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移动通信专业论文

移动通信专业论文

时间:2022-03-25 20:40:12

移动通信专业论文

移动通信专业论文范文1

关键词:移动通信;卓越计划;课程改革

0 引言

目前,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移动通信市场。根据信息产业部统计显示,截至11年底,中国拥有近10亿的移动用户,如此庞大的用户基数,使得通信专业的学生面对着无限的可能和机遇。移动通信作为信号与系统、通信原理等基础课的后续专业课程,其本身就是一门理论联系实际的课程,因此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上。

课堂教学会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质量和效果,因此在探究知识的内在联系和技术背景时,应该注重理解而非简单记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提问、探讨。在开设移动通信这门课程时,可以借助网络课堂平台,打破空间、时间的约束,还可通过多媒体、仿真实验及虚拟实验的结合,提供一个进行综合实验、实习的移动通信实验教学平台。让学生在完成相应理论知识概念的同时,能够初步具备相应的工程意识。如此,既能够响应教育部发起“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号召,也能使毕业生、学校和企业获得共赢的场面。

1 课程教学存在的弊端

前人在《移动通信》课程改革上付出过很多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笔者基于前人的成果以及自身的实践经验,认为应该从市场需求和产业链出发来讨论移动通信课程的改革。目前移动通信课程教学存在不少问题如:1)大多数教材都是泛泛而谈,重点不突出,而且一些知识也比较陈旧,不能及时的适应市场的要求,不利于学生吸收先进的技术。2)很多教师是刚毕业的学生(研究生、博士),且没有工程经验,难以在授课过程中结合移动通信在工程领域的应用情况,结合实际应用案例进行讲解。3)没有实践环节,导致理论与实践相脱离,使得学生难以掌握到对以后工作有用的经验和知识。

2 课程教学改革方法

针对移动通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为适应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标和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要求,移动通信课程教学应进行相应的改革。下面将具体阐述。

2.1 结合教学内容调整课程设置

作为电子信息类通信工程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移动通信”既是通信专业知识的入门课,又是通信工程专业的核心专业基础课。主要任务是通过讲课、练习、实验,使学生掌握移动通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术,掌握通信系统一般问题的分析方法。

此课程基本上是大四阶段所要学习的。所设专业课较多,课时较少,针对实际情况,结合课本把相应的课时分成几个专题来进行介绍讲解。如移动通信的概述、移动通信网、移动通信的电波传播、GSM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3G等等。并插入案例讲解(包含乡村、城市),案例分析及网络优化综合专题。让学生了解各种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场景,完成规划、新建调试以及优化全过程。

2.2 课程形式灵活多样

要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和掌握知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课方法。因此,在理论课程教学中,应采取灵活多样的课程形式,如大量使用案例教学,教师在对某个重要知识点进行讲解时,应尽可能找出具体的案例,因为结合案例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消化所学的知识;积极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如多媒体教学,尽可能把所涉及的各种器件、设备的图片展示给学生看,结合图片进行讲解,这样学生就能获得足够的感性认识;还应采用现场教学、讨论课等来推动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改革。学生课下搜集移动通信的发展状况,整理后和老师、 同学们一起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这种方法增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以及师生间的互动,它可以激励学生积极思考,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3 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为了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有机的结合起来,将实验室的设备充分利用起来,我院已建成先进的有线通信平台,在平台基础上开展《宽带》、《程控交换》、《光纤通信》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着重应用能力的培养;自主学习先进商用设备,将教学与就业距离拉近为学生就业打下良好基础;设置一些相应的课程设计或者让学生以现有的设备做毕业设计,以此来锻炼学生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灵活运用实验室现有仪器而开发出新的设计性或综合性实验项目。有利于学生复习、巩固、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培养科学研究能力。并在建立3G移动通信仿真实验系统的基础上,与“Com-Way 3G移动通信仿真实验系统”相配套学习,让学生更加全面、直观的学习和掌握现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和技术。指导学生进行一些简单通信模块的编程,搭建一些简单的移动模型,这些实践并不限定时间和场所,更具备灵活性。移动通信无线维护平台,配置1套华为DBS3900基站平台(含BBU单元、RRU单元)及配套安装设备,可让学生动手安装、调试移动通信无线侧设备。利用通信平台现有条件,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进入实验室进行综合性实验或仿真设计,取得成果的可申请创新学分。这种形式的上课方式,与书本的理论知识结合易为广大学生欢迎。

通过课堂的理论学习和实验相结合,再辅以重点课程的课程设计,通过课程设计对课程内容实现融会贯通,在后续的专业综合实训中,运用理论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的相关知识,依据岗位职责进行模拟岗位实训,加强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达到“卓越计划”的培养目标。

2.4 突出专业实践教学环节

移动通信产业的发展突飞猛进,知识更新快,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都要不断地跟踪和了解行业、企业发展趋势和最新动态。以前的教材只能让学生对通信系统有一些模糊的认识,对此可从市场需求和移动通信产业链的角度出发(设备运营维护等),确保学生的思路清晰,就业方向明确。

如今社会注重能力,具备较好理论基础的同时又有实际工作能力的人才是企业所渴望的。随着3G在中国的全面启动,中国将面临巨大的移动通信人才缺口。以3G发展为契机,行业将由封闭走向开放。为了在就业方面给予学生帮助还可以带学生到相应的通信行业单位去参观实习,让学生提前做好就业准备不至于到时候不知所措。

3 结束语

根据新形势下通信技术的发展引发的人才需求分析,笔者平时就比较注意通信行业的职位需求,然后再平时教学过程中,穿插的介绍给学生。保证毕业生所掌握的知识与当前市场需求一致,明确学生的就业方向,培养符合无线通信行业需求的专业网络工程师。

参考文献:

[1] 卓秀钦.“移动通信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福建信息技术教育,2010.

[2] 肖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下的移动通信课程教学改革[J].广西教育,2011.

[3] 李蕾,滕志军,陈晓娟.《移动通信》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东北电力大学学报,2008(3).

移动通信专业论文范文2

关键词 移动通信 课改 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课程性质、课改定位及方向分析

移动通信技术课程是高职院校通信和电子相关专业近年开设的一门专业课程,它是计算机通信网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密切结合的产物,课程知识在通信领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与通信和电子专业的其它课程不同的是,移动通信技术涉及许多软件和硬件知识,跟实际通信过程联系紧密,并且随着通信行业的大发展,移动通信技术中技术、术语日新月异,概念、术语、缩略语繁多。根据笔者的移动通信技术课程教学实践,现就移动通信技术该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段、内容选取、技能实践环节等方面进行课改浅谈,总结出以下几点经验。

2 明晰教学目标,注重技能培养

现今,高职院校在讲授移动通信技术课程时,大多沿用了本科通信工程专业或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教学目标、教学要求,侧重于移动无线网络原理的介绍,而缺少现行移动通信设备的学习使用等移动通信方面的实际应用能力培养。因此,由笔者教学经验得出的总结就是在高职院校中开展移动通信技术课程教学,应以提高学生移动通信方面的实际应用能力为目标,培养动手能力强的移动通信无线网络设计、建设及运行维护人员。

3 丰富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思路

3.1 加强多媒体动画、视频录像等辅助计算机教学手段的使用

通过使用多媒体课件演示,让涉及移动通信技术的抽象理论内容的理解过程具体化,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授课内容,并增强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比如:在讲述移动无线网络接口协议与信令工作流程时,把接口协议组成和信令工作流程做成动画演示,使学生对其工作机制有一个形象化的理解,加深学习记忆,从而提高整体教学效果;在讲述移动通信设备的施工安装过程时,通过播放设备制造商提供的施工过程视频录像,使学生详细了解施工安装过程中可能会碰到问题,并熟悉一些施工过程专业术语、缩略语等,这对于学生的操作技能提升有很大帮助。

3.2 以学生的角度开展教学

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由于理论基础比较薄弱,如果教师一味讲理论会让学生感觉课堂枯燥无味。因此,要求我们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学会“多替学生着想”,多从学生的角度来理解授课内容。比如:在讲述移动通信网络协议标准的工作过程时,可以通过引用生动的比喻或者日常生活实践中的例子来进行辅助说明,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在讲述移动无线接入网的工作原理时,将2G的GSM与2.5G的CDMA95相联系,与WCDMA、CDMA2000、TDSCDMA相比较,突出3G网络的优势;在讲述移动通信分层信息传递的实质时,跟两位语言不同的哲学家的交流过程相类比,说明其工作过程的相似性;在讲述移动数据交换工作原理时,为了加深学生对于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这三种交换工作过程联系与区别的理解,可以选择大家熟知的电话和邮政这两种通讯方式来进行比喻说明。

