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饲料安全论文

饲料安全论文

时间:2022-09-17 10:14:29

饲料安全论文

饲料安全论文范文1

关键词:瘦肉精;动物饲料;动物饲料质量监管多年未绝的“瘦肉精”再现江湖。这一次,附体于行业老大——双汇。3月15日,央视曝光了河南济源双汇食品有限公司收购“瘦肉精”养殖的所谓“加精”猪,一下子将这家国内肉制品行业的龙头企业推上风口浪尖。通过此次事件,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关心动物饲料质量监管制度。

一、“瘦肉精”介绍及对人体的危害

瘦肉精是一类动物用药,有数种药物被称为瘦肉精,任何能够促进瘦肉生长、抑制肥肉生长的物质都可以叫做“瘦肉精”,例如莱克多巴胺及克伦特罗等。将瘦肉精添加于饲料中,可以促进动物体蛋白质沉积、促进脂肪分解抑制脂肪沉积,能显着提高胴体的瘦肉率、增重和提高饲料转化率,因此曾被用作牛、羊、禽、猪等畜禽的促生长剂、饲料添加剂,可以增加动物的瘦肉量、减少饲料使用、使肉品提早上市、降低成本。

食用含有“瘦肉精”的猪肉会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其主要危害是:出现肌肉振颤、心慌、战栗、头疼、恶心、呕吐等症状,特别是对高血压、心脏病、甲亢和前列腺肥大等疾病患者危害更大,严重的可导致死亡。

二、我国动物饲料质量监管制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动物饲料质量监管制度的现状

1 建立了动物饲料标准及饲料质量监管法律体系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制定和了一系列标准,包括饲料分析检测方法,饲料添加剂质量标准、饲料标签、饲料卫生标准等。

1999年5月18日,国务院了《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并于2001年进行了修订),这标志着我国饲料法规的正式建立,使我国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生产、销售、使用真正走向法制化管理的轨道。还有其它的法律法规及行政规章和地方性法规或规章都对动物饲料质量监管提供了法律保障,如《产品质量法》、《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以及《饲料添加剂和添加剂预混合饲料生产许可证管理办法》、《饲料添加剂和添加剂预混合饲料批准文号管理办法》、《饲料药物添加剂使用规范》、《动物源性饲料产品安全卫生管理办法》、《禁止在饲料和动物饮用水中使用的药物品种目录》等。

2 设立了动物饲料质量监管机制

国务院《饲料和饲料添加济管理条例》第二十三条第二款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饲料管理部门根据饲料、饲料添加剂质量监督抽查工作规划,可以组织对饲料、饲料添加剂进行监督抽查,并会同同级产品质量监督管理部门公布抽查结果。而在日常的饲料监管工作中,也是以县级饲料监管部门为主在监管,县级饲料监管部门在饲料监管工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3 实行执法追究制度

进一步明确饲料执法工作责任,严格执法,凡在饲料执法工作中不作为和乱作为的单位和个人,均要承担相应的行政、法律责任。

(二)我国动物饲料质量监管制度存在的问题

1.我国动物饲料法律体系不完善

虽然我国有了《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以及其它的法律法规及行政规章和地方性法规或规章为动物饲料质量监管提供了法律保障,但我国缺乏专门的动物饲料法,而且有些法律法规及规章的可操作性差,体系更新慢,建设滞后,已成为提高我国饲料和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瓶颈”问题,因此,尽快制定出台《饲料法》及完善现有饲料监管法规条款,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强烈呼声。

2 .我国动物饲料监管机制不完善

虽然我国已经设置了动物饲料监管机制,但是目前我国动物饲料监管机制角色不清,权限不明。各监管部门难以协调,对饲料监管执行有待提升,对分散养殖动物的农户监管难度很大。

2.我国动物饲料标准化体系建设滞后

虽然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制定和了一系列标准,包括饲料分析检测方法,饲料添加剂质量标准、饲料标签、饲料卫生标准等。但是,目前我国饲料行业和质量标准体系不健全。对动物饲料检测手段落后,而且我国动物饲料质量安全标准未与国际标准接轨。

三、完善动物饲料质量监管制度的措施

(一) 完善动物饲料的法律法规

鉴于我国动物饲料法律体系不完善,缺乏专门的动物饲料法,所以,下一步我们应该加快《饲料法》的制定颁布与实行,同时我国也应学习外国的先进经验,尽快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完善我国的饲料安全法律体系,为动物饲料质量提供更完善的法律保障。

(二)完善动物饲料监管机制

明确动物饲料部门的职权,加大县级动物监管部门的监管力度,认真执行饲料添加剂和添加剂预混合饲料生产许可证制度,加强企业资格审查,坚持年度考核,严格饲料企业市场准入,对未取得卫生许可证的,不能进行食品加工。加强对流通市场的监管,对市售产品进行不定期抽样检验,不合格的,坚决退市销毁,并一查到底。加强有关部门的密切合作,并且加强对饲料产品的卫生安全检测,加强对饲料产品的日常监督检查,加大对饲料监管工作的宣传力度,并且加强管理人员自身能力的培训。加强对饲料产品的全程监管,不论是在生产,储存,运输以及使用的过程中,都要做到有效监管。

(三)完善动物饲料质量安全标准体系

借鉴国外先进标准,做好有关饲料卫生的标准工作,为我国的饲料和畜产品进出口提供技术支持,建立完善的动物饲料质量安全应急处理机制,建立标准化工作核心单位,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目前,我国各级饲料企业和科研单位都必须建立健全饲料质量标准和饲料检测标准,加强在饲料的基础理论和检测技术方面的研究,从而在技术层面为饲料质量安全监督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此外,为了从根本上杜绝违禁药品的使用,必须制定政策或者设立相关奖项,鼓励无公害、无残留、无污染的新型饲料及添加剂的研究和开发,鼓励生产药物饲料添加剂替代品。(作者单位:西南科技大学法学院)

参考文献:

[1]张桂英,“瘦肉精”的危害及监管探讨”,中国动物检疫,2011,28(5)

[2]彭剑虹,构建我国动物源性食品安全质量监管体系的探讨,科研园地,2004年2月

[3]马德美,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的隐患及应对措施,畜牧与饲料科学,2011,32(7)

饲料安全论文范文2

关键词 转基因饲料 转基因安全

一、引言

纵观全球,转基因饲料因其价格优势,在许多发展中国家拥有广泛市场,廉价的转基因饲料为解决全球粮食问题作出了很大程度的贡献。目前,我国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已有6.7万多hm2,列世界第4位,大部分转基因作物及其副产品如豆粕、棉籽粕和菜籽粕等被广泛用作饲料原料。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进口大豆或大豆粕2000多万吨,其中相当一部分是转基因产品。[1]目前在饲料原料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是转基因农作物,常规饲料中豆粕比例为25%~30%,玉米比例为60%~65%,若玉米和饼粕类饲料均来自转基因饲料,其比例占饲粮组成95%以上。可见转基因农作物原料占整个饲料成分的比例很大。[2]我国的农畜大多是由这些转基因饲料所喂养的,而这些农畜的下一级消费者是人类。因此,我认为,转基因饲料的安全与否,是关系着人类的健康、社会的稳定乃至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

二、转基因饲料的本质分析

转基因饲料是由转基因农作物为主要原料制成的。转基因农作物是由人们应用重组DNA技术,将外源基因入植物细胞,并在其中整合、表达和传代,从而创造出新型的植物,通过这种方法创造出来的新型植物。和普通的农作物相比,这些农作物有着抗病、抗虫。产量高和品质好等优点。从源头分析,导入的外源基因的本质是脱氧核糖核酸(DNA)。DNA是由四种脱氧核糖核酸ATGC通过磷酸二酯键连接而形成的。我们所说的转基因则是通过内切酶等手段切断DNA后再连入一段特定DNA并筛选得到成功插入个体的过程。根据中心法则,转基因农作物优于普通农作物的原因是,导入的特定DNA序列转录为mRNA,再经翻译为蛋白质,优良性状得以表达。

三、转基因饲料的安全性分析

从基因水平看,新导入的DNA和自然DNA的化学本质相同;两者所转录的mRNA的化学本质相同,只是由于两者的序列不同而导致翻译的蛋白质不同。那么转基因饲料的安全性关键就取决于转基因农作物的蛋白质是否安全。综合国内外的信息看,未曾发现有关于人类食用转基因农作物后产生不良影响的报告,只有少数论文的实验数据说明对小白鼠使用转基因饲料后某些生理指标会产生变化。从根本上来说,现在我们所食用的自然农作物,本质上也是由于人类长期选育而基因改良的结果。转基因只是为了缩短选育时间而采用的一种改变基因的方法。2016年年初,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陆川县土猪在食用转基因饲料的同时出现死亡率上升的情形。经过江南大学关于转基因饲养家畜相关问题研究大创团队于2016年4月下旬前往陆川县八角村进行实地调研,没有发现大白猪有异常情况,即使2012年到2013年稍有问题出现,但近两年情况明显好转,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健康卫生的养猪方法的推广,陆川猪近几年在饲养方面进步明显,而农民所反映的大白猪幼崽出栏率下降极有可能是个别现象。

四、结语

目前并没有充分证据证明转基因饲料的安全性低于非转基因饲料的安全性。

(作者单位为江南大学)

[课题项目:本文系江南大学省级大创项目(201610295013Y)。]

参考文献

[1] 屈健.转基因饲料的安全问题及其对策[J].中国畜牧杂志,2006,42(14):22

饲料安全论文范文3

[关键词]饲料企业;经营管理;高质量发展

1研究背景

经过40年的大浪淘沙,我国饲料行业已步入整合提升的成熟阶段,饲料行业高速扩张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集约化经营、扁平化营销、市场化服务已成为饲料行业发展的主旋律。同时,随着新经济时代我国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深入推进,饲料行业面临着食品安全保障标准趋严,环境保护压力增大,生产成本大幅提升等现实问题,高成本已成为新时期现代饲料企业经营管理面临的关键问题(耿东锋,2019)。特别是进入2020年以来,受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受到极大的冲击,正如2020年4月17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的那样:“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饲料行业经营管理面临的困难和压力已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作为我国经济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饲料行业生产秩序都受到疫情的严重影响(蒋和平等,2020),尽管随着复工复产政策的推进和落实,饲料行业生产秩序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但从饲料行业产业链运营的整体性角度来看,饲料行业经营管理仍然面临诸多困难,如上游原材料难以正常供应,产品销售渠道阻滞,运营成本明显增加等压力,饲料行业经营管理整体状况不容乐观,亟需饲料企业转变经营思路,创新管理模式,推动饲料企业早日走出发展困局,在危机中发掘助推饲料企业保持市场竞争力和高质量发展的经营管理之道。

2饲料企业经营管理面临的现实问题

2.1食品安全保障标准趋严

作为高度市场化的经济实体,饲料企业的经营管理与市场需求的变化同气连枝。经历了改革开放40年来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升,按照马斯洛的层次需求理论,随着最基层的温饱问题的解决,人们更加关注生活品质和自我获得感,食品安全作为与人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关键要素,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基于这种导向,我国食品安全经历了三鹿奶粉、毒馒头事件等信任危机后,食品安全保障标准愈发严格(王春华,2013)。因此,饲料行业经营管理面临的食品安全保障成本上升已成为大势所趋,但这并一定是坏事,饲料行业完全可以通过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变挑战为机遇,打开提升市场竞争力的“大门”。

