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中小学校教育论文

中小学校教育论文

时间:2023-02-23 17:22:36

中小学校教育论文

中小学校教育论文范文1

摘 要:校园文化,是学校建设的重要组成成分,校园文化的建设对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综合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样,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也有助于校园文化的建设。主要从音乐教育的角度来讨论一下音乐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音乐教育;校园文化建设;中小学

音乐作为人类艺术发展的主要组成部分,为人类的生活、情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现如今,人们越来越重视音乐教育的重要性,不仅仅是因为音乐教育有助于校园文化建设,更重要的是音乐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丰富学生的情感,陶冶学生的优良品格,进而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全的发展,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组成部分。

一、音乐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就目前而言,中小学音乐教育已经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将识谱、演唱、乐器、音乐欣赏等融进了课堂,丰富了课堂的教学结构,对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但是在具体的音乐教育中,依旧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阻碍了对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不利于校园文化的建设。比如说,一些教师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将演唱技巧的教法放在了首要位置,而忽略了音乐对学生身心健康影响的引导,教师应该明白,学生学会唱歌的技巧是次要的,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要成为歌唱家,而教会学生欣赏音乐才是最重要的,因为欣赏美好的音乐能够激发学生积极的精神状态。

二、音乐教育应该注入生气

中小学的音乐教育还应该是生机勃勃的,学校教育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性格发展,中小学生的性格特点正是活泼好动的,因此,教师也应该在音乐教学中注入音乐的生气,并将音乐注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去,使学生的生活音乐化,使学生无论在学习还是生活中都能够有精神愉悦的表现。比如说,教师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注重童谣的教学,就可以很有效地培养学生愉悦的精神状态。童谣是一种以儿童为主要对象的歌曲,主要特点为曲调简单、韵律欢快,歌词的取材贴近生活且富有教育意义、富有情趣。这些特点使得童谣具有教学价值,且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且童谣的种类丰富、类型多样,是为中小学音乐教学注入活力的首选。同时,童谣的学习也能够丰富学生的课余活动,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条件。

参考文献:

张茵.素质教育背景下的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策略探析[D].湖南师范大学,2011.

中小学校教育论文范文2

关键词:教育改革;高等院校;小学教育;策略

1引言

目前,我国很多高等院校都设置了小学教育专业,小学教育专业得到了高速发展。这种高速发展的原因主要是我国高等教育大发展形势下,造成的,如原来的中师升格为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发展形势好,导致部分高师院校设立小学教育专业。此外,由于院校合并,导致部分小学教育专业升格为本科。这些院校承担了,大量小学教师的培养任务。但是,我国高等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在发展过程中,依旧遇到了很多的问题与挑战。

2高等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发展现状分析

2.1专业发展前景好

目前,小学教育专业在升格为大学后,专业发展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前景。这不仅仅是社会需求造成的,而且和高校本身发展密不可分。我国高校作为人才的汇集地,汇聚了不同特长人才,形成了高校所独有的智力资源、雄厚的师资力量、高水平的学术交流。这些促使小学教育专业有了良好发展的沃土,开阔了专业发展的视野、激发了学生努力学习的动机,这些良好条件,使得我国高等院校小学教育专业获得了良好的发展前景。

2.2教育教学资源丰厚

对比中师等院校的小学教育专业,大学的教育教学资源丰厚。高等院校拥有强大的硬件条件,高校图书馆拥有上百万的图书期刊资料,拥有各种各样辅助学习的资源,比如校園广播、高校网络资源,这些都为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提供了更高的学习平台。

2.3获取资源能力强

“错位发展”已经成为目前大学发展中,一条最有利的发展途径。支持新办专业尤其成为高等院校促进发展的有效举措。小学教育专业作为高等院校错位发展,所设立的新专业,容易获得高校高层的支持,获取资源相对其他专业强。

3专业发展现存问题探究

尽管小学教育专业在高等院校得到了充分发展,但其在发展过程中,仍旧遇到了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在困扰着小学教育专业的发展。

3.1教师队伍素质良莠不齐

根据我国小学教育专业发展现实,目前师资队伍素质不高,已经成为普遍问题。由于教师队伍能力不能跟上,高等院校发展步骤,导致小学教育专业在学科建设、课程建设以及教材建设等方面处于弱势地位。小学教育专业的长远发展急需有高素质的教育专家、教师队伍引领与提升专业层次。

3.2文化氛围缺失

小学教育专业属于师范专业,但进入普通高等院校后,师范原有文化氛围冲淡。师范的人文色彩淡化,师范教育在大学教育中的“个性”被综合性大学的“共性”冲淡。师范原有的课堂和课外活动、琴棋书画、艺体专长、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等优秀的文化氛围逐渐消亡,文化氛围缺失,严重影响了高等院校小学教育专业的发展。

3.3课程设置不合理

高等院校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体现在教育专业课程和学科专业课程的设置上。教育专业课程作为小学教育专业非常重要的特色课程,由于只重理论而忽视实践活动,导致这类课程变成了原理课,更为不好的是部分高等院校在这类课程设置上出现内容重叠的现象。而学科专业课程作为理论课程,由于部分高等院校对这类课程的压缩,导致学生理论学习浅,不能积淀深厚的理论基础。

4高等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发展策略

4.1提升教师队伍建设

高等院校小学教育专业教师队伍是是高等院校小学教育专业未来发展的关键因素,必须提升高等院校教师队伍素质。高等院校要加大教师的培养力度,鼓励教师提升学历层次,鼓励教师努力晋升职称,加大力度进行人才培养。此外,还要适当引入高学历、高职称的人才推动高等院校小学专业发展。

4.2营造师范文化氛围

要大力营造高等院校小学教育专业独有的师范文化氛围,高校可以通过各种隐性的和显性的手段,展开文化氛围营造的工作。比如可以在相关区域张贴教育名言、警句,并在显要位置布置师范作品展台,彰显小学教育专业特色。此外,要强化小学教育专业特定的专业活动,比如教学基本功比赛、儿童剧编创等。

4.3重构课程设置

高等院校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要重新设置,要适当降低学科专业课程在所有课程中的比例,要加强小学教育专业课程的设置。在课程的结构中,要突出小学教育专业特色,强调,人文教育相关课程设置。特别是要整合内容重叠的课程,对这两类知识合理配置。不能只重理论而忽视实践活动,也不能忽视理论课程设置。要深化理论课程,提升学生的理论基础同时,要加强高等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实践课程设置。

5结论

目前,我国很多高等院校都设置了小学教育专业,小学教育专业得到了高速发展。为此本文对高等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发展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目前高等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发展前景好、教育教学资源丰厚、获取资源能力强。但专业发展也遇到了诸多问题,比如教师队伍素质良莠不齐、文化氛围缺失以及课程设置不合理等。为此,本文提出高等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发展策略,希望通过提升教师队伍建设、营造师范文化氛围以及构课程设置,来提高高等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边春丽.小学教育专业现代汉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14(6)06:47-48. 

[2]陈珂.地方院校小学教育专业教育见习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中国教育学刊,2015(S1):377-378. 

[3]韩增进,王铭.关于大学本科小学教育专业招生对策问题的几点思考[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S2):39-42. 

[4]赵文刚.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教育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6(2):47-48+51. 

中小学校教育论文范文3

关键词:地方高校学报;基础教育;栏目培育

中图分类号:G23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879(2015)06-0093-04

地方高校植根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与地方经济、教育及各个方面有着一种天然的联系.可以这样说,地方政府及社会各界对地方高校的支持力度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如何,直接影响到高校自身的发展空间和为地方文化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功能的发挥.尤其在当下,一方面地方高校作为一个区域内人才培养的基地,肩负着为地方输送大量人才的重任;另一方面地方政府能够为地方高校的发展提供人财物等方面的支持,通过一些政策的倾斜扶持地方高校的发展.因此,地方高校应发挥自身优势,主动与所在区域相关单位合作,充分合理利用有限资源,在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赢得更多发展机遇和空间,这是地方高校和地方有关单位共同面临和研究的课题,也是地方高校得以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保证.近几年来曲靖各类教育发展很快,据2014年统计,现曲靖市有各级各类学校3036所,其中初级中学187所、普通高(完)中55所,小学1709所,幼儿园1039所.教育创新要以教育科研为先导的观念已深入人心.作为云南省第二大城市、珠江源头第一市的曲靖,在全省文化经济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而曲靖师范学院则是这一地区的最高学府,因此,在服务地方文化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性,从某种程度讲有着“动力机”和“发动机”的重要影响作用.作为地方高校学报如何立足于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并借助于本地区的一些资源优势去拓展教育领域空间的发展,这是一个新的课题,需要我们下气力去探究.[1]诚然,拓展领域空间是多方面的,但这里笔者仅就为地方基础教育服务这一方面,谈及自己的一点认识.

