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军事气象学论文

军事气象学论文

时间:2022-02-07 13:54:51

军事气象学论文

第1篇

###,男,1970年7月生,湖南常德人,大学本科学历,1988年8月入伍,1990年10月入党,原空军上海基地司令部侦察处正营职参谋,工程师,空军少校军衔。2004年因部队精简整编确定转业,按照有关政策安置到上海落户。

教育培训情况:

学历教育:

解放军理工大学气象学院卫星探测专业本科毕业获理学士学位(1988.08-1992.07);

中国共产党中央党校法律专业本科毕业(2000.08-2002.12)

其他培训:

解放军理工大学气象学院计算机硬件维修班进修(1995);上海电视台非线性编辑影视制作班进修(2001);中级程序员培训(2001);在复旦大学进修“管理学”、“市场营销学”,“会计学”等课程。

外语水平:

大学毕业时为英语国家四级水平;2000年通过全军专业技术职称英语水平考试。能看懂英文报纸和电脑类技术说明书,能进行简单对话。

电脑水平:

从事网络管理和电脑维护十年,能用多种计算机语言编写应用软件,对办公自动化设备的使用、管理、维修很熟悉。网页制作很熟练,曾为多个单位制作主页。利用电脑进行声像后期制作较熟练。

爱好特长:

新闻写作。曾在《解放军报》等报刊发表文章,曾获新闻报道三等奖。

小号吹奏、游泳、足球。

入伍后简历:

1988.08-1992.07 解放军理工大学气象学院学员

1992.07-1995.06 空军上海基地气象中心助工

1995.06-1995.12 空军上海基地气象中心卫星室主任

1995.12-2000.12 空军上海基地气象中心电信室主任

2000.12-2002.12 空军上海基地气象中心工程师

2002.12-2004.03 空军上海基地司令部侦察处参谋

求职意向

根据本人的工作经历和特长,愿意到机关从事行政管理、后勤保障、政治思想等工作。

联系方式:

联系电话:139****0927

Email: ***

个人情况推介:

入伍十八年,长期在军级机关工作,既懂机关参谋业务又有科室领导经验。在每个岗位都能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履行岗位职责,较好地完成了领导交给的各项任务,政治上坚定纯洁,多次受到表彰。

善于组织协调。在基层和机关工作过较长时间,积累了许多管理工作经验,机关工作程序熟练,培养了较强的分析判断能力、运筹谋划能力、表达沟通能力、人际协调能力、组织计划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指挥决断能力。担任科室主任期间,多次组织重大军事行动的装备保障工作,成功地协调组织过大型技术交流会议。担任侦察处参谋期间,对当面敌情特别是对台湾的政治、军事、社会情况较熟悉,圆满完成了在重大军事演习和上海要地防空作战以及上海“APEC”会议等活动中的情报保障工作。擅长文字写作。善于总结工作经验,亲自拟定或参与起草的十几篇经验、研讨材料被上级转发,曾在《解放军报》、《空军报》、《中国气象报》、《新闻晨报》等多种军内外报纸以及从总部到军区的各级专业刊物发表新闻报道、经验总结和学术论文。两项科研成果分别获空军科技进步二、三等奖。

第2篇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思想的解放,越来越多体现和平年代军队建设与军人生活的电视剧出现在荧屏上,一大批阳刚、稳重、坚韧、刚毅的军人形象受到观众喜爱。和平年代,军旅剧中的军人形象发生了许多变化,如人物身份地位普通化、性格塑造丰富化、人物生存状态真实化,这些变化更加彰显了当代军人的真实风采。然而,在军旅剧人物走向大众的同时,也呈现出人物新模式化、人物设置偏颇以及娱乐元素滥用等新问题,阻碍了军旅剧的进一步向前发展。文章结合作品对当代军旅剧中军人形象的变迁以及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以期为后来的军旅剧创作有所启示。

关键词:

当代军旅剧;和平年代;军人形象;形象变迁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68(2015)03-0111-04

随着时间的流逝,战争年代的英雄已渐行渐远,但受几千年儒家思想的影响,大众追慕英雄的情结并没有因此而减弱,更多的英雄形象以荧屏艺术的形式展现出来,这成为军旅题材电视剧持续走红的重要原因。当代军旅剧以描述和平年代部队建设和军人生活为己任,通过展现军人的严格纪律与高科技演习,极大地激发了观众对英雄气概的追溯。

一、军人形象的变化

电视剧艺术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演绎特殊人群的生活状态和他们的成长经历,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观众的窥视欲望。观众的喜爱与电视剧所塑造的成功军人形象两相叠加,使当代军旅剧成为电视

荧屏的宠儿。张东说得好:“艺术作品的灵魂是人,电视剧中处在中心位置的永远是鲜活的艺术形象。”[1]随着电视剧艺术形式的不断创新,塑造军旅剧军人形象的手法也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

(一)人物身份地位之普通化

当代军旅剧军人形象的最大变化体现在主人公身份地位的变化方面,从表现高级干部的指挥才能转变为着重表现普通士兵的成长历程。世纪交替之际,以1999年表现部队建设的电视剧《和平年代》为首,引发了当代军旅剧的创作与收视热潮。《导弹旅长》《DA师》《垂直打击》《沙场点兵》等剧作纷纷登上电视荧屏,赢得了观众的一片赞誉。纵观这一时期军旅电视剧中塑造的主人公,他们要么是军事院校毕业的高级将领,要么是工作经验丰富的中高层干部,作品主要表现他们在部队建设和

高科技演习中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电视工作者既为广大观众塑造了一批无坚不摧的军旅光辉形象,也为宣传国家军事实力做了很好的铺垫。

随着大众审美水平的提高,完美化、脸谱化的部队干部形象让人们出现审美疲劳,观众更愿意接受日常普通人群在电视剧中“接地气儿”的表演。“从传播学的‘共同经验理论’来分析,电视机前的受众和电视剧中的角色有共同的理解层次和共同的经历时,传播效果是最好的。”[2]在世纪之交的军旅剧中,充斥着各种军事专家与将领形象,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观众对英雄的追溯、对部队这一特殊群体的窥视欲望,但由于其人物形象的“高大上”,并不能引起观众的共鸣。随着80后、90后逐渐成为部队的主力,表现这两代颇具争议的军人形象成为军旅剧人物形象创作的新契机。以2007年《士兵突击》中“许三多”这一普通士兵形象的成功演绎为典范,基层士兵群体逐渐成为当代军旅剧的主要诠释对象。除许三多之外,还有《我是特种兵》之庄焱、《第五空间》的姜窦、关怀等,他们以平凡的姿态在军营中塑造着当今青年的喜怒哀乐,塑造的影幕形象赢得了观众的普遍喜爱。其实,部队大家庭就是由一个个普通的士兵群体组成的,正是他们的坚韧和对纪律的严守衍生了强大的军营文化。表现普通基层士兵群体的不普通事迹,展现当代青年军人的新风貌,勇于挑战困难的精神和“不抛弃,不放弃”的人生信条成为我们学习的榜样,也理应成为当代军旅剧叙事的重点。

(二)人物性格塑造之丰富性

世纪之交,当代军旅剧中军人形象多数被塑造得更为沉稳、谨慎。因为追求塑造军人性格的完美,所以多数剧情显得平铺直叙、毫无悬念。如2003年的《DA师》,部队出身的赵梓明有着崇高伟大的人格,就连部队转业的原因也是为了促成好友龙凯峰顺利提干。赵梓明一生尽职尽责、毫无怨言,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默默奉献。而以军事演习为表现重点的电视剧《沙场点兵》,无论是团长、司令还是参谋长,个个都表现出隐忍镇定、有勇有谋的性格特征,凸显出军人的前瞻性眼光。这些军人身上的优秀品质在和平年代为观众所敬仰,满足了观众对英雄的追慕之情。随着时展与大众艺术素养的提高,军旅剧严重的跟风现象导致了剧中军人形象的性格雷同化、单一化,人物塑造逐渐落后于观众的审美需求。

“人物形象塑造的核心,是要在复杂创作思维把握下,将人物性格刻画得立体、丰满与真实。”[3]人物性格作为一部电视剧人物形象塑造的核心,在电视剧的发展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以表现军人家庭生活的电视剧《激情燃烧的岁月》,剧中人物石光荣既有狂放不羁、匪气十足的一面,同时又充满着血气方刚、傲骨铮铮的英雄气概。其人物性格刻画得立体、丰满,为当代军旅剧军人形象的塑造注入了新鲜血液,改变了传统军人的刻板形象。人物性格的多面化打破了军旅剧单一化、平面化的特征,使观众看到了别样的军人形象。借鉴这种人物性格的成功塑造,《士兵突击》把丰富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推上了高潮,塑造了一个个优缺点明显的军人群体。如许三多,他有着木讷、呆板、一根筋的性格,但又有着善良、坚忍、执著的一面。人物性格的饱满使故事情节真实完整又不失生动有趣,摆脱了军人完美性格的巢臼,使人物更加具有人情味和生活气息。如《我是特种兵》庄焱、《第五空间》姜窦、《麻辣女兵》汤小米等人物形象或多或少都受到了《士兵突击》的影响,让大众看到了更加多面化的军人形象。

(三)人物生存状态之真实性

在世纪之交的军旅剧题材中,作品主要以中高层领导在军事演习和部队建设中的突出表现为叙事重点,较少涉及军人个体的生存现状。随着现代军旅剧的逐渐成熟,通过展现军人个体在部队、家庭、社会中的不同生存境遇,以更加真实的笔法将军人的内心世界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世纪交替之际,科技强军的口号在中国军事国防上的落实使得各种先进的武装设备通过影视作品呈现在大众眼前。但在以往的军旅剧中,更多表现为国家军事武器的强大与威武,军事演习中的两军对垒,并不表现军人在训练期间的适应与过渡情况。在近几年的电视剧中,为了让大众看到更加真实的军人生活,电视剧将此搬上了荧屏,让人们看到了他们更加真实的生存状态。如《士兵突击》中,许三多看到坦克大炮时定格的投降姿势,因怀揣热鸡蛋给班长留早餐把军事演习搞砸,坐坦克车呕吐等桥段,生动地把科技强军下许三多初入部队时的种种不适应展现了出来。在表现陆航团的军旅剧《第五空间》中,胆小的关怀经常因为训练需要做各种高危动作而表现出害怕与退缩,飞行团唯一的女学员白羽屡屡克服不了自己的眩晕症状等,这些都是军人在部队生活的真实写照。

在经济、文化全球化的影响下,西方文化的入侵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在各种社会思潮的相互激荡下,军人既需要面对自己崇高的使命,又要面对世俗的社会生活,如何在世俗社会中寻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成为军旅剧创作中值得思考的问题。在《绝密押运》中,邵笛与大学同学项洛阳是曾经的同窗好友,但由于人生价值的不同造就了两者悬殊的人生境遇。电视剧通过比较的手法大力颂扬了邵笛作为一名军人在金钱和荣誉面前岿然不动的高尚节操。在《士兵突击》中,伍六一因运动过度导致韧带断裂失去了一条腿,得到部队照顾任命其为司务长时被他断然拒绝,因为他铁血男儿的军人气质无法接受组织的特殊照顾,毅然决然要靠一条腿走出精彩的人生。电视剧通过将邵笛、伍六一等人物的价值选择与社会现实相结合,从侧面反映了他们作为军人崇高的价值选择和无私奉献的光辉形象。

总之,近些年来电视剧中对军人形象的塑造打破了传统军人“高大全”的模式,使其更趋于平民化、生活化和真实化。在新时代下,这种“接地气儿”的军人形象一度引起广大观众的热捧并引发了一股入伍潮。由此可见,在和平环境下的军旅剧中,树立良好的军人形象对中国大众审美水平的提高以及中国军事实力的宣传意义重大。

二、塑造军人形象出现的问题与对策

军旅剧作为国家军事形象的宣传阵地之一,军人代表的就是整个国家的形象。但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整个社会的制度文化、精神文化机制还不够健全,表现在当代军旅剧的艺术创新上,就是军人形象的塑造也出现了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人物形象落入新的模式化,人物安排设置存在偏颇以及消费社会下人物形象的娱乐色彩浓重等,严重阻碍了当代军旅剧的长期健康发展。因此,如何解决当代军旅剧人物形象变迁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也成为影视创作人员亟待解决的任务。

(一)“新模式化”窠臼

在诸多当代军旅剧中,军人形象逐渐走下圣坛,变得普通化、生活化,“接地气儿”的人物形象塑造满足了大众对平民化叙事的追求。如《士兵突击》《我是特种兵》《火蓝刀锋》等电视剧通过演绎基层士兵在军营中的奋斗历程,摆脱了人们心目中传统军人“高大威猛”的形象,人物形象的新特质更新了人们头脑中固有的军人传统形象模式。伴随着电视剧跟风现象愈发严重,许多类似的人物塑造模式在不同的电视剧中重复出现。如在电视剧《雷战》和《麻辣女兵》中,两位主人公都是军人家庭出身,在单亲家庭中长大,两人性格都很叛逆等。这些拥有蓬勃青春的军人形象刚刚摆脱传统“高大全”模式,却陷入“新模式化”的窠臼中,失去了鲜活的艺术生命力。

“每个人都是一个整体,本身就是一个世界,每个人都是一个完整的有生气的人。”[4]因此,在当代军旅剧中,为打破人物形象模式化的怪圈,我们要深入挖掘人物身上的特性,发现每个人物不同于他人的完整又有生气的世界。从细节、语言、肢体动作等处着手,充分体现人物性格特点,演绎他们不同的人生故事,从而塑造别样的人物形象。

(二)人物设置的偏颇

在当代军旅剧中,人物设置的不合理也成为人物形象塑造过程中的一大羁绊,最明显的是政工人物形象的缺失。在和平年代,政工人员的作用不再那么明显,处于消费时代的大众对整天说教式的政工人员也逐渐心生厌倦。在当代军旅剧中,政工人员成为可有可无的人物角色,这与“党指挥枪”的部队理念严重不符。比如在《士兵突击》中,指导员就像为连长高城端茶送水、抚慰心灵的秘书,只是点缀,作品并没有对这一角色着力塑造。军报的宣传骨干张干事身形消瘦,其助理李梦则是红三连出名的不切实际、爱吹嘘的老兵,他们作为政工人员被塑造成猥琐、谄媚的形象,这在军人形象的塑造上是十分不妥的。政工人员作为党政的重要人物,在许多电视剧中并没有很好地诠释出其职位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这成为当代军旅剧人物形象塑造的一大偏颇。

