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军事通信技术论文

军事通信技术论文

时间:2022-09-19 12:22:03

军事通信技术论文

军事通信技术论文范文1

[关键词]军事物流,现代技术,新理论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15-0006-02

1 引 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企业生产、物资流通、商品交易、信息交换等的理念、方式和方法正在并将继续发生深刻的变革。与此相适应,作为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核心竞争能力、增加经济效益的现代物流业,正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兴起。

物流与军事有着密切的关系,事实上,物流的概念也诞生于军事领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海军出于军事上的需要,引入了实物配送理论,对军事物资的供应实行物流管理,取得了显著成效,并在此基础逐步发展了完整的物流理论。而军事物流主要解决如何为武装力量平战时的生活、训练以及作战提供所需物质保障的问题。这是一个老话题,也是一个新课题。说它老是因为军事物流所从事的工作由来已久,只要建立了一定规模的武装力量,就必须考虑如何为其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随着现代物流业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崛起,物流新理论和新技术令人瞩目。现代战争空前剧烈,战场物资消耗猛增,物流扮演着须臾不可离开的重要角色。所以我军需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这一问题的变化,抓住问题的关键,才能使我军一直处于不败之地。

2 军事物流的地位和作用

军事物流是现代物流大系统中的重要分支,是指军事力量在平时和战时生活、训练、执勤及作战所需军事物资经过筹措、运输、包装、加工或生产、仓储、供应等环节,最终送达部队而被消耗使用,实现其空间(或与支配权同时)转移的全过程。三军未动,粮草先行。就是说任何军事行动都离不开强有力的军事物流的支持保障。现代战争的高强度和突发性特点,更加凸显了现代军事物流的战略地位。高明的军事家总是从统揽全局的高度审视军事物流的发展,总是对军事物流的地位与作用予以高度评价。

2.1 有利于军事斗争的支持保障

如果把战争喻作一架轰轰作响的宏大机器,那么,军事物流则是它的油路和电路,源源不断地向机器输送着不竭的动力;倘若将战争比做一个巨人的肢体,那么,军事物流无疑便是那畅流不息的大动脉。断了油路和电路的机器,自然会戛然而止;断了通畅无阻的大动脉,巨人也同样面临灭亡。可见,无论是古代战争,还是现代战争,交战双方欲夺取主动权,进而赢得战争的胜利,都应当重视军事物流的建设和发展,都应当充分发挥其大动脉的支援保障作用。

2.2 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吸纳转化

不可否认,强大的国民经济实力乃是搞好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的基础,而且,从一定意义上讲,现代战争交战双方国家是经济实力的较量和比拼。然而,国民经济毕竟不等同于军事战斗力,经济实力也不可能直接等价于军事实力。二者之间必须架起一座坚固的桥梁,才能将国家的经济实力转化为军事实力。而这座桥梁,便是军事物流。有战略远见的军事家,总是十分重视军事物流这种巨大的功能作用,并将横跨于经济与军事之间的这座金桥打造得坚固可靠。

2.3 有利于质量建军的提升

打赢现代条件下的高技术局部战争,不仅需要高素质的人才队伍,而且要拥有性能优良的武器装备,要有能保证部队实施快速机动的运输装备,要有能够随时探知各类信息的通信装备等。所有这些军事装备的供应,就是靠现代化物流系统来完成的。从这个意义上来分析,物流系统的现代化程度越高,越有利于质量建军,越有利于快速实现科技兴军的目标。把军事物流比做质量建军和科技兴军的推动器,是十分恰当的结论。将军事物流置于战略地位,从战略全局谋划军事物流的建设与发展,可谓明智之举。

3 现代物流促进了军事物流的革新

军事物流是现代物流的重要分支,而且现代物流首先是从军事领域发展起来的。美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成功运用运筹学原理和方法解决后勤保障问题直接促进了现代物流理论的形成,从这个角度讲,在现代物流理论形成初期,军事物流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地方物流的发展。全球商业界的长足发展,形成和拓展了许多新的理论和技术,这些理论和技术同样可以为军事物流吸收和利用。因此,现代物流理论的蓬勃发展为军事物流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现代物流理论促进了军事物流理念的创新,现代物流理念广泛应用于军事物流领域是适应新军事革命的必然趋势。

3.1 系统优化理念

系统优化是现代物流的核心功能和发展动力。物流不是运输、保管等活动的简单叠加,而是通过彼此的内在联系,在共同目的下形成的一个系统,构成系统的功能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这种关系确定了物流功能和动力的大小。

3.2 信息优先理念

现代物流可以理解为物资的物理性流通与信息流通的结合,通过信息将各项物流活动有机结合在一起,通过对信息的实时把握控制,使系统按照预定的目标运行。信息在实现物流系统化,实现物流作业一体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3.3 综合效益理念

无论是现代物流还是军事物流,效益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战时情况下军事物流主要讲求的是军事效益,平时则主要讲求经济效益。效益理念对军事物流非常重要,无论在战时还是平时,军事物流都要讲求效益,即使在军事效益为重的前提下,也要讲求经济效益。只不过,军事物流更具有“双重性”,既要讲求军事效益,又要讲求经济效益。在经济效益与军事效益发生冲突时,应以军事效益为主。

3.4 军地物流一体化理论

军地物流一体化是指对相对独立的军队物流系统和地方物流系统进行整合和优化,以实现军地物流高度统一、相互融合、协调发展。军队物流作为国家物流的一部分,对国民经济起着吸收和转化作用,对国防建设起着支援和巩固作用。随着现代高科技在战场上的作用,战争形态发生了重大变化,军事斗争准备对军队物流保障需求较高与军队物流保障能力有限形成了矛盾,这就使物流在战争中的地位更加重要。

3.5 协调发展理念

物流设施、物流管理和信息是现代物流的支柱,应加强军事物流的内部管理以及物流设施和信息系统的建设。应用现代物流管理,扩充物流技术,建立实时信息系统,在经营形式和经营规模方面进行战略调整,形成大型军事物流中心。军事物流的运作方式和服务内容与市场接轨,向专业化、集中化的第三方物流方向发展,在军队内部建立类似于地方供应商与客户的关系,促进军事物流协调发展。

4 军事物流发展的趋势及方向

我国军地物流联合的历史源远流长,在推进军地物流一体化的进程中,要推进军用技术与地方技术的结合。军事上许多关键技术正是地方技术中发展最快的技术,如信息技术、通信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等。军事物流技术作为国防科技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领域绝大多数都具有军民两用的特征,开发这一领域的军民两用技术大有潜力。

4.1 建设循环军事物流,提高军事效益

循环物流是一种先进的物流形态,是集经济、技术社会于一体的系统工程。为了保证这一系统工程顺利进行,首先要建立健全有利于循环物流发展的政策,法规制度。在此方面,发达国家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表率,明确提出“构筑静脉物流系统,实现循环型社会流通,建立循环物流评估体系”。军事物流系统也是一个循环物流系统。加强循环物流建设是军队开源节流、提高军事效益的重要手段。因此如何整合现有资源,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资源消耗和浪费,也是军队发展循环物流有待解决的问题。军事物流将致力于军事物流系统污染的控制,即在物流系统和物流活动的规划与决策中尽量采用对环境污染小的方案。合理布局与规划货运网点和配送中心,通过缩短路线和降低空载率,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增强资源循环、资源替代、资源回用和资源处置等的逆向物流活动,进一步完善有关物流回收制度。

4.2 加强军事物流人才培养,提高综合素质

高效的军事物流系统是大量新成果、新技术综合发挥作用的领域,没有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就无法操纵系统正常发挥作用,提高人才素质已成为当务之急。提高军事物流人才素质,首先可以考虑引进一批基础理论扎实、知识复合的高层次专门人才,把他们放到相应的决策、管理岗位充分发挥作用;其次,要对大量从事物流基础工作的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使他们能够正确掌握和使用新方法、新技术,不断提高工作效率;最后,对有发展潜力的人才要鼓励其学习深造,形成良好的人才选拔和培养的公平原则,保持人才队伍的相对稳定。

4.3 加快军事物流系统建设,尽快实现物流信息化

畅通的信息流是现代军事物流的神经系统,是指挥调控物流流向和流量的中枢,是现代军事物流赖以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条件。据资料统计,海湾战争中,多国部队参战的大型主战兵器只有1万多件,而参战的“附属保障兵器”――计算机却高达万台。因此,有人把海湾战争的胜利比做“硅片”对“钢铁”的胜利,这也深刻反映出信息在现代化战争和现代军事物流中的重要作用。信息可以在两个层面上推动军事物流的发展。一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发展,特别是互联网技术解决了信息共享、信息传输的标准问题和成本问题,使得信息更广泛地成为控制、决策的依据和管理。二是为了不断提高物流反应速度、降低物流成本,将系统论和优化技术用于物流的流程设计和改造,融入新的军队物流管理体制之中。由此可见,我军必须站在战略全局的高度上,主动强化军事物流信息系统建设。构建物流信息优势,表现在信息的采集、信息的数量、信息的质量、信息的传输和信息的效果等几个方面。即通过所建立的军事物流信息系统能够及时、快速地采集到相关物流信息,采集的信息全面、系统、广泛,涉及军事物流的各环节、各对象、各环境、各因素,而且能够对信息去伪存真,保持信息的真实性、相关性,并能实现信息的快速传输,从而提高军事物流指挥决策的科学性。

5 结束语

军事物流的建设近些年来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但距离世界先进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我们要潜心探索国内外军事物流经验,积极探索和引用先进的物流理念,博采众长,逐步形成富有时代特色的军事物流理念,以先进物流理念为指导,审视度势,勇于开拓创新,努力走出一条跨越式发展道路。只有这样,才能全面促进我军物流资源利用效率和物资保障效能的新飞跃,从而缩短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参考文献:

[1]王宗喜.漫话军事物流[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蒋长兵.现代物流学导论[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6.

[3]王丰.军事仓储管理[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5.

[4]黄中鼎.现代物流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军事通信技术论文范文2

关键词:空军;信息化;后勤人才;教育研究

教育是人类最重要的社会活动,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具有先导性和全局性作用。加强空军信息化后勤人才教育研究,是空军后勤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后勤教育科学发展的时代要求,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准确把握空军信息化后勤人才的本质内涵和素质要求

对空军后勤来说,是信息化后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信息化后勤建设的第一资源。就素质特征而言,除满足新型后勤人才的共性要求外,必须突出信息素养,具有时代意义的先进信息观念、敏锐信息意识、丰富信息知识、稳健信息心理等重要素质。

信息知识丰富。微信息技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现代通信技术、自动化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基础知识及其军事运用。获取、传输、处理的基本特点和基本原理以及安全防护措施,具有完善合理的信息知识结构。开设专业信息科学课程,强化专业信息化知识教学和能力培养,使其成为信息科学知识基础扎实、信息科学技术熟练、专业信息应用能力强的骨干人才。

信息技能娴熟。必须具备数字化网络系统的运用能力和信息化设备的驾御能力。必须熟练掌握信息化保障装备设备的技术性能和重要特征,必须具备快捷获取有效信息进行信息化保障装备研制和数字化改造的能力,不断提高后勤保障装备信息化水平。

信息心理稳健。必须具备坚强意志和稳健的信息心理,在纷至沓来的信息刺激和舆论攻势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具备正常的态势判断力和指挥才能,始终做出正确抉择。

二、科学确定空军信息化后勤人才教育的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

空军信息化后勤人才教育的总目标:以胡主席关于国防和军队信息化建设重要论述和中央军委颁发的《实施军队人才战略工程规划》为指导,以空军“高新人才”战略为依据,以空军后勤信息化建设长远发展为落脚点,以信息化战争空军作战需求为牵引,促进和推动空军后勤信息化建设跨越式发展。具体目标是培养和造就三支信息化后勤人才队伍:

培养和造就一支具有战略眼光、能够把握世界军事后勤发展趋势、懂得信息化战争空军后勤指挥和空军后勤信息化建设的后勤指挥人才队伍。通过教育,后勤指挥人才具有强烈的信息意识、丰富的信息知识、高超的信息素质和能力,科学谋划和组织协调空军后勤信息化建设,制定信息化后勤保障预案,妥善处理信息化后勤保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确保信息化条件下空军攻防作战需要。

培养和造就一支具备专业技术基础、能够迅速解决技术难题、熟练掌握信息化保障装备的后勤保障人才队伍。通过教育,后勤保障人才全面,及时排除信息化后勤保障的各种故障和技术难题,实施信息化后勤保障。

培养和造就一支站在科学前沿、组织谋划信息化理论创新发展和关键信息技术攻关的后勤科研人才队伍。通过教育,后勤科研人才具有很高的学术技术水平和知识创新能力,能够站在学科前沿科学谋划空军后勤信息化建设的未来发展,研究和提出空军后勤信息化建设、信息化战争空军后勤保障和信息防护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概念、新理论,丰富和完善空军后勤理论体系。