1培养中小学教师的问题意识

早在20世纪60年代著名课程论专家斯腾豪斯(L.Stenhouse)就提出了一个著名论断:“教师即研究者”.即要求教师的教学应与研究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改变教师在课程、教学和学习中的定位,教师在改进教学的同时应充分用于课题计划并加以检验.由此可见,无论教师怎样改进课程教学,或者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效果,最终都要有一个检验的过程,而其中检验方式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就是论文.[2]也就是说,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第一线,他们积累了许多实践经验和问题.例如,教学笔记、观察、文档、实验和一些成功的、失败的经验教训,需要一种归纳总结并形成检验现存的教育是否与之相符的记载.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理论的发展离不开对教育实践的研究,教师以获得第一手实践资料的研究,则可极大地丰富和充实教育理论的发展.当前,随着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对中小学教师职业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教师应自觉跟上时代步伐,不断地进行自身知识结构的调整与更新,通过不断追求新知,增强终身学习的观念和科研意识.学校是课程实施的最基本的单位,教师是课程实施的最重要的队伍,一线教师是最有创造力的,一些教学存在的问题都将产生于教学实践中,也必定解决于教学实践中.因此,教师必须学会提出问题,学会分析和筛选出最有价值的问题并通过学校教研活动得以解决,教师集体应当是一个教学研究的共同体.[3]教育创新要以教育科研为先导,中小学教师开展教育科研活动不仅能提高教学实践水平,还能尽快地提高自己的教学理论素养,从而使自己在较短时间内成为一个“教师即研究者”.

2引导中小学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

如果一个教师仅只满足于自己的一些教学经验和现有的状态,没有自我提升的愿望和意识,就不可能有学习他人的经验和和前人理论的愿望和意识,那么,其教学的改进与发展就无从谈起.因此,无论是自己的经验还是他人的经验以及做法或理论,只有经过不断地理解和总结.才能在自我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和完善.就如何引导中小学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此《曲靖师范学院学报》早在十几年前在栏目的设置中就很注重这一点.在基础教育栏目上就有着很多子项栏目如“基础教育理科研究”“文科基础教育研究”“滇东北基础教育研究”,以及“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专辑”等,其目的是通过栏目的设置与地方学校建立一种合作模式,即在教育科学理论的指导下,研究教育领域中发生的现象和问题,以探索教育规律为目的创造性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为广大中小学教师提供一个研究的学术平台.例如,1999年在对前来我校参加继续教育的各市区县教师的结业论文进行了认真细致地筛选,最后学报以“基础教育教学研究”特辑形式刊载出版,本特辑择优刊登了80余篇论文,这些论文从各个方面展现了曲靖市中学教师在各个学科教学科研和继续教育学习研究中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刊出后几个月后便传来喜讯,我刊所载的80余篇论文,有近78%的文章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有关中学各学科教学研究专刊上全文转载或篇目索引,在全国基础教育科研领域中产生了轰动效应.这一成果在全市中小学教师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也为我校学报在反映基础教育科研上确立了一个良好的开端,积累了有益的经验.《云南教育》编辑部在获悉这一信息后,也派专人来到学校和学报编辑部沟通,在学报所刊载的文章中选取了两篇具有代表性的文章进行了二次转载,并为此还专门写了“编者按”进行评述,他们对于学校和学报所采取的这一举措大为赞赏.

对此,为进一步推动全市基础教育理论研究的持续深入开展,学校成人教育处和学报还专门开会研究,决定对获得转载或篇目索引论文的教师进行奖励,分别颁发了一等奖和二等奖优秀论文证书,借以促进我市基础教育战线上教师持续开展科学研究,极大地推动了中小学教师在各学科领域教学科研工作的深入进行.再如,麒麟区第七中学,几年来一直致力于有目的、有计划、全方位、多层次地培养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把教师的兴趣和精力调动到教育教学研究上来.校本研究搞得如火如荼,广大教师纷纷利用业余时间撰写教研论文和心得,以科研促教学,以教学带科研蔚然成风.学校还积极组织各年级组开展教研活动,并结集出版了《麒麟区第七中学教育教学论文集》.在论文集中不难看出教师们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真切感悟,也从中映射出麒麟区七中求真务实、奋进创新的工作作风.几年来通过学校领导常抓不懈、卓有成效的工作以及老师们的执着追求,学校教研学术氛围日渐浓厚,“教师即研究者”的理念已成为全体教师的共识.一系列教研活动的开展,带来的是学校教学质量的不断攀升,中考成绩在曲靖市初级中学里名列前茅,多人次被省市区评为“教学名师”称号,现已形成了该校独有的教学特色.由此可见,学校要为教师创设一种提升专业能力的环境氛围,教师之间能够彼此分享各自的教学实践经验,这样才有利于实现教师隐性知识的外显化,进而达到提升整个学校的教学水平.

3推动基础教育教学改革

3.1教师应是课程的实施者和研究者

教师既是课程的实施者,同时又是课程的研究者.这就要求教师运用自己所拥有的知识对自己的教育实践经验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多学科的分析,以便对自己的实践有一个理论上的理解和总结.在当前新课程改革中,有一位教育家谈到:课程中的教育观念只有通过教师的注释才能转化为实践,而教师只有通过基于研究的教学,才能真正实施课程改革.由此可见,新基础教育改革倡导的是教师应是研究者,教师应是持续发展中的个体,唯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研究才能提升自身素质.所以,教师要把教学活动与研究活动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通过教学实践活动的研究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例如,麒麟区第三中学在2012年根据其学校特点率先在全校创设了一种“自主·互助·共赢”校本教研模式.该模式特点是由学校提供相关的支持和组织、制度等保障措施,让每一个教师(设计者)围绕一节课、一个教学内容、或一个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自主邀请有关同事,围绕达成的目标、践行的理念、研究(实践)的形式三个方面,设计、制定方案,并开展一系列研究(实践)活动.这一“模式”的运作,有利于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有利于实现素质教育、课程改革与校本教研的有机结合,有利于实现教师———专业成长、学生———全面发展、学校———持续发展的共赢格局.学报在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主动与学校联系并深入到各个教研室与相关教师对其研究的课题进行探讨.在文章的修改过程中,主要对其行文的规范化给以指导.最后以此为选题创设了“自主·互助·共赢校本教研模式研究”栏目,栏目刊载了4篇具有反映该特色的文章.学报刊出后在整个麒麟区教育界引起不小的反响,其他学校也从中得到许多启发并积极响应.如上所述,深刻说明了只有当教师持续关注某个有意义的教学问题,并通过细致地设计解决问题的途经和思路后,其所激发的研究热情才可转换达到改革和提升原有认知的积极作用,有利于教师问题在研究过程中得到不断地发展、深入,有助于教师快速成为研究者,进而强化教师的专业素质,最终促进其专业的成长与发展.

3.2注重特色教育,创建特色栏目

学校特色教育是一个学校在办学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独特之处,也是学校办学个性的具体体现.同时也是学校多样化办学的必然体现,它既有利于提高学校的教育品位,提升办学质量,又能体现出学校教育的某种优势,表现出学校特有的文化气息.例如,我们在组稿过程中,昆明地区一家部队机关幼儿园在幼儿教育中很有特色,其优势和特色是一般幼儿园不可比拟的.该园成立于1955年,一直隶属该部队并由部队直接管理,有着60年的辉煌历史,老一辈革命家、邓颖超、宋庆龄、等都曾亲临该园指导工作,首长也多次来园看望教职工及小朋友.领导的关怀和社会的信任,使得该园在教育环境、精神面貌、教职工队伍整体建设及幼儿园管理水平、办园质量等方面有着极其显著的特色.该园在充分利用部队开发教育资源,构建军旅特色环境等方面做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工作,其特色教育具体表现在:(1)利用军营物资资源,提升健康教育价值;(2)利用军营文化资源,提升品格教育价值;(3)利用军营人文资源,提升情感教育价值.为此,学报特为其设置了“幼儿研究专栏”的栏目.通过两年来与学报的合作,共刊载了20多篇从不同侧面反映幼儿教育的文章.活动的开展不仅使该园认识到园本化教研的重要性,并且还充分利用部队这个特殊的社区优势,挖掘适合幼儿园教育需要的军营教育资源,让幼儿教育从狭隘的内容中超越出来,使他们从被动地接受教育转变为知识的共同构建者.现在该园的教科蔚然成风,无论是学校领导还是教师,他们在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内容和方法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变化.已形成谨慎治学,镌而求精,展现部队特色并兼具时代感的优秀学风和特色.