3.3 理论与实践、知识与技能相互融合

技能的培养需要理论与实际的紧密结合。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讲述移动通信网络相关概念时,让学生在讲解过程中充分感觉到工作实践少不了理论的指导,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比如:在讲述天线信号覆盖问题时,可以结合灯光等常见实物的工作状态来类比性讲述,使学生有更直观的感受;在讲述信令协议格式时, 通过演示电脑抓包分析软件的使用过程,让学生形象直观的认识信令网络各层协议单元的报文结构,从而使学生突破对抽象协议“摸不着、看不懂”的感觉,而对信令协议有一个全面具体的掌握;在讲解无线网络控制器和基站主设备的电路单板配置时,使用组装电脑的例子来讲解,使学生了解RNC和NODEB的硬件配置就跟个人电脑配置相似的,根据用户要求包括规模大小、功能类型等去备置硬件单板,以完成整机安装。

4 适当选择课程内容,突出教学重点

移动通信技术涉及很广的知识面,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讲实践中,要合理选取课程内容,突出教学重点,多讲一些跟工作实践结合密切的知识点,而少讲实践中不用或者少用的内容。比如:对于大多数通信专业学生来说无线电通信方面的知识是难点,因为无线电通信理论性太强,而高职学生毕业后很难从事无线电通信的研究开发工作,也就是说这方面的知识跟学生今后的工作实践联系不大。因此该部分内容不应成为课程重点;由于在移动通信实际工作中需要了解天线覆盖范围等,因此在讲解电磁波和天线内容时,就要突出其传播特性以及电磁波辐射和天线覆盖的工作原理,还有掌握天线工作参数等;在移动通信技术标准方面着重讲授我国现行3G所用的三种移动通信技术标准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并以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移动通信基站的组成设备为例来深入讲解基站设备的工作原理;在3G网络关键技术部分,可以重点介绍接口协议与信令流程。在RNC系统结构部分,重点掌握RNC和NODEB系统的硬件及功能组成、各个单板的功能作用、数据流向、配置和组网。在无线网络设计方面,重点掌握无线室内室外分布覆盖系统的解决方案,无线勘测等。

5 加强实践环节,增强实操技能

在课程学习中期或者末期,组织学生到当地电信运行商移动通信主机房进行参观见习,对应理论课程学习内容,详细掌握一些实际运行的移动通信设备的组成及其工作状况。对于课程实验的开设,需要充分考虑与移动通信工程实践的结合,以达到让每一个实验都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效果。在课程安排中增加实验学时,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建议设置理论和实验教学的学时比例为1:1(即理论授课32 学时,实验32 学时),并在暑期或大三下学期安排三个月的生产实习或六个月的顶岗实习,让学生在实习单位中掌握一门移动通信类的就业技能。通过加强实践环节训练,使学生确实巩固所学知识,并提高对知识的实操应用能力。不仅使其掌握从通信线缆制作到布线施工,再到3G无线接入网的硬件连接和测试,并完成对RNC、NODEB硬件单板的基本备置,而且掌握了利用网络管理系统OMC的配置和管理,最终完成整个移动通信网中核心接入网设置的全过程。

6 结论及展望

总之,课程改革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移动通信技术课程的教学要从适应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出发,不断丰富教学手段,不断突出教学重点,不断加强实践环节,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使学生在掌握所学知识同时提高实操应用技能,并为其后续的学习升造或者工作就业打下扎实的基础。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学院教改项目:通信技术专业建设,项目编号:200910

参考文献

[1] 张舵.构建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J].教育探索,2007(9).

移动通信专业论文范文3

一、问题

科技和市场的进步对通信专业传统的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挑战。

1.传统的课程体系没有密切结合市场和技术的革命性改变3G技术结合了最新的移动通信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同时一些最新的生产制造工艺也得到了应用。而传统的高职移动通信课程体系仍沿用传统的基础电子、通信理论体系,电子产品制作实践体系,与市场发展和技术更新没有密切结合。学生学习后对最新移动通信系统没有较系统的理论认知,对新设备、新工艺没有一定的实践动手能力,与用人单位的要求有较大差距。

2.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让学生在素质和能力方面满足企业要求传统的授课、实验方式是以教材理论章节和通信系统模块为主线,忽视了课程相关知识与技能在工作中的具体应用。教学模式依旧采用传统的理论应试教育和实验模块式教育,学生以考试过关和完成实验及实验报告为目的。导致学生掌握知识不扎实,老师不能得到及时的反馈。完成实验的过程中,学生不能将实验内容与实际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相结合起来,积极性较差。

3.教学方法急需提升以满足学生的低入口、高出口现状对于通信专业这样一门需要较高逻辑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的理科专业,较难的数学理论推导和物理模型对高职层次学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同时新技术和新工艺日新月异对学生动手能力也有新的要求。在传统课堂教学方法和实践实训环节下,学生普遍反映理论知识理解困难,实践训练缺乏成就感和可持续的兴趣感。改进教学方法用以提高教学质量来满足企业要求已刻不容缓。在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大背景下,笔者所在单位尝试对通信专业课程进行教学模式改革。通过对现有理论、实践教学环节进行研究,结合学院现存的实际教学问题,提出一套系统化的通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方案,探索培养专业知识扎实、实践技能熟练、适应3G时代技术革命和市场不断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二、改革与实践

系部通过市场调研,专业专家论证,专业教学委员会讨论等多种方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探索出一条较为可行的教学模式,在对相关岗位能力要求调研的基础上,把“以市场发展为导向,以技术更新为牵引,以基本素质为重点,强化学生综合能力”作为教学改革目标和内容。针对通信课程知识内容更新快、涉及知识面广、设备操作繁杂的特点,本文就其课程体系、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这几个方面的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文别强调了以知识的融合性增强课程的开放性、以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效果、以多种实训方式提高综合能力。

1.通过充分的市场调研,构建符合市场规律和适应高职特点的通信专业课程体系根据工作过程设计专业课程,按照“行业分析—职业岗位—核心能力-课程体系”的基本线路,通过对通信行业分析,确定适合高职层次的岗位群,通过对岗位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确定课程体系。将课程与培养目标以及专业能力有机结合,而不过多的追求通信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形成一个以综合能力培养为主体、突出技能和岗位要求为目的的面向岗位群课程体系。经过企业调查、人才需求分析、专家评价和教研室全体教师的深入研讨,根据企业岗位的内涵与外延构建“基于技能培养、面向岗位群”的课程模式,专业培养方向确定为:掌握通信技术的基础理论、通信终端设备及基站设备的原理与维护,能够从事通信工程安装、调试、设备管理与维护以及通信相关产品的生产、检修、测试、营销等工作。并以此确定教学计划总体原则是:以能力为本位,实行“宽基础、活模块”。围绕课程结构上的宽基础、课程内容的实用性、课程编排的综合性、课程比例上的实践性,以及课程评价上的实效性对教学计划进行修订。通信技术飞速发展,所以专业与课程模块设置还必须具有一定的超前意识,能预测产业发展趋势。课程模块的内容应分为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两部分,每一个模块均为理实一体化或理实结合的模式。为了突出高职教育的特色,特别要把握模块中理论知识的程度,侧重技能操作部分。根据通信技术专业的专业知识结构特点和学生能力培养的需要,在完成公共学习领域课程之后,专业教师按核心职业能力进行分解,然后按能力递进模式设计出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系部在保持基础理论够用、实用的前提下,课程体系上加入了适应3G最新技术的《3G网络建设与维护》、《通信新技术与新业务》、《通信工程管理》等课程,并创造条件强化学生适应新工艺和新设备的实践动手能力,还适当扩宽学生知识面,以提高学生的适应性和就业面。

2.以工作过程为线索,以岗位任务为驱动,改进教学模式(1)建立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教学组织和实施过程中,将打破传统的以课程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根据通信企业岗位设置,从职业能力分析入手,紧紧围绕通信企业生产、服务和营销一线高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特点建立知识能力结构,确定技能要求。例如:《移动通信技术》是通信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是学生进入移动通信产品的生产、移动通信网络工程相关企业就业的一门理论(含实践)课程,是一门以认知为主的课程,课程内容涵盖从2G到3G的移动通信技术的相关技术标准与应用。通过积极推行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模式,让同学们能了解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理解系统功能和工作原理;掌握系统测试指标和测试设备,并引入移动通信技术应用的工业案例,以及移动通信技术和产业的最新发展。同时也培养学生小组合作、主动获取咨询、研讨学习、分析归纳综合、语言表达等职业能力。(2)实训教学课程采用模块化且与职业资格等级鉴定结合在实践教学的组织过程中,可分为课内实验、阶段实训和企业实践,并与考取职业资格等级证书相结合。课内实验是根据课程内容和对学生的学习要求进行的实验,一般安排在课堂教学期间,与课程同步进行。阶段实训是一门或几门课程讲授完成后,为了将知识系统化所进行的训练,一般为一周到两周的时间,由实训指导教师组织学生在实验室或校内实训基地进行。企业实践体现移动通信技术知识的综合应用,考查学生参与实践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调动学生的创造力。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技能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并在实践中得到有效的检验,能够通过知识的学习积累结合实际进行创新,最终使知识和技能和谐拼接。与移动通信专业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有“手机维修中(高)级职业资格证书”、由企业认证的“基站建设与维护工程师”证书等,教师结合考取证书设计实训环节开展实践教学。这对于学生进入企业后零距离上岗十分有好处。