三、积极探索空军信息化后勤人才教育的基本模式和主要形式

信息化后勤人才作为一种具有特定素质要求的新型后勤人才,需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促进空军后勤人才尽快适应空军后勤信息化建设和信息化保障的时代要求。基本模式有:

(一)联合教育。

充分利用军内外教育机构在信息化人才教育方面的资源优势,达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共同培养信息化后勤人才,提高整体教育质量和效益。主要形式有:

军地联合。选择信息化教育基础较好的地方院校、科研院所,采取培养“国防生”、“4+x”教育或者选送人才进修等方式,为空军培养信息化后勤人才。

军内联合。军种之间建立长期和固定的信息化教育协作关系,相互支持,相互配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部队及时向院校提出信息化后勤人才的具体要求,为院校信息化教育提供相关信息资料和人才教育实习场所,为信息化后勤人才教育创造条件。

军外联合。积极参与国际军事后勤教育的交流与协作,加强国际间军事院校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外军后勤先进的教育经验和管理方法,了解当今军事科技和后勤建设发展的前沿信息,推动空军后勤教育健康快速发展,共育信息化后勤人才。

(二)分类教育

根据后勤信息化建设对人才不同需求特点,按指挥决策型、开发研究型和勤务保障型对信息化后勤人才进行分类教育,增强教育的针对性。

信息化指挥决策型人才教育。主要是针对履行指挥职责的后勤领导和参谋、助理进行教育。使其在理解国家军事战略意图、精通军事后勤、善于宏观谋划的基础上熟练使用信息化指挥设备和信息网络,具备很强的信息化战争后勤组织指挥能力。

信息化开发研究型人才教育。主要是针对从事科学研究、技术攻关和技术服务的人员进行教育。重点培养关键技术攻关能力和新武器装备技术保障能力,使其成为精通现代高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掌握空军后勤理论、解决空军后勤信息化保障重大技术难题的技术专家。

信息化勤务保障型人才教育。主要针对空军后勤各专业和新武器装备部队保障人才进行教育。教育方法是在院校各专业设置信息化应用人才培养方向,开设专业信息科学课程,强化专业信息化知识教学和能力培养,使其成为信息科学知识基础扎实、信息科学技术熟练、专业信息应用能力强的骨干人才.

岗位变化式循环教育。针对空军后勤人才岗位的变化,尤其是非领导岗位进入领导岗位,或领导岗位上的纵向、横向层次调整,及时组织短训、轮训,实施专业信息知识和信息技术的教育及相关知识教育,尽快适应新岗位对信息素质和信息能力的要求。

自主开展网上学习。研制信息科学网络版课件,运用军队校园网和军事综合信息网,为受教育者提供学习内容,使其随时通过网络开展自主性学习,增强学习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张志初《树立人才培养新观念》战士报2004年9月28日.

[2]《关于科技与人才论述选编》,总政干部科技文职干部局编印,2002年1月版.

[3]《新型军事人才培养方略研究》,郭若冰、杨树旗、张启华著,国防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版.

军事通信技术论文范文3

[关键词]互联网 军事舆情 信息技术 舆情分析

[分类号]G250

1

引言

在军事情报搜集和处理中,公开情报资料搜集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美国中央情报局80%的情报来源于公开材料,德国新闻情报局每天将搜集和处理后的公开情报资料汇总成《每日新闻简报》呈送,以色列情报机关公开承认其所获情报65%来自报刊、广播、电视和学术研究论文等公开渠道,其他许多国家也设立了专门的公开情报搜集机构。网络舆情作为一种新形式的公开情报资料,由于其开放性、及时性以及便捷性等特点,越来越受到情报工作者的重视,甚至很多情报工作者纷纷将网络舆情作为其公开情报资料搜集的第一来源。

军事网络舆情主要是指国内外互联网络媒体中关于军事事件的评论和观点。军事网络舆情作为一种特殊的网络舆情,除了网络舆情所拥有的特点外,还有其自身特殊性。评论和观点往往都集中在一些敏感和焦点问题上,例如中国军费问题、中国军事威胁等。在进行舆情分析与监控时,军事网络舆情将会是最为重要的部分。同时,由于国外一些媒体往往对其民众进行错误引导,军事网络舆情中的许多看法可能偏向负面,在进行分析和监控时就必须注重对这一部分舆情的判别,这对于做好军事情报分析工作至关重要。本文以开发军事网络舆情分析系统MNPOS(NetworkPublic Opinion System in Militaty)为背景,在分析国内主要舆情系统基础上,研究舆情采集、舆情处理和舆情服务的系统架构及其关键技术的实现方法。

2 网络舆情系统比较及军事网络舆情系统特点

2.1

国内舆情系统的主要功能与应用

网络舆情系统中的关键技术,一方面与信息分析的具体功能和解决方案密切相关;另一方面又随网络舆情内容、范围和传播应用不断推陈出新。这些技术包括各种信息采集、特征抽取、数据挖掘、文本分析、自动分类、自动聚类、自动摘要、智能检索等技术。当前的新形态信息交互模式有网络新闻、论坛、博客、维基等,其信息采集技术从早期的静态页面信息获取发展到动态数据库数据获取,从传统的网络蜘蛛发展到可自主调整的高效搜索,从字符串匹配的检索实现发展到知识环境下的智能检索;相应的信息运用多元统计等方法进行分析,其基础聚类分析方法有概念语义空间与相似度、基于支持向量机与无监督聚类相结合的网页分类等;技术上采用决策树、神经网络、朴素贝叶斯、组合分类器、遗传算法、粗糙集、最近邻技术等多种分类方法。

国内一些较典型的网络舆情系统概述分析如下:

・谷尼国际Eoonie互联网舆情监控系统。该系统通过对互联网海量信息自动获取、自动聚类、主题检测和专题聚焦,实现用户的网络舆情监测和新闻专题追踪,形成简报、分析报告等结果。运用内容抽取识别、相似性去重等技术获取网络中的热点和敏感话题,根据统计等策略分析不同时间内的主题关注程度和预测发展趋势。该系统在国内的用户有待进一步增加。

・中科点击军犬网络舆情监控系统。它使用强大的采集软件对数千网站进行监控,自动获取舆情信息的热度,并生成报表;同时可获取热点主题的浏览量、回复数,并跟踪发帖人,对舆情信息进行管理、标注和分类,并根据重要性对舆情信息进一步筛选和过滤。其采集性能比较好,但分析处理功能有待进一步提高。

・北京拓尔思TRS网络舆情监控系统。该系统采用多种技术,实现对舆情信息的精准和全面采集,同时综合运用大规模文本智能挖掘技术,实现对海量舆情信息的准确、高效分析和管理。其舆情功能从用户角度来看较为全面。

・北大方正智思网络舆情监控分析系统。该系统褴合互联网搜索及信息智能处理等技术,通过对网络信息自动抓取、自动分类聚类、主题检测、专题聚焦等方法,实现网络舆情监控和新闻专题追踪等功能。其开发比较早,应用也较多,但相关的更新功能相对较少。

2.2

军事网络舆情系统的特点和相关研究

相比较当前市场上通用的网络舆情分析系统,军事网络舆情系统MNPOS对军事类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相关研究更为关注,快速的专题聚焦、敏点发现追踪和倾向分析规则都具有新的特点。而目前的网络舆情分析还没有一个完整的解决模型,研究主要是获取网络舆情话题的一般信息和主题信息,注重获取舆情话题的主题内容,例如作者、发表时间、话题类型等,缺乏对话题评论焦点、情感倾向、事件关系等深层舆情信息的发现,忽视从事军事的群体对话题的情感、事件关系及变化趋势的分析。

传统研究方法没有对大规模军事网络数据进行分析,使得网络舆情系统无法适应网络环境下海量军事数据的特点;只利用简单的统计方法给出话题变化趋势直接作为预警信息,缺少基于知识的推理。存军事领域,网络舆情系统不提供完整的军事类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传播理论,大都以管理者需求为牵引而采用具体针对性的技术进行解决,造成技术整体上不具有连续性和系统性,很难形成一套完整的军事网络舆情解决方案,势必影响到军事网络舆情应对策略和方法的实用性、先进性和可靠性。因此,无论是社会科学领域还是工程技术领域,对军事网络舆情的基础理论研究都处于起步阶段,大多数研究成果属于方法上的研究范畴,军事网络舆情的监测与预警工作不够全面和系统化,军事网络舆情的应对策略还不够科学和规范。

3

军事网络舆情系统MNPoS功能及其体系架构

在MNPOS军事网络舆情分析系统中,运用军事知识语料对网络信息采集与提取,提高网络舆情监测分析的智能化程度,解决网页的灵活性和复杂性、内容的动态性和多态性、信息的庞杂性和不完整性所给系统提取军事网络舆情信息带来的困难;运用军事类话题发现与跟踪技术识别出给定时间段内上网媒体的热门话题,分析热门军事话题在不同时段内媒体所关注的程度,对突发事件进行跨时间、跨空间综合分析,获知事件发生的全貌并预测事件发展的趋势,对涉及内容安全的敏感话题及时发现并报告,为网络舆论引导提供支持;运用军事知识倾向性分析技术挖掘出网络文本内容蕴含的深层军事观点、态度等信息,对媒体言论倾向进行符合军情的分析;运用多文档自动文摘技术对军事网络论坛等信息进行提炼概要。

本系统采用模块化的软件设计方法,共分为网络舆情采集、网络舆情处理和网络舆情服务三个功能层面,系统体系架构见图1。

3.1

网络舆情采集

网络舆情采集主要是利用网络蜘蛛的原理进行网

页采集,按照预先设定好的军事主题和网址埘网络上的军事数据进行定点、定主题的抓取,例如新闻、论坛、博客等主题网站。最后将抓取的结果以XML文件格式保存在本地。网络舆情采集是舆情分析处理和提供舆情服务的基础,只有高质量和高效率的网络舆情采集才能保证数据的可靠性和及时性。

3.2 网络舆情处理

网络舆情处理是整个系统的核心,它对所有采集到的数据进行相关处理,主要由网页智能抽取、关键词自动提取、主题自动分类、舆情倾向性分析和敏点舆情标注等组成。首先,基于军事主题和分类知识将采集模块抓取到的XML文件中的主题、内容、作者、时间、来源等存入网络舆情信息库,通过关键词自动提取和主题自动分类将每条记录的关键词和主题分析出来,进行倾向性分析和敏点舆情标注,最后生成自动文摘。另外,在主题分类过程中,若文档不属于任何预设军事主题则进行主题自动聚类处理,自动分析出新的军事主题。

3.3 网络舆情服务

分析结果进入网络舆情服务,并最终展示,包括舆情报告的生成、热点和敏点军事主题的列表显示、统计图表等,供舆情部门的工作人员和决策部门的领导随时进行军事舆情的监控。

MNPOS系统在设计和实现过程中遵循软件工程原则,使用,NET Framework作为基础类库,在此基础上综合运用VB和c#以及ASP技术进行开发,保证技术上的先进。另外,为保证系统的可靠性和可扩展性,采取数据层、事务层和表现层分离的模块化设计原则,分为舆情采集、舆情处理和舆情服务子系统分别进行实现。

4 MNPOS系统中军事舆情分析关键技术研究

MNPOS军事网络舆情分析是系统核心模块,其质量和效率直接影响到整个系统。

4.1

MNPOS军事主题信息采集

MNPOS主题信息采集由下载器从互联网上读取军事网页并保存到本地,分析器运用军事语料和相关正则表达式提取其中所有超链压人一个URL队列,之后从该队列中顺序读取URL并下载,该过程循环进行直至将指定网站的网页抓取完毕。程序关键在于多线程管理和链接地址的分析,目前C#提供了良好的多线程管理机制和对正则表达式的支持,为开发多线程程序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MNPOS军事网页信息抽取,首先选择相应的抽取规则进行智能抽取,将相应的内容抽取出后进行数据清洗,去除重复记录和信息,合并相同标题不同内容的信息,最后将清洗后的数据存人军事舆情数据库。该处理过程包含在包装器中,对于用户来说是透明的。另外,在规则生成部分采用军事专家模式,即对网页的结构进行分析,然后手工进行规则的提取,因此,所生成的规则比较精确,对于相应军事网页的抽取质量和精确度较高。

4.2 MNPOS军事舆情分类和倾向分析

将处理后的信息分入预先设置好的军事分类,对于网络舆情服务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分类模块主要采用KNN和SVM分类法,其中的特征选择结合了信息增益、互信息和a2统计等方法和军事主题分类概念库,采用目前分类质量较高的一些开源程序进行改造,将其集成到系统中保证分类质量。

MNPOS军事舆情文本分类分为两个过程:①训练过程,决定分类机的质量。首先由军事专家完成训练集的挑选,然后在预处理过程中进行参数选择、训练后进行参数调整等。②根据训练过程所生成的分类机进行分类,其中最重要的是预处理和分类进程,预处理是对待分类文本进行数据清洗和特征表示的过程,本系统的训练和分类进程采用SVMCLS 2.0开源程序。

舆情倾向性分析是根据舆情内容判断该舆情是正面还是负面的一个过程。常用的方法有基于机器学习和基于语义理解等,目前MNPOS系统采用基于机器学习的方法。系统中设计有六个类别(美国对售、中国反导试验、中美军事关系、中印关系、中国航天发展、中国武器装备),以其中的“中美军事关系”举例,可以将该类的文本根据其内容分为正面和负面两类,然后再训练出两个分类器:“中美军事关系正面”和“中美军事关系负面”,六个类别即可生成12个分类器,然后对这些待分类文本进行分类,并且在数据库相应字段内用1和0来分别标注正面和负面信息。这种方法实现起来较为简单,而且准确率较高,不足是在构建训练集时需要大量军事专家进行手工编制,实现中充分利用军事信息管理学科的优势和成果来构建倾向性分类训练集。

4.3 MNPOS军事敏点舆情标注

军事通信技术论文范文4

Abstract: Because military logistics in China started late, there were obvious gaps between existing military logistics in China and U.S. military in all aspects. Military logistics have extremely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war, so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how to strengthen the theoretical study of military logistics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China's military logistics.

