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英语小诗歌

英语小诗歌

时间:2022-12-09 21:00:00

英语小诗歌

英语小诗歌范文1

(1)增强节奏感。任何一种语言都是有其发音节奏的。在人们用语言进行交际中,如果使用母语讲话,听起来就比较顺畅,其声音抑扬顿挫,很有节奏感。但是,初学外语的人用外语交谈时,听起来往往使人产生一种不舒服的感觉。究其原因,就是讲话人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单词都重读了。而且句子中没有自然的连读,没有轻、重音的交替,听起来很呆板、生硬,没有节奏感。有人认为,学会了国际音标,学会了单词的发音,在读句子时将一个音读得准确无误,就算掌握了外语的语音,实际上远非如此。相反,有时候正是因为每个单词都念得很清楚,别人才认为你念得不像英文。

要学好一种语言,就其发音来说,必须掌握多方面的技巧,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特别需要掌握的是语音的节奏规律。

唱歌有节奏,跳舞有节奏,讲话也有节奏。节奏,一般来说就是指节拍的长短、快慢等有规律的交替,速度快慢的交替,声音高低的交替等。例如:

I do my homework every day.

They play football every Tuesday.

用“――”或“Dum”表示重读音节,用“・”或“di”表示非重读音节,前面两个句子的节奏是这样的:第一句:“・――・――・――・――”或“di Dum di Dum di Dum。”第二句:“・―― ――・――・――・或di Dum Dum di Dum m Dum di。”任何一个句子,都能按其规律找出它的节拍来,并能发现它的规律,即轻重交替。

在朗读的过程中,还应注意音的连读、弱读以及同化等现象,按照规律和节奏,大胆模仿练习,定能使语音的学习收到良好的效果。

为了帮助学生掌握英语朗读时的节奏,纠正错误的发音,朗读和背诵童谣、小诗是个好方法,因为童谣和小诗短小精悍、极易上口,且节奏感强。结合课文选择童谣和小诗让学生朗读、背诵,既能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又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在读背童谣和小诗时,为了突出小诗的节奏,教师可采取击掌的方法,每逢重读音节(Dum)便击一掌,“di Dum(击掌)di Dum(击掌)……”,要求学生按节奏朗读或背诵。例如有这样一首小诗:

I will not spoil this little book,

Nor drop it on the floor.

I will not turn its cgrners.

To spoil it more and more.

My book’s a little friend to me.

And so a friend to it I’ll be.

(2)练习发音和正音。在语音教学中,我们发现各地学生都有较难掌握的音素,若不采取办法及时给予纠正,就会养成习惯,甚至于长期在这个音素上出毛病。正音的方法很多,有的采用单独正音法(专门纠正某个因素的发音),有的采用对比正音法(用对比的方法区分两个易混淆音素的发音),有的采用绕口令正音法。朗读童谣和小诗同样能起到正音的作用。在一些童谣和小诗中,同一个或两个音素在诗中反复出现,朗读这样的童谣或小诗,就可以有目的地练习某些音素的发音。

二、童谣与小诗的教学

(1)韵律与格式。英文诗歌种类颇多,童谣和小诗是其中的一种。这种诗歌内容浅显、生动活泼、趣味性强,便于儿童吟诵。小学英语教材中选编的诗歌多属于这一种。小诗虽短,但每首诗都有一个鲜明的主题并且符合一定的韵律和格式。作为英语教师,应该了解诗歌的韵律和格式,从而在教学中准确地把握住诗歌吟诵时的节奏与节拍。常见的押韵方式有:①押随韵,即二首(或一节)诗有四行,其中第一二行押同一个韵。三四行押另一个韵,即a、a,b、b。②押交韵,即一首(或一节)诗有四行,其中第一三行押一个韵,二四行押另一个韵,即a、b,a、b。③押抱韵,即一首(或一节)诗有四行,其中第一四行押一个韵,二三行押另一个韵,即a、b,b、a。这种押韵方式在童谣和小诗中不常见。④一韵到底,即一首(或一节)诗,行行押韵,而且一韵到底,即a,a,a,a……⑤随意换韵,即逢偶行押韵,而且随意换韵,即a、b,a、b,c、d,c、d,e、f,e,f……

(2)诗歌的格律。诗歌中的重读音节和非重读音节的特殊组合叫音步(foot),每个音步包含2~3个音节,诗歌的节奏主要是靠音步来体现的。由于重读音节和非重读音节在音步中的排列顺序不同,产生了四种不同的音步形式。①抑扬格,即由一个非重读音节和一个重读音节组成的音步。在不同首诗歌中,每首诗行的音步总数可以不同,一般是在2~7个音步之间,但重音一般均落在偶数音节上。②扬抑格,即由一个重读音节和一个非重读音节组成的音步,每一诗行的重音一般落在第一、三、五等奇数音节上。包含这种韵律的诗中,每个诗行有三个音步,另有一个押韵音节在第三个音步之后。③抑抑扬格,即由两个非重读音节和一个重读音节组成的音步。每一诗行的重音一般落在第三、六、九音节上。④扬抑抑格,即由一个重读音节和两个非重读音节组成的音步。

英语小诗歌范文2

摘 要: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都忽视了英语诗歌的存在。然而,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而言,英语诗歌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旨在探讨英语诗歌教学的重要意义,并提出培养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诗歌鉴赏能力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 非英语专业大学生 英语诗歌 诗歌鉴赏

引言

英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曾说:“诗歌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它源于宁静中积累起来的情感。”这种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让诗歌具有别样的节奏感和韵律美,诗歌的永恒魅力让古今中外的诸多文人骚客为之着迷和惊叹。英语诗歌作为世界文学的一部分,更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五彩斑斓、意境深远的艺术空间。然而,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信息化的今天,非英语专业学生在学学英语的时候,竟然忽略了这一宝贵的学习资源。

一、大学英语教学现状

一方面,大学英语作为高校的一门通识教育课,大学英语教师大多从教学实际出发,为了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完成规定的教务任务,只注重教材上主体课文的分析和讲解,忽略诗歌的存在。以大学英语精读(第三版)为例,尽管教材在编写的过程中收录部分经典的诗歌,但大学数英语教师上课的时候几乎很少涉猎这方面的内容。

另一方面,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非英语专业大学生更注重英语技能方面的训练,他们宁愿多花费时间准备和参加各种类型的英语考试或竞赛,而很少注重个人人文素质方面的培养。

无论是从教师教学的角度还是从学生学习的角度看,英语诗歌这个宝贵的资源都在很大程度上被忽略了。然而英语诗歌作为一种语言的艺术,不仅给我们带来美的感受,还蕴藏着很多其他的重要作用。

二、培养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诗歌鉴赏能力的重要意义

《论语・阳货》记载孔子告诫他的学生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其意思是说:“学生为什么不学习《诗》呢?《诗》可以启发想象力,可以提高观察力,可以使人合群,可以学得讽刺方法。近可以运用其中的道理侍奉父母,远可以用以侍奉君主;还可以多认识一些鸟兽草木的名称。”[1]言下之意,诗歌可以涵养人的心灵,提升人的修养。英语诗歌,作为世界文学的瑰宝和主要表现形式之一,也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1.英语诗歌充满了人生哲理。

生命之河并不总是一帆风顺,很多时候我们会遇到一些让人不愉快的事情。尤其对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发展重要时期的大学生而言,英语中那些优美简洁且又充满人生哲理的诗歌会给予学生深刻的人生启迪、思想感悟和正能量,让他们以更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例如美国诗人朗斯顿・休斯(Langston Hughs)的诗歌《梦想》(“Dreams”):

Dreams

Hold fast to dreams

For if dreams die

Life is a broken-winged bird

That cannot fly.

Hold fast to dreams

For when dreams go

Life is a barren field

Frozen with snow.

某些大学生在大学的不同阶段表现出对于学业、情感或未来的迷茫。这首关于梦想的诗歌,有意识地引导和鼓励学生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有助于学生走出困境,用一颗勇敢坚强的心面对生活中的每一次挑战。

2.英语诗歌可以提升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苏轼云:“腹有诗书气自华。”优美的诗歌可以给人无限的想象,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和个人修养,有助于培养高雅脱俗的气质和高尚的情操。英语诗歌作为文学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有着强烈的节奏感和韵律美,在构思、意境、选词等各方面也都自成体系。英语诗歌以其独特的方式把对美的感悟传递给读诗的人。例如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Wordsworth)的诗歌《水仙花》(“The Daffodils”)读来朗朗上口,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The Daffodils

I wander’d lonely as a cloud

That floats on high o’er vales and hills,

When all at once I saw a crowd,

A host,of golden daffodils;

Beside the lake, beneath the trees,

Fluttering and dancing in the breeze.

...

英Z诗歌作为人类文华的精髓,蕴含着深刻的人文精神和文化素养,对于培养当代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审美情趣有着不可估量的熏陶作用,对学生的成长成才也有着一定的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

3.英语诗歌可以培养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文化养育了诗歌,诗歌铭刻着文化”[2]。诗歌中深藏着文化的密码,诗歌不仅是人类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蕴含着人类全部的文化心理原型。诗歌作为一种文化载体,记录了人类文化的发展历程。英语诗歌作为英美国家文化的镜子,深刻地反映了英美国家的风土人情和文化习俗。例如英国叙事长诗《贝奥武夫》中记叙了民族英雄贝奥武夫屠杀喷火巨龙的英勇故事。在中国文化中,龙是权利和吉祥的象征,而在西方的神话传说中,龙是一种邪恶的动物。《贝奥武夫》中英雄与龙的搏斗被认为是善与恶的较量。由于不同的文化体系和不同的文化内涵,龙的象征意义完全不同。由此可见,英语诗歌佳作让我们在欣赏艺术的同时也很好地了解了英美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从而有效地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三、培养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诗歌鉴赏能力的具体措施

1.努力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诗歌学习兴趣。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老师为中心角色完成知识传授的过程,学生只能是被动地学习。近年来,随着翻转课堂理念的兴起,大学英语教师可以尝试将翻转课堂引入大学英语诗歌教学中。还是以大学英语精读(第三版)为例,该套教材共有四册,供非英语专业学生大一和大二使用。该教材第一册共收录诗歌七首,第二册收录诗歌九首,第三册收录诗歌五首,第四册收录诗歌五首。这二十六首诗歌短小精悍、风格各异,读起来朗朗上口。对于教师而言,大学英语教师首先可以以教研室为单位进行集体备课,把任务分配下去。由于大学英语教师人数众多,每个人负责一首诗歌,这样可以确保备课的质量。接下来就是查找、整合资料,制作PPT演示文稿和录制微课视频的过程。最后将录制完成的整套视频资料上传至学习空间,学生要做的事情就是如何利用课下时间去观看老师上传的视频并进行自主学习。由于课时有限,老师可以将全班同学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轮流上讲台做展示。每次课可以预留十分钟左右的时间让每一组的代表上讲台做汇报,阐释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微课教学作为一种辅助手段,可以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加深学生对于英语诗歌的理解和感悟,进而引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

2.积极利用网络交流平台,拓展英语诗歌学习空间。

除了正常课堂的教学之外,英语教师还可以利用网络平台进一步强化英文诗歌的学习功效。由于科技的发展,4G网络的普及及智能手机的兴起使网络交流平台成为学生之间的主要交流方式之一。对于在校大学生而言,QQ、微信、微博等各种网络社交工具填补了他们学习生活之余的时间。据某项研究表明,“大部分大学生每天使用QQ和微信的时间大约在1小时―4小时”[3]。面对网络信息化时代促成的新局面,英语教师可以借助各种社交工具让网络不仅成为师生之间的沟通桥梁,还可以让网络发挥其积极的作用,让QQ、微信、微博等成为一个移动的学习平台。

大学英语老师可以创建一个学习群,在群中定期上传一些优美的英文诗歌。师生可以利用网络移动平台畅谈诗歌与人生,既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慢慢锻炼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理解诗歌的美妙意境及诗人的思想情怀,又可以利用这个平台对学生的思想动态有进一步的了解。例如泰戈尔的著名诗歌《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The Farthest Distance in the World”),这首诗歌以其精致的文字和动人的主题深受学生喜爱,读起来让人印象深刻,久久难以忘怀。

The farthest distance in the world

Is not the distance between life and death

But you don’t know I love you when I stand in front of you.