由此可见,模式化、说教类的政工人员已经满足不了观众需求,他们希望看到的是血气方刚的军人形象。对政工人物形象的塑造,有学者指出:“从现实角度讲,我军政治工作的方式和方法,具有十分巨大的空间和多样的形式。”[5]在目前的军旅剧人物形象塑造中,更多着重于“武才”的形象塑造,政工一类人物形象并没有进行深入的诠释与打造,因此在部队人物形象演绎中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随着国家部队职能的细分化,兵种类型日益繁多,我们可以借助他们因工作性质的不同从而展现不同兵种政治工作的特殊性。其次,我们还可以对政工人物性格进行深入挖掘,表现理论型军事人才的魅力,以期在当代军旅剧中占有更多的表现空间和表现形式。

(三)娱乐元素的滥用

消费时代下,电视剧的消费功能愈加明显。当代军旅剧为跟随时代潮流,迎合大众的娱乐消费,在电视剧中也加入了许多娱乐元素。为了全面展现军人形象,适量的娱乐元素不仅可以充盈军人形象,而且让我们看到他们作为普通年轻人真实的一面,人物形象更加立体生动。但近年来的一些军旅剧,为了博得噱头与眼球,越来越多不合时宜的娱乐元素被加入其中,“泛娱乐化”倾向严重。如《我是特种兵之火凤凰》中,一个个女兵衣着暴露与敌对分子打斗,不符合我国女特种兵形象塑造,一度被网友戏称为“比基尼大作战”。此外,还有不少电视剧加入了大量爱情元素,如在《旗舰》中,各种情感纠纷和三角恋成为电视剧演绎的主要内容,海军事业俨然成为了爱情的附属品和背景。这种迎合眼球消费和话题纷争的人物形象成为军人形象塑造过程中的一种不足,理应引起创作者的重视。

电视剧作为最贴近大众生活的叙事艺术形式,在注重经济利益的同时更要注重社会效益。军旅剧作为一种整体基调严肃的艺术形式,在人物形象娱乐化设置中要严格把好娱乐的“度”,不能出现娱乐元素滥用、人物形象被娱乐化色彩覆盖的局面。在采用娱乐元素塑造人物形象时,把好娱乐关卡,不能脱离当代军旅电视剧军人形象塑造的主题性表达。

综上所述,当代军旅剧人物形象塑造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军人形象在身份地位、性格特征等方面的变化,但也有很多不足。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电视剧类型,我们在确保当代军旅剧向前发展的同时,也要警惕西方文化入侵造成军营个人英雄主义、享乐主义倾向的出现。总而言之,着力打造和平年代军旅剧中的军人形象,对凝聚社会共识、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东.狂潮中的冷思――近期军事题材电视剧创作问题思考[J].文艺研究,2001(2):52.

[2]姜南,王海山.试论当下中国军事题材电视剧的新特点[J].新闻世界,2011(7):80.

[3]卢蓉.电视剧叙事艺术[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155.

[4]黑格尔.美学[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303.

[5]李琴,张力.改革开放以来军事题材电视剧军人形象的嬗变[J].理论与合作,2008(6):21.

Changes of Military Image in Contemporary Military Drama

LI Ting

(School of Film and Television Drama,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024, China)

Abstract:

第3篇

关键词:军事行业用语;军事;口语;频率;语气词

语气词属于虚词,主要具有构形功能和赋予报导以各种不同交际特点的功能,[1]《80年语法》(Русская грамматика)指出,语气词是:“没有独立意义的词汇……用于构成词形或者表示句子的句法情态意义”, [2]是俄语十大词类中最小的词类,在传统语法的词类中不属于重点描述对象。[3]语言学家Е. А. Земская指出:“口语中,语气词是虚词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语气词的广泛使用是口语的一大特征。” [4]语气词вот和ну在俄语中广泛使用,是使用频率非常高的语气词之一,据О. Б. Сиротинина统计,вот和ну占口语里语气词的总使用频率的25%左右。[5]历史上众多学者对语气词вот和ну的研究都是集中在普通的口语、书面语上,对属于特殊行业的军事行业上语气词вот和ну的研究相对缺乏,本文首先简述语气词вот和ну的用法,然后采用对语料统计分析的方法,对语气词вот和ну在军事行业的运用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它们在该行业的运用特点。

一、语气词вот和ну的用法

1、语气词вот的用法[6]

语气词вот的基本意义是使所述内容具体化。根据不同的语境语气词вот可以获得各种附加意义,如指示、区分、强调、加强等等。语气词вот经常位于句首,有时放在句末或句子中间,置于被强调词之前或之后。也可以单独使用或者与其它语气词连用,无修辞色彩,可以用在各种语体中。

①表示指示意义,指近处的事物,眼前的现象或者表示转交等意思,可译为“这就是”等。例如:

--Сашь! Не знаешь, где мой портфель?

--Вот он, на кресле.

②置于重点强调的词之前,用来强调其内容,可译为“正是”等。例如:

Вот я проверю, настолько правильны ваши подсчеты!

③与第三人称代词连用,置于其前,其后多为抽象名词。这种结构反映谈话人对所述事物、现象等的不满意,或表现其内心的无能为力,从而表达出否定、讽刺的评价意味。例如:

Сергей вздыхает, --вот она, семейная жизнь...

语气词вот还有许多其他的用法,这里就不一一列举,只列举一些典型的、经常遇到的用法与释义,更加详细的用法可以参考佳木斯大学孟庆艳的《俄语语气词вот的意义和用法》。

2、语气词ну的用法[7]

语气词ну的基本意义是使所叙述的内容具体化。与语气词вот一样,语气词ну是个多义词,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和其他语气词使用。根据不同的语境,语气词ну可以获得不同的句法功能。

①充当反应语

只表示对所说内容的反应,充当反应语的角色,不带任何感彩。例如

--Леня!

--Ну?

--Подержи сумку, у меня шнурок развязался!

②强调作用

语气词ну通常用于应答句句首,起加强作用。用来强调某个词或整个句子的意义,并同时加强语言的表现力和说服力。例如:

--Ты согласен?

--Ну конечно!

③填补空白

在语流中语气词ну还可以起到填补空白的作用,这点也与语气词вот的功能相像。当说话人找不到合适的词来表达思想,往往说出语气词ну来填补空白。例如:

Ну...Ты можешь себе представить?

④语气词ну还常常与其它语气词,如же, уж, и, а, да等连用,组成ну да, ну и,ну как, ну что, ну что ж, ну и что等等,使它形式繁华,意义加强,表彩加强。

二、语料收集与统计方法

收集与分析语料是进行语言学研究的必要前提条件之一,本文分三大方向收集语料,分别是军事文学、军事报刊、军事电影(军事口语)。;军事报刊我们选取俄罗斯国防部主管的专业性军事行业的官方权威报刊Военно-промышленный курьер (ВПК),选取了2009年到2013年的报刊,2009年到2012年每年随机选取2期,2013年随机选取1期,共选取了9期,9期共计约28万词;军事文学我们选取的是瓦西里耶夫(Б. Л. Васильев)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А зори здесь тихие...)、法捷耶夫(А. А. Фадеев)的《青年近卫军》(Молодая гвардия)和奥斯特洛夫斯基(Н. А. Островский)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Как закалялась сталь),3部作品共计约28万词;由于电影真实地反映了人们生活的口语用语情况,是可以信赖的口语研究语料,所以我们选取了军事题材的电影来作为军人间的口语研究,我们收集了3部军事电影:《八月八日》(Август восьмого, 讲述俄格战争)、《第九连》(9-ая рота, 讲述苏联入侵阿富汗战争)、《风暴之门》(1-4部)(Грозовые ворота, 讲述车臣战争),3部电影绝大部分以对话为主,语料共计约5万5千词,由于人们在讲话的时候,经常使用一些高频词汇,并且重复使用具有个人特点的词,所以我们认为,约5万5千的口语语料相对于军事文学和军事报刊各28万词的词量而言虽然偏少,但是对于进行口语研究是基本足够的。此外,为了对比语气词вот和ну在军事行业口语与日常口语间的使用差别,我们选取了4部日常生活题材的电影:《命运的捉弄》(Ирония судьбы)、《办公室恋情》(служебный роман)、《黑色闪电》(Черная молния)、《莫斯科不相信眼泪》(Москва слезам не верит),4部电影口语语料共计约6万词,与军事电影里的口语语料5万5千词基本相当。

三、分析过程与结果

1、对军事文学的分析与结果

通过对瓦西里耶夫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法捷耶夫的《青年近卫军》和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3部作品的语料共约28万词统计分析,语气词вот和ну在3部作品的使用情况如表1:

根据对表中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

①语气词вот比语气词ну在军事文学中的使用更为活跃;

②语气词вот和ну的使用频率高低呈正相关关系。

另外,笔者在分析语料时同时发现,语气词вот和ну基本上都用在作品中的对话里,明显用于口语,表中3部作品的语气词вот和ну出现频率有所偏差,正是由于3部作品中人物对话的描写多少不同造成,对话愈多,语气词вот和ну使用频率就愈高。

2、对军事报刊的分析与结果

通过对军事行业专业报刊Военно-промышленный курьер (ВПК)的语料共约28万词统计分析,我们得出语气词вот和ну在军事报刊的使用情况,如表2:

根据对表中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

①语气词вот比语气词ну在军事报刊中的使用更为活跃;

②语气词вот和ну的使用频率高低呈正相关关系;

③在历时方面,语气词вот和ну基本保持稳定。

另外,笔者在分析语料时同时发现,语气词вот和ну基本上都用在报刊中直接引用说话人的话语里,明显用于口语,表中每期报刊的语气词вот和ну出现频率有所偏差,正是由于每期报刊中引用的人物的话语多少不同而造成,对话愈多,语气词вот和ну使用频率就愈高。

3、对军事电影(军事口语)的分析与结果

通过对军事电影《八月八日》、《第九连》、《风暴之门》(1-4部)的语料共约5万5千词统计分析,我们得出语气词вот和ну在军人口语中的使用情况,如表3:

根据对表中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

①语气词вот比语气词ну在军人口语中的使用频率要低;

②语气词вот和ну的使用频率高低呈正相关关系。

4、3种语料对比分析与结果

我们对3种语料进行对比分析,得出表4:

从表中,我们明显可以看到:

①语气词вот和ну在总词量中占的比重非常小;

②语气词вот和ну在口语中的使用频率远高于书面语的使用频率;

③文学中由于经常插入对话,所以语气词вот和ну在文学中的使用频率要高于在报刊中的使用频率;

④报刊由于其语体原因,直接引用第三者的话语的情况不多,所以语气词вот和ну在报刊中的使用都偏少。

徐翁宇先生在专著《俄语口语语法概论》中也表达与结论③④相似的观点:语气词在活的口语和艺术语言里的使用频率也存在着很大差别:在人物的言语里语气词占10.6%,而作者的言语里只占3.7%。这一数据说明语气词是口语中使用得极为广泛的词类。[8]

5、军事口语与日常口语比对分析与结果

为了分析语气词вот和ну在军事口语中的使用特点,本文把语气词вот和ну的使用情况放置在军事口语与日常口语的对比中,通过对比,得出语气词вот和ну在特殊行业的军事行业口语中的使用情况与特点。我们选取了4部日常生活题材的电影:《命运的捉弄》、《办公室恋情》、《黑色闪电》、《莫斯科不相信眼泪》,4部电影口语语料共计约6万词,日常口语的数据如表5:

我们把表5与表3进行比较,得出表6:

通过表6,我们可以得出:

①在军事口语中,语气词вот和ну的使用频率比日常口语高;

②在军事口语中,语气词ну的使用频率相对与语气词вот与日常口语的比较中,更高。

对于语气词вот和ну的使用频率,特别是语气词ну的使用频率,在军事口语中均比日常口语高的情况,我们认为,这是因为军人间对话更加粗俗,更加无拘束所致,相对与普通平民间的交谈相对彬彬有礼而言,军人间的交谈更加随意,这给使用多功能的语气词创造了条件,造成语气词вот和ну在军事口语中的高频率。

四、结语

通过对关于语气词вот和ну的语料进行统计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语气词вот和ну在军事行业用语中,所占的比例非常小,而且基本上都是用于口语,越严谨的语体,语气词вот和ну就用得越少,这与语气词вот和ну在普通情况下的使用情况一样。而语气词вот和ну在军事口语上的使用频率要比日常口语高,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军人口语的特点,即更加随意、更加粗俗。本文通过对语气词вот和ну在军事行业用语中的分析,得出语气词вот和ну在军事行业用语的状况,有助于了解语气词在特殊行业的使用情况,而这方面的研究依然值得期待。

参考文献:

[1]王翠. 俄语语气词БЫЛО的语法结构与情态分析[J]. 中国俄语教学, 2012年第3期:45..

[2]Русская грамматика, АН СССРБ том 1, М: Наука, 1980: 457.

[3]王永. 语气词在俄语口语中的结构功能[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2期:86.

[4]Е. А. Земская, Русская разговорная речь, лингвистический анализ и проблемы обучкния[М], М: Русский язык, 1987: 91.

[5]О. Б. Сиротинина, Русская разговорная речь, Пособия для учителя[М], М: Просвещение, 1983: 7.

[6]孟庆艳. 俄语语气词вот的意义和用法[J].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第4期:146-147.