3.3中小学学校领导应成为课改的直接组织者和促进者

当前,新的课程改革已经全面推进.课改的过程,是一个开放的、民主的、科学的和多元的探索过程.课改在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内容和方法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变化.学校领导作为课改的直接组织者和促进者,其综合素质成为课改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因此,学报有的放矢刊载一些学校领导的教研文章,其目的是试图通过学校领导的引领作用,进一步推动广大教师科研的积极性,把校本研究引向深入.例如,曲靖市第二中学副校长、特级教师李舜荣撰写的《双师同课师生成长教学共享》,该文以本校两位教师具体指导学生参与课堂学习为例,通过统一设计、同步推进教师的“教”和学生“学”的过程,巧妙地把“教”与“学”的双边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使得“双师同课”不仅有着得天独厚、实现师生共识、共享、共进的优势,并且在其实施的过程中起到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无形中构建起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再如,麒麟区第七中学校长杨春妍撰写的《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可持续发展》一文,对于中小学如何构建校园文化作了深刻的阐释,文中还阐述了校园文化的内涵与外延,以及校园文化建设的目的、意义.明确校园文化的核心,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整体规划设计,探寻有效的实施路径与方法,提供有力的保障,走出重校园环境建设、轻学校精神培育的误区.最后指出校园文化建设要抓住学校精神这一核心,把握住选好校长这一关键,依靠师生这一主体,使学校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浸润在一草一木、一举一动中成为集体人格.实践证明,一方面,教学与科研是搞好中小学教学质量的两只缺一不可的腿,它对于促进中小学教师的专业成长,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实现素质教育、课程改革与校本教研的有机结合,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等方面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校刊合作实际上也是一种“借船出海”的方式.通过“走出去”与地方学校合作,提升学报自身的影响力,进而使其在资源、信息共享的“双赢”模式下,更好地服务于地方基础教育教学.

参考文献:

[1]谭昆,卢丽萍.地方高校学报为基础教育服务的策略研究———以《曲靖师范学院学报》为例[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1(3):117-119.

[2]谭昆,田勇.略论学报栏目培育与学术团队的互为关系[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4(3):109-112.

中小学校教育论文范文4

下面将2015年教学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抓好全区参训教师的教学及教学组织工作

(一)、非学历教育

1.启动《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公共必修课培训

2.继续教育面授专题培训

为了提高中小学各学科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我们组织全区4209人参加学科面授专题培训。 培训学科小学有语文、数学、科学教育、美术、体育;中学有数学、历史、地理、美术、体育、政治等,通过请专家、教授、特级教师、名师讲学,使教师对学科前沿知识、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有了深刻的认识,对教育教学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3.信息技术应用培训

全区中小学教师共有800人报名参加培训, 通过学习,参训教师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能力得到很大提高,并较好地应用所学知识制作教学课件等。

4.新课程改革培训

高中政治教师新课程培训班。共40人参加培训。培训目标:帮助高中政治教师深入理解高中政治课新课程标准,把握新课标的理念、结构和内容,从而提高了高中教师实施新课标的教学能力和水平,为实施新课标、新教材做好师资准备工作。

中学政治骨干教师新课程理论与实践研究研修班。聘请首都师范大学胡玉顺教授到我区担任本班指导教师。培训目标是新课程下教师角色转换的理论与实践的探讨。

中学地理骨干教师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方法研究研修班 。聘请区级教研员和教改实验区有经验的教师承担培训任务,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在进行理论学习的同时,带领学员到基层中学开展听课、评课等教研活动,收到了良好的培训效果。

区级骨干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研修班。共120名骨干教师参加,学习时间为80学时。通过对网络技术的学习,参训教师搜集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制作课件的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5.继续教育专管员、信息员培训

共160名学员参加了培训。全区幼儿园、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各单位信息员、专管员经过培训,加强了继续教育档案管理的规范化和系统化。

6.区级骨干教师培训

本学年主要对区校骨干教师进行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培训:共502人参加培训。 对骨干教师进行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培训,进一步提高了骨干教师师德水平。并组织骨干教师结合工作实践又撰写了师德案例,区继教办已经对骨干教师上交的师德案例进行筛选,并组织专人将优秀案例编辑成册,拟出版《骨干教师师德论文集》。

7、新教师培训。为了提高新教师的培训质量,本学期修改了十五初期制定的新教师培训计划,更突出实效性、针对性。注重了对新教师的师德、教育教学技能、教学基本功的培训,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全区共有261名新教师参加李培训。

8、组织部分骨干教师参加绿色耕耘行动计划的培训:由北京教育学院组织实施的绿色耕耘行动计划培训项目,自2015年7月开始到今年年底,开展了集中培训、跟踪指导等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培训活动。本次培训形式灵活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培训效果显著,深受学校领导和学员的欢迎。

(二)学历教育

在学历教育方面,从总的趋势看,参加培训的人员是在逐年减少,重点已转入非学历教育,但是学历教育的各项工作没有放松,特别是紧紧抓住考前辅导工作,提高新生录取率。2015年的专、本科考前辅导的应该说录取率在70%左右。由我校教师承担的语文、政治、英语辅导的科目,开始成绩是较高的,对提高录取率起到了较大的作用。

(三)校本培训

1.开展《教育热点问题研究》校本培训教材的培训

《教育热点问题研究》一书是我区十五继续教育自编教材,教材内容主要是突出先进教育理念的宣传,为加强教师自身修养、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改革提供帮助。此教材成为了全区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学习、理解和领悟的重要参考资料。各学校都组织教师进行了认真的自学,并完成了每人3000字以上的学习体会,全区7218人参加培训。目前,教师通过学习撰写的心得体会等材料已陆续上交区继教办,由继教办组织教师进行成绩评定,并选出优秀文章给予荣誉奖励。

2、抓好中小学校本培训工作。今年6月份区教委人事科、区继续教育办公室对全区部分学校开展校本培训调研。通过听校长汇报,召开教师座谈会,查阅档案材料,交换意见等形式,较全面地掌握了各单位校本培训情况。通过校本培训调研,我们感到:校本培训是十五继续教育的重要培训形式。校本培训是受到各级领导重视,受到校长、教师欢迎的一种培训形式,应当广泛推行这种培训形式。但是,校本培训开展不均衡。表现在领导重视程度、教师的认识程度不均衡;学校硬件设施的利用率不均衡;师资队伍不均衡等影响了部分学校较好地开展校本培训。区教委人事科、继教办将调研情况上报教委后,教委认为有必要开展评选校本培训示范校活动,带动全区校本培训活动的广泛深入开展。在区教委的领导下,我们将调研与查看基层学校上报材料相结合,经过反复研究决定确定了13所中小学为校本培训示范校,确定1所园本培训示范园,通过帮教、帮训、手拉手等形式,发挥优质校的教师、管理人员、设备的辐射作用,带动一批薄弱校,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提高我区学校办学整体水平,推动全区普教工作走上新台阶。

二、抓好学校校内的教学工作

(一)教师职业道德素质培训

根据北京市教委《关于加强十五期间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校本培训工作意见》和通州区教育委员会《关于中小学教师十五继续教育校本培训工作意见》,结合师资培训工作特点和我校实际情况,制定了十五期间我校校本培训工作意见及2015年校本培训内容的计划和具体安排。

今年10月学校召开教代会通过了《通州区第一教师进修学校校本培训工作意见》《通州区第一教师进修学校论文评审条件》《通州区第一教师进修学校优秀班主任评选条件》。与会代表充分认识了学校开展校本培训有利于提高学校教师自身政治、思想、道德素质,有利于发挥教师学习的主体作用,促进自身个性发展,有利于学校学习性组织的建设。并深深的感到开展校本培训是全面提高我校干部教师素质提高教师培训质量的重要条件。并决定于11月开始培训。本年度的培训重点:

(1)组织学习《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必修课教材,采取自学和辅导相结合的方式深入理解教材内容,并结合本职工作加强职业道德修养的提高。通过学习,教师深刻认识到,培训者必须不断提高素质,才能真正树立为基层服务的意识,才能为基层做好服务工作,才能保证培训质量。

(2)、加强对教师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的培训,适应新课程改革和学习性社会的需要,提高教师终身学习的能力。组织40岁以下教师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authorware5.0培训50学时。并将考核与竞赛结合起来,激发教师学习积极性。

(3)、强化教师教科研意识,提高教师教科研能力和水平。开展专题论坛活动,主题是:继续教育培训内容,培训模式,管理服务观念、手段、方法的探究。在全校教师、教学管理人员中广泛开展以师资培训为中心,更新教育观念、管理服务观念的研讨活动,创造一个优质教学、优质管理、优质服务的进校形象。结合教师专业化和学校长远发展的需要,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培训科研型的教师队伍,以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4)校本培训管理