优美的诗歌总是能够给人带来心灵的纯净和共鸣。对于处于青春年少阶段的大学生而言,这首关于爱情的诗歌走进了他们的心田,触动了他们的心灵。

3.大力开展英语课外活动,培养校园英语学习氛围。

近年来,为了营造更好的学习英语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创建更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很多高校都举办了外语文化节活动,涉及各种各样的活动,例如英语歌曲比赛、英语演讲比赛、英语话剧比赛、英语配音比赛等。笔者认为,除了以上活动之外,外语学院还可以举办英文诗歌朗诵比赛。这项活动不仅可以为同学们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而且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揣摩诗歌的含义,更好地增强学生的英语语感和语言表达能力。

结语

英语诗歌形式各异,魅力无穷。加强英语诗歌的学习既可以给予学生深刻的人生启迪,又可以提升W生的文学素养,进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将英语诗歌融入大学英语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大学英语教师可以利用翻转课堂、网络交流平台及英文诗歌朗诵等多种形式的教学与课外活动,从而让学生充分领略到英文诗歌的魅力。

参考文献:

[1]孔丘,著. 刘崎,译评.论语[M]. 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4:158.

[2]叶潮 .文化视野中的诗歌[M]. 成都:巴蜀书社,1997:1.

英语小诗歌范文3

笔者最近就执教了一节高二英语诗歌教学课,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一、英语诗歌课的教学设计介绍

(一)教学内容介绍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英国诗人William Wordsworth的诗作Written in March(三月)。诗歌内容如下:

While Resting on the Bridge at the Foot of Brother’s Water

The cock is crowing,

The stream is flowing,

The small birds twitter,

The lake does glitter,

The green fields sleep in the sun;

The oldest and the youngest,

Are at work with the strongest;

The cattle are grazing,

Their heads never raising;

There are forty feeding like one!

Like an army defeated

The snow has retreated,

And now does fare ill

On the top of the bare hill;

The plowboy is whooping---anon---anon:

There’s joy in the mountains;

There’s life in the fountains;

Small clouds are sailing;

Blue sky prevailing;

The rain is over and gone!

(二)诗歌目标设计

(1)学生能通过阅读找出诗歌的韵律和主题,加深对英文诗歌的理解。

(2)学生能够小组合作翻译诗歌的某一段落。

(三)教学过程和活动设计

本节课采用了读前---读中---读后的阅读教学步骤,设计了精读与泛读相结合、语言形式与意义相结合、文本欣赏与阅读方法相结合的教学活动。现将本节课的课堂活动具体阐述如下:

(1)多角度,递进式导入本课话题、作者及诗歌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展示关于诗歌的名言,如:painters and poets have reasons to lie.(写诗作画,夸张合法。)There are pictures in poems and poems in pictures.(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以此激发学生对诗歌阅读的兴趣。

教师介绍William Wordsworth是一位擅长描写自然的诗人。他认为自然万物都有灵性,而且与人类息息相通。从这首诗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他确实是一位大自然的崇拜者。

(2)要求学生快速阅读诗歌,归纳诗歌大意。

(3)结合语篇处理新词crowing,twitter,glitter, graze, retreat,does fare ill,whoop,anon,prevailing.

教师呈现含有新词的诗行,引导学生根据上下文猜测生词的词义。

(4)引导学生细读诗歌,寻找诗歌韵律,感受诗歌节奏。教师向学生介绍埃德加・爱伦・坡对诗歌的评论:“诗歌史富有音乐感的韵律和有趣的思想的结合”引出诗歌欣赏的思维切入点,即韵律与主题。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找出全诗的韵律是aabbc ddeec ,即每节的一、二行,三、四行,六、七行和八、九行各押一韵;五行和十行押一韵。值得一提的是诗中大量采用了表示轻快地“阴韵”(feminine rhyme),加强了轻松欢快的效果,crowing―flowing,twitter―glitter,youngest―strongest,grazing―raising,defeated―retreated,mountains―fountains,sailing―prevailing.第五行和第十行押的是“半韵”(half rhyme):sun―one,anon―gone 然后让学生朗读感受诗歌的节奏。

()5引导学生两人一组翻译该首诗歌,进一步理解和欣赏诗歌。如:the cock is crowing,the stream is flowing,the small birds twitter,the lake does glitter,the green fields sleep in the sun; 公鸡在鸣唱,溪水在流淌,小鸟歌声亮,湖水泛金光,绿野沐着阳光如梦乡。

(6)中国的唐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而我们奉节又被称为“诗城”,所以我就选了唐朝大诗人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并配上音乐让学生品味欣赏。

早发白帝城

We set sail at dawn from Baidi Town under a rosy sky

朝辞白帝彩云间,

On a thousand-li trip down to Jiangling and back the same way

千里江陵一日还。

The noisy chatter of apes from the shores followed us all the way

两岸猿声啼不住,

Lightly,our boat skipped past ten thousand green mountains high

轻舟已过万重山。

英语小诗歌范文4

1. 初中英语诗歌教学现状

新课标下的英语诗歌教学对课程目标提出了新的标准,如七年级的学生要能够了解和欣赏经典的英文诗歌,八年级学生要熟悉诗歌韵律、节奏和主要的象征手法,九年级的学生则要能背诵一些经典的诗歌或歌谣。然而,我国初中阶段的基础英语教学中却并没有将诗歌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源重视起来,有的教师认为诗歌并不能直接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同时评价机制的不完善也影响了诗歌教学的积极性。下面,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初中英语诗歌教学的现状。

1.1 教师对于诗歌教学的重视程度不高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课堂上把教学重点都放在了单词、语法、阅读、写作等项目上,对于课本中的诗歌讲解往往一带而过,并不深入进行解释。有的教师即使讲解也往往不到位,主要表现在忽视语言运用上,有些教师简单地认为在英语诗歌教学中只要与学生搞好互动,使大家都参与进来就达到目的了,其实这只是表面上改变了教学形式,并没有真正达到语言学习的目的。如有的教师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含义,进行角色表演以活跃气氛,这种开放性的创意对英语教学来说是值得提倡的,但实际操作中,学生在表演中的语言是否运用得当、合理、准确值得进一步推敲,此外,无论何种形式的角色扮演,学生的参与度都十分有限,一部分学生较为积极,另一部分学生漠不关心,因此教师要协调好课堂,使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

1.2 学生对于英语诗歌学习的兴趣不高

初中生面临升学压力,对于与中考无关的项目,他们并没有表现出太多的积极性,这与教师平时的教学方法也有很大关系。教师在诗歌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将自己的角色进行错误的定位,从而过多地控制了课堂的话语权,导致学生没有自主学习的自由,也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Go for it版初中英语教材使得教学内容向开放式发展,但这与学生长期以来形成的过分依赖教师的学习方式产生了一定的冲突,他们已经习惯了教师讲授知识,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模式,对崭新的教学思路并不适应。其主要原因与学生的心理有很大关系,包括缺乏动机等,学生对于诗歌的学习并没有系统而深刻的认识,从而没有需求欲,处于被动学习状态下的学生往往需要教师施压才能达成学习目的,启而不发的学生也不在少数。此外,由于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没有充分发挥,他们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对于诗歌学习,采用机械背诵较多,及其不利于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从而出现了“考试异化”现象。

2. 提高初中英语诗歌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基于以上英语诗歌教学现状,本文对提高初中英语诗歌教学的有效性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2.1 通过示范讲解法进行英语诗歌教学

英语诗歌如同浩瀚星海,不胜其多,且各篇幅长短不一,难度各异,初中生在刚刚接触诗歌时,少不了教师的示范讲解。教师要先从诗歌的韵律、语法、音韵、意象等方面进行讲授,以便学生更好地欣赏语言之美,其次还要带领学生一起诵读,不仅要了解诗中的应有之意,更不能疏忽其中的言外之意。如Go for it 版本的初中英语教材中有一段童谣是学生学习英文诗经典的范本:

Hush, little baby, don’t say a word,

Papa’s going to buy you a mocking-bird.

If that mocking-bird won’t sing,

Papa’s going to buy you a diamond ring.

If that diamond ring turns to brass,

Papa’s going to buy you a looking-glass.

If that looking-glass gets broke,

Papa’s going to buy you a goat.

If that goat runs away,

Papa’s going to buy you another today.

不难发现,这首诗简单易懂,主题清晰明了,直接而抒情地表达了爸爸对孩子的爱。语言上它十分押韵,节奏明快,有较多的重复句,易于学生学习。该诗的语言具体而充满想象力,不仅容易背诵,还能使学生读起来很快乐。有时候诗歌不一定要有什么深刻的意义和内涵,但是它们能够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感,增强学习兴趣,并能从中学到新的词汇和语法知识,如diamond ring,run away, mock, looking-glass和if条件句的使用等。值得注意的是,英文诗歌中语序的调整与中文诗歌是有很大区别的,为了使诗歌押韵,满足格律上的要求,词序往往被打乱,使学生在理解的时候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应指出不合常规的句子并指出正确的语序是怎样的。同时,省略句和长句也是时常出现的,教师应在这些方面多加指导,避免学生产生不必要的疑惑。

  2.2 精心设计诗歌教学任务是提高有效性的关键

精心设计的教学任务不仅能够吸引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注意力,也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因素。若将英语诗歌讲的引人入胜,突出重点和难点,则要在教学设计上多下功夫,首先,要注重课堂语言的实效性。教师要尽量在有限的时间内将诗歌大意、主旨、象征手法和其中涉及到的单词、语法等向学生介绍清楚,尤其是诗歌中的意象是较难理解的内容,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英文诗歌意象进行提取,并做进一步深入理解。如九年级英语教材 “A Poem about the Season”一课中:

It was a warm time, it became a windy time

There was some cold too, it crept through the window

This is summer with varied weather moods

But already moving towards autumn, then winter

The wind was fierce, it shook the house

The heat came basking in morning light

And stayed all day with a its ponderous load

A stifling heat, the flowers and shrubs wilted

...

教师可以让学生先通读全诗,寻找诗歌中与四季相关的意象,体会作品中所传达的意蕴和境界。同时,也可以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积极开创诗歌开放式教学的新内容,让学生对诗多读、多想、多听。该诗中多次采用拟人、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段,教师要将其知识背景迁移过来,以加深学生的理解。还可以加入多媒体的运用,将图片、PPT、音频、视频等带入课堂,尽可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此外,教学评价机制也关系到诗歌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可以将学生的平时表现,参与课堂的程度,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加入到评价机制中,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

3. 总结

综上所述,提高初中英语诗歌教学的有效性并非一朝一夕之事,有效性教学更能体现英语教师的综合素质,这需要英语教师积极参与到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上,无论是课前预设还是课后生成都要力争有效果、高效率。教师要提高对诗歌教学的重视程度,在教学手法上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不断反思,不断总结,为初中生的英语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1] 许文婷. 英语诗歌写作感受美的教育[J]. 校园英语(中旬), 2014(10).

