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军事思想论文

军事思想论文

时间:2022-02-07 02:04:20

军事思想论文

军事思想论文范文1

一、两宋与前代主流军事思想和兵学发展比较略述

北宋之前,各代进行军事理论研究并有所成就的兵学家,多为直接参与战争指挥、具有丰富临阵经验的军事统帅或谋士墨客。他们的自身素质,无论是文化修养还是军事知识,都足以使他们有能力进行兵学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并完成军事理论著作,又因其自身群体素质的原因,很容易与现实的军事斗争相结合,从而上升成为整个社会的主流军事思想。所以其兵学研究的成果一般能够反映出时代的军事思想特征,主流军事思想与兵学研究多呈合流状态。

北宋兵学发展水平并不能如实反映社会主流军事思想特色,两者呈现出异域分流的发展态势。一方面,北宋兵学发展取得了部分成就,具体表现在设立武学和著述兵书上。国家建立武学,设置武举,开始有组织、有规模地培养军事人才,这相比传统通过实际战争与行伍实践培养军事人才具有很大进步。同时,政府出面组织编写、校订大型兵书,鼓励和支持军事学研究,加之私人著述也为数不少,流传下来的不乏兵家名作,军事学术获得重大发展。另一方面,宋朝主流军事思想与以往相比,保守的重内轻外意识取代了积极进取、外向的精神。在汉唐雄风和博大开放的“尚武”精神辉映下,以“文治”标著史册的宋代,军事上却显得分外怯懦和萎缩。在对外战争及内政外交上,其主流军事思想所呈现的消极被动和内向保守特点十分明显。

主流军事思想与兵学发展同为社会军事方面的重要因素,两者本应在整个社会氛围之内,沿着同一轨道有序发展,那么,在北宋,是什么原因导致二者呈现完全不同的发展状态呢?下面我们就此予以分析。

二、北宋社会主流人群出现“文武分途”现象

北宋时期,兵学研究很大程度上停留在理论研讨的层面,并未能发挥重大的现实作用,社会主流军事思想与兵学研究处于分流状态,究其原因,笔者觉得它与北宋特殊的政治制度有密切的关系。

北宋统治者长期贯彻“崇文抑武”、“以文驭武”的统治方针,对整个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造成了北宋社会主流人群的“文武分途”现象。

北宋以前,文人武将并没有很明显的区别,军队里往往集中了优秀的社会精英人才,所以自古以来就有“出将入相”之说,文臣武将可以经常换职,其间界限并不明显。但是到北宋以后,情况发生很大变化,文臣武将之间存在着巨大的职业和精神鸿沟。当然,也有例外的情况,如范仲淹等,还保留有些许“出将入相”的痕迹。文臣不愿充任武官,武将更难转为文职,彼此间换职已不多见。推究其因,即在于“重文轻武”政策及风气的影响。文臣武将职位上失去了自然地流动互换,武人地位沦落,社会精英人群从事文职或跻身于文臣行列,客观上造成了军事将领(即武人)群体素质普遍下降的趋势。文臣武将开始逐渐由职业差异演变为素质差异,随着“崇文抑武”倾向的加深,这种区分日益明显,到北宋真宗时出现了“文武分途”的社会现象。

三、“文武分途”现象对北宋军事的负面影响。

首先,“文武分途”使武人及军事将帅趋于平庸化,难以产生杰出的兵学家和军事家。

“文武分途”对北宋军事发展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军事将领素质群体不断下降。正如清人王夫之所说,宋军在西夏战事中相对被动,军队里“其所用以直前者,刘平、石元孙、任福`茸轻脆之夫也”。宋朝除种氏以外,无一人可将,中枢之地,无一策可筹。仅以王德用徒拥虚名,而以“貌类艺祖,宅枕乾冈之邪说摇动之,而不安于位。狄青初起,抑弗能乘其朝气,任以专征,不得已而委之文臣”。

与以往汉唐盛世猛将如云的状况相比,北宋军事人才可谓江河日下、日暮途穷了。一方面,能够直接参与军事实践的军事统帅们,客观上拘于自身才能所限,并不能像前代一样,产生出由优秀军事统帅完成的战略军事著作;另一方面,他们也未必能够领会军事理论的成果,并运用到实际的军事行动中。无将可用、缺乏军事人才的尴尬境地往往致使宋室不能在对外战争中取快一时,因而客观上也无法出现由军事统帅将领完成的兵学理论研讨。

其次,“文武分途”的另一个影响,就是大批社会精英人士跻身文官队伍,兵学理论研究与军事实践运用之间出现断层,兵学发展并不能反映主流军事思想的特色。

北宋中后期,一大批优秀文人专门从事军事理论的探讨和研究工作,经政府提倡和鼓励后,形成了“士大夫人人言兵”的社会氛围。脱离具体战争实践的文人参与军事理论研究,他们沿袭数千年来的优秀军事理论成果,立足对以往战争经验的总结,或许可以部分发现战争规律,但是,其兵学研究的成果却并不能反映社会主流军事思想的发展状况。

尽管可以脱离战争实际进行兵学理论研究,但北宋社会先进的军事思想却难以转化为具体战争中的方针战略,其原因还是文人不识兵造成的结果。进行军事理论探讨可以要求文人不识兵,但是在残酷的战争中,文人若不识兵,后果不堪设想,文人的军事谋略也仅能停留在理论层面上,而在实际战事中却显得无可适从。宋神宗时徐禧“竦犷有胆略,好谈兵……素以边事自任,狂谋轻敌……”,最终酿成永乐之役的惨败。对于军事理论,徐禧等辈并非无知,而如果将理论知识机械地运用在战事中,情况就会大相径庭。

军事思想论文范文2

[关键词]军事文化建设 思想阵地

军事文化是由军队建设指导思想、建军原则、军事理论以及军人思想、理想、信念、道德、作风和纪律等要素所构成的思想体系,它是军事文化系统的灵魂和“主心骨”,处于“首位”和“支柱”地位,关系到军队的性质、宗旨和方向。加强军事思想文化建设,说到底是要解决用什么样的意识形态占领军事思想文化主阵地的问题。

一、在先进军事文化定位上,要把握好军事文化的高起点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先进军事文化建设,要求我们既要遵循军队文化的特殊规律和要求,又要适应深化改革的新形势新环境,处理好各种关系和矛盾,使军队文化建设永葆生机和活力,始终走在建设先进军事文化的前列。发展独具特色的思想道德文化,思想道德文化,是彰显军队政治属性的文化,主要表现为军队听谁指挥、为谁打仗的价值观念及其所信守的道德原则。思想道德文化体现军事文化核心,反映军事文化性质和军队建设方向。

发展性质先进的思想道德文化,处于先进军事文化建设的首要位置。以军事思想和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为指导,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统揽先进军事文化建设的思想。军队要始终以党的旗帜为旗帜,坚持党的方向为方向,以党的意志为意志,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我军永远不变的“军魂”的思想。军队思想政治建设要走在全社会的前列,必须摆在军队各项建设的首位,要始终坚持军事文化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思想。要始终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大力发展先进军事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用马克思主义占领军事思想文化的主阵地。弘扬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使全体官兵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的思想。新时期军队思想政治建设的使命是为“打得赢”、“不变质”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可靠的政治保证。

1.要着眼于提高部队战斗力。先进军事文化工作把思想工作形象化后作用于广大官兵,把共产主义理想、信念、道德、纪律观念的培养同各种群众性文化活动结合在一起,使思想性、娱乐性溶为一体,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互相促进,理论思考与情感活动齐头并进,从而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具主动性,并且对加强部队的精神文明建设,提高战斗力也同样有着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以文化建设促进战斗力的提高是我军的优良传统。半个多世纪以来,尽管我军的任务、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然而文化工作作为政治工作的组成部分,它的地位和作用却从未动摇,始终不渝地为提高部队战斗力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并且随着军队建设的发展,其重要性更加突出。

2.要着眼于提高官兵的心理素质。在新的历史时期,军队内部的兵源结构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如“独生子女兵”、“学生兵”数量逐年增加。这部分战士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心理素质不高,独立生活能力差,辩别是非的能力不够成熟等等类似问题也伴随而生。这些新情况的出现与高技术战争所要求的心理素质极不相符,严重制约着我军高技术作战水平的正常发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已经成为思想政治工作者所要研究的对象。因此,军事文化工作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种形式,必须针对这一情况来开展工作。

二、在先进军事文化主旋律上,要体现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军事文化反映了一个社会、一个时代精神文化的主流,具有精神支柱和思想导向的作用。主旋律文化是军事文化的根本价值所在,是强大凝聚力的源泉,是进行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的鼓舞力量。如何占领军事文化,关系到军事文化建设的方向。一个丧失了主旋律文化的军队,其精神支柱必然动摇,无法形成强大的战斗力。因此,必须坚持主旋律文化的主导地位不动摇,旗帜鲜明地表明提倡什么、允许什么、限制什么、反对什么,在大是大非面前坚持原则,毫不含糊。

我们在强调主旋律文化重要性的同时,又要提倡多样化。军营生活是丰富多彩、生机勃勃的,军事文化对部队建设和战斗力的影响是多层面的,文化工作者的创作个性和风格是多种多样的,部队官兵的文化需求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因此,军事文化也应当是姹紫嫣红、花团锦簇的。只要是能够使广大官兵得到娱乐和美的享受、受到启发和教育的作品,都应当受到鼓励。

在全球文化多元化中,我军以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和“五句话”的总要求全面加强部队建设,保持和发扬了我军的优良传统,同时,服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指导,完善了先进军事文化,实行科技强军,积极推进我军的“两个根本性转变”,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推进军事文化建设,与我军的历史使命相适应文化流动中精神成分难于和后于物质成分的规律要求,文化建设必须把工作的优先和重点放在精神文化方面,与时俱进,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是军事文化建设健康发展的根本和保证。首先,要适应全球文化多元化趋势,加强我军的思想政治建设。我军新世纪新阶段历史使命要求我们必须把思想政治建设始终作为一项根本和经常性的基础工程来抓。坚持弘扬以人为本,和谐共存的主旋律文化,不断推出军事文化精品,让先进文化占领军队的文化阵地。对官兵关注的重大问题,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敏感问题作出令人信服的说明和引导性评论,提高广大官兵的辨别力。其次,要健全完善适应全球文化发展趋势的军事文化安全体系。文化安全体系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精心设计,全力维护,常抓不懈。当下之急,是加强军事文化职能部门的建设,加强对军事宣传,及基层文化工作的管理和建设,建设一支过硬的军事文化理论和实践队伍,使之成为弘扬先进军事文化,批判反动腐朽文化的生力军。第三,必须以一个大国的胸怀和责任建立符合全世界长期持续发展,和谐共存的军事文化。加强同全世界的文化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各种文化事务的管理和军事文化规则的制定。目前,对我军来说,最重要和最迫切的就是以“新安全观”为指导,构建和谐共存的安全文化,引导世界安全秩序向和平,和谐的方向发展。

三、在先进军事文化机制创新上,要保持军队文化的先进性

目前,军内外正发生着深刻变化,军队文化经受越来越大的挑战和考验。从社会环境来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越来越明显,人们的文化消费观念正发生深刻变化。如何应对即将兴起的文化产业规模化、集团化,以及广阔的国际竞争交流空间,这是军队文化不容回避的问题。从我军内部环境来看,高新科技已经成为军队战斗力提升的强大动力。面对世界新军事革命的挑战,我军正在实施科技强军战略,推进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以完成机械化、信息化的双重历史使命。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广泛地应用到军事生活的各个方面,军队官兵的文化知识结构和心理素质发生了很大变化,精神文化需求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的趋势。如何紧跟军队建设前进的步伐,准确反映当代军人的精神和心灵,有效占领军营文化阵地,为“打得赢”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为“不变质”提供可靠的政治保证,是军队文化建设面临的迫切而重大的课题。