学校校长是校本培训的第一责任人,建立校本培训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主管教学校长、主管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副校级干部任副组长,由师资培训科研办公室具体组织管理工作。学校为每位参训教师建立档案(一人一档),记入继续教育学分。并与评优、评先、晋职等挂钩。

(二)、培训者培训。

为把我校建设学习性组织,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学校组织起草了《通州区第一教师进修学校校本培训工作意见》,组织全体教师参加师德培训、计算机应用培训、继续教育科研课题论坛活动。教师积极性较高,学习兴趣较浓,效果明显。同时组织教师参与市区组织的各项培训。

1、北京教师培训中心组织的各学科培训者培训:

2、计算机教师参加因特未来教育培训和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整合的培训;

3、推荐教师参加英语全国骨干教师、普通话新大纲、初中政治和语文骨干教师培训;

4、组织小学教师参加北京市小学数学、语文学科新课程课堂教学研讨活动等。

5、推荐和组织政治、地理、英语、化学、物理教师参加北京教育学院组织的绿色耕耘行动计划的培训,我校教师普遍反映受益匪浅,对提高培训者素质起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培训,拓展了培训者的学科知识面,在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方面也有较大提高,为更好的开展我区教师培训奠定良好的师资基础。

(三)教育科学研究

1、根据《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必修课 的教学反馈、优秀案例评选、学分反馈等项培训工作,组织编写了 区骨干教师《师德案例选编》。

2、组织教师进行教育热点问题研究一书学习体会的评定学分工作,并将优秀论文编辑成册。

3、强化研究意识,开展研修活动。学科教师围绕继续教育培训内容、培训模式探究的主题,结合教学实际开展专题研究。本学年末,根据研究情况教师、教学管理人员撰写论文,学校组织论文评审,评选论文等级,学校给予奖励,并召开学年度继续教育教学、管理论坛会,组织编写十五继续教育论文集。

4、开展继续教育论坛活动。本学期论坛的主题是:继续教育培训内容,培训模式,管理服务观念、手段、方法的探究。在全校教师、教学管理人员中广泛开展以师资培训为中心,更新教育观念、管理服务观念的研讨活动,学期末共征集教育教学及教育教学管理论文25篇,评出一、二等奖,中奖率占50%。为创造一个优质教学、优质管理、优质服务的进校形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5、坚持校内外调研制度。教师深入教学第一线,开展听课、评课、教学研究、专题研讨等活动,其中本学期教师听课共计380节,人均达到了20 节。把继续教育的教研、教学活动着眼点放在适应教师新课程需要、为基层教学服务上,深受基层中小学的欢迎。

6、发挥教学指导组作用。本学期教学指导组的任务:

组织新教师学科专业培训的开课汇报。共有13位教师讲述了本人授课的教学设计思路,会上大家畅所欲言,并就热点问题,难点问题进行了充分的讨论。与会的教师深深感到:这种开课汇报形式好,教师间相互取长补短,有利于本校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

各教研组长组织本组教师开展教学观摩课、研究课、公开课活动;

组织继续教育论坛,制定教学论文评审条件,开展论文评审活动,为我校建成学习型、研究型组织出谋划策。

三、本学期教学效果

1、培训。

(1)本学期圆满的完成了学历教育、研究生课程班和继续教育的各项培训工作,得到基层学校、教师和联合办学单位的一致好评,培训效果好。

2、获奖。

(1)继续教育办公室和我校英语教师(张淑清)组织指导了我区部分小学英语教师参加北京市远郊区县小学英语教师技能展示大赛,并获得最佳教学设计奖,捧得奖杯和奖状。

(2)学历教育获得北京市师范大学2015年函授教育先进单位奖励。

(3)普通话水平测试获得北京市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3、教育教学研究成果。

(1)继续教育办公室组织部分我校教师参加编写的《骨干教师师德案例集》一书初稿审阅、编辑工作已经完成,待出版发行。

(2)学校校本培训领导小组组织了现代信息技术培训课件和继续教育论文评奖活动,获得一、二等奖教师的比例占参评教师总数的50%。

(3)参与北京市继续教育校本培训课题研究,我校承担的子课题《校本培训制度与管理研究》已取得中期成果编辑出版了《校本培训管理制度汇编》初稿,发至全市教师进修院、校。

4、教师个人获奖、登载论文、参与教科研课题研究等

(1)刘志田撰写的《信息技术课的实践创新与课堂实践》获得通州区教育学会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征文一等奖。

(2)王金华撰写的《激发思想政治课学习兴趣的方法研究》获得通州区教育学会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征文二等奖。

(3)明纪英撰写的《应用讨论法引导新教师进行讨论式教学》一文在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指定刊物信息技术教育 第六期登载;并指导我区两位新教师孙雪涛、赵云撰写了 《心路》《我的教学生活》论文, 在信息技术教育 第九期登载。

(4)张振松撰写的《加强组织管理,切实抓好小学英语教师培训工作》发表在《北京市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继续教育信息》刊物上。

(5)政治学科郭淑琴、王金华参与了北京市高中教师《生活价值观》课题研究,成为该课题组成员。

(6)王学一被北京教育学院聘请为北京市义务教育新课程教学资源库项目专家。

(7)崔静平获得通州区教育系统名师称号。

四、2015年师训工作特点

3、培训的机构多。北京教育大会召开以后,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受到了高度重视,与师资培训有关的大学、学院、教研部门等纷纷参与教师的培训,我区现在与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教育学院、教师培训学院和继续教育学院等高校联合办学,充分发挥高校的资源优势,提高我区教师的水平。

4、培训的要求高。为了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和教师本人的需求,对十五继续教育的培训内容和形式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从过去教师一人在课堂上讲授逐步扩展到学员上讲台,师生互动,开展教学实践,带着问题进行培训等,突出继续教育的实效性、针对性。今年我区针对教师的需求开展了不同层次的培训班。有高研班、研修班、新课程培训班、骨干班、专业课专题培训班、学历班、研究生课程班等。聘请了大学教授、教育专家、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中小学骨干教师等,登上继续教育讲台指导我区教师的培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中小学校教育论文范文5

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基本定位任利剑(4)

教育理念建构:从主体性到互主体性种海峰(7)

教育品牌的教化性传播及其机制之演进辉(11)

成人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意义和作用杨红英(16)

民办教育营利性潜在风险的法律规制李铁根(20)

教师期望效应理论研究及对教育的启示丁蕙屠国元(24)

论高校特聘教授岗位制度的实施李彦(28)

高校人才队伍建设中的人本管理施菊华(32)

绿色图书馆与高校生态文化建设张凌(34)

华侨高校境外生招生路径的拓展刘以榕(37)

高校“外招生”课堂问题行为的消解方法李莹(41)

大学生就业负性心理的援助模式彭松波陶进(45)

中小学校长自我效能研究:作用与策略朱新秤(48)

仿生学视角中的系部层次学生管理基础之形成刘福林(52)

青少年感恩意识的形成探微黄平(56)

网络道德教育体系构建新论梁玉珍(59)

当代课程改革中类主体本位的确立张光陆(62)

自主学习实施过程中若干问题的探讨董林荣(66)

“团队积分”教学法的理论与实践俞国方娄美珍(69)

“语文素养”构成论教育评论 王萍(73)

儿童文学中榜样形象的塑造郑薏苡(75)

苏州文教事业发展迅猛(19)

“余家菊与近代中国学术研讨会”将召开(31)

福建省严复学术研究会召开理事会议(55)

《中国书院史》出版(61)

《语文思维教学论》出版(68)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胜任力探析——以福建省为例陈虹叶一舵(78)

苏州外来民工子女接受基础教育的途径王玲玲(82)

朱熹论居敬工夫与身心互动朱汉民(87)

乌江流域土家族地区土司时期教育的类型、特点及影响湛玉书李良品(89)

近代基督教教育团体及其出版事业陈名实(94)

德国职业教育考试模式的变革与发展汪晓莺(98)

教育科研机构资料室建设刍议林城印(101)

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蒋岚(102)

课程改革中师生资源的开发卢冬梅(104)

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幼儿的良好素质陈芝英(105)

幼儿歌曲教学中知、情、能的体现程美华(107)

幼儿园区域活动教学的实施张雅芳(108)

采取有效措施加强语感训练林天道(110)

小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导引郑强(111)

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良好习惯连福民(112)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陈聿彬(113)

职高数学教学的变革思考林跃火(114)

大学英语写作教学变革刍议孙广平(115)

大学语文特色教材建设的探索冯盈之(116)

小说教学中的意境美揭示王艳蕾(118)