2.2环境保护压力日渐增大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近年来同样受到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环保已成为影响企业发展的关键指标,一旦环保不达标会遭遇“一票否决”。作为工业企业,饲料行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同样面临着极其严重的环保压力,如在饲料生产的整个流程中,原材料发酵会产生废液,饲料加工容易导致粉尘超标(鲍斌等,2019),机器运行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噪音污染,给饲料企业经营管理带来极大的环保压力,饲料企业必须在优化生产流程、强化技术赋能、调优产品结构等经营管理环节注入新的动力,只有这样才能对冲环保压力增大带来的成本上升。

2.3原材料难以正常供应

目前玉米和豆粕仍是我国饲料行业生产加工的主要原材料,受原料价格疲软和饲料需求扩大等因素的双重影响(王辽卫,2020),我国饲料行业面临着较为严峻的供需形势,饲料行业原材料供应压力较大:一方面,受国内和国际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玉米产量大幅减少,进口玉米占比不断提升,直接影响国内玉米种植户的热情,同时受中美贸易战的影响,我国饲料市场进口玉米存在不确定性和一定的成本风险,饲料市场玉米工业供应量面临着较大的缺口。另一方面,受疫情影响,饲料行业产业链难以正常运转,行业上下游协力难以得到有效发挥,饲料企业复工复产受到较大影响,特别是交通管制给大宗饲料运输带来了诸多不便(广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饲料创新团队,2020),多重因素给饲料行业原材料供应造成了极大的困难。

2.4产品销售渠道阻滞

2020年一季度,我国饲料行业销售渠道受到严重影响,饲料产品出仓率大幅下滑,对饲料企业而言,如果饲料产品难以按时销售出去,饲料企业的整个生产流程会受到严重影响,直接打乱企业的整个生产步骤和生产流程,从客观上讲,当前我国饲料企业产品销售渠道阻滞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道路交通受阻,纵然饲料企业克服了原材料供应的压力,企业员工能按时复工复产,并且保质保量完成了产品生产,饲料产品销售无门仍然是摆在饲料企业经营管理面前的一道拦路虎(陈小连,2020),这种严峻形势短期内恐怕难以得到有效改善。二是线上经济活力不显,饲料产品通常是大宗交易,因而传统的饲料产品销售偏向于线下销售,尽管目前政府在大力提倡电子商务和和线上交易,但受制于饲料产品交易规模、产品质量、市场信任度和交易成本等各方面因素,饲料企业电子商务的发展明显缺乏后劲,难以有效利用在线经济打破饲料产品销售困局(张利庠,2020)。总之,饲料产品销售渠道受阻带来的必将是饲料企业整体利润率的下降,势必加剧饲料企业经营管理的困难。

2.5运营成本明显增加

成本一直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心。近年来,我国饲料企业运营成本面临着巨大的压力,给饲料企业经营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全新的挑战:一是饲料市场原材料成本上扬,受玉米、豆粕等饲料产品原材料供应量降低的影响,我国饲料企业原材料采购成本不断增加,而饲料产品本身的售价却没有同步上涨,严重压缩了饲料企业的利润空间;二是饲料生产成本费用大幅上涨,随着我国人口红利优势的逐渐缩小,饲料企业的用工成本急剧增加,饲料企业提高待遇留人与控制用人成本之间左右摇摆,导致饲料企业进退两难。与此同时,饲料企业管理费用同样面临持续加大的压力,随着政府全面执行环保电价,饲料企业的的用电成本也在不断上升,废液排污治理成本同样居高不下,大幅拉高了饲料企业的成本费用。

3新时期现代饲料企业经营管理创新之道

随着大数据、互联网+和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深度开发,我国饲料企业进入了高质量发展的新时期。所谓高质量发展就是更加强调饲料企业的精细化治理,改变传统的,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转向向发展要效益、向技术要空间、向人才要未来的新型经营管理模式,这是我国饲料企业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的工作重心。

3.1构建精细化经营管理机制

精细化管理是我国企业近年来涌现出的重要管理模式的代表,无论是从管理理念、管理方式,还是从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文化构建等方面,精细化都非常契合我国饲料企业经营管理的变革需求。一是在成本精细化控制上,饲料企业首先应从降低损耗着手(张森和,2019),如加工饲料不可避免的会产生一些落地料,饲料企业应通过流程管理尽量减少这种浪费,实际上,精细化管理的一大要义就是要在做细做精生产流程上下功夫,把降本增效的行动落实在具体细节中。二是在提升工作效率上,饲料企业应通过精细管理制定科学完备的生产计划,确保饲料生产机器效率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针对不同的机械设备量身定做生产方案,如粉碎机的日工作量应是满负荷的,避免因计划不当造成浪费。三是在优化生产流程上,饲料企业应把着力点放在节能减耗上,最大限度的降低饲料企业产品的单位能耗,如对饲料产品品种加工进行规划,避免因生产品种切换造成的浪费。四是在安全生产上,饲料企业要始终紧绷安全生产这根弦,以精益求精的态度做好饲料企业生产经营的安全管理工作,如要通过培训大力提高饲料工作人员的安全生产意识,坚决做到安全生产零事故,这是饲料企业精细化管理的重中之重。五是在饲料产品质量把控上,要坚持产品质量就是饲料产品生命的理念,从严把控饲料产品的生产质量,产品质量安全任务分解到饲料生产的每一个环节,通过生产全流程的精细管控为保障食品质量安全筑牢防线。

3.2打通多元融资通道

资金是企业经营的永恒主题,只有获得充分的资金支持,饲料企业才能更好的在互联网经济时代展现作为,无论是饲料企业的扩大经营,还是技术研发,抑或是产品迭代升级,都离不开庞大的资金支持,因此,饲料企业必须想方设法打通多元融资通道,具体如下:一是商业银行贷款,随着商业银行投资取向越来越偏向实体经济,饲料企业完全可以凭借这股东风,积极向银行争取贷款支持,加速推动自身经营管理的转型发展;二是股权置换融资,不同企业之间通过股权置换实现跨界经营,解决了一些企业营运资金投资无门的窘况,也有利于缓解饲料企业由于资金投入不足导致发展乏力的困境,为企业经营管理深度推进注入了新的发展活力;三是政府政策性资金支持,目前我国各级政府都为推动复工复产和经济社会平稳有序进行做出了大量努力,政府在实体经济领域投入了大量资金,饲料企业应积极争取相关政策性资金,无论是减税降税等税收优惠,还是积极参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战略获得资金支持,饲料企业都应把政策性资金作为打通融资通道的一种可行路径。

3.3优化营销工具组合

互联网时展到今天,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愈加密切,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都已经被互联网裹挟前行,互联网时代的饲料企业营销应更加注重拓宽营销工具组合(沈捷等,2020)。一是注重内容营销,饲料企业扩大销售规模的基础在于产品内容,饲料企业营销应坚持“内容为王”的理念,把内容营销做得更为扎实,因此,饲料企业必须树立品牌战略,通过打造营销联盟,在共享资源的基础上把企业品牌树立起来,把企业优质服务模式打造出来;二是注重植入营销,互联网时代的企业营销手段层出不穷,植入营销就是一种典型,饲料企业把营销融入日常、嵌入经常,通过互联网广告植入、网络热播剧植物品牌宣传等方式扩大饲料品牌的产品知名度,此外,自媒体平台也是现代企业营销的主战场,微博、抖音、微信小程序等平台的传播效率已不可同日而语,饲料企业应积极运用这些新型营销工具,推动饲料企业电子商务营销的提质增效。三是注重服务营销,在现代企业营销过程中,服务已成为与产品质量并驾齐驱的一种力量,产品本身的好坏固然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产品服务是否周到体贴也直接关乎到营销的长期效果,饲料企业既可以依托现有的大型电子商务平台,也可以投入资金自建企业网站、交易APP等平台,把企业产品信息准确无误的展现给网络世界的潜在客户,帮助客户更好的筛选出契合需求的优质产品,同时饲料企业要定期做好客户回访,及时了解客户需求变化和用户体验反馈,从而培育出饲料企业长期稳定的忠实客户。

3.4强化管理制度建设

按照制度经济学的观点,企业经营管理制度的完备与否直接关系到一个企业的成熟度。作为企业优化流程管理、强化内部建设、打造优质品牌的助推剂,饲料企业应把制度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一方面,饲料企业要对标行业更高标准,主动向业内标杆企业取经,再结合饲料企业自身经营目标,逐步建立完备饲料企业经营管理制度体系,如便捷高效的财务控制制度(KimAnhVuThi等,2018),为饲料企业提升市场竞争力提供源源不竭的制度力量,最终为饲料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作出积极贡献。另一方面,饲料企业要把制度落实同步推进,在构建出符合饲料企业自身发展需求的制度的基础上,饲料企业应当强化制度的执行力,在企业内部树立“一切按制度办事”的原则,与此同时,饲料企业还应注重制度的动态更新,要及时根据市场需求和企业经营管理环境变化,建立制度动态调整的长效机制,保证制度生命力,推动饲料企业经营管理行之有据。

3.5着重培养管理人才

现在饲料市场的竞争最终呈现出高端管理人才的竞争,饲料企业经营管理必须转变管理人才培养理念(肖诗怡,2017),建立阶梯式的管理人才培养机制,为饲料企业经营战略的高效执行做好管理人才储备。在管理人才的选拔上建立竞争机制树立鲜明的实绩导向,把工作能力强、业务素养高、管理水平高、创新意识强的复合型人才选拔出来。在管理人才的培训上,要拓宽培训方式、培训领域和培训效果,全方位的提高管理人才的专业知识、业务技能和管理水平。在管理人才激励上,既要强调感情留人,又要建立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激励机制,让事业留人真正成为饲料企业管理人才发挥聪明才智的内生动力(HarrA等,2019),如饲料企业可以建立与企业共同成长的中长期激励机制,从而让管理人才定下心来为企业经营服务,为饲料企业打开进一步发展空间提供强大的人才储备。

饲料安全论文范文4

[摘要]本文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实验教学;课程考核

方面介绍了饲料学教学改革的具体内容与措施,通过教学改革明显提高了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关键词]饲料学;改革与创新;教学;动物科学《饲料学》是动物科学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课,主要学习饲料学的基本概念、饲料分类、饲料原料的营养特性、饲料添加剂、饲料配方、饲料加工、饲料营养价值评定等方面的理论知识与实验技能[1]。传统的教学偏重理论,面广量大,学生较难掌握。为实现“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2],西南大学动物科技学院饲料学教研室对理论与实践教学过程进行了大胆改革,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