时出创新的呼唤。坚持与时俱进,大力推进军队文化创新,已经成为军队文化工作者的迫切使命。创新是文化的生命,是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最有力的保证。我军自诞生以来,始终高举先进文化的旗帜,伴随着战火硝烟与和平的阳光,走过了不平凡的发展历程,创造了壮丽辉煌的军队文化,对保持人民军队的性质、宗旨和本色以及提高战斗力发挥了重要作用,充分反映了军队文化与时俱进的宝贵品质。今天,面对日新月异的形势,军队文化不创新就意味着自动让出文化阵地,不前进就意味着退出先进文化行列。

创新是最好的继承。先进文化的发展,从来都是在继承和发扬人类优秀文化的过程中实现的。军队文化建设需要继承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继承我党我军创造的革命文化。继承的目的在于创新,我们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与弘扬时代精神结合起来,把借鉴古今中外文化创新的经验同新时代新实践结合起来,大力拓展军队文化发展空间,丰富和扩充军队文化内涵,积极吸纳现代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推进我军文化形式、手法、技巧的充分发展,实现体裁、题材、主题的极大丰富。在激烈的文化竞争中,占领制高点,掌握主动权,保持先进性,走在最前列,真正肩负起“两个提供”的历史使命。

四、在占领先进军事文化主阵地上,要增强思想教育的针对性

构建中国特色先进军事文化,是官兵认同和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基础和理论功底。军事文化体现军队根本政治方向和性质,战斗文化体现军队武装集团的职业特征,创新文化体现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根本要求,和谐文化体现新型人民军队的力量源泉。主席在关于大力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论述中,明确了“文化熏陶”在培育中的突出作用。贯彻落实这一重要指示,必须进一步加强中国特色的先进军事文化建设,以丰富的文化营养和浓厚的文化氛围对官兵进行滋养,为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培育提供土壤和养分。

1.自觉地坚持用先进军事文化武装全军。教育引导官兵全面深刻地理解把握其内容体系和重大意义,全面深刻地理解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深入扎实地学好胡主席关于新形势下国防和军队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并切实作为我们指导思想的“魂”和统领各项工作的“纲”。大力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引导官兵充分认清大力培育“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意义,全面准确地理解把握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通过卓有成效的思想教育、舆论引导、文化熏陶、典型示范、实践养成、制度保障,使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为官兵普遍理解认同、自觉培养践行;大力创新发展先进军事文化,坚持从火热的军营生活和生动的部队实践中挖掘素材,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官兵,开展官兵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充分调动广大官兵履职尽责的积极性创造性。坚持从官兵中来、到官兵中去,为部队官兵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文化装备和优质高效的文化服务。

2.遵循军事文化发展的特点规律,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扎实有效。当前,军事文化工作已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积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继续解放思想,勇于改革创新,坚持科学发展,在推进军队建设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征程中,更好地发挥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服务保证作用。重大主题教育和形势政策教育针对性要强,从“日常管理教育”到“使命教育”,从“四个教育”到四项重大教育,从经常性教育到重大时事教育,都要及时有效地统一部队思想,增强部队的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强军事文化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实效性。探索和准确把握新形势下军队思想文化工作新的特点和规律,深入研究解决影响和制约思想文化工作科学发展的矛盾问题。更加自觉地贯彻以人为本的建军治军理念,不断提高官兵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军事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

军事思想论文范文3

[关键词]八十年;军事文化;历史经验;启示

我军的发展史是一部事业的辉煌史,也是一部军事文化的创造和建设史。纵观我军80年的发展历程,我军始终坚持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立足战争和建设的实际,创造出了灿烂的先进军事文化。我军正是在先进军事文化的哺育下,发展成为一支举世闻名的正义之师、文明之师和威武之师。当前,认真梳理和总结80年来我军军事文化建设的历史经验,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的指导意义。

一、深刻认识军事文化的战略意义是加强军事文化建设的逻辑起点

在80年的发展过程中,我军历代领导人充分认识到了军事文化的战略意义,始终将军事文化建设作为核心工程纳入到部队的全面建设中去,为军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军队建设的过程中,毛泽东深刻地认识到:“我们的工作首先是战争,其次是生产,其次是文化。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当代中国先进军事文化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他根据各国军队现代化的实践,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进一步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认为科学技术也是战斗力,而且是最重要的战斗力;加强国防科研和发展军事高科技是国防现代化的关键;必须走“科技强军”的道路,使中国国防建设尽快赶上时代的步伐。邓小平同志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军事科技文化的发展,把我军的现代化建设引领到一个新的时代。江泽民在主持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工作以后。根据国际战略格局和军事斗争形势的新变化以及我军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指明了军事文化在2l世纪军事斗争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江泽民指出:“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军事领域也在发生深刻的变革。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军队提高战斗力的重要动力。我们要牢固树立科技强军的战略思想,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大力推进我军的质量建设,全面提高我军的战斗力。”“知识作为一种重要的军事要素,在军队建设和军事斗争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未来的信息化战争,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知识的较量。”

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军事文化在战斗力构成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军事文化已经成为战斗力高低的重要标志和影响部队凝聚力、战斗力、创新力的重要因素。可以说,越是先进的军事文化,其文化含量就越多,所具有的以政治保证力、思想引导力、精神驱动力、智力支持力、科技创新力、部队凝聚力等为核心内容的军事文化力越大,越能增强部队的先进战斗力。认知程度决定建设力度。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对军事文化的战略意义有充分认识的基础上,采取切实措施,推动军事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二、始终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地位是加强军事文化建设的首要前提

文化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作为文化的灵魂,决定着文化的性质和方向;文化的先进性根本在于其指导思想和理论的先进性和科学性。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最新成果牢固占领军事文化阵地,这是我军保持人民军队性质和正确政治方向的根本保证,也是加强军事文化建设的首要前提。毛泽东在他起草的古田会议决议中明确指出:“红军党内最迫切的问题,要算是教育的问题。”“在政治课课程内容设置上,必须教马克思列宁主义”。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军事文化建设能不能以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直接关系到军队建设的成败和军事文化的走向。始终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是我军不断取得辉煌胜利的重要思想保证。在战争岁月,学习和掌握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理论是当时军事文化建设的根本,是人民解放军提高干部、战士的理论水平和加强部队思想文化建设的根本性措施。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开始,我军又展开了群众性的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活动。1960年10月,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也要求“一切干部的理论学习,都要以毛泽东著作为主要内容。部队和院校的军事、政治训练,都要以毛泽东著作为基本课程”。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创立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而江泽民在国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的新形势下,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军深入学习并坚决执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了军队建设的战略性转变,保证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维护了国家和人民利益,调整了军内外关系,对人民解放军以现代化为中心的全面建设,巩固和提高战斗力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目前,我们正处在一个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正确思想和错误思想、主流意识形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相互交织,各种反对和淡化马克思主义的思潮有所抬头,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更加激烈。军事文化必须更加牢固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切实使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成为引领部队建设的灵魂。当前,胡锦涛同志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继承前人、着眼中国新的实践的最新理论创新成果,它既是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也是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

三、始终坚持谋求打得赢是加强军事文化建设的最终目标

作为战争活动反映的军事文化必须满足“打得赢”战争的需要。在80年军事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我军立足战争特点,着眼战斗力提升,大力加强战时文化、战地文化、教育训练文化建设,使得军事文化的战斗力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在红军初创时期,毛泽东就针对红军官兵军事技能不高的情况指出:“巩固红军使红军成为铁军的工作,与政治工作同等重要而为现时红军所迫切需要的,就是军事技术的提高。”“提高了军事技术和战术,这样就使我军极大地增长了战斗力。”他要求部队,“必须利用作战间隙,加强军事训练”。在解放战争时期,为了减轻与敌对峙时物质生活艰苦、精神生活单调、思想沉闷等问题影响战斗情绪,我军各部队大力加强战时军事文化建设,在战斗间隙,运用皮影、幻灯等形式作为战时的电视、电影进行文化宣传教育,有效地提高了官兵的战斗热情。在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邓小平在提出“战争可能推迟”、“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的论断的同时,强调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并没有消除战争的根源,没有消除敌我对抗这个基本的军事矛盾,军队建设必须仍然以提高战斗力作为标准。邓小平指出:“必须把提高战斗力作为军队改革和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检验军队各项工作的根本标准。”而江泽民主持中央军委工作以后,明确指出军队永远是一个战斗队,必须坚持不懈地加强部队的战斗力建设;并强调“部队严格训练,严格管理,加强教育,把质量建设的方针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去,不断提高部队的战斗力”。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对信息化浪潮的奔涌,面对未来信息化战争的挑战,面对我军新的历史使命的重担,军事文化的建设更要紧紧地瞄准“如何全面提升战斗力”这个核心问题,将之作为自身建设与发展的终极目标,积极探索运用军事文化来提高战斗力的有效形式和途径,从而以不断适应军队战斗力发展的时代要求,使其对提高部队战斗力发挥最大的效能。 转贴于

四、切实处理好“软”“硬”文化的关系是加强军事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

文化是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等在内的有机系统。物质文化是军事文化中的“硬文化”;精神文化是军事文化中的“软文化”。在革命战争年代,我军在武器装备极其落后的条件下,之所以能够战无不胜,原因之一就是我军非常重视“软文化”建设,且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军事“软文化”的效能。在粉碎“四人帮”以后,邓小平在恢复和发扬我党我军注重军事文化建设的优良传统方面进行了全面的阐述。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继续强调要把先进思想和革命精神贯注于部队之中,对官兵加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坚持不懈地强化革命军人的精神支柱,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四有”军人,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努力走在全社会的前列。当然,我军在强调军事“软文化”的同时,并没有忽视军事“硬文化”的作用。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就指出:“兵要精,武器要好”。在1956年,毛泽东又指出:我们现在已经比过去强,以后还要比现在强,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正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我国相继研制试制成功原子弹、氢弹等尖端武器和一大批陆、海、空军现代化武器装备。随着军事斗争手段的日益现代化,邓小平和江泽民都强调必须把在国民经济不断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改善军队装备,按照“有所赶、有所不赶,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总体思路,依据未来战争的需要,本着“少而精”的原则,不断地推出“中国式”的更好、更新的装备。

当代世界军事斗争实践特别是高技术局部战争经验一再表明:军队战斗力的强弱,既取决于军队“硬战斗力”的大小,也取决于军队“软战斗力”的高低。我们在加强新时期军事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两手抓”的方针;在武器装备上要有自己的“杀手锏”;在精神文化建设方面,要充分发挥军事文化的功能,推动文化力向战斗力的转换。

五、切实重视军队思想道德建设是加强军事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

军事思想论文范文4

关键词:政治理论教学,全面,协调,可持续

 

政治理论教学在加强和改进学员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军校学员综合素质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科学发展观是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指导思想,也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方针。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军校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用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审视政治理论教学的教学改革,立足使学员全面可持续发展,开创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

一、政治理论教学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使学员全面发展,积极适应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