关键词:物流;军事物流;专业勤务

Key words: logistics;military logistics;special service

中图分类号:F25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7-0014-02

0引言

我军著名物流学者王宗喜教授对军事物流所下的定义是:“军事物资经由采集、运输、加工、包装、仓储、供应等环节,最终抵达用户(部队)而被消耗的整个运动过程”。军事物流所研究的内容,涉及到了后勤的各项专业勤务。[1]

军事物流是指运用国家、军队以及社会的交通设施、设备和运载工具,组织实施军事运输和交通保障,军事力量在平时和战时生活、训练、执勤及作战所需军事物资经过筹措、运输、包装、加工或生产、仓储、供应等环节,最终送达部队而被消耗使用,实现其空间转移的全过程。在作战时除运送士兵之外,为了保障作战的需求,物资装备同样需要运送。另外,在和平年代,军事物流还承担着例如运送抢险救灾物资等重要职责。当代战争可以说是高消耗的战争,军事物流在其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实事求是地评价军事物流,对于健全我国军事武力理论以及提高我国军事物流能力有着现实意义。

军事物流学作为一门军事、技术和经济的交叉学科,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学科体系,有独特的研究内容和重点。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应加强物流标准化,物流管理组织体制,物流质量管理,军事物流技术经济分析与评价方法,库存控制理论,野战装卸搬运设备及包装设备的标准化、组合化、通用化,军事物流安全理论,军队仓库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等的研究。

军事物流是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力量,肩负着向国防和军队建设、战争以及一切军事行动提供物资保障的特殊使命。必须加强军事物流的全面建设,推动军事物流快速发展。

为对军事物流目前遇到的突出矛盾进行解决,我们一定要在最大程度上推进军事物流“三化”工程。首先,应以军事物流系统化为目标。重点做好顶层设计与规划的工作,根据要素继承、单元集成以及系统集成的途径,综合地集成军事物流系统。其次,应以军事物流标准化为基础。在物流技术范围内,对军用标准以及民用标准进行系统地整合,尽量使用先进的民用技术标准以及性能规范政策,达到军队同地方物流的相互融合以及有效地连接,同时清除技术标准方面的障碍,进而良好地构建军民结合的军事物流体系。最后,突显军事物流信息化。采用当代先进的信息技术,适当地处理好信息保密和信息共享的关系,争取达到同地方物流信息的合理有效的连接并实时共享,对我军现有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创建一个具有可靠性、科学性以及高效性的军事物流信息化平台。

1我国军事物流现状

目前,我军的军事物流相比于外军特别是美军,在么一个环节都有着突显的差距。假如之从某些环节做局部的改进,那么久不容易使得我军的军事物流现状得到彻底地改变,更不可能达到当代高科技战争对军事物流的需求,所以,若想建设并发展军事物流,就一定要全面地注重内部各个环节的关联性,同时解决它们之间的正相关与负相关的反应,通过系统优化的方式对问题进行探究与处理。

由于受后勤保障体制沿革、军费流向等因素的影响,我军物流机构重叠、专业分割、缺乏物流人才培训使用配套体系,基础建设薄弱,物流技术发展滞后,这些因素已成为我军物流发展的重大障碍。[2]

2我国军事物流发展对策

2.1 改变现有结构,提高物流效率我军现行的物流结构使各专业以本专业为主线,构建相对独立,缺少联系,各专业之间的平行运作,使整个后勤呈分离式线型的保障状态。从而导致军事物流线路细长凌乱,保障对象补给分离,保障能力分散。因此必须改变现有结构,使各专业可以相互协调配合,加强联系。

2.2 加强军事物流理论的研究由于专业分割现象较为严重,现有的建立在专业分割基础上的军事后勤人才培训使用体系,存在很多不足之处。首先,在专业分割的基础上,跨学科专业建设不足,这就导致了军事物流作为一门学科发展缓慢,缺乏综合性的军事物流人才。其次,由于军事院校教育的特殊性,军事院校作为研究机构的功能弱化,在理论创新以及在新理论的研究应用方面跟不上时代步伐。最后,教学、科研与地方的交流合作力度较弱,有待加强。要想解决培养人才方面的问题,就需要在打破专业分割的基础上,加强跨学科建设,培养综合性的军事物流人才。现代物流理论是军事物流和地方物流的共同基础,可以借鉴地方物流的发展,增强我军军事物流一体化建设,一方面能够缩减物资供应的环节,最大程度上提高物流效率,减少物流成本;另一方面使得企业产品、社会以及市场中都能储备军民通用物资,企业生产储备物流技术,最后使得物流设施设备以及人员达到共享的目的。

军事物流作为一种特别的物流方式,在本质上,其同地方物流并没有差别。易言之,它也是把整个物流活动看成一个整体,进而有效地满足用户需要的过程。我军军事物流的流量和流向以及和军事物流预见性以及准确性怎样,不但对军事行动有支持与保障的作用,而且还具有增强军事后勤能力,发挥着把国家的科技力和经济力转化成战斗力的作用,同时也起着支援与巩固国防建设的作用。具体可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研究:

2.2.1 注重应用理论。一是结合新军事变革,研究新时期军事斗争准备中出现的热点问题,诸如新形式下我军物流配送、物流中心建设、物流信息网建设、战储物资消耗标准以及战场物流防护等问题;二是要揭示信息化战场条件下军事物流的特点和规律,如战略及战役方向物资储备布局及物资储备结构的优化、战时物资运输保障优化、战时物资装卸搬运及包装技术、野战条件下物资的储存和管理技术、野战仓库的快速开设和快速保障、战时物流系统的安全防护等问题。[3]

2.2.2 注重吸收借鉴。一方面,我们应汲取外军研究成果。诸如美国和英国等一些西方军事强国,他们已经总结了相对丰富与完善的军事物流实践经验,其理论也是成熟的。结合我军的实际情况,我们要学习外军的军事物流的研究成果,同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借鉴外军优秀经验,进而健全并发展我军的物流理论;另一方面,在国内的部分地方也有比较完善和现金的军事物流管理技术以及现念;加之,我国物流业管理水平以及技术装备都在一定程度上逐步地提高,因此,我们要借鉴地方物流研究成果,来提高我军整体的军事物流的管理水平。

2.2.3 紧密结合实践。在研究军事物流的过程中,一定要增强科研部门以及高等院校同部队的合作,注重积累部队后勤物资供应保障的实践经验,能够在实践中找出问题,从而加强军事物流研究的实用性以及针对性,在指导部队的工作时,使得军事物流的研究成果能够真正地做到。

2.2.4 加强模拟研究。利用作战模拟技术来研究作战问题,是军事科学研究方法的重大革新。计算机模拟方法可以广泛应用于军事物流系统分析、物资储备规划、军事运输方案制定、战场物资集结点选择、实时物资保障决策、专业训练等。[4]

2.3 促进军事物流技术的发展物流技术包括硬件技术和软件技术两个方面。物流硬件技术,指组织物资实物流动所涉及的各种机械设备、运输工具、场站设施,以及服务于物流的电子计算机、通信网络设备等方面技术。[2] 显然,在这些方面我军的物理技术并不先进。因此,要增强物流流程的信息化以及网络化,同时完善设备设施。所谓物流软件技术,也就是使用的诸如配送技术、工程技术以及价值工程技术等等,旨在组成高效率的物流系统。针对于我军的软件技术而言。不仅要按照经验加大管理力度,而且对于系统、科学的管理体系与价值评价体系进行指定。

3结束语

战争的实践表明:谁失去了强有力的物流,谁就失去了赢得战争胜利的可能。现代战争是高消耗的战争,军事物流在战争中的地位极其重要。科学客观地对军事物流能力进行评价,对完善和提高我国军事物流能力有重要意义。军事物流的流向、流量及其精确性、预见性如何,不仅起着支持和保障军事行动的作用,还发挥着调整和强化军事后勤力量,将国家的经济力、科技力转化为战斗力,以及支援和巩固国防建设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宗喜.论中国军事物流的建设与发展[J].中国流通经济,2009,(10):4-7.

[2]秦振强,范文峰,陶顺耀.对军事物流有关问题的探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47-49.

军事通信技术论文范文5

关键词:军队 继续教育 管理机制 创新 举措

中图分类号:E2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1.074

随着世界新军事变革的大浪迭起,人才在军队建设和战斗力提升中的作用愈加凸显,日益成为了我军的兴军之本和强军之基。打赢未来信息化战争,离不开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的现代军事人才队伍。而这,就必须打破传统的“一次教育,终身受用”观念,深刻认识到继续教育在军队人才培养和建设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化对新形势下军队继续教育管理体制特点与规律的研究,实现继续教育管理机制的创新,推动我军人才培养工作走向纵深。

1 军队继续教育概述

继续教育作为科教兴国和人才兴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衍生的一种崭新教育形态。它通过对人们现有知识的更新、补充、拓展和提升,达到优化知识结构、开发创新能力等目的。

我军的继续教育始于上世纪80年代,伴随着世界军事形势的变革,它日益成为了我军教育训练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形势下加强人才培养工作的必要之举。通过继续教育的开展,我军的人才资源得到了合理的开发和配置,队伍建设不断强化,军事实力日臻提升,科技强军、人才兴军的目标逐日贴近。

在日臻完善的继续教育管理体制下,我军建设逐步从人才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转变,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转变,为适应当前军事变革、打赢现代化战争提供了重要保证。

2 创新军队继续教育管理机制的必要性

实践证明,新形势下,以原有学历教育为依托的教学管理机制已无法适应继续教育管理的需要,创新军队继续教育管理机制极为迫切和必要。

2.1 是推动军队建设发展的必然要求

新时期,推动军队的建设发展必须高度重视军队质量,打造中国特色的精兵队伍,在战备上由打赢一般条件下的局部战争向打赢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转变,在军队建设上由人才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转变。而这,就必须以高素质的军事人才、高科技的军事装备以及高效能的体制编制为依托,通过综合能力强的新型人才队伍带动军队整体的建设发展。

为了打赢未来的信息化战争,各国踌躇满志,力争制造现代化的武器装备以及打造掌握核心技术的军事人才队伍,以保证在现代军事巨浪中激流勇进。在一些发达国家,培养高素质的军事人才日益成为了军队建设的重要内容。美国军官实现了100%的本科覆盖率,军校教官中90%具有硕士或博士学位;俄罗斯有95%的军官受过高等教育,一些重点军事院校中,50%以上的教官具有博士后、博士的学位或学衔。但纵观我国军队人才的学历结构,本科以上文化程度的军官为65%左右,同类院校中具有硕士或博士学位的教员仅达到15%[1]。毋庸置疑,美、俄等发达国家的军官所受到的充分、完备的教育为更好地胜任本职工作、推动军队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新形势下,为了迎接新的军事挑战,我军必须打造一支知识渊博、思维敏捷、能力出众以克敌制胜的军事人才队伍。为了打破现有的学历和教育桎梏,就应通过继续教育大力提升人才水平,锻造人才能力,为实现军队的质量建设和长远发展发挥卓越作用。