3.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融为一体,采用多种教学方法(1)合理安排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移动通信技术日新月异,课程内容更新较快。授课时采用最新教材,紧跟时展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授课内容随技术发展而不断更新,要把课程设计、兴趣小组培养、大学生创新设计、科技竞赛训练等引入课堂教学中。(2)组织仿真性实验,加强理论联系实践通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为了更好地理解理论教学内容,在课堂总学时数内安排了一定数量的验证性实验。但科技和市场的发展太快使实验设备不能紧跟最新技术。安排学生进行仿真性实验,这是一种低成本而且效果不错的方法。例如:以信道分析和调制方法为例,在第三代移动通信中,无线信道环境成为了研究的热点问题。通过Sys-temView实验软件学生可以很直观的看出信号通过移动信道后的包络图、眼图和星座图。

4.在教学中重点落实学生的市场适应性和可发展性培养(1)加强对专业外语的掌握通信专业是一门技术含量高的专业,最先进最核心的技术均是来自发达国家。尽管社会上对于中国学生学习英语有诸多争论。但对于本专业学生来讲,专业外语的掌握水平对他们进入社会后的可持续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有意识地在课堂上适量引入专业术语的英文名称的介绍,引入通信系统中某些工作流程的中英文对照描述,并在考核中引入相关内容。(2)融合学科界限,推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综合发展根据职业岗位的要求,淡化现有的学科界限,对一些相互之间有内在联系的若干学科进行有机整合,打破原有课程之间的壁垒与界限,跨学科地对教学内容进行裁减重组。在实践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熟练掌握某一特定职业或职业群的服务规范和应用技能,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在社会层面上要使学生在市场经济社会里,具有生存能力、学习能力、开拓能力和创造能力。

移动通信专业论文范文4

一、高职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高职课程体系构建是高职教学改革的核心和难点,应按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重组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注重人文社会科学与技术教育相结合,教学内容改革与教学方法、手段改革相结合。教学内容要突出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培养。理论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同时,应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显然,高职课程体系与本科课程体系迥然不同,这与各自的培养目标是一致的。本科课程体系一般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组成,核心是递进培养学生的理论基础及在此基础上的学科创造性。高职课程体系则是以岗位技能培养为核心,由素质课程、核心课程、岗位课程组成,核心是递进培养学生的岗位能力及在此基础上的岗位工作创造性。下面以移动通信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为例,就高职课程体系构建作具体探讨。

二、移动通信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基于以上课程体系设计思想,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建立了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见表1。该课程体系围绕职业素质、可持续发展素质和岗位素质进行构建。职业素质以职业通用能力为目标,培养学生专业外语、计算机应用、企业管理、职场文化等方面的通用能力;可持续发展素质以职业发展底蕴为目标,培养学生本行业发展必须的专业理论运用能力;岗位素质以迅速适应岗位或零距离上岗为目标,培养学生的特定岗位能力。在课程安排上沿主线(移动电话机职业能力)分层推进,使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养成、技能的训练、意识的形成和素质的提高随着课程的教学进程,沿主线一环套一环地向上拓展和升华。

(1)鲜明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紧紧围绕“培养移动电话测试、维修、生产、营销等岗位的高技能人才”的目标而设计,其课程内容完全依据企业岗位要求和移动电话机维修员国家职业资格进行选取,课程评价以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获得为标准。体现了从行业实际需求出发、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课程体系设计原则,准确把握市场对移动电话机高技能人才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具体要求。

(2)突出的职业能力主线。课程体系以移动电话机职业能力为主线构建职业通用能力、职业核心能力的目标及其培养体系,明确各层能力培养的要求(相应级别的国家职业资格)。同时,建立了企业环境的系统化岗位课程,包括仿真企业岗位的校内实习实训课程和真实岗位的企业实习课程,实习岗位包括移动电话机生产、维修、测试、商务、仓管、品牌、市场等,学生在校期间能得到移动电话机岗位的全流程实习,保证学生具有充分的实践训练机会,实现了从以课堂为中心到以企业环境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换,通过校企深度融合,实施工学交替,实现教学与移动电话机职业实践紧密结合。同时,三个学年分别进行针对国家职业资格标准进行理论和实践的方案设计。要求学生必须在每个阶段均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或者通过企业标准考核,否则无法进入下一阶段学习。

(3)系统化的课程改革。课程体系打破传统课程、学科之间的壁垒和界限,摆脱学科知识系统的束缚,以移动电话机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以移动电话机维修员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作为内容取舍和结构组合的标准,分析相关的理论知识要素和技能要素,对课程内容作纵向和横向的整合。纵向整合是指紧紧围绕移动电话机国家职业资格标准或职业能力精心进行课程整合和内容筛选,每门课程均根据移动电话机技术应用进行课程内容选取,形成10门左右核心课程,强调课程内容的“适用、够用”。横向整合是指以企业环境(或项目)或模拟企业环境(或项目)为载体,实现素质课程、理论课程与岗位课程教学的一体化。强调课程内容的综合性,突出综合知识和综合岗位实践能力的培养。

(4)开放性的课程模块。课程体系采用模块化结构,以移动通信知识、技能之间的内在逻辑形成相对独立的课程单元,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同时,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其职业能力标准处于动态变化之中,有关课程模块也将据其作相应调整,力求对岗位素质要求作快速响应,具有自我调整、自我更新的能力。比如,在系列外语素质课程中,数据通信外语、传输系统外语、移动通信外语、程控交换外语等均选取最新现网设备进行专业外语的素质训练;核心课程内容围绕移动电话机技术的演进选取教学内容,及时反映前沿移动通信技术的相关内容,包括3G移动通信技术及终端设备等;在岗位课程中,围绕焊接、测试、维修、组装等核心技能,开展移动电话机生产、维修、测试、商务、仓管、品牌、市场等岗位实习,及时反映企业岗位能力要求。

(5)不断线的系统化岗位能力培养。从岗位技能(移动电话机焊接、测试、维修、组装等)培养看,学生从入学开始,即开始基于工学结合实现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的不断线渐进岗位技能培养;从企业管理能力看,基于校企深度融合实现通信企业文化、通信企业运作、通信企业管理(ISO9000)、通信职场文化的不断线训练;从专业外语看,基于现网通信产品实现数据通信、传输系统、移动通信系统、程控交换等通信全网核心模块的系统训练。从而在方案规范、梯度合理、教学内容符合企业实际的情况下,层次递进地实现移动通信岗位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

移动通信专业论文范文5

【关键词】教学改革 理论教学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72-02

1 引言

南京邮电大学的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强化地理、测绘、遥感等传统的地学领域"本色"教育,并凸现地理信息系统与移动通信技术、信息处理技术融合的"特色"教学[1]。近年来经过不断的教学实践,初步建立了相对完善的课程体系。但在具体的课程教学活动中,我们也发现在"专业特色课程"教学活动中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2],具体表现为:课程内容重点不突出、课程内容的理论高度需进一步提高,以及缺乏集成课程整体内容的综合性实验等问题。为此,我们选取"移动GIS原理与系统开发",这门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特色课程"中的课程为研究对象,开展特色课程的教学内容及方法的改革示范研究。

2 研究目标与思路

2.1研究目标

改革的目标是通过对"移动GIS原理与系统开发"课程的教学内容及方法的改革与研究,建立"移动GIS原理与系统开发"新的课程教学内容体系,以满足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特色课程建设,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2.2研究思路

(1) 调研"移动GIS原理与系统开发"课程中关键技术方法涉及的相关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并通过分析总结与凝练,对本课程先修课程的教学内容提出具体要求。(2) 对"移动GIS原理与系统开发"课程中关键技术内容进行理论凝练总结,去除冗余的公式推导,重点讲述基本原理与方法。(3) 设计集成"移动GIS原理与系统开发"课程整体内容的综合性实验环节,增强实验的立体层次性,以培养学生开展实验过程中的创新意识。(4) 修订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编制课程教材。

3 研究成果

具体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课程教学内容,实践教学内容以及开发的实验教学系统。

3.1课程教学内容

基本的课程教学内容及知识模块如下:

1.移动GIS导论(2学时)

1.1产生与发展

1.2基本定义

1.3体系结构

2.移动计算技术(2学时)

2.1体系结构

2.2计算环境

2.3计算模式

2.4技术体系

3.移动定位技术(2学时)

3.1基于移动终端的定位

3.2基于网络的定位

3.3混合定位

3.4定位方案的选择

4.移动互联网(2学时)

4.1概述

4.2网络通信技术

4.3应用模式

5.嵌入式技术(6学时)