[2] 高强. 英语诗歌亦如画,一泓清可沁诗脾――有效开展初中英语诗歌教学漫谈[J]. 学周刊, 2015(25).

[3] 宋燕. 英语诗歌在《牛津初中英语》教学里的重要作用和意义[J]. 语数外学习, 2012(09).

[4] 杨小琴. 浅议初中英语教学中巧用英语诗歌[J]. 文理导航(中旬), 2010(04).

[5] 金朝华. 初中英语诗歌教学中的一点感悟――以《牛津初中英语》8A U7 Reading “A poem about the seasons”例析[J]. 中学教学参考, 2014(25).

英语小诗歌范文5

关键词: 诗歌 节奏 审美倾向 语法特征

中国和英国同为诗歌大国,历代名家辈出,都书写过辉煌的篇章,滋养了各自民族的心灵。汉语和英语由于表意语言和表音语言的巨大差异,有着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因此汉语的诗歌和英语的诗歌在题材、艺术特征等方面,既有相似之处,又颇有不同。诗歌集中体现了一门语言的特点和审美情趣。英语诗歌的学习,毫无疑问,将加强大学生对于英语语言的认识,获得美的享受;并且在对比中,从他者的眼光,获得对汉语诗歌的新认识。

一、诗歌有助于加强对英语节奏的把握

汉语和英语在节奏上存在巨大的差异,这一差异,对学生把握英语的节奏造成了极大的干扰。在教学中很容易发现,学生可以准确地读出一个个单词,但是很多都难以利用节奏,把孤立的单词和短语连贯起来,读出地道的句子。他们在一个句子中各个单词音节轻重的把握上缺乏自觉的意识,让习惯于捕捉重读音节的英美人听起来很别扭,造成沟通的障碍。这一现象,早已为有识之士所共见。诗歌作为一种具有高度音乐性的语言文学形式,能够在学生学习节奏这方面提供优美而高效的学习材料。

汉字是单音节,一个字一个音节,比如四言诗是一句四个音节,七言诗一句七个音节。而英语的单词在音节上有多种情况,有单音节、双音节、多音节。如果我们把音节看做每一句诗歌的基本单位,最容易给学生造成障碍的就是一句中哪些音节应该重读,哪些音节应该弱读。英语是一种重音语言,不仅有词重音,一个单词中只有一个重音或者外加一个次重音;还有语句中的重音,单词的发音在语句中会因为不同的情况有所改变。比如can,很多学生以为can和can’t的区别在t上,所以把t读清楚就好了。然而事实上,在肯定句中,can作为单词是弱读,发音是[k?藜n],can后的动词才会重读;在否定句,can’t是重读单词,发音才是[k?Vn],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是以can是否重读、字母a的发音是什么来区分肯定句和否定句的。因此重音对于分辨词性、句子长短及句意表达都具有重要作用。这些意识的缺乏,给学生的口语表达造成很多的障碍,潘文国就指出:“英语的多音节词呈呈现轻多重少的格局……汉语中的每个音节都有声调,不易弱化,多音节语流重音显得较多,所以中国人在讲英语的时常有过多使用重音的倾向。”

英语诗歌,尤其是古典格律诗,其节奏的基本形式是以轻重音构成的“音步”。音步讲究轻重音节的搭配,常常把多音节词截断,形成不同的格式,比如扬抑格、抑扬格等,再搭配不同的长短,比如四音步、五音步、八音步等。这些格式和步数相互组合,形成有规律的重复,使诗歌具有了节奏和音乐性。

以莫文蔚和李健的歌曲而广为青年学生所知的When You Are Old为例,全诗为三节,共十二行,以抑扬格五音步写成。我们来看看第一小节:When you are old and grey and full of sleep,/And nodding by the fire, take down this book,/And slowly read, and dream of the soft look,/Your eyes had once, and of their shadows deep. 每一句五个音步,每个音步先轻后重,好比音乐中的弱起。一行五个轻音五个重音交错,非常整齐,极富节奏感。学生可以通过打拍子的方式朗读诗歌,感受英语诗歌完全不同于汉语诗歌的音乐美,并从中开始发展出一种自觉的意识,留意和学习句子中音节的轻重情况。

二、诗歌有助于理解英汉语不同的审美倾向和语言特质

文学最早的形式是诗歌,诗歌集中体现了一个民族的艺术偏好和精神特质。汉语诗歌与英语诗歌相比,最为突出的就是它的抒情性和主观色彩。《诗经》、《楚辞》就具有强烈的抒情性。王昌龄在《诗格》中说“搜求于象,心入于境,神会于物,因心而得”、王夫之的“情景说”指出“情不虚情,情皆可景,景非虚景,景总含情”,以及王国维的名句“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都深刻反映了中国诗人的写作风格和美学思想。那就是在描绘外物和自然的时候,不是追求对现实的再现,而是借景抒情,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

英语诗歌则不然。西方最早的诗歌是叙事诗,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内容宏大,善于铺陈,直率深刻,与汉语诗歌占主流地位的短小抒情的诗歌迥异其趣。而且与汉语诗歌优美、含蓄不同的是,英语诗歌贯彻了西方文学中“摹仿自然”的传统,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物我两分。徐行言就指出:“对自然具象的描摹构成了西方艺术的传统。从古希腊,经中世纪到文艺复兴,无数的艺术家都在尽其所能地丰富和发展写实技艺,以便更逼真地描摹现实的场景。”因此,英语诗歌所包含的意象,通常客观直白,精细朴质,没有汉语那种朦胧模糊的美,甚至有时候会书写一些怪诞丑恶的形象,反映真实的现实世界。这一点,让很多初读英语诗歌的学生很不容易接受,这就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欣赏英语诗歌所体现出来的一些不同于汉语诗歌的优秀特质;英语诗歌题材更加广泛;喜欢描写狂暴的自然和悬崖峭壁等,充满对力量的崇拜和阳刚之气;诗歌中的意象精准周严,充满理性之美。

比如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阅读雪莱的《西风颂》。该诗的第五部分是这样的:Drive my dead thoughts over the universe/Like withered leaves to quicken a new birth!/And, by the incantation of this verse,/Scatter, as from an unextinguished hearth/Ashes and sparks,my words among mankind!/Be through my lips to unawakened Earth/The trumpet of a prophecy!O Wind,/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不同于汉语古典诗歌的婉约和简洁,这首诗的描写率直而豪放,充满着强烈的情感,最后一句所传达的哲理抚慰了多少失意的灵魂,让他们重燃生活的热情,鼓舞他们勇往直前。

三、诗歌可以加深对英汉语不同的语法特点的理解

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提出汉语是“超等词汇的典型”,倾向于使用词汇工具,少组织性,是典型的语义型语言;而英语所属的印欧语是“超等语法的标本”,有最多的组织性,是典型的语法型语言。英汉语在这方面的差异,对于学生克服母语的干扰,从理论的高度加深对于英语这门语言的认识非常重要。但是这些内容在讲授中,学生很容易感到抽象、难以理解。在教学中如果以诗歌为学习材料,就非常具体了。以许渊冲翻译的《静夜思》为例:Before my bed a pool of light,/Can it be hoarfrost on the ground?/Looking up, I find the moon bright;/Bowing, in homesickness I’m drowned.

对比原作和译文,第一个突出的特征就是增补了主语。原诗自始至终没有出现吟诵的主体,而在译文中出现了my和I这样的词。根据赵元任的观点,汉语是“话题-说明”的结构框架,只要语义能够沟通,有上下文的提示,话题可以省略,有较强是随意性,因此我们在汉语诗歌里看到大量的无主句。英语有着严密的句法结构,一个句子必须有一个主语、一个谓语,并由一致关系联系在一起,人们不是依赖语境,而是依赖一个句子中的内在结构去理解句子,因此不可以随便省略,有很大的强制性。因此,译文中是必须要补充主语的。第二个明显的地方是原句看不出动作发生的时间,有可能发生在过去,有可能发生在写作当时。译文把时间处理为一般现在时。第三行的两个动作“举”和”望”,译文把“举”译为“looking up”,属于现在分词做伴随状语,把“望”译为“find”,属于谓语动词。从此处可以看出,汉字由于缺乏形态变化,需要借助词汇手段去表达动作发生的时间,而在诗歌里面不会经常用这些词汇手段,因此造成时间上的模糊,这在英语里是不被允许的,必须由译者自行判断去把原诗的时间落实。另外,汉语没有英语中一个句子只能有一个谓语的强制要求,在出现多个动词的情况下,译文中必须决定由哪一个动词充当谓语,其他降为非谓语。

由此可以看出英语的特征是精准、严密、一丝不苟,这里面包含逻辑的精神。读惯汉语诗歌的学生,刚开始会感到英语诗歌在描写情感和自然方面过于直露和确定,没有汉语诗歌那么婉约优美、沁人心脾。经过老师的引导,让他们理解由于英语的句子更多依赖形式的连接和内在的结构,也就是把内在的思维进行外在形式的表达,不容易发生理解的偏差,更有利于交流和传承,这也是西方科学能够获得长足进步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一理性精神,也赋予了英语诗歌一种朴素刚健的美。在学生写英语句子的时候,会更加留意句子在形式上的连接和表现,克服母语思维的干扰。另外,汉语诗歌由于经常缺主语,动作发生时间也不交代,因此朱徽曾提出汉语诗歌的“意象往往超越时间空间,将诗人一时一地的个人体验化为普遍的恒常经验,而英语诗歌中的意象,由于其时空关系和语法关系都比较清楚,常常就缺乏这样的功能”。再加上抒情诗的发达,那些诗歌名篇,常常超乎了时空的存在,让每一个读者都感到这首诗在抒发自己此时此地之情,有着强烈的代入之感。汉语诗歌这种独特的美和意象的堆积,也曾深深影响过英语诗歌,促进了英语诗歌的发展。

综上所述,诗歌作为一种凝练精粹的语言艺术,不仅能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获得美的熏陶,而且能集中体现一门语言的特征,通过诗歌的学习,能让大学生理解英汉语的不同之处,从理论上加深对英语语言和母语的认识。

参考文献:

[1]潘文国.英汉语言对比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82.