2.2 是适应军事变革的基本前提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军事领域的现代化、信息化、科技化特征日益明显,科学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应用日臻广泛,现代化战争的科技含量也与日俱增。在信息化战争的发展趋势下,军事装备的更新换代步伐不断加快,对军队人才的知识构成和能力素质也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

新时期,世界范围内的军事变革方兴未艾,各军事大国为了抢占有利契机,纷纷谋求质量突出,展开了积累的军事科技之争,世界范围内的军事竞争悄然上演。在这场无声的军事变革中,科学技术是其背后的强大推手,为其打上了深刻的烙印。为了奋勇迎接世界军事变革的调整,我军就必须以科学的军事战略方针为依托,努力实现两个根本性的转变,大力提升武器装备的科技含量,通过官兵素质的全面进步适应激烈的军事竞争。

由此可见,适应世界范围内的军事变革,必须源源不断地更新现有军事人才的知识体系,完善其知识构成,拓宽其视野,通过新知识、新技术的普及推动战斗力的持续进步,形成我军的军事优势,而这,已无法通过延长在校学习时间或改变学习课程来实现,一次性学历的局限性在军事变革面前充分暴露。培养新型军事人才,适应军事变革,科学、规范的继续教育是重要前提。

2.3 是打赢信息化战争的重要保证

纵观世界军事形势,信息化战争是大势所趋。在未来的这场高科技战争中,武器装备的高技术化、作战指挥的自动化以及涉战场地的多维化是其主要特征。对战争过程和各个环节而言,科技渗透其中并烙印深刻。打赢信息化战争,就必须在高素质军事人才的主导下,依托高科技的军事装备和科学的战术战法实现。归根到底,信息化战争是知识的较量、技术的比拼和人才的对抗。

因而,打赢信息化战争的重点就在于武器装备的科学化程度,关键在于军事人才素质的高低。在这其中,人才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是在信息化战争中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知识水平渊博、精通战略战术、善用武器装备的军事人才对任何一个国家而言都是极其重要的战争资源。

从实施继续教育以来,我军的人才队伍建设进步卓著,官兵的科技文化水平提升明显。但要打赢信息化战争,仅以现有的军事人才队伍还尚显薄弱,理论知识体系的欠缺和技术水平的不足都说明了更新军队人才队伍的知识体系、拓宽军事人才知识面的重要性。这就需要通过继续教育的持续深入和大力开展,为适应武器装备的现代化奠定基础,为打赢未来的信息化战争做足准备。

3 创新军队继续教育管理机制的举措

军事人才素质的提升并非一蹴而就之事,它需要在循序渐进之下不断深化,通过广泛、深入地继续教育予以实现。新形势下,为了更好地开展继续教育,我军就应强化对继续教育教学管理特点和规律的研究与探讨,寻求管理机制的创新之道,真正实现军事人才素质的提升和军事实力的上扬。

3.1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创新军队继续教育的管理体制,首先要从人才组建入手,确定适应的人才培养目标,以符合时代背景和军事发展需要的标准来培养和教育新型军事人才,为充实和壮大人才队伍奠定基础。在继续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上,我军对人才的选择应遵循三个要求:

首先,人才要有高度的创新能力。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新形势下,军队建设发展的进步也需创新型人才的推动。军事人才要想成为现代化战争的重要推力,就必须具备敏感的创新意识和极强的创新能力,以高度的创新精神为军事装备的推陈出新和军事战略的科学得当做出保障。

其次,人才必须具备较强的科技素质。在实现军队的两个根本性转变中,科学技术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武器装备的进步、指挥管理的有效等,都离不开科技的支撑。而这,就需要通过高素质、精英型的人才队伍实现。新时期的军事人才既要通晓军事科学技术,又需深谙指挥技能和管理技巧;既要精通专业理论,又需广涉各方知识[2]。因而,一定的科技素质必不可少。

再次,人才必须具备复合型的知识结构。打赢未来信息化战争并非仅仅依靠某一专业、某一领域的知识便可完成,它需要通过对各个学科知识的揉合、整理,形成推动军队建设发展的合力,从而保证我军在瞬息万变的军事变革中站稳脚跟。对于这次战争中的决定性因素――军事人才,就必须知识广博、能力综合,能灵活适应科技激增的信息社会,为科技化战争提供源源不断的技术支持和智力保证。因而,参与继续教育的人才必须具备复合型的知识结构,以掌握和适应各项军事科技变革的需要。

3.2 更新教育管理理念

军队的建设水平和人才质量与继续教育密不可分,创新继续教育管理机制,必须做到理念先行,以科学的认识和与时俱进的观念为继续教育的发展向前创造良好氛围,保证继续教育的广泛、深入开展。军队院校不仅要大力贯彻和执行“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方针,还应将“管理就是服务”作为继续教育管理理念的核心,坚持“以人为本”思想,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多环节、个性化的教育培训服务体系。

一方面,要树立时代观念。在当前激烈的军事变革下,敏感的政治思维和高度的科技意识是应对未来的信息化战争的必备条件,培养打赢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的军事人才则是一项根本举措和战略任务。为了适应日臻激烈的军事竞争,打造高素质的人才队伍,继续教育管理体制的建立就必须树立时代观念,紧跟教育形势,将继续教育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以与时俱、时不我待的思想推动继续教育管理体制的完善。

另一方面,要树立开放观念。继续教育管理体制的创新除了大量需要视野开阔、知识广博的军事人才,还需以优秀的军事思想和军事理论为铺垫。从创建到发展,我军一直将人才引入置于重要位置,在汲取古代军事思想的同时注重与现代军事形势的融合,并以此推动军队的建设发展。实现继续教育管理体制的创新,除了要积极汲取国内先进军事思想和理论外,还应以开放的思想兼收并蓄,学习和借鉴国外有关军事教育的经验,安排专业人员赴外国参加进修深造,广泛吸收国外先进的军事理论和军事技术,借助继续教育的契机促使我国军事教育与国际军事教育相衔接。

3.3 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创新继续教育管理体制,核心就在于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改进和革新,打破传统落后的教育教学内容和被动、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在审时度势的基础上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大力深化继续教育理论研究,实现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教学方式的科学性、合理性。

首先,军队可以采取跨学科综合教学的形式。军队继续教育涉及多学科、多理论,为了强化各学科间的兼容性,可构建宽口径、综合化的课程体系。跨学科选择教员、安排教学,通过成立综合教学领导小组的形式实施联合教学,实现人才培养的综合化和知识传授效果的最大化[3]。

其次,采取针对性教学。继续教育学员在年龄、学历层次以及知识构成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为了使继续教育更具效果,就应针对学员的不同状况采取针对性的教学。要打破“一锅煮、大杂烩”的教育方式,开展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继续教育班,分类教育、分班实施,使继续教育更具效果性[4]。

再次,开展实践性教育。理论传播的目的在于实际应用,掌握核心军事技术和军事目标的最终目标也是推动军事实力的提升,打赢现代化战争。因而,军队继续教育就要高度重视教育对实践的推动性,在教学之余安排学员参加实践和见习调研等,在继续教育学院和部队之间形成良好的衔接和互动,及时反馈学员的学习效果,促使理论向实践的转化。

3.4 革新教育培训手段

随着科技的发展,互联网的应用日趋广泛,军队继续教育在坚持传统教员授课模式的基础上可实现与网络化教学的结合,将课堂延伸到网络,根据教学需要和学员特点设置合理的网络课程,将定期网络教学和不定期网络自学与课堂授课共同作为对学员的考核,实现教育培训手段的科技化。

从上世界90年代末开始,军队就开始引入远程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形式,军队远程教育主要以国家高等教育为依托,以军队已设的院校教育为载体,以部队为主体,以多媒体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为媒介的远距离交互式、开放式教育。它的应运而生成为了军队教育的有力帮手,为军队培养了大批知识广博的现代化军事人才[5]。

军队继续教育也应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的便捷性、快速性和共同性等特征,探索出与实际相符的网络办学模式,实现传统授课与远程教育交互融合的开放式办学格局。利用此种形式,教员与学员可同步在网上答疑解惑,充分利用电子邮件、电子公告等现代形式进行交流,弥补传统授课注重课堂、忽视课下的弊端,利用信息化手段推动军队继续教育管理机制的完善和创新。

4 小结

军队继续教育管理机制的创新是一项长期工程,在新形势下,必须充分认识到其对于壮大人才队伍、推动军队建设发展的重要性,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树立现代、开放的教育管理理念,打破传统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的桎梏,以科技化的教育培训手段实现军队继续管理机制的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王淑霞,陈刚.新时期推进军队继续教育发展的“三个创新”[J].继续教育,2011,(7).

[2]赵谦.军队继续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继续教育,2009,(9).

[3]曲炜.论军队继续教育发展与创新[J].继续教育,2008,(12).

军事通信技术论文范文6

关键词:信息系统 体系作战 通信院校 士官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9(a)-0178-02

士官是我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能打仗、打胜仗”强军目标的关键力量。士官通常直接担负武器装备的操作、使用、维护、保养的任务,这就决定了他们的工作岗位具有明显的职业性、技能性;这决定了士官职业技能培训的目标应是:为打赢一场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造就一批能够熟练掌握和运用我军现有通信装备的高技术士官专业人才;如何完成培养目标,是每一个士官职业技能培训机构都必须面对的历史课题。

1 以士官人才培训需求为出发,明确培训目标

人才培养与军事斗争准备要求相适应,是军事教育的基本规律;有什么样的战争形态、作战方式,就必须培养什么样的人才。通信兵基于信息系统联合作战“体系保障、体系管理”能力的新变化,对通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当前通信士官建设需要以下两类种类型的人才:一是面向通信兵分队的管理型人才;二是提供兵种技术服务的保障型人才。面向通信兵分队的管理型人才,即基层通信分队执行日常管理和遂行通信兵战斗任务的具体组织者,主体是士官人才,是军事通信与信息服务保障的基础力量。应具备较高的个人军政素养和基层带兵能力,懂装备、会训练、善管理,专业技能熟练,组训能力较强,管理带兵能力突出。担负的主要任务:带领通信台站、分队遂行通信与信息服务保障任务,组织通信兵分队军事训练,实施通信兵分队日常管理。提供兵种技术服务的保障型人才,即通信与信息化装备的操作使用与技术保障人才,主体是各级通信部(分)队技术军官和士官人才,是军事通信和信息服务保障的支撑力量。应熟悉主战装备的组成原理、战技性能和运用特点,具备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担负的主要任务:按照综合信息服务要求,具体实施军事信息的传输、交换和处理等,承担装备操作使用和维修维护工作。

人才需求决定了通信院校士官职业技能培训的训练目标应当是:为打赢一场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造就一批能够熟练掌握和运用我军现有通信装备的高技术士官专业人才。

2 贴近任务需求,调整教学内容

2.1 深入部队,明确岗位需求

目前,为实现“能打仗、打胜仗”的强军目标,我军正在进行着一场深刻的军事变革,新变革中,部队作战的通信保障如何保,在这种情况下,通信士官要做的工作是什么,任职岗位的需求是什么,技术要求是什么,通信士官所要具备素质是什么,他们应当具备知识和技能是什么,是我们必须明确的问题。

要深入了解岗位需求,就必须做深入细致地调查研究分析部队实际岗位需求。要深入部队参观、学习、探讨、研究,也可以指派部分教员和科室人员定期到部队代职,及时掌握这方面的情况,实时地调整教学课程和内容。组织专门从事教学且经验丰富的教员、教学管理人员、教研室领导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协同制定出科学合理、针对性强的士官教学课程和教学计划。

2.2 根据培训需求,调整培养方案

练为战,而不是练为看;战争需要什么,我们就训练什么。而决不是我们训练什么,战争就会用什么。部队作战和平时的战备执勤需要什么,我们就教育训练什么。

在教学中,除了必要的政治思想、军事素质、体能素质和基本知识的教育训练外,应尽量压缩和合并一些无用或应用较少的课程;加强技术性和实用性方面的训练;使整个技术教育训练过程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强调信息技术、专业技术、通信装备的训练;充分体现理论与实际的紧密结合,发挥通信院校过去的训练特色,突出实际动手能力的教育训练。紧跟新科技、新技术、新装备的变化,从实战需要和军队的现有通信装备出发,加强军事通信装备技术技能方面的强化训练。充分利用现有的训练场地、实验室、机房、通信车等进行专业技术强化训练。大力开发仿真模拟设备和实战训练软件,以解决设备不足和维修困难等问题。

2.3 根据通信兵保障内容,科学设置教学课程

通信兵的保障特点决定了其在保障要求上,不仅要做到“迅速、准确、保密、不间断”,而且要实现指挥信息的有序流动、高效融合。在保障内容上,由通常的电话、电报、计算机和视频保障,逐步拓展为综合信息接入、传输、处理、分发和防护的一体化保障。