教科书中的破绽之应对陈振华(1)

在学校教育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探微蔡旭群(4)

论生命的信仰与德育的使命梅萍(7)

对“无灌输道德教育”的辩证思考谢基昌(11)

论道德推理与德育方法的选择黄富峰(13)

诗化德育的基本内涵与现代价值冯铁山(16)

大学生身心健康协调发展的途径周红霞(19)

青少年参与家务劳动意识的培养殷方敏(22)

个体道德叙事与儿童道德的成长邓达(26)

儿童性别教育中的“扬长”与“取长”戴斌荣(30)

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的定位刘翠秀(33)

虚拟管理理论在教改中的运用楼旭明张铭华(36)

教育评价中的理性问题研究张其志(39)

自学考试制度类型的划分康乃美(42)

环境教育的结构性问题之解决雷洪德(45)

信息社会的教育要求与课程观的转变谢康潘亮(48)

教育评论 论任务型学习的情景性程可拉邓妍妍(51)

引进与发展:诊所法律教育探析李启平晏小敏(54)

文学教学中的多媒体意义研究赵静蓉(57)

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培养再探讨肖建芳(60)

关联理论在英美文学教学中的应用凌征华(63)

数学课程中的德育功能初探付茁(66)

《关国传教士卢公明与晚清福州社会》出版(29)

《架设东西方的桥梁——英国汉学家理雅各研究》出版(35)

《泉州市“十一五”教育发展规划》通过专家论证(68)

海峡两岸吴真人文化学术研讨会召开(78)

第三届中国(福州)船政文化研讨会将召开(91)

全国教育基本理论专业委员会高级研讨会召开(97)

教育评价理念与方法的重大革新——访宁波市教育局华长慧局长冯云(69)

河南省农村高中教育存在问题的解决策略陈文英(72)

论泉州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的有效解决王秀华(75)

墨家的知识观与课程体系简论黄仁贤黄雪霞(79)HtTp://

现代教育学视阈中的科举价值曲铁华朱永坤(82)

清代书院的膏火奖赏——以助贫养士为中心刘琪(85)

论的青年观杨亚军(89)

朱光潜“人生的艺术化”的美育思想及当代意义杨迪芳(92)

马丁·特罗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再探讨李从浩(95)

美国营利性大学的办学特点及启示——以凤凰大学为例余雪莲吴岩(98)

高校图书馆网上图书采购业务的法律思考周冬飞(102)

现代中小学校长应具备的能力刘德宇(103)

建立现代教师人际关系刍议邱文伟(105)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专业的发展蔡其勇(106)

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学生发现能力的培养张梦泉(108)

指导小学生完成课外阅读任务之我见赖礼瑚(110)

在作文教学中引导小学生从生活中选材王锦心(111)

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感培养论略黄言灿(112)

语感训练的基本途径张碧玉(113)

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导”艺术的体现翁艳钦(114)

激励机制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王强(115)

任务型英语教学初探林慧琴(116)

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吴东亚(117)

幼儿快乐情感的培养吴丽珍(118)

高等学校贡献率问题研究高丽石学云(3)

新建本科院校筹资机制的创新吕振奎欧阳钟辉(7)

多元化的职业教育体系之构建林金良(11)

农村教育改革的人本维度分析柳俊杰(14)

城乡中小学教师教育观念差异性分析耿文侠冯春明申继亮张娜(17)

论法学视野中的教师聘任制教育评论 柳国辉(22)

加强高职院校学风建设的主要途径蒋岚(26)

教育哲学中的“化育”吴春苗(29)

班级规则的结构合理性研究裘指挥张丽(32)

思维方式的转换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杨经录(35)

高校学生活动网络化组织动员方式探讨张冠文(39)

文学治疗:大学生心理疾病防治新方法曾洪伟(43)

混沌理论对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启示陈光磊黄济民(46)

积极心理学观对学生心理辅导的意义李林(49)

仿生学理论导出的系部层次学生管理策略刘福林(52)

论教育惩罚手段的合理运用赖雪芬(56)

家庭教化与女大学生违法犯罪的防范夏永华(59)

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机制的科学构建戴育滨(62)

学分制对传统教学制度提出的挑战刘道玉(65)

教学中的社会情感策略曾玉萍(69)

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心理学意涵程利国(73)

认知语言学视角中的“识写分流”皇甫素飞(76)

论语文思维培育理论的意义冉正宝(79)

大学物理教学改革探微李科敏(82)

论英语教学设计中的意义建构郑卡莉(85)

闽台学者联手弘扬国学(28)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续编·清末教案》全部出齐(72)

绿色高等师范院校的创建——以衡阳师范学院为中心申秀英刘沛林(88)

士文化的社会教育内涵郑伟芬(92)

新公共管理对英国高等教育的影响郑文(96)

教育评论 提高干部教育培训实效性的途径赵蔚琴(100)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再探讨赵玮(102)

学生知识、能力和人格的和谐发展简论梁继概(103)

小学生心理健康指导的方法金蕾(104)

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探微黄瑛(106)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指导郑榕(107)

加强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训练的构想林家梁(108)

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语言运用庄凡(110)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林桂忠(111)

化学新课程标准的科学实施孙夷慧(112)

幼儿数学教育活动的实施肖何斌(113)

幼儿美术欣赏之我见郑琼华(114)

学生音乐欣赏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黄向红(115)

健美操教学中值得注意的若干问题吴敏(117)

小学体育教学的科学化刍议肖磊(118)

体育教学中的合作学习王云希(119)

福建省永泰县第三中学(F0002)

大学自我意识探析荣光宗(5)

高校校园契约理念的提升王忠萍(9)

公立高校行政主体地位的构成田鹏慧张杏钗(13)

高职教育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颜水发(17)

新建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朱中华(19)

纪念白鹿洞书院建院1030年学术论坛将举办(21)

高校后勤改革中高额交易费用问题之解决陈兴桂(22)

严复学术研究会为严复故居重新布展设计方案(24)

义务教育的收入效应与财政承载力研究王德忠庹君田道英(25)

《当代台湾与政治关系》出版(28)

中西方文化融合背景下的人格整合曾天德詹火忠(29)

论德育生态的发挥朱家安(33)

大学生道德主体能力之形成陈均土(36)

教师文化的生命意蕴赵复查(38)

中小学校长发展性培训探研詹辉乾(42)

提高职业技术院校英语教师科研水平的对策徐新辉(45)

语言教学的定位与输入教育评论 黄浩(49)

法学教育改革之路径吴斌(52)

论高师音乐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张飞龙张建国(56)

自主学习理论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董林荣陈丽雅(60)

区域人文教育特色的彰显李大鹏(63)

杭州市农村教师生存状态调查童富勇刘桂林(66)

日据时期台湾的少数民族教育论黄新宪(70)

台湾中小学生命教育的实施特点徐秉国(75)

二程在洛阳讲学期间的教育观探析董丽丽(79)

教育史学的学术功能与社会功能肖会平(81)

试论大学校园的历史文化刘刚(85)

20世纪语文教育批评演变之研究曾毅(89)

关于公学教育的若干问题原青林(92)

20世纪美国课程发展的特点宋维红(96)

当代国际教师教育的发展郑芳(99)

文化“失语”、民族认同缺失与教育偏误曾洪伟(102)

对高校内部办学水平评估的探讨王春英(103)

改进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构想穆红梅(105)

大学生参与学术活动的现状及改进策略林贵东(107)

体育活动中女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产生原因及对策赵崇山(108)

合作学习方式的正确应用邱少平(109)

创设质疑情境培养创新能力郑广成(110)

古诗文教学中文言的巧用曾守群(112)

语文教学中的课程开发郑浓生(113)

小学计算教学的新探索刘晓春(114)

教育评论 小学美术教学的生活化苏岚(115)

声乐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陈志春(116)

区域活动中幼儿主动探索能力的形成叶文香(117)

中小学校教育论文范文6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方法和途径。将积极心理的理念运用于学校文化建设,有利于充分挖掘和调动教师和学生的内在积极力量、培育积极品质,有利于促使每一名师生乐观向上、快乐发展,有利于建设幸福和谐的学校文化,使学校真正走上“以人为本”的学校文化建设之路。

为此,《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社与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学院将共同举办首期“积极心理与学校文化建设高级研修班”,现诚邀各单位相关人员参加,并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参加人员

中小学校长、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人员,以及班主任、心理教师等。

二、研修内容

模块一:理论篇

积极心理学原理及其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运用;

基于积极心理的学校文化建设新思路;

学校文化建设及其心理动力;

学校文化对学生心理健康及积极品质形成的影响……

模块二:案例篇

丰富学校文化内涵,引领师生幸福成长;