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明确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要发展、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及其现实满足的程度是社会发展的价值尺度。科学发展观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其中,成为新的发展观的灵魂与核心。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发展的核心是人的发展,离开了人的发展就谈不上社会的发展,不可能有离开人的、与人对立的、外在于人的社会。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人类自己创造的,离开了人的活动,就不可能有社会发展的历史。而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共产党宣言》里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强调发展以人为本,就是让每个人的创造力和价值得到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在人才培养方面也要坚持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思想先进、政治坚定、道德高尚、作风优良、知识广博、身心健康的学员才是适应军队现代化建设和高技术战争要求的军事人才。当前我军面临着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挑战,中国军队与发达国家军队综合实力的差距短时间内难以缩小,如果将来与强手作战,我们无疑将处于明显劣势,需要有强大的抗“震慑”精神力量。因此,我们推进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既要注重发展信息化武器,更要注重发扬我军光荣传统,树立敢打必胜的信心和勇气,培养以劣胜优的坚定信念。政治理论教学的目标就是引导学员坚定革命理想信念,明确历史使命,确立高尚道德情操、献身国防的精神和军人的特有品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做具有复合的知识结构和综合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因此政治理论教学在推进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中具有重大作用。江泽民曾指出:“我们要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使我军适应当代科学技术和军事变革加速发展的形势,加快推进军队的各项改革和建设。”当前政治理论教学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适应军事变革的形势,加快教学改革。

二、政治理论教学要促进学员各项素质的协调发展

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又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军校政治理论教学始终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党的十六大精神、党的教育方针为指针,对学员进行以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思想道德为重点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道德素质是灵魂,军事专业素质是主体,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是基础。当前政治理论教学仍然要围绕这个基本原则,要突出时代特征,促进学员的思想政治素质、理论素养、道德素质、心理素质各方面的协调发展。

一是以党的创新理论为统领,切实打牢思想理论根基。

系统的政治理论教育对提高学员政治素质具有主导和定向作用。。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把党的创新理论贯穿教学始终,渗透到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全过程,切实打牢学员的理论根基。要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作为重要内容,紧密结合国家和军队建设改革的实践,注重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深化对党的创新理论的理解,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政治坚定性,提高政治鉴别力。只有打牢了理论根基,才能坚定理想信念,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学员的全面发展奠定牢固的思想理论基础。这不仅对实现院校培养目标有重大作用,而且对学员走出校门后的健康成长与长期发展有深远意义。

二是加大人文社科知识的学习,培养人文精神。

军校学员将成为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栋梁之才。因此,他们不仅应该具备较高的专业技术素质,而切还要有厚实的人文底蕴。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学科专业既高度融合又高度分化,对人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单一的素质结构将难以适应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人文素质对启迪思维、获取知识、完善人格、增强创新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通过人文社科知识的传授,实现文理兼容、文理交融,改善学员的知识结构,培养高尚的人文精神,对学员的全面发展异常必要。。胡锦涛主席提出的“八荣八耻”,其中八个为荣“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尊纪守法”、“艰苦奋斗”哪一项都是人文精神的体现。当前政治理论教学主要偏重于马克思理论教育,突出了它的政治教育功能,这无疑是正确的。但却忽视了人文素质的培养与训练。特别是专业技术院校更加应该发挥政治理论教学的优势,加强学员的人文精神培养,提高综合素质。军校学员的人文精神应该包括:能够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成为有社会责任感、事业心的人,有科学文化知识开拓能力的人;具有互相协作的团队精神,学会合作,善于共事;具有艰苦创业,不断进取,积极向上敢于冒险的精神;能够从提高综合素质和社会文化进步的高度追求自身完善,形成高品位的文化素养和品格修养。政治理论教学要向学员充分揭示科学活动和科学事业的人文规律,培养学员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这种包含着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的人文精神,对学员产生的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是不可低估的。

三是注重心理教育和疏导,保持心理健康和谐。

心理问题与社会变革密切相关。正在经历社会变革的国家,精神病患者的比例相对较高。特别是处在社会和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思想观念的碰撞导致的心理困惑与冲突、利益关系的调整使人的不平衡心理加剧、社会竞争的加剧让人深切感受到生存压力的增大。这些给人们造成了剧烈的“心理震荡”。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在给我国经济社会带来巨大发展、综合国力大大提高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诸如社会竞争加剧、升学压力增大、就业形势严峻、贫富分化和城乡差距拉大等社会问题。这些不和谐是造成人们心理不和谐的重要原因。军校学员并不是生活在真空中,他们也受到来自社会和军队内部的各种压力,面临学习、工作、婚恋、军地反差等一系列需要解决的问题,其抑郁、焦虑、恐惧、不平衡心理等更为突出。如果不能得到合理的调适,势必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效果。政治理论教学必须下大力气做好学员的心理教育和疏导工作。

四是重视军人战时心理素质培养,强化战斗精神。

现代局部战争的实践表明,在信息化战争中制胜因素中,人的战斗精神、知识智能、科技素养在战斗力构成中越来越重要。军事领域历来是高新尖技术最先涉足、最为集中的领域。现代战争从军事理论到作战样式,从武器装备到编制体制,都出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特点,这对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在高技术战争中,高技术武器装备具有极高的作战效能,武器装备的质量在决定战争胜负中所占的分量也越来越重,而我军武器装备现阶段仍处于相对劣势,且短期内难以有大的改变,使人们易于产生悲观情绪;再比如,现代条件下作战行动的机动性、突然性增大,各种大威力、高精度远程兵器已被广泛运用,战争的激烈程度和残酷性增大,在战争初期,人们易于产生慌乱和恐惧现象等等。。战争中人与人之间的残酷厮杀与生命的脆弱易导致人员产生精神障碍,极大削弱战斗意志,毁灭战斗精神。军校学员不仅需要精湛的业务技能,而且需要有过硬的战斗精神、意志品质和思想作风。未来高技术战争,其激烈性和残酷性将超过以往任何一场战争,对军人的战时心理素质和战斗意志提出了严峻挑战。

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加强学员战时心理素质培养和训练,有目的有意识强化军人的作战意识,树立敢打必胜的信心、英勇顽强的作风和勇于牺牲的精神。战斗精神是军队的军心、士气、斗志、勇气、胆量、毅力、气节等精神因素的综合体。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激发官兵的民族义愤,培养军人的爱国情感和为捍卫国家利益而战的斗志和勇气。军校学员是部队未来的战斗骨干,他们的战斗精神直接影响着部队整体的战斗士气。因此学员的战斗精神培养应该是政治理论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三、政治理论教学要使学员能够可持续发展。

军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首先是人,其次是军人。教育的可持续性就是不仅要满足当前所处地位的需要,更要为将来的长期发展创造条件。着眼于学员的可持续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之一。因此,政治理论教学首先要立足当前,根据学员的需要,有效解决所面临的突出问题。同时又要着眼长远,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期有效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要想保证学员在政治上永远合格,单靠教育者的灌输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注重学员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觉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这样才能终身受益。政治理论教学要确立新的师生观和新的过程观,改进知识型教学,努力实施发展型教学,坚持指导学员进行创新性学习,注重开发人的潜能,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具有现代思维方式、方法、修养的创新型现代军人。所以,政治理论教学一方面要紧紧抓住国内外重大事件、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军队重大改革举措及社会中出现的热点,焦点问题,及时和学员进行探讨交流,解决他们思想实际问题,疏堵结合,积极引导。从而坚定他们的理想信念,巩固军魂意识,树立献身精神。另一方面,要增强政治理论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教学要突出学员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既要坚持正面灌输,又要开展民主讨论。既要强化系统的基本理论灌输,包括哲学、历史、道德、法律等基础理论学习,打牢政治理论基础,又要使学员掌握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才能使学员的综合素质得到可持续发展,既能够为毕业后岗位任职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提高领导能力和水平。又能够为将来到地方工作创造良好的个人条件。

参考文献

唐洪鑫等主编. 21世纪军校学员思想 政治 道德教育规律研究. 解放军出版社,2002

薛国安等.世界新军事变革热点问题解答.解放军出版社,2004

军事思想论文范文5

二、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本质特征:

1、毛泽东军事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战争和国防建设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2、毛泽东军事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及其军队长期军事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3、毛泽东军事思想植根于深厚的中华文化沃土,多方面汲取了古今中外军事思想的精华。

4、毛泽东军事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领导中国革命战争、军队建设、国防建设和反侵略战争的指导思想。

5、毛泽东军事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它是在中国革命战争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为一个科学体系的。

1、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初步形成,成功解决了中国革命走什么路、如何建军、如何作战三个基本问题,它们标志着毛泽东军事思想已初步形成。

2、毛泽东军事思想科学体系的建立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四渡赤水确立了毛泽东的威信,1945年朱德同志在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上明确提出了“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概念,并对此做了阐述。

3、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丰富和发展总结出著名的十大军事原则。

四、毛泽东军事思想是一个内容十分丰富的科学体系,其基本内容主要包括:战争观和军事问题方法论、人民军队思想、人民战争思想、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思想、国防建设思想。

五、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历史地位:

1、毛泽东军事思想把中国军事思想发展到一个全新的阶段,是中国革命战争胜利和国防现代化建设的理论指南。

2、毛泽东军事思想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宝库。

军事思想论文范文6

关键词:《老子》;军事思想;军事谋略;军事伦理

中图分类号:B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1-0162-02

《老子》寥寥五千言,却蕴含无比丰富的思想资源,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诸多方面产生了持久而深刻的影响。与之相应,学术界围绕《老子》所进行的研究业已呈现多元化态势。近年来,国内关于《老子》军事思想的探讨颇引人关注,取得较为丰硕的成果。本文试图对近年《老子》军事思想研究作一综述,以期为今后的《老子》思想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老子》是否为兵书

作为道家经典的《老子》,能否视为兵书,历来争论不断。赞同者援用王真、苏辙、王夫之等古人的观点,认为《老子》的兵书身份应该得到承认。20世纪70至90年代,翟青、王明、邹丽燕、张文儒等学者纷纷撰文,论证《老子》是兵书。近年来,仍有学者坚持这一主张。葛荣晋指出,《老子》所阐述的辩证法思想确为兵家的军事辩证法提供了哲学根据,它所论述的战争观、军事战略和指挥策略等思想,也都成为中国后世兵家之师,产生过重大的历史影响。从这种意义上,把《老子》视为一部兵书,是有充分道理的,也是可以成立的。廖勇认为,说《老子》是一部兵书,并不过分。《老子》中提出了一系列用兵治军的原则,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道家军事思想。《老子》不仅开启道家兵法之先河,而且通过《孙子兵法》广泛影响了历代的战争理论和战场实践。

在“《老子》能否算作兵书”的问题上,王力、华钟彦、李泽厚等学者多持否定态度,强调虽然《老子》的某些论述与军事直接相关,也确实对后世兵家理论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总体上看,《老子》的着眼点在其宇宙论和人生观,并不能算是纯粹的兵书。刘盍松提出,《老子》中的军事思想均出于“道”的立意。《老子》以“道”包罗寰宇,统论自然、社会和人生,当然也包括战争;战争思想只是其哲学思想的一种辅助。若用兵书来概括整本《老子》,就未免失之偏颇。朱森溥则认为,言《老子》为兵书者用谈兵淡化了《老子》中的其他要义。《老子》论兵是多视角的,与其他兵书存在显著差异,有其独到之处。汪秀丽通过对《老子》战争思想的分析,强调战争只是《老子》论其哲学思想的一种辅助,并非就战争而论战争,不能视《老子》为兵书。

有些学者主张,尽管“《老子》是否为兵书”未有定论,但《老子》蕴含丰富的军事思想是公认的。春秋时期的频繁战事,迫使当时的人们不得不对“战争”这一重大社会现象进行思考。从这个角度看,《老子》一书涉及兵学当是毋庸置疑的。《老子》围绕“主弱反强、以柔为用”的思想,对战争现象进行了一系列的精辟论述。这些闪烁着智慧之光的兵学思想,是我国军事宝库里一颗璀璨的明珠,仍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借鉴。