英语小诗歌范文6

关键词: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 诗歌教学 教学赏析

“读诗使人灵秀”。读古诗不仅能使人灵秀,更重要的是诗词的诗力、诗理、诗趣能改变人的性格,陶冶人的情操。学习古诗词尚有如此的魅力和好处,欣赏英语诗歌同样犹如在花的世界中徜徉的意境和奇效。

我有幸听了一节英语研讨课,教学内容是8A Unit5的Reading,这部分是一首英语诗歌Seasons of the year,听这节课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我将自己的所得整理成文,和各位共享。

一、以画引入,情景交融

英语研讨课选择教英语诗歌的,我第一次见到。可是这一次却让我大开眼界、大饱眼福。执教者渊博的知识、赏诗技巧的点拨,俨然是一位语文老师在上古诗词课,其情其景,令人历历在目,经久难忘。

执教者先用问题“How many seasons are there in a year?”开门见山地进入正题:Seasons of the year,再用多媒体展示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的四幅图片。这四幅图片把学生立刻带进了春暖花开的春天、如火如荼的夏季、金灿灿的收获的秋天、冰天雪地的冬天。以Which season do you like best?Why?为活动主线,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几幅画,在欣赏画面的同时,训练学生的口语能力和运用英语的能力,以及看图说话能力。

在学生熟练地谈论图片、流利地表达自己所喜爱的季节后,执教者“笔锋一转”,用英语导入新课:刚才我们进行了看图说话,如果将这四幅图片的内容连起来,则一定是一首优美的散文诗。那么现在我们来欣赏一首小诗Seasons of the year,通过读和欣赏这首诗歌,让我们一起走进诗的意境,体会诗歌的美。学生的学习热情被点燃,迫不及待地投入到下一环节,走进美妙的诗的世界里。

二、读诗赏诗,体会意境美

读诗、赏诗是这节课的中心环节,如何引导学生读、赏这首诗,执教者独具匠心、卓越的教学艺术令在座各位惊叹不已。

1.读诗的环节有序进行。先是执教老师声情并茂、抑扬顿挫、和谐押韵地诵读,把一首看似简单的英文诗歌,读得那么投入、那么动听,像无数美丽的音符,跳跃在教室里、荡漾在听课者的心湖中。紧接着,让学生反复读;播放录音,让学生模仿读,直到学生读到押韵、读出诗的感觉、诗的韵律美。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赏诗,更见其教学功底之深厚。先是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每一段诗的大意—懂诗。再问:What is the main character of a poem?(诗歌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得出:押韵。进而引导学生找出韵脚有哪几个?谁和谁押韵,押什么韵,等等。通过讨论这些问题,Reading B的答案自然浮出水面。

2.最精彩的是教师把问题对诗的分析,令在座者暗暗叫绝。首先引导学生看诗歌的第一句Winter days are full of snow,再引导学生观察最后一句The snow seasons will begin,and it will be a new year once again,促使学生了解这首诗歌由冬天开篇、由冬天结束,首尾呼应、浑然一体。然后,跳跃式分析诗句,因为是为了服务于学生的质疑。有学生问道:Autumn leaves turn brown,为什么用turn brown,而不是常说的turn yellow?对于学生的质疑,多由学生解决。学生分析讨论后发现,如果用了turn yellow就不押韵了。

一位学生问道:在Bees and butterflies play among flowers,Then hide from the April showers.这句诗歌中,hide from怎么理解,又为什么说是四月的雨,四月的雨为什么用shower,shower是大暴雨,四月哪儿来的大暴雨?是不是用错了?我很欣赏学生的细心,但这个问题问得有点尖刻。执教老师竖起了大拇指,显然是对学生的最佳褒奖。哪料,执教老师没有直接给学生答案,而是把问题抛给了小组合作讨论,执教老师在小组间转了一圈,适时指指点点,之后,学生讨论的结果着实令我们吃惊,真是“强将手下无弱兵”。

三、揭示诗理,诗更美

在教学英语诗歌时,一般教师只是读一读、理解理解押韵、读懂诗歌的大意、做做课后练习,一节课也就画上了句号。而这位老师教学这首诗歌时,真的是非同一般,对诗理的揭示给了我们许多启示。

执教老师启发学生:The poem starts with winter and ends with winter.Do you know why?等学生给出了自己的不同想法后,教师总结: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所以,这首一年四季的诗歌,从冬的洗礼开始,迎来阳光明媚、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春天;有人将一个人的一生比作一年四季,冬天是一年四季的结尾,也象征着人生的结束,因此,这首诗以冬作结,寓意深刻。我们八年级的学生正值青春年少,我们正值spring,正如The days of spring are windy and bright所言,春天有温暖的阳光,也有“春面不含杨柳风”的微风的抚摸,其实,这儿的windy何尝不是人生中可能应经历的风雨,不经风雨,何以见彩虹,没有今天的风雨相伴,怎么会有明天的bright future?这段话,既是对诗理的揭示,又是三维目标的实现,将这节课推向了高潮。

无论什么类型的课,只要教师用心,改变单纯灌输知识的教学方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坚持“人本教育”,课堂就都会精彩无限。

参考文献:

英语小诗歌范文7

关键词:卡明斯;设计诗;书写变异

在文体学上,语言变异是指偏离语言常规的语言形式,其目的在于造成一种“突出”的语用效果。变异的种类有很多,英国语言学家利奇将变异分为“语音变异、书写变异、词汇变异、语法变异、语义变异、方言变异、语域变异和历史时代的变异等八类”。变异是为了达到前景化,制造引人注意、创造新奇的效果。从美学目的出发,对常规语言从不同方面进行不同程度的变异能使人耳目一新、印象深刻。书写变异作为语言变异的一种常见形式,能直观地体现作者的语用目的。

广义来说,书写是指语言的视觉载体,书写涉及到字母、数字体系及标点、大写、标题、括号、图表、段落空格等。书写变异经常被用在诗歌中。诗人为了表达需要可以制造形式多样的书写变异,以此创作出新奇有趣的诗歌,这不仅制造了丰富的美感和强烈的视觉效果,还激发了读者品读玩味的兴趣。

著名语言学家穆卡洛夫斯基认为:“诗歌语言的精髓在于对常规语言的违反,这种系统的违反使得诗歌语言成为可能,没有变异,就没有诗歌”。在书写变异的应用上,美国诗人卡明斯可谓首屈一指,他在通过书写变异技巧达到视觉印象上的花样翻新方面可谓登峰造极。这位毕业于哈佛大学的文学硕士曾在巴黎学过绘画,这对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他将自己的诗成为“画诗”,因为他的诗基本上都是画。他注重诗歌的视觉效果,以诗行排列组合出生动的形式视觉,极富艺术性。卡明斯谢世半个世纪,他奇特的诗歌作品,至今仍受关注。而今,在中国的诗歌创作者中,也出现了一位诗人兼设计师朱赢椿。他于2011年12月出版的诗集《设计诗》中,收录了数十首由视觉画面构成,只有设计师才能完成的新型中国诗歌。每首诗虽由汉字写成,但由图形传意,将现代诗与文字设计新颖地结合起来,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得到了很多文学爱好者的热力追捧。朱赢椿的设计诗与卡明斯的画诗交相辉映、相得益彰,虽所处的历史时间不尽相同,但同作为视觉诗,都充分调动了书写上的各种元素,将视觉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展现了诗歌的无穷魅力,实践着“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美学追求。总体来说,他们二者在书写变异手段上的具体做法是:从诗的外形上,通过不规则的音节、字母、标点符号、句法和印刷格式赋予文字以生动的视觉形象,从而强化诗的内在想象,传递诗的内涵。而鉴于英汉语言文字的特点,二者在书写变异手段上存在相同之处亦有不同之处,笔者将从两方面进行具体阐述。

卡明斯画诗及中国设计诗在文字变异技巧上的相同点主要是通过空间排布与留白制造视觉图案和通过字符拆分与重组强化视觉形象。以下将通过具体的诗歌例子对相同点加以说明。

一、通过空间排布与留白制造视觉图案,在排列诗歌的模式上进行变异。从传统意义而言,诗歌一般遵循左边对齐,右边不规则的竖行排列原则。然而画诗和设计诗都打破了这一传统,通过图示直接反映了诗人们的意图,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卡明斯的诗歌《蜂鸟》。《蜂鸟》一诗中从头到尾没有大写字母,连我(I)也用小写,以此表现蜂鸟的小巧。诗歌前半部英文字母长度逐行递增,后半部分英文字母长度逐行递减,如此均称地组成鸟的双翼,中间最长的一行象征蜂鸟的头和尖嘴,这样整体的版式形成一只张开双翼的鸟的平面图案。卡明斯还在另一首诗歌中通过大片的留白,建立起一份报纸的整体空间画面,折射出一张旧报纸皱巴巴的立体形象,可谓别出心裁。同样在《设计诗》一书中,视觉版式这个技巧也得以体现。例如《牙掉了》一诗通过“牙”字组成牙齿排列的形状,展现牙齿掉落的样子;《向往自由的鱼》将文字排成鱼缸的形状,呈现鱼在鱼缸中游的效果。另首诗歌在描写流星的部分虽只有一句话“一颗闪亮的流星在漆黑的夜空划过长长的弧线落在不远处的村庄”,但是作者将这句话模仿流星从左向右自上而下划落的样子排版,并让字体越来越小,让人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流星划落天空直至消失不见,让读者有了逼真的视觉体验。通过文字空间排布进行排版变异是重要的相同点,惟妙惟肖,体现出了视觉诗的动态理念。

二、通过字符拆分与重组强化视觉形象,大量运用“碎片化”、“图片化”、“拼贴”、“重组”等技巧,增强读者的主动阅读性和阅读兴趣。为了使呈现诗中描写的视觉形象,卡明斯按照立体派“把一切物体形象破坏和解体,然后加以主观的组成”的主张,大量使用拆字和迭词,这个书写变异手段在他的脍炙人口的名作《l(a)》中应用得最为充分。这首诗包括了四个英文单词:a leaf falls,loneliness;卡明斯将这四个英文单词拆开,加上括号,竖着排成9列:l(a,le,af,fa,ll,s),one,l,iness,并按1、3、1、3、1这样一个十分工整的诗歌形式分成5小节诗。通过这一符号的拆分,“孤单”这一抽象概念和“一叶落下”这一具体形象之间联系了起来,读者仿佛感受到落叶飘零的凄凉,也感受到形单影只的落寞。在字符合并重组技巧上,卡明斯在《野牛比尔死翘翘》一诗中,为了表现野牛比尔开枪出手快准狠,他将one,two,three,four,five五个单词不加空格和标点地练成字群,还把pigeions just like that连在一起,以表现鸽子一一应声落地就象他开枪那样神速。《刹那花开》这首设计诗中,诗人在诗的结尾,巧妙地将“花”这一汉字所有的笔画拆开散落,呈现花瓣散满地的意境,与前文对比,形象地体现了生命由盛转衰的过程。《心》也设计得巧妙,通过单个字的比划拆分与重组展现了心灵相遇和分离的画面。

然而,英汉文字又有较大的差异:汉语是象形文字,是独立的方块字而英文词是由的英文字母构成的,有大小写之别,也易于拆分。汉字都是单音节的,而不像英文那样是一串字母。所以在诗歌的书写变异上也出现了各自的特点。比如英诗可以通过印刷符号的大小写和标点符号的使用完成书写变异,而中文由于其方块字的特性,能够通过汉字上下左右的排列、汉字线条的粗细、墨色的浓淡深浅及汉字的虚化达到视觉上的效果。

在卡明斯的画诗中,诗人灵活借助英语字母的特点,通过大小写、标点及拼写的变异使得字母达到了重点突出的作用。如诗歌《in Just》中,balloonman在诗尾变成balloonMan来暗示孩子的成长过程。《蚱蜢》一诗里,卡明斯把英文蚱蜢grasshopper这个词的11个字母颠三倒四、忽大忽小地排列,乍一看都是混乱的字母拼写、残缺的单词碎片,如r-p-o-p-h-e-s-s-a-g-r,PPEGORHASS,gRrEaPsPhOs,到诗最后一行惊现一个完整单词,读者才恍然大悟,原来那些杂乱拼写都是“grasshopper”这个单词的变异,再看这首诗,之前的杂乱无序立马有了意义。诗中还把leaps拆开并用大小写排成l/eA/ ! p/S,把arriving排成a/r/rIvInG,目的也是为了表现一种跳跃感。这样一来,整首诗构成了一副生动活泼生趣盎然的图景,一只时隐时现、上蹿下跳的蚱蜢形象跃然纸上。除此之外,卡明斯还在他一句诗mOOn Over tOwn mOOn中通过大写字母的使用来使字母成为美术符号,表现一轮满月在城镇上空移动的形象。以上这些栩栩如生的画面都是借助了英文的标点、大小写及拼写的特点,体现了英诗在书写变异上的独特之处与美感。