积极心理运用于学校文化建设案例剖析;

学校文化建设特色学校解析……

模块三:考察篇

北京知名中学考察。

三、授课专家组成

教育部相关部门领导;

北京师范大学研究学校文化的资深教授;

国内外积极心理研究专家;

一线知名校长(参会校长可在报名回执表中提出主题演讲申请)。

四、研修时间、地点

1.报到时间:2012年7月17日

研修时间:2012年7月18日~21日

2.报到地点:另行通知

研修地点:北京师范大学

五、研修费用

1.学费:1980元/人(含授课费、午餐费、资料费)。

2.外地参训人员可协助统一安排食宿(费用自理)。

六、考核与证书

学员完成研修内容并经考核合格的,将获颁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学院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社具章的结业证书;并可在北师大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学院网页(scett.bnu.省略/)上查验证书。

欢迎学员围绕研修内容提交论文,题目自拟。论文要求:(1)符合本次会议相关主题要求,且未在正式刊物上公开发表;(2)论文内容应包括:论文题目、摘要、关键词、正文及参考文献,作者及其单位、邮编、电子邮件地址;(3)论文提交邮箱xljkzz@vip.省略。会议将在了解学员需求的基础上,根据提交论文的质量决定是否结集出版,优秀论文可推荐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发表,相关事宜将在会后另行沟通。

七、其他事宜

凡参加研修的学员,均可提交学校在文化建设方面遇到的问题与困惑,与会专家将作为典型案例进行解答、分析,现场进行交流互动。

凡参加研修的学员,每人须携带电子版免冠照片1张(注明单位、姓名及身份证号码)、身份证复印件1份。

八、付款方式

开户行:中国建设银行苏州桥支行

户 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社

账 号:1100 1079 8000 5600 9860

联行号(京外汇款填写):105100012091

九、报名及联系方式

报名电话:010-88810835 传真:010-88817526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社培训部 王老师

咨询电话:010-58802881

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学院 余老师

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学院

中小学校教育论文范文7

摘 要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青年改革的步伐也相应加快了。为了适应当前的教育形势,我们必须以邓小平理论为基础,加强青少年的教育,如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本文就针对与青少年密切相关的三种教育方式来谈谈如何对青少年进行教育。

关键词 青少年 思想政治教育 现代教育

所谓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对青少年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观点的教育。而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阶段。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党的十五大号召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邓小平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把马克思主义发展打一个新阶段。这一理论把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的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因而更具有实践性。尤其是这一理论是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中国最大的实际出发,思考如何把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在对国家环境和时代特征科学分析的基础上研究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问题的。实践证明,邓小平理论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在当代,邓小平理论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旗帜,是我们最强大的精神支柱。最为我国社会主义跨世纪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青少年,是否掌握邓小平理论的基本观点和思想,并以它指导自己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关系到我国改革前景和未来国家前途的大问题。在《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也指出:“以邓小平同志建设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中心内容。”本文就以邓小平理论最为教育的基本点来论述现代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教育作用。

一、现代学校教育

现代学校教育是根据现代学校管理原理及教育基本规律,利用现代学校系统的主导地位和设施,或以班级整体,或以小组或个体的形式,对青少年学生所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教育和影响,促进青少年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求知、学会办事、学会健身的全过程。学校是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场所。它既有专门从事教育教学的管理系统,又有受过专门训练的管理者、教师,还有比较完善的教育教学设备和资料,为青少年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求知创造了优越的物质条件。学校应对青少年学生实行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专门策划规划和决策,并按照决策和计划组织施教,在施教的过程中进行控制和协调,并保证德育活动的有序进行和最佳达成学校德育的目标。学校还可以按照德育计划和规定的德育内容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在知、情、意、行诸方面下功夫,鞭策其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和谐发展。还有后勤工作,可以安排学校,建筑以及美化、绿化、净化校园环境,为青少年学生优化有利于发展成长的学校环境。

二、现代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培养人才的第一所学校。一个人受到的最早的教育就是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对青少年有终身影响作用。任何学校只能对孩子进行一段时期的教育。由于血缘和伦理关系,家庭都是孩子的长久教育场所。家庭教育的长期性和连续性,是同其他教育不同的一个重要特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觉悟、政治观点、道德品质要从小开始培养。在现代社会中,不少的家庭把自己的子女培养教育成为又红又专的有用人才。在家庭教育中,方法灵活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形成不拘一格,态度严肃,要求严格,把严格要求与尊重爱护结合起来进行教育。把规范的道德伦理与儿童已有的行为表现结合起来进行教育,取得了可喜的效果。学校德育是需要家庭教育配合的,只有得到家庭教育的支持、配合、强化,学校教育才有可能收到好的效果。

三、现代社会教育

现代社会教育是指学校组织外部公众――社区、少年宫、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文化宫、俱乐部、电影院以及有关社会组织、机关、企业、社团医院等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过程,它是对青少年学生进行课外教育的重要阵地,也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扩展和延伸。社会是一所大的学校,良好的社会风气对青少年的良好成长非常重要。学校的教育工作者要对广大学生进行社会教育,积极引导学生接触社会。所以学校德育环境的优化至关重要。我们要创造与社会初级阶段政治经济相适应的文化环境,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环境,创造良好的社会风气,这样才能使学生德育环境不断优化。

现代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协调管理是优化学校德育教育促进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措施。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青少年学生,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在改革开放信息激增的现代社会,在学校有效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方面。加大对青少年学生教育同执政党和政府的大政方针相吻合,尤其是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相一致,促进青少年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都得到发展,成长为自学、自理、自护、自尊、自重、自强、自律的合格公民,并使他们中的优秀分子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王玄武.政治观教育通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中小学校教育论文范文8

一、幸福文化教育的内涵

幸福文化教育是指以学生为本,向学生传授幸福文化知识和技能,培养感知幸福、创造幸福、享受幸福的能力。所以幸福文化教育的思想,并不是狭义上的以幸福为主要内容的教育,而是在尊重学生成长规律的前提下,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通过学校创设的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活动,使学生在体验中实现知识的有效转化以及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进而引导学生学会感知幸福、创造幸福、享受幸福的一种学校教育体系。基于对教育本质的追问与思考,我们将“幸福文化教育”的内涵概括为:“尊重人的幸福存在,培育人的主体精神;反映教育的丰富内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点化学生的幸福品质,追求教育的艺术境界;让幸福因接受教育而精彩,让教育因幸福而深刻!”

二、幸福文化教育的理论基础

基于幸福文化教育的内涵,学校在确定了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后,我们便开始着手探讨学校实施幸福文化教育的理论基础。

1.幸福文化教育的理论与方法学基础

(1)心理――道德教育理论。心理―道德教育一方面秉承着心理教育中对个体完整人格的塑造;另一方面又传承着道德教育中对个体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品格的培养。

(2)变构模型学习理论。变构模型学习理论是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之后一种新型学习理论,它纠正了建构主义理论中的对有利于学习的因素和条件的忽视与沉默。我们通过多种教育手段与环境,使这种机制得以充分发挥,从而构建出学校幸福文化教育的实践模式。

2.学校实施幸福文化教育的构想假设

根据幸福文化教育的内涵和实施幸福文化教育的理论基础,我校实施幸福文化教育是基于以下假设。

假设一:学校幸福文化教育的理论创新应该建立在中国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以“天人合一”为核心的学校幸福文化教育理论。同时,以探讨幸福文化教育中价值问题的本质、特征与规律为理论体系与实践模式的契合点,既为幸福文化教育提供深层理论基础和思想方法,也将形成有效的、具有操作性的实践模式。

假设二:学校的幸福文化教育既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又有自身的独特性与理论内涵。同时对于师生积极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又有独特的促进作用。它将成为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不仅成为学校发展的核心理念,而且对于师生的健康和谐发展起到引领作用。

三、幸福文化教育的实践

什么是教育?教育的真谛是什么?现实教育符合人类对幸福的追求吗?带着一系列的问题,我校以“实施幸福文化教育,为每一个学生终身发展和幸福奠基”为办学理念,通过制定学校德育工作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将幸福文化教育工作渗透到工作的方方面面,做到从小事抓起、全面育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增强我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在实施幸福文化教育的实践中,我们有以下几点体会。

1.确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策略

学校针对学生的学情特点,提出“低起点,小台阶,大容量,体验成功,感知幸福,促进发展”的教育教学策略。在这个教育教学策略中,“低起点”是前提,“小台阶”是策略,“体验成功、感知幸福”是关键,“促进发展”是目的。