二、《老子》对战争的总体理解

老子生活的春秋末年,正值中国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急剧动荡时期。这种过渡,是通过无数兼并战争得以实现的。频繁爆发的战争荼毒生灵、危害惨烈,“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强烈刺激了具有和平主义倾向的老子,从而使《老子》一书打上了鲜明的反战印记。

葛荣晋认为,《老子》关于战争的基本观点可用“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来概括。针对诸侯国之间的征讨攻伐,《老子》基本持否定态度,反对靠军事势力称霸天下。同时,《老子》主张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可以用兵,但务必保持“恬淡”的态度,强调“胜而不美”、“战胜以丧礼处之”、“果而勿强”。也就是说,《老子》中的反战思想并不是绝对的、无条件的,而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河上公将此概括为“俭武”,正是基于这样的理解。

朱森溥指出,《老子》论兵时透露其反战思想和一系列处置原则。“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和“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是《老子》厌兵思想的集中反映,字里行间流露出悲天悯人的思想与厌武反战的情绪。但战争作为政治的延续,必将长期存在。军事力量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不可缺少的,是抵御强敌入侵、守卫国家安宁的基本保证。由此可见,《老子》从现实主义立场出发,在积极呼吁放弃武力的同时,告诫人们对于和平不可抱有幻想,仍需维持一定的国防和军队规模,只是在使用时必须慎重。

刘庭华认为,在先秦诸子百家中,《老子》最先否定了天命鬼神的力量,提出了人是宇宙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把人在宇宙中的地位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老子》将战争视为人的对立面,是摧残人性的“凶事”。从人本角度出发,强烈抨击战争带来的危害,渴望和平的理想社会,并提出了一套特有的治国平天下的理论。

有的学者从“道”的角度看待《老子》对战争的理解,认为战争是“道”之缺损的表现。占涛提出,“道”的理念是贯穿于老子整个思想体系的核心概念,其基本精神是“自然无为”。而战争乃“有为”之事,更是违背自然天道的“妄作”,其后果必然是“凶”。《老子》的这一思想反对穷兵黩武,有助于社会安定,具有一定积极意义。刘盍松认为,《老子》是站在“道”的角度,抱着“天下有道”的社会理想来对待战争的,这是《老子》战争思想的根本着眼点。离开《老子》所论述的“道”,就没办法准确解读其战争思想的精神实质。这体现了《老子》明显具有深刻的立意,从对生命本身终极关怀的高度来论述军事问题。

还有学者提出《老子》将战争根源归于统治者无尽贪欲的驱使,即战争是统治者欲望膨胀的恶果。社会大动荡往往伴随着道德失范而导致的物欲横流,“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老子》指出战祸起因于统治者的无道,根源在于其野心、多欲、不知足。并试图告诫统治者去奢、去贪、去妄,“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倡导“不争”之德,“夫唯不争,故无尤”。

综上所述,《老子》对战争的理解大体上可以概括为“道”之缺损的表现、摧残人性的“凶事”以及欲望膨胀的恶果。《老子》对战争的否定和厌弃也表明了道家和平主义的基本立场。但是,春秋乱战有着错综复杂的社会根源,简单斥责所有战争,空谈“反战”无助于解决现实问题。因此,用“俭武慎战”来概括《老子》的战争观是比较合适的。在反对暴力战争的同时,《老子》为“正义战争”留下了适度的存有空间,并对战争行动当中的谋略问题作了必要的论述。

三、《老子》中的军事谋略

《老子》中的军事谋略思想,历来都是《老子》军事思想研究的重要内容。一般认为,“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是《老子》政治军事思想的精髓。在先秦兵家与诸子的军事思想中,大多推崇先发制人的作战指导原则,强调军事行动的突然性、进攻性和运动性。而《老子》则倾向于积极防御,提出了以退为进的后发制人的军事策略。

刘庭华认为,后发制人是《老子》着力阐述的命题,是“三宝”之一的“不敢为天下先”(“后”)在军事活动中的运用。“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说明《老子》不主张采取进攻行动,而宁愿采用防御守势。同时,要实现后发制人的目的,必须运用有效隐蔽、伺机歼敌的积极防御部署。“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老子》阐述的轻敌必败、哀兵必胜的军事哲理,已为古今中外的许多战例所证实。此外,有的学者指出,《老子》的“以奇用兵”的诡诈思想,是不得已时所采用的军事策略。既然发生了战争,就当以战止战,以诡奇之道用兵,尽快结束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的局面。《老子》的“诡道”用兵守则,同样也体现了“主弱反强、谦柔为用”的兵学思想。还有学者强调,《老子》提出“以慈克敌”、“以柔克刚”、“胜而不美”的战争指导方略,告诫人们仁慈、守柔、不耀武扬威,体现了反对战争、爱好和平的美好愿望。

朱森溥将《老子》中的军事谋略归纳为四个方面,“一曰不主动打进攻战,只打防御仗;二曰不侵占别人寸土,也不许敌人侵占己方的土地;三曰不轻敌,临战慎重;四曰敌对双方,有悲愤情绪的一方必胜。”实际上,《老子》所坚持的“慎战”原则体现在谋略层面上就是要充分准备、重视敌方,力求战则必胜;另外,即使有取得战争胜利的十足把握,也不能轻率开战用兵,必须以“谦下不争”的原则来治军理政,尽量不通过军事手段而能使国家获得长治久安。

葛荣晋主张用“不争善胜”和“守柔曰强”来概括《老子》的军事战略思想。一方面,《老子》从“不争而善胜”的观点出发,在战略上,提出了“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的命题。“不武”、“不怒”、“不与”,皆是“不争之德”在战争中的不同表现。既然战争是不得已而为之,那就要尽可能用最小的代价去换取最好的结果。这就是《老子》中的“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也”。另一方面,在战略选择上,《老子》以“柔弱胜刚强”的思想为指导,大力提倡“守柔曰强”的战略思想。这一命题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辩证法思想。根据“贵柔”原则,《老子》对战争中的主与客、进与退、攻与守、强与弱的关系作出了精辟的分析,强调不为主而为客,不进寸而退尺,以退为进、以柔克刚、哀兵必胜。

针对《老子》军事谋略所体现出的辩证法思想,一些学者也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刘盍松认为,《老子》所阐发的“不以兵强天下”的战争论,“守柔曰强”的战略论,以及“以奇用兵”、“欲擒故纵”等战术论,都蕴含着深刻而精彩的辩证法思想。《老子》反对“以兵强天下”,也有其深刻的哲学根据。《老子》根据“弱之胜强,柔之胜刚”的矛盾转化论,在军事上得出了“兵强则灭,木强则折”的结论。若恃强而穷兵黩武,是不会长久的。正所谓“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有的学者则指出,从“守柔”的原则出发,《老子》认为在战争中的敢与不敢、利与害诸矛盾是相互转化的。“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勇敢则活本是一种美德,但勇敢到鲁莽不顾一切的人就会战死;怯弱不战则死本是一种常见现象,但有时也有“勇于不敢则活”的现象发生。这就是《老子》大力倡导的“不争而善胜”的“崇柔”精神。这一点对于准确把握战争中“敢战”与“善战”的关系无疑具有启发意义。

总体上看,《老子》中的军事谋略可以用“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谦下不争,守柔曰强”和“轻敌必败,哀兵必胜”来加以概括。而这些思想都与《老子》中对“道”的论述和“天下有道”的社会理想紧密联系在一起。只有从《老子》的特定语境和基本情怀着手,才能从根本上理解《老子》言兵之用意和谋略思想的精神实质。

四、《老子》的军事伦理思想

近年来,随着军事伦理学的快速发展,对《老子》军事伦理思想的挖掘也逐渐成为《老子》军事思想研究领域中新的热点。不少学者通过对《老子》军事伦理思想的阐发,形成了独特的研究视角,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老子》军事思想研究向深度和广度的发展。

占涛从伦理的维度审视《老子》的军事思想,提出《老子》的军事伦理思想可分为“倡和反战”的战争伦理观、“以道御兵”的战略伦理观和“无为不争”的将帅伦理观三个层次。《老子》主张“以慈克敌”,特别看重“三宝”之一的“慈”的战略价值。“慈,故能勇。”仁慈之心能够在危难关头激发人们的勇气;“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基于正义感的“慈勇”是克敌制胜的法宝。以慈为战,就能战无不胜。用慈爱之心进行自卫战争,是符合天道的,即所谓“天将救之,以慈卫之”。实际上,《老子》通过特殊的范畴和表达,肯定了自卫防御的正义战争的道德价值。同时,出于将帅在战争中的关键作用,《老子》对将帅修养也有深刻论述。“无为不争”涵盖了老子对将帅武德修养的基本要求,包括不争、不武、不怒、不骄等基本内容。

徐保风认为《老子》包含了丰富的军事伦理思想。具体来说,“无为”、“守柔”、“不争”是《老子》军事伦理思想的理论基础,“大国者下流”的军事外交思想、“不以兵强天下”的和平主张和“以丧礼处之”的军事人道主义思想是其军事伦理思想的基本内涵。

“春秋无义战”,或许《老子》的军事伦理思想显得有些不合时宜,但《老子》基于人道主义而阐明的战争伦理与将帅道德无疑具有恒久的价值。有的学者认为,《老子》提出将帅应该具有“恶杀”的职业操守,虽然战争免不了伤亡,但“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丧礼处之”等“处哀”的将帅操守,用以解决政治和人性的矛盾冲突,固然有其局限性,却仍不乏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葛荣晋.老子与兵家[J].中华文化论坛,2002,(1).

[2]廖勇.老子〈道德经〉与中国古代军事[J].中华文化论坛,2001,(4).

[3]刘盍松.老子战争及谋略思想探究[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5,(1).

[4]朱森溥.〈老子〉论兵之作简析[J].四川大学学报,2000,(6).

[5]汪秀丽.〈道德经〉战争思想剖析[J].宗教研究:第1辑[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6]李如龙,王晓光.〈老子〉兵学思想初探[J].军事历史,1999,(1).

[7]刘庭华.〈老子〉军事思想要义简述[J].军事历史,2001,(5).