5.1基本概念

5.2系统的组成

5.3应用领域与发展趋势

5.4Windows CE操作系统嵌入式系统定制

5.5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05的Windows CE智能设备开发

6.ArcGIS MobileSDK开发基础(6学时)

6.1 SDK安装与部署

6.2开发环境

6.3系统架构

6.4A工作流程

7ArcGIS MobileSDK的组件模型与开发方法(28学时)

7.1地图控件模型

7.2移动服务组件模型

7.3目录服务组件模型

7.4地图行为组件模型

7.6几何对象模型

7.7GPS组件模型

7.8控件参考系组件模型

3.2实验教学内容

形成了更加完整的课程实践教学内容,具体如表1所示。

3.3实验教学系统

系统硬件采用功能强大且费用较低的LEGO MINDSTORMS NXT机器人套件,开发软件采用Eclipse4.3,系统界面如图1所示。该实验教学系统主要包括三部分功能:(1)初步信息处理。首先,利用2D-laser激光扫描探测240°范围内二维平面,得到车体与地标之间距离。然后,利用超声波传感器探测车体行进过程中遇到的障碍物,并使车体能及时采取避让、停止等措施。(2)行进路径的规划。具体包括定位和路线计算。(3)车体实际运动。NXT根据运动指令控制马达运行,并最终使车体安全行驶到目标终点。

4 结论及评价

本文围绕着培养本色凝重、特色鲜明的专业人才的目标选取本专业的特色课程:"移动GIS原理与系统开发"为研究对象,开展特色课程的教学内容及方法的改革示范研究,通过建立"移动GIS原理与系统开发"新的教学内容体系,为进一步完善"本色凝重、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做出贡献。本研究成果不仅可满足我校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开展"移动GIS原理与系统开发"特色、创新实验实践教学的需要,还可为本专业以及我校其他相关专业的课程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原立峰,马明栋,张海涛,顾燕.GIS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建设研究[J].2010,89(1).

[2]张海涛,姜杰,顾燕,江畅. GIS专业《移动GIS》课程教学方法研究[J].测绘科学,2010,(S1).

[3]田孝华,周义建.无线电定位理论与技术[M].国防工业出版社,2011.

移动通信专业论文范文6

[关键词]VPN;通信;移动

中图分类号:E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0-0106-01

目前,综合通信网络由有线网、无线网和卫星网组成,基本满足了信息传递的畅通。随着支持高速数据传输的蜂窝移动通讯技术的第三代、四代移动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催生了第三代、四代移动通信网络的诞生,如何更好的发挥地方资源优势,我们积极探索立足现有条件、利用现有装备,以信息传输安全保密为前提,运用虚拟专网技术迅速搭建一条虚拟专网通道,实现双向语音、数据和图像传输,使之成为卫星通信和3G图像传输系统之外的另一种移动通信手段。

一、系统构成

虚拟专网移动通信系统主要由联想安全网关(power 330UTM)、本端专线接入线路、远端无线 (电信、联通、移动)路由器设备、科达电视会议终端(KDV8010A)、微波无线图像传输设备等单元组成,如图1-1所示。

安全网关实现在公共网络中建立加密专用通道,确保信息传输过程中能够完成对数据认证、数据封装及数据完整性的检查,实现点对点的保密通信;本端光纤专线接入线路和远端无线路由器实现建立公用网络链路,确保安全网关之间利用该链路建立虚拟专网隧道;科达电视会议终端通过点对点方式,将虚拟专网中传输的网络信息转换成模拟音视频信号,实现移动中的视频会议召开;微波图像传输设备,可实现图像通过虚拟专网不间断传回。必要情况下,可在虚拟专网上加装数据加密机,将虚拟专网接入内部网络,实现内网由固定向移动延伸。

二、主要特点

虚拟专网移动通信系统,本端采用光纤专线接入方式、远端利用第三、四代移动通信网络,采用多线路接入智能选择技术,现实链路连接并利用隧道技术建立一条点到点的虚拟专网,有效保证虚拟专网的带宽可以满足通信保障需要(电信CDMA2000理论上/下行速率为:1.8Mbps/3.1Mbps;联通WCDMA理论上/下行速率为:5.6Mbps/7.2Mbps;移动4G TD-LTE,理论上/下行速率为:60Mbps/80Mbps(网络覆盖范围正在扩建))。其主要特点有:

1、可靠的安全性。虚拟专网移动通信系统,采用国际标准IPSEC协议,在IP层上创建一个安全的隧道,通过3DES方式进行ESP 加密算法的网络安全技术,从而保证数据来源的可靠性、数据传输的完整性和机密性。同时,还采取一次一密的形式,在每次通信之前变换密钥等方式,做到专网隧道按需建链,虚拟专网不建链时设备处于关机状态,进一步增强了网络的安全性。

2、稳定的传输性。虚拟专网移动通信系统,本端采用10M光纤专线接入、远端采用路由智能选择技术,实时将信号最强的无线网络接入安全网关,经过实测虚拟专网传输带宽可稳定在2M至3M 之间,在市区等环境甚至比卫星通信更稳定。目前通常卫星通信装备与地面卫星站建链速率:卫星便携站384Kbps或448Kbps,卫星通信车512Kbps或768Kbps)。在虚拟专网中通过科达电视会议终端采用硬件H.264编解码方式,实现点对点音视频双向传输,保证了低延迟、高质量流畅的视频图像传输(通过不间断在市区测试,音视频会议图像延迟

3、信息的可控性。虚拟专网移动通信系统,由于虚拟专网隧道是自建的方式,可保证隧道中传输数据的安全性、隧道的控制权、管理权完全由内部人员管控,安全性高于依赖网络运营商提供的企业级虚拟专网。目前,电信VPDN业务功能建立了3G图像传输平台,这是通过3G数据终端卡以拨号方式上网,实现对网络数据的封包和加密在公网上传输私有数据一种方式,是利用公众交换电话网络的架构来构筑的一种基于二层数据封装的虚拟专网,其缺点是:采用二层隧道协议(L2TP)方式进行了加密、认证,传输的数据报文没有经过加密,通过明文方式传输,数据的安全性没有保障。

4、维护的便捷性。虚拟专网移动通信系统,设备较为常用,如联想网御安全网关为原2M专线数据加密设备,科达电视会议终端为统购设备等,在设备维护保养、维修及更换方面均有保障,因此虚拟专网系统设备在维护上具有无可替代的便捷性。

三、功能应用

1、实现召开移动视频会议。虚拟专网移动通信系统可通过加装加密机后,搭载于通信车,可实现移动中召开视频会议。

2、实现“动中通”图像传输。虚拟专网移动通信系统配合微波无线图像传输设备,可实现在移动环境下将音视频信号传输至指挥中心。

3、现有移动通信手段的补充。虚拟专网移动通信系统具有比目前3G图像传输系统更好的保密性、图像质量的流畅和清楚度;同时,可解决卫星通信中信道少、资源紧张,图像不能直接与本级沟通等缺陷。如果能在虚拟专网内配置加密机,进一步确保敏感数据传输的机密性,虚拟专网移动通信系统将能成为继卫星通信之后另一种移动通信手段。

参考文献

[1] 王龙.VPN技术在远程配电监控系统中的工程应用[D].上海交通大学.

移动通信专业论文范文7

关键词:移动通信 课程改革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移动通信”是我校高职高专通信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核心课。它的特点是教学内容多,知识面广且更新快,综合性强,很多概念非常抽象,相关原理较复杂,造成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针对移动通信课程的这些特点,要让学生在较短的课时里既能系统地学习到基础的、实用的移动通信技术又能掌握先进的、典型的移动通信系统,并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专业实践能力,需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我们进行了相应的探索与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和成绩。

1 “移动通信”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教学内容陈旧且杂乱,跟不上时代和技术的变迁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移动通信”课程教学内容设置较为陈旧、过多且杂乱,既包括了2G系统的关键技术,又包括3G系统的一些关键技术,同时粗略地介绍当前前沿的移动通信新技术,但教师讲授时多以2G的GSM系统和CDMA系统为主。这样的安排,很难让学生在有限的课时里掌握当前市场上正在使用的3G系统。

1.2 教学方法落后,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目前很多老师在移动通信理论教学中仍然采用“多媒体+板书”这种“填鸭式”教学方法,课堂上以老师为主,而且教师只注重结论性原理知识的灌输。因此课堂氛围较差,师生之间缺乏有效的互动,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仅仅是知识接收者,学习积极性不高,导致学生普遍认为该课程枯燥乏味,缺乏学习兴趣。所以,这种教学方法不适合移动通信课程的教学,也不利于学生知识技能和分析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1.3 实验内容脱离实际,跟不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现在该门课的大多数实验只是通过实验箱对2G或3G系统的原理进行验证或通过仿真软件(如MATLAB、SystemView等)对移动通信技术进行仿真,即实验内容多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过于陈旧且脱离实际。而且大多数的实验都在固定的实验箱上完成,连操作内容也被相对地固定,缺乏灵活性,使得对学生技能的培养也相应地固定在某些方面。另外,目前移动通信技术人员在工作中经常需要进行网络规划、网优以及NodeB(基站)和RNC(基站控制器)的配置等,这些应当具备的技能却无法通过现有的实验去培养,导致所培养的人才跟不上社会的需求。