2.让教师的身教成为幸福文化教育的主渠道

没有“幸福的教师”,就没有“幸福的教育”。我校积极倡导“六种精神”,即终身爱岗的敬业精神,勇于改革的创新精神,共同进步的协作精神,爱生如子的园丁精神,勇创一流的拼搏精神,不计得失的奉献精神。扎实抓好师德师风建设,重点抓好教育理念、职业道德和法制意识等方面的教育。

3.让课堂成为幸福文化教育主阵地

(1)引进“课堂观察”听评课方法,探索确立了四十九中幸福课堂模式,课堂观察主张围绕新课程三维目标,对课堂教学中的教材、教师、学生和教学资源等四个维度进行观察评价,用评价引领教学活动,是将教师带入研究状态的有效途径,能让师生课堂上逐渐感受到幸福。(2)加强学科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适时、适事、适当地引导学生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具备良好的社会公德、遵纪守法、爱人爱己爱家国,真正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未来建设人才。

4.让养成教育成为幸福文化教育的基础

我校把“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作为养成教育的主要策略,我们提出了“生活就是素质教育”,将各项规章制度和初中学习方法等编制成校本课程,如《四会读本》《学会学习》等,向学生灌输学校的管理要求。

5.让活动成为幸福文化教育的载体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学校围绕人格教育的目标设计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活动。以“学生一日常规”训练为重点,分年级、分阶段、分重点,从“小事”抓起,抓训练,促养成。

6.开发了实施幸福文化教育的立体课程

我们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正视差异,善待差异,将学生的差异作为一种资源来开发,形成了立体的课程体系,其中有人文素养系列校本课程:“名家讲坛”“河北乡土教育”等;科学素养系列校本课程:“网页制作”“flas”等20余门校本课程,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极大激发,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和发展。

四、学校的发展成果及品牌影响

幸福文化教育的实施,使唐山四十九中的学生更加自信、积极向上、有朝气。学生身上具有唐山四十九中的特有气质,青年教师迅速成长。2010年9月以来,有6人次在部级各种比赛中获得一等奖;有两人在河北省优质课评比中获得一等奖。学校先后获得了“部级体育传统项目示范校”“教育部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实验学校”“河北省绿色学校”“唐山市文明单位”等一系列荣誉称号。2012年学校被评为“慧聚中国・2012中国最具幸福感中学”和“慧聚中国・2012中国示范性数字化中学”。学校申报的现代教育技术课题被中央电教馆立项为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

中小学校教育论文范文9

摘要通过文献资料法等对2011年开辟体育教学专栏的部分体育学术期刊――《北京体育大学学报》、《体育文化导刊》、《武汉体院学报》和《体育教学》载文情况进行归纳分析。显示:(1)从体育教学研究领域看,三大体育核心期刊主要集中于高校体育,《体育教学》则局限于中小学体育。(2)从投稿来源看,三大核心期刊主要来自高校师生。《体育教学》的投稿来源复杂,囊括了中小学体育教师、省市级教育局等教育部门、各类体育协会、记者和高校师生。(3)从体育教学研究内容看,三大体育核心期刊存在研究面广与时政热点联系紧密的特点。《体育教学》主要涉及的方面是最新体育政策和信息、教学实践经验总结、教学设计方案等。(4)从研究层次看,总体研究成果以应用型研究为主导,基础理论研究较少。

关键词体育教学体育学刊高校体育中小学体育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通过查阅资料,结果显示:13种体育核心期刊中,开辟体育教学专栏的有《北京体育大学学报》、《体育文化导刊》和《武汉体院学报》,因此以2011年第1-7期《北京体育大学学报》、《体育文化导刊》和《武汉体院学报》的体育教学专栏文章为研究对象。《体育教学》作为研究体育教学的重要阵地也列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2.逻辑分析法。

二、研究结果

通过查阅相关综述总结发现,三大核心期刊研究领域集中于高校体育,对中小学体育鲜有涉及。《体育教学》研究范围局限于中小学体育。三大体育核心期刊投稿作者绝大部分来自高校师生,《体育教学》投稿主要来自中小学体育教师。由此可得知:三大核心期刊与《体育教学》似乎“划江而治”,分别控制高校体育、中小学体育教学的科研阵地,既不利于体育教学理论的完整构建和深入研究,也妨碍了体育教学实践的进一步发展。

地理环境优势是一种重要资源,即大学体育和中小学体育的研究各自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这种优势也同时限制了他们向对方领域研究的延伸。

(一)三大体育核心期刊2011第1-7期体育教学研究侧重点与国家当前体育教育政策和文件联系紧密相关。

《体育教学》着重于时事政策信息介绍和教学实践感悟。二者在体育教学研究方向上都倾向于应用型研究,前者学术性强,后者局限于教学实践感悟阶段。

(二)中小学体育教师研究内容多为教学实践感悟,研究成果理论化和系统化有待提高 纵观《体育教学》上中小学体育教师发表的文章多为教学所感所思,虽与教学实践联系紧密,但教学实践经验不能上升到科学化和理论化的高度,研究成果就难以推广,科研水平就难以进一步提高。

三、当前体育教学科研现状分析

(一)从体育教学研究领域看:三大体育核心期刊主要集中于高校体育,《体育教学》则局限于中小学体育。

(二)从投稿来源看:三大核心期刊主要来自高校师生。《体育教学》的投稿来源复杂,囊括了中小学体育教师、省市级教育局等教育部门、各类体育协会、记者和高校师生。

(三)从体育教学研究内容看:三大体育核心期刊存在研究面广与时政热点联系紧密的特点。《体育教学》主要涉及的方面是最新体育政策和信息、教学实践经验总结、教学设计方案等.

(四)从研究层次看:总体研究成果以应用型研究为主导,基础理论研究较少。

四、当前体育教学科研现状的对策

体育教学科研的科学持续快速发展离不开体育教师和学生对体育科研的重视,离不开体育师生在体育科研领域刻钻研和从严治学。并借助以下对策:

(一)合理配置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一是不同院系不同学校和不同地区之间进行科研交流与合作,二是同一学校或相邻地区的中小学体育教师组建科研团队,结合自身优势选择研究内容,形成研究特色,造就局部科研优势。

(二)政策支持。一是在体育教师尤其是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内容体系建构中,将体育科研列为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体育教师科研能力。二是学校应该将体育科研与职称评定绑定,激发体育教师科研的热情。三是中小学如果有条件,可以定期订阅体育核心类期刊和相关书籍。

(三)以科研考核评价体系作为杠杆,对科研内容和质量做出调控。在科研考核评价过程中突出体育教学基础理论的研究价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研究人员研究基础理论的热情。建立科学严谨的科研考核评价体系,是遏制学术抄袭等不良之风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攀临虎.体育教学论[M].人民体育出版社.2011.

[2]李静波,攀莲香.21世纪初我国普通高校体育科研的现状[J].体育学刊.2005.12(1):78-80.

[3]韩会君,解奎龙.中国体育科研的误区[J].山西体育科技.2002.22(4):6-7.

[4]顾雪芳.中学体育科研团队的研究[J].学生之友中考月刊.2011.3.

中小学校教育论文范文10

1、大力开展课题培训活动。为了加强学校课题的过程管理,提高教师教科研意识,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5月10日,我校举行了新教育课题“让学生在书香校园中快乐成长”培训。培训内容丰富多彩,首先学习了该课题方案,明确了课题实施的背景和意义,然后大家就如何开展下一步的研究表达了自己的真知灼见,最后王校长对课题组成员提出了希望,要求大家勤实践、勤动笔,围绕课题扎实开展研究。培训活动研讨的气氛非常热烈,充分体现了教师对教育科研的满腔热忱和对提升学校品位的关注。我校把狠抓教科研校本培训作为提升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举措,已经形成制度化。

2、如火如荼地开展新教育实验。本学期伊始,新教育实验像一股春风吹进了老师们的心田。我们与全体教师学习了学校实验方案,明确每位教师工作内容,要求将实验方案中的要求细化到自己的教学、教育工作中去,不断积累教学、教育素材,做教育的有心人。我们主要借助校园博克开展新教育实验。我们把教师随笔分为

“教学反思”、“热点聚焦”“教海拾贝”“专题讨论”“他山之石”等类别,开阔了老师们的书写空间,让诗情自由流淌,让灵感瞬间闪现。老师们热情参与,发表在校园网上的随笔素材有师生心理健康方面的,有是德育方面的;有教学中的点睛之笔,也有教学中的沉痛思考。在表达方式上,或平实地记叙,或委婉地议论,或大声地呐喊,或缱绻地抒情,喜怒哀乐皆成文章。哪怕是那些稍纵即逝却湿润我们眼眸的丝丝灵感,都即时地将它写下来,凝聚成一份最美丽、最快乐、最温馨的记忆。