军事思想论文范文7

[摘要]富国强兵的思想古已有之,本文从我国的传统文化出发,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者的论断为依据,探索了富国强军战略的文化根源、理论基础,为全面理解富国强军战略提供了理论支撑。

[关键词]富国强军 战略 马克思主义

一、我国古代关于富国强兵的思想是富国强军战略的文化根源

富国强兵,是中国春秋初期管仲关于国家富裕,武装力量强盛的思想和政策。主要思想:一是富民是富国强兵的前提;二是富国是强兵的基础;三是富国强兵要以农业为本,强兵要重视军事手工业。这三点论述了富国和强兵的关系,以及在当时以农业为主的奴隶制社会,以农业为本,重视军事手工业如兵器的制造和发明等强兵的思想。以后的各封建王朝的变法也是以此为基本思想的,自此,富国强兵思想在历代封建王朝根深蒂固,成为王侯将相的治国法宝。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军事与经济的思想是富国强军战略的理论基础

1.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关于经济与战争的论断是富国强军战略的理论萌芽

马克思、恩格斯依据“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这一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提出暴力的胜利以武器生产为基础,而武器生产又以整个生产为基础,暴力比其他一切都更加依赖于现有的生产条件。它阐明了战争胜负以经济条件为基础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还进一步指出:战争胜负“取决于物质的即经济的条件:取决于人与武器两种材料,也就是取决于居民的质与量和取决于技术”。列宁也明确提出:“战争是对每个民族全部经济力量和组织力量的考验”的著名论断。这些论断为萌发富国强军战略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2.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关于国防和经济建设的思想是富国强军战略的直接理论来源

1.毛泽东军事思想中隐含的关于国防与经济建设的理论初步奠定了富国强军战略的理论基础

毛泽东1933年8月12日在《必须注意经济工作》中指出:“只有开展经济战线方面的工作,发展红色区域的经济,才能使革命战争得到相当的物质基础,才能顺利地开展我们军事上的进攻,给敌人的“围剿”以有力的打击…”。1956年4月25日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国防不可不有”说明了国防建设的重要性。又说:“可靠的办法就是把军政费用降到一个适当的比例,增加经济建设费用。只有经济建设发展得更快了,国防建设才能够有更大的进步。”“我们一定要加强国防,因此,一定要首先加强经济建设。”说明了国防建设必须以经济建设为基础,只有经济建设搞上去了,物质基础扎实了,国防建设才有根基,才有发展潜力。

2.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理论是富国强军战略的重要理论基石

邓小平在《在中央军委全体会议上的讲话》,《精简军队,提高战斗力》,《建设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军队要服从整个国家建设大局》,《军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中做了相关的论述。

邓小平从中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认为解决中国面临的国防和军队的现代化问题,关键是把经济发展起来。在国家一时还拿不出更多的钱来用于国防建设的情况下,军队要忍耐几年,保证国家首先集中力量把经济建设搞上去。国家经济力量强了,就可以拿出比较多的钱来更新装备。军队要服从整个国家建设大局,要紧密结合这个大局,在这个大局下面行动,积极参加和支持国家经济建设。同时,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涉及国家大局问题。四个现代化,其中就有一个是国防现代化。中国如果不搞国防现代化,连自卫的力量是都没有,日子就不好过,要受人家欺负。军队建设也不能等,必须在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大局的前提下谋求尽可能快的发展。

3.江泽民国防与经济建设思想推进了富国强军战略的提出

江泽民在十五大报告,《走出一条投入较少、效益较高的军队现代化建设的路子》,《二十年来军队建设的历史经验》,《同仇敌忾,团结御侮》,《十年来军委工作的回顾和总结》,十六大报告中做了相关的论述。

江泽民从我国军费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较较低的基本情况和我国具体国情出发提出国防建设要在经济建设的基础上发展;要走出一条“投入少,效益高”的路子,要在适应新军事变革的发展的同时实现跨越式发展;要将科技信息革命与我国国防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实现国防现代化的伟大构想;认识到国家富强必须的有强大的国防力量做后盾,这样才能保护经济建设取得的巨大成果。

三、富国强军战略是对马克思主义军事与经济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2007年10月15日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国防和军队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占有重要地位。必须站在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统筹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军队人才培养体系和军队保障体系,坚持勤俭建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各级党委组织、政府和人民群众要一如既往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军队要继续为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

富国强军战略是对马克思主义军事与经济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富国强军战略认为:国防和军队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站有重要地位,直接关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兴衰成败,必须站在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的高度,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要把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作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抓紧抓实,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努力建设一支同我国地位相称、同我国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军事力量,进一步形成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它要求:要从国家发展总体战略出发,考虑和设计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发展战略,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深深融入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之中,使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进程相一致。它提出:要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的路子,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军队人才培养体系和军队保障体系,为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提供丰厚的资源和持续发展的后劲。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一、二卷).人民出版社, 1966.

[2]江泽民文选.人民出版社,2006.

[3]新世纪新阶段国防与军队建设.人民出版社,2008.

军事思想论文范文8

[关键词]军队院校 政治理论课 研究型教学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J

军队院校是培养造就高素质军事人才的摇篮,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是军队院校培养高素质军事人才的重要保证。因此,作为培养高素质军事人才的摇篮,军队院校在政治理论课教学安排过程中,如何因应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的矛盾与问题,选择一种有助于军校学员积极主动参与并善于探索的教学模式,一种有利于培养军校学员探究问题并解决问题之能力的教学模式,以充分发挥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育人功能,是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有效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的内在要求,也是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建设必须研究解决的时代课题。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军队院校培养高素质军事人才的重要保证

推进中国特色新军事变革,需要大批高素质军事人才。作为高素质军事人才,当代军校大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全面素质,在思想政治、科学文化、军事专业、身体心理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全面发展、全面过硬;要具有复合的知识结构和综合能力,尽可能成为既精通某一专业又具有广博知识的一专多能的人才;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能够敏锐地发现问题、正确地分析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只有具备科学合理的综合素质结构,才能适应世界军事发展新趋势和我国发展新要求,全面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新世纪新阶段军队历史使命。

1.思想政治素质是当代军校大学生素质构成的核心内容。高素质军事人才作为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的重要构成,无论其性质和宗旨的特殊要求,还是打赢未来高技术战争的客观需要,都决定了他们必须具备很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在各级各类教育都要摆在重要的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和削弱。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①当代军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结构是由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纪律、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等多种要素构成。

2.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军队院校培养高素质军事人才的重要保证。伴随着经济体制的转轨、引起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有一些新观念。对经济和社会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如效益观念、竞争观念、公正观念等,也有一些失去存在必然性的陈 腐观念,在新的经济条件下滋生蔓延,对经济和社会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自我中心,金钱万能等。政治理论课是对当代军校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主渠道,既要对广大青年学员进行传统优秀的思想道德教育,又要进行新思想新观念的培育,抵制各种陈腐观念和丑恶现象对青年学员的侵蚀。

3.政治理论课教学是高素质军事人才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的保证。只有政治方向坚定,才能树立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才能坚决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才能保持政治上的坚定和思想道德上的继承,也才能激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看一个军校大学生合格不合格,首先要看在政治素质上过硬不过硬。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是做合格的新型军事人才的最重要条件。如果政治方向模糊不清,就难当大任、难受重托。

4.政治理论课教学是高素质军事人才抱有坚定的政治立场的保证。政治立场是指人们观察、分析和处理问题时所体现出来的阶级性以及由此所形成的基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指出,军事人才的政治素质,就是必须“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能坚决听从党中央、中央军委的指挥,始终同党中央、中央军委保持高度一致。这是政治素质的核心所在。”

5.政治理论课教学是高素质军事人才确立正确的政治观点的保证。当代军校大学生要自觉抵制“军队非党化”和“军队国家化”等错误的政治观点,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忠实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履行革命军人神圣职责,坚决履行好党和人民赋予的新世纪新阶段军队历史使命,珍惜和维护国家、军队、军人的荣誉,弘扬革命英雄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

6.政治理论课教学是提高高素质军事人才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的保证。当代军校大学生只有提高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才能有效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各项政策,围绕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战略需求,推进军事科技创新和武器装备发展,最终打赢未来可能发生的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

二、军事院校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军事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是弘扬马列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阵地,是培养高素质军事人才的重要保障。但在军事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中,仍存在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影响了其主渠道、主阵地作用的充分发挥。

1.教条化倾向严重。由于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政治性强,尤其是军事院校,高度重视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政治性,强调“三尺讲台无杂音”,因此,有些没有能够深刻领会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理论课教员在课堂教学中不敢讲、不会讲,存在着教条化的倾向。讲授的内容完全依照教材,就教材讲教材,不善于理论联系实际,只满足于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结果将政治理论课上成了一般的文化课、知识课,严重影响了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影响了青年学员学习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 积极性。

2.教学方法陈旧。有一些政治理论课教员教学积极性不高,缺乏使命感和责任感,不能够因应教学外部环境和内在要求的变迁而及时转变自身教育教学的观念和方法,教学理念陈旧,教学方法过于单一。甚至有极个别政治理论课教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能够严格要求课堂纪律和考试纪律,破坏良好的学风和考风;还有些政治理论课教员对党的创新理论阐释过于含糊、学术味道太浓,学员理解不透,影响了教学效果。

3.实践教学效果欠佳。诸如专题讨论、辩论赛、观看影音资料等课堂实践教学方法因其足不出户容易组织,而且基本不需要经费等优势故在实践教学中比较常用,虽然这些实践教学方法符合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规律,但也面临着青年学员兴致不高,缺乏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状况。实践教学形式对于青年学员参与热情的高低及最终效果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基本还沿用传统的模式,缺少更新和特色,尤其是对青年学员学习成果的检验还局限在书面的调查报告、观后感等,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

4.思想认识不到位。部分军校学员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太重视。关于“大学课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地位”,不少青年学员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太重要和一点也不重要。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上,不专心听讲的、不带教科书的、睡觉的、小声说话的学员大有人在;有的学员认为这种课到期末时临时突击一下就行了,平时认真听讲对自己的前途也没多大帮助,甚至认为是在浪费时间,不如看外语和计算机,多拿几个“证”。

5.教材编写不科学。军事院校现在使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是由总政治部指定专家学者统一编写,虽理论阐述透彻,逻辑结构严谨,但是课程体系和内容比较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重复问题相当严重。据统计,军事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中学政治课有20%左右的内容是简单重复,不能满足当代军校大学生的多样化需求。从我们在课堂上收集的关于教材的意见来看,广大青年学员普遍认为现行教材理论叙述过多,事例有限,给人枯燥乏味的感觉,不容易读下去;而且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不够紧密,有空洞之感。教材的不适合也是影响当代军校大学生的政治理论课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研究型教学是增强军队院校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所谓研究型教学,是指在在高等教育中,通过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氛围,将教学和科学研究相结合,在教员的指导下,引导青年学员主动学习、主动思考和主动实践,自主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达到积累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的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模式。

(一)研究型教学的特征

1.教员综合性。推进研究型教学,要求政治理论课教员在具有多元知识结构和娴熟教学技能的基础上,还要具有一定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不断探讨教育规律和教育方法,并能自觉运用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方法指导实践,提高教学效果。有效开展研究性教学,不仅要求政治理论课教员深入了解和学习各个学科与领域的知识理论及相互之间的关系,还必须对自己所任教学科的学科知识有深入透彻的理解和领悟。

2.学员主体性。与传输式教学模式相比,在研究型教学模式中,政治理论课教员不再是知识的拥有者、传授者和控制者,而是教学过程的参与者、引导者和推动者,军校学员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主动学习者、自主建构者、积极发现者和执着探索者。这种教学模型强调发挥当代军校大学生在教学中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研究型教学,要求政治理论课教员要精心设计每一个专题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过程等教学要素,增强驾于课堂教学的能力,有效引导学员完成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以实现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预期效果。

3.教学研究性。研究型教学是将科学研究的要素渗入教学的全过程和教学的各个环节,创设研究式的教学环境与教学氛围,让学员在参加各种教学活动和环节中来体验与发现知识,从记忆知识转变到发现知识进而运用知识来发展创新思维和品质,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和发现前人尚未解决和尚未很好解决的问题,用新思路新方法去解决这些问题;培养学生对现有知识的思考、判断、质疑、改造、灵活运用以及创造新知识的能力和意识。

4.能力素质性。研究型教学的目标不只是为了传授知识,而是积累知识、发展能力和提高素质。在研究式教学环境和教学氛围中,学员参加教学的整个过程和各个环节,在体验和发现知识的同时,能够培养当代军校大学生的能力素质。

(二)实施研究型教学的措施

政治理论课进行研究型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具有重过程、重体验、重参与的特点。它的推进与普及需要一个过程,需要任课教员在教学中潜下心来进行研究,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充分的利用各种平台与资源,对课堂教学进行延伸与拓展;需要广大青年学员认识并接受这种先进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需要教学管理部门认真的研究,并大胆的进行教学组织管理结构的改革与创新,促进和保障研究型教学的顺利开展。