就像上文提到的,汉字也可通过上下左右的排列、汉字线条的粗细、墨色的浓淡深浅及汉字的虚化等书写变异手段实现表情达意、加强视觉观感的效果。《设计诗》中的一些诗作就充分利用了这些技巧。如《汤太咸了》一诗通过文字颜色的由深变浅来展现味觉体验,用直观的视觉来体现味觉,有通感之效。《刹那花开》诗中通过“花”这一汉字的不断放大展现花开的过程,将文字逐渐图像化,仿若一朵花真的在眼前盛开。还有一首,诗句为“前年,我一个人生活,人像神仙一样快活的人;去年,我两个人生活,从此变成另一个人的随从;今年,我三个人生活,众人只把我当成最忠实的听众。”三段竖排设计,每段加黑加大突出了“人”“从”“众”三字,递增变化形式感强。另一首描述列车飞驰的窗外景象时,“青山,绿柳,老牛,农夫”四个词语是虚化的模糊设计,就像人坐在飞驰的车里看到的窗外景象。所举均为《设计诗》一书中运用书写变异的典型例子,充分结合了汉语言文字的特点,无疑是对当代中国诗歌创作的一场革命。

以上即是对卡明斯画诗及中国设计诗在书写变异手段上的异同比较,熟悉掌握二者的异同能帮助广大诗歌读者更好理解诗歌、品味诗歌。在理解过程中,读者可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将对文本自上而下的宏观把握与自下而上的局部建构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对书写变异及其它各类语言变异的敏感度,尽力体会前景与背景、常规与变异之间的细微差异。

此外,卡明斯的画诗和设计诗都属于视觉诗,它由来已久,并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及变革。卡明斯承上启下,以他的特色、以他独具风格的语言技巧发展了这种形式的诗歌。而中文的所谓“设计诗“,在宋代就有类似诗体,但设计诗、视觉诗在中国一直没有形成主流。近年来,随着人们走进视觉文化和读图时代,电影、电视、创意广告、多媒体、网络等媒介使得视觉文化越来越流行,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的传统诗歌必然要受到很大冲击,视觉诗正好可以在图像和文字之间找到新的结合创新点,来拓展诗歌的道路。伴随着朱赢椿的大师《设计诗》的风靡以及越来越便捷现代的印刷排版技术,笔者相信,设计诗会得到更多人的关注、效仿和使用,除了一般的文学诗歌创作,还可用于海报设计、广告设计中。同时笔者认为,更加多元化的书写变异手段将会被应用到设计诗中,比如使用阿拉伯数字、希腊罗马字符、法语意大利语或其它字符号@、#、&、*等,甚至使用对汉字的扭曲变形处理或进行彩色印刷将多彩颜色的元素加入其中,彻底打破中规中矩的传统诗歌模式。

变异语言是诗歌的一大特色,而书写变异正是变异语言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卡明斯画诗和中国的设计诗虽同属视觉诗,但由于英汉语言文字的不同特点,两者在书写变异手段上也有所异同。掌握这些异同能更好地理解视觉诗、创作视觉诗,通过各种书写上的花样翻新给诗歌创作带来源源不断的生机和活力。(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Geoffrey N.Leech.A Linguistic Guide to English Poetry[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2]朱赢椿.设计诗[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英语小诗歌范文8

关键词:国外译介 李白 共性

基金项目:绵阳师范学院校级项目,《华夏集》中李白诗歌的误译研究(2013B06)

李白诗歌的英译历史,粗略可以分为20世纪以前、20世纪前半叶、20世纪后半叶以及当前四个阶段。在这四个阶段,参与李白诗歌英译活动的翻译主体众多,涉及西方传教士、英美学者、日本籍译者以及汉语学者。应该说,这些译者们可贵的努力在李白诗歌传播方面作出了宝贵的贡献。本文将聚焦李白诗歌的国外译者,主要考察小烟熏良、庞德和洛威尔,梳理他们在英译李白诗歌过程中存在的共通之处。

一、初衷

国外译者译介李白,都是积极态度下的主动译介,他们普遍有着一定的中国文化功底,并且对东方文化如痴如醉地热爱。巧合的是他们和日本都有一定的关联。庞德接触的东方文学的最早对象并不是中国文学。他翻译了希腊诗歌、意大利诗歌,之后把目光转向了日本能剧。但在接触了费氏手稿中的中国古诗后,他对日本能剧的热情很快被中国文学所替代。基于美国东方学者费罗伦萨的手稿,在汉学家赫伯特・翟里斯(Herbert Giles)以及两位日本学者森槐南(Mori Kainan)和有贺永雄(Ariga Nagao)的帮助下,饮誉全球的《华夏集》问世。《华夏集》中共有十九首诗歌,李白诗歌就占十二首,由此可见庞德对李白诗歌的钟爱。

洛威尔译介李白也有着强烈的汉学情愫。她的哥哥在日本期间给她捎回的中国艺术品使她对东方文化产生了情愫。她与亦是汉学家的洛伦斯・埃斯库弗(Florence Ayscough) 合作,共同完成了《松花笺》(Fir-Flower Tablets:Poems From the Chinese)这部继庞德所译《华夏集》之后的又一部广受欢迎的汉诗译本。松花笺,又称薛涛笺或浣花笺。译诗集以与中国女诗人薛涛相关的“松花笺”取名,充分展现了洛威尔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和向往。在诗集中,洛威尔对李白青睐有加,选取了83首李白的诗歌,占诗歌总数的半数之多。

小烟熏良所译的《李白诗集》是英语世界第一部独立译介李白的英译诗集。童年时候在其父亲的熏陶下,小烟熏良开始背诵李白的短诗。1907-1925年期间小烟留学美国,在他身上随时都揣有李白诗集,一有空便拿来翻译。1915年庞德的《华夏集》横空出世,激发了小烟全面译介李白的决心。在《华夏集》后的第二年,小烟的译本《李白诗集》便问世。和《华夏集》不同的是,《华夏集》中李白诗歌只是一部分,而《李白诗集》,顾名思义,是专门译介李白。全诗集共收录李白诗歌124首,涉及五言、七言、乐府等题材,全面反映了李白的生平和所经历的时代。小烟熏良对李白的热衷是发自内心的。在《答闻一多先生》一文中,小烟熏良提到他翻译李白的目的是要“介绍一个在中国最有名的古诗人给欧西的文坛”(徐志摩,2005:132)。在他看来,作为一个日本人向英美世界译介李白诗歌,是因为他认为李白既是中国的,也是东方的,更是世界的,让世界更多的人阅读李白诗歌是件愉快的事。

二、诗学观

在译介李白过程中,译者诗学观体现在译作中,翻译观和诗学观相互融合渗透,在传播李白诗歌的同时,也在文学领域和翻译理论方面结出了成果,这一点在国外译者身上共通存在。诗学观对庞德《华夏集》的影响毋庸置疑。庞德为了摆脱英国诗歌传统的束缚,打破维多利亚滥情的抒情方式、陈腐没有新意的诗歌用词以及僵化死板的诗歌节奏,致力对英语诗歌进行革新。中国古诗的“音乐美”、“意象美”和“神韵美”与庞德探索的新诗方向一拍即合,庞德为之欣喜若狂。他将自己的意象诗学融入翻译中,并在诗歌选材上别有用心,挑取那些以战乱离愁等战争题材为主的诗,试图以其中悲愁的意境去迎合英语世界期望重构和拯救的心理。实际上,战乱离愁正是当时经历战争折磨的英语世界人民的切肤之痛,因此《华夏集》与当时英美人们很容易产生共鸣,庞德的新诗运动也开展得轰轰烈烈。同样作为意象派诗人的洛威尔以及弗洛伦斯・埃斯库弗,她们用短小精悍而意味含蓄的小诗再现李白诗歌的美,同样也是因为他们感觉到李白诗歌中简练精确、新颖含蓄的意象正是她们千方百计寻觅的,李白诗歌正好是意象派诗歌理论的最佳例证。因此,在翻译时,她们以李白诗歌为武器,汲取了李白诗歌的艺术精华,打破了英美诗歌的传统范式,有力推动了美国新诗运动。

译介李白诗歌过程中,由于译者诗学思想的差异,一直存在将李白诗歌是翻译成自由体还是翻译成律诗的争论。中国译者中,以翁显良为代表的译者主张将李白诗歌译成散文,而以许渊冲为代表的译者却主张在翻译李白诗歌时须保持原诗的韵律。无独有偶,国外译者中,翻译诗学的不同同样将译者分化成支持译成律诗和支持译成自由体两大阵营。以翟理斯和弗莱彻为代表的学者主张将李白诗歌译为律诗,而以庞德、洛威尔、埃斯库弗等为代表的美国译者,以及日本籍译者小烟熏良坚持将李白诗歌译成自由体。小烟的翻译诗学是“散体意译”,《李白诗集》中全部是通俗易懂、自由流畅的散文诗,而并非李白原诗中三言、五言或者是七言的诗歌形式。

三、误译

国外译者译介李白诗歌普遍存在误译现象。误译可体现在语言层面和文化层面。语言层面上,主要是拆字和拆词。拆字的译法在意象派译者的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庞德继承了费氏的衣钵,认为汉字是象形文字,因此可以拆开来理解。如 “明”可拆成“日”、“月”两部分,“”可拆成“木”在“日”中。而洛威尔在译介李白时强硬坚持“拆字法”。在她看来,将“图画文字”的汉字拆开,汉字的偏旁、部首的含义融入译诗中,这样能与整首诗歌的意境相吻合。应该说,“拆字”是对汉字极不科学的理解,是冒险的做法,但对诗歌中个别的字,拆字法的确也产生了“歪打正着”的效果。至于拆词方面,汉语中的词分为单纯词和合成词,单纯词表达一个整体概念,是不能随便拆开逐字理解翻译的。小烟熏良将“青春几何时”中的“青春”译成“The green spring”,明显是将“青春”一词分开理解。“青”译成“green”,“春”译成“spring”,但“green spring”合在一起和汉语中“青春”的意思早已大相径庭。同样 “兰陵美酒郁金香”一句, “郁金”是个单纯词,指的是一种有着浓烈香味的香草。小烟将之拆开,逐字译为“golden hue”,着实谬以千里。小烟承认在处理这些“独有的国民性或民族特性”的名词时的确力不从心。他说,“在另一种文化中难以找到确切相符的表达方式时,翻译的难处简直没法设想”。文化误译体现在国外译者在处理中国文化中诸如典故、俗语等一些特质的东西时,要么根本没法理解,要么理解发生偏差。比如,庞德将“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译成:“Forever and forever and forever. Why should I climb the look out? ”这就抹去了“抱柱信”和“望夫台”这两个典故所蕴含的特质文化,而“郎骑竹马来” 一句中,“bamboo stilts, playing horse”也扭曲了中国文化中“竹马”的意思。

尽管国外学者在译介李白时普遍存在失误之处,但实际上他们译介李白的态度是认真的,为之付出的努力是可贵的。休・肯纳在《庞德介绍》中提到,庞德在译李白的一首诗时,为了准确地将一种情调用十四个词表达出来,反复推敲竟长达六个月之久。洛威尔不通中文,为了精确理解汉诗,她在埃斯库弗的帮助下进行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为深入读透一首诗,她称道:“实有四条途径:其一,中文文本,为音律记;其二,词汇之词典意义;其三,汉字分析;其四,埃斯库弗女士的精心诠释,包括她认为我必须明了的典故、历史、传说、地理等。”同样,小烟熏良为了帮助英语读者正确理解李白诗歌的内涵,他煞费苦心地大量采用添加注释的方法,对李白诗歌中的专有名词、文学典故等加以诠释,这种努力难能可贵。

四、接受

同一文明在不同时期接受情况是不同的。《华夏集》问世后,在英美世界掀起了前所未有的“中国热”。《河上商之妻:一封书信》一诗入选权威的《诺顿美国诗选》,被列为“美国名诗101首”之一。《松花笺》一直受到诗人、学者的垂青。它多次再版,直到1971年仍有重印本面世。《李白诗集》中,多首诗歌被英美作曲家谱成曲子,广为流传。不可否认,小烟熏良、庞德和洛威尔这三位国外译介李白的集大成者,在为促进汉诗和李白文化在英语世界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小烟熏良.答闻一多先生[A]//徐志摩全集・第七卷・翻译

作品[C].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5).