3、积极参加教科研竞赛评比活动。本学期组织参加了江苏省“蓝天杯”论文比赛,江苏省青年教师美文诵读比赛,苏州市教育学会教案设计比赛,常熟市各科论文比赛,常熟市“孝心”案例征集等。

4、积极参加各类课题活动。本学期,整理、撰写了主课题“小学绿色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中期评估资料;参加了省十一五课题的中期评估,我校“小学信息技术与绿色实践活动整合研究”课题获中期评估先进集体称号。

5、办好校刊《溪水轻轻流》,展示我校教师的教育风采和科研成果,引领老师们投身教科研工作。

6、为深化科技特色教育,扬科技特色风帆,5月4日,我校成功承办了江苏省2007年青少年科技模型竞赛,共有700多名中小学生参加了这一赛事,我校包揽了其中四个项目的团体一等奖,常熟电视台、日报先后进行了报道。

附: 本学期教科研主要获奖情况:

1、2007.06, 《小学信息技术与绿色实践活动研究》课题获省级中期评估“先进集体”称号;

2、2007.01,计亚娟的《几分钟?几分钟!》获苏州市论文一等奖,苏州市教育协会;

3、2007.03,王袁老师的《刍议环境教育活动的策略》发表于《教育情报参考》,《“四化”校园》刊于《2006江苏美境行动》,中国新时代出版社;

4、2007.05,陈丽欢论文《趣——让小班幼儿在感统活动中体验快乐》,陶英老师的论文《让自然角不再成为摆设》获“早期教育”论文评审二等奖、优秀奖;

中小学校教育论文范文11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学校的体育教学模式也跟着发生了改变。以科研为主导的小学体育教学模式成为小学开展体育教学的重要举措。体育科研是建立在体育理论和体育实践的基础之上,开展以科研为主导的小学教学活动必须要具备系统体育理论知识,同时还要增强体育实践活动。由此可见,学校开展以科研为主导的体育教!学活动对小学体育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一、学校积极开展以科研为主导的体育教学模式

在小学的教学体制中,小学体育只是为了丰富学生的校园活动,促进学生身体健康成长而设立的。由于在新课改之前中国的教育体制完全是应试教育,对学生的素质教育不够重视,结果造成素质教育课程长期得不到学校的重视。只是为了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需要而开设的教学课程,通常只是表面形式,学生上体育课也是自由活动,无法掌握体育理论知识,对体育课程开设的真正意义一无所知。正是因为应试教育的影响使得小学体育教学长期得不到有效地开展。但是,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中国教育模式由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小学体育应该受到学校的重视。所以,学校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积极地开展以科研为主导的体育教学模式。对学校来讲,首先应该将体育科研作为一项教学指标规划到体育教师的教学任务中,使体育教师主动地进行体育科研活动,可以将体育理论知识和体育实践活动有效地结合起来,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其次,学校应该重视体育科研活动对学生进行体育学习,掌握体育理论知识,参加体育实践活动的重要性;最后,学校通过积极地开展以科研为主导的体育教学活动可以增强学校的体育文化氛围,让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得以充分发挥,增强体育教学活动的实效性,使学生在浓厚的体育文化氛围中接受体育教育。学校通过对体育科研大力的支持,可以有效地促进学校的全面发展。

二、体育教师向科研型体育教师转变

学校实行以科研为主导的体育教学模式,对体育教育进行科研教学非常重视。因此,体育教师应该重视科研意识,积极从事体育科研工作,使自己转变为科研型体育教师,能够使自己符合以科研为主导的体育教学活动。体育教师成功转变为科研型体育教师,可以是体育教师积极地进行体育科研,踊跃参加各种和体育有关的学术交流活动,可以是体育教师充分了解当今中国体育教育的发展趋势,这不仅有助于增强体育教师的科研水平,而且还能够提高体育教师的教学水平。体育教师通过积极地开展体育科研活动,可以将相关的体育科研成果和体育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的体育教学活动中,有助于体育教师开展丰富的体育活动,提高体育教学水平。与此同时,体育教师通过悉心地科研,不但丰富了自身的理论知识,形成了符合自身特点的体育教学体系,还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所以,体育教师应该首先转变体育教学思维,培养体育科研意识,把自己改造成为科研型体育教师,促进以科研为主导的小学体育教学模式顺利开展。

三、形成体育文化促进体育科研

学校应该通过开展以科研为主导的体育教学活动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体育文化,从而更加有效地促进体育科研。由于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下,学生受到教学环境的影响,在学校中形成浓厚的学习文化知识的氛围,使学生很难接受到系统的体育教学,得不到应有的体育锻炼。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体育教师应该积极地开展多种形式的体育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系统的体育知识教授,使学生能够接受系统的体育教育,认识到体育教学的重要性。因此,体育教师在开展以科研为主导的体育教学活动时应该研究一些符合小学生健康成长的体育科研成果,并且把好的科研成果运用到体育教学活动中,使体育科研成果能够全方位,深层次地融入体育教学中。使学生得到更好的体育锻炼和体育教育,真正地实现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并且能够在学校中形成良好的体育文化。学校形成了浓厚的体育文化可以使学校的体育活动更加丰富多彩,使学生的心理和身体得到健康的发展,有助于培养学生努力拼搏和积极向上的意志品质。学校开展以科研为主导的体育教学模式有效地促进了学校体育文化的形成,把学校营造为具有浓厚的体育文化氛围的体育乐园,增强了学校体育教师进行体育科学的信心,对体育教学的开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随着时代的变化,教育体制改革的实施,学校实施以科研为主导的体育教学模式适应了学校发展的要求。学校通过开展以科研为主导的体育教学模式可以增强学校对体育教育的重视,能够使小学体育教师转变教育思维,注重科研意识,使小学体育教师成功地转变为科研型体育教师。小学体育教师将科研成果与体育理论知识相结合,应用到体育教学实践活动中,不仅检验了体育教师的科研成果,而且提高了体育教师的教学水平,增强了体育教师的教学效果,使学校形成了浓厚的体育文化。学生通过接受体育教育,不但能够从体育教学活动中获得快乐,培养体育精神,而且能够得到系统的体育理论知识体系,真正地认识到体育教学的重要性。所以,学校开展以科研为主导的体育教学模式,可以改变学校体育教学的现状,提高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学水平,体现体育教学的效果,促进学校的全面发展。

中小学校教育论文范文12

为此,建议:加强高校教育师范专业学生的培养,改革高校师范教育专业课程,创新基础教育师资培养机制,以努力实现高校师范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基础教育师资需求的无缝对接。

一、对接中小学新课程方案,完善高校师范教育专业课程设置

实施高校师范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双轨制,即高校要将中小学新课程理论、体系、结构、内容等纳入高校师范教育专业课程之中,让高校师范教育专业学生在入职中小学校之前,就对中小学的新课程体系、结构和内容有清楚的了解,为其在入职后尽快成为合格教师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

二、根据中小学新课程要求,制定师范学生教育技能培养目标

高校师范教育专业要制定学生教育教学技能培养双向目标,一个是高校合格毕业生的目标,一个是中小学合格教师的目标。即高校要将中小学新课程对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技能的新要求,作为中小学教师培养培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依据,让未来教师一方面能够达到《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制定的目标,另一方面还能够达到中小学新课程对教师专业化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三、提高教师入职资格标准,将学科教学法纳入资格考试科目

将学科教学法纳入教师资格的考试科目,分学科专业进行教学法考试,考试合格后,才能领取教师资格证。

四、加强教师入职实习环节,制定师范专业学生教学实习标准

严格教师入职实习制度,建立教育专业学生教学实习基地,制定具有基本要求统一、学科专业特性鲜明的实习标准。

1.制定教育专业学生教学实习基地标准。对教育专业学生教学实习基地学校进行资质审定。高校应该在符合资质要求的学校中选择建立自己的师范教育专业学生教学实习基地,并报教育行政部门审定、备案。学生个人自主选择的实习学校也必须在此范围内。

2.制定具有教育专业学科特性的实习标准。目前,缺乏专业实习统一标准是高校教育专业学生教学实习管理不严的根本原因,也是高校毕业生入职教师后难以很快成为合格教师的一个重要原因。

3.建立师范教育专业学生顶岗实习新模式。将实习时间延长至一学期或一学年,并实行学生实习双校制,即由高校选派优秀干部或教师带队并管理,实习学生先到教学实习基地学校拜师,然后到区(县)域内的薄弱的农村中小学顶岗实习。

4.将教学实习成绩与教师资格证领取挂钩。将教学实习成绩作为领取教师资格证的刚性要求,能够杜绝教本文由收集整理学实习走过场现象,缩短高校毕业生入职任教后的成长周期,有利于未来教师的终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