2.4 以岗位职能要求为依据,合理规划教学内容

在基础课内容把握上,弱化对学员专业技能培养服务作用不强的内容,坚持基础课以“够用”为度,适当降低基础理论教学起点,适当收缩基础理论教学宽度,突出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在专业课内容的把握上,强化学员岗位任职和技能培养起决定作用的内容,坚持专业课以“能用”为限,适当调整专业理论内容,弱化难、偏、深的纯理论,突出操作、维护、故障分析的内容。在操作实践内容的把握上,强化学员的岗位任职特点的内容,坚持操作实践课以“管用”为主,突出重点方向、重要岗位的操作训练内容。

2.5 针对各专业特点,优化教学计划

根据目前的实际情况,必须调整士官的教学和训练计划。例如:“军人心理学、军用公文写作”等课程,均没有必要设定为20学时,每门设定为10学时足够,这些课程讲完要点即可,至于每个学员这方面水平的提高,还应当主要依靠平时的学习运用和练习锻炼。其他的一些课程,如,数学、物理、英语、素质、地形学等课程,也可以精简、压缩或合并。

3 针对士官教育特点,改革教学方法

3.1 深入了解士官学员的学习特点,力争因材施教

士官学员来自于部队的各个岗位,文化层次和学习能力也有很大差异。有的曾工作在通信第一线;有的是工作在司政后部门;还有一部分是司机、文书、公务员、保管员等。在他们中,有的是高中毕业;有的是初中毕业;有的初中还没毕业。有的学习能力很强;有的学习能力很差。他们都是被各个部队选送到该院来深造学习的,不管他们来校的路由如何,我们都有责任、有义务把他们培养成一个合格的士官毕业生。

士官学员的学习特点是:文化水平偏低,高深理论难以接受。但是,他们热情奔放、好学易动,动手能力较强,对于课堂讲解喜欢讨论交流,对于机房中实际操作实践兴趣浓厚。

3.2 灵活教学方法,提高学习积极性

根据士官教学大纲和士官学员的学习特点,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气氛,进行教学互动,提高教学效果。教员在教学时应当深入浅出,通俗易懂。避免很深奥的理论说教和很烦杂的数学推导。在教学中根据内容可采用讨论式、启发式、诱导式等教学方法。在实践环节可采用官教兵、兵教兵、兵教官的教学方法。也可以在教学中采用群众检查、群众督促、群众评比的教学方法,由课代表和技术骨干带领执行。

3.3 整合信息化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率

信息化教学资源是实施信息化教学必须具备的重要条件之一。丰富的信息化教学资源与方便快捷的资源获取利用方式相结合,是现代化教学的一个基本特征。当前,通信院校由于受客观条件的制约,有限的教学资源得不到充分地获取和利用;信息化教学资源的缺乏成为制约信息化通信士官人才培养的一个瓶颈。因此,重视各种教学资源多媒体应用系统的建设,尽快走上网上教学、网上练兵、网上考核的路子。

作为通信士官培养院校,要明确部队通信士官岗位需求,实现现代信息化战争士官人才培养的目标,就必须从实战出发,调整通信院校士官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能,提升通信院校培训士官的能力水平,努力实现提出的“能打仗、打胜仗”强军目标。

参考文献

[1] 郭秋菊.适应体系作战信息保障要求,加强通信士官人才队伍建设[J].军事通信学术,2010(5):51.

军事通信技术论文范文7

[关键词]:信息化 军事理论 教学

高校国防教育是巩固国防建设和国防教育的基础,是国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全体在校大学生进行以针对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和安全,防御外来侵略颠覆和威胁,增强民族情感和爱国热情的教育。在信息时代进一步做好高校国防教育工作,是培养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保卫者和接班人的需要,是实现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高校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树立大学生爱国理念,提高综合素质,提升民族凝聚力具有十分促进的作用。

一、认识信息化战争的主要特征与发展趋势

信息化战争的主要特征是信息时代的信息化战争动因更趋复杂,战争概念的内涵扩大将渗透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战争的发展趋势以信息化、智能化、体系化、精确化等高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推动了武器装备的发展和作战方式的变化,促进了军事理论教学的创新与变革。

信息化战争是未来战争的基本形态,通过创新能力和创新速度的竞赛。例如智能化高技术、武器装备技术按照自动化指挥系统完成侦察、搜索、瞄准、攻击目标以及情报的收集、处理、综合等多种军事任务;例如军用智能化武器装备主要有智能机器人、智能坦克车辆、智能导弹、智能地雷等;例如信息化作战平台将成为战场支撑,作战形式将发生质的跃进,电子战将贯穿始终,机动战将广泛实施,计算机病毒战将普遍展开,非接触作战将成为主要作战模式,隐形战、太空战、虚拟战将充满战场空间。

信息产业化和信息基础设施的发展推动了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广泛运用;将系统集成和信息控制为主导,信息化武器装备为主要战争工具和作战手段,在全维空间内通过精确打击、实时控制、信息攻防等方式进行的瘫痪和震慑作战,是发生在信息时代的信息化战争;与此同时,在信息化和现代化条件下,大批量的高科技武器装备的应用,需要大批量的高素质人才;加强高校军事理论教学,提高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适应时代变化要求,科学构建课程结构体系,以信息化战争需求为导向, 使之了解认识到信息化战争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跨越式发展,为打赢信息化条件下的高技术战争提供了人才需求的保证,更好地树立大学生信息化国防观念和爱国主义精神,为推进军队现代化建设和加强大学生国防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这对中国军队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对我国国防教育体制的发展完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信息化战争条件下高校军事理论的教学目标

当前,国际形势新变化、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主要趋势,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国际战略格局正朝着“一超多强”的态势稳定发展,大国关系在不断变化与调整,世界上各种政治力量在不断的进行分化组合;虽然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和繁荣,但是国家间的摩擦不可避免,和谐的表面下暗涌的巨涛不可忽视;在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然存在的情况下,战争没有停止,矛盾没有解决,西方支持纵容“”、“”和“”等分裂活动,不断歪曲诋毁我国在国际中的形象;同时,中日、中菲黄岩岛等事件存在的领海纠纷问题,对我国国家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也时刻考验着我国的国防实力。

军事理论教学内容宽泛,是综合性强且涵盖多门学科的课程,涉及了各种学科知识。从政治层面来讲,军事理论会涉及国际政治与国家关系;从管理、经济的角度来看,如果发生战事,军队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进行动员和集结,如何保证交通和通讯的畅通、物资的供应等都是军事理论教学所要涉及的内容;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只有建立在对过去的历次战争不断分析和总结的基础上,才能对现代战争的性质和特点有清晰的认识,对战势的走向有正确的判断。21世纪是信息网络时代,网络技术的发展给军事理论教学提出了新问题、新要求;我们应当适应新形势,创新传统教学观念,树立教育工作新理念,增强国防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以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最终目标。

三、改革和创新高校军事理论教学方式、手段为理论线索

高校军事理论课虽然内容广泛,然而却不是各类知识的大杂烩,而是以军事、战争为中心,糅合了各类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等各类相关学科的知识有机体;军事理论课既具有理论抽象、内容繁杂、历史跨度时间长等特点,又非常具有时代特征;而应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制作信息承载量大、所需时间短、高质量的课件及教学软件,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军事课程讲究的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除了理论知识外,还要涉及到武器装备的操作使用、军事地形、野外生存等实践性很强的内容,因而其本身就具有很强的专业性;而现代战争的作战样式更多表现在高技术战争,各种最先进的技术总是率先用在军事领域,军事科技的进步使得现代战争的特点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同时,信息网络化增添了军事理论课教学的生动性和多样性,因而在军事理论教学中,紧随世界军事发展动向,密切关注国际形势和军事理论的发展变化,了解最新的高技术武器装备,结合军事理论课程及时调整补充教学内容,力求把学生最关心的世界热点、最新信息,最新学术动态引入课堂,保证教学内容鲜活生动;在教学中,只有及时的将国内外最新的动态讲授给大学生,这样才更具时代感和实效性,才能更好地吸引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提升大学生认识和分析当今国际军事动态变化的能力,进而增强大学生的时代责任感。军事理论课教学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就必须利用网络形象直观、传输快的特点,为军事理论课教学开辟新途径,运用与互联网相关联的多媒体课堂,播放影视、幻灯资料片等,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再现了历史场景,营造教学氛围,能够使学生身临其境,全方位地接受信息。例如讲述中国近代军事思想的发展历史,可欣赏电影《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资料片的片断;讲述中国现代军事思想的发展阶段,可欣赏《海湾战争》、《东海军事演习》等资料片。这样,可以将抽象化为形象生动,化枯燥为丰富多彩,化难解为浅显易懂;从而,增强了军事理论课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提高了军事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同时,学校有关部门还可以组织学生到国防教育基地――部队军营实地参观,了解部队现役军人的工作、生活、训练等情况,拓展新生入学训练的项目等,可以让大学生切实地参与到具体的军事生活、军事活动中去,强化大学生们对军事理论课程的认识和学习成效。

总之,信息化战争是信息时代核威慑条件下,交战双方以信息化军队作为主要作战对象,大量运用具有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生物技术,航天技术,海洋技术等当代最新军事尖端高技术武器装备,在陆、海、空、电磁等全维空间展开的多军兵种一体化的战争样式;而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是全面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教学其中的一部分重要内容,是现阶段国家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培养和造就现代化建设合格人才的重要战略决策。因此,要以国家安全、国防建设和国家人才培养的高度,来提升国防教育的时代紧迫性和政治敏感性,进而全面促进高校军事理论教学工作的健康开展。

参考文献:

[1]张杰.信息网络时代应创新军事课教学.改革与创新,2009,(5):10-11.

军事通信技术论文范文8

关键词:大数据 军事理论 创新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3-0013-01

伴随着云计算技术的进一步普及,人类步入了大数据时

代。信息技术不断渗透到人类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在大数据时代的数据渗透,对现阶段教育领域中的教育资源开发、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于高等学校军事理论课程而言,传统的军事理论课成已经无法满足大数据时代国防教育的要求。在时代的挑战下,高等学校应该要积极推进军事理论课程的创新以应对挑战,抓住机遇,促进学科的深入发展。

1 大数据时代高校军事理论课程特点

《普通高等学校军事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通过军事理论教学,使学生掌握基本军事理论与军事技能,增强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强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加强组织纪律性,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随着大数据时代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高度交叉,军事理论课的深度和广度也日益变宽,传统的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我们必须要把握大数据时代高校军事理论课程的新特点,并具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创新,才能够促进高校军事理论课程与时俱进。

1.1教学资源的多元化

大数据时代,网络的高度开放性和自由性使得学生接触到军事理论学习知识的渠道更加多元化。传统的高校军事理论课程中,我们总是能够看见讲师讲的唾沫横飞,而学生则在课堂上睡大觉的现象。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学生对于军事理论的兴趣极低,他们对于军事理论的认知是枯燥无味的,而大数据时代,学生大多数会通过网络接触到不同层面的军事知识,这些军事知识往往并不是以单一的文字形式呈现,而是用真是的配图或者视频展示,增加了军事理论知识的直观性,也提升了学生对于知识探究的兴趣。

1.2教学模式的开放化

大数据时代,开放式教学对传统课堂教学产生巨大冲击。开放性教学打破封闭式课堂教学环境,也进一步的提升了学生对于军事学习的主动性。一方面,教师的教学内容不再局限于书本知识,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来扩充课堂内容,提升了课堂的能动性,并且这种来源于网络的资源对于学生而言是可以直接触摸的,与课本知识的来源对比而言,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更强;另一方面,大数据时代也促进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教与学”的不平等模式向“引导与分享”的教学模式改变,在学生对于知识的主动性日益增强的背景下,教师对于军事理论的教学更加偏向于对知识正确性和真实性的引导,更多的是与学生互相探讨,从而形成更加开放化的课堂,有助于培养学生对军事理论的创新思考能力。

2 大数据时代高校军事理论课创新方式

军事理论课“怎样教”,直接影响着军事理论课的教学质

量。在大数据时代,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对提高军事理论课的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1创建大数据时代军事理论课的网络教学资源

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生大多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学生传统的单一从课本获取信息的方式已然被打破,他们可以在互联网上搜寻任何有关于军事理论的资料。网络资料的丰富程度上远远超过军事理论课程本身的,但学生往往没有鉴别这些信息的真假的能力,这样在网络信息往往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误导。基于此,在大数据时代军事理论的课程内容的选择上,我们既要利用到大数据时代数据的大量性、丰富性的优势,也要尽量避免虚假消息带来的误导。

对于军事理论的教育资源的开发,我们首先需要依照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关于课释主要内容和教学目标的要求,课程内容的设置仍应该紧密围绕国防、军事技术、思想、世界军事和信息化战争等五部分内容。利益高度网络化的时代特点,广泛收集网络教育资源,教师根据已有的理论知识去甄别对于教学有利的相关资源,并与教师之间形成良好的交流,继而形成系统化的军事理论教育的网络资源库。

2.2充分发挥网络在课程教学中的作用

单纯的理论教学已经无法满足如今的军事教学要求。课程教学必须运用多种手段,采用多种形式,促使课程内容进入大学生视野,帮助其理清学习思路,消化所学内容,开阔军事眼界。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大数据时代网络技术的重要作用,通过这种方式来增强课程教学的辐射力与感染力,使其传达的国防观念和爱国意识融入大学生的思想。

2.3利用网络形成教学交流机制

大数据时代对高校军事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由“课程的实施者”转变为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由“教学的执行者”转变为教学的反思者和改革者。在这样的形势下,教学交流机制显得十分有必要。

军事理论课程作为高校基础教育课程已经实施多年,各高校大多积累了符合学习学情的相关教育体系。在大数据时代,教师们的交流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更加便利和通常,这种时代特点更有助于军事理论教学系统的形成。基于此,地方高校应该进一步的丰富并完善教学交流机制,在平等的交流过程中,高校要积极选取优秀的经验和成果进行学习,进一步改善自身军事理论教学水平,必要时可组织参观游学,跟班听课、互听互评等研习活动。

3 结语

高校开设的军事理论课,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一

个好的切入点,利用教育手段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在大数据时代,我们可以利用网络资源的广袤性、丰富性以及实时性来开辟一个新的军事理论课程教学的视角,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刘杭军.贯彻科学发展观,加强地方高校军事理论课程建设[M].北京:蓝天出版社,2012.