1优化教学内容

传统的饲料学课程主要讲述饲料分类、饲料营养价值和特性、饲料资源开发与利用、饲料添加剂、饲料配方的制作以及饲料加工等知识,这些内容是饲料学的基础,但随着相关学科的发展,尤其是生物技术在饲料业的广泛应用,饲料学的教学内容发生了明显变化。因此,结合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西南大学动物科技学院饲料学教研组调整了饲料学的知识结构,优化后的教学内容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饲料学的发展概况,突出科学技术的发展对饲料学的促进作用;(2)饲料原料的营养价值与特性,突出生物技术在非常规饲料资源开发与利用中的作用;(3)饲料添加剂,强化新型绿色、功能性饲料添加剂的研发与利用;(4)饲料配方的制作,强化特殊生理状态(如热应激、冷应激、运输应激等)下动物的日粮配方特点;(5)饲料营养价值评定,强化瘘管技术、血插管技术、同位素示踪技术、基因组学技术、蛋白组学技术、代谢组学技术等在饲料营养价值评定中的应用;(6)饲料安全与产品品质控制,突出霉菌毒素、抗生素、重金属的危害与控制[3]。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将学科的基础知识与最新研究进展相结合,并介绍相关研究领域的杰出科学家。这一优化方案不仅保证教学内容的时效性与先进性,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与创新思维[4]。我们也尝试着将本学科的知识与其他学科的知识联系起来,培养学生从多视角看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到影响饲料吸收率的因素时,我们特别强调了肠道菌群的作用,尽管传统上这一部分属于畜牧微生物学课程的内容。又如,在学习饲料加工时,我们讲述了机械加工、仓储和经济学等相关领域的知识,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在进行饲料加工时,要同时考虑多方面的因素。

2丰富教学方式

除采用常规的教学方式外,西南大学动物科技学院饲料学教研组还采用课程组授课和小组讨论授课方式。教师在授课中分担不同的教学任务,其中一位教师总体负责课程的组织与安排,同时根据教研组老师的知识结构特长,选择性地主讲所擅长的教学内容。此外,安排课程讨论,一般为3~4次。讨论题目通过在线教务系统提前安排,以确保有充足的准备时间。学生自由组合,一般为5~7人一组。组员先查阅、消化资料,然后再进行讨论。课堂上,每一小组挑选出代表发言,其他组员进行补充。教师对各小组的发言进行点评,同学之间则开展广泛讨论[5]。这种方式改变了过去老师授课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西南大学饲料学教研组还采用项目化的教学模式。项目教学法是“行为导向”教学法的一种,通常是老师提出研究问题,学生对此进行深入调研,并制定研究计划和具体的实施方案,最后开展试验。在此过程中,教师会对学生的方案进行审查并给予指导意见。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所设计的研究内容,而不是让研究计划仅仅停留在“纸面上”。项目教学法的优点在于学生会根据自己的能力制定出简单可行的实验方案,而不会“好高骛远”和“纸上谈兵”地设计出不切实际的研究方案。

例如,我们安排了“猪对无机磷的吸收率”这一项教学研究内容。经过深入的讨论后,有同学认为应该采用常规研究方法,即分别测定饲料和粪便中磷的含量,然后计算出猪肠道对磷的吸收率。但也有同学对该方法提出异议,认为小肠上皮细胞对磷的吸收受饲料来源与种类的影响,并且由于存在个体差异,要测得相对准确的磷的吸收率需要较大的实验样本,这无疑增加了工作量。有同学认为可以利用细胞培养技术,即通过测定一段时间内细胞中磷的增加量以及培养基中磷的减少量来计算肠上皮细胞对磷的吸收率。在细胞水平上研究磷的吸收率固然降低了工作量,但是培养基中磷的变化量是非常微小的,现有的常规方法无法对此变化进行准确测定。此外,细胞模型试验不仅无法反映出动物机体的生理状态,同时还存在许多弊端。最后大家决定采用尤斯灌流法,即通过体外分离肠黏膜组织并测定组织培养液中磷的减少量来测定肠上皮细胞对磷的吸收率。通过项目教学法,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都得到了显著提升。此外,我们充分利用了在线教务系统,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学生与老师的交流和学生与学生的交流。通过在线教务系统,教师除布置和评阅作业外,还可以设置提交作业的截止时间,这能有效改变学生拖拉作业的现象。作业的批阅结果和成绩都会立即在网上显示,便于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水平,也能让学生认识到自己与其他学生的差距。此外,老师和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可通过教务系统随时进行交流。

3创新实践教学内容,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3.1制订明确的实验课程培养目标

西南大学饲料学教研组将饲料学实验能力的培养分为两个方面:(1)饲料学基本实验技能:包括饲料样品的采集、制备与物理性状检测、营养成分分析、青贮饲料的制作、饲料配方的制作等。通过这一部分内容的培训,学生可以掌握饲料学基本的实践技能。(2)饲料学实验创新实验技能:创新型实验教学是高等教育关注的重要课题,西南大学饲料学教研组在注重基本实验技能培训的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独立进行实验设计的能力,以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总结及讨论的能力[6]。创新实验技能培训的基本路线如下:学生自己或在老师建议下确定题目,然后进行文献查阅、制定研究方案、准备实验材料、开展实验、分析与整理数据,最后得出结论与总结。这一创新能力培养方式能够极大程度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明显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

3.2教学平台与研究平台融合

受仪器设备的限制,饲料学教学实验通常只能开展饲料中粗蛋白质、粗脂肪、粗灰分等常规营养成分的分析,学生毕业后由于不能应用一些先进的仪器分析设备而受到研究机构与饲料企业的质疑[3]。针对传统实验教学的弊端,西南大学饲料学教研组进行了一项大胆创新,即将教学平台与研究平台相融合。西南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所建的生物饲料与分子营养实验室拥有大量先进的仪器设备和检测方法。教学平台与研究平台融合不仅能让本科生学习、掌握先进仪器设备的使用,同时能从研究生身上学习到大量的研究技术。通过四年的实践,本科生在毕业之前已熟练掌握饲料成分分析技术、瘘管技术、尼龙袋降解技术、体外发酵技术等饲料学科的传统实验技术,同时初步掌握了细胞生物学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技术。这一举措将教学实践与综合性研究技能有机结合起来,为实验教学改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研究水平。

3.3建立本科生导师制

西南大学饲料学教研组老师在新生入学时都会同大一学生进行广泛的交流,介绍本实验室的基本情况以及研究方向,吸引学生进入实验室学习。进入实验室后,首先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基本实验技能,这一过程大约需要1年的时间。在掌握基本实验技能后,导师们会根据学生的兴趣确定其研究方向,并在老师的帮助下,进行选题、立项、开展科研。在整个过程中,导师仅限于指导,具体操作则全部由学生自己完成。本教研室老师也指导本科生申报国家、地方、学校、企业的创新基金。此外,鼓励本科生阅读英文文献、撰写英文文章。通过长期的磨练,部分本科生达到甚至超过研究生水平。例如,2011级动物科学的几位本科生从大一开始进入饲料学创新实验室学习,通过1年的学习既已掌握了饲料成分的分析技术以及常规的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实验技术,此外,对科学研究也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在具备以上基本科学素养后,这几位同学在大二期间成功申请到大学生国家创新基金(L-谷氨酸对山羊小肠氨基酸吸收转运的调控作用及机理)。在开展该研究后发现,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的划分是相对的,在山羊小肠吸收转运层面,某些非必需氨基酸如谷氨酸起到重要调控作用。在饲料学创新实验室学习的同学还获得了其他科研项目的资助,例如雅琪创新基金、西南大学本科生科技创新基金等。在取得科研结果后,本科生也积极撰写科技论文,到目前为止,已经有8位本科生以第一作者在《动物营养学报》等期刊上发表研究性论文。西南大学饲料学教研组实行的本科生导师制全面提升了学生的实验技能以及研究水平。

4完善成绩评价体系

传统的饲料学成绩评价体系一般包括期中、期末理论考试成绩、考勤、课堂表现、课程作业、实践五个方面,很显然这一评价体系是不充分的。多样化的课程成绩评价才能综合、客观、公平地反映教学和学习效果。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实践相一致,西南大学饲料学教研组对课程成绩评价体系进行了补充完善,现在的课程成绩评价项目包括随堂测试与测验、期中和期末考试、课程作业、论文、课堂讨论、实验操作与报告等。突出随堂测试与测验,这一部分成绩占到饲料学总成绩的50%;淡化期中和期末的理论考试成绩,这一部分成绩仅占总成绩的30%;其他部分占20%。课程成绩通过在线教务系统能及时反馈给学生,使学生能在第一时间了解到自己的学习状况。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机制,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够全面反映学生对知识、实验技能的掌握情况,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论文写作及口头表达的能力。

此外,我们鼓励学生撰写科研论文、申请专利或提出针对饲料业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案,并将学生取得的成果纳入成绩考核中。目前,许多学生仍以获取高分为学习目标,殊不知当代大学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学生要发表文章,首先得查阅大量的文献,以储备相关知识,此外,在研究方法和研究技术上也需要有所创新。在文章审稿过程中,评审专家会提出许多宝贵的建议或者指出试验中存在的问题。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得到与知名专家交流的机会,从而提升对科学问题的认识能力。在学习与实践过程中,有些学生通过观察与思考,发明了一些很实用的装置,最后获得发明专利。还有些同学利用所学到的知识解决了饲料企业或养殖企业某些生产环节存在的一些问题,或改进了某些生产环节,为企业创造出额外的利润。我们这一成绩评估体系的改革鼓励学生学以致用,将所学的知识广泛应用于科研与生产实践中。

5小结

通过本教研室的不断探索与努力,创新了饲料学的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及实践能力。但是,要想取得更为显著的教学成果,还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探索新的方法和途径。

参考文献:

[1]曾有权,兰云贤,苏军,等.改革《饲料学》教学培养创新型人才[J].畜牧与饲料科学,2009,30(2):69-71.

[2]丁雪梅,张克英,吴彩梅,等.《饲料学》课程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3,34(7-8):33-34.

[3]杨彩梅,汪以真,詹勇,等.饲料学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创新[J].饲料博览,2011(11):51-53.

[4]郑曙明,何利君,吴青,等.建立开放型实验室培养学生能力的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5,3(1):137-138.

[5]王平.浅谈美国大学“大班”教学的启示--美国UIUC营养与饲料学课程教学观摩有感[J].家畜生态学报,2013,24(1):90-93.