1.确立学员的主体地位,突出“研究性”

教学的根本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应该逐步确立军校学员的主体地位,这涉及到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等方面。教学目标中军校学员的主体地位体现在教学目标的确定是以军校学员立场来体现,而不是以军校政治理论课教员完成教学进度、教学任务来衡量;教学过程中军校学员的主体地位体现在更多的参与整过教学,给军校学员广泛的时间与空间,充分调动他们的思维与积极性,使军校学员由接受型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培养创新意识。

2.尊重政治理论课教员教学自

军校政治理论课教员更多的自不是要脱离教学组织管理部门的约束与管理,而是在教学组织管理部门的领导和协调下,军校政治理论课教员可以根据教学目标组织教学内容,在实际教学中可依据教学日历灵活掌握课堂教学时间安排,而不是完全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进度、教学大纲来组织教学,这样才能突出和确立青年学员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并且有利于课内教学和课外指导。

3.根据教学要求,合理组织教学

军校政治理论课教员在教学过程中合理组织教学对提高学员对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适应性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军校政治理论课教员应该根据学员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最大限度地满足当代军校大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注重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培养。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要突出“少而精”的原则,着重讲思路、讲线索、讲重点和难点,同时要根据现实社会的发展与需要,注重教学内容的更新。在教学中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要勇于创新,包括教学环节、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课堂练习、课外指导等方面。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学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本文是国防科技大学“985工程”本科教育教学研究项目《信息化条件下战士学员培养机制研究》(U2011937)阶段性成果之一

[注释]

①陈至立.增强综合国力的基础在教育――学习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讲话的体会.光明日报.1999年9月15日

[参考文献]

[1]周耀威.教育行动研究与教师专业发展[J],全球教育展望,2002,(4)

[2]龙跃君.高校研究型教学的价值反思与内涵解读[J],中国大学教学,2006,

[3]施良方等.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4]孙莱祥.研究型大学的课程改革与教育创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5]吴立岗.教学的原理模式和活动[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

军事思想论文范文9

关键词: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结构;功能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2-0203-02

一、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的结构

结构是指系统内部各个要素及形态之间的连接方式和序列,它向内呈现出要素之间的关系,向外以整体质态展示着事物的性质和功能。因此,通过对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结构,特别是对其层次结构和形态结构进行分析研究,可以准确把握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系统所呈现出来的功能与性质。

(一)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的层次结构

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的层次可以划分为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

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的宏观层次是指影响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同文化要素的总和。这里是从广义文化出发,它包括军队物质文化环境、军队制度文化环境和军队精神文化环境三个子系统。军队物质文化环境是指直接满足官兵存在发展所需要的文化要素;军队制度文化环境是指与官兵个体军事活动和群体军事实践活动相关的各种制度规范,表现为全体官兵都要共同遵守并按照一定的机制运行的管理体系,如军队政治制度、军队经济关系;军队精神文化环境是官兵社会实践的精神成果,表现为官兵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等形态存在的文化形式。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宏观层次的三个子系统基本确立了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的基本框架,共同作用于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军队物质文化环境具有优先地位,它不仅是官兵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而且决定着军队制度文化环境和军队精神文化环境的基本内容;军队制度文化环境处于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的中层,它既能展示官兵存在的特定社会规则,又以制度的强制约束力主动选择或维护现存的军队物质文化环境和军队精神文化环境;军队精神文化环境居于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的核心,并且内化于军队物质文化环境和军队制度文化环境,对它们发挥价值导向的功能。因此,军队精神文化环境不是独立于军队物质文化环境和军队制度文化环境之外,而是渗透其中,使这两者成为其外在形式。

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的微观层次是影响特定的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即官兵,或运行的文化要素的总和,主要有网络文化环境、营区文化环境、基层的小文化环境(军人的群众性组织,如“文艺”、“体育”小组)等。它们具有一定的特质或对象,其影响更为直接和具体。随着社会的发展、思想的进步,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展现出了不同的形态。军队网络文化环境是指围绕并影响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和官兵思想的网络文化要素的总和,它是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境因素。信息时代的网络发展,必然促进军队网络文化的产生,这种文化又使得官兵必然是依赖其生存的个体,而军队网络文化环境能够生存也必须要求有官兵的参与。军队网络由军队内网(军网)和军队外网构成。军网是一种和互联网物理隔离的内部计算机网络,它使用与互联网同样的技术,建立在军队组织的内部,仅限于为军营内部现役军人提供信息共享和交流等服务。军队外网、军队内网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共同促进了军队网络文化的发展。营区文化环境,顾名思义,是指一个营区所特有的与其他营区相互区别的文化环境。基层的小文化环境主要是指军人的群众性组织,如“文艺”、“体育”等兴趣小组,通过开展文化活动,组织比武竞赛,增强娱乐性和参与性,提高官兵的知识技能,达到愉悦身心的目的。

(二)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的形态结构

形态是指事物的存在样式。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的一般形态包括自在性、自觉性、历史性、共识性。本节主要从军队文化环境的存在形态与官兵的关系着手,对其自在性、自觉性进行结构分析。

从军队文化环境的存在形态与官兵的关系着手,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可以分为自觉性和自在性两种形态,其实质是呈现官兵在军队文化环境中进行主体介入的程度。自在性的军队文化环境是指传统、经验、常识等文化因素,它既包括历史积淀下来的军队经验常识、军队行为规则,又包括普及化、常识化的军队知识。自觉性的军队文化环境是指以自觉的知识或思维方式表现出的文化因素,如部队中形成的行为规范、军队典范等。二者对立统一于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中,体现军队文化环境发展的不同阶段。

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包括内层的自觉形态的军队文化环境和外层的自在形态的军队文化环境。自在形态的军队文化环境居于外层,它潜移默化地渗透于官兵(军人个体)的日常生活和行为中,是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大文化背景,具有隐形和无意识的选择标准。自觉形态的军队文化环境居于内层,以鲜明的规范模式和行为模式引导着官兵的行为,这种导向性是军队有意识地建立军队文化环境的结果,体现出其自觉性和创新性。自在形态的军队文化环境与自觉形态的军队文化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外在”和“内在”的,缺一不可。另外,自在形态的军队文化环境不是永恒的,在官兵的介入下,它逐渐向自觉形态的军队文化环境转化,这一过程即是军队文化环境建设的实现。

二、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的功能

功能,是事物或方法所发挥的有利作用。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的功能是其结构与特征的外化,它的有利作用呈现为凝聚、育人、规范、激励、辐射等特质的文化力,而这些特质的文化力潜移默化地运行于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决定着影响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途径。

(一)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的凝聚功能

凝聚,就是把一些本来分散的、孤立的东西通过某种富有吸引力和黏合作用的物质,有意识地聚合到一起,以形成一股强大的、具有同一作用方向的力、向着既定的目标运动的一种机制。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具有强大的凝聚功能,这是其他任何教育方式、方法都无法比拟和替代的,它能以自己特有的内容和形式,通过相应的载体或者氛围营造,把分散的官兵个体凝聚起来,形成强大的合力,为实现军队建设目标而努力奋斗。充分发挥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的凝聚功能,就必须认识其重要性,用浓厚特殊的文化环境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共同理想、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荣辱观,满足官兵精神需求,凝聚官兵智慧、力量,激发官兵内在动力,真正实现其凝聚功能。

(二)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的育人功能

首先,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的育人功能,体现在对官兵进行特定军事内容的教育。如军事理论、军队规范等,使官兵成为合格的军队一员。军队中的主题教育、新闻报道、文艺创作和基层文化等各项工作都有助于官兵思想教育、舆论引导、文化熏陶、典型示范和实践养成,能够深化官兵对“旗帜”、“道路”、“理论体系”的认识,能够促进育人工作更加深入、更加富有成效。其次,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的育人功能,还表现在它渗透到军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对提供的各种信息进行选择整理、概括提炼,为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制定目的、规定教育任务和原则提供依据,促使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中的党史、军史以及军队富有特色的军史文化和传统精神,都能为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资源借鉴。同时,依托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健全制度保障,拓展文化熏陶平台,扩大舆论引导阵地,强化典型示范作用,不断培养造就全面发展的新型高素质人才。

(三)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的规范功能

生活在社会中的人,都要受到社会规范的约束。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品德和政治观点的形成,也必然是处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之中,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法律规范、行政规范等占统治地位社会的意识形态都约束着、规范着思想政治教育,规范着人们的思想、行为。在军队这样一个特殊环境中,与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相适应的文化环境,对生活于其中的官兵起着规范作用。这种规范除了有更高的要求,还显得更为严格。军队的条令条例和各种规章制度,明确规定了每个官兵的行为,必须认真贯彻上级的指示、命令,一丝不苟地执行相关要求,严格法纪、赏罚分明,违反纪律的官兵都将受到严肃处理,引导官兵严格遵守条令条例和规章制度,自觉维护纪律,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文化环境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特点不是简单的直接灌输,也不是简单的强制约束,而是通过潜移默化的作用达到教育的目的。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中寓抽象的道理于形象的物质载体之中,为官兵创造一个富有感染力的文化环境和气氛,在这种环境和气氛的影响和熏陶中,丰富其思想感情,陶冶其道德情操,锤炼其意志品格。

(四)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的激励功能

激励,就是激发、鼓励,即通过各种形式的外部刺激,使人们奋发向上、积极进取。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之所以具有激励功能是因为官兵在参与军事实践的过程中具有能动性,而人的能动性是有层次和深度的,它不可能完全自发地释放出来,需要对其不断地进行激发鼓励,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释放内在潜能。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的激励功能体现为运用多种手段,通过各种文化形式和载体充分调动广大官兵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为军队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例如榜样激励、情感激励,就是通过大力宣传军队先进典型,营造良好的军营文化氛围,用榜样激励广大官兵,提升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规范自己的行为。

(五)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的辐射功能

辐射就是能量的一种传播方式。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的辐射功能,是指军队在训练、教育、管理等实践活动过程中所总结出来的经验成果以及产生的实际效益、影响,借助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以其特有的方式辐射出去,对其他群体或者个体产生影响、发挥作用,从一个侧面体现着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的本质、特征等。比如说,现在许多地方企业借鉴军队管理的先进经验,实行军事化管理,提高生产效率,这些社会、生活实践充分表明,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对社会具有辐射功能。

参考文献:

军事思想论文范文10

【关键词】高校国防教育;素质教育;楔合性

高校国防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包括了集中军事训练、军事理论课教学和国防体育等活动,但作为系统的军事理论教学所应遵循的原则,高校国防教育应当按照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程教学大纲》规定的课程目标,以国防教育为主线,以军事理论教学为重点,促进学生增强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要将国防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互相促进,可以唤起忧患意识,在居安思危中既看到和平与发展的大好形势,又敏锐地注视着超级大国为遏制中国的和平崛起而对我实行军事围堵的严峻局面,要以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为契机,激起学生紧迫的使命感,实现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富国强军战略来确保国家安全。