1.4 考核手段单一,重理论,轻应用 目前,移动通信课程的考核方式往往以期末总结性考试和闭卷笔试为主,忽视了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过程等的考核,而且考试内容侧重需要记忆的原理性知识,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重理论,轻应用。因此,改变传统“一纸定成绩”的考试制度,树立以能力、素质为核心的考试观念,是我们对移动通信课程的考核方式进行改革的出发点。

2 提高移动通信课程教学质量的对策与建议

2.1 与时俱进,选择合适的教材,更新教学内容 “移动通信”是一个同技术与应用紧密结合的课程,移动通信技术日新月异,相应的移动通信课程的教学内容应该推陈出新,并且教学重点也应与时俱进。选择的教材直接影响学生对关键知识的吸收程度和教学效果的好坏。在选用教材时,我们主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①教材内容应基本覆盖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②应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不能太难或太容易。③应该偏重于应用性。④理论分析、公式推导过程应尽量避繁就简;⑤具有时代性和先进性。保证教学内容不仅包含移动通信最基本、最核心的知识,而且能使学生了解移动通信最新技术和发展动态。除了教材外,还向学生推荐几本参考书。同时,教学内容的重点从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及相关技术向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及技术转移。

2.2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模式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①综合运用板书+多媒体+网络化教学手段。对于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证明和推导,仍然采用课堂板书的授课方式;而对于需要形象理解、图示举例以及演示操作的知识点,则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并充分利用图像、声音、视频、flas等多种形式进行互动式教学。建立网络化教学平台,将课件、批改作业、课后答疑、补充移动通信前沿知识等环节放在教学网站上进行,为师生之间提供更好的交流平台。②运用类比法引导学生对前后课程的知识点进行融会贯通。在教学过程中,以《通信原理》等前期课程的知识点为例进行类比,加强课程内容的融合,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优化教学效果。③结合生活实例和具体移动终端加强引导。例如讲解移动通信呼叫流程时,以学生日常主动拨打手机和被叫等过程为例进行讲解,同时结合手机终端和基站的具体结构进行实例分析。④利用Matlab辅助理论教学解决教学难点。针对教学中的难点引人Matlab仿真辅助教学,将理论性强的原理和公式图形化,使教学内容活泼生动,从而克服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教师根据仿真结果加以解释,让学生能形象地、直观的了解和认识,加深学生对课程中重点和难点的理解,提升教学效果,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⑤灵活运用各种启发式教学法。另外,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求,灵活运用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分组讨论法、课堂提问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譬如可以通过设题目,提出疑问,布置作业等方式,让学生去思考问题,加强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2.3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和校企合作办学 除了缩短理论教学学时同时加大实践教学学时外,还可以通过以下措施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①加强校企合作,例如聘请相关的专家对学生的实训进行指导、带领学生参观运营商了解基站运维情况、加强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等。②除建立仿真实验室外,还采购3G通信设备,例如基站NodeB和基站控制器RNC等,建设移动通信实验室,使学生能在实际的通信设备上进行安装、配置以及网规网优等的实训。③减少验证性实验,大幅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④建立开放性实验室,鼓励学生课余时间多参与实验操作。⑤鼓励学生利用业余时间或假期到通信设备商、一线企业等进行实习锻炼。

2.4 采取综合性评定方式,重视综合素质与知识运用能力的考核 在对学生的评价中,采取多样化的综合评定的考核方式,重视对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与综合素质的考核。考核方式:平时成绩占30%,实验成绩占30%,期末成绩占40%。其中平时成绩主要通过出勤、上课表现、提问、课后作业等四方面考核。每节课预留5-10分钟的提问时间,促进学生养成课后及时复习的习惯。通过课后作业,加强学生对重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实验成绩主要通过实验课出勤、实训表现、实验报告三方面评定;期末进行一次闭卷考试,增加主观题比例,通过移动通信工程的案例,考核学生运用移动通信理论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的考核方式,既能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参与,在课堂上积极发言,提出自己的观点,又能使学生重视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并全面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实际应用能力。

2.5 加强对授课教师的培训和继续学习 授课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实践技能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高职院校的教师不仅要精通专业理论知识,更要具备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由于移动通信技术日新月异,知识更新非常快,因此现有的师资队伍还需要不断加强业务学习,进一步提高业务水平。通过以下措施,可以提高授课教师的专业实践教学能力,使学生学到最实用的专业实践知识。①吸引和鼓励企业高技能人才担任兼职教师。②鼓励授课教师到企业兼职,或定期选派专业教师到相关企业实习,学习在书本上很难学到的实践知识。③通过“老带新”、技能比赛、继续深造、相互交流等方式,形成良好的技能学习氛围。

3 总结

实践证明,通过对“移动通信”这门课程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验教学、考核方式等方面改革,不仅能充分激发学生求知欲,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让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具备相应的职业岗位技能,提高就业竞争能力。因此,这些改革措施受到学生、学校以及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参考文献:

[1]啜钢,王文博,齐兆群,孙卓等.移动通信精品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与探讨[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9,11(4).

[2]金小萍,金宁.“数字移动通信”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1(7).

[3]冯青,王续乔,刘海涛.基于兴趣牵引的移动通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武汉大学学报,2012,10(58).

[4]邱世阳.《移动通信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广西轻工业学报,2011,5(5).

移动通信专业论文范文8

[关键词]移动商务;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1-0121-04

2015年,全球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1.67万亿美元,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近3981亿元,手机网上支付用户达到3.58亿,企业微信营销推广率达75.3%。调查显示,美国有超过50%的消费者希望能够“即时购物”。移动商务是指用户运用手持移动终端设备,通过无线通信网络能够实时获得任何需要的信息服务、实施一切数据驱动的商务业务处理和价值的交换。移动商务的主要特点是灵活、简单、方便、安全,它能完全根据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和喜好定制,设备的选择、提供服务与信息的方式完全由用户自己控制。

一、研究背景

通过对国内近10年的文献分析,对移动商务的研究问题大致可以分为理论研究(9.8%)、系统研究(9.9%)、技术与方法研究(22.2%)、安全研究(21.5%)、应用研究(36.6%)五个方面。[3]这种研究态势反映了移动商务源于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和移动通信设备的普及,终端用户将是移动商务首要关注的热点。移动商务创新能力是指运用知识和理论,在从事移动商务活动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和新方法的能力,它逐步成为所有从事和参与移动商务活动的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因此,培养既了解经济活动基本规律,又掌握移动终端使用技术;既掌握先进的营销管理理念,又熟悉现代商务运作流程的复合型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成为时代赋予商科院校高等教育的重大使命。但是,文献资料显示,国内外大部分研究者将移动商务的理论和实践教学目光停留在电子商务、计算机等相关专业的学生身上,很少有研究把移动商务创新能力作为商科院校各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来培养,这导致培养出来的商科人才缺乏这方面的通识教育,与移动商务市场的应用脱节,很难适应移动商业模式的创新。

本文主要探讨商科院校如何培养移动商务理论知识扎实,具有较强的移动商务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如图1所示,研究内容分为三个层次:1.基于建构主义理论进行移动商务的课程教学设计,提高学生关于移动商务的理论水平;2.创设移动商务的实践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关于移动商务的实践应用能力;3.以国家、上海市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为依托,培养学生的移动商务创新能力。

二、教学设计与实践

开设全校通识选修课程移动商务,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以翻转课堂为主,结合案例教学、主题研讨、协作学习等多种形式组织教学,向学生介绍移动商务发展的趋势与热点、企业信息移动化以及移动商务价值链、商业模式、商务整合及运营管理等相关内容,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何克抗教授提出了“主导―主体”教学系统设计模式,论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问题。2011 年美国学者Gerstein最先构建了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型。翻转课堂将课堂划分为四个阶段,分别为体验学习阶段、概念探究阶段、意义建构阶段以及展示应用阶段。国内部分学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构建了相应的翻转课堂教学框架。

(一)基于“主导―主体”教学系统设计模式,搭建翻转课堂教学框架

在移动商务课程中,结合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实践仿真平台,设计翻转课堂教学框架,实施过程包括: 课前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分组,确定课程教学主题,提供教学案例、视频等资源,为学生创设学习、体验情境;学生进行移动学习、移动商务体验,分析案例,小组协作学习,寻找问题。在课堂中,首先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情况汇报,教师指导学生进行交流讨论、探究学习,最后进行学结。翻转课堂教学框架如图2所示。