饲料安全论文范文5

关键词:蛋白饲料 食品安全 经济效益 发酵

秸秆菌体蛋白生物饲料,就是以农作物秸秆、杂草、树叶等为主要原料,将秸秆粉置于人工造就的特定的生态环境中,经过制作剂--秸秆生化饲料发酵剂的生物化学作用,促使微生物的大量繁殖和活动,合成游离氨基酸和菌体蛋白,从而使秸秆转化为富含粗蛋白、脂肪、氨基酸及多种维生素的高效能秸秆饲料。秸秆蛋白饲料技术就是利用微生物技术,改变秸秆的物理,化学性质,把农作物秸秆发酵为动物容易消化吸收的单糖,双糖,氨基酸等小分子物质,从而提高饲料的消化吸收率。

一、我国发展秸秆菌体蛋白生物饲料的优势

1.发展秸秆菌体饲料,我国有着丰富的资源优势

我国能用于生产菌体蛋白的原料十分丰富,仅食品工业废水、废渣利用起来,就可年产饲料酵母和其他饲料产品上百万吨。单酒精、味精及造纸工业废液、皮革脱毛废水等,估计每年总产量达2,245万吨以上,其中大中型企业占总资源的一半,如加以利用能年产饲料酵母10万吨以上。我国每年的纤维素资源约有50亿吨左右。其中农作物秸秆(麦秸、稻草、玉米秸等)就达5亿吨左右,若将秸秆进行微生物处理,则可大大提高动物的消化利用率。如果我们每年将3/5(即3亿吨)农作物秸秆经微生物发酵处理作饲料,就等于增加了8,100万吨燕麦,相当于目前我国每年所用的全部饲料粮。

2.微生物饲料在我国有着十分巨大的市场潜力

长期以来,我国存在着人多粮少、能源匮乏等隐患,但这也表明微生物饲料在我国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同时,随着我国高效率、规模化、集约化的畜牧生产体系逐渐形成,也为微生物饲料的推广带来了巨大的商业契机。

二、饲料和食品链安全与人类健康

目前,人们高度重视食品安全,世界上许多国家纷纷禁止在饲料中使用抗生素。为了从根本上保证食物的安全,只有从食物链的角度综合考虑,才能获得彻底的解决。

饲料产品安全是指安全的饲料产品通过饲料动物转化为人们日常食用的安全食品,如肉、蛋、奶、鱼和其它畜产品等。如果饲料产品中存在不安全因素,譬如含有毒副作用和违禁物质,必然影响饲养动物的正常健康生长,其残留转移、积蓄,不仅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环境,而且最终也会影响到人类健康。

饲料安全及食品安全的概念在世界范围内已成为共识,食品和饲料在美国是同一概念,适用于同一部法律,破坏生态环境,而且最终也会影响到人类健康。

饲料安全既食品安全的概念在世界范围内已经成为共识,食品和饲料在美国是同一概念,适用于同一部法律:丹麦政府为了保证食品安全,制定了饲料生产中禁止使用抗生素的规定;欧盟为了保证食品的安全,也明令禁止在饲料中滥用抗生素;我国政府一直把健全饲料法律法规、禁止在饲料中滥用抗生素、激素等药品作为保证养殖业健康发展、维护人民身体健康的重要措施。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安全、卫生、健康、生态、等问题的日益关注和绿色意识的不断增强,绿色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一股追求无污染、无残留、安全、卫生、健康的绿色食品的象征。据专家预测,今后,绿色食品将成为人们消费的主流。畜禽是食品大家族中的重要成员,是人类动物蛋白的主要来源。无论是从满足人们消费需求或是从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能力来看,发展蛋白饲料既是客观需要,也是现实选择。

三、秸秆菌体蛋白饲料的五大优点

1.原料来源广

凡是无毒,无霉变的稻草,麦秸,玉米秸,高粱秸,豆秸,棉杆,花生秧,地瓜秧等所有作物的秸秆和杂草,树叶以及其他植物的根,茎,叶经过处理后都可以采用。

2.饲料成本低

用1kg秸秆生产1kg秸秆菌体蛋白饲料养猪或其他畜禽,可节约1kg玉米面或麸皮的精料。用其养猪,可节约50%至80%,降低养殖成本。

3.营养价值高

秸秆菌体蛋白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蛋白质含量高达16%左右,具有香味,适口性较好,消化吸收率高。

4.动物生长速度快

用秸秆蛋白饲料喂猪,猪抗病能力强,生长快,一般比传统饲料喂猪快一倍,配合精料饲喂日增重可达1.25kg,为其他畜禽,表现同等优势。

5.使用范围广

秸秆菌体蛋白饲料可广泛用于猪,牛,羊,鱼等,不受地区,时间,季节,环节,数量的限制。

四、秸秆菌体蛋白饲料的制作技术

秸秆菌体蛋白饲料的制作技术就是如何解决粗饲料的利用问题。这是一个世界难题。目前主要的办法:一是粉碎后通过微生物发酵处理,先选用400型或500型粉粹机,筛孔以0.5至1mm为宜,每1h可粉粹150至250kg秸秆,粉粹的秸秆应成细末状,无杂质。再就是选用菌种发酵,目前常用的菌种有:霉菌、酵母菌、乳酸菌、放线菌等。其一是利用霉菌分泌多种酶类,同时将饲料中纤维物质、淀粉及果胶等转化为各种糖类;二是利用酵母和乳酸类细菌将饲料的某些成分进一步合成营养价值较高或适口性较好的物质,如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有机酸、未知生长因子等。以此增加菌体蛋白并能提高各种营养消化率,用于饲喂反刍动物,确有一定效果。但提高蛋白值的比例有的高,有的低.关键是菌种。办法二是在发酵处理后,在饲喂时,或在制成颗粒饲料中再加入酶制剂(从生物中提取出的具有酶性的制品称为酶制剂),如非淀粉多糖酶类:包括纤维酶、半纤维素酶(包括木聚糖酶、甘露聚糖酶、阿拉伯聚糖酶和聚半乳糖酶等)、果胶酶、葡萄糖酶等,效果显著。但因单胃动物不分泌NSP酶,因此用外源的NSP酶催化细胞壁,有利于细胞内容物中的蛋白质、淀粉和脂肪等养分从细胞中释放,同时缓解可溶性NSP导致的食糜粘度过大,使之充分发挥消化道内的酶作用,提高这些养分的消化率。NSP酶可使NSP分解为可利用的糖类。一般来说,可提高饲料利用率6-8%,且对幼畜更为显著。但由于价格较贵而受到限制。 秸杆经粉碎发酵等理,粗蛋白、氨基酸平均水平提高40.6%和95.8%。是可能的,如秸杆粗蛋白含量按3%计算,提高3%的40.6%,也指提高3×40.6=1.218%。即从3%增加到4.218%。培养方法有塑料袋培养法,缸培养法,水泥地培养法。

综上所述:秸秆菌体蛋白饲料作为畜禽的饲料具有极高的推广价值和实用价值。能提高畜禽的生长发育以及健康程度,从市场上来说,极大的提高了经济效益;从食品安全上来说,对人民的身体健康有极大的益处,将会减少人们食用食品添加剂,抗生素等食品工业中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饲料安全论文范文6

关键词:养猪场,应激,无害化处理,免疫消毒

 

生产环境对猪群生产性能、猪群抵抗力有重要影响。猪群的生产环境主要包括猪舍内外环境和猪群机体内环境两个部分。

1、舍外环境控制

1.1场址选择与规划布局

在猪场建设上必须首先做到统筹规划,选址科学,选择无污染源、生态条件良好、地势较高、背风向阳、水源充足、水质优良、排水方便、水电路“三通”的场地建设猪场。猪场周围须安静,远离生活区、交通要道、厂矿区、屠宰场和交易市场,避免相互影响。要根据自身经济条件、技术力量、营销能力和场区周边生态环境容纳污物能力等因素合理确定建场规模。

1.2按技术性和规范性要求进行场房建设

养猪场内应分成生产区、管理区、饲料厂、无害化处理场等若干小区;生产区可分成饲料库、母猪舍、苗猪舍、产仔舍、青年猪舍、育肥舍、公猪舍等更小区域,各猪舍间隔30米以上,减少成猪对幼猪的影响,避免应激和减少疫病感染机会。场房建设和防病设施应同时建设,兽医室、尸体处理场、粪污处理场、隔离舍都要完备,且与生产区、饲料厂有较远距离,一般放在生产区下坡下风向。粪便、污水、病尸全部在生产场区外进行无害化处理。,免疫消毒。

1.3场区环境绿化美化

在猪场内舍外种植一些树木、藤蔓植物等,这些植物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能降温除尘除臭,可以有效改善场区的小气候。南瓜、葫芦、葡萄等藤蔓植物攀爬猪舍顶部,可在酷暑降舍温,南瓜、葫芦等多汁饲料能补充日粮中维生素的不足,提高猪群食欲。

1.4粪污废弃物处理

病死猪及时进行焚烧或深埋处理。猪群粪尿彻底清扫出猪舍后,进行无害化、资源化处理和利用。一般在围墙外建设沼气池,粪污发酵处理,沼气作场区供能,沼液、沼渣作植物施肥,沼气设施与供能设施常配套建设使用。

定期用消毒液喷洒场区地面道路、猪舍,场区门口、猪舍门口设施消毒池,并保持有效的消毒浓度。进出场区或猪舍人员要脚踩消毒,进出车辆在进场前和出场后要彻底喷洒消毒。

2、舍内环境控制

适宜的舍内小气候环境包括:适宜的温度、湿度,新鲜的空气适当的饲养密度等。

2.1适宜的舍温

温度在环境因素中起主导作用,猪群对环境温度非常敏感。,免疫消毒。猪群的不同生长阶段对舍温要求不一样,仔猪怕冷,肥猪怕热。适宜的舍温猪群饲料转化率高,舍温过高过低都会影响猪群生长发育、繁殖和饲料转化率,降低猪群的免疫抵抗力,低温对新生仔猪危害最大,同时是仔猪黄白痢传染性胃肠炎等腹泻性疫病的主要诱因,也可诱发呼吸道疾病。因此仔猪舍应安装保温设施,如保温灯、保温板、暖风炉等。成年猪耐热性差,舍温超过30℃时表现明显的热应激发应,猪群采食量下降,饲料转化率低,生长放缓。公猪性欲降低,精液品质不良。对成年猪舍应安装降温防暑设施,如风扇、喷淋系统、降温水帘等,以抵御炎热季节的热应激刺激。夏季经常采用加大通风、淋浴、带猪消毒、降低饲养密度等综合降温措施来保障猪群生长环境最适温度。猪舍常按不同生长阶段制定舍温调整计划,一般猪体重平均值每增10千克舍温降约2℃。

2.2保持空气新鲜

由于猪舍容积相对较少且密闭,舍内常蓄积大量二氧化碳氨、硫化氢等有害气体和尘埃。,免疫消毒。特别是冬季,由于保温防寒门窗紧闭,往往空气污染严重。猪舍内氨气浓度应控制在0.001%以下,CO2含量不超过0.15%。如果有害气体和尘埃超标严重,猪群长时间生活在这种不良环境中往往引起应激综合症。污浊的空气刺激呼吸道粘膜,极易诱发呼吸道疾病如气喘病、流感、肺炎等。近年来猪呼吸道疾病对养猪业危害越来越严重,其主要原因是饲养密度高但又缺乏配套的通风系统。猪舍设计与建设时必须考虑好猪舍的通风系统,在任何季节都要适当通风换气,尽可能减少舍内有害气体。

2.3适宜的湿度

猪舍的适宜湿度是65-70%,猪群对湿度要求没有对舍温要求那么严格,但湿度影响温度调节,湿度过高过低都对猪群健康不利。湿度过高有利于病原微生物、寄生虫繁殖,易患疥癣、湿疹等皮肤病和肠炎。防止湿度过高的主要措施是经常通风换气,及时清扫粪尿,训练猪群定点排泄、勤打扫、勤通风。

2.4降低饲养密度

圈养使猪群自由、饮食受到限制,生存环境需被动适应。为了在群内争夺更多食物和更好休息睡眠场地,就会争斗,争斗失利者获得食物少,休息不足,影响健康。饲养密度过大会使舍内空气污浊,卫生条件变差,湿度加大,尘埃增多,对猪采食、饮水、睡眠、运动有很大影响,在技术、设施设备、建筑设计等方面不达标的养猪场,应适当应降低饲养密度,一般以标准密度60%为宜。