第4篇

将军名片:姜春良,黑龙江人,出生于1950年,1986年12月北京大学地理系博士研究生毕业,入伍到中国人民军事科学院,任战略研究部副团职研究员。姜春良先后撰写专著两部、合著18本,撰写研究报告和专题材料200多份。1991年被国家教委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荣誉称号,2002年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7年7月晋升为专业技术少将军衔。

我1950年出生于黑龙江省鸡西市,1968年下乡到黑龙江省嫩江县山河农场,1970年入党,担任过连指导员、政治机关干事,1973年9月考入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学习,毕业后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工作。1978年秋,我考上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的第一届研究生,1983年又考上北京大学地理系,成为北京大学第一个地理学博士研究生。

1986年12月,我从北京大学毕业,获得地理学博士学位,入伍到中国人民军事科学院,任战略研究部副团职研究员,穿上军装,由一名博士成为一名军人。

虽然我是地理学博士,但要编写出具有我军特色的《军事地理学》还要进行学习,掌握我军的战略学和作战理论,以及我军战史和军史知识。

军事科学院将帅云集,在他们的指导下,我系统学习了战略学、战役学和我军战史方面的知识。战略部主要研究战争和战略,元帅、粟裕大将先后兼任过这个部的部长。我初到战略研究部工作时,部长是郭树枋将军,他曾经担任过元帅办公室副主任、65军参谋长,具有丰富的军事实践和军事理论素质。他要求我在部里全体人员大会上作一个有关军事地理发展动态的学术报告,考察我的学术水平,同时安排我参加院里组织的军事理论轮训班,系统学习我军的战略、战役理论和军史知识,弥补我军事实践和军事理论上的不足。

在 20多年的军事战略研究中,我得到最深刻的体会是:军人一定要正确认识国际战略形势的变化,对敌情、我情和作战环境要有客观的认识,一个合格的军事指挥员需要掌握相应的军事理论并提升作战指挥能力。多年来我在调研及讲课过程中,去过全军各大单位,去过许多著名的战场,通过战场实地了解当地的地形和人文环境,才能对当时指挥员指挥作战的得失有更深刻的了解,对于提升自己的指挥能力有重要的作用。

在军事理论学习上,我重点学习了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和《十大军事原则》,军事科学院编写的《中国人民战史》《孙子兵法新注》,西方的《战争论》等著作,以及正在编写中的我军第一部《战略学》和《战役学》。这两部著作的主编、军事科学院高锐副院长,同时也直接领导军事地理的研究工作,并参加军事地理研究组的组织生活。在他和糜振玉中将的直接指导下,我主编了30多万字的《军事地理学》,1995年由军事科学出版社出版。我撰写了其中的20多万字,“军事地理思想”、“军事海洋学”、“军事水文学”、“军事地质学”等章节的内容,填补了我军军事地理研究的空白。从2000年起我担任中国人民军事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先后撰写了军事地理、能源安全和军事气象水文方面的论文及报告50多篇,为我军军事地理、测绘导航和气象水文工作尽了自己的力量。

在军事战略研究方面,我学习了的大量军事文电,为军事战略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我军军事战略方针的研究、充实和完善方面做了一系列研究工作,先后撰写、上报军委总部关于新中国成立后我军军事战略方针发展演变方面的研究报告10多篇,在战区、海军、空军和第二炮兵战略方面也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2007年出版专著《战争的焦点》,2008年主编完成了《战争理论和战略研究50年》,为军委总部的战略决策和战略理论的继承与发展做出了贡献。我先后为军事科学院研究生讲授“战略学概论”、“军事战略基础”等7门课程,培养指导战略学博士生6名、硕士研究生12名,为军内外有关单位讲课400多次,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作军事评论200多次。■

第5篇

关键词:创设情境;激发热情;提升效率

兴趣是学习挚友,是学习的原动力。凡是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必然力求去认识它、掌握它。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地理学习兴趣是一条重要而有效的途径。怎样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是一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通过几年的教学探索与实践,笔者认为:为课堂创设“剧情”让学生主动融入课堂,可使其“乐不思蜀”。

一、巧设生活性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

地理作为一门与生活密切联系的学科,有很多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都来源于生活,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作为优秀的地理教师,应学会把原理的讲解与生活中的鲜活案例相融合,将抽象原理具体化、形象化,让学生身临其境,降低理解难度,同时增强学习的趣味性、新颖性和针对性,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思考,在愉悦中掌握概念和原理。

以鲁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为例,本节内容主要阐述了三个重要的人地思想,内容抽象、理解困难,教师可借用生活中的实例将复杂的原理简单化,通俗化。例如,对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评价“夸大了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忽略了人类的主观能动性”,就可以模拟班主任批评一名懒惰学生的场景:“你现在不好好学习,等到考试的时候就听天由命吧!”学生哄堂大笑。教师补充说:“我监考的时候,经常发现有些同学左顾右盼、交头接耳,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学生又哄堂大笑,在笑声中他们也明白了“听天由命”是反映地理环境决定论的最好实例,当然教师应明确告诉学生:“诚实做人、拒绝作弊!”在评价人类中心论时,模拟数学教师布置一道很难的作业,大部分学生都不会做,于是批评学生说:“这道题都不会啊,肯定是你们没有认真思考,只怕想不到,不怕做不到!”学生又哄堂大笑。然后教师点评,其实有时候是真的想不出来,这位数学教师过分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忽略学生的智商有高低,认知有先后(忽略了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整堂课在欢乐的气氛中度过,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又传授了基本的知识和原理。

二、巧设矛盾化剧情,让学生合作探究

地理学作为一门综合学科,它的范围非常广泛,涉及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等多个学科的内容,虽然非常实用,但学起来也很困难,要想学好它并不容易。由于地理涉及大量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和基本过程的解释和推理,加上学生缺乏抽象的立体空间思维和对生活的感悟,很多学生对原理的理解感到吃力甚至困惑。因此,教师就应想方设法通过引入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激发学习兴趣,吸引学生深入挖掘和探索事物的本质规律,由此联系到地理教材中的基本规律。

以鲁教版必修一第二单元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为例,第四部分“全球的气压带与风带”是本节的一个难点,也是整个必修一的难点和重点之一,学生理解起来相当困难。就这一节课而言,可以借助“孙中山北伐”的历史故事展开讨论。

教师:以北半球为例,赤道地区终年高温,空气受热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对应的高空形成高压;极地地区终年严寒,空气冷却收缩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对应的高空形成低压,因此气流1(北伐军)要直达北极(北洋政府所在地),而气流2(北洋军)欲南下直达赤道(北伐军军政府所在地),他们是否能够如愿以偿?(边讲边画,在图中画出赤道地区气流上升、极地地区气流下沉)

学生:不行,高空气流运动还要受到地转偏向力影响,向右偏。

教师:很好,北上气流1在30°N附近偏转成西风,不能继续北上,而后续部队源源不断地跟过来,北伐大军该怎么办?

学生:回去。

教师:在30°N附近的高空北伐军(气流1)越聚越多,而此时粮草不足、空间有限,不能容纳这么多人,于是大家坐下来好好商量(气流1被迫下沉),最终决定一部分先返回驻地保护革命果实(画箭头3),另一部分继续北伐(画箭头4),北伐军一路势如破竹,在60°N附近与北洋军(气流2)相遇交锋,一场悲壮惨烈的遭遇战打响了,结果会怎么样?

学生:两败俱伤,握手言和。(学生越听越有劲)

教师:很好,由于北洋军是重型部队(气流2由较高纬度流向较低纬度,表现为冷气团),北伐军是轻型部队(气流4由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表现为暖气团),此次交锋北伐军受重挫(气流4被迫抬升),一部分北伐部队主力被迫南撤(画箭头5),并派代表继续北上与北洋政府和谈(画箭头6),至此,北伐战争结束(三圈环流形成)。

最后教师指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气压带与风带的名称及各个风带的盛行风向。

三、巧设漫画式板书,让学生乐于记忆

第6篇

内容摘要:聂绀弩在建国初期创作的杂文一方面歌颂新政权的“得道多助”,一方面抨击“反动分子”和帝国主义的“失道寡助”,其文字恣肆,带有“楚狂人”遗风;而较之建国前他笔下广泛的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此阶段的文字又呈现出某些“体制内”的特征。

关键词:聂绀弩 建国初期 杂文

建国前后三年,聂绀弩在香港撰写了大量杂文,名重一时,并于1950年出任香港《文汇报》总主笔,香港求实出版社分别于1950年、1951年出版了他的《海外奇谈》、《寸磔纸老虎》杂文集。

这一时期,聂绀弩为新中国成立的时代情绪所激荡,一方面歌颂新政权的诞生带来的新气象,一方面将大量笔墨放在抨击“反动分子”的不利言论和帝国主义的军事进攻上。在杂文集《海外奇谈》所收入的杂文中,《论六个文盲卫士当局长》指出新、旧中国的不同在于“新中国要人民参加政权而旧中国则不要”;《论“中国之大患”》剖析了救亡的关键在于拔除“帝、官、封”的根基,篇末喊出:“新中国是我们的!”;《傅斯年与阶级斗争》针对其他阵营的文人对新政权的消极言论,予以尖刻犀利的驳斥。杂文集《寸磔纸老虎》所收入的文字围绕朝鲜战争,展示中国军队“援助朝鲜,就是保卫世界和平”的正义性,揭露美军侵朝的非正义性。“磔”为古代分尸的刑罚,纸老虎喻指“美帝国主义”,从集名上即可见出聂绀弩对于战争的必胜信心。《美帝与台湾》等篇目将共产党阵营的团结与强大同西方阵营“如丧考妣”的衰弱进行对比,言辞间预设我军必胜的结局;《关于将军》通过备受关注的美国之行展现我军的得道多助,而《华尔街的失策》、《麦克阿瑟晚景凄凉》则用讽刺的笔调揭露美军的失道寡助……聂绀弩用自己对时局的把握来分析战争的成败利钝,言语间透出“新中国”人的自信与自豪。另外,还有一些发表在报刊上的零散篇章,其内容也主要涉及“新”、“旧”中国之比较,如论述将是“没落阶层”、“旧社会”的“象征”与“缩影”,并认为它们随着“新制度”的建立而必将遭到废除的《论黄色文化》、论述随着社会制度的改变,悲哀都将变为欢乐的《论悲哀将不可想象》等等,后被收入人民文学出版社1955年出版的《聂绀弩杂文集》。

聂给弩幼年丧母,在叔父的拳脚下长大,少年时生父养父又相继去世,生活陷入困窘的境地。坎坷的成长经历使得他性情孤僻、桀骜不驯,对世态人生抱着否定性和反抗性的激愤情绪。聂绀弩在杂文这种批判性的文体中倾注心血和智慧,他文中不妥协的批判姿态、冷淡得近于冷酷的批判笔墨都带有其性格的印记。他师承“鲁迅笔法”,吸收鲁迅杂文风格中的调侃、揶揄、嬉笑怒骂的一面。而“楚狂人”的遗风也使其文字恣肆、笔意纵横,充满特立独行的狂放气质。《论钱穆的“借著一筹”》以“首先”、“其次”、“再其次”、“末了”的结构层层论述钱穆是“极端的唯心主义者”,气势咄咄逼人;《华尔街的失策》罗列美国股票下跌、第八军因“人不够”而撤退等种种颓势,得出“美军之败是败定了”的结论;《论如丧考妣》以调侃的语调为“联军”撰写讣文:“罪孽深重,不自殒灭!”……在这些杂文中,聂绀弩尖锐泼辣、纵横捭阖的笔锋得到充分的施展。

聂绀弩的建国前的杂文涉及对投降卖国的抨击,对文化专制的讽刺等等内容,进行广泛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建国后,聂绀弩融入新时代,站在新政权的立场,抨击与之对立的人与事。他以“正义”代言者的形象激扬文字,洋洋洒洒的书写中充满了正义感、自豪感,同时,随着政治立场的明确,其杂文批判的针对性大大加强,将与新中国相对立的事物作为批判的对象。但另一方面,在一些政论的写作中,聂绀弩以一介书生的眼光对军事、政治发表见解,对战争形势、政治制度等方面的分析往往无法直指要害,缺少深刻、警拔之作。同时,聂绀弩虽在一定程度上继承鲁迅的“立人”思想,然而沉浸在“新时代”的兴奋与乐观情绪中,他认为崭新的、进步的社会会使“立人”的实现成为必然,也将这一理想的实现看得过于简单。可见,聂绀弩此阶段的杂文写作较之于建国前,已经呈现出某些“体制内”的特征。

邓雨佳,湖北大学文学院2010级中国现当代文学硕士研究生。

第7篇

中国古代军事法励士功能综述

“励士”的提法由来已久,古代兵家对此早有研究,“励士”意为振奋军人(士气)。古代作战主要使用冷兵器,所以特别看重战争中的精神因素。在古代,“励士”亦称作“励气”、“厉气”,兵书里阐释“励士”的方法很多,许多兵书都曾论及,比如《六韬》的《励军》章,《吴子》的《励士》章,《将苑》的《厉士》章等等。古代很多兵家结合实践经验,都对“励士”的方法进行了一定的理论总结。现代“励士”理论研究侧重点有所改变,但也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具体分析如下。

一、法律的激励功能理论方面的研究

西方法律经济学学科代表人物康芒斯・科斯早前就提出,“对法律经济学家而言,过去只是一种‘沉没了的’成本,他们将法律看成是一种影响未来行为的激励系统。”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有着激励的功能,诺思认为制度能够“把个人的经济努力不断引向一种社会性活动,使个人的收益率不断接近社会收益率。”就是说,制度使得个人获得个人经济活动的全部收益,当然个人自行承担个人经济活动的全部成本;或者说,制度(法律)激励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在西方法律经济学研究的基础上,国内关于法律激励功能理论的研究也有了一定的发展。关于法律的激励功能的内涵及定义,主要有三种观点:付子堂教授指出,“法律对个体行为的激励功能,就是通过法律激发个体合法行为的发生,使个体受到鼓励去做出法律所要求和期望的行为”。张维迎教授认为,“法律实际上是一种激励机制,它通过责任的配置和赔偿(惩罚)规则的实施,内部化个人行为的外部成本,诱导个人选择社会最优的行为。”倪正茂教授按照法律的功能划分出了激励类法,他认为,“激励法是对人的特定行为实施激励的法律”。

关于法律的激励功能的内在原理,主要有四条研究进路:一是法律经济学的研究进路。国内学者运用法律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研究法律的激励功能问题的代表是张维迎教授。他在《信息、信任与法律》一书中运用了法律经济学的方法,从信息经济学和激励理论的分析视角,阐发了法律作为激励机制的一般原理及其在部门法中的具体实践。二是社会法学的研究进路。法律社会学就是以社会学的方法研究法律现象。法律功能是法律社会学的核心问题。付子堂教授在《法律功能论》一书中从分析法律功能的发生入手,然后主要运用功能理论,从社会学的角度探讨了法律功能的内涵、特点、实现等问题。三是激励法学的进路。激励法学是由倪正茂教授所创设的。倪教授认为,以法的功能作为标准,可以将法分为组织管理类法、惩戒类法与激励类法。于是他在《激励法学要言》等一系列论证中,围绕“激励法”的定义、特征、分类、原则、运行等方面系统论证了一套关于“激励法”的理论框架。四是多学科交叉研究的进路。丰霏博士在其博士论文《法律制度的激励功能研究》中提出,激励功能是法律制度的重要功能之一。为解决法律制度激励功能研究中的理论分散化问题,丰霏博士尝试综合运用现有的多门学科关于激励方面的理论,形成新颖的理论工具和分析方法。

二、古代具体军事法律制度励士思想的研究

关于此研究的专著方面比较匮乏,但有专章论述励士的,主要是里克主编的《治军史鉴》的第七篇――“励士篇”,该篇阐述总结古代丰富的励士思想和诸多励士的案例,从而总结古代励士的方法,并具体论述了古代战场鼓动和军乐军舞所具有的励士功能。