[2]范双利.高校国防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J].现代科学教育,2010(07).

军事通信技术论文范文9

关键词: 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 研究性思维 重要意义 开展途径

在我国2001年颁布的《国防教育法》,2002年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制订的《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的指导下,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相继开设军事课程。近几年经过各级主管部门的建设,军事课程已成为新时期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其中军事理论教学作为军事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课堂理论教学,学科特色突出、涉及知识广、讲解要求高,需要高校军事理论教师不断研究本门课程的各种因素,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根据高校学生的知识结构、年龄和兴趣等,有针对性地采取新颖、有效的教学方式,增强课程的教学效果,达到《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2006年修订)》要求的“以国防教育为主线,以军事理论教学为重点,通过军事教学,使学生掌握基本军事理论与军事技能,增强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强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加强组织纪律性,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为中国人民训练储备合格后备兵员和培养预备役军官打下坚实基础”。

一、研究性思维于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的重要意义

研究性思维是教师开展自主探究性教学过程中的思维方法,强调教师要发挥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改革、完善和提高教学效果的思想。教师在学生的课堂学习中是教学的主体,应有意识地培养研究性思维,并运用这种思维开展教学。军事理论作为高校中年轻的正在发展中的课程,教学还不完全成熟,更需要借助研究性思维解决课程教学中种种问题,促进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效果的增强。

(一)研究性思维有助于军事理论教师科学认识军事理论教学的本质。“准确把握普通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定位,是搞好军事理论课教学的重要环节”[1]。军事理论课是怎样的一门课程,要给学生传递与其他课程所不同的怎样的信息,是军事课教师首先要认识的问题。军事理论课开设后,因其与其他课程,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有交叉或重合,且“是一门相对独立的课程,没有更具深度的军事类课程与之衔接”[2],所以学生模糊地认为这门课的开设似乎可有可无,反映在学生的学习中是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低,投入时间很少,大部分学生只是本着修完课程学分的想法接受课程学习。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师承担军事理论课程的教学任务,要通过研究课程的教学大纲、教材、最新国内外军事动态,把握课程的主线和定位,发掘课程的特色,体现课程育人功能。若不对军事理论课程的本身进行探究,则教师难以清晰认识国家开设军事理论课的目的和宗旨,更不能在课堂授课中有意识地体现和强化这些内容和要求。

(二)研究性思维有助于军事理论教师深入思考军事理论教学的现状。因军事理论课对国防教育具有专门的针对性,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也有力地普及了军事和国防知识,树立了“大国防”理念,强化了和平时代的国家安全意识。但是,军事理论课鉴于自身悠久的军事思想历史,浓厚的军事学科色彩,强烈的卫国导向功能,复杂的技术构成理论,使得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增加了难度;特别是对于不同专业学生基础的差异性,统一的授课内容,教师重复讲解,脱离了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对于军事理论课的不足,若教师只是简单地停留在表面现象,或仅仅看到、意识到问题的某一方面,就不能全面、准确地抓住问题的根本,教师只有研究军事理论课“教’和“学”的双向行为,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开展“集群式”问题的研究,才能得出军事理论教学的现状和不足及产生原因的价值性结论。

(三)研究性思维有助于军事理论教师积极推动军事理论教学的创新。一方面,研究性思维给教学创新奠定思想基础。研究是对问题的长久、深入的有效学习过程,在教师研究军事理论教学诸方面的过程中,不仅在发现教学中的种种问题,而且在不断地分析问题产生的主、客观原因,从而促使教师有针对性地改革教学,继而奠定创新教学的基础。另一方面,研究性思维促使教学创新化为实践行动。对于教师的经常性地探索增强教学效果的新方法和新对策,仅做理论上的探讨,对研究成果的实效性不通过具体的检验活动,不能发现理论的指导性。在研究性思维的推动下,教师希望自己的研究成果得到检验、评估和推广,化为实实在在的可行的优良教学指南。

二、以研究性思维强化军事理论课教学效果的主要途径

(一)研究军事理论课教学大纲,准确把握课程总体概况。《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教体艺[2007]1号)以下简称《大纲》,是高校军事课的教学大纲,它以纲要的形式规定军事课的目的、任务;知识、技能的范围、深度与体系结构;教学进度和教学法的基本要求等,是高校组织实施军事课程教学的基本依据和指导性文件。军事理论课作为军事课的重点,军事理论课的教师在实施教学前,应认真研究《大纲》,才能站在学科高度和育人高度准确把握课程实质,为开展具体的教学做好准备。

1.军事理论课是高校学生的必修课。军事课是高等学校的学生必须修习的课程,一般在低年级完成。《大纲》规定,军事课含军事理论教学和军事技能训练,是高校学生的必修课,列入学校教学计划,成绩计入学生档案。在落实《大纲》规定时,军事理论教师在教学中,应严格完成大纲规定的学时的理论教学,不能任意缩短教学时数。同时,鉴于学生对军事理论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的情况,教师还应严格课堂纪律管理,注重学生到课率,帮助学生完整地完成全部理论课学习。

2.军事理论课是高校学生的素质教育课。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更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等。与传统的主要以传授知识的应试教育相比,素质教育更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大纲》明确指出了军事课程要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要求。在军事理论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通过军事理论的讲解使学生强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提高组织纪律性、锻炼心理素质、展示自我个性和创造力,全程渗透和体现素质教育的理念。

3.军事理论课是发展的教育教学。教学大纲作为教学的指导性文件,为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形成良好的教学秩序保证了一定的稳定性。但在保持相对稳定性的同时,《大纲》第十六条指出,各普通高等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和专业特点,对教学内容作适当调整,为教学的发展开辟了空间。军事教师可以在遵循教学大纲基本要求和精神的前提下,随着时代的进步对诸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具体问题进行大胆创新,使军事理论教学不墨守成规,停滞不前。

(二)研究军事理论课教材,灵活优化课堂授课内容。根据《大纲》要求,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天津大学出版社等相继出版了军事课教材,这些教材基本全面覆盖了军事理论的知识点,以中国国防、军事思想、世界军事、军事高技术、信息化战争为主要章节,全面介绍了当代国防军事理论知识。有的教材为了丰富内容,加入了一些军事地形学、战略环境、综合素质训练等内容。面对众多统编教材所涉及的庞大内容,教师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为做到重点和难点突出,必须研究军事理论课教学课本,灵活优化课堂授课内容。

1.增添和补充新的知识材料。军事理论的研究在中国国防、军事思想方面研究成果相对成熟,更新较慢。但是对于涉及战略环境、信息技术方面的内容,在现代技术的带动下则更新较快。由此,军事理论教师要紧密关注最新的国内外战略格局和军事高技术的成果,多方搜集权威报道资料,增加研究成果到课堂教学中,使课堂充满时代的新意。

2.减少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易于掌握的内容。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学生通过便捷的信息传播途径获取大量知识,这种课堂外的知识环境成为学校的课堂教学的良好准备和开端。军事教学教师应有意识地借助外部资源,对于一些难度小、易于理解的内容,要求学生课前或课后自主上网浏览和查阅图书资料完成,在课堂讲授中简化部分教材内容。

3.创新教材内容。尽管现在已出版了多部军事理论教材,但随着军事实践的推动,理论研究将更精细入微。对于课本介绍中留有余地的,特别是对于尚在探索中和研究中的问题和现象,如军事高技术与新军事变革等,教师要善于根据实践创新教材内容,使教学内容源于教材又超越教材,体现教学的宽度和高度。

(三)研究军事理论课教学方法,积极转向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方法的改进是实现国防教育目的、完成教育任务必需的中介要素。国防教育需要借助方法展开和推进工作,借助方法提高教育的实效”[3]。特别是处于信息化时代,教师应大力研究军事理论课的教学方法,积极转向现代信息技术。

1.教师应学会熟练运用多媒体开展教学。军事理论是抽象的理论性教学,为使教学生动和直观,使学生易于接受和理解,教师应制作条理清晰、内容简洁、音画优美的多媒体课件。将如“《孙子兵法》简介”、“战略环境”、“精确制导技术”等以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的方式生动、快捷、简单地呈现,给学生身临其境之感。

2.教师应开展课程网络教学。军事理论教师要建立功能多样的军事课学习网站,鼓励学生通过网络进行自主学习和测验,教师通过网络后台统计结果检查学生学习情况,并且经常通过开放的交流平台与学生交流和互动,帮助学生答疑解惑。

3.教师应尝试进行电脑军事模拟实战演练。目前,普通高校还不具备军事理论的实践性教学设施,在现有的科技条件下,教师应尝试进行电脑军事模拟实战演练。特别是对于新概念武器和信息化战争的学习,教师应创造条件,通过电脑开展如射击、战争对抗等,使实战变为网上模拟训练,从而增强课程的生动性、实践性和吸引力。

(四)研究军事理论课教学环境,综合运用各种有效资源。“任何一种教学活动都必须在一定的教学环境中进行,教学的过程就是人与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4]。在军事理论课的教学中,社会和学校都为成功开展教学提供、创造了一定的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教学中要综合运用这些有效资源,达到服务教学的目的。

教师要研究教学的物理环境,形成学生军事理论学习的专用场所。随着国家、省、市教育和军事部门对军事教学的重视,高校对军事教学的环境逐渐改善,建立和完善了“三室一库”(军事教学专修室,资料室,训练器材室,武器库);利用校园网建立了军事学习的网站;开设了军事学的选修课程;举办了国防知识讲座和竞赛活动,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已有场所、资料、器材、课程、活动等进行积极的辅助教学。

此外,还要研究教学的心理环境,营造学生学习军事知识和国防知识的浓郁氛围。近年,国际局势风云变幻,特别是在关系我国的领土、领海的国际争议中,更显示了国家军事力量的地位。青年大学生从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出发,时刻紧密关注事态的发展趋势,表达自己的卫国意愿。教师要抓住学生关心国家安危的爱国心理,引导学生阅读、研究、讨论军事热点、焦点现象,因势利导地开展军事理论和国防知识教学。如此,从学生心理倾向和渴求出发进行教学,使学生感受到获取知识的自然和轻松,从而避免教师的纯粹理论说教,也给学生营造快乐的学习氛围。

(五)研究军事理论课师生双方,实现“教”、“学”相长。军事理论教学的良好效果,在教师的主导性“教”和学生的主动性“学”之下才能取得。教师应具备怎样的素质和能力,应怎样因材施教,只有研究军事理论课,把握师生双方特点,才能实现“教”“学”相长。

1.教师要加强军事理论学习,提高专业素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军事教师队伍是搞好高等学校军事学科建设和军事课教学工作的关键”[5]。普通高校在教师队伍中一般不设军事学学科系列,高校军事理论教师多数都是非本专业出身,缺乏理论研究背景和专业实践基础,这必然严重制约军事理论课教学。但为了完成军事理论课的教学,学校只能安排其他学科的教师承担教学任务。为此,承担军事理论教学的教师应对自身做出客观地认识,分析制约自身教学的不利和不足。担任军事理论教学的教师要努力通过规范的专业培训、长期地自学、经常性地学术交流,刻苦钻研积累军事学专业知识,强化专业知识储备。

2.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研究,遵循学生特点设计教学。现代大学生在现代的时代环境、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下,表现出了善于独立思考、求知欲强、个性张扬、创新意识强等特点。此外,因为大学前和进入大学后的不同倾向学习,学生的专业知识背景不尽相同,所以教师要意识地针对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和专业背景,细致研究授课学生,努力为学生“量身”设计教学,改变“重复式”和“无色彩”课堂。如,针对文科大学生的知识背景,通过生动的军事历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以熟悉的心境贴近教师的教学;对于理工科大学生,要发掘他们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使学生对如军事技术学习等没有畏难情绪,感受更多的是对平时学习的扩展和延伸。

三、结语

军事教学从开始进入普通高校至今,相比其他一些开设较早的学科,还在起步阶段,处于摸索和成长时期。但短时期的实践说明,军事理论教学对增强大学生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提高学生素质教育的培养,凸显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反映教学的良好效果。为进一步推进军事理论教学再上台阶,走向成熟,军事理论教育工作者,特别是承担军事理论教学的教师应主动研究军事教学中的各种问题,在研究中改革教学、发展教学,创新教学,从而最终促进军事理论教学逐步完善,切实达到开设本门课程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彭易纪,彭欢.略论提高普通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质量的途径[J].湘南学院学报,2012,33(4):119.