(二)课前准备

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完成以下课程的准备。

1. 采用主题教学法形式,教师将课程内容划分为5个主题

(1)移动商务基础和技术。

(2)移动商务价值链和商业模式。

(3)移动商务的应用和移动支付。

(4)移动商务资源的价值开发和移动商务的整合。

(5)移动商务安全和运营管理。

2. 教师围绕教学主题设立教学案例

选取来自移动商务活动的真实情境或事件案例,有助于发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讨论。课程围绕教学主题,设立6个教学案例。

(1)移动商务基础和技术教学案例:剖析Android和iOS操作系统。

(2)移动商务价值链和商业模式教学案例:解读Olay微信营销。

(3)移动商务的应用教学案例:移动办公-爱德曼思。

(4)移动支付教学案例:支付宝钱包充值校园一卡通。

(5)移动商务资源的价值开发和移动商务的整合案例:可口可乐公司“数据空港”。

(6)移动商务安全和运营管理教学案例:手机钱包带来的便利与担忧。

3. 教师提供学习资源

在我校的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课程学习所需要的学习资源。学习资源包括教学大纲、教学实施方案、课件、案例、教学视频、情境体验链接、习题等,主要采用微课程的形式。

4. 教师创设移动教学实践情境,学生进行移动学习和移动商务体验

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活动采用移动学习的方式,包括学习资源收集,移动商务实践,小组成员交互、协作学习等,培养学生利用移动终端设备获取知识和信息、进行社会人际交往、处理商务活动的应用能力。

(1)移动学习。学生围绕相关主题,练习通过移动终端设备在平台中获取相应的学习资源,利用碎片时间学习。

(2)移动支付体验。要求学生独自使用移动支付宝钱包进行一次校园卡的充值,体验移动支付带来的便捷。

(3)利用移动设备获取和信息。要求学生使用校园即时通讯平台,进行成绩查询或查阅相关活动通知,一项与学习主题有关的调查问卷。

(4)尝试开发简单的APP应用服务软件。要求学生围绕与自身有关的信息需求,独立开发一套简单的APP应用服务软件。

5.学生进行分组协作学习

教学过程将学生每5人分为一组,每个组的成员前期独立完成上述资料和案例的探索工作后,进行成员间的分工协作。

(1)学习资料的整理。将成员各自从网上收集的每个主题的理论知识进行整理、综合汇总。

(2)案例的研讨。查阅案例的详细资料,理论联系实际,对案例进行剖析、讨论。

(3)体验国际商务活动。要求小组成员分成不同角色,参与接近实际的国际商务运营活动的情境和实验环境,培养学生移动商务的协作能力。

(4)交流实践过程体验。小组成员分享移动商务的实践体验,挑选好的实践活动进行整理。

(5)准备成果汇报材料。以组为单位,每个组将学习成果制成PPT,准备好要提的问题,确定好主发言人、提问人、应答人和总结陈述人员。

(三)课堂教学

在教师的指导下,分4个阶段组织教学。

1.小组呈现

每个小组由主发言人在讲台上向教师和同学们进行展示、汇报。汇报的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围绕本次课程的学习主题,对理论部分概念的阐述和理解;第二部分是结合理论部分对实际案例的分析、体会(允许学生发现寻找新的案例),以及情境体验中的经验分享;第三部分是学生提出在学习过程中还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寻求帮助和解答。

2.交流讨论

其他组的学生和教师在听完该小组发言人的汇报后,由提问人代表该组学生提出一些与主题学习相关的问题,由汇报小组的应答人作为代表回答,其他同学也可以补充。这个环节可以培养学生学习思考能力,临场应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合作探究

由教师针对学生在学习讨论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安排任务或提出相关问题,由小组学生合作完成。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这段时间来和学习伙伴讨论该问题,或者通过手机上网查找相关的解决办法,根据教师任务发表自己的观点。

4.学结

首先由几个小组的陈述人代表小组总结本次课程的收获及已解决的疑难点,然后教师针对各个小组出现的问题进行梳理,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对重点知识强调补充,对整节课的知识进行系统化。

(四)效果评价

教师从学生个人、各个小组以及整体的角度,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整体评价,重视评价的多元性和公平性。

课程考核由平时成绩(50%)和论文(50%)组成。平时成绩的构成比例如下。

平时成绩=课堂出勤×10%+独立探索×20%+小组协作及课堂表现×20%。

其中,独立探索的得分由小组成员之间根据学习资源收集、实践操作和协作学习的情况进行互评给出;小组协作及课堂表现的得分由小组之间根据成果汇报的情况互评给出。论文要求学生围绕感兴趣的某个主题,分别从研究背景、理论基础、案例剖析、论文小结4个部分进行写作,时间为两周。

全校共有15个专业(方向)的160名学生选修了该课程,学生的出勤率近100%。每次课程学生都能按照教学的要求提前做好准备,在课堂上踊跃发言,围绕教学的主题进行研讨。在实践中,学生自主开发了“微信订阅号服务平台”,该平台与我校教务系统、图书馆等系统对接,具有成绩查询、选课、课表查询、查空教室、预订图书馆座位、通知公告、学生活动等一系列功能,已经在学生之中得到广泛应用。

三、基于大学生创新项目的能力拓展训练

我们以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为依托,鼓励学生立足于本专业,注重多学科的交叉和融合,利用近年来移动商务应用中的鲜活案例和成功经验,大胆申报创新创业类项目。

1.明确选题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移动商务的基本概念、技术基础、商务模式、发展前景和风险规避的原则,注重与企业联系,熟悉移动商务资源开发和价值开发的思路及途径,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选题分类如表1所示。

2.项目调研要充分

要求学生在移动互联网大背景下,通过企业案例学习,能够从企业商业模式架构、商业模式设计方法开始,分析企业原有商业模式,探讨商业模式改进方案,通过商业模式的创新寻求企业最佳盈利模式,提升企业价值。

3.教师指导方法要科学、内容要全面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项目开展过程中注重适时应用探究式、讨论式、研究性学习等现代教育理念,以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竞争意识,激发学生研究的热情。

4.合理控制学生的项目实施进度

创新项目的研究团队能齐心协力、分工合作,较好地完成了预期的研究目标。目前,已经有12个项目顺利通过验收,有5个项目的设计方案被企业采用,并为企业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录用和发表研究论文12篇,高于学校其他专业的平均数3.5篇;有的创新项目还参加了“第七届全国大学生网络商务创新应用大赛”,获全国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取得了较好的成绩。项目申请成功率、项目结题率和项目的完成质量等多项指标表明,这些学生具备了较强的移动商务创新能力,更能适应新的全球化商业活动。

四、总结与展望

3G/4G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和iPhone、iPad等移动终端产品的普及为全球移动商务的迅猛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本文基于建构主义理论,设计了移动商务课程翻转课堂的教学框架;同时结合我校的办学特色和实践仿真平台,从3个层次分别阐述了商科院校培养具备移动商务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的方法。实践结果表明,该研究适时地弥补了商科院校学生在移动商务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不足,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具备通过商业模式的创新为企业创造更多财富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使学生能更加适应新的全球化商业活动。将来,要进一步改善学校的实践教学环境,寻求与更多的企业合作,丰富课程的教学案例,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16.

[2] 王汝林.移动商务理论与实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 胡婧.基于文献计量的移动电子商务研究综述[J].经济研究导刊,2013(11):49-51.

[4] Sun Kuh Noh. Design of application service of e-business card based on mobile device[C]. ComComAp,2012.

[5] 傅志辉.移动商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与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5):142-144.

[6] 张红霞.建构主义对科学教育理论的贡献与局限[J].教育研究,2003(7):79-84.

[7] 何克抗,林君芬,张文兰编著.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8] Jackie Gerstein. The flipped classroom[EB/OL].http://scoop.it/t/the-flipped-classroom,2011.

[9] 钟晓流,宋述强.信息化环境中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教学设计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 2013(1):58-64.

[10] 梁乐明,曹俏俏,张宝辉.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3(1):65-73.

[11] Norbayah M S, Norazah M S. Mobile phone usage for m-learning: comparing heavy and light mobile phone users.[J]. Campus-Wide Information Systems,2007(5):355-365.