关于此研究的学术论文方面的资料较多。笔者认为其中比较有理论价值的主要有:熊梅教授在《军功爵制与秦军战斗精神的培育》一文中通过例举春秋时期的秦国实行军功爵制,从而有效地激发了秦军的战斗精神,揭示了法制对激励军队士气的重要作用,并且具体论证了军功爵制发挥励士功能的机制,理论分析比较有深度。陈琛和杜康明的《浅析秦军事奖惩制度及启示》、周思佟的《浅谈军功爵制的激励作用》、李玉平的《略论秦王朝“军功爵制”的激励价值》等文章也都是通过历史分析秦国军事奖惩制度的概况、特点等内容,从而总结秦国军功爵制激励作用,并得出一定的启示。卜建新在《军乐的社会功能与本质》一文中通过对军乐(古代军法的一种形式)的历史考察,总结其特点、社会功能和本质,提出军乐对民族尚武精神有重要的教育培养作用。梁满仓在《魏晋南北朝军礼鼓吹刍议》一文中通过论述魏晋南北朝时期制度化的军礼鼓吹的历史演变,阐述了军礼鼓吹制度对于激发将士士气,提高军队战斗力的作用。张国庆的《辽代激励机制之特色与社会功能初探》通过历史分析具有时代、地域及民族特色的辽代激励机制,从而总结出辽代奖励制度(主要是军功奖励制度)所实现的社会激励功能。此外,李晓菲的《浅议元代赏功符牌的政治功能》、郭文佳的《论宋代军人的优抚保障政策及影响》等诸多文章都殊途同归,通过研究古代不同时代、不同内容的军事法律制度,总结其具有的励士功能以及其他功能。

三、军队激励应用机制方面的研究

韩志辉的硕士学位论文《军人战斗精神的影响因素及激励机制研究》实证研究了军人战斗精神的影响因素,总结了军人战斗精神的激励机制的七种激励方法,包括奖惩激励法、目标激励法、完善权益保障机制激励法等。于渊的《构建军人权益保障制度的法理思考》为我们构建军人权益保障制度找到了法理依据,并提出完善军人权益保障法律体系的一些基本举措。宋阳、冯静和张鑫的《完善军队人才激励机制的思考》提出,传统的激励模式以及与人才激励制度暴露出很多不足,所以必须运用针对性的激励制度手段,完善我军的人才激励机制。黄仪贞的《完善我国军人社会保障制度的思考》、杨连波的《完善军人经济权益法律保障的几点思考》、丛文胜、李蔚疆和孙宏武的《关于依法保障军人待遇的几点思考》等文章都提出了关于军人权益保障制度建设方面的思考,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参考文献:

[1][美]道格拉斯・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杭行译.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

[2]梁宇红.军队士气评估模型的构建与应用研究[M].北京:出版社,2011.

第8篇

【教学缘起】

中考以课内文言文为材料,命题角度和考查意向追求出新入深,以规避教学中的机械重复、死记硬背以及猜题押宝现象的发生,因此要特别重视处理好知识与能力、基础与创新、探究与生成等方面的关系。

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九年级《语文》编选了多篇先秦叙事散文,学生把握起来有一定难度,需要再度深入研读。其中《曹刿论战》文言语言点丰富,叙述曲折、生动,人物刻画形象逼真,文化内涵丰厚,以此为范例有利于学生领悟先秦叙事散文复习思路和策略,有利于教师探索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的一般规律,进而取得理想的教学效益。

【教学过程】

一、唤醒体验,积累梳理

1.说读与整理。建议同学们采用“说读”方式,两人为一组,借助课文语言进行信息判断、唤醒体验和建立联系,即边读边想边说,说出知识积累、情节内容、人物特点、表达艺术和新的感悟,说给同伴听,同伴给予订正和补充。也可以一边说一边将“说”的内容整理到笔记上。还应总结复习方法,与大家共享体验。

结果呈现:

作者作品:本文选自《左传·庄公十年》,所写“齐鲁长勺之战”,是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之一。《左传》是阐述《春秋》微言大义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了春秋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情况。本书语言洗练优美,尤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长于通过对话和行动描写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语言点:通假:“徧”通“遍”,普及。古今异义:“牺牲”此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祭品,今指为正义事业而献身或放弃、损害一方的利益。“鄙”此指见识短浅,今为品质低劣。“再”,此指第二次,今义指表示将要重复的动作。活用:“鼓”名词用作动词,击鼓。一词多义:“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中的“间”与“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的“间”分别为“参与”和“夹杂”之义。

2.鉴赏与分析。试以“‘曹刿论战’的魅力在于

”或“《曹刿论战》的魅力在于____”为话题,写一段赏析文字。

结果呈现:

例一:“曹刿论战”的魅力在于其传奇色彩,首先,曹刿作为一介平民在齐鲁战争爆发之际求见国君,而且竞想见即得见,见到国君又对政事国策毫无顾忌地指出画脚。战场上鲁庄公竞对曹刿言听计从,最终曹刿指挥军队大获全胜。而其战后之“论”,可谓高屋建瓴,有理有据,精彩绝伦,令庄公和读者赞叹不已。大敌当前,即便布衣平民也会忧心如焚,甚至像曹刿那样去“问战”以至共赴国难,这也许不足为怪,但是像曹刿那样对政事国策的评论能做到是非分明,褒贬有据,在战场上能审时度势、机智果断、指挥若定,那就非具有政治韬略和军事才能的人不能为之了。曹刿并非一般的平民?抑或为藏于民间的隐士?

其次,鲁庄公贵为一国之君,在敌人大军压境之际不会不召集文臣武将进行作战部署,共商御敌之策,但能平心静气地接受一介平民的一再“质问”,而在战场上对曹刿“唯命是从”,战后又“不耻下问”,请曹刿释疑解惑。其人是愚昧糊涂、胸无城府、眼光短浅、才能粗鄙的“肉食者”,还是一位胸怀大度、从善如流的“明君”,抑或表里相悖,二者兼而有之?

例二:《曹刿论战》的魅力在于其高超的叙述艺术。一方面,既能以简约洗练的语言呈现复杂战争过程;又能做到主线清晰,重点突出,详略有致。另一方面,通过精彩的画龙点睛般的人物语言描写展现人物形象,透视人物政治观念和军事思想。

方法感悟:①要“知书达理”。清楚课文出处,整体了解该书的基本内容,进而“通达”课文的人情事理。②沉淀内化。重视特殊的文言现象,做到眼到、心到、口到、手到。③善用联想。运用纵横联系和比较的方式,不断丰富语言积累。④取精用弘。以统观和抽纳为手段,反刍学习体验,领略作品魅力。

二、辨误求正,务本寻真

1.通过失误分析,体会翻译要求,正确理解文意。出示语句的错误理解,引导学生做出判断并进行纠正。

①“夫战,勇气也”:大丈夫打仗,靠的是勇气。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大大小小的监狱,虽然不能一一视察,但一定按照实情处理。

③“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这是尽了本职的一件事,可以打一仗。

结果呈现:

第①句“夫”是发语词,无实在意义,议论或说明时,用在句首。第②句属于古今异义词翻译出错。“狱”,指案件,而非监狱。“虽”是即使之义,表假设。第③句是省略成分没有补出,“可以”是可以凭借什么,应把“以”后面的“之”补出来。

2.尝试对《曹刿论战》做历史方面的解读。

请学生对本文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问:如“齐师”为何要“伐我”?曹刿果真作为一介平民的话,究竟会不会有资格和机会晋见国君,质询政事国策并得到耐心解答?长勺之战的胜利完全归功于具有政治远见和军事指挥才能的曹刿一人吗?

材料一:据《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荒淫无道的齐襄公被杀后,他的两个弟弟小白和纠争夺国君之位。鲁国为帮助纠而射杀小白,小白装死,结果使鲁国放慢了护送纠回国的速度。小白率先到达,被立为齐桓公。齐桓公即位后,便发动对鲁国的报复行动,派军队在乾时挡住并大败鲁军。于是鲁庄公下令训练军队,赶制各种兵器,疏浚曲阜以北的洙水,以防齐军进攻。政治上也做了些取信于民的工作,当齐军逼近鲁北部边境时,鲁庄公便动员全国力量对齐作战。

材料二:春秋时期有天子、诸侯、卿、士、庶人、奴隶等阶层分类。“乡”指诸侯国统治中心的城市及其近郊。“乡人”即“国人”,主要成分是“士”,一般有“禄田…‘隶子弟”和“牛马臣妾”,并有一定的政治权利。

结果呈现:

①“齐师伐我”的原因。在齐国公子纠和小白争夺国君的过程中齐、鲁两国结下仇怨。长勺之战之前齐鲁有过一次交战,以鲁国失败而告终。

②长勺之战的胜利并非曹刿一人之功,鲁庄公战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为夺取胜利奠定了基础,动员全国的力量对齐作战,很有些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气度。齐国军队人多势众,不久前又刚打败了鲁国,狂妄轻敌也是鲁国取胜的一个客观原因。

③曹刿的身份应该属于“士”,有参与政事军事的资格,所以曹刿能轻而易举地晋见国君,并能得到信任和重用。其政治思想和战略战术得到了庄公的认可才会对其言听计从。

3.辨析人物地位,探究写作意图。

采用辩论的方式辨析两个人物在文章中所处的地位,进而领会作者写作立意。文题为后人所加,可以更换。出示两种观点:有人认为主人公是鲁庄公,用意在于阐明国君应如何任用贤能和从谏如流;另一种认为是曹刿,意图在于说明战争取得胜利的政治基础和战略战术的重要性。以观点不同分为两组,先认真准备,再进行辩论。

结果呈现:

甲方:主人公是鲁庄公。其一,本文是以鲁庄公的行为为线索展开叙事。开头是“公将战”,中间是“公与之乘”,结尾“公问其故”。其二,文章借曹刿的政治主张和战略战术得到鲁庄公的认可、采纳,进而取得长勺之战的胜利,说明作为国君要夯实政治基础,就需取信于民、依靠广大人民,礼贤下士,任用贤能,才能取得军事上的胜利,才能治理好国家。

乙方:主人公是曹刿。这次长勺之战最终能取得以少胜多的战绩,是由于曹刿运用了“一鼓作气”“敌疲我打”“明察敌情”等战略战术?本文的主要篇幅是描写曹刿的言行。以鲁庄公为衬托,突出表现曹刿的智慧才能,意在阐明取信于民和战略战术是战胜敌人的根本和关键所在?

甲方:主人公是鲁庄公,曹刿有政治远见,庄公不也是做到了“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吗?曹刿如果得不到国君的信任和重用,他就没有施展智慧才能的机会,一切都是枉然。文章用大篇幅描写曹刿不假,但曹刿旁边总有一个鲁庄公在场。

乙方:主人公是曹刿,本文以战争进程为线索展开故事,表现曹刿的言行。鲁庄公属于那种政治军事上缺少远见和谋略的人,经过了曹刿的“点拔”他才认识到取信于民的重要性,缺少智慧和主见在战场上表现得更为突出。

方法感悟:①领会人物的地位,需要看人物在事件中的作用,看人物的言行所体现的思想价值。同时所用的笔墨的轻重多少,也是分辨人物地位的主次轻重的重要角度。②揣摩写作意图,需要厘清事件的前因后果,研究事件所包含的意义,同时需了解写作背景、作者的思想观念等价值取向。③辩论要观点鲜明,是非分明,不能模棱两可,但又不应脱离实际,牵强附会。④辩论讲究观点与论据的一致性,讲究论据的典型性和说服力,做到持之有据,言之成理。

三、求同比异,求新入深

同课内先秦叙事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进行比较,分析两文相同相异之处,获得对文本的深入理解,从而构建“先秦叙事散文”阅读理解的思路和策略。注意选择贯穿性的比较话题,运用有效的研究方法,合理安排任务分工。在班上展示同学们的研究结果。

结果呈现:

1.思想内容:都表现贤臣谋士辅佐君王在政事或军事上取得显著成效的内容。一是取得了长勺之战的胜利,一是讽劝齐威王纳谏使齐国国力逐渐强大起来,都表现了国君察纳雅言、任用贤能的重要意义。

2.人物特点:曹刿和邹忌都是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为国分忧、勇担责任的贤臣良士,都具有非凡智慧和卓越才能。不同在于,曹刿表现出的是超凡的政治远见、危难之中的果敢和审时度势的气度;邹忌表现出的是讽劝君王巧妙绝伦的策略与技巧,如以家之小事喻国之大事,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充满政治智慧。两个国君,都能察纳雅言,从谏如流。在这方面鲁庄公可谓不拘一格,而齐威王未必那么大度,从邹忌煞费苦心的“讽”可窥其一斑,但从其下令进谏、广开言路来看也不失为一位开明的国君。

3.行文构思。两文呈现事件过程的构思有异曲同工之妙:《曹刿论战》始终抓住曹刿与鲁庄公的答对,呈现出“两否一肯”“两阻一许”“一问两论”的形式。这种悬疑迭生、张弛不断、抑扬曲折的行文脉络,也产生了扣人心弦的艺术效果。《邹忌讽齐王纳谏》从头到尾采用了三层排比的手法,如“三问”“三答”“三比”“三赏”“三变”,使文章内容跌宕起伏,引入入胜,又因果相陈,水到渠成,具有深长意味。

方法感悟:①拓展学习视野,有创意地利用资源。要摆脱单篇课文的局限,转换观察视角,把课文放在种类中,理性地认识此类作品所具有的特征和学习价值。②将比较和归纳提炼之法运用其中。以文章体式、事件性质为基础,寻找多个比较点,通过归纳提炼求同比异以彰显共性和个性。⑧培养自己全面、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借助相关材料,通过归纳、比较和分析、判断、推理,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力求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并能做到言之成理、言之有据;并在还原作品原生价值的过程中,吸收诸子叙事散文思想艺术的营养。 (山东省东营市利津街道中心学校257400)

第9篇

关键词:军事题材;大学生;人生价值观

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国家对文化产业的支持与投入,作为大众文化娱乐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影视行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尤其是我国军事题材的影视作品不断涌现。大学生作为当代影视作品的主要受众,影视作品对他们的审美价值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鉴于军事题材影视作品作为当代“主旋律”影视片的主导位置,研究该题材影视作品对于大学生的审美教育有着深刻意义。

一、提升大学生爱国主义意识

由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速,大学生无论是心智还是自制力,都相对薄弱,西方文化不断渗透,所以,爱国主义教育一直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中之重,军事题材影视剧则已经成为引领时代主流思想的重要引擎之一。近年来,以军事题材的影视剧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审美价值不断刷新着票房和收视率记录。作为影视受众绝大占比的年轻人——大学生,通过不断地欣赏军事题材的影视作品,从中感受军人士兵的爱国主义情怀。

作为中国首部现代化海军电影《红海行动》,在2018年初作为贺岁片,可谓是赢得了国人的高度青睐,它的成功不仅仅依靠的是演员的知名度、导演的剧情设计,更多的则是影片在人性与反人性的斗争背后所体现出的强烈的爱国情怀。用剪刀剪人的血肉,被炸断的手足残肢,残缺不全的头部……这些场景无不让观众为之震撼,从而激发起大学生对海军的的敬意,真切感受到海军保家卫国的气势。通过军事影视剧,大学生不断地从影片故事中感受军人的英雄气概,有利于大学生提高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