[2]李张兵.试论高校军事理论课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J].考试周刊,2007(18):86.

[3]李艳.新时期高校国防教育实效性探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2):128.

[4]杨雪,关文信.互动共生:生态哲学视域下课堂教学环境的内在机制[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23(2):100.

军事通信技术论文范文10

[关键词]国防教育 思想教育 军事理论 教学方法 课程模块化

加强高校国防教育有利于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丰富素质教育的内容。它关系到当代青年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高尚道德的培养、身心素质全面发展,也是我国国防现代化建设,实现国家长久治安、和平发展的重要组成部[1]。我国于2001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规定:普及和加强国防教育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普通高校的军事理论课教学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发达国家美国的国防教育在内容上有一定的体系,它既注重道德、精神方面的教育,也注重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军事技术训练的普及和体育技能的提高。美国政府认为,仅靠经济的发达、技术的先进来维护国家利益是不够的,必须努力地强化国民的精神,强调每个公民都要树立献身国家、服务国家的观念,不断克服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带来的精神颓靡,克服社会风气的堕落给国家利益造成的危害。美国把国防教育研究的重点放在国防教育与新技术开发、经济发展、人才培养、公民素质和社会进步等问题上,组织一批专家学者进行系统而全面的基础性研究。在地方大专院校中设有各类后训团,其目的是使青年学生在完成规定的学业的同时,接受必要的军事训练,达到少尉军官的任职要求。与此同时,美国政府还在许多中、小学开设了常识课程,邀请国防问题专家、教授主持战争讲座。各州举办夏令营时,还要组织儿童过军事生活,学习航海、航空和航天知识,使青少年一代全面了解现代军事科学技术知识。

一、我国普通高等院校国防教育现状

普通高校的军事理论课教学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2002年6月19日,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联合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并把其作为普通高等学校实施学生军事训练和军事理论课教学的基本依据。《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规定“军事课是城市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列入教学计划”。至此,军事理论课程正式列入高校的教学计划,成为一门必修课。2006年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中强调指出:军事理论教学时数为36学时,学校在完成规定的学时外,应积极开设选修课和举办讲座。

(一)现实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高校军事理论课程建设起步晚,基础不牢固,各地区理解认识不一致,存在的问题还很多。主要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程度不够,将军事课程简单理解为军训。中国高等院校自恢复高考以来一直坚持对新入学的大学生进行军事训练,已经形成了单一的“职业军人带队模式”,这样基本上实现了广大青年学生学习基本军事技能,培养热爱祖国,吃苦耐劳的革命精神的目标[2]。但是,没有系统化的军事理论课程教学,部分军事人员指导方法简单,不能够做到耐心讲解要领教范,很多学生对基本军事动作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在酷热环境下极容易出现恍惚和错误,甚至导致和教官的直接冲突。

2.部分高校缺乏教学人员,没有相应的教学计划,将国防教育等同于政治教育。我国军事历史资料丰富,但是,流传民间的基本上是记叙描述“文字形式”的标准文献书稿,例如《孙子兵法》、《司马法》等,一些专业说明版本的文献并不常见,这导致高校教育工作者极容易在从事教学时把军事讲成政治,略去很多极有军事学术价值的重要内容,甚至讲不出战术过程,搞不清装备基本结构,最终导致军事课程政治化,政治课取代军事教学的现象时有发生。

3.虽有系统的教学内容,课程讲解随意性大,只注重理论大板块,与现实脱节。这一点直接关系到军事理论课程教学的质量。目前,国家已经基本统一了军事理论教学内容分为:中国的国防,军事思想,世界军事战略与我国安全环境,军事高技术以及新加入的信息化战争。但是,通过观察国内各大知名高校在具体课程设置上,很少讲解古代国外军事思想,基本不涉及高技术装备的基本结构和原理的讲解,军事战略和政治课重复讲解的现象也时有发生。而且,教学内容单一化非常普遍,只会讲解《孙子兵法》的情况值得关注。甚至一些高校从事军事教学的人员老化,不能很好的理解当前军事发展动态。

(二)中国高等院校已经成为重要的兵员基地

随着世界军事水平的飞速发展,为适应当前国际国内安全形势,发展国防事业,我国已经开始大规模进行军事人才的系统化、多样化的培养过程,在精简加强军事院校建设的同时,建立起了依托国民教育资源的国防生培养体系,同时完善了高校入伍的各项优惠政策,这一方面保证了我国兵员素质的整体提高,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不断市场化的社会低学历兵员的消极影响;另一方面也要求广大高等院校必须适应时代要求,深入开展军事课程教学活动,为有志于献身国防事业的青年学子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

现在,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高等教育已经成为国家各专业领域高级人才聚集的地方,建设现代化、正规化的人民军队,仅仅依靠单一门类的军事院校已经不现实,较高的兵员数量需求也需要全社会更多的有为青年人参与其中,新时期战斗单位更需要多学科跨领域合作攻关,研究新问题,创造新思路,实践新战法。新时期高等教育已经有能力培养出具有专业基础知识的具备国防意识的不同学历层次的青年。

因此,加强国防教育,让青年学生在校期间比较系统地学习基本的国防知识与军事技能,这对加快军事人才的培养,建设现代化国防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发展我国高等院校国防教育的策略

(一)建设一支结构合理一专多能的专兼职教师队伍

在高等院校诸学科蓬勃发展的今天,军事课程教师的来源可以是多种方式的:首先是组建专业化的军事课教师队伍,在国家统一的教学大纲的指导下,进行集体备课和课程设计。应该鼓励全日制理工科硕士以上学历的教育工作者担任专任军事教师,弥补高校军事理论教育中军事科技和工程问题讲解内容不足的缺陷。政治,历史专业教育工作者,党群系统工作者也是理想的军事教师来源[3]。同时,根据实际情况,高等院校的政治辅导员也可以兼任军事理论课程。特定地区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可以聘请军事院校的教育工作者任教。国家高等军事院校和研究机构可以设置必要的培训课程,定期对全国高校军事教师进行系统化的前沿军事理论培训,不断提高军事教师的理论水平。

(二)不断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军事理论与训练的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需要全体教学人员积极投入并认真协调,为广大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军事盛宴。

1.整体规划国防教育的教学内容框架

当前,我国军事教育比较成熟的模式是职业军人军训加军事课教师课堂讲授两部分组成,相互联系不够密切,学生疲于训练上课倦怠,不能调动广大青年学生的学习国防知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根据当前90后学生的性格特征,特别设计新军事理论与训练课程框架表,探讨国防教育的新途径。

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特别强调军人教官和军事教师的通力合作和社会责任感,要努力提升自身的军事素养,真正关心和爱护每一名学生,针对学生特点开展教学互动。

2.认真开发符合广大90后大学生需要的教学方法

90后学生普遍具有较高的智商,思维活跃,具有丰富的想象力,但同时又活跃浮躁,不愿意拘泥于规矩和俗套,喜欢接受新鲜事物。基于此,刻板教条甚至严厉的军事训练和照本宣科的课堂理论教学绝对不能吸引他们的眼球。设计科学的教学方法刻不容缓。

(1)通过影视剧中的专业军事斗争场景观察,引导学生体验真实战争的步骤和方法。这需要军事理论工作者要精通广泛的军事知识,合理剪辑相关视频,同时有条件的情况下制作3D动画等形式模拟真实战术背景,强化作战意识。

(2)分组讨论法:利用班级中爱好军事的学生带动广大学生分组学习,可以针对一件装备,一场战斗,一个军事事件等问题展开综合分析和讨论,要求各组派代表进行总结发言,严格限制时间,允许补充发言,形成研究和竞争的局面。

(3)在一定条件下,利用高等院校较为广大的校区资源,在安全的前提下,组织学生进行“城市战”或者指定相关规则的“战斗演练”,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战斗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可以和校园治安安全,消防救援,卫生防护等结合进行。

3.认真组织军事讲座

高等院校应该积极组织军事内容的讲座,但是讲座决不能流于形式,不是简单的新闻联播式的复述或者壮怀激烈的感慨,军事讲座要符合新时期科技强军和建设信息化军队的要求,努力进行创新内容的传播,激励广大高素质的大学生提高国防意识,具备服务军事斗争准备大局的国家意识[4]。报告人员的遴选和考察要严格进行,鼓励聘请高级军事专家和学术风气正派的军事研究人员,避免浮躁和虚假的军事说辞,也不能把国防讲座变成单纯政治讲座,失去军事交流的价值。

同时,军事讲座也可以认真选拔有实战经验的中外军事人员,战地记者或者参加过战勤服务的人员,结合具体经历丰富广大学生的军事斗争经验。要注意讲座内容的可靠性和组织严密性。

(三)制定科学可行的教学评价方式

军事理论与训练课程学生学习接受情况,可以通过军训汇演和理论考核两部分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评价。军训汇演在中国高校已经相当成熟,军事理论部分的考核方式在各高校方式方法很多,并不一致。军事理论由于本身内容丰富,深度和广度强于其他学科,同时还包含着科学知识等技能指标,因此,闭卷考试并不是很好的考核方法。从教学实际来看,军事理论考核可以通过平时课堂表现成绩和固定标题论文的加权分数来评定,但是,论文题目的选定要严格按照当前军事斗争准备的要求。

军事教师的授课情况要经常接受旁听检查和教学资料评估检查,建议军事理论教师要经常更新军事知识储备,改进军事教学资料的内容和形势,与时俱进。

三、课程模块化和师生“共同作业”

(一)多维立体的模块化课程

军事理论是人类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的组合,是培养大学生思想政治和科学文化的综合平台,这就要求每一节军事课程的授课内容是丰富的,既要讲到逻辑思维缜密的叙述文字,又要进行精妙的技术说明和展示,甚至还要进行必要的高等数学运算,这就需要军事理论教师是一名通才型的教育工作者。设计合理的模块化课程是讲授军事理论的途径。

同时,结合现场视频展示和动画解说,可以让广大青年学生更好的理解军事理论的科学性和现实指导性。

(二)师生“共同作业”初探

在军事理论授课的中间课程或者结尾课程中,可以适当计划半节课的时间,选拔热爱军事的学生自主讲解选定课程,课程内容是通过教师和授课学生共同商讨制定的,建议以授课学生为主,教师提供必要的参考资料,并且要允许授课学生自由筛选讲课内容,保留个人观点。鼓励指导学生大胆讲解,认真发挥讲课水平。在学生授课结束后,与学生一起分析讲课内容,对一些讲课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对于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类似参谋作业的师生“兵棋推演”,选取当前世界军事斗争的热点场景,自己制作相关器材设施,诸如战区图,兵棋算子,推演规则,兵种标识,计算方法,师生共同商定相关社会因素,甚至可以编译计算机程序。此情况需要时间较长,但是能让更多的学生参与“无生命代价”的战役行动,有利于加深学生的国防意识,提高综合素质。

总结和展望

国防教育是一个国家为了捍卫、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抵御外来侵略,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全体公民在国防政治、国防知识、国防形势、军事技术、国防技能等多方面施以影响的教育活动。打赢信息化战争,需要大量的高素质军事人才和强大的后备力量。这些人才仅仅依靠军事院校培养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从地方高校补充。据报道,美军的高技术人才和指挥官有40%是来自地方高校[5]。当前高校开展以军事训练和军事理论课教学为主要形式的国防教育活动,不仅是时代的要求和履行国家法律法规的义务,也是高校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合格人才、满足国防现化代建设的重要任务。

