富有创新意识和探求精神的散文理论研究队伍,使九十年代以来的散文理论研究带有更强的现代性和世界性的特点,给九十年代以来的散文理论研究带来一股清新之气。

其二,散文观念、理论主张的丰富多样性。随着散文理论研究队伍的不断发展壮大,对散文理论研究及散文批评本身也带来了许多新的突破,从而形成了九十年代及新世纪以来散文理论主张的“多元并举”的发展格局。这种可喜格局的出现是与中国大陆的文学理论批评界在经历了70-80年代的震荡,转向自我反思,继续探索发展的趋势分不开的。“这个阶段(指1990年之后)理论批评的反思具有两个指向:一是对80年代的理论批评回顾检讨,一是对近百年的理论批评历程进行历史性的反思,借以重新确立和认识文学理论批评的位置和课题。”“这个阶段理论批评总的发展态势和走向是‘主导多元、综合创新’。”[5]文学理论批评家陈骏涛在分析这种理论批评体系必然呈现为主导多元的形态时,认为“这一方面是由于中国的国情,主导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决定了理论批评的主导倾向应该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文学理论批评体系,另一方面则是80年代以来西方各种理论批评学派的传入,引起了固有的文学理论批评的裂变,从而形成了多元的局面。主导多元的形态,不是一种并行不悖、相互隔绝的静止形态,而是一种开放的、相互吸收、相互融合、百家争鸣、推陈出新的发展形态。以文学批评来说,90年代形成的三种批评形态(指导型的批评、学科型的批评、鉴赏型的批评),即三‘元’,就代表了三种不同的功能观、不同的批评指向:第一种强调为主流意识形态服务,有较强的功利色彩;第二种强调批评的独立自主品格,注重于批评的科学性;第三种强调批评的审美过程,注重批评的艺术。这三种批评形态都为当今的中国所需要,实际上形成了多元互补的格局。”[6]著名文艺理论家杜书瀛先生在回顾、检视百年来(1898-1998)的文艺学发展历程时也曾指出,“最末这二十年,由于当今时代性质所决定,未来的文艺学发展将不是由多元走向一统,而是走向对话;而且在可以预计的历史范围内将长时间地维持这种多元对话的局面。”[7]在这样一个“多元对话”的时代,自然不应该再重演阶级斗争年代的那种排斥异端、你死我活的悲剧,而应该是“容纳异端、共存共荣,平等竞争、优胜劣汰”。

在这一大趋势的影响下,九十年代以来的散文理论界在众多有识之士的鼓呼、耕耘下,出现了散文理论主张百花争艳的喜人景观,逐渐形成了“多元共生、综合创新”的格局。这些研究者往往从大处建构,细处落墨,旁征博引,通达古今,充分吸取了古今中外的文学批评和美学理论,特别是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和现代美学、现代审美心理学、现代艺术理论的营养,以一种兼纳并蓄的宽阔胸襟和开放化的理论视野,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对散文创作艺术的规律做出比较全面的透视和系统的探索。他们把研究的触角伸展到散文的各个领域,他们有的致力于建构系统的散文理论体系(如傅德岷的《散文艺术论》等),有的致力于散文本体论研究(如陈剑晖的《散文本体论》、《中国现当代散文的诗学建构》等著作),有的致力于梳理散文思潮的发展演变(如庄汉新的《中国二十世纪散文思潮史》等著作),有的致力于散文类型的甄别,有的致力于散文美学的探索(如徐治平的《散文美学论》、吴周文的《散文艺术美》,张智辉的《散文美学论稿》等著作),有的致力于散文创作论的开展与拓进(如王景科的《中国散文创作艺术论》、张国俊的《艺术散文创作论》等著作),有的侧重于从文体论的角度对散文进行宏观的描述和微观的分析,有的则侧重于散文的批评论研究(如范培松教授的《中国散文批评史》)等等,不一而足。可以这样认为,九十年代以来的散文研究已逐渐形成一个多方面开展与拓进的局面,尤其在研究的范围上,具有全景观的视野,初步形成了系统化与宏观性的研究倾向。在这一“多元共生、综合创新”的喜人格局中,有不少散文研究者的理论主张或批评见解均值得关注,像林非、吴周文、贾平凹、刘锡庆、范培松、陈剑晖、王兆胜、傅德岷、谢有顺、喻大翔、祝勇等人都以自己的研究成果赢得了文学批评界的关注。

九十年代以来的散文理论研究,既有其可喜的一面,但也有明显的缺憾与不足,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这一时期的散文理论研究“多主张,少体系”。大多数散文理论研究者仅仅提出自己的理论主张或理念,但往往缺乏进一步的理论体系建设,像贾平凹的“大散文”观、祝勇等人的“新散文”论、楼肇明的“复调散文”观等,均是如此。有些散文研究者虽然构想了散文的理论研究体系,但也仅仅是构想,并没有把它们很好地展现出来。其二,这一时期的散文理论研究视野虽说比八十年代的散文研究视野明显开阔,但仍处于一种自我封闭状态,未能摆脱从散文自身寻找理论的原有状态。所以有研究者大声呼吁:散文理论建设“应该突破自我封闭状态,突破微观判断,从宏观的高度来探讨散文理论建设,这样才有利于新世纪的散文创作和理论建设”[8]。