二、激励大学生富有奉献精神

影视剧作为一种文化艺术形式,承载着大众的精神文化,表达着人们的情感。当代大学生处在媒体多样化、内容形式复杂化的阶段,充分享受着信息时代所赋予的便捷与高效,但是如今影视剧为追求利益而内容良莠不齐。因此军事题材影视剧所体现出来的思想可对大学生在自私自利的当今社会懂得奉献精神。

优秀的影视作品有很强的感染力,在军事题材作品中,所展现的各种积极向上的典型事例对引导大学生摒弃以自我为中心的生活方式有很大的帮助。导演安建执导的《解密》通过年轻的演员贴近大学生群体,以丰富的故事情节将剧中的无名英雄刻画出来。容金珍与容校长的亲情、韩冰与翟莉的的爱情、安能与容金珍的的师生情在国家安危面前都显得极其渺小,不仅仅培养了大学生的爱国情怀,更多地则是激励大学生在个人主义下懂得奉献,起到积极作用。

三、塑造大学生健全高尚人格

人格是在先天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形成的。大学生如今身处一个视觉文化占主导地位的时期,我们在注重影视艺术提高大学生的艺术素养的同时,还要注重影视艺术对大学生人格的塑造。大学生模仿力极强,影视作品中的人物、语言常被作为模仿的。英雄形象是一种感召力很强的载体,不仅仅成为了国家形象、民族精神的象征符号,更承担着为大学生形成健全的高尚人格的重任,以此引领大学生的审美意识形态,从而使得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健全的高尚人格。

军事题材影视剧不仅仅将丰富的英雄形象刻画的形象生动,更能通过其中的视听语言使得观众对真、善、美的追求,形成完善的健全的人格。《激情燃烧的岁月》中的倔强正直的石光荣、《潜伏》中机敏谨慎的余则成、《DA师》中机智狡黠的龙凯峰、《亮剑》中嫉恶如仇的李云龙、《雪豹》中阳光耿直的周卫国、《中国远征军》中仁义忠厚的韩绍功……军事影视剧利用其中的正面形象对大学生的心理认知、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健全人格形成强有力的主导。

军事影视剧以其独特的感染力和思想内涵发挥着它的育人能力,在高校中开展影视艺术教育,尤其是將以军事题材为主的红色影视引进校园,对于提高大学生的审美价值和审美能力,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着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郑磊,丁衍文.国防教育创新途径探索——以战争电影评论课程为例[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18). 

第10篇

一、军事考古学理论基础

随着近代考古学的发展,考古学的理论也得到了极大的深化,一方面表现在其方法论层面的规范化,另一方面表现在其解释模式的多元化。考古地层学与考古类型学规范了田野考古发掘与物质遗存分析的基本方法,文化区系类型学说提出了对考古学所研究的"文化"一种系统的解释模式,这些理论化表现的背后都体现着丰富的理论基础。毋庸讳言,考古学的发展是诸多人文社会科学共同推动的结果,其理论基础也来源于人类对自然与社会的认识过程中概念的抽象和方法的总结,这是一切科学的共同特征。考古学意义上的理论基础与大多数科学的理论基础具有共性,同样是对自然与社会的普遍认知理论。由此,军事考古学也应当遵循这一原则,作为研究古代军事活动的科学,其理论基础适用于古代军事活动研究的方方面面。所以,军事考古学的理论基础应当具有普遍性。但这一普遍性并不代表着理论的泛化,不是所有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都自然而然成为军事考古学的理论基础。恰如着名考古学家路易斯·宾福德(LewisBinford)所认为:"任何一般的理论体系都至少有两个组成部分:

1)规定所研究现象的区别标准,分析有关现象集合的实质或已知现象一般类别的间隔出现的假说;2)制订这些独立的部分在系统操作,或变化中连接起来的方式的假说。"[1](P56)简而言之,所有科学的理论基础都是对研究对象的概念抽象与方法总结一样,军事考古学的理论基础也是来源于这两方面的概括。

1.军事、军事遗存、军事文化

军事(Military),即军队事务,古称军务,是与一个国家及政权的国防之武装力量有关的学问及事务。军事是一种广泛存在的历史现象,被诸多学科都吸收为研究对象,以考古学角度对军事进行研究,从概念抽象上就与其他学科有着区别。

首先,军事能否成为考古学的研究对象,这就涉及到考古学如何认识军事的问题。考古学是对古代人类的整体性、综合性的考察,军事是人类活动的组成部分,古代军事包涵于古代人类的社会活动当中,其理所当然地成为考古学的研究内容。但是,古代军事不仅仅包括物质内容,我国古代对于军事有着朴素的理解,孙子认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这句话简单明了地指出了军事的政治属性,作为政治学对军事的定义恰如其分,然而考古学的研究是对物质遗存的研究,军事是否是物质的成为能否进行考古学研究的关键。军事作为一种抽象概念,在一定意义上已经超出了物质与非物质的界限,但其所包含的内容却能够体现出其具有相当的物质内涵。军事是某个集团利用各种资源对集团安全与利益进行保护的活动,在这一过程中,所有的活动都是附着于物质存在而进行的,如利用山河险阻进行防御,采用先进材料进行武器锻打,甚至战争胜败导致的人员伤亡都体现着军事所包含的物质内涵。这些因军事而产生的物质遗存,理所当然的成为了军事考古学的研究对象。

其次,军事考古学是对古代军事遗存的研究,但古代军事理论与思想等非物质遗存能否成为军事考古学的研究内容值得思考。考古学无法直接对古代军事活动所体现出的军事理论与思想进行考辨,只有通过对古代军事遗存的整理分析,获得古代军事理论与思想等非物质层面的信息,而这些信息我们可以抽象成为军事文化。文化虽然是意识形态,但其却凝结于物质之内,古代军事文化则是凝结于古代军事遗存当中的。

放诸考古学领域,军事文化能否作为一种考古学文化进行研究呢?如果以考古学意义上的文化定义,我们认为军事文化应当是可以成为考古学的研究对象的。

"考古学文化"是代表同一时代的、集中于一定地域内的、有一定地方性特征的遗迹和遗物的共同体。军事文化则是将这一共同体的焦点关注于古代军事遗存,是同一时代、集中于一定地域、有一定地方性特征的军事遗迹和遗物的共同体,是文化在物质上的映射。以战国时期的军事文化为例,战国时期诸侯征伐,思想上百家争鸣,每一个诸侯国都有自己一套完备的军事体系,这一体系中包含了武器装备、战略战术等内容,他们都是附着于具有本国特点的物质遗存之上,能够通过这些物质遗存来与其他诸侯的军事文化进行区别。我们不否认考古学文化间具有联系与交流,但考古学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对这种差异性的强调,军事文化具有依附于不同政治实体的特点,它的差异性就尤为突出。

第三,军事考古学之所以能够发展成为考古学的一门分支,是由于层出不穷的考古发现的现实而决定。与美术考古学、佛教考古学、城市考古学等考古学分支学科相似,随着数量庞大的军事遗存被考古发现所揭露,形成了集聚效应,进而军事文化的研究也被学界所重视,但其在考古学意义上的研究却显得相对薄弱,这些都促使军事考古学的产生和发展。

2.系统论

系统论(General System Theory)是由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冯·贝塔朗菲(L.V Bertalanffy)创立的。[2](P1-7)系统论认为,万物皆成系统,系统无处不在、无物不包。世界可以划分为无数个系统,任何一个对象,都可以作为一个系统而加以讨论和研究。此外,系统是各要素之间和要素与整体间相互作用、联系的矛盾体。系统的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任意一个要素的变化将会引起其他因素发生相应的变化,这就是系统的关联性。系统总是与其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存在,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存在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输入与输出转换关系。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化,系统相应地调整其程序、结构、内容和方式,不断地促进系统的变革。系统受环境的影响和制约,适应环境,又保持独立性,能动作用于环境,改造环境。系统论中,事物的系统性、整体性、有序性、最优化都是事物的客观规律,探寻这一客观规律,也是考古学的重要研究内容。

实际上,系统论的观点在新考古学中已经得到重视,路易斯·宾福德在《作为人类学的考古学》一文中指出:必须把考古材料放到一个系统的参照系中去考虑,对考古学文化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研究必须运用文化系统的结构、功能知识,以分析考古学文化共同体的进化。宾福德认为考古学家用来描述事实的方法必须由寻求互不相干的特征的组合或结构转变为探索功能上互相依赖的系统。[3](P43)由于新考古学的发展,系统论也成为考古学重要的理论基础。

就人类社会而言,它是一个开放而复杂的巨大系统,它可以划分为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以及意识形态等子系统,并随时间的推移而不断演化。与此同时,人类社会系统与外界环境存在永不停息的相互作用,并在这种互动中改变着自身,也改变着环境,从而使系统总处于一种不断进化的过程中。人类社会所创造的每一个系统及其子系统也都是

一个动态的有机体,各个系统吐故纳新,与其他系统互动而存在。考察各个系统的变化及其与其他系统关系,有助于理解和把握人类社会系统演化的基本规律。军事作为人类社会这一巨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它与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子系统之间存在诸多的互动,同时军事系统内也包含着许多小的子系统,如地理、装备、后勤、通信等,它们的组合与作用影响着整个军事系统的运行,而且这些子系统之间也会产生互动,地理条件能够影响到作战方式与后勤保障方式,通信状况能够对战场形式产生积极的或者消极的作用。 以考古学文化为例:在一个考古学文化中,不仅包括一群人,也囊括了与之生存有关的地形、土壤、森林、山脉、河流、矿藏、空气、阳光、气候、动植物等要素。同时,某一考古学文化又直接或间接地通过某种方式与其他文化系统、子系统进行交流、保持联系。考古学研究者要分析每个考古学文化系统中的子系统、不同子系统交流的结果及其作用,检验各要素的重新组合是否导致系统的整体优化或劣化。同样,军事考古学文化也是由诸多的因素构成的,国家政治结构及其行政人员是军事文化的行为主体,兵器组合、战略战术、外交手段、兵种配置、军事制度等构成了军事文化的子系统,某一军事文化的产生与发展受到这些子系统的互动与配置影响。军事考古学的军事文化研究需要观察军事文化子系统间、子系统与军事文化系统间的交流与联系,从而获得某一军事文化的形成、发展、消亡的内在原因。

考古学所研究的物质资料是"死的",它不会自己阐释自己。所以,当我们将考古材料置于文化系统中研究时,它才是鲜活的、比较完整的。例如对文化系统相关性的强调使我们能够从相对较少的特征中获得对诸多特征的认识……这种确定性至少部分地解决了因为考古资料的不完整性而产生的问题。[4](P25)军事遗迹、遗物作为军事文化系统的部分指示物,可以构建古代军事的部分。

比如我们可以根据特定战争遗址和周边地理环境,结合出土的兵器组合、阵地布局来推测古代的战争过程。举例来说,明末的平播战争,最后的战场位于海龙囤,通过考古发掘所揭露的材料,我们可以从海龙囤遗址的布局看到,作为军事堡寨,海龙囤遗址具有极强的防御特色:海龙囤采取了"线性设防",其具体的防御手段为"四线防御、静动结合".对于古代军事防御手段的观察,需要综合诸多的因素进行,只有将其放置于一个军事文化系统之内,所有的出土材料才具有解释学的意义。

总而言之,系统论是考古学得以不断发展的基础理论,在诸多的考古学研究中都得以证实,它能够也应当成为指导军事考古学研究的理论基础。诚然,任何理论都不是完美无缺的,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永无止境,理论的创新也是科学发展的动力,军事考古学的研究同样也需要不断充实自身的理论基础,系统论需要在其他理论的共同配合下服务军事考古学的研究。

3.中层理论(theories of middle range)

中程理论,又称中层理论,来源于社会学,由美国社会学家默顿(Robert King Merton)在《社会学理论与社会结构》(Social Theory and Social Structure)一书中,提出的研究中等范围的社会现象的理论。他认为,社会学理论应该是一种"中程理论",它既不像哲学理论那样刻意追求理论的深刻性和概括性,也不像一般的具体学科的理论过于经验和狭隘。默顿曾经发表过一段有关"中层理论"的定义化描述:"中层理论既非日常研究中广泛涉及的微观但必要的工作假设,也不是尽一切系统化努力而发展出来的用以解释所能观察到的社会行为、社会组织和社会变迁的一致性的统一理论,而是指介于这两者之间的理论。"[5](P50)中层的视角是在有限范围里的经验研究,更能保证与经验变量的必要接触。中层理论并不是任何一个具体的理论,它是对某些理论的概括,这些理论最大的特点是有经验根据的,它们包含了一套被证实了的假说。这些假说不是对未知事物的假装知道,而是对无知的思考,它承认为了积累更多的知识还有许多待研究的内容,并且不认为能够为当下提供一套完备的理论体系,而只是利用现有材料解决现有问题。

"中层理论"问世之后,对诸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考古学家是较早将中层理论引入了自身研究领域的群体之一。在考古学领域,中层理论普遍被称为"中程理论",并催生了民族考古学、实验考古学等新的学科分支与研究方法。美国考古学家费根认为:"中程理论将会对解释人工制品的型式以及考古记录中所涉及的其它物质现象提供概念工具。"[6](P108)中程理论是基于经验的总结,所以对民族考古学与实验考古学的指导意义较强。民族志与实验结果提供了一种现实的经验分析,这种分析可以用来解释出土资料。正如宾福德所言,"考古材料和形成条件之间的联系只能通过现代人类生活研究".[7](P6)他认为我们所有的考古发掘资料都是静态的、现时的,如果我们要搞清楚动态与静态事物之间的联系,需要观察这两方面的材料,而动态的事物观察只有通过此时此地的现时世界。虽然宾福德认为社会科学在实践的意义上并不适用于考古学,但是,他所采取的实验考古与民族考古在理论与方法上却显然是对社会学中程理论的借鉴。

如果回归中层理论本身,我们会发现,民族考古与实验考古只是中层理论在考古学研究中运用的两个典范,其并不是中层理论在考古学应用中的全部。中层理论的灵魂在于构筑了一条从限定范围内的经验总结到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系统的研究桥梁,放诸考古学领域,我们认为中层理论提供了考古材料的描述、总结和人类历史观、文明观等高屋建瓴的理论之间的映射方案。军事考古学研究只是对古代某一方面物质遗存的焦点化,以目前所掌握的考古资料来看,军事产生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应当没有太大偏差,所以对于军事考古学而言,大部分的研究对象是处于历史时期的,或者说,历史考古学的理论指导性更强。而历史考古学在本身的理论基础之上,吸收了其他考古学范式的思想与方法,如吸收新考古学中程研究方法,提出"中程文献"(middle-range documentation),强调考古材料比历史文献更客观。[8]