移动通信专业论文范文9

【关键词】创新实验基地;新型教学模式;实验基地的管理

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人才”,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目标。对于拓展校外实验基地,创新校内实验基地教学模式,是当前职业院校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移动通信技术是当今最热点的发展技术之一,我院于2011年开设移动通信技术专业,校内具有实验实训平台及紧密合作的校外实训基地。对于学生专业能力起到了一定作用,随着专业改革的不断深入,探索“2+1”工学模式下创新实验基地的建设势在必行。

1 “2+1”工学模式的培养目标

“2+1”工学模式是将高职教育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在校学习,在学校期间主要完成基本理论与基本专业技能的学习,此阶段培养学生的基本专业能力,认真负责、团结合作等社会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力。第二个阶段到校企合作企业进行实际工作,此阶段进一步培养学生专业能力,把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有机的结合,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强化学生爱岗敬业、严谨求实、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职业素质。为学生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2 建设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实验基地的意义

近年来,随着我国职业院校布局结构调整、资源整合和资金投入力度逐年加大,职业院校基础能力建设特别是校内实验基地建设,无论是场所还是设施设备条件均有了明显的改善,对职业教育实训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移动通信技术专业找准与企业生产活动的结合点,在校内建设了一个集生产、科研、教学等功能为一体的职业教育实验基地,运用企业管理机制,增强了实验基地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缩短与企业之间的距离,充分发挥其功能、作用和效益。为提高本专业办学活力、办学效益、办学质量起到了十分重要作用。为提高我院社会吸引力、影响力和服务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 探索如何创建创新型实验基地

3.1 创建具有生产服务特征的校内实验基地

根据专业生产需求,整合移动通信技术专业认识性实习实训、基础性实习实训、综合实习实训等内容与资源,设计若干个教学模块,涵盖交换、传输和接入,集2G系统和3G三种基本制式。使其成为具有真实的企业生产环境、工艺流程、管理模式、企业文化等生产特征,体现现场生产过程、氛围与组织形态特征,教学过程与相关企业活动相对接的校内生产性实验基地。

3.2 创建以“模拟”教学产品的校内实验基地

“模拟”教学产品是指通过对材质、内容、对象等替代、缩小或放大比例、简化或添加功能等模拟仿真的教学产品。以通信实训平台为纽带,模拟传输、交换、接入、无线移动、电源等子系统的实施,使其成为具有相对真实的企业生产环境、工艺流程、管理模式、企业文化等生产情景,体现现场生产过程、氛围与组织形态,教学过程与相关企业活动相对接的校内生产性实验基地。

3.3 校企合作的生产性校外实验基地

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建立的一种合作模式。目前校企合作模式主要有学校引进企业模式、劳动和教学相结合、工学交替模式、校企互动式模式和“订单式”合作模式。对于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在校内实验基地建设中引进相关企业的项目和文化,在校进行“理论”和“顶岗实训”相结合的实习实训。在校外由企业提供实习基地、设备、原料,企业参与学校的教学计划制定,并指派专业人员参与学校的专业教学。实现企业资源、信息共享的“双赢”。达到建设具有“厂中校”特征的校外生产性实验基地的目标。

3.4 实验基地的管理与运行模式创新

“实验基地建设”与“新型教学模式”的有机结合,是高职教育真正的需要,其实质是以工作任务引领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和培养以及技术的创新,将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吸附在工作任务的完成上,以实践为导向,改变了理论优先于实践、独立于实践的传统教学模式。从单纯技能训练、生产和服务工作的场所转变为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场所,在实验基地中,学习者的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得到综合发展,改革创新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实验基地将同时具有技术培训、技术研究与技术创新的功能,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是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把实验基地建设与高职教育的课程和教学联系在一起,是目前课程和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创新实验基地的建设首先从实验基地管理开始着手。其中主要包括目标管理、互惠互利、规范管理、体制创新。

【参考文献】

[1]李伯奎,左晓明,刘远伟.机械类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的构建[J].装备制造技术,2010(01).

移动通信专业论文范文10

本文提出基于微信构建商务英语移动学习模式,既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人机之间的多维交互学习及非线性的商务英语“知识网络”的构建,也有利于过程性商务英语教学评价体系的建构,弥补了传统课堂教学的部分不足。

关键词:

商务英语;移动学习模式;教学评价体系

1前言

微信是一种移动智能终端平台,具有使用成本低、界面简洁、功能丰富、操作简单等优点,在学生群体中具有较高的普及度,为移动学习模式的实施提供了可能。本文以内江师范学院的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为例,构建基于微信智能终端的移动学习模式,以提高商务英语课程的教学效果,并更好地促进商务英语学科的发展。

2建设基于移动智能终端的移动学习平台的必要性

商务英语专业具有跨学科属性。进入商务英语专业学习的学生既要加强对英语语言知识体系的建构,又要对贸易、经济、营销、金融、财会等商务知识理论有一定的了解,也要在情景化商务场景中培养一定的商务沟通与实践能力。因此,它对教学资源的多元化、交互学习的深度化以及第二课堂活动的有效开展提出了要求。以内江师范学院为例,商务英语课程的学习资源以课本和相关教辅材料为主,不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力;商务英语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交互沟通以及学生之间的交互学习严重不足,忽视了对商务英语沟通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商务实践与第二课堂活动密切相关,然而师生大多在课堂上进行小规模的交互学习,第二课堂活动并未有效展开,商务实践能力培养更是无从谈起。

3微信移动学习平台的优势

首先,微信是一款集通讯、社交、平台化功能为一体的移动性应用软件,支持信息(文本、图片、视频、语音)发送,并支持多人群聊、视频通讯,为多维的交互学习提供了理想途径。其次,微信具有朋友圈功能,支持邮箱、微博等服务,丰富了社交场景。微信公众号后台操作简便,公众号界面简洁,为普通的资源开发者提供了一个理想的技术构架支撑。再者,微信已成为大学生群体必不可少的手机智能软件。基于微信的商务英语移动学习平台,可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以内江师范学院开设的2个商务英语方向班级为例,笔者发放50份调查问卷,共回收48份有效问卷。调查显示,100%的同学都会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微信软件,有46%的同学表示微信使用时间超过平日手机使用时间的一半。

4微信移动学习平台构建设想

4.1微信公众号:师生共建商务英语资源,实现师生与学习资源的交互通过微信公众号的资源,师生可以在微信公众号上共建理论知识模块、实践知识模块、学术交流模块、创新创业模块、友情链接模块等在线商务英语教学资源,为商务英语学习者“设置了学习的路标,打通了获取大量动态的商务英语知识的通道”,建构了非线性的商务英语“知识网络”,激活了师生与学习资源的交互,为下一步的交互学习模式的实施奠定基础。[1]因此,根据不同课程的课程设置,有针对性地为商务英语移动学习者开发商务英语资源,构建非线性的商务英语知识网络。教师不再是提供学习资源的唯一主体,学生也可以参与到学习资源的收集、整理、推荐与分享中。例如,在《商务英语阅读》课程中,可以实时的商务英语新闻、推送基本的国际贸易流程、分享经典的商务活动案例,尽可能提高移动学习者融于商务英语学习中的兴趣与参与度。此外,海量的商务英语信息与商务英语业务知识会打开学生的眼界,促进课堂教学的讨论与互动。

4.2微信群:实现了移动学习者之间的交互学习、教师与移动学习者的交互学习借助微信群,教师可以图文消息、商务视频、布置作业。移动学习者的学习环境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随时随地可以浏览信息、参与讨论、进行互动交流。这里的互动交流既是移动学习者个体之间交流以及知识分享,也涉及到教师作为引导者对移动学习者的指引、沟通与答疑。这种互动可以是一对多的,也可以是一对一的:针对学生的知识难点或疑问,教师可一对一或一对多的进行解答。当然,这种解答可以是即时的,也可以是延时的,既充分尊重了教师的时间安排,也一一解决了学生在移动学习中的疑问。此外,微信群还支持语音聊天与文字聊天功能,满足了移动学习中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微信群中进行讨论和发言不需面对面,以文字或语音形式呈现,性格内向的学生也可以参与其中,体验移动学习的便利,弥补了传统课堂教学中交互学习难以深入的不足。

4.3讨论组:实现协作交互学习,建立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实践能力除了微信群,也可以建立临时讨论组,加强小组合作学习与协作学习。在商务英语课程中,会涉及到大量的案例分析、项目书制定、企业策划书等商务活动,这些情景化商务实践活动流程复杂,需要以团队协作的形式来完成。讨论组可以进行分工合作,加强交互协作学习能力:成员共同在外进行调研,在讨论组中献言建策,共同完成小组任务,不仅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而且锻炼了他们的协作交互学习能力。此外,讨论组在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小组成果,实现了移动学习与课堂教学的联通,也便于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效度进行评估。例如,在《国际商务导论》中,可以在公众号中情景化案例与小组任务,让4位学生自由结合形成一个小组,成员形成讨论组并逐步制定解决方案。在讨论互中,教师也可以即时关注讨论群动态,解答学生的困惑,不仅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交互,也为学生商务实践创造更多便利的条件。

4.4微信好友:一对一交互,消除交互隔膜师生可以互加为微信好友,既可以一对一的进行困惑解答,又可以在师生交互中及时了解学生的问题与需求,解决了传统课堂上师生交互的隔膜,也便于增进师生情感,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这对课堂教学也是大有裨益的。

5移动学习的教学评估体系

移动学习模式的评估不但要重视检测性的总结性评估,更要注重学生基于智能终端的移动学习过程,即形成性评估。移动学习资源的评估主体不仅是老师,而且有学生,评估注重信息的现时性和学生的反馈需求。此外,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诊断并解决,不断优化商务英语移动学习模式设计。