[2] 祝朝伟.构建与反思[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3] Amy Lowell,Florence Ayscough.Fir-flower Tablets:Poems

From the Chinese[C].Westport Connecticut:Hyperion Press,

Inc,1971.

[4] Harley Farnsworth Mac Nair.Florence Asycough&Amy Lowell:

Correspondence of a Friendship[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1945.

[5] 邬国平,邬晨云.李白诗歌的第一部英译文本――小烟熏

英语小诗歌范文9

急剧变幻的数字化使人们更多了一些生命漂泊之感和向往安顿之情,更易引发对恬美精神家园的怀想,对大自然古朴、清新和粗犷境界的渴望及对田园牧歌般古典情味和悠远诗韵的共鸣。“哀乐之心感,而歌咏之声发。”歌谣是最早的初民文学体式,由语言、音乐、动作三者构成。诗是用文学写成的歌谣,为产生歌谣般的效果,要求诗歌意美、形美、音美。故诗人都自觉讲究韵律,产生轻重缓急、抑扬顿挫之效,在功能上起到传情达意的作用。

一、英国民族自古有爱好抒情诗歌的传统。

远在中世纪,一些民间诗人把诺曼人的《贝奥武甫》故事改编成英语古典长诗。该诗约三千行,每行有头韵,但无尾韵。还有一些较短的英国民间歌谣保存下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这些诗歌朴实感人,且形成了自己的格律。

杰费里 乔叟(Geoffery Chamcer 1340―1400)是古英国诗歌的继承者和近代诗歌的开拓者。他不仅用法语、拉丁语、英语翻译和创作许多著名诗篇,而且还为英国诗坛草创了三节联韵等诗体,为英诗的音律、韵律体裁、题材等做了许多开创性工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十四行诗的发展与影响。

十四行诗源于欧洲意大利,到文艺复兴时期已有一套完整的格律,其中又以意大利人彼特拉克(Petrach 1304―1374)创作的十四行诗最为有名。此后英人托马斯 怀特(Thomas Watty 1503―1542)和享利 霍华德 萨里伯爵(Henry Howard Earl of Surry 1517―1547)合作,将十四行诗引进英国,并根据英语特点作了改进和推广。此后,十四行诗成为英国诗人和读者喜爱的诗体,许多著名诗人都有十四行诗作问世,其中埃德蒙 斯宾塞(Edmun Spenser 1552―1599)、威廉 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 1564―1616)、约翰 弥尔顿(John Milton 1608―1674),乔 诺 戈登 拜伦(G N Gorden Byron 1788―1824)、波 比 雪莱(P B Shelly 1792―1822)等,十四行诗和其他英国诗体一样,在女皇伊丽莎白王朝达到鼎盛时代,有“诗的王国”的美称。十四行诗体传遍世界各国,成为世界性诗体。十四行诗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一度在我国兴起。也曾出现过许多名家名篇。

三、英文十四行诗的特征。

1.诗行。顾名思义,每首只能写十四行,如斯宾塞1595年发表的《爱情小诗》由八十九首十四行诗组成。莎士比亚于1608年将其一百五十四首十四行诗合成一集出版。布朗宁所著《葡萄牙十四行诗》由四十四首构成。也有将十四行诗与其他诗体的诗合集出版的,如拜伦将其所著十四行诗收集在《锡庸囚徒》的集子里等。

彼特拉克体分十四行诗为两部份,前八行称otve,由两节四行诗组成,后六行称Sestet由两节三行诗组成。十四行诗移植到英国后,有些人仍按彼体,多数作家改全诗由三节四行诗和一节二行诗组成。每行的词数有多有少,最少五个词,最多十个词,如斯宾塞《爱情小诗》第三十四首《如同一只船驶在茫茫的海面》的第一节:

Lyke as a ship that through the Ocean Wyde,

如同一只船驶在茫茫的海面,

By conduct of some star doth make her way,

全凭着一颗星辰来为它导航,

Whenas a storme hath dimd her frusty Guyde,

一旦风暴把可靠的向导遮暗,

Out of her course doth wander far astray.

它就会远离自己的航道飘荡。

由此可知,英语在成词之前只是一个纯粹的表音符号。英词有一词一音,也有一词多音,语句中的谓语须随主语的人称、数量、动作、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语句中须借助于介词、助词、连接词和代名词等,难于硬性规定每句诗的词数,只能以行为单位。

2.诗韵(rhyme)。诗韵是诗体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诗人有自觉要求诗歌押韵的传统,其目的是使诗歌便于吟诵,使听众悦耳,往复回还,便于记忆和歌唱,给人以音乐的美感。英国早期民间行吟诗人把民间故事编写成诗的形式,当众吟诵或歌唱。英诗用韵的进程是早期有无韵诗、头韵诗、尾韵诗、兼有头和尾韵的诗,到后来只有尾韵诗了。其严谨格律表现在每行诗都安排了不同的尾韵,几位名家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体例,以不同拉丁字母表示每行韵脚的种类、排列顺序,表示各种诗体尾韵的组合形式。⑴.Petrach (彼特拉克体)abba,abba,cdc,dcd又称抱韵,每首ab韵脚重复出现四次,c、d重复三次。⑵.Spenser (斯宾塞体),abab bcbc cdcd ee又称套韵,每首bc韵脚重复四次,a、d、e重复两次。⑶.Shakespeare(莎士比亚体)abab,cdcd efef gg各韵脚均重复两次。⑷.Shelly(雪莱)由四组三行诗和一组双行诗组成,aba bcb cdc ded ff。b、c、d韵脚重复三次,a、f重复两次,e重复一次。又如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五十五首《白石或者帝王们镀金的纪念碑》中的第二节。

When wasteful war shall status overturn,

毁灭的战争是会把铜像推倒,

And broils root out the work of masonry.

火也会把巨厦连根儿烧光。

Nor Mars his sword nor wars quick firshall brun,

但是战神的利剑或烈火烧不掉,

The Living record of your memory.

你刻在人们心头的鲜明印象。

本诗第二节体裁为cdcd韵脚有两个元音两个辅音,整首诗中韵脚有元音四个,辅音十个,前录莎氏《爱情小诗》第三十四首第一节中韵脚四个全是元音,整首诗中有元音八个,辅音六个。十四行诗每行都有韵脚,彼体、莎体有两种韵脚重复出现四次,余句分别重复出现三次或二次,增加了写作难度,莎体以后,减少了重复出现的次数。为了使韵脚和轻重音节搭配符合诗体格律,诗人在写作中,采用许多变通手法:(1)利用某些拼写形式与今不同的词,如wyde 代wide,guyde 代guide;(2)颠倒顺序,把形容词放在动词或名词前面,动词放在名词前面等,wide ocean 改为ocean wide,overturn statues改为 statues overturn;(3)颠倒句型或把一句拆为两句,如莎氏第五十五首十四行诗第一节首句the gilded monuments“of princes”,把后二词拆到第二行,同样把第三行more blight in these contents“then unswept store”后第三词拆到第四行。

3.轻重音节奏。十四行诗是在群众中演唱的歌谣,为了得到大众喜爱,不仅重视诗歌内容,而且讲究声韵、节奏的抑扬顿挫,后人写十四行诗,仍继承这一优良传统,形成严谨的格律,彼特拉克体就规定每行要有十一个音节,传入英国后,大多规定每行五个音步(foot),每步轻重两个音节,共十个音节。如弥尔顿十四行诗《梦亡妻》第三、四节。(cdc dcd)。

Came vested all in white pure as her mind ,

她穿着和她心灵一样纯洁的白袍走来

Her face was veiled; yet to my faced slight.

脸上蒙着面纱,我真切地看到了

Love, sweetness, goodness,in her person shined,

爱恋、温柔、善良,在她身上闪耀

So clear as in no face with more delight,

任何人都不及她脸上显出的喜悦

But, oh as to embrace me she inclined,

唉,正当她俯身要和我拥抱时,

I waked, she fled, and day brought back my night.

我醒了她却逃了,虽在白天我重回到黑夜。

弥尔顿在《梦亡妻》这两节诗中,在描述相会与分离的场景中缠绵悱恻,荡气回肠,与本文摘录的前两节诗相互辉映,达到了的无与伦比的艺术高度。

总之,英文十四行诗依靠自身魅力,适应形势变化,得到人民喜爱,并延续了四百余年。英国诗歌自文艺复兴至现代,形成多种诗歌风格共存,没有因某一诗歌流派的崛起而产生对传统风格的否定,而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同时,每一流派也在改革扬弃自身的不足,这种优良的民主精神,使英国诗坛保持着鲜活的生命力。

英语小诗歌范文10

摘 要:英语教学辅助模式是指在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和计划学时之外开展的以拓展知识、培养兴趣为主要目的的教育活动。这一模式的宗旨是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外语课外活动,将课堂中的外语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全面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语言运用能力。