这一看法尽管有着以物证史的意味,但历史考古学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对于历史的追溯,我们不能将其从历史的大背景中割裂出来,历史文献与考古资料各有千秋,相互借鉴才是客观的研究方法。除了对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的运用,中程理论所催生的实验考古与民族考古同样对军事考古学有着借鉴意义。虽然,实验考古与民族考古对史前考古学研究更具参照性,但是我国的冷兵器时代具有漫长的发展历史,这种厚重感的表现就是兵器更新速率较慢,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刀枪剑戟等兵器的形态有着细微的差别,但其使用方法却没有根本性的改变。参考民族志的材料,以及通过实验考古的方法模拟古代军事的方方面面,这样的研究仍具有相当价值。

4.场域理论

"场域"是社会学理论的一个概念,由法国社会学家皮埃乐·布迪厄(Pierre Bourdieu)提出,他认为:"从分析的角度来看,一个场域(field)可以被定义为在

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network),或一个构型(configuration)。"[9](P133)场域不仅是一种概念,也是一个社会学研究的基本单位。场域可被视为不定项选择的空间,它为其中的社会成员标出了待选项目,但没有给定最终选项,个人可进行竞争策略的多种搭配选择,不同的人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在这些结果中,一方面可以体现出选择者的意志,即个体的创造性,另一方面可体现出选题的框架要求和限制。 在场域理论下,我们可以将一场具体的战争视作一个场域,其构成了一个与这次战争相关的一切因素的网络,我们可以称为军事场域,这一网络包括了指挥官、士兵、后勤、武器、地形、天气等诸多因素,它可以成为军事考古学研究的基本单位。传统的考古学并未有严格意义上的基本研究单位的划分,某一考古学文化也可视为一个基本研究单位,某组具有共同特征的器物同样可以视为一个基本研究单位,这些基本研究单位是一种偶然的概念组合,脱离了其共存的特征,他们的联系就不复存在。而作为军事考古学研究基本单位的"场域",并非传统结构主义意义上的诸多因素所构成的复杂的客观结构,在结构主义下,这些因素是客观的要素,而场域内他们则是内部有着天然的联系,这些联系是互动的,而不是单纯的组合,是关系的思维方式。

如果将场域具体化,我们姑且可以认为场域就是一个沙盘,军事场域就是一个军事沙盘。我们能够在这个"沙盘"上模拟军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果,沙盘上能够放置指挥官、士兵等行为主体,它们是考古学真正要研究的"过去的我们",军事考古学古代军事的研究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对古代参与军事活动的人群的研究。场域就提供了这样一个沙盘,除了地形地貌、天气等客观环境要素之外,将当时事件参与者的思想放置在一个网络中,并且能够与场域中的其他诸因素产生可以获得历史验证的互动。人的思想以及人本身或许具有很强的主观性,我们无法通过客观的物质获取可靠的信息,更无从获得历史的验证,但是,场域中的因素间具有客观的联系,如上所述,这种联系本质上是一种思维方式,它提供了一种解释古代军事的通路。这一通路能否获得科学的结果,是由研究者能否清晰、明确地掌握和梳理一个场域的关键要素决定的,在科学的意义上,我们无法完美无缺的获知一个场域所有要素的信息,但某一场域的发展通常是由某些关键要素所决定的,掌握了这些关键要素,同时考虑到这一场域的其他值得关注的要素,这样或可达到我们所期待的目标。

军事场域作为军事考古学的基本研究单位,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是一种碎片化的研究,这样的研究虽然将古代军事活动细化了,但是缺乏宏观的、整体性的观察。然而,每个军事场域之间也是有交集和联系的,多个军事场域又可重新组成一个新的、较大的军事场域,新组成的军事场域在内涵上变得极其丰富,容量的增大与范围的扩大,都使得其内部网络更加错综复杂,这样就需要抽丝剥茧式的研究。如果研究者对单一的军事场域的研究是一支连队的小战役,那么,多个小型场域所组成的大型场域的研究则是高级指挥官对战争全局的把握。

总之,场域是结构的,但又不完全是客观的,其中包含着主观的部分,主观与客观的沟通是场域的生命力。同时,场域的分化与组合对我们认识和研究具有提示意义,场域的分化提供了微观碎片化的资料,场域的组合则是宏观整体性的考察,一收一放,使我们的研究更具灵活性。考古学所研究的对象也是客观的,即古代的战争遗存,但我们不能仅仅依靠这些客观的物质遗存,同时也要思考主观性较强的人及其思想,不能只见物,而不见人。从这个意义上讲,场域理论对于研究古代军事遗存占有优势。

5.历史想象

我国考古学自发展之初就有着浓郁的历史学倾向,探求我国古代历史的真相一直是考古学的学术目标之一。而如何实现复原古代人类社会的学术目标,智者见智,并无成规可循。历史想象则解释了物质文化遗存到复原古代人类社会的过程,为考古学家通过主观与客观结合研究后复原古代人类社会的理论基础。

"历史想象"最早是针对历史研究所提出的,主观想象在对历史材料解读的作用在学术界有着很大的争议,但无可争议的是,缺乏想象的历史研究并不一定永远可靠。卡尔在《历史是什么》中写道,"历史是历史学家与事实之间不断交互作用的过程,'现在'和'过去'无终止的对话。"[10](P30)而对话的桥梁或许就在于人们对古代社会合理的想象。放诸考古学的研究范畴,历史想象在解读物质文化遗存的意义上有着突出的贡献。

在历史不可能重演的事实基础上,历史遗留的物质文化无疑有意或无意的间接传达了那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或者文化信息。考古学家对物质文化遗存的掌握有着独到的方法,从中获得了大量详实可靠的信息,而信息是还原古代社会的重要材料,文物并不能直接诉说历史,依靠"想象",我们能够听到汉唐雄风、青铜流光,乃至远古的呐喊。以出土的古代图像材料为例,图并不是文字,但我们能够从中读出"文字",这就需要通过考古学家、历史学家等等学者的想象丰富历史证据。单纯的以图证史,就丧失了图像的价值。正如钱钟书先生所言:

"史学家追叙真人真事,每须遥体人情,玄想事势,设身局中,潜心腔内,付之度之,以揣以摩,庶几入情合理。盖于小说,剧本之臆造人物,虚构境地,不仅同而可相通。……作史者据往迹,按陈编而补缺申隐。"[11](P166)考古学也需要"设身局中"进行合理想象,虽然这一过程带有强烈的史学倾向,在考古学逐渐独立于历史学发展的今天显得格格不入。但是,对于材料解释的会通是历史学与考古学所具有的研究共性,科学合理的解读材料才是一门学科的使命,而非强调其与其他学科间的差异性。

在传统意义上,逻辑推论明显是考古学家更推崇的研究方法,针对历史想象考古学家的态度往往是犹豫不定的,认为想象往往危及考古学的真实和客观性,是不严谨的、非理性和非科学的方法,但是有限的考古资料在还原古代人类社会上的作用十分有限。毋庸讳言,主观因素的活跃,使得想象在任何一位考古学家的研究中都不可避免。考古学其实是处于理性与想象之间的,想象并不会破坏物质文化遗存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反而会丰富考古学对古代文化遗存的判断。优秀的考古学家应该有足够的想象力,在合理可靠的证据和材料的基础上,开展想象,但想象也要受到必要的限制。

军事考古学是对古代军事活动遗存的研究,但能否正确解读古代军事活动遗存是其实现还原古代军事状况的关键,历史想象就是古代军事状况得以正确解释的基础理论之一。柯林武德(Robin George Collingwood)认为,"凡是进入其中的任何东西之所以进入其中,都不是因为他的想象消极地接受他,而是因为他的想象积极地需要他。"[12](P242)军事考古学研究就是为了构建古代军事的完整图画,考古材料因为我们的想象而变得更有意义。

二、军事考古学的研究方法

1.考古地层学与考古类型学

考古学研究古代人类的物质文化遗存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而对于物质文化遗存研究的基础是田野发掘,军事活动遗迹的考古学解读建立在细致、科学的田野发掘基础之上,田野考古提供了揭露古代军事遗存的科学方法。在田野考古中,基本的理论支撑仍然是考古地层学和考古类型学,特别是发挥考古地层学在取得遗迹、遗物时代信息的作用。

考古地层学借用地质学中地层学的研究原理,是田野考古发掘中科学地取得研究资料的方法,也是考古学研究中最基础的方法之一。军事活动遗存往往与其他类型的遗存共存,应当遵循文化层形成的原理,考古发现的任何军事遗物、遗迹,都必须借助于地层关系来确定其相对年代,如果失去了地层依据或层位关系混乱,就会使出土物失去应有的科学研究价值。因此,在对军事活动遗迹进行田野考古的过程中,必须较以往遗址发掘更加细致,注意收集各种有用信息。

考古类型学是借用生物学对生物分类的原理,对考古发掘出土的遗物、遗迹,进行科学的整理、分类、分析、比较研究的方法。军事遗存的类型学研究与其他遗存的类型学研究有着相同的原理,一是进化原理,即军事形态也是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演化的,军事遗存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其在不同时代、不同阶段、不同地区存在形态上的差异,这一差异的本质是文化的差异,即军事文化也是在不断发展和丰富,从古而

今的军事发展史就是军事遗存进化演变的历史;二是相似性原理,即依据军事遗存的相似性进行分类、分析、比较、研究,这种相似性是有条件的,不能跨越空间与时间上的限制对某类遗存进行对比,特别在分析某类军事遗存起源的问题时,更是如此。 军事遗存的类型学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古代军事遗存的形态演变规律和谱系的认识,获得军事遗存的相对年代信息,探讨同一时期,不同政治主体之间的军事互动;探讨不同时期,某类军事遗存的发展序列及其与其他遗存间的相互关系。即军事遗存的类型学研究希望从横向和纵向上对古代军事活动进行比照,以期获得军事文化外部和内部的互动信息,从为达到深入认识古代军事发展,还原古代军事状况的目的提供必要的研究资料支撑。

从考古学研究本身来说,考古类型学与考古地层学是其基础,从考古学萌芽之时开始,地层学与类型学就是其灵魂,脱离地层学与类型学的研究不能称之为考古学研究。但是考古学又需要不断发展,广泛吸收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是一切学科发展延续的生命源泉,考古学也不例外。

田野考古是考古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环节,只有建立在考古地层学与考古类型学基础上的科学的田野考古,才能够为欲进行的军事考古学研究提供可靠支撑。但军事遗存十分丰富,田野发掘所获遗迹遗物固然重要,传世文物遗存亦应受到重视,除文物自身的信息外,其流传脉络、保存现状、研究历史也是不可忽略的信息资源。在丰富的资料基础上开展类型学的研究,最终达到全面认识古代军事内涵的目的。

以研究对象本身而言,军事考古学研究的对象是古代与军事活动有关的物质遗存,这与考古学的研究对象没有根本性的区别。所以,对于"物"的研究应当遵循地层学与类型学的基本方法,梳理古代军事的发展脉络,构建相关物质遗存的时空框架,进一步地采取文化因素分析的方法,对军事遗存进行分区、分型,解释古代军事的形成及发展特点。

2.文化因素分析

文化因素分析的方法在考古研究中已经被广泛运用。李伯谦先生曾说过,"文化因素分析方法和地层学、类型学方法一样,是考古学基本方法之一。"[13]

俞伟超先生总结这一方法主要是"分析出一个考古学遗存内部所包含的不同文化因素的组成情况,以认识其文化属性,即确定它在考古学文化谱系中的位置",而所谓"不同文化因素"是指"源自不同考古学文化的那些互相有区别的特征"."考古学文化因素的分析,首先建立在考古学文化研究的基础之上,同时也参与考古学这座学科大厦的营建。"[14]

因此,军事考古学要运用文化因素分析方法的前提是要形成军事遗存的"考古学文化",这一概念能否成立需要进行深入探讨。"考古学文化"是对古代物质文化遗存的抽象,是有诸多因素所构成的聚合形态。军事遗存的聚合能否称之为一种考古学文化?答案是肯定的。军事遗存同样有着时代、地域、地方性特征的共同性,即某一类军事遗存共存于统一时代,集中于同一地域,并且有着相近的特征。

军事是某一政治主体的活动,作为政治主体,其有时代、地域的限制,其所创造的物质文化遗存必定存在时代、地域特征,而其中的军事遗存与其他物质文化遗存相对独立,构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系统。如东周时期秦国的军事遗存明显区别于东方六国,而且东方六国的军事遗存之间也有着区别。这就说明了在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有着自身的军事文化特征。考古学文化是针对史前时期的文化聚合现象所提出的概念,进入历史时期之后,这一概念就被政治文化概念所替代,但在本质上并无二异,都是对物质文化遗存聚合现象的建构。

军事考古学文化是对考古学文化概念的借用,将一种考古学文化当中的军事遗存归纳出来,重新审视军事遗存的聚合状态而形成的概念,与史前时期的考古学文化有着明显的区别,其主要的适用范围是历史时期。史前时期的考古学文化包涵了具有同时性、同地域、地方性特征的一切物质文化遗存,如陶器、墓葬、居址等;而军事考古学文化则是对军事遗存的抽象整合,如宋明时期羁縻土司制度下的军事遗存,其具有考古学文化的同时性、同地域和地方性特征的概念要求,其防御城堡、作战兵器、交通设施共同构成了一种独特的军事考古学文化。

在一定程度上,提出军事考古学文化是对考古学文化的泛化,这种泛化是学科发展的必然,正是由于认识到军事遗存所具有的特性及研究价值,所以需要提供一种更加科学合理的概念去解读古代军事文化。军事考古学文化多是历史时期所形成的,其在物质表现力上较史前时期更为丰富。徐苹芳先生曾对历史考古学的特点进行总结,"中央集权下的礼仪制度有严格的、统一的等级规定,在上层社会中形成了不可逾越的界限,从这个角度来观察全国各地的礼仪衣冠制度上的文化差异时,几乎是不可能的,强大的政治因素在文化的发展中起到了决定性的因素,它同时也成了维系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支柱。

但是,在全国各地民间(或民族)文化风俗方面上却保留着差异,这些差异便构成了历史考古学文化分区的主要内容。"而且认为,"社会越进步,所表现出来的社会现象便愈为复杂。因此秦汉以后考古学文化分区很难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来界定。"[15]

故而,军事考古学的考古学文化以传统的考古学文化的命名原则为其命名稍显欠缺,更多的是与政治实体本身结合的名称,如战国时期的秦国军事文化、楚国军事文化,这些军事文化都是由其军事物质遗存所反映出的地域性特征,其与横向上的周边文化及纵向上的上游文化有着密切关系。