尽管九十年代以来的散文理论建设尚有许许多多的缺陷和不完美之处,但它作为二十世纪中国散文理论研究的一个高潮期,所形成的“多元共生、综合创新”这一散文理论新格局,将“在中国散文理论史上及对下世纪的散文理论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9]。

注释:

[1]包括北京大学教授洪子诚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6月修订版)、朱栋霖、朱晓进及龙泉明等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00》(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版)等在内的较有影响的文学史教材均对这一文学现象给予充分肯定和密切关注。

[2]韩小蕙:《太阳对着散文微笑——当前散文走俏的台前幕后》,载《文学报》1991年12月28日。

[3]朱栋霖、朱晓进及龙泉明等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00》,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版,第324页。

[4]这类研究文章主要有:陈剑晖的《论九十年代的中国散文现象》(载《文艺评论》1995年第2期)、姜志军的《中国当代新近散文勃兴的原因》(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2期)、韦平的《梅开二度应有时——我看九十年代散文》(载《理论与创作》1997年第1期)、谭桂林的《九十年代散文热的文化透视》(载《理论与创作》1997年第1期)、朱寿桐的《假性的散文热》(载《广州文艺》1998年第4期)、沈义贞的《90年代的散文批评与散文史构架》(载《雨花》1998年第9期)、刘雨的《冷眼回望散文热——90年代散文创作研讨会综述》(载《文艺争鸣》2000年第1期)、刘薇的《20世纪90年代初“散文热”原因浅探》(载《理论与创作》2000年第4期)、王虹艳的《九十年代散文理论的争议和局限》(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等。

[5]《满怀信心迈向新世纪——〈文学评论〉创刊40周年学术座谈会纪要》,载《文学评论》1998年第1期,第7页。

[6]陈骏涛:《文学理论批评:世纪末的反思——五十年文学理论批评一瞥》,见张炯主编《新中国文学五十年》,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12月版,第735-736页。

[7]杜书瀛:《新时期文艺学反思录》,载《文学评论》1998年第5期,第77页。

散文教学论文范文12

一、 探寻创作意图,激发学生思考

韩愈说:“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人之于言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作家创作多是为了表达自己情感的需要,文学是情感的产物。散文更是一种主体性很强的文体,它能使创作主体的个性和人格得到最大程度的表现。散文作家直接面对读者,面对人生,坦诚地表现自我的思想、情感,是沟通作者和读者最捷近的认识和体验的桥梁。

《现代散文选读》中,很多文章都渗透了作家的深度思考,如《翡冷翠山居闲话》《云南冬天的树林》渗透了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寒风吹彻》《大海和吹拂着的风》渗透了作家对“生命”的深度思考,《春意挂上了树梢》《雷雨前》渗透了作家对社会对现实的关注,《鞋的故事》表达了对物质文明进步下农村女孩命运的理解与关注,以及对正在逐渐逝去的美好事物的呼唤。

阅读散文,读者应该“披文入情”。要调动自身情感体验的积极参与去探寻作者的创作意图,也就是要读出文本中蕴含的思想情感。读者不仅可以走进作品中去认识作者眼中的世界,心理的世界,了解作者的人品、性格和爱好等等,而且可以领悟到自身可感却难以言传的情感反应,从中找到了自己。这样,阅读散文既有理解作者的愉快,审美的享受,也有发现自我的喜悦,获得的是情感的陶冶和思想的启迪以及美的享受,在情感体验中认识世界。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在这些方面深入思考,创设教学内容,带领学生进入到作者的心灵深处去探秘。学生只有深入“思考”,才能读出一些东西来,品出一点味道来。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人应该多思考,善于思考。一个爱思考的学生,就有探究的动力,能感受到阅读的快乐,能体会到学习的甘甜,而这又能激发他去主动学习,主动思考。

在探寻思考的过程中,思考的方向、方法很重要。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的根本应是语言本身,通过对语言的品味,着力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毕竟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所以,语文学习就得重视语言涵咏,感受借助语言传达出来的作家的情感体会、思考认识,从而学会借助语言来表达与思考,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与能力。

二、 用好资料链接,拓宽学生视野

《现代散文选读》这门选修课,是在必修基础上的拓展与提升,旨在通过教学“培养学生阅读散文的兴趣,使他们能从中外优秀现代散文中认识社会、理解历史、思考人生、感悟自然、陶冶情感、砥砺思想,提高文学鉴赏水平。”“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学习鉴赏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散文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尝试散文创作”。《现代散文选读》包括写人、记事、抒情、写景、状物和议论六个专题,每个专题由专题名、导语、文本、资料链接、品读与探讨、积累与应用组成。其中各专题的“资料链接”是对新课标有关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理念的形象诠释,与课程、教材、教法密切相关的。全书共精选了鲁迅、叶圣陶、老舍、梁实秋、梁衡等名家大师论散文及文学的经典片段33则,这些可供“链接”的“资料”,是教材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组织有效教学的重要凭借。