一、高校国防教育中素质教育现状及存在原因分析

高校国防教育中素质教育主要是指对大学生进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国防思想、国防知识、国防技能等方面的教育,是国家进行公民国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众所周知,国防教育是建设和巩固国防的基础,是增强民族的凝聚力、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途径。国家通过开展国防教育,使公民增强国防观念,掌握基本的国防知识,学习必要的军事技能,激发爱国热情,自觉履行国防义务。这种经常性的公民国防教育所激发的公民的爱国之心、报国之情、强国之志和国防意识,能够凝聚起强大的推动国家和民族延续、发展的思想基础和内在精神动力,进而成为强大的军事战斗力、经济生产力、强大的民族向心力的源泉。但是,当前高等学校却存在部分大学生国防意识淡薄、国防素质较差的现象。究其原因:一是大学生接受国防教育的机会较少。虽然大学生入学后都有以国防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军事训练课程,但时间太短,借以提高青年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的目的不能很好地实现;二是对大学生的居安思危教育较少。成长在和平年代大学生,国家日益提高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使他们充分地感受和平、享受和平,日渐导致国防观念淡漠;三是大学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考虑问题比较现实,比较注重个人待遇、工作环境、职业收入、个人价值实现等问题,这本无可非议,但在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考虑个人得失较多,主动服从国家利益的意识欠缺;四是大学生对经济全球化时代国防教育的内涵和外延所发生的重大变化认识不够。没有充分认识到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国防问题、国家安全问题,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军事问题、领土问题了,而是一个由政治、经济、军事、科技、信息、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安全问题所构成的综合性的、复杂的、不容忽视的维护国家利益、维护国家、维护国家安全、维护民族意识形态的重大问题。

二、在高校国防教育中加强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强调指出,学校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高等学校的国防教育是教育基本规律的客观要求。高等学校的国防教育能为学生进入社会承担更大的国防建设责任打好基础,又为社会国防教育起示范和推动作用,还能为全民国防教育培养师资。当前的国防教育是以服务于国防现代化建设为根本出发点和最后的归宿。现在我们所面临的军事压力,是超级大国及发达国家,以高技术信息化为支撑的新军事变革,反射出我们在多方面存在的差距,出现发展失衡加剧的状况在许多方面相当突出。要实现信息化的国防,从军队、武器装备到国防设施的硬件赶上发达国家尚需时日,但在思维观念等软件方面的差距,是可以快速持平甚至超越的。国防教育就可以对软件的跨越式发展发挥推动的功能。兰书臣少将研究员在系统论述《发达国家国防教育启示》中,首先注意到像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充分利用地方院校的有利条件,以加强国防后备军官的教育,开辟了智力开发和人才培养的新路子。在美国的职业军官队伍中,将近70%毕业于地方院校。好处是“投入少,产出多,效益高”。华中科技大学信息类专业的学生有五分之一进入军事领域,还有大批的国防生。因此,围绕《军事理论课程》教学加强国防教育,对国防信息化建设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三、开展大学生国防素质教育的方法及途径

将素质教育渗透到国防教育之中,是国防教育的重要内容。我们在军事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就着重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智力素质这两个方面作了一些探索。

(一)思想政治素质在军事课程教学中,主要的是军政教育

高等普通学校的军训就称为军政训练。军政教育的核心是爱国主义教育;弘扬民族精神,激发爱国热情,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持。在五千多年的发展史中,中华民族形成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爱国热情是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尊重自己民族的历史遗产,珍爱现实的成就,展望美好的前景,是弘扬民族精神,激发爱国热情的有效引领。学生在谈学习感想中写道:“历史上的爱国英雄林则徐、文天祥,他们把国家的尊严看得比什么都重要,他们把民族大义奉为最高道义。”又有学生不无感慨地说:“军事与国防对我有无穷的吸引力”、“《军事理论课程》填补了军事历史的空洞,让我了解了现代形势和未来军事发展的动向,并懂得了当代大学生到底应当为祖国作出什么样的贡献”,“军事理论课程的旁征博引使我在军事知识增长的同时,更加懂得了个人的价值及个人价值与国家安全的关系”。显然从军政教育实践中看提高思想政治素质的作用是多方面的,若着重把注意力放在促进大学生正确世界观形成上面,将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应。世界观是由人生观和价值观决定的。人生观是指人们为之奋斗终生的信仰和人生的看法,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中“人人为我”是个人存在与发展的前提,“我为人人”是个人发挥才能的结果,它如实地反映了人与社会的关系,正确地回答了为谁活和如何活的问题。价值观是人对价值的看法,人生价值就在于自觉发挥自己的才智,为社会造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贡献,自己也从中获得才智的不断升华和人格的尊严。世界观是人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认为,世界的万事万物都是互相联系的,作为社会的人,每一个人都是社会的一份子,任何人都无法脱离社会而存在。人的创造性能力使社会物质的和精神的财富不断增加,让世界更加绚丽多彩,人们生活更有意义,这就是生命的价值之所在。让学生理解了这些基本概念,并引导出正确的价值取向,是提高思想政治素质的一种方法。无疑,这也将是对学生正确认识和研究社会现象的世界观和方法来的启迪。

(二)在军事课程的教学中提高学生智力素质,主要是结合军事思想着重提高理性思维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

人的智力因素可从智力活动中表现出来,学生在学习中对知识的吸收能力、提问能力、记忆能力的高低就是智力素质的表现。人的理性认识是要通过概念、判断、推理和结论等思维形式才能完成。

1.以军事思想对世界的影响为题展开课堂讨论

为了提高大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先讲一个引论再进行课堂讨论。教师先讲军事思想与古今中外军事思想相比较中,有三个独有的特点。第一,军事思想是亲自策划指挥的军事实践中形成的军事理论。他从冷兵器到热兵器,从原始类型的战争到高技术陆海空立体战;经历了400多个战役,3万多次战斗,歼灭国内外敌人1100多万人,是从战争中认识战争而升华起来的军事理论。第二,军事思想是政治军事有机结合的军事理论。他总是以政治为目的,以军事为手段,政治统帅军事,军事推动政治目标的实现,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第三,军事思想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基础上的。他深刻地阐明了军事现象与社会物质生产的有机联系,和战争与军队的产生、发展的规律,开创了运用军事辩证法研究军事问题的新纪元。所以军事思想被美国埃利奥特·贝特曼著《东方的失败》一书中称赞道:既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又是一位最伟大的军事家,这种政治军事的天才结合,演变成一种万古长存的思想,她对历史的进程产生深远的影响。

引论结束后,教师就“演变成万古长存的思想,对历史的进程产生深远的影响”为题,对军事思想的历史地位和世界影响开展课堂讨论。这会使学生们懂得,军事思想是如何在这么多不同类型的冲突中长期立于不败之地。所以被英国的迈克尔·巴特曼称为“是掌握打开这个时代军事奥秘之锁全套钥匙的一个时代人物。为了将讨论引向更深层次的思考,便提出了为何成为20世纪政治军事相结合的科学巨人时,学生们则会认为,由于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尤其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深入研究,对中国国情的透彻分析,对军事问题的深邃认识,以及对丰富历史知识的有益借鉴,加之他孜孜以求的学习和探索精神,又以过人的智慧,超凡的胆略,提出了用武装夺取政权的政治军事路线,使中国革命的胜利让全球震撼。

2.课堂讨论是大学生智力素质提升的有效途径

这个讨论先以军事思想三个突出的不同特点作引言来打开思路,是因为学生们看过各种版本的兵书,有许多丰富的内容及评述,但像这样抽象的归纳概括还比较新鲜。用理论性的知识更有利于引导学生思考,开发智力。讨论能由浅入深层层推进,是首先在学生的脑海里有军事思想已经成为世界军事理论之林的璀璨明珠这样一个概念。紧接着就必然要清楚产生在中国的军事思想远远超出了中国的国界和它产生的时代。对此,学生们找到的答案是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政治军事路线,影响和推动了亚非拉人民取得民族独立的胜利,不仅反殖民地人民渴望军事思想,殖民主义者也需要研究和运用军事思想来应对对手。这就必然得出了让军事思想在世界军事理论殿堂享有显赫地位的判断。判断是概念的连接,概念是判断的原料。此时,学生们会提出军事思想科学内涵的灵魂问题。所谓灵魂是起主导和决定作用的精神因素,许多学生找出了用军事辩证法指导研究战争规律。进而指出战争规律有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它是客观存在的和不断发展的。正确认识战争规律是实现正确的战争指导的基础。经过这样的推理,就从更深层次地理解了军事思想的科学内涵。他们用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核时代的外交政策》一书中所写的:“以高度的分析能力和罕有的洞察力研究出一整套军事理论,他的战争艺术就在于不管敌人总的兵力如何强大,都能设法对其各个击破,取得胜利”作为军事思想成为推动世界历史进程的思想武器的结束语,也就是课堂讨论的结论。

可见,教师通过概念、判断、推理和结论等课堂思维教学形式,使大学生从中认识事物的性质与它自身的规律性,是智力素质提升的有效途径。

四、结论

总之,高校国防素质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是教育的产物。要在接受训练和各种理论课程教学中,来帮助大学生增强忧患意识,重视国防;增强责任意识,关心国防;增强使命意识,懂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同时,国防素质的培养更是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不断自我教育、自我领悟、自我修养的结果。充分发挥军事课程所具有的载体多样性、内容宽泛性、作用的潜隐性、被影响者体验性和选择性等特点,让大学生在国防教育活动中进行国防素质的自我教育,使大学生在“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的基础上,达到“习与智长,化与心成”、“耳濡目染,不学以能”的国防素质教育效果更是不可或缺的国防教育环节。

参考文献:

[1]选集[M].人民出版社,1991,2.

[2]军队高中级干部理论学习读本[M].北京:出版社,1997.

[3]李向耘.高校如何实施素质教育[J].高校人事管理研究,2002(2).

军事思想论文范文11

关键词: 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国防教育 《军事理论》教学

开设《军事理论》课是目前高校开展大学生国防教育的主要途径。国防教育作为一种基础教育,其核心是爱国主义教育。利用国防教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具有其他教育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国防教育与爱国主义的辩证关系

1.国防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防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教育对象的国防意识。国防意识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国防这一社会存在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其本质表现为对国家利益的高度重视。[1]没有对国家利益的维护和关注,就不可能有国防意识的形成和增强。国防意识是爱国主义在国防领域的集中体现,国防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列宁说:“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一种最深厚的感情。”[2]积极的国家认同感、自尊心、自豪感,自觉的爱国义务感,都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基本内涵,其本质就在于对国家利益的高度关注。因此,国防意识所反映的对国家利益的关注,是构成爱国主义精神的基本组成部分。

2.爱国主义教育是国防教育的本质任务所在。国防教育实质上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为适应国家安全和发展的形势需要而进行的国民思想教育。国防教育的基本功能是激发国民的爱国热情、强化国家利益至上意识、培养公民为国家安全和发展而献身的民族精神和气节。其中,爱国主义是国防教育最本质的规定性。[3]国防教育是增进人民对于祖国的认同,激发人民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培养人民的爱国主义思想的有效手段。

3.国防教育影响着爱国主义情感的发展变化。爱国主义情感随着国防意识的增强而增强,随着国防观念的变化而变化。国防意识、国防观念,实质上是国家意识、国家观念。没有国防意识,就没有国家意识,因而就不可能产生爱国情感;没有国防观念的提高,就没有国家观念的强化,因而就不会有爱国主义的升华。[4]历史证明,和平时期爱国主义情感的提升,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加强国防教育,提高全民族的国防意识,增强国防观念。

二、《军事理论》教学在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的重要价值

《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2006年修订)规定的军事理论课教学内容有中国国防、军事思想、国际战略环境、军事高技术、信息化战争等五大部分。这些教学内容中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素材与内容,是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崭新载体。

1.开展《军事理论》教学,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当代大学生出生于和平时期,物质充裕,生活条件优越,没有经历战争和炮火的洗礼,对先辈的奋斗历程已渐渐淡忘,国防意识欠缺,国防观念淡薄。大学生通过学习《军事理论》,其国防意识和爱国、卫国的责任感、使命感明显增强。一方面,对国防事业认知更为积极,情感更为热忱深厚。大学生爱国、卫国、强国的激情更为高涨,对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明显增强。另一方面,对国防实践,无论认知上还是情感上都呈现出十分积极的变化。中国武装力量建设,尤其是几次大阅兵,使大学生对国防实践情感的认同与体验更为深刻、强烈,而且更具后续影响力。