2.5光照和运动控制

合理的光照可促进猪群新陈代谢,加快骨骼生长,对提高公母猪繁殖性能也很重要。,免疫消毒。增加光照可诱使母猪早发情,提高母猪繁殖率,新生仔猪窝重和仔猪成活率。一般成年母猪、仔猪、后备母猪舍的光照强度保持在60-100勒克斯,每天光照12-16小时,公猪和育肥猪每天光照10-12小时。夏季光照充裕,尽可能避免阳光直身猪舍内,冬季可适当补充人工光照,适当运动对保持猪群健康生长提高公猪性欲,保持旺盛精力很重要,对提高母猪繁殖性能也有很大帮助。

3、加强饲养管理和疫病防控,保持猪群机体内环境稳定平衡。

3.1使用全价日粮和干净饮水

要根据猪群不同饲养阶段生产全价配合饲料,饲料配方坚持稳定和严禁添加违禁药品的原则,绝对避免使用发霉、变质和有毒有害物质生产配合饲料。饲料不仅要保持使用全价饲料,还要考虑饲料的适口性。饲料干湿度、粉碎粒度、粗纤维含量、矿物质、盐分、维生素、饲料气味和酸甜度等多方面,都影响适口性,饲料应保持新鲜,食用发霉、变质,某些营养物质缺乏的饲料都会使机体内环境发生一些变化,影响猪群健康和生长发育繁殖。干净饮水也很重要,饮水不洁和饮水不足也直接影响猪群健康。

3.2加强营养保健和卫生保健

大多数小型猪场自己生产的饲料不是全价配合饲料,要根据猪群不同饲养阶段生长、繁殖需要,添加必要的营养保健剂。添加的营养保健剂常有:多维、矿物质、必需氨基酸、必需脂肪酸等。也可添加中草药添加剂、肉碱、酶制剂、益生素等非营养添加剂进行卫生保健,增强猪群机体抵抗力。

3.3严格免疫措施,防控猪群疫病。

一些疾病如传染病、寄生虫病、代谢病常使机体内环境发生变化,为保持机体内环境平衡,必须采取驱虫、免疫消毒等疫病综合防控措施。,免疫消毒。进出猪舍人员要严格消毒、道路、用具要经常消毒。要根据当地疫病流行情况和疫病发生种类及其受威胁疫病情况,确定合理的免疫程序,严格按要求驱虫和计划免疫。,免疫消毒。发生疫情时,严格按“早快严小”原则,采取隔离、紧急接种消毒和无害化处理等综合措施。

饲料安全论文范文7

题目:不同饲料饲喂断奶仔猪对比试验研究

1、毕业论文的背景及意义:

1.1背景:

近几年我国的养殖事业发展迅猛,大中小型企业如雨后春笋。尤其是养猪业正是如日中天。但是,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仔猪成活率低、腹泻等等。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养猪业的发展。在现代养猪生产中,合理的仔猪饲料是养猪成功的关键环节之一,它不仅影响仔猪阶段的生长,还严重影响仔猪成年后的生产性能。而仔猪断奶则是仔猪生产中的关键因素,仔猪在3~5周龄断奶称为早期断奶(swineearlyweaning)。国外的早期隔离断奶(sew)技术甚至把断奶日龄降低到14天以下。仔猪早期断奶的重要性和优越性越来越被养猪业者所认识。仔猪断奶后,首先是摄入营养成分的改变,一是由母乳改变成吃饲料;二是由猪呵护的生活方式转变成完全独立的生活方式;第三是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有产房转到仔猪舍,并结识新的伙伴,另外离开了母乳的喂养,容易受到病源微生物的侵害而生疾病。据有关资料显示,侯国方,徐凤军、王显在杭报道颗粒饲料在制粒过程中将自身所含的淀粉糊化,使饲料易于消化吸收,提高了饲料的能量含量;同时破坏了胰蛋白酶抗营养因子等,提高蛋白质消化利用率;膨化还能限制某些脂肪酶的活性,减少饲料氧化分解,延长了饲料的保存期;制粒过程中还能杀灭原料中可能存在的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等病原菌,减少了仔猪腹泻的发生。耿照银,田正伟,彭友银等采用相同营养的水平的颗粒饲料与粉状饲料饲喂杜长大商品猪,在全程的饲养过程中都表现出了颗粒饲料的优越性。颗粒饲料组的日增重、采食量、料肉比、千克增重饲料成本都比粉状饲料组有所提高。

颗粒饲料与粉状饲料相比,具有减少粉尘,防止挑食及营养组分分层、减少饲料浪费提高单位时间的采食量及降低采食能耗等作用对于饲料添加剂意义特别重大,可防止饲料生产及运输中组分分离;可杀灭病原微生物,提高饲料的适口性,减少包装运输费用。但颗粒饲料在加工过程中某些营养成分失活,如维生素类和酶类。1.2意义:

本文旨在研究颗粒饲料和粉状饲料饲喂断奶仔猪,通过仔猪的生长发育及生产性能等方面进行对比实验,对两种饲料的饲喂效果进行了对比研究,为今后断奶仔猪的饲养管理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2、毕业论文的研究目标:

本试验主要研究比较颗粒饲料和粉状饲料对断奶仔猪饲喂效果的研究,比较其平均日增重、平均采食量、料肉比、死淘率,从而养殖户的提高经济效益。

3、毕业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具体措施和研究的可行性、创新点:

3.1研究内容;

3.1.1不同饲料饲喂对断奶仔猪平均日增重的影响。

3.1.2不同饲料饲喂对断奶仔猪平均日采食量的影响。

3.1.3不同饲料饲喂对断奶仔猪死淘率、饲料转化率的影响。

3.2研究方法;

试验前对两组仔猪进行称重,计算个体的平均体重,在试验结束再进行称重,然后计算仔猪每组的平均日增重、日耗料和料肉比根据当时的市场物价进行经济效益分析。对所得数据进行单因子方差分析及T检验。

3.3具体措施;

在相同环境下采用不同的饲料进行饲养试验。为了给断奶仔猪选择合适的饲料类型,选择日龄相近,体重相近,健康状况良好的仔猪60头35日龄断奶的仔猪随机分成两组,采用2种类型的饲料;即颗粒饲料组和粉状饲料组,每组三个重复,每个重复10头,经30d的饲养试验。

颗粒饲料与粉状饲料的主要营养成分指标(%)

项目粗蛋白粗纤维粗灰分钙总磷赖氨酸

颗粒饲料

粉状饲料≥21

≥21≤4

≤4≤7

≤70.7~1.2

0.7~1.2≥0.6

≥0.6≥1.2

≥1.2

3.4饲养管理:

饲喂时间是每天饲喂四次,分别是6;30、10;30、14;30、18;30进行饲喂,任其自由采食、饮水。预试验期为一周,以利于仔猪适应饲料环境等条件。

3.4可行性:

本试验在普通猪场即可完成,在吉林区周边猪场很多,我们学校也有自己的猪场。试验地点容易选择,我们已经学过《动物营养学》、《猪生产学》、对断奶仔猪相关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而我在猪场实习过,对仔猪的养殖和管理有了一定的了解,饲养后的采样结果在我们学校的实验室即可进行。

3.5创新点:

不同饲料饲喂断奶仔猪在动物研究领域的应用研究报道较少,因此,通过以断奶仔猪作为研究对象,不同饲料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的影响,从而,确定最适合断奶仔猪的饲料,为饲养断奶仔猪而提供参考和依据。

4、主要参考资料及使用的原始资料:

[1]胡文琴,孟庆丽,王恬.不同形状饲料对猪生产性能的影响[J].粮食与饲料工业,2004(5):29~30.

[2]陈润生,魏国生.膨化颗粒饲料饲喂仔猪实验[J].畜牧与兽医,2002(1):3~4

[3]顾平生,杨国明,张曦,等.仔猪膨胀颗粒饲料饲养试验[J].云南畜牧兽医,2002(1):3~4

[4]陈权军,关则记.乳猪日粮不同处理方法(膨化、压粒、粉状饲料)对刚断奶仔猪生产性能的影响[J].当代畜牧2001(6):37~37

[5]耿照引,田正伟,彭友银,等.牲猪全程饲喂颗粒饲料饲料试验报告[J].湖北畜牧兽医,1999(2):36~37

[6]姚建军,陈月霞,等.粉状饲料、颗粒饲料饲喂不同毛色的杜约太三元杂交商品猪试验[J].天津畜牧兽医,1999、16(1):24~25

[7]陈文存,沐学勤,范荣俊,等乳.猪优化颗粒饲料扩大验证试验[J].云南畜牧兽医,2002(1):4

[8]傅仲,汪明,范光厚.早起断奶仔猪的生长限制因素及营养对策[J].黑龙江畜牧兽医,2005(12):15~16

[9]卢亚萍,杜杰.断奶仔猪腹泻原因分析与防治[J].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2005(12):15~16

[10]侯国方,徐凤军,王显航.仔猪膨化饲料鱼颗粒饲料对比试验(初报)[J].饲料与畜牧,1997(3):10~11

5、毕业论文的进度安排:

(1)20XX年4月:准备开题,完成开题报告。

(2)20XX年5月~2013年1月:试验前的准备,试验场的选择,试验材料的用品的搜集,试验场的打扫、消毒,仔猪的选择。正式试验。

(3)20XX年2月:撰写论文,上交初稿。

饲料安全论文范文8

关键词: 青贮添加剂 种类 使用效果 结论

1 前言

1.1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动物性产品的需求量日益加大,养殖动物的数量也就日渐增多,困扰养殖业发展的饲料问题越来越突出。动物与饲料的供需矛盾日渐突出,特别是草食动物数量的增多更增加了饲料供给压力。青贮添加剂的问世,将大大缓解饲养压力,但生产中对青贮添加剂的研究工作,也还处在探索阶段。

1.2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文把握动物营养与饲料的发展方向,本着最大限度发挥农副产品的作用为畜牧业服务的宗旨,积极探索新知,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结合本地实际,为本地区青贮添加剂的合理使用提供依据。

2 青贮添加剂种类及使用效果

青贮饲料添加剂主要可分为发酵促进剂、发酵抑制剂、好气性腐败菌抑制剂及营养性添加剂4类,下面简单介绍一下前三种添加剂。

2.1发酵促进剂

在我国市售的接种剂多为均一发酵型乳酸菌。如果青贮原料中的干物质>25%,则加入足量的乳酸菌(要求每克原料中含乳酸菌100万个),可迅速地产生大量乳酸,使pH值降低,从而有效地抑制其它微生物的生长,保证青贮饲料的安全和质量。添加细菌接种剂的青贮料由于产乳酸较多,而发酵的终产物中醋酸和乙醇较少,故而干物质损失可以减少3%。为了使细菌在青贮料中接种均匀,接种剂应以液体形式使用,一般是先复活,用水悬浮制成菌液,再洒在青贮料中,边装填边洒,原料每30厘米一层洒一次,20天左右即可开窖使用。