关键词:第二课堂;应用能力;以赛促学;兴趣延伸

一、英语协会的主要活动模式 为了探索有效的英语教学辅助模式,我校于2014年10月成立英语星光社团和大学梦英语社团。开展了下列社团活动: 1.每日英语 “每日英语”是指教师在黑板上公布需要学生当天掌握的一句话,同时花一点时间教学生。每到社团活动日,教师把本周的所有句子汇总到一起,让学生以竞赛的方式背诵。教师如何做好学生的检查工作呢?其实可以发挥班级里课代表的模范带头作用。把班级按5―6人为一小组划分成若干小组,选取小组长,每天小组长监督组员的背诵情况,课代表检查小组长的情况,教师抽查课代表的情况。教师也可以随时对每个学生进行不定时抽查。 2.英语角 “英语角”是指在校园内选择固定地点,定期开展与英语相关的活动,由英语教师具体指导,社团社长负责具体活动安排,邀请外教参加活动并解答学生在英语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活动于每周六晚6:00―8:00在指定地点进行,活动期间组织一些轻松、欢快的小游戏,如猜词竞赛、电影配音等。单词接龙也是常用的活动形式,这既能使学生巩固所学词汇,又能锻炼学生的思维和反应能力。 3.周末娱乐 “周末娱乐”是指唱英文歌曲和播放英语原声电影活动。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可以给学生美感教育。PEP英语教材,每一单元都配有歌曲,学生可以模仿曲子,自编类似的歌曲或歌谣,以此来提高能力。另外,英语教师要积极争取系办支持,在每周六晚点名后,播放一部高质量英语原声影片,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了解西方文化风俗,极大地调动学习兴趣。 4.月末回放 “月末回放”就是让学生自主地复习最近所学的内容。以四周为单位,在最后一次社团活动,让学生采取表演的方式总结一个月的学习情况,交流学习英语的体会。使学生通过充满趣味的表演活动,拓展和延伸外语学习内容,使其语言、身心和思维得到全面发展。教师也可以不失时机地和学生进行交流,做到更好的互动。让学生体验到真实语言交际的新奇感和收获的愉悦感。 二、以赛促学 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学院、省级、部级各类英语竞赛,丰富第二课堂活动。 1.英语擂台赛 举办英语擂台赛,旨在丰富学校校园文化生活,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开阔学生视野,加强中西文化学习交流。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们看到得更多的是组与组的比赛,小组的划分是以座位区域为单位,学生的水平不尽相同,个别学生能力有限,会给小组“拖后腿”,时间久了,必然会招致同组的“白眼”。在组织英语擂台赛时,可以把水平差不多的学生归为一组进行比赛,在教室的白板上记载学生的PK对手及每一次活动课的PK情况,以学期为单位,到了学期结束,根据他们的PK记录,选出能够顺利晋级的“超级队员”,并给予一定的奖励。正因为水平旗鼓相当,他们谁都不愿输给彼此,学习热情才能更大程度地被激发。 2.英文诗歌文化节 学院英文诗歌文化节包括诗歌翻译大赛、原创英文诗歌大赛、英文诗歌朗诵大赛三个部分,旨在让广大学子体验到语言的魅力。诗歌翻译大赛包括英译中和中译英两部分,将能否正确使用语法、词汇以及诗歌的整体效果作为评判标准。原创英文诗歌大赛提高了在校大学生自觉创作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对自我、青春、信念、理想的进一步认识,并提高其诗歌鉴赏水平。 3.英文歌曲大赛 英文歌曲大赛为热爱英语、热爱音乐的大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和竞技、展示自己、锻炼才能的舞台,营造了良好的语言环境,活跃了校园学术气氛,调动了学生学习外语的热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交际和表达能力。我校已经成功举办两届英文歌曲大赛。 4.英语竞赛 教师应积极指导和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省级、部级英语竞赛。如每年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科技英语大赛、写作大赛、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赛等。在师生共同努力下获得良好成绩,可以大大提高学校的知名度,也会激励其他学生参与进来。 通过一系列活动,我校基本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交互型”的新型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活动模式,活跃了全校英语学习氛围,为大学英语的教学开拓了新思路。 由于第二课堂是个性化、趣味性很强的教学活动,在活动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材施教,实现课内和课外学习的良性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具有威海职业学院特色的英语文化活动体系。

英语小诗歌范文11

关键词:诗歌 可译性 不可译性 叶芝 陶渊明

诗歌是最古老的、特殊的文学形式,是时代、历史和文化积淀的结晶,中西概莫能外。诗歌不仅包容了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而且以最精炼、最智慧的语言形式,将现实与理想、时间与空间、情感与理智、情趣与境界融为一体。然而正是由于诗歌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诗歌的可译性一直是有争议、难以定论的问题。关于诗歌的可译性,争议由来已久。在翻译领域中,特别是在诗歌翻译方面,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的争论一直存在。诗歌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一直是可译论者与不可译论者争论的焦点所在。

一、“不可译”论简要回顾

诗歌的“不可译”论的最有代表性的说法有以下几种:意大利谚语云,“翻译者即背叛者”,表明诗歌最好不要移译。英国诗歌翻译家john denham的名言:“poetry is of so subtle a spirit, that in the pouring out of one language into another, it will evaporate.”(诗歌具有一种微妙精神,当你把它从一种语言译入另外一种语言的时候,那种精神就会完全消失);他在《伊尼特》译本的序言中认为诗歌是不可译的, 他认为诗歌的外在形式,即语言是无法被翻译的;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要做的就是以再创作的手法再塑原诗中作者所要表达的精神内涵。诗人robert frost说,“poetry is what gets lost in translation”(诗歌即是在翻译中丧失掉的东西)。西澄先生引用病夫先生的话,“神韵是诗人内心里渗漏出来的香味”,认为“没有诗人原来的情感,便不能抓住他的神韵”,把神韵说成神秘莫测的东西。茅盾先生在“译诗的一些意见”中认为:“外国诗歌中有可翻译的,也有绝对不能翻译的。而可以翻译的,也不过是将就的办法,聊胜于无而已。”他还说,“诗经过翻译,即使译得极谨慎和原文极吻合,亦只能算是某诗的‘译述’,不能视为原诗”。

说诗歌不可译,不无道理。但它并非主张不要译诗,而是强调诗歌结构的特殊性,因为“诗歌作为一个艺术完整体是无法肢解的,不可用其他形式替代,更不可用散文解释来替代”。

二、“可译性”再论

我们认为,人类的思维、语言和生活等方面有共性,中西语言文化也有共性,这是诗歌可译的基础。译诗的存在本身就表明诗歌具有可译性。诗歌不仅是有意义的,而且其意义也是可以移译的,虽然完美的诗译不是人力所及,但通过对原诗意义的再创造,译诗完全可以成为文学的重要部分。诗歌意义的多元性和不确定性不是给翻译设置了障碍,而是给翻译开了绿灯。诗歌的可译性是以意义的确定性为基础,又是以其不确定性为归旨的。

在诗歌的可译性上,刘重德先生指出,诗歌的可译性体现在:“第一,人互相之间存在着大同。例如,无论哪个民族,都有共同的逻辑推理思维能力,共同地表达喜怒哀乐爱恶欲的感情,共同的大自然、世界和宇宙。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心有灵犀一点通。诗可理解,诗可欣赏,诗可互译。第二,大量的历史事实已充分证明这种可译性。”

noam chomsky的转化生成语法可以被补充看作是语言可以互译的语言学基础,因为它认为,人类各种语言的深沉结构是普遍存在的,而且是相同的,语言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表层。转化生成语法旨在寻找人类语言可以相互转化的“黑匣子”——语言的深沉结构,研究人类语言的普遍语法。如果真有这个转化生成语法规则,一切语言都可以互译;正是由于不同语言的基本内核是相同的,语言之间的翻译是可行的。由此看来,外国诗歌和中国诗歌的内在结构有其共性。形式虽有差异,但都是为抒发感情而采用某种节奏和韵律。我们可以从以下两首中外诗歌略见中英诗歌意境表现的相似共通之处。

诗歌翻译学者许渊冲、方重、谭时霖、汪榕培等通过翻译把诗歌传播到国外,尤其在陶渊明诗歌翻译方面。在陶渊明田园诗歌中《饮酒》组诗最为突出。组诗和谐的音韵和整齐的句式体现了陶诗的形式美;深刻的寓意体现了陶诗的意境美。组诗不仅为国人喜爱,同时也受到广大西

方读者青睐。该诗歌译本多达二十余种,因此其极具中诗英译代表性。下面是从最具权威性的方重、谭时霖和汪榕培的译本中,选择了综合效果上乘的汪榕培的译本。《饮酒》(其五)是组诗之一,诗人表达一种隐居田园而不问世事的人生哲学。

《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drinking wine (v):my house is built amid the world of men,/yet little sound and fury do i ken./to tell you how on earth i can keep blind,/any place is calm for a peaceful mind./i pluck hedge-side chrysanthemums with pleasure./and see the tranquil southern mount in leisure./the evening haze enshrouds it in fine weather./while flocks of birds are flying home together./the view provides some veritable truth,/but my defining words seem to me uncouth. 首先,译文有意表现原文的节奏和音韵美,它基本上采用五音步抑扬格来表现原文的五言诗句;译文共十行,每两行换韵,即采用了aa、bb、cc、dd、ee的押韵方式,创造了声音美和形式美;第二,陶诗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用词朴实无华,译文因而选用常用词,读起来浅显易懂,保留了原文的用词特点;第三,意美的再现也很重要,意美包括诗歌的意义和意境,是诗歌的灵魂,译文尽力重构原文的形式美,更重要的是要在译文时再现原文的意美。譬如,“心远地自偏”是整首诗歌的灵魂,“any place is calm for a peaceful mind”,汪译本的表达与原诗的意境十分吻合;“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两句描写诗人辞官归隐后平淡恬静而怡然自得的生活,汪译“i pluck hedge-side chrysanthemums with pleasure.and see the tranquil southern mount in leisure”,译文押韵,琅琅上口,传神达意;最后两句译得押韵,truth与uncouth,uncouth与原诗深邃含蓄相称和谐。

我们选择汪榕培的译本,是因为陶渊明诗歌英译不仅要考虑个别措辞,还要看整篇效果,而且考虑诸如形、音、意韵等方面的需要。汪译本在传神达意方面做得特别好,因为传神离不开形似,为了再现陶诗神韵,汪译陶诗时特别关注其韵式的可译性与转换。

读罢陶渊明这首诗,我们不免想起叶芝。虽然这两位诗人国度不同,时代迥异,但他们所表现的思想感情都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里不妨拿来对读。叶芝(william b. yeats)是现代英语诗坛当之无愧的大师,也是外国文学研究领域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诗作the lake isle of innisfree(《茵纳斯弗利湖岛》)写于1893年,是叶芝的早期代表作。该诗集中表现了诗人对资本主义文明的厌弃和对田园牧歌生活的无限向往,具有鲜明的

浪漫主义色彩。

the lake isle of innisfree:i will arise and go now and go to innisfree,/and a small cabin build there, of clay and wattles made:/nine bean-rows will i have there, a hive for the honey-bee,/and live alone in the bee-loud glade./and i shall have some peace there, for peace comes dropping slow,/dropping from the veils of the morning to where the cricket sings;/there midnight’s all a glimmer, and noon a purple glow,/and evening full of the linet’s wings./i will arise and go now, for always night and day,/i hear lake water lapping with low sounds by the shore;/while i stand on the roadway, or on the pavements grey,/i hear it in the deep heart’s core.

我就要动身走了,去茵纳斯弗利岛,/搭起一个小屋子,筑起泥巴房;/支起九行云豆架,一排蜜蜂巢,/独个儿住着,荫荫下听蜂群歌唱。/我就会得到安宁,它徐徐下降,/从朝雾落到蟋蟀唱歌的地方;/午夜是一片闪亮,正午是一片紫光,/傍晚到处飞舞着红雀的翅膀。/我就要动身去了,因为我听到了,/那水声日日夜夜轻拍着湖滨;/不管我站在车行道或灰暗的人行道,/都在我心灵深处听见这声音。

以上两首诗歌虽然一中一英,但其意境表达和遣词造句何等相似,“结庐”与“造屋”,如出一辙;“采菊”与“种豆、养蜂”皆具田园生活气息;“山气”与后者中间四句的意境大致可以互补。两位诗坛

匠所要表达的意境均为要离开这个充满痛苦的浮尘世界,去过一种世外桃源的生活,表现了淡薄、宁静的情愫和远离尘嚣的愿望。从写作手法上看,两者都用了近乎素描的艺术手法,没有加入主观色彩,客观真实地描写景物,直抒胸臆地抒发心声。许渊冲还把这首诗的意境类比为robert frost的tuft of flowers(《花丛》)。汪榕培(2000)将这首诗类比为英国女诗人katherine philips的田园诗a country-life(《乡间生活》)。他们的比较研究表明,中国诗歌意境含蓄,诗中有画,画中有情,诗人与自然融为一体。中英诗歌在此有不少共同之处。

通过比较,我们可以看出中英诗歌的共性,也可以看出两者的个性。例如,陶渊明中文诗歌双行押韵,一韵到底;叶芝的诗歌韵式是abab型。这两种韵式分别是中英诗歌最常用的押韵式样。中英文语言文字差异较大、各有特点,从源诗和译文上看,“中诗尚整,西诗尚散,译诗者固末自外也”。或者说,“由于中英语言在诗歌上所表现出来的形式、风格和文化层面不同,那么由这种形式、风格和文化层面传达出来的原汉语古诗文本意义和英译的汉语古诗文本意义也一定各有不同”。

中外学者的大量诗歌翻译实践表明,诗歌“不可译”之类的看法,就如同中国人不能外译汉语作品一样,疑似有片面之嫌。翻译学家s. bassnett & a. lefevere甚至说,“可译性”或“翻译是否可能”的讨论只不过是“大量的废话”而已。诗歌可译不可译,在某种程度上不取决于诗歌,而是取决于译者。在一些译者手中,所有诗歌或大部分诗歌都是可译的,并且都可以译得很好;在另一些译者手中,只有一部分诗歌是可译的,但有些译得好,有些一般;还有一些译者,诗歌在他们手中,不管可译不可译,都被译得很一般或很差。所以诗歌的可译不可译不是问题的关键,关键在于译者的水平,正所谓“译可译,非常译”矣。作为译者,首先要加强中英文语言文化功底和修养,提高自己的素质,从而为世界文学的传播、世界文化的弘扬、世界文明的多元化做出一些贡献。

参考文献:

[1] bassnett, s.& a. lefevere. constructing cultures: essays on literary translation[c]. shanghai: sflep,2001.