由于考古学文化是适用于史前时期的概念,因此文化因素分析的方法也较多的运用到史前时期的考古学研究当中,但是,作为军事考古学的文化因素分析方法则需要其发挥在历史时期考古学研究中的作用。在对历史时期考古学研究的过程中运用文化因素分析的方法,同样能够获得有意义的研究成果,"通过对不同区域考古学文化的梳理、比较,既可以归纳出不同文化区中的相同因素,这部分因素是在历史时期一直占优势,又可以找出具有区域特点的文化因素,这部分因素正体现区域文化特征。"[16]

而军事考古学文化就可称之为考古文化事象,利用文化因素分析法对于研究古代军事文化中不同因素在时间历程、文化交流、传播、互动及吸收创新中有着极大的意义。

军事考古学的文化因素分析研究就是对军事文化遗存的诸因素进行提炼,然后细致分析每类因素的起源、发展及消亡,从而获得对整个军事遗存的整体认知。"文化因素分析法"的起步工作,就是区分一个考古遗存中的各类文化因素并将它们分为不同的组别,即"分组".[17]

俞伟超先生在研究"楚文化"的过程中,就将楚文化所包含的不同因素进行了提取,分别识别为周、越、秦等文化组别,这是最典型的文化因素分析方法。将其借鉴于军事考古学的研究也未尝不可,而且已经有学者利用文化因素分析的方法对古代军事遗存进行了初步但有益的探索。

军事遗存的考古学研究是对古代军事物质文化的研究,在运用文化因素分析方法时,在诸多因素中要特别注重对"人"的偶然因素的考虑。精神与思想方面的考古学研究是目前考古学研究所欠缺的,在军事考古学研究当中,这方面的研究尤其重要,因为军事活动是极具偶然性的活动,其固然存在内在的规律性,但一场战争的发起、发展与结束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的变量,而"人"就是其中最大的变量。因此,在运用文化因素分析法考察军事遗存时,要注意到精神与思想层面因素的分析。

文化因素分析法是军事考古学研究当中的"中层次"的方法。通过地层学与类型学的研究可以反映器物本身的时空信息,而地层学与类型学在揭示古代军事活动的文化内涵上却难以有所作为,特别是源流演变之后的时代背景、流变原因等方面。文化因素分析法对古代军事遗存的研究能够补充地层学与类型学的不足,将器物的研究提升到文化的分析。古代军事遗存的研究不仅仅需要掌握其时空信息,更重要的是解释其起源、发展、消亡的原因,而原因的解释就需要具体分析当中文化因素的演变,其作用是其他方法所不能替代的。

3.长时段"人的科学"军事考古学研究应当是注重"长时段"的"人的科学"."长时段"理论是法国历史学家、年鉴学派代表人物费尔南·布罗代尔(Fernand Braudel)提出的,他认为有三种不同的历史时间,即地理时间、社会时间和个体

时间。 与之相对应的即:长时段、中时段以及短时段。分别表述三个不同层次的历史运动,而其中的长时段历史也就是结构史,即自然、经济和社会的结构,历史进程中演变缓慢的历史事物,这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一个阶段,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长期的决定性的作用。他认为只有借助于长时段历史观,才能够更深刻地把握和理解人类生活的全貌。甚至认为,"长时段是社会科学在时间长河中共同观察和思考的最有用的渠道,也是各门社会科学可能使用的共同语言。"[18](P178)长时段是研究历史的一种方法,也可以被考古学的研究所借用。正如布罗代尔所说,"每一学科都侵犯它的邻人,但又始终相信它还在自己的领域。"[19](P28)军事考古学正是考古学的拓展,同时在研究方法上,军事考古学也采用了包括历史学在内的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即便这样,我们仍然认为军事考古学是考古学的一个分支。军事考古学需要借用或者通过"长时段"的路径来了解古代军事的发展状况,长时段为军事考古学提供了一个构建古代军事发展脉络的工具。

军事考古学是对古代军事遗存的全面考察,与长时段研究所体现的"整体史"思想异曲同工。长时段是针对与历史的时间所提出的,古代物质遗存的研究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对其时间的研究,考古学的时间与历史学的时间有着明显的区别。传统历史学更加注重"事件",而事件是短时段的,它反映的是某一时刻或历史长河中极短的时段的状况;而考古学的时间显然是长时段的,物质遗存的地层堆积往往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一过程就体现了物质遗存的长时段。考古学的目标就是如实复原这一长时段的历史过程,布罗代尔也认为,考古学的研究需要跨越更广阔的编年史空间。[19](P32)军事考古学同样具有这一特点,军事遗存的演变与发展是贯穿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到近代的物质见证。

众所周知,军事活动具有普遍性及延续性。战争这一现象伴随着人类发展的始终。我国是战争频繁之国,历史上统治阶级内部以及诸侯之间争城掠地的战争更是难以计数。见诸史籍,有些眉目和头尾的战争,从夏朝至明代大约有3300余次,清代有400余次,近代也有数百次之多。

我国历史上大约发生战争4000-5000次之多,约占世界历史上战争总数的1/3左右。如此频繁的战争遗留了诸多的物质遗存,这就决定了军事考古学研究不能局限于某一时期、某一地区。军事遗存需要在长时段的"整体史"的角度进行理解与解释,不能将其与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因素割裂,应当注意物质文化、精神文明、社会结构等方面的互动,置于军事考古学视野下,即军事遗存、军事思想、军事制度等方面,最终形成理解的论述。

第11篇

[关键词]营房资产;地理信息系统;可视化方法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22.086

[中图分类号]TP39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22-0-03

0 引 言

长久以来,空间信息主要以图形化的方式存在。现在人们通过地理信息系统、多媒体地图制图学、虚拟地球等来提供开启一系列信息表达创新方式的钥匙。这串钥匙不仅可用于商业智能,也能用于现代战争。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及其盟友将可视化技术用于日常的军事训练和军事斗争,如美国L-3公司研制的SIMUSPHERE系统,德国莱茵金属公司的ANTares模块化战术训练系统。20世纪90年代海湾战争中美军在中东滞留大量后勤物资,造成了极大的浪费,因此美军着手研发了“全资产可系统”。

近些年,我军营区规划和管理逐步采用二维电子地图进行存储管理,但抽象符号密布,可视化方法理论研究和应用严重滞后。《军事后勤资产可视化建设研究》一书认为后勤各要素之间是时间、空间、质、量各关系间的有机结合。因此,本文基于三维地理信息系统,提出一套在二、三维模型中展示营房资产各类信息的可视化机制,进而满足资产实体在质上相互适应,量上相互匹配,时间上相互衔接,空间上合理布局的营房勤务保障需求。

1 营房资产分类

我军没有对营房资产给出相关的定义,本文提出的营房资产是指军队所持有的,在一定空间内固定的后勤建筑物、建筑物所依附及其周围的自然地物、设置于建筑物上的各类物件和非固定的用于承担相似功能的装备物资。我军没有制定标准的后勤资产分类法,通常按照专业或部门的分工将物资和能源进行分类。而对于上文定义的营房资产,以往的资料也是基于各业务条块进行分类阐述。但是这种以业务过程对资产进行分类描述的方法将会导致建设的各业务信息系统可扩展性较弱,各业务系统间信息共享能力低下,数据冗余度较高。

由上文可知,营房资产分类可以从物质的角度、技术的角度、职能的角度等多种角度进行。本文基于面向对象的思想,将营房资产分为土地、房屋、设施设备、绿地四个大类,并结合营房资产的物质及职能两方面特征逐级细分。

1.1 土地类别描述

1.1.1 物质角度的土地描述

土地是指地球表面的土壤、地貌、内陆水域、滩涂、岛屿和气候等基本物质因素所组成的自然综合体。按照土地的自然属性可依据地貌、土壤、植被、水文、气候与动物等要素进行进一步分类,本文着重关注地形、水文和气候三大因素。

①从地形的角度土地可分为山地、丘陵、高原、平原与盆地;②从水文的角度可将土地表面附着的水域分为河流、湖泊、水库与沼泽;③从气候的角度可将土地所在区域分为海洋气候、高原气候、山地气候、沙漠气候和热带雨林气候。

1.1.2 职能角度的土地描述

加入了人类的活动后,土地不再是单纯的自然综合体,而是具有经济、社会、自然属性的综合体。军用土地是军队拥有使用权的国有土地,是军事活动和国防建设的基本物质基础,可从来源、使用性质两个方面进行细分。

1.2 房屋类别描述

1.2.1 物质角度的房屋描述

房屋是指有屋顶,周围有墙,具有固定基础,层高一般在2.2米以上的永久性场所。按照房屋的物质属性可根据建筑年代、建筑结构两项指标进行分类。

1.2.2 职能角度的房屋描述

房屋是能够防风避雨、御寒保暖,供人在其中学习、生活、工作、娱乐和贮存物资的住用场所,主要从住用对象、住用现状、住用功能三个方面进行分类。

1.3 设施设备类别描述

1.3.1 物质角度的设施设备描述

设施是为某种需要而建立的建筑;设备是可长期使用,并在长期使用过程中保持原有的物质形态和功能的劳动物资。由于设施设备的职能与住用功能关系不大,其结构形态往往有别于房屋,根据其结构特征可将设施设备按照点、线、面、体进行分类。

1.3.2 职能角度的设施设备描述

相对于房屋而言,设施的住用属性较弱,而是更偏向于满足住用需求之外的一系列需求的构筑物,既有服务于房屋的附属设施,也有独立承担一定职能的设施;设备往往和设施配套出现,共同实现某项职能。本文主要从用途和功能两个方面进行分类。

1.4 绿地类别描述

1.4.1 物质角度的绿地描述

军队的绿化是对绿化专业工作的统称,作用对象是绿地,作为营房资产的绿地是归军队所有的各类植被的统称。按照植物性状、生长特性、生态习性分别进行分类。

①植物性状:可根据植物高度、体型、性状分为乔木、灌木、花卉、草坪与攀缘植物等。②生长特性:可分为速生树种和慢生树种。③生态习性:可分为阳性植物、耐荫植物、中性植物与耐旱植物等。

1.4.2 职能角度的绿地描述

作为资产的绿地,主要用于表达所在地域的植被信息。从环保、军事用途、林种三个角度进行分类。

2 营房资产可视化方法

将以上4类资产在“一张图”上有序整合,建立一套有利于信息提取的可视化方法。本文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可视化方法的探索:以地物描述为主的可视化方法、以业务操作为主的可视化方法。

2.1 土地可视化方法

随着具体战备或训练需求等军事因素的变化,军用土地的使用单位和使用情况变更较快,而我军传统的普查方式难以满足这种变化的需要。本文提出一套便捷的土地可视化方法,以形象展示土地利用、环境现状,以可视化的方式调整军用土地类型,满足部队战备、部署等需求。

2.1.1 土地地物描述可视化方法

从当前的研究现状来看,全三维的土地信息可视化并不一定能提供一种更好的可视化效果,而基于二维的土地可视化系统开发的难度和费用都更低,系统开发时间更短,因此以等高线、色彩对比、图标与数值等方式分别展现土地的地形、气候、水文与自然灾害分布等信息。

2.1.2 土地业务操作可视化方法

2.1.2.1 军队房地产管理可视化

(1)地籍管理

以西安80坐标系为基准,将军用土地图层叠加到原始图层之上,在专题图层以柱状图形式展示各地块的土地利用现状情况,并通过勾选相应土地明细类型,在对应地理位置出现选中的土地类型面积柱状图,以达到各宗地间相互对比的目的。

(2)土地使用管理

系统依据军队各种用地指标、进驻单位兵力等信息以不同色彩展示土地承载能力,由于不同的部队对土地承载能力的需求不同,因此,土地的承载能力是对相对量的描述。

在备选地块排序列表下,用户依据部队类别、装备等条件选项展示备选用地的需求满足情况。首先以具体类型的用地底面为轮廓,可实现对军用土地需求和现状在叠加状态下的形象展现――类似于盛水容器,如图1所示。

本文提出建立一套各类用地间的可视化调整机制,通过调整各类用地承载能力高度值,对应的用地面积发生联动变化,操作者在操作过程中可观察到需求柱形和现状柱形间的高度变化,从而实现对土地进行调整的操作,如图2所示。

2.1.2.2环保管理可视化

环境管理可视化可分为大气、水体、噪声、土地、生物与电磁辐射几类,本文就大气类别的可视化方法进行研究。

将时态GIS与大气扩散模型(基于高斯模型)相结合,同时要考虑各种环境因素对污染扩散速度和方向的影响。点击进入大气污染专题图层,系统调用大气扩散模型生成三维半球图形模拟污染覆盖范围。

2.2 房屋可视化方法

部队由于其具体战备、训练任务及官兵变动情况,使对房屋的调整分配成为一项有别于地方房产管理的经常性工作。本文提出一套可操作的房屋可视化方法,以直观呈现房屋管理现状。

2.2.1房屋地物描述可视化方法

按照房屋结构的分类进行可视化展示,如以不同灰度表现不同建筑年代的房屋,以不同色彩的分级条立于房顶展现其质量等级,并且将超过一定年限或未达到一定质量等级的房屋以红色突出展示。

2.2.2 房屋业务操作可视化方法

2.2.2.1 军队房地产管理可视化

(1)营房权属管理

根据不同的房屋分类方法以不同色彩(红色作为警示色不列入)分类表现各类房屋,包含从住用对象的角度、住用现状的角度、住用功能的角度等。点击具体房屋,在指定位置应该展现房屋的详细信息。

(2)营房限额住用管理

参照土地用地管理的可视化方法依据军队营房住用面积限额指标对营房住用情况进行可视化展示――即以“容器”柱状图的方式进行可视化展示。

由于三维模型在二维界面的呈现存在遮盖的问题,模型背面的房屋信息通过拖曳转动的方式观察不够直观方便。本文提出一种“抽屉式”的可视化呈现方式,在小比例尺下,点击超额问题楼层,在抽出的“抽屉”上以红色标注出违规房屋,并展示违规信息,如图3所示。

2.3 设施设备可视化方法

本小节的可视化方法主要涉及设施设备的质量、维护保养、水电气暖的消耗供应等业务,包含了营区附属设施设备、国防工程设施设备等。

2.3.1 设施设备地物描述可视化方法

设施设备结构形态往往有别于房屋,根据其结构特征可将设施设备按照点、线、面、体4类进行展示。设施的质量情况采用不同的灰度及文字提示信息来表现,以房龄和质量等级两个标准建立分图层进行展示。