2.2发酵抑制剂

(1)甲酸及甲酸盐。甲酸为无色液体,有刺鼻酸味。甲酸在有机酸中属最强酸,并具有较强的还原能力,在自然界中多存在于蚁、蜂等的毒腺中,有些植物的叶子及刺毛中也含有甲酸。甲酸经氧化后即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2HCOOH+O2=2CO2十2H2O)甲酸在瘤胃中还可作为能源,参与代谢。在配制青贮用的甲酸之前需将85%的甲酸稀释。浓甲酸刺激皮肤,有痛痒感,有时会引起烧泡,在无机械喷洒装置时使用,应有劳保措施。甲酸一般用量是:鲜草100kg,稀甲酸(85%甲酸稀释20倍)8L。从20世纪60―70年代世界各国学者都曾对甲酸青贮的效果进行过研究,试验证明甲酸处理青贮的干物质消化率、采食量均比不加甲酸的高,并可提高产奶量。甲酸产品的浓度为850g/kg,这种甲酸通常不必稀释便能以2.3L/t(2.8kg/t)的比例直接施放在牧草上,这个浓度相当于2L/t(2.4kg/t)纯甲酸,对于豆科牧草使用量可以高一些。最近甲酸的铵盐(四甲酸铵)已发展为商品青贮添加剂,这种添加剂几乎和甲酸一样有效,并具有安全易行、腐蚀性低的优点。

(2)乙酸和丙酸。乙酸作为青贮添加剂可使家畜的采食量降低,因此目前基本不用。丙酸有控制发酵的功能,可以减少氨氮的产生和控制青贮禾本科牧草、豆科牧草及半干青贮料的温度,还可以刺激乳酸菌的生长,提高玉米青贮干物质的采食量。但是作为青贮添加剂使用,丙酸制止发酵的作用不如甲酸,从经济角度上考虑,用它代替强酸也不合算。用量为每立方米青贮加1L丙酸,直接喷洒。

(3)酶制剂。添加的酶制剂主要是指多种细胞壁的降解酶,如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淀粉酶和果胶酶。添加酶的目的是减少青贮料中的纤维含量,以有利于将比较成熟的牧草饲喂给反刍动物。另外,经酶的作用可以降解出更多的糖分供乳酸菌发酵。酶有助于酸性洗涤纤维和中性洗涤纤维的降解,因而使乳酸发酵、干物质回收率、贮存期和家畜生产性能均有所改善。

2.3防腐添加剂。这是一类以防腐抑菌和改善饲料风味、提高饲料营养价值、减少有害微生物活动的多种用途的添加剂。

(1)稀硫酸和稀盐酸:为了迅速杀死青贮料中的杂菌,降低pH值,使青贮料变软,利于家畜消化吸收,可以在青贮料中添加稀硫酸或稀盐酸,添加的方法是:1份硫酸或盐酸加5份水,变成稀酸。在100公斤青贮料中加入5―7公斤的稀酸,青贮料便迅速下沉,易于压实,增加贮量,使青贮作物很快停止“呼吸作用”(生物氧化作用),从而提高成功率。

(2)甲醛:用甲醛处理青贮料有一个作用,就是反刍动物瘤胃中有很多细胞能把饲料中的蛋白质直接分解成氨而被消耗掉,甲醛可以与饲料中的蛋白质相结合,形成不易溶解的络合物,可防止瘤胃微生物对蛋白质的分解,这些络合物下行到真胃和小肠时,即被蛋白消化酶利用,从而增加家畜对蛋白质的吸收利用率。

(3)苯甲酸及其钠盐:苯甲酸及其钠盐在酸性饲料中,对霉菌的抑菌作用也很好,用量不超过0.1%。在美国、英国等地,还有用甲酸钙加亚硫酸钠用于青贮的,也可以酌情选用其他一些防霉抑菌剂,如山梨酸及其钾盐,但价格较高。

3 结论

3.1力求多使用有利于微生物生长发育的添加剂。

根据青贮的原理,在厌氧环境条件下,所使用的添加剂应最大限度有利于有益菌的生长繁殖。天然乳酸菌饲料添加剂用于青贮饲料时体现出的明显优势:(1)缩短发酵周期,快速降低pH值。(2)抑制腐败细菌的生长繁殖,解决了饲料的腐败和霉变问题。(3)抑制酵母菌和霉菌的生长繁殖,避免了饲料因发热而消耗能量。(4)降解纤维素并转化为乳酸,提高了饲料的利用率。(5)保持了饲料的鲜嫩汁液和营养成分,提高了饲料的适口性和消化率。(6)明显减少流出物,降低了饲料干物质的损失。

3.2不断探索青粗饲料保存的新方法。

科技的进步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通过比较分析和实验数据的体现,我们会发现不同添加剂的作用机理各不相同,也各有优势。粗饲料中含有大量的营养物质是目前科技所不能利用或利用不够的方面,通过不断的实践努力,取长补短,相信未来的农作废弃物,会通过新添加剂种类的问世而变废为宝,使饲养的成本变低,为百姓脱贫致富指明一条道路。

饲料安全论文范文9

关键词:饲料添加剂 技术 检测控制

一、饲料添加剂的基本概括

1.基本概念

饲料添加剂一般是指为了一种特定的目的用微小计量的添加到饲料之中的一种物质上面的称呼。从一般情况而言,添加剂是能够配合饲料生产的唯一核心物质,它能够帮助改善饲料的喂养效果,它一般添加的计量会很小,但是作用却是很大的。

2.饲料添加剂检测控制和技术分析的重要性

2.1对用户的重要性

对于饲料的用户而言,必须要对饲料品质进行一个全方面的检测和技术分析,从而得出的信息可以帮助用户解决一些贸易上产生的纠纷,以及对于饲料配方和添加剂的生产和投入的参考信息。而且,饲料的添加剂质量问题关系到整个畜牧和水产养殖行业的经济效益,还关系到整个畜牧业产品的质量问题。对于饲料的添加剂的整个生产过程和投入过程,都需要保证每个环节进行检测和技术分析,从而可以保证最后生产出来的饲料能够保证整个环境和资料的有效利用。所以,对于一个饲料添加剂的检测控制和技术分析师势在必行的。

2.2制定政策的基础

对于整个饲料添加剂质量和安全指标进行一个有效的检测和技术分析,能够保证我国制定相关的政策有一个科学的依据,也是为以后国家执行行政监督和执法的重要基础。饲料添加剂的相关质量法律和法律以及整个检测的规则都是根据实际的生产活动之中总结出来的,所以,这些法律和法规也是为整个饲料行业的质量和生产等各个部分做服务的。

3.安全的必然要求

随着我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进步,我国随着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人类的消费水平也在稳步上涨,但是国内也出现了许多食品质量的问题案例,比如瘦肉精、三鹿奶粉等,这些与食品有关的质量问题,使得现代的人们对于食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人们开始追逐绿色、无公害、无污染的食品,并且这样的消费模式已经成为了一种发展的趋势。

二、饲料添加剂检测控制和技术分析存在的问题

1.原料资料不符合标准

在我国许多的饲料添加剂生产厂家缺少一定的原料处理设备,比如添加剂会经常使用的矿物盐一般都会含有很多的结晶水,这样的现象会造成整个生产过程之中出现结块、管道堵塞的问题,从而形成了水分含量过高的添加剂,并且添加剂的质量也发生了变化。像这样的问题,不只是有这一种,还有许许多多的案例,许多添加剂的厂家为了能够降低成本,从而使用一些工业用盐作为添加剂的原料,这样的行为使得整体质量严重超标,使得生产出来的饲料完全达不到要求的标准,影响了整个饲料添加剂的质量。

2.配方的设计不合理

在许多的添加剂厂家,许多添加剂的配方没有经过长时间的论证,也没有经过实际生产的检验就开始投入生产,这根本无法保证整个添加剂生产的质量。有时候添加剂生产产品出现了一些成分不足、配合比例不一样的情况。所以,配方设计的不合理,造成了我国大多数工厂生产出来的添加剂质量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3.酶制剂的活性测定

对于饲料添加剂而言,酶制剂产品的质量检验质量而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酶制剂的活动测定对于整个检测控制的工序而言是非常细致的一个工序,也是马虎不得的一个工序,它涉及到整个流程的温度、时间、PH等几大要素,在整个酶制剂检测的过程中,任何一个细节的问题都能够对检测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我国国内目前也是仅仅对一部分的物质的检测确定了测定的方法,而对于大多数的检测物质仍然没有一个算的上是完整的测定方法。

三、浙江新和成股份有限公司饲料添加剂检测控制和技术分析

1.化学分析法

化学分析法作为饲料添加剂的检测手法是最常用的一种形式。具体的化学分析法可以分为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的分析。定性最主要的事鉴定饲料原料和添加剂的元素以及组成结构物质而言。它是相对简单的一种检测方法。而定量的分析就是比较复杂的一种检测手法了,它需要对添加剂中组分含量的多少进行一个详细的测定,从而达到标准的添加剂生产。

2.感官分析法

感官分析法顾名思义就是利用人体的视觉和嗅觉等感官器官对饲料添加剂和原料的外观等方面进行一个初步的判断,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简单,而且经济消耗低,也是在对添加剂样品检测时候的第一步检测。

3.物理分析法

物理分析法主要就是利用饲料添加剂的某一特定的物理性质进行详细的分析,比如硬度、熔点、重量等等,从而得出的信息能判断饲料添加剂的质量好坏。

4.生物检测法

生物检测法成为近几年来最为新奇的一种检测方法,它解决了许多化学分析法无法解决的问题,我们现阶段经常会使用生物检测法的免疫方法和聚合酶链式反应法等等。

5.仪器分析法

对于仪器分析法而言,它是直接或者间接的利用了一些物质的特性来进行实验,从而通过仪器的各项功能,来直接转化成我们可以直接感受到的物质成分和含量信心的分析方法。

在许多实际的运用之中,我们通常会使用化学分析法与仪器分析相结合的手段,将不同方法结合起来可以有效的扬长避短,来获取最佳的检测效果。

四、总结

饲料添加剂一般是指为了一种特定的目的用微小计量的添加到饲料之中的一种物质上面的称呼。从一般情况而言,添加剂是能够配合饲料生产的唯一核心物质,它能够帮助改善饲料的喂养效果,它一般添加的计量会很小,但是作用却是很大的。随着畜禽生产和饲料生产的发展,在市场上应用的饲料添加剂也是越来越广泛,而饲料添加剂像食品添加剂一样都让人们格外的关注,并且饲料添加剂质量上存在的问题确实让人们不得不去关注。

参考文献

[1]王彪.饲料质量安全检测技术[M].中国畜牧业.2009.

[2]胡晓波.有机微量元素的整合[M].食品科学.2009.