[2] 包惠南,包昂.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4.

[3] 曹山柯.从中英语言差异性看《江雪》的十一钟翻译[j].外语教学,2004(5).

[4] 陈焰.外语与外语教学[j].大连外国语学院学报(增刊),1996.

[5] 江枫,许钧.形神兼备:诗歌翻译的一种追求[j].译林, 1998(6).

[6] 刘重德.译诗问题初探[j].外国语,1989(5).

[7] 吕俊,侯向群.音美,诗歌翻译中不应失去的[j].外语研究,1996(2).

[8] 吕叔湘.中诗英译比录(序)[m].上海:中华书局,2002.

[9] 穆诗雄.跨文化传播——中国古典诗歌英译论[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10] 汪榕培.陶渊明诗歌英译比较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11] 王佐良等.英国文学选注[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英语小诗歌范文12

关键词: 元功能语言学 人际功能 英文诗歌

1.引言

元功能(metafunction)是由英国著名的语言学家韩礼德(Halliday)所提出的。韩礼德在其导师弗斯和马林诺夫斯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观察与实践,提出了语言系统的三大元功能。在Halliday看来,每一个小句都表达了三种不同的意义,称之为元功能:概念功能(ideational function)、人际功能(interpersonal function)和语篇功能(textual function)。这三种功能既有关联,又有不同的关注点和体现形式。人际功能由语气、情态、评价体现。元功能语言学理论可用于分析英语和汉语的语言特点。除此之外,对英汉两种语言进行的对比研究可以细化到不同的语言层次,并把两种语言在类型学方面的异同作为研究重点[1]。笔者在文中仅通过三大功能之一的“人际功能”角度对A Red Red Rose和《清明》这两首脍炙人口的中英文诗歌进行赏析。作者旨在通过对A Red Red Rose和《清明》这两首诗歌进行人际功能分析,从另一角度理解诗歌的含义和语言的特点,同时,力图验证用人际功能分析诗歌体裁的适用性。

2.人际功能

韩礼德的人际功能是在人际交往模式的基础上所发展起来的,并被分为三个主要的范畴。它们分别是语气功能、语体功能和美学功能[2]。

语气功能主要是指交际双方对某事物的情感态度与语气;语体功能主要是指由语式、语场和语旨这三个变量共同作用所体现出来的人跟人之间的社会等级关系;美学功能是指在语用学基础上,通过调整策略,对语篇的生成过程起支配作用,并透过语篇体现出来的美感因素。

3.语气功能

英语中的词汇、短语、小句甚至语篇都可以表现人际交往的语气情态意义。英语在词汇上可借助动词辅之以助动词的形式来表示语气功能。而汉语不同于英语,汉语词汇本身意义丰富,其中表示语气的词非常多,有能愿动词、语气助词等,它们的使用相对独立,不受限于动词。

我们先看以下这首英文诗歌,再欣赏《清明》这首唐诗。

A Red Red Rose by:Robert Burns

O,my Luve’s like a red,red rose

That’s newly sprung in June;

O,my Luve’s like the melodie,

That’s sweetly play’d in tune.

As fair art thou,my bonnie lass,

So deep in luve am I;

And I will luve thee still,my dear,

Till a’ the seas gang dry.

Till a’ the seas gang dry,my dear,

And the rocks melt wi’ the sun;

I will luve thee still,my dear,

While the sands o’ life shall run.

And fare-thee-weel,my only Luve!

And fare-thee-weel,a while!

And I will come again,my Luve,

Tho’ twere ten thousand mile!

这首诗出自《主要用苏格兰方言写的诗集》,是Robert Burns流传最广的一首诗。在诗中,诗人歌颂了恋人的美丽,表达了诗人的炽热感情和对爱情坚定不移的决心。前面的句子均为陈述句,只有“And fare-thee-weel,my only Luve!And fare-thee-weel,a while!”这两句,诗人运用祈使句。英语祈使句有表示请求、命令、叮嘱、邀请、劝告等功能。作者在此加上呼语“my only Luve”,旨在表达暂时告别爱人、叮嘱爱人不要担心的恋恋不舍又不得不走的复杂情绪。

这首诗中还有三个助动词“will”,根据韩礼德对情态词的描述:

英语小句的所属成分中的情态谓语动词[3]

Will属于中量值。“will”和“I”结合表明诗人对爱人的忠贞不渝。

呼语放在句末时,通常可以确定或保持或增强和受话人之间已经存在的社会关系[4]。诗中第二节到第四节末尾的呼语多是“my love”或是“my dear”,明确了受话人和诗人的关系事实。

再看以下这首唐诗:

清明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首诗由唐代晚期著名诗人杜牧所作。诗人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活灵活现的雨中问路图。小牧童的热情指引,杏花村酒店的幌子,多少扫去了诗人本因清明无法归家扫墓,异乡途中奔波偏遇雨水打湿的伤感,更让人心头平添许多暖意。

从语气来看,诗中第一、第二、第四句都使用了陈述语气,提供给读者许多信息: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而第三句则使用了疑问语气,诗人询问路人酒家的地点,用疑问语气体现了交际功能。第三句中“借”这个字,它的情态意义是“礼貌与客气”,也交代了诗人与牧童间的人际距离。第四句牧童“指”这个手势语,虽然没有语言直接表达,却用行动来回答第三句的“问”,这句话正是整篇的精彩所在。它使全诗由低而高,上升,最后达到高潮顶点。问答之间体现了人与人的沟通交流,而诗歌的语气功能也通过这些情态词和语气词体现了出来。

4.语体功能

所谓语体,指一个阶列形式的连续体,第一个语体成分都起到向上或向下推动语体的作用,根据向上和向下成分的数目可以大致决定话语的语体幅度[5]。语体实际上是人的权势关系和人的心理距离,它的远近存在于所有的社会等级和平等关系之间[6]。总之,语体主要是由语式、语场和语旨共同作用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心理距离或社会等级距离。

(1)语式,是指情景的正式性语式即交际活动的渠道或媒介,如口语或书面语。在A Red Red Rose这首诗中,“luve”和“dear”表示对爱人呼语;“come again”,“gang dry”和“melt”等词都是生活中常用的词,属于一般词汇。诗中句子结构简单,运用了重复、比喻等修辞手法,强调对爱人的爱情不渝。《清明》这首诗讲述的是诗人杜牧自身的际遇,其中,有问有答、白描手法的运用令人印象深刻,看似平淡却有暖暖的感动。

(2)语场,指语篇涉及的社会活动,包括该活动的性质和话语的主题。A Red Red Rose中,诗人用玫瑰花,用音符来比喻爱人,把对爱人的无限的爱用海枯石化这种夸张手法来呈现,喻义丰富,立体地表现诗人对爱人的爱情之火不灭。《清明》一诗的语场是诗人在清明时节落雨时分向牧童问路,从而获悉前方有杏花村的经历。“雨纷纷”“欲断魂”表达了诗人在清明节无法回家扫墓,在异乡途中奔波却偏下雨的悲伤落寞之情,这些词的使用令读者感同身受。

(3)语旨,指交际双方的角色关系和交际意图。A Red Red Rose这首诗中的交际双方很明显是诗人及其爱人。在第三节中,诗人用海枯石烂来描述自己的爱情不渝,用夸张的手法让人感受到诗人炽烈的爱。《清明》这首诗的交际意图是询问酒家在哪儿。诗人与牧童的关系有一定人际距离,因而诗人用词也比较礼貌客气。

5.美学功能

美学功能指在语用学原则和策略对语篇生成过程的支配作用下通过语篇而体现出来的美感因素[7]。著名学者辜正坤说:“其实,诗词存在的主要功能是要给予人审美,不一定非要给予人思想上的启示……像任何别的艺术一样,诗歌有自己特定的审美功能,它不必过多侵犯别的领域如哲学、戏剧、小说或政治学之类。当它试图什么都像的时候,它就肯定什么都不像,甚至什么都不是。”[8]@里笔者仅从用韵角度来欣赏这两首诗,英文诗歌通常用一个重读音节和一个或两个轻读音节并按照一定的模式搭配起来,有规律地反复出现。这就是通常所说的“音步”。常见的音步有几种:①抑扬格,即-轻-重。②扬抑格,即-重-轻。③抑抑扬格,即轻-轻-重。④扬抑抑格,即重-轻-轻。A Red Red Rose这首诗中,O,/my Luve/’s like /a red,/red rose/,O,/my Luve/’s like/the melodie,/都是用了四音步抑扬格。/That’s new/ly sprung/in June/,/That’s sweet/ly play’d/in tune.都是用了三音步抑扬格。抑扬格的使用,读来使人觉得是在轻声哼唱一首旋律优美动听的民间歌曲,使整首诗的音乐感显露无遗。

再从押韵来看,这首诗采用交叉韵的方式,前两节为abcb的韵式,①三句不押韵,②四句押韵。后两节为abab的韵式,①三句一个韵脚,②四句一个韵脚。这样的押韵方式,使读者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烈。

中文诗词在用韵上与英文诗歌在用韵上很明显是有差别的。中文诗词主要以相同的韵母为韵脚,辅音发音更响亮和持久,经常是一韵到底,让读者的听觉和情感随着声音的不断重复而加强。《清明》这首诗的韵尾“纷”“魂”“村”都押韵,看下这首诗的平仄模式: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这首诗采用的“平起平收”的模式,让读者在感观上有一种美的愉悦。

6.结语

本文主要从元功能语言学的人际功能角度,通过分析A Red Red Rose和《清明》这两首诗,分析了中英文诗歌所表现出来的语言学方面的特征,这里笔者仅谈了这两首诗歌语言各个层次单位的功能和意义,也证实了用元功能语言学角度更精确地分析中文诗词的可能性,以期窥一斑而见全貌,为中英文诗歌的理解和翻译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黄国文.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中的整合[J].中国外语,2009(1).

[2][3]彭宣维.英汉语篇综合对比[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119,122.

[4]Biber,D.,Johansson,S.,Leech,G.,Conrad,S.and Finegan, E. Longman Grammar of Spoken and Written English[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112.

[5]程雨民.英语语体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9:57.

[6]Brown & Gilman.The pronoun of power and solidarity(表权势和等同关系的代词),吴玉文译,祝婉瑾主编.社会语言学译文集[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60:179-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