2.3.2 设施设备业务操作可视化方法

2.3.2.1 军队房地产管理可视化

(1)营房维修管理

主要涉及房屋内的水电气暖风设施设备等。其中水电气暖风设施设备在空间上存在地下敷设、地面敷设、架空敷设方式,与各类地面房屋之间、以上各类设施间存在重叠,因此需要将存在空间重叠的房屋、设施设备进行区别展现,从而避免在进行维修作业时毁坏道面或墙面下的其他设施设备。

(2)营区水电气暖管理

主要涉及房屋外的水电气暖设施设备的维护以及水电气暖的供应消耗。水电气暖设施维护可视化方式参照条目1[营房维修管理]的方式进行,而消耗供应情况是在其上方以容量柱状图的方式展现其消耗量、定额、超额情况。

2.3.2.2 国防工程设施维护保障

战时国防工程设施设备维修强度大,时效性强。本文以机场的排弹业务为例展开分析:系统根据弹坑信息在相应设施如C场跑道生成弹坑分布和未爆弹标示,系统能够根据以上信息生成“容器”展示所需人员配置、抢修抢建装备物资种类、数量信息及库存等现状信息,以进度条形式表达抢修抢建时效。

2.4 绿地可视化方法

绿地主要涉及对植树造林、种草、绿化伪装、林木采伐与绿化率统计等业务。植被由于其细节层次过多,采用三维方式生成会占用过多的系统资源,影响可视化的效率。因此,本文提出以二维栅格图的方式来表达绿地。

2.4.1 绿地地物描述可视化方法

以不同的色彩、形状、半径等视觉通道表达不同植物性状、季节特性、生态习性与树龄的植被,同时以矩形栅格或六边形栅格作为植被的符号整齐排列在绿地图层上,系统根据采样数据设置每一栅格的植被密度,如图4所示。

2.4.2 G地业务操作可视化方法

在绿地类型下,鼠标指向具体绿地,在界面右上角以图标和文字形式从环保和军事两个角度展示树木用途。

3 环保绿化管理

绿地业务操作主要涉及到植树、采伐、消防与伪装几个部分,本文主要就消防管理的可视化机制进行具体描述。

森林消防可结合元胞自动机的理论来可视化展示发生火灾的绿地,以单个栅格作为一个胞元,并根据受灾面积,在火灾绿地上方以分段标签展示其火灾等级,以图标形式展示灭火人员及设施到达情况,如图5所示。

4 结 语

本文从营房资产的物质和职能两个角度对营房资产的可视化方法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着重从面向对象的营房资产分类以及各类营房资产的可视化表现两个层面进行了论述,希望能够为即将开展的资产可视与分析决策系统项目提供一定的方法。

主要参考文献

[1][英]马丁・道奇,玛丽・麦克德比,马丁・特纳.地理可视化――概念、工具与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5.

[2]李补莲,高德勇.可视化系统在军事训练中的应用[J].国外坦克,2012(11).

[3]王鸿玲,糜玉林.信息可视化技术在军事中的应用[J].舰船电子工程,2008(3).

[4]林丛光,储伟,卜淮原.军队后勤资产可视化建设研究[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8.

[5]李光华,余高达.军事后勤结构概论[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1995.

[6]王广有.中国军事后勤百科全书――基建营房勤务卷[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2.

[7]潘嘉玮.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征收法律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8]李言斌,王彦.中国战区地理与后勤保障[M].北京:出版社,2001.

[9]J E Cutting,P M Vishton. Perceiving Layout and Knowing Distances: The Integration, Relative Potency, and Contextual Use of Different Information about Depth* - Perception of Space and Motion - Chapter 3[M]"W Epstein,S Rogers(Eds). Perception of Space and Motion.New York,NY:Academic Press,1995.

[10]欧阳坤.基于三维和时态GIS的大气污染扩散模拟系统研究与实现[D].北京:清华大学,2011.

第12篇

关键词:舆论宣传;遂行任务;攻心;造势

军事宣传作为宣传这个大家庭中的一个特殊成员,历来为战争行动高度重视。在中国古代战场中,通过战场上的宣传心理较量以达到震动敌方军心、动摇敌方斗志,进而达成“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例不胜枚举。在现代军事战争中,作战双方以舆论为武器,综合运用各种传媒手段和信息资源,激励己方战斗精神,影响敌方形势判断,削弱敌方战斗意志,为争取政治主动和军事胜利营造有利舆论环境的斗争行动也是不可胜数。在我党军事指导理论中,始终重视舆论宣传的作用,强调对舆论宣传的引导,强调舆论宣传在军队建设中的重要作用,重视军事新闻宣传为军队建设服务。

1 消防部队遂行任务与舆论宣传的关系

武警消防部队作为一支履行公共服务职能、救民于灾难、保一方平安的综合性、专业性很强的应急救援力量,舆论宣传工作是增强部队软实例,塑造我军良好形象的有效手段。一方面,消防部队执勤任务十分繁重,官兵的心理素质要十分过硬,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牺牲奉献意识。可以通过舆论宣传,说明执行任务的重大意义和有利条件,用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凝聚军心民心,激发军民捍卫国家安全统一和领土完整的神圣使命,培育官兵战斗精神,坚定敢打必胜的信心与决心。另一方面,消防部队与社会联系十分广泛。消防部队接触社会面广,在遂行任务进程中,采取集中舆论力量,宣传我军事行动的正义性、合法性,展示我方强大综合国力、深厚战争潜力和特有的政治优势,主动引导舆论,争取国际舆论理解和支持,创造有利于我军行动的舆论环境。

2 舆论宣传如何在消防部队遂行任务中发挥最优效力

一是舆论宣传的“攻心”效力。消防部队执行的非战争军事任务,虽然不是战争,但同样具有环境恶劣、条件艰苦、任务艰巨、时刻面临生与死的考验,对参战官兵的思想准备、战斗精神和行动能力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在遂行任务中,要确保官兵始终保持高昂的士气和旺盛的斗志,首先应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坚持对内、对外宣传并进,抓住内部宣传这块“主阵地”,注重宣传鼓动的针对性,结合不同任务的特点,充分发挥宣传鼓动效应,如在执行抢险救援任务中,应积极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向官兵讲清执行抢险救援任务的目的意义,讲清我军的性质宗旨和职责使命,讲清历次完成急难险重任务的光荣传统和典型事迹,鼓舞士气,坚定官兵完成任务的信心,引导官兵自觉克服各种危险和困难,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抢险救灾中;同时,依托大众媒介载体,形成舆论宣传整体合力。消防部队灭火救援和执法监督工作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特别是在执行重大的抢险救援任务中,社会公众甚至国际社会迫切希望了解事件的情况。如果消防部门不能将掌握的信息充分告知民众和媒体,甚至拖延、封锁和阻拦媒体采访,将会造成社会公众的猜测怀疑,个别新闻媒体的炒作,甚至遭到网络论坛的攻击,直接影响消防部队建设发展,影响消防铁军为民服务形象。反之,如果我们善于运用媒体推动工作,将有助于宣传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助于发扬民主、科学决策,有助于联系和组织人民群众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助于塑造和展示党和政府良好形象。因此,在遂行任务中,要主动直面媒体引领舆情,遇重大突发事件和重大灭火救援勤务,及时协调主流媒体记者采访报道,指定专人对外新闻信息,把握新闻宣传报道主动权;加强舆情监控,出现不良舆论苗头,第一时间组织正面新闻,组织网评队伍做好互联网上舆论引导,防止蓄意炒作,发现歪曲和不实报道,及时报告当地宣传部门和网监部门,采取技术措施或法律手段,确保正确的新闻舆论导向。在我国2008年发生的四川汶川地震中,我军利用大众传媒这个基本平台,塑造了一起成功的对外宣传案例。在全方位的宣传报道中,我军救灾官兵的卓越表现真实的展现在世界面前,受到了境外媒体的如潮好评。在境外媒体的描述和点评中,中国军队救灾反应迅速,中国军队所展现的优良传统令世界钦佩。美联社评论说,“在中国爆炸破坏性地震的24小时内,大约有2万名军人就在灾区集结,展开对遇难群众的搜救。与此同时,还有3万人的部队乘军机及卡车增援灾区。兵力集结、调动迅速之快反映出中国领导人将开展有效救援放在首位,同时也向世界表明中国已做好准备,应对在八月奥运会期间的任何突发事件”。在这次行动中,中国军队的表现令全球华人为之动容,也让国际社会肃然起敬。其次是典型主导激励士气。曾说:“典型是一种政治力量。树典型等于插旗子,其秘诀就是把一种需要加以提倡的精神,加以推崇的价值观,加以实现的原则,加以推广的经验,具体在一个或几个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人物或事件上,使之成为一面鲜艳的旗帜,成为指示大众前进的榜样、标兵。”由此可见,先进典型在人们的学习、工作、生产、生活和社会交际活动中起着引领航向的作用,是风向标,是指南针。消防部队在历次的抢险救援及安保任务中,先后推出了宋文博、邵裕桥、金春明等一批家喻户晓的先进典型人物,形成了“抗震救灾精神”、“奥运安保精神”、“新时期公安消防精神”等体现消防官兵时代特点的化身和代表。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培养、树立先进典型,还要宣传、推广先进典型。宣传推广先进典型是典型培树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用典型来教育官兵、引导群众,推动工作,增强先进典型评选工作的公开、公平、公正性和吸引力、影响力,扩大社会推广面,提高先进典型培树、宣传、推广的档次,要依靠新闻媒体,广泛宣传消防部队全面工作取得的丰硕成果,表达消防队伍斗志昂扬、守护安宁的坚定决心,展示消防官兵爱民、亲民的良好形象,使社会各界群众对消防部队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二是舆论宣传的“造势”效力。舆论造势,我认为就是以舆论为武器,综合运用各种传媒手段和信息资源,为争取政治主动和军事胜利营造有利的舆论环境。

(一)紧跟时代步伐,拓宽舆论传播渠道。舆论宣传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介传播舆论信息,覆盖面广,辐射力强,穿透力深,其影响具有跨地域、跨国界、跨群体的广泛性。在最近的舆论传播形式和途径中,微博成为最具影响力的一种,它以发现和分享为基本传播形态,以特有的原创性、时效性、互动性和渗透性,为社会公众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表达与被倾听的机会,并给公共事物和政务领域带来了深远影响。在利用微博加强和创新社会消防官兵的课题中,全国各个省市消防总队中不乏大胆尝试者,其中北京市消防总队在新浪网“北京消防”官兵微博在2011年8月1日正式开通。“北京消防”微博开通之后,在几次突出的火灾事故和抢险救援现场,利用无线技术手段,第一时间了火灾和扑救情况的官方消息,并迅速被新闻媒体转载报道,北京消防微博成为了火灾和警情信息的主导权话语平台之一。2011年9月5日,西城区富国里菜市场发生火灾事故,“北京消防”第一时间火灾信息,统一对外宣传口径,由于正值下班高峰期,众多网民通过微博了解火灾情况后,不仅对火灾情况及时了解,而且及时选择了绕行路线,有效缓解周边交通压力。由于信息及时、权威,没有出现任何负面报道和舆论炒作。

(二)掌握舆论引导主动权。近年来,突发事件往往是引起社会矛盾的爆发点,也是民意民声集中倾诉的泄洪区。因此,掌握舆论引导主动权是顺利处理突发事件的关键。一是要主动发出声音。在处理突发事件中,消防部门要化被动为主动,化危机为契机,各部门协同作战,力争“四个一”占领舆论制高点(第一时间介入突发事件,第一时间查明突发原因,第一时间统一口径,第一时间权威信息),切实掌握舆论引导主动权。二是要强化透明公开。流言止于公开,透明赢得人心。在突发事件中,公众获得的信息越多,对有关部门的信任度就越高,因此要用客观、公正、详实的报道先声夺人,不让流言混淆视听,掌握信息传播的主动权。如在分析成都市成功化解“6·5”公交车纵火事件的原因时,人民日报《新闻战线》原总编辑在接受人民网采访时说,之所以能有效掌控舆论,化险为夷,关键是当地政府应对得当。“三天五场会,体现的一是反应迅速,二是要公开透明。很多情况下,往往是麻木引发不满,拖怠贻误主动,本来可以讲得清的事情、解得开的矛盾,硬是被层层请示、迟迟未决、犹豫再三而拖得民情不满、情绪对立。三是要妥善处理与记者的关系。前国务院新闻办公室赵启正主任曾说,记者不是你的学生、你的部下、你的朋友,也不是你的敌人,他是你的挑战者。基层单位要通过采取通风会、座谈会、参观活动和跟踪报道等形式,以事实为基础答复记者和社会群众的疑问,建立形成良性的新闻煤体关系,避免个别新闻煤体的恶意炒做,力求使突发公共事件的报道做到调控有力,冷热有度,平稳有序。四是要提高一线官兵应对新闻媒体采访能力。在非战争军事行动中,消防部队的行动表现更加广泛地受到媒体的关注和追踪,广大官兵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接受采访机会增多,必须加强相关知识的学习掌握,提高从容应对新闻媒体的素质能力,确保部队新闻信息适时准确、真实可信、不留漏洞。汶川抗震救灾中,一线部队官兵自信面对媒体采访,他们朴实的语言、坚定的眼神、忙碌的身影,以及所表现出的“珍视生命、以人为本”情怀,充分体现了中国军队的人民子弟兵本色,给境外媒体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借助国家形象广告提升我军软实力。国家形象广告的兴起和国家广告舆论在海外传播,是发展中国家利用广告宣传扩大舆论影响的新尝试。国家广告舆论是国家在特定时期的既定方针政策通过广告宣传强化政策主张,扩大观念影响的一种信息传播方式,也是跨文化传播语境下国家广告战略层面对外传播过程中的一种新型的舆论形式。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曾以广告传播的形式来表达国家主张、阐释国家意见、传播国家政府对某一问题或某一事物的看法。通过国际广告传播形成舆论热点问题或制造舆论话题,进而达到传播舆论主张和控制舆论走向的目的。近年来,中国加大对国家广告宣传的投入力度。特别是在有重大影响的事件中借助广告舆论的传播,表达理念、重塑形象,被外界看成是中国利用舆论影响世界展示“软实力”的开始。自北京奥运以来,中国展示“软实力”的工作开始加强:放宽外国记者在境内采访的限制,借助国际媒体的影响力来客观报道中国。目前已制作并正在播放的国家形象宣传片,标志着中国开始更加自信、主动地展示自己的“软实力”。国家形象广告的播出,表明利用舆论影响争夺国际话语权、中国国家公关时代己经来临。在依靠国际主流媒体“发声”的同时,中国国家公关还希望由“内”而“外”发力,通过打造自身的强势媒体,向海外发出中国声音。

参考文献

[1] 杨定宇 顾黎 舆论战讲座 出版社

[2] 总政治部宣传部 军事对外宣传典型案例分析 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