饲料安全论文范文10

饲料安全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提高、永无止境的工作。因此目前确保饲料安全不仅需要完善饲料安全政策法规体系,加强饲料安全监督等政策方面的保障,而且应该在开发和使用饲料安全新技术、新工艺等方面不断进行创新,确保饲料安全水平的提高。饲料安全新技术研究开发是发展生态养殖、促进养殖生产方式转变的根本动力。近年来,动物营养研究者在新型饲料添加剂开发、新型饲料加工工艺的研发以及生物饲料的研发等饲料安全新技术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现将其介绍如下。

1开发推广饲料加工工艺新技术

研究开发新型饲料加工工艺,避免交叉污染,实现无残留或低残留混合、输送和仓储等生产工艺;研究开发饲料生产车间粉尘控制技术,着力降低粉尘污染;研究开发新型饲料防霉变技术,如防霉包装新技术、饲料仓储防霉新技术等,避免饲料原料及成品料在储藏过程中的霉变及产生霉菌毒素对饲料安全带来的隐患。

2开发新型安全高效饲料添加剂

2.1益生菌制剂

益生菌制剂是由多种有益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构成的可以直接饲喂动物的活菌制剂。益生菌制剂中的益生菌活菌会在动物胃肠道内定植并抑制有害微生物的生长和排除有害微生物,可以代谢产生大量的乳酸和挥发性脂肪酸,降低胃肠道内的pH值,或者产生过氧化氢和少量抗菌物质如乳酸链球菌肽(乳酸链球菌产生)、嗜酸素(乳酸杆菌产生)等,从而保证胃肠道的正常菌群结构。当畜禽不断从饲料中获得益生菌活菌,就可以保持消化道内有益微生物的绝对优势,维持内外环境的稳定,从而保证动物的健康生长。

2.2益生素

益生素是一种功能性寡糖,是由2~10个单糖脱水缩合而成的具有生物活性的直链或支链低度聚合糖类。功能性寡糖不被单胃动物分泌的消化酶消化,但它进入肠道后段可作为营养物质被动物肠道内固定的有益菌消化利用,从而使有益菌大量增生。同时功能性寡糖产生的酸性物质可降低整个肠道的pH值,抑制有害菌的生长,提高动物的抗病能力。合适的功能性寡糖结构的受体可与病原菌的外源凝集素结合,进而携病原菌通过肠道排出体外。功能性寡糖还可以通过充当免疫刺激的辅助因子调节机体免疫系统,提高动物免疫力,从而可以全部或部分代替抗生素类饲料添加剂。另外,甘露寡糖还是一种较好的霉菌毒素结合剂,具有吸附和降解黄曲霉毒素B1的能力,可以降低黄曲霉毒素对畜禽健康造成的危害。

2.3溶菌酶及抗菌肽

溶菌酶是一种有效的抗菌剂,不仅具有抗菌、抗病毒、抗肿瘤的作用,而且还具有止血、消肿、防腐及加快组织修复等功能。抗菌肽是生物体产生的一种具有抗菌活性的多肽,具有广谱的抗菌能力,对真菌、病毒及癌细胞也有作用,具有快速杀菌、不受传统抗生素耐药突变株影响、不易产生耐药菌株、与传统抗生素有协同作用、中和内毒素和在动物体内起有效作用等特性。近年的研究表明,溶菌酶和抗菌肽在作为饲料添加剂替代抗生素饲料添加剂,生产安全、绿色畜禽产品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但目前溶菌酶和抗菌肽在饲料行业中还没有得到普及应用,其原因可能是因为成本较高,但是随着行业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相信溶菌酶和抗菌肽将会在安全饲料的生产方面发挥重大作用。

2.4植物提取物

植物提取物如香精油是从植物中提取的挥发性油类,是植物的次生代谢产物。大多数香精油是由萜类、半萜类、醇类、醛类、酯类、酮类物质和小部分石蜡类物质组成的混合物。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香精油还具有抗氧化、抗微生物、抗寄生虫、抗肿瘤、防霉、促生长和免疫调节等生物活。香精油以其生物活性高和利于环保等优点,已引起广大科研人员和畜禽养殖者的广泛关注。但一些香精油的安全性仍需进一步研究,如肉桂醛、香芹酚和百里香酚在动物体内毒性评价中没有表现出副作用,但在体外细胞试验中表现出低毒性;丁子香酚、薄荷醇和百里香酚均表现出对牙龈根管的刺激性。相信通过对其安全性、增效作用和抗菌机制等方面进行更为全面和深入的研究,芳香精油及其成分在安全饲料中的应用前景将更为广阔。

2.5中草药饲料添加剂

中草药添加剂是我国特有的中医理论与实践的产物,兼有营养和药用双重作用。中草药添加剂含有生物碱、多糖、甙类、挥发油、鞣质、有机酸等生物活性物质,既可以直接杀菌、抑菌,又可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和新陈代谢,提高畜禽健康水平,而且无残留,无毒副作用,不产生耐药性。中草药添加剂中的生物碱能明显增强体液与细胞免疫功能,促进抗原抗体反应和淋巴细胞转化;挥发油类有增强机体免疫和巨噬能力的作用。有机酸、鞣质等也有促进机体免疫力的作用。中草药添加剂在畜牧生产上应用,在提高畜禽生长速度、降低饲料消耗等方面效果都比较显著。但是中草药成分复杂,并且中草药在采收和原料使用上因受不同季节、地区的限制,其本身的基原和有效成分相差很大,因而制成的产品难以进行准确的药效评定和有效的质量控制,使其推广使用易出现偏差。

3发展饲料生物技术,开发新型生物饲料

饲料生物技术是依据生物学作用原理,在特殊生产工艺条件下通过生物学作用加工制造饲料的饲料营养新技术。现阶段我国饲料生物技术多指饲料生物发酵酶解技术。

饲料生物发酵的目的重在消除饲料抗营养因子,改善物料结构以利于动物消化吸收,如用于商业性饲料资源开发时的发酵豆粕、发酵棉菜粕等。但商业发酵饲料使调节动物健康的某些活性物质在后加工中被严重破坏而起不到生物饲料的活性作用。因而发酵鲜料直喂技术更具现实意义。对于直接饲喂的发酵饲料或发酵配合饲料将极大降低饲料益生菌添加剂使用成本,提高饲料益生菌活力,并能得到迅速有效改善动物体内外微生态环境的效果。由于发酵鲜料中,在得到大量微生物物质的同时,还能不同程度改善饲料感观色泽、气味、质地、适口性等理化性状,尤其是大量代谢产物和基料物质成分酶解、转化、降解产物,对动物的消化生理、免疫机能形成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但是微生物在正常代谢条件下不会分泌过多的酶,细胞内酶的产生是受严格代谢调控的。大量研究表明,饲料发酵对物料的酶解作用一般在发酵中后期或微生物胞外酶分泌高峰期,在自然环境室内30℃下固态发酵约需3d左右时间。近几年来,为改善饲料发酵质量,提高生物效率,湖北省畜牧兽医研究所生物饲料研究课题组科研人员经过反复试验,成功建立起在液态转固态饲料发酵中添加外源酶以提高生产效率的饲料发酵技术。即在饲料的发酵阶段,根据饲料性质、发酵目的,针对物料抗营养因子与化学成分特性,选择适宜的蛋白酶、非淀粉多糖类酶、植酸酶等,通过控制液态发酵物料温度、水分、pH值、时间等条件,可极大提高酶解效率,高效获得酶解产物,从而使微生物发酵饲料时间大大缩短。结果表明,饲料益生菌发酵技术与外源酶解技术相结合,不仅能提高生物效能,改进酶解、发酵质量,而且为丰富产品内涵提供了广阔的技术发展空间。新型活性生物饲料技术对目前我国大多数规模化养殖场使用“自配料”的技术升级将成为一条有效的技术途径,其作为安全优质、节能环保、健康高效的新一代饲料将在克服饲料安全隐患方面做出积极贡献。

饲料安全论文范文11

关键词:PRDC,猪呼吸道病综合征,规模化猪场

 

PRDC 给规模猪场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并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PRDC主要危害保育和生长育肥猪, 病猪主要表现为咳嗽为主的症状,为食欲不振或无食欲,呼吸困难、出现严重的腹式呼吸、眼分泌物增多、鼻镜发绀、有的还有腹泻,进而造成猪群生长缓慢、推迟上市等重大经济损失。由于PRDC极少由单一因素引起, 故必须采取改善饲养管理、免疫预防、药物防治和减少应激等综合防制措施。本文对PRDC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做一阐述。

1、PRDC的发生原因

1. 1 传染性病原

猪呼吸道病一般为复合型疾病。主要由原发和继发或并发病症和春季不良的饲养管理协同作用而引起的,对PRDC,现在分离到的病毒性病原有: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病毒(高致病性、低致病性)、猪伪狂犬病病毒、猪流感病毒、猪圆环病毒、猪呼吸道冠状病毒等;细菌性病原有:传染性胸膜肺炎和传染性萎缩性鼻炎、巴氏杆菌、副猪嗜血杆菌、猪链球菌、化脓杆状杆菌、克雷伯氏杆菌等;霉形体有猪肺炎霉形体;寄生虫:包括附红细胞体、弓形体、肺丝虫、蛔虫等。继发病是在原发病感染后, 机体抵抗力、免疫力下降, 病原体乘虚而入导致的, 常见继发病有猪多杀性巴氏杆菌、链球菌、支气管败血杆菌等。

猪流感病毒感染是世界上多数国家猪支气管间质性肺炎与呼吸道疾病常见而又重要的病因,还可与其他病毒或细菌病原协同作用引起猪呼道疾病综合症(PRDC)。

猪流感病毒(SIV)是PRDC中常见的原发病原之一,对养猪生产的影响主要在保育和育肥期。该病具有“一过性”的特点,预防控制的重点在于母猪,现已研发有猪流感疫苗。

当前,在地方流行性传染病中,猪流感在临床上表现不明显或与其它呼吸道病很难区分。虽然猪流感可不治而愈,但是猪群感染SIV后,常常可增加猪群对其他呼吸道病原的易感性,增加了发生继发或混合感染的几率,从而发生猪的呼吸道疾病综合征(PRDC),使猪群呼吸道疾病更为复杂,造成猪群生长不良、饲料报酬降低、用药成本增加,生产效益下降,给养猪场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面对这么多的致病因素及病原,许多猪场或者照单全收注射大量疫苗或盲听盲信。笔者认为,对于规模化猪场来说,多了解养殖动态、疫病流行状况等信息是比要的,但不能照搬照做,应该静下心来分析自己猪场的具体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特别是老板听培训课,回去就发号施令,更容易出现问题。

1.2 非传染性因素

本病的发生率与猪群不良的饲养管理条件密切相关。昼夜温差过大、空气湿度过高、饲养密度过大、通风不良、氨气超标,不同日龄猪混饲,饲料营养不良、猪群免疫和保健工作不全面以及其它应激因素,都可以引起本病的暴发和流行。科技论文,猪呼吸道病综合征。。通常本病发病率较高,达30%~70%,病死率则高低不等。常见的影响是饲料转化率下降、猪群生长变慢、整体均匀下降、上市推迟、防疫费用增加、猪体质量下降,如果继发感染严重,则可导致重大经济损失。

2、预防

猪呼吸道病综合征是混合感染,预防控制PRRS 最关键的措施是减少猪群内的循环感染,控制单一病原比较困难,一种疾病的控制可影响其他疾病的发生与发展,重点应放在容易控制的病因、病原上。对PRDC的控制应采取综合措施,即改善饲养管理、免疫接种、药物防治等,其中管理因素对该病的控制起重要作用。

2.1改善饲养管理

2.1.1强化消毒卫生:建立和完善以消毒卫生工作为猪场防病核心的制度, 将消毒卫生工作贯穿于养猪生产的各个环节, 最大限度地控制外来病原体的传入和猪场内病原体的传播。定期对圈舍带猪消毒。

2.1.2饲喂优质饲料: 营养全面平衡、品质优良的饲料就是最好的预防药物。做好围产期的饲养管理, 确保初生仔猪吃到初乳, 从而获得母源抗体, 使用配合料时最好现配现用,最长存放不得超过1周,防止饲料霉变。