建设一支高素质一专多能的军事理论教师队伍是时代的需要,努力提升广大青年学生的军事素质有利于提高90后青年学子的综合素质和文化水平,有利于全民普及国防教育。随着互联网和3G多维传输信息手段等媒体技术的发达,未来高等院校的军事课程将伴随着信息高速公路与日益发达的公众媒体形成多元化交流网络,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朱正奎.大学生军训的德育功能分析[J]教育探索,2009,(8)

[2]陈世利.关于提高普通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质量的思考[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

[3]陈洪魁,王瑾.高职院校军事理论课教学的现状与对策[J]科技信息,2008,(6)

[4]Military and Security Developments Involving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2011[R]

军事通信技术论文范文11

【关键词】无线传感器网络;指挥自动化系统;应用【中图分类号】TP212.9;E0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10-0010-02

1 引言

在现代条件下,军队指挥自动化建设已经成为我军现代化建设的中心任务,实现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军事信息收集、传递、处理自动化,是实现军队指挥自动化的先决条件。

无线传感器网络是传感器技术,通信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有机结合在一起新型通信技术,在军事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如军事侦察、火控制导等,成为信息技术的一个新的应用领域。研究无线传感器网络在军队指挥自动化建设中的应用,对于我军在未来信息战中抢占技术制高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1 指挥自动化系统

指挥自动化系统作为指挥自动化手段的技术实现,是在特定作战理论指导下,综合运用现代电子指挥技术和设备,与作战指挥人员紧密结合,对部队和武器实施指挥和控制的“人-机”系统。

指挥自动化系统的建设作为军队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世界上已有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为了提高我军在高技术条件下的联合作战指挥能力和信息作战能力,我国也必须对指挥自动化和指挥自动化系统进行全面规划、研究,发展并建设一体化的、功能完备、技术先进、协调配套、稳定可靠、安全保密的指挥自动化系统

1.1.1 发展需求

为了解决“看得见”的问题,当前需要加强军事指挥自动化系统的战场感知能力,这样才能“知己知彼”,在军队作战中占有优势,掌握主动权。从而运筹帷幄,有效指挥信息空间的对抗。军队指挥自动化系统,应充分利用战区地理环境中有利的地形地物、天候气象等条件,合理进行隐蔽伪装,加强防敌信息侦察的能力。军事指挥自动化系统的信息获取和信息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到部队作战的成败,这很可能会影响战争的进程甚至战争的胜负,因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并完善相关技术问题。

1.2 无线传感器网络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结合了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特点,是一种新型通信技术。这种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应用十分广泛,如军事侦察,火控制导等。无线传感器技术的发展对于军队在信息站中能否抢占技术制高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的发展现状

无线传感器网络是由大量的部署在被监测区域内的微型传感器节点组成的。这些节点通过无线的方式组成一个网络系统,每一个节点既是信息采集节点又是信息中转节点,经过多次的跳转,所采集的信息最终通过网关传入互联网。最后通过网络上的任务管理节点对信息进行处理,以便提供给用户使用。

2.1 节点的组成

传感器节点的功能包括信息采集、数据处理、无线通讯等,具有体积小、成本低的特点。某些节点根据情况还可能包含定位系统、电源再生单元和移动单元等。部分节点具有定位系统,其它节点可以通过局部定位法计算其自身与具有定位系统节点之间的相对位置,从而得出各自的具置。

2.2 无线传感器网络

传感器为了节约电能,会在工作状态和睡眠状态之间切换,由于环境因素等原因,部分传感器还可能因为故障而停止工作,传感器节点发生移动或者有新的传感器节点加入到网络中,这些都会导致当前传感器网络拓扑结构的改变。网络拓扑结构的改变,对网络各种算法和协议提出了挑战。

传感器网络的通信协议主要集中在MAC协议和路由协议两方面上,以IEEE802.11的MAC协议为基础,研究人员提出了基于竞争和基于预约的两种MAC协议。为了延长传感器网络的生命周期,路由协议既要考虑到单节点的节能,有要考虑整个网络的能源消耗。路由协议必须以提高单节点信息处理能力和减少能源消耗为目标,包括平面路由协议算法中的泛洪法、闲聊法、信息协商传感器协议、连续分配路由协议、定向扩散等;分级路由协议算法中的低能自适应聚类体系、门限敏感的传感器网络节能协议、多层聚类算法等,但是针对传感器网络在指挥控制系统中的应用特点,各种算法本身各自存在一定的问题,提出一种较好的拓扑发现技术和路由算法仍需要大量的研究工作。

3 无线传感器网络在军事指挥自动化系统中的应用

早在1978年,卡内基·梅隆大学的分布式传感器网络工作组在美国国防高级研究项目署的资助下成立。这个工作组专门研究以无线传感器网络为基础的用于军事的信息战地采集系统。传感器网络系统在军事上的应用十分广泛,从侦测系统、单兵作战系统到火控和制导系统,甚至能够应用在基于WSN的通信对抗。

3.1 用于侦测系统

现代战争是信息化的战争,谁想获得战争的主动权,就必须要在信息的采集、传输和处理上占据优势。

利用空投等手段将大量无线传感器节点散布在所要侦测范围内,传感器节点会自动启动,并采集其附近的情报信息。由于节能等原因,传感器的设计功率很低,它的信息传递范围有限,只能靠散布在其附近的网关节点作为中继器来进行信号的传递。网关节点会通过计算、去除冗余和压缩等手段处理附近普通节点发送过来的信息,这些信息通过网关节点所连接的外部网络传送至军事指挥中心。

无线传感器网络侦测系统具有体积小、功耗低、自组织和无线通讯等特点,可以实现战场情况感知,监控敌人活动情况。

3.2 用于火控和制导系统

美国国防高技研究计划局主导了一个网络嵌入式系统技术战场应用试验,该试验利用了最新的传感器融合算法、自定位技术等,使用了大量的微型传感器能够准确定位敌方狙击手的具置。

这种技术利用了大量散布于特定区域、检查站、建筑物和护卫车队等地点的传感器节点,协同音频传感器对敌方隐蔽射手进行准确定位。传感器网络通过测定子弹产生的冲击波,子弹发射时产生声震和枪震时间,判断子弹发射源。

类似的无线网络传感器技术还有美国的“沙地直线”等,其通过散布的电子绊网探测运动的金属含量高的目标,例如坦克等。为己方的制导导弹等武器提供目标位置信息,以便精确打击敌方装备。

3.3 用于单兵作战系统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的应用,使每一名士兵既能独立作战又能协调作战,成为有效的火力攻击单位。全面加强了单兵的火力、机动、观瞄和防护能力,提高了单兵作战效能。

其中生命子系统可以对单兵所在周围环境信息、单兵自身生命体征信息进行采集,单兵计算机通过分析这些数据,得出分析结论。指挥员通过分析结论可以判断单兵目前状态,比如是否受伤,伤情如何;是否疲劳、恐惧等。这给对单兵提供及时救助或给养提供了客观依据,也能使指挥人员对部队战斗力有所判断。

4 无线传感器网络在军事指挥自动化系统应用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随着对无线传感器网络越来越深入的研究,其面临的问题也越来越引起业内的关注。首要问题是能源问题,无线传感器能源有限,而利用如太阳能等产生能量的方法由于环境的限制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不可行的。所以可将研究重点放在减少通信开销上,研究表明,lbit数据传送100m的距离所用的能量可以计算3000条指令,所以减少通信开销十分必要。

为了减少能耗,大部分时间里传感器节点是休眠的状态。为了使通信同步,通信节点双方要同时唤醒。而且只是通信双方简单的同步是不行的,必须要做到全网或某范围内通信节点的同步,这样才能使整个网络工作在有效状态。

应用GPS定位并不适合我国国情,文献[6]提出了—种基于“北斗一号”定位系统的一种定位机制,但是“北斗一号”定位系统存在着不足,第一、它的定位终端是有源终端,终端定位时发出电磁信号,这样就使得定位节点在战场上容易暴露。第二、在终端定位过程中,需要终端和地面控制中心进行通信,受信道限制,能够同时定位的终端数量有限(百台级),这使得无线传感器定位节点不可能在战场上大规模应用。我国军事领域中节点的定位技术仍然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

5 结论

无线传感器网络在军事领域的应用十分广泛,在信息战争时代,信息的获取至关重要,为了在现代战争中占有优势,必须大力发展和改进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信息不能有效获取,就不能进行合理的指挥,这是非常可怕的。本文讨论了现今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在军事上的应用,并提出了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信息战一原理和应用[M].信息产业部电子第二十八研究所,2001

[2] 孙利民,李建中,陈渝,无线传感器网络[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3] 朱近康.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J].中兴通信技术,2004,10(SO):14~15

[4] 樊凌涛.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通信对抗技术[J].电子对抗,2005(1):14~19

军事通信技术论文范文12

一、高新技术条件下国民经济动员的基本理论

国民经济动员,是指国家将为了满足战争或突发性事件的需要,有计划的将经济部门、经济活动和相应的体制从平时状态转入战时状态所采取的措施,其目的是充分调动国家经济能力,提高生产水平,扩大军品生产,保障战争的需要。通常包括工业、农业、物资、交通运输、财政金融、邮电通信、卫生力量等方面的动员。总的来说,国民经济动员是国家战略动员能力的一种,是一种国家保障机制,在国家战略中处于重要的地位。高新技术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上世纪70年代,首先由美国科学家提出。高新技术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第一,高战略地位。高新技术是高端的战略资源,是国家层面的技术。第二,高技术密集。高新技术是知识密集型技术,具有很高的技术含量。第三,高附加值和高风险性。高新技术之所以被各国所重视,关键在于其重大的延展价值。此外,高新技术本身的研发的多是尚未成熟的领域,成败有很大的随机性。进入了21世纪以后,传统的军事思维已经难以适应新形势下高科技战争的需要,寻找新的突破口,带动整个军事技术的发展和军事思维的改革已经成为了当务之急。特别是近些年来包括海湾战争在内的局部性战争的发生,标志着战争的发展已经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由此引发了我们关于在高新技术条件下如何构筑国民经济动员战略高垒以应对新挑战的研究。

二、高新技术条件下国民经济动员的发展重点

首先是国民经济动员工作信息化建设。所谓国民经济动员信息化,主要是指在国民经济动员工作中通过使用现代化的信息设备,提高动员效率,保证动员工作的顺利展开。高新技术在当前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信息化产业的迅速发展,目前已经广泛运用于社会各行业。国民经济动员工作本身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信息化能有效的提高工作效率,减轻工作成本,为国防建设奠定基础。其次是高技术迅猛发展下的动员基础建设。信息社会中,信息和信息技术将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也会溶入战争的各个方面。因此,信息化战争的进行,既依赖于军队认真组织实施经济动员潜力调查。最后是高技术战争条件下的应急动员能力建设。信息技术储备以作战急需的通信技术、网络技术、电子技术、控制技术等为重点,以信息技术、信息成果、信息科研的形式储备,主要依托大中型信息企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进行。在做好储备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信息行业特有的网络、人才、技术优势,逐步建立互相联通、完善配套、先进可靠、运转高效的动员指挥管理系统,在动员潜力调查、动员储备管理、辅助决策、模拟演练中发挥作用,提高应急动员能力。

三、高新技术条件下我国国民经济动员的策略分析

首先,转变思想观念,确立国民经济动员在维护国家安全中的战略地位。国家安全离不开军事支持,而军事支持又离不开国民经济动员。国家经济动员能够为军事和其他国防手段提供最基础的资源和经济,保障战争的顺利进行。克服“应付局部战争,不必大动干戈”的错误思想,克服“平时经济动员准备抓与不抓关系不大,战时一声令下什么问题都可以解决”的错误思想。其次,加强军事技术开发,提高国民经济动员技术含量。军事技术在当代的发展已经超出了人们的预期,已经是构成军队战斗力,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也是衡量国家军事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科学技术的最新成就往往优先运用于军事,引起军事技术的变革;而军事技术的发展,又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当前,军事技术已经发展到了一个很高的阶段,科技水平和经济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军事技术的的发展,加强国民经济动员能力建设,着力加强军事技术开发,是提高军事和国家动员能力,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保证。再次,完善国民经济动员体制,增强国民经济动员能力。体制建设是加强国民经济动员能力的关键,也是使其常态化,制度化的最终目的。国民经济动员在国防动员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其他动员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有必要建设完整的国民经济动员体制,应对可能出现的危机。当前,只有加强体制建设,才能提高经济转化能力,实现在最短的时间完成对经济资源转化和战争资源的储备,保证国防动员的顺利展开,保障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