6结语

从联通主义理论出发,建构基于智能终端的商务英语移动学习模式,即通过一定的智能终端平通学习网络节点(学生、书本、老师、网络资源等),让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在“知识网络”中通过获取、评价、使用信息。商务英语移动学习模式以联通主义为理论指导,旨在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人机之间的多维交互学习及非线性的商务英语“知识网络”的构建,既发挥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既发挥老师的监控与引导作用,又为传统的商务英语课堂教学和单一性的商务英语教学资源注入活力,有助于实现商务英语教学效果的最佳化。

参考文献:

移动通信专业论文范文11

关键词:通信工程;人才培养;理论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5-0155-02

一、人才培养定位的总体思路

人才培养方案的质量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质量。人才培养方案,既要站在专业建设和行业发展的前沿,突出科学性、先进性、创新性、特色性,又要结合行业发展和区域发展的实际,注重针对性、应用性、有效性、操作性。企业对通信工程专业人才能力的需求归纳起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专业知识: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相关基本理论,IP数据通信基本知识,3/4G移动技术的基本理论,通信系统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掌握。

2.专业技能:除具备基本的专业知识之外,更重要的是能够掌握实际工作所需要的专业技能,包括对实际产品研发项目的参与经验,对项目实施过程的基本了解,对实际产品研发或设备运行维护的相关工具的实际操作经验,等等。这也是高校培养人才方面与用人单位往往存在严重脱节的主要问题所在。

3.社会综合素养:除了必要的专业知识素养之外,更多的则是对大学生个人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的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应利用各种机会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以加深对社会的认识,不断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应具有较为成熟的人际关系管理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和在工作中不断学习的能力。分析、总结企业的需求,我们在制订培养计划中,一要体现专业特色,把行业标准、企业需求充分融入其中,切实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二要体现学校特色和区域特色,实施学生个性培养等多角度、全方位的融合,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实践技能、职业素质和创业能力,为人才培养打造立体化、综合性的成长平台。

二、理论课程体系的改革和创新

课程教学是决定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基本要素。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基本建设的核心内容,是专业建设的重要载体,是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更是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保证。面向市场,以服务为宗旨,以应用为导向,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设有特色的通信工程专业为目标,遵循“分层教学、人人成才”的教育教学理念,按照不同的出口方向设计课程,依照“铁轨式”知识体系构建适合分层教学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我们在制订培养计划时把专业任选课程部分设置了6个课程模块,综合服务类模块为最低出口,对应的职业岗位如电子通信类产品销售、通信系统售前/售后等;专业技术型分为网络类模块、移动应用开发类模块、嵌入式开发类模块和移动通信类模块,对应的岗位如移动应用开发、网络系统管理与维护、通信系统测试等;学术研究型对应于考研和出国的学生。学生在大三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规划未来出口方向、选择合适的课程模块,完成大学阶段的学习。实行“分类与个性”相结合的形式,对不同学生开出不同的“菜单”,因势利导地进行分层教学。不同模块的课程见下表。

三、化实践教学体系

通信工程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必须加强实验、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实践内容尽量贴近实际工作需要,加强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为适应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实验室建设方面,我们升级改造目前的程控交换实践平台,同步通信领域的技术进步,建设涵盖程控交换技术、软交换技术等现代通信网络工程实用技术的统一通信的综合实践平台。该平台使用华为的统一设备,使学生可以得到实际工程方面的训练。另一方面按照“共建、共享、共赢”的原则,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拓宽校企合作范围,与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北京市电话工程公司、世纪二千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建立了长效合作机制。建立了校外实践基地,让学生和教师分别在不同层次合作中获得成效。实施校外实践、顶岗实习:企业利用其研发中心和推广基地,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实习、实践环境,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到企业工程现场开展长周期的实践、实习锻炼,学习实际工程现场的工作流程、制度、规范以及最新的行业实施技术,体验企业真实的生产生活状况,同时感受企业的先进文化。学校和企业共同组织实施校外实践教学的培养过程,共同负责校外实践教学质量管理和评价。此外,利用第二课堂开展科技活动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也是传统课堂教学方式的补充。我们开设专业社团,有组织有计划地抓好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使学生的校外科技活动与专业知识紧密结合,有益的科技活动不但能增长学生的科技知识,而且能使学生掌握科学研究方法,树立科学精神,培养研究能力,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创新创业欲望。同时,我们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电子设计竞赛、数学建模大赛、计算机应用大赛、C语言大赛等赛事,使学生在独立实践中获得课程以外的锻炼。此外,鼓励学生参加各种专业领域的比赛,如物联网创新应用设计大赛、“蓝桥杯”全国软件专业人才大赛、大唐杯移动通信技术大赛等,最终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升的教育,使培养的学生尽可能适合企业的需求,使学生就业与企业零距离接轨。

四、结论

通信产业已经逐步进入成熟期。有线通信宽带光纤化,逐步步入GPS时代;移动(无线)通信宽带化,4G步入百兆时代,5G目标上G。通信速率不再成为瓶颈,信息通信的容量和及时性问题基本解决,技术上已经不存在大的技术障碍。通信从理论方面已经基本成熟,很难有大的理论突破。随着技术的进步,社会对通信工程专业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突出行业结合、工程化以及创新性三个方面,更好地培养学生成为适应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应用型技术人才,京津冀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

⒖嘉南祝

[1]张燕,董昕.通信工程应用型本科培养体系改革研究与实践[J].四川省通信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1.

[2]刘婷婷,张健.应用型本科院校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J].北京:中国电力教育,2013.

[3]陈威,兵冯璐,张刚林.地方院校通信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研究[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4.

Research and Practice on the Reform of 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 Talents Training System

XUE Yong-yi,SU Li-min

(Colleg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Beijing Union University,Beijing 100101,China)

移动通信专业论文范文12

1、深化理论学习。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在全局开展主题读书活动,重点抓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读本》和《科学发展观学习纲要》学习教育活动,组织专题研讨活动,倡导领导干部带头宣讲、带头上党课。通过展示展览、理论讲坛、专家讲座、专题培训、学习交流等多种形式,将移民系统干部职工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的最新战略决策和部署上来。

2、强化社会宣传。继续开展多种形式的形势政策教育和群众性宣传活动,创新理论大众化、通俗化宣传手段,探索宣讲志愿者进基层开展理论宣讲,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成果走进生活、贴近百姓,引导干部群众进一步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充分运用移民局门户网站、传媒网、电视台等媒体,精心组织形式多样的理论宣传,进一步扩大宣传教育的覆盖面。

3、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为重点,切实抓好局党组中心组学习,丰富学习内容,创新学习形式,完善领导干部考学述学评学机制,促进理论学习成果转化应用,提高党员干部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按照局党组工作部署,制定局党组中心组专题学习计划,通过中心组学习、讲师团宣讲、研讨会、轮训班、支部党课、专题讲座等形式,推动党员干部深入系统地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二、弘扬核心价值观,推进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1、深化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以宣传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施纲要》为主线,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广泛深入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宣传活动,大力弘扬争先领先率先的价值追求,增强干部职工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使移民系统上下团结一心,积极进取,始终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和高昂的精神状态投身于全区移民事业。

2、深化移民系统干部职工思想道德建设。深入推进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建设,把提升广大干部职工思想道德素质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通过典型引导、模范带动和道德实践,提升文明程度。围绕学习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持续开展“道德讲堂”、“文明志愿者”等系列活动,深入推进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继续抓好专业技术人员培训、中青年干部调训、六五普法教育和国防教育等。

3、深化移民系统先进典型选树培育。继续开展“我说身边优秀科室长”、“明星示范岗”等评选活动,大力培树一批移民系统先进典型,坚持典型引导,在全局形成学习先进、人人争当先进的浓厚氛围。

三、打响服务品牌,提升服务水平

移民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从移民的利益出发,把维护移民的合法权益作为移民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和最终归宿,保障移民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继续在机关深入开展“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和谐移民”的服务品牌创建活动,切实解决机关干部在服务中心、推动发展、促进和谐中存在的机制障碍和突出问题,全心全意服务移民,达到让上级满意、基层满意、移民群众满意的目的,通过继续开展“和谐移民”活动,努力打造一支以“一切为了移民、一切服务移民”为服务宗旨的高素质移民干部队伍,促进全区移民事业更加稳定和谐发展。

四、强化基础管理,加强宣传阵地和队伍建设

1、加强宣传文化阵地管理。坚持管理工作重心下移,狠抓薄弱环节,切实加强和改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不断扩大工作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充分发挥宣传栏、橱窗、板报、《移民》等宣传主阵地作用。

2、加强教育学习培训。以学习贯彻十精神为主线,加强各级宣传干部的学习培训,主动学习新政策、新知识、新技术,自觉掌握新理念、新视野、新方法,不断提高工作的创造性、主动性和前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