2.1.3采用全进全出:从分娩舍、保育舍至生长舍全部采用“全进全出” 的饲养方式。最好是同一幢猪舍或整个猪场做到全进全出, 至少要在同一栏实行全进全出。

2.1.4保持密度适中:当饲养密度过高时, 可以进行分栏饲养或提前出售一部分苗猪和架子猪。

2.1.5加强通风和保温:保持舍内良好通风,同时重视温度控制,冬天注意防寒保暖,夏天注意防暑降温,春秋注意夜间保温,减少温度波动指数。

2.2加强免疫接种

现阶段猪场应考虑加强猪瘟、猪伪狂犬病、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免疫接种,种猪还需要做乙型脑炎、细小病毒。对于细菌性病原,可以考虑传染性胸膜肺炎、巴氏杆菌病、猪链球菌病的防疫。

2.3药物预防保健

用药物防治PRDC, 往往被认为是重要的措施之一。乳猪的药物预防可以比较成熟的三针保健用药,即分别在1、7、21天注射头孢畜健,剂量为5毫克/公斤体重;或分别在3、7、21天注射康利得0.5ml,1ml,1.5ml,3日龄补铁10日龄补硒,提高仔猪体制清除病原菌的影响。仔猪断奶后,可以有计划每个月月初在饲料中添加磺胺磺、呼喘平(强力)、或泰佳5-7天,每次选择一种药物,可轮换用药,每两个月用驱虫威或百虫杀驱虫一次。千万不要使用原粉,容易产生抗药性,一旦发病就无药可医了。

2.4药物治疗

治病如救火。一旦发现病猪,就要立即全群短期治疗量用药,猪场应该选择部分敏感药物作为治疗储备药,建议发病猪群可以用紫锥益毒清+乐宜安(替米考星)或紫锥益毒清+富络欣(氟苯尼考)+强力按说明拌料进行治疗。对病重的猪只,用板蓝根注射液或穿心莲注射液稀释头孢畜健进行治疗,配合采取补液、镇咳化痰、平喘、补充维生素及提高免疫力的药物对证治疗,如甘草合剂、安那加、碘化钾、齐健(黄芪多糖)等,补液可用10%葡萄糖溶液及林格尔氏液等。必要时应使用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的药物, 如转移因子、干扰素等。科技论文,猪呼吸道病综合征。。科技论文,猪呼吸道病综合征。。并根据病猪体况和病情发展,适当选用止泻药、健胃药等。科技论文,猪呼吸道病综合征。。科技论文,猪呼吸道病综合征。。

总之,PRDC的发原因是由传染性及非传染性因素共同引起的观点已得到充分证实, 所以对PRDC的防制也是综合性的,不可能立竿见影。科技论文,猪呼吸道病综合征。。所以要理清思路,采取良好的饲养管理,加上完善的生物安全防御体系和良好的药物预防与治疗,力求给猪一个可以健康生存和成长的空间。

参考文献:

1、《猪病学》(9版)(DiseasesOfSwine9THEdition)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8年2月

2、商景峰杨君君规模猪场猪呼吸道病综合征的诊断与防治《中国猪业》2009年11期

饲料安全论文范文12

论文摘要就仔猪断奶日龄的选择、断奶方法、如何降低仔猪应激、断奶后饲料的要求、如何搞好环境卫生、疾病防疫治疗等综合措施进行阐述,以指导仔猪断奶后的饲养管理。

1选择合适的断奶日龄

由于仔猪自身的生理特点,若断奶日龄过小,应激反应大,容易导致消化不良、腹泻、消瘦、抗病力下降、死亡率高;但也不是断奶日龄越大越好,日龄过大不但会降低母猪的利用率,延迟母猪,而且还会抑制仔猪的迅速生长。仔猪到了一定的日龄,其采食量日益加大,光靠母乳远远不能满足其需要,因此要选择合适的日龄断乳,饲喂适口性好的饲料,充分满足其食量大增的需要。这样不仅提高了饲料报酬率,而且增强了仔猪的免疫力。临床经验表明,选择28~35d断奶较合适,此时,仔猪的消化器官更完善、免疫力稍强,对疾病有一定的抵抗力。

2断奶方法

可根据生产的实际情况,采取一次性地全窝断奶、分批断奶或逐渐断奶。若同一窝仔猪个体差异不大,体重相差不大,则可以采取全窝断奶;若同一窝仔猪个体参差不齐,则可考虑分批断奶;为了减少仔猪断奶后产生的应激,一般选择逐渐断奶法。

3降低仔猪应激

3.1降低环境应激

为了降低仔猪断奶后的环境应激,断奶时可将母猪赶出栏,仔猪不离栏、不并栏,仍留在原圈饲养。在调圈分群前3~5d,使仔猪同槽吃食,一起运动,彼此熟悉。再根据性别、个体大小、吃食快慢等进行分群,每群多少视猪圈大小而定。应该让断奶仔猪在圈外保持比较充分的运动时间,圈内也应清洁、干燥、冬暖、夏凉,并且进行在固定地点排泄粪尿的调教。科学试验表明,断奶当天转栏的仔猪1周平均增重仅0.02g,而留在原圈饲养1周的仔猪平均增重0.08~0.20g,而且死亡率明显低于当天转栏的仔猪。

3.2降低精神应激

仔猪断奶后最初几天,常表现精神不安、鸣叫,寻找母猪。为了减轻仔猪的不安,降低精神应激,可以采取间断性断奶,让仔猪多采食、少吃奶,慢慢过渡到完全断奶,逐渐适应离开母猪后独立生活。

3.3降低饲料应激

断奶后仔猪由吃母乳改变为独立吃料生活,胃肠不适应,很容易发生消化不良,所以断奶后的2周要精心饲养。为了降低仔猪断奶后的饲料应激,断奶2周内,最好维持原哺乳期饲料饲养,以免影响食欲和引起疾病。而且变换饲料要逐渐进行,不应一次更换,逐渐做好饲料过渡,并在饲料中添加消化酶如蛋白酶、淀粉酶,有助于消化;添加酸化剂可降低胃肠pH值,仔猪胃肠在酸性环境下,消化酶活力更强,可促进饲料的消化。

此外,饲养制度的变换也易导致仔猪应激。因此,要做好饲养制度的过渡。哺乳期是定时饲喂的,断奶后1~2周内每日饲喂次数和时间应保持与哺乳期相同,以后逐渐减少。若断奶仔猪实行的是自由采食,则断奶后1周内最好限量饲喂,以防采食过量引起腹泻,1周后实行自由采食。仔猪断奶后2周内,每天饲喂的次数应比哺乳期多1~2次,主要是加喂夜食,免得仔猪因饥饿不安。每次的喂量不宜过多,以七八成饱为度,使仔猪保持旺盛的食欲。

4饲料要求

断奶仔猪正处于身体迅速生长的阶段,要喂给高蛋白质、高能量和含丰富维生素、矿物质的饲粮。应控制含粗纤维素过多的饲料,注意添加剂的补充,降低日粮抗原物质。蛋白质是日粮的主要抗原物质,降低蛋白质水平可减轻肠道免疫反应,减少断奶后腹泻。一般仔猪配合饲料含18%的粗蛋白,适口性好的饲料有利于增进仔猪的食欲。炒熟的黄豆、黑豆、豌豆等具有浓郁的香味,可以将其粉碎后作配料改善饲料的口味;碎米、玉米等谷物类饲料经过煮熟和浸烫,可改善适口性;还可利用糖精、甜叶菊等甜味剂改善饲料的口味。此外,采取熟料生料结合饲喂的方式,也能增进仔猪的食欲。

5增加仔猪采食量

仔猪断奶后,采食量逐日增加,日增重也快,饲料报酬高,选用营养全面、消化率高、适口性好的乳猪配合饲料,促进仔猪多采食,是提高仔猪个体体重,获得好的经济效益的关键措施。在饲喂上,采用糊状料或湿料饲喂可增加仔猪的采食量。在饲喂次数上,实行日喂5~6次,在夜间9~10时增喂1次,同时供给清洁的饮水。

6搞好环境卫生

实行空栏消毒和带猪消毒制度,减少病原微生物。交替使用消毒液将产房和保育舍进行空栏消毒,空栏时间要有10~15d。空栏时先把其彻底洗刷干净,然后用2%~3%的烧碱溶液彻底消毒,空栏5~7d后再换1种消毒液消毒1次,再空栏2~3d后用净水冲刷干净备用。日常工作中还要实行带猪消毒制度,带猪消毒时应注意圈舍死角及网床下面的彻底消毒。此外,圈舍内要保暖、通风、干燥、卫生,给仔猪提供良好的饲养环境,这样可大大降低发病率,提高仔猪成活率。

7抓好疾病防疫及治疗

在目前集约化养猪生产中,保育猪(断奶到65~70日龄)的生产是整个养猪过程中十分敏感且至关重要的环节。因为保育期内仔猪的增重和健康状况,对其后期的发育将会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仔猪断奶后即保育期,最易患应激综合征病及腹泻病,因此抓好这2种疾病的防疫及治疗非常重要。

7.1应激综合征的防疫及治疗

目前保育仔猪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断奶后产生的应激综合征,表现为仔猪精神状态不佳,呼吸不畅,腹泻,食欲不旺或拒食,生长发育不良或停滞(甚至负增长),出现僵猪,甚至死亡,使得保育仔猪的育成率降低。因此,在保育猪群的生产管理中,除供给合理的配方饲料,提供适温,做好通风、清洁卫生、疫苗注射等必需工作外,还应在其饲料里添加适当的抗应激综合征的药物。如可添加抗病毒1号粉和水溶性阿莫西林,提高仔猪育成率。在保育猪阶段添加抗应激综合征药物能够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猪群生长性能,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7.2腹泻病的防疫及治疗

仔猪断奶后腹泻是瘦肉型猪饲养中的一个难题,病因繁杂,要想彻底根除非常困难,但通过综合性技术措施,耐心细致地做好断奶前后仔猪的饲养管理,控制仔猪断奶后腹泻在实践中是完全可能的。

由大肠杆菌引起的黄白痢,还有其他细菌、病毒引起的腹泻是很常见的。主要原因有舍内温度过低、湿度过大、栏舍消毒不严、大肠杆菌感染、腹泻病毒感染、寄生虫感染。由外界环境造成的腹泻可以通过加强饲养管理,如做好保暖措施、消毒工作来解决。母猪产前20~30d注射疫苗,使母乳中达到一定的抗体水平,仔猪吃奶后对大肠杆菌感染、腹泻病毒感染有一定的抵抗力。寄生虫感染大多是由母猪垂直感染给仔猪的,可在母猪产前3周进行驱虫,在母猪饲料中添加抗虫药,如虫蝇净2kg/t或肯维灭700g/t;也可肌注血虫净、通灭等药。

对已发生腹泻的仔猪,可通过药敏试验,筛选敏感抗菌药对症治疗。一般有恩诺沙星、环丙沙星、头孢菌素、痢菌净、阿莫西林、磺胺类药、卡那霉素、氟哌酸等药。对腹泻严重的病猪用腹泻药治疗的同时用葡萄糖注射液、0.9%生理盐水等进行辅助治疗,以增强体质;对已发生腹泻的仔猪饲喂补液盐,可降低其脱水程度,从而降低死亡率。

8参考文献

[1]胡军,曹翔,叶春美.加强仔猪早期断奶的保健[J].现代农业科技,2007(1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