2.开展《军事理论》教学,有利于强化大学生的民族成就动机,增强民族凝聚力。爱国主义是民族凝聚力的内核,民族凝聚力是爱国主义的外在表现,它们在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抵御外来侵略和推动社会进步中发挥了巨大作用。[5]要系统讲授军事理论课,从世界范围的军事科技、政治经济、国际局势、意识形态领域日趋激烈的竞争等方面引起学生的理性思考,强化大学生的成就动机和应对外部挑战与压力的心理准备。

三、利用《军事理论》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

1.确定《军事理论》教学重点,强化爱国主义教育主题。加强国防历史文化传统的教学,夯实爱国主义精神的情感基础。国防历史上的爱国人物、爱国思想、爱国事迹,陶冶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将爱国之情变成报国之志。这正是我们进行国防教育最具体、最生动、最感人的素材。通过国防历史文化教育,大学生了解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百折不饶的发展历程,了解我国历史,尤其是国防史上的重大事件和著名人物,了解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所遭受的灾难和屈辱,以及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和压迫,反抗腐朽统治,争取民族独立解放,前赴后继,浴血奋战的精神和业绩。这些正是新时期大学生爱国主义和国防意识的共同底蕴。在教学中,充分挖掘蕴藏在国防历史文化中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运用它教育感化当代大学生,让他们接受灿烂的历史文化传统,形成文化认同,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之心,从而增强民族凝聚力和爱国主义观念。

正确认识我国现代化国防建设成就和当前面临的国家安全形势,坚定爱国主义信念。要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建立起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就必须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我国现代化国防建设成就和当前面临的国家安全形势。播放国庆大阅兵、军事演习等纪录片,深刻阐释我国国防现代化建设取得的成绩,展现强大的武装力量,让大学生深切感受到祖国的强大,从而振奋大学生的爱国精神。从世界军事形势和现代国防、高技术局部战争的战例中,可以看到只有加强国防建设才能在未来的信息化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

强化国难史、民族屈辱史的教学,培养大学生的居安思危意识,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与报国之志。中国国防史和古代中国军事思想的学习,列举丰富的事例、战例,尤其要对近代中国遭受西方列强侵略的那段屈辱史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史分专题进行讲解,并辅以经典的爱国主义教育影片,让大学生深切地感受到我国古代的辉煌和近代的屈辱,这些都将促使他们增强居安思危的意识。通过《军事理论》中的战争史教育,大学生能更直接更集中地了解中华民族曾经历过无数次灾难,也曾战胜过无数次灾难,更深刻地感受在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铸就的伟大民族精神。[6]

2.改革《军事理论》教学方法,增强爱国主义教育价值。军事理论教学要紧跟时展的新要求,紧贴大学生的新思维,采用启发式、体验式、合作式、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等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首先,要结合战例进行教学。军事理论教学要在阐述基本理论观点的基础上,尽量把一些战例和相关事例作为论据,节选其精彩情节进行生动讲解,寓理于事例之中,寓理于情趣之中,融理论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从而增强课堂的吸引力。其次,要抓住侧重点进行教学。在教学内容上,如中国国防部分应以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意识和责任感为重点,使学生树立牢固的国防观念;军事思想部分应以学生了解古今中外军事思想发展史和主要人物军事理论的基础上,把握古代与近现代军事思想的精髓;世界军事部分应以周边安全环境和国际热点问题为重点,增强学生的危机感,提高国防意识。最后,要联系世界军事发展动向进行教学。密切关注国际形势和军事理论的发展变化,及时调整补充教学内容,力求把学生最关心的世界热点、最新信息、最新学术动态引入课堂,增强课堂教学的生机和活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军事理论具有很强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首先,从军事教育的性质上看,具备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军事学研究的是战争,战争事关国家存亡,民族兴衰,本身就能引起大学生的强烈共鸣。更何况,我国是一个在历史上饱经战事、沧桑满目的国家,任何一次近代史上的侵华战争,都足以激起大学生强烈的爱国之心。其次,通过学习军事思想,能使大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优秀的军事文化和外国军事思想的精华,树立辩证的、唯物的世界观、战争观和方法论,形成正确的国防意识,增强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与忠诚,维护国家的尊严和安全的责任感。最后,对现代军事科学技术、信息化战争、世界军事形势和周边国家安全战略等内容的学习,既能使学生了解我国国防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又能使学生了解到我军现有武器装备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民族忧患意识。

3.创新《军事理论》教学模式,提高爱国主义教育实效。

《军事理论》课要增强教学效果,必须采取多种形式,运用多种手段,创新教学模式,增强军事理论教学的辐射力、感染力,使军事理论教学进入大学生的视野,融入大学生的思想,增强其国防观念。在教学中,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如讲授我军武器装备,可以采取现场教学的方法,组织参观部队或军队院校,参观现代化武器装备和兵器模型,加强感性认识,增强学习兴趣,加深对军事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坚持理论教学与观看爱国主义影片相结合,如讲授近代国防历史时,可播放《甲午海战》等经典影片;讲授高技术战争时,可播放《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等影片,通过形象生动感人的影片,增强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和吸引力;提倡教学中就热点问题加强师生讨论与交流,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又如讲授打击“”势力分裂活动,实现国家统一的伟大意义时,可就的现状,利用翔实资料对比分析前苏联解体给人民带来的经济、政治、社会发展、国家安全等方面的危害,介绍在防止“”上所作的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上的斗争,让学生互相探讨发言,启发学生深刻认识“”分裂祖国的危害性和我们应该采取的对策,从而统一思想认识,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此外,还可开辟第二课堂,建立国防教育网站,设立军事爱好者QQ群,构建军事理论教学网络平台,使大学生通过网络空间,了解掌握更多、更新的军史知识,激发学习兴趣,从而达到增强教育实效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项文荣.国防意识与国防教育[J].国防,1996,(9).

[2]列宁.列宁全集(第二卷)[J].人民出版社出版,1972.10,第2版:163.

[3][4]王联斌、汪安恕.爱国主义与国防教育[J].空军政治学院学报,1995,(5).

[5]刘莉.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J].世纪桥,2007,(11).

军事思想论文范文12

关键词:高校军事教学;教学质量;要求

一 高校军事课课程的基本特征

课堂教学是军事课教学活动的一个基本形式和中心环节。和高校其他基础课和专业课相比较,军事课课程有着显著的个性特征。

1.军事课课程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思想性。

从课程目标来看,军事课程以国防教育为主线,通过军事课教学,使大学生掌握基本军事理论与军事技能,达到增强国防和国家安全意识,强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加强组织纪律性,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中国人民训练后备兵员和培养预备役军官打下坚实基础的目的。因此,与其他课程相比较,军事课的特点和优势,不在于它的学术性,而在于它的政治性和思想性。据此,军事课教学的指导思想不是一般地传授知识、解释疑难,而是要使学生在掌握军事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转变思想认识,提高觉悟和能力。

2.军事课课程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和融汇性。

高校的军事课包括了以政治教育、形势教育、法制教育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注重国防理论、国防历史、国防地理、国防文化、国防经济和军事技能等方面内容的学习和训练,把国防教育课程的学习从单纯提高军事技能的"训人"转向面向提高学生素质的"育人"上来。同时,军事课通过紧密跟踪国际形势和军事理论的发展变化,不断调整和充实教学内容,增强理论教学的知识趣味性,把一些世界热点最新的出处和相关学术前沿问题传授给学生,达到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爱国热情和热爱和平的目的,使军事课课程理论充满了勃勃生机与活力。

3.军事课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技术性。

按照大纲规定,军事课包括了中国国防、军事思想、国际战略等方面的理论性较强的知识性课程内容,也包括了实践性、技术性很强的军事技能课。这种综合性较强的理论性和技术性的统一,为课程教学带来了很大的挑战。课程的理论性决定了课程具有较大的理论知识容量,需要讲授者能博古通今,能根据理论逻辑,理清思路,概括和浓缩基本问题,勾画出某一课题的基本框架,为学生理解提供一个基本线索,使其对这一课题有一个简明、清晰的概念。课程的技术性又决定了军事技能训练教学目标的艰巨性,即要了解条例条令、轻武器射击、军事地形、行军、宿营的基本程序、方法,培养野外生存能力等,这种技术性的要求就使得军事课课程更加具有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

二 提升高校军事课教学质量的几个要求

新时期军事课具有复杂的社会背景,课程自身也有着不同于高校其他课程鲜明的个性特征,这就要求在提升教学质量上,要贴近实际,注重创新,灵活多变,实现军事课教学更加正规化、科学化,更加适应新时期高校军事课教学的发展和需要。

1.军事课的教学务求贴近实际。

军事课首先要贴近学生的思想脉搏,把分析和解决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作为教学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军事课程教官讲课,决不能从书本到书本,从理论到理论,离开学生思想放空炮,要运用战例、英雄人物的先进事迹等,开启学生的思想闸门,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从而达到触动思想、消除疑云、提高认识的目的。贴近实际的教学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国防意识,也培养了学生的爱国热情,使青年学生更加懂得理国,立志报国。

2.军事课的教学要处处创新。

所谓"新"就是要寻求新意,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军事课教学不仅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局部创新,更加要从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内容、教学考核等全方位进行创新。当代大学生视野开阔,思想活跃,接受能力强,对日新月异的新知识、新事物、新理论有敏锐的洞察力和求知欲。因此,军事理论教学要紧跟时展的新要求,紧贴当代大学生的思维特点,紧密结合军事理论教学的新任务,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用新知识阐述新理论,用新信息带动新思维。第一要深入研究教材,突出分层设计的逻辑线索,建构教材的内容体系。第二要充分考虑大学生接受军事课理论的方法,重视学生的感受。第三要从教学中、言语中、社会活跃的案例中寻找方法创新的突破口。第四要教学得法,积极探索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探索能让教师得心应手的教学方法,切实提升教学质量,使这门课能够成为让大学生终身受益的课。

3.军事课的教学要灵活多样。

高校军事理论教学具有内容多,覆盖面广,时间少,军事理论课教学机制不完备等特点。要提高教学效果,必须运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如灵活运用史论结合,以史带论的教学方法,对于搞好军事理论课教学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挖掘丰富的军事理论内容和博大的军事历史知识,结合教学对象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加以灵活运用,能使学生在生动、详细的具体事例中去感悟军事观点,激发学生学习军事知识的兴趣。如果能够精选一些重点的战例,进行比较细致地分析讨论,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更能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当前,部分高校大学生对军事理论知识了解不多,运用多媒体教学通过把语言表达的艺术性和图像显示的直观性有机结合起来,调动了学生的形象思维,使复杂的问题简明化,抽象的问题形象化,枯燥的问题趣味化。在教育内容上可以更加灵活多样,时事追踪教学、热点聚焦剖析等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

三 结束语

军事课具有对大学生进行严格的集体主义教育、组织纪律教育、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的思想教育功能。军事课培养了大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锻炼了大学生的意志力,同时对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起到重要作用,也说明军事课是其他教育不可替代的素质教育。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国无防不立,民无兵不安。提升军事课教学质量,也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对于增强大学生的国防观念和国防意识,培养大学生的基本军事技能,促进了大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先德.普通高校军事教学的现状与对策[J].长沙大学学报,2007,03:131-132+141.