教学《现代散文选读》,用好“资料链接”,能使教学过程走向最优化,能够让学生清晰地认识散文的特性,了解散文的艺术面貌,积累鉴赏散文的经验,激活写作散文的热情。怎样运用这些资料?笔者作了如下探索。

1. 引导文本解读

优美的散文融入了作家深刻的思想、独特的个性、美学理想和艺术才能等多方面的内容。“资料链接”中有作家对自我文本的诠释,也有评论家针对性极强的评论或解读,教学时可以通过“资料链接”引导学生解读文本,感受散文的意境、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提升审美境界,提高道德修养。比如教学《想念地坛》时,就可以参考“资料链接”中的《我们活着的可能性有多少》来解读。再如教学“文字绘出的图画”专题,就可以借助丁玲《漫谈散文》和郁达夫《良友版新文学大系散文选集导言》这两则资料,引导学生去领略写景中所表达的抒情主体的精神意蕴,感受作者对自然、对人生的关注度。这样既能达到鉴赏的目的,又会获得审美的愉悦。在学习状物专题“人与物的对话”时,可以借助“资料链接”中汪曾祺、罗大冈、莫言、何立伟等对于状物散文的相关论述,引导学生解读文本,了解这类散文以神写形的特点,从而进一步走近作家们的心灵世界,了解作家在对“鸟、葡萄、灶、蟋蟀”等物的描写中启迪人类进行自我反省的深远的寄意。

2. 引导问题探究

教学《现代散文选读》需要引导学生探讨和深刻领悟现代散文的丰富内涵,并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资料链接”中有著名散文家谈散文,有著名评论家谈散文,他们的视界高远,剖析深刻,如果能借助“资料链接”来引导问题探究,不仅能展开丰富多样的高质量的探究活动,更能开拓探究的新视野,使教学更符合选修课程的特点。如学习《葡萄月令》时,可以借助第五专题“资料链接”中汪曾祺的《〈蒲桥集〉自序》中谈论的散文要写得平淡些,“家常”一点等观点,引导学生探讨作者的“《葡萄月令》一文是如何追求平淡、家常的?”这一有情趣又有意趣的问题。巧妙利用“资料链接”来引导问题探究,从多个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的意蕴,会让学生不断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3. 引导写作训练

“尝试散文创作”“以散文化的方式予以表达和交流”是《现代散文选读》的课程目标之一。“尝试散文创作”的关键是以读促写,以写悟读;“以散文化的方式予以表达和交流”的关键要有厚实的积累。“资料链接”中有很多关于散文写作的指导,借助《现代散文选读》的“资料链接”并结合所选的文本来引导写作训练,对提高学生的散文写作水平是大有帮助的。比如看了叶圣陶《〈丰子恺文集〉序》,再读读丰子恺的《送考》,对记事散文选材的新鲜、亲切更感性得多;读了状物散文,再看看何立伟的《一千朵花与一朵花》,在生活中会更留意得多;读了余光中《假如我有九条命》,再看看他的《炼石补天蔚晚霞》相关内容,会对“以散文化的方式予以表达和交流”理解更透彻。再如现在中学生中有不少喜欢写关于“杰出人物”的散文,读了梁衡的《把栏杆拍遍》后再去揣摩揣摩“资料链接”中他的《触摸人生的坐标》中的“找寻发现”说,会让学生有醍醐灌顶之感,从而写出令自己感动的“杰出人物”来。读了几篇写景散文后,仔细品味“资料链接”内容,学生的写作实践会充实得多,收获会多得多,对自己的个性追求也会更明朗。

三、 超越文本解读,提升学生能力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强调:“应重视阅读鉴赏的实践活动,注重对作品的个性化解读,充分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潜能,努力提高审美能力。”要求学生在原文本的基础上能建立自己独特的感悟,文本不能成为约束心灵的羁绊,而应是再创造的。

阅读散文,会发现其中的空白之处很多,比如看图、改写、续写,读后感等等,这些都可以成为教学中对文本超越的有益尝试。比如在阅读完第一专题的胡适的《我的母亲》、梁实秋的《我的一位国文老师》和刘鸿伏的《父亲》后,许多学生有感而发歌颂亲情、友情,进而谈到感恩亲人、感恩老师、感恩社会,教师可以趁机在班上组织学生互相点评,一方面加深对原作的理解,另一方面也丰富了创作素材,积淀了写作情感,提升了写作水平,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心灵得到了震撼,灵魂得到了净化。在教学刘亮程的《寒风吹彻》时,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意蕴后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如何面对人生的苦难,进而思考苦难的意义?请学生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事例或读过的作品谈谈自己的感受。超越文本的方法很多,学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展示自己的语言风采。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根据散文的特点,着眼未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内驱力,树立我要学、我能学、我会学、我乐学的自主意识,让学生敢于乐于写出自己的一孔之见。教师要重视学生思维方式、思维方法和思维品德的培养,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自我发展自我成长,从而提高语文素养,为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学中教师只要时时注意把握教材重点,处处不忘培养学生能力,就能让学生真正品尝到现代散文果汁的甘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